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西貝流士:⟪芬蘭頌⟫ Finlandia, Op.26 介紹與欣賞

【BON音樂】西貝流士:⟪芬蘭頌⟫ Finlandia, Op.26 介紹與欣賞
Jean Sibelius - Finlandia, Op.2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芬蘭國寶 西貝流士

芬蘭國寶級曲家 - 西貝流士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他除了是芬蘭最重要作曲家,更是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西貝流士以擅長於寫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蘇格蘭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與作家 Cecil Gray 更是推崇 西貝流士為 和布拉姆斯之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終其一生,西貝流士總共完成七首交響曲,比起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這位國民樂派芬蘭作曲家創作譽滿全球,堪稱最具有芬蘭魂之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滿滿的芬蘭味,道盡祖國歷史、人文,甚至地理與風土,更能表現出芬蘭人堅忍精神;他讓世人藉由音樂感受了解他的祖國,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蹦藝術 延伸閱讀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1號 e小調 交響曲 介紹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出生在芬蘭海門林納,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3],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 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 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和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芬蘭歷史 簡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世紀初的 1808年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俄羅斯帝國入侵並佔領瑞典,於是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原本屬於瑞典固有領土的芬蘭就如此割讓予俄羅斯帝國。從此芬蘭成為了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同時亦更名為芬蘭大公國(Grand Duchy of Finland),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繼續戰爭其實就是芬蘭加入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的戰役,1941年6月25日,德國侵蘇行動的三日後芬蘭對蘇聯宣戰,動員兵力47萬人入侵蘇聯,其間收復了冬季戰爭前的領土,為建立「大芬蘭」,芬蘭進一步入侵卡累利阿,9月控制奧涅加湖並攻占彼得羅扎沃茨克,但在摩爾曼斯克,芬德聯軍受到阻滯。

1944年6月蘇聯反攻芬蘭,於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重新擊敗芬軍,同時德軍在愛沙尼亞被蘇軍戰敗,於是在9月同蘇聯簽停戰協定,在盟軍和蘇聯壓力下,芬蘭發動拉普蘭戰爭,芬蘭將德軍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在1940年合約的基礎上,更多的東部領土遭到蘇聯侵佔。為免進一步受蘇聯控制,芬蘭和瑞典奧地利一樣成為中立國,並拒絕加入北約華約

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行決定獨立的外交政策,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07年3月18日議會選舉,芬蘭中間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獲得200個議席中的51席,成為第一大黨,聯合黨獲得50席,社會民主黨獲得45席,左翼聯盟獲得17個議席,綠色聯盟獲得15個議席,瑞典族人民黨芬蘭基督教民主黨分別獲得9個和7個議席[10]。4月19日,以馬蒂·萬哈寧為總理的政府宣誓就職,政府由中間黨、聯合黨、綠色聯盟和瑞典族人民黨組成[11]

2015年4月19日議會選舉,芬蘭中間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獲得200個議席中的49席,有右翼民粹主義傾向的正統芬蘭人黨獲得38席,聯合黨獲得37席,三黨其後組成中間偏右聯合政府。正統芬蘭人黨在2017年6月13日出現分裂,部分黨員退出正統芬蘭人黨,繼續與中間黨和聯合黨組成聯合政府。

芬蘭地理簡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芬蘭總面積共 338,000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 9倍大),國土分佈屬於狹長型國家,是歐洲第八大國。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公里,東西最寬為542公里。

芬蘭被譽為「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精確來說全國共有 188,000個湖泊(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和 179,000個島嶼。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位於挪威一側的最高峰海拔1,365米,其位於芬蘭一側的海拔1,328米的山坡處,為芬蘭最高點[22]。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長550公里[23]

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佔國土面積的69%。可耕種面積較少,僅占8%。島嶼集中最多的地方是在西南部位於芬蘭大陸和奧蘭群島主島之間的群島海里。

芬蘭地處北溫帶,冬天寒冷,有時嚴寒,夏天則比較溫暖。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有四分之一的地方處在北極圈[24],最北的地區夏天有73天太陽不落於地平線下,冬天則有51天不出太陽。

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地圖:

芬蘭地圖

⟪芬蘭頌⟫ 的由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芬蘭頌》,作品26(Finlandia, Op.26)乃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所創作的交響詩,全長約9分鐘。西貝流士除了交響曲外,他利用芬蘭的歷史題材在管弦樂作品的創作表現出色,並在 1899 年為愛國歷史劇《歷史的情景》所寫的配樂,其後在 1900年為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演出再稍事修正編成《芬蘭頌》, 並成為西貝流士聞名全世界的最重要代表作。

 

好文閱讀:

【曠野藝文∕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文. 陳茂生(林仁斌補充)

芬蘭,這多災多難的北歐小國,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瑞典帝國的統治之後,卻於一八○九年落入另一個大帝國──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西貝流士出生之時,適逢歐洲民族主義抬頭,當時的芬蘭也籠罩在民族意識覺醒的氛圍之中。別人用槍和大砲革命,熱愛祖國的西貝流士則用筆和五線譜,開啟了芬蘭民族主義運動;一場非武力革命,就此沸騰展開。民族獨立的種籽,經由西貝流士筆下一首首動人樂曲,在芬蘭的天空飄散開來,激起了人民的愛國熱忱與反抗決心。
不同的是,俄羅斯將芬蘭併為「大公爵領地」;在亞歷山大第一及第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八十多年之間,芬蘭人享有了「自治區」的自由及喜樂,許多芬蘭人憧憬著光明的前途。

未料,一八九四年時,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權之後,為了貫徹他的「皇民化」政策(也就是使芬蘭全面「俄羅斯化」,與當年日本人要將臺灣「皇民化」的情況似乎如出一轍),俄皇派出一位大將軍 勃博力可夫(General Bobrikov)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鎮。芬蘭的天空頓時黯淡無光。一八九九年,勃博力可夫將軍更頒布了「二月宣言」,芬蘭自治區就此告終,俄語成為各級學校的主要語言,政府機構上自省長、市長、軍長,下至警察、戶政人員全被換成俄國人。

芬蘭人原本的言論及集會自由不再,勃博力可夫將軍的密探更是四伏,任何違法者馬上被送進牢獄。

該年十一月三至五日,芬蘭人民在忍無可忍下,終於在首都赫爾辛基廣場舉辦所謂的「新聞節慶」,表面上是為紀念芬蘭的新聞事業、文學、教育及文化發展而舉行的「募捐及慈善活動」,事實上卻是在抗議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註1)

歷史是何等詭譎,芬蘭人雖早在一八三○年左右就已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若沒有 勃博力可夫將軍的「鐵腕」鎮壓,芬蘭人或許仍然「沉醉」於所謂的「自治區」那種假民主、偽自由的狀況之中,國家被併吞、民族被同化了還毫無知覺。

「新聞節慶」的重頭戲是歷史劇《歷史的情景》,該劇由當時的劇院經理貝爾邦利.芬內(KaarloBergbom)撰寫劇本,戲劇性地將芬蘭歷史中不同時代的重要代表事件,從最古老的印刷術史、小學教育的濫殤,一直到蒸汽火車的發明,最後則以十九世紀的事件作結,共分六段演出。
當時三十五歲的西貝流士,已是芬蘭最有名氣的作曲家。該年,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的非凡成功,可能使得芬蘭人更期待他為這大事件譜寫音樂。西貝流士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作了曲,還親自指揮樂團,配合歷史劇的演出及詩詞的朗誦。愛國心強烈的西貝流士,把前五段的音樂寫成騷動不安、刻畫芬蘭人民「國家掙扎」之環境,但是在第六段結尾的「芬蘭,醒來吧」(Heraa Suomi)(註2)時,西貝流士先是以銅管樂帶出仍然擾人的混亂,但不久之後,「呼喚人們醒覺」的號角聲出現,那急促的節奏,催促著人們沉睡的心靈,定音鼓則在最低層中攪動,管弦樂支撐著在最高音上一陣陣的號角催逼聲,清脆的鈴聲更像在喚醒人心;隨後「戰鼓齊鳴」之中,管弦樂如波濤洶湧地匯集而成氣勢磅礡的渴望自由之聲。但是,突然之間,木管樂以近乎聖詩式的四部和聲,帶出了充滿信心的音樂。單純寧靜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沉著以赴,音樂在一種紛擾動盪之中,突顯出特殊的靜謐力量。

樂曲《芬蘭覺醒》(「呼喚人們醒覺」)是在 1899年 11月 4日,於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以愛國歷史劇中的配樂型態演出,由西貝流士親自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舉行首演。而 1900年改寫的獨立的《芬蘭頌》交響詩,則是在 1900年 7月 2日,由芬蘭派遣至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 (Paris World Exhibition) 之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在指揮家 卡雅奴斯(Robert Kajanus)指揮下完成首演。

西貝流士以弦樂器的合奏重複主題而呈現出聖詩式的音樂內聚力。結尾樂段則是以所有樂器合奏的手法,強調在首段的紛擾之中,人們的心已覺醒了,燦爛輝煌的銅管樂,把那充滿信心的主題,再度呈現,全曲把萬眾期待勝利之心匯集於「阿們」的樂聲之中,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廣場上的芬蘭人繼續以被灼熱的愛國心,不斷吟唱著那日後被全世界尊敬的《芬蘭頌》(Filandia),而西貝流士更是盡情地指揮著樂團,一再重複演奏。(註3)

這首不到九分鐘的音樂,竟成為喚醒芬蘭國魂的《芬蘭頌》~成功地喚起了芬蘭人民心底的共鳴,讓飽受俄國殘暴統治的芬蘭同胞們心中所堆積的滿腔仇恨,藉由樂音,終於得以釋放。不但使西貝流士成為芬蘭的國寶級大人物,從此也成為芬蘭爭取國家獨立的「戰歌」,它是直接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宣布獨立而定名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最偉大的力量之一。(註4)

註釋:
1.參考“Jean Sibelius”,Harold E. Johnson著,89-90頁。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59.
2.Haraa Suomi,芬蘭語,Suomi就是芬蘭。譯為《芬蘭,醒來吧!》的這首聖詩式的四部合唱,是1881年芬蘭一位相當有名氣的合唱音樂作曲家Emil Genetz(1852-1930)所作 ;為的是慶祝芬蘭史詩名家Elias Lonnrot(1802-1884)八十歲大壽而創作的。Lonnrot先生是1830年代,促使芬蘭人民「民族覺醒」的重要推手。當時,西貝流士仍是16歲的中學生,對這首作品應已是耳熟能詳,因為全國各級學校都唱著它,西氏在這個特殊的節慶中,下意識地採用了這首被傳唱已近10年的「愛國歌曲」之旋律片段,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3.同註1.,92頁。
4.1917年12月7日,芬蘭宣布獨立。5.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


生而逢辰,左右逢源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外的小鎮罕明林納(Hameanlinna)。父母都是芬蘭血統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該地相當出名的醫師,母親則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受到良好音樂及藝術教育的才女。雙方的家庭都是路德會的忠實會友、熱心的基督信徒。小西貝流士在不到三歲時,父親突然病逝,母親馬利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了三個小孩回到娘家。

小西貝流士(後來芬蘭人都親暱地稱呼他為約翰Janne)排行第二,姊姊Linda比他大三歲,弟弟Christian卻是遺腹子。雖然後來只有約翰成為音樂家,但是姊弟三人卻在一八八○年時,就因自組的三重奏團而小有名氣,演奏曲目中已常有西貝流士的作品。

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從小就被母親發現而鼓勵有加,五歲時,就常在鋼琴中尋找不同的旋律及和聲,不到十歲,就能以鋼琴即興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芬蘭曲調。十五歲才開始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久就為自組的「家庭三重奏團」寫出相當成熟的處女作──《水滴》(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

與許多前輩音樂家如韓德爾一樣,西貝流士在二十歲時,成為首都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院學生。但他也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院修習小提琴,除了琴藝突飛猛進,更在音樂理論、對位、和聲及作曲上下了苦工夫。

一八八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獲得獎學金,赴柏林及維也納這兩個歐洲的音樂城深造。雖然只有兩年多的學習,但是在當時的名師指導以及歐洲最佳的音樂環境之中,西貝流士的藝術視野大為擴張;不但得以學習及欣賞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作品、最頂尖之演奏家及最精采的演奏會,更認識了不少藝術界及音樂界的名家;而在維也納時,更因未婚妻Aino Jarnefelt的鼓勵(註5),鑽研祖國芬蘭的史詩巨作“Kalevala”(註6),進而著手創作管弦樂曲“Kullervo”(取自史詩“Kullervo”中,描寫芬蘭悲劇人物Kullervo的詩)。

一八九一年,西貝流士回到祖國芬蘭,隨即積極尋根,挖掘家園泥土的芬芳。一八九二年,“Kullervo”以大型的管弦樂團、兩位獨唱以及男聲合唱之姿態,呈現在芬蘭人面前。聽眾熱烈的反應及其後樂界的評論,讓「芬蘭音樂」終於「出頭天」了。西貝流士一夕之間,被尊稱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在一九○○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連串演出他的作品,《芬蘭頌》更是每天迴盪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耳際,芬蘭人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而西貝流士就此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曲家,享受了芬蘭國民樂派「祖師爺」的榮銜。芬蘭人在往後的年歲中,幾乎把西貝流士「神」化了,他們口上總是掛著「我們偉大的西貝流士」。他是芬蘭的國寶,是芬蘭的國家象徵。(註7)

西貝流士八十五歲生日那天,當時的總統代表芬蘭全國人民,以大陣仗的車隊,從赫爾辛基駛往西貝流士在Jarvenpaa的住處,為壽星祝壽致敬,而西氏九十歲生日那年(1956),全世界似乎都在演奏他的音樂,為他祝壽。

註釋:
5.西貝流士妻子 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Aino在1891年與西貝流士訂婚,隔年結婚之後,更把娘家的「愛國精神」發陽光大,與夫婿手牽手地成為芬蘭「出頭天」的偉大力量之一。
6.“Kalevala”是芬蘭的史詩巨作。也就是Elias Lonnrot先生在1835年編集的巨大芬蘭史詩集,它的芬蘭語原意是「英雄之地」;Kullervo則是“Kalevala”中的一位悲劇人物,後來被芬蘭人尊為英雄。這本史詩後來成為芬蘭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尋求「芬蘭藝術」獨一無二的資源史詩。Lonnrot先生是一位謙卑的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及詩人,他因收集芬蘭的民詩、史詩,而成為廣受尊重的藝文界人士,他熱愛芬蘭的心促使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投入芬蘭辭典的彙著工程中。
7.同註1.,第93頁。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11.參考“Companion to 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Carlton R. Young主編,227-228頁。Abingdon press, Nashrille, 1992.
西貝流士 與 妻子Aino Jarnefelt 之郵票

 

管弦樂曲中的芬蘭味

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排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挪威有葛利格音樂裡滿滿北海碼頭的「鱈魚味」,而西貝流士音樂中道地的「芬蘭味」,也存在每個芬蘭人心中。這樣的「芬蘭味」或許在他與其傳記作家友人 班吉.東恩(Bengt de Torne)某次對談中所說的一些話裡表露無遺:

班吉.東恩是西貝流士傳記之作者,他詳實地記下與西貝流士對談的情景:「有一天我提到,當我橫度波羅地海回到芬蘭時,總有一種印象緊握著我,是那些在旅途中最早出現,令我覺得就要到家的淡紅色花岡岩礁石,微微浮露在暗淡藍色的海面上,孤島群帶著間時古老的美感,有數以百計的白色海鷗棲息其上。最後我說,在好幾個世紀以前,這片海域是維京人的發祥地。」

「你說的沒錯」西貝流士急切地應著我的話。

他眼神發亮:「還有,當我們見到這些花岡岩礁石,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可以如此利用管弦樂團表現樂曲。」

-出自 陳大鈞譯 ⟪西貝流士⟫(Sibelius),智庫文化出版


《芬蘭頌》之樂曲結構與曲式

本曲為具有三段體之交響詩形式,共 214小節,演奏時間約 9分鐘。
點下方↓藍色小節數字與速度段落,可直接進入音樂

小節數

速度術語

結構

page38image23418304拍號

稍慢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

慢板導奏

2/2拍

中等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A

4/4拍

快板
Allegro

A’

mm. 132-178
加入合唱讚美詩

B

A’

coda

2/2拍

 

影音欣賞

卡拉揚 指揮版本(Sibelius recordings Sep 1976 - Jan 1981)。

本影像「狂野斯堪納第亞」(Wild Scandinavia) 由導演 Oliver Goetzl 耗時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超過650天所拍攝,收錄許多精彩畫面,搭配《芬蘭頌》更是顯得非常適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zg_af9b8c

 

 

慶祝芬蘭獨立百週年,由指揮家 Sakari Oramo 與英國 BBC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共同演出之現場版本。(Music by Sibelius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Finnish Independence. Performed by the BBC Singers, BBC Symphony Chorus and the BBC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Sakari Oram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0RbPsC9uE

 

【央廣國際新聞】
幸福國家排行榜 芬蘭蟬聯第一台灣東亞第一

https://youtu.be/YD5fGaH5tlw

 

【經緯線】芬蘭 學習快樂(香港紀錄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GqaQ2HOu8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Il Bel Flauto!!! Andrea Oliva 安德列.奧立瓦 - 義大利長笛美聲天王

【BON音樂】Il Bel Flauto!!! Andrea Oliva 安德列.奧立瓦 - 義大利長笛美聲天王
Il Bel Flauto!!! Italian International flutist - Andrea Oliv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來自義大利的超級美聲長笛家 - 安德列.奧立瓦(Andrea Oliva, b.1977 - ),他與知名男高音 帕華洛帝同樣出生於 摩德納(Modena) ,是 2005年日本國際神戶長笛大賽首獎得主,也是羅馬國立聖西西里亞學院管弦樂團交響樂團長笛首席,經常出席於各大國際長笛節與國際長笛大賽、音樂營等等。各位從他自信與親切的笑容裡,一定能感受到那屬於義大利的陽光與熱情。

來自義大利的超級美聲長笛家 - 安德列.奧立瓦(Andrea Oliva, b.1977 - )

 

筆者知道奧利瓦已經將近 20年。當年念完書返台工作幾年後,再次回到歐洲巴黎、義大利等地旅遊探訪老師與朋友,在義大利羅馬聖西西里亞音樂廳現場欣賞他在義大利國際長笛節(Flautissimo)的現場演出,就對於他所演奏的美妙音色難以忘懷:

他的笛聲優美,技巧精湛~演奏有如行雲流水般順暢,而且最難忘是當他演奏起歌劇旋律時,那種如同歌手般的演唱方式,更讓我覺得他只要一吹笛,就像現場唱歌劇一樣,好聽極了~

來自義大利的超級美聲長笛家 - 安德列.奧立瓦(Andrea Oliva, b.1977 - )

 

2018年 5月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主辦新象環境藝術終於邀請到了奧立瓦首度來台(其實之前就有邀請,但總是因為樂團行程最終無法成行),也終於讓筆者有機會認識他本人,我們也被安排在同一場音樂會上下半場表演。音樂節的一些聚餐時光等等,就有了更多一起聊天之機會。

 

專訪照片...全毀(嗚嗚)

約專訪當天所拍攝的互動照片與合照,因為記憶卡問題,全部毀損完全救不回來...  

這讓筆者傷心了好久,因此更加期待再次與奧立瓦見面時,一定要拍個過癮,加倍補回來才行~(握拳!)在此只好先放一張在演奏廳合照的照片代表一下。

2018.05.04. 筆者、奧立瓦與茱麗葉,拍攝於國家演奏廳

 

我們在音樂節常見面聊一下,在後來的訪談之後筆者也與奧立瓦成了朋友~多虧了現在網路的發達,台灣與歐洲可以隨時保持聯繫。除了可以常向他請益之外,也可以彼此問候,所以這篇文章想從他最近忙碌的音樂生活開始介紹。

 

音樂欣賞:

S. Mercadante - Variazioni su "Là ci darem la man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sOFNSFyR4


讓我們先從奧立瓦最近擔任 2019年丹麥國際尼爾森長笛大賽評審開啟聊起:(點按↓圖檔可以進入大賽官網)

 

筆者觀看大賽直播影片時,發現在現場聽比賽聽得很開心的奧立瓦。用電腦截圖後傳給他看,他看到也覺得很開心呢~(因為評審在直播時是看不見自己的~)

 

這張照片取用自他 facebook裡的照片,評審資料夾~

 

對長笛家們來說,擔任國際大賽評審雖然辛苦,但是平常各忙各的,難得會面的音樂家們,倒是可以藉這個機會彼此交流,增進感情。所以從照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長笛家們彼此之間很開心享受在一起聽音樂與比賽的時光。

 

擔任評審的想法

關於這次擔任尼爾森長笛大賽評審的經驗,筆者也問了奧立瓦的感受與想法,他是這樣回答的:

「擔任尼爾森長笛大賽評審對我來說是一次很棒的經驗。」

「當然我之前也曾經擔任過其他國際大賽評審(例如義大利 Gazzeloni 長笛大賽),但是像尼爾森這樣的大型國際賽評審卻是第一次!我特別感謝主辦單位對於評審團的各項安排,尤其是我們的決策過程非常透明公開。我也從年輕又有天賦的音樂家們身上學到很多:尤其看到他們是如此用心準備、如此專心,有如此地有創意。我們在擔任評審的角色時,總是會想要把獎項頒給 最有音樂個性的音樂家們(The best musical personality)以及 最高水準的演奏(high standard of performance),我也認為每一位評審幾乎都以相似的視野與標準共同一起評審。

其實每一位獲邀能來參賽的演奏者本身就已經是獲獎者:因為第一輪的 24位參賽者,是我們從 250個參選影片裡所選擇出來的高手,畢竟來自全球各地的申請是如此地踴躍!這次的評審真的是很棒的經驗。」

奧立瓦寫給筆者的英文原文:

「Nielsen Jury was an amazing experience for me. It’a Already happened to be in jury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Gazzeloni competition in Italy) but never in such big contest as the Nielsen! I appreciated a lot all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way to judge, very transparent and clear for every single musician in the jury. I listen to so many gifted young people and I learned also a lot from them about preparation, concentration, and creativity. We in the flute jury always tried
To give the price to the best musical personality and a high standard of performance. I think we did a great job with a very similar Vision during judging about the level of the candidates. Everyone invited was already a price winner because in the first round we listen to 24 people selected from 250 videos! So many people apply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o a very nice experience. 」

 

筆者補充:

 

編按:

後續蹦藝術也將介紹尼爾森長笛大賽的首獎與二獎得獎者之專訪喔~敬請期待~

 

影片欣賞:

在此也放入奧立瓦於 2010年與他的樂團 - 西西里亞學院管弦樂團交響樂團協奏尼爾森長笛協奏曲的 Live版本,與大家分享。

Andrea Oliva - Flauto / Live' 2010
Antonio Pappano &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7NRFUdzDs


話說從頭

我跟奧立瓦說,大家現在都認識你,也都知道你的音樂經歷了,所以我想從最早的最早開始聊起~

他笑著說好,我們也開始了這次的訪談:「小時候 8歲時他初學的樂器是鋼琴,後來學了 2年多,就改為參加過兒童合唱團,唱了三年,這期間他們有唱了許多音樂會,甚至參加一些歌劇製作,像是 ⟪托斯卡⟫ 等等。」

奧立瓦接著說:「參加合唱團的這三年對我幫助很大,我從唱歌裡面得到許多音樂的概念。後來我就決定開始學習聲樂。」

(後續簡稱):「哈哈~我想全世界都會認為每一個義大利人天生都應該很會唱歌~」

(後續簡稱):「哈哈,或許喔!或許這是義大利的 DNA吧~」

林:「就像早期很多人覺得看到亞洲人,就覺得每個人都會功夫一樣~」(兩人同時笑)

奧:「所以我也很喜歡你的演奏,因為我也聽到了很熟悉,很歐洲化的語法。你的歌劇旋律與音樂吹得很棒。」

林:「哇~這真是太榮幸了,我好開心您這麼說~」(筆者在長笛藝術節中演奏了 ⟪弄臣⟫ 雙長笛幻想曲)

奧:接下來我就開始進入音樂院開始學習,當時大概 14歲。我想學習歌唱,但音樂院說我太年輕,要我等到 18歲聲音成熟了再開始。因為我之前也很熟悉直笛家族樂器,於是我就選了長笛作為我在 18歲之前的等待樂器(笑)。

但是沒想到我一開始學習長笛之後,就愛上了這項樂器。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我是用長笛在唱歌,從來沒想過我是用氣在吹金屬管。我一直都以 Marcel Moyse 為目標。

編按:
下方訪問會繼續提到:奧立瓦結束義大利的學業之後,來到德國追隨 Jean-Claude Gérard學習,而 Jean-Claude Gérard的老師,正是知名的笛神 Marcel Moyse.

 

蹦藝術延伸閱讀:

 

林:難怪我一直覺得聽你的演奏,都覺得像極了唱歌。

奧:哈哈~謝謝,我很喜歡你這樣稱讚。因為「歌唱」是我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的演奏方式,也是我教學時最重視的內容之一。我認為演奏長笛與音樂,最終並不是炫技,而是「歌唱」。音樂並不是 Sound,而是一種 Voice。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會發展出自己的 Voice,因此每個人學習長笛,也應該建立自己的 Voice。

奧:學習長笛的這段期間,我也有跟著歌手學習許多聲樂技巧。

林:這樣真的太棒了,例如 帕胡德也提到長笛演奏跟聲樂演唱其實非常相似,呼吸與共鳴方式等等

奧:沒錯!就是這樣!(開心地附和)其實從姿勢、呼吸、支撐...都非常相似。那時我 13歲,在 Modena與聲樂歌手學習演唱,我覺得獲益良多。我們有很多練習可以放鬆身體、放鬆下顎、支撐氣流等等,我都把這些技巧移植在我的長笛演奏裡,而且真的非常有效。(笑)我也常常要求學生們像唱歌一般,要打開口腔空間,因為這對音色共鳴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我在大師班裡提到的,或許有些長笛演奏者真的能在身體不夠放鬆或口腔不夠開的情況下演奏得還不錯,但是唱歌的人覺對不行,一但不放鬆,就絕對唱不好。還有很重要一些像是呼吸技巧與聲音的投射技巧等等,我總是想起像帕華洛帝這樣個歌手,他們是如此地棒...

林:你跟 帕華洛帝是同一個城市出生的同鄉,不是嗎?

奧:對啊~(笑出來,驕傲貌)。我聽過不少次 帕華洛帝的大師班,他總是提到他會想像他的聲音是投射到音樂廳的最後一排,這樣的聲音投射觀念其實是同時心態上與身體並行的(腦袋跟身體都要做到)

林:所以這樣的長笛學習入門真是太完美了,你同時學習聲樂技巧與長笛演奏,完美地結合他們。

奧:對啊,這對我來說是主要觀念的由來。因為我們跟聲樂一樣,長笛的發音共鳴方式只利用吹嘴(Embouchure)送氣,沒有簧片也沒有吹嘴,就像聲樂演唱一模一樣,因此要非常講究共鳴方式。

學習長笛之路對我而言不算困難,之前鋼琴基礎讓我讀譜視奏一切都順利。義大利音樂院的標準學習時間是七年,我只花了五年就全部念完喔~所以我 19歲時還繼續到德國唸書,在司圖加特音樂院與 Jean-Claude Gérard 學習,哈哈 ,這也可能算是在德國學習法國演奏學派的知識。

之後我參加卡拉揚音樂學院( Herbert von Karajan Academy)的甄選,也順利入選。因此我的長笛學習之路也可以說是在柏林畫下了句點。

編按:奧立瓦跟筆者解釋,卡拉揚音樂學院甄選是給預備考職業交響樂團的學生們申請之專案。甄選通過之後,就可以獲得每月津貼以留在柏林,不但可以不定期有機會吹奏柏林愛樂,也能跟柏林愛樂團員們上課學習,有點像領獎學金跟音樂營音樂節全部加總在一起的高規格,可以說是音樂界中的學生超級爽差吧,哈哈。 

2001-2002 帕胡德短期離開柏林愛樂時,其實那年的代理首席就是我。當時我大約 23歲,覺得非常開心曾有這樣的機會,也吹了不少場音樂會,包括很有名的森林音樂會(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n der Waldbühne)。

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n der Waldbühne)

林:哈,我知道,人山人海的戶外森林音樂會。

奧:對啊,好幾萬人參與,盛況空前。那場我記得是楊頌斯指揮,我應該可以找得到影片給你。

林:好啊!(後來我回家就找到影片了,在此也與大家分享奧立瓦當年在柏林愛樂的精彩優美演奏)

 

音樂欣賞:
外山雄三:神仙之舞選自《幽玄》
長笛獨奏:Andrea Oliva
楊頌斯(Mariss Jansons)指揮柏林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197boVsss&fbclid=IwAR1qdAjXhFPK8zb3Z2sUX132RdB2LZG0tpd9g_K1C_UUqnh-mVazJR4ptbg


奧:後來我在羅馬歌劇院考上正式長笛手,就必須停止在卡拉揚音樂學院的學習,因為那邊是給學生的專門機構,一旦你考上正式的職業樂團,就必須停止。於是我就回到義大利,在羅馬歌劇院裡吹奏了一年。一年之後又繼續考上了羅馬國立聖西西里亞學院管弦樂團交響樂團長笛首席(現在的樂團),這也是全義大利最為知名的管弦樂團,另一個與聖西西里亞齊名的就是拉斯卡拉歌劇院,一個交響樂(羅馬),一個歌劇(拉斯卡拉)。

當時我想說我人就在羅馬,雖然已經有份工作,但為什麼不試試看這個最棒的樂團?所以...就考上了~(笑)

 

林:就是因為這樣,當年我回到歐洲再次旅遊,同時也到義大利參加長笛音樂節,我才有機會在羅馬現場聽見你的演奏,真是太迷人了!

奧:謝謝~所以現在重新回顧一下我的音樂生涯,有點有趣,但或許一路上也有點奇特吧~

接下來我就想,這一路上都在唸書跟吹樂團,我好像錯過了一些參加長笛大賽的機會,雖然曾參加過一些比賽,像是羅馬長笛大賽等等,但是似乎從沒參加過正式的國際大賽,於是 2004年決定參加了慕尼黑ARD音樂大賽,當年獲得了第三獎,首次參加國際大賽的結果還算不錯。

編按:2004年慕尼黑ARD音樂大賽,長笛組獲獎名單如下:

2004 ARD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Flute
1st Prize: Magali Mosnier, France
2nd Prize: Pirmin Grehl, Germany
3rd Prize: Andrea Oliva, Italy

林:國際大賽真的非常不容易,畢竟如果評審團成員改變,甚至整個大賽名次都有可能改變...

奧:當年我自己覺得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尼可萊(Aurèle Nicolet, 1926 - 2016)在賽後前來恭喜我,說他很喜歡我的音樂與歌唱性。他鼓勵我接下來繼續參加國際大賽, 2005年的日本神戶大賽(International Kobe Flute competition),說他也會擔任評審,非常期待再次能聽到我的演奏。

受到大師肯定當時心裡雖然很開心,但你知道我已經在職業樂團工作,要兼顧工作如果還要一邊準備比賽,其實相當不容易;甚至還會有樂團與同事的意見與壓力,所以我也沒在當下就決定要再去比賽。

(編按:有時候職業樂團團員出去比賽,不一定團方會贊成,因為成功固然是好事,但萬一沒成功,總是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外界看法...)

不過...我後來還是嘗試了,而且更加幸運地,我獲得了首獎!

2005年 第六屆神戶長笛大賽 得獎者
Laureates of  6th KIFC(2005)

1st Prize Andrea OLIVA (Italy)
Yuki KOYAMA (Japan)
2nd Prize N/A
3rd Prize Sarah RUMER (Switzerland)
Ayako TAKAGI (Japan)
4th Prize N/A
5th Prize Ikue KOIKE (Japan)
6th Prize Christian FARRONI (Italy)
Reina WATANABE (Japan)

 

奧:所以...在國際大賽我的追求之路,也就結束在這邊,算是一個完美的里程碑。其實一直到現在,我也很喜歡不斷地挑戰自我,設定一些目標來讓自己更加精進。舉例來說,我喜歡增加新曲目來讓自己「忙碌」,因為我不喜歡太舒適。例如我這次在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獨奏會裡的獨奏曲目 - 卡特:⟪風之寫意⟫ (E. Carter: Scrivo in Vento),這首現代作品其實也是我第一次在音樂廳裡演奏,我不斷想要給自己新的任務,我想要帶來更新的作品,嘗試新的色彩。

 

林:這首曲目演奏時我在現場,我可以感受到你演奏時,不斷在尋找新的聲音,觀眾都超安靜地聽你演奏的每個音色。

奧:對,我很仔細地聽著音樂廳裡的聲音,這是對我音色的回應,我在這些音色裡不斷找到新的靈感。這首曲目相當困難,還有超高音 D-Sharp,相當不容易。

林:對!以及你現場吹出的完美力度對比,都讓我超感動的!

奧:藉由這些新作品的探索,我們才不會變得越來越懶惰(笑)。因為交響樂團吹久了,其實很容易變得規律而比較不願意再繼續研究新獨奏作品。

林:超感謝你與我分享這麼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

奧:這也是享受生活嘛~我也是承襲了我老師們的認真精神,把他們發揚光大。像是 Jean-Claude Gérard 與 James Galway 這兩位老師,他們年紀都很大了卻都還保持很棒的練習量與演奏能力,都是我的典範。

奧立瓦與James Galway夫妻一同下午茶,演奏音樂的愜意時光

 

Il Bel Flauto!!! 美聲長笛大師

林:以下是我的真心話。我認為欣賞你的演奏,可以感受到長笛音色的高貴。你的音樂處理與聲音投射,都不只是歌唱而已,這些音樂讓我感受到最純粹長笛音色的美感(The pure beauty of the Flute)...

奧:謝謝(笑),這對我很重要。我最重視的就是音色的美感。經常我教學時會告訴學生,不要演奏得大聲,要演奏得有美感。有許多人可以演奏得很大聲或是刻意加了許多抖音來歌唱,但我最重視的就是音色中的高貴感,我真的很開心你注意到這個我最在意的特質。

我自己使用日本的 Muramatsu長笛,我也認為他們為我做的樂器,讓我能夠演奏出所有我想要的所有音色特質。

林:他們應該有特別為你量身定做你想要的音色,對嗎?

奧:哈哈,你又發現了...確實是量身定做的。我嘗試過許多樂器品牌與不同等級,對我來說 Muramatsu長笛最適合我,14K金與鍍白金 PTP 都非常好。

林:我覺得你應該會想換成 18K 或 24K金吧~那音色真是棒極了...

奧:吼~你又猜中了,24K的我試過,非常喜歡,那音色簡直就是... @&*)$T)&B#!^*&#$&%^(外星語言) 。不過話說回來,在樂團裡面演奏,14K投射與音色的比較適當,24K的話,太偏獨奏家音色,會太亮,不見得適合樂團喔~我試過  Andrea Griminell 與 James Galway 兩人的 24K金笛,真的都是超級樂器...也超級貴...,哈哈。

奧立瓦所擁有的兩把 Muramatsu 14K 金笛,一把抽孔 DN,一把銲孔 SR:

 

聊這些真的很愉快,我很開心你注意到這些部分,尤其是聲音的美感與高貴。對我來說,我最愛的就是音色的美感,盡可能 Legato 地演奏,而我演奏抖音(Vibrato)是在音色的內部,而不是外在(Vibrato always inside the sound, not outside the sound)。

林:在音樂會後,其實會有許多學生問我對你音樂的感受。我也告訴大家,你的音色高貴與眾不同,歌唱的同時有能保有音色的純淨度與清晰的投射。

奧:謝謝~我認為即使是最弱的 Pianissimo,也應該投射到觀眾席的最後一排。

林:提到義大利歌唱,總是令人想到「美聲唱法」(Bel Canto),我們該怎麼形容你美妙的長笛歌唱呢?美麗的長笛要怎麼說呀?

奧:哈哈,Il Bel Flauto!!!美聲長笛

林:我覺得這太妙了,繼「美聲唱法」(Bel Canto)之後,我們有了新名詞「美聲長笛」(Il Bel Flauto)!你覺得怎麼樣?

奧:哈哈,真的很不錯(一邊摸鬍子)


對奧立瓦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音色的質感與歌唱性。

與奧立瓦的訪談之後,在我心中多年的音色秘密,總算逐一得到解答。他親切隨和並且樂意分享,筆者也盡量在本篇文章中詳述與他聊天的過程。

關於更多奧立瓦的教學想法與更多長笛演奏與音樂理念,筆者也會在日後繼續在蹦藝術中為大家繼續撰文寫作,敬請大家期待續集文章的誕生囉~

本文感謝奧立瓦,也感謝新象環境藝術邀請他來台灣。

 

【最新活動預告】

2019 年 義大利長笛節 FLAUTISSIMO,巨星如雲

 

今天先看海報,之後再繼續更新情報給各位蹦友們~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獎學金公告

【BON活動】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獎學金公告
Music Scholarships of Taipei Music Academy & Festival 201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您剛好 15-30歲?

想在台灣,今年暑假尋找一個對自己音樂藝術學習的國際化學習充電機會?

那就是 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了!

 

由當今最傑出小提琴演奏家之一,2000年美國音樂雜誌”年度最佳演奏家”之當代名家 林昭亮擔任藝術總監,的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今年將在台北近郊關渡自然平原 臺北藝術大學(TNUA)舉辦第一屆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音樂節緣起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藝術總監 林昭亮(照片取自音樂節fb)

 

作曲家的思想與理念會出現在每個作品裡,一個好的演奏家要竭盡所能去抓取,才能透澈理解作曲家及他的作品。而室內樂正是領會作曲家所思所想的最好途徑,音樂史上許多作曲家最精華的作品,即為室內樂的編制,若錯過這些就不能說自己對作曲家有全面的認識。」──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藝術總監林昭亮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藝術總監 林昭亮(照片攝影/ 林仁斌)

 

林昭亮始終認為音樂不是「一個人」的事,演奏家還需要熟悉彼此的交流,而室內樂、管弦樂團即是培養這樣能力的快速途徑。從室內樂練習,可以得知和聲、對位結構,進而知曉處理不同的音響色彩,不只與交響樂團的基礎互相呼應,更能提升演奏協奏曲與樂團的合作基礎。這也是他加入茱莉亞音樂院任教後,大力提倡並疾呼不可忽視室內樂課程的原因。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藝術總監 林昭亮(照片攝影/ 林仁斌)

               
對國際音樂市場有深刻的理解,更心繫臺灣文化環境、演奏家的職涯發展,也因此在林昭亮心中醞釀大師星秀音樂節已長達十年。如今夢想開始萌芽,為了讓臺灣也有機會擁有這樣大型國際音樂節,林昭亮這次將攜手 20位頂尖音樂家,在第一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17天 16夜期間進行紮實的訓練。

 

第一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點擊圖片可進網站)

第一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主視覺

 

【最新消息】報名音樂節 甄選獲獎學金

TMAF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本屆全/半額獎學金項目出爐!

音樂節徵選截止後,主辦單位將依甄選演奏影片評分,並個別寄送獲選名單,待音樂節入選名單公布後,再以emai個別通知獎學金獲獎者們。

*獎學金公告網址

TMAF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記者會當天,由林昭亮與曾宇謙兩人上台齊演,象徵大師與星秀傳承意義濃厚~現場氣氛更是溫馨

林昭亮與曾宇謙兩人上台齊演,象徵大師與星秀傳承意義濃厚(攝影/ 林仁斌)

 


一曲奏畢,火花四射、熱力十足...可愛的宇謙連弓毛也拉斷了~

林昭亮與曾宇謙兩人上台齊演,象徵大師與星秀傳承意義濃厚(攝影/ 林仁斌)

 

非常有默契地相視而笑,看見台灣音樂界的薪火傳承,更是讓人暖心

林昭亮與曾宇謙兩人上台齊演,象徵大師與星秀傳承意義濃厚(攝影/ 林仁斌)

 

筆者當天非常榮幸恭逢盛會,與大師&星秀合照留念

筆者當天非常榮幸恭逢盛會,與大師&星秀合照留念(攝影/ 曾柏雄)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重要資訊:

*【音樂節 報名網址】

*【音樂節課程介紹】

*【音樂節師資介紹】

 

【音樂節總時間與課程表】

樂器種類: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巴松)管,法國號,小號

 

選項一:室內樂基本課程與樂團

 

日期:2019年8/2-8/18

8/2 於北藝大校區報到。
8/3 室內樂排練行程開始。
8/4-9 每日輔導課程、大師班、管弦樂團面試模擬演練、面試技巧指導、合奏訓練及個別訓練等。
8/10 《室內樂馬拉松音樂會》參與學員於北藝大音樂廳展現室內樂學習成果。
8/11-15 大師星秀節慶管弦樂團與指揮林望傑進行排練。
8/16,17,18 台北大師星秀節慶管弦樂團於台灣三大城市巡迴演奏: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演出。

 

選項二:弦樂四重奏強化課程

日期:2019年7/30-8/18

選擇本弦樂四重奏強化訓練選項之學員,除包括選項一中的完整學習內容外,將精選32名學員組成8組弦樂四重奏,提前三日接受福爾摩沙四重奏的密集指導,擁有更多四重奏的輔導機會,除增加3日之食宿費用外,學費與選項一相同,如已自行組團的四重奏可於申請時備註,福爾摩沙四重奏亦很樂意為沒有自行組團的報名者配組並指定曲目。

7/30 於北藝大校區報到。
7/31-8/9 每日輔導課程、大師班、管弦樂團面試模擬演練、面試技巧指導、合奏訓練及個別訓練。
8/10 《室內樂馬拉松音樂會》參與學員於北藝大音樂廳展現室內樂學習成果。
8/11-15 大師星秀節慶管弦樂團與指揮林望傑進行排練。
8/16,17,18 台北大師星秀節慶樂團於台灣三大城市巡迴演奏: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演出。

 

台北大師星秀節慶管弦樂團巡迴演出節目

莫札特:D大調第35號交響曲《哈夫納》,KV 385
毛瑞爾:為四把小提琴的協奏曲
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作品 92 號
指揮:林望傑
小提琴獨奏:黃欣,詹曉昀,林昭亮,曾宇謙

 

其他特色:

所有學生皆可在主辦單位的安排下,向師資群申請課程。

有興趣了解如何在頂尖管弦樂團展開職涯的學員,將可參加由費城管弦樂團的首席金大衛提供樂團模擬面試,包括了管弦樂片段教學,以及如何應對現場面試的壓力。

所有參與者都可以免費參加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的所有公開活動,包括在校園與國家音樂廳舉行的音樂會。

8/1-8/2 福爾摩沙四重奏開放彩排。
8/3 開幕音樂會。
8/4-8/8 由國內知名音樂教育家及國際導師所舉辦之室內樂或單獨器樂之大師班。
8/9 大師巨星音樂會@台北國家音樂廳。
8/11 曾宇謙與大師音樂會@北藝大音樂廳。
8/12 《宇謙有約》 曾宇謙對談講座,分享其一路以來之音樂歷程。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首位日籍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首獎得主 - 辻井伸行 

【BON音樂】首位日籍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首獎得主 - 辻井伸行 
Nobuyuki Tsujii - Gold Medal of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in 200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首位日籍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 首獎得主 - 辻井伸行

 

日本國民音樂家 代表人物

被全日本人暱稱為「Nobu」的 辻井伸行(Tsujii Nobuyuki, b. 1988- ),是全日本人都認識的國民鋼琴家。

2歲時聽到母親隨口哼唱的《Jingle Bells》的旋律,全盲的 辻井伸行就能在玩具鋼琴上彈奏出來,細心的母親慢慢教導他,從把鋼琴當成玩具而走向正式學琴之路。辻井伸行 4歲正式開始學習鋼琴、11歲贏得全日本最大鋼琴比賽 PTNA的D級冠軍、10歲時與大阪世紀交響樂團合作做第一次正式演出、12歲在日本 Suntory音樂廳舉辦首場獨奏會、17歲參加五年一度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以最年輕參賽者之姿勇闖準決賽,並獲頒「波蘭樂評家獎」。20歲終於拿下美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冠軍,不但走到生涯高峰,他的故事更是成為了樂界傳奇,激勵了更多音樂學子,也成為日本國民音樂家代表。

 

出生就全盲的 辻井伸行,彈奏著玩具鋼琴的模樣

 

紀錄片欣賞:「奇蹟的鋼琴家」
"Miracle Pianist" Nobuyuki Tsuj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_AQSqhJ6A

 

影片欣賞:

11歲的上課畫面。

各位可以發現老師示範一次之後,辻井伸行就能準確彈奏出來,代表他的音感非常好,同時也是當時主要的學習方式:聽音與模仿。

https://youtu.be/PQFxZL_WGYg

 

首位日籍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2009年,辻井伸行獲得第 13屆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冠軍,創下視障鋼琴家奪得一級大賽的首例。

當時擔任評審之一的 米謝貝羅夫稱讚:「他的演出富有深度、色彩與對比,是真正的音樂。

當年比賽的另一位評審,也是知名樂評家理查戴爾(Richard Dyer)也說:「在當評審的時候,我很少闔起我的筆記本,但辻井伸行的演出令我不得不如此,我把自己全部交給了他的音樂,不想被其他的事物干擾。

 

2009年美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頒獎時,辻井伸行獲得金牌獎時的記錄照片:

鋼琴家范克萊本親自為辻井伸行掛上金牌

 

愛才惜才,熱烈擁抱,辻井伸行贏得了所有評審的心。全盲鋼琴家榮獲國際大賽首獎的這一刻感動了無數人

 

2009年在決賽協奏曲演出進行之前,與指揮 James Conlon的彩排影片,各位可以發現盲眼音樂家,特別是想要演出協奏曲,背後的付出真的非常辛苦,當然對指揮也是一大挑戰。

https://youtu.be/V8F_sJWtKeY

 

2009年第 13屆美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三位獲獎者:

銀牌獎:宋悅雲(韓國)/ 金牌獎:辻井伸行(日本)/  金牌獎:張昊辰(中國) 

2009年第 13屆美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三位獲獎者:銀牌獎:宋悅雲(韓國)/ 金牌獎:辻井伸行(日本)/  金牌獎:張昊辰(中國)

 

2014年時的抵台音樂會影片,內有榮獲大賽金牌獎時與兒時彈琴之珍貴畫面:

https://youtu.be/OCtDHx4rMq0

 

關於鋼琴家 范克萊本與舉辦大賽源起,請見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 【BON音樂】簡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出生全盲 何去何從

日本鋼琴家辻井伸行出生時就是全盲。

以下於 辻井伸行 母親 辻井逸子女士所著之《喝采!:全盲天才鋼琴家辻井伸行的圓夢之路》一書中,有許多與孩子相處以及多年來的心路歷程,非常令人動容:

辻井伸行母親 辻井逸子女士所著之《喝采!:全盲天才鋼琴家辻井伸行的圓夢之路》封面
   1988年,辻井伸行出生的那一刻,對母親 辻井逸子女士來說是無盡的歡喜,這個健康可愛的男寶寶受到眾人的讚美,似乎預示著他們未來的幸福,只是他始終閉著眼,一直在睡覺。隨著一天天期待寶寶睜開眼,直到希望又一天天幻滅後,辻井逸子才終於被告知,這是個天生全盲的孩子...

   辻井逸子如同墜入了地獄,初為人母的喜悅瞬間化為無法止息的淚水。她恐懼,不安,無法接受上天為她人生下了這道難題。可以想見,未來絕對是黑暗而無法懷抱期望。對於一個全盲的孩子,你能有什麼期待?對 辻井逸子而言,這個全盲的新生兒,讓她想到:「這孩子能幸福嗎?」

   然而,個性堅毅的逸子女士卻不想敗給現實,她決定收起淚水接受事實,甚至不以教養殘障兒的方式去教養伸行,因她認為「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每一個小孩子的成長都不一樣,伸行一定也有發光發亮的日子,也有可以讓他發光發亮的路可走」。這是她的信念,也是當她發現伸行對琴聲、對聲音有靈敏反應時,鼓舞她去持續挖掘伸行音樂潛能的動力。還有,逸子女士深信伸行的可能性,因此,她不以「教養身障孩子的方法去教養身障兒」,而以「教養伸行的方法去教養伸行」,她決心要讓伸行所擁有的世界更豐富。她帶伸行走進大自然,讓伸行也能體驗鋼琴以外的世界,讓伸行能夠接觸到真正的東西。

  或許是因為看不見的關係,伸行對於音樂的反應異常敏銳。

令人驚異的是,伸行到了兩歲三個月時,竟能夠在母親哼著〈Jingle Bell〉時,用玩具鋼琴跟著彈奏。五歲時,已能登上發表會的舞臺,以鋼琴演奏朗格的〈花之歌〉,並以小提琴演奏舒曼的〈快樂的農夫〉。伸行在音樂上的天賦無庸置疑。然而,光是有天賦還不夠,還需要反覆的練習。逸子女士深知這點,卻也猶豫著是否該支持伸行再往前跨一步,畢竟他無法看到琴鍵,學琴方式不同於其他人,勢必更加艱辛。

  若是其他父母,應該會顧慮到孩子的殘缺而屈服於困難的挑戰,但逸子女士卻堅決鼓勵伸行往前邁進,她深知伸行能在音樂世界中獲得無以比擬的喜悅:她知道伸行喜歡「比賽」,知道他喜歡的原因不在於得獎或拿第一,而是喜歡在眾人面前表演,感受那份鼓舞與喜悅;對他而言,那不是比賽,而是能讓他放鬆參與、全心投入的「演奏」。因此,逸子女士不斷鼓勵伸行參加任何表演與比賽,以此作為伸行學琴路上一關又一關挑戰自我的目標。而在學琴過程中,無論伸行遇到什麼挫折,逸子女士也絕對不會說出悲觀的言語,她永遠展現不斷向前與絕不放棄的勇氣,但也不會過度期待,逼著伸行一定要做到何等程度。

  伸行就是在母親「不要讓他討厭與他的自信息息相關的鋼琴,不強壓迫他彈琴,想彈琴就彈琴,累了就休息」,及「體驗鋼琴以外的人生,豐富他的世界觀」的陪伴與支持下,彈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到了 1999年,他以 10歲的年紀,一舉奪下可以說是登上音樂界龍門的PTNA全國鋼琴大賽的金牌,轟動樂壇。這一步便是伸行展開鋼琴家生涯的第一步。終於一路走到 2009年的國際范克萊本大賽金牌獎,名躍國際,更成為鋼琴界的傳奇!

  未來,必然充滿更多難以預料的變數,以及更嚴酷的考驗。能不能在這條鋼琴路上走得穩、走得久,伸行所要面對的磨難也必然比一般人多出好幾倍。

而在他獲得掌聲的背後,母親始終支持他的那雙手絕對不容忽視。他的母親辻井 逸子女士不僅是他的眼,也是我們的眼;透由她的筆,我們從《今天的風是什麼顏色?》(今日の風、なに色?)看到了伸行從零歲到 12歲學琴的過程。如今在這本《喝采!》(のぶカンタービレ!),我們將再次藉由逸子女士的筆,看見伸行此後的鋼琴人生。這條屬於辻井伸行的鋼琴之路正奮力地往前伸展,我們衷心期待他繼續彈奏出令人喝采的人生樂音。

 

辻井伸行獲得金牌獎後,與母親辻井逸子合照(引自日本媒體照片)

 

透過上述介紹,相信各位蹦友們都已經認識或早就聽過他

這是 2010年,辻井伸行受邀創作演出日本傑尼斯偶像櫻井翔主演的電影《神様のカルテ》主題曲。他創作的樂曲平易近人容易欣賞,也充滿了感情,是非常好聽之曲目,影片為他自己演奏之實況:

https://youtu.be/frkiykhstMY

 

在一路受到嚴格訓練乃至能邁向國際大獎之路,一路上有幾位重要的鋼琴老師:增山真佐子、川上昌裕、川上由佳里、橫山幸雄 田部京子等鋼琴老師。

 

川上昌裕

川上昌裕曾這樣評論他的學生 辻井伸行:「他總是努力地想彈奏出動人的樂曲,而這個信念帶領他完成目的,因此他的音樂總是讓聽者愉悅。

 

橫山幸雄

而關於與 橫山幸雄上課的嚴厲過程,母親 辻井逸子更曾於書中以細膩的筆觸帶到:

伸行上課的時候,有時還必須面對這樣嚴厲的話語:

你已經是要在大眾面前演奏的職業鋼琴家了,所以只把原料擺在我面前是行不通的。

上課用的房間裡有兩架大鋼琴,橫山幸雄老師坐在其中一架鋼琴前,他以一貫冷靜的態度和一成不變的表情,指導伸行說:

在我的課堂上,我想看到的是你烹調出來的食物。我希望端到我面前讓我看見的,是你自己煮出來的完整一道菜。不要只把食材端到我面前,然後問我要怎麼處理。因為我不能回答你要怎麼煮,我只能就你所烹調出來的料理,指出它的味道哪裡有問題。至於要如何去煮,必須靠你自己。

面對這樣的教導,伸行也只是默默地點頭。對於完全不懂音樂的我來說,伸行與橫山老師的交談內容,就像這世上被神選中的專業人士之間才能聽得懂的語言。

伸行還只是個十九歲的孩子,他承受得了這樣的壓力嗎?更何況,還有身體上的障礙 ── 視覺障礙。這樣的他能夠每個星期在上課的時候,都「獨自」烹調出料理嗎?

身為母親,在這種時候,我總覺得自己的心好像被強大的力量擠壓似地難過。

可是,當我閉上眼睛,聆聽著伸行的演奏時,我便頓時化為伸行的樂迷,有了和身為母親時截然不同的心情。

「無論如何都要咬緊牙關一再地學習,希望伸行能夠攀登到更高的水準。」

我由衷地祈禱著。

這孩子能成為音樂家嗎?...

--- 節錄自《喝采!:全盲天才鋼琴家辻井伸行的圓夢之路》一書

 

指尖彷彿長了眼睛

拿下國際大賽金牌獎之後,老師橫山幸雄也感動地誇讚他:「伸行的指尖就好像長了眼睛一樣,沒有人相信他是看不見琴鍵的。」但這其中的疑惑、努力與付出,從痛苦轉為喜悅~相信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的過程。

 

編按:

橫山幸雄 小檔案
1990年第十二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三名與蕭邦奏鳴曲詮釋獎得主。
金氏世界紀錄記載24小時以內,連續演出最多作品的藝術家保持者。
波蘭政府頒發授予「蕭邦護照」百位榮譽藝術家。
全盲天才鋼琴家 辻井伸行之授業恩師。

橫山幸雄 也將於今年六月份抵台舉辦蕭邦全本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集演出,值得期待:

蕭邦210周年誕辰紀念/橫山幸雄全本蕭邦鋼琴協奏曲

 

延伸閱讀:

 

只要不放棄 世界就會對我微笑

這句話是 辻井伸行說過的話,筆者認為真的是他的人生寫照,尤其越了解他,越能感受到這樣一句看似平凡的話語,其背後所代表的深刻意義。

下方是 辻井伸行的 LINE 專屬貼圖,笑咪咪的他,彷彿是這世界上最開心的人。


 

影音欣賞:

辻井伸行與著名指揮家與鋼琴家 阿胥肯納吉(俄語:Влади́мир Дави́дович А́шкенази,1937 年7月6日-)合作之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現場 Live' 實況

https://youtu.be/NYw_cqyI1IM

 

近期音樂會推薦↓:



 2019/04/16(二)19:30pm

 國家音樂廳

票價:NT $ 800 ~ 3,800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SONY 音樂攝影講座 - 瞬間美感與永恆回憶的藝術

【BON音樂】SONY 音樂攝影講座 - 瞬間美感與永恆回憶的藝術
Music + Photography = Timeless Memor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為了追求完美,音樂攝影之路永無止盡。

筆者扛著攝影腳架,於國家音樂廳裡預備拍攝音樂會前。(照片攝影/周欣穎)

 

林仁斌老師 簡介 

 

 

在求學階段,為了達到音樂演奏目標,我必須保持不斷地練習又練習:從長音、音色練習、音階與琶音、各種高難度技巧之克服與保持增加新曲目...;從法國學成歸國之後,在教學與演奏音樂的這條路上,仍舊必須時時不斷挑戰自我,惕勵自己。因此音樂這條路確實是孤單而無止盡的一條漫長道路。

不知道每個人是如何開始接觸攝影的,以我來說,是在2012年:從巴黎帶回的絲毛梗犬 Bond,陪伴我們十幾年之後過世,當時非常難過...更讓我突然驚覺為何我除了手機與隨身相機拍的照片之外,沒能好好為他留下更多漂亮照片,一直以來只有簡單用照片紀錄生活的我,終於下定決心想好好開始學習攝影~於是買了 SONY NEX-7 與旅遊鏡頭,開始了我與攝影的不解之緣。

2012年買了 NEX-7 與 18-200旅遊鏡,進入了攝影世界這深深的坑..XD(照片攝影/涂智奎)

 

這幾年與攝影相處下來,我基本上把拍照當成學音樂過程中的「基本練習」及「練習曲」來想~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要如何能夠應付舞台上的嚴苛要求呢?所以某方面來說,從小學習音樂的基礎觀念與練習觀念,我認為反而是自己在音樂攝影這條路上,無意之間移植過來最棒的習慣。

有攝影老師曾說:「想學好拍照,先拍超過一萬張照片再說。」我完全認同。因為不斷把拍照當作基本練習的我,早已累積遠遠超過這數量的照片。

幾年來我的音樂攝影相機設備基本上就是跟著 A7R 與 A7S 系列,一代二代到三代一路成長,每一部相機我都擁有過~目前主力是A7RIII 與、A7S 與 A7SII。而 SONY 無反光鏡系統的「靜音快門」,更是成為來拍攝音樂攝影的最佳武器。 

 

分享最近幾個拍照場合照片:

2019年 3月 24日,拍攝國內著名鋼琴家宋允鵬教授。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2019年 4月 3日,拍攝 76歲國際傳奇女大提琴 瓦列芙斯卡。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2019.01月 拍攝弦樂四重奏天團 - 貝爾琪亞四重奏: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2019.04. 拍攝 泰歐‧蓋爾基(Teo Gheorghiu),電影 ⟪想飛的鋼琴少年⟫ 裡的天才少年,現在是知名國際鋼琴演奏家。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如果不是靜音快門,我不可能在完全不打擾音樂家的情況之下這樣拍照:一方面自己能專心構圖,又能保持音樂家們練習不受到攝影干擾。所以這些主客觀因素也就造就了我能持續不斷拍攝音樂彩排與各種主題。

 

瞬間美感 與 永恆回憶

如果要以一句話概括什麼是音樂攝影,我想是因為創造了「瞬間美感 與 永恆回憶」。

 

以下以實際拍照之音樂家慢慢為大家介紹音樂攝影~

音樂人物 - 齊瑪曼

先從最近(2019年4月4日兒童節)的表演藝術節目聊起:最近最熱門的就是曾於 1975年獲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的現代「鋼琴詩人」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b.1956 - ),在暌違 13年之後,終於再次於台灣舉辦獨奏會。

 

有關鋼琴家齊瑪曼,蹦藝術亦有詳細介紹專文:

延伸閱讀:


音樂人物 白建宇

有關鋼琴家白建宇,蹦藝術亦有詳細介紹專文:

延伸閱讀:

拍攝白建宇可說是令人雀躍非常的事情,這位鋼琴大師經歷傳奇,琴音深厚,但舉止溫文儒雅;在鋼琴前時,他更像一位虔誠的音樂傳道者,忠實地傳達音樂裡的所有的美好。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大師的手 彷彿聽見樂音...

鋼琴家 白建宇(攝影/ 林仁斌)

 

音樂攝影 傳達意境之美

鋼琴家 白建宇(攝影/ 林仁斌)

 

鋼琴家 白建宇(攝影/ 林仁斌)

 

鋼琴家 白建宇(攝影/ 林仁斌)

 

白建宇看過我幫他拍攝的彩排照片之後,非常喜歡~我想這也是因為我本身就是音樂工作者,在運用攝影設備時,我看到的是每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最重要的神韻,在有限的技術中,我試圖捕捉這些讓人感動的瞬間。

後來這系列照片,成為了他與國家交響樂團 NSO 合作的協奏曲音樂會 ⟪火之詩⟫ 音樂會海報主視覺。

 

近拍海報,可以看到有標註攝影師名字,也顯示國家交響樂團 NSO 對攝影師作品之尊重。

 

後來陸續再幫白建宇大師拍照,深深地開心能因為音樂攝影而與大師結緣,分享這些令人感動的瞬間。

筆者於 2017年 5月 3日,國家音樂廳再次拍攝白建宇彩排,與大師合照

音樂欣賞:
Chopin Prelude Op. 28 No.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JNvgYwqvo

 


音樂人物  - 帕胡德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1970年出生於瑞士,1993年獲指揮大師阿巴多賞識進入柏林愛樂至今,他出版的唱片每一張均有獨到之處,充滿魅力的長笛音色與嚴謹細膩的詮釋,廣受全球樂迷的喜愛,可說是古典樂界中的超人氣明星級人物。

筆者...20年前與帕胡德之合照(義大利長笛藝術節 Flautissimo)

 

2013年於台灣柏林愛樂音樂會前專訪這位天之驕子演奏家,內心真是雀躍不已。

完整文章 延伸閱讀

帕胡德當時剛發行 2013年最新與吉他的⟪環遊世界⟫專輯,筆者的演奏專輯也剛發行,於是便請他也拿我的專輯幫我推薦一下~大方的他也就當仁不讓囉~

帕胡德手中拿著我的最新演奏專輯⟪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我則拿著他當時最新專輯⟪環遊世界⟫~真是太開心了

 

看完我的專輯曲目,他直說:「哇!你什麼都錄了😁

 

訪談過程精彩照片(當時使用 SONY RX1R 記錄)

 

 

 

 

 

柏林愛樂長笛首席 帕胡德 與 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

 

兩人於柏林愛樂中精彩影片欣賞:
Entr'acte from Bizet's Carm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hLCFAGyx0


音樂人物  - Jasmine Choi

Jasmine一定是下足了功夫努力練習,才能讓她在當年僅16歲的年紀,就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寇蒂斯音樂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並成為一代傳奇美國長笛大師朱利爾斯·貝克Julius Baker, 1915-2003 – 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長笛首席)的最後一批學生。在歷練過許多管弦樂團演奏與唱片錄音之後, Jasmine目前已長笛獨奏家身份活躍於全球舞台。

2018年,筆者曾經以蹦藝術與她進行了一篇專訪,她貼心地將所有我問她的問題,做成影片回答(不愧是女神啊~~),該篇文章也創下數萬點閱,大家可以點閱欣賞。

完整文章 延伸閱讀

  • 【BON音樂】BONART專訪美麗長笛演奏家 Jasmine Choi

2019年,Jasmine終於應邀來到台灣與灣聲樂團協奏演出,我們終於碰面也變成好朋友,現在透過網路能隨時聯繫,交流彼此的生活與音樂心得,真是很開心的事情。

 

非常榮幸被女神自拍合影~

 

台中歌劇院的後台休息室,我以相機幫她記錄上台前的練習與點點滴滴: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聽 Jasmine的練習,就能知道她是硬底子長笛家,所有技術非常到位,而且真的非常認真~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即使被發現了,還會對鏡頭微笑~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灣聲樂團聘請了專門的髮妝師,幫所有團員化妝與做音樂會造型,這是她在台中場的完妝。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台中場 ⟪金色年代長的協奏曲⟫演出完畢,大成功!!!我們愉快地在後台拍照留念~我因為全身穿著黑色,背景又是黑色,她一直笑我看起來像「飄浮在空中的頭」(Flying head... XD),真是超級搞笑~

 

然後...後台休息室就直接變成攝影棚啦~幫她拍照留下在台灣美麗的身影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近拍也沒在怕的,Jasmine 本人真的超美~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現在是台北場音樂會,於國家音樂廳後台。上半場協奏曲演出過後,觀眾反應非常好,音樂會也是大成功~她終於開始放鬆,拿起我與內人在當天音樂會前的自拍,玩起另類合照~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我們幾位朋友就在 3號演職員入口處的貴賓室,一邊聊天一邊幫她記錄拍照,留下台灣音樂會於台北的照片回憶~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私底下的 Jasmine真的個性非常可愛,也非常容易相處。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Jasmine Choi 최나경(攝影/ 林仁斌)

 

影音欣賞:
Reichert Encore Solo - Jasmine Choi 최나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H3jFqeJAM


音樂人物  - 羅曼・勒盧

羅曼‧勒盧(Romain Leleu)於 2009年獲得素有法國葛萊美獎之稱的法國勝利古典音樂桂冠大獎「年度最佳器樂演奏家」,他以其完美音色與超技的演奏,被公認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號演奏家之 一。今年 36歲的 羅曼‧勒盧,2018年起獲聘進入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學院任教,可說是法國青年演奏家裡在演奏與教育方面,都出類拔萃的人物,能有機會拍攝這麼棒的銅管樂器演奏家,更是難得的機緣。

蹦藝術 | BONART 完整文章 延伸閱讀

 

20181127_Romain Leleu Rehearsal ©Jen-Pin LIN

 

20181127_Romain Leleu Rehearsal ©Jen-Pin LIN

 

20181127_Romain Leleu Rehearsal ©Jen-Pin LIN

 

今天也使用了富魯格號,音色非常溫暖而且動聽~

20181127_Romain Leleu Rehearsal ©Jen-Pin LIN

 

20181127_Romain Leleu Rehearsal ©Jen-Pin LIN

 

滿滿的都是各種小號 XD

20181127_Romain Leleu Rehearsal ©Jen-Pin LIN

 

用來演奏阿爾班:「威尼斯狂歡節」幻想與變奏曲的短號
Jean Baptiste Arban: Fantaisie sur Le Carnaval de Venise

20181127_Romain Leleu Rehearsal ©Jen-Pin LIN

 

與兩位音樂家合照,今天的鋼琴家 François Dumont(b.1985-) 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曾獲2010年第16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第五獎。

20181127-Pianist: François Dumont, Romain Leleu and Jen-Pin LIN
20181127-Pianist: François Dumont, Romain Leleu and Jen-Pin LIN(筆者林仁斌))

 

影音欣賞:
Théo Charlier - Etude No.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NK0DF3PdI


音樂人物  - 大衛.格里摩

1973 年生,被視為法國當今最具份量且獨樹一格的小提琴名家—格里摩(David Grimal),五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993年就讀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在榮獲小提琴與室內樂的首獎後,繼續追隨小提琴大師巴斯基耶學習。更接受「小提琴奇才」明茲與已故小提琴大師史坦等多位優秀大師級演奏家的指導;之後就讀於巴黎政治科學研究院。

2004年他創立「不和諧樂團」(Les Dissonnances),成員包括許多歐洲主要室內樂團體的演奏家,以及多位年輕具潛質的音樂演奏者,這個樂團為沒有指揮、隨曲目調整編制的管弦樂團。不和諧樂團的首張錄音史特勞斯《死與變容》,獲得樂壇好評。目前格里摩是勒阿弗爾港以及第戎歌劇院的常駐藝術家。格里摩於1996年在維也納獲得歐洲文化獎,並於頒獎典禮上演出;2008年獲頒藝術文化騎士勳章。

格里摩目前使用 1710年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與琴弓之父圖爾特(François Tourte)所製的琴弓,可以說是最世界最豪華的樂器搭配了~

 

格里摩其實非常隨和瀟灑,外套與琴盒放在地板上就開始彩排了,於是...變成了我的前景。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他的演奏非常專注,聲音對他來說就是一切。他會隨著空間聲響效果的不同,調整演奏細節。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演奏的過程中,他也會非常仔細聆聽空間帶來的迴響效果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不管是多難的曲目,格里摩閉著眼睛,一句一句清楚地演奏著...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認真的男人,真的很帥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第二次拍他了~這次一見面就能打招呼聊天了(真的第一次還不行喔~通常會比較生疏,而且比較嚴肅),拍到後來還能對著我的鏡頭笑,真是開心~

笑了笑了~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國家音樂廳屬於大型廳,所以格里摩也會下到觀眾席,仔細確認實際聲音效果。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沿途慢慢走、慢慢聽,非常仔細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放在譜架上的樂譜,幾乎沒什麼翻閱,一路背到底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彩排練習完畢,收琴之前我請他讓我拍一下收琴~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音樂家也愛自拍~來到國家音樂廳,他們也會想拍照留念一下~這時記錄一下互動是很有趣的事情~他正在幫鋼琴 阿斯瑪揚(Grigor Asmaryan)拍照,我在後面偷拍他們~「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嘛~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開心的自拍~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然後是攝影師福利時間,那酷酷的表情真是帥極了~

 

收琴囉~腳步輕盈粉快樂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內行的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音樂人物 - 穆勒.修特

 穆勒.修特(Daniel Müller- Schott, b.1976 - )一定是全地球最帥的大提琴演奏家了...至少以我的角度而言。 

丹尼爾‧穆勒-修特是他這個世代最佳大提琴家之中的佼佼者,您可以在全世界各大音樂廳的舞台上聽到他的琴聲。長久以來,他讓聽眾充份地享受了活力十足的詮釋,完美地結合才華洋溢的技巧,以及智性與感性交融的敏銳。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說他的演奏「有著迷人的新鮮感,讓人重新發現樂曲的美妙」。

總結就是帥,放他千張也不厭倦...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抿嘴也帥...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翻譜也帥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OMG,這張你覺得像誰...?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這張...不懂琴的的朋友,千萬母湯這樣做喔~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音樂人物 - 愛麗絲.紗良.奧特

出生於1988年的愛麗絲相當年輕,但國際大賽與全球演奏經驗非常豐富,更是國際唱片品牌DG力捧的唱片明星,她灌錄的唱片經常是國際間長虹熱銷專輯。

以下是她的小檔案:

愛麗絲於2015、2016年間先後與維也納交響樂團(Wiemer Symphoniker)、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National Arts Centre in Ottawa)、慕尼黑愛樂(Münchner Philharmoniker)、英國皇家愛樂(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演出。擁有爆炸力十足的琴藝,且有著出眾外貌的愛麗絲,獲得英國旗幟晚報給予「音樂的最高境界」的高度讚賞。更甚連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等都受到愛麗絲彈奏風格所吸引。

合作樂團
◆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多倫多交響樂團(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onia Orchestra)
◆NHK交響樂團(NHK Symphony Orchestra)

獲得獎項 
◆1995年,德國青少年音樂大賽(Jugend Musiziert Competition)冠軍
◆2002年,日本濱淞國際鋼琴大賽(Hamamatsu International Piano Academy Competition)以十三歲年紀進入決賽,創下賽史最年輕紀錄,並獲得最佳新人獎
◆2003年,柯登巴哈鋼琴大賽(Internationaler Johann-Sebastian-Bach-Wettbewerb)冠軍
◆2004年,義大利蒂多內國際鋼琴大賽(Pianello Val Tidone Competition)冠軍
◆2007年,「Fono Forum」雜誌評選為年度青年藝術家
◆2010年,獲得德國古典回聲獎(Echo Klassik)的年度青年藝術家獎(Young Artist of the Year)

有機會拍攝這位全球火紅的年輕鋼琴家,真的相當令人開心。

這是蹦藝術的專文介紹

愛麗絲不屬於爆發力十足的火熱型演奏者,但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與演奏時極為豐富的細節,在她演奏時可以聽見細膩無比的音色變化以及對於樂曲層次細細品味的過程。

彩排時愛麗絲穿了一件很酷的黑色皮衣前來,練琴前直接帥氣地往旁邊地板上一放,便開始了她的演奏~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我就坐在地板上,邊聽這美妙的琴音(幸福~),一邊尋找合適的拍攝角度與神情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拍攝彩排時,我總是認真又仔細地聆聽每一位音樂家的音樂,因為很多的情緒都藏在其中,他們的肢體與思緒也都在音樂裡,就看拍攝者當下是否能夠留心。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這樣的視角,是音樂會裡不可得的角度,可以看見細膩的表情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藝術家演奏中的手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拍攝這張照片時,愛麗絲正在處理極為輕柔的觸鍵:她的肢體與臉龐隨著聲音變輕而逐漸上揚,一個接著一個的和弦,越來越輕⋯我拿著相機,慢慢地等待最重要的終止和弦與身體最高的位置,於是這張充滿著肢體張力與豐富演奏感受的照片就出現 了,我自己非常喜歡。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風格 建立在自己的品味裡

許多的精采照片,都是一段難忘的記憶;透過音樂家攝影,我認識了更多棒極了的各國音樂家,聽了更多感動的音樂,並有機會與好運氣將他們精采的樂音轉換成影像,與大家分享。

如果你問我,怎麼拍出好照片?

我的回答是:「風格,建立在自己的品味裡。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年輕的音樂家,就該有俏皮可愛的一面~一張好的照片,神韻才是最後面畫龍點睛之處。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林仁斌

 

順利完成拍攝過程,也開心地與這位年輕偶像合影留念,呀比~🎉

 

影音欣賞:
Alice Sara Ott - Satie: 1. Lent [Gnossienn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FxAxTZJZg

 

影音欣賞: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L. 75 - 3. Clair de lu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wMIzCqd84


讓人震驚的新聞 - 愛麗絲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發稿時間:2019/02/18

德日混血鋼琴家愛麗絲.紗良.奧特,15日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公開了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消息。(圖取自facebook.com/alicesaraott)

 

非常、非常難過得知這樣的消息...,古典音樂史上也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大提琴演奏家 - 英國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她也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其傳奇一生與罹病經歷,更曾在 1998年被拍攝成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所有知道這故事的人,無不為她動容。

當去年(2018)醫生們第一次提出發病可能性那以後,愛麗絲花費很多時間研究多發性硬化症及其含義,並與許多醫生會面:「從那以後,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多發性硬化症及其含義,並見了許多醫生。隨著每一條新的訊息,我意識到我以前對這種疾病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多發性硬化症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儘管還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但由於多年來的巨大醫學進步,受其影響的大多數人能夠過上充實的生活。」

愛麗絲同時表示需要一段時間來了解疾病,以及將如何處理:「有時必須面對挑戰並做出調整,但在找到正確的治療時,我自信並樂觀地認為我將一如既往地生活、旅行和表演。我期待著按計劃繼續我的音樂季。」

而在官網上,愛麗絲以英、德、日文分享確診多發性硬化症的心路歷程,更繪製了一幅短髮女孩望向前方的圖像為主視覺。她坦言最初曾感覺絕望,也說對外公布病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她下定決心想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法,也想繼續維持目前的生活與完成既定的演出行程,同時,她也希望藉著自己的例子,「能為同樣面臨患病處境的人帶來一些勇氣」。

 

愛麗絲勇敢又堅強,只能為她祈禱,希望她能戰勝疾病,不要輕易被病魔擊倒,並願她能持續保持健康、活躍於舞台,讓更多人欣賞到她美妙的音樂...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來自俄羅斯 ~ 超技長笛獨奏家 - Irina Stachinskaya 專訪

【BON音樂】來自俄羅斯 ~ 超技長笛獨奏家 - Irina Stachinskaya 專訪
BONART Interview of Irina Stachinskaya 201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美麗的超技長笛獨奏家 - Irina Stachinskaya

 

認識 Irina,其實是從網路開始的...

都是因為這段變態的影片的關係...(帕格尼尼隨想曲第5號,長笛獨奏版),請聽她炫技又快速的雙吐。雖然才短短一分鐘,但是紥實無比的基本功夫,準確的音色與音準控制,已經表露無遺。

影片欣賞:
PAGANINI- CAPRICE NO.5 PLAYED ON THE FLUTE | Irina Stachinskay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TrpxutzBM

 

2019年農曆年後 Irina 在其代言的 Powell長笛公司安排下,來到台灣舉辦長笛大師班,筆者終於在台灣見到 Irina本人並與她訪談,可以說是讓人意外又驚喜。

訪問時在 Irina 同意之下,我們從她的小時候學習歷程開始聊起,一聊就聊了一個多小時。

這一個多小時裡我們盡情談天說地,從小時候學習歷程到她近年的規劃,筆者盡量完整記錄,也希望讓台灣更多的樂迷們能夠認識這位實力一流的超技音樂家。

首先是在寒暄聊天的過程中,我們聊到她後來到法國就讀巴黎師範音樂院,沒想到居然跟筆者同一個長笛老師: Jean Ferrandis!!!

難怪我之前看到她的影片演奏,就有種說不出的親和力,當時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懂得真正的原因,就是詮釋與音樂風格。

沒見面之前只在網路資料上搜尋,知道 Irina 在俄羅斯是小神童出身,從小就資賦優異, 15歲就考取職業交響樂團(莫斯科交響樂團),兩年之後又再考取莫斯科愛樂長笛首席(17歲~俄羅斯最棒的職業交響樂團之首席!!),所以見面前完全沒想到我們居然會在法國是同一位長笛老師~也因為如此,後來我們在聊天溝通音樂想法時,也就更加自然並且擁有更多話題了~

筆者與 Irina訪談互動(攝影/ 吳景騰)

 

我們的訪談就在開心的心情裡,慢慢地展開:(這張照片也許是我正在稱讚她的炫技演奏,她表情有點靦腆)

筆者與 Irina訪談互動(攝影/ 吳景騰)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Dear Irina,我從妳的演奏中可以感受到妳迷人的音色,以及音樂裡寬廣的胸襟與喜愛音樂的靈魂,妳自己的看法如何呢?

Irina:真的很感謝今天能有這樣的機會接受你的訪問。我們就從小時候的教育開始聊起吧~

我從小在俄羅斯接受音樂教育,我的老師是 Vladimir Kudrya。我很開心你注意到我演奏時的心與音樂靈魂,我認為這就更應該從我所受到的音樂教育開始聊起。

林:當然,這樣太好了。

Irina 美麗的演奏神情(攝影/ 林仁斌)

 

Irina:我的雙親都是音樂家,爸爸是樂團指揮 Vladimir Stachinskiya ,媽媽是鋼琴家 Irina K. Stachinskaya。我覺得我的音樂教育似乎從「胎教」開始,媽媽懷我的時候就一邊演奏一邊與樂團協奏,彈琴等等(摸肚子),所以我認為我的音樂學習應該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笑)我們小的時候有音樂資賦優異的甄選,那時候觀察鼓掌打節奏以及對於音樂的許多本能反應,老師們會挑出對於音樂反應較為靈敏的學生,我就是被選中的學生(驕傲了一下),就讀於 格涅辛音樂學院(Gnessin Russian Academy of Music)。(編按:俄羅斯專門培育天才兒童的音樂學校,非常非常有名。)

筆者與 Irina訪談互動(攝影/ 吳景騰)

 

那時我最早的樂器是鋼琴。(然後我不太喜歡練習...哈哈)早年的音樂教育總是讓人覺得比較缺少變化,所以有時我常覺得無聊,畢竟小孩子總是愛玩。

後來我們逐漸到了進階的年紀,必須選擇另一項樂器。這時候我遇見了另一位著名的雙簧管老師 Ivan Pushechnikov,他是蘇維埃政府裡第一位決策將直笛演奏放入幼童教育的重要音樂家。我跟著他學習了三年直笛演奏,然後贏得了一大堆獎項(笑)。

Irina Stachinskaya 小時候的 Recorder 表演
J. STRAUSS "VOICES OF SPRING"
指揮就是她父親 Vladimir Stachinskiya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d5G_aDbn8&feature=youtu.be

 

接下來到下一階段,我必須從長笛與雙簧管之間選擇一項樂器來繼續我的學習,我選擇了長笛~現在想起來這似乎是命中註定的緣份。然後我就開始與 Vladimir Kudrya 老師上長笛課。我們在課堂上有相當多對於音色的討論,如何把樂器當成自己的聲音,而不是一項樂器。以及許多對於聲音的形成與實驗等等...

筆者與 Irina訪談互動(攝影/ 吳景騰)

 

林:哇~那個時候大概是幾歲?

Irina:我想是 10歲左右。

林:我認為在台灣好像不可能跟這麼小的孩子討論這些耶...

Irina:畢竟我念的學校是格涅辛音樂學院,算是音樂天才專門學校,不是音樂預備班,所有人的程度都非常好。而且入學門檻非常高,非常少數名額能夠被錄取,所以我們能夠在如此小的年紀,就被這樣訓練。(又再一次粉驕傲~)

林:完全了解。

Irina 試完樂器,描述聲音的生動動作(攝影/ 林仁斌)

 

Irina:接下來我就一邊唸音樂院學習,一邊往職業之路邁進。 15歲我還在學校時,就考取莫斯科交響樂團長笛手,兩年之後(17歲)又再考取莫斯科愛樂長笛首席。

林:哇!這真的非常非常厲害。

Irina 美麗的演奏神情(攝影/ 林仁斌)

 

Irina:當然這一切幸運並不是就這麼自然而然發生的~我在莫斯科交響樂團時,其實就不斷累積經驗,能有機會能演奏 ⟪火鳥⟫、⟪彼得洛希卡⟫、⟪達夫尼與克羅埃⟫ 這樣的高難度管弦樂曲目獨奏,藉由至些職業實際經驗不斷的鍛鍊,才讓我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後來經過非常困難的 Audition,我終於通過試驗而進入了莫斯科愛樂,成為長笛首席。

接下來的 10年莫斯科愛樂歲月,對我來說是美好的一段時光,好像音樂大冒險,我經歷了並永遠懷念這段時光。因為我們永遠在音樂與聲音中學習:每次有新的指揮與獨奏家,我們總是從他們身上學習,不斷保持進步,這是很棒的事情。像後來我也開始接觸到德國長笛學派,像是 Andreas Blau 他的大師班,都給了我許多演奏上的新啟發。

Irina 美麗的演奏神情(攝影/ 林仁斌)

 

在我考上莫斯科愛樂後(16-17歲),我也認識了詹姆斯.高威(James Galway)。

他是位真正的藝術家,永遠不會把學生當成學習拷貝他的工具,重視學生的特質並給我們高度的啟發,我覺得這是非常棒的學習。

 

認識 詹姆斯.高威之後,他開啟了我更多的視野。因為我從他身上所學到的,非常非常豐富。我從 16歲起就認識他,從第一次去參加他在瑞士韋吉斯(Weggis)的夏令營,獲得他親自頒發的 “Rising star” 獎項以來,我經常受邀再回去音樂營與他共事,這一切都很棒。

還有我現在能夠很驕傲地告訴你說:「我跟他是好朋友」,這些都給我很大的能量。

編按:(按下方↓藍字可進入網頁)

 

Irina 美麗的演奏神情(攝影/ 林仁斌)

 

該怎麼說呢?長笛音色這樣一個小小的「震動」(Vibration),我不是說「Vibrato」喔~

這樣特別的「Vibration」,在我們長笛泛音裡面製造呈現出的這細小震動,傳遞出的不僅僅只是美好的音色,還可以感動更多人的內心,連接更多的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實在很感動...。

筆者與 Irina訪談互動(攝影/ 吳景騰)

 

林:那在高威這段故事之後呢?

Irina:2011年我在法國尼斯參加第二屆  Maxence Laurrieu 國際長笛大賽,贏得第三獎。(2nd Maxence Laurrieu Flut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Nice),開啟了我與 Powell 合作的契機。我覺得在我手中這把全 14K的黃金長笛中,我可以做出所有我想做的音色變化,這讓我更開心。因此自 2014年起我正式加入 Powell大家族,成為正式的國際代言長笛演奏家。

筆者與 Irina訪談互動(攝影/ 吳景騰)

 

 

我在各地音樂營與活動認識了好多長笛演奏家 Davide Formisano, Emmanuel Pahud、Jean Ferrandis, Claude Lefebre 等等,有的成為合作夥伴與同事,後來我則決定要接觸更多的法國學派,便與 Jean Ferrandis 在巴黎學習,攻讀演奏家文憑。

我覺得最開心的是,當時已經 26歲,再次正式學習的我,居然再次發現有可以進步的空間,Jean讓我相信所有演奏的一切,其實都在大腦裡發生,所以我們的身體要能夠讓這些樂音產生...。當然還是要有許多的技巧做成支撐:例如我們練習許多呼吸技巧,來讓身體後背也能感受到呼吸等等,但我很開心我們共同做到了這一切。( Irina 於 2017年順利取得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演奏家文憑)

 

2016年,Irina 與 著名鋼琴家 Phillip Moll 合作灌錄了她的第一張演奏專輯  ⟪俄羅斯之夢⟫(Russian Dreams),專輯裡收錄以俄羅斯作曲家為主的長笛作品,是她藝術生涯裡重要的錄音創作。

Irina 與 著名鋼琴家 Phillip Moll 合作灌錄了她的第一張演奏專輯  ⟪俄羅斯之夢⟫(Russian Dreams)

 

讓我們接著欣賞 Irina 精湛而深情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u1iRd1QgY

 

林:妳在如此年輕時就如此成功,至今仍然不斷在開創新的道路,如果妳有機會向年輕一代說些話,妳會想說些什麼呢?

Irina:多聽音樂,多聽不同的音樂類型。然後好好教育自己,從心靈開始。

去博物館多看,讓自己看得更多。這會讓我們開啟心靈裡的另一道門,並且對於風格詮釋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的心裡對已經熟悉的一切會容易習以為常,所以多看新的事物能夠幫助我們觀察事物的另一面...

林:這樣說真棒。

Irina:對~先觀察,然後把這一切逐漸轉換為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就能把這一切變為自己的動力,然後就可以勇敢的表達自己,做出全新不同的詮釋,這樣就不會「故步自封」,總是走不出自己的框架。

但是這樣(做自己)很危險的一點就是,必須要具備「好的品味」(Good Taste),這就是我們需要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

好的品味」就是「好的教育」。

所以如果你具備了「好的品味」訓練背景,有了足夠的各項知識,你反而能夠更自由。

這聽起來似乎完全相反,又要有「好的品味」,但是又要有「好的教育」與充足的知識,才能更有彈性地演奏,但...演奏就是這麼一回事。

Irina:我會想特別一提的音樂家還有帕胡德(Emmanuel Pahud)。

我相信他所創造的一切。我很榮幸在許多音樂節裡與他相遇並且有機會聊到許多音樂,並且聽他的現場演出。

林:帕胡德棒極了, He is just amazing...

Irina:他有最清澈的音色,許多的音樂表現會讓我非常嚮往,我會感覺到這也是我最想達到的目標。不是指 Copy他,而是想像他那樣可以自由地創造出美妙的音樂。

 

註:蹦藝術曾經寫過幾篇帕胡德訪問,請點閱↓欣賞:

延伸閱讀:

 

林:妳現在正式走向獨奏家之路,也愈來越常出現在各大長笛節與音樂節,妳感覺如何呢?喜歡旅行嗎?

Irina:Yes!!! 我超愛旅行。現在如果要我待在莫斯科超過兩週,我可能就會悶得發慌(哈哈~)我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在許多音樂節裡表演,還有許多音樂營與大師班,我非常期待在這些活動裡也見到台灣來的同學或音樂家。(筆者統一整理 Irina 今年未來的活動於網頁最下方)

Irina 美麗的演奏神情(攝影/ 林仁斌)

 

Irina 美麗的演奏神情(攝影/ 林仁斌)

 

Irina 美麗的演奏神情(攝影/ 林仁斌)

 

訪談進入尾聲,筆者開心地與 Irina 合照,希望未來能夠趕快再見面~

筆者與 Irina訪談開心後合照(攝影/ 吳景騰)

 

今天的訪談非常感謝 NSO 宮崎千佳老師與日本樂器公司聯繫,筆者才能進行專訪,首先要致謝。另外就是博斯樂器台北店出借場地讓我們進行訪談,也要感謝負責人 Daniel(吳景騰先生),我們才有這麼棒的場地可以輕鬆訪談(還有咖啡可以享用~) 所以最後一定要大家都拿長笛,來個大合照一下~ 

筆者、Irina、宮崎千佳與 Daniel一起合照

 

筆者、Irina、宮崎千佳與 Daniel一起合照

 

採訪完畢,與Irina、宮崎千佳老師一同用餐,很開心被美女長笛家宮崎千佳老師自拍

 

再次欣賞 Irina 精湛炫技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6m1qtbt5_s


補充資料

Irina 暑假的音樂節與夏令營活動

1.KUHMO CHAMBER MUSIC 室內樂音樂節

點選藍色字體進入活動網頁:

 

2. 今年暑假 8月10日 - 21日,於 Crimea之音樂夏令營

音樂營聯絡方式:Irinastach@gmail.com

 

 

前幾天 Irina 私訊又傳來她的Paganini Caaprice No.5 演奏...
一樣...超變態的啦~

https://www.facebook.com/artgalleryniko/videos/2194949010825365/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Sibelius: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作曲家 西貝流士(1913年)/ Sibelius in 1913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出生在芬蘭海門林納,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 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 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最有名的交響曲 - 第2號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提到西貝流士最有名的交響作品,應該非 ⟪芬蘭頌⟫ (Finlandia, Op.26)莫屬;但如果提到西貝流士最著名的交響曲,則絕對是第2號交響曲當之無愧。

他的音樂風格充滿豐沛深邃的北歐神秘感,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他的《芬蘭頌》、七首交響曲(編按:西貝流士留下有編號的 7首交響曲與一首沒有編號的「庫列魯沃」交響曲(Kullervo, 1892)。)以及經典無比的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充滿冷峻但動人的北國之音,更為音樂愛好者們帶來了北歐古典音樂的豐富內容,「芬蘭一哥」與國寶級作曲家之重要代表性,以及音樂中無可取代的「芬蘭魂」,可說在西貝流士的身上展露無遺。

作曲年份:1900 - 1902年
首演年份:1902年 3月 8日
首演地點:芬蘭 赫爾辛基
首演指揮: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趣聞一樁

西貝流士曾對弟子說到,「不要在意樂評怎麼看待作品。要記得,從來沒有為樂評樹立的雕像!」(Pay no attention to what the critics say. A statue has never been erected in honor of a critic)

 

好文閱讀:

【曠野藝文∕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文. 陳茂生(林仁斌補充)

芬蘭,這多災多難的北歐小國,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瑞典帝國的統治之後,卻於一八○九年落入另一個大帝國──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西貝流士出生之時,適逢歐洲民族主義抬頭,當時的芬蘭也籠罩在民族意識覺醒的氛圍之中。別人用槍和大砲革命,熱愛祖國的西貝流士則用筆和五線譜,開啟了芬蘭民族主義運動;一場非武力革命,就此沸騰展開。民族獨立的種籽,經由西貝流士筆下一首首動人樂曲,在芬蘭的天空飄散開來,激起了人民的愛國熱忱與反抗決心。
不同的是,俄羅斯將芬蘭併為「大公爵領地」;在亞歷山大第一及第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八十多年之間,芬蘭人享有了「自治區」的自由及喜樂,許多芬蘭人憧憬著光明的前途。

未料,一八九四年時,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權之後,為了貫徹他的「皇民化」政策(也就是使芬蘭全面「俄羅斯化」,與當年日本人要將臺灣「皇民化」的情況似乎如出一轍),俄皇派出一位大將軍 勃博力可夫(General Bobrikov)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鎮。芬蘭的天空頓時黯淡無光。一八九九年,勃博力可夫將軍更頒布了「二月宣言」,芬蘭自治區就此告終,俄語成為各級學校的主要語言,政府機構上自省長、市長、軍長,下至警察、戶政人員全被換成俄國人。

芬蘭人原本的言論及集會自由不再,勃博力可夫將軍的密探更是四伏,任何違法者馬上被送進牢獄。

該年十一月三至五日,芬蘭人民在忍無可忍下,終於在首都赫爾辛基廣場舉辦所謂的「新聞節慶」,表面上是為紀念芬蘭的新聞事業、文學、教育及文化發展而舉行的「募捐及慈善活動」,事實上卻是在抗議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註1)

歷史是何等詭譎,芬蘭人雖早在一八三○年左右就已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若沒有 勃博力可夫將軍的「鐵腕」鎮壓,芬蘭人或許仍然「沉醉」於所謂的「自治區」那種假民主、偽自由的狀況之中,國家被併吞、民族被同化了還毫無知覺。

「新聞節慶」的重頭戲是歷史劇《歷史的情景》,該劇由當時的劇院經理貝爾邦利.芬內(KaarloBergbom)撰寫劇本,戲劇性地將芬蘭歷史中不同時代的重要代表事件,從最古老的印刷術史、小學教育的濫殤,一直到蒸汽火車的發明,最後則以十九世紀的事件作結,共分六段演出。
當時三十五歲的西貝流士,已是芬蘭最有名氣的作曲家。該年,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的非凡成功,可能使得芬蘭人更期待他為這大事件譜寫音樂。西貝流士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作了曲,還親自指揮樂團,配合歷史劇的演出及詩詞的朗誦。愛國心強烈的西貝流士,把前五段的音樂寫成騷動不安、刻畫芬蘭人民「國家掙扎」之環境,但是在第六段結尾的「芬蘭,醒來吧」(Heraa Suomi)(註2)時,西貝流士先是以銅管樂帶出仍然擾人的混亂,但不久之後,「呼喚人們醒覺」的號角聲出現,那急促的節奏,催促著人們沉睡的心靈,定音鼓則在最低層中攪動,管弦樂支撐著在最高音上一陣陣的號角催逼聲,清脆的鈴聲更像在喚醒人心;隨後「戰鼓齊鳴」之中,管弦樂如波濤洶湧地匯集而成氣勢磅礡的渴望自由之聲。但是,突然之間,木管樂以近乎聖詩式的四部和聲,帶出了充滿信心的音樂。單純寧靜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沉著以赴,音樂在一種紛擾動盪之中,突顯出特殊的靜謐力量。

樂曲《芬蘭覺醒》(「呼喚人們醒覺」)是在 1899年 11月 4日,於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以愛國歷史劇中的配樂型態演出,由西貝流士親自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舉行首演。而 1900年改寫的獨立的《芬蘭頌》交響詩,則是在 1900年 7月 2日,由芬蘭派遣至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 (Paris World Exhibition) 之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在指揮家 卡雅奴斯(Robert Kajanus)指揮下完成首演。

西貝流士以弦樂器的合奏重複主題而呈現出聖詩式的音樂內聚力。結尾樂段則是以所有樂器合奏的手法,強調在首段的紛擾之中,人們的心已覺醒了,燦爛輝煌的銅管樂,把那充滿信心的主題,再度呈現,全曲把萬眾期待勝利之心匯集於「阿們」的樂聲之中,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廣場上的芬蘭人繼續以被灼熱的愛國心,不斷吟唱著那日後被全世界尊敬的《芬蘭頌》(Filandia),而西貝流士更是盡情地指揮著樂團,一再重複演奏。(註3)

這首不到九分鐘的音樂,竟成為喚醒芬蘭國魂的《芬蘭頌》~成功地喚起了芬蘭人民心底的共鳴,讓飽受俄國殘暴統治的芬蘭同胞們心中所堆積的滿腔仇恨,藉由樂音,終於得以釋放。不但使西貝流士成為芬蘭的國寶級大人物,從此也成為芬蘭爭取國家獨立的「戰歌」,它是直接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宣布獨立而定名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最偉大的力量之一。(註4)

註釋:
1.參考“Jean Sibelius”,Harold E. Johnson著,89-90頁。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59.
2.Haraa Suomi,芬蘭語,Suomi就是芬蘭。譯為《芬蘭,醒來吧!》的這首聖詩式的四部合唱,是1881年芬蘭一位相當有名氣的合唱音樂作曲家Emil Genetz(1852-1930)所作 ;為的是慶祝芬蘭史詩名家Elias Lonnrot(1802-1884)八十歲大壽而創作的。Lonnrot先生是1830年代,促使芬蘭人民「民族覺醒」的重要推手。當時,西貝流士仍是16歲的中學生,對這首作品應已是耳熟能詳,因為全國各級學校都唱著它,西氏在這個特殊的節慶中,下意識地採用了這首被傳唱已近10年的「愛國歌曲」之旋律片段,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3.同註1.,92頁。
4.1917年12月7日,芬蘭宣布獨立。5.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


生而逢辰,左右逢源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外的小鎮罕明林納(Hameanlinna)。父母都是芬蘭血統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該地相當出名的醫師,母親則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受到良好音樂及藝術教育的才女。雙方的家庭都是路德會的忠實會友、熱心的基督信徒。小西貝流士在不到三歲時,父親突然病逝,母親馬利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了三個小孩回到娘家。

小西貝流士(後來芬蘭人都親暱地稱呼他為約翰Janne)排行第二,姊姊Linda比他大三歲,弟弟Christian卻是遺腹子。雖然後來只有約翰成為音樂家,但是姊弟三人卻在一八八○年時,就因自組的三重奏團而小有名氣,演奏曲目中已常有西貝流士的作品。

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從小就被母親發現而鼓勵有加,五歲時,就常在鋼琴中尋找不同的旋律及和聲,不到十歲,就能以鋼琴即興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芬蘭曲調。十五歲才開始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久就為自組的「家庭三重奏團」寫出相當成熟的處女作──《水滴》(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

與許多前輩音樂家如韓德爾一樣,西貝流士在二十歲時,成為首都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院學生。但他也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院修習小提琴,除了琴藝突飛猛進,更在音樂理論、對位、和聲及作曲上下了苦工夫。

一八八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獲得獎學金,赴柏林及維也納這兩個歐洲的音樂城深造。雖然只有兩年多的學習,但是在當時的名師指導以及歐洲最佳的音樂環境之中,西貝流士的藝術視野大為擴張;不但得以學習及欣賞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作品、最頂尖之演奏家及最精采的演奏會,更認識了不少藝術界及音樂界的名家;而在維也納時,更因未婚妻Aino Jarnefelt的鼓勵(註5),鑽研祖國芬蘭的史詩巨作“Kalevala”(註6),進而著手創作管弦樂曲“Kullervo”(取自史詩“Kullervo”中,描寫芬蘭悲劇人物Kullervo的詩)。

一八九一年,西貝流士回到祖國芬蘭,隨即積極尋根,挖掘家園泥土的芬芳。一八九二年,“Kullervo”以大型的管弦樂團、兩位獨唱以及男聲合唱之姿態,呈現在芬蘭人面前。聽眾熱烈的反應及其後樂界的評論,讓「芬蘭音樂」終於「出頭天」了。西貝流士一夕之間,被尊稱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在一九○○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連串演出他的作品,《芬蘭頌》更是每天迴盪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耳際,芬蘭人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而西貝流士就此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曲家,享受了芬蘭國民樂派「祖師爺」的榮銜。芬蘭人在往後的年歲中,幾乎把西貝流士「神」化了,他們口上總是掛著「我們偉大的西貝流士」。他是芬蘭的國寶,是芬蘭的國家象徵。(註7)

西貝流士八十五歲生日那天,當時的總統代表芬蘭全國人民,以大陣仗的車隊,從赫爾辛基駛往西貝流士在Jarvenpaa的住處,為壽星祝壽致敬,而西氏九十歲生日那年(1956),全世界似乎都在演奏他的音樂,為他祝壽。

註釋:
5.西貝流士妻子 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Aino在1891年與西貝流士訂婚,隔年結婚之後,更把娘家的「愛國精神」發陽光大,與夫婿手牽手地成為芬蘭「出頭天」的偉大力量之一。
6.“Kalevala”是芬蘭的史詩巨作。也就是Elias Lonnrot先生在1835年編集的巨大芬蘭史詩集,它的芬蘭語原意是「英雄之地」;Kullervo則是“Kalevala”中的一位悲劇人物,後來被芬蘭人尊為英雄。這本史詩後來成為芬蘭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尋求「芬蘭藝術」獨一無二的資源史詩。Lonnrot先生是一位謙卑的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及詩人,他因收集芬蘭的民詩、史詩,而成為廣受尊重的藝文界人士,他熱愛芬蘭的心促使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投入芬蘭辭典的彙著工程中。
7.同註1.,第93頁。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11.參考“Companion to 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Carlton R. Young主編,227-228頁。Abingdon press, Nashrille, 1992.

西貝流士與妻子Aino Jarnefelt 之郵票

 

交響曲──西貝流士的信仰表白

西洋音樂史上,浪漫派時期的音樂,與國民樂派的崛起是分不開的。一八三○至一八四○年代是國民樂派最興盛的時期;俄國的葛令卡(Glinka,1840-1857)、波蘭的蕭邦(Chopin,1810-1849)、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1811-1886);後來波西米亞(捷克)的史麥塔納(Smetana,1824-1884)及德弗札克(Dvorak,1841-1904)急起直追,而挪威的葛利格(Griag,1843-1907)、丹麥的尼爾森(Nielsen,1865-1931)、西班牙的阿爾班尼茲(Albeniz,1860-1909)、瑞典的阿爾芳(Alfven,1872-1960)以及英國的艾爾加(Elgar,1857-1934)也都不落人後。但是芬蘭卻一直等到一八九○年代,才出現最佳代言人──西貝流士。

西貝流士被音樂史家尊為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更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註8)西貝流士在六十歲之後,幾乎沒有任何作品,這是樂界未解之謎;但是,他在將近四十年的創作期間,作品卻是洋洋可觀。重要的四首交響詩(其中之一就是最出名的《芬蘭頌》)、七首交響曲、八十六首獨唱歌曲、二十三首合唱曲(許多為男聲合唱而寫)、不少聖樂曲以及聖誕歌、超過八十首的小提琴、鋼琴獨奏作品。

交響詩中,除了《芬蘭頌》獨樹一幟外,《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a, op.44, 1903年作品),是西貝流士根據芬蘭的神話故事,所寫出的浪漫而傷感的音樂,卻是最受市井庶民歡迎的一首短曲。(註9)不會理財的西貝流士,當年仍不清楚自己的價碼,竟只向出版商收取了「買斷費」(150美金),而這家出版商卻因該曲發行至全世界而成為大富翁。

西貝流士的七首交響曲,使他被尊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他自己曾說:「我的這些交響曲,比我的其他作品更充滿了我忠誠信仰的表現。」(註10),確實,西貝流士那敬畏上帝、愛鄉土、疼國家的情操,多表現於他的交響曲之中,特別是第一號(e小調,op.39)及第二號(D大調,op.43)兩首早期的作品中,所激盪出的宗教情操以及英雄式的芬蘭傳統內涵,使它們與莊嚴華麗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903年,op.47)被尊為芬蘭的三大國寶級作品,而事實上,這三首作品至今仍是愛樂者最耳熟能詳的偉大音樂。

註釋: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 影音欣賞

曲解來源-【西貝流士:交響曲第2號D大調】 

第一樂章:
稍快板 - Allegretto

第1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D大調,6/4拍子。奏鳴曲式。

以弦樂器如樹葉相觸的弱音沙沙聲序奏為背景,木管樂器奏出明朗的民謠風格第1主題,法國號回應。弦樂器的音形也很像拍打沙灘的波浪。這音形是製造這樂章全體氣氛的重要動機,因此會出現好幾次。之後,弦樂器奏出略帶幻想風格的悲歌,偶爾轉為撥奏而高昂時,木管樂器提示第2主題,弦樂器在其背後演奏序奏的動機。
發展部開始於第2主題,並以第1主題的動機為基礎發展。第2主題築起高潮頂點。一個全休止後,法國號引出第1主題的再現,進入再現部。第2主題出現在小號上。與呈示部一樣,再現序奏動機逐漸遠離,以平穩的和弦結束此章。

https://youtu.be/YXGxOa682Uc

 

第二樂章:
行板速度,帶著自由 Tempo Andante, ma rubato

d小調,4/4拍子。A-B-A-B-尾聲。

非常有西貝流士風格的幻想似的樂章。就這麼一樂章,幾乎就可以成為一篇交響詩。光明與黑暗交互出現,逐漸擴大規模;行板與持續行板的主題交錯,釀出很獨特的氣氛。平靜的定音鼓弱音擂打引出低音大提琴與大提琴的撥奏旋律,低音管在此旋律上奏出漂浮著憂鬱感的第1主題。據說,這幻想似的主題是從唐‧璜與石像客人得到靈感。之後法國號奏出終止動機。音樂逐漸高昂,加入銅管樂器而築起高潮。忽然,氣氛平靜下來,弦樂器奏出優美溫柔的第2主題。這主題猶如柔光從雲隙照下來。據說,這是在翡冷翠得到靈感的基督的印象。瞑想氣氛漸漸瀰漫在管弦樂之間。

總休止之後第1主題再現,小號與長笛對話。這部分高昂後,第2主題再現。這一次由中提琴與單簧管寂寞地演奏。銅管樂器粗魯的動機之後,釀出幻想情緒。樂章進入尾聲後,由木管樂器奏出怪異的震音,有人說這震音是「唐‧璜在哄笑」。銅管樂器以嚴峻的聲響加入,兩聲撥奏結束此章。

https://youtu.be/YXGxOa682Uc?t=597

 

第三樂章:
甚快板 - 慢板且緩慢 Vivacissimo - Lento e grave

降B大調,6/8拍子。A-B-A-B-尾聲。

是具有粗暴節奏的詼諧曲樂章。弦樂器奏出的急速移動,聽來像疾風。乾燥的主題在弦樂器中頻頻來往,像無窮動的旋律沒完沒了的繼續下去。一直發展到全部管弦樂而炸開時,音樂咻然停止,定音鼓的弱音,引導出由雙簧管前導的中間樂段溫柔的緩板旋律。這段牧歌似的旋律由雙簧管唱出後,再由其他管樂器繼續下去。

慌忙的詼諧曲再現後,接著再現中間樂段。這次是由弦樂器承接下去,法國號先暗示第4樂章的主題。令人感動的情緒逐漸高潮後,直接進入第4樂章。

https://youtu.be/YXGxOa682Uc?t=1484

 

第四樂章:
中等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D大調,3/2拍子。奏鳴曲式。

音樂在第3樂章的頂點一下就跳進第4樂章,小號雄壯的對弦樂器有力的動機回應。第1主題開始。這有如在長冬之後大地回春,也像疾風之後,天空放青,氣氛充滿開放感。這主題壯麗高潮後,木管的過門樂句慢慢讓音樂平靜下來。低音弦奏出有如波浪的持續音形,木管樂器以此為伴奏,互相回應著奏出第2主題。這是令人想到北歐冬天灰暗氣候的悲歌似的旋律。這主題發展下去,並由銅管樂器築起高潮。經撥奏的小結尾後,進入中板的發展部。
發展部開始於第1主題動機的變形,再加入第2主題趨於高潮。以前出現的主題的片段,在各種樂器上改變形狀一再反復。第1主題在其頂點輝煌的再現。第2主題的再現比在呈示部長,規模也增大。銅管的號曲築起高潮,並暫且穩定下來。但重新開始慢慢高漲,低音弦與定音鼓持續音形一直持續,銅管號曲高唱。這一段一直撼動聽者的心情,最後雄壯的銅管號曲結束全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n2R2IvOLg


經典版本欣賞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金廳)

伯恩斯坦棒下這場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音樂會絕對是一場難忘的經歷。―奧地利新皇冠報

伯恩斯坦在與維也納愛樂曾一起完成了叫好又叫座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交響曲全集、馬勒(Gustav Mahler)全集等。自1980年代起他也開始與維也納愛樂合作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交響曲全集影像的計劃。然而最可惜的是,這個計劃在伯恩斯坦 1990年去世之際中止,只留下了第一、二、五、七號等四首交響曲,因此這段影片更顯得彌足珍貴。

曲式段落分配
按↓藍色數字直接進入段落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Of46CXaaw

I. Alegretto 0:45
A 1:45
B 3:03
C 3:45
D 4:05 
E 4:49 
F 
G 
H 6:05 
I 
J 
K 6:51 
L 7:58 
M 
N 8:29 
O 
P 10:22 
Q 10:32 
R 10:45 
S 11:03 

II. Andante 11:55 
A 12:03 
B 13:20 
C 15:10 
D 16:05 16:40 
E 18:24 
F 19:22 
G 20:55 
H 21:24 
I 22:15 
K 
L 25:40 
M 
N 
O 28:40 
P 29:15 

III. Vivacissimo 30:15 
E 31:51 
L 36:35 

IV. Finale 36:40

補充影片 

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1992年)

點開影片之後,一系列芬蘭之地理影像,以及許多模擬戰亂畫面,充分反映出西貝流士創作時芬蘭特殊的歷史背景,可以感受到西貝流士音樂中那股對於暴政不屈服的堅忍意志,更能讓人體會到會和芬蘭人那麼愛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GWzJHsOdE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春天來了!春天古典音樂知識篇

【BON音樂】春天來了!春天古典音樂知識篇
Spring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來場專屬於您與春天的古典音樂旅行吧!           

春天來了,相信這是每年最讓人期待的一個季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而古典音樂裡更有許多的美妙音樂與春天有關喔!自古至今的偉大作曲家們,也都熱愛著春天所帶來的新希望與氣息~在本篇文章中,蹦藝術要為您整理出多首雋永動聽的古典名曲,與您一同分享並陪伴您一同聽音樂、品生活、迎新春! 

 

開春第一響~古典音樂 All-Time 銷售冠軍專輯《四季》 

話說古今中外,最為人所知且通俗的古典音樂名曲,非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的《四季》莫屬了!被稱為「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的 韋瓦第,除了是作曲家之外,也擅長小提琴的演奏,他生平所創作的協奏曲超過 500首以上,而其中將近一半 240多首就是寫給小提琴的作品喔~

「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這套《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特色,除了依照季節有的鮮明的音樂表現之外,每一個季節樂譜上都印有據說是 韋瓦第親自題寫的十四行詩,文字與音樂細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更可說是古典音樂歷史上最早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

 

》("La primavera"),Op. 8,RV 269
音樂中的 十四行詩,原文與中譯文如下

原文 中文翻譯
La Primavera 《春》
1st. Mov. Allegro
Giunt' è la Primavera e festosetti
La Salutan gl' Augei con lieto canto,
E i fonti allo Spirar de' Zeffiretti
Con dolce mormorio Scorrono intanto:
Vengon' coprendo l' aer di nero amanto
E Lampi, e tuoni ad annuntiarla eletti
Indi tacendo questi, gl' Augelletti;
Tornan' di nuovo al lor canoro incanto:Largo
E quindi sul fiorito ameno prato
Al caro mormorio di fronde e piante
Dorme 'l Caprar col fido can' à lato.Allegro
Di pastoral Zampogna al suon festante
Danzan Ninfe e Pastor nel tetto amato
Di primavera all' apparir brillante.
第一樂章:快板
春臨大地,
眾鳥歡唱,
和風吹拂,
溪流低語。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鳴和閃電宣示暴風雨的前奏;
風雨過境,鳥花語再度
奏起和諧樂章。第二樂章:廣板
芳草鮮美的草原上,
枝葉沙沙作響,喃喃低語;
牧羊人安詳地打盹,腳旁睡著夏日懶狗。第三樂章:快板
當春臨大地,
仙女和牧羊人隨著風笛愉悅的旋律
在他們的草原上婆娑起舞。

 

恰巧地,在眾多古典音樂版本裡,曾有一張唱片曾創下空前銷量的版本,也是全球首張拿到古典音樂白金唱片的演奏專輯~這張唱片就是指揮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維也納愛樂,與年方雙十年華之美女小提琴演奏家 慕特(Anne-Shophie Mutter, b.1963 )於 1983年合作的EMI版:

小提琴女神 慕特與 卡拉揚 1984年出版之《四季》古典演奏專輯封面

 

說段小故事:當年在拍攝這張唱片封面時,其實地點是在卡拉揚家中。後來拍了一些照片之後,攝影師提議到戶外再拍幾張。所以他們就離開房子到旁邊樹林,趁著陽光正燦爛捕捉照片。但僅穿著低肩禮服的 慕特其實已經冷得發抖,於是 卡拉揚就將身上的紅毛衣脫下披在 慕特肩膀上,完成了這張封面的照片。

小提琴女神 慕特與 卡拉揚 1984年出版之《四季》古典演奏專輯,是歷年所有唱片銷量之最~不但是 慕特的第一張演奏專輯,也是史上第一張打破白金唱片銷售量的古典音樂專輯,可說是傳奇經典銘盤。

一起欣賞兩大音樂家之現場音樂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52-bYvAbg


貝多芬 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

樂聖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一生,用一句台灣話來形容,應該是「很歹命」...,自小在父親的期待中被嚴格要求學習音樂;母親不長壽而缺乏母愛;終於在功成名就而可以大大發揮之際,卻耳疾日益嚴重,晚年終至完全失聰;自 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不斷下降,深怕被大眾知曉耳疾的他,只能妥協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同時他不妥協於命運堅持創作,終生都以發揚音樂為職志,一生共創作了 9首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 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古典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他最偉大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雙耳全聾時創作的,更令人動容。

 

小提琴奏鳴曲《》Op.24. F大調寫作於 1801年,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雖然 貝多芬其時已開始受到耳疾困擾,但他仍然創作出這首溫暖動人的作品,音樂彷彿悠遊於春天的花園之中,不但美景處處,又在樂曲架構中延伸出嶄新的思維,在海頓與莫札特兩位大師所架構出的古典樂派工整樂曲結構中,貝多芬逐步再發展出完整四樂章思維,讓音樂得以更加兼顧「起-承-轉-合」的大風大景。

 

而此首《》奏鳴曲,除了旋律美妙,架構精巧之外,更在大家熟悉的日劇「交響情人夢」中,亦有畫龍點睛之絕妙運用,必定絕對值得您聆賞。

https://youtu.be/PGFs7n6n3-8

 

一起欣賞日劇《交響情人夢》中的《》的演奏片段

「真是令人舒服的旋律啊」峰 感嘆著...

「貝多芬雖然為耳疾所苦,可是依然創造出輕快明亮的曲子...渡過了寒冷的冬天,溫暖的春天終於來了...」千秋

「我的春天 終於也到來了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m87GajIVs


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春》

皮亞佐拉和他的班多紐手風琴(1971年)

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 1921 - 1992)曾說:「I am the man of Tango !

出生於 1921年的阿根廷,皮亞佐拉 4歲時全家人即移民到集藝術人文於一處的紐約格林威治村,他的童年就在音樂與藝術的耳濡目染中度過,8歲時他收到了父親送的一支小手風琴;少年時他曾受學名師,研習古典音樂作曲,對美國的爵士樂也多少受到耳濡目染。17歲再與家人重回祖國,一邊開始研究阿國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曾加入交響樂團擔任獨奏風琴手。後來他拿到獎學金赴巴黎拜師娜蒂雅.布蘭傑(Nadia Boulanger, 1887 - 1979),獲益良多。在恩師布蘭傑的點醒之下,他終於意會到探戈對於自己的重要性,於是終其一生專心投入「新探戈音樂」(Nuevo tango)的創作與演奏。

他不僅曾寫作過電影配樂,也寫過為小提琴、長笛、室內樂、管弦樂的作品,除此之外,在探戈音樂方面的不斷創作是他最大的貢獻,他不但寫過許多器樂演奏的探戈曲目,亦寫過不少經典的探戈演唱歌曲。皮亞佐拉認為探戈應不只僅於舞曲而已,而是能像古典音樂般登上音樂廳舞台演奏,他的探戈完全將這種代表阿根廷傳統音樂美感的舞曲,轉化昇華為高品質的精緻藝術。

這套相當特殊的探戈音樂《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更是他描寫故鄉景物、人文與心情的極致之作。但如按照 皮亞佐拉之創作年份順序排序,反而應是「夏、秋、春、冬」:

《夏》- Verano Porteno (Summer in Buenos Aires, 1964)

《秋》- Otono Porteno (Autumn in Buenos Aires, 1969)

《春》- Primavera Portena (Spring in Buenos Aires, 1970)

《冬》- Invierno Porteno (Winter in Buenos Aires, 1970)

 

演奏欣賞:

皮亞佐拉 本人演奏之 《春》Live' at Regina Theatre(1970)
Primavera Portena (Spring in Buenos Aires)

Astor Piazzolla (bandoneon)
Antonio Agri (violin)
Osvaldo Manzi (piano)
Cacho Tirao (electric guitar)
Kicho Diaz (contrabass)
Antonio Agri (viol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blSpna3M

而這四首曲目看似連貫完整,卻又可獨立欣賞,筆者在此大力推薦曾獲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與柴可夫斯基大賽雙料首獎的拉脫維亞小提琴家 基頓.克雷曼(Kidon Kremer, b.1947)與克雷曼室內樂團所灌錄的《Eight Seasons》專輯,巧妙地結合韋瓦第《四季》與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堪稱音樂與創意的高度融合之作,而小提琴家基頓.克雷曼出色之至的演奏,更值得您一聽~有心的朋友們可以去找唱片來聽聽看,感受一下不同於一般音樂之探戈版本四季更迭的變化喔!

拉脫維亞小提琴家 基頓.克雷曼(Kidon Kremer, b.1947)

 

本張專輯巧妙地結合韋瓦第《四季》與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堪稱音樂與創意的高度融合之作,而小提琴家 基頓.克雷曼出色之至的演奏,更值得您一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fczl3D4XUY&list=PL_FQz2Cmggort9FxYTREyYP4zqxK1cS8y


跳 Tone介紹~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俄羅斯近代作曲家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 1882~1971)

俄羅斯近代作曲家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 1882~1971)由俄國流亡至巴黎,在 1909年~1929年間,他受邀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 Russes)團長狄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之邀約,總共創作如:《火鳥》(L’Oiseau de Feu, 1910)、《彼得洛希卡》(Petrushka, 1911)、《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1913)等著名芭蕾舞劇音樂代表作品。 

 

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狄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與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 1882~1971)合照

 

芭蕾舞劇《春之祭》是史特拉汶斯基發自原創的一部芭蕾作品,描寫俄羅斯遠古時期的祭祖儀式。作曲家曾寫說:「我想像到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見一位獻祭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春之祭》1913年首演 舞者之裝扮

 

百年後《春之祭》 舞者裝扮

由於作品過度崇尚原始主義,1913年在巴黎香榭里舍大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舉辦首演時,居然引發全場聽眾不滿無法忍受的暴動,舞台上亂成一片,作曲家被激進暴動的觀眾鬧哄哄地嚇到從後來離開劇院,被認為是失敗的首演。直至 1914年再度演出才被聽眾接受,而 1950年代開始更被例如美國作曲家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讚揚為20世紀最偉大之現代音樂作品。2013年《春之祭》上演百週年,此劇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更是成為音樂界重要近代作品,可見得歷史會為許多事情帶來其真正的意義。

全曲共分兩幕十四個部分:第一幕《大地的崇拜》由八個舞曲組成,第二幕《獻祭》由六個舞曲組成。其副標題為〈異教的俄羅斯〉(Scenes of Pagan Russia),意欲象徵原始異教部落對大地之母的頌讚:當春天來臨時,大地萬物生生不息,而人們相信死亡卻是代表著生命更新的開始,億萬年來大地生生不息之現象,也證明了生命循環之可貴。

第一幕《大地的崇拜》

https://youtu.be/NOTjyCM3Ou4?t=217

 

第二幕《獻祭》

樂曲最後在狂亂中進行至猛烈的《獻祭之舞》,獻祭少女舞蹈至精疲力竭而死,作曲家大膽地挑戰觀眾欣賞極限,可謂劃時代之作。對於現代音樂有興趣者,史特拉汶斯基的管弦作品絕對值得您細細研究聆賞。

《獻祭之舞》現代芭蕾新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qgoUf9acQ


歌劇《拉克美》《花之二重唱》

法國作曲家 德利伯(Léo Delibes, 1836-1891)所作之《花之二重唱》(The Flower Duet)之原文是《Sous le dôme épais》,源自歌劇《拉克美》(Lakmé)第一幕中,印度教祭司的女兒 拉克美(Lakmé)與婢女瑪莉卡(Mallika)在溪邊採花嬉戲,主婢倆無憂無慮地歌唱互應,也被讚譽為歌劇史上最美的詠嘆調與女聲二重唱。

歌詞:

原文 中文
Flower Duet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the white jasmine

With the rose gathers,

To the flowered river bank, with morning laughter,

Come, let us go down together.

Gently let us slip from the pleasant rising flow,

Let us follow the fleeting current

In the shimmering stream,

Without any care,

Come, let us reach the bank,

Where the spring waters slumber

And the bird, the bird, she sings.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the white jasmine

Ah! We descend

Together!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white jasmine

With the roses entwined together

On the river bank covered with flowers laughing in the morning.

Let us descend together

Gently floating on its charming risings,

On the river’s current

On the shining waves,

One hand reaches,

Reaches for the bank,

Where the spring sleeps,

And the bird, the bird sings.

Under the thick dome where the white jasmine

Ah! We descend

Together!

花之二重唱

濃密的樹蔭下,摘採著白茉莉

與玫瑰,

以晨間的笑意朝向繁花河岸,

來吧,我們同行,順流而下。

溫柔地,讓我們悄悄滑行過愉悅的水波,

伴隨著粼粼金光裡

平靜的水流,

沒有擔憂,

來吧,我們到那河岸,

那兒春水熟眠,

而鳥兒,鳥兒,她唱著。

濃密樹蔭下的白茉莉,

啊!我們同行,

順流而下!濃密的樹蔭下白茉莉

和玫瑰纏繞相伴,

河岸的繁花於晨曦中展露笑意。

讓我們同行,順流而下,

溫柔地,於迷人的水波中漂蕩,

於河水的盪漾,

於波潮的晶亮,

以單手觸及,

觸及河岸,

那兒,春天熟眠,

而鳥兒,鳥兒歌唱。

濃密樹蔭下的白茉莉,

啊!我們同行,

順流而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rnoHjHuFk

 

女高音 Sabine Devieilhe - "Mirages"專輯


錄音室現場 精彩演唱(2017) 
Sabine Devieilhe & Marianne Crebass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ZL5AxmK_A


安可安可!

柴可夫斯基:《花之圓舞曲》~選自芭蕾舞劇《胡桃鉗
Tchaikovsky - "Waltz of the Flowers" ~ from Ballet "The Nutcracker"

芭蕾舞劇《胡桃鉗原名為「胡桃鉗與鼠王」,原始創作是德國作家 霍夫曼(ETA Hoffman)在 1816年完成的作品,之後由法國名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的劇本,再由俄國一代音樂大師 柴可夫斯基(PyotrIlyich Tchaikovsky)在 1891年據此編寫成知名芭蕾舞劇,並交由俄國名編曲家 伊瓦諾夫(Ivanov)編舞,於 1892年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re)首次公演。但現今大家所熟知的胡桃鉗芭蕾舞劇劇碼卻是由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創立人 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所創作完成的。

胡桃鉗的故事是敘述在德國鄉間有一農家,於聖誕夜舉辦熱鬧的晚會,並邀請眾多親友前來參加。

晚會當中,小女生克拉拉從一名老伯伯手中 獲得一件人形胡桃鉗,但卻被調皮的哥哥弄壞了,克拉拉便傷心地將胡桃鉗丟在聖誕樹下。

到了深夜,曲終人散,家人也都睡了,克拉拉從房間走出來,想看看心愛的胡桃鉗是否還在聖誕樹下。只是,克拉拉卻突然間聽到一陣奇怪的聲響,原來老鼠大軍從牆邊的小洞跑了出來,對客廳裡的玩具發動攻擊,只見胡桃鉗揮舞長劍,率領由玩具與糖果組成的雜牌軍奮力抵抗。

看胡桃鉗陣營節節敗退,克拉拉急中生智,拿起腳上鞋子,就往老鼠首領砸去,老鼠陣營驚慌不已,隨而陣勢大亂、便急忙逃竄。

瞬間,這人形胡桃鉗搖身成為一位英俊瀟灑的王子,他為了答謝克拉拉的救命之恩,便帶她穿越積雪的遼闊森林而來到了甜蜜之地,在那有一座糖梅仙子的宮殿,小克拉拉在此受到糖梅精靈的獻舞,並在他們的祝福下與王子舉行隆重的婚禮。這時,克拉拉忽然從睡夢中清醒,原來所有的奇遇都是克拉拉的一場夢境而已。

 

本劇中最為著名的是《花之圓舞曲》。選自第二幕裡糖梅仙子與眾仙女群舞時的音樂,由於旋律優美動聽,經常於管弦樂音樂會中單獨演出。圓舞曲由豎琴華麗流暢的序奏開場,法國號接續以群奏出圓舞曲主題,全曲旋律如歌唱般優美動人,表現出糖果仙子與仙女們輕盈婀娜的舞姿,樂曲結束在滂薄氣勢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HkLdQy5f0

 

古典音樂世界浩瀚無比寬闊,今日所分享推薦僅只其中二、三;然日後若有機會,再另擇專題與蹦友們分享更多美妙樂音~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春將花樂 Yeah》當音樂欣賞遇見花藝設計 花藝 X 音樂 - 生活美學課程

《春將花樂 Yeah》花藝 X 音樂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的生活美學 聯合課程:《春將花樂 Yeah》花藝 X 音樂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的生活美學 聯合課程:《春將花樂 Yeah》花藝 X 音樂

 

繽紛的春天 繽紛的活動

《春將花樂 Yeah》活動將聯合 花藝設計 與 音樂欣賞,讓這兩項藝術在春天裡展現各自的美麗與繽紛:

「一年之計在於春」~當春天來臨,萬物欣欣向榮,鳥語花香;這時脫去厚重的外套,人們的心情與腳步也隨之飛揚輕快起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就讓我們把握這美好時光,以下午茶代酒~盡情感受花藝與音樂結合帶來生活美感體驗!

春將花樂Yeah⟫將帶給您全新的體驗:花藝展示與實作由荷蘭認證專業花藝師 - 洪燕妮老師規劃與設計;春之樂音則由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解說。再加每一位貴賓實際手作,讓我們共同縯繹一場「音樂與花共舞」的藝術生活饗宴!

 

春將花樂Yeah⟫ 活動內容

  • ⟪春將花樂Yeah⟫ 春天音樂知識篇 導聆與欣賞
  • ⟪春將花樂Yeah⟫ 花藝展示與實作(以葉材包裝的春之花束)
  • 飯店精緻下午茶點與飲品
時間:2019年3月29日 下午13:30-16:30

費用:2800元/人
(含講師費、花材、下午茶)

地點:華泰王子大飯店 B1如意廳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近捷運「雙連站」或「中山國小站」)

花藝

音樂

洪燕妮 老師

  • 「與花相遇」工作室負責人
  • 荷蘭EFDA認證之專業進階花藝設計師 Advanced Dutch Flower Arrangement,ADFA
  • 青埔特區華爾道夫I 花藝顧問
  • 前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副教授
林仁斌 老師

  • 華泰王子大飯店 音樂講座講師
  • 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
    長笛/室內樂
    雙高級演奏文憑
  • 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
    長笛家族室內樂團指揮 
  • 台北市立蘭雅國中 管弦樂團/管樂團指揮
  • 蹦藝術 | 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報名 Google 表單與活動連結:
https://reurl.cc/DjRGj

(填寫報名後將有專人聯繫)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Maurice Ravel Violin Sonata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有關作曲家拉威爾的生平介紹,請閱讀本篇文章:

 

作曲中的 拉威爾

 

拉威爾的小提琴奏鳴曲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共創作有二首《小提琴奏鳴曲》,兩曲間隔達 30年。

第一號是 拉威爾死後才出版的單樂章小提琴奏鳴曲,也被稱為《遺作小提琴奏鳴曲》( Sonate Posthume pour Violon et Piano)。是他創作於約 1897年,仍在巴黎音樂院就讀之學生時期作品。此曲在作曲家生前並未出版,係由美國音樂學者 阿爾比‧奧瑞斯坦(Arbie Orenstein)於 1975年時重新發掘,後由法國出版社 Salabert出版,世人方知此曲。此曲也是拉威爾創作作品中,最早以小提琴為主創作之器樂奏鳴曲。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則是創作於 1923- 1927年期間,因為帶有印象全音階 德布西的音樂色彩、爵士樂藍調音階素材以及法國前輩作曲家 法朗克等抒情語法,也同時是 拉威爾最後一首包含弦樂之器樂室內樂作品,音樂與創作技法成熟,因此非常值得一聽。

 

拉威爾 包含弦樂 器樂室內樂作品 整理

作品名稱 樂章數 編制 創作年份
小提琴奏鳴曲
Sonate pour piano et violon
 1 小提琴、鋼琴 1897 年
弦樂四重奏曲
Quatuor
4 小提琴2、中提琴、大提琴 1902-1903 年
序奏與快板
Introduction et Allegro
1 豎琴、長笛、豎笛、 小提琴2、中提琴、大提琴 1905 年
鋼琴三重奏曲
Trio
4 小提琴、大提琴、鋼琴 1914 年
小提琴與大提琴之奏鳴曲
Sonate pour violon et violoncelle
4 小提琴、大提琴 1920-1922 年
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
Berceuse sur le nom de Gabriel Fauré
1 小提琴、鋼琴 1922 年
吉普賽人
Tzigane
1 小提琴、鋼琴 1924 年
小提琴奏鳴曲
Sonate pour violon et piano
 3 小提琴、鋼琴 1923-1927 年

*從上方表格,同時能看出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1923-1927 年),亦是拉威爾所有含弦樂之器樂室內樂作品中,寫作時間花費最長之一首。

 

拉威爾 總作品整理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創作背景

由於第一號遺作是後來才被發掘出版,故創作時期之背景已不可考,故後續創作背景均以第二號奏鳴曲為主。

從本曲創作年份(1923-1927)來看,拉威爾於創作第二號奏鳴時期,於 1922年 至1928年間,經常出國於世界各地旅行及巡迴演出,因此他的音樂創作中增加不少了異國素材(例如爵士音樂的影響最為明顯)。同時期與《小提琴奏鳴曲》(Sonate poue Violon et Piano)接近之重要的作品另有:《小提琴與大提琴奏鳴曲》(Sonate pour Violon et Violoncelle)、 《吉普賽人》(Tzigane)、《兒童與魔咒》(L’Enfat et les sortleges)、《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Berceuse sur le nom de Gabriel Fauré)、管弦樂曲《波麗露》(Boléro)等等。

而拉威爾本身擅長之樂器是鋼琴,但是由於他不斷積極研究例如: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之無伴奏小提琴神作《24首隨想曲》op.1(24 Caprices),加上周遭幾位好友都是演奏名家,所以拉威爾越來越能準確地捕捉弦樂演奏者精彩而準確的語法來進行創作。

在第二號創作前,可以再提到另外一首《吉普賽人》(Tzigane):

拉威爾於 1922年倫敦音樂會上遇見了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葉莉‧達拉妮是匈牙利的小提琴大師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之孫外甥女,傳承了 姚阿幸一派之高超演奏技巧,據說什麼曲目都難不倒她。所以 拉威爾為她創作了著名炫技樂曲《吉普賽人》(Tzigane),於 1922年開始創作, 1924年 4月 23日完稿。

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這段精彩的創作故事與樂曲介紹,蹦藝術亦有專文整理喔~請見下方延伸閱讀文章↓。

延伸閱讀:


第二號奏鳴曲 首演花絮

拉威爾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法國小提琴家好友 艾蓮娜.約丹-莫杭居 (Hélène Jourdan-Morhange, 1888-1961),但因為艾蓮娜因得風濕病最終無法擔任演出,後來由羅馬尼亞小提琴家 安奈斯可(George Enescu, 1881-1955)擔任首演小提琴演奏者,鋼琴是作曲家 拉威爾本人。首演於 1927年 5月 30日,法國巴黎艾拉爾音樂廳(Salle Érard)舉行。本曲首演獲得盛大之成功。

拉威爾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法國小提琴家好友 艾蓮娜.約丹-莫杭居 (Hélène Jourdan-Morhange, 1888-1961),照片中間女性。

 

艾蓮娜於拉威爾過世之後,回憶奏鳴曲之創作過程:「他(拉威爾)對於所有能使用之演奏技巧皆充滿興趣,並且極力想知道小提琴之能力範圍可表現的最高境界。」(Everthing to do with technique interested him and he wanted to know the violin’s most extreme capabilities.

⋯我記得當時他正在寫作他的《小提琴奏鳴曲》,而我時常習慣前往幫助他抄寫聲部,並提供弓法與指法。」(...I remember the time when he was writing hi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and I often used to go and help him copy out parts and put in the bowings and fingerings.)

 

下方照片為拉威爾與朋友們的聚會,照片最左方女士為 艾蓮娜.約丹-莫杭居 (Hélène Jourdan-Morhange, 1888-1961):

From left to right: Hélène Jourdan-Morhange (1888-1961), Madeleine Grey (1896-1979), Germaine Malançon and Maurice Ravel (1875-1937).

 

曼紐因對首演前的回憶

關於首演前之花絮,小提琴演奏家 曼紐因(Yehudi Menuhin, 1916~1999)也曾提供了一段非常有趣之回憶,那時他正在巴黎與 安奈斯可學琴,當時碰到的一段插曲:

「莫里斯‧拉威爾突然地闖進我們之間(曼紐因與老師 安奈斯可),他一併帶來之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樂譜,上面墨水仍未乾。看似是他的出版商-杜蘭,希望能馬上聽到此樂曲⋯。於是, 伴隨著 拉威爾本人之鋼琴伴奏,安奈斯可隨即視奏了此複雜作品,他們有時因需講解說明而暫停演奏。後來 拉威爾表示練習告一段落,但 安奈斯可建議他們再從頭至尾演奏一次,此次演奏時,安奈斯可將手抄譜放置一旁並且憑記憶拉奏全部樂曲。」

Yehudi Menuhin:「Maurice Ravel suddenly burst into our midst, the ink still drying on a piano-and-violin sonata which he had brought along. It seemed his publisher, Durand, wished to hear it immediately. . . . Then, with Ravel at the piano, sight-read the complex work, pausing now and again for elucidation. Ravel would have let matters rest there, but Enesco suggested they have one more run-through, whereupon he laid the manuscript to one side and played the entire work from memory.」

1927年開始,曼紐因赴巴黎追隨 安奈斯可學習。

1927年夏天開始,曼紐因開始追隨羅馬尼亞小提琴家/作曲家 安奈斯可學習,這是當年兩人難得的珍貴合照。In the summer of 1927, Menuhin began to study with the famed Romanian composer and violinist Georges Enesco.

 

爵士音樂之影響

由於造訪美國旅行演奏,拉威爾有機會與各界音樂人式碰面,包含了當時想拜師的 喬治.蓋希文。當時已經是著名爵士音樂作曲家的蓋西文,曾想向拉威爾拜師,但被拒絕了。拉威爾的理由是不想讓蓋西文失去原本的創作力, 但兩人成為好友。據說當蓋希文提出要學習作曲時,拉威爾問了蓋西文作曲的收入,還開玩笑地回覆「你賺的錢遠遠多多於我,應該是我向你學習才對…」

爵士音樂對拉威爾非常有吸引力,後來他所創作的「左手鋼琴協奏曲」以及「G大調鋼琴協奏曲」,均明顯反映出到爵士音階與樂風的影響。

照片:拉威爾與蓋希文

1928.03.07. 拉威爾與蓋希文終於見面 Maurice Ravel (at the piano below, with Gershwin himself at right)

 

照片:拉威爾 與 爵士樂團指揮 保羅·懷特曼合照。 (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 1890-1967)就是 蓋希文著名《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的首演指揮家。)

拉威爾 與 保羅.懷特曼 合照 | Maurice Ravel & Paul Whiteman

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1897)

單樂章 曲式簡表
↓點按下方藍色字體段落,直接聽音樂

結構 段落 小節
呈 示 部 第一樂念 1-33
過門 34-39
第二樂念 40-63
結束樂段 64-73
第一主題再現 74-80
發 展 部 動機發展 I 81-120
動機發展 II 121-169
動機發展 III 170-200
再 現 部 第一樂念 201-215
第二樂念 216-233
結束樂段 234-243
尾奏 244-2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wjQXrpffQ

 

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1897)
精彩演奏版本
Kavakos Leonidas & Yuja Wang
Live' at Carnegie Hall(20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v0DfeBpTE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19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bffshku0k

 

第一樂章 曲式簡表
↓點按下方藍色字體段落,直接聽音樂

結構 段落 小節
呈 示 部 第一主題 1-33
過門 34-47(第三拍止)
第二主題 47(第四拍起)- 86
結束樂段 86(第四拍起)- 96
發 展 部 動機發展 I 97-107
動機發展 II 108-132
動機發展 III 133-172
再 現 部 第一主題 173-208
結束樂段 209-224
尾奏 225-232

 


第二樂章 曲式簡表
↓點按下方藍色字體段落,直接聽音樂

段落 樂段 小節
導奏 1-10
I A 11-36
B 37-53
A’ 54-63
II C 64-77
D 78-94
III E 95-109
E’ 110-120
IV D’ 121-129
D’’ 130-137(第一拍止)
尾奏(A’) 137(第二拍起)-145

 


第三樂章 曲式簡表
↓點按下方藍色字體段落,直接聽音樂

結構 段落 小節
呈 示 部 導奏 1-14
第一主題 15-45
過門 46-51
第二主題 52-84
結束句 85-88
發 展 部 動機發展 I 89-114
動機發展 II 115-138
再 現 部 第一主題 139-154
高潮樂段 155-176
尾奏 177-194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1927)
精彩演奏版本

Bomsori Kim & ChangYoung Shin
Ravel's Violin Sonata No. 2 on the composer's 143rd birthday.

才藝兼備的南韓小提琴家 Bomsori Kim 김봄소리,是 2016年 維尼奧斯夫基國際小提琴大賽第二名、2015年 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賽桂冠 與 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第五名,以及 2013年第六十二屆ARD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第二名得主。演奏細膩精湛,近年之錄音也獲得國際間一片好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2mZ8PGqbU

 

Janine Jansen & Itamar Golan 

來自荷蘭的美麗小提琴演奏家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 b.1978),是 iTunes下載女王,唱片暢銷,音樂會場次豐富,蹦藝術也曾撰文介紹,詳細請見專文,延伸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sfXRVKZ2k


附錄. 兩首奏鳴曲之樂譜

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1897)

 

 

延伸閱讀: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生平簡介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帕胡德談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 第2號管弦組曲 長笛獨奏詮釋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白建宇 2019' 台北鋼琴獨奏會 – ⟪蕭邦的無言歌⟫

【BON音樂】白建宇 2019' 台北鋼琴獨奏會 – ⟪蕭邦的無言歌⟫
Kun Woo Paik 2019 Taiwan Recital - Chop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國際知名鋼琴家 -白建宇(Kun Woo Paik )

 

國際樂評

名副其實且值得信賴的藝術大師、鋼琴怪傑、完美的音樂家」 --- 《費加洛報》

 

電閃雷鳴,能喚醒古老傳奇中的幽魂」--- 《紐約時報》

 

白建宇會是『新一代的布梭尼』嗎?」《號角》雜誌

 

他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法蘭克福彙報》

 

對於白建宇來說,演奏李斯特的作品,是一次神秘之旅,是一種把他的聽眾引向作品核心的方式,去感受它們本質的律動……」---《馬丁報》

 

白建宇的戲劇感、睿智、對細節的掌握、富有內涵的和絃和極致靈活的技巧均值屬非凡。」---《獨立報》


國際知名鋼琴家 白建宇(Kun Woo Paik, 1946 - )現定居法國巴黎,生涯曾獲數個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其中最著名的是 1969年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2010年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多年來以獨奏與協奏活躍於全球樂壇。

他的演奏曲目甚廣:從巴哈到現代史塔克豪森,從布梭尼到史克里亞賓、拉赫曼尼諾夫,從李斯特到梅湘,幾乎無所不包。

白建宇自稱是「鍵盤上的巡禮者」,不僅具有令人驚歎的技巧,而且擁有出色的音樂感染力。然而他的演奏卻不以炫技為主要訴求,反而以誠懇謙和的態度,豐富的音色層次,帶領聽眾體會音樂真實的感動。

他的蕭邦極富詩意且色彩豐富,欣賞時非如油畫般的厚重,而是展現出如水彩畫的輕盈,具體表現了蕭邦於音樂中如詩如畫的華美瑰麗與落英繽紛,動人心弦。

白建宇的唱片錄音更是愛樂者與樂評家的最愛。知名的系列有:全球評價甚高的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以及 1993年榮獲法國「金叉獎」的 普羅高夫鋼琴協奏曲;於 Decca 公司錄製的 布梭尼/巴赫改編曲目以及 佛瑞作品專輯,均贏得法國所有的主要獎項。另外,他與指揮家 維特(Antoni Wit)/華沙愛樂合作發行了蕭邦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全集。2005年至 2007年,白建宇亦在 Decca 公司錄製發行貝多芬全套32首鋼琴奏鳴曲,《獨立報》的 Rob Cowan 評論:「白建宇的戲劇感、睿智、對細節的掌握、富有內涵的和絃和極致靈活的技巧均值屬非凡。」,白建宇也曾於全球知名的各大表演音樂廳演出以及眾多樂團協奏演出。

鋼琴家白建宇小檔案
1946年 3月 10日出生於韓國首爾。曾就讀紐約茱莉亞音樂院。十歲時與韓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個人首場音樂會,演出格里格鋼琴協奏曲。後就讀紐約茱莉亞學院,並曾於英國倫敦及義大利學習。

1969年 義大利布梭尼國際大賽 金牌獎 / Ferruccio Busoni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1971年 美國納姆柏格國際大賽 首獎 / Naumburg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今年73歲的白建宇大師,多年來演出錄音演出無數,是國際樂壇最重要的鋼琴名家。

 

2019年 最新白建宇 蕭邦 ⟪夜曲⟫ 全集 封面

 

我總覺得 蕭邦活在憂傷裡

白建宇本人怎麼說這張最新專輯呢?

「我對蕭邦最感到好奇的,就是他的內在感受與心理細節是什麼,這就是我在演奏裡最想呈現的。」

「那些聲音必須藉由最自然的方式來表達。拿 貝多芬或 普羅高菲夫等人的鋼琴曲來比較,他們是用鋼琴來製造出心中希望的聲響,但是對 蕭邦而言,鋼琴始終是以其自身最原始的音色發聲。

旋律由許多音符組合而成,而我覺得那之中的每一個音都有它自己的生命。特別是當我在彈奏蕭邦的夜曲時,我感到每個活生生的音符都彼此聯繫著,然後它們連接成旋律,最後化為音樂。

~from 白建宇 蕭邦《夜曲》錄音製作特輯 EPK ,白建宇親自講述。

 

 DG 唱片公司為他製作的「回到蕭邦的精髓!」(쇼팽의 본질로 돌아오다! )影片,看了真有 fu 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kA1QGSlrU&fbclid=IwAR0iIaUzGJhP0pXRidh-BznIGNjA4Q9ecncv2dXgkP-kJ4YAMpc8cwibZ4c


2019' 白建宇台北鋼琴獨奏會

⟪蕭邦的無言歌⟫ 海報

2019' 白建宇 台北鋼琴獨奏會 – ⟪蕭邦的無言歌⟫

 

2019' 台北鋼琴獨奏會 
 ⟪蕭邦的無言歌⟫

日期:2019/04/06 (六)19:30 pm
地點:台北 國家音樂廳
售票連結:https://reurl.cc/34r9O

演出曲目:
蕭邦:升F大調第二號即興曲,作品36
F. Chopin: Impromptu No. 2 in F-sharp Major, Op. 36
蕭邦:升F大調第五號夜曲,作品15之2
F. Chopin: Nocturne No. 5 in F-sharp Major, Op. 15 No. 2
蕭邦:升c小調第七號夜曲,作品27之1
F. Chopin: Nocturne No. 7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1
蕭邦:降A大調波蘭幻想曲,作品61
F. Chopin: Polonaise-fantaisie in A-flat Major, Op. 61
蕭邦:F大調第四號夜曲,作品15之1
F. Chopin: Nocturne No. 4 in F Major, Op 15 No.1
蕭邦:c小調第13號夜曲,作品48之1
F. Chopin: Nocturne No. 13 in c minor, Op. 48 No. 1

------------中場休息------------

蕭邦:F大調華麗的圓舞曲,作品34之3
F. Chopin: Valse brillante in F Major, Op. 34 No. 3
蕭邦:降G大調圓舞曲,作品70之1
F. Chopin: Valse in G-flat Major, Op. 70 No. 1
蕭邦:降E大調華麗的大圓舞曲,作品18
F. Chopin: 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Op. 18
蕭邦:降E大調第16號夜曲,作品55之2
F. Chopin: Nocturne No. 16 in E-flat Major, Op. 55 No. 2
蕭邦:降A大調第十號夜曲,作品32之2
F. Chopin: Nocturne No. 10 in A-flat Major, Op. 32 No. 2
蕭邦: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作品23
F. Chopin: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年輕時的回憶

感謝鵬博藝術提供文字

國際知名鋼琴家 -白建宇(Kun Woo Paik )/ 攝影.林仁斌

 

「當我七歲的時候,我們家買了一架鋼琴。我母親開始在家裡教學生鋼琴,而我也開始自己跟著彈,那時只是在模仿她的學生們。我想我父母大概是看到我的進度比起其他學生還快上許多,加上我並沒有上課,所以他們覺得我或許有點天份吧。」

那白建宇得到父母的允許,可以到「音樂咖啡館,在那裡愛樂者可以聆聽黑膠唱片一整天,我還記得在那裡聽了蕭邦的協奏曲、貝多芬的交響曲、布拉姆斯的交響曲。當我白天在咖啡廳聽到了什麼,晚上回家之後就會把它給彈奏出來。對我來說,用鋼琴表達自我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了。」白建宇特別回憶起他聽到魯賓斯坦、巴克豪斯、布萊勞夫斯基(Alexander Brailowsky)與塞爾金的唱片;

當然,那時候在首爾也有音樂會,「塞爾金、魯賓斯坦、史瓦茲柯芙與塔克(Richard Tucker)來到南韓──史瓦茲柯芙來南韓開獨唱會!──,那真是太棒了,即使當時我們還沒有像樣的音樂廳!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塞爾金在演奏時,音樂廳的燈可能因為電力不穩或什麼因素全都熄滅了,而他竟然在黑暗中繼續演奏!」

「當我20多歲時,南韓政府將我送到紐約。當時我還不覺得我會成為一名鋼琴家,但人們一直和我說,要我一直練下去。羅西娜.列文涅(Rosina Lhevinne)為我在茱莉亞音樂院取得了一個學籍,但我考慮了很久才決定到茱莉亞音樂院。一到那裡,他們就要求我彈《展覽會之畫》、《帕格尼尼狂想曲》,彈拉威爾的協奏曲;我那時候太小了,實在無法了解這些曲子,所以在紐約一開始那段時間,我只想遠離鋼琴。

不過對音樂的喜愛,還是我把拉到了其他領域去-聲樂伴奏、室內樂、歌劇伴奏,甚至芭蕾舞伴奏,所有的東西都好,就是不想要多看貝多芬的奏鳴曲一眼。列文涅夫人那時候經常唸我:『為什麼你不練習呢?』事實上做為最年輕的學生之一,我認為她的鋼琴演奏課是最自然的-注重基本的技巧、基本的曲目。在我的眼中,她就是舒曼、蕭邦、布拉姆斯。」

「身為學生,我想要多聽而且多看任何事物。」白建宇的演出曲目裡,從巴赫到史托克豪森。

他除了在列文涅的課堂之外,也在倫敦拜師伊洛娜.卡波斯(Ilona Kabos),在義大利向圭多.阿戈斯蒂(Guido Agosti)與肯普夫學琴。「阿戈斯蒂對我而言如同啟示,從李斯特到布梭尼的作品都是。至於肯普夫,當然是去和他學習貝多芬作品,他的貝多芬作品詮釋是你所能聽到最高貴的那一種。他很謙遜、優雅,如此地有教養,同時他的思考又如此深邃。阿戈斯蒂則是充滿想像力,而他的想像力是如此具有力量,表現在鋼琴演奏上是如此不同凡響。我想他們兩位都各自對我帶來極大的影響,他們為我開了這道門。」卡波斯則幫助白建宇增加交流與溝通的技巧。

在錄音方面,白建宇對於俄羅斯音樂有特殊的情感  - 史克里亞賓、普羅高菲夫、穆索斯基、拉赫曼尼諾夫。他提到了在 Naxos 灌錄的普羅高菲夫的協奏曲。「我想我是試圖在西方音樂之中找到我的定位吧!俄羅斯的溫度似乎與韓國接近;我們也都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有禮貌且害羞的民族。如果你有看世界盃,他們都是很外向、容易興奮且情緒化的。」

我很享受與這種音樂家交談的過程,「你看看所有這些鋼琴家-潘德瑞夫斯基、霍洛維茲、塞爾金、米開蘭傑里、阿勞-你可以感覺到這些人是住在音樂裡的;而現在你所聽到絕大多數的表演者,則是住在音樂外的。」

 

國際知名鋼琴家 -白建宇(Kun Woo Paik )/ 攝影.林仁斌

 

白建宇的論點下得其實非常貼切:現在的音樂家有太多旅行演出,太少時間用來準備讀譜,「我喜歡把時間空下來與家人一起,花點時間閱讀,花點時間思考。」

對白建宇而言,直接交流是很重要的:「音樂不是純粹智識的,而我們分析得太多了。伯恩斯坦是少數可以解釋音樂,同時帶給人們愉悅的音樂家。我討厭去聊第一主題、第二主題云云,這與音樂關連實在不大。音樂是要與他人內心觸動的,如果它不能先觸動我,那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做音樂。」

 

國際知名鋼琴家 -白建宇(Kun Woo Paik )/ 攝影.林仁斌

 

在接受《廣州日報》的訪問裡,白建宇也提到自己年情時是如何接近音樂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經過多年從唱片、現場演奏會、老師等方面學習後,突然覺得我需要把自己放空,『忘掉』我所有所學而發展我自己的鋼琴演奏語言與意識觀。我必須獨立思考演奏背後的邏輯與道理,更重要的是,我必須傾聽我的心,我能夠為音樂帶來什麼?而什麼又是『我的音樂』?於是,我決定退出舞台數年而住到法國鄉間,我把自己鎖在屋子裡,讓我必須直接且誠實地面對音樂。

那是我人生中非常特別的一段時光,我整個人都沉浸在樂譜裡,把自己奉獻給音樂。在法國的那幾年真是我人生的轉折點。當然了,我現在在法國生活很多年了,法國的文化和法國人的思想似乎也融入我生活中了。除了法國音樂,我對法國的其他藝術,像繪畫、攝影、文學等都非常感興趣,我也很喜歡法語。這些都對我演奏法國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白建宇的現場 蕭邦前奏曲 Live'
Frédéric Chopin:Preluder op.28 no. 4  in e-Min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bV9OUjvVHw

 

筆者幫白建宇拍攝過兩次彩排紀錄,這是他演奏時的手。

國際知名鋼琴家 -白建宇(Kun Woo Paik )的手 / 攝影.林仁斌

 

音樂攝影的緣份

白建宇非常喜歡我幫他拍的照片,除了後來指定成為他與 國家交響樂團 (NSO)的音樂會海報之外,見面還會主動說說話聊聊天,開心之餘真的覺得是音樂攝影所帶來的緣份啊~也要謝謝鵬博的安排,台灣才有機會多次欣賞大師的現場音樂會  

筆者於 2017年 5月 3日,國家音樂廳彩排時段與白建宇大師合照

 

延伸閱讀: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音樂美酒與蕭邦 - 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下)

【BON音樂】音樂美酒與蕭邦 - 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下)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Pianist – Yukio Yokoyama 2 of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這是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2019年訪台舉辦「全本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目全集」音樂會介紹之第二篇文章;本篇將著重在 橫山幸雄的生活面、演奏以及曲目介紹。

如欲了解更多音樂家的生平與介紹,請參閱 蹦藝術 | BONART 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推薦:

【BON音樂】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上)其人其事


貼近音樂家的生活 

美酒.美食.餐酒會

今天這篇文章要繼續帶大家更了解音樂家的生活面,認識更全方位的橫山幸雄:

話說擁有葡萄酒品酒師執照的橫山幸雄,除了出眾的鋼琴演奏之外,最愛的應該是品酒與美食了。

雖然大家都說不需要為了喝牛奶去「買個牧場」或「養一頭牛」...XD,不過橫山幸雄居然為了美食與美酒開了兩家意大利餐廳:【Ristorante PEGASO】(東京澀谷)和【J. Ristorante Chimera】(京都祗園)!完全將他在音樂上的執著落實在生活上~

【Ristorante PEGASO】餐廳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橫山幸雄與美食樂友們專屬的「美食餐酒音樂會」。下圖就是 2019年2-6月【Ristorante PEGASO】餐廳每月舉辦的橫山幸雄餐酒音樂會,舉辦的當日有午餐與晚餐兩場,筆者簡單翻譯下方音樂會文宣的日文內容:

「橫山幸雄 鋼琴 午餐/晚餐 音樂會。各種作曲家的音樂樂曲,您可充分享受橫山幸雄的音樂、解說與談話,品嚐特殊而美味的料理,是 Pegaso 餐廳獨有的奢華活動~讓我們邀請您參加音樂和美食之旅。」

2019年5-9月【Ristorante PEGASO】餐廳每月舉辦的橫山幸雄餐酒音樂會

 

這種精緻又生活化,一邊享用美食套餐又能與音樂家近距離會面,聽音樂家從生活到音樂談天說地的分享會,其實是場場爆滿喔~

橫山幸雄「美食餐酒音樂會」的現場照片(取自網路)

在音樂會演奏前,橫山幸雄老師總會親自解說今天的曲目,演奏期間不用餐,餐酒都在演奏活動結束後開始上。

 

也就是先欣賞音樂與解說之後,再繼續以美食美酒彼此交流剛剛聽到的音樂。筆者認為橫山老師致力讓古典音樂生活化,更貼近大眾,讓古典音樂不是那麼有距離感,這樣的實際行動真的是非常棒的活動,難怪每個月都有固定粉絲會來捧場。

 

橫山幸雄對於各種葡萄酒有深刻的認識,喜愛品酒,具有專業的葡萄酒師資格(連維基百科上面都寫出來了~XD)。因為他留學法國而養成了對於葡萄酒的喜愛,私人收藏葡萄酒更是達到千支以上。至今經常回到法國巴黎演奏教學的他,更是對於各個葡萄酒產區、品種與各種風味都如數家珍;他也喜歡與愛樂與品酒同好人士分享各種酒類知識與搭配,所以在他設計的「美食餐酒音樂會」上,「音樂」、「美食」、「美酒」更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

 

超大香檳

 

給與會人士品嚐的葡萄酒,品項種類都針對美食精選過:

 

實際環境之照片(照片取自網路)

 

 

因為是標榜專業的葡萄酒義大利餐廳,所以每道主食都會搭配不同酒款,讓味蕾得到最大滿足~

 

讓我們來看一下「美食餐酒音樂會」菜單範例:

■勝浦産メバチマグロとトンブリのタルタル 鎌倉大根とカラスミ、からし菜を合わせて
■魚醤でマリネした宮崎産赤ヤガラのヴァポーレ レンコン餅とイクラ ルッコラのソース
■十勝全粒粉の手打ちタリアテッレ 鳥取産ズワイ蟹と芹の軽いトマトソース
■広島産牡蠣のソテーをのせた平茸のリゾット
■十勝産仔牛内もも肉の低温ローストと秋トリュフ 蜜芋のアグロドルチェ
■栗のクロスタータ みかんのジェラート

中文翻譯:

■勝浦産短鮪 地膚子塔塔醬 鎌倉產蘿蔔 烏魚子 芥菜

■魚醬醃製的宮崎產紅煙管魚(用蒸的) 炸蓮藕片加鲑鱼卵 芝麻菜青醬

■十勝地方全麥粉手工義大利寬麵 鳥取縣產松葉蟹 芹菜加少許番茄醬

■廣島縣產煮牡蠣 +袖珍菇義大利燉飯

■十勝地方產小牛肉大腿肉(低溫燒烤) 加松露 糖醋醃蜜薯

■義大利栗子餡餅 義式蜜柑冰淇淋

 

佐餐酒 範例

(嗚嗚,為什麼我看得懂這麼邪惡的酒標,光是這瓶網路上標價要 1908美金啊...)

 

這張照片很珍貴,猜猜這手持酒杯的手,是誰的呀?(提示:鋼琴家...XD)



我想對於愛好各類葡萄酒與美食的朋友們,光是看到這邊應該都已經受不了了...幸好筆者一邊喝著紅酒配著香烤雞腿排,這下才能穩定心神繼續寫稿(大誤~XD)

 

如果您已經受不了,那這個資訊會很有用:【Ristorante PEGASO】餐廳地點就位於東京澀谷區「表参道駅」站附近。

【リストランテ ペガソ(RISTORANTE PEGASO)】餐廳 - 位於東京澀谷區「表参道駅」站附近

 

點按下圖 ↓可進入 Google Map 地圖

 

【Ristorante PEGASO】餐廳當然有專門的葡萄酒販賣部門,從挑酒到餐酒搭配都非常講究:

點按下圖 ↓可進餐廳網站

 

 

 

 

橫山幸雄「美食餐酒音樂會」在日本非常有名,也有知名美女美食部落客慕名而來音樂會(取自網路)


 

橫山幸雄的粉絲遍及日本各地與年齡層,大家都喜歡他

 

除了「美食餐酒音樂會」之外,橫山幸雄也出席在各種不同的慶典場合,對於音樂演奏,他更經常抱有「只要有觀眾,一定演奏」的心情。

讀者們可能覺得像他這樣的知名音樂家,是不是會非常挑惕演奏的場合或場地?但實際情況卻相反,只要有好的聽眾與適當的場合,就能有機會聽到橫山幸雄的演奏,這也是他醉心於音樂,樂於推廣不拘小節之處。(只能比個讚~)

 

蹦藝術於2019年組團親訪橫山幸雄之《PEGASO》餐廳

蹦藝術 | BONART 橫山幸雄美食音樂會應援團」這也是首次有台灣來訪的團體喔~我們一行於午間抵達橫山幸雄老師位於表參道南青山附近的《PEGASO》餐廳: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年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我也代表全團,送給橫山老師來自台灣的美食小點,感謝橫山老師今天精彩的演奏與親切的與團員們交流: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然後就是一陣全團的簽名+合照,族繁不及備載~實在太幸福啦~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四大協奏曲一場搞定

體力 記憶力超群

即使是在日本這樣的超級古典音樂熱門國家, 10小時的超大型的音樂會其實也非常少見,因此橫山幸雄憑藉著過人的毅力與開創新局的決心,不斷挑戰自己的紀錄。而除了 10小時以上的音樂會之外,他的一場音樂會「四大協奏曲」計畫,也是讓人嘖嘖稱奇: 2015年他創下單場音樂會中連彈「四大鋼琴協奏曲」的紀錄(貝五、蕭邦一、柴一、拉二)。

正常音樂會往往像這樣的重量級曲目只會安排一首,但橫山幸雄就是願意一次挑戰四首,而且能夠票房完售加上挑戰成功,全場日本人起立致敬(很難得喔~有去過日本聽音樂會就知道他們平時音樂會鼓掌表現真的很含蓄...XD)

 

「四大協奏曲」音樂會海報

 

「四大協奏曲」節目單曲目

 

與丹麥國家交響樂團協奏演出貝多芬 第五號 ⟪皇帝⟫ 鋼琴協奏曲

 

2018年 12月27日 於東京舉行獨奏會,照例是三段節目的超長曲目音樂會。其中第二部的 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 是橫山幸雄自己的改編版本,也顯現出他對於編曲的熱衷。

 

2018年 1月 20日,單場又是「四大鋼琴協奏曲」(蕭邦一、蕭邦二、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拉二):

 

2018年 11月 25日,他又再次單場挑戰「四大鋼琴協奏曲」(柴一、拉二、普三、拉三):


當天音樂會的現場 Post

 

當然,各式慶典場合同樣少不了他的演奏,實在佩服~


完整蕭邦鋼琴與樂團作品,移植台灣演出

2019年 5月 3日、4日、5日三天(本文章為 3月20日寫作),橫山幸雄再次規劃了 「横山幸雄“入魂のショパン”」(「傾盡全力的」蕭邦音樂會),這次他要用連續三天的音樂會規格,以更完整的 240首樂曲(包含鋼琴獨奏曲、藝術歌曲、室內樂作品與完整協奏曲等型態再次帶來「全本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目全集」,以慶祝蕭邦 210歲誕辰以及他從 2010年起不斷進行的各種形式蕭邦音樂會的十年里程碑。

對於許多人來說,蕭邦的音樂旋律與和聲纖細,樂思豐富,呈現出如詩般的意境;但對鋼琴家橫山幸雄來說,他形容蕭邦的協奏曲是「色彩繽紛」的,而蕭邦的音樂更是他傾盡一切,投注完整生命的一切:

蕭邦用了 39年完成這些作品,我要用三天完整的時間完成全部的演奏。」橫山說。

而今年六月在台灣,更感謝主辦單位「 K Art Production」的安排,讓台灣觀眾能接續日本之後,現場欣賞奏這套從未在台灣出現過的「全本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目全集」完整演出。

先介紹音樂會曲目與資訊如下:

 

蕭邦210周年誕辰紀念/橫山幸雄全本蕭邦鋼琴協奏曲

6 / 22 (六))19:30 台中歌劇院 大劇院←音樂會資訊請點按)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作品2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 11

6/23 (日) 14:30 臺北國家音樂廳←音樂會資訊請點按)

蕭邦:《唐‧喬望尼》主題變奏 作品2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作品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作品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作品2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 11

演出音樂家與樂團:
指揮│ 莊文貞
鋼琴│ 橫山幸雄
長榮交響樂團

●台中節目全長約 115 分鐘(6/22)、含中場休息20分鐘。
●台北節目全長約 180 分鐘(6/23),含兩次中場休息各20分鐘。

台北場 演出前導聆欣賞:
6/23(日)下午 13:40~14:20
地點 : 台北國家音樂廳一樓大廳
主講人 : 焦元溥 博士
入場方式:13:30開放入場,請持6/23(日) 票券從音樂廳一號門檢票入場

 

台灣也有會後見面酒會

這次音樂會,主辦單位將日本特有的音樂會後見面會,完整移植到台灣。

●台北場持5000元以上(折扣前金額)之觀眾可於演出結束後 PM5:45-7:00至國家音樂廳四樓交誼廳參加與鋼琴家橫山幸雄見面酒會。義大利酒品由越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提醒您喝酒請勿開車。

據說已經有日本粉絲從日本訂票,準備飛來台灣參加。所以台灣觀眾們如果想體驗這種日式音樂會風潮,也可以考慮購票參加音樂會+見面會,相信一定會是難忘的體驗。

日文音樂會資料

ピアノの詩人 ショパン生誕210周年記念
ギネス世界記録認定ピアニスト 横山幸雄
ショパンピアノ全曲協奏曲 台湾公演

指揮/莊文貞
ピアノ/横山幸雄
楽団/長栄交響楽団

6/22(土)PM7:30
台中公演
台中国家歌劇院 大劇場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2番 ヘ短調 Op.21
ショパン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Op.22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1番 ホ短調 Op.11

6/23(日)PM2:30
台北公演 国家音楽ホール
ショパン:ドン・ジョヴァンニの「お手をどうぞ」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変ロ長調 Op.2
ショパン /ポーランドの民謡の主題による幻想曲 イ長調 Op.13
ショパン / 演奏会用ロンド「クラコヴィアク」へ長調 Op.14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2番 ヘ短調 Op.21
ショパン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Op.22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1番 ホ短調 Op.11

ピアノの詩人ショパンは、来る2020年に生誕20周年を迎えます。主催部門では特別に、1日に18時間連続で212曲のショパン作品を演奏し、ギネス世界記録を達成した日本の有名ピアニスト 横山幸雄氏を、台湾でのショパンと管弦楽団作品全集のコンサートのために招聘しました。

映画「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をご覧になったことはありますでしょうか。感動的な旋律の編章で映画に登場する、主人公「のだめ」が最後に楽団とともに演奏する楽曲こそが「ピアノ協奏曲 第1番 ホ短調 Op.11」なのです。深くじっくりと味わえる旋律は、無数の映画ファンの心をとらえ、とろかしました。

「ピアノ協奏曲 第2番 ヘ短調 Op.21」も、ロマンチックで感動的な音楽的思惟に満ちています。アダージョの第2楽章を、ショパンは愛慕と思いに満ちた心情を譜面で表現しています。音楽会で1度に2曲のショパンのピアノ協奏曲が演奏されるのはは非常に貴重であり、すべての音楽ファンの皆様に、会場にて深く忘れがたい恋のロマンチックな楽章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るよう心よりご招待いたします。

日本人ピアニスト 横山幸雄氏はパリ国立高等音楽・舞踊学校 (CNSMDP)し、ピアノと室内音楽の最高の演奏の証明書を取得。同年には第12回ショパン国際ピアノコンクールにて第3位およびソナタ賞を受賞(当年は第1位の該当者なし)しました。

2010年ショパン生誕200周年記念で、横山幸雄氏は日本の各都市にてショパン作品全集のリサイタルを行いました。その中の音楽会にて、ショパンの全166曲の独奏曲を連続で演奏し、ギネス世界記録に「24時間でもっとも多い曲数を1人で弾いたアーティスト」として登録されました。またポーランド政府から「ポーランド政府より「ショパン・パスポート」を授与された芸術家でもあります。この栄誉は世界のショパン作品に対して非常にユニークな貢献や演奏、記録を持つアーティストに授与されています。

2011年横山幸雄氏はまた、1日での単独音楽会にて46曲のショパンの未出版作品を含む212曲のピアノ作品を連続で演奏しました。氏は「皆様にショパンへの理解をさらに深め、内心の奥深く触れていただけるよう願っています」と述べています。

2019年5月には連続3日間東京公演において、管弦楽団と室内音楽作品を含む全ショパン作品240曲の作品の世界初公演を開催しました。6月には台湾にてショパンと管弦楽団による全セットでの作品、台北会場にて6曲、台中会場にて3曲のコンサートを開催いたします。音楽ファンの皆様には、ショパンと管弦楽団による感動的な詩編を一度に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ます。

日本からいらっしゃるお客様のチケット購入方法について
まず両庁院チケット販売システムの一般会員へのご加入を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ご加入いただくと、クレジットカードでのチケットの予約購入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ります。私どもも電子チケットをご提供いたします。

両庁院システムのウェブサイトのホームページからの
www.artsticket.com.tw

会員登録とログイン方法:
ホームページ上部にある赤色の「會員專區(会員専用エリア)」に進み、「加入會員( 会員加入)」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オレンジ色の「申請會員(会員申請)」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ページ下部にある赤色の「一般會員(一般会員)」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申請情報
「登入帳號(アカウントのログイン)」:パスポート番号を入力
「會員密碼(会員のパスワード)」:8-10個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と数字を入力
「密碼確認(パスワードの確認)」:
「姓名(氏名)」
「性別(性別)」
「生日(誕生日)」
「電子郵件(Eメール)」
「通訊地址(ご連絡先の住所)」(海外の住所を選びクリックして入力)
「連絡電話(ご連絡先の電話番号)」
「行動電話(携帯電話番号)」

最後に「我已詳閱並同意(すでに閲読し同意します)」にチェックをして
下部にあるオレンジ色の「送出(送信)」を押せば
無料でご加入いただけます。

一般会員にご加入いただけば、クレジットカードにてオンラインでチケットをご購入いただけます。紙本でのチケットは、音楽会の前または当日にチケット販売サービスカウンターにて受け取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また電子チケットを選択し、提示しての入場も可能です。
いかなるご質問もkartaipei@gmail.comまでお問合せください。
facebook: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追加情報
●団体チケットは20枚で20%オフ
●台北、台中日本人学校の学生の皆様は10%オフ(当日学生証をご提示ください)
●早割チケットの期間3/14-4/14
チケット料金NT$1,500- NT$4,500以上2枚で15%オフ

台北会場 NT$5,000 VIPチケット・イベント内容
シートの位置:最高の音楽会のシートの位置をお選びいただけます。

優待内容:2回の幕間にお飲み物を無料で1回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ます。
       横山幸雄氏のサイン入りプログラムを入手できます。

イベント開催時間:6/23 PM 5:45-7:00
場所:国家音楽ホール 4階サロン
以下の6種類のイタリア製の酒類と軽食、ピアニスト横山幸雄氏との交流会と記念撮影を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ます。150席限定となります。
音楽会当日には日本語専用サービスカウンターが設置されます。

ART INFINI

Fb粉專連結
橫山幸雄 Yukio Yokoyama
https://www.facebook.com/pianistyokoyam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上)其人其事

【BON音樂】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上)其人其事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Pianist – Yukio Yokoyama 1 of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金氏世界紀錄日本鋼琴家 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b. 1971-)

 

橫山幸雄 小檔案
1990年第十二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三獎與蕭邦奏鳴曲詮釋獎得主。
金氏世界紀錄記載24小時以內,連續演出最多作品的藝術家保持者。
波蘭政府頒發授予「蕭邦護照」全球僅百位榮譽藝術家。
全盲天才鋼琴家 辻井伸行之授業恩師。
日本籍鋼琴家 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b. 1971- )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NSMDP), 1990年取得鋼琴與室內樂最高演奏文憑;同年榮獲第十二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第三獎(當年首獎從缺)與「最佳蕭邦奏鳴曲詮釋獎得主」。他亦是蕭邦國際大賽中有史以來最年輕獲獎的日本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曾獲日本文化部文化廳藝術獎文部大臣新人賞等多項國內榮耀,並曾獲波蘭政府所頒發之「蕭邦護照」榮譽。(此護照全球僅百位藝術家獲得,皆由波蘭政府認定於全球推廣蕭邦音樂最具代表性之藝術家)。

多年來 橫山幸雄始終保持熱力十足的演奏與衝勁,無論是現場音樂會或是唱片錄音,皆在日本受到高度好評:

 2010年舉辦紀念蕭邦200周年誕辰音樂會,並於其中一場連續演出蕭邦 166首鋼琴獨奏作品,被金氏世界紀錄記載「單場音樂會 24小時以內,連續演出最多作品的藝術家保持者」。

2011年橫山幸雄又在同一天單場音樂會連續演奏蕭邦 212 首鋼琴作品,包含 46首蕭邦從未出版的作品,再破金氏世界紀錄~他表示希望大家能更了解與接近蕭邦的內心深處。

他出版過的 CD在 Affairs Arts Festival與 International Liszt Record Grand Prix都獲得聲望極高的獎項;他錄製出版過的 CD包含;蕭邦全套作品,兩首蕭邦鋼琴協奏曲,貝多芬全本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號與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音樂會錄音,2013年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全本錄音,舒曼作品錄音,2015莫札特作品錄音,舒伯特全套即興曲,以及他個人25周年紀念 CD;2018年1月錄製,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音樂會錄音,2018年德布西前奏曲全集等,目前能在 NAXOS JAPAN網站 ART INFINI聽到。

鋼琴演奏也有金氏紀錄

一般說來,《金氏世界紀錄》(英語:Guinness World Records)給人的感覺總是跟體育競賽或是奇人奇事有關。不過當然也常常有一些讓人覺得逗趣的條目,例如:「世界身高最高的美國人」、「世界身高最矮的成年人」,又或者有些逗趣的項目如:「十分鐘之內能吃下多少熱狗」、「扔出雞蛋最遠距離」、「能堅持多長時間持續不斷地玩GTO電玩遊戲」等等。

今天筆者則是很正經地介紹鋼琴演奏項目中的一項非常難得紀錄:「單場音樂會 24小時以內,連續演出最多作品的藝術家」,這項厲害的紀錄保持人是日本鋼琴家 横山幸雄(Yukio Yokoyama)。

下圖為 2010年鋼琴家 横山幸雄為慶祝蕭邦 200歲誕辰,於日本創下 16小時內背譜連續彈奏 166首蕭邦作品的金氏世界紀錄照片。(當天音樂會從上午 9:00進行到凌晨 24:30)

2010年 鋼琴家 横山幸雄為慶祝蕭邦 200歲誕辰,於日本創下 16小時內背譜連續彈奏 166首蕭邦作品的金氏世界紀錄照片。

 

記者會現場照片(取自網路)


當年此舉可說是話題十足,一方面展現鋼琴家 橫山幸雄驚人的演奏實力與背譜能力,二方面他以 1990年第十二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三名與蕭邦奏鳴曲詮釋獎得主之姿,長年推廣蕭邦音樂,也是個人里程碑又一次的展現。

 

2011年 再破紀錄!

時隔一年,2011年即將滿40歲的 橫山幸雄再次宣布驚人計畫,他認為 39歲的自己來演譯詮釋 39歲即逝世的蕭邦,「不做就會來不及」,值得留下記錄。

這樣強大的使命感,讓他再次在 2011年 5月 3日於東京新宿之東京歌劇城(Tokyo Opera City),從早上 8點開演音樂會直至翌日凌晨 2點,以連續 18小時音樂演奏的方式,連續彈奏了 212首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的各式作品,甚至加上 46首 蕭邦從未發表的作品,甚至還包括一首 蕭邦 7歲時所創作之樂曲。

整個馬拉松式的音樂會活動可說是聞所未聞,開創新局,從未有音樂家能有過如此嘗試。滿腔熱血且毅力、體力驚人的鋼琴家 橫山幸雄做到了~驚人的是才時隔一年,他就再次打破自己所保持的「單場音樂會 24小時以內,連續演出最多作品的藝術家」紀錄!日本當時用「完全奏破全 212曲」之標題,還真是是「奏破」~真令人豎起大拇指讚嘆佩服。

一起欣賞音樂會海報:

2011年 橫山幸雄以連續演奏 212首蕭邦樂曲,再次奏破「24小時內獨自演奏最多樂曲的音樂家」紀錄。

 

2011年 橫山幸雄以連續演奏 212首蕭邦樂曲,再次奏破「24小時內獨自演奏最多樂曲的音樂家」紀錄。
2011年 破金氏世界紀錄 
212曲 曲目完全列表!

【第一部 パート1 (12曲)】朝8:00~

1 ポロネーズ ト短調 WN2 (1817) 
2 ポロネーズ 変ロ長調 WN1 (1817) 
3 ポロネーズ 変イ長調 WN3 (1821) 
4 ポロネーズ 嬰ト短調 WN4 (1824)   
5 ポロネーズ 変ロ短調 WN10 (1826) 
6 マズルカ ニ長調 (1820) 
7 マズルカ 変ロ長調WN7 (1826) 
8 マズルカ ト長調WN8 (1826) 
9 ロンド ハ短調 op.1 
10 マズルカ風ロンド ヘ長調 op.5 
11 ロンド ハ長調 WN15 (1828 op.73) 
12 ソナタ 第1番 ハ短調 op.4 

【第一部 パート2 (22曲)】午前9:25~ 

13 ドイツ民謡『スイスの少年』による変奏曲 
   ホ長調 WN6 (1824) 
14 葬送行進曲 ハ短調 WN9 (1828 op.72-2) 
15 エコセーズ ニ長調 WN13 (1826 op.72-3) 
16 エコセーズ ト長調 WN13 (1826 op.72-3) 
17 エコセーズ 変ニ長調 WN13 (1826 op.72-3) 
18 変奏曲 パガニーニの思い出 イ長調 WN16 (1829) 
19 コントルダンス 変ト長調 WN27 (1827) 
20 アレグレット 嬰ヘ長調 WN36 (1829) 
21 マズルカ イ短調 WN14 (1827 op.68-2) 
22 マズルカ ハ長調 WN24 (1829 op.68-1) 
23 マズルカ ヘ長調 WN25 (1830 op.68-3) 
24 マズルカ ト長調 WN26 (1830 op.67-1) 
25 ポロネーズ ニ短調 WN11 (1825-27 op.71-1) 
26 ポロネーズ ヘ短調 WN12 (1826-28 op.71-3) 
27 ポロネーズ 変ロ長調 WN17 (1829 op.71-2) 
28 ポロネーズ 変ト長調 WN35 (1830) 
29 ワルツ 変ホ長調 (1827) 
30 ワルツ ホ長調 WN18 (1829) 
31 ワルツ ロ短調 WN19 (1829 op.69-2) 
32 ワルツ 変ニ長調 WN20 (1829 op.70-3) 
33 ワルツ 変イ長調 WN28 (1829-30) 
34 ワルツ ホ短調 WN29 (1830) 

【第一部 パート3 (26曲)】午前10:50~ 
35 マズルカ 第1番 嬰ヘ短調 op.6-1 
36 マズルカ 第2番 嬰ハ短調 op.6-2 
37 マズルカ 第3番 ホ長調 op.6-3 
38 マズルカ 第4番 変ホ短調 op.6-4 
39 マズルカ 第5番 変ロ長調 op.7-1 
40 マズルカ 第6番 イ短調 op.7-2 
41 マズルカ 第7番 ヘ短調 op.7-3 
42 マズルカ 第8番 変イ長調 op.7-4 
43 マズルカ 第9番 ハ長調 op.7-5 
44 ノクターン ホ短調 WN23 (1827 op.72-1) 
45 ノクターン 嬰ハ短調 WN37 
  『レント・コン・グラン・エスプレッシオ-ネ』 (1830) 
46 ノクターン 第1番 変ロ短調 op.9-1 
47 ノクターン 第2番 変ホ長調 op.9-2 
48 ノクターン 第3番 ロ長調 op.9-3 
49 エチュード 第1番 op.10-1 ハ長調 
50 エチュード 第2番 op.10-2 イ短調 
51 エチュード 第3番 op.10-3 ホ長調 『別れの曲』 
52 エチュード 第4番 op.10-4 嬰ハ短調 
53 エチュード 第5番 op.10-5 変ト長調 『黒鍵』 
54 エチュード 第6番 op.10-6 変ホ短調 
55 エチュード 第7番 op.10-7 ハ長調 
56 エチュード 第8番 op.10-8 ヘ長調 
57 エチュード 第9番 op.10-9 ヘ短調 
58 エチュード 第10番 op.10-10 変イ長調 
59 エチュード 第11番 op.10-11 変ホ長調 
60 エチュード 第12番 op.10-12 ハ短調 『革命』

【第二部 パート1 (12曲)】昼12:30~ 
61 華麗なる変奏曲 変ロ長調 op.12 
62 ノクターン 第4番 ヘ長調 op.15-1 
63 ノクターン 第5番 嬰ヘ長調 op.15-2 
64 ノクターン 第6番 ト短調 op.15-3 
65 序奏とロンド 変ホ長調 op.16 
66 マズルカ 第10番 変ロ長調 op.17-1 
67 マズルカ 第11番 ホ短調 op.17-2 
68 マズルカ 第12番 変イ長調 op.17-3 
69 マズルカ 第13番 イ短調 op.17-4 
70 ワルツ 第1番 変ホ長調 op.18 
   『華麗なる大円舞曲』 
71 序奏とボレロ ハ長調 op.19 
72 スケルツォ 第1番 ロ短調 op.20 

【第二部 パート2 (22曲)】午後1:55~ 
73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 
   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変ホ長調 op.22 
74 マズルカ ニ長調 (1832) 
75 マズルカ 変ロ長調 WN41 (1832) 
76 マズルカ ハ長調 (1833) 
77 マズルカ 変イ長調 WN45 (1833) 
78 マズルカ ハ長調 WN48 (1835 op.67-3) 
79 ワルツ 変ト長調 WN42 (1832 op.70-1) 
80 ワルツ 変イ長調 WN47 (1835 op.69-1) 
81 カンタービレ 変ロ長調 WN43 (1834) 
82 プレリュード 変イ長調 WN44 (1834) 
83 幻想即興曲 嬰ハ短調 WN46 (1834-35 op.66) 
84 ラルゴ 変ホ長調 (1837) 
85 春 ト短調 WN52a (1838) 
86 変奏曲 ヘクサメロン 第6変奏 ホ長調 (1837) 
87 3つの新しいエチュード 第1番 ヘ短調 (1837) 
88 3つの新しいエチュード 第2番 変イ長調 (1837) 
89 3つの新しいエチュード 第3番 変二長調 (1837) 
90 マズルカ 第14番 ト短調 op.24-1 
91 マズルカ 第15番 ハ長調 op.24-2 
92 マズルカ 第16番 変イ長調 op.24-3 
93 マズルカ 第17番 変ロ短調 op.24-4 
94 バラード 第1番 ト短調 op.23 

【第二部 パート3 (21曲)】午後3:20~ 
95 ポロネーズ 第1番 嬰ハ短調 op.26-1 
96 ポロネーズ 第2番 変ホ短調 op.26-2 
97 ノクターン 第7番 嬰ハ短調 op.27-1 
98 ノクターン 第8番 変ニ長調 op.27-2 
99 即興曲 第1番 変イ長調 op.29 
100 マズルカ 第18番 ハ短調 op.30-1 
101 マズルカ 第19番 ロ短調 op.30-2 
102 マズルカ 第20番 変ニ長調 op.30-3 
103 マズルカ 第21番 嬰ハ短調 op.30-4 
104 エチュード 第1番 変イ長調 op.25-1 
    『エオリアンハープ』 
105 エチュード 第2番 ヘ短調 op.25-2 
106 エチュード 第3番 ヘ長調 op.25-3 
107 エチュード 第4番 イ短調 op.25-4 
108 エチュード 第5番 ホ短調 op.25-5 
109 エチュード 第6番 嬰ト短調 op.25-6 
110 エチュード 第7番 嬰ハ短調 op.25-7 
111 エチュード 第8番 変ニ長調 op.25-8 
112 エチュード 第9番 変ト長調 op.25-9 『蝶々』 
113 エチュード 第10番 ロ短調 op.25-10 
114 エチュード 第11番 イ短調 op.25-11 『木枯らし』 
115 エチュード 第12番 ハ短調 op.25-12 『大洋』
【第三部 パート1 (33曲)】午後5:30~ 
116 ノクターン 第9番 ロ長調 op.32-1 
117 ノクターン 第10番 変イ長調 op.32-2 
118 マズルカ 第22番 嬰ト短調 op.33-1 
119 マズルカ 第23番 ニ長調 op.33-2 
120 マズルカ 第24番 ハ長調 op.33-3 
121 マズルカ 第25番 ロ短調 op.33-4 
122 マズルカ イ短調 『ノートル・タン』 (1840) 
123 マズルカ イ短調 『エミール・ガイヤールへ』 (1841) 
124 スケルツォ 第2番 変ロ短調 op.31 
125 プレリュード 第1番 ハ長調 op.28-1 
126 プレリュード 第2番 イ短調 op.28-2 
127 プレリュード 第3番 ト長調 op.28-3 
128 プレリュード 第4番 ホ短調 op.28-4 
129 プレリュード 第5番 ニ長調 op.28-5 
130 プレリュード 第6番 ロ短調 op.28-6 
131 プレリュード 第7番 イ長調 op.28-7 
132 プレリュード 第8番 嬰ヘ短調 op.28-8 
133 プレリュード 第9番 ホ長調 op.28-9 
134 プレリュード 第10番 嬰ハ短調 op.28-10 
135 プレリュード 第11番 ロ長調 op.28-11 
136 プレリュード 第12番 嬰ト短調 op.28-12 
137 プレリュード 第13番 嬰ヘ長調 op.28-13 
138 プレリュード 第14番 変ホ短調 op.28-14 
139 プレリュード 第15番 変ニ長調 op.28-15 『雨だれ』 
140 プレリュード 第16番 変ロ短調 op.28-16 
141 プレリュード 第17番 変イ長調 op.28-17 
142 プレリュード 第18番 ヘ短調 op.28-18 
143 プレリュード 第19番 変ホ長調 op.28-19 
144 プレリュード 第20番 ハ短調 op.28-20 
145 プレリュード 第21番 変ロ長調 op.28-21 
146 プレリュード 第22番 ト短調 op.28-22 
147 プレリュード 第23番 ヘ長調 op.28-23 
148 プレリュード 第24番 ニ短調 op.28-24 

【第三部 パート2 ( 17曲)】夕方6:55~ 
149 即興曲 第2番 嬰ヘ長調 op.36 
150 ノクターン 第11番 ト短調 op.37-1 
151 ノクターン 第12番 ト長調 op.37-2 
152 ワルツ ヘ短調 WN55 (1841 op.70-2) 
153 ワルツ イ短調 WN63 (1847-49) 
154 アレグレットとマズール イ長調 
155 ソステヌート 変ホ長調 WN53 (1843) 
156 フーガ イ短調 (1841-42) 
157 モデラート 『アルバムの一葉』 
   ホ長調 WN56 (1843) 
158 ギャロップ・マルキ 変イ長調 WN59 (1846) 
159 ノクターン ハ短調 WN62 (1845-46) 
160 ブーレ ト長調 (1846) 
161 ブーレ イ長調 (1846) 
162 ワルツ 第2番 変イ長調 op.34-1 『華麗なる円舞曲』 
163 ワルツ 第3番 イ短調 op.34-2 『華麗なる円舞曲』 
164 ワルツ 第4番 ヘ長調 op.34-3 『華麗なる円舞曲』 
165 ソナタ 第2番 変ロ短調 op.35 『葬送』 

【第三部 パート3 (13曲)】夜8:20~ 
166 バラード 第2番 ヘ長調 op.38 
167 スケルツォ 第3番 嬰ハ短調 op.39

2019年...即將再破紀錄!?

横山幸雄“入魂のショパン”音樂會

2019年5月「横山幸雄“入魂のショパン”」(傾盡全力的蕭邦音樂會)

 

2019年 5月 3日、4日、5日三天(本文章為 3月18日寫作),橫山幸雄再次規劃了 「横山幸雄“入魂のショパン”」(傾盡全力的蕭邦音樂會),這次他要用連續三天的音樂會規格,以更完整的 240首樂曲(包含鋼琴獨奏曲、藝術歌曲、室內樂作品與完整協奏曲等型態再次帶來完整全本的蕭邦音樂,以慶祝蕭邦 210歲誕辰以及他從 2010年起不斷進行的各種形式蕭邦音樂會十年里程碑。

蕭邦用了 39年完成這些作品,我要用三天完整的時間完成全部的演奏。」橫山說。

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做,我想我可能再也不會這樣做了...」「這次除了鋼琴獨奏作品以外,更可以從多方面欣賞蕭邦:比如色彩繽紛的協奏曲,親密的室內樂和表達內心的藝術歌曲。

 

三天蕭邦 240首音樂會完整曲目

2019年5月「横山幸雄“入魂のショパン”」(傾盡全力的蕭邦音樂會)

PDF檔案下載←請點按)


蕭邦鋼琴大賽 歷史照片

1990年第 12屆蕭邦鋼琴大賽各項資訊:

比賽日期:1990年 10月 1 日- 20日。
比賽會場:波蘭華沙 華沙愛樂廳。
申請人數: 220人。
參賽人數: 110人。
來自國家: 28國
年齡限制:17 – 28歲。

 

決賽現場 橫山幸雄彈奏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歷史照片

 

1990年 宣布獲獎時的畫面

 

1990年 第三獎橫山幸雄(左,19歲)與右邊是獲得二獎之 Kevin Kenner

 

影片欣賞

1990年 日本製作之蕭邦鋼琴大賽獲獎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JsmkVW96k

 

精彩演奏欣賞

橫山幸雄(右三)於 1990年蕭邦鋼琴大賽的演奏實況錄音:
Yukio Yokoyama –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 (199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HJBYm9z64


橫山式蕭邦 即將席捲台灣

今年六月份,這位身懷絕技且話題無數的日本鋼琴家,即將造訪台灣,在台中歌劇院與台北國家音樂廳帶來兩場「全本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目全集」

蕭邦210周年誕辰紀念/橫山幸雄全本蕭邦鋼琴協奏曲


兩場音樂會資訊如下:

6 / 22 (六))19:30 台中歌劇院 大劇院←音樂會資訊請點按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作品2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 11

6/23 (日) 14:30 臺北國家音樂廳←音樂會資訊請點按

蕭邦:《唐‧喬望尼》主題變奏 作品2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作品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作品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作品2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 11

演出音樂家與樂團:
指揮│ 莊文貞
鋼琴│ 橫山幸雄
長榮交響樂團

●台中節目全長約115 分鐘(6/22)、含中場休息20分鐘。
●台北節目全長約180 分鐘(6/23),含兩次中場休息各20分鐘。

台北場 演出前導聆欣賞:
6/23(日) 13:40~14:20
地點 : 台北國家音樂廳一樓大廳
主講人 : 焦元溥 博士
入場方式:13:30開放入場,請持6/23(日) 票券從音樂廳一號門檢票入場

 

音樂會介紹影片:

https://youtu.be/yk78aO-U78o


日文音樂會資料

ピアノの詩人 ショパン生誕210周年記念
ギネス世界記録認定ピアニスト 横山幸雄
ショパンピアノ全曲協奏曲 台湾公演

指揮/莊文貞
ピアノ/横山幸雄
楽団/長栄交響楽団

6/22(土)PM7:30
台中公演
台中国家歌劇院 大劇場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2番 ヘ短調 Op.21
ショパン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Op.22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1番 ホ短調 Op.11

6/23(日)PM2:30
台北公演 国家音楽ホール
ショパン:ドン・ジョヴァンニの「お手をどうぞ」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変ロ長調 Op.2
ショパン /ポーランドの民謡の主題による幻想曲 イ長調 Op.13
ショパン / 演奏会用ロンド「クラコヴィアク」へ長調 Op.14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2番 ヘ短調 Op.21
ショパン /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Op.22
ショパン / ピアノ協奏曲 第1番 ホ短調 Op.11

ピアノの詩人ショパンは、来る2020年に生誕20周年を迎えます。主催部門では特別に、1日に18時間連続で212曲のショパン作品を演奏し、ギネス世界記録を達成した日本の有名ピアニスト 横山幸雄氏を、台湾でのショパンと管弦楽団作品全集のコンサートのために招聘しました。

映画「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をご覧になったことはありますでしょうか。感動的な旋律の編章で映画に登場する、主人公「のだめ」が最後に楽団とともに演奏する楽曲こそが「ピアノ協奏曲 第1番 ホ短調 Op.11」なのです。深くじっくりと味わえる旋律は、無数の映画ファンの心をとらえ、とろかしました。

「ピアノ協奏曲 第2番 ヘ短調 Op.21」も、ロマンチックで感動的な音楽的思惟に満ちています。アダージョの第2楽章を、ショパンは愛慕と思いに満ちた心情を譜面で表現しています。音楽会で1度に2曲のショパンのピアノ協奏曲が演奏されるのはは非常に貴重であり、すべての音楽ファンの皆様に、会場にて深く忘れがたい恋のロマンチックな楽章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るよう心よりご招待いたします。

日本人ピアニスト 横山幸雄氏はパリ国立高等音楽・舞踊学校 (CNSMDP)し、ピアノと室内音楽の最高の演奏の証明書を取得。同年には第12回ショパン国際ピアノコンクールにて第3位およびソナタ賞を受賞(当年は第1位の該当者なし)しました。

2010年ショパン生誕200周年記念で、横山幸雄氏は日本の各都市にてショパン作品全集のリサイタルを行いました。その中の音楽会にて、ショパンの全166曲の独奏曲を連続で演奏し、ギネス世界記録に「24時間でもっとも多い曲数を1人で弾いたアーティスト」として登録されました。またポーランド政府から「ポーランド政府より「ショパン・パスポート」を授与された芸術家でもあります。この栄誉は世界のショパン作品に対して非常にユニークな貢献や演奏、記録を持つアーティストに授与されています。

2011年横山幸雄氏はまた、1日での単独音楽会にて46曲のショパンの未出版作品を含む212曲のピアノ作品を連続で演奏しました。氏は「皆様にショパンへの理解をさらに深め、内心の奥深く触れていただけるよう願っています」と述べています。

2019年5月には連続3日間東京公演において、管弦楽団と室内音楽作品を含む全ショパン作品240曲の作品の世界初公演を開催しました。6月には台湾にてショパンと管弦楽団による全セットでの作品、台北会場にて6曲、台中会場にて3曲のコンサートを開催いたします。音楽ファンの皆様には、ショパンと管弦楽団による感動的な詩編を一度に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ます。

日本からいらっしゃるお客様のチケット購入方法について
まず両庁院チケット販売システムの一般会員へのご加入を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ご加入いただくと、クレジットカードでのチケットの予約購入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ります。私どもも電子チケットをご提供いたします。

両庁院システムのウェブサイトのホームページからの
www.artsticket.com.tw

会員登録とログイン方法:
ホームページ上部にある赤色の「會員專區(会員専用エリア)」に進み、「加入會員( 会員加入)」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オレンジ色の「申請會員(会員申請)」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ページ下部にある赤色の「一般會員(一般会員)」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申請情報
「登入帳號(アカウントのログイン)」:パスポート番号を入力
「會員密碼(会員のパスワード)」:8-10個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と数字を入力
「密碼確認(パスワードの確認)」:
「姓名(氏名)」
「性別(性別)」
「生日(誕生日)」
「電子郵件(Eメール)」
「通訊地址(ご連絡先の住所)」(海外の住所を選びクリックして入力)
「連絡電話(ご連絡先の電話番号)」
「行動電話(携帯電話番号)」

最後に「我已詳閱並同意(すでに閲読し同意します)」にチェックをして
下部にあるオレンジ色の「送出(送信)」を押せば
無料でご加入いただけます。

一般会員にご加入いただけば、クレジットカードにてオンラインでチケットをご購入いただけます。紙本でのチケットは、音楽会の前または当日にチケット販売サービスカウンターにて受け取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また電子チケットを選択し、提示しての入場も可能です。
いかなるご質問もkartaipei@gmail.comまでお問合せください。
facebook: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追加情報
●団体チケットは20枚で20%オフ
●台北、台中日本人学校の学生の皆様は10%オフ(当日学生証をご提示ください)
●早割チケットの期間3/14-4/14
チケット料金NT$1,500- NT$4,500以上2枚で15%オフ

台北会場 NT$5,000 VIPチケット・イベント内容
シートの位置:最高の音楽会のシートの位置をお選びいただけます。

優待内容:2回の幕間にお飲み物を無料で1回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ます。
       横山幸雄氏のサイン入りプログラムを入手できます。

イベント開催時間:6/23 PM 5:45-7:00
場所:国家音楽ホール 4階サロン
以下の6種類のイタリア製の酒類と軽食、ピアニスト横山幸雄氏との交流会と記念撮影を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ます。150席限定となります。
音楽会当日には日本語専用サービスカウンターが設置されます。

ART INFINI

Fb粉專連結
橫山幸雄 Yukio Yokoyama
https://www.facebook.com/pianistyokoyam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國際知名長笛演奏家 巴林特(János Bálint)蒞臨台灣造訪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長笛家族樂團

【BON活動】國際知名長笛演奏家 巴林特(János Bálint)蒞臨台灣造訪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長笛家族樂團

János Bálint visit Aletheia University Flute orchestra

精彩活動一波接著一波來🌟

國際知名的長笛演奏家 巴林特(János Bálint)即將造訪台灣。並將於 3/29(五)上午,巴林特(János Bálint)將蒞臨 林仁斌老師所帶領的 真理大學長笛家族室內樂團 淡江中學音樂班長笛團 課堂,與學生們分享珍貴的經驗與知識💗

特此感謝 石雅如老師協助活動安排與當天課程擔任翻譯🌹

期待這場特別課程我們可以與 巴林特大師近距離交流,透過他的解說,更加了解長笛領域的點點滴滴與重要的知識,真是太令人期待了🌹

本場特別課程,真理大學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特別邀請長笛名家石雅老師擔任課程翻譯,林仁斌老師擔任活動主持與提問,本活動也特別感謝日本 Pearl Flutes 台灣總代理豪聲樂器的贊助與支持。

活動日期:2019年 3月29號(週五)
活動時間:Am 10:20-12:00
活動地點:真理大學 音樂應用學系 301 長笛家族室內樂團教室
活動地址:新北市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淡水⟫捷運站)
聯絡電話:0917.670.518(林仁斌老師)

 

本課程適當開放旁聽觀眾入場,如欲參與請聯繫林仁斌老師,謝謝~

 

2019.04.26. 更新

當天精彩的講座後,全體同學與巴林特老師開心的合照

希望下次趕快再見到親切的巴林特老師~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19’ 日本長笛年會演出節目 甄選活動

【節慶長笛樂團】2019’ 日本長笛年會演出節目 甄選活動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2019‘ open audition


 

活動說明

2019年8月,節慶長笛樂團再次應邀將赴日本兩年一度的國際長笛年會表演囉~因應今年活動報名超踴躍,為籌備更好的音樂內容,樂團特地舉辦這次的演奏甄選活動,要讓表現優秀的團員們有機會以精緻重奏的編制,躍上國際舞台。

 

日本長笛年會詳細介紹網頁 ↓

💖2019年8月  節慶長笛樂團福岡日本長笛年會之旅

 

甄選時間與地點

時間:2019年 5月 4日(六)上午 10:30-12:30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遠東路1號2樓
(→點按 Google地圖)
山葉 YAMAHA 企業總部

交通:捷運「亞東醫院」站

 

甄選內容與評分標準說明

1️⃣音階琶音
連音與吐舌各一次

C大調 三個八度(10分)
C小調 三個八度(10分)
降D大調 兩個八度(5分)
升c小調 兩個八度(5分)
B大調 兩個八度(5分)
b小調 兩個八度(5分)

2️⃣三度音程
連音與吐舌各一次
C大調三度音程 三個八度(10分)

*三度音程請見本網頁下方譜例

3️⃣自選曲3-5分鐘一首,需背譜(50分)

*如欲甄選短笛聲部,演奏片段請見本網頁下方譜例

 

報名方式→ Google表單

*請填寫甄選活動 Google表單,以完成報名。

三度音程 譜例(圓滑斷奏各一次)
點按↓譜例可以進入下載 pdf檔案


 


短笛 譜例一 Bar.1 - Bar.37
點按↓譜例可以進入下載 pdf檔案


短笛 譜例二 Bar.118 - Bar.150
點按↓譜例可以進入下載 pdf檔案

 


*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8月

詳情請按 福岡日本長笛年會之旅 

 

💖每星期固定精彩團練課程

詳情請按 持續招募新團員

 

💖最新!長笛初學體驗課程開課囉~

詳情請按→ 快樂輕鬆開始學習長笛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當代鋼琴巨擘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介紹

【BON音樂】當代鋼琴巨擘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介紹
The Great Pianist - Krystian Zimerm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當代巨擘 - 鋼琴家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年12月5日)。

鋼琴家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年12月5日-)

 

鋼琴家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出生於波蘭扎布熱,曾於1975年獲得第九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是現今公認世界上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

 

樂評:

*"從樂音的開始到消逝,沒有一位鋼琴家能讓你如此注意每一個聲音細節。齊瑪曼只消用一個和弦,就能勾勒出整個音樂脈絡,即使最不起眼的過門也能讓人讚嘆不已。"英國《衛報》

 

*"琴藝超卓,技巧純熟,又不失細緻精微,每個樂句都是一個故事。"英國《金融時報》

 

要介紹齊瑪曼在國際樂壇的崛起,還是需要先聊一下「蕭邦國際鋼琴大賽」。

這項在國際間具有高度聲譽,以鋼琴詩人蕭邦為名與主要音樂內容的國際大賽,1927年起由波蘭鋼琴家 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創辦,於著名音樂家蕭邦的故鄉——波蘭首都華沙國家愛樂廳舉行,波蘭政府並為每屆大賽提供五百萬 茲羅提(約100萬美元)的資助。

詳細大賽介紹可按→蕭邦國際鋼琴大賽(Wiki百科)

蕭邦鋼琴大賽創辦人 - 波蘭鋼琴家 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在齊瑪曼之前,前一位波蘭籍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 亞當. 哈萊史威茲(Adam Harasiewicz),是在第五屆 1955年。(隔了20年~)

1955年第五屆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波蘭籍鋼琴家 亞當. 哈萊史威茲(Adam Harasiewicz)

 

時隔20年,19歲的天才少年 齊瑪曼,在自己的故鄉波蘭演奏蕭邦作品實況紀錄照片。

 

齊瑪曼的獲獎,再次讓蕭邦鋼琴大賽的首獎榮譽,重新回到波蘭人手中。

 

要知道這 20年間總共經歷三屆大賽,每位首獎得獎者都是現今當代樂壇的重量級鋼琴家: 1960年首獎 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 1965年首獎 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 1970年首獎 歐爾頌(Garrick Ohlsson),所以 齊瑪曼的首獎讓他成為樂壇盛大新聞,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更頓時成為波蘭的國家英雄。而他英挺的外表與極似蕭邦的長髮造型,更被譽為是 蕭邦之後的新生代波蘭鋼琴詩人。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波蘭籍鋼琴家-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 ),當時年僅 19歲。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波蘭籍鋼琴家-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 ),當時年僅 19歲。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 齊瑪曼榮獲首獎之紀錄片段:

影片中有宣布獲獎歷史畫面、訪談、齊瑪曼受到歡呼、被高高舉起,以及非常動聽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zgRIl_P6s


齊瑪曼與蕭邦,超級比一比~

居然連頭髮的髮線分邊都一樣...

1849年蕭邦生前最後一張照片。Frederic Chopin in 1849, the year of his death.

 

1978年,22歲的齊瑪曼。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波蘭籍鋼琴家-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 ),獲獎時年僅 19歲。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波蘭籍鋼琴家-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 ),獲獎時年僅 19歲。

齊瑪曼 生平簡介

齊瑪曼五歲開始與鋼琴家父親學習鋼琴。兩年後他開始追隨波蘭鋼琴家 Andrzej Jasiński 學習,直到學業終了,開始競逐各項國際大賽, Andrzej Jasiński 都是齊瑪曼唯一的鋼琴教授。

1975年,齊瑪曼與他的鋼琴教授 - Andrzej Jasinski 合影| Krystian Zimerman and professor Andrzej Jasinski, 1975, Katowice, photo: Bogdan Łopieński / Forum

 

師徒情深 早期合照

齊瑪曼與他的鋼琴教授 - Andrzej Jasinski 合影

 

貝多芬+蕭邦 雙冠王

在追隨老師學習多年後,齊瑪曼先於 1973年於 Hradec Kralove 舉辦的「貝多芬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首獎最高榮譽,再於 1975年波蘭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再度掄元,兩項大賽的勝利肯定他堅實的演奏能力,也開創了他邁向國際演奏事業之途。

 

金鈕釦加持

齊瑪曼獲獎之後,更獲得著名的美籍波蘭裔傳奇鋼琴家:亞瑟.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賞識,邀請他到巴黎傳授技藝,並將自己的「金鈕扣」致贈給他,愛才之心懇切。有了大師傳承更添話題,齊瑪曼因為成為了魯賓斯坦「金鈕扣」傳人,也是少數有資格繼承傳奇鋼琴家 魯賓斯坦聲譽的當代鋼琴家。

 

一生備受讚譽的美籍波蘭裔傳奇鋼琴家:亞瑟.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

 

錄音佳作

齊瑪曼走向國際獨奏家之路可說是所向披靡,眾所矚目,他除了獨奏會之外,也陸續與許多知名樂團與指揮家(Claudio Abbado、Leonard Bernstein、Pierre Boulez、Herbert von Karajan、Bernard Haitink、Seiji Ozawa、Lorin Maazel、Riccardo Muti、Zubin Mehta、Andre Previn、Stanisław Skrowaczewski、and Simon Rattle...等等)合作音樂會,並灌錄許多暢銷錄音專輯:

例如他與卡拉揚/柏林愛樂所灌錄之舒曼/葛利格鋼琴協奏曲,不但被認為詮釋錄音極為出色,也是譽為是該曲目「史上最佳版本」,值得一聽。

 

專輯音樂欣賞:(感謝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07bpQW7ww


1992年 齊瑪曼與指揮家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灌錄的現場版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全集,更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剛柔並濟的絕佳好版,絕對值得大家一聽。(在此謹列舉第五號 ⟪皇帝⟫ 鋼琴協奏曲封面為例:

 

音樂欣賞:
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齊瑪曼(鋼琴)/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XWK3W477w


筆者自己非常喜歡的一套專輯:

德布西:⟪前奏曲⟫ 第一、二冊 - 全集錄音(1994年出版)

 

這套 德布西:⟪前奏曲⟫ 全集錄音錄音得了一大堆獎項,大家參考看一下唄...XD
- 1994: Cannes Classical Awards
- 1994: Choc de l’Annee
- 1994: Gramophone Award
- 1994: Gran Premio del Disco "Ritmo" (Madrid)
- 1995: Diapason d’or
- 1995: Echo Award
- 1995: Edison Award
- 1995: Grand Prix de la Nouvelle Academie
- 1995: Grand Prix des Discophiles

 

音樂欣賞
德布西:⟪前奏曲⟫ 一定要搭配樂譜欣賞,才會更有心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gppFRs8Tk


與賽門.拉圖合作之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是筆者的最愛:

 

兩位大師多年合作默契十足

現場音樂會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yO0oE77UM


齊瑪曼歷年專輯錄音列表:

Date of issue Date of recording Album details Collaborating artists Record label Catalogue no.
1975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Jerzy Maksymiuk conducting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Polskie Nagrania Muza
1977 Chopin: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 other piano works Deutsche Grammophon 2530 826
1978 Chopin: 14 Waltzes Deutsche Grammophon
1978 January 1978 Mozart: Piano Sonatas KV280, 281, 311 & 330 Deutsche Grammophon 2531 052
1979 Mozart: Violin Sonatas KV 547, 404 & 481 Kaja Danczowska (violin) Wifon
1979 November 1978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Carlo Maria Giulini conducting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Deutsche Grammophon 2531 125
1980 November 1979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2 Carlo Maria Giulini conducting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Deutsche Grammophon 2531 126
1980 June 1979 Brahms: Piano Sonatas No. 1 & 2 Deutsche Grammophon 2531 252
1981 July 1980 Franck: Violin Sonata / Szymanowski: Mythes Kaja Danczowska (violin) Deutsche Grammophon
1982 September 1981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Op. 54; Grieg: Piano Concerto Op. 16 Berlin Philharmonic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Deutsche Grammophon
1983 Brahms: Piano Sonata No.3, Scherzo Op. 4, Balladen Op. 10 Deutsche Grammophon 423 401-2
1984 November 1983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1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ucted by Leonard Bernstein)
Deutsche Grammophon 431 207-2
1985 October 1984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ucted by Leonard Bernstein)
Deutsche Grammophon 415 359-2
1986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Kyrill Kondrashin conducting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Deutsche Grammophon
1988 April 1987 Liszt: Piano Concertos No. 1 & 2; Totentanz Seiji Ozawa conducting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Deutsche Grammophon 423 571-2
1988 July 1987 Chopin: 4 Ballades; Barcarolle, Op. 60; Fantasie in F Deutsche Grammophon 423 090-2
1989 July 1988 Strauss: Violin Sonata Op. 18 / Respighi: Violin Sonata Kyung-Wha Chung (violin) Deutsche Grammophon
1991 February 1990 Schubert: Impromptus D.899 & D.935 Deutsche Grammophon 423 612-2
1991 March 1991 Liszt: Sonata in B minor & other piano works Deutsche Grammophon 431 780-2
1992 November 1989 & March 1990 Lutosławski: Piano Concerto; Chain 3; Novelette BBC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Witold Lutosławski)
Deutsche Grammophon 431 664-2
1992 September 1989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3 & 4 Leonard Bernstein conducting
Vienna Philharmonic
Deutsche Grammophon 429 749-2
1992 September 1989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Emperor" Leonard Bernstein conducting
Vienna Philharmonic
Deutsche Grammophon 429 748-2
1992 December 1991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1 & 2 Himself conducting
Vienna Philharmonic
Deutsche Grammophon 437 545-2
1994 August 1991 Debussy: Preludes Deutsche Grammophon
1998 November 1994 (Tracks 1-11)
July 1996 (Track 12)
Ravel: Piano Concerto;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ierre Boulez)
Deutsche Grammophon 449 213-2
1999 August 1999 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Himself conducting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Deutsche Grammophon 459 684-2
2003 December 1997 (No.1)
December 2000 (No.2)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Seiji Ozawa)
Deutsche Grammophon 459 643-2
2005 November 2001 Bartók: Piano Concerto No. 1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ierre Boulez)
Deutsche Grammophon
2006 September 2003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1 Berliner Philharmonic
(conducted by Sir Simon Rattle)
Deutsche Grammophon
2011 February 2009 Bacewicz: Piano Sonata No. 2; Quintets Nos. 1 & 2 Kaja Danczowska (violin)
Agata Szymczewska (violin)
Ryszard Groblewski (viola)
Rafal Kwiatkowski (cello)
Deutsche Grammophon
2015 February 2013 Lutoslawski: Piano Concerto (1987 - 88), Symphony No. 2 ( 1965 -67) Berliner Philharmonic
(conducted by Sir Simon Rattle)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451-8
2017 September 2016 Schubert: Piano Sonatas D.959 & D.960 Deutsche Grammophon

精彩演奏:

齊瑪曼於DG發行之 蕭邦敘事曲與詼諧曲全集演奏,以DVD形式發行,也是歷來版本之最,值得珍藏:

四首敘事曲 演奏時間軸: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0:00-09:18 
Ballade No.2 in F Major, Op.38 09:20 - 16:40 
Ballade No.3 in A Flat, Op.47 16:47 - 23:50 
Ballade No.4 in F Minor, Op.52 23:50 - 35: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_xvsH_EDk


"音樂不是聲音。音樂利用聲音 於時間推移中組織情緒" - 齊瑪曼。

"音樂不是聲音。音樂利用聲音於時間推移中組織情緒" - 齊瑪曼。

 

在歷來的多位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中,齊瑪曼算是事業發展相當輝煌的一位:他的演奏不但技術輝煌,而且理念深沉。錄音品質數十年一貫地優良,合作指揮家與音樂家、演出音樂廳可說是族繁不及備載,智慧才藝兼具的他,多年來更精於探索研究各種樂譜的內涵,反映在精湛無比的演奏中,是位非常典型用腦思考的音樂家。

當代巨擘 - 鋼琴家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年12月5日-)

 

鋼琴鍵盤帶著走

在大師逐漸凋零的當代,齊瑪曼的演奏有著獨樹一幟的歷史傳承與個人風格,更有著藝術家的深沈,現場音樂會更是「少之又少」。(據說他一年控制在50場左右,非常有個性地決定安排自己的音樂會。)力求完美的他,早年會帶著自己的鋼琴「出門」演奏,後來因為 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他在 JFK甘迺迪機場機場的鋼琴因為被懷疑有問題,被海關「超仔細」「體無完膚」安檢後,鋼琴幾乎全毀,讓他非常生氣。從 2002年起他開始改變習慣:他不帶鋼琴出門,改帶「鋼琴鍵盤」到各大音樂廳演出。

漢堡史坦威鋼琴公司也因為齊瑪曼的需求,為他研發更容易攜帶的「鋼琴鍵盤」,讓他更容易到全球各地演出時都能保有自己的最佳演奏狀態。

對此,齊瑪曼曾幽默地表示:「我旅行時也會帶著我的牙刷啊~」。

其實仔細一想也沒錯,我們外出旅行時習慣帶自己的隨身衣物與盥洗用品,甚至有人旅行時連枕頭都帶著(是真的喔~)。所以鋼琴家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能夠帶著自己的鋼琴鍵盤,是至少能夠保障高演奏水準的最佳手段之一,也且相對輕便(比起鋼琴...XD)。

而他曾於 2006年在台灣時解釋過自備鍵盤的理由~他說一場獨奏會,演奏 4、5 位 作曲家作品很平常,不過 莫札特和 拉威爾音樂所需的音色和音響效果差異很大,其實鋼琴家很難在幾秒鐘的時刻,去調整鋼琴細部以及琴鍵的觸感。但「在自己的鍵盤上,平常你可以不斷的磨練,進能讓演奏會盡善盡美。

 

慢工出細活

齊瑪曼不只對鋼琴品質挑剔,他錄製 CD 更以慢工出細活出名。有一次進行 李斯特專輯錄音時,整個工程進行了整整 10天才完成。「前 9天我的時間都花在調音,光是奏鳴曲開始的段落就彈了 74次,直到第 10天,外頭下起大雷雨,氣氛好極了,我突然興起完整彈奏 6次,終於完成錄音。

錄音辛苦的經驗與追求完美的個性,讓他從 1990年之後,不再錄製獨奏專輯。「 獨奏和協奏不一樣,協奏你有機會和指揮、樂團互動;獨奏很孤獨, 就像看著鏡子,他隨時反射真實的你。」

此外,他認為錄音技術的進步, 讓演奏者愈來愈辛苦:「大家已經習慣聽到的音樂更完美,因此對於現場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是為何我的前輩 魯賓斯坦不需帶著自己的鋼琴。

 

不要染指我的國家!

非常有個性,敢愛敢恨的齊瑪曼,除了一向話題十足之外, 2009年4月26日他更在在洛杉磯愛樂的華特迪士尼音樂廳音樂會中,公開宣佈他將不會再於美國演出,藉以公開抗議美國在波蘭部署飛彈防禦系統,波蘭陷入戰爭危機,當時震驚全場。

當時英國衛報於 6月28日報導,目睹整起事件的洛杉磯時報古典音樂評論家 斯威德透露,齊瑪曼決定說話前看似躊躇,當時他準備彈奏最後曲目:波蘭作曲家 齊瑪諾夫斯基的 ⟪波蘭民謠組曲⟫ 前。評論家 斯威德寫道:「他靜靜坐在鋼琴前一會兒,幾乎要開始彈奏了,然後轉向觀眾,以平靜但憤怒的聲調,譴責美國在波蘭建置飛彈防禦系統的計畫。」

「別染指我的國家!」(Get your hands off my country!),齊瑪曼當時的言詞引起一些人喝采,但現場也有人要他閉嘴、繼續演出。音樂會有十餘人憤而離席,觀眾當中也有人回罵。

這位愛國之心如同蕭邦一樣的現代鋼琴詩人,無論大眾對此音樂人之政治表態評價如何,我們都可說他的的確確是一位性情中人。

 

當代巨擘 - 鋼琴家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年12月5日-)

 

後記

2019年的 3月份,很難得地在睽違 13年之後(上次是 2006年),台灣邀請到這位當代鋼琴巨擘蒞臨,台北-新竹-台中將共有三場獨奏會,絕對是今年台灣樂迷最大的福氣~(什麼!?居然問我有沒有買票,筆者早在啟售票券的當天就直接手刀買好了啦~台北場更是早已完售,科科)

2019TIFA 力晶2019藝文饗宴-齊瑪曼鋼琴獨奏會

https://youtu.be/J7qRKa_m-x0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op.33 介紹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之生平介紹,請點閱以下這篇文章,有詳細之介紹:

相關文章:

 

本圖為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 Jean-Honoré Fragonard 於 1767-1768 年間繪製之 ⟪盪鞦韆⟫(The Swing),畫作中可顏色在深邃中帶出清晰透亮感之配色色調,這就是當時洛可可風格繪畫風格所強調的「通透柔和色感」(Airy pastel palette)。畫中穿著淡粉色禮服之少女,在色彩濃郁之綠色樹林中開心地盪著鞦韆。畫家巧妙地捕捉少女搖盪在陽光下的清亮感,並藉由少女左腳甩出之鞋子,以及兩位在旁男士與可愛小天使雕像,展現出瞬間的動感與開心喜悅的心情。

Jean-Honoré Fragonard, ‘The Swing’ (1767-1768) Photo: Artwork Only via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前言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為創作大提琴曲目裡,最為著名的就是《洛可可主題變奏曲》op.23。

雖然另外柴可夫斯基還有幾首同樣是協奏曲形式的大提琴作品,例如:《隨想風格小品》op.62(Pezzo Capriccioso)、《如歌似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以及《夜曲》(Nocturne)等等,但一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及《隨想風格小品》這兩首為大提琴與管弦樂團所寫的的合奏曲目。

而《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無論精緻之樂曲風格或曲中展現出的大提琴高超演奏技巧,讓此曲成為柴可夫斯基所有大提琴樂曲中獨佔鰲頭,是所有大提琴有奏者的最愛,在管絃樂配器與旋律的內容來說,柴可夫斯基優美豐富的管弦樂法,更使得此曲屢屢在音樂會上成為聽眾的最愛,錄音演奏數目傲人, 為大提琴協奏曲中的經典名曲之一。

本曲目除了經典的名曲地位之外,更是在諸多國際大賽中成為總決賽指定曲目,更可見其獨特與高難度織音樂表現魅力與重要性。以國際間知名的俄國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Music Competition)為例,《隨想風格小品》op.62被選為第一輪指定曲,而《洛可可主題變奏曲》op.23則是最後 Final總決賽之指定曲目。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編按:除了柴可夫斯基國際大提琴比賽,另有法國舉辦之羅斯托波維奇和西班牙卡薩爾斯的國際大提琴比賽,本曲與其他協奏 並列為總決賽中的指定曲。)


柴可夫斯基 創作階段

年份 風格敘述 重要作品
學生時期

1862-1866

 柴可夫斯基就讀於音樂學院的時候,以俄羅斯戲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Alexander Ostrovsky)之《風暴》(The storm)為啟發,於 1864年6-8月期間寫作了同名管弦樂曲《風暴》op.76。當時24歲。此曲為音樂院時期的實習之作,曲式內容為交響詩形式。

此曲於 1896年 3月7日由 葛拉佐諾夫(Alexander Glazunov)指揮於聖彼得堡首演,樂譜 Mitrofan Belyayev出版。

後來柴可夫斯基於 1865-66年夏天再重修訂此曲為音樂會序曲風格,曲長約13分鐘,但生前並未出版。

後來於 1931年指揮家孔德拉辛(Konstantin Saradzhev)於沃羅涅日(俄羅斯沃羅涅日州首府)指揮本曲演出之後,才正式出版此曲《風暴》op.76

而本曲跟日後以莎士比亞名著為靈與感之另一首交響幻想曲《暴風雨》op. 18(The Tempest)並無直接關聯。

管弦樂曲《風暴》op.76

奧斯特羅夫斯基之俄羅斯戲劇 -《風暴》(The storm)在1859年的上演時,曾是震動俄國社會的一件大事。

因為作者尖銳的提出了俄國婦女在宗法制家庭中受到殘酷的壓迫及奴役,要求衝破牢籠、爭取解放的社會問題。

也就是說,這齣悲劇反映了俄國女性的人格感和自尊感的覺醒,反映了他們掙脫荒誕無稽的中世紀束縛的願望。

柴可夫斯基不顧當時音樂院老師的反對,而選取《風暴》作為創作題材,表明了他對當時沙俄社會這個「黑暗王國」的態度,也反映出他在 1860年代的思想傾向。

創作前期

1866-1877

任職於莫斯科音樂院,開始密集與各界藝術家與音樂家接觸。

除了與倡導俄羅斯民族主義的「俄國五人組」密切往來,其創作亦深受尼可萊.魯賓斯坦與安東.魯賓斯坦兩位重要俄羅斯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喜愛莫札特,認為莫札特音樂自然高貴,是最完美的音樂藝術,故其音樂從「民族主義」逐漸「西歐化」,是這段時間最明顯之演變。

歌劇:《地方官》《仙女》 《奧普利奇尼克》 《鐵匠瓦庫拉》

芭蕾舞劇:《天鵝湖》、交響作品:《 第 一號交響曲 op.13》、《第二號交響曲 op.17》、《第三號交響曲 op.29》、《羅密歐與茱麗葉》、《黎米尼的富蘭潔絲卡》

器樂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op.33》、《第1號降 b小調鋼琴協奏曲 op.23》、鋼琴小品《四季》(Les Saisons, 1876)及許多器樂曲和聲樂浪漫曲。

創作中期 1877-1885

柴可夫斯基獲得梅克夫人年金贊助,辭去音樂院工作,開始周遊歐陸各國,專心致力於樂曲創作,逐漸進入純粹而專注的音樂創作時期。此時期他重要的音樂創作逐一誕生,而他也日益增加指揮自己作品之演出機會,認識更多俄羅斯之外的音樂家,旅遊與交友帶給他更加開闊的視野,音樂也進入完全成熟之時期。

《尤琴.奧聶金 op.24》、《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義 大利隨想曲 op.45》、《曼弗雷德交響曲 op.58》、第四交響曲(1877)《一八一二序曲》(Festival Overture, 1880)、弦樂小夜曲(1880)、《義大利隨想曲》(1880)及鋼琴三重奏《偉大藝術家的回憶》(1882)

創作後期 1885-1893

1885 年以後,柴可夫斯基定居於克林郊外的邁達諾渥村,1893 年,柴可夫斯基獲得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功成名就。於  1893年的11月6日,悲愴交響曲首演 9天之後過世。

歌劇《黑桃女王 op.68》、《第五號交響曲 op.64》、《第 六號交響曲 悲愴 op.74》、芭蕾舞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及 《胡桃鉗》(Nutcracker)

 

*延伸補充:柴可夫斯基 作品列表


洛可可/ 羅可可(Rococo)風格

關於「洛可可風格」之詳細介紹,請延伸閱讀此篇蹦藝術文章:

延伸閱讀: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樂曲創作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俄語:Вариации на тему рококо英語: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作品33,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大提琴與小型管絃樂團所寫的單樂章交響作品,創作於1876年,是為他的好友,德國大提琴家 費岑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而寫成的,並於1877年11月30日由 尼可萊·格里戈里耶維奇·魯賓斯坦指揮樂團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進行了首演。

此曲大約於 1876 年 12月到 1877年 1月間寫作,1878年初版樂譜為大提琴與鋼琴的組合,後再由柴可夫斯基將此曲改為大提琴與管弦樂團協奏,並於 1877 年 12月 18日首演。但首演時大提琴部分以及全曲變奏編排架構,是柴可夫斯基依照費岑哈根自行修改及變更變奏順序後的版本。

在 費岑哈根的大力推廣與演奏之下,柴氏之原始版反而並未被演奏,一般常見之演奏版反而是費氏版。直到 1941年,柴氏原版終於樂譜再現天日被成功首演, 1956年出版樂譜。

 

創作過程解說

引用自: 邱怡潔著: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作品編號三十三》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邀約創作與改編者 威廉.費岑哈根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樂曲題獻給同樣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Moscow Conservatory)的大提琴教授 威廉.費岑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 1848-1890)。也是因為他的不斷邀約,柴可夫斯基才創作此曲。費岑哈根出生於德國 布倫茲維克公爵(Brunswick)領地的澤生(Seesen),可能因為父親在當地從事音樂相關工作的緣故,費岑哈根從小便開始接觸樂器, 5歲學習鋼琴、8歲學習大提琴、11歲學習小提琴;除了絃樂器外,對於其他木管樂器也略通一二。14歲開始跟隨 米勒(Theodor Müller,1802-1875)學習大提琴;其後,前往德勒斯登跟隨 格魯茲馬赫爾(Friedrich Wilhem Grützmacher,1832-1903)精進大提琴的演奏技 巧,另外也受聘參加德勒斯登(Dresden)當地皇家教堂管弦樂團的演奏。1870年,費岑哈根於德國威瑪(Weimar)的貝多芬音樂節(Beethoven Festival)上演奏而受到音樂家 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的讚賞。同年,費岑哈根便進入莫斯科音樂院任教。

1844年被任命為俄國皇室音樂協會(Russian Imperial Musical Society)的獨奏大提琴家,同時兼任莫斯科音樂學會暨管弦樂團聯合協會(Moscow Musical and Orchestral Society)的主席一職。由此可見 費岑哈根當時在俄國音樂圈的份量及地位。

被認為是俄國最重要的大提琴家之一的費岑哈根,除了演奏大提琴外,同時也從事大提琴樂曲的創作, 作品大約有六十多首,其中包括四首大提琴協奏曲、一首為樂團及大提琴所作的組曲及一首絃樂四重奏,除此之外還創作了許多小型樂曲。

編按:威廉.費岑哈根 也是位優秀的作曲家,這邊是他作品整理:

 

樂曲創作與版本變化

據考據,柴可夫斯基作品編號第 11、22 及 30 號等三首絃樂四重奏作品, 分別於 1871 年、1874 年及 1876 年由 費岑哈根擔任首演的大提琴部分;另外,作品編號第五十號的 a 小調鋼琴三重奏首演也是由 費岑哈根擔任大提琴部分,由此可見 柴可夫斯基與 費岑哈根良好的合作與同事情誼。

柴可夫斯基大約於 1876 年 12月到 1877 年 1月創作此曲,當時他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正值創作旺盛之時,此曲顯露出他最敬愛的莫札特古典純淨之獨特風格,於 1877 年 12月 18日首演,但首演的演出版本並非柴可夫斯基原著版本,而是柴可夫斯基依照費岑哈根自行修改及變更變奏順序後的版本,再改寫成大提琴搭配管弦樂的版本,為目前最常演出的版本(主題加上七段變奏)。

當時 柴可夫斯基於 1876年年底至隔年 1月間完成了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初稿,並將其交給題獻者 費岑哈根作大提琴獨奏聲部的部分修改。此時的 柴可夫斯基正經歷與 安東妮‧米柳科娃(Antonina Milyukova)的悲慘婚姻,在自殺未成後便全心想逃避婚姻,於是完成本曲初稿後就放下手邊的工作前往瑞士(避難)。不過雖然與 安東妮的婚姻讓 柴可夫斯基陷入瀕臨崩潰的哀傷情緒, 但他並沒有將其哀痛的情感反應在樂曲的創作上,取而代之的是源自於莫札特影響的西方古典優雅風格。

此曲於 1877年 11月 30日在莫斯科的俄羅斯音樂協會(Russian Music Society)進行首演,無庸置疑的,獨奏大提琴是由 費岑哈根所擔任,此次的演出 費岑哈根僅對 柴可夫斯基的原作稍作修改,可以說是按 照柴可夫斯基的原意呈現,到場聆聽演出的莫斯科音樂院(Moscow Conservatory)院長尼古拉.魯賓斯坦(Nicolay Rubinstein, 1835-1881)對於 費岑哈根的演出非常讚賞。或許是因為 柴可夫斯基無暇出席首演,又或者是因為 費岑哈根覺得 柴可夫斯基的寫作安排無法表現他高超的琴藝,於是在首演之後,費岑哈根便依照自己的想法對此曲進行大幅度的修改:包括大提琴演奏技法及變奏的順序等,並將其曲譜委由出版商印刷出版。

柴可夫斯基直到 1878年 2月返回莫斯科後才發現此事,發現 費岑哈根不僅是對於樂曲中大提琴的表演技法進行修改,也改變了原先安排的變奏順序,此舉令 柴可夫斯基震怒不已。

雖然如此,費岑哈根在 1879年 6月於德國的威斯巴頓音樂節(Wiesbaden Festival)再次演出此作品時,不僅觀眾的反應熱烈, 當時已經極富甚名的音樂家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也給予此演奏很高的評價,這使得 費岑哈根的信心大增,對順序的改變更為堅定。受到肯定的 費岑哈根也在演出後寫給柴可夫斯基的信中提到:「我演出你的變奏曲作品造成了大轟動,並且很榮幸的受邀謝幕三次。在演出完 d 小調變奏之後,觀眾立即給予熱烈的掌聲。李斯特對我說:『你的演奏令我很感動,而且你演奏的非常棒。』」(出自:David Brown, Tchaikovsky: A B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Study Vol.II : The Crisis Years, (London:Victor Gollancz Ltd., 1982)。

費岑哈根改編最終版本(七變奏)的樂譜於 1889年正式出版,此版本(以下簡稱「費氏版」)雖然令 柴可夫斯基感到十分的不悅,卻因為大提琴演奏技巧上的炫技特性而普遍的被視為「標準演奏版本」。直到 1941年,俄國的大提琴家將 柴可夫斯基原版樂譜印刷出版(以下簡稱「原版」),大家才重新回頭審視原版本的音樂設計。

縱使 柴可夫斯基本人並不喜歡此一改訂,雖然有意將樂曲復原,但生前並未完成。

後來,舊蘇聯時代在學者 卡貝斯基(Viktor Kubatsky, 1891-1970)編輯柴可夫斯基全集版樂譜時,才依據親筆樂譜重現復活了原曲風貌(1956 年出版)。


著名大提琴家與《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引用自: 陳禹璇著:柴高夫斯基【羅可可風主題變奏曲】作品 33之作品演奏詮釋/ 陳禹璇大提琴畢業音樂會 論文

與《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相關的著名大提琴家有三位,第一位就是《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改編者:威廉.費岑哈根,其改編版本為現今最常被演奏的版本;第二 位是近代大提琴演奏家 格雷戈.皮亞悌哥斯基(Gregor Piatigorsky, 1903-1976),他是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柴氏原著推廣者,大力推廣還原 1877年版本原貌;第三位為俄羅斯大提琴家 丹尼爾.謝夫蘭(Daniil Shafran, 1923-1976),他是《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柴氏原著版本於 1941年首演的大提琴獨奏家。

以下為三位大提琴家簡介。

(一)威廉.費岑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

德國大提琴家,城鎮指揮家之子,自小接受音樂教育,五歲學鋼琴,八歲學 大提琴,十一歲學小提琴。他亦學習數種管樂器,嫻熟至可於其父之管樂團演奏。1862 年,初次辦獨奏會。三年後,他為公爵演奏,公爵免除了他一切兵役,於 是展開他獨奏家的生涯。1870 年時,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曾經力勸 其留在威瑪(Weimar),但他依然選擇到莫斯科音樂學院(Imperial Conservatory, Moscow)擔任教授。費岑哈根有極好的名聲,「全俄國最棒的老師、獨奏家及室內樂演奏家」。

1884 年成為莫斯科皇家音樂協會(Russian Imperial Musical Society)的團長 以及莫斯科音樂及管絃樂協會指揮(director of the Moscow Musical and Orchestral Society),他和柴高夫斯基之間形成了值得珍惜的友誼,身為俄國音樂協會四重 奏(Russian Musical Society’s Quartet)的一員,他也參與初次公演柴高夫斯基的 絃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s op. 11, 12 and 30)以及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op. 50)。

1876 年柴可夫斯基投身於《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的編寫工作,此為費岑哈根委託。但費岑哈根卻在首次在由盧賓斯坦(Nikolay Rubinstein)指揮的 1877年莫斯科音樂協會音樂會發表之前,為了得到更多觀眾們的喝彩,改編了獨奏的 部份,重新調整前兩個變奏曲之後的所有順序,改變及延展了數個樂章並且完全 刪了最後一個變奏曲。這個版本在 1878年柴可夫斯基不再追究演奏者私自的改編,為鋼琴及大提琴的編排發表。1889年發表了被稍為修改的完整樂譜。柴可夫斯基稱「那個愚昧的費岑哈根」,抱怨他無能的校對,並加上一句「那個惡魔奪走了這首曲子--就讓他保持這樣吧」而這個樂曲就以這個版本這樣維持了 70年,直到柴可夫斯基的原作出版以及並由大提琴家皮亞悌哥斯基大力宣傳,其原貌才慢慢為世人所知。

(二)格雷戈.皮亞悌哥斯基(Gregor Piatigorsky)

美籍烏克蘭裔大提琴及作曲家。他在七歲時開始學習大提琴,兩年後獲莫斯科音樂學院獎學金。1919年他被邀請加入莫斯科最前端的絃樂四重奏:列寧四重奏,同年他被指派擔任波利修劇院(Bol′shoy Theatre orchestra)大提琴首席。

蘇聯革命後,經由華沙來到萊比錫後,師事克倫傑爾(Julius Klengel, 1859-1993)。1924年到 1928年間擔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大提琴手。離開後他展開了個人演奏生涯,1929年赴美國首演,不久後定居於此20。1949年皮亞悌哥斯基和著名小提琴大師 海飛茲(Jascha Heifetz, 1900-1987)以及鋼琴大師 盧賓斯坦組成三重奏,被譽為「百萬三重奏」。

在加州落地生根之後,1961年皮亞悌哥斯基和海費茲一起建立一系列的室內樂演奏會(Heifetz-Piatigorsky Concerts),目前仍存有一些他們於 1964年及 1966年在紐約表演的錄音;自 1962年開始他擔任南加大的教授,致力於指導後進。直到晚年皮亞悌哥斯基都仍然有演出,1973年辦了幾場古稀慶生演奏會,1974也倫敦辦了幾場。1975年皮亞悌哥斯基講座在南加大成立。

皮亞悌哥斯基被視為那一代大提琴家的領航者,有著獨特風格及品味,以先天的藝術鑒賞力獨領風騷。皮亞悌斯基追求更高深的技巧永無止盡,其生動充滿活力的音色,乾淨的、貴族般宏偉聲音,吸引了他永久的觀眾,甚至是粉絲。他尤其擅長演奏富有情感的浪漫時期音樂,據說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在聽過他演奏唐吉軻德(Don Quixote)後,評為「這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啊~」,意指其詮釋唐吉軻德的完美。他留下了許多的獨奏及室內樂錄音,其自傳《大 提琴家》(Cellist)被翻成七種語言。

(三)丹尼爾.謝夫蘭(Daniil Shafran)

出生於 1923 年聖彼得堡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為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大提琴首席,母親則為鋼琴老師。6 歲那年,謝夫蘭由父親啟蒙開始學習大提琴,除了演奏技巧的訓練外,更重視嚴謹的學習態度。父親告訴他,音樂,就是刻苦的勞動;一位藝術家必須在付出大量的汗水與努力之後,才會得到應得的收穫。由父親指導兩年後,謝夫蘭被送往俄國大提 琴教派創始人之一的列寧格勒音樂院的大提琴教授 史第姆(Alexander Shtrimer, 1888–1961)學琴,翌年考進列寧格勒音樂院,也在同年,於此音樂學院首次登台演出,曲目正是前面提到的《妖精之舞》與《紡織歌》(Spinning Song)這兩首炫技曲,開始演奏生涯。接著,與列寧格勒愛樂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羅可可變奏曲》,神童之姿在此底定。


原版與費版 出版首演時間差異

引用自: 陳禹璇著:柴高夫斯基【羅可可風主題變奏曲】作品 33之作品演奏詮釋/ 陳禹璇大提琴畢業音樂會 論文

(一) 柴可夫斯基 原始版 A:

柴氏原版第一版出版於 1956 年,由莫斯科出版。收錄於《柴可夫斯基全集》(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Complete CollectedWorks, vol.30B)的第 30 冊,並由 古巴特斯基(Viktor Kubatsky,1891–1970)編輯。1965 年,再版由紐約 克門出版社(New York: Edwin F. Kalmus, n.d.)重新印刷出版(請見下表)。

在 1956年原著版本未出版前,1941 年 4月 24日於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廳,大提琴家 謝夫蘭(Daniil Shafran,1923-1997)及指揮家 帕夏耶(Aleksandr Melik-Pashayev,1905-1964)已首演原始版。

(二) 費岑哈根 改編版本 B:

1877 年 12月 18日由大提琴家 費岑哈根本人及指揮家 盧賓斯坦於莫斯科的俄國音樂協會首演。1878 年於莫斯科出版大提琴與鋼琴版本;1889年也於莫斯科出版了總譜,為現行最常被演奏之版本。

 

兩版本 首演順序比較表

引用自: 陳禹璇著:柴高夫斯基【羅可可風主題變奏曲】作品 33之作品演奏詮釋/ 陳禹璇大提琴畢業音樂會 論文

 

兩版本 變奏順序比較表

引用自: 陳禹璇著:柴高夫斯基【羅可可風主題變奏曲】作品 33之作品演奏詮釋/ 陳禹璇大提琴畢業音樂會 論文


筆者再簡易化兩個版本比較表:

兩個版本的比較
柴可夫斯基原版 費森海根版本
前奏 - 主題 相同。但兩段大提琴獨奏部均加入重覆記號
第一變奏 相同
第二變奏 相同,但改用第五變奏的結尾部份
第三變奏 第六變奏
第四變奏 第七變奏
第五變奏 第四變奏
第六變奏 第五變奏,改用第二變奏結尾(連華彩段落)
第七變奏 第三變奏
第八變奏 刪去
結尾 保留

雖然柴可夫斯基的原版得以重見天日,不過現代仍有不少演奏家採用 費岑哈根的版本。


蹦藝術 考古時間

有音樂 有真相

這份匈牙利出版的柴可夫斯基大提琴與管弦樂作品集裡,完整收錄了兩個版本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能夠讓所有愛樂者同時比較柴版與費版的不同之處~真是佛心來著

Artists: István Várdai (cello), Tibor Bogányi (conductor), Pannon Philharmon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PuFUcxXIY

專輯時間軸
點擊藍色時間,可直接欣賞曲目分軌
00:00:00 [柴版]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TH 57: Op. 33 in A Major 
00:18:37 Nocturnes No. 4 in C Minor, Op. 19: Andante sentimentale 
00:23:16 Pezzo capriccioso, TH 62, Op. 62 in B Minor: Andante con moto 
00:30:06 String Quartet, TH 111, Op. 11 in D Major: II. Andante cantabile 
00:36:58  [費版]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CW 59 : Op. 33 in A Major

管弦樂團 編制

柴可夫斯基採用了小編制的樂團配置,希望仿效莫札特時代的音樂色彩及風格。

全曲演奏時間介乎18-20分鐘。雖然費森海根的版本將其中一段刪去,但時間的差別並不構成重大差別。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大提琴樂譜
Carl Fischer 1918年 費岑哈根版:
【精彩影音欣賞】 

身為「馬友友」的粉絲,當然首選推薦就是「馬友友」版本~

列寧格勒愛樂管弦樂團 / 尤里.泰米卡諾夫 指揮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Yuri Temirkanov, conductor

柴可夫斯基誕生 150週年,於列寧格勒之慶祝音樂會
Tchaikovsky 150 Birthday Gala in Leningrad

點按下方↓段落,可以直接欣賞該段落音樂: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分段欣賞
前奏 - 主題
第一變奏
第二變奏
第三變奏
第四變奏
第五變奏 
裝飾奏
第六變奏
第七變奏尾段)

 

「馬友友」版 完整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uX96bjOjE


 


除了柴可夫斯基,連德弗札克也有被「改編」的困擾...
編按:

德弗札克知名的《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104,在創作時,作曲家好友捷克大提琴演奏家 費翰(Hanuš Wihan, 1855-1920)在創作上提出許多演奏技巧建議,在大提琴技巧表現部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諮詢角色。感覺類似於小提琴演奏家 姚阿幸之於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角色。後來 費翰以自己的見解,以原始版為基礎加以改編的炫技版本被出版商出版,反而成為了現今大提琴家普遍演奏的正式版。(這跟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過程好相似啊~)

在下面這篇劉聖文老師專訪大提琴家麥斯基文章中,就聊到麥斯基都是演奏「原版」的德弗札克協奏曲,而非通用的大提琴家「費翰改編版」。至於 麥斯基為何會發掘德弗札克原始版本?則源於麥斯基的老師:大提琴家 皮亞第哥斯基(Gregor Piatigorsky, 1903-1976)於 1974年尋獲此版,在上課時交給麥斯基樂譜。(請注意:皮亞第哥斯基同時也是 1877年柴可夫斯基原版《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的重要推廣者。)

麥斯基認為德弗札克「原版」雖然技巧經常被某些樂評家認為「比較簡單」,但音樂確實有深度~而且...這是「品味的問題」!麥斯基堅持認為忠於作曲家 德弗札克原著,才是他所追隨的音樂方向。

更多細節,請見下方延伸閱讀文章: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長笛初學入門體驗課程 即日起開課囉!

【節慶長笛樂團】長笛初學入門體驗課程 即日起開課囉!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Special Beginner Course


 

免費樂器體驗

喜愛長笛的朋友們有福了~現在除了聆聽音樂、參加音樂講座或音樂會之外,更多了一種選擇。

最實際又有趣的方法,就是自己可以演奏音樂😆💪🏻

學習一樣新的樂器,不僅對於音樂的感受更加深刻,更能增進肢體與感官的協調能力。

長笛是管弦樂團裡最容易輕鬆上手的樂器,而透過學習管樂器的過程,更有機會學習到正確的呼吸方法,呼吸越好,身體越健康。

只要一小段時間的練習,馬上就能演奏自己喜歡的旋律,那種成就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知道的啦😆👍🏻

現在加入節慶長笛樂團「初學入門體驗課程」,除了課程可以免費使用最新長笛好貼心之外,還有四大特點:

    • 課程免費長笛樂器使用
    • 名師指導入門觀念正確
    • 課程進度訂製規劃彈性
    • 四堂加碼贈送呼吸課程

 

• 課程現場皆備有全新日本山葉原裝進口長笛供學員使用,單堂名額僅限四把,有興趣的朋友趕快「畫蝦」喔😆✋🏻

 

師資介紹


 

 

 

 

呼朋引伴~組自己的樂團吧!

3-4人就開團。

小班制教學品質更優良,除了能關注到每位團員的學習品質,也更能體會一起進步的樂趣,趕緊邀約好友一起組團吧~

 

【課程諮詢與聯絡方式】

林仁斌老師 信箱↓ jenpin888@gmail.com

林仁斌老師 facebook 

 

 

*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8月 福岡日本長笛年會之旅

詳情請按 →這裡

 

💖每星期固定精彩團練課程

詳情請按這裡→持續招募新團員

 

💖最新!長笛初學體驗課程開課囉~

詳情請按這裡→快樂輕鬆開始學習長笛


【節慶長笛樂團】2019年 3月份特別課程 - 與大師近身對談 亞諾敘.巴林特 János Bálint

【節慶長笛樂團】2019年 3月份特別課程 - 與大師近身對談 亞諾敘.巴林特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Special Guest Maestro - János Bálin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年三月份匈牙利長笛大師 亞諾敘.巴林特János Bálint即將蒞臨台灣。

巴林特 是許多國際大賽的評審,也是日本長笛品牌 Pearl Flutes 的國際代言人,他的教學非常具有份量,善於分析各種長笛演奏技巧並提出解決方法。 筆者曾經聽過他的教學,輕鬆活潑又有獨到的建設性,他的演奏技巧更是屬於超級炫技派,曾把孟德爾頌小提琴改編給長笛演奏,出神入化的技術與精準無比的控制能力,在國際間享譽卓著。

而他專研教學所教出的學生中,在世界一流管弦樂團中擔任長笛首席或是國際大賽獲獎者更是不計其數,台灣的知名長笛演奏家 石雅如留學歐洲時也曾是 巴林特老師之學生。節慶長笛這次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巴林特大師與我們樂團所有團員舉辦一場近身對談的大師班,相信對大家都會是最棒的一個學習與活動。

 

活動海報

2019年 3月份特別課程 - 長笛大師 亞諾敘.巴林特(János Bálint)特別課 活動海報

 

活動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本次邀請長笛名家石雅老師擔任課程翻譯,林仁斌老師擔任活動主持,周欣穎老師負責整合大家的提問。

與一般大師班不同的是,這場特別課程我們可以與巴林特大師近距離交流,透過他的解說,更加了解長笛領域的點點滴滴與重要的知識🌹

本活動也特別感謝日本 Pearl Flutes 台灣總代理 豪聲樂器的贊助與支持。

活動日期:2019年3月30號(週六)
活動時間:Pm 18:30-20:30
活動地點:豪聲樂器 藝術空間
活動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7號2F(近⟪大坪林⟫捷運站)
請按→ Google Map

 

 

匈牙利著名的國際長笛大師 亞諾敘.巴林特János Bálint簡介:

日本 Pearl Flutes 國際代言人。國際長笛大賽評審。

德國 Detmold 的 Hochschulefür Musik 音樂院長笛教授。

2008年 匈牙利文化部頒發之 李斯特獎(匈牙利最重要音樂獎項)。

巴林特 年輕時於多項國際長笛大賽中獲獎。1981年 - 1991年擔任匈牙利廣播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2000年 - 2006年擔任匈牙利國家愛樂樂團首席長笛。唱片出版部份,他於 Hungaroton,Capriccio 與 Naxos 唱片公司共錄製了24張CD,每年並於世界各地應邀演奏並舉辦大師班。


長笛大師 亞諾敘.巴林特János Bálint)精彩的改編演奏錄音: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
Franz Listz - Hungarian Rapsody Nr. 2 for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XD3EzR0PU

 

 

*節慶長笛樂團 相關活動網頁:

 

*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8月 福岡日本長笛年會之旅

詳情請按 →這裡

 

💖每星期固定精彩團練課程

詳情請按這裡→持續招募新團員

 

💖最新!長笛初學體驗課程開課囉~

詳情請按這裡→快樂輕鬆開始學習長笛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Reynaldo Hahn 藝術歌曲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 欣賞

【BON音樂】Reynaldo Hahn 藝術歌曲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 欣賞
Reynaldo Hahn "Mes vers fuiraient, doux et frêl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藝術歌曲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lles)欣賞

今天介紹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創作於 1888年的動人藝術歌曲《如果我的詩有翅膀》⋯也就是寫作於 漢恩 14歲的時候~很難想像吧!真是英雄出少年(讚)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創作背景:

10歲就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的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音樂作品種類豐富,但其中影響後世也最出色的就是他的藝術歌曲

他的藝術歌曲旋律優美動人,鋼琴伴奏技法細膩精湛,詞曲意境宛若一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更抒發了作曲家對愛情和人生的感慨,一直為世人所喜愛。

 

漢恩以法國大文豪 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的 1856年同名詩作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為靈感,1888年發表當年馬上獲得法國 費加洛(Le Figaro)出版,瞬間成為巴黎高知名度藝術歌曲。 14歲的漢恩也因此曲在巴黎音樂界爆紅,成為家喻戶曉的少年音樂家,高知名度更為他日後的音樂藝術發展奠下更多的基礎。

這首樂曲中,鋼琴是主要伴奏樂器。漢恩在鋼琴上以近似 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的精緻的分解和弦伴奏手法,持續演奏連續不斷地上行琶音;聲樂歌唱出抒情優美又柔美自然的旋律,而纖細之和聲與尊重原詩的分節式譜曲,更能讓人感受到 雨果歌詞裡文簡意賅裡的高貴情感:彷彿在音樂開始的瞬間,我們就跟著飛揚的音符起飛,就像長了翅膀般一起翩翩起舞於空中,徜徉在文學與音樂完美融合世界裡。

寫出這麼純粹美好的歌曲,在 14歲的漢恩心中,一定也懷著對生活、對未來、對愛情的美好憧憬,雖然說「少女情懷總是詩」,但是今天我們一起欣賞這首「少男情懷也是詩」,相信必然讓大家耳目一新~

 

鋼琴樂譜中,可看到標註原詩為 雨果所作,歌曲則題獻給漢恩姊姊 Maria Hann(漢恩是家庭 12個小孩中,年紀最小的):


一起欣賞原詩搭配音樂: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  

詩 :雨果(1856)
曲 :漢恩(1888)

我甜蜜又脆弱輕柔的詩飛舞著 
Mes vers fuiraient, doux et frêles

飛向你那美麗的花園
Vers votre jardin si beau

如果我的詩句有翅膀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 

如同鳥兒一般
comme l'oiseau 

---

他們閃爍飛舞著
Ils voleraient, étincelles 

飛到你那歡愉的爐火邊
Vers votre foyer qui rit 

如果我的詩句有翅膀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

如同靈魂一般
comme l'esprit 

---

他們會純潔又忠心地靠近您 
Près de vous, purs et fidèles 

他們會日以繼夜的飛舞著
Ils accourraient, nuit et jour

如果我的詩句有翅膀
Si mes vers avaient des ailes 

就像愛情一般!
comme l'amour!

一起欣賞美國著名次女高音 蘇珊. 葛蘭姆Susan Graham, b. 1960-)之演唱版本,蘇珊的版本在 youtube裡有高手,把音樂配上了總譜,讓我們在觀賞時更加能夠充分體會 漢恩單純、精準而出神入化的伴奏手法:

Susan Graham, Mezzo soprano
Roger Vignoles, pian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ghaz_F7EU


作曲家小檔案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委內瑞拉法國作曲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關於漢恩的姓氏,台灣也有人翻譯 Reynaldo Hahn 的姓氏為 "阿恩"(Hahn),主因是在法文發音中"H"是不發音的,如以他所居住的法國巴黎,的確翻譯為 "雷納多.阿恩" 是貼切於法文發音。 

如果改以德文發音,也是"漢恩"。不過畢竟 "雷納多.漢恩" 是委內瑞拉人,為求國際通用,本文中筆者仍選用以 "漢恩" 為翻譯名稱,加上許多背景資料均以維基百科為主,因此便選擇與百科翻譯一致。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 painting by Lucie Lambert, 1907

一直以來,以歌聲或翅膀為聯想題材的詩與音樂,筆者最直接想到的就是浪漫時期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之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

而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Op. 34, No. 2 ,以德國詩人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856年)的同名詩作《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搭配了甜美夢幻的優美旋律而成為經典。同時《乘著歌聲的翅膀》也因為 孟德爾頌美妙的音樂,讓詩有了新生命,一起成為了古典音樂裡不朽的經典歌曲。

《乘著歌聲的翅膀》洋溢著幸福、、溫柔與甜蜜,通常以女高音演唱,是一首人人都喜愛的通俗古典音樂藝術歌曲。

讓我們在最後也欣賞這首《乘著歌聲的翅膀》吧~
Barbara Bonney - Auf Flugeln des Gesanges (Mendelssoh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j4thZrFj4

 

《乘著歌聲的翅膀》歌詞:

原詩(德語) 中文翻譯

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
Herzliebchen, trag' ich dich fort,
Fort nach den Fluren des Ganges,
Dort weiß ich den schönsten Ort.

Dort liegt ein rotblühender Garten
Im stillen Mondenschein;
Die Lotosblumen erwarten
Ihr trautes Schwesterlein.

 乘著這歌聲的翅膀
親愛的請隨我前往
去到那恆河的邊上
世界最美麗的地方

那綻放著紅花的庭院
被安詳的月光渲染
玉蓮花在安靜的等待
等待他心愛姑娘到來

Die Veilchen kichern und kosen,
Und schaun nach den Sternen empor;
Heimlich erzählen die Rosen
Sich duftende Märchen ins Ohr.

Es hüpfen herbei und lauschen
Die frommen, klugen Gazell'n;
Und in der Ferne rauschen
Des heiligen Stromes Well'n.

紫羅蘭微笑地耳語
仰望著那滿天星辰
玫瑰花悄悄地傾訴
她芬芳的童話

那輕柔而愉悅的羚羊
停下來細心傾聽
遠方那聖河不變的
聖潔的波濤涌動

Dort wollen wir niedersinken
Unter dem Palmenbaum,
Und Liebe und Ruhe trinken,
Und träumen seligen Traum.

 我要和你平躺在
椰林的樹蔭下面
品嘗著愛情和安靜
墜入著神聖的夢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悲愴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BON音樂】悲愴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Russian Composer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油畫| Image from BG-Gallery.ru

 

我作品裡所展示的樣貌,就是在我所生活的年代,國家、環境與教育等所有元素中所形成的。~柴可夫斯基 1891 年 1 月 24 日致 塔涅耶夫(Sergry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 信。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整理於網路資源)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政治動盪不安,但在藝文領域卻在彼得大帝倡導的西化之下,逐漸開花結果:以第一代西化作曲家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及其追隨者「俄國五人組」(The Five)所領導表的俄羅斯國民樂派,在強烈民族意識與自由主義的趨使下,讓音樂創作有了新的方向並開始綻放光芒。他們的作品既創新又能帶有俄羅斯傳統的民間舞曲或民謠等文化基礎,融合西方古典音樂創作技巧與和聲,逐漸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柴可夫斯基所成長的環境中,正因為文學與音樂藝術的蓬勃發展,讓他能以不屬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之附庸,而以獨特的憂鬱、悲劇色彩,以及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和聲,不但在當代廣受注目,也成為俄羅斯作曲家中最為後世流傳,甚至是足以代表俄羅斯後期浪漫樂派翹楚之領導大師。

 

編按:「俄國五人組」(The Five),以 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為首,包含 庫宜(Cui, César, 1835-1918)、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 1839-1881)、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鮑羅定(Aleksandr Porfir′yevich Borodin, 1833-1887)五位作曲家組成,於後世享有崇高名望之俄國代表作曲家。

 

  • 相關文章

【BON音樂】什麼是「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Five)? 。(←點閱文章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家庭與成長背景 1840–1865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840 年 5 月 7 日(新曆)出生於礦業工程師家:父親伊利亞.彼特羅維契.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 1795-1880)是烏拉山區 渥金斯克(Kamsko Votkinsk)冶金工廠廠長。父親共有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 瑪麗亞.凱瑟(Mariya Keiser, d.1831)逝世後留下一女 辛納達(Zinaida, 1829-1878)。而第二任妻子就是柴可夫斯基的母親 亞歷姍德拉(Aleksandra d’Assier, 1813-1854),擁有法國血統並熱愛音樂藝術,與父親 1833年於結婚,與第二任妻子兩人共育有六名小孩,如加上 辛納達共七位兄弟姊妹。

柴可夫斯基於家庭中排行第二,其兄弟姐妹有:哥哥 尼可萊(Nikolay, 1838-1910)、 妹妹 亞歷山德拉(Aleksandra, 1842-1891),小名 莎夏(Sasha)、弟弟 伊波利特(Ippolit, 1843-1927)、兩位雙胞胎巒生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1850-1915)及 莫德斯特(Modest, 1850-1916)。

 

柴可夫斯基 8歲時的全家福照片:

由左至右分別為:柴可夫斯基(8歲)、母親 、妹妹 亞歷山德拉(莎夏,母親膝前)、同父異母姊姊 辛納達(母親背後)、兄長 尼可萊、弟弟 伊波利特與父親。

Tchaikovsky (left), aged 8, with his mother Aleksandra (seated), his sister Aleksandra (leaning on her mother's knee), half-sister Zinayda (standing behind), older brother Nikolay, younger brother Ippolit, sitting on father Ilya's lap.

 

柴可夫斯基 幼時家境良好,5歲開始學鋼琴,幾個月以後,就能熟練演奏弗里德里希·卡爾克布雷納的作品 ⟪Le Fou⟫。1850年 10歲時,父親被任命為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校長。於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並且在音樂系主任的指導下繼續鋼琴學習。柴可夫斯基的父親非常捨得讓兒子學習音樂,他讓柴可夫斯基追隨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 魯道夫·昆丁格(Rudolph Kündinger, 1832-1913)。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更加認識了解德國音樂,並且持續一生對莫札特音樂非常喜愛。

 

1854年柴可夫斯基之母親死於霍亂,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直到 1877 年的信中,他仍寫道:「儘管這是確切的事實,但我始終難以想像我如此熱愛、如此善良的母親永遠離去了,我將永遠無法對她說,即使離別了23年,我還是依然那樣愛她。」。 這份對母親永遠無法彌補的失落情感,長年來在他心中久久無法完全平復,也或許是造成他偏向憂鬱悲觀的性格原因之一。

 

優秀法學生 棄法律轉向音樂懷抱

1852 年,柴可夫斯基被獨自送到聖彼得堡上學,入讀的是著名的男校「皇家法律學院」 (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該學校素質優良,學生畢業後都成為政府各級官員與法律精英。1858年畢業後,柴可夫斯基離開學校進入司法部當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後因為對於音樂的熱愛,在 1862 年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正式成立後,本來擔任公務員的柴可夫斯基,卻因着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兼讀學院的課程,半年後更決定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再次成為學生。棄法律而走投向音樂的懷抱,這是更他人生裡最重要的一項決定。

 

照片為1859年 5月底或-6月初,19歲的柴可夫斯基,穿著「皇家法律學院」畢業校服,拍攝於聖彼得堡的畢業照片。

Tchaikovsky, aged 19, wearing the uniform of the 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 Photographed in Saint Petersburg, 29 May/10 June 1859.

 

自幼學習音樂,音樂對柴可夫斯基的影響極為重大;在他纖細敏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他日後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俄羅斯的民間音樂,更是柴可夫斯基音樂中重要的養分。在他的交響曲作品以及許多創作中,俄羅斯民謠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要素。成年後的柴可夫斯基也曾說:「我生長在偏僻地區,自幼深刻體會到俄羅斯民間歌曲典型特徵中那種難以言傳的美。我熱愛俄羅斯因素的一切表現。」如同許多前輩所走的道路, 柴氏作品中有許多的素材來自於民謠的取用:而這正是他所愛的音樂,如同他身上所流的俄羅斯民族血液般,無法分離。

 

柴可夫斯基 1960年代(1963)法律工作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時期照片,神情有著天然的憂鬱

 

俄羅斯音樂教育起源

俄羅斯正式的專業音樂教育根源,要從作曲家 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4-1894)於 1862 年成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開始:

1859 年留學西歐的音樂家 安東·魯賓斯坦,在俄羅斯大公夫人 葉蓮娜夫娜(Grand Duchess Yelena Pavlovna)的贊助下,先成立了「俄羅斯音樂協會」(Russian Music Society, 簡稱:RMS),隔年開始籌辦音樂課程。

1862 年魯賓斯坦創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並擔任校長。曾指導柴可夫斯基樂理及和聲之作曲家 查倫巴(Nikolay Zaremba, 1821-1879)亦獲聘至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授課,柴可夫斯基為第一年考入音樂院之首批學生,繼續同時與魯賓斯坦與查倫巴學習各式作曲理論

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音樂環境,也因為魯賓斯坦創立俄羅斯音樂協會之後顯得越來越豐富頻繁。在此之前每年僅有個位數音樂會,而魯賓斯坦創立俄羅斯音樂協會與音樂院之後,這兩大城市的音樂會逐步發展至每年有20多場各式音樂會。

 

音樂院畢業與職業生涯 1866–1877

柴可夫斯基自 1866年開始任職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也是音樂院成立之年。

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時,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萊·魯賓斯坦恰巧於 1865年開始籌劃成立莫斯科音樂學院,便聯絡柴可夫斯基要聘請他擔任音樂理論之教授。當時柴可夫斯基因父親已經退休,家庭經濟上頗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這份邀約,並於 1866年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立但前往定居擔任教職。(編按:柴可夫斯基共於莫斯科音樂院擔任和聲學教授達 12年,直到 1878 年接受梅克夫人年金贊助後,才辭去教職。)

時在學校教書的待遇並不特別好,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教職,能有很充裕的時間兼顧創作,所以在第一年便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ream, Op.13, 1866)。雖然第一號交響曲未能獲得聖彼得堡首演觀眾與老師魯賓斯坦的認可,但後來於莫斯科演出之受歡迎程度出乎意料, 柴可夫斯基首次獲得了作曲上的成功。

莫斯科的第一號交響曲音樂會對於柴可夫斯基的事業發展上非常重要: 他初次與國民樂派作曲家與藝術家們接觸,認識了包括俄國著名音樂家葛令卡、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文學家托爾斯泰、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及 「俄國五人組」成員:巴拉基列夫、庫宜、穆索斯基、鮑羅定、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而音樂院的穩定教職,也讓他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都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作,也正式開啟了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創作之路。

 

教學相長 1870和聲學著作 

俄羅斯的第一本和聲學教科書,就是柴可夫斯基所著(1872年出版)。

1870年夏天,柴可夫斯基寫了他的和聲學書籍《和聲實用研究教程》,這是準備在音樂院上課用的專書,書中講解簡明透徹並且舉很多實例,也有許多的實用習題。 柴可夫斯基並在《和聲實用研究教程》一書寫下了他心中「理論為根基,創意為雙翼」的概念說明:

“理論對形式,特別是對形式中的和聲配合進行概括,並使其系統化。

但理論不可能預見音樂實踐中的許多個別的、孤立的現象。有才能的學生出於內心的衝動,跨越理論所規定的界線,我們容許他們遵循本能的啟示。另一方面,才能較差的學生在理論公式中尋求可靠的支持,即便並未竭力擺脫那些令人為難的規則,他也能獲得成效。

我們為和聲練習選擇了聲樂風格,並且一貫贊成聲樂風格。聲樂風格最有利於研究聲部進行的藝術,而聲部進行則是和聲技巧的全部本質。

當然,器樂風格要自由得多,因為它不注意聲部的明確數目,它注意的是整個和聲群,這種和聲群時而壓縮成為由不同數目的聲部連續配合所構成的形式。 

和聲形式(一般表現在器樂中的和聲形式)的表現方法異常多樣,人們絕不可能 給它訂立系統化的規則,分析優秀作品(比如,貝多芬的奏鳴曲),是在研究這門困難的學科方面求得進步的最佳方法。”(取自《柴可夫斯基論音樂》一書,柴可夫斯基,高士彥(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編按:《和聲實用研究教程》是俄國第一本和聲教科書,1871 年由柴可夫斯基本人編寫,於1872 年出版。原文版於 1872~1957 年期間曾出版十次,德譯本和英譯本分別出版於 1899 和 1900 年。

 

柴可夫斯基的和聲學書《和聲實用研究教程》(Guide to the Practical Study of Harmony)於1872年出版

1874年,33歲的柴可夫斯基相片,由 Alfred Lorenz 拍攝於聖彼得堡。

Tchaikovsky, aged 33. Photographed by Alfred Lorenz in Saint Petersburg, January 1874.

 

柴可夫斯基的婚姻

1877 年是柴可夫斯基歷經波折的一年。1877 年 5 月他收到了一封求愛信,對方自稱是他於莫斯科音樂院教過的女學生: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a, 1849-1917)。雖然柴可夫斯基對類似信件往往是不回信的,但是米留科娃在信中說她已經暗戀柴可夫斯基 4 年, 感到很受折磨,希望柴可夫斯基能在百忙中見她一面。

優柔寡斷的柴可夫斯基終究無法拒絕這樣的來信,不得不做出答覆。雖然回了信,也在信中明白的拒絕了米留科娃,但最終卻因為通了信而勉為其難地去拜訪她。見面時也明白的表示對於她只有感謝與同情,並沒有其他感情。但後來米留科娃對柴可夫斯基的追求卻更加瘋狂,甚至揚言沒有成功結婚,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來環顧這個時間點,柴可夫斯基已經 37歲,是邁向成熟的年歲;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應該有能力、也應該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但早在前一年他寫給同樣有斷袖之癖的弟弟 莫德斯特的信中表示:「...讓我自己(和任何可能的人)進入合法的婚姻生活中。我發現我們的"癖好"是快樂的最大阻礙,我們必須全力對抗我們的天性...」。

換句話說,柴可夫斯基希望透過結婚來改變自己的性向,也中止外傳他是同性戀的謠言。

同一時期,他正巧處在歌劇《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Op. 24)創作的時間點,此作品根據普希金的同名詩作寫成。在《尤金.奧涅金》劇中,女主角 塔提亞娜(Tatyana)仰幕著男主角 奧涅金,徹夜寫了一封告白的情書給他,但 奧涅金卻冷淡地回絕了她。故事後來在 奧涅金回心轉意重新追求 塔提亞娜而未能成功,男主角處於百般悔恨的情緒中結束全劇。

巧合的是,現實生活中,現在柴可夫斯基也收到了同樣的仰慕情書。米留科娃在信中表示若柴氏不接受她的愛,她將以自殺了結。猶豫不決的柴可夫斯基在幾經思量,不知所措又不願自己成為冷漠無情的奧涅金,同時似乎又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懷抱一絲希望...也許寄託於婚姻關係,能夠可以結束長期困擾他的同性戀傾向?...

 

於是在決定結婚前,柴可夫斯基開始寄信給他的家人們:

在 6月 23日給父親的信件裡,他寫道:

「親愛的爸爸!您的兒子打算結婚了。他因為不願意未得到您的祝福而結婚,故而請求您祝福他走向新的生活。我將和一位名叫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的姑娘結婚。她是一位貧窮卻誠實的好姑娘,她很愛我。我親愛的爸爸,您知道我這樣年齡的人不經過冷靜思考是不會決定結婚的,所以請不必為我擔心。我相信我未來的妻子將會盡力使我平安幸福的。請您暫時除莉莎維塔.米哈依洛夫娜外,不要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莎夏和兄弟們由我自己寫信告知。

祝您健康,請即覆信。」

 

就在同一天( 6月 23日)柴可夫斯基也發信給他的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5),內容更加詳盡:

「親愛的 安納托利,你猜得很對,說我瞞著你什麼,但你卻沒有猜中所瞞的事。情況是這樣的:5月末發生了一件事,我曾經打算暫時不告訴你和一切親友,以免你們為我的所作所為以及起因後果白白擔心。我原先想事情完畢後再公諸於眾:我快要結婚了。見面時我將對你細述經過。......請別為我擔心,我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十分安然地跨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我在婚期逼近時還能完成一部歌劇(編按:尤金奧涅金)的三分之二,你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是十分安然的。

我要娶的那位姑娘不很年輕了,但很正派,而且有一個主要的優點:她十分傾心於我。......。你和柯杰克將是僅有的兩位婚禮見證人,婚禮在你來到後立即舉行。然後你們去卡明卡,而我則和「妻子」(這稱呼聽來多麼奇怪阿!)一起待三個星期。」

 

以上兩封家書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充滿矛盾的心情: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未來的期待感,兩者並存。

 

讓我們再看第三封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件,似乎至此柴可夫斯基才真正地寫出他自己的心情:

「首先要告訴您的是,5月末,我以一種自己也深感突然的方式訂了婚。......如果我走到這步田地之後突然拋棄這姑娘,將會使她十分痛苦,導致她走向悲慘結局。因此我就面臨艱難的抉擇:或是以這位姑娘的毀滅作為代價來保持我的自由,或是結婚(這裡說的毀滅並非空話,她確實十分愛我)。我不能不選擇後者(與她結婚)。支持我做出這一決定的是我 82歲高齡的父親和所有的親人都盼望著我能夠結婚。......」

 

只和米留科娃幾次見面後,柴可夫斯基貿然地決定結婚了。他們於 1877 年五月底訂婚,7月 18日結婚。

婚後雖短暫地終結了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傳言,但痛苦的婚姻生活,逼迫柴可夫斯基在不明原因之下拋下妻子,在黑夜中於莫斯科的河中企圖自殺。

雖然自殺事件並沒有知的奪走柴可夫斯基的性命,卻使得他陷入更嚴重的精神疾病。自殺未遂之後躺在病床上幾乎沒有任何記憶,而醫生根據他在病床上意識昏迷時的呢喃,判斷他必須永遠不要看到他的妻子,否則精神狀況不會好轉。而柴可夫斯基的兄長 尼可萊與弟弟 安納托利,全力協助柴可夫斯基與妻子離婚一事,但米留科娃堅持不離婚,柴可夫斯基只好選擇永久分居,並定期給予她生活費。

 

(編按:米留科娃於 1880年另結新歡懷孕,後來孩子被棄養於孤兒院。而米留科娃本人也於 1896年被診斷出有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最後於 1917年病死在精神病院中。)

 

這樁失敗的婚姻,前前後後折磨了柴可夫斯基好多年的時間。甚至在他創作第五號交響曲(1888年)時,米留科娃再次出現於他的生命中,也再一次帶給他無比的精神壓力。

1877年夏天,37歲的柴可夫斯基與妻子安東尼娜·米柳科娃 | Tchaikovsky with his wife Antonina Miliukova 1877 summer
  • 相關文章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五號交響曲 op.64 背景與解說


柴可夫斯基與文學

由於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對於文學的涉獵與喜愛,奠定了柴可夫斯基深刻的文學涵養~他一生總共完成十一齣歌劇,取材的對象全部來自文學與戲劇領域:包括德國文學家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以聖女貞德為題材的戲劇《奧爾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以俄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Alxander Puskin, 1799-1837)於 1830年同名長篇詩體小說改編而成的歌劇《尤金.奧涅金》(1879)、同樣改編自普希金 1834年的同名小說歌劇《黑桃皇后》(1891)。其他還有英國 威廉·莎士比亞 著作為靈感而寫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69)與交響作品《暴風雨》(1873)、哈姆雷特(1888)...等等。

 

1865年秋天時的柴可夫斯基 結束學生生涯迎向莫斯科音樂院教職 | Tschaikovsky Photo, 1865 Autumn

柴可夫斯基與指揮

柴可夫斯基第一次指揮樂團,是 1868年的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reams, 1866)其中的舞曲在莫斯科重新演出大獲成功時。

根據他的好友與音樂院同事 卡什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5-1920)之回憶文字:「我從他自己的話中知道他並不喜好指揮工作,他始終把它視為難事,每次結束指揮後有如釋重負之感。他在指揮前憂心忡忡,每當指揮的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其他人的作品時,經常面帶憂容。儘管如此,他還是願意以指揮家身分應邀去各地演出,甚至遠赴美國(編按:也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所有重獲成功的重要原因)。作曲聲譽使柴可夫斯基在以指揮家身分出現時也享有威信,但他並不能充分運用他的有利點。 樂團團員對他的尊重使他能順利執行指揮任務,但他從來算不上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指揮。從他寫給我的一些信上可以看出,他並不對引人注意一事特別興奮,卻總是下不了決心推辭指揮任務。」

 

原本抗拒指揮的柴可夫斯基,在1868年的首次指揮時隔 18年之久的 1886年,在莫斯科代替久病無法演出的樂團指揮臨陣上場,在指揮自己創作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成功後,便開始越來越常態性的從事指揮工作。克服一直以來的舞台恐懼症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創作,後來並常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結識不少各地知名音樂家,建立友誼。

 

1887年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柴可夫斯基也曾提到對於指揮的想法:

「指揮對我是不容易的,而且也夠使我的神經緊張;但我必須承認,這帶給我真正的快樂:第一、我樂於知道我已經克服了與生俱來的害羞;第二、歌劇的作者親自指揮他的作品,不必請求指揮者隨時更改,這也是很愉快的、第三、參加演出的人對我都很好,這也使我深為感動。」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

 

對柴可夫斯基作曲之路轉為自由之路產生決定性影響力量,來自俄國鐵路大亨富孀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音樂史上皆以「梅克夫人」或「馮梅克夫人」稱呼她。

「梅克夫人」本名是 娜杰日達.菲拉列托芙娜.弗洛夫斯卡雅(Nadezhda Filaretovna Frolovskaya),是富商卡爾‧費奧羅維科(Karl Feodoroviç von Meck)的遺孀,擁有大片產業及十二個孩子。梅克夫人相當喜歡音樂, 也曾經贊助過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與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關係相當不錯。在1876年底,梅克夫人這位富有的鐵路大亨的遺孀 ,透過 尼古萊·魯賓斯坦和 小提琴家 高迪克(Iosif Kotek,柴可夫斯基的好友,亦曾盛傳是作曲家的同性密友)介紹認識年青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並對他的作品頗為欣賞。

尼古拉.魯賓斯坦曾經藉由彈奏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作品《暴風雨》鋼琴改編版(The Tempest, 1873),嘗試詢問梅克夫人能否提供贊助以解決柴可夫斯基經濟上的問題,梅克夫人則回答:「我對於你剛才說到這個年輕人的一切感到很大的興趣。但你也不需要替他說那麼多的好話,在你沒有說之前,他的音樂早已說過了。」顯示出梅克夫人對於柴可夫斯基音樂的喜愛。

當注意到柴可夫斯基生活上的經濟問題之後,她請託兩人把書信交給柴可夫斯基,指出願意成為他提供財政上的資助,並開始與柴可夫斯基通信並透過委託他創作作品並給予酬勞。

1877年柴可夫斯基在婚姻期間發生各項悲慘事情時,在柴可夫斯基書信告知梅克夫人並提出要求下,在10月時梅克夫人同意給予他每年 6000盧布的定期補助。也因為這樣,柴可夫斯基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 經濟困窘問題,梅克夫人的大方贊助開始讓他全心致力於作曲工作。

但梅克夫人個性喜歡獨來獨往,便提出唯一的條件:兩人永遠不應該見面。柴可夫斯基也同意了

在兩人往後持續書信往來的接近 14年歲月(1877年 至 1890年)中,彼此互通信件達 1200多封。據說兩人曾於幾次不同場合偶然地遇見,但卻完全沒有交談。不過在這十餘年中,梅克夫人彷彿是柴可夫斯基心靈上的伴侶,他們在信中無話不談,從創作靈感、藝術想法到內心深處的感覺都能彼此了解對方,也因為這些信件,讓後世有了更多了解認識柴可夫斯基內心世界的機會。

在斷絕聯繫前的最後一封信,梅克夫人信中寫著:「希望您有時候還能想起我...」

收到信件,震驚又擔心的柴可夫斯基,立刻回信:(內容引自毛宇寬所著《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來信剛剛收到,信中所言,令我十分擔憂,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您。我說的是實話。 要說我的收入減少一大部分之後不影響我的物質需求,這不是真話。但造成的影響要比您所 想像的要小的多。......請您確信,我面臨的物質損失是不會令我感到絲毫苦惱的。......您信中的最後一句話(梅克夫人的這封信未流傳,據說其中有 “別忘記我,時而想起我"字樣—譯者按)令我稍感不快,但我不相信這是出於您的本意。您當真認為我只有在得到您的錢財時才會想起您嗎?是您救了我。沒有友誼和關心,我肯定會發瘋和走上絕路。...... 您自己也許察覺不到我受惠之深。否則您就不會設想:現在您窮了,我只能是 "時而" !!! 想起您。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您。將來也不會片刻忘記您,因為,每當我想到自身時,我的思想始終是向您傾注的。

在梅克夫人宣告與柴科夫斯基終止通信之後,心情沈重的柴科夫斯基曾幾次寫信 給梅克夫人,並通過梅克夫人的女婿打聽她的健康狀況,但是柴可夫斯基最後的一封信被退回了...。梅克夫人之所以完全終止這段關係,除了可能受到了破產的影響,也跟她的健康狀況惡化有極大關係。此時的梅克夫人患有嚴重的肺結核與神經系統的毛病,她的右手開始僵化,無法自己寫信;又加上他的大兒子久病不癒後過世,更是另她的精神備受刺激。就在如此悲哀的情境下將自己封閉,斷絕了與柴可夫斯基的信件交往...

 

八卦時間(資料取自維基百科後來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失聯並終止贊助大受打擊,一路消沉。終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梅克夫人終止贊助的原因。

據說柴可夫斯基所不知的內情,只在馮·梅克家族內流傳。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在死前未能解開所有誤會。梅克夫人的財政狀況比她向外公開的還要差:她的女婿 Shirinsky勒索她,威脅要公開他妻子 Milochka父親另有其人的秘密;兒子 弗拉基米爾(Vladimir)過度揮霍,要求母親更多的資助。梅克夫人的病情益發嚴重,她染上了結核病,而病菌已經感染到了她的喉頭。

另一個兩人無法通信的原因,據說是梅克夫人的手臂萎縮,使她不能寫信。

唯一明確的事實是:在柴可夫斯基過世三個月後,梅克夫人亦因窒息而去世。

 

  • 相關文章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f 小調 第四號交響曲 op.36 創作背景與樂曲簡介←歡迎點閱欣賞


晚期創作生涯

柴可夫斯基死於 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響曲「悲愴」在聖彼得堡首演後第九天。

1885 年左右,柴可夫斯基常以指揮家的身份開始登上舞台在國內外頻繁巡迴的演出。他的作品不僅僅在俄國受到廣大的歡迎,從 1890 年起也開始在歐洲美國經常演出。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達姆洛什(Damrosch, 1862~1950)之邀約,赴至美國於卡內基音樂廳的開幕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會交響樂團演出。在美國旅行演出中,他也演出自己著名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75)以及《弦樂小夜曲》(Serenades for Strings, 1880)。這首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之前在俄國被形容為難以演奏,未料日後在美國演出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最知名的代表曲目之一。

1892年馬勒也安排親自指揮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涅金》在漢堡首演。1893 年,柴可夫斯基於倫敦成功演奏第四號交響曲,並獲得了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下方照片就是 1893年 6月他於英國劍橋大學接受榮譽博士頭銜時所拍攝之照片,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張照片。

 

Tchaikovsky receiving his honorary doctorat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June 1893. This is the last known photograph taken of him during his lifetime

 

1893 年時的柴可夫斯基,工作順利,當代偉大作曲家的地位已被廣泛承認,他也在工作順心之餘,在寫給出版商 Pyotr Jurgenson 的信中寫到:「在我充滿榮譽之文詞上,我必須說我從未對於自己如此滿足過,我感覺對自己充滿驕傲,並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非常快樂」( On my word of honor, I have never been so satisfied with myself, so proud, so happy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something so good!


柴可夫斯基 創作階段

年份 風格敘述 作品
學生時期

1862-1866

 1864 年就讀於音樂學院的時候,以俄羅斯戲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Alexander Ostrovsky)之《風暴》(The storm)為啟發,寫作了同名管弦樂曲《風暴》op.76。寫作於1864年6-8月期間,當時柴可夫斯基24歲。此曲為他音樂院時期的實習之作,曲式內容為交響詩形式,具備大將之風。

此曲首版並於 1896年 3月7日由 葛拉佐諾夫(Alexander Glazunov)指揮於聖彼得堡首演,樂譜由 Mitrofan Belyayev出版。

後來柴可夫斯基於 1865-66年夏天再重修訂此曲為音樂會序曲風格,曲長約13分鐘,但生前並未出版。

後來於 1931年指揮家孔德拉辛(Konstantin Saradzhev)於沃羅涅日(俄羅斯沃羅涅日州首府)指揮本曲演出之後,才正式出版此曲《風暴》op.76

而本曲跟日後柴可夫斯基以莎士比亞名著為靈感之另一首交響幻想曲《暴風雨》op. 18(The Tempest)並無直接關聯。

管弦樂曲《風暴》op.76

奧斯特羅夫斯基之俄羅斯戲劇 -《風暴》(The storm)在1859年的上演時,曾是震動俄國社會的一件大事。因為作者尖銳的提出了俄國婦女在宗法制家庭中受到殘酷的壓迫及奴役,要求衝破牢籠、爭取解放的社會問題。

也就是說,這齣悲劇反映了俄國女性的人格感和自尊感的覺醒,反映了他們掙脫荒誕無稽的中世紀束縛的願望。

柴可夫斯基不顧老師的反對而選取《風暴》作為創作題材,表明了他對沙俄社會這個「黑暗王國」的態度,也反映出他在 1860年代的思想傾向。

創作前期

1866-1877

任職於莫斯科音樂院,開始密集與各界藝術家與音樂家接觸,除了與倡導俄羅斯民族主義的「俄國五人組」密切往來,其創作亦深受尼可萊.魯賓斯坦與安東.魯賓斯坦兩位重要俄羅斯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喜愛莫札特,認為莫札特音樂自然高貴,是最完美的音樂藝術,故其音樂從「民族主義」逐漸「西歐化」,是這段時間最明顯之演變。

歌劇:《地方官》《仙女》 《奧普利奇尼克》 《鐵匠瓦庫拉》

芭蕾舞劇:《天鵝湖》

交響作品:《 第 一號交響曲 op.13》、《第二號交響曲 op.17》、《第三號交響曲 op.29》、《羅密歐與茱麗葉》、《黎米尼的富蘭潔絲卡》

器樂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op.33》、《第一號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 op.23》、鋼琴小品套曲《四季》(Les Saisons,1876)以及其他許多器樂曲和聲樂浪漫曲。

創作中期 1877-1885

柴可夫斯基獲得梅克夫人年金贊助,辭去音樂院工作,開始周遊歐陸各國,專心致力於樂曲創作,逐漸進入純粹而專注的音樂創作時期。此時期他重要的音樂創作逐一誕生,而他也日益增加指揮自己作品之演出機會,認識更多俄羅斯之外的音樂家,旅遊與交友帶給他更加開闊的視野,音樂也進入完全成熟之時期。

《尤琴.奧聶金 op.24》、《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義 大利隨想曲 op.45》、《曼弗雷德交響曲 op.58》、第四交響曲(1877)《一八一二序曲》(Festival Overture, 1880)、弦樂小夜曲(1880)、《義大利隨想曲》(1880)及鋼琴三重奏《偉大藝術家的回憶》(1882)

創作後期 1885-1893

1885 年以後,柴可夫斯基定居於克林郊外的邁達諾渥村,1893 年,柴可夫斯基獲得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功成名就。於  1893年的11月6日,悲愴交響曲首演 9天之後過世。

歌劇《黑桃女王 op.68》、《第五號交響曲 op.64》、《第 六號交響曲 悲愴 op.74》、芭蕾舞劇《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及 《胡桃鉗》(Nutcracker)

 

*作者補充:柴可夫斯基 作品列表


柴可夫斯基之死

眾說紛紜。

照片為柴可夫斯基死後於聖彼得堡所拍攝之照片
Nikolay Gundvizer 拍攝於 1893年 11月 6日

Tchaikovsky on his deathbed. Photographed by Nikolay Gundvizer at 13 Malaya Morskaya Street in Saint Petersburg, 6 November 1893.

 

筆者在此引用王尚彬先生所撰寫之⟪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研究⟫第24-26頁文字,關於柴可夫斯基的死因論述之文字:

柴科夫斯基在 1893 年 10 月 28 日(俄曆 10 月 16 日)於聖彼得堡指揮第六號交響曲《悲愴》首演之後數日,便據說他感染到了霍亂,於 1893 年 11 月 6 日(俄曆 10 月 25日)與世長辭。他的逝世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成千上萬的民眾在聖彼得堡為他送葬;而柴科夫斯基也與葛令卡、穆梭斯基、鮑羅定等俄羅斯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安葬在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公墓。

然而,對於柴科夫斯基的死因,至今已經證實為被迫自殺身亡。

在官方認定的說法一直以霍亂作為正統的死因,但是對於這個歷史冤案,奧爾洛娃則提出了一些論證與資料來說明他的論點。

首先出現的矛盾:在 1893 年 10 月 24 日(俄曆)聖彼得堡《新聞和股票交易報》(第293 號)宣告:整個音樂界都為柴科夫斯基重病的消息感到震驚。幸而最新公報稱,柴科夫斯基的病(據說是傷寒)可望好轉。在隔日,也就是 10 月 25 日(俄曆)時,《新聞和股票交易報》(第 294 號)又報導:我們著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並未能僥倖逃過這惡性傳染病。他星期四發病,病情立刻轉危。

接連的兩份醫療公報說醫生在凌晨兩點半離去,他們斷定已無藥可救。凌晨三點去世。

同樣的報紙在一夜之間有如此大的轉變,是相當不合乎常理的。

而傳染病的發病率在秋季後會降低,而柴科夫斯基死在 10月,但是整整一年中因霍亂而死的病例,在報導中也只有零星幾件而已。死後第二天,10月 26 號(俄曆),《聖彼得堡報》(第 294 號)卻提出了疑問:柴科夫斯基生活在最優越的衛生條件中,而且幾天前才剛到聖彼得堡來,怎麼就會染上霍亂呢?在幾位證人與報導中都說柴科夫斯基是在餐廳喝了生水導致感染傳染病,但是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卻說那是在發病後家中喝的。這兩造說詞之間就已經明顯出現了矛盾,又何況以柴科夫斯基出身有教養的家庭,要直接飲用生水是幾乎無法想像的!

而霍亂的病程與當時醫生的醫學報告,從醫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不成立的,但是在最後,終究所有人都以矛盾的說詞將這件事情不了了之地蒙混過去。最誇張的還是柴科夫斯基逝世時的安魂彌撒,竟然沒有將棺材密封,甚至李姆斯基-柯薩可夫還 回憶說:奇怪的是,雖然死於霍亂,但人們卻可以隨便去參加安魂彌撒。我還記得,親眼看見維爾日比諾維奇親吻了屍體的頭和臉。

而柴科夫斯基過世時的面容顯得消瘦,但是安詳;但是死於霍亂的臉會因為痙攣而變得扭曲,因此死於霍亂的說法明顯是刻意包裝的。而整件事情直到 1920 年後,才由知道內情的人所逐漸公開,事實上柴科夫斯基對 斯吞博克‧費爾莫爾伯爵的姪子產生興趣,這位伯爵因而憤慨的寫了一封信,要求當時在元老院上訴庭的檢察長雅科比將這封正式信函交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若此事爆出,對於柴科夫斯基以及法律學校的所有同班同學的名譽都是重大損害;而對於法律系畢業生而言,榮譽這件事情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為了阻止事件曝光,檢察長雅科比邀請了柴科夫斯基與當時法律系同班同學,共八人舉行了一個名譽審判。最後得到的決議是:唯有柴科夫斯基死亡,他們才有可能將信給隱瞞。一、二天後柴科夫斯基 得了絕症的消息就傳遍了聖彼得堡。
《The Tchaikovsky Papers: Unlocking the Family Archive》封面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寫作年份整理: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如下:

G小調 第1號交響曲《冬日之夢》-1866年
c小調 第2號交響曲《小俄羅斯》-1872年
D大調 第3號交響曲《波蘭》-1875年
f小調 第4號交響曲-1878年
b小調 "曼弗雷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1885年
e小調 第5號交響曲-1888年
b小調 第6號交響曲《悲愴》-1893年

 

延伸閱讀文章:

 

🎵 BBC 音樂家傳記影片 - Discovering.Tchaikovsky
共有兩集,14段影片。
點按 ↓ 左上角"播放清單",自由選擇要播放第幾段影片(1-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5enI0J82I&list=PL65EECBB93A8B76EA&index=1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國際長笛大賽常勝軍 長笛家 丹尼斯.布列柯夫(Dennis Bouriakov)訪談(2012)

【BON音樂】國際長笛大賽常勝軍 長笛家 丹尼斯.布列柯夫(Denis Bouriakov)訪談(2012)
Interview of Dennis Bouriakov – 201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國際長笛大賽常勝軍、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 - 丹尼斯.布列柯夫Denis Bouriakov)訪談(2012)

文. 林仁斌

筆者林仁斌與丹尼斯.布列柯夫(Dennis Bouriakov)2012年訪台採訪後合影留念

摘要

本文原刊載於 MUZIK 謬斯客古典樂刊,於2019年重新整理上 蹦藝術 與大家分享筆者2012年與國際長笛大賽常勝軍、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 - 丹尼斯.布列柯夫(Denis Bouriakov)之音樂訪談。

自信、親和的的丹尼斯.布列柯夫(Dennis Bouriakov, b.1981-)

 

國際比賽常勝軍
來自俄羅斯的長笛演奏家~丹尼斯.布列柯夫(Denis Bouriakov, b.1981-),近年來以高超魔幻般的演奏技巧與音色變化席捲樂壇。在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多數人均擊掌讚嘆,佩服他對於長笛驚人的控制力與大幅度的音色變化能力,無怪乎許多國際樂評以「魔術師」來稱呼這位年僅31歲長笛演奏家。(編按:2019年丹尼斯轉眼也已經 38歲,事業更加卓然有成

30歲的丹尼斯,在26歲之前已經幾乎跑遍全球比賽,是一位擁有各項國際長笛大賽頭銜之常勝軍,輝煌的經歷包含了:日本神戶長笛大賽(2001)、卡爾.尼爾森長笛大賽(2002)、慕尼黑長笛大賽(2004)、朗帕爾長笛大賽(2005)、尼可萊長笛大賽(2006)、拉里歐長笛大賽(2007)…等驚人輝煌的戰績。眾多不凡的國際大賽演奏經歷,加上他持續不斷的活動頻繁,可以說是近年國際樂壇演奏經歷能力最為旺盛的長笛演奏家。

 

學習歷程
與丹尼斯採訪過程中,感受到他話不多,但話題一來卻十分健談且樂於分享。在訪談中,他會關心話題是否適合一般讀者(如深入的演奏技術方法…),但筆者表示台灣的讀者程度相當高,且樂於閱讀音樂家的音樂想法後,他便樂於談論細節與想法。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

丹尼斯你好!有鑑於您是第一次來到台灣,或許愛樂者們對你還不夠熟悉,我們可以聊一下您的學習經歷嗎?

超年輕的丹尼斯.布列柯夫(Dennis Bouriakov, b.1981-)

 

丹尼斯:(以下簡稱「丹」):

好的。其實很單純,我只有兩位長笛老師:一位是莫斯科中央音樂院(筆者補充:9-18歲)的老師多濟可夫教授(Professor Y.N. Dolzhikov),另一位就是Wibb(筆者補充:英國長笛大師威廉.班奈特 William Bennet)。

林:

去年此時,我也訪問了班奈特大師。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問哪些學生令他印象深刻,他回答說:「當然是 Denis(你)。」可以跟我們說說你跟老師的緣份嗎?

丹:

哈哈,我記得是我13歲吧~當時參加了詹姆斯.高威在瑞士的暑期音樂營,他將我的演奏影片轉交給了班奈特,後來就在3年後約17歲開始與Wibb學習。他是位很棒的長笛老師,我學習到許多從未知曉的想法,他是全面的音樂家!

林:

Wibb對你而言,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丹:

我在莫斯科的老師,對技術要求非常嚴謹高標準,所以我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後來追隨Wibb學習,他對於技術當然也是高標準,但對於許多音色變化的方法,是當時年輕的我從未聽過的!對於長笛音準的追求與音樂的層次表現,也同樣要求嚴格,所以我在他的訓練之下,得以更加全面地進步。就連我現在從事的大量改編作品,也都是他給予我的觀念!

 

專業、精準的丹尼斯.布列柯夫(Denis Bouriakov, b.1981-)

 

演奏技術篇~如何改變音色?

林:

你提到了改變音色,我想請問您是如何改變長笛的音色?

丹:

最重要是氣流的方向!往上吹奏與向下吹奏都會有不一樣的色彩。當我要比較空靈的音色表現時,我會向上吹氣,保持口腔裡面的空間;當我要比較戲劇化的音色時,我也會改變氣流方向去找到我要的音色與角度。

 

延伸欣賞:

丹尼斯談長笛音色鍛鍊方法「Note Bending」

Part.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3VYim6OcY&t=89s

 

Part.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riRtaGpEKI


演奏技術篇~什麼是技巧?

林:

對您而言,什麼是技巧?(聽過丹尼斯的都知道,他的演奏技術真是好到嚇死人…)

丹:

其實這問題要看怎麼談,很難具體回答。基本上我可以說:「技術就是一切!」因為要表現音樂,要奏出準的音程(Play in tune),要唱出音樂的旋律(Be Expressive)…等等,每一項都需要技巧,不是嗎?

因此我才會說「技術就是一切」!

我特別注重專心地練習與有表情地練習(Practice expressively)。例如大家都練習 Taffanel 與 Gaubert 的日課大練習,可是大多是機械性地吹奏。應該要非常注意句子的起伏語音的高低,將音符盡可能地歌唱化並賦予表情,如此一來練習變得非常不一樣。

 

演奏技術篇~練習時間安排

林:

那你一天大約都練習多久?因為現代的學生們有著太多的誘惑了,網路、電腦、一堆 i 設備(iPod、iPad、iPhone…),佔據了許多時間。

丹:

哈哈!我自己除了每天樂團演奏練習之外,都盡量保持一小時的自我練習時間。這時間粉重要,因為我可以保持最佳狀態,不會因為在樂團裡聽不見自己的聲音而破壞音色。

林:

嗯~~那您是否贊成大量的練習時間呢?例如年輕的時候。

丹:

對不同人而言,所需要的時間也都不同。(非常認真地回答)我自己因為在莫斯科時打下不錯的基礎,後來連在英國皇家音樂院都很少一天超過四小時的練習;但是我有許多同學,我聽見他們天天大量的練習,果然在兩年期間他們也進步神速,所以我認為練習時數的多寡真的因人而異,不需要有人來逼你每天需要練多久才對。

林:

所以你覺得自我要求是最重要的,對嗎?

丹:

沒錯!

Altus手工長笛品牌代言人 - 丹尼斯.布列柯夫(Denis Bouriakov, b.1981-)

 

給年輕學生的建議

林:

您贏得了許多國際長笛大賽獎項,也進入世界第一流的樂團工作,可以給予年輕音樂學生們一些建議嗎?

丹:

第一點,找對好老師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認真~)

林:

(筆者心中OS:他果然非常喜歡班奈特大師~配樂下...

丹:

練習非常重要,但是要「有表情地」練所有的技術練習。Use your expression & imagination!我喜歡練習像是 Marcel Moyse 的24首 Melodic little exercises,這本書對Wibb就像聖經一樣~

另外一本「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s」也非常重要,我建議要「Making good sense on it」。

 

談工作與家庭

林:

聊一聊你在大都會歌劇院的工作好嗎?

丹:

我們一年的樂季裡有超過200場大小音樂會,一週七場,週六兩場,週日則是休息…

林:

啥咪!?…@_@... 一個樂季200多場!(各位需知,樂季指每年九月到五六月份而已喔~)

丹:

對啊,其實工作量很大。

林:

那你要演奏幾場?

丹:

我們是雙首席制,所以一半。

林:

還是很多場呀...

丹:

不過我們樂團從5月中旬就放假,一直到9月初樂季才開始,大約三個半月假期,福利仍然是很不錯的。

林:

所以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演奏、休息、陪伴家人…

丹:

對,我太太是韓國人(哇~一堆粉絲現在想必心碎了…)。所以暑假期間我們全家都在韓國,韓國就像第二個家,我常利用這段期間進行亞洲巡迴或參加音樂節表演等等。

 

編按:2015年起丹尼斯考入杜達美所指揮的洛杉磯愛樂,事業再邁向另一高峰。他擔任樂團長笛首席(Virginia and Henry Mancini Chair)至今(2019)
丹尼斯與洛杉磯愛樂演出前與杜達美合照(照片取自丹尼斯官網)

 

林:

哇~那你的時間規劃真是太好了!你現在演奏的樂器是 Altus的 PS 款式,你如何形容這把樂器?

丹:

我已吹奏這款式超過11年(中間有更換過),非常喜歡。我認為這把樂器非常Powerful,但卻也非常Colorful。

林:

曾經想過改吹K金長笛嗎?

丹:

我嘗試過18K金樂器,音色非常華麗,我也非常喜歡;但只要一吹銀製長笛,就又深深地被音色的變化性所吸引。金笛華麗,但音色缺少變化;銀笛雖不夠華麗,但聲音厚實,可以作出許多變化,因此我仍然偏愛銀笛的音色。

林:

哈哈~如果你同意的話,我們可以說你選擇的是音樂的顏色,而不是樂器的顏色!

丹:

對極了!(笑)


延伸欣賞:

丹尼斯談他的樂器 Altus - PS Model

445Hz 音準,997純銀,Open G-Sharp 設計,Altus前首席設計師田中修一的特殊設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dlwVrg2SQ

 

 

延伸欣賞: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丹尼斯.布列柯夫/長笛改編版
P.I.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op. 35. - I. Allegro moderato
(arranged for flute in F major by D. Bouriakov)
Audio recorded live by the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Katowice (NOSPR), Nov. 8th, 2018

Denis Bouriakov, flute
Andrzej Jungiewicz,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MJUdlOdzQ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丹尼斯.布列柯夫/長笛改編版
P.I.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op. 35. - III.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arranged for flute in F major by D. Bouriakov)
Audio recorded live by the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Katowice (NOSPR), Nov. 8th, 2018

Denis Bouriakov, flute
Andrzej Jungiewicz,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XxJ5FZY4

 

後記
丹尼斯.布列柯夫~這位才31歲的長笛之星,應日本手工品牌Altus長笛之邀請成為其樂器品牌國際代言人,在訪談並親自現場聽過丹尼斯的演奏過後,對於這位音樂家謙遜的態度與傑出精準的音樂表現力,留下極深刻印象,相信眼前這位擁有不凡資歷的他,定會繼續綻放光芒!

以上文字為2012年,迄今丹尼斯無論是個人獨奏事業、樂團演奏、專輯發行等各項音樂成就仍舊不斷發光發熱中...

 

2019年即將舉辦的第十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6月17日~27日),更是增加木管項目,其中評審團主席便是丹尼斯.布列柯夫喔~

第十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
(點按圖片可進入官網)

 

 

第十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 - 木管組評審名單
丹尼斯為任木管組評審團主席

 

 

繼續祝福丹尼斯,寫下各項歷史~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貼近天之驕子的音樂生活面:專訪長笛家 帕胡德(2010)

【BON音樂】貼近天之驕子的音樂生活面:專訪長笛家 帕胡德
Interview of Emmanuel Pahud - 2010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貼近天之驕子的音樂生活面:專訪長笛家 帕胡德】

文. 林仁斌

 

 

摘要

本文原刊載於 MUZIK 謬斯客古典樂刊,於2019年搬上 蹦藝術 與大家分享筆者2010年與長笛之神帕胡德之音樂訪談。

大家熟悉的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1970年出生於瑞士,1993年獲指揮大師阿巴多賞識進入柏林愛樂至今,他出版的唱片每一張均有獨到之處,充滿魅力的長笛音色與嚴謹細膩的詮釋,廣受全球樂迷的喜愛,這次能有機會(2010年)與帕胡德進行電話越洋專訪,可說是又開心又期待,除了希望帶給讀者們更多不同於坊間的介紹文字,也希望能夠讓大家注意到這位樂壇天之驕子生活中的細膩想法。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

非常開心今天與您進行訪問,您現在人在日本,過幾天要到臺灣來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出,我知道您已經來過許多次了,對臺灣也很熟悉,但仍請您先說一下這次的感覺好嗎?

帕胡德(以下簡稱帕)

嗯,這次來臺灣是我第一次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合作,我充滿期待,尤其是與每個國家的當地樂團合作,往往會是很棒的經驗,我非常期待。

林:

在這次的演奏曲目中莫札特協奏曲的裝飾奏(Cadenza),我非常喜歡您錄音裡面的版本,請問是您自己譜寫的嗎?帕:對!我大約20歲時寫了這個裝飾奏,這麼多年來,逐年都稍微作一點修正與形式上的改良,我也蠻喜歡這個裝飾奏的。(笑)

林:

真的很棒!我非常喜歡你的版本!

帕:

謝謝,這真是個好消息!(笑)

 

延伸欣賞:帕胡德演奏莫札特D大調長笛協奏曲 K.314 之裝飾奏​
Mozart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kv314
Emmanuel Pahud |Mariss Janson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ttps://youtu.be/wAR3uIiukfc?t=1868

 

林:

再說到您的歷年錄音專輯,從獨奏錄音到協奏曲,我每一張都收集,從你的音樂表現與音色中,我發覺到您其實是一位相當浪漫的人,不是嗎?

帕:

我不覺得這應該用浪漫形容,當然聽你這麼說我很開心~但當我演奏不同音樂作品時,我其實下很多功夫去設計音樂風格,例如 J. S. 巴赫的作品,每一個裝飾音要如何演奏,我都仔細推敲;再說到現代的作品,如何呈現出作曲家的設計,也是我需要仔細考慮的。

林:

也就是說,您覺得在演奏中,要忠實呈現出作曲家的想法,是最重要的考量。

帕:對!這是我演奏時最在意的部分。

 

延伸欣賞:帕胡德演奏巴哈 C大調長笛奏鳴曲

Emmanuel Pahud plays Bach Sonata in C Major BWV 1033
I.Andante | II. Allegro | III. adagio | IV. menuet |
Trevor Pinnock. Harpsicho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_ERXCaBKg

林:

嗯~原來如此。那再請問您在如此忙碌的演奏事業之中,是如何調適自己的時間?

帕:

我現在每年大約有半年的時間是在柏林愛樂演奏,大約75場音樂會。另外半年的時間我則大約也安排75場獨奏會,算起來一年大約150場音樂會……

林:

哇!這樣幾乎每兩天就一場音樂會了!

帕:

是啊!我很喜歡演奏,雖然這樣很忙碌,但我覺得我的身體狀況也都很不錯,因此也不覺得辛苦。至於剩下的時間,我會盡量留給家庭與小孩。

林:

您有幾個小孩呢?

帕:

兩個男孩;一個11歲,一個13歲。能夠多花時間跟他們相處是最棒的一件事情,他們對我真的非常重要。

林:

哇~真是一位忙碌的好爸爸。再說到您的演奏,由於我自己也是長笛演奏者,我們都知道許多人會有演奏漸弱(Diminuendo)或是極小聲(Pianissimo)音準過低的技術問題,讓我們稍微聊一下這個問題好嗎?

帕:

首先,從15歲開始到25歲,我非常認真地練習長笛的每一項技巧,所以才能自然地演奏。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在嘴唇(Mouth),而應將焦點放在氣流的製造(Air Production)上。當我演奏小聲時,我的氣流速度並不會減慢,然後我會想聲音的共鳴點是「放在」鼻子與雙眼之間,這樣我可以吹奏出我要的效果。最後,我認為是音樂的美感在主導一切;樂譜就像是文字,也像是語言一樣,要很仔細的研究與演奏。

 

林:

嗯∼獲益良多。再來談談您的錄音,最新的這張《歌劇幻想曲》(Fantasy - A Night at the Opera),我覺得真是棒極了,真是今年最棒的一張長笛演奏專輯!帕:哈哈∼很高興聽你這麼說!我的主要想法就是希望讓長笛聽起來像是歌劇院中的「首席女伶」(Diva)一樣歌唱。

帕胡德《歌劇幻想曲》(Fantasy - A Night at the Opera)

延伸欣賞:帕胡德《歌劇幻想曲》非常棒的專輯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5XEV_YzJw

 

林:

這張《歌劇幻想曲》真的很棒!而且專輯中柴科夫斯基的歌劇 ⟪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中的詠歎調「Lensky’s Aria」,您的演奏讓我想到著名男高音 溫德利希(Fritz Wunderlich, 1930-1966)的演唱,非常非常地溫暖⋯⋯

 

延伸欣賞:

溫德利希演唱「Lensky’s Aria」詠嘆調
Fritz Wunderlich: "Lensky's Aria" ~ from ⟪Eugene Onegin⟫

https://youtu.be/4HPyzB6usRQ?t=29

 

延伸欣賞:

帕胡德演奏 ⟪尤金.奧涅金⟫ 中的詠歎調「Lensky’s Aria」
"Eugène Oneguine" paraphrase, Tchaikovsky - Emmanuel Pahud (flûte &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UB38k_nmU

帕:

謝謝!這真是太美妙了。我自己也很喜歡專輯裡面的另一首魔笛幻想曲(Fantasy on Mozart’s “Die Zauberöte” ),從沒有人灌錄過這個作品⋯⋯

林:

提到唱片,如果我強迫您選一或兩張你自己最愛的專輯,您會怎麼選擇?

帕:

哈哈!通常你們聽到我的專輯時,其實我已經在準備或灌錄下一張了,因此我有時候會比較沒有「現在」的感覺,但我每一張都很喜歡,都是我不同時期時所留下的音樂記錄。

林:

(OS:厚∼都不願意告訴我們⋯⋯)那我再請問您,下一張唱片的計畫是什麼呢?

帕:

哈∼這我也「奉命」不可以對外公開,真的抱歉啦∼

 

林:

好吧~那我想大家對於您在空閒時最喜歡做些什麼事情會非常有興趣,可以與我們分享嗎?

帕:

唉(嘆氣)~我的空閒時間真的不多⋯⋯不過我最喜歡滑雪和登山,以及陪伴家人。

林:

對了,我之前訪問過芬蘭的北歐長笛一哥 阿蘭柯(Petri Alanco, b.1963- ),當我問他閒暇興趣時,他說喜歡到森林裡散步,然後摘香菇自己烹調來吃耶。

帕:

喔∼真的啊,很有趣喲~

林:

您在兩任柏林愛樂著名指揮大師下演奏:阿巴多(Claudio Abbado)大師與賽門‧拉圖(Simon Rattle)。可說說您的感覺嗎?

帕:

我覺得他們都很棒!阿巴多帶領我加入樂團,是很親切,值得尊敬的大師;拉圖的音樂傾向浪漫,也是非常棒,我都非常喜歡。

 

林:

您在樂團演奏這麼多年,可說說您最喜愛的管弦樂作品嗎?

帕:

幾乎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愛。但如果就我自己而言,幾乎全部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音樂作品我都喜愛,再來就是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林:

史特拉汶斯基!?

帕:

對∼但最喜歡還是布拉姆斯

林:

史特拉汶斯基的確是管弦樂天才,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想請問您目前定居在哪裡呢?

帕:

柏林。因為我家人都在那兒,而且我的工作重心也在那邊。

 

林:

我曾在義大利羅馬長笛節(Flautissimo)聽您的大師班,也一起合照,非常榮幸。那時您授課時全程說義大利文,真是太厲害了。(下方照片是20幾歲的筆者、茱麗葉與帕胡德於2000年的合照,轉眼間19年已經過去了,令人忽然感嘆起時光之匆匆啊...)

 

帕:

其實沒什麼啦∼(笑)對歐洲人而言,會說幾種語言是很普遍的事情,就像中文也一樣,有些日文也可以讀,而且亞洲不同區域的國家也常會說對方的語言。

林:

(嗯∼果然是走遍大江南北的資深歐洲人)那你會說幾種語言?

帕:

英、法、德、義、西

林:

哇∼真是太驚人了!(再次讚嘆,學一下日本人... XD)

帕:

沒有啦∼真的很普遍。(再次謙虛,可能在日本學的? XD)

林:

訪談最後,要不要跟大家說些什麼?

帕:

很開心即將再度來臺灣並且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希望音樂會順利成功,也希望大家能夠來欣賞!

林:

我也預祝您日本、臺灣音樂會順利!今天謝謝您接受訪問。

帕:

謝謝∼See you soon!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forScore - 新世代跨平台音樂多功能樂譜應用APP 功能簡介

【BON音樂】forScore - 新世代跨平台音樂多功能樂譜應用APP 功能簡介
forScore Music Reader APP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要跟各位介紹與所有音樂人息息相關的新世代產物 - 新世代跨平台音樂多功能樂譜應用APP ⟪forScore

近年狂獲各方推薦的 音樂樂譜APP - forScore

 

會想寫這篇是因為前陣子拍攝弦樂四重奏天團 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當天觀察他們四人從彩排到音樂會全部使用 iPad看譜,無論是記譜寫筆記,或是練習過程中直接於APP中叫出調音器一起練音階,叫出節拍器確認彼此的速度,節拍器音量亦足以讓四人以上同時聽見,以及帶給音樂家無比的便利(一台 iPad 可以裝完所有音樂家需要的樂譜,不再有樂譜折損、忘記帶的問題...),筆者變深深覺得應該與所有蹦友們分享這麼棒的音樂工具。

貝爾琪亞弦樂四重奏彩排 Belcea Quartet Rehearsal | 攝影©林仁斌 Jen-Pin LIN

 

貝爾琪亞團員們使用 iPad 特寫:

貝爾琪亞弦樂四重奏彩排 Belcea Quartet Rehearsal | 攝影©林仁斌 Jen-Pin LIN

 

如果是 2018 iPad Pro 12.9 新版第三代,搭配二代 Apple Pencil,可直接吸附於平板旁,邊吸邊充電。

貝爾琪亞弦樂四重奏彩排 Belcea Quartet Rehearsal | 攝影©林仁斌 Jen-Pin LIN

 

有興趣者可按此點閱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的彩排蹦攝影文章⟫

平時工作筆者擔任角色眾多:長笛演奏者、大班課教學、音樂講座講師、長笛家族樂團指揮、管樂團與管弦樂團指揮...等等,其實早已習慣以 iPad 作為樂譜與授課介面,所以當天看到他們所使用的應用APP ⟪forScore之後,回家就已經直接下載開始使用啦~(嘿嘿),實際體驗之後,更是覺得應該與大家分享~

下方照片為 2019.01.24. 當天NSO Live' 講座:筆者受NSO國家交響樂團 邀請至金陵女中演講 ⟪三月布拉姆斯⟫(Brahms in Spring),全程以 iPad播放簡報、影音與樂譜之演講畫面。

2019.01.24. 金陵女中 NSO Live' 講座 | 演講:林仁斌老師

 

首先介紹 軟體價格

這款軟體售價是 450元台幣,台灣 APP Store可下載。(2019.04.25.價格修正)

適用介面

基本上所有的 iPad 或平板都會非常適合。主要差異在螢幕大小以及各世代 iPad 本身的主要功能差異(例如有無支援多工?螢幕顯示雙APP,支援 Apple Pencil 等...),以網站的圖利展示在各種尺寸上看譜的感覺。以筆者使用的 12.9吋來說,最接近一般的A4尺寸,閱讀起來也最舒服~

以筆者使用的 12.9吋來說,最接近一般的A4尺寸,閱讀起來也最舒服~

 

 

便利的樂譜來源

軟體樂譜使用PDF檔案,用家可以網路購買網路搜索下載,也可以自行掃描使用拍照APP轉成 PDF 檔,確實非常方便。

這段影片介紹如何把子己的樂譜從雲端上傳至 iPad,很實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m7UDBPINU


簡潔好用的各種實用功能:

 

筆者自己的的 iPad 的功能選單(台灣購買的話是中文版喔~)

 

可將自行輸入 iPad 的樂譜,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取名並做成資料庫,輸入作曲家樂曲類型關鍵字標籤等等資訊...


筆者最喜歡的幾個重要功能:

 

  1. 叫出內建節拍器(可以發聲或單純閃光提示或兩者皆要)
  2. 叫出內建音叉(可發出任何指定音高)
  3. 叫出內建調音器(等於調音器App)

  4. 用內建各種筆觸繪譜搭配 Apple Pencil 與放大縮小手勢,非常像真正繪譜的感覺。


    這是繪譜範例筆者直接以Apple Pencil 畫出的示範,在繪圖時,手掌靠在 iPad上 或 雙手指放大縮小,皆不會造成誤判,非常準確。)
  5. 加入譜上沒有的各種術語
  6. 加入樂譜上沒有的連結線、圓滑線、漸強漸弱與重點標示記號等
  7. 支援多工  多APP同時運作

  8. 支援錄音之後分析自己的演奏

 教學影片 - forScore 簡易初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YaxXgnvGA

 


雲端儲存 所有電子樂譜 

現在常使用平板就會知道,所有的檔案皆可以存儲於平板記憶體或是您所使用的雲端空間(iCloud、Google Drive或 Dropbox等等),這樣的雲噸儲存好處是,當不小心刪除或者想節省空間,甚至更換新平板,檔案都能在連接網路之後隨叫隨回,非常方便,也是新世紀大家應該都要體會的重要功能。

 

 

重要周邊

藍芽翻譜腳踏板

這邊是網站上的建議品項,筆者截圖讓各位參考,您可以輸入名稱之後再 Google 搜尋適合自己的工具。 

 

這款是貝爾琪亞四重奏使用的藍芽翻譜腳踏板,價格69歐元,點按有連結可看:

照片:藍芽翻譜腳踏板以及平板夾具

貝爾琪亞弦樂四重奏彩排 Belcea Quartet Rehearsal | 攝影©林仁斌 Jen-Pin LIN

 

↓影片就是以此藍芽踏板,搭配 forScore ,直接示範翻譜

https://youtu.be/5Z9AzqalfsY?t=17

 

 

支援的平板夾具

示範影片:(用此夾具夾在譜架上,即可固定 iPa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cGKiErOVs

 

製造廠商的網站:IK MULTIMEDIA.

各種夾具與大概的價格大致在 39-69歐元)之間,不貴的價格。


以上資訊分享,想敗家別怪筆者喔🐽~

🐷新年快樂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9' 美麗長笛家 Jasmine Choi 農曆春節初一拜年影片

【BON音樂】2019' 美麗長笛家 Jasmine Choi 農曆春節初一拜年影片
2019' Jasmine Choi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Greeting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 | BONART】獨家與美麗長笛家 Jasmine Choi 최나경​ 聯合製作賀歲片啦🎊🎊🎊

2019年2月5日是農曆🐷豬年 大年初一。

在這一元復始的重要年節首日,邀請美麗的長笛明星 Jasmine ,她還特地圍了象徵年節喜氣洋洋的紅色圍巾開心地與大家拜年:「恭喜發財!!!❤️」。

也祝福所有蹦藝術的蹦友們在全新一年都能:新春吉祥萬事如意身體健康財源滾滾來 💖

https://youtu.be/JDO9KgihMAY

 

馬上在農曆年後 2/20日左右,Jasmine Choi 就將抵達台灣密集準備這次她與 灣聲樂團合作精彩的兩場音樂會:

《灣聲印象 台灣音像II》灣聲樂團系列音樂會
ONE SONG ORCHESTRA IMPRESSION PORTRAIT OF TAIWAN

《灣聲印象 台灣音像II》灣聲樂團系列音樂會 海報

仁斌的好友灣聲譽團音樂總監暨指揮李哲藝也為 Jasmine 全新創作的«金色年代»長笛協奏曲~這首曲目將以令人懷念的鄧麗君為主軸,結合她的三大名曲 〈何日君再來〉〈我只在乎你〉〈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為基底,為 Jasmine 的精緻演奏量身定做,令人超級期待💖

另外,本音樂會也將演出金曲獎作曲家李哲藝以融合臺灣四大族群歌謠、展現不分彼此一起為臺灣共生共榮而打拼的第二號交響曲«我們在這裡»。

音樂會資訊:

演 出 者: 
音樂總監暨指揮/李哲藝 
長笛/崔娜卿 Jasmine Choi   
樂團/灣聲樂團
導聆/張翰揚

演出曲目:
李哲藝:《鹿港映象交響詩-管弦樂演奏版》 
李哲藝:《金色年代》長笛協奏曲 
李哲藝:交響曲《我們在這裡》 
第一樂章 硬頸精神 
第二樂章 中原情懷 
第三樂章 河洛詩篇 
第四樂章 原民歡唱

演出資訊:
2019/2/23(六)19: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2019/2/25(一)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音樂會購票連結(請點閱)

 

下方文章是去年 Jasmine 第一次要到台灣演奏時所做的訪問,後來因新加坡樂團方面出狀況故未能成行,非常可惜。今年由灣聲樂團出面邀約,並帶來台中與台北兩個最棒的場地與音樂會規劃,期待年後音樂會的到來。

→【BON音樂】BONART專訪美麗長笛演奏家 Jasmine Choi

大家可以重溫這篇 Jasmine 的訪問~

 

再次祝福大家新春愉快🎊 

2019年 蹦藝術 | BONART 也將繼續更精彩與大家一起徜徉在藝術領域裡💖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攝影】2019 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 首度來台彩排攝影

【BON攝影】2019 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 首度來台彩排攝影
Belcea Quartet Rehearsal Session 201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樂團簡介(取自鵬博藝術官網)

德國古典回聲唱片大獎、法國權威古典音樂雜誌最高榮譽金音叉獎得主,來自英國的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當今在歐洲聲勢如日中天,他們曾受教於阿班貝爾格四重奏以及阿瑪迪斯四重奏,並且在 EMI 唱片錄下了布列頓、巴爾托克、舒伯特、等人作品。當初四位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同學因為志同道合,組成了貝爾琪亞四重奏,成軍至今25年,只換過一次團員,默契十足,他們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錄音,更是新世代的經典。

樂團本身的兩位創團團員──羅馬尼亞籍的小提琴家柯莉娜.貝爾琪亞(Corina Belcea)以及波蘭籍的中提琴家克里斯多夫.赫雪勒斯基(Krzysztof Chorzelski)──從故鄉帶給樂團獨特而絢麗的東歐演奏藝術傳統;在此同時,樂團也取徑於偉大的弦樂四重奏演奏傳統──阿班貝爾格四重奏以及阿瑪迪斯四重奏的團員,都是貝爾琪亞四重奏重要的音樂導師。在法籍的小提琴家沙赫(Axel Schacher)以及大提琴家雷德林(Antoine Lederlin)加入樂團後,貝爾琪亞四重奏原已相當寬廣的藝術光譜又獲得進一步推展。多采多姿的音樂風格與合奏傳統,在貝爾琪亞四重奏的演奏中獲得自然而完美的揉合,構成該團獨一無二的音樂語彙。

 

音樂會海報

2019 貝爾琪亞四重奏首度來台 貝多芬之夜 海報

 

日本巡迴繞來台灣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能有機會拍攝這樣的超級國際團體,是幸福的。尤其是屬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話說原本貝爾琪亞四重奏就預定一月底至二月初在日本巡迴,但中間出現了兩天的空擋,經紀人便詢問鵬博藝術要不要承辦?音樂家願意飛到台北一趟。鵬博一聽他心中的天團居然有空檔可以來台灣,在國家音樂廳檔期能夠配合的情況之下,就大膽地接下了這場農曆年前的演出,並且締造了相當好的票房,大家都開心,可以說是「好心有好報」啊~

 

後來台北國家音樂廳場次就列入貝爾琪亞四重奏官網行程表囉~(取自貝爾琪亞四重奏官網)

貝爾琪亞四重奏 官網行程表

 

抵達音樂廳時,工作人員正在清潔場地

 

大提琴家 雷德林(Antoine Lederlin)第一個入場,正在調整位置。

 

小提琴家柯莉娜.貝爾琪亞(Corina Belcea)接著上舞台,兩人開始準備譜架與 iPad Pro。

 

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的默契是音樂會時全部使用 iPad Pro,從照片中可見他們的譜架上方已經全部改為平板夾具。這樣的好處是譜架佔用面積很小,音樂家彼此之間可以更靠近,聲音聽得更清楚,對於彼此演奏的小動作與呼吸,掌控得更加精確。譜架下方的腳踏板則是「藍牙翻譜器」,這樣就不用擔心演奏時沒有手可以翻譜啦~

 

鵬博開心地拿著精心印製的節目單上台,他的心情也跟今晚的票房成正比~

 

音樂家們開始翻閱精美的節目單~

 

柯莉娜一直說節目單做得好精美呀~

 

中提琴家 克里斯多夫.赫雪勒斯基(Krzysztof Chorzelski),也很認真地翻閱節目單。說實在話,台灣音樂會的節目單普遍做得比歐洲好太多了,這點有在歐洲聽音樂會的朋友們都知道。

 

小提琴家沙赫(Axel Schacher)斯文安靜,巴黎高等畢業,琴藝出眾沒話說~

 

接著全體位置準備定位,要開始彩排囉~

 

最搶眼的就是大提琴家 雷德林(Antoine Lederlin)的白色琴盒,真的非常漂亮。巴黎高等畢業的他,19歲就進入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也是現任瑞士巴塞爾交響樂團大提琴獨奏,他的用琴是 Matteo Gofriller (1722)。

 

中提琴家 克里斯多夫.赫雪勒斯基(Krzysztof Chorzelski)的琴盒,他的用琴是 Nicola Amati (ca.1670),除了中提琴也擔任指揮的他,可以看見琴盒裡還有一支指揮棒~

 

羅馬尼雅籍的小提琴家 柯莉娜.貝爾琪亞(Corina Belcea),是當年 Belcea Quartet 1994年英國倫敦創團至今25年永遠的第一小提琴,用琴是 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 (1755)。

 

小提琴家沙赫(Axel Schacher)的用琴:Nicolas Lupot 製作 (1824)

 

今天音樂會曲目為貝多芬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各一首四重奏作品。

今日音樂會演出曲目 

貝多芬:D大調第三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 
L. v.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3 in D Major, Op. 18, No. 3 

貝多芬:F小調第11號弦樂四重奏《嚴肅》,作品95 
L. v.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1 in F minor "Serioso", Op. 95 

--中場休息-- 

貝多芬: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32 
L. v.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5 in A minor, Op. 132

 

 

純熟的默契,他們正逐漸適應國家音樂廳舞台上的聲響。

 

我一邊慢慢後退拍攝,讓音樂家們盡量不要意識到攝影師的存在。

 

繼續後退,順便拍攝他們在舞台上完整樣貌。

 

再退後一點~

 

柯莉娜的高音音色柔美,音色控制細膩,在高音域遊走顯得自在游刃有餘


 

小提琴二部是弦樂四重奏重要的內聲部,時而襯托高音主旋律,甚至需要有能力取代第一小提琴,也常需與中提琴演奏精緻和聲,可謂穿針引線重要角色。

 

中提琴則是弦樂四重奏裡的靈魂。好的中提琴直接讓弦四上天堂。克里斯多夫.赫雪勒斯基毫無疑問是最棒的弦四中提琴。



 

大提琴常常擔任低音進行的角色,好的低音能襯托出中高音的清亮。

 

接下來多放一些演奏照片~

 

 

 

 

 

 

 

 

 

 

 

貝爾琪亞四重奏彩排時非常認真,除了樂曲內容已經熟練得不得了之外,他們仍然在許多小細節討論:如何共同演奏出力度?鋪陳樂句?Solo聲部與其它聲部的配合?整體音量比例?音準?速度?呼吸?弓法調整...

聽著他們各自主動發表音樂想法時而英文時而法文,以及對許多段落討論許多內容時,對有在帶樂團以及音樂講座的筆者來說,其實也是一堂最棒的課。

 

 

 

 

一起練音階

音準與節奏,更是音樂不可或缺的要素。彩排過程時,他們會一起以非常慢的速度確認彼此的音準,一起練音階,一起拉長弓,絲毫不因為彼此已經熟練樂曲或是合作多年而疏忽細節。他們所使用的APP是「forScore」(按這邊看網頁介紹

 

forScore」專業樂譜APP:

 

這段影片介紹如何把樂譜上傳至 forScore,很實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m7UDBPINU

 

看柯莉娜的 iPad各位就可以知道,演奏時,隨時可以叫交出節拍器或調音器,確認速度與音準而不需離開樂譜,電子世代真的已經來臨,越來越符合人性化的各種功能整合,也讓以往需要帶一堆樂譜與調音節拍器旅行的音樂家,越來越方便:

 

2018年新版 iPad Pro 12.9,可以把觸控筆吸附於旁邊,磁力非常強不容易掉落,又能同時充電,方便彩排時音樂家記下所有的筆記~看他們已經用得很順手,發現真的很方便喔~


譜架因為使用 iPad而變小,音樂家能夠更靠近彼此,聲音連繫與融合度更好:

 

中提琴身兼指揮的 赫雪勒斯基,喜歡閱讀總譜,分析整體音樂:


 

 

大提琴 雷德林的 iPad 是 Cello 獨奏譜,右側赫雪勒斯基的 iPad 是看總譜。

 

這三位音樂家在看什麼呢?


原來是赫雪勒斯基到觀眾席聽整體音響,告訴團員們舞台下的聽感:

 

中場休息,大家都去喝咖啡了。只剩下柯莉娜在舞台上認真地不斷修正許多細節,身為第一小提琴的自我要求真的很高。

 


繼續看照片

中提琴琴頭戴了非常可愛的毛線保護套,彩排時全程都戴著看起來很可愛~

 

柯莉娜這個角度非常嫵媚

 

精彩的齊奏

 

 

赫雪勒斯基 指揮魂上身了~

 

第一小提琴柯莉娜演奏該柔就柔,該放就放,魄力十足:

 

 

然後...弓毛也拉斷了

 

 

 

 

 

繼續看照片:

 



 

 


正在拍照的筆者也入鏡了~

 

取從音樂家後方拍攝觀眾席之角度

 

 

 

 

工作之餘與貝爾琪亞四重奏另類合照一下:

 

拍攝進入尾聲,來一張節目單封面,這麼多照片希望各位蹦友們看得愉快~

下回攝影分享文再見

 

新增花絮分享

當天晚上音樂會謝幕照片❤️

 

 

 

 

這是鵬博拍攝的彩排實況,剛好都有拍我,就變成本篇攝影花絮了~

 

這張照片的構圖非常神奇,看來鵬博的攝影眼越來越好了~

 

↓是貝爾琪亞四重奏使用的藍芽翻譜器,價格69歐元,點按有連結可看: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Reynaldo Hahn 藝術歌曲 ⟪小舟⟫ (La Barcheta)欣賞

【BON音樂】Reynaldo Hahn 藝術歌曲 ⟪小舟⟫ (La Barcheta)欣賞
"La Barcheta" by Reynaldo Hah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委內瑞拉法國作曲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關於漢恩的姓氏,台灣也有人翻譯 Reynaldo Hahn 的姓氏為 "阿恩"(Hahn),主因是在法文發音中"H"是不發音的,如以他所居住的法國巴黎,的確翻譯為 "雷納多.阿恩" 是貼切於法文發音。 

如果改以德文發音,也是"漢恩"。不過畢竟 "雷納多.漢恩" 是委內瑞拉人,為求國際通用,本文中筆者仍選用以 "漢恩" 為翻譯名稱,加上許多背景資料均以維基百科為主,因此便選擇與百科翻譯一致。

雷納多·漢恩的音樂作品種類豐富,但其中影響後世也最出色的是他的藝術歌曲。他的藝術歌曲旋律優美動人,鋼琴伴奏技法精湛,詞曲意境宛若一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更抒發了作曲家對愛情和人生的感慨,一直為世人所喜愛。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 painting by Lucie Lambert, 1907

 

雷納多·漢恩出生委內瑞拉,南美軍事主政國家,政治社會極為動盪不安,人民失業率高,貧窮無生機。漢恩3歲時舉家遷至巴黎,在這充滿藝術的都市裡展開了全然不同的人生:8歲時,漢恩已能開始創作歌曲;10歲進入巴黎音樂院,曾隨法國作曲家 古諾(Charles Gounod, 1818 - 1893)及 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 - 1912), 聖賞(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學習,並與曾為蕭邦最後一批學生之一的鋼琴家 埃米爾·德孔布(Émile Decombes, 1829 - 1912 )學習。而在世紀末的「美好年代」(La Belle Époque)裡,漢恩於巴黎同時代結交的音樂與藝術好友更是不計其數。


今天蹦藝術要與大家分享的藝術歌曲 ⟪小舟⟫(La Barcheta),是選自雷納多·漢恩迷人的聯篇藝術歌曲 ⟪威尼斯方言之歌⟫(Venezia)裡面第二首歌曲。

 

創作背景:

1894年,漢恩在巴黎女畫家 瑪德蓮·勒邁爾(Madeleine Lemaire, 1845-1928)家中遇見了有抱負的青年作家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普魯斯特和漢恩兩人皆對繪畫,文學和作曲家佛瑞的熱愛。於是普魯斯特和漢恩成了一對戀人,經常一起旅行,並參與各種藝術活動。

兩人相遇那年,作曲家 漢恩 20歲,小說家 普魯斯特 23歲。

 

普魯斯特 曾寫下如此文字:

“每件我曾做過的事,都必須感謝雷納多” 

Everything I have ever done has always been thanks to Reynaldo. ” — Marcel Proust

 

後來這兩位藝術家雖在 1896年時戀情轉淡,但朋友關係卻一直維持到1922年普魯斯特辭世為止,未來蹦藝術皆會撰文介紹。

下方這幅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繪畫作品 "Une soirée chez Madeleine Lemaire",彈奏鋼琴的正是作曲家雷納多·漢恩:

Une soirée chez Madeleine Lemaire : Reynaldo Hahn au piano / SEM ; [photogr. d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漢恩與普魯斯特成為戀人後經常於假日一同到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Bretagne)及義大利威尼斯(Venezia)等各地旅行。旅途景緻明媚,戀人心情開闊,漢恩更於水都威尼斯遊歷時靈感乍現譜寫了迷人聯篇歌曲《威尼斯方言之歌》(Venezia, 6 Chansons En Dialecte Venitien),這套以威尼斯方言(Dialecte Venitien)與法語創作詩歌,一共有六首。

下方是就是這套聯篇藝術歌曲 ⟪威尼斯方言之歌⟫(Venezia)樂譜:

Venezia, Chansons en Dialect Vénitien by French composer Reynaldo Hahn. | 雷納多·漢恩迷人的聯篇藝術歌曲 ⟪威尼斯⟫(Venezia)樂譜
《威尼斯方言之歌》一共包含六首歌曲,皆為作曲家漢恩選自不同詩人作品,再譜上動人曲調。歌曲與詩人分別是:

⟪在沈睡水面之上⟫
“Sopra l’acqua indormenzada” 
by Pietro Pagello

⟪小舟⟫
“La Barcheta” 
by Pietro Buratti

⟪警告⟫
“L’avertimento” 
by Pietro Buratti

⟪貢多拉船上的金髮美女⟫
“La Biondina in Gondoleta” 
by Antonio Lamberti

⟪多麽羞恥⟫
“Che peca !” 
by Francesco Dall’ Ongaro

⟪春天⟫
“La Primavera” 
by Alvise Cigogna

P.S. 這個網站有非常棒的全曲英文翻譯
→"Reynaldo Hahn: Venezia (Venice)"

 

一起欣賞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to 與吉他版本的演唱:
Joyce DiDonato的音色非常美妙,對於氣息的掌控更是精確,她的呼吸完全融合在樂曲韻律中,是筆者心中最棒的近代演唱版本。

https://youtu.be/G_Sox_pMoZM

 

雷納多.漢恩:⟪小舟⟫ 歌詞
Reynaldo Hahn "La Barcheta "

詩:皮耶托. 布拉提 Pietro Buratti,  1772-1832
曲:雷納多.漢恩 Reynaldo hahn, 1875-1947

La Barcheta

La note è bela,
Fa presto, o Nineta,
Andemo in barcheta
I freschi a ciapar!
A Toni g'ho dito
Ch'el felze el ne cava
Per goder sta bava
Che supia dal mar.
Ah!

Che gusto contarsela
Soleti in laguna,
E al chiaro de luna
Sentirse a vogar!
Ti pol de la ventola
Far senza, o mia cara,
Chè zefiri a gara
Te vol sventolar.
Ah!

Se gh'è tra de lori
Chi troppo indiscreto
Volesse da pèto
El velo strapar,
No bada a ste frotole,
Soleti za semo
E Toni el so' remo
Lè a tento a menar.
Ah!

小舟

夜晚是如此美麗
Nineta,請別再猶豫
讓我們乘著小舟
享受這夜晚舒適氣息
我已經要求 Toni
打開小船頂蓬
我們可以享受微風
從海上輕撫而來
啊!

彼此傾訴是多麼幸福
甜言蜜語
獨自在潟湖上
在月光下
在我們的船上承載;
親愛的,妳可以把扇子放在一旁
因為微風會相互爭奪機會
吹向妳。
啊!

如果在他們之中
有一個如此輕率的人
試圖揭開面紗
屏蔽妳的乳房,
不需理會他的無謂,
因為我們都是孤身一人
而Toni的意圖太強烈了
在他的槳上。
啊!

The little boat

The night is beautiful.
Make haste, Nineta,
let us take to our boat
and enjoy the evening breeze.
I have asked Toni
to remove the canopy
so that we can feel the Zephyr
blowing in from the sea;
Ah!

What bliss it is to exchange
sweet nothings
alone on the lagoon
and by moonlight,
to be borne along in our boat;
you can lay aside your fan, my dear,
for the breezes will vie with each other
to refresh you.
Ah!

If among them
there should be one so indiscreet
as to try to lift the veil
shielding your breast,
pay no heed to its nonsense,
for we are all alone
and Toni is much too intent
on plying his oar.
Ah!


⟪小舟⟫ “La Barcheta” 譜例:

從上方⟪小舟⟫ “La Barcheta” 的譜例,我們可以看到鋼琴伴奏之節奏為 2/4拍號,漢恩寫了連綿不斷的鋼琴琶音,代表「水」的意象。而聲樂獨唱則為 6/8拍記譜,跟鋼琴節奏呈現「2:3」的節奏比例,彷彿是水面上搖擺的船隻。

另外,漢恩譜寫了讓人沈醉不已的美妙旋律,為我們描繪出在威尼斯乘船的情侶們享受舒適月光下與浪漫海風的氛圍。

在原詩中,詩人帶出了夜色,因此有揭開船頂蓬享受月色微風的描述;有船夫代為划槳,情侶之間的甜言蜜語,還有不需搖扇就能不斷輕撫而來的微微海風...,令人充滿相像。

威尼斯水都曼妙場景,在 2/4拍前奏鋼琴的連續琶音中,已經悄悄進入聽者的心裡:在樂曲開始瞬間,我們彷彿已乘坐在搖曳的小舟上,隨風搖擺;而第4小節歌聲開始之後,更是感受到水、海風以及戀人之間的絮語... 漢恩用音樂描寫情與景的能力,堪稱「神來之筆」。

 

以這幅浪漫的水都划船油畫,讓大家想像一下:

水都威尼斯 夜晚乘船浪漫畫面

 

接下來再與大家分享 2014年Joyce DiDonato 卡內基音樂廳的現場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是 “威尼斯之旅”(A Journey Through Venice),Joyce DiDonato 在鋼琴家 David Zobel 出色的伴奏之下,以原始聲樂+鋼琴編制,緩緩地唱出這套迷人聯篇歌曲《威尼斯方言之歌》,她的音色飽滿豐沛,線條優美,這個現場版本真是太迷人了 :

⟪小舟⟫ “La Barcheta” - Joyce DiDonato :

https://youtu.be/IskBD994TBI?t=267


[歷史錄音]

漢恩除了是鋼琴演奏者與作曲家,也有副好歌喉,經常在朋友音樂沙龍席間高歌演唱。圖片是漢恩於 1909年11月29日演唱彈琴之⟪小舟⟫ 版本黑膠唱片:
La Barcheta chanté par Reynaldo Hahn / Gramophone n° 32014 du 29 / 11 / 1909

 

下方影片是作曲家 雷納多.漢恩 1909年本人演唱+彈琴之錄音,歡迎欣賞:

Enregistrement HMV G.C. 4-32014 matrice 15456o du 29 novembre 1909
LA BARCHETA , chanson vénitienne ( Reynaldo Hanhn ) chanté par l'auteur s'accompagnant au piano
Paroles de Pietro Buratti , Musique de Reynaldo hah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wY75ZVjOk

 

 

下方是附英文字幕之男高音 Matthew Polenzani 版本,搭配影像欣賞起來愉悅又舒適:
Hahn La barcheta - Matthew Polenzani, tenor; Julius Drake,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u4Bn4uVhc


《威尼斯方言之歌》聯篇藝術歌曲CD版本:

[CD Album] Joyce DiDonato: Songs by Faure, Hahn and Head; Arias by Rossini and Handel
*點選歌曲後方時間軸直接欣賞↓:

I. ⟪在沈睡水面之上⟫ “Sopra l’acqua indormenzada” 00:00
II. ⟪小舟⟫ “La Barcheta” 03:20
III. ⟪警告⟫ “L’avertimento” 07:18
IV. ⟪貢多拉船上的金髮美女⟫ “La Biondina in Gondoleta” 08:55
V. ⟪多麽羞恥⟫ “Che peca !” 12:46
VI. ⟪春天⟫ “La Primavera”14: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sDIeRTtLk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從珍稀的 非洲黑木 | 黃檀 看 Yamaha 企業的保育行動 

【BON音樂】從珍稀的 非洲黑木 | 黃檀 看 Yamaha 企業的保育行動 
Yamaha protects the African Blackwoo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我們常見的木管樂器例如單簧管(Clarinet)、雙簧管(Oboe)與木製長笛(Wooden Flute)所常使用的木頭材料「非洲黑木 | 黃檀」(Grenadilla)已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之紅色名錄(非常危險)。Grenadilla 幾乎皆來自非洲,也叫做「African Blackwood」或「烏木」(Ebony wood)。

常被用來製作木管樂器的「黃檀」(Grenadilla),也叫做非洲烏木(African Blackwood)

 

香水界也經常使用所謂「木質調」的香味,其獨特的味道則來自另一種「烏木」,也叫做「沉香木」(Agilawood, Agarwood)。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用在香水或沈香的「烏木」,指的是沉香屬裡的樹木,香水提煉是利用沉香屬植物流出的樹脂與木質結合在一起的融合物。有這些異化物的木質部份稱為「沉香木」、而皮質部份的稱為「沉香皮」。因為沉香的密度較高,放在水中時能完全沉入水底或可半浮半沉,也叫「Liquid Gold」 價格甚至比黃金還高。有興趣了解可以點按此條目了解→「沉香木」。

經常被用來提煉香水的「烏木」,也叫做「沉香木」(Agilawood, Agarwood)

 

木管樂器製作用的「非洲黑木 | 黃檀」(Grenadilla, African Blackwood, Ebony wood)是非常堅硬的深色木材,成木不但堅硬能耐重壓與現代器械製作重力,密度高、顏色深,也能展現出與金屬樂器截然不同的音色共鳴,以下文章比較針對木製長笛討論。

 

以材料成長期來看,「非洲黑木 | 黃檀」要長成到能夠砍伐使用,至少需要 60 到 80 年。

而木頭被砍下後,會加工裁切成小段柱體保存;若要製造成樂器,還需以自然重壓靜置古法等待 10 ~ 15 年,甚至20年以上才能將其製成樂器。

因此簡言之,許多製成樂器的「非洲黑木」經常都是百歲以上的成木,以人類來說都是「人瑞級」的老公公了~這些陳年樹材會因時間呈現更自然的深黑色,高密度且非常堅硬,並保有溫暖的共鳴。以現今地球資源日益耗損的天然資源看來,「非洲黑木 | 黃檀」可說是越來越珍貴且高價,甚至有一天可能會難以獲得

 

非洲黑木 | 黃檀」(African Blackwood, Mpingo Trees)原樹樣貌:

非洲黑木(African Blackwood Tree)原樹樣貌

 

非洲樹林裡的尋樹砍伐工作:

 

伐木帶來商機,許多森林當地民眾大量砍伐以賺取生活所需:

 

 

 

 

「非洲黑木 | 黃檀」(Grenadilla)的橫切面:

 

「非洲黑木 | 黃檀」(Grenadilla)的砍伐前後圖:

 

鋸成大長塊以利各種加工需要:

 

依照需要,再加工成更小的塊狀或條狀:

 

當地人會將木頭刻成各種形狀的物品,以賺取生活所需:

 

非洲黑木木質堅硬,可耐現代機械機具加工:

 

資深技師以銼刀慢慢磨出木製長笛吹頭的傳統製作工法:

 

手工雕磨成型的木頭長笛吹頭:

 

現代全手工製作之木頭長笛樣貌:

 

 

近拍木頭長笛之木紋質感:

 

純黑色之木頭長笛質感出眾,音色共鳴與金屬樂器截然不同:

 

仔細看樂器之橫切面之細膩程度(吹頭接管身部位):

 

細看樂器之橫切面加工之細膩程度(管身接尾管部位):

 

細看樂器之橫切面木頭管體薄度(微側):

 

細看樂器之橫切面木頭管體薄度(正面):

 

木頭長笛之管身按鍵,一樣有分為直列式與曲列式兩種。

直列按鍵(In-Line):

直列按鍵(In-Line)

 

曲列按鍵(Offset):

曲列按鍵(Offset)



Yamaha 現代木頭長笛,鐫刻於管體上之 Logo 與文字,非常有質感:

 

現代木頭長笛製作特色:

  1. 唇片與頭管是由非洲黑木、黃檀(Grenadilla)材質一體鐫刻而成,實現純淨自然的聲音。唇墊表面具有木頭材質特有的舒適愉悅感,您可以自由地控制呼吸的細微變化。
  2. 頭管和身管的純銀接頭是特別需要工匠技能的部分。 通過頭管之純銀接頭與管身主體無間隙地配合,重量減輕並且讓音色完整共鳴。
  3. 尾管和管身的銀接頭,不僅減輕了凹槽的重量,還抑制了聲音的衰減。
  4. 音孔通過精確的技術確保了與金屬長笛類似的大面積區域。 能穩定音準和產生透明感音色。

看了會讓人傷心的山老鼠盜伐新聞:

【民視新聞】中國炒作台灣黑檀價飆2倍 山老鼠盜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eEzVgjkxw


愛護樂器樹

因為「非洲黑木 | 黃檀」(Grenadilla)、(African Blackwood)是製作單簧管、雙簧管與木頭長笛之重要材料,所以 Mpingo Trees 也被稱呼為「樂器樹」(Music Trees)

「非洲黑木 | 黃檀」重要產地:東非之莫桑比克坦桑尼亞區域。

 

坦桑尼亞的自然風光

 

相對於台灣新聞常見的盜伐樹木,其實非洲一樣面臨珍稀木材的盜伐與盜賣嚴重,且「非洲黑木 | 黃檀」已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之紅色名錄(非常危險),木材出口與購買都受到管制

「非洲黑木 | 黃檀」已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之紅色名錄(非常危險)

 

日本 Yamaha 公司則對於「非洲黑木 | 黃檀」已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之紅色名錄(非常危險)的穩定來源視為企業的重要資產。他們不想採完木頭就走,希望能夠藉由企業力量,協助當地非政府組織發展維護砍伐產量,達到雙方共榮與永續經營。Yamaha 以愛護回饋社會的精神,把維護「非洲黑木 | 黃檀」之任務視為公司首要任務,派駐專員至非洲協助保育之重要生產地;不但有計畫地栽種新樹苗,也輔導當地人就業,創造友善木材環境,建立完整產銷履歷,不讓珍稀的木頭瀕臨危機,筆者認為是非常值得尊敬且重要的舉措。

 

一起欣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Uh2C1gFrU&feature=youtu.be&fbclid=IwAR3RjPW5KLob5bL1Tnpkm22F2Xx85R0VXHz2dpD_BvBsWpBnRfOvZATIrdY

 

想起在2015年節慶長笛樂團也因為到日本濱松長笛年會演出旅行,在台灣 Yamaha 總公司安排下,全團赴濱松豐岡 Yamaha 工廠參觀見學。找出當時的照片來回憶一下:

 

這是我們全團剛抵達時,豐岡工廠為我們準備的歡迎立牌:

 

進入正式參訪行程時,這塊木頭就位在豐岡工廠內,解說員也特地告訴我們這就是來自非洲的「非洲黑木 | 黃檀」(Grenadill),也是 Yamaha 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的重要核心材料。

 

 

退一步拍一下木頭的介紹~在圖中各位也可以看到用這塊木頭所製造的木管樂器。

 

參訪完製作流程之後,Yamaha 貼心地安排許多樂器讓團員們試吹,當時黑檀木長笛就有三把,音色都各有不同:

 

還有許多把木製短笛可供我們試奏:


 

Yamaha 木頭長笛以完整的 Grenadilla 木頭切割加工而成,精緻的工法,考究的製造技術,讓木頭長笛同樣擁有流暢的演奏能力與穩定的音準,而且音色共鳴與金屬樂器截然不同,整體演奏感受也因為是木質樂器,覺得非常溫和且有生命力,當時茱麗葉與我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茱麗葉老師當天也試吹黑檀木長笛,對於甜美的音色與流暢感印象深刻

 

我們一行38人,愉快地在豐岡工廠留下愉快的回憶,也對 Yamaha 企業精神與各項細膩的做法印象深刻。



看完了影片,也了解更多關於現代「非洲黑木 | 黃檀」樂器的知識,是否更加珍惜您手中的樂器了呢?

至於現在這把木頭,我家中也出現了一把喔❤️

之後音樂會就能搭配金屬樂器演奏不同風格樂曲啦,顆顆顆顆😁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8年 帕胡德 «獨奏» 長笛演奏專輯介紹 

【BON音樂】2018年 帕胡德 «獨奏» 長笛演奏專輯介紹 
SOLO by Emmanuel Pahu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18年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介紹 

唱片編號:WARNER 0190295701758.華納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封面 |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封底|SOLO by Emmanuel Pahud

 

成功專輯 來自源源不絕的現場經驗

記得 2011年,譽滿全球的笛神 帕胡德(Emmanuel Pahud, b.1970-)在台灣國家音樂演奏了一場無伴奏音樂會:

他於音樂當天直接抵達台灣,略事休息後就直接到音樂廳準備。

晚上音樂會開場,只見他拎著一瓶礦泉水上台,然後就這樣以現代作曲家若利維(André Jolivet, 1905-1974)的無伴奏長笛作品”五首咒語”(Cinq incantations),搭配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的12首幻想曲:一個人與一把長笛,在國家音樂廳舞台上完成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會,終場時那久久不停歇的掌聲,筆者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泰雷曼 + 百年長笛當代經典

2018年5月4日,帕胡德的最新專輯⟪獨奏⟫(SOLO)以雙CD專輯的更大格局,做出了對一份長笛獨奏音樂曲目的最大敬意:

曲目以巴洛克時期泰雷曼於 1732-1733 年所作的12首無伴奏幻想曲為主軸,再搭配 1917-2017 近一世紀以來的當代長笛音樂;不但經典,而且創新,實在讓人敬佩。

 

向恩師 尼可萊致敬

帕胡德身為瑞士長笛名家 尼可萊(Aurèle Nicolet, 1926 – 2016)最後一位學生,帕胡德與恩師尼可萊皆同樣醉心於當代長笛音樂的曲目拓展:

自2006年開始每年他都委託作曲家為長笛創作不同曲目,例如本專輯作曲家 Mathias Pintscher《Beyond》》與 Jorg Wikdmann《Petite Suite》,皆是為帕胡德而譜寫的創作,展現出精湛的現代長笛演奏各式技巧,讓人佩服不已。

 

帕胡德對於當代作曲家新曲目的積極邀約,不斷開拓長笛演奏曲目,著眼的更是美好的未來:

「灌錄這樣的無伴奏專輯,是非常大的考驗,這更是一個探索的旅程。但,這些新作品應該屬於未來,而不僅僅是為我量身定做。」~ 帕胡德

 

時空穿梭 曲趣橫生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詳細音軌與曲目|SOLO by Emmanuel Pahud

 

上方為本專輯雙CD之詳細曲目語音軌順序,大家可見到帕胡德在樂曲順序安排上採用交錯式安排:以12首泰雷曼無伴奏幻想曲為主軸,每一首幻想曲搭配一曲現代經典~時而現代、時而巴洛克,聽覺上非常新鮮豐富而且不容易因為風格固定而感覺厭倦,是專輯曲序安排的巧思。

順著專輯曲序聽下來,在穿越古今的樂曲中,我們聽見了長笛的歷史,在音樂的軌跡中一步步探索著長笛音樂的過去與未來,令人感到雀躍。

 

一起欣賞 帕胡德於Youtube上的現場版,演奏細節跟裝飾音與CD錄音裡略有不同,因為他現場演出時都會稍微做出變化:
Emmanuel Pahud performs Fantasias No.2 and No.3 by G. P. Telemann -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lzxXl8qU0

 

 

[CD冊內頁]

以下為本專輯 CD冊內頁文字檔掃描,方便更有心深入了解本專輯的蹦友們,能夠有更多資料可閱讀。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CD冊英文解說-1|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CD冊英文解說-2|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CD冊英文解說-3|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CD冊英文解說-4|SOLO by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 «獨奏»長笛演奏專輯 CD冊英文解說-5|SOLO by Emmanuel Pahud

 

滿分 五星專輯

推薦本專輯嗎?當然是肯定的~而且應該列入必敗唱片清單

筆者應邀於 MUZIK 謬斯客古典樂刊 唱片推薦裡曾寫過這篇文章,當時給了「技巧」、「詮釋」、「錄音」、「曲目選擇」與「專輯企劃」每個項目均為五星滿分的完美成績~放眼當今樂壇,以帕胡德演奏與錄音水準,筆者相信他如果謙稱第二,也沒人敢自居第一了。

 

443KHz 亮麗音色的奧秘  

不知道各位發現了沒?本張專輯除了錄音非常準確地錄下長笛音色的動態與帕胡德靈動無比的氣息控制外;為了呈現音色的亮麗感,帕胡德演奏音準是定在443Hz的,這是除了他本身過人的演奏能力外,或許是這張專輯音色如此清亮的另一個小秘密喔~與大家分享。(文:林仁斌)

 

與大家分享專輯中的曲目之一:
Emmanuel Pahud records 'Jade' for Solo Flute (Pierre-Octave Ferroud, 3 Pièc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8D2HraG7I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專訪2017年第九屆日本神戶長笛大賽首獎得主 - Hélène Boulègue

【BON音樂】專訪2017年第九屆日本神戶長笛大賽首獎得主 - Hélène Boulègue
Hélène Boulègue - First Prize winner of 2017 International Kobe Flute competit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專訪 2017年第九屆日本神戶長笛大賽首獎得主 艾蓮娜 Hélène Boulègue 得獎歷程

本篇原文應邀刊載於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樂覽»雜誌,以紙本發行。重新整理之後放上蹦藝術網站與大家分享。

 

2017年日本神戶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得主:艾蓮娜.布蕾葛(Hélène Boulègue, 1990-)

 

在2017年第九屆神戶長笛大賽大賽進入總決賽時,筆者除了在facebook上進行了總決賽名單整理分享之外,更注意到來自法國的艾蓮娜.布蕾葛(Hélène Boulègue, 1990-):她的音樂洗煉,自信出眾,演奏技巧完整且台風穩健。於是便以網路方式與她連絡上,開始一路支持。

在總決賽上台演奏前,艾蓮娜甚至都還能用訊息與筆者聊著當下因為比賽入場觀眾太踴躍,購票入場手續導致比賽開始時間延遲。當時她將於第一順位上場,正在後台Stand-by。筆者亦透過訊息鼓勵,告訴她她是最棒的,我正在透過直播觀賞會一路為她加油,也祝福演奏出最佳表現。

因為本屆參賽者裡,27歲艾蓮娜比起其他人,年齡算高(最小的兩位都才16歲)。年紀問題是我個人最擔心的,畢竟許多國際大賽評審,都喜歡「英雄出少年」的橋段不斷再現...

幸好...賽後宣布名次時,艾蓮娜順利贏得本屆大賽首獎~成為世人眼中羨慕的灰姑娘!(同時與中國大陸16歲的于淵並列首獎)

 

獲獎之後,我彷彿活在童話世界,我應該是全地球最幸福的人了…

 

但是,在歡慶大賽得獎的背後,是多少的哭泣、沮喪,甚至幾乎放棄的日子,又有誰知曉?

 

賽後艾蓮娜在活動有空檔時,還是會透過訊息回覆,我們慢慢地聊著聊著,我突然靈光一閃,提到能否請她分享贏得比賽的心路歷程。

 

她說:「這是一段很長很痛苦的過程,你願意聽嗎?

 

我當然回覆:「願意。請有空時慢慢告訴我。

 

沒有預期到回覆來得如此之快。

當天午夜,我就收到了有史以來最長的訊息。

 

內容是一連串密密麻麻的文字,需要花時間很仔細看的那種程度。

 

文字從她第一次參加國際音樂大賽開始,正是四年前的第八屆神戶大賽...

 

描述上台比賽的心情,一路到無緣進入決賽的落寞,當時她許下心願告訴自己:「我一定會回來這個舞台!

 

接著陸續準備幾個國際大賽,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

 

一連串挑戰之後,覺得該讓自己回歸平靜了...然後她回到工作崗位(盧森堡愛樂管弦樂團第二長笛手),就這樣放逐自己一年在工作、生活與閱讀裡。

 

生活始終空空的,有目標但沒把握...

 

又一年過去了,她意識到想返回四年前失敗的舞台...神戶,只剩下一年之期。

 

如果想真的回歸對自己許下的四年之約,必須積極開始準備,必須從長音與最基本演奏功開始。

 

這過程緩慢而且痛苦,更充滿不確定性。她有穩定工作,生活平順,何苦要這麼逼迫自己?

 

這一切沒有人逼迫,都是「意志力」與「自我要求」的堅持。

 

四年之約到了。

 

2017年,艾蓮娜再次回到神戶大賽的舞台,在一輪又一輪演奏與奮鬥之後,這次果然如願拿到首獎🌟(讀到這邊時當時眼淚也跟著掉下來,非常感動)

 

於是筆者無意間成為了第一個在賽後採訪她的人。(太榮幸了

 

原本以為這會是「灰姑娘」的故事,但卻得到這樣戲劇性的「公主復仇記」,是事前完全不知道的。

 

也沒料到艾蓮娜會這麼誠懇地從四年前開始敘述。

 

得到了這麼戲劇化的真實故事,也取得了艾蓮娜本人同意,懷著滿滿的感動為她寫出準備國際音樂大賽一路上的努力與心路歷程。

 

舞台上的輝煌與舞台下付出的努力,本無僥倖,實至名歸~深深感動之餘,藉本文與大家分享,並感謝艾蓮娜願意對筆者無私地分享她的內心世界與想法。

 

2019年後記

2017年贏得神戶長笛大賽得獎首獎後,認真不懈的艾蓮娜仍保持不斷精進,2018年再考上德國司徒加特廣播交響樂團長笛獨奏一職(Solo Flute of SWR Symphonieorchester- Stuttgart's radio orchestra),現在已經搬到德國居住。真是讓人為她開心不已!

 

其實在深入了解之後,就會知道艾蓮娜的音樂成就絕非偶然,她的成功全然反映在持續不斷的努力。

 

一直認為這樣積極正面的真實的故事是應該被詳實報導的~各位在繼續閱讀艾蓮娜一路堅持自我的動人心路歷程之後,相信必然會跟筆者一樣充滿感動。

 

今年2019年2月8日,Hélène 更將於NAXOS 唱片公司發行了第一張長笛演奏專輯: «André Jolivet 長笛作品全集  Vol.1»。待專輯發行之後,筆者會再另外撰寫文章與大家分享這張燒燙燙的長笛最新演奏專輯。

先欣賞封面:

艾蓮娜第一張長笛演奏專輯 «André Jolivet 長笛作品全集  Vol.1»於2019年2月8日發行

 


甜美可愛的長笛家 艾蓮娜 Hélène Boulègue,也擅長短笛演奏

 

艾蓮娜.布蕾葛(Hélène Boulègue)音樂重要經歷:

*現任 德國司徒加特廣播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 法國巴黎音樂院CRR畢業(師承 Vincent Lucas)
* 法國巴黎高等音樂院CNSM畢業(師承 Pierre-Yves Artaud)
* 德國國立卡爾斯魯爾音樂院(師承 Renate Greiss-Armin)
* 2010年考取盧森堡愛樂管弦樂團第二長笛兼短笛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the Luxembourg)
* 2015 捷克「布拉格之春」國際長笛大賽二獎得主
  International Prague Spring Competition)
* 2017日本神戶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得主。
  Kobe International Flute Competition)

*豐富的管弦樂團經驗:
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歐洲室內管弦樂團(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陸特丹愛樂管弦樂團(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皆擔任過客席長笛。

關於國際大賽

筆者長期觀察國際長笛音樂大賽,從早年留學法國時的「法國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到德國「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與瑞士「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都曾親臨現場全程參與。

 

每天聽國際大賽看似是一件冗長而枯燥的事情,但我多年來一直興味津津,更喜歡拿著筆記本,臨場寫下自己的心得,再與評審結果公告之後對照,以印證內心的聆樂感覺是否貼近評審群的意見。

 

日本神戶國際長笛大賽,自1985年舉辦以來,早已是長笛界重要的大賽之一,而今年第九屆應邀前來的各國高手如雲;多虧了網路世代的進步,我們現在居然可以在家裡吹冷氣喝咖啡,直接在網路上欣賞國際大賽實況串流轉播,這完全是以前想不到的事情~

神戶大賽官網。(第九屆之比賽日期為2017.05.25. - 06.04)

 

筆者2022.02.03.補充

第十屆原訂2021年舉辦,現延期至2022年3月份起賽

 

日本國際神戶長笛大賽 簡介

官方網站:
http://www.kobe-bunka.jp/flute/flute-en/

由日本神戶市舉辦,目的為振興神戶市音樂文化,並藉由音樂比賽創造年輕音樂家躍升國際之舞台。自1985年舉辦第一屆至今,1987年正式加入世界音樂大賽組織(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每隔四年舉辦一次。

比賽共分為四輪,每一輪皆有不同難度之指定曲目與自選曲目,從獨奏到鋼琴合奏、管弦樂協奏曲合奏與領奏,難度甚高。2017年第九屆共有來自18國53位年輕長笛演奏家通過初選應邀來到神戶比賽。

首獎獎金  200萬日圓
二獎獎金  100萬日圓
三獎獎金   50萬日圓
四~六獎 各20萬日圓


文章要開始囉~

Ready~ Let’s GO!!!

 

寫在得獎後(為求真實,筆者翻譯皆以艾蓮娜第一人稱呈現)

 

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傾盡了所有的努力,只為了這美好的結果能降臨於我。」- Hélène Boulègue

 

如今,我贏得了第九屆日本神戶長笛大賽首獎,我想我是全地球最快樂的人…

 

你們需要知道的是,這是一個漫長過程與結果,我並非第一次嘗試就能成功。

 

對某些人來說,也許真的一次就能成功得獎,但我不是。

 

我想,或許因為是這麼地認真努力,一次又一次,現在的我才更能享受這份成功的喜悅。

 

這一切,要從四年前的第八屆神戶長笛大賽開始說起…

 

那是我的第一次國際長笛大賽,而我從未對上台感到如此害怕。

 

在第一輪後台等待上台時,當時緊張無比,壓力大到心裡想:

 

如果不用上台的代價是去死,那我寧願選擇現在死去。

 

然後就上台演奏,也順利地進入第二輪。(當然沒有死掉啦~)

 

我感覺如釋重負,但第一次國際賽最佳成績,就只停留在第二輪。

 

留下來聽完大賽全程,卻也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震撼:兩位首獎得主 Sébastian Jacot 與 Mathilde Calderini  的演奏是如此具有音樂性,我從來沒體驗過長笛演奏這麼具有音樂的魔力。

 

在感受到這震撼之前,我始終卡在「音符是否正確」、「聲音是否甜美」這些微小細節;回想以前音樂院老師們所提到的「音樂」,我突然醒悟到…原來自己是不了解的。

 

聽完全部優勝者音樂會之後,強大的音樂魔力讓我更體悟到,自己這輩子目前為止的練習方向,似乎完全錯誤了…

 

這次的音樂體驗大開眼界,如此美妙,卻讓我同時感到害帕,這輩子永遠忘不了此時此刻的感受。

 

於是我下定決心,四年之後將再回來這個舞台。

 

想知道四年後的我能有哪些改變,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更棒的音樂家。

 

艱苦的練習之旅開始了。

 

如果只為了演奏正確無誤,只要做大量的音色練習、音階與琶音,反覆不斷地練曲子,非常簡單就可達到這樣的水準。

 

但如果是要找尋樂曲中的「音樂」,又是另一番全新的難度。

 

在樂曲中,要不斷地找尋各種細節,不斷地問自己問題,日復一日。

 

而當你自以為越來越好,老師卻告訴你這樣風格不對或演奏沒有邏輯時,音樂變得好難、好難。

 

記得多少次當結束長笛課後返家路上,邊哭邊想著:「我應該永遠成為不了偉大音樂家的,或許應該放棄了?」

 

但慢慢地,我決定參加第二個國際大賽:2014年在日內瓦,同樣於第二輪止步了。

 

隔年(2015)的 捷克«布拉格之春»國際長笛大賽,我獲得了第二獎!!!

Hélène Boulègue於 2015年捷克«布拉格之春»國際長笛大賽獲得第二獎

 

開心極了!這是第一次在國際大賽中有評審說我的演奏非常有音樂性,永遠記得當時開心的淚水!

 

可能天生就愛壓力(?),於是又接著嘗試第四個國際大賽~這次是慕尼黑(2015)國際音樂大賽。

 

但卻又再次止步於第二輪…

 

雖然感覺到沮喪,但一想到慕尼黑高手如雲,心中也就能釋懷。

 

接下來的一年,沒有比賽,也沒有任何動力,停止練習了一年。

 

我的職業是盧森堡管弦樂團的第二部長笛手(七年資歷),真心喜愛這份工作,但…樂團第二部長笛非常容易陷入「日常工作」的循環:只需要好好準備下週音樂會的曲目,足夠的練習與熱身即可應付這一切。

 

於是停止進步了,像石頭一樣。

 

演奏程度就這麼一點一滴消失,卻無法做點什麼…

 

停滯一年之後,要再次回到之前的演奏水準,是意想不到的艱難。

 

與一年前相比,簡直就像初學者。

 

當然這樣描述誇大了點,但所有的演奏細節都不見了,此時聽起來我就像是平凡無比的長笛演奏者,只能感覺生氣與絕望。

 

心裡清楚知道要想要再次回到神戶,距今只剩下一年的時間,於是我開始每日不斷地認真練習。

 

非常、非常、非常努力。

 

一開始,什麼都沒有發生,只能每天不停地重複那平凡的自己。

 

幾個月過去了…

 

在日復一日的沮喪與哭泣之後,我感覺到演奏細節一點一點地回來了。

 

幸運地此時遇見一位積極認真的好老師:Julian Beaumont(現任法國里昂高等音樂院教授,里昂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重新感覺到可以把自己準備地更好。

 

但同時感到害怕:內心深處知道自己迫切地想贏得比賽,卻又同時擔憂能力不足。

 

我明白,我很棒(I knew I am Good),但每位參賽者都很棒(EVERYBODY is Good),我必須超越Good才有機會(Better than Good)。

 

雖然害怕,但同時覺得平靜:因為當盡一切力量去努力之後,最終也只剩下「希望」與「祈求」。

 

心中的四年之約終於到來,我再次站在神戶大賽的後台。

 

你知道嗎?

這次的我居然沒有那種感覺要死去的害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迫切渴望上台演奏的心情。

 

當看到「艾蓮娜」出現在總決賽六位選手名單裡時,簡直無法相信,這對我意義重大。

 

總決賽時我抽籤排序第一位上台,奇怪的是,同樣不感到緊張;前台大會廣播因為大量觀眾入場需延後20分鐘開賽,以往的我早就等到抓狂。

 

但今天後台的我,非常淡定、冷靜:因為我有足夠的自信。

 

上台後,全然享受自己演奏的音樂,沉浸於其中。

 

一切結束之後,大賽宣布我贏得了首獎!(筆者註:艾蓮娜與中國大陸年輕長笛家于淵並列本屆大賽首獎)

2017年日本國際神戶長笛大賽 獲獎者名單

 

頒獎典禮現場照片:

2017年日本國際神戶長笛大賽 頒獎典禮現場

 

回想起來,若不是之前在日內瓦與慕尼黑等等的大賽經驗,在一連串緊湊的時程裡,根本不可能來得及做出最佳準備。

 

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傾盡了所有的努力,只為了這美好的結果能降臨於我。

 

如今,我的夢想成真了。

 

現在的我(得獎隔天),覺得好像生活在童話故事中。

 

人生中,並不是你有所祈求,就一定能夠夢想成真。

 

否則的話,人人都一定可以直接擁有令人稱羨的工作與美好生活。

 

我只知道,如果有夢,必須傾盡所有一切力量去築夢成真;至少做到最大弩力,才能擁有這一絲成功的機會。

 

迎接勝利與成功,沒有捷徑。

 

當失敗時,我們必須學會認識「錯在哪裡」以及「失敗原因」,下一次才能更好,並且要永遠對自己有信心。

 

這一路上,遇見許多信任我的人,是他們的鼓勵,成就了更好的我,永遠感謝他們。

 

我也決定~神戶是我最後一個國際大賽。

 

如果你也有夢想,千萬不要放棄。

 

這絕對是一條不容易的路:一路上你可能會受傷,有時你會成功,有時則失敗。

 

如果你不傾盡所有全力一搏,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否能有機會成功。

Hélène 

 

2017年日本國際神戶長笛大賽 評審群與得獎者合影留念

在專訪過後的幾個月,筆者帶領節慶長笛樂團到日本川崎國際長笛年會演出,艾蓮娜已經是年會邀請的長笛演奏家並從歐洲前來日本與會演奏協奏曲。節慶全團團員在我的強力傳播下,早已經對她非常熟悉~在年會第一天我們就遇到,開心地在昭和音楽大学音樂廳會場前合照啦~

林仁斌老師帶領之節慶長笛樂團,於2017日本長笛年會中表演音樂會,並與Hélène-Boulègue合照

 

熱情又開朗的她在年會第二天我們的音樂會也全程出席支持欣賞並給我與們支持加油,真的很開心~(當然也要感謝照片中的唐律長笛合奏團團長莊清霖老師親臨支持)

 

終於與艾蓮娜合照啦~😘

最初藉網路聯繫的方式聯繫牽起了與艾蓮娜的緣分,居然就在幾個月後,我們在日本川崎長笛年會碰面了~在筆者指揮節慶長笛樂團的音樂會後,與她見面交談合照,真的是最開心的事情,更謝謝她親臨現場欣賞為大家鼓勵打氣。雖然我剛忙完音樂會滿頭大汗,但實在超級開心~

筆者林仁斌與艾蓮娜 Hélène-Boulègue 於2017年日本長笛年會後合影留念

 

筆者於第18屆日本長笛年會閉幕協奏曲音樂會時所拍攝的謝幕照片,艾蓮娜為前中央穿著酒紅色禮服。

第18屆日本長笛年會閉幕音樂會時所拍攝的謝幕照片,艾蓮娜為前中央穿著酒紅色禮服 | 攝影. 林仁斌

艾蓮娜 大賽實況精彩演奏分享:

2017年 神戶國際長笛大賽 - Live':
Philippe Gaubert, Nocturne et Allegro Scherzando(Flute: Hélène-Boulègu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WRjo6lSlI

 

2017年 神戶國際長笛大賽 - 半準決賽 Live':
Franz Doppler, Airs valaques for flute and piano(Flute: Hélène-Boulègu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qIYSpwoI8

 

2017年 神戶國際長笛大賽 - 決賽 Live':
André Jolivet, Concerto pour flûte et orchestre à cordes(Flute: Hélène-Boulègu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FxcqlCMgc

 

關於艾蓮娜這位可愛又認真努力的長笛演奏家,等她專輯發行之後,筆者還會繼續撰文與大家分享,敬請留意蹦藝術後續文章(本文重新完稿於 2019.01.31.)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9年1月 NSO Live'音樂講座 - 三月布拉姆斯

【BON音樂】2019年1月 NSO Live'音樂講座 - 三月布拉姆斯
2019 NSO MD Series - Brahms in Spri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19年1月24日,筆者應國家交響樂團(NSO)邀請,赴新北市金陵女中擔任 Live' 音樂講座講者,演講主題為「NSO 總監系列《三月布拉姆斯》(Brahms in Spring)」,演講主軸為布拉姆斯第二號與第三號交響曲,迷人的《女低音狂想曲》以及作曲家時代背景與創作生平。

20190124-筆者演講後與金陵女中聽講全體同學們合照

演講者簡介

 

《三月布拉姆斯》音樂會海報視覺效果

《三月布拉姆斯》音樂會海報視覺效果
演出曲目
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
第三號交響曲
第二號交響曲

演出人員
指揮/呂紹嘉
女中音/石易巧
合唱指導/戴怡音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

 

音樂會介紹(取自國家交響樂團) 

雖然很多人把華格納當成布拉姆斯的對手,但兩人其實差距二十歲。只怪布拉姆斯少年老成,不到二十歲就寫出傳世名作。他精研昔日經典,擁抱保守價值又能以呼應時代,使傳統與現代交融為一。在他身上,我們可以同時見到早期與後期浪漫的特色,聽到精雕細琢又不失狂放的聲音。

由於貝多芬的巨大身影,從草稿到完稿,布拉姆斯前後竟花了二十一年方出手自己的第一號交響曲。千斤重擔一旦解除,隔年他就寫下第二號交響曲,堪稱揮筆即就。這是他寫得最愜意愉快的作品之一,音樂洋溢自在的悠閒感,以及遊歷山水的快活心得。不過布拉姆斯畢竟是布拉姆斯,即使輕鬆快活,音樂裡仍有深刻感受和內省思索,情景交融而有獨到創見,果真是千錘百鍊下的大師手筆。

第三號交響曲則堪稱布拉姆斯管絃美學的巔峰之作,火山熔岩般的聲響、一葉知秋的滄桑,溫暖絃樂與悠揚法國號,還有淡淡退出的雋永結尾,作曲家以古典技法寫出極其浪漫的英雄身影,將昂揚與憂傷融合成音樂神話。至於以歌德詩作譜成的《女低音狂想曲》,那是他以苦澀釀成的酒,音樂中盡是憤怒情傷。究竟在美好旋律下,布拉姆斯藏了多少秘密?就讓我們和呂紹嘉、石易巧與拉縴人男聲合唱團一起探索這孤獨又自由的音樂巨人,在NSO 的樂音中猜謎解題。

誰是布拉姆斯?

德國樂壇「三B」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哈(J.S. Bach)、貝多芬(L. van Beethoven)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這三位偉大的音樂家,史稱「三B」。

三B小典故
「三B」一詞最早是由德國作曲家與文學家 彼得·科內利烏斯 在1854年提出,他所指的「三B」是貝多芬、巴哈 及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科內利烏斯 曾在德國《柏林綜合音樂報》(Berliner 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的一篇文章中,將白遼士 當作第三個B,在該文章的最後以「Bach, Beethoven, Berlioz!」作為結尾,這是音樂史上首次提到「三B」。

後來是19世紀重要德國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提出以布拉姆斯 取代白遼士,也就是現在常提到的「三B」。畢羅說:「我音樂的信條是降E大調,其中的調號有三個b(他使用「降記號b」作為「B字母」的雙關語):貝多芬、巴哈 及布拉姆斯!」(Mein musikalisches Glaubensbekenntniss steht in Es dur, mit drei B-en in der Vorzeichnung: Bach, Beethoven, und Brahms!)

孤獨而又執著的不平凡音樂家-布拉姆斯(整理自「音樂櫥窗—布拉姆斯」與「維基百科-布拉姆斯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1833~1897)德國作曲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1833~1897)

 

布拉姆斯在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大城漢堡,從小身瘦體弱,沉默寡言,但是對音樂卻很靈敏。

父親是歌劇院的低音大提琴手,雙親年齡懸殊,母親大父親17歲。自幼就從父親學習小提琴,後來對鋼琴發生興趣,於是7歲時與奧托科塞爾(OttoF.W.Cossel 1813-1865)學習鋼琴,科塞爾為了能盡全力教導他,乾脆就住進布拉姆斯家裡,使得他的鋼琴技巧進步神速,10歲時就已經能夠登台彈奏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曲子了,不久老師柯塞爾介紹擅長作曲與鋼琴的艾德華馬克森(Eduard Marxsen1806-1887),除鋼琴外並教他作曲理論。馬克森更不斷的灌輸他巴赫、莫札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和德國民謠,讓他大開眼界,小小心靈就已種下了美好的種子。

由於家境不好,童年在貧困中度過。13歲的布拉姆斯已經負擔起家計。在漢堡港口的酒吧裡,每到夜幕低垂時,無論晴雨閃爍著霓虹燈的街道中總會飄揚起布拉姆斯的琴聲~15歲起開始以音樂為職業的獨立生活。他也經常在劇院中演奏和為舞蹈伴奏,聽過他演奏與作品的人們都讚賞他將來必定和貝多芬一樣,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果真如大家所料,十年後他已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作曲家了。

 

年輕時期的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20歲時和來自匈牙利的小提琴手雷曼尼(Remenyi)到德國北部旅行演奏。當時正要為雷曼尼伴奏貝多芬的《第9小提琴奏鳴曲》,因鋼琴的音低了半音,已來不及調音,布拉姆斯一點也不緊張,並以高半音調子順利的彈奏出來,在座的聽眾根本不知道,連雷曼尼自己也不知道,雷曼尼得知此事後非常讚歎。當時名小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也在座中,對這位青年極為欣賞,他們認識之後成為好朋友。當布拉姆斯旅行演奏結束時,布拉姆斯隨即去找在哥廷根度假的姚阿幸,兩人還一起到大學聽歷史和哲學課。另外姚阿幸也為他寫信引薦在威瑪的李斯特,和在杜塞道夫的著名音樂家舒曼夫婦。

布拉姆斯終於來到杜塞道夫,認識了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夫婦。當年布拉姆斯20歲,舒曼43歲,而克拉拉34歲。

年輕的布拉姆斯。舒曼以「純如白雪、亮若晶鑽」形容這位音樂天才

舒曼看過布拉姆斯的作品後非常感動,於是在「新音樂時報」上鼎力介紹這位青年,他以「純如白雪、亮若晶鑽」形容這位新天才,讓他開始受到樂壇矚目。舒曼愛妻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也極力幫助他,在各地的演奏會上,彈奏他的作品。

維也納奢華熱鬧的社交界,似乎與布拉姆斯的個性是相左的。他一生不曾結婚,過了一輩子單身生活,又因不喜歡戲劇性的誇張,不曾接近過歌劇和標題音樂,而一心一 意取用古典形式,植入清新的藝術生命與卓越的新技巧,向絕對音樂邁進。正如他曾說的:「對於我寫作歌劇和結婚,同樣地難如登天。

布拉姆斯對舒曼的夫人,長他14歲的女作曲家與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產生了感情;這段激烈的情感畢其一生未曾消逝。

布拉姆斯一生未婚,只在1859年曾與哥廷根一名教授的女兒訂了婚又取消。舒曼自殺未遂、進入精神病院後,布拉姆斯作為克拉拉和她丈夫之間主要的中間人,並且在一段時間內成了實際的一家之長。舒曼死後,布拉姆斯趕到杜塞道夫,在舒曼家附近的公寓裡居住,並為克拉拉而犧牲了他的事業與藝術。但兩年後他離開了克拉拉。

布拉姆斯與克拉拉·舒曼的關係大概與貝多芬「永恆的愛人」並列為音樂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謎團:他們是否互相愛戀不得而知,但從他們會毀掉相互間的書信一事,可以推測其中或有難言之隱。

而這段著名的浪漫時期作曲家情事,由布拉姆斯家族的後人,也是素有「德國新電影教母」美譽的電影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執導,化為了一部細膩精彩的電影《琴戀克拉拉》。

電影《琴戀克拉拉》台灣宣傳海報電子檔

 

電影《琴戀克拉拉》劇照-布拉姆斯來到舒曼家中,演奏自己的創作作品,得到兩大音樂家的認同

 

克拉拉.舒曼(左),舒曼(上)與布拉姆斯(下)

 

據資料顯示,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曾閱讀過舒曼、克拉拉‧舒曼與布拉姆斯三人的自傳和書信往來,耗時十多年的歲月,才將她所整理與消化的資訊化作劇本,呈現於大螢幕前。

電影從1850年舒曼一家初到杜塞朵夫,才剛要進入樂團擔任指揮,擁有許多抱負想實踐開始,接著與布拉姆斯結識,布拉姆斯獲得舒曼一家所有人的好感,也經常在舒曼家裡進出,直到舒曼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克拉拉甚至代替丈夫上場指揮,布拉姆斯也協助照應舒曼一家家務。

例如布拉姆斯協助處理舒曼家裡家計簿的工作。這本來是舒曼在負責的。他計算傭人的費用,房租,小孩子們的學費,郵費雜支等一切費用,以及來自出版社與投資的收入。這種記帳工作,促使他成為舒曼家的一員。

克拉拉的日記寫到:「他是一位很能幹的人物。在這最不幸的時刻,神給我一位能夠一起感覺我的悲哀的友人。

布拉姆斯盡其全力,想要讓克拉拉幸福。他監督舒曼家小孩子的上學與音樂課,協助管家與傭人照顧比較幼小的小孩。有時整理舒曼家藏書。布拉姆斯喜歡看書,因此整理舒曼所藏大量樂譜與書籍,對他來說並不是苦差事。

電影中最令人激賞的部份,在於導演對於當時音樂會場景的考證,相當考據地還原了19世紀時歐洲的音樂會演奏環境

 

電影《琴戀克拉拉》中文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ri3L9KUDY

4分鐘看 三位音樂家的愛情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GLNbq-JXQ&t=160s


布拉姆斯曾到過維也納旅行演奏,他深深愛上了這個音樂之都,他喜歡的音樂家都曾經在此偉大的音樂之都~例如貝多芬、舒伯特與小約翰史特勞斯。

布拉姆斯屬於晚成的作曲家,眾多的作品中,四首交響曲最受推崇,完全展現了他優異的作曲技巧。在晚年時認識小約翰史特勞斯,照理說當時的圓舞曲瘋狂氣象,與布拉姆斯的個性是背道而馳,而他卻很喜歡維也納圓舞曲,自己也譜寫了一些圓舞曲作品,由此可知他與史特勞斯的友誼多麼深厚,在伊舒爾的別墅他們是鄰居,兩人還常常一起去散步。

小約翰史特勞斯與布拉姆斯的合照照片
布拉姆斯還手繪了「藍色多瑙河」主題以示友好

 

布拉姆斯在定居維也納之前,就已寫過三首鋼琴奏鳴曲,四首鋼琴用詩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其他鋼琴曲,許多獨唱曲,以及合唱曲「埋葬之歌」與「聖母頌」等。 定居維也納後,逐漸開始寫作大曲,這類作品有1866年的「安魂彌撒曲」、1867年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1877年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1878年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881年的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1883年的F大調第三交響曲、1887年的小提琴與大提琴的複協 奏曲等等,這些作品全是今名曲中之「名曲」,為全世界的人所熟知熱愛,其中大 部份均寫作於四十歲到五十多歲之間,由此充分流露出布拉姆斯是一位穩重的、晚成的作曲家。

 

布拉姆斯名曲欣賞

布拉姆斯:間奏曲 Op. 118 No. 2。曾用於李安導演之著名電影《色戒》,出現於王佳芝與易先生會面之『凱司令咖啡廳』場景。

 

[音樂欣賞] 布拉姆斯:間奏曲 Op. 118 No.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tvlKt2m0A

 

20年磨一劍 第一號交響曲

他在二十歲前後的作品,就已使舒曼激賞,可是經過二十多年,才完成第一號交響曲。而他創作時的嚴謹與此曲的大器完整,更背後世譽為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1992年9月5日小澤征爾指揮齋藤紀念管絃樂團)
Brahms :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68 Seiji Ozawa : Saito Kinen Orchestra 〔1992.9.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7Q7BXh_is

 

補充:經典日劇《交響情人夢》,千秋王子所帶領的「Rising Star 樂團」首次公演,曲目就是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第8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T-mQwUlvs

 

他於1862年定居維也納。雖然剛開始他艱深的音樂不太被接受,直到1868年他寫了「德意志安魂曲」,才獲得肯定與欣賞。這是在當時舒曼過世時,為要表達悲痛之情,他開始寫這首「德意志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自己的母親也過世,以致刺激他快速的完成此曲, 這是一首以德文為歌詞的莊嚴安魂曲,純粹為音樂而寫,而不是為教堂演唱而寫,有別於其他的安魂彌撒曲,讓人聽了都不禁會流下眼淚。由於此曲的成功,讓布拉姆斯的作曲家地位更上一層樓。

從1868~1874年之間,布拉姆斯陸續創作21首之多的《匈牙利舞曲》,因他在旅行演奏中,曾到過匈牙利,當他看過「查爾達什」匈牙利的民族傳統舞蹈後,他很喜歡舞曲中夾雜著緩和如傾訴般的情感與快速熱情奔放的節奏,有點像吉普賽風格,而激發他創作了許多《匈牙利舞曲》,舞曲中有給鋼琴四手聯彈的曲子,也有鋼琴和小提琴獨奏曲及管絃樂曲。在當時的歐洲人家裡很流行鋼琴的聯彈,所以具有異國風情的《匈牙利舞曲》出版成樂譜後,非常受歡迎。

 

最有名的「查爾達什」舞曲欣賞
Monti: Czardas / David Garrett, Violin sol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c-KoBAKts

 

布拉姆斯: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 5 / Abbad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Mxkietiik

 

等了21年,布拉姆斯才終於完成他的第一號交響曲(1876年)。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間,又有三部交響曲相繼誕生:

 

第二號交響曲

當布拉姆斯嘔心瀝血花費二十年的時間才完成了《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其地位被後人譽為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之後,他在西元1877年譜出的《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被稱為他的《田園交響曲》。

大概是因為布拉姆斯在創作交響曲的時候,他正在義奧邊境一個湖畔的小鎮度假,那裡的湖光山色是布拉姆斯熱愛的地方,在大自然氣氛的薰陶下,布拉姆斯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寫成了他的《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跟第一號交響曲相較,氣氛有如天壤之別。在這首交響曲中處處有著清新的田園曠野氣息,聽著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感覺就像漫步在農人秋收的田園,洋溢著平靜恬適的農家樂。

https://youtu.be/wdp2fL81jLs?list=PLFn0Mh0jSllqc7UaTgafxpeziLdUSKJAG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四樂章時間軸

1st Movement, Allegro non troppo: 4:55 

2nd Movement, Adagio non troppo L'istesso tempo, ma grazioso: 26:02 

3rd Movement, Allegretto grazioso presto ma non assai: 38:46 

4th Movement, Allegro con spirito: 44:32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號交響曲在1883年12月2日首演,由漢斯.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出。首演之初,指揮家李希特稱之為布拉姆斯的「英雄交響曲」。

布拉姆斯的第三號交響曲是第二號創作後的六年後才完成,因為在這兩首大作中間他花了極多心思創作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等多部名作。不但是四首交響曲中最富詩意,最動人的作品,也是四首中最短的。樂評家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讚其為最完美的藝術,是布拉姆斯四部交響曲中最好的作品。

第一樂章開頭的上揚的三個和弦,最高音就是 F(fa)-A(la)-F(fa) 三個音,就像是密碼一樣,把「Frei aber Froh」(自由但是快樂)的開頭字母化為樂音,成為貫穿全曲的主要動機。

第一樂章開頭的「Frei aber Froh」(自由但是快樂)三個和弦,最高音就是 F(fa)-A(la)-F(fa) 三個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lRlGo4xwg

《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
1st Movement, Allegro con brio: 15:31 

2nd Movement, Andante: 31:32 

3rd Movement, Poco allegretto: 41:38 

4th Movement, Allegro Un poco sostenuto 49:03

最美的第三樂章 略快的稍快板(Poco Allegretto)音樂演奏欣賞:

第三樂章優美中帶著憂傷,讓人沈醉於充滿愛戀的氣氛,可說是布拉姆斯最美的交響曲樂章:

第三號交響與第三樂章,可說是布拉姆斯最柔美的交響音樂

c 小調,3/8 拍子。曲子為三段體式,內容為 A 段、B 段、A’段及尾奏。

https://youtu.be/u68ETRjNQME?t=1306


第四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2ndQGbUBQ

《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12:09] __ Allegro non tropo;

 [25:49] __ Andante moderato; 

[39:00] __ Allegro giocoso - Poco menos presto; 

[45:23] __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 Piu allegro.

布拉姆斯的作品中,除了交響曲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室內樂曲:他的室內樂作品非常多樣化,有絃樂四重奏、鋼琴四重奏、法國號三重奏、絃樂六重奏、大提琴奏鳴曲等。

這些全是把古典曲式變化、擴張,並植入靈感、熱情與魄力的名作。布拉姆斯的通俗小品,如鋼琴用圓舞曲和匈牙利舞曲,以及歌曲 「搖籃曲」和「睡眠的精靈」等,不僅格調清純樸素,而且含有清新的高度器樂作曲技巧。 像這樣,布拉姆斯不論寫作那一類樂曲從不和庸俗的趣味妥協。鋼琴獨奏用的「巴加尼尼主題變奏曲」、 歌曲「永恆的愛」、「我的愛多青春」、「無望的小夜曲」等等,也為世人所知,不僅曲調優美, 亦帶有豐富的感情。

 

女低音狂想曲 (Alto Rhapsody)

此曲標題看似是《女中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不過其實歌唱編制卻是布拉姆斯為女低音、男聲合唱團及管弦樂團所譜寫的聲樂作品( Rhapsody for contralto, male chorus and orchestra),所以正式論文期刊中,還是以《女低音狂想曲》來正名。此曲也是布拉姆斯贈予舒曼女兒 - 尤莉(Julie)的新婚賀禮。

許多資料中都提到布拉姆斯當年可能愛上了這位舒曼女兒 尤莉(Julie),尤莉長大成年後,當年36歲正值壯年、單身未娶的布拉姆斯,自然地對於這位長得很像自己初戀對象的少女滋生情愫;以致於得知尤莉即將出嫁時,布拉姆斯再度感到失戀的痛苦,心中百味雜陳,寫了這首《女低音狂想曲》op.53 來作為新婚賀禮。

本首《女低音狂想曲》的歌詞文本節選於作家歌德的《哈兹山冬遊》(Harzreise im Winter),樂曲譜寫於1869年。這樣的編制與音樂,為音樂史上罕見,更值得親自於音樂會上聆賞。

作品分三段,前段所揭示的愁悵與苦痛,隨著音樂與歌詞的移轉,在男聲合唱團加入中,音樂逐漸綻放光明,最終似乎如同得到慰藉一般,音樂於完美安詳中結束:

第一部分 是半音階式凝重而游離的c小調,由女低音與樂團伴奏構成,描述著厭世流浪者的苦痛。

第二部分 是詠嘆調形式的歌詠。

第三部分 則帶入了男聲合唱團,與女低音聲部一起召喚彼岸的天幕父聖靈,以求慰藉流浪靈魂的苦痛。

 

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原稿

 

下方的於布拉姆斯家中發現之寫給尤莉之文字手稿,寫著:「我不是你的羅密歐」,似乎更加真實地告訴世人,布拉姆斯對於尤莉的感情...

布拉姆斯寫給舒曼女兒尤利之手稿...「我不是你的羅密歐」

 

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中/原文翻譯

Johannes Brahms Alto Rhapsody, Op 53

Alto Rhapsody

Aber abseits wer ist's?
Im Gebüsch verliert sich sein Pfad;
hinter ihm schlagen die Sträuche zusammen, das Gras steht wieder auf,
die Öde verschlingt ihn.

Ach, wer heilet die Schmerzen
dess, dem Balsam zu Gift ward?
Der sich Menschenhaß
aus der Fülle der Liebe trank!
Erst verachtet, nun ein Verächter,
zehrt er heimlich auf
seinen eigenen Wert
In ungenugender Selbstsucht.

Ist auf deinem Psalter,
Vater der Liebe,
ein Ton seinem Ohre vernehmlich,
so erquicke sein Herz!
Öffne den umwölkten Blick
über die tausend Quellen
neben dem Durstenden
in der Wüste!

女低音狂想曲

那是誰
在荒野中迷失了足蹤? 
樹叢在他的步履後合起,
突起的荒草
將他的身影吞沒。

啊 !誰能給藥
醫治他受傷的心靈?
如今他充滿對人的仇恨 
儘管原先是全然的愛!!
他在被人藐視中
漸漸藐視自己。
他暗暗地
吞下自己的尊嚴。

若你的琴聲,
愛之父呀,
能讓他聽見,
讓他的心靈重新甦醒! 
只要一個聽得入耳的樂音
便能讓他愁苦的眼
在乾渴受苦的荒漠,
看到成千的泉源!

 

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 音樂欣賞:(點按工具列左方 C.C按鈕,有英文字幕)
Brahms Alto Rhapsody - Janet Baker Alt Rhapsodie Op.53. Live recording with the Da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János Ferencsi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3VZhVk5qo&feature=youtu.be&fbclid=IwAR2zoa-cPKPeWHeNry0IWm2RUtKSZom9gmrc-cJ5p2juq_X-wGga9w8lIK4


我最美好的旋律 都來自克拉拉

2012年9月13日,克拉拉.舒曼生日當天,Google以她與「眾多」孩子為藍本,畫了可愛的漫畫作為首頁

1896年5月20日,克拉拉.舒曼過世了(腦中風)。

布拉姆斯一路奔波趕到法蘭克福,而克拉拉的遺體又被送往波昂,勞勞頓頓近40小時,終於來到克拉拉的墳前,63歲的布拉姆斯悲慟欲絕,葬禮完畢回家後,日益臉色蠟黃、日漸消受,經醫生診斷結果,他得了肝癌,做各種治療終無效,於1897年4月3日離開人間,1899年小史特勞斯也相繼去世,他們都葬在維也納中央墓地,與貝多芬、舒伯特比鄰。

布拉姆斯就這樣默默地耕耘,不停地寫出優秀旳作品,渡過聖人般寧靜的一生, 1897年去世,享年64歲。世人尊稱巴哈、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為德國樂壇的「三B」。 布拉姆斯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存在、一個善良而又怪癖的凡人、一個孤獨而又執著的不平凡音樂家。

 

特別資料:布拉姆斯彈琴與說話

非常珍貴的聲音資料,收錄在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中。之後筆者會在蹦藝術中另寫專文介紹。

資料出處:
https://www.cylinder.de/deeplink_resource_brahms.html

影片一開始「Wangemann 」說話:「Dezember 1889」(1889年12月)

然後是「Brahms」說:「 "Haus von Herrn Doktor Fellinger, bei Herrn Doktor Brahms, Johannes Brahms." 」(費倫格醫生的家,布拉姆斯博士,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再來就是Brahms開始演奏他的第一號g小調匈牙利舞曲的音樂聲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cMPxbaDAY


電影《琴戀克拉拉》(2008)義大利文發音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hHXg-jK1s&list=PL33O3ViivfNgYDxuw-vOA4xRpeluthMcU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9年1月 芝加哥交響樂團訪台音樂會

【BON音樂】2019年1月 芝加哥交響樂團訪台音樂會
2019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Taipei conce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19年一開始,就能在台灣聽見正宗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會,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MNA官方簡介:

全球三大、北美第一,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立於1891年,是美國最早職業管弦樂團。錄音黃金時期,在兩位匈牙利指揮萊納、蕭提的鐵血訓練之下,芝加哥交響殺出重圍,與歐陸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分庭抗禮。在繼任的巴倫波因、海汀克持續鍛鍊下更站穩「北美第一」。累積超過900次錄音、坐擁62座葛萊美大獎,紀綠輝煌,現任音樂總監慕提(2010-至今),更將樂團帶向另一個高峰。

 

先說個小小內幕

這次芝加哥交響樂團來訪台灣,罕見地在謝幕時讓觀眾可以拍照,喜歡拍照的筆者終於可以在謝幕時光明正大地拍照了~

根據內部人士透露,原因是慕提上次來台灣演出謝幕時,心情大好。看到有現場觀眾拿起手機想拍他,他連pose都擺好了之後,沒想到兩廳院工作人員盡責地衝出擋住拍照...(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個場景吧...XD)

然後大師就生氣了😆 「為什麼我不能被拍?」

所以這次主辦單位就很貼心地請問大師,這次謝幕可以拍照嗎?回覆是「當然可以~」😍

所以本次音樂會謝幕,可說是「賓主盡歡」,演奏的音樂家愉快,聽音樂的觀眾滿足,拍照的我感覺太幸福了~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先分享兩張謝幕照片~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今年78歲的帥氣指揮慕提,一直是古典樂界的天之驕子,獲得的榮譽獎項不勝枚舉,音樂之路上也曾發生過因為過度專注而被歌劇院員工發信要求總監辭職這樣的事件,但是他一路上為藝術執著堅守奉獻。自2010年5月5日起,慕提就任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為第十任音樂總監,也一路在這8年多來,帶領芝加哥交響樂團不斷維持在全球高峰水準,連自己的「薪情」也維持在驚人的三百萬美元水準~

根據「紐約時報」2018年7月27日這篇由Zachary Woolfe撰寫之社論報導「水漲船高的指揮薪情:美國樂團指揮薪水創新高」(Baton Inflation: American Conductor Salaries Hit a New High)其中的文字提到:「慕提這位芝加哥交響樂團傑出的義大利領導人,每季在樂團支領300萬美金...」(Riccardo Muti, the septuagenarian Italian eminence who leads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made just over $3 million that season...),各位就能想像這位來自義大利的超級指揮在樂壇是多麽的輝煌了吧~(歐耶~三百萬美金俱樂部,歡呼一下)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根據據英國留聲機雜誌估計,雖然慕提一年只要待在芝加哥交響樂團10週負責訓練與演出,但年薪應該不下百萬美金;加上去年瑞典知名的妮爾森獎,又頒發一百萬美金獎勵慕提10年來對音樂的奉獻與熱情,因此,慕提也被美國媒體譽為「百萬美金大師」,確實其來有自。(引述自「自由時報副刊」)

 

2019.01.20. 音樂會曲目

| PROGRAMME |
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4
Tchaikovsky: Symphony No.5 in e minor, Op. 64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交響組曲
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交響組曲
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YdlbP4sRk

 

喜歡被拍照的大師,在謝幕享受掌聲之後,很開心地與台北現場觀眾們聊天,態度親切隨和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大師入場時,走路都有風,真是帥氣啊~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今晚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之⟪天方夜譚⟫交響組曲中擔任小提琴獨奏的樂團首席陳慕融(Robert Chen),與慕提開心地握手,接受指揮恭喜。Robert Chen 1999年起加入芝加哥交響樂團,是台灣第一位擔任美國五大樂團首席人物,歷任樂團三位音樂總監:慕提、 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與布列茲(Pierre Boulez),演奏實力精湛,也是樂團最核心實力派。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樂團首席 - 陳慕融融(Robert Chen)小檔案(取自MNA facebook)

名師弟子 獲獎無數
陳慕融七歲時開始學小提琴,三年後,與家人搬到美國洛杉磯,向羅伯特‧里普賽學琴,並參加海飛茲大師班;之後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師承桃樂絲‧狄蕾及川崎雅夫,並得到音樂碩士學位。1994年,陳慕融獲漢諾威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此外,他也獲得國家青年基金會比賽獎、柯曼室內樂演奏比賽獎、艾斯本音樂節演奏比賽獎、台北國際小提琴大賽第二大獎、美國移民法律基金會所頒美國傳統獎和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得獎人。表演生涯之外,他也在芝加哥羅斯福大學授課。

五大樂團首席 台灣第一人
陳慕融自1999年起即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首席,是第一位進入美國五大樂團擔任首席的台灣人。他也以獨奏家的身分,與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新日本愛樂管弦樂團、台灣國家交響樂團、柏林歌劇院交響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和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合作。

陳慕融1996年剛畢業開始求職時,適逢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樂團首席退休,前去報考卻名落孫山;隔年陳慕融成功進入費城交響樂團。一年半後,陳慕融得知芝加哥首席依舊從缺,他便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當時音樂總監巴倫波英會面試奏;巴倫波英相當讚賞他的琴藝,並邀請他報考樂團首席;這一次順利成功,成為美國頂尖五大樂團中、第一位華裔的樂團首席。陳慕融自己是這麼形容的:「芝加哥交響樂團招募首席的這三年,第一天我去考、最後一天我又去考了,結果就在最後一天考上了!」

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獨奏明星
2000年,他首次在巴倫波英指揮下與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協奏曲,又於2003年和樂團舉行艾略特‧卡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首演,2005年則和樂團、指揮巴倫波英一同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而2006年,他也和同樣的組合進行奧古斯塔.瑞德.托馬斯《星之頌歌》的世界首演。此外,他與樂團也在美國南部拉維尼亞與指揮克里斯多夫‧艾森巴哈和詹姆斯‧康隆共同演出。同時他也經常各大交響樂團擔任客席音樂家。

2000年六月拉維尼亞音樂節,陳慕融首次以獨奏家的身分和馬友友、艾森巴哈所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一同演出聖桑的《謬思和詩人》;同年十一月和十二月,他也在巴倫波英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聯票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陳慕融最近一次的對外獨奏表演是在2011年七月的拉維尼亞音樂節,演出曲目為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這次是與指揮康隆合作;贊助音樂會則是在2012年六月慕提指揮的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身為室內樂家,陳慕融曾和指揮及鋼琴家巴倫波英、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和祖克曼、大提琴巨擘馬友友等知名音樂家,在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廳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他經常和萬寶路音樂家一同巡迴演出,他同時也是約翰尼斯弦樂四重奏的創始者之一。陳慕融也曾參加許多音樂節,例如聖菲室內樂音樂節、拉荷亞室內樂音樂節和德國莫里茲堡音樂節。

 

之後慕提一一請各聲部首席起立接受觀眾掌聲:

雙簧管首席:William Welter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單簧管首席:Stephen Williamso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長笛首席:Stefán Ragnar Höskuldsso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短笛手:Jennifer M. Gun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法國號首席:Daniel Gingrich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小號首席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長號首席:Jay Friedma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木管群獨奏者: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法國演奏者:

 

打擊組演奏者: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眾聲部接受掌聲之後,主辦單位安排了美少女為大師獻花~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收到花束,開心又滿意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今夜的安可曲:義大利歌劇⟪Fedora⟫間奏曲(浪漫又唯美)

Umberto Giordano(1867-1948):“Intermezzo” from Opera ⟪Fedo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jyTKpbN8o

 

演奏安可曲之前,慕提很可愛地不斷提醒大家,這是「義大利音樂喔~」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開心地步出舞台,揮一揮手開心地道別,祝福您身體健康,要趕快再回台灣演出喔~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這次的音樂會謝幕實在太歡樂了。感謝主辦單位開放拍照,筆者才能記錄下完整的音樂會結尾。

其實音樂會謝幕時已經不在演出曲目範圍內,筆者一直認為只要音樂家同意,開放謝幕時拍照,能夠更加完整地留下許多音樂家在台灣表演的身影,保存這份美好的回憶。

幾乎筆者每次貼出音樂家謝幕照時,音樂家看到後都會主動來facebook標籤自己。

因為他們自己也非常感動於自己所投注心力完成的表演,看到自己的演出照片與被用心拍攝,都非常開心。

也因此筆者認識了好多國外獨奏與樂團音樂家,更加拉近距離與友誼。

 

最後分享慕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全曲
2015/05/07 實況演奏(貝多芬生日: 1824/05/0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jHhS5MtvA&feature=youtu.be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
Mahler:  Symphony No. 8 Symphony of a Thousand Analyz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有關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Symphony of a Thousand)之創作與首演,請參閱本篇文章→【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創作與首演,本篇主要介紹關於«千人»樂曲內容介紹~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8-symphony-of-a-thousand/

 

影音欣賞: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現場 Live'版

Mahler: Symphony No. 8 / Bernstein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Oddn8-35c0

 

2019年葛濟耶夫指揮慕尼黑愛樂(中文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p4y1h7YV/?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807f10be2df7a3db19b0d08cf18bad03


殷巴爾形容馬勒的音樂

國際馬勒權威,著名指揮家殷巴爾(Elinhu Inbal, 1936- )曾如此陳述馬勒與當代的關連性:「馬勒的音樂表現了當時的問題和時代性,同時也展現了他個人的內在。在他的音樂裡反應了十九世紀末的頹廢風氣與當時世界的淒苦,也飄散著奧地利帝國夕陽的氣氛。他的音樂是內在糾葛的表現,展現外在世界之爭鬥。」

 

1912年 馬勒第8號交響曲管弦樂譜封面:

1912年 馬勒第8號交響曲管弦樂譜封面| Introduction Symphony No. 8, score full orchestral version.

馬勒在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的架構設計,棄用用傳統「樂章」作為分段,而沿用在第二與三交響曲中,以「部份」(Part)來區分樂曲內容的主題。

 

第8號交響曲 «千人» 共包含兩個部份:

第一部份 -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

珍貴手稿:第一部份 –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扉頁

 

珍貴手稿:第一部份 –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
珍貴手稿:第一部份 –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總譜第一頁

 

從總譜第一頁,我們可看見第一部分為4/4拍,歌詞是馬勒選自八至九世紀據信由 美因茲大主教(Archbishop of Mainz)Rabanus Maurus 所寫的拉丁文讚美詩《求造物主聖靈降臨》(“Veni Creator Spiritus”,拉丁語)。原詩共有七段詩節,每段詩節皆以四行詩文所構成,架構與格律相當工整對稱。詩歌演唱通常以無伴奏單音音樂之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方式演唱。在羅馬天主教會的儀式中,作為聖靈的召喚,演唱於「五旬節」的禮儀慶典中。

 

古讚歌《求造物主聖靈降臨》(Veni Creator Spiritus)(拉丁文),歌詞如下:

(原文與中文翻譯 整理自《台灣聖經網》)完整版

Original Latin

VENI, Creator Spiritus,
mentes tuorum visita,
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pectora.

Qui diceris Paraclitus,
altissimi donum Dei,
fons vivus, ignis, caritas,
et spiritalis unctio.

Tu, septiformis munere,
digitus paternae dexterae,
Tu rite promissum Patris,
sermone ditans guttura.

Accende lumen sensibus:
infunde amorem cordibus: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virtute firmans perpeti.

Hostem repellas longius,
pacemque dones protinus:
ductore sic te praevio
vitemus omne noxium.

Per te sciamus da Patrem,
noscamus atque Filium;
Teque utriusque Spiritum
credamus omni tempore.

Deo Patri sit gloria,
et Filio, qui a mortuis
surrexit, ac Paraclito,
in saeculorum saecula.
Amen.

中文翻譯歌詞內容:

1.懇求造物聖神降臨。
眷顧爾信者之靈魂。
以爾天上聖寵神恩。
充滿爾所造者之心。

2. 爾是安慰吾人之神。
至高至上天主恩惠。
活泉神火愛人熱誠。
並為善靈甘飴神味。

3. 爾為七神恩之源泉。
又為全能聖父右臂。
爾堪稱聖父之所許。
賜爾信眾言詞富麗。

4. 求爾點光明於諸司。
傾賦愛情於我眾心。
望主天主以爾永力。
我身之弱藉以鞏固。

5. 驅逐仇敵使之遠遁。
平安之福速賜吾人。
凡害吾者悉皆避免。
賴爾率領得以前進。

6. 賜我眾因爾識聖父。
並其惟一所生聖子。
爾是父子共發之神。
我虔信爾於諸日時。

7. 願吾天主至聖聖父。
並其子由死復生者。
偕同安慰天主聖神。
獲得光榮及世之世。
 

 

馬勒版歌詞對照: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Part I -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第一部分 《求造物主聖靈降臨》英文翻譯 第一部分 《求造物主聖靈降臨》中文翻譯
第一段:
Veni, creator spiritus,
mentes tuorum visita;
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pectora.

第一段:
Come, creator Spirit,
let your spirit enter us;
fill with grace from above
those whom you have created

第一段:
懇求造物聖神降臨。
眷顧爾信者之靈魂。
以爾天上聖寵神恩。
充滿爾所造者之心。
第二段:
Qui Paraclitus diceris,
donum Dei altissimi,
fons vivus, ignis, caritas,
et spiritalis unctio.

第二段:
You are known as the Comforter,
a gift from God on high,
living spring, fire, love,
and unction of the spirit.

第二段:
爾是安慰吾人之神。
至高至上天主恩惠。
活泉神火愛人熱誠。
並為善靈甘飴神味。
第三段: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virtute firmans perpeti;
accende lumen sensibus,
infunde amorem cordibus.

第三段:
Endow our weak bodies,
with eternal strength;
inflame our senses with light,
pour love into our hearts.

第三段:
望主天主以爾永力。
我身之弱藉以鞏固。
求爾點光明於諸司。
傾賦愛情於我眾心。
第四段:
Hostem repellas longius,
pacemque dones protinus;
ductore sic te praevio
vitemus omne pessimum.

第四段:
Drive the enemy far away,
grant us lasting peace;
so that, under your guidance,
we might avoid all evil

第四段:
驅逐仇敵使之遠遁。
平安之福速賜吾人。
凡害吾者悉皆避免。
賴爾率領得以前進。
第五段:
Tu septiformis munere,
dexterae paternae digitus; 
[tu rite promissum Patris,
sermone ditans guttura.] 

第五段:
You, with sevenfold gifts,
the finger of God's right hand;
[you, true promise of the Father,
have endowed our tongues with speech]
第五段:
爾為七神恩之源泉。
又為全能聖父右臂。
爾堪稱聖父之所許。
賜爾信眾言詞富麗。
第六段:
Per te sciamus da Patrem,
noscamus [atque] Filium,
[te utriusque] spiritum
credamus omni tempore.

第六段:
through you may we know the Father
[and also] the Son,
[and you, emanating from both], O Spirit
let us believe forever.
第六段:
賜我眾因爾識聖父。
並其惟一所生聖子。
爾是父子共發之神。
我虔信爾於諸日時。
第七段:
Da gaudiorum praemia,
da gratiarum munera; 
dissolve litis vincula,
adstringe pacis foedera.
第七段:
Give us joy,
grant us your grace;
dissolve the chains that bind us
and join us in bonds of peace.

第七段:
賜爾世人無限歡樂。

授爾聖父無盡恩典。
溶解束縛爾等枷鎖。
永恆和平極樂世界。
第八段:
Gloria Patri Domino,
Deo sit gloria et Filio
natoque, qui a mortuis
surrexit, ac Paraclito
in saeculorum saecula

第八段:
Glory be to God the Father,
and glory also to his Son
begotten, and from the dead
arisen, and also our Comforter
forever and ever.

第八段:
願吾天主至聖聖父。
並其子由死復生者。
偕同安慰天主聖神。
獲得光榮及世之世。
 

備註:NOTE: The text presented above is the traditional text to Veni, creator spiritus.   Mahler did not use the bracketed text, and his setting frequently rearranges and repeats lines. The text has been presented in its original form here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sense of the Latin hymn.

 

古讚歌《求造物主聖靈降臨》(Veni Creator Spiritus)紐姆記譜法記譜:

譜例:宗教讚歌《求造物主聖神降臨》譜例(Veni Creator Spiritus,拉丁語)

 

對照上方譜例,大家可以聽一聽這首讚美詩實際的歌唱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xES3G7r6Y

 

這是有包含中文翻譯之管風琴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P9v0hz7hw

 

第一部份 - 古讚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靈降臨)

配器與獨唱配置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木管樂器
短笛 (最少兩名)
4 長笛
4 雙簧管
英國管
高音單簧管(降E調, 最少兩名)
3 單簧管(降B調及A調)
低音單簧管(降B調)
4 巴松管
低音巴松管
銅管樂器
8 圓號
4 小號
4 長號
大號
4 小號(第1小號須最少2名樂手)
3 長號
打擊樂器
2 定音鼓
大鼓
3
三角鐵
2 (降A與A)
鐘琴
鍵盤樂器
風琴
鋼片琴
鋼琴
管風琴
弦樂器
2 豎琴(需要時倍增)
曼陀鈴
第一、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需要到低音C)
聲樂
2 混聲四部合唱團
童聲合唱團
8 獨唱家

第一女高音

重罪之女(即抹大拉的馬利亞)
第二女高音

懺悔之女(浮士德的愛人Gretchen)
第三女高音(只在第二部份出現)

榮光聖母(即聖母馬利亞)
第一女低音  
薩瑪利亞之女
第二女低音  埃及的馬利亞
男高音
讚頌馬利亞的學者(即浮士德)

男中音
心懷感激的神父
男低音
學識深奧的神父

 

交響曲樂曲開頭由管風琴奏出持久的 bE音及其大調和弦,合唱團隨即有力地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

在開頭強而有力的bE大調和弦之後,合唱團隨即有力地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

 

接著以兩大合唱團輪流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

接著以兩大合唱團輪流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

 

 

女高音1先開始獨唱,之後女高音2與女中音1,2亦於6小節之後開始歌唱出第一段第三行歌詞「以爾天上聖寵神恩,充滿爾所造者之心」(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pectora.)


 

及後由各獨唱家唱出相同歌詞段落「以爾天上聖寵神恩,充滿爾所造者之心」(imple superna gratia quae tu creasti pectora.)。

 

 

從段落12開始,進入第二段歌詞:「爾是安慰吾人之神。至高至上天主恩惠。」(Qui diceris Paraclitus, altissimi donum Dei,)

 

段落15,再次唱出「Veni, creator spiritus」(求造物主聖神降臨)歌詞

 

經過段落17與18之間奏後,由19開始,進入第三段歌詞望主天主以爾永力。我身之弱藉以鞏固。」Infirma nostri corporis virtute firmans perpeti)

段落33,全體獨唱與合唱團及童聲唱同時唱出唱出「求爾點光明於諸司。傾賦愛情於我眾心。」accende lumen sensibus, infunde amorem cordibus.),及以童聲以「Amorem cordinus」(以你聖愛充我心靈)首次唱出以他們為主的旋律。

 

段落42,唱出「驅逐仇敵使之遠遁。平安之福速賜吾人。」Hostem repellas longius, pacemque dones protinus),在兩部女高音與女中音的領唱下,開始發展:

 

段落52,唱出「賜我眾因爾識聖父。並其惟一所生聖子。」(Per te sciamus da Patrem, noscamus [atque] Filium):

 

經過不斷的對位變化,樂團重新返會開頭部份。最後部份先由童聲帶入歌詞最後一段「Gloria Patri Domino」(光榮歸於天主聖父)後,樂曲氣氛慢慢推至高潮,最後在附加銅管軍樂團的加入中,獨唱及合唱團以連續的「Gloria Patri」結束。

 


第二部份 - 選自 歌德《浮士德》第二部 第五幕 最終昇天場景

 

馬勒在《千人》第二部選擇了歌德《浮士德》之最終場景,作為主軸,並以死亡、淨化、昇華為題材,以音樂與之結合,創造出「永恆宇宙」般的音樂與音響效果。在欣賞這部分音樂之前,讓我們一起以名家文筆,深入思考歌德《浮士德》背後所呈現的意義:

 

好文閱讀:
浮士德與魔鬼文.伍牧
歌德盡畢生之力所完成的偉大詩劇《浮士德》,不僅詮釋出善與惡的觀念,其中所提出的人生、政治、愛情等道理,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重點。

兩樣版本的浮士德
浮士德可以說是一位盡人皆知的角色,而一般人對他的所知,多半僅在於他將靈魂賣給魔鬼,而最後被打下地獄。浮士德原是十六、十七世紀流傳於德國的民間故事,形諸於文字的著作,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內容相差不多,但結局則有兩種極端。目前我們所熟知的,是歌德盡畢生之力所完成的偉大詩劇《浮士德》。 在音樂領域中,法國作曲家古諾也有一齣著名的歌劇《浮士德》。古諾的歌劇也是以歌德的原著為依據,但在改寫以後,原詩劇中的一些哲學觀念已被削弱。所以也常使我們只注意到戲劇的表面,而忽略了其中的真諦。尤其眾人多半只注意到他為了能恢復青春,以圖獲得美色,滿足欲求,而和魔鬼簽下賣身契,沒有注意到其它細節。對浮士德而言,這種評斷並不公平。

靈魂交換以體驗人生
為了使浮士德能得到比較公正的評價,我們有必要為他作一次平反。歌德劇中的主角浮士德,是一位年邁的學者,一生致力於研究學問,但最後卻對人生產生了疑問。一生辛苦,究竟所為何來? 既無功名利祿,也無榮華富貴,就連醇酒美人亦是緣慳一面。心情的矛盾,令他無所適從。這種心情對年青人而言,並不容易體會,只有到了暮年,才會猛然醒覺,人生的消失是如此之迅速,一生無所獲, 而際遇也未見公平。淡薄的心情難以再保持平靜,魔鬼正好乘虛而入,他遊說浮士德要爭脫束縛,自由體驗人生之為何物,且許諾給他人間一切的權貴,以及他一心嚮往的美女情愛。惟一的條件是要在完全滿足之後,將靈魂交給魔鬼處置。 浮士德抵擋不住魔鬼的誘惑,而同意簽下這樣一紙賣身契。

悲慘愛情
在魔鬼的施術之下,浮士德果然搖身一變成為翩翩美少年,並且讓他獲得少女瑪格麗(Gretchen)的愛情。為了和浮士德幽會,瑪格麗不小心,讓母親喝下過量的安眠藥而不幸喪生。而她的哥哥為了報仇,在和浮士德決鬥時,由於魔鬼的干擾,而喪生劍下。瑪格麗在生下浮士德和她的孩子後,因為精神失常,將孩于拋入河中溺斃, 被判處死刑。浮士德心有不忍,不顧魔鬼的阻擋,毅然進入監獄去救瑪格麗。但 她不為所動,而願為自己的罪行受罰。因為她相信只要委身於神的裁判,天使必會守護自己。這時天使出現,瑪格麗得到救贖成為聖女而昇天。

《浮士德》第二部是精神重點
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到此結束。而我們所瞭解的浮士德,也多半到此為止。並且認為浮士德要為他的罪行,而被打入地獄,魔鬼獲得了勝利。實際上浮士德的下場並非如此,而且第一部只是歌德全劇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第二部。因為在第一部中,浮士德只不過經歷到關係於自己的「小世界」而已。第二部才是全劇的精神重點,因為魔鬼讓浮士德涉入到更廣大的「大世界」。目的當然是希望 他犯下更大的罪惡,以便能取得他的靈魂。

善的《浮士德》
第二部主要敘述浮士德在魔鬼的協助之下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並沒有如魔鬼所期望的為非作歹,反而是作了不少有益的事。協助皇帝治理國家,改善人民生活,非但有了他所嚮往的權勢、榮華,也得到了世間第一美女海倫,並且和她生下一 個私生子。但是這一切並沒有讓他感到滿足,最後他終於了解,真正的滿足,實在是來自於服務人民,而不是這些表象的所得。於是他開始在皇帝賜給他的土地 上,為人民規畫一處理想的國土,他對於自己所建造的一切,終於感到完全滿足,而希望一切到此停留,當然也到了魔鬼取他靈魂的時候。然而綜觀他的所為,仍是善多於惡,亦終能得救而昇天。只有魔鬼被焚於火,徹底被毀滅。

浮士德為人生考驗代表
《浮士德》一劇的出發點,是上帝和魔鬼之間的一次打賭。魔鬼要將浮士德的靈魂誘入地獄,上帝則認為「人在努力時候,難免會犯錯」,而且「善人即使被黑 暗所驅使,也不會忘記正路」。有了這個基本的大原則之後,只要你的本性是善 良的,在人生的路途上偶有越軌,也並非就是罪大惡極。所以雖然浮士德受到魔 鬼的誘惑犯下不少錯,但是他也非常努力的做了更多有益的事。但是大多數人在 談到浮士德時,都只是以他將靈魂賣給魔鬼為重點,而忽略了其他的情節,只視他為一個邪惡的老人,一心希望恢復青春,享受榮華富貴美女愛情,認為他將靈 魂交給魔鬼以後,變回年青,開始享受他的人生。勾引少女瑪格麗,貪戀女色、 財富,多行不義,最後被魔鬼帶入地獄,永遠不得翻身。這樣的故事,也時常被 人用來作為說教之用。其實浮士德在他的一生中,除去研究學問之外,不曾涉獵 人間任何歡樂、享受。最後才懷疑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而企圖探索他在生命中 所未曾經歷過的另類生活。他的本性並沒有惡意。也可說浮士德是代表了人類, 站立在人生的考驗之前的一次經歷,而上帝也給了他應有的回報。

邪難勝正
當我們對《浮士德》一劇有了較完整的認識以後,對浮士德的看法也必會有所改變。因為他並不是如一般人所認為的老不羞,在他遇到瑪格麗而產生愛意之後, 魔鬼曾將他帶到少女的房中,他受到房裡純淨的氣氛所感染,而深以自己本能的 慾望為恥,反而自內心產生出一種深切的情愛。由此可知,浮士德雖然希望能有美女為伴,但他內心渴望的是愛情的滋潤,而不是肉慾的滿足。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又有了美女海倫為伴,雖然他企圖以追求美而把握生命的意義,但最終美仍 然未能解脫他。魔鬼原以為可以利用美女而掌握浮士德,卻未料浮士德的的心反而離他更遠,邪終是難以勝正。

享樂使人卑俗
而浮士德也說出了「享樂使人卑俗」的名言。同時也顯示出浮士德並不是一個利用魔鬼而追求享樂的人。因為魔鬼用來誘惑他,使他沉湎於歡樂的手段,反而使 他的心靈趨向於高貴。相當諷刺的是他曾經因為一生沉溺於工作,而最後懷疑生 活的意義,感到不能滿足。如今他獲得了權貴、美女之後,反而醒悟到,人生真正的意義,是為人民服務,建立起理想的國土,仍然是工作,而不是虛空的榮華、富貴。浮士德的真正人格,在此得到了確認。

以善為出發點
浮士德在劇中的許多功業,都是靠魔鬼之助,才得以完成,按說他也應當得救,然而只因他的出發點不正,是欲惡而善,最後的目的是取得浮士德的靈魂,所以 他沒有得救的條件。由此可見,無論為善為惡,最重要的是端看出發點為何。如果是假冒為善,則與魔鬼並無二致,地獄必是難逃。劇中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二百年前,人們已經有了人造人的觀念,浮士德的學生就在實驗室裡做出一個人造人,有思想而沒有實體,只能生存在玻璃瓶裡,最後仍是被毀。似乎也預言了,人是不可能用「人工」來製造的。

風流人物歌德
綜觀浮士德一劇闡示的,非僅是善與惡的觀念,其中所提出的人生大道理,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重點。年老的浮士德,對愛情依然嚮往,想來也是人之常情。 因為歌德在一生中曾談過八次戀愛,最後一次是在七十四歲時,向一位十七歲的少女求婚,當然是被拒,所以夠稱得上是一位風流人物。透過浮士德,他說:「人生一過三十就和死人無疑...誰也不願意聽到被別人稱為老人......我還未完全老朽,美人總是最為美好...死在少女懷裡的人,才是榮幸......」但是浮士德也並不只是這樣一個「老不羞」,對於人生也有他的看法。當然這些實際都是歌德的觀 點。他說:「金錢不能從屋裡的地下取出,但是智慧卻能把它從任何深處掘出... 你求成功,必須真正的追求纔是...能捉住機會的人,就是英豪...這個世界對於有 作為的人,並不是默然...。」

歌德的政治觀
歌德雖然在三十三歲就出任閣揆,但對政治似乎並無好感,所以在劇中我們看到的說法是:「對於那些所謂政黨,他都不能信仰,不論他們讚美或誹謗,不論愛 和憎,都是隨便虛偽亂講...尊貴的君王呀,你既然是萬能,難道不曾是同等的聖明...」。而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話是:「和小人物在一起,大人物也只能做小事。和 大人物在一起,小人物也變得能幹一番大事。」對台灣的所謂層峰、以及身邊人 物政客們,豈非是最佳寫照。

前世因,今世果
《浮士德》一劇,豈僅是浮面的愛慾善惡而已。而且全劇雖然是以基督教為背景,但卻包含了佛教的輪迴觀念在內。佛教講求三世,基督教追求永生,二者相較,似乎以佛教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因為永生是只有一次的單行道,不會有第二次機會,過此也再無回頭的可能。而且天堂中永生,將是永久的生存下去,沒有止境,想來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而佛教注重輪迴之說、因果之報,人生在今世的一切際遇,都是緣自於前世所造成的因,而我們在今世的所作所為,也將是來世的果。如此輪迴不息,也使人生時時刻刻充滿警惕。以佛教的輪迴觀念來看,如果將老浮士德看作是前世,則他並沒有做出任何不當的事。年青的今生,能夠享受榮華富貴,自然是來自於前世的因。至於他的來世,究竟是得道昇天,還是打入十八層地獄,就要看他今生的所做所為了。

今生為來生留餘地
因此,我們今生的際遇,是榮華富貴、不必喜,是貧困失意、不必怨,因為這些都是緣自前世的因。重要的是劇中所說:「凡自強不息的人,我們終能將他拯救」。 所以,為來生多留些餘地,或許有可能像浮士德,享受一次人生權貴榮華。

浮士德是盞醒世明燈
曾有人因為閫令森嚴而苦不堪言,忍無可忍之下,誓言來生互換地位,讓悍妻也嚐嚐苦頭。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忽略了三生輪迴的真意,怎知你今生的地位不是前世的互換?今生的你正是前世的她,她是前世的你,如果不肯忍讓,一直如此輪迴下去,世世都為怨偶,將是永無止境。為人心胸不應如此狹窄,莫若學學蘇格拉底,反而自由自在。上上之策是今生債今生了,來世兩不相欠,豈不大好。 浮士德,不僅只是一部歌劇,一部偉大的詩劇。更是人生路途上的一盞醒世明燈。

樂曲簡介

樂曲以非常安靜的降e小調開始,由第一小提琴以顫音開始,木管樂隨後奏出代表一群修士的樂句,當男聲唱出深谷中的「修士合唱」,心懷感激的神父便唱出其歌詞「永恆歡喜之炎」。接著樂曲進入較緊張的氣氛,學識深奧的神父唱出「如同萬丈深淵在我的腳下」的一段。接著是不同類型的天使歌唱輪流的出現:「得救兒童的合唱」、「較年輕天使們的合唱」、「較年長的天使們」、「崇敬瑪莉亞的博士」(歡天喜地)。之後是「贖罪的女人們合唱」(光榮的聖母飄來)、「撒瑪莉亞的女人」(St. Joh. 約翰福音 IV)、「埃及的瑪莉亞」、「三人」、「贖罪女人中的一人」(懺悔之女葛麗卿,走近聖母),最終接到「光明的聖母」(MATER GLORIOSA),逐漸進入最終的「神秘合唱」(CHORUS MYSTICUS)。

最終歌詞以「永恆女性、引領我們高昇」(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整首交響曲配器與音量不斷攀升,最終進入終止式,昇天場景。

歌德《浮士德》第二部 第五幕 最終昇天場景

(原文與中文翻譯 整理自《維基百科》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Original German

中文翻譯

BERGSCHLUCHTEN, WALD, FELS, INÖDE.

HEILIGE ANACHORETEN
Waldung, sie schwankt heran,
Felsen, sie lasten dran,
Wurzeln, sie klammern an,
Stamm dicht an Stamm hinan.
Woge nach Woge spritzt,
Höhle, die tiefste, schützt.
Löwen, sie schleichen stumm,
Freundlich um uns herum,
Ehren geweihten Ort,
Heiligen Liebeshort.

峽谷、森、岩、荒野

神聖隱士
這裡有搖動的樹林
有岩石重疊在林邊
有纏繞的樹根
並有叢生並列的樹幹
山谷中的溪流有波浪陸續湧起
極深的洞穴可以庇護人們
獅子溫和靜默地
在我們周圍來回守衛
把這片聖潔的土地
神聖愛情的隱藏之處膜拜敬仰

PATER ECSTATICUS
(auf- und abschwebend)

Ewiger Wonnebrand
Glühendes Liebeband,
Siedender Schmerz der Brust,
Schäumende Gotteslust!
Pfeile, durchdringet mich,
Lanzen, bezwinget mich,
Keulen, zerschmettert mich,
Blitze, durchwettert mich!
Daß ja das Nichtige
Alles verflüchtige,
Glänze der Dauerstern,
Ewiger Liebe Kern!

「威奮的教父」
(上下漂浮)

永恆歡喜之炎
灼熱之愛的因緣、
沸騰滾燙的胸中痛苦
泡沫飛濺搬的神之陶酔。
箭呀,你不妨把我射穿
槍呀、你不妨刺我、
棍棒、你不妨把我打碎、
雷電之火、你不妨把我燒成黑炭
但院一切無謂的東西
全部消散、
久遠讀的之愛精髄、即永恆之星
恆久地燦爛!

PATER PROFUNDUS
(tiefe Region)

Wie Felsenabgrund mir zu Füßen
Auf tiefem Abgrund lastend ruht,
Wie tausend Bäche strahlend fließen
Zum grausen Sturz des Schaums der Flut
Wie strack, mit eig'nem kräft'gen Triebe,
Der Stamm sich in die Lüfte trägt;
So ist es die allmächt'ge Liebe,
Die alies bildet, alles hegt.
Ist um mich her ein wildes Brausen,
Als wogte Wald und Felsengrund,
Und doch stürzt, liebevoll im Sausen,
Die Wasserfülle sich zum Schlund,
Berufen gleich das Tal zu wässern:
Der Blitz, der flammend niederschlug,
Die Atmosphäre zu verbessern,
Die Gift und Dunst im Busen trug,
Sind Liebesboten, sie verkünden,
Was ewig schaffend uns umwallt.
Mein Inn'res mög' es auch entzünden,
Wo sich der Geist, verworren, kalt,
Verquält in stumpfer Sinne Schranken,
Scharf angeschloss'nem Kettenschmerz.
O Gott! beschwichtige die Gedanken,
Erleuchte mein bedürftig Herz!

「沉思的教父」
(在低處) 如同萬丈深淵在我的腳下
沉重地俯臨深淵
如同千百條小河般地光輝閃亮、
如同瀑布、使泡沫飛濺。如同樹幹已自身的強烈生命力
向天空挺直延伸
能創造以及養育萬物
全知全能的愛也是這般。我周圍有激烈的水聲、
激烈到有如森林以及岩壑都一起波動
這種豐富水流雖發出強烈的聲響
但溫柔慈愛地流入深谷
因為要趕緊灌溉下游
閃電化成了烈火
以及含有毒霧的大氣
將淨化整個世界。這些都是愛的使者它們告知我們
有永恆在創造的力量
飄動在我們的周圍
但願這種力量也在我的心中點起火來-
我心中的精神紛亂寒冷
被煩惱的鏈條所緊繫
被拘禁在遲鈍的感覺圍欄內
噢,神呀,請使我的思想靜默
請照亮我貧乏的心懷!

CHOR DER ENGEL
(Schwebend in der höheren Atmosphäre, Faustens Unsterbliches tragend)

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Der Geisterwelt vom Bösen:
Wer immer strebend sich bemüht,
Den können wir erlösen;
Und hat an ihm die Liebe gar
Von oben teilgenommen,
Begegnet ihm die sel'ge Schar
Mit herzlichem Willkommen.

「天使們的合唱」
(接著浮士德不死的靈魂在更高的空中漂浮)

靈魂尊貴的人得救了
已經脫離惡魔的手掌
凡自強不息的人
我們終能將他拯救
又有天上的愛情
將他庇祐
得救的人們
誠懇地將他歡迎伺候

CHOR SELIGER KNABEN
(um die höchsten Gipfel kreisend)

Hände verschlinget euch
Freudig zum Ringverein,
Regt euch und singe
Heil'ge Gefühle drein!
Göttlich belehret,
Dürft ihr vertrauen;
Den ihr verehret,
Werdet ihr schauen.

「得救兒童的合唱」
(飛繞過最高峰山巔)

請大家歡欣地
攜手作成環形。
一同跳舞
來歌詠神聖的感情!
你們蒙受了神的教訓、
要信賴神恩
你們將會看見
你們所敬拜的神

DIE JÜNGEREN ENGEL:

Jene Rosen, aus den Händen
Liebend-heiliger Büßerinnen,
Halten uns den Sieg gewinnen
Und das hohe Werk vollenden,
Diesen Seelenschatz erbeuten.
Böse wichen, als wir streuten,
Teutel flohen, als wir trafen.
Statt gewohnter Höllenstrafen
Fühlten Liebesqual die Geister,
Selbst der alte Satans-Meister
War von spitzer Pein durchdrungen.
Jauchzet auf! es ist gelungen.

「較年輕天使們的合唱」

那些來自聖潔的充滿愛情的
贖罪的女子們手裡的玫瑰
幫助我們把勝利取得。
幫助我們完成偉大的事情
獲得了這珍寶的靈魂
當我們灑花的時候,惡魔要避開
當我們頭重的時候,惡魔們奔逃
他們這次承受的
不是素來所受的地獄的刑罰
連那年老的魔王
也被那銳利的痛苦所煩擾
歡呼吧!事情已經成功了

DIE VOLLENDETEREN ENGEL:
(Chor mit Altsolo)

Uns bieibt ein Erdenrest
Zu tragen peinlich,
Und wär' er von Asbest
Er ist nicht reinlich.
Wenn starke Geisteskraft
Die Elemente
An sich herangerafft,
Kein Engel trennte
Geeinte Zwienatur
Der innigen beiden;
Die ewige Liebe nur
Vermag's zu scheiden.

「較年長的天使們」
(女中音與合唱團)

要運走地上的殘渣
對我們是件辛勞的工作
即使它是石綿做的
也不是乾淨的
若有強大的精神力
把諸元素匯集一身
那們靈肉兩者
密切合而為一的綜合物
天使也沒有
使它分離的本領
能使它分離的
只有永恆的愛情

DIE JÜNGEREN ENGEL:

Ich spur soeben,
Nebelnd um Felsenhöh',
Ein Geisterleben.
Regend sich in der Näh'.
(Die Wölkchen werden klar.)
Seliger Knaben,
Seh' ich bewegte Schar
Los von der Erde Druck,
Im Kreis gesellt,
Die sich erlaben
Am neuen Lenz und Schmuck
Der obern Welt.
Sei er zum Anbeginn,
Steigendem Vollgewinn
Diesen gesellt!

「較年輕的天使們」

我們感受到
瀰漫浮動的靈氣
像岩頂上的
煙霧般飄行
雲漸澄清
我看到得救的
活潑的少年們
脫離地上的壓迫
聚成環型
欣賞著天上的
新春美景
來調養精神
這個人也可以首先
和這些少年為伍
以後將會漸漸獲得美滿的收穫

DIE SELIGEN KNABEN:

Freudig empfangen wir
Diesen im Puppenstand;
Also erlangen wir
Englisches Unterpfand.
Löset die Flocken los,
Die ihn umgeben!
Schon ist er schön und groß
Von heiligem Leben.

「得救兒童的合唱」

我們很高興迎接
這個處在蛹狀中的男子
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
天使的氣質
請快除去
包裹它的那些棉屑!
它已經在過神聖的生活
成為強大和美麗。

DOCTOR MARIANUS 
(in der höchsten,reinlichsten Zelle)

Hier ist die Aussicht frei,
Der Geist erhoben.
Dort ziehen Frauen vorbei,
Schwebend nach oben.
Die Herrliche mitteninn
Im Sternenkranze
Die Himmelskönigin,
Ich seh's am Glanze.
(entzückt)
Höchste Herrscherin der Welt,
Lasse mich im blauen,
Ausgespannten Himmelszelt
Dein Geheimnis schauen!
Bill'ge, was des Mannes Brust
Ernst und zart beweget
Und mit heil'ger Liebeslust
Dir entgegen träget!
Unbezwinglich unser Mut,
Wenn du hehr gebietest;
Plötzlich mildert sich die Glut,
Wenn du uns befriedest.

崇敬瑪莉亞的博士
(歡天喜地)

支配世界的至高女王啊

請讓我在高張著的

碧藍的天幕中

探視您的祕密


請您接受

能嚴肅且溫柔地感動男人心胸的女人

帶著神聖愛情的喜悅

送到您這裡來的東西

您莊嚴地命令

我們就成為無比地剛強

您使我們滿足

熱烈的心就漸趨清涼

DOCTOR MARIANUS UND CHOR:

Mutter, Ehren würdig,
Jungfrau, rein im schönsten Sinn,
Uns erwählte Königin,
Göttern ebenbürtig.
(MATER GLORIOSA schwebt einher)

崇敬瑪莉亞的博士與合唱

您是值得崇拜的聖母
您是以最美的意味而言語的純潔處女
您是與神們同等的
為我們選定的女王

"Chor":

Dir, der Unberührbaren,
ist es nicht benommen,
Daß die leicht Verführbaren
Traulich zu dir kommen.
In die Schwachheit hingerafft,
Sind sie schwer zu retten;
Wer zerreißt aus eig'ner Kraft
Der Gelüste Ketten?
Wie entgleitet schnell der Fuß
Schiefem, glattem Boden!
(Wen betört nicht Blick und Gruß,
Schmerichenlhafter Odem?)
(Mater gloriosa schwebt einher)

「合唱」

你這位不可接觸的天神
想來不會拒絕
容易被誘惑的人們
親信地向您走進
人若被陷害在官能的弱點中
就難以救援

誰能以自己的力量
扭斷情慾的鎖鏈?

在斜滑的地面上
是多麼容易跌跤?

CHOR DER BÜSSERINNEN:
(und Una Poenitentium)

Du schwebst zu Höhen
Der ewigen Reiche,
Vernimmt das Flehen,
Du Gnadenreiche!
Du Ohnegleiche!

「贖罪的女人們合唱」
(光榮的聖母飄來)

您在永恆的國度的
高空中飛行
請垂聽我們的懇求
樂賜恩澤的女神
樂賜恩澤的女神

MAGNA PECCATRIX:
(St. Lucae Vll, 36)

Bei der Liebe, die den Füßen
Deines gottverklärten Sohnes
Tränen ließ zum Balsam fließen,
Trotz des Pharisäer-Hohnes:
Beim Gefäße, das so reichlich
Tropfte Wohlgeruch hernieder,
Bei den Locken, die so weichlich
Trockneten die heil'gen Glieder.

「罪孽深重的女人」
(St. Lucae 路加福音Vll, 36))

信徒們曾經不顧法利賽人的嘲笑
使眼淚留在您神話的兒子腳上
以代替香膏
我憑著那種愛向神祈禱
我憑著曾經滴下許多奇香的
那個瓶兒向神祈禱
我憑著柔軟拭乾神聖手足的
那種頭髮向神祈禱

MULIER SAMARITANA:
(St. Joh. IV)

Bei dem Bronn, zu dem schon weiland
Abram ließ die Herde führen:
Bei dem Eimer, der dem Heiland
Kühl die Lippe durft' berühren,
Bei der reinen, reichen Quelle,
Die nun dorther sich ergießet,
Überflüssig, ewig helle,
Rings, durch alle Welten fließet -

「撒瑪莉亞的女人」
(St. Joh. 約翰福音IV)

我憑著亞伯拉罕曾經帶了牲畜去的
那種泉水向神救世主祈禱
我憑著曾經清涼
接觸過救世主口唇的那個水桶向神祈禱
我憑著從那裡來
充沛地、永遠澄清地
流行於大千世界中的
那種豐富的清泉向神祈禱

MARIA AEGYPTIACA:
(Acta Sanctorum)

Bei dem hochgeweihten Orte,
Wo den Herrn man niederließ,
Bei dem Arm, der von der Pforte,
Warnend mich zurücke stieß,
Bei der vierzigjähr'gen Buße,
Der ich treu in Wüsten blieb,
Bei dem sel'gen Scheidegruße,
Den im Sand ich niederschrieb -

「埃及的瑪莉亞」

我憑著人們曾經將主放下的、
那片聖地向神祈禱
我憑著警告地把我從門口推出來的
那隻手臂向神祈禱
我憑著我忠誠地在沙漠中所做的
四十八年的懺悔向神祈禱
我憑著我在沙渚中所寫的
欣喜的離別之詞向神祈禱

Zu Drei:

Die du großen Sünderinnen
Deine Nähe nicht verweigerst,
Und ein büßendes Gewinnen
In die Ewigkeiten steigerst,
Gönn' auch dieser guten Seele,
Die sich einmal nur vergessen,
Die nicht ahnte, daß sie fehle
Dein Verzeihen angemessen!

「三人」

你不拒絕罪孽深重的女人們
走進你的身邊
而將贖罪的利益
提高以至於永遠
對於這個只忘了自己一次
而不自覺
犯罪的好人
也請予以適當的寬恕!

UNA POENITENTIUM:
(sich anschmiegend)
(Gretchen)

Neige, neige,
Du Ohnegleiche,
Du Strahlenreiche,
Dein Antlitz gnadig meinem Glück!
Der früh Geliebte,
Nicht mehr Getrübte,
Er kommt zurück.

「贖罪女人中的一人」
(以前叫葛麗卿,走近聖母)

無與倫比的女神
光輝燦爛的女神
請仁慈地轉過臉來
俯視我的幸福!
從前的情侶
現在已經變得純潔
已經回來了

SELIGE KNABEN:
(in Kreisbewegung sich nähernd)

Er überwächst uns schon
An mächt'gen Gliedern,
Wird treuer Pflege Lohn
Reichlich erwidern.
Wir wurden früh entfernt
Von Lebechören;
Doch dieser hat gelernt,
Er wird uns lehren.

「得救的兒童們」
(圍著圓圈挨近)

他現在手足都很強壯
他已經長得比我們更大了
他對於我們的忠誠看護
必定會予以豐富的酬報
我們很早就
和世人隔離了
這個人以很有修養
將會給我們教導

UNA POENITENTIUM:
(Gretchen)

Vom edlen Geisterchor umgeben,
Wird sich der Neue kaum gewahr,
Er ahnet kaum das frische Leben,
So gleicht er schon der heil'gen Schar
Sieh, wie er jedem Erdenbande
Der alten Hülle sich entrafft.
Und aus ätherischem Gewande
Hervortritt erste Jugendkraft!
Vergönne mir, ihn zu belehren,
Noch blendet ihn der neue Tag!

「贖罪女人中的一人」
(葛麗卿)

被尊貴的精靈之群圍繞身邊
這位新來者似乎還未能將自己分解
新鮮的生活,也似乎還未預感
但他已經類似神聖精靈的夥伴。
請看,他脫離舊軀殼 
以及塵俗的一切羈絆。
有新鮮而年輕的精力 
從大氣般的衣裳裡顯現.。
請讓我來教導他。
全新的一天,日光仍使他暈眩

(管弦樂間奏)

MATER GLORIOSA:
(und Chor)

Komm! Hebe dich zu höhern Sphären!
Wenn er dich ahnet, folgt er nach.

「光明的聖母」
(合唱)

來吧、來吧~你可向飛向升高至更高之處! 
他知道你在這裡,就會隨你而行

DOCTOR MARIANUS:
(auf dem Angesicht anbetend)
(und Chor)

Blicket auf zum Retterblick,
Alle reuig Zarten,
Euch zu sel'gem Glück
Dankend umzuarten!
Werde jeder bess're Sinn
Dir zum Dienst erbötig;
Jungfrau, Mutter, Königin,
Göttin, bleibe gnädig!

「崇敬瑪莉亞的博士」
(仰望吧! )
(合唱)

你們這些悔悟的溫良人們
請仰望拯救者的眼光,
感激地改造自己
以求能蒙受天賜的幸福! 
所有優良的人 
都將為你服務 
童女呀,聖母呀,天后呀,女神呀
請永遠慈愛地祐護我們! 

CHORUS MYSTICUS:

Alles Vergä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

Das Unzulängliche,
Hier wird's Ereignis;

Das Unbeschreibliche,
Hier ist's getan;

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神秘的合唱」

變化無常的一切
僅只是比喻而已。
不能達成的願望
在這裡已經實現
無以名狀的奇事

在這裡已經完成
永恆的女性

引領我們高昇。

(管弦樂盛大尾奏,走向終止式)


參考版本:

杜達美 - 2012' 新版(洛杉磯愛樂+西蒙玻利瓦)

Gustav Mahler, Gustavo Dudamel ‎– Symphony No.8 "Symphony Of A Thousand"

來自委內瑞拉,現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之指揮家 杜達美Gustavo Adolfo Dudamel Ramírez, b. 1981-),於2012年二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舉辦音樂會之熱烈實況。為達到「千人」盛況,杜達美將他所帶領的兩大樂團:美國洛杉磯愛樂+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組成聯合樂團,再加上委內瑞拉成人與兒童共同組成數百人之合唱團,演出規模讓龐大,是當年委內瑞拉的最大音樂盛事。

杜達美於2012年二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的音樂會實況。樂團為美國洛杉磯愛樂+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合唱團由四百名委內瑞拉兒童組成。演出規模讓龐大,是當年的音樂盛事。
杜達美於2012年二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的音樂會實況。樂團為美國洛杉磯愛樂+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合唱團由委內瑞拉成人與兒童共同組成。演出規模讓龐大,是當年委內瑞拉的最大音樂盛事。

 

音樂會演出實況影音:
Filmed in the Teatro Teresa Carreno, Sala Rios Reyna, in Caracas, Venezuela, 17-18 February 2012

第一部分:(→按這裡)
Part I is based on the (sacred) Latin text of a 9th-century Christian hymn for Pentecost, Veni creator spiritus ("Come, Creator Spirit")
第二部分:(→按這裡)

Dudamel Simon Bolivar Symphony Orchestra Salzburg Festival 2013

Part II is a setting of the words from the (secular) closing scene of Goethe's Faust. The depiction of an ideal of redemption through eternal womanhood (das Ewige-Weibliche)

 

↓整場音樂會欣賞:

2019年葛濟耶夫與慕尼黑愛樂版本(香港電台 中文字幕)

 


拉圖 指揮 ⟪千人⟫ 最終場景「神秘合唱」:
Rattle & National Youth Orchestra of Great Britain

「神秘的合唱」
變化無常的一切
僅只是比喻而已。
不能達成的願望
在這裡已經實現
無以名狀的奇事
在這裡已經完成
永恆的女性
引領我們高昇。

筆者認為是如奇蹟般之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M54vhLYT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C9zckqQJ4

 

打擊組大爆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1qn2Nnsvs

 

音軌與曲目長度: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國際知名 次女高音 喬伊斯‧狄杜娜朵 台灣音樂會

【BON音樂】國際知名次女高音 喬伊斯‧狄杜娜朵 台灣音樂會
After Joyce DiDonato Taiwan premier 201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晚是個很棒的夜晚,剛欣賞完 Joyce DiDonato【戰爭與和平】現場音樂會,心中感動滿滿,於是寫下這篇文章。

之前筆者寫過 Joyce DiDonato 的介紹專文,有興趣點閱請按此

→【BON音樂】國際知名次女高音 喬伊斯‧狄杜娜朵 首度訪台專文

https://bonart.com.tw/joyce-didonato-taiwan-premier-2019/

 

今晚的音樂會是她2017年奪得英國留聲機大獎與德國回聲大獎的經典曲目【戰爭與和平】現場樂團版~原本就知道會以類似劇場的方式演出,沒想到進入音樂廳之後,除了看見已經裝置好的舞台之外,也看見有個很像 Joyce DiDonato 的假人,動也不動就坐在舞台上...

開演前,靜靜坐在舞台上的Joyce DiDonato | 攝影. 林仁斌
開演前,靜靜坐在舞台上的Joyce DiDonato | 攝影. 林仁斌

 

仔細一看,居然是她本人耶...旁邊工作人員告訴我說, Joyce 正在準備,要讓自己完全進入上半場的戰爭情緒...

當然二話不說,隨身相機拿出來就記錄下這開演前的一刻囉~

另一個驚喜,是全身肌肉的小鮮肉舞者 馬奴爾・帕拉索(Manuel Palazzo),也直接側臥在舞台上,陪著 狄杜娜朵 一起培養開演前的情緒...XD

這當然更要直接拍下來造福忠實蹦友們,免猶豫啦~

舞者 馬奴爾・帕拉索(Manuel Palazzo),也直接側臥在舞台上,陪著Joyce 一起培養開演前的情緒 | 攝影. 林仁斌

 

正在拍照的筆者,剛好宣煌被拍下...XD | 攝影. 施宣煌

以下簡介今晚音樂會的主軸

這次來台灣的音樂會製作《美聲之戰爭與和平》,源自喬伊斯‧狄杜娜朵本人的構思,所以她也掛名製作人:

 

當2015年底巴黎自殺炸彈客的無差別殺戮造成數百人死傷,人心惶惶…動盪恐攻…自殺炸彈…槍枝掃射的火光,彷彿將這世人最愛的浪漫花都變成人間煉獄。

 

身為音樂家的狄杜娜朵喬伊斯‧狄杜娜朵,想為戰事不斷的世界找到一條通往和平的路。她希望以「戰爭與和平」為題唱出戰爭的殺戮與恐懼,也喚醒世人要有不放棄追求和平的勇氣。

 

狄杜娜朵表示,恐攻事件之後她思考很多:「音樂家不應該躲在象牙塔裡,雖然這是我個人的構想,但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帶樂迷尋求如何在亂世找到平靜的答案。」

 

狄杜娜朵這一系列的「戰爭與和平」曲目已經巡演包括俄羅斯以及美國,聲樂權威雜誌《歌劇世界》樂評就表示,如果說有誰能唱出巴洛克式的曲目還能表現戰爭與和平之間的衝突感,非狄杜娜朵莫屬。評論也說,「狄杜娜朵讓樂迷感受到音樂,不只是因為她演唱巴洛克曲目的美聲技巧,而是她的音樂與樂迷分享了情感。」

 

 

在「戰爭」部分,狄杜娜朵找的曲子重現了人類對戰爭的各種情緒反應,包括韓德爾神劇《耶弗他》拿女兒獻祭時,妻子所唱的〈恐怖場景〉、《凱撒大帝》中當凱撒殺了埃及將軍後,他兒子所唱的「憤怒啊,從我心底甦醒」等等。

 

在「和平」部分,樂曲包括普賽爾戲劇音樂《班杜卡》裡這位居爾特女王祈求和平揭開序幕,最後在歌劇《凱撒大帝》中,埃及豔后克莉奧佩拉因凱撒的拯救,唱出欣喜的「從暴風中歸來」,表達了人類對於和平的無限渴望。

歌劇女皇喬伊斯.狄杜娜朵《美聲之戰爭與和平》
歌劇女皇喬伊斯.狄杜娜朵《美聲之戰爭與和平》

 

這套【戰爭與和平】曲目為她贏得2017年英國留聲機大獎與德國回聲大獎。

曲目如下:

戰爭

韓德爾:<恐怖場景,災難場景>選自神劇《耶弗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Jephtha, HWV 70, I: Scenes of horror, scenes of woe

里奧:<拿起那把劍,你這野蠻人!>選自歌劇《安德洛瑪卡》
Leonardo Leo Andromaca, Act I: Prendi quel ferro, o barbaro!

德.卡瓦利耶里:交響曲《靈魂與肉體的描繪》
Emilio de’Cavalieri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 et di Corpo, Sinfonia

普賽爾:為3把小提琴與低音提琴所作的g小調夏康舞曲
Henry Purcell:Ciaconna in sol min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普賽爾:<黛朵的悲泣>選自歌劇《黛朵與伊尼亞士》第三幕
Henry Purcell Dido and Aeneas, Act III: Dido’s Lament

韓德爾:<我的思緒折磨我>選自歌劇《阿格碧娜》
George Frideric Handel Agrippina, HWV 6, Act II: Pensieri, voi mi tormentate

傑蘇阿爾多:《我哀傷的靈魂》(器樂曲)
Carlo Gesualdo:Tristis est animam mea (Instrumental)

韓德爾:< 讓我哭泣吧!>選自歌劇《利納爾多》 第二幕第四景
George Frideric Handel Rinaldo, HWV 7, Act II Scene 4: Lascia ch’io pianga

和平

普賽爾:<他們告訴我們您至高無上的力量>選自歌劇《印第安女王》第四幕
Henry Purcell The Indian Queen, Z.630, Act IV Scene 2: They tell us that your mighty powers

韓德爾:<晶瑩剔透的溪流潺潺流動著>選自歌劇《蘇珊娜》第二幕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usanna, HWV 66, Act II: Crystal streams in murmurs flowing

帕爾特:《賜我平靜》
Arvo Pärt:Da pacem, Domine

韓德爾:<小鳥們,你們在唱些什麼?>選自歌劇《利納爾多》第一幕第二景
George Frideric Handel Rinaldo, HWV 7, Act I Scene 2: Augelletti, che cantate

韓德爾:<深夜過後>選自歌劇《阿里歐唐德》第三幕
George Frideric Handel Ariodante: Dopo Notte

 

讓我們來欣賞開場曲目:

韓德爾:<恐怖場景,災難場景> 選自神劇《耶弗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Jephtha, HWV 70, I: Scenes of horror, scenes of woe

韓德爾的最後一部神劇《耶弗他》 取材自舊約聖經士師記。耶弗他向上帝起誓若能率領以色列士兵贏得勝利,就將第一個從家裏出來迎接他的生物獻給神做為獻祭…結果出來的竟是自己的女兒…,這段音樂是耶弗他之妻子所唱的「恐怖場景」…

https://youtu.be/urnksGobOf0

 

然後是上半場結束前充滿感動的:

韓德爾:< 讓我哭泣吧!>選自歌劇《利納爾多》 第二幕第四景
George Frideric Handel Rinaldo, HWV 7, Act II Scene 4: Lascia ch’io pianga

https://youtu.be/PrJTmpt43hg


下半場主軸進入「和平」,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曲目是:

韓德爾:<小鳥們,你們在唱些什麼?>選自歌劇《利納爾多》第一幕第二景
George Frideric Handel Rinaldo, HWV 7, Act I Scene 2: Augelletti, che cantate

https://youtu.be/dSAZhfMv7rk

 

演奏 Sopranino 木笛與舞者以及狄杜娜朵互動之「小鳥」為 Anna Fusek,演奏得真棒~而且最酷的是她是小提琴演奏者,木笛獨奏一吹完就坐回樂團繼續拉琴,真是好崇拜啊~(後來才知道她是長笛與大鍵琴琴高手蔡佳璇老師的20年同學~)

感謝佳璇老師分享音樂會後與Anna Fusek之合照照片~

蔡佳璇老師(左)與 木笛+小提琴演奏者 Anna Fusek

 

整場音樂會聽下來,來自義大利的金蘋果古樂團音色優美,樂句精緻優美,與狄杜娜朵的美聲非常搭配;而狄杜娜朵首次的台灣音樂會更是讓人驚艷,敬業又熱情的她,今晚的音色變化與表現,讓觀眾飽足了耳福,套句年輕人的話,今晚的音樂會就像「吞CD」一樣精彩,讓人感動無比(大姆指讚~)

狄杜娜朵攜手帥指揮與小鮮肉舞者謝幕時,偶忍不住又來一張...

指揮 / 葉梅里亞尼切夫 (Maxim Emelyanychev)、喬伊斯‧狄杜娜朵 (Joyce DiDonato)
舞者 / 馬奴爾・帕拉索(Manuel Palazzo)、義大利金蘋果古樂團 (il Pomo d’Oro)
攝影 | 林仁斌

 

沒想到謝幕過後,狄杜娜朵拿起麥克風,感性地對觀眾們說起這個計畫的緣由,結合了歌唱、燈光、舞蹈與音樂的整體藝術,企圖呈現出包含戰爭與和平這兩樣反差極大的元素,她也期待這樣音樂帶給大家更多的思考空間,更給觀眾們提出了問題:「我們要繼續混亂?還是以和諧繼續未來呢?

Joyce DiDonato 精彩音樂會後的謝幕神情 | 攝影. 林仁斌

 

在熱烈掌聲中,宣佈了今晚的安可曲目~理查.史特勞斯藝術歌曲: «明天» (Morgen)!

她也說到:「期許每天結束,我們都能期待一個更好的明天到來,就如同這首歌曲裡絕美的意境~」

Joyce DiDonato 精彩音樂會後的謝幕神情 | 攝影. 林仁斌

 

一起欣賞這首筆者非常非常喜愛之歌曲:

理查.史特勞斯藝術歌曲: «明天» (Morgen)
Richard Strauss: «Morgen»  op.27 No.4

https://youtu.be/GV-TRtu9Qec

 

聽完實在感動無比,只覺得聽完女皇真是超療癒,感覺心靈平靜、世界宇宙和平、走路有風、睡覺睡到自然醒🌟

«Morgen» 中德歌詞對照:

理察.史特勞斯:明天
Richard Strauss, Morgen, op.27 No.4而明天,太陽將再度閃耀
Und morgen wird die Sonne wieder scheinen,那條我將踏上的道路
Und auf dem Wege, den ich gehen werde,對喜悅的我們來說,將再度
Wird uns, die Glücklichen, sie wieder einen,融入這呼吸著陽光的大地…
Inmitten dieser sonnenatmenden Erde…

我們將緩緩地,靜默地走向海
Und zu dem Strand, dem weiten, wogenblauen,

那遼遠的,波動著藍光的海
Werden wir still und langsam niedersteigen,

我們將彼此凝望,不發一語
Stumm werden wir uns in die Augen schauen,

朝我們沉落的,是喜悅的靜謐…
Und auf uns sinkt des Glückes stummes Schweigen…

原詩:約翰·亨利·麥凱
John Henry Mackay 1864-1933

 

女皇謝幕完畢,開心步下舞台 | 攝影. 林仁斌

 

參與演出者:
次女高音&製作人 / 喬伊斯‧狄杜娜朵 (Joyce DiDonato)
指揮 / 葉梅里亞尼切夫 (Maxim Emelyanychev)
義大利金蘋果古樂團 (il Pomo d’Oro)
舞者 / 馬奴爾・帕拉索(Manuel Palazzo)

義大利金蘋果古樂團 (il Pomo d'Oro)
義大利金蘋果古樂團 (il Pomo d’Oro)

 

筆者與茱麗葉很開心地在國家音樂廳中庭的狄杜娜朵大幅海報前留念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創作與首演

【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創作與首演
Mahler:  Symphony No. 8 Symphony of a Thousand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當花草枯萎凋謝,大地只剩一片沙漠時,人們還是能透過我的交響曲知道大自然是什麼樣子。」~英國導演 Ken Russell 執導之1974年電影《馬勒傳》對白。

 

有關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之樂曲介紹分析,請參閱本篇文章→【BON音樂】馬勒:第8號交響曲 «千人» 樂曲內容介紹,本篇主要介紹關於«千人»樂曲創作與首演之相關細節~

 

https://bonart.com.tw/mahler-symphony-no-8-symphony-of-a-thousand-analyze

 

《千人》- 要現場才能體會震撼的交響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降E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是由古斯塔夫·馬勒創作,於1906年訂定初稿,並於1907年完成的交響曲。此曲合唱部份貫穿整首交響曲,全首交響曲的演奏時間為80分鐘。由於演出人數眾多,除了7位獨唱家與超大編制的管弦樂團管風琴外,連同男聲、女聲、童聲合唱團,總人數超過一千人(1029人),規模空前達歷史之最。故本曲也有《「千人」交響曲》之別名。

1910年9月12-13日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德國慕尼黑新節日音樂廳(Neue Musik-Festhalle)舉辦首演之海報

 

歷史首演 - 慕尼黑轟動大成功

第八號交響曲《千人》是馬勒最偉大的鉅作,此曲於1910年9月12日由馬勒親自指揮於德國慕尼黑新節日音樂廳(Neue Musik-Festhalle)首演時,更是動用7位獨唱家、171人編制交響樂團、858成人與男童合唱團團員等共1029人上舞台演出;在經紀人 埃米爾·古特曼(Emil Gutmann)的強力運作之下,創造出這首馬勒人生最高峰經典之作,第八號交響曲不但有了《千人》封號,實際上台演出人數也真的破千,是百分之百、貨真價實的《千人交響曲》!

參與首演之各界名流眾多,冠蓋雲集人物中,有大作曲家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聖賞Camille Saint-Saëns)和安東.魏本Anton Webern);作家 托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 1875-1955)和 亞瑟·史尼茲勒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戲劇導演 馬克斯·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 1873-1943)以及馬勒的心理醫生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等等。而此曲六年之後的美國首演者:當時28歲的英國指揮家 李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Anthony Stokowski, 1882 - 1977) 也在現場,無盡的感動讓他於費城成功指揮此偉大作品之美國首演。

馬勒的經紀人 埃米爾·古特曼非常精明,雖然知道馬勒擔心害怕這首曲目被操作成猶如馬戲團般的熱鬧秀,但他仍細心地選擇了可以容納3200人的慕尼黑新落成新節日音樂廳(Neue Musik-Festhalle),再成功安排所有演出人員湊至1029人,間接創造了這首第八號交響曲於音樂史上永遠的崇高歷史地位。當天的最後一個音符都沒還結束,全體觀眾已響起如雷般的掌聲長達20分鐘不停歇,馬勒所有的擔憂煙消雲散,也迎來了身為作曲家以來最成功的首演音樂會。(而馬勒本人並未主動對第八號加上《千人》之標題~這當然也是經紀人 埃米爾·古特曼的商業操作。)

而根據資料,1910年9月12日馬勒當天的指揮演出時間共為85分鐘。

 

參與首演之獨唱家名單與唱段:

Gertrude Forstel (1880-1950) (soprano): Una poenitentium.

Martha Winternitz-Dorda (1880-1958) (soprano): Magna Peccatrix.

Emma Bellwidt (1879-1937) (soprano): Mater Gloriosa (only on 12-09-1910).

Ottilie Metzger-Lattermann (1878-1943) (alto): Mulier Samaritana.

Anna Erler-Schnaudt (1878-1963) (alto): Maria Aegyptiaca.

Felix Senius (1868-1913) (tenor): Doctor Marianus.

Nicola Geisse-Winkel (1872-1932) (baritone): Pater Ecstaticus.

Richard Mayr (1877-1935) (bass): Pater Profundus.

珍貴歷史照片:馬勒於慕尼黑彩排千人交響曲(馬勒站於指揮台上)

 

 

珍貴歷史照片:馬勒於慕尼黑彩排千人交響曲

 

珍貴歷史照片:馬勒於慕尼黑演出千人交響曲之新節日音樂廳(Neue Musik-Festhalle)音樂廳
珍貴歷史照片:馬勒於慕尼黑演出千人交響曲之新節日音樂廳(Neue Musik-Festhalle)音樂廳

 

馬勒多樣化的指揮姿態,1901年被半諷刺地畫為漫畫,刊載於雜誌上 | Mahler's conducting style, 1901, caricatured in the humor magazine Fliegende Blätter
馬勒多樣化的指揮姿態,1901年被半諷刺地畫為漫畫,刊載於雜誌上 | Mahler's conducting style, 1901, caricatured in the humor magazine Fliegende Blätter

1916年 美國首演

第八號交響曲《千人》於美國之首演,是由年輕指揮家 李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Anthony Stokowski, 1882 - 1977)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於馬勒慕尼黑首演6年之後於1916年 3月2日正式舉行。由於 李奧波德·史托考夫斯基 1910年時也在馬勒首演現場聆賞此曲,對於馬勒的詮釋心領神會,所以《千人》的美國首演也取得巨大成功,後來他指揮費城管弦樂團多次演奏此曲,並在樂團紐約巡演時於大都會歌劇院成功演出。

下方照片為1916年彩排實況:(拍照當時舞台尚未完全設置完畢):

Rehearsal for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Mahler’s 8th, with the expanded stage not yet complete.
Credit: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Association Archives.
American Premiere of Gustav Mahler's Symphony No. 8 ("Symphony of a Thousand")
2 March 1916, Leopold Stokowski conducting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Academy of Music, Philadelphia

關於千人 - 作曲家怎麼說?

馬勒在寫給好友:荷蘭指揮家 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信中提到:「這是我作品中最龐大的一部,內容與形式都非常獨特,無法以語言來表示。你試著想像整個宇宙發出聲音並迴響。那不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行星與太陽運行的聲音。」("Try to imagine the whole universe beginning to ring and resound. There are no longer human voices, but planets and suns revolving" - Gustav Mahler

 

馬勒還提到:「過去我的交響曲只是這首交響曲的序曲,過去的作品都在表現主觀的悲劇性,這部作品卻是歌頌偉大的歡樂與光榮。

 

照片解說:

指揮家孟根堡與馬勒非常知交,在他任職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指揮期間,大力推廣馬勒音樂,更有「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之稱。照片拍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拍攝於19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Gustav Mahler with Dutch colleagues: The Netherlands.)。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自左起為: From left to right: Cornelis Dopper (1870-1939) (second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Gustav Mahler (1860-1911), Hendrik Freijer (1876-1955) (administra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and Alphons Diepenbrock (1862-1921) (composer). Photographer: W.A. van Leer for "Weekblad voor muziek".

 

1906年馬勒拍攝於荷蘭皇家大會堂之照片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小檔案:

荷蘭指揮家威廉‧孟根堡是早期重要的馬勒詮釋者,192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就職25週年紀念時,規劃了「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

孟根堡自幼學習音樂,據說十歲就指揮合唱團演出。後來在科隆(Cologne)音樂學院跟隨著 Franz Wüllner, Isidor SeissAdolf Jensen等教授學習。

1891年間,孟根堡以鋼琴家的身分舉辦第一次的公開演出,同時他也任瑞士盧塞恩市(Lucerne)的音樂總監。1895年後,孟根堡被提名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的常任指揮,而在長達五十年的任期內,使該樂團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交響樂團。在他擔任大會堂的常任指揮期間與作曲家馬勒成為好友,也是因為如此,孟根堡常常大力推展馬勒的管絃樂曲。

在1907年到20年間,孟根堡同時成為多個樂團的指揮,而且也邀請許多指揮家到大會堂來客席指揮,包括華爾特(Bruno Walter)、孟都(Pierre Monteux)等。1921到1930年間經常赴美兼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音樂靈感繆思 - 艾瑪

事實上,馬勒也將第八號交響曲,獻給妻子艾瑪。

奧地利音樂學者 Alfred Mathis-Rosenzweig(1897-1948)曾展示馬勒在1906年8月所留下的第八號交響曲最初草稿。記載了馬勒將妻子艾瑪視為靈感女神的文字:1906年8月 - 第八交響曲的最初靈感,獻給我的艾瑪 | 靈感的創造者

「1906年8月/第八交響曲的最初靈感,獻給我的艾瑪兒/靈感的創造者」- 馬勒
「1906年8月/第八交響曲的最初靈感,獻給我的艾瑪兒/靈感的創造者」- 馬勒

 

馬樂與妻子艾瑪
馬勒與妻子艾瑪

 

晚年的艾瑪與馬勒照片

 

正在閱讀馬勒樂譜的艾瑪
正在閱讀馬勒樂譜的艾瑪

參考版本:

杜達美 - 2012' 新版(洛杉磯愛樂+西蒙玻利瓦)

Gustav Mahler, Gustavo Dudamel ‎– Symphony No.8 "Symphony Of A Thousand"

來自委內瑞拉,現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之指揮家 杜達美Gustavo Adolfo Dudamel Ramírez, b. 1981-),於2012年二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舉辦音樂會之熱烈實況。為達到「千人」盛況,杜達美將他所帶領的兩大樂團:美國洛杉磯愛樂+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組成聯合樂團,再加上委內瑞拉成人與兒童共同組成數百人之合唱團,演出規模讓龐大,是當年委內瑞拉的最大音樂盛事。

 

杜達美於2012年二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的音樂會實況。樂團為美國洛杉磯愛樂+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合唱團由四百名委內瑞拉兒童組成。演出規模讓龐大,是當年的音樂盛事。
杜達美於2012年二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的音樂會實況。樂團為美國洛杉磯愛樂+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合唱團由委內瑞拉成人與兒童共同組成。演出規模讓龐大,是當年委內瑞拉的最大音樂盛事。

 

音樂會演出實況影音:
Filmed in the Teatro Teresa Carreno, Sala Rios Reyna, in Caracas, Venezuela, 17-18 February 2012

第一部分:(→按這裡)
Part I is based on the (sacred) Latin text of a 9th-century Christian hymn for Pentecost, Veni creator spiritus ("Come, Creator Spirit")
第二部分:(→按這裡)
Part II is a setting of the words from the (secular) closing scene of Goethe's Faust. The depiction of an ideal of redemption through eternal womanhood (das Ewige-Weibliche)

↓整場音樂會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Bgoel3_A

音軌與曲目長度: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馬勒 交響曲音樂術語整理

【BON音樂】馬勒 交響曲音樂術語整理
Glossary of Terminology from Mahler Symphon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List of music terms of Mahler

 

馬勒交響曲中出現的音樂術語,除了有原本對於音樂內容的說明之外,也包含對管弦樂團配器指示、演奏方法,甚至是樂曲情緒與創作心境的表達。可說是理解他作品內容最直接且重要的方法。

感謝 Symphony Orchestra Library Center網站,整理提供了 馬勒 交響曲音樂術語資料筆者也依照英文字母順序整理,提供大家這份重要的資訊。

 

德英翻譯出處:【Glossary of Terminology from Mahler Symphonies

對照方法:
按照英文字母 A-Z排列
粗體字為 德文原文
細體字為 英文翻譯
A

ab
down, away, off ( Sordinen ab  = mutes off)
abdämpfen
damp, dampen down
aber
but
aber deutlich
but clearly, articulate
aber nicht eilen
but don't rush
aber unmerklich
but not obviously/perceptibly
aber wuchtiger
but weightier, heavier
abnehmend
waning
absetzen
remove, move away
abwechselnd
alternating
alle
all, everyone, tutti
alle Betonungen consequent durchführen
all accentuations fully realized
alle Pausen gut gehalten
all rests well sustained
allmählich
gradually
zum Tempo I zurückkehren
gradually returning to Tempo I
als
than
also
thus, so, in such manner
Alt
alto (voice)
alten
old
Alto solo mit Chor
alto solo with chorus
am Griffbrett
on the fingerboard
am Steg
at the bridge, ponticello
An dieser Stelle wirken die Posaunen, Violinen und Viol. nur im Notfalle mit, wenn es gilt den Chor vor "Fallen" zu bewahren.
In this passage the trombones, violins and violas should play only if necessary to keep the chorus from going flat.
am Anfang, zu Anfang
at the beginning, from the beginning
Anfangstakte
opening measures
angebunden
(played) at the same time
anhalten
slower, come to a stop
Anmerkung für den Dirigenten
Note for the conductor
anmuthig
gracefully
anschwellen(d)
crescendo
antwortend
responding, answering
auch
also, too
auf
up, upon, in the air, on [e.g. auf der G-Saite = on the G-string]
auf einem kleinen Piston
on a small Cornet
aufgehoben, aufgehob., aufgeh.
raised, held up
aufgeregt
stirred up
aufgestellt
placed
auf Holz geschlagen
struck on wood
Aufschung
impetus
Aufführungsdauer
duration
Aufführungsrecht vorbehalten
Performance right reserved
aus der Ferne
out of the distance
aus weiter Ferne
from the far distance
Ausdruck
expression
ausdrucksvoll
espressivo
ausgeführt wie bei Ziffer 6
performed as at rehearsal number 6
B

B
B-flat
Bässe
basses, double basses
bedächtig
deliberate
befestigt
attached
behaglich
comodo
beiden Händen
both hands
beides v. Einem geschalgen
both [bass drum & cymbals] played by one person
beinahe
almost
benützt die A- und Des-Pauke des 2. Paukers
use the A and D-flat timpani of the 2nd player
...benützt die kleine Pauke des 2. Spielers
1st player use the small timpano of the 2nd player
beruhigend
becoming calm
besonders leise
especially lightly
bestimmt
exact, distinct, determined
Betonung, (2)betont
emphasis, (2)stressed, emphasized
bewegt
agitated
bewegter
più mosso
bis zum gänzlich Aufhören
until competely ceased
bis zum Schluss (breit)
until the end (broad)
bis zur Unhörbarkeit abnehmen
decrease to inaudibility
bleiben (bleibt) ohne Dämpfer
remains without mute
breit
broad
Brief
letter (correspondence)
C

Cäsur
caesura
"Cäsur" und heirauf plötzlich vorwärts
caesura and then suddenly forward
Celli und Bässe "rhythmisch, " nicht Triolen spielen
cellos and basses play "rhythmically," not triplets
Claviatur
keyboard
D

Dämpfer
mute(s)
Dämpfer ab, Dämpfer abnehmen, Dämpfer absetzen, ohne Dämpfer, keine Dämpfer
without mutes
Dämpfer nach und nach abnehmen
remove the mutes one by one
Das cresc. dauert bis zum Eintritt der Streicher und Holzbläser und muss sehr mächtig sein; der Dirigent muss das Tempo so lange zurückhalten, bis die grösste Kraft erreicht ist. Beim Eintritte der Streicher und Holzbläser treten die Metallinstrumente zurück, um den Eintritt jener night zu "decken."
The crescendo lasts until the entry of the strings and woodwinds and must be very powerful; the conductor must hold the tempo back until the greatest strength is reached. At the entry of the strings and woodwinds, the brasses step back, in order not to cover their entrance.
dehnen
stretch
dem Chor nachgeben
giving way to the chorus
der 1. Ton des Gliss: stark zu betonen
the 1st tone of the glissando: strongly accented
deutlich
clearly, distinctly
Die 2. Bässe nicht eine Octave höher, sonst würde die vom Autor intendierte Wirkung ausbleiben; es kommt durchaus nicht darauf an, diese tiefen Töne zu hören, sondern durch deise Schreibart sollen nur die tiefen Bässe verhindert werden, etwa das obere B zu "nehmen," und so die obere Note zu verstärken.
The 2nd basses not an octave higher, otherwise the effect intended by the composer will be spoiled; it is not a matter of hearing the deep notes, but this manner of writing is only to prevent the low basses from taking the higher B-flat, and thus overemphasizing it.
die 4 Trompeten müssen aus entgegengesetzer Richtung her erklingen
the 4 trumpets must be heard from opposite directions
die andere Hälfte
the other half
Die früher in der Ferne aufgestellten 4 Hörner mögen zur Verstärkung dieses Thema's herangezogen werden, ebenso in allen darauffolgenden eigens bezeichneten Stellen.
The 4 horns that were earlier in the distance may be used to reinforce this theme, as well as all subsequent expressly designated passages.
die mit ^ bezeichneten Noten länger gehalten
the notes indicated with ^ sustained longer
die Posaunen zeit lassen
allow time for the trombones
Die Striche | bedeuten die Stelle, wo die verschiedenen Instrumente im Rhythmus zusammenfallen sollen.
The stroke | indicates the spot where the individual instuments should come together rhythmically.
die Triolenfigur immer gleichschnell, die Pausen breiter ausführen
the triplet figure always equally fast; the rests performed more broadly
die Viertel die zuletzt die Halben
the quarter-notes like the previous half-notes
Diese Instrumente sollen zu dieser Nummer neben einander, am besten im Hintergrunde des Orchestrarraums aufgestellt sein.
These instruments should, in this movement, be placed near each other, preferably in the back of the orchestra.
dito
ditto
Doppelgriff (Dpplgr.)
double-stop
drängend
stringendo, with ungency
dreifach geth[eilt], 3-fach feth.
3-part divisi
duftig
filmy, hazy
durch
(obtained) through, by way of
durchaus zart
tenderly throughout
E

eben
just previously
ebenfalls
likewise
ebenso
just as
Echo
echo
Echoton
echo sound, like an echo
edlen
noble, exalted
Eilend
hurrying
Einleitung
introduction
energisch bewegt
energetically agitated
Entfernung, in weiter
at a greater distance
erreicht
arrived at, which has been reached
erste Mal
first time
ersterbend
morendo, dying, dying away
...Es-Clar. in B umwechseln (ist bis Ziffer 17 als 4. Clar. notiert)
2nd E-flat clarinet change to B-flat (notated as 4th clarinet until rehearsal number 17)
Es_Klarinette druchaus doppelt besetzt
E-flat Clarinet doubled throughout
etwas
somewhat
etwas bewegter
somewhat more moving
etwas drängend(er)
somewhat (more) pressing forward
etwas energisch im Tempo
somewhat energetic in tempo
etwas hervortretend
somewhat to the fore (more emphasized)
etwas näher und stäker
somewhat nearer and stronger
etwas schneller
somewhat faster
etwas schwächer
somewhat weaker
etwas zurückhalten(d)
somewhat held back (holding back) [tempo]
F

...fach getheilt (geth.)
divisi  [e.g. 4 fach geth. = 4-part  divisi]
Falls die Bässe keine C-Saite haben, sind 2 derselben herunter zu stimmen, die Übrigen pausiren.
In case the basses have no C-string, 2 of them tune down; the others rest.
fast unhörbar eintreten
enter almost inaudibly
feierlich
solomn
fern
distant
Feuer
fire, ardor
Fidel
fiddle
Flag. [ = Flageolet ]
harmonic
fliessend (fließend)
flowing
flott
smartly
folgt ohne jede Unterbrechung der 4. (5.) Satz
the 4th (5th) movement follows without any interruption
fort
continuing
fortlaufend(er)
running, continuous
flüchtig
fleetingly
freihängend
suspended
frisch
briskly
fruchtbarer
formidable
früher
earlier, before
G

ganz
entire, altogether, complete, total
ganze Takte schlagen
beat whole bars
gänzlich ersterbend, gänzlich verklingend, gänzlich verschwindend
completely dying away
geblasen
blown
gebrochen
broken, arpeggiated
gedämpft
muted; (drum) muffled
gehalten
sustained, steady, slow, held
gemächlich
comodo, comfortable, leisurely
gerissen
cut off
gesangvoll, gesangsvoll; gesangvoll hervortretend
songful; songfully emphasized
gestopft (gest.)
bouché, stopped [referring to horns & trumpets]
gestrichen
bowed, stroked [referring to string bowing]
gesangvoll
cantabile
gestättigten
saturated
gestimmt
tuned
gesungen
sung
geteilt, getheilt (get., geth.)
divisi
getragen
solemn, measured
Gewalt
power
gewirbelt
rolled
gewöhnlich
ordinary, [indication that previously modified (ex. muted) passage is to be played in the customary manner]
gezogen
drawn [as a bow stroke  lang gezogen  = a long stroke]
gleich
same
gleich abdämpfen
similarly dampened
Glockengeläute
ringing of the bells
grell
shrill
Griffbrett; am Griffbrett
on/at the fingerboard
gross
big, large
grosser Ton, grossen Ton und Wärme
big tone, bigtone and warmth
gut
good, well
gut hervortretend
well emphasized
H

H dur
B major
Halbe breit taktieren
beat broad half-notes
Halbe taktieren
beat half-notes
Halbe taktieren (aber das Zeitmass zunächst noch nicht beschleunigen)
beat half-notes (but above all not yet accelerating the temp)
halbes Werk
reduced organ
Hälfte; die Hälfte
half the section
hart
hard
hart schlagen, hart geschlagen
struck hard
heftig drängend
violently pressing forward
herausgestossen
thrust out
hervortretend (hervortr.)
coming to the fore, emphasized
Hier folgt eine Pause von mindestens 5 Minuten.
Here follows a pause of at least 5 minutes.
Hier ist das Zeitmaß durch die vorangegangene unmerkliche Steigerung bereits "Energisch bewegt" (ohne zu eilen) geworden; dasselbe ist noch immer weiter zu steigern bis zum Eintritt des a tempo (Più mosso)
Here the tempo. through the preceding, imperceptible intensification, has become "energetically moving" (without rushing); it is still to increase even farther until the entry of the a tempo (Più mosso).
hier soll die Musik viel stärker hörbar sein
here the music is to be much more strongly audible
Hier, wie bei der folgende gleichartigen Stelle ist darauf zu achten, dass sich die Triller der 1. u. 2. Geigen dicht an einander schliessen, und keine Pause dazwischen entsteht (einen "Trillerkette") also so:
Here, a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of the same type, take care that the trills of the 1st and 2nd violins fit seamlessly and thickly together, and that no break occurs between them (a "chain of trills"), therefore thus:
hinaufziehen
approaching from below
hinunterziehen
approaching from above
hoch
high
Holz
wood
Holz Harmonie
woodwinds, woodwind section
Holzinstrumente sehr hervortretend
woodwinds very much emphasized
Holzschlägel(n)
wooden mallet(s)
hörbar
audible
Hörner in möglichst großer Anzahl sehr stark geblasen, und in weiter Entfernung augestellt
horns in the greatest possible number, played very strongly, and placed far in the distance
I

immer
always, still
im Orchester
in the orchestra [as opposed to back stage]
im Tempo des Scherzo; wild herausfahrend
in the tempo of the Scherzo; wildly driving forth
im Tempo nachgeben, im Tempo nachlassen
relaxing into the tempo
Im Verlaufe der letzten Periode ist das Tempo an dieser Stelle durch das natürliche Zurückhalten ein sehr gemässigtes geworden.
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 passage, the tempo at this spot has, through a natural holding-back, become very moderate.
immer
always
immer bewegter
always more moving [i.e. faster], more animated
immer dasselbe getragene Zeitmass
always the same solemn tempo
immer fern und ferner
always far and farther
immer gestopft (gest.)
always stopped
immer langsamer
always slower
immer mehr und mehr zurückhaltend
ever more and more holding back
immer (mit) Dämpfer, immer mit Sord.
always with mute
immer mit Verstärkung bis zum Schluss
always with reinforcement [doubling] to the end
immer noch (etwas) drängend
always still (somewhat) pressing forward
immer noch etwas vorwärts
always still somewhat forward
immer noch mehr zurückhaltend
ever still more holding back
immer noch unmerklich zurückhaltend
always still imperceptibly holding back
immer offen
always open
immer sehr fließend
always very flowing
immer spring. Bog.
always  spiccato
immer vorwärts (drängend)
always forward (pressing forward)
immer wuchtig
always weighty
In den ersten Takten des Thema's sind die Bassfiguren schnell in heftigem Ansturm ungefähr [Viertel] = 144, die Pausen jedoch im Hauptzeitmass [Viertel] = 84-92 auszuführen. Der Halt im 4. Takte ist kurz -- gleichsam ein Ausholen zu neuer Kraft.
In the first bars of the theme, the bass figures are to be played rapidy in an impetuous onslaught [quarter] = 144; the rests however are in the main tempo [quarter] = 84-92. The hold in bar 4 is short -- as a preparation for new strength.
in der Ferne
in the distance
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in peacefully flowing motion
im Tempo I zurückkehren
returning to Tempo I
in weiter Entfernung, in weite Ferne
in the far distance
in weitester Ferne aufgestellt
placed in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nig
intimate, ardent, fervent, sincere
J

ja nicht eilen
just don't rush
je ein Ton von einem Pult
just one note for each desk
jede mehrfach besetzt
each part with multiple players
jeden Ton
each tone
jeden Ton gleich abdämpfen
each note damped equally
jeder mit 3 Pauken
each with 3 timpani
K

kaum hörbar
scarcely audible
keine Dämpfer
no mutes
keine Triole
not a triplet
Keine Verdopplung in der unteren Oktave
no octave doubling
kleine Pauke
small timpano
klingen lassen
let it ring
klingt, wie in allen weiteren Fällen eine Octave höher
sounds an octave higher, as in all further cases
kräftig
strong, robust
kurz
short
kurz gestrichen
short strokes [of the bow]
kurzer Halt; kurze Halte
short hold
L

lang gestrichen, lang gezogen
long strokes [of the bow]
lang, lange
long
lang und verklingend
long and dying away
langsam(er)
slow(er)
langsam steigern
slowly intensifying
langsame Halbe, langsame Halbe taktieren
slow half-notes, beat slow half-notes
leicht
lightly/easily
leicht und duftig gespielt
played lightly and hazily
leidenschaftlich
passionately
leidenschaftlich aber zart
passionate but tender
leise
quielty
Die letzten beiden Takte vor dem Tempowechsel nich zur鰕khaltend
the last two beats before the tempo change, not held back (no ritard)
Links (aufgestellt)
(placed) on the left
Luftpause
breath-pause
M

markig
vigorus
mässiger
more moderate
Mediator
plectrum
mehrfach besetzt
doubled by several players
mit
with
mit aufgehobenen Schalltrichter, mit aufwärts gerichtetem Schalltrichter
bells up
mit Aufschwung, aber nicht eilen
with impetus, but not rushing
mit Ausdruck
with expression
mit Dämpfer(n)
with mute(s)
mit dem Bogen geschlagen, mit dem Bogen schlagen
struck with the bow, strike with the bow
mit durchaus ernstem und feierlichem Ausdruck
with serious and solemn expression throughout
mit einem Finger
with one Finger
mit einem Male etwas wuchtiger
all at once somewhat heavier
mit etwas drängendem Charakter
with somewhat forward-pressing character
mit höchster Kraft
with greatest power
mit höchster Kraftentfaltung
with the greatest unfolding of power
mit Holzschlägel (m. Holzschl.)
with wooden mallet
mit Humor
with humor
mit leidenschaftlichem Ausdruck
with passionate expression
mit Paukenschlägeln
with timpani mallet(s)
mit Schlägel, mit 2 Schlägeln
with mallet, with 2 mallets
mit Schwammschlägel
with sponge [i.e. soft ] mallet
mit Sordinen (Sord.)
with mutes
mit steigerndem Ausdruck
with intensified expression
mit Teller(n)
with plates [i.e. crash cymbals]
mit Verstärkung
with reinforcement [i.e. doubling]
Muss so schwach erklingen, daß es den Charakter der Gesangstelle Celli und Fag. in keinerlei Weise tangiert. Der Autor denkt sich hier, ungefähr, vom Wind vereinzelnd herüber getragene Klänge einer kaum vernehmbaren Music.
Must sound so weak, that it in no way affects the melodic passage of the cellos and bassoon. The composer thinks here, somewhat, of the isolated sounds of a barely audible music, carried by the wind.
mittlere
medium, middle
N

nach
to [in the sense of timpani tuning from one note to another]
nachgeben
give way, relax
nachlassen; nachlassend
relax, relaxing
Nachschläge
notes of a trill
nachzunahmen
immitate
näher (kommend)
(coming) nearer
natürlich
naturally [i.e. cancelling a special effect, such as stopped horns, or  col legno]
neben den beiden Harfen zu placieren
placed hear both harps
nehmen den Platz im Orchester ein
take the place in the orchestra
nehmen den Platz "in der Ferne" ein
occupy the place "in the distance"
nehnem ihren Platz "in weiter Ferne" an
take their place "in farther distance"
nehmen nach und nach die Dämpfer ab
remove mutes one by one [i.e. one by one, one player at a time]
nehmen (nimmt)
take
Nehmen wieder ihren Platz im Orchester ein; doch mit Bedacht darauf, nicht durch Geräusch den "a capella" Gesang zu stören.
Take their place in the orchestra again, but with caution not to disturb the  a capella  singing with any noise.
nicht
not
nicht brechen
non-arpeggio [harp]
nicht dehnen
don't stretch [the time]
nicht eilen; ja nicht eilen
don't rush; don't even think about rushing
nicht eint 8va höher!, (ja) nicht eine Octave höher
not an 8ve higher! [to the basses], not an octave higher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nicht gebrochen
non-arpeggio [harp]
nicht hinaufziehn
not marching
nicht schleppen, nicht schleppend
don't drag, not dragging
nicht theilen (teilen)
unison, non-divisi
nicht trillern
don't trill
nicht zu schnell
not too fast
nicht zurückhalten
not held back [tempo]
nie eilen
never rushing
nimmt (nehmen)
take
nimmt zu diesem Takte das tiefe G des 1. Paukisten zu Hilfe
in this bar take the low G [drum] of the 1st timpanist for help
noch
still
noch etwas langsamer
still somewhat slower
noch immer und allmählich zurückhaltend
still always and gradually holding back
noch mehr
even more
noch mehr drängend
still more pressing forward
noch schneller
still faster
nur
only
Nur 2 Spieler
only 2 players
nur die ersten 2 Pulte
only the first 2 desks
nur die Hälfte
only half [the section]
nur Pedale
only pedals
O

offen
open
ohne
without
ohne Dämpfer
without mute
ohne hervorzutretend
not emphasized
ohne im Geringsten hervorzutreten
without being brought out in the slightest
ohne Nachschlage, ohne Nachschl.
without grace-note [i.e. without the turned ending on a trill]
ohne Verstärkung
without reinforcement [doubling]
P

Paukenschlägel(n)
timpani mallet(s)
Plötzlich sehr breit und leidenschftlichen Ausdruck
suddenly very broad and with passionate expression
prachtvoll
splendid
Pralltriller
mordents
Pulte
desks [of strings]
R

rechts (aufgestellt)
(placed) on the right, really
Resonanz
près de la table
Rücksicht
regard
rufend
calling
ruhig
calmly
Rute
brush, wisk
S

Saite
string [e.g.  G-Saite  = G-string]
Schalltrichter auf (Schalltr. auf; Sch. auf, Schalltrichter in die Höhe, Schalltrichter hoch
bells up
scharf abgerissen, scharf abreissen
sharply ripped off, or broken off
schattenhaft
shadowy
Schlägel
mallet, beater
schlicht
simple, plain
schmetternd
brassy, blaring, resounding, cuivré
schnell; schneller
quick, quickly; more quickly
schnell und schmetternd (wie eine Fanfare)
fast and brassy (like a fanfare)
schon
already
schon etwas stärker hörbar
already somewhat more strongly audible
schwächer
weaker
Schwammschlägeln; Schwannschl.; Schw.
sponge [i.e. soft] mallets
schwer
heavy, weighty, ponderous
schungvoll
driving
sehr
very
sehr ausdrucksvoll (gesungen)
very expressive (very expressively sung)
sehr bestimmt
very resolutely
sehr breit
very broadly
sehr deutlich
very clearly
sehr drängend
very much pressing forward
sehr entfernt
very remote
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Choralmässig)
very solemn but simple (chorale-like)
sehr gemächlich
very comfortable (leisurely)
sehr gesangvoll (gesangsvoll)
very songful
sehr getragen
very solemn, measured, slow
sehr getragen und gesangvoll
very solemn and songful
sehr herveortretend
very much to the fore
sehr kurz
very short
sehr lang
very long
sehr langsam
very slowly
sehr langsam beginnend
beginning very slowly
sehr langsam und gedehnt
very slow and stretched out
sehr langsam und stetig bis zur höchsten Kraft anschwellend
very slowly and steadily swelling to highest strength
sehr mässig und zurückhaltend
very moderate and held back
sehr scharf rhythmisiert
very sharp rhythms
sehr zart
very tender
sehr zurückhaltend
very much held back [tempo]
sich Zeit lassen
give yourself time
sich (gänzlich) verlierend
disappearing (completely)
siehe unten
see below
sind an den in der Partitur bemerkten Stellen mit im Orch. thätig.
at the place marked in the score they [Horns 1-4 in the distance] are active in the orchestra.
singend
singing
sogar
even
Sollen nicht mindestens 2 Contrabässe das "Contra C" auf ihrem Instrument besitzen, so haben 2 Bassisten die "E Saite" auf D herab zu stimmen. Die fehlenden Töne eine Octave höher zu spielen, wie manchmal Gebrauch ist, ist hier, wie bei allen folgenden Gelegenheiten -- unzulässig.
If there aren't at least 2 basses that possess the low C, then 2 bassists must tune the E string down to D. To play the missing note an octave higher, as is sometimes done, is here -- as in all following occasions -- inadmissable.
so schnell wie(als) möglich
as fast as possible
Sopr. solo mit Chor
soprano solo with chorus
Sordinen ab (Sord. ab)
mutes off
Spieler
player(s)
...Spieler nimmt die As-Pauke des II. Spielers zur benutzung dieser Stelle
1st player takes the A-flat drum of the 2nd player for the execution of this passage
springenden Bogen (spring. Bog.)
bouncing bow, sautillé, spiccato
Stahlstäbe (oder Glocken) von tiefem (und) umbestimmtem Klang(e)
steel bars (or bells) of deep (and) indefinite pitch
stark
strong
stark geblasen
strongly blown
stärker
stronger
Steg.; am Steg
at the bridge [i.e.  ponticello ]
Streng im Tempo
strictly in tempo
Die Streicher sollen die tief liegenden Männerstimmen nicht decken
The strings should not cover the low male voices in the chorus
Strich für Strich
separate bows [i.e. not slurred], détaché
T

teilen (theilen)
divided
Teller(n); mit Teller
plates [refering to cymbals], crash cymbals
tief; tiefer
low, deep; lower
trillern, nicht trillern
trill, don't trill
Triole
triplet
Die Triole ausschlagen. Nach der Triole eine entschiedend Luftpause
Each note of the triplet clearly beaten. After the triplet, a purposeful Break
trochen
dry
U

überall schnell abdämpfen
damp quickly throughout [the orchestra]
Übergange
transition
übergehn in
change over to
Um die Continuität des Tempo's zu befestigen, empfiehlt es sich, in den ersten Takten noch Viertel anzuschlage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ontinuity of the tempo, it is recommended to beat quarters in the first bars.
...und ist als 4. Clar. notiert
...and is notated as 4th clarinet
unmerklich drängend
imperceptibly pressing forward
untere Stimme nur von den mit Contra-C-versehenen Bässen auszuführen
lower voice is to be played only by those basses equipped with a Contra-C string
V

vereint, vereinigt
non-divisi,  unison
verhallend
dying away
verklingend, verklingen lassen
dying away, allow to die away
viel Bogen (wechseln); viel Bogenwechsel
much bow; many bow changes
viel näher und stärker
much nearer and stronger
Viertel taktieren
beat quarters
Vogelstimmen
bird's voice, bird call
Vokal
vowel
volles Werk
full organ
vollziehen
execute
von hier allmählich und unmerklich zu Tempo I zurückkehren
from here gradually and imperceptibly returning to Tempo I
Von hier an breite Halbe schlagen
from here on, beat broad half notes
von heir an unmerklich allmählich in ein etwas strafferes Tempo übergehen
from here on imperceptibly gradually merging into a somewhat more strict tempo
von tiefem untereinander verschiedenem Klange ohne bestimmte Tonhöhe
deep tones of indefinite pitch differing from one another
vorgetragen
played, presented
Vorschläg
grace notes [implies before the beat]
vorwärts, vorwärts drängend, vorwärts gehen
forward, onward pressing forward, going forward
W

wechseln
change, alternate
weich
soft, softly, weak
weiter
continuing, further, "please continue"
wenig, ein
a little
weniger
less
Wenn nicht mindestens 2 Contrabäss das "Contra C" besitzen, so wird von allen Bässen bloß die Oberstimme dieser 5 Takte gespielt.
If there aren't at least 2 basses that possess the low C, then all the basses play only the upper voice for these 5 measures.
Wenn nicht wenigstens ein Bassist das Contra C auf seinem Instrument zur Verfügung hat, so spielen sämmtliche Bassisten unisono die Oberstimme.
If at least one bassist with a low C on his instrument is not available, then all the basses should play the upper voice in unison.
wie eine Vogelstimme
like a bird song
...wie früher (die)...
...as previously (the).. [e.g. quarter-note at the same speed as the previous half-note]
wie vorher
as before
wie zu Anfang
as at the beginning
...wie zuletzt (die)...
...like the previous... [e.g. quarter-note like the previous half-note]
wieder
again
wieder bewegter
again more motion
wieder breit(er)
again broad(er)
wieder etwas gehaltener
again somewhat more sustained
wieder etwas zurückhaltend
again somewhat holding back [tempo]
wieder gehalten
again sustained
wieder in's Tempo zurückgehen
again going back into the tempo
wieder langsam, wie zum Anfang
again slowly, as at the beginning
wieder sehr breit
again very broad
wieder starker
again stronger
wieder unmerklich bewegter
again imperceptibly more animated
wieder unmerklich zurückhaltend
again imperceptibly holding back
wieder zurückhaltend
again holding back [tempo]
wild
wild, wildly
womöglich
if possible
Z

zart
tender, softly
zart betont
tenderly stressed
zart drängend
tenderly pressing forward
zart hervortretend
tenderly emphasized
Zeit lassen
allow time
ziemlich bewegt
quite animated, rather animated
zörgend
hesitatingly
zu eventueller Unterstützung der Hörner
for reinforcement of the horns if necessary
zum Tempo I zurückkehren
returning to Tempo I
Zungenstoss (Zungenst.)
flutter-tongue
Zur Vereinfachung des orchestralen Apparates is darauf Rücksicht genommen, daß diese Trompeten, falls es nötig ist, von den im Orchestra wirkenden Musikern (3.4.5.6. Tr.) ausgeführt werden können und haben dieselben Zeit genug ihre Plätz zu wechseln.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orchestral logistics, take note that these trumpets if necessary may be taken out of the regular orchestra members (Trp. 3-6) and have enough time to change places.
zurück
back
zurückhalten(d)
holding back or held back [tempo]
zwei davon können durch die 5. u. 6. Orch.-Trp. ausgef. werden
two of these [Trumpets 1-4 in the distance] can perform as the 5th and 6th trumpets in the orchestra

 

以上~因為馬勒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棒的指揮家,他能在作曲時知道自己想要的效果,因此寫出許多「與眾不同」的音樂術語與演奏標示,故想好好研究馬勒總譜之朋友們,別錯過喔~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 ⋅ 特別課程】⟪為什麼泛音很重要?⟫ 解說與實戰

【節慶長笛樂團 ⋅ 特別課程系列】

2019年2月份 獻禮

⟪為什麼泛音很重要?⟫ 解說與實戰

⟪為什麼泛音很重要?⟫ 解說與實戰

 

授課師資:

節慶長笛樂團 團長 – 林仁斌老師

 

課程簡介:
節慶長笛樂團特別課程自舉辦以來好評不斷~藉由提供正確多元的資訊與方法,讓大家有快速歸納重點以及強化學習的效果。

課程由長笛名家林仁斌老師精心準備泛音教材,搭配實戰演練與譜例講義,讓您快速學會長笛泛音演奏技巧,克服演奏瓶頸~

許多人夢想吹好美妙的長笛聲音,但總是容易犯小失誤...常常感覺自己還可以更好,但總找不到真正原因。這時問題往往是在音色控制方法的訓練。回歸正確的泛音列認識與泛音系統練習,會讓我們更加認識長笛音色的本質,進而鍛鍊出直接命中紅心的超強控制力!

課程時間:2019年2月24日(週日)PM14:00-16:00
課程地點:台北市中山區 節慶長笛樂團
課程費用:課程費用:新台幣1000元整。
早鳥優惠:2/12日前完成匯款報名,優惠價格為800元整
特別提醒:兩小時實際演奏課程,請攜帶長笛與調音器。(含講義)

 

報名表單連結:
https://goo.gl/Sn44AH

掃描QR Code,也可以報名喔~

⟪為什麼泛音很重要?⟫ 解說與實戰- 報名QR Code

 

 

*節慶長笛樂團 相關活動網頁:

 

*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8月 福岡日本長笛年會之旅

詳情請按 →這裡

 

💖每星期固定精彩團練課程

詳情請按這裡→持續招募新團員

 

💖最新!長笛初學體驗課程開課囉~

詳情請按這裡→快樂輕鬆開始學習長笛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