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Ravel: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
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8年拉威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之紀念照片
1927-1928 成功的美國巡演
根據舊金山管弦樂團資料敘述,1927年 12月 28日 拉威爾自法國搭船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從紐約登陸。整體大約規劃了近半年的豐富行程,於 1928年 4月 21日出發回法國。
這中間的行程是:New York • Boston • Chicago • Detroit • Cleveland • San Francisco • Los Angeles • Seattle • Vancouver • Portland • Denver • Minneapolis • Kansas City • Omaha • Niagara Falls • Toronto • Milwaukee • Boston • New Orleans • Houston • Grand Canyon • Buffalo • Montreal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
拉威爾在寫給小他 3歲的弟弟 Édouard Ravel 的信中提到,他受到瘋狂式的歡迎:「在碼頭來了無數的記者,好多的照相機、攝影機與畫家,爭相前來紀錄我的一切…」「在飯店時,我幾乎不停地收到花籃,以及最昂貴的水果…」
關於拉威爾於美國巡迴成功演出與指揮之音樂會樂評報導
拉威爾拍攝於美國巡迴期間之照片,除了許多現場音樂會之外,也應邀參加好萊塢美國藝術家工作室節目(United Artists studios in Hollywood)錄影之照片。
在美國發生的一切熱烈歡迎現象,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拉威爾指揮樂團專注之神情
《左手鋼琴協奏曲》創作源起
1928年結束英國與美國之旅後,拉威爾便開始構思鋼琴協奏曲,並計劃自己擔任獨奏者,於 1929 年開始執筆創作。此時奧地利鋼琴家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 – 1961)向拉威爾提出創作邀約,巧合的是,他希望是一首鋼琴協奏曲;但於拉威爾原先想法截然不同的是,保羅·維根斯坦希望拉威爾創作一首只用左手演奏之鋼琴協奏曲。
原來提出創作邀約的鋼琴家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 – 1961),這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右臂的維也納鋼琴家,當年在俄羅斯突襲波蘭戰事時受傷,為保命只能切除右臂。在多年療養之後,他憑著驚人毅力康復,並且只憑左手演奏,延續他的鋼琴演奏事業。
保羅·維根斯坦多年來努力不懈地在音樂會中使用單手演奏,並持續邀請作曲家為他作新的作品。之名的許多作曲家:班傑明·布列頓、保羅·亨德密特與理查·施特勞斯等偉大作曲家們,都曾為他創作左手鋼琴演奏作品,當然還包括了本篇文章介紹的拉威爾之《左手鋼琴協奏曲》。
原先預計為自己創作鋼琴協奏曲的拉威爾,因為同為愛國人士,故非常感佩曾服役於一戰的保羅·維根斯坦,便答應為他創作專屬的《左手鋼琴協奏曲》。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稱為「歐戰」,詳請見→「第一次世界大戰」條目。
一戰入伍
戰事開打之後,愛國的拉威爾申請入伍服役,但因為他瘦弱不滿 50公斤的體格,未能符合法國軍人入伍的最低體重標準 50公斤,一直未能入伍服役。但拉威爾不甘心,便申請擔任飛行員,但又因為健康狀況不符合,也未能申請獲准。最終因為拉威爾能開車,終於 1914年 12月通過駕照考試之後,如願成功申請入伍,成為於戰爭前線與後方補勤之間運輸軍需裝備的卡車司機。
於是,1915年起(40歲)拉威爾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卡車駕駛運輸兵。
從軍期間拍攝下記錄照片的拉威爾:
根據網站資料,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一戰紀念專輯中,有一期節目名為《一戰是否改變了拉威爾和他的作品》。
節目裡,主持人引述了拉威爾在一戰期間寫下的一篇日記。
日記記錄當時,他正在戰事最為殘酷的凡爾登公路上運輸武器裝備,開著一輛名為「阿德萊德」的卡車。拉威爾在日記中寫道,有整整一星期的時間,他不分晝夜地在沒有路燈的公路上行駛。有一次,「阿德萊德」故障,孤立無援的拉威爾就這樣身處荒林野地中,「就像魯賓遜那樣」,直到10天後才被人救出。(引自 ⟪因愛之名──關於拉威爾《寫給左手的鋼琴協奏曲》的一些想法⟫ 一文)
退伍
拉威爾親自投入戰綫,以自己的力量為戰爭攻陷一己之利,也曾見證生離死別,創作當然幾乎完全停頓。後來他因患痢疾,於1917年退伍。退伍之後,他轉為相信創作音樂就是他能為法國提供最好的貢獻,因而開始專心從事作曲。因此於 1917年完成了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獻給為國捐軀的同袍們,後來拉威爾也將此曲改編為管弦版本。
因爲有著同樣的服役經歷,拉威爾更能體會保羅·維根斯坦的痛與對音樂之熱愛,在答應為他創作《左手鋼琴協奏曲》後,便暫停原本鋼琴協奏曲創作,全力投向《左手鋼琴協奏曲》的譜寫。
「寫一首只給左手的協奏曲,是非常困難的。」接受委託創作之後,拉威爾曾如是向他的出版商說。
但隨著拉威爾的專心創作,《左手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1929-1930)於 1930 年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並於 1931 年完成。
就在後來 1932年,拉威爾 G 大調鋼琴協奏曲也接近完成時,當時的作家兼音樂評論家 卡弗柯瑞西(Michel-Dimitri Calvocoressi, 1877-1944)曾訪問拉威爾,也留下這段訪談文字:
「能同時創作兩首鋼琴協奏曲,是個有趣的經驗。在此我想要提出「協奏曲」的真正意涵:即是與莫札特和聖桑有相同精神的作品。對我而言,協奏曲應該是輕盈和明亮的,而不是追求深厚或戲劇性的效果。一些經典的協奏曲皆是「為」(for)鋼琴而不是「對」(Against)鋼琴所寫的…
拉威爾再接著表述:
《左手鋼琴協奏曲》僅有一個樂章,相當不同於 G大調鋼琴協奏曲,它包含許多爵士樂的效果,曲風顯然不那麼「輕」,為了 讓這類作品的織體不比雙手彈奏的曲子來得薄弱,我便將它的風格寫得更為莊嚴、更接近傳統協奏曲…
感謝這些簡短但珍貴的敘述,讓我們能更加從文字裡,細細品味作曲家的創作理念。
創作於1929至1930年之《左手鋼琴協奏曲》,後來由委託者由保羅·維根斯坦 於 1933年 1月首演,由德國指揮 羅伯特·海格(Robert Heger)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於維也納演出。
據說拉威爾曾邀請托斯卡尼尼指揮該曲首演,卻被這位極具個性的意大利指揮家拒絕。隔年 1932年,拉威爾親自擔任指揮,於巴黎為保羅·維根斯坦指揮《左手鋼琴協奏曲》之法國首演,而據說當時保羅·維根斯坦以更大的自由演奏方式演奏此曲,令拉威爾不甚滿意此曲之演出。
也因為保羅·維根斯坦為此曲委託人,擁有六年的獨奏者獨家演奏權利,直至六年後 1937年,拉威爾與法國鋼琴家 Jacques Février 的合作此曲,終於對此曲感到滿意,今日這首協奏曲也成為獨一無二的經典曲目。
按照拉威爾所言,這首協奏曲只有一個樂章。而在法國音樂學者 Marie-Noëlle Masson 看來,這首一氣呵成的單樂章作品其實包含各自獨立卻在演奏中不間斷的三個部分:遵循「慢—快—慢」架構。這樣的設計,與傳統協奏曲的「快—慢—快」三樂章的相比,有很大的分別。
如果我們以上方拉威爾受訪文所提到:「《左手鋼琴協奏曲》具有傳統協奏曲的樣貌」,會發現,其實創作於之後的 G 大調鋼琴協奏曲才是真正使用「古典協奏曲」三樂章曲式之標準協奏曲。《左手鋼琴協奏曲》反而是具備「慢—快—慢」架構之單樂章創新協奏曲架構。
從《左手鋼琴協奏曲》樂曲中,我們馬上可以感受到「這是一首不平凡的樂曲」。無論從創作意義與作品本身恢宏氣勢,絢麗技巧到拉威爾不可思議的超凡單手演奏技巧創意,都讓此曲成為古典音樂史中無可被取代的傑出之作。
【經典版本欣賞】
讓我們先欣賞原汁原味的 保羅·維根斯坦 錄音版本 (上)
原汁原味的 保羅·維根斯坦 錄音版本 (下)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珍貴記錄照片:
拉威爾於 1937年 12月 28日,於巴黎郊區 Montfort l’Amaury 自宅,與鋼琴家 Jacques Fevrier 討論演奏《左手鋼琴協奏曲》之畫面。
下面這張是近代彩色化之後的照片
– M. Ravel dans sa Villa “Le Belvedere” à Montfort l’Amaury avec le pianiste Jacques Fevrier.
此地圖為拉威爾自 1921年起居住,至他逝世為止之巴黎郊區 Montfort l’Amaury 宅邸 Le Belvédère與巴黎市之交通距離。 (點按↓可進入介紹網頁)
樂譜音樂欣賞:
Orchestra: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Conductor: André Cluytens
Soloist: Samson François
Year of recording: 1959
Piano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the left hand), written in 1929-1931.
樂曲簡說
第一樂章開頭,由倍低音管演奏出低沈具有附點節奏之抒情主題,整體音響效果低沈,讓人充滿期待:
序奏過後,鋼琴以氣勢恢宏的和聲進入,絲毫不感覺只有左手。明顯可以感受到拉威爾創作時,考慮到僅以單手的表現力,但依舊能展現出戲劇化的效果
鋼琴序奏之後,樂團回應以極強 ff 力度,帶著附點節奏與表現力,展現出輝煌燦爛的效果:
鋼琴回應以柔和分解和弦所帶來之旋律,由弦樂加上弱音器伴奏非常美麗的一段音樂。我們從獨奏樂譜上個能感受到拉威爾仔細推敲設計過彈奏方式,非常適合以左手演奏低音後,又能帶出上方旋律,如果不是用視覺辨別演奏,可能許多人無法知曉這竟是由單手演奏辦到之效果。
鋼琴也安排相當有挑戰性之大跳、快速琶音音群與斷奏 Spaccato 彈奏技法:
在樂譜編號 25段落,出現非常有趣之五聲音階,讓音樂瞬間變得俏皮活潑:
樂譜編號 50段落,有著鋼琴非常精彩的裝飾奏獨白,更能見到拉威爾精心設計之左手演奏技巧:
在裝飾奏段落結束之後,樂團由低音至高音逐漸重新加入與鋼琴合奏,節奏變為 6/8拍,在俐落的節奏中,氣勢恢弘地結束全曲。
延伸閱讀 蹦藝術 拉威爾相關文章: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生平簡介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帕胡德談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 第2號管弦組曲 長笛獨奏詮釋
精彩版本欣賞
法國鋼琴家 尚-艾弗藍.巴佛傑 2010年 英國現場版
齊瑪曼與布列茲的經典錄音版本:
貝瑞佐夫斯基 2015年於莫斯科現場 Live’ 版
王羽佳 2016年 Live’ 現場版:
推薦閱讀
⟪因愛之名──關於拉威爾《寫給左手的鋼琴協奏曲》的一些想法⟫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
[…]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