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春天來了!春天古典音樂知識篇
Spring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來場專屬於您與春天的古典音樂旅行吧!           

春天來了,相信這是每年最讓人期待的一個季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而古典音樂裡更有許多的美妙音樂與春天有關喔!自古至今的偉大作曲家們,也都熱愛著春天所帶來的新希望與氣息~在本篇文章中,蹦藝術要為您整理出多首雋永動聽的古典名曲,與您一同分享並陪伴您一同聽音樂、品生活、迎新春! 

 

開春第一響~古典音樂 All-Time 銷售冠軍專輯《四季》 

話說古今中外,最為人所知且通俗的古典音樂名曲,非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的《四季》莫屬了!被稱為「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的 韋瓦第,除了是作曲家之外,也擅長小提琴的演奏,他生平所創作的協奏曲超過 500首以上,而其中將近一半 240多首就是寫給小提琴的作品喔~

「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這套《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特色,除了依照季節有的鮮明的音樂表現之外,每一個季節樂譜上都印有據說是 韋瓦第親自題寫的十四行詩,文字與音樂細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更可說是古典音樂歷史上最早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

 

》(”La primavera”),Op. 8,RV 269
音樂中的 十四行詩,原文與中譯文如下

原文 中文翻譯
La Primavera 《春》
1st. Mov. Allegro
Giunt’ è la Primavera e festosetti
La Salutan gl’ Augei con lieto canto,
E i fonti allo Spirar de’ Zeffiretti
Con dolce mormorio Scorrono intanto:
Vengon’ coprendo l’ aer di nero amanto
E Lampi, e tuoni ad annuntiarla eletti
Indi tacendo questi, gl’ Augelletti;
Tornan’ di nuovo al lor canoro incanto:Largo
E quindi sul fiorito ameno prato
Al caro mormorio di fronde e piante
Dorme ‘l Caprar col fido can’ à lato.Allegro
Di pastoral Zampogna al suon festante
Danzan Ninfe e Pastor nel tetto amato
Di primavera all’ apparir brillante.
第一樂章:快板
春臨大地,
眾鳥歡唱,
和風吹拂,
溪流低語。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鳴和閃電宣示暴風雨的前奏;
風雨過境,鳥花語再度
奏起和諧樂章。第二樂章:廣板
芳草鮮美的草原上,
枝葉沙沙作響,喃喃低語;
牧羊人安詳地打盹,腳旁睡著夏日懶狗。第三樂章:快板
當春臨大地,
仙女和牧羊人隨著風笛愉悅的旋律
在他們的草原上婆娑起舞。

 

恰巧地,在眾多古典音樂版本裡,曾有一張唱片曾創下空前銷量的版本,也是全球首張拿到古典音樂白金唱片的演奏專輯~這張唱片就是指揮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維也納愛樂,與年方雙十年華之美女小提琴演奏家 慕特(Anne-Shophie Mutter, b.1963 )於 1983年合作的EMI版:

小提琴女神 慕特與 卡拉揚 1984年出版之《四季》古典演奏專輯封面

 

說段小故事:當年在拍攝這張唱片封面時,其實地點是在卡拉揚家中。後來拍了一些照片之後,攝影師提議到戶外再拍幾張。所以他們就離開房子到旁邊樹林,趁著陽光正燦爛捕捉照片。但僅穿著低肩禮服的 慕特其實已經冷得發抖,於是 卡拉揚就將身上的紅毛衣脫下披在 慕特肩膀上,完成了這張封面的照片。

小提琴女神 慕特與 卡拉揚 1984年出版之《四季》古典演奏專輯,是歷年所有唱片銷量之最~不但是 慕特的第一張演奏專輯,也是史上第一張打破白金唱片銷售量的古典音樂專輯,可說是傳奇經典銘盤。

一起欣賞兩大音樂家之現場音樂會:


貝多芬 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

樂聖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一生,用一句台灣話來形容,應該是「很歹命」…,自小在父親的期待中被嚴格要求學習音樂;母親不長壽而缺乏母愛;終於在功成名就而可以大大發揮之際,卻耳疾日益嚴重,晚年終至完全失聰;自 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不斷下降,深怕被大眾知曉耳疾的他,只能妥協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同時他不妥協於命運堅持創作,終生都以發揚音樂為職志,一生共創作了 9首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 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古典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他最偉大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雙耳全聾時創作的,更令人動容。

 

小提琴奏鳴曲《》Op.24. F大調寫作於 1801年,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雖然 貝多芬其時已開始受到耳疾困擾,但他仍然創作出這首溫暖動人的作品,音樂彷彿悠遊於春天的花園之中,不但美景處處,又在樂曲架構中延伸出嶄新的思維,在海頓與莫札特兩位大師所架構出的古典樂派工整樂曲結構中,貝多芬逐步再發展出完整四樂章思維,讓音樂得以更加兼顧「起-承-轉-合」的大風大景。

 

而此首《》奏鳴曲,除了旋律美妙,架構精巧之外,更在大家熟悉的日劇「交響情人夢」中,亦有畫龍點睛之絕妙運用,必定絕對值得您聆賞。

 

一起欣賞日劇《交響情人夢》中的《》的演奏片段

「真是令人舒服的旋律啊」峰 感嘆著…

「貝多芬雖然為耳疾所苦,可是依然創造出輕快明亮的曲子…渡過了寒冷的冬天,溫暖的春天終於來了…」千秋

「我的春天 終於也到來了吧…」


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春》

皮亞佐拉和他的班多紐手風琴(1971年)

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 1921 – 1992)曾說:「I am the man of Tango !

出生於 1921年的阿根廷,皮亞佐拉 4歲時全家人即移民到集藝術人文於一處的紐約格林威治村,他的童年就在音樂與藝術的耳濡目染中度過,8歲時他收到了父親送的一支小手風琴;少年時他曾受學名師,研習古典音樂作曲,對美國的爵士樂也多少受到耳濡目染。17歲再與家人重回祖國,一邊開始研究阿國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曾加入交響樂團擔任獨奏風琴手。後來他拿到獎學金赴巴黎拜師娜蒂雅.布蘭傑(Nadia Boulanger, 1887 – 1979),獲益良多。在恩師布蘭傑的點醒之下,他終於意會到探戈對於自己的重要性,於是終其一生專心投入「新探戈音樂」(Nuevo tango)的創作與演奏。

他不僅曾寫作過電影配樂,也寫過為小提琴、長笛、室內樂、管弦樂的作品,除此之外,在探戈音樂方面的不斷創作是他最大的貢獻,他不但寫過許多器樂演奏的探戈曲目,亦寫過不少經典的探戈演唱歌曲。皮亞佐拉認為探戈應不只僅於舞曲而已,而是能像古典音樂般登上音樂廳舞台演奏,他的探戈完全將這種代表阿根廷傳統音樂美感的舞曲,轉化昇華為高品質的精緻藝術。

這套相當特殊的探戈音樂《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更是他描寫故鄉景物、人文與心情的極致之作。但如按照 皮亞佐拉之創作年份順序排序,反而應是「夏、秋、春、冬」:

《夏》- Verano Porteno (Summer in Buenos Aires, 1964)

《秋》- Otono Porteno (Autumn in Buenos Aires, 1969)

《春》- Primavera Portena (Spring in Buenos Aires, 1970)

《冬》- Invierno Porteno (Winter in Buenos Aires, 1970)

 

演奏欣賞:

皮亞佐拉 本人演奏之 《春》Live’ at Regina Theatre(1970)
Primavera Portena (Spring in Buenos Aires)

Astor Piazzolla (bandoneon)
Antonio Agri (violin)
Osvaldo Manzi (piano)
Cacho Tirao (electric guitar)
Kicho Diaz (contrabass)
Antonio Agri (viola)

而這四首曲目看似連貫完整,卻又可獨立欣賞,筆者在此大力推薦曾獲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與柴可夫斯基大賽雙料首獎的拉脫維亞小提琴家 基頓.克雷曼(Kidon Kremer, b.1947)與克雷曼室內樂團所灌錄的《Eight Seasons》專輯,巧妙地結合韋瓦第《四季》與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堪稱音樂與創意的高度融合之作,而小提琴家基頓.克雷曼出色之至的演奏,更值得您一聽~有心的朋友們可以去找唱片來聽聽看,感受一下不同於一般音樂之探戈版本四季更迭的變化喔!

拉脫維亞小提琴家 基頓.克雷曼(Kidon Kremer, b.1947)

 

本張專輯巧妙地結合韋瓦第《四季》與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堪稱音樂與創意的高度融合之作,而小提琴家 基頓.克雷曼出色之至的演奏,更值得您一聽~


跳 Tone介紹~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俄羅斯近代作曲家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 1882~1971)

俄羅斯近代作曲家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 1882~1971)由俄國流亡至巴黎,在 1909年~1929年間,他受邀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 Russes)團長狄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之邀約,總共創作如:《火鳥》(L’Oiseau de Feu, 1910)、《彼得洛希卡》(Petrushka, 1911)、《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1913)等著名芭蕾舞劇音樂代表作品。 

 

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狄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與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 1882~1971)合照

 

芭蕾舞劇《春之祭》是史特拉汶斯基發自原創的一部芭蕾作品,描寫俄羅斯遠古時期的祭祖儀式。作曲家曾寫說:「我想像到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見一位獻祭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春之祭》1913年首演 舞者之裝扮

 

百年後《春之祭》 舞者裝扮

由於作品過度崇尚原始主義,1913年在巴黎香榭里舍大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舉辦首演時,居然引發全場聽眾不滿無法忍受的暴動,舞台上亂成一片,作曲家被激進暴動的觀眾鬧哄哄地嚇到從後來離開劇院,被認為是失敗的首演。直至 1914年再度演出才被聽眾接受,而 1950年代開始更被例如美國作曲家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讚揚為20世紀最偉大之現代音樂作品。2013年《春之祭》上演百週年,此劇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更是成為音樂界重要近代作品,可見得歷史會為許多事情帶來其真正的意義。

全曲共分兩幕十四個部分:第一幕《大地的崇拜》由八個舞曲組成,第二幕《獻祭》由六個舞曲組成。其副標題為〈異教的俄羅斯〉(Scenes of Pagan Russia),意欲象徵原始異教部落對大地之母的頌讚:當春天來臨時,大地萬物生生不息,而人們相信死亡卻是代表著生命更新的開始,億萬年來大地生生不息之現象,也證明了生命循環之可貴。

第一幕《大地的崇拜》

 

第二幕《獻祭》

樂曲最後在狂亂中進行至猛烈的《獻祭之舞》,獻祭少女舞蹈至精疲力竭而死,作曲家大膽地挑戰觀眾欣賞極限,可謂劃時代之作。對於現代音樂有興趣者,史特拉汶斯基的管弦作品絕對值得您細細研究聆賞。

《獻祭之舞》現代芭蕾新版


歌劇《拉克美》《花之二重唱》

法國作曲家 德利伯(Léo Delibes, 1836-1891)所作之《花之二重唱》(The Flower Duet)之原文是《Sous le dôme épais》,源自歌劇《拉克美》(Lakmé)第一幕中,印度教祭司的女兒 拉克美(Lakmé)與婢女瑪莉卡(Mallika)在溪邊採花嬉戲,主婢倆無憂無慮地歌唱互應,也被讚譽為歌劇史上最美的詠嘆調與女聲二重唱。

歌詞:

原文 中文
Flower Duet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the white jasmine

With the rose gathers,

To the flowered river bank, with morning laughter,

Come, let us go down together.

Gently let us slip from the pleasant rising flow,

Let us follow the fleeting current

In the shimmering stream,

Without any care,

Come, let us reach the bank,

Where the spring waters slumber

And the bird, the bird, she sings.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the white jasmine

Ah! We descend

Together!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white jasmine

With the roses entwined together

On the river bank covered with flowers laughing in the morning.

Let us descend together

Gently floating on its charming risings,

On the river’s current

On the shining waves,

One hand reaches,

Reaches for the bank,

Where the spring sleeps,

And the bird, the bird sings.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the white jasmine

Ah! We descend

Together!

花之二重唱

濃密的樹蔭下,摘採著白茉莉

與玫瑰,

以晨間的笑意朝向繁花河岸,

來吧,我們同行,順流而下。

溫柔地,讓我們悄悄滑行過愉悅的水波,

伴隨著粼粼金光裡

平靜的水流,

沒有擔憂,

來吧,我們到那河岸,

那兒春水熟眠,

而鳥兒,鳥兒,她唱著。

濃密樹蔭下的白茉莉,

啊!我們同行,

順流而下!濃密的樹蔭下白茉莉

和玫瑰纏繞相伴,

河岸的繁花於晨曦中展露笑意。

讓我們同行,順流而下,

溫柔地,於迷人的水波中漂蕩,

於河水的盪漾,

於波潮的晶亮,

以單手觸及,

觸及河岸,

那兒,春天熟眠,

而鳥兒,鳥兒歌唱。

濃密樹蔭下的白茉莉,

啊!我們同行,

順流而下!

 

 

女高音 Sabine Devieilhe – “Mirages”專輯


錄音室現場 精彩演唱(2017) 
Sabine Devieilhe & Marianne Crebassa


安可安可!

柴可夫斯基:《花之圓舞曲》~選自芭蕾舞劇《胡桃鉗
Tchaikovsky – “Waltz of the Flowers” ~ from Ballet “The Nutcracker”

芭蕾舞劇《胡桃鉗原名為「胡桃鉗與鼠王」,原始創作是德國作家 霍夫曼(ETA Hoffman)在 1816年完成的作品,之後由法國名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的劇本,再由俄國一代音樂大師 柴可夫斯基(PyotrIlyich Tchaikovsky)在 1891年據此編寫成知名芭蕾舞劇,並交由俄國名編曲家 伊瓦諾夫(Ivanov)編舞,於 1892年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re)首次公演。但現今大家所熟知的胡桃鉗芭蕾舞劇劇碼卻是由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創立人 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所創作完成的。

胡桃鉗的故事是敘述在德國鄉間有一農家,於聖誕夜舉辦熱鬧的晚會,並邀請眾多親友前來參加。

晚會當中,小女生克拉拉從一名老伯伯手中 獲得一件人形胡桃鉗,但卻被調皮的哥哥弄壞了,克拉拉便傷心地將胡桃鉗丟在聖誕樹下。

到了深夜,曲終人散,家人也都睡了,克拉拉從房間走出來,想看看心愛的胡桃鉗是否還在聖誕樹下。只是,克拉拉卻突然間聽到一陣奇怪的聲響,原來老鼠大軍從牆邊的小洞跑了出來,對客廳裡的玩具發動攻擊,只見胡桃鉗揮舞長劍,率領由玩具與糖果組成的雜牌軍奮力抵抗。

看胡桃鉗陣營節節敗退,克拉拉急中生智,拿起腳上鞋子,就往老鼠首領砸去,老鼠陣營驚慌不已,隨而陣勢大亂、便急忙逃竄。

瞬間,這人形胡桃鉗搖身成為一位英俊瀟灑的王子,他為了答謝克拉拉的救命之恩,便帶她穿越積雪的遼闊森林而來到了甜蜜之地,在那有一座糖梅仙子的宮殿,小克拉拉在此受到糖梅精靈的獻舞,並在他們的祝福下與王子舉行隆重的婚禮。這時,克拉拉忽然從睡夢中清醒,原來所有的奇遇都是克拉拉的一場夢境而已。

 

本劇中最為著名的是《花之圓舞曲》。選自第二幕裡糖梅仙子與眾仙女群舞時的音樂,由於旋律優美動聽,經常於管弦樂音樂會中單獨演出。圓舞曲由豎琴華麗流暢的序奏開場,法國號接續以群奏出圓舞曲主題,全曲旋律如歌唱般優美動人,表現出糖果仙子與仙女們輕盈婀娜的舞姿,樂曲結束在滂薄氣勢中。

 

古典音樂世界浩瀚無比寬闊,今日所分享推薦僅只其中二、三;然日後若有機會,再另擇專題與蹦友們分享更多美妙樂音~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