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50+線上旅行團藝術美學慢旅5日 | 奔放浪漫時期音樂之旅-從故事到賞析
Romantic Period in Classica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執行長)
國內知名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古典音樂發展史
先讓我們用7分鐘時間快速掃射一下人類音樂的歷史吧~Let’s GO!!!
浪漫時期概說 Romantic – 19th Century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廣義來說,浪漫時期可從大約1810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但我挺喜歡學者余志剛《西方音樂簡史》一書中提出之定義: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則可以從1813年E·T·A·霍夫曼論述貝多芬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始,到1914年荀白克提出「不協和音的解放」為止。
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上演之後,在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用浪漫的筆法給出了如下的評價:
「浪漫主義」一詞在18世紀末首次出現,先用於描述出現於當時繪畫和文學中的新思想。後來被音樂家用來描述音樂風格的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世紀之交後不久。「浪漫主義」是一種藝術、文學和知識分子之運動,自18世紀下半葉的歐洲起,並在工業革命的興起後延續了前進之力量,進一步於19世紀開花結果,成為音樂家們豐富樂思、多樣曲式與創意揮灑之年代。
在某種程度上,浪漫主義是對啟蒙時代貴族社會和政治規範的反抗,也是人們對自然科學合理化的反應。
浪漫主義最強烈體現,在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創作)、音樂和文學創作上。浪漫主義作曲家的目標是強烈而有力的情感表達,經常揭示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具體之表現不僅關於愛情,同時也探討仇恨、死亡、人生觀(積極或消極等感受)之各種情緒。
浪漫時期第一人
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與大提琴奏鳴曲等曲式上均有卓著之貢獻與偉大作品,更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
浪漫時期音樂名家薈萃的畫作
這幅幻想油畫作品是由康拉德·格拉夫 (Conrad Graf) 委託創作並收藏。作品描繪出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在巴黎沙龍演奏平台鋼琴的沙龍音樂會情景:鋼琴上放置著由安東·迪特里希 (Anton Dietrich, 1833-1904) 製作的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半身雕像;這場想像中的音樂家聚會,最左起坐著文學家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 1802-1870)、單人沙發坐著的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接著是彈琴的李斯特與坐在地上的李斯特情人:伯爵夫人瑪麗·達古爾特(Marie d’Agoult, 1805-0876);站立者自左起是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0869)、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與作曲家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掛載牆上的是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肖像,最左邊還有聖女貞德(Jeanne d’Arc, 1412-1431)的雕像。(本畫目前由柏林國家博物館收藏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