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音樂中的波蘭魂~鋼琴詩人蕭邦魅力全解析
The beauty of Chopin 202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當蹦藝術遇上蕭邦❤️
主講人:林仁斌(資深古典音樂導聆人)
講座介紹
若問誰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波蘭音樂家,毫無疑問地,鋼琴詩人蕭邦若稱第二,江湖上絕無人敢稱第一。
一生中幾乎只致力於鋼琴作品創作的蕭邦,20歲離開故鄉波蘭華沙,一輩子未再踏回故土;他的音樂創作曲種豐富且繁多,音樂優美旋律動聽,無論從小品到大作,每每扣人心弦而令人悵然落淚,更充滿深刻而純正的波蘭魂~
本場講座中將由蹦藝術執行長,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為您帶來滿滿三小時蕭邦人生故事到樂曲賞析,全方面地解析蕭邦音樂中的無盡魅力,您絕對不容錯過~
主題:音樂中的波蘭魂~鋼琴詩人蕭邦魅力全解析 / 林仁斌
時間:112/2/12(日) 13:30-16:30。
地點:總館3樓演講廳。(板橋區貴興路139號3樓)
講者:林仁斌(旅法長笛演奏家.音樂欣賞名家.超人氣專業導聆人/蹦藝術 Podcast節目製作主持人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對象:一般民眾。
報名:無需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電洽:(02)29537868#8003(林小姐)
※主辦單位保留異動之權利,詳細說明及活動資訊以官網公告為準。
風靡全球的音樂家.鋼琴詩人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這是蕭邦❤️
幻想即興曲
華麗大圓舞曲 op.18
夜曲 op.27 No.2
日劇《101次求婚》😆
Chopin Waltzes, Op.64 N°1 & 2
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鬥琴片段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蕭邦與他出生的年代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0年,就在「音樂神童」莫札特過世的19年之後,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與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可參見維基百科:瓜分波蘭)。
下圖: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 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
青色 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
紅色 為俄國得到的領土;
由深到淺,依序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學生時期
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
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四個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友人:動物暨昆蟲學家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蕭邦:C大調前奏與華麗大波蘭舞曲(馬友友演奏)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in C major, Op. 3
年輕鋼琴演奏家.誕生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齊瑪曼動人而深情之第二樂章錄音:
Krystian ZIMERMAN,Pianist and conductor (1999)
音樂欣賞
201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趙成珍 2018年現場 Live’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 21
2018.08.14 Concert in Konzerthaus, Berlin 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
Conductor: Gianandrea Noseda
蕭邦全部協奏作品整理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在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 op.10(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 寫作完成年份 | 出版年份 |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1830 | 1833 |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1829 | 1836 |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
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 |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第二樂章 特色解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 調性/和聲 | 小節數 | |
第一段落 A | 管弦樂導奏 | E | 1- 12 |
樂句 a | I | 13- 22 | |
樂句 b1 | V | 23- 30 | |
樂句 b2 | V | 31- 45 | |
小尾奏 | —– | 46- 53 | |
第二段落 B | 樂句 a’ | E( I ) | 54- 63 |
樂句 c | c#( i ) | 64- 71 | |
樂句 b1’ | c#( v ) | 72- 79 | |
樂句 b2’ | C#( V ) | 80- 94 | |
小尾奏 | —- | 95- 100 | |
第三段落 A’ | 裝飾奏 | —- | 101- 104 |
樂句 a’’ | E( I ) | 105- 113 | |
尾奏 | I | 114- 126 |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版本欣賞
200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Rafał Blechacz 演奏
第二樂章:Larghetto
蕭邦第一號是每一位鋼琴家幾乎必彈的曲目,挑選筆者喜愛之版本與大家一同分享
阿格麗希 2010年 Live' 現場版
Jacek Kaspszyk, conductor
Martha Argerich, piano
Sinfonia Varsovia Orchestra
齊瑪曼獨奏/指揮 DG版
Piano&Conductor: Krystian Zimerman
Orchestra: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依依不捨離開故鄉,別離曲是最佳寫照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
愛國鋼琴家.蕭邦
1831 年9月11日,華沙難逃被俄羅斯統治的命運:波蘭戰敗淪陷僅三天后,蕭邦抵達巴黎。
在旅途經過德國斯圖加時,蕭邦已聽說波蘭起義已被鎮壓。再沒有什麼比他此時創作的《革命練習曲》更能描繪出心中的憤恨心情了…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其中《華麗大波蘭舞曲》創作於停留維也納時期,時間約為 1831年7月間完成~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此曲序奏部分 -《流暢的行板》,則是蕭邦之後於1834年在巴黎完成。
1836年蕭邦將《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合併出版。而且蕭邦更在 1835 年 4 月 26 日,由巴黎音樂家 François Habeneck 安排下,於巴黎指揮音樂院管弦樂團舉行首演,這也是蕭邦人生中唯一親自演出此曲。
體力與彈奏力度不適合大型音樂會的蕭邦,更加能夠在屬於朋友之間親密的沙龍音樂會上表現自已,也因為他個性不喜歡面對售票大型音樂會之壓力,故人生中其實鮮少真正舉辦大型公開演出。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於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演奏 Live’ 版本
2000年金牌獎得主李雲迪於當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版本
特里弗諾夫於 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 現場實況 Live’
Daniil Trifonov – Chopin Conpetition Live’ (second stage, 2010)
音樂欣賞
電影 ⟪戰地琴人⟫(Pianist)之片尾,採用了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樂曲音樂會實況,這首令人振奮的音樂,就是 bE 大調 流暢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巴黎儼然是歐洲的音樂之都,更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
蕭邦也逐漸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之後的蕭邦活躍於巴黎藝文圈,與上流社會的藝術菁英份子們有著許多交流:與李斯特的結交認識,彼此欣賞仰慕對方的音樂(XD);與孟德爾頌巡迴演出於德國北部萊茵蘭 (Rheinland)地區:
孟德爾頌也為蕭邦介紹當時定居於萊比錫的舒曼夫婦。
蕭邦的鋼琴
之後蕭邦也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卡米爾·普萊耶(Camille Pleyel),兩人一起造訪倫敦演奏旅遊,卡米爾·普萊耶成為蕭邦的好友,無論蕭邦在何處,皆為為蕭邦訂製鋼琴。
Pleyel N° 11265
下面這架琴根據是Pleyel 公司的詳細記錄顯示,這架編號為13819的鋼琴於1847年1月25日開始製作,一年後於1848年1月8日完成並提供給蕭邦,並提供他於1848年4月從巴黎帶到英國,進行人生中最後一次巡演使用:蕭邦在倫敦的整個樂季都在多佛街梅菲爾的住處使用它(當年他在英國Gore House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倫敦音樂會)
巴黎.第二故鄉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蕭邦 – 迷人的夜曲
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在1835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夜曲
非常特別的432Hz調音版本
有趣話題:
432Hz與440Hz 之爭
442Hz:「喂喂~你們把我放在哪裡了?」(XD)
最知名的《幻想即興曲》
與喬治·桑的戀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和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卻開始對她傾心,兩人談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前往西班牙的馬約卡島度假。而蕭邦也一同前往。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演變成為了肺炎。大約三個月,98天之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馬約卡島上的蕭邦和喬治·桑
前奏曲.病中純妙音樂
於馬約卡島島上養病的蕭邦,反而遇上60年來最長雨季,導致他的氣喘與肺病日益嚴重,養病中的他仍然持續創作,但體力不堪負荷的情況之下,創作短小的前奏曲,似乎更加真實反映出他的身體狀況。雖然這些前奏曲缺乏常見曲式規範結構,亦十分短小(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但如今看來,這就是作曲家生命中的軌跡。
前奏曲 op.28 No.4 e小調
趙成珍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三輪 Live’
關於《雨滴》
喬治桑曾寫下:「他坐在那邊哭泣,演奏著那令人驚嘆的前奏曲……那天晚上他創作的那首曲子上,滿是雨滴在瓷磚上跳動,但在他的腦海和音樂中,它們已經變成了天堂在他心上跳動的淚水…」
前奏曲 op.28 No.15 《雨滴》
YUNDI – Chopin Prelude no.15 ‘Raindrop’, op.28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Rafał Blechacz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 版本
淺說波蘭舞曲
「波蘭舞曲」(Polonaise)原本就是是一個法語單詞,意思是波蘭語(Polish)。早期是盛行於波蘭貴族之間的舞蹈,後來有傳至民間而有了許多發展與變化。 17世紀時,波蘭民族舞蹈更在整個歐洲傳播,而法國人將所有常見之波蘭舞蹈(Chodzony舞曲, 波蘭快步舞、Chmielowy、Hops dance 等等)全部稱之為歸於「波蘭舞曲」(Polonaise)。 許多的波蘭傳統舞蹈均可再追溯至16世紀或甚至更早。
蕭邦更是為歷來所有作曲家中最知名的波蘭舞曲作家,他所出生的年代波蘭已經為俄國與奧國所併吞侵略,國家不復存在。因此愛國心強烈的他,將對於祖國的熱愛灌注在波蘭舞曲曲式中,畢生共寫作18首波蘭舞曲:其中 ⟪序奏與華麗波蘭舞曲 op.3⟫ 是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獻給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 op.22⟫ 則是寫給鋼琴獨奏與管弦樂團,其餘 16首波蘭舞曲均為鋼琴獨奏曲。敏感纖細的蕭邦,更加他對波蘭歷史過去的光榮、現況無奈與悲哀及對時局未來的憂鬱,巧妙地融入了波蘭舞曲中,因此更使波蘭舞曲之名發揚光大,進而成為光輝璀璨的音樂作品傳世至今。
早期關於波蘭舞蹈之畫作(畫家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於 1907年繪。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具有活潑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延伸音樂欣賞
柴可夫斯基:⟨波蘭舞曲⟩ ~選自歌劇《尤金奧涅金》
Tchaikovsky – Eugene Onegin, Polonaise – Temirkanov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據說可能當時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索朗熱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更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最終導致兩人分手。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之行與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
抱病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最後居住地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
最終畫像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
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12號2樓(Place Vendôme)。
這是一個擁有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其實是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趕來照顧弟弟的蕭邦姊姊: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最後的石膏像
蕭邦之心.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1841-44年間的蕭邦鉛筆畫像
蕭邦死因.肺結核併發症
蕭邦在1849年10月於巴黎逝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這裡也是作家普魯斯特、王爾德和吉姆‧莫里森的安息之地。
當研究人員檢視裝有蕭邦心臟的密封罐時,他們注意到心臟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纖維。此外,清晰可見的細微病變跡象,表明蕭邦飽受嚴重的肺結核併發症摧殘。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補充資料
蕭邦是個大帥哥歐巴❤️
趣味分享以現代3D技術重建蕭邦畫像
好帥好帥❤️
蕭邦鋼琴大賽第一、二輪曲種介紹
夜曲 Nocturne 練習曲 Etude 波蘭舞曲 Polonaise 敘事曲 Ballade 詼諧曲 Scherzo 船歌 Barcarolle ...精彩樂曲精選介紹
練習曲
蕭邦的《練習曲,Op.10》初版於1833年,題獻給鋼琴家李斯特,屬於前半部。後半部的《練習曲,Op.25》則於1837年推出,題獻給李斯特的情人瑪麗.達哥特女伯爵。
兩套練習曲均各包含10首曲子,蕭邦融合高度演奏技巧,音樂裡充滿詩意與浪漫語法,樂界普遍認為:「沒有比這些練習曲更純粹的鋼琴音樂了~在這兩套練習曲中,鋼琴的終極本質變成了音樂!」
而由於蕭邦的練習曲完美地結合技術上的挑戰和音樂上的美感,因此風行度歷久不衰,並且經常用作演奏用曲目。浪漫時期開始更是有不少作曲家受到其影響,例如李斯特也創作了多首音樂會練習曲(Concert étude ),將練習曲更加全面提升至藝術層面。
蕭邦練習曲全集
op.10
第一部練習曲作品創於1829至1832年間,於1833年發表。當時的蕭邦只有23歲,但是在巴黎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曲家,並在當地與李斯特相識。他把此作獻給”他的朋友法蘭茲·李斯特”(à son ami Franz Liszt)。
作品名稱 | 調式 | 作品名稱 | 調式 |
---|---|---|---|
作品10號,第1首 | C大調 | 作品10號,第7首 | C大調 |
作品10號,第2首 | A小調 | 作品10號,第8首 | F大調 |
作品10號,第3首 | E大調 | 作品10號,第9首 | F小調 |
作品10號,第4首 | 升C小調 | 作品10號,第10首 | 降A大調 |
作品10號,第5首 | 降G大調 | 作品第10,第11首 | 降E大調 |
作品10號,第6首 | 降E小調 | 作品10號,第12首 | C小調 |
op.25
蕭邦第二組練習曲第25號創於1832至1836年,發表於1837年。
作品名稱 | 調式 | 作品名稱 | 調式 |
---|---|---|---|
作品25號,第1首 | 降A大調 | 作品25號,第7首 | 升C小調 |
作品25號,第2首 | F小調 | 作品25號,第8首 | 降D大調 |
作品25號,第3首 | F大調 | 作品25號,第9首 | 降G大調 |
作品25號,第4首 | A小調 | 作品25號,第10首 | B小調 |
作品25號,第5首 | E小調 | 作品25號,第11首 | A小調 |
作品第25號,第6首 | 升G小調 | 作品25號,第12首 | C小調 |
樂譜版本欣賞
Op.10詳細分軌 | Op.25詳細分軌 |
00:00 – No.1
01:59 – No.2 03:23 – No.3 08:03 – No.4 09:57 – No.5 11:34 – No.6 16:21 – No.7 17:53 – No.8 20:03 – No.9 22:11 – No.10 24:20 – No.11 27:28 – No.12 |
30:25 – No.1
33:10 – No.2 34:40 – No.3 36:38 – No.4 38:05 – No.5 42:11 – No.6 44:21 – No.7 49:53 – No.8 51:01 – No.9 52:00 – No.10 56:13 – No.11 59:44 – No.12 |
夜曲
於1827至1846年間,蕭邦共創作了21首夜曲,皆為短篇的鋼琴獨奏曲。它們普遍被認為是最優美的短篇器樂獨奏之一,而蕭邦亦被認為在鋼琴家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之後,將夜曲發揚光大的重要作曲家。
蕭邦絕大多數的夜曲,曲式均採用三段體(ABA)並使用單一拍子,在清新動人的旋律中,伴隨著分解和弦與琶音,洋溢著憂鬱動人的情緒。
第1至18首夜曲在蕭邦在生時發表,它們均是以兩首或三首為一組,並依照創作的時間排序。
第19和20首夜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作品,但於蕭邦逝世後才公開發表。
而蕭邦創作第21首夜曲時沒有將此曲題為「夜曲」,但自1870年發表後,便被納入眾多夜曲之一。
有時被稱為Nocturne Oublié的第22首夜曲則可能是偽作。
夜曲列表
編號 | 調 | 作品號 | 出版年份 | 創作年份 | 旋律 | 音檔 |
---|---|---|---|---|---|---|
1 | 降B小調 | Op. 9 No. 1 | 1833 | 1830–1832 | ||
2 | 降E大調 | Op. 9 No. 2 | 1833 | 1830–1832 | ||
3 | B大調 | Op. 9 No. 3 | 1833 | 1830–1832 | ||
4 | F大調 | Op. 15 No. 1 | 1833 | 1830–1832 | ||
5 | 升F大調 | Op. 15 No. 2 | 1833 | 1830–1832 | ||
6 | G小調 | Op. 15 No. 3 | 1833 | 1833 | ||
7 | 升C小調 | Op. 27 No. 1 | 1835 | 1835 | ||
8 | 降D大調 | Op. 27 No. 2 | 1837 | 1835 | ||
9 | B大調 | Op. 32 No. 1 | 1837 | 1837 | ||
10 | 降A大調 | Op. 32 No. 2 | 1837 | 1837 | ||
11 | G小調 | Op. 37 No. 1 | 1840 | 1838 | ||
12 | G大調 | Op. 37 No. 2 | 1840 | 1839 | ||
13 | C小調 | Op. 48 No. 1 | 1841 | 1841 | ||
14 | 升F小調 | Op. 48 No. 2 | 1841 | 1841 | ||
15 | F小調 | Op. 55 No. 1 | 1844 | 1842–1844 | ||
16 | 降E大調 | Op. 55 No. 2 | 1844 | 1842–1844 | ||
17 | B大調 | Op. 62 No. 1 | 1846 | 1846 | ||
18 | E大調 | Op. 62 No. 2 | 1846 | 1846 | ||
19 | E小調 | Op. 72 No. 1 | 1855 | 1827-29 | ||
20 | 升C小調 | P 1 No. 16 | 1870 | 1830 | ||
21 | C小調 | P 2 No. 8 | 1870 | 1837 |
樂譜版本欣賞(魯賓斯坦演奏)
詳細樂曲分軌 |
0:00 – Nocturne No.1, Op.9 No.1
5:28 – Nocturne No.2, Op.9 No.2 9:56 – Nocturne No.3, Op.9 No.3 16:46 – Nocturne No.4, Op.15 No.1 21:08 – Nocturne No.5, Op.15 No.2 25:08 – Nocturne No.6, Op.15 No.3 30:13 – Nocturne No.7, Op.27 No.1 35:54 – Nocturne No.8, Op.27 No.2 42:11 – Nocturne No.9, Op.32 No.1 46:55 – Nocturne No.10, Op.32 No.2 52:45 – Nocturne No.11, Op.37 No.1 59:09 – Nocturne No.12, Op.37 No.2 1:06:05 – Nocturne No.13, Op.48 No.1 1:12:02 – Nocturne No.14, Op.48 No.2 1:19:23 – Nocturne No.15, Op.55 No.1 1:25:05 – Nocturne No.16, Op.55 No.2 1:30:54 – Nocturne No.17, Op.62 No.1 1:37:46 – Nocturne No.18, Op.62 No.2 1:43:08 – Nocturne No.19, Op.72 No.1 |
船歌
「船歌」(Barcarolle)之樂曲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據說為為船夫所唱的民歌民謠,後來到了浪漫時期,自然也成為作曲家們運用於創作中的素材。
因為船歌迎風搖曳、隨波逐流的特色,大多以6/8拍或12/8拍寫成,屬於「複拍子」節奏。也因為「複拍子」的每一大拍可再細分成三小拍,這樣的節奏更能將水面、風搖曳影的感受更加貼切地描繪出,因此船歌總是充滿了浪漫的情懷。我們可以幻想:當船槳緩緩插入水中,帶有一點阻力地快速地划出水面,這樣「落槳慢,起槳快」的動作,與「複拍子」(碰-恰-恰)的韻律可說是完全相合~因此,這麼迷人的素材,當然也成為鋼琴詩人蕭邦的創作靈感。
在蕭邦創作船歌的1846年,他進入人生最後三年光陰,疾病纏身,身體健康已大不如前;音樂中的許多美妙瞬間,也展現出他柔情似水的一面。音樂架構並不複雜,屬於帶有前奏的「A-B-A」奏鳴曲快板曲式:3小節淡雅精緻的前奏,揭開了樂曲的律動感,鋼琴的左手出兩大拍伴奏音型,帶出了音樂的色彩與速度,而右手精緻、柔美、綿長的旋律,是典型蕭邦音樂之美;中段帶來更多驚喜,如同船隻啟航之後,旅途上一路的全新驚喜與感受,描寫鮮明;此時速度轉快,左手的韻律從兩大拍轉為一大拍,調性也從升F大調轉為A大調,非常精緻。再現之後左手改為八度音的演奏方式,也讓再現部的色彩語音響性更為開闊爽朗~結尾之前的多句即興般的浪漫,更如同在旅途結束前,對於整段旅行的美好回憶,以強奏結束,或許代表振奮的心情與正面積極的陽光態度。
一般在演奏蕭邦的作品時,必須能純熟地掌握住一種特別「彈性速度」(Rubato),不能過多膨脹自我的情緒,也不能過份地依照樂譜節奏而彈,會容易陷入死板的節奏。以《船歌》為例,每個人對於水面搖曳、波光粼粼、微風吹拂的力度以及船隻在水面擺動的幅度,肯定有著不同的想法與體會,鋼琴家們更必須善用「彈性速度」,適當地彈奏出「長樂句」與「短樂句」,才能將個人豐富的想像力與細微的觀察力表露無遺。
如上所述,「彈性速度」必須若有似無、似真似假、一推一拉之間絕不能過度僵化,更無法拿出節拍器計算…唯有將自身情感投注於「彈性速度」,完美地融入音樂律動中,才能完美傳達蕭邦音樂之律動感,以及這出色的如夢似幻情景。
《船歌》樂譜版本欣賞
五種版本:
00:00 波里尼 Pollini 08:37 齊瑪曼 Zimerman 17:30 紀新 Kissin 26:23 霍洛維茲 Horowitz 35:21 阿格麗希 Argerich |
《船歌》演奏欣賞 齊瑪曼
https://youtu.be/wiAGGWrBkr8
《船歌》演奏欣賞 鄧泰山
《船歌》演奏欣賞 特里福諾夫
《船歌》演奏欣賞
🌟曲式控請看這裡~
敘事曲
蕭邦共創作了四首敍事曲,皆為單樂章鋼琴獨奏,樂曲屬於中等長度,皆需要高彈奏技術。
敘事曲之原創,常引於文學作品,而蕭邦更是鋼琴敍事曲曲式的首創者。
趙成珍四首敘事曲完整演奏+樂譜
第一號敘事曲
G小調第1號敍事曲,作品23,於1831年創作。當時是蕭邦早年於維也納生活,受思鄉之苦,適逢波蘭發生十一月起義,因此將感受反映於此曲中。
此曲以簡短的引子開首,而此引子並不是像直觀那樣與樂曲主題無關。它為一拿坡里六和弦,營造雄偉的氣氛,並以不和諧音作結。左手的D-G-E♭和弦有一段時間未能得到解答,此部分更引起爭議,因此一些樂譜版本採納D-G-D的選奏[3]。全曲共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於引子結束後的第8小節開始,並柔和地於第68小節轉入第二主題。兩個主題轉調後再重複一次,然後第一主題以原來的調出現。最後是Presto con fuoco(帶火的急板)的尾聲,在這裏引子的拿坡里和弦與動態的旋律結合,最後雙手同時奏出一連串的八度音結束整個作品。雖然其餘三首敍事曲皆為6/8拍,這首曲的引子則為4/4拍,中間部分為6/4拍,尾聲為2/2拍[5]。
有片:什麼是拿坡里和弦
第一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第二號敘事曲
F大調第2號敍事曲,作品38,在1836至1839年分別於法國的諾昂維克和西班牙的馬約卡島創作,並獻於羅伯特·舒曼。據傳這曲受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Świtezianka的啓發,但這並未得到證實,同時第三首敍事曲也被認為是受此詩啓發[1][3]。
此曲以雙手的C音寧靜地開始,開首處標示小行板、sotto voce(盡量降低聲音)。然後樂曲在右手重覆的A音轉到下一樂段:A小調的Presto con fuoco(帶火的急板)。之後又短暫地回到第一主題,並作了旋律上的變更。然後第二主題再度出現和加以發展,最後突然停止,第一主題的旋律以A小調寧靜地完結此曲。
第二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第三號敘事曲
A♭大調第3號敘事曲,作品47,1841年始作,據傳受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Undine的啓發[3],但亦有人認為是Świtezianka[1]。它為降A大調,稍快板。
此曲開首為一與主題關係不大的長引子,註dolce(愜意),但它在之後會重新出現。下一主題以mezza voce(中音量)出現,以交替彈出兩個八度的C音開始。很快它以F小調的狂暴樂段代替此主題。此主題及八度音之後以較柔和的形式出現一遍,然後第三次出現時主題由C音轉為A♭音,很快樂曲轉調至升C小調。回復原本的調後不久開首的引子再次出現,但這次顯得較為渾厚,此時第二次重複主題時曾出現的十六分音符樂段再出現,最後以四個和弦完結樂曲。(取自維基百科)
第三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第四號敘事曲
F小調第4號敘事曲,作品52,此曲在1842年在法國諾昂維克和巴黎創作,在1843年訂正。根據舒曼的說法,此作是受到亞當·密茨凱維奇詩作The Three Budrys的啓發,該詩講述三兄弟被父親派去尋找寶藏,以及他們偕同三名波蘭的新娘回家的故事[7]。
此曲為F小調,6/8拍,註為動態的行板。在7小節的引子後為第一主題,主題出現四遍後,第二主題開始和它糾纏在一起,樂曲主體以一連串的激昂和弦,然後為五個平靜的和弦作結。主體以後是一段彈得極快、以對位法創作的尾聲。此曲為四首敍事曲中最完整地使用對位法的作品,也被許多鋼琴家視為當中需要最多技術和音樂的表達的作品。(取自維基百科)
第四號敘事曲
齊瑪曼版本+樂譜
四首敘事曲 結尾段落之比較
趙成珍演奏版本
2017年 趙成珍現場 Live’
詼諧曲
蕭邦四首詼諧曲 創作年份: 蕭邦的四首詼諧曲完成於1831-1843年間: 《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完成於1831年。 《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完成於1837 年。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完成於1838-40年間。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完成於1842-43年。
*四首詼諧曲之拍號恰巧皆為3/4拍,可見得蕭邦對於詼諧曲之定義與設計非常明確。
一起來看四首詼諧曲之樂曲開頭 3/4拍拍號 譜例:
《b 小調第一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降 b 小調第二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升 c 小調第三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樂曲開頭譜例:
而蕭邦的四首詼諧曲,除了在拍號的統一之外,我們亦能夠從各自的簡易曲式,看出他正在建立自由架構的創作特質: *《b小調第一號詼諧曲》為複合式的大三段體。在綿延不斷前進的音型中,以重音及休止符穩定其節拍韻律。 *《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為複合式的大三段體。運用休止符作為連接句,也以不同的節奏型態穿插 在節拍裡作為對比。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為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運用動機的變化及連結線影響節拍的韻律,使樂曲在不同段落的氛圍有所改變。 *《E大調第四號詼諧曲》為一拱形架構的複合式三段體。素材交疊貫穿在全曲,運用附點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交替形成對比。 這四首詼諧曲,本質上都擁有「複合」「創新」「自由」的特質,但又各自隱含著嚴謹的架構與美妙的旋律。 且除了《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採用去發展部的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之外,皆為三段體自由曲式。 由此可見蕭邦在創作時,想將浪漫想法注入傳統古典時期的樂曲框架,卻又同時追求創新的熱切創作慾望。
筆者備註: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翻譯為「複三段式」,又被稱為「小步舞曲曲式」(Minuet and Trio Form),包含了小步舞曲(Minuet)、中段(Trio)兩大部份。 這兩個部分之調性關係通常為關係大小調,演奏完中段部分之後,通常會重頭再次反覆小步舞曲,故聽起來是三個段落,但實際上是兩個大段落。也由於小步舞曲(Minuet)與中段(Trio)皆為二段體,也因此稱為「複合式三段體」。
「複合式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 Form)曲式圖解:
*四首詼諧曲 搭配譜例欣賞(2000年 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李雲迪演奏)
*齊瑪曼 演奏第1號詼諧曲:
Zimerman play Chopin Scherzo in B-flat minor, op. 31
*阿格麗希 演奏第2號詼諧曲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Scherzo No. 2(1966)
*紀新 演奏第2號詼諧曲
Evgeny Kissin: Chopin – Scherzo, No. 2, Op 31 (Tel Aviv, 2011)
*阿格麗希 演奏第3號詼諧曲
Martha Argerich Scherzo 3 cis-moll op.39(Chopin Competition 1965)
*劉曉禹 Bruce Liu演奏第4號詼諧曲
F. Chopin “Scherzo in E major, Op. 54”
奏鳴曲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2015年首獎趙成珍
00:00 Grave – Doppio movimento
05:21 Scherzo
11:30 Marche funèbre
19:32 Finale
2010年首獎 Yulianna Avdeeva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樂譜版本
MVT I – Allegro Maestoso
EXPOSITION 00:00 – Theme Group 1, Theme 1 (Note that the contour of the first two bars, including the upbeat, is motivically linked to the Theme Group 2, Theme 1) MVT II, Scherzo: Molto vivace 09:41 – Scherzo (Note the structural link between with the trio in the melodic outline in RH of the first two bars of the scherzo – it mirrors the top voice of the trio) 11:51 – Scherzo MVT III, Largo 12:28 – Introduction MVT IV, Finale: Presto ma non tanto 21:37 – Introduction |
2010年三獎 Daniil Trifonov
2015年第二獎Charles Richard-Hamelin
阿格麗希
Chopin: Piano Sonata No. 3 b-Minor, Op. 58 (Olga Scheps live)
前奏曲
蕭邦24首前奏曲, Op. 28 簡介
24首前奏曲, Op. 28作於1835-1839年,出版於1839年,為具備全部24調的前奏曲集。部分前奏曲完成於1838-1839年的冬天,當時蕭邦與喬治·桑及其孩子在西班牙馬約卡島的法德摩薩,以避過巴黎濕冷潮濕的天氣[2]。蕭邦將此作品之德文版本獻予德國作曲家及鋼琴家Joseph Christoph Kessler[3](因為他十年前將其24首前奏曲, Op. 31題獻給蕭邦),法文版本蕭邦則獻予出版商及鋼琴製造商Camille Pleyel(他以2000法郎委託創作此作品)[4][5]。
蕭邦創作此作品時參考了伊格納茲·莫謝萊斯的前奏曲集, Op. 73與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的前奏曲[6]。雖然當時前奏曲通常為演奏的引子,但蕭邦的前奏曲之設計為為獨立的作品,其本身能傳達一些意念。
此外其前奏曲順序以五度圈排列大調,然後再在每一個大調後加以其關係小調(C, a, G, e, …)。由於此順序依從音樂上的和聲,一些意見為蕭邦認為當中的前奏曲應該連續演奏[6],但也有意見認為蕭邦作曲時沒有這樣的看法[7]。
蕭邦本人並沒有在任何一場演奏中表演多於四首前奏曲[5],但自法國知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起,便不斷有人將整套前奏曲集演奏。如今的蕭邦鋼琴大賽,也在第三輪指定曲中,將蕭邦前奏曲全集列為與奏鳴曲同等重要的樂曲曲種。
蕭邦前奏曲在曲式部分,缺乏明確規範的架構,有些創作亦十分短(12至90小節),使不少人感到錯愕[8]。
舒曼在其樂評形容作奇怪的作品:「它們是速寫、練習曲的萌芽;又或是廢墟、散支鷹羽、紊亂且令人困惑之物。」然而李斯特卻評論:「它們為富詩意的前奏曲,正如一名偉大的詩人會將其靈魂置於美好的夢境中。」
樂譜版本 Rafał Blechacz
No.1 – 00:00 (Note the subtle textural shift at 00:23) No.2 – 00:37 No.3 – 02:42 (Note how carefully the detached nature of the melody is observed,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on tiny harmonic changes, such as the C-natural at 2:54) No.4 – 03:37* (A marvellous rendition. Note how the surprising dynamic range matches the important harmonic shifts, the LH sotto voce, and the rubato used to lengthen the last beat of the bar when there’s a dotted quaver – semiquaver subdivision of the beat. This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element of the prelude which divides it up into its constituent sections.) No.5 – 05:32 (Note the clarity of the voicing and the way Blechacz begins the piece.) No.6 – 06:06 (Note the crescendo – decrescendo arc of the LH) No.7 – 08:07 No.8 – 09:01* (A fantastic rendition. Perfect dynamic control (10:07 and 10:25 are representative), and some incredible textural shading (the second or so at 09:26, the LH countermelody at 10:12).) No.9 – 10:54 (Note the doubled bass at 11:54, and the sudden dynamic shift and emphasis on the LH countermelody that highlights the harmonic change at 11:23) No.10 – 12:25 No.11* – 12:58 (Another gem. Note the anti-crescendo at 13:08 leading to the beautifully tender sequence at 13:10, and the bass shading at 13:18 leading to the emphasis on the LH immediately after). No.12 – 13:36 (Note the textural changes at 13.57) No.13 – 14:59 No.14 – 18:06 (Note the countermelodies, and how they are shaped to emphasised harmonic shifts) No.15* (Raindrop) – 18:41 (The whole thing is a study in legato and sotto voce, really.) No.16 – 23:23 No.17* – 24:30 (Superb voicing throughout. One example is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a lower voice at 26:17) No.18* – 27:19 No.19 – 28:21 (Note the textural clarity.) No.20* – 29:40 (Note the brilliant decision to emphasise the inner voice at 30:43, which demonstrate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prelude, viz.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lude’s two apparently disparate sections: the opening theme, and the chromatic theme.) No.21 – 31:26 (Note the legato swell of the LH, and the hushed brightness of 32:05, with the LH nearly silent) No.22 – 33:08 No.23* – 33:46 (Note the legatos and the subtle pedalling to ensure no trills are smudged.) No.24* — 34:42 (Note yet again the melodic clarity and the entrance of the un poco espressivo at 35:55). |
趙成珍現場Live’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rek),原為波蘭一種民間舞蹈,其形式現在仍保留在許多芭蕾舞舞劇中,其音樂經過蕭邦等人的發展後,已成為古典音樂中一種經典舞曲。
瑪祖卡起源于波蘭中部馬佐夫舍地區,其名也很可能來源於該地名。18世紀後,瑪祖卡舞風靡全歐洲,成為各國宮廷和上層社會舞會中常見的一種舞蹈。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在父與子中均有關於瑪祖卡舞的情節。
瑪祖卡是一種男女集體舞,由男舞者占據主導地位,決定舞步種類、輕重和速度,而女舞者則以輕快的舞步圍繞男舞者。瑪祖卡主要的舞步以滑步、腳跟碰擊、雙人旋轉和男舞者單腿脆地,女舞者繞行為主,舞步比較複雜。
柴可夫斯基在其芭蕾舞劇天鵝湖和睡美人中均安排了大段的瑪祖卡,因此瑪祖卡舞步時至今日亦是芭蕾舞者必學的舞步。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Mazuka)音樂類似於華爾茲,為3/4拍,但常在第二拍予以加重。著名作曲家如蕭邦、格林卡、亞歷山大·鮑羅丁、德布西等均創作過瑪祖卡舞曲音樂。
補充:
今日的波蘭國歌即是一首瑪祖卡舞曲。
延伸欣賞與比較
Chopin : Mazurka Op. 67, No. 4
紀辛 op.67 No.4
Yulianna Avdeeva op.67 No.4
阿方納西耶夫 op.67 No.4
樂譜版本 Op.6 – Op.41 (Fialkowska)
樂譜版本 Op.50 – Op. Posth (Fialkowska)
魯賓斯坦馬厝卡全集錄音
傅聰瑪祖卡舞曲集
延伸閱讀
蕭邦鋼琴大賽 第一輪曲目導聆欣賞
蕭邦鋼琴大賽 第二輪曲目導聆欣賞
延伸補充
蕭邦鋼琴大賽介紹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5-01-2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寫下四百多首各類型協奏曲,對協奏曲形成的發展與小提琴演奏技法,
2025-01-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獵劇本高手、獵旋律高手、獵豔高手」:普契尼生平與他的音樂
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歌劇裡,普契尼就佔了三齣。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流淌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