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拉威爾:《波麗露舞曲》(Boléro)創作介紹與樂曲賞析
Ravel: Bolér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很多人說拉威爾是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音樂大師,但他自己卻說自己不走德布西道路。當報章說某些年輕作曲家在否定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962-1918)的影響時,他又會在報章刊登公開信,表明自己不在其中(拉威爾年紀小德布西12歲)。在同時期的社會中,拉威爾與德布西保持距離,否認自己是他的模倣者;德布西也刻意冷淡對待這位年輕作曲家。
關於拉威爾與德布西兩人的音樂風格,確實在許多音樂條目整理時,皆會將兩人放在印象主義風格裡,原因主要有三:兩人皆是法國人、兩人皆身處法國印象樂派發展全盛時期,兩人都愛使用全音音階。
因此在維基百科的印象主義條目裡,第一行就開宗明義寫著: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這些音樂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運動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這其實是印象主義藝術的共徵。而印象主義者多為法國人。他們認為,純粹的藝術想像力比描寫真實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讀者們有興趣亦可點選進入印象主義條目,更清楚地理解音樂裡的印象主義。
拉威爾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937年拉威爾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Ciboure),他的父親是瑞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汽車工程師。1860 年代時,他發明了以蒸汽推動的汽車。後來他甚至把汽車的性能,提升至每小時六公里。遠赴西班牙,是因為他要負責興建馬德里的鐵路。而拉威爾的媽媽 瑪麗(Marie Delouart, 1840-1917)則是成長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巴斯克 (Basque)人,雖是非法移民且幾乎不識字(illegitimate and barely literate),但雙親的關係相當好,所以拉威爾成長於一個幸福的家庭~拉威爾之雙親於1847年結婚, 並於拉威爾出世三個月後全家移居巴黎。
拉威爾的父親除了是位工程師,也相當熱愛音樂:他負責了拉威爾早年的教學,也啟導了他的音樂興趣。七歲時,拉威爾就開始學琴。 1889 年拉威爾14歲時進入巴黎音樂院(The Conservatoire de Paris)就讀,並認識了當時也在巴黎音樂院鋼琴與他同年的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他也是西班牙人,並與拉威爾非常要好。繼母親以後,維涅斯正是拉威爾與西班牙的一道重要關聯。
日後我們從拉威爾的音樂創作,會發現他的音樂理念中除了有著濃厚的法國氣息~也受到西班牙籍母親血統的影響,他同時運用大量西班牙巴斯克鄉村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旋律素材來創作,例如:«小丑的晨歌》- 收錄於《鏡》組曲(Miroirs);以及拉威爾於1907年後開始大量創作的西班牙風格曲目: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Rhapsodie espagnole, 1907-1908),獨幕歌劇《西班牙時刻》(L’Heure espagnole, 1907-1909)與管弦名曲《波麗露舞曲》等等。在拉威爾作品中所表現的西班牙特徵,甚至連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也感到讚嘆,因此如果把他侷限在印象樂派,確實對他有失公允。
延伸閱讀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生平介紹
來自西班牙
因爲母親和好友維涅斯的緣故,拉威爾一直對西班牙音樂情有獨鍾。
寫作與首演於於1928年的《波麗露》是拉威爾一生裡最為受歡迎的作品,除了是最後一首管弦樂舞曲作品,更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傑作。
波麗露 (Boléro) 原為一種緩慢的三拍西班牙舞蹈,而拉威爾的《波麗露》是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
《波麗露》通常以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拉威爾雖採用《波麗露》曲名,維持西班牙民間舞蹈風格與三拍節奏為基礎,但是改由小鼓在整首樂曲中,自始至終反覆地敲着同一反覆節奏:
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出《波麗露》節奏
作為管弦樂聲響效果實驗之作,拉威爾更安排不同的獨奏樂器,輪流地重複奏着兩段旋律:
主題A
主題B
音樂在同一組節奏裡重複,隨著一段一段不同樂器登場獨奏,音樂之織體逾來逾厚,音量漸漸變大:把單純看似僅只單調的重複,發展為凝聚整個交響樂團音樂張力表現之爆棚管弦名作。
樂譜裡可見拉威爾編寫管弦樂作品的心思:如何選配旋律出場的樂器,他也採用了當時民間越來越流行的薩克斯風家族樂器作為管弦樂團配器之一:
伴奏樂器如何加強頑固節奏,如何逐漸增加低音與音響效果,每一段重複都經過仔細調配。(總譜最後兩頁)
樂團編制
拉威爾以簡單的結構和旋律,發展為龐大而精采的作品,在此曲中完全展現其管弦樂法之精鍊。(雖然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評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匠」)
《波麗露》的樂曲特色:
-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覆九次,共18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AA-BB-AA-BB-AA-BB-AA-BB-AB)
- 管弦樂法與配器法為教科書等級創作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只有齊奏,可視為極長的漸強樂句,後半部分附有少量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單向變化。
- 加入複調聲部
- 使用最精簡元素產生最大變化
《波麗露》樂曲結構表
樂段 | 排練編號 | 跟隨小鼓節奏的樂器 | 演奏旋律的樂器 | 節奏伴奏 |
---|---|---|---|---|
前奏 | 第1小節 | 中提琴及大提琴 | ||
第一主題(1) | 第5小節 | 第1長笛 | 中提琴及大提琴 | |
第一主題(2) | 1 | 第2長笛 | 第1單簧管 | 中提琴及大提琴 |
第二主題(1) | 2 | 第1長笛 | 第1低音管 |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
第二主題(2) | 3 | 第2長笛 | 高音單簧管 |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
第一主題(3) | 4 | 2支低音管 | 柔音雙簧管 |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題(4) | 5 | 第1法國號 | 第1長笛及弱奏第1小號 |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題(3) | 6 | 弱奏第2小號 | 次中音薩克管 | 2支長笛、第1單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題(4) | 7 | 弱奏第1小號 | 倍高音薩克管、高音薩克管 | 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題(5) | 8 | 第1長笛、第2法國號 | 2支短笛、第1法國號、鋼片琴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題(6) | 9 | 第4法國號、第3小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 雙簧管、柔音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號、豎琴、其他絃樂器 |
第二主題(5) | 10 | 第1長笛、第2法國號、中提琴 | 第1長號 | 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倍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題(6) | 11 | 第4法國號、第1小號、第二小提琴 |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絃樂 |
第一主題(7) | 12 | 第1,2法國號 |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第一小提琴 |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國號、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題(8) | 13 | 第3,4法國號 |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國號、高音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
第二主題(7) | 14 | 第1,2法國號 |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1小號(低音單簧管+第4法國號)、第一、二小提琴 | 2支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國號、2支長號、大號、2支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
第二主題(8) | 15 | 4支法國號 |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第1長號、高音薩克管(低音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號、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
第一主題(9) | 16 |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
第二主題(9) | 17 |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
過場 | 18前3小節第3拍 |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
尾段 | 18後第9小節 | 短笛、2支長笛、4支法國號、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3支長號及2支薩克管作半音滑奏 | 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號、敲擊、豎琴、低音提琴 |
結尾 | 最後2小節 | 全體在相同節奏下結束 |
管弦樂+配器介紹版本
簡易分析樂譜版本
芭蕾舞蹈版欣賞:知名芭蕾舞蹈家 Sylvie Guillem 於東京現場版(也是她最後一次於東京演出此舞目)
Sylvie Guillem – Bolero @TOKYU SILVESTER CONCERT 20151231
Sylvie Guillem’s last stage in Tokyo.
音樂欣賞: 杜達美於2010年瑞士琉森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現場版本
樂譜版本欣賞
《波麗露》首演+牛津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事後對於這首作品的成功,拉威爾其實有點不以為意,他自己只認為這首樂曲是「管弦樂團的實驗之作」;更曾對作曲家奧乃格說:「我只創作了一首傑作:那就是《波麗露》。可惜裡面沒有音樂…」
我認為,拉威爾錯了…
這首波麗露不但在日後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管弦樂團的超受歡迎名曲、 Sylvie Guillem 的推動之下成為現代芭蕾代表作,後續的錄音錄影作品更是族繁不及備載,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大師之作。
2018年11月11日 於法國凱旋門前的世界領袖高峰會
拉威爾《波麗露》成為代表法國精神的樂曲
學生樂團街頭快閃演出版本(西班牙)
樂曲介紹紀錄片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1-05-10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五~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騎士崔斯坦與公主伊索德因愛情靈藥而相愛,但隨著靈藥失效,故事怎麼了?達夫尼與克羅
[…] 【BON音樂】拉威爾:《波麗露》(Boléro)創作介紹與樂曲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