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呼吸】《良好的姿勢帶給演奏優勢》- 1

【BON呼吸】《良好的姿勢帶給演奏優勢》- 1

The importance of correct posture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文. 周欣穎老師
(旅法長笛演奏家、美國瑜伽聯盟國際師資證照)

 

練習完這裡痛那裡痛是怎麼了?

 

要先從認識筋膜開始🤗

許多演奏的音樂人常常抱怨身體疼痛,局部酸痛發脹,最糟糕甚至發生無法演奏的情況,尤其在靠近大量練習的考試前或表演前發生時,令人相當恐慌。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原因常常是因為維持一個姿勢過久,或施力過度,而引起了筋膜疼痛症候群。而這個現象在久坐的上班族身上也常常發生,即使看似舒服,其實是懶散的坐姿,坐久了也會造成肌肉勞損的。

  

淺談筋膜概念

要了解筋膜疼痛症候群,先知道什麼是肌筋膜:  

筋膜是一層結締組織貫穿全身,他纏繞著肌肉肌群血管神經,像是我們常吃的雞/豬肉,撥開皮下面那層透明感黏滑的組織就是筋膜了。(如下圖)

肉與筋膜示意圖(圖片取自網路)
肉與筋膜示意圖(圖片取自網路)

 

筋膜就像穿在皮膚下面一層薄薄但是彈力十足的緊身衣,包覆身體,並提供支撐的功能,如同一張非常有彈性的網子覆蓋全身(下圖),而且彼此會相連牽動,從最外層的皮膚到最深的骨頭都有筋膜組織存在,負責連結、固定、輸送養分並形成保護,當你身體在動時,網子會隨著動作的方向而變形,牽一髮而動全身。

筋膜以顯微鏡視角觀看放大圖:

筋膜以顯微鏡視角觀看放大圖(圖片取自網路)
筋膜以顯微鏡視角觀看放大圖(圖片取自網路)

 

筋膜可分為~

淺層筋膜:位於皮下組織

深層筋膜:包覆纏繞著肌肉、骨骼、血管、神經,如:骨膜、橫隔膜

內臟筋膜:包覆纏繞內臟的結締組織膜,具有固定內臟位置的作用,如:心包筋、肋膜

 

看來筋膜在人體幾乎無所不在。而筋膜是由3/2的水分與膠原蛋白所組成,所以當姿勢不良,或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時,就會壓迫到筋膜讓水分流失,脫水的情況讓肌筋膜的支撐、反應跟適應能力下降,就造成肌肉勞損,關節壓力,並帶來疼痛。

 

所以要讓筋膜的水分充足,不是只有多喝水就好,更要搭配運動;適度的運動與按摩可以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筋膜經過運動帶來的拉力擠壓,水分的吸收才會更好,筋膜整體的結構會更排列整齊也更加有彈性。

 

長笛演奏的姿勢,因為持笛動作,讓手臂長時間高舉,如果再加上站立的姿勢容易過度挺胸弓腰,長時間以後核心的控制力不足,非常容易產生緊繃疲勞,脊椎關節的壓力增加。

 

而選擇按摩上斜方肌、胸大胸小肌、以及束脊肌這三個範圍,是比較容易施力又馬上可以感覺到放鬆的部位。

  • 按摩 - 上斜方(下圖上右)

可以將網球裝在襪子裡,背靠著牆壁,尋找自己的激痛點,拉住襪子來施力按壓。

 

  • 胸大肌胸小肌(下圖下左)

利用瑜珈磚或是厚書墊高一點,將球放在胸肌上靠著牆施壓。

 

  • 束脊肌(下圖下右)

躺姿彎曲膝蓋踩地,兩顆球放脊椎兩旁的肌肉,臀部提起,上下滑動球來做按摩。

 

 

#Yamaha長笛俱樂部

#Yamahaflute

#周欣穎老師


【節慶長笛樂團】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特別課程「談談演奏的前置作業」

這篇內容受到密碼保護。如需檢視內容,請於下方欄位輸入密碼:



【節慶長笛樂團】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特別課程「那些最實用的長笛教材」

這篇內容受到密碼保護。如需檢視內容,請於下方欄位輸入密碼: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Introduce Verdi's opera “Il TROVATO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威爾第 歌劇作品整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科(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歌劇概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是一部四幕的著名歌劇,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義大利文劇本是由巴達爾(Leone Emanuele Bardare)及卡瑪拉諾Salvatore Cammarano)編寫,歌劇劇本改編自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的西班牙文話劇《El Trobador》。

 

圖. 《遊唱詩人》 劇本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關於首演

《遊唱詩人》於1853年1月19日在羅馬阿波羅歌劇院首次演出。

 

圖. 《遊唱詩人》 1871年米蘭版 樂譜封面(上面也印刷出1853年1月19日之首演資訊)

圖. 《遊唱詩人》 1871年米蘭版樂譜封面
圖. 《遊唱詩人》 1871年米蘭版樂譜封面

 

 

圖. 1857年《遊唱詩人》於威尼斯鳳凰歌劇院演出之歷史海報

 

圖. 畫家 Alfredo Edel Colorno 繪製,1883年義大利 LA SCALA 歌劇院製作之男主角 Manrico 舞台服飾。

Alfredo Edel Colorno's sketch of Manrico's costume for production at La Scala in 1883

好文分享

《遊唱詩人》一威爾第的中期傑作

文.劉詩嶸(文章取自 威爾第一《遊唱詩人》一書,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

人們常常認為,威爾第中期的三部次第上演的歌劇 ―《弄臣》(Rigoletto)、《遊唱詩人》和《茶花女》(Latraviata)―一顯示了他的創作思想和技巧已日益成熟,因此這三部作品不僅在上演的當時獲得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至今仍然是義大利歌劇中的代表作品,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

主這三部作品中,首先是《弄臣》在屢經檢查機關的刁難之後,於1851年3月1日在威尼斯的鳳凰劇院進行了首演,當時的評論盡管未必都能領略威爾第在音樂上的創新和劇本深刻的社會意義,但是劇中尖銳的戲劇矛盾沖突、性格鮮明的人物以及流暢生動的音樂卻深深地打動了所有前來觀劇的人們。此後,《弄臣》很快就在義大利其他城市以及歐洲許多城市上演,僅在巴黎的首輪演出就有一百多場,威爾第很快就成了歐洲歌劇界的名人,藝術上的成功帶來了較豐厚穩定的經濟收入,使他不會像以前在寫《納布科》(Nabucco)的時期那樣要向劇院經理梅雷利借錢來付房租,也不必像前些年那樣為了完成劇院的合同,好似搖槳船的奴隸那樣疲於奔命地趕寫作品了;可是,威爾第於此時仍然有他的煩惱與痛苦。首先,是他摯愛的母親的逝世;然後,又是由於他與緋聞對象 斯特雷波尼(Strepponi)的關係一度受到了布塞托市民的冷眼和他的已故妻子的父親、培養他成才的巴雷齊(Barezzi)的反對。這些保守的人們認為威爾第的這位紅顏知己以往感情生活經歷曲折而不同意兩人結合,卻不理解過去所發生事情的主要責任在於社會,而不在於斯特雷波尼本人,更何況她脫離舞台之後一直潔身自好,在巴黎開辦了一所歌唱學校授課為生,後來來到了布塞托閉門幽居。因此,威爾第給巴雷齊寫了一封信闡明自己的觀點,表示絕不向世俗的偏見妥協,不久以後巴雷齊也就與威爾第和解了,但是這個波折也導致了他們二人直到1859年才正式成婚。那一時期籠罩在威爾第與斯特雷波尼頭上的虛僞影,反而增加了他在寫《茶花女》時對社會偏見的感性認識。

和《茶花女》幾乎是同時交錯著進行創作的《遊唱詩人》是根據西班牙浪漫主義作家古鐵雷斯(Gutierez)的同名話劇改編的。這是一部以中世紀西班牙内戰時期的歷史為背景,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的悲劇。古鐵雷斯和有里瓦斯公爵稱號的薩韋德拉(Saavedra)都是西班牙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人物,後者的戲劇《唐阿爾瓦羅或命運之力》(Don Alvaro, o La fuerza del sino)後來也經威爾第改編為歌劇。根據歌劇劇本應儘量簡約的要求,威爾第和卡馬拉諾(Cam-marano)將原劇作了壓縮,削減了一些人物和情節;例如原劇中女角萊奥諾拉有一位兄長,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極力反對她與的愛情,在改編歌劇時便刪除了。但是在劇本中又將吉普賽婦女阿祖切娜的戲大大加強,讓她們母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成為歐洲封建制度對對百姓壓迫的見證,讓她在作孝女和作慈母之間的心理矛盾更加突出。可以說威爾第再一次地屏棄了歌劇必須以窈窕淑女和英俊小生為主角的慣例,繼《納布科》、《馬克白》(Macbeth)和《弄臣》以男中音為主角之後,又空前地在這部戲中加強了女中音角色的作用。連奥諾拉與曼里科的愛情戲也是圍繞著她的復仇而展開的。在劇本即將完成之際,卡馬拉諾突然病故,終年才五十一歲,對一位作家說正當盛年,餘下的部分便由年輕而有才華的巴爾達雷(Bardare)來完成。重友情的威爾第對於卡馬拉諾的逝世非常悲痛,立刻從豐將稿費付給了他的遺孀以示慰問之意。

《遊唱詩人》於1853年1月19日於羅馬的阿波羅劇院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阿波羅劇院是一座並不十分豪華的劇院,當時威爾第可以在它以及威尼斯的鳳凰劇院這兩家劇院之中選擇,儘管後者的名氣和規模超過前者,但是威爾第認為前者的演員陣容更適合這部歌劇的要求,因此便選定了羅馬作為他這部戲的首演地。演出的效果,從英國音樂史家托伊(Toye)的《威爾第的生平及創作》(Verdi-His Life and Works)中轉引當時羅馬的《音樂雜誌》的評論便可以看出來:「昨晚《遊唱詩人》於觀衆爆滿的劇場内演出,音樂將我們送入了天堂,因為毫不誇張地講,這音樂就是天上的音樂。作曲家創作了具有卡斯蒂利亞特點的新型音樂,因此他理所當然獲得了勝利。觀眾們以宗教的虔誠,安靜地聆聽著每一段音樂,然後在每一段的間歇都爆發出喝采。第三幕的結尾和整個第四幕掀起了如此地熱情以致被要求再來一次。我認為威爾第在他的總譜中將音樂學識和真正的義大利熱情結合得非常好,尤其是第四幕簡直是無儔的。」

的確,威爾第這部歌劇的音樂是非常精彩的,既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又十分精確地描繪出了每個重要人物的性格。它的管弦樂配器儘管在今天看來已經算不得多麽新穎,但是仍然頗富舞台效果;而它的聲樂部分,無論是獨唱還是合唱至今仍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如同他後來在《阿依達》(Aida)的音樂中「創造」了自己的埃及風格那樣,他在這部歌劇中也「創造」了自己的「吉普賽」風格,例如打鐵的合唱、阿祖切娜的幾段獨唱一尤其是她敘述自己母親的不幸遭遇的〈火焰在跳躍〉,都是性格鮮明令人過耳難忘。而劇中另外幾位主要角色的獨唱,如萊奧諾拉的〈靜夜裡萬籟無聲〉、曼里科的〈我孤獨地在世上抗争殘酷的命運〉和〈火刑台上的熊熊烈火〉、甚至盧納伯爵傾訴他對於萊奥諾拉愛情的〈她微笑的光輝燦爛勝過星辰〉⋯⋯,都是既富於歌唱性又有生動的戲劇效果,而且能夠很好地展示演員的功力,因此有人說《遊唱詩人》是「演員的歌劇」,信然也!

威爾第中期的這三部歌劇,也可以與稍前的《露易莎·米勒》(Luisa Miller)相連繋,都是表達了他對社會上受壓迫的工低下的小人物的強烈同情。表面看來,似乎比他早期的藉古喻今反映義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獨立感情的歌劇在題材上有些後退,實際上卻是從社會和人性上挖掘得更深了;因此,威爾第早期的那些在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歌劇-如《納布科》、《十字軍中的倫巴第人》(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等一現今已很少上演,而《弄臣》、《遊唱詩人》和《茶花女》等這三部歌劇卻至今仍是世界歌劇院常演出的作品。

 

補充
①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一般均譯為《遊唱詩人》,從字面上看也是對的。但是在七0年一次關於音樂史的研討會上,張洪島教授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劇中曼里科一方面是一名遊唱詩人,用他歌唱的憂傷情歌贏得了萊奥諾拉的心,但同時他又是一名英勇的武士,不僅在比武中獲勝,而且也是盧納伯爵的政敵烏格爾麾下的一名軍官,曾將盧納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但最後又在戰争中被盧納俘虜⋯⋯因此,他是兼詩人和武士二者於一身,最好譯為《遊吟武士》早在四〇年代末翻譯出版的《西洋歌劇故事集》(科貝 [Gustav Kobbe])就是這樣翻譯的。

②梅雷利(BartolomeMerll1794〜1879):義大利的劇院經理、腳本作家,曾學過法律和音樂。在他擔任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的經理時,鼓勵因妻子和幼兒相繼去世而頹喪萬分的威爾第堅持完成《納布科》的創作,從此奠定了威爾第在歌劇界的地位。是一位經營有方、擅於發現人才的藝術經理人。

 

《遊唱詩人》

《劇中主要人物》

蕾奧諾拉 Leonora (阿拉貢公爵夫人的女官) ………Soprano
曼里科 Manrico (遊唱詩人) ………………………‥…Tenore
魯納伯爵 Conte di Luna (阿拉貢的年輕貴族)    …………Baritone
阿祖切娜 Azucena (老女巫之女,吉卜賽老婦)……Mezzo Soprano
費蘭多 Ferrando (魯納伯爵的警衛長)…………………Bass
伊奈絲 (蕾奧諾拉的侍女)  ……………………………Mezzo Soprano
路易茲 (曼利可的部下)  ………………………………Tenore
老吉卜賽人 ……………………………………………Basso
使者 ……………………………………………………Tenore

萊奧諾拉的女伴們、修女們、僕人和衛兵們、吉普賽人們、曼里科的隨從們。

 

分幕設定

演奏時間 

第一幕:26分 第二幕:40分 

第三幕:20分 第四幕:38分

十五世紀初葉。西班牙的阿拉貢和比斯開畢斯開里亞

 

分幕劇情

時間,1409年,西班牙。
地點:比斯開和阿拉貢

 

第一幕 

第一場 在阿利亞菲里亞宮的門前。

深夜,盧納伯爵的衛兵們在這裡守衛,他們圍著篝火取暖,用閒聊驅散困倦。他們說起了伯爵非常鍾情於宮廷女官萊奧諾拉,然而萊奧諾拉卻被每夜來此唱情歌的無名遊唱詩人所吸引,因此伯爵妒火中燒激動不安。侍衛長費蘭多又講起了多年以前在這兒發生的一樁慘劇:在伯爵的兒童時代,一個吉普賽老婦人溜進了他的幼弟的卧室,說是要為向在襁褓中的嬰兒祝福,被老伯爵當作巫婆抓了起來送上火刑台燒死了。老婦人的女兒阿祖切娜當時也有一個在懷抱中的兒子,為了替母親報仇,她潛入伯爵的府邸偷出了那個嬰兒也將他投入火中燒死,如今繼承了爵位的盧納還在設法通緝那當年燒死自己弟弟的吉普賽婦人呢。其實,阿祖切娜當年在激動和慌亂中燒死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伯爵的幼兒的啼哭聲又喚起了她的母性,於是她便將這貴族的后代當作自己的孩子帶走並撫養成人。

第二場 王宮的花園。

萊奥諾拉和女伴伊内絲於深夜仍在徘徊,渴望能見到那向她唱出動人情歌的不知名武士。正當她通過一首熱情激盪的詠嘆調來發抒自己對那武士的懷念時,盧納位護下悄悄走來,他激動地向萊奥諾拉求愛;而在夜色裡萊奥諾拉由於看不清來者,錯把他當作了曼里科,正待接受他的愛情表白時,隱藏在樹叢中的曼里科按捺不住地跳出來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原來他就是伯爵的政敵、烏格爾伯爵麾下的軍官,在前一段的戰争中經在戰場上交過鋒,如今二人既是政敵又是情敵,相見之下用決鬥來分輸贏。萊奧諾拉見此立刻昏倒了。


 

第二幕

第一場 吉普賽人的營地。

在晨光裡吉普賽人們唱起了豪放的〈打鐵之歌〉,然後逐漸散開去從事各自的營生,舞台上只留下了阿祖切娜和曼里科母子二人。曼里科在前階段的戰争中受了重傷,是阿祖切娜從戰場上將他救回並且精心治療,使他已經接近痊癒了。母、子二人在篝火邊談話,阿祖切娜又回憶起了她母親被老伯爵燒死時的悲慘、可怖情景,也說起了當時錯燒了自己的孩子,這引起了曼里科對自己身世的懷疑,但是隨後他又被這許多年來他與阿祖切娜的母子深情所說服。阿祖切娜問曼里科:「在上次的決鬥中你已經將伯爵擊倒在地了,為何不進一步將他刺死?」曼里科說?下次再和他相遇時一定不能放過他。」


這時,魯茲傳來命令:卡斯泰洛要塞已經攻下,命曼里科前往鎭守,同時他還傳來另一個消息說:萊奧諾拉由於聽信了曼里科已經陣亡的謠言,決心到修道院去隱修,儀式馬上就要舉行。曼里科一聽焦急分,他不顧阿祖的勸阻,騎馬向修道院飛奔而去!

第二場 在卡斯泰洛附近的修道院庭裡,時已深夜。

盧納伯爵帶著費蘭多等悄悄埋伏在這裡,打算趁萊奥諾拉即將進入修道院劫持她,使她和自己一同走上婚禮的聖壇。萊奥諾拉在伊內絲等女性同伴們的陪同下來了,她向女件們告別並安慰她們,當她正準備從修道院長手中接過象徵隱修的頭巾時。先是盧納伯爵衝上前去打算劫持,緊接著曼里科也趕來阻攔,萊奧諾拉一見曼里科竟然健在,便驚喜地投入了他的懷抱。盧納見自己和侍衛們勢孤力單,又是在對方占領軍的勢力範圍内,只好眼看著曼里科及其軍士們擁簇著萊奥諾拉呼嘯而去!

 

第三幕

第一場 盧納伯爵軍隊的營地,可望見遠處卡斯泰洛要塞的尖頂。

兵士們準備次日就要去攻打卡斯泰洛,現在正在休息。盧納伯爵走出帳篷望著遠方的要塞,心想著萊奥諾拉此刻正和曼里科在一起,不禁切齒痛恨;下決心一定要捉住曼里科,將萊奧諾拉奪回到自己的手中。衛兵來報告說發現一名吉普賽老婦在營房周圍徘徊,他們懷疑她是對方的間諜便將她捉來了。費蘭多認出了她就是當年被老伯爵燒死的吉普賽「巫婆」的女兒阿祖切娜,就是她將老伯爵的小兒子偷走並且投入了篝火的。阿祖切娜在被伯爵拷問時痛陳了吉普賽人饑寒交迫的流浪生涯,斥責盧納比他的父親還殘暴,並呼喚兒子曼里科快來救自己。盧納一聽她是曼里科的母親不禁大喜,便設計將阿祖切娜作為誘餌來引曼里科上鉤,從而一舉消滅這個政敵和情敵。

第二場 卡斯泰洛要塞的大廳。

曼里科和萊奧諾拉正準備去教堂舉行婚禮,管風琴已經奏響,兩人正憧憬著將來的幸福,但是魯茲沖進來報告說阿祖切娜被伯爵的士兵捉去了,很快也將和她的母親當年一樣被送上火刑台燒死!曼里科一聽焦急萬分,馬上召集了部下的士兵飛馳前去營救母親!

第四幕 

第一場 阿利亞菲里亞宮的庭院的一角,遠處是關押囚犯的高塔,高塔牆上的窗戶裝有鐵柵欄。

盧納伯爵的軍隊重新占領了卡斯泰洛要塞,曼里科不僅未能救出阿祖切娜,自己反而戰敗作了俘虞。魯茲帶著萊奧諾拉悄悄地走來,將關押曼里科的囚室的窗戶指給她看,然後便退下,只留萊奥諾拉一人在舞台上。背景後面傳出來修士們的合唱〈求主憐憫〉的聲音,這是為即將處死刑的囚犯們的祈禱,加上萊奥諾拉對自己不幸的嘆息、囚室裡傳出的曼里諾拉訣別的悲歌,三方面的音樂共同創造出十分淒美的戲劇氛圍。當盧納伯爵走來,萊奥諾拉向他提出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來換取曼里科的自由,喜出望外的盧納伯爵同意了,他不知道萊奧諾拉就在此刻已經暗地裡吞下了藏在戒指裡面的毒藥,並且暗暗地自語:「你將得到的,只有我冰冷的屍體!」

第二場 塔内關押阿祖切娜和曼里科的囚室。

曼里科正竭力安慰著由於對悲慘往事的回憶而精神幾乎失常的阿祖切娜,當她昏昏入睡了之後,萊奧諾拉悄悄地來到,對曼里科說:「你自由了,趕快逃走吧!」曼里科始而驚喜,但是由於萊奧諾拉表示自己卻將留下,便對她產生了懷疑和誤會,斥責她「無恥」、「變節」,不肯接受她的好意。在二人争論的時刻,由於藥性發作萊奧諾拉昏倒了,她用最後的力氣向曼里科說明了既營救他又保持自己純潔的苦心,使曼里科痛悔。


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隨後趕到的伯爵下令立刻將曼斷頭台,然後將阿祖切娜用火刑燒死!目睹了曼里科的死刑的阿祖切娜向伯爵狂呼:「他是你的弟弟,你殺死了你的親弟弟!母親啊~妳的仇終於報了!」然後斷氣倒地。


只留伯爵戰慄地自語:「殘酷的命運!」


歌劇在極度戲劇的悲壯音樂中,幕落。

 

完整歌劇欣賞

https://youtu.be/Ugexzr8YLG0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YOUNG PAVAROTTI SINGS VERDI "INGEMISCO" WITH KARAJ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威爾第《安魂曲》中的〈我呻吟〉(Ingemisco)段,以男高音的悔罪獨唱,時而高亢,時而深沉哀求著稱。

 

1967年,卡拉揚指揮 LA SCALA歌劇院樂團/合唱團於米蘭錄音之音樂會影片,節選其中短短3分半鐘,欣賞年輕時帕華洛帝那溫潤又有光澤、永遠無可取代的黃金般音色~這永恆的瞬間,已藉由影像聲音技術,永存於世間。

 

影片欣賞

威爾第《安魂曲》| Verdi: Messa da Requiem
〈我呻吟〉(Ingemisco)

高音獨唱: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https://youtu.be/i9aIm0ZhNno

 

見到卡拉揚年輕的指揮樣貌,同樣令人欣喜。

 

 

中/英文歌詞:(翻譯:林仁斌)

我呻吟著,因我有罪,
罪惡感羞赧了我的臉,
I groan as a guilty one,
and my face blushes with guilt;

天主啊,請寬容祈禱者
spare the supplicant, O God.

你,救贖了抹大拉的馬利亞,
也傾聽有罪的竊賊祈禱,
也曾賜予我希望。
You, who absolved Mary Magdalen,
and heard the prayer of the thief,
have given me hope, as well.

我的禱告雖然卑微,
請因您的仁慈與和善,
免我燃燒於永恆之火中。
My prayers are not worthy,
but show mercy, O benevolent one,
lest I burn forever in fire.

群羊中請賜我一席之地,
將我與羊群隔開,
讓我能站立在您的右手旁。
Give me a place among the sheep,
and separate me from the goats,
placing me on your right hand.

 

完整影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bpDPyclC8

 

DVD封面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古巴音樂也恰恰 - 周杰倫最新單曲〈Mojito〉Jazz Flute Version(附樂譜)

【BON音樂】古巴音樂也恰恰 - 周杰倫最新單曲〈Mojito〉 Jazz Flute Version(附樂譜)
Jay CHOU Mojito - Jazz Flute Vers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https://youtu.be/-biOGdYiF-I

 

2020新單曲

睽違四年,周杰倫終於再次發行新曲了~

將近4年沒發專輯的亞洲天王周杰倫,上一張專輯是2016年的《周杰倫的床邊故事》,上一首單曲則是2019年底電影《天火》主題曲〈我是如此相信〉。

周杰倫歷年專輯(Apple Music平台)

前陣子周董也在Netflix 平台上推出旅遊實境節目《周遊記》,從歐洲到亞洲與拉丁美洲,各種充滿異國風情的畫面,似乎間接預告了這次的拉丁風格新曲~

異國風情新曲調

果然在歌迷們千呼萬喚期待下,新單曲〈Mojito〉於6月11日晚上推出了~

〈Mojito〉除了是古巴著名的調酒飲料名字,也符合《周遊記》第一季第13集古巴哈瓦那旅遊主題:影片中充滿特別色彩的城市街景、各種空拍鳥瞰角度等等,都帶了視覺上的高度享受,而這重磅單曲〈Mojito〉則更為片中精美的畫面帶來最佳配樂與音樂印象,讓原本規劃12集的第一季節目,因為加入了有的〈Mojito〉第13集,而劃下美好句點。

稱霸亞洲音源榜

《Mojito》單曲發行之後,瞬間攻佔華語各大音源榜,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洗腦歌曲,在 Youtube上推出僅一個多月時間就已經突破1875萬次點閱(2020年7月22日統計)。

其今年碰到 COVID-19疫情,全球所有活動幾乎停擺,這時候唯有「網路」能突破國與國的距離,充分展現「音樂無國界」這句經典名言。根據2019年美國網路設備公司 Sandvine 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網路資訊總量有 60% 是影片傳遞,光是 Netflix 就佔了 12%,而 YouTube 也佔了 12%,等於這兩個平台平分秋色,直接瓜分掉全球24%的網路傳遞資訊量,因此網路交流已然成為最重要的全球媒體橋樑。

照片取自Youtube

 

 

RAP 讓樂迷歡呼連連

歌曲裡(1'33")處的RAP饒舌段,雖然才短短幾句,「繽紛的老爺車 跟著棕櫚搖曳,載著海風私奔漫無目的,古董書攤漫著時光香氣,我想~上輩子 是不是就遇過妳...」

熟悉的周氏曲調與饒舌唱腔,不僅讓樂曲氣氛輕鬆,死忠歌迷們更是高呼「那個男人回來了~

↓點擊下方影片聽 RAP:

https://youtu.be/-biOGdYiF-I?t=93

 

拉丁曲風恰恰恰

〈Mojito〉節奏是具有拉丁節奏的「恰恰恰」(Cha-Cha-Cha)舞曲風格,加上甜甜旋律、曲風抒情易唱,更在短短時間歌曲就紅到國外,網路上不但有翻唱,還有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甚至有韓文、日文與四川話與上海話版等等,網路各路好手們莫不磨刀霍霍展現自己長才,各種演奏版更是精彩無比,充分展現全球因為網路發達而產生的「網路代替馬路」現象。

趣味翻唱大合輯

https://youtu.be/TZSnmY26XnE

 

恰恰恰舞曲基本節奏教學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恰恰舞」(cha-cha-cha)源自於古巴,大約是1950年代被發明,後傳入美國慢慢形成大流行,也是所有拉丁舞中最受歡迎的舞蹈之一。「恰恰舞」節奏動感,旋律也通常好唱好記,具有非常容易欣賞的辨識度,尤其大段落句尾與樂曲結尾,一定會演奏連續三個重音的「恰恰恰」,清晰易辨別。

演奏版節奏基本教學:

https://youtu.be/mTG6jdTzDKY

 

認識一下「Mojito」調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根據網路大神搜尋最佳結果解釋:「Mojito」調酒的由來,可能跟「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歷史有很大的關係,從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當時具有優異航海技術的歐洲船隊,啟航探索世界,逐漸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一方面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一方面開拓著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而源自古巴的「Mojito」,是一種以蘭姆酒(Rum,由甘蔗汁蒸餾的烈酒)為基底的調酒,一般認為發明的靈感來自古巴原住民傳統飲食常用的醬料「Mojo醬」逐漸演化而來。

基本上這款「Mojito」是非常具有檸檬味的酸甜風味調酒,青綠色的色調與冰塊的冰鎮視覺,一看就覺得非常適合夏日飲用啊~

國際調酒師協會對此款酒的標準配方為:
40ml 古巴白蘭姆酒
30ml 新鮮青檸汁
6 片薄荷葉(搗碎)
2 茶匙白糖
搭配滿杯的碎冰與蘇打水。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長笛改編輕爵士版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也針對這首好聽的〈Mojito〉,改編了具有爵士風味的長笛演奏版,MV將於近日推出,先欣賞快剪的搶先試聽版:

https://youtu.be/CVKRHqa3L4E

 

演奏樂譜分享與解析

以下附上林仁斌老師改編之〈Mojito〉樂譜,並大致介紹段落安排:

樂譜裡我們可見到8小節前奏後,共分為(A) -(I)等段落,以下就按照段落認識這首歌曲:

(A)、(B)、(C)這三段為第一段落,在這三段裡,已唱完第一次曲調與歌詞。

(D)段為小號演奏之間奏,(E)為RAP段落。

(F)-(G)歌詞重新開始。

(H)原唱曲調繼續進行,長笛譜改寫為 Solo 2,豐富演奏版之內容。

(I)尾聲,最後兩句歌詞之後,接入長笛藍調音階尾奏 -->「Cha-Cha-Cha」

 

歌詞與樂譜改編之關聯

《Mojito》

曲/周杰倫 .詞/黃俊郎

(A)
麻煩給我的愛人來一杯Mojito

我喜歡閱讀她微醺時的眼眸
而我的咖啡 糖不用太多
這世界已經因為她甜得過頭

(B)

沒有跟她笑容一樣濃郁的雪茄
就別浪費時間介紹收起來吧
拱廊的壁畫 舊城的塗鴉
所有色彩都因為她說不出話

(C)

這愛不落幕 忘了心事的國度
妳所在之處 孤單都被征服
鐵鑄的招牌 錯落著就像
一封封城市 獻給天空的情書
當街燈亮起 Havana漫步
這是世上最美麗的那雙人舞

(D)小號間奏

(E)RAP段落

繽紛的老爺車 跟著棕櫚搖曳
載著海風私奔漫無目的
古董書攤漫著時光香氣
我想 上輩子 是不是就遇過妳
喧囂的海報躺在 慵懶的閣樓陽台
而妳是文學家筆下的那一片海

(F)第二段落開始

麻煩給我的愛人來一杯Mojito
我喜歡閱讀她微醺時的眼眸
而我的咖啡 糖不用太多
這世界已經因為她甜得過頭

(G)

這愛不落幕 忘了心事的國度
妳所在之處 孤單都被征服
鐵鑄的招牌 錯落著就像
一封封城市 獻給天空的情書

(H)Solo 2

當街燈亮起 Havana漫步
這是世上最美麗的那雙人舞

鐵鑄的招牌 錯落著就像
一封封城市 獻給天空的情書

(I)
當街燈亮起 Havana漫步
這是世上最美麗的那雙人舞

Ending

藍調音階Solo

 

爵士長笛樂譜(林仁斌改編)

一起聽聽我改編之後的《Mojito》演奏版本吧❤️~也向周董這首歌曲致敬😘

https://youtu.be/UTiIYjL8EII

 

爵士音階與特色

剛好〈Mojito〉搭配恰恰舞曲風,非常動感,仁斌老師也選擇在不同段落之間,搭配長笛爵士風味的即興演奏:

因為周杰倫的《周遊記》實境節目,原本就強調堅持以「無劇本」、「無人設」、「無規則」的方式來製作拍攝。這樣節目不僅真實記錄私下放鬆的周杰倫,也可以看見他與好友周遊世界各地時的互動,這種隨興拍攝,充滿驚喜的拍攝方式,反而讓觀眾觀賞時充滿驚喜。

這樣的元素,搭配爵士即興風格,也可以說就像〈Mojito〉調酒搭配夏天一樣,真是絕配。

 

基礎爵士藍調音階介紹:

爵士音樂的基本精神,就是「藍調音階」與「即興演奏」。有關爵士音樂介紹,各位在網路世界中可以找到許多的豐富資源,在此就不特別開展,謹向大家介紹「Cm7」演化而來的「小調式藍調音階」,最容易入門也最容易記得與使用。

由於「藍調」(Blues)的英文本身也有「憂鬱」的意思,因此「藍調音階」的基礎與小調音階息息相關,以下先看最常被使用的「Cm7 藍調音階」譜例:

 

在這樣的基礎上,搭配了〈Mojito〉歌曲中的和弦,我變化出了樂譜中的幾段旋律,也是想在演奏基礎旋律之餘,增添演奏版本的技巧性與可聽性,例如(D)段間奏過後的長笛第一段獨奏(Solo 1),就是以和弦為基礎,加上藍調音階所設計而成,建議大家要一口氣吹完喔~(科科)。

而周杰倫拿手的 RAP 段落,則是記譜於(E)段,由跳躍節奏搭配藍調旋律,模仿出他富有變化的饒舌歌唱方式,再加上長笛由低音域至高音域的表現力,以寬廣的三個八度,更豐富了樂曲變化性:

 

 

以上簡單針對這首好聽的歌曲〈Mojito〉做出介紹與解說,並附上樂譜讓大家可以對照音樂演奏,相信一定會讓大家更加喜歡周董這首洗腦神曲。也祝福亞洲天王靈感滿滿,不斷推出更多好聽的歌曲,造福樂壇與所有愛樂朋友們~

各位蹦友~我們下首歌曲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向帕華洛帝學習 - 系列二「演出當天做些什麼?」

【BON音樂】向帕華洛帝學習 - 系列二演出當天做些什麼?
Learning from Luciano Pavarotti -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聲樂家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1935-2007)聲名卓著,歌聲動人,一直是筆者自學生時代至今的最愛,堪稱古典樂界男高音一代天王,迄今難有人稱其右~儘管大師已於2007年過世,但每每主持音樂講座,引用他所歌唱的音樂片段時,總感「此音人間已絕響」之惋惜,甚以為憾。

 

→帕華洛帝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出身經歷

帕華洛帝生於義大利摩德納。他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業餘男高音。少年時代,他曾參與摩德納城市合唱團。而他父親雖同樣一副好嗓子,但由於天生怯場,只能在墨索里尼軍隊裡烤麵包,曾開設糕餅店。母親則在香菸廠工作。帕華洛帝在從事歌劇演出之前曾經想當職業足球員,其後當過保險員小學老師

帕華洛帝在5歲便擁有了自己的吉他玩具,來伴奏唱一些民歌。這些民歌都是他憑著聽了父親播放的唱片後自己學會的。他喜歡在午飯後唱,由於嗓音很高,所以被打擾了午睡的鄰居常常向他抗議。

 

成名之路

帕華洛帝的首次歌劇演出於1961年4月29日(26歲),在北義里吉奧·艾米利亞-羅馬涅區歌劇院擔綱主演的歌劇是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飾演男主角魯道夫。

1965年,帕華洛帝隨女高音瓊·蘇瑟蘭的演出團隊赴美遊學。當年2月在邁阿密時,蘇瑟蘭的原定搭檔因病無法獻唱,蘇瑟蘭讓帕華洛帝頂替,成就他的美國首演,獲得好評。同年4月8日帕華洛帝在斯卡拉大劇院首演,主演了其首本名劇《波希米亞人》在此演出一場歌劇的酬勞為4億里拉,大約相當於400美金。同年6月2日在倫敦皇家歌劇院,帕華洛帝首次主唱了日後令他名成利就的大作——董尼才第的《聯隊之花(團隊的女兒)》。

帕華洛帝在1969年11月20日事業有所突破,在斯卡拉大劇院與當紅女高音雷納塔·史科朵共同主演威爾第的《倫巴底人》,演出被錄音製成專輯,廣為流傳。此後帕華洛帝開始了自己的錄音生涯,早期的錄音包括一套董尼才第/威爾第的詠嘆調集和與蘇瑟蘭共同主唱董尼才第的《愛情靈藥》。

他的歌唱事業的最大突破發生於1972年2月17日,當他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再次演唱董尼才第的《聯隊之花》期間,輕鬆地唱出了九個高音C。帕華洛帝自此逐步登上歌唱事業的高峰,更在全球掀起「帕華洛帝熱潮」,舉重若輕的唱功,令觀眾沉醉在那妙韻,也因此得到「高音C之王」的稱號。亦因如此,在演出結束後,帕華洛帝獲邀出場謝幕17次,久久不願散去。直至今日,這依舊是世界紀錄。

 

事業頂峰

帕華洛帝在西方社會可謂家喻戶曉,這是因為他開創了歌劇劇現成直播節目的先例,而且定期上電視節目做現場演唱。他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歌迷。帕華洛帝多次獲得過葛萊美獎,還有多張白金唱片和金唱片。

1980年代初,帕華洛帝決定舉辦帕華洛帝國際聲樂大賽,並在1982年舉行了首屆。帕華洛帝國際聲樂大賽至今舉辦了五屆,最近一屆在1997年。

1990年,帕華洛帝演唱普契尼《杜蘭朵公主(杜蘭朵)》中的《公主徹夜未眠(今夜無人入睡)》詠嘆調成為BBC報導1990年世界盃電視片的主題曲,令帕華洛帝更為全球所知。而在當年足球世界盃期間,帕華洛帝更偕同前對手多明哥卡列拉斯羅馬卡拉卡拉浴場前地舉辦了首場「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而他的首次個人露天演唱會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觀眾人數有約15萬人。1993年7月,帕華洛帝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演唱會更是有破紀錄的50萬聽眾在現場欣賞,而且全球各地的歌迷透過電視直播收看這次表演。1998年,在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前地舉辦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則吸引了30萬的現場聽眾。在此前的1994年的洛杉磯和此後2002年的橫濱都有類似的演唱會。而帕華洛帝的露天演唱會的唱片和錄影帶的銷量,超越了貓王滾石樂隊的唱片銷量。

帕華洛帝是甘迺迪中心榮譽的持有人,同時還持有兩個金氏世界紀錄——最多謝幕次數(165次)和最佳銷量古典唱片(1990羅馬「三高」演唱會)。1998年他獲得了葛萊美傳奇藝人獎

帕華洛帝是黛安娜王妃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曾經一起舉行為未成年礦工籌款的全球活動。但當王妃不幸因車禍離世時,帕華洛帝拒絕了在王妃喪禮上唱輓歌的邀請,並表示他的「喉嚨悲傷得無法獻唱」。

帕華洛帝因常中途取消演出,獲得了「取消大王」(The King of Cancellations)的稱號,也因此與一些劇院關係惡化。這在1989年芝加哥歌劇院的經理阿迪斯·卡拉尼克(Ardis Krainik)切斷與其長達的15年合作關係時為眾人矚目。[3][1]在八年時間裡,帕華洛帝取消了41場原定演出中的26場,帕華洛帝有一次在首映開始不到兩周前的彩排中離開,稱因坐骨神經痛需治療2個月,卡拉尼克因此決定終身禁止帕華洛帝再在芝加哥歌劇院演出。

2004年,帕華洛帝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最後一次主演歌劇《托斯卡》全劇,並宣布以後不會主演任何歌劇全劇。2005年,年屆69歲的帕華洛帝舉辦了一連串全球巡迴告別演唱會,包括香港(2005年12月2日)、上海(2005年12月6日)、北京(2005年12月10日)和台中(2005年12月14日)。帕華洛帝原計劃在完成全球巡迴演唱後,將正式地退休。但他的健康狀況使他的告別演唱會斷斷續續,最終因他的去世而未能完成。

 

晚年

2005年,帕華洛帝曾接受頸部手術,修復兩節脊椎。同年3月,帕華洛帝因喉嚨發炎被迫缺席墨西哥的三大男高音演唱會。

2006年初,帕華洛帝接受背部手術後併發症感染,被迫取消英、美、三地的演唱會。

同年7月,帕華洛帝被診斷出患胰腺癌,需立即接受開刀除去腫瘤。手術過後,很快傳出帕華洛帝「復康進展良好」的報導。但他在2006年餘下的活動全部取消,根據帕華洛帝經理人的說法,帕華洛帝將在2007年初,恢復環球告別演唱會。

2007年8月中旬時,因發高燒,曾在義大利摩德納醫院住上10天,在8月25日出院回家,9月4日,義大利傳媒傳出他病情突然惡化、不醒人事,及在家中接受醫師照料的消息。9月6日凌晨,因患胰腺癌在摩德納家中去世,終年71歲。

 

逝世

帕華洛帝的經紀人特里·羅伯森以電子郵件告知美聯社帕華洛帝的死訊,信件內寫著:「這位藝術大師與胰腺癌作了長期艱苦的抗爭,但病魔最終還是結束了他的生命。一如他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一樣,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保持樂觀。」同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升起黑旗以示悼念。

去世兩日後,摩德納大教堂舉行帕華洛帝的追思彌撒,教堂外設有8部大型電視供教堂外的歌迷觀看追思彌撒。追思彌撒開始前由帕華洛帝的保加利亞女高音好友高歌一曲;追思彌撒在當地時間15:20分正式開始,隨即進行宗教儀式。在祝福禮後,教堂內外播放早年由帕華洛帝與父親同台演唱一段聖詩,其後掌聲達三分鐘。在追思彌撒過後,當帕華洛帝的棺木移離教堂時,義大利空軍在教堂上面飛過,還噴出有義大利國旗象徵的綠、白、紅三色,以代表義大利政府向帕華洛帝的敬意。[5]

法國總統薩柯奇在帕華洛帝去世後讚美他是在恩里科·卡魯索之後最偉大的古典歌唱家;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掛上黑旗,以及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也降半旗致哀;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聯合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扶貧信使;美國總統布希說,這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和慈善家」;歌唱家莫華倫對帕華洛帝病逝,感到可惜和震驚;形容他的聲音、技巧和表演也是完美,地位無人可以代替;又讚揚帕華洛帝為人沒架子。

帕華洛帝在追思彌撒後被安排火葬,之後在其家族墓園安葬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現在,透過網路傳播的便利性,我們能看到欣賞到的珍貴影片越來越豐富,因此燃起了筆者想為許多資料做記錄的想法。

 

今天與大家分享影片:

帕華洛帝談論:「演出當天做些什麼?」

Pavarotti answers the question, "What do you do on the day of a performance?"

https://youtu.be/yfbwbDnxEvY

 

在大師班上,小男孩勇敢地提問了:「我想知道在表演的那天,我應該做什麼?」

 

帕華洛帝親切地確認:「你是要問我,演出的當天,應該做些什麼嗎?」

 

以下以男孩與帕作為代稱:

男孩:對~演出那天的早上,我應該做什麼?

帕:首先當天早上你應該要做2分鐘的發聲練習。如果聲音很棒,就停止練習。如果聲音不好,還是停止練習!(眾人大笑)

男孩:(邊聽邊笑)

 

帕:再來,我覺得你應該去吃東西~(咦?難怪帕叔叔出道之後,身材逐漸橫向發展,最後變成兩個帕華洛帝...XD)

這樣的用意是,讓食物經過喉部,運動你的肌肉(😆非常認真)

再接下來你可以有兩、三個小時的休息(吼~大哥你直接說吃完早午餐睡個午覺就好...XD)

休息後你繼續發聲練習。

這次如果聲音沒有確實唱好,你必須堅持。

不斷堅持練習,直到聲音狀態完全有把握為止。

然後歌唱時不斷提升自己的音色(and you treat the voice better than you can)...

方法是不用太溫柔,必要的話,用尖叫用喊的(to scream)都可以~

然後...你又可以繼續休息兩三個小時~

休息過後再試一次,此時你的音色應該已經非常好了,應該在完美狀態了。

現在是我們去歌劇院的時候了~

在劇院裡,我們再次發聲。

如果...你害怕從飯店到歌劇院這中間,音色會不見的話(哄堂大笑)...

你當然還是可以一直發聲(大笑)

接下來是你聯絡鋼琴家的好時機了,於是你開始唱第一首詠嘆調...

但直到這邊,你仍然無法確定今晚的演出是否會一切完美...(回答完畢)


音樂會暖身流程

因為是小朋友提問,所以帕華洛帝用稍微幽默跟開玩笑似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中間隱含「測試發聲」「吃東西運動喉部肌肉」「休息」「再發聲並堅持音色」「休息」「彩排」與「演出」,其實回答地非常完整,只是是他一貫將知識隱藏在幽默裡,我們要自己發掘這裡頭的點點滴滴。

 

對於音樂會當天,每個音樂家都有自己的堅持:

有人喜歡上午彩排,下午休息,晚上演出

有人喜歡演出前泡個澡放鬆

有人喜歡喝黑咖啡

有人演出前不吃東西,有些則相反,需要吃飽~

最關鍵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與流程,這樣一整天心情都好,上台演出才能更有表現力,與聽眾們分享音樂

 

帕華洛帝的舞台演出小秘密

其一

避邪物 生鏽彎鐵釘

據說帕華洛帝深信在後台找到鐵釘,就能為當天演出帶來好運。

因此他總是在演出前到處尋找鐵釘~如果是幸運找到的是一枚「生鏽彎鐵釘」,那他接下來的演出肯定精彩異常。後來經紀人知道了,都會「偷偷」在演出場地藏鐵釘讓帕華洛帝「發現」,給他演出前滿滿的好心情~

帕華洛帝本人曾表示:在自己的演唱會上,一定會帶上一枚生鏽的彎鐵釘,這個特殊的舉動曾被解釋為帕華洛帝非常迷信。但其實是根據他家鄉的古老傳說,生鏽的彎鐵釘會給人帶來好運:第一,金屬象徵著好運氣;第二,彎頭的釘子可以避邪;第三,釘子可以把魔鬼牢牢釘住,不讓他跑出來作亂。所以他一直堅持這件演出前的避邪舉動。

 

其二

幸運符 白手帕

他聽說拿白手帕可以在舞臺帶來幸運並且成功之後,一生裡的每場演出都要拿著幸運符白手帕上台。直到2004年,年屆70歲的帕華洛帝在舞台揚起白手帕,決定封嗓,在紐約大都會劇院正式宣布自歌劇舞台退休。之後他開始乘坐專屬飛機,舉行一系列「告別演唱會世界巡演」,已是經典歷史畫面。

筆者補充:如果是幸運符「白手帕」裡包著避邪物「生鏽彎鐵釘」,那簡直是完美極了,您說是嗎?

Pavarotti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 (1986)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第一講: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苗北講堂】第一講: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Miaobei art center - The music lecture series 1 of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第一講 2020.8.9 (日) 14:00-15:30

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g75qpz

 

講座內容簡介: 

系列一.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 

影集,就是用編導的眼光,藉由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我們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 本場演講將由林仁斌老師精心整理韓劇製作方式與各項特色,結合高度濃縮式的完整資料,讓您在短短90分鐘講座之中,快速看懂韓劇從製作到配樂的眉眉角角,進而輕鬆享受每一部精美戲劇用心製作之歌曲與音樂。

 

音樂講座 講師簡介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中心與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均有定期演講,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不只歐洲.全世界都在家裡看片

 

大聲說出:「我愛看劇!」

韓劇在十幾年前開始進入台灣,隨著劇集鋪陳全球化的決心,加上透過國際網路平台例如「網飛」Netflix的推波助瀾之下,快速累積全球各國紛絲。因此,除了韓國人之外,現在觀賞韓劇的人口可說是遍及全球。

今年的 COVID-19肺炎疫情重創了全世界,在全球商務與各項交流幾乎停擺的狀況之下,透過網際網路的影音平台反而成為最新的寵兒:大家宅在家裡沒事做,只好看電影看影集解悶,因此根據統計,Netflix在疫情期間,訂閱戶至少增加1600萬,股價更是一翻再翻,意外成為這波疫情之超級獲利者。而去年美國網路設備公司 Sandvine 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全球網路資訊總量有 60% 是影片傳遞,光是 Netflix 就佔有了 12%,而 YouTube 也佔了 12%,等於這兩個平台平分秋色,直接瓜分掉全球24%的網路傳遞資訊量。

 

觀劇.賞劇.更要懂劇

 

韓劇製作方式

關於韓劇的製播方式,我們可以閱讀這篇精彩的介紹文章:

→解讀韓劇產業鏈背後的資本和運作模式

 

 

關於韓劇收視率

我們可以閱讀這篇精彩韓劇統計收視率之介紹文章:

→韓劇收視排名整理

三大無線電視台

韓國三大無線電視台 即全國免費頻道:MBCKBSSBS

以概念來說,就像以前台灣的台視、中視與華視,透過無線電波全國播送,家家戶戶皆有電視可以看,因此普及率最高,這三台的節目也因此經常成為全國收視率最高的製作。

 

 

有線電視台 偶像劇必爭之地

而我們經常看到的這些精美高製作費偶像劇,許多都是由有線電視頻道製播,例如JTBC、tvN等皆屬於有線台。為了拼電視台知名度與收視率,有線電視台可說是火力全開,各式各樣的題材都能讓人腦洞大開,嘖嘖稱奇。

 

韓國收視率計算方式

上述提到,電視圈分為「無線電視台」與「有線電視台」,因此在收視率的計算上也習慣將兩者區分,畢竟觀眾數立足點不同,確實分開計算才公平。

列舉兩項近期韓劇收視率數據給大家做為參考:

目前有線電視台的收視率冠軍是《夫婦的世界》,資訊如下:

第1名《夫婦的世界》

  • 電視台:JTBC
  • 收視率:28.371%(第16集)
  • 主演:金喜愛、朴海俊、韓素希

 

在有線台中,這已經是破歷史紀錄的超高收視率,然而在無線臺世界中,20%收視率只是剛起步、小兒科,無線台幾乎每一齣製作登能輕鬆上20%,台灣熟悉的《大長今》以超高的 57.8% 收視率,其實排起來也只不過勉強擠入榜單的歷年第10名。

 

無線台歷年收視第1名的韓劇是1997年由崔真實、車仁表、宋承憲主演的《最愛的人是你》,收視率達到驚人而不可置信的 66.9%!

 

先簡單看一下筆者整理韓劇經常出現的特色:

 

 

為何韓國人愛看戲

在韓國其實許多人都面臨極大的生活壓力,有來自工作、學業、家庭等等,因此面對每日不斷累積的壓力,看劇尋找心靈出口,成為了韓國人最愛的影視消遣娛樂之一。另外像是打遊戲、唱歌、外食、續攤喝酒,也似乎是許多韓國人的最愛。更有甚者,曾有新聞傳出部分韓國人為了逃避壓力,竟然覺得去坐牢還比較輕鬆...

[相關新聞]

為逃避壓力,韓國人竟開始流行「花錢去坐牢」!獄友揭社會高壓慘況:坐牢反而感覺自由…


接下來讓我們以最近播畢的熱門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來看韓劇的音樂成功方程式:

劇集簡介

(劇集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The King:永遠的君主》(韓語:더 킹:영원의 군주더 킹:永遠의 君主 Deo King: Yeongwonui gunju),為韓國SBS於2020年4月17日起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雲畫的月光》的白尚勳、《請輸入檢索詞WWW》的鄭志賢導演與曾編寫《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等多部人氣劇集的劇作家金銀淑合作製作。

The King:永遠的君主》以現實的大韓民國平行世界君主制國家—「大韓帝國」為背景,講述試圖關閉連接現實世界的次元之門的大韓帝國皇帝李袞,與大韓民國刑警鄭太乙跨越空間的愛情故事。

 

原聲帶發行日期與資訊

  • Part.1(發行日期:2020年4月1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 Zion.T 03:27
2.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Inst.) 03:27

輕柔抒情的歌曲,搭配精緻感謝的鋼琴和弦,戀愛中期盼的心情溢於言表。

https://youtu.be/MxmM2xtoXiQ


  • Part.2(發行日期:2020年4月1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Orbit 華莎MAMAMOO 03:06
2. Orbit(Inst.) 03:06

非常有特色的編曲與歌聲,一聽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搭配MV畫面,似乎兩個世界的平行運作看似不相干,卻又緊緊相扣,完美呈現於歌曲中。

https://youtu.be/RQlb4Cn5eNc


  • Part.3(發行日期:2020年4月2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緣(연) 金鐘萬Nell 03:13
2. 緣(Inst.) 03:13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一。每次李袞進行時空穿越,都會配上這首歌曲,一再洗腦讓人沈浸於其中無法自拔。是非常耐聽也非常讓人難忘的歌曲,節慶長笛樂團也改編了此曲成為長笛團版本,團員們大家演奏過都非常喜歡~

https://youtu.be/lLHola4yOuk


  • Part.4(發行日期:2020年4月2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aze 朴容主 03:43
2. Maze(Inst.) 03:43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二。淡淡的民謠風格搭配主唱輕柔高音男聲的溫柔歌聲,更是讓人一聽再聽,甚至我也製作了長笛演奏樂譜與蹦友們分享。

詳細介紹: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 “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https://youtu.be/JSv_Mc92jOY


  • Part.5(發行日期:2020年5月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Fall In Love 河成雲 03:55
2. I Fall In Love(Inst.) 03:55

帶著戀愛興奮心情與喜悅的一首浪漫好歌。MV中兩位主角的互動,加上輕快浪漫旋律的催化,心情整個愉悅起來~

https://youtu.be/1yyysBszAjk


  • Part.6(發行日期:2020年5月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Please Don’t Cry Davichi 03:55
2. Please Don’t Cry(Inst.) 03:55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三。由OST女王等級的雙人組歌手「DAVICHI」,一開口就是抒情好聲,而且聲音的鋪陳更是講究,當兩人美聲響起,相信滿滿的戲劇氛圍已悄悄進入你心,堪稱殺手級的歌曲~

https://youtu.be/Cq526kcrOcs


  • Part.7(發行日期:2020年5月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無法阻止花開(꽃이 피는 걸 막을 순 없어요) 鮮于貞娥 03:35
2. 無法阻止花開(Inst.) 03:35

主唱鮮于貞娥非常有特色的歌聲,帶著濃濃的憂鬱,讓人心情跟隨著他的嗓音,情緒時而低沈時而開朗,非常值得一聽的好歌。

https://youtu.be/Mj3wukxYwzw


  • Part.8(發行日期:2020年5月10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Dream Paul Kim 04:03
2. Dream(Inst.) 04:03

鋼琴前奏後,大提琴相合帶出濃濃的氛圍,愛情的感動亦隨之而來~Paul Kim 成熟的歌聲,搭配抒情適中的速度與優美和聲,聽來實在非常享受~

https://youtu.be/bBMGKvGDLEs


  • Part.9(發行日期:2020年5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Heart Break Gaeko金娜英 03:10
2. Heart Break(Inst.) 03:10

曲目一開始就帶來令人無法平息的節奏,隨著歌詞的鋪陳,對劇情的未來充滿不安。在男聲 Rap的加入後,樂曲變化與濃度增加,也讓聽歌的我們,享受了完全不同於一般純抒情歌曲的雙料享受。

https://youtu.be/Fwjjzib3afw

 

  • Part.10(發行日期:2020年5月1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나의 하루는 다 너로 가득해) ZicoBlock B)、WendyRed Velvet 03:42
2.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Inst.) 03:42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四。「妳不能跟我一起走嗎?」「不能到我的世界」「跟我一起生活嗎?」李袞深情的告白,讓人想拒絕都難。Wendy甜膩膩的美聲,呼應著女主角拼命想Say Yes的心情「我決定愛上我的命運」「我愛你」。男聲Zico同樣在歌曲中加入流利的Rap「即使每天都看著你,也依然想念你」,不行不行這首歌歌詞實在放太多糖,想不被甜死都難...XD

https://youtu.be/qnRJCFLYq3M


  • Part.11(發行日期:2020年5月2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y Love Gummy 04:21
2. My Love(Inst.) 04:21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五。小調的元素帶來讓人揪心的感受,在劇中只要出現對於雙方未來的不確定感,這首「愛的主題曲」就會出現,為愛情增溫卻又隱隱帶來悲傷的感受;歌曲在 OST女王歌手 - GUMMY 的強大歌聲渲染力之下,讓本首歌曲堪稱《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裡最美的音樂風景,一聽再聽,連洗澡時都想聽啊...

https://youtu.be/fsJebCsCsfw


  • Part.12(發行日期:2020年5月2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全部入睡的夜晚(모두 잠든 밤) 黃致列 03:41
2. 全部入睡的夜晚(Inst.) 03:41

令人愉快加心情愉快的歌曲。在爵士鼓低沉的低音節奏中,帶來令人心情穩定的感受。「So beautiful,妳就像夢一樣來到我身邊」。多麽美好的歌詞,在平行世界中不斷經歷命運的波折,但在夢中總能相見,是否增添了觀眾對於愛情魔力的想像力呢?

https://youtu.be/ciJ1UYgCZps


  • Part.13(發行日期:2020年6月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너는 나의 시작이자 마지막이다) 林韓星金在奐 04:11
2.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Inst.) 04:11

這首曲目套路非常韓式:以抒情至極的安靜主歌開始,緩緩將聽眾的情緒拉進歌曲裡。唯美的風鈴過門,再次刷出夢幻的氛圍,終於到副歌主題進入(1'11")時,突然音域升高,情緒瞬間沸騰,所有劇情裡動人的畫面彷彿突然出現眼前:沒錯!「這裡就是該掉眼淚的時候了~~ 「快!給我眼淚吧~」這首歌這麼說著~哇哈哈,雖然寫得有點芭樂,但實在非常好聽的歌曲,非常推薦。

https://youtu.be/XPwmMLwJ4So

 


從上方資訊,可以清楚看出《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釋出的周次日期與時間序,製作採取讓音樂配合劇情,每週的新曲都能讓觀眾完整地沈浸在劇集裡,是非常高明的行銷做法。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各位想想,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

因此細數好萊塢電影史,各位會看到史帝芬史匹伯與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多年合作;看日本動漫史,宮崎駿久石讓這對影音東方經典組合,宮導更曾說:「宮崎駿:「實在沒有比認識久石讓更幸運的事!」

 

這道理完全相同:一位真正全面的導演,是絕不會放過聲音(音樂)這項細節!

之所以會喜歡上韓劇音樂,甚至編曲/演奏,都是因為這些音樂動聽、用心,而且承載了傳遞情緒的妙用。


韓劇原聲帶特色

從一系列的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我們可以歸納出韓劇配樂的主要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Zion.T的《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輕鬆抒情);知名的「OST女王」雙人組Davichi,演唱深情美聲的《Please Don’t Cr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沈浸式的音樂體驗
不能不提 - OST女王

韓劇一直以來的「OST女王」文化,也就是由歌喉亮麗,嗓音特殊動人的女聲,獨唱出抒情的歌曲;一方面深化戲劇情緒,另一方面則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讓看劇的人心中更加糾結。「OST女王」與「音樂旋律」的加乘作用,也讓韓劇雖常常出現「不合理」、「虛幻」、「脫離現實」等現象,但總卻能緊抓人心,虐心又多曲折的劇情,常常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以梨泰院女主角主題曲《Say》為例,主唱為美韓混血之 OST女王級歌手尹美萊,一直是知名的OST女王之一,超有爆發力的歌聲魅力與音域,演唱風格更是百變,讓她從慢歌到快歌都輕鬆掌握。

 

尹美萊曾主唱之原聲帶歌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這首《Say》,在主歌進行不久後,就進入讓人心醉不已的副歌段落;不但旋律寫得好,和聲變化安排也相當感性。且聽那溫柔的,觸動內心的歌詞,尹美萊真摯的嗓音一句又一句地揪住聽者的心,相信按下播放鍵後,您一定捨不得再按下停止,而靜靜地享受這首歌帶給我們的,這段最美的孤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_j23R18cM

 

這些美妙的音樂與歌曲,當然是席捲Apple Music, Spotify, Youtube等各大音源榜,無論是欣賞、下載與翻唱、演奏,可說是影響無遠弗屆,間接造成巨大的旋風。

 

粉絲現象:

韓國鋼琴教學+樂譜出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1H4maRZJk

 

樂曲演奏

筆者也不落人後,以長笛演奏了這首動聽至極的歌曲:

長笛:林仁斌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18HZJ3PdI

 

深入文化層面 好詩欣賞

《The King: 永遠的君主》編劇是筆者一直非常欣賞的金銀淑,她在韓劇圈非常知名,從沒沒無聞到曾編寫暢銷海外之《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屍戰朝鮮》等多部人氣劇集之後,已擠身「億元俱樂部」高薪作家,娛樂圈暱稱她為「金編」,只要他出手,幾乎就已經是暢銷海外的品質保證。

 

《The King: 永遠的君主》中,由於世界觀描寫的是「平行世界」,因此金編在許多細節著墨,描繪出相似卻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大韓民國」與「大韓帝國」。

真實歷史:西元1897年10月14日,朝鮮宣布改國號「大韓帝國」,但1910年8月22日,日本與庚戌國賊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自此國家陷入被殖民的命運。

戲劇虛構:金編描繪的男主角李袞,正是虛構出的第三任大韓帝國皇帝,在他的世界裡,韓國並未被日本併吞殖民,因此李袞的大韓帝國,還保有王室制度,王室從首爾遷至釜山更是代表著抗日護國的決心,這未曾被侵犯的母國,是金編心中的理想國,更是編劇藉由劇集天馬行空而成的烏托邦。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劇中數次引用韓國日據殖民時期的愛國作家 金素月詩作《招魂》:

《招魂》

啊,那崩碎四散了的名字
啊,在虛空中消逝無蹤的名字
啊,呼喚卻無回應的名字啊
啊,讓我呼喚至死的名字啊
鐫刻在我心中的那句話
終於沒能說出口

啊!我愛過那個的人啊!
啊!我的愛人!
紅日西懸山巔
群鹿呦呦悲鳴
在訣別的山坡上
我把你的芳名呼喚

我呼喚你,直到悲愴哽我胸膛
我呼喚你,直到憂傷嗆我肺腑
而呼喚你的聲音,盤旋迴盪
在無邊無際,蒼茫的天地間
有一日,縱然我佇立化身為石
我仍會不斷呼喚你

啊,我愛過那個的人啊!
啊,我的愛人!

韓國民族詩人 金素月(김소월, 1902-1934)的詩作,是先前完全不知道的領域,查詢資料整理之後,非常感動。

身處被日本殖民的時期,民族主義與愛國情操早在他心中不斷萌芽,1925年所寫的這首《招魂》,乍看之下是對愛人死去的哀痛與悲傷詩篇,但實則是表達出對早已隨風逝去的國家與王國(大韓帝國 1897-1910)的無限追憶與緬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原本以為金素月是女詩人,結果一查才知道原來是一位富有民族情感,英年早逝,詩風憂鬱獨特,文辭優美的男性詩人。

金素月自小家境富裕,出身北朝鮮公州(공주),祖父母一輩在當地都被稱為「金大家」。

身為家中長孫,金素月在家族中倍受寵愛,從小就有機會跟隨祖父,學習漢文、儒家教育,前途一片看好。

但人生巨變一一隨後而至:

服務於鐵路局的父親,因與日本人細故爭執而被毒打至終身瘋癲,家中環境大受影響,幼小的心靈受創,性格大變,一轉憂鬱。

1919年17歲時就讀的五山學校(오산학교)被日本人查禁關門失學;1923年在日本東京唸書時遇上關東大地震與日本人失控大量殺戮韓國人之排韓運動而逃回韓國,再未離開國家。

金素月自求學階段以來,接觸韓國多次喪失主權的歷史故事,加上自己與家庭屢逢變故,也在在觸動他往後詩作之悲愴風格與主題。

受日殖民期間,金素月不改愛國情操,創辦發揚朝鮮民族精神的報紙,卻也註定了他未來的命運...

在日本人百般強制打壓下,報社經營不善,以破產告結。

後來他日日以酒澆愁,身體也喝出病來。

1934年金素月失志地回到老家故鄉,於12月24日飲酒後自殺,死時年紀才32歲。

 

金素月生前唯一出版詩集《杜鵑花》封面:

 

劇中場景:李袞翻閱金素月詩作《招魂》:

 

 

精美劇照百看不厭

甜蜜的男女主角合成劇照

 

李袞騎白馬率領護衛隊親自拯救意中人場景

 

為妳煮飯下羹湯,一時間空不出手來,只好來個「額頭之吻」

 

穿越時空只為見到妳~我的愛人

 

讓我們不用擔憂不可知的未來,認真活在今天好嗎?只要今天!

 

隨著每次時空穿越造成的時間裂縫加大,引起的暫停時間越來越長。李袞於時光暫停時傷心地等待時間流恢復正常之後,強顏歡笑與不知情的太乙,在教堂前拍下合照,甜蜜又心酸。

 

學習新知

韓劇劇情中常常令人腦洞大開:《The King: 永遠的君主》除了「平行世界」的設定,關於擁有「萬波息笛」就能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支流」與「祖父悖論」,以及數學界與幾何學界的理論「莫比烏斯環」(德語:Möbiusband),都能完美與戲劇結合,不但增添看劇的無限可能性與趣味,也開拓了多學習之門,非常有意思~

 

文化輸出

另外,為了看懂劇情,就必須上網做功課學新知:現在除了知曉大韓帝國歷史之外,還跟著韓劇延伸讀韓詩...XD

其實筆者個人覺得,韓劇真正厲害之處,其實是「文化輸出」。

 

您~同意嗎?

 

 

最後附贈最新流行的「斬首之吻」三連拍...
超害羞 XD(粉紅泡泡滿天飛)

 

《附錄》韓劇歌曲的副歌怎麼使用?

https://www.facebook.com/atom.and.seoul/videos/1057508397624019/

 

 

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藝文中心 X 蹦藝術】苗北藝術學苑 - 苗北講堂 音樂系列講座介紹

【苗北藝文中心 X 蹦藝術】苗北藝術學苑 - 苗北講堂 音樂系列講座介紹
Miaobei art center - The music lecture ser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與苗北藝文中心合作音樂藝文講座囉~~(撒花🌟🎉💗)

 

苗北講堂 精彩講座規劃

今年起正式轉制為行政法人的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除了歷年不斷規劃精彩的藝文展演節目之外,更秉持「苗北藝文停看聽.全民欣賞好中心」的主要發展方向,今年暑假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共同籌劃了四場「苗北講堂 音樂系列講座」,將分別於八月份:8/098/168/238/30等四個週日下午14:00-15:30,每週以90分鐘之課程,要為喜愛音樂的苗北藝文中心好朋友好鄰居們,帶來豐富又精采的音樂多樣化風貌系列講座,讓您輕輕鬆鬆在夏日時光享受好音樂並學習新知~

 


講座報名連結

❤苗北講堂.講座資訊
☛ 第一講2020.8.9 (日) 14:00-15:30
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https://reurl.cc/g75qpz


☛ 第二講2020.8.16(日) 14:00-15:30
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https://reurl.cc/QdQvG2


☛ 第三講2020.8.23(日) 14:00-15:30
電影音樂大探索 I 看電影也要聽電影
https://reurl.cc/GV03Lv


☛ 第四講 2020.8.30(日) 14:00-15:30
電影音樂大探索 II 配樂中的古典音樂
https://reurl.cc/D9VbL6

 

 

系列講座 講師簡介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中心與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均有定期演講,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苗北講堂.講座介紹

☛ 第一講 2020.8.9 (日) 14:00-15:30
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https://reurl.cc/g75qpz

 

系列一.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講座內容簡介: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
影集,就是用編導的眼光,藉由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我們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
本場演講將由林仁斌老師精心整理韓劇製作方式與各項特色,結合高度濃縮式的完整資料,讓您在短短90分鐘講座之中,快速看懂韓劇從製作到配樂的眉眉角角,進而輕鬆享受每一部精美戲劇用心製作之歌曲與音樂。

 

☛ 第二講 2020.8.16(日) 14:00-15:30
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https://reurl.cc/QdQvG2

系列二.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講座內容簡介:
韓劇近年來已成為許多人網路觀劇賞劇之首選,也是影視顯學~而注重配樂的韓劇,總能在劇集中以精緻又動聽的歌曲緊緊捉住觀眾的心情,隨之揪心動情,深陷於其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喜愛的音樂與特別感動與難忘的歌曲。在本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以他多年的聆樂欣賞經驗,與聽眾分享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為您細數所有歌曲中最為動聽奧妙之處~

 

☛ 第三講 2020.8.23(日) 14:00-15:30
電影音樂大探索 I 看電影也要聽電影

https://reurl.cc/GV03Lv

系列三.電影音樂大探索 I 看電影也要聽電影

講座內容簡介:
音樂是影像的支柱,是電影臨場感的催化劑,更是觀影過程不可或缺的催情激素。

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更是音樂與影像結合的絕佳觀念。在本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詳細從電影音樂中「原著音樂」及「非原著音樂」,以及電影配樂中的十大觀念,讓觀眾在欣賞電影音樂藝術的大千世界裡,輕鬆尋找更清晰的觀點。

 

☛ 第四講 2020.8.30(日) 14:00-15:30
電影音樂大探索 II 配樂中的古典音樂

https://reurl.cc/D9VbL6

 

系列四.電影音樂大探索 II 配樂中的古典音樂

講座內容簡介:
電影配樂是如何結合古典音樂,擦撞出不一樣的視覺及聽覺饗宴?古典音樂(Classic music)為何經典(Classic)?

在本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大家重點整理電影音樂世界中經典而雋永的古典音樂。從莫札特、貝多芬、蕭邦、柴可夫斯基到普契尼與馬勒,藉由欣賞名家名作與電影之完美結合,再次品味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的古典音樂。美妙的音樂除了與我們的心情相契合,其實更與生活完美地融合,讓您完整體驗「看電影也聽電影」的至高饗宴。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達人詳解 - 超話題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配樂

【BON音樂】達人詳解 - 超話題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配樂
2020 Korean drama “The King” OS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本場專題 達人詳解 - 超話題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配樂 演講為仁斌老師特別為 SONY數位教室規劃之專題演講,講座網頁與照片如下:

 

講座特色介紹

韓劇近年來已成為許多人觀劇賞劇之首選~而注重配樂的韓劇,總能在劇集中以精緻又動聽的歌曲緊緊捉住觀眾的心情,隨之揪心動情,深陷於其中。

本場音樂講座將由蹦藝術音樂網站執行長,也是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老師,為您詳細解說最新火熱話題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中的動聽配樂與歌曲,搭配 SONY 出色的音樂播放設備,讓您深入了解動聽配樂背後的密碼,席次有限歡迎您的報名參與。

延伸閱讀: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 “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劇集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The King:永遠的君主》(韓語:더 킹:영원의 군주더 킹:永遠의 君主 Deo King: Yeongwonui gunju),為韓國SBS於2020年4月17日起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雲畫的月光》的白尚勳、《請輸入檢索詞WWW》的鄭志賢導演與曾編寫《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等多部人氣劇集的劇作家金銀淑合作製作。

The King:永遠的君主》以現實的大韓民國平行世界君主制國家—「大韓帝國」為背景,講述試圖關閉連接現實世界的次元之門的大韓帝國皇帝李袞,與大韓民國刑警鄭太乙跨越空間的愛情故事。

 

Netflix網路影視平台 推波助瀾

各位知道嗎?今年雖逢 COVID-19肺炎疫情,全球幾乎停擺,許多國家傷亡染病慘重,但只要是網路經濟相關產業,卻往往反而得益,屬於災情中的例外。以全球知名的網路影視平台「網飛」(Netflix)為例,根據統計在疫情期間至少全球增加1600萬訂閱戶,而實際數字如果再繼續增加下去,確實非常非常可觀,一句玩笑話「網路取代馬路」,卻也真實顯示出網路對於現代人之重要性。

 

角色關係圖

網友@AngelaZmino整理 中文版

 

韓文原文版本

 

 

不能不提 - OST女王

韓劇一直以來的「OST女王」文化,也就是由歌喉亮麗,嗓音特殊動人的女聲,獨唱出抒情的歌曲;一方面深化戲劇情緒,另一方面則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讓看劇的人心中更加糾結。「OST女王」與「音樂旋律」的加乘作用,也讓韓劇雖常常出現「不合理」、「虛幻」、「脫離現實」等現象,但總卻能緊抓人心,虐心又多曲折的劇情,常常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韓劇原聲帶特色

從一系列的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我們可以歸納出韓劇配樂的主要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Zion.T的《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輕鬆抒情);知名的「OST女王」雙人組Davichi,演唱深情美聲的《Please Don’t Cr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接下來,讓我們準備一首一首欣賞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裡動聽的配樂吧~

 

原聲帶資料(資料取自 Wiki百科)

  • Part.1(發行日期:2020年4月1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 Zion.T 03:27
2.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Inst.) 03:27

輕柔抒情的歌曲,搭配精緻感謝的鋼琴和弦,戀愛中期盼的心情溢於言表。

https://youtu.be/MxmM2xtoXiQ


  • Part.2(發行日期:2020年4月1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Orbit 華莎MAMAMOO 03:06
2. Orbit(Inst.) 03:06

非常有特色的編曲與歌聲,一聽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搭配MV畫面,似乎兩個世界的平行運作看似不相干,卻又緊緊相扣,完美呈現於歌曲中。

https://youtu.be/RQlb4Cn5eNc


  • Part.3(發行日期:2020年4月2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緣(연) 金鐘萬Nell 03:13
2. 緣(Inst.) 03:13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一。每次李袞進行時空穿越,都會配上這首歌曲,一再洗腦讓人沈浸於其中無法自拔。是非常耐聽也非常讓人難忘的歌曲,節慶長笛樂團也改編了此曲成為長笛團版本,團員們大家演奏過都非常喜歡~

https://youtu.be/lLHola4yOuk


  • Part.4(發行日期:2020年4月2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aze 朴容主 03:43
2. Maze(Inst.) 03:43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二。淡淡的民謠風格搭配主唱輕柔高音男聲的溫柔歌聲,更是讓人一聽再聽,甚至我也製作了長笛演奏樂譜與蹦友們分享。

詳細介紹: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 “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https://youtu.be/JSv_Mc92jOY


  • Part.5(發行日期:2020年5月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Fall In Love 河成雲 03:55
2. I Fall In Love(Inst.) 03:55

帶著戀愛興奮心情與喜悅的一首浪漫好歌。MV中兩位主角的互動,加上輕快浪漫旋律的催化,心情整個愉悅起來~

https://youtu.be/1yyysBszAjk


  • Part.6(發行日期:2020年5月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Please Don’t Cry Davichi 03:55
2. Please Don’t Cry(Inst.) 03:55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三。由OST女王等級的雙人組歌手「DAVICHI」,一開口就是抒情好聲,而且聲音的鋪陳更是講究,當兩人美聲響起,相信滿滿的戲劇氛圍已悄悄進入你心,堪稱殺手級的歌曲~

https://youtu.be/Cq526kcrOcs


  • Part.7(發行日期:2020年5月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無法阻止花開(꽃이 피는 걸 막을 순 없어요) 鮮于貞娥 03:35
2. 無法阻止花開(Inst.) 03:35

主唱鮮于貞娥非常有特色的歌聲,帶著濃濃的憂鬱,讓人心情跟隨著他的嗓音,情緒時而低沈時而開朗,非常值得一聽的好歌。

https://youtu.be/Mj3wukxYwzw


  • Part.8(發行日期:2020年5月10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Dream Paul Kim 04:03
2. Dream(Inst.) 04:03

鋼琴前奏後,大提琴相合帶出濃濃的氛圍,愛情的感動亦隨之而來~Paul Kim 成熟的歌聲,搭配抒情適中的速度與優美和聲,聽來實在非常享受~

https://youtu.be/bBMGKvGDLEs


  • Part.9(發行日期:2020年5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Heart Break Gaeko金娜英 03:10
2. Heart Break(Inst.) 03:10

曲目一開始就帶來令人無法平息的節奏,隨著歌詞的鋪陳,對劇情的未來充滿不安。在男聲 Rap的加入後,樂曲變化與濃度增加,也讓聽歌的我們,享受了完全不同於一般純抒情歌曲的雙料享受。

https://youtu.be/Fwjjzib3afw

 

  • Part.10(發行日期:2020年5月1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나의 하루는 다 너로 가득해) ZicoBlock B)、WendyRed Velvet 03:42
2.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Inst.) 03:42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四。「妳不能跟我一起走嗎?」「不能到我的世界」「跟我一起生活嗎?」李袞深情的告白,讓人想拒絕都難。Wendy甜膩膩的美聲,呼應著女主角拼命想Say Yes的心情「我決定愛上我的命運」「我愛你」。男聲Zico同樣在歌曲中加入流利的Rap「即使每天都看著你,也依然想念你」,不行不行這首歌歌詞實在放太多糖,想不被甜死都難...XD

https://youtu.be/qnRJCFLYq3M


  • Part.11(發行日期:2020年5月2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y Love Gummy 04:21
2. My Love(Inst.) 04:21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五。小調的元素帶來讓人揪心的感受,在劇中只要出現對於雙方未來的不確定感,這首「愛的主題曲」就會出現,為愛情增溫卻又隱隱帶來悲傷的感受;歌曲在 OST女王歌手 - GUMMY 的強大歌聲渲染力之下,讓本首歌曲堪稱《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裡最美的音樂風景,一聽再聽,連洗澡時都想聽啊...

https://youtu.be/fsJebCsCsfw


  • Part.12(發行日期:2020年5月2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全部入睡的夜晚(모두 잠든 밤) 黃致列 03:41
2. 全部入睡的夜晚(Inst.) 03:41

令人愉快加心情愉快的歌曲。在爵士鼓低沉的低音節奏中,帶來令人心情穩定的感受。「So beautiful,妳就像夢一樣來到我身邊」。多麽美好的歌詞,在平行世界中不斷經歷命運的波折,但在夢中總能相見,是否增添了觀眾對於愛情魔力的想像力呢?

https://youtu.be/ciJ1UYgCZps


  • Part.13(發行日期:2020年6月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너는 나의 시작이자 마지막이다) 林韓星金在奐 04:11
2.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Inst.) 04:11

這首曲目套路非常韓式:以抒情至極的安靜主歌開始,緩緩將聽眾的情緒拉進歌曲裡。唯美的風鈴過門,再次刷出夢幻的氛圍,終於到副歌主題進入(1'11")時,突然音域升高,情緒瞬間沸騰,所有劇情裡動人的畫面彷彿突然出現眼前:沒錯!「這裡就是該掉眼淚的時候了~~ 「快!給我眼淚吧~」這首歌這麼說著~哇哈哈,雖然寫得有點芭樂,但實在非常好聽的歌曲,非常推薦。

https://youtu.be/XPwmMLwJ4So

 


從上方資訊,可以清楚看出《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釋出的周次日期與時間序,製作採取讓音樂配合劇情,每週的新曲都能讓觀眾完整地沈浸在劇集裡,是非常高明的行銷做法。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各位想想,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因此細數好萊塢電影史,各位會看到史帝芬史匹伯與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多年合作;看日本動漫史,宮崎駿久石讓這對影音東方經典組合,宮導更曾說:「宮崎駿:「實在沒有比認識久石讓更幸運的事!」

 

這道理完全相同:一位真正全面的導演,是絕不會放過聲音(音樂)這項細節!

 

之所以會喜歡上韓劇音樂,甚至編曲/演奏,都是因為這些音樂動聽、用心,而且承載了傳遞情緒的妙用。

 

音樂分享

林仁斌老師演奏 《梨泰院Class》抒情歌曲《Someday, the boy》

https://youtu.be/otYRP1GswCM


好詩欣賞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The King: 永遠的君主》編劇是筆者一直非常欣賞的金銀淑,她在韓劇圈非常知名,從沒沒無聞到曾編寫暢銷海外之《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屍戰朝鮮》等多部人氣劇集之後,已擠身「億元俱樂部」高薪作家,娛樂圈暱稱她為「金編」,只要他出手,幾乎就已經是暢銷海外的品質保證。

 

《The King: 永遠的君主》中,由於世界觀描寫的是「平行世界」,因此金編在許多細節著墨,描繪出相似卻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大韓民國」與「大韓帝國」。

真實歷史:西元1897年10月14日,朝鮮宣布改國號「大韓帝國」,但1910年8月22日,日本與庚戌國賊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自此國家陷入被殖民的命運。

戲劇虛構:金編描繪的男主角李袞,正是虛構出的第三任大韓帝國皇帝,在他的世界裡,韓國並未被日本併吞殖民,因此李袞的大韓帝國,還保有王室制度,王室從首爾遷至釜山更是代表著抗日護國的決心,這未曾被侵犯的母國,是金編心中的理想國,更是編劇藉由劇集天馬行空而成的烏托邦。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劇中數次引用韓國日據殖民時期的愛國作家 金素月詩作《招魂》:

《招魂》

啊,那崩碎四散了的名字
啊,在虛空中消逝無蹤的名字
啊,呼喚卻無回應的名字啊
啊,讓我呼喚至死的名字啊
鐫刻在我心中的那句話
終於沒能說出口

啊!我愛過那個的人啊!
啊!我的愛人!
紅日西懸山巔
群鹿呦呦悲鳴
在訣別的山坡上
我把你的芳名呼喚

我呼喚你,直到悲愴哽我胸膛
我呼喚你,直到憂傷嗆我肺腑
而呼喚你的聲音,盤旋迴盪
在無邊無際,蒼茫的天地間
有一日,縱然我佇立化身為石
我仍會不斷呼喚你

啊,我愛過那個的人啊!
啊,我的愛人!

韓國民族詩人 金素月(김소월, 1902-1934)的詩作,是先前完全不知道的領域,查詢資料整理之後,非常感動。

身處被日本殖民的時期,民族主義與愛國情操早在他心中不斷萌芽,1925年所寫的這首《招魂》,乍看之下是對愛人死去的哀痛與悲傷詩篇,但實則是表達出對早已隨風逝去的國家與王國(大韓帝國 1897-1910)的無限追憶與緬懷。

 

原本以為金素月是女詩人,結果一查才知道原來是一位富有民族情感,英年早逝,詩風憂鬱獨特,文辭優美的男性詩人。

金素月自小家境富裕,出身北朝鮮公州(공주),祖父母一輩在當地都被稱為「金大家」。

身為家中長孫,金素月在家族中倍受寵愛,從小就有機會跟隨祖父,學習漢文、儒家教育,前途一片看好。

但人生巨變一一隨後而至:

服務於鐵路局的父親,因與日本人細故爭執而被毒打至終身瘋癲,家中環境大受影響,幼小的心靈受創,性格大變,一轉憂鬱。

1919年17歲時就讀的五山學校(오산학교)被日本人查禁關門失學;1923年在日本東京唸書時遇上關東大地震與日本人失控大量殺戮韓國人之排韓運動而逃回韓國,再未離開國家。

金素月自求學階段以來,接觸韓國多次喪失主權的歷史故事,加上自己與家庭屢逢變故,也在在觸動他往後詩作之悲愴風格與主題。

受日殖民期間,金素月不改愛國情操,創辦發揚朝鮮民族精神的報紙,卻也註定了他未來的命運...

在日本人百般強制打壓下,報社經營不善,以破產告結。

後來他日日以酒澆愁,身體也喝出病來。

1934年金素月失志地回到老家故鄉,於12月24日飲酒後自殺,死時年紀才32歲。

 

金素月生前唯一出版詩集《杜鵑花》封面:

 

劇中場景:李袞翻閱金素月詩作《招魂》:

 

 

精美劇照百看不厭

甜蜜的男女主角合成劇照

 

李袞騎白馬率領護衛隊親自拯救意中人場景

 

為妳煮飯下羹湯,一時間空不出手來,只好來個「額頭之吻」

 

穿越時空只為見到妳~我的愛人

 

讓我們不用擔憂不可知的未來,認真活在今天好嗎?只要今天!

 

隨著每次時空穿越造成的時間裂縫加大,引起的暫停時間越來越長。李袞於時光暫停時傷心地等待時間流恢復正常之後,強顏歡笑與不知情的太乙,在教堂前拍下合照,甜蜜又心酸。

 

學習新知

韓劇劇情中常常令人腦洞大開:《The King: 永遠的君主》除了「平行世界」的設定,關於擁有「萬波息笛」就能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支流」與「祖父悖論」,以及數學界與幾何學界的理論「莫比烏斯環」(德語:Möbiusband),都能完美與戲劇結合,不但增添看劇的無限可能性與趣味,也開拓了多學習之門,非常有意思~

 

文化輸出

另外,為了看懂劇情,就必須上網做功課學新知:現在除了知曉大韓帝國歷史曉之外,還跟著韓劇延伸讀韓詩…XD

其實筆者個人覺得,韓劇真正厲害之處,其實是「文化輸出」。

 

您~同意嗎?

 

最後附贈最新流行的「斬首之吻」三連拍...
超害羞 XD(粉紅泡泡滿天飛)

 

 

延伸再閱讀:

《The King:永遠的君主》10個經典場景

 

寫在演講後

SONY超有才的同仁孟軒,在2020.07.19. 我講完《永遠的君主》講座課程之後,將他的心得與原聲帶歌曲曲名,完美地串聯在一起,成為了一段心情散文,超棒~怎麼辦我好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向帕華洛帝學習 - 系列一「橫隔膜支撐歌唱技巧」

【BON音樂】向帕華洛帝學習 - 系列一「橫隔膜支撐歌唱技巧」
Learning from Luciano Pavarotti -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聲樂家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1935-2007)聲名卓著,歌聲動人,一直是筆者自學生時代至今的最愛,堪稱古典樂界男高音一代天王,迄今難有人稱其右~儘管大師已於2007年過世,但每每主持音樂講座,引用他所歌唱的音樂片段時,總感「此音人間已絕響」之惋惜,甚以為憾。

 

帕華洛帝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出身經歷

帕華洛帝生於義大利摩德納。他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業餘男高音。少年時代,他曾參與摩德納城市合唱團。而他父親雖同樣一副好嗓子,但由於天生怯場,只能在墨索里尼軍隊裡烤麵包,曾開設糕餅店。母親則在香菸廠工作。帕華洛帝在從事歌劇演出之前曾經想當職業足球員,其後當過保險員小學老師

帕華洛帝在5歲便擁有了自己的吉他玩具,來伴奏唱一些民歌。這些民歌都是他憑著聽了父親播放的唱片後自己學會的。他喜歡在午飯後唱,由於嗓音很高,所以被打擾了午睡的鄰居常常向他抗議。

 

成名之路

帕華洛帝的首次歌劇演出於1961年4月29日(26歲),在北義里吉奧·艾米利亞-羅馬涅區歌劇院擔綱主演的歌劇是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飾演男主角魯道夫。

1965年,帕華洛帝隨女高音瓊·蘇瑟蘭的演出團隊赴美遊學。當年2月在邁阿密時,蘇瑟蘭的原定搭檔因病無法獻唱,蘇瑟蘭讓帕華洛帝頂替,成就他的美國首演,獲得好評。同年4月8日帕華洛帝在斯卡拉大劇院首演,主演了其首本名劇《波希米亞人》在此演出一場歌劇的酬勞為4億里拉,大約相當於400美金。同年6月2日在倫敦皇家歌劇院,帕華洛帝首次主唱了日後令他名成利就的大作——董尼才第的《聯隊之花(團隊的女兒)》。

帕華洛帝在1969年11月20日事業有所突破,在斯卡拉大劇院與當紅女高音雷納塔·史科朵共同主演威爾第的《倫巴底人》,演出被錄音製成專輯,廣為流傳。此後帕華洛帝開始了自己的錄音生涯,早期的錄音包括一套董尼才第/威爾第的詠嘆調集和與蘇瑟蘭共同主唱董尼才第的《愛情靈藥》。

他的歌唱事業的最大突破發生於1972年2月17日,當他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再次演唱董尼才第的《聯隊之花》期間,輕鬆地唱出了九個高音C。帕華洛帝自此逐步登上歌唱事業的高峰,更在全球掀起「帕華洛帝熱潮」,舉重若輕的唱功,令觀眾沉醉在那妙韻,也因此得到「高音C之王」的稱號。亦因如此,在演出結束後,帕華洛帝獲邀出場謝幕17次,久久不願散去。[2]直至今日,這依舊是世界紀錄。

 

事業頂峰

帕華洛帝在西方社會可謂家喻戶曉,這是因為他開創了歌劇劇現成直播節目的先例,而且定期上電視節目做現場演唱。他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歌迷。帕華洛帝多次獲得過葛萊美獎,還有多張白金唱片和金唱片。

1980年代初,帕華洛帝決定舉辦帕華洛帝國際聲樂大賽,並在1982年舉行了首屆。帕華洛帝國際聲樂大賽至今舉辦了五屆,最近一屆在1997年。

1990年,帕華洛帝演唱普契尼《杜蘭朵公主(杜蘭朵)》中的《公主徹夜未眠(今夜無人入睡)》詠嘆調成為BBC報導1990年世界盃電視片的主題曲,令帕華洛帝更為全球所知。而在當年足球世界盃期間,帕華洛帝更偕同前對手多明哥卡列拉斯羅馬卡拉卡拉浴場前地舉辦了首場「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而他的首次個人露天演唱會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觀眾人數有約15萬人。1993年7月,帕華洛帝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演唱會更是有破紀錄的50萬聽眾在現場欣賞,而且全球各地的歌迷透過電視直播收看這次表演。1998年,在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前地舉辦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則吸引了30萬的現場聽眾。在此前的1994年的洛杉磯和此後2002年的橫濱都有類似的演唱會。而帕華洛帝的露天演唱會的唱片和錄影帶的銷量,超越了貓王滾石樂隊的唱片銷量。

帕華洛帝是甘迺迪中心榮譽的持有人,同時還持有兩個金氏世界紀錄——最多謝幕次數(165次)和最佳銷量古典唱片(1990羅馬「三高」演唱會)。1998年他獲得了葛萊美傳奇藝人獎

帕華洛帝是黛安娜王妃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曾經一起舉行為未成年礦工籌款的全球活動。但當王妃不幸因車禍離世時,帕華洛帝拒絕了在王妃喪禮上唱輓歌的邀請,並表示他的「喉嚨悲傷得無法獻唱」。

帕華洛帝因常中途取消演出,獲得了「取消大王」(The King of Cancellations)的稱號,也因此與一些劇院關係惡化。這在1989年芝加哥歌劇院的經理阿迪斯·卡拉尼克(Ardis Krainik)切斷與其長達的15年合作關係時為眾人矚目。在八年時間裡,帕華洛帝取消了41場原定演出中的26場,帕華洛帝有一次在首映開始不到兩周前的彩排中離開,稱因坐骨神經痛需治療2個月,卡拉尼克因此決定終身禁止帕華洛帝再在芝加哥歌劇院演出。

2004年,帕華洛帝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最後一次主演歌劇《托斯卡》全劇,並宣布以後不會主演任何歌劇全劇。2005年,年屆69歲的帕華洛帝舉辦了一連串全球巡迴告別演唱會,包括香港(2005年12月2日)、上海(2005年12月6日)、北京(2005年12月10日)和台中(2005年12月14日)。帕華洛帝原計劃在完成全球巡迴演唱後,將正式地退休。但他的健康狀況使他的告別演唱會斷斷續續,最終因他的去世而未能完成。

 

晚年

2005年,帕華洛帝曾接受頸部手術,修復兩節脊椎。同年3月,帕華洛帝因喉嚨發炎被迫缺席墨西哥的三大男高音演唱會。

2006年初,帕華洛帝接受背部手術後併發症感染,被迫取消英、美、三地的演唱會。

同年7月,帕華洛帝被診斷出患胰腺癌,需立即接受開刀除去腫瘤。手術過後,很快傳出帕華洛帝「復康進展良好」的報導。但他在2006年餘下的活動全部取消,根據帕華洛帝經理人的說法,帕華洛帝將在2007年初,恢復環球告別演唱會。

2007年8月中旬時,因發高燒,曾在義大利摩德納醫院住上10天,在8月25日出院回家,9月4日,義大利傳媒傳出他病情突然惡化、不醒人事,及在家中接受醫師照料的消息。9月6日凌晨,因患胰腺癌在摩德納家中去世,終年71歲。

 

逝世

帕華洛帝的經紀人特里·羅伯森以電子郵件告知美聯社帕華洛帝的死訊,信件內寫著:「這位藝術大師與胰腺癌作了長期艱苦的抗爭,但病魔最終還是結束了他的生命。一如他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一樣,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保持樂觀。」同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升起黑旗以示悼念。

去世兩日後,摩德納大教堂舉行帕華洛帝的追思彌撒,教堂外設有8部大型電視供教堂外的歌迷觀看追思彌撒。追思彌撒開始前由帕華洛帝的保加利亞女高音好友高歌一曲;追思彌撒在當地時間15:20分正式開始,隨即進行宗教儀式。在祝福禮後,教堂內外播放早年由帕華洛帝與父親同台演唱一段聖詩,其後掌聲達三分鐘。在追思彌撒過後,當帕華洛帝的棺木移離教堂時,義大利空軍在教堂上面飛過,還噴出有義大利國旗象徵的綠、白、紅三色,以代表義大利政府向帕華洛帝的敬意。[5]

法國總統薩柯奇在帕華洛帝去世後讚美他是在恩里科·卡魯索之後最偉大的古典歌唱家;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掛上黑旗,以及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也降半旗致哀;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聯合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扶貧信使;美國總統布希說,這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和慈善家」;歌唱家莫華倫對帕華洛帝病逝,感到可惜和震驚;形容他的聲音、技巧和表演也是完美,地位無人可以代替;又讚揚帕華洛帝為人沒架子。

帕華洛帝在追思彌撒後被安排火葬,之後在其家族墓園安葬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現在,透過網路傳播的便利性,我們能看到欣賞到的珍貴影片越來越豐富,因此燃起了筆者想為許多資料做記錄的想法。

 

今天與大家分享影片:

帕華洛帝簡說:「橫隔膜支撐歌唱技巧」
Pavarotti speaks about Diaphragmatic Support

https://youtu.be/DYrnunDW0Jg

 

為何我的標題寫「簡說」呢?

各位想想,學習一門技藝,有可能在2分鐘內完成嗎?

如果說每項技術要能融會貫通,至少需要十數年之功,相信大家都不會反對這樣才能練成一門終身不忘的技術。

但在大師班這樣短短的分享時間裡,如何讓觀眾或受教者迅速感受到重點,正考驗著教學經驗與底蘊的深厚~

許多大師經常藉著這樣的場合,以幽默的言語融合經驗的結晶,拋出吉光片羽班的想法或是觀念,讓人醍醐灌頂,受用不盡。

因此在這段帕華洛帝回答現場觀眾的短短影片中,正出現了如此絕妙的瞬間:靈光乍現與長時間練習之必要。

看完這部影片,您會發現:原來,小孩子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讓我們一起欣賞影片裡的中文翻譯~

 

*影片完整翻譯(林仁斌)

影片中帕華洛帝接受現場提問之後,開始說:

「我的父親是一位男高音,小時後他把我們家鄉的男高音唱片全部「搬」回家欣賞
然後我幾乎「被迫」成為一位男高音了,因為我每天聽著男高音 啊啊啊...(現場大笑)」

「要成為男高音,你必須下定決心!」(態度轉為認真)

對我最困難的問題,一直都是「橫隔膜」(Diaphragm)

後來我開始進入舞台表演生涯,但我其實還不清楚橫隔膜支撐歌唱技巧如何運作。

我跟女高音 瓊·蘇莎蘭(Dame Joan Alston Sutherland, 1926-2010)於澳洲巡迴演唱,大概3個月40場音樂會,期間藉由與她的合作,我見證了”橫隔膜“這項無比巨大的樂器(帕華洛帝比了橫隔膜的位置)

我一直覺得「這裡面一定有些什麼技巧」(搔搔腦袋,現場大笑)

於是巡演期間我不斷向蘇沙蘭這位前輩提問,而她也總是親切地回答我所有的疑惑。

 

蘇沙蘭當時回答:「Wait before you begin!!!」

「如果你沒有充分準備,是沒有用處的。」

「因為這樣你會不小心去使用喉部,進而破壞這一切的聲音。」

「如果橫隔膜還沒準備好,就以運動(Gymnastic)的方式鍛練出來!」

 

帕華洛帝:「最佳的範例是『小孩子的哭泣』」。

小孩子可以哭一整夜...,但是喉部卻不會緊縮而沒聲音(現場大笑)

 

帕華洛帝笑著再說:「這是絕對正確的方法!」

原因是:「小孩子就是用橫隔膜的力量在哭泣的~」(帕華洛帝再次比出橫隔膜位置並示範小孩子的啊~啊~啊~,現場哄堂大笑)

帕華洛帝:「就是聲樂家的優勢!!!」

如果他懂得「橫隔膜支撐歌唱技巧」,那麼唱一整個晚上也不會累(笑)~~~

光是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快速抓到:「孩子們是放鬆的」「他們的表現是最天然的」這兩個重點。

因此,是否因為成長過程中各項的壓力、不當施力與各種壞習慣等等,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緊繃呢?

答案當然是:正確。

以下讓我們欣賞一段影片,簡要說明「什麼是正確的呼吸?」

https://youtu.be/ldNnKVGxabA

 

經由實驗證明,多數5歲左右的孩子幾乎都能自然地找到正確的呼吸方式;但到了10歲左右,卻開始呈現出錯誤的嗚呼方式...

 

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久坐、壓力以及對於許多事情的不正確學習方式,深摯受傷後對身體的懼怕等等因素,都有機會造成身體的緊繃與呼吸的不完全。

正確的呼吸方式應為:「伸展我們體內的器官、感受肺部與橫膈膜呼吸的相互作用。」

切記:吸氣時「不要抬起肩膀(胸腔)」、「不要抬起頸部(縮脖子)」。

因為這兩件事會同時讓我們的身體緊繃:胸腔以下沒了張力,呼吸位置也會越來越高,而造成呼吸的短促與不健康。

配合這樣的解說,相信大家一定對帕華洛帝在課堂上所說的,更加能夠細細品味,理解他在短時間內,不僅製造「笑果」,還製造「效果」,他成功讓大家回家之後,慢慢找到自己正確呼吸的方式~~

 

也敬請期待筆者下一篇分享~

 

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特別講座介紹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談演奏的前置作業》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暑期音樂活動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談談演奏的前置作業》

 

在這堂課程中我們會

  1. 討論並釋疑長笛演奏常見問題
  2. 使用按摩手法喚醒沈睡的呼吸肌肉
  3. 運用特定動作,搭配呼吸法讓吐氣密度紮實

 

🌟演奏樂器也是一項運動,是更充滿藝術性的動能🌟

無論是鋼琴、管樂、弦樂與歌唱,越能正確的使用身體,就能讓演奏發揮最好的效能~

 

如果有機會參與不同種類的運動,你會發現,常常是從一開始的暖身動作,就使用不一樣的方法來做引導,方便之後的進入主題:

比如跑步跟游泳之前的暖身動作,雖然有一些會重疊,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還是非常不一樣。

而筆者自己上舞蹈課,以及在最熟悉的瑜伽練習時,老師也會在進入動作前,設計預備動作,幫助之後的舞蹈或是瑜伽可以更美麗流暢的呈現~

而吹奏管樂大量的吸吐氣,需要我們在開始演奏前,特別去注意關心自己的呼吸狀態。

大部分的演奏者會在正式演奏前做『熱嘴』的動作,使用的方法就是吹一些長音或是音階的練習。

以上方式具有增加熟悉感的效果,但是只有運用到嘴巴跟手指,而最重要的『呼吸肌肉群」還是沒有被喚起啊...

所以「熱嘴更要熱身」,讓呼吸肌群都能熱情參與,加強吐氣的力量增加吸氣的空間才是演奏順心的王道啊😎☝🏼

 

一般來說長笛吹不好,最常見的兩大原因:

  • 1.英雄氣短,覺得氣不夠用😣
  • 2.吐氣速度不夠快,導致音色音準不佳😭

 

是否啟動『全呼吸』模式,就是長笛是否吹奏好聽的致勝關鍵

而全呼吸法,就是要鍛鍊胸腔與腹腔,有能力足以完整地擴張與收縮

本堂特別研習課程結合『按摩手法』+『動作配置』+『全呼吸練習』=完美吹奏前置作業

深度了解,輕鬆學會,馬上實用

原來演奏長笛是這麽簡單又快樂的事情💕❤️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暑期音樂活動: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詳細活動網址:

 

 

↓專屬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qdqYl0

亦可掃描報名表單 QR Code

2020′ 節慶長笛樂團 暑假特別課程《點燃您的長笛魂🔥》QR Cod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暑期音樂活動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暑期音樂活動出爐囉!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2020-Taiwan-festival-flute-ensemble-summer-course


各位愛好長笛的朋友們久等啦~2020年暑期八月份節慶長笛樂團精彩的音樂活動出爐囉~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節慶長笛樂團簡介與聯絡方式

 

 

【節慶長笛樂團 ⋅ 師資介紹】

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周欣穎老師 簡歷
周欣穎老師 簡歷

 

 樂團團長 ⋅ 指揮 林仁斌老師

 

 

歷年活動與暑期課程規劃介紹

 

從初學到進階, 分組上課一起同樂的課程規劃

 

兩位長笛明星專業師資帶來精彩主題音樂講座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詳細兩日課程表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課程收費

報名全二日精華研習課程,只要 2500元。 費用包含:

  • 所有課程師資費用。
  • 演出設備場地費用。
  • 樂團行政作業規費。
  • 活動平安保險費。
  • 講義樂譜編曲影印耗材費用

 

*關於樂器:

報名參加活動,敬請自備長笛樂器。

樂團備有四把 Yamaha全新長笛,可提供無自備樂器初學者使用。

如欲登記兩天使用,僅酌收清潔費 500元整,請於報名表中登記,依登記時序額滿截止。

 

第三屆 ⟪點燃您的長笛魂🔥⟫

報名表單

專屬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qdqYl0

亦可掃描報名表單 QR Code

2020' 節慶長笛樂團 暑假特別課程《點燃您的長笛魂🔥》QR Code

 


節慶長笛樂團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由知名音樂家林仁斌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周欣穎老師擔任音樂總監。樂團藉由舉辦各式音樂會與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參與,以多元化及各式長笛音樂與精采活動互相結合,宗旨在於發揚各式音樂、培養優秀音樂人才、推動國內外音樂活動、促進國內外音樂文化交流。

2019年8月 節慶長笛樂團於日本福岡長笛年會全團大合照

 

2019年8月 節慶長笛樂團於日本福岡長笛年會全團大合照

20190810_節慶長笛樂團大合奏 團體照

20190810_節慶長笛樂團大合奏 團體照

 

歡迎加入我們~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暑期話題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影集與配樂介紹

【BON音樂】2020年暑期話題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影集與配樂介紹
2020 Korean drama "It's Okay to not be Okay" OS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0暑期話題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韓語:사이코지만 괜찮아
英語:It's Okay to not be Okay

 

劇集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為韓國tvN電視台於2020年6月20日起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嫉妒的化身》、《男朋友》、《圈套》的朴信宇導演與《Jugglers》的趙容編劇作家合作打造。本劇講述因為沉重的人生重負而拒絕愛情的精神病院男看護,和一名擁有反社會人格不懂愛的美麗童話女作家,兩人相遇後,逐漸治癒彼此的傷痕,帶著暗黑色調的成人童話,卻隱藏滿滿浪漫的愛情故事。

 

金秀賢 退伍回歸首部作品

金秀賢憑藉與全智賢主演的2017年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紅遍了全球,全世界都因為他認識了「都敏俊」這位高富帥,又癡情的外星人(XD),這部劇也使金秀賢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韓國一線演員。拍完《來自星星的你》之後,正值演藝事業巔峰時期的金秀賢卻選擇了入伍。

今年退伍後金秀賢相繼客串《德魯納酒店》與《愛的迫降》兩部火熱韓劇,接下來動向格外引起注目。

在本次他接下男主角的《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一劇中,金秀賢扮演的是「文康泰」,一位自小父母雙亡,擔任精神病患者護工還需要獨自照顧患有自閉症的哥哥,許多委屈心酸只能往肚裡吞,是一個生活艱辛、具有奉獻精神又需要掌握許多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角色。(筆者註:重點是,但他絕對是全世界最帥的精神病護工...XD) 

照片來源:goldmedalist_official@IG
照片來源:goldmedalist_official@IG

 

徐睿知 嗓音低沈的鎖骨女神

徐睿知是筆者先前不熟悉的女演員,survey過後,發現她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女孩:學生時期在被西班牙語的發音吸引下,她毅然決然前往西班牙留學,後畢業於西班牙名校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新聞系,更是說的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和英語。

與她亮麗外表截然不同的,是她天生略偏低沈的魅力嗓音~據說原本徐睿知的目標是成為電視主播,卻在看牙醫的時候被星探相中,經過經紀公司窮追不捨的說服後,徐睿知決定給自己三年時間試試看演藝之路,之後就一路走到了現在,近期她更因為本劇中的角色「高文英」是超人氣童話作家與兒童文學界的女王:高冷的氣質、霸氣的人設、精緻的五官、低沈的嗓音、一雙會說話的眼睛與精湛的演技,讓她瞬間登上網路熱搜排行冠軍,播出兩週就快速暴紅。

照片來源:goldmedalist_official@IG

 

精美劇照

這次的兩位俊男美女搭檔,滿滿的高顏值與CP感~兩人在一起合照,無論怎麼看畫面都覺得超完美:

 

精緻劇照

 

 

 

童話.蝴蝶.精神病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中,人氣童話作家高文英以成人角度創作創作的童話繪本,開場動畫是劇集一開始最亮眼的序曲,既暗黑卻又療癒,細細品味後還能發現動畫與劇情環環相扣,更暗示著男、女主角的內在心聲與故事走向。

 

這些精緻的動畫,是採取「慢格手動」的方式,一個一個畫面慢慢拍攝下來的喔~(真厚工喔)

 

劇中特意帶出「蝴蝶」與劇情的關聯:「蝴蝶」與「文康泰」小時後母親死亡的真正原因有密切關係;而「文康泰」在教「高文英」面對恐懼,無法控制自己時的「蝴蝶擁抱法」,看似浪漫,但其實是近年精神醫師會建議當兒童感到情緒不安時可以做的動作。

該動作源自於墨西哥,一開始用於幫助經歷過心靈創傷的兒童們,這個擁抱自己的動作,能緩緩地讓病患安心,逐漸沉靜下來,近幾年更變化為建議當兒童獨自一人感到悲傷或焦慮時,可以用「蝴蝶擁抱法」來自我安撫。

 

金秀賢與徐睿知於訪問時親自解說「蝴蝶擁抱法」:

https://youtu.be/FGU2YSht4Iw?t=70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這段劇情:由於「文康泰」是護工,他已看出「高文英」無法控制情緒一來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便要她採取「蝴蝶擁抱法」來安定心神,沒想到「高文英」接受「蝴蝶擁抱法」之後,還反轉正面摟住歐巴,

說「在背後這可不是我的做法...」

「心理創傷...應該這樣面對」(轉為正面摟住歐巴)

哇~這設定果然厲害,瞬間把「知識」變成「姿勢」,為場景增加了滿滿的粉紅泡泡...XD


 

 

另外,劇中兩本暗黑又充滿寓意的成人童話繪本《喪屍小孩》與《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在韓國也傳出即將上市的消息~充滿寓意的童話書,果然在真實世界也大獲好評呢~

《喪屍小孩》

 

《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

 

其實這些童話插畫的真正創作者是畫家「jamsan74」,大家也可以點擊下方圖片,到他的IG看看喔~

 

童話新解樂趣多多

https://youtu.be/qZ4-5StnfmI

 

 

關於配樂

回歸到音樂,之前就介紹過韓劇的配樂 OST採取單曲方式,配合劇情一首一首(一週一週)慢慢釋出,不但能夠聚焦劇情,也能夠讓一齣劇平均十多位歌手各展其才,發揮不同歌路,集體為劇情創作更多不同元素與風格的歌曲;因此對於喜愛音樂的韓劇影迷(例如筆者)來說,聽這些原聲帶歌曲與配樂,實在是一件非常過癮的事情。

 

目前 2020年7月4日止,劇集原聲帶已釋出兩首歌曲,分別為:

  • Part.1(發行日期:2020年6月2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1. You’re Cold(더 많이 사랑한 사람이 아프대) Heize
2. You’re Cold(Inst.)

 

  • Part.2(發行日期:2020年6月2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1. Breath(숨) Sam Kim
2. Breath(Inst.)

 


歌曲 MV 欣賞

Part.1
Heize - You’re Cold

Heize(헤이즈, b.1991年8月9日- )是韓劇原聲帶的唱將女歌手,在多齣經典韓劇中均有歌曲展現:

Heize 曾演唱原聲帶歌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這次Heize挑大樑擔任首波主打歌曲演唱,略為低沈的音域與故事般的敘事嗓音,緩緩帶出本劇「奇幻」、「浪漫」「愛情」的主軸,音樂舒適動聽:

https://youtu.be/uF47be1Bl_w

 

Part.2
Sam Kim (샘김) - Breath (숨)

Sam Kim 的歌聲非常輕柔,同樣曾在《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原聲帶中擔任 Part.6 歌曲《Who Are You》的主唱。

溫緩的節奏中,Sam Kim 巧妙地運用男聲裡的高音、頭腔共鳴與假音轉換,將歌曲情緒帶到朦朧夢幻,搭配MV裡唯美的畫面,聽著好聽的旋律,欣賞這首歌曲帶來十分放鬆與享受感受。

https://youtu.be/Syk7z5Ruhuw

 

Part.3
Park Won(박원) - My Tale

https://youtu.be/8_kHf9RR2JU

 

 

網路樂譜

狂熱的音樂風潮又將再次來襲~先附上筆者在網路上看到的鋼琴樂譜,這也同時是韓劇所帶動的社會現象:「帶動音樂演奏與演唱的風氣」。我認為是很棒的事情,讓大家不但看劇追劇,還能欣賞與演奏音樂,人生真美好,不是嗎?

 

今日停筆於此,下回再繼續分享好聽的音樂與樂譜,敬請期待。

保持閱讀蹦藝術,一起享受美好的閱讀時光。

 

最新補充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OST 陣容全公開

繼影集開播兩週以來的《You're Cold》與《Breathe》這兩首之後,本週劇組再公開了最新OST計畫:

陸續登場的歌曲有:朴元《My Tale》、Elaine《Wake Up》、GA EUN《Got You》、金基元《Your Day》(feat.金春)、李秀賢《仍活在你的時間》。

再接下來登場的歌手還會有:Janet Suhh、金弼、Cheeze、Yongzoo 等等重量級韓劇OST歌手,預計帶來非常多樣化之風貌,好期待啊~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OST 陣容全公開

 

 

延伸閱讀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1 “Still Fighting It”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6 “Someday, the boy”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7 “我們只是朋友嗎?”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8 “Say” 配樂詳解(附樂譜)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op.74 背景與解說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op.74 背景與解說
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op.7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俄羅斯音樂魂

在此引述柴可夫斯基曾與梅克夫人通信中提到自己創作理念、音樂觀點,與俄羅斯音樂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只有從藝術家靈魂的深處傾瀉出來的音樂,而又被靈感所感動的音樂,才能感動人心,佔有聽眾。

...我寫作管弦樂曲時,心中產生了一個樂想,就自然會形成適當的外形,因此我的樂思在存在的同時就已經管弦樂化了。......至於說我的作品裡有俄羅斯的氣味,這是沒錯的,我開始創作樂曲時,往往已決定要利用一、兩首民歌主題。畢竟我是生長在 一個平靜且從兒時就成長於在俄國民歌環繞的環境,因此我極其熱愛俄國靈魂的每一種表現;總之,我是一個徹頭徹底的俄羅斯人。

 

生命裡最後的交響樂

1889 年 10月 29日柴可夫斯基在寫給俄羅斯大公爵康斯坦丁·羅曼諾夫(Constantine Romanov)信中提到:「我很想寫一首規模宏大的交響曲,這首樂曲或許可算是我整個創作生涯的終結。

...一直以來,這部交響曲的大綱早已在我腦海裡迴繞不去,但一直需要集中許多適合的條件,以便讓我的創作構想可以付諸實現。我希望自己在完成這一願望之前不會死去

第五號交響曲創作於1888 年,因此這封信的寫作時間點就是在完成第五號之後,柴可夫斯基一邊構思下一部作品時所留下的珍貴通信記錄,更顯示出在第五號時終於對自己創作信心的他,正藉由第六號交響曲,更進一步探索人生、悲傷、憂鬱與關於生命的一切。

 

🎼【 樂譜開箱 Ⅱ ─ 終曲的訴說 】

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下方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影片,由長榮交響樂團邀約,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與 MUZIK 悅聽古典樂聯合製作之以音樂有聲解說影片,呈現圖文並茂,更加詳細解說之樂曲創作背景與樂章主題總覽。

請點閱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Z59-PP2UQ&feature=youtu.be

 

 

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手稿

總譜 封面

 

總譜 首頁

 

作曲中之手稿

 

關於悲愴

柴可夫斯基曾說:「我將整個心靈都放進 Pathetique,我愛他勝過一切;那是無法形容的美麗,這是我一生中感到最爲滿意的作品。」

 

管絃配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The symphony is scored for an orchestra with the following instruments:

 

第一樂章

樂曲開頭之序奏由低音管奏出,柴可夫安排了許多旋律上的力度與漸強漸弱記號,因此對獨奏者考驗很大,需要以豐富的層次,展現出深層的悲愴情緒:

 

 

第一主題

於弦樂中提琴與大提琴奏出,整體看總譜,更能清楚知道柴可夫斯基的聲部安排:

 

第二主題

等了89小節,我們在樂團長音之後,等到了最美的第二主題,這段主題由小提琴與大提琴同時加上弱音器奏出,表達出作曲家最深最美的悲嘆:

 

 

 

《悲愴》樂曲分析簡表

第一樂章

慢板(Adagio)- 不太過份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行板(Andante)-穩定的中速(Moderato Mosso)-行板(Andante)-持續的中速(Moderato assai)-活躍的快板(Allegro vivo)-原本的行板(Andante come prima)-穩定的行板(Andante mosso),4/4,b小調 - D大調 - 調性不明確 - B大調

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0:00)

 

段落架構 序奏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結束尾聲
小節數 1-18 19-160 161-244 245-334 335-3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swsTffasc&t=0s


第二樂章

優雅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5/4,D大調 - b小調 - D大調

Allegro con grazia (21:00)

段落架構 段落A 段落B 再現A‘ 尾聲
小節數 1-56 57-95 161-244 152-17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swsTffasc&t=1260s


第三樂章

非常活潑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12/8及4/4等節奏變化,G大調 - E大調 - G大調

Allegro molto vivace (28:36)

段落架構 A主題 命運主題 過渡樂段 B主題 A'主題 命運主題 過渡樂段 B'主題 結束段落
小節數 1-44 45-52 53-70 71-138 139-182 183-194 195-228 229-315 316-347

第四樂章

悲傷的慢板(Adagio lamentoso),3/4,b小調 - D大調 - b小調

Adagio lamentoso (36:55)

段落架構 第一主題段落 第二主題段落 再現段落 結束段落
小節數 1-36 37-88 89-146 147-17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swsTffasc&t=2215s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swsTffasc

《悲愴》全樂章與時間軸
Movement I: 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0:00)
Movement II: Allegro con grazia (21:00)
Movement III: Allegro molto vivace (28:36)
Movement IV: Adagio lamentoso (36:55)

2010年阿巴多指揮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琉森音樂節)

https://youtu.be/zIJiPlbJjs8

 

Daniele Gatti 指揮 L'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2014年 5月 22日 au Théâtre des Champs-Elysées (Paris)

https://youtu.be/NfusWGFWMq8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版本

https://youtu.be/KvGC8hZC29U

 

1995年葛濟耶夫指揮馬林斯基大劇院管弦樂團版本

https://youtu.be/EHgHgbZ8YB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Verdi: Introduce of opera "La Traviat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永恆經典欣賞

慕夏繪製《茶花女》海報(1896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畫家 慕夏(Alfons Mucha, 1860-1939)於1896年繪製之《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海報(女演員為 Sarah Bernhardt):

 

慕夏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伊萬契采,雖然他的歌唱天分讓他可以升學至高中,不過從小時候開始畫畫就是他的最愛。

慕夏於1887年來到巴黎進修,在朱利安學院克拉羅西學院繼續他的學業,同時他也為雜誌及廣告繪製插畫。

1894年聖誕夜,慕夏在大家都回家過節,公司設計人員、藝術家都不在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為當時巴黎最紅的明星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主演的新年歌舞劇《吉斯蒙達》(Gismonda)設計海報,沒想到因此引起了巴黎人的注意,而慕夏也得到公司的賞識,得到越來越多的設計機會。因為他多年的卓越成就,還被奧匈皇帝授予了騎士封號,又被法國政府授予了騎士榮譽勳章

 

莎拉·伯恩哈特是一位非常多面向的演員,她在經典戲劇和當代戲劇(主要為法語戲劇)中均獲得非常大的成功。曾扮演角色非常多元,除了雨果劇作之外,她也能扮演戲劇男角:1899年她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扮演哈姆雷特,1901年在埃德蒙·羅斯唐專門為她寫的《年輕的鷹》(L'aiglon)中扮演拿破崙的兒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90年左右的莎拉·伯恩哈特照片

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
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1890年時期照片

 

莎拉·伯恩哈特整個戲劇生涯最重要與中心的角色為則是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改編的戲劇中的女主角。從1880年開始一直到她高齡,莎拉·伯恩哈特不斷出演詮釋這個角色。

在1911年拍的《茶花女》的電影中莎拉·伯恩哈特也扮演女主角。早在1900年她就已經在無聲電影《哈姆雷特的角斗》(Le Duel d'Hamlet)中扮演過一個角色。但此後她就非常反對這個新的技術。雖然如此她後來還拍了一些電影。1976年格蘭達·傑克遜以她的生平為題材拍了一部電影《The Incredible Sarah》。

1894年莎拉·伯恩哈特請畫家阿方斯·慕夏為她畫一張海報,她對慕夏的作品極其滿意,因此兩人達成條約讓慕夏繼續畫海報、設計舞台背景和服飾[23]。這大大地提高了慕夏的名聲,為穆夏在美好年代成為海報畫家鋪出了一條坦途。因此此幅1896年穆夏為莎拉·伯恩哈特繪製的《茶花女》的海報,一直被視為新藝術運動繪畫風格的早期頂峰。

法西斯主義風起雲湧的1930年代末期,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報紙指責為反動派。他的猶太血統和他的斯拉夫主義熱情使他後來成為蓋世太保的眼中釘[4]。當1939年德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際,慕夏是第1個被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在一連串的審問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因為肺部感染而過世,埋葬於高堡公墓


關於《茶花女》原作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世界文學名著《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為法國知名劇作家、小說家:小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所創作。1875年,小仲馬以高票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代表,享有當時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他的作品多推崇家庭與婚姻價值,被視為近代由「浪漫主義」轉到「寫實主義」的重要作家。

小仲馬

 

 

其父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亦為法國著名文學家,也是名著《基督山恩仇記》之原作者。

文壇為示區別,通常稱為父子檔為「大仲馬」與「小仲馬(法語的 fils 為兒子之意)。

據說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風流至極,私生子無數。

1824年一位女裁縫Marie-Catherine Labay(拉貝)在法國巴黎義大利人廣場(今布瓦爾迪厄廣場)1號生下大仲馬的私生子之一,即小仲馬。大仲馬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完全拋棄他們母子。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終於良心發現,認了這個兒子,負擔了拉貝的生活費用,但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而大仲馬一生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文集250卷,創作量驚人,作品多達兩百七十卷,他也是一位美食家,甚至還寫了一部《烹飪大全》,在法國通俗文學的魅力歷久不衰。不過由於經濟問題,他以大量的作品賺取巨額的稿酬,託人代寫、捉刀,成為他謀生必要的手段,甚至據說有些作品大仲馬自己都沒看過,因此大仲馬的作品普遍良莠不齊,飽受研究者的批評。


《茶花女》故事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42年,小仲馬在「綜藝劇院」(Theatre des Varietes)遇見高級交際花 瑪麗·杜普萊西,對她一見鍾情:「個子高高的,身材苗條,有烏黑的頭髮,臉色白裡透紅。她的頭小巧玲瓏,眼睛又黑又亮,顧盼自如,衍生出無限風情。

據說 瑪麗·杜普萊西即後來《茶花女》的原型。

她生於1824年一個諾曼第的鄉村,瑪麗·杜普萊西原名是若絲‧阿爾豐西娜‧普勒絲(Rose Aphonsine Plessis),父母離異,瑪麗15歲時前往巴黎學做裁縫,十六歲起當起高級妓女,改名瑪麗·杜普萊西,喜愛華服珠寶,偏愛茶花,逸樂淫亂讓瑪麗染上了肺結核。

 

瑪麗·杜普萊西畫像

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畫像
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畫像

 

小仲馬的鄰居鄰居阿爾芒絲·布拉特,是瑪麗·杜普萊西在瑪德蘭路15號住所的鄰居。

小仲馬最初即由鄰居阿爾芒絲介紹,認識了美麗的瑪麗,愛慕在心。一日小仲馬在她的房間裡,發現她正在咳血,不斷地勸說瑪麗要保重身體。不久以後,瑪麗便成了小仲馬的情人。

對於兒子的戀情,大仲馬曾問他說:「你同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為愛她,還是因為同情她?」但是他對瑪麗不肯退出上流聲妓事業表示憤怒,有一天,小仲馬發現了瑪麗與一位名叫愛德華的年輕人來往的書信,1845年8月30日深夜,小仲馬對瑪麗寫了絕交書:「且讓我們一起遺忘:妳忘掉一個你應該不會關心的名字,我忘掉一份不可能的幸福。」。

寫了絕交書後,兩個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不久小仲馬隨大仲馬去西班牙旅行。

後來瑪麗肺病沉重,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咳血不止,1847年,瑪麗病逝於巴黎,年僅23歲。

小仲馬悲痛萬分,以兩人曾經交往的這段故事寫成小說《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

對於將愛人瑪麗·杜普萊西故事寫成熱賣小說,據說小仲馬一生中都不斷為此懺悔。

1852年,小仲馬的話劇《茶花女》初演時,大仲馬正在布魯塞爾過著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馬給他電報上說:「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回電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22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在當時是最高榮譽,使他的事業至此可說是功德圓滿,相較於無緣於此的巴爾扎克、大仲馬幸運許多。

 

1895年11月27日小仲馬辭世,終年71歲,安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距離當年瑪麗之墓僅有100米。

 

小說出版

作者 小仲馬
原名 La Dame aux camélias
出版地 布魯塞爾
語言 法文
類型 小說
出版日期 1848年

 

《茶花女》原著劇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貧苦的鄉下姑娘瑪格麗特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了風塵生涯,花容月貌的她被巴黎的貴族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交際花」,人稱「茶花女」,因為她隨身的妝扮總是有一束她最喜愛的花卉-茶花

瑪格麗特得了肺病,在礦泉治療療養院裡遇到一位貴族小姐,身材相貌和瑪格麗特相似,因肺結核第三期不久便過世了,貴族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偶然發現酷似他女兒的瑪格麗特,便收其為義女。公爵答應負擔瑪格麗特的全部生活費用,只要她能放棄繼續賣笑。但瑪格麗特身不由己,公爵便將資助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在一天晚上的歡場中,鄰居勃呂當斯帶來的兩個青年其中之一阿芒·杜瓦(Armand Duval)瘋狂地愛上了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生病的一年間,阿芒每天來探問病情,卻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斯向瑪格麗特轉述了阿芒對她的一片痴情,她極為感動。一天,瑪格麗特吃飯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戕害自己,並向她表白愛情,他暗戀了她三年。瑪格麗特原已淡漠的心靈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表示以身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純樸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沉淪的巴黎交際花生活,和阿芒到鄉下隱居。她計劃獨自籌一筆錢,支開阿芒。然而阿芒出門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時起疑。他激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了封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然而對阿芒來說,瑪格麗特是他整個的希望和生命,因此,他沒有離開巴黎,他跪著請求愛人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也真情表白:「你是我在煩亂孤寂的生活中所呼喚的人」。

經過周折,兩人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間房子。然而公爵知道後,把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都斷絕了。她背著愛人典當了自己的首飾、車馬來換取生活費用。阿芒知道後,打算變賣一筆母親留給他的遺產,以還清愛人的債務。阿芒收到經紀人要他去巴黎簽字的信,於是阿芒離別愛人。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稅務局長杜瓦先生寫的,他騙阿芒離開,然後找到瑪格麗特,告訴她:他的女兒、阿芒的妹妹要與一個體面家庭的公子訂婚,然而對方家庭聽到阿芒和瑪格麗特的關係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這種風塵女子斷絕關係,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讓她與愛人阿芒斷絕關係,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瑪格麗特只好做出選擇,向杜瓦先生起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愛人寫了絕交信,返回巴黎恢復昔日交際花的荒唐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男爵幫她還清了所有債務,並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收到絕交信後懷著痛苦的心情隨父親回到家鄉,但是阿芒仍深深地思戀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

他要報復愛人的「背叛」,他找到了茶花女,處處讓她難堪,罵她是無情無義、沒良心的娼婦,把愛情當作商品交易。瑪格麗特面對愛人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不再見。阿芒卻要她一同逃離巴黎的歡場,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已經起過誓,她不能那樣做;而阿芒則誤以為這是她和男爵的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推倒瑪格麗特,把一疊鈔票甩到她身上以此來羞辱她後,轉身離去。瑪格麗特深受刺激,昏倒在地。 她身心俱疲,一病不起。阿芒離開了法國。

聖誕節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日疴,臉色蒼白,無人探望,倍感孤寂。杜瓦先生來信感謝她信守誓言,致贈了一千埃居(五千法郎),瑪格麗特已寫信把真相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再見愛人一面。

臨死前,茶花女的債主們紛紛上門,催逼還債。債務法庭執行官奉命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拍賣還債。彌留之際,瑪格麗特不斷地呼喊著愛人的名字,「眼裡淌下無聲的眼淚」,她最終也沒能再見愛人一面。

瑪格麗特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將她入殮。阿芒重回巴黎後,米利把茶花女的一本日記交給了他。至此,阿芒才知道了她真摯的心靈。日記中寫道:「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為愛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茶花。


歌劇《茶花女》創作背景

作曲家介紹↓

朱塞培‧威爾第

威爾第 歌劇作品整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科(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歌劇分幕

茶花女

三幕四景歌劇
音樂創作:朱塞培‧威爾第

劇本:皮亞威
根據法國戲劇家兼小說家 小仲馬《茶花女》戲劇改編
首演:1853年 3月 6日
威尼斯鳳凰歌劇院

 

 

歌劇角色

薇奧麗特(Violetta)/茶花女...................................女高音
芙羅拉(Flora)/茶花女之友...................................次女高音
安妮娜(Annina)/茶花女的女僕.............................女高音
阿弗列多(Alfredo Germont)/茶花女的情人..........男高音
傑爾蒙(Giorgio Germont)/阿菲列德的父親..........男中音
卡斯東子爵(Gastone di Letorieres).....................男高音
杜費爾男爵 (Baron Douphol)/阿菲列德的情敵....男中音
歐比尼侯爵(Marquis d'Obigny)/..........................男低音
格林維爾醫生(Doctor di Grenvil)/........................男中音
朱塞培(Giuseppe)/茶花女的男僕.........................男高音

 

1853年 3月 6日《茶花女》首演節目單:

 

與原著三大不同之處

  1. 名字。歌劇《茶花女》裡,威爾第將原著中女主角的名字瑪格麗特(Marguerite Gautier)改為薇奧麗塔(Violetta Valéry),男主角阿芒(Armand Duval)改為阿弗列多(Alfredo Germont)。
  2. 劇情。為了增添歌劇的表演性,部份劇情也略作修改:例如第二幕第二景男主角大鬧舞會現場,即為原著中所沒有的橋段。
  3. 大結局。原著中,女主角死於長期肺病。但歌劇中改寫為男主角趕回巴黎見到女主角最後一面,雖然仍為悲傷結局,但原著中女主角獨自離開人世的淒美情節,其實被歌劇破壞。孰佳孰劣,大家自由心證。

 

全劇劇本

劇本深入閱讀↓

茶花女 義大利文/中文 全劇對譯


 

《茶花女》分幕場景與故事介紹

第一幕
茶花女「薇奧麗特」富麗堂皇的客廳中

薇奧麗特(Violetta Valéry)在香閨中款待賓客,富麗堂皇的客廳中,壁爐熊熊發光,長桌上滿是美酒佳餚。應邀歡聚的紳士淑女,穿戴華貴,男士都是貴族富豪,女士多為絕世美人。大家飲酒歡樂,談笑風生,舞會背景音樂氣氛活潑輕快。胸前佩帶白色茶花,姣好蒼白的臉龐掛著笑容的薇奧麗特,周旋賓客間,頻頻招呼。

不久,「薇奧麗特」的密友芙羅拉,跟一位打扮得像隻孔雀的杜費爾男爵(Baron Douphol)進來了。

在年輕子爵卡斯東(Gastone di Letorieres)陪伴下,鄉下富農之子「阿弗列多」(Alfredo Gérmont)也前來參加盛會。他被卡斯東介紹給薇奧鹿特後,立即親吻她的玉手,表示敬意。薇奧麗特也以嬌媚的聲音,歡迎他的光臨。阿弗列多被安排在女主人席。大家愉快的享用美酒。

卡斯東提議阿弗列多唱《飲酒歌》,阿弗列多猶豫著,但經不起薇奧麗特熱情懇求,他唱出著名的《飲酒歌》(Brindisi):「乾杯吧,高舉快樂之杯,以美麗彩飾的酒杯,把短暫良宵,交託給歡樂。」眾人跟著唱和。

薇奧麗特接著唱:「在各位陪伴下,我得以歡渡快樂時光。最最無聊的,莫過於沒有快樂的世界。 盡情取樂吧,人生苦短,愛的歡樂轉眼即逝......。」在阿弗列多和薇奧麗特對唱後,大夥在「啊!盡情取樂,以酒杯、歌聲與歡樂點綴此夜...」的合唱中,結束華麗的乾杯之歌。

「圓舞曲與二重唱」(Valzen e Duetto) 這時從隔壁大廳傳來舞樂,當薇奧麗特想邀請客人跳舞時, 突覺身體不適,暈坐在沙發上。她請朋友不要介意,繼續尋樂,大家陸續離去。

在愉快的圓舞曲樂聲中,薇奧麗特拿起鏡子發現自己臉色極度蒼白。阿弗列多擔心羸弱的薇奧麗特, 很快又回到廳中陪伴她。

阿弗列多要她保重身體,並傾訴他在一年前就對她萌生愛意,唱出這首優美的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這是一年前的事,那幸福的日子由天而降,妳出現在我面前,我被妳的容姿深深吸引, 領受宇宙間崇高的愛情。」阿弗列多唱出傾慕之情,但薇奧麗特不敢相信有人會真心愛她,答說:「如果這是真的,請忘掉。我是風塵中的女人,我不得不時常投入別人懷抱,你為我受苦是件傻事。」

儘管如此,薇奧麗特仍被他的純情所動。這時鄰室傳來舞樂之聲,阿弗列多向她告別,薇奧麗特取下胸前的茶花送他說:「等這朵花枯萎時再見。」彼此相約次日再見。

快樂的舞會結束時已是深夜,客人們相繼同被薇奧麗特告別,在管絃樂奏出此幕開頭那華麗的旋律中, 客人各自離開。送走客人的薇奧麗特,疲倦地躺在沙發。

薇奧麗特回想起剛才的事,心中暗自歡喜,唱出這首著名的詠嘆調:《真奇怪……他也許是我渴望見到的人》(或譯:《啊,夢中的人兒》(Ah,fol'se lui che l'anima):「啊,真奇妙,他的話銘刻在我心中,真摯的愛對我會是不幸?愛情可是悲傷的種子?我可否因生活的紊亂,忍心拋棄這快樂?」

唱出一段宣敘調後,旋即進入優美的詠嘆調:「啊,夢中的人兒就是他,使我寂寞的心跳動。他的純情撩逗起我的愛,他的愛在我內心化成苦惱與快樂。」

當薇奧麗特想起自己淒愴的身世,又變得悲傷起來,唱道:「我是怎麼了?這一切是不可能的!我是可憐的女人,孤單地被拋棄,然後在巴黎默默死去。忘掉人世的一切,消失在快樂的漩渦中吧...」

薇奧麗特嘲笑自己,唱出華麗的詠嘆調《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永遠自由地歡樂狂舞到另一歡樂,我只能在快樂之港游到筋疲力盡。...」這時窗外傳來阿弗列多充滿愛情的歌聲:「愛是宇宙的鼓動力,神秘又崇高。...。」薇奧麗特傾聽後,她想到自身的現實狀態,自己是巴黎名妓與為何需要其他的事物來分心呢?於是暫時捨下愛情的幻想,她勉力抑壓著自己心中的激動的感受,又繼績唱道:「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精彩詠嘆調欣賞:

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
Anna Netrebko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9yhFHoK5Adk

 

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
蓋爾基兒(Angela Gheorghiu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_uzkxQMh05I

 

《啊,夢中的人兒》)(Ah, fol'se lui che l'anima)
寇楚巴絲(Ileana Cotrubas)樂譜版

https://youtu.be/lNZHoQloQsk

 

《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Maria Callas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GjmWYzVxkk

 

 

《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Nadine Sierra - Live'

https://youtu.be/3BrVYy9GMX0

 

 

第二幕  第一場
巴黎郊外的農莊

三個月時間過去,阿弗列多的真情終於感動了薇奧麗特,他們雙雙墜入愛河,兩人間的愛情迅速發展。不久,他們就放棄巴黎繁華的夜生活,一齊到風光明媚的鄉間築起愛巢。此時他們只是同居關係,一切生活費都由薇奧麗特支出。

在輕快的前奏引導下,阿弗列多穿著獵裝出現在花園中。他因得到薇奧麗特的愛而非常高興。阿弗列多唱出《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我沸騰的心和年輕的熱情,她用溫柔的愛與微笑,使它逐漸平靜。打從她說過忘掉人世,像天國般共同生活的那一天。」

這時,阿弗列多從女僕安妮娜口中得知,薇奧麗特幾乎把所有珍藏的珠寶和首飾變賣一空換取生活費。阿弗列多聽了非常慚愧,急忙趕往巴黎,設法籌措用款。隨後薇奧麗特和安妮娜同時出現,女僕告訴女主人阿弗列多到巴黎之事。

不久,男僕帶來一位老紳士,他就是阿弗列多的父親傑爾蒙。他看到薇奧麗特後,嚴厲責備她引誘阿弗列多。可是當傑爾蒙那裏知道薇奧麗特為了愛,反而把目己的儲蓄花光。當傑爾蒙曉得她這麼做,卻一點不曾懊悔時,感到很慚愧。

儘管如此,傑爾蒙依舊要求她離開阿弗列多,二人唱出一段優美的二重唱《像天使般純潔的女兒》(Pura siccome un angelo)

「神賜給我天使般純潔可愛的女兒(Purasiccomeunangel)。如果阿弗列多拒絕回家,女兒的婚事會遭到阻礙。我盼望你答應這請求,免得這棵愛的玫瑰受到摧殘。」

「我真心愛著阿弗列多,我因病纏身,不久人世,我不願捨棄他。如果非要拆散,我寧願死去。」 「並非這樣大的犧牲,請冷靜考慮。妳漂亮又年輕,只要過不久.....」

「我愛的只是他一個人!」

「當時光流逝,他可能會厭倦......」

薇奧麗特對他們的愛情,深信不疑,但抵不住傑爾蒙的愛子心切,忍痛勉強答應他的要求。流著眼淚唱出斷腸之歌:《告訴你女兒》(Dite aIla giovine si bella e pura)。她說,為了成全傑爾蒙女兒的幸福,願意犧牲一切,甚至報以一死。

唱完此曲,薇奧麗特已泣不成聲。

傑爾蒙立即溫暖地安慰她,表示出他內心的感激,要她鼓起勇氣,保重自己,說罷告別而去。

薇奧麗特壓住心底的悲痛,走向書桌,寫信給他的後援者杜費爾男爵;又開始寫留給阿弗列多的紙條。

這時侯阿菲列德突然回來了,告訴薇奧麗特父親會來訪,而且留下嚴酷的信。但薇奧麗特卻只是流著眼淚,頻頻向阿弗列多哭訴說:「請愛我吧,阿弗列多,就像我愛你那樣!」於是說聲再見,便獨自離去。

阿弗列多被薇奧麗特的這些話和悲傷表情,弄得莫名其妙。

不久僕人進來,憂慮地報告阿菲列德,女主人到巴黎去了。但阿弗列多卻還以為她可能去籌措金錢,不以為意。這時進來一位附近的青年,遞給阿弗列多一封薇奧麗特的信。他拆開一看,頓時呆若木雞,原來這是一封告別信。此時阿弗列多誤以為薇奧麗特重返巴黎,是為了追求歡樂、變心,於是遺棄他。這時,他的內心燃燒著憤怒之火。

他正要追去時,父親傑爾蒙進來了,他說:「你是多麼痛苦,啊,拭去眼淚,請挽回爸爸的榮譽。」 唱出《你優美的家園》(Di Provenza il mar)「普羅旺斯的海和陸地,誰使你淡忘它?從故鄉燦爛的陽光,什麼命運把你奪走?你可曾明白老邁的父親如何為你的荒唐受苦?......」

可是父親的話,未能打動阿弗列多焦躁的心。當他看到桌上的芙羅拉請帖時,立刻推開勸阻的父親, 跑到花園,直奔巴黎。

 

第二幕  第一場

阿弗列多《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uYgbO02W4c0

 

阿弗列多 - 《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
帕華洛帝珍貴的 1973 Live' 版

https://youtu.be/JpluE_l-aHk

 

薇奧麗特與傑爾蒙 - 《像天使般純潔的女兒》(Pura siccome un angelo)

https://youtu.be/djCdYqw3Exs

 

薇奧麗特與傑爾蒙 - 《告訴你女兒》(Dite aIla giovine si bella e pura)
Anna Netrebko -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jkMTPW7M1j0

 

傑爾蒙 - 《你優美的家園》(Di Provenza il mar)
向已故俄羅斯男中音 Dmitri Hvorostovsky (1962-2017) 致敬

https://youtu.be/gbJYvh8D1Rc

 

 

第二幕  第二場
巴黎芙羅拉家的庭院

巴黎芙羅拉家的庭院燈火輝煌,派對正在舉行,舞者打扮成鬥牛士,西班牙吉卜賽人替賓客占卜耍樂。樂手演奏悠揚的音樂,化裝舞會即將開始。

芙羅拉和侯爵、醫生以及其他賓客一起出場。芙羅拉說今晚邀了阿弗列多和薇奧麗特同來參加,但侯爵告訴她,他們兩人已分手, 大家聽了非常訝異。

接著,假面舞會開始,打扮成吉普賽女郎的女人們,手搖鈴鼓出現。她們邊跳邊唱著輕快的歌曲: 「我們只要看看你的手,就能預測你的未來。」說罷,就任意抓住客人的手,開玩笑的算起命來。隨後是由卡斯東子爵等人假裝成的鬥牛士,他們唱道:「我們是一群馬德里的鬥牛士,是鬥牛場上的勇士,請聽一聽風流勇士的故事。」

在小調優美的圓舞曲曲調上,鬥牛士們唱出動聽的男聲三部合唱: 《鬥牛士合唱》(Di Madride noi siam)「一個名叫畢桂羅的鬥牛場英雄,被安達魯西亞的姑娘迷住,這位傲慢的美麗姑娘對年輕人說:你若能在一天內理倒五頭牛,我才把一切哦給你。年輕人立刻趕赴鬥牛場,日暮之前使五頭牛倒地不支, 終把情人緊抱懷裏。」

餘興節目過後,客人們或品嘗美酒,或圍聚玩牌,氣氛無比愉快。

這時阿弗列多獨自登場。他不知道到那裏尋找薇奧麗特,無奈之餘就加入賭博。在單簧管和絃樂器獨特的旋律中,他走到卡斯東的牌桌,不愉快地拿起紙牌。

不久,臉色蒼白的薇奧麗特,倚在舊日情人杜費爾男爵的手臂上走了進來。芙羅拉立刻往前迎接她, 當薇奧麗特看到阿弗列多也在這裏,非常驚訝,懊悔目己不該來。經過芙羅拉的款待,她終於坐下來。

阿弗列多視若無睹,專心玩牌。他的牌運好得出奇,只贏不輸,大家都驚奇叫道:「他又贏了!」但阿弗列多大聲地解嘲說:「在戀愛中失􏰁,就在賭博中勝利。我要贏更多的錢,好回到鄉下過快樂的日子!」 這時杜費爾男爵,大搖大擺地走到阿弗列多桌邊,要跟他比比手氣;阿弗列多不屑地答應了,先賭兩千法郎。發牌後阿弗列多贏了,加倍下賭後,贏家還是阿弗列多,大家興奮地歡呼。

正尷尬時,芙羅拉宣佈晚宴開始,請大家到隔壁的餐廳,緊張的情勢稍緩和。不久,阿弗列多又跟薇奧麗特走回庭院,薇奧麗特哀求他離開這個宴會,以免發生事端。但阿弗列多要求她一塊兒走,他才願意離開。雖然薇奧麗特芳心已碎,但由於已經答應傑爾蒙的請求,只好偽稱她又愛上杜費爾男爵,跟他有約會。阿弗列多聽了,氣極壞地推開大門,呼叫餐廢中的客人。

「什麼事?」大家走出來,圈住他們兩人。

「這個女人為了我,把一切的財物都賣掉。瞎了眼的、寒酸的我,接受了這一切。可是還不遲,我要把所有的償還給這個女人!」說罷,很生氣地把賭博贏來的一大堆金幣,扔到薇奧麗特腳前。可憐的薇奧麗特受到莫大的刺激,立刻昏倒在芙羅拉懷裏。

人們見狀齊聲譴責阿弗列多:「你做出多麼可恥的行為,對一顆敏感的心做出如此的傷害!你這不知恥的人立刻滾開!」這時傑爾蒙也來到,他看到兒子的行為後也責備說:「你這可惡的懦夫,因憤怒而失態,竟如此傷害她,我不願認你做兒子!」阿弗列多冷靜下來懺悔自己的魯莽。清醒過來的薇奧麗特對安慰他的朋友們說:「阿弗列多不明白我的內心,儘管受到這侮辱,我還是深深愛他。」

 

第二幕  第二場
《鬥牛士合唱》(Di Madride noi siam)

https://youtu.be/t54QhLAxcec

 

第三幕
薇奧麗位在巴黎的臥室

幕啟前,管絃樂奏出短小的前奏曲,以極富表情的小提琴旋律作中心,強烈地表達出薇奧麗特內心的悲嘆。單純、哀傷、淒涼的曲調,深深打動人們的心弦。

幕啟。在巴黎古老的公寓薇奧麗特的臥室中。薇奧麗特深受刺激,憂傷不樂,病情加劇,躺在紗帷覆蓋的床上。在壁爐前的椅子上,通宵看顧病人但疲困的女僕安妮娜,和衣睡著。

不久薇奧麗特醒來,向安妮娜要水喝,還叫她打開窗戶,隨著冷風,晨光投射進來。薇奧麗特想起身,卻又不支倒下。經安妮娜扶持,才安然坐到椅上。這時格林維爾醫生進來。替她細心診察後,安慰她說,病勢已有起色,不久可望康復。

但薇奧麗特清楚自己病情,知道他說的不是實話。診畢,安妮娜送醫生到門口時,醫生告訴安妮娜, 他的女主人不會活太久了。

送走醫生,安妮娜回來,握住薇奧麗特,請她提起精神。窗外傳來熱鬧的音樂,薇奧麗特問道:「今天是狂歡節嗎?安妮娜,銀行裏剩多少錢?」安妮娜算一算說,還有二十路易左右。薇奧麗特表示,要把其中半數送給安妮娜,而且要她去看看有沒有信。

這時薇奧麗特從枕頭下取出傑爾蒙的信。管絃樂奏出第一幕中薇奧麗特和阿弗列多的二重唱旋律。

薇奧麗特看傑爾蒙的信:「妳遵守了諾言......,他們還是決鬥了。男爵雖然受傷,但逐漸在復原。阿弗列多現在在國外,我已告訴他妳所做的犧牲,不久即可回到妳身旁。我也會來看望妳,祈求妳能早日康復......。」可是她卻嘆息道:「太晚了,」當看到鏡中憔悴蒼白的面容,不禁暗自嘆息。

在雙簧管淒涼的曲調上,薇奧麗特唱出這首絕望的優美詠嘆調《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再見,往日美麗快樂的夢,玫瑰般的臉色已經蒼白,阿菲列德的愛也遙不可及。神呵,請寬恕這誤入泥沼的人,一切都告一段落!」微弱的歌聲,此時最後的高音悄悄暗示一切都將終了。

不久從窗外傳來熱鬧的合唱:「請讓路,為了節日之主,為這四足者,在牠頭上點綴鮮花和葡萄藤......。」

突然安妮娜慌張地跑回來,告訴薇奧麗特,她看見阿弗列多來了!不久阿弗列多很快就進來,兩人不約而同地擁抱在一起。

阿弗列多向薇奧麗特懺悔說:「全是我的不對,我一切都明白了。」她興奮地說:「我也知道你一定會回來。!」

兩人激動地唱出優美的二重唱《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離開巴黎,啊,我親愛的人,讓我們再度一起生活。我要補償妳過去的痛苦,你的身體一定可以康復。」薇奧麗特突然頓悟說:「啊,不可能了!」(Ah,non piu!),要阿弗列多和她一起去􏰂堂,感謝神讓他回來了。

但薇奧麗特因興奮過度,終於不支倒地。阿弗列多趕忙叫安妮娜去請醫生,但薇奧麗特說:「如果你回來還救不了我,世界上再也沒人能救我。」

薇奧麗特想起自己悲慘的身世,使出最後的力氣激昂地唱道:「啊,歷盡痛苦的我,年紀這麼輕就要 死去......我內心忠貞不移的愛,只是空想罷了...」「親愛的,讓我們一起流下快樂的眼淚 I 在希望面前, 請不要封閉你的心!」

這時傑爾蒙也進來了,而且安妮娜和格林維爾醫生也趕到。「啊,薇奧麗特,我要擁抱你,如同自己的女兒,哦,胸襟寬宏的人兒!」

「哦,您來晚了,真感謝,我將幸福地死去。」

「說什麼?」

阿弗列多提醒說:「爸爸,您已經看到。」「請不要使我更加受苦,懊悔在刺痛我的心,他的話像雷聲在擊打我。這不幸是我一手造成的。」

薇奧麗特拿出嵌有自己肖像的手飾送給阿弗列多,要他留下,以紀念他們的愛情並說:「如果有花一般純潔的少女把心奉獻給你,我希望你要娶她為妻。我將在天使環繞下為你們祈禱、祝福。」

大家都為他的不幸悲傷,突然薇奧麗特從寢椅撐起上半身說道:「真不可思議,痛苦的痙攣沒有了, 我體內有奇怪的力氣正在鼓動!我又能活下去了,多麼快樂啊!」勉強站起來,但隨即昏倒沙發,在情人的懷抱中緩緩嚥下最後一口氣。(劇終)

 

第三幕

薇奧麗特以宣敘調進入詠嘆調方式,帶出這首絕望又優美的經典詠嘆調《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再見,往日美麗快樂的夢,玫瑰般的臉色已經蒼白,阿菲列德的愛也遙不可及。神呵,請寬恕這誤入泥沼的人,一切都告一段落!」微弱的歌聲,最後的高音,似乎悄悄暗示一切都將終了。

《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fLoqk1ZPbJY

 

《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
卡拉絲(MARIA CALLAS)1953年版本

https://youtu.be/CmcG8fcVWkk

 

 

阿弗列多與薇奧麗特 - 《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Diana Damrau and Juan Diego Flórez -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JkedSvggJpE

 

阿弗列多與薇奧麗特 - 《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蘇瑟蘭與帕華洛帝 - Live' 音樂會版

https://youtu.be/5r4XJJYvnZE

 

→全劇總譜閱讀欣賞

 

管弦樂團編制

器樂分類 樂器名稱 與 分部數量
木管樂器 短笛(1)、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
銅管樂器 法國號(4)、小號(2)、長號(3)、低音長號(1)、低音號(1)
節奏樂器 定音鼓、鈸、大鼓、三角鐵
弓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完整歌劇欣賞

https://youtu.be/gVbAdncN3JY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蹦藝術2019年東京音樂專屬旅行 - 華沙愛樂+布雷查茲、橫山幸雄音樂餐酒會

【BON活動】蹦藝術2019年東京音樂專屬旅行 - 華沙愛樂+布雷查茲、橫山幸雄音樂餐酒會
BONART 2019 music journey of Chopin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PART. 1

  • 日本波蘭建交百年音樂盛事

2019年日本年度最重要音樂盛事:波蘭和日本建交100週年。華沙愛樂偕同2005年波蘭蕭邦鋼琴大賽金獎與「大滿貫」得主 - 布雷查茲,完整演奏蕭邦兩首最為經典優美的鋼琴協奏曲,共同祝賀雙方百年友誼。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委託專案旅行社合作,籌劃專屬的「蹦藝術 | BONART 東京音樂美食之旅」,帶領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的愛樂學員們,全團親赴日本東京參與這項百年一次的音樂慶典活動,除了現場親炙「大滿貫鋼琴家」布雷查茲充滿美感與藝術性之音色,整趟行程大家音樂、美食歡笑聲不斷,留下了滿滿的美好回憶。

 

10/30 我們就先行搭乘口碑、服務、餐食、行李均優的日航出發前往日本羽田機場,開啟了這次五天四夜的音樂之旅序幕~

 

延伸閱讀

【BON音樂】2005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大滿貫 – 波蘭鋼琴家 布雷查茲 Rafał Blechacz

 

音樂會當天(11/02),大夥兒已經在東京進入第三天,各有各自精彩的自由行行程,下午音樂會開演前,部分同學們「巧遇」在「東京藝術劇場」前,一起留下開心的入場照片~

 

搭乘電扶梯上到5F的音樂大廳

 

日本當地音樂會與各項活動相當多,也常見許多音樂會以A4尺寸 DM代替大海報

 

當天曲序有些更動,原本預計先演蕭邦第1號,再演第2號。但當天公布的曲序是先蕭邦第2號,再演第1號。(其實這樣才符合原始蕭邦的作曲順序,且以樂曲格局與精彩度來說,先聽2號再聽1號,也更加適當)

 

入場前跟可愛的小海報自拍一下~

 

日本的假日休閒個性活動非常多元,從音樂會到展覽、演唱會等等,都有非常多民眾踴躍出席,這是今天「東京藝術劇場」大音樂廳裡萬頭鑽動之熱鬧盛況:

 

排隊後,終於拿到節目冊與「一大堆音樂會宣傳品」啦~

 

我的位置在左側包廂A席(購票時S席已全數完售,沒搶到真是可惜)。開演前先到音樂廳最後方,拍張整個環境的紀念照~(iPhone 11 拍攝)

 

等待音樂會開演啦~開心

 

音樂會不能拍照。於是下方置入今日曲目與演奏家風采的精彩影片,幫助回味布雷查茲精彩又高品味的蕭邦詮釋。現場聽他的音色粒粒分明,彈性速度控制絕佳,和聲層次清晰,樂句間充滿情感卻絕不過度煽情,真是接近完美的蕭邦啊~(聽著聽著想來杯紅酒了...XD)

 

音樂欣賞

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2013 Live')

https://youtu.be/YgM47WiErpE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2005 Live')

https://youtu.be/_JuTkLQ8qu0


精彩的音樂會已結束~

音樂家與樂團的謝幕照片

Rafał Blechacz 2019 JAPAN Curtain call session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Rafał Blechacz 2019 JAPAN Curtain call session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指揮與獨奏家的擁抱

Rafał Blechacz 2019 JAPAN Curtain call session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Rafał Blechacz 2019 JAPAN Curtain call session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今日之星 ~ Rafał Blechacz

Rafał Blechacz 2019 JAPAN Curtain call session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Rafał Blechacz 2019 JAPAN Curtain call session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這麼美的音樂會後,此行全體團員與團員友人日本企業董事長,一起於音樂會入口拍下開心的大合照,這趟來得真是太值得了~

 

 

PART. 2

  • 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本次音樂之旅,蹦藝術也與 K-Art 合作,舉辦了台灣團體首次在日本東京的「橫山幸雄音樂餐酒會」,席間除了精緻的米其林等級美食餐點美酒之外,鋼琴家橫山幸雄也親臨為我們演奏了一場窩心的午間音樂會,細心地講解他對於樂曲的感受以及演奏古董史坦威平台鋼琴,讓整個下午充滿音樂與美食的極致美好~

 

延伸閱讀

【BON音樂】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上)其人其事

【BON音樂】音樂美酒與蕭邦 – 金氏世界紀錄鋼琴演奏家 橫山幸雄 介紹(下)音樂餐酒會

 

這次首次有台灣來訪的「蹦藝術 | BONART 橫山幸雄美食音樂會應援團」,我們一行於午間抵達橫山幸雄老師位於表參道南青山附近的《PEGASO》餐廳: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漂亮的入場飾品: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餐廳位置資訊: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今日菜單:

我們今天專屬的音樂與美食菜單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餐廳內擺放橫山幸雄老師非常喜歡,具有年份的原木史坦威古董鋼琴: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搭配前菜的冰鎮香檳: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美麗的泡泡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佐餐麵包: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前菜: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搭配前菜的2015年法國白酒: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餐廳非常重視酒品的搭配與品質,因此會全程將酒保存在最適當的飲用溫度: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第一道主菜: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義大利麵: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已經開瓶醒酒的2016年紅酒,也在旁蓄勢待發啦~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今天的紅酒: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把我的酒杯也放上去~今日全部酒種都上台大合照一下: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主餐二: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非常美味可口的甜點: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餐廳的濃濃黑咖啡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整套美食饗宴讓人元氣滿滿啊~

 

餐酒會畢,等待橫山幸雄老師的蒞臨啦~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在日本,像這樣能與音樂家互動的沙龍音樂會其實非常普遍。不過結合專業美食的餐酒音樂會,就是「美食+美酒專家」橫山幸雄老師的強項啦~(他還考了品酒師證照啊)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我們也安排了隨行日文翻譯者,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近距離欣賞蕭邦鋼琴大賽得主之精彩琴藝: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餐廳空間不大但充滿溫馨感,尤其隨著樂曲一首一首進行,彼此之間的感覺也越來越放鬆而舒適: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欣賞音樂時,大家聚精會神;樂曲之間的交流時間,也可稍微再品幾口香檳,實在非常愜意~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午後聽著橫山老師拿手的貝多芬、德布西與蕭邦,真的非常愜意: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我也代表全團,送給橫山老師來自台灣的美食小點,感謝橫山老師今天精彩的演奏與親切的與團員們交流: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然後就是一陣全團的簽名+合照,族繁不及備載~實在太幸福啦~

 

 

我因為留下來拍照,最後才離開餐廳。離開前剛好遇到日本雜誌社來專訪餐廳,因此從餐廳所有Satff 從主廚到行政全員到齊,橫山老師也一起入鏡,隨行秘書一直說我運氣超好,因爲平常非常難得所有人都一起露臉拍照~真是難得的好運~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後記

本次旅行住宿位於東京池袋的大都會飯店(Hotel Metropolitan Tokyo Ikebukuro),因為鄰近東京藝術劇場,常是國外表演音樂家下蹋之飯店,因此也成為我們這次住宿首選。期間還遇到英式橄欖球(Rugby)世界盃,週末決賽可說是非常熱鬧啊~

 

最後一夜的歡樂慶功為了讓大家盡興,我們選擇直接於飯店25樓的「CUISINE EST」義大利風味餐廳俱樂部開心享用豐盛晚餐,即使開瓶歡慶只需下樓各自回房,不需擔憂夜間交通問題,全體同學們大家開心地再次留下大合照。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今夜(2019年11月02日)依舊豐盛的晚餐菜單:

 

我們選擇酒水無限暢飲的豪華方案...XD

 

2019年「蹦藝術 | BONART 東京音樂美食之旅」

期待疫情過去未來再有機會安排規劃蹦藝術的各項音樂藝術之旅~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2019蹦藝術 日本東京橫山幸雄音樂美食餐酒會 | Photography.Jen-Pin LIN(林仁斌攝影)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暴風雨》交響幻想曲 op.18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暴風雨》交響幻想曲 op.18 介紹
Tchaikovsky: “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op.1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 :《暴風雨》交響幻想曲 

 

創作背景

本曲題獻給俄國評論家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下圖為1873年史塔索夫畫像)

A portrait of Vladimir Stasov painted by Ilya Repin in 1873.

 

史塔索夫是誰?

史塔索夫(Vladimir Vasil'yevich Stasov, 1824-1906)是俄羅斯的藝術史家,和美術音樂評論家,比柴可夫斯基大16歲的藝術界長輩。

他一向十分熱心擁護十九世紀當代俄國藝術的表現與未來,尤其對於「五人組」的民族音樂大力支持。但所謂「五人組」(The Five)指的是十九世紀時的五位俄國作曲家,包括:巴拉基雷夫Balakirev)、玻羅定(Borodin)、庫宜(Cui)、穆梭斯基Musorgsky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五人組」此一名稱是在西元1867年由俄國的樂評家史塔索夫(Stasov, Vladimir)首先使用了 mugochaya kuchka(The Mighty Handful 強力集團)一詞而來。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Five)?


西曆1873年1月,史塔索夫寫了一封信中給柴可夫斯基,請求他在建議中的三齣戲劇中,選擇其一來創作交響音樂:

  • Nikolai Gogol 的《Taras Bulba and other tales》( 塔拉斯·布爾巴故事集)
  • Sir Walter Scott《Ivanhoe》(艾芬豪)
  • William Shakespeare《The Tempest》(暴風雨)

 

最終柴可夫斯基選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下方為1874年柴可夫斯基照片:

Tchaikovsky, photographed in 1874.

 

在後續幾次書信往返中,兩人就樂曲的結構和作曲內容交換了不少意見:

史塔索夫於信中給柴可夫斯基的寫作建議是:「從大海場景開始,延伸到無人居住的島嶼,再繼續寫到魔術師普洛斯彼羅(Prospero)強大而令人生畏的人物;然後轉換到優雅而有充滿女人味的米蘭達(Miranda),就像伊甸園原始的夏娃(Eve)一樣,她從未對見過任何除了父親普洛斯彼羅之外的男人,直到被暴風雨襲擊,與英俊的青年費迪南德(Ferdinand)一起上岸。他們彼此相愛,我認為在序曲的前半部分應該有一個奇妙而富有詩意的主題,因為米蘭達(Miranda)逐漸變得更加活躍,象徵一位由純真少女,轉變成為戀愛中的年輕女人的過程。在序曲的第二半部分,她和費迪南德的激情應該已經如火如荼,因為他們勇敢地擁抱著愛的火焰……序曲的中間部分將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半獸式的卡利班(Caliban)精神愛麗兒和他的精靈合唱團。結束應該以描繪普洛斯彼羅對魔術力量的放棄,對年輕夫婦的聯合的祝福以及對大陸的回歸為結尾。(Stasov’s programme for The Tempest was as follows: Starting with the sea, the uninhabited island, the mighty and forbidding figure of the magician Prospero, then switching to the graceful and womanly Miranda, rather like the primordial Eve, she has never laid eyes on any breed of man (besides Prospero), until struck by the tempest she is flung ashore with the handsome youth Ferdinand; the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nd I think at this poi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overture there should be a wonderful and poetic motif, as Miranda gradually becomes more animated and leaves behind her childhood innocence to become a young woman in lov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overture her and Ferdinand’s passion should already be in full sail, as they embrace the fires of love...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overture would be grouped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the half-beast Caliban, the enchanted spirit Ariel, and his chorus of elves. The overture ought to end by depicting Prospero’s renunciation of his magic powers, the blessing of the young couple’s union, and the return to the mainland.)

 

柴可夫斯基在1873年1月15日至27日給斯塔索夫的回信中問:「《暴風雨》中一定有暴風雨嗎?是否絕對有需要在序段中寫作出代表序曲之憤怒元素?是否這(憤怒元素)只是作為所有戲劇動作的出發點而已?應該以描繪暴風雨,而忽略《暴風雨》的交響樂作品中的奇怪之處嗎?如果暴風雨必不可少,那麼它放置於何處?樂曲中間嗎?如果沒有必要,那為什麼不叫 Miranda序曲?...我需要您的建議,以便在我著手製作音樂之前,讓這作曲計劃在我心中絕對清晰」。

 

隨後,弗拉基米爾·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在回信了,信中寫道:「暴風雨是必不可少的」,並為柴可夫斯基詳細描述瞭如何描繪:「我曾想過由兩個段落代表海洋,分別是在開始和結束時;只是,在樂曲開始時,它應該是掠奪性的,卻安靜而溫和的,然後普羅斯彼羅(Prospero)說出魔語,將打破這種平靜並召喚暴風雨。但在我看來,這場暴風雨應該與以往的一切有所不同,因為暴風雨應該在完全動蕩的狀態下突然爆發,並且應該如果遵循這一建議,該建議將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因為在所有其他歌劇,清唱劇和交響曲中,風暴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在這種情況下,風暴是由讓您的風暴突然襲來,並按照主人的命令將一切呼嘯,粉碎並扔向魔鬼;讓風暴肆虐併吞沒王子的意大利船,然後突然平息,只有一陣顫抖,一個在沉默之前咆哮。」

 

柴可夫斯基在1873年1月27日回信給弗拉基米爾·斯塔索夫的信中,提到:「雖然《暴風雨》的主題頗具詩意,但您的計劃要求已在音樂上達到如此精緻和優雅的程度,我打算對此加以節制(rein), 我對於寫作此曲是如此的迫不及待,然最近有相當多的事務纏身,我會說,我這未誕生的序曲,浮出水面可能要再過一段時間。」

 

根據柴可夫斯基的日記中記載(1873年6月11日至23日顯示,他決定「沉迷」於Stasov的《暴風雨》中)。開始作曲時進度似乎很緩慢,但柴可夫斯基在8月初(8月10日)在烏索瓦(Usovo)擬了幻想曲草稿。而作曲草稿的正面寫出了地點與日期:「烏索沃1873年8月17日」。草稿的末尾是註釋則為「 8月7日開始。 1873年8月17日在烏索沃完成」。

 

後來作曲家曾回憶起了這些寫作《暴風雨》的日子:「那時,我發現自己完全與草原的宜人綠洲融為一體……我處於一種幸福祥和的心態中。每天在森林裡徘徊,直到傍晚,巨大的草原,晚上坐在開著的窗戶旁,陶醉在寂靜的空虛之中,偶爾會被無法確定的夜行聲打斷。在這兩個星期中,我毫不費力地彷彿在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影響下,寫下了全部暴風雨中的暴風雨”」。

 

根據柴可夫斯基的說法,《暴風雨》的管弦樂配器譜寫始於9月,並於10月22日完成。本曲當然題獻給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

 

根據後來1885年史塔所夫與柴可夫斯基的通信記錄,顯示非常喜愛此曲:「你無法想像,我們有多長演奏你重要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暴風雨》、《法蘭切絲卡》、第二與第三號四重奏的四手聯彈版本樂譜,總是充滿歡樂...」(Vladimir Stasov wrote to the composer on 29 November/10 December 1885: "Just imagine, how we often play between us the four-hand arrangements of your chef d’oeuvres: Romeo, The Tempest, Francesca,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ts... and they are always a delight...")

 

柴可夫斯基在良好家庭教育之下成長,深受文學作品薰陶,從他創作歷程中也有多首管絃樂序曲作品,皆採用莎士比亞名著而發想創作,可以得到例證。除了今天介紹的《暴風雨》之外,《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與《哈姆雷特》序曲,皆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延伸閱讀

 

《暴風雨》亦為柴可夫斯基於1885年獲得「別利亞耶夫獎」(Beliaiev prize,前身為「葛令卡獎」),獎金為500元盧布


莎士比亞《暴風雨》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暴風雨》(英語:The Tempest)是知名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悲喜劇作品,一般認為《暴風雨》最早出現在1610至1611年之間,也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最後一部獨自完成的戲劇和悲喜劇的性質,因此被稱為「傳奇劇」。(筆者註:莎士比亞的創作生涯通常被分成四個階段。到1590年代中期之前,他主要創作喜劇,其風格受羅馬和義大利影響,同時按照流行的編年史傳統創作歷史劇。他的第二個階段開始於大約1595年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結束於1599年的悲劇《朱利葉斯·凱撒》。在這段時期,他創作了他最著名的喜劇歷史劇。從大約1600年到大約1608年為他的「悲劇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以悲劇為主。從大約1608年到1613年,他主要創作悲喜劇(Tragic Comedy,被稱為莎士比亞晚期傳奇劇。)

 

莎士比亞筆下的《暴風雨》將夢幻般的神秘景象與幻象編織在一起,創造了引人入勝的敘事,儘管故事僅設置單一場景,但內容與意涵卻充滿多樣性:請點↓連結進入劇本

 

維基文庫 完整劇本請點←連結進入劇本

 

TED網站 詳盡故事說明(記得點選中文字幕)

https://www.ted.com/talks/iseult_gillespie_why_should_you_read_shakespeare_s_the_tempest?utm_campaign=tedspread&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tedcomshare

 

影片文稿:

(文字取自上方TED影片網站)

打雷閃電照亮了波濤洶湧的海洋, 一艘船在海浪的打擊下已經快撐不住了。 這不是一般的風暴, 而是要來暴力復仇的暴風雨,它是莎士比亞最讓人費解的劇作的舞台背景。 當天空放晴, 我們被帶入一個世界, 它似乎和我們自己的世界相去甚遠, 卻又充滿了熟悉的擔憂感, 擔心自由、權力,和控制。

00:35
《暴風雨》的場景在一個荒島, 暴露在惡劣天氣之下, 由被放逐的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用魔法和強權統治。 普洛斯彼羅被他的兄弟安東尼奧背叛, 因此他和他的女兒米蘭達 以及他最愛的書籍 一起被放逐到這座島嶼, 已經十二年。 在這段時間,他學會了這座島嶼的魔法, 用這魔法來控制島嶼的初級精靈。 他也統治這座島上唯一的地球居民, 沮喪又被妖魔化的卡利班。

01:08
但在花了幾年時間策劃復仇之後, 普洛斯彼羅的敵手終於臨近了。 在有翅膀的精靈艾瑞爾的協助之下, 這位魔法師摧毀了他兄弟的船, 把船上的水手沖到岸邊。 普洛斯彼羅的計謀甚至 還延伸到他女兒的愛情, 他計畫要讓女兒愛上 無依無靠的費迪南王子。 當普洛斯彼羅和艾瑞爾 逼近安東尼奧, 卡利班和一些喝醉的水手聯手, 他們有個可笑的陰謀, 要拿下這座島嶼。

01:39
這部劇作赤裸裸地呈現了 社會中最基本的慾望, 每個小團體都熱衷於追求權力, 不論是要掌控土地、 其他人,或是自己的命運。 但,莎士比亞知道權力 是一個不斷移動的目標; 隨著他揭露出這些角色的黑暗往事, 我們會開始納悶這個 惡性循環是否會停止。

02:01
雖然普洛斯彼羅 被安東尼奧惡意對待, 他卻長期以來一直 在島嶼上濫用權力, 貯藏島嶼上的魔法資產及天然資源,通通留給自己。 卡利班特別痛恨 這種強行取用的行為。 這座島嶼先前由卡利班的 女巫母親西考拉克斯統治, 卡利班一開始協助被流放的人找到落腳處。 卻從此成了他們的奴隸, 所以他憤怒地大聲追悔: 「因此我以為你是個好人, 把這島上一切的富源 都指點給你知道, 什麼地方是清泉、鹽井, 什麼地方是荒地和肥田。 我真該死讓你知道這一切!」

02:38
以他如雷般的咒罵和沸騰的怒火, 卡利班常常提醒普洛斯彼羅在這之前有什麼: 我母親西考拉克斯 在這座島嶼上的礦產, 本來是我的,被你奪去了。 但西考拉克斯也濫用這座島, 監禁了艾瑞爾, 直到普洛斯彼羅將他釋放。 現在,艾瑞爾在整部戲中 就是希望能還債並重獲自由, 而卡利班被永久地奴役了, 或者至少在普洛斯彼羅掌權期間都是如此。

03:07
基於這些理由及其他理由, 《暴風雨》常常被當成是探索殖民主義 以及《美麗新世界》 所遇到的道德兩難的讀物。 代理和正義的問題籠罩著整齣戲:卡利班是這塊土地的正當主人嗎? 艾瑞爾能自由地振翅飛走嗎? 普洛斯彼羅是萬能的監督者嗎? 或是有更深層的魔法在運作, 超出所有角色的掌控?

03:34
在整齣戲中, 精靈艾瑞爾不斷提醒普洛斯彼羅 他有義務償還自由。 但,這位入侵者 將來是否會交出掌控權 還是沒有確切的答案。 「終結一個人的統治」 這個問題特別強而有力, 因為《暴風雨》被認為 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劇作。 在許多層面上,普洛斯彼羅的行為都反應出 這位偉大娛樂家自己的行為, 他設計出了精緻的陰謀, 巧妙操縱他身邊的人, 並對於角色和觀眾施加咒語。

04:05
但,當他在權力及控制上的 偉大成就到了尾聲時, 普洛斯彼羅最後的台詞顯示他謙遜地面對觀眾 和後者對其所造之物握有的力量。 「賴著你們善意殷勤的鼓掌相助; 再煩你們為我吹噓出一口和風, 好讓我們的船隻一起鼓滿帆篷。 否則我的計劃便落空。」 這讓人想起莎士比亞自己的角色, 他身為偉大的娛樂家, 最終還是向我們的掌聲屈服。

 

 

影片:9分鐘看懂《暴風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J411A7nf/

The story begins when Prospero causes a tempest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in which his brother Antonio and his fellow Alonso, king of Naples, are washed up on an unknown island and all the characters finally meet in Prospero s cavern. Caliban, a monster, organises a rebellion against Prospero with Stephano and Trinculo, that fails.

 

動畫版《暴風雨》(英字)

https://youtu.be/_KiFfZKlf0g

 

舞台劇版本

https://youtu.be/7TKUScPesQs

 


精美插畫
George Romney 繪 - 威廉·莎士比亞《暴風雨》第一幕第一景:

 

 

約翰.威廉.華泰豪斯《米蘭達與暴風雨》(1916)
Miranda - The tempest, by John William Waterhouse(1916)

Miranda - The tempest
*oil on canvas | *100.4 x 137.8 cm |

 

 

莎士比亞《暴風雨》 - 金句良言

(資料整理於網路)

「旅行的人決不會說謊話,足不出門的傻瓜才嗤笑他們。」

travellers never did lie, Though fools at home condemn them.

—— 莎士比亞《暴風雨》

 

『這真讓人像墮入五里霧中一樣!這種事情一定有一個超自然的勢力在那指揮著。』

This is as strange a maze as e'er men trod; and there is in this business more than nature Was ever conduct of.

—— 莎士比亞《暴風雨》

 

這些甜蜜的思想給與我新生的力量,在我幹活的當下,我的思想最活躍。
—— 莎士比亞《暴風雨》

 

(米蘭達)真是一切仰慕的最髙峰,價值抵得過世界上一切最珍貴的財寶!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What's past is prologue.)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再委屈,不過是一段插曲。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地獄裡空空蕩蕩,魔鬼都在人間。
—— 莎士比亞《暴風雨》

 

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他成了珍奇的瑰寶。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我愛情的願望是極其卑微的,我並不想遇見一個更美好的人。
—— 莎士比亞《暴風雨》

 

人生如夢,短短的生命,我們短暫的一生,都在酣睡之中。
—— 莎士比亞《暴風雨》

 

越是掩飾,它越是顯露得清楚。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我不敢冒瀆我的可敬的祖母,然而美德的娘親有時卻會生出不肖的兒子來。
—— 莎士比亞《暴風雨》

 

一個魔鬼,一個天生的魔鬼,教養也改不過他的天性來;在他身上我一切好心的努力都全然白費。
—— 莎士比亞《暴風雨》

 

道德的行動較之仇恨的行動是可貴得多的。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愛與其他不可能的追求,不必害怕,這島上眾聲喧嘩。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暴風雨不可理喻
—— 莎士比亞《暴風雨》

 

讓我們不要把過去的不幸重壓在我們的記憶上。 (Let us not burden our remembrances with a heaviness that's gone.)
—— 莎士比亞《暴風雨》

 

當你在我身邊的時候,黑夜也變成了清新的早晨。
—— 莎士比亞《暴風雨》

 

血液中的火焰一燃燒起來,最堅強的誓言也就等於草桿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於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我是一個傻子,聽見了衷心喜歡的話就流起淚來。
—— 莎士比亞《暴風雨》

 

四條腿,兩個聲音,真是一個有趣不過的怪物!他前面的嘴巴在向他的朋友說著恭維的話,他背後的嘴巴卻在說他壞話譏笑他。
—— 莎士比亞《暴風雨》

 

有一類遊戲是很吃力的,但興趣會使人忘記辛苦;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堅苦卓絕的精神忍受著的,而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
—— 莎士比亞《暴風雨》

 

 

管弦樂譜手稿封面

 

手稿欣賞

 

 

 

配器編制 表格

器樂分類

樂器名稱 與 分部數量

木管樂器 短笛(1)、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
銅管樂器 法國號(4)、小號(2)、長號(3)、低音號(1)
節奏樂器 定音鼓、鈸、大鼓
弓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柴可夫斯基:《暴風雨》幻想序曲 總譜首頁與管弦配器

 

 

段落架構

 - 大海(The Sea)

 - 魔術師普洛斯彼羅命令他的精靈艾瑞爾創造一場海上風暴,其中的受害者是幸運受祐的費迪南德(The magician Prospero commands his spirit Ariel to create a storm, of which a victim is the fortunate Ferdinand) 

 - 充滿魔法的島嶼(The enchanted island) 

 - 費迪南德和米蘭達之間的愛情萌芽(The first timid stirrings of love between Ferdinand and Miranda. Ariel)

 - 卡里班(Caliban)

 - 戀人被他們的激情淹沒(The lovers are overwhelmed by their passion) 

 - 魔術師普洛斯彼羅放棄了他的魔力,離開了小島(Prospero renounces his magical powers and leaves the island) 

 - 大海(The Sea)

 

劇終 普洛斯彼羅 收場詩:

現在我已把我的魔法盡行拋棄,
剩餘微弱的力量都屬於我自己;
橫在我面前的分明有兩條道路,
不是終身被符籙把我在此幽錮,
便是憑藉你們的力量重返故郭。
既然我現今已把我的舊權重握,
饒恕了迫害我的仇人,請再不要
把我永遠錮閉在這寂寞的荒島!
求你們解脫了我靈魂上的系鎖,
賴著你們善意殷勤的鼓掌相助;
再煩你們為我吹噓出一口和風,
好讓我們的船隻一起鼓滿帆篷。
否則我的計畫便落空。我再沒有
魔法迷人,再沒有精靈為我奔走;
我的結局將要變成不幸的絕望,
除非依託著萬能的祈禱的力量,
它能把慈悲的神明的中心刺徹,
赦免了可憐的下民的一切過失。
你們有罪過希望別人不再追究,
願你們也格外寬大,給我以自由!

 

柴可夫斯基神秘壯闊的大海場景管弦語法欣賞

 

音樂欣賞

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 Live'

https://youtu.be/6PYLXuBxzSE

 

閱讀總譜版本

https://youtu.be/2jh7iUHDwyQ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 全新節慶長笛樂團 初學體驗專案課程接受報名中❤️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 全新節慶長笛樂團 初學體驗專案課程接受報名中❤️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Special Beginner Course


節慶長笛樂團 2020年長笛初學體驗專案課程,即日起接受報名開課中~

優良安全的團練環境與教學品質,是節慶長笛樂團最重視的,我們貼心準備了:

❤️專業用心的教學師資
❤️舒適通風的團練環境
❤️充足定期的酒精消毒
❤️Hepa等級空氣清淨機
❤️給團員的專屬改編樂曲

※每週五六日均有團練之外,最新初學專案也歡迎喜愛長笛的朋友們報名,加入我們👍🏻

節慶長笛樂團 每週的固定團練課程

 

 

曾嚮往拿著美麗的長笛,演奏心裡最愛的旋律,甚至跟著樂團練習,一起參加各式音樂會活動嗎?

2019_節慶長笛樂團大合奏 團體照

 

節慶長笛 初學長笛最專業

喜愛長笛音樂的朋友們有福了~現在除了聆聽音樂、參加音樂講座或音樂會外,節慶長笛樂團更為您提供了多一種學習樂器的新選擇喔❤️

 

專案團體課程優惠多

現在報名參加長笛初學體驗課程,不但只需要負擔少少費用,未來只要每天花一點點時間練習,一段時間過後,就能演奏自己喜歡的旋律🌟

 

免費使用知名品牌長笛

是否猶豫初學時就要購買樂器呢?節慶長笛樂團的體驗方案幫您解決這個尷尬的問題:凡報名初學體驗方案課程,即可免費於課程中使用台灣山葉 Yamaha長笛(單次僅需負擔樂器深度清潔費100元)

 

進步與樂趣 就在不言中

而且學習樂器演奏,不僅對於音樂的感受更加深刻,更能增進肢體與感官的協調能力,這些好處,您一定要親自體驗,學習過樂器,更能體會😊


節慶長笛樂團 初學入門專案體驗班

開課標準
兩人同行即可開課。
每時段四人即滿班。   
費用說明
本專案由台灣山葉 Yamaha專案贊助,每位學員分攤費用僅 300元(小時)👍🏻

註1:小班制教學品質更優良,除了能關注每位團員的學習品質,也更能體會一起進步的樂趣。
註2:課程為台灣Yamaha特別贊助專案,備有日本Yamaha原裝進口長笛供學員使用,單堂名額僅限四把。

 

這次專案團體課程實在太划算了💕
還不趕緊約個三五好友們,揪起來報名參加?😘


四大特色

現在報名加入節慶長笛樂團「初學入門體驗課程」,除了課程可以免費使用最新長笛好貼心之外,還有四大特點:

    • 👍🏻課程免費長笛樂器使用
    • 👍🏻名師指導入門觀念正確
    • 👍🏻課程進度訂製規劃彈性
    • 👍🏻四堂加碼贈送呼吸課程 

 

🌟長笛是管弦樂團裡最容易輕鬆上手的樂器,而透過學習管樂器的過程,更有機會學習到正確的呼吸方法,呼吸越好,身體越健康。

註:未來具備演奏程度通過甄選後,可加入節慶長笛樂團儲備子團,視程度安排與樂團一同演出,並參與樂團各項國內外音樂活動喔~


報名與課程諮詢

歡迎洽詢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茱麗葉老師,主動傳送訊息與我們互動聯絡,提出您的問題:

 


師資介紹

音樂總監  - 周欣穎老師

 

樂團團長 - 林仁斌老師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二~六團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分享Yamaha長笛團一年前的演奏~

那時候大家才剛學沒多久,無比的熱忱看起來都好可愛啊~

https://www.facebook.com/festivalflute/videos/657209195114726/?notif_id=1584802501500640&notif_t=page_post_reaction

 

節慶長笛樂團_日本福岡長笛年會Live'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G.Rossini:《William Tell Over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dIhTt1JNc

 

2019年8月 節慶長笛樂團於日本福岡長笛年會全團大合照

 

2019年8月 節慶長笛樂團於日本福岡長笛年會全團大合照

 

更精彩的2020年暑期音樂活動規劃,歡迎音樂愛好者報名參加: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二~六團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7/08-7/20 奧地利 維也納音樂之旅⟫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 "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2020 Korean drama "The King" OST Part.4 <Maz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蹦藝術要與大家分享近期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中的超好聽歌曲:《MAZE》,文章最後還為大家附上精心製作的樂譜電子檔喔~

 

 

劇集簡介

 

The King:永遠的君主

(劇集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The King:永遠的君主》(韓語:더 킹:영원의 군주더 킹:永遠의 君主 Deo King: Yeongwonui gunju),為韓國SBS於2020年4月17日起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雲畫的月光》的白尚勳、《請輸入檢索詞WWW》的鄭志賢導演與曾編寫《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等多部人氣劇集的劇作家金銀淑合作製作。

The King:永遠的君主》以現實的大韓民國平行世界君主制國家—「大韓帝國」為背景,講述試圖關閉連接現實世界的次元之門的大韓帝國皇帝李袞,與大韓民國刑警鄭太乙跨越空間的愛情故事。

 

角色關係圖

 

網友@AngelaZmino整理 中文版

 

原聲帶資料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Part.1(發行日期:2020年4月1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 Zion.T 03:27
2.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Inst.) 03:27
  • Part.2(發行日期:2020年4月1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Orbit 華莎MAMAMOO 03:06
2. Orbit(Inst.) 03:06
  • Part.3(發行日期:2020年4月2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緣(연) 金鐘萬Nell 03:13
2. 緣(Inst.) 03:13
  • Part.4(發行日期:2020年4月2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aze 朴容主 03:43
2. Maze(Inst.) 03:43
  • Part.5(發行日期:2020年5月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Fall In Love 河成雲 03:55
2. I Fall In Love(Inst.) 03:55
  • Part.6(發行日期:2020年5月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Please Don't Cry Davichi 03:55
2. Please Don't Cry(Inst.) 03:55
  • Part.7(發行日期:2020年5月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無法阻止花開(꽃이 피는 걸 막을 순 없어요) 鮮于貞娥 03:35
2. 無法阻止花開(Inst.) 03:35
  • Part.8(發行日期:2020年5月10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Dream Paul Kim 04:03
2. Dream(Inst.) 04:03
  • Part.9(發行日期:2020年5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Heart Break Gaeko金娜英 03:10
2. Heart Break(Inst.) 03:10
  • Part.10(發行日期:2020年5月1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나의 하루는 다 너로 가득해) ZicoBlock B)、WendyRed Velvet 03:42
2.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Inst.) 03:42
  • Part.11(發行日期:2020年5月2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y Love Gummy 04:21
2. My Love(Inst.) 04:21
  • Part.12(發行日期:2020年5月2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全部入睡的夜晚(모두 잠든 밤) 黃致列 03:41
2. 全部入睡的夜晚(Inst.) 03:41
  • Part.13(發行日期:2020年6月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너는 나의 시작이자 마지막이다) 林韓星金在奐 04:11
2.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Inst.) 04:11

 


 

之前蹦藝術針對韓劇之音樂原聲帶,以《梨泰院Class》為例寫過專文,有興趣的蹦友們可以按下↓延伸閱讀文章,進一步深入了解韓劇配樂與歌曲成功的幾的重要原因~

延伸閱讀: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MAZE》 歌曲簡介

《MAZE》 這首歌曲排序在 OST. Part.4 第四首,出版時間在播出後第二週2020年4月25日(劇集於4月17日首播),因此幾乎是播出就定調了「時空旅人的悲傷」,飾演大韓帝國君主李袞的演員李敏鎬,更是眾口一致認同的貴族氣息高顏值大帥哥:

 

專輯封面

 

「Maze」常見的翻譯是「迷宮」,也有迷津、迷魂陣、困惑,為難之意,非常符合《The King:永遠的君主》一劇複雜的設定。

為了了解劇中平行世界與時間流的邏輯與劇情含義,筆者自己也常常二刷三刷每一集,然後觀看網路上厲害的劇情解說 Youtuber 影片,連原本不熟悉的「平行世界理論」、「時間支流」、「祖父悖論」、「莫比烏斯環」等等,現在都能朗朗上口呢~(我不是理科生,只是典型學音樂的文科生 XD)

 

《The King:永遠的君主》海報

 

 

<Maze> 中英文歌詞欣賞:

Lonely wind, blue rain falls, standing alone
孤獨的風和湛藍的瀑布獨自佇立Light that I chased is you
我曾追尋的光就是你Faraway blurring, longing to belong
遙遠的模糊 渴望能屬於你Sailing through surging billows
航行穿越匈淘的巨浪Wondering how can I touch your time
我想知道我該如何才能觸及到你的時間

On my way to destiny
在我前往命運的路上

When I am facing reality
當我正面對現實

Don't to be walking alone
請不要獨自走離

I want to know how long it will takes get there
我想知道還需多久我才能到達

Anyone can't make me fall
沒有人能讓我倒下

Though I am go astray in deepest maze
雖然我正在迷宮最深處裡迷失方向

I'm the one who make it real
但我是那唯一能將一切化為真實的人

Ah, how can I touch your time
啊,我該如何才能觸及到你的時間

On my way to destiny
在我前往命運的路上

Ah, where are you in the end?
啊,在盡頭的你在哪裡呢?

Will this maze guide me to you?
這迷宮將我帶領我走向你嗎?

Though I am go astray in deepest maze
雖然我正在迷宮最深處裡迷失方向

I'm the one who make it real
但我是那唯一能將一切化為真實的人

Lonely wind, blue rain falls, waiting someone
孤獨的風和湛藍的瀑布正等待著某人

Light that I chased is you
我曾追尋的光就是你

 

《MAZE》 中/英 字幕版本

https://youtu.be/JSv_Mc92jOY

 

<Maze> 原始 MV 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E9TObi4rk

 

讀過《MAZE》歌詞後,會意外地發現與劇情相關契合度之高,完全就是量身定做的歌曲:

歌詞主角是一位不斷地在時空穿梭中追尋那道光芒(愛人)的「時空旅行者」,他明顯地受困在時間支流的迷宮中。

雖然我正在迷宮最深處裡迷失方向」,旅行者困惑地詢問:「我想知道我該如何才能觸及到你的時間

但這份堅定也反映在「但我是那唯一能將一切化為真實的人」這句話,因此歌曲雖柔美,但充滿了追尋未來的無奈、不安,以及心中堅定無比的信念,是一首非常讓人感動的好歌。

 

民謠風的調式音樂歌曲

許多人聽到這首歌曲之後,常常說出:「這音樂好美」「有淡淡的憂傷」「很空靈」等等形容

但,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這首歌曲如此優美呢?答案就是「調式音樂」。以純粹的調式音階為基礎,主屬和弦等主要而乾淨純粹的和弦為基底,旋律自然會散發出純淨空靈的美感。

接下來,讓我們請出超厲害的「NiceChord (好和弦)」官大為老師,為大家親切地說明什麼是「調式音階」:

然後我也好想傳授『我的霹靂貓阿洛』口訣給大家~XD(不懂請看↓影片 3'23"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DpSGEdIbo

接著讓我們來見證,有沒有與《MAZE》類似的「民謠風的調式音樂」歌曲?答案是~「當然有!」

以下讓我們延伸欣賞16世紀流傳至今的英格蘭民謠《綠袖子》(Greensleeves),相信聽過的朋友們,便會對於這些民謠風格歌曲的高度相似之處:

 

英格蘭民謠《綠袖子》樂譜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i432yXj_Q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綠袖子》Greensleeves)為一首傳統的英格蘭民謠,在16世紀期間開始流行於英格蘭民間,屬於羅曼尼斯卡Romanesca)系歌曲。

這首曲子的作曲家至今仍然無人知曉。其中一個廣為流傳,但未被證實的說法是:這首曲子是由英王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作給其愛人安妮·博林王后。(筆者註:即歷史上著名的《都鐸王朝》The Tudors)

安妮曾經拒絕了亨利八世的愛意,而令亨利八世對她有著更痴痴的苦戀。而這首歌曲的內容,敍述了一個君王愛上平民女孩的故事,兩者令人不禁聯想到妻子眾多的國王亨利,以及其第二任妻子安妮皇后。

而在一些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文獻也隱約有提及此曲的流傳。而這首曲子,曾被改編為不同的版本,或填入其他歌詞。當中較著名的有佛漢·威廉斯的「綠袖子幻想曲」(Fantasia On Greensleeves)及19世紀英國聖詩創作家威廉·查特頓·狄克斯William Chatterton Dix)的《是何嬰孩(奇妙聖嬰)》(What Child Is This?),後者更被重新填詞。

《綠袖子》一曲現今仍然廣泛繼續流傳,更成為很多媒體的配樂,或是改編成為各種演唱演奏版本。

 

再聽一下人聲版《綠袖子》,更有 fu~~

https://youtu.be/-3iE4IStfRs

 

《MAZE》鋼琴演奏版

一起欣賞《MAZE》附樂譜之鋼琴演奏版,大家留意到了嗎?《MAZE》剛好也與《綠袖子》調性相同,其實理由很簡單:這兩首歌曲都採用bB大調,這樣調性音域會比C大調低一個全音,人聲更容易歌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2jYHdNwEbs

《MAZE》各種網路教學

 

蹦藝術 - 樂譜

最後,是本篇文章的重頭戲:「蹦藝術版本長笛樂譜」終於來啦❤❤❤

仁斌老師花了些時間,將原唱 YONGZOO/朴容主的呼吸與語法,仔細記錄成C調長笛樂譜 -《MAZE》,與愛樂朋友們一起分享,也期待越來越多人喜歡欣賞這些精緻音樂,甚至起心動念演奏這些歌曲:

 

蹦藝術 | BONART [長笛獨奏] Maze-永遠的君主-Flute Part

 

未來會不斷推出附有樂譜的文章,請各位蹦友們繼續支持啦~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幻想序曲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 幻想序曲 介紹
Tchaikovsky: “Romeo and Juliet” Overture-Fantas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之生平介紹,請點閱以下這篇文章,有詳細之介紹:

相關文章:

 

今天蹦藝術要介紹的樂曲是:柴可夫斯基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是 柴可夫斯基最初寫作於 1869年(29歲),後於 1880年(40歲)最終修訂完成之管弦樂作品,樂曲長度大約 20分鐘。柴可夫斯基以英國文豪 莎士比亞同名戲劇為題材寫作出架構完整之標題音樂歌劇風格幻想序曲,也是他流傳最廣泛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羅密歐與茱麗葉》第三幕陽台場景。畫家 福特·布朗(Ford Madox Brown, 1821- 1893 )繪於 1870年之油畫作品。

Ford Madox Brown - "Romeo and Juliet" parting on the balcony in Act III. Delaware Art Museum, 1870

 

好康補給站:

→ 1880年 柴可夫斯基重校版 管弦樂總譜下載連結。

 

《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更詳細資料→維基百科
羅密歐與茱麗葉》原著作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於 1594年創作的悲劇代表作之一。

蒙特鳩家族(House of Montague)和卡帕萊特家族(House of Capulet)是 維洛那城的兩大家族,但兩個家族是世仇。戲劇的一開始,兩家僕眾就當街鬧事。埃斯卡勒斯親王(Prince Escalus)出面制止,並稱混亂製造者罪該當死。之後,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向卡帕萊特家提親,卡帕萊特同意了,但要求帕里斯伯爵再等兩年,之後再將茱麗葉許配給伯爵,並邀請他參加舞會。羅密歐喬裝進入這場舞會,就在舞會上與茱麗葉一見鍾情,兩人當晚在陽台私會互許終身。

因為答應了帕里斯伯爵的求婚要求,卡帕萊特夫人和奶媽試圖說服茱麗葉接受伯爵的求愛。羅密歐因爲意外殺了茱麗葉的表哥鐵豹(Tybalt)而將遭到流放。茱麗葉也為了抗拒嫁給帕里斯伯爵,並希望能與羅密歐長相廝守,便在婚禮前夕服下勞倫斯神父(Friar Laurence)所給的假死藥,準備等假死藥性退去後便與羅密歐私奔。事出緊急,因負責傳信告知羅密歐這假死消息的人未能及時傳信,恰巧羅密歐在得知此假死計畫之前便已耳聞茱麗葉過世,慌忙趕赴面對愛人驟逝而心神混亂的羅密歐因爲不願獨生而自殺。茱麗葉在醒來後發現羅密歐自盡已死於身旁,也跟著自盡~本故事以兩個家族的和好結束,但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 

 

忍不住分享: 法國作曲家古諾版本《羅密歐與茱麗葉》<我要活在美夢裡> 

https://youtu.be/dIBFtNKCceU


中文版劇情介紹:

https://youtu.be/xTH2-AZ3p3g

 

英文卡通版劇情介紹:

https://youtu.be/dRrvQ1vZxcg

 

劇本有聲朗讀版(五幕戲劇)
可直接點按時間軸聽取劇本朗讀錄音
Romeo and Juliet Audiobook Times:  

Prologue - 0:02:34  
Act 1: Scene 1 - 0:03:36  
Scene 2 - 0:16:57  
Scene 3 - 0:22:38  
Scene 4 - 0:28:32  
Scene 5 - 0:35:24 

Act 2:  
Scene 1 - 0:45:36  
Scene 2 - 0:48:13  
Scene 3 - 0:58:48  
Scene 4 - 1:04:57  
Scene 5 - 1:16:00  
Scene 6 - 1:20:34  

Act 3:  
Scene 1 - 1:23:19 
Scene 2 - 1:35:48  
Scene 3 - 1:44:11  
Scene 4 - 1:55:18  
Scene 5 - 1:57:24  

Act 4:  
Scene 1 - 2:11:04  
Scene 2 - 2:18:39  
Scene 3 - 2:21:12  
Scene 4 - 2:24:25  
Scene 5 - 2:26:12  

Act 5:  
Scene 1 - 2:36:00  
Scene 2 - 2:40:56  
Scene 3 - 2:42:45  
End - 3:03: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tSfkGyC74


樂曲創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69年5月,「俄羅斯五人組」之 巴拉基列夫(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 1837-1910建議 柴可夫斯基不妨根據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進行創作,當時在樂壇名氣優於柴氏之巴拉基雷夫甚至連創作大綱都告訴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欣然答應,期間並與巴拉基列夫密切討論。在 1869年10月6日的一封信裡面,巴拉基列夫說到了自己的意見並提出對該主題開頭處理方案。在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過程中,巴拉基列夫對其音樂主題不斷進行篩選,並推薦其開篇使用 李斯特式歌唱性風格,又對調性提出改進意見。

樂曲的第一稿在六周內完成,並於 1870年三月首演,由尼古拉·魯賓斯坦指揮。到了該年夏季, 柴可夫斯基又拿出新的一稿,採用了巴拉基列夫的建議,使用了一個緩慢的合唱式的開頭。該版在 1872年聖彼得堡首演。

這部作品從 9月25日開始創作,10月7日完成初稿、11月15日完成配器,但初稿卻遭到巴拉基列夫的嚴辭批評 - 說它的序奏令人感到「像是海頓, 卻又帶點庸俗成份的音樂」。雖然最終 柴可夫斯基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創作,但為了感謝 巴拉基列夫,柴可夫斯基仍把此曲獻給巴拉基列夫。

根據 柴可夫斯基與巴拉基列夫之共同好友卡希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9-1920)曾寫下之記載:

這首音樂(羅密歐與茱麗葉)常令我心裡憶起那美麗的五月天,我們三人散步在山丘上,濃綠的森林、高聳的棕木......。巴拉基列夫非常清楚柴可夫斯基的作曲才能,確信他是一位能將別人給與的暗示題材充分理解,進而使它栩栩如生的傑出作曲家。而 巴拉基列夫本身對這主題有相當的見解,好像音樂己完成似地詳細說明,引起了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共鳴,遂開始著手作曲。」(李哲洋主編,《名曲解說全集 5-管弦樂曲 2》)

 

下段文字引用自林詠珍撰寫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之指揮詮釋⟫ :

在一封1869年12月,巴拉基列夫寫給柴可夫 斯基的信件中清楚表明了他的看法:

「第一主題完全不讓我滿意,看不到力量及美感,也沒有充份表明勞倫斯神父的角色......開頭如果像李斯特的讚美詩,像是舊天主教堂的風格,會是非常適合的......你的動機像海頓四重奏,引誘著我們對啤酒強烈地渴求,完全沒有舊世界的風格......。」

柴可夫斯基只得隨即重新改寫,改變了一些主題動機與發展、取消了原來葬禮進行曲的佈局,並重新調整配器等。1870年3月由 尼可拉.魯賓斯坦(即莫斯科音樂院院長)指揮作品首演,卡希金出席了那場首演音樂會,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提及:「由於尼可拉.魯賓斯坦身陷與女學生間的官司,導致作品的發表完全被這個事件奪去光彩,我感到非常生氣。」作品準備在隔年於柏林出版, 以「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為名並將之題獻給巴拉基列夫。

不過,巴拉基列夫並不領情,他在1871年1月先寫了一封信給柴可夫斯基,信中寫道:「我對導奏的處理很滿意,但終究不合我的口味......中間部份你已經做了一些新的改善,在持續音上交替出現的和弦處理,非常具有俄羅斯風格,但是結尾變得非常普通 - 為什麼那些重音要放在最後幾個小節呢?這似乎違背了劇中的意思,也缺乏藝術性,娜婕斯達(Nadezhda Purgol, 1848-1919)(編按:娜婕斯達為作曲家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之妻子)已經用她那美麗的雙手把這幾個和弦刮除了......我希望改以弱音結束,你能同意改變嗎?」。不久後,五月又再次寫一封信給柴可夫斯基說道:「可惜魯賓斯坦匆匆忙忙的想要出版,雖然這首作品己經改善,但我還是想看到一些其他的修改,希望它能留在我們手裡再久一點,但願出版社別拒絕我們發行較完善的版本。」

最後柴可夫斯基也只能同意這些修改,而從巴拉基列夫一月所寫的這封信中也讓我們理解到,柴可夫斯基在分散的持續音「疊加和聲」的創作手法,正是源自於俄羅斯的風格。我們可以想見:柴可夫斯基在結識巴拉基列夫與俄國五人組時,在俄國樂壇尚且立足未穩,與巴拉基列夫比較接近於師生之間的關係,巴列基列夫也提供柴可夫斯基在創作初期有作品發表的舞台,所以巴拉基列夫在這個作品上佔了很大程度的主導地位,甚至在首演後、出版前,仍執意修改作品結尾,如此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上所述,本曲共有三種版本,一般來說正式演出皆以 1880年之三版為主。如有特殊場合或是歷史紀念意義演出,才會有機會演出前兩版:

  • 1869-70年首版
  • 1872年二版
  • 1880年三版(最終版,音樂會版本)    

創作背景

下為BBC所製作的影片:介紹柴可夫斯基的工作與生活狀態。

當時他愛上了自己的學生 Eduard Zak,這段戀情更加速了他對於⟪羅密歐與茱麗葉⟫感情的投入(3'20")。(編按:後來 Eduard Zak 於 1873年11月自殺,當年他才19歲。)

https://youtu.be/j_mAqZtseEQ?list=PL65EECBB93A8B76EA&t=210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樂曲編制

器樂分類 樂器名稱 與 分部數量
木管樂器 長笛(2)、雙簧管(2)、英國管(1)、單簧管(2)、低音管(2)
銅管樂器 法國號(4)、小號(2)、長號(2)、低音長號(1)、低音號(1)
節奏樂器 定音鼓、鐃鈸、大鼓
撥弦樂器 豎琴
弓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是典型的標題音樂,採用奏鳴曲式寫成。以「勞倫斯神父」、「宿仇」、「愛情」這三個象徵式的主題為骨幹。

莊嚴的序奏代表「勞倫斯神父」,第一主題逼真地描繪「蒙泰鳩與卡普萊特家族在街頭爭鬥的情景」,第二主題描寫美到令人難忘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愛的主題」:

序奏主題:代表勞倫斯神父的宗教性而莊嚴之 序奏主題。
第一主題:描述蒙特鳩家族與卡帕萊特家族互相仇恨的 第1主題。
第二主題:代表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情的 第2主題。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曲式結構表:
點按 ↓藍色之段落文字,可進入直接欣賞音樂:

段落區分 小節起迄 小節數 調性 速度標示
序奏 樂段一 mm. 1-20 20 升 F 小調 Andante non tanto quasi Moderato
樂段二 mm. 21-77 57 F 小調轉 E 小調
樂段三 mm. 78-111 34 A 小調轉B 小調 Poco a poco string accel. - Allegro - Molto meno mosso
呈示部 樂段一 第一主題 mm. 112-163 52 B 小調 Allegro giusto
樂段二 連接段 mm. 164-183 20 轉 C 小調
樂段三 第二主題 mm. 184-243(1) 59 降 D 大調
樂段四 結束段 mm. 243(2)-272 30 降 D 大調
發展部 樂段一 mm. 273-319  

47

升F轉降 G 小調 無標示
樂段二 mm. 320-352 33 升C轉B 小調
再現部 樂段一 第一主題 mm. 353-388  

36

B 小調轉D 大調 無標示
樂段二 第二主題 mm. 389-445  

57

D 大調
樂段三 結束段 mm. 446-484 39 D 大調
尾奏 mm. 485-522 38 B 大調 Moderato assai

引用自 林詠珍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之指揮詮釋⟫

 

參考影片

李斯特:教皇讚美詩 S.530

寫於1864年,是為紀念教皇庇護九世(Pius IX )而寫。

https://youtu.be/R2vevqVlDyM

 


影音欣賞:

葛濟耶夫指揮之版本,搭配總譜欣賞:
Tchaikovsky: Fantasy-Overture 'Romeo and Juli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3U8AVoWdY

 

 

2007年 葛濟耶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於英國逍遙音樂節 PROM之現場演出:
Tchaikovsky: Fantasy-Overture 'Romeo and Juli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j8vSS2ELU

 

鹿特丹愛樂 2013年於英國逍遙音樂節 Live'
Yannick Nézet-Séguin 指揮

https://youtu.be/U5KGf4ilHks

 

深度比較與探索
1869-70年 首版

https://youtu.be/ybgV6kcWWjE

 

杜達美與洛杉磯愛樂的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eLl9-l63w

 

杜達美與百位年輕學子於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
短短6分鐘的影片,精要地欣賞青年指揮大師杜達美,如何以肢體語言,幽默地影響年輕學子對於音樂的詮釋

https://youtu.be/iGh6u4pTNu0

 

杜達美與柏林愛樂 森林音樂會Live' - 愛情主題

https://youtu.be/2l8llogGKto

 


筆者心中最雋永的電影《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1968)

 

殉情記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殉情記》(英語:Romeo and Juliet)是 1968年首映的合製電影,為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眾多電影版之一。

電影由 義大利大導演 柴佛列利(Franco Zeffirelli)執導及改編,李奧納懷丁(Leonard Whiting, b.1949 - )、奧莉薇亞·荷西(Olivia Hussey, b.1951)主演。在不同改編自莎劇的電影當中,此片是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而當中的主題曲〈What is A Youth〉(A Time for us)相當膾炙人口。

 

《Romeo and Juliet》(1968) -〈What Is A Youth〉音樂MV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FHpmn-KYec&amp;feature=youtu.be

 

電影劇照

 

 

 

 

 

 

 

 

 

電影製作特輯短片

https://youtu.be/vt0jW_1yayo


後現代激情篇電影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1996年版本

1996年,已經小有名氣的李奧納多主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特殊的現代感與古典文學衝擊,讓這部電影成為眾多改編自莎士比亞劇作中「最經典的現代版本」;而隔年的與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鐵達尼號》更是紅片全球,讓他一舉成為全球女孩的夢中情人:他的深情,他的眼淚,都能讓全世界的女孩們激動呼喊...

https://youtu.be/8JoOpx6VwHk

 

https://youtu.be/yClVlc_niac

 

https://youtu.be/Oic7kJRg_F0

 

https://youtu.be/xcSwBHs1uD4

 

https://youtu.be/KJZLcsAmLbM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哈姆雷特» 幻想序曲 op.67 背景欣賞與解說 Hamlet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哈姆雷特» 幻想序曲 op.67 背景欣賞與解說
Tchaikovsky Hamlet overture-fantasia op.6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蹦藝術要介紹的樂曲是:柴可夫斯基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文學影響音樂

如果讓我們以文學為例,自古至今有眾多的文學家在詩集或創作中反映出了真實的當代社會狀態:特別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期間,寫實主義成了文壇的主流。

除了法國雨果的《悲慘世界》以寫實題材,刻畫出當時生活的困苦與社會各種不公不義現象之外,俄國當時的大文豪們也紛紛以現實題材刻畫出社會困苦與各種現象,例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就以歷史小說的方式,刻畫出了1812 年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歷史事件,透過小說中敘述三個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中的酸甜苦辣,藉由人物角色的遭遇,傳達出道德的訴求。

珂賽特畫像

出自雨果1862年的原著中,由艾密爾·貝亞德(1837年-1891年)所繪製的插圖:

 

 

伏案寫作的托爾斯泰

 

而文學影響音樂創作的例子更是不少:例如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以詩人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的《快樂頌》譜出了空前絕後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的第四樂章:

 

柴可夫斯基也曾經用了俄羅斯文豪普希金的《尤金‧奧涅金》譜寫出了三幕歌劇,至今仍是重要的歌劇作品。

 

而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Fantasy overture after Shakespeare)與今天要介紹之«哈姆雷特» 幻想序曲 op.67,靈感皆源自於古典文學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亞的原著劇本。

 

 

莎翁原著«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英國戲劇之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一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大悲劇」:《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哈姆雷特》與四大喜劇」《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等。

他的詩作,特別是十四行詩也以富於情感、詩句精美而著稱。

如果莎士比亞知道他的文學作品在後世啟發如此多作曲家創作音樂,應該也會笑得如此可愛吧~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網路KUSO圖

 

《哈姆雷特》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哈姆雷特》(英語: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習慣上將本劇與《馬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註:筆者戲稱:「李奧哈馬」XD)

 

歷史

哈姆雷特》寫於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間。這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戲劇傑作《哈姆雷特》的第一個印刷本卻是所謂「壞四開本」,是個沒有作者授權的盜版。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共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長劇本

劇本主人翁哈姆雷特是位丹麥王子。他在劇中第三幕第一場的經典獨白「生存或是死亡,這是個問題」(英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是戲劇史上流傳最廣的台詞之一,也是許多現代演員惡夢般的表演難點。

 

 

搞笑一下:

 

劇場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國扮演最多的角色之一,也對成熟的男演員提出了巨大挑戰,因為哈姆雷特在劇中是一個尚在就學、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主要角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麥王子。在城外透過遇見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親乃遭到叔父克勞迪毒害,經過一次舞台劇的演出證明叔父克勞迪為殺父兇手...為了報復,經歷痛苦掙扎後他達成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

克勞迪斯 (Claudius)——丹麥現任國王。哈姆雷特的叔父,毒殺哈姆雷特的父王後繼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為殺父兇手後,他百般阻撓,最後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

鬼魂 /丹麥前任國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時,哈姆雷特正在國外。

葛簇特 (Gertrude)——丹麥王后,王子的親生母親。先王死後改嫁克勞迪,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係被視為亂倫,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誤喝下克勞迪預藏的毒酒,當場身亡。

波洛涅斯 (Polonius)——克勞迪的御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頑固,阻撓哈姆雷特與自己女兒歐菲莉亞之間的愛情。哈姆雷特總是假裝呆頭呆腦來戲弄他。為了監視哈姆雷特,他躲在一塊掛毯後,偷聽哈姆雷特與王后的談話時,被王子一劍刺死。

雷爾提 (Laertes)——波洛涅斯的兒子。為了父親和妹妹的死用劍殺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劍下,儘管當時哈姆雷特沒有意識到劍是帶毒的。

奧菲利亞 (Ophelia)——波洛涅斯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學的好友。他沒有直接捲入王室之間的陰謀,成為哈姆雷特的傳聲筒,莎士比亞用他來烘托劇情。雖然他曾揚言要自殺,但卻是唯一活到劇終的主要角色。

羅生克蘭(Rosencrantz)和 蓋登思鄧(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大學中的老同學。他們被克勞迪招來照看哈姆雷特。雖然兩人在劇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兩人是間諜。當國王下密令要處死遠在英國的哈姆雷特時,他將名字偷換了。於是兩人在幕後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的過場戲。但他的重要性在於全劇的最後一句台詞由他說出,似乎象徵著故事結束後更光明的未來,並闡述了劇作主題。


故事概說(解說整理自"3分鐘讀懂《哈姆雷特》"網頁)

原著講述了丹麥老王神秘地死去,他的弟弟克勞迪斯直接登上王位,並娶了原來的王后,即他的嫂子。

鄰國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乘機發兵,想報殺父之仇,並奪回割讓的土地。

年輕英俊、正直善良的王子哈姆雷特當時正在德國威登堡深造留學,聞訊回國奔喪,父親的死使他痛不欲生,而母親的孝鞋還沒有穿舊,就匆匆改嫁,他感到屈辱,責怪他母親為何如此匆忙改嫁叔叔克勞迪斯,氣憤地喊道:「啊,但願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會有這種事情!剛死了兩個月!不,兩個月還不滿!這樣好的一個國王,比起當前這個來,簡直是天神和醜怪;… 可是,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威登堡深造時,父親突然猝死,當他趕回國奔喪時卻發現叔叔克勞狄斯已繼任王位並即將娶他的母親。

哈姆雷特心神落魄,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哈姆雷特從好友赫瑞修那聽說城堡露台上連續幾天都出現鬼魂,好奇心促使他們在一個陰森可怖的夜晚登上了露台。沒想到大家口中那鬼魂就是哈姆雷特的父親。鬼魂把他引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向他訴說自己被害的經過:

原來,他在午睡時,被自己的弟弟用毒藥毒死而亡...

他要哈姆雷特替他報仇。

怒火中燒的哈姆雷特從此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他失了一切舊的記憶,只讓復仇大事留在腦海中。


哈姆雷特的戀人是首相的女兒奧菲利亞,但現在世故的波洛涅斯阻止女兒和他來往。一天,哈姆雷特突然找到奧菲利亞,在她面前做出了許多癲狂的舉動。從此,宮中誰都知道王子為愛情而發瘋了。

其實,哈姆雷特並沒有瘋,只是性格憂鬱、優柔寡斷的他看透了人世間的醜惡,不肯輕易的相信別人。他便開始對一切都產生懷疑,甚至對鬼魂的話也產生懷疑,是真?是假?對母親又恨又愛,對鬼魂將信將疑,對生活是生存,還是毀滅?是忍受命運的折磨,還是反抗人世的苦難?

仇恨一直吞齧著他的心,復仇的信念始終一忘,可他總感到敵人是那麼的強大,而自己又是那麼的弱小,他為不能替父報仇而感到痛心疾首。

矛盾重重的哈姆雷特在焦灼的內心和冷酷的現實之間不得安寧,瀕於瘋狂,他索性半真半假地裝起瘋來。他終於明白了:世界是污濁的瘴氣的集合,是長滿惡毒莠草的荒園,世界就是一座大監獄,而丹麥就是其中最壞的一間。

一個戲班到宮中獻藝。哈姆雷特趁機安排他們上演自己編寫的《貢扎古之死》戲劇,故事中談到,貢扎古君王的侄兒把藥物灌入國王的耳朵,謀殺並奪走了王位和王后。

當台上演到國王的侄子把毒藥灌入國王的耳朵謀害了他,並奪走了王后。台下,做賊心虛的克勞迪斯大驚失色,起身就走。

鬼魂的話已被證實:奸王克勞迪斯確是殺君篡位的惡棍。

當天晚上,哈姆雷特在去見母親的途中,窺見了克勞迪斯正在祈祝壽。他想趁機殺了他,但因為他怕在他祈禱時殺了他,會使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而沒有下手。

詭計多端的克勞迪斯為摸清哈姆雷特「演戲」的意圖,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談話。

可是他又怕王后與王子有母子之情,對自己隱瞞真實情況,便派波洛涅斯躲在內宮帷幕後面偷聽。

哈姆雷特來到母親的臥室,母親勸他不要再瘋狂下去了。哈姆雷特怒火中燒,他猛地拿起鏡子,要母親照照自己的靈魂。

王子要母親用鏡子照一照自己的靈魂,帷幕後面的波隆尼爾內心恐慌,大喊救命。哈姆雷特以為這是奸王,一劍刺去,波隆尼爾隨即喪命。

他痛訴母親失去了理智,當了情慾的奴隸,違背了同父親的誓言,玷污了貞節,褻瀆了愛情。

此時鬼魂又出現了,他一面鼓勵王子堅定復仇的決心,一面讓王子安慰他正在內心衝突中驚惶失措的母后。

克勞迪斯以波洛涅斯的死為藉口,將王子送往英國。秘密地囑咐英王將王子處決。

王子在途中偷拆開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而換上另外兩個大臣的名字。

不久,座船受到海盜的襲擊,哈姆雷特勇敢地拿著劍殺上了敵人的船,不料他自己的座船卻怯懦地溜之大吉了。那兩個大臣把他丟下,帶著改過的信件急急忙忙跑到英國了。(最後應該也是拆開信件之後被處死)

海盜俘虜了王子以後,倒對這個高貴的敵人十分客氣,不久就把他放了。

可憐的老父親居然慘死在所愛戀的王子手裡,使善良的奧菲利亞精神失常。她終日遊蕩,採花、唱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樹枝斷了,便帶著她編的花圈掉進了水裡。

開始她還靠柔軟的衣衫托著在水裡浮了一陣,還斷斷續續地哼唱著,還沒來得及唱完那支婉轉的歌兒,就沉入水裡而死去。

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從國外回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

老奸巨滑的克勞迪斯把一切都推到哈姆雷特身上。

哈姆雷特讓赫瑞修陪他去王宮,途經墓地時,就趕上奧菲利亞的葬禮。

雷歐提斯因失去妹妹兒悲慟不已,驕傲的王子覺得他自己對奧菲利亞的愛遠遠比四萬個哥哥的愛加起來還要深,不能容忍竟然還有誰為了美麗的奧菲利亞的死而顯得比他悲傷,不顧一切地跳了出來,比雷歐提斯更為瘋狂地跳進了奧菲利亞的墳坑。二人大動干戈,被眾侍眾拉開。

歹毒的國王卻不想放過哈姆雷特,唆使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比劍。

哈姆雷特不顧好友赫瑞修的勸阻,接受挑戰。

比劍的那天,宮中所有重要人物都在場。

照規矩,這種比劍應該用圓頭不開刃的鈍劍,但毒辣的克勞迪斯國王卻操縱了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歐提斯,讓他使用塗了致命毒藥的開刃尖頭劍,並又準備了一杯毒酒在旁。

第一回合中,哈姆雷特占了上風。國王斟上一杯毒酒,以示祝賀。

王子急於進行比賽,就把酒放在一邊。

第二回合中王子又獲得了勝利,王后十分高興,無意間卻飲下了那杯毒酒。

深知毒劍的厲害雷歐提斯一直不肯輕易往王子身上刺,在暫停時卻乘其不備,用毒劍刺傷了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怒火填胸,持劍猛攻。

混亂中,雙方的劍都落在地上,然後各方把對方的劍撿起,哈姆雷特刺中了雷歐提斯。

這時王后突然倒地,不久身亡。

雷歐提斯臨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勞迪斯的陰謀。

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把毒劍插進了奸王克勞迪斯的胸膛,並將剩下的毒酒也灌入他的嘴中,當即殺死了這個謀害他全家的兇手,成功復仇。

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用最後一口氣要求親眼目睹這場悲劇的好朋友赫瑞修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重義氣輕生死的赫瑞修想跟王子一快死。

他告訴赫瑞修要把這事件全部過程公諸於眾。

當赫瑞修含著眼淚答應他一定忠實地這樣做時,高貴的王子哈姆雷特便與世長辭了。

赫瑞修和其餘人都流著淚祈禱天使保佑王子的靈魂。

眾人感嘆,要是哈姆雷特沒死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尊貴、最得人心、最仁慈、寬厚的丹麥國王。

 

哈姆雷特完成報仇大業,離開人世的一霎,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莎士比亞透過《哈姆雷特》一劇表達和概括了人類情感的多個主題:生與死,愛與恨,善良與醜惡,以及人生方方面面的變幻無常等等。正因為如此,《哈姆雷特》成了一部曠世不衰,令人深思文學巨著。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之一,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與高度想像力。莎士比亞曾說,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而《哈姆雷特》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哈姆雷特》故事講古

https://youtu.be/dp2HmBUrj-Y

 

三分鐘《哈姆雷特》戲劇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tecbfMiSHA


《哈姆雷特》全劇語音朗讀

https://youtu.be/6_Y-tYrGBDc

五幕分段欣賞

Act 1 -- 00:49:32 

Act 2 -- 00:41:53 

Act 3 -- 00:51:38 

Act 4 -- 00:38:31 

Act 5 -- 00:40:06


樂曲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寫作«哈姆雷特» 幻想序曲的時間點是1888年 6月- 10月,從時間點看來,與第五號交響曲屬於同時期作品。(第五號交響曲大約於1888年6月開始寫作,於1888年7月初完成草稿,於8月26日完成全曲管弦樂配器,9月底交予出版商尤根森(Pyotr I. Jürgenson)進行發行。 1888年11月17日於聖彼德堡首演,由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

柴可夫斯基的«哈姆雷特»手稿(簽名1891年2月8日):(根據柴可夫斯基研究網站解釋,此手稿雖題有«哈姆雷特»,但裡面素材並未使用於«哈姆雷特»幻想序曲中)

 

樂曲構思

從柴可夫斯基與弟弟莫德斯特(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6)通信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作曲家最初將序曲的架構,依據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之原著劇情設計為三段體,以下為這三個部分:

1. 哈姆雷特 於 Elsinore城堡,直到他父親的鬼魂出現 | 哈姆雷特的驚愕與復仇的決心
2. 波洛涅斯 (Polonius)(Scherzando)和 奧菲莉亞 (Ophelia)(Andante)
3. 死後以鬼魂出現後的哈姆雷特 | 哈姆雷特之死與福丁布拉(Fortinbras)最後台詞。

 

樂曲題獻者

挪威著名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

本首幻想序曲,題獻給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

根據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的通信記錄:柴可夫斯基在1887年末至1888年4月之間在歐洲巡迴,這段時間他在柏林、萊比錫、漢堡、布拉格、巴黎、倫敦進行演出,每場演出都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在歐洲巡迴演出期間,柴可夫斯基也結識了當代許多有名望的作曲家,例如:布拉姆斯、葛利格、德弗札克…等。

 

根據記錄,柴可夫斯基與葛利格認識於1888年 1月 1日,音樂家 Adolph Brodsky 位於 萊比錫的家中。由於 Adolph Brodsky 夫妻對於來訪的俄羅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非常欽佩,便想起自己的好友葛利格與妻子妮娜(Nina),於是安排他們的會面。這次的會面讓柴可夫斯基與葛利格一見如故,不僅相互推崇彼此的作品,更將彼此引為知己。

4月24日至5月6日,柴可夫斯基寫給葛利格信件:「您是多麼的善良,友善和友好,為贏得您的友誼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將永遠不會忘記我們在萊比錫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柴可夫斯基還告訴葛利格,他正在寫一首準備獻給他的新交響曲。雖然最終,不是第五號交響曲,但仍是同時期的交響鉅作:《哈姆雷特》幻想序曲。

葛利格當時還曾經專門前往柏林參加柴可夫斯基於1888年2月8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音樂會。在此後,他們也曾於 1888年間互通了幾封信和明信片,有趣的是每封信都用德語寫成,葛利格這方的信件皆完好保存在挪威卑爾根國家圖書館。

 

柴可夫斯基寄送給 Nina Grieg 的簽名照片:

 

過了1888年暑假。柴可夫斯基於9月5日至17日從俄國克林寫信給葛利格,建議他的挪威朋友應於當年冬天來俄羅斯並在克林舉行音樂會。柴可夫斯基還告訴他,他剛剛完成了要題獻給將他的幻想序曲。

 

柴可夫斯基過世後,其克林住所轉化為博物館負責人尼可萊:

 

1888年9月27日,葛利格從卑爾根(Bergen)回信,告訴柴可夫斯基說,他「像個孩子般,雀躍地等候著哈姆雷特序曲」(Looking forward like a child to receive the Hamlet-Overture),並承諾將他的《秋日序曲》(Autumn overture)和《皮爾金組曲》第一號之樂譜寄給他。

但在此後,兩位作曲家之間似乎再也沒通信,也再也沒有見面。

1893年6月,格里格(Grieg)與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同時榮獲得了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柴可夫斯基出席了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但當時葛利格生了重病,無法旅行至英國出席參加頒發學位典禮,兩位作曲家因此緣慳一面。

更可惜的是幾個月之後柴可夫斯基竟於第六號交響曲首演後突然逝世,即使葛利格終於於隔年 1894年成行劍橋大學領取榮譽博士學位,但兩位作曲家已經天人永隔,再也無機會碰面。

照片為 1893年 6月柴可夫斯基於英國劍橋大學接受榮譽博士頭銜時所拍攝之照片,竟也是作曲家人生中最後一張照片。

Tchaikovsky receiving his honorary doctorat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June 1893. This is the last known photograph taken of him during his lifetime

管弦樂團配器

三部長笛3 flutes (3rd doubling piccolo)、兩部雙簧管 2 oboes、英國管 English horn、兩部bB調豎笛 2 clarinets (in B-flat)、兩部低音管 2 bassoons 、四部法國號 4 horns (in F)、兩部短號 2 cornets (in B-flat)、兩部小號 2 trumpets (in B-flat)、三部長號 3 trombones、低音號 tuba、定音鼓 3 timpani、軍鼓 military drum、雙鈸 cymbals、 大鼓 bass drum、中鼓 Tam-Tam 、弦樂五部 violins I, violins II, violas, cellos, and double basses。

 

總譜下載點擊←文字或總譜照片↓,即可下載本曲總譜)

柴可夫斯基《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管絃配器

 

柴可夫斯基《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總譜影片)

https://youtu.be/Rk4enZBazKw

 

現場演奏欣賞:

葛濟耶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2007年逍遙音樂節)
Valery Gergiev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roms 2007

第一部分

1. 哈姆雷特 於 Elsinore城堡,直到他父親的鬼魂出現 |

https://youtu.be/JyH1B8ONJfM

 

2. 哈姆雷特的驚愕與復仇的決心(2'47")

https://youtu.be/JyH1B8ONJfM?t=168

3. 波洛涅斯 (Polonius)(Scherzando)(4'32")

https://youtu.be/JyH1B8ONJfM?t=273

 

4. 奧菲莉亞 (Ophelia)(Andante)(6'16")

https://youtu.be/JyH1B8ONJfM?t=375

 

5. 哈姆雷特之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rvq0o66O4

 

6. 死後以鬼魂出現後的哈姆雷特

https://youtu.be/OPrvq0o66O4?t=258

 

7. 福丁布拉王子(Fortinbras)最後台詞。

https://youtu.be/OPrvq0o66O4?t=265


伯恩斯坦指揮以色列愛樂
Tchaikovsky: Hamlet (overture-fantasia) , Op.67, TH 53 ·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Leonard Bernstein

https://youtu.be/pPL76G_pxlg

 

杜達美指揮西蒙玻利瓦管弦樂團
Tchaikovsky: Hamlet - Overture-Fantasy after Shakespeare, Op.67 · Simón Bolívar Symphon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d2Ni5tUhc

 

隱藏版曲目《Autumn Leaves》

https://youtu.be/Gnp58oepHUQ

手風琴演奏版

這首曲目,最適合擔任主旋律的演奏樂器就是手風琴,一起欣賞筆者非常喜愛的手風琴演奏大師 Richard Galliano 錄音


 

Les Feuilles Mortes

枯葉

詞:Jacques Prevert曲:Joseph Kosma

歌唱:Yves Montand(1945)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這首歌曲主要是描寫一對已經分開的戀人,追憶以前在一起的時光,那段曾經璀璨、似乎比今日更加美好、陽光也比今日耀眼的美麗時光。後來1947年時這首歌曲被美國爵士音樂作曲家 Johhnny Mercer 聽到,非常喜歡;他便將這首法文歌曲改為英文版本,而成為了英語世界裡更加流行傳唱的《秋葉》(Autumn Leaves),至今全球已有無數版本。

中法歌詞:(林仁斌翻譯)

口白: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麼希望妳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u nous etions amis.
那段我們曾經親密的幸福時光

En ce temps-la la vie etait plus belle,
那時,人生似乎更加美麗

Et le soleil plus brillant qu’aujourd’hui.
連陽光都比今天的還艷麗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憶與悔恨也是如此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風將它們帶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oubli.
在無人知曉的寒夜裡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這首妳曾對我唱過的歌

 

歌唱

C’est une chanson qui nous ressemble.
這是一首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歌曲

Toi, tu m’aimais et je t’aimais
妳愛著我,我愛著妳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倆在生活中依偎相伴

Toi qui m’aimais, moi qui t’aimais.
妳曾愛著我,我曾愛著妳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無情地拆散了這對愛侶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1945年法語原唱 YVES MONTAND – Les Feuilles Mortes

 

1956年英語版錄音 Doris Day – Autumn Leaves

 

《秋葉》(Autumn Leaves)中英歌詞對照

The falling leaves drift by the window
落葉在窗邊 飄落下來

The autumn leaves of red and gold
染紅或金黃的秋葉

I see your lips
看著你的唇

The summer kisses
想起夏日的吻

The sunburned hand
曬傷的手

I used to hold
我曽握著過

Since you went away
自從你離開

The days grow long
長日漫漫

And soon I’ll hear
但我快聽到

Old winter’s song
古老的冬之歌

But I miss you most of all my darling
但親愛的 我最想念是你

When autumn leaves start to fall
當秋葉開始飄零

 

 

筆者非常喜歡的爵士歌手 Jacintha版本,錄音非常棒,歌唱演繹與樂手均為一時最佳之選:

 

知名爵士樂團體 Beegie Adair Trio – Autumn Leaves

 

爵士傳奇名家 – Miles Davis 版本


分享一個充滿淡淡憂傷的故事

歌曲:Autumn Leaves
歌手:Eva Cassidy 

出身馬里蘭州的歌手Eva Cassidy(1963-1996), 擁有一副好歌喉,在華盛頓特區在地演唱,歌唱得好但卻一直苦無發片機會...

原因是,Eva的演唱裡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元素與風格,使得唱片公司的市場部門無法為她做出適當的定位,因此一家接著一家的出版計劃均無疾而終...

1993年九月,Eva發現頸部下方長出惡性腫瘤。她了動手術切除,但之後並沒有遵照醫囑定時回去做追蹤檢查,導致細胞擴散...1996年,Eva Cassidy 在華府的「Blue Alley俱樂部」舉辦了兩場演出,剪輯成Live'專輯推出,《Eva Cassidy - Live at Blues Alley 》終於發行

這也是她生前發表的唯一專輯。

那年11月0日,Eva Cassidy因黑色素瘤不幸病逝,得年僅33歲。

然而...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

1998年五月,英國BBC電台開始播放Eva Cassidy 所演唱的《Over the Rainbow》,Eva 動人的歌聲瞬間造成極大的迴響,專輯立即造成瘋狂的熱賣,不但奪下英國排行冠軍,更締造了百萬張的銷售佳績。

突然間,全英國的聽眾們都想知道Eva Cassidy究竟是誰?以及有關於她的故事...

她的成名在斯人已逝之後,時不我予,至為可惜。英國BBC票選Eva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歌手第21名~自此Eva Cassidy的歌聲廣為人知,全球發燒友與樂迷也才開始認識並愛上她美妙動人的歌聲...

我認為~Eva的歌聲動人,自彈自唱的最單純形式,卻能帶出老歌裡深藏的意蘊與靈魂。

一起聽聽看,這位曾短暫存在這世界上的美妙歌喉...

 

Eva Cassidy - Autumn Leaves

https://youtu.be/xXBNlApwh0c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最高收視率西班牙影集《紙房子》動聽配樂歌曲 "Bella Ciao"(附樂譜)

【BON音樂】最高收視率西班牙影集《紙房子》動聽配樂歌曲 "Bella Ciao"(附樂譜)
"Bella Ciao" from Spanish Netflix drama "La casa de papel“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紙房子》劇集簡介

劇集由一群犯罪天才,在名為「教授」的主策與召集之下,計畫搶劫西班牙皇家造幣廠開始,每分每秒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刺激驚喜,透過 Netflix 的全球網路平台播送,讓原本在西班牙收視率低迷的這部搶劫犯罪劇,瞬間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與暢銷的非英文電視影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紙房子》由西班牙著名製作人 Álex Pina 創作,影集最初打算分為兩上下兩季作為迷你影集,在西班牙電視台Antena 3 於2017年5月2日至11月23日期間播出。

兩季劇情主要講述計劃周詳、綽號「教授」(賽吉歐·馬奇納)的犯罪首腦,在不同地方召集了八位各有所長的犯罪精英,企圖策劃一場驚天動地的史上最高金額24億歐元完美銀行搶劫案。

劇情中不但有銀行造幣印鈔細節大公開,還有搶劫正反兩方細節心理戰全攻略,讓觀眾們在反轉又反轉的推理攻防的劇情中,進入每一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不知不覺為這批出身平凡但卻有膽挑戰史上最大金額的智慧搶劫犯們擔憂,心中暗暗祈禱他們能夠成功,全身而退;劇集的拍攝手法新穎,角色性格突出,深深捉住觀眾們的心。

但《紙房子》在2017年西班牙上映後,收視率卻陷入節節低迷的窘境中,整個劇組開始擔憂這齣劇失敗,似乎近在眼前...

奇跡出現了。

慧眼獨具的Netflix取得了《紙房子》全球播映版權,並重新剪輯分為兩部份在全球網路平台上線,於2017年12月20日發布第1部,並於2018年4月6日接著發布第2部。

這部新奇而細膩的戲劇,除了在全世界取得Netflix第一名的國外影集收視率好成績,這批原本沒沒無名的演員們瞬間爆紅:他們的搶劫身份,更讓他們成為全世界的「城市代號」,也是原本預想不到的現象。

(編按:除「教授」外,8名成員都以城市命名:分別為擅長策劃及盜竊的「柏林」Berlín、性格火爆但非常果斷的「東京」Tokyo、天才駭客「里約」Río、偽鈔專家「奈洛比」Nairobi、機械專家「莫斯科」Moscow和「丹佛」Denver、還有雙胞胎兄弟「赫爾辛基」Helsinki和「奧斯陸」Oslo。)

2018年4月,Netflix正式宣佈再續訂16集,並大幅增加預算,讓製作團隊有更充足的經費能製作後續的新發展。

目前第四季已於2020年2月播畢,第五季進入前置製作期,筆者當然已經追完前四季,非常喜愛。(不知道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對影集製作產生影響呢?第五季如果看不到,可是會令人鬱悶搥胸的啊~~ )

第四季最後留下的幾個劇情伏筆,越來越緊張的劇情進展,更是令人期待不已。

 

全球高評價

我們來看一下電視電影指標網站 IMDb,《紙房子》的評分達到8.4高分↓(同為8.4高分的還有《復仇者.終局之戰》)

 

獎項與提名(取自維基百科紙房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火紅之後,《紙房子》開始於各大電視相關獎項中獲獎,統計如下:

年份 獎項 範疇 提名者 結果
2017 費洛斯獎 最佳戲劇類影集 《紙房子》 提名
最佳影集女主角 烏蘇拉·可貝蘿 提名
最佳影集男配角 帕可·圖斯 提名
最佳影集女配角 艾芭·弗洛雷斯 提名
第19屆虹膜獎 最佳劇本 艾力克斯·平納、以斯帖·馬丁內斯·洛巴托、大衛·佩萊格林、巴勃·羅、埃絲特·莫拉萊斯、費爾南多·聖克里斯托瓦爾、哈維爾·戈麥斯·桑坦德 獲獎
維多利亞電視廣播節 最佳虛構影集導演 耶穌·科爾梅納爾、亞歷杭德羅·巴扎諾、米格爾·安吉拉·維瓦斯、亞歷克斯·羅德里戈 提名
最佳虛構類影集(評論家) 《紙房子》 提名
第68屆銀框獎 最佳西班牙影集 《紙房子》 獲獎
2018 第46屆國際艾美獎 最佳戲劇類影集 《紙房子》 獲獎
第20屆虹膜獎 最佳女演員 烏蘇拉·可貝蘿 獲獎
MiM影集獎 最佳導演 耶穌·科爾梅納爾、亞歷杭德羅·巴扎諾、米格爾·安吉拉·維瓦斯、亞歷克斯·羅德里戈 獲獎
金仙女獎 最佳戲劇類電視劇 《紙房子》 獲獎
演員聯盟 最佳電視男配角 佩德羅·阿隆索 獲獎
最佳電視女配角 艾芭·弗洛雷斯 提名
最佳電視男演員 艾瓦羅·莫特 提名
最佳電視男角色 傑米·洛倫特 提名
最佳傑出女演員 艾絲特·阿賽沃 提名
鳳凰獎 最佳影集 《紙房子》 提名
呂雄電視創作節 觀眾選擇獎 《紙房子》 獲獎
評審團西班牙影集獎 《紙房子》 獲獎
2019 第21屆虹膜獎 最佳男演員 艾瓦羅·莫特 獲獎
最佳女演員 艾芭·弗洛雷斯 獲獎
最佳導演 耶穌·科爾梅納爾、亞歷克斯·羅德里戈、克爾多·薩拉、哈維爾·金塔斯 獲獎
最佳虛構類影集 《紙房子》 獲獎
最佳製片 克里斯蒂娜·洛佩斯·費拉 獲獎
2020 費洛斯獎 最佳戲劇類影集 《紙房子》 提名
最佳影集男主角 艾瓦羅·莫特 提名
最佳影集女配角 艾芭·弗洛雷斯 提名

 

 

紀錄片《紙房子現象》

忠實記錄火紅現象之由來

《紙房子》影集火紅到製作專屬紀錄片《紙房子現象》,讓觀眾們了解他們從沒沒無聞,導演一度沮喪地告訴所有演員們「我們之後再合作吧」,但卻瞬間在網路世界中被看見注意而爆紅,演員們不可置信自己短時間內,已變身成擁有成為全球知名度的名人:

 

 

充滿情感的動聽的抒情片頭歌曲
My Life Is Going On - Cecilia Krull 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oHBcTdKL4

 

《紙房子》片頭美聲 - Cecilia Krull

出生於 1986年的西班牙馬德里女歌手 Cecilia Krull,父親是鋼琴家,母親是歌手,是音樂家庭中長大的漂亮寶貝,能歌善舞,也能創作詞曲,她充滿磁性的歌聲與獨特的音質,也讓她所主唱的歌曲 <My Life Is Going On> 雀屏中選成為紙房子影集主題曲,同樣一夕爆紅,成為了全球各串流平台點閱欣賞率極高的歌曲與暢銷歌手。


三大成功要素:面具、神曲、代表色

綜觀這齣劇的成功要素,除了上述曾提到的各項設定與特色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分別是神曲、面具、代表色。

所有的搶匪,身穿火紅色連身褲,頭戴著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面具,既鮮明又讓人難忘,且同時間成功地在所有觀眾心中留下「這是一齣西班牙電視劇」的強烈印象。

 

畫家達利的翹鬍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與他的標誌卷鬍子。達利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達利畢卡索米羅一同被認為是西班牙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畫家。

 

《紙房子》劇中搶匪與人質配戴的達利面具

 

劇集中導演的用色精簡更是關鍵之一:主視覺代表色經常只出現「白」、「紅」、「黑」(灰階)。

讓觀影同時,觀眾經常不自覺被簡單卻統一的色調影響,對於本劇的印象反而更鮮明,是非常成功的色彩配置,令人稱奇。

劇集火紅之後,連帶地帶動了一批周邊商品「達利面具」、「大紅色連身衣」的暢銷;甚至許多歐洲人舉辦活動時,也會穿著與戲劇同款服飾。對此,劇組笑稱:「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首次藉由一部影集,成功輸出西班牙文化、思維與生活方式。

 

而「神曲」這項要素,更在影集成功背後,擔任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本劇神曲 <Bella Ciao>

今天主要要介紹的這首神曲 <Bella Ciao>, 中文直譯為「再見,美人」,首次出現於第一季第13集最後 8分30秒。劇中犯罪首腦「教授」賽吉歐·馬奇納與副手「柏林」安卓·佛諾由沙,在不知未來命運的發展情況下,以清唱緩緩唱出這首充滿抗戰意識的動聽歌曲,帶起兩人共患難的意識。

 

以下是影集中的演唱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WQQGOWbF0

 

歌曲緣由

《Bella Ciao》這首歌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反法西斯主義(Fascism)的意大利游擊隊所傳唱,而逐漸傳開,其後更成為對抗極權體制的精神象徵歌曲。

義大利文的「Ciao」(發音近似"翹“),就是「再見」的意思。

在歐洲由於土地相連,許多國家很容易學習彼此的語言,因此當年筆者於法國唸書時,當然法文的再見為「Au revoir」,不過卻有許多法國年輕人就是喜歡說:「Ciao」來代替法文的再見,也幾乎成為真正的日常用語。

這狀況有點像我們說中文「早安」時,可能覺得較為平淡,會故意以日文發音「歐嗨呦」來代替,一方面更加俏皮,另一方面幾乎「歐嗨呦」人人都聽得懂,所以也無需另外解釋,反正大家都懂這個發音的概念,因此越來越多人這樣說~

回到《Bella Ciao》,這首歌曲最初被傳唱,一般都說是二次大戰期間,也有另一說原曲其實是義大利民謠,後來被改編加上歌詞,在二戰時,成為義大利戰士們上前線時,唱給心愛的美女的歌曲。

 

從歌詞中「侵略者闖入我的家鄉」明示出就是戰爭。

「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噢,美人再見,美人再見,再見再見再見),「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這反覆音節的歌詞,與美麗的愛人訣別,更容易傳達戰士與愛人、家庭一別千里,甚至天人永隔的無盡之言。

 

就是因為這樣捍衛國家,為人民自由獻出自己的勇敢中心思想,加上曲調動聽以及容易歌唱的進行曲風格,因此在義大利抗戰游擊隊間流傳甚廣,與正式軍歌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更受歡迎。

 

Bella Ciao 歌詞對照翻譯

義大利文原文 中文翻譯
Alla mattina appena alzata
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alla mattina appena alzata
in risaia mi tocca andar.E fra gli insetti e le zanzare
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e fra gli insetti e le zanzare
un dur lavoro mi tocca far.Il capo in piedi col suo bastone
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il capo in piedi col suo bastone
e noi curve a lavorar.O mamma mia o che tormento
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

o mamma mia o che tormento
io t'invoco ogni doman.Ed ogni ora che qui passiamo
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

ed ogni ora che qui passiamo
noi perdiam la gioventù.Ma verrà un giorno che tutte quante
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
ma verrà un giorno che tutte quante

那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侵略者闖進我家鄉;啊游擊隊呀,快帶我走吧,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游擊隊呀,快帶我走吧,
我實在不能再忍受;啊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
你一定把我來埋葬;請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
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啊每當人們,從這裡走過,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每當人們從這裡走過,
都說啊多麼美麗的花;啊這花屬於,游擊隊戰士,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啊這花屬於,游擊隊戰士,他為自由獻出生命!

 

《Bella Ciao》不但好聽,也漸漸成為整齣劇中的音樂思想中心:搶劫犯們因為對政府不滿,多少有種想要報復國家許多不公不義的惩罰心情,因此隨著劇集發展,整個中心團隊都曾經一齊合唱過,象徵著他們對抗政府的團結意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6cXFUzR9XM

 

筆者最喜歡的版本有兩個,其一是「柏林」的獨唱版,其二是「艾莉西亞」獨唱版:

第三季開始出演的重要角色:懷孕督察「艾莉西亞席耶拉」(Alicia Sierra),是一位飾演高智商,經驗豐富,總是讓「教授」精細計謀反而處處吃鱉辦案高手,「艾莉西亞」這個角色由「Najwa Nimri」飾演,由於Najwa本身就是出色的歌手,加上第四季最後一個精彩場景,就是她甘冒被捕壓力,脫離辦案團隊個人開始推理辦案,第四季末,她終於發現「教授」指揮搶案的藏身處,悄悄接近後拿著搶對準「教授」,兩人終於正式面對面交鋒,為劇集的未來帶來更多刺激與懸念...

這一幕,由 Najwa所歌唱的「變調版 Bella Ciao」,成為了第四季最後的聲音,不知是否暗示著第五季怎樣的劇情進展呢?

讓人好想趕快看第五季啊~~(敲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lUL5HzFG8

 

文章結束前,我們來分享幾個好聽的版本:

原始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I3lhyNKfo

 

 

街頭一人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tfJ-cB70I

 

網路接力賽,誰唱得最好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vwaZZJhbM

 

劇組演員慶功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zKqPUjK8o

 

向影集致敬街頭熱音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TOD5jjac4

 

簡易長笛與鋼琴樂譜

林仁斌採譜改編

 

 

後續全新改編長笛合奏版本樂譜~敬請期待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8 "Say" 配樂詳解(附樂譜)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8 "Say" 配樂詳解(附樂譜)
2020 spring Korean drama " Itaewon Class " OST Part.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先前蹦藝術與跟蹦友們分享最近火熱的韓國漫改神劇: 《梨泰院Class》,並藉由本劇配樂,跟大家簡介了韓劇的音樂成功方程式。

在連續介紹了《Still Fighting it》《Someday, the boy》、《我們只是朋友嗎?》這三首動聽的樂曲之後,延續這個話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 OST. part.8 歌曲:《Say》

先讓我們看原聲帶發行資訊: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Part. 8(發行日期:2020年2月22日,劇集於2020年1月31日播出)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ay 尹美萊 04:20
2. Say(Inst.) 04:20


 

高收視率 位居JTBC歷年第二

寫作本文(4/26)由於《梨泰院 Class》已於 3月21日播畢,最終結局收視率最高達到 16.548%,平均收視則有 11.832%(全國收視率),已經寫下 JTBC電視台自創台以來史上最高收視率第二名佳績,僅次於2019年神劇《天空城堡》(Sky Castle,全國平均收視率 12.627%),不但播出過程中話題十足,也實至名歸非常成功地寫下韓國有線電視頻道亮眼成績單,真是好消息~

 

《梨泰院 Class》收視率列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集數 播出日期 AGB收視率
大韓民國(全國) 首爾(首都圈)
1 2020/01/31 4.983% 5.283%
2 2020/02/01 5.330% 5.634%
3 2020/02/07 8.013% 8.253%
4 2020/02/08 9.382% 10.692%
5 2020/02/14 10.716% 11.986%
6 2020/02/15 11.608% 12.636%
7 2020/02/21 12.289% 13.215%
8 2020/02/22 12.562% 13.990%
9 2020/02/28 13.965% 14.903%
10 2020/02/29 14.760% 16.160%
11 2020/03/06 13.798% 15.496%
12 2020/03/07 13.398% 14.817%
13 2020/03/13 13.101% 14.344%
14 2020/03/14 14.197% 15.568%
15 2020/03/20 14.661% 16.012%
16 2020/03/21 16.548% 18.328%
平均收視率 11.832% 12.958%

 

歌曲欣賞(記得開啟中文字幕功能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_j23R18cM

 

歌詞翻譯(取自網路)

歌曲敘述著,女主角趙以瑞的單相思,會修成正果嗎?

햇살 가득 내리던 날도
即使是充滿著陽光的日子난늘 그늘 속에 숨어 있었지 Um
我也一直躲藏在陰影下吧 Um이 곳에선 내가 나로 살기엔
因為此處我總是以我自己活著너무 빨리 알아 버렸던 걸까
所以太過於了解這世界嗎

이런 나의 마음을 바쁘게 뛰게 한 사람
讓我這樣的心如此忙碌地跳動的人

처음으로 울게 한 사람
第一次讓我哭的

人잘 가라는 말 늦었다는 말
再見的那句話 已經晚了的那句話

괜찮냐는 말 고작 내일 보잔 말
沒關係嗎的那句話 明天見的那句話

어떤 말부터 네 맘 잡아 둬야 할까
該從哪句話開始抓住你的心呢

사랑한다고 나 혼자 중얼거릴 뿐
我愛你 也只是我獨自呢喃著

가깝지만 너무 멀었어
雖然是如此靠近 但依然感覺到遠

몰래 보는 것도 숨이 차올라 Um
只是偷偷望著也呼吸也感到急促 Um

혼자 두긴 너무 무거운 네 맘
你那獨自擱著過於沉重的心그

전부가 나였으면 좋겠어
全都是我就好了

네가 맘에 쌓여서 목까지 가득 넘쳐와
因為累積在你的心裡 甚至滿溢到喉嚨

숨조차 쉴 수 없는데
就連呼吸都覺得困難呢

사랑한단 말 잘 자라는 말
我愛你那句話 晚安那句話

보고 싶단 말 밤새 해도 못 할 말
我想你那句話 一整晚都說不出口的那句話

입을 막아도 손 틈새로 새어 나와
即使摀住嘴 也會從指縫中流露出來

맘을 깨물어 참아보지만 Um
雖然緊緊咬著心試著忍耐著 Um

 

原唱 尹美萊介紹

尹美萊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尹美萊(韓語:윤미래 Yoon Mi-rae,英語:Natasha Shanta Reid,1981年05月31日),韓國歌手,美韓混血兒。父親為美國黑人,母親為韓國人。

尹美萊傳承自美籍黑人父親與韓裔母親身上獲得的天然渾厚美聲,一開口總能詮釋出一曲曲扣人心弦的韓劇主題歌曲,讓人聽得如癡如醉~從《布拉格戀人》的〈Baby bye bye〉、《主君的太陽》的〈Touch Love〉到《太陽的後裔》中的〈Always〉、《梨泰院》中的〈Say〉等等,首首都緊緊捉住劇迷的心,而劇中醞釀的絲絲情愫更是隨著音符在觀眾耳邊繚繞發酵,掀起話題熱潮~

 

想更了解關於原唱OST女王 尹美萊介紹,也可以點閱↓這篇文章:

橫掃音源榜!曲風百變的韓國原聲帶女王─ 尹美萊


角色概說

《梨泰院Class》女主角趙以瑞,人物設定同樣源自於漫畫故事,與其說她是個非典型韓劇女性角色,不如說是年輕世代心中的新時代女性代表:因為她擴張了女性的模樣,不再事事溫柔忍讓,也不再容許自己活成社會理想的樣貌,甚至懂得在被攻擊時,反咬對方,維護自己應得的權利不但全力以赴,甚至願意付出一切。

 

這些特質讓趙以瑞這個角色不僅僅在漫畫中大受歡迎,搬上電視劇後更是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韓國一直是父權強勢社會,男尊女卑的現象反映於許多事情上,因此觀看韓劇除了成為許多人追求愛情與夢想的烏托邦,類似像《梨泰院Class》這樣的復仇故事,更是讓許多人看得暢快淋漓。

女主角趙以瑞在故事中是智商162的天才少女,運動功課樣樣出色,也是社群媒體擁有70萬以上紛絲的超級網紅;未來高中畢業之後考入知名大學,接著再進入大企業上班,似乎是她人生裡已被預見的最佳路途。

 

但故事中並未這樣走下去:

她遇見了人生境遇悲慘的朴世路,知道他無眠的夜與深深的委屈後,以瑞更決定不念大學,她要直接進入甜栗工作,幫助世路成為最好的,讓他得到所有他想要的一切:包括復仇的夢想。

這樣為愛犧牲一切,義無反顧的個性,更是讓人拍手叫好,願意在旁為她加油~Fighting!!!

我們更可以說,故事後來世路的步步成功,都跟趙以瑞的加入與無怨無悔的付出,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這首屬於女主角的歌曲,曲風深情中帶著哀傷旋律,出現在 OST Part.8,也就是女配角歌曲之後。

歌曲順序同樣暗示著劇中,趙以瑞與朴世路的相識,比青梅竹馬女配角吳秀娥來得晚,而且她的介入,在初期似乎成為了兩人之間的隔閡,三角關係讓觀眾們情不自禁想追著劇一路觀看他們的愛情發展~

與隨著MV畫面與前奏,我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首充滿戀愛的苦與澀,在不確定的愛情中時而開心時而擔憂的歌曲。(圖片取自官方MV)

留著短髮布丁頭的趙以瑞,初次與朴世路相識的場景,就是趙以瑞因為同班同學相互霸凌弱者而上傳霸凌影片後,雖然網路上一片叫好,但施暴者媽媽卻找上門來理論,趙以瑞卻能沉著地「回敬」對方的母親,氣勢一點都都不輸給大人。

而好奇又充滿正義感的世路,恰巧前來阻止兩人爭執。(對照起十餘年前的朴世路面對校園霸凌,仍用最原始的拳頭方式解決,真的讓耳目一新,突然間意識到我們真的活在21世紀的網路世代啊~)

 

兩人再次相逢後,以瑞不小心因為在甜栗以假身份證隱瞞未成年之飲酒事件被電話舉報,導致警察上門,甜栗需面臨暫停營業的損失。

但世路不但不追究,僅僅以一句「沒關係」選擇獨自面對~大器卻沈重的做法,讓從小到大事事都做出最優計算選擇的以瑞,心中不斷產生疑惑與矛盾。

身為學生的她,只需要寫校方要求的悔過書,但對方呢?需要面對停業的處罰。

以瑞不解,困惑之餘,想了解對方的感覺加深了,不知不覺在悔過書上,畫下這個留著栗子頭髮型的陌生男子素描...

 

或許,當愛情降臨、心有所屬時,若心愛之人不在身旁,即使在人群中,您也許仍會感到寂寞...

 

與世路的相處,是不同於與同學們玩樂的另一個世界。

基於對這位「大叔」的好奇與愧疚心情,以瑞一點又ㄧ點地掉入這個愛情的漩渦,徹底愛上了他

 

即使擔任了甜栗的經理,逐漸成為世路最重要的左右手,但面對這位男子心中深沈的悲苦,以瑞始終不知所措。

終於在兩人出差時,世路卸下心防,對以瑞說出了過去的點點滴滴;知曉一切後的以瑞心疼地親吻眼前這個她最愛的男人,心中下定決心要全心全力協助守護著他,她要幫助她的男人成功,成為他所想成為的一切!

 

為了跟世路在一起,為了留在甜栗,以瑞與母親決裂離家出走,只能借住在餐廳。

貼心的世路安慰著她。對為愛而放棄眼前一切,孤注一擲的以瑞來說,更感到這個男人對她的好。

如果我們與她易地而處,是否也能這麼帥氣地做出選擇呢?

 

這是這樣點點滴滴的小細節,讓以瑞與世路漸漸成為不可分的彼此

 

影片中兩人對話的天橋車流與梨泰院夜景,不但美麗,也成為許多人造訪拍照打卡拍攝景點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兩人彼此鼓舞,讓以瑞的心中就如同餐廳名字一樣:甜甜的。

但在感情上,呼應著歌詞中的:

再見的那句話」

「已經晚了的那句話」

「沒關係嗎的那句話」

明天見的那句話...」

「該從哪句話開始抓住你的心呢?」

我愛你,也只是我獨自呢喃著...

以瑞的心中,卻總是感覺「苦苦酸酸的」。

因為她不知道世路是否也願意以同樣的心情回應她...

 

 

在《Say》歌曲出現時的對應心情,尹美萊滄桑的歌聲,如同以瑞的背影與困惑的表情,因為她只能追著世路跑,完全無法預料掌控未來的一切...

 

怎麼樣是懂愛?

是成為一位願意付出一切的人?還是期待對方來對自己好?

尹美萊展現濃厚情緒與滄桑苦痛的深情歌聲,將這樣細膩又多層次的歌曲與意境昇華,深深打入觀眾心底,也讓《Say》一發行,馬上打入全國暢銷音源歌曲榜,成為許多人最愛的歌曲之一,Youtube 播放次數更是超過 274萬次~對於《梨泰院 Class》的收視,有著顯著的正面影響。

這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也因此《梨泰院 Class》 一劇給了我們對不同類型的愛情,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聽著這首歌時,同樣感覺思緒更加深沈了...


樂曲實戰 - G大調鋼琴篇

這首《Say》的原調其實是升F大調(6個升記號),因此讀譜對於較初階的演奏者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網路上我們可以找到G大調的演奏教學譜例影片,在此與大家分享,也方便喜愛鋼琴的蹦友們可以快速學會這首樂曲~(大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1H4maRZJk

 

樂曲實戰 - #F大調長笛篇

筆者根據尹美萊原唱調性,加上她的分句與呼吸,將這首歌曲重新採譜繪製樂譜,與各位蹦友們分享:

演奏時大家如果能注意幾件事,絕對能夠大大加分~

  1. 音色的力度層次
    筆者將尹美萊演唱時的力度清楚標明於樂譜上,這樣我們就能根據原唱的情緒表達,反映在演奏時,也能呈現更多的音色表達空間。
  2. 分句的確實掌握
    器樂演奏時是沒有歌詞的,因此運舌與分句(Articulation)是我們清楚演奏出樂句的重要關鍵。筆者也將尹美萊演唱時的歌詞,結合她的呼吸位置,清楚標示於樂譜上方,這樣演奏時,大家就能參考她歌唱時的分句,進而決定自己的音樂處理方式。
  3. 情緒處理與抖音方式
    演奏時,適當地了解歌曲所表達的意境與歌詞內容,往往能更加帮助我們更準確表達音樂。因此寫作文章時,筆者一定會仔細閱讀歌詞,尋找最適當的抖音(Vibrato)方式,來詮釋歌曲裡主歌與副歌的關係,以及「說故事」般的情緒處理。
    記得:30秒的音樂,只需要引起注意即可;但三分鐘的音樂,是需要故事的。在演奏時,如果能好好處理情緒,管理自己的抖音與樂器演唱方式,一定會讓演奏大大加分的喔~

 

最後附上譜檔,祝福大家練習愉快,一起開心地享受這首抒情動聽的歌曲吧~

©樂譜歡迎演奏各類使用,請標明出處。

 

原汁原味伴奏檔

樂譜練好了嗎?最後讓筆者附上原聲帶專輯裡的的伴奏音樂連結。

長笛的音域,其實非常適合演奏韓劇中的OST女王的歌曲喔~平常人很難演唱的高音域,如果以長笛演奏,我們卻能輕輕鬆鬆演奏,而且毫不費力啊~(開心)

 

附上筆者的演奏影片😉

【梨泰院Class】Say -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Sb18HZJ3PdI

 

只要仔細聽清楚背景音樂,您也能跟 OST女王尹美萊一樣,成為音樂中的最佳主角~一起來演奏這首好聽的音樂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HPMlCeQp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追劇.聽劇》專題演講

【BON音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追劇.聽劇》專題演講
The music of Korean TV dram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因新冠肺炎 COVID-19 造成全球受到嚴重疫情,已造成許多國家傷亡慘重,為保障更多師生的健康安全,許多課程改為線上授課,讓各位同學們不要因為防疫期間而中斷了學習與吸收新知的機會。

由於防疫期間不像之前能隨意外出,民眾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了,於是追劇不失為一種打發時間的好方式,大家更常戲稱「在家追劇是最好的防疫活動」()。

 

今天將由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為大家介紹《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演講主題是《追劇.聽劇》。

主講人介紹與講座海報,感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邀約講座與各項安排:

2020年4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追劇.聽劇》專題演講_林仁斌老師
2020年4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追劇.聽劇》專題演講_林仁斌老師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近年廣受全球歡迎的韓劇與大家探討其中的各種音樂現象,仁斌老師除了將特別介紹其製作方式與電視劇整體特色之外,同學們也會在今天的聚焦主題中,認識並解構韓劇音樂喔~

 

火熱韓劇現象

不可或言,一部商業劇集要製作成功,「製作費」是絕對的關鍵第一。

有了充足的製作費,不但能夠邀請陣容堅強的卡司,也能劇集最佳編導與工作團隊,進而在影片後製、配樂等等滿足所有視聽收視大眾。

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些知名韓劇的製作費: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2018年 

第三:TVN《男朋友》——160億韓圜(4.09億 新台幣)

 

第二名:TVN《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200億韓圜(5.11億新台幣)

 

第一名:TVN《陽光先生》 - 430億韓圜(10.65億 新台幣)


2019年

第 3 名:《浪行驚爆點》(Vagabond)/250 億韓圜(6.19億 新台幣)

 

第 2 名:《陽光先生》/300 億韓圜(7.43億 新台幣)

您沒看錯,2018與2019這兩年的韓劇製作費都被TVN《陽光先生》獲得了~因為這部20集的韓劇走遍韓國各地景點,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因此跨年度連續兩年拿到第一名(2018)與第二名(2019)。

 

第 1 名:《阿斯達年代記》/540 億韓圜(13.38億 新台幣)

 

再比較幾齣知名韓劇的製作費用:

《太陽的後裔》 3.5 億新台幣

 

《藍色大海的傳說》6 億新台幣

 

《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5億?30億!?

 

台灣呢?

2017年國軍形象劇《最好的選擇》- 總預算1280萬元

 

 

製作費神奇新算法,1280萬變成160億!?

 

嗯嗯...Errr←這詞最近很紅


回到主題,近年韓劇與NETFLIX之全球化合作,成功行銷國際:

Netflix 成為亞洲重要韓劇平台

 

NETFLIX 搜尋韓劇結果(2020.4.15.):

 

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完整的韓劇片單與內容,透過 NETFLIX 平台,向全世界播送。

 

關於韓劇收視率

我們可以閱讀這篇精彩韓劇統計收視率之介紹文章:

→韓劇收視排名整理

 

接下來筆者最近幾齣知名的作品有:

2019年12月14日首播,2020年01月16日完結篇的浪漫愛情韓劇愛的迫降》:

隨著《愛的迫降》播出最後結局,不僅刷新《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先前的收視率,也一舉刷新tvN電視台最高收視率(21.683%),成為網友們口中的神劇代表作~

 

愛的迫降收視率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集數 播出日期 AGB收視率[9]
大韓民國(全國) 首爾(首都圈)
1 2019/12/14 6.074% 6.558%
2 2019/12/15 6.845% 7.841%
3 2019/12/21 7.414% 7.689%
4 2019/12/22 8.499% 9.409%
5 2019/12/28 8.730% 9.794%
6 2019/12/29 9.223% 9.535%
7[註 2] 2020/01/11 9.394% 9.738%
8 2020/01/12 11.349% 12.031%
9 2020/01/18 11.516% 12.355%
10 2020/01/19 14.633% 15.903%
11[註 3] 2020/02/01 14.238% 14.648%
12 2020/02/02 15.933% 16.413%
13 2020/02/08 14.097% 14.620%
14 2020/02/09 17.705% 18.612%
15 2020/02/15 17.066% 17.406%
16 2020/02/16 21.683% 23.249%

 

2020年 2-3月 線上兩大熱門韓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梨泰院Class

 

梨泰院Class收視率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集數 播出日期 AGB收視率[9]
大韓民國(全國) 首爾(首都圈)
1 2020/01/31 4.983% 5.283%
2 2020/02/01 5.330% 5.634%
3 2020/02/07 8.013% 8.253%
4 2020/02/08 9.382% 10.692%
5 2020/02/14 10.716% 11.986%
6 2020/02/15 11.608% 12.636%
7 2020/02/21 12.289% 13.215%
8 2020/02/22 12.562% 13.990%
9 2020/02/28 13.965% 14.903%
10 2020/02/29 14.760% 16.160%
11 2020/03/06 13.798% 15.496%
12 2020/03/07 13.398% 14.817%
13 2020/03/13 13.101% 14.344%
14 2020/03/14 14.197% 15.568%
15 2020/03/20 14.661% 16.012%
16 2020/03/21 16.548% 18.328%
平均收視率 11.832% 12.958%

 

觀賞韓劇,已然成為大眾顯學,每個月都有無數官方與非官方網路資訊:

2020年1月 熱門韓劇

 

2020年2月 熱門韓劇

 

2020年3月 熱門韓劇

 

韓劇製作方式

我們可以閱讀這篇精彩韓劇製播的介紹文章:

→解讀韓劇產業鏈背後的資本和運作模式

 

筆者整理結論如下:

 

 

韓劇製作金額

從千萬台幣到數億台幣,可以向上再滑回到上方2018與2019年前三大製作費用。

 

韓劇音樂靈魂 - OST女王

「OST」就是Original Sound Track之縮寫,又稱為「原聲帶」,是廣泛應用於戲劇與電影之音樂專輯發行之專有名詞。

要成就一齣膾炙人口的成功戲劇三要素:劇本導演演員

但一首好音樂,不但能提升戲劇情緒、拉近觀眾收看情緒,更能引人入勝,愛上戲劇,欲罷不能~

「OST女王」現象,更是所有韓劇音樂精髓中之精髓,值得我們深入認識:

 

 

 

 

席捲各大線上影音/音樂平台的韓國原聲帶歌曲:

 

向OST女王致敬篇:

白智英(백지영) - 像中槍一樣的愛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yqktAvE3w

 

⬇︎《秘密花園》白智英-那個女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ldcLxcrS4


⬇︎《主君的太陽》尹美萊-Touch Lo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QNwCOhrRY

 

⬇︎《主君的太陽》孝琳-Crazy of y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ov70BaXM4

 

⬇︎《來自星星的你》Lyn - My Destin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HSUsPVDvw

 

⬇︎《孤單又燦爛的神 - 鬼怪》燦烈(EXO) x PUNCH(펀치) - Stay With 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omS_J0Yco

 

⬇︎《鬼怪》Ailee (에일리) - 就像初雪般我會走向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EGtSN1Hcc

 

⬇︎《太陽的後裔》- 尹美萊 Alway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wb5_xl_OY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Ailee (에일리) - Is Y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pFI9ui4nc

 

⬇︎《浪漫醫生金師傅2》Gummy - 你的一天過得如何 Your 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ZIDOJO68

 

⬇︎《愛的迫降》尹美萊 Yoon Mirae - Flow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g-IFD_q9A

 

⬇︎《愛的迫降》白藝潾 Yerin Baek - 我再次, 在這 Here I Am Aga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6XPbFlNXwk


韓劇音樂發行模式 - 以《梨泰院》為例

我們可以閱讀蹦藝術這篇精彩韓劇音樂介紹文章: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從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與上方《梨泰院Class》的專輯資訊裡,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李燦率的《Still Fighting It》);知名的「OST女王」之一尹美萊,演唱深情滄桑的《Sa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誤)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看到了上面九張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韓劇主題曲

粉絲現象 1:

讓我們看一下,韓國粉絲、素人歌手們,是如何利用官方OST伴奏檔歌唱與錄音,真的唱得好棒,非常專業啊~(大拇指)

 

粉絲現象2:

鋼琴教學+樂譜出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1H4maRZJk

 

粉絲現象 3:

吉他演奏+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IPh4NoS54

 

蒙面歌王 歌唱比賽(King of masked singer)

《明成皇后》If I lea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8Iyt6WPww

 

曹秀美(조수미,Sumi Jo)曾被柏林愛樂音樂總監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讚譽為「來自天堂的聲音」,是世界知名韓國抒情花腔女高音。她跨刀演唱韓劇《明成皇后》主題曲《If I leave》,樂曲淒美卻蕩氣迴腸,音域極寬,真假音轉換,非常具有挑戰性,成為了韓國具有實力的歌手與素人們挑戰演唱能力的至高目標:

 

《明成皇后》主題曲《If I leave》
原唱MV -  曹秀美 Sumi J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VuhKFp-io

 

歌手 Song SoHee 《If I leave》再創作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e2MgK12AM


《梨泰院Class》主題曲現象

我們可以閱讀先前蹦藝術寫過的三首配樂歌曲解析:

 

⬇︎《梨泰院Class》Kim Feel-Someday, the bo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o6wWlsANw

 

⬇︎《梨泰院Class》Sondia-我們只是朋友嗎?/ May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ERf4OlO8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bWdiyaIpU

 

⬇︎《梨泰院Class》尹美萊-S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_j23R18cM

 

 

《梨泰院》OST全集打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ROcs6w_w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二季課程(6月-8月)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二季課程(6月-8月)
Music Lecture of Gloria Prince Hotel 2020-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主講之音樂講座第四季課程講題一覽。講座每週舉行,包含飯店西式午餐、音樂講座與精緻下午茶點,歡迎喜愛音樂朋友們報名參與:(PDF檔中之課程時間隨疫情延後,詳細正確日期請見下方解說

2020第二季_華泰王子大飯店課程表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介紹:

主講人 林仁斌老師
主講人 林仁斌老師

 

華泰生活學堂報名資訊

親自報名:
請至華泰王子大飯店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電話報名:
請洽華泰王子大飯店 宴會行銷 
02-7721-6688 #1551
*音樂講座可事先報名,亦可講座開課當日歡迎現場報名。
上課地點:
華泰王子大飯店(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用餐:1樓 驢子餐廳
上課:2樓 華泰會館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飯店這邊除了出入嚴格管控體溫與要求每位出入者確實以酒精消毒之外,音樂講座學員的用餐位置與上課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本期講題主軸:

《聽劇.讀劇》

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每週之音樂講座,除了結合台灣音樂界藝文表演節目與知名各國音樂家介紹之外,也經常邀約不同領域之達人,共同激發與音樂美好的瞬間。

本期音樂講座課程,會以文學+音樂,充分讓學員們享受音樂中的文學性。首先登場的四場柴可夫斯基音樂會序曲作品賞析,要為大家介紹作者結合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之三大文學作品《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與《暴風雨》,充分體驗俄羅斯之音樂語法+英國文學精神融合後,產生的全新感動。

英國文豪 莎士比亞

 

而許多人耳熟能詳的《1812》序曲描寫的正是1812年「俄國護衛戰」著名事件:俄羅斯對抗來犯之拿破崙法國軍隊,最終俄羅斯人經歷了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事件,終於擊退法軍的真實歷史,也與俄羅斯文學家托爾斯泰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擁有相同之時代與世界觀,非常值得細細深入欣賞:

 

精彩四大音樂會序曲講題:

柴可夫斯基:四大交響序曲 欣賞

06/01 柴可夫斯基:《哈姆雷特》序曲欣賞

06/08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欣賞

06/15 柴可夫斯基:《暴風雨》序曲欣賞

06/22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欣賞


威爾第:五大歌劇 欣賞

1813年,義大利歌劇大師 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誕生,也注定義大利歌劇將在他的手下更加華麗發展,並進入歷史上最璀璨的一頁。

 

威爾第:五大歌劇 欣賞講座 將以每齣歌劇分為上下兩堂之篇幅,一來從創作配景,二來從經典場景與詠嘆調,帶領學員們深入欣賞威爾第自中期至晚期最知名之五大歌劇:有情到深處無怨尤的愛情(《茶花女》)、暗黑的詛咒(《弄臣》)、心碎的復仇(《遊唱詩人》),還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奧泰羅》)等...

這五大歌劇除了是歌劇史上最值得欣賞的必聽之作,也敬請學員們期待仁斌老師課程中為大家詳細準備的精彩內容,一起在音樂與文學的美好世界裡,靜靜等待疫情雨過天晴的美麗~

 

06/29 情到深處無怨尤~威爾第《茶花女》(上)

07/06 情到深處無怨尤~威爾第《茶花女》(下)

07/13 暗黑的生命詛咒~威爾第《弄臣》(上)

07/20 暗黑的生命詛咒~威爾第《弄臣》(下)

07/27 令人心碎的復仇~《遊唱詩人》(上)

08/03 令人心碎的復仇~《遊唱詩人》(下)

08/10 見證大時代的淒美愛情~《阿依達》(上)

08/17 見證大時代的淒美愛情~《阿依達》(下)

08/24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奧泰羅》(上)

08/31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奧泰羅》(下)

 

喜愛這樣多元的音樂藝術講座嗎?歡迎您的蒞臨。

補充:
音樂講座可單堂報名,亦可買五送一。如欲報名請直接參閱上方海報聯絡資訊,洽詢華泰王子大飯店。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uverture)Op.62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uverture) Op.62 介紹
Beethoven: Coriolan Ouverture, Op.6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要介紹貝多芬寫作於1807年的戲劇標題序曲傑作:《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uverture) Op.62。

先前蹦藝術介紹過貝多芬知名的《艾格蒙序曲》(Overture to Egmont)op.84,這兩首也都是也是大眾最熟悉的貝多芬管弦樂序曲作品。

與《艾格蒙序曲》相似的是,《科里奧蘭序曲》序曲(1807年創作)經常獨立在音樂會中演出,不但具有振奮人心的效果,也讓我們藉由不同的樂曲,認識貝多芬之豐沛創作能量與技法。而讓貝多芬產生創作動力的,則是1804年由作家海德里希.約瑟夫.凡.科林所創作的同名悲劇歷史小說《科里奧蘭》(Coriolan)

 

延伸閱讀

 

 

序曲人物簡介

在公元前5世紀,《科里奧蘭序曲》所描寫之 Gaius Marcius Coriolanus 被認為歷史上真有其人,原名為「Gaius Marcius 」。

下圖為16世紀威尼斯畫派知名畫家 Antonio Palma 所繪製之 Gaius Marcius 將軍肖像:

16世紀威尼斯畫派知名畫家 Antonio Palma 所繪製之 Gaius Marcius 將軍肖像:
16世紀威尼斯畫派知名畫家 Antonio Palma 所繪製之 Gaius Marcius 將軍肖像

 

科里奧蘭 故事簡介(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科里奧蘭(Coriolanus)是傳說中的羅馬共和國英雄,原名生活於西元前五世紀。

Gaius Marcius 是羅馬的著名將軍,因在羅馬進攻被敵軍伏爾斯人 (Volscian)佔領的科里奧利市(Corioli)的羅馬圍攻戰中表現出非凡的英勇,而獲封地名 “Coriolanus”。身為將軍的他,高傲而脾氣暴躁,據說在西元前 491年羅馬發生嚴重饑荒時,他他所提出的政策「接受救濟的民眾必須同意廢除保民官制度,否則不發給賑災糧」,面對群眾不願意掩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對廣大民眾的蔑視),也得罪了廣大群眾,成了羅馬公敵慘被放逐,受到流放的懲罰。

被流放後科里奧蘭只得重新投靠先前敵人 伏爾斯人,並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之下,受命率領 伏爾斯軍隊攻打羅馬,兵臨城下之際,科里奧蘭在其母與其妻的親情懇求下,從羅馬撤兵。後在無法抗拒的強大伏爾斯人憤恨中,科里奧蘭決絕地自殺,展現出忠義英雄的氣魄。

而科里奧蘭將軍的故事,也曾出現於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 ca. 46-125)在《希臘羅馬名人傳》(Parallel Lives)中,是歷史上知名的古羅馬時期悲劇英雄人物之一。

 

負責任的自殺

科里奧蘭的自殺,不僅僅是大時代的悲劇,更是英雄人物的氣魄與負責任的態度。

 

※自殺警語
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照片解說

科里奧蘭在其母與其妻的親情懇求下,終於決定從羅馬撤兵一景。

 

科里奧蘭在其母與其妻的親情懇求下,終於從羅馬撤兵

 

 

英國文學巨擘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曾於 1607年將科里奧蘭將軍的故事寫成一部悲劇。

小說中,莎士比亞描述科里奧蘭成為英雄之後,羅馬封給他的榮譽稱號「科里奧蘭」(Coriolanus)。由於戰功彪炳加上地位高,將軍傲氣干雲,政治上不願意掩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對廣大民眾的蔑視),政策因此而觸怒了民眾與護民官,被驅逐出羅馬;無路可去的科里奧蘭,只能去求助於自己的敵人奧菲狄烏斯,最終他在母親的求和之下,寬恕而不進攻羅馬,最終卻死在了憤恨的奧菲狄烏斯的手中。


 

貝多芬之科里奧蘭序曲

貝多芬選擇的故事版本略有不同:他選擇了德國作家 海恩里希.約瑟夫.馮.科林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 1771-1811)之的戲劇作品,進而創作這首知名序曲。

而德國科林版與英國莎士比亞版本,除了「情感描寫之外」(英版描寫科里奧蘭與敵人奧菲狄烏斯是同性戀侶關係),最大不同之處則在於在於德國科林劇本中,科里奧蘭是因身為軍人,最終喪失榮譽與道德的勇氣,因而飲恨自殺;英版則描寫科里奧蘭受其母勸告放棄攻打羅馬後,因而這行為又背叛了伏爾斯人,最後在戰亂中被伏爾斯人所殺。

 

英國國家劇院 2017現場版本
Coriolanus - National Theatre Live

 

科利奧蘭納斯》劇照

英國 2017劇場版《科利奧蘭納斯》劇照

 

影片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v=vxARJYRsxiU&feature=emb_logo

 

電影版 《王者逆襲》Coriolanu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王者逆襲》是一齣2011年出品的英國戰爭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科利奧蘭納斯》,但用現代戰爭手法拍攝。由曾於《辛德勒的名單》、《為愛朗讀》及《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等片中演出雷夫·范恩斯主演兼導演及製片。這齣電影也是首部雷夫·范恩斯執導電影。

 

電影《王者逆襲》(Coriolanus) 海報(2011)

電影《王者逆襲》(Coriolanus) 海報(2011)

 

《王者逆襲》劇照

 

電影《王者逆襲》(Coriolanus) 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e2CiqaKJw

 

 

貝多芬之科里奧蘭序曲

根據Wiki百科上之貝多芬作品列表,創作《科里奧蘭序曲》(1807年)的同時期,貝多芬完成的作品如下: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貝多芬作品列表(1805-1808)

 

我們從上方作品列表圖,可看出《科里奧蘭序曲》寫作年份,是在第三號交響曲《英雄》(1805)與第四號交響曲之後,位於後續第五號《命運》與第六號《田園》(1808)前,顯見此時期是貝多芬交響音樂創作最豐沛旺盛之時期。

此時期還有許多室內樂作品以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問世,真是生產力輝煌的年代~


總譜+演奏版
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M8uekMxls

 

《科里奧蘭序曲》樂曲結構 簡析

管弦配器 

二管制
長笛2、雙簧管2、bB調單簧管2、低音管2
bE調法國號2、小號2、定音鼓
弦樂五部
段落 小節數
前奏 1-14
呈示部
 第一主題 15-28
 過門1 29-51
 第二主題 52-77
 過門2 78-101
發展部
 主題1 102-113
 過門 114-117
 主題1 118-151
再現部
 導奏動機 152-157
 第一主題 158-177
 第二主題 178-205
 過門 206-229
 發展部主題 230-241

 

 

影音欣賞

1943年,最經典的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銘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7x8jwzA274

 

慕提指揮維也納愛樂版本

年情正值壯年的慕提,充分展現英雄氣度與鐵漢柔情之精彩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59rhbs1Xcs

 

維也納愛樂2010年現場版

Vienner Philarmoniker 2010
Cristian Thielman

https://youtu.be/hKjE3fYqQgI

 

2010年尤洛斯基指揮巴黎啟蒙時代管弦樂團(貝多芬時代樂器演奏版本)

From the Théâtre des Champs-Elysées, Paris, 2010
Vladimir Jurowski - conductor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69x0r5AsY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9年末 長笛家帕胡德 台灣專訪 - Emmanuel Pahud

【BON音樂】2019年 長笛家帕胡德 台灣專訪 - Emmanuel Pahud
Emmanuel Pahud 2019' Interview in Taiw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一直以來全球長笛家人氣 No.1,不用多說讀者們一定都馬上猜到是 帕胡德Emmanuel Pahud, b. 1970 )。

除了本身是笛癡+是重度樂迷之外,筆者也是台灣寫過最多文章與樂評介紹帕胡德的作者,總最希望能將這音樂家的更多想法帶給大家。

今天這篇文章要寫的重點,是2019年11月27日帕胡德再次旋風來台舉辦國家音樂廳音樂會,音樂會後宵夜時段筆者與他在餐廳裡簡短訪談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所代表的意義,歡迎大家收看~

 

2019年11月27日 帕胡德X雷薩吉 音樂會電子海報(新象環境藝術主辦)

 

關於帕胡德的生平與演奏生涯簡介,大家可以閱讀這篇文章:

 

下方這張於音樂廳後台暖身的側拍照片,樂器箱上鐫刻著柏林愛樂團徽與名稱,是筆者一直非常喜歡的一張照片:

 

全年幾乎無休的帕胡德,總是在各國間來去行色匆匆,但留給觀眾們的,卻往往是一輩子難忘的美妙回憶。

這次終於在音樂會後再次與帕帥坐下來稍微聊幾個話題,在他滿檔的行程裡,這段能近距離的訪談,真可說是極其珍貴的美好時光,在此更要再次感謝主辦單位新象環境藝術之安排。

 

首先澄清誤會

許多人聽到主辦單位於11月23日 facebook粉絲頁宣布帕胡德2021年要暫停獨奏音樂會,紛紛以為這是否為「最後一場獨奏會」時,都嚇了一跳,以為笛神是否要封笛!?

其實不然。

當晚帕胡德說到減少獨奏音樂會的規劃時,也解釋道主要因為他花太多演奏自己獨奏的音樂會,以致非常喜愛的室內樂型態音樂會幾乎沒能好好規劃。喜歡與朋友相聚,享受一起在舞台上創造美好回憶的他,其實減少獨奏會場次,就是為了增加室內樂場次與規劃,以及一些駐團音樂家的行程,因此才有上面的宣布與誤會啦~所以喜愛帕神的樂迷朋友們,是不用過度擔心的~

 

問題來囉~目前使用長笛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

大家都很關心,你目前所使用的樂器是?

 

帕胡德(以下簡稱帕):

我目前所使用的仍然是多年以來的Brannen 長笛。

 

林:是的,我知道新吹頭是訂做的,是嗎?

 

帕:對,是 Salvatore Faulisi 特別為我製作的吹頭。全14K 加上 22K的吹口台(Riser)。

 

林:嗯嗯~我之前有看 Salvatore Faulisi 貼出來照片~現在對樂器什麼想法呢?

 

帕:我這把老Brannen長笛其實已經使用30年了,有時難免會有些小狀況起起落落,因此一直以來我有機會都會試試各式各樣不同的長笛,或是稍微調整一些樂器的細部,嘗試不同的音色表現。我們人畢竟是有生命力的,總是想不斷帶來些許改變,以及一些小驚喜,不是嗎?(笑~)

 

粉絲頁媒體的經營

林:的確是。那下一個問題,你的 facook 粉絲頁,真的是自己維持更新嗎?(其實想知道粉絲們能否直接與帕神交流,顆顆~)

 

筆者補充:

例如寫稿的最近(2020年3月),帕胡德跑到非洲去玩了,facebook 粉絲頁一直有更新喔~

3月18日

 

3月19日

 

 

帕:不是我~(偷笑XD)
照片常都是我拍的沒錯,不過是唱片公司幫我維持更新的~(吼~你不要問那麼細啦)

 

林:人家其實是想知道粉絲們未來有沒有機會直接與你互動嘛~()←其實並沒有扭,我是亂寫的...XD

 

帕:之前我是完全不使用的,但社群媒體越來越活躍,偶爾我會看一下,能留下許多的回憶,是很棒的事情。

 

關於替代指法的運用

林:我自己是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Digital Concert hall)的訂閱會員,因此常常有機會不斷欣賞柏林愛樂的最新精彩演出。

 

帕:哇~太棒了,感謝你的支持。

 

林:我最想問的是,你在演奏樂曲時,經常使用替代指法。

 

帕:是的,我經常使用不同的指法。

 

林:想請問這些替代指法的真正用意是?

 

帕:其實我常常忘記我在用不同的指法...(笑)

 

林:吼吼吼...(內心戲),主要是為了改變音色與音準嗎?還是?

 

帕:一直以來我在練習時,會注意許多不同面向的細節。例如音色表現、音樂性的表達以及音準的掌握。

當我從學生時代逐漸建立自己的演奏方法時,這些替代指法不知不覺都成為我所使用的表達方式,甚至手指或思緒常常「自動地」選用一些不一樣的指法,完全看我想表達什麼而定。

 

林:哇~全自動指法...(吃手手)

 

帕:對,視乎我對樂曲的理解而定,我會決定採用怎樣的指法。所以與其說只是為了音準,不如說我經常「改變聲音的色彩」以及「更多的力度變化」。

 

短短的時間只夠我問三個問題(哭哭),只可惜了我還另外準備了300個要問他說...XD

沒關係下次再繼續問(握拳)

 

 ------ 訪問終 ------


替代指法的奧妙

以下針對第三個問題「替代指法」,筆者常長期以來的觀察來與大家分享其中奧妙之處:

首先我們要理解的一點,就是長笛其實是有著許多缺點的樂器。

「低音太低」、「高音太高」、「forte太高」、「piano太低」...等等,長笛這項樂器的缺點,真是一籮筐。

受限於演奏氣壓與空氣量,以及物理現象與樂器按鍵經常需要「一鍵多用」等現象,我們經常遇到演奏時的音準問題。

真的要解釋起來會用掉許多篇幅,在此不一一開展敘述,改日再敘,今日僅維持重點在筆者問帕胡德的「替代指法」這項話題。

 

以下分享一些筆者在帕胡德演奏時「截圖」的指法畫面:(嘿嘿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的忠誠會員不是當假的~)

高音F

 

高音bB

 

高音#F

 

中音bE(右手中指靠過去壓住 Trill key)

類似這樣的截圖照片,筆者整理了數十張不同的指法。

 

因此聊到這個話題時,帕神其實嚇了一跳,怎麼會有人特別研究他所使用的指法呢?

沒想到台灣還有位笛癡... 仁斌老師本人吧~(哈)

其實帕神說的一點都沒錯,從小學習長笛時我們的確都有一份正規指法表來提供所謂正確的路線,讓所有人學習追隨。但如果逐漸要走出個人的風格時,聲音的色彩、力度變化與音準控制,都需要從中詳細研究,才能知道自己的需求。

所以他在演奏時,經常為了這些原因而改變指法,進而達到他要的效果~在今天短短的訪問裡,能夠聽他親自印證這點,其實筆者是非常開心的。

這點同時也告訴我們每個人,專業除了是「同樣的事情重複做」之外,更重要是「從中得到樂趣」、「不斷開發新的想法」,我認為帕胡德在音樂,在長笛演奏中,正是不斷地實踐這樣的硬道理。‘

 

高音指法課程

筆者曾於節慶長笛樂團開設的眾多特別課程中,就有兩堂針對這些高音指法與替代指法開講,主要就是因為「長笛缺點太多」,以及「尋求更多的音色與力度變化」的需求。而筆者也認為除了正規的指法知識之外,對於自己樂器的完整認識,更是每位吹笛人都必需要有的知識~

 

未來等待疫情趨緩過後,筆者會繼續開課,讓更多長笛演奏者知道這些特殊替代指法的目的與使用方法,敬請期待~


文章寫作今日(3月18日),武漢肺炎疫情已經蔓延歐美與各地政府,台灣政府疫情指揮中已經宣佈以下政策。

#3月19日00時起非本國籍人一律限制入境
#所有入境者無論國籍需進行居家檢疫14天

期盼每一位讀者都能身體健康,大家努力度過這波21世紀以來最強大的疫情風暴,加油 Fihjting!!!

 

延伸閱讀

 

福利時間

以下分享當晚幾張與帕胡德、雷薩吉,以及帕夫人Maya與簽名之照片

筆者、茱麗葉與帕胡德

 

筆者、茱麗葉與雷薩吉

 

筆者、茱麗葉與帕胡德、雷薩吉以及帕夫人Maya(柏林愛樂第一小提琴手)


帕胡德開心地在今晚的節目單上簽名

 

好多份節目單呀~

 

兩位音樂家都簽名完成,超讚啦~

 

期待下次的再相會~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7 "我們只是朋友嗎?"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7 "我們只是朋友嗎?" 配樂詳解
2020 spring Korean drama " Itaewon Class " OST Part.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先前蹦藝術與跟蹦友們分享最近火熱的韓國漫改神劇: 《梨泰院Class》,並藉由本劇配樂,跟大家簡介了韓劇的音樂成功方程式。

今天延續這個話題,要為大家介紹 OST. part.7 歌曲:《我們只是朋友嗎?》

 

先看 原聲帶 Part.7 的發售資訊: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Part . 7(發行日期:2020年2月2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們只是朋友嗎?(우린 친구뿐일까) Sondia 03:48
2. Maybe Sondia 03:48
3. Defence 박성일、Fraktal 01:22
4. 我們只是朋友嗎?(Inst.) 03:48

 

可以看到 Part.7 一共有四首歌曲,其中《我們只是朋友嗎?》與《Maybe》其實是同一首歌曲,皆為歌手Sonia演唱;差別在《我們只是朋友》是韓語演唱,而《Maybe》是英語演唱。

韓語官方版

《我們只是朋友嗎?》'우린 친구뿐일까' 
Lyrics by 서동성 
Composed by 박성일 
Arranged by 박성일 
Vocal Sondia Piano 박성일 
Programming 박성일, 엉클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ERf4OlO8M

 

從鋼琴淡淡進入的前奏開始,這首講述心情的慢歌,述訴吳秀娥心境,而且情緒千轉百轉,迴之不去,歌詞如下:

我們只是朋友嗎?(우린 친구뿐일까)

中韓翻譯(翻譯出處

너를 생각하면 내 가슴은 붉게 물들어
只要一想到你 我就會心動 會臉紅전에 없던 버릇이 생긴 것처럼
像是以前不曾有過的習慣약속이라 하긴 조금 이른 서로 다른 믿음
說這是約定 可能還有點太早 彼此不同的信任알 수 없는 네 맘이 걱정되나 봐
你那無從得知的心 似乎還在擔心著네가 웃을 때면 몰래 내 맘을 빌어
你笑的時候 我的心偷偷祈禱著다신 세상에 다치지 말라고
不要在這世界 再被傷害了

내 마음이 들렸을까
聽見我的心了嗎

내 마음도 너와 같단 걸
我的心其實也跟你一樣

아직 못다한 우리 얘긴 미뤄둘게
我們還沒說完的故事 想一直拖延下去

네가 없을지도 모르니
說不定沒有了你

바쁜 계절처럼 우리 둘도 변해가겠지
像是繁忙的季節一樣 我們也會有所改變吧

소란스런 너와 나 기억만 두고
放下喧鬧的你與我的回憶

손을 잡을 만큼 따라나선 내 맘 말리려다
像是緊牽的雙手跟著 我的心卻想阻止

왠지 모를 슬픔이 가슴에 번져
不知為何 悲傷在心中蔓延

언제부터 우린 서로를 바라봤을까
從何時起 我們就只望著彼此呢

우린 여전히 친구일 뿐일까
我們依然只是朋友而已

내 마음이 들렸을까
聽見我的心了嗎

내 마음도 너와 같단 걸
我的心其實也跟你一樣

아직 못다한 우리 얘긴 어떻게 될까
我們還沒說完的故事 該怎麼結尾

내가 없다면 넌 어떻게 할까
沒有了我 你該怎麼辦

네 마음 다 들리잖아
你的心都聽見了阿

넌 날 위해 기다리겠지
你為了我 等待很久了吧

내가 늦도록 멀리 떠난 빈자리도
就連為時已晚而遠去的空位

그것마저 나인 것처럼
也如我一般

 

歌曲MV 從影像一開始,我們也馬上看出是設定給吳秀娥(權娜拉飾演)的。

從高中時期起與世路的許多故事:從一開始相遇的理念不合其實已經點出兩人的個性差異極大。

逐漸認識對方後,從秀娥忘了證件奔跑著去參加考試,世路的一路陪伴,入場前幫她喊著:「Fighting!!!」;在湖邊兩人正式成為朋友,後來配著世路一起守父喪,報警阻止世路犯下殺人大錯,在雨中的一起哭泣;世路坐牢期間的悲傷探望,與持續鼓勵的信件,她的存在最終帶領了世路來到梨泰院。

萬聖節能在梨泰院巧遇,真是太好了。

 

兩人見面,在酒吧說著彼此多年來的事,世路也因此決定要在梨泰院開店。

 

時隔七年,離鄉背井為了開店高額權利金的世路,歷經遠洋漁船、工廠、體力勞動等辛苦工作,終於即將在梨泰院開店。隨著秀娥回家時的背影,浮現出來的新裝店面,就是世路的「甜栗」(漫畫中是「甜夜」)。

 

兩人於梨泰院再次相逢。

是世路!秀娥張大眼睛不可置信地看著眼前這個男人。

 

隔了七年,速度慢歸慢,但眼前這個男人用了他能做到的方式前進,七年時間讓他賺到了在黎泰院開店的第一桶金。

秀娥知道他步調雖慢,但說到做到,而且意志堅定無比。

 

秀娥看著世路的眼神,總是複雜...

面對回到梨泰院開店的世路,在心中她比誰都更支持,但自己卻必須待在長家集團,無法像世路誠實面對自己率性生活下去,所以一直很痛苦。

 

世路告訴她,她只是忠於生活而已,沒有做錯甚麼

 

其實對於秀娥而言,雖然愛著世路,但她更寵愛的其實是自己。

 

 

「韓國最美初戀」權娜拉

在《梨泰院Class》備受關注的女二角色 權娜拉,有著「韓國最美初戀」之稱。女團出身的她也參與演戲多年,2019年權娜拉也憑《監獄醫生》獲得第12屆韓國電視劇節、33屆KBS演技大獎的「女子新人獎」。

《監獄醫生》劇照:

 

權娜拉,在《梨泰院Class》飾演朴世路(朴敘俊 飾)的初戀情人吳秀娥,細緻的五官加上精湛的演技,一登場從高中角色就便擄獲觀眾的心,一路演到出社會的成熟感更是沒問題。

 

吳秀娥(女主角二)角色概說:

吳秀娥在劇中是世路的高中初戀情人,兒時被媽媽遺棄,在孤兒院裡長大。自尊心強,加上自小被遺棄的自我防禦機制,因此厭惡廉價的同情,唯一令她打開心扉的是長時間關注協助孤兒院的世路爸爸朴成悅。

雖然與世路自初見面開始便性格不合,但因為是疼愛自己叔叔的兒子,所以也慢慢覺得他不錯。但是,她後來卻在世路敵人的公司裏工作。陪伴世路一起為父守喪,不小心看出肇事車輛是張根源新買的跑車,以致世路尋仇差點打死張根源,後來幸好適時秀娥聯絡警方,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出社會後,優秀的她擔任「長家」集團戰略計劃室室長。面對回到梨泰院開店的世路,在心中她比誰都更支持,但自己卻無法像世路那樣生活下去,所以很痛苦。

世路告訴她,她只是忠於生活而已,沒有做錯甚麼;其實對於秀娥而言,雖然愛著世路,但她更愛自己。

只是這樣的角色設定,看了好令人憂傷。

 

接下來欣賞有中文翻譯的歌曲:

韓語中文翻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rvIbX-pws

 

 

鋼琴演奏版本 

《我們只是朋友》的樂器主軸是鋼琴,因此用鋼琴純演奏最能帶給聽者純粹的享受,一起欣賞韓國網友精緻的演奏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6JKT7pjQAc

 

在韓國,《我們只是朋友嗎?》的演奏樂譜也有出版,喜愛演奏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搜尋購買:

《我們只是朋友》鋼琴演奏樂譜

 


台式 KUSO:空耳

台灣的網友很可愛,對於許多韓語苦手自創了一套學歌方式:「空耳」。

名詞解釋:(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空耳來源於日語(空耳そらみみ),原來在日語中是幻聽的意思,但後來漸漸轉義。

網絡詞語:「空耳」專指一種在原始歌曲的歌詞上,故意將原語言的發音理解為另一種語言,寫出與原本歌詞意思不同,甚至毫無關聯的新的「歌詞」,以達到惡搞或雙關為目的的文字遊戲。

透過諧音改寫,就感覺可以「幻聽」成自己能理解的語言,故在日本戲稱為「空耳」,之後詞彙直接沿用到華人圈。

尤其常見於把一種語言按發音強行用其他語言的文字代替。通俗的說就是「諧音改編歌詞」

在空耳的流行下,空耳的用途也不只用於惡搞或創造搞笑效果,也逐漸成為許多人藉由自己認識語言的諧音,以學習外文歌曲的一種方式

 

先前著名的韓國空耳歌曲《到南部弄假牙》(壞女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AulldGvVc

 

《我們只是朋友嗎?》也有...韓語空耳版 XD

一起空耳學韓文歌???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kvbBWtO3I

 

接下來介紹英文版

英文歌詞版《Maybe》

'Maybe' Lyrics by Sondia, Miriam
Composed by 박성일
Arranged by 박성일
Vocal Sondia Piano 박성일
Programming 박성일, 엉클샘

https://youtu.be/4ebWdiyaIpU

 

不知觀劇的大家,心中支持的是女一敢愛敢恨的趙以瑞?還是柔情萬千,思緒萬轉的吳秀娥?

下面這張照片或許可以給出一個暗示:

 

 

【梨泰院Class OST】 Part.7 防守!Defence(박성일、Fraktal)

這段是筆者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梨泰院Class》逗趣劇情:

秀娥說出:「你的存在,對我來說,總是如此...耀眼」,世路也深受感動。

眼見秀娥與世路互相透露心聲,閉起眼睛靠向對方即將接吻。

帥氣的趙以瑞喊了一句「Defence」(防守!),然後帥氣地伸手摀住秀娥的嘴,把她向後推開...

超激似漫畫的真人段落,配合這段輕鬆逗趣的配樂,氣氛瞬間從極度浪漫轉為爆笑,實在佩服編導與音樂創作,能把這麼截然不同的情緒,自然地拍攝出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JxaAVMvFQ

 

隨著劇集已經上演至12集(3月8日止),大家除了關心世路的復仇能否成功之外,相信最關心的也是他的愛情,究竟會怎樣開花結果?

就讓我們繼續拭目以待,等劇的過程,總是細細欣賞音樂的好好時光~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6 "Someday, the boy"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6 "Someday, the boy" 配樂詳解
2020 spring Korean drama " Itaewon Class " OST Part.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先前蹦藝術與跟蹦友們分享最近火熱的韓國漫改神劇: 《梨泰院Class》,並藉由本劇配樂,跟大家簡介了韓劇的音樂成功方程式。

今天延續這個話題,要為大家介紹 OST. part.6 歌曲:《Someday, the boy》

韓劇原聲音樂主題曲,皆會根據劇情走向,一首一首在不同日期發行,帶給觀眾新鮮感以及不同時期的聚焦。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角色設定」:不同歌曲其實因為主題不同,會設定給不同的角色,以適合劇中人物的心情,這真的是非常細膩的設定。

一起看 Part.6 的發行日期與演唱資訊: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Part. 6(發行日期:2020年2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omeday, The boy(그때 그 아인) Kim Feel 03:14
2. Someday, The boy(Inst.) 03:14

 

 

《Someday, the boy》如你所猜測,就是設定給男主角补世路的歌曲,以下就是這首歌曲官方MV。看官方MV雖然沒有中文字幕可供欣賞,但觀賞官方正式影片剪接,各位就能明白這首歌曲的寫作角色設定:

https://youtu.be/qho6wWlsANw

 

附上台灣翻譯者 - FOREVER PANDA 用心製作【梨泰院Class OST】中韓字幕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mOhCw0xZw

 

在MV裡,我們看到許多的剪輯橋段,跟歌詞非常吻合:

白目的青少年,總是做著讓老師處罰的事情:

 

不擅長人際關係的补世路,在學校就是「孤獨一匹狼」個性

 

看不慣霸凌同學的張根秀,體格強碩的世路,一拳打趴張根秀(這畫面經典啊~)

 

上學第一天就被退學,父親其實也不知所措。卻能轉頭安慰世路:「居然第一天就被退學!不過...你替我省下了校服錢...」

 

最愛護自己的父親走了,悲痛到無法言語,而且居然是仇敵張根秀超速駕車又逃逸所致(這橋段實在很漫畫,我承認)

 

悲痛欲絕的世路,衝到醫院幾乎打死張根秀,幸而吳秀娥與警察趕到,阻止了血氣方剛的他再次鑄下大錯

 

最差的結果出現:父親遭撞死卻被仇人找人頂替,司法黑暗;自己衝動打人而被判刑;最愛的女生秀娥因為仇敵長家提供大學獎學金與生活金錢援助,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僅管心中向著世路,只能對此案選擇沈默。內疚的她來監獄探望剛入監服刑,卻已經開始體驗社會(被其他犯人打得鼻青臉腫)的世路...

 

完全理解秀娥的世路,露出招牌的苦笑(笑中帶苦確實不容易演)

 

秀娥說出:「我很膽小,我沒辦法像你一樣堅強...對不起」。

「謝謝妳」「妳沒做錯任何事...」

被世路被安慰後:「如果不是妳阻止我,我現在就不是殺人未遂坐在這裡,而是一個殺人犯。」

離別前,秀娥說:「我不喜歡貧窮的男人,你出獄後會賺很多錢嗎?」(自小孤兒長大,對金錢依賴果然很重,編劇在此也點出她的個性)

世路說:「從現在開始,我的夢想就是成為有錢人~」

兩人相視而笑。

相信即使秀娥如此,這樣的面會對世路來說仍舊極大的鼓勵作用。

之後他訂定了15年復仇計畫:「打倒長家」。

也正因為「復仇」,如此才使得後續的劇情充滿張力與期待感。

 

面對長家集團會長張大熙的壓力,年輕的世路毫不畏縮,不跪就是不跪!

 

獄中苦讀《張大熙自傳》(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已經知道世路積極的個性,因此更加期待雨過天晴的美好

 

終於刑滿出獄,迎向自由的陽光

 

來到小酒館,點了燒酒,兩個酒杯,彷彿與父親對酌,空桌對飲

 

「酒的味道怎麼樣?」彷彿聽到父親詢問

「很苦...」已經接受過牢獄人生的世路回答

 

秀娥的信,帶著剛出獄的世路來到梨泰院~這個首爾最具有洋味、燦爛豐富酒店夜生活的地區。

 

秀娥也已經大學畢業,在長家集團工作,期間不間斷地與世路通信,也告訴他自己就住在黎泰院這個地區。

 

來到梨泰院的世路,剛好遇上最著名「梨泰院萬聖節」,他被這邊的活力與異國風情深深吸引,不自覺地也愛上這個地方了。(我們其實更該從這些劇情,觀察出韓國影視對於文化輸出的重要影響力)

 

奇蹟或命運般地,兩人就在街道上相遇了...

喝酒聊天後,世路提到自己已經愛上這裡,未來一定要在黎泰院開店,延續他與父親的夢想。

秀娥則說這實在太困難了,因為梨泰院平均權利金就要三億韓幣,是首爾第三高。

您覺得世路辦得到嗎?

 

夜已深,世路背著喝醉的秀娥回家。他沒有選擇留宿向秀娥取暖,而是正準備邁向自己未來的計劃...

 

世路已經下定決心在梨泰院做生意。面對梨泰院區非常昂貴的權利金和保證金,他選擇用遠洋漁船、工廠、體力勞動等辛苦工作,預計用未來7年賺錢,接下來按照計劃在梨泰院開店。

 

很快地,鏡頭帶著我們來七年之後的黎泰院。

 

順著鏡頭,我們看到七年後已經29歲的秀娥。看到她在長家集團擔任室長職務,事業卓然有成,開著賓士敞篷車成功工作的模樣。

依舊住在黎泰院的她,正準備返家。

影片中,秀娥一邊走路,一邊旁白:「從那天之後,我再也沒也有見過世路。七年的時間很長...,當我對世路的記憶逐漸模糊時...」

說到這時,鏡頭轉為拍攝著秀娥的背影,也逐漸帶出她眼前所看到的一家裝修中的陌生店面。

「看來這家店又頂讓給別人了...」秀娥看著這家店自言自語著

忽然間有人叫著她的名字「秀娥!」

 

是世路!秀娥張大眼睛不可置信地看著眼前這個男人。

 

隔了七年,速度慢歸慢,但眼前這個男人用了他能做到的方式前進,七年時間讓他賺到了在黎泰院開店的第一桶金。

秀娥知道他步調雖慢,但說到做到,而且意志堅定無比。世路真的回到梨泰院開店,也依照兩人的約定,一步步想要成為有錢人,還有他心中的15年復仇計畫...(摩拳擦掌中)

 

我承認這一切都非常的「漫畫」,畢竟故事原本就是改編自漫畫。

但這就是現在韓劇的魅力:帶著我們「超脫現實」,讓想像力充分馳騁,要多遠有多遠~而戲劇裡令人感動的一個絕大元素,就是我最愛的「音樂」!也因為音樂,讓我想寫這些有關韓劇音樂的文章。


上面花了很多篇幅細寫MV中的《梨泰院Class》劇情,用意就是讓大家能將劇情與音樂歌詞完全結合在一起。

觀賞過所有的歌曲官方MV與中文翻譯之後,筆者比對韓文再依照自己的理解,還是寫下了自己的中文翻譯,覺得這樣比較能夠符合我心中對於這首歌曲的詮釋:「孤獨寂寞的成長」「對未來的熱切期待」。

《Someday, The Boy》中韓翻譯(林仁斌改寫)

Someday, The Boy 김필 - 그 때 그 아인
那個時候的那個男孩
作詞/作曲:박성일
演唱:金弼
翻譯改寫:林仁斌
길었던 하루 그림잔
如畫般漫長刻印的一天아직도아픔을 서성일까
還徘徊在痛苦中嗎말없이 기다려 보면
如果靜靜等待的話쓰러질 듯 내게 와 안기는데
好像是要倒下的時候 就躺在我懷中吧

마음에 얹힌 슬픈 기억은
刻在我心中那些悲傷的記憶

쏟아낸 눈물로는 지울 수 없어
無法用流下的眼淚抹去

어디서부터 지워야 할까
該從哪裡開始抹去呢

허탈한 웃음만이
最後只剩悲傷的苦笑

가슴에 박힌 선명한 기억
刻劃在心中這些鮮明的記憶

나를 비웃듯 스쳐 가는 얼굴들
那些嘲笑我 掠過我的臉龐

잡힐 듯 멀리 손을 뻗으면
從遠處伸來 像是要抓住我的雙手

달아나듯 조각난 나의 꿈들만
使我的夢想 就像逃走般破碎了

******

두 갈래 길을 만난 듯
如同遇見了一條分岔路

멍하니 한참을 바라보다
讓我凝視了許久

무언가 나를 이끌던
好像是有什麼引領著我

목소리에 한참을 돌아보면
在聲音傳來的方向 看了許久

지나온 모든 순간은 어린
過去的每一刻回憶 是如此不成熟

슬픔만 간직한 채 커버렸구나
原來我一直帶著悲傷成長

혼자서 잠들었을 그 밤도
獨自入睡的夜晚

아픔을 간직한 채
深藏著悲傷苦痛

시간은 벌써 나를 키우고
時間不知不覺撫養我長大

세상 앞으로 이젠 나가 보라고
現在起讓我踏出這世界一探究竟

어제의 나는 내게 묻겠지
昨天的我問了「自己」

웃을 만큼 행복해진 것 같냐고
是否已經能夠因為幸福而笑

아직 허기진 소망이
至今仍然渴望的心願

가득 메워질 때까지
一直到能夠裝滿為止

시간은 벌써 나를 키우고
時間不知不覺撫養我長大

세상 앞으로 이젠 나가 보라고
現在起讓我踏出這世界一探究竟

어제의 나는 내게 묻겠지
昨天的我問了「自己」

웃을 만큼 행복해진 것 같냐고
是否已經能夠因為幸福而笑

아주 먼 훗날 그때 그 아인
就在遙遠的未來 那個時候的那個男孩

꿈꿔왔던 모든 걸 가진 거냐고
是否能擁有夢寐以求的一切

 

Adele的《Someone like you》

初聽《Someday, The Boy》這首歌,讓筆者想起的就是英國知名暢銷歌手 Adele的專輯《21》裡的暢銷歌曲《Someone like you》。樂曲濃濃的敘事風格,純鋼琴分解和弦的伴奏設定,單純的伴奏反而讓我們更加聚焦在演唱的個歌喉與聲線,是一首聽了瞬間就像掉進回憶的情緒裡,十分耐聽的歌曲。

聆聽這樣的歌曲時,我們就像聽著歌者對我們傾訴屬於她的一段故事,只能沈浸其中無法自拔。

當年 Adele 這首名曲不知唱哭了多少人,讓許多人都在自己的回憶裡尋找哀傷,藉以療癒自己的過往。

金弼這首《Someday, The Boy》,其實也起了相似的作用。

《Someone like you》中英翻譯(林仁斌改寫)

Someone Like You 
像你一樣的人

演唱:Adele
翻譯改寫:林仁斌
I heard that you're settled down
聽說你安定下來了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re married now
找到了一個女孩並結了婚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
聽起來你的夢想都已實現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 I didn't give to you
我猜你在女孩身上找到我無法給你的吧

Old friend, why are you so shy?
我的老友啊,何必如此見外

Ain't like you to hold back or hide from the light
躲躲藏藏一點都不像你

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
我不是故意當個不速之客

But I couldn't stay away, I couldn't fight it
但我真的無法視而不見

I had hoped you'd see my face and that you'd be reminded
如果能讓你再見我一面,讓你明白

That for me, it isn't over
我們之間對我仍是未完成式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沒關係,我會找到另一個你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也全心全意祝福你一切都好

Don't forget me, I begged, I remember you said
我依然記得你說過的話,請先別忘了我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人因相愛而結合,也因愛而受傷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人因相愛而結合,也因愛而受傷

You know how the time flies
你曉得時間過得多麼快

Only yesterday was the time of our lives
但是我們彼此的人生只存在於過往

We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a summer haze
在仲夏迷霧裡來到人世並成長

Bound by the surprise of our glory days
在美好回憶裡相識相繫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沒關係,我會找到另一個你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也全心全意祝福你一切都好

 

Adele 超級名曲 《Someone Like You》皇家亞伯廳 Live’

 

《Someone Like You》鋼琴樂譜

 


 

專業音樂粉絲現象

韓國粉絲裡,更有許多愛好音樂的奇人與狂熱者,紛紛用自己的方式愛著這些動聽的韓劇OST歌曲:

有製作鋼琴演奏影片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gAR7Hv581c

 

有製作樂譜影片的:

 

吉他演奏、和弦使用與彈奏法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8Eu44cuZpU&feature=youtu.be

 

 

唱歌很厲害的素人紛絲1,透過原聲帶伴奏檔,錄音Po上Youtube,唱功與音色、音準真的都很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bzV3QW3Xk

 

很厲害的素人紛絲2,音色與原唱截然不同,但同樣唱得非常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7II3pE9Fc

 

素人紛絲3,這位模仿原唱最像,已經唯妙唯俏,讓人對於韓國粉絲們愛唱歌的現象嘖嘖稱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gpN0Sc4UM

 

附上筆者演奏的長笛改編版本😘

【梨泰院Class】Someday, The Boy -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otYRP1GswCM

 

 

最後大家想想看,這樣全民的韓劇音樂效應,讓喜歡音樂的人變多還是變少?您是否更愛音樂了呢?

 

延伸閱讀: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1 “Still Fighting It” 配樂詳解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1 "Still Fighting It"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1 "Still Fighting It" 配樂詳解
2020 spring Korean drama " Itaewon Class " OST Part.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先前蹦藝術與跟蹦友們分享最近火熱的韓國漫改神劇: 《梨泰院Class》,並藉由本劇配樂,跟大家簡介了韓劇的音樂成功方程式。

今天延續這個話題,要為大家介紹 OST. part.1 歌曲:《Still Fighting It》

這首《Still Fighting It》是劇情一開始第一集的主軸:「父子關係」,以及預告「Everybody knows, it sucks to grow up」(每個人都知道,要歷經苦痛才能成為大人)這樣的劇情中心思想。

 

聽歌之餘,您是否與筆者一樣,感覺著「怎麼會有這麼貼切的歌曲?」,想者「這首歌曲怎麼會這麼真摯動聽」呢?

 

先讓我們來看歌曲發行與演唱者資訊: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Part. 1(發行日期:2020年01月3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till Fighting It 李燦率 05:19
2. Still Fighting It(Inst.) 05:19

 

有看過《梨泰院Class》劇的人,相信對於第一集中朴世路與父親濃濃的父子情,都會非常感動。

父親朴成悅,是長家集團的部長,是一位正直溫厚,樂於助人的好人,太太過世之後一直獨立扶養兒子朴世路。

平時雖然擔心這木訥寡言的兒子,不知他未來會成為怎麼樣的人。

 

但在轉學第一天,知道他為了幫助被霸凌同學,絕不向錯誤屈服,擇善固執而且良善的堅持,而深深感動。

 

為了正確教育兒子正確的三觀,要他能夠在未來正直的生活下去,父親賭上一切,選擇向(要自己兒子下跪道歉的)長家老闆張大熙辭職。

 

父親賭上人生的未來來成為兒子堅強的後盾,看了第一集劇情,覺得揪心,也為這對酷酷的父子親情動容。

 

學了人生中寶貴的一課,父親沒有一句抱怨,默默期待兒子的成長。

 

晚間到餐廳用餐,經過開學第一就直接被退學的洗禮,父親教兒子如何為人倒酒,該怎麼正確喝酒。

 

「酒的味道如何?我的兒子」父親問。未經世事歷練的朴世路回答:「酒好甜!」

「是嗎?我的兒子」希望你以後也能這樣正直的活下去~父親再次鼓勵他。

 

之後劇情急轉直下,在歷經父喪、社會不公、牢獄與社會的「真實世界成長班」洗禮之後,第10集的朴世路,終於盼得張根源入獄服刑。

帶著一瓶燒酒,來到父親墳前,懺悔著多年來不敢前來祭拜,朴世路終於流下淚說:「現在您不用擔心了,好好安心吧… 」

與去世父親的再次乾杯,想起父親當年問他酒的味道的情景,「酒…還是好苦啊…」

這幕片尾真的非常動人。

 

接下就讓我們來聽歌吧~身為首發曲原聲帶,音樂詮釋第一集裡的感情就成為了重要指標:

歌手李燦率(이찬솔)的歌聲棒極了,溫柔中帶著堅定地詮釋歌曲中的父親心境,讓這首歌一推曲就獲得全面的好評,一起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MOJGgKGVA

 

《Still Fighting It》(林仁斌翻譯)

詞曲/ 班.佛茲
Lyrics &Composed Ben Folds

英文歌詞 中文歌詞
Good morning, son.
I am a bird
Wearing a brown polyester shirt
Would you like a coke?
Maybe some fries?
The roast beef combo's only $9.95
It's okay, you don't have to pay
I've got all the change Everybody knows
It hurts to grow up
And everybody does
早安,親愛的兒子
爸爸是一隻鳥
是一隻穿著咖啡色襯衫的鳥
你想來點可樂?
還是炸薯條?
烤牛肉套餐只要9.95美元
沒問題的,你不需要付錢
老爸身上全都有每個人都知道
要歷經苦痛才能成為大人 
即使如此 人人依舊堅持下去
It's so weird to be back here
Let me tell you what
The years go on and
We're still fighting it, we're still fighting it
And you're so much like me
I'm sorry
再回到這裡 心情有些微妙
我想要對你說的是
即使時光流逝
我們依舊要繼續奮戰下去
而你是如此地像我
老爸感到很抱歉
Good morning, son
In twenty years from now
Maybe we'll both sit down and have a few beers
And I can tell you about today
And how I picked you up and everything changed
It was pain
Sunny days and rain
I knew you'd feel the same things Everybody knows
It sucks to grow up
And everybody does
早安,親愛的兒子
或許20年後的今天
等到我們可以坐在一起喝著啤酒
我會告訴你有關今天的一切
當我擁你入懷時,瞬間一切都改變了
曾經很辛苦
無論陰天或是晴天
我知道總有一天你也會有相同的感受每個人都知道
要歷經苦痛才能成為大人 
即使如此 人人依舊堅持下去
It's so weird to be back here.
Let me tell you what
The years go on and
We're still fighting it, we're still fighting it
You'll try and try and one day you'll fly
Away from me
再回到這裡 心情有些微妙
我想要對你說的是
即使時光流逝
我們依舊要繼續奮戰下去
而你是如此地像我
老爸感到很抱歉
Good morning, son
I am a bird It was pain
Sunny days and rain
I knew you'd feel the same things Everybody knows
It hurts to grow up
And everybody does
早安,親愛的兒子
爸爸是一隻鳥曾經很辛苦
無論陰天或是晴天
我知道總有一天你也會有相同的感受每個人都知道
要歷經苦痛才能成為大人 
即使如此 人人依舊堅持下去
It's so weird to be back here.
Let me tell you what
The years go on and
We're still fighting it,
we're still fighting it

Oh, we're still fighting it, we're still fighting it
再回到這裡 心情有些微妙
我想要對你說的是
即使時光流逝
我們依舊要繼續奮戰下去
我們依舊要繼續奮戰下去
我們依舊要繼續奮戰下去
And you're so much like me
I'm sorry
而你是如此地像我
老爸感到很抱歉

 

原創另有其人

其實這首歌曲並非這次為了聚集的原創歌曲,而是美國詞曲創作人歌手 班.佛茲Ben Folds, b.1966 ),為兒子寫下的一首動人歌曲。

收錄於 2001年 Ben Folds 個人首張專輯《搖滾》(Rockin),班.佛茲真摯的情感與歌聲,讓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

寫這首歌曲時,班.佛茲正因為兒子誕生後,身為人父而有感而發:這是一首希望伴隨兒子成長,身為父親,想陪伴他歷經成長的所有苦痛,終有一日成為大人,父子可以把酒言歡的一首動人讚美詩。

這首歌曲在發布後,成為許多人喜愛的歌曲,也經常出現在廣告中,成為背景歌曲。

歌詞中前段對於父親對於兒子的疼愛,就在「給予選擇」的簡單文字中表露無遺;而對於眼前可愛的小寶貝,日後必將像自己一樣歷經許多苦痛方能成長,一方面期待,另一方面又心疼,相信也是所有父母親們共同的心聲。

最後提到「And you're so much like me, I'm sorry」(而你是如此地像我,老爸感到很抱歉),其實一方面表達了彷彿在兒子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的感動,一方面又祝福他能夠好好成長、茁壯。

這麼複雜的情緒,都在這首歌曲裡展現,真的越聽越感動。

 

原創MV欣賞

接下讓我們來欣賞原唱 Ben Folds 真摯的歌聲,與他與兒子互動的家庭 MV。影片中除了可以看到 Ben Folds 自彈自唱之外,最多的畫面就是他抱著兒子,父子倆好多互動,兒子睜著大眼睛的模樣看來真是可愛極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PwR39VMh0

 

聽過這麼動人的歌曲之後,您是否也感受到,親情在創作時,原來給予作品如此巨大的力量?

 

 

延伸閱讀: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國葡萄酒與法語香頌 - 特別講座

【BON音樂】法國葡萄酒與法語香頌 - 特別講座
French wine and Chanson - Special lec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的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2020年3月9日),仁斌老師邀請中法比瑞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也是法寶酒品執行長:賴作松先生蒞臨演講。除了品酒品生活,我們的話題也將從法國紅酒的豐富點點滴滴知識,一路聊到法國香頌。

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報名專線:
(02)7721-6688 分機 1551

音樂講座資料網址:
https://www.gloriahotel.com/tw/news_content.php?id=15&fbclid=IwAR1hYhaTYTPCwgV4sHITNeg89ERVq5OybFVcajeCpfsHRj6vwMaNMDQze2U

 

音樂講座紅酒課程擔當 賴作松執行長簡介:

 

主持人與法語香頌擔當 - 林仁斌老師

 

講座精彩內容

葡萄酒歷史知識
感謝賴作松老師提供詳盡完整簡報資料👍🏻

品酒知識與藝術

今天實際品嚐的酒款

Terrasses d'Hortense 傲登絲(2016)簡介:

 

認識用心、環保 BiBoViNo 法國盒裝葡萄酒

 

三大特色:「動力有機、「有機栽種」與「大師嚴選」


法語香頌時間

Sous le Ciel de Paris
巴黎天空下

詞曲資訊與歌詞翻譯

詞:Jean Dréjac.

曲:Hubert Giraud 1951

歌唱:Yves Montand(1951)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電影《La Seine coule à Paris》

中法歌詞: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S’envole une chanson
飄蕩著這樣一首歌

Hum Hum(哼唱)

------

Dans le cœur d’un garcon
在一個男孩的心中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Marchent des amoureux
一對對的情侶們散著步

Hum Hum(哼唱)

------
Leur bonheur se construit
他們幸福洋溢

Sur un air fait pour eux
由於這首為他們而寫的歌

------

Sous le pont de Bercy
在貝西橋下

Un philosophe assis
坐著一位哲學家

Deux musiciens quelques badauds
兩個音樂家還有幾個觀眾

Puis les gens par milliers
漸漸地,人愈來愈多

------

Sous le ciel de Paris
在巴黎的天空下

Jusqu’au soir vont chanter

夜幕降臨後
Hum Hum(哼唱)

L’hymne d’un peuple épris
人們唱起他們熱愛的頌歌

De sa vieille cite
關於這座古老的城市

------

Près de Notre Dame
在聖母院旁

Parfois couve un drame
偶爾上演些戲劇

Oui mais à Paname
不過故事發生在巴拿馬

Tout peut arriver
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Quelques rayons
有幾束陽光

Du ciel d’été
來自夏日的天空

L’accordéon
有悠揚的手風琴聲

D’un marinier
來自河上的船員

L’espoir fleurit
各式各樣的希望

Au ciel de Paris
都在巴黎的天空綻放

------

Et le ciel de Paris
然而巴黎的天空

A son secret pour lui
有著他自己的秘密

Depuis vingt siècles il est épris
從二十世紀以來,他就鍾愛著

De notre Ile Saint Louis
市中心的聖路易小島

Quand elle lui sourit
當她對他露出微笑

Il met son habit bleu
他便穿上那藍色外衣

Hum Hum (哼唱)

------

Pour se fair’ pardonner
過一會,為了表示他的歉意

Il offre un arc en ciel
他便會在天空,畫下一道彩虹

 

1951年 原唱
Yves Montand -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aYeACGT70

 

1954年翻唱 (紅到幾乎被認為是原唱)
Edith Piaf- Sous Le Ciel De Par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XzGtlLGgw

 

 

 

新版影音欣賞
Sous le Ciel de Paris | Pomplamoose 樂團

欣賞96萬訂閱的知名 Youtuber樂團,如何翻唱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l9dZ-t93s&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index=2&t=0s

 

手風琴演奏版

這首曲目,最適合擔任主旋律的演奏樂器就是手風琴,一起欣賞筆者非常喜愛的手風琴演奏大師 Richard Galliano 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daktNtuO4


 

Les Feuilles Mortes

枯葉

詞:Jacques Prevert

曲:Joseph Kosma

歌唱:Yves Montand(1945)
翻唱:Edith Piaf (1954)

出處:這首歌曲主要是描寫一對已經分開的戀人,追憶以前在一起的時光,那段曾經璀璨、似乎比今日更加美好、陽光也比今日耀眼的美麗時光。後來1947年時這首歌曲被美國爵士音樂作曲家 Johhnny Mercer 聽到,非常喜歡;他便將這首法文歌曲改為英文版本,而成為了英語世界裡更加流行傳唱的《秋葉》(Autumn Leaves),至今全球已有無數版本。

中法歌詞:(林仁斌翻譯)

口白: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麼希望妳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u nous etions amis.
那段我們曾經親密的幸福時光

En ce temps-la la vie etait plus belle,
那時,人生似乎更加美麗

Et le soleil plus brillant qu'aujourd'hui.
連陽光都比今天的還艷麗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已被聚攏在鏟子上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憶與悔恨也是如此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風將它們帶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oubli.
在無人知曉的寒夜裡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完全沒忘記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這首妳曾對我唱過的歌

 

歌唱

C'est une chanson qui nous ressemble.
這是一首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歌曲

Toi, tu m'aimais et je t'aimais
妳愛著我,我愛著妳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倆在生活中依偎相伴

Toi qui m'aimais, moi qui t'aimais.
妳曾愛著我,我曾愛著妳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無情地拆散了這對愛侶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也無聲無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彿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也拭去了分離戀人們的足跡

 

1945年法語原唱 YVES MONTAND - Les Feuilles Mortes

https://youtu.be/Xo1C6E7jbPw?list=PLFn0Mh0jSllr0B8a1wYDmc0oxscqlZPLU

 

1956年英語版錄音 Doris Day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MD_2RZrm4&feature=emb_title

 

《秋葉》(Autumn Leaves)

中英歌詞對照

The falling leaves drift by the window
落葉在窗邊 飄落下來

The autumn leaves of red and gold
染紅或金黃的秋葉

I see your lips
看著你的唇

The summer kisses
想起夏日的吻

The sunburned hand
曬傷的手

I used to hold
我曽握著過

Since you went away
自從你離開

The days grow long
長日漫漫

And soon I'll hear
但我快聽到

Old winter's song
古老的冬之歌

But I miss you most of all my darling
但親愛的 我最想念是你

When autumn leaves start to fall
當秋葉開始飄零

 

 

筆者非常喜歡的爵士歌手 Jacintha版本,錄音非常棒,歌唱演繹與樂手均為一時最佳之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HP3vhO2PJE

 

 

知名爵士樂團體 Beegie Adair Trio - Autumn Leav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tUIMrJUyc

 

爵士傳奇名家 - Miles Davis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z6TE6t7-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2020 spring Korean drama - " Itaewon Class "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蹦藝術要跟蹦友們分享最近火熱的韓國漫改神劇: 《梨泰院Class》

讓我們從這部網友口中的「神劇」,一窺近年韓劇原聲帶製作之特色與成功方程式吧~

 

目前《梨泰院Class》還在持續上演中(3/08現在),已經上演完第10集(全劇預定16集),因對這部劇的音樂非常有感,所以寫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韓劇近年來在音樂與製作上的特色與用心。

先說《梨泰院Class》這部劇,從最初選角以及設定,我們就能觀察出影集對於漫畫原著的高度還原:不但場景,連人物選擇與造型,都用心還原到唯妙唯肖。

 


梨泰院 戲劇與真實的交錯

主角朴世路七年船員生涯之後,再次回到梨泰院,成功開了第一家酒館《甜栗》,其實真實生活中是一家牛腸店。

韓文店名:언덕집양곱창

地址:서울 용산구 녹사평대로40길 57

資料出處:

梨泰院Class 拍攝地點- 甜栗


 

主要角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男主角 朴世路(朴敘俊 飾演)

 

女主角 趙以瑞(金多美 飾演)

 

女配角 吳秀娥(權娜拉 飾演)

 

男配角 張大熙(劉在明 飾演)

 

男配角 張根源(安普賢 飾演)

 

男配角 張根秀(金東希 飾演)

 

男配角 崔昇權(劉慶秀 飾演)

 

配角 馬賢利(李珠英 飾演)

 

播出前的影片設定介紹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jtbcdramapage/videos/919155798478845/?v=919155798478845


其實一直以來筆者並沒有特別熱衷看韓劇,但近年來在台灣幾齣熱門的《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鬼怪》、《李屍朝鮮》、《愛的迫降》等等剛好都有機會看過;現在Netflix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之一,平常閒暇時看劇看電影之餘,對韓劇中動聽配樂與歌曲慢慢印象深刻,越來越佩服他們在音樂製作上的認真與用心。

 

前一兩年,仁斌老師也因此與台灣 Yamaha合作,陸續製作了幾場《韓式情緣》音樂會,我們在改編音樂與選曲的過程中也意外發現,以長笛音域來演奏「OST女王」的歌曲,實在非常非常的合適啊~

 

韓劇一直以來的「OST女王」文化,也就是由歌喉亮麗,嗓音特殊動人的女聲,獨唱出抒情的歌曲;一方面深化戲劇情緒,另一方面則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讓看劇的人心中更加糾結。「OST女王」與「音樂旋律」的加乘作用,也讓韓劇雖常常出現「不合理」、「虛幻」、「脫離現實」等現象,但總卻能緊抓人心,虐心又多曲折的劇情,常常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韓式情緣》音樂會海報分享:

 

有點眼熟吧~XD

我們當時仿效了最紅的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 - 鬼怪》的海報來製作主視覺


 

韓劇製作特色

網路上可以找得到許多關於韓劇已電視台為主導,從「製播合一」到「製播分離」的製作方式之緣由解說,也找得到「邊拍邊播」或「100%事前拍攝」這兩種拍播方式,都讓人對於韓國獨特的影視文化充滿好奇,大家有興趣可以在網路上自行搜尋了解。

 

以下是《梨泰院Class》劇集原聲帶的曲序,讓我們開始一首首欣賞吧: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Part. 1(發行日期:2020年01月3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till Fighting It 李燦率 05:19
2. Still Fighting It(Inst.) 05:19

https://youtu.be/sjMOJGgKGVA?list=RDqho6wWlsANw


Part. 2(發行日期:2020年2月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開始(시작) Gaho 03:22
2. 開始(Inst.) 03: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StKlRHVeE


Part. 3(發行日期:2020年2月7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tone Block(돌덩이) 河鉉雨 03:29
2. Stone Block(Inst.) 03:29


https://youtu.be/9mwRQ96CuHg?list=RDqho6wWlsANw


Part. 4(發行日期:2020年2月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們的夜晚(우리의 밤) Sondia 04:43
2. 我們的夜晚(Inst.) 04: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S34b4IfNSo


Part. 5(發行日期:2020年2月1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You Make Me Back 金佑星The Rose (樂團) 03:14
2. You Make Me Back(Inst.) 03: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cxsaIfG_RU


Part. 6(發行日期:2020年2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omeday, The boy(그때 그 아인) Kim Feel 03:14
2. Someday, The boy(Inst.) 03:14



https://youtu.be/qho6wWlsANw?list=RDqho6wWlsANw


Part . 7(發行日期:2020年2月2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們只是朋友(우린 친구뿐일까) Sondia 03:48
2. Maybe Sondia 03:48
3. Defence 박성일、Fraktal 01:22
4. 我們只是朋友(Inst.) 03:48


https://youtu.be/4ebWdiyaIpU?list=RDqho6wWlsANw


Part. 8(發行日期:2020年2月2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ay 尹美萊 04:20
2. Say(Inst.) 04:20


https://youtu.be/uO_j23R18cM?list=RDqho6wWlsANw


Part. 9(發行日期:2020年2月2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With Us VERIVERY 04:17
2. With Us(Inst.) 04: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3Goy4SF0o


[持續更新]

寫文之前的文章之後,本週(2020年3月8日)劇集又繼續發表兩首最新 OST~

Part. 10(發行日期:2020年3月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直進 The VANE 02:52
2. 直進(Inst.) 02:52

[MV] 더 베인 - 직진 [이태원 클라쓰 OST Part.10 (ITAEWON CLASS OST Part.10)]

https://youtu.be/I2LhKxLHkwY

 

Part. 11 (發行日期:2020年3月7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어떤 말도 Crush 04:31
2. 어떤 말도(Inst.) 04:31

[MV] Crush (크러쉬) - 어떤 말도 [이태원 클라쓰 OST Part.11(ITAEWON CLASS OST Part.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b7xeZMJ40


 

韓劇原聲帶特色

從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與上方《梨泰院Class》的Part.1 – Part.9的專輯資訊裡,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李燦率的《Still Fighting It》);知名的「OST女王」之一尹美萊,演唱深情滄桑的《Sa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誤)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看到了上面九張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讓我們看一下,韓國粉絲、素人歌手們,是如何利用官方OST伴奏檔歌唱與錄音,真的唱得好棒,非常專業啊~(大拇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gpN0Sc4UM


《梨泰院Class》好歌與歌詞分享

【梨泰院Class OST】Gaho - 開始 Beginning

這首名為《開始》的歌曲,帶農清爽又有節奏感的律動,彷彿帶來無窮的希望,是一首聽了心情變好的爽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229fIlU1FU

 

Gaho也唱過《我身後的陶斯》一劇的《就這樣心動》、《皇后的品格》中的《希望不是結束》,一起欣賞他在錄音室裡自然的錄音演唱表現,年紀輕輕但唱功成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99aQZ62nCQ

 

【梨泰院Class OST】金弼 Kim Feel - 那時候的那個人 Someday, The Boy

金弼這首歌曲,一出來就吸引了我

前奏很像英國女歌手Adele的《Someone like you》,濃濃的敘事風格,聽了瞬間就像掉進回憶的情緒裡,十分耐聽

朴世路第一天轉學,也是被退學的當夜,父親為了鼓勵他,與他一起喝起燒酒,教他男人間彼此倒酒的禮儀,然後問他:「酒的味道怎麼樣?」

第一次喝燒酒的朴世路直爽地回答:「酒好甜。」,父親笑了「是嗎?我的兒子...」「以後你也要這麼正直的以自己的價值觀活下去~」

劇情急轉直下,在歷經父喪、社會不公、牢獄與社會的洗禮之後,第10集的朴世路,終於盼得張根源入獄服刑。帶著一瓶燒酒,來到父親墳前,懺悔著多年來不敢前來祭拜,朴世路終於流下淚說:「現在您不用擔心了,好好安心吧... 」

與去世父親的乾杯,想起父親當年問他酒的味道的情景,「酒...還是好苦啊...」

這幕真的非常動人。

你我生活裡,酒的滋味到底是苦,還是甜?也只有自己最清楚...

https://youtu.be/Z1mOhCw0xZw

 

Adele 超級名曲 《Someone Like You》皇家亞伯廳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6S_iLUudU

 

 

【梨泰院Class OST】Sondia - 我們的夜晚 Our Souls at Night

淡淡極簡的鋼琴分解和弦作為基底,搭配Sondia低沈磁性的歌聲,娓娓道來專屬於女生的溫柔,看了歌詞,相信您不醉也難...

https://youtu.be/9ligqeBUnYA?t=1

 

 

【梨泰院Class OST】尹美萊 Yoon Mirae - Say

美韓混血的歌姬尹美萊,一直是知名的OST女王之一,超有爆發力的歌聲魅力與音域,讓她從慢歌到快歌都輕鬆掌握。

這首《Say》,在主歌進行不久後,就進入讓人心醉不已的副歌段落;不但旋律寫得好,和聲變化安排也相當感性。且聽那溫柔的,觸動內心的歌詞,尹美萊真摯的嗓音一句又一句地揪住聽者的心,相信按下播放鍵後,您一定捨不得再按下停止,而靜靜地享受這首歌帶給我們的,這段最美的孤獨...

https://youtu.be/JlbXLrA07PI?list=RDJlbXLrA07PI

 

 

【梨泰院Class OST】박성일、Fraktal - 防守!Defence 

這段是筆者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梨泰院Class》逗趣劇情:

眼見秀娥與世路互相透露心聲,閉起眼睛靠向對方即將接吻。

帥氣的趙以瑞喊了一句「Defence」(防守!),然後帥氣地伸手摀住秀娥的嘴,把她向後推開...

超激似漫畫的真人段落,配合這段輕鬆逗趣的配樂,氣氛瞬間從極度浪漫轉為爆笑,實在佩服編導與音樂創作,能把這麼截然不同的情緒,自然地拍攝出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JxaAVMvFQ

 

特別感謝
感謝翻譯者 - FOREVER PANDA 用心製作【梨泰院Class OST】中韓字幕影片

 

 

音樂欣賞(至3月8日止,《梨泰院Class》原聲帶全集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GgwIMUEDc&t=8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鋼琴曲集《四季》(12首個性小品)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鋼琴曲集《四季》(12首個性小品)介紹
Tchaikovsky: Les saisons - 12 Morceaux Caracteristiques, Op. 37b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蹦藝術要為大家介紹柴可夫斯基鋼琴曲集《四季》(12首個性小品)。

如果提到古典音樂中最知名的《四季》,當屬巴洛克時期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集(The Four Seasons)了~其次有海頓的神劇《四季》(The Seasons)、俄羅斯作曲家葛拉祖諾夫獨幕芭蕾舞劇《四季》(Les Saisons Op.67 )、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Las Cuatre Estaciones Porteñas)等等許多精彩作品等等。

一年四季,氣候更迭,為了更好地生活,自古順應四季節氣而生,舉凡各種作物的種植、採收期都不相同:播種、插秧、農夫荷鋤,萬物生生不息,而我們也在這樣年復一年的不同季節裡,經歷著春、夏、秋、冬各自不同的風情,各自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

對音樂家或藝術家而言,《四季》當然更是絕佳題材。他們在纖細敏銳的感受裡,留下心中的感觸,這些感動,也會在適當的時刻,觸動著你我的心情,為此感動、飛揚,或甚至憂傷。

 

柴可夫斯基:鋼琴曲集《四季》(12首個性小品)- 音樂欣賞(1875年創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VndSdAq2Q

演奏曲序與時間
*可點按↓時間軸00:00 - January: At the Fireside (A major)
04:45 - February: Carnival (D major)
07:40 - March: Song of the Lark (G minor)

10:25 - April: Snowdrop (B-flat major)
13:00 - May: Starlit Nights (G major)
17:20 - June: Barcarolle (G minor)
22:05 - July: Song of the Reaper (E-flat major)
23:53 - August: Harvest (B minor)
27:20 - September: The Hunt (G major)
30:04 - October: Autumn Song (D minor)
34:59 - November: Troika (E major)
38:13 - December: Christmas (A-flat major)

 

俄羅斯作曲家葛拉祖諾夫 - 獨幕芭蕾舞劇《四季》(Les Saisons Op.67 )音樂欣賞(1899年創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yceAzSjqw

葛拉祖諾夫的芭蕾音樂創作於1899年,我們也能以他的音樂作為衡量,在柴可夫斯基創作《四季》的23年後,俄羅斯作曲家在音樂具象描寫的表現上,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發揮~


創作起源

1875年聖彼得堡之音樂雜誌《Nouvellist》主編,也是柴可夫斯基好友:尼可萊.伯納德(Nikolay Matveyevich Bernard, 1844-1905),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一套12首樂曲之鋼琴小品。

 

筆者補充:

法文中,「Nouvel」是「全新的」(New)之意。「Nouvelle」則是「新聞」(News),「Le Nouvelliste」是「小說家」。因此《Nouvellist》或可翻譯為「新聞家」或「小說家」雜誌。在當時是俄羅斯主要報導各式國內外音樂訊息之主流音樂雜誌。

 

《Nouvellist》主編尼可萊.伯納德是俄羅斯鋼琴家與作曲家馬特維.伯納德(Matvey Ivanovich Bernard, 1794–1871)之子,由於繼承父親的出版事業,先前於1873年已經與柴可夫斯基合作出版過藝術歌曲出版,合作關係良好。

 

筆者補充:1873年所出版之兩首藝術歌曲(1873),分別為:

1.Take My Heart Away (Уноси моё сердце)
Allegro moderato (A minor, 66 bars).

2.Blue Eyes of Spring (Глазки весны голубые)
Allegro grazioso, ma non tanto (A major, 103 bars).

 

1875年5月,尼可萊.伯納德再次提出作曲邀約,同樣是兩首藝術歌曲(1875)

筆者補充,這兩首歌曲為:

I Should Like in a Single Word (Хотел бы в единое слово)
Allegro moderato (D minor, 49 bars).

We Have Not Far to Walk (Не долго нам гулять)
Moderato (E major, 51 bars).

 

由於與柴可夫斯基合作愉快,尼可萊.伯納德於1875年11月對柴可夫斯基鋼琴樂曲創作邀約時,曾提到他的想法:「從1876年開始,連續創作12首曲子,一個月一首,就等於是一年十二個月份。

當時與雜誌社的計畫就從1875年12月份出刊的音樂雜誌開始預告:從1876年1月起,雜誌每個月都會有柴可夫斯基的一首新鋼琴曲,搭配雜誌發售一同發表。

最終這套《四季》鋼琴曲集,一共「12首個性小品=12個月份」全部完成後,就於1876年底由尼可萊.伯納德在為每個月份選擇適合之詩篇文字,集結成書發行,並於出版後直接寄發至雜誌訂戶手中。每首曲目演奏時間均不長,大約均在4分鐘之內。因為有了主編尼可萊.伯納德所選之詩篇文字,更顯得當時俄羅斯樂壇的鋼琴演奏曲目中,重視詩文與樂曲意境美之特徵。


樂曲賞析

這套曲集原文標題《Времена года》的字面意思,若翻譯成英文,除了是「Seasons」外,我們可以延伸解釋為「Times of the year」,即「一年裡的不同時期」。如果以這個角度來理解這套《四季》,我們除了廣義地可以從每個月份曲目中,延伸想像當時一年四季中每個月與當代人們相關的不同場景與情緒;藉著標題與詩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更讓我們能遙想一百多年前作曲家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中,詩人與音樂家的的生活~(啊~光用想的就好滿足XD)

 

鋼琴家 Olga Scheps 2016年的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Yu3MoLzzs

演奏曲序與時間
*可點按↓時間軸00:06 - January: At the Fireside (A major)
05:13 - February: Carnival (D major)
08:16 - March: Song of the Lark (G minor)

11:00 - April: Snowdrop (B-flat major)
13:42 - May: Starlit Nights (G major)
18:34 - June: Barcarolle (G minor)
23:34 - July: Song of the Reaper (E-flat major)
25:34 - August: Harvest (B minor)
28:48 - September: The Hunt (G major)
31:50 - October: Autumn Song (D minor)
37:00 - November: Troika (E major)
40:02 - December: Christmas (A-flat major)

 

一月 〈在火爐邊〉

Janvier - (January - At the Fireside)

簡樸的中板,非常富有表情(Moderato semplice, ma espressivo)
A大調,共103小節

下圖為《四季》第一曲〈在火爐邊〉原始出版手稿。

 

一月的俄羅斯,當然是嚴寒且環境嚴峻的。但是這首樂曲〈在火爐邊〉卻呈現出溫暖、慧詰且讓人感受到溫馨,可見得作曲家心中對於此情景的感觸,是完全的笑意~

除了樂譜音符與標題之外,我們可以在樂譜右上角看到一月份〈在火爐邊〉,引用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 1799-1837)《作夢者》(Мечтатель / Dreamer)詩句:(林仁斌翻譯)

A little corner of peaceful bliss
充滿幸福與平靜的小角落

The night dressed in twilight;
夜晚裝飾了滿天星空

The little fire is dying in the fireplace,
火爐中微火欲熄

And the candle has burned out.
燭光亦將縱逝

 

 

影音欣賞

李希特 1982年之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7UqbrkLtVc


二月 〈嘉年華〉(謝肉節/狂歡節)

Février - Carnaval(February - Carnival)

精準的快板(Allegro giusto)
D大調,共169小節

這首樂曲呈現出歡樂且多層次的律動,加上被賦予的〈嘉年華〉標題,的確讓人感覺非常符合。因為在俄羅斯語言中「Maslenitsa」除了是狂歡節,也是象徵著金色的太陽與生命的金色薄餅:在二月份長達一周的狂歡節節日時間裡,即使大雪飛揚,人們會互相走訪親友、點燃篝火唱歌、砌雪堡、裝飾戶外,或舉辦擲雪球、騎馬比賽等等,是非常歡樂且適合戶外的節日。

二月份〈嘉年華〉引用了俄國著名詩人 彼得.維亞澤姆斯基 (Pyotr Andreyevich Vyazemsky, 1792-1878) 之詩:(林仁斌翻譯)

At the lively Mardi Gras,
就在熱鬧的嘉年華會中

soon a large feast will overflow
一場盛大的宴席即將展開


三月 〈雲雀之歌〉

Mars - Chant de l'alouette(March - Song of the Lark

富有表情的行板(Andantino espressivo)
G大調,共46小節

雲雀的歌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hSfyryg-Y

這個樂章由左手伴奏先行,徐緩地道出美妙的旋律。這不是一首描寫小鳥叫聲這麼簡單的歌曲,而是藉由右手時而出現輕快裝飾音,奏出對於即將來臨的春天,既期待又藏著雀躍的心情。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到當下的美妙,也感受到美好的未來~這首曲目,帶給我們的,是~「期待」。

三月份〈雲雀之歌〉引用了詩人 阿波羅·尼古拉耶維奇·梅科夫(Apollon Nikolayevich Maykov, 1821-1897)之作:(林仁斌翻譯)

The field shimmering with flowers
美麗花影在田野中閃爍著

the stars swirling in the heavens
小星星在天空中旋轉著

the song of the lark
雲雀的美妙歌聲

fills the blue abyss
充滿在這深邃藍色裡

 


四月 〈雪花蓮〉

Avril - Perce-neige(April - Snow drop

帶著些許自由的稍快板(Allegretto con moto e un poco rubato)
bB大調,共86小節

「Perce-neige」翻譯成中文是「雪花蓮」(雪花蓮屬),本屬植物是春天最早開花的球根花卉,又名雪滴花、雪鈴花、鈴蘭水仙、待雪草、報春花等等。曲名的英文「Snow drop」也是「雪滴花」之意,所以在此曲中,我們可以聽見左手的節奏更加活躍了,彷彿對於春天將臨有了更多期盼,而右手美麗的旋律,更增添了如春天冬陽般的喜悅,讓人充滿幸福的感受。
四月份〈雪花蓮〉同樣引用了與三月份相同之詩人 阿波羅·尼古拉耶維奇·梅科夫(Apollon Nikolayevich Maykov, 1821-1897)之作:(林仁斌翻譯)The blue, pure snowdrop-flower,
靜藍純潔的雪花蓮啊And near it the last snowdrops.
靜靜綻放在最後的雪花中The last tears over past griefs,
猶如最後悲傷後所留下之淚珠And first dreams of another happiness.
與充滿歡樂時之初夢


五月 〈五月之夜/白晝之夜〉

Mai - Les nuits de mai(May - Starlit Nights 

小行板(Andantino)
G大調,共88小節

每年6月21日是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白晝節」,在這段時間,聖彼得堡一天都有23個小時的白晝,即使是在一天中那唯一的一小時「黑夜」裡,太陽也不會真正「下山」造成黑暗。天邊還會透出微薄的光亮。這種獨特的景象每年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遊客。到了午夜,本該籠罩在黑暗中的城市,卻因為這樣的奇特現象,讓夜晚比白天展露出更柔和動人的亮光;午夜裡的陽光,多了一絲柔和、暗淡,是無以言喻的美麗。

 

五月份〈五月之夜/白晝之夜〉引用了詩人 阿方納西.費特(Afanasy Afanasyevich Fet, 1820-1892)之詩句:(林仁斌翻譯)

What a night! What bliss is all about!
如此美妙的夜晚!這是多麽大的上天眷顧啊!

I thank my native north country!
對我北方的母國獻上至高感恩

From the kingdom of ice and snow,
來自冰與雪之王國

How fresh and clean May flies in!
五月就如此清新地降臨大地


六月 〈船歌〉

Juin - Barcarolle(June - Barcarolle

如歌似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
G大調,共99小節

〈船歌〉可說是柴可夫斯基所有的鋼琴曲中最受歡迎的名曲。一般船歌常以6/8拍,帶著搖擺的伴奏音型表示波浪,在伴奏上面的浪漫旋律,表現小舟在水中漂蕩的陶醉心情。而柴可夫斯基以4/4拍穩健的拍子起始,帶著他天然憂鬱的美妙旋律,讓此曲的氣質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美麗。徜徉在樂聲中,這超凡的意境不禁讓人悠然神往~


六月份〈船歌〉引用了詩人 普列謝耶夫(Aleksey Pleshcheyev, 1825-1893)之詩句:(林仁斌翻譯)

Let us go to the shore
讓我們出發前往海灘吧

There the waves will kiss our legs.
海浪將親吻我們的腿

With mysterious sadness
點綴出莫名的憂傷

The stars will shine down on us.
星星們在蒼穹天空中為我們閃爍(倒裝句)


七月 〈收割者之歌〉

Juillet - Chant du faucheurJuly - Song of the Reaper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con moto)
bE大調,共56小節

七月份〈收割者之歌〉引用了詩人 寇特索夫(Aleksey Koltsov, 1809-1842)之詩句:(林仁斌翻譯)

Move the shoulders, shake the arms!
擺動你的肩膀,搖動雙臂

And the noon wind breathes in the face!
日正當午的風輕撫臉龐 

這首曲目一開始就帶著開朗明確的節奏,彷彿展現出農忙收割的律動與喜悅。歡樂中彷彿可以聽見快樂歌唱的旋律,飄散在樂曲之中~


八月 〈豐收〉

Août - La moissonAugust - Harvest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con moto)
bE大調,共56小節

七月收割,八月豐收,這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事情,代表冬天來臨時,不會因為缺糧而挨餓。在這個樂章裡,我們聽見以6/8拍左右手豐富的跳躍音型,彷彿展現出無比的喜悅心情。中段風格一變,成為了抒情的旋律段,也許是午後的悠閒,也是是喜悅舒緩的心情,我們可以在音樂中藉由仔細聆聽,察覺更多的蛛絲馬跡~

 

八月 〈豐收〉引用了與七月份相同之詩人 寇特索夫(Aleksey Koltsov, 1809-1842)詩句:(林仁斌翻譯)

The harvest has grown,
慶祝收穫增加了

People in families cutting the tall rye
家家戶戶豐收高高黑麥

Down to its roots!
深深埋入土地中

Put together the haystacks,
將乾草堆放整齊

Music screeching all night
音樂響徹整夜

From the hauling carts.
在一輛輛豐拖運推車中(倒裝句)


九月 〈狩獵〉

Septembre - La chasse(September - Hunting

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G大調,共90小節

這首樂曲以極富動感的附點節奏開始,右手的八度與左手完整的和聲,帶來豐富的音響效果,彷彿精神抖擻的獵人們,著裝前往戶外狩獵,也彷彿勝利的號角吹響,預告著整個狩獵的豐收。

 

九月 〈狩獵〉與一月相同,引用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 1799-1837)詩句:(林仁斌翻譯) 

It is time! The horns are sounding!
是時候了! 號角聲響起!

The hunters in their hunting dress
獵人們穿上狩獵服

Are mounted on their horses;
馳乘在馬背上;

In early dawn the borzois are jumping.
晨拂曉中,俄國獵狼犬跳躍狩獵著。


十月 〈秋之歌〉

Octobre - Chant d‘automne(October - Autumn Song

溫柔的行板.如歌(Andante doloroso e molto cantabile)
d小調,共56小節

十月 〈秋之歌〉,引用托爾斯泰(Aleksey Tolstoy, 1883-1945)詩句:(林仁斌翻譯) 

The autumn, falling on our poor orchard,
秋天,就這樣降臨在我們逐漸荒蕪的土地上

The yellow leaves are flying in the wind.
枯黃色的樹葉也飛揚於風中

 

影音欣賞

"October - Autumn Song" from Tchaikovsky's "The Seasons" (Olga Scheps live)

https://youtu.be/P_faR8r8k4g


十一月 〈雪橇〉

Novembre - Troïka(November - On the Troika

中等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大調,共83小節

十一月 〈雪橇〉引用詩人 尼可萊.涅克拉索夫(Nikolay Nekrasov, 1821-1878)之詩句:(林仁斌翻譯)

In your loneliness do not look at the road,
在憂傷時別忘向門外

And do not rush out after the troika.
也別急急忙忙追著呼嘯而過的雪橇。

Suppress at once and forever
快把長久以來的憂鬱不安

The fear of longing in your heart.
此從你的內心中永遠趕走(倒裝句)

影音欣賞

辻井伸行於聖彼得堡之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niHmv8WzA


十二月 〈耶誕時節〉

Décembre - Noël (December - Christmas-Tide

華爾滋速度(Tempo di Valse)
bA大調,共263小節

十二月 〈耶誕時節〉引用詩人 瓦西里.茹科夫斯基(Vasily Zhukovsky, 1783-1852)之詩句:(林仁斌翻譯)

Once upon a Christmas night
曾經有過的耶誕夜裡

The girls were telling fortunes:
女孩們要占卜自己的未來

Taking their slippers off their feet
要將腳中鞋子除下

And throwing them out of the gate.
然後丟出門外

 


精美附圖之全曲影音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xAe4B_3Pg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貝多芬《艾格蒙序曲》(Overture to Egmont)op.84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艾格蒙序曲》介紹
Beethoven: Overture to Egmont, Op.8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創作於1809-1810年間,靈感來自歌德之同名戲劇作品《艾格蒙》,描寫歷史上真有其人之十六世紀荷蘭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艾格蒙伯爵(Count of Egmont),帶頭反抗西班牙的暴政,最後被處以死刑的英雄故事。貝多芬將此故事寫成動人的戲劇音樂作品,於譜寫樂曲時常被獨立演奏,融入了他對於戰爭、政治與英雄主義的強烈情緒。尤其《艾格蒙序曲》精彩非凡,也成為現今音樂會上常見的交響樂團曲目。

 

歷史上的艾格蒙伯爵
照片取自Wiki百科

 

 

歌德 戲劇小說《艾格蒙》

歌德26歲時(1775年)於德國威瑪(Weimar)開始創作《艾格蒙》(Egmont)。持續創作12年(1787年)後,他於義大利羅馬完成了小說,由於改編自歷史真實人物以及對抗強權的真實事件,其強烈戲劇性與吸引力非同一般,吸引了貝多芬的注意,為之譜寫戲劇音樂。貝多芬更曾於書信中提到「我僅以對歌德的至誠之愛,譜作了艾格蒙...」。

 

歌德《艾格蒙》

故事概說

艾格蒙伯爵是歷史上真實人物,在歌德的小說中將史實稍微潤飾,以16世紀西班牙統治下的尼德蘭時期(荷蘭)為故事背景,以荷蘭法蘭德爾領主艾格蒙伯爵(Count of Egmont, 1522–1568)身為民族革命統帥與領導國家獨立之運動領袖為主角,並將艾格蒙人物設定寫為未婚青年,除了對抗由阿爾巴公爵(Duke of Alba)所代表之西班牙入侵強權之英雄主義之外,也加入了他與愛侶克拉琴(Klärchen)間的愛情故事,其悲劇故事設定深受莎士比亞文學作品影響。

故事最終艾格蒙不幸被捕入獄並被宣判死刑,他的愛侶克拉琴因百般努力仍無法解救,因而服毒自盡。但故事最後,克拉琴化成自由女神,其幻影出現在臨上斷頭台的艾格蒙面前, 劇情結束在艾格蒙伯爵爭取獨立的最後呼籲中。 他作為英雄烈士的死亡,展現了對於入侵強權的不屈意志,歌德藉此昇華了戲劇並歌頌所有愛國志士們犧牲的英勇情操。

 

這段16世紀艾格蒙伯爵反抗西班牙統治者駐荷蘭總督阿爾巴公爵的專制統治的歷史,在歌德筆下,重現出濃烈的莎士比亞式悲劇色彩,也因此成為了熱愛自由與正義的貝多芬選擇題材時的首選。

著名的音樂作家 E. T. A. 霍夫曼(E. T. A. Hoffmann, 1776-1822)除了曾於 1810 年《音樂廣訊報》發表知名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樂評之外,更曾寫過「貝多芬是唯一讀懂了《艾格蒙》的內涵的音樂家。」這句話~反映於現世的,就是當我們想到艾格蒙這位歷史人物時,除了歌德,已與貝多芬永遠無法分離:貝多芬的音樂,將永遠無法與艾格蒙伯分離!

 

《艾格蒙》戲劇音樂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貝多芬《艾格蒙》戲劇音樂作品,共由序曲與9個獨立樂章組成,編制為女高音和交響樂團而作。創作於1809年10月到1810年6月間,於1810年6月15日首演。

作品中,貝多芬以小說中的真實歷史性,結合艾格蒙伯爵的英雄主義,在音樂裡表達他個人的政治理念:這更是一位偉大音樂家對於強烈反抗強權壓迫而被處死的英雄最高之讚美。

 

完整《艾格蒙》作品

《艾格蒙》戲劇音樂原始所有段落如下:

  1. 序曲: Sostenuto, ma non troppo - Allegro
  2. 歌曲: 《鼓聲隆隆》
  3. 幕間曲: 行板
  4. 幕間曲: 甚緩板
  5. 歌曲: 《充滿快樂,充滿悲傷》
  6. 幕間曲: Allegro - Marcia
  7. 幕間曲: Poco sostenuto e risoluto
  8. 《克拉琴之死》(Klärchen's Death)
  9. 配樂朗誦
  10. Siegessymphonie 《勝利交響曲》: 光輝的快板

 

音樂欣賞

《艾格蒙》戲劇音樂+朗誦精華版,以英文朗讀進入文學,是筆者非常推薦的欣賞方式

https://youtu.be/G7J0SvmhScM

Bruno Ganz's script

12:22 Es ist keine falsche Ader an ihm. Seht, Mutter, und er ist doch der große Egmont. Und wenn er zu mir kommt, wie er so lieb ist, so gut! wie er mir besorgt ist! so nur Mensch, nur Freund, nur Liebster.

 

16:38 Der König meint -Er meint, daß ein tüchtiger General, gar bald mit Volk und Adel, Bürgern und Bauern fertig werden könne;—und schickt deswegen mit einem starken Heere—den Herzog von Alba!

 

23:49 Arme Seele!—Noch eins, und dann leb' wohl, ich kann nicht mehr. Was auch den Geist gewaltsam beschäftigt, fordert die Natur zuletzt doch unwiderstehlich ihre Rechte; und wie ein Kind, umwunden von der Schlange, des erquickenden Schlafs genießt, so legt der Müde sich noch einmal vor der Pforte des Todes nieder und ruht tief aus, als ob er einen weiten Weg zu wandern hätte. —Noch eins.—Ich kenne ein Mädchen; du wirst sie nicht verachten, weil sie mein war. Nun ich sie dir empfehle, sterb' ich ruhig

 

24:54 Süßer Schlaf! Du kommst wie ein reines Glück, ungebeten, unerfleht am willigsten. Du lösest die Knoten der strengen Gedanken, vermischest alle Bilder der Freude und des Schmerzes; ungehindert fließt der Kreis innerer Harmonieen, und, eingehüllt in gefälligen Wahnsinn, versinken wir und hören auf, zu sein.

 

26:06 is missing

 

26:23 Verschwunden ist der Kranz! Du schönes Bild, das Licht des Tages hat dich verscheuchet! Ja, sie waren's, sie waren vereint, die beiden süßesten Freuden meines Herzens. Die göttliche Freiheit, von meiner Geliebten borgte sie die Gestalt; das reizende Mädchen kleidete sich in der Freundin himmlisches Gewand. In einem ernsten Augenblick erscheinen sie vereinigt, ernster als lieblic

 

27:26 Mit blutbefleckten Sohlen trat sie vor mir auf, die wehenden Falten des Saumes mit Blut befleckt. Es war mein Blut und vieler Edeln Blut. Nein, es ward nicht umsonst vergossen. Schreitet durch! Braves Volk! Die Siegesgöttin führt dich an! Und wie das Meer durch eure Dämme bricht, so brecht, so reißt den Wall der Tyrannei zusammen, und schwemmt ersäufend sie von ihrem Grunde, den sie sich anmaßt, weg!

 

28:16 Horch! Horch! Wie oft rief mich dieser Schall zum freien Schritt nach dem Felde des Streits und des Siegs! (trumpet passage) ich schreite einem ehrenvollen Tode aus diesem Kerker entgegen; ich sterbe für die Freiheit, für die ich lebte und focht, und der ich mich jetzt leidend opfre. (drum roll)

 

29:23 Ja, führt sie nur zusammen! Schließt eure Reihen, ihr schreckt mich nicht. Ich bin gewohnt, vor Speeren gegen Speere zu stehn Dich schließt der Feind von allen Seiten ein! Es blinken Schwerter; Freunde, höhern Mut! Im Rücken habt ihr Eltern, Weiber, Kinder! (orchestral) Und diese treibt ein hohles Wort des Herrschers, nicht ihr Gemüt. Schützt eure Güter! Und euer Liebstes zu erretten, fallt freudig, wie ich euch ein Beispiel gebe. (orchestral finale)

 

*《艾格蒙》戲劇音樂最著名的音樂包括「序曲」、歌曲《鼓聲隆隆」和《克拉琴之死》。


文學之美

讓我們在此以文字欣賞,女主角克拉琴面臨死亡時所說出台詞,《天堂般的喜悅,致命的悲傷》(Himmelhoch jauchzend, zum Tode betrübt)之美(英譯:Heavenly joy, deadly sorrow):

歌德所寫的這段話更已成為歐洲知識分子與文學家經常引用的諺語,因為這其中所代表的,正是浪漫主義文學中的靈魂。

 

天堂般的喜悅,致命的悲傷》詞(林仁斌翻譯)

德文原詩 中文翻譯
Freudvoll und leidvoll, gedankenvoll sein;
Langen und bangen in schwebender Pein;
Himmelhoch jauchzend, zum Tode betrübt;
Glücklich allein ist die Seele, die liebt.
Full of joy, And full of sorrow, Full of thoughts;
Yearning And trembling In uncertain anguish;
Exulting to heaven, Cast down unto death
—Happy alone Is the soul that loves.


充滿歡愉、充滿憂愁、充滿思緒;

緩慢而恐懼的虛無飄渺之苦;
如天堂般的喜悅,如致命的悲傷
擁有有愛的靈魂才是最幸福的。


音樂欣賞

《克拉琴之死》(Klärchen's Death)
Egmont Op.84 : VII Clärchen's Tod bezeichnend

https://youtu.be/d1pB6KYnIp4



總譜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fCsnAoqwo

 

樂曲編制

2 部長笛(二部兼短笛)、2部雙簧管、 2部單簧管、2部低音管、2部F調法國號、2部bE調號、2部F調小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曲式結構

序曲 Overture

I.序奏

 f小調,3/2拍,持續而不急促
Sostenuto ma non troppo. F minor, 3/2.

II.發展部 - 快板

快板,f小調,3/4拍
Allegro. F minor, 3/4.

III. 尾聲

燦爛的快板,F大調,4/4拍。
Allegro con brio. F major, 4/4

 

演奏含樂譜

西密西根大學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精緻的樂譜與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Qj9G1T9mA

 

 

武士精神

小澤征爾指揮齋藤紀念管絃樂團名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AlouGwS_4

 

2022年,小澤征爾再次拖著虛弱的身體,指揮著松本音樂節管弦樂團,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外太空的音樂演奏直播,曲目正是他最擅長的《艾格蒙》序曲,非常動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Kk6412F24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Sony數位教室課程 - 天團!王者之音《柏林愛樂》影音介紹 

【BON音樂】Sony數位教室課程 - 天團!王者之音《柏林愛樂》影音介紹
History of Berliner Philharmon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 2020年2月22(六)晚間 19:00。於 Sony 最新遠百信義直營店舉辦交響音樂專題與高階耳機試聽講座😊

*講座網頁與報名連結:
https://s.yam.com/ryedU

講座簡介

柏林愛樂可說是世界最知名的交響樂團,因為他們不僅「高規格」,還能持續不斷「創造規格」。不但音樂家們已進入柏林愛樂為榮,指揮家們更以能指揮柏林愛樂為傲。想瞭解柏林愛樂,一定要認識他們的樂團生態和百年傳統~成立於1882年的柏林愛樂,其實距今也才138年歷史,但是樂團數不完的故事與「為數甚少的音樂總監」,反而構成他最特別的傳統與獨特的地位。 在這場精彩無比的音樂講座中,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老師將介紹有關《柏林愛樂》的歷史,歷任音樂總監與精彩的演奏曲目,喜愛音樂的您絕對不容錯過~

 

*講座時間:
2020/02/22 19:00~20:30

*講座地點:
台北遠百信義直營店 (A13)

*現場資訊:
(02)8780-1718 龔晉德先生

 

林仁斌老師簡介

 

柏林愛樂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舊名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德國管弦樂團,成立於1882年。普遍認為柏林愛樂是世界頂級的管弦樂團

 

2021年柏林愛樂再獲《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票選全球十大管弦樂團之一,名次票選中(2021.08.04.更新)

 

筆者介紹
柏林愛樂可說是世界最知名的交響樂團,因為他們不僅「高規格」,還能持續不斷「創造規格」。不但音樂家們已進入柏林愛樂為榮,指揮家們更以能指揮柏林愛樂為傲。想瞭解柏林愛樂,一定要認識他們的樂團生態和百年傳統~成立於1882年的柏林愛樂,其實距今也才138年歷史,但是樂團數不完的故事與「為數甚少的音樂總監」,反而構成他最特別的傳統與獨特的地位。在這本篇文章中,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林仁斌老師將介紹有關《柏林愛樂》的歷史,歷任音樂總監與精彩的演奏曲目,喜愛音樂的您絕對不容錯過~

 

全球公認最佳古典音樂交響樂團之一 ~ 柏林愛樂
1882 年由 50 位音樂家共同創立,柏林愛樂以如絲綢般精緻的音色與滴水不漏的樂團演奏著稱於世,與維也納愛樂並稱全球兩大樂團巨擘。
1882年的柏林愛樂
柏林愛樂團員所演奏的音樂,是指揮家口中「夢寐以求的奇蹟」,樂團獨特等級舉世無雙, 演奏能力、卓越的個人素質、高度團員默契等等,是一個讓指揮備感壓力的黃金樂團,當今世上 的指揮,若獲得與柏林愛樂合作的機會,都會認為是一份無上的榮耀。

1882 年由 50 位音樂家共同創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柏林」能從其他歐洲知名樂團中 脫穎而出,列名「世界之冠」,歷任偉大指揮的帶領,是鑄造當今地位的最大原因。從畢羅、尼 基許、福特萬格勒到卡拉揚,這些偉大的指揮家,以他們的過人的藝術內涵,奠定了柏林愛樂的 傳奇聲譽。

早期兩大指揮為漢斯.馮.畢羅及亞瑟.尼基什,客座指揮有包括布拉姆斯、葛利格、馬勒 和理查.史特勞斯......等,這些大名鼎鼎的作曲家,於二十世紀則有福特萬格勒、傑利比達克、卡拉揚及阿巴多與樂團共創黃金年代。

尼基什特色是忠實原譜、動作精密嚴格,在任內擴寬了樂團的演出曲目,是奠定「柏林」達到世界一流地位的指揮。


而對柏林愛樂影響最深的指揮為福特萬格勒與卡拉楊;福特萬格勒的音樂詮釋超然直觀,卡拉揚的手法獨特完美,樂團如今的演奏風格就在兩人的雕琢下蔚然成型。

至這兩位指揮之後,柏林愛樂以如絲綢般精緻的音色與滴水不漏的演奏著稱於世,與維也納愛樂並稱全球兩大樂團巨頭。卡拉揚在柏林的晚期與團員產生摩擦,樂團的藝術水準逐漸產生負面效應。

1990 年起阿巴多正式擔任柏林愛樂第五任藝術總監,他精準洗鍊的特質以及熱情洋溢的義大利風格,迷人的音樂詮釋風格與長期於世界大樂團音樂經歷與指揮實力,無論音色的細膩度、細節之處理與技巧的洗鍊, 又再次帶領柏林登上音樂藝術的另一座峰頂。

讓他在接掌柏林之後,跳脫卡拉揚時代的德奧主軸,開拓更寬廣的演奏錄音曲目,並以特定主題如希臘悲劇、莎翁作品等作為演出中心,並將現代音樂納入樂團曲目,為柏林的音樂注入更強的活力,他的音樂詮釋與藝術成就開創新的「阿巴多的柏林之聲」。後因阿巴多罹患胃癌,並曾在舞台上暈眩昏倒過,暫停執掌柏林愛樂的指揮。

而自 2002 年起,
繼任音樂總監持續帶領樂團邁向巔峰,並在全球各大職業樂團間持續維持翹楚地位。

現任音樂總監為基里爾·佩特連科(2019年8月19日起到任),同時兼任德國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曾於2014年獲德國雜誌《歌劇世界》(Opernwelt)評選為「年度最佳指揮」
Kirill Garrievič Petrenko, b.1972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柏林愛樂大事記

1895年,尼基什擔任樂團的首席指揮。在他的手中,柏林愛樂成為世界頂級樂團,演出曲目大大拓寬。

1923年,尼基什逝世,樂團的首席指揮由36歲的福特萬格勒擔任。福特萬格勒帶領樂團做了不少巡迴演出,使得樂團的霸主地位進一步穩固。

1944年,在二戰的硝煙中柏林愛樂大廳被炮火摧毀,樂團在教堂的場合繼續演出。

1945年4月15日,柏林被攻陷前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1945年5月26日,指揮里奧·波查德就在廢墟中指揮樂隊舉行了戰爭結束後的首場音樂會。

1945年,羅馬尼亞指揮切利比達奇成為樂團首席指揮。

1947年,福特萬格勒重返柏林愛樂。

1952年,福特萬格勒再次就任音樂總監。

1954年,福特萬格勒逝世。(據說臨終前時的福特萬格勒並不願意讓卡拉揚接任。)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首席指揮。樂團人數達120人,成為一個可演奏所有規模作品的演出團體。

1956年,卡拉揚成為樂團終身首席指揮。這是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樂隊指揮組合。通過巡迴演出,音樂節演出和灌錄唱片,樂團的國際聲譽達到最高峰。兩者合作的34年間,錄製唱片無數。

1959年,在卡拉揚帶領下,樂團為德國唱片公司錄音(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搭成了鐵三角關係。

1963年10月15日,柏林愛樂大廳重新開幕。同年,卡拉揚指揮樂團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1967年-1970年,樂團在卡拉揚的指揮下錄製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全劇。

80年代,卡拉揚和樂團矛盾爆發,兩者合作減少。

1989年,卡拉揚去世,由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出任樂團首席指揮。

從2002年至今,經由樂團成員選舉,決定由英國指揮家賽門·拉圖爵士接掌樂團。拉圖爵士致力於發展年輕的樂手。在他的手下,柏林愛樂的平均年齡最小。他還嘗試在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關係。為此他還舉行過一場特別的音樂會,音樂會上他指揮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合奏。

2005年11月,拉圖率領樂團訪問中國大陸及台灣。在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四地演出。

2011年11月,拉圖再次率領樂團亞巡。並在數位音樂廳對全世界訂戶同步播映,規模極其盛大。

2015年6月22日,基里爾·佩特連科經選舉獲得大多數團員投票支持,成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基金會藝術總監,賽蒙·拉圖則於2018年8月卸任離開樂團,之後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即將於2023年出任BRSO首席指揮。

 

音樂欣賞

尼基什指揮柏林愛樂演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Y1s6y6r5M

 

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 一

爭議的二戰納粹年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BFm-vBvTQ


卡拉揚一手打造出的34年柏林愛樂黃金年代(1955-198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2mu9kBI9ZY


古典樂界帝王 - 天之驕子卡拉揚精采介紹 (本文章取自『最受歡迎的大指揮家』)

卡拉揚1908年4月5日出生於薩爾滋堡,父母都熱愛音樂,卡拉揚在充滿藝術氣 息的家庭成長,三歲學鋼琴,四歲開獨奏會,接著活躍於薩爾滋堡各教堂的兒童合唱 團,是個音樂天才,鄉親們稱他「小莫札特」。

有「歐洲音樂總監」外號的卡拉揚,祖先由馬其頓遷到奧地利,父親是醫生。他執掌柏林愛樂三十四載,氣勢之盛,無人可比。

卡拉揚雖然名滿天下,但謗亦隨之,找他麻煩、開他玩笑的新聞,從不間斷。

 

--------------- 卡拉揚需要一隻導盲犬---------------

性格獨特的卡拉揚,行事自我,所以不時有他的軼事趣聞。

◎有一次卡拉揚跳上計程車,司機問‥「到那裡?」卡拉揚回答:「到那裡都可以,『那裡』都要我!」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卡拉揚先後擔任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薩爾滋堡音樂節的音樂總監,以及米蘭史卡 拉歌劇院的客席指揮,掌控著重要地位,因此卡拉揚不免顧盼自雄,擺出君臨歐洲的 態勢!有人看不順眼,所以開他這個小玩笑。

其實,那時後的卡拉揚出入有名車接送,還有保鏢車隊隨行,再不然就自己駕著他那 部紅色保時捷狂馳一番,計程車可能已經很少坐了。

◎卡拉揚指揮的時候多半閉著眼睛,當他雙眼一閉,即表示已進入情況,準備開始指 揮了。然後他就這樣一路眼簾低垂,直到樂曲結束,才張眼轉身謝幕。

他說:「眼睛閉著,我的耳朵會『看』得更清楚!」因此有人戲稱,卡拉揚最需要的 是一隻導盲犬。

面對閉眼指揮的老闆,柏林愛樂的團員卻更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盯」著他。有人認 為,也許卡拉揚就是利用這種目光不對焦所造成的不安全感,逼使團員更加注意他細 微的動作變化,徹底達成他的音樂指令。

◎薩爾滋堡音樂節的導遊指著到處懸掛張貼的卡拉揚玉照對遊客說:「卡拉揚是薩爾 茲堡人,是薩爾茲堡的榮耀......對了!莫札特剛好也生在這裡。」

一九五四年以前,卡拉揚原本沒什麼機會出席薩爾茲堡音樂節,在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 刻意的打壓下,他只有旁觀的份。等福特萬格勒一過世,卡拉揚立刻冒出頭,音樂節總監的頭銜終於落到他手中。他一改前任的傳統作風,施行新 派經營法;卡拉揚結合音樂與觀光,擴大音樂節舊有的規範,以多采多姿的節目吸引 全球的樂迷。他以自己為中心,音樂節的主題就是「卡拉揚」,所有的話題繞著他轉, 原本「莫札特音樂節」的訴求反而變得模糊,隱約變成「卡拉揚的莫札特」。

 

----------------『大納粹』備受爭議-----------------

 

卡拉揚曾經是納粹黨員,這個陰影跟他一輩子,終其一生,以色列和猶太音樂家始終 無法接受他。卡拉揚曾辯稱,他在一九三五年加入奧地利納粹黨,是為了取得亞琛 (Aachen)歌劇院的總監的職位,這種作法在當時本來不足為奇,問題是有好事者查出 卡拉揚的黨齡比他所說的要早個好幾年,那些人以為只要證實卡拉揚說謊,就可以拉他下台。

二次大戰結束,卡拉揚被禁足兩年。恢復演出權後,他到過美國幾次,每次帶領柏林愛樂巡迴時都會碰上示威群眾『歡迎』他,這批號稱反納粹得人群高舉牌子在音樂廳 門口叫罵,觸他霉頭。一九八九年二月,八十一高齡的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演出,在 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指揮維也納愛樂,這時的卡拉揚已經不良於行,需旁人攙扶 才能走上指揮台,觀眾目睹步履蹣跚的老大師過人的意志力,都發自內心地起立鼓掌,狀極感人!

雖然如此,場外還是有一小撮人找麻煩,毫不留情地告到美國司法部,檢舉他納粹身份。

樂評家對卡拉揚有兩極化的評價。有人只要看到卡拉揚的大名就不加分辨的說好,譬 如日本、英國的某些專家;另外一派屬於先入為主的『反卡派』,非常情緒化,只要一提到卡拉揚,就嗤之以鼻,甚至拒稱其名,而以『大納粹』(Great Nazis)代之。

卡拉揚指揮的唱片銷售量與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有一定的水準,聽過他的作品的人, 一般反應都很好。

卡拉揚深諳大眾傳播的威力。他常說,透過電視,兩、三千萬人可同時欣賞他指揮的 『蝴蝶夫人』,要是他只在歌劇院演出,要等到何年何日才可達到這些人次?

他又說,有上億的人聽過他的貝多芬交響曲唱片,如果他天天在音樂廳指揮同樣曲目,一輩子也沒法追上這個數量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卡拉揚沒說:光是他第二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六十年代 DG 發行) 的版稅收入,就夠他添購一架私人飛機。

 

--------------說『不』是最難啟齒的事------

 

有人問過卡拉揚,聽不聽別人的唱片,卡拉揚回答說,當然聽:『不過我不能透露聽 誰的唱片,說了甲不提乙,乙會生氣。』他只說他比較常聽聲樂的唱片,因為他喜歡 人聲,想找尋最美的『新聲』,供歌劇演出之用。

卡拉揚雖然極力提拔新人,但也『用』壞許多歌手,毀了一些好聲,譬如女高音黛妮 希、克蕾絲邦等。大家都知道,只要被卡拉揚看上,就等於是魚躍龍門,誰也沒有勇 氣拒絕卡拉揚的邀請。

跟卡拉揚說『不』是世上最難啟齒的事,特別是初入樂壇的年輕生手,大家想,管他的,唱了再說,往往忽略其中隱藏的危機----卡拉揚喜歡用鮮嫩的輕聲唱大部頭的作品。以如此超透支的歌唱,不要說長期發展,兩、三年就得用掉一批『聲音』,不過卡拉揚不怕,新人們前仆後繼,排隊等著被『發掘』,卡拉揚永遠有年輕之聲可用。

七十年代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紐約之行,卡拉揚除了指揮三場轟動的音樂會外,還特別抽空到茱麗亞音樂院所開辦的大師班,指導年輕的指揮。旁聽席中不乏傑出的音樂家,包括小澤征爾及鋼琴家兼指揮愛森巴哈。小澤是卡拉揚最有名的學生,深得真傳,卡拉揚也已有這麼一位學生為榮。其他受卡拉揚提拔的晚輩有阿巴多、梅塔、慕提、 夏伊、楊頌斯、畢契柯夫等人。

卡拉揚說他希望能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儘可能提供他們寶貴的經驗,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適時伸出援手。卡拉揚積極地培植後進,樂壇盟主的寶座越坐越穩。

 

--------------從馬術中領悟指揮精神---------------

 

卡拉揚是運動高手,興趣多廣,樣樣在行。音樂會前,他喜歡利用時間駕飛機兜風遨 翔,享受騰雲駕霧的樂趣。他說開飛機跟指揮樂團道理相通,兩者都需要精神集中, 百分之百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失誤,否則會全盤皆輸。

卡拉揚百說不厭的故事之一是他學騎馬的經驗。他說當他學到騎馬跨欄的進度之前, 連續失眠了好幾天,他想「馬兒的身軀如此龐大,如何帶牠過欄呢?」後來他才知道, 原來不是你帶馬過欄,而是牠帶你過欄去,只要你把姿勢擺正,雙腿一夾,馬兒應聲

而起,一越過欄,完全不需你耗費力氣。

他把這個道理應用到指揮上頭,當音樂要達到高潮前,指揮只需點出必要的拍點,樂團自己會造成聲勢,千萬不要有多餘動作,那只會干擾樂團,造成反效果。每次他在 教學時看到年輕指揮搖頭擺身故作激動狀,他就會舉這個例子提醒對方。

卡拉揚是名氣最響的指揮家,全球各大出版商當然搶著出版他的自傳。但是卡拉揚經常推託:「要我談談自己可以,寫自傳絕不可能;就算要寫,也只能寫與音樂相關的 事。」當時卡拉揚已經分身乏術,音樂或自傳都是由別人捉刀。

一九八八年,奧地利出版卡拉揚的『生平自述』,由法蘭滋安德勒執筆,卡拉揚在序裡再度強調他的「只能說不能寫」論調,他說他讀完與作者對話錄音的文稿後,赫然發現口述與文字是性質相異的兩回事,文字寫出的跟嘴巴說的居然不一樣!

他說:「由旁人來描述你不就等於指揮在詮釋作曲家的作品,各家說法各有不同,沒有哪一個解釋可以說是『定論』,這本自傳是執筆者在『詮釋我』,我只是旁觀的第三者,提供資料而已。」

 

---------------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

 

一九二九年,卡拉揚從維也納學成還鄉,父親出資請來薩爾滋堡音樂院的管弦樂團讓 卡拉揚指揮生平第一場正式音樂會。成功的音樂會立刻替他帶來好運,受聘在德國烏 姆(Ulm) 小城工作七年,卡拉揚的指揮生涯於是踏出第一步。他下一個任所是阿亨歌 劇院,這時卡拉揚開始受到注目,一九三八年,柏林國立歌劇院請他指揮貝多芬的「 費黛里奧」,震撼柏林樂壇,媒體稱他「奇才卡拉揚」,那年卡拉揚指揮他的錄音處女 作--莫札特的歌劇「魔笛」序曲,從此揭開長達半個世紀的唱片事業序幕。

同年卡拉揚首次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引來樂團首席指揮福特萬格勒的嫉妒猜疑, 視他為勁敵。一九四二年,卡拉揚不顧納粹警告,娶了有四分之一猶太血統的安妮塔 古特曼,因此被打入冷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軍節節敗退,卡拉揚和妻子逃 往義大利鄉間藏匿,生活條件極差,但是卡拉揚仍不改其志,照常研究音樂,勤習義 大利文,隨時準備東山再起。

EMI 王牌的唱片製作人華特李格(Walter Lagge)說:「再惡劣的環境也擊不倒卡拉揚, 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與紀律!」

李格回憶戰後卡拉揚被禁止演出,困居在維也納的一間破舊小公寓,物質極端缺乏, 李格攜美酒去看他,卡拉揚如獲至寶,但卻沒有一下子牛飲而盡,而是冷靜地將美酒 平均分成數十份,每天一小口,表現出高度的理智與節制。

李格見到卡拉揚龍困淺灘,手腳難伸,於是提出優渥的錄音合約,請卡拉揚擔任他所 創辦的愛樂管弦樂團指揮。但是卡拉揚並沒有馬上答應,他很有耐心地和李格討論合

同的每一細節,直到完全清楚滿意後才簽約。他的談判技巧與冷靜又讓李格開了一次眼界。

李格說卡拉揚是他生平所見最有自信的人,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得到什麼。這 種穩扎穩打的性格,使卡拉揚一步一步走上指揮帝王的寶座。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福特萬格勒過世,次年卡拉揚以歌劇的特長及八面玲瓏的人際手 腕,擊敗勁敵祡力比達克,接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卡拉揚以謝絕其他樂團聘約為交換條件,要求「終身指揮」的頭銜,他再也不甘被人 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他要一頭栽進指揮柏林愛樂的工作,不願有後顧之憂。合約中 記載,卡拉揚六十五歲以後自己可以決定去留,除非他想離開,否則沒有任何人可以 逼他走路。有了這層保障,卡拉揚終於能全心致力提昇柏林愛樂的演奏水準,將柏林 愛樂塑造成舉世合奏技術第一的交響樂團。他也承認,整整花了十年工夫,他才改掉福特萬格勒留下的音樂舊習,使柏林愛樂真正蓋上「卡拉揚正字標記」。

 

---------------與福特萬格勒的瑜亮情節-----------

 

柏林愛樂創立於一八八二年,歷經畢羅、尼基許、福特萬格勒等大師掌舵,地位崇高, 與維也納愛樂、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並稱歐洲三大樂團。卡拉揚與愛樂前任 指揮福特萬格勒是完全不同的典型,儘管卡拉揚非常景仰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

卡拉揚曾說,他希望能融合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兩家的特長,客觀派與主觀派並重。年輕時的卡拉揚比較接近托斯卡尼尼的風格,隨著年齡增長,福特萬格勒的影響 才越來越明顯。卡拉揚說,假如有一天他寫有關音樂的書,一定會把博大精深的福特 萬格勒寫進去。

雖然卡拉揚表現出對福特萬格勒的仰慕,但福氏仍然視他為眼中釘。這是人性之常, 大師們也不能免。

卡拉揚接任柏林愛樂指揮後,努力將樂團的合奏技術推像完美的境界,然而世人肯定之餘,還是不免將他與福特萬格勒相比,經常有人批評:「福特萬格勒的精神境界比 較高。」這類看法深深擊中要害,是卡拉揚心中永遠的結!

一八八六年在柏林出生的福特萬格勒,父親阿道爾夫是德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交往的 朋友都是當時文化界俊彥,他延聘各個學門的頂尖人物來家當教席,厚實福特萬格勒 的人文素養。反觀卡拉揚赴維也納求學前,他的父親叮囑他,最好同時選擇實際一點 的科目,兩者之間成長的背景確實有所不同。不過這也有好處,有工科背景的卡拉揚 因此常保追求最新影音科技的興趣,造就他輝煌無比的音樂傳播事業。

卡拉揚與福特萬格勒之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福氏來往的盡是文史、哲學、藝術大師,卡拉揚卻經常被經紀人、唱片公司製作人、名流顯貴所包圍,大家前呼後擁,繞著他團團轉,卡拉揚身不由己,要脫身也難。兩人除了個性差異外,時代背景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當中無所謂誰比誰高明的問題。

卡拉揚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讓更多的人接觸音樂,古典音樂音他而更普及,光是這一 點,就足以讓他名留青史了。

 

---------------------生前死後都不甘寂寞------------------

 

卡拉揚最怕死後世人忘了他。據說他曾將貝多芬交響樂曲埋在地底深處,以銅牆鐵壁保護著。

六十年代起,卡拉揚開始拍影片,希望後人能觀其影,思其人。他費了很多工夫,自己選景,鏡頭大多集中在他身上,看起來雖然有些做作,不過,這是六十年代流行的 拍攝手法,難以苛求。

晚年的卡拉揚自組影音公司和 Sony 合作拍攝音樂影片,聲光效果非常好。這些影片 都是他的傳世之作,全部由他親自剪輯。很難想像八十高齡的卡拉揚每天花費五個小 時埋首影片堆中,難怪他不寫傳記,這就是他的音樂傳記。

卡拉揚曾經想拍普契尼以紫禁城為背景的「杜蘭朵公主」,他透過了香港的德國領事 館找上導演胡金銓(卡拉揚可能看過「俠女」),將胡導演大老遠地請到他的豪華遊艇 談拍攝計畫,可惜後來不了了之,沒有下文。

卡拉揚和 Sony 總裁盛田昭夫是多年老友,交情至深。一九八九年的薩爾滋堡復活音 樂節,卡拉揚和 Sony 老闆、菲利普及寶麗金集團共同宣佈 CD 雷射唱片的誕生。一九 八七年,Sony 在卡拉揚居住的薩爾滋堡近郊小鎮安妮夫(Anif)設廠,就近拍攝製作卡拉揚的音樂影片。

卡拉揚對家鄉子弟因為他的緣故而能增加許多就業機會,頗為得意。這是他繼振興薩 爾滋堡觀光事業後,又一次對鄉里的回饋。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六日卡拉揚病逝安妮夫家中,就是倒在 Sony 老闆的懷裡。

卡拉揚過世後,Sony 宣佈以發行卡拉揚的藝術為已任,不計盈虧陸續發行這些音樂影 片。

一九八二年十月,筆者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聽了四場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 音樂會。曲目包括布拉姆斯全部四首交響曲以及馬勒第九交響曲。卡拉揚指揮下的柏 林愛樂奏出前所未聞的精緻、集中、勻稱與華麗,純就樂團合奏的完美性來說,卡拉 揚的確是當代第一,找不到對手。觀眾給予最熱烈的喝采,激情的程度,只有少數兩、 三位首席女高音(Prima donna )可與之相比。

最後一晚的馬勒交響曲一向是卡拉揚的拿手曲目,據說白天排練時太過完美,卡拉揚 心想:「糟糕!晚上一定沒法再現。」果然,當晚的演出,美則美矣,但仍未達到卡拉揚演奏此曲目的最高標準。

 

------------------ 帝王統治引爆冷戰 ----------------------

 

柏林愛樂是著名的純男性樂團,這一趟美國行,引起爭議的單簧管演奏家莎賓.梅耶女 士(Sabine Meyer) 赫然在座!她的表現非常精彩,聽眾很容易被她美麗的音色吸引住,坐在清一色男士的團員中,莎賓.梅耶特別搶眼。

回德後,卡拉揚為了莎賓.梅耶,不惜與柏林愛樂展開長達數年的明爭暗鬥;卡拉揚堅持聘用她,團員委員會執意不肯,他們藉口莎賓.梅耶雖然不錯,但她的音色與木管組 的各部領奏者無法相容,有違柏林愛樂悠久美好的傳統。雙方毫無轉寰餘地,冷戰於 是開始。

其實莎賓.梅耶事件只是近因,遠因是長期以來卡拉揚的威權統治心態終於引起團員反 彈,他們全體動員,發動一波波的攻勢,第一個動作是先拿卡拉揚的左右手開刀--罷 黜樂團經理。卡拉揚也不該示弱,宣佈取消和柏林愛樂的錄音活動並停止每年暑假柏 林愛樂在薩爾滋堡音樂節的演出。

卡拉揚心想,「我是你們的衣食父母,斷了大家的外快財源,還怕你們不乖乖就範?」 不過事情沒這麼簡單,團員們看準卡拉揚年事漸長,老態已露,才伺機反攻;他們有備而來,不會輕罷干休,於是到處挖卡拉揚的瘡疤,鬥臭,連卡拉揚向台北國家音樂廳獅子大開口的秘密都被挖出來批鬥。卡拉揚接下來的動作更有如火上加油,他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重修舊好,邀請他們取代柏林愛樂,在薩爾滋堡合作演出。這下子犯了樂團大忌,形同公開羞辱,事情更是鬧得不可收拾。

莎賓.梅耶不忍心老長輩四面受敵,自動辭去工作,給雙方台階下。紛爭逐暫告落幕, 但彼此心結已深,一直到卡拉揚過世都沒有化解。

一位資深的唱片製作說:「沒有樂團會喜歡他們的音樂總監,如果有的話,那一定不 是好樂團!」從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的例子看來,這話說的不無道理。白天雙方鬥的你死我活,晚上在柏林愛樂廳卻行如膠漆,依然保現出音樂和諧美。卡拉揚&柏林愛樂 仍舊是票房保證;他們知道:合則兩利,分則互損,因此只好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地維 持表面關係。不過他們都具備將音樂擺第一的氣度,就算彼此看不順眼,也不影響藝術水平,這是他們可愛的地方。

 

------------------ 大師和藹可親的一面 -----------------

 

卡拉揚在學生時代,看到富家子弟出入皆是美人香車,羨慕之餘,暗中發誓:「有為者亦若是!我暫且努力用功,等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還怕要什麼沒什麼!」

卡拉揚後來以多年不孕為理由,休掉在戰爭期間與他互相扶持的安妮塔,另取美麗的法國時裝模特兒艾莉特(Eliette von Karajan, 1939 - )。晚年的卡拉揚非常倚賴艾莉特, 他鼓勵愛妻發展繪畫興趣,七十年代還特別選用艾莉特畫的水彩當他二十五張 LD 的 封面,可惜後來 CD 版並沒有繼續採用。艾莉特對卡拉揚的呵護照顧,幾乎到了無微 不至的地步,她是卡拉揚晚年的心靈支柱。

一九八七年元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請到卡拉揚指揮。史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是卡 拉揚最熟悉的曲目,他指揮起來十分得心應手,音樂如行雲流水,生動自然。七十九 歲高齡的卡拉揚像個和藹可親的爺爺,一反過去的形象;傳統安可曲「藍色多瑙河」 前的新年祝詞,卡拉揚還不忘為世界和平祈福,說出世人的心聲。

同年的薩爾滋堡音樂節,卡拉揚與女高音諾曼(Jessye Norman)合作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愛之死」。第一次排練,卡拉揚請諾曼女士坐在樂隊前面,看他如何與維也納愛樂工作,一個音都不必唱,靜靜地聆聽,讓她先融入華格納的音樂。

 

----------------- 即將消失的人間美聲 -------------------

 

演出時,卡拉揚有預感,這可能是他在薩爾滋堡音樂節最後一次指揮「愛之死」,他將華格納的情慾世界染上落霞餘暉,雲彩隨著音樂的進行一直轉換顏色;從來沒有人 將「愛之死」奏得這麼纖細頹美,這麼令人屏息!諾曼不愧是偉大歌手,她幫卡拉揚 完成他的「天鵝之歌」,美好的音樂化成過眼雲煙,卡拉揚下得台來,口中不停唸著: 「完了!結束了......」落寞孤寂的身影,令人疼惜,更讓人激動的無言;艾莉特急忙 哄著他:「不會的!不會的!」激情的「愛之死」之後是一片空幻,在愛妻的攙扶下, 大師垂老的背影逐漸遠去了。

一九八九年二月,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隨行的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著名的樂評家提姆派吉帶領茱莉亞音樂院的學生到卡內基音樂廳聆聽,行前特別叮嚀:「你們將聽到最完美的演奏,但是它即將從這世上消失!」

回到柏林,卡拉揚鋼鐵一般的毅力不堪歲月催磨,同年四月,他提出辭呈。往後的日子,卡拉揚的心情更是鬱悶化不開,「終身任期」合約未滿,但他的鬥志已逐漸消沈, 身體也就衰退得更厲害,三個月後,這位偉大的指揮帝王,與世長辭了!

有人在卡拉揚的晚年問他:「您老大限之後,指揮的水準會不會往下掉?」卡拉揚笑答:「這是你們必須擔心的問題,與我何干?我除了從雲端上方俯身下望,看看大家 搞些什麼鬼,又能怎麼樣?對不起,愛莫能助!」

這個問題問的好,答得更妙。不過卡拉揚相信輪迴,他認同歌德的看法:像他們這種超凡的天才,上帝會在給他們一次機會,繼續未完的志業,說還沒說完的話。 (完)

鏡頭前正在指揮的卡拉揚

 

卡拉揚以超著的熱情與堅持,奠定近代古典音樂錄影的基準~您不一定喜歡這樣的制式化畫面,但絕無法否認他在音樂影像與錄音上卓越的貢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AEPhc7eWI


自由民主的年代 - 阿巴多帶來多元自由的音樂詮釋

阿巴多縱橫當世兩大樂團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超人的音樂才華,使他成為二次大戰後最 優秀的指揮大師之一。他於 1933 年 6 月 26 日生於米蘭,被譽為最能繼承指揮奇才托斯卡尼尼的 義大利指揮家。

頭戴德奧樂壇皇冠,手持義大利歌劇權杖

38 歲的阿巴多與維也納愛樂訂立終身指揮合約,帶領樂團展開了一系列的世界性巡迴演出。維也 納愛樂自 1933 年起不設音樂總監,樂團成員自主性非常強,在樂壇甚至有「一群國王」的謔稱, 抗衡指揮的花絮時有所聞,這次,阿巴多終身指揮的工作,幾乎是打破維也納愛樂不設音樂總監 的神話,也是對阿巴多指揮藝術的加冕。

阿巴多對音樂的推廣與貢獻不勝枚舉,不斷獲得來自各國頒贈的榮耀:義大利政府頒發給他最高 國家獎章、維也納愛樂樂團贈予他尼柯萊金獎、國際馬勒協會授予他金獎、德意志聯邦勳章......。

許多人稱譽卡拉揚為樂壇指揮帝王。阿巴多,戴著德奧樂壇皇冠,持秉義大利歌劇權杖,百忙中 不忘提攜音樂後輩,不汲於名利,全心發揚藝術與音樂真諦,這位真正兼具藝術、人格、才能的 偉大指揮家,已在樂史上寫下另一頁輝煌燦爛。

締造柏林新傳奇-「阿巴多的柏林之聲」 柏林愛樂團員所演奏的音樂,是指揮家口中「夢寐以求的奇蹟」,樂團等級舉世無雙,樂團能力 更是讓指揮備感壓力。1989 年卡拉揚逝世後第 86 天,柏林愛樂橢圓形排練大廳裏,120 位團員舉 行一場歷史性的秘密票選,將 56 歲的阿巴多迎向帝王寶座,擔任這「帝國樂團」一百多年歷史中 的第 5 任首席指揮。 柏林愛樂歷史中,從畢羅、尼基許、福特萬格勒到卡拉揚,他們的大師聲望及過人的藝術能力, 奠定了柏林愛樂的傳奇聲譽,但是卡拉揚在柏林的晚期與團員產生摩擦,開始產生負面效應,阿 巴多如何帶領柏林,成了舉世關注的焦點。上任之後,他寬和、謙虛的修養以及人本的思考定位, 願意放下身段與團員溝通的態度,獲得大力支持。 阿巴多精準洗鍊的特質以及熱情洋溢的義大利風格,完整的音樂經歷與指揮實力,讓他在接掌柏林之後,跳脫卡拉揚時代的德奧主軸,開拓更寬的演奏錄音曲目,為柏林的音樂注入更強的活力。 無論音色的細膩度、細節之處理與技巧的洗鍊,帶領柏林愛樂登上音樂藝術的另一座峰頂,他的 音樂詮釋與藝術成就開創出「阿巴多的柏林之聲」。

大師伯恩斯坦說:「他的眼睛裡有音樂」 阿巴多是一個非常注重研究原譜精神的指揮家,他認為研究越清晰深入,就能更貼近作曲家的中 心意圖。尊重音樂家,是阿巴多的另一個特質,他認為「理解他人並尊重個性」是與演奏家或聲 樂家合作的重點,畢竟,每個人對於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有自己的見解,「理解、溝通」是指揮 應盡的責任。

曾經合作過的音樂家們說過「在阿巴多的指揮之下,總是能輕易達到超水準的演出,因為他的手和眼睛,清楚傳遞音樂的中心思想」。在告別柏林愛樂的幾場演出中,阿巴多以驚人的意志力支撐罹患癌症的病痛,用一生對音樂的熱烈情感,爆發最動人的表演紀錄,即使身軀孱弱,「阿巴多眼睛裡的音樂」仍然燦爛地散發光芒,如同他 16 歲之時,指揮大師伯恩斯坦在他身上所感受到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YcmIohczpQ

 

幾乎全團都是獨奏家 - 迷人的管弦色彩,正是柏林愛樂獨門絕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wDudQeGRU

 

網路串流時代來臨 -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RZqK_VkBI

 

音樂欣賞

賽門.拉圖 指揮柏林愛樂

電影《法櫃奇兵》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519RdznMA

 

電影《星際大戰》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qHdiewSE

 

熱情、活力奔放的撼動風格

新世代音樂總監 - 佩特連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JvXFFU2Zs

 

精彩節目全年不斷 - 數位音樂廳全球欣賞無距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25kOkpCdc

 

補充資料

歷年柏林愛樂聖城音樂會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精選 - 不容錯過的十首小提琴美妙曲目

【BON音樂】蹦藝術精選 - 不容錯過的十首小提琴美妙曲目
10 most beautiful violin piec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蹦藝術精選 - 不容錯過的十首小提琴美妙曲目》這篇文章的介紹聚焦是「十首小提琴美妙曲目」,因此奏鳴曲、組曲、協奏曲等較大型或多樂章曲種不列入其中,但有些改編小品實因以小提琴演奏太過美妙而被筆者列入,歡迎大家閱讀分享~

 

照片:

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 繪製《拉奏小提琴的年輕女性》(Young Woman Playing a Violin)

 

先從筆者小時後最愛的曲目開始吧~

 

1. 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泰綺思冥想曲》是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在歌劇《泰綺思》(Thaïs)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的間奏曲,因為音樂柔美動聽,經常被單獨拿出於音樂會演奏,又稱為《泰綺思冥想曲》(Méditation)。

《泰綺思》歌劇,則取材自法國文學家 安納托雷.法蘭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一部以靈肉之爭、禁慾與縱慾為主題之同名原著小說《泰綺思》。

 

小說《泰綺思》封面(1890年出版,350頁)

小說《泰綺思》封面(1890年出版,350頁)

 

法蘭士於 189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所著之小說《泰綺思》,講述一個充滿靈與慾,且激烈衝突的傳說故事:

從小就在下等酒館中長大的泰綺思,是2000年多年前基督教誕生的早期、古埃及亞歷山大港的頭牌名妓,也是古城裡最嬌艷的玫瑰,男人慾望之海中的女神。

然而在日日香艷奢華與縱慾無度的生活中,泰綺思卻深感寂寞,她始終懷念著小時候曾經照顧過她的一位奴隸:但這位奴隸因為信仰耶穌而被殘酷處死。(當時的年代信仰耶穌基督是違法的)

有一天,在泰綺思的住處,來了一位傳道的苦行僧帕伯努斯(Paphnuce),為了躲避宗教迫害,帕伯努斯乾脆躲在泰綺思家中。

篤信上帝的他,借住時順便勸說美人泰綺思要洗盡鉛華,皈依上帝,最後他甚至燒毀了泰綺思豪華的家,執意將泰綺思帶到沙漠中的隱修院出家。

然而,帕伯努斯自己卻被泰綺思美好肉體所迷惑(小說裡稱之為「前世」),情慾煎熬中無法自持,以至最後瘋狂地從隱修院出走,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留下泰綺思一人在隱修院的石室中獨自越過死亡之門......

這首優美的《冥想曲》,描寫的是泰綺思出家皈依前縱情聲色,夜遊歸來,帕伯努斯趁機勸說她,浮生若夢宛若浮雲,只有皈依上帝,才能讓墮落的心靈得到安寧。

其實在「這人折去那人攀」的日日送往迎來縱慾生活中,泰綺思身心早已疲憊不堪;她明白:「青春易逝,真情難留」,人生最終將失去物質的一切,因此重要的不是身體與物質的享受,而是當人失去一切時,心靈是否還有依託?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oW9V43o4w

 

凡格洛夫與管弦樂團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L1T1WQC2k


2.龐賽:《小星星》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歌曲《小星星》(Estrellita)是墨西哥作曲家龐賽(Manuel María Ponce Cuéllar, 1882 - 1948)最有名的作品。

龐賽1882年出生於墨西哥薩卡特卡斯州弗雷斯尼約市,年輕時曾赴歐洲留學,學成後回到墨西哥國立音樂院與墨西哥大學執教。1948年獲得墨西哥「藝術科學國家獎」,也是獲頒此獎項之第一位音樂家;但他於當年1948年逝世,而1949年墨西哥國立藝術院將音樂廳命名為「Sala Manuel M. Ponce」,以紀念這位墨西哥偉大音樂家。

《小星星》(Estrellita)由龐賽作詞作曲,歌詞中藉由第一人稱對天上小星星的許願,簡單中卻帶出了對於愛情的渴望以及思念,含蓄中帶著濃濃的情感,十分動人。

《小星星》中原文翻譯(林仁斌翻譯)

《小星星》(Estrellita)西班牙文歌詞 《小星星》(Estrellita)中文翻譯
Estrellita del lejano cielo,
Que miras mi dolor,
Que sabes mi sufr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Estrellita del lejano cielo,
Que miras mi dolor,
Que sabes mi sufr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Tú eres estrella, mi faro de amor,
Tú sabes que pronto he de mor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
Baja y di me si me quiere un poco
Porque yo no puedo sin su amor vivir.
遠在天邊閃爍的小星星
你看著我的痛苦
你也知道我受苦心碎
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遙遠的小星星
你看著我的痛苦
你也知道我受苦心碎
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妳是小星星,我愛情的燈塔,
你知道我很快就會死。
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請你告訴我,她是否有一點點愛我
因為沒有她的愛我無法活下去

 

初聽《小星星》(Estrellita),卻非歌曲版本,而是因為小提琴家海飛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於1939年擔任演出的音樂電影《青少年與音樂》(They Shall Have Music)中,演奏了此曲。

 

海飛茲於電影中的演奏片段:
Jascha Heifetz - Ponce Estrelli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IL8mGeOio

 

音樂電影《青少年與音樂》封面:

音樂電影《青少年與音樂》(They shall have Music)
電影劇情:
一家專為出身貧困但具有音樂天分的青少年提供音樂教育、自組樂團而創立的音樂學校,由於不收學費而缺乏資金贊助正面臨倒閉的危機。

片中男主角是位精力旺盛、具有音樂天份但因為環境惡劣,家長也放任不管正瀕臨走入歧途的孩子。這家音樂學校發現了他的才能,引導他接受真正的音樂教育,並從中得到肯定和快樂,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劇情描述學生們因在街上募款,巧遇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茲,海菲茲了解情況後答應成為該校代言人與贊助者,於電影中實際演奏音樂,片尾並與學校樂團一同演奏孟德爾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龐賽的這首溫暖人心曲目,也因為海飛茲的重新改編,而從歌曲搖身一變成為了人聽人愛的小提琴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cp7zYSRhc

 

一起欣賞男高音與古典吉他之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0WFQQ2aDI

 

好美的女聲 - Deanna Durb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8v5_wQHGA


3.佛瑞:《夢後》

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為法國知名作曲家、教育家、鋼琴家及管風琴家。其作品中豐富的和聲及旋律語法之革新,影響了後代的和聲教育;獨特的個人風格更為二十世紀初期多位作曲家帶來深刻的影響,對於法國近代音樂發展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夢後》(Après un rêve)創作於1878年,是佛瑞早期的聲樂作品,佛瑞一生共寫作超過百首的歌曲作品,《夢後》是他初期創作的歌曲集 op.7 一套三首歌曲中第1首,也是代表作之一,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夢後》歌詞原為古時即在義大利中部托斯卡那地區流傳的詩作《Levati sol che la luma é levatai),再由佛瑞的好友 - 法國詩人羅曼‧布希努(Romain Bussine, 1830-1899)翻譯成法語,歌詞內容表達著:「在滿是愛人的幸福夢境中,我是如此捨不得醒來...」

 

《夢後》法文歌詞與中文翻譯(林仁斌翻譯)

法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ns un sommeil
que charmait ton image
Je rêvais le bonheur,
ardent mirage******Tes yeux étaint plus doux,
ta voix pure et sonore,
Tu rayonnais comme un ciel éclairé par l'aurore;
Tu m'appelais et je quittais la terre
Pour m'enfuir avec toi vers la lumière,******Les cieux pour nous entr'ouvraient leurs nues
Splendeurs inconnues,
lueurs divines entre vues******Hélas! Hélas,
triste réveil des songes
Je t'appelle,
ô nuit,
rends moi tes mensonges,******Reviens, reviens radieuse,
Reviens,
ô nuit mystérieuse!
在睡夢中,
在有妳迷人倩影的夢境裡,
我夢見幸福,
與炙熱的幻影******妳的雙眸是如此溫柔,
聲音如此清楚純淨,
妳像清晨的天空般閃亮;
當妳呼喚我,我彷彿脫離地心引力,
與妳一同飛至到光輝高處,******天空為我們撥開層層雲朵,
我們之間充滿了神聖的曙光,
燦爛的光芒迎接著我們。******啊!啊!
在這樣的美夢中醒來真是太悲傷了
我呼喚著妳的名字
夜啊,
求你還我剛剛的幻夢******回來,回來,這輝煌的夜,
回來,
噢,這神祕的夜啊!

 

一起欣賞女高音Véronique Gens的樂譜版本影片:

https://youtu.be/lMKyTAe6yeM

 

《夢後》也廣泛地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等樂器演奏版本,由於美妙的和聲,如夢般的意境,讓音樂家們對於此曲各自有著美好的詮釋:演奏時如同聲樂般的連貫歌唱,長樂句的強弱對比控制,更是演奏者們追求的意境與境界:

來自荷蘭的小提琴演奏家 Janine Jansen,動人的MV讓這首樂曲再次昇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5VI3ZYsBU


4.狄尼庫:霍拉斷奏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狄尼庫(Grigoras Dinicu, 1889-1949)是羅馬尼亞小提琴作曲家,他這首最為知名的《霍拉斷奏曲》(1906年),創作靈感來自他演奏排笛與羅馬尼亞傳統音樂的祖父 Angheluș Dinicu 曾經譜寫的傳統 Ciocârlia 曲調。

 

早年這些演奏傳統羅馬尼亞 Ciocârlia 曲調的音樂家,則被稱為「Lăutarească」。( 「Lăută」一詞在羅馬尼亞文中,是魯特琴(lute)的意思,而「Lăutari」一詞則指傳統羅馬尼亞的小編制音樂演奏樂團,這類小型傳統羅馬尼亞樂團,經常包含排笛、小提琴、魯特琴與簡易打擊樂器等等。

1860年羅馬尼亞的 Lăutari 小型樂隊:

 

「霍拉」(Hora)原是羅馬尼亞當地舞曲之一,速度歡快飛揚,是具有濃厚吉普賽氣氛與東歐民族風的音樂:

https://youtu.be/dOOdhT5csU8


狄尼庫本身也是一位極為優秀的小提琴演者,一起欣賞他本人演奏的《霍拉斷奏曲》,可惜沒有留下演奏影像,但能有作曲家本人的演奏,已經是極其珍貴的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bPLEW2oaM

 

現在讓我們欣賞海飛茲精彩的《霍拉斷奏曲》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g2mc5Vva0

 

除了成功精妙地改編此曲廣為人知之外,海飛茲精準無瑕的長弓連續跳音(斷奏),主旋律第一次演奏時的長上弓連續斷奏,第二次改為長下弓連續斷奏的精妙改編手法,更是讓當時的觀眾看得目眩神迷,小提琴演奏者們目瞪口呆...,成為了此曲之所以如此特別與困難的原因之一~(沒注意到海飛茲如何運弓者,請再觀賞一次影片↑)


在此也放一段帕爾曼於大師班課程時,趣味教授「如何斷奏」的方法~(除了帕爾曼,請大家也要注意一下上課示範者的身份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1w5KdUxteg


5.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帕格尼尼的一生不僅充滿傳奇,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小提琴技藝,更為之添上了不少傳說與故事。他所寫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24首隨想曲 - 24 Caprices 》op.1,充滿了跨世代的炫技演奏手法:除了基本的三度、六度、八度、十度音程之外,雙音泛音、雙音雙旋律奏法、左手撥奏、飛躍斷奏拋弓撥奏等等繁複手法,當年更被認為除帕格尼尼本人以外,無人能夠演奏。

帕格尼尼創作《24首隨想曲 - 24 Caprices 》時還未滿20歲,當時他已名滿歐陸。在舞台上神乎其技的演奏,充滿浪漫熱情和強烈精力的音樂,結合他那副帶著魔幻神秘,瘦骨嶙峋的面容,有如魔鬼般的外型與豪放台風,使他在任何一個城市的音樂會門票,往往在一瞬間便被搶購一空,一票難求。他所到之處轟動一時,形成了一股席卷歐陸的帕格尼尼的狂潮。

有關他出神入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流傳得最為廣泛的,是指他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用以換取超凡的演奏絕技。

《24首隨想曲 - 24 Caprices 》早已已被公認為所有小提琴家技巧的試金石。

 

先來一段海飛茲演奏恩師奧爾改編之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
Auer-Paganini: Caprice for Solo Violin, Op. 1 No.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qv5vm2iz4

 

樂譜版本
Auer-Paganini: Caprice for Solo Violin, Op. 1 No.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M2XxP57oc

 

關於小提琴之神海飛茲,他的自傳是這樣的:

「三歲開始學小提琴,七歲第一次開奏會,從此就不斷的在演奏...」

 

1953年的海飛茲介紹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UPV2M9pMk

也許每個人對於小提琴音樂與演奏家的偏好各有不同,但海飛茲的演奏總是令人折服,在整個20世紀引領風騷,他若謙稱第二,我想也無人敢稱第一吧~日後蹦藝術也會再以專文介紹這位地位超卓的一代小提琴名家,敬請期待~


Part.2 

拉威爾:吉普賽人
Maurice Ravel: Tzigane

有關作曲家拉威爾的生平介紹,請參閱本篇文章: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拉威爾之《吉普賽人》原文曲名為《Tzigane》,來自法語,意思指「羅姆人」(Roma)。

Vlach and tzigane men, Romania, illustration from L'Illustration, Journal Universel, No 284, August 5, 1848.

羅姆人」是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常被稱為吉普賽人。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但羅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羅姆人犯罪率的確較高,至今有許多人對羅姆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羅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販子。

吉普賽提琴手

 

提琴就是羅姆人自小玩樂的樂器

 

 

帝俄時期的吉普賽音樂家照片 Gypsy Musician in Russian Empire, 1865

 

《Tzigane》另有一常見之中文曲名《茨岡》,則是原文的譯音。本曲亦有副標題:「音樂會用狂想曲」。

據說是 拉威爾於倫敦音樂會上遇見了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她是匈牙利的小提琴大師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之孫外甥女,傳承了 姚阿幸一派之高超演奏技巧,據說什麼曲目都難不倒她。

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吉普賽人》(Tzigane)之題獻者: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拉威爾懾服於她高超的琴藝之餘,希望 葉莉為他演奏傳統的吉普賽音樂,沒想到聽過 葉莉演奏過後,拉威爾創作靈感浮現,便以仿效帕格尼尼《隨想曲》裡的各項演奏技巧,融合在他的創作中。

本曲於 1922年開始創作, 1924年 4月 23日完稿之後,拉威爾也將此曲題獻給 葉莉‧達拉妮並由她於 1924年 4月26日於英國倫敦以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方式舉行首演;擔任首演鋼琴演奏的是 吉爾‧馬爾謝(Henri Gil-Marchex, 1894-1970)。

1924年 10月 15日 葉莉‧達拉妮與 拉威爾本人合作於巴黎舉行法國首演。

後來 拉威爾再把鋼琴部份改編為管弦樂版本,並於同年11月30日,再由 葉莉擔任小提琴獨奏,指揮家 亨利.皮爾奈(Henri ConstantGabriel Pierné, 1863-1937)指揮 科洛納音樂會管弦樂團首演小提琴與管弦樂版本。

《吉普賽人》(Tzigane)為單樂章作品,因為此曲有極爲困難之小提琴演奏技巧,包含了許多無法容易演奏的高難度技術雙音、泛音、雙手撥弦等,為名家們展現精湛演奏技巧之首選,故能得到小提琴演奏者相當程度的青睞;而拉威爾也曾在 1928 年的口述自傳中提到:「小提琴與管弦樂的《吉普賽人》,就是展現匈牙利狂想曲風格之炫技樂曲。」

 

音階介紹

圖例為常見之 C 大調音階:

 

而羅姆人(吉普賽人)習慣以自己的音階結構來即興演奏音樂,風格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與地域感,我們稱之為「匈牙利吉普賽音階」:

 


快慢風格

匈牙利語「Lassan」之意是「慢」,而「Friska」則是「快」。而吉普賽音樂裡的快慢轉換,最為精奧之處就是快慢的轉換,絕大多數的吉普賽音樂,其實就是透過快、慢結合在一起,以樂手的即興與炫技能力演奏。

《吉普賽人》主要以民族風格為主,拉威爾也曾說本曲是「匈牙利狂想曲風格」,而非以傳統曲式奏鳴曲式架構或傳統和聲進行之寫法,因此本曲樂曲主要著重於小提琴之炫技與多變化之速度、技巧以及調性之轉變為主要創作素材。

本曲主要分為兩個曲式段落:第一段為「導入部 – 拉散」(Lassan),為小提琴獨奏裝飾奏,緩慢而莊重,包含即興裝飾音的華麗過門樂句與裝飾樂段;第二段主要為「快板 – 富利斯卡」(Friska),即為快速而奔放的正確速度(tempo giusto),兩段均包含精彩無比的炫技與變奏。

 

拉威爾《吉普賽人》樂曲結構
下方表格引用自簡伯修著《拉威爾吉卜賽人狂想曲之樂曲分析及詮釋》碩士論文

第一部分:「Lassan」「慢板段落」
點按 ↓藍色字體段落,可以直接欣賞該段音樂

段落 小節數 內容 速度記號
第一部份
單音獨奏
1~14 導奏 Lento, quasi cadenza
15~28 第一主題。
第二部份-1 
雙音與華麗過門樂句
29~41 以音程及和弦的方式重現導奏。
第二部份-2音與華麗過門樂句 42~58 以音程及強烈的節奏提示富利斯卡後段的主題。
59~67 鋼琴加入的過門。 Quasi candenza
第一部份 開始主題與變奏 68~103 第一主題 Moderato
104~133 變奏一,主題以泛音裝飾 呈現。 Un poco più Moderato
134~149 變奏二,左右手交互撥弦 演奏,主題加以空弦音撥奏作為裝飾。 Moderato
150~167 過門 Allegro
168~183 變奏三,以泛音方式模仿 笛音奏出主題。 Moderato
184~191 變奏四,以雙音方式奏出 主題。 Allegro
192~201 變奏五,以震音(Trill)方式奏出主題。

 

第二部分:「Friska」「快板段落」

第二部份第二主題 202~226 第二主題及過門。 Meno vivo
227~236 變奏一(以第二主題之和弦音作為基礎的十六分音符變奏) Moderato
237~252 變奏二 以變奏一為基礎進行一連串變奏,變奏技巧包括泛音、大跳音程、雙手撥奏等。 Esitando Vivo Allegro Vivo Moderato Vivo
253~262 變奏三 Meno vivo Vivo
263~272 變奏四
Coda 終曲 273~341 十六分音符為主的尾奏。以第一主題進行的快速變奏。 Meno vivo Sempre –accel. Poco meno – vivo Presto

 

《Tzigane》譜例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凡格羅夫版《Tzigane》

Moscow City Symphony “Russian Philharmonic”
Conductor — Dmitri Jurowski
Soloist — Maxim Vengerov (violin)


薩拉薩提:《流浪者之歌》
Pablo de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 20

西班牙作曲家 帕布羅·德·薩拉薩泰(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
西班牙作曲家 帕布羅·德·薩拉薩泰(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

 

流浪者之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流浪者之歌》德語Zigeunerweisen, Op. 20)是西班牙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泰於1878年完成的一首管弦樂團伴奏小提琴獨奏曲,同年在在德國萊比錫首演。音樂主題與羅姆人有關,並在最後一段落使用了查爾達斯旋律。

由於查爾達斯舞曲極為引用自吉普賽羅姆人經常演奏之旋律,各位會發現此段《流浪者之歌》快板主題與李斯特在1847年完成的匈牙利狂想曲第13號使用的主題相同。

https://youtu.be/lyaKsD5PfoU?t=379

 

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快板主題 查爾達斯旋律

https://youtu.be/wEmbFSiJzEQ?t=469

 

《流浪者之歌》全曲共分為四段,每段音樂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中板 (Moderato)

由管弦樂團齊奏出本曲著名的小調弱起拍主題,帶出悲壯與傷感的旋律,緊接著再由小提琴獨奏出主題,本段似乎陳述著吉普賽人,居無定所孤苦無依的流浪生活。

【第二部分】緩板 (Lento)

獨奏小提琴以各式演奏技法,熱情地而具有表現力之炫技慢板旋律。薩拉薩泰在樂譜中給了演奏者即興發揮的演奏空間。也是每一位演奏者能夠發揮音樂想法的重要段落。本段落快慢交替,如同吉普賽民族各式各樣的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極緩板 (Un poco piu lento)

本段旋律似乎在遙遠的回憶中而帶著濃濃感傷,小提琴獨奏者出以匈牙利民謠為題材濃濃憂鬱旋律。這樂段中的緩慢節奏,有著反附點音符(16 分音符+附點 8 分音符的節奏)的旋律,著重的旋律強調效果給人深刻的印象。似乎描述吉普賽人四海為家,天地為篷,隨著季節更迭,遙遙無期的流浪旅程。

【第四部分】甚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vivace)

如同上述介紹《Tzigane》裡提到的吉普賽音樂曲式,匈牙利語「Lassan」之意是「慢」,而「Friska」則是「快」。而吉普賽音樂裡的快慢轉換,最為精奧之處就是快慢的轉換,絕大多數的吉普賽音樂,其實就是透過快、慢結合在一起,以樂手的即興與炫技能力演奏。

因此到了最後段落,薩拉薩泰以小提琴華麗奔放的演奏技巧,搭配活力豐沛的樂團,似乎描述吉普賽人夜晚狂歡歡舞的景象。本段落以2/4拍 C 大調與 A 小調混合,調性並不複雜。但小提琴獨奏則被賦予多樣化的演奏技巧:快速16分音符、跳弓、撥奏,雙音等等,整段讓人充滿快速躍動的喜悅。隨著一段又一段舞動的旋律,搭配樂團越來越快速而激烈,最後以最強,快速地達到樂曲高潮結束全曲。

 

影音欣賞

欣賞帕爾曼精彩的現場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mbFSiJzEQ


薩拉薩提:《卡門幻想曲》
Pablo de Sarasate: "Carmen" Fantasie"

 

歌劇《卡門》(Carmen)自187533日於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以來,被譽為全球歌劇界最明亮的一顆星,《卡門》中包含了作曲家比才許多精心的設計與美妙的音樂,例如〈哈巴奈拉舞曲〉、〈波西米亞舞曲〉與〈鬥牛士之歌〉等等,豐富而結合西班牙熱烈節奏與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多年來一直是眾多樂迷的最愛,跨越一世紀之後,《卡門》可以說已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也一直是筆者的最愛歌劇之一。

 

【劇情介紹】(四幕)

歌劇《卡門》原是法國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的小說,故事發生在 1820-30 年的西班牙塞維里亞(Seville)地區。當地駐軍伍長唐賀塞(Don Jose)在值勤時, 遇到在菸草廠工作的吉普賽女郎卡門西塔(Carmencita,後稱卡門),雖然是處理工廠女工之流血暴亂事件,但唐賀塞卻馬上為卡門驕悍而狂放的性格與美麗外表所深深吸引而不可自拔,私放卡門逃脫而坐牢,後來更為她逃離軍營,並一同加入吉普賽人搶劫走私集團。

然而,在感情態度上兩人卻完全不同調:唐賀塞癡情而死忠,愛上了卡門便完全無法自拔,而卡門卻是多情狂放而不願受到拘束,後來當極具男性氣概的鬥牛士艾斯卡密羅(Escamillo)出現時,卡門不假思索立即移情別戀。

唐賀塞眼見自己為愛人逃兵,但愛人卻無法專情於他,於是在氣憤填膺,怒急攻心之下,在鬥牛場外將卡門刺死,故事以悲劇收場。

 

【歌劇介紹】

比才四幕歌劇-《卡門》(Carmen)

時間:1820-30年前後

地點:西班牙 塞維里亞(Seville)

原著: 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
劇本: 亨利.梅拉(Henri Meilhac)、路德維克.哈勒維(Ludovic Halévy)

1875 年 3 月 3 日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角色與音域】

卡 門 / Carmen 吉普賽女郎,煙廠女工 / 次女高音

唐賀塞 / Don Jose 騎兵隊下士/ 男高音

蜜卡耶拉 / Micaela 唐賀塞的未婚妻 / 女高音

艾斯卡密羅 / Escamillo 鬥牛士 / 男中低音

丹凱羅 / Dancairo 走私客 / 男中音

雷門達多/ Remendado 走私客 /男高音

弗拉絲基塔 / Frasquita 吉普賽女郎,

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麥賽德絲/ Mercedes

吉普賽女郎,卡門的女伴 / 女高音

祖尼卡 / Zuniga 騎兵隊隊長 / 男低音

其他角色:

煙草廠女工、騎兵隊官士兵、走私客、小販、塞維里亞城居民...合唱團

 

【歌劇觀點】

當今全世界歌劇作品中,最讓人耳熟能詳且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應該會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回答是:「《卡門》」!

確實,《卡門》在全球各大歌劇院的上演率遠遠高於其他作品,但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在1875年首演時居然是失敗收場,讓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深受打擊,雖然後來仍持續加演的45場,但是到了第33場6月3日時,便抑鬱而終,享年僅僅37歲…。

在《卡門》原著中,作家梅里美以相當驚世駭俗的手法,描寫了這位美麗、充滿魅力,但卻不受任何宗教規法約束,在戀愛自主權上高度提倡自由的女主角~卡門.西塔(Carmencita)。在小說中,卡門的言行雖然都比起歌劇放浪形骸許多,但是追求「自由」的信念,則是觀看此劇時大家應該注意的焦點之一。

以下即為《卡門》著名詠嘆調「哈巴奈拉」(Habanera)舞曲之中文歌詞,讓我們細細品味:

「哈巴奈拉」(Habanera)舞曲中文翻譯

中文翻譯:周欣穎

愛情像一個倔強的鳥兒,誰也不能夠馴服它,
沒有人能夠捉住它,要拒絕你就沒辦法;
威脅沒有用祈求不行,一個溫柔、一個嘆息,
但我愛的是那個人兒,他的眼睛會說話;

愛情~愛情~愛情~愛情~

那愛情是個流浪兒,永遠自由飛翔;
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
我愛上你,你可要當心!

像只鳥兒樣捉住它,可它抖起翅膀卻飛去了,
你要尋找它,它就躲避;
你不要它,它又飛回來;
它在你周圍迅速飛過,
它飛來飛去,又飛回,
你要捉住它,它就飛過,
你不要它,它卻來捉你;

愛情~愛情~愛情~愛情!

 

「哈巴奈拉」舞曲之歌詞由比才親自填寫,在他筆下也可見到作曲家本人對於卡門訴求自由的鮮明個性,由此看來~或許稱《卡門》為現代女權主義的先驅者,似乎也不為過?

 

影音欣賞

小提琴與獨奏樂譜版本 欣賞
小提琴獨奏/ 帕爾曼

Introduction Allegro moderato
1 : Moderato Movement
2 : Lento assai Movement
3 : Allegro moderato Movement
4 : Modera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hysz3yOwc

 

張莎拉與多明哥 現場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dykhqRiFo

 

夏漢與阿巴多 現場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aOyur3Qcw


聖桑:《序奏與綺想輪旋曲》
Saint-Saë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法國知名作曲家 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這首小提琴音樂會名曲,是由法國作曲家 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於 1863年題獻給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薩泰的作品,當年薩拉薩泰才19歲。

聖桑這首作品包含兩個部分,音樂有著柔美的慢板開場,優美如故事般的節奏與旋律語法,讓樂曲一開始非常吸引人,也成為1860年代薩拉薩泰在演出時,除了自己撰寫的《卡門幻想曲》之外,最長妤音樂會上演奏之名曲。

這首曲目原始的主題是設定給家薩拉薩泰的另一部作品: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聖桑本人曾說《序奏與綺想輪旋曲》以西班牙風格來寫作,在段落轉換間,穿插了如同吉普賽色彩的旋律、琶音演奏技巧與類似即興樂句,為此曲增添了異國風味。

原始編制為是管絃樂團伴奏與小提琴獨奏,後來再改編為鋼琴伴奏版本。

值得一提的版本還有,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在早期也曾將此曲改編為鋼琴四手聯彈版本。

 

影音欣賞

海飛茲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6CGXneIuI

 

帕爾曼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sPnyiLdrw

 

陳銳 2009年比利時女王大賽奪冠演奏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cuiZznRVM

 

金本索里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Fkm95ts4c

 

約翰.威廉斯:《辛德勒的名單》
John Williams: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榮獲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音樂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jit7CiUqM

 

《辛德勒的名單》榮獲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獎

https://youtu.be/1HKTYYX50h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bCEoCs2Uc

 

十足默契 趣味的邀約過程

約翰威廉斯曾經回憶當時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找他合作《辛德勒的名單》配樂時,兩人在看過毛片後,面對這沈重的題材,約翰威廉斯告訴史蒂芬史匹柏「我可能做不到...,為了這部傑作,你需要找比我更我的作曲家...」

史蒂芬史匹柏回答:「我知道。但...他們全都死光了XD」

兩人多年來合作的好情誼與藝術眼光,藉由這部影史經典,再次留下精彩奪目的永恆

 

永遠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電影主題

https://youtu.be/bNrVFkBDte8

 

帕爾曼與約翰威廉斯的經典合作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WVV_GnRI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Verdi – the Opera “Aid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歷史地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依達》是一部場面華麗,對於歐洲人來說充滿異國情調的歌劇作品,歌劇故事屬於原創虛構,是根據當時在古老寺院的祭壇下挖掘出來的一對男女骨骸為靈感,因而再重新塑造了劇中的男主角拉達梅斯及女主角阿依達,把觀賞歌劇的觀眾們思緒,一下從歐洲拉到遙遠的古埃及、神秘的法老王朝、大時代戰爭下動人的愛情故事,每個環節都緊扣心弦,在威爾第從劇本到音樂都以最高標準製作之下,最終最終成為歌劇大師威爾第最知名的四大歌劇之一,也是歌劇史上的暢銷頂尖作品。

阿依達》是威爾第25部歌劇,也是威爾第歌劇作品中,與《茶花女》一樣被列為上演次數最多的作品。

阿依達》故事設定在法朗王時期的古埃及,全劇洋溢著優美的旋律;威爾第的寫作動機是因為英國駐殖民地埃及開羅之總督巴夏,為紀念蘇伊士運河開通,喜愛歌劇的他除了在開羅重新翻修歌劇院,也以前所未有的金四千鎊超高金額,邀請歌劇大師威爾第以埃及為題材,創作此齣歌劇,並於1871年12月24日於開羅的 Khedivial Opera House 歌劇院首演。

首演歌劇院

阿依達》首演之 Khedivial Opera House 歌劇院,1869年之外觀樣貌,非常接近實際首演的1871年

The Khedivial Opera House in 1869.

 

威爾第指揮《阿依達》繪圖(1881年)

Verdi conducting Aida in Paris, 1881

 

歌劇翹楚

阿依達》這部歌劇在全球歌劇之林裡,究竟地位如何呢?我們可以由一位現代美國音樂評論家古爾丁旦曾發表的言論:「如果把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刪減到只剩下兩位,那麼就會是威爾第(義大利)與華格納(德國)。」「然而要了解威爾第的歌劇,入門四大名作為首的就是《阿依達》,其次是《弄臣》、《茶花女》與《遊唱詩人》~」

(筆者補充):這兩位浪漫時期歌劇巨擘,居然還剛好同一年於 1813年出生,實在是太過於巧合了~」

相信對於上述提到威爾第四大歌劇,排名先後順序或許因人而異,但相信大家不會有大多異議~以筆者來說,欣賞這四齣歌劇的順序是《弄臣》、《茶花女》、《遊唱詩人》與《阿依達》,個人因為音樂內容與題材,偏好《茶花女》多一些,但《阿依達》的成熟度,壯闊格局與神秘的埃及文化,也深深吸引我~《阿依達》也正如她的題材「埃及」、「金字塔」一樣,多年來吸引著眾多歌劇迷為之瘋狂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開始介紹歌劇《阿依達》之前,推薦大家閱讀這篇蹦藝術文章:

【BON活動】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 精彩報導

從2020.1.17(五)-2020.4.5(日),埃及史上最完整陵墓保存的法老王圖坦卡門文物展,就在台北。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於農曆年前受邀參與開展記者會,並於現場拍攝許多珍貴照片,分享一代法老的陪葬文物與寶藏。

 

讓我們以一段 國家地理頻道的精彩影片,帶領大家進入當年圖坦卡門陵墓被發現的知識背景與歷程:

【圖坦卡門寶藏的祕密】重見天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3&v=WBNsNwSyjEI&feature=emb_logo


關於埃及與歐洲首演

本劇首演於1871年12月24日耶誕夜於開羅,可見埃及當局對於此劇的重視。但威爾第真正重視的是將於1872年於義大利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安排的歐洲正式首演。

在一次與友人的通信中,威爾第寫道:「對於《阿依達》,我只希望期待一場好的演出,她的聲樂、器樂與舞台裝置,都超過以往一切最好的...」

果然,1872年2月8日,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的《阿依達》首演獲得巨大成功。不僅全場滿座,從歌劇一開始觀眾們就沈浸其中。第二幕結束後,米蘭市民代表上台隆重地致贈一根用黃金與象牙製作的指揮棒給威爾第。

劇終幕落時,現場觀眾更報以持久而熱烈的掌聲,一次又一次地請歌劇演員們出場謝幕,觀眾高呼威爾第的名字,請求作曲家出場謝幕多達30次以上。是非常成功的歐洲首演。


《阿依達》歌劇劇本封面

《阿依達》歌劇劇本

 

故事分幕解說

地點:古埃及法老王時期
時代:西元前1230年,古埃及法老王時期

 

埃及與衣索比亞,地理位置圖

埃及與衣索比亞相距地形圖

歌劇主要角色

阿依達歌劇主要角色分配

阿依達(Aida)∕伊索比亞公主......................................女高音
拉達梅斯(Radames)∕埃及軍隊統帥............................男高音
安娜瑞絲(Amneris)∕埃及公主........................................次女高音
拉姆菲斯(Ramfis)∕埃及大祭司....................................男低音
阿摩納斯洛(Amonasro)∕伊索比亞國王.......................男中音
埃及法老王..................................................................男低音
祭司、僧侶、軍官、戰士、埃及民眾、衣索比亞奴隸等合唱團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歌劇分幕解說

第一幕

第一景 孟菲斯神殿大廳

在神殿大廳中,大祭司拉姆菲斯和年輕的埃及軍隊統帥拉達梅斯相互討論著,時值南邊的衣索比亞來犯。拉姆菲斯在祈求神明過後告知拉達梅斯:神明們已經指定要由一位年輕軍官率領埃及大軍出征討伐。期待的拉達梅斯則在心中暗想:如果他便是那位軍官該有多好,一旦出征勝利,他就可以把勝利的榮耀獻給心愛的阿依達。當然拉達梅斯心中還幻想著:只要戰勝凱旋歸來,便能請求國王將女奴阿依達賜給他...(羞)
拉達梅斯詠歎調:《聖潔的阿伊達》(Celest Aida)

此時埃及公主安娜瑞絲走進神殿大廳,她看見拉達梅斯心神不定,想猜出其心中秘密,而拉達梅斯則是小心翼翼,「我的心沈醉在一個美夢」...,不讓安娜瑞絲看出心情真象。
接著,女主角阿依達登場了。拉達梅斯情不自禁喊出了一聲:「是她!」
安娜瑞絲公主瞧見阿伊達與拉達梅斯四目交錯、神情稍有異樣,心中不免起疑,不由得對阿伊達起了戒心與妒意。

三重唱:公主-拉達梅斯-阿依達《來吧!我所珍視的人,靠近我吧!》Quale insolita gioia...vieni, o diletta, appressat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76f0wvuW8

 

原來女奴阿依達,竟是衣索匹亞公主!她被俘虜後隱藏身世,混在被捕俘虜裡隱藏身分,後被分為伺候公主的女奴,拉達梅斯見到她的美貌,一直對她無比傾心。
埃及法老王在大祭司拉姆菲斯及眾祭司們陪同之下來到神殿,法老王當眾宣佈:神明已經指定由拉達梅斯擔任此次出征的統帥,全體高唱出征之歌,向入侵的衣索比亞軍隊宣戰。

 

待眾人離去後,阿依達心裡痛苦萬分,她懊惱剛才竟然也隨著人群高呼、預祝拉達梅斯勝利歸來,而拉達梅斯此次出征就是要抵抗父親─衣索比亞國王─的侵略;現在的阿依伊達陷入兩難狀況,因為她不論祈求神明保祐任何一方,結果都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她甚至甘願一死,了卻一切痛苦。

 

阿依達詠歎調:《我要為誰哭泣》

詠歎調:戰鬥吧!凱旋歸來!

 

第二景 神殿祭壇

伏兒坎神殿孟斐斯火神殿裡,女祭司歌頌埃及神明的全能,並在祭壇前向神明獻上一段舞蹈。大祭司拉姆菲斯在祈禱儀式中,將劍交付給剛剛被任命為出征大將軍的拉達梅斯,埃及的命運就託付給這位年輕英勇的將軍,祈求神明護祐埃及土地,幫助埃及大軍打敗前來侵犯的衣索比亞軍隊,捍衛家邦。

─ 第一幕落 ─

 

第二幕

第一景 埃及公主寢宮

在摩爾族女奴們與小黑奴們環俟,以舞蹈為拉達梅斯與埃及祈福的場景下,公主安娜瑞絲舒服地躺在長椅上,於歡快樂聲中等待拉達梅斯率領埃及大軍出征勝利,凱旋歸來。 安娜瑞絲此時也盼望著拉達梅斯戰勝並能接受她的愛情。

未久,安娜瑞絲看見阿依達慢慢走來,她命令旁人退下,只留下她和阿依達單獨對話。

安娜瑞絲首先假意地問候阿依達,是否為了她的祖國(衣索比亞)的敗仗而憂心忡忡?但在言談中,安娜瑞絲逐漸看出:真正令阿依達掛心的,卻是...愛情;(女性的直覺真是太厲害了...XD)

安娜瑞絲不斷刺探阿依達,但一直得不到確切答案;此時公主甚至捏造了謊言,說拉達梅斯已經戰死在沙場上。

震驚的阿依達至此終於表露實情: 她的確深愛著拉達梅斯。

兩人既然已經說開,阿依達雖為女奴,在愛情的力量下,卻不惜以情敵之姿和安娜瑞絲對抗(其實是公主對公主的自尊),甚至幾乎脫口而出自己也是衣索比亞公主。但旋即阿依達又想起自己目前的身份, 這些話語無法說出口,轉而請求安娜瑞絲的寬恕。(這轉折非常自然,將角色人性化刻劃鮮明)

但安娜瑞絲在確定阿依達與拉達梅斯的關係之後,心中不免燃起妒火,即使阿依達向她跪地求饒,也只是更增添她的憤怒; 在告知阿依達實情─拉達梅斯並沒有戰死、還將率領大軍凱旋歸來─之後,安娜瑞絲丟下一句狠話:「有種就和我在情戰上決戰吧!」 隨即轉身離去迎接戰勝的埃及凱旋軍隊,只留下獨自啜泣的阿依達,無助地祈求自己的國家能夠獲勝,終結這一切的憂傷。

第二景 底比斯泰伯城門廣場
群眾夾道於城門廣場歡呼埃及大軍勝利歸來。埃及國王和公主安娜瑞絲在祭司們和軍士的簇擁下,也來到廣場前,迎接凱旋軍隊的歸來。國王喜不自勝,上前擁抱拉達梅斯,公主則為拉達梅斯獻花祝賀。

 

凱旋進行曲場景

勝利的拉達梅斯將軍,意氣風發地將所有戰利品~包括一群衣索比亞俘虜在內,均獻給埃及國王。

 

接受國王祝賀後,拉達梅斯請國王傳喚戰俘。在戰俘一一出列後,阿依達赫然發現自己的父親─衣索比亞國王阿摩納斯洛也混在戰犯群中,隱藏身份。

 

隱身戰俘裡的衣索比亞國王阿摩納斯洛發現了自己阿依達,便要女兒不要聲張他的真實身份「別背叛我!」。國王見兩人正在談話,便要他往前,接受訊問。

 

在發言時他請求埃及國王大發慈悲,並說衣索比亞國王已經為國捐軀,自己穿著軍衣,代請埃及國王饒恕這些英勇捍衛自己國家的戰犯們,阿依達則在一旁也哀求著釋放戰犯,眾祭司們則建議應該處死戰犯「處死他們吧!請勿聆聽這些不實的聲音。」。

 

拉達梅斯見阿依達哀傷神情,我見猶憐,也代為央求國王釋放戰犯。(啊~原本想娶阿依達的願望,就這樣被用掉了)

 

埃及國王原已開口要答應拉達梅斯的任何願望,但現在為了和平與安全起見,在大祭司拉姆菲斯的建議下,答應俘虜們只留下阿摩納斯洛,其餘戰犯一概釋放(國王的看人眼光還是很準)XD。

 

同時國王為了答謝拉達梅斯為國盡力盡忠,也宣布將女兒安娜瑞絲許配給統率大將軍拉達梅斯,讓兩人統治全埃及。

 

安娜瑞絲公主聽了國王宣布,開心極了,展露勝利者姿態~ 而阿依達在一旁,只有失望和傷心。

 

此時眾人各自唱著自己的心情,威爾第在此段大合唱中,盡展身為歌劇大師以豪華場面與精細音樂聲部描寫各角色之精湛功力。(公主開心、阿依達憂傷、拉達梅斯躊躇、阿摩納斯洛充滿再起意志、埃及人勝利狂歡、衣索比亞俘虜們歡慶重獲自由...)

─ 第二幕落 ─

 

第三幕 尼羅河畔艾希斯女神廟神殿前

皎潔的月光下的尼羅河畔,充滿靜謐與神秘感。

 

埃及公主安娜瑞絲在大祭司拉姆菲斯的帶領下乘船來到艾希斯女神神殿,大祭司要公主在她和拉達梅斯的婚禮舉行之前,祈求眾神賜予寵愛和祝福。

 

眾人進入神殿後,阿依達也悄悄乘船來到神殿前,等待拉達梅斯前來相會。阿依達擔心拉達梅斯約她來此是要向她告別,果真如此的話,她將選擇投身尼羅河,以尼羅河作為終身之所,永不得再見讓她思念的故鄉。

 

在想著祖國思念故鄉之際,阿依達唱起了詠嘆調,感嘆這一切悽苦的遭遇。
阿依達詠歎調:《我的祖國》('O Patria mia'

https://youtu.be/NaQ0YK_lEDo

 

此時,阿依達之父阿摩納斯洛也悄然來到此地...(戰俘怎麼能夠趴趴造,筆者一直不解)。

 

心繫戰事的他,已經知道阿依達與拉達梅斯的戀情,帶領阿依達回憶起過往在衣索比亞的好日子,勾起她的鄉愁、種種美好回憶與國家將亡的危機之後,開口要阿依達從拉達梅斯口中套出埃及大軍進攻衣索比亞的佈軍路線;

 

阿依達不願背叛拉達梅斯,但在父親的親情逼迫與國仇家恨相掙扎之下,「妳不再是我的女兒,妳只是法老王的奴隸!」悲痛的阿依達只好勉強答應父親的要求。「我知道妳要與拉達梅斯見面,我會在後面聽個明白的...」父親說。

接著拉達梅斯出現,歡喜地前來赴約,告訴阿依達是愛帶著他前來;阿依達想趕他走,說拉達梅斯既然已經要娶公主,便不該再與她見面。

 

拉達梅斯則說自己已經掌握軍隊領導權,下一次在出征戰鬥勝利後,他將要求國王准許自己取阿依達為妻,要保護阿依達免於被公主傷害。

「沒用的!」「如果你愛我,可能有一個方法:我們逃走。」
阿依達以愛情相誘,終於說服拉達梅斯一起逃脫,「放棄我的祖國...」「讓我們一起逃離吧...」

 

「好!我們逃走吧!」兩人達成共識「愛將引導我們,天上的星星將為我們閃爍~」

 

言談間阿依達問到現在該往何處逃時,拉達梅斯不自覺吐露軍機,說出了埃及軍隊佈局的弱點 - 那帕塔山谷,躲藏在樹後的阿摩納斯洛終於竊聽到軍事機密。(難怪自古美人計用在軍事上無往不利...)

 

 

阿摩納斯洛出面告訴拉達梅斯,表明自己正是衣索比亞國王,此時拉達梅斯懊悔自己為愛洩露軍機。
「你就是阿摩納斯洛!?」「是阿依達的父親!?」「這不是真的,我居然背叛了我的祖國......」

 

「跟我們渡過尼羅河吧~」正當阿依達父女準備要拉著拉達梅斯逃亡時,卻正好被祈福後從神殿中走出來的安娜瑞絲及大祭司撞個正著,拉達梅斯推開阿依達與阿摩納斯洛,自己束手就擒,此時阿依達父女則趁亂逃逸。(此時威爾第出色的戲劇配樂更是震撼人心)

 

第四幕

第一景 神殿大廳

洩露軍機的拉達梅斯將軍此時已被收押,靜候審判。
公主安娜瑞絲知道拉達梅斯絕非叛徒,來到監牢外想要相助搭救。「他絕對不是叛徒!」與拉達梅斯見面,公主苦苦相勸說:「祭司們將決定你的命運,雖然這是個嚴重的罪名,但並非沒有機會.....」
「在神明之前,我自認無罪」拉達梅斯拒絕了,因為他知道阿依達一定會被殺死,自己也不願獨活。表示自己叛國是事實,不願蒙羞苟生。此時拉達梅斯的心、 甚至連名譽和性命都已全給了阿依達,他只想尋求一死,是對心愛的阿依達犧牲奉獻所有的一切。
「如果我救你,你要發誓永遠不見阿依達...」
「辦不到!」
只要你忘記阿依達,我願救你一命。」
「辦不到!」
「只要你不認罪,我就能祈求父王放過你...」

        「我只想一死...如果我為她而死,這將是無上的喜悅!」

從神殿地牢裡傳來祭司們質問拉達梅斯為何洩露機密的聲音,祭司們練續三次判拉達梅斯有罪,要他答辯。但拉達梅斯保持沈默完全不作抗辯,只等待最後宣判的來臨。 最後則由大祭司拉姆菲斯宣佈神明的旨意─拉達梅斯將被處以極刑,將他活埋在神壇地底之下。

 

安娜瑞絲聽聞判決,痛責祭司們的無情, 但大祭司仍堅持叛國者必須接受懲罰,其罪無可赦免。

 

第二景 神殿地牢

被關入地底的拉達梅斯思,在地牢裡暗無天日,此時思念起愛人阿依達...,願她未來在人間過得幸福。

忽然黑暗中,他彷彿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並感覺到自己不是獨身一人處在地牢中...
原來阿依達知道拉達梅斯被判死刑活埋,為了與情人共生死,趁機潛入地牢,等到確認牢門被封死之後,她才現身與愛人相會~這對悲情的戀人將彼此擁入懷裡,雙雙唱出永恆不變的愛情,相愛相擁而終。
二重唱詠歎調:《致命的石頭已經封上》(La fatal pietra sovra me si chiu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Q6OpvksyA

此時地牢上層的神殿中,祭壇傳來中祭司們的死亡祭典歌聲,安娜瑞絲公主穿著喪服,安詳地為她所愛的拉達梅斯祈求冥福。

 

最後命運之神取走了拉達梅斯與阿依達這對戀人的生命,卻留給他倆永恆的愛情,期待彼此在天上結合......

─ 劇終 ─


博君一笑
CG動畫版《聖潔的阿依達》(Celeste Ai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3&v=Eu1v3Tgb1kw&feature=emb_logo

 

2005年 Anja Harteros 與 Jonas Kaufmann 華納版 錄音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JioFBobM0


全劇版本:

舊金山歌劇院
帕華洛帝 + 普萊斯
Luciano Pavarotti / Radames
Margaret Price / Ai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rsOzPzYr8&t=729s

時間軸(直接點按↓)

0:57 Preludio

第一幕 Act I 
7:02 "Se quel guerrier io fossi!"
7:59 "Celeste Aida"
24:27 "Ritorna vincitor!"
27:38 "I sacri nomi di padre"

第二幕 Act II
58:30 "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
1:02:07 Marcia trionfale (orchestra)
1:03:45 Ballabile (orchestra)
1:08:12 "Vieni, o guerriero vindice"

第三幕 Act III
1:32:26 "Qui Radamès verrà!"
1:34:07 "O patria mia"
1:48:23 "Pur ti riveggo...Là tra le foreste vergini"
1:57:53 "Ma dimmi; per qual via"

第四幕 Act IV
2:03:26 "L'aborita rivale a me sfuggia"
2:06:45 "Già i sacerdoti adunansi...Ah! tu dei vivere!"
2:26:21 "La fatal pietra sovra me si chiuse"
2:35:06 "O terra addio"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樂團甄選公告 - 2020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比賽與演出(因疫情延期辦理)

【節慶長笛樂團】樂團甄選公告 - 2020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比賽與演出


本篇文章公告《2020年暑假節慶長笛樂團的奧地利維也納音樂比賽.旅行》樂團聲部甄選。(因疫情延期辦理)

 

有關旅行細節與資料,請見專屬網頁↓: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7/08-7/20 奧地利 ⟫ 專屬網頁

維也納國際音樂節官方照片

 

2020年暑假節慶長笛樂團的奧地利維也納音樂比賽.旅行

除了於金色大廳參與國際賽事,另有兩場演出,會依據這次甄選成績來安排。

2020年是「樂聖」貝多芬250年冥誕的重要年份,全世界都將展開熱烈慶祝活動與音樂盛會~而「節慶長笛樂團」將與您相約在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起參加國際音樂節,以音樂演奏與精緻旅行慶祝這美妙的貝多芬音樂年,認識更多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音樂家們~

 


維也納國際音樂節的特色:
• 奧地利聯邦總統擔任名譽顧問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擔任顧問
• 奧地利政府內閣官員擔任名譽顧問
• 歐洲音樂文化名流擔任名譽顧問及評審委員
• 音樂比賽於知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
• 比賽優勝者音樂會將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
• 公益性公開音樂會贏得主辦方高度讚譽
• 於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內舉辦大師班
• 比賽優勝者與全體音樂節與會者正式頒獎晚宴

歷屆音樂節照片花絮

 

節慶長笛樂團將登上金色大廳演奏(官方網站照片)

 

歡迎洽詢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茱麗葉老師:


考試內容
*每項技巧10分,錯音一個音扣1分、中間換氣一次扣1分

音階技巧(60%)
◎C大調三個八度音階與琶音(10分)

◎c小調三個八度音階與琶音(10分)

◎C開頭半音階三個八度(10分)

◎C開頭三度音程(下附譜例)(10分)

◎B大調, 升g小調 兩個八度音階與琶音(10分)

◎bD大調, 降b小調 兩個八度音階與琶音(10分)

*音階演奏兩次,圓滑與斷奏各一。
*小調音階「和聲」「曲調」兩種皆需演奏。

樂團片段(40%,下附譜例)

三度音程 譜例


樂譜譜例(→打包全部譜例檔案

1.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譜例一(♩=174)

 

譜例二(♩=174)


2.李鎮豪:《台灣民謠》組曲

譜例一(♩=96)

李鎮宇:《台灣民謠》組曲 譜例一

譜例二(♩=96)

李鎮宇:《台灣民謠》組曲 譜例二


聖賞:《動物狂歡節》長笛獨奏
C. Saint-Saëns: "Volière"


甄選時間與地點

時間:2020年 3月29日(日)上午 09:00-12:00

地點:節慶長笛樂團團址(暫定)

 

任何問題均歡迎洽詢節慶長笛樂團的官方LINE:

節慶長笛樂團的官方LINE:
*加入後請主動傳訊,我們才會看到喔~
line://ti/p/@tpl7597u 

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二~六團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節慶長笛樂團 初學入門體驗課程接受報名❤️

 

 


【BON活動】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 精彩報導

【BON活動】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 精彩報導
Tutankhamun – "The Golden Pharaoh" Exhibition 2020 Taipe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史上神秘傳說最多的法老王


圖坦卡門小檔案(取自Wiki百科)

圖坦卡門(英語:Tutankhamun埃及語twt-ˤnḫ-ı͗mnIPA: [təwaːt ʕaːnəx ʔaˈmaːn])(前1341-前1323)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在位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332年—前1323年)。他原來的名字叫「圖坦卡頓」,意思是「阿頓的形象」,後改為圖坦卡門,意思是「阿蒙的形象」,這也說明了他的信仰從崇拜阿頓神轉向崇拜阿蒙神。

圖坦卡門最初為現代人熟知,是因為他位於國王谷的墳墓在三千年的時間內從未被盜,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人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發現,挖掘出近五千件珍貴陪葬品,墓中滿滿、富裕豪華、精緻工藝震驚了西方世界。由於有幾個最早進入墳墓的人發生一連串死亡現象,更被媒體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詛咒」,圖坦卡門的名字在西方更為家喻戶曉。(註:對於這種「詛咒」,有一解釋是陵墓長期密封,滋生了不少細菌,致使最初進入的人員感染疾病至死。)

根據近期研究,圖坦卡門死時年僅18歲,他的陵墓尚未準備完善。由於事發突然,墓中的陪葬品有許多疑似自某位女性死者的陵墓中置入。其大臣瑪雅也為圖坦卡門的陵墓里添加了一個巫沙布提俑

圖坦卡門出生即被視為法老接班人,當他順利成為法老後,在位掌權則約十年。從歷史上看,圖坦卡門與其他法老有相當不同。首先,他結束了阿肯那頓提出的激進宗教革新;另外,他的墓穴是現今被發現的古埃及皇家陵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他英年早逝也吸引了歷史學家,文學家,戲劇家的注意。

圖坦卡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法老,主要是因為他的墓保存完好,並持續進行相關文物展出。正如喬恩懷特寫過:「圖坦卡門的被發現,讓『法老王』從埃及國王成為最負盛名。」

【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特色

圖坦卡門的陵墓並沒有建在金字塔中,而是建在地底下,因此維持了很長時間裡都沒有被發現。古埃及人為這位年輕法老王準備的陪葬品高達5000多件,且每一件陪葬品都有其含義,為的就是讓圖坦卡門的來世能夠活的幸福快樂。

基於埃及政府宣傳2020年將開幕的"大埃及博物館"相關推廣計畫之一,共同傳遞古埃及文化之美的理念,本次主辦單位與埃及官方單位商議後,以「教育推廣」原意與「文物保護」原則,成功商借到500餘件埃及文化部為推廣古埃及藝術文化所監修的「圖坦卡門等比例官方認證藝術品」,展區佈置著重在還原圖坦卡門於帝王谷中的陵墓場景,更將揭露神秘的鍍金黑木人形棺;除了許多珍貴陪葬品之外,墓室牆上的壁畫及象形文字都能夠引領民眾化身考古學家進入古墓探險,一同探索想像神秘法老王及古埃及的傳統文化。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0.1.17(五)-2020.4.5(日) (除夕、初一、228紀念日休館)
展覽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 2、3展廳(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開放時間:每日10:00-18:00 (17:30停止售票及入場)
主辦單位:Kotsanas Museum、聯合數位文創
協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官方網站:https://uevent.udnfunlife.com/TutankhamunExhibition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utankhamunexhibition




蹦藝術日前接獲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媒體採訪通知,這是台灣首次以圖坦卡門的黃金寶藏為題完整展出,便安排出時間準備參與這場開展記者會活動。

 

媒體接待區入場,現場滿滿的媒體記者朋友們與來賓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來自希臘博物館(Kotsanas Museum)的館方代表們已經入座,等待記者會開場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筆者與茱麗葉領證入場後,也準備等待記者會開始~

 

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代表致詞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館方代表 Mr. Panagiotis Kotsanas 致詞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Mr. Panagioti Kotsanas 表示很開心這次有機會來台展出,台灣民眾也可以透過展品發現古埃及文化之美,非常值得一看的特展~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知名節目主持人謝哲青致詞介紹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認真拍照的筆者...XD(茱麗葉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茱麗葉攝影)

 

藝人組合「浩角翔起」應邀來到現場,化身法老王與艷后,搞笑登場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眼睛似乎也要與圖坦卡門比大小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兩人聊到之前在埃及金字塔前拍攝節目,現場還模仿起皇后替法老王塗抹防曬油之搞笑場景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主辦單位正式宣布展覽開展儀式,在此預祝展覽期間一切順利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記者會告一段落。主辦單位隨即安排媒體與貴賓配備導覽耳機,由專業導覽老師帶領入場,認識了解本次展覽之特色與拍攝活動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讓我們先以一段 國家地理頻道的精彩影片,帶領大家進入當年圖坦卡門陵墓被發現的知識背景與歷程:

【圖坦卡門寶藏的祕密】重見天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NsNwSyjEI


寫在展覽前

蹦藝術為推廣本次難得一見之等比例【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精心拍攝許多照片與大家分享。

站在現場遙想這三千多年前歷史上,體驗歷史與高度文明之感動與震撼,絕對值得所有朋友們現場早訪一趟展覽,因為推薦大家閱讀文章後,趁著展期還沒結束之前,抽空實際體驗一趟。在此也再次感謝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主辦與邀約採訪~


一起進入會場吧~

進入展覽會場走廊,先看到迎賓的獅身羊首雕像

 

獅身羊首雕像

墓室入口廊道陳列羊面獅身像,仿造埃及 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設計,在當地進入神 廟大門前,必須走過一條長長的甬道,稱 為「公羊之路」。 而羊面獅身的由來,據說是眾神之王-阿 蒙神最喜愛的動物即為羊,而獅子象徵萬 獸之王,也因此出現了這樣的聚合體。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主辦單位用心的《展覽序言》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導覽老師從入門口前的三層《羅賽塔石碑》開始詳細介紹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羅賽塔石碑

羅賽塔石碑被隱喻為一件謎題的關鍵線索,成為此次展場揭幕的重要象徵。

羅賽塔石碑於西元1799年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附近被發現,石碑上使用三種語言紀載同一段詔書,敘述古埃及法老繼位內容,分別是古埃及象形文(聖書體-獻給神明的文字)、埃及草書(世俗 體-平民使用的文字)、古希臘文(統治者使用的語言),而考古學 家得以藉此根據當時還可知的古希臘文,推測並破解已失傳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之意義,這也是石碑成為後世破譯的重要關鍵原因。

 

不位於金字塔,反而被設置於國王谷地底的圖坦卡門墳墓地形完整示意模型。

由於位於地底,方能保得三千年從未被盜,1920年代由考古學者發現而完整將所有寶藏與文物重現於世人眼前。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國王谷陵墓原始位置還原模型: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真實還原墓室入口前場景(主辦單位提供)

墓室入口前場景(主辦單位提供)

 

現場看這等身大小的埃及侍衛兵,真的會有點被監視的感覺喔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具有各項意義的圖騰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考古學者發現圖坦卡門陵寢之紀錄照片(取自網路)

考古學者發現圖坦卡門陵寢之紀錄照片(取自網路)

 

【圖坦卡門寶藏的祕密】影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F5DRaxjS8&feature=youtu.be

 

 

進入展場墓室,神秘的圖坦卡門鍍金黑木人形棺映入眼簾,近距離的震撼難以言喻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近距離特寫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牆上的壁畫。墓室中壁上的人像更富含神話、信仰故事:分為東、南、西、北牆四面牆。東面牆描繪圖坦卡門死後來生故事。南面牆描繪女神哈索爾給予圖坦卡門安卡(Ankhs),象徵在來世獲得永生之義;西牆則有12隻狒狒圖,象徵法老必經的12個黑暗小時,才能獲得早上重生;最後北牆則是穿著豹紋的祭司執行「開口」儀式;恢復死者感官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入場朋友們都認真聆聽講解,興味盎然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12隻狒狒圖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圖坦卡門之母 -娜芙蒂蒂
全球最知名的半身像

娜芙蒂蒂,傳說她擁有令人驚豔的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中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她著名的半身像,係由德國考古學家路德維希·波爾哈特於1912年率領的德國考古隊,在埃及阿瑪納遺址發掘出土,現藏於德國柏林新博物館

娜芙蒂蒂的名字意為 "來自遠方的美女 ",現存一尊石灰岩彩色半身像, 高 50 公分,距今 3300 年歷史,收藏在柏林新博物館。

正是這尊非常寫實的雕像,讓人們穿越歷史得見她的真容。 娜芙蒂蒂嫁給古埃及十八王朝的阿肯那頓法老,也就是圖坦卡門的父親。我們由此半身雕像,可以看見當時的埃及人,已經具備現代人眼中所有一切美的象徵型態:深邃的五官、具有明顯輪廓的臉型、高挺的鼻樑與眉骨、豐唇等等人物特徵。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感謝導覽老師非常詳盡的解說,聽完講解長知識~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圖坦卡門之父 - 阿肯那頓(阿蒙霍特普四世)

大約公園前1353-1336年繼位。 在阿肯那頓擔任法老的17年間,據說雖然身長得家庭幸福完善,但在位期間作風卻非常叛逆。 這位前任法老將自己,和他的妻子娜芙蒂蒂,媲美為神一般的崇高地位,更在中埃及,選 取三面被峭壁包圍的沙漠,尼羅河的東側,今日被稱為阿瑪納的城市,舉國遷移,重建新都,導致民不聊生。

為了削弱祭司的崇高地位,也要求人民拋棄多神信仰, 甚至四處摧毀眾神之王-阿蒙 (Amon)的神廟和雕像,所謂宗教改革,其實就是一場政治鬥爭。 再加上西臺人侵略的威脅,在他統治期間,埃及對亞洲的也漸漸失去掌控權;不到30歲, 這位法老王就在失意與挫敗中去世了。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國王座椅

整個座椅為木製結構,覆以金銀薄板製成,極為豪華。椅背部 分使用金、銀、彩色玻璃寶石等材質打造,椅背上生動的描繪 著法老與王后的日常生活,人物圖像採埃及典型「樣式化」表 現手法,忽略人體的客觀性,著重於能將身體各部分的特徵表 現出來,左邊的圖坦卡門法老王和右邊的王后都有著側面的頭 部、正面的眼睛、傾正面的胸部及呈側面的腿和腳。在太陽神 的庇佑下,王后似乎一面為法老塗抹著香精油,一面對他訴說 著什麼,而圖坦卡門也專注地傾聽著。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儀式用床

古埃及人相信地平線的兩側各有一隻獅子,負責管理每日太陽的日出。死亡代表邁向永生,歷代的偉大法老過世後,都在此儀式用床上經過身體秘密防腐處理,被製成木乃伊永久保存,才能帶著身體和靈魂前往來生。於是埃及人也相信,當法老王死後,可以於床上重生,進到來世。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黃金寶藏區

黃金戰車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黃金面具

舉世聞名的黃金面具,面具的額頭上飾有禿鷹和眼鏡蛇,分別 代表埃及神下埃及的神,說明圖坦卡門是上、統治者;而下巴 長筒狀的鬍子 ,則是和冥府之神合為一體的象徵;從側面看, 鬍子末端稍微翹起來代表死亡。黃金具有著年輕、俊秀的面容, 大鑲石英和黑曜眼睛凝視著遠方,這亙古的表情正是埃及藝術 追求「永恆生命」的例證。在木乃伊上覆蓋面具習俗,也象徵 著古埃及人對死後復活的期待和「永生」嚮往。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圖坦卡門寶藏的祕密】黃金面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v6cs21TRA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站在獵豹身上的圖坦卡門雕像

圖坦卡門一手拿著長長的桿子,另一手拿著連枷。頭上 戴著長型皇冠,額頭上飾有一條眼鏡蛇。頸部上則有覆 蓋胸部和肩膀的大衣領,腳上則是穿著涼鞋。浮誇的穿著打扮,明顯能看出阿瑪納時期的藝術風格。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手執魚叉的圖坦卡門雕像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20200116-_蹦藝術【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林仁斌攝影)

 

奧斯卡金像獎?!

 

 

 

 

 

 

替身俑

 

 

 

 

 

 

 

 

圖坦卡門的卡諾卜罈棺槨

長橇上的卡諾卜聖壇就擺放在鍍金木材織錦華蓋的下方。 柱子支撐著頂蓋,並於其上規劃一由精心製作的神聖毒蛇所纏 繞的低凹處。

在柱子之間有奈芙蒂斯女神 (頭上頂著某種籃子)、艾西斯女神 (佩戴王座形狀頭飾)、塞爾凱特女神(蠍子)和涅伊特(配戴兩副 弓)女神的雕像,負責守護這位死去法老的卡諾卜內臟罈。聖壇 的風格與織錦華蓋如出一轍,唯一不同處在於聖壇由側牆包圍。 側牆的四面上繪有女神和天神的圖案,祂們各伸出一隻手臂朝 向天空之神荷魯斯的四個孩子,即卡諾卜罈的神靈庇佑者:伊 西斯朝向伊姆塞特、蓋伯朝向多姆泰夫、卜塔奥西里斯朝向凱 布山納夫、奈芙蒂斯朝向哈碧。卡諾卜內臟罐就盛裝在聖壇內部的方解石箱內。

 

 

 

 

 

 

 

 

感謝導覽老師精彩的解說~

 

 

阿努比斯棺槨

霍華德卡特首次踏入這座墳墓寶藏室第一眼看見的便是一座擺放在臺架 上的長橇型黃金聖壇,而阿努比斯就端坐這座聖壇的上方。這件雕像裝 置就擺放在寶藏室的入口處,推測其目的是為了嚇阻試圖掠劫寶藏的盜 墓賊。傳聞負責看守寶藏的阿努比斯雕像會如魔法般地活過來。

雕像和神龕都是木製的,其上覆蓋一層厚厚的灰泥。聖壇隨後又被覆上 一層黃金並飾有節德柱(時間持續的象徵)和護身符(生命的象徵)的圖樣。 阿努比斯的身上塗抹了一層黑色的石膏,只有局部被鍍上黃金。棺槨內 的櫥架放了許多裝飾品、護身符和日常用品,還有一些祭祀用的供物。

 

 

 

 

歷史之謎

 

【圖坦卡門寶藏的祕密】重見天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NsNwSyjEI

 

 

完成今天的媒體記者會與拍攝採訪啦~Yeah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音樂閒磕牙:全世界最艱難的十首鋼琴獨奏曲

【BON音樂】音樂閒磕牙:全世界最艱難的十首鋼琴獨奏曲
10 most difficult piano piec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蹦藝術與大家聊的話題,是《全世界最艱難的十首鋼琴獨奏曲》。

先來一曲「似顏繪樂譜」,您想試試看親自彈奏嗎?

照片出處:http://freedamlifefriend.blog84.fc2.com/blog-entry-772.html

 

鋼琴音域簡介

鋼琴可以說是最多人接觸的樂器了,加上音樂寬廣,在1890年代,鋼琴已發展為現代88琴鍵,橫跨 7又¼個八度的樂器之王;鋼琴能夠發出的聲音頻率則為 從 2A到C5(27.5 Hz 到 4,186 Hz)。

那為何現代鋼琴不在88鍵數目上繼續增加,讓鋼琴音域再繼續拓寬呢?

這則是因為人類的耳朵聽覺範圍是有限制的。

人耳雖然可以聽到 20Hz 到 20,000Hz,但一般來說大腦可辨別的頻率上限則大概在 4,000Hz左右。因此即使音域隨著琴鍵數量增加而更廣,但對人類的耳朵來說,更多的低音最後只成為不可辨的低音音響,而更多的高音則變成聽起來不舒服的高音噪音,聽覺上已經完全無法產生音調的感覺,因此,就表現音樂和諧來說,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不過琴商仍然會接獲某些邀約,依據特定需求客製97鍵的鋼琴,在低音區增加9個琴鍵(2C到C5);然而,這9個低音區琴鍵的琴弦只負責在彈奏其他琴鍵時,透過共振製造出更豐富的聲音。實際上,這些額外的琴鍵幾乎不會被直接彈奏。(以上資料數據取自於YAMAHA山葉網站)

 

想了解更多鋼琴的架構與知識,都可以看→這邊


關於讀譜正確性

談鋼琴音樂的詮釋與記譜

每位老師都常常說「樂譜很重要,讀譜更重要!」

但是,什麼是正確的讀譜呢?

筆者在此推薦所有演奏鋼琴的朋友,都推薦該擁有這一本書: 卡爾.徹爾尼著的《貝多芬全部鋼琴作品的正確奏法》(全音樂譜出版,張淑懿譯)。本書亦經過奧地利鋼琴家 保羅.巴杜拉.史柯達(Paul Badura-Skoda, 1927-2019)編輯註釋,書裡提到貝多芬所有的鋼琴作品,每一個樂章、每一個特殊記號都有說明。

 徹爾尼:《貝多芬全部鋼琴作品正確奏法》|張淑懿譯
徹爾尼:《貝多芬全部鋼琴作品正確奏法》|張淑懿譯

 

這是書裡徹爾尼的自序:

【第一章 序 言】
長久以來,一直有很多人促我討論關於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我從十歲〔1810年)起便在貝多芬門下學習,一方面硏究其全部作品,其中有多首曲子更是得到貝多芬的親自指導。此外,我和這位巨匠的友誼一直維持到他去世時爲止,我們的交往使我獲益匪淺。如果我所提供的資料能夠符合各位的希望,我將感到無限欣喜。

--- 卡爾﹒徹爾尼(Carl Czerny)

 

我們知道,鋼琴演奏技巧當然在莫札特與海頓時期已高度發展,但沒人能否認貝多芬在鋼琴演奏與音樂創作上的重要地位。

貝多芬的全套鋼琴奏鳴曲更有《鋼琴的新約聖經》美譽,因此他的嫡傳弟子徹爾尼,除了多首練習曲教材傳世之外,所著作的關於貝多芬音樂理解,更應該是現代過琴演奏者所必須閱讀的。

李斯特師事徹爾尼,(5歲時由父親啟蒙鋼琴,8歲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得到與著名鋼琴教育家卡爾·徹爾尼學習之機會)李斯特更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託徹爾尼之福,貝多芬也曾聽過李斯特演奏,並親吻其額頭。

因此「貝多芬-徹爾尼-李斯特」這樣一貫的鋼琴演奏,為浪漫時期奠定了鋼琴華麗演奏技巧的基礎,進而達到巔峰黃金年代。從徹爾尼的角度,嘗試理解樂譜上貝多芬樂曲中所有的記譜記號,更顯得珍貴,在此與大家分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所謂在各領域中,人們總習慣作出排名比比高下,於是有了「三大男高音」、「三大女高音」、「三大長笛家」、「全美五大交響樂團」、「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世界十大指揮家」等等各式各樣的稱號;而在音樂曲目中,「三B作曲家」、「三D小提琴協奏曲」、「五大小提琴協奏曲」等名詞,讓音樂界有如武俠小說的武林一樣,人人有稱號,藉以方便愛樂者們快速記憶各類型的名家與名曲。

今天既然要聊《全世界最艱難的十首鋼琴獨奏曲》,就讓我們來開展這個主題,首先筆者想將鋼琴演奏曲分兩大類,否則根本珍珠比魚眼,有理說不清:

  • 第一類 音樂演奏的正規曲目

此分類的定義如其名,指真正的音樂會曲目,屬於「絕對音樂」(當然可以包含具有標題的好音樂作品)。

 

  • 第二類 創造意義的特殊曲目

此分類的定義也如其名,就是指非常具有特殊技巧難度,甚至包含寫作創意,或許難度非常非常最高,但不屬於正規音樂會曲目,有時甚至只為博君一笑的「創作音樂」。當然此分類曲目亦可在音樂會中演奏。


  • 第一類 音樂演奏的正規曲目

李斯特《超技練習曲》(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李斯特(1811-1886),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首創了背譜演奏法,喜愛側臉面向觀眾,深受當代樂迷喜愛,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名。

1826年,年僅15歲的李斯特開始動筆寫作「十二首練習曲」(Étude en douze exercices),就是後世人所津津樂道的《超技練習曲》的雛型。1852年《超技練習曲》完成並由出版社出版,題贈給對李斯特之鋼琴老師,徹爾尼(Carl Czerny),此套《超技練習曲》也成為李斯特筆下眾多鋼琴炫技曲中的代表。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

如果一首一首分開計算,那麼最困難的鋼琴演奏曲目,不誇張地說,可能李斯特就將佔十之六七...XD,因此下列經典炫技曲目因為都在《超技練習曲》中,筆者就不分開計算了~

 

《鬼火》(Feux Follets)

《鬼火》擁有高難的雙音技術,12首超技練習曲當中最難的一首,曾被拉赫瑪尼諾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練習曲”。這首練習曲的重點在於小臂的靈活度,通常作為音樂會的高級曲目。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916

https://youtu.be/kD4T-rNklsY?t=948

 

《馬采巴》(Mazeppa)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462

https://youtu.be/kD4T-rNklsY?t=491

 

《夜之和諧》(Harmonies du soir)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2967

https://youtu.be/kD4T-rNklsY?t=3027

 

《追雪》(Chasse-neige)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3465

https://youtu.be/kD4T-rNklsY?t=3534

 

《狩獵》(Wilde Jagd)

https://youtu.be/qOMOpUByYzM?t=1804

https://youtu.be/kD4T-rNklsY?t=1778


李斯特《死之舞》(Totentanz

1838年李斯特旅行義大利時,在義大利比薩的墓地聖地(Camposanto)看到14世紀之濕壁畫「死之勝利」而深受感動,就依據此時得到的靈感,以羅馬天主教令人想起最後審判之「末日經」(Dies irae,亦即「主怒之日」)為題,動念想創作以鋼琴主奏之演奏曲。但李斯特著手譜寫這首作品已經是1847年左右,那已距離看到濕壁畫,將近有10年的時間。此曲最終是以變奏曲形式,以「主怒之日」主題加上六段變奏寫成。

此曲的初搞完成於1853年,1859年左右修改,最後完成於1862年。李斯特也編寫了鋼琴獨奏版S.525/A62)與雙鋼琴版S.652/C24),兩者皆出版。首演在1865415日,由漢斯•馮•畢羅(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擔任鋼琴獨奏於荷蘭海牙演出。鋼琴家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曾盛讚此曲是唯一能夠與李斯特 《b小調奏鳴曲》比美之優異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9B2bX8vTE

鋼琴+管弦樂之版本
Bertrand Chamayou 鋼琴獨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maZGjWg1I


《諾瑪的回憶》Reminiscences de Norma after Bellini, S.394

《諾瑪的回憶》是李斯特受貝里尼歌劇《諾瑪》啟發而寫的一首大幻想曲,它技巧艱深、篇幅宏大、音色輝煌燦爛、情緒跌宕磅礴。這首已經完全被李斯特化的歌劇改編鋼琴曲,旋律非常優美動人,技巧更是非常輝煌。濃縮了最震撼人心的劇情,表達了李斯特最熾烈和崇高的讚頌之意。

除了瘋狂的八度、琶音、音階、大跳之外,最突出的一個技巧是左右手的配合:很多地方都由左右手共同完成一個聲部的演奏,有些地方右手的音甚至擠在左手中演奏,對鋼琴家提出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kDsUrmFC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l-kV7EpDI


《唐璜的回憶》Réminiscences de Don Juan, S.418)

《唐璜的回憶》是取材於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 (Don Giovanni)的歌劇幻想曲。是李斯特眾多改編曲中的超凡精粹。技術之艱深,場面之宏大,在原作的豐富表情上製造出驚人的氣勢。原始歌劇長度約兩個半小時,被李斯特改編後,成了16分鐘之精彩鋼琴曲目,無論是節奏還是技巧,難度均要求極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6JfJXcUj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9g8pW6vGM


巴拉基雷夫:《伊斯拉美》
Mily Balakirev 《Islamey: Oriental Fantasy》

巴拉基耶夫(1837-1901),俄國作曲家。他的音樂絢麗多彩且富想像力,採用了很多民間音樂的主題,或許可稱之為最具影響力的俄國民族主義的推崇者。1871年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後,他以一種癡迷的心態熱衷於東正教,其後只是偶或參與音樂活動。

《伊斯拉美》又名“東方幻想曲”與“回教風幻想曲”,是巴拉基列夫於1869年前往高加索地區(Caucasus)采風後,受到當地純樸的民情與自然和諧之美感動,並聽見索卡西亞人(Circassian)演奏的一種被稱之為「Islamey」的舞曲,因此將此舞曲寫作成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彷彿是一個中段)則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聽一個歌劇演員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此曲是巴拉基列夫根據亞美尼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回教民俗歌曲進行創作的,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伊斯拉美》創作於1869年,並由尼可拉·魯賓斯坦首演。

本曲為三段體:先是主奏,表達主題;然後是中段,奏出充滿感情的小行板;然後結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題,尾奏是十分狂熱性的激烈的急板。因為其極高的難度,是許多鋼琴家演奏曲目中之一大挑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8AslTXMp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vVLU7aRr8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
Stravinsky's Petrushka

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他是現代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俄羅斯風格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序列主義時期。

《彼得洛希卡》是斯特拉文斯基所寫的一部芭蕾舞劇。在史特拉汶斯基創作出成名作《火鳥》以後,他的委約者俄羅斯巴蕾舞團團長迪亞基列夫非常興奮,決定再與史特拉汶斯基合作一部芭蕾舞劇,由芭蕾舞團再次上演。《彼得洛希卡》創作於1910年,首演於巴黎。1947年,作曲家又對原譜進行過修訂,現行的的演出版本一般使用修訂版。後來作曲家再將《彼得洛希卡》音樂的三個片段改編成了鋼琴曲。本首三樂章之鋼琴版本《彼得洛希卡》樂曲題獻給鋼琴家魯賓斯坦,演奏難度極高,是許多炫技派大師展現超凡技能的名曲。

 

《彼得洛希卡》主題與民謠素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nU2M5uNCI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三樂章
Three movements from "Petrushk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NfXh1ybeM

 

波里尼經典演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LOJo8KykA&fbclid=IwAR1U0yEcz8a2ls9xqe3nIWyeSaCuEMAhBViwFgOj4pZ2eHfelnHn2aFQNZY

 

王羽佳也將之列入戰馬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77HzhRB4


拉威爾:《夜之加斯巴》Gaspard de la nuit (Ondine)

1908 年,拉威爾根據法國詩人貝爾特宏(Louis Jacques Napoléon Bertrand )同名遺作詩集《夜之加斯巴》中的三篇散文詩為靈感,創作出了這套曲集。全曲共有3 首樂曲, 分別是〈水妖〉(Ondine)、〈絞刑台〉(Le Gibet) 與〈史卡玻〉(Scarbo)。

--- 以下解說文字摘自陳漢金老師撰寫之音樂會曲解

在組曲《鏡》完成之後的三年裡,拉威爾不再創作鋼琴曲,直到1908年才再完成另一套不同凡響、令人驚訝的鋼琴組曲《夜之加斯巴》。創作此曲之際,拉威爾在寫給他學生德拉吉(Maurice Delage)的信中提到:「我正在創作幾頁非常炫技的鋼琴樂曲,它們甚至比巴拉基雷夫的《伊斯拉美(Islamey)》還難演奏」。然而《夜之加斯巴》不只是難而已,它同時傳承李斯特與巴拉基雷夫的「超絶炫技(virtuosité transcendante)」的訣竅,曉得使用各種技巧的豐富變化,以增進音樂的表達能力,甚至藉超難的技巧來渲染非凡詩意。

《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這個詭異而令人好奇的標題,將渲染出什麼樣的獨特詩意呢?那是十九世紀前半,法國作家貝爾特隆(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一本散文詩集的名稱,它因為相當怪誕、詭異,於作者死後的1842年出版後,乏人問津而被忘記了,直到後來被波特萊爾發現、推薦,才重新在世紀末受到矚目。拉威爾從詩集中挑了三首,譜成鋼琴曲:〈水精〉(Ondine), 〈絞架〉(Le Gibet), 〈史卡玻〉(Scarbo).

〈水精〉敍述,化身成在月光下閃爍著的水滴,沿著窗戶緩緩滑落的水之精靈,對著詩人求愛,詩人卻礙於凡俗的道德規範,不敢接受。「生氣且傷心,水精流下幾珠眼淚,一陣狂笑之後,化身成一陣驟雨,消逝不見了」。全曲以ABA三段體來經營這個魅惑而詭異的意象。李斯特〈鬼火〉、〈艾斯特別莊噴泉〉,以及拉威爾自己先前作品〈噴泉〉𥚃,種種閃爍發光、水波流淌的效果,全都被拿來發揮的更充分,而在七個升記號的升C大調中,散發著神秘的光輝。

〈絞架〉:「喪鐘在城鎮的牆間廻蕩,地平線之下,吊死者的遺骸,被夕陽照得火紅」。降E小調,很慢的。降B音一直在左手不停的反覆出現,那是喪鐘;連串陰沈的和弦渲染著不祥的氣氛,中、低音域飄著鬼魅般的哀歌。

〈史卡玻〉:有如侏儒般的地底精靈史卡玻,成了詩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多少次了,我聽見了從睡房陰暗處傳來的竊竊笑聲,還有在床幔上刮指甲的響聲!多少次了,我看見它從天花板降下,如陀螺般的單足旋轉,並在四處快速滾動,有如從女巫破舊衣服上掉下來的紡錘」。拉威爾所形容的難彈樂曲就是這一段。全曲有如狂想曲般,由三段主題自由組織構而成,又如瘋狂的詼諧曲般,充滿了狂烈、快速的同音重複、猛烈的大跳音程、不協和的双音摩擦丶震耳的敲擊、生硬的不協和音響丶橫掃過整個音域的琶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gcHjq1xK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9a8rhk8mI


李斯特: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

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作品S.244 / 2,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作,是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首,亦是最有名的一首。本取之技巧性被公認為是鋼琴獨奏曲中技術要求最高的曲目之一。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創作於1847年,題獻給特里基伯爵,後於1851年出版,因受到聽眾的喜愛,李斯特後來和另一位奧地利作曲家法蘭茲·杜普勒共同改編成為管絃樂版本(S.359/4),於1875年出版,當年李斯特亦推出了雙鋼琴版本。

樂曲由兩個部份組成。

第一部份是前奏及「拉散」舞曲(Lassan),升c小調,由緩板進入行板。旋律主要圍繞於中低音區域,並且加入大量的裝飾音:如長倚音、快速音階式的花音琶音、分解和弦等,這部份再可分為主副旋律:主旋律較為連貫,但伴奏部份卻指出需要較為「沉重」;而副旋律則配上三度和絃的對答,及後出然一段以附點節奏和分解和絃為主的短小過場段,然後主副旋律再現,樂曲變得沉靜,最後在平行大調(升C大調)中安靜結束。不過整體氣氛帶有踏實、莊重的感覺。

第二部份為「弗利斯卡」舞曲(Friska),升f小調,「弗利斯卡」本身帶有「活潑」的意思,因此這部份節奏相對明快,最初是採用第一段過場音樂的素材建立氣氛,慢慢推向至平行大調(升F大調)時,真正的弗利斯卡舞曲才正式開始。主要是採用了八度和三度的彈奏、分解和弦、起拍短倚音、單音重覆、反方向雙八度等技巧;中段部份更有著各種變化技巧以及變化半音階音程,調性因而變得不明顯,在一段短小的華彩裝飾奏樂段後,最後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樂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S2CfDwNA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x-10L9tWM


貝多芬: 第29號鋼琴奏鳴曲 《漢馬克拉維》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9 "Hammerklavier" Op.106

大木正純,《貝多芬》,第437-442頁,美樂出版社:

本曲無論從外觀或內容來看,都是古今獨一無二的龐大鋼琴音樂,由於表現上已超越過鋼琴樂器的界限,所以不但演奏技巧困難,深邃的內容詮釋更是困難重重。本曲之所以被稱為《漢馬克拉維》,是源自於貝多芬用德文寫上「Fur das Hammerklavier」(為鋼琴的)一詞的發文中音音譯而來。

有關此曲,據說貝多芬寫給出版商:「這是一首當鋼琴家們在五十年後彈起時,會有點辛苦的樂曲﹗」又曾說:「這將會是我最偉大的一首奏鳴曲。

樂章簡介

  1.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
    此樂章一開始就以第一主題強而有力的附點節奏型式和弦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第二主題轉為溫柔婉約,發展部出現附點形式的卡農,類似呈式部第一主題的縮小版,聽起來可愛許多;在主題不斷交之重疊出現後,進入再現部,在最後結束時貝多芬還刻意讓演奏力度降到pp,在最後二個音在做猛力一擊,使之效果驚奇;此樂章使用常見之「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 Form)。
  2. 第二樂章:詼諧曲:非常活潑的(Scherzo: Assai vivace)
    自從第18號奏鳴曲 0p.31/3之後,貝多芬不曾在鋼琴奏鳴曲中加入Scherzo詼諧曲,一直到了此曲才又重新使用,此樂章為複合式的三段體。值得一提的是,其B段速度為Presto,出現簡單的節奏和旋律,好似故意教複雜的音群整理一翻。
  3. 第三樂章:綿延的慢板(Adagio sostenuto)
    此樂章被譽為貝多芬創作的作品中最好的一個樂章,它深刻且極具內涵,好似在闡述著貝多芬晚年的命運,表現出深切的哀痛與絕望;此樂章同第一樂章都是奏鳴曲式,其f sharp之同音異名的調性與第一樂章B Flat呈現三度關係,是貝多芬中期以後作品的一大特色。
  4. 第四樂章:緩板─快板─堅決的快板(Introduzione: Largo...Allegro – Fuga: Allegro risoluto)
    大致上可分成兩段形式,第一為導奏第、第二則是賦格,導奏給人一種宣敘調教即興式的感覺,賦格則是獨樹一格,他與巴哈的賦格相距甚遠,貝多芬在此賦格中的主題是大跳後加入裝飾奏的和絃音,令人十分驚奇,並且在強度上不斷的增強,也讓主題緊接著出現,給人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最終結束在強大的B Flat大調一級和弦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D1Yy-4F5M

四樂章時間軸
00:00 – Mvt 1, Allegro 
10:15 – Mvt 2, Scherzo: Assai vivace 
12:44 – Mvt 3, Adagio sostenuto
29:52 – Mvt 4, Introduzione: Largo
...Allegro – Fuga: Allegro risolu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JPNVJJMN4

 

四樂章時間軸
0:19 Allegro 
11:00 Scherzo: Assai vivace
 13:52 Adagio sostenuto 
34:34 Introduzione: Largo
...Allegro – Fuga: Allegro risoluto

  • 第二類 創造意義的特殊曲目
Michael Finnissy's English Country Tunes - Green Meadows

John Stump: Faerie's 《Aire and Death Waltz》

John Cage《4'33″》

 

麥可斐尼西 | 《English Country-Tunes》

作品簡介:
英國作曲家麥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創作出來的現代鋼琴曲。這部作品挖掘了鋼琴新的表現手法,把鋼琴在不同音區的音色用一種很誇張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這個作品重在表現的是音色,而不是具體的旋律、和聲、對位元這些傳統的音樂元素。

作曲家簡介:
麥可斐尼西生於1946年,是英國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家,曾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等地擔任教授。

作品難點:
之所以被稱作最難彈奏的鋼琴曲,就在於它對演奏者的彈奏技巧,以及手指的靈活程度和反應速度要求極高。琴譜上有時一個小節裡就擠進三百個音符,彈奏的時候手指頭和手肘都要用很大的力氣,俄羅斯女鋼琴家絲羅克蘭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這首曲目。
這首鋼琴曲可以說在整個鋼琴界都能算是很讓人望而卻步了,不是不想彈,而是不敢彈,光是看著那畫面上似乎抽象畫派巨作的樂譜,就能讓人眼花繚亂。甚至因為彈奏這首鋼琴曲而精神崩潰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很多鋼琴家在沒有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一般是不敢去碰的。

 

Michael Finnissy's English Country Tunes - Green Meadows
Piano: Michael Finniss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MVrmnufPo


約翰.史坦普《仙女的詠嘆調和死亡之舞》
John Stump: 《Faerie's Aire and Death Waltz》

有關這首曲子大致的故事是,作曲家約翰.史坦普(John Arthur Stump, 1944-2006)因宗教信仰出家於好萊塢之韋丹塔修道院(Vedanta monastery),史坦普於2006年過世後,他的姪子在家屬取回的遺物裡,發現了一張密集地印有音樂符號的大紙片,就是這首樂曲。

這首樂曲其實並無法演奏,而且作曲家在樂譜裡寫下了許多荒謬諷刺的文字,例如:「釋放企鵝」(release the penguins),「就像飛船一樣」(Like a Dirigible)、「大鑼二重奏」(Gong duet)等等,似是而非的音符與術語,其實是以繪出豐富的樂譜為前提,巧妙地填充與音型為手法,所創作的「偽音樂」。

姪子寫下:「 自從1967年開始,叔叔一生都從事“音樂雕刻”領域的工作,而我記得他位於祖母車庫裡的辦公室裡,他的“音樂打字機”確實非常令人著迷,所以我對叔叔會創造出類似這種偽音樂作品的東西,並不感到驚訝。」(He had worked in the field of “music engraving” for most of his life, beginning in 1967, and I remember looking with fascination at his “music typewriter” in his office in my grandmother’s garage, so it didn’t surprise me that Uncle John would have created something like this fake musical piece.)

可惜的是,「 令我感到難過的是,我並沒有什麼關於約翰叔叔在公共場合的生平能介紹給大家。因此我想提供關於這首樂曲的事實和軼事,可以作為叔叔這個才華橫溢,熱鬧卻隱逸的人之資料。」(參考網頁:https://lostinthecloudblog.com/2010/03/13/john-stump-composer-of-faeries-aire-and-death-waltz/

 

下方為這首在全世界都知名的《仙女的詠嘆調和死亡之舞》樂譜

John Stump - Faerie's Aire and Death Waltz

 

不可能的演奏實現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91w6AcGbnA

 

年輕人的創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5Oo1XMMvY


約翰.凱吉《4'33"》
John Cage《4'33″》

《4分33秒》是1950年代,前衛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最著名的音樂作品之一。這時的凱吉,透過接觸東方《易經》的機遇(如:拋硬幣、算卦的概念),創作出《4分33秒》,演出之後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根據只有休止符的《4分33秒》的樂譜,演奏者從頭至尾都不需奏出一個音。演奏者在樂章之間拿出碼表計時,做出開合琴蓋、擦汗等動作,乃至演奏這首樂曲期間聽眾聽見環境的各種聲響都可被認為是音樂的組成部分。

在現場音樂廳,演奏會被環境與觀眾行為隨機影響,因此每次演奏發出的聲音都會不同,《4分33秒》所提出的《禪》概念也成為了「機率音樂」的先驅,「無就是有,有就是無」這樣的概念更因為此曲而開始被認識而廣宣。

作曲家本人,又是怎麼說呢?

「他們錯過了《4分33秒》的重點,因為根本沒有寂靜這一回事。他們認為《4分33秒》的演奏是寂靜的,全因他們不懂得如何聆聽偶然音樂。在第一樂章中,你可以聽到正在外面吹著的風。在第二樂章中,雨水開始敲打屋頂,發出淅瀝聲響。而在第三樂章中,觀眾在談論或步行時發出了各種有趣的聲音。」 —— 摘錄 約翰・凱吉在《4分33秒》演出後首次公開演講。

 

John Cage《4'33″》
John Cage《4'33″》

 

鋼琴家 William Marx 現場演出
A performance by William Marx of John Cage's 4'33.

Filmed at McCallum Theatre, Palm Desert, 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EFKFiXSx4

 

約翰.凱吉 為何行得通?

請聽 John Cage 另一作品《夢》(Dream),又是另一回事了~雖然曲中顯然地出現與德布西《夢》(Rêverie)相似的語法、風格與和聲,但是樂曲在寂靜中,又呈現另一種令人深陷其中的美,此時的 John Cage 明顯地是一位技巧卓絕高超的當代音樂作曲家。

一句話,因為有實力,所以他的音樂行得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seyHGgsVs

 

郝廣才對於此曲之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TA74vaeeo

補充:鋼琴大曲100首推薦

  1. Sorabji- Symphonic Variations/Symphonies for Piano

  2. Sorabji- Opus Clavicembalisticum

  3. Finissy- A History of Sound in Music

  4. Sorabji- Piano Concerto

  5. Sorabji*- Piano Sonatas*

  6. Martino- Pianississimo

  7. Finnissy- Piano Concerto No.4

  8. Ligeti- Piano Concerto

  9. Rautavaara- Piano Concerto No.1

  10. Stockhausen- Klavierstücke 1-X

  11. Busoni- Piano Concerto

  12. Alkan- Concerto for Solo Piano

  13. Xenakis- Synaphai

  14. Carter- Piano Concerto

  15. Messiaen-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16. Hamelin- Etudes

  17. Ferneyhough- Lemma-Icon-Epigram

  18. Barber- Piano Concerto

  19. Ligeti- Etudes

  20. Alkan- Le Preux

  21. Xenakis- Mist

  22. Busoni- Fantasia contrappuntistica

  23. Bolcom- Twelve New Etudes

  24. Feinberg- Piano Sonatas

  25. Finnissy- English Country Tunes

  26. Bartok- Piano Concerto No.2

  27. Szymanowski- Etudes Op.33

  28. Ginastera- Piano Concerto No.1

  29. Alkan- Trois Grandes Études

  30. Meraux- “Bravura” Etude

  31. Hamelin- Etudes

  32. Boulez- Piano Sonatas

  33. Hamelin-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34. Ornstein- Danse Sauvage

  35. Penderecki- Piano Concerto

  36. Messiaen- Oiseaux Exotique

  37. Chopin-Godowsky- Studies on Chopin

  38. Schoenberg- Piano Concerto

  39. Villa-Lobos- Rudepoema

  40. Mereaux- Etude No.45

  41.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42. Beethoven-Liszt- Symphonies

  43.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2

  44. Beethoven- Hammerklavier Sonata

  45. Ives- Concord Sonata

  46.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47. Liszt- Grandes értudes de Paganini

  48. Vine- Sonata No.1

  49. Berlioz-Liszt- Symphonie Fantastique

  50. Alkan- Scherzo Focoso

  51.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

  52. Godowsky- Passacaglia

  53. Alkan- Symphony for Solo Piano

  54. Liszt- Transcendental Etudes

  55. Prokofiev- Piano Sonatas

  56. Chopin-Rosenthal- Minute Waltz

  57. Lutoslawski- Two Studies

  58. Alkan- Comme Le Vent

  59. Crumb*- Makrokosmos I/II*

  60. Brahms- Concerto No.2

  61. Alkan- Grand Sonata

  62. Balakirev- Islamey

  63. Wagner-Liszt- Tannhauser Transcription

  64. Babbitt- Piano Concerto

  65. Liszt- Grande Fantaisie de Bravoure sur la Clochette de Paganini

  66.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3

  67. Sciarrino- Piano Sonata No.2

  68. 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69. Liszt- Sonata in B Minor

  70. Strauss- Burleske

  71. Scriabin- Piano Sonatas

  72. Stravinsky- Trois mouvements de Petrouchka

  73. Mozart-Liszt- Reminiscences de Don Juan

  74. Alkan- Le Festin d'esope

  75. Ravel-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76. Rossini-Cziffra- William Tell Overture

  77. Liszt- Rondo Fantastique

  78.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79. Godowsky- Etudes

  80. Ravel- La Valse

  81. Mozart-Volodos- Turkish March

  82. Kapustin- Piano Concerto No.6

  83. Prokofiev- Toccata

  84. Rachmaninov- Etudes Tableaux

  85. Franck- Violin Sonata

  86. Khachaturian-Cziffra- Sabre Dance

  87. Chopin- Piano Sonatas

  88. Ravel- Toccata

  89. Chopin- Etudes Op.10, Op.25

  90. Franck- Symphonic Variations

  91. Schumann- Toccata

  92. Liszt- Reminiscences de Norma

  93. Moszkowski- Piano Concerto No.2

  94. Albeniz- Iberia

  95. Schubert- Wanderer Fantasy

  96. Ginastera- Toccata

  97. Liszt- Concerto No.1

  98. Scriabin- Vers la Flamme

  99. Alkan- Etudes Op.35

  100. Bach-Busoni- Chaconn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一季課程(2月-4月)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一季課程(2月-4月)
Music Lecture of Gloria Prince Hotel 2020-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主講之音樂講座第四季課程講題一覽。講座每週舉行,包含飯店西式午餐、音樂講座與精緻下午茶點,歡迎喜愛音樂朋友們報名參與: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介紹:

主講人 林仁斌老師
主講人 林仁斌老師

 

 

 

華泰生活學堂報名資訊

親自報名:
請至華泰王子大飯店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電話報名:
請洽華泰王子大飯店 宴會行銷 
02-7721-6688 #1551
*音樂講座可事先報名,亦可講座開課當日歡迎現場報名。
上課地點:
華泰王子大飯店(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用餐 1樓 驢子餐廳
上課 2樓 華泰會館

本期講題簡介:

美國著名之波士頓交響樂團,繼1960年曾訪台演出之後,再也沒有來過台灣。這次睽違60年,將於2020年波士頓交響樂團確定明年2度訪台,由樂團歷來最年輕之音樂總監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領軍,於2月9日和10日,於台北國家因月聽舉行兩場音樂會。

| 音樂會時間|

2020/2/9 (Sun) 15:00 臺北國家音樂廳

2020/2/10(Mon) 20:00 臺北國家音樂廳

波士頓交響樂團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音樂總監:安德里斯·尼爾森斯 Music Director:Andris Nelsons

鋼琴:葉芬‧布朗夫曼 Piano:Yefim Bronfman

 

| 演奏曲目|

2020/2/9 (Sun) 15:00臺北國家音樂廳

巴伯:狄亞沉思與復仇之舞,作品23

莫札特:c小調第24號鋼琴協奏曲,鋼琴/布朗夫曼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2020/2/10(Mon) 20:00臺北國家音樂廳

巴爾托克:管弦協奏曲

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鋼琴/布朗夫曼

拉威爾:《達芙妮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grVDUEG9I


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每週之音樂講座,除了結合台灣音樂界藝文表演節目與知名各國音樂家介紹之外,也經常邀約不同領域之達人,共同激發與音樂美好的瞬間。

本期有兩堂特別課程之安排,分別是 2/24日《旅遊攝影達人- Kevin Wang 手機攝影+音樂特別課》與 3月09日《法寶酒品執行長賴作松-品味紅酒與音樂生活特別課》。一堂將結合時下最流行之手機攝影觀念,另一堂則將紅酒品飲知識帶入音樂講座,現場也將有搭配音樂之紅酒品飲。

接著,2020年最火紅的音樂家則非貝多芬莫屬了~今年是他誕生250週年的重要年份,全球各地音樂演出節目莫不安排這位古典音樂中最重要之作曲家以茲紀念,過去因為已經完整介紹過貝多芬九首交響曲全集,因此今年初在講堂上,也特意安排貝多芬序曲作為給學員們的新知識。

本季還安排國際小提琴家帕爾曼的最新紀錄片《帕爾曼的音樂遍歷》將與大家分享,暢聊《十大不可錯過之小提琴演奏曲目》,以及音樂講座上較少人完整介紹之柴可夫斯基鋼琴《四季》完整全曲,2020的首季音樂課程安排可說是精彩紛呈,絕對讓大家盡享音樂饗宴。

喜愛這樣多元的音樂藝術講座嗎?歡迎您的蒞臨。

補充:
音樂講座可單堂報名,亦可買五送一。如欲報名請直接參閱上方海報聯絡資訊,洽詢華泰王子大飯店。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談音樂學習~為了迎向成功,您願意先嘗試失敗嗎?

【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談音樂學習~為了迎向成功,您願意先嘗試失敗嗎?
Excellence Music Open Competition of Taiw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為了成為畫面中的明日之星,您願意付出什麼?

 

讓我們欣賞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最近製作的《因為愛樂.成為卓越》影片,在網路上受到許多迴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vxH9huS_M

影片中受訪老師們的真心分享與孩子們面對練琴與上台的期待時的童言童語,令人感動。更點出了「專注」、「堅持」的特質,才是通往成功唯一的路。

 

看著影片中認真又可愛的孩子們,我知道這些小樹苗們正在茁壯,正在成長~這一切堅持,也許就可能會在多年後,培育出更多躍上國際舞台的明日之星~


音樂之美 令人沈醉

筆者自小學習音樂,經歷一連串完整音樂學習,最後至法國巴黎完成音樂學習之路,深深了解這一路上的辛苦與孤獨。

記得小時候段考後,普通班同學的對話是:「耶~段考完了!(撒花),大家要去哪裡玩?」

此時我們音樂班同學通常只能默默選擇到琴房繼續練琴演奏樂器,因為...還有好多曲子還沒練完。(哭哭)

難忘許多在琴房揮汗如雨,甚至是遭受挫折後的淚水。

但學習音樂多年,發現長大後,雖然這些過程艱辛,但養成的習慣卻是根深蒂固:一天不練樂器就覺得哪裡怪怪的,彷彿有種罪惡感默默襲上心頭~心裡頭的不安,一定要等到演奏樂器後,才能舒緩。(白話文就是龜毛啦~不曉得有多少人和我一樣?XD)

還有,做事情喜歡要求完美。

不願意放過那一點點的小缺點,與不願意放過那一絲絲可以更好的可能性。

這一切都是音樂之美,在學習之路上帶給我們追求完美的責任心使然。

 

音樂學習 奠定個性

許多人或家長讓孩子初學音樂時,經常抱著講究CP值的心態,認為一定要先評估能夠成功,才值得投資一切。

但,音樂藝術學習之路,卻是必須先充分投入所有的一切之後,才能逐漸看見效果,且一生受用無窮,這點關鍵,是精打細算族永遠無法參透。

在學習之路,為了練好基本功,學習與自己獨處也是必要的;為了能夠追求進步,與自己內心對話是必要的;為了能夠再一次又一次的嚴格的比賽中脫穎而出,堅持是必要的。

 

想成功 先從失敗開始

筆者訪問過無數的音樂家,談到成功,幾乎他們的共同見解是:「在你成功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堅持是對的!

在訪問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奧爾(Walter Auer)時,當奧爾提到自己歷經許多次考驗終於成為維也納愛樂首席,得到這份人人稱羨的工作,他笑著說到,「自己的成功之路,是從「失敗」開始。」

奧爾:「成功之路,從失敗開始。」

 

然後,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要能夠堅持,因為:「唯有成功,才能印證堅持是正確的。」

奧爾:「唯有成功 才能印證堅持是正確的。」

 

對於維也納愛樂首席奧爾所給出的話語,後來訪談撰文時心有戚戚焉,不知您是否也有相同感覺~

 

多數人只談夢想 但成功的人談堅持

周遭幾位音樂圈友人,無論興趣是從事甜點、烘焙、攝影、花藝、繪畫、瑜伽,幾乎都斜槓,玩得全心全意、不亦樂乎,而且全部還有一個共同點:「堅持。

有時筆者會與他們聊天,發現不約而同,大家都認為這無形中對自我要求的高標準,「都是音樂訓練所帶來的習慣。」

做甜點的朋友,為了口味會不斷在失敗中嘗試,直到做出心中的標準才願意停止;做烘焙的朋友,光是模具、食材選擇,為了達到心中的標準,同樣一絲不苟...。

舉這些例子其實不稀奇,您試著問問身邊學習音樂有所成就的朋友們,就會發現幾乎每位音樂人都必備這樣的特質。

此,學音樂帶給孩子的最大禮物,並非是教他們成為一個計較CP值,凡事評估一定會成功之後才決定全心投入的精明人;而是教導他們將「自我要求,盡善盡美」的標準,於長期音樂學習的自我要求過程中,一點一滴植入內心,最終成為一個理解價值,認識自我,凡事懂得堅持的成功者。

 

機會與舞台 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

2018年卓越盃音樂大賽新秀獎 得獎者音樂會(攝影. 林仁斌©)

 

築夢踏實 一步一腳印

欣聞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對於賽事之國際觀用心規劃:在2019年全年賽事進行後,進一步遴選出年度各國優秀得獎者,除了台灣選手之外,還包括了來自香港、澳門、日本、泰國與愛沙尼亞國選手,將於2020年1月30日,赴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廳」之「舒伯特廳」舉辦《2019年卓越盃國際音樂新秀獎 得獎者音樂會》。代表著國內音樂比賽除了在台灣演出,也能在主辦單位的規劃下,走出國際迎向更大的場合,為自己的未來進行更高一層樓的準備。

 

2019卓越盃 國際音樂新秀獎 得獎者音樂會海報

 

影片為2019年 EIMOC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 總決賽 in TAIWAN,卓越國際音樂新秀獎 首獎得主(最高分) 田昊川 (廈門市 )的比賽 Live'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JHk4GNYaY&feature=youtu.be&fbclid=IwAR1x6IY6RN2MG4sLmVnK6TLHzSSmbGy1vD1hrOhomv-_uyUOH_HDVHMwknU


下為《2019年卓越盃國際音樂新秀獎 得獎者音樂會》舉辦地點「維也納音樂廳」建築外觀。音樂廳位於維也納市區最精華藝術區,為維也納首屈一指之音樂會表演場所,全年精彩音樂會紛呈,矗立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金色大廳」旁。

點擊↓圖,可進入 Google Map:

維也納音樂廳(Wiener Konzerthaus)

 

維也納音樂廳(Wiener Konzerthaus)外觀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5pNSJV_V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台北愛樂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0上半年課程

【BON活動】台北愛樂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0上半年課程
Music Lecture of Taipei Philharmonic 2020-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每週四於台北愛樂主講之音樂講座,將於2020年2月13日開課,每週四晚間19:00-21:10於台北市濟南路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團址演講。

2020年上半年講題與報名資訊一覽:

*2020年2月13日為確定開課。
講座如遇樂團場地調度等因素,課程順延一週

日期 課程內容 附註 推薦音樂會
2月13日 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 (上) 2/14 長榮-浪漫交響詩之夜
2月20日 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 (上) 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
2月27日  變奏曲經典之作~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3月5日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上)
3月12日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下)
3月19日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上)
3月26日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下)
4月2日 清明連假停課 3/27 NSO英雄與女皇
4月9日 柴可夫斯基:鋼琴《四季》欣賞(上) 4/09 NSO 柴可夫斯基 : 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4月16日 柴可夫斯基:鋼琴《四季》欣賞(下)
4月23日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火鳥》賞析(上)
4月30日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火鳥》賞析(下)
5月7日 柴可夫斯基:交響序曲《暴風雨》欣賞 5/08 NSO 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
5月14日 音樂電影賞析「帕爾曼的音樂遍歷」 5/23 NSO呂紹嘉與 Kavakos
5月21日 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依索德⟫(上) 校外課程 7/10 NSO
5月28日 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依索德⟫(中)
6月4日 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依索德⟫(下)

 

課程費用與報名方式

上課地點:台北市濟南路一段7號B1(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上課時間:週四班 19:00-21:10 
報名專線:台北愛樂 (02)23970979
每期學費:3600元 (課程亦歡迎旁聽)

 

主講人,音樂名家林仁斌老師:

主講人: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
主講人: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

 

歡樂的每週四音樂講座課堂,邀請您一同參與我們,感受音樂的美~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台北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台北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用心的班長Ruby,每學期末還會舉辦聯誼聚餐或旅遊活動,聯繫同學們的感情

20191229 台北愛樂音樂幾座學員旅遊

 

20181216 音樂講座十週年盛大聚餐,滿滿96人歡慶 🎉

20181216 台北愛樂音樂講座十週年,滿滿96人歡慶餐會

 

20180701 台北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尋古、花宴、回憶》合照

20180701 台北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_尋古、花宴、回憶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19第四季課程(11月-1月)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19第四季課程(11月-1月)
Music Lecture of Gloria Prince Hotel 2019-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主講之音樂講座第四季課程講題一覽:

 

講座每週舉行,包含飯店西式午餐、音樂講座與精緻下午茶點,歡迎喜愛音樂朋友們報名參與:

2019第四季 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欣賞課程表

 

華泰生活學堂報名資訊

親自報名:
請至華泰王子大飯店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電話報名:
請洽華泰王子大飯店 宴會行銷 
02-7721-6688 # 1505或1519
*音樂講座可事先報名,亦可講座開課當日歡迎現場報名。
上課地點:
華泰王子大飯店(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用餐 一樓 驢子餐廳
上課 二樓 華泰會館

2019年第四季特別課程:

 

精彩活動照片:

《名琴.名家.名曲》 - 邀請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Paul Huang)現場分享 與 2019年下半年學員慶生會

 

小提琴家黃俊文 Paul Huang 現場演奏分享

 

 

講座完畢,馬上變成專輯簽名會,人手一張俊文精彩的小品演奏專輯

 


 

《揭秘北印音樂》 - 邀請印度塔布拉鼓大師~Abhiman Kaushal 現場演奏(搭配日籍西塔琴演奏家金光亮平)

精彩活動照片:

 

印度塔布拉鼓大師~Abhiman Kaushal 是美國葛萊美獎獲獎的演奏大師,5歲習鼓,14歲走向職業之路,精湛的演奏與對塔布拉鼓的熱愛與推廣,讓人敬佩。日籍西塔琴演奏家 金光亮平 已經定居台灣10年,他的跨界樂團「Wooonta」演奏專輯《Wooontaful》榮獲第28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因此今天音樂講座的演奏音樂會真是星光閃閃: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攝影】花腔美聲天后─迪里拜爾 2019 台北國家音樂廳彩排

【BON攝影】花腔美聲天后─迪里拜爾 2019 台北國家音樂廳彩排
Dilbèr 2019 Taipei national concert hall Recital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拍攝的主角是筆者從高中以來就非常崇拜的花腔女高音:迪里拜爾(Dilbèr),這是她2019年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海報:

 

「歌劇院有很多,但迪里拜爾只有一個。」─Birgit Nilsson

1993至1996 年間,迪里拜爾被世界著名歌劇院導演蔣卡羅‧德‧莫納柯(Giancarlo del Monaco)聘任為德國波恩國家歌劇院的獨唱家;1997及1998年,她連續兩年榮獲世界著名歌唱家Birgit Nilsson 大獎─瑞典最佳歌劇演員獎。傳奇女高音Birgit Nilsson更是以「歌劇院有很多,但迪里拜爾只有一個。」此般的超高評價,來讚譽她撼動人心的演唱。

迪里拜爾,在維吾爾語中是「美麗」、「給予」的意思,而自幼即顯出絕佳的歌唱天賦的她,正是上天賜予人間的嘹亮天籟。

1984年8月,迪里拜爾在芬蘭米里亞姆‧海林(Mirjam Helin)國際聲樂大賽獲獎,便就此展開輝煌燦爛的獨唱家生涯。1987年起,迪里拜爾更受聘於芬蘭國家歌劇院擔任終身獨唱家。她不僅是世界樂壇上頂尖的花腔女高音,也是一位歌劇表演藝術家,渾然天成的演唱技巧與絕佳的音樂性,更使其成為少數能於競爭極其激烈的歐美音樂舞台上活躍的華人聲樂家。

她在歌劇舞台上成功塑造了眾多鮮活的角色,如:威爾第《弄臣》中的吉爾達、《假面舞會》中的奧斯卡、董尼采第《拉美摩爾的露琪亞》中的露琪亞、《愛情靈藥》中的阿迪娜、莫札特《魔笛》中的夜后、《女人皆如此》中的戴斯皮娜、海頓《騎士奧蘭多》中的安吉麗卡、普契尼《強尼‧史基基》中的勞萊塔、貝里尼《夢遊女》中的麗莎、史特拉溫斯基《夜鶯》中的夜鶯、羅西尼《塞爾維亞理髮師》中的羅西娜、馬斯奈《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蘇菲等……

除了歌劇,迪里拜爾還與世界著名指揮家及交響樂團合作過不計其數的音樂會,足跡遍布全球,所到之處皆掀起票房旋風,過去來台的音樂會,更是一票難求、場場完銷!

 

拍攝當天進入國家音樂廳後,已經看見與迪里拜爾合作超過20年的鋼琴合作搭檔張佳林在舞台上練琴:(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下同)

 

 

 

 

等待了約莫半個小時,主角迪里拜爾終於登場:

 

迪里拜爾對於國家音樂廳的聲音已經非常熟悉,除了快速地發聲練習之外,她迅速地測試著自己的聲音在音樂廳裡的投射與反響效果~

 

花腔女高音的音色就是不一樣~她的音色瞬間點亮了整個音樂廳~

 

兩位音樂家有效率地對於音樂會曲目交換彼此的意見與詮釋想法

 

 

細節與樂句,就這麼一句一句打磨、拋光

 

 

 

迪里拜爾的音色穿透力十足,也非常有戲劇張力

 

濃烈的感情表現,更是迪里拜爾最強大的聲音武器

 

 

 

超級經紀人 Amy,在觀眾席化身為小紛絲,拿著自拍神器也正在拍迪里拜爾,感覺是比我還厲害啊~XD

 

因為看到 Amy化身為拍照粉絲的模樣~迪里拜爾笑得很開心

 

 

 

 

迪里拜爾發聲從共鳴到嘴型,都是許多人學習的對象

 

 

 

 

拜爾非常喜歡國家音樂廳的音響,直說「哎呀~我好愛這裡!」於是我請她擺個Diva的姿勢讓我拍~

 

能與偶像見面並拍攝她的彩排,實在是太榮幸了~


補充畫面:音樂會謝幕

迪里拜爾 - 這位站在東西世界之巔的聲樂演唱家,今天下午的現場音樂會,聽得讓人非常動容

感性的迪里拜爾,與謝幕時說著謝謝大家來看她

 

 

 

兩人應該是討論著即將演唱的安可曲目~

 

觀眾們熱情的掌聲與尖叫聲,讓她又哭又笑的

安可連唱了三首:

小河淌水
夜鶯
一杯美酒

 

最簡單的,最美

「當她唱起新疆維吾爾傳統民謠時,那種真切自然的語調與旋律線,真的只能讓人讚嘆再讚嘆,是再也無法被複製的渾然天成」

 

散場前,她感性地說到「距離上次來,六年了,隔了好久...,大家都好嗎?」「希望,下次別這麼久了...」

簡單的幾句問候,暖暖的,好多人眼眶都濕了,她的鼻頭也紅了...

這種真性情的交流,魅力無法擋,也難以忘懷~很久沒有在音樂會現場這麼感動了

 

是的~世上女高音何其多;但,迪里拜爾...只有一位!

用照片記錄2019年的感動~

撰文/攝影:林仁斌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雷哈爾: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介紹

【BON音樂】雷哈爾:輕歌劇《風流寡婦》介紹
FRANZ LEHAR: 《THE MERRY WIDOW》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是雷哈爾創作於1905年的三幕輕歌劇。這部世界知名,甚至有電影版本的作品,改編自維克多·里昂和萊奧·斯坦的輕鬆喜劇《大使館隨員》。劇情標題德文中的「lustig」是「風趣」之意,英譯為「Merry」,其實翻譯應比較接近「輕鬆寫意的快樂」為佳,故此「風流」非比「風流」。深入瞭解這部與眾不同的輕歌劇,一起從故事聽到音樂,從理解創作到欣賞美妙作曲家精彩創意。

 

弗朗茲·雷哈爾(Franz Lehár, 1870-1948)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弗朗茲·雷哈爾(德語:Franz Lehár,1870年4月30日-1948年10月24日)是一位匈牙利血統的奧地利作曲家。匈牙利名為Lehár Ferenc。他的輕歌劇《風流寡婦》獲得全世界性的成功,連同時代的古斯塔夫·馬勒都十分喜愛這部作品。其他較著名的作品有《盧森堡公爵》、《微笑的大地》、《帕格尼尼》和《沙皇太子》。

輕歌劇的成功,更使雷哈爾獲得大量財富~他後來於維也納購置了小皇宮住所,僕人簇擁,過著穩定而優渥的生活。慷慨的雷哈爾,更在遺囑中寫道,他的大部分財產和他的房子將會捐給他的故鄉出生地 Bad Ischl 和幫助窮困的藝術家。

雷哈爾和愛默里希·卡爾曼是兩戰期間所謂的閃亮亮「銀色」維也納輕歌劇時代的開啟者。

 

雷哈爾作品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維也納的女士們》,輕歌劇,1902年11月21日維也納河劇院,維也納
  • 《金屬網織工》,輕歌劇,1902年,12月20日,維也納卡爾劇院
  • 《天神丈夫》,輕歌劇,1904年1月20日,維也納卡爾劇院
  • 《詼諧婚姻》,輕歌劇,1904年12月21日維也納河劇院
  • 風流寡婦》,輕歌劇,1905年12月30日,維也納河劇院
  • 《領主之子》,輕歌劇,1909年10月7日維也納約翰施特勞斯劇院
  • 《盧森堡伯爵》,輕歌劇,1909年11月12日維也納河劇院
  • 《茨岡人的愛情》,輕歌劇,1910年1月8日,維也納卡爾劇院
  • 《埃娃》,輕歌劇,1911年11月24日維也納河劇院
  • 《終於落得清靜》,輕歌劇,1914年1月30日維也納河劇院
  • 《雲雀放歌之處》,輕歌劇,1918年2月1日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
  • 《藍色馬祖卡》,輕歌劇,1920年5月28日維也納河劇院
  • 《弗拉斯吉塔》,輕歌劇,1922年3月12日,維也納河劇院
  • 《帕格尼尼》,輕歌劇,1925年10月30日維也納約翰·施特勞斯劇院
  • 《沙皇太子》,輕歌劇,1926年2月26日柏林首都劇院
  • 《弗里德里克》,輕歌劇,1928年10月4日柏林首都劇院
  • 《微笑之國》,輕歌劇,1929年10月10日柏林首都劇院
  • 《世界真奇妙》,輕歌劇,1930年12月3日柏林首都劇院
  • 《驕迪他》,輕歌劇,1934年1月20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雷哈爾 1918年於維也納住所所拍攝之照片

Lehár in his apartment in Vienna (1918)
Lehár in his apartment in Vienna (1918)

 

雷哈爾 1937年的簽名

 

關於輕歌劇《風流寡婦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是弗朗茲·雷哈爾一部三幕的輕歌劇。劇本由維克多·里昂Viktor Léon )和萊奧·斯坦Leo Stein)根據劇作家 Henri Meilhac 的輕鬆喜劇《大使館隨員》(L'attaché d'ambassade)改編而成的。

原劇標題德文中的「lustig」是「風趣」之意,(翻成英文劇名,譯為「Merry」也是指「快樂」之意);然中譯的「風流」,有時會被誤會是「浪蕩」或「輕佻」等誤解,但其實如從原文來理解本劇原意,「風流」所指,應比較接近「輕鬆寫意的快樂」為佳。

首演由雷哈爾親自指揮,於1905年12月30日在維也納維也納劇院演出。歌劇共分三幕,總長度約140-150分鐘。擔任首演之主角為:男高音路易.特魯門(Louis Treumann) 與女高音米琪.根特(Mizzi Günther),

 

出版於1906年之鋼琴-聲樂版本樂譜,樂譜封面兩人即為維也納首演之男女主角:

Louis Treumann and Mizzi Günther on the frontpage of a piano-vocal score, 1906
Louis Treumann and Mizzi Günther on the frontpage of a piano-vocal score, 1906

 

演出盛況

風流寡婦》在作曲規劃與準備演出過程,雖然知道劇中有不少美妙的旋律與詠嘆調,但不少劇院經理不太看好此劇銷售走向,因此他們決定為了票房,乾脆直接用贈票的方式來招攬觀眾到劇院欣賞。

上演後,沒想到維也納的觀眾們在聆賞完這部三幕輕歌劇之後,居然紛紛著迷於這部充滿女性自主意識,以及回歸自主戀愛的浪漫輕歌劇作品,讓此劇受到廣大歡迎。就算不用送票,觀眾照樣購票支持入場欣賞,在1905年那樣的年代,創下首演後的16個月內,連續安排上演400場,且400場全部銷售一空的輝煌紀錄~而至今日為止,累計上演場次據說早已超過三千萬場次,您能想像嗎?

 

造型蔚為風潮

1907年,《風流寡婦》輕歌劇於英國倫敦首演後大為轟動,也馬上掀起一陣「風流寡婦旋風」:女主角的服裝和嵌羽毛的高帽,皆成為倫敦仕女們爭相摹仿的時尚;同樣的模仿潮流景象,也出現在美國演出之後的各大城市。

照片為倫敦首演時的女主角Lily Elsie 劇照:

Lily Elsie in act 3, London, 1907

 

 

 

1907年英國倫敦版首演劇照,男女主角 Elsie 與 Coyne:

1907年英國倫敦版首演劇照,男女主角 Elsie 與 Coyne

 

改編電影版

風流寡婦》大受全球歡迎,甚至還被好萊塢改編為電影(The Merry Widow,1952)。

《風流寡婦》電影版海報(1952)
《風流寡婦》電影版海報(1952)

 


人物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角色介紹 演唱音域 1905年首演 角色與歌手
Premiere cast,
30 December 1905
(Conductor: Franz Lehár)
漢娜·伽瓦里(女主角,寡婦)
Hanna Glawari, a wealthy widow (title role)
女高音
soprano
Mizzi Günther
丹尼洛·丹尼洛維奇伯爵(女主角前情人)
Count Danilo Danilovitsch, First Secretary of the Pontevedrin embassy and Hanna's former lover
男高音或抒情男中音
tenor or lyric baritone
Louis Treumann
澤塔男爵(巴黎大使)
Baron Mirko Zeta, the Ambassador
男中音
baritone
Siegmund Natzler [de]
瓦倫切娜(巴黎大使夫人)
Valencienne, Baron Zeta's wife
女高音
soprano
Annie Wünsch
卡米爾·德·羅斯隆(大使夫人之愛慕者)
Camille, Count de Rosillon, French attaché to the embassy, the Baroness's admirer
男高音
tenor
Karl Meister
農耶古(大使秘書)(劇情說書人)
Njegus, the Embassy Secretary
說書人
spoken
Oskar Sachs
Kromow, Pontevedrin embassy counsellor baritone Heinrich Pirl
Bogdanovitch, Pontevedrin consul baritone Fritz Albin
Sylviane, Bogdanovitch's wife soprano Bertha Ziegler
Raoul de St Brioche, French diplomat tenor Carlo Böhm
Vicomte Cascada, Latin diplomat baritone Leo von Keller
Olga, Kromow's wife mezzo-soprano Minna Schütz
Pritschitsch, Embassy consul baritone Julius Bramer
Praskowia, Pritschitsch's wife mezzo-soprano Lili Wista
Parisians and Pontevedrins, musicians and servants

 

故事簡說

本劇背景設定於法國巴黎。

故事開始於「朋特內哥羅」駐法國大使館的大廳裡。今夜是駐法大使澤塔男爵的生日宴會,眾人出席歡慶,舞會氣氛熱烈。但澤塔男爵卻一點也不快樂:因為他的祖國正面臨嚴重金融危機,而掌控蒙特內哥羅國內大半公債的超級富翁 - 銀行家格拉瓦利剛過世,超過五千萬法郎之巨額財產全都由新婚不久之遺孀漢娜.格拉瓦利(Hanna Glawari)繼承。(這些財產幾乎等於一半「朋特內哥羅」國力,所以漢娜瞬間成為財力富可敵國的超級富翁)

而故事背景國「朋特內哥羅」,其實就是現實中的國家「蒙特內哥羅」(Montevedro),也被稱為「黑山共和國」,在原著小說中,被虛構化名成為「朋特內哥羅」「蒙特內哥羅」位於巴爾幹半島,近阿爾卑斯山南端(Dinaric Alps)的巴爾幹中西部(Balkans)地區。 此國的邊界是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西南側)與克羅地亞(Croatia,西南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西北側),塞爾維亞(Serbia,東北側),科索沃(Kosovo,東部)和阿爾巴尼亞(Albania,東南)。



當時大時代之種種糾葛與因素,例如家庭出身、工作背景,是否門當戶對等等,皆影響每一段婚姻:

原來遺孀漢娜,是大使重要賓客伯爵丹尼洛之前情人,但兩人戀情就因這些身份懸殊緣故而未能開花結果。

丹尼洛伯爵試圖通過與巴黎輕佻女郎們的交往,來忘卻這一段不成功的戀情。後來漢娜卻與另一位富有的銀行家結婚,但銀行家在婚禮後沒幾天就逝世了,漢娜就這麼陰錯陽差地繼承了遺產,成為富可敵國的寡婦,在眾人眼中顯得閃閃發光。

在駐巴黎大使宴會上,他們兩人重遇。漢娜現在已然是富甲一方的寡婦,在場的男士都莫不想和她結婚(目標當然是遺產)。但巴黎大使卻是個愛國者。他不能忍受一筆這麼大的財產流出自己祖國。於是他私下要求丹尼洛伯爵盡全力和漢娜結婚。丹尼洛伯爵開始還鐵口說絕不會這麼做,但見到漢娜後,慢慢又重燃了對漢娜的舊情,但又不敢直言。但隨著逗趣的劇情進展,兩人對彼此的好感持續回溫,緣份讓兩人最終還是走到一起,丹尼洛要娶漢娜為妻。(漢娜當然願意,但她驚人的財富反而成為她擔憂的事情:這回,會是真愛嗎?)

於是漢娜說,根據前夫遺囑,她一旦結婚,財產就將被剝奪。

即使知道結婚之後,漢娜將會失去所有財產,但丹尼洛伯爵仍堅持是要娶她,不願意再次錯過真愛。

漢娜這才說,財產雖然被剝奪,但是卻會轉到其新夫婿身上。

歌劇以歡樂氣氛,圓滿結束。

 

分幕劇情

第一幕

在旁特維德林公國駐巴黎大使館中,大使澤塔男爵正為一件事傷透腦筋,同樣住在巴黎的同鄉過世,留下一筆相當龐大的財產,甚至可以左右該國的經濟,這筆遺產留在其遺孀漢娜的手上,對於漢娜的再婚問題,關係到整國的經濟,澤塔男爵無論如何當必須防止這筆資金外流。

他心裡想著,如果能讓漢娜的舊情人丹尼洛伯爵和她結婚,則這件事情就可圓滿解決,但是現任書記官丹尼洛卻天天花天酒地,在巴黎的酒吧中和女人鬼混。

就在大使館中舉行舞會,丹尼洛在大使的命令之下不得不來參加,當丹尼洛和漢娜兩人在舞會中見面時,開始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而且互不相讓。但是其實在兩人心中卻仍是愛戀著對方,漢娜自己無法啟齒,而丹尼洛深怕旁人會誤以為他覬覦漢娜的財產。

但眼見著許多英俊的男士紛紛向漢娜邀舞,丹尼洛心中也不禁跟著焦慮起來,而幸運的是,到了最後,漢娜仍是選擇了丹尼洛做為舞伴,丹尼洛便趕走了在場所有的男士,與漢娜攜手共舞。

 

【風流寡婦】我要去美心俱樂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yr64bPDP4

 

第二幕

翌日,在葛拉瓦利宅第的盛大晚會中,一場具東歐濃厚色彩的舞蹈後,漢娜為滿座的客人獻唱了一首故鄉的民謠「薇莉雅之歌」。不久,丹尼洛也來到現場,漢娜要他說出真心話,然而卻在自尊心的作祟下不敢面對問題,於是兩人又開始爭吵了起來。接著,丹尼洛加入了男士們的行列之中,同聲唱出「如何對待女人」。在此之後,舞台上又剩下丹尼洛和漢娜兩人,兩人開始各退了一步,共同跳起圓舞曲,但在接下來卻沒有後續發展。

另一方面,傑塔男爵夫人瓦蘭仙妮不斷的被巴黎的花花公子卡密爾糾纏,她把寫著「我是良家婦女」的扇子交給卡密爾,但卡密爾卻不予理會,反倒不斷的以甜言蜜語引誘男爵夫人,最後兩人消失在花園的亭屋裡。

不知情的男爵在一旁津津有味的看著這對情侶,赫然間發現竟是自己的妻子,忍不住勃然大怒,憤怒的打開房門。但此時和卡密爾一起出現的竟然是漢娜,原來漢娜早在後門和男爵夫人交換,解救了夫人的危機,而後獲悉此事的丹尼洛深受打擊,開始以緩慢而優美的旋律唱出古代王子與公主的故事,暗地裡向漢娜吐露真情~知曉丹尼洛心意的漢娜,此時顯得十分高興。

 

【風流寡婦】薇莉雅之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qzbxFMdDc

 

第三幕

隔日在宅第中,漢娜出點子把室內布置成丹尼洛常去的美心酒吧,在此展開華麗的康康舞曲(酒女之舞)做為餘興節目。大使告知丹尼洛說,如果漢娜嫁與他國之人,國庫勢必破產。聽到此一消息的丹尼洛決心要阻止漢娜和卡密爾結婚,而早已看穿丹尼洛內心的漢娜跟著丹尼洛唱起圓舞曲「雙唇雖然緘默,但小提琴在低訴」不久後,漢娜宣布亡夫的遺言,她將會失去所有的財產,聽到這話的丹尼洛大喜,不再顧忌會有覬覦其財產的嫌疑,正式向漢娜求婚。而漢娜則接著說,所有的財產將歸我新任丈夫所擁有。就在同時,大使發現了妻子所寫著「我是良家婦女」的扇子,彷若吃了一顆定心丸,也原諒了妻子。一切就在活潑的合唱中結束了這一場歌劇。(劇終)

【風流寡婦】圓舞曲「雙唇雖然緘默,但小提琴在低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yLsTCuQj8

 

原文歌詞 中文翻譯
DANILO
Lippen schweigen, 's flüstern Geigen:
Hab’ mich lieb!
All’ die Schritte sagen bitte, hab’ mich lieb!
Jeder Druck der Händedeutlich mir's beschrieb.
Er sagt klar, 'sist wahr, 'sist wahr,
Du hast mich lieb!

HANNA
Bei jedem Walzerschritt
Tanzt auch die Seele mit,
Da hüpft das Herzchen klein,
Es klopft und pocht:Sei mein! Sei mein!
Und der Mund, der spricht kein Wort,
Doch tönt es fort und immerfort:
Ich hab' dich ja so lieb, ich hab' dich lieb!

TUTTI
Lippen schweigen, 's flüstern Geigen

Hab’ mich lieb!
All die Schritte sagen bitte, hab’ mich lieb!
Jeder Druck der Hände
Deutlich mir's beschrieb...
Er sagt klar, 'sist wahr, 'sist wahr`
Du hast mich lieb!

達尼羅
緘默雙唇,琴聲低語:

愛我!
每一舞步都在說,愛我!
每一次緊握的手都清楚的向我訴說著。
它清楚的說:是真的,是真的,
你愛我!

漢娜
隨著每一舞步

我的心靈也跟著滑動,
小小的心靈在那兒悸動,
它一起一伏的說著:你是我的!你是我的!
口中沒有隻字片語,
耳中卻不斷的聽到:
我是多麼愛你,我是多麼愛你!

二人齊唱
緘默雙唇,琴聲低語

愛我!
每一舞步都在說,愛我!
每一次緊握的手
都清楚的向我訴說著。
它清楚的說:是真的,是真的,
你愛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NnbyW0Lhs

 

【風流寡婦】第三幕 康康舞曲(酒女之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WwVY0mA5U


完整版歌劇演出

版本一

2014年大都會歌劇院製作

 

版本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6zQABBWmo

 

1934年電影版《風流寡婦》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巴爾托克:單幕童話芭蕾舞劇《木偶王子》

【BON音樂】巴爾托克:單幕童話芭蕾舞劇《木偶王子》
Bartók Béla - the Wooden Princ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巴爾托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爾托克(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 1881-1945)是匈牙利現代音樂的領袖人物,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所創作的單幕童話芭蕾舞劇《木偶王子》,寫作於 1914-1916年,首演於 1917年五月,由Egisto Tango.擔任指揮。

本劇劇本由作曲家之好友 貝拉.巴拉茲(Béla Balázs) 所寫,兩人合作愉快,之後合作作品還有1911年開始創作,於隔年1918年首演之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Duke Bluebeard's Castle, 1918年)

《木偶王子》的管弦樂團編制龐大,配器豐富,連當時新興的薩克斯風也用於此曲,展現出全新的音色。巴爾托克的管弦樂法在音樂設計與音響效果上,受到德布西與華格納之影響,也能從音樂中聽出。

 

配器編制

This is probably the work in which Bartók uses his largest orchestra:


故事概說

《木偶王子》所描寫的,是在一個童話夢幻國度中,王子與公主,雖經過不平順,但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故事描寫一位遊蕩於童話森林中的王子,因為見到了美麗的公主,而一見鍾情。但公主其實正被掌管森林與大自然的仙子給囚禁,讓王子難以親近。王子想見到公主,得越過常人難以穿越的森林與河川,非常困難。「但~愛情可以克服一切。」王子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他用木杖雕刻成自己的樣子,更將身上華麗長袍穿戴在木偶身上,再將自己的皇冠拿下,裝飾在木偶王子的頭上,讓他看起來像極了真人。」

不過這樣似乎還不夠,為了讓木偶王子更加逼真,王子接著剪下了他的頭髮,裝飾在木偶王子上,果然假髮一上帥氣直接加倍,「木偶王子看起來就像一位風度翩翩的帥哥,頭髮還會隨風飄逸呢~」

終於,公主見到了這位風度翩翩的年輕帥王子,目光也被吸引,但...似乎公主愛上了作為「誘餌」的木偶,卻對真正的王子視而不見,「她...好像愛上了這木偶王子。」

原來是擁有法力的仙子,注意到假王子,而施法讓木偶跳舞,成功地吸引了公主的目光與喜愛。這讓王子感覺非常沮喪。

故事繼續進行,看到了王子的癡情與無奈,仙子終於心軟了,對真王子產生憐憫之心~於是她先收回了木偶跳舞的能力,再送王子一頂美麗的花冠,而失去跳舞能力的木偶王子行動則一跛一跛,再也無法跳出美麗的舞姿,公主對之也開始心生厭倦。

由於對木偶王子的厭倦,公主終於開始注意到真王子,兩人陷入愛河。

愛情需要對等的付出,王子為了公主,捨棄了王冠、華衣與長髮;仙子要求公主也必須有對等的付出,於是公主也放棄了自己美麗的皇冠,作為懺悔的代價。這樣一來,仙子便不再堅持,終於化解一切禁錮,讓兩人愛侶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故事也有了美好的結局。(終)

音樂欣賞

本劇音樂共分為八段,由導奏+七首舞曲而組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O4LNb-Ux4&index=13&list=PLRq86uWUZKwNyO546CiIbOPjShXCDylxJ

樂曲分段:

 

鋼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f33epV9Rk&t=1375s


《木偶王子》現代芭蕾劇照
照片取自:匈牙利排練芭蕾舞劇《木偶王子》

 

 

 

 

 

 

 

 

 

 

網路上難得找到的芭蕾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tUgevnueo&t=48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BON音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6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創作於1806年,題獻給當時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克萊門特(Franz Clement, 1780-1842),並於當年12月由克萊門特擔任獨奏小提琴,於維也納劇院首演。

除了是貝多芬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更因這首協奏曲規模宏大、旋律柔美、格調高雅,深具王者風範,一直被譽為小提琴界,更是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曲目。

https://youtu.be/DoVwXtJkycU

 

筆者補充:克萊門特當時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與指揮家。他自8歲起就以精細優雅的演奏為大眾所喜愛,自兒童時代起,便到處巡迴演出。1802年至1811年間,克萊門特在維也納定居,且任維也納劇院 (The Theatre on the Wien River) 的樂團指揮。

 

圖為1804-1805年間,畫家Joseph Willibrord Mähler 為貝多芬繪製之肖像:

 

 


此曲直到貝多芬死後多年,都不算真正獲得重視。直到1844年,指揮家兼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指揮年僅13歲的匈牙利天才小提琴手 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於英國倫敦成功演出此協奏曲,終於讓這首樂曲獲得應有之評價;樂界更把此曲列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

 

筆者補充: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一般來說,為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而「小提琴協奏曲3D」則是三首經典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分別為:貝多芬、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不過在筆者心中,總有一首遺珠之憾: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如果以此曲加上上述四大,應可湊齊「五大小提琴協奏曲」,這五首協奏曲若來個華山論劍,品酒論樂,豈不快哉~

 

3D之一:貝多芬

https://youtu.be/_hXdjRYELGw

 

3D之二:布拉姆斯

https://youtu.be/T9slAn0FA28

 

3D之三:柴可夫斯基

https://youtu.be/CTE08SS8fNk


接下來,放個令人訝異的高相似曲目

Franz Clement: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Rachel Barton Pine (violin)

https://youtu.be/OypAJsR9Hd0

 

大家可以比較這幾處,形式與旋律都跟貝多芬像極了:

(7'30")轉為小調旋律

https://youtu.be/OypAJsR9Hd0?t=450

 

本協奏曲最大的特色是,重新定位了協奏曲的方向性:以往協奏曲除了讓獨奏者展現技巧,也經常讓樂團擔任伴奏角色,以烘托獨奏者為優先;或者樂團適度與獨奏者產生若干競爭性。但貝多芬這首鉅作,則更展現了獨奏者與管弦樂團之間的和諧關係,透過緊密的合作與環環相扣,展現出完整的音樂。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 I.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 II.甚緩板(Larghetto)
  • III.輪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第一樂章

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此曲最重要的動機(定音鼓連續五音鎚擊)在曲首二小節出現,並貫穿全曲。

樂曲由定音鼓的五顆D音拉開序幕後,音樂從容地以木管簡單而對稱的樂句前進,樂團以前奏將呈示部主題完整演奏一遍;D大調第一主題顯得沉靜而安詳,進入A大調第二主題後,力度逐漸增強,並在重音拍上採用頓音,音樂顯得非常堅定且果斷。

第一樂章長達535小節,演奏時間25分鐘,比第二、第三樂章總合還長,也是貝多芬最長樂章之一。

 

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寫作裝飾奏(Cadenza)之作曲家更是為數眾多,例如:

 

等以上作曲家與演奏家,可說是陣容華麗堅強~

而最常被演奏之裝飾奏版本,則是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所寫:

 

請聆聽留聲機錄音之克萊斯勒本人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cqxlbJ15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nzhAQGZ1s

 

第二樂章

甚緩板(Larghetto)

第二樂章甚緩板 G 大調,4/4 拍,速度標示‘為甚緩板 (Larghetto),長度為91小節,曲式為非傳統的變奏曲式,共包含三段不同之音樂主題以及主題變奏。這一樂章恬靜柔美,是典型貝多芬抒情慢板樂章。單簧管與法國號,呼應著小提琴奏出的樂句,一句句和緩流暢地演奏,讓小提琴獨奏者有著極佳的揮灑空間。樂章最後,經過一個簡短的小提琴裝飾奏(貝多芬所寫)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整個樂章情緒讓人感到平靜而優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4ddeCX8KM

筆者補充:第二與第三樂章,透過連接句以不中斷方式串連演奏,是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作曲家經常使用之作曲手法。貝多芬除了本首《小提琴協奏曲》之外,《三重協奏曲》及《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五號鋼琴協奏曲》,都是採用適當的連接樂句或甚至只有長音,讓第二樂章(慢板樂章)與第三樂章不間斷地銜接起來,達到樂曲更加連貫順暢的進行。而除了貝多芬之外,定居於維也納的作曲家舒伯特亦曾採用這樣相似的連貫方式,如:《琶音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以獨奏之裝飾奏性質經過樂句,串連起第二與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輪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第三樂章回到D 大調,樂曲為6/8 拍,共360小節,曲式為輪旋奏鳴曲式 (Rondo),共可分為「A1+B1+A2+C1+A3+B2+Coda」等七個段落。

第三樂章一般來說皆是作為結尾前的華麗技巧呈現,本樂章亦不例外,貝多芬為獨奏小提琴寫作許多華麗而炫技的演奏技法。到了樂章結束之前的裝飾奏段落,留下了半終止的延長記號,讓獨奏者有更多發揮。

 

 

先附上由姚阿幸寫作之第三樂章裝飾奏樂譜:

 

 

希拉蕊韓挑選之裝飾奏版本,則同樣是克萊斯勒之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t5dTgF9gU

 

精彩版本:

凡格羅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dqiis3Mts

 

慕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c7RhA4t4c

 

與卡拉揚之貝多芬紀錄片(彩排與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0Tr-0MqY&t=364s

 

謝霖(樂譜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VwXtJkycU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19' 12/21 特別課程 ⟪與錄音師對談 - 如何應用數位錄音精進自己的演奏⟫

【節慶長笛樂團】2019年12月 特別課程

⟪與錄音師對談 - 如何應用數位錄音精進自己的演奏⟫
2019-Taiwan-festival-flute-ensemble-winter-lesson


各位節慶長笛樂團的團員們,最新的冬季特別課程出爐囉~

⟪與錄音師對談 - 如何應用數位錄音精進自己的演奏⟫

這次我們樂團邀請的是業界最知名的錄音師:左興,也將造訪位於台北市師大路210號的 ff Studio 錄音室,現場由左興老師為大家揭密錄音室的點點滴滴,進而教導大家如何運用在自己的演奏中,一起發現「更好的自己」❤️

 

課程資訊:

時間:2019年12月21日 晚間19:00-21:00

地點:台北市師大路210號 |  ff Studio 錄音室(近⟪台電大樓站⟫ 4號出口)

 

報名方式:

本場次因錄音室要求,有名額限制,為節慶長笛樂團團員專屬。

請團員點擊下方連結或掃描QR Code報名,報名完成後請傳LINE告知樂團。

 

節慶長笛樂團
官方 LINE 聯絡方式↓

【節慶長笛樂團LINE 粉絲團】:
line://ti/p/@tpl7597u


Google 地圖:(↓點按地圖進入App)

 

每週五六日皆有固定團練
豐富各式活動、快樂學習長笛,
歡迎大家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趕緊報名吧~~~

 

趕快掃描,認識節慶長笛樂團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11月特別課程 ⟪探索人生中的第一把短笛 - 快速上手與應用⟫  Part.2

【節慶長笛樂團 ⋅ 特別課程系列】

2019年11月份 獻禮

⟪探索人生中的第一把短笛 - 快速上手與應用 Part.2⟫ 


【短笛吹得好,長笛高音沒煩惱💖】

 

短笛課程 Part.1 在開課五天後,30位名額報名全部額滿~感謝大家的支持,也因此樂團更體會到專門特別課程的重要性。

11月大家期待的 Part.2 時間已經出爐~更多的譜例與實戰練習,看到別猶豫,排出時間趕快報名搶課吧!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延續 Part.1 課程,複習進度之外並追加全新譜例:從譜例設計帶您快速入門,快速了解長笛與短笛的發生吹奏位置不同,達到演奏短笛超高效率之發聲方式詳解,再融入樂曲實際應用。

精華濃縮式主題教學,適合對於短笛有高度興趣的您~無論有無短笛,本課程都是您絕不可錯過的一場專題課程。

 

【授課師資】林仁斌老師

【課程時間】
2019.11.30(六)14:00-16:00(13:30入場)

【報名方式】
填妥下方表單
匯款報名費用
加入節慶長笛樂團專屬LINE
回傳訊息告知節慶長笛樂團
樂團回覆確認即完成報名

【報名表單】
https://reurl.cc/VaNl7y

【早鳥優惠】
11月16日前完成匯款與報名,即享早鳥優惠價700元。

【老鳥優惠】
若曾參加 part.1課程,可再減免100元,只要600元整。

【課程適合對象】
喜愛短笛,但還在考慮中的好手
已經擁有短笛,想要進一步學習
想弄懂短笛演奏眉眉角角之朋友

【免費短笛體驗】
課程現場提供日本Yamaha短笛展示及試吹服務,如參加者無自備短笛,亦歡迎現場體驗試奏。

【特別感謝】
YAMAHA 台灣山葉音樂有限公司
古點子樂器有限公司
三鼎手工長笛工作室
Bois 博斯台北工坊

 

*節慶長笛樂團 相關活動網頁: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7/08-7/20 奧地利維也納比賽+演出 13日音樂旅行⟫ 專屬網頁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二~六團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節慶長笛樂團】長笛初學入門體驗課程 即日起開課囉!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華格納:歌劇 ⟪唐懷瑟⟫ 序曲 | "Tannhäuser " Overture

【BON音樂】華格納:歌劇 ⟪唐懷瑟⟫ 序曲 | "Tannhäuser " Overture
Wagner : "Tannhäuser "Over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Tannhäuser und Venus (1873) Otto Knille, 1832–1898

上圖為德國畫家 Otto Knille 於1873年所繪之《Tannhäuser et Venus》,透過巧妙的身體曲線與裸露,靈巧地展露《唐懷瑟》故事人物的精髓。


關於歌劇

  • 《唐懷瑟》歌劇理念:「救贖」的中心思想。

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五章第十三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偉大的。」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歌劇《唐懷瑟》(Tannhäuser),全名為《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Tannhäuser und der Sängerkrieg auf Wartburg),本劇曾經華格納本人多次修改,有三個版本曾於德勒斯登(1845年)、巴黎(1861年)和維也納(1875年)首演。

全劇完成於 1845 10 月,當時 32 歲的華格納由於兩齣歌劇 "雷恩濟" "漂泊的荷蘭人" 的成功,使得他擔任了德勒斯登薩克森皇家劇院的樂長,但卻由於使用狂暴的風格詮釋莫札特古典歌劇唐•喬望尼》 不為大眾所接受,動搖了他的指揮地位。在這個情形下,創作歌劇《唐懷瑟》被他視為尋求觀眾支持的最後一線生機。

《唐懷瑟》的劇本就在這個狀態下完成,全名為《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歌劇共分為三幕。故事參考了中世紀的神話傳說,全曲描述以叛徒角色對抗法律與秩序的衝突面,圍繞著唐懷瑟內心的矛盾以及 "靈與肉" 的掙扎,最後更帶到「救贖」的中心思想。

 

華格納在歌劇作曲方面最革命性的貢獻,就在於具體提出了 "主導動機" (Leitmotif)這個觀念以取代宣敘調。

雖然這動機在樂曲創作中的重要性由來已久,但「主導動機」在華格納的戲劇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短小、具形容作用的反覆音節,可由創作者自由變形,用來描述人物性格。藉由這個觀念的衍生,華格納揚棄了以詠嘆調、重唱來詮釋角色的單調方式,使用從歌詞中產生的旋律加強角色性格,並讓角色動作得以繼續進行,不會為了演唱而打斷了動作的流暢性。

 

筆者補充:

主導動機(德語:Leitmotif)指一個貫穿整部音樂作品的動機。動機是音樂語匯的短小構成,通常的長度在一到兩個小節。
例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命運敲門的動機,這個動機就是整個命運的主導動機,整部交響曲就是由它構成,不單單在第一樂章中反覆出現,在所有樂章都頻繁變形出現,第三樂章最後段落轉折禁地4樂章之前的旋律就是由3個命運動機的變形組合而成。而第四樂章由銅管奏出的勝利主題也可以視為命運動機的變形。


華格納是真正提出這「主導動機」一概念的作曲家,主導動機在他手下發揚光大,並且影響了他所身處的時代的作曲家。他在自己的歌劇裡面用主導動機組織情節。用一特定的旋律表示某一概念(實在或抽像),如《尼伯龍根的指環》,禁慾。這些旋律起到重要的劇情提示作用,例如在《女武神》中,齊格林德說到「一個陌生人走了進來」,音樂響起了「瓦哈拉的動機」,提示到此人就是沃坦,但齊格林德本人可能還不知道這一點。

真實故事改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唐懷瑟其人在歷史上有跡可考,他大概生於大約在1200年左右,是奧地利菲特烈大帝二世麾下的宮廷吟遊騎士,因生活放蕩而被問罪,後因悔悟而終獲赦免。

目前唐懷瑟的第一份歌集已知是出於1515年,後來陸續出現其他地方,版本因地方而異。到了1799年,浪漫派詩人重新發現這些歌集,一位叫路德維希·提克(Ludwig Tieck)的詩人創作的故事《一個忠實的樂於助人的人和唐懷瑟》(Der getreue Eckart und der Tannhäuser)問世。很快到了1806年,唐懷瑟歌集被重新出版,並被詩人阿琛·馮·亞尼姆(Achim von Arnim)和克萊門斯·布塔諾(Clemens Brentano)編在一本叫《兒童魔術號角》的書裡。

1841年冬,身在巴黎的華格納打算回到德國發展。同時他也讀到了唐懷瑟與維納斯的故事,便將手上的一部五幕劇本《薩拉孫女子》(Die Sarazenin)拋開,因為他認為唐豪瑟的故事更有潛力。1842年,他帶著妻子米娜和母親前往台貝里斯度假。在那裡,華格納一人在波希米亞山區漫游了好幾天,當地的田園景色激發了他的靈感,進而完成了《唐懷瑟》三幕劇的草稿大綱。

1842年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得到了宮廷樂隊長一職。他正好利用該職務之便,嘗試實現他自己的歌劇改革之路。隨著1842年黎恩濟的成功上演,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也被搬上舞臺。1843年春,華格納完成了劇本,但直到11月才開始譜曲。1845年4月13日完成總譜。

但華格納一直對歌劇進行持續不斷的修改,即使到其臨終之時。他曾對第二任妻子柯西瑪·華格納說:「我還欠世人一部《唐懷瑟》。」(I still owes the world Tannhäuser)


華格納歌劇作品一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唐懷瑟》劇中人物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劇中角色 首演(德勒斯登)
1845年10月20日
指揮:華格納
巴黎版首演
1861年3月13日
指揮:皮埃爾-路易·迪茲
唐懷瑟, 吟遊騎士 男高音 約瑟夫·提切申克 (Joseph Tichatschek) 阿爾伯特·尼曼 (Albert Niemann)
伊莉莎白,赫爾曼的侄女 女高音 約翰娜·華格納 (華格納侄女) 瑪麗·薩斯 (Marie Sass)
維納斯 女高音 威海敏娜·施洛德-戴維安 (Wilhelmine Schröder-Devrient,華格納理想中的「未來女性」) 佛圖納塔·泰德斯科 (Fortunata Tedesco)
沃爾夫拉姆,另一位吟遊騎士 男中音 安東·密特沃茲 (Anton Mitterwurzer) 莫熱里 (Morelli)
赫爾曼,圖林根莊園主 男低音 喬治·威廉·德特莫 (Georg Wilhelm Dettmer) 卡曹(Cazaux)
華爾特·馮·德·富爾戈懷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意為小鳥牧場的華爾特),吟遊騎士 男高音 馬克思·史洛斯 (Max Schloss) 愛莫(Aimes)
彼特洛夫,吟遊騎士 男低音 約翰·米雪埃·維希特 (Johann Michael Wächter) 科龍(Coulon)
寫手海恩里希,吟遊騎士 男高音 阿東·科提 (Anton Curty) 克里希(König)
萊馬·馮·茲韋特,吟遊騎士 男低音 卡爾·黎瑟 (Karl Risse) 弗雷(Freret)
一位牧羊人 女高音 安娜·梯勒 (Anna Thiele) 里波(Reboux)
四位男侍童 女高音
女中音
貴族,騎士,女士,朝聖者,女妖,仙女,祭司。
巴黎版本:美惠三女神,丘比特,半人半羊的農牧神和半人半羊的農牧神

 

《唐懷瑟》劇情概要

完成於1845年,華格納33歲壯年時期,同時也是一部爭議鉅作的歌劇《唐懷瑟》,描寫主角唐懷瑟原本沉迷於維納斯堡與女神的肉體愛慾,雖然決定奔向自由回到人間,卻又因為過去的放蕩生活,無法見容於世人。他雖用盡力氣想得到教皇的赦免,沒想到教宗告訴他除非「枯木長出綠芽」,否則免談。唐懷瑟在歷經贖罪之旅後,原本對於奇蹟的發生已不具備期待,但在最後女主角伊莉莎白對他堅貞的愛情之下,教皇的手杖果真開了花,象徵主角最後得到的救贖,但他也在痛失愛人的情況下死去。

ohan Botha in Richard Wagner's "Tannhäuser" Credit Todd Rosenberg

 

歌劇 三幕劇情

序曲

華格納在《唐懷瑟》中仍然採用序曲這一形式作為歌劇開幕演奏。然在他下一部歌劇《羅恩格林》(1848)起,序曲已為前奏曲所取代。《唐懷瑟》序曲經常於音樂會中被單獨演奏。
第一幕

緊接著序曲之後首先出現的是維納斯堡內一景。只見裡面妖氣瀰漫,充滿肉慾氣息。在維納斯堡沉溺多時的唐懷瑟突然對此般生活感到厭倦,不顧維納斯的多番勸阻挽留,決意離去。維納斯預言,他終將歸來。唐懷瑟大怒,喊了一聲「我之救贖在聖母瑪利亞(Mein Heil! mein Heil ruht in Maria!)。」,之後維納斯堡消失。唐懷瑟也回到人世間。

五月一天,陽光普照,牧童在一大路旁歌唱。不久,朝聖者伴著合唱聲經過。唐懷瑟深受感動,也開始讚美主。正在這時,圖林根莊園主赫爾曼與幾位游吟詩人打獵歸來,發現了久違了的唐懷瑟,又驚又喜。大家歡迎他回來,並告訴他,瓦特堡有一個歌唱比賽,眾人邀請唐懷瑟參加。他們還提到了唐懷瑟的戀人伊莉莎白。「回到她的身邊去。」唐懷瑟於是同意並跟著大家去瓦特堡。
第二幕

第二幕開幕後,場景在瓦特堡內,正值歌唱比賽將要開始。這時,美麗的伊莉莎白走進會堂,並唱出一首著名的詠嘆調「你,聖潔的大廳,我再次來到向你致意(Dich, teure Halle, grüß' ich wieder)。」接著,唐懷瑟在沃爾夫拉姆的引領下入場。當唐懷瑟見到伊莉莎白時,激動得跪到了地上。而伊莉莎白則衷心地歡迎他歸來。跟著小號響起,騎士進場。歌唱比賽開始。

赫爾曼首先宣布比賽的主題為「愛情的力量」。首先上場的是沃爾夫拉姆。當他頌唱著愛情的時候,唐懷瑟卻在一側譏笑他,認為他少了幻想與憧憬。後來瓦爾特上場。唐懷瑟按耐不住,讚揚著愛情肉慾的歡樂。眾人開始有點騷動。彼特洛夫訓斥他,卻被唐懷瑟反唇相譏。沃爾夫拉姆為了平息大家的騷動,再獻一曲。唐懷瑟這時按耐不住,竟然唱出了「維納斯讚歌」。眾騎士大怒,拔劍要攻擊唐懷瑟。就在此刻,伊莉莎白撲到唐懷瑟旁邊,用自己的身軀保住唐懷瑟。赫爾曼說到,犯下如此之罪的人,必須親到教皇處請求寬恕,眾人齊聲同意。唐懷瑟一臉羞慚,奔出了大廳。伊莉莎白則昏倒在地。
第三幕

在瓦爾特堡山麓大道旁,只見伊莉莎白在聖母像面前祈禱,等待唐懷瑟的歸來。這時,一群朝聖者高唱著巡禮大合唱歸來。伊莉莎白在他們裡面找不到唐懷瑟,心情更為憂鬱。沃爾弗拉姆目送伊莉莎白離去之後,仰望著滿天的繁星,唱出了詠嘆調「可愛的晚星」,並預感伊莉莎白不久於人世。

突然,有人收起話來:「我聽到了豎琴聲。」沃爾弗拉姆回頭一看,只見是剛剛遠行歸來而狼狽不堪的唐懷瑟。唐懷瑟告訴了沃爾弗拉姆自己的贖罪之行。教皇告訴他,教皇的手杖長出花來之時,就是唐懷瑟獲釋之日。唐懷瑟對此深感絕望,突然又想起了維納斯堡。一念之間,妖風再起,維納斯堡又出現了。維納斯再次向唐懷瑟展開了雙臂。唐懷瑟一步步向維納斯走去。沃爾弗拉姆怎麼也拉不住他。正是危急之際,沃爾弗拉姆喊了一聲「伊莉莎白!」霎時喊醒了唐懷瑟。這聖潔的名字驅散了妖氣。只見教皇的手杖果真開了花。唐懷瑟終於得到寬恕。

 

 

《唐懷瑟》總譜


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_Eq9H4bSdQ

 

音樂解說

唐懷瑟序曲由三部分構成:先是E大調莊嚴的「朝聖者合唱」主題,中段是形成對比的「維納斯堡充滿誘惑力」的快板,最後「朝聖者合唱」主題以更威嚴宏壯之姿再現。

 

第一段落是莊嚴的行板、以管樂器合奏的「朝聖者合唱」主題1 開始,加入弦樂後音量漸增也帶出第二段「朝聖者合唱」主題2,使得整體旋律與節奏也越來越清晰肯定。

前奏譜例
「朝聖者合唱」主題1

 

「朝聖者合唱」主題2

 

接下來由長號演奏出第一主題曲調,搭配弦樂器的跳躍+圓滑節奏型態伴奏,曲調顯得富麗堂皇,彷彿可以看到朝聖者們列隊穿過拱門,腳下發出金色光芒。

漸漸地音樂先到第二主題但伴隨著節奏的律動,再回到第一主題,這次以豎笛演奏,並漸漸消失,象徵著朝聖者的腳步如同他們的歌聲逐漸遠去。

 


第二段落從小提琴導奏開始,在象徵朝聖者的旋律逐漸遠去後,華格納開始描寫維納斯世界的華麗,當中一段小提琴與木管搭配的樂段,越來越快的音型,彼此一步一趨、相互交織,似乎暗示著兩人情慾世界的纏綿悱惻。

在木管與小提琴群奏出的旋律轉變成快板後,維納斯堡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先由中提琴奏出「歡樂的動機」,再由木管吹出「妖女的呼喚」後又返回原速,由弦樂強有力地奏出「維納斯頌歌」。整段音樂顯得熱烈、迷炫而比喻出維納斯堡歡愉的感覺之後豎笛再演奏出「維納斯動機」。此後則進入一連串變化與發展,我們可以陸續聽到這三個主題的變化與發展。直至音樂發展至銅鈸加入時,「歡樂的動機」,「妖女的呼喚」則輪流在各樂器間出現,音樂彷彿如旋轉不斷的彩球,越來越熱烈,讓人領略到華格納無與倫比的感官式管弦樂語法。

 

譜例
中提琴奏出「歡樂的動機」

 

木管演奏「妖女的呼喚」

 

 

「維納斯頌歌」

 

 

豎笛再演奏出「維納斯動機


最後一個樂段,隨著管弦樂聲部交錯著強拍、不斷的彼此激盪,音樂逐漸弱下來,豎琴出現了,也進入最後神蹟展現段落。再接著由小號與法國號再現「朝聖者合唱」主題1,不同的是弦樂部的搭配節奏較快、比剛開始的主題更為強勢,小號則是節拍漸慢,產生了戲劇性結局的量感,帶有塵埃落定的自信。

 

隨著大提琴演奏「朝聖者合唱」主題2,小提琴反復奏出快速音群,再次伴隨著小號所帶領的第一主題,這時維納斯世界早已逐漸遠去,管樂器《朝聖者合唱》,比前次更加雄壯而莊嚴,逐漸呈現出宣告救贖的唐懷瑟命運,序曲告終。

 

最後必須補充的是、這個曲子的結尾有兩個不同版本,前面提到的、在最後會有第一主題旋律再現的,是 1845 年德勒斯登首演時的編曲;後來這個曲目在 1861 年搬到巴黎演出,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序曲部份拿掉了第一主題再現的部份,直接就進入了第一幕。

華格納的簽名


精彩版本欣賞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hr-Sinfonieorchester ∙ Alain Altinoglu

https://youtu.be/XdqRLSWXDlM?si=efwDe4-OW9qYGxwf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I4WixVUg

 

李斯特改編鋼琴獨奏版《唐懷瑟》
阿芙迪耶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6BKM0mg-g

 

 

經典的日劇版【白色巨塔】與音樂
財前醫師的歌唱實在太迷人XD

https://www.dailymotion.com/video/x8cpzy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探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生與蹦藝術介紹 | All about Maurice Ravel & BONART

【BON音樂】探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生
All about Maurice Ravel & BONAR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專屬網頁 QR Code

 

主講人介紹

林仁斌老師

 

寫在講座後

2019.11.24. 留法比瑞同學會冬季沙龍 - 《影像與音樂的知性講座:探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生》

下午仁斌老師將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為留法比瑞的前輩同學們演講分享,感謝許多同學前來捧場~💕


歷年出版演奏專輯

 

 

 

 

 


2018' 第五屆長笛國際藝術節
杜普勒:《弄臣》歌劇幻想曲
長笛:林仁斌
長笛:周欣穎
鋼琴:陳育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vqgrEJJA

 


蹦藝術 | 我的藝術生活

訪問音樂家

法國鋼琴家薩洛(Alexandre Tharaud)
法國大提琴家 奎拉斯 (Jean-Guihen Queyras)

 

國際長號演奏家林伯格(Christian Linberg)


訪問⟪台灣鋼琴詩人⟫  - 蕭泰然老師

 

訪問陳必先老師

 

訪問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

 

訪問柏林愛樂長笛首席 - 帕胡德


音樂攝影

法比學派小提琴大師 - 普雷

 

 

 

花腔女高音 - 迪里拜爾

 

 

 

貝爾琪亞四重奏 Belcea Quartet

文章:【BON攝影】2019 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 首度來台彩排攝影

 

法國丹奈爾四重奏 Quartour Danel

 

 

 

音樂講座 | 導聆

康橋中學秀岡校區 Live'音樂講座

 

 

每週一 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2001年迄今~)

 

週四班音樂講座於台北愛樂

 

長榮交響樂團 Live'導聆

 

 

管弦樂團指揮

 

管樂團指揮

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8月 於日本福岡長笛年會演出全團合照

 

 

日本福岡長笛年會 Live'  

節慶長笛樂團_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dIhTt1JNc

 

節慶長笛樂團_李錦光/許雙亮《夜來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uQKT9bd1I

 

樂團各種別課程

 

 


今天為各位介紹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很多人說拉威爾是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音樂大師,但他自己卻說自己不走德布西道路。當報章說某些年輕作曲家在否定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962-1918)的影響時,他又會在報章刊登公開信,表明自己不在其中(拉威爾年紀小德布西12歲)。在同時期的社會中,拉威爾與德布西保持距離,否認自己是他的模倣者;德布西也刻意冷淡對待這位年輕作曲家。

關於拉威爾與德布西兩人的音樂風格,確實在許多音樂條目整理時,皆會將兩人放在印象主義風格裡,原因主要有三:兩人皆是法國人兩人皆身處法國印象樂派發展全盛時期兩人都愛使用全音音階

因此在維基百科的印象主義條目裡,第一行就開宗明義寫著: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這些音樂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運動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這其實是印象主義藝術的共徵。而印象主義者多為法國人。他們認為,純粹的藝術想像力比描寫真實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讀者們有興趣亦可點選進入印象主義條目,更清楚地理解音樂裡的印象主義。


拉威爾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拉威爾(法語: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937年拉威爾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Ciboure),他的父親是瑞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汽車工程師。1860 年代時,他發明了以蒸汽推動的汽車。後來他甚至把汽車的性能,提升至每小時六公里。遠赴西班牙,是因為他要負責興建馬德里的鐵路。而拉威爾的媽媽 瑪麗(Marie Delouart, 1840-1917)則是成長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巴斯克 (Basque)人,雖是非法移民且幾乎不識字(illegitimate and barely literate),但雙親的關係相當好,所以拉威爾成長於一個幸福的家庭~拉威爾之雙親於 1847 年結婚, 並於拉威爾出世三個月後全家移居巴黎。

 

Ravel and parents: 父親Joseph Ravel (1875), 母親 Marie Ravel (1870) 與拉威爾4歲時的照片 (1879) <br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Ravel and parents: 父親Joseph Ravel (1875), 母親 Marie Ravel (1870) 與拉威爾4歲時的照片 (1879)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拉威爾的父親除了是位工程師,也相當熱愛音樂:他負責了拉威爾早年的教學,也啟導了他的音樂興趣。七歲時,拉威爾就開始學琴。 1889 年拉威爾14歲時進入巴黎音樂院(The Conservatoire de Paris)就讀,並認識了當時也在巴黎音樂院鋼琴與他童年的 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他也是西班牙人,並與拉威爾非常要好。繼母親以後,維涅斯正是拉威爾與西班牙的一道重要關聯。

日後我們從拉威爾􏰀的音樂創作,會發現他的音樂理念中除了有著濃厚的法國氣息~也受到西班牙籍母親血統的影響,他同時運用大量西班牙巴斯克鄉村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旋律素材來創作,例如:«小丑的晨歌》- 收錄於《鏡》組曲(Miroirs);以及拉威爾於1907年後開始大量創作的西班牙風格曲目: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Rhapsodie espagnole, 1907-1908),獨幕歌劇《西班牙時刻》(L’Heure espagnole, 1907-1909)。在拉威爾作品中所表現的西班牙特徵,甚至連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也感到讚嘆,因此如果把他侷限在印象樂派,確實對他有失公允。

1895 年拉威爾被巴黎音樂院退學,1898 年重回學校,跟隨加布里耶‧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學習作曲,此前他也曾向另一位作曲家吉達茲(André Gédalge, 1856-1926)學習對位法。這段期間拉威爾的著名作品有:《悼念公主之巴望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1899)

拉威爾於 1901 首次參加當時最重要的作曲大賽羅馬大賽(Prix de Rome),當年即以清唱劇《米爾哈》(Myrrha)獲得第二獎。但之後 1902 和 1903 年接連經歷兩次失敗。這段期間他仍舊有傑出作品《水之嬉戲》(Jeux d’eau),以嶄新的創意、華麗技巧開啟了法國鋼琴獨奏曲的新頁;此外還有《小奏鳴曲》(Sonatine)以及五首樂曲構成的《鏡》(Miroirs)組曲(1904-1905),這幾首樂曲已然奠定拉威爾在法國音樂界的地位。

然而,1905 年拉威爾已屆30歲,是年紀上最後一次能夠角逐羅馬大獎的機會,居然在初賽時就遭到淘汰:美藝學院之院長 – 作曲家 杜博瓦(Théodore Dubois, 1837-1924)因拒絕讓拉威爾獲獎而引發廣大的公眾抗議和藝文界的批評:甚至連著名作家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也投書抗議,寫道:

拉威爾不僅是位前途無量的學生,他已經是法國為數不多的 傑出青年音樂家裡最受好評的一位,我要嚴厲地斥責這些評審委員,我無法理解我們何以能夠在羅馬維持一間學校,而又閉門拒絕創意獨具的罕見藝術家,像他這樣的音樂家,是能為大家帶來榮耀的。

1905年的羅馬大獎風波,被稱為「拉威爾事件」(Affaire Ravel),不只藝文界,連新聞界也報導此事為拉威爾抗議,最後成為國家級醜聞:巴黎音樂院院長杜博瓦在強大社會壓力之下,由政府下令辭去巴黎音樂院院長職務,改由佛瑞接任院長,針對音樂院進行重組,才逐漸平息這起風波。


1908年,拉威爾完成繼《鏡》(Miroirs)之後最精采的鋼琴作品:三首與詩有關的《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此曲將法國鋼琴作品推向更高峰,非常經典。

音樂欣賞:《鏡》(Miroirs)

 

音樂欣賞:《夜之加斯巴》 (Gaspard de la Nuit)

 

照片: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 狄亞基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 1872-1929)

繼史特拉汶斯基與德布西之後,拉威爾受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狄亞基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 1872-1929)邀約,費時 3年完成於 1912年完成以希臘神話故事《達夫尼與克洛伊》(Daphnis et Chloé),也是拉威爾唯一的一部的芭蕾舞劇音樂。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首演時其實並沒有獲得全面的好評,二人後來也音樂理念不合而產生摩擦,此劇便沉寂無聲。後來拉威爾堅信其音樂的美妙,便將全劇音樂改以兩套交響組曲的形式,果然歷史證明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法與音樂構思,成為了著名的《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1號與第2號管弦組曲(1913),此兩套組曲從而聞名於世。

拉威爾與芭雷舞者 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 1890-1950)於鋼琴前的合照。推測可能正在進行芭蕾舞劇《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之排練合作

 

音樂欣賞:《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而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萌生想為國效勞之想法,因此報名參軍。

1915年他被錄用為救護車駕駛員,正式成為法國軍人。雖然只是駕駛貨車,他卻要在前綫冒着德國隆隆的炮火,運送軍備。

他投入戰綫,見證生離死別,創作也近乎完全停頓。但因患痢疾,於1917年退伍。退伍之後,他相信譜寫音樂就是他能為法國提供最好的貢獻,因而開始專心從事作曲。也在1917年他完成了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獻給為國捐軀的同袍,後來拉威爾也將此曲改編為管弦版本。

音樂欣賞: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

 

音樂欣賞:管弦樂團版本《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Zoltán Kocsis 指揮 匈牙利國家愛樂交響樂團

 

從軍期間拍攝下記錄照片的拉威爾: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卻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7-1928 成功的美國巡演

根據舊金山管弦樂團資料敘述,1927年 12月 28日 拉威爾自法國搭船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從紐約登陸。整體大約規劃了近半年的豐富行程,於 1928年 4月 21日出發回法國。

這中間的行程是:New York • Boston • Chicago • Detroit • Cleveland • San Francisco • Los Angeles • Seattle • Vancouver • Portland • Denver • Minneapolis • Kansas City • Omaha • Niagara Falls • Toronto • Milwaukee • Boston • New Orleans • Houston • Grand Canyon • Buffalo • Montreal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Maurice Ravel and soprano Nina Koshetz on the deck of the SS France, b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拉威爾在寫給小他 3歲的弟弟 Édouard Ravel的信中提到,他受到瘋狂式的歡迎:「在碼頭來了無數的記者,好多的照相機、攝影機與畫家,爭相前來紀錄我的一切…」「在飯店時,我幾乎不停地收到花籃,以及最昂貴的水果…」在美國的一切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關於拉威爾於美國巡迴成功演出與指揮之音樂會樂評報導

關於拉威爾於美國巡迴成功演出與指揮之音樂會樂評報導
關於拉威爾於美國巡迴成功演出與指揮之音樂會樂評報導

 

拉威爾拍攝於美國巡迴期間之照片,除了許多現場音樂會之外,也應邀參加好萊塢美國藝術家工作室節目(United Artists studios in Hollywood)錄影之照片。

French composer Maurice Ravel, (1875-1937), and soprano Lisa Roma tour the United States. They gave concerts of Ravel’s own compositions and were guests of John Barrymore at the United Artists studios in Hollywood. (Photo by © 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在美國發生的一切熱烈歡迎現象,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拉威爾指揮樂團專注之神情

拉威爾指揮樂團專注之神情 | Ravel in conducting orchestra
拉威爾指揮樂團專注之神情 | Ravel in conducting the orchestra

 

在此岔題一下再說段故事:

拉威爾因為美國巡演旅行,結識了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蓋希文在爵士樂取得成功之後,功成名就。他醉心於寫作出道地的古典音樂作品,於是趁著法國作曲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帶來自己的管弦樂作品來訪美國四個月(當時拉威爾美國巡演作品有:《西班牙狂想曲》、《達夫尼與克羅伊第2號組曲》等等經典管弦樂曲目),於20個不同城市參訪、演出等等期間,蓋希文於 1928年 3月 7日,終於與心中的作曲大師碰面了,並留下這張歷史照片:

1928.03.07. 拉威爾與蓋希文終於見面 Maurice Ravel (at the piano below, with Gershwin himself at right)

 

當時已經是著名爵士音樂作曲家的蓋西文,曾想向拉威爾拜師,但被拒絕了。拉威爾的理由是不想讓蓋西文失去原本的創作力, 但兩人成為好友。據說當蓋希文提出要學習作曲時,拉威爾問了蓋西文作曲的收入,還開玩笑地回覆「你賺的錢遠遠多多於我,應該是我向你學習才對…」

蓋希文求教作曲於拉威爾(Maurice Ravel)之故事:

當拉威爾在美國聽過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以及多首歌曲創作以及蓋西文本人的演奏之後,他也拒絕了蓋希文上課的要求,理由是「害怕本人會破壞了自然的蓋希文音樂精神。因為蓋希文的音樂 - 獨特而不可思議的融合美國爵士樂,流行旋律和交響樂傳統。」(fearing that he would destroy the natural spirit of Gershwin’s music- that unique and improbable melding of American jazz, popular melody, and symphonic tradition.)

然後拉威爾幫蓋希文寫了推薦函給巴黎的著名作曲教授納蒂雅.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 )。這封推薦信的大意是:「喬治蓋希文,這位美國音樂家有著最輝煌,最迷人,也許是最深刻的才能。 他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不再讓他滿意,因為他的目標更高。 他知道他缺乏達到目標的技術手段。 在教他這些作曲技法時,亦可能同時會毀掉他的天賦。妳有勇氣承擔我所不敢承擔這種令人敬畏的責任嗎?」

(There is a musician here endowed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most enchanting and perhaps the most profound talent: George Gershwin. His worldwide success no longer satisfies him, for he is aiming higher. He knows that he lacks the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his goal. In teaching him those means, one might ruin his talent. Would you have the courage, which I wouldn’t dare have, to undertake this awesome responsibility?)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拉威爾對於蓋希文音樂展露出深深的佩服,他明白地了解蓋希文的音樂天賦如果被強加以作曲技法的限制,有可能反而害了他,所以委婉地拒絕了蓋西文上課求教的要求。

整體來說,拉威爾非常讚賞美國爵士樂,後來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爵士元素,自巡迴之旅之後,爵士樂的旋律、和聲及節奏,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例如1924年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吉普賽人》 (Tzigane, 1924)、一九二五年的幻想劇《小孩與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 1920-1925)、1929 到 1931 年間完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還有《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交響樂曲《波麗露》(Boléro)等。

 

1928年 拉威爾以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 巡迴美國演出節目單 珍貴資料

【檔案照片出處】:芝加哥交響樂團官網

Maurice Ravel appeared with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t Orchestra Hall on January 20 and 21, 1928

 


因爲母親和好友的緣故,拉威爾一直對西班牙音樂情有獨鍾。

他一生人最為受歡迎的作品也是最後一首管弦樂舞曲作品:波麗露 (Boléro),寫作於1928年,同樣與西班牙有關。

波麗露 (Boléro) 本來是一種緩慢的三拍西班牙舞蹈,而拉威爾的《波麗露》,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採用西班牙民間舞蹈風格,以三拍節奏為基礎,小鼓在整首樂曲中,自始至終反覆地敲着同一反覆節奏,拉威爾則安排不同的獨奏樂器,輪流地重複奏着兩個旋律。

《波麗露》(Boléro)之小鼓節奏譜例

音樂在同一組節奏裡重複,隨著一段一段不同樂器登場獨奏,音樂之織體逾來逾厚,音量漸漸變大。把單純看似僅只單調的重複,發展為凝聚整個交響樂團音樂張力表現之爆棚管弦名作。樂譜裡可見拉威爾編寫管弦樂作品的心思:如何選配旋律出場的樂器(他也採用了當時民間越來越流行的薩克斯風家族樂器作為管弦樂團配器之一),伴奏樂器如何加強頑固節奏,如何逐漸增加低音與音響效果,每一段重複都經過仔細調配。拉威爾以簡單的結構和旋律,發展為龐大而精采的作品,在此曲中完全展現其管弦樂法之精鍊。(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評價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匠」)

《波麗露》的樂曲特色:

  •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覆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只有齊奏,後半部分附有少量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單向變化。

 

芭蕾舞蹈版欣賞:知名芭蕾舞蹈家 Sylvie Guillem 於東京現場版

音樂欣賞: 杜達美於2010年瑞士琉森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現場版本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

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8年拉威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之紀念照片

1928年拉威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之紀念照片 | French composer Maurice Ravel (1875-1937) as Doctor Honoris Causa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1928.
1928年拉威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之紀念照片 | French composer Maurice Ravel (1875-1937) as Doctor Honoris Causa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1928.
在《波麗露》首演前,拉威爾前往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事後並舉行一場全場拉威爾曲目的音樂會,觀眾反應熱烈。事後對於這首作品的成功,拉威爾其實有點不以為意。「我只創作了一首傑作:那就是《波麗露》。可惜裡面沒有音樂…」

但這首樂曲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市面上的錄音錄影作品更是多到不及備載。

拉威爾在 1932 年發生一場車禍,頭部因此受傷,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事故之後也發生了失語的狀況。

拉威爾 1932年拍攝於倫敦之照片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歷史照片: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珍貴合照(1910年)

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曾表示,拉威爾的晚年逐漸失去記憶力和協調能力,而且他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正在發生。拉威爾確切病因為未知,他雖無法再創作,但仍能參加社交活動。史特拉溫斯基說,「果戈理尖叫著死去,迪亞基列夫狂笑而終(據說大唱《波西米亞人》),而拉威爾則是逐漸凋零 --- 這是最可怕的。」

1937年 12月28日,拉威爾過世,並病榻床上之畫像:

From print by Luc- Albert Moreau.© Lebrecht Music & Arts

 

拉威爾於 1937 年 12 月 28 日過世。1937年12月30日,拉威爾被埋葬在父母身邊,在巴黎西北郊區勒瓦盧瓦 – 佩雷(Levallois-Perret)墓地的花崗岩墓中。(後來弟弟EDOUARD也長眠於此)

 

 

 

延伸閱讀  蹦藝術 拉威爾相關文章: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生平簡介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帕胡德談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 第2號管弦組曲 長笛獨奏詮釋

 

下方筆者同步附上【拉威爾音樂作品總整理】之網頁資訊: 

→【拉威爾作品總整理】←

 

本文撰寫除維基百科【Maurice Ravel】等網路資料之外,亦參考本篇文章【拉威爾:真摯熱情與工整完美的混血兒】,特此標註出處並感謝作者Dennis Wu之文章。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介紹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Op. 35,開始創作於1878年3月份,完成於4月11日,樂曲於1881年12月4日於維也納舉辦首演。

這首樂曲原本題獻給任教於聖彼得堡音樂院,近代偉大小提琴的教育家奧爾,卻因奧爾看過樂譜之後,認為「無法演奏」而拒演。柴可夫斯基堅持「一音不改」,只好另外尋求時任萊比錫音樂學校教授的俄羅斯小提琴家 阿道夫‧布羅茲基協助,首演安排在維也納,於1881年由韓斯‧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後來此曲改為題獻給布羅茲基。多年之後,最初拒絕此曲首演的奧爾,成為了此曲的擁護者之一,並針對此曲做出了自己的演奏版本改編,曾在1893年1月份於聖彼得堡演出奧爾版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更在1893年柴可夫斯基的葬禮上,為作曲家演奏了這首作品。

在多年後,這首協奏曲不但是全球最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更與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三首作品,並列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ㄧ、柴可夫斯基的婚姻

1877 年是柴可夫斯基歷經波折的一年。1877 年 5 月他收到了一封求愛信,對方自稱是他於莫斯科音樂院教過的女學生: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a, 1849-1917)。雖然柴可夫斯基對類似信件往往是不回信的,但是米留科娃在信中說她已經暗戀柴可夫斯基 4 年, 感到很受折磨,希望柴可夫斯基能在百忙中見她一面。優柔寡斷的柴可夫斯基終究無法拒絕這樣的來信,不得不做出答覆。雖然回了信,也在信中明白的拒絕了米留科娃,但最終卻因為通了信而勉為其難地去拜訪她。見面時也明白的表示對於她只有感謝與同情,並沒有其他感情。但後來米留科娃對柴可夫斯基的追求卻更加瘋狂,甚至揚言沒有成功結婚,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讓我們來環顧這個時間點,柴可夫斯基已經 37歲,是邁向成熟的年歲;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應該有能力、也應該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但早在前一年他寫給同樣有斷袖之癖的弟弟 莫德斯特的信中表示:「...讓我自己(和任何可能的人)進入合法的婚姻生活中。我發現我們的"癖好"是快樂的最大阻礙,我們必須全力對抗我們的天性...」。換句話說,柴可夫斯基希望透過結婚來改變自己的性向,也中止外傳他是同性戀的謠言。

同一時期,他正巧處在歌劇《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Op. 24)創作的時間點,此作品根據普希金的同名詩作寫成。在《尤金.奧涅金》劇中,女主角 塔提亞娜(Tatyana)仰幕著男主角 奧涅金,徹夜寫了一封告白的情書給他,但 奧涅金卻冷淡地回絕了她。故事後來在 奧涅金回心轉意重新追求 塔提亞娜而未能成功,男主角處於百般悔恨的情緒中結束全劇。

巧合的是,現實生活中,現在柴可夫斯基也收到了同樣的仰慕情書。米留科娃在信中表示若柴氏不接受她的愛,她將以自殺了結。猶豫不決的柴可夫斯基在幾經思量,不知所措又不願自己成為冷漠無情的奧涅金,同時似乎又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懷抱一絲希望...也許寄託於婚姻關係,能夠可以結束長期困擾他的同性戀傾向?...於是在決定結婚前,柴可夫斯基開始寄信給他的家人們:

在 6月 23日給父親的信件裡,他寫道: 「親愛的爸爸!您的兒子打算結婚了。他因為不願意未得到您的祝福而結婚,故而請求您祝福他走向新的生活。我將和一位名叫安東尼娜‧伊萬諾夫娜‧米留科娃的姑娘結婚。她是一位貧窮卻誠實的好姑娘,她很愛我。我親愛的爸爸,您知道我這樣年齡的人不經過冷靜思考是不會決定結婚的,所以請不必為我擔心。我相信我未來的妻子將會盡力使我平安幸福的。請您暫時除莉莎維塔.米哈依洛夫娜外,不要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莎夏和兄弟們由我自己寫信告知。祝您健康,請即覆信。」
就在同一天( 6月 23日)柴可夫斯基也發信給他的弟弟 安納托利(Anatoly Ilyich Tchaikovsky, 1850–1915),內容更加詳盡:

「親愛的 安納托利,你猜得很對,說我瞞著你什麼,但你卻沒有猜中所瞞的事。情況是這樣的:5月末發生了一件事,我曾經打算暫時不告訴你和一切親友,以免你們為我的所作所為以及起因後果白白擔心。我原先想事情完畢後再公諸於眾:我快要結婚了。見面時我將對你細述經過。......請別為我擔心,我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十分安然地跨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我在婚期逼近時還能完成一部歌劇(編按:尤金奧涅金)的三分之二,你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是十分安然的。

我要娶的那位姑娘不很年輕了,但很正派,而且有一個主要的優點:她十分傾心於我。......。你和柯杰克將是僅有的兩位婚禮見證人,婚禮在你來到後立即舉行。然後你們去卡明卡,而我則和「妻子」(這稱呼聽來多麼奇怪阿!)一起待三個星期。」
以上兩封家書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充滿矛盾的心情: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未來的期待感,兩者並存。讓我們再看第三封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件,似乎至此柴可夫斯基才真正地寫出他自己的心情:

「首先要告訴您的是,5月末,我以一種自己也深感突然的方式訂了婚。......如果我走到這步田地之後突然拋棄這姑娘,將會使她十分痛苦,導致她走向悲慘結局。因此我就面臨艱難的抉擇:或是以這位姑娘的毀滅作為代價來保持我的自由,或是結婚(這裡說的毀滅並非空話,她確實十分愛我)。我不能不選擇後者(與她結婚)。支持我做出這一決定的是我 82歲高齡的父親和所有的親人都盼望著我能夠結婚。......」

只和米留科娃幾次見面後,柴可夫斯基貿然地決定結婚了。他們於 1877 年五月底訂婚,7月 18日結婚。

婚後雖短暫地終結了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傳言,但痛苦的婚姻生活,逼迫柴可夫斯基在不明原因之下拋下妻子,在黑夜中於莫斯科的河中企圖自殺。

雖然自殺事件並沒有知的奪走柴可夫斯基的性命,卻使得他陷入更嚴重的精神疾病。自殺未遂之後躺在病床上幾乎沒有任何記憶,而醫生根據他在病床上意識昏迷時的呢喃,判斷他必須永遠不要看到他的妻子,否則精神狀況不會好轉。而柴可夫斯基的兄長 尼可萊與弟弟 安納托利,全力協助柴可夫斯基與妻子離婚一事,但米留科娃堅持不離婚,柴可夫斯基只好選擇永久分居,並定期給予她生活費。

編按:米留科娃於 1880年另結新歡懷孕,後來孩子被棄養於孤兒院。而米留科娃本人也於 1896年被診斷出有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最後於 1917年病死在精神病院中。

這樁失敗的婚姻,前前後後折磨了柴可夫斯基好多年的時間(米留科娃甚至故意搬到柴可夫斯基公寓樓上,就住在裡面,不離婚不簽字,帶給他長期的精神壓力)。終於消失一段時間後,在他創作第五號交響曲(1888年)時,米留科娃又再次出現於他的生命中,也再一次帶給他無比的精神壓力。

1877年夏天,37歲的柴可夫斯基與妻子安東尼娜·米柳科娃 | Tchaikovsky with his wife Antonina Miliukova 1877 summer

 

二、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對柴可夫斯基作曲之路轉為自由之路產生決定性影響力量,來自俄國鐵路大亨富孀 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音樂史上皆以「梅克夫人」或「馮梅克夫人」稱呼她。

「梅克夫人」本名是 娜杰日達.菲拉列托芙娜.弗洛夫斯卡雅(Nadezhda Filaretovna Frolovskaya),是富商卡爾‧費奧羅維科(Karl Feodoroviç von Meck)的遺孀,擁有大片產業及十二個孩子。梅克夫人相當喜歡音樂, 也曾經贊助過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與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關係相當不錯。在1876年底,梅克夫人這位富有的鐵路大亨的遺孀 ,透過 尼古萊·魯賓斯坦和 小提琴家 高迪克(Iosif Kotek,柴可夫斯基的好友,亦曾盛傳是作曲家的同性密友)介紹認識年青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並對他的作品頗為欣賞。

尼古拉.魯賓斯坦曾經藉由彈奏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作品《暴風雨》鋼琴改編版(The Tempest, 1873),嘗試詢問梅克夫人能否提供贊助以解決柴可夫斯基經濟上的問題,梅克夫人則回答:「我對於你剛才說到這個年輕人的一切感到很大的興趣。但你也不需要替他說那麼多的好話,在你沒有說之前,他的音樂早已說過了。」顯示出梅克夫人對於柴可夫斯基音樂的喜愛。

當注意到柴可夫斯基生活上的經濟問題之後,她請託兩人把書信交給柴可夫斯基,指出願意成為他提供財政上的資助,並開始與柴可夫斯基通信並透過委託他創作作品並給予酬勞。

1877年柴可夫斯基在婚姻期間發生各項悲慘事情時,在柴可夫斯基書信告知梅克夫人並提出要求下,在10月時梅克夫人同意給予他每年 6000盧布的定期補助。也因為這樣,柴可夫斯基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 經濟困窘問題,梅克夫人的大方贊助開始讓他全心致力於作曲工作。

但梅克夫人個性喜歡獨來獨往,便提出唯一的條件:兩人永遠不應該見面。柴可夫斯基也同意了

在兩人往後持續書信往來的接近 14年歲月(1877年 至 1890年)中,彼此互通信件達 1200多封。據說兩人曾於幾次不同場合偶然地遇見,但卻完全沒有交談。不過在這十餘年中,梅克夫人彷彿是柴可夫斯基心靈上的伴侶,他們在信中無話不談,從創作靈感、藝術想法到內心深處的感覺都能彼此了解對方,也因為這些信件,讓後世有了更多了解認識柴可夫斯基內心世界的機會。

在斷絕聯繫前的最後一封信,梅克夫人信中寫著:「希望您有時候還能想起我...」

收到信件,震驚又擔心的柴可夫斯基,立刻回信:(內容引自毛宇寬所著《俄羅斯音樂之魂 柴可夫斯基》來信剛剛收到,信中所言,令我十分擔憂,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您。我說的是實話。 要說我的收入減少一大部分之後不影響我的物質需求,這不是真話。但造成的影響要比您所 想像的要小的多。......請您確信,我面臨的物質損失是不會令我感到絲毫苦惱的。......您信中的最後一句話(梅克夫人的這封信未流傳,據說其中有 “別忘記我,時而想起我"字樣—譯者按)令我稍感不快,但我不相信這是出於您的本意。您當真認為我只有在得到您的錢財時才會想起您嗎?是您救了我。沒有友誼和關心,我肯定會發瘋和走上絕路。...... 您自己也許察覺不到我受惠之深。否則您就不會設想:現在您窮了,我只能是 "時而" !!! 想起您。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您。將來也不會片刻忘記您,因為,每當我想到自身時,我的思想始終是向您傾注的。

在梅克夫人宣告與柴可夫斯基終止通信之後,心情沈重的柴可夫斯基曾幾次寫信給梅克夫人,並通過梅克夫人的女婿打聽她的健康狀況,但是柴可夫斯基最後的一封信被退回了...。

梅克夫人之所以完全終止這段關係,除了可能受到了破產的影響,也跟她的健康狀況惡化有極大關係。此時的梅克夫人患有嚴重的肺結核與神經系統的毛病,她的右手開始僵化,無法自己寫信;又加上他的大兒子久病不癒後過世,更是另她的精神備受刺激。就在如此悲哀的情境下將自己封閉,斷絕了與柴可夫斯基的信件交往...

 

三、柴可夫斯基與小提琴家 Iosif Kotek

柴可夫斯基曾在莫斯科音樂院教導作曲與和聲學過的的前學生~小提琴家 Iosif Kotek(也稱Josef),因為受邀至富商遺孀梅克夫人家中擔任小提琴教師,因為知曉梅克夫人非常熱愛音樂,所以居中牽線於1877年將柴可夫斯基推薦給梅克夫人。起初梅克夫人向柴可夫斯基邀約小提琴作品,進而讓這段關係維持了14年之久,且柴可夫斯基更因為在梅克夫人的贊助之下,得以離開莫斯科音樂院,專心從事作曲生涯。因此小提琴家 Iosif Kotek間接成為柴可夫斯基獲得梅克夫人贊助與邁向獨立作曲家之路之重要推手。

回到1877年,柴可夫斯基與小提琴家 Iosif Kotek的緣份再次將兩人帶在一起:1877年二月,柴可夫斯基完成了⟪給小提琴的詼諧華爾滋⟫,就是題獻給 Iosif Kotek。除了音樂之間的合作之外,兩人之間似乎「擦出火花」,外界謠傳這兩人「關係匪淺」,比密友還要密友,簡單講就是...兩人似乎戀愛了。

可以作為佐證的一點,就是同年柴可夫斯基寫給弟弟莫德斯特的信件,裡面提到這段感情:

「我無法說我個感情是完全純潔的。尤其當他以手輕輕撫摸著我,或當他將頭靠在我胸膛,而我悄悄地親吻著他的髮絲...激情的怒吼在我身邊迸發...」「但,我無法想像這俊美的年輕人會與又老又腫的老年人發生性關係...」( “I cannot say that my love is completely pure. When he caresses me with his hand, when he lies with his head on my chest and I play with his hair and secretly kiss it… passion rages with me with unimaginable force.” In the same letter, however, the composer insists that he would never act on these impulses, claiming, “I would feel disgusted if this wonderful youth stooped to sex with an aged and fat-bellied man.”)

上面這些文字,讓我們能想像柴可夫斯基對於小提琴家 Iosif Kotek的熱情,強大到想要為他創作一首全新的小提琴協奏曲。

圖左/ 柴可夫斯基的前學生,小提琴家 Iosif Kotek(左)與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右),手手勾手手的合影照片
圖左/ 柴可夫斯基的前學生,小提琴家 Iosif Kotek(左)與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右),手手勾手手的合影照片

 

1877年,因為獲得梅克夫人穩定的年金贊助,柴可夫斯基得以辭去莫斯科音樂院教職,並離開遠行,藉以逃避失敗的婚姻與憂鬱的情緒,他來到了瑞士Clarens暫居,並在短短11天內,草擬出全新的小提琴協奏曲,也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D大調 op.35,更是作曲家人生中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1890年左右的Clarens湖畔風景

 

關於題獻與首演

這首樂曲原本題獻給任教於聖彼得堡音樂院,近代偉大小提琴的教育家 奧爾(Leopoid Auer,1845-1930),卻因奧爾看過樂譜之後,認為「無法演奏」而拒演。

 

柴可夫斯基堅持「一音不改」,只好另外尋求兩年前(1876年)曾擔任 柴可夫斯基:«憂傷小夜曲»(Sérénade mélancolique)獨奏首演,時任萊比錫音樂學校教授的俄羅斯小提琴家 阿道夫‧布羅茲基(Adolph Brodsky, 1851-1929)協助,首演安排在維也納,於1881年由韓斯‧李希特(Hans Richter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出。

阿道夫‧布羅茲基(Adolph Brodsky, 1851-1929)

 

然而在首演準備過程時,傳出指揮家漢斯.李希特與樂團團員都不喜歡此曲,因此首演演奏幾乎在毫無共識下進行,於是結果慘不忍睹。歷史上聽眾與樂評對此曲首演也未有好評。

漢斯.李希特(Hans Richter, 1843-1916)

 

除了柴可夫斯基之外,就只有擔任首演的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羅茲基堅持這首曲目的價值:因為他知道此協奏曲將來必定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不斷尋求機會演出此協奏曲~盡心盡力、不懼惡評,只要有機會就演奏此曲;於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大眾逐漸認識這首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連最初拒絕首演的奧爾,後來也逐漸接受這部作品,對此曲進行編纂並教授給門下弟子們。

奧爾的學生中,演奏此曲最為知名者,便屬海飛茲了(Jascha Heifetz, 1901-1987)。

下為奧爾與海飛茲的珍貴合照:

 

柴可夫斯基因對於布羅茲基的仗義與支持,感激在心,因此將協奏曲轉為呈獻給布羅茲基,並題獻於樂譜之上,伯樂識千里馬~是最令人欣慰的結局。

 

八卦時間

還記得上面提到讓柴可夫斯基靈感泉湧的俊美小提琴家Losif Kotek嗎?他也於1882年10月30日於莫斯科公開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出版商好友Jürgenson出席了這場演出並寫信給作曲家:「Kotek將你的協奏曲表演得很好,但無法與布羅茲基相提並論。儘管有完美的技術表現,但無論演奏者或現場觀眾,皆無藝術性可言。......Kotek就如同他的演出一樣,舉足有禮,非常優雅,但他的優雅中帶著瑣碎。布羅茲基演奏時偶也帶著瑣碎,但卻呈現著火花。」(Kotek played your concerto well, but he cannot compare with someone like Brodsky. Despite the perfect technical performance, there was no passion, neither on the part of the artist nor on that of the audience. . . . Kotek is exactly like his playing, that is, he is extremely proper, even elegant, but there is a touch of triviality in his elegance. There is also a hint of triviality with Brodsk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fire)


後續

奧爾改編版

最初拒絕此曲首演的奧爾,在多年後針對此曲做出了自己的演奏版本改編,曾在1893年1月份於聖彼得堡演出奧爾版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更在1893年柴可夫斯基的葬禮上,為作曲家演奏了這首協奏曲。

而為柴可夫斯基協奏曲做出改編版的小提琴演奏家,還有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在後來1912年出版的版本裡,奧爾也針對早年說過的「無法演奏」,作出澄清:「那些聲稱我說過協奏曲原始版本無法演奏的人其實是錯誤的。我要說的是原始版本中的許多段落,並不適合小提琴這項樂器的技法演奏,然而,如果將之改為正確演奏技法,無論再怎麼完美的安排,也可能無法符合作曲家的原始美學安排與想像中的效果,所以我才認為會無法演奏。也根據於此,我重新校訂小提琴獨奏樂譜。」(It is incorrect to state that I had declared the concerto in its original form unplayable. What I did say was that some of the passages were not suited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at, however perfectly rendered, they would not sound as well as the composer had imagined. From this purely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only I found some of it impracticable, and for this reason, I re-edited the solo part.)

 

譜例

以第一樂章第111-120小節之間演奏樂譜為例,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大家可以觀察這些音符與技術演奏方式,確有不同。柴可夫斯基原版的跳音與雙音,複雜度與難度非常高,而奧爾版則是理解了作曲家旋律和聲意圖之後,以最符合小提琴演奏方式改寫:

 

所以平心而論,奧爾的改編版讓此曲更易於被演奏,也更加實際。而柴可夫斯基的原版,則讓尊重作曲家原始意圖跟有心挑戰的演奏者們,有了至高目標。

 

直接用聽的.超級比一比

柴可夫斯基原版(第一樂章第111-120小節)

https://youtu.be/anku3l8Nff4?t=321

 

奧爾版(第一樂章第111-120小節)

https://youtu.be/kFaq9kTlcaY?t=269

 

爭論 - 改編獲授權?

奧爾演出此曲的1893年,恰巧作曲家也過世於同年11月,看來這點可能要石沈大海了...

奧爾聲稱曾獲柴可夫斯基同意而改編獨奏小提琴部分,但從未出現相關證據。

隨著出版商 Jürgenson於1899年出版奧爾改編版本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樂譜,奧爾更於課堂上引用此曲作為教學教材,鼓勵學生們演奏此曲。很顯然地,在多年之後,奧爾的確改變了心意,修正了最初對於此曲錯誤的判斷,而成為了忠實的擁護者。

對筆者而言,奧爾是一個極正面的例子: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不小心說錯話,或做出錯誤的判斷。但,我們需要一輩子堅持這項錯誤,還是適時作出修正呢?

從反對者成為忠實擁護者這一點,偉大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創始人,給了我們最佳解答。

 

樂曲編制

獨奏小提琴。

2部長笛、2部雙簧管、2部單簧管、2部低音管、4部法國號、2部小號、定音鼓與弦樂。

solo violin, 2 flutes, 2 oboes, 2 clarinets, 2 bassoons, 4 horns, 2 trumpets, timpani, strings


樂曲介紹

全曲共分為三樂章

I. 中等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II. 短歌:行板 Canzonetta: Andante
III. 終曲:甚快的快板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

柴可夫斯基 原版
Fischer, Julia (violin)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 Kreizberg, Yakov (conductor)

Recorded 2006.04 in Moscow, DZZ Studio 5.
Original ver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ku3l8Nff4

 

奧爾版(海飛茲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aq9kTlcaY

 

兩版本觀察譜例

一、第一樂章 第111-120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二、第一樂章 第122-127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三、第一樂章 第162-175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第一樂章 第303-312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第一樂章 第316-320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筆者再將兩版本樂譜並列,直接比較:

左邊奧爾版,右邊柴可夫斯基版

譜例一

 

譜例二

 

譜例三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 第316-320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第三樂章


精彩演奏版本欣賞

帕爾曼與奧曼第/費城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E08SS8fNk

 

樫本大進(2014年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djKKXtwnk

 

凡格羅夫(1993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v_dGJhVQA

 

歐伊史特拉夫(1968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EL6MuKay8&t=353s

 

海飛茲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RYcj0ruQw&t=131s

 

珍妮.楊森(2013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byyqyKtM0

 


附錄 柴可夫斯基協奏曲錄音版本整理

根據許多錄音版本,柴可夫斯基研究網站也將這些版本鑑別,整理所有錄音使用的樂譜版本,可以得見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堅持,有意研究錄音版本的大家,不妨仔細看看這些你熟悉的錄音版本到底是用哪一版本的樂譜呢?

資料來源:
Violin Concerto: Recordings

Complete

As well as Tchaikovsky's original score, many recordings feature cuts and revisions to the violin part made by Leopold Auer. To identify the version, and whether cuts have been made by the performers, all recordings were (at least partially) listened to. Those marked as being the "Auer version" do not necessarily incorporate all his revisions. A table showing in detail per recording the cuts made in the Finale can be found here: Violin Concerto: Recordings: Finale Cuts

Abakian, Larisa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Ivanenko, Igor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97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 CD — Elap Music 44177 CD [1998] (as "Saint Petersburg Radio Orchestra")
  • CD — Happy Hour Classics HH 9154 (as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 CD — Prism Classics PLD 1208 [1997] (as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Accardo, Salvatore (violin) / Pasdeloup Concert Orchestra / Albert, Herbert (conductor)
Recorded 1959 in Paris. Original version (Finale cut by 76 bars).

  • 33 (12") — Véga C 30 A 328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643 [2012]

Accardo, Salvatore (violin) / RAI Orchestra Naples / Rossi, Mario (conductor)
Recorded 1961.07.20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Movimento Musica 01014 [1981]

Accardo, Salvatore (violin) / BBC Symphony Orchestra / Davis, Colin (conductor)
Recorded 1975.12.30-31 in London, Brent Town Hall.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Philips 412 015 1 [1984]
  • 33 (12") — Philips 9500 146 [1976]
  • CD — Decca 478 8977 [2016]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26 797 2 [1990]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56 122 2 [1997]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56 187 2 [1997]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0 5117 [2011]
  • CD — Philips 420 717 2 [1987]
  • CD — Philips 475 2562 [2003]

Adam, Karin (violin) / Tokyo Symphony Orchestra / Shallon, David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9.09 live in Tsukuba, Nova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36 bars).

  • CD — Camerata 32 CM 103 [1989]

Aharonian, Rouben (violin) / Russian Philharmonic / Krimets, Konstantin (conductor)
Combination of Auer and original versions (Finale cut by 52 bars) [1]. Recorded 1996.03.23-04.03 in Moscow, Russian Broadcast and Recording Department, Studio 5.

  • CD — Arte Nova 74321 39110 2 [1997]

Aharonian, Rouben (violin) /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Jansons, Arvid (conductor)
Recorded 1981 live. Original version (Finale cut by 8 bars).

  • 33 (12") — Melodiya С 10 05733/4
  • CD — Karussell 423 835-2

Amoyal, Pierre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Dutoit,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1981.04.14-16 in London, Brent Town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2") — Erato STU 71452 [1981]
  • CD — Erato 0630 12052 2 [1995]
  • CD — Erato 0630 12821 2 [1996]
  • CD — Erato 2292 45674 2 [1991]
  • CD — Erato 2292 45971 2 [1993]
  • CD — Erato 4509 92865 2 [1993]
  • CD — Erato ECD 88109 [1985]

Andrade, Janine (violin) / 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Walther, Hans-Jürgen (conductor)
Recorded 1959 in Hamburg, Musikhall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Issued under various pseudonyms).

  • 33 (12") — Acorn KS 130 (as "Andre Hebern", with orchestra "Societe des Concerts", conductor "Hans Lille")
  • 33 (12") — Classics Club 3002 [1960]
  • 33 (12") — Classics Club X 9045 [1963] (as "Yvonne Libert" with "Metz Symphonic Ensemble", conductor "Francois Moret")
  • 33 (12") — ARC Records FDY 2046 [1963] (as "Pierre Meyer" with "Cicinnati Promenade Orchestra", conductor "Peter Groth")
  • 33 (12") — Joker SM 1075 [1966] (as "Berliner Symphoniker", conductor "J. Randolph Jones")
  • 33 (12") — Musiphon KL 252 (as "Hamburg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33 (12") — Pergola 832013 PGY (as "Kurt Heinrici" wit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Hans Westergard")
  • 33 (12") — Summit SUM 1080 [1977] (as "Hamburg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33 (12") — Tip 63 3508 (as "Hamburg Pro-Music Symphony Orchestra")
  • CD — Castle TCCD 006/1/2 (as "Ivan Cerkov" with orchestra "Bamberg Philharmonique", conductor "Werner Radtke")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1370 [2017] (as "Orchestre Symphonique Pro Musica de Hambourg")
  • CD — Grand Slam Records Japan GS 2082 [2012] (as "Hamburg Pro-Musica Orchestra")

Angeleri, Giovanni (violin/conductor) / Orchestra delle Venezie
Recorded 2011.07.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Velut Luna CVLD 241 [2013]

Anghelescu, Cristina (violin) / Olteni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Placidi, Tommaso (conductor)
Recorded 1995.03.28 live in Aix-en-Provenc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Doron Music DRC 3017 [1996]

Antonello, Michael (violin)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 / Greenberg, Philip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2011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MJA Productions 07541 33609 [2011]

Applegate, Geoffrey (violin) / Stuttgart Symphony Orchestra / Kahn, Emil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2012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Music Minus One MMO 3102 [2012]

Auclair, Michele (violin) / Tonkünstler Orchestra Vienna / Wöss, Kurt (conductor)
Recorded 1950.09.26-28 in Vienna, Musikverein, Brahms-S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234 bars).

  • 33 (12") — Remington R 19920 [1951] (as "Orchestre Symphonique Viennois")
  • CD — Documents 600317 (as "Österreichi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126 [2009] (as "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Auclair, Michele (violin) / Innsbruck State Orchestra / Wagner, Robert (conductor)
Recorded 1963.02.17-20 in Innsbruck, Stadts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2") — Fontana 6530 031 [1963]
  • 33 (12") — Fontana SFL 14059 [1968]
  • 33 (12") — Fontana 700 211 WGY [1968]
  • 33 (12") — Mercury MGW 14048 [1963]
  • 33 (12") — Philips 894037
  • 33 (12") — Philips GL 5815 [1965]

Badev, Georgi (violin) / Sofia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Iliev, Konstantin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Balkanton KKK-3003
  • 33 (12") — WSP 169.006

Baeva, Alena (violin) / Senda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Verrot, Pascal (conductor)
Recorded 2007.06.03 live in Sendai. Original version.

  • CD — Fontec FOCD 9334

Barakhovsky, Anton (violin) / Saint Petersburg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Chernushenko, Vladislav (conductor)
Recorded 1994 in Saint Petersburg, Recording Studio. Original version.

  • CD — Audiophile Classics APC 101 042 [1994]

Batiashvili, Lisa (violin) / Berlin Staatskapelle / Barenboim, Daniel (conductor)
Recorded 2015.06 in Berlin, Funkhaus Nalepastraß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6038 [2016]
  • CD (SHM)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1754

Belayeff, Marcus [*] (violin) / Odense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 / Bodenheim, Rudolf [*]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Egmont EGM 7001

Belkin, Boris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rnstein, Leon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75.04.25 live in New York, Columbia 30th Street Studio. Original version.

  • DVD — Deutsche Grammophon 073 4511 [2008]
  • DV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8418 [2018]

Belkin, Boris (violin) /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Ashkenazy,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1977.02.04-07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Decca 6 42392 AW [1977]
  • 33 (12") — Decca SXL 6854 [1977]
  • 33 (12") — London Records CS 7076 [1978]
  • CD — Decca 461 161 2 [1996] (movt. III only)
  • CD — Decca 467 6042 [2001]
  • CD — Decca 478 5093 [2013]

Bell, Joshua (violin) / Cleveland Orchestra / Ashkenazy,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4.25-29 in Cleveland, Masonic Auditorium.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Decca 421 716 1 [1988]
  • 33 (12") — Jugoton 7 202424 7 [1990]
  • CD — Decca 421 716 2 [1988]
  • CD — Decca 458 7502 [1988]
  • CD — Decca 475 6175 [2004]
  • CD — Decca 478 4031 [2012]
  • CD — Decca POCL 9984 [198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8 5694 [2013] (movt. III only)

Bell, Joshua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Thomas, Michael Tilson (conductor)
Recorded 2005.01.27-31 live in Berlin, Philharmonie. Original version.

  • CD — Sony Classical 88985 39520 2 [2017] (No. 2 only)
  • CD — Sony Classical 93922 [2005]
  • SACD — Sony Classical 94829 [2005]
  • SACD — Sony Classical SH 94829 [2005]

Bell, Joshua (violin) / Royal 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Oramo, Sakari (conductor)
Recorded 2010.12.08 live. Original version.

  • BR — Accentus ACC 10215 [2010]
  • DVD — Accentus ACC 20215 [2010]

Benedetti, Nicola (violin) / Czech Philharmonic / Hrůša, Jakub (conductor)
Recorded 2010.01.30-02.01 in Prague, Dvořák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cca 476 4092 [2010]

Blakeslee, Lynn (violin) / Ba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Redel, Kurt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87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Zeta ZET 801 [1987]

Braunstein, Guy (violin) / BBC Symphony Orchestra / Karabits, Kirill (conductor)
Recorded 2018.06.26-27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Pentatone PTC 5186747 [2019]

Brazda, Dalibor [*] (violin) / Philharmonica Slavonica [*] / Scholz, Alfred [*]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96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Point Classics CO 1040 B [1996]
  • CD — Selected Sound Carrier 506 2270 2 [1996] (movt. II only)

Bress, Hyman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oult, Adrian (conductor)
Recorded 1967.04.03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 No. 1.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Columbia DMS 388
  • 33 (12") — Columbia S2S 5197/8 [1968]
  • 33 (12") — Conquest ZCCOB 728 [1972]
  • 33 (12") — Crossroads 22 16 0223/4 [1968]
  • 33 (12") — World Record Club ST 728 [1968]
  • 33 (12") — World Record Club T 728 [1968]

Brodsky, Vadim (violin) /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Wit, Antoni (conductor)
Recorded 1985. Original version [2].

  • 33 (12") — ASV DCA 564 [1986]
  • 33 (12") —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MHS 7091 [1985]
  • CD — ASV CDQS 6016 [1986]
  • CD — Sanctuary Classics RSN 3056 [2005]

Brodsky, Vadim (violin) /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Salwarowski, Jerzy (conductor)
Recorded 1986 [2]. Original version.

  • CD — Resonance CDRSN 3056

Brodsky, Vadim (violin) /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Straszyński, Andrzej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8.03-06 in Katowice [2]. Original version.

  • CD — Arts Music 47144 2 [1994]
  • CD — Europa Musica 350216 [1991]

Brodsky, Vadim (violin) / Ital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Arigoni, Alessandro (conductor)
Recorded live, date unknown (2001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 CD — Classic Art CA 1025 [2001]

Brown, Eddy (violin) / Berlin Staatskapelle / Weissmann, Frieder (conductor)
Recorded 1924.05.12 in Berlin. Matrix 2 6884/92.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57 bars).

  • CD — Symposium SYMCD 1373 [2009]

Bushkov, Yevgeny (violin) / Slovak Philharmonic / Rahbari, Alexander (conductor)
Recorded 1993.03.16-17 in Bratislava, Slovak Radio,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uncut with small alterations).

  • CD — Koch Discover DICD 920122 [1994]
  • CD — Reader's Digest MRJ 050580 [2001] (movt. III only)

Campoli, Alfredo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Argenta, Ataúlfo (conductor)
Recorded 1956.12.27-28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With cuts and alterations by August Wilhelmj.

  • 33 (12") — Analogphonic LP 43061 [2016]
  • 33 (12") — Decca LXT 5313 [1957]
  • 33 (12") — Decca SPA 183 [1972]
  • 33 (12") — Decca SXL 2029 [1958]
  • 33 (12") — London Records CS 6011 [1958]
  • 33 (12") — London Records LL 1647 [1957]
  • 33 (12") — London Records STS 15263 [1975]
  • 33 (12") — Richmond B 19085 [1963]
  • 33 (12") — Richmond S 29085 [1963]
  • CD — Beulah 3PD10 [1998]
  • CD — Beulah 5PD10 [2008]
  • CD — Decca 475 7747 [2006]
  • CD — Decca 478 2826 [2011]
  • CD — Decca 478 3157 [2011]
  • CD — Decca 478 9262
  • CD — Decca 482 5151 [2017]
  • CD — Documents 600443
  • CD — Pickwick PWK 1145 [1990]
  • CD — Scribendum SC 815 [2019]
  • DL — Documents 285303 [2019]

Cantagrill, Marie (violin) / Budapest MÁV Symphony Orchestra / Gál, Tamás (conductor)
Recorded 2007.07 in Budapest, Hungarian Radio Studios. Original version.

  • CD — ABP Musique Classique M2 1/1 (as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Cerkov, Iwan [*] (violin) / Bamberg Philharmonique Orchestra [*] / Radtke, Werner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Andrade, Janine.

Cerkov, Iwan [*] (violin) / Soviet State Orchestra [*] / Scigalsky, Grzegor [*] (conductor)

See below under Holmes, Ralph.

Cerkov, Iwan [*] (violin) / Süddeutsche Philharmonie [*] / Albert, Leo [*] (conductor)

See below under Holmes, Ralph.

Chang, Sarah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Davis, Colin (conductor)
Recorded 1992.10.16-17 in London, Henry Wood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LP 43142 [2019]
  • CD — EMI 31380 9 [1993]
  • CD — EMI 5 03433 2 [2007]
  • CD — EMI 5 56791 2 [1999] (movt. II only)
  • CD — EMI 5 86775 2 [2005]
  • CD — EMI 7 54753 2 [1993]
  • CD — EMI TOCE 8254 [1993]
  • CD — High Fidelity Magazine FAM CD 19 1996 [1996] (movt. II only)

Chang, Sarah (violin) /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Krivine, Emmanuel (conductor)
Recorded 1995.06.28-29 live in Munich, Herkuless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Bayerischer Rundfunk 15163 [1997]

Chebotareva, Anastasia (violin) / Russian Symphony Orchestra / Anissimov, Aleksandr (conductor)
Recorded 2003.06.27-07.01 in Moscow. Original version.

  • CD — King International KICC 3587 [2003]
  • CD — King International KICC 420 [2003]

Chen, Ray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 / Varga, Gilbert (conductor)
Recorded 2009.05 live. Original version.

  • CD —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QEC 2009 [2009]

Chen, Ray (violin) /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Harding, Daniel (conductor)
Recorded 2011.04.04-09 in Stockholm, Berwaldhallen. Uncut with some of Auer's alterations in all movements.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98410 2 [2012]
  • CD — Sony Classical SICC 1534 [2012]

Chen, Robert (violin) / North German Radi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ogan, Pavel (conductor)
Recorded 1995.09.18-22 in Hannover, Großer Sendesaal des ND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Berlin Classics 0013602 BC [2004]

Chen, Stella (violin) / Belgian National Orchestra / Wolff, Hugh (conductor)
Recorded 2019.05 live in Brussels, Centre for Fine Arts. Original Version.

  • CD —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QEC 2019 [2019]

Chung, Kyung-Wha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Previn, André (conductor)
Recorded 1970.06.01-03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Decca 417 270 1 [1986]
  • 33 (12") — Decca 5 91202
  • 33 (12") — Decca 6 41451
  • 33 (12") — Decca 6 43390 OG [1986]
  • 33 (12") — Decca D 266 D 3 [1982]
  • 33 (12") — Decca SXL 6493 [1970]
  • 33 (12") — London Records CS 6710 [1971]
  • 33 (12") — Sung Eum SEL RD 001 [1971]
  • 33 (12") — World Record Club STZ 1183 [1970]
  • CD — Decca 417 707 2 [1987]
  • CD — Decca 425 080 2 [1995]
  • CD — Decca 440 3782
  • CD — Decca 452 325 2 [1996]
  • CD — Decca 475 7734 [2006]
  • CD — Decca 478 3662 [2016] (movt. II only)
  • CD — Decca 478 7611 [2014]
  • CD — Decca POCL 3149
  • CD — Fachmann FKM CDR 125
  • CD — London Records 417707 [1987]

Chung, Kyung-Wha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Giulini, Carlo Maria (conductor)
Recorded 1973.05.11 live in Berlin, Philharmoni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Testament SBT2 1439 [2009]

Chung, Kyung-Wha (violin) /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Youth Orchestra / Abbado, Claudio (conductor)
Recorded 1976.03.16.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Fachmann FKM CDR 54

Chung, Kyung-Wha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ance / Dutoit,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1978.10.18 live in Paris, 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Belle Ame LPSMBA 005/6 [2015]
  • CD — Belle Ame CDSMBA 011 [2015]

Chung, Kyung-Wha (violin) / 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 / Dutoit,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1981.07.09-17 in Montreal, St. Eustache's Church.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Decca SXDL 7558 [1982]
  • 33 (12") — London Records LDR 71058 [1983]
  • CD — Decca 410 011 2 [1983]
  • CD — Decca 421 449 2 [1988]
  • CD — Decca 430 150 2 [1990]
  • CD — Decca 430 153 2 [1990]
  • CD — Decca 430 725 2 [1991]
  • CD — Decca 440 941 2 [1993]
  • CD — Decca 448 107 2 [1996]
  • CD — Decca 478 4013 [2013] (movt. I excerpt only)
  • CD — Decca 482 2085 [2015]
  • CD — Decca PHS 900206 [2005]
  • CD — Decca POCL 4117/8 [1984]
  • CD — Decca POCL 5013 [1982]

Ciulei, Lenuța (violin) / Banatul Philharmonic of Timișoara / Paita, Carlos (conductor)
Recorded 1991.09 live in Bucharest.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Electrecord FE 91 04 [1991] (credited as "Liliana Ciulei")

Costa, Alexandre da (violin) / Arad State Philharmonic / Schulz, Christian (conductor)
Recorded 2003.03.07-08 in Arad. Original version.

  • CD — XXI-21 Records XXI CD 2 1477 [2004]

Costa, Alexandre da (violin) / Jalisc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Parisotto, Marco (conductor)
Recorded 2015.06.22-23 in Guadalajara, Teatro Degollado. Original version.

  • CD — Sony Classical 88985 367732 [2017]

Croitoru, Gabriel (violin) / Nic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ardon, Claude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3.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Pierre Verany PV 730009 [1994]

Darvarova, Elmira (violin) / Sofia Philharmonic / Kazandjiev, Vasil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84 or earlier).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Balkanton BCA 11604 [1984] (as "Bulgar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33 (12") — Concerto CD 25013 [1986] (as "Bulgar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auth, Michael (violin) / Kanazawa Orchestra Ensemble / Iwaki, Hiroyuki (conductor)
Recorded 1994.04.20-21 in Toyama, Kosugi-Bunka-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Sony Classical SRCR 9609 [1995]

De Vito, Gioconda (violin) / RAI Turin Symphony Orchestra / Rossi, Mario (conductor)
Recorded 1954 live in Turin. Original version.

  • CD — Archipel ARPCD 0249 [2004]
  • CD — Melodram CDM 18050
  • CD — Membran 600409 [2017]

Degand, Stephanie-Marie (violin) / Caen Orchestra / Mardirossian, Vahan (conductor)
Recorded 2011.06.21 in Caen. Original version.

  • CD — Maestria records EMVI6 [2013]

Denda, Masahide (violin) / Senda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Yamashita, Kazufumi (conductor)
Recorded 2008.03.31 in Sendai City, Youth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Fontec FOCD 9370 [2008]

Denhoff, Johannes (violin) / Staatsorchester Braunschweig / Soltesz, Stefan (conductor)
Recorded 2010.02.21 live in Braunschweig, Stadthall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Prospekt 3695 [2012]

Dumay, Augustin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Tchakarov, Emil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3.02-04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 No. 1. Unabridged version with a few alterations.

  • 33 (12") — HMV 7 49159 1 [1988]
  • CD — Disky CO 86284 2 [1998] (movt. II only)
  • CD — EMI 5 00899 2 [2007]
  • CD — EMI 5 69845 2 [1997]
  • CD — EMI 7 49159 2 [1988]
  • CD — Parlophone 00946 356681 5 5 [2007] (movt. II only)
  • CD — Virgin Classics 0946 356681 2 4 [2007] (movt. II only)

Ehnes, James (violin) /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 Ashkenazy,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2010.12.09-11 in Sydney, Opera House. Original version.

  • CD — Onyx ONYX 4076 [2011]

Elman, Mischa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Barbirolli, John (conductor)
Recorded 1929.12.19-20 in London, Queen's Hall. Matrix CR 2471/8. Auer version with alterations (Finale cut by 94 bars).

  • 78 (12") — HMV D 7057/60 [1930]
  • 78 (12") — HMV DB 1405/8 [1930]
  • 78 (12") — Victor 8186/9 [1930]
  • 78 (12") — Victor M 79 [1930]
  • 33 (12") — BBC REH 717 [1989]
  • 33 (12") — Discocorp RR318 [1982]
  • 33 (12") — Pearl GEMM 270 [1984]
  • CD — BBC BBC CD 717 [1989]
  • CD — Green Door GDCS 0024 [2004]
  • CD — Naxos 8 110912 [2002]
  • CD — Pearl GEMMCD 9388 [1990]

Elman, Mischa (violin) / Symphony Orchestra / Paray, Paul (conductor)
Recorded 1945.12.01 live. Auer version with alterations (Finale cut by 94 bars).

  • CD — Music & Arts CD 4868 [2011]
  • CD — Music & Arts CD 868 [1994]

Elman, Mischa (violin) /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Ormandy, Eugene (conductor)
Recorded 1947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94 bars).

  • CD — Documents 600480 [2018] (as "Hollywood Bowl Orchestra")
  • CD — Doremi DHR 7736/7 [2000] (as "Hollywood Bowl Orchestra")

Elman, Mischa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oult, Adrian (conductor)
Recorded 1954.06.01-03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Auer version with alterations (Finale cut by 94 bars).

  • 33 (12") — Decca ACL 25 [1954]
  • 33 (12") — Decca ECS 569 [1970]
  • 33 (12") — Decca LXT 2970 [1954]
  • 33 (12") — London Records CM 9111 [1960]
  • 33 (12") — London Records LL 1073 [1955]
  • CD — Documents 600480 [2018]
  • CD — Testament SBT 41343 [2004]

Erlih, Devy (violin) / 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Tzipine, Georges (conductor)
Recorded 1955.06.27 live. Original version.

  • CD — INA 3329184689120 [2013]

Erlih, Devy (violin) / South West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Somogyi, László (conductor)
Recorded 1958.05 in Stuttgart.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Ducretet-Thomson 300 C 066
  • 33 (12") — Ducretet-Thomson 370 C 002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739 [2012]
  • CD — Leena Entertainment 2002 [1996]

Erlih, Devy (violin) / Colonne Concert Orchestra / Dervaux, Pierre (conductor)
Recorded 1962.03.28 in Paris, Salle Wagram.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Ducretet-Thomson CC 508 [1962]
  • 33 (12") — Ducretet-Thomson YTDX 33/4

Eto, Toshiya (violin) /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Downes, Edw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71.07.21-22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 No. 1.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RCA JRZ 2517
  • 33 (12") — RCA LSB 4080 [1973]
  • CD — JVC XRCD 24 [2006]
  • CD — JVC 74321 82955 2 [2006]
  • CD — JVC BVCC 38160/3 [2006]

Feng, Ning (violin) / German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 Yang, Yang (conductor)
Recorded 2012.11.22-24.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Channel Classics CCSSA 34913 [2013]

Ferraresi, Aldo (violin) / Alessandro Scarlatti Chamber Orchestra / Delogu, Gaetano (conductor)
Recorded 1968.07.14 live in Naples. Original version.

  • CD — Grande Maestri (no number) [2006]
  • CD — Rhine Classics RH 001 [2016]

Ferras, Christian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ilvestri, Constantin (conductor)
Recorded 1957.06.26-28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Auer version (cuts and alterations in movt. I; Finale cut by 116 bars).

  • 33 (12") — Angel 35606 [1958]
  • 33 (12") — Angel S 35606 [1958]
  • 33 (12") — HMV 2C 059 1947
  • 33 (12") — HMV 5C 953 01947
  • 33 (12") — HMV ALP 1543 [1958]
  • 33 (12") — HMV ASD 278 [1959]
  • 33 (12") — HMV ASDF 152
  • 33 (12") — HMV ASDQ 5286 [1965]
  • 33 (12") — HMV FALP 514
  • 33 (12") — HMV SOELP 9135
  • 33 (12") — HMV SXLP 30122 [1969]
  • 33 (12") — HMV SXLPH 1503
  • 33 (12") — Jugoton LPSV HMV 418 [1971]
  • 33 (12") — Pathé Marconi 2M 055 01947 [1979]
  • 33 (12") — World Record Club STZ 113 [1961]
  • 33 (12") — World Record Club TX 113
  • CD — Classic FM CFMAGCD 207 [2012]
  • CD — EMI 724347675621 [2003]
  • CD — EMI EMX 2178 [1991]
  • CD — Membran 600379 [2017]
  • CD — Testament SBT 1337 [2004]
  • CD — Warner Classics 019029 593965 6 [2016]
  • CD — Warner Classics 9029 576308 [2017]
  • CD — Warner Classics 9029 593965
  • CD — Warner Classics PWC 13D 0011 [2013]

Ferras, Christian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ench Radio / Jochum, Eugen (conductor)
Recorded 1964.04.09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92 bars).

  • CD — INA 3149028063325 [2015]
  • CD — Radio France FRF 020/027 [2015]

Ferras, Christian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Karajan, Herbert von (conductor)
Recorded 1965.11.06-08 in Berlin, Jesus-Christus-Kirch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92 bars).

  • 33 (12") — Bertelsmann 6923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104 922/9 [1967]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139 028 [1966]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542 162 [1982]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543 051 [1982]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543 529 [1983]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740 126 [1975]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740 137 [1976]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416 5021 [1986] (movt. I only)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SKL 922/8 [1967]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SMG 2054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23 224 2 [198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28 5572 [199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29 166 2 [198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63 7742 [2000]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0055 [2012]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8160 [2017]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0 6655 [2012]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8808678140064 [2011]

Ferras, Christian (violin) / Radio Franc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ruck,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1968.01.03 live in Paris. Auer version (cuts and alterations in movt. I; Finale cut by 92 bars).

  • CD — Doremi DHR 7880 [2009]

Fischer, Julia (violin) /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 Kreizberg, Yakov (conductor)
Recorded 2006.04 in Moscow, DZZ Studio 5.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King International KKC 1133 [2019]
  • SACD — Pentatone PTC 5186 085 [2006]
  • SACD — Pentatone PTC 5186 095 [2006]
  • SACD — Pentatone PTC 5186 610 [2016]

Fodor, Eugene (violin) /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Leinsdorf, Erich (conductor)
Recorded 1974.08.14-16 in London, Brent Town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RCA ARD 10781 [1974]
  • 33 (12") — RCA ARL 10781 [1974]
  • CD — RCA 09026 61726 2
  • CD — RCA S70605 C [2011]
  • CD — Sony Classical 88765 45264 2 [2014]

Fontanarosa, Patrice (violin) / Orchestre Symphonique Francais / Petitgirard, Laurent (conductor)
Recorded 1991.11.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36 bars).

  • CD — Decca 481 1195 [2014]

Francescatti, Zino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Rodzinski, Artur (conductor)
Recorded 1943.10.24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 — Music & Arts CD 1118 [2003]

Francescatti, Zino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itropoulos, Dimitri (conductor)
Recorded 1954.03.27 in New York, Columbia 30th Street Studio.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BS 72305
  • 33 (12") — Columbia D 2 (movt. II only)
  • 33 (12") — Columbia ML 4965
  • 33 (12") — Columbia MS 6758
  • 33 (12") — Columbia WL 5158
  • 33 (12") — Philips A 01214 L
  • 33 (12") — Philips ABL 3159 [1956]
  • 33 (12") — Philips GBL 5534 (movt. I only)
  • 33 (12") — Philips L 01214 L
  • 33 (10") — Philips A 01215 L
  • 33 (10") — Philips G 01615 R
  • 33 (10") — Philips GBR 6512 [1958]
  • CD — Sony Classical 88883 73273 2 [2013]
  • CD — Sony Classical MH2K 62339 [1996]

Francescatti, Zino (violin)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Munch,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1958.07.27 live in Boston, Symphon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Doremi DHR 7888 [2009]

Francescatti, Zino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chippers, Thomas (conductor)
Recorded 1965.02.02 live in New York, Manhattan Center. Auer version (movt. I cut by 19 bars,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BS MP 42462 [1987]
  • 33 (12") — Columbia MS 6758
  • CD — CBS CD 45700 [1989]
  • CD — CBS MPK 45700 [1989]
  • CD — Sony Classical 82876 78760 2 [2006]
  • CD — Sony Classical 88883 76126 2 [2013]
  • CD — Sony Classical CSCR 8452 [1991]
  • CD — Sony Classical SB2K 63260 [1997]
  • CD — Sony Classical SB2K 63281 [1997]

Francescatti, Zino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ench Radio / Kletzki, Paul (conductor)
Recorded 1970.05.05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Music & Arts CD 1171 [2006]

Frang, Vilde (violin) /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 Jensen, Eivind Gullberg (conductor)
Recorded 2011.08.29-31 in Copenhagen, DR Koncerthuset.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24 bars).

  • CD — EMI 9 79914 2 [2012] (movt. II only)
  • CD — Warner Classics 6 02570 2 [2012]

Fried, Miriam (violin) / Munich Philharmonic / Kempe, Rudolf (conductor)
Recorded 1975.05.15 Original version.

  • CD — Fachmann FKM CDR 113

Friedman, Erick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Ozawa, Seiji (conductor)
Recorded 1965.08.12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RCA LSB 4016 [1971]
  • 33 (12") — RCA AGL 1 3884 [1981]
  • 33 (12") — RCA LM 2865 [1966]
  • 33 (12") — RCA LSC 2865 [1966]
  • 33 (12") — RCA RB 6666 [1966]
  • 33 (12") — RCA SB 6666 [1966]
  • CD — RCA 09026 60491 2
  • CD — RCA 09026 63979 2 [2003]
  • CD — RCA 74321 17900 2 [1994]
  • CD — RCA 88985 39504 2 [2017]
  • CD — RCA VD 60491 [1990]

Friedman, Erick (violin) / Sofia Philharmonic / Manolov, Dimiter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93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Castle MAC CD 933 [1997]
  • CD — Cirrus Classics CRS CD 202 [1993]

Fujikawa, Mayumi (violin) / 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Waart, Edo de (conductor)
Recorded 1973.10.01-03.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2") — Ex Libris PH 6858 840 [1974]
  • 33 (12") — Philips 6500 708 [1974]
  • 33 (12") — Philips 6527 215 [1983]
  • 33 (12") — Philips 6570 028 [1978]
  • CD — Belart 450 054 2 [1993]

Fujita, Tomoko [*]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Adolph, Henry [*]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92 or earlier). Version unidentified.

  • CD — XS Records XSLCD 018 [1992]

Funke, Christian (violin) / Dresden Staatskapelle / Vonk, Hans (conductor)
Recorded 1981.04.06-07 in Dresden, Lukaskirch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Eterna 827655
  • CD — Berlin Classics 0002662 CCC [2006]
  • CD — Corona CD 0023 2 [1994]

Garrett, David (violin) /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 Pletnev, Mikhail (conductor)
Recorded 1997.10 in Moscow, Conservatory, Grea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1 4282 [200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2936 [2014]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0 1645 [2010] (movt. I excerpt only)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0 4590 [2010] (movt. I excerpt only)

Gawriloff, Saschko (violin) / Hamburg Pro-Musica Orchestra [*] / Hans-Jürgen Walther (conductor)
Version unidentified (Finale cut by 32 bars). Recording date unknown.

  • 33 (12") — CBS 51067
  • 33 (12") — Peerless Oryx ORPS 89 (as "Sascha Gavriloff" with "Belgrade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Aram Badrossian")

Gawriloff, Saschko (violin) / 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Hambourg [*] / Wilhelm Brückner-Rüggeberg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Nouvelles Galeries et Magasins modernes NG 1020

Gimpel, Bronislaw (violin) / Bamberg Symphony / Schüler, Johannes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61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Columbia MS 1002 AX [1969]
  • 33 (12") — Curcio TMC 35 [1981]
  • 33 (12") — DSG 6192
  • 33 (12") — DSG 6638
  • 33 (12") — Marble Arch Records MAL 849 [1968]
  • 33 (12") — Maritim Klassik 47 494 NK
  • 33 (12") — Opera 1187
  • 33 (12") — Orbis CX 11 100
  • 33 (12") — Pacific LDP D 6308
  • 33 (12") — Sarpe TMC 35 [1980]
  • 33 (12") — Super Majestic TT 5044
  • 33 (12") — Vox STPL 513 080
  • 33 (10") — Margriet Discotheek LP 503
  • CD — Concerto Royale 206248 360 [2001]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1556 [2018]

Gitlis, Ivry (violin) / Vienna Pro Musica Orchestra [* = Vienna Symphony] / Hollreiser, Heinrich (conductor)
Recorded 1957.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8 bars).

  • 33 (12") — Europhon 3018
  • 33 (12") — Mr Pickwick MPD 909 [1975]
  • 33 (12") — Vox GBY 11 760 [1961]
  • 33 (12") — Vox PL 8840 [1955] (as "Pro Musica Symphony, Vienna")
  • 33 (12") — Vox PL 10350 [1957]
  • 33 (12") — Vox V 8840 (as "Vienna Symphony")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145 [2010] (as "Vienna Symphony")
  • CD — Vox CDX 2 5505 [1993]

Gitlis, Ivry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ench Radio / Dixon, Dean (conductor)
Recorded 1961.03.22 live in Pari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3].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876 [2013]

Gitlis, Ivry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ench Radio / Mander, Francesco (conductor)
Recorded 1965.06.13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3].

  • DVD — EMI DVB 38846994 [2007]

Glenn, Carroll (violin) / Cambridge Symphony Orchestra / Rachlin, Ezra (conductor)
Recorded 1977.02 in Cambridge, Trinity College Chape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88 bars).

  • 33 (12") — Vox TV 34725 [1978]

Gluzman, Vadim (violin) /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Litton, Andrew (conductor)
Recorded 2007.08.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SACD — Bis BIS 1432 [2008]

Goto, Ryu (violin) /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Orozco-Estrada, Andrés (conductor)
Recorded 2015.08 live in Wiesbaden, Kurhaus, Friedrich-von-Thiersch-S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066 3433 [2015]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1718 [2015]

Graffin, Philippe (violin) / BBC Symphony Orchestra / Agrest, Mikhail (conductor)
Recorded 2012.04.02 in London, BBC Maida Vale Studio 1. Original version, with cadenza by Ysaye.

  • CD — Cobra Records COBRA 0040 [2014]

Green, Alan [*] (violin) / Russian State Philharmonic [*] / Labradorus, Maurice [*] (conductor)

See below under Holmes, Ralph.

Green, Eric [*] (violin) / Europe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Greenburg, Hymisher [*] (conductor)

See below under Holmes, Ralph.

Gringolts, Ilya (violin) /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Perlman, Itzhak (conductor)
Recorded 2001.12 in Tel Aviv, Frederic R. Mann Auditorium.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1 6162 [2002]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4708 [2015]

Grubert, Ilya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inaisky, Vasily (conductor)
Recorded 1992 in Moscow. Original version.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4650 [2014]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4656 [2013]
  • CD — Chant du Monde LDC 288054 [1993]
  • CD — Chant du Monde RUS 788054 [1998]
  • CD — Harmonia Mundi CMX 388 055/7 [1996]

Grumiaux, Arthur (violin) / Vienna Symphony / Leskovic, Bogo (conductor)
Recorded 1956.10.29-11.01 in Vienna, Musikverein, Großer Saal. Original version (except alteration by Auer in movt. I and Finale cut by 8 bars)

  • 33 (12") — Fontana 200 031 WGL (as "Marcel Laurane" with "Europa Orchestra", conductor Hans-Ludwig Westermann)
  • 33 (12") — Philips A 00422 L
  • CD — Decca 480 0481 [2010]
  • CD — Decca 482 8399 [2017]
  • CD — Decca UCCD 9809

Grumiaux, Arthur (violin) / Frenc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Schmidt-Isserstedt, Hans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2.09 live in Paris. Finale cut by 8 bars.

  • CD — CRQ Editions CRQ CD 176/7 [2015]

Grumiaux, Arthur (violin) /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Haitink, Bern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5.11-14 in Amsterdam, Concertgebouw, Grote Zaal. Finale cut by 8 bars.

  • 33 (12") — Epic BC 1109 [1960]
  • 33 (12") — Epic LC 3745 [1960]
  • 33 (12") — Philips 6500 260
  • 33 (12") — Philips 6527 067 [1981]
  • 33 (12") — Philips 835 055 AY
  • 33 (12") — Philips ABL 3337 [1961]
  • 33 (12") — Philips SABL 176 [1961]
  • 33 (12") — Philips SAL 3671 [1968]
  • 33 (12") — Philips SBAL 32 [1967]
  • CD — Decca UCCD 9818
  • CD — Philips PHCP 9632

Grumiaux, Arthur (violin) /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Krenz, Jan (conductor)
Recorded 1975.09.01-03 in London, Brent Town Hall.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Philips 9500 086 [1976]
  • CD — Decca UCCD 9848 [2014]
  • CD — Philips 422 473 2 [1989]
  • CD — Philips 442 287 2 [1994]
  • CD — Philips 468 5682 [2001]
  • CD — Philips 475 7825
  • SACD — Pentatone PTC 5186 117 [2005]

Gutnikov, Boris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Rozhdestvensky, Gennady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63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 33 (10") — Melodiya 10711-12
  • 33 (12") — USSR С 0653/4 [1963]

Hadelich, August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Petrenko, Vasily (conductor)
Recorded 2016.02.24 live in London, Royal Festival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LPO Live LPO 0094 [2017]

Haendel, Ida (violin)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 Cameron, Basil (conductor)
Recorded 1945.04.26 & 1946.02.06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Matrix AR 9356/63.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78 (12") — Decca AK 1444/47 [1946]
  • 78 (12") — Decca K 1444/47 [1946]
  • CD — Dutton Laboratories CDK 1204 [1999]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575 [2013]

Haendel, Ida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Goossens, Eugene (conductor)
Recorded 1953.10.22-26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 No. 1.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0") — HMV DLP 1190 [1958]
  • CD — Documents 286085 [2019]
  • CD — Documents 600509 [2019]
  • CD — Testament SBT 1038 [1994]

Haendel, Ida (violin) / Stuttga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Müller-Kray, Hans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1.08 in Stuttgart, Liederhall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Hänssler CD 94 205 [2010]

Hagen, William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 / Alsop, Marin (conductor)
Recorded 2015.05 live. Original version.

  • CD —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QEC2015 [2015]

Hagner, Viviane (violin) /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West Berlin) / Schneidt, Hanns-Martin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97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lta Music 45003 [1997]
  • CD — Capriccio C 51135 [2003]

Hahn, Hilary (violin) /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 Petrenko, Vasily (conductor)
Recorded 2008.11 in Liverpool, Philharmonic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8777 [2010]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3 5706 [201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8313 [2018] (movt. II only)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B0014698 02 [2010]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1500 [2010]
  • DL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6900 [2016] (movts. II and, III only)

Heifetz, Jascha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arbirolli, John (conductor)
Recorded 1937.03.25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s. Matrix 2EA 4709/16. Auer version with alterations (Finale cut by 92 bars).

  • 78 (12") — HMV DB 3159/62 [1937]
  • 78 (12") — Victor 14401/4
  • 78 (12") — Victor AM 356 [1937]
  • 33 (12") — EMI 1433511 [1985]
  • 33 (12") — EMI EX 749375 1 [1987]
  • 33 (12") — Seraphim 60221 [1974]
  • CD — Biddulph LAB 026 [1990]
  • CD — Documents 221313 [2003]
  • CD — Documents 224043 [2006]
  • CD — EMI 2 17312 2 [2008]
  • CD — EMI 3 61590 2 [2007]
  • CD — EMI 7 64030 2 [1991]
  • CD — Grammofono 2000 AB 78547 [1995]
  • CD — Magic Talent CD 48027 [1998]
  • CD — Membran 222137 444 [2004]
  • CD — Naxos 8 110938 [2000]
  • CD — Pearl GEMMCDS 9157
  • CD — Pristine Audio PASC 002 [2007]
  • CD — RCA 09026 61749 2 [1994]
  • CD — Strings QT 99 325 [1997]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70050 2 [2010]

Heifetz, Jascha (violin) /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teinberg, William (conductor)
Recorded 1949.03.21 live. Auer version with alterations (Finale cut by 92 bars).

  • CD — Cembal d'Amour CD 115 [2001]

Heifetz, Jascha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usskind, Walter (conductor)
Recorded 1950.06.19-20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 No. 1. Matrix 2EA 14804/11. Auer version with alterations (Finale cut by 92 bars).

  • 78 (12") — HMV DB 9666/9 [1951]
  • 78 (12") — HMV DB 21228/31 [1951]
  • 33 (12") — HMV BLP 1012 [1953]
  • 33 (12") — RCA LM 1111 [1950]
  • 33 (10") — HMV FBLP 1008
  • CD — Naxos 8 111359 [2010]
  • CD — RCA 09026 61738 2 [1997]
  • CD — RCA 09026 61778 2 [1994]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70050 2 [2010]

Heifetz, Jascha (violin)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Reiner, Fritz (conductor)
Recorded 1957.04.19 in Chicago, Orchestra Hall. Auer version with alterations (Finale cut by 92 bars).

  • 33 (12") — RCA ARP 14567 [1983]
  • 33 (12") — RCA GL 85264 [1985]
  • 33 (12") — RCA LSC 2129 [1957]
  • 33 (12") — RCA RL 00720 [1980]
  • 33 (12") — RCA RB 16038 [1957]
  • 33 (12") — RCA DPS 2002 [1970]
  • 33 (12") — RCA SB 2002 [1958]
  • CD — Documents 600158 [2014]
  • CD — RCA 99568
  • CD — RCA 09026 61743 2 [1998]
  • CD — RCA 09026 61778 2 [1994]
  • CD — RCA 09026 61779 2 [1994]
  • CD — RCA 59332 RC
  • CD — RCA 74321 63470 2
  • CD — RCA 88644 38646 6 5
  • CD — RCA 88697 81123 2 [2010]
  • CD — RCA 88765 41497 2 [2012]
  • CD — RCA 09026 61495 2 [1993]
  • CD — RCA 09026 63906 2 [2002] (movt. II only)
  • CD — RCA 74321 20022 2 [1994]
  • CD — RCA BVCC 9331 [1994]
  • CD — RCA RD 85933 [1989]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70050 2 [2010]
  • CD — Sony Classical 88883 76787 2
  • SACD — Sony Classical 82876 67896 2 [2005]

Heinrich, Sophie (violin) / German Kinderärzte Orchestra / Fabricius, Manfred (conductor)
Recorded 2010.09.17 live in Potsdam, Nikolaisaal. Original version.

  • CD — Ambitus 200 050 [2011]

Heinrici, Kurt (violin) [*] /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 Westergard, Hans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Andride, Janine

Henkel, Susanna Yoko (violin) / Dui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Darlington, Jonathan (conductor)
Recorded 2010.02.03-04 live in Duisburg, Philharmonie Mercatorhalle. Original version.

  • CD — Acousence ACO CD 21510 [2010]

Herbern, Andre [*] (violin) / Societe des Concerts [*] / Lille, Hans (conductor) [*]

See above under "Andrade, Janine".

Hirschhorn, Philippe (violin) / Bamberg Symphony / Leitner, Ferdinand (conductor)
Recorded 1977.05 live. Original version.

  • CD — Doremi DHR 7906/8 [2007]

Hisaya, Sato (violin) / Senda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oho, Uno (conductor)
Recorded 2015.04.11 live in Uwajima, Nanyo Bunka Kaikan. Original version.

  • CD — Sakura SAKURA 5 [2015]

Hölscher, Ulf (violin) /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Kamu, Okko (conductor)
Recorded 1972.08.03-05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Classics for Pleasure CFP 40349 [1981]
  • 33 (12") — EMI SHZE 369 [1973]
  • CD — EMI 2 52361 2 [1990]
  • CD — EMI CDZ 25 2361 2 [1990]

Holmes, Ralph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ameron, Basil (conductor)
Recorded 1957.09.02 live in London, Royal Alber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 — CRQ Editions CRQ CD 373/3 [2018]

Holmes, Ralph (violin) / Nuremburg Symphony / Mága, Othmar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69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Issued under various pseudonyms:

  • 33 (12") — Trimicron LS 14
  • 33 (12") — Intercord 29329/0 (as "Jan Novak" with "Münchner Symphoniker", conductor "Milan Starek")
  • 33 (10") — Fabbri TGM 08 [1969]
  • CD — Arena Classics 3411 (as "Iwan Cerkov" with "Soviet State Orchestra", conductor "Grzegor Scigalsky")
  • CD — Aurophon AU 31430 [1993] (as "Eugene Schaeffer" with "Orchestre du Festival Belgique", conductor "Pierre Narrato")
  • CD — Conifer TQ 103 [1987] (as "Iwan Cerkov" with " Süddeutsche Philharmonie", conductor "Leo Albert")
  • CD — Everyman EVCD 44 [1985] (as "Alan Green" with "Russian State Philharmonic", conductor "Maurice Labradorus")
  • CD — Pilz CD 160125 [1990] (as "Günther Körner" with "Ba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Werner Radtke")
  • CD — Profil Medien PH 18211 [2019] (movts. I and II only; as "Günther Körner" with "Ba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Werner Radtke")
  • CD — Tring Symphonia Digital Classics SYM 007 (as "Eric Green", with "European Philha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Hymisher Greenburg")
  • CD — VMK 100 41823 [1989] (as "Eugene Schaeffer" with "Orchestre du Festival Belgique", conductor "Pierre Narrato")
  • CD — Weltbild Classics 700 278 [1992] (as "Günther Körner" with "Ba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Werner Radtke")

Honda, Mariko (violin) / Slovak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Clark, Keith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3.29-04.01 in Bratislava. Original version.

  • CD — Amadis 7084 [1997] (as "Slovak Philharmonic")
  • CD — Da Music 870 1030 [1990] (as "Keith Adams" with orchestra "The London Philharmonics", conductor "Ivan Rabotnek")
  • CD — Naxos 8 550124 [1988]
  • CD — Naxos 8 551102 [1993] (movt. II only; as "Slovak Philharmonic")
  • CD — Naxos 8 556785 [2003] (movt. II only)
  • CD — Naxos 8 571067 (as "Slovak Philharmonic")
  • DL — Naxos 9 40348 [2013] (movt. II only)

Honda-Rosenberg, Latica (violin) / Slovenia RTV Symphony Orchestra / Shambadal, Lior (conductor)
Recorded 2000.05.16-22 in Ljubljana, Slovene Philharmonics Grea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Oehms Classics OC 225 [2003]

Huberman, Bronislaw (violin) / Staatsoper Berlin / Steinberg, Wilhelm (conductor)
Recorded 1928.12.28 [4]in Berlin. Matices WAX 4509/15 (Columbia), OxxB 8371/7 (Fonotipia, Odeon), 2 21157/61 & 2 21539/40 (Parlophon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98 bars).

  • 78 (12") — Columbia 67726/9 D
  • 78 (12") — Columbia GQZ 10585/8
  • 78 (12") — Columbia L 2335/8 [1929]
  • 78 (12") — Columbia M 131
  • 78 (12") — Decca 25470/3
  • 78 (12") — Fonotipia XX 170258/61
  • 78 (12") — Odeon O 8737/40
  • 78 (12") — Parlophone P 9855/8
  • 78 (12") — Parlophone P 8928/31
  • 33 (12") — EMI CO53 01419 [1974]
  • CD — Ades ADE 640 [1990]
  • CD — EMI 7 64855 2 [1993]
  • CD — EPM FDC 2003 [1990]
  • CD — Conifer FDC 2003 [1990]
  • CD — History 204567 308 [2000] (movt. III only)
  • CD — Naxos 8 110903 [2000]
  • CD — Pearl GEMMCD 9332 [1988]
  • CD — Pristine Audio PASC 439 [2015]

Huberman, Bronislaw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Ormandy, Eugene (conductor)
Recorded 1946.03 live. Finale cut by 214 bars.

  • CD — Music & Arts CD 1122 [2003]
  • CD — Music & Arts CD 4299

Hudeček, Václav (violin) / Czech Philharmonic / Oistrakh, David (conductor)
Recorded 1972.05.20 live in Prague, Municipal House, Smetana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Supraphon SU 0216 2 [1996]

Hudeček, Václav (violin) / Prague Symphony Orchestra / Bělohlávek, Jiří (conductor)
Recorded 1979.02.16-19 in Prague, TJ Praga Studio.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Panton 8110 0026 [1979]
  • CD — Panton 811208 2 [1991]
  • CD — Supraphon SU 3606 2 [2002]
  • CD — Supraphon SU 4055 2 [2011]

Huyghues de Beaufond, Brigitte (violin) / Algerian Radio Orchestra / André, Franz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3.22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1610 [2019]

Ingolfsson, Judith (violin) / Budapest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accani, Rico (conductor)
Recorded 2007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 CD — BPO live 880040104223 [2007]

Ishikawa, Shizuka (violin) / Czech Philharmonic / Košler, Zdenĕk (conductor)
Recorded 1978.02.13-17.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Gramola Profile 002
  • 33 (12") — Supraphon 11 0246 0 [1979]
  • CD — Denon COCO 6785 [1990]
  • CD — Supraphon 11 0666 2 [1992]
  • CD — Supraphon 2 SUP 0004 [1987]

Jansen, Janine (violin) /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 Harding, Daniel (conductor)
Recorded 2008.07.21-24 live in Santiago de Compostela, Auditorio de Galicia.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cca 478 0651 [2008]
  • CD — UCCD 1222 [2008]

Jenson, Dylana (violin) / Lodz Grand Theatre Orchestra / Michniewski, Wojciech (conductor)
Recorded 1980.01.07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Polskie Nagrania Muza SX 1958 [1986]

Josefowicz, Leila (violin)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Marriner, Neville (conductor)
Recorded 1994.10.12-14 in London, All Saints' Church, Tooting.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Philips 446 131 2 [1995]
  • CD — Philips 462 032 2 [1997]
  • CD — Philips 464 059 2 [1999]
  • CD — Philips 467 6752 [2001] (movt. II only)
  • CD — Philips 480 1003 [2008]

Kagan, Oleg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achidze, Diansug (conductor)
Recorded 1985.03.11 live in Moscow,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Melodiya 00177 005 [1986]
  • CD — Live Classics LCL 105 [2000]

Kaler, Ilya (violin) / Russian Philharmonic / Yablonsky, Dmitry (conductor)
Recorded 2004.12.03-10 in Moscow, Kultura State TV Radio Company, Studio 5. Original version.

  • CD — Classic FM CFMAGCD 186 A [2010] (movt. II only)
  • CD — Mirare MIR 458 [2019] (movt. II only)
  • CD — Naxos 8 503293 [2017]
  • CD — Naxos 8 557690 [2007]
  • CD — Naxos 8 578138 [2010] (movt. III only)
  • DL — Naxos 9 40329 [2013] (movt. I only)
  • DL — Naxos 9 40343 [2013] (movt. I only)

Kamio, Mayuko (violin) / Hallé Orchestra / Sanderling, Thomas (conductor)
Recorded 2010.06.30-07.02 in Manchester, New Broadcasting House, BBC Studio 7. Original version.

  • CD — RCA 88697 78559 2 [2010]
  • CD — RCA SICC 1415 [2010]

Kantorow, Jean-Jacques (violin) / 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 / Watanabe, Akeo (conductor)
Recorded 1977.06.05-12 in Arakawa, Distric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Denon COCQ 83248
  • 33 (12") — Denon OX 7103 ND [1978]

Kantorow, Jean-Jacques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homson, Bryden (conductor)
Recorded 1987.04.14-15 in London, Henry Wood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8 bars).

  • CD — Denon 81757 33252 [1989]
  • CD — Denon CO 73325 [1989]
  • CD — Denon COCO 73243 [2011]
  • CD — Denon COCO 75536 [1993]

Kashimoto, Daishin (violin) / Cologne Hochschule Orchestra / Kissoczy, Marc (conductor)
Recorded 1994.10.14 live in Cologne. Original version.

  • CD — Ars Musici AM 1156 2 [1995]

Kato, Tomoko (violin) / 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Inoue, Michiyoshi (conductor)
Recorded 1987.08.10-13 in Edogawa, Sogo Bunka Cent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anyon Classics C28R0150 [1988]

Kawakubo, Tamaki (violin)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Russia / Liss, Dmitri (conductor)
Recorded 2002 live in Moscow, Conservatory, Grea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Triton DICC 25003 [2002]

Kawakubo, Tamaki (violin) / 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himono, Tatsua (conductor)
Recorded 2004.04.12-14 in Tokyo, Sumida Triphon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Avex AVCL 25018 [2004]
  • CD — Avex AVCL 84056 [2014]

Kennedy, Nigel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amu, Okko (conductor)
Recorded 1985.04.14-15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EMI EMX 2100 1 [1986]
  • CD — EMI 5 00962 2 [2007]
  • CD — EMI 5 57399 2 [2002] (movt. II only)
  • CD — EMI 7 47623 2 [1986]
  • CD — EMI 7 54127 2 [1992]
  • CD — EMI 7 54559 2 [1992]
  • CD — EMI 7 54890 2 [1993]
  • CD — EMI 7 64887 2 [1993]

Kim, Chin (violin) / Symphony Orchestra of Russia / Freeman, Paul (conductor)
Recorded 1993.09 in Moscow, Radio Union Grea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Fanfare 3535 [1995]

Kim, Seung Ho (violin) / Philharmonic Youth Orchestra Nordrhein-Westfalen / Stephani, Martin (conductor)
Recorded 1976.10.20-27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RTB JM 03 04

Kim, Yoon-Hee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Wordsworth, Barry (conductor)
Recorded 2013.04.19-20 in London, Cadogan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36 bars).

  • CD — RPO SP 046 [2013]

Kino, Masayuki (violin) /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Wit, Antoni (conductor)
Recorded 1991.04.24-26 in Katowice, Center of Art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Exton OVCL 00363 [2014]

Klimov, Valery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ondrashin, Kirill (conductor)
Recorded 1958 live. Original version.

  • CD — Moscow State Conservatoire SMC CD 0003/4

Klimov, Valery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itayenko, Dmitry (conductor)
Recorded 1977.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Melodiya С 10 09793/4 [1977]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1860 [2011]

Klimov, Valery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Eliasberg, Kurt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58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Artia MK 1502 [1960]
  • 33 (12") — Melodiya Д 04302/3 [1958]
  • 33 (12") — Opus TW 844 [1964]

Koeckert, Nicolas (violin) / Pus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wak, Sung (conductor)
Recorded 2001.09.14 live in Pusan, Cultural Center, Main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CM Productions 19814

Kogan, Leonid (violin) /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Nebolsin, Vasily (conductor)
Recorded 1950.10.01.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0") — Telefunken TW 30 220 (as "Staatliches Sinfonie-Orchester Der UdSSR")
  • 33 (12") — Classics Club X 1029 [1962] (as "Ferdinand Pagani" with "Classics Club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Paul Libert")
  • 33 (12") — Classic Platten Club 5022 (as "Moscow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h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33 (12") — Saga XID 5022 [1958] (as "Soviet Stat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33 (12") — USSR Д 01237/8 [1953] (as "All-Unio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CD — Arlecchino ARL 7 [1994] (as "USSR Radio & TV Symphony Orchestra")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3030 (as "USSR State TV &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3980 [2011] (as "USSR Stat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CD — EMI 0946 351922 2 3 [2006]
  • CD — IDIS 6557 [2008] (as "Grand Symphony Orchestra of Radio & Television")
  • CD — Melodiya С 10 30919 004 [1990]
  • CD — Monopole MONO 021 [2008] (as " Paris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Aleksandr Gauk)
  • CD — Russian Revelation RV 10019 [1996]
  • CD — Triton DMCC 24019 [1996]

Kogan, Leonid (violin) / 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Vandernoot, André (conductor)
Recorded 1956.06.03-04 in Paris, Théâtre Apollo.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olumbia 33 CX 1546 [1958]
  • 33 (10") — Columbia FC 1051
  • CD — EMI 0946 351922 2 3 [2006]
  • CD — Testament SBT 1224 [2002]
  • CD — Warner Classics 9029 54145 6

Kogan, Leonid (violin) / 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Silvestri, Constantin (conductor)
Recorded 1959.11.10-28 in Paris, Salle Wagram.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lassics for Pleasure CFP 40083 [1974]
  • 33 (12") — Columbia 33 CX 1711 [1962]
  • 33 (12") — Columbia SAX 2323 [1962]
  • 33 (12") — Columbia SAXF 137
  • CD — EMI 5 69695 2 [1997]
  • CD — EMI 5 74591 2 [2001]
  • CD — EMI 5 74691 2 [2001]
  • CD — EMI 7 67732 2 [1993]
  • CD — EMI 7 67822 2 [1994]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2328 [2015]

Koh, Jennifer (violin) / Moscow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Anisimov, Aleksandr (conductor)
Recorded 1994.06.29 live in Moscow. Original version.

  • CD — Pioneer Classics PICC-1001 [1994]

Koh, Jennifer (violin) / Odense Symphony Orchestra / Vedernikov, Aleksandr (conductor)
Recorded 2015.09.14-17 in Odense, Concert House, Carl Nielsen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Cedille CDR 90000 166 [2016]

Kopatchinskaja, Patricia (violin) / MusicAeterna / Currentzis, Teodor (conductor)
Recorded 2014.04.27-05.01 in Perm, Tchaikovsky State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 Original version.

  • CD — Sony Classical 88875 16512 2 [2016]
  • CD — Sony Classical SICC 30254 [2016]

Korcia, Laurent (violin) / Lièg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antorow, Jean-Jacques (conductor)
Recorded 2011.07 in Liège, Salle Philharmoniqu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Naïve NC 40040 [2013]
  • CD — Naïve V 5280 [2011]

Körner, Günther [*] (violin) / Bambe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Radtke, Werner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Holmes, Ralph.

Kremer, Gidon (violin) /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Temirkanov, Yury (conductor)
Recorded 1970 live in Moscow, Conservatory, Grea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Eurodisc 25 939 HK
  • 33 (12") — Eurodisc 80 979 XK

Kremer, Gidon (violin) /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itayenko, Dmitry (conductor)
Recorded 1971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Point Classics LM 1306 [1995]

Kremer, Gidon (violin) /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Mansurov, Fuat (conductor)
Recorded 1976. Version unidentified.

  • CD — Yedang Classics Korea YCC 0029

Kremer, Gidon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Maazel, Lorin (conductor)
Recorded 1979.12.01-03 in Berlin, Philharmonie.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532 001 [1980]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00 027 2 [1983]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31 601 2 [199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31 609 2 [199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59 0432 [198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59 0702 [199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69 2722 [200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6316 [2016]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3291 [2001]

Krysa, Oleh (violin) / Polish Radio Orchestra / Stryja, Karol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2001 or earlier). Version unidentified.

  • CD — Cambria CD 1434 [2001]

Kulenkampff, Georg (violin) / Deutsches Opernhaus Orchester Berlin / Rother, Artur (conductor)
Recorded 1939.04.06. Matrix 24158/65.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78 (12") — Telefunken E 3010/3
  • 78 (12") — Ultraphon F 18094/7
  • 33 (12") — Telefunken GMA 101 [1966]
  • CD — Documents 600416
  • CD — Dutton Laboratories CDBP 9800 [2010]

Kulka, Konstanty (violin) / Silesian Philharmonic / Blaszczyk, Miroslaw Jacek (conductor)
Recorded 2008.06 in Katowice, Karol Stryja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Dux DUX 0675 [2008]

Laurane, Marcel [*] (violin) / Europa Orchestra [*] / Westermann, Hans-Ludwig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Grumiaux, Arthur.

Lee, Moonkyung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Vaupotić, Miran (conductor)
Recorded 2016.06.20 in London, The Angel Studios. Original version.

  • CD — Navona NV 6079 [2017]

Li, Chuanyun(violin) / 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 Li, Xin Chao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2003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Milan M2 36016 [2003] (movt. III only)
  • CD — Warner Classics 5050466 6683 2 5 [2003] (movt. III only)

Libert, Yvonne [*] (violin) / Metz Symphonic Ensemble [*] / Moret, Francois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Kogan, Leonid (1950)

List, Karl [*] (violin) /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Berendt, Joseph [*]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54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Finale cut by 8 bars).

  • 33 (12") — Allegro ALG 3054 [1954]

Lozakovich, Daniel (violin)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Russia / Spivakov,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2019.04 live in Moscow,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 Svetlanov Hall.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3 6086 [2019]

Lubotsky, Mark (violin) / Estonia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 Volmer, Arvo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98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Globe GLO 5174 [1998]

Luzzato, Wanda (violin) / RAI Milan Symphony Orchestra / Kurtz, Efrem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3.25 live in Milan, Conservatorio Giuseppe Verdi, Sala Grand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88 bars).

  • CD — Rhine Classics RH 002 [2017]

Maehashi, Teiko (violin) / Osak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Asahina, Takashi (conductor)
Recorded 1972.01.06-17.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76 bars).

  • 33 (7") — Gakken SG 545

Maehashi, Teiko (violin) / Tonhalle Orchestra Zürich / Eschenbach, Christoph (conductor)
Recorded 1984.09.03-04. Original version.

  • CD — CBS 28 DC 5232 [1985]

Malian, Luudmila (violin) / Saint Petersburg Gubernatorial Orchestra / Gorkovenko, Stanislav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Original version.

  • CD — Mazur Media INF 13 (as "Saint Petersburg RTV Orchestra")

Marcel, Renee [*] (violin) / Europa Symphony Orchestra [*] / unidentified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Plymouth P12 121

Marcovici, Silvia (violin) / South-West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Mandeal, Cristian (conductor)
Recorded 1996.05 live. Original version.

  • CD — Doremi DHR 7942/4 [2009]

Martin, Michaela (violin) /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Jordania, Vakhtang (conductor)
Recorded 1978.07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Eurodisc 300 228 370 [1978]

Mazurkevich, Yury (violin) / Kiev Camerata / Baley, Virko (conductor)
Recorded 2000.06.15-22 in Kiev, National Radio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TNC Recordings Cambria TNCCD 1453 [2001]

Melnikov, Alexander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Rozhdestvensky, Gennady (conductor)
Recorded 1962 live in Moscow. Original version.

  • CD — Multisonic 310239 2 [1994]

Menuhin, Yehudi (violin) / RIAS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 Fricsay, Ferenc (conductor)
Recorded live 1949.08.22 in Berlin (radio broadcast).

  • CD — CRQ Editions CRQ CD 249 [2016]

Menuhin, Yehudi (violin) / RIAS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 Fricsay, Ferenc (conductor)
Recorded 1949.09.24 in Berlin, Titania-Palast. Finale cut by 254 bars.

  • 33 (12") — Golden Masterworks GCL 04
  • CD — Audite 95 588 [200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45 409 2 [1994]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63 1752 [199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2691 [2014]

Menuhin, Yehudi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oult, Adrian (conductor)
Recorded 1959.02.17-18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 — Warner Classics 02564 6777781 [2016]
  • CD — Warner Classics 825646 782741 [2016]

Menuhin, Yehudi (violin) /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 Fricsay, Ferenc (conductor)
Recorded 1961.08.16 live in Lucerne, Kunsthau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Tahra TAH 732/3 [2012]

Meyer, Pierre [*] (violin) / Cincinnati Promenade Symphony Orchestra [*] / Groth, Peter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Kogan, Leonid (1950)

Midori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Abbado, Claudio (conductor)
Recorded 1995.03.07-11 live in Berlin, Philharmoni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Sony Classical 88875 18340 2
  • CD — Sony Classical SK 68338 [1998]
  • CD — Sony Classical SRCR 2259 [1998]

Migiwako, Maebashi (violin) / Osak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Asahina, Takashi (conductor)
Recorded 1972.01.16-17 in Osaka, Minoh Civic center.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Gakken SG 545

Milanova, Vanya (violin) / Sofia Festival Orchestra / Kovatchev, Julian (conductor)
Recorded 1994.08.28-30 in Sofia, Bulgaria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Real Sound RS 951 0066 [1996]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Stock, Frederick (conductor)
Recorded 1940.03.06 in Chicago, Orchestra Hall. Matrix WXCO 26604/11.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78 (12") — Columbia 11276/9
  • 78 (12") — Columbia 11280/3
  • 78 (12") — Columbia 11284/7
  • 78 (12") — Columbia 30 5015/8
  • 78 (12") — Columbia C 20044/7
  • 78 (12") — Columbia D 45
  • 78 (12") — Columbia JS 126/9
  • 78 (12") — Columbia LX 25014/7
  • 78 (12") — Columbia M 413
  • 78 (12") — Columbia ML 4053
  • 33 (12") — Columbia RL 3032 [1954]
  • CD — Biddulph LAB 063 [1992]
  • CD — Dante LYS 104
  • CD — Istituto Discografico Italiano IDIS 6589 [2010]
  • CD — Naxos 8 110977 [2003]
  • CD — Pearl GEMMCD 9260 [1996]
  • CD — Strings QT 99 331 [1997]
  • CD — The Red Box THERB 425 [2007] (movts. II and III only)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Munch,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1953.03.29 in Boston, Symphon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some alterations in movt. I).

  • 33 (12") — RCA LM 1760
  • 33 (12") — RCA VIC 1003 [1962]
  • CD — Naxos 8 111259 [2007]
  • CD — RCA 88875 16979 2 [2016]
  • CD — RCA BVCC 37348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Gürzenich Orchestra Cologne / Cluytens, Andre (conductor)
Recorded 1953.09.07 live in Montreux.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CD — Cascavelle RSR 6193 [2005]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 Steinberg, William (conductor)
Recorded 1959.04.06 in Pittsburgh, Syria Mosqu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apitol CLP 8512
  • 33 (12") — Capitol P 8512 [1960]
  • 33 (12") — Capitol PBR 8502 [1959]
  • 33 (12") — Capitol SP 8512 [1960]
  • 33 (12") — Capitol SPBR 8502 [1959]
  • 33 (12") — HMV SXLP 00000 [1976]
  • CD — EMI 7 64830 2 [1993]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aazel, Lorin (conductor)
Recorded 1959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Doron Music DRC 4027/8 [2015]
  • DL — Documents 285963 [2019]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Czech Philharmonic / Ančerl, Karel (conductor)
Recorded 1962.09.05 live in Montreux, Grande salle du Pavillon.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76 bars).

  • CD — Tahra TAH 755/6 [2013]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Hendl, Walter (conductor)
Recorded 1963.01.06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DVD — VAI VAI 4279 [2004]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ench Radio / Martinon, Jean (conductor)
Recorded 1969.06.04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Doremi DHR 7752 [2013]

Milstein, Nathan (violin) / Vienna Philharmonic / Abbado, Claudio (conductor)
Recorded 1972.09.11-13 in Vienna, Musikverein, Großer S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530 359 [1973]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736 010 [1978]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419 067 1 [1986]
  • 33 (12") — Melodiya С 10 06021/2 [1975]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13 161 2 [199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19 067 2 [1987]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39 420 2 [1993]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53 1422 [1986]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60 619 2 [199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5914 [2006]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1048 [2013]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4646 [2015]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3 6164 [201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3 6312 [2019]

Minchev, Mincho (violin) / Sofia Philharmonic / Manolov, Dimiter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Balkanton BCA 10275

Miura, Fumiaki (violin) / German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 Lintu, Hannu (conductor)
Recorded 2015.06.11-13 in Berlin, Teldex Studio. Original version.

  • CD — Avex AVCL 25878 [2015]

Morini, Erica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travinsky, Igor (conductor)
Recorded 1940.01.07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CD — Doremi DHR 7772 [2001]

Morini, Erica (violin)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Defauw, Désiré (conductor)
Recorded 1945.12.12 in Chicago, Orchestra Hall. Matrix D5 RC 1646/53.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78 (12") — Victor 11 9867/70
  • 78 (12") — Victor M 1168
  • 33 (12") — Bluebird LBC 1061 [1954]
  • CD — Biddulph 80168 [2000]

Morini, Erica (violin) / RIAS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 Fricsay, Ferenc (conductor)
Recorded 1952.10.13 live in Berlin, Titania-Palast.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CD — Audite 95 606 [2010]

Morini, Erica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zell, Georg (conductor)
Recorded 1955.12.25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CD — Arbiter 164 [2017]

Morini, Erica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Rodzinski, Artur (conductor)
Recorded 1956.09.20-25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33 (12") — HMV SXLP 20053 [1964]
  • 33 (12") — HMV XLP 20053 [1964]
  • 33 (12") — Westminster WST 14017 [1959] (as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 33 (12") — Westminster XWN 18397 [1957] (as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 33 (12") — Westminster XWN 18734
  • CD — Decca Korea DG 40044 [2013]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1 200 2 [200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2343 [2014]
  • CD — MCA Classics MCD 99829 [1990] (as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 CD — Millennium Classics MCD 80101 [1997]
  • CD — Westminster DG 40030
  • CD — Westminster MVCZ 10101 [2000]

Morini, Erica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ench Radio / Horenstein, Jascha (conductor)
Recorded 1957.12.19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CD — Music & Arts CD 1116 [2002]

Mullova, Viktoria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hostakovich, Maksim (conductor)
Recorded 1985.02.09 live in London, Barbican Hall. Version unidentified.

  • LDPioneer PLMCB 0055 1 [1992]

Mullova, Viktoria (violin)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Ozawa, Seiji (conductor)
Recorded 1985.10.17-19 in Boston, Symphon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Philips 416 821 1 [1986]
  • CD — Decca 478 4614 [2012]
  • CD — Decca 478 6713 [2014]
  • CD — Decca UCCD 7357
  • CD — Philips 416 821 2 [1986]
  • CD — Philips 464 7412 [2001]
  • CD — Philips 482 0410 [2014]
  • CD — Philips PHCP 20224 [1986]
  • CD — Universal CFM FW 041 [2008]

Mussakhajayeva, Aiman (violin) / Vienna Symphony / Silva, Manuel Hernandez (conductor)
Recorded 2009.04.07-08 in Vienna, Baumgartner Casino. Original version (uncut with small alterations).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1 0313 [2013]

Muto, Yoriko (violin) / Baden-Baden Philharmonic / Stiefel, Werner (conductor)
Recorded 2003.11.01 live in Baden-Baden, Kurhaus, Weinbrenners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 — Bella Musica BM 31 2392 [2003]

Mutter, Anne-Sophie (violin) / Vienna Philharmonic / Karajan, Herbert von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8.15 live in Salzburg, Großes Festspielhau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419 241 1 [198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8160 [2017]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19 241 2 [198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7540 [1988] (movt. II only)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7572 [198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9471 [201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GS 55/56 [2006]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POCG 1346 [1988]

Mutter, Anne-Sophie (violin) / Vienna Philharmonic / Previn, André (conductor)
Recorded 2003.09 live in Vienna, Musikverein.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4 5152 [2004]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5152 [2004]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9491 [2011]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6834 [2006] (movt. II only)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1206 [2004]
  • SA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4 8742 [2011]
  • SA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9730 [2004] (movt. III only)
  • CD — Decca UCCG 52120 [2018]

Nabakov, Boris (violin) / Capella Classica / Usedruuf, Bernhard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Sastruphon SM 007063

Nadien, David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rnstein, Leon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66.10.08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DVD — Cembal d'Amour CD 130 [2008]

Nemtanu, Sarah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ance / Masur, Kurt (conductor)
Recorded 2012.04 live in Paris, Theatre du Chatelet. Original version.

  • CD — Naïve V 5325 [2013]

Nikkanen, Kurt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imonov, Yury (conductor)
Recorded 1990.03 in London, Abbey Road Studio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Collins Classics 1128 2 [1990]

Nishizaki, Takako (violin) / Slovak Philharmonic / Jean, Kenneth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7 in Bratislava, Slovak Philharmonic,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Naxos 8 550153 [1988]
  • CD — Naxos 8 551145 [1991] (movt. II only)
  • CD — Naxos 8 552117/18 [2005] (movt. III only)
  • CD — Naxos 8 552216 [1996] (movt. II only)
  • CD — Naxos 8 556627 [1998] (movt. III only)
  • CD — Naxos 8 556652 [1997] (movt. II only)
  • CD — Naxos 8 570081 [2005] (movt. II only)
  • CD — Naxos 8 572951 [2012]
  • DL — Naxos 9 40352 [2013] (movt. III only)

Novak, Jan [*] (violin) / Münchner Symphoniker [*] / Starek, Milan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Holmes, Ralph.

Odnoposoff, Ricardo (violin) / Netherland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Goehr, Walter (conductor)
Recorded 1952.04-11.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0") — Concert Hall CM 34 [1962]
  • 33 (10") — Concert Hall MMS 34 [1962]
  • 33 (10") — Guilde Internationale du Disque MMS 34 [1955]
  • 33 (12") — Guilde Internationale du Disque SMS 3056 (as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Amsterdam")
  • 33 (12") — Meisterwerke Der Musik SA 9618
  • 33 (10") — Musical Masterpiece Society MMS 34
  • 33 (10") — Musical Masterworks Society MMS 34
  • 33 (12") — Prestige de la Musique SR 9618 (as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Amsterdam")
  • CD — Documents 600476 [2018]
  • CD — Doremi DHR 7874/9 [2006]

Oistrakh, David (violin) /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Gauk, Aleksandr (conductor)
Recorded 1938 in Moscow.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78 (12") — Supraphon 40105/9 [1950] (as "Moscow Stat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78 (12") — USSR 06451/6 (movt. I), 06463/6 (movts. II, III) [1938] (as "Orchestra of the Moscow State Philharmonia")
  • 78 (12") — Compass C 201 [1946] (as "Moscow Stat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33 (12") — Colosseum CRLP 10010
  • 33 (12") — Colosseum CRLP 101 (as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33 (12") — Fidelio ATL 4067
  • 33 (12") — Hall of Fame HOFS 501
  • 33 (12") — Hollywood LPG-3505
  • 33 (12") — Musidisc RC 812
  • 33 (12") — Period SHO 307
  • 33 (12") — Schallplattengilde AGL 1346
  • 33 (12") — Super Majestic BBH 1 060
  • 33 (12") — Vox MV 224
  • CD — Dante LYS 331/4 (as "Orchestra of the Moscow State Philharmonia")
  • CD — IDIS 6396 [2003]
  • CD — Russian Disc RDCD 15002 [1993] (as "All-Union Radio Orchestra", dated 1939)

Oistrakh, David (violin) / Dresden Staatskapelle / Konwitschny, Franz (conductor)
Recorded 1954.02.10-11 in Dresden, Lukaskirch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2726 087 [1981] (as "Dresden State Orchestra")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DGM 18196 [1955] (as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 33 (12") — Deutsche Grammophon LPM 18196
  • 33 (12") — Eterna LPM 1014 [1955]
  • 33 (12") — Heliodor 478437 [1963]
  • 33 (12") — Musical Rendezvous Contour 2870 124 [1971]
  • 33 (12") — Vinyl Passion VPC 85067 [2019]
  • 33 (10") — Deutsche Grammophon LPE 17163 [1959] (as "Saxon State Orchestra")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23 399 2 [1988]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47 427 2 [1995]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8167 [200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8417 [200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3449 [2014]
  • CD — Profil Medien PH 05011 [2005]

Oistrakh, David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argent, Malcolm (conductor)
Recorded 1954.11.29 in Maida Vale, BBC Studio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ICA Classics ICAC 5159 [2019]

Oistrakh, David (violin) / Stockholm Festival Orchestra / Kletzki, Paul (conductor)
Recorded 1955.09.28 live in Stockholm.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Medici Arts MM 0182 [2007]

Oistrakh, David (violin) /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Kondrashin, Kirill (conductor)
Recorded 1957.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0") — Telefunken TW 30170
  • 33 (12") — Allegro 1640
  • 33 (12") — Eurodisc 77 297 ZK
  • 33 (12") — Eurodisc 87 693 XAK
  • 33 (12") — Everest 3375
  • 33 (12") — Melodiya С 10 09367/8 [1977] (movt. III only)
  • 33 (12") — TAP T-301
  • 33 (12") — USSR Д 03820/1 [1957]
  • CD — Hänssler PH 18046 [2018]
  • CD — Melodiya 74321 17084 2 [1993]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0583 [1994]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2013 [2012]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2261 [2014]
  • CD — Melodiya SUCD 10 00239 [1991]

Oistrakh, David (violin) / Warsaw Philharmonic / Skrowaczewski, Stanislaw (conductor)
Recorded 1957.11.29 live in Warsaw, Philharmonic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Andromeda ANDRCD 5120
  • CD — Archipel ARPCD 0474 [2011]

Oistrakh, David (violin) / Bolshoi Theatre Orchestra / Samosud, Samuil (conductor)
Recorded 1958.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242 bars).

  • 33 (12") — Animato AGL 1019
  • 33 (12") — Bastei BDGM 5
  • 33 (12") — Bravo K 130 (as "Sasha Bulov" with "Hamburg Festival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Amleto Toscali")
  • 33 (12") — Classics International CIS-1818
  • 33 (12") — Murray Hill S-2760
  • 33 (12") — Period STP 5212
  • 33 (12") — Schallplattengilde AGL 1019
  • 33 (12") — Vox PL 16 160
  • 33 (12") — Vox PL 516 160
  • CD — Preludio PHC 3135 [1987]
  • CD — Tuxedo TUXCD 1052 [1990]

Oistrakh, David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ondrashin, Kirill (conductor)
Recorded 1958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0") — Melodiya Д 14619/20 [1964]
  • 33 (10") — Mezhdunarodnaya Kniga MK 1054 [1964]
  • CD — Melodiya VDC 1125 [1986]
  • CD — Melodiya VICC 2017 [1990]

Oistrakh, David (violin)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Ormandy, Eugene (conductor)
Recorded 1959.12.24 in Philadelphia, Broadwood Hote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BS 61628 [1975]
  • 33 (12") — CBS 77357 [1973]
  • 33 (12") — CBS BRG 72064 [1962]
  • 33 (12") — CBS SBRG 72064 [1962]
  • 33 (12") — Columbia ML 5698 [1962]
  • 33 (12") — Columbia MS 6298 [1962]
  • CD — Alto ALC 1354 [2017]
  • CD — CBS CD 44854 [1989]
  • CD — CBS M2YK 46460 [1990]
  • CD — CBS MPK 44854 [1988]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00812 2 [2006]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33453 2 [2008]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85816 2 [2011]
  • CD — Sony Classical CD 46339 [1990]
  • CD — Sony Classical CD 46460 [1990]
  • CD — Sony Classical SBK 46339 [1990]

Oistrakh, David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Del Mar, Norman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1.19 live in London, Royal Alber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BBC BBCL 4102 2 [2002]

Oistrakh, David (violin) / Portuguese Symphony Orchestra / Freitas Branco, Pedro de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6.27 live in Lisbon, Coliseu dos Recreio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Portugalsom SP 4084 [1995]

Oistrakh, David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French Radio / Dervaux, Pierre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3.07 live in Paris, Palais de Chaillot.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557 [2011]

Oistrakh, David (violin) / RAI Turin Symphony Orchestra / Kempe, Rudolf (conductor)
Recorded 1963.03.26 live in Torino, RAI.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Frequenz 041 011 [1989]

Oistrakh, David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Rozhdestvensky, Gennady (conductor)
Recorded 1968.09.27 live in Moscow, Conservatory, Grea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HMV SXLP 30220 [1977]
  • 33 (12") — Melodiya С 01779/80 [1969]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056 [2008]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239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2609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3980 [2011]
  • CD — Chant du Monde LDC 278 884 [1987]
  • CD — Melodiya 74321 34178 2 [1997]
  • CD — Melodiya 74321 40710 2 [1997]
  • CD — Melodiya 74321 46968 2
  • CD — Melodiya BVCX 4087 [1997]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0740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1931
  • CD — Praga PRD 250 325 [2016]
  • SACD — Praga DSD 250 325
  • DVD — EMI DVB 5996859 [2004]

Oistrakh, David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hostakovich, Maksim (conductor)
Recorded 1972.11.26 live in London, Royal Alber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BBC BBCL 4267 2 [2009]

Oistrakh, Igor (violin) / Pro Arte Orchestra / Schüchter, Wilhelm (conductor)
Recorded 1957.03.20-22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Angel 35517
  • 33 (12") — Columbia 33 CX 1594 [1958]
  • CD — Documents 600518 [2019]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639 [2011]

Oistrakh, Igor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Frühbeck de Burgos, Rafael (conductor)
Recorded 1989.04.07-08 in London, Henry Wood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Collins Classics 1046 2 [1990]
  • CD — Collins Classics 1311 2 [1992]

Oistrakh, Igor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Oistrakh, David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65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HMV ASD 2813 [1972]
  • 33 (12") — Eurodisc 62308
  • 33 (12") — Melodiya С 01243/4 [1965]

Oistrakh, Igor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ondrashin, Kirill (conductor)
Recorded 1967.04.20 live in Tokyo, Bunka Kaikan.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Altus ALT 066 [2003]

Olof, Theo (violin) / Frysk Orchestra / Pešek, Libor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73 or earlier). Finale cut by 98 bars.

  • 33 (12") — EMI 037 26177 [1973]

Ozim, Igor (violin) / Zagreb Philharmonic / Horvat, Milan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Jugoton 2233

Pagani, Ferdinand [*] (violin) / Classics Club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Libert, Paul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Kogan, Leonid (1950)

Paraschkevov, Vesselin (violin) / Sofia Philharmonic / Tabakov, Émil (conductor)
Recorded 1996.05.01-02 in Sofia, Sala Bulgaria.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36 bars).

  • CD — Telos TLS 010 [1998]

Pasquier, Régis (violin) / Baltic Chamber Orchestra / Leducq-Barôme, Emmanuel (conductor)
Recorded 2007.05 in Saint Petersburg.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Calliope CAL 9375 [2008]
  • CD — Saphir Productions LVC 1173 [2011]

Pauk, György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taern, Gunnar (conductor)
Recorded 1961.03.31-04.03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Alshire ASC 834
  • 33 (12") — Pye GGL 0119 [1962]
  • 33 (12") — Stereo Fidelity ASC 10012

Pelassy, Frederic (violin) / Slovak Philharmonic / Režucha, Bystrík (conductor)
Recorded 1995.01 in Kosic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BNL BNL 112874 [1995]

Perlman, Itzhak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Wallenstein, Alfred (conductor)
Recorded 1967.04.18-19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apriccio 43 3318 [1986] (movt. II only)
  • 33 (12") — Quintessence PMC 7056 [1978]
  • 33 (12") — Reader's Digest EIRS 9671 [1976]
  • 33 (12") — Reader's Digest GTCH 8A [1978]
  • 33 (12") — Reader's Digest GTCHA 30 [1983]
  • 33 (12") — Reader's Digest RD 4 178 [1976]
  • 33 (12") — Reader's Digest RDA 60 [1967]
  • 33 (12") — Reader's Digest RDA 178 A [1976]
  • 33 (12") — Reader's Digest RDS 9383 [1977]
  • CD — Capriccio 57 122 4 [1988] (movt. II only)
  • CD — Chesky CD 12 [1990]
  • CD — Chesky CG 9012 [1995]
  • CD — Menuet 160024 2 [1989]
  • CD — Profil Medien PH 04089 [2004]
  • CD — Reader's Digest 20206881 2 [2006] (movt. III only)
  • CD — Reader's Digest RDCD 1423 [1996]
  • CD — Reader's Digest RDCD 1461 [1996]

Perlman, Itzhak (violin)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Leinsdorf, Erich (conductor)
Recorded 1967.12.18-19.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RCA LSB 4066 [1972]
  • 33 (12") — RCA SB 6768 [1968]
  • 33 (12") — RCA VCS 2000 [1982]
  • CD — RCA 99567 5
  • CD — RCA 09026 63591 2 [2000]
  • CD — RCA 82876 59419 2 [2004]
  • CD — RCA GD 86526 [1987]
  • CD — Sony Classical 88875 18338 2
  • CD — Sony Classical 88765 43888 2 [2013]

Perlman, Itzhak (violin) / 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 / Stokowski, Leopold (conductor)
Recorded 1972.05.09 live in New York, Carnegie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CRQ Editions CRQ CD 293/4 [2017]

Perlman, Itzhak (violin)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Ormandy, Eugene (conductor)
Recorded 1978.11.11-13 in Philadelphia, Old 'Met'.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HMV ASD 3726 [1979]
  • 33 (12") — HMV 291052 1 [1987]
  • CD — EMI 5 56150 2 [1996]
  • CD — EMI 5 62591 2 [2003]
  • CD — EMI 7 47106 2 [1985]
  • CD — EMI 7 64922 2 [1993]
  • CD — EMI 7 67700 2 [1993]
  • CD — EMI 7 67704 2 [1993]
  • CD —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533540 Z
  • CD — Warner Classics 2564 615069 [2015]
  • CD — Warner Classics 4093902
  • CD — Warner Classics WPCS 13284

Perlman, Itzhak (violin)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Ormandy, Eugene (conductor)
Recorded 1979.06.13-14 live in Philadelphia, Academy of Music.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DVD — EuroArts 206 1328 [2015]
  • DVD — EuroArts 207 2128 [2013]
  • DVD — EuroArts 209 7018 [2017]
  • LD — Philips 070 110 3 [1990]
  • LD — Philips 070 210 1 [1990]

Perlman, Itzhak (violin) /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ehta, Zubin (conductor)
Recorded 1990.05.02 live in Leningrad, Philharmonic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EMI 7 54108 2 [1990]
  • CD —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513706 K [1994]
  • CD — Warner Classics 2564 615069 [2015]

Piastro, Mishel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arbirolli, John (conductor)
Recorded 1942.03.29 live in New York, Carnegie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246 bars; alterations to movt. I cadenza).

  • CD — The Barbirolli Society SJB 1030/31 [2008]

Pitcairn, Elizabeth (violin) / Slovenia RTV Symphony Orchestra / Tung, Ling (conductor)
Recorded 1997.09 in Ljubljana, Slovene Philharmonic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Sazas EP 001

Posselt, Ruth (violin) / Springfield Symphony Orchestra / Burgin, Rich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44.05.07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80 bars).

  • CD — Music & Arts WHRA 6016 [2007]

Prihoda, Vasa (violin) / 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Austin, Rich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49.12.04-05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68 bars, alterations in movt. I).

  • CD — Documents 285490 [2019]
  • CD — Documents 600455 [2018]
  • CD — Podium Wendel POL 1004 2

Quint, Philippe (violin) / Sofia Philharmonic / Panteleyev, Martin (conductor)
Recorded 2013.01.14-17 in Sofia, Bulgaria Hall. Original version with small alterations to movts. I and II, and Finale in original and Auer versions.

  • SACD — Avanti Classic 10432 [2014]

Rabin, Michael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Galliera, Alceo (conductor)
Recorded 1956.06.11-13 in London, Hornsey Town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33 (12") — Angel 35388 [1957]
  • 33 (12") — Columbia 33 CX 1422 [1957]
  • 33 (12") — Music for Pleasure MFP 2002 [1965]
  • CD — EMI 7 64123 2 [1991]
  • CD — Testament SBT 61471 [2011]

Rabin, Michael (violin)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Smith, William (conductor)
Recorded 1961.11.10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Association POA 100 [1999]

Rabin, Michael (violin)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Fjeldstad, Øivin (conductor)
Recorded 1964.10.29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Doremi DHR 7970/1 [2010]

Rachlin, Julian (violin) /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Fedoseyev,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1994.02.14-20 live in Moscow, Conservatory. Original version.

  • CD — Sony Classical SK 66567 [1995]
  • CD — Sony Classical SRCR 9800 [1995]

Radulović, Nemanja (violin) / Borusan Istanb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Goetzel, Sascha (conductor)
Recorded 2017.02-03 in Istanbul, Istinye Borusan Oto.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36 bars).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79 8089 [2017]
  • CD — Decca UCCG 1776 [2017]

Renardy, Ossy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l Association / Barzin, Leon (conductor)
Recorded 1939.01.23 live in New York, Carnegie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244 bars).

  • CD — Meloclassic MC 2037 [2018]

Repin, Vadim (violin) / Novosibirsk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 Katz, Arnold (conductor)
Recorded 1986.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Melodiya C10 24763 006 [1986]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0110 [2004]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2121
  • CD — Melodiya SUCD 10 00110

Repin, Vadim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 / Octors, Georges (conductor)
Recorded 1989.05.29 live in Brussels, Centre for Fine Arts. Original version.

  • CD — Cypres CYP 9612 [2001]
  • CD — Cypres CYP 9613
  • CD — Muso MU 002 [2011]

Repin, Vadim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Krivine, Emmanuel (conductor)
Recorded 1994.12.20-22 in London, St. Augustine's Church, Kilburn. Original version (uncut with small alterations).

  • CD — Erato 0927 49553 2 [2002]
  • CD — Erato 4509 98537 2 [1996]
  • CD — Erato WPCS 4801 [1996]
  • CD — Warner Classics 0927 49142 2 [2002]
  • CD — Warner Classics 2564 617562 [2014]
  • CD — Warner Classics 2564 632632 [2006]

Repin, Vadim (violin) / Mariinsky Theatre Orchestra / Gergiev, Valery (conductor)
Recorded 2002.07.02-04 live in Mikkeli, Mikaeli-Martti Tavela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cca 473 3432 [2002]
  • CD — Decca UCCP 1069 [2002]
  • CD — En Larmes ELS 03426

Repin, Vadim (violin) /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Rostropovich, Mstislav (conductor)
Recorded 2003.06.27. Original version.

  • CD — En Larmes ELS 03409/10

Repin, Vadim (violin) / Luxembo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rivine, Emmanuel (conductor)
Recorded 2007.02.11. Original version.

  • CD — En Larmes ELS 08741

Ricci, Ruggiero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argent, Malcolm (conductor)
Recorded 1950.01.26-27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Matrix AR 14550/7.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78 (12") — Decca AX 336/9 [1951]
  • 33 (12") — Decca DPA 505/6 [1974]
  • 33 (12") — Decca LLP 172 (as "New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 33 (12") — Decca LXT 2509 [1950] (as "New Symphony Orchestra")
  • 33 (12") — Decca SPA 350 [1974] (movt. III only)
  • 33 (12") — London Records LL 172 [1950]
  • 33 (12") — Richmond B 19011 [1961]
  • 33 (12") — Sung Eum SEL 0293 [1974] (movt. III only)
  • 33 (12") — Telefunken K5R 1 [1962]
  • CD — Guild Historical GHCD 2425 [2016] (orch. as "New Symphony Orchestra")
  • CD — Pearl GEM 0136 [2001]

Ricci, Ruggiero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argent, Malcolm (conductor)
Recorded 1961.01.05-11 in London, Kingswa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Decca ADD 126 [1965]
  • 33 (12") — Decca DPA 505/6 [1974]
  • 33 (12") — Decca LXT 5641 [1961]
  • 33 (12") — Decca ND 373
  • 33 (12") — Decca SDD 126 [1965]
  • 33 (12") — Decca SDDA 126
  • 33 (12") — Decca SXL 2279 [1961]
  • 33 (12") — Decca SXLA 2279 [1961]
  • 33 (12") — Eurodisc S 70 311 KK
  • 33 (12") — Eurodisc 70310 KK
  • 33 (12") — London Records CM 9284 [1962]
  • 33 (12") — London Records CS 6215 [1962]
  • 33 (12") — London Records STS 15544 [1981]
  • 33 (10") — Decca BR 3110 [1962]
  • 33 (10") — Decca SWL 8021 [1962]
  • CD — Decca 480 2083 [2010]
  • CD — Decca UCCD 7469 [2019]
  • CD — King International KICC 8525 [1995]

Ricci, Ruggiero (violin) / Netherlands Radi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Fournet, Jean (conductor)
Recorded 1974.08 in Hilversum, AVRO Studio.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80 bars).

  • 33 (12") — Decca SPC 21116 [1976]
  • 33 (12") — Decca PFS 4345 [1975]
  • CD — Decca 417 687 2 [1988]
  • CD — Decca 436 5322 [1992]
  • CD — Decca 458 6452
  • CD — Decca 467 404 2 [2000]
  • CD — Decca 478 6769 [2014]

Ricci, Ruggiero (violin) / Orchestre dHarmonie de Paris / Seurre, Jacques (conductor)
Recorded live, date unknown (1991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One-Eleven URS 91070 [1991]

Ricci, Ruggiero (violin) /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Bakels, Kees (conductor)
Recorded 1997.06.06-07 in Katowice. Original version.

  • CD — Dynamic CDS 203 [1997]

Rosand, Aaron (violin) / Radio Luxembourg Symphony Orchestra / Froment, Louis de (conductor)
Recorded 1973.01 in Stuttgart, Südwest-Tonstudio.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Vox TV 34553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3980 [2011]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4650 [2014]
  • CD — Vox 7211 [2000]
  • CD — Vox CD3X 3025 [1993]
  • CD — Vox VOX 7211 [2012]

Roth, Linus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anderling, Thomas (conductor)
Recorded 2016.05.02-04 in London, St. Luke's Church.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Challenge Classics CC 72689 [2016]

Roussev, Svetlin (violin) / Senda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Umeda, Toshiaki (conductor)
Recorded 2001.05.12-06.09 in Sendai City, Youth Cultural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Ongaku no Tomo Sha OCD 01201/2 [2001]

Ruha, Stefan (violin) / Roman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Basarab, Mircea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Electrecord ECD 50
  • 33 (12") — Electrecord ST ECE 01088

Rybar, Peter (violin) / Vienna Festival Orchestra / Desarzens, Victor (conductor)
Recorded 1959.05.06 in Vienna, Konzerthaus, Mozart-Saal. Uncut with a few alterations.

  • 33 (12") — Westminster WHS 40004
  • CD — Doron Music DRC 4005 [1995]

Saccon, Christian Joseph (violin) / Padova and Veneto Orchestra / Scarpis, Maffeo (conductor)
Recorded 2009.12.18 live in Veneto, Teatro Academia Conegliano. Original version (Finale cut by 8 bars).

  • CD/DVD — Wide Clasique WCL 127 [2010]

Salerno-Sonnenberg, Nadja (violin) / Colorado Symphony / Alsop, Marin (conductor)
Recorded 2004.11 live in Denver, Boettcher Concer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NSS Music [no number]

Sato, Yoko (violin) / 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aito, Hideo (conductor)
Recorded 1974.02.18 live in Tokyo, Bunka Kaikan.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76 bars).

  • CD — Tokyo FM Japan TFMC 0003 [2003]

Schaeffer, Eugene [*] (violin) / Orchestre du Festival Belgique [*] / Narrato, Pierre [*] (conductor)

See above under Holmes, Ralph.

Schmid, Benjamin (violin) / Pann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oganyi, Tibor (conductor)
Recorded 2017.10.01 in Pecs, Kodaly Center. Original version.

  • CD — Oehms OC 467 [2018]

Schneiderhan, Wolfgang (violin) / Czech Philharmonic / Talich, Vaclav (conductor)
Recorded 1941.07 in Prague, National Theatre. Original version.

  • 78 (12") — Columbia LWX 349/52 [2009]
  • CD — Pristine Audio PASC 138 [2009]
  • CD — Urania URN 22 149 [2000]

Schönweiss, Eva-Christina (violin) / Oberfränkisches Jugendorchester / Weiss, Günther (conductor)
Recorded 1991.03.28 live in Weißenstadt, Jakobuskirche. Original version.

  • CD — Tonstudio Wolfgang Armbrecht 9206 [1992]

Schulz, Rudolf (violin) / Leipzig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Abendroth, Hermann (conductor)
Recorded 1951. Finale cut by 116 bars.

  • 33 (12") — Urania URLP 77
  • 33 (12") — Urania URRS 77 [1954]
  • CD — Arlecchino ARL 64

Senju, Mariko (violin) / Czec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 Válek, Vladimír (conductor)
Recorded 2001.05.27-30 in Prague, ICN Studio. Original version.

  • CD — Victor VICC 60262 [2001]

Senju, Mariko (violin) / Vienna Symphony / Shallon, David (conductor)
Recorded 1986.01.02-04 in Vienna, Konzerthaus. Original version.

  • CD — JVC VDC 1087 [1987]

Shaham, Gil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inopoli, Giuseppe (conductor)
Recorded 1991.12.09-12 in London, All Saints Church, Tooting.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37 540 2 [1993]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0 6265 [2012]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3 6334 [2019]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POCG 1683 [1993]

Shaham, Gil (violin) / 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 / Shui, Lan (conductor)
Recorded 2004.09 in Singapore, Esplanade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Canary Classics CC 04 [2007]

Shkolnikova, Nelli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ondrashin, Kirill (conductor)
Recorded 1959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8 bars).

  • 33 (12") — USSR Д 02175/6 [1954]
  • 33 (10") — Melodiya Д 17341/2 [1966]
  • CD — Doremi DHR 7819 [2005] (as "Moscow Symphony Orchestra")

Shkolnikova, Nelli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imon, Geoffrey (conductor)
Recorded 1986.01.13-14 in London, All Saints Church, Tooting.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Cala CACD 1/2 [1986]

Shoji, Sayaka (violin) / Radio Franc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hung, Myung-Whun (conductor)
Recorded 2005.10 in Paris, Maison de Radio France, Salle Olivier Messiaen.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1273 [2006]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50074 [2006]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UCCG 51072

Silverstein, Joseph (violin) / Utah Symphony Orchestra / Wilkens, Christopher (conductor)
Recorded 1987.05.25 in Salt Lake City, Symphon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Pro Arte CDD 316 [1987]

Sitkovetsky, Dmitry (violin)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Marriner, Neville (conductor)
Recorded 1999.01.28-30 in London, Henry Wood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Hänssler CD 98 346 [2000]
  • CD —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515854 A [2000]

Sitkovetsky, Yulian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 / André, Franz (conductor)
Recorded 1955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5].

  • CD — SYD Records SYD 6 [1995]

Skride, Baiba (violin) / 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 / Varga, Gilbert (conductor)
Recorded 2001.05.07-26 live in Brussels. Original version.

  • CD — Cypres CYP 9614

Skride, Baiba (violin) /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 Nelsons, Andris (conductor)
Recorded 2007.09.03-04 in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21423 2 [2008]

Sokolov, Valery (violin) / Tonhalle Orchestra Zürich / Zinman, David (conductor)
Recorded 2010.10.29-11.02 in Zurich, Tonhalle. Original version (uncut, small changes to movts. I and III).

  • CD — Virgin Classics 6 42017 0 [2011]

Solozobova, Maria (violin) / Arcademia Sinfonica / Schöller-Manno, Dietrich (conductor)
Recorded 2007.03 in Basel, Musikakademie, Großer Saal. Original version.

  • CD — Antes BM 31 9232 [2007]

Spivakov, Vladimir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emirkanov, Yury (conductor)
Recorded 1970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36 bars).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2300 [2015]

Spivakov, Vladimir (violin) / Slovak Philharmonic / Košler, Zdenĕk (conductor)
Recorded 1974.10.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Opus 9110 0352 [1974]
  • 33 (12") — Melodiya С 10 08549/50 [1977]
  • 33 (12") — Vanguard VMS 75002 [1985]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2363 [2004] (soloist misidentified as Vladislav Slovak)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3631 (soloist misidentified as Vladislav Slovak)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9410 [1999]
  • CD — Classic Collection 99853
  • CD — Classical Gallery CLG 7029 [1994]
  • CD — T-rax Productions THE010 [2000]

Spivakov, Vladimir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Gusman, Israel (conductor)
Recorded 1975. Original version.

  • CD — P. I.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Charity Foundation 01 001 [2011]

Spivakov, Vladimir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Ozawa, Seiji (conductor)
Recorded 1981.04.27-28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s.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HMV ASD 4173 [1982]
  • CD — EMI 5 68536 2 [1995]
  • CD — EMI 6 32015 2 [2010] (movts. I and III only)
  • CD — EMI 7 63890 2 [1991]
  • CD — EMI 7 67790 2 [1994]
  • CD — EMI 7 67858 2 [1993]
  • CD — EMI 9 07149 2 [2011] (opening of movt. I only)
  • CD — EMI CD EMX 2263 [1996]
  • CD — Olympia MKM 109
  • CD — Royal Classics DCL 70574 2 [1999]
  • CD — Royal Classics ROY 6484 [1996]
  • CD — Unesco Classics DCL 70633 2 [2000]
  • CD — Warner Classics 2564 613951
  • CD — Warner Classics 90295 48160 [2019] (movt. III only)
  • CD — Warner Classics 50999 0 26598 5 5 [2011] (movts. I and III only)
  • CD — Warner Classics 50999 4 56339 5 9 [2010] (movts. I and III only)

Spivakov, Vladimir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emirkanov, Yury (conductor)
Recorded 1990.09.21-24 in Watford, Town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RCA 09026 60990 2 [1993]

Spivakovsky, Tossy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Goehr, Walter (conductor)
Recorded 1959.11.09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Classic Records SDBR 3049 [2008]
  • 33 (12") — Disques Adès 13 010
  • 33 (12") — Orbis 76 755
  • 33 (12") — Everest LPBR 6049 [1960]
  • 33 (12") — Everest SDBR 3049 [1960]
  • 33 (12") — Hallmark HM 528 [1967]
  • 33 (12") — Hallmark SHM 528 [1967]
  • 33 (12") — World Record Club STP 72 [1961]
  • 33 (12") — World Record Club TP 72 [1961]
  • CD — Everest EVC 9035 [1996]
  • CD — Everest HDAD 2031

Spivakovsky, Tossy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 Grevillius, Nils (conductor)
Recorded 1960.02.08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Doremi DHR-8025-8 [2018]

Sporcl, Pavel (violin) / Czech Philharmonic / Bělohlávek, Jiří (conductor)
Recorded 2003.09.22 live in Prague, Rudolfinum, Dvorak Hall. Original version (uncut with a few of Auer's alterations in all movts.).

  • CD — Supraphon SU 3709 2 [2003]

Stadler, Sergei (violin) /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Fedoseyev,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1989.02 in Moscow, Radio, Large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Victor VICC 60930/1 [2015]

Steinbacher, Arabella (violin) / Swiss Romande Orchestra / Dutoit,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2014.09.22-24 in Geneva, Victoria Hall.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Pentatone PTC 5186 504 [2015]

Stern, Isaac (violin)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Hilsberg, Alexander (conductor)
Recorded 1949.04.10 in Philadelphia, Academy of Music. Matrix XCO 41137/44.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68 bars).

  • 78 (12") — Columbia 13037/40 D
  • 78 (12") — Columbia LX 1316/9 [1950]
  • 78 (12") — Columbia LX 8740/3 [1950]
  • 78 (12") — Columbia M 863
  • 78 (12") — Columbia Z 243/6
  • 45 (7") — Columbia A 1087
  • 33 (12") — Columbia 33 C 1022 [1953]
  • 33 (12") — Columbia ML 4232 [1953]
  • 33 (10") — Philips 06 672 R
  • CD — Sony Classical CD 45952 [1990]
  • CD — Sony Classical SM3K 45952 [1990]

Stern, Isaac (violin) / Hollywood Bowl Orchestra / Koussevitzky, Serge (conductor)
Recorded 1950.08.29 live in Los Angeles, Hollywood Bow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68 bars).

  • CD — Pristine Audio PASC 519 [2017]

Stern, Isaac (violin)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Ormandy, Eugene (conductor)
Recorded 1958.03.23 in Philadelphia, Broadwood Hotel. Auer version (movt. I cut by 9 bars,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CBS 60111 [1982]
  • 33 (12") — CBS 61029 [1973]
  • 33 (12") — Columbia ML 5379 [1959]
  • 33 (12") — Columbia MS 6062 [1959]
  • 33 (12") — Fontana CFL 1045 [1959]
  • 33 (12") — Fontana SCFL 1195 [1960]
  • CD — CBS CD 42537 [1988]
  • CD — CBS CD 46262 [1990]
  • CD — CBS MYK 36724 [1990]
  • CD — CBS MYK 42537 [1987]
  • CD — Pickwick DUET 12 [1988]
  • CD — RCA 88644 39919 2 [2013]
  • CD — RCA 88883 73716 2 [2013]
  • CD — Sony Classical 88697 27987 2 [2008]
  • CD — Sony Classical SMK 66829 [1995]
  • CD — Sony Classical SRCR 1556 [1995]
  • SACD — Sony Classical SS 06062

Stern, Isaac (violin) /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 Maazel, Lorin (conductor)
Recorded 1958.08.23 live at Lucerne, Kusthau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Audite 95 624 [2013] (as "Swiss Festival Orchestra")
  • CD — Documents 600211 [2015]
  • CD — Documents 600332 [2016]

Stern, Isaac (violin) / Israel Philharmonic / Abbado, Claudio (conductor)
Recorded 1972.02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Helicon HL 02-9679 [2016]

Stern, Isaac (viol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rnstein, Leon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73.03.05 in New York, Columbia 30th Street Studio.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Sony Classical 82876 88809 2 [2006]
  • CD — Sony Classical SMK 47637 [1993]
  • CD — Sony Classical SRCR 9552 [1993]

Stern, Isaac (violin)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 Rostropovich, Mstislav (conductor)
Recorded 1977.11.18 in Washington, John F. Kennedy Center Concer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33 (12") — CBS 76725 [1979]
  • 33 (12") — Columbia M 35126 [1979]
  • CD — CBS 35 DC 49/5
  • CD — Sony Classical SMK 64127 [1999]
  • CD — Sony Classical SRCR 2046

Sugie, Yoko (violin) / Hibiki Music Orchestra / Takaya, Mitsunobu (conductor)
Recorded 2013.01.20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4 bars).

  • CD — Hibiki Music Japan HMOC 17818/9 [2013]

Suwanai, Akiko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itayenko, Dmitry (conductor)
Recorded 1990.07.07 live in Moscow, Conservatory, Grea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Teldec 2292 46010 2 [1990]
  • CD — Teldec 4509 97478 2 [1996]
  • CD — Teldec 8573 83129 2 [2000]
  • CD — Teldec 8573 89096 2 [2001]
  • CD — Teldec WPCC 3870 [1990]
  • CD — Teldec WPCS 21057 [2000]

Suwanai, Akiko (violin) / Czech Philharmonic / Ashkenazy,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2000.09.07-08 in Prague, Rudolfinum, Dvořák Hall. Original version (uncut with one of Auer's alterations in the finale).

  • CD — Decca UCCD 50004 [2009]
  • CD — Philips 468 3692 [2003] (movt. I only)
  • CD — Philips 475 3782 [2003] (movt. I only)
  • CD — Philips UCBX 1007 [2003] (movt. I only)
  • CD — Philips UCCP 1024 [2003] (movt. I only)
  • CD — Philips UCCP 1081 [2003] (movt. I only)
  • CD — Philips UCCX 1013 [2003] (movt. I only)
  • CD — Decca UCCD 51067 [2017]

Szeryng, Henryk (violin)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Munch, Charles (conductor)
Recorded 1959.02.09 in Boston, Symphon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2") — RCA CCV 5015 [1975]
  • 33 (12") — RCA LSC 2363
  • 33 (12") — RCA RB 16204 [1960]
  • 33 (12") — RCA SB 2080 [1960]
  • 33 (12") — RCA VIC 1037 [1966]
  • 33 (12") — RCA VICS 1037 [1966]
  • 33 (12") — RCA VL 89043 [1984]
  • CD — RCA 88697 89979 2 [2011]
  • CD — RCA 88875 16979 2 [2016]
  • CD — Sony Classical SICC 1965-6 [2015]

Szeryng, Henryk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Doráti, Antal (conductor)
Recorded 1962.07.22-23 in Watford, Town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2") — CBS 75768 [1969]
  • 33 (12") — Mercury 130 557
  • 33 (12") — Mercury MG 50388/90 [1966]
  • 33 (12") — Mercury OL 3117 [1966]
  • 33 (12") — Mercury SR 39017 [1966]
  • 33 (12") — Mercury SR 90389 [1966]
  • 33 (12") — Mercury SR 90527 [1971]
  • 33 (12") — Philips 29606-1
  • 33 (12") — Philips 420 0381 [1986]
  • 33 (12") — Philips 6511 014 [1976]
  • 33 (12") — Philips 6582 009 [1975]
  • 33 (12") — Philips 838424 AY [1965]
  • 33 (12") — Philips A 04924 L [1965]
  • 33 (12") — Philips AL 3503 [1965]
  • 33 (12") — Philips SAL 3503 [1965]
  • 33 (12") — Philips (Club Sonderauflage) 635
  • CD — Doráti Edition ADE 029 [2012]

Szeryng, Henryk (violin) /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Haitink, Bernard (conductor)
Recorded 1976.06.28-30 in Amsterdam, Concertgebouw, Grote Z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2") — Philips 420 016 [1986]
  • 33 (12") — Philips 9500 321 [1977]
  • CD — Classic FM 482 0806 [2014] (movt. III only)
  • CD — Decca 462 5552 [2003] (movt. I excerpt only)
  • CD — Decca 464 0932 [1999]
  • CD — Decca 475 8353 [2007]
  • CD — Decca 478 4013 [2013] (movt. III only)
  • CD — Decca 482 6220 [2016]
  • CD — Philips 438 386 2 [1993]
  • CD — Philips 446 203 2 [1995]
  • CD — Philips PHCP 24037

Szeryng, Henryk (violin) /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ehta, Zubin (conductor)
Recorded 1982.12.13-19 live.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 — Helicon 02/9667 [2013]

Sztaifberg, Pinchas [*] (piano) / Brno Orchestra [*] / Vilnius, Ference [*]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 CD — Yoyo Music 15272 [2005]

Takezawa, Kyoko (violin) /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Fedoseyev,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1990.09.20-21 in Frankfurt am Main, Alte Op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RCA 09026 60759 2 [1992]

Taschner, Gerhard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Rother, Artur (conductor)
Recorded 1948.04.11-12 in Berlin, Titania-Palast. Original version (small cut in Finale).

  • 33 (12") — Royale 1265 [1954] (as "Fritz Malachowsky" with the "Berlin Symphony Orchestra" directed by "Joseph Balzer")
  • CD — Archiphon ARC 128/129 [2001] [identification uncertain]
  • CD — Forgotten Records FR 1522 [2018]
  • CD — MDG 642 1797 2 [2013]

Tetzlaff, Christian (violin) /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 Nagano, Kent (conductor)
Recorded 2003.02 in Moscow, Conservatory,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Pentatone PTC 5186 022 [2003]

Tretyakov, Viktor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Järvi, Neeme (conductor)
Recorded 1966 live. Original version.

  • 33 (10") — Melodiya С 1349/50 [1966]
  • 33 (12") — Eurodisc 75 999 XK [1967]
  • 33 (12") — Eurodisc 89 289 XDK (as "Sinfonieorchester der Moskauer Staatlichen Philharmonie")
  • 33 (12") — Fono-Ring SFKLP 78 056 (as "Staatliche Sinfonie Orchester der UdSSR")
  • 33 (12") — Melodiya С 01329/4
  • 33 (12") — Melodiya С 01683/4 [1968] (as "Moscow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 33 (12") — Melodiya Д 18167/8 [1966]
  • 33 (12") — Melodiya 390.093 [1972]
  • 33 (12") — Melodiya OSB 6002
  • 33 (12") — Parnass 75 999 (as "Staatliche Sinfonie Orchester der UdSSR")
  • CD — Melodiya 74321 40720 2 [1997]
  • CD — Melodiya MELCD 10 02349 [2015]

Tretyakov, Viktor (violin) /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Jansons, Mariss (conductor)
Recorded 1981.10.30 live. Original version.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3005
  • CD — Brilliant Classics 93980 [2011]
  • CD — Russian Revelation RV 10070 [1996]

Tretyakov, Viktor (violin) /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Fedoseyev,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1984.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Eurodisc 206 738 425 [1985]
  • 33 (12") — Melodiya A10 00133 009 [1988]
  • CD — Melodiya SUCD 10 00236 [1991]
  • CD — Olympia OCD 180 [1989]

Tretyakov, Viktor (violin) / Roman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Conta, Iosif (conductor)
Recorded live 1985.09.18 in Bucharest.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Electrecord FE 85 02

Tretyakov, Viktor (violin) /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Fedoseyev,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1991 live. Original version.

  • DVD — Arthaus Musik 102 119 [2008]
  • DVD — Arthaus Musik 102 127 [2007]
  • DVD — Arthaus Musik 109 318 [2017]
  • DVD — Poloarts VMB 20076 4

Tseng, Yu-Chien (violin) /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 Pletnev, Mikhail (conductor)
Recorded 2017.11.21-22 in Moscow, Philharmonia-2, Rachmaninov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1 7676 [2018]

Ughi, Uto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argent, Malcolm (conductor)
Recorded 1966.09.03 live in London, Royal Albert Hall.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Philharmonic 201

Ughi, Uto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anderling, Kurt (conductor)
Recorded 1980.06.03-04 in London, All Saints' Church, Tooting.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RCA GL 71071 [1986]
  • 33 (12") — RCA RL 31532 [1982]
  • CD — RCA 74321 62786 2 [1998]
  • CD — Sony Classical 88843 09937 2 [2014]

Ughi, Uto (violin) / Swiss Italian Radio Orchestra / Andreae, Marc (conductor)
Recorded 1981.09.18 live in Locarno, Chiesa di San Francesco.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Ermitage ERM 148 [1994]

Unno, Yoshio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vetlanov, Yevgeny (conductor)
Recorded 1980.11.26-27 in London, All Saints' Church, Tooting.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BS YDAS 15
  • 33 (12") — Grammophon SMGM 2033
  • CD — Sony Classical SICC 1967 [2015]

Urakawa, Takaya (violin) / Slovak Philharmonic / Hayashi, Chihiro (conductor)
Recorded 1995.03.29-04.06 in Bratislava, Slovak Philharmonic,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Hibiki Music Japan HMOC 17826/8 [2015]
  • CD — Fontec FOCD 9077/8 [1995]

Urushihara, Asako (violin) /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 Handley, Vernon (conductor)
Recorded 1990.06.20-21 in Liverpool, Philharmonic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NEC Avenue Japan NACC 1007 [1991]

Ushioda, Masuko (violin) /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ri, Tadashi (conductor)
Recorded 1968.03.26-28. Version unidentified.

  • 33 (12") — Columbia OS 10024 J
  • CD — Denon CO 808470 [2008]

Vanessa-Mae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Bakels, Kees (conductor)
Recorded 1991.10.25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 No. 1.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48 bars).

  • CD — EMI 5 67456 2 [2000]
  • CD — Trittico TCMA 27103 [1992]

Varga, Tibor (violin) / Vienna Festival Orchestra [*] / Auberson, Jean-Marie (conductor)
Recorded 1965.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60 bars, alterations to movt. I cadenza).

  • 33 (12") — Concert Hall SMS 2411
  • 33 (12") — Concert Hall SMS 3046
  • CD — Claves CD 50 9300/4 [1993]
  • CD — Claves CD 50 9313 [1993]
  • CD — Editions Atlas MEL CD 301 [1992] (movt. III excerpt only)
  • CD — Urania Records WS 121.363 [2017]

Vengerov, Maksim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Abbado, Claudio (conductor)
Recorded 1995.05 in Berlin, Philharmonie. Original version.

  • CD — Teldec 17045 2 [1997] (movt. II only)
  • CD — Teldec 4509 90881 2 [1995]
  • CD — Teldec WPCS 4709 [1995]
  • CD — Warner Classics 0927 467432 [2002]
  • CD — Warner Classics 2564 637802 [2006]

Vengerov, Maksim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Rostropovich, Mstislav (conductor)
Recorded 1998.10.18 live in London, Royal Alb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cca 466 0002 [1998]
  • CD — Decca POCL 1867 [1998]

Vengerov, Maksim (violin) / 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 / Yu, Long (conductor)
Recorded 2017.08 live in Lucerne, KKL Concert Hall.

  • BR — Accentus ACC 10440 [2019]
  • DVD — Accentus ACC 20440 [2019]

Verhey, Emmy (violin) / Utrecht Symphony Orchestra / Vonk, Hans (conductor)
Recorded 1976. Finale cut by 8 bars.

  • 33 (12") — EMI 061 25477

Verhey, Emmy (violin) / 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 / Joó, Árpád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88 or earlier). Original version.

  • CD — Aurophon ECD 71046 [1992]
  • CD — Capriccio C 49031 [1996] (movt. II only)
  • CD — Cascade Medien 07000 [2009]
  • CD — LaserLight 15 516 [1988]
  • CD — Vanguard 08 9190 72 [1994]

Vinnikov, Zino (violin)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enuhin, Yehudi (conductor)
Recorded 1994.01 in London, CTS Studio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Centurion Music 204414 201 [1993]
  • CD — Tring TRP 014 [1994]

Waiman, Mikhail (violin) /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Rozhdestvensky, Gennady (conductor)
Recorded 1971.09.10 live in London, Royal Alber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BBC BBCRD 9134 [1995]
  • CD — BBC CRCB 6044 [1996]
  • CD — BBC SCD 4307 [1996]
  • CD — Carlton Classics 15656 91342 [1995]

Wallez, Jean-Pierre (violin) / Monte Carlo National Opera Orchestra / Ahronovitch, Yuri (conductor)
Recorded 1977.05 in Monte Carlo, Opéra, Salle Garnier.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IPG Aristocrate 7636/37 [1978]

Wanami, Takayoshi (violin) /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Fistoulari, Anatole (conductor)
Recorded 1977.03.15-16 in London, 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Trio PA 1149
  • CD — Chandos CHAN 6558
  • CD — Kevin Mayhew 1490176 [1991]

Watanabe, Reiko (violin) / Saint Petersburg Symphony Orchestra / Dmitriyev, Aleksandr (conductor)
Recorded 2003.06.13.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Warner Classics WPCS 11694 [2003]

Watanabe, Shigeo (violin) / Tokyo Symphony Orchestra / Sargent, Malcolm (conductor)
Recorded 1954.10.01 live in Tokyo, Hibiya Kokaido Public Hall. Auer version (movt. I cut by 19 bars,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 — Toshiba TOCE 8858 [1996]
  • CD — Universal TYGE 60001 [2013]

Wei, Xue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Accardo, Salvatore (conductor)
Recorded 1989.11.02-03 in London, St. Barnabas' Church, Mitcham.

  • CD — ASV CDDCA 713 [1990]
  • CD — ASV CDDCS 248

Weithaas, Antje (violin) / Camerata Bern / Weithaas, Antje (conductor)
Recorded 2017.10 in Bern-Ittigen, Rudolf-Steiner-Schule, Aula.

  • CD — Avi-music 8553393 [2018]

Wicks, Camilla (violin) /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teinberg, William (conductor)
Recorded 1953.08.18 live in Los Angeles, Hollywood Bowl. Finale cut by 144 bars.

  • CD — Hänssler PH 18095 [2018] (as "Hollywood Bowl Symphony Orchestra")
  • CD — Music & Arts CD 1282 [2015] (as "Hollywood Bowl Orchestra")

Wöbbel, Herta [*] (violin) / Munich Symphony Orchestra [*] / Havagesse, Wilhelm [*]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62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6].

  • 33 (12") — Fidelio ATL 4018 [1962]

Wolf, Endre (violin) / Da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Jensen, Thomas (conductor)
Recorded 1949. Matrix 25153/6.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222 bars).

  • 78 (12") — Tono X 25153/6 [1950]
  • 33 (12") — Classic 6017 [1951]
  • 33 (12") — Mercury MG 10064 [1954]
  • CD — Danacord DACOCD 714 [2012]
  • CD — DaCapo 8.201202

Yang, Ko-Woon (violin) / KBS Symphony Orchestra / Kitayenko, Dmitry (conductor)
Recorded 2003 in Seoul, KBS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KBS Media Korea ENEC 032 [2011]

Yang, Sung-Sic (violin) /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itayenko, Dmitry (conductor)
Recorded 1988.09.22 live in Seoul, Arts Cent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JIGU South Korea JOCL 6 [1988]
  • CD — Samsung Korea

Yang, Tianwa (violin) / Saint Petersburg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Lande,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2011.06.08 live in Saint Petersburg, Capella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DVD — Naxos 2 110283 [2014]

Yao, Jue (violin) / Centr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an, Lihua (conductor)
Recorded 1991.12.05-06.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CD — Universal 889 6219 [1995]

Yaron, Yuval (viol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oudant, Hubert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78 or earlier).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6 bars).

  • 33 (12") — Pye PCNHX 14 [1978]
  • CD — PRT CDPCN 14 [1985]

Yonetani, Ayako (violin) / Slovak Philharmonic / Režucha, Bystrík (conductor)
Recorded 1998.05.29-30 in Kosice, House of Art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Milky Way Classics 8253465527 [2004]

Yoo, Esther (violi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Ashkenazy, Vladimir (conductor)
Recorded 2016.04.18-19 in Saffron Walden, Saffron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81 5032 [2017]

Yoon, Soyoung (violin) / Gorzó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orkowski, Piotr (conductor)
Recorded 2012.04 in Gorzó, Philharmonic. Original version.

  • SACD — Dux DUX 0336 [2013]

Yoshida, Kyoko (violin) / Kanazawa Orchestra Ensemble / Hirokami, Junichi (conductor)
Recorded 2009.05.26-27 in Ishikawa, Prefectural Concert Hall.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Columbia QACR 30005 [2009]

Zariņš, Valdis (violin) / Latv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Sinaisky, Vasily (conductor)
Recorded 1983 in Riga, Latvian State University, Great Hal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36 bars).

  • CD — Campion CAMEO 2005 [1997]

Zathureczky, Ede (violin) / Budapest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Ferencsik, János (conductor)
Recording date unknown (1947 or earlier). Version unidentified.

  • 78 (12") — Radiola SP 8000/3

Zimmermann, Frank Peter (violin) / Berlin Philharmonic / Maazel, Lorin (conductor)
Recorded 1987.06 in Berlin, Philharmonie. Original version.

  • 33 (12") — EMI EL 749758 1 [1988]
  • CD — EMI 7 49758 2 [1988]
  • CD — EMI CDP 519 260 [1993]
  • CD — EMI TOCE 13196 [2005]

Zimmerman, Frank Peter (violin)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Honeck, Manfred (conductor)
Recorded 2001.06.11-12 in Oslo, Concert Hall. Original version.

  • CD — Sony Classical 093129 2 [2004]
  • CD — Sony Classical SK 93129 [2004]

Zukerman, Pinchas (violin) /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ubelík, Rafael (conductor)
Recorded 1969.04.24 live in Munich, Herkulessaal.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CD — Audite 95 490 [2002]

Zukerman, Pinchas (viol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Doráti, Antal (conductor)
Recorded 1968.12.16-17 in London, EMI Abbey Road Studios.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BS 72768 [1969]
  • 33 (12") — CBS 92 531 [1969]
  • 33 (12") — CBS MS 7313 [1969]
  • 33 (12") — CBS S 72768 [1969]
  • CD — CBS MBK 46268 [1990]

Zukerman, Pinchas (violin) /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ehta, Zubin (conductor)
Recorded 1984.03.10-13 live in Tel Aviv, Frederic R. Mann Auditorium. Auer version (Finale cut by 52 bars).

  • 33 (12") — CBS IM 39563 [1985]
  • CD — CBS CD 44643 [1989]
  • CD — CBS MDK 44643 [1988]
  • CD — CBS MK 39563 [1985]
  • CD — Sony Classical SMK 64247 [1995]
  • CD — Sony Classical SRCR 1527 [1995]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淺談丹麥作曲家尼爾森與他的音樂作品

【BON音樂】淺談丹麥作曲家尼爾森與他的音樂作品
Introduce Carl Nielsen and his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音樂創作種類完整,風格豐富多變,曲種更從歌劇、戲劇作品、協奏曲、管弦樂作品、室內樂、鋼琴音樂、管風琴音樂、 藝術歌曲、民謠創作、合唱作品等等,幾乎無所不包。

在近代音樂史上,尼爾森與挪威 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芬蘭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可說是北歐古典音樂最具代表性之三位作曲家;巧合的是,尼爾森與西貝流士同年出生(1865年),而葛利格大他們22歲,所以就年代上,可說幾乎是相互重疊,互相影響。

丹麥作曲家尼爾森 1908年照片(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

 

尼爾森多才多藝,除了是作曲家,也是樂團指揮、小提琴演奏家與音樂教育家,在丹麥是具有指標性的樂界重要人物,丹麥於尼爾森出生地奧登斯(Odence)更是自1980年起更是以他為名,舉辦多屆丹麥最重要的國際音樂大賽:「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Carl Nielsen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於丹麥舉辦之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大賽官網頁面(可點擊進入官網)

 

在以他為名的國際音樂大賽三大項目中,三大項目「小提琴」、「長笛」與「單簧管」,恰巧就是他所創作過的最知名三首協奏曲(依創作年份排序):

  • 小提琴協奏曲 op.33 (1911)
  • 長笛協奏曲 (1926)
  • 單簧管協奏曲 op.57 (1928)

 

大賽主辦單位於國際間選出三位最具代表性音樂家擔任榮譽顧問,分別如下:

https://capture.dropbox.com/C1qo75JabiB3Dk0q

三位音樂家的經歷輝煌,在此不再贅述,大家可以點擊↑他們名字之超連結進入觀看。


音樂欣賞 

小提琴協奏曲(Nikolaj Znaid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6Nqzi2hA

 

長笛協奏曲(Emmanuel Pahu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gSQsaIJ6Y

 

單簧管協奏曲(Martin Fröst

https://youtu.be/wwhnImlZSNs?t=1201


2019年 卡爾尼爾森室內樂大賽 
Carl Nielsen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 2019 
Ensemble Ouranos | 演奏曲目
À. Dvorak : String quartet n°12, « American » 
11:20 Jean Francaix: Wind quintet no. 1 
22:30 Carl Nielsen: Wind quint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HvvbeSjfM


尼爾森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卡爾·尼爾森1865年6月9日生於丹麥富恩島(Fünen)的小村,歐登斯(Odense)。家裡位於歐登斯南部小村庄 Sortelung的一個油漆工人之家,他的父親

尼爾斯.約恩斯(Niels Jørgensen, 1835- 1915),在工餘也兼差在婚禮或其他節慶等場合拉奏小提琴,家中十二個孩子,尼爾森排行第七。

依據斯堪那第亞半島的民俗,孩子會以父親之名為性,因此尼爾森的姓氏便來自父親之名「Niels」,成為了「Nielsen」。

為8歲的時候他就與父親以及當地的教師學習小提琴,很快他開始學習管樂器,吹奏號角(Signal Horn)與長號,在軍樂隊中工作長達14年。這段日子也在他的自傳《富恩島上的童年》(1927年)裡有所描述。

1883年他到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的主修樂器是小提琴,並曾得到過作曲家如尼爾斯·加德的鼓勵。1888年他的初創作《弦樂小組曲》 op.1獲得成功。1889年他成為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小提琴手。後來獲得了一份獎學金,1890年赴德國深造。

1891年尼爾森在巴黎認識了雕刻家安.瑪莉.波德森(Anne Marie Brodersen, 1863-1945),同年兩人於義大利福羅倫斯結婚。兩人白頭到老。1892年尼爾森完成第一號交響曲,1898年為妻子創作《愛之頌》(Hymnus Amoris)。1902年尼爾森親自指揮歌劇《掃羅與大衛》(Saul og David)首演,同年完成了第二交響曲《四種性情》(De fire temperamenter)。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一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QVzqRzOQ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OpUGFXYoM

 

1903年他同妻子同去希臘旅遊,旅途中創作了序曲 《赫利俄斯》(Helios)。1905年他辭去了皇家劇院小提琴手一職,1906-14年間一直在皇家劇院轉為擔任指揮一職。1906年輕歌劇《化裝舞會》(Maskarade)首演,此劇根據丹麥文學之父路德維希·霍爾堡(Ludwig Holberg, 1684-1754)的喜劇寫成。1912年才首演的第三交響曲《開闊》和他同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op.33與《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也使他名揚海外,成為了丹麥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三號交響曲《開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PoPdSmG7Y

 

1915年起尼爾森在哥本哈根音樂院任教,此外,1915至1927年間,尼爾森也擔任音樂協會指揮,除了丹麥音樂外,對於北歐其餘各國的作曲家,尼爾森的音樂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戰期間,他寫了第四交響曲《不朽》(或翻譯為《不可毀滅》),象徵世界大戰這段艱困時期對於尼爾森人生觀產生的重大影響~同時他個人和事業方面都遇上危機(因大戰關係而失去穩定工作)。後來他寫了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富恩島之春》(Fynsk foraar),也是丹麥人非常喜愛的一部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8-hTa8VAE

 

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精彩的定音鼓段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5FmMp9aZk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五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zTTAEXtd8

 

1922年第五交響曲和清唱劇 《富恩島之春》兩部作品首演,同年他與作曲家們 Thorvald Aagaard,Thomas Laub 和 Oluf Ring 出版歌曲集。同樣1922年他為五位音樂家朋友寫了木管五重奏,原本他打算為五重奏的每一位成員都創作一首協奏曲,但他後來只完成了長笛協奏曲(1926)與單簧管協奏曲(1928)。

1925年是尼爾森60大壽,這年丹麥舉國慶祝。晚年的尼爾森的音樂作品於國外演出更加頻繁,他的晚期作品,如兩首管樂協奏曲、第六交響曲《簡潔》(1925)和《三首鋼琴作品 op.59》(1928),音樂語言更現代化,也更加交響化,成為丹麥音樂於國際舞台之首要創作者。1931年起,尼爾森獲聘擔任哥本哈根皇家音樂院院長,成為丹麥舉足輕重的音樂代表人物,但同年10月3日,就在他欣賞廣播播出自己音樂時,因長期心絞痛而心臟病突發導致身亡,享年66歲。

這突然的噩耗震驚丹麥,國家於哥本哈根皇家大教堂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也在國幣100元克朗上印製他的肖像,已示永遠的追思與懷念。作曲家留世的最後一部大型作品為管風琴大型作品《Commotio》(1931),也是唯一一部大型管風琴作品。

 

音樂欣賞

尼爾森:第六號交響曲《簡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HArbl2AWA

 


100克朗人物

 

丹麥紙幣

丹麥於1997年將國家紙幣全新改款,面值50克朗 到1000克朗。後於 2002-2005年,再添加了額外的紙幣防偽安全技術。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97 系列
圖片 面值 尺寸 主色 Description 日期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水印 首印 發行
[2]
[3]
[4]
[5]
50 克朗 125 × 72 毫米 凱倫·布里克森 Centaur from Landet Church 與頭像相同 1999
2005
1999年5月7日
2005年8月25日
[6]
[7]
[8]
[9]
100 克朗 135 × 72 毫米 卡爾·尼爾森 Basilisk from Tømmerby Church 1999
2002
1999年11月22日
2002年11月27日
[10]
[11]
[12]
[13]
200 克朗 145 × 72 毫米 Johanne Luise Heiberg 維堡大教堂獅子 1997
2003
1997年3月10日
2003年4月9日
[14]
N/A
[15]
N/A
500 克朗 155 × 72 毫米 尼爾斯·玻爾 騎士Lihme教堂戰鬥 1997
2003
1997年9月12日
2003年9月24日
[16]
N/A
[17]
N/A
1000 克朗 165 × 72 毫米 AnnaMichael Ancher Tournament from Bislev Church Anna Ancher 1998
2004
1998年9月18日
2004年11月25日

自2016年起,丹麥宣布進入無紙鈔社會。

【相關新聞】

→丹麥宣布2016年起不再使用鈔票、零錢,全民用嶄新的方式購物!

 

講到錢錢,大家應該都很感興趣XD~那世界上最美的紙鈔,又在哪裡呢?

【相關新聞】

→世界最美的挪威漸層紙鈔

 

 

挪威是個海洋國家,下面這款1000元面額的新設計是以紫色為基底,貨幣正面是挪威著名的海洋風光

1000元面額設計以紫色為基底,是挪威著名的海洋風光(圖/ Norges bank)

 

500元的新設計則以土黃色為主,貨幣正面是挪威著名的帆船:

500元的則以土黃色為主,是挪威著名的帆船(圖/ Norges bank)

 

 

影片欣賞:

尼爾森《阿拉丁組曲》op.34

1. Oriental Festival March (No.11) 
2. Aladdin's Dream/Dance of the Morning Mist (No.22) (2:44) 
3. Hindu Dance (No.16) (5:38) 
4. Chinese Dance (No.14) (8:46) 
5. The Marketplace in Ispahan (No.7) (12:01) 
6. Dance of the Prisoners (No.15) (16:53) 
7. Negro Dance (No.17) (22:03)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aavo Järv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YzX3Mnbzg

 

尼爾森交響曲中的 "壞壞" 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DQUifgFR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NSO 國家交響樂團 駐團音樂家系列《璀璨音畫》導聆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指揮/呂紹嘉
鋼琴/胡瀞云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
蕭邦:第一號號鋼琴協奏曲
雷史畢基:《羅馬之泉》
雷史畢基:《羅馬之松》

主講人簡介

寫在講座後

分享當天的導聆現場照片


音樂家介紹
指揮/呂紹嘉 

出身臺灣,為享譽國際樂壇的旅歐名指揮家。自鋼琴啟蒙,後隨陳秋盛研習指揮,繼而赴美印第安那大學及維也納國立音樂院深造。在贏得法國貝桑頌、義大利佩卓地和荷蘭孔德拉辛三大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展開了他在歐洲的指揮生涯。 旅居德國期間先後擔任柏林喜歌劇院首席駐團指揮(1995-1998)、德國柯布倫茲市立歌劇院音樂總監(1998-2001)、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8-2004)、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2001-2006),並於2004年5月獲文化部長頒贈象徵該省文化最高榮譽的Peter Cornelius獎章。 在歌劇的領域中,曾於英國國家歌劇院、雪梨歌劇院等客席登臺指揮。歌劇外,呂紹嘉在交響樂指揮的表現也同樣耀眼。近年來合作的交響樂團有:柏林、巴伐利亞廣播、荷蘭皇家音樂大會堂管絃樂團等。在亞洲,與香港管弦樂團、NHK、首爾愛樂,及北京、上海等地的代表性樂團合作演出。 自2010 年8 月起接任NSO 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並於2014-2017兼任南丹麥愛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鋼琴/胡瀞云

“眾所期待的巨星風彩,音樂性、力道及舞台魅力十足。” — 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

“力道、色彩、技巧俱足,不可錯過!” — 美國著名樂評家 David Dubal

享譽國際的傑出鋼琴家胡瀞云,以其奪目的鋼琴技巧、音樂性十足的演繹特⾊、直率且具傳染力的舞台魅力,風靡全世界。胡瀞云為美國「紐約藝術家協會國際大賽」 (Concert Artists Guil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鋼琴首獎以及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最高獎及最具觀眾人緣獎得主,從獲得世界多項大賽首獎的榮耀。

胡瀞云出生於台北, 14歲赴美留學,取得茱莉亞音樂院學士、碩士學位。鋼琴師事賀伯.史戴辛、雅布隆絲卡雅,室內樂師事提摩西.艾迪、約瑟夫.卡利赫史坦以及席摩.利普金。另外,胡瀞云在李其芳教授,弗萊雪、固德、普萊亞等鋼琴名家的大師班中有所表現。她在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與 Karl-Heinz Kammerling進修,並於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取得最高演奏家文憑,師事謝爾蓋.巴拜楊(Sergei Babayan) 。

胡瀞云17歲時受邀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葛利格鋼琴協奏曲,全場爆滿。同年,她並受邀於最具代表性的波蘭蕭邦國際音樂節彈奏全蕭邦的獨奏會。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總監特別邀請胡瀞云演出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並在以色列舉辦了七場鋼琴獨奏會,開啟其鋼琴演奏家之演奏生涯。期間以客席鋼琴家之身份與世界各地五十多個的樂團演出,包括美國,英國,韓國,波蘭,以色列,南非,中國,以及臺灣各大交響樂團進⾏巡迴演出。

胡瀞云在2012和2013年前後創辦台北雲想國際⾳樂節及在美國費城柯蒂斯音學院所舉辦的費城青年鋼琴家暑期⾳樂節 (Philadelphia Young Pianists’ Academy - PYPA),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鋼琴後起新秀,透過一系列密集的大師班以演出,引領他們進入職業鋼琴家的道路。 被錄取參加PYPA音樂節的年輕鋼琴家已陸陸續續在鋼琴大賽上獲得佳績並考取美國及歐洲的各大名校。PYPA音樂節獲得廣大的歡迎及成功, 被當地報紙稱為「未來鋼琴大師的搖籃」。

胡瀞云 2016-2017年樂季的演出遍布全球。她受邀與費城室內樂團與費城交響樂團金梅爾音樂廳 (Kimmel Center) 演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以及鐘耀光鋼琴協奏曲「赤壁」的世界首演。美國波士頓現代交響樂團邀請她於波士頓著名喬登音樂廳 (Jordan Hall) 演出美國當代作曲家Jeremy Gill的作品並錄制專輯。她第四次受邀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在台灣巡回,並再次回到德國,於Weilburger Schlosskonzerte演出兩首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以及法蘭克福歌劇院演出獨奏會。她將於美國以及中國各地演出獨奏會,韓國大田市愛樂樂團演出室內樂音樂會並與台灣小提琴家蘇顯達舉辦七場台灣巡回音樂會。

近年來,胡瀞云於世界的幾個重要音樂廳及音樂節演出,包括紐約林肯中⼼、紐約卡內基廳、華盛頓甘迺迪⾳樂廳、阿姆斯特丹Concertgebow、波蘭Duszniki蕭邦音樂節、Aspen國際音樂節、德國Ruhr國際音樂節、巴黎Salle Cortot、倫敦的Southbank中心、德國慕尼黑 Herkulessaal、巴伐利亞廣播(Bayerischer Rundfunk)曾播出她的表演、德國Luwigshafen、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學院、荷蘭(阿姆斯特丹、畢爾根、烏特勒支音樂節、奧地利Klavierfrühling、曼徹斯特拉赫瑪尼諾夫國際研討會;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巡迴演出以及於國家⾳樂廳的獨奏會,波士頓的幾場演出由WGBH廣播電台現場轉播,也曾在巴黎舉辦數場⾳樂會;英國則包括Stoke on Trent音樂節、Bournemouth室內樂集。

個人獨奏專輯《看見蕭邦X胡瀞云》,2011年初由雅砌音樂在臺灣發行,榮獲2012年第23 屆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2013年,胡瀞云錄製第二張個人獨奏專輯,收錄了葛拉娜多斯,莫扎特和拉威爾的作品,由美國紐約CAG Records所發行。

胡瀞云受邀任教於美國費城天普大學(Esther Boyer College of Music, Temple University),並為河南文化中心榮譽藝術家以及深圳藝術學校客座教授。

《看見蕭邦X胡瀞云》演奏專輯

精緻又有個性的馬祖卡舞曲 op.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fQh24A_M

寫在講座後

分享當天的謝幕照片(林仁斌攝影)


今晚曲目 導聆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鵝媽媽》組曲最初是四手聯彈鋼琴組曲,靈感取材法國作家 夏爾·佩羅《睡美人》、《小拇指》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歐諾瓦伯爵夫人《小綠蛇》Comtesse d'Aulnoy, 1650-1705)及波蒙夫人《美女與野獸》之所創作之童話故事。

一生未婚的作曲家拉威爾(Naurice Ravel, 1875-1937),興趣廣泛,從希臘神話到機械玩具童話故事都是他創作特題材。在作曲家29歲時,認識了波蘭雕塑家高迪斯基(Cyprian Godebski , 1835-1909)夫婦—愛達及塞比安(Ida and Cipa Godebski),三人的友誼發展得很愉快,拉威爾還常常造訪他們近楓丹白露之別墅。

愛達及塞比安夫婦有兩名孩子:Mimi 與 Jean, 拉威爾很喜歡這兩位小朋友,因此在 1910年他參考了上述幾位作家的童話故事集,選出了五段音樂,以鋼琴二重奏的編制寫作《鵝媽媽》組曲。後來此曲於1910年4月20日於法國獨立音樂協會(Société musicale indépendante)舉辦首演,擔任首演之兩位鋼琴家為Jeanne Leleu 與 Geneviève Durony,非高迪斯基的兩位可愛子女。

翌年1911年,拉威爾再把《鵝媽媽》組曲,配上完整管弦樂器,寫為五樂章管弦樂曲。同年再改為芭蕾舞曲,共有11段舞曲,芭蕾版本則於1912年1月29日於巴黎藝術劇院(Théâtre des Arts)首演。

《鵝媽媽》組曲由5首曲子組成,分別為:

1.睡美人的帕望舞曲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描繪美麗的公主如夢如幻般的在跳舞。(夏爾·佩羅《睡美人》2.小拇指Petit Poucet):樂曲開頭溫柔的雙簧管在弦樂伴奏下演奏著,看似溫柔,但其實故事述說小拇指得知將被父親帶到樹林中遺棄,便沿途撒麵包屑作記號;但很不幸,鳥兒吃光麵包屑,他迷路在樹林中。拉威爾使用雙簧管帶出的略微哀傷的旋律;小提琴拉出連續的三度音,也描繪出「撒麵包屑」的動作。(夏爾·佩羅《小拇指》3.陶瓷皇后Laideronnette,Impératrice des Pagodes):講述一位美麗的公主,突然變成了一位醜姑娘,而英俊的王子變成了一條小綠蛇,他們必須出發陶瓷娃娃王國來恢復自己原本的樣貌。陶瓷娃娃王國的皇后在出浴後,陶瓷做的娃娃便一邊唱歌奏樂,由於是中國玩偶,擁有的樂器便在拉威爾的巧思之下,用他於於1899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中所初次聽到之中國中國傳統五聲音階,以短笛、豐富的打擊樂器、雙簧管、響棒與及木琴聲,融入在樂曲中,塑造出非常具有東方的夢幻色彩。(歐諾瓦伯爵夫人《小綠蛇》)

4.美女與野獸的對話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et de la Běte):拉威爾以動人的單簧管構成之圓舞曲之起首,描述一位不懂得珍惜的王子,被仙女變為醜怪的野獸,必須找的真愛才能恢復原本的模樣。在這段音樂中,優美的華爾滋音樂,巧妙地描繪出這段大家精彩又熟知的故事,作曲家也幽默地以低音管模仿出野獸的聲音,加入豎琴及優美的小提琴獨奏樂段,展現出高雅又神秘的童話氣氛~最後音樂幻化於優美大提琴聲中,帶來無限暇思。(波蒙夫人《美女與野獸》)

5.神仙花園Le Jardin féerique):這亦是《鵝媽媽》之最後部分,故事靈感同樣來自(夏爾·佩羅《睡美人》,描寫王子在森林中發現了沈睡中的睡美人,而睡美人在優美的音樂中甦醒,魔法被解除了~樂曲逐漸轉為更加光輝燦爛,並逐漸推向欣喜若狂之樂曲結尾高潮。(夏爾·佩羅《睡美人》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版本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ENSdLOblk&t=603s


蕭邦:第一號號鋼琴協奏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畢生的創作以鋼琴曲為主。

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是蕭邦的音樂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為他博得「鋼琴詩人」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

蕭邦簡介

1810年蕭邦出生於距離波蘭首都 華沙(Warszawa)大約 57公里之近郊小鎮 薩拉佐瓦沃拉 (Zelazowa Wala),現在有 Google Map真是方便,點按下方圖片更可直接進入地圖喔↓~

 

出生於波蘭,活躍於法國的蕭邦,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家與作曲家,也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在筆者的心中,更是唯一~沒有之一。

 

蕭邦創作協奏曲時的畫像

19歲的蕭邦畫像(Ambroży Mieroszewski 1829年繪製),也是他大約創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年紀(1830年,20歲)。

1829年的蕭邦(Painting of Chopin by Ambroży Mieroszewski in 1829)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與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另,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則創作於維也納,時間約為 1831年 7月間完成,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第一樂章

簡說

本協奏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 form)設定,也就是具備「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

其中「呈示部」於前奏部分,蕭邦沿用了古典時期常使用的「雙重的呈示部」(Double exposition)。

所謂「雙重呈示部」,即管弦樂團完整演奏「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將兩段主題完整演奏後,鋼琴獨奏者進來再將兩個主題完整演奏後,才完成整個呈示部。

「第一主題」譜例:

e小調,果決而精神抖擻地第一主題設定,雄偉地開啟協奏曲。

 

 

「第二主題」譜例:

轉為E大調,如歌似的,也更增添旋律與歌唱性。

 

第一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第二樂章

簡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第三樂章

簡說

第三樂章的標題為「輪旋曲」(Rondo)。我們由下方架構表最左段落分析中可以見到,蕭邦的安排是「A- B- A’- B’- 尾奏」,並非傳統「輪旋曲」之「A- B- A- C- A- 尾奏 」寫作方式。

第三樂章 樂團序奏與鋼琴主題 A 譜例:

 

 

第三樂章 鋼琴主題 B 譜例:

 

 

第三樂章 尾奏譜例:

 

第三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作曲家 雷史畢基

作曲家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
作曲家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

 

雷史畢基畢生的作品中,以 ⟪羅馬三部曲⟫(Roman Triptych)最為有名,這三部作品分別描述羅馬的三種景色,包括:⟪羅馬之泉⟫(The Fountains of Rome)、⟪羅馬之松⟫(The Pines of Rome)和後來寫作的 ⟪羅馬節慶⟫(Roman Festival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是二十世紀初義大利學院派作曲家中,最早採用印象樂派風格創作的代表人物。不同於同時代義大利作曲家朝向歌劇領域發展,雷史畢基卻把主力放在器樂和管弦音樂上。他是李奇歐音樂院(Liceo Musicale)的畢業生,在學校是馬突奇的學生(Giuseppe Martucci)。

1900年他二十一歲時啟程前往俄國,擔任聖彼得堡歌劇院樂團的首席小提琴。並拜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師學習。1902年雷史畢基返回西歐,在柏林拜布魯赫為師(Max Bruch)。不過他主要的工作都是擔任小提琴家,在樂團或四重奏中演出。之後他也發表歌劇作品,奠立了作曲事業的基礎,1913年之後定居於羅馬,擔任國立聖西西利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在1923年被升任聘為羅馬聖奇西利亞音樂院的院長(Conservatorio Santa Cecilia)。


⟪羅馬三部曲⟫(Roman Tripty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pQkNxGoGE


首部曲:《羅馬之泉》
Fontane di Roma

「羅馬之泉」是雷史畢基以羅馬為題材的三部交響詩中的第一部,完成於1916年,翌年三月由羅馬聖西西里亞音樂院樂團作首演。雷史畢基的註釋寫道︰「對一個大型現代化樂隊進行富有想像的探索,意圖表現四個羅馬噴泉中的每一個與其四周景色協調的那一瞬間,或者在向觀賞者顯示出最美的一剎那,所喚起的情感和想像。」

全曲分四個樂段,各有標題︰

(一) 黎明時朱利亞峽谷的噴泉(La fontana di Valle Guliae)
黎明時的久利阿溪谷的噴泉(La fontana di Valle Guliae)

充滿田園景味,一開始,由小提琴製造出一片晨曦微茫,曙光初現的情景,雙簧管奏出田園牧歌風味的主題及其發展,描繪了在清新而濕潤的霧氣中,一群溫順的牛群從噴泉邊蹣跚而過,隱沒在遠方朦朧的晨霧中。

(二) 早晨的特里頓噴泉(La fontana del Tritone al mattino)


三把法國號在樂隊的震音上吹出響亮而緊迫的號聲,引來一群男女水仙和海神,在噴吐著水花的泉流邊追逐起舞,由瘋狂而漸趨平靜。

(三) 中午的特萊維噴泉(La fontana di Trevi al meriggio)


木管樂器吹出勝利凱旋的主題,接著圓號與小號附和著。看!海神的馬車由海馬拖曳著,掠過波光閃爍的水面而逐漸遠去,最後只剩下微弱的號角聲在遠方發出回響。

(四) 日落時的梅迪奇別墅的噴泉(La fontana di Villa Medici al tramonto)


長笛和英國管奏出憂郁而哀怨的主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種遲暮之感,也許就是雷史畢基在落日餘暉中觀賞梅迪奇別墅噴泉的感受;接著小提琴的旋律優美抒情,圓號的低吟情意綿綿,長笛的小鳥啁啾聲,進一步渲染梅迪奇別墅的暮色。黃昏降臨大地,空氣裡蕩漾著鐘聲、鳥語和樹葉的簌簌聲,最後都融化在安謐寧靜的夜色中

二部曲:《羅馬之松》

「羅馬之松」為三部曲之第二部,完成於1924年,同年十二月也是由羅馬聖西西里亞樂團作首演。 

作曲家說,如果他的前一部作品「羅馬之泉」是尋求用樂音來表現大自然的印象,那麼在「羅馬之松」中,他則以大自然為出發點,旨在喚起回憶和幻覺,那些最能代表羅馬風景的百年老松已成為羅馬生活中重大的見證者。 

「羅馬之松」全曲分成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波格塞別墅之松樹」(I pini di Villa Borghese)


雷史畢基在樂曲解說中指出,「波格塞別墅之松樹,活潑的快板。一群小孩在松樹林間嬉戲遊玩,他們跳著義大利盛行的圓圈舞,並玩著戰爭與打仗的遊戲。他們盡情玩樂,似傍晚的燕子發出叫聲,他們成群遊走在松樹林間,突然間身影消失,樂曲便轉換為下面一首。」 

波格塞原是13世紀時開始興起的一個羅馬貴族家庭,這個花了四年時間才完工、內有豐富藝術品收藏的波格塞別墅,目前已為義國政府收歸國有,並規畫為畫廊。樂曲由兩個部份組成,第一部份描繪小孩在松樹林中嬉鬧的場景,第二部份則是兒童模仿士兵打仗的場面。 

第二樂章 「地下墓窟附近的松樹」(Pini presso una catacomba)
第二樂章 「地下墓窟附近的松樹」(Pini presso una catacomba)

根據作曲者的解說,「地下墓窟附近的松樹,極慢板。在墓窟的入口處,可見到松樹陰影,並可聽見從深邃的底部所傳出的聖歌,就像莊嚴的讚美詩在墓中盤旋,然後神秘而寧靜的消失。」 

地下墓窟原是埋葬之處,而後在古羅馬帝國高壓統治下,卻成為基督徒的秘密及會場所,而今這已成為當地的重要歷史遺產。雷史畢基在此採用了義大利最古老的音樂題材「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發展成瀰漫著神秘氣息的讚美詩樂段。

第三樂章 「吉安尼科羅山上的松樹」(I pini del Gianicolo)


作曲者在解說中寫道,「吉安尼科羅山上的松樹,極慢板。有鋼琴的裝飾奏與豎笛獨奏。空氣中微風輕曳,吉安尼科羅山上的松樹在月光照耀下,身影格外清晰,夜鶯不住地啼唱。」 吉安尼科羅山位於羅馬西方,山坡上松樹遍佈,於此可府覽整座羅馬城。該樂章為一三段式的夜曲,中段的夜曲主題由雙簧管所吹奏。 

第四樂章 「阿比亞大道上的松樹」(I pini della Via Appia)


作曲者寫道,「阿比亞大道上的松樹,進行曲速度。阿比亞大道上,籠罩著清晨的薄霧,路旁孤獨的松樹正護衛著這悲劇性的國家。隱約中似乎可聽見連續不斷的腳步聲,藉著詩人的想像,羅馬往日的光榮再現。朝陽下,古羅馬執政官的號叫聲響起,他們率領軍隊,沿著神聖的阿比亞大道,以勝利的姿態直登卡比特雷山(Capitoline Hill)」。 

位在羅馬南方的阿比亞大道於西元321年由古羅馬監察官阿比亞所建造,在當時是做為羅馬軍隊進軍的道路。樂章由進行曲節奏所構成,樂段開始,就如古羅馬軍隊行進的腳步聲,逐漸加強。於此節奏上,兩個主題隨而出現,一為由英國管所吹出,追憶慘烈戰場的情狀;另一則為低音管與法國號所吹出進軍的動機。接著由管樂接手該動機,彷彿大軍壓境,在壯盛的軍威聲勢中結束。 

三部曲:《羅馬節慶》(Feste Romane)

《羅馬節慶》是羅馬三部曲的第三部,完成於1928年。在義大利的首演也是由羅馬聖西西里亞樂團擔鋼。 

《羅馬節慶》描述了四個不同歷史時期︰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的印象,樂曲共分四樂章︰ 

(一) 競技場(Circenses) 

描繪了古羅馬暴君尼祿統治時期,鬥獸場上的情景︰節日的大競技場上天空烏雲密布,然而今天是節日,萬眾歡呼「尼祿萬歲!」囚禁獅子的鐵籠門被打開了,基督教聖詠的歌聲和著猛獸的咆哮聲在空中匯成一片,恬淡的聖歌漸唱漸響,最後消失在萬眾的喧囂聲中。 

(二) 大赦節(Il giubileo 


這是中世紀朝聖的節日︰在通往羅馬的路上,朝聖者們一邊緩行一邊祈禱,終於他們登上了馬利奧山巔,渴慕的心靈和熾烈的眼睛意識到前面就是聖城︰「羅馬!羅馬!」他們將滿腔熱情傾注在歡呼的讚美歌中,全羅馬教堂的鐘聲齊鳴,向朝聖者致意。 

(三) 十月節(L'Ottobrata) 


描繪了貴族節日的景象,展示了一幅中世紀羅馬的風俗畫︰十月節的城堡,掛滿了長串的葡萄;遠處傳來狩獵的號角聲、悠揚的鐘聲和熱烈的情歌。隨後,又在暮曦中飄來扣人心弦的小夜曲。 

(四) 主顯節(La Befana)


就如同渲染了一幅民間節慶的圖畫,與描寫貴族節日的「十月節」形成對比︰主顯節之夜的諾伏納廣場,頗具特色的小號聲高聳於人潮瘋狂的喧嘩聲之上,在喧嘩聲中交替浮現各種景象︰活潑的農村小調、薩爾塔萊羅舞曲的節奏、流動商販的吆喝和手搖風琴的鳴響,文告宣讀者的嘶喊聲、醉漢嘶啞的歌聲和粗魯地反覆呼喊「請讓路,我們是羅馬人!」~這叫喊聲充分顯示了羅馬民族的自豪感。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7/08-7/20 奧地利維也納比賽+演出 13日音樂旅行⟫ 專屬網頁

重要公告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節慶長笛樂團-維也納音樂節確定停辦一年,待疫情穩定後再公告後續行程。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暑期音樂旅遊與精彩活動出爐囉!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7/08-7/20 奧地利 ⟫ 專屬網頁
2020-taiwan-festival-flute-ensemble-summer-vienna


精采無比的2020年第九屆節慶長笛樂團暑期規劃

眾所期待~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全新音樂活動規劃出爐囉!

這次我們要前進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

 

2020年是「樂聖」貝多芬250年冥誕的重要年份,全世界都將展開熱烈慶祝活動與音樂盛會~而「節慶長笛樂團」將與您相約在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起參加國際音樂節,以音樂演奏與精緻旅行慶祝這美妙的貝多芬音樂年,認識更多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音樂家們~

維也納國際音樂節的特色:
• 奧地利聯邦總統擔任名譽顧問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擔任顧問
• 奧地利政府內閣官員擔任名譽顧問
• 歐洲音樂文化名流擔任名譽顧問及評審委員
• 音樂比賽於知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
• 比賽優勝者音樂會將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
• 公益性公開音樂會贏得主辦方高度讚譽
• 於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內舉辦大師班
• 比賽優勝者與全體音樂節與會者正式頒獎晚宴


歷屆音樂節照片精選花絮

 

節慶長笛樂團將登上金色大廳演奏(官方網站照片)


維也納金色大廳

金色大廳長期被譽為世界上最佳的音樂廳之一,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駐音樂廳,每年跨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演出更是全球的注目焦點,能躍升金色大廳演出是所有音樂家的夢想與榮耀。

 

今年透過參加維也納音樂節,我們也有機會登上這麼棒的全世界知名音樂廳比賽與演奏,留下人生難得的寶貴回憶💖

每年都在金色大廳舉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都在金色大廳舉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本次節慶長笛樂團13天奧地利音樂之旅,將分兩個部分舉辦:

 Part.1 7/08-15

比賽 - 
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比賽
學習 - 
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大師班
演出 - 
音樂會演出
在整個音樂節中,樂團將於維也納金色大廳國際舞台比賽演奏,除了可以欣賞來自全球各地音樂團體表演外,也安排了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大師班課程;另有2場維也納當地音樂會演出交流。

此外,還有許多豐富的活動:音樂節交流晚宴與音樂會、參觀維也納城市公園,史特勞斯金色雕像,著名的國家歌劇院、宏偉壯觀的議會大廈、市政大廳、巴洛克式設計的霍夫堡皇宮及哥德式的傑作-聖史蒂芬大教堂、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所建的美泉宮等。
------

 Part.2 7/15-20
音樂節後 - 
五天四夜音樂之旅
在參加音樂節完整活動(七天六夜)之後,樂團更規劃五天四夜的精彩奧地利音樂旅行,走訪更多精彩城市與美麗景點~這個夏天,不但擁有維也納音樂節比賽與演出的寶貴經驗,也同時以音樂旅行,留下更難忘而完整的回憶。

第一部分
維也納音樂節行程
暫定:(2019.11.07.版本)
最終確定行程於2020年公告
7/08(週三)

搭乘國際線飛機前往維也納

晚餐:飛機空廚

住宿:飛機

7/09(週四)

抵達音樂之都,專車接駁進市區。當日自由行程 悠閒散步維也納

早餐:飛機空廚
午餐:自理
晚餐:有

住宿 4星級酒店

7/10(週五)

維也納音樂節活動:下午音樂節開幕式。

早餐:飯店
午餐:有
晚餐:有

住宿 4星級酒店

7/11(週六)

維也納‐音樂節活動總覽
音樂節完整活動如下:維也納金色大廳國際舞台比賽演奏。安排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大師班課程,邀請當地教授交流授課;維也納當地音樂會演出交流音樂會;音樂節與會者交流晚宴與音樂會、參觀維也納城市公園、史特勞斯金色雕像、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宏偉壯觀的議會大廈、市政大廳、巴洛克式設計的霍夫堡皇宮及哥德式的傑作-聖史蒂芬大教堂、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所建的美泉宮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之美泉宮等超豐富行程。(依實際狀況調整)

早餐:飯店
午餐:有
晚餐:有

住宿 4星級酒店

7/12(週日)

維也納‐音樂節活動總覽
音樂節完整活動如下:維也納金色大廳國際舞台比賽演奏。安排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大師班課程,邀請當地教授交流授課;維也納當地音樂會演出交流音樂會;音樂節與會者交流晚宴與音樂會、參觀維也納城市公園、史特勞斯金色雕像、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宏偉壯觀的議會大廈、市政大廳、巴洛克式設計的霍夫堡皇宮及哥德式的傑作-聖史蒂芬大教堂、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所建的美泉宮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之美泉宮等超豐富行程。(依實際狀況調整)

早餐:飯店
午餐:有
晚餐:有

住宿 4星級酒店

7/13(週一)

維也納‐音樂節活動總覽
音樂節完整活動如下:維也納金色大廳國際舞台比賽演奏。安排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大師班課程,邀請當地教授交流授課;維也納當地音樂會演出交流音樂會;音樂節與會者交流晚宴與音樂會、參觀維也納城市公園、史特勞斯金色雕像、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宏偉壯觀的議會大廈、市政大廳、巴洛克式設計的霍夫堡皇宮及哥德式的傑作-聖史蒂芬大教堂、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所建的美泉宮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之美泉宮等超豐富行程。(依實際狀況調整)

早餐:飯店
午餐:有
晚餐:有

住宿 4星級酒店

7/14(週二)

維也納‐音樂節活動總覽
音樂節完整活動如下:維也納金色大廳國際舞台比賽演奏。安排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大師班課程,邀請當地教授交流授課;維也納當地音樂會演出交流音樂會;音樂節與會者交流晚宴與音樂會、參觀維也納城市公園、史特勞斯金色雕像、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宏偉壯觀的議會大廈、市政大廳、巴洛克式設計的霍夫堡皇宮及哥德式的傑作-聖史蒂芬大教堂、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所建的美泉宮參觀奧匈帝國極盛時期之美泉宮等超豐富行程。(依實際狀況調整)

早餐:飯店
午餐:有
晚餐:有

住宿 4星級酒店

7/15(週三)

维也纳 - 開始五天四夜音樂之旅
早餐後,只參加音樂節者,專車出發搭機返回台灣。
樂團專車開始五天四夜音樂之旅行程。

早餐:飯店
午餐:有
晚餐:有

 

第二部分
音樂節後 五天四夜音樂之旅
暫定:(2019.11.07.版本)
最終確定行程於2020年公告

7/15(週三)行程內容

飯店早餐後,參觀「交響曲之父」海頓曾任樂長的艾斯特哈吉宮與音樂廳。

 

參觀世界知名鋼琴品牌貝森朵夫鋼琴製造工廠。

 

午餐後前往參觀奧地利知名Zotter珍得巧克力工廠。

 

晚間前往曾獲歐洲「2003歐洲文化之都」之格拉茲用餐住宿。(晚餐/夜宿 格拉茲)

早餐:飯店
午餐:西餐
晚餐:西餐 格拉茲

住宿 4星級酒店

 

7/16(週四)行程內容

飯店早餐後,前往奧地利南部克拉根福(Klagenfurt)欣賞美麗的沃爾特湖(Worther)。

 

遊覽歐洲最高木塔 皮拉米登瞭望塔(Pyramidenkogel)。

 

接著前往美麗的濱湖采爾小鎮(Zell am See)。(晚餐/夜宿濱湖采爾)

早餐:飯店
午餐:西餐
晚餐:濱湖采爾小鎮西餐

住宿 4星級酒店

 

7/17(週五)行程內容

盡享濱湖采爾小鎮風光後,前往奧地利最具象徵性建築之一的中世紀城堡霍恩斯特維茲堡(Burg Hochosterwitz)。

 

接著再前往施拉德明(Schladming)參觀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

 

晚間前往瑪麗亞采爾 (Mariazell)(晚餐/夜宿 瑪麗亞采爾)

早餐:飯店
午餐:西餐
晚餐:瑪麗亞采爾西餐

住宿 4星級酒店

 

7/18(週六)行程內容

早餐後,自瑪麗亞采爾返回維也納。返回維也納前,安排前往藍色多瑙河畔最美的自然景觀瓦豪河谷區(Wachau Valley),

 

除了與市區截然不同的美麗天然風景之外,更是奧地利葡萄酒的產區:

 

我們也將前往美麗的杜倫斯坦小鎮(Dürnstein):

 

接著回到維也納,享受餘韻不盡的美妙時光~

早餐:飯店
午餐:西餐
晚餐:維也納

住宿 4星級酒店

 

7/19(週日)行程內容

飯店早餐過後,維也納市區自由活動時間

專車前往機場搭機 出發 - 台灣

早餐:飯店
午餐:自理(專車前往機場)

住宿 飛機

 

7/20(週ㄧ)行程內容

抵達台灣 溫暖的家

 


歡迎管弦擊樂好手加入

編制:長笛樂團+管弦樂器
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短笛、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薩克斯風、低音管、小號、法國號、長號、上低音號、低音號、打擊樂等

說明:
本次參與維也納國際音樂節,節慶長笛樂團已通過初選,將登上金色大廳比賽演奏。
編制部分,樂團歡迎所有管弦樂與擊樂好手們一起組團,共同參加2020年的維也納國際音樂節活動。

甄選內容:

時間、地點、範圍,將於報名告一段落後,另行公告。

費用

本次音樂節費用約新台幣七萬元(食宿全包,機票另計)。兩人同行一起報名,每人再減免新台幣五千元~

各類諮詢

歡迎洽詢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茱麗葉老師,主動傳送訊息與我們互動聯絡,提出您的問題:

 


【BON音樂】法文香頌 ⟪愛的小徑⟫ Les Chemins de l’amour - 紀念傑西諾曼

【BON音樂】法文香頌 ⟪愛的小徑⟫ Les Chemins de l’amour - 紀念傑西諾曼
Les Chemins de l’amour - to the memory of Jessye Norma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非裔美籍女高音 傑西諾曼(Jessye Norman)於2019年9月30日辭世,享壽74歲。

 

一直以來,筆者覺得她那猶如「航空母艦」的身型實在獨特,但真正讓人難忘的,是她的歌聲、完美的演唱技巧與豐富的情感。根據新聞說到,潔西諾曼過世後,家屬發表聲明,表示潔西諾曼在2015年時即因脊髓受傷引發併發症,今天(10月30日)因敗血性休克與多重器官衰竭在紐約醫院過世,「親人隨侍在側」。

 

家屬說:「我們對潔西諾曼的音樂成就以及她帶給全球聽眾的啟發感到十分驕傲,這將持續成為大家喜悅的源頭。」

 

隨著這位一代女伶離世,我們又少了一個令人珍惜的歌聲。

 

想以這首法文歌曲 ⟪愛的小徑⟫ ( Les Chemins de l’amour)於本文中紀念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7pjf-HSvJ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愛的小徑⟫ ,這首帶著淡淡憂鬱的歌曲,由法國作曲家普朗克(Francis Poulenc)寫作於 1940年10月;當時戲劇作家 尚.阿努依(Jean Anouilh)正在籌備戲劇作品 ⟪麗歐卡蒂雅⟫(Léocadia),而作曲家普朗克為此劇譜寫音樂。

⟪愛的小徑⟫ 出現在 ⟪麗歐卡蒂雅⟫ 第三幕,是一首旋律優美、帶著濃濃憂鬱美感的三拍圓舞曲歌曲。

此曲獻給了演員兼歌手 Yvonne Printemps,樂譜扉頁註明這是「歌唱的圓舞曲」(Valse chantée par Yvonne Printemps )。

⟪愛的小徑⟫ Les Chemins de l'amour
⟪愛的小徑⟫ Les Chemins de l'amour

 

以下是法文歌詞語中文譯詞:

法文歌詞 中文譯詞

Les Chemins de l’amour

Mélodie/ Francis Poulenc
Lyrics/ Jean Anouilh(1910 –1987)

Les chemins qui vont a la mer
ont garde de notre passage
des fleurs effeuillees
et l’echo sous leur arbres
de nos deux rires claires
helas des jours de Bonheur
radieuses joies envolees
je vais sans retrouver traces dans mon coeur.

Chemins de mon amour
je vous cherche toujour
chemins perdus
vous n’etes plus
et vos echos sont sourds

chemins du desespoir
chemins du souvenir
chemins du premier jour
divins chemins d’amour.

Si je dois l’oublier un jour
la vie effacant toute chose
je veux dans mon Coeur
qu’un souvenir repose
plus fort que l’autre amour
le souvenir du chemin
ou tremblante et toute eperdue
un jour j’ai senti sur moi bruler tes mains.

愛的小徑

作詞/ Jean Anouilh
作曲/ Francis Poulenc

那通到海邊的小徑
還殘留著我們走過時
為了占卜愛情而拈下的花瓣
以及在這些樹林下
我們倆爽朗笑聲的迴音
啊!幸福的日子
飛走的光輝的快樂
我在心中已找不到這些痕跡

我那些愛的小徑
我總在尋找
失去的那些小徑
你卻已不在
迴聲也已沉默

絕望的那些小徑
懷念的那些小徑
當初日子的那些小徑
神聖愛情的那些小徑

如果我有這麼一天要遺忘
而消去人生的一切
我還是希望在我的心靈裡
有個比其他任何愛情都刻骨銘心的回憶留下
那小徑的回憶
在那兒顫抖與心慌地
感觸到你發燙雙手的那一天。

 

Yvonne Printemps 的原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0L5l0G0jd4

 

在歌詞中,「小徑」(Les chemins)一詞在樂曲開始時以複數名詞(藍色字體)寫作;到了歌詞最後段落,「那小徑的回憶」(le souvenir du chemin,紅色字體)轉變為指特定名詞,也就是小徑的單數。

 

這樣的寫法代表著,曾經有過的有許多回憶,與愛人走的小徑雖然很多,但其中感覺到愛人與甜美愛情的「那條小徑」,是忘也不想忘掉的地方。

 

細細品味歌詞,其實這是一首很傷感的歌曲,但原劇中設定為在酒店裡歌唱,因此作曲家普朗克採用優美的三拍圓舞曲旋律,動人的旋律與和聲,或許想襯托出回憶中夾雜著甜蜜與感傷,心情中無味雜陳,沈溺幸福卻時而錐心的刺苦。

 

演唱美極了,永遠令人難忘。

 

謝謝潔西諾曼~我永遠會記得這麼美的歌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o37fHriMo

 

樂譜分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0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 阿芙蒂耶娃 Yulianna Avdeeva

【BON音樂】2010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 阿芙蒂耶娃 Yulianna Avdeeva
Yulianna Avdeeva - 2010 Chop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irst Prize winn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鋼琴家 阿芙蒂耶娃 簡介

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 b.1985)

 

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於1985年出生於莫斯科,5歲進入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Gnessin State Musical College and the Academy of Music)就讀,由Elena Ivanova教授啟蒙;2003年前往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求學,師事薛巴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2008年進入鋼琴大師納波雷主持的義大利科莫湖國際鋼琴學院進修,先後接受巴許基洛夫(Dmitri Bashkirov)、特洛普(Vladimir Tropp)與傅聰指導。

 

鋼琴家薛巴可夫(阿芙蒂耶娃之教授)唱片封面攝影/ 林仁斌

 

畢業後,阿芙蒂耶娃擔任老師薛巴可夫教授的助教於格涅辛音樂院。

2010年是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人生中最顛峰的時刻之一:她以出色演奏與驚人聲勢,榮獲第16屆波蘭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這是繼1965年阿格麗希得獎後,睽違45年,史上第二位女性金牌獎紀錄,隨後開啟巡演世界各地的演奏生涯迄今。

 

私下也非常活潑的阿芙蒂耶娃:

 

精彩大賽演奏影片欣賞

第一輪:練習曲

https://youtu.be/1lA_6wrDfEc?list=PLTmn2qD3aSQs5S_ey0HQdBEpByk-h3Nxc&t=1

 

第一輪:練習曲 ⟪冬風⟫

https://youtu.be/hr2RnaAzD9U?list=PLTmn2qD3aSQs5S_ey0HQdBEpByk-h3Nxc

 

第一輪:詼諧曲 op.54

https://youtu.be/ORwDDsn2jTU?list=PLTmn2qD3aSQs5S_ey0HQdBEpByk-h3Nxc

 

第二輪:⟪英雄⟫波蘭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TSVyw4NbU

 

第三輪:敘事曲 op.5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A6_lLx8x4

 

第三輪:夜曲 op.27 no.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qWO3HQxeg

 

第三輪:第二號奏鳴曲

https://youtu.be/O8JkCUVsxcU?list=PLTmn2qD3aSQs5S_ey0HQdBEpByk-h3Nxc&t=1

 

決賽: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CHJ_dl-ouTo?list=PLTmn2qD3aSQs5S_ey0HQdBEpByk-h3Nxc

 

2010年獲獎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80NHnb-_IM

 

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獲頒2010年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首獎。波蘭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於左側:

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獲頒2010年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首獎。波蘭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於左側(International_Chopin_Piano_Competition_2010)

 

阿芙蒂耶娃 2010年蕭邦大賽得獎資料
YULIANNA AVDEEVA - THE WINNER

第16屆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 The winner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s the Russian pianist Yulianna Avdeeva.

經評審團決議,二獎由兩位鋼琴家並列:「Ingolf Wunder」與「Lukas Geniušas」。The Jury decided to grant 2 ex aequo prizes to: Ingolf Wunder and Lukas Geniušas representing Russia and Lithuania.

大賽結果揭曉:
Competition's results:

  1. Yulianna Avdeeva1st prize found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 the Golden Medal and 30 000 €
  2. Ingolf Wunder, Lukas Geniušas 2nd prize founded by the Marshal of the Sejm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 Silver Medal and 25 000
  3. Daniil Trifonov3rd prize founded by the Minister of Culture and National Heritage – Bronze Medal and 20 000 €
  4. Evgeni Bozhanov4th prize found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 15 000 €
  5. François Dumont5th prize founded by the Voivod of the Mazowieckie Voivodeship – 10 000
  6. the 6th prize founded by the Capital City of Warsaw has not been awarded – 7 000 €

特別獎得主:
The Competition participants have been awarded prizes for the best performance:

  • the best polonaise in the Stage 2 – Lukas Geniušas
  • the best mazurka – Daniil Trifonov
  • the best concerto – Ingolf Wunder
  • the best sonata – Yulianna Avdeeva
  • the best Polonaise-Fantaisie op. 61-  Ingolf Wunder

首獎除了獲頒金牌獎與獎金之外,並會得到許多演出機會安排:
Apart from the first place prize, the winner receives additional awards: two concerts with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n October 29, 2010, in Warsaw and on January 4, 2011, in New York, the prize of the Mayor of Hamamatsu - 300.00 JPY (about 2 670 EUR), concerts with the Beer Sheva Symphonette Orchestra in the Opera in Te Aviv and in the Auditorium in Be’er Sheva, and Concerts with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Antoni Wit in Japan.

 

 

阿芙蒂耶娃獲獎當年為25歲,於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畢業後,在就讀於瑞士蘇黎世音樂院。後定居於瑞士,於蕭邦鋼琴大賽前,曾於2006年獲得第六十一屆瑞士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Yulianna Avdeeva
is 25 years old. She was born in Moscow, where she completed prestigious Gnessin State Musical College and the Academy of Music. Next, she moved to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in Zürich. She lives in Switzerland. In 2006 she won the 2nd award (the 1st was not granted) in the piano competition in Geneva.

 

無瑕的演奏技巧、充滿智慧的哲思詮釋與音樂見解,結合高度的音樂性與深刻的情感,傅聰讚揚她為「百年來的大天才」。

 

阿芙蒂耶娃獲獎資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芙蒂耶娃自從在2010年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出類拔萃榮獲首獎桂冠後,除了受到全球樂評與樂迷的喜愛,在蕭邦的故鄉波蘭,她更是華沙愛樂樂團和波蘭國家廣播電台交響樂團演出的常客,並與蕭邦學會長期合作。

2012年她與「十八世紀管弦樂團」(Orchestra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在著名古樂專家 法蘭士.布魯根(Frans Brüggen)指揮下,錄製蕭邦兩首協奏曲的古鋼琴錄音,樂評滿載盛譽。並被 《BBC雜誌》譽為「真正的蕭邦」:

2012年,Yulianna Avdeeva與歐洲古樂大師 Franz Brüggen合作,灌錄古鋼琴版本蕭邦鋼琴協奏曲

 

唱片錄音 樂團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t3q98bSEJc

 

2014年,Frans Brüggen逝世,阿芙蒂耶娃寫道:「當我得知 Brüggen大師逝世時,我深感哀悼。 認識他是我無比的榮幸,我很高興能有幸與他在2012年華沙與2013年的日本巡迴演出,以及2012年錄製蕭邦協奏曲專輯工作。Brüggen大師充滿創意的精神與對音樂的無限景仰給我留下了獨特的印象,並極大地影響了我的作品。他活在音樂中,並熱情地與周圍的人分享他的音樂靈感。 這些難忘的音樂經歷,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A deep mourning came over me as I learned that Maestro Brüggen is no more. It was a great honour for me to know him and I feel very grateful that I had the luck to perform with him in Warsaw in 2012 and in Japan in 2013 as well as work on our recording of Chopin Concertos in 2012. Maestro Brüggen's creative spirit and boundless admiration of music made a singular impression on me and influenced my work very much. He was living music and passionately shared his inspiration with people around him. The memories on these unforgettable musical experience will always stay in my heart.

 

Yulianna Avdeeva 與歐洲古樂大師 Franz BrüggenFoto合作灌錄蕭邦鋼琴協奏曲股鋼琴版 (c) Annelies van der Veg
Yulianna Avdeeva 與歐洲古樂大師 Frans BrüggenFoto合作灌錄蕭邦鋼琴協奏曲古鋼琴版 (c) Annelies van der Veg

 

精彩錄音欣賞

2012年8月30日於波蘭廣播電台現場錄製之蕭邦鋼琴協奏曲第2號Live',由Frans Brüggen指揮「十八世紀管弦樂團」(Orchestra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使用鋼琴為1849年巴黎製Erard古鋼琴(1849年為蕭邦逝世年份)。

Chopin Concerto n°2 Op 21 - Polish Radio Concert recorded 30/08/2012. Historical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onducted by Frans Brüggen. Piano by Erard (Paris, 18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iEMDRIS5Q


紀錄片欣賞 ⟪Do you speak Cho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Q8WDueBBc

 

EURO ARTS 蕭邦紀錄片(2015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_i3Zm-t3c


理性感性兼備的美麗鋼琴家 

 

阿芙蒂耶娃在得獎後,勇於做自己。她在演奏中逐漸展露出與眾不同的思維,句法跳脫刻板的框架,雖然同樣重視彈性速度的控制,但她詮釋下的蕭邦並不特別著重情感的外放,反而是均衡內斂富有詩意的風格。她鍾愛蕭邦時期的古鋼琴,更強調尊重作曲家的樂譜與作曲意志,在她理性地以無瑕的技巧,也毫不妥協地忠於原譜的同時,又能感性地細緻地結合情感,彈出自己的想法,令人有穿梭於不同時空情境,是極為難得的鋼琴演奏。但同樣地,也許多人並不完全認同模仿古樂的演奏句法,認為她太過注重個人想法,筆者認為,若要中肯評論,建議需要深入她的音樂詮釋中,細細研讀樂譜,方能理解她演奏的特殊之處。

 

理性感性兼備的美麗鋼琴家 - 阿芙蒂耶娃
理性感性兼備的美麗鋼琴家 - 阿芙蒂耶娃

 

 

 

 

 

 

2019 再訪台灣

 

漫步 ── 蕭邦與穆索斯基 

今年11月,阿芙蒂耶娃邀請樂迷一同漫步蕭邦與穆索斯基兩位大師的音樂世界。除了攜蕭邦的波蘭舞曲《英雄》來台,同時也演奏2010年出賽蕭邦鋼琴大賽的精彩作品。此外,阿芙蒂耶娃將首次在台灣演出穆索斯基經典之作《展覽會之畫》。跟隨樂聲進入不同的平行世界,探索阿芙蒂耶娃的千面風貌。

演出曲目
蕭邦:升C小調第20號夜曲,遺作
            F大調夜曲,作品15-1
            降A大調第3號敘事曲,作品47
            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45
            升C小調第3號詼諧曲,作品39
            馬厝卡舞曲,作品59
            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作品53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
Chopin: Nocturne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posth
              Nocturne in F major, Op.15 No.1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47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45
              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 Op.39
              Mazurkas, Op.59
              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 Op.53 "Heroique"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阿芙蒂耶娃談全新曲目《展覽會之畫》── 涵括人類幾乎所有情緒的經典組曲

「我認為《展覽會之畫》涵括了人類的幾乎每一種情緒 ── 希望和恐懼,快樂和憂愁。你永遠可以感覺到自己是故事的一部分,而非只是旁觀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5&v=i8X2BrDf9kE

寫在音樂會後
分享當天的謝幕照片(攝影林仁斌)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10月特別課程 ⟪探索人生中的第一把短笛 - 快速上手與應用⟫  Part.1

【節慶長笛樂團 ⋅ 特別課程系列】

2019年10月份 獻禮

⟪探索人生中的第一把短笛 - 快速上手與應用 Part.1⟫ 


【短笛吹得好,長笛高音沒煩惱💖】

 

*早鳥報名頁面連結:
https://reurl.cc/0z29vl

 

【課程簡介】
節慶長笛樂團最有特色的專題課程來囉🎊
⟪探索人生中的第一把短笛 - 快速上手與應用 Part.1⟫ 由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林仁斌老師主講。

本課程將帶您快速入門,快速了解長笛與短笛的不同:從演奏短笛超高效率之發聲方式詳解,再融入樂曲實際應用。

精華濃縮式主題教學,適合對於短笛有高度興趣的您~不論有無短笛樂器,本課程都是您絕不可錯過的一場專題課程。

 

【授課師資】林仁斌老師

 

【課程時間】
2019.10.27.(日)14:00-16:00(13:30入場)

【課程適合對象】
喜愛短笛,但還在考慮中的好手
已經擁有短笛,想要進一步學習
想弄懂短笛演奏眉眉角角之朋友

【免費短笛體驗】
課程現場提供日本Yamaha短笛展示及試吹服務,如參加者無自備短笛,亦歡迎現場體驗試奏。

【特別感謝】
YAMAHA 台灣山葉音樂有限公司
古點子樂器有限公司
三鼎手工長笛工作室
Bois 博斯台北工坊

 

課程精彩照片:

 

 

 

 

 

*節慶長笛樂團 相關活動網頁:

【節慶長笛樂團】⟪2020年7/08-7/20 奧地利維也納比賽+演出 13日音樂旅行⟫ 專屬網頁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二~六團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節慶長笛樂團】長笛初學入門體驗課程 即日起開課囉!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05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大滿貫 - 波蘭鋼琴家 布雷查茲 Rafał Blechacz

【BON音樂】2005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大滿貫 - 波蘭鋼琴家 布雷查茲 Rafał Blechacz
Rafał Blechacz - 2005 Chop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irst Prize winn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拉法爾·布雷查茲 Rafał Blechacz

 

 

百年難得一見的鋼琴奇葩 布雷查茲(Rafal Blechacz)
簡介取自傳大藝術網頁

 

被公認為當今蕭邦作品最佳詮釋者的鋼琴名家布雷查茲2005年榮獲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獎,而且是蕭邦大賽史上唯一同時囊括全部獎項,包括:波蘭舞曲、馬祖卡舞曲、協奏曲、奏鳴曲等每項特別獎以及最佳觀眾獎的大滿貫得主,當年受歡迎程度有如鋼琴詩人蕭邦再世,也是波蘭在鋼琴家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於1975年獲得金牌獎30年後重奪此項比賽的冠軍,轟動一時,成為波蘭人心目中的英雄。當屆大賽亞軍從缺,只頒發季軍及之後的獎項。

創立於1927年,每五年一屆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是全世界最知名,也是競爭最激烈的比賽,因此成為許多鋼琴學子魚躍龍門的跳板。鋼琴名家波里尼、阿格麗希、齊瑪曼當年都因贏得該比賽金獎而馳名於世。但蕭邦大賽要求十分嚴格,分數未達評審標準該獎項即從缺,例如1990與1995年兩屆金獎都從缺。布雷查茲能一舉奪下全部獎項,堪稱百年來難得一見的鋼琴奇葩。

2005年 Rafał Blechacz 於波蘭獲獎現場 | Rafał Blechacz learns that he won the 15th edition of the Competition in 2005, photo: Piotr Bernao / Agencja Gazeta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頒獎典禮
布雷查茲首獎+大滿貫 全包歷史畫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zlcyPL5Es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決賽 Live' 
布雷查茲演奏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Frst Movement - 0'00
Second Movement - 15:44 
Third Movement - 25: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uTkLQ8qu0

 

傳奇 已經寫下

布雷查茲榮獲2005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獎,而且是蕭邦大賽史上唯一同時囊括全部獎項,包括:波蘭舞曲、馬祖卡舞曲、協奏曲、奏鳴曲等最佳演繹獎以及觀眾獎的大滿貫得主,是自1927比賽舉辦以來的唯一:

2005年布雷查茲榮獲蕭邦鋼琴大賽金牌獎+所有特別獎大滿貫,一舉成名天下知
2005年布雷查茲榮獲蕭邦鋼琴大賽金牌獎+所有特別獎大滿貫,一舉成名天下知

 

布雷查茲在得獎後,自我要求十分嚴謹,每年控制音樂會場次,以確保每場演出的品質。他為了琴藝更加精進,平時不斷密集的練習,除蕭邦之外,也積極擴充其他作曲家的曲目。由於他對藝術的堅持與執著,每一場演出從來沒有讓樂迷失望過,因此更贏得樂界對他的高度評價。

布雷查茲曾和許多世界知名的交響樂團同台,演出地點包括維也納金色大廳、柏林愛樂廳、倫敦皇家節慶廳…等。他合作過的指揮包括:葛濟夫(Valery Gergiev)、哈丁(Daniel Harding)、路易西(Fabio Luisi)、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等。他也經常受邀在薩爾茲堡等知名音樂節中演出。布雷查茲在榮獲蕭邦大賽金獎第二年,即被德國唱片大廠DG簽下獨家代理,他是繼齊瑪曼之後第二位波蘭鋼琴家進入這家古典品牌。布雷查茲所發行的每一張專輯幾乎都榮獲國際唱片大獎。2014年1月布雷查茲榮獲美國吉莫爾藝術家獎(Gilmore Artist Award),此獎被稱為「鋼琴諾貝爾獎」,每四年頒發一次,授予最傑出的藝術家,並提供資金支持,精進他們的藝術生涯發展。2015年布雷查茲榮獲波蘭總統頒發的波蘭騎士十字勳章,以表彰他的卓越成就。

 

加盟DG唱片的布雷查茲,也是繼齊瑪曼之後 DG簽約的第二位波蘭鋼琴家:


2007 - 蕭邦前奏曲全集
FRÉDÉRIC CHOPIN The Complete Preludes

2007 - FRÉDÉRIC CHOPIN The Complete Preludes

 

 

2008 - 海頓/莫札特/貝多芬 奏鳴曲集
BLECHACZ / SONATEN / HAYDN, MOZART, BEETHOVEN

2008 - BLECHACZ / SONATEN / HAYDN, MOZART, BEETHOVEN

 

海頓/莫札特/貝多芬 奏鳴曲集 專輯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dTDxB5KeE

 

2009 - 蕭邦鋼琴協奏曲 No.1 & 2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 1 + 2

2009 - 蕭邦鋼琴協奏曲 No.1 & 2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 1 + 2

 

蕭邦鋼琴協奏曲 專輯訪談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_7bdVICqQ

 

2012 - 德布西&齊瑪諾夫斯基作品集
RAFAl BLECHACZ | DEBUSSY & SZYMANOWSKI 

2012 RAFAl BLECHACZ | DEBUSSY & SZYMANOWSKI 作品集

 

德布西&齊瑪諾夫斯基 專輯訪談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34Rlm9-U

 

齊瑪諾夫斯基 鋼琴奏鳴曲 op.8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Nuq-NAdOE

 

2013 - 蕭邦波蘭舞曲集
CHOPIN Polonaises / Rafal Blechacz

CHOPIN Polonaises / Rafal Blechacz

 

2017 - 巴哈作品集
J.S. BACH Blechacz

J.S. BACH Blechacz

 

巴哈作品集 專輯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IUkgG4Tec

 

Rafał Blechacz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Fantasia & Fuge in A Minor (Intervie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qb5Eo4boN0

 

2019 - 布雷查茲與金本索里 |小提琴奏鳴曲集
Rafał Blechacz and Bomsori Kim - Fauré, Debussy, Chopin and Szymanowski

Blechacz and Bomsori Kim - Fauré, Debussy, Chopin and Szymanowski

 

兩個年輕音樂家,開心地暢談合作的緣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rsp4Qd8LE

 

Rafał Blechacz & Bomsori Kim - Chopin: Nocturne No. 20 in C-Sharp Minor (Arr. by Mil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CxwUYwrDU


蕭邦鋼琴大賽 百年不世出奇才

Rafal Blechaz Pianist | Photo: Marco Borggreve

 

從訪談中認識布雷查茲

「我從很小就演奏蕭邦,認識蕭邦的作品,說來也是一段很長的故事...」

「波蘭舞曲裡展現出的英雄氣質與莊嚴感,都是我最熟悉的,」

「他的音樂裡有著許多的浪漫,也有許多的脆弱...」

「例如波蘭舞曲第一號中段的旋律,就非常抒情、浪漫,當然開頭與結尾非常的具有英雄氣息。」

「回到蕭邦的音樂,是再也自然不過的感覺。」

「2005年獲得蕭邦鋼琴大賽首獎之後,我決定要彈過所有的蕭邦波蘭舞曲」

「三年前(2010年),我決定開始實行這個計畫,因此有了這張唱片錄音(2013蕭邦波蘭舞曲集)」

「這也是我在前奏曲集之後的蕭邦作品錄音,我想告訴大家蕭邦與我的靈魂有多麽相近」

「在波蘭舞曲裡,我們可以聽見蕭邦對國家偉大的愛,尤其在那段時期,正是波蘭最為艱困的時期」

「他離開故鄉千里,只能遙想著波蘭」

「無論是彈奏波蘭舞曲或馬祖卡舞曲,都應該去感受他特殊的波蘭氣質,並且了解波蘭舞曲的特殊節奏」

 

影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9&v=sEzOm3VgD0Y


離開蕭邦 是成長的開始

Rafal Blechacz pianist Photo: Marco Borggreve

 

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首獎得主 貝瑞.道格拉斯(Barry Douglas)曾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大賽獲勝者可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是繼續演奏每個人都希望他們演奏的曲目,而不去探索新的曲目。」(The biggest mistake a competition winner can make is to continue to play pieces that everybody wants them to play, and not explore new repertoire. )

這是個嚴肅的議題,因為大賽得主在獲獎的最初幾年內,勢必為了票房與人氣,會將拿手曲目一彈再彈,幾乎無法避免。

不過我們從上面筆者特別整理之布雷查茲的演奏專輯出版內容與順序,其實可以正看出他十幾年來的演奏軌跡:蕭邦 - 海頓/莫札特/貝多芬 - 德布西/齊瑪諾夫斯基 - 蕭邦 - 巴哈 - 與小提琴奏鳴曲合作。

布雷查茲愛蕭邦,但是逐漸地開拓其他作曲家之曲目不遺餘力,也熱愛波蘭音樂;張張唱片幾乎都得獎的他,筆者相信無論是哪一位作曲家的音樂,經由他的思慮沈澱,轉化為詮釋之後,都是非常值得聆聽珍藏的佳作。

 

對於演奏巴哈並灌錄唱片,布雷查茲說:「我最初想成為管風琴演奏家,因此也彈奏很多巴哈。」(笑)

 

影片欣賞
布雷查茲演奏 巴哈:⟪義大利協奏曲⟫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_UlPrZ8Lo


談偉大的蕭邦音樂詮釋者

曾被問到是否音樂身為波蘭音樂家,因此對於詮釋蕭邦更有心得,布雷查茲回答:「我不認為需要具備波蘭血統才能演奏好波蘭音樂,世界上有許多鋼琴家雖然波蘭籍,但同樣能將蕭邦演奏地非常棒。但或許身為波蘭人,也許了解蕭邦的音樂對我來說,剛好容易一些。」「無論是在波蘭舞曲或馬祖卡舞曲這樣的波蘭之特殊節奏舞曲中,在蕭邦的音樂裡有許多不同的感覺與情緒(feelings and emotions),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跟隨作曲家的意圖』(follow the composer's intentions)」

「我非常喜愛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所演奏的蕭邦音樂,特別是現場演奏,我擁有許多他的許多演奏專輯與DVD;當代許多鋼琴家裡,我則特別仰慕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與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所詮釋的蕭邦。」

 

英雄波蘭舞曲 - 戰神級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xKyUDpmXg

 

 

熱愛哲學 再攻博士

布雷查茲不但在音樂領域表現傑出,近年還到波蘭托倫哥白尼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他對於形而上學、美學及音樂哲學以及對波蘭哲學家羅曼·維托德·英伽登(Roman Witold Ingarden,1893-1970)的思想與作品充滿興趣,論文也將以蕭邦與巴赫的音樂當成研究主題,他認為「這豐富了我對於音樂的理解,尤其對於音樂詮釋中的自由與限制」。

 

除了音樂 最愛會是...

被問到如果不從事音樂工作,最想追求的職業會是什麼時?布雷查茲回答:「我從小就非常喜歡管風琴,對於小時候上教堂,沈迷在巴哈管風琴音樂的回憶,至今仍歷歷在目,...所以我覺得我可能會想當管風琴師。至於如果是必須選擇另一種職業,我想應該會是哲學家,而且某種程度會跟音樂相關...,我覺得我如果再選擇的職業,應該還是會跟音樂相關。」

 

Rafal Blechacz pianist Photo: Marco Borggreve

 


日本波蘭建交百年 2019年度音樂盛事

2019年日本年度最重要音樂盛事:為慶祝波蘭和日本建交100週年,華沙愛樂偕同波蘭蕭邦鋼琴大賽金獎得主布雷查茲,將於11月在日本五個城市演出。布雷查茲將演奏蕭邦兩首最為經典優美的鋼琴協奏曲;華沙愛樂則將演奏德弗札克第九號 ⟪新世界⟫ 交響曲,共同為雙方百年友誼祝賀~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也將帶領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的學員們,全團親赴日本東京參與這項百年一次的音樂慶典活動!

慶祝波蘭和日本建交100週年,華沙愛樂偕同波蘭蕭邦鋼琴大賽金獎得主布雷查茲於日本演出海報
慶祝波蘭和日本建交100週年,華沙愛樂偕同波蘭蕭邦鋼琴大賽金獎得主布雷查茲於日本演出海報

 

華沙愛樂 新任音樂總監 Andrey Boreyko

華沙愛樂 新任音樂總監 Andrey Boreyko

Andrey Boreyko是俄羅斯指揮。父親家族擁有波蘭血統,母親家族則為俄羅斯血統。 Andrey Boreyko在聖彼得堡的Rimsky-Korsakov音樂學院學習指揮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歷任比利時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 from 2012 to 2017)、那不勒斯愛樂(Naples (Florida) Philharmonic)以及德國司徒加特廣播交響樂團(Stuttga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等樂團音樂總監職務,華沙愛樂於2018年宣布自2019年樂季起聘任 Andrey Boreyko為首席指揮。因此這次能在日本欣賞Andrey Boreyko指揮華沙愛樂,也是他們合作的首個樂季,更加令人期待~


影片欣賞
Andrey Boreyko指揮巴黎交響樂團與鋼琴家Khatia Buniatishvili合作(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zHJLsDix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8aSoUfp6Q

 

今年11月21日在台灣國家音樂廳 布雷查茲將二度訪台

演出曲目: 
莫札特:a小調輪旋曲,K.511 
莫札特:a小調第9號鋼琴奏鳴曲,K.310 
貝多芬:A大調第2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1 
舒曼:g小調第2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2 
蕭邦:4首馬祖卡舞曲,作品24 
蕭邦: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作品53

*可點選↓圖片進入兩廳院售票網站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 介紹與欣賞 - ⟪1812⟫ Overture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 介紹與欣賞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圖片來源)https://bennyesmonde.wordpress.com/2017/02/15/tchaikovsky-1812-overture/
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圖片來源)https://bennyesmonde.wordpress.com/2017/02/15/tchaikovsky-1812-overture/

 

1812序曲》op.49是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俄羅斯著名將領米哈伊爾·庫圖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 1745-1813)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最終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1812序曲》除了最後段落振奮的慶祝勝利旋律,更以曲中的加農炮火聲聞名:在許多音樂演出場合—尤其是戶外演出,經常使用真的加農炮為樂曲助威。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 1745-1813)

 

和聲欣賞

1812序曲》管弦樂演奏搭配鋼琴總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AFaaJtmn0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1812年俄法戰爭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俄法戰爭,又稱「拿破崙征俄戰爭」,是指俄羅斯帝國和拿破崙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在1812年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戰爭的一部分。

戰爭由拿破崙一世發動,並入侵俄國國土,俄國將這場戰爭稱為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文意思是「愛國戰爭」,一般將其稱為「衛國戰爭」,為了和後來蘇聯抗擊德國的「蘇聯衛國戰爭」相區別,中文一般將其翻譯稱為「俄國衛國戰爭」。戰爭最終結果以拿破崙失敗撤退,俄國戰略上勝利而結束。俄法戰爭戰事從1812年6月底到11月底,共持續了5個月的時間。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就是描繪這場戰爭。

法國入侵俄羅斯手繪圖。左上角順時針方向:鮑羅丁諾戰役,莫斯科內伊元帥於考納斯與法國散兵對戰|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 Clockwise from top left: Battle of Borodino Fire of Moscow Marshal Ney at the battle of Kaunas French stragglers
法國入侵俄羅斯之戰手繪圖。左上角順時針方向:鮑羅丁諾戰役,莫斯科內伊元帥於考納斯與法國散兵對戰|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 Clockwise from top left: Battle of Borodino Fire of Moscow Marshal Ney at the battle of Kaunas French stragglers

 

對歷史背景有興趣者

10分鐘歐洲地理與政權變化影片,公元前400年迄今,超精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9P0QSxlnI

 

1812年歐洲地圖(拿破崙勢力)簡說:
深紫色:1804年前之法國領土
淺紫色:1804年後之法國新增領土
淺藍色:拿破崙時期獨立區
紅線圈繞範圍:1812年俄法戰爭前,拿破崙統治與友盟區範圍
藍線圈繞範圍:萊茵河聯邦地區(Confedaration of the Rhine)
1812年歐洲地圖(法軍勢力)Europe 1812 map

戰爭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2年,拿破崙一世在歐洲大陸獲得了空前的軍事勝利,法國佔領了幾乎整個義大利德意志地區(成立了受法國控制的萊茵邦聯),擊敗了歐洲強國奧地利,大敗普魯士,控制了西班牙荷蘭等地。(詳細地理位置可參閱上方圖)

為了獲得整個歐洲的霸權,讓當時的法國的死敵、海上帝國英國臣服,法國聯合其他歐洲大國發起了「大陸封鎖」政策。但俄國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且對法國的擴張存有強烈的戒心,所以在參加法國的大陸封鎖一段時間後退出了和法國的聯盟,也不願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英國的商品因此經由俄羅斯源源不絕地進入歐洲大陸,俄國因此成為歐洲大陸阻止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的中堅力量。俄國的敵對行為招致拿破崙的憤怒,並萌生和通過戰爭迫使俄國投降的念頭。

 

大陸封鎖」註解:
大陸封鎖 (法語blocus continental英語continental system)是拿破崙在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啟動的對英國經濟封鎖政策,該政策於1814年結束。拿破崙意圖使用經濟戰的手段使英國屈服。另一方面,該政策也可以起到保護法國經濟的作用。

特拉法加海戰後,法國無力再發動渡海戰,拿破崙只能將爭霸重心放回歐洲大陸。故而他要利用經濟手段。為了徹底切斷英國在歐洲的貿易,他下令禁止了來自或駛向英倫三島的通商船運。在法國統治的地區,英國的貨物被沒收。英國商人受到警察追查。到了1807年底,政策的對象擴展至中立的船運。1810年8月5日的法令要求所有進口貨物關稅提高50%。

然而英國仍有美洲及其海外殖民地作為貿易對象,其經濟雖受影響但仍可支撐,相對的,當時許多歐洲大陸的國家對英國的商品有一定的需求,且也需要將本國的原料售予英國換取金錢,因此拿破崙的經濟封鎖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滿,各地的走私也因此興盛,甚至各國的政府也暗中參與和允許走私貿易,拿破崙因此大費周章的以各種或戰或和的手段維繫大陸封鎖的執行,與法國有密切經濟聯繫的俄國一開始原本同意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但俄國政府很快就發現封鎖同時對俄國本土的經濟造成壓力,貴族和地主們無法將領地的原料外銷給英國,因此俄國政府先是以允許中立國船隻進入俄國港口的政策放鬆了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後來索性不願繼續配合封鎖,英國商品從而突破了大陸封鎖大肆流入歐洲大陸,這些舉措也因此引發了之後的1812年俄法戰爭

 

從1811年開始,法軍為了準備入侵俄國,拿破崙的軍事和外交政策有越來越強的針對性。1812年春,法國分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短暫的軍事同盟。根據盟約,為了對俄作戰,普軍2萬人,奧軍3萬人歸拿破崙指揮。法國的其它附庸國政府也開始訓練遠征俄國的軍隊。在這一年,拿破崙準備了空前強大的軍隊,其控制的由歐洲各民族組成的軍隊總數達到約120萬人,其中一半用於進攻俄國。

俄國在獲悉法國即將入侵的消息後,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備戰,包括加強軍隊和預防戰時孤立無援的措施。在外交方面,俄國也有所建樹,1812年4月,俄國同瑞典締結盟約,規定雙方共同行動,反對法國。戰爭爆發後,俄英締結了和約,結束同土耳其的戰爭,對俄國來說,和英國這個海上帝國結盟是政治上的巨大勝利。

1812年夏,拿破崙集結軍隊61萬,分為三路,其中中路由其親自帶領指揮,這支龐大的軍隊被拿破崙稱為「大軍」(Grande Armée),大軍在法國控制的華沙公國集結,6月24日,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於是這場為了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終於爆發。

 

戰前兩軍實力對比

法國和俄國兩國戰前的軍事力量對比:

法國:作戰兵力61萬,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分3個集團,共44.4萬人,940門火炮;第二梯隊17萬人,432門火炮;

俄國:西部邊境軍隊共24萬,後增至57萬,分3個集團,火炮942門。

戰爭進程

目標: 拿破崙親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最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

戰爭開始時,俄國由於防守薄弱,只有兵力約24萬人,不足以抵抗在此前歐洲無敵的拿破崙軍隊。巴克萊·德托利接任指揮官後採取了撤退的策略,並沿途放火,實行焦土政策,把法軍途經之處燒得一乾二淨,這一步打亂了拿破崙速戰速決的原計劃,也令拿破崙原本想邊作戰邊搶奪補給的計劃泡湯。拿破崙只好深入俄國境內,期望能佔領俄國第一大城市莫斯科,然後讓俄國投降,以簽署對自己有利的條約和獲得食糧。

進入俄國

1812年6月13日,法軍越過涅曼河進入俄國境內。法軍進入俄國腹地後,遇到俄國軍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戰爭開始後不久,俄國的天氣很快進入了秋冬天氣,寒冷的俄國曠野讓遠道而來的法國士兵水土不服,而俄軍在撤退的時候堅壁清野,法國軍隊的士氣開始動搖。法軍一直到9月份才與俄軍接觸

博羅金諾戰役

博羅金諾戰役 (俄語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法語Bataille de la Moskowa) (1812年9月7日[1]) 是所有拿破崙戰爭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單日戰鬥,超過二十五萬士兵投進了戰場,造成至少七萬人死傷。由法皇拿破崙一世所領導的法軍對陣俄羅斯帝國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率領的俄軍。

拿破崙親自領導的中央法軍在渡過尼曼河時有將近286,000人,但在戰役開始之初卻只剩下161,475人,大多數的士兵死於飢餓和疾病。俄軍不斷地後退,使沙皇撤換巴克萊·德托利伯爵。新任俄軍統帥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在距離莫斯科約125公里處建立了防禦陣地。他在博羅金諾村旁選了一片非常適合防守的土地,從9月3日起加強防禦工事。

9月7日,法軍跟負責防守的俄軍在莫斯科前方的博羅金諾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戰鬥發生在莫扎伊斯克鎮以西的博羅金諾村附近。法軍雖然奪取了各個重要據點,俄軍也因戰略考量和差劣的軍隊素質被迫撤退,戰果卻沒有讓拿破崙有半點高興。這次戰鬥是拿破崙在俄羅斯境內的最後一次攻勢,是侵俄戰役中的轉折點。

在這混亂的戰場上,法軍和俄軍衝進伸手不見五指的濃煙中,然後恐怖的火砲和步槍子彈重重地擊落在他們身上,就算是以拿破崙時代的眼光來看,都是一場極為血腥的戰鬥。步兵和騎兵得要艱難地越過成堆的屍體還有一大群中彈的士兵。繆拉親王跟他的騎兵在凸角堡的周圍前進,想要攻擊巴格拉基昂的步兵,但卻遇到了由杜卡(Duka)率領的第二胸甲騎兵和支援他的內維羅夫斯基(Neverovsky)的步兵。德托利的援軍則是被送進了斷垣殘壁之中,被法軍的火砲給粉粹,使得法軍在1130時占領了俄軍的前線陣地。沙塵、煙霧、混亂,還有疲勞,都讓法國的元帥們(繆拉、達武、內伊)無法正確掌控戰場上的情況,以至於沒人曉得在俄軍撤退前法軍有大好機會一舉殲滅已經無力再戰的敵軍。 下午,由繆拉率領的步兵和騎兵聯合攻擊,突破俄軍防線,兩奪Raevsky堡。俄軍只得投入預備隊作戰,法、俄兩軍就陷入了一場血淋淋不斷消耗的混戰中。眼看俄軍漸漸不支,拿破崙卻沒有讓他的皇帝近衛軍出戰,因為他怕戰事會延續至第二天。

博羅金諾戰役,Peter von Hess 繪於1843年

 

俄軍最終的反擊遭到法軍火砲所粉碎。到了晚上,雙方都收兵重整。當晚俄軍領率庫圖佐夫與他的幕僚商議後,決定撤退,第二天不再與法軍作戰,讓拿破崙奪得莫斯科,因為他認為俄軍已無力再戰,不惜代價的保衛莫斯科,還不如保存戰力來得重要。從大戰事後結果回看,這是個明智的決定。

博羅金諾戰役 巨幅畫作影片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t8IwQX3Ew

 

戰爭傷亡統計

歷史學者 Adam Zamoyski 推算法軍有約2萬8千人傷亡,包括48名將領。有些學者估計傷亡人數更高達5萬人。俄軍的損失估算約3萬8500人至5萬8千人,但廣受學者們接納的是4萬5千人。如果取最小的傷亡數合計(法軍2萬8千和俄軍3萬8500),兩軍共有6萬6500人傷亡。這足以讓博羅金諾之戰成為人類歷史中最血腥的一天戰鬥,超過了坎尼會戰(約6萬5千人傷亡)。雖然還有其他戰事結束時有更大的傷亡人數,但沒有像博羅金諾一樣,一天戰鬥後,有這麼多士兵傷亡。

據 Adam Zamoyski 計算,法軍步兵共發射了1,400,000發彈藥,每分鐘約2千3百發。砲兵也發射了6萬至9萬1千枚砲彈。

博羅金諾戰役 Franz Roubaud繪
博羅金諾戰役 Franz Roubaud繪

最後庫圖佐夫決定放棄莫斯科,俄軍全軍撤退。俄軍帶走所有糧食且釋放監獄的囚犯,由最後一批撤離的士兵放火燒城。等到法軍攻入克里姆林宮時,莫斯科已經是一片焦土的空城了。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根據資料,當時莫斯科大約有75%城市面積全毀(深色區域為毀損區)

根據資料,當時莫斯科大約有75%城市面積全毀(深色區域為毀損區)
根據資料,當時莫斯科大約有75%城市面積全毀(深色區域為毀損區)

 

法軍撤退開始=俄國偷襲

法軍攻占莫斯科後,俄羅斯一片焦土,拿破崙已然明白拖長戰時情況將非常不利,曾向俄國提議停戰,但等待一個月後卻未獲答覆。這時寒冷的冬季已經來臨,前線飄雪,法軍過分深入,補給線又太長。拿破崙在10月19日終於下令撤退,沿路往西撤退。等到法軍開始撤退後,俄軍主力蠢蠢欲動,緊跟法軍後方。但不派出主力跟法軍交戰,只用哥薩克騎兵、游擊隊埋伏騷擾法軍

別列津納河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俄法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俄法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

 

11月底,待法軍穿越別列津納河時,被俄軍砲擊,死傷慘重。11月29日晨,維克多的後衛部隊過橋之後,立即將橋焚毀,這才逃離了俄軍的追殺。完成在俄國法軍全線的大撤退。法軍撤退到華沙後,原本60多萬的大軍已經剩下不到6萬人,此行宣告大敗。

戰爭影響

俄法戰爭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拿破崙帝國因為戰敗而分崩離析,其建立的歐洲秩序很快就被逆轉,並遭到毀滅性打擊,很多法國佔領的領土發生民族獨立運動。拿破崙本人也因為戰敗而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通過俄法戰爭和後來的滑鐵盧戰役,拿破崙一世的軍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終結。


創作源起

1880年,柴可夫斯基的好友莫斯科音樂院院長 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建議,既然柴可夫斯基已經寫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的俄羅斯作曲家,應該創作一部更偉大的作品,以紀念當時社會即將發生的重要活動。 尼古拉·魯賓斯坦特別考慮到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建成(該紀念堂紀念俄羅斯在1812年法國入侵俄國時的勝利),以及亞歷山大二世皇帝加冕25週年和莫斯科藝術與工業 1882年的展覽。受到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鼓勵,1880年10月份,柴可夫斯基開始撰寫《1812序曲》,並在六週後完成(作曲日期約為 1880年10月12日-11月19日)。

 

創作內容

按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的寫作規格看來,首先是本序曲是根據上述「俄法戰爭」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屬於音樂會序曲。其次是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段落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戰爭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平靜生活與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之下,俄羅斯人武裝紛上前線,接入俄法兩軍的激烈會戰,最後俄國終於擊潰法軍,俄羅斯贏得了戰爭勝利,人民在炮聲與鐘聲中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等,可以說是非常標題也非常具體。

 

名詞釋義
「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或故事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創作後現象

柴可夫斯基曾於1880年完成《1812序曲》後,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very loud and noisy),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1812序曲整體音量變化起伏極大,加上動用的樂器非常多,為了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各項打擊樂器,音響專家們最愛用來檢驗音響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表現和動態對比……等等,許多市面上已發售的版本更成為所有音響界朋友拿來測試音響的發燒片XD)

原來連在柴可夫斯基自己創作的年代,都完全沒有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之一。

蘇聯著名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生前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盪,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因此,《1812序曲》日益受到所有俄羅斯民眾的喜愛,終成為當時創作時尼古拉·魯賓斯坦所建議的:「更偉大的作品」之列,也成為歷來今往所有古典音樂裡名曲中的超級名曲之一。

 

序奏部分加入人聲歌詞,加農砲真實版

https://youtu.be/3i4f3NtLp5E

 

槍枝現場歡樂版

https://youtu.be/1KzF1KgaREo?t=727

 

 

作品首演

1812序曲》首演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下圖是大教堂於20世紀初之模樣:

位於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1812序曲》故事與樂曲解析

總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hORTXA-QFxY

 

圖解曲式架構:

 

  1812序曲曲式架構(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 傳統曲式架構(奏鳴曲快板樂章)
呈示部
Exposition
本曲之第一與第二主題,調性相同,皆為bE大調。 第一主題為主調旋律過渡段落引領音樂至第二主題,通常為屬調或關係調旋律。
第一主題
1st theme
第一主題為主調旋律 第一主題為主調旋律
過渡樂段
bridge
過度樂段以傳統奏鳴曲是來說,設計的相當長。但作曲家於此段落中,也因此得以用有更大寫作空間,設計更多旋律與和聲變化。 過渡樂段引領第二主題旋律,進入屬調或關係調
第二主題
2nd Theme
第二個主題簡短而明確,使用軍鼓用來描述戰鬥場景。在第二主題樂段,柴可夫斯基並未轉調,以原調性呈現 (74 to 87)。 第二主題段落,經常是第一主題的反比(旋律或節奏個性),通常在呈示部最後,會附帶反覆記號,以反覆整個呈示部。
發展部
Development
發展部相當長,並依循傳統手法進行多次轉調。與傳統曲式不同之處在於柴可夫斯基並未取用先前主題加以變形或反覆使用,而是不斷使用新素材進行發展。 發展部會針對先前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加以發展,常見方式有轉調、簡化動機、對位等作曲發展手法。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再現部由第一主題將音樂帶領回到主調bE大調,但演奏編制則改以銅管合奏替代先前的低音弦樂。之後的上行半音階段落由弦樂與木管樂器演奏。第二主題再現由木管樂器演奏,省略過度樂段。新旋律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的出現,象徵著俄軍擊敗法軍,最終贏得勝利。 傳統再現部,包含第一主題、過度樂段、第二主題與尾聲段。調性會回到主調,第二主題則無固定調性,但最終會回到主調進入樂曲尾聲。 go to the tonic

 

柴可夫斯基在樂曲的序幕,以四部大提琴+兩部中提琴,演奏取自單節東正教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旋律,也是第一主題。

柴可夫斯基在樂曲的序幕,以四部大提琴+兩部中提琴,演奏單節東正教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
柴可夫斯基在樂曲的序幕,以四部大提琴+兩部中提琴,演奏單節東正教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

 

原曲欣賞

讚美詩《Save, O Lord, Thy People》原詩歌唱欣賞:

Save, O Lord, Thy People(版本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5O5-OxIYE

Save, O Lord, Thy People(版本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skayd2qOA


這段音樂代表著:大戰迫在眉睫,嚴重則準備迎向戰敗,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當60萬法軍,帶著1000多門加農炮和各式砲火,兵分兩梯次開始向莫斯科進發時,俄羅斯方面知道實力懸殊:當時俄羅斯的帝國軍總人數僅20餘萬,且戰鬥裝備嚴重不足,幾乎無法展開對抗戰,實力差距明顯。俄羅斯聖主教會議呼籲其所有人民注意自身安全與和平,於是全國人民聚集在各地的教堂裡祈禱。

 

接下來為了象征戰時緊張局勢的加劇,柴可夫斯基採用了田園主題和軍事主題的結合。當法國軍隊越來越靠近這座城市並開始戰鬥時,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illaise)的聲音越來越明顯,一旦樂聲明顯,代表法軍立於不敗之地,樂團便不堪重負,俄軍可能將敗。

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illaise)旋律譜例
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illaise)旋律譜例

 

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illaise)中法歌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Zu-ibERcI

 

於Andante段落出現的節奏主題,由軍鼓帶領下,奏出具有節奏的呈示部第二主題,象徵法軍的步步進逼:

 

此時,沙皇呼籲俄羅斯人民離開家園,站出來與全體同胞一起捍衛自己的國家。

接下來進入轉調序曲的音樂內容開始轉換了:一系列俄羅斯民間旋律脫穎而出。

 

光是讀總譜,這段戰爭音樂就讓人讀到血脈賁張,欲罷不能:

 

在激烈的鬥爭音樂段落過後,一連串的下行音階,讓戰情得以喘息,也出現轉調與新旋律:

 

 

新旋律逐漸發展,伴隨著鈴鼓節奏,轉為代表俄羅斯人民的俄羅斯民謠《在大門口,BATYUSHKINS的大門》(У ВОРОТ, ВОРОТ БАТЮШКИНЫХ):

 

俄羅斯民謠「在大門口,BATYUSHKINS的大門」(У ВОРОТ, ВОРОТ БАТЮШКИНЫХ)
俄羅斯民謠「在大門口,BATYUSHKINS的大門」(У ВОРОТ, ВОРОТ БАТЮШКИНЫХ)

 

 

俄羅斯民謠《在大門口,BATYUSHKINS的大門》(У ВОРОТ, ВОРОТ БАТЮШКИНЫ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LAiofMldg

 

平靜時刻不長久,就在民謠段落過後,音樂再次轉調,代表戰爭的節奏段落再次響起:

 

 

步步進逼的法軍主題《馬賽曲》主題,也時時刻刻隱藏在對位聲部中,產生極大的威脅感:

 

音樂中,又是管與絃、擊樂不斷產生的節奏與火花:

 

 

法國和俄羅斯主題來回流動,象徵著著名博羅金諾戰役的戰鬥,象徵著這正是戰爭的雙方戰力轉折點。

 

而在此處,柴可夫斯基更在樂譜中,以五門大砲的爆炸聲為信號特徵,隨後奏出代表法國退縮,一系列的連續下行下降旋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dKRZlZNi4&feature=youtu.be

 

譜例:

非常、非常長的快速下行音階(象徵著法軍的潰散)

 

此時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主題再次出現,改由銅管樂器群集體演奏,鐘聲襯於下方,營造出象徵俄羅斯的勝利之聲:

 

接續不斷的慶祝音樂,宏偉壯大,並帶有各種打擊樂器、鐘聲和11次加農炮聲,達到樂曲頂峰,壯麗又聲勢浩大地結束全曲。


《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旋律譜:


在結束段之最後段落,《天佑沙皇》旋律也響起,由銅管在跳躍的節奏中,穩健強力地奏出,更象徵著俄羅斯的巨大勝利,樂曲亢奮充滿勝利的光彩,直到樂曲全曲結束:

 

此段結尾段落,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包括三個定音鼓、三角鐵、鈴鼓、大鼓、鈸等),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鐘等管弦樂團罕見樂器,演奏時管弦、鐘、鼓、加農炮齊聲轟鳴,難怪連柴可夫斯基寫完後,自己都覺得吵雜而害怕此曲失敗。

但歷史證明,《1812序曲》不但成功,也成為了歷來古典音樂之中的重要名曲。

 

完整演奏音樂影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0&v=1KzF1KgaREo


冷知識篇

  • 1812序曲》 = 美國戰勝英國戰役!?
    在美國知名音樂作家 Aaron Green的文章裡,提到了由於美國波士頓流行樂指揮 亞瑟·費德勒(Arthur Fiedler)在1974年的美國獨立紀念日演出活動中,將《1812序曲》也列入表演曲目,當時還精心編排了煙火秀,真實大砲和尖頂鐘聲合唱團,形塑出絕佳的節慶典禮高潮。從那時起,美國各地的樂團開始迅速效仿,因此現在在美國獨立日慶祝活動中表演《1812序曲》已成為一種傳統。「不要介意《1812序曲》裡,包括了《馬賽曲》和“沙皇上帝”。」,許多許多美國人開始相信《1812序曲》品代表了1812年戰爭期間美國對大英帝國的勝利,甚至認為這是柴可夫斯基對他們歷史勝利的祝賀~ 所以如果作曲家地下有知,應該還是會很開心吧~畢竟他所寫的這首偉大藝術作品,在全世界都歌頌著勝利與和平的永恆意義。(XD) 原文出處:Tchaikovsky and the Pops(https://www.liveabout.com/tchaikovskys-1812-overture-724401)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performance of the "1812 Overture" took place not in Russia or in Europe, but in America. Boston Pops conductor Arthur Fiedler was no doubt inspired by the overture's exhilarating musical structure when he decided to include it as part of his 1974 Independence Day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Fiedler choreographed fireworks, cannons, and a steeple bell choir to the overture. Since then, orchestras all over the U.S. quickly followed suit, and it is now a tradition to perform the overture during Independence Day celebrations. As a result, many American’s have come to believe that the piece represents the vi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the British Empire during the War of 1812, never mind that the overture includes "La Marsillaise" and "God Save the Tsar." Still, if Tchaikovsky were alive today, he might be flattered at the misrepresentation, since the mark of any great artwork is its timelessness and universal relevance.

 

  • 《1812序曲》採用之法國國歌,是《馬賽曲》,並非1812年之法國國歌,而《天佑沙皇》也不是當時的俄國國歌。
    法國在1799至1815年代沒有國歌,《馬賽曲》直到1879年才被訂為法國國歌。《天佑沙皇》則是1833年才被正式作為俄國國歌。因此推測在柴可夫斯基創作此曲的1880年,由於兩首曲目皆已代表這俄法兩國,並且已成為大眾所熟知的重要歌曲,所以作曲家依舊選擇了這兩首國歌入曲,成為了最終版本。

 

  • 法國曾禁演此曲?
    確實。由於此曲歌頌俄軍的勝利,雖然描述的是真實歷史,但是對法國人而言,戰爭失敗畢竟是事實與恥辱,因此多年來在法國,基本默契是不演奏此曲的。直到二戰後,人們逐漸地能夠接受音樂就是音樂,無關政治,才開始慢慢解禁,有少部分的音樂會會安排1812序曲》演出。

105mm 真實加農砲版本

https://youtu.be/0F5k70xwGSk?t=443

 

加入合唱、煙火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KfvWENCsw

 

精彩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WYDACsU8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特約專訪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 Interview of Walter Auer

【BON音樂】特約專訪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
Interview of Walter Auer Principal Flutist of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這樣的雲端人物,我們總是有太多想像;請看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如何訪問奧爾,慢慢拉近長笛明星與我們的距離,藉由認識他的學習與觀念,讓我們產生進步的動力~

寫在訪問前

首先感謝博凱樂器邀請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Walter Auer)來訪台灣,北中南大師班以及於台北蘆洲功學社舉辦獨奏會,讓我們能夠近身欣賞這位國際知名交響樂團首席風采。而這次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林仁斌老師也有幸能與奧爾見面,暢聊他的學習經驗與音樂觀念,在此篇文章中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也感謝旅奧長笛家謝佩珊在本次活動中所給予的各項協助。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奧爾(Walter Auer)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訪問合影留念

 

來自克恩頓邦

奧爾來自奧地利最南的觀光避暑勝地:克恩頓邦(Carinthia),在下克恩頓的克拉根福盆地坐落著該邦美麗的克恩頓邦首府克拉根福,由於被眾多的湖泊環繞,是一個著名的避暑勝地。長笛家 Johannes von Kalckreuth 是他的第一位授業恩師。其後奧爾曾於薩爾茲堡的莫札特音樂學院追隨長笛名家 馬丁.寇伏勒(Michael M. Kofler)學習。再之後奧爾考入柏林愛樂的卡拉揚音樂學院,成為柏林愛樂培育的年輕長笛演奏家,與柏林愛樂前長笛首席 Andreas Blau 學習長笛。接著他再赴瑞士巴塞爾(Basel)追隨長笛大師 尼可萊(AurèleNicolet, 1926-2016)學習,完成了他豐富完整的長笛學習歷程。

奧爾(右)與他的第一位長笛教授 Johannes von Kalckreuth(中間)合影留念

奧爾(左)與他的第一位長笛教授 Johannes von Kalckreuth(中間)合影留念
奧爾(左)與他的第一位長笛教授 Johannes von Kalckreuth(中間)合影留念

奧爾專訪(照片攝影:謝佩珊)

由於是第一次見面,奧爾慢慢地認識蹦藝術與訪談文章方向,先聆聽我介紹的訪問大綱。

 

我希望這篇專訪的目的,是讓更多讀者認識奧爾,希望讓「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這樣響噹噹的黃金稱謂,多一些故事性與「人的味道」,這樣我們能夠能夠拉近他與讀者的距離,讀者們也更能認識這位當今樂壇長笛界的頂尖人物~

 

了解完我的訪談目的與大致方向之後,我們的談話便逐漸自然地開展:

 

無心插柳 開啟長笛之路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您為何會選擇長笛作為學習的樂器呢?

奧爾(以下簡稱奧):其實並不是我選擇了長笛!(笑)

 

我4歲開始學習音樂,大約6歲小學時我開始學習吹奏直笛。然後就一路學習到初中。

 

林:嗯嗯,然後呢?

奧:國中時我換了學校跟環境,到了 Bayerham 這邊念書,於是媽媽就詢問新老師,要不要讓我改個樂器?老師建議我可以改吹長笛。因為當時老師在我們家鄉是最有名望的老師,他也任教所有樂器項目,從小號到小提琴都能教~他為我選擇了長笛,也因此就開始了長笛學習之路。 

林:原來如此。

奧:當時記得我可能只有10歲左右,既然老師選擇了樂器,我也就順從他,感覺上在亞洲應該也是會這樣聽老師建議的吧~

林:的確,老師的建議在學生時代真的非常重要。

奧:現在回想起來,或許我在那時就展現了對於木管樂器的演奏能力,所以應該也不是太困難的選擇~(笑)

林:那開始學習長笛之後,你感覺喜愛這樣樂器嗎?

奧:當然~我有很棒的老師。雖然現在回想起來,年少時有些學習步驟不一定都是絕對的正確,但我非常珍惜那段學習的時光。

 

奧:稍長進入音樂院學習後,大概16歲時吧~也有段時間想改學雙簧管。不過我後來醒悟...現在才想要更換樂器,似乎太晚了!所以這畢竟是年輕時的一段幻想曲,哈哈~(笑)

 

立定志向

林:那你何時決定要成為專業的音樂家?確定要走音樂這條路的呢?

奧:大概是14歲時吧~那時我正追隨老師 馬丁.寇伏勒(Michael M. Kofler)學習,在他的建議下,我正式地思考著音樂家這條路。當時也沒有任何人能告訴我下這決定未來會是如何,但就是與他學習期間,我慢慢地下定決心走這條路,到最終我成為職業音樂家的現在。

林:現在看來,您的決定下得非常早。

奧:是的,非常幸運。每個人在學生時期都或多或少面對這樣的抉擇點,尤其是越多才多藝的學生,對許多事物的高度興趣,經常會出現選擇障礙;我也認為在現代資訊這麼豐富與充斥各種可能性之環境,對孩子們來說,選擇一定是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但是找對目標,尤其是要徹底為目標燃燒自己,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林:那在你年輕時,你的練習時數大越是多少呢?(偷笑)

奧:小時候我也跟大家一樣,在父母監督之下練習,其實練得不多,也許一天半小時...(笑)

 

林:呵呵

奧:但當然進入音樂院後,年紀也漸長(15,16歲),練習時間當然也該大幅度增加,每天2-8個小時,取決於我想做什麼,練什麼。

 

林:所以我們現在聊到你進了音樂院,也下定志向要成為音樂家,那接下來您是如何走向管弦樂團之路的呢?

奧:噢~這個過程是我念完音樂院,進入大學階段的事情了。

林:那您大約在音樂院念了幾年?大學階段唸了幾年呢?(顯示為打破沙鍋問到底...XD)

奧:音樂院四年,大學部分在我們這邊比較複雜一點,我還在念薩爾茲堡音樂院時,就同時開始了維也納大學教程的學習,我也擁有正式的教師資格。所以有一段時間我的學生身份是重疊的,當時因為身份重疊,我經常需要很多交通往返的車程與忙碌的學習生活,但現在回想起來,是很充實愉快的回憶。

 

成功之路 先從失敗開始

至於你問的「如何準備管弦樂團甄選」,我的回答是:「先從失敗開始~」(笑)


林:哇嗚~(嚇了一跳,但真的很有道理,有誰是第一次就成功考上理想中的樂團或工作呢?)

奧:後來1995年,我通過甄選念了柏林愛樂學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Academy),1996-1998年期間我在這邊就讀,也有了真正加入柏林愛樂吹奏的寶貴經驗。我們學院學生有機會與長笛首席 Andreas Blau 上課,並且真實地加入柏林愛樂音樂會,感受高水準的演奏,這不是空想的感覺,是真正體驗並加入高水準的演奏,也是認識這行業的最高水準。

你知道,對於身為年輕學生的我們,能在柏林愛樂裡演奏,從我的經驗來說,對我最大的幫助是:讓我完全徹底了解狀況,知道該成為怎麼樣的音樂家,我知道該如何集中自己,訓練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為了達到我的目標,後來我連續嘗試了六個樂團考試甄選。

那幾年之間在好多不同城市,漢諾威、德勒斯登...最後回到維也納...(充滿回憶貌)

林:這種考試模式,就像在巡迴演出一樣...

奧:對!當時非常辛苦,現在回想起來仍然非常有趣,我覺得我挺喜歡的...(笑)但是當然我最後成功了,所以這是美好的回憶~

不過我真的非常開心擁有這些過程與經驗,尤其是處理面對失敗的經驗。

 

談練習觀念

林:嗯嗯,真的~那能否談一下您的練習流程?例如在大師班時,面對形形色色不同程度的學生,如何教育學生們來達到更高的目標?

奧:是的!我認為永遠要回到基礎(Go back to the Base)來談論演奏。

大多數人都想演奏得又快又好...但不喜歡真正慢練。

而經常在練習樂曲時,都只是吹奏著已經會的部分,而忽略了「不會」的部分。

喜歡演奏自己「喜愛」的部分,拒絕接觸自己的「弱點」...

林:嗯嗯

奧:每個人都有弱點,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們本能地會去「避免」這些弱點。例如斷奏很困難,那就...演奏圓滑吧~

林:哈哈,真的~

奧:所以,針對自己的弱點來鍛鍊,是困難的,但卻是最重要而必須的事情。

這並不是只每天一定要練多久這項議題,而是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製造「好的聲音」的問題。

如果你真正確認你練習的意圖與目的,你的氣流是穩定可靠的,身體是放鬆的,以最客觀的方式,如同面對鏡子般面對自己的演奏,不為自己製造藉口與理由,用最誠實的方式面對自己,找出演奏的每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壓力,面對觀眾時,面對考試時等等,但是~找出這些壓力,誠實面對自己的演奏,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自己成長與學習的步驟。我稱之為「自我學習歷程」。

為了面對自己演奏時最真實的一面,應該永遠回歸到「呼吸」(彈了手指),而不是直接談論虛幻的音樂,回到基礎(呼吸),是最重要的。

也不是一直拼命練習快速樂句,就是練習這一切慢慢的過程,讓我們變得更棒。

 

找到自己的聲音!

奧:我並非要談論任何高深的大道理,就僅僅是想說「找到自己的聲音!」這才是最簡單但是關鍵的事情!

林: 嗯嗯~(點頭如搗蒜)

奧:練習也不是如同天才般地,音樂說來就來...我們必須要確確實實地知道如何演奏音樂(唱起了莫札特G大調長笛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了解這時候你的身體是如何做到的,做出正確的反射動作,這都歸功於慢而紥實的鍛鍊。

 

奧:我還想要強調,「聆聽自己」的重要性,就像視覺上我們觀看自己一樣,聽覺上更要如此對待自己,一絲不苟。現代我們有許多工具與方法可以錄音,誠實地「聆聽自己」,非常重要。

奧:接下來很重要,「聆聽自己」之後呢?下一步該怎麼辦?

如果聽見自己不夠好,感覺想要更好,更進步時,永遠不要對於想進步的念頭產生遲疑。

 

身體運用與呼吸的重要性

林:聽到這邊,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您。弦樂學習者初學時進度緩慢,因為他們必須學會「聽」,否則無法進步。但管樂學習者進度通常非常快,我們常常吹很多,但是並沒有仔細聆聽自己...

奧:我的孩子正在學習弦樂!(轉為興奮)Marianna(6歲) 與 Anton(11歲)都正在學習小提琴,我從他們身上看見「過程」與「進步」。 Leopold(9歲)也正在學習大提琴。

弦樂的學習優勢,是他們演奏時「看得見」每一個步驟。

每一個不同的動作帶給聲音的影響,每一個細節都可以透過動作,解釋得清清楚楚。無論發出怎樣的聲音,都能夠透過姿勢與演奏方法的改善,適時得到矯正。

 

但是長笛演奏,我們有許多細節是「看不見的」,許多的事情發生在「體內」。

即使我們已經對著鏡子,體內的呼吸變化我們其實看不見,而這恰恰是我剛剛提到最重要的「呼吸」。這是我認為弦樂與管樂學習路上的優點與缺點。

即時我再想教導學生,我也無法看透他的身體,無法潛進他的身體去了解他的舌頭、呼吸位置、腸胃肌肉等等,只能以經驗來教導學生。因此音樂是最佳的溝通方式:因為我們雖然看不見,但能夠真實地感受音樂。(開始唱歌示範了...)

 

奧:以這段旋律為例(哼出 蕭邦:⟪羅西尼主題變奏曲⟫主題),我該如何演奏好呢?這時候又必須依賴我的音色,而不是僅僅靠呼吸。而我們管樂器演奏者這時候的優勢,就在於可以真實地用身體去感受音樂,將之演奏呈現。音樂的呈現,來自我們的每一個呼吸,是我們的生命~

林:這就是您說的「優勢」,管樂的身體運用。

 

奧:是的!身體運用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奧:這也是我無法在學習管樂器之後,再繼續學習其他樂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真的需要使用身體去感覺音樂。鋼琴透過鍵盤擊弦系統,簧族樂器透過簧片共鳴發聲,這中間總是有些介質。但長笛則不然,長笛需要非常直接與樂器接觸,是這麼地直接。我們與樂器之間,沒有任何隔閡!(露出非常陶醉的表情~)這真的很棒...

 

奧:所以這對我而言,用我們的身體,感受氣流,製造出音樂,是一個非常心靈上的高度享受。

其是能以自己獨一無二的音色演奏音樂,這是多棒的事情啊~(讚嘆貌~)

所以,要記得,你的音色是獨一無二的,也訴說出你的個性與一切。

 

談樂團與演奏

林:演奏樂團時,您會經常改變指法嗎?(為了音準)

奧:噢~指法~當然必須。在樂團中必須一直保持演奏的各種彈性,音色音準皆然,所以這是必備的。

林:因為我發現與弦樂演奏者合奏(純律 V.S. 平均律),經常有一定的難度...

奧:當然~

林:您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奧:這是可以學習的...但又很難,可能只有在管弦樂團裡才能真正體會與學習。要在管弦樂團裡演奏好的音準,我們可以說是需要「終身學習」吧~(笑)不過,即使是維也納愛樂...,難道弦樂演奏者永遠都是準的嗎?(大笑),所以我們都一直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情。(恢復鎮定)

 

林:您在維也納愛樂,這個世界最棒的樂團工作,會如何形容這份工作?

奧:不一定是「世界最棒」啦~(謙虛),但我會說這是個「One of the most intersting Orchestra」(笑)。

我們是一個很棒的樂團,有很多歌劇演出,也有許多交響樂曲目,有美好的經驗與深厚的歷史...。 我們每年規劃的歌劇與音樂會曲目,與我們演奏的內容,演奏中的音樂性(Musicianship)與音響性,我認為都是獨一無二的。金色大廳是如此美麗具有歷史,但音響效果其實不容易克服...。維也納的音樂環境,無論在各方面都真的非常傑出,這些都造就他的獨特。

 

我也喜歡在同一個音樂廳裡聆聽不同的樂團,例如我們到美國巡迴,同一個場地我們可以聽見芝加哥交響樂團,我會說那跟聆聽自己的樂團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非常特別有趣。

林:這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化...

奧:是的,這些不同之處,就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非常有趣...這也是音樂之所以多采多姿之處。

林:對了~我所指揮的節慶長笛樂團,每兩年都會參加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演出。未來也應有機會到維也納參與音樂節表演,好期待能在維也納見到您...

奧:太棒了,有過來的話務必讓我知道,這樣就有機會可以見面,幫你們演出加油喔~(此刻筆者感到超級無比貼心與感動啊...)

 

音樂家 最棒的職業

林:訪問最後部分,我想請您說說給青年音樂家與學子們的建議~

奧:我們的職業「音樂家」,這是全世界最棒的職業。

這項職業的內容可以填滿我們的心(Heart)與靈魂(Soul),我們是最幸福的一群。「音樂家」是項如此特別的工作。給所有想成為「音樂家」的學子們的建議是,這是一個非常艱鉅的挑戰,畢竟真實社會中,只有極少數的位置可以讓你考取。

 

硬道理

唯有成功 才能印證堅持是正確的

奧:因此最重要的,是「相信你自己」

我知道每一項工作都有高潮與低潮,但務必找到讓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如果你能找到音樂中的美,能找到對音樂的熱情,找到自己奮鬥的理由,為了自己,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我不是指練習時數,而是恆心與毅力。

保持積極的力量,保持作夢,保持作夢的心情...,因為在你成功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堅持會是正確的...雖然要等到成功之後你才能確定一切的努力都是是對的,是值得的。(笑) 

林:通往成功的過程,常常都是掙扎與痛苦

奧:是的,但這是通往成功唯一的路。

透過運動,我也能得到適度放鬆。因此鼓勵每一位學生一定要檢視自己的身體,矯正不良的姿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記得,明天的太陽永遠會再次閃耀,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我很確定!

 

林: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問,今天的訪談真的學習到太多珍貴的知識與態度,讓我們更加認識您。

奧:不客氣,我也非常開心來到台灣,開心接受你的訪問。(握手)

 

筆者的合照福利時間


採訪後記

訪問完後,對於這位全球頂尖的音樂家,誠懇且毫無保留地想說出他心中所有的想法,感覺到無比溫暖。

奧爾提到「要敢於作夢」、「永遠不要放棄」、「一定要相信自己」;對於每個人總會在人生中碰到矛盾時刻或過不去的瓶頸,如果我們都能學習奧爾「除了堅持還是堅持」的態度,那麼明天升起的,除了太陽之外,一定還有迎接著你的成功!

因為「永遠要等到成功之後,你才會確信自己是對的👍🏻

各位不覺得這就是簡單但充滿睿智的話語嗎?

 

最後,希望這篇訪談文章,能夠帶給大家筆者在訪問時與整理時,滿滿感動的心情。


照片集(當天大師班)

 


下方照片拍攝於2019年9月4日,奧爾終於結束北中南大師班以及於台北蘆洲功學社演奏會,準備隔天繼續出發前往日本前,晚間與博凱樂器公司各級同仁與音樂家們宵夜餐敘,活潑的他一點明星架子都沒有,與大家天南地北聊天,分享經驗,真是美妙的回憶。

 

帶來溫暖的奧爾,讓人難忘,更期待下次與他的見面~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9.10.10. 長榮交響樂團 馬勒:⟪大地之歌⟫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19.10.10. 長榮交響樂團 馬勒:⟪大地之歌⟫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10月10日國慶日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馬勒:大地之歌】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寫在講座後
分享當天的導聆照片


音樂會曲目與演出資訊

演出日期:108年10月10日(四) 19:30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    揮:葛諾‧舒馬富斯/ Gernot Schmalfuss
1. 海頓:給小提琴、大提琴、雙簧管、低音管及樂團的交響協奏曲   
   Haydn: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Cello, Oboe, Bassoon and Orchestra
         
小提琴:黃郁婷/Violin: Huang, Yu-ting 
大提琴:曾韻澄/ Cello:Tseng, Yun-cheng 
雙簧管:蔡采璇/ Oboe:Tsai, Chai-Hsuan 
低音管:許家華/ Bassoon:Hsu, Chia-hua 
2. 馬勒:大地之歌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男高音:王典/Tenor: Fernando Wang
次女高音:石易巧/Mezzo-Soporano: I-Chiao Shih

讓我們先從這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開始認識,首先介紹樂團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以上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唱家介紹:

男高音 王典

經歷:

男高音 / 王  典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及國立盧森堡音樂院,1999年以第一名成績取得Chant及Art Lyric盧森堡音樂院兩項最高演唱文憑。

1998年7月,王典應邀至里斯本演唱Bizet “Vasco de Gama”,飾唱Alvar。同時應著名男高音多明哥(Placido Domingo)之邀,於他的萬人露天演唱會中同台演唱Verdi ”Macbeth”之二重唱,飾唱Malcolm一角,Domingo則飾Macduff。

王典其音色及音域之華美寬廣亦為少有。在辛永秀、Arrigo Pola、Giann franco Raimondi、Ionel Pantea、Camille Kerger、Edoardo Lanza等多位大師指導下,技巧更臻完備;曾獲得1994年香港亞洲聲樂大賽第四獎、1996年義大利Santa Margarita International Vocal Competition第一獎。王典尤擅長義大利美聲歌劇,如:多尼才悌 (Donizetti)《拉美摩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聯隊之花》“La Fille du Régiment”、《愛情的靈藥》“L’elisir d’amore”,Bellini (貝利尼)《夢遊女》“LaSonnambula”、《清教徒》“I Puritani”等。王典遼闊明亮的音色、充滿生命力的演唱,使其對重抒情角色同樣勝任愉快。他於台灣、盧森堡演唱之《波希米亞人》“La Bohéme”、《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弄臣》“Rigoletto”、《唐卡洛》“Don Carlo”、《浮士德》“Faust”皆獲得高度讚賞,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神劇演唱方面亦有耀眼成績,其溫暖而澄澈的音色加上完整的技巧及豐沛的涵養,使的他的《彌賽亞》“Messiah”、《以利亞》“Elijah”、《創世紀》“Die Schöpfung”皆呈現出優美而純正的風格且令人為之動容。其亦曾演唱多部清唱劇及彌撒曲,特別曾多次演唱異常艱難的Orff (奧福)《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

王典致力於德法藝術歌曲鑽研及美聲劇碼拓展,已於1999年底、2000年1月、5月於羅馬尼亞、匈牙利、盧森堡等國家演唱《唐喬望尼》“Don Giovanni”,飾Don Ottavio,《拉摩莫的的露奇雅》“Lucia di Lammermoor”飾Edgardo;2000年7月底於盧森堡Wilz國際音樂節主演Bernstein(伯恩斯坦)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王典旅居德國十餘年,任法蘭克福歌劇院專職團員;近年返國定居,目前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國立海洋大學。

 

次女高音 石易巧

經歷:

屏東市人。畢業於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東海大學音樂系,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先後師事蔡翠敏、范豫平以及徐以琳教授。
於2008年十月赴德國學習,已完成國立特羅辛根音樂院(Staatlichen Hochschule fuer Musik Trossingen)藝術家演唱文憑(Kuenstliche Ausbildung)、最高獨奏家文憑(Konzertexam Ausbildung ),師事Monika Moldenhauer,以及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院(Hanns Eisler)室內樂藝術歌曲碩士班,師事Wolfram Rieger。
獲邀參加Kurt Widmer、Irwin Gage以及Thomas Hampson大師班。藝術歌曲師承Wolfram Rieger以及Irwin Gage兩位著名藝術歌曲鋼琴家。
石易巧不僅僅只是歌劇演唱家,經常受邀舉行藝術歌曲獨唱會或者是神劇演出,曾連續兩年受邀至拜魯特以及Messkirch城堡音樂藝術節舉行獨唱會。自2012年樂季獲聘為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

曾獲
臺灣區音樂比賽女中音獨唱第一名
「東海大學學術研究講學金」
「臺北藝術大學碩博士學術研究講學金」
世華聲樂大賽優勝新秀獎
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女子美聲組銀牌
2008永豐愛樂古典菁英獎聲樂組首獎及NSO最佳潛力新人獎
2010德國留學生DAAD獎學金
2011德國音樂院大賽藝術歌曲組(Lieder Duo)第三名
2011 Paula-Salomon-Lindenberg “Das Lied ”第二名
2013獲邀於Bayreuth拜魯特演唱威森東克之歌(Wesendonck Lieder)
2014獲華格納拜魯特音樂節獎學金

歌劇演出:
《玫瑰騎士》飾Octavian,《糖果屋》飾Hänsel,《維特》飾Charlotte,《羅恩格林》飾Ortrud,《女武神》飾Roseweisse,《諸神黃昏》飾Waltraute,《女人皆如此》飾Dorabella,《唐喬望尼》飾Zerlina,《波佩亞的加冕》飾尼祿王,《尤里西斯的歸途》飾Penelope,《美迪亞Medee》飾Neris,《賽塞斯》飾Amastre,《頑童與魔咒》之頑童,《彼得.葛萊姆斯》飾賽德勒太太,《蝙蝠」》飾Orlofsky王子,《外套》飾Flugora,《強尼•史基基》飾Ciesca,《霍夫曼的故事》之母親,《卡門》飾Mercedes,《魔笛》飾第三仕女,《狄多與安涅亞斯》飾女巫,《茶花女》飾芙洛菈,《奧泰羅》飾Emilia 等名角。

 

寫在講座後
分享當天的謝幕照片

海頓:給小提琴、大提琴、雙簧管、低音管及樂團的交響協奏曲
Haydn: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Cello, Oboe, Bassoon and Orchestra

本曲目為海頓唯一一首以「交響協奏曲」形式譜寫之作品,寫作於 1792年2月-3月間,是作曲家第一次與第二次訪問英國倫敦之旅期間寫作,編制為四位獨奏者 (小提琴、大提琴、雙簧管及低音管) 與交響樂團。本首曲目受德國小提琴家兼音樂會策劃人沙羅門(Johann Peter Salomon)邀約而創作,曲目完成後於1792年3月9日於倫敦首演,而邀約作品小提琴家沙羅門義擔任首演音樂會之小提琴演奏~根據資料,當時首演演出非常成功,也是海頓具有代表性的協奏作品。

本首「交響協奏曲」共分為三樂章,依循「快-慢-快」標準風格,演奏時間大約25分鐘,樂曲中時而如交響曲般盛大,時而呈現室內樂般的對話,可說是具備氣勢又能呈現精緻的好聽佳作~

影音欣賞 版本一
I. [0:43] Allegro
II. [10:22] Andante
III. [17:09] Finale.Allegro con spirito
Rainer Küchl [vn] 
Franz Bartolomey [vc] 
Walter Lehmayer [ob] 
Michael Werba [fg]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OuvuT4LFM

 

影音欣賞 版本二
I. 0:51 Allegro 
II. 10:48 Andante 
III. 16:10 Finale. Allegro con spirito 
Maria Machowska - skrzypce/violin 
Aleksandra Ohar-Sprawka - wiolonczela/cello 
Aleksandra Rojek - obój/oboe 
Leszek Wachnik - fagot/bassoon 
Jacek Kaspszyk - dyrygent/conductor 
Orkiestra Filharmonii Narodowej/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2Xy10ii3o


專有名詞時間

交響協奏曲 Sinfonia Concertante

釋義

Sinfonia Concertante 一詞,慣例一直是翻譯為「交響協奏曲」。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推敲,「Sinfonia」是名詞,指「交響曲」,在巴洛克時期,也曾是鍵盤獨奏曲目之名稱;「Concertante 」是形容詞,意指「協奏般的」「對話般的」。所以如果要正確翻譯的話,原文「交響曲+協奏般的」,改寫為中文語法應為「協奏般的交響曲」,即「協奏交響曲」

曲式由來

承襲自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是由小群的獨奏樂器組合(Soli)與大型樂團(Tutti)競奏又合作的音樂形式。「交響協奏曲」有時也叫做「複協奏曲」,因有別於「獨奏協奏曲」,由2-5位不等之獨奏樂器群組,群體合作的重要性更加被強調,可以說是以小型室內樂形式擔任獨奏角色之協奏曲。

協奏交響曲於十八世紀中葉產生於曼海姆(Mannheim)。這個位於德國西南部萊茵河畔,離法國東北部不遠的小城,是當時萊茵伯爵宮廷所在,宮廷中擁有當時歐洲最具規模、訓練最佳的管絃樂團,團員大部分為延攬自波西米亞(今日的捷克)技巧高超的演奏家。曼海姆宮廷管絃樂團不僅對交響曲的興起有著重大的貢獻:為了讓樂團中許多演奏高手有較顯著的表現,於是在交響曲中安排突出的獨奏聲部,如此而產生協奏交響曲。

由於距離當時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不遠,曼海姆宮廷的作曲家、演奏家們經常利用餘暇到巴黎演出,而深受巴黎市民的歡迎;巴黎當時規模最大的公共音樂會 -「靈性音樂會」 (Concert spirituel),正是曼海姆音樂家們與其他來自歐洲各地音樂家們競技的場所。協奏交響曲因此被傳入巴黎,並從一七六○年代起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後蔚成風潮。巴黎浮華的風氣,群眾們喜歡看熱鬧,看演奏家們炫耀技巧的表演,使得協奏交響曲被發展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演出,數量繁多的這類作品,被演奏後隨即被棄置。(本段曲式由來引用自陳漢金教授文字)

馬勒:⟪大地之歌⟫
Mahler's "Das Lied von der Erde"

完整樂譜與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xvsTJYWuA&t=0s


⟪大地之歌⟫ (Das Lied von der Erde)是馬勒創作於 1908-09年之聲樂(2位獨唱)與管弦樂團演奏的大型交響作品。

1911年由 Universal Edition 出版之⟪大地之歌⟫ 樂譜封面

1911. Publication Das Lied von der Erde for piano by Universal Edition (UE) music publishers.

 

除主標⟪大地之歌⟫ 外,其副題題寫著「為男高音與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弦樂的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eine Tenor und Alt (oder Bariton) Stimme und Orchester)。學界經常將此曲定位為他的第9首交響曲,但因此曲具備六樂章架構,有因引用中國唐詩之德譯詩文,因此也具備「聯篇歌曲集」之架構,樂曲分類著實令人玩味。

 

談世紀末的蕭條與馬勒音樂

就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人們在面對迷惘的未來,以及當時政治局勢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氛圍,當時的維也納飄蕩著頹廢與沈淪的低氣壓,而馬勒正式在如此的低迷氛圍中茁壯的偉大作曲家。

國際著名馬勒權威指揮家殷巴爾(Elinhu Inbal, 1936- )是形容馬勒的音樂與當代的關連性:「馬勒的音樂表現了當時的問題和時代性,同時也展現了他們個人的內在。在他的音樂裡反應了十九世紀末的頹廢風氣與當時世界的淒苦,也飄散著奧地利帝國夕陽的氣氛。他的音樂是內在糾葛的表現,展現於與外在世界之爭鬥。」

所以馬勒傳記導演 Ken Russell 如此評價馬勒的音樂: 

當花草枯萎凋謝,大地只剩一片沙漠時,人們還是能透過我的交響曲知道大自然是什麼樣子。」~英國導演 Ken Russell 執導之1974年電影《馬勒傳》對白。

 

談第九交響曲魔咒

此段分享一個節目單不會寫出來的「小知識」:「第九交響曲魔咒」。

一般獨生馬勒生平傳記,都知道馬勒晚年相當害怕所謂的「第九交響曲魔咒」:即作曲家寫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就不久於人世之模糊臆測,而這個迷信一般被認為是自作曲家馬勒開始。

由於馬勒之前的貝多芬、舒伯特、德弗札克與布魯克納等作曲家都紛紛應驗了「第九交響曲魔咒」,也就是寫完第九交響曲後便過世~,特別是馬勒之前的前輩作曲家布魯克納,完成第九號不久便過世,更是帶給他相當大的心理震撼。

因此馬勒於第八號《千人》交響曲後開始創作第九首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曲編號,刻意避開第九而以《大地之歌》命名,企圖躲避上帝的召喚。

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等作曲家前輩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

但弔詭的是,雖然作曲家認為此舉「可能」讓他可以避過魔咒,但因為生活上的各項不如意(妻子外遇、經濟狀況、身體健康狀況等等),馬勒一直鬱鬱寡歡,赴美國發展與大量演出等等體力的耗損再加上精神的折磨,使他終於熬不過命運之神的捉弄,在第十號交響曲曲未完成前便撒手人寰,只留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後因病離世,最終他還是成為了「第九交響曲魔咒」之中咒者...,間接印證了命運中「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的硬道理。

《大地之歌》創作背景

從第3號交響曲(1893-96)開始,每年夏日馬勒幾乎都會前往鄉間度假作曲小屋寫作新曲。遠離工作才能帶給他更多的作曲靈感,1908年夏天,馬勒與艾瑪來到奧地利-義大利邊界附近小鎮 Toblach度假,他一面享受湖光山林景致,一面著手創作《大地之歌》

 

馬勒於 Toblach度假照片:

馬勒於 Toblach度假照片

 

馬勒於 Toblach的作曲小屋

 

馬勒於 Toblach的作曲小屋,說明立牌

 

現今的作曲小屋,仍然保存得非常好:

 

這裡有段影片,2011年熱心的旅客分享如何購票進入 馬勒位於 Toblach的作曲小屋(馬勒於此創作他的《大地之歌》與第九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Toblach 基本上就是一個湖光山色,讓人心情幽靜的度假好所在:

 

到了1908年9月初,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在寫給學生 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 1876-1962)的信裡,提到了有關 ⟪大地之歌⟫ 的創作心情:「過去一陣子,我在這邊(指 Toblach)安頓地相當好,同時也認真地工作著...我擁有一段美好的時光,我相信, ⟪大地之歌⟫ 是我到目前完成的,最親密而個人化的作品了,之後我也會直接與你分享。」(...I have been working very hard (and you may conclude that I have “settled” quite well). I cannot even say how I can call all this. I was blessed with a happy time and I believe this is the most intimate thing I ever wrote (Das Lied von der Erde). But I will tell you in person...)

 ⟪大地之歌⟫ 正式首演,已經是 1911年的 11月 20日,作曲家已經過世6個月又 2天(馬勒於 1911年 5月 18日過世)。首演指揮正是我們所提及的這位學生:布魯諾·華爾特。當時他於德國慕尼黑首演指揮《大地之歌》,音樂會之獨唱女中音 Mme. Charles Cahier 及 男高音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演奏時間大約為65分鐘。


《大地之歌》源起

如果提到創作源起,可能要從馬勒之妻 艾瑪.馬勒(Alma Mahler, 1879-1964)無意間在書店發現的德國詩人 貝德格 (Hans Bethge, 1876-1946)所翻譯的中國唐詩集 ⟪中國笛⟫ (Die chinesische Flöte)一書,這讓她直覺認為丈夫會喜愛這樣的題材,因此買下此書,並且等不及馬勒生日便送給他做為禮物。

收到此書的馬勒,從翻譯文學裡接觸到中國詩人 李白、王維、孟浩然等文學大家詩篇,此時的他剛經歷 1907年面對深陷人生幾大難關:大女兒因傳染病去世、自身的心臟病以及工作上的不順遂,故書中的東方情懷與灑脫超然的意境,讓他彷彿找到了全新的創作方向,藉由創作面對人生的提問與面對死亡的豁達...

他從書中挑選了書中詩詞,化為六樂章交響鉅作~不僅為他們配上旋律和聲與超凡的意境,更在音樂中加入他對東方音樂的諸多想像,建構出一個讓我們感到「陌生又熟悉」的唐詩新世界~身為東方人,對中華文化文學的學習,讓我們從小就習慣讀唐詩、背唐詩;認識古代詩人與背景對我們來說,是自然不過的語言與文化根基~但面對馬勒以交響形式展現的「全新唐詩世界觀」,除了瞠目結舌,值得細細聆聽了解之外,更經常出現需要仔細思考,才能理解的全新境界~相信筆者仔此所說的「陌生又熟悉」,您一定能夠認同~

 

日本畫家 相阿彌(1485–1525)繪《李白廬山觀瀑圖》軸,紙本水墨,美國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藏。(照片為公有領域)

日本 相阿彌(1485–1525)繪《李白廬山觀瀑圖》軸,紙本水墨,美國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大地之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大地之歌》(德語: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一部大型聲樂交響曲。馬勒寫明作品「取材於漢斯·貝德格的《中國笛》」。作品一共六個樂章,採用了詩人 漢斯·貝德格的意譯詩集《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唐詩作為歌詞。

但《中國笛》中的詩歌並非直接從中文譯為德文,而是來源於兩本法語中國古詩譯集 — 法國女詩人、作家及東方學家 俞第德(Judith Gautier)的《玉書》(法語:Le Livre de Jade, Paris (Alphonse) 1867)以及 艾爾維聖得尼侯爵(Marie-Jean-Léon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 Denys, 1822-1892)的《唐詩》(法語: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

 

朱迪·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玉書》(Le Livre de Jade)封面

 

朱迪·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玉書》(Le Livre de Jade)扉頁

 

Léon d'Hervey de Saint-Denys的《唐詩》(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封面

 

德國人 漢斯.海爾曼(Hans Heilmann)將這兩部法語譯集的相關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bis zur Gegenwart, München/Leipig),於1905年出版。

Hans Heilmann 將兩部法語譯集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封面

 

Hans Heilmann 將兩部法語譯集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扉頁

 

因 Heilmann 的譯文文字比較平淡。後來 貝德格 (Hans Bethge, 1876-1946)在上述三部法、德文翻譯的基礎上,再譯成《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一書。

貝特格 (Hans Bethge, 1876-1946)《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封面

 

貝特格 (Hans Bethge, 1876-1946)《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扉頁

 

即使是經過翻譯再翻譯,詩中東方哲學的灑脫意境,靈感源源不絕湧現~馬勒共寫作六樂章作為他的《大地之歌》主要內容,不僅為這些詩詞配上旋律,並以自己的體悟修改歌詞,進而在音樂中加入對東方世界與人生境界面對孤獨虛無之感受,這部《大地之歌》就此完成,也成為馬勒最偉大的聲樂作品。

原詩在德文翻譯之中國唐詩集 ⟪中國笛⟫ 中,故真要了解此作品,能夠從德文原文,或至少德文中文翻譯對照,再搭配音樂,才是最推薦之欣賞方式。

 

六首詩詞之標題:

序號 馬勒使用的標題 《中國笛》中的標題 法語譯文標題 考證中文原詩出處
1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人間飲酒悲歌》男高音獨唱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La chanson du chagrin 李白悲歌行
2 Der Einsame im Herbst
《秋日孤客》女中音獨唱
Der Einsame im Herbst Le soir d'automne 錢起效古秋夜長
3 Von der Jugend
《青春》男高音獨唱
Der Pavillon aus Porzellan Le pavillon de porcelaine 李白《宴陶家亭子
或《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
4 Von der Schönheit
《美人》女中音獨唱
Am Ufer Sur les bords du Jo-Yeh 李白《採蓮曲
5 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
《醉春》男高音獨唱
Der Trinker im Frühling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6 Der Abschied
《送別》女中音獨唱
In Erwartung eines Freundes,
Der Abschied des Freundes
L'adieu,
En se séparant d'un voyageur
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維送別

 

翻譯考證之困難

貝特格所寫的用德文翻譯的中國唐詩,也部分是忠實於原詩的,但也有些部分翻譯得相當自由。

常翻譯的人便經常面臨一些選擇:究竟要直譯?還是要意譯?

直譯有直譯忠於原著之處,但常常陷入文化隔閡與語言模式不同,最後陷入文字泥淖;意譯則較能以通順的文字,表達原著之精神,但卻容易缺乏原本格式而變成另一篇文章。

貝特格的德譯中國唐詩,原意就是希望做出符合德文文法,帶有中國思想之詩作,但常見五言七言這種詩裡文簡意賅的唐詩精神,透過翻譯再翻譯,就算用心翻譯,也難保不與原作產生歧異,甚至可能變為德文之散文體。且馬勒為了作曲之旋律與語韻更加融合通暢,亦會增刪文句來保有心中的美感~如此一來,就大大增加了這六個樂章原出處之考證難度~據 ⟪馬勒鄉民指南⟫ 網站上寫:「包括德國、法國與日本的學者一直試圖考究出原詩為何,但僅全唐詩就有48900首詩詞(唐詩不是只有 300首喔~呵呵!),由此可見考究的功夫是多麼辛苦,最後直到西元兩千年左右才由熟悉中國文學的中國學者逐漸考究出與《大地之歌》相近的詩詞。」


以下文字,引用自 《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羅基敏、梅樂亙等著)

一、譯詩與仿作詩

馬勒《大地之歌》的歌詞取自貝德格(Hans Bethge, 1876-1946)於1907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為貝德格在看了一些中文詩的「譯本」後所寫的「仿作詩」。在書後語中,貝德格提到了他的仿作詩的靈感來源:他被中文詩中傳達的豐富感情所感動,而詩興大發。他也列出他所看過的一些書名:海爾曼(Hans Heilmann)的《中文詩》(Chinesische Lyrik, 德文)、俞第德(Judith Gautier)的《玉書》(Le livre de Jade, 法文)和艾爾維聖得尼侯爵(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的《唐朝詩集》(Poésie de l’époque des Thang, Paris 1862, 法文)。十九世紀的詩,貝德格則參考了英文的翻譯。在書中,貝德格僅列出艾爾維聖得尼一書的出版年代,其餘兩本書的詳細資料如下:

Hans Heilmann, Chinesische Lyrik, vom 12. Jahrhundert v. Chr. bis zur Gegenwart, München/Leipig; 年份不詳,應為1905年。

Judith Walter (Judith Gautier的筆名), Le livre de Jade, Paris (Alphonse) 1867。該書在十九世紀後半、廿世紀初甚受囑目,很快即有德文譯本:Chinesische Lieder aus dem Livre de Jade von Judith Mendès, in das Deutsche übertragen von Gottfried Böhm, München 1873;1902年,作者將全書內容大加擴充,以本名出版, 後亦有英文譯本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Book of Jad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of Judith Gautier by James Whitall, New York 1918。

貝德格提到的這三本書之內容和編排方式都不一樣。由書名可知,艾爾維聖得尼的書僅選取了唐詩,並以作者為主軸來收錄、翻譯,李白為收錄的第一位詩人;俞第德的書則以詩的主題為中心,例如「愛人」、「月亮」、「秋天」等,在每首詩前註明作者;海爾曼的書有個副題「自紀元前十二世紀至今日」,說明收錄的中文詩的長遠年代,並依作者的年代或使用的詩集年代順序排列。巧合的是,貝德格的《中國笛》的內容和編排方式和海爾曼一模一樣,加上二者的母語均為德文,於此可以推斷,海爾曼的書實為貝德格的主要靈感來源。事實上,這三本書中,真正可被視為中文詩「譯本」的只有艾爾維聖得尼一本,其他的「譯本」,嚴格而言,均為「仿作詩」,亦即是由中文詩,主要是譯詩,引發詩興,模仿其中的詩意而成的詩作。換言之,除艾爾維聖得尼以外,其餘的「譯者」,姑且不論其詩作品質如何,其實都是具「作者」身份的「詩人」。

馬勒在《大地之歌》的每一個樂章前,都依照貝德格的書,標明了詩人的名字;無論是有心或無意,馬勒選取的詩均出自唐朝。必須一提的是,貝德格在其書後語中,以相當多的篇幅贊頌唐詩為中文詩的精華所在,有可能,馬勒即是在讀了書後語後,決定完全以唐詩為其選擇對象。有了馬勒標明的線索,比較貝德格的詩作和他所列出的這些法文、德文書,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幾首詩經過多層轉化,成為馬勒《大地之歌》歌詞的過程。

就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六樂章而言,諸多的不同嚐試,找到的可以與之對應的原始中文詩,都是一樣的。對於第二和第三樂章的詩作來源,則眾說紛云。馬勒標示的第二樂章歌詞之作者為Tschang-Tsi,有可能是錢起或張繼;第三樂章為Li-Tai-Po,無疑地是李白。許多人都曾嘗試著由此去找,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德拉葛朗吉(Henry-Louis de La Grange)認定第二樂章的詩應源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第三樂章則無法確定,應不是李白的詩;米契爾(Donald Mitchell)則認為這兩首詩都經過太多的改變,無法像其他樂章一般,得以找到最原始的中文詩。濱尾房子(Fusako Hamao)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俞第德「譯」中文詩的方式,試圖努力地證明第二首的確源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第三首應係來自李白的《宴陶家亭子》;但是他的論點卻有很多破綻。

在俞第德、海爾曼、貝德格的詩集裡均有這兩首歌詞,倒是艾爾維聖得尼的《唐朝詩集》中,並無較接近的譯詩,因此,可以斷定海爾曼和貝德格仿作詩的來源,應為俞第德的《玉書》。基於此一認知,濱尾房子進行其研究。他首先根據俞第德的傳記,「假設」俞第德當年讀遍巴黎皇家圖書館於1867年之前所收藏的中文詩集,在她的中文老師Tin-Tun-Ling的協助下,完成這本詩集。再由比較海爾曼詩集所選詩和俞第德所選詩的結果,得到海爾曼使用的版本應是1902年《玉書》的新版。濱尾房子即以此書與巴黎皇家圖書館之藏書比較,得出六點俞第德「譯」詩的原則;再根據這些原則,做了前述的認定。

然則,細觀這六點原則,其實可以用「自由翻譯」一言以蔽之,亦即是稱其為仿作詩應更恰當;本文文末之附錄二即為一例,李白《採蓮曲》原詩的八句裡,俞第德充其量「譯」了一、二、五、八這四句。但是這四句雖然犧牲了李白原詩之精彩處,尚能見其輪廓;相對地,俞第德的《秋夜》(Le soir d’automne)勉強可稱用了錢起詩作十句中的前四句,換言之,她的詩作裡符合錢起原詩內容的比例大約只有一半,並且只是前半。面對這個情形,濱尾房子根據自己的六點原則解釋:在句中加形容詞、較長的詩不會被全部「譯」出、增加新句等等,皆是俞第德「譯」詩的原則。在認定《秋夜》應來自《效古秋夜長》的前提下,濱尾房子亦在艾爾維聖得尼的書中找到該詩之翻譯。但是,由附錄二中可以看到,艾爾維聖得尼和俞第德皆「譯」了李白的《採蓮曲》,但是,海爾曼和貝德格明顯地係依艾爾維聖得尼的版本,譯成德文或寫作仿作詩,並未採用俞第德的詩。同理推斷,如果《秋夜》能讓人感覺是來自《效古秋夜長》,那麼,海爾曼和貝德格沒有使用艾爾維聖得尼的版本,就不免令人匪夷所思。

濱尾房子認定李白的《宴陶家亭子》為第三樂章歌詞來源的詮釋是,俞第德誤以為「陶」指得是「陶器」,所以將標題譯為《瓷亭》(Le pavillon de porcelaine),她並可能參考《李太白文集集註》中,有關該詩作的註解,眾人在金谷園中飲酒賦詩的景象,使用在她的「譯」詩裡;而這一點,濱尾房子解釋,亦是俞第德「譯」詩的原則之一。姑且不論家世出身那麼好的俞第德是否陶瓷不分,她可能會有此誤解的唯一可能是閱讀中文原詩,那麼Tin-Tun-Ling先生應不致於「陶家」、「陶器」不分;更何況「宴」字又如何解釋呢?

再者,俞第德的老師也有許多讓人質疑處,他的中文名為「丁敦齡」,錢鍾書曾經對他大加撻伐,稱他「品行卑汙……自稱曾中『舉人』,以罔外夷」,並批他「其人實文理不通,觀譯詩漢文命名,用『書』字而不用『集』或『選』字,足見一斑。」最令錢鍾書不以為然的是,「丁不僅冒充舉人,亦且冒充詩人,儼若與杜少陵、李太白、蘇東坡、李易安輩把臂入林,取己惡詩多篇,俾戈女譯而蝨其間。」事實上,俞第德的書不僅收錄了丁敦齡的「惡詩」,她1867年的《白玉詩書》還題獻給丁敦齡。姑且不論《玉書》裡,有著更多找不到原出處的詩,僅僅其中的一些線索,就足以質疑錢起《效古秋夜長》是《大地之歌》第二樂章歌詞的最早源頭。

《秋夜》(Le soir d’automne)一詩,在俞第德1867年和1902年的詩集中均有收錄。有趣的是,1867年版裡,詩人名為Tché-Tsi,1902年版裡,改為Tchang-Tsi,並加上了中文名「李巍」。更令人不解的是,在1902年版裡,Tchang-Tsi的詩不只一首,但是卻有另一個中文名「張說」。

本文的宗旨原不在於挖掘俞第德兩本詩集的翻譯問題,僅藉這幾個例子說明,在追查《大地之歌》第二、三樂章歌詞的原詩詩作來源時,很容易硬加穿鑿附會的盲點。再者,觀察一、四、五、六樂章歌詞由唐詩演變到馬勒歌詞的過程,可以看到,它們逐漸改頭換面的情形,是強加認定原詩的二、三樂章所沒有的,並且差異性之大,實難以相提並論。另一方面,若將觀察視野放大至當時代其他詩作,更可得見,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歐洲文學界以歐洲以外語言詩作為基礎,寫作仿作詩的風氣甚盛,並不侷限於中文詩。然則,無論仿作之程度如何,縱使添油加醬,幾乎都可找到原詩對應。例如得摩(Richard Dehmel, 1863-1920)的《途中》(Unterwegs),即或未標明「根據李太白」(nach Li-tai-po),華人依舊可一眼看出源自《夜思》。

事實上,《大地之歌》二、三兩個樂章的歌詞有著一些中文詩中經常出現的元素:秋天、霧氣、感懷、玉珮、蓮花、亭子、拱橋等等。後四者曾在歐洲中國情境的意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之,乍看之下,很能讓人相信真是來自中文詩。

但是,不僅在錢起、張繼和李白的詩作中,找不到能有相當穩合程度的作品,遍尋唐詩各詩集,亦找不到。更何況,如前所示,俞第德的詩集中交代的作者原名根本就不是錢起或張繼,加上僅收錄唐詩的艾爾維聖得尼的譯作中,也沒有近似這兩首詩的作品,諸此種種,更讓人懷疑這兩首詩不是張冠李戴,就是在第一位「翻譯」人士的手中,已經走樣,不復原形,或是第一位譯介者即以仿作詩的方式處理;當然,更不排除丁敦齡「蝨其間」的可能。前面提到的這些對歐洲人而言很「中國味」的因素,亦正是這些作品讓人相信他們很「正宗」的主因。因之,德拉葛朗吉和濱尾房子的論斷,係很勉強的。 總結上述,筆者認同米契爾所持謹慎保守的態度,無需亦不必為此二樂章之歌詞溯源,更何況,這兩個樂章的歌詞是否真有原始中文詩作的源頭,對於《大地之歌》整體作品的品質而言,絲毫沒有影響。

影音欣賞

《大地之歌》六首詩詞之標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序號 馬勒使用的標題 《中國笛》中的標題 法語譯文標題 考證中文原詩出處
1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人間飲酒悲歌》男高音獨唱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La chanson du chagrin 李白悲歌行
2 Der Einsame im Herbst
《秋日孤客》女中音獨唱
Der Einsame im Herbst Le soir d'automne 錢起效古秋夜長
3 Von der Jugend
《青春》男高音獨唱
Der Pavillon aus Porzellan Le pavillon de porcelaine 李白《宴陶家亭子
或《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
4 Von der Schönheit
《美人》女中音獨唱
Am Ufer Sur les bords du Jo-Yeh 李白《採蓮曲
5 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
《醉春》男高音獨唱
Der Trinker im Frühling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6 Der Abschied
《送別》女中音獨唱
In Erwartung eines Freundes,
Der Abschied des Freundes
L'adieu,
En se séparant d'un voyageur
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與王維送別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六樂章標題與歌詞翻譯 歌詞翻譯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人間飲酒悲歌》男高音獨唱
《人間飲酒悲歌》
美酒已在金杯中蕩漾,
暫且莫飲,且讓我為你們唱首歌﹗
……
現在,拿起酒﹗現在是時候了,朋友﹗
飲盡您的金杯吧﹗
灰黯是這人生,是死亡。
Der Einsame im Herbst
《秋日孤客》女中音獨唱
《秋日孤客》
秋霧藍藍地泛起湖上,
被白霜覆蓋,片片草地;
……
愛的陽光,你可不願再出現,
將我痛苦的淚溫柔拭乾?
Von der Jugend
《青春》男高音獨唱
《青春》
在小池塘的中央,
有一個亭子,由綠色和白色的瓷做成。
……
像個半月,橋站著,
倒過來了,這弧線。朋友們,
華美衣著,喝著,聊著。
Von der Schönheit
《美人》女中音獨唱
《美人》
年輕女孩在採花,
採著蓮花,在那岸邊。
……
她熱烈眼神中的陰影
還幽怨地閃爍著她心底的激動。
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
《醉春》男高音獨唱
《醉春》
如果人生只是場夢,
為何有痛苦和煩惱?
……
與我又何干,這春天﹗?
還是讓我醉去吧﹗
Der Abschied
《送別》女中音獨唱
《送別》
太陽告別著走到山後。
山谷裡,暮色下沈,
一片陰影,滿是涼意。
……
要去哪兒?我去、我走到山裡去。
我找尋安靜,為我孤寂的心﹗
我要回家,我的棲息所﹗
我再也不去遠方飄蕩。
安靜,我的心,但等時刻到來﹗
可愛的大地到處綻放,在春天裡,
再發新綠﹗
到處、永遠,藍光閃耀著,在那遠處﹗
永遠、永遠﹗

人生總有難以逆料的苦難,馬勒也不例外。

雖然曾於事業上創造「黃金十年」歌劇院的顛峰,只因理念與上層、同儕不合,馬勒在工作上躓踣起伏,隨後長女普琪又罹病過世,內心認為妻子照顧不周的馬勒,再也沒有正眼看過妻子愛爾瑪。

長女的意外是婚姻的致命一擊。馬勒對內心愧疚、不斷自責的妻子不聞不問,導致愛爾瑪生病,不得不到療養院休養,後引起外遇而導致幾乎家庭革命。

這段時間以來馬勒接連遭逢生平幾大打擊:大女兒逝世、妻子外遇、音樂總監工作被迫停止,以及自身的心臟疾病等等,人生晚末蕭條之氣讓他深感或許苦日無多,在結合了中國唐詩的東方意境美,他以沈潛的心情,結合「交響曲」與「樂團獨唱聯篇歌曲」,發展出《大地之歌》這樣的全新曲式綜合體。

《大地之歌》全曲的核心,在我們仔細品味過後,或許可用曹操《短歌行》來一語中的,直指核心: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今晚,您可在長榮交響樂團與兩名優秀獨唱家的演繹下,細細品味這首人生難得幾回聞的交響與聲樂名作:《大地之歌》~

 

全曲影音欣賞

伯恩斯坦指揮版本
Christa Ludwig, mezzo-soprano
René Kollo, tenor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eonard Bern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RevTkIPts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NSO 國家交響樂團 名家系列《鋒芒新銳》導聆

【BON音樂】NSO 國家交響樂團 名家系列《鋒芒新銳》導聆
NSO Masters Series Ray Chen & NSO Concert Lec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寫在講座後 

謝謝康橋國際學校的邀約,NSO國家交響樂團之安排,今天中午來到風光明媚的秀岡校區,先用餐再準備下午的演講~

 

午餐後與三位NSO講座同仁心如、程光與柏年一起合照留念

 

講座由學校主任開場,對於音樂嫻熟的她,真是令人佩服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將月10月登場的《鋒芒新銳》音樂會。

 

以蹦藝術網站 | BONART 作為我演講的資料介面與豐富音樂講義內容,是最熟悉的演講方式。

 

從音樂會設計理念談起,再逐漸導入音樂家的介紹:

 

同學們認真地翻閱音樂會文宣,陳鋭真的帥氣~

 

認真拍照的柏年,也心如被拍下來啦~

 

演講順利完成,感謝校方致贈小禮物~

 

開心地留下演講後照片,期待下次再相會~


今天要介紹的音樂會,是即將於 2019/10/24(四)19:30 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之國家交響樂團 名家系列《鋒芒新銳》。

講師 - 林仁斌老師 

 

NSO 名家系列《鋒芒新銳》音樂會海報

NSO 名家系列《鋒芒新銳》

 

音樂會製作理念

俄羅斯與波蘭在歷史上雖恩怨難解,文化上因位置毗鄰、血緣相近,經常往來互動。波蘭裔小提琴巨擘維尼奧夫斯基,於聖彼得堡音樂院作育英才,開啟「俄國小提琴學派」。而柴科夫斯基第三交響曲中的波蘭舞曲則讓此作被暱稱《波蘭》。NSO 將兩者之作並列,解讀因交流激發出的火花。

被喻為「帕格尼尼再世」的維尼奧夫斯基八歲時被巴黎音樂院破格錄取,11 歲畢業。17 歲時完成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對他易如反掌的技法,對獨奏者則構成莫大的挑戰,特別是第一樂章的雙音及輝煌的裝飾樂段。輕聲呢喃而有「祈禱」之稱的第二樂章夾在前後兩個光芒四射的樂章之間,留給聆者片段舒緩的空間。第三交響曲在柴科夫斯基同類作品中獨具一格,唯一使用大調,並包含五個樂章。柴科夫斯基仰慕舒曼,此曲的五樂章形式及曲中開朗樂觀的氣氛,明顯受後者同為第三號的《萊茵》交響曲影響。音樂學者曾表示,若舒曼是俄國人,相信他也會有相同的樂念。


音樂會演出人員
指揮|張宇安
小提琴|陳銳
國家交響樂團

 

指揮|張宇安

臺灣澎湖人,2016年獲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開始其指揮生涯,2018/19樂季起受聘為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並持續於歐美亞各地客席演出。

2019/20樂季,張宇安將與波士頓交響樂團、檀格塢音樂節管弦樂團、臺灣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捷克愛樂樂團、斯洛伐克國家愛樂、羅馬尼亞國家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孟德爾頌學院等樂團合作演出。

 

青年指揮張宇安專訪文章(轉載自⟪新絲路雙月刊⟫)

我所擁有最大的優勢,就是知道自己「沒什麼天份」

專訪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指揮——張宇安

訪問/郭士榛 整理修訂/盧家珍

臺灣首位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張宇安,近年活躍於歐洲樂壇,年底亦將應TCO之邀,返國指揮專場音樂會《旅人III─榮耀》,揮灑他對於當代國樂團的聲音想像。本刊特別越洋專訪現居德國柏林的張宇安,暢談他的學習歷程及經驗見解。

由業餘社團到指揮研究所的奇特歷程

張宇安的學習歷程十分特別。他自小在澎湖長大,也沒有接觸過任何音樂科班體系,踏入音樂的世界是在就讀馬公高中時加入國樂社自學笛子時開始的,然而一學便是深愛,高中三年幾乎以社團為家,自主學習的經驗也對他其後的音樂態度影響深遠。考取師大音樂系後,除了領導師大國樂社以外,張宇安也組建自己的交響樂團和絲竹樂團,主動創造磨練技藝的機會跟舞臺。

剛進師大音樂系時,張宇安的樂理、和聲、音樂基礎訓練的成績分組全都是最初級班,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是天份最不足的那一個!「當同學們都去上高級和聲學時,我都戲稱自己在補修低級和聲學。」然而他知道勤能補拙才是唯一出路,畢業即以應屆榜首考取師大研究所指揮組,向指揮之路跨出了第一步。張宇安表示:「支撐我的最大資產,並不是高超炫目的技術,而是那股最貼近初衷的強烈熱情。也只有這股熱情,才能賦予音樂感動自己而後感動他人的力量。」

婉謝美國名校邀請,執意重考柏林指揮班

張宇安在研究所期間大量指揮首演臺灣作曲家作品,因而於2011年受邀參與美國當代音樂節開幕指揮演出。演出結束後,兩位美國指揮界的重量級人物Marin Alsop和Gustav Meier一起來到後臺,邀請他直接留在美國Peabody音樂院就讀,並提出可以免試直接入學、兼任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指揮助理的條件。

「我當然知道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幾乎找不到任何拒絕的理由。只是我不斷問自己,這是我想走的路嗎?」張宇安對於德奧系交響樂團質樸誠懇的聲音無比嚮往,也渴望在那樣的環境下養成自己的指揮學習。在長考之後,他還是婉謝了美國的邀請,執意朝德奧之聲走去,然而第一次報考柏林音樂院的結果卻是令人吃驚且失望的。

「當時,柏林的指揮教授直言我沒有任何留下來學習的實力。」張宇安說,「一開始我很不服氣,但接觸過那裡的演出跟音樂水平,才了解自己有多麽無知。指揮和任何藝術一樣,鑽研得越深,越會發現自己的渺小。謙虛不是一種矯揉作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知之明。」張宇安回憶,落榜那段時間是最痛苦的,但也是在那時候,才會更確定心之所向,那是屬於自己的音色慢慢累積沈澱之時,只要撐得過去,所承受的打擊都會變成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寶藏。

半年後,張宇安再訪柏林,以正取一被錄取。如今已完成柏林音樂院碩士文憑的他,在考取博士級最高藝術文憑之後,也開始了自由指揮的生涯。對於在德國求學的點滴,張宇安認為,追求卓越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就是盡可能處在同儕都比自己更優秀的環境裡,在柏林影響他的有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和形形色色的藝術人,除了增廣見聞,更不斷翻轉他的感受能力跟認知模式。「想要生存在藝術的道路上,不能只是安於做個舒適圈裡的前段班,必須有走向未知的勇氣,才有找到活路的可能。」張宇安說道。

對於比賽與臺灣青年指揮的想法

談到指揮比賽,張宇安直言:「比賽可說是當今年輕音樂家發展之路上的必要之惡。」他認為,在講求速效的指揮比賽中,其實不太容易求得深刻的音樂,「頂多勉強證明你能指揮,排練算有效率,然後樂團不討厭你。指揮的音樂修為是不能藉由比賽來品評高下的,而大賽首獎也絕不是指揮事業的保證。」然而在這個資訊快到藝術必須講求包裝的時代,比賽仍然是最迅速成名的方式。「但矛盾的是,好的藝術無一例外的需要時間,尤其是音樂。速效講求的是工整、是正確,但是其中能有多少美感、獨特性?恐怕是謝謝再聯絡了。」

某位重要的臺灣前輩指揮家在張宇安獲獎當晚傳來訊息:「一直等著聽到你的好消息,如今終於看到你的才情與努力所開出的第一綻花朵。恭喜!我知道你知道,路很長,才剛開始。看著你的感言,讓我相信你會走得遠。」張宇安那時一個人點了杯啤酒坐在布加勒斯特的無名小巷讀著訊息,「說實話,擁有這樣的理解比拿到大獎更值得驕傲。」他說,像是一位走過這條荊棘路的前輩拍著你的肩膀告訴你:「我知道你也會心急,但沒關係的,路很長,一定要慢走。」

當被問到對於臺灣青年指揮人才輩出的看法時,張宇安笑道:「近幾年來,臺灣青年指揮的素質水平和出線的比率,相對世界各國來說的確驚人的高!好多個外國朋友來問我為什麼?我都說是臺灣的米有靈性兼有音樂性,叫他們快去亞洲超市買來吃!」他認為,臺灣青年指揮都默默有一股拚勁,想在日益艱鉅的國際空間和音樂環境裡為自己和家鄉爭光。「也正是因為面對僧多粥少的困境,絕大多數的我們沒有攀親帶故、搞裙帶關係的空間,反而必須更腳踏實地的用努力和實力說話。」

「其實臺灣還有太多留在國內或旅居海外的優秀青年指揮值得大家認識和喜愛。他們還沒有得過獎,或是他們的風格手法本來就不適合去比賽。然而他們很多方面或許都是比我更優秀的指揮家、音樂家,也絕對不會輸給很多從海外請來,登台一次後就此消失的生面孔。」張宇安誠心希望大家能多去聽聽他們、去探索他們。用自己的耳朵,而非大賽捷報來評價一位音樂家的優劣。

《旅人III─榮耀》張宇安與TCO 
2017.12.16

 

張宇安學習歷程口述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33&v=cNWy17HoAvk


小提琴|陳銳

小提琴演奏家 陳銳 RayChen

陳銳是一名小提琴家,重新定義了二十一世紀古典音樂家的身份內涵。他出色的音樂生涯,透過媒體觸及的聽眾多達數百萬,遍佈全球的跨度,從他和世界各地的頂級樂團、音樂廳的合作交流,可見一斑。

陳銳首度在二〇〇八年的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及二〇〇九年的伊莉莎白音樂大賽以首獎之姿嶄露頭角,巡演足跡走過歐洲、亞洲、美國以及他度過成長階段的澳洲。他於二〇一七年簽入迪卡唱片旗下,和倫敦愛樂交響樂團共同錄製新專輯,期望即將問世的新作能接續索尼唱片前三部作品的好評——首部作品集《炫技》(“Virtuoso”)榮獲回聲音樂古典獎——再創佳績。

陳鋭小提琴作品集《炫技》(“Virtuoso”)

對音樂教育,陳銳的投入不遺餘力,並以一系列兼具效果與笑果的自製影片鼓舞年輕一代學音樂的人。網路的推廣讓他的演出常常一票難求,也為席間聽眾的群像,帶來嶄新的面孔。

 

影片分享

陳鋭於2009年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獲得首獎之紀錄畫面
Proclamation | Queen Elisabeth Violin Competition | Ray Chen : Grand Priz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JdlLCChlY

 

陳鋭於2009年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記錄畫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k32_XkyE

 

陳鋭演奏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2015 Live'
Ray Chen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unvYedx8&t=618s

 

維尼奧夫斯基:給雙小提琴隨想曲練習曲 op.18 No.4
Wieniawski Etudes-Caprices, Op. 18 No. 4 - Ray Chen and Daniel Ja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dFzXGwZe4

 

與小提琴二人組的搞笑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YuO_xOJhVk


國家交響樂團

於1986年為建立一個指標級交響樂團而投下的希望,2005年起成為駐國家音樂廳團隊,2014年4月起改隸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目前已成為頂尖的亞洲樂團。樂團歷任音樂總監/藝術顧問包括許常惠、張大勝、林望傑、簡文彬以及赫比希,自2010年8月起,由呂紹嘉接任音樂總監。近30年來與NSO合作過的知名指揮家有馬捷爾、巴夏、潘德瑞茨基、史瓦茲、羅斯楚波維奇、柯米希奧納、史拉特金、馬利納爵士等。除了精緻音樂會,NSO也製作大型歌劇,更以各種推廣講座音樂會、節慶或戶外音樂會,使NSO的節目成為愛樂大眾樂於參與的活動,形成華人地區古典音樂的新風貌。


演出曲目

余忠元:《歌聲之谷》( 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10/24
Chung-Yuan Yu:Song Valley (commissioned by Hakka Affairs Council, world premiere) 10/24

劉博健:《曼聲長引》( 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10/26
Po-Chien Liu : Klangvoll durch Klang (commissioned by Hakka Affairs Council, world premiere) 10/26

維尼奧夫斯基: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Henryk Wieniawski:Violin Concerto No.1 in F-sharp minor, Op.14

柴科夫斯基:第三號交響曲《波蘭》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Symphony No.3 in D major, Op.29

【余忠元—才華洋溢的臺灣青年作曲家】

余忠元—才華洋溢的臺灣青年作曲家

2019/20樂季,NSO受客家委員會委託,將邀請臺灣各世代作曲家以音樂創作與客家文化進行深度交流,賦予客家傳統當代意義。而今天小編要介紹參與此次企劃的青年作曲家余忠元

余忠元的五重奏作品《幻夢與默想》曾於2007年獲得中華民國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管弦樂作品《風中的波紋》於2013年獲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音樂創作比賽首獎。其音樂作品更曾於柏林、弗萊堡、哈根、巴黎、史特拉斯堡、東京、台北等地演出。2014年余忠元考取德國柏林青年藝術獎學金,獲得為期一年的創作補助。2016年擔任柏林藝術大學特約客席指揮,與Ensemble Ascolta合作領導作曲研習營與音樂會。

2019/10/24台北場《鋒芒新銳》音樂會,余忠元創作的《歌聲之谷》將進行世界首演


作曲家 維尼奧夫斯基 介紹(節錄自⟪小提琴大師筆下的輝煌旋律【5】維尼奧夫斯基⟫ 一書)

【維尼奧夫斯基─宛如帕格尼尼再世的浪漫小提琴巨擘】

維尼奧夫斯基(H. Wieniawsky/Wieniawski)為波蘭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演奏技巧輝煌、激情澎湃,即興發揮變化無窮,將古典學派的風格和浪漫主義的色彩巧妙結合,加上熱情洋溢的優美旋律,使小提琴的樂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華麗和輝煌,音樂作品深深紮根於波蘭民族,後人曾將他稱之爲小提琴領域中的蕭邦。

被喻為「帕格尼尼再世」的波蘭裔小提琴巨擘亨利‧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是十九世紀浪漫派的超級天才小提琴家。八歲時,維尼奧夫斯基被巴黎音樂院破格錄取,十一歲畢業,更於十七歲時完成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此外,他還創造了「維尼奧夫斯基持弓法」,以浪漫奔放又變化萬千的技巧,為小提琴演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華麗輝煌。

琴壇傳奇──維尼奧夫斯基

亨利 ‧ 維尼奧夫斯基(H. Wieniawsky),波蘭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1835年生於波蘭盧布林,1880年卒於莫斯科。

他6歲開始學琴,經過霍爾恩傑爾和塞爾瓦琴斯基兩位名師的先後施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8歲被巴黎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師從克拉維爾,9歲轉到馬薩爾班上學習。才能和勤奮使他的演奏技藝進步飛快,10歲即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金質獎牌,13歲時在巴黎舉辦首場音樂會,隨後又赴俄國和歐洲各大城市巡演,一時轟動歐洲樂壇。維尼奧夫斯基的演奏有火一般的熱情,他的演奏技巧輝煌、激情澎湃、即興發揮、變化無窮;他的那種大膽的浪漫主義的藝術表現,對當時一些保守和僵化的古典樂派產生了極大的衝擊,他那熾熱的情感和高雅的儀態,傾倒了當時爲之入迷的無數觀眾。

維尼奧夫斯基在創作上儘管接受了浪漫主義各種流派的影響,但他最爲崇敬的卻是帕格尼尼,並將其奉爲自己追求的最高理想。他以帕格尼尼的《威尼斯狂歡節》爲楷本,寫出了輝煌的《俄羅斯狂歡節》;以帕格尼尼常用的泛音、撥奏等技法,寫出了難度極大的《莫斯科回憶》。就在他臨終的前一刻,對身在床邊的魯賓斯坦和奧爾兩位大師還在眷戀地喃喃低語:《威尼斯狂歡節》正在伴我一道走向死亡……。

維尼奧夫斯基在生活上對自己毫無約束和克制,44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爲後人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誰也無法否認他的才氣橫溢、智慧過人。他所作的兩首協奏曲,以及各種體裁的獨奏曲─《浮士德幻想曲》、《莫斯科的回憶》、《俄羅斯狂歡節》、《隨想圓舞曲》、《諧謔曲與塔蘭泰拉舞曲》、《敘事曲》、《波蘭舞曲》、《瑪祖卡》等一大批傑作,不僅在音樂會上久演不衰,而且已成爲小提琴國際大賽的常用曲目。値得一提的是維尼奧夫斯基的音樂作品深深紮根于波蘭民族的土壤,後人曾將他稱之爲“小提琴領域中的蕭邦”。

維尼奧夫斯基在他創造的寶貴而又巨大的音樂財富中,讓我們飽覽到在小提琴世界的“無際星空”中,有著那樣異彩紛呈、光輝燦爛的“明星”在閃爍。維尼奥夫斯基連同他的傳奇故事永遠留在世界琴壇朋友的心中。

深受帕格尼尼影響的維尼奧夫斯基,雖然作品數量不多,但都需要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而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就是一首知名炫技曲。此外,《浮士德幻想曲》、《莫斯科的回憶》、《俄羅斯狂歡節》、《隨想圓舞曲》、《諧謔曲與塔蘭泰拉舞曲》、《敘事曲》、《波蘭舞曲》、《瑪祖卡》等作品,更是音樂會上久演不衰,國際大賽的經典曲目。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波蘭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維尼奧夫斯基,創作的樂曲帶有強烈的波蘭民族色彩,作品中不僅可發現優美的長線條旋律,更能把小提琴炫技奏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維尼奧夫斯基一共創作了兩首小提琴協奏曲,這兩首協奏曲的演奏都需要卓越的技巧,其中又以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最為困難,其炫技表現力及技巧的展現經常讓聽眾折服,更使這首樂曲成為大賽中的熱門曲目。

1853年10月27日威維尼奧夫斯基於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Gewandhaus)完成第一 號小提琴協奏曲首演。隔年在慕尼黑音樂會後更造成當時轟動,巴伐利亞的作曲家兼指揮家法蘭茲,拉赫納(Franz Lachner, 1803-1890)評論維尼奧夫斯基時,稱他為十分接近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指稱他那快如閃電像惡魔般施法的跳弓,綿延不絕細膩的音色和無與倫比的華麗技巧,幾乎是帕格尼尼再世。

 

電影 《魔鬼的小提琴家》"The Devil's Violinist" 中,大衛蓋瑞飾演的帕格尼尼,盡興地演奏⟪威尼斯狂歡節⟫變奏曲,展現高超炫技演奏技巧之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2joT2kEzU

 

第14屆維尼奧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 尹昭泳演奏第一號協奏曲之比賽實況:
Soyoung Yoon plays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F sharp minor Op. 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ScHWV9LtU


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簡介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油畫| Image from BG-Gallery.ru

【BON音樂】悲愴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生平簡介

柴可夫斯基:第三號交響曲 ⟪波蘭⟫ 介紹與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導聆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導聆
Hong Kong Sinfonietta《A Soldier’s Story 5.0-The Devil Return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寫在講座後

上午抵達薇閣小學準備今天的講座 Live' 轉播

 

學校禮堂整修中,因此今天的講座直接做成 Live'轉播,讓500位小朋友直接於教室觀賞

學校禮堂整修中,因此今天的講座直接做成 Live'轉播,讓500位小朋友直接於教室觀賞
學校禮堂整修中,因此今天的講座直接做成 Live'轉播,讓500位小朋友直接於教室觀賞

 

導聆講座圓滿完成,與薇閣小學劉主任、上善藝術林霈蘭執行長、薇閣小學紀校長合影於校長室

導聆講座圓滿完成,與薇閣小學劉主任、上善藝術林霈蘭執行長、薇閣小學紀校長合影於校長室
導聆講座圓滿完成,與薇閣小學劉主任、上善藝術林霈蘭執行長、薇閣小學紀校長合影於校長室

 

晚間音樂會現場與《秋色若舞》作曲家 盧定彰合影。早上導聆音樂會之後,晚上直接欣賞音樂會特別有感~恭喜新作台灣首演成功,恭喜 🎊🎊🎊

筆者晚間音樂會現場與《秋色若舞》作曲家 盧定彰合影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謝幕照
林仁斌攝影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謝幕照 | 林仁斌攝影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謝幕照 | 林仁斌攝影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謝幕照 | 林仁斌攝影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謝幕照 | 林仁斌攝影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謝幕照 | 林仁斌攝影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謝幕照 | 林仁斌攝影

演講者簡介 | 林仁斌老師

 

音樂會海報

香港小交響樂團邁入20歲了!多年來持續不斷地拓展新項目及委約新作品。史特拉汶斯基《大兵的故事》問世已一世紀,箇中探究人性的課題卻歷久常新。鬼才編舞家伍宇烈再度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結合舞蹈與戲劇元素,締造一個全新音樂體驗:台灣新生代代表性台灣小提琴家曾宇謙擔綱演出,舞者陳武康兼任說書人及魔鬼一角,雲集眾亞洲藝壇精英與樂團跨界交鋒。(《大兵的故事》劇情以中文演出)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
演出曲目 
盧定彰《秋色若舞》  
莫札特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219,「土耳其」  
史達拉汶斯基 《士兵的故事》 
演出音樂家
音樂總監/指揮|葉詠詩 
導演/編舞|伍宇烈 
小提琴|曾宇謙 
舞者|陳武康、劉傑仁、王文翠、白井剛 
譯寫|邁克

香港小交響樂團 

香港小交響樂團是香港的旗艦樂團之一。(照片取自網路)

樂團與音樂總監葉詠詩一直致力拉近古典音樂與普羅大眾間的距離,銳意「培育文化新一代」,並以富創意的節目及充滿熱忱的演奏見稱。自1999年起,樂團經常與國際知名音樂家及藝團合作,包括亞殊堅納西、杜明高、杜美、傅聰、譚盾、霍活特、巴伐洛堤、彭德雷茨基、蘇嘉文、馬林斯基大劇院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劇院、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及翩娜.包殊烏珀塔爾舞蹈劇場等。樂團每樂季演出逾100場次,除傳統管弦樂章外,每年均委約作曲家譜新曲,並經常為麥米蘭、賈雷爾、韋特文及米雷爾等現代作曲家的作品舉行香港及亞洲首演,亦銳意與不同界別的藝術家製作跨界節目。樂團2018年更舉辦第一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吸引了310位來自49個國家及地區的參賽者。 

樂團常應邀作客海外,先後於世界逾40個城市獻藝,並亮相多個著名國際藝術節及音樂節,包括法國的拉羅克.昂迪榮國際鋼琴音樂節、法國蒙頓音樂節、波蘭貝多芬復活節音樂節等等。樂團更於2016年在臺北及高雄舉行臺灣首演,廣獲好評。 
音樂總監/指揮|葉詠詩 
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享譽亞洲樂壇,2010年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頒授院士榮銜(FRCM)。她曾獲法國貝桑松第35屆國際青年指揮家大賽冠軍和「金豎琴」獎、哥士域斯基獎學金、小澤征爾獎學金以及第八屆東京國際指揮大賽獎項,並曾隨小澤征爾、伯恩斯坦、米亞、羅徹迪霍斯基及狄瑪爾等大師學藝。

節目介紹 Live'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tIwQTKGM4


盧定彰《秋色若舞》

特別委約香港獲獎年輕全新創作的《秋色若舞》,2019年 9月21日才剛剛於香港完成世界首演。作曲家以波洛克畫風的樂曲為音樂會營造色彩變幻莫測的意境,現場演奏效果值得期待。

成功永遠不嫌晚

認識這位年青作曲家,了解他的創作與學習歷程,並期待他的最新管弦樂作品《秋色若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IzZKRuYwk


小提琴獨奏 | 曾宇謙

備受矚目的台灣小提琴青年巨星曾宇謙,於2015年以20歲之齡在第15屆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贏得亞軍(冠軍從缺),此後與許多世界著名樂團合作,包括倫敦愛樂、慕尼黑愛樂、馬林斯基樂團及捷克愛樂。他於2017年1月推出與DG簽約後的首張專輯,而第二張與柏尼夫及俄羅斯國家樂團合作,收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及其多首知名作品的專輯,亦於2018年11月推出。

曾宇謙先後於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跟隨小提琴家卡瓦費恩及羅桑習琴,並在新加坡國際小提琴比賽、西班牙薩拉沙提國際小提琴比賽以及韓國尹伊桑國際小提琴比賽勇奪冠軍。

曾宇謙合作過的樂團包括美國費城樂團、比利時國家樂團、西班牙納瓦拉交響樂團、德意志電台愛樂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台灣愛樂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及香港小交響樂團等。曾合作的指揮包括格杰夫、貝洛拉維克、薩洛倫、范斯克及卡斯普契克。他最近更獲指揮家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和東京愛樂)邀請,於2019年3月於東京與東京愛樂演出。

曾宇謙於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總決賽上演繹的柴可夫斯基及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獲指揮家葛濟夫(Valery Gergiev)高度賞識,後來更獲邀在葛濟夫所舉辦的芬蘭米凱利音樂節、聖彼得堡白夜音樂節以及海參崴遠東音樂節演出。曾宇謙於同年11月再度與葛濟夫合作,於慕尼黑愛樂台灣巡迴演出中,擔任獨奏家演奏柴可夫斯基及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曾宇謙演奏用的是1732年的「卡斯特巴羅-塔里希奧」(“Castelbarco-Tarisio”)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名琴,由台灣奇美文化基金會借出。

很棒的微自傳 -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很喜歡小提琴
Credit to 天下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YPGvHohZs


曾宇謙於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獲獎者音樂會」中,與葛濟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演奏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音樂片段: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Violin Concerto No. 5 in A Major, K. 219 
1. Allegro Aperto - Adagio - Allegro Aperto
Yu-Chien Tseng, Violin solo 
Valery Gergiev, conductor
Mariinsky Theatre Symphony Orchestra
Recorded on July 2, 2015 . Great Hall of the Moscow Conserva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1iFSL-7sY

 

點按↓下方圖片,欣賞協奏曲中著名的「土耳其」樂段:


莫札特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219,《土耳其》
W.A. Mozart: The Violin Concerto No. 5 in A major, K. 219, “The Turkish”

W.A. Mozart: The Violin Concerto No. 5 in A major, K. 219, “The Turkish”
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K219,《土耳其》,莫札特於1775年12月於薩爾茲堡寫作完成。當時年僅19歲的他,於4月至12月間,連續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協奏曲,著名第三、四、五號(K216, 218, 219)小提琴協奏曲皆為此時期之作品。而本曲第五號便是他此時期最後完成的作品此後莫札特再也沒有寫過小提琴協奏曲。莫札特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中,更以此首第五號為最著名且最常被演奏。一方面此曲對小提琴技巧要求為各首之冠;演奏長度也是最長;

本首協奏曲共分為三樂章:
第一樂章:開朗的快板-慢板-開朗快板(Allegro Aperto-Adagio-Allegro Aperto)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
第三樂章:輪迴曲-小步舞曲速度(Rondo-Tempodi Minuetto)

莫札特在樂曲速度與情感標示上,寫下了“開朗的”(Aperto),與後來的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314/D大調長笛協奏曲使用相同。

Aperto除了開朗之外,也代表著音樂更寬廣、更華麗與歌唱。

第一樂章開始時,樂團奏出開朗明快的節奏,為樂曲揭開序幕~是典型莫札特的風格;接著小提琴獨奏以優美慢板旋律回應,隨後才進入樂章真正的第一主題,並在後續陸續呈現原本樂團齊奏之旋律。第二樂章慢板,樂團奏出短而多的三十二分音符,緩慢地推進;中段的小調旋律更加強此樂章的色彩。第三樂章則為是三段體曲式,開頭採用小步舞曲的優雅與舒緩速度,加上善用管樂不同的音色,為樂曲注入源源不絕的朝氣。這樂章增加大小調的變化。當樂曲進入第二段,轉為a小調,此時莫札特選用土耳其式節奏為主要素材。正因如此,這首協奏曲有了“土耳其(Turkish)”的別稱。這段小調段落節奏中,莫札特特別要求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用「弓木」彈奏,營造出敲擊(col legno)的演奏音響效果。隨着這段音樂完结,樂曲再次返回第一段的旋律,結尾主旋律更以三連音方式表達,使用未曾出現的升f小調小步舞曲旋律作結,讓樂章變得更豐富。整首協奏曲由小提琴領銜以不同的旋律,快速、活潑而華麗的與樂團或互相合作或呼應合奏,把主題襯托,帶領到極致高潮。

整首協奏曲演奏時間約30分鐘。

小提琴示範演奏敲擊(col legno)的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NI-S8cnF8

 

小提琴女神慕特的精彩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XPKHPPov8


史特拉汶斯基:⟪大兵的故事⟫
Igor Stravinsky - A Soldier's Tale

史特拉汶斯基:⟪大兵的故事⟫ | Igor Stravinsky - A Soldier's Tale

「大兵在休假返鄉的路上,遇到魔鬼化身的路人,魔鬼覬覦大兵手上的小提琴,拿出魔法書想與之交換......」

創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身處西歐的作曲家希望作品能以「最低成本」且適合任何場地演出。

在樂曲創作的西元 1918 年,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結束後又發生了俄國革命(Russian Revolution),世界經濟全面垮台,導致大型表演作品演出不易,這樣的現實狀況反應 在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於 1918 年創作的舞劇音樂⟪大兵的故事⟫」(L’histoire du soldat/The Soldier’s Tale)上。

當時僑居瑞士的史特拉汶斯基和友人作家拉馬茲(Charles Ferdinand Ramuz, 1878-1947)在經濟上陷入困難,於是和指揮家安塞美(Ernest Alexandre Ansermet, 1883-1969)共同規劃出一種小型的舞台作品,企圖以更方便的編制與演出形式爭取更多演出機會和收入。

這種小型樂團演出模式,搬運容易,且不需要龐大的管弦樂團和演員,只需要一個小室內樂團、 三個演員和一個擔任劇情解說的旁白者(Narrator),這種演出形式稱為「巡迴劇場」。 「巡迴劇場」的理念得到了贊助者 漢斯.萊茵哈德(Hans Reinhart)的認同與贊助,史特拉汶斯基便開始著手創作舞劇音樂⟪大兵的故事⟫1918 年秋天「大兵的故事」由指揮家安塞美指揮擔任首演,史特拉汶斯基將此作品獻給贊助者 漢斯.萊茵哈德。

1913 年「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The Rite of Spring)一作發表後,史特拉汶斯基 面臨了風格轉變的過渡期,舞劇音樂「大兵的故事」呈現出簡明的管弦樂法,擺脫後 浪漫時期(Late Romantic Period)繁複厚重的音效,此曲不但反映了當時現實的經濟狀 況,也預示了史特拉汶斯基已逐漸邁入「新古典主義時期」(The Neo-Classical Period) 創作期。
⟪大兵的故事⟫ 演奏編制
劇中除了旁白者以外,還有士兵、魔鬼和公主三位演員:室內樂團的編制也相當迷你, 由小提琴、低音提琴、單簧管、低音管、小號、長號各一名,一位打擊樂手組成。

⟪大兵的故事⟫ 故事簡介
⟪大兵的故事⟫ 故事取自於俄羅斯童話故事集⟫ 中,關於俄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 of Russia)統治時期強制徵兵的民間傳說。

故事述說一個大兵,決定利用休假的日子,回鄉探視家人和未婚妻。回家途中大兵覺 得有點疲倦,於是在小河旁邊休息。大兵的心裡想著:「這裡真是一個沒有人煙的好地方啊~唉,可是我只是一個貧窮的大兵...」於是他隨手開始拉奏起心愛的小提琴。

大兵優美的演奏與琴音,吸引了惡魔前來~好奇的惡魔於是喬裝成一位小老頭,想用一本魔法書交換大兵的小提琴,大兵當然不肯輕易的答應。


但大兵經不起惡魔一再不斷誘惑,終於和惡魔達成協議,到惡魔的家裡接受盛宴款待三天,同時也交換了魔法書。

"史特拉汶斯基在這段故事中,用兩種木管樂器巧妙的對答,以單簧管代表惡魔,低音管代表大兵。"

大兵傻傻地在惡魔家住了三天,卻不知道這等於世界上的三年...所以,等他離開惡魔住處返回家鄉,才發現已經過了三年,她的未婚妻早就已經嫁給別人,家鄉的人也都完全不認識他了,此時大兵覺得相當地難過。

此時,惡魔的魔法書,變成了一堆金錢,大兵因此成了富翁。但是,大兵卻決定撕掉和惡魔交換來的魔法書,並且要去找惡魔討回心愛的小提琴,因為他一點都不幸福快樂。

大兵離開家鄉開始流浪,雖然踏上旅途,但卻毫無目標地走著。

某天,他來到了一個國家,那裡的公主生了個怪病,無法吃東西,也睡不著覺,更無法開口說話。國王宣佈,只要誰能治得好公主的怪病,就可以娶公主為妻。

大兵決定前往皇宮碰碰運氣,說不定可以醫好公主,並且娶她回家~這時,惡魔化身成了小提琴高手出現,想用優美的琴聲來醫治公主,也想娶公主回家。


找到了惡魔,大兵與他玩起紙牌遊戲,賭注是大兵的小提琴。魔鬼意外地輸了,只好把小提琴還給大兵。拿回小提琴的大兵,一口氣為公主演奏三首舞曲,包括『探戈舞曲』(Tango)、『圓舞曲』(Waltz)、以和『散拍曲』(Ragtime)。

"在此經典劇情段落中,史特拉汶斯基運用爵士樂的手法,將這三首舞曲寫得非常迷人且有趣。" 

惡魔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跳起奇妙的舞蹈,跳著跳著,終於不支倒地。神奇的是,在大兵演奏完後,公主的怪病居然也痊癒了,於是大兵娶得公主美人,兩人也陶醉在戀愛的喜悅裡。

但這時,計畫失敗的惡魔甦醒之後,非常嫉妒大兵,並立下詛咒:「大兵永遠不得踏出公主的國家一步!」。

幸福日子過得美好,大兵與公主也相當恩愛;但大兵長年思鄉,於是體貼的公主決定陪他回故鄉。

就當大兵跨出公主的國土時,惡魔的咒語也成真了!大兵哥被惡魔抓去,惡魔歡唱著『凱旋進行曲』,從此大兵再也沒有自由。
(劇終)

⟪大兵的故事⟫首演場景

根據史特拉汶斯基兒子 Théodore Strawinsky 回憶繪製之場景重現(La première de Histoire du soldat dans l'ancien Théâtre de Lausanne. Aquarelle faite de mémoire par Théodore Stravinsky âgé de 12 ans.)

⟪大兵的故事⟫首演場景(根據史特拉汶斯基兒子 Théodore Strawinsky回憶繪製之場景重現)La première de Histoire du soldat dans l'ancien Théâtre de Lausanne. Aquarelle faite de mémoire par Théodore Stravinsky âgé de 12 ans.
⟪大兵的故事⟫首演場景(根據史特拉汶斯基兒子 Théodore Strawinsky回憶繪製之場景重現)La première de Histoire du soldat dans l'ancien Théâtre de Lausanne. Aquarelle faite de mémoire par Théodore Stravinsky âgé de 12 ans.

 

⟪大兵的故事⟫ 曲目

此劇演奏會組曲共有十一首,分別為:

(點擊藍色字體之曲目,可以直接欣賞音樂喔~)

中文曲目 原文曲目
「士兵進行曲」 Marche du soldat/The Soldier’s March
「士兵的小提琴」 Petit airs au bord du ruisseau/Airs by a Stream
「田園風的」 Pastorale
「在小溪旁」 By the Brook
「國王進行曲」 Marche royale/The Royal March
「小小音樂會」 Petit concert/The Little Concert
「三首舞曲:探戈、圓舞曲、散拍曲」 Trois danses/Three Dances: Tango, Valse, Ragtime
「小聖詠調」 Petit choral/Little Chorale
「惡魔之歌」 (Couplets du diable/The Devil’s Song
「大聖詠調」 Grand Choral/Great Chorale
「惡魔凱旋進行曲」 Marche triomphale du diable/Triumphal March of the Devil

香港小交響樂團版本 ⟪大兵的故事⟫ Live' 精采預覽:

 

影片欣賞:

以高對比畫風繪製之⟪大兵的故事⟫ 影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ApPZOaK9Q

 


特別收錄: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 親自指揮 ⟪大兵的故事⟫ 錄音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2GCH9qlJM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欣賞 "Fingal's Cave" Overture Op.26

【BON音樂】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欣賞 
Mendelssohn "Fingal's Cave" Overture Op.2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芬加爾洞窟》4K畫面旅遊實景
Staffa und die Fingal’s Cave

https://vimeo.com/177201981


孟德爾頌一生交遊廣泛,作品豐富。與大文豪歌德傑為忘年之交,並與當代眾多藝文音樂人士往來:舒曼夫婦、白遼士、凱魯畢尼、韋伯、麥亞白爾、羅西尼、蕭邦、李斯特、華格納、帕格尼尼等音樂家交往,互通藝術見解;這對他的創作生涯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

作曲家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 
作曲家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孟德爾頌從小是鋼琴神童:9歲時便以鋼琴家身份於柏林登台公開演奏,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在歌德的影響下,寫出一首鋼琴四重奏(op.1),14歲籌組自己的私人樂團,15歲創作了第一交響曲,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孟德爾頌:絃樂八重奏 op.20 欣賞
16歲作品 

小提琴:林品任、Boris Borgolotto、陳雨婷、Nancy Zhou
中提琴:鄭恩麒、嚴子晴
大提琴:李孟坡、柯容軒

https://youtu.be/CPAio6KVOqY?t=1


17歲時,孟德爾頌受到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感動,以一個月左右的創作時間,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18歲時為了研究古典文學,進入柏林大學就讀, 接受正規的大學教育,研究文學作品。(柏林大學即為現代之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成立於 1810 年,曾被譽為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孟德爾頌遊歷歐洲,他的遊歷心得不但豐富,更是傳世:1830-1831年間,至義大利旅遊寫下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Symphonie no.4 "Italienische")、至蘇格蘭旅遊寫下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Symphonie no.3 "Scottish");《芬加爾洞窟》序曲作品靈感也來自孟德爾頌於英國赫布里底群島旅遊實記。

 

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孟德爾頌也是首位以現代指揮棒指揮樂團的指揮家,1835年26歲時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下方珍貴圖片,是目前珍藏於英國市政廳,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Bartoldy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1846年孟德爾頌使用過之指揮棒,珍藏於英國市政廳。Conductor’s baton used by Felix Mendelssohn at Birmingham Town Hall, 1846

 

由於孟德爾頌的啟發,現代指揮棒發展雖然有材質、握柄與長短等多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為表彰孟德爾頌於音樂界的貢獻,1836 年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授贈孟德爾頌榮譽博士學位。

1842年33歲時,與舒曼等人一起創辦萊比錫音樂院,並擔任首任校長。

1846年的伯明罕音樂節上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輝煌成功。但同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創作順序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 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節慶之歌」(Festgesang) 及第二號「頌讚交響曲」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 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也就是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蘇格蘭》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相當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宗教改革》 
第四號(1833)《義大利》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蘇格蘭》

其他交響作品

孟德爾頌創作有七首管弦樂序曲,其中以《仲夏夜之夢》與《芬加爾洞窟》為最著名。他最為膾炙人口的夢幻《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當然更是家喻戶曉的古典名曲,此外,他也創作有相當數量的鋼琴、器樂作品等等,是十九世紀浪漫前期之重要代表作曲家人物之一。

 

管弦逸品 -《仲夏夜之夢》序曲
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今天蹦藝術要為介紹的這首《芬加爾洞窟》序曲,作品靈感來自作曲家的旅遊實記,與另一首知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同樣知名,並同屬「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芬加爾洞窟》是孟德爾頌二十歲時受友人邀請至蘇格蘭旅遊,親赴當地的心情寫照。

 

芬加爾洞窟位於蘇格蘭西部海面、大西洋赫布里底群島(Hebrides)上,其地理位置如下:

在斯凱島的特托特尼什半島,玄武岩形成的山峰俯瞰著拉塞海峽。這些山體由一次古代山體崩塌的碎石堆砌而成,它們見證了造就群島的地質巨變。

 

Google地圖看一下:

 

再繼續放大看:

 

而 赫布里底群島 和 史他法島 之 芬加爾洞窟,正是蘇格蘭最為著名的觀光勝地。

 

1829年,孟德爾頌第1次旅行前往英格蘭。抵達芬加爾洞窟之後,他有感而發馬上寫下序曲的開始主題,並在寫給姐姐芬妮的信件中寫到:「為了讓姐姐知道我在赫布里底群島受到多大的感動,就把浮在我腦海裡的旋律寄給姐姐。」

這首作品完成於1830年12月16日,最初的曲題為「孤島」(Die Einsame Insel),經修改後,於1832年6月20日改名為《赫布里底群島》。但是,雖然他在分譜上題為「赫布里底群島」(Die Hebriden),卻在總譜上的曲題寫明「芬格爾洞窟」(Die Fingalshöhle) ,因此現在多稱為「芬格爾洞窟」序曲。

位於蘇格蘭的史他法島 | Staffa and Fingal's Cave in Scotland
位於蘇格蘭的史他法島 | Staffa and Fingal's Cave in Scotland

 

芬加爾洞窟所在的史他法島,為火山島,目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以其獨特的玄武岩石柱聞名於世。洞窟大約在6千萬年以前的火山活動中形成。凝固的熔岩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冷卻,導致收縮和破裂,以塊狀四邊形模式開始,並轉變為規則的六邊形斷裂模式,其中斷裂玄武岩石柱垂直於冷卻表面。隨著火山熔岩的冷卻持續進行,這些裂縫逐漸向流動的中心延伸,再加千百萬年的海浪的侵蝕,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充滿六邊形石柱洞穴。

1772年,英國探險家兼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爵士(1743年-1820年)在冰島探險期間,在斯塔法島探險時發現了芬加爾洞窟。後來蘇格蘭歷史小說家和詩人沃爾特·斯科特爵士慕名參觀了芬加爾洞窟,聆聽了受潮汐起伏影響的深色玄武岩柱和海水發出的美妙的「交響曲」。他的印象是,這個地方是「一個自然裝飾的大教堂,在那裡人們能聽到天堂中的美妙樂曲」。

 

芬加爾洞窟的觀光美名開始遠播~更多的音樂藝術家都紛紛趕來參觀這個神奇的洞穴,獲取創作靈感。浪漫主義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造訪芬加爾洞穴,基於洞穴美妙的回聲,譜寫了這首《芬加爾洞窟》序曲(也稱為《赫布里底群島》序曲),孟德爾頌傑出的音樂也間接促使赫布里底群島的觀光旅遊名聲更加遠播,至今不墜。

真是觀光大使無誤啊~

19世紀著名的作家 J.J.尤里斯·凡爾納,在他的《綠光迷航》一書中把芬加爾洞窟作為創作背景,並在小說《到地球中心和神秘島的旅行》中大篇幅的描寫芬加爾洞窟;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約翰·濟慈和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浪漫主義藝術家J.M.W.特納中在他們的作品都提到了芬加爾洞窟;維多利亞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也曾經專程到芬加爾洞窟旅行參觀。

芬加爾洞窟有一個大拱門入口,因為在漲潮時充滿了海水,所以只有退潮時可以進洞參觀。

參觀洞穴的最佳時間是四月至九月,這一段時間內,這裡的海水較為平靜,且漲潮和退潮時間特別有規律,旅遊參觀者可以通過乘坐當地的遊輪直接抵達達芬加爾洞口。

在海水平靜的條件下,人們可以登上洞穴口的著陸點,並步行能到山洞內。在洞內有一排斷裂的六邊形石柱形成一條人行道,剛好在高與水位之上,旅遊者可以踏著這些石柱穿越芬加爾洞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grlebyl.html


樂曲介紹

首演

1832年5月14日於倫敦舉行,同場音樂會演奏的曲目有音樂會序曲《仲夏夜之夢》。

 

編制

管樂兩管編制,未使用長號與低音號

長笛(Flute)
雙簧管(Oboe)
單簧管(Clarinet)
低音管(Basson)
法國號(French Horn)
小號(Trumpet)
定音鼓(Timpani)
弦樂五部

 

樂曲架構

段落

小節

調性
page26image18070336 page26image18055936

呈示部(Exposition)

page26image18061120 page26image18060544

第一主題(F.T.)

m.m. 1~25

b 小調

過門(trans.)

m.m. 26~46

b小調 → D大調

第二主題(S.T.)

m.m. 47~76

D 大調

結束主題(C.T.)

m.m. 77~95

page26image17994240

D 大調

page26image17996352 page26image18001536

發展部

(Development)

page26image17993088 page26image17998080 page26image17999808 page26image18003072

第一樂段

m.m. 96~122

b 小調

第二樂段

m.m. 123~148

D大調 → f小調

第三樂段

m.m. 149~164

d 小調

第四樂段

m.m. 165~178

b 小調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page26image17960704 page26image17965120

page26image17963968第一主題(F.T.) page26image17962240

m.m. 180~201

b 小調

第二主題(S.T.)

m.m. 202~216

page26image17937728

B 大調

尾奏 (Coda)

m.m. 217~268

b 小調

 

 

樂譜檔分析+音樂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4aOyYutxrE

 


特別收錄分享:(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9xx8ypl.html

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個海底洞穴

蘇格蘭的洞穴島,72英尺高,270英尺深的洞穴在蘇格蘭無人居住的曼島上,這個洞穴完全由六角形的玄武岩柱組成。參觀這處洞穴可以通過乘坐小船或者徒步進行。

蘇格蘭的洞穴島

 

智利的安娜洞穴,位於復活節島上。安娜洞穴是復活節島上訪問量最大的洞穴,想要參觀這個洞穴必須從地面上的小洞進入,沒有導遊很難找到入口。

智利的安娜洞穴

 

希臘金索斯藍洞,在一處懸崖峭壁的北部。自1897年首次向公眾開放,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的到來。白色的懸崖和碧藍色的湖底相互映襯,使得洞穴呈現出綠松石般的顏色。這裡還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海水之一。

希臘金索斯藍洞

 

智利的大理石洞穴,位於巴塔哥尼亞人安第斯山脈,只能乘坐遊船或皮划艇到達,這些隱秘的洞穴形成於6200年前,周圍清澈的海水可以看到洞穴下方的岩層,而上面的岩石頂部會根據水位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日出和日落時,太陽的光線照射到洞穴的牆壁時,是最佳的觀賞時間。

智利的大理石洞穴

 

義大利的藍色石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洋洞穴之一。這個洞穴傳說在2000年前被當做海洋神殿,導致從那之後人們一直謠傳哪裡居住著鬼混和魔鬼,沒有人敢踏足。1826年,三名男子重新發現後才被開放。參觀這裡的最佳時間是12點到2點。

義大利的藍色石窟

 

葡萄牙的貝納吉爾洞穴藏在一個小漁村內,乘船很快可以到達,但是需要提前預定。洞穴內游泳成為很多人的選擇。在沙灘上可以休息下,看著陽光映射著周圍的湖泊,休閒放鬆的不二選擇。

葡萄牙的貝納吉爾洞穴

 

阿依納帕海景位於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一個島國賽普勒斯,這些連體洞穴長262英尺,洞穴裡面還隱藏著洞穴、隧道和岩橋,可以在退潮時徒步探險。洞穴的懸崖是跳水運動的絕佳地點,清澈的海水也是游泳愛好者的理想選擇。

阿依納帕海景

 

以色列的羅什·哈尼克拉石窟,長達656英尺,是洞穴探險家的必游之地,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到世界上最刺激的纜車之旅,一路掠過地中海沿岸洞穴內錯綜複雜的出口是探險的絕佳地點。

以色列的羅什·哈尼克拉石窟

 

澳大利亞袋鼠島,這個洞穴被命名為海軍上將拱門,天然的鐘乳石經過數千年的腐蝕從這個華麗的洞穴天花板上懸吊下來,遊客甚至可以與海島上的海豹海獅互動。

澳大利亞袋鼠島

 

位於夏威夷毛伊島的國家公園淡水湖洞穴,很適合在清澈的海水中暢遊,特別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遠足後乘坐小床欣賞風景。遊客可以在任何時間遊覽,但最佳時間是在上午11點至下午1點,這時候太陽在水面上映射著洞穴內的每一處景色。

夏威夷毛伊島的國家公園淡水湖洞穴

 

閱讀蹦藝術.品味美好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國鋼琴詩人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2019' 訪台介紹

【BON音樂】法國鋼琴詩人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2019' 訪台介紹
Jean-Marc Luisada 2019 Taiwan Piano Recital Tou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特別感謝

本文特別感謝鵬博藝術安排邀約、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老師訪問文章、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音樂攝影。

「路易沙達的演奏風格,讓樂曲中每一個音符都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挖掘出那些埋藏在樂譜最幽深之處、充滿詩意的主題。」

 

🏆1985年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五獎

🏅1989年受法國政府表彰「藝術與文學騎士勳位」

🎹「我是一個屬於十九世紀的人。這是說我很注意自己內心當下的感受,去發現自己豐富的情緒,不會壓抑它們。」

🎹「蕭邦的音樂中有戲劇鋪陳 (dramaturgy)、有憂鬱、有懷舊 (remembrance),這些都是最原本的『我』的個性。」

 

路易沙達 簡介(整理自鵬博藝術及相關新聞稿)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7©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7©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年畢業於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在鋼琴與室內樂演奏兩個主修皆拿到首獎,畢業後向馬加洛夫、保羅.巴杜拉-史寇達等人習琴。1983年,路易沙達拿下Dino Ciani鋼琴大賽二獎,在大賽場地米蘭史卡拉劇院的演奏獲得極佳評價。1985年,路易沙達再獲第11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第五名,從此開啟了他的頻繁往返於世界各國的演出生涯。

他重視樂譜細節的獨特剔透琴音為他開啟了演奏之路,他持續與唱片大廠環球、索尼等簽約發片,媒體更因他酷似「披頭四」約翰藍儂的外型,暱稱他為「法國鋼琴王子」。

1989年,路易沙達陸續獲得法蘭西藝術文學騎士勳章、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團勳章以及法蘭西藝術文學軍官勳位,在法國樂壇地位舉足輕重,目前任教於巴黎師範音樂院(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

 

1985年的蕭邦鋼琴大賽獲獎歷史畫面:

https://www.facebook.com/bloomingarts.com.tw/videos/2568515063433913/

 

 

🇫🇷 法國鋼琴詩人【路易沙達2019鋼琴獨奏會】🎶

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 👉 https://wenk.in/01If3pv1

2019 台灣北中南巡迴場次&曲目

9月20日 (五) 19:30 高雄衛武營 表演廳
9月22日 (日) 14:30 台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9月23日 (一) 19:30 台北誠品表演廳

蕭邦:三首夜曲,作品9 
F. Chopin: 3 Nocturnes, Op. 9 

蕭邦:B大調第17號夜曲,作品62之1 
F. Chopin: Nocturne No. 17 in B major, Op. 62 No. 1 

蕭邦:降D大調第八號夜曲,作品27之2 
F. Chopin: Nocturne No. 8 in D-flat major, Op. 27 No. 2 

德布西:〈沈沒的教堂〉,選自《前奏曲第一冊》 
C. Debussy: ‘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from “Préludes Book 1” 

德布西:映像,第二集 
C. Debussy: Image, 2ème série 

──中場休息── 

舒伯特:降B大調第21號鋼琴奏鳴曲,D. 960 
F.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 21 in B-flat Major, D. 960

幾次幫路易沙達拍攝音樂會彩排照片的奇妙緣份,都要感謝鵬博藝術。

2017.10.08 林仁斌與路易沙達合照(國家音樂廳)
2017.10.08 林仁斌與路易沙達合照(國家音樂廳)

 

2016年 3月 15日, ⟪一代鋼琴聖手~路易沙達首度抵台鋼琴獨奏會⟫海報,音樂會當天是我第一次親自見到他本人。

 

但其實我早在 1985年的高中時期,就透過唱片認識他了

 

這張經典無比的日版 Victor唱片錄音,是1985年第11屆蕭邦鋼琴大賽的實況錄音Live' 精選輯,收錄了前五獎每人多首精彩的現場演奏。當然當年以19歲掄元的首獎得主 布寧(Stanislav Bunin)可說是當屆超級風雲人物,但這五位青年演奏家在我心中,都是當年剛開始接觸蕭邦國際大賽時,我心中的英雄人物。

 

唱片第一首曲目:蕭邦bE大調 ⟪華麗大圓舞曲⟫,就是由路易沙達演奏,當時深深吸引著我,聆聽這張實況唱片所帶來的美好想像與無數回憶,現在回憶起來都是超棒的時刻:

 

Youtube上的Chopin Institute頻道,放了兩段當年路易沙達在蕭邦鋼琴賽的現場演奏,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兩段精彩演出吧~

蕭邦:"黑鍵" 練習曲
Jean-Marc Luisada –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 (198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_dn3DRbRA

 

蕭邦:練習曲 op.10 No.10
Jean-Marc Luisada – Etude in A flat major, Op. 10 No. 10 (198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3VHbrk0is

 

影音分享

路易沙達大師班系列- 蕭邦b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

多年後,路易沙達重新檢視並錄製「華麗大圓舞曲」教學,提出許多實用建議與練習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L8gFLNeyw


路易沙達此時(2016.3月)就在我的面前,笑著彈著琴,緩緩地展現他細膩無比的指法與音樂線條,這當下的眼神交會,實在是令我感動無比: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回憶,是他母親帶他學琴,為他選擇音樂,「我最早對音樂的認識啟蒙於我母親,她總會在家裡播放各式各樣的音樂,我自然而然就和音樂變得熟悉,加上我比較晚才會說話,可以說在開始與人接觸前我都在接觸音樂。」(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6歲時母親開始帶路易沙達彈琴,十歲贏得一個小比賽後,他便從居住地阿萊(Alès)赴巴黎與巴黎音樂院教授馬索.齊安皮(Marcel Ciampi)和他的助教丹妮絲.希維耶(Denyse Rivière)學習。齊安皮是二十世紀前半相當活躍的鋼琴家,曾受德布西指導彈奏前奏曲、《兒童天地》等作,常與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小提琴家隆.提博一起巡迴演出,1941年後任教於巴黎音樂院,培育了非常多出色的鋼琴家,像是曼紐因姐妹、洛里奧(Yvonne Loriod,梅湘第二任妻子)等。(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拍照時退後一點看,路易沙達隨身只大著一個裝樂譜的公事包,為人非常樸實,完全沒有架子,說話態度細緻親切,第一時間就讓人對他充滿好感~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十三歲時因為齊安皮受邀至英國曼紐因學校(Yehudi Menuhin School)任教,路易沙達便跟隨老師來到倫敦近郊的薩里(Surrey)學習(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齊安皮和希維耶都是很仔細的老師,他們會告訴我許多可能,無論是指法、表情還是速度,然後最後讓我自己選擇。他們特別注重開發我對音樂要有豐富的想像,我覺得他們都是具有冒險(adventurous)特質的音樂家。」(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的演奏往往能兼顧精密與隨性,似乎就是在這種學習歷程中訓練出的能力。「齊安皮在很老的時候把他所有的錄音都銷毀了,是後人翻出來發行才讓我們現在可以聽到他的琴聲。」路易沙達以此補述了老師對自我的極高要求,而這個作法也令人不禁思索,是否齊安皮不願錄音成為學生或後人模仿的工具?(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三年後路易沙達回到巴黎,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受教於當時年僅三十六歲的梅赫雷(Dominique Merlet)門下。梅赫雷自十九歲和阿格麗希一起獲得日內瓦大賽首獎後,便展開了成功的演奏生涯,此時他剛剛加入音樂院師資群,路易沙達在這位年輕老師的身上學到了許多演奏實務的技術,「他讓我的聲音更飽滿,也讓我知道『在音樂廳裡演奏』是另一項需要鑽研的課題。」(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多次應法國Pianiste雜誌之邀,錄製線上鋼琴大師班,這次教學的曲目是蕭邦的馬厝卡舞曲op. 7 no. 1。從大師班的教學之中,您更能清楚領略到路易沙達是如何呈現他獨一無二的演奏風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P_fqZv6FI&fbclid=IwAR2Z0Uokv75IWH93-X2Cn8QCf5ZApatbW5D_evByKUyxj8APfbqo4_RIxmA


生活中的小幽默

大家都知道法國是世界香水發展重要國家,法國人愛香水更是舉世皆知~讓我們從鵬博2016年時接待他的 facebook 文章內容,便可一窺個性超級幽默的路易沙達,其實私底下也非常有趣喔~

 

非常認真地把香水視為衣著的一部分,各位可想見他對於生活細節感受的重視與細膩~


巴黎高等音樂院畢業後,路易沙達陸陸續續參加了舉辦於巴賽隆納、克里芙蘭等地的比賽,起初沒有太大斬獲,直到1983年,他拿下了義大利迪諾.西亞尼鋼琴大賽二獎(Dino Ciani Competition),後年又獲得波蘭蕭邦鋼琴大賽第五獎,演奏事業於焉展開。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影音分享:

筆者個人非常喜歡的 Youtube版本蕭邦第一號協奏曲,以超迷你室內樂團伴奏,鋼琴獨奏就是路易沙達。這個版本貼心地附上鋼琴樂譜,讓觀賞者能夠邊聽按譜索驥,知道樂譜上的每一個細節,真的是很棒的一段影片:

F.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1 op. 11 in E minor - 1st. mov (1/2). (Luisada)(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KNrWxkUSE

 

F.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1 op. 11 in E minor - 1st. mov (1/2). (Luisada)(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JInfdeKgg


許多人現在都會拿他與當年得到蕭邦首獎的布寧(S. Bunin)做比較,凸顯路易沙達獨樹一格又穩健長久的演奏生涯,不過路易沙達曾經表示自己對於每一個樂季要彈奏什麼曲目其實是很憑感覺的,沒有太多計劃,唯一確定的是,他對比賽一直是抱持著以下的想法:

得獎並沒有比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重要

從外在看來,路易沙達的音樂生涯可說是從拿下蕭邦獎項後開始起飛的,不過他很坦率地承認:「獲獎確實幫我開啟了一些門,但我還是會說,比賽和名次就是無物(nothing),一個人最後要面對的終究是他/她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事。每一個階段想好目標,然後就瘋狂投入,能做到這樣,有沒有得獎就真的還好。」路易沙達舉了前輩波里尼為例,提到坡里尼拿到蕭邦大賽首獎後,在接下來數年間幾乎推掉所有演出,只為完成他渴望的技藝追求。

路易沙達對於賽後的人生ㄧ如他精密又隨性的風格,「我覺得我必須要去找到、傾聽自己內心究竟要朝著什麼方向去,然後才會開始去做,而這才是真正的『下一步』。」這句話或許有點抽象,但對應到實際行動,可以說藝術家必須找到致力鑽研的目標,有了真正想完成的課題,才是使藝術生命得以長青的關鍵。

回顧他過去的歷程,「蕭邦」顯然是路易沙達想要發展一輩子的主題。身為當代最重要的蕭邦詮釋者之一,他說自己大約在三、四歲時就已經聽熟了蕭邦,「因為我媽媽很常播放蕭邦,特別是霍洛維茲的版本。」9歲時路易沙達開始練習人生中第一首蕭邦樂曲——Op.70 No.1降G大調圓舞曲,「那首曲子帶著蘭德勒曲風,我練習之前已經聽了好久,所以練起來相當愉快。」成年後,他除了參加蕭邦大賽,徹底深入了一輪蕭邦作品,後來為DG、BMG等唱片公司灌錄唱片時也留下了《圓舞曲全集》、《馬厝卡舞曲全集》、《敘事曲全集》等...(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稟著自己突尼西亞的北非熱情,結合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的文化薰陶,綜合成一種在細膩高貴的觸鍵音色中,運用大幅度音量對比和始終優美的音色來呈現他的蕭邦演奏。這種對於細節的掌握和要求,是歷來蕭邦演奏者所罕見的,這是一種天份:對於樂譜重現時,演奏者在心像裡浮現樂譜的自信和完美程度,再化之於技巧的執行。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1985年蕭邦大賽獲獎之後,路易沙達開啟巡迴世界演出的職業鋼琴家生涯,至今蕭邦仍是他心中最愛,「蕭邦的音樂中有戲劇鋪陳(dramaturgy)、有憂鬱、有懷舊(remembrance),這些都是最原本的我的個性。」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接著解釋他曾經對自己的形容——我是一個屬於十九世紀的人,「這是說我很注意自己內心當下的感受,去發現自己豐富的情緒,不會壓抑它們,就像十九世紀的人們一樣,然後那是個歌劇的黃金年代,鋼琴也深深被歌曲影響,所以我非常重視彈奏要有歌劇般的唱法(operatic singing)。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他將一般鋼琴家關注的細節,推到更微分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蕭邦演奏永遠那麼發人深省,是許多鋼琴家彈奏蕭邦音樂時的靈感啟發。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表示,「蕭邦所處的時代是歌劇的黃金年代,鋼琴也深深被歌曲影響,所以我也很重視彈奏要有歌劇般的唱法(operatic singing)。」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巴黎人,他說他屬於19世紀,「這不代表我抗拒當代事物,而是在音樂上,我始終對過去充滿好奇和靈感。」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我記得我看過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的音樂會,他帶來貝多芬的第9號交響曲,緩慢的動作帶來的音樂性讓我哭了,我也選擇了音樂,讓音樂成為我一生的感動。」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懂得「緊張」才能成長

  路易沙達不說話時,看起來總是相當優雅,即使開口說話也毫不費力,但他說他其實是內心常常不斷在掙扎的人,「面對演出要掙扎,和唱片公司協調要掙扎,這些過程不是誇大,它們都是為了讓自己能持續站在頂尖舞台上必備的條件。」

所以,他說他教給學生們的第一課就是告訴他們:「請學會緊張(nervousness),不會緊張,你就難以成為一個敏感的演奏者,你就無法『安全』地走音樂這條路上。」乍聽之下這個教學觀點有些另類,但不得不說它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演奏家的宿命,「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平庸,蕭邦的生活因為有這麼多波折,於是我們可以聽見他《幻想曲》或是馬厝卡舞曲中那些偉大的人生悲劇寫照。」(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酷愛電影的老派

不過這種焦慮還是會在某些時刻稍稍被稀釋,那就是他看電影的時候。路易沙達多次在訪談中提到他特別愛看老電影,像是義大利導演費里尼所有的影片、雅克.德米(Jacques Demy)的《秋水伊人》(Umbrellas of Cherbourg)、路易.布紐爾(Louis Bunuel)的《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等。令人意外地,這些片子裡有深邃的藝術作品也有輕巧的文藝愛情片,路易沙達的口味彷彿就像他自己形容的,情緒多變、自由不拘,也難怪他可以在完全投入蕭邦、舒伯特悲劇性的同時,說自己最想隨時哼上一段的音樂是《秋水伊人》配樂。(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我還是那種容易墜入情網的人。」路易沙達突然又冒出了一句自我剖析,說完還淺淺笑了一聲。完全不意外,他是那麼聆聽內在的人,在精準指法與技術之下,始終是豐饒的感性基底。(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談音樂會曲目

今年九月來台演出時,除了蕭邦,他還安排了德布西的《映象第二集》和舒伯特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D.960。這兩部作品除了和他出身法國鋼琴學派和講究歌唱的風格有關,對路易沙達來說,也希望透過它們傳遞一些多年來的感想:「德布西在音色上有很多開發,不過他對重音的講究、小樂句的分割、踏瓣的節制等細節也有非常重要的成就。(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許多人習慣把德布西彈得『水水的』(watery),我完全不認同,這並不是他鋼琴曲的質地。彈奏德布西就是要非常仔細地完成所有樂譜上的指示。」(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對於舒伯特,路易沙達覺得這不是一首可以在年輕時演奏的作品,「D.960情緒太複雜,那些細微的轉調都必須從容呈現出來。(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在我的班上,有三部作品是學生幾乎不能碰的,第一是蕭邦的四首敘事曲,第二是舒曼的《大衛同盟》,再來就是舒伯特最後一首奏鳴曲D. 960,它們都是需要人生歷練才能夠理解的曲子。」只要將路易沙達早期和現在的錄音相比,便完全能夠理解,他所謂人成熟後才有的那份面對「時間」的從容。(PAR表演藝術雜誌,吳毓庭訪問文字)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請學會緊張

「請學會緊張(nervousness),不會緊張,你就難以成為一個敏感的演奏者,你就無法『安全』地走音樂這條路上。」- 路易沙達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1978 | 林仁斌拍攝 2016© Jen-Pin LIN Photography

 

筆者知道他喜歡看電影,有幾張照片不知不覺就修成了電影劇照風格XD...

 

照片風格也去黑,重現懷舊一下的照片風格

 

拍照的歡樂時光

今天路易沙達使用的鋼琴是 Fazioli,台灣總代理也特地過來打招呼致意,也請路易沙達在鋼琴上簽名留念。

 

要幫忙拍攝紀念合照時,路易沙達也俏皮地拿起手機,幫我來個反拍照

 

開心滿足的微笑,非常迷人的個性~


音樂會曲目欣賞:

蕭邦:三首夜曲,作品9
F. Chopin: 3 Nocturnes, Op.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IW2r1Eal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RO05WcND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Apq41rrFc

 

蕭邦:B大調第17號夜曲,作品62之1
F. Chopin: Nocturne No. 17 in B major, Op. 62 No.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FeogxNAJWY

 

蕭邦:降D大調第八號夜曲,作品27之2
F. Chopin: Nocturne No. 8 in D-flat major, Op. 27 No.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8RVjm49hE

 

德布西:〈沈沒的教堂〉,選自《前奏曲第一冊》 
C. Debussy: ‘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from “Préludes Book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wvtwlSh5U

 

德布西:映像 C. Debussy: Image
Claude Debussy (1862 - 1918), Images I L105 & Images II L105 (1903 & 1907)
Performed by Pascal Rogé

創作年份

曲目

包含曲目

1905年

《映象第一集》

page19image40552512 page19image40566528〈水的反光〉

00:00 - No. 1 Reflets dans l'eau

page19image40566336 page19image40551360〈拉摩頌〉

 05:02 - No. 2 Hommage à Rameau

page19image40408128 page19image40408512〈運動〉

11:57 - No. 3 Mouvement

1907年

《映象第二集》

page19image40412544 page19image40412928〈葉中鐘聲〉

15:16 - No. 4 Cloches à travers les feuilles

page19image40413504 page19image40413888〈月下荒廟〉

20:08 - No. 5 Et la lune descend sur le temple qui fut

page19image40414464 page19image40414848〈金魚〉

25:47 - No. 6 Poissons d'or


舒伯特:降B大調第21號鋼琴奏鳴曲,D. 960
F.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 21 in B-flat Major, D. 960
Paul Badura-Skoda (199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pWO2y6oN8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孟德爾頌 ⟪仲夏夜之夢⟫ 戲劇配樂("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BON音樂】孟德爾頌 ⟪仲夏夜之夢⟫ 戲劇配樂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孟德爾頌 幸福音樂家

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也是今晚音樂會標題來由及音樂會序幕演奏作品。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遊歷歐洲,創作《芬格爾洞窟》序曲與A大調第4交響曲《義大利》等精彩遊記作品。

26歲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33歲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仲夏夜之夢》介紹

現在讓我們來針對《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欣賞重點介紹。

仲夏夜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西方世界相信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莎士比亞根據此傳說寫下《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幻想的喜劇。

而在英國已經廣為人知的莎士比的戲劇作品,自17世紀起便陸續被譯成德文並在德國上演, 不過此時期,作品仍以零散方式出現,尚未被全套介紹。後來待浪漫風潮於德國掀起時,透過大環境眾多文學人士介紹推廣,例如:劇作家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詩人 維蘭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以及完成德文首套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譯本之文學家艾森保(Johann Joachim Eschenburg, 1743- 1820),一代文豪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終於被更完整地、以成套的方式於德國出版。

 

《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創作

就在《仲夏夜之夢》序曲完成 16年後,1842年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 約翰.路德維希.提克(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所執導的音樂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作曲家再次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五幕 13首樂曲。因此完整版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共有 14首樂曲,包含了1826年創作之序曲以及 1842年創作之完整劇樂。

 

《仲夏夜之夢》故事介紹(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劇情共有三個主軸,剛好都跟慶祝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有關。一開始,赫米婭的父親強迫要赫米婭嫁給狄米特律斯,當時的希臘規定家庭可以決定女兒的婚姻,而女兒必須遵守,否則就要被處死或放逐。赫米婭不肯,與拉山德相約晚上在森林見面並私奔。赫米婭將她的計劃告訴她最好的朋友海麗娜;海麗娜不久前才被狄米特律斯拒絕,為了討回狄米特律斯的歡心,因此海麗娜將這計劃告訴狄米特律斯。到了晚上,狄米特律斯跟蹤海麗娜,而海麗娜跟蹤赫米婭,而赫米婭則急於尋找拉山德,四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分離,他們累了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同時,仙王奧布朗與仙后提泰妮亞到達了同一片森林,並計劃參加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提泰妮亞拒絕把她的印度童僕精靈借給奧布朗當作他的僕人,所以奧布朗決定懲戒提泰妮亞。奧布朗要小精靈帕克去摘三色堇,並趁提泰妮亞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她的眼皮上,這樣當提泰妮亞醒來時便會永遠愛上她看到的第一個人。另外帕克也發現了睡覺中的拉山德等人,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並希望他們醒來時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同時,織工波頓和他的勞工朋友們在同一片森林中排演悲劇《皮拉摩斯和西斯貝》,他們計劃在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上表演,並把它演成滑稽的喜劇。可憐的織工波頓在換裝時,被小精靈帕克惡作劇變成驢頭。不巧仙后提泰妮亞醒來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他,於是仙后瘋狂的愛上了驢頭人身的波頓。森林的另一邊,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醒來時見到的第一個人都是海麗娜,於是海麗娜變成兩人追求的對象,赫米婭則同時被兩人拋棄。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為了海麗娜而決鬥,兩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仙王奧布朗見苗頭不對,於是要求小精靈帕克自己去解決自己闖下的禍。於是帕克再趁提泰妮亞和拉山德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這次提泰妮亞見到的第一人是奧布朗、拉山德見到的第一人是赫米婭,織工波頓的驢頭法術也被解除;狄米特律斯的法術則沒有被解除,他將會與海麗娜永遠相愛。仙王則與仙后重修舊好。雅典城内,一片歡樂景象,人們載歌載舞來慶祝快要擧行的婚禮,大家最熟悉的〈結婚進行曲〉也在此時響起,兩對情人的愛情在仙王的幫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滿的結局。當早晨來臨時,情侶們和勞工們決定這一夜發生的所有不合理事情一定是一場夢。

 

可愛的手繪漫畫劇情解說(英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wMfOwlAZ8

 

Youtube的「五分鐘劇情解說」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hikG61170

 

《仲夏夜之夢》曲序

(劇樂表格與樂譜範例整理引用自「許秀彬著:台師大2008年—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在此致謝作者)

幕/景 順序

原文曲名

中文曲名
序曲

Ouverture: Allegro di molto

序曲:甚快的快板

第一幕 第一景 第二景

page26image62593216

No. 1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Nach dem ersten Akte )

第一曲 詼諧曲:活潑的快板
(在第一幕後)

第二幕 第一景

page26image62592256

No. 2 L’istesso tempo

第二曲 速度同前

第二景

No. 3 Lied mit Chor: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三曲 有合唱的歌曲:不甚快的快板

No. 4 Andante

第四曲 行板

No. 5 Allegro appassionato ( Nach dem Schlusse des zweiten Aktes )

第五曲 熱情的快板
(第二幕結束後)

第三幕 第一景

No. 6 Allegro

第六曲 快板

第二景

No. 7 Con molto tranquillo

第七曲 非常寧靜的

第四幕 第一景

No. 8 Andante

第八曲 行板

第二景

No. 9 Hochzeitmarsch: Allegro vivace ( Nach dem Schlusse des vierten Aktes )

第九曲 婚禮進行曲:活潑的快板
(第四幕結束後)

第五幕 第一景

page26image62700736

No. 10 Allegro comodo - Marcia Funebre

第十曲 從容的快板 ─ 送葬進行曲

No. 11 Ein Tanz von Rüpeln: Allegro di molto

第十一曲 小丑之舞:很快的快板

No. 12 Allegro vivace come I

第十二曲 如同第一曲般活潑的快板

終曲

Finale

終曲


《仲夏夜之夢》序曲介紹

(劇樂表格與樂譜範例整理引用自「許秀彬著:台師大2008年—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在此致謝作者)

序曲的開始標記為「十分快的」E大調。由木管樂器奏出四個大調和絃,逐一向上轉位而漸漸明亮。聽覺上帶來由遠而近,由模糊而逐漸清晰之感受~接著第6小節是由樂團小提琴群與中提琴奏出轉為溫柔的e小調和絃,然後音樂就以快速16分快速音群疾駛,象徵著「夏夜精靈之舞」~也彷彿在序幕揭開之後,帶領觀眾看清整個《仲夏夜之夢》故事的全貌:(按↓圖可進入音樂欣賞)

 

在一長段以弦樂跳弓為主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後,由A段開始進入了 ff極強段落,銅管與擊樂與此時加入樂團,整體演奏效果也帶來更多戲劇化表現:

 

抒情的弦樂下行主題:

 

抒情的弦樂主題,中間伴隨著木管樂器愉快歡樂的回應樂句:

 

銅管加入,以豐富的力度變化製造序曲之戲劇感:

 

經過主題再現,進入序曲尾聲,由弦樂為主,伴隨著法國號美聲,演奏出令人動容的溫柔主題:

 

樂曲最終再次回到四個E大調上行轉位和聲,頭尾呼應,為序曲劃下完美句點:

根據孟德爾頌與姊姊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之書信往來,此首序曲之創作時間幾乎是不到一個月就完成(1826.07.07. - 1826.08.06.),更顯得孟德爾頌的早慧與出神入化的創作能力與速度。

 

《仲夏夜之夢》序曲 綜合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q9GzKXsos


《仲夏夜之夢》詼諧曲

這首詼諧曲(Scherzo)應該是《仲夏夜之夢》非常廣為人知,且被改編為各種演奏編制的超級名曲之一。(另一首容筆者賣個關子,等一下就會介紹)

關於曲序

孟德爾頌於戲劇第一幕結束與第二幕開始之間,安插了劇樂的第一首曲目,即為本首詼諧曲。

在樂譜總譜的首頁,印有文字標示在第一幕後(Nach dem ersten Akte/ After the first act),代表此曲為一二幕之間銜接之間奏曲功能。

第1-8小節,以長笛為主所演奏的,是本曲中著名的「神仙動機」:

 

在本段音樂總譜結尾處,則印有文字標示著幕啟(Vorhang auf),並且於樂曲結束之樂譜下方,標示出第二幕一開始的戲劇角色 Puck以及台詞,因此本曲負責串連第一與第二幕之功能。

台詞之後,註記了「attacca」,代表「音樂旋即演奏」。意即此曲奏畢後,下一段音樂馬上銜接進入下一幕,這都是從樂譜上才能看到的細節,與大家分享~

 

除了上述以長笛為主的木管群演奏的「神仙動機」之外,本曲另一個由小提琴開始之「Puck」主題動機,在曲中與之相互輝映,形成非常歡快的音樂:

 

最後段落,是每個長笛演奏者都練過的「管弦樂片段」XD

筆者身為專業職業從業長笛家,當然一定要介紹這個精彩樂段。下方譜例中可以見到,從P段前一個小節+弱起拍,長笛獨奏進入一大段雙吐才能來得及演奏的快速16分音符斷奏,中間都只能夠在 8分音符吹完後「偷」一小口氣,然後又要吹上一大段。所以這段音樂也可以說是演奏者技巧的試金石,在音樂會中大家可要仔細欣賞長笛首席的精彩演奏喔:

就在這一連串「不能好好呼吸」的雙吐段落後,孟德爾頌安排了弦樂撥弦效果,輕鬆有趣地結束這段音樂~這也是音樂演奏中「Play Difficult Easy」的最好範例。

示範版本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帕胡德長笛獨奏的 精彩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1O053V13Q

 

詼諧曲全曲欣賞:

https://youtu.be/sUm41WqTix8


閒磕牙  - 孟德爾頌 結婚了嗎?

有的~孟德爾頌晚婚於27歲。據說當時他認識了小他 8歲的 19歲少女 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1817 – 1853)之後,驚為天人且非常愛慕。謹慎言行的孟德爾頌為了確認這是真愛,還特別離開她一個月,要測試自己的感情...。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再也無法忍耐心中的洶湧澎湃,向 Cécile 求婚,兩人婚姻幸福美滿,共育有五名兒女( Carl, Marie, Paul, Lili and Felix August)。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第二曲】 奧白朗與蒂妲妮霞已各帶侍從到達了森林。仙王與仙后相遇後,奧白朗便向蒂妲妮霞討那位印度侍僮,蒂妲妮霞堅持不給,並以「再停留下去勢必又吵起來」為由,先行拂袖而去。奧白朗不甘受辱,命令迫克前往採摘「三色堇」,欲趁 仙后在林中安睡時,將此花花汁滴在其眼皮上,仙后醒來,便會以最強烈的愛去 追求第一眼所見的任何東西。

第米屈律斯聽從了海冷娜的情報,到森林中找尋私奔的黑美霞與萊散特;第米屈律斯不斷地驅趕尾隨其後向他求愛的海冷娜,但海冷娜仍緊緊跟隨。奧白朗瞧見這幕,欲使海冷娜得到她想要的愛情。

迫克將三色堇帶回,奧白朗留了一些,其餘的便吩咐迫克去點在那位狠心棄海冷娜而不顧的雅典人眼上。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982


【第三曲】

第三曲配合的劇情是戲劇第二幕第二場,蒂妲妮霞領隨從離開奧白朗,移動 至林中另一處,進而吩咐神仙們替她唱一曲催眠曲。一至七小節為前奏。音樂停 止時,休止符上方加註了延長記號,樂譜下方則標示著蒂妲妮霞的台詞:「來, 跳一回舞,唱一曲神仙曲,然後在一分鐘最後一個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大家散開去。( Kommt! einen Ringel-, einen Feensang! Dann auf das Drittel’ner Minute fort! )」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105


【第五曲】第二幕間奏曲

間奏曲於劇樂中編號第五,樂曲為熱情的快板(樂譜中標示為第二幕結束後演奏),剛好用來銜接劇中的第二幕與第三幕劇情。

 

此間奏曲以曲式分段來說,共分為兩大段,剛好是第一段落「a小調」(1-148小節)與第二段落「A大調」(149-190小節)。

 

第一段落可再分為:三段體A-B-A+尾奏。

其區分段落如下:

段落分段 小節數
A(a小調) 1-36
B(A小調) 36-73
A'(a小調) 73-111
Coda 111-結尾

 

一起欣賞這首間奏曲的開頭,由木管群與小提琴I 共同交織而成的a 小調主題旋律:

 

大提琴群的5小節經過獨奏句之後,進入A大調的第二段落,這裡開始也呼應了即將來到的第三幕劇情:

https://youtu.be/z6nCHF2juRM?t=167

 

音樂進入B段,由低音管獨奏,帶領演奏出流暢的新主題:

 

全曲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426


【第七曲】第三幕間奏曲 - 極寧靜的(Con molto tranquillo)

萊散特與第米屈律斯被迫克各自引開,筋疲力盡而睡,海琳娜與黑美霞也分別因疲累而在森林中睡去。

劇樂第七曲共有一百一十七小節,全曲唯有在第一百一十四小節,作曲家以 括號文字標示戲劇的場景:涼亭再度打開,可看見蒂妲妮霞、波頓與仙子們( Hier öffnet sich die Laube wieder und man sieht Titania und Zettel mit den Elfen. ),以及 同時標示著奧白朗潛隨其後 ( Oberon im Hintergrunde verborgen. )之舞台設計,除 此之外,便沒有其他的對話段落插入及文字標示。

此曲的曲式為三段式加上尾奏:第一至三十五小節為 A 段,三十五小節至 七十三小節為 B 段,七十四小節至一百一十四小節回到 A’ 段,一百一十四小節 後則是尾奏。在音樂設計上,作曲家選擇了向來被視為森林象徵的法國號吹奏出相當優美動人的主旋律,益加突顯了戲劇發生的地點;並以音色相當融合的低音管協助其和聲。這段溫婉的催眠樂聲正是 A 段的主題,可稱作催眠主題。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942


【第九曲】結婚進行曲(Hochzeitmarsch)

結婚進行曲的曲序是在第9首,演奏的時間點為第四幕結束後(Nach dem schlusse des vierten Aktes),屬於第五幕的前奏音樂,並在第12首再次出現。樂曲開頭由3部 C調小號領奏,演奏出雄壯的三連音信號節奏,接著第6小節起全體管弦樂以祝福與肯定的樂句來引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們在這段莊嚴又華麗的音樂下完成了結婚典禮。

 

接下來音樂氣氛轉為溫和的敘述場景,再逐漸透露出婚姻典禮的喜悅氣氛;樂曲第94小節總譜下方還標示著「幕拉起」(Der Vorhang auf.)、「婚禮的隊伍上場」(Der Hochzeitzug kommt.)等戲劇相關動作指示,顯見孟德爾頌譜曲時,心中對於整體戲劇的畫面感,真實地呈現在音樂的譜寫中:

隨後出自內心的欣喜,又在管弦樂合奏的熱鬧氣氛中現身,再次回到第一段婚禮旋律的主題,壯麗地結束全曲。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442


【第十曲】送葬進行曲

開場音樂自第一小節起延續至第十小節,由 C 調小號及定音鼓奏出,第十一小節音樂休止;樂譜標示著開場白的台詞,並指示其持續至匹拉穆斯身亡時的哀號:「咱已一命,一命喪亡」( Nun tot, tot, tot, tot, tot! )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736


【第十一曲】〈小丑之舞〉

劇本第五幕中,當工匠把最「可悲的戲劇」演完時,提修斯吩咐他們:「現在把你們的收場詩擱在一旁,還是跳起你們的貝格摩舞來吧!」(Aber kommt, euren Bergomasker Tanz! Den Epilog lasst laufen. )接著,劇本要求跳舞的效果。在「凡有舞必有音樂」的準則之下,作曲家在此安排了劇樂第十一曲,還特別賦予此曲一個特別的標題 ─〈小丑之舞〉。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800


【第十三曲】終

全曲以四個和絃開始,起初調性並不明確,直至第八小節起,始轉為 e小調繼續進行;至一百六十九小節形成一完整的樂段,期間未被對話段落中斷。 為了達到劇本所要求的歌舞效果,作曲家在此處安排了合唱團、弦樂器群以及少 數管樂器,共同構成樂團伴奏的女聲合唱曲。在配器的部份,第一小提琴與第二 小提琴各自再分為兩部,演奏著前一曲便曾出現過的精靈動機;豎笛、低音管、 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定音鼓,則是就精靈動機發展成適切的和聲,與合唱團同 步成為另一組音響;因此,此處的這段音樂,在聽覺效果上顯得益加豐滿,不由 得令人聯想到戲劇中,在仙王、仙后一聲令下,齊聲歌舞祝福的諸位精靈所形成有舞有樂、熱鬧歡慶的場面。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938


【劇樂全曲欣賞】
1984年柴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 CD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ibtNY9SaEgY

 


為何你該閱讀 ⟪仲夏夜之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I6o-kbqrs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三號交響曲 ⟪波蘭⟫ 介紹與欣賞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三號交響曲⟪波蘭⟫介紹與欣賞
Tchaikovsky's Symphony No. 3 in D major, Op. 29 "Polish"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唯一的大調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系列講座,進行到第三號《波蘭》了~

第三號《波蘭》交響曲也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大調交響曲,一起先看全部交響曲列表:

 

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列表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年份與調性如下:

交響曲編號順序 標題 調性 完成年份
第1號交響曲 《冬日之夢》 g小調 1866年
第2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 c小調 1872年
第3號交響曲 《波蘭》 D大調 1875年
第4號交響曲 f小調 1878年
"曼弗雷德"交響曲 "曼弗雷德"交響曲 b小調 1885年
第5號交響曲 e小調 1888年
第6號交響曲 《悲愴》 b小調 1893年

 

從表格整理可以看出,《波蘭》是唯一一首柴可夫斯基的大調交響曲,不但是特別難得,也是獨一無二的。

 

手繪地圖 1879年的波蘭
Russia in Europe & Poland map, 1879

"European Russia and Poland" by A.K.Johnston, published by W. & A.K.Johnston in their Atlas of General and Descriptive Geography, about 1879. Colour lithographic antique map, with centrefold as published. Good condition. Size 23.5 x 31 cms including title, plus margins.
"European Russia and Poland" by A.K.Johnston, published by W. & A.K.Johnston in their Atlas of General and Descriptive Geography, about 1879. Colour lithographic antique map, with centrefold as published. Good condition. Size 23.5 x 31 cms including title, plus margins.

放大看

Abstract vector color map of Poland country

關於柴可夫斯基的生平,請延伸於另一篇文章閱讀:

延伸閱讀:柴可夫斯基 生平

 

創作時間

這首交響曲創作於1875年6月至8月間,共包含5個樂章。

 

創作背景

此曲創作於 1875年,當時 柴可夫斯基與年輕又家境富有的學生密友 希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走得相當近,兩人成為同性愛侶的傳言更是甚囂塵上。同年代的記者 亞麗姍卓.斯科洛娃(Alexandra Sokolova)曾撰文回憶:「這段特殊友誼關係的背後,隱藏著男生的崇拜,這是當時大量令人不愉快的討論話題。」(“What lay behind this exceptional friendship, which amounted to schoolboy worship, was the topic of a great deal of quite unpleasant discussion at the time...”

希洛夫斯基對待柴可夫斯基極為友好,除了豐厚的薪水支付之外,也經常邀請柴可夫斯基出國旅遊或至家中位於烏索沃(the village of Ussovo of the Tambov province)的莊園居住度假,讓柴可夫斯基能夠一邊度假一邊安靜地創作。

在幾年下來的烏索沃度假之旅中,柴可夫斯基曾於此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之草稿、《暴風雨》序曲。就在 1875年柴可夫斯基第五次造訪烏索沃的暑假時光,他完成第三號交響曲《波蘭》。也因此《波蘭》題獻給了希洛夫斯基。

 

樂曲編制

本交響曲為二管編制,包含短笛(piccolo) 、2部長笛(flute)、2部 雙簧管(oboes)、2部單簧管(clarinets)、2部低音管(bassoons)、4部法國號(horn)、2部小號(trumpets)、3部長號 trombones、低音號(tuba)、定音鼓(timpani)與弦樂五部(strings)。

 

樂章標題

《波蘭》是一首五樂章架構的交響曲,也是柴可夫斯基所有交響曲中唯一一首五樂章作品,演奏長度為 45-50分鐘,樂章資訊整理如下:

樂章順序 樂章名稱 調性 小節數
第一樂章 - 前奏
前奏與快板 非常中等的
送葬進行曲速度
Introduzione e Allegro. Moderato assai (Tempo di marcia funebre)
d小調 1-79
第一樂章 - 快板 亮麗的快板

Allegro brillante

D大調 80-472
第二樂章
德國風的 中等單純的快板
Alla tedesca.
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bB大調 289
第三樂章
行板 悲傷的行板
Andante. Andante elegiaco
d小調 182
第四樂章
詼諧曲 非常快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vivo
b小調 439
第五樂章
終曲 強而有力的快板
波拉卡舞曲速度
Finale. Allegro con fuoco
(Tempo di polacca)
D大調 350

 

樂曲架構

第一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前奏與快板
非常中等的(
送葬進行曲速度)

奏鳴曲快板曲式

段落架構 小節數
前奏 1-79
快板 呈示部
第一主題 80-142
第二主題 143-197
結束主題 198-207
發展部 208-307
再現部
第一主題 308-341
第二主題 342-410
結束主題 411-420
尾聲Coda 421-472

 

樂章開頭,前奏段落為 d小調,低音弦樂撥弦(pizz.)搭配高音弦樂的極弱長因+附點節奏,柴可夫斯基在這段前奏速度標示為「非常中等的」(Moderato assai),副標則寫著「送葬進行曲速度」(Tempo di marcia funebre)

 

很快地,這個主題開始出現法國號的回應,以及高音木管的長音和聲。此時弦樂也出現新的三連音填充音型:

 

到了A段,旋律已經完整移轉到木管,弦樂以撥弦演奏柔和地伴奏著:

 

接著轉入 Poco piu mosso,速度開始加快,木管樂器之間的對話也越來越多:

 

音樂進入 前奏 B段,速度更加轉快,先前出現的附點動機也開始使用的更加密集頻繁:

 

一路漸快與動機越來越密集之後,音樂轉為D大調,進入亮麗的快板段落與快板第一主題段落:

 

進入E段,第二主題由柔美的雙簧管呈現:

 

接著進入呈示部結尾主題段落:

 

發展部主題發展,精彩紛呈:

 

先前出現過的前奏主題,與呈示部主題群分別被變化以不同的方式輪流出現:

 

發展部過後,D大調亮麗主題再次以極強(ff)力度重新再現:

 

悄悄地,第二主題也再次由雙簧管演奏,伴以法國號的長音節奏和聲,以及弦樂快速流暢的16分音群各部輪流演奏:

 

進入R段,第二主題由弦樂輪流演奏,木管回應跳躍的和聲,整體音樂非常輕鬆愉快:

 

音樂進入尾聲主題段落,銅管群亦加入讓此段落呈現出壯麗的齊奏:

 

 

隨後音樂一路保持歡騰情緒,直至樂章結束與 D大調一級主和弦:

 

第二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詼諧曲 

德國風的 中等單純的快板
Alla tedesca. 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三段體 A-B-A+Coda

本樂章無使用小號、長號、低音號與定音鼓

段落架構 小節數
A 1-82
B(Trio) 83-153
A 154-233
Coda 234-289

 

在樂章上方,除了標示出本樂章速度中等單純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之外,還特別給了「德國風」(Alla tedesca)標題:

 

從樂章開始,A段主題段落就以弦樂撥奏(pizz.),木管旋律的方式進行,音樂在柔美中帶著幽默詼諧之感受:

音樂進入B段 Trio段,轉為快速之三連音音群:

 

三連音音群帶來更加詼諧的樂感以及快速的變化,這主題在各聲部之間輪流出現:

與三連音音形對應之旋律:

 

進入H段,我們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巧妙地將三連音音型與旋律音型融合,接著A段第一主題隨之再現:

主題除了在管樂呈現,也於弦樂呈現:

第二樂章最後,旋律逐漸低沈,音色與音域皆然~單簧管演奏之後轉換給低音管,也留下一縷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


第三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無發展部之奏鳴曲式。

本樂章無使用小號、長號、低音號與定音鼓

段落架構 小節數
第一主題a 1-8
第一主題b 17-23
第二主題 35-84
小結尾 Codetta 68-79
第一主題b 85-89
第一主題a 90-97
第二主題 104-148
小結尾 Codetta 137-148
Coda 148-182

 

第三樂章開頭,可以聽見長笛一二部演奏之行板速度之第一主題a,帶著憂傷的感覺。伴奏和聲以最低音域之木管樂器低音管兩部,加上單簧管低音域,製造出濃濃的憂傷思緒。

8小節後,旋律開始移往低音管、法國號與雙簧管:

 

進入A段,長笛出現第一主題b,帶有附點節奏的反覆性短旋律,在優美和聲伴奏下,下方中提琴之副旋律亦非常值得得一聽:

 

進入B段,以弦樂為主,演奏出濃情蜜意,非常動人之第二主題,作曲家特別標示此主題為「非常富有表情」(molto espressivo):

 

進入C段小結尾段落(Codetta),是氣質高雅的下行音階旋律,音樂逐漸進行著,準備進入段落結尾,迎向主題再現。

此曲為無發展部之奏鳴曲式,因此只有呈示與再現。除此之外,再現部與前面呈示部不同,且具有巧思之處在於第一主題再現順序為「第一主題b」--->「第一主題a」,可見得在此時期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手法已經運轉自如,無論是主題的設計與運用,皆已進入無不自得之境界。

 

D段前四小節為「第一主題b」,進入D段開始即為「第一主題a」,兩者旋律出現順序剛好與呈示部相反:

 

接著準備迎來的,是以三連音為基礎節奏伴奏之第二主題再現。此段落再現以弦樂「如歌似地」(Catabile)演奏

 

進入F段,小結尾段落(Codetta)也再次出現:

 

進入樂曲最後的尾聲(Coda),在一片靜謐中逐漸結束本樂章:

第三樂章最後結束在木管極弱奏(pp)與弦樂撥弦效果。同時大家也可以注意本樂章結尾和聲,已經悄悄地從 bB大調,變為D大調主音與三音。因此顯然可見作曲家正為了連接第三與第四樂章,做出順暢的和聲準備。


第四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具有前奏與尾奏之三段體曲式。

段落架構 小節數
前奏 1-4
A 5-136
B(Trio) 137-263
A 264-395
Coda 396-439

 

樂章一開始的4小節,屬於前奏。可看到弦樂加上弱音器,並以撥弦方式演奏出 b小調(D大調關係小調)之音階。在前奏之後,第5小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開啟了流暢的16分音符旋律,A調單簧管接於其後。

在16分音符快速音群流動之餘,仍然以弦樂撥弦在樂句中間轉換,製造出第一樂段快速、歡樂的流動感:

 

 

快速音群不斷流動時,也有一句相當漂亮的長號對應獨奏樂句:

 

進入B段(Trio中段),原本快速的16分音群,也轉為有個性的附點節奏旋律樂句:

 

進入o段,第一段主題預備再現:

 

進入P段,B段的附點主題旋律再現:

就在快速音群不斷在各聲部之間流動下,樂曲自始自終保持著詼諧亮麗的氛圍,最後結束在上行的b小調和聲。

第五樂章(點按←直接聽音樂)

七段體輪旋曲式。

段落架構 小節數
A 1-65
B 66-110
A 11-117
C 117-157
A 158-254
B 255-273
A 274-301
Coda 301-350

樂曲標示為 3/4拍,回到開頭之D大調。

本樂章為較少見之七段體輪旋曲式,A段為活力充沛之快板,B,C段落則為具有對比性之旋律樂段。樂章一開始也直接在「強而有力」(Allegro con fuoco)之後寫著「波蘭舞曲速度」(tempo di Polacca)。

小知識:

根據教育部音樂名詞釋義,「Polacca」為「波蘭舞曲」之義大利文原文。


 

一起欣賞幾段經典的波蘭舞曲舞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EyYV0YJP4&t=28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EujpGqSA

 

A段後半段,作曲家採取對位手法作出發展:

 

進入B段,旋律轉為歌唱性,下方有弦樂三連音跳弓音型:

 

再現A段之前,以中提琴引領,再加入第二與第一小提琴,音域逐漸上揚,從而帶出A段之再現:

小知識:「對位法」

音樂術語。

「對位法」的英文名稱「Counterpoint」,源自於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為「音符對音符」。

「對位法」是組合兩個聲部以上的旋律線,同時連續進行時所產生的對位效果。它是西方複音音樂的特色之一。

旋律線與旋律線進行時的水平關係稱為「對位」,上旋律線與下旋律線所產生的垂直關係稱為「和聲」,其間還有「音程」,即音與音之距離,這些都是不可分離的原素。

對位方法可分為:

一、方向的進行。例如一部向上行的旋律對另一部向下行的旋律,或兩聲部平行同時並進。

二、節奏的對位。例如快的節奏對慢的節奏,長的音對短的音。

三、音程的離與合、疏遠和密集、協合與不協合等,都能產生聽覺上的穩定與不穩定的互動效果。

以上是傳統最基本的對位法。在近代音樂中,也有一種稱為「空間對位」的對位法,空間對位是以電子音響媒體來控制聲音的速度與準度,造成多頻道的音響系統,讓聲音在不同的頻道對位,產生一個立體的音響空間。

「對位法」名詞解釋:

「對位法」一詞首先出現在一三三六年佛拉特(Petrus Frater)的論文中,其意義原是「點對點」(punctus contra punctum),即「音符對音符」之意。

至西元1412年,在義大利音樂理論家貝德曼第(Prosdocimo de Beldmandi)之引述下,對位法進而延伸為「曲調對曲調」之意。

因此概括而言,對位法乃是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曲調縱橫對應的方法,在創作上尤其重視各聲部曲調的獨立、流暢、律動與呼應,它是複調音樂最主要的創作手法。

按照音樂史的畫分,對位法可區分為下面四個時期:

1.原始對位時期(第九世紀至第十五世紀):曲調在結合上先用較單純的完全一、四、五、八度音程,後來才加進大小三、六度,即和聲上普遍使用了三和絃。代表的曲式從第九世紀最古老的平行調(organum)開始,至十一世紀的假低音(fauxbourdon)、十二世紀的反行調(discantus)克勞蘇拉(Clausula),十三世紀的康都曲式(condustus)經文歌、斷續歌(hocket),十四世紀的輪旋曲、敘事歌(ballade)、重複詩歌(virelai)、牧歌、獵歌,十五世紀的彌撒、香頌(Chanshon)等皆是。這個時期,法荷樂派(Franco-Flemish School)首先立下對位的規則,接著理論家汀克托里斯(Johannes Tinctoris)著說討論華彩對位。

2.調式對位時期(十六世紀):採用中古教會調式,嚴格地限制各聲部音域及不協和音的解決等,規則相當嚴謹繁複,因此亦稱嚴格對位法。代表曲式是多主題式的經文歌及多曲調的無伴奏合唱,皆屬純聲樂式的對位,而將此種技術發展至最高峰的是作曲家帕勒斯替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3.調性對位時期(十七世紀):採用調性和聲為基礎,加重使用七和絃及不協和音的出現等,並以器樂對位為主,使樂曲的音域及曲調進行更具彈性,故亦稱自由對位法。理論家富克斯(J.J. Fux)寫下了第一本對位法的教科書;巴哈(J.S. Bach)更以創作創意曲、觸技曲、賦格等,成為對位法的集大成者。

4.多調性對位時期:十八、十九世紀是和聲學較發達的時期,至二十世紀,對位再度掀起浪潮,為更不協和音的對位,以橫向曲調的節奏設計為主,做十二音、中心音或非調性的對位,代表者為荀伯格(A. Schoenberg)、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

 

 

杭州交響樂團 2018 Live'演奏
Rico Saccani 指揮
1996年至2005年布達佩斯愛樂樂團音樂總監/藝術顧問
1985年至2005年匈牙利國家歌劇院樂團指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iG7YTNjrY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19第三季課程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19第三季課程
Music Lecture of Gloria Prince Hotel 2019-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主講之音樂講座第三季課程講題一覽:

 

講座每週ㄧ舉行,包含飯店西式午餐、音樂講座與精緻下午茶點,歡迎喜愛音樂朋友們報名參與:

 

華泰生活學堂報名資訊

親自報名:
請至華泰王子大飯店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電話報名:
請洽華泰王子大飯店 宴會行銷 
02-7721-6688 # 1505或1519
*音樂講座可事先報名,亦可講座開課當日歡迎現場報名。
上課地點:
華泰王子大飯店(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用餐 一樓 驢子餐廳
上課 二樓 華泰會館

2019年第三季課程海報: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長榮交響樂團⟪仲夏夜之夢⟫音樂會 - 樂曲導聆欣賞

【BON音樂】長榮交響樂團⟪仲夏夜之夢⟫音樂會 - 樂曲導聆欣賞
Evergreen Orchestra Concert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rogram appreciat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會現場嘉賓們與蹦藝術讀者們大家好,蹦藝術 | BONART 執行長林仁斌老師,這次為長榮交響樂團⟪仲夏夜之夢⟫音樂會擔任音樂會前之樂曲導聆欣賞擔任主講人,非常榮幸與開心。

首先主講人先簡單 自我介紹:

 

接下來是今晚音樂會精緻美麗的海報與曲目

 

今晚演奏曲目如下:

仲夏夜之夢
演出日期:108年8月31日(六) 19:30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    揮:葛諾‧舒馬富斯
曲目
1.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 四個樂章   
Mendelssohn: 4 movements of《Midsummer Dream》
(1)序曲/Overture 
(2)間奏曲/Intermezzo
(3)詼諧曲/Scherzo 
(4)結婚進行曲/Wedding March   
2. 理查‧史特勞斯:雙簧管協奏曲                                                        
Richard Strauss:  Oboe concerto
 雙簧管:蔡采璇/Oboe: Chai-Hsuan Tsai
3. 法朗克: d小調交響曲                                                                       
Cesar Frank:  Sinfonie d-moll   

讓我們先從這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開始認識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 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

(以上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孟德爾頌 幸福音樂家

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也是今晚音樂會標題來由及音樂會序幕演奏作品。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遊歷歐洲,創作《芬格爾洞窟》序曲與A大調第4交響曲《義大利》等精彩遊記作品。

26歲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33歲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仲夏夜之夢》故事介紹

現在讓我們來針對《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欣賞重點介紹。

仲夏夜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西方世界相信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莎士比亞根據此傳說寫下「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幻想的喜劇。

故事介紹

赫米亞的父親伊休斯安排她與迪米奇結婚,為了捍衛愛情她決定與愛人拉山德私奔,迪米奇得知後隨即追來,愛著迪米奇的海倫娜緊跟在後,這四個人逃啊追啊迷失在森林中。

仙王和仙后爲了爭奪一個得寵的俊童爭吵着,爲了愚弄仙后,仙王命令精靈帕克去尋找一種奇異的愛情花汁(愛情靈藥,滴在眼皮上,會瘋狂愛上第一眼看到的人),並順便藉此解決兩對情侶的愛情苦惱,但沒想到由於帕克的大意,仙后愛上驢頭人身的工人,也引起了兩對情人的混亂。

仙王眼見苗頭不對,再命帕克去解決自己闖下的禍,最後眾人終於恢複正常。仙后受到愚弄,只得認輸,屈服於仙王的意志,從此做一個溫柔順從的好妻子。雅典城内,一片歡樂景象,人們載歌載舞來慶祝快要擧行的婚禮,大家最熟悉的〈結婚進行曲〉也在此時響起,兩對情人的愛情在仙王的幫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滿的結局。

 

《仲夏夜之夢》序曲介紹

序曲的開始標記為「十分快的」E大調。由木管樂器奏出四個大調和絃,逐一向上轉位而漸漸明亮。聽覺上帶來由遠而近,由模糊而逐漸清晰之感受~接著第6小節是由樂團小提琴群與中提琴奏出轉為溫柔的e小調和絃,然後音樂就以快速16分快速音群疾駛,象徵著「夏夜精靈之舞」~也彷彿在序幕揭開之後,帶領觀眾看清整個《仲夏夜之夢》故事的全貌:(按↓圖可進入音樂欣賞)

 

在一長段以弦樂跳弓為主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後,由A段開始進入了 ff極強段落,銅管與擊樂與此時加入樂團,整體演奏效果也帶來更多戲劇化表現:

 

抒情的弦樂下行主題:

 

抒情的弦樂主題,中間伴隨著木管樂器愉快歡樂的回應樂句:

 

銅管加入,以豐富的力度變化製造序曲之戲劇感:

 

經過主題再現,進入序曲尾聲,由弦樂為主,伴隨著法國號美聲,演奏出令人動容的溫柔主題:

 

樂曲最終再次回到四個E大調上行轉位和聲,頭尾呼應,為序曲劃下完美句點:

根據孟德爾頌與姊姊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之書信往來,此首序曲之創作時間幾乎是不到一個月就完成(1826.07.07. - 1826.08.06.),更顯得孟德爾頌的早慧與出神入化的創作能力與速度。

 

《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創作

就在《仲夏夜之夢》序曲完成 16年後,1842年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 約翰.路德維希.提克(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所執導的音樂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作曲家再次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五幕 13首樂曲。因此完整版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共有 14首樂曲,包含了1826年創作之序曲以及 1842年創作之完整劇樂。

 

《仲夏夜之夢》間奏曲

間奏曲於劇樂中編號第五,樂曲為熱情的快板(樂譜中標示為第二幕結束後演奏),剛好用來銜接劇中的第二幕與第三幕劇情。

 

此間奏曲以曲式分段來說,共分為兩大段,剛好是第一段落「a小調」(1-148小節)與第二段落「A大調」(149-190小節)。

 

第一段落可再分為:三段體A-B-A+尾奏。

其區分段落如下:

段落分段 小節數
A(a小調) 1-36
B(A小調) 36-73
A'(a小調) 73-111
Coda 111-結尾

 

一起欣賞這首間奏曲的開頭,由木管群與小提琴I 共同交織而成的a 小調主題旋律:

 

大提琴群的5小節經過獨奏句之後,進入A大調的第二段落,這裡開始也呼應了即將來到的第三幕劇情:

https://youtu.be/z6nCHF2juRM?t=167

 

音樂進入B段,由低音管獨奏,帶領演奏出流暢的新主題:

 

《仲夏夜之夢》詼諧曲

這首詼諧曲(Scherzo)應該是《仲夏夜之夢》非常廣為人知,且被改編為各種演奏編制的超級名曲之一。(另一首容筆者賣個關子,等一下就會介紹)

關於曲序

孟德爾頌於戲劇第一幕結束與第二幕開始之間,安插了劇樂的第一首曲目,即為本首詼諧曲。

在樂譜總譜的首頁,印有文字標示在第一幕後(Nach dem ersten Akte/ After the first act),代表此曲為一二幕之間銜接之間奏曲功能。

第1-8小節,以長笛為主所演奏的,是本曲中著名的「神仙動機」:

 

在本段音樂總譜結尾處,則印有文字標示著幕啟(Vorhang auf),並且於樂曲結束之樂譜下方,標示出第二幕一開始的戲劇角色 Puck以及台詞,因此本曲負責串連第一與第二幕之功能。

台詞之後,註記了「attacca」,代表「音樂旋即演奏」。意即此曲奏畢後,下一段音樂馬上銜接進入下一幕,這都是從樂譜上才能看到的細節,與大家分享~

 

除了上述以長笛為主的木管群演奏的「神仙動機」之外,本曲另一個由小提琴開始之「Puck」主題動機,在曲中與之相互輝映,形成非常歡快的音樂:

 

最後段落,是每個長笛演奏者都練過的「管弦樂片段」XD

筆者身為專業職業從業長笛家,當然一定要介紹這個精彩樂段。下方譜例中可以見到,從P段前一個小節+弱起拍,長笛獨奏進入一大段雙吐才能來得及演奏的快速16分音符斷奏,中間都只能夠在 8分音符吹完後「偷」一小口氣,然後又要吹上一大段。所以這段音樂也可以說是演奏者技巧的試金石,在音樂會中大家可要仔細欣賞長笛首席的精彩演奏喔:

就在這一連串「不能好好呼吸」的雙吐段落後,孟德爾頌安排了弦樂撥弦效果,輕鬆有趣地結束這段音樂~這也是音樂演奏中「Play Difficult Easy」的最好範例。

示範版本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帕胡德長笛獨奏的 精彩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1O053V13Q

 

詼諧曲全曲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644vm9H7c

 

孟德爾頌 結婚了嗎?

有的~孟德爾頌晚婚於27歲。據說當時他認識了小他 8歲的 19歲少女 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1817 – 1853)之後,驚為天人且非常愛慕。謹慎言行的孟德爾頌為了確認這是真愛,還特別離開她一個月,要測試自己的感情...。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再也無法忍耐心中的洶湧澎湃,向 Cécile 求婚,兩人婚姻幸福美滿,共育有五名兒女( Carl, Marie, Paul, Lili and Felix August)。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仲夏夜之夢》結婚進行曲

結婚進行曲的曲序是在第9首,屬於第五幕的前奏音樂,並在第12首再次出現。樂曲開頭由3部 C調小號領奏,演奏出雄壯的三連音信號節奏,接著第6小節起全體管弦樂以祝福與肯定的樂句來引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們在這段莊嚴又華麗的音樂下完成了結婚典禮。

 

接下來音樂氣氛轉為溫和的敘述場景,再逐漸透露出婚姻典禮的喜悅氣氛;樂曲第94小節總譜下方還標示著「幕拉起」(Der Vorhang auf.)、「婚禮的隊伍上場」(Der Hochzeitzug kommt.)等戲劇相關動作指示,顯見孟德爾頌譜曲時,心中對於整體戲劇的畫面感,真實地呈現在音樂的譜寫中:

隨後出自內心的欣喜,又在管弦樂合奏的熱鬧氣氛中現身,再次回到第一段婚禮旋律的主題,壯麗地結束全曲。

 


理查‧史特勞斯 雙簧管協奏曲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交響語法被譽為20世紀大家之作。在人生的晚秋階段,原本認為自己已經無力再寫作音樂作品的他,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反璞歸真地為小編制的管弦樂團寫了傑出之音樂作品,例如今晚要演出之《雙簧管協奏曲》(1946年)與《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1942年),都是令人喜愛的雋永之作。

這首知名的《雙簧管協奏曲》創作背景其實非常值得介紹: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於 1946年 4月底德國戰敗後已屆 81高齡的理查‧史特勞斯,與家人就住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的嘉米許-帕滕基爾許(Garmisch-Partenkirchen)小鎮村莊裡。

筆者註:

嘉米許-帕滕基爾許(Garmisch-Partenkirchen)小鎮因靠近阿爾卑斯山,以山區度假勝地而聞名,常被簡稱為「嘉米許」(Garmisch)。「嘉米許」是前往德國最高峰~楚格峰時,登山客在登山前常會住宿的小鎮;因位於楚格峰山腳下,登山者通常於此整備行囊後,隔天早上搭登山火車上山再攻頂楚格峰。小鎮附近有許多滑雪場地和夏天時登山健行路線,吸引很多觀光客,滑雪客,登山健行者造訪。

住宿於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嘉米許的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拍攝於 1938年。

 

有日,駐紮德國的一隊美國士兵沿著鄉間小路,來到了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居住的別墅旁。

知道有軍隊靠近,理查‧史特勞斯不願受擾,對著士兵叫喊:「別煩我,我是歌劇《玫瑰騎士》與《莎樂美》的作曲者!」結果隊伍中的米爾斯頓中尉是為喜愛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他知道史特勞斯的身份後,替他拉了保衛封鎖線,並且尊重對待這位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則設宴相待。

美國軍隊中有位名叫約翰.德.蘭奇(John de Lancie)的士兵,他擅長雙簧管演奏,是匹茲堡管弦樂團的前雙簧管團員,也對史特勞斯的音樂與交響作品非常熟悉。兩人當天認識後相見如故,蘭奇經常抽空拜訪史特勞斯,聊到史特勞斯許多管弦樂片段中的優美雙簧管片段,蘭奇開口詢問了理查‧史特勞斯是否有意願創作一首《雙簧管協奏曲》,如同《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般具有莫札特風味。

你猜中了嗎?理查‧史特勞斯當場拒絕了。

但創作一首雙簧管協奏曲的念頭居然在他腦海中盤旋不去,於是理查‧史特勞斯真的就在的 1945年年底完成此首四樂章作品,並且於1946年 2月26日舉行作品首演,樂譜由 Boosey and Hawkes公司出版。這段理查‧史特勞斯從美國大兵身上得到創作靈感,創作雙簧管協奏曲的歷史佳話,也因此流傳。

蘭奇回到美國後,以傑出優異的演奏,日益成名而成為當代美國重要的雙簧管演奏家,他後來擔任費城管弦樂團雙簧管首席長達31年(1946-1977年),豐富具有變化的音色與精緻語法,成為當代雙簧管演奏深具影響力人物。

 

樂團編制

樂團編制的部分,為相應於雙簧管此樂器本身的特質,史特勞斯設置了一個新的「小樂團」編制,包含了兩部長笛,英國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法國號與弦樂,我們從以下總譜首頁可以看到所有配器編制:

 

樂曲結構(2-3樂章與3-4樂章連續不斷演奏)

樂章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速度標題 Allegro Moderato Andante Vivace(Rondo)
拍號 4/4拍 3/4拍 2/4
調性 D大調 bB大調 D大調 D大調
樂曲架構 奏鳴曲快板曲式 ABA+Coda+Cadenza Rondo+Cadenza ABA+Coda
小節數 1-218 219-365 366-624 625-725

 

第一樂章

兩個小節大提琴16分音符節奏之後,獨奏雙簧管以甜美的弱奏力度演奏第一主題 A段,以長音+弱起拍旋律的固定格式,唱出令人感動的史特勞斯美聲。 

 

經過管弦樂團間奏後,進入B段(數字7),音樂也進入發展部(數字8),原本的旋律更加密集,和聲變化也越來越豐富:

發展部的全新音型,獨奏雙簧管的大跳音階,展現更多的技巧變化:

 

數字14開始是預備回到再現部的經過句,雙簧管在樂團旋律之後,演奏具有節奏變化的4小節裝飾奏彈性樂句,將音樂重新帶回再現部(數字15):

 

第二樂章

美麗的第二樂章,三段體+Coda,bB大調。

A段充滿了感性的旋律與美妙的和聲,宛如寫給雙簧管最美的詠嘆調,絕對值得一聽:

 

數字24開始,進入B段,史特勞斯寫了樂團與雙簧管美妙的對話:

 

數字26開始,回到A段,雙簧管獨奏引領樂團,奏出深刻動人的旋律:

 

進入數字32後,準備進入第二樂章的裝飾奏段落。樂團與獨奏者相呼呼應著,營造出絕美的氣氛:

 

第二樂章結束在雙簧管的裝飾獨奏段落。就在短暫的32分休止符後,獨奏者以連續不間斷(Attacca)的方式帶領樂團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歡樂明快,音樂轉回D大調,明亮動人,與剛剛靜謐動人的氣氛截然不同,樂團與獨奏者在此樂章中也有了更多表現:

 

音樂進行到第三樂章最後段落,在樂團半終止延長和聲後,雙簧管獨奏以獨奏裝飾奏樂段,再次展現大跳與豐富的力度變化,一句一句將音樂推移到 Calando漸慢,準備進入最終樂章:

 

音樂再次無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轉為6/8拍,維持在D大調明亮的調性。

6/8拍的旋律感在史特勞斯筆下顯得柔軟甜美,讓人一聽就醉,這最後的100小節音樂,變化層次豐富,音樂靈活多變,讓人更對於這首雙簧管協奏曲愛極了:

 

今晚獨奏家 蔡采璇

長榮交響樂團 雙簧管首席 

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最高演奏文憑


法朗克: d小調交響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是近代偉大的法國作曲家,尤其以鋼琴與管風琴之演奏令人敬佩聞名。而本手d小調交響曲開始創作於 1886年,完成於兩年後的1888年8月22日,作曲家已經 66歲,因此本曲更是他人生中的最後重要創作之一。(筆者補充:法朗克最後一部作品為完成於 1890 年之《三首管風琴聖詠曲》(Three Chorales for Organ)。

資料上顯示法朗克「可能」於學生時期創作過交響曲,但因曲譜散失而未能流傳下來,故 d小調交響曲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闕交響曲。

完成創作之後,法朗克將此曲提獻給自己的學生與好友: Henri Duparc(樂譜最上方亦標示出題獻者)。本曲首演於完成隔年 1889年 2月 17日於巴黎音樂院,由小提琴家暨指揮家Jules Garcin擔任指揮。

這位一生追尋德奧樂派的古典形式,傳承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與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嚴謹創作手法、心懷浪漫時期李斯特的循環曲式技法以及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宏偉和聲的作曲家,在交響曲首演的隔年1890年5月,因遭遇車禍,臥床數月後於11月8日逝世。

 

樂曲結構

全曲以三樂章構成,以特殊的「連章形式」(或稱「循環曲式」,Cyclic From)作曲而成。即以一個主題動機,貫穿整首樂曲。此種連貫手法在當時法國作曲家中經常可見。

「連章形式」、「循環曲式」的目的,是讓曲子呈現「整體」的概念。具體方法為前面樂章的主題在後面的樂章中再次出現。

最著名的早期例子,是貝多芬的《C 小調第五號命運交響曲》(Symphony in c Minor, No. 5)第三樂章詼諧曲,在第四樂章時又再次出現,形成跨樂章的音樂感。

 

樂團編制

木管樂器
長笛2
雙簧管2,英國管1
單簧管2,低音單簧管1
低音管2

銅管樂器
小號4
短號2
長號3
低音號1

打擊樂器
定音鼓

豎琴

弦樂五部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第一樂章

緩板 - 不甚快的快板
Lento-Allegro ma non troppo

採用的是常見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出現在一開始緩板之低音聲部,然後不斷的以轉調的方式出現在整個樂章中。

進入第29小節不甚快的快板後,由弦樂群演奏出第二主題:

 

第99小節,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三主題,充滿溫柔與抒情:

 

 

進入發展部(91小節)之後,重要的發展主題如下:

 

第二樂章

稍快板
Allegretto

此樂章帶有「詼諧曲」的風格。

樂章開始,以豎琴和弦撥奏以及弦樂聲部的撥弦(Pizz.)伴奏開始,16小節之後,英國管加入一段深沉而晦暗的旋律,之後逐漸轉為成活潑詼諧之樂段。

 

第二樂章開頭之豎琴和弦撥奏以及弦樂聲部的撥弦(Pizz.)伴奏譜例:

 

英國管獨奏旋律 譜例:

 

進入詼諧段落時,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之快速三連音 Doule速度主題:

 

第三樂章

終曲 - 不甚快的快板
Finale: Allegro non troppo),終曲樂章回到「奏鳴曲式」,以充滿光明歡愉的旋律開始,然後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穿插其中。樂曲最終由第一樂章主題為引,再帶出樂章一開始令人振奮的旋律,並在高潮之中結束。

 

第三樂章整體讓人感覺振奮明快,旋律主題設計也非常一聽難忘,音樂融合了前述主題,一步一步地將音樂帶到最終高潮:

 

由小號演奏之旋律主題:

最終樂章裡,法朗克幾乎使用了所有在前面出現的動機與旋律,但給予不同的手法:或長或長,也有重疊、重組;改變節奏、改變樂器配置等等,在此樂章中作曲家使用各種手法,寫出千變萬化的音樂,讓人目不暇給。

 

變化手法 譜例1:

第三樂章第140小節,2/2拍出現第三樂章主題之變形:

 

最後,在第2樂章層由英國管演奏的音色雅緻的旋律,在第三樂章裡這裡改由銅管樂器的最強音吹奏,並在弦樂器波濤似的巨響與定音鼓如雷的連續滾奏中屹立,一步步築起高潮。最後在豎琴滑奏引導下,回到第1樂章與第2樂章動機,最後以除豎琴以外的全團樂器強力齊奏,華麗震撼地結束全曲。

 

變化手法 譜例2:

在第三樂章之 392小節開始,出現第一樂章主題動機,逐漸升高之後轉為第三樂章主題。這些均為「連章形式」、「循環曲式」的實際運用手法,來達成整首交響曲「頭尾呼應」、「情緒相連貫」之實例

 

音樂影片欣賞

斯坦指揮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1982年現場 Live'

第一樂章 [1:09]  第二樂章 [20:26] | 第三樂章 [31: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sj6PZLKKE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特別講座介紹 - 『管樂演奏必學呼吸鍛鍊秘技』

 

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 Juliette
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 Juliette

 

管樂演奏,無論是追求到多高難度的技巧,最後還是得追本溯源,回到演奏最重要的關鍵~「氣的運用」。

「氣的運用」以吹管樂來說,最重要不外乎「呼吸的調節」與「氣壓的控制」。

坊間呼吸的訓練,最常聽到的就是「腹式呼吸的訓練」;這些吸長吐深的練習,的確可以讓情緒更穩定,呼吸更順暢。

但是呼吸法的訓練不是只有腹式呼吸。

尤其對管樂器演奏者來說,氣壓的鍛鍊非常的重要。

所有音色與音準的問題,全部都是氣壓不良所產生的。

腹式呼吸法慢慢的吐氣,氣壓是不夠的啊!!!!

那氣壓要怎麼鍛鍊呢?

呼吸的時候,胸腔與腹腔會發生三度空間的形狀變化。

而管樂演奏,就是要強化這些變化,這樣足夠的氣壓就會產生,而音色與音準的控制才能有機會改善。

常見管樂演奏者 音色 & 音準 不理想的原因:

  1. 過度緊繃的身體限制了吸氣的擴張
  2. 太沒有力氣導致吐氣不完全,進而無法產生足夠的氣壓

其實這些狀況都可以運動來改善的🤗~尤其是能搭配呼吸練習的運動功效更好。

這次⟪點燃您的長笛魂🔥⟫ 裡,就特別為要大家帶來一套「脊椎運動」。

這整套運動全程都需要搭配呼吸法來練習,特別適合演奏管樂的朋友😎👍🏼

「脊椎運動」是經過國際認證,廣為運用在復健醫療的一項新式運動。

台灣目前有一些大醫院及診所, 也有提供這項課程,給需要復健的病人,或年長者來練習。而在歐美各地也深受運動員與舞者的喜愛並加入練習的行列。

主講人周欣穎老師,於2018年獲得「脊椎運動」的國際指導員合格証照。

周欣穎老師本身亦為資深長笛演奏者,多年教學經驗更深刻地感受到「脊椎運動」對管樂演奏的幫助真的太大了。

這套運動一定要搭配特定的吐氣方法練習,把這些對於氣壓的鍛鍊運用在吹奏樂器上面,真的非常有效果!

周老師通常把「脊椎運動」當成吹樂器前的暖身運動。

確實暖身過後,演奏樂器特別順暢:氣壓ㄧ足夠,音色跟音準馬上就達標;也因為運動過後肢體比較放鬆,演奏真的變成是享受音樂啊~

 


很期待藉在這次特別講座『管樂演奏必學呼吸鍛鍊秘技』課程活動裡,將與大家分享更多心得💕

一起來練『氣壓』吧😙

 

*講座活動說明與細節: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2019 日本福岡長笛年會攻略 2 - 義大利長笛名家 Paolo Taballione 

【BON音樂】2019 日本福岡長笛年會攻略 2 - 義大利長笛名家 Paolo Taballione 
Paolo Taballione Flute Professor of Mozarteum University Salzbur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繼上一篇文章「【BON音樂】2019 日本福岡長笛年會攻略 1 – 年會節目總覽與簡介」之後,今天的續集要開始介紹本屆日本長笛年會的明星長笛家們,敬請各位繼續鎖定收看~

 

出身義大利羅馬長笛家

義大利長笛演奏家 Paolo Taballione 1981年出生於羅馬,2001年畢業於羅馬的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 Santa Cecilia Conservatory),之後再赴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追隨荷蘭長笛名家 Jacques Zoon 學習,於 2007年榮獲「獨奏家文憑」(Diplôme de Solist)畢業。

除了優異的長笛演奏學歷之外,Paolo 同時也學習鋼琴演奏與作曲,並於 2008年於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畢業。

這也是他與其他長笛家相當不同之處~除了長笛演奏之外,同時擅長鋼琴演奏與作曲。

 

 

除了擁有完整學歷,在演奏經歷上 Paolo Taballione 也歷練過許多國際大賽: 2004年 國際 “V. Bucchi” 當代長笛與短笛音樂大賽首獎; 2005年 國際 “D. Cimarosa” 音樂大賽首獎,並獲得評審團主席 Maxence Larrieu 極高評價。

在演奏曲目部分,Paolo Taballione 也不斷屢開新局,除了傳統曲目的演奏,他也擅長現代音樂的詮釋。

交響演奏也是 Paolo Taballione 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歷與養分:2004年 他就獲得指揮大師慕提(Riccardo Muti)青睞,選為義大利凱魯碧尼青年交響樂團長笛首席(Principal Flute of the “L. Cherubini” Youth Symphony Orchestra);2006 - 2008年他擔任由祖賓.梅塔領軍的 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 Orchestra 交響樂團長笛首席;2008年起,他則成為位於慕尼黑之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長笛首席至今。 

 

Paolo Taballione 也是現任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大學之長笛教授(Universität Mozarteum Salzburg )。

 

一起欣賞他精彩的現場演奏影片:

蓋德:"探戈" 幻想曲
J. Gade / T. L. Christiansen: Tango Fantasia
Paolo Taballione / 長笛 
Leonardo Bartelloni / 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PMeIiBEQ


葛達德:三首小品組曲 op.116
B. Godard, Suite de trois morceaux Op. 116
Paolo Taballione / 長笛 
Leonardo Bartelloni / 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NyTPjSW2w


李伯曼:長笛奏鳴曲 op.23
L. Liebermann: Sonata for flute & piano op. 23
Paolo Taballione / 長笛 
Gesualdo Coggi / 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2Z54ts57s


塔芬奈爾:"魔彈射手" 歌劇幻想曲
Paul Taffanel: Fantasy on "Der Freischutz" 
Paolo Taballione / 長笛 
Hirota Shunji / 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Vp3FfBJg8


巴濟尼:妖精之舞(改編自小提琴版本)
Antonio Bazzini ⋅ La Ronde des Lutins, Scherzo fantastique Op.25
Paolo Taballione / 長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TTSdUhdNU


聽完了幾段 Paolo Taballione 精彩的演奏,各位是否已經感受到那種融合義大利美聲歌唱與歐洲特有的音樂語法呢?令人非常期待今年八月份即將在日本欣賞到他的現場演奏與教學啊~

在今年 2019年福岡長笛年會中, Paolo Taballione 將在 8/24(六)上午 10:00-11:30有大師班教學,還有 8/25(日)下午 16:30 閉幕音樂會中的長笛協奏曲演奏,屆時再與大家分享現場欣賞他教學的心得囉~

 

期待八月份在福岡見到長笛家 Paolo Taballione 本人~

 

Paolo Taballione 大師班教學照片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19 日本福岡長笛年會攻略 1 - 年會節目總覽與簡介

【BON音樂】2019 日本福岡長笛年會攻略 1 - 年會節目總覽與簡介
Progam preview of The 19th JAPAN FLUTE CONVENTION FUKUOKA 201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年暑假八月份,節慶長笛樂團全團共 71位團員,將赴日本福岡參加第十九屆日本長笛年會活動,更受邀將於福岡的重要地標綠建築 ARCOS 演出音樂會~而今年我們更已經收到JFA更官方認證,是來自全球各國團體中的「最大黨」(Biggest Party)❤️~(就是人數最多的一團啦😆~XD)

福岡2019 第十九屆日本長笛年會 封面

 

 

2019年 節慶長笛樂團活動海報

 

節慶長笛樂團簡介

 

節慶長笛 明星級師資介紹

 

 

有關今年福岡日本長笛年會旅行事宜,都公告在樂團專屬網頁中:

 

以下是今年日本長笛年會之活動手冊封面:

主會場 Venue
福岡 ACROS Fukuoka (Tenjin, Chuo-ku, Fukuoka-city, Fukuoka, Japan)

日期 Dates
2019年 8月 23-25日

主要活動:

音樂會
Concerts

長笛比賽
Competition

大師班
Master Classes

專題演講
Lectures

世界長笛團嘉年華音樂會
Flute Orchestras from around Japan

世界長笛大展
Exhibition Booths …and more!

日本長笛年會主辦
第19屆福岡長笛年會委員會
Hosted and organized by Japan Flutists Association
The 19th Japan Flute Convention Fukuoka 2019 Executive Committee

 

英文版手冊下載:(請點選↓圖片)

來自總會長:吉田雅夫的恭喜與祝賀

詳細日程表

Day.1(8/23)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天從 10:00開始,年會一整天忙碌的節目便已經展開:有比賽、大師班、專題演講、音樂會等等,會場還有來全日本各重要手工長笛製造與海外長笛製造廠商與會,因此在會場裡可說根本不會有無聊的時候,光是看手冊就已經感受到這種目不暇給的魄力了~(茶)

節慶長笛樂團的音樂會,就安排在第一天下午 14:30的「世界長笛樂團嘉年華 1 」(World Flute Orchestra I)裡,也是第一天下午的亮點節目喔~

 

節慶長笛樂團 第一天行程表

時間 行程內容 備註
10:30-10:50 ACROS會場報到處,全團集合 帶齊全天需要物品/樂器/服裝...等等
11:00-12:00 全團練習室集合,晨間練習 練習室
12:00-12:50 午餐休息時間 建議自備飲食,休息區可用午餐
12:50-13:00 換音樂會正式服裝 練習室可放置個人物品,建議重要物品隨身攜帶
13:00-14:00 著裝彩排/小團與團體拍團照 抵達音樂會演奏場地
14:30-15:30 節慶長笛樂團音樂會時間 請家屬團員協助:攝影/錄音/保管
15:30-16:30 音樂會結束(全團收拾物品至ACROS外拍照) 韓國長笛團音樂會於 15:30開始
17:00 換回團服,回到ACROS內,準備參訪 17:00前收拾完畢+換裝完畢
18:30 參訪完畢,結束今日樂團共同行程
19:00-21:00 晚間音樂會 歡迎自由欣賞 19:00 Shigenori Kudo Recital
20:00 Christina Fassbender Recital

 

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學院 長笛教授 - Christina Fassbender


本屆年會活動總覽(2019.04.30. 更新)
感謝 Judy小編 貼心手寫翻譯:


開催内容:

オープニングセレモニー
コンクール(ソロ、アンサンブル、ピッコロ)
コンクール入賞者披露演奏会
室内楽コンサート(スーパーアンサンブル、NFAアンサンブル)
九州交響楽団演奏会(ファイナルコンサート・コンチェルト演奏会)
古楽演奏会
全国フルートオーケストラ&アンサンブルフェスティヴァル
講演、公開レッスン
ワールド・フルートオーケストラ演奏会 講演、公開レッスン
講演、公開レッスン
ワークショップ 小中高生体験セミナー
楽器展示ブース
売店、日本フルート協会総会
街角ライブ

活動內容:以Google翻譯直譯 XD

開幕式
各項比賽(獨奏,合奏,短笛)
比賽Concours獲獎者表演音樂會
室內樂音樂會(超級樂團,NFA樂團)
九州交響樂團音樂會(決賽音樂會·協奏曲音樂會)
老音樂會
國家長笛樂團和合奏節
講座,開放課
世界長笛管弦樂團音樂會講座,開放課程
講座,開放課
工作坊中小型高中體驗研討會
樂器展覽攤位
商店,日本長笛協會大會

詳細日程表

Day.2(8/24)

第二天精彩的節目從早上 9:00的日本長笛家年度大會就已經開始,一整天豐富的活動當然包含音樂會、大師班、專題演講等等:


詳細日程表

Day.3(8/25)

第三天同樣有一整天精彩的節目規劃。在今天下午盛大的的閉幕音樂會後,年會也會舉辦所謂的「後夜祭」,也就是「Farewell Party」,讓所有與會者可以碰面聚餐聊天,互道下次珍重再見~


大師班 授課者與時段

在後續的文章中,節慶長笛樂團皆為大家開始介紹本屆年會重要的與會長笛家以及重要活動點評攻略,請大家保持重要資訊更新~


歡迎加入節慶長笛

想加入節慶長笛樂團,一圓吹奏長笛樂團,玩音樂+認識新朋友,追求音樂演奏的夢想嗎?

目前每週五、六、日均有開團,總人數已經逼近百人~歡迎對長笛音樂有興趣的您,點閱下方連結,與我們聯絡吧😘~

 

 


在我們出發至福岡演出之前,也將在 8/17日(週日)下午,於台北 “捷韻國際廳”為所有節慶長笛樂團團員們安排了日本行前音樂會,歡迎大家屆時光臨欣賞:

音樂會資訊


演出時間:2019年8月17日 13:30-15:30PM(13:00觀眾入場)


演出地點:台北 “捷韻國際廳”(捷運「雙連站」,「爵士廣場」旁)
演出曲目:

*Ito Yasihide: “Flutes Parfait”

*Marc Berthomieu: “ARCADIE”

*Keith AMOS: “Mambo” from The Latin American Dances 

*Zequinha de Abreu: “Tico-Tico”

*Christopher Caliendo “La Milonga”

*Gioachino Rossini: 《William Tell》Overture

*Elton Burgstahler: Close enough to Jazz

*Taiwanese folk Song: An Old Train Song

*“Arabian Nights” from motion picture 《Aladdin》

 

音樂會DM(⟪豬力嘢⟫ 又出現啦~)

 

 

 


延伸閱讀:

【節慶長笛樂團】2019年8月日本福岡國際長笛年會-活動專頁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呼吸】 吹管樂的你一定要懂的關鍵~深前線筋膜(上)

【BON呼吸】 吹管樂的你一定要懂的關鍵~深前線筋膜(上)
The Deep Front Line in breathing

– 資訊共享於網路,如有引用請表明出處,感謝您對文字工作者的尊重 –
蹦藝術 | BONART


文. 周欣穎老師(旅法長笛演奏家、美國瑜伽聯盟國際師資證照)

『凡練氣者最在意的要點~

舌頂上顎,氣沉丹田,讓氣沿著中脈行走⋯

其實這些描述的就是肌筋膜線其中的一條~「深前線」』

 

圖/ 深前線筋膜的路徑
圖/ 深前線筋膜路徑

 

但是「深前線」真的是非常深的肌肉筋膜,在身體的最裡面,我們平時非常不容易感覺得到⋯😅

而透過了解剖學,可以知道這條線路的線頭是「舌頭」😜

我們可以運用這個「線頭」去感覺到身體中間這條核心線。

我也在管樂器的大師講座上,見識到大師們讓「音色比較渙散」,「身體比較無力」的同學伸出舌頭像小狗狗一樣快速吐氣。

果然經過一陣子的吐舌練習,馬上可以感覺到同學用氣的集中度大增👍🏼😍👍🏼變得有力氣🥂

而我自己在感覺緊張不舒適的時候,也會使用舌頭這個小小的技巧~

把舌頭整片像口香糖一樣貼緊上顎呼吸,啟動深前線筋膜,會讓呼吸變長,吸氣也順暢喔🤗


緣起

幾年前,發現年紀到了,無法只用少吃一點來維持身材,學生時代最喜歡的游泳運動,也因為時間地點的限制很難保持持續…但非常幸運的,在拿到百貨週年慶所贈送的瑜珈體驗禮券之後,我的世界改變了。

三次爆汗的瑜珈體驗課程之後我感覺馬上瘦下來,便努力持續保持練習,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除了感受到運動完的舒適愉悅外,更驚喜的發現,只要那一天瑜珈練習完,我完全不用熱身熱笛,一拿起長笛演奏,就是我最滿意的音色與音量。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決定此生都會用這個「秘密武器」來維持我的職業生涯!!!當時我根本搞不清楚原因,只是單純地認為就是找到一個非常適合我的運動,透過了這項運動讓體能變好的緣故…一直到了幾年後再經由瑜珈師資的培訓過程,學習到解剖學,以及對肌筋膜的基礎概念,才慢慢從層層迷霧中找到更多的資訊與架構。

其實有關肌筋膜的研究時間並不長,早期所有對動作或身體狀況的評估都還是以肌肉為主,一直到人們發現肌筋膜的存在才改觀。而我透過瑜珈動作,配合節奏穩定的呼吸持續練習之後,讓肌筋膜變得有彈性,身體的延展性變好,呼吸的深度與廣度更大幅提升,體力變得更好,而這些優良的績效就直接反射在演奏樂器上。

肌筋膜存在於人體當中,面積比皮膚還要廣,傳遞訊息的速度比神經還要快三倍,是身體裡面範圍最廣大的感覺接收器,但是肌筋膜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單位,而是互相緊密相連結的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的綜合。根據人體中這些實際存在的筋膜結構,可以分成好幾條路線,這些路線不僅有自己的功能,還可以互相傳遞力量的訊息,幫助人體產生動作與維持姿勢。

在這幾條路線中,位於人體最深處的一條肌筋膜線就是「深前線」,這條深前線所走的路逕是「舌-心肺-橫膈膜-骨盆底肌群-大腿-小腿」
仔細看有發現嗎?這條路線與我們管樂器演奏最在意的「呼吸系統」與「核心穩定」有非常大的關聯。而穩定深前線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正確的呼吸方法。因為深前線位於人體中樞(中間)的位置,深層肌肉要鍛鍊它最實用的方法是「正確」且「深沈」的呼吸。

而演奏時最常見的呼吸錯誤方式:

  • 1.吸氣用太多上半身力氣,肋骨翻起或是聳肩加上脖子用力
  • 2.為了讓腹部鼓起,腰向前傾,失去核心。

小訣竅:
保持身體中軸線的穩定度,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不要馬上就大口吸氣,可以應該先透過徐緩的深吐氣,誘發出身體的核心肌群,才有機會去增加吸氣量。而在深前線的頂端是舌頭,我們也可以藉由「舌頭」這個「線頭」來感受到深前線的存在位置~

試著伸出舌頭,像小狗一樣吐氣😆

小狗在跑步一段時間,或是天氣很炎熱的時候,特別喜歡伸出舌頭來吐氣。伸長舌頭模仿小狗狗吐氣,發出「嘿嘿嘿」的氣聲,會感受到整個腹部的快速的鼓動。

練習管樂器前可以藉由這個「小狗狗吐氣」的練習,放鬆口腔空間,喚醒腹部核心的啟動後再開始演奏,更能得心應手喔!!!

 

影片補充:

深前線肌筋膜 | Deep Front L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Ye4IdnCcs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插畫】 節慶長笛樂團 吉祥物 ⟪豬力嘢⟫ 的誕生~

【BON插畫】 節慶長笛樂團 吉祥物 ⟪豬力嘢的誕生~
Juliet of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19年 節慶長笛樂團的吉祥物: ⟪豬力嘢⟫ 誕生啦~

哈囉大家好!我是 ⟪豬力嘢⟫ ~(溫詩芸繪)
哈囉大家好!我是 ⟪豬力嘢⟫ ~(溫詩芸繪)

 

 

其實 ⟪豬力嘢⟫ 的前身是一個帥氣的武士喔~

他是統領了一座又一座城堡,不怕任何挑戰的貓武士。一開始設計這個角色是為了製作3D模型,簡單描繪出來的角色,但沒想到他的武士精神延續成為了音樂家精神。

 

而這次他身負重要使命,即將在 2019年 8月份,要跟著節慶長笛樂團一起遠征日本福岡,將出現在福岡著名的綠色金字塔音樂廳裡喔(ACR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QGhgStHkA&feature=youtu.be

 

2019' 節慶長笛樂團即將赴日演出之專屬網頁

 

【2019年福岡長笛年會 舉辦地點】

日期:2019.08/23(五) – 08/25(日)

地點:⟪綠色金字塔⟫ ACROS Fukuoka |福岡最美綠建築地標 


網址:https://www.acros.or.jp/english/


 

於為了要更符合主題,戰袍升級為西裝,武器則成為迷人的長笛,有著豬鼻子的他更添加一些可愛的氣息。

讓我們一起用音樂走向每個地方吧~

 

雙色T恤設計圖樣

 

在製做T-shirt 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意到圖案,也要思考需要使用到的顏色跟排版,因為這些會影響到未來要印刷的價錢以及製作的難度。一開始我們會多做一些其他 T-Shirt款式,最後才會選出最終結果。

 

我們這次選擇黑與白的底色, 顏色則以三種來作搭配~白色可愛俏皮,黑色帥氣紳士!簡單卻又凸顯這次的主題和活動! 

 

⟪豬力嘢⟫ 草稿篇



⟪豬力嘢⟫ 完成啦~~~

 

這是最後定案的圖樣

 

這間團服除了代表節慶長笛樂團到日本長笛年會演出之外,我們更希望讓大家平常也可以很自在地穿著,所以把背面的「Festival Flute  Ensemble 臺灣」字體設計得比較小,看起來也更有質感~

 

接下來讓我們請出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林仁斌老師,為大家示範團服實際穿上的感覺~

 

仁斌老師穿著的是黑色版本,所以整個線條色彩的配置也因應黑底而做了調整,實品的質感真的非常棒耶~你們是不是也想要一件呢?^^

 

Follow me on Instagram

ARWEN 阿溫 | My Life-My Artwork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Walter Auer)2019年訪台演出與教學行程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 2019年訪台演出與教學
Walter Auer Principal Flutist of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看過來看過來~

今年九月初,當今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華爾特.奧爾(Walter Auer, b.1971 - )即將有台灣與日本的聯合亞洲行程,其中 9/01- 9/04 將有高雄-台中-台北 三場大師班講座音樂會,以及壓軸的台北功學社音樂廳獨奏會。(9/05- 9/15 在日本巡迴)

活動海報

 

這次台灣行,還有台灣新生代的旅奧地利青年長笛家謝佩珊老師同行,擔任老師奧爾的行程翻譯與音樂會協演長笛家。

佩珊現為德國福士愛樂團員(Würth Philharmoniker),也是維也納愛樂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史上首位亞裔長笛協演團員,演出經驗相當豐富。去年2018年她以最高分(Auszeichnung)榮獲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大學長笛演奏藝術碩士文憑。長笛演奏先後師事維也納愛樂兩任長笛首席 ─ Wolfgang Schulz 及  Walter Auer。

 

2019年,謝佩珊擔任維也納愛樂第二長笛手,與奧爾老師於維也納音樂廳院同台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

2019年謝佩珊擔任維也納愛樂第二長笛手,與奧爾老師於維也納音樂廳同台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之畫面(照片/謝佩珊提供)
2019年謝佩珊擔任維也納愛樂第二長笛手,與奧爾老師於維也納音樂廳院同台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之畫面(照片/謝佩珊提供)

 

24K 頂級黃金長笛之聲

奧爾所使用的樂器是日本 Sankyo為他製作的 24K金笛,不但價值不菲,在他手中更是展現出不凡的音色與演繹。他這樣形容自己的樂器:「我的 Sankyo 24K長笛讓我可以隨意演奏大動態與多變色彩和動態。從令人難以置信的甜美音色到粗暴的聲音表現,無論我想要什麼,都能夠輕鬆展現。毫無疑問,"她"已成為我的一部分。」

奧爾與他的Sankyo 24K長笛
奧爾與他的Sankyo 24K長笛

 

讓我們欣賞奧爾與豎琴演奏家 Anneleen Lenaert 合作的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 美妙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RY8MqxX0g

 

來自克恩頓邦

奧爾來自奧地利最南的觀光避暑勝地:克恩頓邦(Carinthia),在下克恩頓的克拉根福盆地坐落著該邦美麗的克恩頓邦首府克拉根福,由於被眾多的湖泊環繞,是一個著名的避暑勝地。長笛家 Johannes von Kalckreuth 是他的第一位授業恩師。其後奧爾曾於薩爾茲堡的莫札特音樂學院追隨 長笛名家 馬丁.寇伏勒(Michael M. Kofler)學習。再之後奧爾考入柏林愛樂的卡拉揚音樂學院,成為柏林愛樂培育的年輕長笛演奏家,與柏林愛樂前長笛首席 Andreas Blau 學習長笛。接著他再赴瑞士巴塞爾(Basel)追隨長笛大師 尼可萊(AurèleNicolet, 1926-2016)學習,完成了他豐富完整的長笛學習歷程。

奧爾(右)與他的第一位長笛教授 Johannes von Kalckreuth(中間)合影留念

奧爾(左)與他的第一位長笛教授 Johannes von Kalckreuth(中間)合影留念
奧爾(左)與他的第一位長笛教授 Johannes von Kalckreuth(中間)合影留念

 

在管弦樂中歌唱

奧爾的笛音清澈,音色宏偉,音色非常具有變化性;更重要的是:他「永遠保持長笛的歌唱性。」

Singing in the orchestra」是他演奏最大的宗旨,注重歌唱性、運氣方式與所有發聲細節,也是他在管弦樂團裡之所以能夠保持長笛音色清晰投射的重要原因。

 

一起欣賞2010年葛濟耶夫指揮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之 ⟪天方夜譚⟫,其中的慢板樂章 ⟨小王子與小公主⟩。在此樂章中,各木管樂器獨奏者均有非常出色的表現,我們也能在自然流洩的音樂裡,聽到奧爾自然精緻的長笛美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KUFbRfK30

 

精緻歌唱、人性化美聲的教學

 

根據佩珊的轉述,奧爾教學非常有耐性,完全不是那種大家認為「明星就很跩」的教學態度。有時連她自己都試到要放棄的樂段,都是多虧了奧爾老師不斷堅持與超有耐心地要求,她才能夠一關又一關地克服自己,超越許多無法跨越的瓶頸。她說:「我無法想像老師的耐性如此驚人。」

 

而且,奧爾對待學生如同朋友的親和態度,除了在課堂上不需以敬語「您」來尊稱老師之外,對於學生大大小小的音樂表現,奧爾除了在意與關心,更經常付諸行動,親自出席學生的音樂會,讓每一位被他教過的學生都「備感幸福」。

 

精緻的教學片段
Debussy -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with Walter Au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9TAn6_rjo

 

奧爾談最愛的唱片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BdUfYbhso

 

影片中,奧爾回憶有次在日本被問及「人生中最覺得珍貴的唱片」時,在沒思考太多之下,就直覺回答出「小克萊伯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1980)」。

他說道:「這張唱片在我很年輕時就讓我非常感動,並且一路陪伴我到現在:那就是小克萊伯指揮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對我而言,這張專輯展現了音樂表現所有的真實縮影。

從我音樂生涯起步時就對我具有高度啟發,裡面的音樂解釋了一切,完全不需言語。」「對我而言,所有音樂自動融合往前流動,這樣的管弦樂感是最棒的。」「而布拉姆斯第四號,自始自終,都徹底征服了我。」「這張唱片錄音,真是美好的奇蹟。」

 

小克萊伯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1980)唱片封面
Johannes Brahms (Composer), Carlos Kleiber (Conductor),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rchestra)

 

奧爾的演奏曲目

雖說每一位長笛演奏家都不可能完全奏完所有的音樂曲目,但每一位演奏者都有自己的偏好曲目。在奧爾的網站裡列出了許多他喜愛的長笛曲目,筆者亦於繃藝術此專文中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曲目,是否也在你的口袋名單中呢?

Baroque Period

Orchestra: Strings, Basso Continuo

  • Vivaldi: Il Gran Mogol (discovered 2010!), La tempesta di mare F major, La Notte g-moll, Il Gardellino D major, Concerto E minor RV 431, Die 4 Jahreszeiten (arr. Auer)
  • Quantz: Concerto G major
  • Friedrich II.: Concerto G major
  • Hasse: Concerto A major
  • Bach, JS: Suite for orchestra B minor BWV 1067, Concerto G minor BWV 1056 (orig. Concerto for Cembalo, arr. Auer), Brandenburg Concerto Nr 5, D major BWV 1050
  • Bach, CPE: Concerto D minor Wq 22, Concerto G major Wq169, Concerto A major Wq 16

Early Classical – Classical Period

Chamber Orchestra: Strings, 2 Ob, 2 Hrn

  • Devienne: Concerto Nr.11 B minor, Concerto Nr. 12 A major
  • Hofmann: Concerto D major (strings only)
  • Haydn, Michael: Concerto D major MH 105
  • Mozart, Leopold: Concerto G major
  • Mozart, Wolfgang A.: Concerto D major KV 314, Concerto G major KV 313, Concerto C major KV 299 for flute and harp, Andante C major KV 315, Rondo D major KV 184/373 (orig. Vl)
  • Stamitz: Concerto D major

 

Romantic Period

Full orchestra

  • Spohr: Concerto Nr. 8 A minor modo d’una scena cantante (orig. Vl. Concerto, arr. Belcke, 1827)
  • Mendelssohn: Concerto E minor op. 64 (orig. Vl-Concerto, arr. Adorjan)
  • Mercadante: Concerto E minor (strings only)
  • Böhm: Concerto G major op.1, Grand Polonaise D major
  • Lachner: Concerto D minor
  • Reinecke: Concerto D major op. 283
  • Blodek: Concerto D major
  • Chaminade: Concertino D major op. 107
  • Busoni: Divertimento op. 52
  • Borne/Bizet: Carmen Fantasy
  • Molique: Concerto D minor op.69

 

20./21. Century

Full Orchestra

  • Prokofjew Sonata op. 94 (strings only)
  • Penderecki: Concerto (strings only, 1992)
  • Krenek: Suite (strings only, 1954)
  • Nielsen: Concerto (1926)
  • Ibert: Concerto (1933)
  • Martin: Ballade (1939)
  • Jolivet: Concerto (strings only, 1949)
  • Khachaturian: Concerto (orig. Vl.)
  • Françaix: Concerto (1966)
  • Bernstein: Halil (1981)
  • Rodrigo: Concierto Pastoral (1979)
  • Englund: Concerto (1985)
  • Boulez: Memoriale (explosante-fixe, 1985)
  • Nono: Y su sangre ya viene cantando (strings only)
  • Willi: Concerto (1993)
  • Bischof: Concerto op.11/1 (strings only, 1978)
  • Fürst: Concerto op. 50 (strings only, 1971)
  • Cerha: Concerto (1986)

 

Double Concertos

  • Telemann: Concerto a-moll TWV 52:a2 for 2 Flutes
  • Quantz: Concerto for 2 Flutes G major
  •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r. 5 BWV 1050 (flute, violin)
  • Salieri: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boe D major
  • Danzi: Concerto for Flute and Clarinet B flat major op.41
  • Cimarosa: Concerto for 2 Flutes G major
  • Mozart: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C major KV 299
  • Doppler: Concerto for 2 Flutes D minor, Rigoletto-Fantasy for 2 Flutes
  • Hindemith: Concerto for 2 Flutes
  • Sibelius: Suite Mignonne G minor for 2 Flutes op. 98a (strings only)
  • Saint-Saëns: Tarantella for Flute und Clarinet
  • Widmann: pas de deux Ritual for 2 Flutes
  • Cerha: Concerto for Flute and Bassoon

 

To be discovered…

  • Jarret, Keith: Metamorphosis (string only)
  • Maazel: Musik op.11 (1995)
  • Marx, Joseph: Concerto E-flat major op 32
  • Previn: Peaches
  • Takemitsu: I hear the Water Dreaming (1987)
  • Thärichen: Concerto op. 29 (strings only)
  • Wagner, Siegfried: Concert Piece
  • Yun: Concerto (1977)
  • Hallfter: Concierto (strings only, 1982)

美滿幸福的家庭

奧爾與音樂學家也是木笛演奏家妻子 Julia Auer 共育有三名子女:Marianna, Leopold and Anton。對於家庭生活,奧爾也同樣投入,是一位典型溫柔又顧孩子的好丈夫與爸爸,一家人居住在維也納,其樂融融。

 

 

非常期待九月份能在台灣親自欣賞這位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的風采,這應該是他第二次來台灣,與各位蹦藝術朋友們分享這些音樂資訊,更多好康的消息,請各位蹦友們隨時收看我們的最新文章喔~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呼吸】⟪管樂演奏必學呼吸鍛鍊秘技⟫ 特別講座 Technique of respiration

【BON呼吸】⟪管樂演奏必學呼吸鍛鍊秘技⟫ 特別講座
Technique of respirat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概念簡說

『管樂演奏必學呼吸鍛鍊秘技』這堂課到底是在做什麼呢?

其實就是『氣壓的訓練』

 

管樂的演奏品質最重要的就是氣壓的控制

而氣壓的產生來自兩個關鍵點:

  1. 是嘴唇的壓力

  2. 是身體施力所產生的氣壓

 

所以首先你要能判別自己的問題是哪種,是嘴型不對,或是身體力氣不夠,無法產生足夠的氣壓。

在長笛演奏的部分,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師的教學,大部分著重在嘴唇的控制。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能在大師班示範演奏的學員們,多屬於高階練習者,音色與音準都已具有相當的程度。(程度未達標的演奏者應該不會安排給大師教吧😅)

 

而一般音色與音準有明顯問題的人,絕大部分都是與身體的力氣不夠,造成氣壓不足而導致難以控制樂器有關。

嘴唇在演奏上的功能,是精密程度的微調,給予音色與音準上變化,但前提絕對是足夠的氣壓,沒有材料(氣),是要做出什麼成品呢?

 

舉例來說如果冷氣不涼(不良),我們一直去轉那個風扇葉片(就像是嘴唇),根本沒用啊!!!

要解決問題,必須去查看冷氣本身是否發生內部管路問題,還是是不是漏冷媒啦之類的…

同樣的~

演奏不理想的原因如果是吐氣的質量不足,而只是一直去調整嘴唇,不僅沒有用處,還會間接造成臉部肌肉更僵硬,脖子上半身更緊繃,整個情況更糟更讓人挫折啊…

 

所以重新探討氣流產生的源頭,對管樂人是非常重要的功課~也是一輩子的功課🥰


 

好演奏的基本條件來自於良好的腹內壓而良好的腹內壓來自於結構正確的身體排序這些都是脊椎運動的基本核心元素。

運動的種類非常多項目,而脊椎運動是最注重呼吸與動作結合的一項運動,非常適合管樂音樂人來練習,短時間就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呼吸品質,大推薦每位管樂演奏者都要嘗試與學習喔👍🏻

 

 

 

 

 



 

師資介紹

 

課程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2019年暑期音樂活動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巴爾托克 歌劇《藍鬍子的城堡》(Bluebeard's Castle)介紹

【BON音樂】巴爾托克 歌劇《藍鬍子的城堡》(Bluebeard's Castle)介紹
Béla Bartók “Bluebeard's Castl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格林童話 誕生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格林童話》產生於19世紀初。此時,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德意志地區結構鬆散,無論是在國家還是民族上都缺乏統一性。1806年法國皇帝拿破崙組成萊茵邦聯,廢除了神聖羅馬帝國,亦激起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覺醒,大批知識份子投入民族解放運動之中。但各公國和自由城市之間存在的包括語言、文化等在內的差異成為了形成統一民族精神的障礙。

為了消除這一文化上的阻礙,一部分知識份子開始宣揚文化民族主義。他們在秉承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同時,亦將眼光轉向民間文化傳統領域,從搜集研究民間文藝入手,並藉助於民歌民謠和童話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格林兄弟開始了對廣泛流傳於德意志民間、蘊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話和故事的搜集。

 

格林兄弟對民間流傳的童話故事和古老傳說的搜集開始於1806年,共歷經數十年(1812年-1857年)。他們將當時民間的文學資料搜集起來,並合而為一。哥哥雅各布·格林是嚴謹的史家,負責故事的搜集;弟弟威廉·格林擅長寫作,負責對搜集來的故事進行相應的改寫。故事的搜集並非都通過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其中的大部分倒是經由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女性的講述。

1812年第一版《格林童話》的第一卷出版,收錄了86篇童話故事;第二卷於1814年出版,增加了70個故事。其後第二、三、四、五、六、七版亦分別於1819、1837、1840、1843、1850和1857年出版,收錄的故事不斷增加。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的第七版中共收錄故事200則,加上宗教傳說多達210則。其中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睡美人》、《美女與野獸》、《糖果屋》、《青蛙王子》、《漁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隻小羊》、《勇敢的小裁縫》、《不萊梅的城市樂手》、《穿靴子的貓》等最為著名。

格林童話最初的用意是以童話的口吻來講述一些故事給成年人聽,但第一卷《格林童話》出版後,因為當中帶有兒童不宜的內容而飽受爭議,與「童話」精神相悖[3]。文體措詞亦欠優雅。為了符合大眾希望能講給小朋友聽的願望,以保證銷售量及受歡迎的程度,格林兄弟在接下來的版本中進行了大範圍的改寫[4]。包括淡化或刪除上述的描寫和潤色語言等。例如,修改《萵苣姑娘》裡暗示長髮公主懷孕的「告訴我,歌提爾婆婆,我的衣服怎麼這麼緊,都不合我身了」一句對白,將《白雪公主》與《糖果屋》中的生母改成繼母。格林兄弟還調整了故事的選擇,刪除了不少諸如《藍鬍子》一類的兒童不宜閱讀的故事。

 

格林童話的轉變使其脫離了純粹的民間故事,也影響了原有的民間故事的面貌,一些語言和修辭被純淨化。除此之外,格林兄弟也沒有收錄一些德國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其理由是他們認為這些也曾在夏爾·佩羅的故事集出現過的故事是法國故事而非德國故事。

除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外,格林兄弟還分別在1822年和1825年出版了《格林童話注釋集》(Anmerkungsband)及《格林童話精華版》(Kleine Ausgabe),後者收錄了50篇最有意義且最適合兒童閱讀的童話

但格林兄弟的這套著名童話,在世界範圍內都十分聞名,並且受到民眾歡迎,因此與《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並列為「世界童話三大寶庫」。對其他國家的文化亦產生了影響。

 

不願面對的真相:令人不舒服的原版童話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q2CnSSU2Do


《藍鬍子》(法語:La Barbe bleue / 英文:Bluebeard)是法國詩人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創作的童話故事的同名主角。故事中他連續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們。他的本名不明,因為鬍鬚的顏色而得稱。故事曾經收錄在《格林童話》的初回版本里,但是第二版之後被刪除。後人亦用其指代花花公子、亂娶妻妾或是虐待老婆的男人。

 

19 世紀法國藝術家 古斯塔夫.朵黑(Gustave Doré,1832–1883)所繪的《藍鬍子》故事插畫

19 世紀法國藝術家 古斯塔夫.朵黑(Gustave Doré,1832–1883)所繪的《藍鬍子》故事插畫
19 世紀法國藝術家 古斯塔夫.朵黑(Gustave Doré,1832–1883)所繪的《藍鬍子》故事插畫

 

故事概要

藍鬍子是個有錢的貴族,擁有一棟漂亮的城堡與無數的僕人與家產。但樣貌奇特,時人異之。他有著藍色的鬍子,所以大家叫他藍鬍子。他娶過幾個妻子,可都下落不明。周圍的人害怕,不敢把女兒嫁給他。一天他向一家人的兩個女兒求婚,兩個女孩都嚇壞了,不敢答應。但他最終說服小女兒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城堡,舉辦舞會,後來小女兒同意嫁給他。

不久,藍鬍子說跟新婚妻子交待要出遠門,把所有的鑰匙交給了她,並告訴她可以隨意打開任何房間,但城堡下面最小的那個房間絕對不可打開。小女兒發誓自己絕不會那樣做,藍鬍子就離開了。立刻有種強烈的慾望促使她去打開那個房間,她來訪姊姊的勸告也無法阻止她。房間打開後她才發現可怕的秘密:房間裡面吊掛著藍鬍子前幾任妻子的屍體,血流滿地。她嚇了一跳,把鑰匙掉到地上,沾到了鮮血,怎麼樣都洗不掉。她嚇壞了,和姐姐商量逃走,沒想到藍鬍子提前回來了,發現鑰匙上的血跡,知道小女兒查看了那個房間,立刻就要殺她。她求他給一點時間禱告,藍鬍子同意了。小女兒和她姊姊把自己鎖在高塔上禱告,正在藍鬍子要破門而入之時,她的兩個兄弟趕來,殺死了藍鬍子。藍鬍子沒有別的親人,所有的遺產都歸小女兒繼承。她把部分財產分給家人,自己找了一位真正的紳士結婚,終於過了幸福生活。

 

歌劇版本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這部歌劇取材自夏爾佩羅1697年的故事集《鵝媽媽的故事》中的藍鬍子,並對於原著進行了一些改變。佩羅的這個故事激發了許多作曲家的靈感,其中著名的有格雷特里的《藍鬍子拉烏爾》、奧芬巴赫的《藍鬍子》、迪卡斯的《阿麗安與藍鬍子》以及雷茲尼切科的《藍鬍子騎士》,而其中尤以巴托克的這部《藍鬍子公爵的城堡》比較特別。首先,尤迪絲打開七道門並不是乘藍鬍子外出時,而是兩個人同時在場,其次是對於血跡的處理,最大的區別是歌劇中藍鬍子並沒有殺死自己的前妻,而是把她們活活的囚禁起來。這部歌劇如巴托克其他的一些舞台作品一樣,其內容中蘊含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寓意,藍鬍子和尤迪絲代表著現實中的男人和女人的關係,「公爵」象徵著藍鬍子的財富與地位,「城堡」則指他的心,城堡中一個個被鎖起來的房間代表他的秘密。孤獨的男人希望有一個女人能夠滿足他所有的慾望,但實際上他只能承受部分的幸福,為了有所保留他自私的要求女人停止付出。女人願意為了男人而犧牲自己,但只要是出現犧牲的場合,那裡就同時有欲主宰別人的意志。他們自私、互不信任,虛榮與貪慾是他們種種行為的動機,愛情似乎早已變質,竟成了他們傷害彼此的武器。最終,男人重又孤獨的尋求他那理想中的幸福,而女人也走上了那條前人走過的不幸的老路。

雖然巴托克的歌劇創作受到了穆索爾斯基亞納切克德彪西等人的影響,但《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的創作風格更貼近於勛伯格的作品。在這部歌劇中,巴托克僅用了兩位歌者,也沒有合唱,但是他的管弦樂配製龐大,全劇有一個漸強到漸弱的過程,第五個房間是全劇的中心,管弦樂全奏。宣敘調詠嘆調沒有明顯的區分,旋律注重匈牙利語的發音,很難譯成外語演唱。

劇情介紹

藍鬍子帶著自己的新妻子尤迪絲回他的城堡,這座城堡跟尤迪絲父親的房子像兩個極端,這裡陰森森的,沒有一點熱氣。巨大的門在他們身後合攏,藍鬍子問他的新娘是否會離開他,尤迪絲表示自己將永遠與他在一起。

城堡中十分漆黑、冰冷、陰鬱,這裡沒有窗戶,牆壁上濕漉漉的,彷彿是房子的眼淚。

尤迪絲對藍鬍子說她會為他們的家帶來光明和溫暖,但藍鬍子回答說那不可能發生。尤迪絲看到走廊里的七道門,每一扇門上都有一把巨大的鎖,她走到第一扇門外,聽到了奇怪的嘆息聲,她要求藍鬍子把門打開,他給她一把鑰匙。

第一扇門
尤迪絲打開門,一道刺眼的暗紅色的光飛散出來,這是一間恐怖的刑訊室,牆壁上血跡斑斑。尤迪絲回頭對藍鬍子公爵說,因為她愛自己的丈夫,所以要將七道門都打開來看一看。

第二扇門
打開的門後閃著黃色的光,這個房間是武器庫,武器都被刺鼻的鮮血覆蓋著。

第三扇門
金色的光幾乎使人眼盲,城堡里所有的財寶都推積在這裡,像小山似的金子和珠寶周圍是一個個小血潭。

第四扇門
這道門後是一個花園,種滿了百合、荷蘭石竹和玫瑰,花兒沐浴著柔和的藍綠色的光,尤迪絲對藍鬍子說這是她見過的最美麗的花園。但是這些花都瘋狂的生長,它們根植的泥土浸泡在鮮血中。

第五扇門
隨著每一道門的打開,都有一股彩色的光照亮城堡大廳。第五扇門一打開,放出眩目的光芒,牆上是一扇巨大的窗戶,從這裡可以看見藍鬍子公爵的整個領地。藍鬍子感謝尤迪絲為他的城堡帶來了光明,從此他的城堡將被音樂和溫暖圍繞,接著,他深情地說自己深愛著尤迪絲。但是,藍鬍子希望尤迪絲不要打開另外兩扇門,因為當那兩扇門打開,所有的光將消失,城堡又會恢復黑暗。尤迪絲要求鑰匙。

第六扇門
當尤迪絲把鑰匙插在第六扇門上的時候,藍鬍子仍在求她不要打開門。但尤迪絲還是將門打開了,這個房間是白色的,當中有一個淚池,那是藍鬍子的眼淚。這時,城堡中的光漸漸黯淡了。藍鬍子要尤迪絲不要問問題,說她為城堡帶來的光已經足夠,但尤迪絲不肯放棄,她固執的要求打開第七道門,並問他們相遇之前藍鬍子愛過什麼人。看過了前面幾個房間,尤迪絲開始相信那些關於藍鬍子的傳說都是真的:他殺了自己的前妻。

第七扇門
說自己必須知道真相,尤迪絲打開了第七道門,隨之,剛剛她打開的第五道門和第六道門自動關閉。第七道門裡照耀著銀色的月光,從裡面走來藍鬍子公爵的三個前妻。藍鬍子稱她們是他的愛他的心,這三個女人都戴著華麗的珠寶和金色的王冠,藍鬍子站在她們的面前,形容她們是不朽的,是他王國財富的源泉,並把他的一切的獻給她們。他說第一個妻子是在日出時找到的,第二個妻子是在中午時找到的,第三個妻子在日落時分,而尤迪絲則是他在午夜時發現的。藍鬍子不顧尤迪絲的反對,將第三個房間里的珠寶戴在她的身上,並為她戴上一頂鑽石王冠,說尤迪絲是他最美麗的妻子。就這樣,尤迪絲戴著一身的珠寶跟在藍鬍子那三個妻子的身後消失在第七道門內。城堡中一片漆黑,藍鬍子的聲音冷冰冰的宣布說:從此他又是孤獨的...(劇終)

 

精彩演出欣賞(請點按圖片)

網址:https://v.qq.com/x/page/d0818zh8awp.html

 

 

台灣版本演出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L6vUlf-VM

 

藍鬍子的卡通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ccD-tPX9g

 

好文推薦

藍鬍子的秘室母題:《童話的魅力》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1號 e小調 交響曲 介紹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1號 e小調 交響曲 介紹
Sibelius: 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39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他除了是芬蘭最重要作曲家,更是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西貝流士以擅長於寫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蘇格蘭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與作家 Cecil Gray 更是推崇 西貝流士為布拉姆斯之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

終其一生,西貝流士總共完成七首交響曲,比起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這位國民樂派芬蘭作曲家創作譽滿全球,堪稱最具有芬蘭魂之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滿滿的芬蘭味,道盡祖國歷史、人文,甚至地理與風土,更能表現出芬蘭人堅忍精神;他讓世人藉由音樂感受了解他的祖國,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出生在芬蘭海門林納(Hämeenlinna),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 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 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樂評家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好文閱讀:

【曠野藝文∕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文. 陳茂生(林仁斌補充)

芬蘭,這多災多難的北歐小國,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瑞典帝國的統治之後,卻於一八○九年落入另一個大帝國──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西貝流士出生之時,適逢歐洲民族主義抬頭,當時的芬蘭也籠罩在民族意識覺醒的氛圍之中。別人用槍和大砲革命,熱愛祖國的西貝流士則用筆和五線譜,開啟了芬蘭民族主義運動;一場非武力革命,就此沸騰展開。民族獨立的種籽,經由西貝流士筆下一首首動人樂曲,在芬蘭的天空飄散開來,激起了人民的愛國熱忱與反抗決心。
不同的是,俄羅斯將芬蘭併為「大公爵領地」;在亞歷山大第一及第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八十多年之間,芬蘭人享有了「自治區」的自由及喜樂,許多芬蘭人憧憬著光明的前途。

未料,一八九四年時,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權之後,為了貫徹他的「皇民化」政策(也就是使芬蘭全面「俄羅斯化」,與當年日本人要將臺灣「皇民化」的情況似乎如出一轍),俄皇派出一位大將軍 勃博力可夫(General Bobrikov)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鎮。芬蘭的天空頓時黯淡無光。一八九九年,勃博力可夫將軍更頒布了「二月宣言」,芬蘭自治區就此告終,俄語成為各級學校的主要語言,政府機構上自省長、市長、軍長,下至警察、戶政人員全被換成俄國人。

芬蘭人原本的言論及集會自由不再,勃博力可夫將軍的密探更是四伏,任何違法者馬上被送進牢獄。

該年十一月三至五日,芬蘭人民在忍無可忍下,終於在首都赫爾辛基廣場舉辦所謂的「新聞節慶」,表面上是為紀念芬蘭的新聞事業、文學、教育及文化發展而舉行的「募捐及慈善活動」,事實上卻是在抗議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註1)

歷史是何等詭譎,芬蘭人雖早在一八三○年左右就已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若沒有 勃博力可夫將軍的「鐵腕」鎮壓,芬蘭人或許仍然「沉醉」於所謂的「自治區」那種假民主、偽自由的狀況之中,國家被併吞、民族被同化了還毫無知覺。

「新聞節慶」的重頭戲是歷史劇《歷史的情景》,該劇由當時的劇院經理貝爾邦利.芬內(KaarloBergbom)撰寫劇本,戲劇性地將芬蘭歷史中不同時代的重要代表事件,從最古老的印刷術史、小學教育的濫殤,一直到蒸汽火車的發明,最後則以十九世紀的事件作結,共分六段演出。
當時三十五歲的西貝流士,已是芬蘭最有名氣的作曲家。該年,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的非凡成功,可能使得芬蘭人更期待他為這大事件譜寫音樂。西貝流士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作了曲,還親自指揮樂團,配合歷史劇的演出及詩詞的朗誦。愛國心強烈的西貝流士,把前五段的音樂寫成騷動不安、刻畫芬蘭人民「國家掙扎」之環境,但是在第六段結尾的「芬蘭,醒來吧」(Heraa Suomi)(註2)時,西貝流士先是以銅管樂帶出仍然擾人的混亂,但不久之後,「呼喚人們醒覺」的號角聲出現,那急促的節奏,催促著人們沉睡的心靈,定音鼓則在最低層中攪動,管弦樂支撐著在最高音上一陣陣的號角催逼聲,清脆的鈴聲更像在喚醒人心;隨後「戰鼓齊鳴」之中,管弦樂如波濤洶湧地匯集而成氣勢磅礡的渴望自由之聲。但是,突然之間,木管樂以近乎聖詩式的四部和聲,帶出了充滿信心的音樂。單純寧靜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沉著以赴,音樂在一種紛擾動盪之中,突顯出特殊的靜謐力量。

樂曲《芬蘭覺醒》(「呼喚人們醒覺」)是在 1899年 11月 4日,於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以愛國歷史劇中的配樂型態演出,由西貝流士親自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舉行首演。而 1900年改寫的獨立的《芬蘭頌》交響詩,則是在 1900年 7月 2日,由芬蘭派遣至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 (Paris World Exhibition) 之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在指揮家 卡雅奴斯(Robert Kajanus)指揮下完成首演。

西貝流士以弦樂器的合奏重複主題而呈現出聖詩式的音樂內聚力。結尾樂段則是以所有樂器合奏的手法,強調在首段的紛擾之中,人們的心已覺醒了,燦爛輝煌的銅管樂,把那充滿信心的主題,再度呈現,全曲把萬眾期待勝利之心匯集於「阿們」的樂聲之中,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廣場上的芬蘭人繼續以被灼熱的愛國心,不斷吟唱著那日後被全世界尊敬的《芬蘭頌》(Filandia),而西貝流士更是盡情地指揮著樂團,一再重複演奏。(註3)

這首不到九分鐘的音樂,竟成為喚醒芬蘭國魂的《芬蘭頌》~成功地喚起了芬蘭人民心底的共鳴,讓飽受俄國殘暴統治的芬蘭同胞們心中所堆積的滿腔仇恨,藉由樂音,終於得以釋放。不但使西貝流士成為芬蘭的國寶級大人物,從此也成為芬蘭爭取國家獨立的「戰歌」,它是直接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宣布獨立而定名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最偉大的力量之一。(註4)

註釋:
1.參考“Jean Sibelius”,Harold E. Johnson著,89-90頁。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59.
2.Haraa Suomi,芬蘭語,Suomi就是芬蘭。譯為《芬蘭,醒來吧!》的這首聖詩式的四部合唱,是1881年芬蘭一位相當有名氣的合唱音樂作曲家Emil Genetz(1852-1930)所作 ;為的是慶祝芬蘭史詩名家Elias Lonnrot(1802-1884)八十歲大壽而創作的。Lonnrot先生是1830年代,促使芬蘭人民「民族覺醒」的重要推手。當時,西貝流士仍是16歲的中學生,對這首作品應已是耳熟能詳,因為全國各級學校都唱著它,西氏在這個特殊的節慶中,下意識地採用了這首被傳唱已近10年的「愛國歌曲」之旋律片段,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3.同註1.,92頁。
4.1917年12月7日,芬蘭宣布獨立。
5.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


生而逢辰,左右逢源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外的小鎮罕明林納(Hameanlinna)。父母都是芬蘭血統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該地相當出名的醫師,母親則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受到良好音樂及藝術教育的才女。雙方的家庭都是路德會的忠實會友、熱心的基督信徒。小西貝流士在不到三歲時,父親突然病逝,母親馬利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了三個小孩回到娘家。

小西貝流士(後來芬蘭人都親暱地稱呼他為約翰Janne)排行第二,姊姊Linda比他大三歲,弟弟Christian卻是遺腹子。雖然後來只有約翰成為音樂家,但是姊弟三人卻在一八八○年時,就因自組的三重奏團而小有名氣,演奏曲目中已常有西貝流士的作品。

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從小就被母親發現而鼓勵有加,五歲時,就常在鋼琴中尋找不同的旋律及和聲,不到十歲,就能以鋼琴即興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芬蘭曲調。十五歲才開始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久就為自組的「家庭三重奏團」寫出相當成熟的處女作──《水滴》(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

與許多前輩音樂家如韓德爾一樣,西貝流士在二十歲時,成為首都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院學生。但他也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院修習小提琴,除了琴藝突飛猛進,更在音樂理論、對位、和聲及作曲上下了苦工夫。

一八八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獲得獎學金,赴柏林及維也納這兩個歐洲的音樂城深造。雖然只有兩年多的學習,但是在當時的名師指導以及歐洲最佳的音樂環境之中,西貝流士的藝術視野大為擴張;不但得以學習及欣賞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作品、最頂尖之演奏家及最精采的演奏會,更認識了不少藝術界及音樂界的名家;而在維也納時,更因未婚妻Aino Jarnefelt的鼓勵(註5),鑽研祖國芬蘭的史詩巨作“Kalevala”(註6),進而著手創作管弦樂曲“Kullervo”(取自史詩“Kullervo”中,描寫芬蘭悲劇人物Kullervo的詩)。

一八九一年,西貝流士回到祖國芬蘭,隨即積極尋根,挖掘家園泥土的芬芳。一八九二年,“Kullervo”以大型的管弦樂團、兩位獨唱以及男聲合唱之姿態,呈現在芬蘭人面前。聽眾熱烈的反應及其後樂界的評論,讓「芬蘭音樂」終於「出頭天」了。西貝流士一夕之間,被尊稱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在一九○○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連串演出他的作品,《芬蘭頌》更是每天迴盪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耳際,芬蘭人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而西貝流士就此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曲家,享受了芬蘭國民樂派「祖師爺」的榮銜。芬蘭人在往後的年歲中,幾乎把西貝流士「神」化了,他們口上總是掛著「我們偉大的西貝流士」。他是芬蘭的國寶,是芬蘭的國家象徵。(註7)

西貝流士八十五歲生日那天,當時的總統代表芬蘭全國人民,以大陣仗的車隊,從赫爾辛基駛往西貝流士在Jarvenpaa的住處,為壽星祝壽致敬,而西氏九十歲生日那年(1956),全世界似乎都在演奏他的音樂,為他祝壽。

註釋:
5.西貝流士妻子 Aino Jarnefelt 生於 1871年,比西貝流士小 6歲,共有八個兄弟姊妹,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其妻子之父親是赫赫有名的將軍亞歷山大.亞納菲(Alexander Järnefelt)。Aino在1891年與西貝流士訂婚,隔年結婚之後,更把娘家的「愛國精神」發陽光大,與夫婿手牽手地成為芬蘭「出頭天」的偉大力量之一。
6.“Kalevala”是芬蘭的史詩巨作。也就是Elias Lonnrot先生在1835年編集的巨大芬蘭史詩集,它的芬蘭語原意是「英雄之地」;Kullervo則是“Kalevala”中的一位悲劇人物,後來被芬蘭人尊為英雄。這本史詩後來成為芬蘭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尋求「芬蘭藝術」獨一無二的資源史詩。Lonnrot先生是一位謙卑的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及詩人,他因收集芬蘭的民詩、史詩,而成為廣受尊重的藝文界人士,他熱愛芬蘭的心促使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投入芬蘭辭典的彙著工程中。
7.同註1.,第93頁。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11.參考“Companion to 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Carlton R. Young主編,227-228頁。Abingdon press, Nashrille, 1992.,

 

好文推薦

冰封爆—芬蘭荒原的熱音符 - 西貝流士創作的四個時期


第一號交響曲 創作背景

西貝流士 e小調第一交響曲 Op.39,創作於 1898年,並於1899年初完成,當年作曲家僅 33歲。這首交響曲於 1899年 4月 26日在作曲家本人指揮下,與芬蘭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完成首演。首演後西貝流士針對不滿意之處再做修改, 修訂版於 1900年春季和夏季完成,並再次由赫爾辛基愛樂樂團於 1900年 7月 1日在德國柏林首演,指揮是 Robert Kajanus。

 

交響曲解說(整理自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網頁在第一號交響曲的草稿中,西貝流士曾寫下:

音樂對話 — I. 〈湖上吹起冷冷的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標語,II. 海涅(〈北方的樅樹夢想南方的棕櫚〉),III. 冬天的故事/糾瑪的天堂(出自Juhani Aho的小說Panu)。

另外在終曲的草稿裡,還曾註記白遼士的名字。雖然這些描述不見得化成音符出現在樂曲中,卻可供我們揣測作曲家創作的心路歷程。

第一樂章:但不過分的行板 - 有力的快板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以奏鳴曲式寫成的第一樂章包含三個主題。第一主題在定音鼓輕聲伴隨下,由單簧管緩緩獨奏而出,頗具魅力。

第二主題在弦樂及豎琴伴奏下,由活潑的長笛吹出。

第三主題標明安靜(Tranquillo),在弦樂持續的震音中,由木管滑奏出來。

發展部中,木管的下行半音階結合低音部提琴的上行半音階,形成特殊效果。而其銜接再現部的方式是西貝流士慣用的形式壓縮手法,可說是他的個人印記。 

第二樂章:行板,但不過分的緩板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夢幻般的第二樂章屬於五段輪旋曲式。A段由小提琴吟唱溫柔的搖籃曲,再由木管回應。B段由法國號、豎琴和悸動的小提琴開啟。然後A段再由法國號加定音鼓重現。C段則由激動的整個樂團加快引進。最後A段由銅管在弦樂中重新展現,並且突然消失。


第三樂章 詼諧曲:快板
Scherzo: Allegro
類似布魯克納手法的第三樂章由小提琴的撥奏開啟,再由定音鼓敲出活力充沛的主題,有如砲聲隆隆作響。中段則由法國號和長笛召喚出平靜的自然氛圍。最後主題短暫重現成為尾聲。兩個主題交織組成第四樂章的奏鳴曲式。


第四樂章 末樂章:接近幻想曲
Finale. Andante - Allegro molto - Andante assai 
首要主題堅定地採用民間音樂節奏,對應主題則延續先前抒情特質。開頭由弦樂熱情重現第一樂章單簧管獨奏的旋律,木管則溫柔回應。樂團達到高潮後,小提琴奏出溫暖而舒緩的曲調,再度進入浪漫輝煌的高潮。結尾卻沒出現震撼性的尾奏,而是點綴兩個詭異的撥奏和弦。 


西貝流士的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最初在歐洲巡演時,樂評家Ferdinand Pfol曾讚揚這部作品充滿「放縱的力量、熱情的活力和驚人的勇氣,…邁向新的道路,好像迷醉的神祉往前直衝。」數年Ernest Newman則興奮地說:「我從未聽過任何音樂令我完全脫離平常的西方生活,而旅行到新鮮的文明國度。第一號交響曲的每一頁都傳達著另一種想法、另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另一片不同的風景。」但是對近代音樂學者Lionel Pike而言,這首第一號交響曲主要著重在表面的音響特色,而非在內在邏輯的統一聯繫,所以是個不成熟的作品。 

無論如何,這首交響曲自從首演以來一直普遍受到喜愛。西貝流士不僅因此確立自己的國際地位,更在歷史上留下不容小覷的成績。終其一生,他總共完成七首交響曲,比起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Cecil Gray甚至推崇西貝流士為貝多芬死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事實證明一位國民樂派作曲家勇敢擁抱國際共通語言的結果值得世人極力讚賞。

 

【第一交響曲 指揮語錄】

“這是一個年輕巨人的音樂,對他的國家充滿激情,對其壓迫者充滿蔑視。交響樂可以被視為芬蘭的天體。這兩部作品都是讚美作曲家摯愛國家的歌曲。 痛苦的。“("It is music of a young giant, full of a fiery love for his country and flaming defiance against its oppressors. The symphony can be seen as the celestial counterpart of Finlandia. Both works are songs of praise to the beloved native land at a time of distress.")

-  芬蘭指揮家 Simon Parmet(1955)

 

“第一號交響曲是了解後期浪漫交響曲最重要之遺產。” ("The first symphony was mainly about getting to grips with heritage of the late romantic symphony.")

- 芬蘭專研西貝流士音樂學者 Veijo Murtomäki(1990)

 

“第一號交響曲來自一個年輕人精力充沛的音樂。年輕的西貝流士並不是懦弱的。這音樂包含了他整個人的野性和憤怒。”("The first symphony is the energetic music of a young man. The young Sibelius was no wimp; the music contains the whole wildness and rage of the man.")

-  芬蘭指揮家 凡斯卡(Osmo Vänskä)(1998)

 

“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1899年)就展現出這種巨大的,令人感到神秘的感覺。”

-  芬蘭指揮家 Jukka-Pekka Saraste(2002)

 

作曲家.怎麼說

「芬蘭一哥」國寶級作曲家西貝流士曾對學生說過:不要在意樂評怎麼看待作品。要記得,從來沒有為樂評樹立的雕像!😏 (Pay no attention to what the critics say. A statue has never been erected in honor of a critic)

 

【版本欣賞】

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1992年)

點開影片之後,一系列芬蘭之地理影像,以及許多模擬戰亂畫面,充分反映出西貝流士創作時芬蘭特殊的歷史背景,可以感受到西貝流士音樂中那股對於暴政不屈服的堅忍意志,更能讓人體會到會和芬蘭人那麼愛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GWzJHsOdE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 樂譜版本
Jean Sibelius (1865-1957) 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39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I.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0:00]
II.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10:31]
III. Scherzo. Allegro - Lento (ma non troppo) [20:55]
IV. Finale (Quasi una Fantasia). Andante - Allegro molto [26: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QFCZvNTlo

 

芬蘭指揮家 尤卡-佩卡.薩拉斯特( Jukka Pekka Saraste )指揮奧斯陸愛樂交響樂團

I.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 0:45
II.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 12:00
III. Scherzo: Allegro - 21:10 Andante
IV. Allegro molto - 26: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BWvzHuC1k

 

 

【延伸閱讀】

【BON音樂】西貝流士:第2號 D大調 交響曲 介紹

【BON音樂】西貝流士:⟪芬蘭頌⟫ Finlandia, Op.26 介紹與欣賞

【BON音樂】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47 介紹與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蓋希文:《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介紹

【BON音樂】蓋希文:《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介紹
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Gershwin in playing the piano
Gershwin in playing the piano

 

今天要介紹的名曲,是由美國爵士樂著名作曲家蓋希文所創作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為什麼要叫做「藍色」狂想曲?而不是紅色或綠色呢?

相信許多人知道,爵士音樂就是以藍調音階為基礎,不斷變化所發展而成。所以這首樂曲的標題「藍色」(Blue),自然就是指這是一種充滿爵士風味、以藍調音階所寫成的樂曲,當然...或許也帶著一點憂鬱與抒情(笑)

讓我們一起繼續認識這首樂曲:

 

曲名由來

據說此曲在創作階段,蓋希文稱之為《美國幻想曲》(American Rhapsody)。《藍色狂想曲》之名其實是由作曲家的哥哥艾拉蓋西文(Ira Gershwin, 1896-1983)在參觀完畫家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的畫展之後所提出的想法。

 

喬治.蓋希文(左)與哥哥-艾拉.蓋希文(右)

George and Ira Gershwin
George and Ira Gershwin

 

知名的樂曲前奏 | 單簧管獨奏



《藍色狂想曲》樂曲開頭非常知名,維基百科上說其經典地位已經可以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之動機比美。

這段由樂團中的單簧管演奏者,在演奏低音顫音後,以吹嘴控制角度與氣壓,搭配手指滑音演奏出毫無縫隙的高難度滑音技巧,讓樂曲開頭充滿了浪漫美麗的爵士氣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段前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4y4xJ6OxA

 

Youtube上可愛的小女生學會了單簧管滑音技巧,運用在《藍色狂想曲》裡,她也熱心地拍攝影片分享如何練習這項滑音技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AiXL_0COk


創作背景

《藍色狂想曲》完成於 1924 年,是當時有「爵士樂之王」(King of Jazz)之稱的美國爵士樂樂團資深領班 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 1890-1967)委託蓋希文為他的樂團所創作。

下方照片裡 左為蓋希文,右為保羅‧懷特曼:

照片裡左為蓋希文,右為保羅‧懷特曼
照片裡左為 蓋希文,右為 保羅‧懷特曼

 

滿滿創意與旋律,天才洋溢的蓋希文,其實不闇古典音樂的管弦樂法語配器,因此他尋求創作作曲家葛羅菲(Ferde Grofé, 1892-1972)的協助,才順利完成全曲的配器與最終完美結果。

 

下方照片四位大人物,由左至右為:葛羅菲、作曲家 蓋希文(彈琴者)、音樂經理人Samuel “Roxy” Rothafel, 與爵士樂團領班保羅‧懷特曼。

George Gershwin at the piano. Left to right: Ferde Grofé, Samuel “Roxy” Rothafel, and Paul Whiteman
照片中由左至右為:葛羅菲、蓋希文(彈琴者)、音樂經理人Samuel “Roxy” Rothafel, 與作曲家 保羅‧懷特曼

 

保羅.懷特曼年紀大蓋西文 8歲,在爵士樂界名聲響叮噹,他熱愛爵士音樂,一直想向世人介紹爵士樂的偉大之處。因此他籌備了一場名為「什麼是美國音樂?」的大型音樂會,因此他委託蓋希文為此音樂會創作鋼琴與樂團之大型作品。

蓋希文在當時因為忙於舞台劇《可愛的小鬼》(Sweet Little Devil)首演,經常需要搭火車旅行往返於波士頓和紐約之間(兩城市之距離大約 350公里)。雖然時間緊迫且演出壓力大,但蓋希文仍然利用時間,在交通往返的時間裡靈光乍現,譜出了這首足以代表待時美國爵士文化興盛的代作之作:《藍色狂想曲》。

 

在手稿的首頁中,我們可以看到蓋西文的親筆簽名,並在《藍色狂想曲》主標題下,寫下「For Jazz Band and Piano」的樂曲編制,這也是原本為保羅.懷特曼樂團(23人大編制爵士樂團)所寫的原始樂曲編制。

 

後來此曲改為交響樂團的版本,則是在 1946年由葛羅菲(Ferde Grofé)再行改編,成為了歷來代表美國爵士音樂裡,最受歡迎也最為經典的曲目之一,蓋希文也因為此曲而名聲永留爵士樂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關於首演

《藍色狂想曲》於 1924 年 2 月 12 日,紐約市艾奧利安音樂廳(Aeolian Hall),由保羅.懷特曼指揮他的擴大 23人編制「皇家宮廷管弦樂團」(Palais Royal Orchestra) 首演。

當天音樂會中有許多當代音樂界知名人士出席,有:拉赫曼尼諾夫(Sergey Vasilyevich Rakhmaninov, 1873-1943)、史特拉汶斯基、郭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 1870-1938)、史托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小提琴名家 海菲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與師兄 艾爾曼(Mischa Elman,1891-1967)、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與「進行曲之王」約翰.菲利浦.蘇沙(John Philip Sousa, 1854-1932)等,可說是冠蓋雲集,熱鬧非常。

《藍色狂想曲》當時演出大獲成功,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掌聲。

 

1924年經典歷史錄音

此份錄音為1924年6月10日,蓋希文本人擔任鋼琴獨奏,保羅.懷特曼指揮爵士樂團所錄製的78轉唱片。

最特別的是樂團豎笛手Ross Gorman將前奏以玩笑似的方式演奏,但蓋希文聽過之後非常喜歡,於是就將這樣的技法記錄下來,更成為今日的經典開頭樂句。

https://youtu.be/Ng8QDwkKZsU

 

演出後成功的報紙樂評

演出後,5月 5日的「國家報」(The Nation),刊登有關《藍色狂想曲》首演之成功報導。

 

1925年的蓋希文照片,帥氣英挺,才華洋溢,日進斗金,是人人稱羨的爵士樂手與作曲家。

1925年 作曲家蓋希文
1925年 作曲家蓋希文

樂理篇(一)什麼是藍調音階?

https://youtu.be/CjJwxtahGtw?t=13

 

樂理篇(二)什麼是大小調藍調音階?

https://youtu.be/WWEchKvZwdE?t=42

 

 

樂曲主題與和聲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r2vnXecCM

 

《藍色狂想曲》各段落主題

曲式:「混合自由曲式(法語:pot-pourri

 

完整樂譜版本

葛羅菲管弦配樂版(F. Grofé)

Composer: George Gershwin (26 September 1898 -- 11 July 1937) -
Orchestra: Boston Pops Orchestra
Conductor: Arthur Fiedler
Soloist: Earl Wild (piano)
Year of recording: 1959

https://youtu.be/17Mv_qh9UB4

 

指揮家 Gerard Schwarz 解說《藍色狂想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5obQhoOUk

 

原始爵士大樂團配器版本

Lola Astanova 與 All-Star Orchestra,由Gerard Schwarz指揮版本( 2016年 艾美獎獲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sku1TwQ7E

 

精彩交響版演出版本欣賞

伯恩斯坦 1976年 與 紐約愛樂 Live'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2PH0auTUU

 

王羽佳 2016年 薩爾茲堡音樂節 Live' 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CTp2Nk9OxI

 

郎朗 2016年與德勒斯登愛樂 Liv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2GFGMu198

 

2000年的迪士尼【幻想曲2000】非劇情古典音樂動畫,也是迪士尼第38部經典動畫,也以蓋西《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作為發想,運用了這首帶有爵士樂風,將動畫背景設定在1930年代的紐約大都會:動畫結合音樂,以簡單的線條起始,描繪出都會生活中的各種光怪陸離,創意運用與對音樂的多重發想。

非常值得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TS-BitnQ&feature=youtu.be&fbclid=IwAR2SRQvSr_rg8vVt7TtEPy_0lGrpKkxx9ABIuFp-ZNZYx09SFWzsSBLZQ4c

 

爵士名家赫比.漢考克與杜達美之現場版

https://youtu.be/lFXXa6DOUm8

 

閱讀蹦藝術.品味美好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董尼才第 喜歌劇《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介紹

【BON音樂】董尼才第 喜歌劇《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介紹
Gaetano Donizetti‘s “Don Pasqual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喜歌劇《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是一齣三幕喜歌劇,是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歌劇創作生涯中66部歌劇之第64部,也是作曲家人生中最後一部喜歌劇,創作於 1842-1843年,首演於 1843年。《帕思夸雷先生》

在此劇中,不但有逗趣的劇情,美妙的旋律,作曲家之音樂創作手法也盡臻圓融,是一齣非常成功之喜歌劇。

 

作曲家

作曲家 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

 

登場角色與首演者

演出角色

歌者音域page1image10549120 page1image10549504

1843年之首演者

帕思夸雷先生
Don Pasquale, an elderly bachelor

bass

馬拉泰斯塔醫生
Dr. Malatesta, his physician

baritone

帕思夸雷的侄子 埃內斯托
Ernesto, Pasquale's nephew

tenor

諾麗娜 - 美麗寡婦
Norina, a youthful widow, Ernesto's beloved

soprano

馬拉泰斯塔醫生的廚師
Carlino, Malatesta's cousin, and a notary

bass

僕人 - Servants

 

1843 年首演時,由 Luigi Lablache 飾演 Don Pasquale 之逗趣造型
1843 年首演時,由 Luigi Lablache 飾演 Don Pasquale 之逗趣造型
1843 年首演時,由 Luigi Lablache 飾演 Don Pasquale 之逗趣造型

 

1843 年歌劇首演時,歌手 Giulia Grisi 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 諾麗娜(Norina)繪像(1844年繪)  

1843 年歌劇首演時,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 繪像(1844年繪)
1843 年歌劇首演時,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 繪像(1844年繪)

 

飾演擔任女高音 美麗的寡婦 諾麗娜(Norina)之歌手 Giulia Grisi(左)與男高音 姪子埃內斯托(Ernesto)的歌手 Giovanni Mario(右)(歌劇《清教徒》手繪劇照)。

飾演姪子 Ernesto 的歌手 Giovanni Mario(左),與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 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歌劇《清教徒》劇照)。
飾演姪子 Ernesto 的歌手 Giovanni Mario(左),與擔任女主角 美麗的寡婦 Norina 之歌手 Giulia Grisi(歌劇《清教徒》劇照)。

 

飾演醫生 Dottor Malatesta 角色之男中音 Antonio Tamburini

 

1843年 1月3日於巴黎義大利劇院 Salle Ventadour 廳演出時之舞台場景(Théâtre Italien at the Salle Ventadour)

The premiere of Donizetti's comic opera Don Pasquale as performed by the Théâtre Italien at the Salle Ventadour in Paris, beginning on 3 January 1843
The premiere of Donizetti's comic opera Don Pasquale as performed by the Théâtre Italien at the Salle Ventadour in Paris, beginning on 3 January 1843

 

<簡談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Bel Canto),如果我們純粹從字面上的意義來說,「Bel」 是指美的、好的,「Canto」 是 指歌曲、歌謠;因此「Bel Canto」簡單解釋為「美好的歌唱」、「美麗的歌聲」。但如果以聲樂發展歷史與歌劇歷史來說,「Bel Canto」不僅是一種發聲或歌唱的方法,還是一種歌唱的風格與學派。

最初起源於 17世紀,逐漸興盛於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義大利歌劇(Opera) 盛行起一種講求聲音的華麗與優雅,具有高度藝術性聲樂技巧的演唱法,歌者在演唱時,音與音之間不僅得圓滑流暢,音色音量及力度也要求和諧,這種追求華麗及高超技巧的演唱方式被稱為「美聲唱法」(Bel Canto)。

美聲唱法在音樂表現上有較為嚴格的技術規範,其注重聲音上的技巧,更甚於戲劇的表現與張力。

美聲唱法特色在於發音的圓潤、柔美純淨以及注重呼吸的支撐,並充分利用共鳴控制音量與音色的變化,讓歌聲在高低音之間取得平衡且具有擴張力,近代之之聲樂演唱家與研究者們,更將聲學理論與人的生理特質結合,利用各種解剖生理學、肌肉與神經理論,讓歌唱者更能以科學化之知識,適當減輕喉嚨的負擔,藉以呈現更優異之演唱共鳴,也延續歌者更長的演唱生命。

18、19世紀, 作曲家例如: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羅西尼 (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董尼才第 (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貝里尼 (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等人的歌劇作品中常可聽到這類美聲唱法;在這些作曲家們的努力下,美聲唱法直逼器樂音域與舞台表現力,魅力展現達到了巔峰,也造就出當時許多傑出的歌唱家。

美聲唱法中,咬字吐字非常重要。最終真正完美地唱好一部作品,除了聲部明確、聲區統一、音色明亮、通暢、放鬆而連貫,還需要聲情並茂,而歌詞中的吐字咬字與語韻也非常重要,否則就不算是完美的美聲唱法。

至於美聲唱法到底在現代如何區分學派,有關於真音與假音之運用,有無比例上之限制,確實都是非常難以具體回答之問題。因為各個國家聲樂學派皆有特色,從義大利、法國、德國到俄羅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唱法與運用特色。

關於美聲唱法學派與各種方式,聲樂演唱者都會有各自的堅持與訓練方式。不過筆者非常認同一個觀念,就是簡言之,世界上的美聲唱法只有兩個學派:一個是「好學派」,一個是「壞學派」簡單說,就是只分為「唱得好」跟「唱得不好」這兩類...而且純粹以結果論。

相信對於美,每個人也是見仁見智,無法避免的是應該是永不止息的論爭吧~(笑)

 

<劇情概要>

《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劇情講述富有單身又年長的老富豪 Don Pasquale,與具有繼承權的姪子 Ernesto 住在一起。但這位具有唯一繼承權的姪子因為 Don Pasquale 的財富,過著生活不憂愁而且挺滋潤的遊手好閒日子。

出於對姪子的愛與擔憂,Don Pasquale 想幫他安排一門親事,幫他找個賢妻,免得 Ernesto 揮霍無度,在他死後敗光自己的家產。

Ernesto 因為一直與美麗的寡婦 Norina 交往,於是反對叔叔的親事安排,始終以敷衍了事的態度不斷拖延。

Don Pasquale 知道姪子與寡婦交往,生氣又無奈之下,只能另謀他途。於是他找了家庭醫生兼好友 Dottor Malatesta 作媒,乾脆自己娶妻結婚,生個自己的小孩繼承財產,再把姪子掃地出門,圖個清淨。

但醫生 Dottor Malatesta 心裏覺得 Don Pasquale 想要老夫少妻實在不妥,也因為與 Ernesto 與 Norina 交好,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成全這兩位年輕人。

於是醫生對這次的相親計畫設了一計:他要 Norina 假裝是自己是在英國修道院唸書剛回國的妹妹 Sofronia,答應來嫁給 Don Pasquale,婚約條件是女方完全掌控家務,之後再以離婚方式來讓 Don Pasquale 體會到老夫少妻是一場絕對的災難。

Don Pasquale 一聽到即將與年輕美女結婚,歡懷期待地接受了醫生的相親提議,開心地迎娶了看似溫柔可人的年輕 Sofronia 為妻(事實上是Norina),並同意一切家務由妻子作主。

沒想到一成婚後,Sofronia 馬上變身為潑婦,讓 Don Pasquale 期待的美好婚姻完全變調,在被逼迫至接近瘋狂無法認受之下,Don Pasquale 不得不訴請離婚。這時 醫生 Dottor Malatesta 誠實以告並好言相勸,醒悟後的 Don Pasquale 也就大方地同意侄子 Ernesto 娶 Norina 為妻,不再反對兩人,劇情最後是皆大歡喜的歡樂結局。(果然是歡樂喜歌劇啊~) 


【分幕場景劇情解說】
以下分幕解說場景劇情解說,文字選錄自:殷子雅 碩士論文【探討董尼才悌之作品分析與詮釋 ---以《唐巴斯瓜雷》之女高音詠嘆調為例】

簡介:

歌劇《帕思夸雷先生》總共分為三幕,第一幕及第二幕分別有五個場景,第三幕則有六個場景,除了第三幕的第六個場景為帕思夸雷先生家旁的花園,其餘的場景都是在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大廳,和其他歌劇相比,場景簡單許多,也能讓觀眾很容易就明白故事的發展。

第一幕 (場景: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客廳)

第一場
帕思夸雷先生在家中客廳,拿著手錶不斷地走來走去,像是有心事般的焦慮,原來是因為帕思夸雷先生的姪子埃內斯托不顧他的反對,執意要和一個年輕的寡婦結婚,為了要懲罰埃內斯托,帕思夸雷先生決定自己結婚來剝奪埃內斯托的繼承權,所以他正等著好友馬拉泰斯塔醫生的到來,替他帶來找到新娘的好消息。

第二場
醫生馬拉泰斯塔來到家中,帕思夸雷先生急忙地問他結果,馬拉泰斯塔告訴帕思夸雷先生自己已找到了新娘,而且是自己乖巧柔順的妹妹,還生動的描繪了她美麗的容貌,這深深打動了帕思夸雷先生,於是帕思夸雷先生催促馬拉泰斯塔趕快去把他妹妹帶來,此時他掩不住喜悅,感覺自己像是二十歲一樣年輕,並打算要把這個消息告訴埃內斯托,讓埃內斯托知道任性將會是甚麼下場。

第三場
埃內斯托出場,帕思夸雷先生給他最後一次機會讓他考慮是否願意離開諾麗娜,如果做不到,他就決定剝奪他的繼承權,埃內斯托還是堅決地要和諾麗娜結婚,帕思夸雷先生就把自己準備和馬拉泰斯塔醫生妹妹結婚的消息告訴他,並且決定自己保留所有財產,埃內斯托不敢置信,並提議要找馬拉泰斯塔商量,但帕思夸雷先生告訴他馬拉泰斯塔對自己的支持,埃內斯托覺得被自己的朋友背叛,他將被迫離開家鄉,同時也即將失去愛人,心中難過不堪。

第四場
諾麗娜在房間裡看著小說,用歌唱敘述著自己對愛情的看法,同時形容自己聰明又愛幻想的個性並唱著詠嘆調〈那動人的目光直射騎士的心房〉(Quel guardo il cavaliere),此時她也正在等著醫生馬拉泰斯塔的到來,準備討論著如何捉弄帕思夸雷先生,就在這時僕人送上一封信,是埃內斯托寫的,諾麗娜看著信的內容顯得有些害怕。

第五場
馬拉泰斯塔出場並準備和諾麗娜討論他的計謀並唱出宣敘調〈而那醫生還不來!〉(E il Dottor non si vede!),此時諾麗娜卻告訴他,她不想參與,接著馬拉泰斯塔讀著信的內容,看到信中埃內斯托寫著他將被趕出家門,同時也無法繼承帕思夸雷先生的財產,馬拉泰斯塔安慰著諾麗娜並仔細告訴她自己計畫的計謀,於是諾麗娜就和馬拉泰斯塔唱出宣敘調〈好消息,諾麗娜〉(Buone nuove, Norina), 內容就是要諾麗娜假扮他在修道院的妹妹,並和帕思夸雷先生結婚,最後請自己的表哥卡洛托來扮演公證人,兩人越談越開心於是兩人唱起二重唱〈我準備好了〉 (Pronta io son,purch’io non manchi),結婚之後諾麗娜的任務就是要使帕思夸雷先生失去信心和發瘋,兩人又再度唱起二重唱〈你要我傲慢嗎?〉(Mi volete fiera?), 諾麗娜答應只要不會失去埃內斯托,她願意配合演出,兩個人就這樣滿懷著信心 去找帕思夸雷先生,最後以二重唱〈快去,快跑〉(Vado corro)作為這一場的結束。

第二幕 (場景: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大廳)

第一場
在憂傷的背景音樂中,埃內斯托獨自一個人在帕思夸雷先生家中大廳,他敘述著自己遭遇到被朋友背叛的不幸,同時也表達即將失去愛人的痛苦,並決定要到異國他鄉去。

第二場
帕思夸雷先生穿著盛裝並期待著醫生馬拉泰斯塔及新娘的到來,同時吩咐僕人,如果馬拉泰斯塔與新娘來的時候千萬不准打擾到他們,如果不聽從吩咐,就小心被辭退,於是他開始得意地打扮自己,並幻想自己仍然很年輕。

第三場 
馬拉泰斯塔帶著戴面紗的諾麗娜進場,諾麗娜假裝是一個害羞、膽小的女人。此時馬拉泰斯塔、帕思夸雷先生與諾麗娜演唱三重唱〈來吧!勇敢些〉(Via, da brava),馬拉泰斯塔解釋著因為妹妹剛從修道院出來,所以感到不安,三人合唱著宣敘〈不要害怕〉(Non abbiate paura)。這時帕思夸雷先生早被諾麗娜的姿態、聲音與舉止所吸引,加上馬拉泰斯塔從旁協助演出,當帕思夸雷先生一見到諾麗娜掀起面紗,立即就決定要娶她為新娘,此時馬拉泰斯塔早就安排好公證人要等著幫帕思夸雷先生和諾麗娜證婚。

第四場
馬拉泰斯塔介紹著公證人並開始準備證婚,合約裡寫著諾麗娜從今天起就是這個房子的女主人,僕人必須對她完全的服從與尊重,另外帕思夸雷先生要把所有財 產的一半都贈與諾麗娜,公證完之後準備簽名時,公證人說現場還少了一個見證人,就在這個時候,埃內斯托正從門外進來,諾麗娜及馬拉泰斯塔開始緊張的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擔心不知情的埃內斯托會破壞這一切,五重唱〈一方面為,等等〉 (Fra da una parte et cetera)的音樂響起。

第五場
埃內斯托進來和帕思夸雷先生道別的同時,被帕思夸雷先生要求當婚禮見證人,埃內斯托看到新娘,簡直不敢相信,諾麗娜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於是四個人唱起重唱〈在我走之前,先生〉(Pria di partir, signore),馬拉泰斯塔立刻把埃內斯托拉到旁邊並告訴他這一切,帕思夸雷先生就在大家的矇騙之下與諾麗娜完婚:五重唱〈現在你們已結為夫妻〉(Siete marito e moglie)。

當證婚人一宣布他們結為夫妻的同時,諾麗娜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但對帕思夸雷先生冷嘲熱諷,還拒絕帕思夸雷先生的擁抱,最後竟要求要埃內斯托當自己的騎士,帕思夸雷先生反對的同時,終於意會到諾麗娜其實是一個陰險的女人,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在作夢,受屈辱的帕思夸雷先生想繼續爭辯,但卻被馬拉泰斯塔阻止,四重唱〈看他驚愕的樣子〉(Ah...È rimasto là impietrato)。諾麗娜繼續使壞,命令僕人大肆揮霍錢財,帕思夸雷先生在旁邊看 了非常生氣,深深感覺到被欺騙了,心中有著無限的怒火,四重唱〈我要所有的僕人〉 (Riunita immantinente),但站在一邊的埃內斯托終於明白諾麗娜對自己的心意, 同時醫生馬拉泰斯塔正在打圓場,催促著帕思夸雷先生先上床去睡覺,四重唱〈我? 我?〉(Io? io?)。

第三幕 (場景:唐巴斯瓜雷家中大廳,到處散放著女生的服飾、衣服、帽子、皮毛...等,僕 人們在前後奔忙,邊叫喊邊執行命令,唐巴斯瓜雷坐在一張小書桌旁,書桌幾乎 要被帳單淹沒)。

第一場
僕人們拿著一大堆衣物到諾麗娜房間的同時,帕思夸雷先生翻開桌上的帳單,並說著如果再讓諾麗娜這樣下去,自己很快就會進到貧民窟了,於是他決定不惜代價都要阻止諾麗娜,正當思考的同時,諾麗娜穿著華麗,手裡拿著扇子,匆忙地跑進來準備離開,絲毫沒有注意到帕思夸雷先生。

第二場
帕思夸雷先生見狀就詢問諾麗娜要去哪裡,二重唱〈夫人,這樣匆忙,能告訴我你要去哪裡?〉(Signorina, in tanta fretta dove va vorrebbe dirmi?),諾麗娜告訴帕思夸雷先生自己要到劇院去,但帕思夸雷先生不同意,並表示女人應該要聽從丈夫的話,諾麗娜卻要他保持沉默。此時,帕思夸雷先生大發雷霆並命令諾麗娜回房間,待在家裡休息,諾麗娜不願聽從,催促著帕思夸雷先生先上床睡覺,有什麼事情留到明天再談,帕思夸雷先生不斷怒斥諾麗娜是騷女人,於是諾麗娜狠狠的打了他一個 耳光,並罵他活該,帕思夸雷先生決定一切都該到此為止,二重唱〈完了,帕思夸雷先生〉(E finite, Don Pasquale),就在諾麗娜說要出門的同時,帕思夸雷先生回應她:「走吧!但不要再回來了」。

諾麗娜安撫著他並叫他安靜地去睡一個好覺,二重唱〈阿!丈夫,來吧,親愛的小新郎〉(Ah! Sposo! Via caro sposino),帕思夸雷先生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提出要離婚,諾麗娜還是不理會他的要求,並在離開的同時,掉下了一張紙條,帕思夸雷先生原以為是帳單,打開後讀著內容卻發現是一 封邀請諾麗娜到花園幽會的情書,於是帕思夸雷先生氣得叫僕人去把醫生馬拉泰斯塔找過來。

第三場
僕人們議論紛紛帕思夸雷先生與諾麗娜的爭吵,從僕人眼裡認為帕思夸雷先生對於諾麗娜是不被重視的。(僕人唱完後,全體退場,馬拉泰斯塔和埃內斯托交頭接 耳地在門口出現)。

第四場
馬拉泰斯塔與埃內斯托像在討論甚麼計謀似的,達成了協議,馬拉泰斯塔知道帕思夸雷先生找他來的原因,一定是因為那張要約諾麗娜出去的幽會紙條,果不其然,帕思夸雷先生臉色蒼白的出現。

第五場
帕思夸雷先生一見到馬拉泰斯塔就急著抱怨與哭訴,並訴說著自己因為不願意讓埃內斯托和年輕寡婦結婚而做下錯誤的決定,早知道就應該成全他們,馬拉泰斯塔要帕思夸雷先生解釋清楚一點,帕思夸雷先生述說著諾麗娜的揮霍及不講道理,馬拉泰斯塔假裝不相信這一切,但帕思夸雷先生早已決定要報復諾麗娜,他告訴馬拉泰斯塔他撿到的紙條內容,並要馬拉泰斯塔陪他一起到花園埋伏,等待抓到人之後就立刻把諾麗娜趕出家門,此時的馬拉泰斯塔卻在內心取笑帕思夸雷先生的愚笨。

第六場 (場景:帕思夸雷先生旁邊的花園樹叢裡)
埃內斯托站在一扇柵欄門的外面,看著天上的月亮,唱著歌等待諾麗娜的出現,歌詞不僅表達出他對諾麗娜到來的期盼,也唱出他因為諾麗娜為他犧牲的不捨,不久後,諾麗娜小心地從平台下來,並未埃內斯托打開柵欄門,兩個人一見 到面就互說思念之情,二重唱〈再次告訴我你愛我〉(Tornamia dir che m’ami)。

剛好此時帕思夸雷先生和馬拉泰斯塔手提燈籠走過柵欄門,帕思夸雷先生大叫不要動,並和馬拉泰斯塔以及諾麗娜唱起宣敘調〈不要動!〉(Alto là !),此時埃內斯托已經偷偷的回到房子裡了,帕思夸雷先生用燈籠照著諾麗娜詢問著和他幽會的男人在哪,諾麗娜回答:「沒有人在這裡!」,馬拉泰斯塔假裝要幫帕思夸雷先生,要求帕思夸雷先生雷能授權他處理這件事情,馬拉泰斯塔故意和諾麗娜說,明天將有一位新娘會來到這裡,那就是埃內斯托的愛人。

諾麗娜生氣的表示寧願離開也不願意和寡婦同住,馬拉泰斯塔說服帕思夸雷先生如果想要趕走諾麗娜就必須接受埃內斯托結婚,於是帕思夸雷先生答應並要求埃內斯托去把諾麗娜接來的同時,四個人唱起宣敘調〈我在這兒〉(Eccomi),馬拉泰斯塔解釋了這一個騙局,最後帕思夸雷先生成全了埃內斯托與諾麗娜,並祝福他們,最後四重唱加合唱團唱出〈了不 起,了不起,帕思夸雷先生〉(Bravo, bravo Don Pasquale)作為完美的結局。(全劇終)

【版本推薦】按下↓照片,進入該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美國大都會歌劇院 sold-out performance 2010年現場錄影版本

Don Pasquale 由義大利低男中音 Simone Alaimo 飾演、Dr. Malatesta 是由波蘭男中音 Mariusz Kwiecien 飾演,Norina 是由俄國女高音 Anna Netrebko 飾演,Ernesto 是由秘魯男高音 Juan Diego Florez 飾演。

 

歌劇宣傳海報(馬上看得出誰的人氣最高...XD)

 

Anna Netrebko 多年來的歌劇扮相皆以大膽展現自己為主要方向,在 《帕思夸雷先生》歌劇裡,除了一人要分飾兩角之外,結婚之後所展現的 Norina 潑辣演技與舞台效果,更是本劇女主角歷年之最。

 

精彩劇照欣賞

此段落是女高音諾麗娜在劇中的著名獨唱詠嘆調〈那動人的目光直射騎士的心房〉(Quel guardo il cavaliere)。在歌劇《帕思夸雷先生》第一幕第四場。

此段落詠嘆調可分為慢-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行板 (Andante),6/8 拍。歌曲一開始前奏10小節之後,坐在躺椅上看書的女主角諾麗娜,嘴中唱出了書裡關於愛情小說的文字內容,「那動人的目光」「直接刺入騎士的心房」作為詠嘆調開頭,「他屈膝跪下說...」「我是你的騎士」...,屬於抒情夢幻的開場序奏。


 

在管弦樂的活潑旋律就奏過後,諾麗娜接著一邊唱出自己對於愛情的看法:「我知道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那美麗目光的魔力」、「我也知道如何點燃一顆心」、「我還知道單純的微笑產生的魔力」「而一滴虛假的眼淚」「一段虛假的溫柔」...「我知道詐欺愛情的千種妙計」「迷人心弦的花言巧語」...

諾麗娜是一位美麗的寡婦,她愛上了男主角埃內斯托,也因為是寡婦,諾麗娜同時也看透人生百態。從歌詞裡知道她對於愛情與男人的個性了如指掌、不屑一顧,同時個性靈巧、活潑,其實對於美好愛情仍然帶有著嚮往與憧憬。 Anna Netrebko 在 2010年版的《帕思夸雷先生》中,更是把這份靈巧與舞台魅力展現十足。

 

 

 

 

 

 

 

 

 

 

 

歌劇演員們生動活潑的歌劇表演方式,讓現場觀眾觀賞本劇時笑聲不斷

John Del Carlo as Don Pasquale and Mariusz Kwiecien as Dr. Malatesta in Donizetti's "Don Pasquale."
Photo: Marty Sohl/Metropolitan Opera / Taken during the rehearsal on October 26, 2010 at the Metropolitan Opera in New York City.

 


 

 

 

 

 

 

 

 

 

 

 

【版本欣賞】按下↓照片,進入該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版本欣賞】按下↓照片,進入該歌劇中文版本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Ravel: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

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8年拉威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之紀念照片

1928年拉威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之紀念照片 | French composer Maurice Ravel (1875-1937) as Doctor Honoris Causa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1928.
1928年拉威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之紀念照片 | French composer Maurice Ravel (1875-1937) as Doctor Honoris Causa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1928.

 

1927-1928 成功的美國巡演

根據舊金山管弦樂團資料敘述,1927年 12月 28日 拉威爾自法國搭船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從紐約登陸。整體大約規劃了近半年的豐富行程,於 1928年 4月 21日出發回法國。

這中間的行程是:New York • Boston • Chicago • Detroit • Cleveland • San Francisco • Los Angeles • Seattle • Vancouver • Portland • Denver • Minneapolis • Kansas City • Omaha • Niagara Falls • Toronto • Milwaukee • Boston • New Orleans • Houston • Grand Canyon • Buffalo • Montreal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Maurice Ravel and soprano Nina Koshetz on the deck of the SS France, b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Maurice Ravel and soprano Nina Koshetz on the deck of the SS France, b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拉威爾在寫給小他 3歲的弟弟 Édouard Ravel 的信中提到,他受到瘋狂式的歡迎:「在碼頭來了無數的記者,好多的照相機、攝影機與畫家,爭相前來紀錄我的一切…」「在飯店時,我幾乎不停地收到花籃,以及最昂貴的水果…」

 

關於拉威爾於美國巡迴成功演出與指揮之音樂會樂評報導

關於拉威爾於美國巡迴成功演出與指揮之音樂會樂評報導
關於拉威爾於美國巡迴成功演出與指揮之音樂會樂評報導

 

拉威爾拍攝於美國巡迴期間之照片,除了許多現場音樂會之外,也應邀參加好萊塢美國藝術家工作室節目(United Artists studios in Hollywood)錄影之照片。

French composer Maurice Ravel, (1875-1937), and soprano Lisa Roma tour the United States. They gave concerts of Ravel's own compositions and were guests of John Barrymore at the United Artists studios in Hollywood. (Photo by © 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在美國發生的一切熱烈歡迎現象,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拉威爾指揮樂團專注之神情

拉威爾指揮樂團專注之神情 | Ravel in conducting orchestra
拉威爾指揮樂團專注之神情 | Ravel in conducting the orchestra

 

《左手鋼琴協奏曲》創作源起

 1928年結束英國與美國之旅後,拉威爾便開始構思鋼琴協奏曲,並計劃自己擔任獨奏者,於 1929 年開始執筆創作。此時奧地利鋼琴家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 - 1961)向拉威爾提出創作邀約,巧合的是,他希望是一首鋼琴協奏曲;但於拉威爾原先想法截然不同的是,保羅·維根斯坦希望拉威爾創作一首只用左手演奏之鋼琴協奏曲。

原來提出創作邀約的鋼琴家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 - 1961),這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右臂的維也納鋼琴家,當年在俄羅斯突襲波蘭戰事時受傷,為保命只能切除右臂。在多年療養之後,他憑著驚人毅力康復,並且只憑左手演奏,延續他的鋼琴演奏事業。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 - 1961)以左手演奏鋼琴之神情: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 - 1961)以左手演奏鋼琴之神情 | Paul Wittgenstein at the piano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 - 1961)以左手演奏鋼琴之神情 | Paul Wittgenstein at the piano

 

保羅·維根斯坦多年來努力不懈地在音樂會中使用單手演奏,並持續邀請作曲家為他作新的作品。之名的許多作曲家:班傑明·布列頓保羅·亨德密特理查·施特勞斯等偉大作曲家們,都曾為他創作左手鋼琴演奏作品,當然還包括了本篇文章介紹的拉威爾之《左手鋼琴協奏曲》。

 

拉威爾(右)與保羅·維根斯坦(左,坐於鋼琴前)
拉威爾(右)與保羅·維根斯坦(左,坐於鋼琴前)

 

原先預計為自己創作鋼琴協奏曲的拉威爾,因為同為愛國人士,故非常感佩曾服役於一戰的保羅·維根斯坦,便答應為他創作專屬的《左手鋼琴協奏曲》。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稱為「歐戰」,詳請見→「第一次世界大戰」條目。

 

一戰入伍

戰事開打之後,愛國的拉威爾申請入伍服役,但因為他瘦弱不滿 50公斤的體格,未能符合法國軍人入伍的最低體重標準 50公斤,一直未能入伍服役。但拉威爾不甘心,便申請擔任飛行員,但又因為健康狀況不符合,也未能申請獲准。最終因為拉威爾能開車,終於 1914年 12月通過駕照考試之後,如願成功申請入伍,成為於戰爭前線與後方補勤之間運輸軍需裝備的卡車司機。

於是,1915年起(40歲)拉威爾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卡車駕駛運輸兵。

 

從軍期間拍攝下記錄照片的拉威爾: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根據網站資料,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一戰紀念專輯中,有一期節目名為《一戰是否改變了拉威爾和他的作品》。

節目裡,主持人引述了拉威爾在一戰期間寫下的一篇日記。

日記記錄當時,他正在戰事最為殘酷的凡爾登公路上運輸武器裝備,開著一輛名為「阿德萊德」的卡車。拉威爾在日記中寫道,有整整一星期的時間,他不分晝夜地在沒有路燈的公路上行駛。有一次,「阿德萊德」故障,孤立無援的拉威爾就這樣身處荒林野地中,「就像魯賓遜那樣」,直到10天後才被人救出。(引自 ⟪因愛之名──關於拉威爾《寫給左手的鋼琴協奏曲》的一些想法⟫ 一文)

 

退伍

拉威爾親自投入戰綫,以自己的力量為戰爭攻陷一己之利,也曾見證生離死別,創作當然幾乎完全停頓。後來他因患痢疾,於1917年退伍。退伍之後,他轉為相信創作音樂就是他能為法國提供最好的貢獻,因而開始專心從事作曲。因此於 1917年完成了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獻給為國捐軀的同袍們,後來拉威爾也將此曲改編為管弦版本。

因爲有著同樣的服役經歷,拉威爾更能體會保羅·維根斯坦的痛與對音樂之熱愛,在答應為他創作《左手鋼琴協奏曲》後,便暫停原本鋼琴協奏曲創作,全力投向《左手鋼琴協奏曲》的譜寫。

 

「寫一首只給左手的協奏曲,是非常困難的。」接受委託創作之後,拉威爾曾如是向他的出版商說。

 

但隨著拉威爾的專心創作,《左手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1929-1930)於 1930 年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並於 1931 年完成。

就在後來 1932年,拉威爾 G 大調鋼琴協奏曲也接近完成時,當時的作家兼音樂評論家 卡弗柯瑞西(Michel-Dimitri Calvocoressi, 1877-1944)曾訪問拉威爾,也留下這段訪談文字:

「能同時創作兩首鋼琴協奏曲,是個有趣的經驗。在此我想要提出「協奏曲」的真正意涵:即是與莫札特和聖桑有相同精神的作品。對我而言,協奏曲應該是輕盈和明亮的,而不是追求深厚或戲劇性的效果。一些經典的協奏曲皆是「為」(for)鋼琴而不是「對」(Against)鋼琴所寫的...

 

拉威爾再接著表述:

《左手鋼琴協奏曲》僅有一個樂章,相當不同於 G大調鋼琴協奏曲,它包含許多爵士樂的效果,曲風顯然不那麼「輕」,為了 讓這類作品的織體不比雙手彈奏的曲子來得薄弱,我便將它的風格寫得更為莊嚴、更接近傳統協奏曲...

感謝這些簡短但珍貴的敘述,讓我們能更加從文字裡,細細品味作曲家的創作理念。

 

創作於1929至1930年之《左手鋼琴協奏曲》,後來由委託者由保羅·維根斯坦 於 1933年 1月首演,由德國指揮 羅伯特·海格(Robert Heger)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於維也納演出。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彈奏左手鋼琴協奏曲之現場照片
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1935年彈奏 Schmidt左手鋼琴協奏曲首演之現場照片(Wittgenstein premiering Schmidt’s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Feb 1935)

 

據說拉威爾曾邀請托斯卡尼尼指揮該曲首演,卻被這位極具個性的意大利指揮家拒絕。隔年 1932年,拉威爾親自擔任指揮,於巴黎為保羅·維根斯坦指揮《左手鋼琴協奏曲》之法國首演,而據說當時保羅·維根斯坦以更大的自由演奏方式演奏此曲,令拉威爾不甚滿意此曲之演出。

也因為保羅·維根斯坦為此曲委託人,擁有六年的獨奏者獨家演奏權利,直至六年後 1937年,拉威爾與法國鋼琴家 Jacques Février 的合作此曲,終於對此曲感到滿意,今日這首協奏曲也成為獨一無二的經典曲目。

按照拉威爾所言,這首協奏曲只有一個樂章。而在法國音樂學者 Marie-Noëlle Masson 看來,這首一氣呵成的單樂章作品其實包含各自獨立卻在演奏中不間斷的三個部分:遵循「慢—快—慢」架構。這樣的設計,與傳統協奏曲的「快—慢—快」三樂章的相比,有很大的分別。

如果我們以上方拉威爾受訪文所提到:「《左手鋼琴協奏曲》具有傳統協奏曲的樣貌」,會發現,其實創作於之後的 G 大調鋼琴協奏曲才是真正使用「古典協奏曲」三樂章曲式之標準協奏曲。《左手鋼琴協奏曲》反而是具備「慢—快—慢」架構之單樂章創新協奏曲架構。

從《左手鋼琴協奏曲》樂曲中,我們馬上可以感受到「這是一首不平凡的樂曲」。無論從創作意義與作品本身恢宏氣勢,絢麗技巧到拉威爾不可思議的超凡單手演奏技巧創意,都讓此曲成為古典音樂史中無可被取代的傑出之作。

 

【經典版本欣賞】

讓我們先欣賞原汁原味的 保羅·維根斯坦 錄音版本 (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RkDYhLlMM

 

原汁原味的 保羅·維根斯坦 錄音版本 (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C8DmBJJEw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珍貴記錄照片:

拉威爾於 1937年 12月 28日,於巴黎郊區 Montfort l’Amaury 自宅,與鋼琴家 Jacques Fevrier 討論演奏《左手鋼琴協奏曲》之畫面。

Ravel, Maurice ; compositeur français ; Ciboure 7.3.1875 - Paris 28.12.1937. - M. Ravel dans sa Villa "Le Belvedere" à Montfort l'Amaury avec le pianiste Jacques Fevrier. 
Ravel, Maurice ; compositeur français ; Ciboure 7.3.1875 - Paris 28.12.1937. - M. Ravel dans sa Villa "Le Belvedere" à Montfort l'Amaury avec le pianiste Jacques Fevrier.

 

下面這張是近代彩色化之後的照片

Ravel, Maurice ; compositeur français ; Ciboure 7.3.1875 - Paris 28.12.1937.
- M. Ravel dans sa Villa "Le Belvedere" à Montfort l'Amaury avec le pianiste Jacques Fevrier.

 

此地圖為拉威爾自 1921年起居住,至他逝世為止之巴黎郊區 Montfort l’Amaury 宅邸 Le Belvédère與巴黎市之交通距離。 (點按可進入介紹網頁

拉威爾自 1921年起居住,至他逝世為止之巴黎郊區 Montfort l’Amaury 宅邸 Le Belvédère與巴黎市之交通距離
拉威爾自 1921年起居住,至他逝世為止之巴黎郊區 Montfort l’Amaury 宅邸 Le Belvédère與巴黎市之交通距離

樂譜音樂欣賞:

Orchestra: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Conductor: André Cluytens
Soloist: Samson François
Year of recording: 1959
Piano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the left hand), written in 1929-19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iSSWubIuU


樂曲簡說

第一樂章開頭,由倍低音管演奏出低沈具有附點節奏之抒情主題,整體音響效果低沈,讓人充滿期待:

 

 

序奏過後,鋼琴以氣勢恢宏的和聲進入,絲毫不感覺只有左手。明顯可以感受到拉威爾創作時,考慮到僅以單手的表現力,但依舊能展現出戲劇化的效果

 

鋼琴序奏之後,樂團回應以極強 ff 力度,帶著附點節奏與表現力,展現出輝煌燦爛的效果:

 

鋼琴回應以柔和分解和弦所帶來之旋律,由弦樂加上弱音器伴奏非常美麗的一段音樂。我們從獨奏樂譜上個能感受到拉威爾仔細推敲設計過彈奏方式,非常適合以左手演奏低音後,又能帶出上方旋律,如果不是用視覺辨別演奏,可能許多人無法知曉這竟是由單手演奏辦到之效果。

 

鋼琴也安排相當有挑戰性之大跳、快速琶音音群與斷奏 Spaccato 彈奏技法:

 

 

 

在樂譜編號 25段落,出現非常有趣之五聲音階,讓音樂瞬間變得俏皮活潑:

 

樂譜編號 50段落,有著鋼琴非常精彩的裝飾奏獨白,更能見到拉威爾精心設計之左手演奏技巧:

 

 

在裝飾奏段落結束之後,樂團由低音至高音逐漸重新加入與鋼琴合奏,節奏變為 6/8拍,在俐落的節奏中,氣勢恢弘地結束全曲。

 

 

延伸閱讀  蹦藝術 拉威爾相關文章: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生平簡介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帕胡德談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 第2號管弦組曲 長笛獨奏詮釋


精彩版本欣賞

法國鋼琴家 尚-艾弗藍.巴佛傑 2010年 英國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9KcFsB84I

 

齊瑪曼與布列茲的經典錄音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XzynUA1hs

 

貝瑞佐夫斯基 2015年於莫斯科現場 Live' 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M4aiRm7jY

 

王羽佳 2016年 Live' 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v=ZbEtk1kdYx4

 

推薦閱讀

因愛之名──關於拉威爾《寫給左手的鋼琴協奏曲》的一些想法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二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第二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介紹與賞析
Tchaikovsky: Symphony No.2 op.17 "Little Russi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標題由來

柴可夫斯基 的c小調第2號交響曲 op.17 創作於1872年,後修改二版於 1881年,屬於他早期交響作品著名而成功的一首作品。

因為第二號交響曲採用了三首烏克蘭民歌,而烏克蘭在 1917年「十月革命」前,有著「小俄羅斯」的稱號(俄語:Малороссийская, Malorossiyskaya),柴可夫斯基友人-音樂評論人 卡希金(Nikolay Dimitriyevich Kashkin)為第二號交響曲取了「小俄羅斯」的標題,流傳至今。

小俄羅斯」是俄羅斯俄語歷史上曾使用的一個政治和地理術語,指二十世紀前囊括如今烏克蘭大部分的一片土地。雖然現在看來比較像是「政治語言」,但在作曲的 1870年代,俄國人當時普遍以之稱呼烏克蘭。

 

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列表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一共寫作七首交響曲,其中有編號的六首,整理年份與調性如下:

交響曲編號順序 標題 調性 完成年份
第1號交響曲 《冬日之夢》 g小調 1866年
第2號交響曲 《小俄羅斯》 c小調 1872年
第3號交響曲 《波蘭》 D大調 1875年
第4號交響曲 f小調 1878年
"曼弗雷德"交響曲 "曼弗雷德"交響曲 b小調 1885年
第5號交響曲 e小調 1888年
第6號交響曲 《悲愴》 b小調 1893年

這張唱片封面是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封面,筆者非常喜歡,與大家分享: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Op. 17 'Little Russian' CD Cover(Leonard Bernstein)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840 年 5 月 7 日(新曆)出生於烏拉山區 渥金斯克(Kamsko Votkinsk),父親伊利亞.彼特羅維契.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 1795-1880)是位官辦礦廠的採礦工程師,也是冶金工廠廠長。

由於沃特金斯克地處偏遠(距離莫斯科大約 1268公里),因此柴可夫斯基童年時接觸到的音樂極為有限,大多是俄羅斯傳統民謠或是母親愛唱的歌曲。在母親過世之後,或許這些傳統民謠更是柴可夫斯基思念母親的一種思緒,也代表著他對自己故鄉的愛。

1868年 至 1869年間,柴可夫斯基重新整理了名為《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的鋼琴四首聯彈集。這些俄羅斯民謠也在之後成為他許多創作之重要主題,例如第一號交響曲《冬日之夢》、第二號交響曲《小俄羅斯》、《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1880)、《第一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1871)以及《一八一二序曲》(1812 Overture, 1880)等等。

 

這是柴可夫斯基:《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的鋼琴四首聯彈集之影片音樂連結。點按↓下方曲序時間軸,可以直接聽每一首音樂:

Tchaikovsky - 50 Russian Folk Songs (4 hands)
Чайковский - 50 рус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 песен для фортепиано в 4 руки
01. - 0:19 - The young maiden walked so far / Исходила младенька
02. - 0:54 - Oh, my poor head! / Голова ль ты моя, головушка
03. - 1:10 - Please, try to remember, my darling / Вспомни, вспомни, моя любезная
04. - 2:13 - The eel coiling in the water / Вьюн на воде извивается
05. - 2:56 - Do not flood, my gentle Danube / Не разливайся, мой тихой Дунай
06. - 3:38 - Keep on spinning, my spinner / Пряди, моя пряха
07. - 4:29 - The tower is not yet built / Не тесан терем
08. - 4:45 - The pine-tree swings by the gate / У ворот сосна раскачалася
09. - 5:38 - All flowers fade / Поблекнут все цветики
10. - 6:49 - Floating and rising / Плывет, восплывает
11. - 7:15 - My green vineyard / Зеленое моё виноградье
12. - 7:35 - Be calmed, stormy winds / Не бушуйте, ветры буйные
13. - 8:38 - At the crack of dawn / Как на зорьке, на заре
14. - 9:04 - It isn't drink that's muddling my head / Не хмель мою головушку клонит
15. - 9:40 - Rise up, rise up, o sun / Взойди, взойди солнце
16. - 10:21 - Do not sing, o nightingale / Не пой, не пой ты, соловушко
17. - 11:21 - Master Andrei made merry / Гулял Андрей господин
18. - 11:51 - The duckling in the meadow / Ах. утушка луговая
19. - 12:22 - Young maiden at the feast / Я вечор млада во пиру была
20. - 12:43 - I shall come to your town / Пойду, подступаю под ваш город
21. - 13:30 - It's not the sound resounding / Не шум шумит
22. - 14:26 - Coming down the mountain / Как со горки со горы
23. - 15:26 - A little duckling was swimming on the sea / На море утушка купалася
24. - 15:40 - I wear my hair in a plait / Коса ль моя, косынька
25. - 18:09 - Beyond my yard is a green meadow / За двором лужок зеленый
26. - 18:25 - We worked the land / А мы землю наняли
27. - 18:44 - Upon the sea so blue / Как по морю, как по синему
28. - 19:40 - On the green meadow / А как по лугу зеленому
29. - 20:14 - Our wine cellar / Винный наш колодезь
30. - 20:58 - I'm coming to the capital / Подойду, подойду во царь-огород
31. - 21:25 - Thank you, but no thank you, father superior / Не спасибо те, игумну тебе
32. - 21:59 - Little Ivan wears a big hat / На Иванушке чапан
33. - 22:30 - In the meadows / Во лузях
34. - 22:51 - Merry Katya / Катенька весёлая
35. - 23:26 - O my heart, my heavy heart / Эко сердце, эко бедное мое
36. - 24:27 - Oh, my duckling in the meadow / Ой, утушка моя луговая
37. - 24:43 - The young maiden / Молодка молоденькая
38. - 25:07 - Play my bagpipes / Заиграй, моя волынка
39. - 25:27 - O, my fields / Уж ты поле, мое поле
40. - 26:31 - Stop my merry dance / Стой, мой милый хоровод
41. - 27:28 - The grey cockerel / Уж ты, сизенький петух
42. - 27:45 - Under the green apple tree / Под яблонью зеленою
43. - 28:23 - O, my unspoilt field / Уж ты поле мое, поле чистое
44. - 30:39 - Like a princess in the town / Как во городе царевна
45. - 31:11 - Cranberries and raspberries / Калинушка с малинушкой
46. - 33:07 - In the meadows / Как по лугу, по лужочку
47. - 33:43 - Vanya was sitting / Сидел Ваня
48. - 34:25 - By the gates / У ворот, у ворот
49. - 35:08 - Song of the Volga boatmen / Эй, ухнем
50. - 36:16 - There was no wind / Не было ветру

 

柴可夫斯基:《五十首俄羅斯民謠》全集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Uzi_6IKT8


創作背景 有趣軼事

出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2_(Tchaikovsky)

第二號交響曲寫作之 18726月到7月間,柴可夫斯基暑假這大部分作曲時間都在他的妹妹 亞歷山卓.達薇朵娃Aleksandra Davydov,小名 Sasha)位於烏克蘭的 卡明卡(Kamianka/ Kamenka)的家中度過。妹妹相當鼓勵柴可夫斯基將卡明卡當作他第二個家,而作曲家也相當享受居住於此間的舒適,在寫作第二號交響曲進度上有著相當不錯的進展。而這麼順利的進度背後,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妹妹家中的年長管家 Peter Gerasimovich,這位管家經常唱著烏克蘭傳統民謠,特別是 ⟪鶴⟫(The Crane)這首曲調,激發了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靈感,將之引用於第二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而成為作曲家本人最愛的樂章。 並且8月急忙回到莫斯科之後,一方面在莫斯科音樂院教書,從事音樂評論活動,另一方面熱心於譜作此曲。他在三星期後,就把此曲完成。

而在回到莫斯科的路途上,柴可夫斯基與弟弟他跟弟弟莫德斯特(Modeste)同行。柴可夫斯中途基還偽裝成具有王子身份,以便搭乘租用馬車。但不幸的是居然就在快抵達目的地時,他們發現裝有第二好交響曲未完成草稿的包包居然遺失了!結果兄弟倆趕忙回到出發租用馬車處,幸好找到了行李,也還未被打開檢查,一切都未曝光。柴可夫斯基開心地問這位馬車主的名字,車主告訴他叫「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初時以為對方正利用他的名字在開玩笑...,結果最有趣的是,這位車主的名字真的是柴可夫斯基,萬分不假。於是後來柴可夫斯基很喜歡這段旅途插曲,也經常轉述給別人聽。

 

初版與二版

在第二號交響曲於 1873年首演之後,柴可夫斯基一直覺得不甚滿意這部作品,於是他寫信給 Stasov ,信裡寫道:「說實話我對於第二號交響曲的前三樂章都不太滿意,第四樂章 ⟪鶴⟫(The Crane)的這首曲調我覺得很不錯。」儘管如此柴可夫斯基還是寫信敦促出版商(St. Petersburg: Bessel),於 1873年出版了第二號交響曲的樂譜。

後來於 1879年,柴可夫斯基要求出版商返還當初的手稿,因為他希望重新修訂第二號交響曲。隔年 1880年 1月 2日,柴可夫斯基發信給出版商,說明修改版之進度與規劃:「第一、 我重新修改了第一樂章全部內容,只留下之前的序奏(Introduction)與尾奏(Coda)部分。 第二、第二樂章我也重新構思結構。第三、我也修改了第三樂章,將樂曲縮短並重新修改總譜。第四、我將終曲縮短,也重新寫作總譜。(1. I have composed the first movement afresh, leaving only the introduction and coda in their previous form. 2. I have rescored the second movement. 3. I've altered the third movement, shortening and rescoring it. 4. I've shortened the finale and rescored it)

在信中柴可夫斯基提到他是在三天內完成這些修訂。因為將原曲濃縮重新設計,對他並不困難。後來此修訂版於 1881年 2月 12日於聖彼得堡舉行首演,由 Karl Zike 擔任樂團指揮。

爾後第二號交響曲自 1881年起,全部以此第二版為標準版。


 

樂章小節數比較

初版 四樂章:

  1. Andante sostenuto – Allegro comodo (C minor, 486 小節)
  2. Andante marciale quasi Moderato (E♭ major, 179 小節)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vivace (C minor, 481 小節)
  4. Finale.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vivo (C major, 993 小節)

二版 四樂章:

  1. Andante sostenuto – Allegro vivo (C minor, 368 小節)
  2. 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E♭ major, 179 小節)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vivace (C minor, 482 小節)
  4. Finale.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vivo (C major, 847 小節)

 

寫作年份比較

初版完成於 1872年  

二版完成於 1879–80年(成為標準版)

 

首演年份

初版首演

1873年 2月 7日,莫斯科音樂學會(Moscow, Russian Musical Society)
指揮: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y Rubinstein

二版首演

1881年 2月 12日,聖彼得堡俄羅斯音樂學會(St. Petersburg, Russian Musical Society)
指揮:卡爾.薩克(Karl Zike)

 

出版商

兩版皆由 St. Petersburg: Bessel 出版

 

演奏長度

初版 40 分鐘

二版 33 分鐘

 

樂曲架構

第二號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1樂章: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第2樂章:近似中板,雄壯的小行板(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第3樂章:諧謔曲:甚為活潑的快板(Scherzo:Allegro molto vivo)
第4樂章:終曲:稍快的中板(Finale. Moderato assai)—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樂曲配器

木管樂器: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
銅管樂器:4法國號、2小號、3長號、低音號
敲擊樂器:定音鼓、鈸、大鼓、鑼(除定音鼓外,只在第4樂章使用)
絃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號交響曲 譜例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yN1GHMatM

00:00:00 - Andante sostenuto—Allegro vivo 
00:11:20 - 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00:20:38 - Scherzo. Allegro molto vivace 
00:26:05 - Finale. Moderato assai—Allegro vivo

第一樂章 樂曲架構

第一樂章是以奏鳴曲式快板第一樂章曲式創作,包含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柴可夫斯基並在奏鳴曲式三段落之前後,各增加「序奏」及「尾奏」,讓樂曲架構更加完整。

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樂曲架構 小節數
序奏 Andante sostenuto 1-53
呈示部 第一主題 54-86
第二主題 87-109
過門 112-137
結束段 138-157
發展部 第一段 158-189
第二段 190-219
再現部 第一主題 220-245
第二主題 246-264
過門 265-290
結束樂段 291-310
擴充 311-354
尾奏 結尾樂句 355-368

 

在第一樂章開始之序奏段落中,柴可夫斯基則取用了烏克蘭民謠《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作為重要旋律。

對俄羅斯人民最重要的「伏爾加河」(俄語:Волга;英語:Volga River),也常譯為「窩瓦河」。位於俄羅斯的西南部,發源於東歐平原西部瓦爾代丘陵湖沼間,流經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全長3690千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千米,最終流入裏海。伏爾加河流域路途中,總共有八個重要水庫,其水利與運輸、對人民從灌溉與民生滋養,在俄羅斯的國民經濟與日常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豐富天然資源還包括天然氣,鹽和鉀肥。

伏爾加河」流域裡的「魚鄉」阿斯特拉罕,更是俄羅斯最豐富的魚子醬產業區。

伏爾加河」在俄羅斯文化中有特別的意義,常在俄國文學稱為Волга-матушка(伏爾加母親),因此常被稱為是「俄羅斯的母親河」。

 

伏爾加河」流域圖:

「伏爾加河」流域圖(Volga River Map)

 

 

烏克蘭民謠《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譜例:

 

《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歌詞翻譯:
引用自《
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碩士論文,陳玟蓉 撰

page37image44929728俄文歌詞

英文翻譯

Vniz po matushkye po Volgye, po V olgye
po shirokomu razdolyu, razdolyu,
razýgralasya pagoda, pagoda,
pagodushka vyershovaya, vyershovaya

Nitshevo v volnakh nye vidno, nye vidno,
tolko lodotshka tshernyeyet, tshernyeyet.
Tolko lodotshka tshernyeyet, tshernyeyet,
parusa na nyey byelyeyut, byelyeyut.

Na grebtsakh shapki tyemnyeyut,
tyemnyeyut,kushaki na nyikh alyeyut,
alyeyut.

Sam khazyayin vo naryadye, naryadye,
v tshornom barchatnom kaftanye,
kaftanye.

Ush kak vzgavarit khazyayin, khazyayin:

"A mý gryanemtye, ribyata, ribyata
vniz po matushkye po Volgye, po Volgye
po shirokomu razdolyu, razdolyu. "

Down the Volga, Mother Volga,
over the wide sheet of water,
there rises a thunderstorm,
a huge thunderstorm.

Nothing is to be seen on the waves,
there is only a small black ship.
There is only a small black ship
with glistening white sails.

The oarsmen have dark caps,
and their belts are shining red.

Their leader is dressed up, too,
in a long cloak made of black velvet.

Now their leader begins to speak:

"Let us sing our song, boys,
let it sound down the Volga,
Mother Volga,
over the wide sheet of water!"

 

烏克蘭民謠《沿著母親河─伏爾加河溯流而下》 (Down the River Mother Volga)音樂影片:

優美的男聲合唱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5BWwAO-SA&t=70s

 

補充資訊:

有關小俄羅斯歷史,可參閱→小俄羅斯

有關烏克蘭歷史,可參閱→烏克蘭


第二樂章 樂曲架構

本樂章為4/4拍,三段體,再加上尾聲段落。

近似中板,雄壯的小行板(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而第二樂章中,作曲家也採用了他整理於《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第六首《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因此更加深了此交響曲以民謠為基底的俄羅斯音樂魂~

樂曲架構

小節數
 

第一段

第一主題 1-50
連接句
第二主題
連接句
第三主題
 

第二段

第一句 51-108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三段

 

第一主題 109-167
連接句
第二主題
連接句
第一主題

結束句

 

168-179

 

第二樂章 管弦總譜搭配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rxyN1GHMatM?t=680

 

第二主題,柴可夫斯基以《五十首俄羅斯民謠》第六首中的《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為主要旋律,下為譜例:

 

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HQUzi_6IKT8?t=218

 

在第二樂章之第二段落(第53-60小節,總譜段落C),柴可夫斯基引用俄羅斯民謠《紡織吧~我的紡車 》(Spin, O My Spinner)作為主題旋律:(單簧管先演奏,之後由小提琴 I & II 接續)

 


第三樂章 樂曲架構

詼諧曲:甚為活潑的快板(Scherzo:Allegro molto vivo)

柴可夫斯基在第三樂章的曲式選擇,以快速詼諧曲(Scherzo)代替優雅的小步舞曲(Minuet),讓此樂章充滿了快速鮮活的音樂表現。

全曲共分為三大部分,加上最後的結尾段落,曲式架構如下:

樂曲結構 速度標示
第一部分

1-152

A(1-25) 3/8拍
Allegro molto vivace
B1+B2(26-109)
A’ (110-152)
第二部分

Trio

153-273

A(153-200) 2/8拍
L’istesso tempo
B(201-236)
C(237-273)
第三部分

274-427

A(274-312) 回到3/8拍

 

B1+B2(301-385)
A’(386-427)
結尾段

428-480

428-480 轉為2/8拍

 

第三樂章 管弦總譜搭配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rxyN1GHMatM?t=1238

 

 

第四樂章 樂曲架構

終曲:稍快的中板(Finale. Moderato assai)—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

在序奏過後,柴可夫斯基引用了烏克蘭民謠「鶴」(The Crane)作為主題,並不斷做出精彩的變奏。讓第四樂章呈現出變化多端的變奏手法與配器方式,身為莫斯科音樂院作曲教授的他,更是展現出對於管弦樂團配器的日益嫻熟,堪稱是前期作品的代表之作。

根據柴可夫斯基與弟弟莫德斯特的通信裡,作曲家提到:「關於我的最新第二號交響曲,你可能已經知道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第四樂章的「鶴」(The Crane),在評論中很受歡迎。但第二號交響曲的成功,我並不能歸功於自己,而應歸功於作品的真正作曲家 - 彼得·格拉西莫維奇(Pyotr Gerasimovich,妹妹家中的老管家)。我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哼唱著這首歌曲,並藉由歌曲讓我得到源源不絕的靈感...」

 

柴可夫斯基的烏克蘭民謠「鶴」(The Crane)主題手稿:
(資料取自http://en.tchaikovsky-research.net/pages/Symphony_No._2)

樂曲結構 速度標示
序奏(1-24) Moderato assai
第一部分

25-324

第一段(25-202) Allegro Vivo

 

第二段(203-252)
第三段(253-324)
第二部分

Trio

325-512

第一段(325-428) Allegro Vivo

 

第二段(329-512)
第三部分

513-651

第一段(513-562) Allegro Vivo

 

第二段(562-651)
結尾段

652-671

652-671 Presto

 

第四樂章 管弦總譜搭配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rxyN1GHMatM?t=1567

 

在第四樂章開頭之序奏,柴可夫斯基運用了全體交響樂團齊奏,以兩個 ff 及強力度開啟這個氣勢充沛的樂章。除了以民謠作為主要旋律架構之外,這樣的配器與演奏方式也讓人想起同為俄羅斯作曲家的穆索斯基。穆索斯基於1874年 6月所創作的 ⟪展覽會之畫⟫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裡,最後的段落「基輔城門」 (The Great Gate of Kiev)序奏音樂,同樣氣勢磅礡,金光閃閃,充滿了對俄羅斯民族光耀的致敬。一起比較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gs4TozJbQ

 

【延伸欣賞】二戰民謠 ⟪ 鶴 ⟫(The Crane)

值得一提的是,各位如果在網路搜尋(The Crane),也能搜尋到同名俄羅斯民謠⟪ 鶴 ⟫(The Crane),但這首動人的歌曲卻是由俄羅斯阿瓦族詩人 Rasul Gamzatov 創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表於 1961年的俄羅斯戰爭民謠。詩中以動人的意境,用 "白鶴" 作為代表,描寫了因戰爭而去世的士兵們,而 "白鶴" 也逐漸在此詩廣為流傳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陣亡士兵的象徵。

在整個戰爭的年代大約有 2700萬蘇聯人的生命因而消失,姑且不論歷史功過是非對錯,這樣的損失對一個民族而言,的確是悲傷而且沈重的。

此詩⟪ 鶴 ⟫(The Crane)英文翻譯:

⟪ The Crane ⟫
Sometimes I feel that all those fallen soldiers,
Who never left the bloody battle zones,
Have not been buried to decay and molder,
But turned into white cranes that softly groan.
And thus, until these days since those bygone times,
They still fly in the skies and gently cry.
Isn’t it why we often hear those sad chimes
And calmly freeze, while looking in the sky?
A tired flock of cranes still flies – their wings flap.
Birds glide into the twilight, roaming free.
In their formation I can see a small gap –
It might be so, that space is meant for me.The day shall come, when in a mist of ashen
I’ll soar with cranes, and final rest I’ll find,
From the skies calling – in a bird-like fashion –
All those of you, who I’ll have left behind.Sometimes I feel that all those fallen soldiers,
Who never left the bloody battle zones,
Have not been buried to decay and molder,
But turned into white cranes that softly gro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UfVjFmgG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16n0y5o8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76d2NxOyc

 


延伸閱讀:柴可夫斯基 交響作品 

 

版本欣賞

Tchaikovsky: Symphony No.2 "Little Russian"
Jansons BBC of Wales (1986 Movie Live Mo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GkV6rQ0RPg&t=660s

 

延伸閱讀柴可夫斯基: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欣賞古典音樂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是他的晚期作品,創作於 1929-1931年間 。雖然是具有古典曲式的三樂章標準協奏曲形式,但音樂內容卻明顯地受到爵士音樂風格的影響。

對於寫作時間長達兩年的這首《G大調鋼琴協奏曲》,拉威爾曾表示,「這首協奏曲開頭主題的靈感,是我從牛津搭火車到倫敦的路上想到的,產生最初的樂念之後並未對樂曲有極大影響,但它啟動了此曲的創作動能,我熱烈地把想法記在草稿上。」(The G-major Concerto took two years of work, you know. The opening theme came to me on a train between Oxford and London. But the initial idea is nothing. The work of chiseling then began.)

拉威爾 1932年拍攝於倫敦之照片

拉威爾 1932年拍攝於倫敦之照片

 

延伸閱讀: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生平簡介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帕胡德談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 第2號管弦組曲 長笛獨奏詮釋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萌生想為國效勞之想法,因此報名參軍。

1915年他被錄用為救護車駕駛員,正式成為法國軍人。雖然只是駕駛貨車,他卻要在前綫冒着德國隆隆的炮火,運送軍備。

從軍期間拍攝下記錄照片的拉威爾: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拉威爾於1915年起(40歲)入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第13砲兵團,擔任運輸兵。

對比起在自己故鄉法國的不順遂,拉威爾卻在國際上受到了相當熱烈的歡迎。

1922年 至1928年間,拉威爾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1928年,除了接受英國牛津大學頒授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之外,拉威爾應邀到國外訪問:1928 年赴美國與加拿大,以火車方式展開鋼琴演奏與指揮巡迴演奏,在造訪美國時接觸到爵士樂,後來的作品更深受爵士音樂影響。

 

1927-1928 成功的美國巡演

根據舊金山管弦樂團資料敘述,1927年 12月 28日 拉威爾自法國搭船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從紐約登陸。整體大約規劃了近半年的豐富行程,於 1928年 4月 21日出發回法國。

這中間的行程是:New York • Boston • Chicago • Detroit • Cleveland • San Francisco • Los Angeles • Seattle • Vancouver • Portland • Denver • Minneapolis • Kansas City • Omaha • Niagara Falls • Toronto • Milwaukee • Boston • New Orleans • Houston • Grand Canyon • Buffalo • Montreal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

拉威爾與高女音 Nina Koshetz ,法國出發前合影留念。( 1927年 12月)Maurice Ravel and soprano Nina Koshetz on the deck of the SS France, bou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拉威爾在寫給小他 3歲的弟弟 Édouard Ravel的信中提到,他受到瘋狂式的歡迎:「在碼頭來了無數的記者,好多的照相機、攝影機與畫家,爭相前來紀錄我的一切…」「在飯店時,我幾乎不停地收到花籃,以及最昂貴的水果…」

在美國發生的一切熱烈歡迎現象,讓拉威爾再寫道「這個美好世界對我的一切,在歐洲從來不曾發生過…」(無數的仰慕者簇擁、被熱情的款待、每天生活在自己的音樂與美好的爵士音樂廳),整體的旅遊演奏行程成功極了,讓拉威爾充分感受到身為成功音樂家的一切喜悅。

 

在此岔題一下再說段故事:

拉威爾因為美國巡演旅行,結識了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蓋希文在爵士樂取得成功之後,功成名就。他醉心於寫作出道地的古典音樂作品,於是趁著法國作曲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帶來自己的管弦樂作品來訪美國四個月(當時拉威爾美國巡演作品有:《西班牙狂想曲》、《達夫尼與克羅伊 第2號組曲》與《波麗露》等等經典管弦樂曲目),於20個不同城市參訪、演出等等期間,蓋希文於 1928年 3月 7日,終於與心中的作曲大師碰面了,並留下這張歷史照片:

1928.03.07. 拉威爾與蓋希文終於見面 Maurice Ravel (at the piano below, with Gershwin himself at right)

 

當時已經是著名爵士音樂作曲家的蓋西文,曾想向拉威爾拜師,但被拒絕了。拉威爾的理由是不想讓蓋西文失去原本的創作力, 但兩人成為好友。據說當蓋希文提出要學習作曲時,拉威爾問了蓋西文作曲的收入,還開玩笑地回覆「你賺的錢遠遠多過於我,應該是我向你學習才對…」

在美國實際欣賞更加了解爵士樂之後,拉威爾自己也相當欣賞喬治‧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作曲才能,以及他所創作的作品⟪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並曾發表對蓋希文的評論:「我個人發現爵士音樂有趣的地方是它的節奏、它所掌握的旋律和旋律的本身,我曾經聽過蓋西文的作品,我發現他們是很有魅力的!」。

 

蓋希文求教作曲於拉威爾(Maurice Ravel)之故事:

當拉威爾在美國聽過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以及多首歌曲創作以及蓋西文本人的演奏之後,他也拒絕了蓋希文上課的要求,理由是「害怕本人會破壞了自然的蓋希文音樂精神。因為蓋希文的音樂 - 獨特而不可思議的融合美國爵士樂,流行旋律和交響樂傳統。」(fearing that he would destroy the natural spirit of Gershwin’s music- that unique and improbable melding of American jazz, popular melody, and symphonic tradition.)

然後拉威爾幫蓋希文寫了推薦函給巴黎的著名作曲教授 納蒂雅.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 )。這封推薦信的大意是:「喬治蓋希文,這位美國音樂家有著最輝煌,最迷人,也許是最深刻的才能。 他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不再讓他滿意,因為他的目標更高。 他知道他缺乏達到目標的技術手段。 在教他這些作曲技法時,亦可能同時會毀掉他的天賦。妳有勇氣承擔我所不敢承擔這種令人敬畏的責任嗎?」

(There is a musician here endowed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most enchanting and perhaps the most profound talent: George Gershwin. His worldwide success no longer satisfies him, for he is aiming higher. He knows that he lacks the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his goal. In teaching him those means, one might ruin his talent. Would you have the courage, which I wouldn’t dare have, to undertake this awesome responsibility?)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拉威爾對於蓋希文音樂展露出深深的佩服,他明白地了解蓋希文的音樂天賦如果被強加以作曲技法的限制,有可能反而害了他,所以委婉地拒絕了蓋西文上課求教的要求。

 

整體來說,拉威爾非常讚賞美國爵士樂,後來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爵士元素,自巡迴之旅之後,爵士樂的旋律、和聲及節奏,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例如 1924年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吉普賽人》 (Tzigane, 1924)、1925年的幻想劇《小孩與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 1920-1925)、1929 到 1931 年間完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還有《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交響樂曲《波麗露》(Boléro)等。

 

1928年 拉威爾以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 巡迴美國演出節目單 珍貴資料

【檔案照片出處】:芝加哥交響樂團官網

Maurice Ravel appeared with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t Orchestra Hall on January 20 and 21, 1928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The program including Ravel’s Sheherazade (with mezzo-soprano Lisa Roma), Daphnis and Chloe Suite no. 2, Le tombeau de Couperin, La valse, and his orchestration of Debussy’s Sarabande and Dance.


樂曲介紹與首演

拉威爾曾表示過對《G大調鋼琴協奏曲》的看法:「我以演奏者的身分出現,是最道地的協奏曲,按照莫札特和聖桑的精神去寫。我認為協奏曲的音樂應該是明快輝煌的,不必硬求深刻感情,不必追求戲劇效果⋯⋯起先我還想把這部作品叫作『嬉遊曲』,後來一想沒有必要,『協奏曲』一詞已足以解釋音樂的性質。從某種觀點來說,我的協奏曲同小提琴奏鳴曲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包含一些從爵士音樂藉來的因素,不過是少量的。」(沈旋,《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初版)

《G大調鋼琴協奏曲》完成於 1931年,並於 1932年 1月 14日於巴黎普雷耶爾音樂廳(Salle Pleyel)首演。拉威爾因為當時健康狀況不佳,無法擔任鋼琴協奏曲之獨奏,因此他邀請鋼琴家瑪格莉特‧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擔任音樂會協奏曲首演鋼琴獨奏,自己擔任樂團指揮。


樂曲結構

從上面的背景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美國爵士樂和聲與即興演奏技巧,拉威爾在美國巡迴演出時,實際接觸了爵士音樂之後,可以非常明顯於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中,聽見爵士音樂之元素。拉威爾曾說:「爵士樂中最顯著的特徵是它豐富而多樣的節奏。」

 

第一樂章,明朗快樂的(Allegramente),G大調,2/2拍。

第一樂章從「響板」(樂鞭)「Frusta / Clapper」非常特別的音色開始,短笛接續吹出主旋律,鋼琴則以規律的三連音伴奏。

看一下這特別的樂器與特別的音色設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YWTdcK2l0

 

而就在鋼琴以規律的三連音演奏,主旋律將轉由小號演奏前,鋼琴改為大音程滑音,從16度到32度上下滑行,呈現出從未聽過的效果。

https://youtu.be/DsYWTdcK2l0?t=21

 

 

 

 

一般來說,第一樂章的獨奏者裝飾奏(Cadenza),都安排在樂曲最後的段落,讓獨奏者充分表現之後即精彩結束第一樂章。但拉威爾於本曲中安排裝飾奏於再現部第二主題區時出現,在進入裝飾奏前,木管群亦各自有精彩的藍調音階旋律:

 

 

第一樂章 鋼琴獨奏之裝飾奏 樂譜

 

樂曲中段後再轉回第一主題,鋼琴演奏技巧亦有相當精彩的呈現;結尾樂段時,作曲家再次使用了發展部的音型,但音域低了三個八度,且左手頑固低音的伴奏也更加增添趣味性,展現出爵士音樂中對於低音樂器的重視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b4-rXhKpMM&t=68s

 

 

第二樂章,相當慢地慢板(Adagio assai),E大調,3/4拍。

而此協奏曲之第二樂章,是一段美麗絕倫的故事:以鋼琴的的獨白開始,樂團各部木管的獨奏音色襯托鋼琴,又是一段段令人驚訝的絕美~拉威爾模仿莫札特式的平靜,也引用對聖賞以及蕭邦鋼琴協奏曲之美,讓他的這首協奏曲不但特別,而且雋永。

https://youtu.be/5b4-rXhKpMM?t=517

 

第三樂章,急板(Presto),G大調,2/4拍。

本樂章一開始由樂團齊奏之四個和弦斷奏動機開始,鋼琴接續以雙手連續交替的五度音程快速 16分音符節奏,精彩地演奏出兩聲部炫技音樂。

 

接續的高音豎笛與短笛獨奏,都帶來無比亢奮的情緒。(高音豎笛 譜例)

 

 

 

接續的高音豎笛與短笛獨奏,都帶來無比亢奮的情緒。(短笛譜例)

 

 

鋼琴在精彩的演奏過程,不時出現與樂團精彩的對話,與弦樂也以相似方式相互對應,而樂曲開始的四個和弦斷奏動機,隱伏在樂曲中,作為許多的驚喜,也喚醒聽眾對於此樂章深刻之印象,也成為樂曲結束前的最終 ff 力度齊奏節奏。第三樂章速度極快,雖然約僅不到四分鐘長度,但演奏起來暢快淋漓,讓人一聽難忘,留下深刻印象。

 

https://youtu.be/5b4-rXhKpMM?t=1083


珍貴歷史錄音

1932年由鋼琴家 瑪格莉特‧隆 擔任獨奏家,由拉威爾親自指揮之《G大調鋼琴協奏曲》珍貴錄音。
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00:05) 1. Allegramente 明朗快樂的
(07:25) 2. Adagio assai 甚慢板
(15:57) 3. Presto 急板
Marguerite Long (1874-1966), Piano
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 Conductor
Orchestre Lamoureux (Concerts Lamoureux)
1932 年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bKJHOd8n0

 

 

鋼琴家瑪格莉特‧隆 錄製於 1952年之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OOLv5VfGs

 

趙成珍與柏林愛樂之版本

https://youtu.be/yKwpc3BGEfw

 

2009年 阿格麗希於諾貝爾奬典禮音樂會現場實況

https://youtu.be/cJOW5mlhH_Y

 

大衛.弗雷與巴黎交響樂團之浪漫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H5w-CXXcw&feature=youtu.be

 

Jean-Yves Thibaudet 與 Philippe Jordan 之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AtzmCGMNfI&feature=youtu.be

 

愛麗絲.莎良.奧特 日本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N3BVgQ8Xg

 

葛利茉與柏林愛樂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_7jaJQD78

 

 

2023年最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UvNJEMJ1I&t=740s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19年暑期音樂活動出爐囉!⟪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節慶長笛樂團】2019年暑期音樂活動出爐囉!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2019-taiwan-festival-flute-ensemble-summer-course


各位愛好長笛的朋友們~今年暑假八月份節慶長笛樂團除了即將到日本福岡長笛年會演出,樂團也將在七月27-28兩天,舉辦週末的兩日長笛音樂活動 ---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七月最新方案:只要按讚【節慶長笛樂團】並加入【節慶長笛樂團LINE 粉絲團】,報名⟪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程,就可以再優惠100元。


【節慶長笛樂團LINE 粉絲團】:

line://ti/p/@tpl7597u

歡迎大家趕緊報名吧~~~

⟪點燃您的長笛魂🔥⟫活動簡章

點按↓可下載完整簡章檔案

 

即日起,節慶長笛有專屬 LINE生活圈群組囉🎊

加入樂團LINE之後,不定期會收到許多長笛小知識與文章的通知,與小編互動更加及時有樂趣;日後節慶長笛樂團有新活動,也都會在群組裡同步公告,歡迎大家掃描QR Code加入~

除了QR Code之外,也可以按連結加入群組:

line://ti/p/@tpl7597u


節慶長笛樂團介紹

 

歷年活動與暑期課程規劃介紹

 

從初學到進階, 分組上課一起同樂的課程規劃

 

兩位長笛界明星專業師資帶來精彩主題音樂講座

 

詳細兩日課程表

 

課程費用說明

可以報名全二日課程,只要 2500元,也可以單獨報名講座喔~

七月最新方案:只要按讚【節慶長笛樂團】並加入【節慶長笛樂團LINE 粉絲團】,報名⟪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程,就可以再優惠100元。實在非常超值啊🔥


【節慶長笛樂團LINE 粉絲團】:

line://ti/p/@tpl7597u

 

報名方式說明

 

在此附上 Google 報名表單連結,想報名的朋友們手腳要快啊~早鳥都有超值贈品喔!
⟪點燃您的長笛魂🔥⟫ 兩日複習課: 

Google線上報名表單:
http://bit.ly/2VEbFW4 


節慶長笛樂團 2018年課程照片集錦

 

 

相關網頁與活動:

*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2019年8月 福岡日本長笛年會之旅

詳情請按 →這裡

 

💖每星期固定精彩團練課程

詳情請按這裡→持續招募新團員

 

💖最新!長笛初學體驗課程開課囉~

詳情請按這裡→快樂輕鬆開始學習長笛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介紹

【BON音樂】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介紹
Chopin: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Op. 2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延伸閱讀

 

蕭邦早期音樂創作

關於蕭邦的早期音樂創作,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其中《華麗大波蘭舞曲》創作於停留維也納時期,時間約為 1831年 7月間完~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此曲序奏部分之《流暢的行板》則是之後蕭邦於 1834 年在巴黎完成。

1836 年蕭邦將《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合併出版。而且蕭邦更在 1835 年 4 月 26 日,由巴黎音樂家 François Habeneck 安排下,於巴黎指揮音樂院管弦樂團舉行首演,這也是蕭邦人生中唯一親自演出此曲。

體力與彈奏力度不適合大型音樂會的蕭邦,更加能夠在屬於朋友之間親密的沙龍音樂會上表現自已,也因為他個性不喜歡面對售票大型音樂會之壓力,故人生中其實鮮少真正舉辦大型公開演出。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抱病回到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Chopin's grave at Père-Lachaise cemetery, Paris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Place Vendôme),一個擁有 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是 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蕭邦的姊姊 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 
 

淺說波蘭舞曲

「波蘭舞曲」(Polonaise)原本就是是一個法語單詞,意思是波蘭語(Polish)。早期是盛行於波蘭貴族之間的舞蹈,後來有傳至民間而有了許多發展與變化。 17世紀時,波蘭民族舞蹈更在整個歐洲傳播,而法國人將所有常見之波蘭舞蹈(Chodzony舞曲, 波蘭快步舞、Chmielowy、Hops dance 等等)全部稱之為歸於「波蘭舞曲」(Polonaise)。 許多的波蘭傳統舞蹈均可再追溯至 16世紀或甚至更早。

蕭邦更是為歷來所有作曲家中最知名的波蘭舞曲作家,他所出生的年代波蘭已經為俄國與奧國所併吞侵略,國家不復存在。因此愛國心強烈的他,將對於祖國的熱愛灌注在波蘭舞曲曲式中,畢生共寫作 18首波蘭舞曲:其中 ⟪序奏與華麗波蘭舞曲 op.3⟫ 是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獻給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 op.22⟫ 則是寫給鋼琴獨奏與管弦樂團,其餘 16首波蘭舞曲均為鋼琴獨奏曲。敏感纖細的蕭邦,更加他對波蘭歷史過去的光榮、現況無奈與悲哀及對時局未來的憂鬱,巧妙地融入了波蘭舞曲中,因此更使波蘭舞曲之名發揚光大,進而成為光輝璀璨的音樂作品傳世至今。

 

蕭邦波蘭舞曲 創作年表
表格取自 維基百科 "Polonaises (Chopin)" 條目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Series
number
Key Composed Published Opus Number Brown Kobylańska Chominski Dedication Notes
11 G minor 1817 1817 - B. 1 KK IIa/1 S1/1 Countess Wiktoria Skarbek Published by Chopin's father
- C major 1829-30 1831 Op. 3 B. 41/52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for cello and piano
- E major 1830-34 1836 Op. 22 B. 58/88 Andante spianato et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originally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a solo piano version also exists
1 C minor 1834-35 1836 Op. 26/1 B. 90/1 Josef Dessauer
2 E minor 1834-35 1836 Op. 26/2 B. 90/2 Josef Dessauer
3 A major 1838 (October) 1841 Op. 40/1 B. 120 Julian Fontana "Military" Polonaise - 軍隊"
4 C minor 1838-39 1841 Op. 40/2 B. 121 Julian Fontana
5 F minor 1840-41 1841 Op. 44 B. 135 Mme la Princesse Charles de Beauveau, née de Komar "Tragic" Polonaise - 悲劇"
6 A major 1842 1843 Op. 53 B. 147 Auguste Léo "Heroic" or "Drum" Polonaise - 英雄"
7 A major 1845-46 1846 Op. 61 B. 159 Mme A. Veyret Polonaise-Fantaisie-幻想波蘭舞曲
8 D minor 1825 1855 Op. posth. 71/1 B. 11 Some sources give 1827 as date of composition.
9 B major 1828 1855 Op. posth. 71/2 B. 24 - -
10 F minor 1828 1855 Op. posth. 71/3 B. 30 - -
14 G minor 1822 1864 - B. 6 KK IVa/3 P1/3 Mme. Du-Pont Some sources give 1824 as the composition date.
16 G major 1829 (July) 1870 - B. 36 KK IVa/8 P1/8
15 B minor 1826-27 1879 - B. 13 KK IVa/5 P1/5 "son ami Guillaume Kolberg, en partant pour Reinertz" "Adieu 告別" Polonaise. Includes a quotation from Rossini's La gazza ladra (the tenor cavatina "Vieni fra queste braccia")
13 A major 1821 1902 - B. 5 KK IVa/2 P1/2 Wojciech Żywny Some sources doubt this is a work by Chopin
12 B major 1817 1947 - B. 3 KK IVa/1 P1/1
- ? "early" - KK Vf "Several polonaises", now lost
- ? 1818 - - - - - - 2 polonaises presented on 26 September 1818 to the Empress Maria Fyodorovna, mother of Tsar Alexander I of Russia, on the occasion of her visit to Warsaw; these are now lost
- ? 1825 - - - KK Vf - - Lost; on themes by Rossini (The Barber of Seville) and Spontini; mentioned in a letter from Chopin dated November 1825
- ? 1831 (by July) - - - KK Vc/1 Lost
- ? 1832 - - - KK Vc/3 Mentioned in a letter from Chopin dated 10 September 1832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Rafał Blechacz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zlcyPL5Es

 

早期關於波蘭舞蹈之畫作(畫家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於 1907年繪。

Korneli Szlegel - source: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 "Życie polskie w dawnych wiekach" ("Life in Poland in old times"), 1907, fifth edition, Warsaw 1934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活潑具有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EyYV0YJP4

 


樂曲架構
第一部分《流暢的行板》

樂曲段落 小節數與分句 調性
序奏   1-4 G大調
A 第一樂句 5-12
第二樂句 13-20
B 第一樂句 21-28 28小節轉為 e小調
第二樂句 29-34 e小調
連接句  35-36 36小節轉為 G大調
A' 第一樂句 37-44 G大調
第二樂句 45-53
過度樂句  53-66
C a段 第一樂句 67-72
a段 第二樂句 73-78
a'段 第一樂句 79-84
a'段 第二樂句85-90
a'段 第三樂句 91-96
過度樂句  97-110
尾奏  111-114


流暢行板段落的開頭,鋼琴以12度琶音音型,規律地為右手旋律伴奏,呈現穩定靜謐的美感: 

 

 

21小節開始(B),音樂旋律開始更加發展,至28小節調性轉為 e小調:


 

53小節開始,雙手均以 161 分音符節奏,進入段落轉換之經過樂句:

 

 

67小節,進入新段落 C段,以歌謠風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

 

 

97小節開始進入最後的過度樂段,氣氛優雅精緻,彷彿如同夜曲般帶來平靜宜人之美,最後四小節為引用自之前 C段旋律之尾奏:

 

譜例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130s7BiSM


第二部分《華麗大波蘭舞曲》
《華麗大波蘭舞曲》為 曲式架構為「ABA 複三段式」,並附有一段相當長的尾奏,樂曲結構如下:

樂曲段落 小節數與分句 調性
樂團序奏  1-16 bE大調
A a段 第一樂句 17-24 bE大調
a段 第二樂句 25-32
b段 第一樂句 33-40  38轉為 bB大調
b段 第二樂句 40-47
連接句  47-54  54轉為 bE大調
a'段 第一樂句55-62
a段 第二樂句 63-75
間奏  75-76
過度樂段 第一句 77-84
第二句 85-93  bA大調88小節轉為 G大調
連接句 93-97 96小節轉為 c小調
第三句 97-105 c小調
B 間奏 105-106
a段 第一樂句 107-114
a段 第二樂句 115-125 c小調121小節轉為 bD大調
連接句 125-132 125轉為 bB大調
b段 第一樂句 133-141
b段 第二樂句 141-149 148小節轉為 bG大調
b段 第三樂句 149-157 152小節轉為 bE大調
連接句 157-160 bE大調
A(與 17-75小節相同)  161-219 bE大調
間奏  219-220
 a段 221-241
 a段 241-261
 b段 261-279

 

蕭邦以非常具有特色之波蘭舞曲節奏,作為華麗大波蘭舞曲之序奏開場:

 

 

在16小節序奏後,鋼琴獨奏精神抖擻地進入,各位可以注意左手伴奏音型,由於帶著(8+16分音符)之帶有節奏風格之節奏,一聽即容易分辨出是傳統波蘭舞曲節奏: 

 

 

77小節開始,進入過渡樂段,音樂也自此開始準備進入轉調變化:

 

 

105-106小節為間奏,也同時擔任 107小節開始之 B段旋律前奏,此時調性維持在 c小調:

 

進入尾奏之後,樂曲持續維持在炫技快速音型,經過一段三連音與複點節奏 3:4節奏變化後,以雙手齊奏三連音華麗燦爛地迎向結尾,並以三個 fff 及強力度,加上傳統波蘭舞曲節奏,氣勢磅礡地結束全曲:

 

 

譜例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Y0NFC4aEw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於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演奏 Live'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sYYhYl6Dg


李雲迪於 2000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N8VBYNF2LA

 

特里弗諾夫於 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 現場實況 Live'
Daniil Trifonov – Chopin Conpetition Live' (second stage, 20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_XjkILFMY

 

波蘭女神 - Halina Czerny-Stefańska

https://youtu.be/e0iI38KYnLs

 


音樂欣賞

電影 ⟪戰地琴人⟫(Pianist)之片尾,採用了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樂曲音樂會實況:這首令人振奮的音樂,就是 bE 大調流暢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https://vimeo.com/46561201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馬勒:⟪大地之歌⟫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馬勒:⟪大地之歌⟫ 介紹與賞析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馬勒:⟪大地之歌⟫
Mahler's "Das Lied von der Erde"

完整樂譜與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xbcvp0ATAY


⟪大地之歌⟫ (Das Lied von der Erde)是馬勒創作於 1908-09年之聲樂(2位獨唱)與管弦樂團演奏的大型交響作品。

1911年由 Universal Edition 出版之⟪大地之歌⟫ 樂譜封面

1911. Publication Das Lied von der Erde for piano by Universal Edition (UE) music publishers.

除主標⟪大地之歌⟫ 外,其副題題寫著「為男高音與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弦樂的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eine Tenor und Alt (oder Bariton) Stimme und Orchester)。學界經常將此曲定位為他的第 9首交響曲,但因此曲具備六樂章架構,有因引用中國唐詩之德譯詩文,因此也具備「聯篇歌曲集」之架構,樂曲分類著實令人玩味。

第九交響曲魔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一般都知道馬勒相當害怕所謂的「第九交響曲魔咒」,就是作曲家寫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就不久於人世之模糊臆測,而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

因為馬勒之前的貝多芬、舒伯特、德弗札克與布魯克納等作曲家都紛紛應驗了「第九交響曲魔咒」,因此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

但弔詭的是,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可能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因病離世,只留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大地之歌⟫ 創作背景

從第3號交響曲(1893-96)開始,每年夏日馬勒幾乎都會前往鄉間度假作曲小屋寫作新曲。遠離工作才能帶給他更多的作曲靈感,1908年夏天,馬勒與艾瑪來到奧地利-義大利邊界附近小鎮 Toblach度假,他一面享受湖光山林景致,一面著手創作《大地之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馬勒於 Toblach度假照片:

馬勒於 Toblach度假照片

 

馬勒於 Toblach的作曲小屋

 

馬勒於 Toblach的作曲小屋,說明立牌

 

現今的作曲小屋,仍然保存得非常好:

 

這裡有段影片,2011年熱心的旅客分享如何購票進入 馬勒位於 Toblach的作曲小屋(馬勒於此創作他的《大地之歌》與第九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KkCKuy4w

 

Toblach 基本上就是一個湖光山色,讓人心情幽靜的度假好所在:

 

到了1908年9月初,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在寫給學生 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 1876-1962)的信裡,提到了有關 ⟪大地之歌⟫ 的創作心情:「過去一陣子,我在這邊(指 Toblach)安頓地相當好,同時也認真地工作著...我擁有一段美好的時光,我相信, ⟪大地之歌⟫ 是我到目前完成的,最親密而個人化的作品了,之後我也會直接與你分享。」(...I have been working very hard (and you may conclude that I have “settled” quite well). I cannot even say how I can call all this. I was blessed with a happy time and I believe this is the most intimate thing I ever wrote (Das Lied von der Erde). But I will tell you in person...)

 

 ⟪大地之歌⟫ 正式首演,已經是 1911年的 11月 20日,作曲家已經過世6個月又 2天(馬勒於 1911年 5月 18日過世)。首演指揮正是我們所提及的這位學生:布魯諾·華爾特。當時他於德國慕尼黑首演指揮《大地之歌》,音樂會之獨唱女中音 Mme. Charles Cahier 及 男高音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演奏時間大約為65分鐘。

 

《大地之歌》源起

如果提到創作源起,可能要從馬勒之妻 艾瑪.馬勒(Alma Mahler, 1879-1964)無意間在書店發現的德國詩人貝德格 (Hans Bethge, 1876-1946)所翻譯的中國唐詩集 ⟪中國笛⟫ (Die chinesische Flöte)一書,這讓她直覺認為丈夫會喜愛這樣的題材,因此買下此書,並且等不及馬勒生日便送給他做為禮物。

收到此書的馬勒,從翻譯文學裡接觸到中國詩人 李白、王維、孟浩然等文學大家詩篇,此時的他剛經歷 1907年面對深陷人生幾大難關:大女兒因傳染病去世、自身的心臟病以及工作上的不順遂,故書中的東方情懷與灑脫超然的意境,讓他彷彿找到了全新的創作方向,藉由創作面對人生的提問與面對死亡的豁達...

他從書中挑選了書中詩詞,化為六樂章交響鉅作~不僅為他們配上旋律和聲與超凡的意境,更在音樂中加入他對東方音樂的諸多想像,建構出一個讓我們感到「陌生又熟悉」的唐詩新世界~身為東方人,對中華文化文學的學習,讓我們從小就習慣讀唐詩、背唐詩;認識古代詩人與背景對我們來說,是自然不過的語言與文化根基~但面對馬勒以交響形式展現的「全新唐詩世界觀」,除了瞠目結舌,值得細細聆聽了解之外,更經常出現需要仔細思考,才能理解的全新境界~相信筆者仔此所說的「陌生又熟悉」,您一定能夠認同~

 

日本畫家 相阿彌(1485–1525)繪《李白廬山觀瀑圖》軸,紙本水墨,美國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藏。(畫作為公有領域)

日本 相阿彌(1485–1525)繪《李白廬山觀瀑圖》軸,紙本水墨,美國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大地之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大地之歌》(德語: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一部大型聲樂交響曲。馬勒寫明作品「取材於漢斯·貝德格的《中國笛》」。作品一共六個樂章,採用了詩人 漢斯·貝德格的意譯詩集《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唐詩作為歌詞。

但《中國笛》中的詩歌並非直接從中文譯為德文,而是來源於兩本法語中國古詩譯集 — 法國女詩人、作家及東方學家 俞第德(Judith Gautier)的《玉書》(法語:Le Livre de Jade, Paris (Alphonse) 1867)以及 艾爾維聖得尼侯爵(Marie-Jean-Léon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 Denys, 1822-1892)的《唐詩》(法語: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

 

朱迪·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玉書》(Le Livre de Jade)封面

 

朱迪·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玉書》(Le Livre de Jade)扉頁

 

Léon d'Hervey de Saint-Denys的《唐詩》(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封面

 

德國人 漢斯.海爾曼(Hans Heilmann)將這兩部法語譯集的相關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bis zur Gegenwart, München/Leipig),於1905年出版。

Hans Heilmann 將兩部法語譯集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封面

 

Hans Heilmann 將兩部法語譯集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扉頁

 

因 Heilmann 的譯文文字比較平淡。後來 貝德格 (Hans Bethge, 1876-1946)在上述三部法、德文翻譯的基礎上,再譯成《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一書。

貝特格 (Hans Bethge, 1876-1946)《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封面

 

貝特格 (Hans Bethge, 1876-1946)《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扉頁

 

即使是經過翻譯再翻譯,詩中東方哲學的灑脫意境,靈感源源不絕湧現~馬勒共寫作六樂章作為他的《大地之歌》主要內容,不僅為這些詩詞配上旋律,並以自己的體悟修改歌詞,進而在音樂中加入對東方世界與人生境界面對孤獨虛無之感受,這部《大地之歌》就此完成,也成為馬勒最偉大的聲樂作品。

原詩在德文翻譯之中國唐詩集 ⟪中國笛⟫ 中,故真要了解此作品,能夠從德文原文,或至少德文中文翻譯對照,再搭配音樂,才是最推薦之欣賞方式。

 

六首詩詞之標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序號 馬勒使用的標題 《中國笛》中的標題 法語譯文標題 考證中文原詩出處
1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人間飲酒悲歌》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La chanson du chagrin 李白悲歌行
2 Der Einsame im Herbst
《秋日孤客》
Der Einsame im Herbst Le soir d'automne 錢起效古秋夜長
3 Von der Jugend
《青春》
Der Pavillon aus Porzellan Le pavillon de porcelaine 李白《宴陶家亭子
或《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
4 Von der Schönheit
《美人》
Am Ufer Sur les bords du Jo-Yeh 李白《採蓮曲
5 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
《醉春》
Der Trinker im Frühling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6 Der Abschied
《送別》
In Erwartung eines Freundes,
Der Abschied des Freundes
L'adieu,
En se séparant d'un voyageur
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維送別

 

翻譯考證之困難

貝特格所寫的用德文翻譯的中國唐詩,也部分是忠實於原詩的,但也有些部分翻譯得相當自由。

常翻譯的人便經常面臨一些選擇:究竟要直譯?還是要意譯?

直譯有直譯忠於原著之處,但常常陷入文化隔閡與語言模式不同,最後陷入文字泥淖;意譯則較能以通順的文字,表達原著之精神,但卻容易缺乏原本格式而變成另一篇文章。

貝特格的德譯中國唐詩,原意就是希望做出符合德文文法,帶有中國思想之詩作,但常見五言七言這種詩裡文簡意賅的唐詩精神,透過翻譯再翻譯,就算用心翻譯,也難保不與原作產生歧異,甚至可能變為德文之散文體。且馬勒為了作曲之旋律與語韻更加融合通暢,亦會增刪文句來保有心中的美感~如此一來,就大大增加了這六個樂章原出處之考證難度~據 ⟪馬勒鄉民指南⟫ 網站上寫:「包括德國、法國與日本的學者一直試圖考究出原詩為何,但僅全唐詩就有48900首詩詞(唐詩不是只有 300首喔~呵呵!),由此可見考究的功夫是多麼辛苦,最後直到西元兩千年左右才由熟悉中國文學的中國學者逐漸考究出與《大地之歌》相近的詩詞。」


以下文字,引用自 《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羅基敏、梅樂亙等著)

一、譯詩與仿作詩

馬勒《大地之歌》的歌詞取自貝德格(Hans Bethge, 1876-1946)於1907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為貝德格在看了一些中文詩的「譯本」後所寫的「仿作詩」。在書後語中,貝德格提到了他的仿作詩的靈感來源:他被中文詩中傳達的豐富感情所感動,而詩興大發。他也列出他所看過的一些書名:海爾曼(Hans Heilmann)的《中文詩》(Chinesische Lyrik, 德文)、俞第德(Judith Gautier)的《玉書》(Le livre de Jade, 法文)和艾爾維聖得尼侯爵(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的《唐朝詩集》(Poésie de l’époque des Thang, Paris 1862, 法文)。十九世紀的詩,貝德格則參考了英文的翻譯。在書中,貝德格僅列出艾爾維聖得尼一書的出版年代,其餘兩本書的詳細資料如下:

Hans Heilmann, Chinesische Lyrik, vom 12. Jahrhundert v. Chr. bis zur Gegenwart, München/Leipig; 年份不詳,應為1905年。

Judith Walter (Judith Gautier的筆名), Le livre de Jade, Paris (Alphonse) 1867。該書在十九世紀後半、廿世紀初甚受囑目,很快即有德文譯本:Chinesische Lieder aus dem Livre de Jade von Judith Mendès, in das Deutsche übertragen von Gottfried Böhm, München 1873;1902年,作者將全書內容大加擴充,以本名出版, 後亦有英文譯本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Book of Jad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of Judith Gautier by James Whitall, New York 1918。

貝德格提到的這三本書之內容和編排方式都不一樣。由書名可知,艾爾維聖得尼的書僅選取了唐詩,並以作者為主軸來收錄、翻譯,李白為收錄的第一位詩人;俞第德的書則以詩的主題為中心,例如「愛人」、「月亮」、「秋天」等,在每首詩前註明作者;海爾曼的書有個副題「自紀元前十二世紀至今日」,說明收錄的中文詩的長遠年代,並依作者的年代或使用的詩集年代順序排列。巧合的是,貝德格的《中國笛》的內容和編排方式和海爾曼一模一樣,加上二者的母語均為德文,於此可以推斷,海爾曼的書實為貝德格的主要靈感來源。事實上,這三本書中,真正可被視為中文詩「譯本」的只有艾爾維聖得尼一本,其他的「譯本」,嚴格而言,均為「仿作詩」,亦即是由中文詩,主要是譯詩,引發詩興,模仿其中的詩意而成的詩作。換言之,除艾爾維聖得尼以外,其餘的「譯者」,姑且不論其詩作品質如何,其實都是具「作者」身份的「詩人」。

馬勒在《大地之歌》的每一個樂章前,都依照貝德格的書,標明了詩人的名字;無論是有心或無意,馬勒選取的詩均出自唐朝。必須一提的是,貝德格在其書後語中,以相當多的篇幅贊頌唐詩為中文詩的精華所在,有可能,馬勒即是在讀了書後語後,決定完全以唐詩為其選擇對象。有了馬勒標明的線索,比較貝德格的詩作和他所列出的這些法文、德文書,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幾首詩經過多層轉化,成為馬勒《大地之歌》歌詞的過程。

就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六樂章而言,諸多的不同嚐試,找到的可以與之對應的原始中文詩,都是一樣的。對於第二和第三樂章的詩作來源,則眾說紛云。馬勒標示的第二樂章歌詞之作者為Tschang-Tsi,有可能是錢起或張繼;第三樂章為Li-Tai-Po,無疑地是李白。許多人都曾嘗試著由此去找,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德拉葛朗吉(Henry-Louis de La Grange)認定第二樂章的詩應源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第三樂章則無法確定,應不是李白的詩;米契爾(Donald Mitchell)則認為這兩首詩都經過太多的改變,無法像其他樂章一般,得以找到最原始的中文詩。濱尾房子(Fusako Hamao)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俞第德「譯」中文詩的方式,試圖努力地證明第二首的確源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第三首應係來自李白的《宴陶家亭子》;但是他的論點卻有很多破綻。

在俞第德、海爾曼、貝德格的詩集裡均有這兩首歌詞,倒是艾爾維聖得尼的《唐朝詩集》中,並無較接近的譯詩,因此,可以斷定海爾曼和貝德格仿作詩的來源,應為俞第德的《玉書》。基於此一認知,濱尾房子進行其研究。他首先根據俞第德的傳記,「假設」俞第德當年讀遍巴黎皇家圖書館於1867年之前所收藏的中文詩集,在她的中文老師Tin-Tun-Ling的協助下,完成這本詩集。再由比較海爾曼詩集所選詩和俞第德所選詩的結果,得到海爾曼使用的版本應是1902年《玉書》的新版。濱尾房子即以此書與巴黎皇家圖書館之藏書比較,得出六點俞第德「譯」詩的原則;再根據這些原則,做了前述的認定。

然則,細觀這六點原則,其實可以用「自由翻譯」一言以蔽之,亦即是稱其為仿作詩應更恰當;本文文末之附錄二即為一例,李白《採蓮曲》原詩的八句裡,俞第德充其量「譯」了一、二、五、八這四句。但是這四句雖然犧牲了李白原詩之精彩處,尚能見其輪廓;相對地,俞第德的《秋夜》(Le soir d’automne)勉強可稱用了錢起詩作十句中的前四句,換言之,她的詩作裡符合錢起原詩內容的比例大約只有一半,並且只是前半。面對這個情形,濱尾房子根據自己的六點原則解釋:在句中加形容詞、較長的詩不會被全部「譯」出、增加新句等等,皆是俞第德「譯」詩的原則。在認定《秋夜》應來自《效古秋夜長》的前提下,濱尾房子亦在艾爾維聖得尼的書中找到該詩之翻譯。但是,由附錄二中可以看到,艾爾維聖得尼和俞第德皆「譯」了李白的《採蓮曲》,但是,海爾曼和貝德格明顯地係依艾爾維聖得尼的版本,譯成德文或寫作仿作詩,並未採用俞第德的詩。同理推斷,如果《秋夜》能讓人感覺是來自《效古秋夜長》,那麼,海爾曼和貝德格沒有使用艾爾維聖得尼的版本,就不免令人匪夷所思。

濱尾房子認定李白的《宴陶家亭子》為第三樂章歌詞來源的詮釋是,俞第德誤以為「陶」指得是「陶器」,所以將標題譯為《瓷亭》(Le pavillon de porcelaine),她並可能參考《李太白文集集註》中,有關該詩作的註解,眾人在金谷園中飲酒賦詩的景象,使用在她的「譯」詩裡;而這一點,濱尾房子解釋,亦是俞第德「譯」詩的原則之一。姑且不論家世出身那麼好的俞第德是否陶瓷不分,她可能會有此誤解的唯一可能是閱讀中文原詩,那麼Tin-Tun-Ling先生應不致於「陶家」、「陶器」不分;更何況「宴」字又如何解釋呢?

再者,俞第德的老師也有許多讓人質疑處,他的中文名為「丁敦齡」,錢鍾書曾經對他大加撻伐,稱他「品行卑汙……自稱曾中『舉人』,以罔外夷」,並批他「其人實文理不通,觀譯詩漢文命名,用『書』字而不用『集』或『選』字,足見一斑。」最令錢鍾書不以為然的是,「丁不僅冒充舉人,亦且冒充詩人,儼若與杜少陵、李太白、蘇東坡、李易安輩把臂入林,取己惡詩多篇,俾戈女譯而蝨其間。」事實上,俞第德的書不僅收錄了丁敦齡的「惡詩」,她1867年的《白玉詩書》還題獻給丁敦齡。姑且不論《玉書》裡,有著更多找不到原出處的詩,僅僅其中的一些線索,就足以質疑錢起《效古秋夜長》是《大地之歌》第二樂章歌詞的最早源頭。

《秋夜》(Le soir d’automne)一詩,在俞第德1867年和1902年的詩集中均有收錄。有趣的是,1867年版裡,詩人名為Tché-Tsi,1902年版裡,改為Tchang-Tsi,並加上了中文名「李巍」。更令人不解的是,在1902年版裡,Tchang-Tsi的詩不只一首,但是卻有另一個中文名「張說」。

本文的宗旨原不在於挖掘俞第德兩本詩集的翻譯問題,僅藉這幾個例子說明,在追查《大地之歌》第二、三樂章歌詞的原詩詩作來源時,很容易硬加穿鑿附會的盲點。再者,觀察一、四、五、六樂章歌詞由唐詩演變到馬勒歌詞的過程,可以看到,它們逐漸改頭換面的情形,是強加認定原詩的二、三樂章所沒有的,並且差異性之大,實難以相提並論。另一方面,若將觀察視野放大至當時代其他詩作,更可得見,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歐洲文學界以歐洲以外語言詩作為基礎,寫作仿作詩的風氣甚盛,並不侷限於中文詩。然則,無論仿作之程度如何,縱使添油加醬,幾乎都可找到原詩對應。例如得摩(Richard Dehmel, 1863-1920)的《途中》(Unterwegs),即或未標明「根據李太白」(nach Li-tai-po),華人依舊可一眼看出源自《夜思》。

事實上,《大地之歌》二、三兩個樂章的歌詞有著一些中文詩中經常出現的元素:秋天、霧氣、感懷、玉珮、蓮花、亭子、拱橋等等。後四者曾在歐洲中國情境的意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之,乍看之下,很能讓人相信真是來自中文詩。

但是,不僅在錢起、張繼和李白的詩作中,找不到能有相當穩合程度的作品,遍尋唐詩各詩集,亦找不到。更何況,如前所示,俞第德的詩集中交代的作者原名根本就不是錢起或張繼,加上僅收錄唐詩的艾爾維聖得尼的譯作中,也沒有近似這兩首詩的作品,諸此種種,更讓人懷疑這兩首詩不是張冠李戴,就是在第一位「翻譯」人士的手中,已經走樣,不復原形,或是第一位譯介者即以仿作詩的方式處理;當然,更不排除丁敦齡「蝨其間」的可能。前面提到的這些對歐洲人而言很「中國味」的因素,亦正是這些作品讓人相信他們很「正宗」的主因。因之,德拉葛朗吉和濱尾房子的論斷,係很勉強的。 總結上述,筆者認同米契爾所持謹慎保守的態度,無需亦不必為此二樂章之歌詞溯源,更何況,這兩個樂章的歌詞是否真有原始中文詩作的源頭,對於《大地之歌》整體作品的品質而言,絲毫沒有影響。

筆者文章中採用之總譜與聲樂獨唱譜,均為 Universal Edition 出版之⟪大地之歌⟫

 

 

第一樂章

《人間飲酒悲歌》(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男高音獨唱

沉重的快板(Allegro pesante),a小調,3/4拍。

歌詞應選自詩人李白《悲歌行》,但已被重新改寫。聲樂編制為男高音獨唱。樂曲一開始以法國號齊奏,蘊釀出沈重、充滿戲劇性且悲觀厭世的氣氛。

 

不過如果我們看整體音樂設計,會發現其實整體還是帶著一種「醉酒的豪邁感」

第一樂章歌詞共有三大段,每一段都以德文「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做為結束。這句歌詞被用作樂段結束之反覆歌詞,因此成為第一樂章重要的句子,第1次以 g小調出現,第2次是 bA大調,第3次則再上升至 A大調,最終結束在 F大調主和弦和聲。音樂在小調與大調之間流動轉換。調性每一段均比前一段升高半音,以強調此詩句帶來的戲劇性。

第一次出現歌詞「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調性在 g小調:

 

第二次出現歌詞「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調性在上升到 bA大調:

 

第三次出現歌詞「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調性在上升到 bA大調:

 

在最後一次出現歌詞「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之後,樂曲和聲在增減音程裡帶來調性模糊的感受,這似乎意預著人生許多的徬徨與不確定感,其實是無法預測的。從一連串的模糊和聲,很難猜測作曲家真正的意圖:人生究竟是黑暗,毫無希望?還是我們應該抱持著一絲希望,樂觀面對呢?

最後一個 極強力度 fff 重鎚F大調主和弦,究竟答案是什麼?就端看您自身的感受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語歌詞 翻譯 原詩對照
1.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人間飲酒悲歌 李白:悲歌行
(僅上半段)
悲來乎 悲來乎
Schon winkt der Wein im gold'nen Pokale, 酒已爍漾在金樽之中, 主人有酒且莫斟
Doch trinkt noch nicht, erst sing' ich euch ein Lied! 舉杯飲酒之前,且容我為您高歌一曲! 聽我一曲悲來吟
Das Lied vom Kummer soll auflachend in die Seele euch klingen. 這首忡悒之歌,當聽似發自您靈魂的笑聲。 悲來不吟還不笑
Wenn der Kummer naht, liegen wüst die Gärten der Seele, 當忡悒逐漸靠近,這靈魂的荒頹花園,
Welkt hin und stirbt die Freude, der Gesang. 歡愉與歌聲逐漸褪去、熄滅。
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 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
天下無人知我心
Herr dieses Hauses! Dein Keller birgt die Fülle des goldenen Weins! 這間屋子的主人呀! 你的酒窖里溢漾著金色瓊漿; 君有數斗酒
Hier, diese Laute nenn' ich mein! 我的懷中斜倚著琵琶。 我有三尺琴
Die Laute schlagen und die Gläser leeren, Das sind die Dingen, die zusammen passen. 輕揚琵琶弦,盡飲杯中酎;你我共此今朝之勝, 琴鳴酒樂兩相得
Ein voller Becher Weins zur rechten Zeit Ist mehr wert, als alle Reiche dieser Erde!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一杯不啻千鈞金
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 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
悲來乎 悲來乎
Das Firmament blaut ewig, und die Erde 天空靛藍依舊,大地存續如昔, 天雖長 地雖久
Wird lange fest steh'n und aufblüh'n im Lenz. 且恆於春天綻放千華。
Du aber, Mensch, wie lang lebst denn du? 然而你,一具血肉之軀,在這天地之中能擁有多少年華? 金玉滿堂應不守
Nicht hundert Jahre darfst du dich ergötzen 在這繁瑣紅塵中,你與歡愉的交集, 富貴百年能幾何
An all dem morschen Tande dieser Erde! 豈逾有百年之久?
死生一度人皆有
Seht dort hinab! Im Mondschein auf den Gräbern 放眼望去!在月夜墓地之中 孤猿坐啼墳上月
Hockt eine wild-gespenstische Gestalt -- 那蜷曲著粗狂鬼魅般的形骸——
Ein Aff' ist's! Hört ihr, wie sein Heulen 正是一隻猿!聽其哀嚎,
Hinausgellt in den süßen Duft des Lebens! 悲訴悼不回生命的馥郁芬芳!
Jetzt nehmt den Wein! Jetzt ist es Zeit, Genossen! 舉殤今際勿遲疑!吾友,錯此良辰,更待何時!
Leert eure gold'nen Becher zu Grund! 且酌乾你我手中杯! 且須一盡悲中酒
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 生命的餘燼是黑暗——是死亡。

 

李白《悲歌行》原詩欣賞
悲來乎,悲來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
悲來不吟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
君有數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鳴酒樂兩相得,一杯不啻千鈞金。

悲來乎,悲來乎!
天雖長,地雖久,
金玉滿堂應不守。
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

悲來乎,悲來乎!
鳳凰不至河無圖,微子之去箕子奴。
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

悲來乎,悲來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虛名播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愛五湖,公成名遂身自退。
劍是一夫用,書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千萬乘,卜式未必窮一經。
還須黑頭取方伯,莫謾白首為儒生。

 

譯文及註釋
原文出處: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674/prose_translations/5206

作者:佚名

譯文
悲來了,悲來了!主人有酒先不要斟,聽我唱一曲《悲來吟》。悲來了不悲也不笑,天下有誰知我的心?您有數斗酒,我有一張三尺琴。彈琴飲酒的樂處兩相得到,一杯酒下肚不亞於得到千兩金。

悲來了,悲來了!天年雖然長,地年雖然久,金玉滿堂人也不可能長守。縱然富貴百年又怎樣,一生一死人人都會有。免不了月下孤猿坐墳啼,如此說還應再盡一杯酒。

悲來了,悲來了!鳳鳥不來,河不出圖,國運將衰,賢臣微子離開朝廷便出走,賢臣箕子佯裝瘋顛爲人奴。漢帝不封功臣李廣爲侯,楚王放逐了忠臣屈大夫。

悲來了,悲來了!秦相李斯如果早追悔,就該把虛名拋向身外處。范蠡何曾愛戀遊五湖,那是他功成名遂後保身的路。古人說,學劍是爲一人用,唸書只需認姓名。戰國時的惠施不肯接受魏王所讓的萬乘之國,漢朝的卜式也未必讀完過一本經書。還是要趁年輕時爭取鬧個一方之長的官噹噹,莫要做一輩子的白頭書生啊。

註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⑴悲歌行: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
⑵三尺琴:《博雅·釋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
⑶千鈞金:《詩文·金部》:“鈞,三十斤也。”
⑷天雖長,地雖久:《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⑸“金玉”句:《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⑹“鳳凰”句:《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易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⑺“微子”句:微子,商紂王庶兄。箕子,商紂王諸父。當時的賢臣。《史記·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太師少保謀,遂去。……箕子乃佯狂爲奴。”《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爲奴。”
⑻李將軍:指李廣。李廣抗匈奴四十餘年,大小七十餘戰,其下屬多封侯,而李廣終生不得爵位。漢文帝嘆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世,萬戶侯豈足道哉!”事見《史記》、《漢書》本傳。
⑼屈大夫:指屈原。屈原爲春秋時楚國人,曾任左徒、三閭大夫。愛國直諫,遭讒被逐,投汨羅江而死。詳見《史記·屈原列傳》。
⑽“秦家”句:李斯,楚上蔡人。戰國末入秦爲客卿,爲秦王滅六國獻策。秦始皇任爲廷尉。始皇死,與趙高合謀逼死太子扶蘇,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後爲趙高忌,“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事見《史記·李斯列傳》。
⑾範子:即范蠡,春秋楚宛人,仕越爲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以勾踐爲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乃辭勾踐,曰:“王其勉之,臣從此辭。”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見《吳越春秋》卷六《勾踐伐吳外傳》。
⑿“劍是”二句,《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⒀惠施:《呂氏春秋·審應覽·淫辭》:“魏惠王謂惠子曰:‘上世之有國,必賢者也。今寡人實不若先生,願得傳國。’惠子辭。王又固清曰:‘寡人莫有之國於此者也,而傳之賢者,民之貪爭之心止矣。欲先生以此聽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則施不可而聽矣。王固萬乘之主也,以國與人猶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萬乘之國而辭之,此其止貪爭之心愈甚也。’……惠子易衣變冠,乘輿而走。”
⒁卜式:漢河陽人,以牧羊致富,不習文章。武帝與匈奴作戰,卜式屢以私財捐助朝廷,武帝任爲中郎,後爲御史大夫,終太子太傅。詳見《漢書·卜式傳》。
⒂方伯:《禮記·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漢書·何武傳》:“武曰:剌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卅表率也。”後泛指地方長官。謾,徒也,空也。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詩作於李白晚年。安本雲:“《笑歌行》、《悲歌行》二詩,各家均以爲僞。其所據者,惟‘凡近’、‘粗劣’、‘言無倫次,情多反覆’而已。是誠不足以斷此僞作 。李白詩,固有語不甚擇、臨時率然之句。李白爲此二詩時,或當病篤之際,以精神迷亂之人,勢不能好整以暇而爲雄快宕逸之詩。觀此二詩,或多憤激之語,或多絕望之辭,皆至忿、至悲、至痛心情之反映,當是臨終前所作。”李陽冰爲在“疾亟”之中的李白《草堂集》作序,時在寶元年十一月初十。安旗《我讀李太白》雲:“此序當是曾經李白過目而爲之首肯者”。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曰:“李白在當時或許尚在病中,但離去世也不會太遠了。”據此此詩約作於寶應元年(762)末,作於《笑歌行》之後。

參考資料: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55-258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詩的開頭便是“悲來乎,悲來乎”,直抒胸臆,這也是李白詩歌慣常的抒情藝術手法,如同《將進酒》開篇便是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磅礴氣勢營造了時光奔騰,人生易老的一個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正如李白所言“明月直入,無心可猜”。在這場酒宴上,李白一開始就高嘆“悲愁來了,悲愁來了”,也體現了李白詩歌中天真、率直的一面。錢鍾書曾說“唐詩多以風情神韻擅長”,而“盛唐詩歌的氣來、情來、神來,在李白的樂府詩歌和絕句中發揮的淋漓盡致”(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繆鉞也說“唐詩之美在情辭”,唐詩以情勝。而李白詩中更是體現着一種放言無憚的天真和率性,很多詩句都是脫口而出,直言袒露,較少思慮避諱僞飾。

酒宴之上,“悲從中來,不可斷絕”,於是一曲《悲來吟》,唱出了李白心中的那份孤獨與寂寞,“悲來不吟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或許真的是“古來聖賢皆寂寞”,這位聲振寰宇,名播華夏的歌者,此時此刻,寂寞的心境又有誰人能懂,此時的李白已經是不如了人生的晚年,曾經的理想抱負,曾經的萬丈豪情,或許已經和那曾經的大唐盛世一起埋葬在那再也回不去的時光中,站在盛唐詩歌的頂峯,一身仙風道骨,瀟灑不羈,也就註定了他“高處不勝寒”,龍擦拭土、御手調羹、貴妃研墨、力士脫靴,那曾經的一抹大唐風流也早已消散在落寞的心底。經歷過安史之亂後,盛唐氣象已衰。

但隨之情感的格調有抑變揚,“琴鳴酒樂兩相得,一杯不啻千鈞金”,宴會氛圍又重新轉入熱烈之中,這和《將進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在情感格調上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情感的瞬間轉變在李白的詩歌中也頗爲常見,“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嚴羽《滄浪詩話》),這便是李白性格的純真,感情汪洋恣肆,隨性而發,不爲物惑,也正如葛曉音在《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中所說“唐人不像漢人那樣拘於經學,也不想宋人那樣精於思慮,唐代的時代性情是情感超過思理,在詩歌創作上也是如此”。同時在這裏也看得出,“酒”在李白詩歌中的重要意義,他即使李白詩歌中精神寄託的一種意象,也是他揮灑萬丈豪情的工具。李白最突出的一個藝術特徵就是豪放灑脫,而酒便是這種性格不可缺少的陪襯品,使他衝破了清規戒律,任意揮灑,從而形成了酣暢恣肆,奔騰雄奇的藝術個性。“李白的詩歌個性主要憑藉於他始終常見的日月風雲、黃河滄海等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但也體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酒和月,成爲他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塑造了他‘詩仙’與‘狂客’形象”(林庚《唐詩綜論》)。“酒”也是李白厭倦世俗後遁世的一種工具,因爲他本生的儒道互補思想,也就決定了他在追求現實世界中建功立業的志向受阻後,轉向遊山問道,寄情山水。

第二段同樣是以“悲來乎,悲來乎”起興,來表達李白對富貴和生死的看法。“天雖長,地雖久”取自於《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也同樣是取自於《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大意是:金玉滿堂,不能長久。富貴而驕奢,自己招來禍患。在這裏李白也明確表明了他的富貴觀,就是儒家所謂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以及道家所謂的任性自然,並不去刻意的追求,就如同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他的浪漫灑脫心境也決定了他對金錢看得很淡,爲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而寧願用“五花馬,千金裘”去“呼兒將出換美酒”,有人認爲李白有種及時行樂的消極頹廢思想,而這正是李白純真率直性格的體現。道家崇無爲而尚不爭,作爲有着“詩仙”之譽的李白當不會爲這滾滾紅塵中的俗物所裹足,他追求的是高蹈塵外的瀟灑。

李白在對待生死問題明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生死有命,順其自然,雖然不否認早年李白也有過追求長生不老的想法,但此時的李白,已經是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了,在看盡了世事變化後,也對生命有了最本質的看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墳上月”,正所謂“古今將相今何處,荒冢一方淹沒了”(《紅樓夢》中《好了歌》),不必去窮盡這死生的奧祕,不如“且須一盡杯中酒“來的灑脫快活。

而最後一段則可以看做是李白一生中理想與現實矛盾衝突的生動闡釋。李白身負傲世才華,有身逢開元盛世,所以“盛唐士人積極入世、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個功名心很強的人,有着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又不願從軍邊塞;而是寄希望於風雲際會,始終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蓋世功業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李白本身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氣質,也決定了他對功名偉業的追求,他一直仰慕着古代的魯仲連、范蠡、酈食其等人,能夠憑一己之力建立不是功勳。“而事實上他所面對的現實與他所仰慕的這些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處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周勳初《詩仙李白之謎》)。他的過於理想化的人生設計,在現實人生中當然要遭到失敗。這使他常常陷於悲憤、不平、失望中。但由於他始終嚮往着這種理想,他有始終保持着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所以他會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窮途之下,發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慷慨之歌,李白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其二),既然說“我獨不得出”,又爲什麼說“大道如青天”,這正是盛唐時代中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它統一在這個時代中,也統一在李白身上。

因而李白在感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同時,竟又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高亢歌唱,這也正是李白身上慷慨不平的完整解釋。但正是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李白的詩歌波瀾不驚、慷慨不平,發揮了建安時代‘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的浪漫主義傳統,給盛唐詩歌帶來了更高的發展,而這正代表了盛唐時代的精神力量。”(林庚《唐詩綜論》)

參考資料:
鵬.盛世下的哀歌——漫談李白《悲歌行》

在中國古代。飲酒活動總被文人墨客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他們品酒作詩,以吟詩作對增添了飲酒之樂趣。而酒意則更引發了詩作各種靈活的變化與飛馳的想像空間,酒文化也由此應運而生。

詩酒結緣,酒中世界千萬,藉酒表達自身的心境、情懷。

而論酒論才藝,歷代其中最具代表人物之一的當屬唐代詩人~「李白」。

酒中仙 李白

《月下獨酌四首》中寫到:

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其三: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借酒抒情,因有此作。

 

李白醉酒圖

出明清佚名《酒中八仙圖》卷,絹本。 (公有領域)

李白醉酒,出明清佚名《酒中八仙圖》卷,絹本。 (公有領域)

 

一起欣賞第一樂章 《人間飲酒悲歌》: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 Leonard Bernstein
James King - movs. 1, 3, 5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movs. 2, 4,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U8IiaDWdc


第二樂章 

《秋日孤客》(Der Einsame im Herbst),女低音獨唱

略為緩慢,並有點疲倦的(Etwas Schleichend. Ermüdet)。d小調,3/2拍子。

其實六個樂章中,無法確定原詩出處的,就是第二與第三樂章。

一般認為原詩是錢起的「效古秋夜長」,但近年來有人對這種說法提出疑問,覺得也許是張籍或張繼之作。

其中錢起的「效古秋夜長」是敘述秋夜男女相思之情,但詩中氣氛遠離「中國之笛」所收錄的 有哲學內容的詩。如前文所述,「大地之歌」的歌詞使用Bethge的德文譯詩,而Bethge

記載這詩的原作者為「Tschang-Ti」。這名字的漢字,與其說是錢起,不如說是「張籍」 或是「張繼」。其實 貝德格也翻譯「Tschang-Ti」(張籍)的「節婦吟」,因此第二樂章原詩為 張籍作品的可能性較高。只是張籍留下來的作品中,找不到相當於這樂章歌詞的原詩,因此亦有人認為這首詩詞很可能是 貝德格自行創作。

本文續以 錢起的「效古秋夜長」談論這樂章。

原詩如下:
效古秋夜長
秋漢飛玉霜,北風掃荷香。
含情紡織孤燈盡,拭涙相思寒漏長,
簷前碧雲靜如水,月弔棲烏啼鳥起。
誰家少婦事鴛機,錦幕雲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聞落葉,應憐寒女獨無衣。

 

這首詩,經由 Gautier 翻譯成法文 "Le soir d’automne" (秋夜),其詩句已有相當自由的改編,詩的行數有六行。再經 Heilmann 譯成的德文詩 "Herbstabend der Einsamen"(秋夜寂寞者)相當忠實於法文詩,其行數也是六行,只是詩題多了「寂寞者」。

但到Bethge之手,就大幅改編,詩題成為 "Die Einsame im Herbst"(秋日寂寞者),而且把 Gautier 與 Heilmann 的散文詩擴大為各有四行的四段詩句。

樂章以加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為始,以d小調五度音程來回的蕭瑟的固定音型開始,兩個小節後雙簧管以感傷的旋律加入,第 7小節加入法國號,第 8小節加入上了弱音器的第二小提琴,第 9小節加入單簧管,逐漸增加色彩,猶如秋天中我們一眼先見到蕭瑟的枯黃色,但慢慢可能多見到更多的黃色層次,甚至有些尚未全然消逝的綠色,整體音樂色彩隨著音樂進行而逐漸豐富起來:

 

 

 

前奏畢,女中音於弱起拍旋律中,以 pp音量緩緩唱起歌詞「秋天,迷失在湖面藍霧迷濛中」(Herbstnebel wallen bläulich überm See)、「草地上覆蓋著一層霜白」(Vom Reif bezogen stehen alle Gräser),單簧管與雙簧管分別在第一句與第二句歌詞開始時,奏出對應之副旋律。

 

下一樂句「遠遠望去,有如畫家的彩繪」(Man meint, ein Künstler habe Staub von Jade)、「將翠綠的泥點綴在嬌艷的白花之間」(Über die feinen Blüten ausgestreut),則可見到女中音獨唱,先以下行音程唱出蕭瑟之感,再於「翠綠」嬌艷的白花唱出上行音階,可見得馬勒對於歌詞中的蕭瑟與景致描繪語韻,忘作旋律與句法時時拿捏得非常仔細:

 

而這樣的連續四句德文,其實可能只對應「秋漢飛玉霜」這五字中文...

所以中華文學的言簡意賅,特別是唐詩裡的底蘊與文學厚度,由此可見~

德語歌詞 翻譯 原詩對照
2. Der Einsame im Herbst 秋日孤客 效古秋夜長(錢起;僅前四句)
Herbstnebel wallen bläulich überm See; 秋天,迷失在湖面藍霧迷濛中, 秋漢飛玉霜
Vom Reif bezogen stehen alle Gräser; 草地上覆蓋著一層霜白。
Man meint, ein Künstler habe Staub von Jade 遠遠望去,有如畫家的彩繪,
Über die feinen Blüten ausgestreut. 將翠綠的泥點綴在嬌艷的白花之間。
Der süße Duft der Blumen ist verflogen; 然而花芳早已不復, 北風掃荷香
Ein kalter Wind beugt ihre Stengel nieder. 颯起無情秋風,凜烈遍折嬌柔。
Bald werden die verwelkten, gold'nen Blätter 還可預見的,是水載片片
Der Lotosblüten auf dem Wasser zieh'n. 湖心荷花的凋零。
Mein Herz ist müde. Meine kleine Lampe 我的心已疲憊;我的微燈 含情紡織孤燈盡
Erlosch mit Knistern, es gemahnt mich an den Schlaf. 在一陣閃爍後溶化在暗風中,催促著我入眠。
Ich komm' zu dir, traute Ruhestätte! 吾將投向我鍾愛之地,至我心靈寧靜的一隅,
Ja, gib mir Ruh', ich hab' Erquickung not! 且讓我拾得慰藉;且讓我獲得憩息!
Ich weine viel in meinen Einsamkeiten. 我常孤單哭泣, 拭淚相思寒漏長
Der Herbst in meinem Herzen währt zu lange. 秋寂藏我心。
Sonne der Liebe willst du nie mehr scheinen, 慈愛的太陽,是否不再願意
Um meine bittern Tränen mild aufzutrocknen? 拭乾我冰冷的相思淚?

 

一起欣賞 第二樂章《秋日孤客》(9:48)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 Leonard Bernstein
James King - movs. 1, 3, 5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movs. 2, 4, 6

https://youtu.be/PkU8IiaDWdc?t=588


第三樂章

《青春》(Von der Jugend) 男高音獨唱

第三樂章之音樂使用5音音階以釀造東方風格的氣氛,樂曲速度與感情提示為「輕鬆愉快的」(behaglich heiter),也展現出在全六樂章中最為怡然舒適的感覺。

詩詞來源無法對照出完全對應之唐詩,因此無原詩對照,先欣賞德中翻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語歌詞 翻譯
3. Von der Jugend 青春
Mitten in dem kleinen Teiche 白瓷青亭佇在小池塘上。
Steht ein Pavillon aus grünem
Und aus weißem Porzellan.
Wie der Rücken eines Tigers 翠色拱橋如虎背,
Wölbt die Brücke sich aus Jade
Zu dem Pavillon hinüber. 弓踞在亭岸之間。
In dem Häuschen sitzen Freunde, 亭閣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Schön gekleidet, trinken, plaudern. 鮮著玉戴,肆酒喧譁,
Manche schreiben Verse nieder. 有的筆頌抑揚。
Ihre seidnen Ärmel gleiten 他們的羅袖高挽
Rückwärts, ihre seidnen Mützen 絲冠掙脫了禮縛
Hocken lustig tief im Nacken. 盤上他們的頸領。
Auf des kleinen Teiches stiller 池面寧澈如鏡
Wasserfläche zeigt sich alles 清晰灼映著
Wunderlich im Spiegelbilde. 池畔亭間的一景一物。
Alles auf dem Kopfe stehend 也倒映著
In dem Pavillon aus grünem 白瓷青亭中的歡騰喧囂。
Und aus weißem Porzellan;
Wie ein Halbmond steht die Brücke, 翠色拱橋的倒影
Umgekehrt der Bogen. Freunde, 如一彎明月;朋友們
Schön gekleidet, trinken, plaudern. 依舊鮮著玉戴,肆酒喧譁。

 

雖然無法找到完全完全對應之唐詩,但當我們仔細對照李白的詩作《宴陶家亭子》時,會發現有許多雷同之處,讓我們欣賞原詩:
宴陶家亭子 /詩.李白
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池開照膽鏡,林吐破顏花。
綠水藏春日,青軒秘晩霞,若聞弦管妙,金谷不能誇。

 

*鋼琴譜的曲名直接使用Bethge的題名而作「陶製的亭子」,這顯然是把「陶家」 誤譯為「陶製的家」使然。

 

一起欣賞第三樂章 《青春》:(20:15)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 Leonard Bernstein
James King - movs. 1, 3, 5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movs. 2, 4, 6

https://youtu.be/PkU8IiaDWdc?t=1215


第四樂章

《美人》(Von der Schonheit)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語歌詞 翻譯 原詩對照
4.Von der Schönheit 佳人 採蓮曲(李白)
Junge Mädchen pflücken Blumen, 二八佳人在溪岸, 若耶溪傍採蓮女
Pflücken Lotosblumen an dem Uferrande. 採拾著蓮花。
Zwischen Büschen und Blättern sitzen sie, 她們群歇在灌木叢與落葉之間, 笑隔荷花共人語
Sammeln Blüten in den Schoß und rufen 將蓮花置於裙擺上,
Sich einander Neckereien zu. 彼此有說有笑。
Gold'ne Sonne webt um die Gestalten, 金色的陽光照在她們身後, 日照新妝水底月
Spiegelt sich im blanken Wasser wider, 在澄澈的溪水上,
Sonne spiegelt ihre schlanken Glieder, 映出她們的細手,
Ihre süßen Augen wider, 她們的巧盼,
Und der Zephir hebt mit Schmeichelkosen das Gewebe 和風輕撫她們的繡袖, 風飄香袖空中舉
Ihrer Ärmel auf, führt den Zauber 將女孩們特有的香氣
Ihrer Wohlgerüche durch die Luft. 揮灑在空氣中。
O sieh, was tummeln sich für schöne Knaben 呀,看啊,那群縱駒溪畔的俊美少年 岸上誰家遊冶郎
Dort an dem Uferrand auf mut'gen Rossen? 正自遠方馳來
Weithin glänzend wie die Sonnenstrahlen; 有如陽光般的眼睛
Schon zwischen dem Geäst der grünen Weiden 他們正策馬 三三五五映垂楊
Trabt das jungfrische Volk einher! 穿過岸上的垂楊!
Das Roß des einen wiehert fröhlich auf 晴空下馬兒愉快地嘶鳴 紫騮嘶入落花去
Und scheut und saust dahin, 幾經躊躇,
Über Blumen, Gräser, wanken hin die Hufe, 然後縱蹄飛馳過茵綠與千華,
Sie zerstampfen jäh im Sturm die hingesunk'nen Blüten, 蹂躪過遍地落花而去。
Hei! Wie flattern im Taumel seine Mähnen, 咍!那舞盪的鬃毛多麼狂野,
Dampfen heiß die Nüstern! 那鼻息深切而熾熱!
Gold'ne Sonne webt um die Gestalten, 金色的陽光把她們的身影
Spiegelt sie im blanken Wasser wider. 映在澄澈的溪水上。
Und die schönste von den Jungfrau'n sendet 女孩的目光 見此踟躕空斷腸
Lange Blicke ihm der Sehnsucht nach. 追隨著馬兒而去。
Ihre stolze Haltung ist nur Verstellung. 小小的矜持也掩不過
In dem Funkeln ihrer großen Augen, 閃爍的雙眸,
In dem Dunkel ihres heißen Blicks 以及暗地裡隨著馬蹄聲
Schwingt klagend noch die Erregung ihres Herzens nach. 悸動的心靈。

 

一起欣賞第四樂章 《美人》:(23:27)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 Leonard Bernstein
James King - movs. 1, 3, 5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movs. 2, 4, 6

https://youtu.be/PkU8IiaDWdc?t=1407


第五樂章

《醉春》 (Der Trunkene im Fruhling)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語歌詞 翻譯 原詩對照
5.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 醉春 春日醉起言志(李白)
Wenn nur ein Traum das Leben ist, 如果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處世若大夢
Warum denn Müh' und Plag'!? 為何還要那麼勞苦? 胡為勞其生
Ich trinke, bis ich nicht mehr kann, 在這漫長而快樂的一整天之中, 所以終日醉
Den ganzen, lieben Tag! 我喝著酒直到自己不能再喝為止。
Und wenn ich nicht mehr trinken kann, 不能再喝的時候,
Weil Kehl' und Seele voll, 喝到喉嚨和心都滿足的時候,
So tauml' ich bis zu meiner Tür 我步履蹣跚地曳向前楹, 頹然臥前楹
Und schlafe wundervoll! 倚著門檻閒適地睡著矣!
Was hör' ich beim Erwachen? Horch! 我醒來時聽到了什麼? 覺來眄庭前
Ein Vogel singt im Baum. 聽呀!是樹上的鳥兒啁啾。 一鳥花間鳴
Ich frag' ihn, ob schon Frühling sei, 我向鳥兒借問,春天是否已然降臨, 借問此何時
Mir ist als wie im Traum. 為何這一切總看似一場夢。
Der Vogel zwitschert: Ja! 鳥兒回答:是啊! 春風語流鶯
Der Lenz ist da, sei kommen über Nacht! 春天前一晚才來到!
Aus tiefstem Schauen lauscht' ich auf, 我傾耳聽著鳥兒,
Der Vogel singt und lacht! 唱著,笑著。
感之欲嘆息
Ich fülle mir den Becher neu 我重新注滿我的酒杯, 對酒還自傾
Und leer' ihn bis zum Grund 然後一口氣將其傾盡;
Und singe, bis der Mond erglänzt 放聲唱歌,直到明月高懸 浩歌待明月
Am schwarzen Firmament! 在黑幕之中。
Und wenn ich nicht mehr singen kann, 而當我不能再唱以後, 曲盡已忘情
So schlaf' ich wieder ein. 我又沈沈地睡去。
Was geht mich denn der Frühling an!? 春天對我是什麼?
Laßt mich betrunken sein! 不如讓我醉個夠!

 

 

一起欣賞第五樂章 《醉春》:(31:20)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 Leonard Bernstein
James King - movs. 1, 3, 5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movs. 2, 4, 6

https://youtu.be/PkU8IiaDWdc?t=1881


第六樂章

《送別》(Der Abschied)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語歌詞 翻譯 原詩對照
6.Der Abschied 送別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Die Sonne scheidet hinter dem Gebirge. 夕陽沈沒於山嶺之外, 夕陽度西嶺
In alle Täler steigt der Abend nieder 夜幕低垂在群壑間, 群壑倏已暝
Mit seinen Schatten, die voll Kühlung sind. 夜涼如水,微風輕送, 松月生夜涼
O sieh! Wie eine Silberbarke schwebt 看啊!月兒有如一彎銀色的小舟,
Der Mond am blauen Himmelssee herauf. 悠遊於深藍的星海之中。
Ich spüre eines feinen Windes Weh'n 我聽見微風 風泉滿清聽
Hinter den dunklen Fichten! 吹過暗沉的松樹間!
Der Bach singt voller Wohllaut durch das Dunkel. 小溪的潺潺聲點綴著夜的幽靜。
Die Blumen blassen im Dämmerschein. 昏暗中花兒搖曳著淡淡月光。
Die Erde atmet voll von Ruh' und Schlaf. 大地在萬物的睡眠與歇息之中深沈地呼吸著。
Alle Sehnsucht will nun träumen, 所有的熱盼與期待現在都已走回夢中,
Die müden Menschen geh'n heimwärts, 疲憊的人們回家了, 樵人歸欲盡
Um im Schlaf vergess'nes Glück 在睡眠中重新拾起
Und Jugend neu zu lernen! 遺忘的快樂與年輕。
Die Vögel hocken still in ihren Zweigen. 鳥兒也安靜地棲息在枝頭。 煙鳥棲初定
Die Welt schläft ein! 這世界睡著了!
Es wehet kühl im Schatten meiner Fichten. 夜晚的涼風徘徊在松樹間,
Ich stehe hier und harre meines Freundes; 我駐足在松樹下等待著一位朋友;
Ich harre sein zum letzten Lebewohl. 等著向他告別。
Ich sehne mich, o Freund, an deiner Seite 朋友呵,我等你來到我身邊, 之子期宿來
Die Schönheit dieses Abends zu genießen. 共享夜色。
Wo bleibst du? Du läßt mich lang allein! 可你身在何方?為何留我一人孤獨?
Ich wandle auf und nieder mit meiner Laute 我在披拂著蘿藤的小路上 孤琴候蘿徑
Auf Wegen, die von weichem Grase schwellen. 撥弄著琴弦。
O Schönheit! O ewigen Liebens -- Lebens -- trunk'ne Welt! 這美麗的世界呀!且讓我永遠沈醉在愛與生命之中!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送別(王維)
Er stieg vom Pferd und reichte ihm den Trunk 他下了馬, 下馬飲君酒
Des Abschieds dar. Er fragte ihn, wohin 給了一杯餞行酒。喝酒的問道:
Er führe und auch warum es müßte sein. 要往何處去,為什麼不能不去。 問君何所之
Er sprach, seine Stimme war umflort. Du, mein Freund, 他安靜地回答:朋友呵, 君言不得意
Mir war auf dieser Welt das Glück nicht hold! 這世上命運對我不公!
Wohin ich geh'? Ich geh', ich wand're in die Berge. 要往何處去?我在深山中遊蕩, 歸臥南山陲
Ich suche Ruhe für mein einsam Herz. 我為自己孤獨的心靈尋找慰藉,
Ich wandle nach der Heimat! Meiner Stätte. 我要回家去!
Ich werde niemals in die Ferne schweifen. 我不會走遠的。
但去莫復問
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我的心靜止著,等待著時機! (馬勒自己添加的詞)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grünt 美麗的大地,到處春暖花開,綠意盎然!
Aufs neu! 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到處皆是的,永遠湛藍的天空!
Ewig...(*7) 直到永遠…… 白雲無盡時

 

一起欣賞第六樂章 《送別》:(35:41)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cond/ Leonard Bernstein
James King - movs. 1, 3, 5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movs. 2, 4, 6

https://youtu.be/PkU8IiaDWdc?t=2142

 

補充:

馬勒網站裡對於 ⟪大地之歌⟫的歷史介紹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插畫】 ⟪繪不繪讀書⟫ 聯合插畫展 2019/05/08 - 05/31日

【BON活動】 ⟪繪不繪讀書⟫ 聯合插畫展
Drawing? or Reading?

– 資訊共享於網路,如有引用請表明出處,感謝您對文字工作者的尊重 –
蹦藝術 | BONART


大家好, 我是這次的主辦人溫詩云, 其實也是蹦藝術的美術編輯啦~

要特地從美國回到台灣開展覽囉~歡迎大家踴躍支持分享、到場參觀~

展覽資訊 

展期:2019年 5月 8日 至 5月 31日
地點:桃園市立圖書館龜山分館 一樓藝文展區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自強南路97號
公共交通:由桃園火車站前搭乘桃園客運(桃園至林口)或(桃園至松山)至龜山站下車,並步行往區公所行政園區方向約7分鐘可到達本館

 

展覽的主題是 ⟪繪不繪讀書⟫

 

策展概念

你很會讀書嗎?

還是

你擅長讀書嗎?

這些話在每個人的心中應該很熟悉吧, 沒錯! 在我們求學的階段中必聽到的句話,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除了這句話以外,我們真的喜歡且擅長的是什麼?

也許是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和長期的刻板印相中,唯有成績最好才能成為成功的人,但年輕時的我們沒有認真想過這個社會. 老師及父母眼中的成功是什麼,或者我們自己覺得成功是什麼?我們只能跟隨其他人的腳步繼續讀書。

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 我是最不擅長讀書的小孩, 但我繪書。

這也是我想從這次的展覽中想訴說的故事, 你不會讀書並不代表你什麼都不會,而是你比別人永有更特別的天分與才華。

 

佈展照片分享

 

 

 

 

 

 

 

 

 

 

這次聯展的插畫家共有 6位,都是在臺灣長大的年紀相近的年輕插畫藝術家。

除了我(Arwen Wen),還有:許知儀(Ariel Hsu)、陳姸好(Miki Chen)、陳映妏(Inez Chen)、蕭宇筑(Yu-ChuHsiao)、彭郁棋(Yuchi Ikki Peng)這幾位"藝氣相投"的好友們~

我們於這十幾年間,因爲對繪畫這項共同的興趣而相繼來到美國舊金山,在異地追尋對繪畫藝術的旅程。

因為有著共同的熱情,讓我們聚在一起;但因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經歷,也讓彼此在藝術方面各自擁有獨特迥異的創意思考及繪畫風格,透過圖像說故事的能力。

這次的展覽,現場將由主辦人我的帶領,您並可與其他藝術家:許知儀(Ariel Hsu)、陳姸好(Miki Chen)、陳映妏(Inez Chen)、蕭宇筑(Yu-ChuHsiao)、彭郁棋(Yuchi Ikki Peng)等五位插畫家一起分享與藝術邂逅,期待您的光臨與指教,更歡迎大家抱著童心,跟著作品中可愛活潑的角色與動物們,盡情放肆地在想像的旅程中探索喔~


我的蹦藝術 Banner 作品,也與大家分享~

 

 

 

 

 

 

作者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蕭邦 第 2 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蕭邦 第 2 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Frédéric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2 op.2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1829年夏天,蕭邦以鋼琴家身份在維也納登台首演大獲好評,回到華沙的9月就立即著手寫作此曲。當時的鋼琴演奏家於音樂會中演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為普遍現象。

本曲大約於年底時完成,蕭邦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 出自《蕭邦》,美樂出版社,野村光一著,第25-28頁

 

筆者於華泰王子大飯店演講之音樂海報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動物暨昆蟲學家 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 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 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 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 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 Hendrik Siemiradzki Oil painting 1887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Etudes op.10, 1829 - 32)。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Place Vendôme),一個擁有 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是 Jane Stirling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蕭邦的姊姊 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

 

放置蕭邦心臟的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一樂章 I. Maestoso 莊嚴的

簡說

第一樂章和e小調第一號相同,都是承襲自古典協奏曲的奏鳴曲形式,但在曲思上則較第一號來得簡潔。曲子一開始由弦樂呈示情感豐富的第一主題,再由合奏加強力度,樂曲由樂團完整呈示第一主題開始,接著雙簧管吹出優美的降A大調第二主題,在此以 f小調的關係小調所寫的主題將情緒稍作緩和,然後由長笛、弦樂接續。鋼琴主奏此時拉開序奏,在呈示第一主題後,接著經過一連串華麗豐富的經過句,再彈出第二主題,深度與明暗對比則更為豐富和纖細。發展部中僅以第一主題為材料,蕭邦以三段落做出由獨奏鋼琴與樂團熱情的對話,並展現了身為一流鋼琴獨奏家繁複和華麗的技巧,在自由的再現部之後,以第一主題所構成短小的尾奏結束此樂章。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分段 小節數
呈示部 樂團前奏 1-70
獨奏呈示主題 71-180
樂團過門 181-205
 

發展部

 

發展部第一段 205-224
發展部第二段 225-256
發展部第三段 257-269
再現部 269-336
尾奏 337-3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296y3ZpsVQ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樂曲架構

段落 小節數
前奏 1-6
A段 7-25
A’段 25-45
B段 45-74
A 74-89
尾奏Coda 89-9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ue7nn4zhc

 

齊瑪曼動人而深情之第二樂章錄音:
Krystian ZIMERMAN,Pianist and conductor (199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oX-HO9U5U

 

第三樂章 III. Allegro Vivace 活潑的快板

簡說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再度回到 f小調,首先由鋼琴呈示如波蘭舞曲般具鮮明節奏的第一主題,再經由管弦樂的齊奏後,接續呈現經裝飾後的第一主題,之後在木管樂器的陪襯下進行快速而華麗的三連音音群。此樂章不斷流洩的華麗音樂,具有蕭邦青年時期絢爛熱情的特質。接著鋼琴呈示降A大調的第二主題,這個更接近舞曲的強烈節奏,增加了此樂章的活躍與華麗感;再經過如炙熱而精彩的發展部和再現部後,在法國號的獨奏引導下進入終段,此時再度出現輕巧快速的三連音音群而以華麗的尾奏一路奔向結尾段,精彩結束本首協奏曲。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分段 小節數
 

 

呈示部

 

 

主題A

結束段

過門

主題B

結束段

 

 

1-197

 

 

發展部

 

 

第一段落197-213

第二段落213-260

第三段落261-284

第四段落285-309

結束段落309-324

 

 

197-324

 

再現部

 

主題A

結束段

 

325-404

 

結尾段

Coda

 

鋼琴三連音段落

12小節
琶音+三連音+顫音

琶音+三連音 尾奏

 

405-4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8iZvzYaI

 

音樂欣賞

200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Rafał Blechacz

https://youtu.be/iWPRPR0XEBw

 

Daniil Trifonov, Verbier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 & Masaaki Suzuki

https://youtu.be/GDy6WB-tFxs

 

Krystian Zimerman 第二樂章錄音版

https://youtu.be/MsIzN8YRsgU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訪問 武林至尊泰斗,長笛界資深掌門人 彼得.盧卡斯.葛拉夫 Peter-Lukas Graf 

【BON音樂】訪問 武林至尊泰斗,長笛界資深掌門人 彼得.盧卡斯.葛拉夫 Peter-Lukas Graf 
Interview of Peter-Lukas Graf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09年 筆者於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訪問長笛泰斗 葛拉夫(Peter-Lukas Graf)

 

前言

葛拉夫大師簡歷

Peter-Lukas Graf 是活躍於國際知名的長笛演奏家。在慕尼黑音樂大賽獲得首獎後,他在Winterthur和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被任命為最年輕的首席長笛演奏家。經過十年主要演奏歌劇和交響音樂會的時光後,他選擇進入瑞士巴塞爾音樂院擔任長笛教授。美國長笛協會亦授予他終身成就獎。葛拉夫曾獲得克拉科夫音樂學院(波蘭)榮譽博士學位。義大利長笛協會亦給予最高榮譽 Presio di carriera flauto d'oro。
高齡仍然活躍於全球音樂會的葛拉夫大師

 

採訪當天也是葛拉夫音樂會當天,根據負責接待大師的林姿瑩老師最新內線消息,高齡81的葛拉夫大師抵台這幾天已經被各方記者追問年紀的問題問到有點煩,頻頻抱怨而且對這類問題非常感冒,於是筆者決定要用大師的CD唱片開啟話題,先拉近彼此的距離,再慢慢地切入主題,讓他老人家不要有拘束的訪談感覺。

 

葛拉夫的長笛專輯張張精品,音色與詮釋皆為當代之最~

幸好當天事前準備的大師的CD真的派上用場,在他意會到筆者已經開始之前,大師已經打開了話匣子,後來聊到一半他問我什麼時候要開始採訪時,筆者則回答說剛剛早就已經在錄音啦~

 

我們就當作繼續聊聊天,讓我與他分享他的觀念與想法,大師此時才欣然一笑,開心地繼續說著,在此筆者也盡量生動地記錄我們的對話內容:

 

音樂訪談

 

林仁斌:
從我高中以來,就一直收集您的CD唱片…(先拍一下馬屁 XD)
(在桌上恭敬地擺出本人珍藏之葛拉夫大師眾多錄音CDs~)

 

葛拉夫:哇~你有好多好多張唱片,真的!!!(開心)(奏效了...)

葛:你喜歡他們(CD)嗎?

 

林:(以下簡稱林:)
當然囉,我從錄音中認識您的演奏,也學習到許多音樂詮釋。

 

葛:(以下簡稱葛:)
多年以來沒想到我錄了這麼多張唱片…(笑)
(大師開始翻看每一張CD,與筆者細數灌錄每一張CD的感受…)

 

葛:
但...你知道嗎?我從來不聽自己的CD…

 

林:
真的!?(大吃一驚吃手手)

 

葛:
所以在我心裡都只留下灌錄這張唱片時的回憶。

 

林:
真是太特別了,那有哪幾張唱片是您印象最深刻的?

 

葛:
例如有一張是我與吉他演奏家Konrad Ragossnig 灌錄的「Miniature」(筆者補充:Claves公司,2002年出版),雖然唱片製作人與我之間意見不合,但我記得當時錄音時我們樂器音色平衡的感覺非常美妙,原本這張專輯的名稱叫做「Encores」,後來發行時他們改掉了標題,但我非常記得錄這張唱片時美好的回憶。
(聽到沒,葛大師的粉絲們,趕緊去買這張充滿美好回憶的唱片吧~)

 

另外有一張「Joueurs De Flute」是在日本錄音(筆者補充:Claves公司,1996年出版),當時冬天又冷又凍,我在沒有暖氣的情況之下根本無法好好演奏,所以自然演奏就無法盡善盡美,我不評論我自己的錄音,但對於每張CD,我都留下了屬於我自己的回憶…(笑)

 

林:
這真的很特別,還有其他您最感興趣的唱片嗎?

 

葛:
聽唱片並不真的讓我有感動,我對現場的演奏(Live)還是最為喜愛。我對於音樂演奏的感覺,就像是溝通一樣,例如我讀貝多芬的樂譜或是演奏貝多芬時,就是一種與作曲家的溝通。但有時候我聽到一些不好的音樂詮釋時,我也會感覺到生氣或是沮喪;但當我聆聽例如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指揮的貝多芬演奏時,我也會感覺到我跟他建立了一種溝通。

 

林:
會不會因為您本身也是指揮家,所以您分析樂曲、詮釋樂曲時,會有更深入的想法與分析?

 

葛:
我不知道…,但身為長笛家的危險之處就是我們只演奏單旋律,而且總是被演奏技術上的困難所困擾。而身為指揮家,在音樂上其實更加自由,也沒有演奏技術的牽絆,因此指揮家總是征服音樂…或許因為如此,指揮樂團更讓我對於樂曲的整體有清楚的感受。

 

林:
那當您指揮時,最重視的音樂元素是什麼?

 

葛:
音樂的清楚透徹(Clarity of music)。然後就是試圖讓音樂生動(Live)。表演藝術的詮釋就是一把最好的量尺。至於你提到的元素,我覺得都很難單一去訴說,因為無論音色、和聲、節奏…等等,都無法單獨存在,而且每一首樂曲的注意重點也有所不同。

 

林:
嗯~我了解了。那讓我們來聊一聊比賽評審經驗好嗎?當您擔任大賽的評審時,演奏者的表現您覺得以什麼最為重要?

 

葛:
其實去評斷音樂演奏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每當比賽時,評審們又必須依照不同的項目去找出每一位演奏者的特質,因此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音樂的開端:音色的特質(Quality of sound)。演奏者如何以最具彈性的方式演奏出長笛的音色,演奏音樂以音色開始也以音色結束,好的音色運用往往是我們評判的最先依據。

 

然而不同樂器項目的演奏者又有不同的要求標準,例如管風琴演奏者,我們不能只以音色評斷他的演奏,因為那已經是一種工藝與樂器製作師傅的品味了;但以長笛演奏來說我們其實還是應該以音色作為一種評判的依據,所以說雖然都是音樂的演奏,但卻不能一概而論,這中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存在的

 

而且大約是1960年代時,我認識一位英國長笛家Gareth Morris,他在擔任評審時所製作的一項計分方式讓我大吃一驚,是我見過最具系統的評審方式:他將音色、手指、音準、吐舌、音樂表情…等等大約十個項目吧~(笑)他逐一給分然後再平均成為最後分數!(非常認真)這種客觀的方式讓我學習到許多,雖然我們不能去批評音樂,但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非常受用,保持客觀。

 

林:
您經常改編樂曲來給長笛演奏嗎?

 

葛:
不…通常我都是被要求才會去改編(大笑)

 

林:
那這次來台演奏的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呢?(因為是大師自己的改編版)

 

葛:
喔~這是因為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為帕格尼尼的隨想曲作了全套的鋼琴伴奏譜,我看到有如此優異的鋼琴伴奏譜,才動念想要在音樂會上演奏帕格尼尼隨想曲。而且我也稍微改編了鋼琴伴奏的方式以及長笛版本的部分內容,所以現在應該說這個版本比較接近我的想法沒錯~我覺得可以說是我的版本。

 

而且我為 Breitkopf公司改編了三首長笛無伴奏奏鳴曲(J.S. Bach: 3 Sonatas for flute alone),這份樂譜我從其他樂器奏鳴曲像是小提琴改編而來,我甚至改變了原曲的調性,雖然是個很大的冒險,但我認為這才是對長笛界重要的事情。我2008年在台灣的音樂會最後也演奏了其中一首G大調奏鳴曲。經由多次演奏,許多我的朋友們聽過這幾首無伴奏奏鳴曲後都表示聽起來就如同原本就是長笛曲目一樣自然~只是比巴哈其他長笛曲目更難演奏吧~(開心)

 

「您所不知道的~大師的幕後花絮」

 

 

當筆者最後問到大師在音樂之外最大的興趣,筆者先提到自己很愛看電影之後,大師馬上接話說他最喜歡「有關犯罪的電影」(Criminal movies),又讓筆者大吃一驚~

接著他說最愛大自然:欣賞不同的事物、外出旅行、接近森林、高山…等等。

他謙虛說:「或許是我的想像力不足的關係,我喜歡體驗不一樣的事物…我也喜歡不一樣的觀點…我兒子是建築師,他每次外出旅行回來總是畫了滿滿一本素描本,我欽佩他隨時都在發明的那種動力……;你知道我小女兒 Aglaia Graf 也是鋼琴家,我們一起合作灌錄了一張巴哈長笛奏鳴曲唱片(筆者補充:Claves公司,2006年出版)…」

葛拉夫與小女兒 Aglaia Graf 合作錄製之演奏專輯:

 

受限於篇幅與採訪時間有限,大師的許多話語筆者盡量在此篇幅與讀者們一同分享,除了筆者有此機會與大師一席言之外,更感覺到一股溫暖的交流。音樂會當天聽完大師81歲的音樂會,更是懷著一份無比滿足的心情回家。

 

--- 原文刊載於「MUZIK」雜誌2009年12月號第38期,頁34-39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訪問北歐長笛藍鑽 派崔・阿蘭柯 Petri Alanko - 芬蘭廣播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BON音樂】訪問北歐長笛藍鑽 派崔・阿蘭柯 Petri Alanko - 芬蘭廣播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Interview of Petri Alank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09年 筆者林仁斌訪問芬蘭長笛一哥 阿蘭柯,開心地合照

 

訪問北歐長笛藍鑽 派崔・阿蘭柯 Petri Alanko (現任芬蘭赫爾辛基藝術大學西貝流士音樂院長笛教授),是筆者多年來的一大夢想,從聆聽他的第一張 CD 開始, 筆者就經常幻想這位音色冷冽高貴,但是音樂表情卻令人動容的長笛家,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

 

後來隨著出國至法國唸書並於歐洲參與各國之長笛音樂節,終於有機會在德國與義大利現場聽過他的演奏。

那是一種難忘的經驗,因為他的音色真的與眾不同,許多人都說班諾德演奏像火,阿蘭柯演奏像冰,是一熱與一冷截然不同的典 型;但是阿蘭柯這塊冰其實一點都不冷酷:他~有一顆溫暖的心;話雖不多,但 句句精要;用餐時,突然爆出的笑話,更是冷面笑匠一位。此次台灣之行與訪問 後,更讓筆者感覺認識他另外一面的美好。

 

2009年第二屆國際台灣長笛藝術節,阿蘭柯(左)與 班諾德(右)相偕於台灣獻藝演奏記者會合照

page3image65100544

林仁斌:多年來我一直對您的 CD唱片很熟悉,之前在義大利與德國的長笛節音樂會我都曾現場聽過您的演奏,真是太棒了!

阿蘭柯:噢~真是謝謝你!~(酷酷地笑)

林:(以下簡稱林:)
我個人感覺聆聽您的音樂,有一種全然不同於其他長笛家的音色感受,我覺 得是「冷-Cold」,但我不是指您的演奏冷酷,而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其他長笛家的 音樂氣氛...

 

阿:(以下簡稱阿:)
真的嗎?但我自己是不這麼想啦~

 

林:
那您會如何描述您的音樂呢?

 

阿:
我認為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影響,我之前的老師,我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等等 因素,我非常喜歡長笛的音色,從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就喜愛上了長笛的音色。 我覺得這就是我的聲音!

 

林:
幾天前我們聊到其實您在任職芬蘭廣播交響樂團長笛首席之前,就在蘇黎世 交響樂團擔任長笛首席,是什麼因素讓您想回到芬蘭呢?

 

阿:
我喜歡回家的感覺。在蘇黎世之前我也在德國工作,因此我特別渴望回家。 另外,語言對我也很重要,在我的家鄉,我可以說芬蘭語,感覺非常自在。而且待在瑞士之前我也在德國兩年,那種回想家的感覺特別強烈。

 

林:
您現在也擔任許多重要的音樂大賽評審,對您而言,參賽者應該具備的最重要條件是什麼?

 

阿:
對我而言,音樂一定要能說話(Music must speaks)!我必須感覺到演奏者 「靈魂」的􏰁存在!我無法確實說出「靈魂」是什麼。當然,所有的音樂比賽都有一些既定的標準:像是音量必須夠大、音準要夠準...等等共同因素,但我總是打給能帶給我感動的演奏者比較高的分數,因為那是最重要的事。

 

林:
這次您的曲目因為有半場都是北歐現代曲目,我在音樂會前其實有想過不知道台灣的聽眾反應會如何...。但從您第一首曲目演奏完畢,聽眾所回饋的熱烈掌 聲,我就知道您的詮釋已經贏得了全場聽眾的真心喝采~

 

阿:
謝謝~我真的很高興~

 

林:
您如何練習現代音樂作品?

 

阿:
大量的練習!

因為當你開始練習現代音樂時,最初的幾首一定不可能達到你要的音色要求,對於現代技巧的演奏,有許多要依賴嘴唇與吹嘴技巧(Embouchure) 的控制,要練到非常非常有足夠的彈性去達到確實正確的音色控制,當然演奏經驗也會有所幫助~

另外我認為,演奏現代作品,一定要演奏出完整的音樂表情(Full Expression),有時候我會聽到有些人演奏現代作品就像在做運動一樣!那完全沒有音樂表情。我不喜歡沒有音樂表情的演奏,當我們演奏現代作品時,一 定要有非常好的音色,完整的音樂表情,這非常非常重要。並且一定要有讓聽眾 感覺到要訴說的內容才行。

 

林:
那您有特別偏好的現代作品嗎?

 

阿:
我喜歡有豐富音色以及豐富音樂表情的音樂,我需要在音樂裡找到情緒感 受。像有一些序列式或者數學式的現代音樂我就不是很喜歡,或者是太理論性質 的作品我也無法演奏...。例如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與艾略特.卡特(Elliot Carter)的現代作品,我確信他們絕對是天才,作品也是好音樂,但我就是感受不到這種音樂要對我訴說的內容,所以我就寧可選擇不演奏。

 

林:
這次是您第二次來台灣,上一次是 12 年前,對台灣感覺如何?

 

阿:
這麼多年來我經常旅行,感覺台北變了很多,很先進,生活水準相當高,我非常喜歡。(筆者補充:阿蘭柯待在台北行程空檔時,經常一個人便裝就出門體驗當地風情,他自己去了夜市,也跑去吃涮涮鍋,可以說完全沒有大師的架子,也非常融入每一個城市的生活步調,連筆者跟他約採訪時,他都是短 T 短褲才剛從外面回飯店...)

 

林:
那除了音樂之外,您平常最大的興趣是什麼呢?

 

阿:
我喜愛運動,夏天慢跑,冬天滑雪。因為芬蘭冬天下很多雪...(終於等到你笑了...) 我也喜歡到森林中散步,感受森林裡的寧靜,在芬蘭,我都在森林裡採各種香菇 回家烹調...(筆者倒是嚇了一跳,很特別的興趣),我很喜歡野生菇類食物。待在森林、吃香菇應該是我最愛的興趣吧~

 

芬蘭舒適的森林示意圖(非音樂家本人)

 

林:
您在芬蘭西貝流士音樂院任教,有多少學生?

 

阿:我班上有六名學生。

 

林:
您教學的最重要教學宗旨是...?

 

阿:
我教學時主要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問題來替他們解決問題,每個人問題都不盡相同,但我發現我最常提到的仍然是音色。就像是歌劇演唱一樣,我非常喜歡 歌劇,如果歌者的音色不對,無法表達音樂的內容,便一切都無意義了。對聲樂歌者而言,聲音就是他們溝通的媒介,沒有了音色就沒有了溝通;我們長笛也一樣,透過音色我們表現音樂,如果音色出了狀況,便沒有了可以溝通的條件,什麼也不是。

 

訪談之間,阿蘭柯大師的話其實都不多,但都相當精要。幸好訪談前已經跟他見過幾次面,也吃過飯,已經有了初步認識與了解,否則真要訪問這位「省話一哥」,一個不小心,談話氣氛可經常會不小心冷掉呢~

 

您所不知道的~大師的幕後花絮


最有趣的幾件事,是他在餐會上時提到,芬蘭當地的音樂會後慶功習俗,居然是 一起去洗三溫暖!!! 當場一位長笛老師就提到,這樣實在怪怪的,前幾個小時還在舞台上「以藝會友」,才隔幾個小時就到三溫暖「坦誠相見」,會不會不自在?但大師就是很自然地說:「對啊~我們都是這樣!」原來我們常說的「三溫暖」,就真的是源自芬蘭的一種蒸汽洗浴,原文「Sauna」真的就是芬蘭語喔~芬蘭語「Sauna」名􏰀取的好:台灣「三溫暖」傳神翻得妙,真是又學了寶貴的一課!

在另一場音樂會後的餐會上,大家真心讚美他音樂會上傑出的表現,就在大家一片讚美聲的熱絡氣氛中,他突然冷靜地又說道:「不管我吹得好或不好,都有人會很高興~」。 「為什麼呢?」大家當然追問下去。 阿蘭柯大師冷靜地說:「當我吹得好時,我的朋友會很高興;當我吹得不好時,我的同行會很高興...」一語畢,全場一陣笑翻絕倒...,只見他老兄臉上掛著滿意的微笑,果然是冷面笑匠一個。(只能比個讚給他了~)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蕭邦 第 1 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蕭邦 第 1 號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Frédéric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1 op.1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19年5月6日(週一),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之音樂欣賞講座,主題為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畢生的創作以鋼琴曲為主。

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是蕭邦的音樂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為他博得「鋼琴詩人」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

 

蕭邦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0年蕭邦出生於距離波蘭首都 華沙(Warszawa)大約 57公里之近郊小鎮 薩拉佐瓦沃拉 (Zelazowa Wala),現在有 Google Map真是方便,點按下方圖片更可直接進入地圖喔↓~

 

出生於波蘭,活躍於法國的蕭邦,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家與作曲家,也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在筆者的心中,更是唯一~沒有之一。

 

關於出生日期

蕭邦父親 尼古拉.蕭邦(Nicolas Chopin)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他的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 1810年 2月 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此資料引用於維基百科「蕭邦」)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歲的蕭邦畫像(Ambroży Mieroszewski 1829年繪製),也是他大約創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年紀(1830年,20歲)。

1829年的蕭邦(Painting of Chopin by Ambroży Mieroszewski in 1829)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音樂神童」莫札特死後之第19年,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四個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而今天介紹的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 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 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與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另,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則創作於維也納,時間約為 1831年 7月間完成,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蕭邦也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編按:
有關蕭邦之生平詳細介紹,蹦藝術將另外撰文介紹,敬請期待~

 

第一樂章

簡說

本協奏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 form)設定,也就是具備「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

其中「呈示部」於前奏部分,蕭邦沿用了古典時期常使用的「雙重的呈示部」(Double exposition)。

所謂「雙重呈示部」,即管弦樂團完整演奏「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將兩段主題完整演奏後,鋼琴獨奏者進來再將兩個主題完整演奏後,才完成整個呈示部。

「第一主題」譜例:

e小調,果決而精神抖擻地第一主題設定,雄偉地開啟協奏曲

 

 

「第二主題」譜例:

轉為E大調,如歌似的,也更增添旋律與歌唱性。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區與過門 調性 小節數
呈示部 主題 1-1+1-2 E 1-60
主題 2 E 61-138
主題 1-1+1-2 E 139-178
過門 1 E 179-221
主題 2 E 222-282
過門 2 E 283-332
 

發展部

主題 1-1 片段 e-C 333-384
主題 1-2 C-a(V)-e 385-485
再現部 主題 1-1 E 486-509
主題 1-2 E 510-533
過門 3
(相當於過門 1)
e-G 534-572
主題 2 G-e 573-620
尾奏 前半 E 621-670
後半 E 671-689

 

第一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KNrWxkU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JInfdeKgg


第二樂章

簡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 一 段 落

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 二 段 落

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 三 段 落

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ackkOX2BU


第三樂章

簡說

第三樂章的標題為「輪旋曲」(Rondo)。我們由下方架構表最左段落分析中可以見到,蕭邦的安排是「A- B- A’- B’- 尾奏」,並非傳統「輪旋曲」之「A- B- A- C- A- 尾奏 」寫作方式。

 

第三樂章 樂團序奏與鋼琴主題 A 譜例:

 

 

第三樂章 鋼琴主題 B 譜例:

 

 

第三樂章 尾奏譜例: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區 調性與和聲 小節數
管弦樂團序奏 V/ vi--- V--- I 1- 17
段落 A 主題 1
(樂句 a- a- b - a’- 插句- a’’)
E major(I) 17- 100
管弦樂團間奏 100- 120
過門 1 vi---V/IV 121- 168
段落 B 主題 2 A major ( IV ) 169- 212
過門 2 IV---V---b I 212- 280
段落 A’ 主題 1
(樂句 a’- 插句- a’’)
E major ( I ) 280- 328
管弦樂團間奏 329- 340
過門 3 vi---V/V 340- 412
段落 B’ 主題 2 V 412- 455
尾奏 I 456- 520

 

第三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Eb2Fc3mCgd0


版本欣賞

蕭邦第一號是每一位鋼琴家幾乎必彈的曲目,因此版本實在太多,僅於此文最後挑選一些筆者喜愛之版本與大家一同分享

阿格麗希 2010年 Live' 現場版
Jacek Kaspszyk, conductor 
Martha Argerich, piano 
Sinfonia Varsovia Orchestra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

00:43 - Allegro Maestoso 
21:08 - Romanze 
30:57 Rondo 
40:46 Chopin: Mazurka in C major, Op. 24 No. 2 
43:40 - Schumann: Traumes Wirren, Op. 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_x_QY1P5c


齊瑪曼獨奏/指揮 DG版

Piano&Conductor: Krystian Zimerman
Orchestra: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1Iv2JJc-Qc


2015年 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趙成珍 大賽現場 Live'

17TH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18 October 2015,
Warsaw Philharmonic Concert Hall Final Stage
Seong-Jin Cho – piano
Jacek Kaspszyk – conductor 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14oSsDS734


Olga Scheps 歐爾佳.席普斯 2014年 Live' 
live at Tonhalle Dusseldorf with the Chamber Orchestra of Polish Radio,
conductor Agnieszka Duczmal.
Jan. 22, 2014
00:00 1. Maestoso
22:02 2. Romance
33:38 3. Ron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bFo65szAP0&t=1862s


紀新 2011 與以色列愛樂 Live' 版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75th Anniversary
Evgeny Kissin - piano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Zubin Mehta - conductor
Frédéric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1, Op 11
0:07 I. Allegro maestoso
20:52 II. Romance – Larghetto
30:36 III. Rondo – Viv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9HayZcZ2o


2005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 拉法爾·布雷哈馳(Rafal Blechacz, b.1985 ),波蘭籍古典鋼琴家。

拉法爾·布雷哈馳是歷屆唯一同時囊括所有特別獎獎項全壘打最佳演奏獎的鋼琴家(包括「波蘭舞曲」、「協奏曲」、「馬祖卡舞曲」以及「奏鳴曲」),是繼 1975年齊瑪曼榮獲首獎 30年之後,再次獲得此大賽首獎之波蘭鋼琴家。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HarrxMXiw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z7rMIOfyI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oVkvHyA7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一號交響曲 ⟪冬之夢⟫ (Winter Daydreams)op.13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一號交響曲 ⟪冬之夢⟫ (Winter Daydreams)op.13 介紹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1 "Winter Daydreams" op.1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第一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交響曲 冬之夢是他所創作的第一首大型交響曲,也是非常具有浪漫特質的交響作品,創作於 1866年 3月至 1868年初。其標題 ⟪冬之夢⟫ 是作曲家本人所題,也是六首交響曲中唯一一首作曲時即訂下標題之標題音樂。(第六號交響曲標題為 ⟪悲愴⟫,但卻是後來才附加上去之標題。)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創作年份

《G 小調第一交響曲》(1866 年)
《C 小調第二交響曲》(1872 年)
《D 大調第三交響曲》(1875 年)
《F 小調第四交響曲》(1878 年)
《E 小調第五交響曲》(1888 年)
《B 小調第六交響曲》(1893 年)
《曼弗雷德交響曲》(1885 年)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關於創作背景

 

第一版 1866年

 ⟪冬之夢⟫ 是柴可夫斯基剛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時的創作作品,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後,柴可夫斯基也盡力力求表現,在莫斯科音樂院院長 尼可拉.魯賓斯坦(Nicola Rubinstein,1835-1881)的鼓勵下,整個夏天柴可夫斯基赴彼得霍夫(Peterhof)埋首於創作第一號交響曲之創作,經歷了大約兩年才完成。

1866年夏天,柴可夫斯基出發前往彼得霍夫附近的別墅,在那他繼續著第一號交響曲的創作工作。

他在 6月7日至19日致 Aleksandra Davydova的信中提到:「我已經創作第一號交響曲,我的健康狀況很好,除了最近太忙了,所以沒辦法整晚睡覺......

再根據柴可夫斯基的弟弟 莫德斯特回憶,創作此交響曲時是柴可夫斯基最痛苦的時期之一:

他的 g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標題為被稱為 ⟪冬之夢⟫ 。當時沒有任何的工作讓他需要付出這樣的努力和痛苦......儘管苦心經營和艱苦的工作,交響曲的構成充滿了困難,在推動交響樂的同時,彼得·伊里奇 的神經變得越來越緊張。由於之前不曾構思如此龐大的樂曲,交響曲這種特別艱苦的工作,導致他開始患上失眠症,不眠之夜使他的創造力在 7月底時陷於癱瘓,可怕的神經性攻擊對他的身體全都爆發。這是他一生中從未經歷過的......這種疾病最令人痛苦的症狀是可怕的幻覺,這是非常可怕的,生病導致了他四肢完全麻木的感覺...」

因為懼怕這些神經緊張的恐懼再次發生,以至於哥哥一生都不想再於晚上工作。」

當他8月底前往聖彼得堡時,將這首未完成的交響曲拿給他的老師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以及札倫巴(Nikolay Zaremba,1821-1879)過目,結果遭受兩位老師諸多批評,讓柴可夫斯基感到非常沮喪。後於同年 11月, ⟪冬之夢⟫ 完成,這是第一版,或稱 1866年版。儘管並非完美,但 1866這年,柴可夫斯基 26歲,在身體百般煎熬與內外壓力之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首交響曲。

 

第二版 1874年

1866年的版本和1874年的標題和速度都相同,最大的改動在於第1樂章,初版時的第2主題,在第2版時被整個換掉。而第2和4樂章則只是作出一些短小的刪減。

就在 1874年 1月份,柴可夫斯基決定重新改寫第一號交響曲,他的隨身記事本裡記載了幾個新的主題設計與想法,於是他將這些新的想法注入再改寫之後的版本裡。多年後柴可夫斯基 於 1886年 4月 15日寫給出版商朋友 Pyotr Jurgenson 的信件裡,詳細說明了第二版的更動內容:

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一版,我寫作於 1866年。由於首演後不夠滿意,當時根據 Nikolay Grigoryevich 的建議之下,我曾作出一些基本修改。然而直到 1874年我才正式改寫第一號交響曲的內容。在 1875年我的生日時,您送了我一份印刷總譜,這讓我非常感動。除了一些樂譜上的小錯誤之外,這份版本是正確的,都是依照我 1874年修改就後的新內容。再後來到 1883年我們準備再次演出第一號交響曲時,我依舊注意到總譜裡有許多小錯誤,不過後來我們演出時一切都已經修正。...

信件裡還有許多針對第一號交響曲的練習彩排修正稿,後來不翼而飛。而信中內容則可見柴可夫斯基擔憂出版商的出版正確性,鉅細彌遺的個性。

在這之後還有一封給出版商 Pyotr Jurgenson 的信,信裡寫著:「我非常喜愛這首第一號交響曲,並以其中充滿許多不愉快為憾。」("I like this symphony very much, and deeply regret that it's had such an unhappy existence"

1883時,柴可夫斯基也曾於寫給 Karl Albrecht 之信中,提到第一號交響曲:「儘管這首交響曲有著許多缺點,我仍為他的弱點感到滿足,因為這首交響曲是我甜蜜青春的原罪。」("Despite all its huge shortcomings, I still nourish a weakness for it, because it was a sin of my sweet youth")

後來所有的交響樂團演出版,皆以 1874年第二版為主。

 

樂曲結構

  • 第1樂章:「冬旅之夢想」,寧靜的快板("Dreams of a Winter Journey",Allegro tranquillo)
  • 第2樂章:「荒涼、多霧之地」,如歌般從容的慢板("Land of Desolation, Land of Mists",Adagio cantabile ma non tanto)
  • 第3樂章:諧謔曲,詼諧戲謔的快板(Scherzo,Allegro scherzando giocoso)
三段體樂曲,其中中段部份是選取自學生時代所作的鋼琴奏鳴曲,移調後直接套入的。
  • 第4樂章:終曲,傷感的行板 — 莊嚴的快板(Finale,Andante lugubre — Allegro maestoso)
運用了民歌(俄語:"Распашу ли я млада, младeшенка")。

編按:柴可夫斯基並未對第一樂章 - 寧靜的快板「冬旅之夢想」與第二樂章 - 如歌般從容的慢板「荒涼、多霧之地」之標題與副標題提出進一步說明。

 

樂曲配器

木管樂器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
銅管樂器:4法國號、2小號、3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器定音鼓大鼓(除定音鼓外,只在第4樂章使用)
弦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關於首演

樂曲完成之後,柴可夫斯基將作品題獻給莫斯科音樂院院長 尼可拉.魯賓斯坦,也就是他的老師 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

初次第三樂章首演

根據柴可夫斯基的弟弟 Modest Tchaikovsky,1866年 12月10日至 22日,由尼可拉.魯賓斯坦指揮第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詼諧曲,於第五屆俄羅斯音樂學會音樂會上演出,地點在莫斯科,但演出並未成功獲得好評。

 

初次第二、三樂章首演

1867年 2月 11日至 23日,安東.魯賓斯坦於 聖彼得堡之第九屆俄羅斯音樂學會音樂會上,指揮第二樂章慢板和第三樂章詼諧曲演出。

 

初版全曲首演

初版的全曲首演後於 1868年 2月 3日至15日舉行,尼可拉.魯賓斯坦於莫斯科舉辦之第八屆俄羅斯音樂學會音樂會上,指揮第一號交響曲 ⟪冬之夢⟫ 全曲演出。相較於之前僅安排個別樂章之演出,終於獲得成功。柴可夫斯基寫道:「我的交響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Andante和Scherzo。」

1874年修訂版之首演於 1883年 12月 1日,由指揮家 Erdmannsdörfer 指揮於莫斯科舉行。而柴可夫斯基本人也與指揮家共同修正許多樂譜上之印刷錯誤。

 

1874年版首演 

1874年版的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於 1883年 11月 19日 / 12月1日。由指揮家 MaxErdmannsdörfer 於 莫斯科第五屆俄羅斯音樂學會音樂會中演出。

另外,有留下紀錄的早期演出有:

聖彼得堡,第二屆俄羅斯交響音樂會,1886年10月22日/ 11月3日,由 GeorgyDütsch 指揮

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愛樂協會音樂會,1896年1月26日/ 2月7日,由 Anton Seidl 指揮

伯恩茅斯(Bournemouth),冬季花園,1900年9月25日/ 10月8日,丹戈弗雷指揮

英國倫敦女王大廳,1902年8月14日至27日,由Henry Wood指揮。

樂章簡說

第一樂章 

「冬旅之夢想」,寧靜的快板

 

在小提琴群的極弱和聲音中,第一主題由長笛與低音管同時奏出。木管裡高低兩種音色,產生出非常美妙的空靈感,彷彿帶領聽眾進入作曲家想像的音樂情境中;而這種非常俄羅斯風味的冷冽音色效果,更是許多歐洲作曲家擁有不同風味,非常值得大家品味:

 

第一主題之回應樂句,由雙簧管、單簧管與低音管同時奏出,非常具有節奏性,讓人充分感受到音樂律動的活力。

 

第一樂章 第二主題。在第一主題段落不斷上行製造出越來越強的張力之後,由單簧管奏出這段美妙的旋律,瞬間平和了音樂的氣氛,也帶來更多音樂中的優美與抒情氛圍:

 

第二樂章

「荒涼、多霧之地」,如歌般從容的慢板

第二樂章第一主題

在開頭加入弱音器的弦樂和聲伴奏之下,逐漸升高音域,由雙簧管獨奏奏出。氣氛非常柔和靜謐,從音樂中我們幾乎也能感受到柴可夫斯基筆下的「荒涼、多霧之地」這樣的世界。

第二樂章第二主題

在雙簧管的獨奏段落之後,中提琴與長笛共同奏出第二主題,加上雙簧管與單簧管與低音弦樂之撥弦伴奏,讓這段音樂聽起來非常悠閒,且帶著豐富的樂趣感受:

 

第三樂章

3/8拍,詼諧的快板。

在第三樂章的設定中,我們可以見到柴可夫斯基曲式的西歐化,他選擇了貝多芬之後常用的詼諧曲作為第三樂章。

樂曲開頭是四小節木管樂器群的 32分音符前奏:

 

接續是小提琴 I、II 之回應:

 

之後再進入木管群的獨奏主題:

 

除了 3/8拍的速度與許多附點節奏變化之外,從弦樂五部的總譜中時而可見在運弓與撥奏之間變化,可見得柴可夫斯基想以更豐富的演奏技法與音色變化,營造出詼諧曲的幽默感。

 

第四樂章

終曲,傷感的行板 — 莊嚴的快板

樂曲一開始,以低音管為主,彷彿緩慢而沈重的腳步般,連續兩次的三小節旋律加上延長記號,讓音樂聽起來是如此感傷。

 

主要的慢板旋律在小提琴 I、II 與中提琴之間輪流演奏、齊奏

在長達兩分多鐘的慢板序奏後,樂曲進入快板,調性也進入大調,在弦樂與管樂皆為上行音程所帶來的益趨明亮效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似乎剛剛的陰暗情緒已然成為過去。

 

木管群的演奏由低音起始,中、高音逐漸加入,營造明亮的感受:

 

弦樂也由中、低音起始,兩小節後加入小提琴,並以小聲+漸強逐漸演奏上行震音旋律,整體音響效果越來越明亮:

 

第四樂章快板的第一主題,包含許多切分音俄羅斯舞曲味道十足,讓音樂充滿歡樂喜慶的感覺:

 

第四樂章快板第二主題,柴可夫斯基使用了俄羅斯民謠 "Распашу ли я млада, младeшенка" 為藍本,讓本樂章的民族性更加明顯。

這兩個主題的運用,也成為此樂章的旋律主體:歡樂喜慶,似乎告訴大家:在揮別了陰暗與憂傷的冬日(國家政局),俄羅斯也會有春天的(自由民主)~

 

網路上遍尋不著此民謠的原曲音樂,所以放上另一首俄羅斯民謠合唱,來感受原汁原味的俄羅斯民謠氛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KVumhmXR0

 

音樂欣賞

總譜版本音樂欣賞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1 in G Minor "Winter Dreams" with Score

點按↓時間軸可直接進入樂章欣賞

00:00:00 - Movement I. Dreams of a Winter Journey
00:11:29 - Movement II. Land of Desolation, Land of Mists
00:21:23 - Movement III. Scherzo
00:28:57 - Movement IV. Fina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RsNzIwYAA

 

2012年 指揮家帕沃.賈維(Paavo Järvi)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Live'版本
hr-Sinfonieorchester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Paavo Järvi, Dirigent ∙ Alte Oper Frankfurt, 14. Dezember 2012

點按↓時間軸可直接進入樂章欣賞

00:23 - Movement I. Dreams of a Winter Journey 
12:09 - Movement II. Land of Desolation, Land of Mists 
23:07 - Movement III. Scherzo 
31:00- Movement IV. Fina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IajFkPwyU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47 介紹與欣賞

【BON音樂】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47 介紹與欣賞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要為各位蹦友們介紹芬蘭作曲家最著名的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47 。

西貝流士 延伸閱讀

 

1904年的西貝流士畫像(Albert Edelfelt 繪製)

 

小提琴協奏曲 

以《芬蘭頌》與七首交響曲聞名於世的作曲家 西貝流士,擅於譜寫描繪自然景致以及祖國芬蘭的多樣風光,甚至在他的音樂中,經常能展現有別於其他作曲家的北國冷冽風情,他特有的許多交響化音響效果,都與芬蘭的一切息息相關。

有別於《芬蘭頌》,西貝流士唯一之器樂協奏曲,也是唯一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 1903年-1904年,定稿於 1905年,更是他聞名於世的另一首重要大作,經常於各國際大賽與音樂會中演出,為小提琴曲目中的經典之作。

 

創作背景

1902 年 11 月 2 日,西貝流士舉行交響詩《傳說》首演音樂會時,認識了來自德國的小提琴家 布爾麥斯特(Willy Burmester, 1869-1933)。布爾麥斯特除了師承匈牙利小提琴大師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學識豐富擅長各學派演奏風格之外,他的妻子也是芬蘭人,因此布爾麥斯特亦對北國芬蘭抱持著濃厚的情感,於是他便鼓勵西貝流士創作具有芬蘭民族情感的小提琴協奏曲。

1900年的小提琴家 布爾麥斯特(Willy Burmester, 1869-1933)

 

西貝流士承諾決定將此曲題獻給 布爾麥斯特,布爾麥斯特也承諾待此曲完成後,要在德國柏林舉行首演。

但 1903年的西貝流士,雖然已經領取國家每年 3000馬克之年金,不過似乎不善理財的他仍有許多經濟困擾;幸好 1904年時西貝流士認識了 卡佩蘭男爵(Axel Carpelan, 1858-1919),兩人不但結為好友,卡佩蘭男爵還慷慨解囊,資助西貝流士度過經濟困難,兩人友情良好,終生友誼維繫到 1919年男爵過世為止。

1904 年,西貝流士離開赫爾辛基市區,搬遷至位於北方大約 38公里之外的郊區 Ainola 別墅居住,也更加能夠專心在音樂創作。 Ainola 別墅清幽雅緻,位於靠近雅芬帕(Järvenpää)湖邊森林的河岸線旁,景觀優美。西貝流士全家於此從 1904年居住至 1972為為止,過著安靜而鮮少被外界打擾的平靜生活。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現在西貝流士(1865 - 1957)生前的 Ainola 別墅,在西貝流士於 1957年過世之後,全家仍於此居住至 1972年。自1972年起,西貝流士女兒將此別墅售予芬蘭政府,由芬蘭教育部重新整修之後,目前作為西貝流士博物館開放給民眾預約參觀。每年開放預約期間為每年的五月至九月份,大家可以於此探索當年西貝流士作曲的生活感受。

→預約網址

森林圍繞的別墅外觀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出太陽時,藍給白雲樹木環繞,遠處又有河岸景緻,真是世外桃源。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室內起居環境

西貝流士的 Ainola 別墅

 

西貝流士 於 Ainola 別墅裡作曲中之照片

西貝流士 於 Ainola 別墅裡作曲中之照片

 

以下是重新開放後拍攝之現代照片

起居室

 

臥房與書桌

 

琴房藝文空間

 

當然要有西貝流士本人的頭部雕像( I am watching you~~~)

 

初版首演

完成於 1903-1904年小提琴的小提琴協奏曲初版,後來因西貝流士依舊阮囊羞澀,沒有足夠的旅費支付赴德國旅行開銷,因此決定要在赫爾辛基舉行首演;但人在德國的布爾麥斯特又無暇抽出時間再赴芬蘭為西貝流士首演擔任演出,於是西貝流士便委請於任教於赫爾辛基音樂院之捷克小提琴家諾瓦傑克(Victor Nováček, 1875 - 1914)擔任首演小提琴家,於 1904 年2月8日由西貝流士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Helsinki Philharmonic Orchestra),於舉行赫爾辛基首演。

首演情況不夠理想,西貝流士也發現許多音樂上不夠理想的地方,於是便將初版收回,進行大幅度修改,於隔年1905年他完成決定版。而原本的1903年初版,在西貝流士有生之年也未曾再被演奏過。現行所有演奏版本,均以 1905年之決定版為主。

 

1905年版 首演

當1905年決定版完成之後, 布爾麥斯特再次與西貝流士聯繫希望擔任演奏者。但不知為何,又再次無法於排定的時間前來演出,因此西貝流士只好維持演出日期,但另行委託當時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樂團首席 - 捷克小提琴家 Karel Halíř(1859 - 1909)擔任1905年版首演演奏者。

捷克小提琴家 Karel Halíř(1859 - 1909)

 

想當然爾這連續兩次原本預定擔任演出但是卻都錯身而過的事件,一定讓西貝流士與布爾麥斯特鬧翻了,所以布爾麥斯特後來終身拒絕演出西貝流士作品,而西貝流士也轉將此 1905年決定版題獻給當時年僅 12歲的年輕小提琴家  Franz von Vecsey(1893 - 1935)。

此珍貴照片為 小提琴大師姚阿幸與年輕的 Franz von Vecsey(拍攝於 1905年柏林),也就是此年西貝流士將這首未來即將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 Franz von Vecsey的同一年。

照片為 小提琴大師姚阿幸與年輕的 Franz von Vecsey(拍攝於 1905年柏林)

 

後來 1905年決定版果然取得成功,這首樂曲重新獲得大眾的肯定,演奏技巧超群,樂曲規模宏大,從冰封冷冽的風情到壯闊無比的大景,西貝流士重新創作出令人稱奇的樂曲表現力與深度情感,於是此曲成為現代小提琴協奏曲經典,毫無疑義,也持續被所有小提琴家與愛樂大眾喜愛。

 

首位錄音版本

海飛茲(Tascha Heifetz, 1901-1987)於 1930年代灌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是歷史上第 一位錄製這首協奏曲的小提琴家,也因為他精湛的演奏,讓更多人欣賞到這首絕美的北國名作。筆者學生時代欣賞的第一個版本,剛好也就是海飛茲獨奏支錄音版本。當代的演奏錄音版本更是數量繁多,每位演奏都都各有特色。

 

世界唯一 雙版本錄音

西貝流士最初的 1903年所寫的初版,於他逝世後被收藏於赫爾辛基大學,並未被出版發行。後來在 BIS唱片公司的催生之下,在西貝流士遺族的同意

後於 1992年,一張特別珍貴的演奏錄音出版了:

這張唱片是由 1985年芬蘭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首獎 - 希臘小提琴家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擔任小提琴獨奏、芬蘭指揮家 奧斯莫.凡斯卡(Osmo Vänskä, b.1953 - )指揮拉哈替交響樂團(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 錄製發行了世界上第一份 1903年初稿的演奏錄音,而這張CD更是同時收錄了 1905年決定版,形成了一張CD包含雙重版本之超高歷史意義與學術參考價值。筆者也有幸於當時便購得此CD珍藏。(科科)

 

小提琴獨奏家 卡瓦可斯與芬蘭指揮家 奧斯莫.凡斯卡合作之雙版本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錄音:

 


曲式架構說明 

西貝流士自 1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並夢想成為一位大師。後來他雖以作曲為業,但年輕時奠定的學習基礎,讓他熟稔弦樂演奏技法與特性,進而創作出這首震爍古今的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
I.Allegro moderato
奏鳴曲式變體

點按↓每樂章表格中之粗體字樂段,進入曲式段落:
曲式架構解析引用自 黃詩淳著:⟪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編號四十七分析與技巧探討⟫ 碩士論文

第一樂章

調性

速度

拍號

page19image24496960

段落

範圍

1-75

D 小調

Allegro moderato

2/2

Largamente

Tempo I

過門

75-97

降 B 大調

6/4

97-126

Molto moderato e tranquillo

降 D 大調

Largamente

127-222

降 B 小調

Allegro molto

2/2

223-271

G 小調

Moderato assai

4/4

A 小調

G 小調

271-324

Allegro moderato

2/2

過門

324-364

B 小調

357-421

D 小調

421-469

Allegro molto vivace

469-499

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包含三個明顯的主題,共有 499小節,為本協奏曲三樂章中架構最為龐大之樂章。就算比較起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之 339小節,西貝流士樂曲長度亦毫無懸念勝出,由此可見第一樂章之架構及曲式段落之完整。

協奏曲開始由樂團之小提琴群顫音伴奏,第一主題緩慢展開、逐漸激動的抒情旋律充滿北歐冷冽的環境氛圍與芬蘭冬日景象之鮮明感受,強風驟雨銅管加入之後的交響化效果音響,更充滿西貝流士的個人風格。

 

在第一主題段落的高潮和短暫裝飾奏後,簡潔有力的第二主題由弦樂和低音管奏出。

 

接續在後的第三主題,出現時則伴隨速度加快,進入甚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

 

第一樂章之發展部完全由裝飾奏取代,也是本協奏曲最大特色之一,其後音樂根據第一主題擴張,並且不斷轉調。小提琴奏出令人非常感動的複音和聲旋律,調性也轉入五個降記號, 旋律與情緒更加昇華而深邃。

 

再現部由低音管開始演奏,單簧管接替,再由小提琴接入

為了突顯許多精彩的小提琴獨奏之處,西貝流士也刻意拿掉樂團小提琴聲部,突顯出小提琴獨奏的音色在樂團裡的獨特性。

第二樂章

甚緩板 II.Adagio di molto
歌謠式 ABA 三段體

第二樂章

調性

速度

page34image10290496

拍號

段落

範圍

A

1-25

降 B 大調

Adagio di molto

4/4

25-31

B

32-41

G 小調

42-61

降 B 大調

62-69

第二樂章的形式屬於簡單的歌謠曲三段體。

樂曲開場首先由單簧管旋律帶出進莊嚴的慢板動機,

 

接著小提琴在最低的G弦上開始奏出旋律真摯動人的音樂主題。(承上方譜例繼續)

 

中間樂段則設計了獨奏小提琴以兩聲部旋律、超廣音域、不同節奏、雙音、顫音、快速八度音型等等,讓獨奏者盡情展現各種演奏法:

 

最後音樂結束在接近嘆息的獨奏短樂句,與法國號之對話,整個樂章之氣氛真的美極了。


第三樂章結構表
從容的快板 III.Allegro ma non tanto
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由活潑有力的兩個主題構成自由輪旋曲式。由小提琴奏出切分音的第一主題非常活躍,帶著滿滿的動力,甚至有點粗曠而帶著濃濃的動力。

 

曾有音樂學者 Donald Francis Tovey 稱呼第三樂章為「北極熊的波蘭舞曲」。

第二主題出現後,節奏在三連音與快速 16分音符之間變化,展現出豐富的節奏變化韻律感。

 

樂章尾聲時,小提琴獨奏者更需演奏連續精彩的八度大跳與泛音等超高難度技巧變化,音樂張力極大且難度相當高,亦能看出西貝流士對於小提琴演奏技巧之嫻熟掌握。

 

page47image10288896第三樂章 page47image10287328調性

速度

page47image10286656拍號

段落

page47image24800896範圍

呈示部

page47image10361296

1-44

D 大調

Allegro, ma no tanto

3/4

44-99

G 小調

降 B 大調

100-123

D 大調

124-168

D 小調

168-237

237-268

D 大調


各版本音樂欣賞 

樂譜譜例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gwjkFoBX4Y

 

歷史上第一位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錄音者海飛茲,他與後來與芝加哥交響樂團之黑膠版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ezfBxBiQo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3-04 原始版本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VeSX2xZCQ&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3-04 原始版本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EFIrNRl9A&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3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3-04 原始版本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kghGYC6Vo&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4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5 最終版本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hM3Ku_T48&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5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5 最終版本
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nOdU11GQA&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6

 

卡瓦可斯(Leonidas Kavakos, b.1967 -)1905 最終版本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MrMJFbpcs&list=OLAK5uy_kShzXXfq1MVXP8Y5Sii1rQxMbpdfYrkU8&index=7

 

凡格羅夫 與 巴倫波因+芝加哥交響樂團 版本
Maxim Vengerov + Daniel Barenboim, Chicago S.O. (C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brRAgv1b4&t=814s

 

陳鋭與肯特長野 + 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 版本
Performed live on March 26th, 2015 with the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and Maestro Kent Nag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unvYedx8&t=372s

 

約書亞.貝爾 與 Krzysztof Urbański + 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 Joshua Bell /Krzysztof Urbański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0NY6Tu8BU4

 

曾宇謙 於 2015年 柴可夫斯基大賽 Live'版本
使用 1732年瓜奈里製 三億級名琴 「卡斯特巴羅.塔里希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4Vbkfq2Jo

 

2022留聲機雜誌編輯推薦專輯

2019年Nielsen大賽小提琴組首獎得主

Johan Dalene’s New Album – Nielsen &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s – Named a Gramophone Editor’s Choice

 

精彩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X5LxSyCEs

 

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KeFBsp24o

 

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2fYULv2W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國家交響樂團 Live'講座名家系列 - 莫札特與魏德曼 2

【BON音樂】國家交響樂團 Live'講座名家系列 - 莫札特與魏德曼 2
NSO Masters Series 2 Mozart & Jörg Widman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應 NSO 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新北市徐匯中學進行校園 Live' 音樂講座,非常開心能與喜愛音樂的同學們一起分享音樂的喜悅~

麥克風一戴上,指揮魂就上身了...(XD)

加上又同學們全都是管樂團學生,馬上就開始聊天啦~從有哪些樂器聲部,最近練什麼曲目,了解一下這群同學們的狀況~

 

這邊筆者已經完成自我介紹,開始準備介紹今天的主角~魏德曼,以及今天為同學們準備的精彩音樂內容。

 

燒聲講了兩節課,很開心學務處雅薇組長特地致贈感謝狀~也超感謝借我麥克風使用~

 

與管樂團同學們合照 -1 

 

與管樂團同學們合照 -2


以下是音樂講座內容

林仁斌老師簡介


誰是魏德曼?(簡介取自 國家交響樂團)

約格.魏德曼 / Jörg Widmann

單簧管/作曲家/指揮家
Clarinet / Composer / Conductor  

約格.魏德曼 / Jörg Widmann - 單簧管/作曲家/指揮家

集單簧管演奏家、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於一身的約格.魏德曼可說在他同輩中最多才多藝又深具內涵的一位。2018/19 樂季,他將以獨奏家身份與各大管弦樂團合作,如蘇珊娜.馬爾契指揮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呂紹嘉指揮的臺灣國家交響樂團與安德魯.曼澤指揮的漢諾威北德廣播交響樂團,以及霍利格指揮的巴澤爾室內樂團。

約格.魏德曼現任臺灣國家交響樂團的駐團藝術家,除了將於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中擔任獨奏之外,也將擔任演出∕直播節目的指揮,還有作曲和講座的工作。接下來的駐村計劃站點是經常演出其作品的巴黎管弦樂團。

 

在 2018/19 樂季,魏德曼的室內樂演出有分別在漢堡易北河愛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弗萊堡與巴爾的摩演出的哈根四重奏音樂會,以及在慕尼黑和布達佩斯與塔貝亞.齊瑪曼 (Tabea Zimmermann)和迪納許.法里昂(Dénes Várjon)的三重奏音樂會。2019 年二 月,他將首演西班牙國家音樂傳播中心委託愛厄佛斯(Peter Eötvös)創作的《喬伊斯》 (Joyce),該作品由作曲家題獻給約格.魏德曼。

魏德曼也持續以指揮身份積極從事音樂活動,本樂季將與瑞士義大利管弦樂團、東京大都會交響樂團、柏林布列茲合奏團、波茨坦室內學院樂團一起演出,並將帶領德意志青年愛樂一起巡 迴德國各地。他也將以首席指揮的身份,帶領愛爾蘭室內樂團在歐洲愛爾蘭舉行音樂會,接著 會踏上南美洲,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舉行巡演。

2018 年八月,約格.魏德曼所作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由凱若琳.魏德曼擔任獨奏,約格.魏德曼親自指揮東京大都會交響樂團首演。本樂季也將與巴黎管弦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和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合作演出。

 

魏德曼在慕尼黑師事蓋德.史塔克(Gerd Starke)學習單簧管,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則師事查爾斯.奈迪希(Charles Neidich)。他經常與知名樂團合作演出,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蒙特婁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荷蘭愛樂樂團和多倫多交響樂團。他與巴倫波因、艾紳巴赫、杜南伊等指揮合作過。

魏德曼在2015年多瑙埃興根音樂節上首演了馬克.安德烈(Mark Andre)的單簧管協奏曲《關於》(über )。其他題獻給他或為他量身打造的單簧管協奏曲包括黎姆(Wolfgang Rihm)的 《寫給單簧管與管弦樂團的音樂》(Musik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1999)和萊曼 (Aribert Reimann)的《歌》(Cantus, 2006)。

魏德曼師事威斯特曼(Kay Westermann)、希勒(Wilfried Hiller)和黎姆學習作曲。他的作品獲獎連連,奪得著名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艾莉絲史特格獎(2009年)、2001年的亨德密特獎、維也納荀白克中心的荀白克獎、柏林德國交響樂暨樂團獎(2004年)和巴登巴登與弗萊堡西南廣播交響樂團的作曲獎,以及2006年柏林愛樂學院的阿巴多作曲獎。

 

魏德曼的音樂作品常由巴倫波因、哈丁、葛濟夫、長野健、提勒曼、楊頌斯、涅爾森斯、拉圖等名家指揮演出,並由維也納、柏林愛樂、紐約愛樂、巴黎管弦樂團、BBC交響樂團等各大樂團首演。

因受聘擔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路易斯楊(Daniel R. Lewis Youn)作曲研究員,魏德曼與該樂團及其首席指揮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建立了絕佳的藝術合作關係,包括2011年五月魏德曼長笛協奏曲《長笛組曲》(Flûte en suite)的全球首演,隨後2012/13樂季進行該作品歐洲首演,由拉圖指揮柏林愛樂,帕胡德擔任獨奏。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在2014年歐洲巡迴演出中,以《長笛組曲》為核心曲目,並在柏林愛樂廳的進行整晚的魏德曼作品演出。他的歌劇《巴比倫》於2012/13樂季在長野健的指揮下,於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首演。

2012年9月23日 魏德曼長笛協奏曲《長笛組曲》(Flûte en suite)於柏林愛樂音樂廳演出,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帕胡德擔任獨奏

 

2012年9月23日 魏德曼長笛協奏曲《長笛組曲》(Flûte en suite)於柏林愛樂音樂廳演出,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帕胡德擔任獨奏

 

由安塞姆·基佛 (Anselm Kiefer)和魏德曼聯手創作的《在起點》(Am Anfang)於2009年7月首演,是慶賀巴士底歌劇院成立20週年的其中一個演出,其中魏德曼擔任作曲家、單簧管演奏家,並首次擔任指揮。

魏德曼擔任過世界各大藝術節與管弦樂團的駐點藝術家,如琉森音樂節、薩爾茲堡音樂節、班貝格交響樂團,也曾任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2015/16樂季的創意總監,以及布魯塞爾藝術中心(BOZAR)和易北河愛樂廳的開季駐點藝術家。曾入選維也納音樂廳的藝術家群像,也是法蘭克福老歌劇院、科隆愛樂的焦點音樂家,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更是以「Making Music:約格. 魏德曼」為標語在整個樂季主打他的音樂作品。在2017/18樂季,他成為萊比錫歷史上第一位 「布商大廈作曲家」。

魏德曼是柏林學術研究院的研究員,也是巴伐利亞藝術學院的正式成員,並自2007年以來,任教於漢堡自由藝術學院、德國表演藝術學院和麥因茨科學與文學學院。現任柏林巴倫波因薩伊德學院的作曲教授。(簡介取自國家交響樂團)


Jörg Widmann
Clarinet / Composer / Conductor

Jörg Widmann, foto Marco Borggreve

Clarinetist, composer, and conductor Jörg Widmann is one of the most versatile and intriguing artists of his generation. The 2017/18 season will see him appear as soloist with orchestras such as Wiener Philharmoniker, Helsink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Yomiuri Nippon Symphony Orchestra,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SWR Symphonieorchester and Orchester de Paris.

This season will also see Jörg Widmann and his work featured in various residencies and portraits. Jörg Widmann is the first Gewandhaus Composer and was commissioned by Gewandhaus Orchester and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to compose a new work which was premiered in Leipzig in March 2018.

Further residencies include Orchestre de Paris, Wigmore Hall,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Mozartwoche Salzburg and Philharmonie Essen.

Chamber music performances in the 2017/18 season included a tour with the Hagen Quartet with performances of his new Clarinet Quintet; trio recitals with Tabea Zimmermann and Dénes Vàrjon and the premiere of a new piece written for him by Mark Andre at Wittener Tage für Neue Kammermusik. Amongst his regular chamber music partners are renowned soloists such as Sir András Schiff, Daniel Barenboim, Elisabeth Leonskaja and Mitsuko Uchida.

Continuing his intense activities as a conductor, Jörg Widmann performed this season with the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 and as Principal Conductor with the Irish Chamber Orchestra with whom he will embark on a tour throughout Germany, followed by the premiere of his new violin concerto with 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arolin Widmann at Suntory Hall.

Widmann gave the world premiere of Mark Andre’s Clarinet Concerto über at the Donaueschingen Musiktage 2015. Other clarinet concerti dedicated to and written for him include Wolfgang Rihm’s Musik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1999) and Aribert Reimann’sCantus (2006).

Widmann is a Fellow at the Wissenschaftskollegs in Berlin and a full member of the Bayerischen Akademie of Schönen Künste, and since 2007, the Freien Akademie der Künste Hamburg, the Deutschen Akademie der Darstellenden Künste and t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der Literatur Mainz. He is the professor for composition at the Barenboim- Said Academy, Berlin.


音樂會簡介

NSO 名家系列 莫札特與魏德曼 2


2019-05-17 星期五 19:30國家音樂廳 

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
魏德曼:《活力洋溢》(Conbrio)
孟德爾頌: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Op.56
魏德曼是全方位的音樂家,集單簧管演奏家、作曲家、指揮於一身。

他是NSO本樂季的駐團藝術家,來自德國的魏德曼。在這場音樂會中,魏德曼將展現指揮與單簧管演奏的功夫,先以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開場,緊接著為自己創作的《活力洋溢》,最後以孟德爾頌《蘇格蘭》交響曲畫下休止。

《活力洋溢》發表於2008 年,收錄在 2015 年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專輯中。在十多分鐘的樂曲中,魏德曼的音符穿梭於細膩與奔放間,有如進行一場聲響的遊戲,兼具趣味和實驗感。

在投身作曲和指揮的道路上,魏德曼從未放棄獨奏家的角色,三個身分的結合,提供他解析作品的多視角。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膾炙人口,又為基本曲目,若求突破既定框架,演出挑戰更大。魏德曼不求標新立異,而是透視更多的細節,營造更豐富的聲音層次,突顯音符的律動,進行一場「活力洋溢」的詮釋。

魏德曼1973年出生慕尼黑,7歲時對單簧管一見鍾情,之後更沉醉於作曲世界,師事里姆(Wolfgang Rihm)、郭貝爾(Heiner Goebbels) 等作曲名家。他以獨奏家的姿態馳騁歐洲各大樂團,里姆《為單簧管與交響樂團所譜之樂曲》(Musik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不僅由他首演,也是題獻給他。

他曾任琉森音樂節駐節藝術家,2017/2018 樂季獲聘為萊比錫布商大廈首位駐廳作曲家,作品由身兼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和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演出。2018/19 樂季將以獨奏家身份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該場音樂會由蘇珊娜·馬爾契(Susanna Mälkki)指揮;魏德曼本樂季亦是巴黎管弦樂團的駐團音樂家,作品將在多場音樂會中演出。

2019/20 樂季魏德曼將擔任卡內基音樂廳駐廳作曲家(Richard &Barbara Debs Composer’s Chair),他在音樂中宛如變色龍般輕易變換角色的全方位才能,將在該樂季中完整呈現:他的大型編制作品將由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慕尼黑愛樂、馬勒室內樂團、紐約大都會歌劇管弦樂團演出;他以驚人的原創性為特色的室內樂作品,將由安娜-蘇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帶領一支全明星室內樂組合演出,這將是他弦樂四重奏新作的紐約首演;他精湛的單簧管演奏技巧,將在與小提琴家塔碧亞·齊瑪曼(Tabea Zimmermann)和鋼琴家丹尼斯·瓦里翁(Dénes Várjon)搭檔演出舒曼、莫札特及自己的作品時,充分展現,另將一人分飾指揮、獨奏二角與愛爾蘭室內管弦樂團(Irish Chamber Orchestra)合作,並同國際當代合奏團(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Ensemble)演出一場全魏德曼曲目的音樂會。

音樂欣賞

魏德曼獨奏版本

莫札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W.A.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X7FLbey3s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是莫札特的管絃樂作品,樂曲是為單簧管演奏家安東·史塔特勒(Anton Stadler)而作。樂曲譜寫於 1791年 10月份,是莫札特生前最後完成的最後幾首作品之一,也是其生前最後完成的純樂器協奏曲作品(他在樂曲完成首演後不足兩個月便因病去世,得年35歲)。

而這首協奏曲不單是莫札特生前所寫的最後一首協奏曲,亦是所有單簧管演奏曲目中的瑰寶珍品,每一位單簧管演奏家均以演奏此曲為重要里程碑。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樂曲架構介紹

共分為三個樂章,快-慢-快形式:

  1. 奏鳴曲快板: Allegro
  2. 慢板三段體: Adagio
  3. 迴旋曲: Allegro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

樂團前奏(1-56小節)
獨奏開始 呈示部(57-154小節)
過門段(154-171小節)
發展部(172-227小節)
過門段(227-250小節)
再現部(251-343小節)
結尾(343-359小節)

 

樂團前奏譜例:

 

獨奏呈示部 譜例: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 



電影《遠離非洲》裡的音樂《Stay with me till the morning Dana Winner》,便使用了這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作為主要旋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gyYCYa4w8

 

第三樂章:輪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樂章開始主題(1-56小節)
第一部分(57-113小節)
第二部分(137-187小節)
第三部分(188-246小節)
最後重複開頭段落(247-301小節)

樂章開始主題


莫札特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關於莫札特生平,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 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謝弗於1979年的同名舞台劇《Amadeus》。影片從當時的宮廷樂師安東尼奧·薩里耶利的角度,呈現了天才阿瑪迪斯傳奇的一生,該舞台劇並於1981年榮獲東尼獎最佳劇本。

片中莫札特由美國演員 湯姆·休斯(Tom Hulce)飾演。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介紹電影,就讓專業的來吧~
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2FqN9dxXI


影片欣賞:

魏德曼:《活力洋溢》(Conbrio)
Jörg Widmann: Con brio. Konzertouvertüre für Orchester
Roger Norrington | SWR Symphonieorchester

這是一首具有前衛性,並且有明確參考指標的當代音樂作品。

本次國家交響樂團將進行亞洲首演。

根據作曲家魏德曼之說法,他提到了幾項本曲特徵:

1. 本曲具有貝多芬第七和第八交響曲的音樂特徵,但未確切的引用。

2. 他選擇了與貝多芬相同的編制配器,樂曲代表著一種憤怒和有節奏的堅持。

3. 這個樂曲貫穿貝多芬的即興重複,繁榮和幽默,就像是對貝多芬的解構。

4. 這首作品帶有「剪下與複製」結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42SlEXJQEc

譜例:

由定音鼓演奏之開場三連音節奏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同樣為三連音組成之圓滑奏音樂動機,速度同樣為 152。


孟德爾頌: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Op.56

作曲家簡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年輕的孟德爾頌畫像
孟德爾頌(Mendelssohn, 1809-1847) 德國猶太裔作曲家, 1809年生於德國漢堡的富裕家庭,1847年逝於萊比錫,是德國前期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音樂以幸福亮麗感著稱。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 他的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日後事業上成就,都是一帆風順令人稱羨。

孟德爾頌家境富裕,祖父是德國猶太哲學家摩西·孟德爾頌,其父是銀行家,其母是鋼琴家,從漢堡搬到柏林,家裡的沙龍是上流社會人士、藝術家、學者聚會所在。孟德爾頌7歲時受洗為改革宗基督徒。

由於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孟德爾頌自幼便得以學習音樂且自幼即顯露出奇其不凡的音樂才華,在9歲時第一次公開演出,11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並且開始作曲,17歲時完成了為人所熟知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uvertüre zu "Ein Sommernachtstraum")。

少年時期孟德爾頌便認識了歌德並與之往來,受其思想影響。後赴英、奧、法、意等國旅遊演奏。

1829年(19歲),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年,孟德爾頌於受邀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1837年,孟德爾頌與塞西爾·夏洛蒂·索菲亞·讓雷諾(Cecile Charlotte Sophia Jeanrenaud)結婚。

1842年,孟德爾頌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成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

一般來說作曲家之交響曲編號皆以「寫作順序」排列,偶爾會出現後來雜以「出版順序」於其中。例如海頓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按寫作次序排列,而孟德爾頌交響曲編號,則是完全依照出版的次序排列。

孟德爾頌共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完成於 1824年。1840年他為慶祝 顧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 - 1468)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創作了「節慶之歌」(Festgesang) 及第二號「頌讚交響曲」降B大調 op.52。而他的第三號「蘇格蘭交響曲」a小調 op. 56 完成於 1842年。第四號 「義大利交響曲」A大調 op. 90創作於 1833年。第五號「宗教改革交響曲」D大調 Op. 107 是於 1830年為「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300週年而作。

也就是編號順序為:

第一號(1824)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
第四號(1833)
第五號(1830)

例如孟德爾爾頌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則是因爲他生前一直想再修改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第四號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於 1851年才被出版商編為第四號交響曲出版。第五號則是因為孟德爾頌生前一直不太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 所以並未出版,因此等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 17年後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

如按照作曲年份重新編號,會得到相當不同之全新結果:

第一號(1824)
第五號(1830)
第四號(1833)
第二號(1840)
第三號(1842)

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NPJFbMas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ZO3ROh6kE

 

孟德爾頌:第三號交響曲 ⟪蘇格蘭⟫
Felix Mendelssohn: Symphony № 3 'Scottish,' Op. 56 (1842) 

I. Andante con moto [0:03] 
II. Vivace non troppo [16:58] 
III. Adagio [21:03] 
IV. Allegro vivacissimo [32: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T5KCVrBDU

 

英國愛丁堡城堡 影片

搭配孟德爾頌「蘇格蘭交響曲」第二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A-8hPn9eM

 

閱讀蹦藝術.品味美好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記錄 2019/04/15 The Fire of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大火

【BON生活】記錄 2019/04/15 The Fire of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大火
The fire of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聖母院燒了,讓所有法國人也哭了...

 

巴黎聖母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黎聖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島上,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建造於 1163年到 1345年,歷時 180餘年,屬於哥德式建築教堂,也是法蘭西島區(Île-de-France)的歌德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巴黎聖母院詳細介紹

 

滿滿求學時的回憶,浮上心頭

無論是開車、散步、買東西、購物、搭地鐵,每天都會看到的歷史建築,有時只是不經意的一瞥,但她總是聳立在那...

知道她的偉大與獨一無二,除了歷史意義之外,其實有更多是屬於法國人文化與歷史上的驕傲...

你應該知道的聖母院
(文字引用自顏珍兒facebook)

@ 巴黎聖母院真的消失了!可是,你要知道巴黎聖母院的11件事!

關於巴黎聖母院你應該知道的事:

1. 教堂的第一顆基石是 1163年奠下,據今已有856年歷史。

2. 聖母院是歐洲具有代表意義的哥德式教堂,是天主教的精神聖殿。

3. 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具有屬於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

4. 從羅馬時期開始,聖母院所在的西岱島就是“巴黎城市”的歷史起源地。

5. 巴黎聖母院的祭壇,坐落在太陽升起方向軸線的正東方,沒有與教堂中堂一起形成一個完美的筆直的殿,它的平面圖顯示它略微地向左偏離,象徵著在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時他那顆垂下的頭。

6. 聖母院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差點被完全摧毀。

7.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聖母院進行了加冕儀式。

8. 雨果稱巴黎聖母院為“民族建築”。

9. 從19世紀到20世紀,巴黎聖母院開始以官方的名義舉行國家大典。

10.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小說,和書中主人公——駝背的卡西莫多敲鐘的地方。

11. 2019年0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遭遇突發大火,危及整個建築。

...

八百多年來一直屹立著的巴黎聖母院,在公元2019年4月15號的傍晚,被突發火情吞噬了教堂,高約90米的哥德式塔尖在惋惜和哀鳴中轟然倒塌……

火災發生時,聖母院正在進行頂部的修復工程,此工程從去年7月份已經開始。而這次事故,讓聖母院再次開放變得遙遙無期。現場有400餘名消防員參與滅火。

...

法國人是真傷心了, 因為聖母院在他們心中是和平的象徵。

對於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

對於很多沒去過巴黎的人,她更多時候是一本書名和一個痛苦的故事。

她的名字和雨果緊緊相連,這位19世紀法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詩歌的革新者、浪漫派戲劇的創建者,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為一塊塊毫無生氣的、冰冷的石頭注入了血液和靈魂,成就了她的豐腴和美妙。

.

雨果曾在《巴黎聖母院》的序言裡說,數年前,他在參觀她時,在一座尖頂鐘樓的陰暗角落裡,發現牆上手刻的字:

▏ANARKH(命運)。

這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歷經歲月侵蝕,黑黝黝的,深深嵌進石頭,這些難以描狀的符號,尤其所蘊藏的宿命和悲慘的意義,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

...

那時候他徘徊在聖母院前牆巨大的陰影下面,聽著鐘樓傳來的悠悠鐘聲,輕輕撫摩那一塊快被歲月雕刻上命運的石頭,鐘樓上神秘的文字情不自禁地跳入腦海,他心裡緩緩升起一股崇高而痛楚的情愫,開始構思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

格雷沃廣場上,美麗善良的吉普賽流浪姑娘愛斯梅拉達翩翩起舞,身後跟著漂亮聰明的加里;撞鐘人卡西莫多醜陋畸形的身軀在鐘樓上來回跳盪,發出怪獸一般的咆哮;神父陰鬱的影子幽靈一樣,厚重溽濕,藉著黑色的外衣,在鐘樓頂層的院牆內閃爍不止。……

(惟雍談文化)

 

下方照片為 2019年 3月 27日 拍攝之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cathedral, in Paris.)可以見到高 93米的哥德式尖塔區域,正在進行整修工程(去年 7月開始之工程)而圍起來,沒人能料想到不到一個月之後居然會發生火災...

2019年 3月 27日 拍攝之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cathedral, in Paris.)可以見到高90米的歌德式尖塔區域,正在進行整修工程而圍起來 (Photo by Ludovic MARIN / AFP)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LUDOVIC MARIN/AFP/Getty Images)

 

但 4月15日白天,無預警地聖母院開始起火燃燒...(其實時間大約是傍晚 18:50,已有遊客注意到聖母院冒出黑煙)

 

恐怖的濃煙,顯示出裡面正在嚴重悶燒

 

震驚、不捨


曾經美麗~難追憶

這次燒毀的巴黎聖母院尖塔,為高 93米的哥德式尖塔,最上面的金屬公雞裡,放置了三樣聖物:

  • 耶穌荊棘冠上 70根刺中的其中一根
  • 巴黎第一位主教 聖德尼和
  • 巴黎守護聖人聖日內瓦耶夫

↓在公雞上更刻著拉丁文:「上帝,在雷電、風暴、邪惡中拯救我。

這次燒毀的巴黎聖母院尖塔,為高 93米的哥德式尖塔,最上面的金屬公雞裡,放置了三樣聖物:耶穌荊棘冠上 70根刺中的其中一根 巴黎第一位主教 聖德尼和 巴黎守護聖人聖日內瓦耶夫 ↓在公雞上更刻著拉丁文:「上帝,在雷電、風暴、邪惡中拯救我。」(2019/4/18 【留法比瑞同學會群組  梁麗雪 Jessica】照片提供)

 

這次燒毀的巴黎聖母院尖塔,為高 93米的哥德式尖塔,最上面的金屬公雞裡,放置了三樣聖物:耶穌荊棘冠上 70根刺中的其中一根 巴黎第一位主教 聖德尼和 巴黎守護聖人聖日內瓦耶夫 ↓在公雞上更刻著拉丁文:「上帝,在雷電、風暴、邪惡中拯救我。」(2019/4/18 【留法比瑞同學會群組  林貴榮理事長】照片提供)

 

台灣新聞奇蹟

台灣的新聞媒體很天兵,有媒體報導「巴黎聖母院失火,民眾聚集在萊茵河畔😱觀看。」(請瑞士與德國的朋友們試著站在萊茵河畔看看,如能看得到聖母院那真是超人了...)

巴黎聖母院失火,民眾聚集在「萊茵河畔」觀看

 

民眾聚集是真的,但是是在塞納河畔啦...🤣

 

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真的有親赴現場,但顯得非常無奈(圖左)

 

另外還有媒體報導寫到「可以從高處俯瞰全巴黎的聖母院」(誒...泥是指「蒙馬特的聖心堂」吧...😂)

 

不斷加大的煙與火,延燒了九個小時,濃煙瀰漫整個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區域,也遮蔽了聖母院的天空...

 

許多法國民眾哭了...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GEOFFROY VAN DER HASSELT/AFP/Getty Images)

 

(Photo by STR / AFP)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STR/AFP/Getty Images)

 

不可置信歷經了 850年,歷經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都能完好全身而退的巴黎聖母院,居然可能毀在「施工人的煙頭」?

(Photo by Geoffroy VAN DER HASSELT / AFP)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GEOFFROY VAN DER HASSELT/AFP/Getty Images)

 

塞納河畔(不是萊茵河),民眾與遊客只能靜靜望著這場大火...

(Photo by Thomas SAMSON / AFP)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THOMAS SAMSON/AFP/Getty Images)

 

有專業記者開始以長焦段拍攝著火的尖塔

 

聖母院大火很驚悚,鴿子們也逃命(

 

鏡頭再繼續拉近嚴重著火之尖塔,但這位攝影師居然能拍到海鷗,好佩服啊(劃錯重點大誤

 

半側面看主要著火尖塔與聖人尖塔區域

 

拉近距離看尖塔著火區域

Smoke billows as fire engulfs the spire of Notre Dame Cathedral in Paris, France April 15, 2019. REUTERS/Benoit Tessier - RC1AC7F22C50

 

火焰猛烈,逐漸吞噬一切...

(CNS photo/Benoit Tessier, Reuters) See PARIS-NOTRE-DAME-FIRE April 15, 2019.


火勢不斷加劇...尖塔完全焚毀倒塌了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GEOFFROY VAN DER HASSELT/AFP/Getty Images)

 

 

塔尖倒了,民眾抱頭絕望...

 

英勇的消防員與持續的滅火行動,當天共約 400位消防員投入救災

 

 

逐漸入夜

 

 

逐漸夜晚來臨,熊熊火光更加顯得讓人不安

 

消防員們內外合擊,持續撲滅火勢

 

 

與聖母院遙遙對望的七區艾菲爾鐵塔,建於 1889年,歷史僅 100多年歷史,遠遠無法與 12世紀興建的聖母院相比。

 

許多法國民眾眼睜睜看著鍾愛的法國象徵陷入火海,默默禱告、垂淚...

 

 

 

 

 

 

夜已深 火勢終於完全控制住

 

辛苦的消防員們,所幸整個救災行動只有一名消防員和兩名警察受了傷。

 

火滅,進入火場,聖十字架能否於未來榮光再現?

 

【轉載】 巴黎消防員對聖母院的救火方法
2019/4/18 轉自留法比瑞同學會群組  Tarzen5410

分享,樓下救「巴黎聖母院大🔥」,突顯了「歐陸拉丁」與「歐海維京」的不同「 Operator」!令人刮目相看! 👍!

請看:

「【轉】幾十年生活在巴黎的中學老同學剛剛發給大家的,我覺得值得轉出來,他說:昨晚悲劇發生的一刻,大家都不懂巴黎消防隊為什麼不立刻全力滅火,米國那大老粗川總更催促馬克龍馬上下令派飛機扔水彈滅火(6噸大水下去🔥也許是滅了,但教堂肯定也倒塌了!)。

法國人選擇了先不噴水救火,而是先搶救聖母院內的無數無價之寶。這樣的高度的建築,等你把🔥滅了,水的破壞性一定比🔥還厲害!頂反正保不住的(12世紀的木頭支架😭😡),任它燒。

這機智冷靜的決定,保住了聖堂內絕大多數的寶貝,有一架古老管風琴和幾幅大油畫估計損壞了(被水,能修復),南面著名的大玫瑰花窗有所損害,(高溫把鏈接花玻璃的鉛融化了)嚴重性還不確定,北窗無損。

非常運氣的是頂上的所有銅雕絲毫無損,因為前幾天剛為施工而拆下!寶貝搶出來,一時搬不出來的做好防水保護後,消防隊才開始升雲梯噴水滅火。外面主要噴水防止各有13噸重大鐘的雙塔著火,因為鐘掉下來的話聖母院正面肯定倒塌。

滅火的主力在教堂內,盡量降溫,防止整個屋頂陷塌,導致整個教堂結構的倒塌。尖塔倒了後,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派出機器人代替消防員入內降溫滅火。這麼一場大火,最終只有1人重傷,主要聖物寶貝全部救出!這也可說是個奇蹟🙏 

感謝巴黎消防隊員的勇敢、機智、不慌不亂,盡可能地保住了全人類的部分精華。 MERCI! 🌹🌹🌹」

 

筆者補充:
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名列世界遺產的巴黎聖母院,其實去年就已經不斷被討論需要修復,但面對此 855年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物,政府正面對修復預算卻只有 1.5億歐元(約新台幣543億元),只足以支撐三年維修費用的窘境。

 

災後狀況大致描寫
2019/4/18 轉自留法比瑞同學會群組 安東尼宥任

首先,油畫,雕塑,耶穌的荊棘冠,聖路易的法袍都被及時搶救至 Hôtel de Ville,全數保存。今後五年左右將在盧浮宮展出。

西,北,南三面大花窗上的玻璃沒有肉眼可見的損壞。管風琴昨天有人調試了,沒有問題,沒有燒到。

再來說說損壞的。

屋頂,都是宋朝年間的橡木,損失了三千立方米的古木材。 19世紀的上帝尖塔燒塌,這是最令人痛心的損失。鐘樓怪人加西莫多的家,就是兩個鐘樓的北樓懸掛12個小鍾的木樑過火,但沒有燒塌,這幾條鐘梁要是燒塌了就真的完蛋。

南北兩個屋頂的小玫瑰花窗玻璃燒毀,窗架秌黑,好在本身也沒什麼雕花之類的東西,也許修修更好看。

聖母院的狀態並不好,這次失火也是年久失修導致所有問題一起暴露出來。去年聖誕夜前夕去了,發現聖母院聖水附近滲水。上面長滿黑黴。聖母院照明各種問題,油畫也有部分氧化變黑。哥德式飛椽和欄杆被酸雨侵蝕嚴重我法國朋友裡有一個是學藝術歷史的,她就很擔心在斯堡教堂被燒之後,下一個就是聖母院,無奈一語成讖。

法國現在有很多問題,“千塔之市”卡昂,哥特寶庫魯昂還有里爾的聖心教堂都有侵蝕剝落,地基液化下陷的情況,尤其卡昂十分嚴重了。諾曼底地區的教堂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比聖母院老,而且更美。

法國更應重視該反思古蹟沒有經費、資源維修的問題

台灣要戒慎恐懼

 

宣誓再現聖母院榮光

人在火災現場的總統馬克宏公開表示,「聖母院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學,我們心靈的一部分,我們所有偉大事件的地方,是所有重大事件發生的地方,包括瘟疫,甚至戰爭,這是我們生命的中心。」

這是一場「可怕的悲劇」,他說:「但我們要感到驕傲,因為我們在 800多年前建造了這座教堂。我們建造了它,且在這幾百年間,讓它成長、進步。因此我今晚要鄭重地說,我們將再次將它重建。」

宣布即日起啟動籌款活動,「最糟的情況已經被避免」,將展開跨國的維修重建計畫。

 

沒有結論。

純粹以圖文記錄在生命中對我非常重要的城市 - 巴黎與珍貴的巴黎聖母院

 

備註:
所有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不妥請告知,會儘速移除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長笛大賽三冠王 - 洛依克.史奈德 Loïc Schneider 專訪 

【BON音樂】長笛大賽三冠王 - 洛依克.史奈德 Loïc Schneider專訪 
Interview of Loïc Schneider - International French solois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洛依克.史奈德(Loïc Schneider, b.1981 - )已經是台灣觀眾們不陌生的長笛演奏家,他的演奏實力驚人,大賽資歷傲人,個性親和迷人,可以說是集結所有優點於一身的當代長笛名家,今天的蹦藝術就要為所有蹦友們進行洛依克的專訪喔~

筆者林仁斌與三冠王長笛家 洛依克.史奈德(Loïc Schneider)訪談合影(攝影:蔡昀修)

 

先欣賞他驚人的笛藝:

羅德利哥⟪牧歌協奏曲⟫第二樂章,洛依克的演奏充滿故事敘事性,非常有內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yygcNIIWI

 

然後是炫技十足的羅德利哥⟪牧歌協奏曲⟫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m7chYLL715s

 

然後是長笛教母 樊曼儂老師「一聽成主顧」的莫札特長笛弦樂四重奏。樊老師回憶說:「當年他的莫札特演奏得棒極了~讓他從所有參賽者中跳出來,後來一舉得到首獎!」

https://youtu.be/JiuBza9mb5U


話說從頭

林仁斌:親愛的洛依克,好快一轉眼時間距離你上次造訪台灣已經感覺上好幾年了耶...(因為他才剛到台灣一個小時,護照還在身上...後來我們有翻出護照看出入境資料XD,原來上次來是三年半前了~)

洛依克:是啊,這次我們樂團「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剛好進行了從 4月 4日到 14日亞洲巡演,我剛結束巡迴,就與太太從日本飛過來台灣渡假(4/15),接下來這週也應新象環境藝術的邀請在台北-高雄舉辦數場大師班,算是非常完美的行程,哈哈!

(以下簡稱):是啊,台灣的藝術環境現在也非常蓬勃多元,尤其今年開始高雄更多了一座葡萄園歐洲式的衛武營音樂廳(打開手機秀了照片給他看),我們衷心期盼未來能有機會在台灣聽見你們交響樂團~

(以下簡稱):有,我們有聽說,也期待之後有機會在這麼棒的音樂廳裡演奏。我們巡迴時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亞洲有許多很棒的音樂廳,像這次中國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韓國樂天音樂廳、日本三多利、大阪等等,每一個廳的音響效果都非常棒。

林:今天的訪問我想讓大家更加了解你,這是蹦藝術持續做音樂家訪問的最大用意。因為我們往往只讀制式化的音樂家簡歷,每個人的資歷真的都很豐富,但是感覺少了一點人的感覺,所以我都希望能夠多聊聊你,拉近你與觀眾的距離。

 

學習音樂之路

洛:哈哈,好呀~那我該從哪裡開始呢?

林:從最早學音樂的開始吧~

洛:好的。我母親是鋼琴老師,所以我從小在音樂的環境裡長大。我們家最早在史特拉斯堡旁邊的山區,所以要學音樂其實要住宿在外好幾天,那時我有一個音樂老師,每次在我們睡前都會吹長笛給大家聽,於是我就這麼愛上長笛了。

後來我向媽媽要求我想學長笛,但是年紀實在太小,媽媽買了直笛給我,我就鬧彆扭不想學。那時候又沒有那種給小孩子專用的彎頭長笛,所以我個子太小真的很吃虧啊~

林:其實好多長笛家真的都從直笛開始沒錯...(筆者剛文字訪問的 Joséphine Olech - 2019尼爾森長笛大賽首獎,也是從直笛開始)

洛:後來我總算度過了直笛這段學習歷程,進入長笛,我還記得第一把樂器是 Yamaha的學生型樂器。然後我就進了史特拉斯堡音樂院。我們小孩子要入學音樂院都要先跟教授面談,確認好彼此的條件與等級,有名額才能進入,後來我在音樂院裡跟隨 Christine Turellier、Philippe Jolivet 與 Sandrine François學習過長笛。

林:史特拉斯堡我去旅行過,是一個好美又寧靜的城市,環境真棒。

洛:謝謝,我也非常喜歡我的故鄉。後來我的學習歷程不是很順利,到十幾歲時,我得了眼睛的疾病,那時候服用的藥物之一「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會讓我整個人浮腫,我整個喪失了控制長笛音色的能力...

為了眼睛的治療,我必須長期服藥,但是服藥後又讓我嘴唇浮腫無法控制音色,這可以說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碰到這麼沮喪的狀況...

林:天啊,雖然知道後來你的發展是如此順利,但是聽起來真的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時期

洛:當時的老師 Sandrine François是一位天才型長笛家,她年輕就得一堆獎, 26歲成為 史特拉斯堡音樂院長笛教授,她對情況也無可奈何,我從一個長笛吹得不錯的年輕人,突然間變成什麼都吹不好,我回想那時,也許她可能比我還受到驚嚇...(笑~)

接下來我到巴黎區立音樂院,考進 Claude Lefèbvre的班。她對我很嚴格,絲毫不讓我因為服藥的關係而可以偷懶。現在想起來,如果不是她對我的要求,不知道我的音樂路會變成什麼樣子。

 

再接再厲 考上最高學府

再接下來就要講我就考入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這段故事(CNSM de Paris),你可能覺得我問題一堆,怎麼會這麼順利就考上對吧!?

林:對啊~

洛:我考了四次才考上巴高...(四年的意思)

筆者林仁斌與三冠王長笛家 洛依克.史奈德(Loïc Schneider)訪談中(攝影:蔡昀修)

 

林:嚇到吃手手+嘴巴合不攏...

洛:這又有段故事可以說。一般來說巴高入學考試有次數限制,最多三次。(他已經看出我想問為什麼他可以考第四次了...)我考第三次時是 21歲,結果有個 20歲的跟我同分,後來評審選擇年紀輕的這位,把我放在備取,也因此我第三次雖然失敗,但是他們讓我考第四次,隔年終於讓我給考上了~

林:我覺得這段故事又是非常勵志,比起跟大家印象中的你,連國際大賽首獎都能比到三冠王~真的多了太多奮鬥的過程;今天才知道你這樣的努力過程,我覺得令人超感動的。

 

在學期間考上職業樂團

洛:考上巴黎高等之後,我下定了決心要成為職業音樂家。大約是在第二年的學期中,我直接考上了 Metz的職業交響樂團長笛首席(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raine à Metz),後來我就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完成學業。

林:哇~這段也很辛苦。

洛:這段時期對我也很重要。搬到 Metz居住之後,其實我就開始了每週與巴黎的通勤之旅,週間在 Metz,週末在巴黎上課。學習上,雖然我們在學校裡學了不少知識,但是這一切都僅只是校園內的學習。現在我進入了職業管弦樂團,身邊坐著吹得很棒的木管獨奏家們,樂團每一位音樂家都是職業演奏者,我需要向他們學習,需要迎頭趕上這些職業音樂家的進度,這些實戰都不是可以在校園裡能有機會學習到的經驗。我總共在 Metz樂團裡待了五年(2004-2009)。

後來為何離開呢?因為我太太不斷鼓勵我應該把自己的格局打開,走出 Metz,迎向更好的未來。

林:太太對你的鼓勵真是太重要了,原來是這樣你才會繼續再參加其他的比賽與職業樂團考試。我可以請問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嗎?

洛:笑~她的哥哥就是我在 Metz樂團的低音大提琴同事。有次我們計畫了要到義大利度假,臨行前他說「我妹妹可以一起參加嗎?」「我出門沒帶她,她就會孤零零在家渡過假期了...」我當然覺得同事的妹妹一起加入旅行是很棒的事情,於是就答應啦~後來...,你知道她就變成我太太了,哈哈!

林:這次太太也跟你一起來台灣,我們也能認識她,真是太棒了。

洛:後來我開始著手準備國際大賽,也不每個都能成功...。

林:嗯嗯(趕快做筆記~)

 

國際賽三冠王之路

筆者整理 洛依克.史奈德 所榮獲國際大賽獎項:

 2006年 第一屆尼可萊國際長笛大賽 首獎(中國北京) 
First Prize at 2006 Nicolet Flute Competition

2007年舉辦的第一屆拉里歐國際長笛大賽 首獎(法國尼斯)
First Prize at 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Flute Maxence Larrieu

2010年德國慕尼黑ARD國際音樂大賽 首獎
First Prize at ARD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2009年 神戶國際長笛大賽 第二獎(日本神戶)
Secone Prize at International Kobe Flute competition

2005年 朗帕爾長笛大賽特別獎(法國巴黎)
Special Prize at Jean-Pierre Rampal Flute competition

 

筆者補充:

看完這些大賽得獎經歷,總算輪到各位吃手手了吧~XD

其實各位在這一份大賽得獎清單裡,看見的是洛依克將近 10年所付出的一切努力綜合成果,這是年輕時努力的印記,更是音樂家一輩子的榮譽。(大拇指)

 

聊國際大賽的準備

林:我會很想知道,你如何準備國際大賽?

洛:這也不是一蹴而就,或者隨便嘗試就能成功的大事。我也曾經在日內瓦時失敗過。但是總歸於在交響樂團裡的實戰與磨練,我發現雖然非常忙碌,但是透過有效率的準備,其實當下我隨時都把自己準備在相當好的狀態中。

在大賽過程中會看到有些參賽者,可能花一年到半年,只專心準備國際大賽。由時當時我已經在職業團裡工作,完全不可能有這麼完整屬於自己的時間,因此就必須讓自己很有效率。

效率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絕不容易。我在有限的時間裡,絕對專心練好每一個樂段,思考全部的詮釋方法,所以當在台上時,我就能夠全力以赴,不帶著任何疑惑來演奏出心中的音樂。

另外就是在舞台上的表現。剛剛提到有些全部時間只用在國際大賽的人,常常演奏上容易緊張,造成患得患失;我自己因為已經非常習慣於舞台,所以在我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完成之後,在舞台上我是全然享受於音樂演奏之中的,這也會造成很大的不同...

林:嗯~能跟我們說一下你演奏音樂時,有無最大的中心思想或者宗旨呢?

洛:我曾經在樂團中被同事問到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我演奏的當下,是沒辦法「思考」的。因為我所有的「思考」,都在練習時完成。所以一但上台演奏,就是現場的感覺,與聽眾的互動,而不是在思考要怎麼演奏...

林:我好像能了解你的意思了,做出充足的準備,在台上專心演奏音樂。在練習時完全誠實地面對自己每一個樂句的內容...

洛:另一點有關於練習時間,後來 2007年我的小孩也出生了,我必須是丈夫、爸爸、職業音樂家,因此能夠準備比賽的時間更少了,這個經驗讓我都會非常強調告訴所有學生們,務必要「專心」的練習,而不是不用在意時間隨意的練習。

因為把練習時間無意義地拉長,其實會影響專注力。

我不認為在完全專心的狀態下,我們的精神能夠支撐超過三個小時。

因此,絕對的專注!一旦完成與確認,就不用浪費不必要的時間。

 

林:嗯嗯~時下的年輕學生,只要手機在身邊,就會一直想要打開來看...(笑)

我在教學時,也的確感強烈感受到「專注力」對於年輕學子們變成是一項很重要很訓練。

林:那如果只能有一項基本練習,你最建議學生一定要做的,會是什麼?

洛:我覺得是氣的控制。(伸手指著胸腹之間,橫隔膜的位置)每一次的呼吸務必準備到最好,像你剛剛所說的「誠實面對自己的樂句」。要訓練自己每一次吸氣都要做足最好的準備,才能演奏好音樂。

 

筆者補充:

目前任職於「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長笛首席的洛依克,擁有兩個小孩,有著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經常應邀於各地舉辦獨奏會、協奏曲與大師班。個性非常內斂樸實的他,住在離樂團不遠的小鎮,天天騎重機上班,只有一年五天左右會因為下雪而需要開車。他說:「我跟太太都喜歡郊區生活,她喜歡馬跟各種小動物,我也覺得鄉間的感覺比起都市,更讓我覺得舒適。」

筆者再問道:你喜歡自己的生活嗎?

洛:當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最幸運的人,擁有幸福的生活。

 

這麼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大男孩,對於身邊所擁有的美好一切,深深珍惜著。

各位越了解他一定會越覺得喜歡他。

難怪他的音樂,在完美的技巧演奏之餘,總是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幸福感。

停筆於此,希望未來能夠再多多與他訪談,多聊天南地北與大家分享。

 

晚上一起晚餐時,也見到洛依克的貴人太太 - Anne。看到他們感情真的很好,一股溫暖自在心中~聚會後一起合照留念

筆者林仁斌與 Anne 與 Loïc Schneider 自拍合影

 

最後訪問文章要感謝新象環境藝術的邀約與安排,大家才能更加了解這位風度翩翩長笛三冠王的人生與許多想法~這幾天(到 4/20)他都人還在台灣,要聽課要上課的趕快把握機會去朝聖呀~

 

大師班資訊

洛依克.許奈德Loic Schneider 長笛大師班

台北4/17(三) 16:00-21:00
台北4/18(四) 16:00-17:50
📌地點 : 台北功學社專門家中心
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22號10樓 02-27090062

高雄4/20(六) 13:40-19:30
📌地點 : 高雄譜集樂器
高雄市新興區大同一路198-4號07-2617733
現場繳交500元,便可現場旁聽,歡迎參加。

 

上課名單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國長笛演奏家 Joséphine Olech 專訪 - 2019年 丹麥卡爾.尼爾森大賽首獎

【BON音樂】法國長笛演奏家 約瑟芬 Joséphine Olech 專訪 - 2019年 丹麥卡爾.尼爾森大賽首獎
Interview of Joséphine Olech - First prize of 2019 Carl Nielsen competit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來自法國的 24歲青年長笛演奏家 - 約瑟芬 Joséphine Olech,是今年剛出爐的丹麥 卡爾.尼爾森大賽 首獎。

2019年丹麥 卡爾.尼爾森大賽首獎
First prize of 2019 Carl Nielsen competition

Joséphine Olech 約瑟芬

在大賽期間她一路過關斬將,從初賽、複賽到決賽,每一輪都有非常精彩的音樂演奏表現,讓我們先來欣賞這次卡爾.尼爾森音樂大賽與 Medici.Tv 為她製作的精選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VT2F6QhKc

 

聽完覺得如何? 她的音樂柔美但非常有層次,樂句清晰,音準奇佳,所有的音樂表現聽起來舒服極了,因此最終她擄獲了
全體評審的心,成為今年新科首獎得主。這是獲獎之後接受大賽直播的訪問。當時主持人問到了她的心情、接下來的計劃,他還問了「準備怎麼花掉獎金」...XD

約瑟芬的回答很棒:「我會把獎金存起來~之後一定是用在跟音樂相關的地方。」

 

除了最終首獎之外,約瑟芬還拿了兩項特別獎,可說是本屆大賽的最大贏家:

  • 交響樂團特別獎 Odense Symphony Orchestra Prize

  • 青年評審團特別獎 Junior Jury Prize

約瑟芬 簡歷

樂器 | 長笛 、短笛

國籍 | 法國巴黎
現任 鹿特丹愛樂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Principal flute of the 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交響樂團音樂學院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cademy

「布拉格之春」國際長笛大賽第三獎
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 3rd prize

FMAJI 青年音樂大賽首獎與最佳觀眾獎
Young Performers’ Autumn Festival (FMAJI) – 1st prize and audience award

其實在約瑟芬獲得首獎之前,筆者已經開始與她聯絡,因為從她的演奏已經清晰可預見一定是首獎獲獎者。她也承諾在賽後會接受蹦藝術的文字專訪,於是就在一輪又一輪的廝殺之後,果然最後首獎獲獎者就是她!實至名歸。

 

以下是蹦藝術提出的問題以及約瑟芬的回覆,讓我們一起來更加了解認識她吧~

 

蹦藝術:
恭喜約瑟芬~如我所料~妳真得贏得了尼爾森國際長笛大賽首獎!此刻心情如何?

約瑟芬:
我感覺不可置信,一直到現在還無法百分之百確定這是真的...大多的心情都是覺得一直以來許多認真努力的付出與練習,現在一切都值得了。我要非常感謝我身邊所有的人讓這一切成真。現在感覺如釋重負,可以去好好度個假了。接下來有許多很棒的計畫會持續進行,例如會有很多音樂會以及CD錄音。

I still cannot believe it 100 percent... I am feeling many things, but mostly very happy to be rewarded for my hard work, very grateful to all the people around me who made it possible, relieved to take a real holiday, but also extremely excited for all the nice projects to come, such as recording a CD and many concerts.

 

蹦(以下簡稱蹦):
可否與我們分享妳是如何準備國際比賽的?

約:
我現在同時在鹿特丹愛樂交響樂團擔任長笛首席,同時要兼顧樂團曲目與獨奏曲目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我無法貫注全部的時間在這次比賽上,因此就必須尋找解決方法:我妥善地運用我搭火車、公車與地鐵的每一分時間,欣賞關於我要演奏曲目之不同錄音版本,試著用心去學習音樂。常常在臨睡前,我在心裡會整個演奏一遍協奏曲,藉以訓練記憶力。

這也是一直以來我自己獨立準備國際大賽(在去年我考上職業樂團,已經停止在學院的學生身份)。我也曾在賽前演奏給兩位老師聽過,但基本上是全然獨立準備這次大賽的。

我試著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這樣的比賽非常需要巨大能量。

然後非常重要的,我試著不要驚慌,保持冷靜,並在整個準備過程中保持積極樂觀。當我抵達丹麥那天,我就已經知道我準備好了,因為我已經做足了所有的準備。

這一切的挑戰,我認為都是關乎精神上的訓練,如果你相信自己做得到,很有可能你會獲得許多意外的資源。

如果我對於這樣的國際大賽能有所建議的話,那就是「保持積極樂觀」、「保持冷靜」、「保持專注」並且保持自己的體力。

Having an orchestra job makes it difficult to find time to prepare all this solo repertoire. I couldn't focus on the Nielsen preparation "full time", so I had to find solutions. I tried to use the time I spent in the train, the bus, the subway, to listen to different recordings of the pieces, and try to learn them by heart. I was also playing my concertos in my head before going to sleep, to train my memory.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I prepared a competition almost by myself - without a teacher (I stopped studying last year). I played my program to two teachers shortly before going to the competition, but I had done most of the work alone.

I tried to get some good sleep because such a competition requires a huge amount of energy. 

And, more importantly, I tried to not panic, stay very calm, and positive through all the preparation. When I arrived in Denmark for the competition, I was feeling ready because I knew I did everything I could!

I think these challenges are very much about mental training. If you believe you can do it, you find unexpected resources.

If I have one advice for preparing such a competition, it's to stay positive, stay calm, focused, and save your energy.

 

蹦:
妳是何時開始學習音樂與長笛的呢?

約:
我的母親是鋼琴老師,所以我從小就在家裡學音樂。我會愛上長笛當時是有一些原因的,但我不記得為什麼了XD。6歲我開始學習直笛,到了 7歲時我就開始改吹長笛。

My mother is a piano teacher, so I was hearing music at home when I was little. I fell in love with the flute for some reason (I can't remember why!) and started the recorder at 6 years old (I was too small to hold a traverse flute) and the traverse flute at 7 years old.

 

蹦:
在妳的長笛演奏中,妳覺得最重要的元素(element)是什麼?

約:
我認為音樂是一種分享,分享情緒與訊息。有時候我會希望我是一位歌手,因為他們能真正用言語分享溝通。當我演奏時,我會感覺我正在與聽眾溝通,就像在說著故事一樣。我也會在舞台上盡可能地與我的夥伴們溝通(鋼琴家或管弦樂團),因為我相信舞台上的化學作用是會被觀眾聽得見的。如鄺茲(Johann Joachim Quantz)在他書中提到的:「不是發自內心的,也到達不了內心。」(這句話引得真棒~)

I think music is about sharing. Sharing emotions and messages. Sometimes I wish I would be a singer because they can communicate real words... When I play,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I am talking to the audience, as if I was telling them a story. I also like to connect as much as I can with the people playing with me on stage (pianist, orchestra...) , because I believe chemistry on stage will be heard by the audience. As Johann Joachim Quantz says in his book, "What doesn't come from the heart cannot reach the heart".


蹦:
在妳的音樂生活中,哪些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約:
我音樂之路上的每一位老師都對我非常有啟發。但目前在我人生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人,是我的超棒鋼琴家男朋友。他了解我所經歷的一切,我們互相扶持度過許多挑戰,沒有他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My teachers over the years have of course been a huge inspiration to me. But the person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my life at the moment is my boyfriend, who is a wonderful pianist. He understands everything I go through, and we help each other through different challenges. I wouldn't be there without him!

 

蹦:
妳人生中最亮麗的一刻為何?

約:
最新的亮麗一刻當然是現在,卡爾尼爾森大賽。

在此之前,我認為是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在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擔任學院生一年,以及考上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

The lastest highlight moment is the Carl Nielsen Competition of course!

Before that, I can think of three other moments that changed my life: entering Paris Conservatoire, playing one year as academist in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nd entering the 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s solo flute.

 

蹦:
妳最愛的音樂家?與音樂種類?

約:
這好難選擇!因為都要看心情

在管弦樂團裡,我最喜歡的有布拉姆斯、馬勒、史特拉汶斯基、貝多芬、拉威爾,當然還有德布西

當我練習時,最愛演奏巴洛克作曲家有: J.S. Bach, CPE Bach, Telemann等等。我覺得可以終其一生演奏這些美妙的音樂而且不斷從中有新發現。

It's very hard to chose! It depends on my mood...

In the orchestra, my favorite composers are Brahms, Mahler, Stravinsky, Beethoven, Ravel and Debussy of course...

But when I practice alone in my room, I love to practice baroque composers such as Bach, CPE Bach, Telemann. I feel like you can practice them all your life and always discover new things...


 

蹦:
妳何時決定要成為一個職業音樂家?

約:
在我 12歲進入音樂學校開始。從那一刻開始,一切似乎是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我從未覺得需要刻意做些什麼!

When I was 12 I entered a new school dedicated to music, and from that moment on it happened very naturally. I never felt the need to do something else!

 

蹦:
在國際大賽期間,有沒有什麼難忘的事情?

約:
我最難忘的應該是一路上遇見的人。音樂大賽總有機會遇見其他長笛演奏家,結交新的朋友。

不過當然記憶裡最深刻的,還有通過每一輪的時刻。特別是結果要發表時,真的非常難熬!

The thing I will remember most is the people who I met there. Competitions are a great opportunity to meet flu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ke new friends.

But of course, I keep a very strong memory of every round I passed, and especially the moment which I find most difficult the results announcements!

 

蹦:
除了音樂之外,妳最愛的休閒活動是?

約:
我是 Netflix 的鐵粉🙂 。不過我也喜歡閱讀,喜歡瑜伽,喜歡與朋友聚聚喝飲料,聽音樂會等等,沒有很特別。

I am a big Netflix client 🙂 But I also like to read, go running, do yoga, have drinks with my friends and go to concerts. Nothing very original!

 

蹦:
接下來有什麼新的計劃嗎?

約:
音樂類會有滿滿一季獨奏、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等著我,還會灌錄一張CD。

生活休閒方面,我要裝修一下我的房子,學會荷蘭文,還要學習開車~

On the musical side, I will enjoy a full and exciting season with solo concerts, orchestra concerts, and a CD recording.

For the rest, my next projects are decorating my new house, becoming fluent in Dutch and learning how to drive a car!

 

蹦:
最喜歡的食物呢?

約:
基本上所有食物我都愛吃。我是素食主義並且很愛烹飪。盤中有蔬菜時隨時都會讓我很快樂。我想我的弱點是蛋糕(我在樂團裡組有一個蛋糕俱樂部,我們都會互相帶來自己在家裡做的蛋糕,哈哈~)

I'm crazy about food in general ! I'm a vegetarian and I like to cook. I'm happy whenever there are vegetables in my plate.

But I guess my weak spot is cakes. (In my orchestra I have a cake club with some colleagues and we bring homemade cakes to rehearsals.... :p )

 

蹦:
有沒有想要告訴台灣粉絲們的話?

約:
我今年(2019)六月就要跟著樂團到高雄衛武營來演出囉~在高雄之後,6/18我將在台北功學社音樂廳舉辦長笛與鋼琴奏鳴曲音樂會,已經迫不及待想跟大家見面了!

I am very much looking to come to Taiwan in June for orchestra concerts in Kaoshiung and a sonata recital in Taipei !! I can't wait to see you there!

 

這是約瑟芬手寫給所有蹦友們的問候簽名喔~

在本篇文章最後,讓我們一起欣賞約瑟芬在本屆卡爾.尼爾森長笛大賽最後決賽的精彩演奏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jMGRlN8mc

希望趕快於台灣見到她~現場欣賞這麼美妙的樂音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