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La Mer”—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 of Debuss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8.22-1918.3.25)
德布西的管弦樂代表作品有管弦樂《海》,《牧神午後前奏曲》,《夜曲》,《印象》,等等。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那一年巴黎艾菲爾鐵塔建立。在博覽會上,德布西聽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對十二平均律和五聲調式印象深刻,這些異國風情的音樂風格也對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絕對性的影響。
重要作品(按體裁時間分列:)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牧神午後前奏曲》(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1894年)
《豎笛與管弦樂的狂想曲》(premiere rapsodie pour orchestre avec clarinette principale)(1910年)
舞台作品
《弦樂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鳴曲》(1915年)
《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年)
兩首《阿拉貝斯克(另譯:華麗曲)》(1888年~1891年)
《夢》(1890年)
《版畫》(1903年)
《快樂島》(1904年)
《映像 第1集》(1905年)
《映像 第2集》(1907年)
歌曲:總計五十餘首
德布西.浮世繪的愛好者
世紀末的巴黎,除了普法戰爭之後充滿著頹廢主義的氛圍,其實文人雅士更在這樣的時代裡,迸發出無盡創意,文學、音樂、表演藝術皆然~史稱「美好年代」(La Belle Époque)
同一時期,德布西(Claude Debussy)也與薩提、史特拉汶斯基等作曲家結成為好友。
德布西與史特拉汶斯基的這張合照,也是由薩提拍攝的。我們可以看見背後牆上,就是自1864年萬國博覽會之後,在法國與全歐洲引起廣大矚目的日本浮世繪,上方畫作即為葛飾北齋所繪之《神奈川沖浪裏》
《海》初版 管弦樂總譜 樂譜封面

德布西親筆手稿

La Mer, manuscrit autographe de Claude Debussy © Gallica – BnF
葛飾北齋《冨嶽三十六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冨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晚年的作品之一,屬於浮世繪中的「名所繪」,為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初版只繪製36景,因為大受好評,所以葛飾北齋仍以《冨嶽三十六景》為題再追加10景,最終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裏富士」。初版於天保2年(1831年)發行,出版商為西村屋與八。
《冨嶽三十六景》裡,最為人所熟知的No.1:〈神奈川沖浪裏〉(約 1831 年),
本畫也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繪之一。
一起來科普.什麼是浮世繪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上) 葛飾北齋的年輕時代
浮世繪-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中)
浮世繪-掀起日本的巨浪l認識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下)
延伸欣賞.喜多川歌麻呂的浮世繪畫作
〈神奈川沖浪裏〉.也可以是平靜而滿足的幸福生活
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對此畫非常激賞,其名作《星夜》(荷蘭語:De sterrennacht)被認為受到了此畫的啟發;古典音樂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勞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亦受到此畫啟發而創作了交響詩《海》(La Mer)。
網友們 KUSO 將《神奈川沖浪裏》與《星夜》拼成了一幅畫,請欣賞XD:
可能由於這些背景,後來不論任何語言,凡是介紹到浮世繪時,往往會以〈神奈川沖浪裏〉作為示例插圖,而〈神奈川沖浪裏〉畫中的三角大浪也成為許多後世創作戲仿的名畫面之一。
一起來看看,《神奈川沖浪裏》有哪些厲害的創意?
《神奈川沖浪裏》- 海浪模型
《神奈川沖浪裏》- 抱枕
《神奈川沖浪裏》- 精鑄紀念銀幣
《神奈川沖浪裏》- OREO 巧克力夾心餅
《神奈川沖浪裏》- 精緻辦公用品組
《神奈川沖浪裏》- 烏克麗麗
《神奈川沖浪裏》- 扇子
《神奈川沖浪裏》- 限量軽井沢日本單一純麥威士忌
葛飾北齋《冨嶽三十六景》欣賞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冨嶽三十六景
下面兩幅皆以富士山景象佔據畫面大片比例出名。
〈凱風快晴〉
〈山下白雨〉
〈甲州三坂水面〉
德布西:《海》~三首管弦樂的交響素描
Claude Debussy :《La Mer》—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
樂曲簡介:
平島正郎著,《德布西》,美樂出版社,第40-50頁: 「本曲並不是對大自然—海的直接描寫。 音樂不是寫生,硬將視覺上的大自然景象轉換成聽覺的音樂,恐怕會有極大的隔閡與阻礙。經由記憶的過濾,再把知覺所獲得的印象應用豐富的想像力加以變形素描時,耳朵就可以取代眼睛的功能。 德布西說:「音樂是由音色,與擁有節奏的時間所構成」。我們在本曲中所聽到的是無比複雜而洗練的複節奏法,這是過去管弦樂中所未曾寫過的。這裡是以波浪和水花,以及風所引起的流動來製造「海」的景象。」
陳漢金著,〈神秘的海 永恆的海—三首交響素描《海》〉,《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弦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第138-166頁: 《海》一曲開始構思,並不是在海邊,而是法國的葡萄酒盛產地勃艮地的西北側、一個山丘蜿蜒的內陸小村畢香(Bichain)。 德布西在此渡假期間,好友即當時著名的指揮家兼作曲家海沙傑(Ander Messager)問德布西,怎麼會在鄉下田野間寫「海」? 德布西回信給他說:「你說海浪沖刷不到勃艮地的山丘,還說,這樣子我就成了畫室中的風景畫家。然而我擁有關於海的無數美好的回憶,而我認為它們比實際的大海好多了,只因實際的事物經常對靈性造成過大的負擔。」 此信內容暗示了德布西對人們把它當成「印象派作曲家」的無奈。 德布西的音樂不是標題音樂,不對大自然進行直接的寫生,人們卻對他期盼著寫生式的、印象派式的效果。 德布西在信中表明,他的《海》是無數美好回憶沉澱而成的海,它是涉及靈性、精神性的,而非活生生現實的寫真。(以畫作而言,是「象徵派」,而不是「印象派」)
《海》樂曲分析表:
第一樂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第一樂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音樂會版本欣賞
第二樂章:波浪之戲(Jeux de vagues)
第二樂章:波浪之戲(Jeux de vagues)
音樂會版本欣賞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音樂會版本欣賞
曲式的另類詮釋
*如果將交響素描《海》視為一首交響曲,則三樂章型式與架構為:
推薦欣賞
沙隆年指揮巴黎交響樂團(2013)
Cristian Măcelaru 指揮法國國家交響樂團(2022)
20法郎紙幣.背後有玄機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18-05-15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的歷史地位與賞析 Beethoven’s Cello Sonatas
直到貝多芬創作大提琴奏鳴曲,才使這種鋼琴與大提琴重奏的組合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意義
2018-05-14
【BON音樂】波特拉 Christian Poltéra 與史特拉底瓦里名琴 Antonio Stradivari ‘MARA’
史特拉底瓦里是義大利最為著名的製琴大師,他總共只製作約30把大提琴流傳後世,這把
[…]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
[…]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
[…]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