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 鋼琴巨星 趙成珍
Seong-Jin Cho Piano Recital 20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鋼琴巨星 趙成珍𝙎𝙚𝙤𝙣𝙜 𝙅𝙞𝙣 𝘾𝙝𝙤 ​ #조성진

 

 

鋼琴巨星趙成珍2023年再次登台🌟

這世代有許多技巧卓越的鋼琴家,但是能稱之為鋼琴詩人的少之又少,趙成珍就是珍稀的一位。」指揮大師 賽門.拉圖爵士

2023年,趙成珍持續寫歷史✍

薩爾茲堡音樂節首演,重返金色大廳,重返BBC Proms,與北美五大芝加哥交響、克里夫蘭管弦首次合作,再度受邀與柏林愛樂和佩克連科大師展開亞洲巡演……更不用說拉圖、尼爾森斯、聶澤-賽金大師和LSO、波士頓交響、費城管弦、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頻繁合作,以及繼續開拓曲目的全球獨奏行程。

他可以鋒芒盡顯,卻更低調嚴謹;他炙手可熱,音樂之路卻更內斂穩健——「已然是一位大師」華爾街日報盛讚這位尚未而立之年的鋼琴家。

今年11月,趙成珍將於臺北、高雄獻上全新曲目——包括拉威爾致敬海頓以他之名H-A-Y-D-N為主題的小步舞曲,及他深具創新炫技、印象色彩的《鏡》五首作品,下半場更帶來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最後四曲《佩托拉克三首十四行詩》與《但丁詩篇讀後感》。

演出曲目

海頓:E小調第五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Hob.XVI:34

拉威爾:以海頓為名的小步舞曲

拉威爾:《鏡》

莫札特《b小調慢板》K.540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S.161

《佩脫拉克三首十四行詩-第47、104、123號》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及場次資訊更動權、取消及活動最終解釋權。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什麼是蕭邦鋼琴大賽?

歷史與定位

鋼琴界的最頂級賽事:華沙國際蕭邦鋼琴大賽

 

鋼琴詩人 – 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浪漫代名詞.鋼琴詩人蕭邦:藝術生命歷程與精彩樂音

「鋼琴詩人」蕭邦畢生創作幾乎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音樂卻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浪漫的和弦與精緻的音符,為他博得「鋼琴詩人」的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每隔五年於蕭邦故鄉舉辦之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更是純粹以蕭邦音樂由初賽演奏至最後一輪的國際大賽。

五年一次的蕭邦鋼琴大賽,以往一定要親臨波蘭才能參與,而現今疫情改變了賽事規則,這次轉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公開轉播賽程,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有機會同步參與這場國際盛事。喜愛古典樂的大人們一定要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跟著專業導聆一起共享經典,了解更多樂曲內涵。

 

蕭邦國際鋼琴大賽Międzynarodowy Konkurs Pianistyczny im. Fryderyka Chopina)是五年一度的國際鋼琴比賽,1927年由波蘭鋼琴家茹拉夫萊夫創辦,於音樂家蕭邦的故鄉——波蘭首都華沙國家愛樂廳舉行,波蘭政府為每屆大賽提供五百萬茲羅提(約100萬美元)的資助。(基本資料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鋼琴大賽起源

→波蘭建國與歷史

波蘭是位於東歐平原西斯拉夫人國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波蘭最晚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已經有人類捿息。公元前7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斯拉夫人在波蘭定居。10世紀,波蘭人開始建立國家。其後的11~15世紀,波蘭國勢都非常的強盛,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成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從17世紀中期開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

18世紀時,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至19世紀期間,波蘭最終被鄰國蠶食和瓜分,在歐洲地圖上消失123年。(被蠶食與瓜分的悲慘19世紀~這就是蕭邦的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才得以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蘇聯和納粹德國兩個強大鄰國夾縫中生存的波蘭很快就再次亡國。戰後,波蘭的共產黨建立人民共和國、開始共產主義建設。1989年,波蘭的團結工會獲得政權,結束共產黨統治後開始民主化,轉向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劇烈的轉型帶來陣痛和經濟衰退,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蘭分別加入北約和歐盟。

 

波蘭歷史.蕭邦的命運

1810年,就在「音樂神童」莫札特過世的19年之後,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可參見維基百科:瓜分波蘭)。

 

下圖: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 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
青色 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
紅色 為俄國得到的領土;

由深到淺,依序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重新建國。

當時社會風氣普遍較為重視物質生活,而非藝術、音樂等品味生活的元素。波蘭人雖有自己的國家,但有一批藝術家卻認為波蘭該復興自己的音樂藝術文化,這位最值得年輕人一聽的波蘭作曲家,就是蕭邦。

當時許多波蘭年青人不知道蕭邦是誰?也有波蘭人甚至說,聽了蕭邦的音樂,覺得是糜靡之音。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院教授如拉夫列夫(Jerzy Żurawlew, 1886-1980),師承著名的蕭邦詮釋專家: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 (Alexander Michałowski) ,而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師承蕭邦教導過最傑出的學生之一:卡爾·米庫利 (Carl Mikuli),一脈相傳的道地蕭邦原汁原味波蘭風格。

如拉夫列夫畢生投注極大的熱情於教學與蕭邦音樂的傳承,並一生以此為致力目標。 除了培養出好幾位鋼琴家外,他積極參與社區和文化藝術活動。有鑒於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知蕭邦是誰?他歷經不懈努力與奔走,終於在1927年,成功於波蘭華沙創辦以蕭邦為名的國際鋼琴大賽。

時至今日,這項以單一作曲家與作曲家人生所有作品為比賽內容的國際音樂大賽,不但成為比賽最大特色,更成為所有國際音樂賽事中歷史最悠久的大賽之一,也讓今日的波蘭人對於擁有蕭邦,深深引以為傲。

五年一度的蕭邦鋼琴大賽,重要性更被譽為為「音樂界的奧運」。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院教授如拉夫列夫(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initiator and many-times member of the Competition jury (c. 1927)

 

為何五年舉辦一次?

蕭邦鋼琴大賽從1927年開始,設定每五年舉辦一次(中間1942-1949年間因華沙在二戰中被摧毀而中斷),可說是波蘭藝文界殿堂級的最重要事件,每次舉辦皆獲得全球矚目。相較多數國際音樂大賽多為 3-4 年就舉辦一屆,蕭邦鋼琴大賽設定 5 年才一屆,比 4 年一屆的奧運還久。

據說主辦單位也曾想要縮短年限,但後來認為藝術與傑出演奏者培養,需仰賴的時間沉澱與長期準備:每 5 年如果能有一位頂尖鋼琴家的誕生,已實屬不易,因此作罷。

要準備蕭邦鋼琴大賽並不容易,需要精通的曲種與曲目非常多;雖然是單一作曲家之作品,但每種樂曲曲式均要掌握演奏風格與技巧,更是難上加難;加上比賽評審均為國際一流蕭邦專精演奏家與教授,要通過這些專家們的一致認可,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蕭邦大賽歷史 紀錄片

 

 

蕭邦學生時期

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
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畫家 Eliza_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圖解: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四大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19世紀的華沙大學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友人:動物暨昆蟲學家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 Hendrik Siemiradzki Oil painting 1887

 


年輕鋼琴演奏家.誕生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在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 op.10(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

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
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第二樂章 特色解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 一 段 落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 二 段 落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 三 段 落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趙成珍於蕭邦鋼琴大賽之歷史經典名演(2015)至今已累積1742萬次播放

 

蕭邦全部協奏作品整理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依依不捨離開故鄉,別離曲是最佳寫照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3:24起)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趙成珍)

 

愛國鋼琴家.蕭邦

1831 年9月11日,華沙難逃被俄羅斯統治的命運,波蘭戰敗淪陷僅三天后,蕭邦抵達巴黎。

在旅途經過德國斯圖加時,蕭邦已聽說波蘭起義已被鎮壓。再沒有什麼比他此時創作的《革命練習曲》更能描繪出心中的憤恨心情了…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趙成珍)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巴黎儼然是歐洲的音樂之都,更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

蕭邦也逐漸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之後的蕭邦活躍於巴黎藝文圈,與上流社會的藝術菁英份子們有著許多交流:與李斯特的結交認識,彼此欣賞仰慕對方的音樂(XD);與孟德爾頌巡迴演出於德國北部萊茵蘭Rheinland)地區:

德國北部萊茵蘭 (Rheinland)地區

 

孟德爾頌也為蕭邦介紹當時定居於萊比錫的舒曼夫婦。

 

之後蕭邦也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卡米爾·普萊耶(Camille Pleyel),兩人一起造訪倫敦演奏旅遊,卡米爾·普萊耶成為蕭邦的好友,無論蕭邦在何處,皆為為蕭邦訂製鋼琴。

 

蕭邦的鋼琴

Pleyel N° 11265

蕭邦的鋼琴(Chopin’s Pleyel N° 11265)

 

下面這架琴根據是Pleyel 公司的詳細記錄顯示,這架編號為13819的鋼琴於1847年1月25日開始製作,一年後於1848年1月8日完成並提供給蕭邦,並提供他於1848年4月從巴黎帶到英國,進行人生中最後一次巡演使用:蕭邦在倫敦的整個樂季都在多佛街梅菲爾的住處使用它(當年他在英國Gore House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倫敦音樂會)

A Louis Philippe rosewood grand pianoforte with foliate tapering legs, by Ignace Pleyel, Paris, 1847-8.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Pleyel firm show that this instrument No. 13819 was begun on 25 January 1847, completed a year later on 8 January 1848 and supplied to Frederic Chopin. It was almost certainly the newly received piano Chopin mentions in a letter of 11 February 1848. Plaque on nameboard: ‘Ignace Pleyel and Companie, Facteurs de Pianos No. 20,. Rue Rochechouart, Paris. Medailles d’Or 1827, 1834, 1839 et 1844’. The Pleyel ledgers confirm that it was the piano Chopin brought to England from Paris in April 1848, and the composer used it throughout his London season in his lodgings on Dover Street Mayfair. He gave his first London concert on it, a private evening in Gore House.

 

photo: Waldemar Kielichowski © Institute of Music and Dance, Warsaw

巴黎.第二故鄉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蕭邦 – 迷人的夜曲

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與喬治·桑的戀情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卻開始對她傾心,兩人談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蕭邦與喬治桑的經典肖像畫,畫家德拉克羅瓦繪於1838年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度假。而蕭邦也一同前往。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演變成為了肺炎。大約三個月,98天之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想像圖)

 

前奏曲.病中純妙音樂

於馬約卡島島上養病的蕭邦,反而遇上60年來最長雨季,導致他的氣喘與肺病日益嚴重,養病中的他仍然持續創作,但體力不堪負荷的情況之下,創作短小的前奏曲,似乎更加真實反映出他的身體狀況。雖然這些前奏曲缺乏常見曲式規範結構,亦十分短小(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但如今看來,這就是作曲家生命中的軌跡。

 

前奏曲 op.28 No.4 e小調

趙成珍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三輪 Live’

 

關於《雨滴》

喬治桑曾寫下:「他坐在那邊哭泣,演奏著那令人驚嘆的前奏曲……那天晚上他創作的那首曲子上,滿是雨滴在瓷磚上跳動,但在他的腦海和音樂中,它們已經變成了天堂在他心上跳動的淚水…

 

前奏曲 op.28 No.15 《雨滴》

趙成珍 – Chopin Prelude no.15 ‘Raindrop’, op.28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趙成珍於 2015年 蕭邦鋼琴大賽金牌獎音樂會 現場Live’ 版本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具有活潑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之行與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

抱病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Chopin’s grave at Père-Lachaise cemetery, Paris

 

最後居住地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https://goo.gl/maps/Fxxipjc6AyzcKESJ8
 

 

最終畫像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

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12號2樓(Place Vendôme)。

這是一個擁有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其實是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趕來照顧弟弟的蕭邦姊姊: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最後的石膏像

 

 

蕭邦之心.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10月17日 蕭邦生日快樂🎂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1841-44年間的蕭邦鉛筆畫像

 

 

蕭邦死因.肺結核併發症

蕭邦在1849年10月於巴黎逝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這裡也是作家普魯斯特、王爾德和吉姆‧莫里森的安息之地。

當研究人員檢視裝有蕭邦心臟的密封罐時,他們注意到心臟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纖維。此外,清晰可見的細微病變跡象,表明蕭邦飽受嚴重的肺結核併發症摧殘。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補充資料

蕭邦是大帥哥❤️

趣味分享以現代3D技術重建蕭邦畫像

 


 

好帥好帥❤️

 

八卦閒磕牙時間

天才也會遇到反對黨…

2015年首獎得主趙成珍,總決賽同時拿到評審群的最高分與最低分。

你以為只有你人生中會遇見不公平的事情…,其實不然,「不公平」真的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但…有能力的人,能夠讓大多數的人對他公平。

2015年首獎得主趙成珍,總決賽同時拿到評審群的最高分與最低分。

 

 

2015年蕭邦鋼琴大賽評分表,17位評審團成員與縮寫:

17位評審團成員與縮寫:

Dmitri Alexeev(DA)
Martha Argerich(MA)

Dang Thai Son(TD)
Akiko Ebi(AE)
Philippe Entremont(PE)
Nelson Goerner(NG)
Adam Harasiewicz(AH)
Andrzej Jasiński(AJ)
Garrick Ohlsson(GO)
Janusz Olejniczak(JO)
Piotr Paleczny(PP)
Ewa Pobłocka(EP)
Katarzyna Popowa-Zydroń(KP)
John Rink(JR)
Wojciech Świtała(WS)
Dina Yoffe(DY)
Yundi Li(Y)

 

 

 

今晚演出曲目

海頓:E小調第五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Hob.XVI:34

拉威爾:以海頓為名的小步舞曲

拉威爾:《鏡》

莫札特《b小調慢板》K.540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S.161

《佩脫拉克三首十四行詩-第47、104、123號》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及場次資訊更動權、取消及活動最終解釋權。

 

海頓:E小調第五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Hob.XVI:34(14:30)

 

 

拉威爾:以海頓為名的小步舞曲

Menuet sur le nom d’Haydn

拉威爾於1909年,也就是海頓逝世一百週年時,以海頓的姓氏拼音,創作出音符動機,藉以紀念海頓。

海頓名字的拼法為「H-A-Y-D-N」,其中的「A, D」可以對應「La,  Re」,但是「H – Y – N」無法以音階裡的音名直接對應,因此拉威爾便以古日耳曼系統文字作為重新拼音依據,他先以「H代表B音」,再以於26個英文字母的音名的循環轉換序列:

以字母「Y」代表「D」,字母「N」代表「G」

於是,在拉威爾的精心設計之下,海頓動機「H-A-Y-D-N」,被重新組織為「B-A-D-D-G」,如下譜例所示:

接著,讓我們以影片與音樂顯示海頓動機「H-A-Y-D-N」,也就是「B-A-D-D-G」:

 


拉威爾:《鏡》(30分鐘)

拉威爾的《鏡》(Mirrors)完成於1905年(30歲),是一套五首樂曲之鋼琴組曲,1906年1月在巴黎完成首演,每首鋼琴曲分別獻給以拉威爾為中心,1903成立,每週聚會,並以當代藝術、創意分享的前衛藝術家小團體《Les Apaches》。

這五首鋼琴曲分別為:

1. 《夜蛾》,獻給法國詩人雷恩-保羅·法格(Léon-Paul Fargue),降D大調

2.《悲傷的小鳥》,獻給本套樂曲首演之鋼琴家,西班牙鋼琴家里卡多·韋恩斯(Ricardo Viñes),降e小調

3. 《海上一葉舟》,獻給法國畫家畫家保羅·蘇德(Paul sordes),升f小調

4.《小丑的晨歌》,獻給評論家卡弗葛萊西(Michel Dimitri Calvocoressi),d小調;

5. 《谷》,獻給法國作曲家莫里斯·德拉志(Maurice Delage),升c小調。

00:00 – 《夜蛾》Noctuelles (Night Moths)

04:31 – 《悲傷的小鳥》Oiseaux tristes (Sad Birds)

08:32 – 《海上一葉舟》Une barque sur l’océan (A Boat on the Ocean)

15:17 – 《小丑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 (Morning Song of the Jester)

21:55 – 《鐘谷》La vallée des cloches (The Valley of Bells)

 

 

莫札特《b小調慢板》K.540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S.161

李斯特的這兩套大作,寫於1839-1849年間,出自《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

〈佩托拉克十四行詩:第 47、104、123 首〉及〈但丁詩篇讀後感——幻想曲風奏鳴曲〉這四首樂曲,樂思豐富,技巧卓越,屬於音樂會中的超級名曲。

弗朗切斯科·佩脫拉克義大利語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或譯為彼得拉克彼特拉克義大利學者、詩人、和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因其主張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亦被視為人文主義之父。義大利式十四行詩(Petrarchan Sonnet)一詞即來源於他。浪漫作曲家李斯特為他的三首十四行詩(47,104和123)加譜成歌,名為"Tre sonetti del Petrarca"(意即「佩脫拉克的三首十四行詩」)。後來作曲家把它列為了Années de Pélerinage II - Italie 組曲(《巡禮之年》第二集「義大利」)共七首鋼琴獨奏曲的中的第四、第五和第六首。 (本段文字取自維基百科)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十四行詩,經常慣例為「分為兩段,先八後六。」詩人佩托拉克(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更為其中翹楚。

以下為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104號《和平無處尋》詩集中的一首:

 

爭戰沒有意義,平安哪有希望;

我懼怕,又充滿奢想,時而火樣燃燒,時而又冷得像冰一樣;

我站在高山上,最高也遠不能觸及天空,彎下我的雙膝,土地來親近我的臉孔。

我愿望把握世界,一無所獲才是我的宿命。

爱,雖無捆綁,但也沒有飛翔的翅膀;

沒被囚禁,但永無釋放之日;

沒有誅戮的死亡,也沒有生之希望;

不能喜悅,也不能停止悲傷


我的眼看不見,但看見對我的裁決,我的耳聽不見,但聽見我的抽泣。

我鄙視生存,卻偏偏滯留人世;

我厭惡自己,卻愛別人愛得發狂;

我在痛苦中存活,流淚神傷,但心內隱約的暗喜;

我厭惡死,也痛恨生:

就是這樣,女子,你任意把我的心傷。

(選自佩脫拉克的十四行詩第104首 - 戴莉譯,→出處


《佩脫拉克三首十四行詩-第47、104、123號》(18:20)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18:07)

  「但丁與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再沒有第三者存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T. S. Eliot)

 由但丁所寫的《神曲》一書,被認為是歐洲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神曲》是義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創作的長詩,約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神曲》被廣泛看作義大利文學的經典及世界文學的瑰寶,詩中對死後世界的描寫向後人展示了十四世紀西方教會的世界觀。全詩以托斯卡納方言寫成,更為日後的標準義大利語奠下基礎。

《神曲》全書運用各種隱喻、象徵筆法,不僅在思想、藝術上領先整個時代,還反映了當時現實社會狀況,《神曲》的所表現的意涵、精神,已經成為歐洲文化在全世界的里程碑。

 

趙成珍17歲,於柴可夫斯基鋼琴賽之現場演奏(後獲第三獎)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