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蕭邦 第 2 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Frédéric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2 op.2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1829年夏天,蕭邦以鋼琴家身份在維也納登台首演大獲好評,回到華沙的9月就立即著手寫作此曲。當時的鋼琴演奏家於音樂會中演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為普遍現象。
本曲大約於年底時完成,蕭邦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 出自《蕭邦》,美樂出版社,野村光一著,第25-28頁
筆者於華泰王子大飯店演講之音樂海報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動物暨昆蟲學家 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 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 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 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 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 寫作完成年份 | 出版年份 |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1830 | 1833 |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1829 | 1836 |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Place Vendôme),一個擁有 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是 Jane Stirling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蕭邦的姊姊 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放置蕭邦心臟的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一樂章 I. Maestoso 莊嚴的
簡說
第一樂章和e小調第一號相同,都是承襲自古典協奏曲的奏鳴曲形式,但在曲思上則較第一號來得簡潔。曲子一開始由弦樂呈示情感豐富的第一主題,再由合奏加強力度,樂曲由樂團完整呈示第一主題開始,接著雙簧管吹出優美的降A大調第二主題,在此以 f小調的關係小調所寫的主題將情緒稍作緩和,然後由長笛、弦樂接續。鋼琴主奏此時拉開序奏,在呈示第一主題後,接著經過一連串華麗豐富的經過句,再彈出第二主題,深度與明暗對比則更為豐富和纖細。發展部中僅以第一主題為材料,蕭邦以三段落做出由獨奏鋼琴與樂團熱情的對話,並展現了身為一流鋼琴獨奏家繁複和華麗的技巧,在自由的再現部之後,以第一主題所構成短小的尾奏結束此樂章。
樂曲架構
段落 | 主題分段 | 小節數 |
呈示部 | 樂團前奏 | 1-70 |
獨奏呈示主題 | 71-180 | |
樂團過門 | 181-205 | |
發展部
|
發展部第一段 | 205-224 |
發展部第二段 | 225-256 | |
發展部第三段 | 257-269 | |
再現部 | 269-336 | |
尾奏 | 337-348 |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樂曲架構
段落 | 小節數 |
前奏 | 1-6 |
A段 | 7-25 |
A’段 | 25-45 |
B段 | 45-74 |
A | 74-89 |
尾奏Coda | 89-95 |
齊瑪曼動人而深情之第二樂章錄音:
Krystian ZIMERMAN,Pianist and conductor (1999)
第三樂章 III. Allegro Vivace 活潑的快板
簡說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再度回到 f小調,首先由鋼琴呈示如波蘭舞曲般具鮮明節奏的第一主題,再經由管弦樂的齊奏後,接續呈現經裝飾後的第一主題,之後在木管樂器的陪襯下進行快速而華麗的三連音音群。此樂章不斷流洩的華麗音樂,具有蕭邦青年時期絢爛熱情的特質。接著鋼琴呈示降A大調的第二主題,這個更接近舞曲的強烈節奏,增加了此樂章的活躍與華麗感;再經過如炙熱而精彩的發展部和再現部後,在法國號的獨奏引導下進入終段,此時再度出現輕巧快速的三連音音群而以華麗的尾奏一路奔向結尾段,精彩結束本首協奏曲。
樂曲架構
段落 | 主題分段 | 小節數 |
呈示部
|
主題A
結束段 過門 主題B 結束段 |
1-197 |
發展部
|
第一段落197-213
第二段落213-260 第三段落261-284 第四段落285-309 結束段落309-324 |
197-324 |
再現部
|
主題A
結束段 |
325-404 |
結尾段 Coda
|
鋼琴三連音段落
12小節 琶音+三連音 尾奏 |
405-414 |
音樂欣賞
200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Rafał Blechacz
Daniil Trifonov, Verbier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 & Masaaki Suzuki
Krystian Zimerman 第二樂章錄音版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