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簡介
Felix Mendelssohn-symphony-no-4-op-90 “Italian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如果我休息,就會生鏽.If I rest, I rust

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33年的素描(畫家 Eduard Bendemann 1833年繪製)

Drawing of the composer by Eduard Bendemann, 1833

 

生前未能出版的傑作.義大利

孟德爾頌在1829-1831年間在歐洲各國旅行,他到義大利時感受到當地的民情和氛圍,非常欣喜於這些旅途中快樂的心情與經驗,並於1830-1831年間,以音樂創作紀錄至義大利旅遊寫下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的主要樂思~此曲,就是孟德爾頌在停留義大利時所發想而創作。

《義大利》交響曲也緣起於作曲家孟德爾頌的的英國、蘇格蘭與赫布里底群島之旅,在這趟旅程中,孟德爾頌來抵達了義大利,在義大利時所感受到的色彩與氛圍,讓他獲得了大量的靈感,雖然不是在義大利完成全曲,但當時孟德爾頌寫給父親的信件,提到:「這就是義大利!……生活中的至高無上的快樂。我很喜歡義大利。今天太豐富了…所以我寫信給你們,感謝你們,親愛的父母,你們給了我這一切的幸福。」

1832年2月,他從羅馬寫信給他的姊姊芬妮,告知《義大利》交響曲之創作正邁向巨大進步。這將是我譜寫過最歡樂的曲子,尤其是最後一個樂章。我還沒有找到任何適合慢板樂章素材,我想我會把它留給那不勒斯。

1833 年3月13日,孟德爾頌應英國倫敦(現為皇家)愛樂樂團的邀請,在柏林完成了這部交響曲。 1833年5月13日,他在倫敦愛樂樂團音樂會上親自指揮了第一場演出,首演即受到聽眾們的熱烈歡迎。美國波士頓的日耳曼音樂協會(Germania Musical Society )也安排此曲於1851年11月1日在美國首次演出,由卡爾·伯格曼(Carl Bergmann)指揮。

然而,在初次演出之後,孟德爾頌本人對這首交響曲仍然不滿意。到了1834年7月,他完成了對作品的修改,特別是最後三個樂章。但可惜的是,在他在生前從未出版過這部交響曲。

《義大利》交響曲於 1851 年出版,原始初版於1833年5月首演。 音樂學者約翰·邁克爾·庫珀(John Michael Cooper)更詳細研究了孟德爾頌修改交響曲的歷史。 另一位學者 Christopher Hogwood 則編輯了由德國熊版(Bärenreiter)所出版的交響曲樂譜,其中也包括原始標準版和 Mendelssohn 對後三樂章的修訂版。

目前交響樂團普遍演出的標準版本,即是1851年出版的校訂版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

 

孟德爾頌親筆畫作的《義大利》

Drawing from Felix Mendelssohn’s travels to Italy

 

作曲家簡介

孟德爾頌一生交遊廣泛,作品豐富。

與大文豪歌德傑為忘年之交,並與當代眾多藝文音樂人士往來:舒曼夫婦、白遼士、凱魯畢尼、韋伯、麥亞白爾、羅西尼、蕭邦、李斯特、華格納、帕格尼尼等音樂家交往,互通藝術見解;這對他的創作生涯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

作曲家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 
作曲家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孟德爾頌從小是鋼琴神童:9歲時便以鋼琴家身份於柏林登台公開演奏,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在歌德的影響下,寫出一首鋼琴四重奏(op.1),14歲籌組自己的私人樂團,15歲創作了第一交響曲,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孟德爾頌:絃樂八重奏 op.20 欣賞
16歲作品 

小提琴:林品任、Boris Borgolotto、陳雨婷、Nancy Zhou
中提琴:鄭恩麒、嚴子晴
大提琴:李孟坡、柯容軒


17歲時,孟德爾頌受到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感動,以一個月左右的創作時間,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18歲時為了研究古典文學,進入柏林大學就讀, 接受正規的大學教育,研究文學作品。(柏林大學即為現代之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成立於 1810 年,曾被譽為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孟德爾頌遊歷歐洲,他的遊歷心得不但豐富,更是傳世:1830-1831年間,至義大利旅遊寫下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Symphonie no.4 “Italienische”)、至蘇格蘭旅遊寫下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Symphonie no.3 “Scottish”);《芬加爾洞窟》序曲作品靈感也來自孟德爾頌於英國赫布里底群島旅遊實記,完成於1830年作曲家21歲時。

 

延伸閱讀

【BON音樂】孟德爾頌: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op.56 “Scottish”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創作順序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第二號「讚美頌歌」(Lobgesang)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依照現行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二號(1840)《讚美頌歌》
第三號(1842)《蘇格蘭》

 

《義大利》交響曲樂譜版本

00:00 1. Allegro vivace (A major)

10:10 2. Andante con moto (D minor)

16:58 3. Con moto moderato (A major)

24:30 4. Saltarello: Presto (A minor)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A大調,6/8拍子。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以一陣快速的三連音節奏開場,~高音木管樂器與撥弦樂器開場之後,旋即躍升高八度,轉變為歡快的第一主題弦樂旋律。木管樂器在第一樂章中始終扮演著特別突出的角色,孟德爾頌給予木管樂器們極大的自由,這讓音樂聽起來更加透明、輕盈的質感~如同歌劇音樂般。

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譜例:

 

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給人躍動又明朗之感,符合孟德爾頌至義大利旅遊的歡樂心情,也能在音樂中感受到他在義大利時的歡樂心情,在音樂雀躍的快速三連音節奏裡清晰可見。

 

義大利藍天亦讓孟德爾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經將交響曲描述為「A大調的藍天」;在此我們可聽見他將所見所聞的美麗景緻,在音樂中轉換為充滿雲彩的彩色天空。

 

由單簧管與低音管同時演奏的第二主題,帶來了跳躍但舒適的情感發揮:

 

這個活潑輕快的樂章,也出現在日劇《交響情人夢》的第一集喔~

第一集:學校裡的所有學生都為千秋王子所著迷~在佈告欄得知有人要出國留學的訊息時。背景配樂即為孟德爾頌 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第一樂章。

「維基百科連結」

 

樂譜版本音樂欣賞

 

音樂會現場演奏欣賞

 

第二樂章

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D小調,4/4拍子。自由的三段體。 據研究指出,第一主題擷取自捷克的朝聖歌曲,充滿濃厚的宗教情懷,因此亦被稱為「朝聖者進行曲」,亦有研究孟德爾頌書信往來的學者認為,作曲者曾在創作期間遊歷遭火山岩漿淹沒之龐貝古城,因而觸發了人類文化遭淹沒的傷感。

國外亦有研究提到孟德爾頌曾提到回憶他在羅馬期間目睹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遊行。他使用色彩昏暗的旋律感配器(雙簧管、單簧管和中提琴)在緩慢的中低音線條上展開第二樂章主題。

 

第二樂章主題譜例:

 

轉為大調之後的單簧管回應主題

 

樂譜版本音樂欣賞

 

音樂會現場演奏欣賞

 

第三樂章

速度稍快的中板(Con moto moderato)A大調,3/4拍子。3段體。

孟德爾頌曾在1830年11月16日寫給姐姐的書信中表示,欲將歌德詩作《莉莉花園》(Lilis Park)轉化成為交響曲,而學者推測,本樂章可能就是作曲家閱讀詩作時觸發靈感所寫成。莉莉為歌德心儀之女孩,但同時被眾人追求,歌德便以此詩描寫自身的忌妒與煩惱。

 

樂譜版本音樂欣賞

 

音樂會現場演奏欣賞

 

第四樂章

薩塔雷洛舞曲:急板(Saltarello; Presto)A小調,4/4拍子。自由的輪旋曲式。 薩塔雷洛舞曲自十五世紀起,便流行於羅馬與米蘭,男女舞者搭配急速的三拍子民俗舞曲,張開雙手,以舉腳、前進、後退、旋轉的舞步疾舞。但本曲則是採用四拍子,似是以音樂描繪出狂歡節狂舞的羅馬市民們。  

 

Saltarello – hopping medieval dance.

 

Saltarello – hopping medieval dance.

 

Saltarello – hopping medieval dance.

 

樂譜版本音樂欣賞

 

音樂會現場演奏欣賞

hr-Sinfonieorchester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Paavo Järvi, Dirigent 

  • I. Allegro vivace 0:34
  • II. Andante con moto 11:10
  • III. Con moto moderato 16:56
  • IV. Saltarello. Presto 23:04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Kurt Masur – conductor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 Italian Symphony No. 4 A major Op. 90 (MWV N 16)

  • 0:00 Entrance
  • 1:27 I. Allegro vivace
  • 13:06 II. Andante con moto
  • 19:32 III. Con moto moderato
  • 25:26 IV. Saltarello. Prest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
 
  BONART_Webmaster
更多音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