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雅痞書店:法國音樂藝術 PART.2 《巴黎的絕美詠嘆》談法國歌劇
All about French grand ope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巴黎的絕美詠嘆》談法國歌劇
課程主講人:
歷史最悠久的德勒斯登國家愛樂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有片:
德勒斯登 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劇院介紹
最早的歌劇
有片:
歌劇起源影像與音樂補充
歌劇於16世紀末誕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家族梅第奇(Medici)家中聚會,他們熱衷於藝術形式討論,致力於恢復古希臘時期的戲劇表演方式,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
這群人的組織,現在被廣泛地稱為「佛羅倫斯小廳集」:
他們的一致意見認為「複音音樂」(Polyphony)會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因此主張採用「單聲部旋律」(Monody)方式演唱。
複音音樂譜例:
蒙台威爾第的牧歌
單音音樂譜例
葛利果聖歌
並且在逐漸實踐中更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於整部戲劇中。
因此這樣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表演方式,定義了歷史上最早的歌劇形式。與同樣盛行於義大利的「田園劇」(the pastoral drama)時期互相銜接,成為了現在歌劇表演形式的先驅。
關於歷史第一部歌劇的兩種說法
歷史上的第一齣歌劇,通常是指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作曲的《達芙妮》(Dafne)。但由於《達芙妮》的樂譜散失不全,因此僅能演出部分音樂。
人們通常也將3年之後,也就是1600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佩里與卡契尼作曲,且全劇完整保留的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視為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這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完整歌劇」的說法。
有片:
Jacopo Peri介紹
延伸欣賞:
卡契尼也是美聲唱法(Bel Canto)重要的開啟者,對義大利歌劇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Sumi JO 演唱 Caccini的《聖母頌》
有片:
Peri:歌劇《尤莉蒂斯》(Euridice)
Jacopo Peri: ⟨Un di soletto⟩ from《尤莉蒂斯》(Euridice)
歌劇的發展
蒙台·威爾第
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神話氣氛和詩意讓人沉醉。
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Monteverdi 1567~1643),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創作的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蒙特威爾第不僅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也是巴哈之前最負盛名的義大利音樂家。
蒙台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台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台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有片:
蒙台威爾第 介紹
17世紀末至17 世紀末,隨著音樂發展的輝煌年代到來,產生了幾位劃時代的音樂家,其中對於歌劇產生最大影響的,便是義大利的多明尼可·史卡拉第與德國(英國)的韓德爾。
亞利山卓·史卡拉第
義大利作曲家亞歷山卓·史卡拉第(1660 – 1725),他一生共寫了115部歌劇,確定了歌劇序曲「快-慢-快」與歌劇詠嘆調的「ABA」之基本形式,並在A段反覆時加上裝飾音及華彩段,極大地發展了人聲的歌唱藝術,豐富了歌唱的表現力,推動了歌唱技術的提高。
亞歷山卓·史卡拉第:拿坡里風格歌劇序曲(三樂章)
00:00 first movement
00:39 second movement
01:27 third movement
Alessandro Scarlatti:歌劇《Il Primo Omicidio》錄音
那不勒斯最古老的歌劇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聖卡洛劇院(Teatro di San Carlo)是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的里雅斯特與特倫托廣場,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持續使用的歌劇院,被列為世界遺產。劇院得名於波旁王朝國王卡洛斯三世,開幕於1737年11月4日(國王的命名日),擁有3000個座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
有片:
聖卡洛劇院介紹
聖卡洛劇院 外部照片
聖卡洛劇院 內部照片
1816年2月13日遭遇祝融之災的聖卡洛劇院
1830年代浴火重建的聖卡洛劇院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只顧炫耀技巧的不良風氣,當時歌劇舞台上活躍著閹人歌唱家,人們挑選出一些音色優美的男孩,給他們進行了閹割手術,使他們在能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時也保存了男子歌唱的力度;另一種不良現象是,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引進某些與劇情關係不大的奇特情景,豪華的布置或盛大的場面,以及幕間雜耍表演等等。
這樣做其實大大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因此使得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
Alessandro Scarlatti, Giuditta (1697) “Dormi o fulmine di guerra”
Filippo Mineccia Countertenor
歷史上最後一位閹聲男高音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韓德爾的歌劇創作
韓德爾時期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Castrato),他所創作的許多歌劇主角也都是寫給閹伶。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是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女高音詠嘆調。原詞是「遠離荊棘,摘下玫瑰」(義大利語: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是著名的歌劇選段。歌劇《里納爾多》是韓德爾為閹人歌手(Farinelli 法瑞奈利)所寫,描寫十字軍東征英雄騎士里納多與大馬士革的異教徒魔女阿米蕾娜(Almirena)的故事。《讓我哭泣》是第二幕中 Almirena(阿米蕾娜)所唱的哀嘆、悲痛的詠嘆調。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中文歌詞版本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Joyce Didonado 現場 Live’
歌劇改革.葛路克
十八世紀葛路克歌劇改革的起因,主要有鑒於歌手隨意添加裝飾音而產生。由於當時歌手不按照樂譜演唱的舉動,使原來的劇情受到極大的變動與損害,葛路克立志改革歌劇的舉動,在崇尚義大利歌劇的音樂家與學者們引起不小的回響,有人贊成,有人則持反對意見。相關爭論後來甚至演變為巴黎社會的政治鬥爭。
葛路克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歌劇型式進行改革,主張「音樂要為戲劇服務」,而且提出表現純樸以及簡化炫耀技巧的主張,以追求戲劇的真實性。
他將原來由大鍵琴伴奏的宣敘調改成管弦樂伴奏,縮小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差距。他的經典代表作《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idice)雖然在維也納首演時並未受到熱烈的歡迎,但是當時的瑪麗亞‧德蕾西亞女王卻因為大受這部劇作的感動而對葛路克賞賜重金。
克利斯杜夫·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ydice),優美的詠歎調膾炙人口。
葛路克:《奧菲歐與尤麗狄西》歌劇全劇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上)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芭蕾版本全劇(下)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愛神告訴奧菲歐,若是通過諸神試煉,便可從冥府救回愛妻,使她復活。
為了到幽冥地獄找回妻子尤麗狄西,奧菲歐毫不猶豫的踏上黃泉路;冥王答應讓妻子尤麗狄西回到人世。
條件是:返回人世前,奧菲歐絕對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海頓到貝多芬與奧芬巴赫,皆這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留下美妙音樂。
故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菲歐是音樂藝術之神阿波羅之子,母親為九位掌管音樂的繆思女神之一;據說他的琴聲非常溫柔動聽~驚天地,泣鬼神,能讓河川改道,頑石點頭;能治癒紊亂的心,連最兇猛的野獸聽了也會馴服得像綿羊。
青蔥明淨的原野上,新婚的遊吟詩人奧菲歐和美麗的尤麗狄西,被牧羊人載歌載舞的簇擁著。美好的祝願,情意綿綿的互訴衷腸,還有愛情的誓詞,伴隨著鳥鳴和悠揚的琴聲,愛情融洽、深刻,樂也融融的景象。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暫。 婚後不久,一天奧菲歐正在和牧羊人談論詩歌,一位女使者帶來了可怕消息:尤麗狄西被毒蛇咬死了!
奧菲歐向蒼天呼喚 “ 親愛的尤麗狄西,妳在哪裡?在陣陣風中灑下淚水和無盡的哀思。
回答的只有山谷的回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伴我哭泣。
神啊,讓她回來吧,否則我也隨她一道死去。” 悲哀的歌聲驚動了愛神,她溫柔的告訴他,尋覓尤麗狄西唯一的路徑 “渡過緩緩流淌的危險「冥河」,穿過危險、黑暗無邊的深淵…… ” 。
奧菲歐毫不猶豫、不畏艱辛的決定踏上黃泉路,到幽冥地獄去找回尤麗狄西,愛神也張開雙翼隨行。
驚濤激浪,水深流急。一葉舟船在緩緩靠近。那是陰間鬼渡的可怕船夫,日夜不停的載渡亡魂前往黑暗的冥府。船夫拒絕了他們,因為地府不能接納帶著希望和愛的天神與活人。愛神只得離去,奧菲歐卻堅定的彈起了金琴。船夫招架不住沉沉睡去。奧菲歐跳上小船,蕩起船槳,直向地獄的深處划去。
船兒越過漆黑的泥沼。罪孽深重的亡魂,在火海和冰都中載沉載浮,受著煎熬。“ 膽大妄為之徒,竟敢來到冥府…… 讓復仇女神撕裂他的心,讓守地獄之門的惡狗嚇掉他的魂。” 惡鬼們在船兩邊伸著手,大聲向奧菲歐叫囂。
威嚴的冥王和他的妻子掌管著龐大的地獄王國,高高坐在噴射著火焰的寶座上。奧菲歐從容勇敢的來到冥王面前,彈琴並高歌陳情:「我內心的巨大痛苦,使我痛不欲生,請你們能瞭解失去愛人的滋味。求您慨然的應允,讓我帶走我的妻子,讓她回到我的身邊。」這歌聲鏗鏘響徹了整個幽冥,鬼魂們都唏噓不已。
連冥王的妻子為奧菲歐求情,冥王也終於動了惻隱之心,傳召來尤麗狄西的魂靈,讓她和奧菲歐回到人世。但條件是在沒跨出地獄之門前,奧菲歐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奧菲歐穿過層層幽暗急急前行,後面跟著亡妻的靈魂。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僅僅還距一步之遙,人世的光明已經從地獄之門的外面映射進來了。但此時,奧菲歐鬆懈大意了,忍不住回頭一望愛妻尤麗狄西…
他戰勝了艱險死亡,卻被自己的心擊潰。轉瞬間,尤麗狄西被死神再次帶走,永遠的消失了。
什麼是法國大歌劇?
「大歌劇」(Grand Opera)主導了19世紀巴黎的劇院,這個專有名詞經常用來指「19世紀起,巴黎歌劇院所製作的歌劇」。「大歌劇」在這個時期起,通常為「嚴肅的」、「正式的」、「悲劇性」的歷史劇做為製作主軸。而告製作預算的精良舞台佈景,配有芭蕾舞、現場管弦樂團演奏與當時歌劇領域中的世界知名歌手更是大歌劇必備的要件。
整體來說,大歌劇的舞台設計、服裝和佈景總是非常壯觀而華麗,如果放在今日的話,就如電影界的好萊塢大片可相媲美(XD)。
但法國大歌劇,顧名思義雖主要與法國作曲家有關,但嚴格來說,這種音樂類型還包括了當時被法國巴黎創意文化所吸引,或由歌劇院所邀約之義大利與德國等不同國家之藝術家所創作之作品。
歷史正劇為主流素材
為了突顯大歌劇的格局與重要性,歷史事件常常是大歌劇所選擇的主題。
作曲家奧柏(Auber)的歌劇 《波爾蒂契的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五幕製作1828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時受到廣泛的好評,被認為是開拓法國莊重歌劇的代表作品,因劇中主角之名而,又稱為「馬薩尼洛」(Masaniello)。
故事概說
拿坡里總督的兒子阿封斯要娶西班牙公主艾薇拉為妻,然而他隱瞞了自己曾愛上過漁夫馬薩尼洛的妹妹法尼拉:一個美麗善良的啞女的經歷(其時總督為讓兒子斷絕與啞女的戀情,早就將啞女法尼拉囚禁)。
當阿封斯與公主結婚時,突然見到了法尼拉而甚感驚慌,在公主追問下說出了過去與其相愛的經歷,公主原諒了他。
後來馬薩尼洛號召人民起來推翻西班牙統治者,並決心為妹報仇。
他率眾殺進宮殿,阿封斯與艾薇拉求馬薩尼洛和法尼拉給一條生路,馬薩尼洛同意了,但漁民們斥責馬薩尼洛這是背叛革命,並暗中在他的酒中下了毒。
之後阿封斯捲土重來復仇,法尼拉請求他們不要殺她哥哥,但他們說馬薩尼洛已被自己的同伴所殺,善良的法尼拉跳入維蘇威火山口自殺。
歌劇在巴黎首演轟動一時,它強烈的戲劇性使華格納大為激動,並據此寫成了《黎恩濟》。
1930年在比利時公演時,衝擊力之強烈,推動了比利時人民的起義,促進了獨立的比利時政權的建立。
《波爾蒂契的啞女》(1828 年)是法國最早流行的革命史詩之一,當時在歌劇院舞台上現場描繪了維蘇威火山的噴發。
歌劇 《波爾蒂契的啞女》序曲
《波爾蒂契的啞女》序曲,也常被稱呼為“馬薩尼洛”序曲,奧柏作於1828年。
序曲採用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情緒狂熱。序曲一開始即為迅速極快的快板,B大調,4/4拍,三段體曲式。全曲演奏時間8分30秒左右。
在其後的大歌劇作品中,也陸續描繪了當代或過去知名的歷史事件,例如:拿破崙在革命戰爭中的勝利以及他登基為皇帝的統治。
作曲家麥亞白爾(Meyerbeer)寫作於1827年至1831年間的歌劇《魔鬼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被認為是巴黎歌劇院最早的大型歌劇之一,此劇也正是法國大革命後,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的第一部全新作品,同樣為五幕大製作。
當時原本國營的巴黎歌劇院,已被大革命之後的新政府私有化。
歌劇《魔鬼羅伯特》於1831年11月21日在歌劇院首演後立即大獲成功:戲劇化的音樂、充滿衝突感的和聲與震撼的管弦樂演奏效果、戲劇化的情節、明星歌手和轟動一時的舞台效果,都讓此劇成為音樂界的話題之作。
據說當時在巴黎定居的作曲家蕭邦都不得不讚嘆:「如果要說自己曾經在歌劇院裡看到過輝煌的作品,我會懷疑它是否能達到《魔鬼羅伯特》的製作水準…《魔鬼羅伯特》所表現出的輝煌……這是一部真正的傑作……麥亞白爾使自己不朽。」
而《魔鬼羅伯特》不但開創了麥亞白爾以作曲家身份在歐洲的聲譽,且當時的歌劇院新任總監路易斯-德西雷·韋龍(Louis-Désiré Véron)以作為新歌劇流派的推動者之聲譽亦隨之名揚歐洲。這部歌劇也對芭蕾舞在歌劇中的運用與發展產生了影響,更在當代法國文學中經常被提及和討論。
整個19世紀,《魔鬼羅伯特》一直是歌劇院的寵兒,進入20世紀之後反而名聲不若以往,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被忽視,逐漸地也在二十世紀末開始復興。
《魔鬼羅伯特》的第三幕修女之舞芭蕾場景(1831年首演製作繪圖)
Meyerbeer “Robert le diable” (Paris 1985年 珍貴版本)
《魔鬼羅伯特》中的芭蕾音樂
《魔鬼羅伯特》的當代製作場景
接下來1836年,繼《魔鬼羅伯特》之後不久,同樣由麥亞白爾所創作的歌劇《胡格諾派》(Les Huguenots),劇本由Eugène Scribe 和 Émile Deschamps 創作,五幕製作,於1836年2月29日在巴黎首演之後再次大獲成功,也被認為是法國大歌劇中最受歡迎和壯觀舞台之例,是 19 世紀所有大歌劇中最成功的一部。
歌劇《胡格諾派》巴黎歌劇院2018年之全新製作
Nobles seigneurs, salut! (Lea Desandre)
《胡格諾派》(Les Huguenots)中的群體舞蹈場面
接下來在1840和1850年代,巴黎歌劇院陸續上演了許多今天被視為經典的大型歌劇,例如:董尼才第的《唐·塞巴斯蒂安》(Dom Sébastien,1843)、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耶路撒冷》、《西西里的晚禱》(Les vêpres siciliennes,1855)與《唐卡洛》(Don Carlos)等等,均為義大利作曲家受邀至法國巴黎歌劇院之重要製作。
【中文字幕】威爾第歌劇《西西里晚禱》名曲〈謝謝,親愛的朋友們〉
威爾第:〈我想再聽聽你的聲音〉,選自歌劇《耶路撒冷》
Juan Diego Florez – Je veux encore entendre
而法國作曲家查爾斯·古諾(Charles Gounod)的《浮士德》(1859)、《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作品,也都是定義了法國大歌劇黃金時代的重要作品…
董尼才第的《唐·塞巴斯蒂安》
《唐·塞巴斯蒂安》(Dom Sébastien, Roi de Portugal)葡萄牙國王:唐·塞巴斯蒂安,是董尼才第創作的五幕法國大歌劇。劇本由Eugène Scribe編寫,改編自Paul Foucher的同名戲劇《Don Sébastien de Portugal》,該劇於1838年11月9日在聖馬丁門劇院首演。這是一部關於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1554-1578年)和他1578年遠征摩洛哥所發生的不幸故事。
這部歌劇於1843年11月13日在巴黎歌劇院的 Salle Le Peletier 首演。這也是董尼才第在感染梅毒而發瘋之前完成的最後一部歌劇。
Lawrence Brownlee – Dom Sébastien “Seul sur la terre” – Donizetti: Richard Tucker Opera Gala 2016
延伸閱讀
威爾第的大歌劇《唐卡洛》
古諾:歌劇《浮士德》
《浮士德》(法語:Faust)為法國作曲家古諾所創作的五幕大歌劇。劇情根據德國大文豪哥德的悲劇《浮士德》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所改編,劇本創作者為法國劇作家巴比耶(Jules Barbier)與卡雷(Michel Carré),根據卡雷之劇作《浮士德與瑪格麗特》(Faust et Marguerite)所撰寫。《浮士德》在1859年3月19日於巴黎的抒情歌劇院(Théâtre Lyrique)首演。(本段簡介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供參考)
《浮士德》完整歌劇欣賞
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部歌劇,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戲劇,於1867年4月27日在法國巴黎抒情劇院首演,該部歌劇共五幕。故事講述二人於舞會一見鍾情後方知對方身份,最後二人為了在一起,茱麗葉先服假毒醒來發現羅密歐自盡,也相繼自盡。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本段文字取自百度百科,附上連結以供參考)
《羅密歐與茱麗葉》完整歌劇欣賞
比才四幕歌劇-《卡門》(Carmen)
時間:1820-30年前後
地點:西班牙 塞維里亞(Seville)
原著: 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
劇本: 亨利.梅拉(Henri Meilhac)、路德維克.哈勒維(Ludovic Halévy)
1875 年 3 月 3 日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主要登場角色與音域
卡 門 / Carmen 吉普賽女郎,煙廠女工 / 次女高音
唐賀塞 / Don Jose 騎兵隊下士/ 男高音
蜜卡耶拉 / Micaela 唐賀塞的未婚妻 / 女高音
艾斯卡密羅 / Escamillo 鬥牛士 / 男中低音
丹凱羅 / Dancairo 走私客 / 男中音
雷門達多/ Remendado 走私客 /男高音
弗拉絲基塔 / Frasquita 吉普賽女郎,
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麥賽德絲/ Mercedes
吉普賽女郎,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
祖尼卡 / Zuniga 騎兵隊隊長 / 男低音
其他角色:
煙草廠女工、騎兵隊官士兵、走私客...等
華麗聚焦:《卡門》雙長笛演奏專輯
長笛:林仁斌
長笛:周欣穎
鋼琴:陳育志
歌劇觀點
當今全世界歌劇作品中,最讓人耳熟能詳且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應該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回答是:「《卡門》」!
確實,《卡門》在全球各大歌劇院的上演率遠遠高於其他作品,但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在1875年首演時居然是失敗收場,讓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深受打擊,雖然後來仍持續加演的45場,但是到了第33場6月3日時,便抑鬱而終,享年僅僅37歲…。
在《卡門》原著中,作家梅里美以相當驚世駭俗的手法,描寫了這位美麗、充滿魅力,但卻不受任何宗教規法約束,在戀愛自主權上高度提倡自由的女主角~卡門.西塔(Carmencita),在小說中,卡門的言行雖然都比起歌劇放浪形骸許多,但是追求「自由」的信念,則是觀看此劇時大家應該注意的焦點之一。(文/ 林仁斌)
歌劇欣賞(中法字幕)
講到《卡門》,當然絕對不能錯過哈巴奈拉舞曲
還有第一幕中,卡門誘惑著唐賀賽時所唱的《塞桂第拉舞》
塞桂第拉舞 · Seguidilla · 名詞解釋:舞名。
此舞的形式為西班牙式的摩里斯舞,源自阿拉伯的塞格德西亞舞(Seggedehiyya),即「人之序舞」之意。(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傑西.諾曼的 Seguidilla 舞曲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4-11-28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 華麗聚焦~寫實主義歌劇:五大寫實主義歌劇巡禮(三)威爾第:《遊唱詩人》
威爾第《遊唱詩人》(Il_trovatore)是改編自Antonio_Garc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