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活動】林仁斌 X 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II
BONART x Academy of Taiwan Strings Quartet I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繼上個月仁斌老師與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於國立清華大學的 Live’音樂講座大獲好評之後,11/09 我們又在華泰王子大飯店舉辦Part. II 講座啦
今天帶來的曲目,是完全 「貝多芬」喔
今日曲目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op.59 No.3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9, Op.59/3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op.95 "莊嚴"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1 in F minor, Op. 95 "Serioso"
主講人:林仁斌
四位首席音樂家,也即將在11月24日與25日於國家演奏廳演奏,今天能夠邀請他們四位到華泰音樂講座「搶先聽」、「慢慢聊」,真是太過癮啦:
小提琴:馮楚軒 小提琴:譚正 中提琴:張仁豪 大提琴:邱明宏
接下來,讓我們先聊聊「弦樂四重奏」這項室內樂組合:
為何我們將今天的講座名稱訂為《極簡與極致》呢?
極簡:三項樂器、四個聲部,四位音樂家建構起撐起的室內樂小宇宙的一片天空。
極致:從海頓奠定弦樂四重奏演奏室內樂形式以來,經過莫札特再至貝多芬,這項室內樂編制從未改變過,因為:已達極致。
海頓一生共創作了68首弦樂四重奏作品,數量上更是音樂史上之最(排名第二的是莫札特的23首)。
除了104首交響曲被尊稱為「交響曲之父」的稱號外,海頓也被尊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對於弦樂四重奏的貢獻,絕不僅僅只反映在數量上,在長達近四十年的創作過程中,海頓不斷的摸索、改進與創新,將這個音樂組合的架構與音樂表現推向完善,更讓後輩作曲家有了創作的標準。
我們可以從莫札特的登峰與貝多芬的極致,重新理解海頓的開創具有多麽偉大的意義。
2020年為貝多芬250週年。
今天就讓我們先以貝多芬第九號弦樂四重奏:op. 59 No. 3 作為登場先鋒,搭配仁斌老師的介紹解說,讓大家理解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獨到之處,以及音樂家們如何排練/演奏這首樂曲?
我想先請四位音樂家,為大家演奏op. 59 No. 3第一樂章開頭的「前奏-流暢的行板」與「甚快的快板」第一部分,至第一反覆記號為止:
在我們繼續探討下去之前,首先讓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
貝多芬有幾首弦樂四重奏?答案是16首。
這16首弦樂四重奏的意義是:貫穿了貝多芬早、中、晚三期的創作生涯, 無比深刻地記錄了他的成長、掙扎、進而昇華的過程。
接著讓我們來看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之創作年表:
新春愉快、事事順心,身體健康~🧧😉🌹🥂
早期6首 | 《六首弦樂四重奏》op.18 系列
F大調第1號,op.18/1 G大調第2號,op.18/2 D大調第3號,op.18/3 c小調第4號,op.18/4 A大調第5號,op.18/5 降B大調第6號,op.18/6 |
風格為典型的古典時期風格,清新明快、簡潔易懂,已經開始具備貝多芬獨有的作曲特質。 |
中期5首 | 1806年,貝多芬受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祖莫夫斯基伯爵(Count Andreas Razumovsky)之託,譜寫3首弦樂四重奏曲,這就是貝多芬中期弦樂四重奏作品的傑作,俗稱為「拉祖莫夫斯基」的op.59。
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op.59)1806 F大調第7號, 作品59/1 e小調第8號, op.59/2 C大調第9號, op.59/3 降E大調第10號, op.74 「豎琴」(1809) f小調第11號, op/95 「嚴肅」(1810) |
完成早期的6首弦樂四重奏曲(op.18)之後,貝多芬有6年沒有寫作弦樂四重奏。
這期間他因耳聾而寫下「海利根施塔德遺書」(HeiligenstädterTestament),差點自殺。但這一次昇華,卻讓他超越自己,跨入創作時期巔峰時期,進而開創貝多芬偉大的原創時期,無論在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等各方面均創造許多傑作。 |
晚期5首 | 6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op.127: 降E大調第12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0: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1: 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 (1826) op.132: 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3: 降B大調大賦格 (1826)(原作品130之終曲) op.135: 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 (1826) |
這六部作品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形式複雜、內涵深邃,在當時過於超前,因此沒有受到評論家和聽眾的賞識。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這些作品是他在弦樂四重奏這項創作體裁下的最偉大成就,甚至是歷史上所有音樂作品中之佼佼者。 |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早期V.S.中期
而貝多芬早期 op.18的6首 與 中期op.59的3首,又有怎麼樣的不同呢?
首先,是規模變大,音樂的格局也變大了。
比較起前輩海頓、莫札特的作品,與他自己初期的6首,規模從適合在沙龍小場地演奏,貝多芬中期「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Razumovsky)規模與篇幅,則更適合在音樂廳演奏,音樂內涵與規模,更能在音樂廳這樣的場合欣賞,感動更多喜愛音樂的人。
以op.59 F大調第7號為例,作品59/1,光是第一樂章就有400小節之多,這代表著此時期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上,創作無論長度、架構與內容,都已經來到新高度。
在貝多芬經過不斷思考與創新,增加份量之後,弦樂四重奏的創作架構越來越具備複雜性與精密度:
四位演奏者一方面需要有各自獨立性,也須將團體音樂音色變化達到完全統一,才能實現這種貝多芬全新的音樂架構與極致的室內樂小宇宙之聲。
整套作品59的表現,已在預示貝多芬後期作品,無論在規模、架構、各樂器的表現等方面,積極邁向顛峰的偉大創作曲風。
今日欣賞主題(一):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現在,讓我們深入欣賞剛剛四位老師為我們演奏的 op.59 No.3 導奏:
讀譜我們可以發現樂曲開頭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減七和弦,樂曲是C大調,但是貝多芬以#F為根音的減七和弦開始,從樂曲開場就給我們驚喜與懸疑:
提問:
四人之和弦長音如何營造張力與方向?
單旋律樂器,如何合作演奏和弦?
如何創造內聲部的前進動力?
我拍攝過非常多組國際級弦樂四重奏,觀摩他們全程彩排的過程,發現一個現象:音樂家並不一定需要「一直演奏」,他們往往彩排過程是藉由不斷地停下來說話溝通,嘗試各種聲音,有時候甚至是「吐槽搭擋」,最終達成共識,在音樂會舞台上邁向極致。
丹奈爾四重奏
哈根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齊瑪諾夫斯基四重奏(這組合已成絕響)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愛瑪仕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耶路撒冷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貝爾琪雅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想請問四位音樂家:
平常練習時,有沒有誰負責看總譜?吐槽大家?
如何進行第一次試奏之後的統籌?
哪一位擁有總譜?
第二樂章(主題 1-19小節)
第三樂章(主題 1-16小節)
第四樂章-1(開頭賦格段落 1-63小節)
什麼是賦格?...你一定想知道 賦格(Fuga)是一種用對位法風格來寫,由數個單獨聲部所組成的曲式。 「賦格」多以一個短旋律為基礎,此稱之為「主題」(Subject),也是穿梭整個樂曲中的精短樂句。 然後再由其他聲部以相同主題接續。 在主題上方五度或下方四度出現的另一聲部模仿主題的樂句稱之為「答句」(Answer); 與主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幾乎相等的情況稱為「對題」(Countersubject); 在各聲部主題或答題重疊,形成緊湊模仿的句子稱為「疊句」 (Stretto); 而各聲部中反覆出現之「動機」(Motive)。 這些皆由主題衍生而來。 在每一個樂段中,主題於各聲部至少出現一次,此樂段就叫 「呈示部」(Exposition); 賦格曲中一個樂段如果不包含主題的陳述,則稱之為「插入句」(Episode),其作用為過渡或轉移。 一首賦格曲外觀結構是呈示部與插入句輪流出現,作品中可以有 三、四個呈示部,呈示部再由插入句分開,通常以一段「尾聲」(Coda)為結束。 一般賦格通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通常稱之為呈示部) 主題在主、屬 調上,做出主題與答句的模仿,且主題會在各聲部皆出現一次。 第二部份:(也稱為發展部)主題以不同調性/不同手法(對位/增值/減值)呈現。 第三部份:(也稱為結束部) 主題常以疊句呈現。 而巴赫的賦格中 最大特色是疊句的作法,一般出現在第二部份,有時甚至在第一部份。 最後會有 「尾聲」出現,作為全曲之結束。
讓仁斌老師先來KUSO一下,我們一起聽聽 Lady GAGA的名曲《Bad Romance》以及非常有趣的賦格改編版:
《Bad Romance》賦格改編版:
最後,我們一起欣賞
第四樂章-2(結束段 345-429小節)
華麗地結束 op.59 No.3
今日主題(二):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op.95 《莊嚴》
下圖為貝多芬1810-1811年的弦樂四重奏《莊嚴》珍貴手寫草稿,現珍藏於美國紐約 Morgan Library & Museum 博物館。
給行家的進階曲目
貝多芬曾於信件中提過道:「這首四重奏是給真正的行家聽的,並非一般音樂會通俗曲目。」
f小調第十一弦樂四重奏《嚴肅》op.95,是貝多芬於1810年創作的四樂章弦樂四重奏。
本作品短小精悍,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中篇幅最小者一首,長度僅約20分鐘,也是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之一。
據說貝多芬原打算將此作品設定在小範圍音樂愛好者行家圈內欣賞,從標題與音樂內涵我們也能察覺出這是一首非常正式而緊湊的弦樂四重奏。(Beethoven stated in a letter to George Smart that “The Quartet [Op. 95] is written for a small circle of connoisseurs and is never to be performed in public.”
《嚴肅》於創作完成四年後的1814年首演,並於1816年正式出版。結構緊湊完整、音樂動機精簡,情緒起伏劇烈是這首樂曲的最大特色。
今天講座的時間關係,我們僅針對第一樂章做詳細介紹:
第一樂章 精神抖擻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本樂章具有完整奏鳴曲快板曲式,架構為:
呈示部 (bars 1–59)
樂曲開始的動機,由四個聲部齊奏,緊湊且充滿動力:
過渡段為 21-23小節,為接下來轉調準備。
第二樂段為 bD大調,第 24-57小節,由中提琴首先出現旋律,接著轉往大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再回到大提琴。
音樂於57小節第一小提琴下行輔以長音與16分音符顫音音型伴奏下,瞬間戲劇性地於60小節進入發展部:
發展部 (bars 60–81)
主題變化為短小的動機(60小節起),更能迅速地於各聲部之間彼此反應、對話,甚至快速轉調:
66小節起,出現全新的附點動機,力度為ff,更能發揮此發展部之戲劇效果:
72小節起,小提琴一出現16分音符快速8度音來回演奏音型,73其餘聲部僅維持pp,74則改為漸強漸弱,75更加入由主題短衍化而來的短動機,貝多芬不斷快速而精準地在每個小節中增添新的能量,讓發展部充滿戲劇性:
再現部 (bars 82–128)
再現部主題快速地在4小節內呈現完畢(82-85)
在 86–88 這三小節過渡樂句之後,音樂再次被帶往 bD大調。
尾聲 (bars 129–End)
尾聲(Coda)段落於129小節瞬間開始。在此之前第124小節同樣以第一小提琴兩次下行輔以長音與16分音符顫音音型伴奏之下,瞬間戲劇性地進入樂曲尾聲。
而尾聲雖僅僅21小節,非常短但具有爆發力(132小節起),調性也逐漸從bD大調轉回原始 f小調,並在短促的動機中,從強而有力轉化為結束在極弱的pp力度,帶來更多的韻味與戲劇性。
隱藏版曲目:鮑羅定弦樂四重奏
寫情詩,你行嗎?🌹
鮑羅定:D大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第三樂章「夜曲」
鮑羅定創作第一首弦樂四重奏(1875)時,他在樂譜上諧謔地加上「獻給恐怖的史塔索夫和穆索斯基。」
當時36歲的穆索斯基,是鮑羅定的同事也是朋友。
史塔索夫則是位見解清晰的樂評,也是鼓勵柴可夫斯基創作《暴風雨》序曲,也是位亦師亦友的對象。
史塔索夫鼓勵這些同輩作曲家們,尋找出獨特的俄國音樂語法,從民謠中吸取靈感,以生動的管弦樂色彩表現出來。
因此鮑羅定花了五年的時間(1874~79),才完成他的第一首四重奏。
但第二首四重奏 ,則僅花費了一年(1881)。
因為這首曲子題獻給他的妻子,作為結婚記年的禮物,以懷念他們初遇時那段快樂時光❤️
全曲的特色是,明顯的俄羅斯旋律,一段接著一段自然地湧現出來。
我想,即使是穆索斯基和史塔索夫,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了。
「夜曲」是第二號四重奏曲中的慢板樂章,也可能是鮑羅定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經常由樂團中整個弦樂組來演奏。
「夜曲」中有兩個抒情的部份:
- 樂章開始時 那段著名如夢般的旋律,以及一段有力的圓舞曲,為這個樂章增添了更多熱情。其中主旋律的本身,在甜美抒情中,還帶著些許俄羅斯式的哀愁。主旋律與圓舞曲交錯進行,營造出使人難忘的優美氣氛。
- 到了「夜曲」末段,由大提琴奏出主旋律,浪漫的哀歌由緊隨其後恍如回聲般的小提琴加以烘托、模仿的效果,就如同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式一樣。
這些彼此緊緊追隨的卡農主題,也象徵戀人之間的亦步亦趨,是非常高度感情化之音樂作品,這也是欣賞音樂時最棒的地方~
筆者聯想到:
1840年舒曼與克拉拉新婚
在克服多年與克拉拉父親官司纏訟之後,兩人終於相愛、步入婚姻
舒曼也因此創作許多動聽歌曲與聯篇歌曲集
這一年~被稱為他的「歌曲之年」
之後
他再為克拉拉寫作鋼琴協奏曲
而克拉拉也成為當世演奏舒曼鋼琴協奏曲最多之鋼琴家
鮑羅定將對於妻子的愛,化為音符,讓我們隨著樂音
感受他對妻子永恆的愛
這點,你覺得浪漫不浪漫?
夜曲重要元素欣賞
ㄧ、伴奏型態
二、主題與旋律
三、樂曲結構
前奏 1-24小節
A段 第一主題(24-47小節) B段 第二主題(48-66小節) C段 發展部(67-110小節) D段 第一主題再現+Vn.1+Cello卡農(111-132小節) E段 第一主題再現+Vn.1+Vn2 卡農133-155小節 F段 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同時再現(156-164) G段 尾聲 165 |
從D段,也就是 111小節開始,可以聽見大提琴與小提琴連續不斷的卡農,兩個聲部對話的濃情蜜意與甜美情緒,讓我們聯想到鮑羅定對於妻子的愛,夫妻之間的緊緊跟隨,是樂曲中最有特色的安排之一。 到了E段,133小節,這兩聲部卡農,則改為出現在兩把小提琴上,顯得更加柔美亮麗。 而這樣的短卡農對話寫作方式,常見於俄羅斯民歌,也是許多俄羅斯作曲家喜愛使用的作曲方式。 例如:鮑羅定同樣寫作於1881年的《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小俄羅斯》之最後樂章,均可發現這樣的寫作手法喔~
《夜曲》全曲譜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