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暴風雨》交響幻想曲 op.18 介紹
Tchaikovsky: “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op.1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 :《暴風雨》交響幻想曲 

 

創作背景

本曲題獻給俄國評論家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下圖為1873年史塔索夫畫像)

A portrait of Vladimir Stasov painted by Ilya Repin in 1873.

 

史塔索夫是誰?

史塔索夫(Vladimir Vasil’yevich Stasov, 1824-1906)是俄羅斯的藝術史家,和美術音樂評論家,比柴可夫斯基大16歲的藝術界長輩。

他一向十分熱心擁護十九世紀當代俄國藝術的表現與未來,尤其對於「五人組」的民族音樂大力支持。但所謂「五人組」(The Five)指的是十九世紀時的五位俄國作曲家,包括:巴拉基雷夫Balakirev)、玻羅定(Borodin)、庫宜(Cui)、穆梭斯基Musorgsky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五人組」此一名稱是在西元1867年由俄國的樂評家史塔索夫(Stasov, Vladimir)首先使用了 mugochaya kuchka(The Mighty Handful 強力集團)一詞而來。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Five)?


西曆1873年1月,史塔索夫寫了一封信中給柴可夫斯基,請求他在建議中的三齣戲劇中,選擇其一來創作交響音樂:

  • Nikolai Gogol 的《Taras Bulba and other tales》( 塔拉斯·布爾巴故事集)
  • Sir Walter Scott《Ivanhoe》(艾芬豪)
  • William Shakespeare《The Tempest》(暴風雨)

 

最終柴可夫斯基選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下方為1874年柴可夫斯基照片:

Tchaikovsky, photographed in 1874.

 

在後續幾次書信往返中,兩人就樂曲的結構和作曲內容交換了不少意見:

史塔索夫於信中給柴可夫斯基的寫作建議是:「從大海場景開始,延伸到無人居住的島嶼,再繼續寫到魔術師普洛斯彼羅(Prospero)強大而令人生畏的人物;然後轉換到優雅而有充滿女人味的米蘭達(Miranda),就像伊甸園原始的夏娃(Eve)一樣,她從未對見過任何除了父親普洛斯彼羅之外的男人,直到被暴風雨襲擊,與英俊的青年費迪南德(Ferdinand)一起上岸。他們彼此相愛,我認為在序曲的前半部分應該有一個奇妙而富有詩意的主題,因為米蘭達(Miranda)逐漸變得更加活躍,象徵一位由純真少女,轉變成為戀愛中的年輕女人的過程。在序曲的第二半部分,她和費迪南德的激情應該已經如火如荼,因為他們勇敢地擁抱著愛的火焰……序曲的中間部分將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半獸式的卡利班(Caliban)精神愛麗兒和他的精靈合唱團。結束應該以描繪普洛斯彼羅對魔術力量的放棄,對年輕夫婦的聯合的祝福以及對大陸的回歸為結尾。(Stasov’s programme for The Tempest was as follows: Starting with the sea, the uninhabited island, the mighty and forbidding figure of the magician Prospero, then switching to the graceful and womanly Miranda, rather like the primordial Eve, she has never laid eyes on any breed of man (besides Prospero), until struck by the tempest she is flung ashore with the handsome youth Ferdinand; the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nd I think at this poi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overture there should be a wonderful and poetic motif, as Miranda gradually becomes more animated and leaves behind her childhood innocence to become a young woman in lov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overture her and Ferdinand’s passion should already be in full sail, as they embrace the fires of love…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overture would be grouped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the half-beast Caliban, the enchanted spirit Ariel, and his chorus of elves. The overture ought to end by depicting Prospero’s renunciation of his magic powers, the blessing of the young couple’s union, and the return to the mainland.)

 

柴可夫斯基在1873年1月15日至27日給斯塔索夫的回信中問:「《暴風雨》中一定有暴風雨嗎?是否絕對有需要在序段中寫作出代表序曲之憤怒元素?是否這(憤怒元素)只是作為所有戲劇動作的出發點而已?應該以描繪暴風雨,而忽略《暴風雨》的交響樂作品中的奇怪之處嗎?如果暴風雨必不可少,那麼它放置於何處?樂曲中間嗎?如果沒有必要,那為什麼不叫 Miranda序曲?…我需要您的建議,以便在我著手製作音樂之前,讓這作曲計劃在我心中絕對清晰」。

 

隨後,弗拉基米爾·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在回信了,信中寫道:「暴風雨是必不可少的」,並為柴可夫斯基詳細描述瞭如何描繪:「我曾想過由兩個段落代表海洋,分別是在開始和結束時;只是,在樂曲開始時,它應該是掠奪性的,卻安靜而溫和的,然後普羅斯彼羅(Prospero)說出魔語,將打破這種平靜並召喚暴風雨。但在我看來,這場暴風雨應該與以往的一切有所不同,因為暴風雨應該在完全動蕩的狀態下突然爆發,並且應該如果遵循這一建議,該建議將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因為在所有其他歌劇,清唱劇和交響曲中,風暴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在這種情況下,風暴是由讓您的風暴突然襲來,並按照主人的命令將一切呼嘯,粉碎並扔向魔鬼;讓風暴肆虐併吞沒王子的意大利船,然後突然平息,只有一陣顫抖,一個在沉默之前咆哮。」

 

柴可夫斯基在1873年1月27日回信給弗拉基米爾·斯塔索夫的信中,提到:「雖然《暴風雨》的主題頗具詩意,但您的計劃要求已在音樂上達到如此精緻和優雅的程度,我打算對此加以節制(rein), 我對於寫作此曲是如此的迫不及待,然最近有相當多的事務纏身,我會說,我這未誕生的序曲,浮出水面可能要再過一段時間。」

 

根據柴可夫斯基的日記中記載(1873年6月11日至23日顯示,他決定「沉迷」於Stasov的《暴風雨》中)。開始作曲時進度似乎很緩慢,但柴可夫斯基在8月初(8月10日)在烏索瓦(Usovo)擬了幻想曲草稿。而作曲草稿的正面寫出了地點與日期:「烏索沃1873年8月17日」。草稿的末尾是註釋則為「 8月7日開始。 1873年8月17日在烏索沃完成」。

 

後來作曲家曾回憶起了這些寫作《暴風雨》的日子:「那時,我發現自己完全與草原的宜人綠洲融為一體……我處於一種幸福祥和的心態中。每天在森林裡徘徊,直到傍晚,巨大的草原,晚上坐在開著的窗戶旁,陶醉在寂靜的空虛之中,偶爾會被無法確定的夜行聲打斷。在這兩個星期中,我毫不費力地彷彿在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影響下,寫下了全部暴風雨中的暴風雨”」。

 

根據柴可夫斯基的說法,《暴風雨》的管弦樂配器譜寫始於9月,並於10月22日完成。本曲當然題獻給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

 

根據後來1885年史塔所夫與柴可夫斯基的通信記錄,顯示非常喜愛此曲:「你無法想像,我們有多長演奏你重要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暴風雨》、《法蘭切絲卡》、第二與第三號四重奏的四手聯彈版本樂譜,總是充滿歡樂…」(Vladimir Stasov wrote to the composer on 29 November/10 December 1885: “Just imagine, how we often play between us the four-hand arrangements of your chef d’oeuvres: Romeo, The Tempest, Francesca,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ts… and they are always a delight…”)

 

柴可夫斯基在良好家庭教育之下成長,深受文學作品薰陶,從他創作歷程中也有多首管絃樂序曲作品,皆採用莎士比亞名著而發想創作,可以得到例證。除了今天介紹的《暴風雨》之外,《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與《哈姆雷特》序曲,皆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延伸閱讀

 

《暴風雨》亦為柴可夫斯基於1885年獲得「別利亞耶夫獎」(Beliaiev prize,前身為「葛令卡獎」),獎金為500元盧布


莎士比亞《暴風雨》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暴風雨》(英語:The Tempest)是知名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悲喜劇作品,一般認為《暴風雨》最早出現在1610至1611年之間,也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最後一部獨自完成的戲劇和悲喜劇的性質,因此被稱為「傳奇劇」。(筆者註:莎士比亞的創作生涯通常被分成四個階段。到1590年代中期之前,他主要創作喜劇,其風格受羅馬和義大利影響,同時按照流行的編年史傳統創作歷史劇。他的第二個階段開始於大約1595年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結束於1599年的悲劇《朱利葉斯·凱撒》。在這段時期,他創作了他最著名的喜劇歷史劇。從大約1600年到大約1608年為他的「悲劇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以悲劇為主。從大約1608年到1613年,他主要創作悲喜劇(Tragic Comedy,被稱為莎士比亞晚期傳奇劇。)

 

莎士比亞筆下的《暴風雨》將夢幻般的神秘景象與幻象編織在一起,創造了引人入勝的敘事,儘管故事僅設置單一場景,但內容與意涵卻充滿多樣性:請點↓連結進入劇本

 

維基文庫 完整劇本請點←連結進入劇本

 

TED網站 詳盡故事說明(記得點選中文字幕)

 

影片文稿:

(文字取自上方TED影片網站)

打雷閃電照亮了波濤洶湧的海洋, 一艘船在海浪的打擊下已經快撐不住了。 這不是一般的風暴, 而是要來暴力復仇的暴風雨,它是莎士比亞最讓人費解的劇作的舞台背景。 當天空放晴, 我們被帶入一個世界, 它似乎和我們自己的世界相去甚遠, 卻又充滿了熟悉的擔憂感, 擔心自由、權力,和控制。

00:35
《暴風雨》的場景在一個荒島, 暴露在惡劣天氣之下, 由被放逐的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用魔法和強權統治。 普洛斯彼羅被他的兄弟安東尼奧背叛, 因此他和他的女兒米蘭達 以及他最愛的書籍 一起被放逐到這座島嶼, 已經十二年。 在這段時間,他學會了這座島嶼的魔法, 用這魔法來控制島嶼的初級精靈。 他也統治這座島上唯一的地球居民, 沮喪又被妖魔化的卡利班。

01:08
但在花了幾年時間策劃復仇之後, 普洛斯彼羅的敵手終於臨近了。 在有翅膀的精靈艾瑞爾的協助之下, 這位魔法師摧毀了他兄弟的船, 把船上的水手沖到岸邊。 普洛斯彼羅的計謀甚至 還延伸到他女兒的愛情, 他計畫要讓女兒愛上 無依無靠的費迪南王子。 當普洛斯彼羅和艾瑞爾 逼近安東尼奧, 卡利班和一些喝醉的水手聯手, 他們有個可笑的陰謀, 要拿下這座島嶼。

01:39
這部劇作赤裸裸地呈現了 社會中最基本的慾望, 每個小團體都熱衷於追求權力, 不論是要掌控土地、 其他人,或是自己的命運。 但,莎士比亞知道權力 是一個不斷移動的目標; 隨著他揭露出這些角色的黑暗往事, 我們會開始納悶這個 惡性循環是否會停止。

02:01
雖然普洛斯彼羅 被安東尼奧惡意對待, 他卻長期以來一直 在島嶼上濫用權力, 貯藏島嶼上的魔法資產及天然資源,通通留給自己。 卡利班特別痛恨 這種強行取用的行為。 這座島嶼先前由卡利班的 女巫母親西考拉克斯統治, 卡利班一開始協助被流放的人找到落腳處。 卻從此成了他們的奴隸, 所以他憤怒地大聲追悔: 「因此我以為你是個好人, 把這島上一切的富源 都指點給你知道, 什麼地方是清泉、鹽井, 什麼地方是荒地和肥田。 我真該死讓你知道這一切!」

02:38
以他如雷般的咒罵和沸騰的怒火, 卡利班常常提醒普洛斯彼羅在這之前有什麼: 我母親西考拉克斯 在這座島嶼上的礦產, 本來是我的,被你奪去了。 但西考拉克斯也濫用這座島, 監禁了艾瑞爾, 直到普洛斯彼羅將他釋放。 現在,艾瑞爾在整部戲中 就是希望能還債並重獲自由, 而卡利班被永久地奴役了, 或者至少在普洛斯彼羅掌權期間都是如此。

03:07
基於這些理由及其他理由, 《暴風雨》常常被當成是探索殖民主義 以及《美麗新世界》 所遇到的道德兩難的讀物。 代理和正義的問題籠罩著整齣戲:卡利班是這塊土地的正當主人嗎? 艾瑞爾能自由地振翅飛走嗎? 普洛斯彼羅是萬能的監督者嗎? 或是有更深層的魔法在運作, 超出所有角色的掌控?

03:34
在整齣戲中, 精靈艾瑞爾不斷提醒普洛斯彼羅 他有義務償還自由。 但,這位入侵者 將來是否會交出掌控權 還是沒有確切的答案。 「終結一個人的統治」 這個問題特別強而有力, 因為《暴風雨》被認為 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劇作。 在許多層面上,普洛斯彼羅的行為都反應出 這位偉大娛樂家自己的行為, 他設計出了精緻的陰謀, 巧妙操縱他身邊的人, 並對於角色和觀眾施加咒語。

04:05
但,當他在權力及控制上的 偉大成就到了尾聲時, 普洛斯彼羅最後的台詞顯示他謙遜地面對觀眾 和後者對其所造之物握有的力量。 「賴著你們善意殷勤的鼓掌相助; 再煩你們為我吹噓出一口和風, 好讓我們的船隻一起鼓滿帆篷。 否則我的計劃便落空。」 這讓人想起莎士比亞自己的角色, 他身為偉大的娛樂家, 最終還是向我們的掌聲屈服。

 

 

影片:9分鐘看懂《暴風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J411A7nf/

The story begins when Prospero causes a tempest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in which his brother Antonio and his fellow Alonso, king of Naples, are washed up on an unknown island and all the characters finally meet in Prospero s cavern. Caliban, a monster, organises a rebellion against Prospero with Stephano and Trinculo, that fails.

 

動畫版《暴風雨》(英字)

 

舞台劇版本

 


精美插畫
George Romney 繪 – 威廉·莎士比亞《暴風雨》第一幕第一景:

 

 

約翰.威廉.華泰豪斯《米蘭達與暴風雨》(1916)
Miranda – The tempest, by John William Waterhouse(1916)

Miranda – The tempest
*oil on canvas | *100.4 x 137.8 cm |

 

 

莎士比亞《暴風雨》 – 金句良言

(資料整理於網路)

「旅行的人決不會說謊話,足不出門的傻瓜才嗤笑他們。」

travellers never did lie, Though fools at home condemn them.

—— 莎士比亞《暴風雨》

 

『這真讓人像墮入五里霧中一樣!這種事情一定有一個超自然的勢力在那指揮著。』

This is as strange a maze as e’er men trod; and there is in this business more than nature Was ever conduct of.

—— 莎士比亞《暴風雨》

 

這些甜蜜的思想給與我新生的力量,在我幹活的當下,我的思想最活躍。
—— 莎士比亞《暴風雨》

 

(米蘭達)真是一切仰慕的最髙峰,價值抵得過世界上一切最珍貴的財寶!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What’s past is prologue.)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再委屈,不過是一段插曲。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地獄裡空空蕩蕩,魔鬼都在人間。
—— 莎士比亞《暴風雨》

 

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他成了珍奇的瑰寶。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我愛情的願望是極其卑微的,我並不想遇見一個更美好的人。
—— 莎士比亞《暴風雨》

 

人生如夢,短短的生命,我們短暫的一生,都在酣睡之中。
—— 莎士比亞《暴風雨》

 

越是掩飾,它越是顯露得清楚。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我不敢冒瀆我的可敬的祖母,然而美德的娘親有時卻會生出不肖的兒子來。
—— 莎士比亞《暴風雨》

 

一個魔鬼,一個天生的魔鬼,教養也改不過他的天性來;在他身上我一切好心的努力都全然白費。
—— 莎士比亞《暴風雨》

 

道德的行動較之仇恨的行動是可貴得多的。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愛與其他不可能的追求,不必害怕,這島上眾聲喧嘩。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暴風雨不可理喻
—— 莎士比亞《暴風雨》

 

讓我們不要把過去的不幸重壓在我們的記憶上。 (Let us not burden our remembrances with a heaviness that’s gone.)
—— 莎士比亞《暴風雨》

 

當你在我身邊的時候,黑夜也變成了清新的早晨。
—— 莎士比亞《暴風雨》

 

血液中的火焰一燃燒起來,最堅強的誓言也就等於草桿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於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我是一個傻子,聽見了衷心喜歡的話就流起淚來。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四條腿,兩個聲音,真是一個有趣不過的怪物!他前面的嘴巴在向他的朋友說著恭維的話,他背後的嘴巴卻在說他壞話譏笑他。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有一類遊戲是很吃力的,但興趣會使人忘記辛苦;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堅苦卓絕的精神忍受著的,而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
—— 莎士比亞《暴風雨》

 

 

管弦樂譜手稿封面

 

手稿欣賞

 

 

 

配器編制 表格

器樂分類

樂器名稱 與 分部數量

木管樂器 短笛(1)、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
銅管樂器 法國號(4)、小號(2)、長號(3)、低音號(1)
節奏樂器 定音鼓、鈸、大鼓
弓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柴可夫斯基:《暴風雨》幻想序曲 總譜首頁與管弦配器

 

 

段落架構

 – 大海(The Sea)

 – 魔術師普洛斯彼羅命令他的精靈艾瑞爾創造一場海上風暴,其中的受害者是幸運受祐的費迪南德(The magician Prospero commands his spirit Ariel to create a storm, of which a victim is the fortunate Ferdinand) 

 – 充滿魔法的島嶼(The enchanted island) 

 – 費迪南德和米蘭達之間的愛情萌芽(The first timid stirrings of love between Ferdinand and Miranda. Ariel)

 – 卡里班(Caliban)

 – 戀人被他們的激情淹沒(The lovers are overwhelmed by their passion) 

 – 魔術師普洛斯彼羅放棄了他的魔力,離開了小島(Prospero renounces his magical powers and leaves the island) 

 – 大海(The Sea)

 

劇終 普洛斯彼羅 收場詩:

現在我已把我的魔法盡行拋棄,
剩餘微弱的力量都屬於我自己;
橫在我面前的分明有兩條道路,
不是終身被符籙把我在此幽錮,
便是憑藉你們的力量重返故郭。
既然我現今已把我的舊權重握,
饒恕了迫害我的仇人,請再不要
把我永遠錮閉在這寂寞的荒島!
求你們解脫了我靈魂上的系鎖,
賴著你們善意殷勤的鼓掌相助;
再煩你們為我吹噓出一口和風,
好讓我們的船隻一起鼓滿帆篷。
否則我的計畫便落空。我再沒有
魔法迷人,再沒有精靈為我奔走;
我的結局將要變成不幸的絕望,
除非依託著萬能的祈禱的力量,
它能把慈悲的神明的中心刺徹,
赦免了可憐的下民的一切過失。
你們有罪過希望別人不再追究,
願你們也格外寬大,給我以自由!

 

柴可夫斯基神秘壯闊的大海場景管弦語法欣賞

 

音樂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Live’

 

閱讀總譜版本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馬上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