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大人社團經典歌劇(三)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 Liebesto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週二班課程安排

歌劇:10/19、10/26、11/2、11/9。線上課程多送11/16,共5堂
交響曲:11/23、11/30、12/7、12/14。線上課程多送12/21,共5堂
協奏曲:12/28、1/4、1/11、1/18。線上課程多送1/25,共5堂

詳細課程網頁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特別課程

【已開課仍可報名】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9/10週五晚上班,共8堂): 國際同步,名師帶你追賽事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三期(10/19週二下午班,共15堂):合購優惠-經典歌劇&交響曲&協奏曲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文學音樂(11/4週四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文學名著x音樂大師


第3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察·華格納歌劇,作曲家自己稱之為三幕劇。首演於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宮廷與國家劇院。這部歌劇也是華格納和馬蒂爾德·維森東克的戀情寫照,被視為古典-浪漫音樂的終結、新音樂的開山之作。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華格納開創的「崔斯坦和弦」,更是成為音樂學者研究的重點,這在整部歌劇中懸而不決的和聲,更被視為粉碎調性和聲的始祖。

 

延伸閱讀:有片

史上最精彩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如何用「半音階」描繪慾望?

 

來自中世紀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情節,最早來源於凱爾特人的故事集中關於阿圖斯國王與崔斯坦的傳說,後者見於戈特弗里德·馮·斯特拉斯堡(13世紀)的一長篇詩體小說。華格納不但讀過這中世紀後期的文字,而且還把同時代奧古斯都·馮·帕拉藤,卡爾·利特和尤利烏斯·摩瑟的改編版本。

除此之外,劇情中也可見諾瓦利斯的詩集「夜之頌」(Hymnen an die Nacht)的蹤影。

 

寫作經過

1842年華格納讀到了尤利烏斯·摩瑟的崔斯坦之詩,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故事。

1854年逃亡瑞士之時,華格納讀到了卡爾·利特的崔斯坦戲劇,這更激發了他要將之改編為歌劇並編寫劇本的欲望。但當時他的精力大多花在尼貝龍根的指環中,這個計劃不了了之。

1857年與維森東克的戀情使得崔斯坦計劃再度浮出水面。在8月底,華格納與其妻子敏娜遷入維森東克在蘇黎世的花園公寓。華格納與其贊助人奧托·維森東克的妻子有曖昧;受此刺激,他首先創作了歌曲集《維森東克之歌》,後來更是停下手中《齊格菲》的譜曲工作,全力投入到崔斯坦的創作之中。

其實,華格納會如此有感,是因為劇中人物有自傳的意味:華格納和馬蒂爾德根本就是崔斯坦與伊索德,而奧托就是馬可國王。9月18日崔斯坦詩稿完工,華格納將作品給瑪蒂爾特過目並在朋友圈內朗誦。12月完成第一幕音樂初稿。

1858年8月末,第一幕總譜完工,華格納到威尼斯旅遊,並在那裡完成了第二幕。

1859年3月,華格納回到瑞士,在琉森他完成了第三幕。8月中,整部歌劇完工。


歌劇角色

  • 崔斯坦(男高音)
  • 馬可國王(男低音)
  • 伊索德(女高音)
  • 庫威那(男中音)
  • 梅洛特(男高音)
  • 布蘭甘特(女中音)
  • 牧羊人(男高音)
  • 舵手(男中音)
  • 一個年輕海員(男高音)
  • 水手,騎士和鄉紳,伊索德的侍女

首演

1862年在維也納,經過艱難的談判後,歌劇才得以彩排,但經過77次的排練後,在1863年,首演仍然是被擱置下來了。

1865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促成了歌劇的首演。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宮廷和國家劇院首演舉行。由漢斯·馮·畢羅指揮。主角由Ludwig Schnorr von Carolsfeld和其妻子Malvina擔任。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歌劇故事

劇前歷史

在一次愛爾蘭針對康沃爾(前者向後者索取進貢)的戰爭中,崔斯坦殺死了伊索德的未婚夫愛爾蘭人莫洛爾德,但自己也受了重傷。傷後他用化名(坦特里斯,Tantris)在伊索德下得到了醫治。但伊索德在崔斯坦的劍上找到了一處缺口,正好與未婚夫莫洛爾德頭上傷口所藏的碎片吻合。此時她拿起劍要報仇,但當崔斯坦睜開眼睛的時候,她就愛上了後者,劍也沉落下來了…

 

第一幕

崔斯坦(Trstan)駕著船,,載著愛爾蘭公主伊索德(Isolde)向著康沃爾(Cornwall)駛去。

伊索德將在那兒與馬可王(Konig Marke)成親。

眼見康沃爾已在望,伊索德卻心情惡劣地希望來場暴風雨,人船俱亡。

她的侍女布蘭甘妮(Brangane)試著安慰她,伊索德命她請崔斯坦下船來,卻被崔斯坦婉拒。

他的侍從庫威那(Kurwenal)更語出不遜。

伊索德羞惱之餘,向布蘭甘妮道出她們曾經救了崔斯坦一事:崔斯坦殺了伊索德的未婚夫莫若(Morold),但亦被莫若所傷。

「崔斯坦」(Tristan)化名「坦崔斯」(Tantris)至伊索德處求救,伊索德雖知這是仇家,但在和他的眼光相遇時,即愛上了他,不但沒有殺他,反而醫好了他。

誰知崔斯坦再次來愛爾蘭時,竟是為馬可王向伊索德求親。

再見崔斯坦時,伊索德立刻認出他是「坦崔斯」,為他的求親之舉甚為反感,但依舊隨著他去。

船離岸愈近,伊索德對於自己日後要和這一位不懂愛情、只看功名的人士長期相處,感到萬分痛苦。

布蘭甘妮只見伊索德的苦,卻未明白原因,誤為伊索德擔心未來的婚姻生活,因此提醒她,離家之時,母親曾給伊索德一堆靈藥,以不時之需,可以用愛情藥酒來保證和馬可王的感情。

布蘭甘妮的提醒給了伊索德新的想法:她要用死亡藥酒解決這份痛苦;而布蘭甘妮則未解其意。

侍從庫威那下船艙來,要她們梳妝打扮,準備上岸。

伊索德則要求庫威那再度向崔斯坦傳話,在後者未向伊索德賠罪和解以前,她絕不上岸。

另一方面,她要布蘭甘妮準備死亡藥酒,打算和崔斯坦同歸於盡...

崔斯坦與伊索德於船上
崔斯坦與伊索德於船上
崔斯坦終於下來船艙,在明白伊索德的積怨後,決定接受索德的要求,飲酒和解。

驚失措的布蘭甘妮卻以愛情藥酒代替死亡藥酒,讓他們飲下。

原本以為飲酒後即將死亡的兩人,在轉瞬間迸發了胸中積壓已久的愛情,承認相屬對方。

正在此時,船已靠岸。

布蘭甘妮和庫威那都催促兩人準備上岸,在兩人都不知所措,眾人歡呼迎接馬可王的聲音中,布幔落下。

第二幕

愛火已被靈藥點燃的兩人,約定以火把熄滅(安全)為號進行幽會。但此事被崔斯坦好友梅洛(Melot)偵知,並向馬可王告密...

夜晚,伊索德滿懷企盼,等待著崔斯坦前來約會。

號角聲響起,馬可王和眾人出外打獵的聲音漸去漸遠。管布蘭甘妮警告她,梅洛舉動有異似乎心懷鬼胎,伊索德卻迫不急待地按照著和崔斯坦的約定,將火把熄滅,發出了安全信號,布蘭甘妮只好登塔守候。

崔斯坦依約前來,夜幕之下兩人見面,恍如隔世,互訴別後,只願此時永夜不晝。

這段「愛之夜」同時也是是歌劇史上最長的愛情二重唱之一。

 

樂譜版本欣賞


布蘭甘妮一次次地提醒天將亮的聲音,亦無法將兩人喚回現實。

在庫威那跑來警告崔斯坦保護自己之同時間,馬可王、梅洛和眾人亦跟著進來,驚見了正在幽會的兩人。

馬可王在既震驚又失望的情形下,不解地向崔斯坦提出一連串的「為什麼?」。

崔斯坦無法、不能也不願辯解,只問伊索德,是否願意跟隨他回他的地方,伊索德答應了。

在親吻過伊索德之後,崔斯坦拔劍和梅洛決鬥,卻無意戰鬥而故意傷在梅洛的劍下。

第三幕

庫威那將垂死的崔斯坦帶回他生長的地方卡瑞歐(Kareol),並派人去接伊索德。庫威那命一位牧羊人前去瞭望,若看到有船靠近,就吹一曲輕快的曲子傳訊。昏睡中的崔斯坦終於醒來,他從庫威那口中知道他受傷後的一切,為庫威那對自己的絕對忠心深受感動。

清醒後的崔斯坦更急於看到伊索德,在一陣激動之後,崔斯坦又陷入香迷狀態。

當崔斯再度甦醒時,只問伊索徳的船是否到了否,庫威那正感難以回答之時。傳來了牧羊人輕快的笛聲。

崔斯坦催促庫威那到岸邊去接伊索德,雖然不放心崔斯坦,庫威那只得聽命離開。

崔斯坦無法靜躺,亢奮地掙扎起身,欲迎向思念已久的愛人。

伊索德呼著崔斯坦的名字進來,崔斯坦在喚出一聲「伊索德」之後,溘然長逝於伊索德的臂彎中,伊索德喚不回他,亦暈厥過去。

庫威那不知如何是好,傳來第二條船靠岸的消息,卻是馬可王帶著梅洛和布蘭甘妮,尾隨伊索德到來。

憤怒的庫威那殺死梅洛,自己傷於馬可王侍從手中,掙扎著逝於崔斯坦腳邊。

馬可王看到崔斯坦的屍體,悲働地道出他已由布蘭甘妮口中知道一切,隨伊索德而來,願見有情人終成眷屬,孰知一切卻已太晚。

伊索德再度醒來,在崔斯坦旁邊對著崔斯坦的屍體唱出《愛之死》(Liebestod)之後,亦追隨崔斯坦而死去...(劇終)

(筆者註:《愛之死》"Liebestod",原文裡的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直譯為:恬淡輕柔如同他的微笑)。

以上劇情取自「愛之死 –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羅基敏.梅樂亙編著)

 

延伸閱讀

愛情有保存期限?《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預言


什麼是「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和弦(英語:Tristan chord,德語:Tristan-Akkord),是由F、B、D♯、G♯四個音組成的和弦,屬於半減七和弦的一種,最低音與其他音的音程分別為增四度增六度增九度,因在華格納歌劇《崔斯坦和伊索德》的崔斯坦動機中使用而得名。

崔斯坦和弦的調性不清晰,學術界對此有多種詮釋。這個和弦可被看作異名同音降G大調降E小調當中的F-A♭-C♭-E♭,亦可看作E大調屬七和弦B-D♯-F♯-A中第五音降半音後變為B-D♯-F-A。功能和聲歌手的觀點則認為是法國增六和弦(F-A-B-D♯),G♯作為一個倚音解決到A。

崔斯坦和弦引發了所謂的「調性危機」,後來此和弦的重要性逐漸被人認識,更被德布西布瑞頓史克里亞賓等諸多作曲家引用。

 

莫札特也曾用過「崔斯坦和弦」!?(3’00″)

 

古希臘調式與超奇妙背誦方法

 

弄懂Phrygian 和 Lydian 調式

 

Papano談「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和聲分析

 

1973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於日本彩排實況

Karajan Wagner Rehearsal: Tristan und Isolde & Tannhauser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華格納生前的鋼琴演奏「崔斯坦和弦」與 <愛之死>

 

《愛之死》

Wagner – Tristan und Isolde – Isolde’s Liebestod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巴倫波因 | 指揮,Waltraud Meier | 女高音

 

霍洛維茲86歲的最後錄音傳奇演奏

就在1989年,已經86歲的霍洛維茲,以三天的時間錄完李斯特改編的華格納:《愛之死》。錄音完的四天後,霍洛維茲於11月5日逝世。一代鋼琴大師的絕響之作,即為李斯特/華格納:《愛之死》

無限感動…

 

樂譜版本欣賞

 

女高音潔西諾曼動人的 <愛之死>(Liebestod)

 

恬淡輕柔如同他的微笑  –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

Jessye Norma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performing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 (Isoldes Liebestod).
(C) 2005 DOR Films

 

下課前隨堂考一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