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布拉姆斯:《悲劇序曲》(Tragische Ouvertüre)op.81
Brahms: Tragische Ouvertüre op.8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延伸閱讀
布拉姆斯四大創作階段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浪漫時期德國作曲家裡的中流砥柱,更被譽為「浪漫時期中的古典主義」,一般而言,他的創作時期可分為四大階段,年份分類方式依研究者而略有差異,在本篇文章中,抓取整數年份:
創作早期:1840-1860年(27歲之前)
此時的作品主要以歌曲及鋼琴曲為主,他的C大調第1號鋼琴奏鳴曲,op.1 創作於1852-1853年,題獻給好友姚阿幸。而d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則創作於1858年。
成熟時期:1860-1870(37歲)
此階段重要的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op.45、《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op.35、《海頓主題變奏曲》op.56等等
巔峰時期:1870-1890年(47歲)
這段時期是布拉姆斯創造力最旺盛的巔峰階段,重要作品有:四首交響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大學慶典序曲》op.80與《悲劇序曲》op.81等等
晚期:自1890年起自1897年逝世
晚年的沈寂與內化,布拉姆斯的寫作作品規模趨於短小精緻,有多首鋼琴作品《幻想曲》、《間奏曲》等,以及以單簧管為主的室內樂作品。
延伸閱讀
關於創作過程
在接受到波蘭德語區的布列斯勞大學(University of Breslau)將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自己之後,布拉姆斯原本想寫張謝卡就動身前往領取學位。但布列斯勞大學希望布拉姆斯身為當代備受敬重的嚴肅音樂作曲家,能夠得到作曲家的作品作為學位的回禮,也更顯得學位頒發正式而隆重。
於是布拉姆斯寫了這首長約十分鐘的《大學慶典序曲》,布拉姆斯在 1880 年夏天開始動筆, 並在 1881 年 1 月 4 日於布雷斯勞大學首演。
詳細過程: 兩次獲頒榮譽博士 1872至1875年,他擔任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音樂總監。1868年布拉姆斯的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鞏固了作曲家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許多人認為他超越了貝多芬。1876年布拉姆斯更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四十年磨出最為鋒利一劍,更被譽為「貝多芬第十號」。 第一次是在1877年,英國劍橋大學要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布拉姆斯,但因為程序複雜且要求布拉姆斯要親自要英國領取學位,布拉姆斯因為無法赴英國親自領取榮譽博士學位而拒絕了劍橋大學的名譽音樂博士學位。 第二次是在1879年3月,位於波蘭境內,波蘭德語區的布列斯勞大學(University of Breslau)因布拉姆斯的音樂傑出成就,要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他,並在頒授要點中不附帶任何條件,並稱布拉姆斯為「當時德國嚴肅音樂創作上的第一名家」。 原本布拉姆斯要回寫一張明信片表達謝意,但布雷斯勞大學其實期望布拉姆斯能相贈一首新曲,在友人建議之下,布拉姆斯也正面回應大學的期望,寫了這首長約十分鐘的《大學慶典序曲》,布拉姆斯在 1880 年夏天開始動筆, 並在 1881 年 1 月 4 日於布雷斯勞大學首演。 這~就是《大學慶典序曲》的創作背景。(嘿嘿嘿..當初.劍橋大學還規定布拉姆斯一定要親自到校領取榮譽博士學位才要授與他學位,如果知道因此錯失了這首名曲,應該很扼腕吧~XD) 布雷斯勞大學頒授學位原因所稱的 「嚴肅音樂」,所強調的正是布氏那種源自傳統的嚴謹、保守的作風。然而在寫作這首序曲時,為了使其具有一種富於青春氣息的校園氣氛,布拉姆斯暫時放棄了他那一向嚴謹深沉的曲風,而採用「混合自由曲式」(pot-pourri)這種較為自由的曲式(ABCDE…等),布拉姆斯將當時一般大學生都耳熟能詳的四首「校園歌曲」串連在一起。
《大學慶典序曲》完成後, 一向喜歡「在薄暮森林深處幻想著法國號低鳴」,創作嚴肅音樂的布拉姆斯,或許始終覺得此曲顯得有些輕浮,於是便趕忙創作了另一首比較暗晦,結構更為緊密的《悲劇序曲》(Tragic Overture) 作為心裡補償,後來他也自稱:「這兩首序曲,一首在歡笑,另一首在啜泣。」
簡說音樂會序曲
所謂「序曲」,一般通常是指歌劇演出前的開場管弦樂序曲(Ouverture),但也有不少序曲是單獨寫作的管弦樂「音樂會序曲」,例如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序曲、《芬加爾洞窟》序曲與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等等,就是「音樂會序曲」的最佳實例。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而李斯特更把「音樂會序曲」進化發展為「交響詩」,成為了完全獨立的單曲交響作品。
關於首演
《悲劇序曲》完成於1880年夏天,並於作曲家總結樂譜之後,由指揮家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首演於同年12月26日,維也納。
管弦配器
管弦編制為兩管編制。
樂曲架構
《悲劇序曲》共包含三大段落,以d小調寫成。
第一部分: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二部分:非常中等溫和的(Molto più moderato)
第三部分:回到最初速度但寧靜的(Tempo primo ma tranquillo)
BON話題:兩大作品超級比一比
貝多芬第五號第四樂章最後段落,低音管奏出的弱起拍主題
布拉姆斯《悲劇序曲》第二小節弱起拍第一主題
貝多芬第五號第四樂章 最後結束樂句
布拉姆斯《悲劇序曲》最後結束段落
音樂上與貝多芬相似之處
貝多芬這位管弦樂巨人,不但留下了九座高山給所有後人,更給後輩音樂家們留下無數難以超越之標準。布拉姆斯除了在音樂上向貝多芬看齊之外,我們亦能在「先悲傷而後喜悅」、「先小調而後大調」「充滿奮鬥精神的樂曲內涵」這些顯著的特色中,發現在布拉姆斯心裡,始終有貝多芬的影子~值得愛樂朋友們在聆聽這些作品時慢慢欣賞、觀察。
樂譜版本欣賞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音樂會版本欣賞
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
丹尼爾.加提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Brahms: Tragische Ouvertüre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 【BON音樂】布拉姆斯:《悲劇序曲》(Tragische Ouvertüre)op.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