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長榮交響樂團⟪仲夏夜之夢⟫音樂會 – 樂曲導聆欣賞
Evergreen Orchestra Concert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rogram appreciat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會現場嘉賓們與蹦藝術讀者們大家好,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林仁斌老師,這次為長榮交響樂團⟪仲夏夜之夢⟫音樂會擔任音樂會前之樂曲導聆欣賞擔任主講人,非常榮幸與開心。
首先主講人先簡單 自我介紹:
接下來是今晚音樂會精緻美麗的海報與曲目
今晚演奏曲目如下:
|
|
|
|
讓我們先從這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開始認識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 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 (以上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
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孟德爾頌 幸福音樂家
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也是今晚音樂會標題來由及音樂會序幕演奏作品。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遊歷歐洲,創作《芬格爾洞窟》序曲與A大調第4交響曲《義大利》等精彩遊記作品。
26歲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33歲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仲夏夜之夢》故事介紹
現在讓我們來針對《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欣賞重點介紹。
仲夏夜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西方世界相信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莎士比亞根據此傳說寫下「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幻想的喜劇。
故事介紹 赫米亞的父親伊休斯安排她與迪米奇結婚,為了捍衛愛情她決定與愛人拉山德私奔,迪米奇得知後隨即追來,愛著迪米奇的海倫娜緊跟在後,這四個人逃啊追啊迷失在森林中。 仙王和仙后爲了爭奪一個得寵的俊童爭吵着,爲了愚弄仙后,仙王命令精靈帕克去尋找一種奇異的愛情花汁(愛情靈藥,滴在眼皮上,會瘋狂愛上第一眼看到的人),並順便藉此解決兩對情侶的愛情苦惱,但沒想到由於帕克的大意,仙后愛上驢頭人身的工人,也引起了兩對情人的混亂。 仙王眼見苗頭不對,再命帕克去解決自己闖下的禍,最後眾人終於恢複正常。仙后受到愚弄,只得認輸,屈服於仙王的意志,從此做一個溫柔順從的好妻子。雅典城内,一片歡樂景象,人們載歌載舞來慶祝快要擧行的婚禮,大家最熟悉的〈結婚進行曲〉也在此時響起,兩對情人的愛情在仙王的幫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滿的結局。
《仲夏夜之夢》序曲介紹
序曲的開始標記為「十分快的」E大調。由木管樂器奏出四個大調和絃,逐一向上轉位而漸漸明亮。聽覺上帶來由遠而近,由模糊而逐漸清晰之感受~接著第6小節是由樂團小提琴群與中提琴奏出轉為溫柔的e小調和絃,然後音樂就以快速16分快速音群疾駛,象徵著「夏夜精靈之舞」~也彷彿在序幕揭開之後,帶領觀眾看清整個《仲夏夜之夢》故事的全貌:(按↓圖可進入音樂欣賞)
在一長段以弦樂跳弓為主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後,由A段開始進入了 ff極強段落,銅管與擊樂與此時加入樂團,整體演奏效果也帶來更多戲劇化表現:
抒情的弦樂下行主題:
抒情的弦樂主題,中間伴隨著木管樂器愉快歡樂的回應樂句:
銅管加入,以豐富的力度變化製造序曲之戲劇感:
經過主題再現,進入序曲尾聲,由弦樂為主,伴隨著法國號美聲,演奏出令人動容的溫柔主題:
樂曲最終再次回到四個E大調上行轉位和聲,頭尾呼應,為序曲劃下完美句點:
根據孟德爾頌與姊姊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之書信往來,此首序曲之創作時間幾乎是不到一個月就完成(1826.07.07. – 1826.08.06.),更顯得孟德爾頌的早慧與出神入化的創作能力與速度。
《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創作
就在《仲夏夜之夢》序曲完成 16年後,1842年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 約翰.路德維希.提克(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所執導的音樂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作曲家再次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五幕 13首樂曲。因此完整版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共有 14首樂曲,包含了1826年創作之序曲以及 1842年創作之完整劇樂。
《仲夏夜之夢》間奏曲
間奏曲於劇樂中編號第五,樂曲為熱情的快板(樂譜中標示為第二幕結束後演奏),剛好用來銜接劇中的第二幕與第三幕劇情。
此間奏曲以曲式分段來說,共分為兩大段,剛好是第一段落「a小調」(1-148小節)與第二段落「A大調」(149-190小節)。
第一段落可再分為:三段體A-B-A+尾奏。
其區分段落如下:
段落分段 | 小節數 |
A(a小調) | 1-36 |
B(A小調) | 36-73 |
A’(a小調) | 73-111 |
Coda | 111-結尾 |
一起欣賞這首間奏曲的開頭,由木管群與小提琴I 共同交織而成的a 小調主題旋律:
大提琴群的5小節經過獨奏句之後,進入A大調的第二段落,這裡開始也呼應了即將來到的第三幕劇情:
音樂進入B段,由低音管獨奏,帶領演奏出流暢的新主題:
《仲夏夜之夢》詼諧曲
這首詼諧曲(Scherzo)應該是《仲夏夜之夢》非常廣為人知,且被改編為各種演奏編制的超級名曲之一。(另一首容筆者賣個關子,等一下就會介紹)
關於曲序
孟德爾頌於戲劇第一幕結束與第二幕開始之間,安插了劇樂的第一首曲目,即為本首詼諧曲。
在樂譜總譜的首頁,印有文字標示在第一幕後(Nach dem ersten Akte/ After the first act),代表此曲為一二幕之間銜接之間奏曲功能。
第1-8小節,以長笛為主所演奏的,是本曲中著名的「神仙動機」:
在本段音樂總譜結尾處,則印有文字標示著幕啟(Vorhang auf),並且於樂曲結束之樂譜下方,標示出第二幕一開始的戲劇角色 Puck以及台詞,因此本曲負責串連第一與第二幕之功能。
台詞之後,註記了「attacca」,代表「音樂旋即演奏」。意即此曲奏畢後,下一段音樂馬上銜接進入下一幕,這都是從樂譜上才能看到的細節,與大家分享~
除了上述以長笛為主的木管群演奏的「神仙動機」之外,本曲另一個由小提琴開始之「Puck」主題動機,在曲中與之相互輝映,形成非常歡快的音樂:
最後段落,是每個長笛演奏者都練過的「管弦樂片段」XD
筆者身為專業職業從業長笛家,當然一定要介紹這個精彩樂段。下方譜例中可以見到,從P段前一個小節+弱起拍,長笛獨奏進入一大段雙吐才能來得及演奏的快速16分音符斷奏,中間都只能夠在 8分音符吹完後「偷」一小口氣,然後又要吹上一大段。所以這段音樂也可以說是演奏者技巧的試金石,在音樂會中大家可要仔細欣賞長笛首席的精彩演奏喔:
就在這一連串「不能好好呼吸」的雙吐段落後,孟德爾頌安排了弦樂撥弦效果,輕鬆有趣地結束這段音樂~這也是音樂演奏中「Play Difficult Easy」的最好範例。
示範版本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帕胡德長笛獨奏的 精彩現場版本
詼諧曲全曲欣賞:
孟德爾頌 結婚了嗎?
有的~孟德爾頌晚婚於27歲。據說當時他認識了小他 8歲的 19歲少女 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1817 – 1853)之後,驚為天人且非常愛慕。謹慎言行的孟德爾頌為了確認這是真愛,還特別離開她一個月,要測試自己的感情…。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再也無法忍耐心中的洶湧澎湃,向 Cécile 求婚,兩人婚姻幸福美滿,共育有五名兒女( Carl, Marie, Paul, Lili and Felix August)。
《仲夏夜之夢》結婚進行曲
結婚進行曲的曲序是在第9首,屬於第五幕的前奏音樂,並在第12首再次出現。樂曲開頭由3部 C調小號領奏,演奏出雄壯的三連音信號節奏,接著第6小節起全體管弦樂以祝福與肯定的樂句來引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們在這段莊嚴又華麗的音樂下完成了結婚典禮。
接下來音樂氣氛轉為溫和的敘述場景,再逐漸透露出婚姻典禮的喜悅氣氛;樂曲第94小節總譜下方還標示著「幕拉起」(Der Vorhang auf.)、「婚禮的隊伍上場」(Der Hochzeitzug kommt.)等戲劇相關動作指示,顯見孟德爾頌譜曲時,心中對於整體戲劇的畫面感,真實地呈現在音樂的譜寫中:
隨後出自內心的欣喜,又在管弦樂合奏的熱鬧氣氛中現身,再次回到第一段婚禮旋律的主題,壯麗地結束全曲。
理查‧史特勞斯 雙簧管協奏曲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交響語法被譽為20世紀大家之作。在人生的晚秋階段,原本認為自己已經無力再寫作音樂作品的他,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反璞歸真地為小編制的管弦樂團寫了傑出之音樂作品,例如今晚要演出之《雙簧管協奏曲》(1946年)與《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1942年),都是令人喜愛的雋永之作。
這首知名的《雙簧管協奏曲》創作背景其實非常值得介紹: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於 1946年 4月底德國戰敗後已屆 81高齡的理查‧史特勞斯,與家人就住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的嘉米許-帕滕基爾許(Garmisch-Partenkirchen)小鎮村莊裡。
筆者註: 嘉米許-帕滕基爾許(Garmisch-Partenkirchen)小鎮因靠近阿爾卑斯山,以山區度假勝地而聞名,常被簡稱為「嘉米許」(Garmisch)。「嘉米許」是前往德國最高峰~楚格峰時,登山客在登山前常會住宿的小鎮;因位於楚格峰山腳下,登山者通常於此整備行囊後,隔天早上搭登山火車上山再攻頂楚格峰。小鎮附近有許多滑雪場地和夏天時登山健行路線,吸引很多觀光客,滑雪客,登山健行者造訪。
住宿於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嘉米許的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拍攝於 1938年。
有日,駐紮德國的一隊美國士兵沿著鄉間小路,來到了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居住的別墅旁。
知道有軍隊靠近,理查‧史特勞斯不願受擾,對著士兵叫喊:「別煩我,我是歌劇《玫瑰騎士》與《莎樂美》的作曲者!」結果隊伍中的米爾斯頓中尉是為喜愛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他知道史特勞斯的身份後,替他拉了保衛封鎖線,並且尊重對待這位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則設宴相待。
美國軍隊中有位名叫約翰.德.蘭奇(John de Lancie)的士兵,他擅長雙簧管演奏,是匹茲堡管弦樂團的前雙簧管團員,也對史特勞斯的音樂與交響作品非常熟悉。兩人當天認識後相見如故,蘭奇經常抽空拜訪史特勞斯,聊到史特勞斯許多管弦樂片段中的優美雙簧管片段,蘭奇開口詢問了理查‧史特勞斯是否有意願創作一首《雙簧管協奏曲》,如同《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般具有莫札特風味。
你猜中了嗎?理查‧史特勞斯當場拒絕了。
但創作一首雙簧管協奏曲的念頭居然在他腦海中盤旋不去,於是理查‧史特勞斯真的就在的 1945年年底完成此首四樂章作品,並且於1946年 2月26日舉行作品首演,樂譜由 Boosey and Hawkes公司出版。這段理查‧史特勞斯從美國大兵身上得到創作靈感,創作雙簧管協奏曲的歷史佳話,也因此流傳。
蘭奇回到美國後,以傑出優異的演奏,日益成名而成為當代美國重要的雙簧管演奏家,他後來擔任費城管弦樂團雙簧管首席長達31年(1946-1977年),豐富具有變化的音色與精緻語法,成為當代雙簧管演奏深具影響力人物。
樂團編制
樂團編制的部分,為相應於雙簧管此樂器本身的特質,史特勞斯設置了一個新的「小樂團」編制,包含了兩部長笛,英國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法國號與弦樂,我們從以下總譜首頁可以看到所有配器編制:
樂曲結構(2-3樂章與3-4樂章連續不斷演奏)
樂章 |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
速度標題 | Allegro Moderato | Andante | Vivace(Rondo) | |
拍號 | 4/4拍 | 3/4拍 | 2/4 | |
調性 | D大調 | bB大調 | D大調 | D大調 |
樂曲架構 | 奏鳴曲快板曲式 | ABA+Coda+Cadenza | Rondo+Cadenza | ABA+Coda |
小節數 | 1-218 | 219-365 | 366-624 | 625-725 |
第一樂章
兩個小節大提琴16分音符節奏之後,獨奏雙簧管以甜美的弱奏力度演奏第一主題 A段,以長音+弱起拍旋律的固定格式,唱出令人感動的史特勞斯美聲。
經過管弦樂團間奏後,進入B段(數字7),音樂也進入發展部(數字8),原本的旋律更加密集,和聲變化也越來越豐富:
發展部的全新音型,獨奏雙簧管的大跳音階,展現更多的技巧變化:
數字14開始是預備回到再現部的經過句,雙簧管在樂團旋律之後,演奏具有節奏變化的4小節裝飾奏彈性樂句,將音樂重新帶回再現部(數字15):
第二樂章
美麗的第二樂章,三段體+Coda,bB大調。
A段充滿了感性的旋律與美妙的和聲,宛如寫給雙簧管最美的詠嘆調,絕對值得一聽:
數字24開始,進入B段,史特勞斯寫了樂團與雙簧管美妙的對話:
數字26開始,回到A段,雙簧管獨奏引領樂團,奏出深刻動人的旋律:
進入數字32後,準備進入第二樂章的裝飾奏段落。樂團與獨奏者相呼呼應著,營造出絕美的氣氛:
第二樂章結束在雙簧管的裝飾獨奏段落。就在短暫的32分休止符後,獨奏者以連續不間斷(Attacca)的方式帶領樂團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歡樂明快,音樂轉回D大調,明亮動人,與剛剛靜謐動人的氣氛截然不同,樂團與獨奏者在此樂章中也有了更多表現:
音樂進行到第三樂章最後段落,在樂團半終止延長和聲後,雙簧管獨奏以獨奏裝飾奏樂段,再次展現大跳與豐富的力度變化,一句一句將音樂推移到 Calando漸慢,準備進入最終樂章:
音樂再次無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轉為6/8拍,維持在D大調明亮的調性。
6/8拍的旋律感在史特勞斯筆下顯得柔軟甜美,讓人一聽就醉,這最後的100小節音樂,變化層次豐富,音樂靈活多變,讓人更對於這首雙簧管協奏曲愛極了:
今晚獨奏家 蔡采璇
長榮交響樂團 雙簧管首席
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最高演奏文憑
法朗克: d小調交響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是近代偉大的法國作曲家,尤其以鋼琴與管風琴之演奏令人敬佩聞名。而本手d小調交響曲開始創作於 1886年,完成於兩年後的1888年8月22日,作曲家已經 66歲,因此本曲更是他人生中的最後重要創作之一。(筆者補充:法朗克最後一部作品為完成於 1890 年之《三首管風琴聖詠曲》(Three Chorales for Organ)。
資料上顯示法朗克「可能」於學生時期創作過交響曲,但因曲譜散失而未能流傳下來,故 d小調交響曲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闕交響曲。
完成創作之後,法朗克將此曲提獻給自己的學生與好友: Henri Duparc(樂譜最上方亦標示出題獻者)。本曲首演於完成隔年 1889年 2月 17日於巴黎音樂院,由小提琴家暨指揮家Jules Garcin擔任指揮。
這位一生追尋德奧樂派的古典形式,傳承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與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嚴謹創作手法、心懷浪漫時期李斯特的循環曲式技法以及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宏偉和聲的作曲家,在交響曲首演的隔年1890年5月,因遭遇車禍,臥床數月後於11月8日逝世。
樂曲結構
全曲以三樂章構成,以特殊的「連章形式」(或稱「循環曲式」,Cyclic From)作曲而成。即以一個主題動機,貫穿整首樂曲。此種連貫手法在當時法國作曲家中經常可見。
「連章形式」、「循環曲式」的目的,是讓曲子呈現「整體」的概念。具體方法為前面樂章的主題在後面的樂章中再次出現。
最著名的早期例子,是貝多芬的《C 小調第五號命運交響曲》(Symphony in c Minor, No. 5)第三樂章詼諧曲,在第四樂章時又再次出現,形成跨樂章的音樂感。
樂團編制 木管樂器 長笛2 雙簧管2,英國管1 單簧管2,低音單簧管1 低音管2 銅管樂器 小號4 短號2 長號3 低音號1 打擊樂器 定音鼓 豎琴 弦樂五部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緩板 – 不甚快的快板
Lento-Allegro ma non troppo
採用的是常見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出現在一開始緩板之低音聲部,然後不斷的以轉調的方式出現在整個樂章中。
進入第29小節不甚快的快板後,由弦樂群演奏出第二主題:
第99小節,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三主題,充滿溫柔與抒情:
進入發展部(91小節)之後,重要的發展主題如下:
稍快板
Allegretto
此樂章帶有「詼諧曲」的風格。
樂章開始,以豎琴和弦撥奏以及弦樂聲部的撥弦(Pizz.)伴奏開始,16小節之後,英國管加入一段深沉而晦暗的旋律,之後逐漸轉為成活潑詼諧之樂段。
第二樂章開頭之豎琴和弦撥奏以及弦樂聲部的撥弦(Pizz.)伴奏譜例:
英國管獨奏旋律 譜例:
進入詼諧段落時,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之快速三連音 Doule速度主題:
終曲 – 不甚快的快板
Finale: Allegro non troppo),終曲樂章回到「奏鳴曲式」,以充滿光明歡愉的旋律開始,然後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穿插其中。樂曲最終由第一樂章主題為引,再帶出樂章一開始令人振奮的旋律,並在高潮之中結束。
第三樂章整體讓人感覺振奮明快,旋律主題設計也非常一聽難忘,音樂融合了前述主題,一步一步地將音樂帶到最終高潮:
由小號演奏之旋律主題:
最終樂章裡,法朗克幾乎使用了所有在前面出現的動機與旋律,但給予不同的手法:或長或長,也有重疊、重組;改變節奏、改變樂器配置等等,在此樂章中作曲家使用各種手法,寫出千變萬化的音樂,讓人目不暇給。
變化手法 譜例1:
第三樂章第140小節,2/2拍出現第三樂章主題之變形:
最後,在第2樂章層由英國管演奏的音色雅緻的旋律,在第三樂章裡這裡改由銅管樂器的最強音吹奏,並在弦樂器波濤似的巨響與定音鼓如雷的連續滾奏中屹立,一步步築起高潮。最後在豎琴滑奏引導下,回到第1樂章與第2樂章動機,最後以除豎琴以外的全團樂器強力齊奏,華麗震撼地結束全曲。
變化手法 譜例2:
在第三樂章之 392小節開始,出現第一樂章主題動機,逐漸升高之後轉為第三樂章主題。這些均為「連章形式」、「循環曲式」的實際運用手法,來達成整首交響曲「頭尾呼應」、「情緒相連貫」之實例
音樂影片欣賞
伯斯坦指揮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1982年現場 Live’
第一樂章 [1:09] | 第二樂章 [20:26] | 第三樂章 [31:48]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