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 第五講 – 第三輪曲種分析
All Master Class about Frédéric Chopin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網頁
蕭邦鋼琴大賽講堂課程大綱
- │第一講:浪漫代名詞─鋼琴詩人蕭邦│
蕭邦出生於1810年,從小就是一位鋼琴神童,很年輕就享譽國際,成為知名的鋼琴家與作曲家。在他短暫而燦爛的39年生命中,他致力於鋼琴曲目的創作,也留下了豐富的鋼琴作品。在這第一次的直播課程中,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鋼琴詩人蕭邦的藝術生命歷程與他的精彩作品解析。
- │第二講: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沿革│
五年一次的蕭邦鋼琴大賽,以往一定要親臨波蘭才能參與,而現今疫情改變了賽事規則,這次轉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公開轉播賽程,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有機會同步參與這場國際盛事。
每項大賽,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林仁斌老師將用深入淺出、搭配過往比賽精彩影音撥放的方式,讓學員更了解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跟著專業導聆一起共享經典,了解更多樂曲內涵。您會更清楚評審團的評分標準,也會認識歷屆知名的大賽得主和他們的演出。
- │第三講:第一輪曲種分析│
蕭邦鋼琴大賽總共分為4輪比賽。每一輪比賽都有規定指定的曲種。今年的第一輪比賽,參賽者將由蕭邦所創作的練習曲、夜曲、船歌、敘事曲和詼諧曲中,挑選作品演奏。這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一起認識以上不同的蕭邦作品、並觀賞導聆過往精彩比賽作品。
- │第四講:第二輪曲種分析│
這一場直播,則將重點放在講解第二輪比賽的曲種分析,包括敘事曲、詼諧曲、幻想波蘭舞曲、華爾滋、波蘭舞曲等。這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一起認識以上不同的蕭邦作品、並觀賞導聆過往精彩比賽作品。
- │第五講:第三輪曲種分析│
這一場直播,將講解第三輪比賽的曲種分析,包括第二號與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等。這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一起認識以上不同的蕭邦作品、並觀賞導聆過往精彩比賽作品。
- │第六講:決賽─最終賽場導聆│
這一週隨著蕭邦鋼琴大賽進入決賽,老師也將帶領學員們認識決賽的兩首指定曲目,蕭邦所創作的兩首無比浪漫的鋼琴協奏曲,認識協奏曲的由來、不同樂章的安排並導聆作品。
- │第七講:認識2021總決賽入圍之鋼琴音樂家│
能夠進入蕭邦鋼琴大賽總決賽的,都是國際間知名的新興鋼琴新秀。老師將帶領學員認識本屆進入總決賽的鋼琴家名單,並認識他們的作品與演奏。
- │第八講:導聆最終比賽結果│
最後一次講堂,老師將帶領學員回顧總決賽的轉播,導聆精彩演奏片段,並且與大家一同回顧第18屆蕭邦鋼琴大賽會後總評。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蹦藝術特別與大人社團規劃全系列八堂課程,跟著我們,更深入了解這位浪漫時期的著名作曲家。
蕭邦音樂大全集欣賞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14-16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三期)-經典歌劇(9/28週二下午班,共4堂):認識歌劇X經典愛情X大師巨作
每週四班(下午14-16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電影音樂(9/23週四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電影音樂
課程重點:
蕭邦鋼琴大賽第三輪曲目導聆欣賞
「鋼琴詩人」蕭邦畢生創作幾乎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音樂卻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浪漫的和弦與精緻的音符,為他博得「鋼琴詩人」的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每隔五年於蕭邦故鄉舉辦之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更是純粹以蕭邦音樂由初賽演奏至最後一輪的國際大賽。
五年一次的蕭邦鋼琴大賽,以往一定要親臨波蘭才能參與,而現今疫情改變了賽事規則,這次轉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公開轉播賽程,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有機會同步參與這場國際盛事。
每項大賽,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林仁斌老師將用深入淺出、搭配過往比賽精彩影音撥放的方式,讓學員更了解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沿革和比賽規則。跟著專業導聆一起共享經典,了解更多樂曲內涵。您會更清楚評審團的評分標準,也會認識歷屆知名的大賽得主和他們的演出。
蕭邦國際鋼琴大賽(Międzynarodowy Konkurs Pianistyczny im. Fryderyka Chopina)是五年一度的國際鋼琴比賽,1927年由波蘭鋼琴家茹拉夫萊夫創辦,於音樂家蕭邦的故鄉——波蘭首都華沙的國家愛樂廳舉行,波蘭政府為每屆大賽提供五百萬茲羅提(約100萬美元)的資助。(基本資料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鋼琴界的最頂級賽事:華沙國際蕭邦鋼琴大賽
蕭邦鋼琴大賽規章
大賽規則與評審制度
-
有年紀限制。(本屆年紀限制為1990年至2004年間出生)
-
共有四輪競賽。第一輪(夜曲、練習曲、詼諧曲)、第二輪(敘事曲、前奏曲、圓舞曲及波蘭舞曲)、第三輪(即興曲、奏鳴曲及整組馬祖卡舞曲)至最後決賽(蕭邦的第一號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擇一完整演奏),選手都需要在每一階段、每種曲目呈現最高水準,才有可能晉級。
-
複合評選制度。十多位評審會以「Yes/No制」、「25分制」、「55分制」等方式打出分數,並誠實標示出自己的學生「S」,避免藝術評分可能因此產生之不公平。
-
僅六位入選總決賽。須為前三個輪「累積分數」最好的前六位。他們將與華沙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奏蕭邦的第一號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三輪曲種介紹
大賽第三輪指定曲目:
奏鳴曲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2015年首獎趙成珍
00:00 Grave – Doppio movimento
05:21 Scherzo
11:30 Marche funèbre
19:32 Finale
2010年首獎 Yulianna Avdeeva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MVT I – Allegro Maestoso
EXPOSITION 00:00 – Theme Group 1, Theme 1 (Note that the contour of the first two bars, including the upbeat, is motivically linked to the Theme Group 2, Theme 1) MVT II, Scherzo: Molto vivace 09:41 – Scherzo (Note the structural link between with the trio in the melodic outline in RH of the first two bars of the scherzo – it mirrors the top voice of the trio) 11:51 – Scherzo MVT III, Largo 12:28 – Introduction MVT IV, Finale: Presto ma non tanto 21:37 – Introduction |
2010年三獎 Daniil Trifonov
2015年第二獎Charles Richard-Hamelin
阿格麗希
Chopin: Piano Sonata No. 3 b-Minor, Op. 58 (Olga Scheps live)
前奏曲
蕭邦24首前奏曲, Op. 28 簡介
24首前奏曲, Op. 28作於1835-1839年,出版於1839年,為具備全部24調的前奏曲集。部分前奏曲完成於1838-1839年的冬天,當時蕭邦與喬治·桑及其孩子在西班牙馬約卡島的法德摩薩,以避過巴黎濕冷潮濕的天氣[2]。蕭邦將此作品之德文版本獻予德國作曲家及鋼琴家Joseph Christoph Kessler[3](因為他十年前將其24首前奏曲, Op. 31題獻給蕭邦),法文版本蕭邦則獻予出版商及鋼琴製造商Camille Pleyel(他以2000法郎委託創作此作品)[4][5]。
蕭邦創作此作品時參考了伊格納茲·莫謝萊斯的前奏曲集, Op. 73與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的前奏曲[6]。雖然當時前奏曲通常為演奏的引子,但蕭邦的前奏曲之設計為為獨立的作品,其本身能傳達一些意念。
此外其前奏曲順序以五度圈排列大調,然後再在每一個大調後加以其關係小調(C, a, G, e, …)。由於此順序依從音樂上的和聲,一些意見為蕭邦認為當中的前奏曲應該連續演奏[6],但也有意見認為蕭邦作曲時沒有這樣的看法[7]。
蕭邦本人並沒有在任何一場演奏中表演多於四首前奏曲[5],但自法國知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起,便不斷有人將整套前奏曲集演奏。如今的蕭邦鋼琴大賽,也在第三輪指定曲中,將蕭邦前奏曲全集列為與奏鳴曲同等重要的樂曲曲種。
蕭邦前奏曲在曲式部分,缺乏明確規範的架構,有些創作亦十分短(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8]。
舒曼在其樂評形容作奇怪的作品:「它們是速寫、練習曲的萌芽;又或是廢墟、散支鷹羽、紊亂且令人困惑之物。」然而李斯特卻評論:「它們為富詩意的前奏曲,正如一名偉大的詩人會將其靈魂置於美好的夢境中。」
樂譜版本 Rafał Blechacz
No.1 – 00:00 (Note the subtle textural shift at 00:23) No.2 – 00:37 No.3 – 02:42 (Note how carefully the detached nature of the melody is observed,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on tiny harmonic changes, such as the C-natural at 2:54) No.4 – 03:37* (A marvellous rendition. Note how the surprising dynamic range matches the important harmonic shifts, the LH sotto voce, and the rubato used to lengthen the last beat of the bar when there’s a dotted quaver – semiquaver subdivision of the beat. This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element of the prelude which divides it up into its constituent sections.) No.5 – 05:32 (Note the clarity of the voicing and the way Blechacz begins the piece.) No.6 – 06:06 (Note the crescendo – decrescendo arc of the LH) No.7 – 08:07 No.8 – 09:01* (A fantastic rendition. Perfect dynamic control (10:07 and 10:25 are representative), and some incredible textural shading (the second or so at 09:26, the LH countermelody at 10:12).) No.9 – 10:54 (Note the doubled bass at 11:54, and the sudden dynamic shift and emphasis on the LH countermelody that highlights the harmonic change at 11:23) No.10 – 12:25 No.11* – 12:58 (Another gem. Note the anti-crescendo at 13:08 leading to the beautifully tender sequence at 13:10, and the bass shading at 13:18 leading to the emphasis on the LH immediately after). No.12 – 13:36 (Note the textural changes at 13.57) No.13 – 14:59 No.14 – 18:06 (Note the countermelodies, and how they are shaped to emphasised harmonic shifts) No.15* (Raindrop) – 18:41 (The whole thing is a study in legato and sotto voce, really.) No.16 – 23:23 No.17* – 24:30 (Superb voicing throughout. One example is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a lower voice at 26:17) No.18* – 27:19 No.19 – 28:21 (Note the textural clarity.) No.20* – 29:40 (Note the brilliant decision to emphasise the inner voice at 30:43, which demonstrate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prelude, viz.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lude’s two apparently disparate sections: the opening theme, and the chromatic theme.) No.21 – 31:26 (Note the legato swell of the LH, and the hushed brightness of 32:05, with the LH nearly silent) No.22 – 33:08 No.23* – 33:46 (Note the legatos and the subtle pedalling to ensure no trills are smudged.) No.24* — 34:42 (Note yet again the melodic clarity and the entrance of the un poco espressivo at 35:55). |
趙成珍現場Live’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rek),原為波蘭一種民間舞蹈,其形式現在仍保留在許多芭蕾舞舞劇中,其音樂經過蕭邦等人的發展後,已成為古典音樂中一種經典舞曲。
瑪祖卡起源于波蘭中部馬佐夫舍地區,其名也很可能來源於該地名。18世紀後,瑪祖卡舞風靡全歐洲,成為各國宮廷和上層社會舞會中常見的一種舞蹈。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在父與子中均有關於瑪祖卡舞的情節。
瑪祖卡是一種男女集體舞,由男舞者占據主導地位,決定舞步種類、輕重和速度,而女舞者則以輕快的舞步圍繞男舞者。瑪祖卡主要的舞步以滑步、腳跟碰擊、雙人旋轉和男舞者單腿脆地,女舞者繞行為主,舞步比較複雜。
柴可夫斯基在其芭蕾舞劇天鵝湖和睡美人中均安排了大段的瑪祖卡,因此瑪祖卡舞步時至今日亦是芭蕾舞者必學的舞步。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ka)音樂類似於華爾茲,為3/4拍,但常在第二拍予以加重。著名作曲家如蕭邦、格林卡、亞歷山大·鮑羅丁、德布西等均創作過瑪祖卡舞曲音樂。
補充:
今日的波蘭國歌即是一首瑪祖卡舞曲。
延伸欣賞與比較
Chopin : Mazurka Op. 67, No. 4
紀辛 op.67 No.4
Yulianna Avdeeva op.67 No.4
阿方納西耶夫 op.67 No.4
樂譜版本 Op.6 – Op.41 (Fialkowska)
樂譜版本 Op.50 – Op. Posth (Fialkowska)
魯賓斯坦馬厝卡全集錄音
傅聰瑪祖卡舞曲集
第一輪精彩比較
Etude in A minor, Op. 25 No. 11《冬風》(1835-37)
樂譜版本
Eva Gevorgyan
謝維庭
小林愛実
幻想曲
Fantasy in F minor Op. 49 op. 49(1841)
牛田君-1
蘇思羽-1
牛田君-2
蘇思羽-2
Ballade in G minor Op. 23(1834-35)
Avery Gagliano-1
張凱閔-1
Avery Gagliano-2
張凱閔-2
Avery Gagliano-3
張凱閔-3
DO you Speak Chopi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