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蹦藝術X大人社團: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三)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All about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班,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古典音樂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希望有機會能拓展對古典樂的了解?
跟著林仁斌老師一起認識偉大的音樂變奏藝術!
《大人社團》與蹦藝術攜手開設古典音樂鑑賞課程,這期林仁斌老師將以「變奏曲」為主軸,精選4首經典變奏曲帶領學員欣賞每首的獨特之處,讓您徜徉在樂曲中,更貼近音樂家的心血結晶,聽出更多況味與樂趣!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程好嗎?學員真實回饋分享
《延伸閱讀》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學員回饋,看他們用音樂為生活注入繽紛
精彩課程再推薦
大人的古典音樂鑑賞線上直播課(5/11週四下午,共5堂):音樂裡的多重協奏之美
精彩課程預告
2023年第七屆國際馬勒指揮大賽追賽課程❤️
共規劃六堂直播課,可享賽程完賽後一個月完整課程回看。
六堂直播課程將從馬勒指揮大賽歷史、賽事介紹到馬勒音樂特色。
配合賽程,將成立專屬群組,由蹦藝術林仁斌老師帶您一堂一堂追著大賽,一輪一輪過關斬將,最終欣賞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生代指揮家,指揮盛大交響樂的迷人風采!
國際馬勒指揮大賽專屬討論群組:
國內首創.每日更新的最新大賽各項訊息
深入觀點.專家帶您賞析、資訊解惑與釋疑
互動討論.隨大賽進程更新演奏欣賞與討論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 第三堂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op.56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一直是許多音樂家們在音樂會的最愛曲目,創作於1803年到1804年間(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並公開首演於1808年的夏天。在貝多芬的設計下,這首三重協奏曲不但有著室內樂般的親密氛圍,三位主奏者彼此對話且競爭,彷彿古話三國,精彩各據一方,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經典名曲。
- 第四堂 │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 op.102
獨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布拉姆斯一生共有四首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與這首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這首雙重協奏曲是他晚年最後一部大型的管弦樂作品,作曲緣由為他與好友姚阿幸因故交惡,人在瑞士度假的布拉姆斯原本想寫第五號交響曲,但想起故人情誼,於是轉念創作以小提琴及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雙重協奏曲。幸而後與姚阿幸誤會冰釋重歸於好,姚阿幸本人亦擔任首演獨奏家而留下佳話。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品評布拉姆斯最後的偉大之作。
- 贈第五堂 │ 浦浪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獨奏樂器:雙鋼琴
法國作曲家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音樂風格經常展現出近代法國音樂中的戲謔與纖細之感,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保有深刻的趣味感。這首創作於1932年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與友人雅克‧費利亞(Jacques Février)一起完成首演;13年後浦浪克也曾與英國著名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一同聯手再次演出。全曲分為三個樂章,音樂取材自莫札特與拉威爾,相當具有變化與活力,但又帶著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感,非常特別。本堂講座中,就讓林仁斌老師帶您解構這首當代的雙鋼琴重要之作。
寫作年份
1803年寫作,完成於1804年
1803年的貝多芬畫像(由 Christian Horneman 繪製)
貝多芬三大創作時期之交響曲與協奏曲(1770-1827)
- 維也納創作期(1790-1802):早期具古典時期風格作品(交響曲1-2、鋼琴協奏曲1-3…)
- 英雄時期(1803-1815):邁入浪漫初期作品( 交響曲3-8、鋼琴協奏曲4-5、小提琴協奏曲(1806)、三重協奏曲(1804)…)
- 創作晚期(1815-1827) :晚期作品(交響曲9、弦四作品與《大賦格》等)
創作背景
要將《三重奏協奏曲》置於其歷史背景下,讓我們首先考察一下貝多芬在其創作時期的生活。
大約1803年10月14日,貝多芬之弟卡爾擔任他的秘書,在一封寫給出版商 Breitkopf und Hartel 的信中,首度提到了貝多芬正在創作一首給「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協奏曲,應該是此曲最初討論記錄。
後來這首協奏曲於1804年 5月-6月間,以私人沙龍形式演出。
當時對貝多芬來說,是一段忙碌的時光,因為他的創作力十分旺盛,除了這首三重協奏曲之外,同期作品還有歌劇《費黛里奧》、《華德斯坦》與《熱情》鋼琴奏鳴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等偉大中期作品
其實從1802年起,貝多芬已經開始抱怨聽力障礙,並搬到了海利根史塔德(Heiligenstadt)度假區,試圖藉由放鬆心情來恢復聽力與工作狀況。正是在海利根施塔特,他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史塔德遺囑」,描述了他此時他所面臨的折磨和絕望,所有熟悉貝多芬傳記的人,應都記得這點。
延伸閱讀
就音樂創作力與音樂家聲譽來說,貝多芬自1792年抵達維也納後,迅速以高超演奏能力與即興能力,在維也納建立了偉大即興演奏家的聲譽;接下來的十年裡(即1792-1802),貝多芬不斷創作、演奏,他的音樂名聲越來越響亮,甚至當代已越來越肯定他能與海頓相提並論。
然而從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以來,其實古典時期創作「多重協奏曲」的例子並不多:
例如:
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與兩首bE大調交響協奏曲(木管四重奏與小提琴+中提琴)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Es-Dur KV 297b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Major, K. 364
安東·辛德勒曾有一段記錄,顯示三重協奏曲的首演於1808年夏天,由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親自演奏鋼琴,塞德勒和克拉夫特(Seidler and Kraft)這兩位音樂家分別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但事實上,如上所述,最初的排練與首演,都是於創作之後的隔年,也就是1804年5月下旬至6月初之間,由貝多芬當時的贊助者與好友:羅伯柯維茲王子(Prince Lobkowitz)贊助,並於其宮殿舉行首演音樂會。
樂曲評價
現代,我們對於貝多芬這首「三重協奏曲」已十分熟悉,認為這是一首讓三項樂器在音樂會上可以互相競奏,並讓這三樣極受歡迎獨奏樂器的音樂家上台互飆音樂,觀眾看明星也聽音樂的最佳曲目之一,但在許多音樂評論家中,不見得這樣認為。
音樂學者保羅·貝克爾(Paul Bekker)曾寫道:「這首協奏曲是極少數明顯技術努力實際上超過靈感的例子之一。」
三重奏協奏曲中,「華而不實的鋼琴部分」相對來說顯得簡單,特別是與小提琴和大提琴所必備的演奏技術相比。
也有此一說:貝多芬將鋼琴演奏者設定為他的貴族學生~當時16 歲的魯道夫大公,由於大公的演奏水準實在平庸,貝多芬不得不降低菸琴獨奏的演奏難度。
當時,貝多芬也曾向一位朋友吐露心聲:「我只有一個學生,我無法擺脫他,儘管我很想擺脫他。我現在必須每天給魯道夫大公殿下上兩個小時的課(作曲)…這讓我精疲力竭,幾乎無法勝任任何其他工作…」
貝多芬從來都不是有耐心的老師,可想見這些「不情願的工作」,或多或少限制了他的創作力與靈感
也有學者認為:三重協奏曲根本不是真正的協奏曲,因為管弦樂團與獨奏者之間,沒有真正的對話;三位獨奏者幾乎是各說各話地演奏,與貝多芬一向偉大的音樂內容完全不同
不過,從第一樂章莊嚴而盛大的音樂發展,帶著許多精巧的對話與意想不到的小調大調和聲轉變、第三樂章具有波蘭風味的「波拉卡輪旋曲」(Rondo alla Polacca)運用,整體來說,筆者認為此曲確實具備青年貝多芬光輝燦爛音樂才華的作品~
對於此曲的真正評價,我認為還是每個人主觀的感受~各位姑且看看上述筆者所整理的各種評論角度,再自主判斷您喜不喜愛這樣的貝多芬音樂,也不需受到他人太大影響~
歷史新高~本曲的大提琴高把位
大提琴的譜曲演進
十七、十八世紀時,當時盛行的維奧爾琴(義大利語:viola da gamba;英語:viol),也稱「古大提琴」,僅以拉奏數字低音或和聲伴奏的形式出現於各種貴族或宮廷聚會中。因在鮮少作曲家願意為這項冷門的樂器譜曲,故其地位顯得微不足道。
直到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時代,大提琴這項樂器的譜曲始臻於成熟,樂器的改良也在貝多芬時代逐漸完成。雖然在當時已經有不少作曲家寫作以鋼琴伴奏的大提琴曲。然而使得大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真正成為室內樂曲,貝多芬居功厥偉。
大提琴之所以能逐漸成為主流樂器,除了歷代製琴、製弓家不斷的改良製作創作出完美的樂器之外,音樂家們的重視與演奏家技巧的精進也是成功推動的助力。
作曲家有機會為樂器譜曲,與其身邊所結識的音樂家朋友都有密切的關係,如貝多芬在許多作曲技巧上與作品詮釋上的問題就多次請教好友羅姆柏格(Bernhard Romberg, 1767~1841),而貝多芬幾闋大提琴奏鳴曲也是獻給同樣是大提琴家的好朋友。
延伸閱讀
總譜版本音樂欣賞
Violin Solo: David Oistrakh Violoncello Solo: Mstislav Rostropovich Piano: Sviatoslav Richter Conductor: Herbert von Karajan Orchestra: Berlin Philharmoniker 00:00 1. Allegro (C major) 17:57 2. Largo (A-flat major) 23:34 3. Rondo alla Polacca (C major) |
第一樂章曲式
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 裝飾奏 | 尾聲 | |||
樂團呈示部 | 獨奏呈示部 | ||||||
Ritornello 1 A,B | Solo 1 A, B | Ritornello 2 A,B | Solo2 A, B | Ritornello 3 A,B | Solo3 A, B | 16’35” | Ritornello 4 |
音樂會現場欣賞
Martha Argerich (piano) Renaud Capucon (violin) Gautier Capucon (cello)Gustavo Dudamel, Conductor 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 Ⅰ. Allegro 00:28 Ⅱ. Largo 17:44 Ⅲ. Rondo alla Polacca 23:20 |
趣味比較
第一樂章,三項獨奏樂器第一主題都呈示過後,第一次樂團齊奏之音樂主題(3:53起)
比較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前(24:30起)
比較二
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01:38 起)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24-12-10
【BON音樂】蹦藝術X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豐富人生 X 音樂天地」公益講座:為愛而聲.為愛而活 – 談一代歌劇傳奇女伶:瑪麗亞卡拉絲
史上最偉大的歌劇女皇瑪麗亞卡拉絲(Maria_Callas)過世已超過40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