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國家交響樂團 Live’講座名家系列 – 莫札特與魏德曼 2
NSO Masters Series 2 Mozart & Jörg Widman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應 NSO 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新北市徐匯中學進行校園 Live’ 音樂講座,非常開心能與喜愛音樂的同學們一起分享音樂的喜悅~

麥克風一戴上,指揮魂就上身了…(XD)

加上又同學們全都是管樂團學生,馬上就開始聊天啦~從有哪些樂器聲部,最近練什麼曲目,了解一下這群同學們的狀況~

 

這邊筆者已經完成自我介紹,開始準備介紹今天的主角~魏德曼,以及今天為同學們準備的精彩音樂內容。

 

燒聲講了兩節課,很開心學務處雅薇組長特地致贈感謝狀~也超感謝借我麥克風使用~

 

與管樂團同學們合照 -1 

 

與管樂團同學們合照 -2


以下是音樂講座內容

林仁斌老師簡介


誰是魏德曼?(簡介取自 國家交響樂團)

約格.魏德曼 / Jörg Widmann

單簧管/作曲家/指揮家
Clarinet / Composer / Conductor  

約格.魏德曼 / Jörg Widmann – 單簧管/作曲家/指揮家

集單簧管演奏家、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於一身的約格.魏德曼可說在他同輩中最多才多藝又深具內涵的一位。2018/19 樂季,他將以獨奏家身份與各大管弦樂團合作,如蘇珊娜.馬爾契指揮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呂紹嘉指揮的臺灣國家交響樂團與安德魯.曼澤指揮的漢諾威北德廣播交響樂團,以及霍利格指揮的巴澤爾室內樂團。

約格.魏德曼現任臺灣國家交響樂團的駐團藝術家,除了將於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中擔任獨奏之外,也將擔任演出∕直播節目的指揮,還有作曲和講座的工作。接下來的駐村計劃站點是經常演出其作品的巴黎管弦樂團。

 

在 2018/19 樂季,魏德曼的室內樂演出有分別在漢堡易北河愛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弗萊堡與巴爾的摩演出的哈根四重奏音樂會,以及在慕尼黑和布達佩斯與塔貝亞.齊瑪曼 (Tabea Zimmermann)和迪納許.法里昂(Dénes Várjon)的三重奏音樂會。2019 年二 月,他將首演西班牙國家音樂傳播中心委託愛厄佛斯(Peter Eötvös)創作的《喬伊斯》 (Joyce),該作品由作曲家題獻給約格.魏德曼。

魏德曼也持續以指揮身份積極從事音樂活動,本樂季將與瑞士義大利管弦樂團、東京大都會交響樂團、柏林布列茲合奏團、波茨坦室內學院樂團一起演出,並將帶領德意志青年愛樂一起巡 迴德國各地。他也將以首席指揮的身份,帶領愛爾蘭室內樂團在歐洲愛爾蘭舉行音樂會,接著 會踏上南美洲,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舉行巡演。

2018 年八月,約格.魏德曼所作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由凱若琳.魏德曼擔任獨奏,約格.魏德曼親自指揮東京大都會交響樂團首演。本樂季也將與巴黎管弦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和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合作演出。

 

魏德曼在慕尼黑師事蓋德.史塔克(Gerd Starke)學習單簧管,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則師事查爾斯.奈迪希(Charles Neidich)。他經常與知名樂團合作演出,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蒙特婁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荷蘭愛樂樂團和多倫多交響樂團。他與巴倫波因、艾紳巴赫、杜南伊等指揮合作過。

魏德曼在2015年多瑙埃興根音樂節上首演了馬克.安德烈(Mark Andre)的單簧管協奏曲《關於》(über )。其他題獻給他或為他量身打造的單簧管協奏曲包括黎姆(Wolfgang Rihm)的 《寫給單簧管與管弦樂團的音樂》(Musik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1999)和萊曼 (Aribert Reimann)的《歌》(Cantus, 2006)。

魏德曼師事威斯特曼(Kay Westermann)、希勒(Wilfried Hiller)和黎姆學習作曲。他的作品獲獎連連,奪得著名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艾莉絲史特格獎(2009年)、2001年的亨德密特獎、維也納荀白克中心的荀白克獎、柏林德國交響樂暨樂團獎(2004年)和巴登巴登與弗萊堡西南廣播交響樂團的作曲獎,以及2006年柏林愛樂學院的阿巴多作曲獎。

 

魏德曼的音樂作品常由巴倫波因、哈丁、葛濟夫、長野健、提勒曼、楊頌斯、涅爾森斯、拉圖等名家指揮演出,並由維也納、柏林愛樂、紐約愛樂、巴黎管弦樂團、BBC交響樂團等各大樂團首演。

因受聘擔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路易斯楊(Daniel R. Lewis Youn)作曲研究員,魏德曼與該樂團及其首席指揮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建立了絕佳的藝術合作關係,包括2011年五月魏德曼長笛協奏曲《長笛組曲》(Flûte en suite)的全球首演,隨後2012/13樂季進行該作品歐洲首演,由拉圖指揮柏林愛樂,帕胡德擔任獨奏。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在2014年歐洲巡迴演出中,以《長笛組曲》為核心曲目,並在柏林愛樂廳的進行整晚的魏德曼作品演出。他的歌劇《巴比倫》於2012/13樂季在長野健的指揮下,於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首演。

2012年9月23日 魏德曼長笛協奏曲《長笛組曲》(Flûte en suite)於柏林愛樂音樂廳演出,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帕胡德擔任獨奏

 

2012年9月23日 魏德曼長笛協奏曲《長笛組曲》(Flûte en suite)於柏林愛樂音樂廳演出,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帕胡德擔任獨奏

 

由安塞姆·基佛 (Anselm Kiefer)和魏德曼聯手創作的《在起點》(Am Anfang)於2009年7月首演,是慶賀巴士底歌劇院成立20週年的其中一個演出,其中魏德曼擔任作曲家、單簧管演奏家,並首次擔任指揮。

魏德曼擔任過世界各大藝術節與管弦樂團的駐點藝術家,如琉森音樂節、薩爾茲堡音樂節、班貝格交響樂團,也曾任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2015/16樂季的創意總監,以及布魯塞爾藝術中心(BOZAR)和易北河愛樂廳的開季駐點藝術家。曾入選維也納音樂廳的藝術家群像,也是法蘭克福老歌劇院、科隆愛樂的焦點音樂家,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更是以「Making Music:約格. 魏德曼」為標語在整個樂季主打他的音樂作品。在2017/18樂季,他成為萊比錫歷史上第一位 「布商大廈作曲家」。

魏德曼是柏林學術研究院的研究員,也是巴伐利亞藝術學院的正式成員,並自2007年以來,任教於漢堡自由藝術學院、德國表演藝術學院和麥因茨科學與文學學院。現任柏林巴倫波因薩伊德學院的作曲教授。(簡介取自國家交響樂團)


Jörg Widmann
Clarinet / Composer / Conductor

Jörg Widmann, foto Marco Borggreve

Clarinetist, composer, and conductor Jörg Widmann is one of the most versatile and intriguing artists of his generation. The 2017/18 season will see him appear as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Wiener Philharmoniker, Helsink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Yomiuri Nippon Symphony Orchestra,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SWR Symphonieorchester and Orchester de Paris.

This season will also see Jörg Widmann and his work featured in various residencies and portraits. Jörg Widmann is the first Gewandhaus Composer and was commissioned by Gewandhaus Orchester and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to compose a new work which was premiered in Leipzig in March 2018.

Further residencies include Orchestre de Paris, Wigmore Hall,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Mozartwoche Salzburg and Philharmonie Essen.

Chamber music performances in the 2017/18 season included a tour with the Hagen Quartet with performances of his new Clarinet Quintet; trio recitals with Tabea Zimmermann and Dénes Vàrjon and the premiere of a new piece written for him by Mark Andre at Wittener Tage für Neue Kammermusik. Amongst his regular chamber music partners are renowned soloists such as Sir András Schiff, Daniel Barenboim, Elisabeth Leonskaja and Mitsuko Uchida.

Continuing his intense activities as a conductor, Jörg Widmann performed this season with the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 and as Principal Conductor with the Irish Chamber Orchestra with whom he will embark on a tour throughout Germany, followed by the premiere of his new violin concerto with 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arolin Widmann at Suntory Hall.

Widmann gave the world premiere of Mark Andre’s Clarinet Concerto über at the Donaueschingen Musiktage 2015. Other clarinet concerti dedicated to and written for him include Wolfgang Rihm’s Musik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1999) and Aribert Reimann’sCantus (2006).

Widmann is a Fellow at the Wissenschaftskollegs in Berlin and a full member of the Bayerischen Akademie of Schönen Künste, and since 2007, the Freien Akademie der Künste Hamburg, the Deutschen Akademie der Darstellenden Künste and t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der Literatur Mainz. He is the professor for composition at the Barenboim- Said Academy, Berlin.


音樂會簡介

NSO 名家系列 莫札特與魏德曼 2


2019-05-17 星期五 19:30國家音樂廳 

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
魏德曼:《活力洋溢》(Conbrio)
孟德爾頌: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Op.56
魏德曼是全方位的音樂家,集單簧管演奏家、作曲家、指揮於一身。

他是NSO本樂季的駐團藝術家,來自德國的魏德曼。在這場音樂會中,魏德曼將展現指揮與單簧管演奏的功夫,先以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開場,緊接著為自己創作的《活力洋溢》,最後以孟德爾頌《蘇格蘭》交響曲畫下休止。

《活力洋溢》發表於2008 年,收錄在 2015 年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專輯中。在十多分鐘的樂曲中,魏德曼的音符穿梭於細膩與奔放間,有如進行一場聲響的遊戲,兼具趣味和實驗感。

在投身作曲和指揮的道路上,魏德曼從未放棄獨奏家的角色,三個身分的結合,提供他解析作品的多視角。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膾炙人口,又為基本曲目,若求突破既定框架,演出挑戰更大。魏德曼不求標新立異,而是透視更多的細節,營造更豐富的聲音層次,突顯音符的律動,進行一場「活力洋溢」的詮釋。

魏德曼1973年出生慕尼黑,7歲時對單簧管一見鍾情,之後更沉醉於作曲世界,師事里姆(Wolfgang Rihm)、郭貝爾(Heiner Goebbels) 等作曲名家。他以獨奏家的姿態馳騁歐洲各大樂團,里姆《為單簧管與交響樂團所譜之樂曲》(Musik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不僅由他首演,也是題獻給他。

他曾任琉森音樂節駐節藝術家,2017/2018 樂季獲聘為萊比錫布商大廈首位駐廳作曲家,作品由身兼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和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演出。2018/19 樂季將以獨奏家身份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該場音樂會由蘇珊娜·馬爾契(Susanna Mälkki)指揮;魏德曼本樂季亦是巴黎管弦樂團的駐團音樂家,作品將在多場音樂會中演出。

2019/20 樂季魏德曼將擔任卡內基音樂廳駐廳作曲家(Richard &Barbara Debs Composer’s Chair),他在音樂中宛如變色龍般輕易變換角色的全方位才能,將在該樂季中完整呈現:他的大型編制作品將由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慕尼黑愛樂、馬勒室內樂團、紐約大都會歌劇管弦樂團演出;他以驚人的原創性為特色的室內樂作品,將由安娜-蘇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帶領一支全明星室內樂組合演出,這將是他弦樂四重奏新作的紐約首演;他精湛的單簧管演奏技巧,將在與小提琴家塔碧亞·齊瑪曼(Tabea Zimmermann)和鋼琴家丹尼斯·瓦里翁(Dénes Várjon)搭檔演出舒曼、莫札特及自己的作品時,充分展現,另將一人分飾指揮、獨奏二角與愛爾蘭室內管弦樂團(Irish Chamber Orchestra)合作,並同國際當代合奏團(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Ensemble)演出一場全魏德曼曲目的音樂會。

音樂欣賞

魏德曼獨奏版本

莫札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W.A.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是莫札特的管絃樂作品,樂曲是為單簧管演奏家安東·史塔特勒(Anton Stadler)而作。樂曲譜寫於 1791年 10月份,是莫札特生前最後完成的最後幾首作品之一,也是其生前最後完成的純樂器協奏曲作品(他在樂曲完成首演後不足兩個月便因病去世,得年35歲)。

而這首協奏曲不單是莫札特生前所寫的最後一首協奏曲,亦是所有單簧管演奏曲目中的瑰寶珍品,每一位單簧管演奏家均以演奏此曲為重要里程碑。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樂曲架構介紹

共分為三個樂章,快-慢-快形式:

  1. 奏鳴曲快板: Allegro
  2. 慢板三段體: Adagio
  3. 迴旋曲: Allegro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

樂團前奏(1-56小節)
獨奏開始 呈示部(57-154小節)
過門段(154-171小節)
發展部(172-227小節)
過門段(227-250小節)
再現部(251-343小節)
結尾(343-359小節)

 

樂團前奏譜例:

 

獨奏呈示部 譜例: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 



電影《遠離非洲》裡的音樂《Stay with me till the morning Dana Winner》,便使用了這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作為主要旋律。

 

第三樂章:輪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樂章開始主題(1-56小節)
第一部分(57-113小節)
第二部分(137-187小節)
第三部分(188-246小節)
最後重複開頭段落(247-301小節)

樂章開始主題


莫札特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關於莫札特生平,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 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謝弗於1979年的同名舞台劇《Amadeus》。影片從當時的宮廷樂師安東尼奧·薩里耶利的角度,呈現了天才阿瑪迪斯傳奇的一生,該舞台劇並於1981年榮獲東尼獎最佳劇本。

片中莫札特由美國演員 湯姆·休斯(Tom Hulce)飾演。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介紹電影,就讓專業的來吧~
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


影片欣賞:

魏德曼:《活力洋溢》(Conbrio)
Jörg Widmann: Con brio. Konzertouvertüre für Orchester
Roger Norrington | SWR Symphonieorchester

這是一首具有前衛性,並且有明確參考指標的當代音樂作品。

本次國家交響樂團將進行亞洲首演。

根據作曲家魏德曼之說法,他提到了幾項本曲特徵:

1. 本曲具有貝多芬第七和第八交響曲的音樂特徵,但未確切的引用。

2. 他選擇了與貝多芬相同的編制配器,樂曲代表著一種憤怒和有節奏的堅持。

3. 這個樂曲貫穿貝多芬的即興重複,繁榮和幽默,就像是對貝多芬的解構。

4. 這首作品帶有「剪下與複製」結構。

譜例:

由定音鼓演奏之開場三連音節奏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同樣為三連音組成之圓滑奏音樂動機,速度同樣為 152。


孟德爾頌: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Op.56

作曲家簡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年輕的孟德爾頌畫像
孟德爾頌(Mendelssohn, 1809-1847) 德國猶太裔作曲家, 1809年生於德國漢堡的富裕家庭,1847年逝於萊比錫,是德國前期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音樂以幸福亮麗感著稱。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 他的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日後事業上成就,都是一帆風順令人稱羨。

孟德爾頌家境富裕,祖父是德國猶太哲學家摩西·孟德爾頌,其父是銀行家,其母是鋼琴家,從漢堡搬到柏林,家裡的沙龍是上流社會人士、藝術家、學者聚會所在。孟德爾頌7歲時受洗為改革宗基督徒。

由於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孟德爾頌自幼便得以學習音樂且自幼即顯露出奇其不凡的音樂才華,在9歲時第一次公開演出,11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並且開始作曲,17歲時完成了為人所熟知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uvertüre zu "Ein Sommernachtstraum")。

少年時期孟德爾頌便認識了歌德並與之往來,受其思想影響。後赴英、奧、法、意等國旅遊演奏。

1829年(19歲),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年,孟德爾頌於受邀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1837年,孟德爾頌與塞西爾·夏洛蒂·索菲亞·讓雷諾(Cecile Charlotte Sophia Jeanrenaud)結婚。

1842年,孟德爾頌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成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 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節慶之歌」(Festgesang) 及第二號「頌讚交響曲」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蘇格蘭交響曲」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 「義大利交響曲」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宗教改革交響曲」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也就是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
第四號(1833)
第五號(1830)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相當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
第四號(1833)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

音樂欣賞

 

 

孟德爾頌:第三號交響曲 ⟪蘇格蘭⟫
Felix Mendelssohn: Symphony № 3 'Scottish,' Op. 56 (1842) 

I. Andante con moto [0:03] 
II. Vivace non troppo [16:58] 
III. Adagio [21:03] 
IV. Allegro vivacissimo [32:29]

 

英國愛丁堡城堡 影片

搭配孟德爾頌「蘇格蘭交響曲」第二樂章

 

閱讀蹦藝術.品味美好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