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深沈大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881年,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已經47歲,人生至此圓融階段也完成了《德意志安魂曲》、兩首交響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小提琴協奏曲與眾多室內樂作品等等,在浪漫後期已成一家之言。
1885年的布拉姆斯照片
談布拉姆斯的協奏曲
布拉姆斯一生中共創作4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1854–58, 1878-81),小提琴協奏曲(1878)ㄧ首,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1887),從1854開始創作為始至1887年完成最後一首協奏曲,共跨越33年歲月。而今日介紹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23年之後,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歷程更在作曲家的人生中,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想法與音樂思維。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創作
布拉姆斯於1878年開始創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間他還完成了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大約三年之後於1881年在維也納附近的Pressbaum完成。
這首他花了三年時間創作的協奏曲,中間屢屢有著不同的創意與修改,在創作期間,他寫信給克拉拉舒曼,提到:「我想告訴妳,我寫了一部小小的鋼琴協奏曲,裡面有一個小巧漂亮的詼諧曲。」
在同時期布拉姆斯寫給好友姚阿幸的信件中,也提到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將聽起來非常不一樣…」(A second one will sound very different…),顯示出他對於第一號的首演失敗多年來耿耿於懷,也暗自在心底對於第二號的諸多音樂內容設計用心不已,試圖在全新的協奏曲中一雪前恥~
但其實布拉姆斯沒說的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並非小巧,反而比起第一號的三樂章架構,第二號正式成長為與交響曲相同的四樂章架構。完成之後,布拉姆斯將這首全新協奏曲提獻給他的老師與好友知交:愛德華·馬克森(Eduard Marxsen, 1806-1887)。第二號協奏曲格局宏大,音樂沈穩大氣,於1881年11月9日由布拉姆斯擔任鋼琴獨奏者,於布達佩斯舉行了公開首演,布達佩斯愛樂樂團擔任樂團協奏,首演後果然立即獲得成功~~
也在首演結束後,布拉姆斯與指揮家好友漢斯·馮·畢洛(Hans von Bülow)與精湛的邁寧根管弦樂團接續在德國境內進行了多場廣泛的巡迴演出,幾乎獲得一致性的好評。(據資料說只有在萊比錫較不受到當地觀眾好評)
成功後的高評價與完整50分鐘長度,演奏者需要具備的高度演奏技巧,讓此首鋼琴協奏曲被譽為是布拉姆斯最艱難鋼琴作品,並與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其被列為最艱難的鋼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演奏鋼琴之畫像
淺論協奏曲形式
讓我們從樂團協奏曲介紹起:
樂團協奏曲為十八世紀初盛行的器樂形式,以樂團合奏的型態呈現,通常為「快–慢– 快」的三樂章架構。
與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不同,因樂團協奏曲「沒有獨奏樂器」或「樂團裡的主奏者」,所以不會有「交互演奏」的對比效果。
樂曲主旋律常常落在第一小提琴聲部,比較強調於第一 小提琴與低音聲部之間的合作。
也就是「高音旋律」與「低音聲部」的合作
不少作曲家以此類型創作,像是韋瓦第、阿爾比諾尼等等作曲家,例如:韋瓦第許多協奏曲均就屬於這個類型
幾乎所有音樂學者都同意:樂團協奏曲就是為早期交響樂的雛形,因為早期的交響曲幾乎樂章安排上都使用「快–慢–快」的三樂章架構。後來隨著「大協奏曲」與「獨奏協奏曲」的盛行,「樂團協奏曲」便漸漸地越來越少被作曲家用來創作。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獨奏協奏曲就是由主奏的器樂擔任獨奏,加上弦樂團以及數字低音樂器作為伴奏團體所組成的大型曲式,這樣的伴奏型態與大協奏曲中伴奏大團的編制其實頗相似。
不過作曲家在創作獨奏協奏曲時往往會呈現兩種不同的方向:
一種是以獨奏樂器的演奏為主,樂團只是單純的伴奏角色,這時候形成的是「主奏」與「伴奏」之間的搭配而另一種方式為樂團與獨奏樂器有著同等的地位,形成兩者間互相的「合作」與「競奏」
而「獨奏協奏曲」從巴洛克時期發展至今,相較於「樂團協奏曲」與「大協奏曲」,被更多作曲家們喜愛。
我們現代一般說「協奏曲」,就是指的是獨奏協奏曲。
最後補充的是,到了浪漫時期(1820-1900)年代,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又在作曲家舒曼等人的提倡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更加輝煌的「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Symphonic Concerto)
「交響協奏曲」就是以獨奏者+管弦樂團才能完整呈現音樂的最終理念創造出更加交響化的音響效果也讓獨奏者與樂團更加融合為一。
例如: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與兩首鋼琴協奏曲,都是在舒曼之後的「交響協奏曲」最佳追隨者。
樂曲介紹
第1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降B大調,4/4拍。奏鳴曲式。
樂團呈示部 | 獨奏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 尾聲 |
法國號開始,伴隨鋼琴裝飾奏 | 68小節 | 183小節 | 260小節 | 332小節 |
樂團前奏主題
這句法國號前奏乍聽下樸實無華,不甚特別;但細聽下旋律優美耐聽,工整對仗而天然無比,彷彿是布拉姆斯神來一筆般的文思泉湧下,寫作出的最優美旋律之一。
鋼琴回應法國號主題之琶音與和聲
從第一樂章看布拉姆斯「交響協奏曲」之精神實踐
獨奏鋼琴與樂團的多處對話、對抗、對唱與對仗,布拉姆斯縝密安排出「交響協奏曲」之精髓。
第一樂章以獨奏法國號的主題起始,由鋼琴回應,展開了「樂團呈示部」;法國號延續了主題,這一次鋼琴以更華麗的華彩樂段回應。之後,整個樂團演奏的法國號主題便開始展開序幕:樂團的主題傾瀉而出,鋼琴也開始與樂團對抗,進入「獨奏呈示部」;在音樂發展中,有著許多需要仔細研讀樂譜才能詳細分析出來到的精妙作曲手法,布拉姆斯的旋律寫作則巧妙地平衡愛樂者欣賞音樂角度與音樂學者分析段落這兩大不同觀點,主題之間存在著許多優美至極與精彩炫技的安排。長達17:30左右的演奏長度,同時對樂團與獨奏者來說,均為極大考驗。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一樂章
第2樂章 熱情的快板(Allegro appassionato)
d小調,3/4拍。三段體詼諧曲/奏鳴曲變化曲式(Scherzo-Trio/Sonata form hybrid)。
呈示部(詼諧曲I,有反覆) | 發展部(詼諧曲II) | 再現部(詼諧曲I,變化段落) | 尾聲 |
鋼琴前奏 | 114小節 | 315小節 | 419小節 |
第二樂章為本協奏曲四樂章中唯一的小調樂章,正是他寫信給克拉拉舒曼提到的詼諧樂章(我想告訴妳,我寫了一部小小的鋼琴協奏曲,裡面有一個小巧漂亮的詼諧曲。)本樂章曲式也較為特別,可是為「三段體詼諧曲」,也可被視為「奏鳴曲變化曲式」。 音樂在小巧精緻的詼諧曲風格中,逐漸擴張而成為了具有狂風暴雨般的熱烈音樂,逐步地發展到大調精彩的尾聲,再以強大的力度作為結尾。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二樂章
第3樂章 行板(Andante)
降B大調,6/4拍。三段體(Ternary Form)。
段落A (B-flat major) |
段落B (Più Adagio, F-sharp major) |
段落A’ (B-flat major) |
尾聲 (Più Adagio) |
大提琴前奏 | 59小節 | 78小節 | 94小節 |
第三樂章開頭溫暖的大提琴降B大調獨奏旋律:
第三樂章以大提琴溫暖動人的降B大調獨奏旋律開始。接續由小提琴演奏,音樂隨之越來越淒美而悠揚。回到獨奏大提琴和雙簧管間的短暫的對話之後,獨奏鋼琴溫和地以分解琶音緩步進入主題。隨著音樂發展,主題漸漸變得熱情洋溢,彷彿布拉姆斯滿腹心事也漸漸傾瀉而出,非常動人。 鋼琴演奏出一連串炫技與顫音,在小調主旋律之上,非常優美。隨後,單簧管伴隨鋼琴,主題再次回到出現在大提琴,鋼琴的顫音與低沈上升的琶音,讓如夢似幻的第三樂章就像一段美好的人生插曲,靜靜地結束。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三樂章
第4樂章 優雅的稍快板(Allegretto grazioso)
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 尾聲 Un poco più presto |
鋼琴前奏 | 173小節 | 252小節 | 第一段落 377小節 |
降B大調,2/4拍。輪旋奏鳴曲式(Sonata-Rondo form)+大尾奏(Extended coda)
在布拉姆斯的巧妙主題設計下,第四樂章以充滿了愉快歡樂的氣氛起始;帶有附點節奏的精緻主題讓樂團與鋼琴有精緻的相互變化,布拉姆斯將兩者的音樂個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在歡快之餘,第二主題的感性更顯突出。整個第四樂章在優雅的速度中一路展現令人欣喜的特質,直到最後以降B大調明亮而歡欣的感情結束全曲。
齊瑪曼樂譜版本欣賞 第四樂章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與伯恩斯坦
波里尼與阿巴多
王羽佳
Igor Levit & Alan Gilbert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推薦錄音
Five Great Recordings
-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major, Op. 83, Nelson Freire, Riccardo Chailly,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deccaclassics.com
- Rudolf Serkin with George Szell and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1966 recording)
- Claudio Arrau with Bernard Haitink and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1969 recording)
- Sviatoslav Richter and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with Erich Leinsdorf (1960 recording)
- Emmanuel Ax, Bernard Haitink, and the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2011 concert recording)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
[…] 【BON音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