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從鍵盤到交響,李斯特的鋼琴魔性(三)交響詩創始者:談李斯特的主題與變形
All about Liszt –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精彩課程ing】
2024年11月起
→【合購優惠】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11/14週四下午班,共15堂)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華麗聚焦~寫實主義歌劇:五大寫實主義歌劇巡禮】
11/14、11/21、11/28、12/5、12/12,共5堂
【俄羅斯憂鬱旋律天王: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巡禮】
12/19、12/26、1/9、1/16、2/6,共5堂
【迎接2025馬勒音樂節:精選馬勒五大交響曲】
2/13、2/20、2/27、3/6、3/20,共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體驗李斯特的音樂魔法,從炫技的鍵盤到深情的交響。這位鋼琴之神將帶大家從音樂的天堂翱翔至地獄的深淵,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與美妙❤️”
-
課程內容
風靡全歐的鋼琴之神—李斯特
- 第一堂|鋼琴之神.音樂偶像始祖:談李斯特的生平
拉生於匈牙利,學於維也納,成名於巴黎,席捲全歐洲的鋼琴之神李斯特,他的音樂承襲深厚技術根基,影響深遠。「只要彈過李斯特的作品,幾乎沒有不能演奏的作品了」,可說是全世界鋼琴家的共識,這也代表著他的音樂中,包含著無與倫比的深厚技術根基,而他的音樂是如何形成?李斯特旋風又是如何席捲當時的歐洲呢?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學員們解析李斯特音樂背後的奧秘,探索他在當時歐洲的影響力。
- 第二堂|炫技王者:談李斯特的魔幻改編名曲
這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以李斯特充滿魔性而狂放的改編作品,為您解析李斯特音樂中的艱難與腦洞大開的演奏技巧。
解說曲目:《魔王》、《弄臣》、《唐懷瑟》、《夢遊女》…等精彩作品
- 第三堂|交響詩創始者:談李斯特的主題與變形
李斯特於19世紀後半創新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曲風,突破了傳統交響曲框架,著重音樂中的敘事性與主題發展,達到「以音樂說故事」的全新思維模式,是在白遼士首創《幻想交響曲》之後的管弦全新篇章。
本課程將解析其音樂設計,並與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相比,深入探討李斯特的音樂的「狂放」特色。
- 第四堂|協奏交響曲之輝煌年代:談李斯特的兩首鋼琴協奏曲
李斯特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尤其是第一號,四樂章連貫,是每位鋼琴家於浪漫時期所必須淬鍊而後才能綻自我之試金石。在課堂上,林仁斌老師將透過樂譜解讀,深入品評這兩首重要的作品。
- 第五堂|淨化.昇華與沈潛:談李斯特晚年的音樂創作
李斯特晚年對宗教極感興趣,音樂中流露濃郁宗教色彩。自1877年後,他對荒涼、絕望和死亡產生深刻思考,反映在音樂及信件中。在課堂上,林仁斌老師將從李斯特從早年的鋒芒畢露,到晚年的昇華沈寂,帶大家以音樂創作,探索李斯特生命中的巔峰與低谷。
-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 第三堂|交響詩創始者:談李斯特的主題與變形
李斯特於19世紀後半創新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曲風,突破了傳統交響曲框架,著重音樂中的敘事性與主題發展,達到「以音樂說故事」的全新思維模式,是在白遼士首創《幻想交響曲》之後的管弦全新篇章。
本課程將解析其音樂設計,並與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相比,深入探討李斯特的音樂的「狂放」特色。
交響詩.李斯特獨家發明
交響詩的概念是李斯特的創新
交響詩是單樂章的標題交響樂,由李斯特首創,他將詩歌、戲劇、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內容融入音樂中,以音樂描繪特定的情境、情感或故事。李斯特打破了傳統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結構模式,用單樂章的形式更自由地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李斯特的管絃樂作品可以分為三大類:
交響詩(共13首)
交響曲(共2首)
其他管絃樂作品
主要創作於威瑪時期。
交響詩
李斯特一生中共創作 13 首交響詩(Symphonic poem),其中 12 首於威瑪時期創作,最後一首則於晚年時期完成。
交響詩的起源
交響詩於李斯特,是一個長時間的音樂探索過程。
從鋼琴家出身的他,初期對於管弦樂,同樣是陌生且不擅長的。
因此,除了不斷欣賞前輩作曲家們的重要作品,李斯特的管弦創作,更得益於前輩作曲家們優秀之作、李斯特在威瑪時實際指揮管弦樂樂團的經驗,以及白遼士等作曲家於管弦樂上之創見給予之靈感。
首先是貝多芬之《艾格蒙序曲》(Overture to Egmont, 1809-1810)
柏林愛樂之《艾格蒙》
再來是《科里奧蘭序曲》(Overture to Coriolan, 1807)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之《科里奧蘭序曲》
再來是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826)
寇特.馬舒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之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以及孟德爾頌的《美麗的水精靈梅路欣》、《平靜的海洋與幸福的航行》等序曲,都因為包含了明確的敘事性與故事內容,因此讓李斯特得到靈感:認為交響樂該包含著故事性、清晰的動機與發展,呈現如文學作品般的波瀾壯闊。
《美麗的水精靈梅路欣》(Das Marchen von der schonen Melusine, 1833)
《平靜的海洋與幸福的航行》(Meeresstille Und Gluckliche Fahrt,1832)
而在李斯特開始創作管弦樂序曲的階段,「交響詩」這一名詞尚未存在,但李斯特不斷埋首於「具有故事與敘事性之音樂」創作,故在威瑪時期時,他正式提出「交響詩」(Symphonic poem)一詞,也正式開創交響樂之新紀元~此時,是 1854 年 4 月 19 日。
如上所述,李斯特一生中共寫作了十三首交響詩,內容題材相當涉及廣泛,有神話,也有悲劇,有繪畫意象,甚至也包含民族情感,這13首交響詩分別為:
交響詩介紹文字,取自《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研究》論文,楊雅婷著,民105年6月。
1.《山上聽聞》(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1854) | 是李斯特交響詩中的第一首,由雷夫配器,1850 年首演於威瑪。
後經1850 年和 1854 年兩次修改,最終於 1857 年定稿出版,題獻給卡洛琳公主 於 1857 再次於威瑪演出。 作品的靈感來自於雨果(Victor Marie Hugo, 1802-1885)的詩集。在總譜上有一段文字:「詩人聽到了兩種聲音,其中之一是強而有力、條理井然的歡樂頌歌,另一種則是充滿抑鬱、苦悶、淚笑交並,兼帶詛咒的聲音。 兩種聲音彼此摻和、交錯出現,又相互融合。最後,經過聖歌的洗禮,逐漸得到解脫,繼而消失。」1854 至 1857 年間,李斯特又把這首交響詩改編成雙鋼琴版,編號為S. 635 。另有編號為 S. 589 的四手聯彈版,改編於 1874 年。 |
2.《塔索的悲哀與勝利》(Tasso: Lamento e trionfo, 1854) | 初稿完成於 1849 年 8 月威瑪慶祝歌德一百周年誕辰,第一次的版本為雷夫幫忙配器,之後為 1854 年李斯特修正的版本。
用作歌德戲劇《托夸多塔索》(Torquato Tasso) 的序曲,以四個主要的段落描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塔索一生的經歷。其主題音樂素材是一首威尼斯船歌,是李斯特於 1837 年漫遊威尼斯時所聽貢朵拉船夫哼唱的詩歌《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的開頭。四個段落以同樣主題材料,採用主題變形手法呈現。 李斯特本人於 1854-1856 年將這首交響詩改編成雙鋼琴版,出版時編號為 S.636 , 他最喜愛的學生之一,陶希格也根據這首交響詩改編成鋼琴獨奏版。 |
3.《前奏曲》(Les Préludes, 1854)
|
原為 1844 年根據詩人奧特朗詩作《四元素》(Les Quatres Eléments)而作的四首男聲合唱曲,由於一直未完成,在 1849 年雷夫將此配器,發展成序曲。
1853 年被作為獨立交響詩發表,而李斯特在此作品出版時,在總譜扉頁上引用了詩人拉馬丁(Lamartine,1790-1869)的詩作《詩的冥想》(Nouvelles Méditations poétiques, 1820)。 1854 年於威瑪首演,作品以一個主題經由主題變形,描述各個段落。 |
4.《奧菲斯》(Orpheus, 1854) | 首演於 1854 年,為了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 1787)的歌劇《奧菲歐》首演而創作的前奏曲,之後獨立而成交響詩,由李斯特本人親自指揮。 |
5.《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1855) | 創作於 1850 年,根據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 )的戲劇《普羅米修斯的釋放》(Prometheus Unbound)而創作的序曲與合唱,之後獨立而成交響曲。
普羅米修斯一詞有預言者之意,神話故事刻劃他帶火種給人類,而李斯特在作品中將其刻畫為英雄人物。 |
6.《馬采巴》(Mazeppa, 1854) | 第六號交響詩《馬采巴》雖然是李斯特於西元 1854 年所完成的作品,但是有關此一作品的最早記載,則要回溯至西元 1840 年代初期,在鋼琴獨奏曲《馬采巴》完成之後不久。
當時李斯特的腦海中已經浮現出將「馬采巴」創作成管絃樂曲的構思,1851 年雷夫配器,李斯特於 1854 年修訂,在結尾加上哥薩克主題。馬采巴(Ivan Stepanovitch Mazeppa, 1645-1710)是生長在波蘭宮中的哥薩克人,在傳說中因與一波蘭貴族之妻相愛而遭受嚴厲懲罰,被綁在一匹野馬背上逐出宮廷,幾乎喪命,後被哥薩克人搭救,後成為烏克蘭哥薩克人的首領,屢建戰功。 然而馬采巴之後卻企圖攻打俄羅斯,惟最後卻被俄羅斯大軍擊潰。 失志的馬采巴便在隔年仰藥自盡,結束了他既戲劇又傳奇化的一生。 |
7.《節日喧嘩》(Festklänge, 1853) | 是唯一一首缺乏明確的文字說明以及音樂以外的靈感敘述的交響詩,為李斯特作為將來和卡洛琳公主婚禮而創作的一首慶典序曲。
此作品特別之處在於樂曲中有兩處波蘭舞曲(Polonaise),顯示公主的波蘭出身;在配器上,樂器也常有獨奏部分、華彩樂段,帶有一種室內樂風格。 |
8.《英雄的葬禮》(Héroïde funèb re, 1854)
|
此作品構思於 1830 年交響曲《革命交響曲》悼念革命詩人裴多菲(Petőfi Sándor, 1823-1849)而作。
標題本身與痛苦、死亡、戰爭有關,李斯特採用傳統的主題和葬禮進行曲形式來表達此標題的情緒 |
9.《匈牙利》(Hungaria, 1854) | 1840 年弗羅斯瑪蒂(Mihály Vörösmarty, 1800-1855)送給李斯特一首以匈牙利為名的詩。李斯特為了表達對其敬意,創作了一首鋼琴《匈牙利風格的英雄進行曲》(Heroischer Marsch in Ungarischem Stil, 1840)。
該曲建立在匈牙利進行曲的基礎上,後擴展成交響詩。其中運用了匈牙利小調音階表達詩中內容,是其一大特點。 |
10.《哈姆雷特》(Hamlet, 1858) | 1856 年在威瑪進行首演,起初為莎士比亞同名戲劇創作的序曲,之後增加哈姆雷特戀人歐菲莉(Ophelia)的短小片段。
此作品只是對於戲劇中悲哀氣氛的描寫,並非刻劃 戲劇中的人物,是十三首交響詩中,唯一一首結局不是快樂的。 |
11.《匈奴之戰》(Hunnenschlacht, 1857) | 多對比的音樂元素關於異教徒和基督教。對於此畫作,李斯特認為其法語標題與德語標題在本質上有所差別,並無法被另一方所取代;文明的基督教戰勝了異教,曲中最後凱旋的部分說明了這點。
德語標題可以明確的區分代表野蠻的匈奴戰鬥聲與象徵羅馬的戰美詩,而法語標題僅僅鑑別出一個極為血腥、野蠻的戰爭場面和遠處傳來的讚美詩。 全曲以四個動機貫穿全曲,分別為戰爭、匈奴、羅馬軍隊、古老的讚美詩。 |
12.《理想》(Die Ideale, 1857) | 此作品根據席勒的詩《理想》而創作,在建於威瑪的「歌德-席勒纪念碑」落成揭幕典禮上演奏。總譜上附有席勒部分詩句,像是對該部分音樂解說,但卻未全部套用。
整首作品以四個部分:渴望(Aspiration)、醒悟(Disillusionment)、追求(Pursuit)、理想(Apotheosis)表達詩中的意境。 |
13.《從搖籃到墳墓》(Von der Wiege bis zum Grabe, 1883) | 作於 1881-1882 年,是李斯特在晚年時期寫作的交響詩,也是最後一首交響詩。
此作品是根據匈牙利畫家米哈伊濟奇(Mihály Zichy, 1827-1906)的一幅同名畫作,在其出版時,總譜上出現過此畫。 然而,此作品結構和也根據畫作有密切的關係,李斯特將其分為三部分,且每部分都有標題,分別為:搖籃(Die Wiege)、為生存而戰(Der Kampf um’s Dasein)、墳墓(Zum Grabe:die Wiege des zukunftigen Lebens)。 |
更近一步分析,李斯特在交響詩的譜曲題材內容的選擇,則可以將其分四大類型:個性專題(characterstudies)、詩與文學(poetic and literary models)、視覺靈感(visual inspiration)、 個人或民族化的主題(personal ornational themes)等。
李斯特十三首交響詩題材分類:
本段分類法表格,取自《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研究》論文,楊雅婷著,民105年6月。
個性專題 | 《奧菲斯》《普羅米修斯》 |
詩與文學 | 《山上聽聞》《塔索的悲哀與勝利》《前奏曲》《馬采巴》《節日喧嘩》《理想》 |
視覺靈感 | 《匈奴之戰》《從搖籃到墳墓》 |
個人或民族化主題 | 《英雄的葬禮》《匈牙利》 |
在李斯特的交響詩中,我們可以聽見「音樂動機」、「主題變形」、「和聲關聯性」等音樂要素,被用來表達表達「角色」、「情感」、「物件」等,其實這就是「主導動機」(Leimotiv)之概念,而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早於《魔彈射手》時期,便已經使用這樣的作曲手法,後來於華格納之樂劇創作發揚光大。
1848年來到威瑪擔任音樂總監的李斯特,開始有自己的樂團能實踐心中的管弦樂之聲,而威瑪雖為小鎮,蛋對李斯特來說,卻別具吸引力,例如:
德國最偉大的兩位文豪:歌德與席勒,都曾住過這裡。
作為德國的文化都市,魏瑪擁有歌劇院與管弦樂團,也有畫家、詩人和科學家,鄰近也也響富盛名之耶拿大學。
最重要的是,鎮上的守護神是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妹妹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女大公,對於藝文非常支持。
「宮廷、劇院和學術界的三重吸引力,令人難以抗拒。」
最後是交通便利性:1848 年,威瑪開通了第一條鐵路線,使李斯特如要德國其他地區,變得更加便利。
因此他毅然決然地前往威瑪定居,開啟了他在管弦樂的輝煌時期。
李斯特於時期創作前 12 首交響詩之住所:
指揮中的李斯特
他曾寫下「我需要清楚聽見我作品的演奏效果」(I needed to hear [my works], in order to get an idea of them.)
最知名.《前奏曲》(Les Préludes, 1854)
第三號交響詩《前奏曲》,原本為李斯特於 1844 年,根據詩人奧特朗之詩作《四元素》(Les Quatres Eléments)而作的四首男聲合唱曲。
1849 年由音樂家雷夫將此曲以管弦樂配器,並發展成序曲,1853 年時,以獨立交響詩正式發表。
而李斯特在《前奏曲》作品出版時,更在總譜扉頁上引用了詩人拉馬丁(Lamartine,1790-1869)的詩作《詩的冥想》(Nouvelles Méditations poétiques, 1820)。
《前奏曲》於1854 年於威瑪首演,作品以一個經過設計之三音主題,經由主題變形,並於樂曲中各個段落出現,描繪出如敘事般之段落,是一首充分展現李斯特「主題與變形」思維之鳴曲。
接著,來觀賞一段關於李斯特交響詩的影片
《前奏曲》管弦總譜版本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初期,出現了充滿音樂外聯想的戲劇性新型音樂會作品。這種綱領性音樂通常受到文學主題的啟發,以弗朗茨·李斯特的十三首交響詩(或音調詩)為結晶。這種自由形式的音樂充滿了激情、動盪、悲傷和英雄般的狂喜,探索了全新的心理層面與音樂深度。
李斯特的《前奏曲》(Les Préludes)創作於 1849 年至 1855 年間,是第一首被他正式稱為「交響詩」的作品。
上述提到,這首管弦樂曲的前身,是根據詩人奧特朗之詩作《四元素》(Les Quatres Eléments)而作的四首男聲合唱曲。
隨著李斯特對這部作品的改寫,它被賦予了一個新的標題:靈感來自法國詩人阿爾方斯·德·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的《新冥想頌》(Nouvelles méditations)。
如果你想讀詩~點入圖片閱讀
李斯特在 1856 年的樂譜中,加入了以下序言(直譯):
「我們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頭一個莊嚴音符的無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嗎?愛情是每一顆心最嚮往的曙光,暴風雨猛烈的衝擊驅散了青春的幻想,它那致命的雷電毀滅了神聖的祭壇,可是,最初感到的愉悅與歡樂不受到暴風雨的干擾的那種命運在哪裡呢?有沒有這樣一顆遭受過殘酷折磨的心靈,當暴風雨一過去而它卻不從田園生活的寧靜中去尋找撫慰呢?然而,看來人們很少會長久安於昔日投入大自然懷抱時所獲得的那種溫柔與平靜;一當號角長鳴,他便急速奔向召喚著他的危險崗位,以便在戰鬥中完全恢復自信,並充分發揮他的力量。」(本段翻譯取自維基百科)
Notre vie est-elle autre chose qu’une série de préludes à ce chant inconnu dont la mort entonne la première et solennelle note? – L』amour forme l』aurore enchantée de toute existence; mais quelle est la destinée où les premières voluptés du bonheur ne sont point interrompues par quelque orage, dont le souffle mortel dissipe ses belles illusions, dont la fondre fatale consume son autel, et quelle est l』âme cruellement blessée qui, au sortir d』une de ces tempêtes, ne cherche à reposer ses souvenirs dans le calme si doux de la vie des champs? Cependant l』homme ne se résigne guère à goûter longtemps la bienfaisante tiédeur qui l』a d』abord charmé au sein de la nature, et lorsque la trompette a jeté le signal des alarmes, il court au poste périlleux quelle que soit la guerre qui l』appelle à ses rangs, afin de retrouver dans le combat la pleine conscience de lui-même et l』entière possession de ses forces.
這首《前奏曲》,分為五個部分:疑問、愛情、風暴、田園般的平靜、戰鬥和勝利。
樂曲序奏從音樂完全的沉默中,漸漸浮現出來,朦朧而夢幻。
接下來出現第一個,也是全曲最核心的動機:(C-B-E)
從前三個音高(C-B-E)所構成的「主導動機」初登場開始,即構成了樂曲最重要的動機核心。
接下來,李斯特透過一系列,多樣化的主題轉換、變形寫法,讓這個「(C-B-E)主導動機」,在整個作品中不斷變化、變形、膨脹、收縮並發展。
例如,我們可以聆聽它如何在大提琴的旋律中歌唱(第3小節),也可以觀察這個動機如何偷偷摸摸地、反覆出現的低音管的旋律中 (3:07)。
長達15分鐘以上的交響《前奏曲》,從「迷人的黎明」,經過疑問、愛情、風暴、田園般的平靜,再至動盪的衝突和戰爭鬥爭,走向最終的勝利進行曲,是要了解李斯特思維,必聽的名曲。
李斯特.前奏曲
Liszt: Les Préludes, S. 97, Kurt Masur,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低音管的旋律 (3:07)
來自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的震撼
1832 年,李斯特在巴黎聽到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y Fantastique, 1830) 首演後,大受感動,當時他立即將此交響曲改編為鋼琴版本。
在白遼士的固定樂思與五樂章變形串聯啟發之下,啟發了李斯特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
【延伸閱讀】
李斯特的交響詩對後世音樂的影響:
- 交響詩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和形式。
- 交響詩透過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使音樂能夠更生動地表達各種複雜的情感和想法。
- 交響詩為後來的標題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
- 許多作曲家受到李斯特的啟發,創作了大量的標題音樂作品,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表現。
- 交響詩對民族音樂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 李斯特在交響詩中對匈牙利等民族音樂的運用,激發了其他作曲家對本民族音樂的挖掘和創新,促進了後期浪漫音樂,在全世界更加快速地發展。
李斯特於1886年3月份所攝(去世前四個月)之照片,也是李斯特生前最後一張照片,由納達爾所拍攝
【附錄】李斯特創作總整理
*整理自維基百科「List of compositions by Franz Liszt」條目編碼說明:
The table below give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for works by Franz Liszt (where applicable):
- S. — numbering as given in Humphrey Searle, The Music of Liszt, 1966 (with additions by Sharon Winklhofer and Leslie Howard). A number sign (#) signifies that a number is no longer in use.
- LW. — numbering by R. Charnin Mueller and M. Eckhardt referenced in Grove Music Online(2010)
- Title — normally following the New Liszt Edition and Library of Congress, as well as other authoritative sources
- Forces — the instrumentation used (see Abbreviations for Instruments)
- Key — the principal key of the work
- Date — the year(s) of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where known
- Genre — works are grouped in the following broad categories: Stage, Choral (for many voices), Vocal (for individual voices), Orchestral, Chamber and Piano
- Notes — Liszt’s works often exist in multiple versions and he arranged many works by other composers, which are cross-referenced respectively mentioned here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1-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獵劇本高手、獵旋律高手、獵豔高手」:普契尼生平與他的音樂
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歌劇裡,普契尼就佔了三齣。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流淌下無
2025-01-09
【BON音樂】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實體+線上)課程表《您的古典音樂最佳選擇🎵》(2025年1月最新)
在蹦藝術每週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全進階。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