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德布西:《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歌劇資料
All about Debussy’s Pelléas et Mélisand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歌劇基本資料

 

作曲家:德布西

劇作家:莫利斯.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創作年份:1902

創作地點:法國 France

歌劇分幕:5幕歌劇

歌劇語言:法語 French

首演日期:1902年4月30日 

首演地點:法國巴黎歌劇院 Théâtre impérial de l’Opéra de Paris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獨一無二的永恆之作

 

德布西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一部在歌劇史上非常特別的作品。

作曲家本人,是這樣評論的「這是一部創作於華格納之後的歌劇,但非啟發自華格納。」(It is an opera after Wagner, not inspired by Wagner)

德布西幾乎忠實而高度還原了文學家莫利斯.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象徵主義而極戲劇的情節,音樂在充滿感性且夢幻般的氛圍中緩緩開展而蔓延著~歌劇裡,歌聲語法語音節獨特的語韻,朦朧的交響樂手法,生動地描繪出虛構的中世紀阿勒蒙德王國(Kingdom of Allemonde)裡,充滿虛幻而不真實的美感。歌劇以連續不間斷的五幕規劃呈現,仔細欣賞,會發現這是一部閃閃發光、傲立於世的獨一無二音樂創作。

 

【轉載】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 開風氣之先的作品

文.劉詩嶸

(部分譯名與台灣不同,視狀況修改以符合本地閱讀習慣)

德布西(1862~1918)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最重要的歐洲作曲家之一。一提到他,人們立刻會想到具有極度朦美的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前奏曲》(Preludea l'apres-midd'un faune);這是德布西根據他的好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Mallarme, 1842 - 1898)的同名詩篇譜寫的,但它並非是一首標題性的描述樂曲,而是將作曲家自己對於這首詩的印象用美麗而富於特色的音樂語言將之重現。這首樂曲甫一出現就使巴黎音樂界大為震驚,並因此獲得了印象主義的美名。

德布西在巴黎音樂院學習的時候就有不肯遵循作曲法規的名聲,1884年他創作的清唱劇《浪子》(L'Enfant prodigue)獲羅馬大獎,得以去羅馬的梅迪奇莊園兩年。這兩年中他結識了李斯特(Liszt)、威爾第(Verdi)、鮑益多(Boito)等歐洲當時最優秀的音樂家,後來又去觀摩拜魯特的音樂節,對於華格納的作品也一度崇拜過,1889年在巴黎博覽會上由爪哇而來的甘美朗(Gamelan)樂隊的演奏也給他深刻的印象,並對他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德布西廣泛吸收各方面營養的階段,正是在這樣廣收的前提之下,他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德布西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他是詩人馬拉美的沙龍的常客,與當時的知名畫家們也有交往。除了作曲之外,他還是一位有獨特見解的音樂評論家呢!

盡管德布西一生只創作完成了一部歌劇,但是他感興趣過的、接觸過的不只此,例如他據法國古典義戲劇家高乃爾(Pierre Corneille)的《熙德》(El Cid)創作一部以劇中的男女主角歌劇《羅德里哥與施曼娜》(Roderique et Chimeme)另外,他對美國神秘主義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也很感興趣,曾考慮將他的《厄舍古廈的傾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等兩篇小說改編為歌劇,但是都由於各種原因而流產了。對於比利時戲劇家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的作品,德布西起初曾先對他的早期創作《梅蘭娜公主》(Princesse Maleine)感到興趣並請求他允許改編為歌劇,但是由於梅德林克屬意於比德布西更早出名的作曲家丹第(D'Indy, 1851-1931)而遭到了婉言拒絕,結果丹第後來也沒有就這個題材寫成歌劇。

這次,德布西有了上次的經驗,沒有再冒味地去直接請求,而是通過兩位文學界的朋友去向梅德林克情商,終於比較順利地取得了將詩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改編為歌劇的權利。

此時,歐洲的浪漫主義 - 現實主義歌劇已是強弩之末,在威爾第的最後傑作《奧賽羅》(Otello)後,雖然還有普契尼及寫實主義(Verismo)歌劇學派的作曲家們,例如雷翁卡瓦洛(Leoncavallo)、馬斯卡尼(Mascagni)的一些受觀衆歡迎的作品,但直到晚在1926年方才首次演出的《杜蘭朵公主》(Turandot),義大利歌劇的思想和藝術性及技術上的創新都再也不能對威爾第有所超越。

在法國,於比才(Bizet)、古諾(Gounod)和馬斯奈(Massenet, 1842-1942),之後雖然有夏邦提耶(Charpentier, 1860-1956),但是他的名作《露易絲》(Louise)只能被認為是對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La Boheme))無意之中的。在俄羅斯,才華橫溢的穆索斯基(Mussorgsky, 1839-1881)和深思熟慮的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所創作的震撼人類靈魂的《鮑里斯·戈杜諾夫》(Boris Godunov)和《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hades)等歌劇,也都在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手法和範圍内達到了巔峰,只有穆索斯基的歌劇中的吟誦體給了後來者新的啟迪。

至於德國的華格納(Wagner, 1813-1883),將被他自己所創造的樂劇(Music drama)這一音樂戲劇形式從各個方面發展到了極致,成了「空前絕後」的藝術品種,再也無人能重複,更無人能超越。德布西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開始他的歌劇創作的,假如不能另闢蹊徑便無路可行,而梅德林克的這齣抒詩劇裡面所具有的朦詩意正好符合他當時的藝術追求,他認為儘管《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齣戲裡面有夢幻般的氛圍,但是他包含了比實的生活故事更多的人性,他的語言富於啟發性,極易在音樂和管弦樂中得到延伸,因此他要求劇中的角色要循著音樂本身的韻調盡量唱得自然,而不要美卻彆扭的旋律。

在這一點上,德布西對角色的音樂語言的處理恰恰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Rousseau, 1712-1778)的觀點相吻合而受到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的高度稱讚。而對這部歌劇的歌唱韻調的寫法更近、更直接的影響,卻是來自前面所提到的俄羅斯作曲家穆索斯基在其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中所運用的吟誦體。有一種說法是德布西觀看了《鮑里斯·戈杜諾夫》在巴黎的演出而得到的啟發。其實,是在1889年時他看到這部歌劇的樂譜,進行了研究,因為它的巴黎首演要到1908年,此刻《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已然在六年前就上演了!

如果我們在德布西此前的那首絕妙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中領略了他運用管弦樂團的色彩的本領,那麼在這部歌劇内的管弦樂部分,更是極其烘托戲劇背景及人物感情之能事,例如劇中男女主人公在動盪的風雨背景下初次相遇時,音樂對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的複合的描繪、陰森的樹林、黑暗的古堡穹頂與射向樓梯的一縷光明的巧妙對比......,作曲家簡直將管弦樂用得出神入化!

由於在排練時發現换景的時間過長,巴黎喜歌劇院的經理阿爾貝·卡萊便建議德布西寫若干段間奏曲使觀看歌劇的人們對於戲劇的感受得以延續,但是後來發現這幾段奏曲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原來的預料而成為精緻的管弦樂小品了。我想,美國音樂學者保羅亨利・朗格(Paul Henry Lang)在其《西方音樂文化史》(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一書中對於德布西部作品的評論可以作為這篇介紹的總結,他在「世紀的最後風格綜合一印象主義」這一節中寫道:「他的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戲院上演的任何其他劇都不一樣。他的徹底創造性表現在:力圖排除任何旋律的結構的、具體的、音樂的或配的式唱了詩歌誦,十分接近口語;管弦樂擔負描寫和表現一切的任務,可以說這是皈依了華格納的原則,但是它在這唯一無二的『歌劇」中扮演劇中人的角色。它只是跟著戲劇走,有時停下來揭示劇詞的潛在思想,或構成一個局面,使劇情在其中得以發展。......這些感覺是新穎的,因為在德布西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人創造出過題材、結構、形式、音色的如此緊密的連繫。」(引自張洪島譯文)。

德布西在歌劇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上演不僅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給予後來的歌劇創作深遠的影響。歐洲歌劇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情況下,又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景,此後的作曲家們,如巴爾托克(Bartok, 1881-1945)歌劇《藍鬍子的城堡》(Bluebeard's Castle),就直接受到德布西的歌劇創作原則及美學觀點的影響,至於受其間接影響的就更多了。因此,說德布西的這部歌劇,在歐洲歌劇史上起了又一次的里程碑的作用,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歌劇角色一覽

阿凱爾(阿勒芒國 國王) 男低音
珍妮薇耶芙(佩利亞斯和戈洛德的母親) 女中音
佩利亞斯(阿凱爾國王的孫子) 男中音
戈洛德(佩利亞斯同母異父的哥哥) 男中音
梅麗桑德(戈洛德的妻子) 女高音
伊尼奧爾德(戈洛德與前妻的兒子) 女高音或童高音(boy treble)
醫生 男中音
牧羊人 男中音

 

禁忌之愛.悲苦秘戀

分場說明

*英文歌劇劇本點閱

劇情時間:無特定,但可能為中世紀

地點:阿勒蒙德王國(Kingdom of Allemonde)及其周邊地帶

(劇情顧以仁整理)

第一幕

第一場

戈洛德王子在遠離家園的地方打獵時了路,他在水邊發現梅麗桑德獨自在哭泣。梅麗桑德開始時害怕戈洛德,不讓他碰她,也不讓他替她從水裡撈回她的王冠。戈洛德告訴她,他是阿勒芒國王的孫子。但是,梅麗桑德卻不肯回答戈洛德提出的關於她身世的各個問題。戈洛德說梅麗桑一個人在外面過夜太危險,並說服她跟他走。

第二場

戈洛德的母親珍妮薇耶芙向阿凱洛國王讀戈洛德寫佩利亞斯的一封信。戈洛德說了他跟梅麗桑德見面的情況。他們已在六個月前結了婚,可是他對她的了解,還是跟他們初次見面時一樣少。

戈洛德請佩利亞斯說服國王阿凱爾接受梅麗桑德,並且說,如果阿凱爾願意,就請佩利亞斯在城堡的塔頂點亮一盞燈,那樣他可以從海上看見;否則他將永不回家。阿凱爾國王本來想讓已經妻的戈洛德跟另一位公主結婚,以結束長期的戰爭和舊恨,但他看信件後表示同意接受梅麗桑德。

佩利亞斯想去看望一個快死的朋友。但阿凱爾說佩利亞斯的父親也病得很重。他讓佩利亞斯留下。之後珍妮薇耶芙讓佩利亞斯晚上點亮塔頂的燈。

第三場

梅麗桑德到城堡,與婆婆珍妮薇耶芙及小叔佩利亞斯見了面。

 

第二幕

第一場

佩利亞斯把梅麗桑德帶到城堡花園裡的泉水邊。她漫不經心地把戈洛德給她的戒指扔著玩,結果戒指掉進水裡去了。她問佩利亞斯要是戈洛德問起來該怎麼說?佩利亞斯表示,該說實話。

第二場

戈洛德因為他騎的馬受驚而受了點傷。梅麗桑德去照顧他。她向他表示在城堡裡生活得不高興,卻說不出原因來。戈洛德發現她的戒指不見了,梅麗桑德說是在海邊的山洞裡丟失的。戈洛德馬上去找,並且讓佩利亞陪她去。

第三場

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雖然知道戒指不在山洞裡,但仍然按照戈洛德的要求到山洞裡去。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三個逃荒的老頭兒在睡覺,於是就離開了。

 

第三幕

第一場

梅麗桑德坐在塔樓上的窗戶邊,一面唱歌,一面梳理她的長髮。佩利亞斯到塔下喊她,讓她探出頭來。梅麗桑德的頭髮一直垂到塔下。佩利亞斯親吻著頭髮,並向梅麗桑德表示愛意,但這時戈洛德走過來,見狀他們才分開。

第二場

戈洛德把佩利亞斯帶到城堡的地窖裡。那裡的死水池散發出的臭味,使佩利亞斯透不過氣來。

第三場

戈洛德和佩利亞斯走出了地窖。中午的鐘聲響過,戈洛德終於對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之間的關係表示懷疑。他對佩利亞說,他們倆前一天晚上像小孩子那樣玩耍,對梅麗桑德有害,因為她快要當母親了,經不起刺激。他讓佩利亞斯以後盡量跟她疏遠。

第四場

戈洛德跟他與前妻生的兒子伊尼奥德坐在梅麗桑德的窗下。戈洛德懷著嫉妒心,向伊尼奧爾德多方打聽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之間的行為。可是伊尼奧爾德說不清楚,只說他們倆接過吻。戈洛德把伊尼奧爾德高舉到梅麗桑德窗前,他看到梅麗桑德和佩利亞斯在裡面,可是沒做什麼。伊尼奧爾德看了一陣之後感到害怕,要他爸爸把他放下來。

 

第四幕

第一~二場

佩利亞斯跟梅麗桑德見面。他告訴她,自己的父親病情好轉了,而且讓他出外旅行。他準備接受父親的敦促,但在離開之前一定要跟梅麗桑德再見一次面。他們倆約好晚上到花園裡的泉邊去。

阿凱爾國王來到,對梅麗桑德說,佩利亞斯父親逐漸康復,使城堡又有了生氣。

他說他一直同情和關懷她,並希望她以自己的青春美貌,預示城堡的新時代的來臨。戈洛德進來說佩利亞斯當晚要走了。但戈洛德見到梅麗桑德時嫉妒心大發,突然抓住她的頭髮,把她拽來拽去。阿凱爾國王喊住了他。

第三~四場

小伊尼奥爾德一個人在玩耍,後來他看見一群羊走過,就跟著離開了。晚上,佩利亞斯來到泉水邊。他覺得他必須離開梅麗桑德,與她的關係得就此結束。

但是當他們見面時,卻忍不住互相傾吐愛慕之情。他們聽見城堡的大門關上了,此時他們的情感已回不去了,兩人不顧一切地擁抱。可是,他們發現戈洛德正躲在一棵大樹後,拿著劍,監視著他們。他們來不及逃走,戈洛德跑過去,用劍把佩利亞斯砍倒,就這樣殺死了佩利亞斯。梅麗桑德則驚惶失措地跑掉。

 

第五幕

阿凱爾、戈洛德和醫生守候在梅麗桑德床邊。她生下女兒後,生命垂危。

戈洛德雖然因為殺了佩利亞斯而後悔,但還是要梅麗桑德承認她跟佩利亞斯的愛是大逆不道的。梅麗桑德沒有給他滿意的回答。城堡裡所有的女僕人進來了,她們在梅麗桑德彌留時跪下。老國王把戈洛德引出去。他說,梅麗桑德已經死去,現在,輪到她的小女兒來接替她活下去…


歌劇樂譜欣賞

Act I

00:00:08 – Scène 1 – ‘Une forêt’ [A forest]

00:12:32 – Scène 2 – ‘Un appartement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00:21:32 – Scène 3 – ‘Devant le château [Before the castle]

Act II

00:28:09 – Scène 1 – ‘Une fontaine dans le parc’ [A well in the park]

00:38:00 – Scène 2 – ‘Un appartement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00:51:04 – Scène 3 – ‘Devant une grotte [Before a cave]

Act III

00:55:51 – Scène 1 – ‘Une des tours du château’ [One of the towers of the castle]

01:09:36 – Scène 2 – ‘Les souterrains du château’ [The vaults of the castle]

01:13:26 – Scène 3 – ‘Une terasse au sortir des souterrains’ [A terrac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vaults]

01:18:01 – Scène 4 – ‘Devant le château [Before the castle]

Act IV

01:27:37 – Scène 1 – ‘Un appartement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01:30:24 – Scène 2 – (The same)

01:46:23 – Scène 3 – ‘Une fontaine dans le parc’ [A well in the park]

01:50:17 – Scène 4 – (The same)

Act V

02:03:35 – ‘Une chambre dans le château [A room in the castle]

 

歌劇版本欣賞(英文字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Claude Debussy – Pelleas et Melisande 

Franz Welser-Möst

Zurich Opera House Chorus and Orchestra

Rodney Gilfry – Pelléas,

Isabel Rey – Méllisande,

Michael Volle – Golaud,

László Polgár – Arkel,

Cornelia Kallisch – Geneviève,

Eva Liebau- Le petit Yniold,

Guido Götzen – Un médecin / Un berger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