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1.10.22. NSO 《北國幻夢》音樂會導聆
NSO Concert -Northland Fantas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指揮/吳曜宇 鋼琴/盧易之
音樂會曲目: 鄭雅慈:《墜落之時》(「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世界首演) 葛利格:鋼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號交響曲
音樂會資訊
「我很確定我的音樂都有一點鱈魚的味道」,透過和善的民謠元素、親人的旋律和聲,葛利格顯然成功地不透過鱈魚讓世人認識了挪威風情。作為他唯一的鋼琴協奏曲,葛利格不因譜曲時的年紀而讓此曲流於膚淺。相反地,在燦爛音色、絢麗技巧之下,更多的是對於家鄉的情感描繪。
柴科夫斯基第一次嘗試著大型交響曲的寫作時,刻印在血脈裡的鄉土情懷也成了他創作的濫觴。透過了民謠的引用、對陰鬱土地與迷霧的描繪,柴科夫斯基譜出他那「sin of sweet youth」 – 冬天的白日夢。而這寶石般的白日夢也的確不時閃爍出柴科夫斯基獨有的光芒。
演前導聆
主講人:林仁斌
時間:2021/10/22 星期五 19:00-19:20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20分鐘生存指南
樂曲解說
本場音樂會融合了北歐與俄羅斯兩位偉大浪漫後期作曲家:葛利格與柴科夫斯基。葛利格唯一的一首鋼琴協奏曲,在燦爛音色、絢麗技巧之下,更充滿許多來自挪威的旋律與家鄉的情感描繪;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號交響曲,透過了俄羅斯民謠的引用、對家家鄉土地的熱愛,更反映出如同標題一般的冬日夢,預備迎向那屬於他的萬丈光芒。
鄭雅慈:《墜落之時》(「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世界首演)
樂曲解說 此曲在描寫墜落的狀態,並不存在真正的開始與結束:我試圖利用這種不安定感突顯對於墜落過程的感知。 樂曲中運用了許多下行的快速音群與平穩的長音表現對立關係,並且加入不時的躁動及「打斷」的角色以維持不安定感,同時利用音色的對比與織度變化營造出不同層次之氛圍的墜落狀態。最後只由古鈸留下殘響,即象徵著真正的觸動不在於任何具象或抽象形式的終點,是在建立或者消失的過程中,且是延續的。
葛利格:鋼琴協奏曲
作曲家葛利格介紹:
(文字整理轉載自作家 毆頭 撰文之「北國的蕭邦 - 挪威作曲家葛利格」一文) 知名挪威作曲家愛德華葛利格(Edvard Grieg,1843-1907)於1843年6月15日,出生在挪威傳統古城卑爾根(Bergen),他在這裡度過了童年,以及成年的大部分時間。葛利格的父系與母系在貝爾根都頗具地位。父系,他的曾祖父亞歷山大(Alexander Greig,1739-1803),擔任英國駐貝爾根大使,十八世紀中從蘇格蘭移居到貝爾根,娶挪威女子,並且從事海產品貿易而致富成功。父親跟曾祖父同名(Alexander Greig,1806-1875),經營家族事業同樣被任命為英國駐貝爾根大使。 外祖父擔任過貝爾根愛樂學會首任音樂總監,母親格西娜‧茱蒂斯‧哈格魯普(Gesine Judith Hagerup,1814-1875),是貝爾根在地望族,曾經留學德國漢堡,是位詩人兼音樂家,也是葛利格音樂啟蒙的關鍵人物。 葛利格很小的時候就透露出作曲的強烈傾向,要他彈別人的音樂,他還寧願彈自己所寫的。他九歲開始作曲,浸淫在母親的詩文與音樂的教養,挪威無比的大自然風光之下,他的想像力毫無邊際的馳騁。不過當時他的作品結構略顯鬆散,直到去過德國訓練後才有明顯改善。葛利格日後也寫了許多鋼琴曲,因此被稱為「北國的蕭邦」。 葛利格為了音樂離開家鄉到萊比錫,同樣也是為了音樂回到家鄉。1858年,有「北國的帕格尼尼」之稱的挪威小提琴家奧利‧布爾(Ole Bull),推薦他到德國萊比錫學習。當時到德國學音樂是一種時尚,對於音樂表現傑出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必須。 1863年春天又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尋求發展,當時的哥本哈根是北歐的文化藝術重鎮,葛利格在那裡度過了愉快的3年,與他在萊比錫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在哥本哈根遇到了小他兩歲的表妹,同時也是歌唱家的妮娜(Nina Hagerup),兩人墜入情網並結婚,妮娜對於葛利格給予完全的鼓勵和支持,這也成為他日後成功的重要因素。 1863年在丹麥,作曲家蓋德(Niele Vilhelm Gade)經常給年輕的葛利格不少協助和鼓勵,葛利格因此開始對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等結構性樂曲的創作開始有了興趣與信心。另一位丹麥作曲家哈特曼(Johann Peter Emilius),他對北歐古代傳說的高度興趣,以及音樂中所呈現的簡潔曲風,也直接影響葛利格。 二十歲以前,葛利格的作品都是以鋼琴為主,之後認識了表妹妮娜開始寫一些獨唱曲,一生寫過兩百多首歌曲,其中非常喜歡採用挪威文學家、詩人的詞,他的歌曲大多採用挪威文、丹麥文、或是德文。 葛利格對於挪威土地的情愫早在他15歲離開家鄉前就早已萌芽,當時他的父親帶他去爬山旅行,挪威大自然的景觀留給他很深的印象,甚至讓他想成為畫家。他曾在美國傳記作家Finck的信中提到,「挪威人傳統的生活方式,挪威的傳說和歷史以及自然景觀,從早年起就在我的創作想像中留下烙印。」如今,這些美麗的挪威畫面都留在他的音樂中,他不僅是挪威國民樂派掌門人,更是第一個將大自然融入樂思的作曲家。 為了推動北歐音樂發展,葛利格與諾德拉克以及丹麥作曲家馬蒂生‧韓森、溫定、霍涅曼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名為「優特培」(Euterpe,希神話中掌管音樂及抒情詩之女神,旨在演奏當代的斯堪地那維亞音樂。)的音樂組織。優特培主要目標是協助年輕的北歐作曲家得到演出自己作品的機會,強調創作民族音樂的宗旨,葛利格自己的「c小調交響曲」、「e小調鋼琴奏鳴曲」、「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幽默曲」都是在「優特培」的音樂會上完成首演。 1883年四十歲的葛利格,領了國家的供養金將近十年、事業家庭都相當圓滿的葛利格,持續地在他的挪威音樂路上前進著,這一年他又再度前往華格納的拜魯特音樂節欣賞華格納的最後樂劇「帕西法爾」。 在葛利格六十歲生日時,曾演講表達對故鄉的感念,「我的素材取自貝爾根以及周圍的一切,這裡的自然美景、人民生活、市政成就、以及各種活動都給予我靈感。我嗅著北海碼頭上令人興奮的氣味,我確信我的音樂蘊含著鱈魚風味。」 葛利格的音樂影響了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德布西等人,當然也影響了挪威自己的當代作曲家。當年他過世時,享年64歲的他,9月9日挪威為他舉行國葬,當送葬隊伍通過的街道時,沿途的房子都披上黑紗悼念,挪威人民懷念他,因為他使得挪威的情感與挪威的生命,存在世界上每一個有音樂的地方。
a小調鋼琴協奏曲 op. 16
編制 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 兩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三部長號、定音鼓 弦樂五部
第一樂章
快板但速度適中的
Allegro molto moderato (A minor)
最有名的前奏 鋼琴獨奏樂句:
前奏 音樂欣賞
葛利格兩大音樂DNA: 二度+三度 下行五度
馬上進入第一主題:C大調旋律
第一主題 音樂欣賞:
抒情的第二主題 欣賞
第一樂章 裝飾奏
第二樂章
慢板
Adagio (D♭ major)
第一主題 溫暖的弦樂
鋼琴獨奏旋律 美極了
第三樂章
中等且充滿重音精神抖擻的快板 – 近似於急板 – 莊嚴的行板
Allegro moderato molto e marcato – Quasi presto – Andante maestoso
從第二樂章最後,鋼琴連續的長音延長,接入第三樂章:
延伸欣賞:
⟪蘇爾維格之歌⟫
劇樂《皮爾金》全劇最美的旋律 ⟨蘇爾維格之歌⟩。在劇中,蘇爾維格自始至終愛著皮爾金,並於劇中以完美的愛情拯救了皮爾金,成為了他最終的救贖。
一起欣賞由來自葛利格故鄉貝爾根的跨界女高音西絲兒·凱嘉波(Sissel Kyrkjebø, 1969-)所演唱的版本。她的聲音清純自然,以這樣的音色詮釋一生深愛著皮爾金,衷心不渝的蘇爾維格,聽起來真是令人動容~
⟪蘇爾維格之歌⟫ 中文譯詞: 冬天不久留,春天要離開,春天要離開。 夏天花會枯,冬天葉要衰,冬天葉要衰。 任時間無情,我相信你會來,我相信你會來。 我始終不渝,朝朝暮暮,忠誠地等待。 啊 ... 每天早禱時,我祝你平安,我祝你平安, 每夜晚禱時,我祝你康健,我祝你康健。 黑暗過去,光明總會出現,光明總會出現, 我死心塌地,總希望早日,你總有歸來的一天。 啊 ..
柴科夫斯基:第一號交響曲
關於第一號交響曲
柴科夫斯基的第一號交響曲 ⟪冬之夢⟫ 是他所創作的第一首大型交響曲,也是非常具有浪漫特質的交響作品,創作於 1866年 3月至 1868年初。其標題 ⟪冬之夢⟫ 是作曲家本人所題,也是六首交響曲中唯一一首作曲時即訂下標題之標題音樂。(第六號交響曲標題為 ⟪悲愴⟫,但卻是後來才附加上去之標題。)
關於創作背景
第一版 1866年
⟪冬之夢⟫ 是柴可夫斯基剛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時的創作作品,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後,柴可夫斯基也盡力力求表現,在莫斯科音樂院院長 尼可拉.魯賓斯坦(Nicola Rubinstein,1835-1881)的鼓勵下,整個夏天柴可夫斯基赴彼得霍夫(Peterhof)埋首於創作第一號交響曲之創作,經歷了大約兩年才完成。
1866年夏天,柴可夫斯基出發前往彼得霍夫附近的別墅,在那他繼續著第一號交響曲的創作工作。
他在 6月7日至19日致 Aleksandra Davydova的信中提到:「我已經創作第一號交響曲,我的健康狀況很好,除了最近太忙了,所以沒辦法整晚睡覺……」
再根據柴可夫斯基的弟弟 莫德斯特回憶,創作此交響曲時是柴可夫斯基最痛苦的時期之一:
「他的 g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標題為被稱為 ⟪冬之夢⟫ 。當時沒有任何的工作讓他需要付出這樣的努力和痛苦……儘管苦心經營和艱苦的工作,交響曲的構成充滿了困難,在推動交響樂的同時,彼得·伊里奇 的神經變得越來越緊張。由於之前不曾構思如此龐大的樂曲,交響曲這種特別艱苦的工作,導致他開始患上失眠症,不眠之夜使他的創造力在 7月底時陷於癱瘓,可怕的神經性攻擊對他的身體全都爆發。這是他一生中從未經歷過的……這種疾病最令人痛苦的症狀是可怕的幻覺,這是非常可怕的,生病導致了他四肢完全麻木的感覺...」
「因為懼怕這些神經緊張的恐懼再次發生,以至於哥哥一生都不想再於晚上工作。」
當他8月底前往聖彼得堡時,將這首未完成的交響曲拿給他的老師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以及札倫巴(Nikolay Zaremba,1821-1879)過目,結果遭受兩位老師諸多批評,讓柴可夫斯基感到非常沮喪。後於同年 11月, ⟪冬之夢⟫ 完成,這是第一版,或稱 1866年版。儘管並非完美,但 1866這年,柴可夫斯基 26歲,在身體百般煎熬與內外壓力之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首交響曲。
第二版 1874年
1866年的版本和1874年的標題和速度都相同,最大的改動在於第1樂章,初版時的第2主題,在第2版時被整個換掉。而第2和4樂章則只是作出一些短小的刪減。
就在 1874年 1月份,柴可夫斯基決定重新改寫第一號交響曲,他的隨身記事本裡記載了幾個新的主題設計與想法,於是他將這些新的想法注入再改寫之後的版本裡。多年後柴可夫斯基 於 1886年 4月 15日寫給出版商朋友 Pyotr Jurgenson 的信件裡,詳細說明了第二版的更動內容:
「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一版,我寫作於 1866年。由於首演後不夠滿意,當時根據 Nikolay Grigoryevich 的建議之下,我曾作出一些基本修改。然而直到 1874年我才正式改寫第一號交響曲的內容。在 1875年我的生日時,您送了我一份印刷總譜,這讓我非常感動。除了一些樂譜上的小錯誤之外,這份版本是正確的,都是依照我 1874年修改就後的新內容。再後來到 1883年我們準備再次演出第一號交響曲時,我依舊注意到總譜裡有許多小錯誤,不過後來我們演出時一切都已經修正。…」
信件裡還有許多針對第一號交響曲的練習彩排修正稿,後來不翼而飛。而信中內容則可見柴可夫斯基擔憂出版商的出版正確性,鉅細彌遺的個性。
在這之後還有一封給出版商 Pyotr Jurgenson 的信,信裡寫著:「我非常喜愛這首第一號交響曲,並以其中充滿許多不愉快為憾。」(”I like this symphony very much, and deeply regret that it’s had such an unhappy existence”)
1883時,柴可夫斯基也曾於寫給 Karl Albrecht 之信中,提到第一號交響曲:「儘管這首交響曲有著許多缺點,我仍為他的弱點感到滿足,因為這首交響曲是我甜蜜青春的原罪。」(”Despite all its huge shortcomings, I still nourish a weakness for it, because it was a sin of my sweet youth”)。
後來所有的交響樂團演出版,皆以 1874年第二版為主。
樂曲結構
- 第1樂章:「冬旅之夢想」,寧靜的快板(“Dreams of a Winter Journey”,Allegro tranquillo)
- 第2樂章:「荒涼、多霧之地」,如歌般從容的慢板(“Land of Desolation, Land of Mists”,Adagio cantabile ma non tanto)
- 第3樂章:諧謔曲,詼諧戲謔的快板(Scherzo,Allegro scherzando giocoso)
- 三段體樂曲,其中中段部份是選取自學生時代所作的鋼琴奏鳴曲,移調後直接套入的。
- 第4樂章:終曲,傷感的行板 — 莊嚴的快板(Finale,Andante lugubre — Allegro maestoso)
- 運用了民歌(俄語:“Распашу ли я млада, младeшенка”)。
編按:柴可夫斯基並未對第一樂章 – 寧靜的快板「冬旅之夢想」與第二樂章 – 如歌般從容的慢板「荒涼、多霧之地」之標題與副標題提出進一步說明。
樂曲配器
木管樂器: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 銅管樂器:4法國號、2小號、3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器:定音鼓、鈸、大鼓(除定音鼓外,只在第4樂章使用) 弦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樂章簡說
第一樂章
「冬旅之夢想」,寧靜的快板
在小提琴群的極弱和聲音中,第一主題由長笛與低音管同時奏出。木管裡高低兩種音色,產生出非常美妙的空靈感,彷彿帶領聽眾進入作曲家想像的音樂情境中;而這種非常俄羅斯風味的冷冽音色效果,更是許多歐洲作曲家擁有不同風味,非常值得大家品味:
第一主題之回應樂句,由雙簧管、單簧管與低音管同時奏出,非常具有節奏性,讓人充分感受到音樂律動的活力。
第一主題段落 音樂欣賞
第一樂章 第二主題。在第一主題段落不斷上行製造出越來越強的張力之後,由單簧管奏出這段美妙的旋律,瞬間平和了音樂的氣氛,也帶來更多音樂中的優美與抒情氛圍:
第二主題段落 音樂欣賞
第二樂章
「荒涼、多霧之地」,如歌般從容的慢板
第二樂章 第一主題
在開頭加入弱音器的弦樂和聲伴奏之下,逐漸升高音域,再由雙簧管獨奏奏出:氣氛非常柔和靜謐,雙簧管在優美的旋律中,伴隨著長笛活潑的第二旋律,美極了~
而從音樂中我們幾乎也能感受到柴可夫斯基筆下的「荒涼、多霧之地」這樣的世界。
第二樂章 第一主題 弱音器之弦樂前奏段落 :
第二樂章 第一主題 雙簧管優美之獨奏:
第二樂章 第二主題
在雙簧管的獨奏段落之後,中提琴+長笛共同奏出第二主題,加上雙簧管與單簧管與低音弦樂之撥弦伴奏,讓這段音樂聽起來非常悠閒,且帶著豐富的樂趣感受:
第二樂章 第二主題 中提琴+長笛音樂欣賞
第三樂章
3/8拍,詼諧的快板。
在第三樂章的設定中,我們可以見到柴可夫斯基曲式的西歐化,他選擇了貝多芬之後常用的詼諧曲作為第三樂章。
樂曲開頭是四小節木管樂器群的 32分音符前奏:
除了 3/8拍的速度與許多附點節奏變化之外,從弦樂五部的總譜中時而可見在運弓與撥奏之間變化,可見得柴可夫斯基想以更豐富的演奏技法與音色變化,營造出詼諧曲的幽默感。
第三樂章 詼諧曲 音樂欣賞
第四樂章
終曲,傷感的行板 — 莊嚴的快板
樂曲一開始,以低音管為主,彷彿緩慢而沈重的腳步般,連續兩次的三小節旋律加上延長記號,讓音樂聽起來是如此感傷。
第四樂章 開頭的憂鬱旋律
主要的慢板旋律在小提琴 I、II 與中提琴之間輪流演奏、齊奏
第四樂章 慢板旋律:
在長達兩分多鐘的慢板序奏後,樂曲進入快板,調性也進入大調,在弦樂與管樂皆為上行音程所帶來的益趨明亮效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似乎剛剛的陰暗情緒已然成為過去。
弦樂也由中、低音起始,兩小節後加入小提琴,並以小聲+漸強逐漸演奏上行震音旋律,整體音響效果越來越明亮:
第四樂章快板的第一主題,包含許多切分音俄羅斯舞曲味道十足,讓音樂充滿歡樂喜慶的感覺:
第四樂章 快板第一主題:
第四樂章快板第二主題,柴可夫斯基使用了俄羅斯民謠 “Распашу ли я млада, младeшенка” 為藍本,讓本樂章的民族性更加明顯。
編按:
網路上遍尋不著此民謠的原曲音樂,所以放上另一首音樂相似之俄羅斯民謠合唱版,來感受原汁原味的俄羅斯民謠氛圍。
這兩個主題的運用,也成為此樂章的旋律主體:歡樂喜慶,似乎告訴大家:在揮別了陰暗與憂傷的冬日(國家政局),俄羅斯也會有春天的(自由民主)~
第四樂章 快板第二主題:
樂章最後 益發奔騰的尾奏 一路迎向華麗結尾
全曲音樂欣賞
總譜版本音樂欣賞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1 in G Minor “Winter Dreams” with Score
點按↓時間軸可直接進入樂章欣賞 00:00:00 - Movement I. Dreams of a Winter Journey 00:11:29 - Movement II. Land of Desolation, Land of Mists 00:21:23 - Movement III. Scherzo 00:28:57 - Movement IV. Final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