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三)波蘭鋼琴之藝術王者:金鈕釦魯賓斯坦
Great Polish pianist: Arthur Rubinste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林仁斌老師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蹦藝術音樂美食藝文之旅 行程總覽~
【精彩課程ing】
2025年3月起
★課程分為三系列早鳥優惠 $3,200元(定價3,600元,開課前七天將恢復定價),三系列合購享優惠 $8,900元(定價10,800元)
- →<探索系列一> 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
3/20、4/17、4/24、5/1、5/22,共5堂 - →<探索系列二>芬蘭之魂:西貝流士的交響世界(上)
5/29、6/5、6/12、6/19、6/26,共5堂 - →<探索系列三>終極樂章: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深度巡禮
7/3、7/10、7/17、8/7、8/14,共5堂
→【合購優惠】古典樂欣賞線上直播課(3/20週四下午班,共15堂)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你對古典音樂深深著迷,期待聽懂更多內容嗎?
不只對作品感興趣,也想多了解音樂家的背景?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揭開這層有趣又精彩的音樂面紗~
透過課程你會對音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林仁斌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從生平故事,去探究創作背景與作品的演奏,以及樂譜到創作技法解析、樂曲欣賞版本比較,細細感受各種精彩的詮釋,聽出更多音樂的世界樂趣!
探索系列一|弦音傳奇: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
在本系列中,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聚焦在「音樂家的歷史」,以深度的眼光與精彩的影音,認識20世紀五大傳奇音樂家,從「神弓炫技:海飛茲」、「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波蘭王者:魯賓斯坦」、「大提琴傳奇:羅斯托波維奇」到「俠之大者:歐伊史特拉夫」,各個都充滿故事性,音樂更是迷人,您絕不可錯過!
-
課程內容
-
- 第一堂|神弓炫技小提琴之神:海飛茲
「出生於俄羅斯(立陶宛)、三歲學琴,7歲首次公開演出,17歲全美公開演出」這短短的幾句話,是海飛茲生前寫的墓誌銘。演奏技巧極其完美,音準完美無瑕,幾乎從不出現錯誤,更被一代指揮泰斗托斯卡尼尼讚譽為:「唯一能演奏得完美無缺的藝術家」。本堂課程以豐富的影音資料,帶您走入小提琴之神海飛茲完美~近乎苛求的音樂世界
-
- 第二堂|古典樂的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西班牙著名的大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卡薩爾斯(Pau Casals, 1876 – 1973)。他是20 世紀上半全世界最傑出的大提琴家。職業生涯從14歲展露頭角,1905 年與小提琴家隆提博與鋼琴家科爾托組成黃金三重奏,更是20世紀初最傳奇的室內樂組合。經歷1936年西班牙內戰、移居法國,終身維護民主與人權,舉辦卡薩爾斯音樂節,每一舉措,均是音樂家的標竿。
- 第三堂|波蘭鋼琴之藝術王者:金鈕釦魯賓斯坦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一生享有盛名,被公認為史上蕭邦音樂的最佳詮釋者之美籍波蘭裔鋼琴家魯賓斯坦。他將蕭邦音樂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和波蘭民族精神完美結合,更為蕭邦音樂賦予高尚的情感,取代感傷耽溺並注入清新與活力之詮釋;一生中所獲頒榮譽無數,更以大量的唱片錄音為世人留下珍貴的音樂資產,為鋼琴演奏藝術最重要之傳承者。
- 第四堂|大提琴之聲傳奇締造:羅斯托波維奇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20世紀俄羅斯最具代表性之大提琴家、指揮家:羅斯托波維奇。1956 年起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1964年被蘇聯當局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演奏技巧極為精湛,無論是高難度的指法、弓法,或是複雜的音樂段落,他都能輕鬆駕馭、游刃有餘,能透過細膩的弓法控制,營造出如詩如畫的音樂氛圍,在指揮上亦享有盛名。
- 第五堂|風格演繹的俠之大者:歐伊史特拉夫
本堂課程,林仁斌老師將帶您認識1908年出生於烏克蘭奧德薩猶太家庭,1937 年比利時布魯塞爾易沙意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音色以温暖醇厚著稱之歐伊史特拉夫。除了教學與演奏的卓越成就,歐伊史特拉夫作為蘇聯音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國際舞台上積極推廣蘇聯音樂和文化,無論是浪漫主義作品中的柔情蜜意,或是古典主義作品中的嚴謹莊重,都是一代俠之大者
※本課程大綱僅供參考,授課老師將視班級學員學習進度有所調整。
-
波蘭鋼琴之藝術王者:金鈕釦魯賓斯坦

當談到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Artur Rubinstein(阿圖爾・魯賓斯坦)之名幾乎無人不曉。他不僅是蕭邦作品最著名的詮釋者之一,更是一位將鋼琴音樂藝術帶入全新高度的音樂家。
兩分鐘看完魯賓斯坦的一生: 阿圖爾・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於1887年1月28日誕生於波蘭羅茲(當時屬於俄羅斯帝國轄下的波蘭會議王國),出身於一個猶太家庭。 年僅兩歲的他便展現出絕對音感與對鋼琴的濃厚興趣,經常專注地觀察姊姊上鋼琴課。到了四歲,他已被視為音樂神童。1894年12月14日,年僅七歲的魯賓斯坦首度登台演出,演奏莫札特、舒伯特與孟德爾頌的作品,驚豔四座。 十歲時,他前往柏林繼續深造,並於十三歲時首次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當時由著名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推薦他師從卡爾・海因里希・巴特(Karl Heinrich Barth)。藉由這樣的師承,他成為貝多芬—車爾尼—李斯特—巴特的嫡傳系譜中的一員。 1904年,他移居巴黎,正式展開職業演奏家的生涯。 1906年,魯賓斯坦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首次美國演出,隨後展開遍及美國、奧地利、義大利與俄羅斯的巡演。1912年,他於倫敦首次登台,並迅速在當地建立起穩固的音樂根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留居倫敦,經常舉行獨奏會並擔任小提琴家尤金・伊薩伊(Eugène Ysaÿe)的鋼琴伴奏。1916至1917年間,他首次前往西班牙與南美洲巡演,受到熱烈歡迎。正是在此期間,他對葛拉那多斯、阿爾班尼士、法雅與維拉-羅伯士等西班牙與南美作曲家產生終生的熱愛與支持。 由於對德國在戰爭中的行徑深感厭惡,魯賓斯坦自1914年後便決定再也不在德國演出。 1919年秋,他與女高音艾瑪・卡爾維(Emma Calvé)及男高音弗拉基米爾・羅辛(Vladimir Rosing)一同在英國巡演。 1921年,他展開兩次美國巡演,與作曲家西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及好友保羅・科杭斯基(Paul Kochanski)同行。 1934年,魯賓斯坦坦承早期過於仰賴天賦而忽視技術鍛鍊,於是短暫退出演出圈,進行數月的密集練習與重整。 1937年他再度展開美國巡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定居於加州洛杉磯的布倫特伍德,並於1946年歸化為美國公民。 雖以獨奏與協奏曲演出最為人知,魯賓斯坦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室內樂演奏家。 他錄製了大量鋼琴核心曲目,特別是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紐約時報》在他辭世時形容:「蕭邦是他的專長……他被認為是蕭邦詮釋無人能及的大師。」除了練習曲之外,他幾乎錄製了蕭邦的全部作品。他亦是最早支持西班牙、南美與20世紀初法國作曲家(如德布西、拉威爾)作品的鋼琴家之一。此外,他積極推廣同胞西曼諾夫斯基的音樂。據傳,當魯賓斯坦向史克里亞賓表示布拉姆斯是他最鍾愛的作曲家時,後者大為惱怒。 進入1970年代中期後,魯賓斯坦的視力逐漸衰退。他於1976年5月,在倫敦的威格摩爾音樂廳舉行最後一場公開音樂會,當時他已高齡89歲。這個音樂廳正是他70年前初次登台之地。 魯賓斯坦精通八種語言,並擁有驚人的音樂記憶力——不僅鋼琴曲目,其他樂器與合唱作品他也能熟記於心。他自稱擁有「視覺式記憶」,回憶樂譜時甚至能想起紙上的咖啡漬。他同時具備極為敏銳的聽覺能力,能在腦中完整「聆聽」一首交響曲。他的友人們經常從歌劇或交響曲中隨機抽取樂段,請他憑記憶彈奏,他總能從容應對。 1932年,45歲的魯賓斯坦與年僅24歲的波蘭芭蕾舞者內拉・姆伊納斯卡(Nela Młynarska)結婚,育有五名子女(其中一名夭折)。無論婚前或婚後,他皆有多段情史。雖然從未與內拉離婚,但1977年,90歲的魯賓斯坦選擇離開妻子,與當時33歲的安娜貝爾・惠特斯通(Annabelle Whitestone)共度餘生。 1982年12月20日,魯賓斯坦在瑞士日內瓦的寓所安詳辭世,享年95歲,遺體火化。
Arthur Rubinstein – Manuel De Falla “Ritual Fire Dance” (HQ).
生平
出生與家庭背景
阿圖爾·魯賓斯坦於1887年1月28日出生於波蘭羅茲(當時屬於俄羅斯帝國),是家中七個孩子中最小的一位,父母為猶太人。他的父親伊扎克(Izaac)是一位手工藝者,母親費莉西亞(Felicja)對音樂有濃厚興趣,儘管家中並無專業音樂背景。據報導,父親曾希望他學習小提琴,認為鋼琴不夠「陽剛」,但年幼的魯賓斯坦堅持選擇鋼琴,甚至在一次嘗試拉小提琴後將其摔碎,表明對鋼琴的熱愛。
音樂啟蒙與教育
魯賓斯坦三歲開始學習鋼琴,七歲時在羅茲舉行了首次公開演出,演奏莫札特、舒伯特和孟德爾頌的作品。八歲時,他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九歲時前往柏林,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海因里希·巴特(Heinrich Barth)。
在柏林期間,他接受了嚴格的音樂訓練,並在十三歲時於柏林愛樂廳(Beethoven-Saal)舉行了歐洲首演,演奏莫札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和聖桑的G小調鋼琴協奏曲,獲得極大成功。
職業生涯初期
1906年,魯賓斯坦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進行了美國首演,演奏聖桑的G小調鋼琴協奏曲。然而,由於年輕和風格不被當地觀眾理解,反應冷淡。
19歲 首次至美國卡內基音樂廳巡迴演出的魯賓斯坦
一天不練琴.自己知道
一星期不練琴.鄰居知道
一個月不練琴.全世界都知道
魯賓斯坦在經歷嚴苛樂評洗禮,痛定思痛之後,潛心閉關重新針對自己的演奏技巧鍛鍊,他曾公開承認早年的他「運用大量踏辦」,製造宏偉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很喜歡」
Arthur Rubinstein (piano) – Polonaise No. 6 in A flat major, Op. 53 (Chopin) (1935)
音樂詮釋.從內心出發
認識 Artur Rubinstein 的音樂美學(musical aesthetics),就像走進一位真正懂得「讓鋼琴說話」的大師的心靈。Rubinstein 的演奏風格不僅反映了浪漫派的精神,更深深扎根於人性、語言與生活。
Artur Rubinstein speaks about playing from the heart
下定決心以演奏為職業之後,他的標準比誰都高,也註定他將成為一代鋼琴演奏大師。
此後,他在歐洲各地巡演,包括奧地利、義大利和俄羅斯,逐漸建立起聲譽。1904年,他移居巴黎,結識了作曲家拉威爾、杜卡斯和聖桑,並在聖桑面前演奏其作品,獲得讚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魯賓斯坦主要居住在倫敦,與小提琴家尤金·伊薩伊(Eugène Ysaÿe)合作演出。1916年至1917年,他在西班牙和南美洲巡演,一年間演出超過百場,造成狂熱,而他也產生對西班牙和拉丁美洲音樂產生濃厚興趣,並成為這些音樂的傑出詮釋者。
「自然」為美:音樂應如呼吸
Rubinstein 曾說:「音樂應該像語言一樣自然,像我們說話一樣流暢。」
這代表他反對機械化的演奏,認為節奏不該僵硬,而應帶有語言的韻律與重音。他不喜歡刻意誇飾或過度計算的詮釋,而是追求自然流動、節奏靈活、情感內斂的演奏。
Arthur Rubinstein: The Music Hero (Mini Documentary)
當我演奏音樂時,如同身處天堂(與做愛的感受是一樣的)
運用手指、踏辦,我透過內心歌唱;至於到底我如何做到,這一切無法言喻,無法外傳
每個人都有最適的曲目(如果音樂無法對你訴說,你就不應該演奏)
魯賓斯坦 1920年於巴黎的影片
魯賓斯坦音樂播放清單(157首音樂片段)
音色即情感,觸鍵即性格
Rubinstein 認為音色是鋼琴演奏中最關鍵的語彙。他從不追求單一的炫技或激烈情緒,而是在色彩與聲音的變化中呈現深刻的人性。他擅長使用「中音區」來構築音樂的核心,使旋律既穩定又具說服力。
他的觸鍵可分為三種典型狀態:
歌唱性(cantabile):長線條、深情而不做作
對比性:清晰分層,讓和聲與聲部各自獨立又彼此呼應
詩意與光影:如蕭邦的夜曲,猶如筆觸柔和的水彩畫
魯賓斯坦論力度、琴弦震動與如何投射出內心的想法
我明明彈奏的是 Forte,但卻聽起來像 Piano,為何呢?…
音樂風格與詮釋特色
魯賓斯坦以「浪漫而不矯情」、「自由卻不失結構」的詮釋風格聞名。他的演奏自然流暢,音色豐富、觸鍵溫潤,極少有過度炫技的表現。他從不刻意誇張音樂的情感,而是用一種深沉的內在熱情,將音樂的靈魂娓娓道來。
蕭邦詮釋權威: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蕭邦詮釋者之一。其演奏展現出蕭邦音樂的詩意、優雅與靈魂深度,特別是夜曲、圓舞曲與前奏曲系列,是後世鋼琴家學習的典範。
音樂的自然流動性:Rubinstein極重視音樂的「線條」,他強調旋律的連貫性與自然發展,從不將音樂切割為技巧片段。
人道主義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拒絕再於納粹德國或其盟國演出,並積極聲援以色列。這種人文立場也深深影響了他音樂的情感深度。
黃金三重奏
The Trio: Arthur Rubinstein, Jascha Heifetz, and Gregor Piatigorsky (Meet the Masters, 1952)
晚年生活與演出
魯賓斯坦於1976年5月在倫敦的威格摩爾音樂廳(Wigmore Hall)舉行了最後一場公開演出,當時他已89歲。儘管視力逐漸衰退,他仍持續演奏,直到1976年正式退休。他於1982年12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辭世,享年95歲。
他拒絕在納粹德國演出,生涯中多次用音樂聲援人權與文化自由。他不僅是鋼琴家,更是「以音樂呼吸與思考的人」。
主要榮譽與獎項
在他卓越的音樂生涯中,魯賓斯坦獲得了多項國際榮譽與獎項,以下列舉部分重要的殊榮:
-
美國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1976年):由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頒發,表彰他對音樂藝術的傑出貢獻。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被授予大軍官級(Grand Officier),肯定他在音樂領域的卓越成就。Wikipédia, l’encyclopédie libre
-
英國榮譽爵士勳章(Honorary 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77年):英國政府授予的榮譽爵士稱號,以表彰他對音樂的貢獻。
-
義大利共和國功勳勳章(Ordine al Merito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被授予大軍官級(Grande Ufficiale),表彰他在音樂藝術方面的成就。
-
西班牙阿方索十世賢王勳章(Orden de Alfonso X el Sabio,1963年):獲得大十字勳章(Gran Cruz),以表彰他對文化的貢獻。
-
葡萄牙聖雅各勳章(Ordem Militar de Sant’Iago da Espada):於1958年被授予官員級(Oficial),1972年升為大官級(Grande-Oficial),以表彰他在藝術領域的卓越表現。Wikipedia, l’enciclopedia libera+2Wikipédia, a enciclopédia livre+2Wikipédia, l’encyclopédie libre+2
-
丹麥萊奧尼·索寧音樂獎(Léonie Sonning Music Prize,1971年):丹麥最負盛名的音樂獎項之一,表彰他對音樂的傑出貢獻。
-
甘迺迪中心榮譽獎(Kennedy Center Honors,1978年):美國政府頒發的文化榮譽,表彰他對表演藝術的終身貢獻。
-
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多次獲得,包括最佳室內樂演奏、最佳古典獨奏等獎項。
-
葛萊美終身成就獎(Grammy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1994年):表彰他對音樂的終身貢獻。
紀念與傳奇
魯賓斯坦的音樂遺產在全球廣為流傳,以下是一些紀念他的方式:
-
阿圖爾·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Arthur Rubinstein International Piano Master Competition):自1974年起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舉辦,旨在發掘和培養年輕鋼琴人才。
-
波蘭羅茲的魯賓斯坦紀念館:位於他出生的城市,館內展示了他的生平、獎項、樂器等珍貴文物。
-
街道與公共場所命名:在波蘭和以色列等地,有多條街道和公共場所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的貢獻。
節奏與自由:Rubato 的靈魂
Rubinstein 的 rubato(自由速度處理)是學者們爭相研究的經典。他從不「拉長一處、壓短一處」以追求視覺對稱,而是以極具語言感的方式呼吸樂句。
他的節奏感被認為是:
不受限於拍子線,但永不迷失於主題與結構
靈活中帶有不可見的脈動與張力
這也是「彈性速度 rubato」最成熟的體現。
魯賓斯坦90歲生日紀錄片
魯賓斯坦百年誕辰紀錄片
Music, my LOVE
重要錄音與貢獻
Rubinstein 是最早擁抱錄音技術的古典鋼琴家之一,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錄音資料,橫跨SP、LP、立體聲與數位時代。他與RCA公司合作長達數十年,錄製了廣泛的曲目。
-
蕭邦全集:他三次錄製蕭邦的主要作品全集,從1930年代開始,持續到1970年代。這些版本仍是今日鋼琴教學與研究的重要參考。
-
與樂團協奏曲合作:包括與杜南伊(Pierre Monteux)、萊納(Fritz Reiner)、普列文(André Previn)等指揮合作錄製的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格里格、聖桑等協奏曲,均為經典。
-
室內樂貢獻:他曾與小提琴家海菲茲(Heifetz)和大提琴家費爾曼(Piatigorsky)組成三重奏,留下許多極高藝術價值的室內樂錄音。
魯賓斯坦的錄音歷程
錄音作品概覽
魯賓斯坦是少數橫跨聲音錄音從貝殼唱片(78轉)時代到立體聲與數位錄音時代的鋼琴家之一。他從1928年就開始與 RCA Victor 公司合作錄音,這段合作長達超過五十年。以下為他錄音生涯的幾個重要階段:
1. 貝殼唱片時期(1928-1940)
-
代表作:蕭邦《夜曲》、拉威爾《夜之嘉年華》、法雅《西班牙之夜》。
-
特色:演奏風格浪漫自由、音色較為明亮,有即興感,較多個人詮釋。
Artur Rubinstein — 貝殼唱片黃金時期推薦錄音(1928–1940)
1. Chopin: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
錄音年份:1931
-
標誌特色:速度變化自由、內在戲劇性強烈,結尾急轉直下的震撼力,讓這首經典充滿戲劇火光。
-
推薦理由:為Rubinstein早期蕭邦詮釋的重要代表,有別於他晚年錄音的克制與詩意。
Arthur Rubinstein performs Liszt & Brahms , early rec (1928-1937)
Liszt
0:00 : Liebestraum No. 3 in A flat major
Consolation No. 3
Hungarian Rhapsody No. 10
Brahms
Capriccio in B minor, Op. 76 No. 2
Rhapsody in G minor, Op. 79 No. 2
Wiegenlied, Op. 49 No. 4
2. 單聲道LP時期(1940s-1950s)
-
代表作:蕭邦前奏曲全集、聖桑協奏曲、貝多芬奏鳴曲選集。
-
室內樂精選:與小提琴家Heifetz、大提琴家Piatigorsky合作的三重奏錄音(例如柴可夫斯基與拉威爾)。
-
特色:技術純熟,節奏掌控穩定,情感深沉,音樂結構清晰。
(1947)Rachmaninov / Artur Rubinstein, 1947: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 RCA Vinyl
(1950)Chopin / Artur Rubinstein, 1950: Scherzo No. 4 in E, Op. 54 – RCA Victor LM-1132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2023 Remastered, Studio 1959)
3. 立體聲黃金時代(1960s-1976)
-
代表作:
-
蕭邦全集(夜曲、圓舞曲、馬祖卡、奏鳴曲等)。
-
協奏曲系列:與Reiner指揮芝加哥交響合作的聖桑、拉赫瑪尼諾夫。
-
晚期巴赫與布拉姆斯作品(更成熟、少炫技)。
-
-
特色:音色更圓潤,速度控制更內斂,詮釋更追求詩意與智慧。
(1962)Mozart / Artur Rubinstein, 1962: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K. 467
(1962)Chopin / Artur Rubinstein, 1962: Waltz No 14 in E Minor, Posthumous
(1963)Tchaikovsky / Rubinstein / Leinsdorf, 1963: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Mvmt. 3)
(1969)Chopin: Grand Fantasy on Polish Airs, Op. 13 – Artur Rubinstein, 1969 – Ormandy – RCA LSC 3055
4. 晚年錄音與重錄(1970s末)
-
魯賓斯坦曾主動表示:「我不喜歡年輕時的錄音,太衝動了。現在我理解了『音樂的時間』。」因此重新錄製多套蕭邦作品,形成他第三版本的蕭邦全集。
魯賓斯坦眼中的偉大作曲家
魯賓斯坦對不同作曲家有獨到見解,也深刻影響他的詮釋方式:
作曲家 | Rubinstein 的詮釋觀點 |
---|---|
蕭邦 | 視為靈魂摯友,不將其神化也不過分柔弱,詮釋如詩如語言 |
布拉姆斯 | 他最敬愛的作曲家之一,認為其音樂如交響詩,理智與情感並存 |
德布西/拉威爾 | 不以印象派看待,而以「聲音雕塑」來演繹,具結構與細膩光影 |
貝多芬 | 尊重但少錄音,認為要經過一生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哲思與道德性 |
葛拉那多斯、阿爾班尼士等 | 將西班牙音樂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充滿色彩與節奏感,直擊心靈 |
從錄音中聆聽魯賓斯坦.音樂風格的演變歷程
青年時期:浪漫主義的火焰
-
風格接近李斯特派後期,彈性強、表情誇張、自由奔放。
-
熱愛炫技,但有時過於自信,演奏略顯草率。
-
多演奏拉丁音樂與法國印象樂派,受到法雅與德布西影響深遠。
壯年時期:從技巧走向詩意
-
技術大幅成熟,開始專注於音樂內涵與句法組織。
-
強調「旋律線的歌唱性」與「和聲的透明度」。
-
特別重視中音部的彈奏,讓音樂結構更立體。
-
蕭邦詮釋日臻完美,受到廣泛推崇。
晚年時期:從內斂到哲思
-
詮釋更為緩慢、深思熟慮,注重音樂整體結構與精神性。
-
自我風格鮮明,捨棄外在技巧炫耀,回歸音樂本質。
-
特別著重“人文精神”在音樂中的轉化:例如貝多芬、布拉姆斯作品中的深層哲思。
推薦入門錄音(Rubinstein 入門寶典)
曲目 | 推薦版本(錄音年份) | 備註 |
---|---|---|
蕭邦《夜曲全集》 | 1965年(立體聲版) | 最具代表性的錄音之一,詩意與技術並重 |
聖桑《第2號鋼琴協奏曲》 | 與Reiner / 芝加哥交響樂團(1958) | 炫技與戲劇張力兼具 |
拉威爾《夜之嘉年華》 | 1930年代錄音 | 青年時期的代表作,節奏自由如水 |
蕭邦《英雄波蘭舞曲》、《幻想即興曲》 | 多版本可選,建議晚年錄音 | 音樂張力控制得當,深具情感分量 |
與海菲茲、費爾曼室內樂錄音 | 拉威爾 / 聖桑 / 舒伯特三重奏 | 室內樂領域的巔峰作品之一 |
音樂能言盡無法訴說之事
魯賓斯坦相信音樂不只是技巧的展演,更是「人格的投影」:「音樂是我的第二語言,它說出我不能用語言說出的事。」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加入方式: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5-04
受保護的內容: 【BON音樂】林仁斌談202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馬勒《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以2025年歐洲最盛大之荷蘭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為緯,每一曲交
2025-05-04
受保護的內容: 【BON音樂】林仁斌談202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馬勒《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以2025年歐洲最盛大之荷蘭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為緯,每一曲交
2025-05-04
受保護的內容: 【BON音樂】林仁斌談202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馬勒《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將以2025年歐洲最盛大之荷蘭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為緯,每一曲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