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六~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有多久沒有好好「森呼吸」了?
讓自己身處在綠意盎然,心靈放鬆的環境,能夠放下手邊的雜務,享受全無旁鶩的靜謐時光?
古典音樂是數百年的音樂家智慧結晶,在不同時代都有著鮮明的特徵,也因為雋永動聽,而能夠不斷流傳保存下來至今。
今天的演講裡,就讓林仁斌老師為大家介紹許多與森林、綠意、放鬆相關的音樂,在這當下,也請大家一起欣賞音樂,陶醉在這些美妙的旋律裡~
巴赫:清唱劇 ⟨善牧羊群⟩
Bach: Sheep may safely graze
巴哈(J. S. Bach, 1685-1750)除了寫兩、三百首教會清唱劇之外,也為其他場合寫世俗清唱劇 。他為不同場合寫不同音樂,稱為世俗清唱劇。
世俗清唱劇目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為貴族或市民的婚喪喜慶委託寫的,最著名的是《婚禮清唱劇和BWV208》;另一種為萊比錫大學的學生樂團音樂家公社《Collegium musicum》在Leipzig的 Zimmermann Coffee House舉行而創作的,巴哈曾擔任這個團體之負責人,並留下知名的《咖啡清唱劇》。
清唱劇首次在十七世紀初於義大利出現,當時泛指一種歌曲集,包括宣敘調、詠歎調、合唱與管弦樂的幕間音樂等幾個部份,由一人或數人演唱。義大利清唱劇原本是世俗性的,但在傳到德國後,逐漸成為基督教禮拜儀式中聖歌隊獻詩。德國的教會清唱劇到了泰雷曼與巴哈達到極致,他們把教會清唱劇精緻化,在巴哈過世之後,教會清唱劇也逐漸沒落。
BWV208狩獵是巴哈世俗清唱劇作品中最早之作品,完成於1713年2月13日,是為了慶祝薩克森威森佛絲公爵(Duke Christian of Saxe-Weissenfels)的生日而作。歌詞由劇作家所羅門法蘭克所寫(Solomon Franck, 1659-1725)。此齣世俗清唱劇是以希臘神話人物來頌讚打獵之喜樂,全曲共有15樂章。
⟨善牧羊群⟩ 的歌曲和歌詞都是世俗音樂,但其內容描述小羊兒舒適的在綠草柔美如茵的草原裡,安詳的吃著草,享受一片安寧…有如詩篇23,大衛要我們與神保持親密的關係,纔能得著完美的生命。這關係就像羊的生存完全依賴牧人,牧人不但供給羊的需要,他更帶領、保護、照料羊。神也一樣看顧和愛護我們,使我們能在生命裡有滿足有喜樂。因為情境適合教會,所以聖歌隊也都以此獻唱。音樂經過Mary Howe於1935年改編成雙鋼琴演奏版本後開始廣為世人所用。
走進森林,必定會遇見各式各樣的聲音,蟲、鳥、獸、蛙……..都在森林中歌唱,還有風、雨及溪流的對唱,不同季節、時間都有著不同的和聲。
找一座人煙稀少的森林,找個舒適處或坐或站,閉上眼睛以聽覺搜尋周邊的聲音,或許會比想像的更豐富有趣。
米夏利斯《森林中的鐵匠》
作曲家是米夏利斯(Theodor Michaelis ,1831-1887)可說是近代古典音樂裡的輕音樂的開創人物之一。
這首全球知名的樂曲,共可分為五個段落:
第一段:《夜晚》。降B大調,慢板,4/4拍。主題旋律悠長平穩,描繪了寧靜的森林夜景。
第二段:《清晨》。G小調,中板,4/4拍。主題中的三連音生動逼真地模仿出杜鵑的啼鳴,華麗精巧的顫音猶如此起彼伏的鳥鳴,使人聯想到清新明朗的森林之晨。最後以鵪鶉的鳴叫聲結束。
第三段:《小溪》。G小調,急速的快板,3/8拍。主題中運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跳進音程的曲調,描繪了小溪潺潺的流水聲和杜鵑的啼鳴;三拍子輕快的節奏,烘托出森林的幽靜氣氛。整個主題展現出一幅溪畔鳥語的自然畫卷。
第四段:《早晨的禱告》。G大調,快板,4/4拍。這一段是本曲中最為人們熟知的部分,在教堂的鐘聲、管風琴聲的襯托下,悠揚的主題採用波爾卡舞曲體裁,其跳躍的節奏,生動地描繪了鐵匠的打鐵聲和快活的形象。
第五段:終曲。樂曲在活潑而富有生氣的氣氛中結束。
舒曼《森林情景》op.82
舒曼《森林情景》與另一首知名的小品集《兒時情景》,同樣是小品合集,也是舒曼寫給鋼琴獨奏的最後一部重要套曲。
「森林」這個主題,從浪漫時期開始,無論是作家、詩人、藝術家與音樂家,都深受啟發,經常創作這樣的綠色題材。
在貝多芬的《田園》之後,深入浪漫主義深層精神的作曲家舒曼,更是在1840年至1850年間,德國政治動盪不安的狀況下,於1848年創作出《森林情景》,更神奇的事,整套樂曲居然於短短的九天之內完成(1848年12月29日至1849年1月6日)。
在當時德國槍林彈雨、政治動盪不安的革命環境下,舒曼持續創作,其作品中所呈現平靜、質樸且溫馨的氣氛,與當時大環境迥異,或許與他潛在雙重人格的個性互相呼應,一部分的他熱情主動,另一部分的他卻是以離世獨居的態度來隔絕外界所帶給他的痛苦紛擾,九首小品雖然呈現出不同的性格,但多半而言,洋溢著和平愉悅的氣氛,與當時惡劣的外在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
克拉拉說:「外界的恐怖行為喚醒他內心詩意般的情感,形成強烈對比。」
《森林情景》可能是舒曼從海恩利希.勞貝(Heinrich Laube,1806-1884)的一組描繪森林與獵人之詩篇—《狩獵祈禱經》(Jagdbrevier)中獲得創作靈感,主要敘述一次終日逗留在森林裡的印象:整套樂曲包含了九首樂曲,其標題依序是〈森林的入口〉“Eintritt”、〈埋伏的獵人〉“Jäger auf der Lauer “、〈孤獨的花〉“Einsame Blumen”、〈陰森之地〉“Verrfene Stelle”、〈悅人的景色〉 “Freundliche Landschaft”、〈旅店〉“Herberge”、〈預言鳥〉“Vogel als Prophet”、〈獵 歌〉“Jagdlied”以及〈告別〉“Abschlied”。
處處美不勝收,卻又是全然未知的領域。
除了以實際景緻做為標題外,舒曼還利用各曲之調性與節奏 的特性,將人置身於某種虛構的時空裡,以簡單且易懂的方式呈現,將每一段故事串連 起來,從進入〈森林入口〉開始,到依依不捨的〈告別〉,舒曼在此曲發揮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將森林景象利用旋律陳述,是一組極具有巧思的作品,也可以說是更反映出浪漫主義深層精神的音樂作品。
舒曼《森林情景》分析表:
1 |
《森林的入口》 Eintritt |
A-B-A’C-尾奏 |
規律的四小節組成一樂句,二樂句構成一樂 段;長17小節的尾奏因為出現四小節A段主 題動機的反覆與模仿,讓曲式似有ABA ’CA 輪旋曲(Rondo)的風格。 |
2 |
《埋伏的獵人》 Jäger auf der Lauer |
序奏-A-B-尾奏 |
四個段落的各個主題動機明顯清楚,音群的 形狀與排列規則,大致上為每四小節為一樂 句。 |
3 |
《孤獨的花》 Einsame Blumen |
A-B-A’-C-尾奏 |
樂曲一開始女高音及女低音聲部,即以卡農 (Canon)形式呈現;左右手高低音聲部的音 形結構幾乎規律且一致,但樂句以4~10小節 不等的小節數組成,自由卻較無規則。尾奏 使用A段主題動機的反覆、模仿與模進,呈 現前後呼應的效果。 |
4 |
《陰森之地》 Verrufene Stelle |
A-B-A’-尾奏 |
A段以2+4+3小節的不規則樂句組成,形成 不對稱感;第20小節開始的B段可說是由連 鎖樂句組成,即前樂句的結尾緊連著下一樂 句的開始,一直擴充至樂段結束,且幾乎每 2小節就有新的動機出現;此首樂曲在其上 下聲部,運用許多主題動機變形的對位手 法。 |
5 |
《悅人的景色》 Freundliche Landschaft |
序奏-A-B-尾奏 |
整體幾乎以每四小節為一樂句的形式完 成;序奏的素材大量被使用在A、B段及尾 奏裡;和第一曲《森林的入口》一樣有17 小節的尾奏,而尾奏中再度出現序奏的主題 動機,讓樂曲前後呼應的意味更濃厚。 |
6 |
《旅店》 Herberge |
A-B-過門- A’-B’-尾奏 |
此曲在A、B樂段結束後都有6小節的過門 (Transition),在A’、B’樂段後又有9小節的 尾奏,整體看來像是分為A(A+B+過門)與 B(A’+B’+尾奏)的二段體;且此曲的尾奏模 仿、反覆使用過門的主題動機,讓樂段間的 相關性與結構緊緊相扣。 |
7 |
《預言鳥》 Vogel als Prophet |
A-B-A |
A段的樂句結構是將18小節分為4+4+4+4+2 的組合,樂句為aa’bca”;B段則只有6小節, 且是利用2小節的主題動機模仿、反覆與模 進三次而成,由此可知這是一個A與B樂段 樂句組織比重懸殊的作品。 |
8 |
《獵歌》 Jagdlied |
A-B-A |
此曲為單純的ABA三段體,且每一樂段內 的樂句,均以非常規律工整的每8小節即為 一樂句的結構組成。A段樂句為aa’ba”cc’, B段為dded,可以發現樂句的重覆性很高。 再現部A段則完全保留A段的每個音符、節 奏與旋律。 |
9 |
《告別》 Abschied |
序奏-A-間奏 -B-A-B’-尾奏 |
此曲為整組套曲中曲式結構最為複雜的一首;含有樂曲開始2小節的序奏,A段進入B 段間2小節的間奏,以及將B樂段主題動機 模仿、變奏再擴充的B’段,最後還出現13小節的尾奏。雖說是一首小曲,卻展現了如 同文章段落般「起承轉合」的趣味性 |
樂譜版本
Performer: Jan Vermeulen Instrument: Johann Nepomuk Tröndlin Fortepiano(Leipzig, 1830-1835)1: 《森林的入口》Eintritt – 0:00 2: 《埋伏的獵人》Jäger auf der Lauer – 2:08 3: 《孤獨的花》Einsame Blumen – 3:42 4: 《陰森之地》Verrufene Stelle – 5:36 5: 《悅人的景色》Freundliche Landschaft – 8:37 6: 《旅店》Herberge – 9:47 7: 《預言鳥》Vogel als Prophet – 11:54 8: 《獵歌》Jagdlied – 14:58 9: 《告別》Abschied – 17:44 |
李希特 全曲版本
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第一首《森林的絮語》
Zwei Konzertetüden I-Waldesrauschen
《森林的絮語》完成於1863年,當時的李斯特在創作風格上已漸圓熟,故他的練習曲除了技巧外還帶有層層文學色彩。
此曲為降D大調,4/4拍子,主要是描寫風吹過森林的動感及發出的聲響。曲子開首旋律在低音聲部,高音聲部一連串三連音代表森林樹葉被風輕輕吹過所發出的聲音,中段旋律在高音聲部,左手的伴奏亦隱含了旋律,與高音聲部形成美麗的和聲變化,經過一段華麗、情緒高亢的音樂後,最後尾段回歸平靜的森林場景,結束全曲。
特里福諾夫 樂譜版本
阿勞版本
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
《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最知名的交響樂作品,樂曲中的第四段就是「走入森林」,一開始以長號吹奏出低音銅管的厚實和聲,引出溫柔法國號的主旋律,接著以低音大提琴對唱,接著加入高音弦樂與木管組及豎琴,樂團和聲益發豐富,產生多重的音樂色彩。在多重的管弦樂運用中,彷若森林中高、矮不同各自錯落的樹木,又存在著多樣性的樹種與林相,堪稱是音樂史上最知名的描寫森林樂段。
交響詩的主題是,理查‧史特勞斯透過音樂描述學生時期一次登阿爾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經歷,當時他在山上迷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風雨渾身濕透。史特勞斯試圖通過該交響詩將個人感受和狀物結合在一起。《阿爾卑斯交響曲》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作曲家曾經說過,「我最喜歡指揮阿爾卑斯交響曲」。而由他所親自指揮的錄音,亦被唱片公司製成光碟發售。[2]
交響詩所描述的登山從夜晚開始,接著是各個發展階段,最後終於夜晚,共分為22個段落:
標題 | 開始 (以排練編號) |
敘述 |
Nacht (夜晚) |
以下行的降B小調音階為主導。 | |
Sonnenaufgang (日出) |
(7)起 | 改以下行A大調音階為主題。 |
Der Anstieg (登山) |
(11)後起 | 由豎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奏出全曲的主要音樂動機,末段加入了置於台後的銅管樂團。 |
Eintritt in den Wald (進入森林) |
(21)起 | 在絃樂的琵音中,法國號及長號帶出主題動機,及後是木管樂和絃樂的對答。 |
Wanderung neben dem Bache (小溪旁步行) |
(38)前兩小節起 | 是木管及絃樂旋律及快速連音的對應。 |
Am Wasserfall (瀑布) |
(40)後起 | 是高音樂器和鐘琴的互相急速快音呼應,營造水花四濺的效果。 |
Erscheinung (幻象) |
(42)起 | 是前一段的延續,並由雙簧管、英國管及獨奏中提琴奏出旋律。 |
Auf blumigen Wiesen (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 |
(47)起 | 再次由木管和絃樂作主導。 |
Auf der Alm (在高山的牧場) |
(51)前三小節起 | 法國號奏出具田園風的旋律,木管和絃樂則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 |
Durch Dickicht und Gestrüpp auf Irrwegen (穿過灌木叢和矮林,進入歧路) |
(59)起 | 樂器間互相的旋律及伴奏穿插。 |
Auf dem Gletscher (在冰川上) |
(68)前三小節起 | 「登山」的變形動機再一次出現。 |
Gefahrvolle Augenblicke (危險的一刻) |
(72)前起 | 「登山」動機在絃樂的顫音、木管的長音及調性改變下變得不安。 |
Auf dem Gipfel (在山頂) |
(76)前起 | 由長號的引子帶入雙簧管的獨奏旋律,並在銅管的引領下,帶出雄偉的氣氛。 |
Vision (景觀) |
(88)前起 | 管樂以「登山」的另一個變形動機互相重疊,全段維持激昂的音量。 |
Nebel steigen auf (起霧) |
(97)起 | 音色變暗,木管奏出三連音旋律,配上絃樂快速的上行音階。 |
Die Sonne verdüstert sich allmählich (太陽漸暗) |
(97)起 | 是前一段的延續。 |
Elegie (悲歌) |
(100)起 | 絃樂帶悲傷的齊奏,後段木管樂的三連音旋律重新出現。 |
Stille vor dem Sturm (風暴前的寂靜) |
(103)後起 | 在定音鼓及大鼓的遠處雷聲引領下,單簧管、英國管及長笛接連奏出短而簡單旋律,雙簧管及短笛則隱藏著雨點和風嘯聲,並重現「夜晚」的下行音階動機。然後兩點和風嘯聲越來越密集。 |
Gewitter und Sturm, Abstieg (惡劣天氣和風暴,下山) |
(110)前三小節起 | 管風琴及吹風機首次加入,在高音樂器的下行半音音階下,「登山」的逆行音形及原形在銅管樂器中交替出現。並再次出現「瀑布」、「在冰川上」、「山頂」等的音樂動機。雷鳴器的出現代表整個風暴的高潮,音量然後逐漸減弱,然後回復至散落的雨點和風嘯及雷暴的殘餘。為全曲最長的段落。 |
Sonnenuntergang (日落) |
(120)起 | 在樂隊的長音下,小號及豎琴奏出宣嘆詠般的旋律。及後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富有華彩樂段般的旋律。 |
Ausklang (尾聲) |
(134)起 | 管風琴這次奏出溫柔而溫暖的旋律,然後木管樂器重新帶出「景觀」及「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的旋律,而音量亦慢慢減弱。 |
Nacht (夜晚) |
(144)後起 | 降B小調下行音階重現,然後在一片寧靜的氣氛中結束。[3] |
樂譜版本
第四段:「走入森林」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Live’
德勒斯登愛樂 現場Live’
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
1984年開始舉辦後,森林音樂會便成為了柏林愛樂的夏季盛事之一。
每年六月接近七月的歐洲,天氣強朗穩定且太陽很晚下山(10點時經常天空仍然有明顯餘暉),晚上八點多開始的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天色都還是相當亮。柏林愛樂每年均在大約可容納兩萬人左右的柏林森林劇場中與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們齊聚一堂,舉辦免費入場的戶外音樂會,讓前來享受的觀眾們可以闔家自在地野餐、談話、開心享受現場交響樂團音樂、飲料、啤酒與柔和陽光,真是最幸福的戶外野餐饗宴~
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 基本資訊名稱: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 (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n der Waldbühne) |
2018年現場部分實況錄影:
每年音樂會的最後,固定演奏之安可曲皆為德國作曲家保羅·林克(Paul Lincke)所寫的《柏林氣息》(Berliner Luft),已經是這系列音樂會的註冊商標:現場大家都會跟著一起打拍子、吹口哨,氣氛非常非常歡樂~
趣味版本:指揮拉圖跑去加入打擊組,樂團呈現「自動演奏狀態」,與觀眾掌聲相互輝映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