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2.11.05. 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 》-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2110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2年11月05日(六)晚間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 。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音樂會詳細資訊:
|
|
|
|
|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
獨奏家.丁章媛
丁章媛的精彩演出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惺惺相惜的音樂家們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當布魯克納遇見華格納,當莫札特遇見海頓,當小提琴家丁章媛遇見長榮交響樂團…世代交替與傳承,是這場音樂會的主旋律。從十八世紀的古典樂派,跨越到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期待所有舊雨新知共襄盛舉,為音樂家們對於藝術追求的堅定,和英雄惜英雄的謙遜而喝采!音樂會前由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導聆,節目精彩萬分不容錯過!
海頓:《阿米達》序曲 |
J. Haydn: “Armida”Overture |
海頓於1791年的畫像(Thomas Hardy繪),當年他也完成人生中最後一部歌劇。
《阿米達》是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的三幕歌劇,劇本改編自托誇托·塔索 (Torquato Tasso) 的詩歌《耶路撒冷的解放》(Gerusalemme liberata/Jerusalem Delivered)。首演日期是1784年2月26日。歌劇上演的年份是從1784年到1788年,曾在匈牙利貴族埃斯特哈薩(Eszterháza)之宮廷劇院上演了 54 場。
也曾經於普雷斯堡(Pressburg)、布達佩斯、義大利都靈和維也納等地演出。
據說海頓本人認為《阿米達》是他最好的歌劇。(譯自維基百科)
Role | Voice type | Premiere cast, 26 February 1784 (Conductor: Joseph Haydn) |
---|---|---|
Armida, 異教徒女巫 | soprano | Metilda Bologna |
Rinaldo, 十字軍騎士 | tenor | Prospero Breghetti |
Zelmira, Armida的共犯 | soprano | Costanza Valdesturla |
Idreno, Saracens國王 | bass | Paolo Mandini |
Ubaldo, Rinaldo之友 | tenor | Antonio Specioli |
Clotarco, 十字軍騎士 | tenor | Leopoldo Dichtler |
第一幕
場景一:大馬士革王宮的會議室。伊德雷諾國王對十字軍渡過約旦河感到震驚。異教女巫阿米達似乎戰勝了十字軍,但擔心如果沒有得到基督教騎士里納爾多的愛,她的征服是不完整的。現在里納爾多痴迷於阿米達,承諾如果勝利的話,伊德雷諾國王會獻上自己的國度與阿米達,里納爾就會叛變,與他的基督徒同胞作戰。阿米達為里納爾多的安全祈禱。
場景 2:一座陡峭的山峰,頂部是阿米達的堡壘。騎士烏巴爾多(Ubaldo)和克洛塔科(Clotarco)計劃著奧將里納爾多從阿米達的魔掌中解救出來。Saracens 國王伊德雷諾(Idreno)派埃及蘇丹的女兒 Zelmira 誘捕基督徒們;但Zelmira 在遇到 Clotarco 時,她愛上了他,並提出要帶他到安全的地方。
場景 3:阿米達的住所。里納爾多欽佩即將到來的騎士的勇敢。烏巴爾多警告里納爾多要小心阿米達的魅力,並責備他身為基督徒的失職。儘管懊悔,里納爾多還是無法逃脫阿米達的愛情魔咒。
第二幕
場景一:阿米達宮殿的花園。澤爾米拉(Zelmira)未能勸阻國王伊德雷諾計劃伏擊十字軍。伊德雷諾假裝同意克洛塔科的要求,即釋放被阿米達迷住的基督教騎士。不情願地,里納爾多和烏巴爾多一起離開了。阿米達為此表達了她的憤怒。
場景二:十字軍營地。烏巴爾多歡迎準備參戰的里納爾多。阿米達出現乞求庇護和里納爾多的愛。里納爾多出發與烏巴爾多和其他士兵作戰。
第三幕
場景 1:一片黑暗、令人生畏的小樹林,有一棵大桃金孃樹(Myrtle tree)。里納爾多知道這棵樹擁有阿米達力量的秘密,於是進入樹林打算砍倒它。澤爾米拉和一群仙女出現,他們試圖讓他回到阿米達身邊。當他正要攻擊桃金孃樹時,披頭散發的阿米達從桃金孃中出現並與他對峙。阿米達試圖阻止里納爾多擊中樹,里納爾多擊中了樹之後,阿米達的幻象消失了,整片森林也變回了大馬士革附近的一片開闊地~因爲魔法亦隨之消失了。
場景二:十字軍營地。十字軍準備與撒拉遜人作戰。阿米達出現,由於魔法之木被砍,發誓要到處追捕里納爾多。當里納爾多還在對場景的變化感到疑惑時,阿米達對他提出了嚴厲的指控。里納爾多承諾戰後會回到她身邊。但是阿米達無法平靜下來。她祈求地獄神靈的幫助,隨即出現了由兩條有翼龍牽引的地獄戰車追殺里納爾多。
在烏巴爾多的最後告誡後,里納爾多向阿米達告別並加入了騎士隊。 Armida 在 Idreno 和 Zelmira 的懷裡昏倒了。最後的合唱指的是分離的痛苦命運,它將永遠成為戀人的榜樣。
歌劇序曲欣賞
莫札特: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K. 219 |
W.A.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5 in A major , K.219 |
“莫札特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儘管是精神的反映,但他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札特心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包括他的歌劇,甚至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 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 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1866-1944)
莫札特第5號小提琴協奏曲,別稱《土耳其》,是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中最為知名,演奏技術難度最高,且長度最長的一首;也是最經常被小提琴演奏家於於舞台上演奏之協奏曲。
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之風格 引用自吳品枋: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 莫札特的年代是巴洛克時期走向古典樂派演進過程的最佳歷史寫照。從歷史文獻圖片資料可發現,他所用的提琴為音色純淨柔美的巴洛克小提琴,但較不具張力,音量表現範圍較小。弓的使用,由於十八世紀才有現代弓的出現,所以推測莫札特所使用的弓,依舊為巴洛克形式的弓,而此種弓較短,弓毛亦較少,以致弓的彈性與張力不及現代弓來得大。其聲音較清純而透明,但音與音之間較難連貫,所以非圓滑奏的聲音是當時基本的主張,這點是與現今絃樂器差異最大之處。若欲將音色處理得清徹而溫暖,必須要靠左手與右手的相互配合,才較接近莫札特當時的小提琴演奏語法。 古典樂派早期絃樂器的功能,是為慶典時的舞蹈音樂來伴奏,在聲音的要求上,沒有嚴苛的限制,只要能夠俐落而明確的掌握其舞蹈性格即可。當時由於絃樂器的角色處於伴奏地位,所以連貫流暢的主旋律角色,幾乎不可能發生在絃樂器身上,偶爾有圓滑線出現,但功能多半是為了弓法所需才被用到。而圓滑奏的演奏是到了十八世紀才逐漸被強調重視,尤其是在莫札特中後期作品歌唱性格的慢板樂章,才使得圓滑奏的演奏需求大增。 莫札特的音樂有著天真純淨,歌唱性質豐富,總是給人精緻華貴之感。或許是受到父親從小帶他遊歷各地的影響,讓他自由舒曠的心胸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而歐洲當時盛行的「嘉蘭特風格」,使他的音樂蘊含著開朗活潑的特性。在音樂上,嘉蘭特風格強調對稱的樂句,講求短小的樂曲主題與反覆的動機,並配上簡單而規律的和聲來進行。這種風格的特質聽起來相當愉悅風尚,可處處在莫札特的音樂中感受到。 在十七世紀時,調性的選擇需經過作曲家審慎挑選,而調性取決的關鍵與樂器的特性和作品的情緒有直接的關係。1682年巴洛克音樂家夏朋提葉 (Antoine Charpentier, 1645-1704) 曾在他的《作曲法則》(Régles de composition) 著作中明確的紀錄每個調性所代表的情緒,而對於 A 大調的描述,是喜樂而有田園風的。莫札特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的調性而言,第一號 (KV207, in B flat Major)、第二號 (KV211, in D Major)、第三號 (KV216, in G Major)、第四號 (KV218, in D Major)、 第五號 (KV219,inAMajor),完全看不到小調調性的存在,且每首曲子皆為快速、 強而有精神的強 (f ) 音量開頭,可感受到莫札特作品明亮開朗的特性。
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風格概述 引用自吳品枋: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 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在創作上的手稿日期為西元1775年12月20日,距離第四號協奏曲的創作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雖然莫札特在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的創作時間相當迅速短暫,但在各首的創作構思上仍保有不同的層次與風格。 第五號協奏曲常被認為是莫札特小提琴作品中規模最大的作品之一,其原因在於此曲有一些不同於其餘協奏曲的特殊性。除了長度比第一號到第四號擴張許多外,在獨奏技巧與樂曲結構上,皆有擴大的趨勢。就獨奏技巧而言,把位有漸趨提高的趨勢,例如:在快板樂段的開頭,獨奏部分即出現把位移動距離甚大的技巧,由第三把位跳至第六把位,在左手技術上是頗具難度的。由樂曲節構的角度看來,獨奏與樂團伴奏間,樂句的問答句增加,使得兩者之間的緊密性需更為連貫,不論音色處理與情緒轉換的難度也相對提升。另外此曲第一樂章還有個特點,在於樂團呈示部與獨奏呈示部之間多加了一段慢板導奏,這是在之前的小提琴協奏曲中所未出現的,此段慢板彷彿歌劇中詠嘆調般,充滿優雅婉約的柔情風格,情緒上的轉變,與快板樂段中明亮開朗的旋律,呈現相當明顯的對比。 第二樂章的慢板,莫札特選擇以E大調來創作,此調性在莫札特的作品中極為罕見,即使在他其他小提琴類型的作品中,也從未見過E大調的身影。但應用到此調性時,幾乎是為了表達平靜的真切心情,由樂曲一開始的旋律就可明顯感受到。而此樂章與第一樂章的結構已明顯不同,獨奏與樂團之間沒有明顯的問答對話,樂團的功能,似乎襯托在獨奏抒情優美的旋律下,就如同一個極為和諧的 背景音樂。此種伴奏型的音樂型態,與歌劇中詠嘆調 (Aria) 的性質十分相近,詠嘆調樂段中,主旋律通常為單一角色的心情寫照,多為抒情的風格,樂團伴奏的 角色通常是為了突顯主旋律,所以幾乎以陪襯主旋律居多,旋律亦格外輕柔,音 階式或級進的音型十分常見,較不會有大跳音程或明顯的情緒起伏出現。 第三樂章開頭為小步舞曲速度 (Tempo di Minuetto),但後段轉為風格截然不同的快板樂段,藉由輪旋曲式的精神與形式,將優雅的小步舞曲型態與異國風味的 民間音樂風格,以巧妙手法分為數段簡短的音樂段落作為主題,並且將他們緊密的交織在一起。並且透過大小調性瞬間轉換的巧妙銜接、主奏樂器的音色對比與 力度對比,突顯出旋律間轉換的趣味性。而快板樂段中,運用到法國芭蕾舞家諾維瑞 (Jean-Georges Noverre, 1727-1810),於西元1772年在義大利創作的芭蕾舞劇《宮殿百葉窗》(Le Gelosie del Serraglio) 之終曲樂章的「土耳其」民間音樂的旋律素材,莫札特將此旋律完整地運用在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第三樂章的快板段落中,並無作任何修改。由於莫札特將土耳其旋律的巧妙運用,因而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有「土耳其」風格之別稱。 在Grove音樂字典中提到的「土耳其」音樂,是由土耳其禁衛軍音樂 (Janissary Music) 演變而來。 早期是由管樂與打擊樂合奏,打擊樂器為鈸 (cymbal)、大鼓(bass drum)、三角鐵 (triangle) 三種樂器所組成,由於富有強烈的節奏感,所以在土耳其音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被稱為「土耳其配器」。土耳其音樂引至歐洲時,充滿異國情調的樂風大受歐陸民眾欣賞。並開始融入歐洲的音樂演奏,漸漸形成具有異國音樂風貌的「土耳其主義」音樂風格。 雖然莫札特當時並無給予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標題,但許多中文書目中,以及CD版本的中文說明上,會將此曲冠上「土耳其」風格之別稱;而筆者尋找的西文書目中,較少見莫札特第五號協奏曲與土耳其風 (Turkish) 一詞相提並論。 相較之下,東方世界的音樂領域中,較容易根據樂曲的由來給予標題,筆者認為此標題的存在,有助於增添小提琴演奏者在此樂段上的表現力,演奏者可根據標題的名稱,給予樂曲多一分想像的空間,並試著揣摩「土耳其」音樂中帶有神祕色彩的音樂氣息,與節奏感緊湊而有力的騎士風味,使樂曲的風格掌握更加明確執著,便能將民族音樂的色彩發揮到極致。此曲手稿現收藏於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筆者註:莫札特第一號至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手稿,均收藏在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圖書館內,只有第五號被保存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音樂分館內)
樂譜版本
0:00 – I. Allegro aperto / 開朗的快板
9:50 – II. Adagio / 慢板 19:14 – III. Rondeau. Tempo di menuetto / 輪旋曲. 小步舞曲速度 |
第一樂章:爽朗的快板,A大調,雙重呈示部奏鳴曲式
樂團呈示部
獨奏呈示部前的慢板+獨奏呈示部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第二樂章:慢板,E大調。
樂團前奏+第一小提琴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第三樂章:迴旋曲,小步舞曲,A大調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小步舞曲結尾與「土耳其風格」快板段落(a小調)
來個有趣的~Turkish Violin
音樂會版本
00:53 I. Allegro Aperto / 開朗的快板
10:02 II. Adagio / 慢板 20:03 III. Rondeau. Tempo di menuetto / 輪旋曲. 小步舞曲速度 |
布魯克納:D小調第3號交響曲《華格納》 |
A. Bruckner: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Wagner” |
1872 年秋天,安東.布魯克納在完成他的第二交響曲後,立即開始創作他的下一首交響曲。此時他正處於他一生中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在1871年10月至1876年5月期間,布魯克納幾乎不間斷地創作了他的第二至第五交響曲,他的第三交響曲創作也同樣以異常迅速的方式進行著。
第三號的前三個樂章已於1873年7月完成,8月31日,維也納爆發霍亂疫情,布魯克納趕緊出城,並在馬林巴德(Marienbad)完成了第四樂章的草稿。
帶著這份手稿(連同第二交響曲的手稿),布魯克納開啟了他著名的拜魯特之旅,前往拜訪他的音樂偶像華格納…
關於第三號交響曲
布魯克納的d小調第三交響曲WAB 103,是獻給華格納的作品,因此也被稱為「華格納交響曲」。
一般來說,這首交響曲於全球主要以三種版本為主,分別是:1873年年底最後一天的初版,1877年第一次修訂的二版,1889年再次修訂的三版。
這部交響曲一直被認為是是布魯克納創作交響曲以來明顯藝術突破,演奏難度也不低。
根據音樂學者魯道夫·克洛伊伯(Rudolf Kloiber)的說法,第三交響曲「開啟了布魯克納傑作的序篇」,從第三號起,布魯克納的創造力與凝聚交響樂結構的能力被多數後世學者們肯定。
但第三號交響曲其實是布魯克納交響曲中,受到最多次修改的一首,嚴格來說不少於六個版本(包括尾聲段落增刪),其中三個版本在今日,仍被廣泛演奏。(筆者註:如果列出最完整的布魯克納修訂六個版本來看,分別為1873年、1874年、1876年、1877年、1878年與1889年,相當複雜。)
為何叫做華格納交響曲
1873年,布魯克納完成了第三號交響曲的初版。
1873年9月份,就在作品完成之前,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拜訪了他崇拜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兩人的首度見面是八年前,1865年時,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的首演。
布魯克納拜訪華格納時,向偶像華格納展示了他的第二號和第三號交響曲,並請他選出他喜歡的一首。
華格納選擇了第三交響曲,布魯克納非常開心,因此將這首交響曲獻給了他非常尊敬的大師。
回到家後,布魯克納繼續創作第三號交響曲,並於1873年12月31日完成了全曲。
根據一則軼事,布魯克納和華格納一起喝了很多啤酒,以至於在回到家後,布魯克納醉到忘記了華格納到底選擇了哪首交響曲?
結果他為了間接向華格納確認,便給華格納寫了一封信,說:「您還記得d小調交響曲,小號的主題從哪裡開始嗎?」(這樣他就能確定到底是哪一首啦~)
可能連華格納也醉到記不得了,回信中草草寫了:「是的!最好的祝願!理查.華格納。」(Yes! Best wishes! Richard Wagner.)
此後,華格納便經常稱布魯克納為「小號布魯克納」(Bruckner the trumpet),兩人也成為了好友。
在交響曲的題獻詞中,布魯克納稱華格納為「遙不可及的舉世聞名的高貴詩樂大師」(The unreachable world-famous noble master of poetry and music)。
首演的驚嚇
1873年的最初版本,在1874年6月-7月時,交付由維也納愛樂排練,但由於過度冗長加上音樂不受當時音樂家們喜愛,最終沒有被維也納愛樂接受演出。
第二版本(1877年版)的首演則於1877年12月16日在維也納舉行,指揮原本應是約翰·馮·赫貝克(Johann von Herbeck),但不幸的是這位指揮家於音樂會前一個月去世,於是布魯克納只能親自指揮。
這場音樂會是一場徹底的災難:布魯克納雖然曾經擔任合唱指揮,但對於管弦樂團指揮不夠熟悉。且維也納的觀眾們對他的作品並不同熟悉,隨著音樂的響起,逐漸地,居然有觀眾們開始離開音樂廳。
根據資料,最慘的是,連管弦樂團演到最後都逃走了…
只剩下布魯克納和幾位他的支持者,其中包括了馬勒!(筆者註:第三號交響曲前三樂章的管弦樂譜後來歸馬勒所有;他的遺孀阿爾瑪·馬勒也在1940年躲避納粹入侵法國前往美國時隨身攜帶著,而馬勒的資料中,留下他曾經親自演奏的版本亦為1877年。)
布魯克納被這次演出的慘敗嚇壞了,於是他對自己的作品陸續進行了幾次修改,刪去了大量的音樂片段,也修改了音樂內容。
1873年的原始初版樂譜,直到1977年才出版。
1889年三版,於1890年12月21日由Hans Richter指揮維也納愛樂首演。
布魯克納一生中共進行六次修訂,而正式紙本出版則有兩個版本(1877年與1889年版)。
三版本首演整理
版本 | 首演日期 | 指揮 | 樂團 |
1873年初版(2056個小節!) | 只排練未首演 | 維也納愛樂 | |
1877年二版 | 1877年12月16日 | 布魯克納 | 維也納愛樂 |
1889年三版 | 1890年12月21日 | Hans Richter | 維也納愛樂 |
筆者註:其實布魯克納還有個1874年版(即修訂1873年版本之的1874年版),但未出版。(參考出處)
第三號交響曲之精彩片段
樂譜版本欣賞(1873年初版第一版)
00:00 1. Gemäßigt, misterioso / 遲緩,神秘地 (D minor)
24:08 2. Adagio: Feierlich / 慢板,流動,近似行板(E-flat major) 43:06 3. Scherzo: Ziemlich schnell / 非常快速 (D minor) – Trio: Gleiches Zeitmaß / 相同速度 (A major) 49:16 4. Finale: Allegro 快板 (D minor – D major) |
-
1889年版本的最後結尾被刪除了269小節(相較於1873年版)
-
初版第二樂章慢板,直接引用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和弦」
初版 – 慢板中的「華格納致敬」段落( Quotations from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音樂會版本欣賞(1889年版)
(Auftritt) 00:00
I. Gemäßigt, misterioso / 遲緩,神秘地 0:21 II. Adagio: Feierlich / 慢板,流動,近似行板(E-flat major) 20:51 III. Scherzo: Ziemlich schnell / 非常快速 (D minor) – Trio: Gleiches Zeitmaß / 相同速度 (A major)34:15 IV. Finale: Allegro 快板 (D minor – D major) 41:02 |
第四樂章 Final part
最終結尾 – 向華格納致敬
音樂人的惡夢.第三號交響曲的聆賞觀點
題外話.有好動機大家互相「借用」一下~
大白鯊 V.S 德弗札克
星際大戰 V.S 德弗札克 I
星際大戰 V.S 德弗札克 II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