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NSO室內樂《楊文信 & 林品任 & NSO》
NSO Chamber Concerts – Wen-Sinn Yang & Richard Lin & NS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NSO室內樂《楊文信 & 林品任 & NSO》

 

音樂會介紹

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國際知名大提琴家楊文信、小提琴家林品任與NSO獨奏家群攜手合作,藉由不同的編制組合,相互刺激、融合,展現管樂與絃樂繽紛的聲響面貌。

上半場以馬悌努第二號九重奏熱鬧開場,管絃交織炫技,宛如精華版的交響樂團。再由NSO管樂家群帶來萊內克浪漫的降B大調木管八重奏,展現木管豐富飽滿的聲響變化。

下半場則由NSO絃樂家群獻上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絃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以及玻羅定D大調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夜曲>,隨著柔美旋律,感受絃樂時而情感豐沛,時而平靜溫暖的能量。

最後,在義大利作曲家兼電影配樂大師羅塔新穎的九重奏作品中,邀您聆賞管絃齊放的華美線條。

 

演出人員

小提琴/林品任、鄧皓敦
中提琴/黃瑞儀、陳猶白
大提琴/楊文信、黃日昇
低音提琴/蘇億容
長笛/安德石
雙簧管/王怡靜
單簧管/朱玫玲、賴俊諺
低音管/簡凱玉、簡恩義
法國號/黃任賢、黃哲筠

 

演出曲目

馬悌努:第二號九重奏,作品374
萊內克:降B大調木管八重奏,作品216
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絃樂四重奏,作品11,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
玻羅定:D大調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第三樂章:<夜曲>
羅塔:九重奏

 

演前導聆

主講人:林仁斌
時間:2021/03/12(五) 19:00~19:20
地點:國家音樂廳大廳


樂曲解說

文.林仁斌.蹦藝術|BONART 網站執行長

 

馬悌努:第二號九重奏,作品374
Bohuslav Martinů:  Nonet No. 2 H 374 (1959)

 

編制: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首演:1959年7月27日,捷克斯洛伐克九重奏樂團首演於薩爾茲堡

解說:

捷克作曲家馬悌努(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因為製鞋匠父親同時擔任教堂維護員的特殊的工作關係,全家居住於波希米亞與波蘭邊界小鎮波利奇卡(Polička)之聖雅各布教堂塔樓(St. Jakub Church),作曲家也出生於此。

馬悌努自小體弱多病,上下塔樓均需要家人背扶,但很快地他的能力展現在音樂方面,1905年在鄉舉行了第一次公開音樂會,靠著鄉親籌集資金來資助學業,他於1906年離開故鄉,前往布拉格音樂學院就讀。但他的小提琴演奏因為不甚被肯定,後轉入管風琴項目兼學作曲,最後甚至在1910年被音樂院以學習效率不佳而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避居鄉間並開始作曲,1923年領取捷克教育部獎學金前往法國向作曲家胡塞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學習作曲,1940年離開法國並於1941年到美國紐約,1953年再返回歐洲定居,1959年逝世於瑞士西北近郊城市利斯塔爾(Liestal)。

馬悌努是一位認真而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近400首作品,許多作品經常被演出或錄製為唱片:神劇《吉爾伽美什史詩》、六首交響曲,近30首協奏曲(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八首鋼琴獨奏曲,四首大提琴協奏曲)、為數甚豐之室內樂作品與長笛奏鳴曲、單簧管奏鳴曲等等。

馬悌努一共寫作過兩首九重奏,第一首早期作品寫作於法國巴黎時期,完成於1925年,屬於早期作品;第二首寫作於1959年,也是作曲家人生中的最後一年的成熟之作,為兩首作品中最為知名者。

第一樂章:近似於快板的(Poco Allegro),2/2拍

由單簧管率先奏出跳躍歡樂的動機之後,各聲部接續演奏出帶有田園般氣息的的音樂對話;是包含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之精美小巧快板樂章。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3/4拍

以絃樂四聲部的敘事手法開始,逐漸加入管樂各聲部展現豐富色彩;多線條之聲部編織處理,以及樂器之間鮮明的聲音表現,讓這段行板成為非常具有故事感之抒情樂章。

第三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4/8拍

樂曲以充滿樂趣的弦樂撥弦開始,充滿馬悌努風格的音樂特色:經常帶有規律的節奏性以及具有對話感的聲部交替。在這首由木管與弦樂共同交織出的音樂中,似乎可聽見作曲家晚年對波希米亞的愉快回憶:思念,空氣中飄盪著故鄉土地芬香的香味。

 

樂譜版本欣賞

 

演奏版本欣賞


萊內克:降B大調木管八重奏,作品216
Carl Reinecke: Octet in B-flat major, Op. 216

 

編制:長笛、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法國號、兩部低音管。

解說:

萊內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生於德國的阿託那(Altona),是一位身兼鋼琴、指揮、作曲及教育多項才藝於一 身的音樂家:1851年任教於科隆音樂院、1860年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並同時任教於萊比錫音樂院,培育許多年輕作曲家。1897 年他升任萊比錫音樂院院長,任內他致力於改良師資結構,提升音樂院課程內容,使學校的聲譽大大提高,將萊比錫音樂院提升為歐洲最著名的音樂院之一後,於1902 年退休,1910 年3月10日逝世於萊比錫 (Leipzig)。。

1904年他錄製自動鋼琴錄音,也是最早留下錄音的鋼琴家。賴內克在教學之餘,也創作了許多作品,例如:三首交響曲、四首鋼琴協奏曲、室內樂作品以及寫給多項器樂之協奏曲,均為出色的後期浪漫代表作;萊內克最知名的長笛奏鳴曲《水妖》與晚年1908年創作之長笛協奏曲,更是作曲家最常被音樂家們演奏之超熱門曲目。

木管八重奏創作於約1892年,受到法國長笛名家塔芬奈爾(Paul Taffanel, 1844-1908)之木管五重奏室內樂團邀約而創作,作曲編制非常特別,如上所述。

翻覽樂譜時,會發現其實本曲就是「木管五重奏」之標準編制,但是增加了單簧管、法國號與低音管各一部而配器寫成。

我們無法確切知道這首樂曲特殊編制之譜寫,是否受到邀約者塔芬奈爾想要演出的編制量身定做?抑或作曲家意新嘗試以木管五重奏為基準,但增添中低音的配器效果?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首特別的木管八重奏因為較木管五重奏更增加了中低音編制,而形成了如同「金字塔」般的音響效果(低音深厚而高音亮麗),聽來不僅十分愉悅舒適,且具更有交響般的表現力。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等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4/4拍

第二樂章:詼諧曲:甚快板(Scherzo: Vivace),9/8拍

第三樂章: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9/8拍

第四樂章:終曲:優雅的甚快板(Finale: Allegro molto e grazioso),4/4拍

 

樂譜版本欣賞

 

演奏版本欣賞


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絃樂四重奏,作品11,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Andante Cantabile” from String Quartet No.1 Op. 11

 

編制:弦樂四重奏

首演:1871年2月完成,同年3月28日,由俄羅斯音樂協會弦樂四重奏團在莫斯科貴族會館小音樂廳首演。

解說:

柴科夫斯基生前出版的弦樂四重奏曲有三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號,而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因使用烏克蘭民謠旋律,甜美而帶著憂鬱氣質,廣受聽眾歡迎,據說曾在演出時連文豪托爾斯泰都曾受到感動而落淚,他於音樂會之後,寫下如此文字:「那(第2樂章的)神聖曲調傳入我耳朵時,我感覺到無比幸福,甚至於身體發抖。不,説身體發抖並不正確。有股莫名的力量,從心裡湧出,不吐不快。感覺到精神強烈震顫,如火焰般。這美好旋律成為橋樑,天上的神明進入我心中,充滿在我心中。」

<如歌的行板> 也常被編成許多樂器之獨奏曲或弦樂團樂曲形式演奏。

原始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共包含四樂章:

第一樂章:單純的中板(Moderato e semplice)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但不過度熱情(Scherzo: Allegro non tanto e con fuoco)

第四樂章:終曲:適度的快板(Finale: Allegro giusta) 

樂曲最後以知名的「教會終止」,帶著寧靜而安詳的氛圍結束。

 

<如歌的行板> 樂譜版本欣賞

 

<如歌的行板> 演奏版本欣賞


玻羅定:D大調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第三樂章:<夜曲> 
Borodin String Quartet No 2 in D Major, Mov 3 Notturno

 

編制:弦樂四重奏

創作於1881年。

解說:

「夜曲」是玻羅定第二號四重奏曲中的慢板樂章,曲名為<夜曲> ,浪漫唯美,可能是鮑羅定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除了以弦樂四重奏形式演出外,也經常由管弦樂團中整個弦樂組來演奏(或弦樂團)。

鮑羅定創作第一首弦樂四重奏(1875)時,他在樂譜上諧謔地加上「獻給恐怖的史塔索夫和穆索斯基。」

當時36歲的穆索斯基,是鮑羅定的同事也是朋友;史塔索夫則是藝術界前輩,一位見解清晰的樂評,他也曾鼓勵柴可夫斯基創作《暴風雨》序曲,也是位亦師亦友的對象。一路上,史塔索夫鼓勵這些同輩作曲家們,尋找出獨特的俄國音樂語法,從民謠中吸取靈感,以生動的管弦樂色彩表現出來。

鮑羅定花了五年的時間(1874~79),才完成他的第一首四重奏。但譜寫第二首四重奏時,則僅花費了一年(1881)。原因是這首曲子題獻給他的妻子艾卡特里娜(Ekaterina Protopova),作為兩人結婚週年的禮物,以音樂紀念他們在歐洲海德堡初遇那段快樂時光。(噢~多麽甜蜜)

<夜曲> 中有兩個抒情的部份:樂章開始,即出現最著名如夢般的主旋律,在甜美抒情中,還帶著些許俄羅斯式的哀愁。主旋律與圓舞曲節奏以及各種伴奏型態交錯進行,營造出使人難忘的優美氣氛。

到了末段,由大提琴奏出主旋律,浪漫的主旋律由緊隨其後,迴聲般的小提琴加以烘托、模仿的效果,就如同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式一樣。這些彼此緊緊追隨的卡農主題,也象徵戀人之間的亦步亦趨,是非常高度感情化之音樂作品,這也是欣賞音樂時最棒的地方~

譜寫如此優美經典的音樂,筆者認為,即使是穆索斯基和史塔索夫,必也無可挑剔了。 

 

樂譜版本欣賞


羅塔:九重奏
N. Rota: Nonet for Woodwind Quintet and String Quartet

 

解說:

義大利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尼諾‧羅塔(Nino Rota, 1911-1979)其實是音樂最被大眾所熟悉的作曲家,他所創作的電影配樂《殉情記》與《教父》,可說是膾炙人口,大眾耳熟能詳。

 

電影《教父》華爾滋

 

電影《殉情記》配樂

 

 

自詡為古典音樂作家,配樂是興趣的他,1911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米蘭,11歲譜寫神劇,13歲寫作歌劇,畢業於米蘭音樂院後再赴美國學於柯蒂斯音樂院,學成回到義大利後,再入學米蘭大學,主修學文學與哲學,可說對音樂與文學與藝術鑽研甚深。

羅塔除了寫過費里尼導演的電影配樂外,幫導演柯波拉的「教父」配樂更成為羅塔一生代表作,「教父續集」配樂,更獲得197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1979年他逝世於羅馬,享年67歲。

這首編制特別的九重奏,其實拆解開就是「木管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可說是一首迷你版的管絃樂曲,一共分為五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

第三樂章:精神抖擻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

第四樂章:歌曲與變奏.寧靜的稍快板(Canzone con variazioni. Allegretto calmo)

第五樂章:甚快的甚快板(Vivacissimo)

 

音樂充滿羅塔獨特的魅力,在每個樂章快板交替轉換中,不知您是否也會與筆者相同,數度感覺眼前出現許多不同的電影畫面之感?(笑)

 

演奏版本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