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音樂講堂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 – 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Top 10 most important symphon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音樂講堂由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也是蹦藝術藝術網站執行長規劃並擔任主講。

結合蹦藝術網站豐富多元的系統化資料,林仁斌老師輕鬆幽默的上課內容與清晰俐落的口條,多年來深獲各界肯定,並與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苗北藝文中心、NSO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大人社團等各單位合作各式音樂講座,年演講場次超過200場,是台灣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經由專家研究,當欣賞美妙音樂而感動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我們愉快的感受。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充滿特色與循序漸進的主題規劃之下,您將發現欣賞古典音樂、理解各種作品類型,都將為您的生活中帶來更豐富愉快的感受;您所需要做的,就是悄悄地埋下這快樂的種子,坐進講堂,好好欣賞每一場知識與含金量滿滿的專屬演講。

古典音樂 X 精彩繽紛美好人生

在蹦藝術音樂講堂,您將體驗到:

❶ 全面認識古典音樂世界.從基礎到進階
❷ 深入了解音樂史、專有名詞到作曲家故事
❸ 沈浸式課堂解說.艱澀知識一次融會貫通
❹ 老師與粉絲互動Q&A,從傳道授業到解惑

→報名連結

——-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課程主講人:

 

古典音樂的世界浩翰深邃,文學、詩歌、繪畫、舞蹈均在歷史上與之共舞飛揚。蹦藝術音樂講堂為喜愛音樂的您規劃精彩無比的「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首發第一輯我們將從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到歌劇這四大主題開始,逐步有系統地帶領所有學員認識古典音樂豐富的美妙世界。

→報名連結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一)
日期:  9/20、9/27、10/4、10/11

ㄧ、不可錯過的十首交響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協奏曲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室內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部歌劇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二)
日期:  10/18、10/25、11/1、11/8

一、不可錯過的十首鋼琴樂曲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小品音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愛之詠嘆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管弦爆棚

 

「人生不可錯過的美妙音樂」系列(三)
日期:  11/22、11/29、12/6、12/13

一、不可錯過的十部音樂電影
二、不可錯過的十首電影配樂
三、不可錯過的十首韓劇音樂
四、不可錯過的十首日劇音樂

 

【課程資訊】
課程時間:9/20起,每週二下午2:00-4:00
課程時數:一系列四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上課地點:鳴石音樂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34號5F,近捷運東門站)


讓我們一起以留聲機雜誌的網頁,認識世界十大交響曲這個主題

留聲機網頁專題:世界十大交響曲

1. Mozart Symphony No 40

 

2.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3. Dvořák Symphony No 9

 

4.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5. Bruckner Symphony No 5

 

6. Mahler Symphony No 5

 

7. Sibelius Symphony No 5

 

8. Copland Symphony No 3

 

9. Prokofiev Symphony No 5

 

10.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0


交響樂簡史

交響曲首次出現在 18 世紀——最初在貴族、上流社會中經常被演出——

最初的交響曲就是義大利序曲(三樂章,快慢快)逐漸演變而來之自然發展。

 

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資訊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與歌劇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序曲的形式分為兩大類:「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作曲家逐漸將交響曲發展為「巴洛克時期的序曲附屬於歌劇,作為開演前的準備音樂。分成二派:義大利序曲及法國序曲,有著不同的風格。」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作曲家葛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法式序曲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全曲共分以下段落:

  1. *第一樂章《序曲》(Ouverture慢板快板慢板快板
  2.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Bourrée
  3. 第三樂章《和平》(La Paix西西里舞曲
  4. *第四樂章《歡慶》(La Réjouissance):快板
  5.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1與2》(Menuets I and II第2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成為第六樂章。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韓德爾:《彌賽亞》序曲

 

巴赫:第二號管弦樂組曲 BWV1067


義大利序曲

主要以「快-慢-快」三段體為主。而這種結構更成為後來交響曲的基礎。

「義大利序曲」- 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 – Sinfonia avanti l’Opera Griselda

 

Domenico Scarlatti. Tolomeo e Alessandro (1711)

 

葛路克:歌劇《Paride ed Elena》序曲

 

到了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則大多改採「奏鳴曲式」之結構。

 

交響曲發展到到 1770 年代,現代常見的四樂章形式已經確立。

而交響曲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就是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海頓寫了104首交響曲;下一位代表性人物為莫札特,他的41首交響曲,在音樂深度與變化裡,更上一層樓。

 

海頓早期交響曲

第六號《清晨》

 

第七號交響曲《中午》

 

第八號交響曲《晚間》

 

莫札特的交響曲

第25號交響曲(狂飆風格代表作)

 

第41號交響曲

 

隨著18世紀的到來,貝多芬為交響曲註入了全新的表現力和力量。

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Eroica)於1805年問世,貝多芬大大拉長了交響曲的演奏長度(僅《英雄》的第一樂章就比幾十年前的交響曲總長度還要長)。

 

貝多芬一生中共寫作九首交響曲,曲曲精彩,是交響樂的頂峰,至今不墜。

最後一首《合唱》,交響樂加入人聲,更達前無古人之顛峰

 

在日本大阪,每年舉辦的「第九交響曲」,萬人共演之歷史場面

 

華格納更稱:「在貝多芬之後,再無人可創作能超越它的交響曲」(所有人都不必創作交響曲了)

隨著全世界音樂廳裡的交響樂團音樂會演出,交響曲已成為所有國家愛樂者、觀眾們最重要的精神滋養。

進入19世紀到20世紀,更多偉大的作曲家們,紛紛創作了更多精彩的交響曲作品:舒伯特(9首,有14首創作記錄)、布拉姆斯(4首)、舒曼(4首)、孟德爾頌(5首)、柴可夫斯基(6首,加上《曼弗雷德》是7首)、德弗札克(9首)等等。

 

從貝多芬第一首交響曲開始,交響曲也進入了「四樂章」時期

四樂章形式——通常為「快、慢、快、快」——

中間通常包括一個以舞蹈形​​式(小步舞曲)作為中心樂章之一(通常是第三樂章)或詼諧曲(Scherzo);並且常以「主題與變奏形式」(貝多芬的第三樂章)或例如「帕薩卡利亞舞曲」之類的變體(布拉姆斯第四)。

作為古典音樂重要的表演形式,交響曲在20世紀之交的前與後,分別發揮了重要作用,並達到了創作的巔峰。

布魯克納的九首交響曲,在篇幅與長度上,再次提高交響曲規格;而馬勒的交響曲,正如他同他告訴西貝流士的話語:「交響曲應該擁抱全世界」,包括了宇宙運行的聲音。馬勒的10首交響作品(包括《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更成為作曲家心中思維、哲學思想、人生經驗的集之大成,更成為百年後的樂迷最迫切想一探究竟之終極之問。

進入20世紀之後,交響樂創寫作的重心,逐漸從傳統德奧作曲家,發揚傳承至各國國家:

向北,交響曲發展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俄羅斯/蘇聯等以往不曾出現傑出交響樂之全新國度:

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共創作7首交響曲,代表了芬蘭人民堅毅之聲與國度歷史的磨難;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六首交響曲,更是讓我們以音樂認識該國之捷徑;而蘇聯的蕭士塔高維契的15首交響曲,普羅高菲夫的7首,更對20世紀俄羅斯的歷史(十月革命、共產政權更迭、蘇聯建國到政權瓦解)有不可言喻的絕妙心領神會。

較為奇特的一點,是法國與義大利,在進入20世紀之後,並未誕生令人感動的交響樂曲;而古典音樂的「新世界」:美國,熱情地接受了交響文化,無論是艾伍士(Ives)、柯普蘭(Copland)、漢森(Hanson)、伯恩斯坦(Bernstein)、哈里斯(Harris)、皮斯頓(Piston)等作曲家,皆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現。

而在英國,交響曲亦在20世紀持續蓬勃發展:艾爾嘉(Elgar)有2首交響曲,巴克斯(Bax)寫了7首,華爾頓(Walton)2首,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9首、馬爾科姆·阿諾德(Malcolm Arnold)同樣是9首交響曲。

、布魯克納(9首)、馬勒(9首)…


【BON話題】第九交響曲魔咒

本區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第九交響曲魔咒(英語:Curse of the ninth)是西方音樂界的一大迷信,主要是指在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都會因創作第九交響曲後不久便離世。不少作曲家因而對此十分忌愇,而不幸言中的受害者,往往都被冠以受魔咒所連累。

起源

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離逝,遺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阿諾德·荀白克在一篇評論馬勒的文章,為這個魔咒留下了一個有趣的註腳:「對音樂家而言,第九(交響曲)似乎是個極限,任何嘗試跨越這個極限的人都必定會離世。這說明這世上有一股不應為我們所知的力量,至少是我們未有心理準備去了解的力量,阻止我們去寫我們的第十(交響曲)。那些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的(同行)已經與來世不遠了。」

中咒者

馬勒認為,在他以前中了這個咒的的作曲家只有貝多芬和他的老師布魯克納,另一個可能是較不出名的路易·施波爾。而據稱布魯克納自己也受到這個魔咒的困擾,但不是由於自己所作的交響曲的編號,而是自己的第九交響曲與貝多芬同在d小調上。其實,布魯克納在創作第一交響曲之前,已經創作了兩首交響曲,分別是被他自己稱為「f小調實習交響曲」的第零零號,和他自己宣佈作廢的d小調第零號交響曲

今天,不少人認為舒伯特德弗札克皆是中咒者,因為二人的最後一首交響曲編號也都是「第九號」。但其實在馬勒的年代,沒有人認為他們是中咒者。這是由於當時德語地區對他們二人的交響曲編號排序,和今天其實大不相同。我們今天所謂的舒伯特C大調第九交響曲「偉大」當時被編號為第七;而德弗札克當時只有五首交響曲被發表,更早期的手稿當時被認為已經失傳,後來才被學者發現;因此今天的德弗札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當時被編號為第五

而在馬勒之後,庫特·阿特伯格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羅傑·塞欣斯雷夫·佛漢·威廉斯埃貢·維雷茨馬爾科姆·阿諾德都被視為中咒者。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是云云中咒者最有趣的一個,他在完成他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第一樂章後,直止26年後他離世時,他再也沒有將他的第九交響曲續寫下去。

安然無恙者

不過也有不少作曲家能夠擺脫這個魔咒所影響,當中最著名的當數俄國作曲家季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奇。他在創作自己的第九交響樂曲時,據說蘇聯當局據說曾施壓與蕭氏,要他創作一部等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巨著讚頌史達林治下的蘇聯。但蕭氏一反常態,將自己的第九交響曲譜寫成十分輕快,略帶諷刺意味的作品。蕭氏在這部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引用了貝多芬和馬勒的第九交響曲的部分樂章,並安排以巴松管奏出,諷刺意味濃厚。蕭氏為自己的第九交響樂安排了一個惡作劇式的結尾。而他自己一生總共創作了15首交響樂,加上他的名聲,成為最著名的作曲家。

其他知名度稍遜而又能創作超過9首交響曲的就更多,當中包括了:朱踐耳漢斯·維爾納·亨策完成了自己的第十交響曲;埃德蒙·魯布拉羅伯特·辛普森各有11首交響曲;海托爾·維拉-羅伯斯大流士·米堯都作了12首交響曲;葛林·布蘭卡作了14首;阿蘭·佩特森有17首;尼古拉·米亞斯科夫斯基有27首,哈維格·布萊恩有32首;阿蘭·霍夫哈奈斯創作了67首交響曲;美國作曲家路雲·泰勒(Rowan Taylor,1927年─2005年),則共創作了265首交響曲,曾經是創作交響曲數量最多的作曲家(雖然他絕大部份作品都無人所認識),但隨著芬蘭作曲家萊夫·賽格斯坦於2013年完成了第266號交響曲,這個紀錄便被打破了,直至2017年6月,他已經完成了315首交響曲[1]

另外有趣的是,破咒者中,亨策和魯布拉都與貝多芬一樣,在各自的第九交響曲中加入了合唱部分。


【BON話題】2022 BBC精選全球20大交響曲

The 20 Greatest Symphonies of all time

 

Spotify專屬播放清單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