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鵬博藝術 | 林仁斌 V.S.周善祥《巴赫: 鍵盤組曲集》音樂對談與示範講座
Bach Music lecture with Jen-Pin Lin & Kit Armstro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鵬博藝術

蹦藝術X鵬博藝術再出擊,今年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將與周善祥再次合作音樂對談講座,一天報名滿額。我們選定的講題題目是《巴赫:鍵盤組曲集 BWV825-BWV830》,這套全場超過兩個小時的鍵盤鉅作,偉大作曲家巴赫在巴洛克時期對位法的思想結晶,值得愛樂朋友們細細討論與深入了解。

 

讓我們一步一步奠定本場講座的知識背景:

Part.1 巴赫生平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時期,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更有了「音樂之父」美稱。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1717 年十二月接受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的邀請,舉家遷至柯登擔任科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年輕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當喜愛音樂,能演奏小提琴、古中提琴、鍵盤等樂器,常常混在樂隊裡演奏小提琴,賞識巴赫並交好。就任親王之後,他特地為巴赫籌組了包含17 位音樂家的樂團,其中有一部份來自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宮廷樂隊,這些具備優秀演奏能力的器樂家們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創作後盾,讓巴赫得以盡情創作器樂作品。

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樂手,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作品。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時期,尤其反映在器樂作品的創作上,包括了:獨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笛無伴奏組曲)、二重奏(小提琴大鍵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Viola da Gamba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同時也為了報答李奧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鍵琴,而寫下我們熟悉的《半音階幻想曲》、《法國組曲》、《前奏與賦格》、《二聲部及三聲部創意曲》,以及著名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鋼琴曲集第一冊。

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萊比錫(1723年-)

李奧波德王子的新婚妻子對完全音樂沒有興趣,甚至說服王子放棄音樂,在加上音樂預算因擴充軍備而刪減下(原本的音樂方面花費為將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巴赫的工作和地位就愈來愈不被重視,萌生退意,於 1723 年 5 月 5 日起轉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巴赫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

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腓特烈大帝畫像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位於德國艾森納赫的巴赫雕像

Johann Sebastian Bach monument in Eisenach, Germany.

Part.2 巴洛克時期的「舞曲組曲」

先講巴洛時期的奏鳴曲(Sonata),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可以是單樂章的聲樂曲、器樂曲,也能是多樂章的鍵盤作品或器樂。常見寫作方式,可分成「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兩種。

再來是「組曲」(Suite,義大利文:Partita),是源於義大利的名詞,帶有「變奏」之意。

起初,這個名詞可指任何種類的舞蹈音樂,而且大部份是單獨的舞曲,不過後來它被應用到組曲般的結構中。而組曲這個名詞則因作曲家的喜好,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在巴哈的無伴奏組曲中,舞曲的形式由單純轉為多聲部的複音音樂, 而展現出純舞曲所沒有的多樣性。

而巴洛克的組曲中,因為舞曲漸漸轉為純器樂演奏,因此舞曲名稱雖然仍與音樂箱內相符合,但逐漸失去其原來的舞曲性格,只留下基本的特徵和速度。雖然舞曲的韻律性減弱,但而藝術的價值卻被提高

 

什麼是巴洛克時期的組曲(Baroque Suite/Partita)呢?

Baroque Suite
What is Baroque Suite?

 

巴洛克時期標準的組曲(Suite/Partita),是以幾種不同個性的舞曲所組成,所以也常被稱呼為「舞蹈組曲」或「舞曲組曲」。

 

而「舞蹈組曲」或「舞曲組曲」主要以這四種舞曲作為基礎架構,是為核心基礎:

阿勒曼舞曲(Allemende)或稱(德國舞曲)

庫朗舞曲(Courante)

薩拉邦舞曲(Sarabande)

基格舞曲(Gigue)

 

以下分述其歷史來源及演奏風格:

德國舞曲(Allemande; Almain; Alemana)

西元1521年,英國舞蹈大師Robert Coplande收錄了以”La Allemade”為名的七種不同編舞,此為目前歷史上最早可查證的例子1。早在十六世紀中期,已被固定使用在組曲中的第一首舞曲,而且逐漸成為音樂會上演奏的一種舞曲音樂。

而傳到法國宮廷時,轉而呈現優雅、抒情的風格。

到了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中期(約 1660-1750 年),成熟的德國舞曲的特色有:大多為4/4拍,通常包含兩個段落,以短的八分或十六分音符當作弱起拍的開始,以較慢且高貴的速度演奏,藉由十六分音符所建構的旋律織度,呈現出流暢的樂曲特色。

 

庫朗舞曲(Courante; Corrente; Coranto)

起源於法國,霍斯特所著《前古典的舞曲形式》(Pre-classic Dance Forms)一書中提到:「最早的庫朗 舞曲稱為“ corrente”,源自於拉丁文“curro”,代表跑的意思。」2在所有的法式宮廷舞曲中,庫朗舞曲受歡迎的程度僅次於小步舞曲。十七世紀晚期, 又可區分為義式與法式的庫朗舞曲。義式的庫朗舞曲拼法為corrente,屬於快速的三拍子舞曲, 拍號多為3/8 或3/4,以二段體的曲式為主,清楚的和聲、節奏為其特色,為有清楚旋律線條的主音音樂。而法式的庫朗舞曲 courante,屬於比較緩慢帶有宮廷氣息的三拍子舞曲,通常為3/2 拍,採用相通拍(Hemiola)的手法與對位式的樂曲織度使舞曲的韻律感降低而呈現 比較嚴肅、有威嚴的特性。

 

薩拉邦舞曲(Sarabande; Sarabanda)

盛行於十六世紀的拉丁美洲與西班牙,直到十七世紀時才傳到義大利。早期的薩拉邦舞曲大多以吉他伴奏,樂曲屬於段落式,有時甚至加上歌詞;而經過持續的發展依循不同的國家產生不同的風格。1620年之後,流行於西班牙、英國與義大利的薩拉邦舞曲,屬於比較快速、激烈的舞曲。在十七世紀中期以後法式薩拉邦舞 曲逐漸轉變為緩慢且穩重的舞曲,曲式二段體為主,通常以3/4 拍記譜, 風格則屬於莊嚴、嚴肅的性質。

 

吉格舞曲(Jig; Gigue; Giga)

十五世紀流行於英國的一種舞蹈即稱 之為吉格舞曲(jig),節奏型式為兩大拍。演變至十七世紀時,則有了6/4、 6/8、3/8的拍號出現。大部分以主音音樂的織度為主,樂句以四小節一句。 十七世紀末期, 則可分為法國式與義大利式的風格。法式吉格舞曲(gigue) 受英式的吉格舞曲(jig)影響,大多以3 /8 、6/4 或6/8為主,旋律大多以 分解和絃的方式來寫成,樂句模糊且長度較不正規,建構在主音音樂的形 式上,曲式以二段體為主,第二段的主題動機通常是第一段的倒影音形。 義大利式的吉格舞曲(giga),相較於法式吉格舞曲,義大利式的舞曲則 織度比較簡單 演奏速度偏向急板,樂句以四小節一句。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然而在沙拉邦舞曲的前後經常可依作曲家之意,插入其他的舞曲,這些隨意加入的樂章包括:

小步舞曲(Minuet)
嘉禾舞曲(Gavotte)
巴瑟比舞曲(Passepied)
波蘭舞曲(Polonaise)
黎高冬舞曲(Rigaudon)
安格雷舞曲(Anglaise)
歌調(Air)
布瑞舞曲(Bourrée)
輪旋曲(Rondeau) 
器樂短曲(Sinfornia)
隨想曲(Capriccio)
觸技曲(Toccata)
幻想曲(Fantasia)
滑稽曲(Burleska)
巴瑟比埃舞曲(Passepied)
前奏曲(Praeambulum)
夏康舞曲等(Chaconne)

前奏曲(Prelude; Preludio; Praeludium)

源自於拉丁文的拼音,意指 演奏於大型樂曲或多樂章樂曲之前的曲子,其形式、起源及使用的功能等方面來看,非常混亂且不確定。福爾遜(H.Ferguson)提到:「序曲,源自於魯特琴為了調音上的方便、鍵盤彈奏者為試驗其鋼琴與管風琴手為確 立音樂中的調式及音準而形成的一首樂曲。」最早的前奏曲為管風琴而作, 屬於多聲部的形態,右手部份以即興式的手法寫成。十七世紀中葉以後, 作曲家開始混合前奏曲在組曲中,或是在前奏曲之後加上賦格曲(fugue), 幾乎已成為標準形式。如韓德爾(G. F. Handel,1685-1759)、普賽爾(H. Purcell, 1659-95)與巴赫等人。巴赫在前奏曲的創作手法上,樂句由短的旋律動機 構成,以即興式的樂段,加上模仿、對位的手法寫成,曲式上仍為二段體, 織度、節奏與不同的音型呈現了樂曲的性格與影響基本的旋律素材。

 

嘉禾舞曲(Gavotte; Gavotta)

為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法國宮廷的舞 曲4。十八世紀前半期,此舞曲主要出現在鍵盤及器樂形式的組曲中,以2/2 拍記譜,以二分音符為一大拍。樂句以四小節(即八大拍)為主樂句,以每 小節的第二大拍開始。音樂的風格上,速度溫和、充滿歡愉、溫柔的氣氛, 流行於十八世紀中期以後的鍵盤與器樂組曲中。

 

小步舞曲(Menuet; Minuetto; Minuet)

為十七世紀中期至十八世紀晚 期流行於法國貴族社會與宮廷的舞蹈,Curt Sachs (1881-1959)在他的著作 World History of dance將西元1650~1750稱為The age of Minuet。由於傳自法國貴族社會,因此屬於輕巧、纖細且優雅的舞蹈。此舞曲亦常使用於十七世紀的法國管風琴曲、鍵盤與器樂合奏的組曲中。在結構上,拍號以3/4 較為常見。大多以兩個小節為一個單位、四個小節為一句,每一段通常為八小節或八小節以上的樂句組成。每一個單獨的小步舞曲都為二段式,且每段需要反覆。而當有兩首小步舞曲連在一起,且第二首具有Trio的功能 時,整個曲式則成為ABA三段式。

 

布雷舞曲(Borea;Bourée;Boree)

為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同時流 行於宮廷及民間,為二拍子的舞蹈。以主音音樂寫成的二段式舞曲,由兩 個2+2小樂句組成的四小節;再擴大為兩個四小節所構成的八小節樂句構 成。並以第二大拍的後半拍開始。流暢而愉悅的旋律線條為其特色。在選 擇性舞曲中,布雷舞曲是僅次於嘉禾舞曲、小步舞曲外,備受作曲家所採用的舞曲。


除此之外,阿勒曼德舞曲之前,也經常加入:

前奏曲(Prelude)、觸技曲(Toccata)及 器樂短曲(Sinfonia)等等非舞曲形式的樂章,作為前導性質。

 

例如:巴赫(J.S. Bach)便經常在組曲首曲加入「前奏曲」作為前導性質。

筆者以巴赫第一號G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7)為例,列出全部樂章順序: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以下是每一首舞曲的特色簡介

 

⟪前奏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阿勒曼德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庫朗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薩拉邦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梅呂哀舞曲⟫(小步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吉格舞曲⟫與特色: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補充資料一 巴洛克舞蹈

How to Dance Through Time: The Elegance of Baroque


補充資料二

什麼是賦格?...你一定想知道 

賦格(Fuga)是一種用對位法風格來寫,由數個單獨聲部所組成的曲式。

「賦格」多以一個短旋律為基礎,此稱之為「主題」(Subject),也是穿梭整個樂曲中的精短樂句。

然後再由其他聲部以相同主題接續。

在主題上方五度或下方四度出現的另一聲部模仿主題的樂句稱之為「答句」(Answer);

與主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幾乎相等的情況稱為「對題」(Countersubject);
在各聲部主題或答題重疊,形成緊湊模仿的句子稱為「疊句」 (Stretto);

譜例:巴赫《賦格的藝術》(Bach: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而各聲部中反覆出現之「動機」(Motive)。

這些皆由主題衍生而來。 

在每一個樂段中,主題於各聲部至少出現一次,此樂段就叫 「呈示部」(Exposition);

賦格曲中一個樂段如果不包含主題的陳述,則稱之為「插入句」(Episode),其作用為過渡或轉移。

一首賦格曲外觀結構是呈示部與插入句輪流出現,作品中可以有 三、四個呈示部,呈示部再由插入句分開,通常以一段「尾聲」(Coda)為結束。

一般賦格通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通常稱之為呈示部)

主題在主、屬 調上,做出主題與答句的模仿,且主題會在各聲部皆出現一次。

第二部份:(也稱為發展部)主題以不同調性/不同手法(對位/增值/減值)呈現。

第三部份:(也稱為結束部)

主題常以「疊句」呈現。

而巴赫的賦格中 最大特色是「疊句」的作法,一般出現在第二部份,有時甚至在第一部份。

最後會有 「尾聲」出現,作為全曲之結束。

 


Part.3 巴赫的鍵盤組曲

總論介紹

前面Part2中提到,在18世紀上半,器樂組曲如花似錦的發展過程中「舞曲的韻律性減弱,但而藝術的價值卻被提高。」巴赫的作品更是最佳例證。

巴赫的六首鍵盤組曲(Partitas BWV 825–830) 是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陸續出版於1726年至1731年間的鍵盤作品。於1730以《鍵盤習作 I》(Clavier-Übung I)之名出版,與另外兩套知名的《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並稱為巴赫之「三大組曲。」

創作寫作這六首鍵盤組曲時,巴哈已在萊比錫聖湯馬斯教堂擔任樂長,工作穩定且有著傑出的音樂名聲,他也在這套作品中展現他不斷精進的對位手法,以及對於「舞曲風格器樂化」的演化獨到的品味與創作技巧,更是他身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雙重自信。

在創作技巧上,巴赫回到先前《英國組曲》的華麗展技與《法國組曲》的精煉風格,在《鍵盤組曲》中,他更加充份掌握樂曲結構並豐富運用多元素材,向所有人展現他的多元技法與風格廣博運用。

 

《鍵盤組曲》1731年之出版封面

原稿寫著:「這一套作品包含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基格舞曲、小步舞曲及其他舞曲,為了撫慰愛樂者的心靈。」

三大組曲創作年代

名稱 創作年代 簡介
英國組曲

The English Suites

BWV 806-811

1715年(原始被認為創作於1718-1720年) 《英國組曲》BWV806-811,是巴赫創作於在1715年間(威瑪時期)為鍵盤樂器(大鍵琴或擊弦古鋼琴)創作的六首組曲。一般認為是巴赫創作的19部鍵盤組曲中最早的一部。此階段的組曲大多包含一首雄偉的前奏曲,以及各種風格不同的舞曲做為搭配,堂正輝煌,是舞蹈風格明顯的樂曲。
法國組曲

The French Suites

BWV 812-817

1722年至1725年 《法國組曲》BWV812-817,是巴赫創作於在1722年至1725年之間為鍵盤樂器(大鍵琴或擊弦古鋼琴)創作的六首組曲。據說巴哈的傳記作者約翰·尼古拉斯·福克爾在1802年的巴哈傳記中寫道:「人們通常稱它們為《法國組曲》,是因為它們是以法國的方式寫成的。」其中多首樂章亦以義大利風格寫成,而許多流傳下來的手稿標題是「Suites Pour Le Clavecin」(法文:給鍵盤樂器組曲),這亦在意義上讓我們理解本組曲之命名原因。
鍵盤組曲

Keyboard Partitas

BWV 825-830

1731年完整出版,也是巴赫首度雋刻出版的樂譜。(出版名稱:《鍵盤習作 I》(Clavier-Übung I)

P.S.

第二冊《鍵盤習作 II》後出版於1735年,包含了《法國風序曲》(BWV 831)與。

《鍵盤組曲》創作於三大組曲最後,用字是「Partita」,即義大利語的「組曲」。

「Partita」組曲名稱在巴赫創作當時,用在器樂的比例比「Suite」還廣泛,例如小提琴無伴奏/長笛無伴奏,也使用「Partita」。

巴赫使用「Partita」的可能,有兩個理由:

1. 此套組曲的創作手法與風格是更偏向義大利式的。

2. 此套組曲的形式與風格相對自由。不單是在樂章結構上,其舞曲原有的性格也被巴赫改良;他僅留下舞曲速度與基本特徵,並以更多樣性的寫作彈性與技巧發展這些鍵盤作品。我們可以說,在巴赫的創作下,音樂形式與作曲技巧皆發展至巔峰。

 

鍵盤習作 I-IV出版內容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鍵盤習作 I(Clavier-Übung I),大鍵琴,包含六個組曲,BWV 825-830,分別於1726年至1730年出版,然後於1731年合併為一冊集結出版。 鍵盤習作 II(Clavier-Übung II),寫給大鍵琴,有兩冊,包含義大利協奏曲BWV 971和法式序曲 BWV 831,於1735年出版 鍵盤習作 III(Clavier-Übung III),為管風琴取,包含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552,21 首合唱前奏曲,BWV 669-689和四首二重奏,BWV 802-805,於1739年出版。 鍵盤習作 IV(Clavier-Übung IV),就是最為世人熟知的是郭德堡變奏曲,於1741年出版。

 

密碼解說

如果我們將《鍵盤習作I》與《鍵盤習作II》視為連貫的龐大架構,從調性名稱入手,會發現一個超級秘密:

BWV825-830這六首組曲(第一冊),義大利協奏曲及法式序曲的調性,分別是「降B大調」、「c小調」、「a小調」、「D大調」、「G大調」、「e小調」、「F大調」、「B小調」。

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每首樂曲依照順序排列,調性音名之間的距離依序是「上行二度」(bB→C)、「下行三度」(C→a)、「上行四度」(a→D)、「下行五度」(D→G)、「上行六度」(G→e)、「下行七度」(e→F),最後一組是「增四度」(F→B)。

解析巴赫這樣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而非偶然:他讓兩冊的全部樂曲,調性一路從「降B走到還原B」(調性音名);以德文字母書寫,就是「從B到H」,並且巧妙地在中間加入了「A與C」。

換句話說,巴赫(BACH)在這兩冊他非常看重的首度出版品裡,藏了「簽名檔」~足見這位作曲家心思細膩之深,以及對於調性與作曲技法之嫻熟,當是無人能出其右。

 

BACH的音樂簽名檔(bB-A-C-H)

 

以為密碼這樣就挖完了嗎?歐~不不不

《賦格的藝術》BWV1080 第十九段第239小節,也出現了BACH音樂簽名檔(bB-A-C-H)喔😉

 

手稿欣賞

這份手稿為1725年大鍵琴獨奏的快板手稿(1725 年),原曲係巴赫為大鍵琴和小提琴而作的第六號奏鳴曲的第一版本,編號為BWV 1019a;後來在出版的鍵盤組曲第六號BWV 830裡,成為了「庫朗舞曲」(Corrente)。

 

樂譜版本欣賞

第一號BWV825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0:46

1. Praeludium – 00:56
2. Allemande –
03:07
3. Corrente –
07:13
4. Sarabande –
10:12
5. Menuet 1 & 2 –
15:41
6. Gigue –
18:22

 

第二號BWV826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1:16

1. Sinfonia – 00:14
2. Allemande –
05:06
3. Corrente –
10:12
4. Sarabande –
12:21
5. Rondeaux –
15:59
6. Capriccio –
17:31

 

第三號BWV827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0:17

1. Fantasia – 00:14
2. Allemande –
02:28
3. Corrente –
05:55
4. Sarabande –
08:48
5. Burlesca –
13:16
6. Scherzo –
15:21
7. Gigue –
16:36

 

第四號BWV828

Performer & Album Info – 34:19

1. Ouvertüre – 00:14
2. Allemande –
06:53
3. Corrente –
17:07
4. Aria –
20:35
5. Sarabande –
22:54
6. Menuet –
28:50
7. Gigue –
30:16

 

第五號BWV829

Performer & Album Info – 23:35

1. Praeambulum – 00:14
2. Allemande –
03:06
3. Corrente –
08:33
4. Sarabande –
10:30
5. Tempo de Minuetto –
15:54
6. Passepied –
17:47
7. Gigue –
19:22

 

第六號BWV830

Performer & Album Info – 31:48

1. Toccata – 00:14
2. Allemande –
07:35
3. Corrente –
11:21
4. Air –
15:49
5. Sarabande –
17:28
6. Tempo de Gavotta –
23:19
7. Gigue –
25:26

 

《鍵盤組曲》第1~6號 BWV825-BWV830

完整錄音欣賞

時間軸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00:00:00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 Praeludium
00:01:43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 Allemande
00:05:37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I. Corrente
00:08:35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V. Sarabande
00:14:10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 Menuet I&II
00:17:20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I. Giga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00:19:22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 Sinfonia
00:23:43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I. Allemande
00:28:20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II. Courante
00:30:42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IV. Sarabande
00:34:41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V. Rondeaux
00:36:07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VI. Capriccio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00:39:41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 Ouverture
00:46:02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I. Allemande
00:55:09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II. Courante
00:58:49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IV. Sarabande
01:04:58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V. Aria
01:07:12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VI. Menuet
01:08:38 Partita No. 4 in D Major, BWV 828: VII. Gigue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01:12:13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 Fantasia
01:14:22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I. Allemande
01:17:09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II. Corrente
01:20:34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IV. Sarabande
01:25:03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V. Burlesca
01:27:30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VI. Scherzo
01:28:40 Partita No. 3 in A Minor, BWV 827: VII. Gigue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01:31:56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 Praeambulum
01:34:38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I. Allemande
01:38:56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II. Corrente
01:40:48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IV. Sarabande
01:45:57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V. Tempo di menuetta
01:47:52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VI. Passepied
01:49:37 Partita No. 5 in G Major, BWV 829: VII. Gigue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01:53:2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 Toccata
02:00:2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I. Allemanda
02:03:32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II. Corrente
02:08:22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IV. Sarabande
02:15:1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V. Air
02:16:46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VI. Tempo di gavotte
02:18:57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BWV 830: VII. Gigue


Kit的錄音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 Praeludium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 Allemande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II. Courante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IV. Sarabande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 Menuett I & II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VI. Gigu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