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五)流浪者之歌~從名曲賞析深入樂曲意涵
All about Zigeunerweise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流浪者之歌》~從名曲賞析深入樂曲意涵
西班牙小提琴鬼才薩拉沙泰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音樂創意與旋律來自於歐洲分佈最廣的吉普賽民族,能歌善舞,更能以音樂表達生活裡的哀與愁。
本場講座,林仁斌老師將為您詳細解說這首世界名曲的內在意涵、音樂的前世今生故事與與薩拉沙泰的精彩賞析。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
特別課程 蕭邦大賽講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9/10週五晚上班,共8堂)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三期)-經典歌劇(9/28週二下午班,共4堂):認識歌劇X經典愛情X大師巨作
週四班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電影音樂(9/23週四下午班,共4堂)
西班牙小提琴兼作曲家薩拉沙泰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帕布羅·薩拉沙泰(西班牙語:Pablo de Sarasate,1844年3月10日-1908年9月20日),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出生於潘普洛納的一個軍官家庭。他5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據說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便精通所有演奏技巧。
8歲時薩拉沙泰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二世表演,深獲其讚賞,贈送名貴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其後西班牙王室負擔了其所有的學費。1856年他12歲,決定赴巴黎音樂學院學習。
令人惋惜的是他與母親搭車前往巴黎時,母親因為心臟病突發而死在兩國邊界的火車上,幸而得到西班牙領事的協助,薩拉沙泰順利抵達巴黎,開始追隨著名小提琴家尚·德爾菲·阿拉爾(Jean Delphin Alard, 1815-1888)學習。他的手小,但演奏技巧高超典雅、無懈可擊。
薩拉沙泰的老師 – 尚·德爾菲·阿拉爾(Jean Delphin Alard, 1815-1888)
17歲時薩拉沙泰以優異的演奏,榮獲第一獎及評審最高榮譽畢業於巴黎音樂院。
畢業後薩拉沙泰開始規劃巡迴演出。他的演奏版圖遍及歐洲、北美和南美,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純淨的音色與高超的技巧被譽為帕格尼尼再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同時也是首位留下錄音演奏的小提琴家。
演奏生涯裡,他喜愛演奏大量的歌劇幻想曲,也結合出色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自己創作了許多華麗、炫技且優美的樂曲,例如改編自比才同名歌劇的《卡門幻想曲》,是全球小提琴演奏者的最愛;而眾多當代的優秀作曲家們更為他量身訂做全新創作樂曲,例如:聖桑斯的《前奏曲與輪旋隨想曲》(1863)、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1874)、韋尼奧夫斯基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1876)等名曲,均為這幾位作曲家創作題獻給出色的薩拉沙泰的名曲。
聖桑斯的《前奏曲與輪旋隨想曲》(1863)
Camille Saint-Saë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1874)
Édouard Lalo‘s Symphonie espagnole
韋尼奧夫斯基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1876)
Henryk Wieniawski‘s Violin Concerto No. 2
薩拉薩泰之《卡門幻想曲》(1883)
我很喜愛的明日之星 – Chloe Chua 的演奏
薩拉沙泰與法國鋼琴家貝爾特·馬克思(Berthe Marx)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認識,在藝術上一見如故,兩人之後搭檔合作,一起在歐洲、墨西哥和美國巡迴演出,共演出了大約600場音樂會。(嚇)
1908年9月20日,薩拉沙泰因慢性支氣管炎在法國比亞里茨(Biarritz)去世。他將自己使用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1724)遺贈給了音樂博物館(Musée de la Musique)。這把小提琴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薩拉沙泰-史特拉底瓦里」(Sarasate Stradivarius))以紀念他。他的第二把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是製作於1713 年的 Boissier,現在由馬德里皇家高等音樂學院所有。他教過的學生中,以阿爾弗雷德·德·塞夫 (Alfred de Sève)在演奏上最為出名。
另外,在他的出生地西班牙納瓦拉自治區潘普洛納(Pamplona),也以薩拉沙泰為名,舉辦 Pablo Sarasate 國際小提琴大賽。(2009年的大賽,是由我們台灣曾宇謙奪得首獎喔🌹✨)
世界聞名.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op.20,是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於1878年完,以小提琴獨奏,管弦樂團伴奏的名曲。原曲名題「Zigeunerweisen」之原義即為「吉普賽旋律」(Gypsy Airs)之意。
「流浪者」指的是以流浪方是遍佈全歐的吉卜賽人,在西亞、非洲、澳洲和南北美都看得到他們的蹤跡。吉卜賽人擅長歌舞和樂器演奏,是天生的即興創作者,他們對歐洲各地民間音樂有深刻影響。匈牙利的查爾達斯舞曲,西班牙的弗拉明哥音樂,都具有濃烈的吉卜賽音樂特色。
薩拉沙泰於1904年留下之《流浪者之歌》珍貴錄音❤️
吉普賽人與他們的音樂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一般我們說吉普賽人,其實是羅姆人(羅姆語:Roma),也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他們是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根據維基百科內容,其他地區對羅姆人的稱呼眾多。
這些名字的現代漢語譯音有:波希米亞人(法國)、黑塔諾/黑塔娜(西班牙)、茨岡人(俄羅斯)、埃弗吉特人(阿爾巴尼亞)、羅里人(伊朗)、阿金加諾人(希臘)、阿什卡利人與辛提人等等。羅姆人稱自己為「Rom(羅姆語)」;漢語譯音為「羅姆」)。敘利亞和波斯吉卜賽人語言裡的「Dorn」(漢語作「多姆人」),在梵文對應的是「Doma」,現代印地語中則為「Dom」,意思皆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在歐洲羅姆語中,「Rom」的原意是「人」。[52]
「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但羅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常被稱為吉普賽人。在各國家來說,的確羅姆人犯罪率較高,至今有許多人對羅姆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羅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販子。
音樂介紹:吉普賽音階
圖例為常見之 C 大調音階:
而羅姆人(吉普賽人)習慣以自己的音階結構來即興演奏音樂,風格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與地域感,我們稱之為「匈牙利吉普賽音階」:
快慢風格
匈牙利語「Lassan」之意是「慢」,而「Friska」則是「快」。而吉普賽音樂裡的快慢轉換,最為精奧之處就是快慢的轉換,絕大多數的吉普賽音樂,其實就是透過快、慢結合在一起,以樂手的即興與炫技能力演奏。
慢板部分稱之為「拉散」(Lassan),多為抒情憂鬱之風格,經常搭配小提琴獨奏裝飾奏,或其他獨奏樂器之炫技導奏與間奏,緩慢而莊重、憂傷。
快板部分稱之為「富利斯卡」(Friska),即為快速而奔放的快速度樂段,熱情洋溢且帶有歌舞特質,也經常帶有各樂器精彩無比的炫技與變奏手法。
匈牙利版查爾達斯舞曲
學院派之後的新匈牙利版查爾達斯舞曲
微爵士版的查爾達斯舞曲
拉卡托許獨家的吉普賽風格匈牙利舞曲
現代的吉普賽民謠演奏
霍拉斷奏曲(羅馬尼亞風格)
吉普賽精神與信念
時間,是用來流浪的
身軀,是用來相愛的
生命,是用來遺忘的
靈魂,是用來歌唱的…
《流浪者之歌》由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段為中板的序奏。由小提琴帶領樂團演奏開場樂句之後,進入炫技而具有濃濃吉普賽風格(與音階)的首段落。
第二段為緩板部分,交織著的旋律與緊隨的裝飾風樂句。這部分的旋律大體上包含三種曲調,然後加以各種變化,或提高音域演奏,交織著各種特殊奏法。
第三段是最著名的、人人都能哼唱的吉普賽風格歌謠,憂鬱而帶著哀愁感的旋律,此旋律曲調至今仍流傳在匈牙利。
第四段則是最熱情奔放的「活潑的快板」,方才仍然唱著哀愁與悲傷的歌曲的吉普賽人,到此突然把一切煩惱拋諸腦後,奔放地歌唱而狂舞著速度急快的舞蹈。小提琴則演奏出各種特殊的技巧:跳弓演奏(Spiccato)、雙音(Double stopped)、人工泛音(Artificial Harmonics)、左手撥弦右手跳弓…等等,產生絢燦奪目的效果,最後在華麗中結束這首樂曲。
樂譜版本
海飛茲演奏
帕爾曼現場 Live’
薩拉沙泰有多紅?他的旅行演奏與心情
從他1870年抵達美國紐約之後,薩拉沙泰開始一連串的音樂會巡迴演出,在這一場又一場的音樂會的旋風之中,一方面有助於減輕他的思鄉之情,二方面有助於胎快速累積財富,而這也是他最想要的:衣錦還鄉。
從這些書信文字,我們更能感同身受當時薩拉沙泰的心情:
"週一晚上抵達時,我剛剛從艱苦而迅速的跨越[大西洋]帶來的疲憊中恢復過來,昨天我在巨大的史坦威音樂廳並在美國觀眾面前表演,受到了2,000多人的熱烈掌聲。這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這裡的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感覺就像一場夢。" (1870年4月7日)
"我開始適應我的新生活,感謝我所有的義務讓我沒有時間思考,甚至一分鐘...。我祝福Strakosch先生,他讓我每天晚上甚至白天表演。這為我創造了美好的世界;當我獨自一人在房間裡時,尤其是在晚上,我可以擺脫影響我的悲傷想法。[...] 紐約是一個悲慘的城市,它的人民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只為生意而活——其他任何事情都只是一種愛好。普通美國人是人們所能遇到的最悶悶不樂、最令人不快的人——而不是人們希望與之交往的那種人。下雪了,非常冷! – 惡劣的氣候和悲慘的城市。 "(1870 年 4 月 9 日)
"這裡的氣候很糟糕;一天之內,它可以從非常熱變成非常冷,然後變成下雪;我們一天要換三次衣服。所有這些氣候變化都讓我非常虛弱,到那天晚上我已經筋疲力盡,流鼻血了。" (1870年4月16日)
特別收錄
薩拉沙泰以故鄉Navarra為名所寫的雙小提名曲 Navarra Op.33
Paul Huang, Violin I
Danbi Um, Violin II
Orion Weiss, Piano
薩拉薩泰演奏巴赫 ⟨前奏曲⟩(1904)
Bach – Prelude from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濃濃的波希米亞風味
德弗札克:《母親教我的歌》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