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系列之一《阿瑪迪斯》- 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樂與愁
All about the movie “Amadeu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電影音樂系列,讓我們回到時空節點,感受音樂帶來的深刻情感與美妙瞬間。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阿瑪迪斯》莫札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瑪迪斯》(Amadeus)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本人創作於1979年的舞台劇《Amadeus》,該舞台劇並於1981年榮獲東尼獎最佳劇本。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土耳其進行曲》+《阿瑪迪斯》電影選粹
先談莫札特創作安魂曲背景 本段文章引用自莊舜旭著《莫札特安魂曲的生命教育意涵》第95-96頁,筆者微調幾處用詞。
在奧斯卡名片《阿瑪迪斯》中,電影一開場就以非常戲劇化的手法,揭露薩里耶利的嫉妒心,也讓觀眾隨著劇情臆測莫札特的死因,也讓觀眾對於《安魂曲》創作背景,一步一步產生想深入了解的動機。
電影中,描寫忌妒莫札特的宮廷樂長作曲家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甚至為了製造莫須有的精神壓力,竊取莫札特的作品,戴著片中象徵莫札特父親的譴責與死亡的面具,匿名前往委託莫札特寫作一闕安魂曲。 而莫札特受到這樣的驚嚇,以為是死亡使者的催命委託, 於是在驚恐中創作此曲。 其實歷史上委託莫札特寫作此曲的人,純粹只是為了實際的需要,也就是為了親人的過世而需要安魂曲作為追思彌撒的音樂。 這個委託人據說是愛好音樂的華西格伯爵(Count Franz Walsegg zu Stuppach)。 1791 年二 月當他的夫人去世時,他找人送了一封沒有署名的委託信給莫札特,而其實目的是想要用自己的名字來發表給愛妻的安魂彌撒曲。 這和中國古時富人出錢請文人捉刀寫墓誌銘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對後來身患重病的莫札特來說,這匿名委託確實像是死神的召喚一般令他害怕。 起初莫札特因為忙於創作受到委託的兩部歌劇《狄多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與《魔笛》(Die Zauber Flote) 而分身乏術,等到他有空回頭創作安魂曲時,身體狀況已病入膏肓,因而未能完成此曲便撒手人寰,只完成了一部分並留下了許多草稿與創作指示。 此後莫札特的遺孀康斯丹彩為了拿到另一半的酬金,先後找了當時幾位優秀的作曲家來補完此曲,最後決定由最瞭解莫札特指示的弟子蘇斯邁爾(Sussmay, 1766-1803)來完成而成為現在世人所熟悉的演出版本。 莫札特在一封以義大利文寫給他的劇本作家達彭特(Da Ponte)的信中描述 了創作安魂曲時的心理狀態: 「我整個腦子都搞亂了,無法思考,而且一直沒辦法忘記那位匿名人士的影像。我不斷看到他的影像,他求我,對我施壓,不耐煩地要我把作品給他。 我正在進行,做這件差事可比什麼都不做還輕鬆一些。此外,我也沒有什麼好怕了。依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可以感覺到自己生命的喪鐘已經響起, 我已瀕臨死亡邊緣,在我能從自己的天分得到任何好處之前,死神就找上我了。然而生命一直如此美麗,而我的事業曾在非常好的兆頭下開始。但沒有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人無法知道自己還剩多少日子可活,人一定要認命,神的旨意一定會貫徹的。就此擱筆。眼前攤著我的天鵝之歌,我不能沒寫完就走。」
上面這封信,生動地描寫著莫札特最後創作時,似乎把匿名的委託者想像成死神的使者在不斷催促,並透露因宗教信仰而產生的認命態度。雖然一些學者認為這 封信很可能是偽作而不能採信,但是莫札特確曾含著眼淚對妻子說他是在為自己譜寫這首安魂曲。 可以確定的是,莫札特在創作安魂曲的過程中,備感死亡的強烈威脅 而據說莫札特死前的最後一個動作,是試圖發出安魂曲中的鼓聲(Peggy Woodford 著,程秀堯譯,《偉大作曲家羣像──莫札特》,頁 14) |
影片名稱:阿瑪迪斯(AMADEUS) 導演: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MAN, 1932 年 2 月 18 日出生於捷克,知名作品有〈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演員: 莫瑞‧亞伯拉罕(F.MURRAY ABRAHAM)飾 薩利耶里 |
榮獲獎項:
獲 1984 年第 57 屆奧斯卡獎提名 12 項。最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 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場景 設計、最佳錄音等八項大獎;以及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錄音、剪接、化妝;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丹麥勞伯獎最佳外語片;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 |
電影故事內容
而莫札特卻在父親的栽培下,四歲能拉得一手好琴,五歲能作曲、六歲便獲得御前演奏的榮譽,十二歳已能作曲並指揮交響樂團,成為歐洲音樂界最閃耀的一顆新星。
後來莫札特與薩爾茲堡大主教意見不合,只能離開故鄉前往維也納另謀生路。
由於莫札特聲名遠播並受到約瑟夫二世讚賞,心生嫉妒的薩利耶里遂決定報復。
在莫札特出現之前,薩利耶里一直是皇家宮廷唯一的音樂高手,備受禮遇。但莫札特的出現,讓他如坐針氈,因為他隱約已經感覺到,自己的遠遠不及…
薩利耶里的歡迎進行曲,莫札特只聽一次便全部背起來,還在演奏中指指點點,改成了「更好的版本」,變成了他在歌劇《費加洛婚禮》中的費加洛第一幕詠嘆調 <Non Piu Andrai>:
<Non Piu Andrai>歌劇版本欣賞:
薩利耶里在莫札特出現之前一直受人景仰, 他從小就渴望音樂,並願意以一生的貞節來和上帝換取天賦,所寫的每首曲子全都是為了讚美祂,甘心作祂的代言人,希望能向世人歌頌祂的偉大。
直到這一天,他遇見的這位年紀輕輕、言語粗俗污穢、笑聲愚蠢而全然不受禮教約束的渾人-莫札特,卻似乎擁有自己所沒有的才華與天賦…,
但為何他總能吸引大家的目光,而他所譜寫的音樂總是那麼真實、 動聽,而且渾然天成?
對薩利耶里而言,這愚蠢的笑聲,一再的打擊自己的信心…
雖然莫札特看似完全沒有與薩利耶里作對為敵之意,但這一切內心的比較,讓薩利耶里開始感到信仰崩潰,一方面質疑上帝為甚麼要選這個孩子作為祂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卻又漸漸地為莫札特的音樂所折服…
在自己愛慕的女高音似乎也喜歡上了莫札特之後,薩利耶里內心不斷天人交戰,他下定決心背棄上帝、用盡手段要毀掉莫札特。
莫札特娶了韋伯家族的康斯丹彩為妻,沐浴在愛河中
他試探性地要莫札特的太太康斯丹彩獻身,才能為莫札特贏得進入宮廷的「門票」…
沒想到康斯丹彩為了丈夫居然真的願意付出一切,這更讓薩利耶里感到氣憤
除了暗地阻撓、出口沒好話之外,薩利耶里更派女僕臥底莫札特家中,以便了解他的一舉一動以及最新作曲動向,藉以掌握他作曲的「弱點」;
更甚者,他喬裝成莫札特死去的父親,以一襲全身黑衣人裝扮,付錢命他譜寫安魂曲,可憐的莫札特在喪父之痛與身心俱疲之下,內心壓力山大
莫札特之父親 – 雷奧帕德.莫札特
薩利耶里所偽裝的黑衣人
面對父親一輩子的威嚴,莫札特是無力對抗的。
心中懷著對父親的歉疚,讓他心中更以為薩利耶里所偽裝的黑衣人是地獄來的使者,雖然想拒絕但又無法抗拒金錢壓力,只能憑著虛弱的意志力,勉強譜寫。
忙碌而貧病交加的莫札特,直到他死在床上之前仍未完成安魂曲,最後莫札特終於因為病重且精神不堪負荷而死。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莫札特斯人已是,但他音樂卻常在人間,為人津津樂道,薩利耶里卻只能與自己作品一起凋零,光芒盡逝,漸漸地消失黑暗之中。
既生瑜,何生亮?
莫札特《魔笛》夜后詠嘆調: ‹復仇的怒火在我心中燃燒›
《阿瑪迪斯》薩里耶里說著與莫札特的心結
《阿瑪迪斯》莫札特病重之際,與薩里耶里合作譜寫遺作《安魂曲》場景
故事人物簡介
莫札特之父
雷奧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莫札特之父及其唯一音樂教師。奧地利小提琴家、教師、作曲家,在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任小提琴師,後成為宮廷作曲家(1757)和與樂團副指揮(1762),所著《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原則》一書,多次再版並譯成其它文字,早已成為小提琴界的標準教科書。作品有樂器協奏曲、交響曲等。1763 年開始,發現兒女的音樂天份,成功地透過旅行演奏向全歐洲展示他的兩個充滿音樂天份孩子(共生 7 個孩子,5 個夭折):女兒瑪麗亞‧安娜(1751~1829)與沃夫岡‧阿瑪迪斯(1756~1791)。雷奧波德‧早年帶著兒女巡迴歐洲至各宮廷演奏之舉,雖常被人批評利用兒子的天分賺錢,但一心培育兒子並使之一展長才,功不可沒,並對莫札特音樂教育有深遠且重要的影響。(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莫札特
莫札特,(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利奧波德‧莫札特(1719~1787)之子,誕生於父親出版小提琴演奏法論著的當年。他與姊姊瑪麗亞‧安娜‧娜內爾(1751 ~1829)都是神童。莫札特四歲時,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演奏娜內爾的鍵盤課程。 五歲時,他開始作曲,並第一次公開演出。1762 年起,利奧波德帶著他們旅行全歐,炫耀著「上帝賜予在薩爾斯堡出生的奇蹟」。 他們在首次巡迴表演(1762~ 1769)來到法國和英國,莫札特在那裡,遇到巴赫之子 J.C. Bach,並寫下第一首交響曲(1764)。接著是義大利之旅(1769~1774),他在那裡首次見識到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並寫 下自己的第一部義大利歌劇。1775~1777 年寫出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一批鋼琴奏鳴曲。1777 年他遇到韋伯一家人,即未來妻子的家庭。莫札特的母親死於 1779 年,莫札特後來回到薩爾斯堡擔任大教堂的風琴師,1781 年寫出連環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歐》。由於不滿大主教的統治,1781 年離職搬到韋伯家(維也納),開始他的獨立音樂家生涯。他娶康斯丹彩‧韋伯為妻,教授鋼琴課程,陸續寫下《後宮誘逃》(1782)和多首偉大的鋼琴協奏曲。1780 年代晚期成就達到顛峰,而他把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海頓稱莫札特是現世最偉大的作曲家),《費加洛婚禮》(1786)、《唐‧ 喬凡尼》(1787)、《女人皆如此》(1790)三部偉大的歌劇則採用達‧龐特的腳本,還有卓越的晚期交響曲。晚年他寫作歌劇《魔笛》和最偉大的《安魂曲》(未完成)。 儘管事業成功,他生活中總是為金錢所苦,必須經常向朋友借款。他在未滿36歲去世。短暫一生,也留給後世非常豐富的音樂遺產。(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莫札特生平簡介:為何偉大?Part.1
莫札特生平簡介:為何偉大?Part.2
康斯坦彩
康斯丹彩(Constanze Weber, 1763-1842)莫札特住在維也納時房東的女兒,天生個性天真活潑,她的父親福理多林偉伯〈Fridolin Weber〉於歌劇院中擔任抄寫歌譜的職位,也是一個未成名的作曲家。康斯丹彩於1782年8月4日,19 歲時就嫁給莫札特,兩人雖然相愛,但對家事的管理可算是一竅不通。個性與莫札特的父親心中對於兒子伴侶的理想相去甚遠,公公與媳婦間的問題從未改善過,使得周旋在其中的莫札特陷入兩難,直到其父去世,莫札特仍有一種愧疚的心情。九年多的婚姻中生育六子, 僅二子及四子存活。莫札特於35歲時與世長辭,康斯坦彩年方28。18年後,46歲時,改嫁丹麥外交官,並與其夫一家人共同著作《莫札特傳》。 |
莫札特寫給妻子的情書
薩利耶里《安魂曲》
約瑟夫二世 約瑟夫二世(Joseph II, 1741~17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1790)。他承繼了他的父親法蘭西斯一世,開始時與他的母親瑪麗亞‧特蕾西亞(1765~1780)共同執政。母親死後,他試圖繼續她的改革工作。他是開明專制的擁護者,主張廢除農奴制,確立宗教在法律面前平等,准許出版自由,並解放猶太人。由於試圖把國家的控制強加給教會,因此與羅馬天主教會發生了衝突。一些傳統保守的國家像奧屬尼德蘭和匈牙利也反對他的改 革。他的外交政策逐漸失敗了,他試圖用奧屬尼德蘭換取巴伐利亞,但被普魯士制止了。與俄國凱薩琳二世的聯盟使奧地利軍隊捲入了與土耳其的戰爭,但約瑟夫必須回來對付在匈牙利和奧屬尼德蘭發生的革命騷亂。(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委託莫札特寫曲的人(資料整理於網路) 【電影】薩利耶里在莫札特音樂與生活中,發現莫扎特父親利奧波德的死亡對莫札 特的影響甚劇,因此利用對父親的內疚與對死神的畏懼心理,薩利耶里穿上父親 在參加宴會時穿的黑色披風和面具,神秘又威嚴的用金錢來利逼莫扎特寫下安魂曲。 【歷史】其實黑衣人是由一位名叫威爾塞克(Herr Count Von Walsegg)的伯爵所派的僕人,這位伯爵向來喜歡竊取名家之作,再以自己名字發表。此次也是為了在其夫人的喪禮上,炫耀《安魂曲》是自己寫的,才派僕人暗中請莫札特捉刀。
協助完成的人(資料整理於網路) 【電影】由薩利耶里Salieri輔助早已累癱在病塌上的莫札特,以聽寫方式完成。 【歷史】由莫札特的學生聽寫,但仍未能完成,臨終前莫札特還囑付弟子蘇斯梅耶要完成。後來康絲坦姿委請艾布利(海頓之友,為莫札特所器重)完成了「神震怒之日」和「羞慚無地」,而「痛哭之日」由蘇斯梅那完成。
關於死亡(資料整理於網路) A.毒死說 薩利耶里逼死、毒死莫札特 【電影】晚年不斷自責,甚至因禁不起謀殺天才的內疚而發瘋、自殺,並在神父面 前坦承因嫉妒而生恨,步步設陷的去逼死莫札特。 【電影】薩利耶里 Salieri 的「心理謀殺」,假扮死神的裝束(其為莫札特 Mozart 父親 生前參加宴會的裝扮),利用父親對他的影響、壓力,迫使他不斷的工作,活在陰 影裡。另外因他的出走、婚姻與父親死亡的內疚,加上面對死神的恐懼和追討, 最終累倒於塌上。 【歷史】事實上薩利耶里否認此事,莫札特死後 30 餘年,既老且病的薩利耶里臥病在醫院時, 對貝多芬之徒莫斯立吉說:「雖然我自知將一病不起,但我還是要以我的榮譽向你保證,外間的謠傳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你知道我應該把莫札特給毒死才對;不過我並沒有這麼做,所以這個謠言純粹是別人用來中傷我的把戲。請你告訴全世界行將入木的我,從未向莫札特下毒過。」
【歷史】雖然薩利耶里和莫札特是對手,但他毒害莫札特的傳聞是沒有證據的,而他也不太可能在臨終甚至更早的時間裡宣稱過這一點。
【歷史】關於莫札特被謀殺一事,其可能性並不高。事實上,當時薩利耶里在樂壇 的地位遠比莫札特來的高,根本沒有毒殺莫札特的必要。薩利耶里發瘋後的告白, 被後人加油添醋,成了戲劇性的故事,也成了本部電影的題材。
【歷史】對於音樂界「薩利耶里 Salieri 毒死莫札特 Mozart」之說並無證據或線索可從旁推敲。最初是俄羅斯文學家普希金(Alexander Puschkin 1799-1873)於 1830 年將此一流言寫成短短的兩場戲劇「莫札特與薩利耶里」。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再於 1979 年創作舞台劇,得了許多舞台劇劇本獎,於世界各地演出,最後又由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發展出薩利耶里自承害死莫札特的電影。
B.病死說 【歷史】根據戴維斯博士 1783 年 9 月在《皇家醫學會期刊》所發表:其實 Mozart 從小健康狀況不佳,由 Mozart 一家往返書信中他患過天花、風濕病、關節炎、傷 寒、皮膚斑、眼耳痛、黃疸、支氣管炎、血毒症......而去世那年染上了當時傳染 的熱病,由鏈球菌感染引發腎衰及邵林漢諾併發症的惡化,其外顯症狀為:發燒、 多關節炎、身體不適、四肢腫脹、嘔吐、身上出現紫斑......上述的狀況與死前隨侍在旁的小姨子蘇菲所寫的信中符合,而替 Mozart 治病的大夫克勞塞特也曾向友人證實莫札特是因病致死。
莫札特是死於下列的症狀:鏈球菌(Streptococcal infection)感染造成的腎臟衰竭...... 邵林漢諾併發症(Schonlin-Henoch syndrome)......被醫生將靜脈切開放血......大腦出血......最後死於支氣管肺炎。 1791年得病以前,莫札特已經有過鏈球菌感染的紀錄。 1791年的11月 18日,也正是傳染病再度流行的時期,莫札特參加了共濟會的聚會。此次,他又被感染了。鏈球菌的感染促使了邵林漢諾併發症的惡化和腎衰竭。顯現在外的現象是:發燒、多關節炎、身體不適、四肢腫脹、嘔吐、和身上出現紫斑。而他身上的腫脹可能是由於腎臟的衰竭造成鹽分及液體無法排出所致。醫生為他做了一次以上的靜脈切開放血,而也因此加速了他的腎衰竭,進而導致最後的死亡。 邵林漢諾併發症加速了他的血壓,使得他夜裡發生嘔吐,並且引發中風。他的半身麻痺是腦出血的後果。去世之前兩個小時,莫札特曾經因為痙攣而昏迷不省人 事。一個鐘頭之後,他努力想坐起來,並且睜開雙眼,但是徒勞無功,反而面朝 牆壁倒了下去。他的雙頰腫脹突出。這種種症狀都顯示了他已經失去了凝視的能力,面部神經亦已經麻痺。就在他去世前一天的下午,莫札特發熱,並且大量出汗,這可能是支氣管肺炎的跡象。支氣管肺炎往往是尿毒症患者,尤其是已經陷於垂死的病人立即死亡的原因。
關於下葬 【電影】妻子、薩利耶里、親友送至城關止步,遺體以布袋包裹投置到公墓集體墓 穴,甚至還覆蓋石灰。 【歷史】遺體由公寓送至史蒂芬大教堂,舉行祈福儀式後,因經濟窘困,依第三階級平民送至聖馬克斯公墓,無人送葬,未立墓碑。一代音樂奇才,究竟安寢何處, 至今成謎。 送葬方式與遺體處理,皆與死因有關,或有依衛生法令,不得送葬;或是康斯坦彩過度悲傷;傳說中的天候惡烈、路途遙遠、或是莫札特因罹惡疾;抑是遭人下毒,避免張揚,眾說紛耘,每一種說法皆缺乏有力的直接證據。
結論
莫札特這顆樂壇閃亮的彗星,其短暫的35年生命,充滿著令人讚嘆與神秘的色彩。
各式的傳聞、文獻到近代的舞台劇、電影中……有數不清的人想一探究竟。
電影《阿瑪迪斯》以兼具藝術和商業性的手法,完美的呈現莫札特的精彩一生。
片中也提到「庸才」與「天才」的競爭,代表「庸才」的薩利耶里縱使真的達到結束天才莫札特生命的目的,但必須在其餘生目睹自己的作品被遺忘,而莫札特的旋律卻永存人心。
電影中庸才的嫉恨、貴族的顢頇、小人的貪婪都足以令人警惕,而天才的肆意揮霍、不問世俗,暴殄上天的賜予,又使人扼腕。在音樂、電影藝術的國度裡,或許人人願做一個只須張耳享受的庸才,但現實人生中遇到困境或崇高目標時,我們又該效法傲視一切的天才,不計人言,勇往直前。
藉由文獻資料的顯現,薩利耶里非但沒有殺害莫札特;且為貝多芬、李斯特之師, 造就了不少音樂奇才,終身忠於公職和音樂,在現實人生中或許是一個懂得發掘和提攜後進的典範。
而莫札特他到底因何而死?
不論上方「病死說」或「 毒死說」皆各有證據,端看您選擇相信哪一種說法?
附錄
完整原聲帶音檔
1. |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Sinfonie Nr. 25 in g-moll, KV 183; 1. Satz (“Amadeus”) |
2. | 莫札特:小夜曲/第一樂章【特別收錄】 W.A. Mozart: Eine kleine Nachtmusik (Serenade), KV 525; 1. Satz (“Amadeus”) |
3. | 裴高雷西:聖母悼歌/阿們頌 G.B. Pergolesi: Stabat Mater; Quando corpus morietur / Amen |
4. | 培斯頓&莫札特:薩里耶利進行曲轉換成費加洛的婚禮詠嘆調【首次收錄電影片段】 W.A. Mozart: Salieris Marsch (Arrangement) (“Amadeus”) |
5. | 莫札特:木管小夜曲/第三樂章 W.A. Mozart: Serenade für Bläser, KV 361; 3. Satz (“Amadeus”) |
6. | 莫札特:後宮誘逃/近衛兵合唱/特別收錄 W.A. Mozart: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V 384; Chor der Janissaren – W.A. Mozart: Ein deutsches Kriegslied, KV 539 |
7. | 莫札特:後宮誘逃/土耳其終曲 W.A. Mozart: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V 384; Türkisches Finale (“Amadeus”) |
8. | 莫札特:C大調彌撒曲/慈悲經 W.A. Mozart: Messe in c-moll, KV 427; Kyrie (“Amadeus”) |
9. |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特別收錄】 W.A. Mozart: Konzert für Flöte und Harfe, KV 299; 2. Satz (“Amadeus”) |
10. | 莫札特:第29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Sinfonie Nr. 29 in A-Dur, KV 201; 1. Satz (“Amadeus”) |
11. | 莫札特:C大調慢板 W.A. Mozart: Adagio in c-moll, KV 617 (“Amadeus”) |
12. | 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W.A.Mozart: Konzert für 2 Klaviere, KV 365; 3. Satz (“Amadeus”) |
13. | 莫札特:協奏交響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Sinfonie Concertante, KV 364; 1. Satz (“Amadeus”) |
1. | 莫札特:柴伊德/安靜地睡吧 W.A. Mozart: Zaide, KV 344; Ruhe sanft (“Amadeus”) |
2. | 喬大諾:我親愛的【特別收錄】 G. Giordano: Caro mio ben (“Amadeus”) |
3. | 莫札特: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W.A. Mozart: Klavierkonzert in Es-Dur, KV 482; 3. Satz |
4. | 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喜悅聲響起 W.A. Mozart: Die Hochzeit des Figaro, KV 492; Ecco la Marcia (“Amadeus”) |
5. | 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啊!一切美好 W.A. Mozart: Die Hochzeit des Figaro, KV 492; Ah tutti contenti (“Amadeus”) |
6. | 十八世紀初期吉普賽音樂:布巴里與匈牙利人 Zigeunermusik (frühes 18. Jh.): Bubák und Hungaricus (“Amadeus”) |
7. | 薩里耶利:奧克/終曲【特別收錄】 A. Salieri: Axur; Finale (“Amadeus”) |
8. | 莫札特:唐喬凡尼/石像赴宴場景 W.A. Mozart: Don Giovanni, KV 527; Commendatore scene (“Amadeus”) |
9. | 莫札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Klavierkonzert in d-moll, KV 466; 1. Satz (“Amadeus”) |
10. | 莫札特:魔笛/序曲【特別收錄】 W.A. Mozart: Die Zauberflöte, KV 620; Ouvertüre (“Amadeus”) |
11. | 莫札特:魔笛/我心燃燒著復仇的火焰【特別收錄】 W.A. Mozart: Die Zauberflöte, KV 620; Der Hölle Rache kocht (“Amadeus”) |
12. | 莫札特:安魂曲-進堂詠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Introitus (“Amadeus”) |
13. | 莫札特:安魂曲-神怒之日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Dies irae (“Amadeus”) |
14. | 莫札特:安魂曲-赫赫威嚴的君主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Rex tremendae majestatis (“Amadeus”) |
15. | 莫札特:安魂曲-罪人既受審判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Confutatis (“Amadeus”) |
16. | 莫札特:安魂曲-垂憐經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Lacrimosa (“Amadeus”) |
17. | 莫札特:D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特別收錄】 W.A. Mozart: Klavierkonzert in d-moll, KV 466; 2. Satz (“Amadeus”) |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0-10-16
【BON攝影】古典芭蕾舞劇《舞姬》(La Bayadere)聖彼得堡芭蕾舞團 2019台北國家戲劇院彩排
聖彼得堡芭蕾舞團經典芭蕾舞劇:舞姬,2019年8月於國家戲劇院彩排經典芭蕾舞《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