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北講堂】2021下半年系列(三)浪漫萌芽是詩篇-談十九世紀前半的音樂
About Romantic Period in Classical Music-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藝術學苑2021苗北講堂(全系列)
音樂故事+音樂歷史=絕佳精彩內容
(三)浪漫萌芽是詩篇-談十九世紀前半的音樂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不僅帶來自由的新氣息,隨著啟蒙思想傳遍歐洲,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興起,十九世紀前半的音樂更是處處詩篇,曲曲皆為動人樂章;在這堂為您整理舒伯特、舒曼、蕭邦與孟德爾頌等等偉大音樂家之經典創作,透過故事進入音樂,聽見文學、音樂、繪畫中的故事與詩意。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執行長)
國內知名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天下遠見集團平台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法國大革命.浪漫將臨的宣言
→維基百科「法國大革命」專頁
有片:快速認識「法國大革命」
啟蒙思想.人人平等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
「啟蒙」一辭原意是「照亮」,意指運用人的理性之光祛除一切蒙昧、無知與渾濁的思想;「啟蒙運動」專指十八世紀時在西歐所醞釀生成的思想運動。 啟蒙運動的時代又稱為哲學的時代,此時人們充滿對外在世界與人類自身知識的強烈熱情,廣泛討論科學原理、宗教、政治、法律、社會、經濟、音樂、繪畫等知識領域中的議題。對過去的反省、對自己置身時代的考察以及對未來的期待,都充滿了進取樂觀的好奇與自信。 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就是人類「理性」的自覺(自我覺醒);這一思想脈絡自十五世紀中葉的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經歷了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及十七世紀時人們在自然科學技術領域中取得的成就,不斷的成長茁壯,終於在啟蒙運動中發揚光大。 就宗教態度而言,啟蒙運動者大多受源自「理神論」(Deism)影響,如伏爾泰(Frangoise -Manie A. Voltaire, 1694~1778)與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等,普遍反對宗教迷信與教會對人的箝制。理神論認為我們唯有透過理性才能正確地理解神與宗教的概念,反對超乎理性的超自然(supernature)與神啟宗教(religion of revelation)。在科學上,牛頓(Sir Isaac Newton, 1642~1727)於一六八七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中提出萬有引力論,為整個自然界或宇宙提出一套普遍法則,人們對於自身的能力起了堅強的信心。 由於理性所取得的重大勝利,使得這個時代的人們,普遍相信「進步」的觀念。 就「量」而言,人們認為人類的知識範圍可以無限制的擴充,而「理性,就是進步之根源與統一力量。 就「質」而言,他們相信人性中存在著理性,而自然中也存有理性,順著理性的發展,人類社會與自然可以因擁有無止境的「可完善性」(perfectibilité)而不斷的進步,日趨完善。 因此,啟蒙時期又稱為「理性的世紀」(The Age of Reason)。 不過啟蒙運動中也不乏有反對理性主義立場者,如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便強力批判社會人為的墮落文明,強調自然賦予人的善性,並以自然而非人的理性作為價值依歸。 啟蒙運動最早發生於英、法兩國,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如同牛頓一般為人尊重,他的〔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0)被譽為「啟蒙運動的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Enlightenment)。他認為人的心靈像張白板(Tabula Rasa),一切觀念均來自於後天經驗,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增強人們對教育的信心。他的著作〔政府二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主張國家必須護衛全體國民的自由與平等,其中的政治理論更成為西方民主思想發展的基礎。 法國啟蒙運動的開展,為整個啟蒙運動時期寫下最重要且最輝煌的一頁。法國是十八世紀時歐洲最重要的一個國家,不論在文化、藝術、政治、經濟與科學各方面,皆是西方世界的翹楚。洛克政治學說中濃厚的自由主義思想,企圖運用理性與知識的普及祛除封建社會下的不自由、不平等的現象,這種理論經由伏爾泰及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1689~1755)等人介紹到法國後,引起廣泛的迴響。社會上立時充滿各種對政治自由的呼聲與討論,日後的法國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與博愛的口號,就是在啟蒙運動時期所提出的。未幾,狄德羅、阿朗貝(Jean Le Rond D'Alembert, 1717~1783)等人大力推動百科全書的編纂而形成了百科全書學派,認為百科全書是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肩負普及思想的啟蒙任務。狄德羅在自己編纂的百科全書裡便提及:「這部百科全書的目的,不僅在提供一套特殊的知識,也在造成思維模式的轉變。」 啟蒙運動的思潮沒有多久也蔓延到了德國,但在十八世紀當時,德意志仍處於諸侯封建狀態,政治上長期分歧,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在經濟上由於宗教與政治的鬥爭引發三十年的內戰(1618~1648),以致民生凋敞,落後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因此,瀰漫於法國啟蒙思想中濃厚的社會改革理想與熱情,在德國仍未形成足夠條件。啟蒙運動在德國的發展,雖然沒有引發像法國大革命般波瀾壯闊的熱潮,卻醞釀出更深的理性思辯,而引發日後浪漫主義文化思潮及由康德(I. Kant, 1724~1804)所開展出的德國觀念論體系。德國啟蒙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吳爾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雷辛(G.E. Lessing, 1729~1781)、赫德(J.G. von Herder, 1744~1803)等人。
又有片:快速認識「啟蒙思想」
浪漫時期概說 Romantic – 19th Century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廣義來說,浪漫時期可從大約1810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但我挺喜歡學者余志剛《西方音樂簡史》一書中提出之定義: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則可以從1813年E·T·A·霍夫曼論述貝多芬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始,到1914年荀白克提出「不協和音的解放」為止。
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上演之後,在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用浪漫的筆法給出了如下的評價: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
「浪漫主義」一詞在18世紀末首次出現,先用於描述出現於當時繪畫和文學中的新思想。後來被音樂家用來描述音樂風格的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世紀之交後不久。「浪漫主義」是一種藝術、文學和知識分子之運動,自18世紀下半葉的歐洲起,並在工業革命的興起後延續了前進之力量,進一步於19世紀開花結果,成為音樂家們豐富樂思、多樣曲式與創意揮灑之年代。
在某種程度上,浪漫主義是對啟蒙時代貴族社會和政治規範的反抗,也是人們對自然科學合理化的反應。
浪漫主義最強烈體現,在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創作)、音樂和文學創作上。浪漫主義作曲家的目標是強烈而有力的情感表達,經常揭示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具體之表現不僅關於愛情,同時也探討仇恨、死亡、人生觀(積極或消極等感受)之各種情緒。
浪漫時期第一人
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與大提琴奏鳴曲等曲式上均有卓著之貢獻與偉大作品,更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
浪漫時期音樂名家薈萃的畫作
這幅幻想油畫作品是由康拉德·格拉夫 (Conrad Graf) 委託創作並收藏。作品描繪出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在巴黎沙龍演奏平台鋼琴的沙龍音樂會情景:鋼琴上放置著由安東·迪特里希 (Anton Dietrich, 1833-1904) 製作的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半身雕像;這場想像中的音樂家聚會,最左起坐著文學家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 1802-1870)、單人沙發坐著的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接著是彈琴的李斯特與坐在地上的李斯特情人:伯爵夫人瑪麗·達古爾特(Marie d’Agoult, 1805-0876);站立者自左起是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0869)、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與作曲家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掛載牆上的是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肖像,最左邊還有聖女貞德(Jeanne d’Arc, 1412-1431)的雕像。(本畫目前由柏林國家博物館收藏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浪漫前期重要音樂家
延伸閱讀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文學與音樂系列四:《冬之旅》│ 舒伯特 V.S. 繆勒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文學與音樂系列三:《美麗的磨坊少女》│ 舒伯特 V.S. 繆勒
延伸閱讀
【BON音樂】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 第一講 -認識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孟德爾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巴托爾迪(德語: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通稱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德國猶太裔作曲家,生於德國漢堡的富裕家庭,逝於萊比錫。孟德爾頌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孟德爾頌家境富裕,祖父是德國猶太哲學家摩西·孟德爾松,其父是銀行家亞伯拉罕·孟德爾頌·巴托爾迪,其母是鋼琴家,從漢堡搬到柏林,家裡的沙龍是上流社會人士、藝術家、學者聚會所在。孟德爾頌7歲時受洗為改革宗基督徒。 生長在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家庭中,孟德爾頌自幼便得以學習音樂,且顯露出不凡的音樂才華。9歲時,他便第一次公開演出,11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並且開始作曲,17歲時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此外,孟德爾頌自少年時便與歌德相識,受其思想影響。年紀稍長後的孟德爾頌開始輾轉於英、奧、法、意等國進行演奏。1829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這是此曲在巴赫過世(1750年)後第一次被公開演出,也是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眾重新認識巴赫的價值。1835年,孟德爾頌受邀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音樂總監(Kapellmeister)一職。1842年,孟德爾頌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德語: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Leipzig),成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得年38歲。
延伸閱讀
【BON音樂】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欣賞 “Fingal’s Cave” Overture Op.26
【BON音樂】孟德爾頌 ⟪仲夏夜之夢⟫ 戲劇配樂(”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延伸閱讀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 【BON音樂】悲愴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介紹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一號交響曲 ⟪冬之夢⟫ (Winter Daydreams)op.13 介紹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二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介紹與賞析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三號交響曲 ⟪波蘭⟫ 介紹與欣賞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f 小調 第四號交響曲 op.36 創作背景與樂曲簡介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五號交響曲 op.64 背景與解說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介紹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幻想序曲 介紹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鋼琴曲集《四季》(12首個性小品)介紹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 介紹與欣賞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哈姆雷特» 幻想序曲 op.67 背景欣賞與解說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C大調絃樂小夜曲 op.48 介紹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義大利隨想曲》 op.45 介紹
-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斯拉夫進行曲》 op.31 介紹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更多音樂新知
2019-09-22
【BON音樂】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欣賞 “Fingal’s Cave” Overture Op.26
20歲起孟德爾頌遊歷歐洲,他的遊歷心得不但豐富,更是傳世:1830-1831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