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Introduce Verdi’s opera “Il TROVATO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威爾第 歌劇作品整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科(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歌劇概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是一部四幕的著名歌劇,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義大利文劇本是由巴達爾(Leone Emanuele Bardare)及卡瑪拉諾Salvatore Cammarano)編寫,歌劇劇本改編自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的西班牙文話劇《El Trobador》。

 

圖. 《遊唱詩人》 劇本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關於首演

《遊唱詩人》於1853年1月19日在羅馬阿波羅歌劇院首次演出。

 

圖. 《遊唱詩人》 1871年米蘭版 樂譜封面(上面也印刷出1853年1月19日之首演資訊)

圖. 《遊唱詩人》 1871年米蘭版樂譜封面
圖. 《遊唱詩人》 1871年米蘭版樂譜封面

 

 

圖. 1857年《遊唱詩人》於威尼斯鳳凰歌劇院演出之歷史海報

 

圖. 畫家 Alfredo Edel Colorno 繪製,1883年義大利 LA SCALA 歌劇院製作之男主角 Manrico 舞台服飾。

Alfredo Edel Colorno’s sketch of Manrico’s costume for production at La Scala in 1883

好文分享

《遊唱詩人》一威爾第的中期傑作

文.劉詩嶸(文章取自 威爾第一《遊唱詩人》一書,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

人們常常認為,威爾第中期的三部次第上演的歌劇 ―《弄臣》(Rigoletto)、《遊唱詩人》和《茶花女》(Latraviata)―一顯示了他的創作思想和技巧已日益成熟,因此這三部作品不僅在上演的當時獲得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至今仍然是義大利歌劇中的代表作品,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

主這三部作品中,首先是《弄臣》在屢經檢查機關的刁難之後,於1851年3月1日在威尼斯的鳳凰劇院進行了首演,當時的評論盡管未必都能領略威爾第在音樂上的創新和劇本深刻的社會意義,但是劇中尖銳的戲劇矛盾沖突、性格鮮明的人物以及流暢生動的音樂卻深深地打動了所有前來觀劇的人們。此後,《弄臣》很快就在義大利其他城市以及歐洲許多城市上演,僅在巴黎的首輪演出就有一百多場,威爾第很快就成了歐洲歌劇界的名人,藝術上的成功帶來了較豐厚穩定的經濟收入,使他不會像以前在寫《納布科》(Nabucco)的時期那樣要向劇院經理梅雷利借錢來付房租,也不必像前些年那樣為了完成劇院的合同,好似搖槳船的奴隸那樣疲於奔命地趕寫作品了;可是,威爾第於此時仍然有他的煩惱與痛苦。首先,是他摯愛的母親的逝世;然後,又是由於他與緋聞對象 斯特雷波尼(Strepponi)的關係一度受到了布塞托市民的冷眼和他的已故妻子的父親、培養他成才的巴雷齊(Barezzi)的反對。這些保守的人們認為威爾第的這位紅顏知己以往感情生活經歷曲折而不同意兩人結合,卻不理解過去所發生事情的主要責任在於社會,而不在於斯特雷波尼本人,更何況她脫離舞台之後一直潔身自好,在巴黎開辦了一所歌唱學校授課為生,後來來到了布塞托閉門幽居。因此,威爾第給巴雷齊寫了一封信闡明自己的觀點,表示絕不向世俗的偏見妥協,不久以後巴雷齊也就與威爾第和解了,但是這個波折也導致了他們二人直到1859年才正式成婚。那一時期籠罩在威爾第與斯特雷波尼頭上的虛僞影,反而增加了他在寫《茶花女》時對社會偏見的感性認識。

和《茶花女》幾乎是同時交錯著進行創作的《遊唱詩人》是根據西班牙浪漫主義作家古鐵雷斯(Gutierez)的同名話劇改編的。這是一部以中世紀西班牙内戰時期的歷史為背景,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的悲劇。古鐵雷斯和有里瓦斯公爵稱號的薩韋德拉(Saavedra)都是西班牙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人物,後者的戲劇《唐阿爾瓦羅或命運之力》(Don Alvaro, o La fuerza del sino)後來也經威爾第改編為歌劇。根據歌劇劇本應儘量簡約的要求,威爾第和卡馬拉諾(Cam-marano)將原劇作了壓縮,削減了一些人物和情節;例如原劇中女角萊奥諾拉有一位兄長,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極力反對她與的愛情,在改編歌劇時便刪除了。但是在劇本中又將吉普賽婦女阿祖切娜的戲大大加強,讓她們母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成為歐洲封建制度對對百姓壓迫的見證,讓她在作孝女和作慈母之間的心理矛盾更加突出。可以說威爾第再一次地屏棄了歌劇必須以窈窕淑女和英俊小生為主角的慣例,繼《納布科》、《馬克白》(Macbeth)和《弄臣》以男中音為主角之後,又空前地在這部戲中加強了女中音角色的作用。連奥諾拉與曼里科的愛情戲也是圍繞著她的復仇而展開的。在劇本即將完成之際,卡馬拉諾突然病故,終年才五十一歲,對一位作家說正當盛年,餘下的部分便由年輕而有才華的巴爾達雷(Bardare)來完成。重友情的威爾第對於卡馬拉諾的逝世非常悲痛,立刻從豐將稿費付給了他的遺孀以示慰問之意。

《遊唱詩人》於1853年1月19日於羅馬的阿波羅劇院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阿波羅劇院是一座並不十分豪華的劇院,當時威爾第可以在它以及威尼斯的鳳凰劇院這兩家劇院之中選擇,儘管後者的名氣和規模超過前者,但是威爾第認為前者的演員陣容更適合這部歌劇的要求,因此便選定了羅馬作為他這部戲的首演地。演出的效果,從英國音樂史家托伊(Toye)的《威爾第的生平及創作》(Verdi-His Life and Works)中轉引當時羅馬的《音樂雜誌》的評論便可以看出來:「昨晚《遊唱詩人》於觀衆爆滿的劇場内演出,音樂將我們送入了天堂,因為毫不誇張地講,這音樂就是天上的音樂。作曲家創作了具有卡斯蒂利亞特點的新型音樂,因此他理所當然獲得了勝利。觀眾們以宗教的虔誠,安靜地聆聽著每一段音樂,然後在每一段的間歇都爆發出喝采。第三幕的結尾和整個第四幕掀起了如此地熱情以致被要求再來一次。我認為威爾第在他的總譜中將音樂學識和真正的義大利熱情結合得非常好,尤其是第四幕簡直是無儔的。」

的確,威爾第這部歌劇的音樂是非常精彩的,既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又十分精確地描繪出了每個重要人物的性格。它的管弦樂配器儘管在今天看來已經算不得多麽新穎,但是仍然頗富舞台效果;而它的聲樂部分,無論是獨唱還是合唱至今仍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如同他後來在《阿依達》(Aida)的音樂中「創造」了自己的埃及風格那樣,他在這部歌劇中也「創造」了自己的「吉普賽」風格,例如打鐵的合唱、阿祖切娜的幾段獨唱一尤其是她敘述自己母親的不幸遭遇的〈火焰在跳躍〉,都是性格鮮明令人過耳難忘。而劇中另外幾位主要角色的獨唱,如萊奧諾拉的〈靜夜裡萬籟無聲〉、曼里科的〈我孤獨地在世上抗争殘酷的命運〉和〈火刑台上的熊熊烈火〉、甚至盧納伯爵傾訴他對於萊奥諾拉愛情的〈她微笑的光輝燦爛勝過星辰〉⋯⋯,都是既富於歌唱性又有生動的戲劇效果,而且能夠很好地展示演員的功力,因此有人說《遊唱詩人》是「演員的歌劇」,信然也!

威爾第中期的這三部歌劇,也可以與稍前的《露易莎·米勒》(Luisa Miller)相連繋,都是表達了他對社會上受壓迫的工低下的小人物的強烈同情。表面看來,似乎比他早期的藉古喻今反映義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獨立感情的歌劇在題材上有些後退,實際上卻是從社會和人性上挖掘得更深了;因此,威爾第早期的那些在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歌劇-如《納布科》、《十字軍中的倫巴第人》(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等一現今已很少上演,而《弄臣》、《遊唱詩人》和《茶花女》等這三部歌劇卻至今仍是世界歌劇院常演出的作品。

 

補充
①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一般均譯為《遊唱詩人》,從字面上看也是對的。但是在七0年一次關於音樂史的研討會上,張洪島教授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劇中曼里科一方面是一名遊唱詩人,用他歌唱的憂傷情歌贏得了萊奥諾拉的心,但同時他又是一名英勇的武士,不僅在比武中獲勝,而且也是盧納伯爵的政敵烏格爾麾下的一名軍官,曾將盧納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但最後又在戰争中被盧納俘虜⋯⋯因此,他是兼詩人和武士二者於一身,最好譯為《遊吟武士》早在四〇年代末翻譯出版的《西洋歌劇故事集》(科貝 [Gustav Kobbe])就是這樣翻譯的。

②梅雷利(BartolomeMerll1794〜1879):義大利的劇院經理、腳本作家,曾學過法律和音樂。在他擔任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的經理時,鼓勵因妻子和幼兒相繼去世而頹喪萬分的威爾第堅持完成《納布科》的創作,從此奠定了威爾第在歌劇界的地位。是一位經營有方、擅於發現人才的藝術經理人。

 

《遊唱詩人》

《劇中主要人物》

蕾奧諾拉 Leonora (阿拉貢公爵夫人的女官) ………Soprano
曼里科 Manrico (遊唱詩人) ………………………‥…Tenore
魯納伯爵 Conte di Luna (阿拉貢的年輕貴族)    …………Baritone
阿祖切娜 Azucena (老女巫之女,吉卜賽老婦)……Mezzo Soprano
費蘭多 Ferrando (魯納伯爵的警衛長)…………………Bass
伊奈絲 (蕾奧諾拉的侍女)  ……………………………Mezzo Soprano
路易茲 (曼利可的部下)  ………………………………Tenore
老吉卜賽人 ……………………………………………Basso
使者 ……………………………………………………Tenore

萊奧諾拉的女伴們、修女們、僕人和衛兵們、吉普賽人們、曼里科的隨從們。

 

分幕設定

演奏時間 

第一幕:26分 第二幕:40分 

第三幕:20分 第四幕:38分

十五世紀初葉。西班牙的阿拉貢和比斯開畢斯開里亞

 

分幕劇情

時間,1409年,西班牙。
地點:比斯開和阿拉貢

 

第一幕 

第一場 在阿利亞菲里亞宮的門前。

深夜,盧納伯爵的衛兵們在這裡守衛,他們圍著篝火取暖,用閒聊驅散困倦。他們說起了伯爵非常鍾情於宮廷女官萊奧諾拉,然而萊奧諾拉卻被每夜來此唱情歌的無名遊唱詩人所吸引,因此伯爵妒火中燒激動不安。侍衛長費蘭多又講起了多年以前在這兒發生的一樁慘劇:在伯爵的兒童時代,一個吉普賽老婦人溜進了他的幼弟的卧室,說是要為向在襁褓中的嬰兒祝福,被老伯爵當作巫婆抓了起來送上火刑台燒死了。老婦人的女兒阿祖切娜當時也有一個在懷抱中的兒子,為了替母親報仇,她潛入伯爵的府邸偷出了那個嬰兒也將他投入火中燒死,如今繼承了爵位的盧納還在設法通緝那當年燒死自己弟弟的吉普賽婦人呢。其實,阿祖切娜當年在激動和慌亂中燒死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伯爵的幼兒的啼哭聲又喚起了她的母性,於是她便將這貴族的后代當作自己的孩子帶走並撫養成人。

第二場 王宮的花園。

萊奥諾拉和女伴伊内絲於深夜仍在徘徊,渴望能見到那向她唱出動人情歌的不知名武士。正當她通過一首熱情激盪的詠嘆調來發抒自己對那武士的懷念時,盧納位護下悄悄走來,他激動地向萊奥諾拉求愛;而在夜色裡萊奥諾拉由於看不清來者,錯把他當作了曼里科,正待接受他的愛情表白時,隱藏在樹叢中的曼里科按捺不住地跳出來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原來他就是伯爵的政敵、烏格爾伯爵麾下的軍官,在前一段的戰争中經在戰場上交過鋒,如今二人既是政敵又是情敵,相見之下用決鬥來分輸贏。萊奧諾拉見此立刻昏倒了。


 

第二幕

第一場 吉普賽人的營地。

在晨光裡吉普賽人們唱起了豪放的〈打鐵之歌〉,然後逐漸散開去從事各自的營生,舞台上只留下了阿祖切娜和曼里科母子二人。曼里科在前階段的戰争中受了重傷,是阿祖切娜從戰場上將他救回並且精心治療,使他已經接近痊癒了。母、子二人在篝火邊談話,阿祖切娜又回憶起了她母親被老伯爵燒死時的悲慘、可怖情景,也說起了當時錯燒了自己的孩子,這引起了曼里科對自己身世的懷疑,但是隨後他又被這許多年來他與阿祖切娜的母子深情所說服。阿祖切娜問曼里科:「在上次的決鬥中你已經將伯爵擊倒在地了,為何不進一步將他刺死?」曼里科說?下次再和他相遇時一定不能放過他。」


這時,魯茲傳來命令:卡斯泰洛要塞已經攻下,命曼里科前往鎭守,同時他還傳來另一個消息說:萊奧諾拉由於聽信了曼里科已經陣亡的謠言,決心到修道院去隱修,儀式馬上就要舉行。曼里科一聽焦急分,他不顧阿祖的勸阻,騎馬向修道院飛奔而去!

第二場 在卡斯泰洛附近的修道院庭裡,時已深夜。

盧納伯爵帶著費蘭多等悄悄埋伏在這裡,打算趁萊奥諾拉即將進入修道院劫持她,使她和自己一同走上婚禮的聖壇。萊奥諾拉在伊內絲等女性同伴們的陪同下來了,她向女件們告別並安慰她們,當她正準備從修道院長手中接過象徵隱修的頭巾時。先是盧納伯爵衝上前去打算劫持,緊接著曼里科也趕來阻攔,萊奧諾拉一見曼里科竟然健在,便驚喜地投入了他的懷抱。盧納見自己和侍衛們勢孤力單,又是在對方占領軍的勢力範圍内,只好眼看著曼里科及其軍士們擁簇著萊奥諾拉呼嘯而去!

 

第三幕

第一場 盧納伯爵軍隊的營地,可望見遠處卡斯泰洛要塞的尖頂。

兵士們準備次日就要去攻打卡斯泰洛,現在正在休息。盧納伯爵走出帳篷望著遠方的要塞,心想著萊奥諾拉此刻正和曼里科在一起,不禁切齒痛恨;下決心一定要捉住曼里科,將萊奧諾拉奪回到自己的手中。衛兵來報告說發現一名吉普賽老婦在營房周圍徘徊,他們懷疑她是對方的間諜便將她捉來了。費蘭多認出了她就是當年被老伯爵燒死的吉普賽「巫婆」的女兒阿祖切娜,就是她將老伯爵的小兒子偷走並且投入了篝火的。阿祖切娜在被伯爵拷問時痛陳了吉普賽人饑寒交迫的流浪生涯,斥責盧納比他的父親還殘暴,並呼喚兒子曼里科快來救自己。盧納一聽她是曼里科的母親不禁大喜,便設計將阿祖切娜作為誘餌來引曼里科上鉤,從而一舉消滅這個政敵和情敵。

第二場 卡斯泰洛要塞的大廳。

曼里科和萊奧諾拉正準備去教堂舉行婚禮,管風琴已經奏響,兩人正憧憬著將來的幸福,但是魯茲沖進來報告說阿祖切娜被伯爵的士兵捉去了,很快也將和她的母親當年一樣被送上火刑台燒死!曼里科一聽焦急萬分,馬上召集了部下的士兵飛馳前去營救母親!

第四幕 

第一場 阿利亞菲里亞宮的庭院的一角,遠處是關押囚犯的高塔,高塔牆上的窗戶裝有鐵柵欄。

盧納伯爵的軍隊重新占領了卡斯泰洛要塞,曼里科不僅未能救出阿祖切娜,自己反而戰敗作了俘虞。魯茲帶著萊奧諾拉悄悄地走來,將關押曼里科的囚室的窗戶指給她看,然後便退下,只留萊奥諾拉一人在舞台上。背景後面傳出來修士們的合唱〈求主憐憫〉的聲音,這是為即將處死刑的囚犯們的祈禱,加上萊奥諾拉對自己不幸的嘆息、囚室裡傳出的曼里諾拉訣別的悲歌,三方面的音樂共同創造出十分淒美的戲劇氛圍。當盧納伯爵走來,萊奥諾拉向他提出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來換取曼里科的自由,喜出望外的盧納伯爵同意了,他不知道萊奧諾拉就在此刻已經暗地裡吞下了藏在戒指裡面的毒藥,並且暗暗地自語:「你將得到的,只有我冰冷的屍體!」

第二場 塔内關押阿祖切娜和曼里科的囚室。

曼里科正竭力安慰著由於對悲慘往事的回憶而精神幾乎失常的阿祖切娜,當她昏昏入睡了之後,萊奧諾拉悄悄地來到,對曼里科說:「你自由了,趕快逃走吧!」曼里科始而驚喜,但是由於萊奧諾拉表示自己卻將留下,便對她產生了懷疑和誤會,斥責她「無恥」、「變節」,不肯接受她的好意。在二人争論的時刻,由於藥性發作萊奧諾拉昏倒了,她用最後的力氣向曼里科說明了既營救他又保持自己純潔的苦心,使曼里科痛悔。


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隨後趕到的伯爵下令立刻將曼斷頭台,然後將阿祖切娜用火刑燒死!目睹了曼里科的死刑的阿祖切娜向伯爵狂呼:「他是你的弟弟,你殺死了你的親弟弟!母親啊~妳的仇終於報了!」然後斷氣倒地。


只留伯爵戰慄地自語:「殘酷的命運!」


歌劇在極度戲劇的悲壯音樂中,幕落。

 

完整歌劇欣賞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