【BON音樂】音樂會導聆:德奧樂派巡禮與國人作品 – 系列音樂會 II(新藝術管弦樂團)
240708 Music lecture for Arsnova CS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4新藝術德奧樂派巡禮與國人作品系列音樂會 II
國人作品作曲家:楊聰賢
常任指揮: 邱君強
豎笛獨奏:楊喬惠
鋼琴獨奏:翁重華
樂團藝術總監 : 郭心蘋
演出樂團: 新藝術管弦樂團
新藝術管弦樂團 2024 年度音樂會企劃以兩大製作主題為主,一是以德奧樂派音樂家作品為主要演出曲目,囊括了貝多芬、舒伯特、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華格納與布魯克納。另一個即為樂團長期計畫之委創與再製作、世界首演台灣作曲家曲目。此企劃製作演出一系列音樂會共三場。 此場音樂會為系列音樂會第二場, 國人作曲家方面,將世界首演楊聰賢教授作品—<相伴 :一些關於遺忘的變奏” (給單簧管、鋼琴、與管絃樂團>。 楊聰賢以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中的第一則引文中敘事者談論有關沒有記憶,意思近似於遺忘,為主要建構發想,以異音現象(Heterophony)或稱支聲複音 -- 一種風格雅緻的變奏手法創作所寫作,極富有哲思與創新的作品。 德奧樂派作品部分,將演出 <孟德爾頌 / 仲夏夜之夢序曲,作品編號21>以及<布拉姆斯 / 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編號98>,承襲系列一音樂會中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的創新與延續,帶來德奧樂派中的浪漫情懷。
演出曲目: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作品編號21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verture, Op. 21 楊聰賢:相伴:一些關於遺忘的變奏(為單簧管、鋼琴與管絃樂團) *世界首演 Tsung-Hsien Yang: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Clarinet, Piano, and Orchestra .中場休息. 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編號98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音樂會導聆:林仁斌
▋音樂欣賞名家.專業導聆人 — #林仁斌
6年前,活躍在古典音樂中的資深導聆人,林仁斌老師創立了「 #蹦藝術 #BONART 」官方網站,用他的專業 — 音樂.旅行.攝影 — 為台灣的愛樂者帶來無數場精緻的導聆演說,可以說無論線上與線下都能經常看到仁斌老師的身影。
音樂會前生存指南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孟德爾頌17歲的青春光彩之作!
孟德爾頌以音樂重現莎翁筆下的仲夏夜精靈世界✨
《仲夏夜之夢》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於1590到1596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劇。故事設定在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夏至,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仲夏夜」(Midsummer Night)。莎士比亞生動地使用了「相傳精靈最活躍的一天,必會有不可思議之奇幻誕生」的傳言,進而創作出了遙遠的古希臘時代的虛幻故事。
而年僅17歲的孟德爾頌,以自己的對這部作品的喜愛與幻想及純熟的作曲手法,發想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根據西方信仰中,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仲夏夜」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而根據此傳說寫下的同名文學作品《仲夏夜之夢》,音樂靈動多變,天縱奇才的創作,令人拍案叫絕。
曾經寫下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的作曲家孟德爾頌,擁有出色的音樂描繪能力,無論寫景敘事、旋律和聲,在浪漫前期的音樂家群像裡,屬於出類拔萃。
孟德爾頌名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音樂會序曲
孟德爾頌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也是今晚音樂會標題來由及音樂會序幕演奏作品。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仲夏夜之夢》故事介紹(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劇情共有三個主軸,剛好都跟慶祝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有關。一開始,赫米婭的父親強迫要赫米婭嫁給狄米特律斯,當時的希臘規定家庭可以決定女兒的婚姻,而女兒必須遵守,否則就要被處死或放逐。赫米婭不肯,與拉山德相約晚上在森林見面並私奔。赫米婭將她的計劃告訴她最好的朋友海麗娜;海麗娜不久前才被狄米特律斯拒絕,為了討回狄米特律斯的歡心,因此海麗娜將這計劃告訴狄米特律斯。到了晚上,狄米特律斯跟蹤海麗娜,而海麗娜跟蹤赫米婭,而赫米婭則急於尋找拉山德,四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分離,他們累了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同時,仙王奧布朗與仙后提泰妮亞到達了同一片森林,並計劃參加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提泰妮亞拒絕把她的印度童僕精靈借給奧布朗當作他的僕人,所以奧布朗決定懲戒提泰妮亞。奧布朗要小精靈帕克去摘三色堇,並趁提泰妮亞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她的眼皮上,這樣當提泰妮亞醒來時便會永遠愛上她看到的第一個人。另外帕克也發現了睡覺中的拉山德等人,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並希望他們醒來時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同時,織工波頓和他的勞工朋友們在同一片森林中排演悲劇《皮拉摩斯和西斯貝》,他們計劃在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上表演,並把它演成滑稽的喜劇。可憐的織工波頓在換裝時,被小精靈帕克惡作劇變成驢頭。不巧仙后提泰妮亞醒來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他,於是仙后瘋狂的愛上了驢頭人身的波頓。森林的另一邊,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醒來時見到的第一個人都是海麗娜,於是海麗娜變成兩人追求的對象,赫米婭則同時被兩人拋棄。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為了海麗娜而決鬥,兩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仙王奧布朗見苗頭不對,於是要求小精靈帕克自己去解決自己闖下的禍。於是帕克再趁提泰妮亞和拉山德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這次提泰妮亞見到的第一人是奧布朗、拉山德見到的第一人是赫米婭,織工波頓的驢頭法術也被解除;狄米特律斯的法術則沒有被解除,他將會與海麗娜永遠相愛。仙王則與仙后重修舊好。雅典城内,一片歡樂景象,人們載歌載舞來慶祝快要擧行的婚禮,大家最熟悉的〈結婚進行曲〉也在此時響起,兩對情人的愛情在仙王的幫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滿的結局。當早晨來臨時,情侶們和勞工們決定這一夜發生的所有不合理事情一定是一場夢。
《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創作
就在《仲夏夜之夢》序曲完成 16年後,1842年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 約翰.路德維希.提克(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所執導的音樂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作曲家再次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五幕 13首樂曲。因此完整版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共有 14首樂曲,包含了1826年創作之序曲以及 1842年創作之完整劇樂。
《仲夏夜之夢》序曲介紹
(劇樂表格與樂譜範例整理引用自「許秀彬著:台師大2008年—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在此致謝作者)
序曲的開始標記為「十分快的」E大調。由木管樂器奏出四個大調和絃,逐一向上轉位而漸漸明亮。聽覺上帶來由遠而近,由模糊而逐漸清晰之感受~接著第6小節是由樂團小提琴群與中提琴奏出轉為溫柔的e小調和絃,然後音樂就以快速16分快速音群疾駛,象徵著「夏夜精靈之舞」~也彷彿在序幕揭開之後,帶領觀眾看清整個《仲夏夜之夢》故事的全貌:(按↓圖可進入音樂欣賞)
在一長段以弦樂跳弓為主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後,由A段開始進入了 ff極強段落,銅管與擊樂與此時加入樂團,整體演奏效果也帶來更多戲劇化表現:
抒情的弦樂下行主題:
抒情的弦樂主題,中間伴隨著木管樂器愉快歡樂的回應樂句:
銅管加入,以豐富的力度變化製造序曲之戲劇感:
經過主題再現,進入序曲尾聲,由弦樂為主,伴隨著法國號美聲,演奏出令人動容的溫柔主題:
樂曲最終再次回到四個E大調上行轉位和聲,頭尾呼應,為序曲劃下完美句點:
根據孟德爾頌與姊姊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之書信往來,此首序曲之創作時間幾乎是不到一個月就完成(1826.07.07. – 1826.08.06.),更顯得孟德爾頌的早慧與出神入化的創作能力與速度。
序曲 綜合欣賞
作曲家:楊聰賢教授
楊聰賢,1952年出生於屏東,1977年遠赴美國求學,先後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及麻賽諸塞州的布蘭迪斯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楊聰賢在國內樂壇有音樂詩人之稱,他的音樂,冷靜理性中,有著獨特的結構美。而他將中國古典詩詞用以傳達時空的手法,應用轉化至創作中,諸如並置、引用與虛存等手法,也使他的音樂因為呈現模糊、多焦點的美學,而蘊含更多屬於東方文化的特質。2002年獲頒東元科技獎人文類文藝獎,2010年獲頒吳三連音樂類文藝獎。
楊聰賢:《相伴: 一些關於遺忘的變奏》(為單簧管、鋼琴與管絃樂團)
*世界首演
單簧管:楊喬惠
鋼琴:翁重華
2009年,楊聰賢老師曾寫下的文字:
「遺忘,特別是因著年齡的增長而愈趨明顯的失憶,在這個柴米油鹽的世界裡往往極為惱人。
然而在生命的旅程中,它卻是所有人行囊中最需要的一件装備:
唯有透過它,我們才能一再地去面對這個旅程中所有的未知和已知,進而得以賦予生命一個個人化的意涵。
就此面向而言,文藝創作十分貼切地反映出生命中此一迷人的本質。」
發想於《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觀察自貝多芬的變奏曲創作
副標「一些關於遺忘的變奏」則是針對上思索的一個嘗試,而其所依據的主軸是「異音現象」(Heterophony),或稱「支聲複音」~ 一種風格雅緻的變奏手法。
筆者註:
「異音現象/異音音樂」(Heterophony)介乎於單音及複音之間,也可以稱為「支聲複音」。這種創作手法由「一個主要聲部」及其「分支聲部」共同組成:兩者時分時合,分支聲部依賴着主要聲部,但能形成互補作用,效果亦更加繽紛。
Heterophony 譜例(一):
Heterophony 譜例(二):
Heterophony 譜例(三):
或許,透過對此手法的遺忘,能再次尋著一些未知的可能!
讓我們期待等等楊聰賢老師精彩的創作~
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創作於1884年~1885年的夏天,按照他的作曲慣例(度假般的放鬆心情與環境),他到了位於阿爾卑斯山旁的奧地利安靜小鎮 Mürzzuschlag,秘密地持續著工作。
美麗小鎮 Mürzzuschlag 的空拍照片
Mürzzuschlag 的市區照片
筆者註:第三號創作於1883年,正值50歲壯年。當時布拉姆斯正在著名的溫泉療養城市威斯巴登(Wiesbaden)渡假避暑,身心愉快XD,短短四個月即完成第三號交響曲。
在詭譎的19世紀浪漫時期後半,嶄新與標榜自我的作曲手法大行其道,例如相比於李斯特嶄新架構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與華格納的樂劇(Musikdrama)裡充滿官能魅力的管弦樂法,布拉姆斯保守的作曲方式,儘管受到不少批判,但他對於調性主義與自貝多芬以降的樂曲架構、對位法與變奏思維的尊奉,讓他持續地被認為是當世德國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作品也不斷取得了廣泛的成功。
第四號交響曲的開頭,充滿了戀戀不捨之感,每個樂章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似乎沒有刻意為之後的作品佈局,而直接展現出布拉姆斯對於交響音樂寫作的純熟技巧,最終結束在華麗無比的變奏技法,音樂彷彿就這樣嘎然而止,隱伏於其中的情緒,讓熟悉布拉姆斯的聽眾,感到受這首交響曲是他邁向虛無,也是四首作品中,最深沈黑暗的交響曲。
引述布拉姆斯傳記作家馬克斯·卡爾貝克(Max Kalbeck)對當年少數欣賞首演的觀眾們的描述:「在美妙的快板之後……我多麽希望在場的人中有一個人會大聲喊出”Bravo”!」
這句話清楚地表明出當時首演帶給現場觀眾們的感受。
而布拉姆斯的知交好友,馮‧畢羅在首演前曾說過:「我剛從彩排現場回來。第四號交響曲氣勢恢宏,史無前例,獨一無二的全新作品,布拉姆斯在作品中完全展現他的能力。」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也是最後一首交響曲,以他一貫嚴肅的作曲基調、驚人的樂曲複雜性與靈感迸發的結構,成為他在交響曲中的頂峰之作,也是他告別交響曲的最後之作,聽到此曲時,總感嘆布拉姆斯雖停筆於第四號,但如能再精心妙筆,續添第五號、第六號交響曲,不知該有多好~
首演
1885年10月25日在邁寧根(Meiningen)進行首演時,觀眾似乎完全理解了這部作品,並以熱烈的掌聲迎接第四號交響曲,從首演起一直是交響樂曲目的基石。
樂譜版本欣賞
Composed: 1884-85
Conductor: Simon Rattle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0:00 1. Allegro non troppo (E minor)
13:23 2. Andante moderato (E major) 25:37 3. Allegro giocoso (C major) 32:04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E minor) |
每一個樂章都帶有作曲家個性的獨特印記。
Johannes Brahms – Symphony 4 (full analysis)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包括精彩的樂曲分析
呈示部(1-144) | 發展部(145-246) | 再現部(247-393) | 尾聲(394-End) |
主題1(小調) | 主題發展 | 第一主題變形再現 | 段落Q |
第一主題從樂曲開始即出現,布拉姆斯以三度音程而發展的E 小調主題開始(I-V),不但勾勒出第一樂章的色彩,也為第一樂章提供了結構和動機基礎。
這段開始的音樂動機,與巴哈清唱劇BWV140裡的音樂,像極了(5’16”):
音樂欣賞(巴哈清唱劇BWV140)(5’16”起)
而布拉姆斯再後來所寫的嚴肅歌曲裡,也引用的相似的音樂動機,但卻配上了「噢!死亡、噢!死亡」的歌詞…
音樂欣賞(12’04”起)
再接著分析布拉姆斯所使用的素材,其實是:「三度下行和聲」(1’23”)
之後,你會訝異地再發現,在木管的回應中,居然可以找到完全相似的素材(3’49”):
第一主題尾句,是否引用自《末日經》,來強調死亡的陰森?(7’18”)
接下來,就是各種「增值」、「減值」、「逆行」、「倒影」等布拉姆斯高深莫測的手法,全部在樂曲中等待你來發掘…XD
(13’11”)小提琴
(18’19”) 倒影寫作
從伴奏素材看來,從頭到尾都有一種明顯的動盪感,最後的小調終止與節奏,更進一步令人感受到悲慘的、甚至是宿命論的氣氛。
等你有機會不斷找出布拉姆斯隱藏的創作手法,除了讚嘆之外,只有一句話可以表達,就是「請收下我的膝蓋」XD~
第二樂章
E大調,6/8拍
前奏 | 第一主題 | 第二主題 | 過度樂段 | 再現部 | 尾聲 |
1-4 | 5-12 | 41-49 | 50-63 | 64-105 | 106-End |
第二樂章以簡短、憂鬱的號角開場,讓位於靜靜伴奏的木管,這也是作曲家所有主題中最可愛的主題之一,也是最經典的交響樂章。透過使用不在原調性裡,借來的降六度和七度音階賦予了特別的震撼力。在本樂章中,布拉姆斯設計的樂曲內容逐漸發展,終成高聳入雲的抒情詩句而逐漸消失在空靈的寧靜中。
第二樂章精彩解析
第三樂章
奏鳴曲式.C大調
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 尾聲 |
第一主題 1-18 | 主題再現與發展
89-198 |
199-281 | 282-End |
第三樂章是充滿活力、彷彿活力無限的雙人舞,在布拉姆斯生前也已經非常受歡迎,以至於觀眾不斷要求安可此樂章。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尾聲 – Piu Allegro |
0:00 – Theme
0:13 – Var.1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s and strings. 0:25 – V.2 The lower strings play the theme in syncopation, above which the winds begin a smooth, wondering line. 0:40 – V.3 The strings now play the theme on the strong beats, while the wondering line is now detached and more threatening. 0:50 – V.4 The first violins begin a broad, arching melody above syncopated off-beat accompaniment. The theme is in the lower strings and bassoon,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1:06 – V.5 The strings elaborate on the broad melody. The winds enter with embellishments in clashing polyrhythms. 1:18 – V.6 The contour of the broad melody is changed so that it arches downward. The accompaniment from winds is sparser. 1:31 – V.7 The violins, again taking the lead, introduce sharp dotted figures. The woodwinds provide responses. The theme in the bass also uses these dotted rhythms. 1:45 – V.8 The violins play rapid oscillation figures, ending with cascading triplet arpeggios. 1:59 – V.9 Essentially an embellished, fierier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2:14 – V.10 Very softly, the strings and winds pass the theme between each other. The music starts to lose its edge. 2:32 – V.11 Above the chords of variation 10 (now played in broken octaves by lower strings), a beautiful melody forms for a brief moment, before descending scales take us to the next variation. |
2:51 – V.12 The theme is embedded in the long and beautiful, but somewhat halting flute melody. Other instruments provide short off-beat accompanying chords.
3:28 – V.13 The first variation in a major key. The soft, detached off-beat chords continue, as lines from the flute solo are transformed and passed around the orchestra. The notes of the theme are buried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usical texture. 4:01 – V.14 The trombones transform the theme into a solemn chorale, broken up by expressive silences. 4:36 – V.15 The chorale continues, now with fuller orchestration. |
5:10 – V.16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cut off mid-sentence, as the theme tragically reappears in minor in its most threatening form.
5:21 – V.17 The winds play agitated two-note phrases beginning on the weak beats. The theme is in the string tremolos. 5:31 – V.18 The string tremolos continue, but the detached phrases are replaced with broad swelling gestures. 5:42 – V.19 Strings and horns now alternate with woodwinds on detached, angular lines. 5:52 – V.20 The previous variation is developed into a line with feverish triplet motion and disorienting syncopation. 6:04 – V. 21 The tension increases greatly here, as the flutes and violins play sweeping upward scales against syncopated horn blasts that obscure the meter. 6:14 – V.22 The dynamics quiet down to pianissimo, as an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passes through the orchestra. The winds play descending syncopated chords. The theme is nowhere to be found. 6:24 – V.23 The relation of the previous variation to the theme is revealed, as the theme distinctly reappears in the horns over a more agitated version of the oscillating triplet figuration. |
6:36 – V.24 The theme is broken up between horn blasts and violins, which hang on to the triplet figuration from the previous variations. Th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1 but in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mood.
6:46 – V.25 This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variation 2, but again, much more powerful and dramatic. The wondering line is transferred to forceful violins playing in tremolo, while the rest of the orchestra outlines the theme with off-beat triplets. 6:58 – V.26 Similar to variation 3, but in a more sombre state. The oscillating triplets remain in the strings, with the brass, and later winds taking over the melody. 7:10 – V.27 The music once again manages to arrive at a major tonality. The wind section plays long two-note descends harmonized in thirds, with decorative accompaniment from the strings. 7:21 – V.28 The long two-note descends blossom into a beautiful flowing melody, with triplet accompaniment. 7:32 – V.29 This variation marks the start of the music’s tragic turn back to minor. The strings pluck a series of descending thirds on weak beats, while the rising gestures in the winds further distort the bar line. 7:43 – V.30 The descending thirds now take the foreground, played loudly on the strong beats, and in canonic imitation between violins and lower strings. The winds take over the offbeat accompaniment. |
8:01 – The coda mark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 tempo speeds up, with the theme ripping the music apart with biting dissonances and cascading string arpeggios. Diminished (sped-up) versions of the theme appear in exhilarating sequences, before a strong V – I cadence affirms the key of E minor, tragically ending the movement. |
最後一個樂章可能是第四號交響曲,除了第一樂章外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第四樂章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以來古老的變奏曲是「夏康舞曲」(Chaconne ),也有人認為此變奏曲式為「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
布拉姆斯此「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樂章的主題,實際上是來自巴哈清唱劇第150號所使用的主題,稍加以輕微修改。
儘管主題看似簡單——因為其實主題與和聲之設計,本質上是從主音到主音的一個上升的音階片段,然後再回到主音——布勃拉姆斯使用這個簡單的骨架作為後續越來越複雜的主題和聲框架的基礎。
和聲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管弦總譜看第四樂章主題:
第四樂章:欣賞包含樂段分析
Brahms – Symphony no.4 (movement 4): Score and Analysis
從第一個變奏開始,陸續布拉姆斯共寫了大約30段變奏,非常驚人。
這些變奏一段段地增強織度與架構的複雜,並增加了樂曲強度;彷彿不屈不撓地挑戰過去未有的變奏技法,帶著些許受到壓迫的憂鬱感病並持續不段發展。
第四樂章最後的變奏,直接進入尾聲終止式,回到e小調,首尾呼應,並與第一樂章帶來的離別、可能的的悲劇與憂鬱呼應,似乎在這深深的黑暗中,逐漸地步向虛無…
補充資料
巴哈:b小調彌撒⟨信經⟩(Credo)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原 文 歌 詞 |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
中 文 歌 詞 |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
⟨釘在十架上⟩(Crucifixus)
半音音型運用與分析
Passacaglia for Violin and Cello 帕薩卡利亞舞曲
G. F. Handel (1685-1759) / Johan Halvorsen (1864-1935)
作曲家 : 韓德爾(1685-1759) / 哈佛森(1864-1935)
【BON好片】精彩樂曲介紹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