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與理查史特勞斯《唐璜》、《死與變容》
Francis Poulenc –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弗希耶(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朗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作曲家浦朗克介紹

 

與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同年首演

浦朗克(Francis Poulenc)於 1932 年完成的《雙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裡充滿了童趣,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一月,拉威爾的 G 大調鋼琴協奏曲也在巴黎舉行了成功的首演。

浦朗克的作品充滿明亮、熱情的特質,音樂裡充滿戲謔、純真與些微的諷刺性,而此時興盛爵士樂風格,在他的旋律中,似乎與巴黎街頭咖啡館,巧妙地融為一體,是具有時代風格的特色之作。

 

樂曲首演

《雙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首演於1932年9月5日,威尼斯國際當代音樂協會。 浦朗克和他兒時好友賈克·費弗希耶(Jacques Février)同時擔任兩部鋼琴獨奏家,樂團是拉斯卡拉交響樂團(La Scala Orchestra),指揮是德西黑·德福(Désiré Defauw,後來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

本作品首演之後相當成功,1945年浦朗克再次於英國與作曲家班傑明·布列頓再次舉行音樂會演出,非常成功。

 

浦朗克本尊與賈克·費弗里耶的精彩演奏

 

樂曲特色

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浦朗克分別在第一樂章裡,從含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吸取了爵士音樂的風格;第二樂章戲謔地模仿莫札特的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與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他說:「在這一樂章裡,對於第一主題,我容許自己回歸到莫札特的風格,因為我喜好他的旋律線條,且比起其他作曲家,我更喜歡他的風格。如果此樂章是以莫札特風格作為開始,那麼當第二鋼琴加入後便會大幅偏離,至我所熟悉的時期的風格。」(In the Larghetto of this Concerto I permitted myself, for the first theme, to return to Mozart, because I have a fondness for the melodic line and I prefer Mozart to all other musicians. If the movement begins alla Mozart, it quickly diverg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second piano, toward a style that was familiar to me at the time.)

第三樂章浦朗克在法國趣味風格裡,再添加模仿當時在法國盛行的爪哇甘美朗音樂風格(mesmerizing sonorities of a gamelan orchestra),加上這些充滿樂趣的仿效與玩笑,在音樂會欣賞時,總能為觀眾們帶來會心一笑~

而此時期,「新古典主義」盛行,我們也能夠從三樂章的小巧曲式,清晰而簡潔的配器方式,小編制樂團與鮮明的動機主題寫作,理解浦朗克時代的法國音樂風格。

 

延伸話題:法國六人組

【BON音樂】什麼是「法國六人組」(Le groupe des six)?

 

樂譜版本欣賞

– Composer: 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7 January 1899 — 30 January 1963)

– Orchestra: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 Conductor: Pierre Dervaux

– Soloists: Francis Poulenc (piano), Jacques Février (piano)

– Year of recording: 1957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FP 61, written in 1932.

00:00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三段體曲式 / Ternary form)

07:47 – II. Larghetto 

13:14 – III. Allegro molto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1924)

2’42”)起蓋希文所設計的爵士鋼琴彈法

 

 

莫札特第20號鋼琴協奏曲 K. 466第二樂章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Maria João Pires, piano.

Daniel Harding conducts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Allegro

0:00 Romanze

15:28 Allegro assai

24:13

 

音樂會版本

Martha Argerich und Shin-Heae Kang spielen mit der NDR Radiophilharmonie Francis Poulencs “Konzert für zwei Klaviere d-Moll” unter der Leitung von Andrew Manze beim Neujahrskonzert 2019/2020.

FRANCIS POULENC Konzert für zwei Klaviere d-Moll 00:00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35

II. Larghetto 09:20

III. Finale – Allegro molto 15:06

Martha Argerich, Klavier Shin-Heae Kang, Klavier

Andrew Manze,Dirigent NDR Radiophilharmonie Mitschnitt vom 10. Januar 2020

 

荷蘭尤森兄弟 Lucas and Arthur Jussen

【好文分享】

荷蘭雙鋼琴名家尤森兄弟再度訪台 揭開NSO樂季序幕

雙鋼琴名家尤森兄弟再度訪台,在NSO開季音樂會演出。圖/國家交響樂團、© Marco Borggreve

 

 

我愛浦朗克❤️

【BON音樂】法文香頌 ⟪愛的小徑⟫ Les Chemins de l’amour – 紀念傑西諾曼

 

理查史特勞斯:《唐璜》

樂譜版本

創作年份: 1888年

00:32 bar 21

00:53 bar 37

01:30 bar 62

05:13 bar 191

10:40 bar 355

11:56 bar 415

13:54 bar 494

15:01 bar 537

15:37 bar 563

 

《唐璜》(1888)以其近乎完美的結構和簡潔的設計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早期音詩中脫穎而出。理查史特勞斯以尼古拉斯·萊瑙(Nikolaus Lenau)的同名短劇《唐璜終局》(Don Juans Ende)為發想,創作了這首音詩,講述了這位歷史上傳奇好色之徒的故事。

樂譜中引用的文本作為開頭,證實了此曲與萊瑙版本故事的關聯。

理查史特勞斯在樂曲開頭以高調具表現力的主題,很快展現了主角唐璜的浮躁本性。

《唐璜》的故事很容易理解,每一段抒情的部分,幾乎就是對於不同女性的描繪,一個接著一個,觀眾們會聽到與這些女主角們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性描寫的豐富段落主題,這也是《唐璜》的特色。

主要的主題自始至終都不斷加強與越來越加熱烈,直到接近尾聲時,音樂更融入了與康門達托(Commendatore)相關的暴風雨音樂中:康門達托是唐璜所引誘的一個女人之父親。

正如與此主題相似的歌劇:莫札特《唐喬望尼》(1787 年)般,唐璜將死於劇中。在史特勞斯的版本中,即使是獵豔失敗,唐璜的主題依然存在於樂曲之中。

理查史特勞斯本人於1889年秋天親自指揮了這部作品的首演,從一開始便廣受好評。 《唐璜》以其極其生動的樂曲內容、有趣而簡短的動機和強烈的抒情性,展現了史特勞斯的豐富又有趣的音樂語彙。


理查史特勞斯:《死與變容》

樂譜版本

創作年份: 1888-1889年

在理查史特勞斯所創立的音詩型式裡,《死與變容》擁有簡潔的樂曲形式。樂曲該計劃描述了一位垂死的無名藝術家,躺臥病榻,昏昏欲睡,或許死神正在召喚他,而這時這位藝術家似乎想要反抗;逐漸地,往事歷歷浮現,太多想要完成的志業與理想,too many things but so little time,憂鬱與沈重的感受瀰漫~沒有那種典型展現藝術家成就的輝煌篇章,反而是更多的敘述、掙扎、反思,而就在轟然管弦巨響後,最後這位藝術家仍然無法掙脫死神魔掌,最後的上行音程與和聲,似乎象徵他的願望透過了不斷祈求而得到了最後的救贖,靈魂得以淨化。

與包含理查史特勞斯自傳元素的《英雄的生涯》不同,《死與變容》在表達死亡議題方面,更具普世認同感。

理查史特勞斯並沒有呈現個人成就的勝利敘述,而是聚焦探索經歷垂死之人,那眼前可能轉瞬即逝的影像(人生走馬燈XD)。

《死與變容》創作於 1888-1889 年,就在《唐璜》之後,它不同於理查史特勞斯一般的音詩,這首樂曲沒有輝煌的文學背景,僅只有想像場景。甚至樂譜上附加的亞歷山大·里特( Alexander Ritter )之詩句亦是作曲家在完成作品後才添加於樂譜之上。

另有一說,理查史特勞斯在去世前曾說過,死亡,正如他在《死與變容》中所描述的那樣。

樂曲採用了變化奏鳴曲的形式,其結構比他在音詩中嘗試過的更加自由。

一開始就出現了幾個令人回味的動機,其中一個暗示了對作品結局至關重要的不規則心跳。

理查史特勞斯用其他各種動機來描繪主角的呼吸和痛苦;主題簡短的對比,描繪了理想狀態,逐漸出現許多極其有趣的變形描繪。當然變形(變奏)本身非常精彩:包括深沉的鐘聲和鑼響。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