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2023.06.16. 長榮交響樂團 – 古典爵士-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3061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023年6月16日(五)晚間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 古典爵士-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 。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導聆現場
音樂會詳細資訊:
古典爵士 – 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 Classical Jazz – Gwhyneth Chen & ESO演出時間:2023年6月16日(五)19:30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National Concert Hall指揮:葛諾‧舒馬富斯/Conductor: Gernot Schmalfuss |
1. 蕭斯塔科維契:為樂團而作之組曲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第1樂章:進行曲(March)第2樂章:第1舞曲(Dance 1)第3樂章:第2舞曲(Dance 2)第4樂章:小波爾卡(Little Polka) 第5樂章:抒情圓舞曲(Lyric Waltz) 第6樂章:第1圓舞曲(Waltz 1) 第7樂章:第2圓舞曲(Waltz 2) 第8樂章:終曲(Finale) 2. 崔法斯曼:給鋼琴及管弦樂團的爵士組曲 第1樂章:雪花(Snowflake) 第2樂章:抒情圓舞曲(Lyrical Valse) 第3樂章:波卡舞曲(Polka) 第4樂章: 快速樂章(Fast Movement) 鋼琴:陳毓襄/Piano: Gwhyneth Chen 3. 孟德爾頌: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 音樂會導聆訊息 *本團保有節目異動之權限* |
樂團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
獨奏家.陳毓襄
40分鐘音樂會求生指南
蕭斯塔科維契:為多元樂團而作的組曲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創作動機
(以下創作起源與創作歷史之文字取自「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管樂改編版和管弦樂版配器差異處以及指揮詮釋上之比較》,馮麗朱著,201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一) 創作起源
爵士樂在二十世紀初自美國發源,當時也傳入了俄國。早在蕭斯塔科維契求學時代即已顯露他對爵士樂的好奇。然而在 1920 年代,來自美國的百老匯音樂劇與剛起步的爵士樂遭蘇聯當局指為糜爛的「資本主義社會產物」。然而在史達林掌權前的較寬鬆文化政策下,這些通俗作品,仍在蘇聯境內引起流行。1934 年,蕭氏獲邀加入爵士振興委員會,期望將爵士樂的地位自流行 的咖啡館音樂提昇至更高境界,為此在列寧格勒舉辦了競賽,而蕭氏也因此完成三個樂章的《第一號爵士組曲》(Jazz Suite No. 1, 1934)。但當時的蘇聯爵士樂與道地的爵士有極大的出入,這裡所謂的「爵士樂」,最多僅算是「輕音樂」(light music)的代名詞。
《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在歷史上一開始常被誤認其為蕭氏之另一首作品:《第二號爵士組曲》。在 1999 年之前甚至在曲子標題上仍冠以《第二號爵士組曲》之名。而《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則是各樂章來自蕭氏的數部芭蕾與電影音樂作品集結成一首管弦樂曲,大約創作於 1950 年代(史上未明確紀載),本質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兩首作品,但兩首爵士組曲:《第一號爵士 組曲》、《第二號爵士組曲》以及《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均沒有作品編號,足見這三首曲子在蕭氏作品中的特殊性。
(二) 關於真正的《第二號爵士組曲》之歷史
根據當年擔任國家爵士樂團藝術總監的白蘭達(Matvei Blanter, 1903- 1990)憶述,當國家爵士樂團最初成立時,他曾屬意找浦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杜那耶夫斯基(Isaak Dunayevsky, 1900-1955)和蕭斯塔科維契等譜寫新曲,但最終決定屬意蕭氏。蕭斯塔科維契創作初稿之後, 帶到莫斯科由樂團試演,最初他以第一號爵士樂團組曲的編制譜寫,但發覺不合適,於是重新配器,並經多次聆聽樂團的綵排後,決定最終版本,在 1938 年於莫斯科首演時大獲好評,《蘇維埃藝術報》(Sovetskoe Iskusstvo)的 評論形容此曲「簡單而具通透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蕭氏一家為逃避戰火,被政府安排由列寧格勒撤退至莫斯科及古比雪夫,而國家爵士樂團亦改編入國防部,成為了部隊中的爵士樂團,第二號爵士組曲的總譜及原譜亦在此期間遺失。1999 年,學者亞柯柏夫(Manashir Yakubov, 1936 生)於葛令卡國立中央音樂文化博物館 (Glinka State Central Museum of Musical Culture)中發現了《第二號爵士組 曲》的草稿。後來於 2000 年由英國作曲家兼蕭氏研究學者傑拉德.馬可布里尼(Gerard McBurney, 1954 生)重新配器,並新修訂為三個樂章,於 2000 年的倫敦逍遙音樂節由安德魯.戴維斯爵士(Sir Andrew Davis, 1944 生)指揮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Symphony Orchestra)作世界首演。
真正的《第二號爵士組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詼諧曲〉 (Scherzo)、第二樂章〈搖籃曲〉(Lullaby)、第三樂章〈小夜曲〉 (Serenade),樂團編制規模比第一號爵士組曲擴大,但仍屬於合奏 (ensemble)的模式。編制為:木管樂器:中音薩克管 2、次中音薩克管 2、 上低音薩克管 2;銅管樂器:小號 4、長號 2、低音號;打擊樂器 2;弦樂 器:小提琴 6、低音提琴 2、班卓琴、吉他;鍵盤樂器:鋼琴。
超級明星臉
樂章 |
標題 | 取材來源 | 年代 | 大約長度 | 備註 |
第一樂章 |
〈進行曲〉 (March) |
《柯辛奇的大冒險》 |
1940 |
3′ 08″ |
電影配樂及管弦樂 |
第二樂章 |
〈第一號舞曲〉 (Dance No. 1) |
《牛蠅》 《慶典序曲》 |
1955 |
2′ 09″ |
電影配樂 |
第三樂章 |
〈第二號舞曲〉 (Dance No. 2) |
《清澈的溪流》 《螺絲》 |
1934-35 |
3′ 04″ |
芭蕾音樂 |
第四樂章 |
〈小波卡舞曲〉 (Little Polka) |
為全新創作之曲 |
1931 |
2′ 48″ |
|
第五樂章 |
〈抒情的華爾滋〉 (Lyric Waltz) |
《多愁善感的華爾滋》 《第二號芭蕾組曲》 |
1′ 51″ |
芭蕾音樂 |
|
第六樂章 |
〈第一號華爾滋〉 |
《編舞者的縮影》 |
3′ 41″ |
芭蕾音樂 |
|
第七樂章 |
〈第二號華爾滋〉 |
《第一軍用列車》 (The First Echelon, Op. 99) |
1956 |
2′ 56″ |
電影配樂 |
第八樂章 |
〈終曲〉 (Finale) |
《柯辛奇的大冒險》 |
1940 |
1′ 55″ |
電影配樂 |
音樂欣賞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No. 1 (Often mistaken for Jazz Suite No. 2)
1. 〈進行曲〉March 0:00 2. 〈第一號舞曲〉Dance No. 1 3:09 3. 〈第二號舞曲〉Dance No. 2 6:10 4. 〈小波卡舞曲〉Little Polka 9:54 5. 〈抒情的華爾滋〉Lyric Waltz 12:33 6. 〈第一號華爾滋〉Waltz No. 1 15:16 7. 〈第二號華爾滋〉Waltz No. 2 18:42 8. 〈終曲〉Finale 22:21 |
Alexander Tsfasman:Jazz Suit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亞歷山大·崔法斯曼(Alexander Tsfasman, 1906-1971)是蘇聯爵士樂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編曲家、出版商與活動策展人。 他師從 Felix Blumenfeld,是 1920 年代中期至 1960 年代後期蘇聯爵士樂的重要人物。
(1) 00:00 雪花 / Snowflake (2)03:40 抒情圓舞曲 / Lyrical Valse (3)08:29 波卡舞曲 / Polka (4) 12:13 快速樂章 / Fast Movement 鋼琴:陳毓襄 / Piano: Gwhyneth Chen |
孟德爾頌: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3 “Scottish”
蘇格蘭.最後的交響曲
1829年,20歲的孟德爾頌首度旅遊至英國,當年7月他拜訪蘇格蘭北部的愛丁堡。那兒有北國夏天特有的自然美景及舊皇宮的遺跡,還有男士們穿著民俗服裝吹奏風笛的隊伍;這些都是催生這首交響曲的靈感來源。但是一離開英國後,孟德爾頌的作曲進度立刻變慢,他甚至接連重返英國多次。
孟德爾頌在1831年的一封書信中表達『不得已必須中斷蘇格蘭交響曲的寫作。為了完成此曲,我必須重返那濃霧籠罩的地方。』從這段話,可以想像孟德爾頌為了在古典的交響曲形式中,催生獨特的音畫手法,就像畫家一樣為了確認作品細部的表現,必須再重返現場觀察臨摹,煞費苦心。而孟德爾頌更是一路堅持「慢慢寫」,終於至11年後~1842年才完成本首交響曲。
1833年的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創作順序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第二號「讚美頌歌」(Lobgesang)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依照現行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蘇格蘭》的創作緣起
孟德爾頌於1829年第一次訪問英國時,因途經蘇格蘭受到啟發,而產生創作這首交響曲的動力。當時孟德爾頌於倫敦演出,取得一系列成功演出後,孟德爾頌與友人卡爾·克林格曼 (Karl Klingemann)計畫了一趟到蘇格蘭的徒步旅行。1829年7月30日,孟德爾頌參觀了位於愛丁堡荷里路德宮的荷里路德教堂遺址(Holyrood Chapel at Holyrood Palace),在一封提到他的家人的的信裡時,孟德爾頌提到了他在蘇格蘭這裡獲得了創作新交響曲的最初靈感:
「在深沉的暮色中,我們今天去了瑪麗皇后(瑪麗一世)生活和喜愛的宮殿……下面的小教堂現在沒有屋頂。 野草與常春藤,都在瑪麗一世被加冕為蘇格蘭女王的破碎祭壇上茁壯成長。這裏一切都被毀壞了,腐爛了,晴朗的天空湧入…,我想我已經在此,找到了我的“蘇格蘭”交響曲的開端。」
孟德爾頌的親筆蘇格蘭風光素描(1829年)
就在訪問蘇格蘭幾天後,孟德爾頌和他的同伴訪問了蘇格蘭西海岸和史塔法島,這又接著激發了作曲家開始了《芬加爾洞窟》序曲(也稱為《赫布里底群島》序曲)的創作。
除了上述描述,孟德爾頌還在他的信裡附上了一張紙片,上面寫著《芬加爾洞窟》開始第一主題的前幾個小節。
在完成《芬加爾洞窟》序曲的第一個版本後,孟德爾頌接著造訪義大利繼續巡演,這期間他持續地繼續創作他最初的第三交響曲草稿。然而,不知原因之下,他在1831年後將《蘇格蘭》的創作暫時擱置一旁。
目前學者們尚不清楚孟德爾頌後來何時恢復重新開始創作這首交響曲(根據草稿表示,他有可能在1830年代末期,回來重新寫作第一樂章),但可以肯定孟德爾頌在1841年時再次認真地恢復創作《蘇格蘭》,並於1842年1月20日於柏林完成本首交響曲,孟德爾頌時年33歲。
最初的早期版本,在此曲演出後略有修改,現代演出的是後來孟德爾頌做出修訂的完成版。
雖然這是孟德爾頌的第五首,也是真正的最後一首交響曲,但由於出版順序之關係,《蘇格蘭》被稱為第三交響曲。
有趣的是,儘管在1829年時,孟德爾頌在信中對家人稱呼這部作品是“蘇格蘭交響曲”,但到 1842 年該作品出版時,作曲家本人卻從未公開稱呼此曲為《蘇格蘭》。後來是因為孟德爾頌死後,這首交響曲源自蘇格蘭的靈感開始廣被人們所知曉,便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這首交響曲的風情與蘇格蘭北方狂野浪漫的風光景緻。
筆者攝於萊比錫孟德爾頌之家博物館
孟德爾頌之家(Mendelssohn Haus)位於萊比錫市區旁,Goldschmidtstraße 12號,是孟德爾頌在萊比錫的人生最後居住之地,現已改為博物館,保留許多生前使用的房間、音樂廳沙龍與孟德爾頌之大量書信、繪畫等資料。
樂曲首演與題獻
《蘇格蘭》的首演是1842年3月3日,由孟德爾頌本人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舉行。當年5月孟德爾頌第7次訪問英國時,在白金漢宮收召謁見維多利亞女王,並得到允許把此曲呈獻給女皇,因此1843年出版的樂譜裡附有獻辭。
總譜扉頁,題有獻給維多利亞女王的詞句:
《蘇格蘭》樂譜版本欣賞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56 “Scottish” (with Score) |
Composed: 1829 — 1842
Conductor: Claudio Abbado
Orchestra: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0:00 1. 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A minor)
17:12 2. Vivace non troppo (F major)
21:17 3. Adagio (A major)
32:45 4. Allegro vivacissimo (A minor) —
40:14 Allegro maestoso assai (A major)
第一樂章主題
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in A minor and in sonata formwith introduction)
速度略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a小調,3/4拍子-稍微激動的快板(Allegro un poco agitato)a小調,6/8拍子。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第二樂章主題
Vivace non troppo (in F major and in sonata form)
不太過份的甚快板(Vivace non troppo)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第三樂章主題
Adagio (in A major and in abridged sonata form)
慢板 (Adagio)A大調,2/4拍子。簡化的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第四樂章主題
Allegro vivacissimo — Allegro maestoso assai (in A minor → A major and in sonata form)
極快的快板-很莊嚴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Allegro maestoso assai)a小調-A大調,2/2拍子-6/8拍子。奏鳴曲式。
第四樂章 樂譜版本欣賞
最終樂段 – A大調光輝燦爛
Allegro maestoso assai (A major)
延伸閱讀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擁有美好的一天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4-09-07
【苗北講堂】2024下半年系列:普契尼逝世百年致敬~四大寫實歌劇巡禮(一)不如相忘於江湖~談《波希米亞人》中的動人愛情詠嘆 PUCCINI: “La bohème”
《波希米亞人》劇情描述1830年代某個聖誕節前夕,在法國巴黎拉丁區,四位性格放浪
2024-09-05
【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 -浪漫巨人-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之旅(五)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與《音畫練習曲》
這課程將介紹拉赫曼尼諾夫於1926年創作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這是他移居美國後的
2024-08-02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憂傷.高貴.波蘭魂 – 談鋼琴詩人蕭邦深入人心的音樂
在全世界十大上演率最高歌劇裡,普契尼就佔了三齣。他筆下細膩的愛情與詠嘆,流淌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