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四)孟德爾頌 ⟪仲夏夜之夢⟫ 序曲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四)孟德爾頌 ⟪仲夏夜之夢⟫ 序曲
All about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文學蹦出音樂想像力: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劇樂與序曲

孟德爾頌以音樂重現莎翁筆下的仲夏夜精靈世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特別課程 蕭邦大賽講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9/10週五晚上班,共8堂)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三期)-經典歌劇(9/28週二下午班,共4堂):認識歌劇X經典愛情X大師巨作

週四班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電影音樂(9/23週四下午班,共4堂)


創作背景到樂曲內容全解析

曾經寫下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的作曲家孟德爾頌,擁有出色的音樂描繪能力,無論寫景敘事、旋律和聲,在浪漫前期的音樂家群像裡,屬於出類拔萃。

17歲時,孟德爾頌便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發想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根據西方信仰中,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仲夏夜」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而根據此傳說寫下的同名文學作品《仲夏夜之夢》,音樂靈動多變,堪稱一絕。

在這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仔細解說孟德爾頌之《仲夏夜之夢》劇樂與序曲。

 

作曲家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孟德爾頌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猶太富商家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並精通音樂的人。不論出生環境、家庭生活或是事業成就,孟德爾頌都是一帆風順。

銘言:「音樂~最能精確表達言語」(意譯)

 

孟德爾頌 幸福音樂家

自小家境富裕,喜愛音樂與文學。9歲公開演出音樂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自己主辦報紙,同年與 72歲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結為忘年之交。

與歌德的友誼,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op.20)亦受到歌德《浮士德》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成熟的作品。

17歲,孟德爾頌寫出了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古典文學作品,是專門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也是今晚音樂會標題來由及音樂會序幕演奏作品。

 

大家一聽到專有名詞,應該心中馬上就出現疑惑了吧~沒關係,專業導聆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查資料」(XD)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19歲時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重新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20歲起遊歷歐洲,創作《芬格爾洞窟》序曲與A大調第4交響曲《義大利》等精彩遊記作品。

26歲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33歲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1846年,孟德爾頌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47年10月他突然中風,11月4日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仲夏夜之夢》介紹

現在讓我們來針對《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欣賞重點介紹。

仲夏夜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夏天夜晚,西方世界相信精靈會現身夜遊,必定會發生許多奇幻的事,莎士比亞根據此傳說寫下《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幻想的喜劇。

而在英國已經廣為人知的莎士比的戲劇作品,自17世紀起便陸續被譯成德文並在德國上演, 不過此時期,作品仍以零散方式出現,尚未被全套介紹。後來待浪漫風潮於德國掀起時,透過大環境眾多文學人士介紹推廣,例如:劇作家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詩人 維蘭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以及完成德文首套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譯本之文學家艾森保(Johann Joachim Eschenburg, 1743- 1820),一代文豪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終於被更完整地、以成套的方式於德國出版。

 

《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創作

就在《仲夏夜之夢》序曲完成 16年後,1842年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 約翰.路德維希.提克(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所執導的音樂戲劇作品《仲夏夜之夢》,作曲家再次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完整劇樂(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五幕 13首樂曲。因此完整版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共有 14首樂曲,包含了1826年創作之序曲以及 1842年創作之完整劇樂。

 

《仲夏夜之夢》故事介紹(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劇情共有三個主軸,剛好都跟慶祝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有關。一開始,赫米婭的父親強迫要赫米婭嫁給狄米特律斯,當時的希臘規定家庭可以決定女兒的婚姻,而女兒必須遵守,否則就要被處死或放逐。赫米婭不肯,與拉山德相約晚上在森林見面並私奔。赫米婭將她的計劃告訴她最好的朋友海麗娜;海麗娜不久前才被狄米特律斯拒絕,為了討回狄米特律斯的歡心,因此海麗娜將這計劃告訴狄米特律斯。到了晚上,狄米特律斯跟蹤海麗娜,而海麗娜跟蹤赫米婭,而赫米婭則急於尋找拉山德,四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分離,他們累了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同時,仙王奧布朗與仙后提泰妮亞到達了同一片森林,並計劃參加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提泰妮亞拒絕把她的印度童僕精靈借給奧布朗當作他的僕人,所以奧布朗決定懲戒提泰妮亞。奧布朗要小精靈帕克去摘三色堇,並趁提泰妮亞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她的眼皮上,這樣當提泰妮亞醒來時便會永遠愛上她看到的第一個人。另外帕克也發現了睡覺中的拉山德等人,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並希望他們醒來時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同時,織工波頓和他的勞工朋友們在同一片森林中排演悲劇《皮拉摩斯和西斯貝》,他們計劃在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上表演,並把它演成滑稽的喜劇。可憐的織工波頓在換裝時,被小精靈帕克惡作劇變成驢頭。不巧仙后提泰妮亞醒來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他,於是仙后瘋狂的愛上了驢頭人身的波頓。森林的另一邊,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醒來時見到的第一個人都是海麗娜,於是海麗娜變成兩人追求的對象,赫米婭則同時被兩人拋棄。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為了海麗娜而決鬥,兩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仙王奧布朗見苗頭不對,於是要求小精靈帕克自己去解決自己闖下的禍。於是帕克再趁提泰妮亞和拉山德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這次提泰妮亞見到的第一人是奧布朗、拉山德見到的第一人是赫米婭,織工波頓的驢頭法術也被解除;狄米特律斯的法術則沒有被解除,他將會與海麗娜永遠相愛。仙王則與仙后重修舊好。雅典城内,一片歡樂景象,人們載歌載舞來慶祝快要擧行的婚禮,大家最熟悉的〈結婚進行曲〉也在此時響起,兩對情人的愛情在仙王的幫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滿的結局。當早晨來臨時,情侶們和勞工們決定這一夜發生的所有不合理事情一定是一場夢。

 

可愛的手繪漫畫劇情解說(英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wMfOwlAZ8

 

Youtube的「五分鐘劇情解說」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hikG61170

 

《仲夏夜之夢》曲序

(劇樂表格與樂譜範例整理引用自「許秀彬著:台師大2008年—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在此致謝作者)

幕/景 順序

原文曲名

中文曲名
序曲

Ouverture: Allegro di molto

序曲:甚快的快板

第一幕 第一景 第二景

page26image62593216

No. 1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Nach dem ersten Akte )

第一曲 詼諧曲:活潑的快板
(在第一幕後)

第二幕 第一景

page26image62592256

No. 2 L’istesso tempo

第二曲 速度同前

第二景

No. 3 Lied mit Chor: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三曲 有合唱的歌曲:不甚快的快板

No. 4 Andante

第四曲 行板

No. 5 Allegro appassionato ( Nach dem Schlusse des zweiten Aktes )

第五曲 熱情的快板
(第二幕結束後)

第三幕 第一景

No. 6 Allegro

第六曲 快板

第二景

No. 7 Con molto tranquillo

第七曲 非常寧靜的

第四幕 第一景

No. 8 Andante

第八曲 行板

第二景

No. 9 Hochzeitmarsch: Allegro vivace ( Nach dem Schlusse des vierten Aktes )

第九曲 婚禮進行曲:活潑的快板
(第四幕結束後)

第五幕 第一景

page26image62700736

No. 10 Allegro comodo - Marcia Funebre

第十曲 從容的快板 ─ 送葬進行曲

No. 11 Ein Tanz von Rüpeln: Allegro di molto

第十一曲 小丑之舞:很快的快板

No. 12 Allegro vivace come I

第十二曲 如同第一曲般活潑的快板

終曲

Finale

終曲


《仲夏夜之夢》序曲介紹

(劇樂表格與樂譜範例整理引用自「許秀彬著:台師大2008年—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在此致謝作者)

序曲的開始標記為「十分快的」E大調。由木管樂器奏出四個大調和絃,逐一向上轉位而漸漸明亮。聽覺上帶來由遠而近,由模糊而逐漸清晰之感受~接著第6小節是由樂團小提琴群與中提琴奏出轉為溫柔的e小調和絃,然後音樂就以快速16分快速音群疾駛,象徵著「夏夜精靈之舞」~也彷彿在序幕揭開之後,帶領觀眾看清整個《仲夏夜之夢》故事的全貌:(按↓圖可進入音樂欣賞)

 

在一長段以弦樂跳弓為主的16分音符快速音群後,由A段開始進入了 ff極強段落,銅管與擊樂與此時加入樂團,整體演奏效果也帶來更多戲劇化表現:

 

抒情的弦樂下行主題:

 

抒情的弦樂主題,中間伴隨著木管樂器愉快歡樂的回應樂句:

 

銅管加入,以豐富的力度變化製造序曲之戲劇感:

 

經過主題再現,進入序曲尾聲,由弦樂為主,伴隨著法國號美聲,演奏出令人動容的溫柔主題:

 

樂曲最終再次回到四個E大調上行轉位和聲,頭尾呼應,為序曲劃下完美句點:

根據孟德爾頌與姊姊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之書信往來,此首序曲之創作時間幾乎是不到一個月就完成(1826.07.07. - 1826.08.06.),更顯得孟德爾頌的早慧與出神入化的創作能力與速度。

 

序曲 綜合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q9GzKXsos


《仲夏夜之夢》詼諧曲

這首詼諧曲(Scherzo)應該是《仲夏夜之夢》非常廣為人知,且被改編為各種演奏編制的超級名曲之一。(另一首容筆者賣個關子,等一下就會介紹)

關於曲序

孟德爾頌於戲劇第一幕結束與第二幕開始之間,安插了劇樂的第一首曲目,即為本首詼諧曲。

在樂譜總譜的首頁,印有文字標示在第一幕後(Nach dem ersten Akte/ After the first act),代表此曲為一二幕之間銜接之間奏曲功能。

第1-8小節,以長笛為主所演奏的,是本曲中著名的「神仙動機」:

 

在本段音樂總譜結尾處,則印有文字標示著幕啟(Vorhang auf),並且於樂曲結束之樂譜下方,標示出第二幕一開始的戲劇角色 Puck以及台詞,因此本曲負責串連第一與第二幕之功能。

台詞之後,註記了「attacca」,代表「音樂旋即演奏」。意即此曲奏畢後,下一段音樂馬上銜接進入下一幕,這都是從樂譜上才能看到的細節,與大家分享~

 

除了上述以長笛為主的木管群演奏的「神仙動機」之外,本曲另一個由小提琴開始之「Puck」主題動機,在曲中與之相互輝映,形成非常歡快的音樂:

 

最後段落,是每個長笛演奏者都練過的「管弦樂片段」XD

筆者身為專業職業從業長笛家,當然一定要介紹這個精彩樂段。下方譜例中可以見到,從P段前一個小節+弱起拍,長笛獨奏進入一大段雙吐才能來得及演奏的快速16分音符斷奏,中間都只能夠在 8分音符吹完後「偷」一小口氣,然後又要吹上一大段。所以這段音樂也可以說是演奏者技巧的試金石,在音樂會中大家可要仔細欣賞長笛首席的精彩演奏喔:

就在這一連串「不能好好呼吸」的雙吐段落後,孟德爾頌安排了弦樂撥弦效果,輕鬆有趣地結束這段音樂~這也是音樂演奏中「Play Difficult Easy」的最好範例。

示範版本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帕胡德長笛獨奏的 精彩現場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1O053V13Q

 

詼諧曲全曲欣賞:

https://youtu.be/sUm41WqTix8


閒磕牙  - 孟德爾頌 結婚了嗎?

有的~孟德爾頌晚婚於27歲。據說當時他認識了小他 8歲的 19歲少女 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Jeanrenaud(1817 – 1853)之後,驚為天人且非常愛慕。謹慎言行的孟德爾頌為了確認這是真愛,還特別離開她一個月,要測試自己的感情...。一個月之後,孟德爾頌再也無法忍耐心中的洶湧澎湃,向 Cécile 求婚,兩人婚姻幸福美滿,共育有五名兒女( Carl, Marie, Paul, Lili and Felix August)。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孟德爾頌之妻 Cécile / Mendelssohn's wife Cécile (1846)

【第二曲】 奧白朗與蒂妲妮霞已各帶侍從到達了森林。仙王與仙后相遇後,奧白朗便向蒂妲妮霞討那位印度侍僮,蒂妲妮霞堅持不給,並以「再停留下去勢必又吵起來」為由,先行拂袖而去。奧白朗不甘受辱,命令迫克前往採摘「三色堇」,欲趁 仙后在林中安睡時,將此花花汁滴在其眼皮上,仙后醒來,便會以最強烈的愛去 追求第一眼所見的任何東西。

第米屈律斯聽從了海冷娜的情報,到森林中找尋私奔的黑美霞與萊散特;第米屈律斯不斷地驅趕尾隨其後向他求愛的海冷娜,但海冷娜仍緊緊跟隨。奧白朗瞧見這幕,欲使海冷娜得到她想要的愛情。

迫克將三色堇帶回,奧白朗留了一些,其餘的便吩咐迫克去點在那位狠心棄海冷娜而不顧的雅典人眼上。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982


【第三曲】

第三曲配合的劇情是戲劇第二幕第二場,蒂妲妮霞領隨從離開奧白朗,移動 至林中另一處,進而吩咐神仙們替她唱一曲催眠曲。一至七小節為前奏。音樂停 止時,休止符上方加註了延長記號,樂譜下方則標示著蒂妲妮霞的台詞:「來, 跳一回舞,唱一曲神仙曲,然後在一分鐘最後一個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大家散開去。( Kommt! einen Ringel-, einen Feensang! Dann auf das Drittel’ner Minute fort! )」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105


【第五曲】第二幕間奏曲

間奏曲於劇樂中編號第五,樂曲為熱情的快板(樂譜中標示為第二幕結束後演奏),剛好用來銜接劇中的第二幕與第三幕劇情。

 

此間奏曲以曲式分段來說,共分為兩大段,剛好是第一段落「a小調」(1-148小節)與第二段落「A大調」(149-190小節)。

 

第一段落可再分為:三段體A-B-A+尾奏。

其區分段落如下:

段落分段 小節數
A(a小調) 1-36
B(A小調) 36-73
A'(a小調) 73-111
Coda 111-結尾

 

一起欣賞這首間奏曲的開頭,由木管群與小提琴I 共同交織而成的a 小調主題旋律:

 

大提琴群的5小節經過獨奏句之後,進入A大調的第二段落,這裡開始也呼應了即將來到的第三幕劇情:

https://youtu.be/z6nCHF2juRM?t=167

 

音樂進入B段,由低音管獨奏,帶領演奏出流暢的新主題:

 

全曲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426


【第七曲】第三幕間奏曲 - 極寧靜的(Con molto tranquillo)

萊散特與第米屈律斯被迫克各自引開,筋疲力盡而睡,海琳娜與黑美霞也分別因疲累而在森林中睡去。

劇樂第七曲共有一百一十七小節,全曲唯有在第一百一十四小節,作曲家以 括號文字標示戲劇的場景:涼亭再度打開,可看見蒂妲妮霞、波頓與仙子們( Hier öffnet sich die Laube wieder und man sieht Titania und Zettel mit den Elfen. ),以及 同時標示著奧白朗潛隨其後 ( Oberon im Hintergrunde verborgen. )之舞台設計,除 此之外,便沒有其他的對話段落插入及文字標示。

此曲的曲式為三段式加上尾奏:第一至三十五小節為 A 段,三十五小節至 七十三小節為 B 段,七十四小節至一百一十四小節回到 A’ 段,一百一十四小節 後則是尾奏。在音樂設計上,作曲家選擇了向來被視為森林象徵的法國號吹奏出相當優美動人的主旋律,益加突顯了戲劇發生的地點;並以音色相當融合的低音管協助其和聲。這段溫婉的催眠樂聲正是 A 段的主題,可稱作催眠主題。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1942


【第九曲】結婚進行曲(Hochzeitmarsch)

結婚進行曲的曲序是在第9首,演奏的時間點為第四幕結束後(Nach dem schlusse des vierten Aktes),屬於第五幕的前奏音樂,並在第12首再次出現。樂曲開頭由3部 C調小號領奏,演奏出雄壯的三連音信號節奏,接著第6小節起全體管弦樂以祝福與肯定的樂句來引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們在這段莊嚴又華麗的音樂下完成了結婚典禮。

 

接下來音樂氣氛轉為溫和的敘述場景,再逐漸透露出婚姻典禮的喜悅氣氛;樂曲第94小節總譜下方還標示著「幕拉起」(Der Vorhang auf.)、「婚禮的隊伍上場」(Der Hochzeitzug kommt.)等戲劇相關動作指示,顯見孟德爾頌譜曲時,心中對於整體戲劇的畫面感,真實地呈現在音樂的譜寫中:

隨後出自內心的欣喜,又在管弦樂合奏的熱鬧氣氛中現身,再次回到第一段婚禮旋律的主題,壯麗地結束全曲。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442


【第十曲】送葬進行曲

開場音樂自第一小節起延續至第十小節,由 C 調小號及定音鼓奏出,第十一小節音樂休止;樂譜標示著開場白的台詞,並指示其持續至匹拉穆斯身亡時的哀號:「咱已一命,一命喪亡」( Nun tot, tot, tot, tot, tot! )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736


【第十一曲】〈小丑之舞〉

劇本第五幕中,當工匠把最「可悲的戲劇」演完時,提修斯吩咐他們:「現在把你們的收場詩擱在一旁,還是跳起你們的貝格摩舞來吧!」(Aber kommt, euren Bergomasker Tanz! Den Epilog lasst laufen. )接著,劇本要求跳舞的效果。在「凡有舞必有音樂」的準則之下,作曲家在此安排了劇樂第十一曲,還特別賦予此曲一個特別的標題 ─〈小丑之舞〉。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800


【第十三曲】終

全曲以四個和絃開始,起初調性並不明確,直至第八小節起,始轉為 e小調繼續進行;至一百六十九小節形成一完整的樂段,期間未被對話段落中斷。 為了達到劇本所要求的歌舞效果,作曲家在此處安排了合唱團、弦樂器群以及少 數管樂器,共同構成樂團伴奏的女聲合唱曲。在配器的部份,第一小提琴與第二 小提琴各自再分為兩部,演奏著前一曲便曾出現過的精靈動機;豎笛、低音管、 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定音鼓,則是就精靈動機發展成適切的和聲,與合唱團同 步成為另一組音響;因此,此處的這段音樂,在聽覺效果上顯得益加豐滿,不由 得令人聯想到戲劇中,在仙王、仙后一聲令下,齊聲歌舞祝福的諸位精靈所形成有舞有樂、熱鬧歡慶的場面。

https://youtu.be/gwDezEi7JMY?t=2938


【劇樂全曲欣賞】
1984年柴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 CD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ibtNY9SaEgY

 


為何你該閱讀 ⟪仲夏夜之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I6o-kbqr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2021下半年系列(一)繁花錦簇巴洛克-認識重要作曲家與樂曲創作

【苗北講堂】2021下半年系列(一)繁花錦簇巴洛克-認識重要作曲家與樂曲創作
About Baroque Period in Classica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繁花錦簇巴洛克-認識重要作曲家與樂曲創作

 

 

苗北藝術學苑2021苗北講堂(全系列)

音樂故事+音樂歷史=絕佳精彩內容

(一)繁花錦簇巴洛克-認識重要作曲家與樂曲創作

歐洲是孕育古典音樂的重要發源地與根基,17世紀巴洛克時期更是音樂百花齊放的成熟期:無論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聲樂、器樂作品到歌劇創作,都如同精彩的花園百花齊放,繁花錦簇,為您整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脈絡,透過故事進入音樂,欣賞古典音樂知識含金量的最重要的關鍵時期。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執行長)


國內知名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古典音樂發展史

先讓我們用7分鐘時間快速掃射一下人類音樂的歷史吧~Let's GO!!!

https://youtu.be/zzM1-wWXCoY

 

巴洛克時期概說 Baroque - 17th Century

古典音樂的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通常指西元 1600 年到 1750 年之間的歐洲音樂藝術,巴洛克比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更早出現,它也大致代表著從十六世紀起至到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Rococo Period)前的這一段時間的歐洲音樂文化。

分界年份定在1750年,除了是世紀中分的年代之外,也剛好是巴洛克時期複音技法集大成之德國音樂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去世年份,因此所有音樂學者均認可這樣時期分界。

字意

「巴洛克」(Baroque)一詞原意指一種變形的珍珠,不過各國似乎仍有自己的定義:

德國文學批評家認為,它來自西班牙語的"barrueco"和葡萄牙語的"barocco";法國文學批評家則說來自法語形容詞"baroque",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然而義大利人卻指出它源自邏輯學中用來形容三段論法的一個名詞"Barocco"。

再根據國家研究院的名詞解釋:

指從十六世紀末期至1750年左右的西方音樂。巴洛克一詞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它是來自葡萄牙文"Barroco",意指不平滑的珍珠。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自義大利文"Baroco",為一種三段式的推論法,但無論那一種皆有貶抑之意。

無論字意究竟如何,在音樂發展上,這絕對是一段繁花錦盛,在各方面皆有重大突破的精彩發展時期:

 

音樂創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洛克音樂創作的發展中心以貴族的宮廷、私人組織的學會以及天主教教會為主,其中又以宮廷最具影響力。

此時期的音樂創作除了適合在宮廷裡演奏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還有貴族沙龍裡帶有親密氣氛的小規模樂器奏鳴曲(Sonata);彌撒曲神劇、受難曲以及豐富的管風琴曲目,更令教堂充滿了聖神的光彩;在巴洛克晚期時出現了交響樂的雛形:即義大利語「Sinfonia 」。

「Sinfonia」最初也曾是鍵盤曲名,例如巴赫的三聲部創意曲也名為「Sinfonia」。

另外,歌劇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發明,而在威尼斯快速興起,藉著音樂、戲劇、舞蹈的結合,復興希臘時期悲劇並將情感抒發到最高點;從此,各類型音樂創作真正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巴洛克時期重要作曲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哈韋瓦第韓德爾並稱巴洛克時期三巨匠,而各國重要的作曲家有:

義大利:

德國:

  • 帕海貝爾 (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
  •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法國:

  • 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 夏龐提耶 (Marc-Antoine Charpentier, 1643-1704)
  • 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 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國:


器樂作品類型

在巴洛克時期,巴洛克音樂以單曲調音樂為主,使用數字低音與和弦伴奏為其特色。

 

除了傳統的宗教音樂之外,宮廷音樂(室內樂)與世俗音樂、劇院音樂亦有進展:多數富有的貴族大多都擁有專屬的樂團,以便在宮廷中演奏音樂、娛樂賓客、舞會宴會等等,而變化多樣又音樂寬廣的樂器曲目,廣受青睞。

在樂器演奏曲逐漸受到歡迎之後,作曲家們的音樂的創意更有了發揮空間,音樂家開始發展出越來越多的樂曲類型: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巴洛克時期的「組曲」(Baroque Suite)?

【BON音樂】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蒙台威爾第

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一生橫跨16與17世紀,1567 年 5 月 15 日生於克雷莫那(Cremona),1643 年 11 月 29 日逝於威尼斯。音樂創作歲月幾近60年,是巴洛克初期至中期極具影響力與崇高地位的作曲家之一。其音樂創作數量之多、涵蓋範圍之廣,在同時期作曲家之中罕有能出其右者。他的9冊牧歌集與歌劇作品保存至今(生前出版8冊,死後出版商集結作品再出版1冊),不僅成為同類作品中的重要典範,同時也見證歐洲音樂繼往開來的歷史進程,特別是自文藝復興音樂邁入巴洛克時期誕生的諸多新風格,以及作曲與演奏(唱)觀念與技術等諸多方面的轉變。

 

蒙台威爾第:第五冊牧歌曲集(Madrigal)Book V

混聲合唱:〈殘酷的阿瑪麗莉〉

https://youtu.be/bKTQQ28sSNo

 

蒙台威爾第:第八冊牧歌集(Madrigal)Book VIII

女神的哀歌(Lamento Della Ninfa)

https://youtu.be/x9jGUtg60qs

 

在歌劇創作,蒙台威爾第以「佛羅倫斯小廳集」(Florentine Camerata)所討論出的歌劇藝術為基礎,逐漸發展出強而有力的創作方式與情感表達技法,直到後來他的威尼斯時期達到巔峰。

「佛羅倫斯小慶集」(The Florentine Camerata)

 

什麼是「The Florentine camerata」(佛羅倫斯小慶集)?

一般談起歌劇的緣起時,「The Florentine cameraa」(佛羅倫斯小廳集)被視為是最初的開端。在16世紀末,義大利佛羅倫斯著名的梅帝奇(Medici)貴族家族中,聚集有許多的歌手與一些詩人,音樂家和貴族與藝文愛好者,經常在「巴爾第伯爵」(Count Giovannide'Bardi,1534-161)的家裡共同聚會,一起探討如何模仿和復興古希臘戲劇,特別是希臘悲劇。這群藝術知識份子自稱為「佛羅倫斯小廳集」(Florentine Cmerata)。而卡契尼(Giulio Romolo Caccini, 1551-1618)、伽利略(Galilei)、巴爾第伯爵(Bardi)、Girolamo Mei 等人均為此集的重要核心人物。

他們嘗試以一種新的戲劇+歌唱+舞台表演的方式,希望重現古希臘劇場經驗,所以此義大利佛羅倫斯的「The Florentine camerata」(佛羅倫斯小廳集)一般來說被視為是歌劇的緣起。

由於他們著重希臘戲劇、劇本與文字、音節咬字等等,因此當时盛行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音樂」(Polyphony)因為聲部交錯,無法真正聽出歌詞,所以最終結論是「單音旋律」(Monody)是最適合歌劇演唱的音樂型式。

 

延伸欣賞:

卡契尼也是美聲唱法(Bel Canto)重要的開啟者,對義大利歌劇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Sumi JO 演唱 Caccini的《聖母頌》

https://youtu.be/0noUQoQtYPs?t=24


蒙台威爾第:歌劇《奧菲歐》(L'Orfeo)

歐洲歌劇史上最重要早期完整作品,此時歌劇演唱主要以「單音旋律」(Monoday)為主:

https://youtu.be/rSGK7vn1INw


柯賴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 - 1713),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幾乎只為弦樂器創作。在器樂領域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稱「現代小提琴技巧創建者」及「大協奏曲之父」。

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 - 1713)

 

由於柯賴里風格的純粹和形式上的平衡,長久以來被公認為風格的典範。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版,並在他逝世後一個世紀在音樂會節目中保有一席之地。他一生共有六套為弦樂器而作的作品得以出版:

  • 作品第一號:《12首三重教堂奏鳴曲》(羅馬,1681),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或低音提琴以及管風琴而作,獻給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 作品第二號:《11首室內奏鳴曲》(羅馬,1685),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和羽管鍵琴而作,獻給帕姆非利樞機;
  • 作品第三號:《12首教堂奏鳴曲》(羅馬,1689),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魯特琴和管風琴,獻給莫迪那公爵
  • 作品第四號:《12首室內奏鳴曲》(羅馬,1694),兩把小提琴,大提琴,獻給奧托波尼樞機;
  • 作品第五號:《6首教堂奏鳴曲》,《5首室內奏鳴曲》和一首福利亞舞曲(羅馬,1700),為獨奏小提琴,大提琴和羽管風琴而作,獻給布蘭登堡的女選帝候索菲夏洛特;
  • 作品第六號:《12首大協奏曲》(阿姆斯特丹,1714),為兩把小提琴和琴的獨奏重奏曲和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協奏組而作,這部作品是柯瑞里的學生佛納里在柯瑞里逝世後一年根據手稿出版的。

 

柯賴里:大協奏曲 op.6 No.8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RydMnTCwJvQ

 

樂團Live'版本

https://youtu.be/e68h3Qwm2OA


史卡拉第父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父:亞力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事業生涯主要擔任羅馬和拿波里宮廷或教堂的音樂總監。他是拿波里學派(那不勒斯)的創始人,一生共寫過115齣歌劇,也是歌劇的重要發展者,主要貢在17世紀巴洛克式義大利人聲風格與18世紀的古典樂派之間形成了重要的聯繫。史卡拉第強調歌劇是用音樂表現的戲劇,反對浮華膚淺的過多裝飾音風格,充分闡示音樂旋律之抒情。

亞力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亞歷山大.史卡拉第: 《猶大王漆德克雅》選粹

Scarlatti Alessandro: Sedecia, re di Gerusalemme

神劇《猶大王漆德克雅》是亞歷山大‧史卡拉第為藝術贊助人奧托博尼樞機主教所寫的作品,1705首演。故事以舊約聖經「耶肋米亞」中,有關猶大王漆德克雅(也稱「西底家」)的悲劇為基礎。在聖經裡,巴比倫王拿步高(尼布甲尼撒)為猶大立了新王漆德克雅,並且以巴比倫為宗主國。但是漆德克雅與埃及建立聯盟並且反抗巴比倫,因此觸怒了拿步高。拿布高領軍攻下耶路撒冷,在漆德克雅面前殺死他的兒子,並且剜去他的雙眼,戴上鎖鏈送往巴比倫的獄中直到死去。  

https://youtu.be/8c7CdQKMR00

子: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 - 175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義大利那不勒斯王國作曲家、羽管鍵琴演奏家。雖是巴洛克時期作曲家,但其音樂風格已受到了古典主義音樂發展的前期影響。他的555首奏鳴曲的絕大部分為羽管鍵琴而作,另外還有少量的弦樂合奏和管風琴作品。尤其他的單樂章奏鳴曲更是被視為重要的鍵盤音樂與曲式。

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 - 1757)

 

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小調鋼琴奏鳴曲 K.9

Domenico Scarlatti - Sonata in D minor, K.9

https://youtu.be/0J03Wro6Hn0

 

霍洛維茲演奏史卡拉第兩首奏鳴曲

Vladimir Horowitz plays Domenico Scarlatti (HD video) Sonata in A major, K 101 Sonata in B minor, K 87

https://youtu.be/cU4DcgnetGo


韋瓦第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安東尼奧·韋瓦第義大利語Antonio Vivaldi,1678 - 1741),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其暱稱「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緣於正式的神父身分

安東尼奧·韋瓦第(義大利語:Antonio Vivaldi,1678 - 1741)

 

韋瓦第被認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樂作曲家之一,生前便已聞名於當代歐洲。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於協奏曲(特別是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聖歌以及歌劇等領域。其作品《四季[2]協奏曲不僅是個人最具代表性的創作,甚至是藝術音樂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

在威尼斯發表兩部奏鳴曲集之後,韋瓦第發表了協奏曲集《和聲的靈感》(L'Estro armonico,作品3,1711年印製),這部作品為他贏得了歐洲範圍內的名聲。接下來他創作了包含12首協奏曲之《和聲與創意的實驗》op.8(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op.8,1723年),當中的前四首即為著名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四季》這四首協奏曲各附有一首十四行詩。作者不詳(所以有人認為是作曲家原創)。

 

史上最暢銷 - 慕特+卡拉揚

https://youtu.be/lOkE8isd0CA

 

荷蘭小提琴家簡妮.楊森版本

https://youtu.be/zzE-kVadtNw


帕海貝爾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管風琴家,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

 

帕海貝爾在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沒有獲得妥善的保管。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影響,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門下學習。帕海貝爾的一生寫了很多的教會音樂,因為他信奉當時新興的路德教派。著名作品包括眾贊歌前奏曲78首、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D大調卡農與吉格》等。

D大調卡農與吉格》即為最知名的作品《卡農

「卡農」大約在1680年完成,是無數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以三部小提琴間隔兩小節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調,工整精緻。「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D大調卡農》是約翰·帕海貝爾最著名的曲子之一。

https://youtu.be/JvNQLJ1_HQ0

 

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2001)

https://youtu.be/nxMc7N7c7sk


「音樂之父」巴赫(J. S. Bach, 1685-1750)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音樂之父」巴赫(J. S. Bach, 1685-1750)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巴赫生平簡介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3月21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等作品:

https://youtu.be/SGKfqSJbeAg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覆奏樂節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1717 年十二月接受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的邀請,舉家遷至柯登擔任科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年輕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當喜愛音樂,能演奏小提琴、古中提琴、鍵盤等樂器,常常混在樂隊裡演奏小提琴,賞識巴赫並交好。就任親王之後,他特地為巴赫籌組了包含17 位音樂家的樂團,其中有一部份來自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宮廷樂隊,這些具備優秀演奏能力的器樂家們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創作後盾,讓巴赫得以盡情創作器樂作品。

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樂手,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作品。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時期,尤其反映在器樂作品的創作上,包括了:獨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笛無伴奏組曲)、二重奏(小提琴大鍵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Viola da Gamba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同時也為了報答李奧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鍵琴,而寫下我們熟悉的《半音階幻想曲》、《法國組曲》、《前奏與賦格》、《二聲部及三聲部創意曲》,以及著名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鋼琴曲集第一冊。

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萊比錫(1723年-)

李奧波德王子的新婚妻子對完全音樂沒有興趣,甚至說服王子放棄音樂,在加上音樂預算因擴充軍備而刪減下(原本的音樂方面花費為將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巴赫的工作和地位就愈來愈不被重視,萌生退意,於 1723 年 5 月 5 日起轉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巴赫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下圖為熱愛音樂的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大帝(1712-1786)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

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霍亨索倫·馮·普魯士,德語:Friedrich II, Friedrich Hohenzollern von Preußen;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軍事家政治家作家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舉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啟蒙運動」得以開展。其使普魯士在歐洲大陸取得大國地位,並在德意志內部取得霸權,向以普魯士為中心武力統一德意志的道路邁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歐洲「開明專制」君主的代表人物,並且為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為啟蒙運動一大重要人物。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國王主題:

音樂的奉獻(德語:Musikalisches Opfer,英語:The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是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一組卡農賦格鍵盤曲集。整部作品的音樂主題為一段六聲部里切爾卡(賦格曲式),是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指定的。巴赫也將這段旋律稱作「普魯士賦格」。

https://youtu.be/23yNGer9Wqs

https://youtu.be/AzT_elDRLJM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巴赫和其他同時期的音樂家,將巴洛克音樂帶至最高峰。

位於德國艾森納赫的巴赫雕像

Johann Sebastian Bach monument in Eisenach, Germany.

鍵盤曲集(Keyboard)

巴赫二聲部創意曲

https://youtu.be/E1M_jEHJtrE

 

巴赫三聲部創意曲

https://youtu.be/YLlMqDu58l0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延伸閱讀:【BON音樂】蹦藝術X周善祥 專題演講 – 《郭德堡變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作品

延伸閱讀:【BON音樂】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韓德爾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管風琴協奏曲,著名作品為《彌賽亞》。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2],他的名字亦改為英語化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英語:George Frideric (or Frederick) Handel)。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除了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作曲家,也是非常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可說和巴赫並列為巴洛克時期兩大山頭,也同年出生。

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共寫作了46齣歌劇、32齣神劇、許多協奏曲、器樂曲及大量管弦樂作品;

韓德爾中後期生涯發展主要在英國,1727年入籍英國並定居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幾乎一生的青春與音樂事業都投注在英國,名字也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成立了皇家音樂協會,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一生未婚。著名作品有《水上音樂》(1717年)、《皇家煙火》(1749年)及《彌賽亞》(1741年)等。

 

《皇家煙火》的典故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蹦解說:
為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分列為主要序曲種類之兩類。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作曲家逐漸將交響曲發展為「快、慢、快」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作曲家葛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義大利序曲」- 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 - Sinfonia avanti l'Opera Griselda

https://youtu.be/8YYS-sqYg5s

 

「法國序曲」- 盧利 
J.-B. Lully: Ouverture and Dances from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LWV 43

https://youtu.be/BkoHju7Ai58


《皇家煙火》全曲共分以下段落:

  1. *第一樂章《序曲》(Ouverture慢板快板慢板快板
  2.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Bourrée
  3. 第三樂章《和平》(La Paix西西里舞曲
  4. *第四樂章《歡慶》(La Réjouissance):快板
  5.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1與2》(Menuets I and II第2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成為第六樂章。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韓德爾:英文神劇《彌賽亞》之 ⟨哈利路亞⟩ 選段

《彌賽亞》(The Messiah),即「救世主」之意。
《彌賽亞》是韓德爾的永垂不朽名曲:他自幼喜愛音樂,7歲就會演奏風琴,11歲會寫奏鳴曲與教會音樂,12歲到義大利遊學,遇見柯賴里.史卡拉弟,對他的影響很多,後來移居倫敦,寫些歌劇獲得好評,寫神劇更獲得大成功《彌賽亞》是他的最好的作品。在1741年的作品,劇本取材自聖經,共分三部份,第一部講述「基督誕生的預言」,第二部是「基督受難昇天」,第三部寫「基督以信心救恤世人」,有獨唱,合唱,管弦樂曲,非常龐大的演唱與演奏。據說當時韓德爾寫到最偉大的⟨哈利路亞⟩這段落時,他自己也激動得淚流滿眶,站立起來說:「我看到天門開了!」而在首演時,當勝利的「哈利路亞大合唱」響起,國王也站了起來;按照皇室禮節,全體會眾也都站起來,因此開啟了延續兩世紀的傳統。英國的教會在聖誕節都要演唱《彌賽亞》,也是史上最成功的神劇。取材自聖經以抒情調,合唱,朗頌調,綜合了莊嚴神聖,美如天使之頌歌,並且留傳至今永遠受到全世界最多人喜愛的神曲。

 

⟨哈利路亞⟩ 演唱版附歌詞

木管、銅管、定音鼓、大鍵琴與小型管風琴皆為時代樂器(古樂器)。
合唱團以小孩的童聲 代替女高音, 以男生的假聲,代替女低音。

https://youtu.be/ImqgUTv02c8


韓德爾歌劇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選自歌劇《里納爾多》(Rinaldo)

韓德爾時期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Castrato),他所創作的許多歌劇主角也都是寫給閹伶。

讓我哭泣吧〉(義大利語Lascia ch'io pianga)是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女高音詠嘆調。原詞是「遠離荊棘,摘下玫瑰」(義大利語: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是著名的歌劇選段。歌劇《里納爾多》是韓德爾為閹人歌手(Farinelli 法瑞奈利)所寫,描寫十字軍東征英雄騎士里納多與大馬士革的異教徒魔女阿米蕾娜(Almirena)的故事。《讓我哭泣》是第二幕中 Almirena(阿米蕾娜)所唱的哀嘆、悲痛的詠嘆調。

https://youtu.be/TqdFoRjL1Bk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中文歌詞版本

https://youtu.be/pE0FiPzOGAc

 

曾經風光一時的「閹人歌手」
Alessandro Moreschi - The Last Castrato

 

Alessandro Moreschi 的唱片錄音

https://youtu.be/t6U8VZ6riNk

 

延伸閱讀:關於假聲男高音

【BON音樂】世界知名假聲男高音 修爾(Andreas Scholl)介紹


盧利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原名喬萬尼·巴蒂斯塔·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是義大利出生的法國巴洛克作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中作曲,1661年,盧利入法國國籍,1662年被任命為法國王室音樂總監(Surintendant de la Musique)。在國王的信賴之下,他控制了當時的法國音樂生活,開創了法國歌劇,更被譽為法國歌劇創始人。盧利也發展了大經文歌和法國式序曲,對當時的歐洲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

盧利共寫了18部歌劇,在形式上幾乎相同,皆以以「法國式序曲」開始:序曲的形式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慢)以緩慢沉重的附點音符開始,第二部分(快)是較快的對位形式音樂,在樂曲結束前(慢),會再以幾個小節或一小段的緩慢樂句等三部分構成。

這種「慢 - 快 - 慢」的序曲,就是所稱的「法國式序曲」(French Overture)。一般在序曲之後,便進入以合唱為主的開場,內容主要讚頌賢能智慧的君王,就是「太陽王」(le Roi Soleil)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畫像,亞森特·里戈(1701年)

 

而盧利在歌劇上的成就,使得他所奠定的曲式在法國盛行多年。

後來「義大利式序曲」(快-慢-快)的活潑生動曲式開始更加獲得觀眾青睞之後,盧利歌劇的沉重形式便逐漸式微。而「義大利式序曲」也逐漸成為交響曲的曲式先驅。

1681年盧利到了他事業的最高點,他被路易十四誥封為貴族,改名尚·巴普蒂斯特·德·盧利;並署名「德·盧利 先生」(Monsieur de Lully)。1687年1月8日,盧利;在慶祝國王手術康復演出《感恩贊》的時候,不小心把指揮棒戳進了腳趾,後來傷口潰瘍,於3月22日死於敗血症。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奠定的「法國式序曲」(慢-快-慢),在音樂曲式上更是直接影響後來的巴哈(管弦樂組曲)和韓德爾(《皇家煙火》)。另外,盧利所寫作的芭蕾舞曲作品,也反映出路易十四時代重視芭蕾的源起。

 

「沒有人比我更懂芭蕾!」-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曾親自參加舞蹈演出,從13歲首次登台,他先後在26部大型芭蕾中擔當主角。他的自號「太陽王」,也和他扮演過太陽神阿波羅有關。

路易十四在《夜之芭蕾》中扮演太陽神阿波羅

 

盧利:土耳其儀式進行曲

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 - Marche pour la cérémonie des Turcs

https://youtu.be/Sy-yugPw_X8

 

法國電影電影《國王之舞》(Le Roi Danse)

此片段傳神地演唱/奏出作曲家盧利於 1719 年創作的歌劇《伊希斯》 (Isis)的片段,以及宮廷歌舞的場景:

https://youtu.be/bPnNA8yTD8E


英國作曲家

《鋼琴音樂的前瞻者》William Byrd: 

★鋼琴/周善祥

☆「威廉·拜爾德與約翰·布爾所創建的鍵盤音樂世界,至今依然存在」~周善祥

美國鋼琴家曁作曲家周善祥202012月初抵台,從原本排定的5場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歷經國際疫情造就的陰錯陽差,最後在台灣加開10場之多,合計北中南共演出15場音樂會。套句周善祥本人在312日最終場安可前所說的話:「從我開始職業演出生涯,從未在一個地方待如此之久,在台灣的這100日,宛如一場童話般的旅途!」。 英國作曲家拜爾德與布爾,兩位作曲家活躍於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及詹姆斯一世時代,這些作品原本是為大鍵琴的近親-維吉納琴(virginal)而作。 

https://youtu.be/K86xCd6COBo

 

約翰.班乃特:«維納斯鳥兒的悲傷旋律»

John Bennet: Venus’ Birds Whose Mournful Tunes

修爾的口哨吹得超棒,跟他的歌唱也非常搭配,真的美極了。

 

«維納斯鳥兒的悲傷旋律» 歌詞:

Venus’ birds, whose mournful tunes
Sing lullaby, lulula lullaby to my unrest,
For so partaking of my wrongs,
In my bosom build your nest.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苗北講堂系列講座預告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台灣絃樂團室內樂集-永恆的日記 貝多芬絃樂四重奏最終篇 導聆日記(下) 

【BON音樂】台灣絃樂團室內樂集-永恆的日記 貝多芬絃樂四重奏最終篇 導聆日記(下) 
Beethoven Late String Quartets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1台灣絃樂團-永恆的日記貝多芬海報

音樂會現場導聆:林仁斌

 

節目資訊
2021年9月16日(四) 19:30 國家演奏廳 

演出者: 譚正、馮楚軒、許哲惠、黃盈媛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作品130: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
in B-flat Major, Op.130

作品133: 降B大調《大賦格》 (1826)(原作品130之終曲)
in B-flat Major, Op.133 

晚期弦樂四重奏總論

貝多芬一共寫了十六首弦樂四重奏,若將為弦樂四重奏寫的《大賦格》(Op.133)也算在內,總數更高達十七首,甚至比他經典的「九大交響曲」還足足多了八首。

讓我們先從晚期弦樂四重奏的創作談起:

1822年十一月,俄羅斯王子加利辛(Prince Nikolay Borisovich Galitzin, 1794-1866)來到維也納,他要求貝多芬為自己創作一首到三首弦樂四重奏。

俄羅斯王子加利辛(Prince Nikolay Borisovich Galitzin, 1794-1866)

 

加利欽王子本身是個不錯的大提琴手,妻子則彈得一手好鋼琴。

貝多芬從1824年2月完成第九號交響曲之後,大約是夏天開始作曲工作,到1825年二月,完成第十二、十三、十五號三首寫給加利辛王子的弦樂四重奏。

沒想到貝多芬不寫則以一認真開始創作後,他以無比的熱情繼續創作弦樂四重奏~這些創作逐漸變成了五個龐大的弦樂四重奏,最終成為六首獨立的作品,而不是一開始預想規劃的1-3首作品。

在貝多芬生命的盡頭,創作過程變得更加激烈而迅速:

從1824年2月 第九交響曲《合唱》完成,到1827年3月26日去世為止,貝多芬為晚期弦樂四重奏完成了至少1,899頁的草稿;這還不包括另外700頁完成的樂譜與副本,非常令人佩服、震撼。

在人生最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裡,他一共創作了高達2,500多頁密密麻麻、幾乎難以辨認的手稿音樂。

幾十年來,這些晚期四重奏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奇怪的、困難的、異常的,甚至被誤以為是:一位曾經偉大的作曲家正在退化成耳聾和精神錯亂的作品。

 

在貝多芬去世之前的這短短三年(1824-1827),他灌注了完整的創作力於弦樂四重奏這項曲式。

 

弦樂四重奏.完美的合奏型態

「弦樂四重奏」的特色就是高音、中音、低音,三頻均衡、擁有複數和聲與線條的共同與交織、樂器發展成熟與音色融合完美等等優異條件,這些~都是貝多芬選擇「弦樂四重奏」的重要原因。

或許他的心中,希望自己雖然臥榻病床,但能繼續創作出心中完美的音樂~而這完美的合奏型態~就是「弦樂四重奏」。

總結這6首晚期弦樂四重奏,除了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更可說是這位音樂巨人的人生總結與心血結晶。

Beethoven in 1823, by Georg Waldmüller

 

貝多芬晚期作品都具備抽象特質,音樂形式複雜、內涵深邃;有時獨自低語,時而彼此對話...甚至常常還會...各說各話;

然而,在貝多芬創作的當時,這些創作方式顯得非常前衛而超越了當代;因此,這幾套晚期弦樂四重奏,在貝多芬的年代其實並未完全受到評論家們和聽眾的欣賞。

 

有聽沒有懂!?

貝多芬晚期作品都具備抽象特質,音樂形式複雜、內涵深邃;有時獨自低語,時而彼此對話...甚至常常還會...各說各話;然而,在貝多芬創作的當時,這些創作方式顯得非常前衛而超越了當代;因此,這幾套弦樂四重奏,在貝多芬的年代並未完全受到評論家和聽眾的欣賞。

 

「這是留給後世的音樂」- 貝多芬這樣說

1820年的貝多芬,堅定的眼神與躍然紙上的音樂感,由Joseph Karl Stieler繪製,是去全世界最廣為流傳的貝多芬畫像

 

將近200年之後的現在,我們如果以現代眼光重新審視一次,各位會發現這些珍貴的作品,即使距離我們已經194-197年,但卻歷久彌新,讓無數的音樂家與欣賞者們沉醉於其中,著迷不已。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這六首套晚期弦樂四重奏作品,是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這樣的創作體裁之下,最偉大的成就,甚至是整個音樂史上所有同類音樂作品中之佼佼者。

 

舒曼認為,這些音樂「達到人類藝術想像力的極限」。

華格納說,作品131號的首樂章是他「所知道的最悲傷的情感」。

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更認為,《大賦格》op.133 可謂是「最偉大的音樂」。

80歲時他曾說:「現在,我已經 80 歲了,卻在貝多芬身上找到了新的樂趣。例如,《大賦格》現在在我看來是音樂中最完美的奇蹟。它也是我所知道的最絕對當代的音樂作品,永遠是當代的。大賦格幾乎沒有年代的痕跡,單就節奏而言,它比我所在時代的任何音樂都更微妙……我愛它勝過一切。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原文:Now, at 80, I have found new joy in Beethoven. The Great Fugue, for example, now seems to me the most perfect miracle in music. It is also the most absolutely contemporary piece of music I know, and contemporary forever... Hardly birthmarked by its age, the Great Fugue is, in rhythm alone, more subtle than any music of my own century... I love it beyond everything.)- lgor Stravinsky

作曲家 史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今天的音樂會,由台灣絃樂團的四位傑出音樂家老師:譚正馮楚軒許哲惠黃盈媛擔任演奏 。

上半場將帶我們從作品130: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出發,下半場則進入作品133: 降B大調《大賦格》 (1826),也就是原就是作品130之終曲。

因此今天現場,我們將能夠一口氣完整地欣賞貝多芬兩種版本的作品130,包含了前六樂章的出版版本以及原本對應這套作品寫的降B大調《大賦格》喔~我只能說今晚的聽眾們實在太幸福了~兩種享受,一次達成❤️

 

各位要知道~這兩首弦樂四重奏作品都完成於第九號交響曲《合唱》op.125之後(1824年),是真正貝多芬人生最後階段的思想珍寶...


接下來介紹 作品130: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

樂曲與架構簡介

第13號弦樂四重奏共有六個樂章,屬於大型室內樂作品,內容非常豐富而精彩:

樂章順序

時間長度

曲式架構與調性/拍號

段落

I.

12:01 不甚慢的慢板- 快板
奏鳴曲快板曲式
bB大調, 3/4拍 - 4/4拍
Adagio ma non troppo(3/4拍) - Allegro(4/4拍)

sonata form first movement

II.

2:00 急板(詼諧曲風格)

 

Presto

scherzo (minuet)

III.

6:38 流暢不慢的行板

bD大調, 4/4拍,奏鳴曲式

Andante con moto, ma non troppo

sonata form

IV.

3:20

德國風舞曲-甚快板

A-B-A + Coda

G大調, 3/8拍

Alla danza tedesca. Allegro Assai

theme and variations

V.

6:57 抒情歌謠 非常有表情的慢板

A-B-A 三段體

bE大調, 3/4拍

Cavatina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slow movement transcendental

VI.

8:55

終曲 - 快板

輪旋曲式  A-B-A-C-A 

Finale: Allegro

sonata form rondo finale

 

第一樂章 為帶有慢板序奏的快板樂章。

樂曲由3/4拍,不甚慢的慢板速度開始,下行的半音級進,以憂鬱的音色,開啟了這首知名作品;逐漸地,樂曲進入4/4拍快板之後,速度與音樂開朗了起來~豐富的聲部交織與對話,是這個樂章最為精彩之處。

https://youtu.be/f7jpSN8BDug

 

層次豐富,對話非常精彩的快板段落: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03

 

 

第二樂章帶有濃濃的詼諧曲風格,急板速度與快速三連音更讓整個樂章充滿了動感。幾個極強節奏與拍號變化,看似突兀,卻讓樂章雖短(不到兩分鐘),但卻充滿了明確的個性與趣味。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799

 

 

第三樂章為流暢不慢的行板,全樂章充滿精緻美妙的配器:旋律在四聲部之間流動著,而四聲部之間也循環著各式各樣為彼此伴奏之音型,節奏變化宛如小小萬花筒: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911

 

中段的撥奏搭配第二主題旋律在各聲部間轉換,饒富樂趣,也更能讓欣賞者領略室內樂彼此呼應的最高精神與境界。(樂章結束前的小小延長,也充滿了室內樂手們一起呼吸的樂趣~)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195

 

 

第四樂章為德國風舞曲,是廣為愛樂者所知的音樂段落之一(某愛樂廣播電台常用節目過門音樂XD)。A-B-A三段體+尾奏。

A段為帶有洛可可風格之主題風格工整段落: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290

 

B段為16分音符流動的快板,對比性高。整個樂章長度約莫6分半鐘,洋溢著濃濃的優雅宮廷風味與曲趣。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342

 

再現A段之後,最後充滿對話感的優雅結尾: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448

 

第五樂章為抒情歌謠(Cavatina),在貝多芬「溫柔音色」(Sotto Voce)的指示之下,四重奏瞬間變為合而為一的暖聲旋律,呈現出這套弦樂四重奏裡最美的樂章。無論是律動的內聲部或是聲部交織的美感,都讓音樂的純粹之美在此達至頂峰,此樂章也是經常單獨被演出之貝多芬晚期樂章,充滿至高靈性之美。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483

 

 

第40小節起,下方三聲部以三連音擔任主要節奏,由第一小提琴演奏之B段主題,如哽咽般的深切,至情至性地表達出貝多芬晚期的思緒,是我個人最愛的段落,相信更是值得您細細品味: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680

 

 

第六樂章 即為當年貝多芬取下《大賦格》後替換之終曲補白樂章。

bB大調,2/4拍子,開朗具有精神的終曲樂章,連貝多芬本人都在尚未聽過此樂章便即過世。開朗而優美的第一主題與抒情風格之第二主題交錯發展: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1815

 

中間經過精彩的多處轉調,經過f小調與F大調、bE大調等等,也帶著許多精彩的對位寫作手法(一):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2108

 

中間經過精彩的多處轉調,經過f小調與F大調、bE大調等等,也帶著許多精彩的對位寫作手法(二):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2254

 

 

於四聲部齊奏之下再次回到第一主題,由於具有古典時期風格與聲部對話,雖然交織著許多自由發展與對位段落,但對觀眾仍具有曲式純粹之美,相當易於欣賞。樂曲最後逐漸以四聲部炫技而強烈之合奏表現,亮麗而充滿揮灑地的結束全曲。

https://youtu.be/f7jpSN8BDug?t=2375

 


下半場

作品133: B大調《大賦格》 (1826)(原作品130之終曲)簡說

在巴赫建立對位法之高峰,並且留下傳世的《賦格的藝術》這樣偉大音樂作品之後,許多音樂家紛紛在作品中展示對於對位創作手法與賦格曲式的敬愛:海頓、莫札特到貝多芬,甚至連舒伯特生前也仍然持續精進對於賦格的創作。

「賦格」這個字,原本是「遁逃」「逃跑」的意思,音樂上藉由多聲部依次進入,依循著嚴格對位之規定,持續發展並作出音樂高度邏輯化的各種變化,屬於精密無比的設計,更是複音音樂(Polyphonie)與對位法(Counterpoint)的極至表現。

 

一起欣賞貝多芬《大賦格》之四手聯彈改編版本樂譜 手稿

Manuscript of Beethoven's Große Fuge, arranged for piano four hands

 

《大賦格》成為獨立出版的緣由是,第15號之後創作的編號130: 降B大調 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原本規劃是六個樂章的超大型室內樂,後來在出版商要求與貝多芬協商之下,貝多芬另寫了我們在上半場聽到的第六樂章Finale,來取代〈大賦格〉。

後來出版商將長度超過16分鐘的《大賦格》獨立出版,成為了獨立的樂曲。這也是貝多芬少見,長度與結構都完整的賦格作品,這~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Op.133《大賦格》:

樂譜封面

《大賦格》The Grosse Fuge ( Große Fuge)

 

《大賦格》

樂曲架構表格

樂章順序

時間長度

曲式架構與調性/拍號

段落

16:00

大賦格

序奏-快板-轉慢而中等速度的-快板-賦格:快板-轉慢而中等速度的-很快而有精神的快板-快板

The Grosse Fuge

Overtura: Allegro - Meno mosso e moderato - Allegro - Fuga: [Allegro] - Meno mosso e moderato -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 Allegro

 

曲長共約16分鐘,大致上可分為六大段落:

 

 

《大賦格》由24小節「序奏」(Overtura)揭開序幕,以厚重的八度齊奏,帶著強烈節奏奏出賦格的第一主題:

https://youtu.be/XAgdd2VqLVc

 

 

經過抒情的慢速段落過門之後,緊接著進入快板,音樂轉為突然跳進強烈的雙賦格(小提琴一與中提琴,小提琴二與大提琴)。

https://youtu.be/XAgdd2VqLVc?t=28

 

從快板開始的第二主題,陸續出現包含有大幅度音程跳音,四聲部有著豐富而各自獨立的節奏,也包括八分音符、三連音、各式斷奏與聲部交叉等等(一):

https://youtu.be/XAgdd2VqLVc?t=190

 

從快板開始的第二主題,陸續出現包含有大幅度音程跳音,四聲部有著豐富而各自獨立的節奏,也包括八分音符、三連音、各式斷奏與聲部交叉等等(二):

https://youtu.be/XAgdd2VqLVc?t=235

 

樂曲轉入「轉慢而中等速度的」(Meno mosso e moderato):

https://youtu.be/XAgdd2VqLVc?t=276

 

等等...,接下來的賦格,會是一連串調性、節奏、緩急互相對比的各式樂段。有時出現不和諧音、音樂忽然斷掉、更換段落。

https://youtu.be/XAgdd2VqLVc?t=549

 

音樂轉入6/8拍,帶有詼諧與進行曲風格的段落:

https://youtu.be/XAgdd2VqLVc?t=745

 

最後段落,在破碎的快板主題之後,序奏主題重現,並逐漸將樂曲帶入樂曲急速的終結。

https://youtu.be/XAgdd2VqLVc?t=850

 

在貝多芬的當代,這是一首不被聽眾了解的作品

但上方筆者引述史特拉汶斯基的看法,認為這首作品是「最完美的奇蹟」,並且是「最絕對當代的音樂作品」...

 

筆者非常喜愛一代女高音卡拉絲曾留下的這句話:

"在文字停止時,就是音樂開始的時候" - 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 1923-1977)

"在文字停止時,就是音樂開始的時候" - 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 1923-1977)

 

接下來,讓我們欣賞由四位台灣絃樂團音樂家:譚正、馮楚軒、許哲惠、黃盈媛,我們一起以貝多芬的音樂,為他的音樂作出最終解釋~👍🏻

 


音樂話題:

貝多芬《大賦格》四手聯彈版本珍貴手稿

這份《大賦格》四手聯彈手稿於2005年在美國費城被重新發現。根據考證,這是貝多芬於1826年夏天完成之作品,編號132,也是他人生中到數最後兩件作品,確認為貝多芬真跡之後,當年在手稿最後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12萬英鎊(約合195萬美元)拍賣價格賣出。這份珍貴的手稿就這樣悄悄地消失115年,直到被圖書館員於雜亂的書堆中發現,安然地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在當年可說是音樂界的重量級新聞。後來這位匿名得標者買家於2006年2月將此份手稿及其它139份罕本原稿贈送給了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全球才知道原來是億萬富翁布魯斯·科夫勒購下這份貝多芬這份手稿。

新聞出處:

Librarian finds lost Beethoven score in dusty cabinet

 

補充資料

《大賦格》曲式解構

https://youtu.be/KQcHPhYEoJY

 

貝多芬於1827年逝世

貝多芬於1827年逝世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台灣絃樂團室內樂集-永恆的日記 貝多芬絃樂四重奏最終篇 導聆日記(上) 

【BON音樂】台灣絃樂團室內樂集-永恆的日記 貝多芬絃樂四重奏最終篇 導聆日記(上) 
Beethoven Late String Quartets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1台灣絃樂團-永恆的日記貝多芬海報

 

音樂會現場導聆:林仁斌

 

節目資訊
2021年9月3日(五) 19:30 國家演奏廳 

演出者: 張家倫、吳芯昀、江婉婷、林宏霖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作品132: 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1825)
in A Minor, Op.132

作品135: 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 (1826)
in F Major, Op.135 

總論

貝多芬一共寫了十六首弦樂四重奏,若將為弦樂四重奏寫的《大賦格》(Op.133)也算在內,總數更高達十七首,甚至比他經典的「九大交響曲」還足足多了八首。

在他生命的盡頭,創作過程變得更加激烈而迅速:從1824年2月第九交響曲《合唱》完成到1827年3月26日去世為止,貝多芬為五首晚期弦樂四重奏完成了至少1,899頁的草稿,這還不包括另外700頁完成的樂譜與副本,令人佩服、震撼。

在人生最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裡,他一共創作了高達2,500多頁密密麻麻、幾乎難以辨認的手稿音樂。

針對這十七首弦樂四重奏,如我們跟著貝多芬的創作時期,搭配他弦樂四重奏的創作編號,也能夠分為:早期中期晚期,這大三時期。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整理(取自維基百科)

 

作品與時期簡說

早期6首作品,第1號到第6號都是op.18,No.1 - No.6。

中期5首作品,第7號到第11號,包括了Op.59的三首,也被稱為「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String Quartets Rasumovsky)。

拉祖莫夫斯基伯爵(Andreas Rasumonsky, 1752-1826)是俄羅斯派駐在維也納的大使,他的官邸中就有一組當時全歐洲一流的弦樂四重奏團體,伯爵本人並親自擔任第二小提琴的演奏。貝多芬應伯爵之邀而創作這三首作品,完成後也題獻寫給「拉祖莫夫斯基伯爵」,這套作品因此得名,也是許多弦樂四重奏名團必演的重要作品。

拉茲莫夫斯基伯爵(Andreas Rasumonsky, 1752-1826)

 

中期作品還有:Op.74第10號 與 Op.95第11號。

 

接下來就是我們今天音樂的主軸「晚期弦樂四重奏」:

年份從1824年起計算,直到貝多芬去世的1827年為止;作品編號從第12號 op.127,一路到貝多芬人生中最後的第16號 op.135為止。

因此,從時期來看,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就是指以下這6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作品127: 降E大調第12號弦樂四重奏 (1825)
作品130: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
作品131: 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 (1826)
作品132: 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1825)
作品133: 降B大調《大賦格》 (1826),原作品130之終曲
作品135: 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 (1826)

弦樂四重奏.完美的合奏型態

貝多芬於1827年去世之前的這短短幾年(1824-27),他灌注了完整的創作力於弦樂四重奏這項曲式。

「弦樂四重奏」的特色就是高音、中音、低音,三頻均衡、擁有複數和聲與線條的共同與交織、樂器發展成熟與音色融合完美等等優異條件,這些~都是貝多芬選擇「弦樂四重奏」的重要原因。

或許他的心中,希望自己雖然臥榻病床,但能繼續創作出心中完美的音樂~而這完美的合奏型態~就是「弦樂四重奏」。

Beethoven in 1823, by Georg Waldmüller

 

從1824年-1827年去世前,貝多芬留下的五首弦樂四重奏以及單獨出版的「大賦格」,這6首弦樂四重奏除了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更是這位音樂巨人的人生總結與心血結晶。

 

貝多芬晚期作品都具備抽象特質,音樂形式複雜、內涵深邃;有時獨自低語,時而彼此對話...甚至常常還會...各說各話;然而,在貝多芬創作的當時,這些創作方式顯得非常前衛而超越了當代;因此,這幾套弦樂四重奏,在貝多芬的年代並未完全受到評論家和聽眾的欣賞。

 

「這是留給後世的音樂」- 貝多芬這樣說

1820年的貝多芬,堅定的眼神與躍然紙上的音樂感,由Joseph Karl Stieler繪製,是去全世界最廣為流傳的貝多芬畫像

 

將近200年之後的現在,我們如果以現代眼光重新審視一次,各位會發現這些珍貴的作品,即使距離我們已經194-197年,但卻歷久彌新,讓無數的音樂家與欣賞者們沉醉於其中,著迷不已。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這六首套晚期弦樂四重奏作品,是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這樣的創作體裁之下,最偉大的成就,甚至是整個音樂史上所有同類音樂作品中之佼佼者。

 

舒曼認為,這些音樂「達到人類藝術想像力的極限」。

華格納說,作品131號的首樂章是他「所知道的最悲傷的情感」。

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更認為,《大賦格》op.133 可謂是「最偉大的音樂」。

80歲時他曾說:「現在,我已經 80 歲了,卻在貝多芬身上找到了新的樂趣。例如,《大賦格》現在在我看來是音樂中最完美的奇蹟。它也是我所知道的最絕對當代的音樂作品,永遠是當代的。大賦格幾乎沒有年代的痕跡,單就節奏而言,它比我所在時代的任何音樂都更微妙……我愛它勝過一切。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原文:Now, at 80, I have found new joy in Beethoven. The Great Fugue, for example, now seems to me the most perfect miracle in music. It is also the most absolutely contemporary piece of music I know, and contemporary forever... Hardly birthmarked by its age, the Great Fugue is, in rhythm alone, more subtle than any music of my own century... I love it beyond everything.)- lgor Stravinsky

作曲家 史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今天的音樂會,由台灣絃樂團的四位傑出音樂家老師:張家倫吳芯昀江婉婷林宏霖擔任演奏 

上半場我們依序從作品132: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1825年)出發,下半場則演奏作品135: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 (1826年),進入真正的貝多芬晚期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各位要知道~這兩首弦樂四重奏作品都完成於第九號交響曲《合唱》op.125之後(1824年),是真正貝多芬人生最後階段的思想珍寶...

 

跟隨音樂家們精彩的演奏,我們將更進一步實際領略貝多芬從1825到1826的創作內涵。

 

作品132: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1825年)

樂曲與架構簡介

全曲共分為五個樂章,分別如下方表格所示。

樂章順序

時間長度

曲式架構與調性/拍號

段落

I.

10:00

奏鳴曲快板曲式

a小調, 2/2拍

十分綿延地 - 快板
Assai sostenuto - Allegro

II.

8:59

詼諧曲
(小步舞曲A-B-A三段體)

A大調, 3/4拍

不過分快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anto

III.

20:50 感恩之歌:慢板

A-B-A'-B'-A"
利第安調式寫成

a小調, 4/4拍

A 非常緩慢(疾病痊癒者對神感謝之歌) - B 行板(感受新的力量) - A' 非常緩慢 - B' 行板 - A"非常緩慢:帶著最深的感情

Molto adagio - Neue Kraft Fühlend: Andante - Molto adagio - Andante - Molto adagio: Mit innigster Empfindung

IV.

2:08

進行曲

A大調, 4/4拍

進行曲速度,甚快 - 速度轉快 - 急板(由第一小提琴演奏連接句將第五樂章串連起來,直接不休息進入第五樂章。)

Alla marcia, assai vivace - Più allegro - Presto

V.

6:43

輪旋曲-終曲

A-B-A-C-A-B + Coda

a小調

熱情的快板 - 急板

Allegro appassionato - Presto

 

 

第一樂章 以奏鳴曲式寫成,包含呈示-發展與再現。很特別的設計是於快板之前,有8小節的緩慢導奏。貝多芬於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的對話之間藏著重要的動機,大家可以試試看能否在仔細聽過這段導奏之後,在快板中聽出這些要素喔~快板

https://youtu.be/BsOfC0HYXpE

 

 

第二樂章則是一段速度不快的詼諧曲風格樂章,經常出現聲部的齊奏與對話。曲式上也採取了小步舞曲A-B-A三段體。

第一主題A: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603

 

第二主題B: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717

 

 

第三樂章是充滿感謝之情的慢板樂章,靜謐舒緩的曲調中,有著簡潔、精緻而純粹的感恩頌讚,維持6小節一句的型態也屬於相當特別的設計。曲式共分為五段落「A-B-A'-B'-A"」,在曲調與變奏間有著美妙的平衡。貝多芬創作此曲時剛經歷一場大病,痊癒之後相信他應該是帶著平靜而感恩之心,寫下了這段長達20分鐘的美妙音樂,讚美上帝與人世間美好的一切。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1175

 

開頭讚美詩般的音樂過後,進入「行板」,音樂有變得更加精彩,從這邊開始我們可聽見更多貝多芬精彩的變奏手法: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1397

 

歷經精彩的變奏之後,音樂再次回到開頭第一主題:就像是經過了豐富無比的人生,最終再次回到原點,靜靜地以「初心」,品味著這一生中的美好: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2147

 

 

第四樂章以進行曲風格寫成,從情緒上感覺,真的就像是大病初癒之後的雀躍心情: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2249

 

第二段落的音樂,也在活潑的主題之後,轉為更快的速度,帶給我們美好而雀躍的感覺: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2347

 

此樂章僅2分10秒左右,最特別之處還有樂章最後轉為「急板」,並由第一小提琴演奏連接句將第五樂章串連起來,直接不休息進入第五樂章。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2373

 

 

第五樂章之音樂再次轉為小調,更有戲劇性與表現力,以輪旋曲式寫成(A-B-A-C-A-B + Coda),讓樂曲最終樂章充滿更加豔麗與明亮的色彩。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2388

 

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部分是,在精彩的聲部交織音樂之餘,您可能會聽見一首非常有名的貝多芬小品「給愛麗絲」的部分旋律😉(記得等等欣賞音樂會時,也要仔細找找看喔~)

https://youtu.be/BsOfC0HYXpE?t=2409


 

下半場:

作品135: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 (1826年)

樂曲與架構簡介

全曲共有四個樂章,「快快慢快」的標準架構。

樂章順序

時間長度

曲式架構與調性/拍號

段落

I.

6:17

奏鳴曲快板曲式

F大調, 2/4拍

稍快板
Allegretto

II.

3:23

詼諧曲
(小步舞曲)

F大調, 3/4拍

甚快板

詼諧曲(小步舞曲)
Allegro ma non tanto

III.

7:23 如歌寧靜的主題與變奏曲
(主題+4次變奏)
bD大調, 6/8拍
非常緩慢地,如歌且寧靜地
主題與變奏

Lento assai, cantate e tranquillo
theme and variations slow movement

IV.

7:08 奏鳴曲式終曲

F大調

3/2 - 2/2 - 3/2 - 2/2

樂譜開頭三句重要話語:

這是個困難的決定(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
一定要這樣嗎?(Muss es sein?)
一定要這樣(Es muss sein)

極緩板(Grave) - 快板(Allegro) - 不太慢的極緩板(Grave ma non troppo tanto) -  快板(Allegro)- 結束段,回到最初速度(Tempo di Primo)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快板曲式,F大調,速度為稍快板。樂曲以溫暖的短主題開場,逐漸發展。

https://youtu.be/38DA-F1V0t8

 

結尾前的主題再現,似乎是告訴我們:不論面對怎樣的困難,貝多芬要我們「樂觀以對」、「正面迎擊」,迎向多舛的人生最終的樂觀與開朗,我認為也是也是此樂章的精神。

https://youtu.be/38DA-F1V0t8?t=346

 

 

第二樂章同樣為詼諧風格之三拍子音樂構成。音樂靈活有著許多變化,切分音與許多節奏對話,帶來非常輕快的感受;偶爾也會有著強烈的力度對比,充分展現貝多芬音樂中的戲劇性。

https://youtu.be/38DA-F1V0t8?t=382

 

 

第三樂章為「如歌寧靜的主題與變奏曲」,這段主題非常安詳而動人,帶有深沈無比的情緒。同樣地即使在抒情旋律,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許多力度對比,極度貝多芬的作曲方式:

https://youtu.be/38DA-F1V0t8?t=591

 

第三樂章共有4段變奏,但全長只有54小節,仔細欣賞之後,會發現是非常充滿韻味的樂章。這裡是樂章結束的前五小節,清澈的音響效果,深深感覺:此音只應天上有啊~

https://youtu.be/38DA-F1V0t8?t=1002

 

 

第四樂章來到了全曲重點:終曲 Finale。

貝多芬在這個樂章的樂譜上,寫下了很特別的文字「這是個困難的決定」(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還寫了「一定要這樣嗎?」(Muss es sein?)與「一定要這樣。」(Es muss sein)等等文字,成為了這首樂曲最耐人尋味的地方。

先讓我們一起欣賞這個樂章最具話題性的第四樂章手稿,上面留有貝多芬手寫文字:

這是個困難的決定(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
一定要這樣嗎?(Muss es sein?)
一定要這樣(Es muss sein)
Beethoven Manuscript 1826 Nmanuscript Page From Ludwig Van BeethovenS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135 Show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rth Movement Headed By The Words "Must It Be" "It Must Be" 1826 Poste

 

第四樂章開頭樂譜

我們可以從下方樂譜上讀到,大標題為「這是個困難的決定」(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

然後是上行,帶著提問,似乎是疑惑不解的:「一定要這樣嗎?」(Muss es sein?)的慢板主題。

隨後進入快板時,先三度上行再四度下行的堅定動機,代表著回應:「一定要這樣。」(Es muss sein)。

成為了貫穿第四樂章的的重要動機:

Beethoven - String Quartet No. 16, Op. 135 Score

 

音樂欣賞:

欣賞開頭慢板問句-快板答句

https://youtu.be/38DA-F1V0t8?t=1060

 

中段,轉入「不太慢的極緩板」(Grave ma non troppo tanto):

https://youtu.be/38DA-F1V0t8?t=1306

 

歷經277小節的音樂,慢與快的多重速度變化,撥弦與持弓演奏等多樣技法後,最終回到F大調,亮麗地結束整首作品。

https://youtu.be/38DA-F1V0t8?t=1441

 


在準備欣賞音樂~但在邀請音樂家們入場之前,我想提出一個延伸資料給各位現場觀眾朋友們:

不曉得大家是否記得,有一部貝多芬電影,非常有名:《永遠的愛人》(Immoetal Beloved)。

貝多芬電影《永遠的愛人》(Immoetal Beloved)

 

電影中,導演針對歷史上有名的貝多芬情書作為發想,帶著觀眾們追隨貝多芬的書信與生前許多事蹟作為線索,一路探索究竟誰才是貝多芬永遠的愛人,這個音樂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在電影結束前最後場景,被影射是這位愛人的,是他的弟媳婦喬安娜(Johanna)。當兩人最後於貝多芬的病榻相見時,眼神的交流似乎代表著多年來的風風雨雨,都隨著斯人將逝而雲淡風輕。

貝多芬電影《永遠的愛人》(Immoetal Beloved)

 

在兩人終於碰面的這個時刻,貝多芬拿出正在創作的手稿,寫下「一定要這樣嗎?」(Muss es sein?),

《永遠的愛人》(Immoetal Beloved)

 

「一定要這樣嗎?」(Muss es sein?)

「一定要這樣嗎?」(Mussessein?)

 

而喬安娜則堅定地寫下「一定要這樣」(Es muss sein)。

 

「一定要這樣」(Es muss sein)

 

這一瞬間,多年來的恩恩情仇,也瞬間化解了

 

或許導演就是以這首弦樂四重奏上的文字作為發想,而在電影中想提供給影迷們作為電影敘述可信度的暗示證明?

歷史雖然就在那邊,但是現在的我們不會知道過去發生在貝多芬身上的想法~我們只能夠以他留下來的音樂,紀念這位一代偉大的音樂家。

綜觀貝多芬的生活,當他越是痛苦而艱辛的時刻,音樂卻充滿光明、正向與積極性。欣賞他的晚期四重奏,感受這其中的點點滴滴,正是一堂貝多芬教我們的人生課程。

我是林仁斌,今天為聽眾們進行的樂曲導聆,就到此進行告一段落,希望大家喜歡。

接下來讓我們熱烈掌聲,歡迎音樂家們入場演奏~

 

 

貝多芬於1827年逝世

貝多芬於1827年逝世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BON音樂】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音樂與故事、前奏曲與愛之死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崔斯坦與伊索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察·華格納歌劇,作曲家自己稱之為三幕劇。首演於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宮廷與國家劇院。這部歌劇也是華格納和馬蒂爾德·維森東克的戀情寫照,被視為古典-浪漫音樂的終結、新音樂的開山之作。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華格納開創的「崔斯坦和弦」,更是成為音樂學者研究的重點,這在整部歌劇中懸而不決的和聲,更被視為粉碎調性和聲的始祖。

 

延伸閱讀:有片

史上最精彩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如何用「半音階」描繪慾望?

https://youtu.be/80V6gPZuqfo

 

來自中世紀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故事情節,最早來源於凱爾特人的故事集中關於阿圖斯國王與崔斯坦的傳說,後者見於戈特弗里德·馮·斯特拉斯堡(13世紀)的一長篇詩體小說。華格納不但讀過這中世紀後期的文字,而且還把同時代奧古斯都·馮·帕拉藤,卡爾·利特和尤利烏斯·摩瑟的改編版本。

除此之外,劇情中也可見諾瓦利斯的詩集「夜之頌」(Hymnen an die Nacht)的蹤影。

 

寫作經過

1842年華格納讀到了尤利烏斯·摩瑟的崔斯坦之詩,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故事。

1854年逃亡瑞士之時,華格納讀到了卡爾·利特的崔斯坦戲劇,這更激發了他要將之改編為歌劇並編寫劇本的欲望。但當時他的精力大多花在尼貝龍根的指環中,這個計劃不了了之。

1857年與維森東克的戀情使得崔斯坦計劃再度浮出水面。在8月底,華格納與其妻子敏娜遷入維森東克在蘇黎世的花園公寓。華格納與其贊助人奧托·維森東克的妻子有曖昧;受此刺激,他首先創作了歌曲集《維森東克之歌》,後來更是停下手中《齊格菲》的譜曲工作,全力投入到崔斯坦的創作之中。

其實,華格納會如此有感,是因為劇中人物有自傳的意味:華格納和馬蒂爾德根本就是崔斯坦與伊索德,而奧托就是馬可國王。9月18日崔斯坦詩稿完工,華格納將作品給瑪蒂爾特過目並在朋友圈內朗誦。12月完成第一幕音樂初稿。

1858年8月末,第一幕總譜完工,華格納到威尼斯旅遊,並在那裡完成了第二幕。

1859年3月,華格納回到瑞士,在琉森他完成了第三幕。8月中,整部歌劇完工。


歌劇角色

  • 崔斯坦(男高音)
  • 馬可國王(男低音)
  • 伊索德(女高音)
  • 庫威那(男中音)
  • 梅洛特(男高音)
  • 布蘭甘特(女中音)
  • 牧羊人(男高音)
  • 舵手(男中音)
  • 一個年輕海員(男高音)
  • 水手,騎士和鄉紳,伊索德的侍女

首演

1862年在維也納,經過艱難的談判後,歌劇才得以彩排,但經過77次的排練後,在1863年,首演仍然是被擱置下來了。

1865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促成了歌劇的首演。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宮廷和國家劇院首演舉行。由漢斯·馮·畢羅指揮。主角由Ludwig Schnorr von Carolsfeld和其妻子Malvina擔任。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歌劇故事

劇前歷史

在一次愛爾蘭針對康沃爾(前者向後者索取進貢)的戰爭中,崔斯坦殺死了伊索德的未婚夫愛爾蘭人莫洛爾德,但自己也受了重傷。傷後他用化名(坦特里斯,Tantris)在伊索德下得到了醫治。但伊索德在崔斯坦的劍上找到了一處缺口,正好與未婚夫莫洛爾德頭上傷口所藏的碎片吻合。此時她拿起劍要報仇,但當崔斯坦睜開眼睛的時候,她就愛上了後者,劍也沉落下來了...

 

第一幕

崔斯坦(Trstan)駕著船,,載著愛爾蘭公主伊索德(Isolde)向著康沃爾(Cornwall)駛去。

伊索德將在那兒與馬可王(Konig Marke)成親。

眼見康沃爾已在望,伊索德卻心情惡劣地希望來場暴風雨,人船俱亡。

她的侍女布蘭甘妮(Brangane)試著安慰她,伊索德命她請崔斯坦下船來,卻被崔斯坦婉拒。

他的侍從庫威那(Kurwenal)更語出不遜。

伊索德羞惱之餘,向布蘭甘妮道出她們曾經救了崔斯坦一事:崔斯坦殺了伊索德的未婚夫莫若(Morold),但亦被莫若所傷。

「崔斯坦」(Tristan)化名「坦崔斯」(Tantris)至伊索德處求救,伊索德雖知這是仇家,但在和他的眼光相遇時,即愛上了他,不但沒有殺他,反而醫好了他。

誰知崔斯坦再次來愛爾蘭時,竟是為馬可王向伊索德求親。

再見崔斯坦時,伊索德立刻認出他是「坦崔斯」,為他的求親之舉甚為反感,但依舊隨著他去。

船離岸愈近,伊索德對於自己日後要和這一位不懂愛情、只看功名的人士長期相處,感到萬分痛苦。

布蘭甘妮只見伊索德的苦,卻未明白原因,誤為伊索德擔心未來的婚姻生活,因此提醒她,離家之時,母親曾給伊索德一堆靈藥,以不時之需,可以用愛情藥酒來保證和馬可王的感情。

布蘭甘妮的提醒給了伊索德新的想法:她要用死亡藥酒解決這份痛苦;而布蘭甘妮則未解其意。

侍從庫威那下船艙來,要她們梳妝打扮,準備上岸。

伊索德則要求庫威那再度向崔斯坦傳話,在後者未向伊索德賠罪和解以前,她絕不上岸。

另一方面,她要布蘭甘妮準備死亡藥酒,打算和崔斯坦同歸於盡...

崔斯坦與伊索德於船上
崔斯坦與伊索德於船上
崔斯坦終於下來船艙,在明白伊索德的積怨後,決定接受索德的要求,飲酒和解。

驚失措的布蘭甘妮卻以愛情藥酒代替死亡藥酒,讓他們飲下。

原本以為飲酒後即將死亡的兩人,在轉瞬間迸發了胸中積壓已久的愛情,承認相屬對方。

正在此時,船已靠岸。

布蘭甘妮和庫威那都催促兩人準備上岸,在兩人都不知所措,眾人歡呼迎接馬可王的聲音中,布幔落下。

第二幕

愛火已被靈藥點燃的兩人,約定以火把熄滅(安全)為號進行幽會。但此事被崔斯坦好友梅洛(Melot)偵知,並向馬可王告密...

夜晚,伊索德滿懷企盼,等待著崔斯坦前來約會。

號角聲響起,馬可王和眾人出外打獵的聲音漸去漸遠。管布蘭甘妮警告她,梅洛舉動有異似乎心懷鬼胎,伊索德卻迫不急待地按照著和崔斯坦的約定,將火把熄滅,發出了安全信號,布蘭甘妮只好登塔守候。

崔斯坦依約前來,夜幕之下兩人見面,恍如隔世,互訴別後,只願此時永夜不晝。

這段「愛之夜」同時也是是歌劇史上最長的愛情二重唱之一。

https://youtu.be/OaV1f4lYlJM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2IjJXVY4j7U


布蘭甘妮一次次地提醒天將亮的聲音,亦無法將兩人喚回現實。

在庫威那跑來警告崔斯坦保護自己之同時間,馬可王、梅洛和眾人亦跟著進來,驚見了正在幽會的兩人。

馬可王在既震驚又失望的情形下,不解地向崔斯坦提出一連串的「為什麼?」。

崔斯坦無法、不能也不願辯解,只問伊索德,是否願意跟隨他回他的地方,伊索德答應了。

在親吻過伊索德之後,崔斯坦拔劍和梅洛決鬥,卻無意戰鬥而故意傷在梅洛的劍下。

第三幕

庫威那將垂死的崔斯坦帶回他生長的地方卡瑞歐(Kareol),並派人去接伊索德。庫威那命一位牧羊人前去瞭望,若看到有船靠近,就吹一曲輕快的曲子傳訊。昏睡中的崔斯坦終於醒來,他從庫威那口中知道他受傷後的一切,為庫威那對自己的絕對忠心深受感動。

清醒後的崔斯坦更急於看到伊索德,在一陣激動之後,崔斯坦又陷入香迷狀態。

當崔斯再度甦醒時,只問伊索徳的船是否到了否,庫威那正感難以回答之時。傳來了牧羊人輕快的笛聲。

崔斯坦催促庫威那到岸邊去接伊索德,雖然不放心崔斯坦,庫威那只得聽命離開。

崔斯坦無法靜躺,亢奮地掙扎起身,欲迎向思念已久的愛人。

伊索德呼著崔斯坦的名字進來,崔斯坦在喚出一聲「伊索德」之後,溘然長逝於伊索德的臂彎中,伊索德喚不回他,亦暈厥過去。

庫威那不知如何是好,傳來第二條船靠岸的消息,卻是馬可王帶著梅洛和布蘭甘妮,尾隨伊索德到來。

憤怒的庫威那殺死梅洛,自己傷於馬可王侍從手中,掙扎著逝於崔斯坦腳邊。

馬可王看到崔斯坦的屍體,悲働地道出他已由布蘭甘妮口中知道一切,隨伊索德而來,願見有情人終成眷屬,孰知一切卻已太晚。

伊索德再度醒來,在崔斯坦旁邊對著崔斯坦的屍體唱出《愛之死》(Liebestod)之後,亦追隨崔斯坦而死去...(劇終)

(筆者註:《愛之死》"Liebestod",原文裡的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直譯為:恬淡輕柔如同他的微笑)。

以上劇情取自「愛之死 –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羅基敏.梅樂亙編著)

 

延伸閱讀

愛情有保存期限?《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預言


什麼是「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和弦(英語:Tristan chord,德語:Tristan-Akkord),是由F、B、D♯、G♯四個音組成的和弦,屬於半減七和弦的一種,最低音與其他音的音程分別為增四度增六度增九度,因在華格納歌劇《崔斯坦和伊索德》的崔斯坦動機中使用而得名。

崔斯坦和弦的調性不清晰,學術界對此有多種詮釋。這個和弦可被看作異名同音降G大調降E小調當中的F-A♭-C♭-E♭,亦可看作E大調屬七和弦B-D♯-F♯-A中第五音降半音後變為B-D♯-F-A。功能和聲歌手的觀點則認為是法國增六和弦(F-A-B-D♯),G♯作為一個倚音解決到A。

崔斯坦和弦引發了所謂的「調性危機」,後來此和弦的重要性逐漸被人認識,更被德布西布瑞頓史克里亞賓等諸多作曲家引用。

 

莫札特也曾用過「崔斯坦和弦」!?(3'00")

https://youtu.be/d_DAqQgOYGM?t=179

 

古希臘調式與超奇妙背誦方法

 

弄懂Phrygian 和 Lydian 調式

 

Papano談「崔斯坦和弦」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和聲分析

 

1973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於日本彩排實況

Karajan Wagner Rehearsal: Tristan und Isolde & Tannhauser

https://youtu.be/DS6aGe5bfwo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華格納生前的鋼琴演奏「崔斯坦和弦」與 <愛之死>

 

《愛之死》

Wagner - Tristan und Isolde - Isolde's Liebestod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巴倫波因 | 指揮,Waltraud Meier | 女高音

 

霍洛維茲86歲的最後錄音傳奇演奏

就在1989年,已經86歲的霍洛維茲,以三天的時間錄完李斯特改編的華格納:《愛之死》。錄音完的四天後,霍洛維茲於11月5日逝世。一代鋼琴大師的絕響之作,即為李斯特/華格納:《愛之死》

無限感動…

 

樂譜版本欣賞

 

女高音潔西諾曼動人的 <愛之死>(Liebestod)

https://youtu.be/WPUT-LDo_nY

 

恬淡輕柔如同他的微笑  -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

Jessye Norma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performing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 (Isoldes Liebestod).
(C) 2005 DOR Films

https://youtu.be/9680zhMmIqM

 

下課前隨堂考一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三)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三)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All about Tableaux d'une expositio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以繪畫入樂的極致代表作: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創作背景到樂曲內容全解析

簡介:

俄羅斯作曲家穆索斯基是知名的「五人組」成員,音樂中屢見過人之創意靈感。他以畫家兼建築師好友哈特曼之畫作為發想,生動而充滿想像力地以代表哈特曼為主題的「漫步主題」,貫穿於整首樂曲之中,串連起十幅繪畫以追憶故人。

據說最初鋼琴組曲版本《展覽會之畫》完成時,作曲家曾寫道:「創意不斷冒出,以致來不及寫下來。」而本樂曲更加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為之改寫之管弦樂版本,使得本曲從鋼琴樂曲躍升為當世最佳管弦樂效果之作。

在這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仔細解說《展覽會之畫》。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特別課程 蕭邦大賽講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9/10週五晚上班,共8堂)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三期)-經典歌劇(9/28週二下午班,共4堂):認識歌劇X經典愛情X大師巨作

週四班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世界名曲(8/12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電影音樂(9/23週四下午班,共4堂)


展覽會之畫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展覽會之畫》 是俄羅斯五人組作曲家穆索斯基的作品,原為一鋼琴組曲;經後世多位音樂家改為管弦樂版後,吸引更多的聽眾,最有名的版本為拉威爾史托科夫斯基所作。
1874年6月穆索斯基寫下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靈感來自於一次紀念畫作展覽會,展覽會會上的作品是由穆索斯基已逝世的好友維克托·阿里山大羅維奇·哈特曼所畫。

穆索斯基死後,《展覽會之畫》的重要性逐漸被發掘,許多俄羅斯鋼琴家認為此曲重要性堪比鋼琴音樂的重要指標,甚至被譽為十九世紀俄國最具獨創性的鋼琴作品。而《展覽會之畫》的影響力也逐漸開展,迄今全球鋼琴家也都熱愛此曲,並有許多錄音版本問世,更是音樂會中能佔據半場的重量級曲目。

《展覽會之畫》由十首描寫繪畫之樂段以及五次〈漫步〉( Promenade ) 穿插其中組合而成,其中的「漫步」(Promenade)穿插於全曲,更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性與身歷其境之感。

分別是:

〈漫步一〉- Promenade I
〈侏儒〉- Gnomus
〈漫步二〉- Promenade II
〈古堡〉- Il vecchio castello
〈漫步三〉- Promenade III
〈杜樂麗花園〉(孩子們玩耍後的爭吵) - Tulleries(Dispute d’ enfants après jeux)
〈牛車〉- Bydlo
〈漫步四〉- Promenade IV
〈雛雞之舞〉- Balet nevylupivshikhsya petentsov 37
〈窮富猶太人〉- Samuel Goldenberg and Schmuӱle
〈漫步五〉- Promenade V
〈里莫日市集〉(新奇玩意)- Limoges. Le marché.(La grande nouvelle) 
〈墓窟〉- Catacombae(Sepulcurm romanum) 
〈與死者以古老語言對話〉- Con mortuis in lingua mortu 
〈女巫的小屋〉- Izbushka na kur’ikh noshkakh(Baba-jaga) 
〈基輔城門〉- Bogatyrskie vorota(vo stol’nom gorode vo Kieve)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開始準備進入音樂之前,讓我們來聽一段麥可傑克森世界巡迴的音樂,有兩個版本:

https://youtu.be/lM1Q-znzIXw

 

樂曲創作故事

https://youtu.be/MXnfWxkm2Ls

 

創作故事:

《展覽會之畫》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穆索斯基的好朋友哈特曼。哈特曼是俄國建築家、畫家,也是舞台設計家,透過評論學者史塔索夫的介紹與當時以俄國民間生活、民間 音樂、素材為創作理念的俄國五人組結識,這之中哈特曼又與穆索斯基最為友好。因為穆索斯基可說是當時最具俄羅斯風格的作曲家之一,而哈特曼正以這種俄國風格創作其藝術作品;兩人的朋友關係卻只有短短的四年,在1873年,哈特曼僅39歲的壯年,卻因心臟病突然去世。

1874年史塔索夫為了紀念哈特曼,在聖彼得堡建築展示館(St. Peterburg Architectural)舉辦了紀念展覽會,身為好朋友的穆索斯基當然參加了這個盛會。哈特曼紀念展覽會中共有四百幅作品展出,包括設計圖、素描、水彩畫等等,其中內容很多與哈特曼在各地旅遊時的風景、人物、生活寫照有關。

《展覽會之畫》的產生,正是因為穆索斯基在觀賞這些作品時,心情與畫作產生連結,創意油然而生,據說這部作品只花了二十多天便即完成。而在《展覽會之畫》中的十幅畫,如今已有五幅畫遺失不明,分別是第一首〈侏儒〉(Gnomus)、第二首〈古堡〉、 第三首〈杜樂麗花園〉、第四首〈牛車〉與第七首〈里莫日市集〉。且究竟這些作品是真的遺失或是這些畫事實上並未出現在展覽會中,或是穆索斯基在哈特曼生前時即曾看過,進而成為他聯想創作出《展覽會之畫》之來源,無從考證。

時至今日哈特曼雖為歷史人物,但名氣與重要性普遍認為未列一流人物,反倒是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創作,從傑出鋼琴原版的創意,到歷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作曲家改編,最後在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重新配器版中,成為了現代管弦樂團的炫技名曲而名留青史~創意發想之作更勝一籌,也許是穆索斯基當年深深寄望卻始料未及之處。

關於原作的有趣兩件事情:

1.《展覽會之畫》雖然是紀念哈特曼的作品,但實際上卻是獻給史塔索夫。

2.樂譜正式出版,穆索斯基已經逝世,且在當時並不盛行。直到1922年,俄國著名指揮家庫賽維茲基(Sergi Koussevitzky, 1874-1951)委託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將《展覽會之畫》改編為管弦樂版本後,因拉威爾出色獨特的配器效果以及豐富的音色變化,開始被廣而推崇,鋼琴版本也是管弦版本成功之後開始更廣泛演出。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總譜樂譜

https://youtu.be/QLa_MIWZJow

Modest Mussorgsky’s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orchestrated by Maurice Ravel.
0:56 Promenade I
2:37 Gnomo
5:35 Promenade II
6:31 The Old Castle
11:04 Promenade III
11:35 Tuileries
12:37 Bydlo
15:35 Promenade IV
16:19 Bellt of the chicks in their shells
17:39 Samuel Goldberg and Sachmuyle
20:08 The market place in Limoges
21:36 Catacombs
23:40 Con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25:39 The hut on fowl´s legs Baba Yaga
29:07 The great gate of Kiev

 

鋼琴演奏樂譜版 - 阿芙蒂耶娃

https://youtu.be/r9JpKXBw5Z4

Modest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STARTING TIMES:
0:00 - Promenade
1:16 - Gnomus
3:50 - Promenade
4:40 - Il Vecchio Castello
8:49 - Promenade
9:12 - Les Tuileries
10:14 - Bydlo
13:41 - Promenade
14:23 - Dance of Chickens in their Shells

15:29 - Samuel Goldenberg and Schmuyle
17:49 - Promenade
19:03 - The Market at Limoges
20:28 - Catacombe
22:23 - Cum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24:15 - Baba-Yaga
27:34 - The Great Gate of Kiev Piano -

Yulianna Avdeeva (Live from Saint-Petersburg, 2019)

 

鋼琴演奏版本 - 紀新

https://youtu.be/rH_Rsl7fjok

Live recording from the Chorégies d'Orange - Frankreich, 2002
Evgeny Kissin - piano Modest 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A Remembrance of Viktor Hartmann
0:35 Promenade I
1:47 The Gnome
4:12 Promenade II
5:08 The Old Castle
10:15 Promenade III
10:41 The Tuileries: Children's dispute after play
11:40 Bydlo
14:40 Promenade IV
15:17 Ballet of the unhatched chicks
16:27 Two Polish Jews: Rich and poor
18:39 Promenade V
19:48 The market at Limoges
21:03 Roman Catacombs - With the dead in a dead language
25:37 Baba Yaga: The Witch
28:56 The Heroes Gate at Kiev

 

穆索斯基鋼琴版 V.S. 拉威爾管弦樂版

https://youtu.be/tr-j0h7MPF4

 

10幅名畫之串連與「漫步主題」之關聯:

原題 中文名 別名/注釋
漫步
I. Gnomus 侏儒
(漫步) (此處原作沒有標題)
II. Il vecchio castello 古堡
(漫步) (此處原作沒有標題)
III. Tuileries
(Dispute d'enfants après jeux)
杜樂利花園(玩耍小孩之間的爭吵)
IV. Bydło 牛車
(漫步) (此處原作沒有標題)
V. Балет невылупившихся
птенцов
雛雞之舞
VI. Samuel Goldenberg und Schmuÿle 窮富猶太人
漫步
VII. Limoges. Le marché
(La grande nouvelle)
里莫日的市集(新奇玩意) 市集
VIII. Catacombae
(Sepulcrum romanum)
墓窟(羅馬墓穴)
Con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與死者用古老的語言對話 (漫步的變奏)
IX. Избушка на курьих ножках
(Баба-Яга)
女巫的小屋(芭芭雅嘎
X. Богатырские ворота
(В стольном городе во Киеве)
大門(在古首都基輔) 基輔城門

 

漫步

https://youtu.be/SgBl9-5rRmg

 

1. 侏儒-1

https://youtu.be/_LGYexu16lE

 

1.侏儒-2

https://youtu.be/UABA_EdU0P8

 

2.古堡

https://youtu.be/wy0GQmJLW5M

 

3. 杜樂利花園

https://youtu.be/IaDsTOrXH7A

 

4. 牛車

https://youtu.be/9G2pBFng9w4

 

5. 雛雞之舞

https://youtu.be/dwJT-4wpAAI

 

6. 窮富猶太人

https://youtu.be/mTQRCvt6iVQ

 

7. 里莫日的市集-1

https://youtu.be/skYcviadVJs

 

7. 里莫日的市集-2

https://youtu.be/uOgFT7ouuI0

 

8. 墓堀-1

https://youtu.be/xF_osKfNcK8

 

8. 墓堀-2

https://youtu.be/EvFHzCHppsk

 

9. 女巫的小屋-1

https://youtu.be/Qwfhz2l_PeY

 

9. 女巫的小屋-2

https://youtu.be/1vTSAdP6LK0

 

10. 基輔城門-1

https://youtu.be/iGStjujy8z8

 

10. 基輔城門-2

https://youtu.be/VHb6OwwszE8

 

10. 基輔城門-3

https://youtu.be/R-qI69kf3B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二)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 介紹與欣賞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二)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 介紹與欣賞
all about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第二堂:重現俄法戰爭的磅礡大作: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創作背景到樂曲內容全解析

簡介:

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以使用真正加農炮聲而聞名全球的《1812序曲》,創作於1880年,為紀念1812年俄羅斯庫圖佐夫將軍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在大戰後最終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而創作之名曲。

《1812序曲》除了優美動聽,樂曲爆棚熱鬧之外,作曲家以音樂序曲架構寫成,融合了俄羅斯民謠與兩國國歌之使用,更顯作曲家之設計用心,古典樂迷愛聽,音響迷更引為「最佳發燒測試片」,歷久不衰。

在這場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您仔細解說《1812序曲》。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特別課程

【早鳥優惠】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9/10週五晚上班,共8堂)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一期)-經典歌劇(7/8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世界名曲(8/12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電影音樂(9/23週四下午班,共4堂)


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圖片來源)https://bennyesmonde.wordpress.com/2017/02/15/tchaikovsky-1812-overture/
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圖片來源)https://bennyesmonde.wordpress.com/2017/02/15/tchaikovsky-1812-overture/

 

1812序曲》op.49是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俄羅斯著名將領米哈伊爾·庫圖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 1745-1813)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最終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1812序曲》除了最後段落振奮的慶祝勝利旋律,更以曲中的加農炮火聲聞名:在許多音樂演出場合—尤其是戶外演出,經常使用真的加農炮為樂曲助威。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 1745-1813)

 

和聲欣賞

1812序曲》管弦樂演奏搭配鋼琴總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AFaaJtmn0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1812年俄法戰爭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俄法戰爭,又稱「拿破崙征俄戰爭」,是指俄羅斯帝國和拿破崙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在1812年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戰爭的一部分。

戰爭由拿破崙一世發動,並入侵俄國國土,俄國將這場戰爭稱為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文意思是「愛國戰爭」,一般將其稱為「衛國戰爭」,為了和後來蘇聯抗擊德國的「蘇聯衛國戰爭」相區別,中文一般將其翻譯稱為「俄國衛國戰爭」。戰爭最終結果以拿破崙失敗撤退,俄國戰略上勝利而結束。俄法戰爭戰事從1812年6月底到11月底,共持續了5個月的時間。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就是描繪這場戰爭。

法國入侵俄羅斯手繪圖。左上角順時針方向:鮑羅丁諾戰役,莫斯科內伊元帥於考納斯與法國散兵對戰|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 Clockwise from top left: Battle of Borodino Fire of Moscow Marshal Ney at the battle of Kaunas French stragglers
法國入侵俄羅斯之戰手繪圖。左上角順時針方向:鮑羅丁諾戰役,莫斯科內伊元帥於考納斯與法國散兵對戰|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 Clockwise from top left: Battle of Borodino Fire of Moscow Marshal Ney at the battle of Kaunas French stragglers

 

對歷史背景有興趣者

10分鐘歐洲地理與政權變化影片,公元前400年迄今,超精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9P0QSxlnI

 

1812年歐洲地圖(拿破崙勢力)簡說:
深紫色:1804年前之法國領土
淺紫色:1804年後之法國新增領土
淺藍色:拿破崙時期獨立區
紅線圈繞範圍:1812年俄法戰爭前,拿破崙統治與友盟區範圍
藍線圈繞範圍:萊茵河聯邦地區(Confedaration of the Rhine)
1812年歐洲地圖(法軍勢力)Europe 1812 map

戰爭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2年,拿破崙一世在歐洲大陸獲得了空前的軍事勝利,法國佔領了幾乎整個義大利德意志地區(成立了受法國控制的萊茵邦聯),擊敗了歐洲強國奧地利,大敗普魯士,控制了西班牙荷蘭等地。(詳細地理位置可參閱上方圖)

為了獲得整個歐洲的霸權,讓當時的法國的死敵、海上帝國英國臣服,法國聯合其他歐洲大國發起了「大陸封鎖」政策。但俄國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且對法國的擴張存有強烈的戒心,所以在參加法國的大陸封鎖一段時間後退出了和法國的聯盟,也不願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英國的商品因此經由俄羅斯源源不絕地進入歐洲大陸,俄國因此成為歐洲大陸阻止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的中堅力量。俄國的敵對行為招致拿破崙的憤怒,並萌生和通過戰爭迫使俄國投降的念頭。

 

大陸封鎖」註解:
大陸封鎖 (法語blocus continental英語continental system)是拿破崙在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啟動的對英國經濟封鎖政策,該政策於1814年結束。拿破崙意圖使用經濟戰的手段使英國屈服。另一方面,該政策也可以起到保護法國經濟的作用。

特拉法加海戰後,法國無力再發動渡海戰,拿破崙只能將爭霸重心放回歐洲大陸。故而他要利用經濟手段。為了徹底切斷英國在歐洲的貿易,他下令禁止了來自或駛向英倫三島的通商船運。在法國統治的地區,英國的貨物被沒收。英國商人受到警察追查。到了1807年底,政策的對象擴展至中立的船運。1810年8月5日的法令要求所有進口貨物關稅提高50%。

然而英國仍有美洲及其海外殖民地作為貿易對象,其經濟雖受影響但仍可支撐,相對的,當時許多歐洲大陸的國家對英國的商品有一定的需求,且也需要將本國的原料售予英國換取金錢,因此拿破崙的經濟封鎖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滿,各地的走私也因此興盛,甚至各國的政府也暗中參與和允許走私貿易,拿破崙因此大費周章的以各種或戰或和的手段維繫大陸封鎖的執行,與法國有密切經濟聯繫的俄國一開始原本同意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但俄國政府很快就發現封鎖同時對俄國本土的經濟造成壓力,貴族和地主們無法將領地的原料外銷給英國,因此俄國政府先是以允許中立國船隻進入俄國港口的政策放鬆了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後來索性不願繼續配合封鎖,英國商品從而突破了大陸封鎖大肆流入歐洲大陸,這些舉措也因此引發了之後的1812年俄法戰爭

 

從1811年開始,法軍為了準備入侵俄國,拿破崙的軍事和外交政策有越來越強的針對性。1812年春,法國分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短暫的軍事同盟。根據盟約,為了對俄作戰,普軍2萬人,奧軍3萬人歸拿破崙指揮。法國的其它附庸國政府也開始訓練遠征俄國的軍隊。在這一年,拿破崙準備了空前強大的軍隊,其控制的由歐洲各民族組成的軍隊總數達到約120萬人,其中一半用於進攻俄國。

俄國在獲悉法國即將入侵的消息後,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備戰,包括加強軍隊和預防戰時孤立無援的措施。在外交方面,俄國也有所建樹,1812年4月,俄國同瑞典締結盟約,規定雙方共同行動,反對法國。戰爭爆發後,俄英締結了和約,結束同土耳其的戰爭,對俄國來說,和英國這個海上帝國結盟是政治上的巨大勝利。

1812年夏,拿破崙集結軍隊61萬,分為三路,其中中路由其親自帶領指揮,這支龐大的軍隊被拿破崙稱為「大軍」(Grande Armée),大軍在法國控制的華沙公國集結,6月24日,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於是這場為了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終於爆發。

 

戰前兩軍實力對比

法國和俄國兩國戰前的軍事力量對比:

法國:作戰兵力61萬,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分3個集團,共44.4萬人,940門火炮;第二梯隊17萬人,432門火炮;

俄國:西部邊境軍隊共24萬,後增至57萬,分3個集團,火炮942門。

戰爭進程

目標: 拿破崙親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最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

戰爭開始時,俄國由於防守薄弱,只有兵力約24萬人,不足以抵抗在此前歐洲無敵的拿破崙軍隊。巴克萊·德托利接任指揮官後採取了撤退的策略,並沿途放火,實行焦土政策,把法軍途經之處燒得一乾二淨,這一步打亂了拿破崙速戰速決的原計劃,也令拿破崙原本想邊作戰邊搶奪補給的計劃泡湯。拿破崙只好深入俄國境內,期望能佔領俄國第一大城市莫斯科,然後讓俄國投降,以簽署對自己有利的條約和獲得食糧。

進入俄國

1812年6月13日,法軍越過涅曼河進入俄國境內。法軍進入俄國腹地後,遇到俄國軍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戰爭開始後不久,俄國的天氣很快進入了秋冬天氣,寒冷的俄國曠野讓遠道而來的法國士兵水土不服,而俄軍在撤退的時候堅壁清野,法國軍隊的士氣開始動搖。法軍一直到9月份才與俄軍接觸

博羅金諾戰役

博羅金諾戰役 (俄語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法語Bataille de la Moskowa) (1812年9月7日[1]) 是所有拿破崙戰爭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單日戰鬥,超過二十五萬士兵投進了戰場,造成至少七萬人死傷。由法皇拿破崙一世所領導的法軍對陣俄羅斯帝國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率領的俄軍。

拿破崙親自領導的中央法軍在渡過尼曼河時有將近286,000人,但在戰役開始之初卻只剩下161,475人,大多數的士兵死於飢餓和疾病。俄軍不斷地後退,使沙皇撤換巴克萊·德托利伯爵。新任俄軍統帥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在距離莫斯科約125公里處建立了防禦陣地。他在博羅金諾村旁選了一片非常適合防守的土地,從9月3日起加強防禦工事。

9月7日,法軍跟負責防守的俄軍在莫斯科前方的博羅金諾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戰鬥發生在莫扎伊斯克鎮以西的博羅金諾村附近。法軍雖然奪取了各個重要據點,俄軍也因戰略考量和差劣的軍隊素質被迫撤退,戰果卻沒有讓拿破崙有半點高興。這次戰鬥是拿破崙在俄羅斯境內的最後一次攻勢,是侵俄戰役中的轉折點。

在這混亂的戰場上,法軍和俄軍衝進伸手不見五指的濃煙中,然後恐怖的火砲和步槍子彈重重地擊落在他們身上,就算是以拿破崙時代的眼光來看,都是一場極為血腥的戰鬥。步兵和騎兵得要艱難地越過成堆的屍體還有一大群中彈的士兵。繆拉親王跟他的騎兵在凸角堡的周圍前進,想要攻擊巴格拉基昂的步兵,但卻遇到了由杜卡(Duka)率領的第二胸甲騎兵和支援他的內維羅夫斯基(Neverovsky)的步兵。德托利的援軍則是被送進了斷垣殘壁之中,被法軍的火砲給粉粹,使得法軍在1130時占領了俄軍的前線陣地。沙塵、煙霧、混亂,還有疲勞,都讓法國的元帥們(繆拉、達武、內伊)無法正確掌控戰場上的情況,以至於沒人曉得在俄軍撤退前法軍有大好機會一舉殲滅已經無力再戰的敵軍。 下午,由繆拉率領的步兵和騎兵聯合攻擊,突破俄軍防線,兩奪Raevsky堡。俄軍只得投入預備隊作戰,法、俄兩軍就陷入了一場血淋淋不斷消耗的混戰中。眼看俄軍漸漸不支,拿破崙卻沒有讓他的皇帝近衛軍出戰,因為他怕戰事會延續至第二天。

博羅金諾戰役,Peter von Hess 繪於1843年

 

俄軍最終的反擊遭到法軍火砲所粉碎。到了晚上,雙方都收兵重整。當晚俄軍領率庫圖佐夫與他的幕僚商議後,決定撤退,第二天不再與法軍作戰,讓拿破崙奪得莫斯科,因為他認為俄軍已無力再戰,不惜代價的保衛莫斯科,還不如保存戰力來得重要。從大戰事後結果回看,這是個明智的決定。

博羅金諾戰役 巨幅畫作影片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t8IwQX3Ew

 

戰爭傷亡統計

歷史學者 Adam Zamoyski 推算法軍有約2萬8千人傷亡,包括48名將領。有些學者估計傷亡人數更高達5萬人。俄軍的損失估算約3萬8500人至5萬8千人,但廣受學者們接納的是4萬5千人。如果取最小的傷亡數合計(法軍2萬8千和俄軍3萬8500),兩軍共有6萬6500人傷亡。這足以讓博羅金諾之戰成為人類歷史中最血腥的一天戰鬥,超過了坎尼會戰(約6萬5千人傷亡)。雖然還有其他戰事結束時有更大的傷亡人數,但沒有像博羅金諾一樣,一天戰鬥後,有這麼多士兵傷亡。

據 Adam Zamoyski 計算,法軍步兵共發射了1,400,000發彈藥,每分鐘約2千3百發。砲兵也發射了6萬至9萬1千枚砲彈。

博羅金諾戰役 Franz Roubaud繪
博羅金諾戰役 Franz Roubaud繪

最後庫圖佐夫決定放棄莫斯科,俄軍全軍撤退。俄軍帶走所有糧食且釋放監獄的囚犯,由最後一批撤離的士兵放火燒城。等到法軍攻入克里姆林宮時,莫斯科已經是一片焦土的空城了。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俄軍採用焦土政策,點燃莫斯科大火,阻絕法軍補給 1812年

根據資料,當時莫斯科大約有75%城市面積全毀(深色區域為毀損區)

根據資料,當時莫斯科大約有75%城市面積全毀(深色區域為毀損區)
根據資料,當時莫斯科大約有75%城市面積全毀(深色區域為毀損區)

 

法軍撤退開始=俄國偷襲

法軍攻占莫斯科後,俄羅斯一片焦土,拿破崙已然明白拖長戰時情況將非常不利,曾向俄國提議停戰,但等待一個月後卻未獲答覆。這時寒冷的冬季已經來臨,前線飄雪,法軍過分深入,補給線又太長。拿破崙在10月19日終於下令撤退,沿路往西撤退。等到法軍開始撤退後,俄軍主力蠢蠢欲動,緊跟法軍後方。但不派出主力跟法軍交戰,只用哥薩克騎兵、游擊隊埋伏騷擾法軍

別列津納河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俄法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俄法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

 

11月底,待法軍穿越別列津納河時,被俄軍砲擊,死傷慘重。11月29日晨,維克多的後衛部隊過橋之後,立即將橋焚毀,這才逃離了俄軍的追殺。完成在俄國法軍全線的大撤退。法軍撤退到華沙後,原本60多萬的大軍已經剩下不到6萬人,此行宣告大敗。

戰爭影響

俄法戰爭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拿破崙帝國因為戰敗而分崩離析,其建立的歐洲秩序很快就被逆轉,並遭到毀滅性打擊,很多法國佔領的領土發生民族獨立運動。拿破崙本人也因為戰敗而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通過俄法戰爭和後來的滑鐵盧戰役,拿破崙一世的軍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終結。


創作源起

1880年,柴可夫斯基的好友莫斯科音樂院院長 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建議,既然柴可夫斯基已經寫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的俄羅斯作曲家,應該創作一部更偉大的作品,以紀念當時社會即將發生的重要活動。 尼古拉·魯賓斯坦特別考慮到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建成(該紀念堂紀念俄羅斯在1812年法國入侵俄國時的勝利),以及亞歷山大二世皇帝加冕25週年和莫斯科藝術與工業 1882年的展覽。受到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鼓勵,1880年10月份,柴可夫斯基開始撰寫《1812序曲》,並在六週後完成(作曲日期約為 1880年10月12日-11月19日)。

 

創作內容

按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的寫作規格看來,首先是本序曲是根據上述「俄法戰爭」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屬於音樂會序曲。其次是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段落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戰爭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平靜生活與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之下,俄羅斯人武裝紛上前線,接入俄法兩軍的激烈會戰,最後俄國終於擊潰法軍,俄羅斯贏得了戰爭勝利,人民在炮聲與鐘聲中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等,可以說是非常標題也非常具體。

 

名詞釋義
「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

《新葛夫音樂辭典》對「音樂會序曲」之詞條的解釋:
序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樂種,其規模類似歌劇或戲劇序曲,為單樂章的管絃樂作品,並常常附帶著標題,暗示著文學或其他描述性的內容。

因此,音樂會序曲與一般普通序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獨立的存在」。並且依據標題與文字的不同,我們可以充滿感受到作曲家所賦予本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或故事性之獨特意義,從中感受此作品之獨一無二。

創作後現象

柴可夫斯基曾於1880年完成《1812序曲》後,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very loud and noisy),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1812序曲整體音量變化起伏極大,加上動用的樂器非常多,為了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各項打擊樂器,音響專家們最愛用來檢驗音響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表現和動態對比……等等,許多市面上已發售的版本更成為所有音響界朋友拿來測試音響的發燒片XD)

原來連在柴可夫斯基自己創作的年代,都完全沒有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之一。

蘇聯著名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生前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盪,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因此,《1812序曲》日益受到所有俄羅斯民眾的喜愛,終成為當時創作時尼古拉·魯賓斯坦所建議的:「更偉大的作品」之列,也成為歷來今往所有古典音樂裡名曲中的超級名曲之一。

 

序奏部分加入人聲歌詞,加農砲真實版

https://youtu.be/3i4f3NtLp5E

 

槍枝現場歡樂版

https://youtu.be/1KzF1KgaREo?t=727

 

 

作品首演

1812序曲》首演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下圖是大教堂於20世紀初之模樣:

位於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1812序曲》故事與樂曲解析

總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hORTXA-QFxY

 

圖解曲式架構:

 

  1812序曲曲式架構(奏鳴曲快板樂章曲式) 傳統曲式架構(奏鳴曲快板樂章)
呈示部
Exposition
本曲之第一與第二主題,調性相同,皆為bE大調。 第一主題為主調旋律過渡段落引領音樂至第二主題,通常為屬調或關係調旋律。
第一主題
1st theme
第一主題為主調旋律 第一主題為主調旋律
過渡樂段
bridge
過度樂段以傳統奏鳴曲是來說,設計的相當長。但作曲家於此段落中,也因此得以用有更大寫作空間,設計更多旋律與和聲變化。 過渡樂段引領第二主題旋律,進入屬調或關係調
第二主題
2nd Theme
第二個主題簡短而明確,使用軍鼓用來描述戰鬥場景。在第二主題樂段,柴可夫斯基並未轉調,以原調性呈現 (74 to 87)。 第二主題段落,經常是第一主題的反比(旋律或節奏個性),通常在呈示部最後,會附帶反覆記號,以反覆整個呈示部。
發展部
Development
發展部相當長,並依循傳統手法進行多次轉調。與傳統曲式不同之處在於柴可夫斯基並未取用先前主題加以變形或反覆使用,而是不斷使用新素材進行發展。 發展部會針對先前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加以發展,常見方式有轉調、簡化動機、對位等作曲發展手法。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再現部由第一主題將音樂帶領回到主調bE大調,但演奏編制則改以銅管合奏替代先前的低音弦樂。之後的上行半音階段落由弦樂與木管樂器演奏。第二主題再現由木管樂器演奏,省略過度樂段。新旋律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的出現,象徵著俄軍擊敗法軍,最終贏得勝利。 傳統再現部,包含第一主題、過度樂段、第二主題與尾聲段。調性會回到主調,第二主題則無固定調性,但最終會回到主調進入樂曲尾聲。 go to the tonic

 

柴可夫斯基在樂曲的序幕,以四部大提琴+兩部中提琴,演奏取自單節東正教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旋律,也是第一主題。

柴可夫斯基在樂曲的序幕,以四部大提琴+兩部中提琴,演奏單節東正教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
柴可夫斯基在樂曲的序幕,以四部大提琴+兩部中提琴,演奏單節東正教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

 

原曲欣賞

讚美詩《Save, O Lord, Thy People》原詩歌唱欣賞:

Save, O Lord, Thy People(版本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5O5-OxIYE

Save, O Lord, Thy People(版本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skayd2qOA


這段音樂代表著:大戰迫在眉睫,嚴重則準備迎向戰敗,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當60萬法軍,帶著1000多門加農炮和各式砲火,兵分兩梯次開始向莫斯科進發時,俄羅斯方面知道實力懸殊:當時俄羅斯的帝國軍總人數僅20餘萬,且戰鬥裝備嚴重不足,幾乎無法展開對抗戰,實力差距明顯。俄羅斯聖主教會議呼籲其所有人民注意自身安全與和平,於是全國人民聚集在各地的教堂裡祈禱。

 

接下來為了象征戰時緊張局勢的加劇,柴可夫斯基採用了田園主題和軍事主題的結合。當法國軍隊越來越靠近這座城市並開始戰鬥時,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illaise)的聲音越來越明顯,一旦樂聲明顯,代表法軍立於不敗之地,樂團便不堪重負,俄軍可能將敗。

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illaise)旋律譜例
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illaise)旋律譜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Ujc_kMWVk

 

於Andante段落出現的節奏主題,由軍鼓帶領下,奏出具有節奏的呈示部第二主題,象徵法軍的步步進逼:

 

此時,沙皇呼籲俄羅斯人民離開家園,站出來與全體同胞一起捍衛自己的國家。

接下來進入轉調序曲的音樂內容開始轉換了:一系列俄羅斯民間旋律脫穎而出。

 

光是讀總譜,這段戰爭音樂就讓人讀到血脈賁張,欲罷不能:

 

在激烈的鬥爭音樂段落過後,一連串的下行音階,讓戰情得以喘息,也出現轉調與新旋律:

 

 

新旋律逐漸發展,伴隨著鈴鼓節奏,轉為代表俄羅斯人民的俄羅斯民謠《在大門口,BATYUSHKINS的大門》(У ВОРОТ, ВОРОТ БАТЮШКИНЫХ):

 

俄羅斯民謠「在大門口,BATYUSHKINS的大門」(У ВОРОТ, ВОРОТ БАТЮШКИНЫХ)
俄羅斯民謠「在大門口,BATYUSHKINS的大門」(У ВОРОТ, ВОРОТ БАТЮШКИНЫХ)

 

 

平靜時刻不長久,就在民謠段落過後,音樂再次轉調,代表戰爭的節奏段落再次響起:

 

 

步步進逼的法軍主題《馬賽曲》主題,也時時刻刻隱藏在對位聲部中,產生極大的威脅感:

 

音樂中,又是管與絃、擊樂不斷產生的節奏與火花:

 

 

法國和俄羅斯主題來回流動,象徵著著名博羅金諾戰役的戰鬥,象徵著這正是戰爭的雙方戰力轉折點。

 

而在此處,柴可夫斯基更在樂譜中,以五門大砲的爆炸聲為信號特徵,隨後奏出法國退縮而傳出一系列下行降的旋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dKRZlZNi4&feature=youtu.be

 

譜例:

非常、非常長的快速下行音階(象徵著法軍的潰散)

 

此時讚美詩《O Lord,Save Thy People》主題再次出現,改由銅管樂器群集體演奏,鐘聲襯於下方,營造出象徵俄羅斯的勝利之聲:

 

接續不斷的慶祝音樂,宏偉壯大,並帶有各種打擊樂器、鐘聲和 11次加農炮聲,達到樂曲頂峰,壯麗又聲勢浩大地結束全曲。


《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旋律譜:


在結束段之最後段落,《天佑沙皇》旋律也響起,由銅管在跳躍的節奏中,穩健強力地奏出,更象徵著俄羅斯的巨大勝利,樂曲亢奮充滿勝利的光彩,直到樂曲全曲結束:

 

此段結尾段落,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包括三個定音鼓、三角鐵、鈴鼓、大鼓、鈸等),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鐘等管弦樂團罕見樂器,演奏時管弦、鐘、鼓、加農炮齊聲轟鳴,難怪連柴可夫斯基寫完後,自己都覺得吵雜而害怕此曲失敗。

但歷史證明,《1812序曲》不但成功,也成為了歷來古典音樂之中的重要名曲。

 

完整演奏音樂影片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0&v=1KzF1KgaREo


冷知識篇

  • 1812序曲》 = 美國戰勝英國戰役!?
    在美國知名音樂作家 Aaron Green的文章裡,提到了由於美國波士頓流行樂指揮 亞瑟·費德勒(Arthur Fiedler)在1974年的美國獨立紀念日演出活動中,將《1812序曲》也列入表演曲目,當時還精心編排了煙火秀,真實大砲和尖頂鐘聲合唱團,形塑出絕佳的節慶典禮高潮。從那時起,美國各地的樂團開始迅速效仿,因此現在在美國獨立日慶祝活動中表演《1812序曲》已成為一種傳統。「不要介意《1812序曲》裡,包括了《馬賽曲》和“沙皇上帝”。」,許多許多美國人開始相信《1812序曲》品代表了1812年戰爭期間美國對大英帝國的勝利,甚至認為這是柴可夫斯基對他們歷史勝利的祝賀~ 所以如果作曲家地下有知,應該還是會很開心吧~畢竟他所寫的這首偉大藝術作品,在全世界都歌頌著勝利與和平的永恆意義。(XD) 原文出處:Tchaikovsky and the Pops(https://www.liveabout.com/tchaikovskys-1812-overture-724401)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performance of the "1812 Overture" took place not in Russia or in Europe, but in America. Boston Pops conductor Arthur Fiedler was no doubt inspired by the overture's exhilarating musical structure when he decided to include it as part of his 1974 Independence Day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Fiedler choreographed fireworks, cannons, and a steeple bell choir to the overture. Since then, orchestras all over the U.S. quickly followed suit, and it is now a tradition to perform the overture during Independence Day celebrations. As a result, many American’s have come to believe that the piece represents the vic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the British Empire during the War of 1812, never mind that the overture includes "La Marsillaise" and "God Save the Tsar." Still, if Tchaikovsky were alive today, he might be flattered at the misrepresentation, since the mark of any great artwork is its timelessness and universal relevance.

 

  • 《1812序曲》採用之法國國歌,是《馬賽曲》,並非1812年之法國國歌,而《天佑沙皇》也不是當時的俄國國歌。
    法國在1799至1815年代沒有國歌,《馬賽曲》直到1879年才被訂為法國國歌。《天佑沙皇》則是1833年才被正式作為俄國國歌。因此推測在柴可夫斯基創作此曲的1880年,由於兩首曲目皆已代表這俄法兩國,並且已成為大眾所熟知的重要歌曲,所以作曲家依舊選擇了這兩首國歌入曲,成為了最終版本。

 

  • 法國曾禁演此曲?
    確實。由於此曲歌頌俄軍的勝利,雖然描述的是真實歷史,但是對法國人而言,戰爭失敗畢竟是事實與恥辱,因此多年來在法國,基本默契是不演奏此曲的。直到二戰後,人們逐漸地能夠接受音樂就是音樂,無關政治,才開始慢慢解禁,有少部分的音樂會會安排1812序曲》演出。

105mm 真實加農砲版本

https://youtu.be/0F5k70xwGSk?t=443

 

加入合唱、煙火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KfvWENCsw

 

精彩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WYDACsU8I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50+線上旅行團藝術美學慢旅5日 | 奔放浪漫時期音樂之旅-從故事到賞析

【BON音樂】50+線上旅行團藝術美學慢旅5日 | 奔放浪漫時期音樂之旅-從故事到賞析
Romantic Period in Classica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width=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執行長)

 width=

 

國內知名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古典音樂發展史

先讓我們用7分鐘時間快速掃射一下人類音樂的歷史吧~Let's GO!!!

https://youtu.be/zzM1-wWXCoY

 

浪漫時期概說 Romantic - 19th Century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廣義來說,浪漫時期可從大約1810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但我挺喜歡學者余志剛《西方音樂簡史》一書中提出之定義: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則可以從1813年E·T·A·霍夫曼論述貝多芬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始,到1914年荀白克提出「不協和音的解放」為止。

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上演之後,在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用浪漫的筆法給出了如下的評價: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

「浪漫主義」一詞在18世紀末首次出現,先用於描述出現於當時繪畫和文學中的新思想。後來被音樂家用來描述音樂風格的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世紀之交後不久。「浪漫主義」是一種藝術、文學和知識分子之運動,自18世紀下半葉的歐洲起,並在工業革命的興起後延續了前進之力量,進一步於19世紀開花結果,成為音樂家們豐富樂思、多樣曲式與創意揮灑之年代。

在某種程度上,浪漫主義是對啟蒙時代貴族社會和政治規範的反抗,也是人們對自然科學合理化的反應。

浪漫主義最強烈體現,在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創作)、音樂和文學創作上。浪漫主義作曲家的目標是強烈而有力的情感表達,經常揭示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具體之表現不僅關於愛情,同時也探討仇恨、死亡、人生觀(積極或消極等感受)之各種情緒。

 

浪漫時期第一人

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與大提琴奏鳴曲等曲式上均有卓著之貢獻與偉大作品,更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

 

浪漫時期音樂名家薈萃的畫作

這幅幻想油畫作品是由康拉德·格拉夫 (Conrad Graf) 委託創作並收藏。作品描繪出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在巴黎沙龍演奏平台鋼琴的沙龍音樂會情景:鋼琴上放置著由安東·迪特里希 (Anton Dietrich, 1833-1904) 製作的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半身雕像;這場想像中的音樂家聚會,最左起坐著文學家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 1802-1870)、單人沙發坐著的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接著是彈琴的李斯特與坐在地上的李斯特情人:伯爵夫人瑪麗·達古爾特(Marie d'Agoult, 1805-0876);站立者自左起是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0869)、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與作曲家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掛載牆上的是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肖像,最左邊還有聖女貞德(Jeanne d'Arc, 1412-1431)的雕像。(本畫目前由柏林國家博物館收藏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Josef Danhauser's 1840 painting of Franz Liszt at the piano surrounded by (from left to right) Alexandre Dumas, Hector Berlioz, George Sand, Niccolò Paganini, Gioachino Rossini, Marie d'Agoult with Anton Dietrich's bust of Ludwig van Beethoven on the piano.

 

 width=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La Mer"—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 of Debuss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width=

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8.22-1918.3.25)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布西的管弦樂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牧神午後前奏曲》,《夜曲》,《印象》,等等。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那一年巴黎艾菲爾鐵塔建立。在博覽會上,德布西聽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對十二平均律五聲調式印象深刻,這些異國風情的音樂風格也對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絕對性的影響。

重要作品(按體裁時間分列:)

管弦樂

牧神午後前奏曲》(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1894年

夜曲》(Nocturnes)(1899年

》(La Mer)(1905年

印象》(Images)(1912年

豎笛與管弦樂的狂想曲》(premiere rapsodie pour orchestre avec clarinette principale)(1910年

舞台作品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歌劇1902年

聖塞巴斯蒂安之殉難》(神劇1911年

室內樂

《弦樂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鳴曲》(1915年

《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年

《小提琴奏鳴曲》(1916年-1917年

鋼琴曲

兩首《阿拉貝斯克(另譯:華麗曲)》(1888年1891年

《夢》(1890年

貝加馬斯克組曲》(1890年

《版畫》(1903年

《快樂島》(1904年

《映像 第1集》(1905年

《映像 第2集》(1907年

兒童天地》(1906年1908年

合唱

浪子》(1884年

中選的小姐》(1888年

歌曲總計五十餘首


補充說明:

葛飾北齋《冨嶽三十六景》(Wiki 百科介紹連結

冨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晚年的作品之一,屬於浮世繪中的「名所繪」,為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初版只繪製36景,因為大受好評,所以葛飾北齋仍以《冨嶽三十六景》為題再追加10景,最終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裏富士」。初版於天保2年(1831年)發行,出版商為西村屋與八

 width=

《冨嶽三十六景》裡,最為人所熟知的No.1神奈川沖浪裏〉,

本畫也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繪之一。

 

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對此畫非常激賞,其名作《星夜》(荷蘭語:De sterrennacht)被認為受到了此畫的啟發;古典音樂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勞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亦受到此畫啟發而創作了交響詩》(La Mer)。

 

網友們 KUSO 將《神奈川沖浪裏》與《星夜》拼成了一幅畫,請欣賞:

 width=

 

可能由於這些背景,後來不論任何語言,凡是介紹到浮世繪時,往往會以〈神奈川沖浪裏〉作為示例插圖,而〈神奈川沖浪裏〉畫中的三角大浪也成為許多後世創作戲仿的名畫面之一。


一起來看看,《神奈川沖浪裏》有哪些厲害的創意?

 

《神奈川沖浪裏》- 海浪模型

 width=

 

 

《神奈川沖浪裏》- 抱枕 width=

 

《神奈川沖浪裏》- 精鑄紀念銀幣

 width=

 

《神奈川沖浪裏》-  OREO 巧克力夾心餅

 width=

 

 

《神奈川沖浪裏》- 精緻辦公用品組

 width=

 

 

《神奈川沖浪裏》- 烏克麗麗

 width=

 

 

《神奈川沖浪裏》- 扇子

 

 width=

 

 

《神奈川沖浪裏》- 限量軽井沢日本單一純麥威士忌

 width=


葛飾北齋《嶽三十六景》欣賞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冨嶽三十六景

 

下面兩幅皆以富士山景象佔據畫面大片比例出名。

凱風快晴〉                                   

 

山下白雨

 

甲州三坂水面

此畫因為湖面倒影非鏡像且角度偏移,不合物理常識而聞名。

 width=


德布西:《海》~三首管弦樂的交響素描

Claude Debussy :《La Mer》—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

 

樂曲簡介:

平島正郎著,《德布西》,美樂出版社,第40-50頁:

「本曲並不是對大自然—海的直接描寫。音樂不是寫生,硬將視覺上的大自然景象轉換成聽覺的音樂,恐怕會有極大的隔閡與阻礙。經由記憶的過濾,再把知覺所獲得的印象應用豐富的想像力加以變形素描時,耳朵就可以取代眼睛的功能。」

德布西說:「音樂是由音色,與擁有節奏的時間所構成」。我們在本曲中所聽到的是無比複雜而洗練的複節奏法,這是過去管弦樂中所未曾寫過的。這裡是以波浪和水花,以及風所引起的流動來製造「海」的景象。」
陳漢金著,〈神秘的海 永恆的海—三首交響素描《海》〉,《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弦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第138-166頁:

《海》一曲開始構思,並不是在海邊,而是法國的葡萄酒盛產地勃艮地的西北側、一個山丘蜿蜒的內陸小村畢香(Bichain)。

德布西在此渡假期間,好友即當時著名的指揮家兼作曲家海沙傑(André Messager, 1853-1929)問德布西,怎麼會在鄉下田野間寫「海」?

德布西回信給他說:「你說海浪沖刷不到勃艮地的山丘,還說,這樣子我就成了畫室中的風景畫家。然而我擁有關於海的無數美好的回憶,而我認為它們比實際的大海好多了,只因實際的事物經常對靈性造成過大的負擔。」

此信內容暗示了德布西對人們把它當成「印象派作曲家」的無奈。

德布西的音樂不是標題音樂,不對大自然進行直接的寫生,人們卻對他期盼著寫生式的、印象派式的效果。

德布西在信中表明,他的《海》是無數美好回憶沉澱而成的海,它是涉及靈性、精神性的,而非活生生現實的寫真。(以畫作而言,是「象徵派」,而不是「印象派」)

《海》初版 管弦樂總譜 樂譜封面:

La Mer de Claude Debussy
La Mer de Claude Debussy

 

La Mer, manuscrit autographe de Claude Debussy © Gallica - BnF
交響素描⟪海⟫ 之德布西親筆手稿
La Mer, manuscrit autographe de Claude Debussy © Gallica - BnF

 

德布西的愛畫〈神奈川沖浪裏〉

德布西非常喜歡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1910年在家中與青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合影照片(由薩提拍攝),牆上就掛著這幅畫作喔~

 

而下方這張德布西獨照(背景仍然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照片就是史特拉汶斯基代拍的啦~

 

下方是德布西與薩提的合照(不同地點)

 

20法郎紙幣.背後有玄機

 width=

 


《海》樂曲分析圖

第一樂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width=

https://youtu.be/IBBpqEMRaZU

 

第二樂章:波浪之戲(Jeux de vagues):

 width=

https://youtu.be/IBBpqEMRaZU?t=577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width=

https://youtu.be/IBBpqEMRaZU?t=1033

 

另類詮釋

*如果將交響素描《海》視為一首交響曲,則三樂章型式與架構為:

 width=

 

《海》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KUFpcPEcwTo


歷史錄音推薦 整理

年份 /  樂團 / 指揮 / 唱片公司編號

1932 Paris Cons Orch / Coppola Dutton CDBP9806 (8/98)

1948 Orch Stabile Accademia di S Cecilia, Rome / de Sabata Testament SBT1108 (4/98)

1953 NBC SO / Toscanini Guild GHCD2271/2 (5/54)

1954 Philh Orch / Cantelli Warner 679043-2 (3/55)

1956 Boston SO / Munch Sony 88697 48681-2 (12/57)

1957 Suisse Romande Orch / Ansermet Decca Eloquence ELQ482 4975

1960 Chicago SO / Reiner RCA M D various cat nos (10/61)

1970 LSO / Stokowski Decca 475 1452CD5 (9/71)

1977 BPO / Karajan Warner 9029 57209-0

1978 Orch de Paris / Barenboim DG 478 3618GM (12/78)

1989 Montreal SO / Dutoit Decca 460 217-2DF2 (2/91)

1990 Suisse Romande Orch / Armin Jordan Erato 9029 59535-3 (11/91)

1991 Cleveland Orch / Boulez DG 439 896-2GH (3/95)

2003 Lucerne Fest Orch / Abbado EuroArts 426 4438; DG 477 5082GH2 (12/04)

2004 BPO / Rattle EMI/Warner 558045-2 (10/05)

2006 Hallé Orch / Elder Hallé CDHLL7513 (5/07)

2007 Lyon Nat Orch / Märkl Naxos 8 570759; 8 509002

2011-12 RSNO / Denève Chandos CHSA5102 (8/12)

2012 Siècles / Roth Actes Sud ASM10 (9/13)

2017 French Nat Orch / Krivine Erato 9029 56870-4 (6/18)

2017 Deutsches SO Berlin / Ticciati Linn CKD550 (A/17)

2018 Philh Orch / Heras-Casado Harmonia Mundi HMM90 2310 (7/18)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談談您喜愛的安可與音樂小品集(Favorite Encores)

【BON音樂】談談您喜愛的安可與音樂小品集(Favorite Encores)
Favorite Encores in concert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安可曲往往是許多觀眾的最愛,也是音樂會後觀眾們最高的期待~今天來聊聊音樂家們如何設計安可曲,以及許多經典安可曲目的意義,其中更是有著許多巧思與背後的故事。

 

【好文推薦閱讀】

樂團音樂會的安可曲 — — 指揮怎麼選?(1)

樂團音樂會的安可曲——指揮怎麼選?(2)

 

鋼琴

法雅:《火祭之舞》

Manuel de Falla: 'Ritual Fire Dance'

https://youtu.be/Wj6_5qWZCDY

 

李斯特:《愛之夢》第三號

Franz Liszt: "Liebestraum" S 541 No. 3

https://youtu.be/FZ651tNXp0Y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的飛行》

Rimsky-Korsakov: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https://youtu.be/fdKEUmFUMFg

 

比才/霍洛維茲:《卡門》變奏曲(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 -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Bizet's "Carmen"

https://youtu.be/WV_Nh884PKg

比才/霍洛維茲:《卡門》變奏曲(紀新)

Vladimir Horowitz -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Bizet's "Carmen"

https://youtu.be/mB70394MYS0

 

特里福諾夫演奏安可小品集

Daniil Trifonov playing favorite encore pieces (Houston Public Radio, 22.02.2012)

00.00 - Schubert-Liszt "Die Forelle" 
03.21 - Schumann-Liszt "Widmung" 
06.51 - Paganini-Liszt "La Campanella" 
11.44 - Mussorgsky-Rachmaninov-Trifonov "Hopak" from "Sorochintsy Fair"

https://youtu.be/VpoIrSpkWfk

 

舒曼:《夢幻曲》

https://youtu.be/3fhKaAX5dOc

 

長笛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的飛行》

https://youtu.be/CLXTmgURSTs

 

 

小提琴

巴濟尼:《精靈的迴旋曲》

Bazzini - La ronde des Lutins - Op. 25

https://youtu.be/qgZSHvexz28

 

艾爾加:《愛的禮讚》

https://youtu.be/v0Hl0CcM-A4

德弗札克:《母親教我的歌》

Antonin Dvorák: Gypsy Melodies, Op.55, B. 104

https://youtu.be/sGw3QNxiAss

 

 

單簧管

蓋希文:《漫步 - 遛狗》

George Gershwin | Promenade - Walking The Dog (1937)

https://youtu.be/-Oqrw93E1_g

 

大提琴

卡薩爾斯:《白鳥之歌》

Anon/Casals: The Song Of The Birds

https://youtu.be/4oQk6AkU7Fg

 

 

聲樂

理查.史特勞斯:《明日》

https://youtu.be/Zvsz1wNuZe0

聖桑斯:<我的心門為你開> ~選自歌劇《參遜與達利拉》

Saint-Saëns: 'Mon coeur s'ouvre à ta voix' from Samson et Dalila

https://youtu.be/noHQXogDsA0

 

奧芬巴哈:《霍夫曼的船歌》

Anna Netrebko & Elīna Garanča – Offenbach: Les Contes d'Hoffmann: Barcarolle

https://youtu.be/0u0M4CMq7uI

 

德利伯:<花之二重唱> ~選自歌劇《拉克美》

Delibes: Lakmé - Duo des fleurs (Flower Duet)

https://youtu.be/C1ZL5AxmK_A

 

 

交響樂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號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1

https://youtu.be/6tqOMxaGgBU

 

德弗札克:《斯拉夫舞曲》op.46 No.8

Dvorak: Slavonic Dance op.46 No.8

https://youtu.be/WIywT8fKVZA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劍舞> ~選自芭蕾舞《蓋雅妮》

Aram Khachaturian: 'Sabre dance' ~ from "Gajane"

https://youtu.be/mUQHGpxrz-8

 

伯恩斯坦:<Mambo> ~選自《西城故事》

Leonard Bernstein : 'Mambo' ~ from "West Side Story"

https://youtu.be/RFUmQpjGZXE

 

馬奎斯:第二號舞曲

Arturo Marquez: Danzón no.2

https://youtu.be/3W4XkLLjCas

 

比才:<阿拉貢舞曲> ~歌劇《卡門》

G. Bizet: ‘Aragonaise’ ~ from "Carmen"

https://youtu.be/lnm6rz4kba4

 

馬士康尼:<間奏曲> ~選自歌劇《鄉村騎士》

Mascagni -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https://youtu.be/9sw9efeUJng

 

永恆的經典:三大男高音

《我的太陽》(O Sole Mio)

https://youtu.be/ZvLZSgP0QMY

 

《公主徹夜未眠》(Nesum Dorma)

https://youtu.be/LYAsFelf7n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一)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世界名曲系列(一)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All about Beethoven Symphony No.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第1堂:戰勝命運的代表作 │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以三短一長的四音符開頭,這首你可能不知道曲名,卻絕對有聽過的C小調第5號交響曲,算是古典音樂中非常經典的曲目。從C小調的「命運動機」出發,最終在第四樂章進入大調,貝多芬堅忍不撓的精神,反映在象徵戰勝命運的光明終將來臨的第四樂章,全曲一氣呵成,你可以透過林仁斌老師對於《命運》的解析,細細體會貝多芬從音樂中想要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氣。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E•T•A•霍夫曼在首演後不久便同樣戲劇性的筆觸,將該《命運》比喻為「強光射穿深沉的夜幕」,並稱「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更將這首曲目稱作「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動機」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特別課程

【早鳥優惠】大人的蕭邦鋼琴大賽講堂(9/10週五晚上班,共8堂)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一期)-經典歌劇(7/8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世界名曲(8/12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電影音樂(9/23週四下午班,共4堂)


樂聖 - 貝多芬

(介紹取自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閱)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貝多芬一生飽受耳聾的折磨,1802年曾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但最終選擇扼住命運的喉嚨,繼續完成其音樂上的未竟事業。自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急劇下降,於是逐漸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但卻仍然堅持創作。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漢字文化圈因此尊稱貝多芬為「樂聖」。

 

貝多芬的雙親,左側為父親約翰·范·貝多芬(1740年至1792年),右側為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1746年至1787年)

貝多芬的雙親

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裡的聽眾經歷了一場意義非常的音樂會,音樂會長達4小時,曲目全部是貝多芬的作品:

開場先是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68),再是C大調彌撒裡面的詠嘆調,然後是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緊接著是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7),還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且不論當晚演出的質量,這裡的幾首曲目都是貝多芬曲譜裡有十足分量的作品。好幾部作品在同一晚上首演,其實是貝多芬多管齊下的創作習慣所造成的。當晚,評論家並沒做太多的評論。一年半之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音樂雜誌—萊比錫《音樂廣訊報》裡,作家兼樂評人霍夫曼在第五號交響曲再次上演之後,用浪漫的筆法給了如下的評價:

"強光射穿這個地區的夜幕,同時我們感到了一個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臨到我們頭上並摧毀了我們內心的一切,除了無盡渴望所帶來的痛——在這種渴望中,本來在歡騰呼聲中燃起的那份喜悅倒下逝去。"

命運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在此,c小調再一次在貝多芬筆下表現了強烈的情感掙扎,其強大的張力,綿密不透風的緊張節奏,讓人想起1807年的科里奧蘭序曲(作品62)。整部第五號交響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凝練簡湊而又嚴峻凌厲,頗有概括貝多芬本人性格經歷的含義。前三個樂章壓抑,到了第四樂章方見光明。第一樂章的前四個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據說貝多芬曾說過,那是「命運的敲門聲」,「命運」之名便是由此而來,自此之後更幾乎成了貝多芬的代名詞。不過,與「月光」、「春天」等相同,「命運」亦非正式標題;與在日本中國出品的不同,歐、美地區的第五號交響曲唱片,都不會標明「命運」這一標題。

1808年,貝多芬進一步失聰,而貝多芬早在1801年寫給一位醫生的信內便表示:

"我要向我的命運挑戰。"

 

由此觀之,第五號交響曲無異於貝多芬不服輸的精神展現,非常清晰、明確地使聽眾能夠置身處地的去感受作曲者的心境。這種互動,是此前海頓、莫札特都未曾做到的。1830年,歌德在聽過孟德爾頌以鋼琴演奏過此曲之後,說道音樂太「狂野」。白遼士則對這首在法國被上演得最多的交響曲說道:

"在交響曲中他敘述了自己的個人感受,他自己隱蔽的痛苦、鬱積的憤怒,充滿傷心絕望的夢想、夜色底下的景像,還有激情的爆發。"

 

貝多芬不同時期的樣貌

 

收集貝多芬畫像

Six Ludwig van Beethoven (1823) postage stamps

 

從黑暗迎向光明

貝多芬的創作.走在時代的前端

浪漫主義與啟蒙思想融合為一的創作特色

在貝多芬身處的時代,歐洲已經歷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人民逐漸接受理性思想結果,並積極擁抱浪漫主義所帶來的美好。而貝多芬在創作上亦不斷屢創新局,不以過去各項曲式沿襲下來之規格為滿足,無論是對於各項曲種,他都有著積極革新的態度。並且在創作思想上,可以知道他破除既有之標準與規律之創作,更為音樂創作確立了更多可能性。

雖然耳聾,但貝多芬的內心始終渴望與人交流,因此他傾注內心豐富的感情與作品之中,相信聽過他的作品之後,都會對他能結合理性的曲式與感性的音樂內容,進而引領人們進入他充滿智慧與時代特色之美的各種創作。

另一點具有特色的,是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更是超脫了啟蒙運動時代對於大自然的認知:因為啟蒙時代認為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如同由許多零件所構成的單調作品,但貝多芬喜愛散步於大自然之中,感受細微的變化,從中領略後內哈為自己的音樂靈感來源。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封面。可以看到題獻給洛布科維茨親王以及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封面

首演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5號交響曲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這場極爲龐大的音樂會所安排的曲目,都是貝多芬新作品的首演,並且由作曲家親自擔當指揮。整場演出時長超過四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現在習慣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曲,在當天音樂會於上半場首演,而第五號《命運》,當天於下半場首演。因此如果用「首演順序」判斷,其實第五號與第六號之順序應該是對調的。

 

當天演出節目包括:

  • 「第5號交響曲」(今日的《田園》)
  • 詠嘆調:Ah perfido!(作品65)
  • C大調彌撒「榮耀經」(Gloria)樂章
  • 第4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親自演奏)

(中場休息)

  • 「第6號交響曲」(即今日的《命運》)
  • C大調彌撒「聖哉經」(Sanctus)、「奉主名而來」(Benedictus)樂章
  • 合唱幻想曲

 

首演狀況多多

首演音樂會時的環境與條件並不理想。當時,樂隊沒有演奏好,他們在演奏會前只排演了一次。而《合唱幻想曲》一曲又有演奏者出了差錯,迫使貝多芬停下重新開始。此外,當時演奏廳極冷,觀眾因為節目太長而疲勞。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會沒有引起大的反響。不過一年半之後,另一場音樂會卻引起了熱烈的回應和讚美。很快這首交響曲成為了演奏會的重點曲目。

 

首演場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河畔劇院

Wien: Theater an der Wien (um 1800) - Druck nach anonymem Aquarell

 

現代的維也納河畔劇院館內風貌

維也納河畔劇院現代館內風貌

 

有趣的音樂會預告

我們絕對有好好準備~

https://youtu.be/TWWSyoTtdMo

 

四樂章曲式:

第一樂章 First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0:00–0:18 (1:15–1:39)
過渡段 Transition — 0:18–0:43 (1:39–1:44)
第二主題 Theme 2–0:46–1:15 (1:44–2:11)
發展部 Development — 2:11–3: 25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第一主題 Theme 1–3:25–4:08
過渡段 Transition — 4:08–4:39
第二主題 Theme 2–4:39–5:02
尾聲 Coda- 5:02–6:17

第二樂章 Second Movement:

主題A Theme A — 0:00–0:26
旋律 Melody — 0:26–0:59
主題B Theme B — 0:59–2:14
變奏一 Variation 1 (A) — 2:14–3:05
變奏二 Variation 1 (B) — 3:05–4:47
裝飾奏 獨奏旋律 Melody (embellished) 4:47–5:12
中間段 Central Section — 5:12–7:43
變奏三 Variation 3 (A) — 7:43–8:36
尾聲 Coda — 8:36–9:43

第三樂章 Third Movement:

詼諧曲 Scherzo — 0:00–1:41
中段 Trio
Trio A — 1:47–2:01 (2:01–2:16)
Trio B — 2:16–2:42
詼諧曲再現 Scherzo Return — 2:42–4:17
過渡段至第四樂章 Transition to the last movement — 4:17–4:27

第四樂章 Fourth Movement:

呈示部 Exposition:
主題1Theme 1–0:00–0:29 (1:54–2:26)
主題2Theme 2–0:34–1:00 (2:26–2:52)
主題3Theme 3–1:00–1:25 ( 2:52–3:18)
主題4Theme 4–1:25–1:54
發展部 Development — 3:18–5:52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主題1Theme 1–5:52–6:26
主題2Theme 2–6:26–6:55
主題3Theme 3–6:55–7:21
主題4Theme 4–7:21–7:50
尾聲 Coda — 7:50–9:28

 

樂譜影片欣賞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pId6NTSyD2A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sPQAfMZGBa0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UBP_eVRwo4c

 

第四樂章

https://youtu.be/liiPPYd_3OU

 

指揮Gerard Schwarz談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https://youtu.be/c4hZY5h84Wc

 

貝多芬的助聽器

貝多芬的助聽器

 

快樂時間.版本比較

42+1種貝五開頭樂句,地獄式大評比

https://youtu.be/ltzWeNyLWn8

 

延伸閱讀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ㄧ《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BON音樂】漫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BON音樂】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uverture)Op.62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艾格蒙序曲》(Overture to Egmont)op.84 介紹

【BON音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BON音樂】就科學結果,論貝多芬真正死因~

【BON音樂】關於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

【BON音樂】淺談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的歷史地位與賞析 Beethoven’s Cello Sonatas

【BON音樂】人類崇高神聖殿堂-貝多芬 Beethoven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
All about
 Wiener Philharmonike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維也納愛樂樂團(德語: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管弦樂團,成立於1842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維也納愛樂樂團歷史與歐洲古典音樂的發展歷史、傳統幾乎是一致同步且密切相關。 在這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與舒伯特都曾生活於此的音樂之都裡,維也納由於擁有眾多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一直被公認為古典音樂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形容該樂團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樂團之一。 布魯克納稱其為「最優秀的音樂協會」; 布拉姆斯將自己視為「維也納之友」和「仰慕者」; 馬勒與樂團合作時稱之為「音樂藝術的至高結合」...等等珍貴歷史,是樂團獨一無二之處。

 

 

巧妙的共生關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

根據維也納愛樂章程,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成員才能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

因此,在加入維也納愛樂之前,必須首先成功成為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團員,通過三年試用期留任之後,始具備資格申請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樂團音樂家們透過歌劇演出享受的獨立性。因此這樣的共生關係極為特別: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我們所熟知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維也納,眾所周知,這樣的共生對兩個機構都有利,並且極大地豐富了這座城市的音樂生活。

 

1864年維也納愛樂紀念團照

直到 1842 年3月28日第一場維也納愛樂音樂會之前,維也納市尚未有職業管弦樂團存在,儘管這是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都待過的城市。因此,終於在1842年,維也納愛樂成立了~終於有專門演奏交響音樂的職業合奏團隊。

Erste Orchester-Photographie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mit ihrem Dirigenten Otto Dessoff. Photographie. 1864.

 

草創歷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追溯樂團的草創初期,奧托·尼可萊(Otto Nicolai, 1810-1849) 於1841年被任命為克恩頓劇院(Kärntertortheater)的指揮。在當時維也納音樂界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舞下,他於1842年3月28日在 Großer Redoutensaal 舉辦了一場以皇家霍夫歌劇院( imperial "Hof-Operntheater". )管弦樂團成員為主體之盛大音樂會。這個最初的演出就是現在「愛樂學院」(Philharmonic Academy)的樂團起源;直到今日,「愛樂理念」(Philharmonic Idea)仍是樂團中心理念,因此這也被視為維也納愛樂的演出起源。(根據官網資料)

 

首任指揮:奧托·尼可萊(Otto Nicolai, 1810-1849)

 

樂團早期節目單

 

藝術與管理

自1842年奧托·尼可萊指揮了樂團第一場音樂會並成立愛樂協會以來,維也納愛樂就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世界的作曲家指揮家和聽眾。一方面,這得益於樂團代代相傳的優秀藝術底蘊,另一方面,樂團獨特的組織機構和歷史也是成功的因素:為了在這座音樂之都保證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能被最優秀的詮釋出來,1842年歌劇院成員決定,除了在歌劇院的演出之外,還要組織「維也納愛樂」音樂會,並自理其藝術和經營職責。要實現這一切,只可能有一種組織形式:民主

 

民主自治

樂團在藝術上、組織上和財務上都是自主的,所有決定都是在全體成員大會的民主基礎上達成決議。而樂團營運管理由民主選舉產生的行政委員會負責。這種自治與民主在一個半世紀以來經歷各種討論,但未曾動搖。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股東大會。每樂季除了舉行一次例行的全體股東大會外,還會有5到6次全體特別會議。理論上在這個委員會上,成員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作出任何決議,但實際上有些許修改,就是一個12人管理委員會負責處理大部分事務。這一直進行到下一次選舉。這就要看該委員會是否願意繼續騰出時間處理事務和是否繼續得到其他成員的信任。除了修改章程需要獲得4/5多數方能通過外,其他在委員會上的投票都是遵循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而其實行則是12人委員會的責任。1997年後,樂團開始有女性樂團團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共生關係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漢斯·卡納匹茲布希形容樂團是「無與倫比」的,這句話可謂一石二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和維也納愛樂協會的關係確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按當時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入會準則,進入這個私人性質的協會之前,必須通過一次試奏,先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才能進行後續的申請程序。隨著越來越多的樂手成功跨過這道門檻,規則被修改成:必須在申請會員資格前在樂團服務三年。

在國家歌劇院的工作使得樂團的財政得以穩定。因為樂團的私人性質很難確保自身收入,而其獨立性也難保。反過來,有穩定工作的樂團成員又會保證了歌劇院的演出質量,在音樂會上的經驗與練就的技巧反過來又會用到歌劇演奏方面。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今天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維也納,有一個共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的共生關係是雙贏的,為這音樂之都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

 

獨特的客席指揮制度

維也納愛樂無常任首席指揮制度。

1847年,奧托·尼古拉 (Otto Nicolai) 被任命為宮廷和大教堂合唱團指揮和皇家歌劇院指揮而離開維也納時,這個剛成立不久的樂團,因為失去了藝術領袖與最有魄力的行政領導者,導致幾乎十二年的停滯。幸好在1860年有了全新的局面:1月15日,在當時的歌劇院總監卡爾·埃克特(Carl Eckert, 1820-1879)的指揮下,樂團於克恩頓劇院(Theater am Kärntnertor)成功舉行四場音樂會:從那時起,「維也納愛樂」終於復活,至今不間斷地持續規劃演出。

克恩頓劇院(Theater am Kärntnertor

 

但唯一的重大變化,就是樂團從此不再設常任指揮,而是樂季中由樂團選擇多位不同的客席指揮合作的全球職業樂團裡的獨特系統。(或許...是歷史創傷XD)

 

 

持續成長期

在1860年起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職位奧托.德索夫(Otto Dessoff, 1835-1892)傑出的指揮的領導,樂團曲目不斷擴大,樂團章程與重要組織原則(音樂演出資料檔案、樂團議事規則)也被引入。 1870/71 樂季開始時,樂團也開始移入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全新落成的「金色大廳」(Musikverein)演出,其優異的聲學效果,逐漸讓樂團有了自己的聲音與風格。

 

維也納愛樂的總部此時期開始設於維也納金色大廳Musikverein

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團員已是全新的一批音樂家。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維也納金色大廳

 

有趣花絮

在德索夫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期間,每個星期天的音樂會結束後,他都會邀請布拉姆斯到家中共進晚餐~因為德索夫的妻子—弗雷德里克夫人,是一位好廚師~難怪布拉姆斯提到維也納愛樂時,都是滿口好話😆。

其實德索夫也是當代優秀的作曲家,因此喜歡與布拉姆斯多多親近是很自然的事情(德索夫位於照片右下)

Johannes Brahms und seinen Zeitgenossen Friedrich Gernsheim, Heinrich von Herzogenberg und Felix Otto Dessoff

 

樂團進入黃金時期

在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早期歷史上,沒有其他指揮家像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1843 - 1916)這樣與維也納愛樂維持如此長久的合作關係。里希特除了是華格納《指環》四部曲在拜魯特首演的傳奇指揮家,其指揮風格更是廣受各界擁戴。

指揮家像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1843 - 1916

 

維也納愛樂與漢斯·里希特的時代,被稱為「黃金時代」: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多年間至少合作了243場音樂會,他們之間的擁有極其強大而深厚藝術深度:在里希特 (Hans Richter) 的指揮領導下,樂團正式建立了無與倫比傳統的世界級管弦樂團的地位。

樂團除了曾與華格納、威爾第、布魯克納、布拉姆斯、李斯特等偉大音樂家一起合作,「維也納愛樂+漢斯·里希特」也分為於1877年與1883年指揮布拉姆斯第二號與第三號交響曲之世界首演;1881年指揮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世界首演與布魯克納的第四和第八交響曲首演等等,皆為樂團活躍之「黃金時代」代表作。

漢斯·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合作至1897-1911年前往倫敦交響樂團擔任指揮為止。

照片為漢斯·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於1885年留下之珍貴合照

漢斯·里希特與維也納愛樂於1885年留下之珍貴合照

 

邁入二十世紀

維也納愛樂於 1900 年在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指揮下,於巴黎萬國博覽會上首次至國外演出。(好想知道當年的德布西有沒有聽過這個黃金組合啊~扭)樂團更於1908年被奧地利政府正式承認協會組織,但直到1922年才開始規劃定期巡演。

馬勒之後的下一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費利克斯·馮·溫加特納(Felix von Weingartner, 1863-1942)則帶領樂團遠至南美洲巡演。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有維也納愛樂與理查.史特勞斯的密切合作,更加具有歷史意義,並且代表了樂團豐富歷史中的亮點之一。

1923年維也納愛樂與理查.史特勞斯的合照(於里約 Rio, 1923)

 

1906年至1944年間,維也納愛樂在理查·史特勞斯 (1864-1949) 的指揮下,一共有85場音樂會和無數歌劇表演。這樣密切的關係絕對是樂團歷史上的一大亮點,史特勞斯在1942年維也納愛樂樂團100週年慶典音樂會上這樣描述樂團:「讚美愛樂樂團的最佳言詞,就像小提琴出現維也納一般,是如此自然的事情。 [...] 今天我想表達兩個想法:「只有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人才能充分欣賞它,但這仍然是我們的秘密!」「 你們應能明白我的意思—因為我就在這裡,就在音樂會舞台上!」(“Praising the Philharmonic is like taking violins to Vienna. […] I would like to pay tribute today with two thoughts: 'Only one who has conducted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can appreciate it fully, but that remains our secret!'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 – here, as on the concert stage!")

理查·史特勞斯指揮維也納愛樂(1937)

 

樂團與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更於1930年至1937年間維持緊密合作關係,

托斯卡尼尼指揮維也納愛樂(1930)

 

下為1937年托斯卡尼尼指揮維也納愛樂之現場錄音:

https://youtu.be/99GI29eOpIw

 

樂團與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1954年)的藝術合作也非常長久:儘管並非正式音樂總監與樂團之關係,但福特萬格勒實際上是1933年至1945年間維也納愛樂的主要指揮,以及戰後從1947年到1954年再次合作。

福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1935)

 

特萬格勒於1954年薩爾茲堡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錄影畫面

Furtwängler conducting Mozart's Don Giovanni Overture Salzburg 1954

https://youtu.be/4s1OFwAlMMw

 

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錄音-華格納《女武神的飛行》

https://youtu.be/6kfJqQXAeOc

 

社會主義時期

1938年,政治以最殘酷的方式侵占了維也納愛樂。國家社會主義者讓納粹主義者擔任主席,逕行解雇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所有猶太籍藝術家,並進一步欲解散維也納愛樂。此時因為福特萬格勒和其他有力人士之介入干預,才使樂團免於解散的命運。並且拯救了多位「半猶太籍」與「猶太姻親」等樂團相關人士免於被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解僱。

然而,在這段二戰風雨欲來的時期,樂團十餘位猶太籍團員被驅逐開除,至少五名團員於集中營中喪生,另外兩名團員被驅逐和迫害而在維也納死亡。

 

十餘位猶太籍團員被驅逐開除名單:

 

五名團員於集中營中喪生:

 

兩名團員被驅逐和迫害而在維也納死亡

 

福特萬格勒一肩承擔起樂團保護音樂家的責任,雖然在戰爭結束時仍須面臨被軍事法庭審判,但最終許多音樂家出面作證他於戰爭期間的許多義行,最終獲判無罪。

二戰社會主義期間的福特萬格勒與維也納愛樂(The Vienna Philharmonic under National Socialism (1938 - 1945))

 

1942年的維也納愛樂

1942年的維也納愛樂

 

二十世紀的維也納愛樂

二戰後,樂團延續了1933年開始的政策,與每一位著名指揮家客席合作。

在1945年後樂團的歷史上,特別重要的是與兩位名譽指揮卡爾·貝姆和赫伯特·馮·卡拉揚,以及名譽成員伯恩斯坦的藝術合作。

維也納愛樂與時俱進,在當代維持一貫豐富的音樂會、電影配樂、唱片錄音、世界巡演以及在重要國際音樂節上的定期演出,不局限於傳統,更強化現代多媒體音樂方向,同時仍維持一貫獨特的音色與表現力個性。名聞遐邇的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每年夏天在薩爾茲堡音樂節的演出,都是樂團的年度重要事項。

 

下方照片左起:卡拉揚、Dimitri Mitropoulos(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與伯恩斯坦

照片左起:卡拉揚、Dimitri Mitropoulos(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與伯恩斯坦

 

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

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

 

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KvGC8hZC29U

 

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 |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TiIZ1hqPzy0

 

1987年卡拉揚最後一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也是經典名演:

https://youtu.be/XtSfPZj8QCU

 

 

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

伯恩斯坦與維也納愛樂(1978年)Leonard Bernstein / Vienna Philharmonic 1978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 |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ApvqOhbsriA

 

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齊瑪曼) |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uj8w0Sm7l-M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https://youtu.be/FXGQ0Y45yQk

 

世界的維也納愛樂

在維也納至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上,維也納愛樂樂團不僅僅代表著奧地利的頂級文化藝術水準。愛樂音樂家們在他們的演出中,表達了和平、人性和共榮的理想,這些人類至高理想與音樂藝術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名家如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名家有:漢斯·馮·彪羅漢斯·里希特馬勒布拉姆斯尼基什魏恩加特納瓦爾特福特萬格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史特勞斯卡納匹茲布希肯普卡拉揚卡爾·貝姆蕭提伯恩斯坦卡洛斯·克萊伯普列文馬澤爾梅塔阿巴多喬治·塞爾馬里斯·楊頌斯里卡多·慕提拉圖基士揚·蒂勒曼等等。同時,維也納愛樂參與很多演出錄音活動。樂團錄下的名唱多不勝數,有:蕭提尼伯龍根的指環卡拉揚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布魯諾.華爾特馬勒第九交響曲大地之歌等等。

 

維也納愛樂與蒂勒曼經常合作

Vienna Philharmonic and Christian Thielemann

 

2020年新年音樂會精華

https://youtu.be/PWAIZIm0j08

 

2021年新年音樂會(因疫情音樂廳空無一人)

202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由指揮家慕提六度指揮。慕提也在指揮維也納愛樂150周年紀念音樂會之後,獲得樂團贈予象徵情誼的金戒指,意義非凡。也是唯一六度指揮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者。

●史上首度現場無觀眾的新年音樂會。
●慕提六度指揮,名列廿一世紀第一人。
●九十餘國同步轉播,超過五千萬名樂迷同賀。

1:54 Franz von Suppè - Fatinitza-Marsch
5:28 Johann Strauß II. - Schallwellen. Walzer, op. 148
17:38 Johann Strauß II. - Niko-Polka, op. 228
21:09 Josef Strauß - Ohne Sorgen. Polka schnell, op. 271
23:12 Carl Zeller - Grubenlichter, Walzer
31:15 Carl Millöcker - In Saus und Braus. Galopp
35:12 -- Intermission --
1:03:10 Franz von Suppè - Ouvertüre zu "Dichter und Bauer"
1:14:46 Karl Komzák - Bad'ner Mad'ln. Walzer, op. 257
1:24:22 Josef Strauß - Margherita-Polka, op. 244
1:28:19 Johann Strauß I. - Venetianer-Galopp, op. 74
1:30:36 Johann Strauß II. - Frühlingsstimmen. Walzer, op. 410
1:39:06 Johann Strauß II. - Im Krapfenwaldl. Polka française, op. 336
1:43:52 Johann Strauß II. - Neue Melodien-Quadrille. op. 254
1:48:19 Johann Strauß II. - Kaiser-Walzer, op. 437
2:01:57 Johann Strauß II. - 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 Polka schnell, op. 393
2:06:30 Johann Strauß II. - Furioso-Polka, op. 260
2:13:00 Johann Strauß II. -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
2:24:20 Johann Strauß I. - Radetzky-Marsch op. 228

https://youtu.be/3nCLQ1IuD8c

 

慕提指揮維也納愛樂

慕提指揮維也納愛樂150周年紀念音樂會

 

 

影音欣賞

杜達美指揮維也納愛樂於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2019)

https://youtu.be/ZuhfWIDuZzk

 

2020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輕騎兵序曲》

https://youtu.be/YBYsDEwVvkE

 

今日,全世界的觀眾、合作的獨奏家與指揮們,皆認為維也愛樂團獨特傑出的「維也納之聲」,在眾多樂團中獨樹一幟。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interview-of-karl-heinz-schutz-solo-flute-of-wiener-philharmoniker/

https://bonart.com.tw/interview-of-walter-auer-principal-flutist-of-the-vienna-philharmonic-orchestra/

https://bonart.com.tw/walter-auer-principal-flutist-of-the-vienna-philharmonic-orchestr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50+線上旅行團藝術美學慢旅5日 | 華麗巴洛克時期音樂之旅-從故事到賞析

【BON音樂】50+線上旅行團藝術美學慢旅5日 | 華麗巴洛克時期音樂之旅-從故事到賞析
Brilliant Baroque Period in Classical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主講:林仁斌老師(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蹦藝術執行長.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國內知名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自2001年自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學成返國後,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際音樂節與國內外音樂廳;演奏專輯出版有《夜間咖啡館》、《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華麗聚焦II-卡門》(林仁斌&周欣穎)《動物狂歡節》….等。

現為音樂藝文網站「蹦藝術|BONART」執行長與古典音樂Podcast節目《蹦藝術》主持人。多年來撰文拍攝訪問音樂家,更以文字與攝影見長,每年演講場次超過百場;為國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與國家兩廳院、苗北藝文中心等各單位邀約之導聆與撰稿人,更是公認的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

古典音樂發展史

先讓我們用7分鐘時間快速掃射一下人類音樂的歷史吧~Let's GO!!!

https://youtu.be/zzM1-wWXCoY

 

巴洛克時期概說 Baroque - 17th Century

古典音樂的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通常指西元 1600 年到 1750 年之間的歐洲音樂藝術,巴洛克比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更早出現,它也大致代表著從十六世紀起至到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Rococo Period)前的這一段時間的歐洲音樂文化。

分界年份定在1750年,除了是世紀中分的年代之外,也剛好是巴洛克時期複音技法集大成之德國音樂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去世年份,因此所有音樂學者均認可這樣時期分界。

字意

「巴洛克」(Baroque)一詞原意指一種變形的珍珠,不過各國似乎仍有自己的定義:

德國文學批評家認為,它來自西班牙語的"barrueco"和葡萄牙語的"barocco";法國文學批評家則說來自法語形容詞"baroque",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然而義大利人卻指出它源自邏輯學中用來形容三段論法的一個名詞"Barocco"。

再根據國家研究院的名詞解釋:

指從十六世紀末期至1750年左右的西方音樂。巴洛克一詞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它是來自葡萄牙文"Barroco",意指不平滑的珍珠。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自義大利文"Baroco",為一種三段式的推論法,但無論那一種皆有貶抑之意。

無論字意究竟如何,在音樂發展上,這絕對是一段繁花錦盛,在各方面皆有重大突破的精彩發展時期:

 

音樂創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洛克音樂創作的發展中心以貴族的宮廷、私人組織的學會以及天主教教會為主,其中又以宮廷最具影響力。

此時期的音樂創作除了適合在宮廷裡演奏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還有貴族沙龍裡帶有親密氣氛的小規模樂器奏鳴曲(Sonata);彌撒曲神劇、受難曲以及豐富的管風琴曲目,更令教堂充滿了聖神的光彩;在巴洛克晚期時出現了交響樂的雛形:即義大利語「Sinfonia 」。

「Sinfonia」最初也曾是鍵盤曲名,例如巴赫的三聲部創意曲也名為「Sinfonia」。

另外,歌劇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發明,而在威尼斯快速興起,藉著音樂、戲劇、舞蹈的結合,復興希臘時期悲劇並將情感抒發到最高點;從此,各類型音樂創作真正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巴洛克時期重要作曲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哈韋瓦第韓德爾並稱巴洛克時期三巨匠,而各國重要的作曲家有:

義大利:

德國:

  • 帕海貝爾 (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
  •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法國:

  • 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 夏龐提耶 (Marc-Antoine Charpentier, 1643-1704)
  • 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 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國:


器樂作品類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巴洛克時期,巴洛克音樂以單曲調音樂為主,使用數字低音與和弦伴奏為其特色。

 

除了傳統的宗教音樂之外,宮廷音樂(室內樂)與世俗音樂、劇院音樂亦有進展:多數富有的貴族大多都擁有專屬的樂團,以便在宮廷中演奏音樂、娛樂賓客、舞會宴會等等,而變化多樣又音樂寬廣的樂器曲目,廣受青睞。

在樂器演奏曲逐漸受到歡迎之後,作曲家們的音樂的創意更有了發揮空間,音樂家開始發展出越來越多的樂曲類型: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巴洛克時期的「組曲」(Baroque Suite)?

【BON音樂】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蒙台威爾第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義大利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一生橫跨16與17世紀,1567 年 5 月 15 日生於克雷莫那(Cremona),1643 年 11 月 29 日逝於威尼斯。音樂創作歲月幾近60年,是巴洛克初期至中期極具影響力與崇高地位的作曲家之一。其音樂創作數量之多、涵蓋範圍之廣,在同時期作曲家之中罕有能出其右者。他的9冊牧歌集與歌劇作品保存至今(生前出版8冊,死後出版商集結作品再出版1冊),不僅成為同類作品中的重要典範,同時也見證歐洲音樂繼往開來的歷史進程,特別是自文藝復興音樂邁入巴洛克時期誕生的諸多新風格,以及作曲與演奏(唱)觀念與技術等諸多方面的轉變。

 

蒙台威爾第:第五冊牧歌曲集(Madrigal)Book V

混聲合唱:〈殘酷的阿瑪麗莉〉

https://youtu.be/bKTQQ28sSNo

 

蒙台威爾第:第八冊牧歌集(Madrigal)Book VIII

女神的哀歌(Lamento Della Ninfa)

https://youtu.be/x9jGUtg60qs

 

在歌劇創作,蒙台威爾第以「佛羅倫斯小廳集」(Florentine Camerata)所討論出的歌劇藝術為基礎,逐漸發展出強而有力的創作方式與情感表達技法,直到後來他的威尼斯時期達到巔峰。

 

什麼是「The Florentine camerata」(佛羅倫斯小慶集)?
「佛羅倫斯小慶集」(The Florentine Camerata)
一般談起歌劇的緣起時,「The Florentine cameraa」(佛羅倫斯小廳集)被視為是最初的開端。在16世紀末,義大利佛羅倫斯著名的梅帝奇(Medici)貴族家族中,聚集有許多的歌手與一些詩人,音樂家和貴族與藝文愛好者,經常在「巴爾第伯爵」(Count Giovannide'Bardi,1534-161)的家裡共同聚會,一起探討如何模仿和復興古希臘戲劇,特別是希臘悲劇。這群藝術知識份子自稱為「佛羅倫斯小廳集」(Florentine Cmerata)。而卡契尼(Giulio Romolo Caccini, 1551-1618)、伽利略(Galilei)、巴爾第伯爵(Bardi)、Girolamo Mei 等人均為此集的重要核心人物。

他們嘗試以一種新的戲劇+歌唱+舞台表演的方式,希望重現古希臘劇場經驗,所以此義大利佛羅倫斯的「The Florentine camerata」(佛羅倫斯小廳集)一般來說被視為是歌劇的緣起。

由於他們著重希臘戲劇、劇本與文字、音節咬字等等,因此當时盛行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音樂」(Polyphony)因為聲部交錯,無法真正聽出歌詞,所以最終結論是「單音旋律」(Monody)是最適合歌劇演唱的音樂型式。

 

延伸欣賞:

卡契尼也是美聲唱法(Bel Canto)重要的開啟者,對義大利歌劇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Sumi JO 演唱 Caccini的《聖母頌》

https://youtu.be/0noUQoQtYPs?t=24


蒙台威爾第:歌劇《奧菲歐》(L'Orfeo)

歐洲歌劇史上最重要早期完整作品,此時歌劇演唱主要以「單音旋律」(Monoday)為主:

https://youtu.be/rSGK7vn1INw


柯賴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 - 1713),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幾乎只為弦樂器創作。在器樂領域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稱「現代小提琴技巧創建者」及「大協奏曲之父」。

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 - 1713)

 

由於柯賴里風格的純粹和形式上的平衡,長久以來被公認為風格的典範。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版,並在他逝世後一個世紀在音樂會節目中保有一席之地。他一生共有六套為弦樂器而作的作品得以出版:

  • 作品第一號:《12首三重教堂奏鳴曲》(羅馬,1681),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或低音提琴以及管風琴而作,獻給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 作品第二號:《11首室內奏鳴曲》(羅馬,1685),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和羽管鍵琴而作,獻給帕姆非利樞機;
  • 作品第三號:《12首教堂奏鳴曲》(羅馬,1689),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魯特琴和管風琴,獻給莫迪那公爵
  • 作品第四號:《12首室內奏鳴曲》(羅馬,1694),兩把小提琴,大提琴,獻給奧托波尼樞機;
  • 作品第五號:《6首教堂奏鳴曲》,《5首室內奏鳴曲》和一首福利亞舞曲(羅馬,1700),為獨奏小提琴,大提琴和羽管風琴而作,獻給布蘭登堡的女選帝候索菲夏洛特;
  • 作品第六號:《12首大協奏曲》(阿姆斯特丹,1714),為兩把小提琴和琴的獨奏重奏曲和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協奏組而作,這部作品是柯瑞里的學生佛納里在柯瑞里逝世後一年根據手稿出版的。

 

柯賴里:大協奏曲 op.6 No.8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RydMnTCwJvQ

 

樂團Live'版本

https://youtu.be/e68h3Qwm2OA


史卡拉第父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父:亞力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事業生涯主要擔任羅馬和拿波里宮廷或教堂的音樂總監。他是拿波里學派(那不勒斯)的創始人,一生共寫過115齣歌劇,也是歌劇的重要發展者,主要貢在17世紀巴洛克式義大利人聲風格與18世紀的古典樂派之間形成了重要的聯繫。史卡拉第強調歌劇是用音樂表現的戲劇,反對浮華膚淺的過多裝飾音風格,充分闡示音樂旋律之抒情。

亞力山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亞歷山大.史卡拉第: 《猶大王漆德克雅》選粹

Scarlatti Alessandro: Sedecia, re di Gerusalemme

神劇《猶大王漆德克雅》是亞歷山大‧史卡拉第為藝術贊助人奧托博尼樞機主教所寫的作品,1705首演。故事以舊約聖經「耶肋米亞」中,有關猶大王漆德克雅(也稱「西底家」)的悲劇為基礎。在聖經裡,巴比倫王拿步高(尼布甲尼撒)為猶大立了新王漆德克雅,並且以巴比倫為宗主國。但是漆德克雅與埃及建立聯盟並且反抗巴比倫,因此觸怒了拿步高。拿布高領軍攻下耶路撒冷,在漆德克雅面前殺死他的兒子,並且剜去他的雙眼,戴上鎖鏈送往巴比倫的獄中直到死去。  

https://youtu.be/8c7CdQKMR00

子: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 - 175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義大利那不勒斯王國作曲家、大鍵琴演奏家。雖是巴洛克時期作曲家,但其音樂風格已受到了古典主義音樂發展的前期影響。他的555首奏鳴曲的絕大部分為羽管鍵琴而作,另外還有少量的弦樂合奏和管風琴作品。尤其他的單樂章奏鳴曲更是被視為重要的鍵盤音樂與曲式。

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 - 1757)

 

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小調鋼琴奏鳴曲 K.9

Domenico Scarlatti - Sonata in D minor, K.9

https://youtu.be/0J03Wro6Hn0

 

霍洛維茲演奏史卡拉第兩首奏鳴曲

Vladimir Horowitz plays Domenico Scarlatti (HD video) Sonata in A major, K 101 Sonata in B minor, K 87

https://youtu.be/cU4DcgnetGo


韋瓦第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安東尼奧·韋瓦第義大利語Antonio Vivaldi,1678 - 1741),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其暱稱「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緣於正式的神父身分

安東尼奧·韋瓦第(義大利語:Antonio Vivaldi,1678 - 1741)

 

韋瓦第被認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樂作曲家之一,生前便已聞名於當代歐洲。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於協奏曲(特別是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聖歌以及歌劇等領域。其作品《四季[2]協奏曲不僅是個人最具代表性的創作,甚至是藝術音樂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

在威尼斯發表兩部奏鳴曲集之後,韋瓦第發表了協奏曲集《和聲的靈感》(L'Estro armonico,作品3,1711年印製),這部作品為他贏得了歐洲範圍內的名聲。接下來他創作了包含12首協奏曲之《和聲與創意的實驗》op.8(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op.8,1723年),當中的前四首即為著名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四季》這四首協奏曲各附有一首十四行詩。作者不詳(所以有人認為是作曲家原創)。

 

史上最暢銷 - 慕特+卡拉揚

https://youtu.be/lOkE8isd0CA

 

荷蘭小提琴家簡妮.楊森版本

https://youtu.be/zzE-kVadtNw


帕海貝爾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管風琴家,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

 

帕海貝爾在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沒有獲得妥善的保管。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影響,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門下學習。帕海貝爾的一生寫了很多的教會音樂,因為他信奉當時新興的路德教派。著名作品包括眾贊歌前奏曲78首、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D大調卡農與吉格》等。

D大調卡農與吉格》即為最知名的作品《卡農

「卡農」大約在1680年完成,是無數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以三部小提琴間隔兩小節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調,工整精緻。「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D大調卡農》是約翰·帕海貝爾最著名的曲子之一。

https://youtu.be/JvNQLJ1_HQ0

 

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2001)

https://youtu.be/nxMc7N7c7sk


「音樂之父」巴赫(J. S. Bach, 1685-1750)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音樂之父」巴赫(J. S. Bach, 1685-1750)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巴赫生平簡介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3月21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https://youtu.be/SGKfqSJbeAg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覆奏樂節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1717 年十二月接受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的邀請,舉家遷至柯登擔任科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年輕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當喜愛音樂,能演奏小提琴、古中提琴、鍵盤等樂器,常常混在樂隊裡演奏小提琴,賞識巴赫並交好。就任親王之後,他特地為巴赫籌組了包含17 位音樂家的樂團,其中有一部份來自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宮廷樂隊,這些具備優秀演奏能力的器樂家們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創作後盾,讓巴赫得以盡情創作器樂作品。

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樂手,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作品。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時期,尤其反映在器樂作品的創作上,包括了:獨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笛無伴奏組曲)、二重奏(小提琴大鍵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Viola da Gamba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同時也為了報答李奧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鍵琴,而寫下我們熟悉的《半音階幻想曲》、《法國組曲》、《前奏與賦格》、《二聲部及三聲部創意曲》,以及著名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鋼琴曲集第一冊。

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萊比錫(1723年-)

李奧波德王子的新婚妻子對完全音樂沒有興趣,甚至說服王子放棄音樂,在加上音樂預算因擴充軍備而刪減下(原本的音樂方面花費為將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巴赫的工作和地位就愈來愈不被重視,萌生退意,於 1723 年 5 月 5 日起轉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巴赫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下圖為熱愛音樂的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大帝(1712-1786)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

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霍亨索倫·馮·普魯士,德語:Friedrich II, Friedrich Hohenzollern von Preußen;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軍事家政治家作家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舉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啟蒙運動」得以開展。其使普魯士在歐洲大陸取得大國地位,並在德意志內部取得霸權,向以普魯士為中心武力統一德意志的道路邁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歐洲「開明專制」君主的代表人物,並且為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為啟蒙運動一大重要人物。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國王主題:

音樂的奉獻(德語:Musikalisches Opfer,英語:The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是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一組卡農賦格鍵盤曲集。整部作品的音樂主題為一段六聲部里切爾卡(賦格曲式),是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指定的。巴赫也將這段旋律稱作「普魯士賦格」。(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https://youtu.be/23yNGer9Wqs

https://youtu.be/AzT_elDRLJM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巴赫和其他同時期的音樂家,將巴洛克音樂帶至最高峰。

位於德國艾森納赫的巴赫雕像

Johann Sebastian Bach monument in Eisenach, Germany.

鍵盤曲集(Keyboard)

巴赫二聲部創意曲

https://youtu.be/E1M_jEHJtrE

 

巴赫三聲部創意曲

https://youtu.be/YLlMqDu58l0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延伸閱讀:

【BON音樂】蹦藝術X周善祥 專題演講 – 《郭德堡變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作品

延伸閱讀:

【BON音樂】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韓德爾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管風琴協奏曲,著名作品為《彌賽亞》。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他的名字亦改為英語化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英語:George Frideric (or Frederick) Handel)。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除了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作曲家,也是非常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可說和巴赫並列為巴洛克時期兩大山頭,也同年出生。

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共寫作了46齣歌劇、32齣神劇、許多協奏曲、器樂曲及大量管弦樂作品;

韓德爾中後期生涯發展主要在英國,1727年入籍英國並定居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幾乎一生的青春與音樂事業都投注在英國,名字也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成立了皇家音樂協會,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一生未婚。著名作品有《水上音樂》(1717年)、《皇家煙火》(1749年)及《彌賽亞》(1741年)等。

 

《皇家煙火》的典故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蹦解說:
為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分列為主要序曲種類之兩類。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作曲家逐漸將交響曲發展為「快、慢、快」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作曲家葛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義大利序曲」- 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 - Sinfonia avanti l'Opera Griselda

https://youtu.be/8YYS-sqYg5s

 

「法國序曲」- 盧利 
J.-B. Lully: Ouverture and Dances from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LWV 43

https://youtu.be/BkoHju7Ai58


《皇家煙火》全曲共分以下段落:

  1. *第一樂章《序曲》(Ouverture慢板快板慢板快板
  2.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Bourrée
  3. 第三樂章《和平》(La Paix西西里舞曲
  4. *第四樂章《歡慶》(La Réjouissance):快板
  5.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1與2》(Menuets I and II第2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成為第六樂章。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韓德爾:英文神劇《彌賽亞》之 ⟨哈利路亞⟩ 選段

《彌賽亞》(The Messiah),即「救世主」之意。
《彌賽亞》是韓德爾的永垂不朽名曲:他自幼喜愛音樂,7歲就會演奏風琴,11歲會寫奏鳴曲與教會音樂,12歲到義大利遊學,遇見柯賴里.史卡拉弟,對他的影響很多,後來移居倫敦,寫些歌劇獲得好評,寫神劇更獲得大成功《彌賽亞》是他的最好的作品。在1741年的作品,劇本取材自聖經,共分三部份,第一部講述「基督誕生的預言」,第二部是「基督受難昇天」,第三部寫「基督以信心救恤世人」,有獨唱,合唱,管弦樂曲,非常龐大的演唱與演奏。據說當時韓德爾寫到最偉大的⟨哈利路亞⟩這段落時,他自己也激動得淚流滿眶,站立起來說:「我看到天門開了!」而在首演時,當勝利的「哈利路亞大合唱」響起,國王也站了起來;按照皇室禮節,全體會眾也都站起來,因此開啟了延續兩世紀的傳統。英國的教會在聖誕節都要演唱《彌賽亞》,也是史上最成功的神劇。取材自聖經以抒情調,合唱,朗頌調,綜合了莊嚴神聖,美如天使之頌歌,並且留傳至今永遠受到全世界最多人喜愛的神曲。

 

⟨哈利路亞⟩ 演唱版附歌詞

木管、銅管、定音鼓、大鍵琴與小型管風琴皆為時代樂器(古樂器)。
合唱團以小孩的童聲 代替女高音, 以男生的假聲,代替女低音。

https://youtu.be/ImqgUTv02c8


韓德爾歌劇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選自歌劇《里納爾多》(Rinaldo)

韓德爾時期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Castrato),他所創作的許多歌劇主角也都是寫給閹伶。

讓我哭泣吧〉(義大利語:Lascia ch'io pianga)是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女高音詠嘆調。原詞是「遠離荊棘,摘下玫瑰」(義大利語: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是著名的歌劇選段。歌劇《里納爾多》是韓德爾為閹人歌手(Farinelli 法瑞奈利)所寫,描寫十字軍東征英雄騎士里納多與大馬士革的異教徒魔女阿米蕾娜(Almirena)的故事。《讓我哭泣》是第二幕中 Almirena(阿米蕾娜)所唱的哀嘆、悲痛的詠嘆調。

https://youtu.be/TqdFoRjL1Bk

讓我哭泣吧〉(Lascia ch'io pianga)中文歌詞版本

https://youtu.be/pE0FiPzOGAc

 

曾經風光一時的「閹人歌手」
Alessandro Moreschi - The Last Castrato

 

Alessandro Moreschi 的唱片錄音

https://youtu.be/t6U8VZ6riNk

 

延伸閱讀:關於假聲男高音

【BON音樂】世界知名假聲男高音 修爾(Andreas Scholl)介紹


盧利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原名喬萬尼·巴蒂斯塔·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是義大利出生的法國巴洛克作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中作曲,1661年,盧利入籍法國,1662年被任命為法國王室音樂總監(Surintendant de la Musique)。在國王的信賴之下,他主導了當時的法國音樂環境並開創了法國歌劇,被譽為法國歌劇創始人。盧利也發展了大經文歌和法國式序曲,對當時的歐洲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

盧利共寫了18部歌劇,在形式上幾乎相同,皆以以「法國式序曲」開始:序曲的形式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慢)以緩慢沉重的附點音符開始,第二部分(快)是較快的對位形式音樂,在樂曲結束前(慢),會再以幾個小節或一小段的緩慢樂句等三部分構成。

這種「慢 - 快 - 慢」的序曲,就是所稱的「法國式序曲」(French Overture)。一般在序曲之後,便進入以合唱為主的開場,內容主要讚頌賢能智慧的君王,就是「太陽王」(le Roi Soleil)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畫像,亞森特·里戈繪製(1701年)

 

而盧利在歌劇上的成就,使得他所奠定的曲式在法國盛行多年。

後來「義大利式序曲」(快-慢-快)的活潑生動曲式開始更加獲得觀眾青睞之後,盧利歌劇的沉重形式便逐漸式微。而「義大利式序曲」也逐漸成為交響曲的曲式先驅。

1681年盧利到了他事業的最高點,他被路易十四誥封為貴族,改名尚·巴普蒂斯特·德·盧利;並署名「德·盧利 先生」(Monsieur de Lully)。1687年1月8日,盧利;在慶祝國王手術康復演出《感恩贊》的時候,不小心把指揮棍戳上了腳趾,後來傷口潰瘍,於3月22日死於敗血症。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奠定的「法國式序曲」(慢-快-慢),在音樂曲式上更是直接影響後來的巴哈(管弦樂組曲)和韓德爾(《皇家煙火》)。另外,盧利所寫作的芭蕾舞曲作品,也反映出路易十四時代重視芭蕾的源起。

 

「沒有人比我更懂芭蕾!」-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曾親自參加舞蹈演出,從13歲首次登台,他先後在26部大型芭蕾中擔當主角。他的自號「太陽王」,也和他扮演過太陽神阿波羅有關。

路易十四在《夜之芭蕾》中扮演太陽神阿波羅

 

盧利:土耳其儀式進行曲

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 - Marche pour la cérémonie des Turcs

https://youtu.be/Sy-yugPw_X8

 

法國電影電影《國王之舞》(Le Roi Danse)

此片段傳神地演唱/奏出作曲家盧利於 1719 年創作的歌劇《伊希斯》 (Isis)的片段,以及宮廷歌舞的場景:

https://youtu.be/bPnNA8yTD8E


英國作曲家

《鋼琴音樂的前瞻者》William Byrd: 

★鋼琴/周善祥

☆「威廉·拜爾德與約翰·布爾所創建的鍵盤音樂世界,至今依然存在」~周善祥

美國鋼琴家曁作曲家周善祥202012月初抵台,從原本排定的5場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歷經國際疫情造就的陰錯陽差,最後在台灣加開10場之多,合計北中南共演出15場音樂會。套句周善祥本人在312日最終場安可前所說的話:「從我開始職業演出生涯,從未在一個地方待如此之久,在台灣的這100日,宛如一場童話般的旅途!」。 英國作曲家拜爾德與布爾,兩位作曲家活躍於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及詹姆斯一世時代,這些作品原本是為大鍵琴的近親-維吉納琴(virginal)而作。 

https://youtu.be/K86xCd6COBo

 

約翰.班乃特:«維納斯鳥兒的悲傷旋律»

John Bennet: Venus’ Birds Whose Mournful Tunes

修爾的口哨吹得超棒,跟他的歌唱也非常搭配,真的美極了。

 

«維納斯鳥兒的悲傷旋律» 歌詞:

Venus’ birds, whose mournful tunes
Sing lullaby, lulula lullaby to my unrest,
For so partaking of my wrongs,
In my bosom build your nest.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ulla, lulla, lulla,
Lulla, lullaby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Love live loyal or I die.

講座預告

【50+線上旅行團 全新主題】藝術美學慢旅5日

【行程資訊】

時間:每天下午2:00~4:00從家出發
費用:$500元/堂,全系列$2,500元/5堂(每班滿20人起飛) 

★課程將全程錄影,影片7天內可「不限次數」重複收看。如需觀看影片,報名時請務必留Gmail帳號,謝謝。

日期/主題:
8/16(一)藝術|郭金福:斜眼看人-喚醒靈魂深處的感性力量「奈良美智」
8/17(二)建築|謝宗哲:走進自然-愛上北歐建築 
8/18(三)景觀|馬繼康:園林世界遺產-探訪歐洲、中國、波斯世界三大園林
8/19(四)文學|發光小魚:忠實的愛如陽春三月-莎翁名著《李爾王》
8/20(五)音樂|林仁斌:奔放浪漫時期音樂之旅-從故事到賞析

 

課程介紹與報名連結(或點按圖片↓)
https://reurl.cc/Q9AXZq

【50+線上旅行團 全新主題】藝術美學慢旅5日 - 8/16-8/2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c)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c)
All about
 Berliner Philharmon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簡稱柏林愛樂,舊名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德國管弦樂團,成立於1882年。普遍認為柏林愛樂是世界頂級的管弦樂團

 

筆者介紹
柏林愛樂可說是世界最知名的交響樂團,因為他們不僅「高規格」,還能持續不斷「創造規格」。不但音樂家們已進入柏林愛樂為榮,指揮家們更以能指揮柏林愛樂為傲。想瞭解柏林愛樂,一定要認識他們的樂團生態和百年傳統~成立於1882年的柏林愛樂,其實距今也才138年歷史,但是樂團數不完的故事與「為數甚少的音樂總監」,反而構成他最特別的傳統與獨特的地位。在這本篇文章中,蹦藝術將介紹有關《柏林愛樂》的歷史,歷任音樂總監與精彩的演奏曲目,喜愛音樂的您絕對不容錯過~

 

2021年柏林愛樂再獲《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票選全球十大管弦樂團之一,名次票選中(2021.08.04.更新)

 

全球公認最佳古典音樂交響樂團之一 ~ 柏林愛樂
1882 年由 50 位音樂家共同創立,柏林愛樂以如絲綢般精緻的音色與滴水不漏的樂團演奏著稱於世,與維也納愛樂並稱全球兩大樂團巨擘。
1882年的柏林愛樂
柏林愛樂團員所演奏的音樂,是指揮家口中「夢寐以求的奇蹟」,樂團獨特等級舉世無雙, 演奏能力、卓越的個人素質、高度團員默契等等,是一個讓指揮備感壓力的黃金樂團,當今世上 的指揮,若獲得與柏林愛樂合作的機會,都會認為是一份無上的榮耀。

1882 年由 50 位音樂家共同創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柏林」能從其他歐洲知名樂團中 脫穎而出,列名「世界之冠」,歷任偉大指揮的帶領,是鑄造當今地位的最大原因。從畢羅、尼 基許、福特萬格勒到卡拉揚,這些偉大的指揮家,以他們的過人的藝術內涵,奠定了柏林愛樂的 傳奇聲譽。

早期兩大指揮為漢斯.馮.畢羅及亞瑟.尼基什,客座指揮有包括布拉姆斯、葛利格、馬勒 和理查.史特勞斯......等,這些大名鼎鼎的作曲家,於二十世紀則有福特萬格勒、傑利比達克、卡拉揚及阿巴多與樂團共創黃金年代。

尼基什特色是忠實原譜、動作精密嚴格,在任內擴寬了樂團的演出曲目,是奠定「柏林」達到世界一流地位的指揮。


而對柏林愛樂影響最深的指揮為福特萬格勒與卡拉楊;福特萬格勒的音樂詮釋超然直觀,卡拉揚的手法獨特完美,樂團如今的演奏風格就在兩人的雕琢下蔚然成型。

至這兩位指揮之後,柏林愛樂以如絲綢般精緻的音色與滴水不漏的演奏著稱於世,與維也納愛樂並稱全球兩大樂團巨頭。卡拉揚在柏林的晚期與團員產生摩擦,樂團的藝術水準逐漸產生負面效應。

1990 年起阿巴多正式擔任柏林愛樂第五任藝術總監,他精準洗鍊的特質以及熱情洋溢的義大利風格,迷人的音樂詮釋風格與長期於世界大樂團音樂經歷與指揮實力,無論音色的細膩度、細節之處理與技巧的洗鍊, 又再次帶領柏林登上音樂藝術的另一座峰頂。

讓他在接掌柏林之後,跳脫卡拉揚時代的德奧主軸,開拓更寬廣的演奏錄音曲目,並以特定主題如希臘悲劇、莎翁作品等作為演出中心,並將現代音樂納入樂團曲目,為柏林的音樂注入更強的活力,他的音樂詮釋與藝術成就開創新的「阿巴多的柏林之聲」。後因阿巴多罹患胃癌,並曾在舞台上暈眩昏倒過,暫停執掌柏林愛樂的指揮。

而自 2002 年起,
繼任音樂總監持續帶領樂團邁向巔峰,並在全球各大職業樂團間持續維持翹楚地位。

現任音樂總監為基里爾·佩特連科(2019年8月19日起到任),同時兼任德國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曾於2014年獲德國雜誌《歌劇世界》(Opernwelt)評選為「年度最佳指揮」。(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Kirill Garrievič Petrenko, b.1972

 

柏林愛樂大事記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95年,尼基什擔任樂團的首席指揮。在他的手中,柏林愛樂成為世界頂級樂團,演出曲目大大拓寬。

1923年,尼基什逝世,樂團的首席指揮由36歲的福特萬格勒擔任。福特萬格勒帶領樂團做了不少巡迴演出,使得樂團的霸主地位進一步穩固。

1944年,在二戰的硝煙中柏林愛樂大廳被炮火摧毀,樂團在教堂的場合繼續演出。

1945年4月15日,柏林被攻陷前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1945年5月26日,指揮里奧·波查德就在廢墟中指揮樂隊舉行了戰爭結束後的首場音樂會。

1945年,羅馬尼亞指揮切利比達奇成為樂團首席指揮。

1947年,福特萬格勒重返柏林愛樂。

1952年,福特萬格勒再次就任音樂總監。

1954年,福特萬格勒逝世。(據說臨終前時的福特萬格勒並不願意讓卡拉揚接任。)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首席指揮。樂團人數達120人,成為一個可演奏所有規模作品的演出團體。

1956年,卡拉揚成為樂團終身首席指揮。這是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樂隊指揮組合。通過巡迴演出,音樂節演出和灌錄唱片,樂團的國際聲譽達到最高峰。兩者合作的34年間,錄製唱片無數。

1959年,在卡拉揚帶領下,樂團為德國唱片公司錄音(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搭成了鐵三角關係。

1963年10月15日,柏林愛樂大廳重新開幕。同年,卡拉揚指揮樂團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1967年-1970年,樂團在卡拉揚的指揮下錄製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全劇。

80年代,卡拉揚和樂團矛盾爆發,兩者合作減少。

1989年,卡拉揚去世,由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出任樂團首席指揮。

從2002年至今,經由樂團成員選舉,決定由英國指揮家賽門·拉圖爵士接掌樂團。拉圖爵士致力於發展年輕的樂手。在他的手下,柏林愛樂的平均年齡最小。他還嘗試在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關係。為此他還舉行過一場特別的音樂會,音樂會上他指揮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合奏。

2005年11月,拉圖率領樂團訪問中國大陸及台灣。在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四地演出。

2011年11月,拉圖再次率領樂團亞巡。並在數位音樂廳對全世界訂戶同步播映,規模極其盛大。

2015年6月22日,基里爾·佩特連科經選舉獲得大多數團員投票支持,成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基金會藝術總監,賽蒙·拉圖則於2018年8月卸任離開樂團,之後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即將於2023年出任BRSO首席指揮。

 

音樂欣賞

尼基什指揮柏林愛樂演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Y1s6y6r5M

 

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 一

爭議的二戰納粹年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BFm-vBvTQ


卡拉揚一手打造出的34年柏林愛樂黃金年代(1955-1989)

紀錄片欣賞

https://youtu.be/K6n916rtyWk

 

Karajan Documentary 1977

https://youtu.be/ziuv6jrcOd4

 


古典樂界帝王 - 天之驕子卡拉揚精采介紹 (本文章取自『最受歡迎的大指揮家』)

卡拉揚1908年4月5日出生於薩爾滋堡,父母都熱愛音樂,卡拉揚在充滿藝術氣 息的家庭成長,三歲學鋼琴,四歲開獨奏會,接著活躍於薩爾滋堡各教堂的兒童合唱 團,是個音樂天才,鄉親們稱他「小莫札特」。

有「歐洲音樂總監」外號的卡拉揚,祖先由馬其頓遷到奧地利,父親是醫生。他執掌柏林愛樂三十四載,氣勢之盛,無人可比。

卡拉揚雖然名滿天下,但謗亦隨之,找他麻煩、開他玩笑的新聞,從不間斷。

 

--------------- 卡拉揚需要一隻導盲犬---------------

性格獨特的卡拉揚,行事自我,所以不時有他的軼事趣聞。

◎有一次卡拉揚跳上計程車,司機問‥「到那裡?」卡拉揚回答:「到那裡都可以,『那裡』都要我!」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卡拉揚先後擔任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薩爾滋堡音樂節的音樂總監,以及米蘭史卡 拉歌劇院的客席指揮,掌控著重要地位,因此卡拉揚不免顧盼自雄,擺出君臨歐洲的 態勢!有人看不順眼,所以開他這個小玩笑。

其實,那時後的卡拉揚出入有名車接送,還有保鏢車隊隨行,再不然就自己駕著他那 部紅色保時捷狂馳一番,計程車可能已經很少坐了。

◎卡拉揚指揮的時候多半閉著眼睛,當他雙眼一閉,即表示已進入情況,準備開始指 揮了。然後他就這樣一路眼簾低垂,直到樂曲結束,才張眼轉身謝幕。

他說:「眼睛閉著,我的耳朵會『看』得更清楚!」因此有人戲稱,卡拉揚最需要的 是一隻導盲犬。

面對閉眼指揮的老闆,柏林愛樂的團員卻更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盯」著他。有人認 為,也許卡拉揚就是利用這種目光不對焦所造成的不安全感,逼使團員更加注意他細 微的動作變化,徹底達成他的音樂指令。

◎薩爾滋堡音樂節的導遊指著到處懸掛張貼的卡拉揚玉照對遊客說:「卡拉揚是薩爾 茲堡人,是薩爾茲堡的榮耀......對了!莫札特剛好也生在這裡。」

一九五四年以前,卡拉揚原本沒什麼機會出席薩爾茲堡音樂節,在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 刻意的打壓下,他只有旁觀的份。等福特萬格勒一過世,卡拉揚立刻冒出頭,音樂節總監的頭銜終於落到他手中。他一改前任的傳統作風,施行新 派經營法;卡拉揚結合音樂與觀光,擴大音樂節舊有的規範,以多采多姿的節目吸引 全球的樂迷。他以自己為中心,音樂節的主題就是「卡拉揚」,所有的話題繞著他轉, 原本「莫札特音樂節」的訴求反而變得模糊,隱約變成「卡拉揚的莫札特」。

 

----------------『大納粹』備受爭議-----------------

 

卡拉揚曾經是納粹黨員,這個陰影跟他一輩子,終其一生,以色列和猶太音樂家始終 無法接受他。卡拉揚曾辯稱,他在一九三五年加入奧地利納粹黨,是為了取得亞琛 (Aachen)歌劇院的總監的職位,這種作法在當時本來不足為奇,問題是有好事者查出 卡拉揚的黨齡比他所說的要早個好幾年,那些人以為只要證實卡拉揚說謊,就可以拉他下台。

二次大戰結束,卡拉揚被禁足兩年。恢復演出權後,他到過美國幾次,每次帶領柏林愛樂巡迴時都會碰上示威群眾『歡迎』他,這批號稱反納粹得人群高舉牌子在音樂廳 門口叫罵,觸他霉頭。一九八九年二月,八十一高齡的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演出,在 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指揮維也納愛樂,這時的卡拉揚已經不良於行,需旁人攙扶 才能走上指揮台,觀眾目睹步履蹣跚的老大師過人的意志力,都發自內心地起立鼓掌,狀極感人!

雖然如此,場外還是有一小撮人找麻煩,毫不留情地告到美國司法部,檢舉他納粹身份。

樂評家對卡拉揚有兩極化的評價。有人只要看到卡拉揚的大名就不加分辨的說好,譬 如日本、英國的某些專家;另外一派屬於先入為主的『反卡派』,非常情緒化,只要一提到卡拉揚,就嗤之以鼻,甚至拒稱其名,而以『大納粹』(Great Nazis)代之。

卡拉揚指揮的唱片銷售量與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有一定的水準,聽過他的作品的人, 一般反應都很好。

卡拉揚深諳大眾傳播的威力。他常說,透過電視,兩、三千萬人可同時欣賞他指揮的 『蝴蝶夫人』,要是他只在歌劇院演出,要等到何年何日才可達到這些人次?

他又說,有上億的人聽過他的貝多芬交響曲唱片,如果他天天在音樂廳指揮同樣曲目,一輩子也沒法追上這個數量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卡拉揚沒說:光是他第二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六十年代 DG 發行) 的版稅收入,就夠他添購一架私人飛機。

 

--------------說『不』是最難啟齒的事------

 

有人問過卡拉揚,聽不聽別人的唱片,卡拉揚回答說,當然聽:『不過我不能透露聽 誰的唱片,說了甲不提乙,乙會生氣。』他只說他比較常聽聲樂的唱片,因為他喜歡 人聲,想找尋最美的『新聲』,供歌劇演出之用。

卡拉揚雖然極力提拔新人,但也『用』壞許多歌手,毀了一些好聲,譬如女高音黛妮 希、克蕾絲邦等。大家都知道,只要被卡拉揚看上,就等於是魚躍龍門,誰也沒有勇 氣拒絕卡拉揚的邀請。

跟卡拉揚說『不』是世上最難啟齒的事,特別是初入樂壇的年輕生手,大家想,管他的,唱了再說,往往忽略其中隱藏的危機----卡拉揚喜歡用鮮嫩的輕聲唱大部頭的作品。以如此超透支的歌唱,不要說長期發展,兩、三年就得用掉一批『聲音』,不過卡拉揚不怕,新人們前仆後繼,排隊等著被『發掘』,卡拉揚永遠有年輕之聲可用。

七十年代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紐約之行,卡拉揚除了指揮三場轟動的音樂會外,還特別抽空到茱麗亞音樂院所開辦的大師班,指導年輕的指揮。旁聽席中不乏傑出的音樂家,包括小澤征爾及鋼琴家兼指揮愛森巴哈。小澤是卡拉揚最有名的學生,深得真傳,卡拉揚也已有這麼一位學生為榮。其他受卡拉揚提拔的晚輩有阿巴多、梅塔、慕提、 夏伊、楊頌斯、畢契柯夫等人。

卡拉揚說他希望能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儘可能提供他們寶貴的經驗,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適時伸出援手。卡拉揚積極地培植後進,樂壇盟主的寶座越坐越穩。

 

--------------從馬術中領悟指揮精神---------------

 

卡拉揚是運動高手,興趣多廣,樣樣在行。音樂會前,他喜歡利用時間駕飛機兜風遨 翔,享受騰雲駕霧的樂趣。他說開飛機跟指揮樂團道理相通,兩者都需要精神集中, 百分之百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失誤,否則會全盤皆輸。

卡拉揚百說不厭的故事之一是他學騎馬的經驗。他說當他學到騎馬跨欄的進度之前, 連續失眠了好幾天,他想「馬兒的身軀如此龐大,如何帶牠過欄呢?」後來他才知道, 原來不是你帶馬過欄,而是牠帶你過欄去,只要你把姿勢擺正,雙腿一夾,馬兒應聲

而起,一越過欄,完全不需你耗費力氣。

他把這個道理應用到指揮上頭,當音樂要達到高潮前,指揮只需點出必要的拍點,樂團自己會造成聲勢,千萬不要有多餘動作,那只會干擾樂團,造成反效果。每次他在 教學時看到年輕指揮搖頭擺身故作激動狀,他就會舉這個例子提醒對方。

卡拉揚是名氣最響的指揮家,全球各大出版商當然搶著出版他的自傳。但是卡拉揚經常推託:「要我談談自己可以,寫自傳絕不可能;就算要寫,也只能寫與音樂相關的 事。」當時卡拉揚已經分身乏術,音樂或自傳都是由別人捉刀。

一九八八年,奧地利出版卡拉揚的『生平自述』,由法蘭滋安德勒執筆,卡拉揚在序裡再度強調他的「只能說不能寫」論調,他說他讀完與作者對話錄音的文稿後,赫然發現口述與文字是性質相異的兩回事,文字寫出的跟嘴巴說的居然不一樣!

他說:「由旁人來描述你不就等於指揮在詮釋作曲家的作品,各家說法各有不同,沒有哪一個解釋可以說是『定論』,這本自傳是執筆者在『詮釋我』,我只是旁觀的第三者,提供資料而已。」

 

---------------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

 

一九二九年,卡拉揚從維也納學成還鄉,父親出資請來薩爾滋堡音樂院的管弦樂團讓 卡拉揚指揮生平第一場正式音樂會。成功的音樂會立刻替他帶來好運,受聘在德國烏 姆(Ulm) 小城工作七年,卡拉揚的指揮生涯於是踏出第一步。他下一個任所是阿亨歌 劇院,這時卡拉揚開始受到注目,一九三八年,柏林國立歌劇院請他指揮貝多芬的「 費黛里奧」,震撼柏林樂壇,媒體稱他「奇才卡拉揚」,那年卡拉揚指揮他的錄音處女 作--莫札特的歌劇「魔笛」序曲,從此揭開長達半個世紀的唱片事業序幕。

同年卡拉揚首次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引來樂團首席指揮福特萬格勒的嫉妒猜疑, 視他為勁敵。一九四二年,卡拉揚不顧納粹警告,娶了有四分之一猶太血統的安妮塔 古特曼,因此被打入冷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軍節節敗退,卡拉揚和妻子逃 往義大利鄉間藏匿,生活條件極差,但是卡拉揚仍不改其志,照常研究音樂,勤習義 大利文,隨時準備東山再起。

EMI 王牌的唱片製作人華特李格(Walter Lagge)說:「再惡劣的環境也擊不倒卡拉揚, 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與紀律!」

李格回憶戰後卡拉揚被禁止演出,困居在維也納的一間破舊小公寓,物質極端缺乏, 李格攜美酒去看他,卡拉揚如獲至寶,但卻沒有一下子牛飲而盡,而是冷靜地將美酒 平均分成數十份,每天一小口,表現出高度的理智與節制。

李格見到卡拉揚龍困淺灘,手腳難伸,於是提出優渥的錄音合約,請卡拉揚擔任他所創辦的愛樂管弦樂團指揮。但是卡拉揚並沒有馬上答應,他很有耐心地和李格討論合

同的每一細節,直到完全清楚滿意後才簽約。他的談判技巧與冷靜又讓李格開了一次眼界。

李格說卡拉揚是他生平所見最有自信的人,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得到什麼。這 種穩扎穩打的性格,使卡拉揚一步一步走上指揮帝王的寶座。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福特萬格勒過世,次年卡拉揚以歌劇的特長及八面玲瓏的人際手 腕,擊敗勁敵祡力比達克,接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卡拉揚以謝絕其他樂團聘約為交換條件,要求「終身指揮」的頭銜,他再也不甘被人 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他要一頭栽進指揮柏林愛樂的工作,不願有後顧之憂。合約中 記載,卡拉揚六十五歲以後自己可以決定去留,除非他想離開,否則沒有任何人可以 逼他走路。有了這層保障,卡拉揚終於能全心致力提昇柏林愛樂的演奏水準,將柏林 愛樂塑造成舉世合奏技術第一的交響樂團。他也承認,整整花了十年工夫,他才改掉福特萬格勒留下的音樂舊習,使柏林愛樂真正蓋上「卡拉揚正字標記」。

 

---------------與福特萬格勒的瑜亮情節-----------

 

柏林愛樂創立於一八八二年,歷經畢羅、尼基許、福特萬格勒等大師掌舵,地位崇高, 與維也納愛樂、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並稱歐洲三大樂團。卡拉揚與愛樂前任 指揮福特萬格勒是完全不同的典型,儘管卡拉揚非常景仰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

卡拉揚曾說,他希望能融合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兩家的特長,客觀派與主觀派並重。年輕時的卡拉揚比較接近托斯卡尼尼的風格,隨著年齡增長,福特萬格勒的影響 才越來越明顯。卡拉揚說,假如有一天他寫有關音樂的書,一定會把博大精深的福特 萬格勒寫進去。

雖然卡拉揚表現出對福特萬格勒的仰慕,但福氏仍然視他為眼中釘。這是人性之常, 大師們也不能免。

卡拉揚接任柏林愛樂指揮後,努力將樂團的合奏技術推像完美的境界,然而世人肯定之餘,還是不免將他與福特萬格勒相比,經常有人批評:「福特萬格勒的精神境界比 較高。」這類看法深深擊中要害,是卡拉揚心中永遠的結!

一八八六年在柏林出生的福特萬格勒,父親阿道爾夫是德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交往的 朋友都是當時文化界俊彥,他延聘各個學門的頂尖人物來家當教席,厚實福特萬格勒 的人文素養。反觀卡拉揚赴維也納求學前,他的父親叮囑他,最好同時選擇實際一點 的科目,兩者之間成長的背景確實有所不同。不過這也有好處,有工科背景的卡拉揚 因此常保追求最新影音科技的興趣,造就他輝煌無比的音樂傳播事業。

卡拉揚與福特萬格勒之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福氏來往的盡是文史、哲學、藝術大師,卡拉揚卻經常被經紀人、唱片公司製作人、名流顯貴所包圍,大家前呼後擁,繞著他團團轉,卡拉揚身不由己,要脫身也難。兩人除了個性差異外,時代背景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當中無所謂誰比誰高明的問題。

卡拉揚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讓更多的人接觸音樂,古典音樂音他而更普及,光是這一 點,就足以讓他名留青史了。

 

---------------------生前死後都不甘寂寞------------------

 

卡拉揚最怕死後世人忘了他。據說他曾將貝多芬交響樂曲埋在地底深處,以銅牆鐵壁保護著。

六十年代起,卡拉揚開始拍影片,希望後人能觀其影,思其人。他費了很多工夫,自己選景,鏡頭大多集中在他身上,看起來雖然有些做作,不過,這是六十年代流行的 拍攝手法,難以苛求。

晚年的卡拉揚自組影音公司和 Sony 合作拍攝音樂影片,聲光效果非常好。這些影片 都是他的傳世之作,全部由他親自剪輯。很難想像八十高齡的卡拉揚每天花費五個小 時埋首影片堆中,難怪他不寫傳記,這就是他的音樂傳記。

卡拉揚曾經想拍普契尼以紫禁城為背景的「杜蘭朵公主」,他透過了香港的德國領事 館找上導演胡金銓(卡拉揚可能看過「俠女」),將胡導演大老遠地請到他的豪華遊艇 談拍攝計畫,可惜後來不了了之,沒有下文。

卡拉揚和 Sony 總裁盛田昭夫是多年老友,交情至深。一九八九年的薩爾滋堡復活音 樂節,卡拉揚和 Sony 老闆、菲利普及寶麗金集團共同宣佈 CD 雷射唱片的誕生。一九 八七年,Sony 在卡拉揚居住的薩爾滋堡近郊小鎮安妮夫(Anif)設廠,就近拍攝製作卡拉揚的音樂影片。

卡拉揚對家鄉子弟因為他的緣故而能增加許多就業機會,頗為得意。這是他繼振興薩 爾滋堡觀光事業後,又一次對鄉里的回饋。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六日卡拉揚病逝安妮夫家中,就是倒在 Sony 老闆的懷裡。

卡拉揚過世後,Sony 宣佈以發行卡拉揚的藝術為已任,不計盈虧陸續發行這些音樂影 片。

一九八二年十月,筆者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聽了四場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 音樂會。曲目包括布拉姆斯全部四首交響曲以及馬勒第九交響曲。卡拉揚指揮下的柏 林愛樂奏出前所未聞的精緻、集中、勻稱與華麗,純就樂團合奏的完美性來說,卡拉 揚的確是當代第一,找不到對手。觀眾給予最熱烈的喝采,激情的程度,只有少數兩、 三位首席女高音(Prima donna )可與之相比。

最後一晚的馬勒交響曲一向是卡拉揚的拿手曲目,據說白天排練時太過完美,卡拉揚 心想:「糟糕!晚上一定沒法再現。」果然,當晚的演出,美則美矣,但仍未達到卡拉揚演奏此曲目的最高標準。

 

------------------ 帝王統治引爆冷戰 ----------------------

 

柏林愛樂是著名的純男性樂團,這一趟美國行,引起爭議的單簧管演奏家莎賓.梅耶女 士(Sabine Meyer) 赫然在座!她的表現非常精彩,聽眾很容易被她美麗的音色吸引住,坐在清一色男士的團員中,莎賓.梅耶特別搶眼。

回德後,卡拉揚為了莎賓.梅耶,不惜與柏林愛樂展開長達數年的明爭暗鬥;卡拉揚堅持聘用她,團員委員會執意不肯,他們藉口莎賓.梅耶雖然不錯,但她的音色與木管組 的各部領奏者無法相容,有違柏林愛樂悠久美好的傳統。雙方毫無轉寰餘地,冷戰於 是開始。

其實莎賓.梅耶事件只是近因,遠因是長期以來卡拉揚的威權統治心態終於引起團員反 彈,他們全體動員,發動一波波的攻勢,第一個動作是先拿卡拉揚的左右手開刀--罷 黜樂團經理。卡拉揚也不該示弱,宣佈取消和柏林愛樂的錄音活動並停止每年暑假柏 林愛樂在薩爾滋堡音樂節的演出。

卡拉揚心想,「我是你們的衣食父母,斷了大家的外快財源,還怕你們不乖乖就範?」 不過事情沒這麼簡單,團員們看準卡拉揚年事漸長,老態已露,才伺機反攻;他們有備而來,不會輕罷干休,於是到處挖卡拉揚的瘡疤,鬥臭,連卡拉揚向台北國家音樂廳獅子大開口的秘密都被挖出來批鬥。卡拉揚接下來的動作更有如火上加油,他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重修舊好,邀請他們取代柏林愛樂,在薩爾滋堡合作演出。這下子犯了樂團大忌,形同公開羞辱,事情更是鬧得不可收拾。

莎賓.梅耶不忍心老長輩四面受敵,自動辭去工作,給雙方台階下。紛爭逐暫告落幕, 但彼此心結已深,一直到卡拉揚過世都沒有化解。

一位資深的唱片製作說:「沒有樂團會喜歡他們的音樂總監,如果有的話,那一定不 是好樂團!」從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的例子看來,這話說的不無道理。白天雙方鬥的你死我活,晚上在柏林愛樂廳卻行如膠漆,依然保現出音樂和諧美。卡拉揚&柏林愛樂 仍舊是票房保證;他們知道:合則兩利,分則互損,因此只好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地維 持表面關係。不過他們都具備將音樂擺第一的氣度,就算彼此看不順眼,也不影響藝術水平,這是他們可愛的地方。

 

------------------ 大師和藹可親的一面 -----------------

 

卡拉揚在學生時代,看到富家子弟出入皆是美人香車,羨慕之餘,暗中發誓:「有為者亦若是!我暫且努力用功,等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還怕要什麼沒什麼!」

卡拉揚後來以多年不孕為理由,休掉在戰爭期間與他互相扶持的安妮塔,另取美麗的法國時裝模特兒艾莉特(Eliette von Karajan, 1939 - )。晚年的卡拉揚非常倚賴艾莉特, 他鼓勵愛妻發展繪畫興趣,七十年代還特別選用艾莉特畫的水彩當他二十五張 LD 的 封面,可惜後來 CD 版並沒有繼續採用。艾莉特對卡拉揚的呵護照顧,幾乎到了無微 不至的地步,她是卡拉揚晚年的心靈支柱。

一九八七年元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請到卡拉揚指揮。史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是卡 拉揚最熟悉的曲目,他指揮起來十分得心應手,音樂如行雲流水,生動自然。七十九 歲高齡的卡拉揚像個和藹可親的爺爺,一反過去的形象;傳統安可曲「藍色多瑙河」 前的新年祝詞,卡拉揚還不忘為世界和平祈福,說出世人的心聲。

同年的薩爾滋堡音樂節,卡拉揚與女高音諾曼(Jessye Norman)合作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愛之死」。第一次排練,卡拉揚請諾曼女士坐在樂隊前面,看他如何與維也納愛樂工作,一個音都不必唱,靜靜地聆聽,讓她先融入華格納的音樂。

 

----------------- 即將消失的人間美聲 -------------------

 

演出時,卡拉揚有預感,這可能是他在薩爾滋堡音樂節最後一次指揮「愛之死」,他將華格納的情慾世界染上落霞餘暉,雲彩隨著音樂的進行一直轉換顏色;從來沒有人 將「愛之死」奏得這麼纖細頹美,這麼令人屏息!諾曼不愧是偉大歌手,她幫卡拉揚 完成他的「天鵝之歌」,美好的音樂化成過眼雲煙,卡拉揚下得台來,口中不停唸著: 「完了!結束了......」落寞孤寂的身影,令人疼惜,更讓人激動的無言;艾莉特急忙 哄著他:「不會的!不會的!」激情的「愛之死」之後是一片空幻,在愛妻的攙扶下, 大師垂老的背影逐漸遠去了。

一九八九年二月,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隨行的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著名的樂評家提姆派吉帶領茱莉亞音樂院的學生到卡內基音樂廳聆聽,行前特別叮嚀:「你們將聽到最完美的演奏,但是它即將從這世上消失!」

回到柏林,卡拉揚鋼鐵一般的毅力不堪歲月催磨,同年四月,他提出辭呈。往後的日子,卡拉揚的心情更是鬱悶化不開,「終身任期」合約未滿,但他的鬥志已逐漸消沈, 身體也就衰退得更厲害,三個月後,這位偉大的指揮帝王,與世長辭了!

有人在卡拉揚的晚年問他:「您老大限之後,指揮的水準會不會往下掉?」卡拉揚笑答:「這是你們必須擔心的問題,與我何干?我除了從雲端上方俯身下望,看看大家 搞些什麼鬼,又能怎麼樣?對不起,愛莫能助!」

這個問題問的好,答得更妙。不過卡拉揚相信輪迴,他認同歌德的看法:像他們這種超凡的天才,上帝會在給他們一次機會,繼續未完的志業,說還沒說完的話。 (完)

鏡頭前正在指揮的卡拉揚

 

卡拉揚以超著的熱情與堅持,奠定近代古典音樂錄影的基準~您不一定喜歡這樣的制式化畫面,但絕無法否認他在音樂影像與錄音上卓越的貢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AEPhc7eWI


自由民主的年代 - 阿巴多帶來多元自由的音樂詮釋

阿巴多縱橫當世兩大樂團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超人的音樂才華,使他成為二次大戰後最優秀的指揮大師之一。他於 1933 年 6 月 26 日生於米蘭,被譽為最能繼承指揮奇才托斯卡尼尼的義大利指揮家。

頭戴德奧樂壇皇冠,手持義大利歌劇權杖

38 歲的阿巴多與維也納愛樂訂立終身指揮合約,帶領樂團展開了一系列的世界性巡迴演出。維也納愛樂自 1933 年起不設音樂總監,樂團成員自主性非常強,在樂壇甚至有「一群國王」的謔稱, 抗衡指揮的花絮時有所聞,這次,阿巴多終身指揮的工作,幾乎是打破維也納愛樂不設音樂總監的神話,也是對阿巴多指揮藝術的加冕。

阿巴多對音樂的推廣與貢獻不勝枚舉,不斷獲得來自各國頒贈的榮耀:義大利政府頒發給他最高 國家獎章、維也納愛樂樂團贈予他尼柯萊金獎、國際馬勒協會授予他金獎、德意志聯邦勳章......。

許多人稱譽卡拉揚為樂壇指揮帝王。阿巴多,戴著德奧樂壇皇冠,持秉義大利歌劇權杖,百忙中 不忘提攜音樂後輩,不汲於名利,全心發揚藝術與音樂真諦,這位真正兼具藝術、人格、才能的 偉大指揮家,已在樂史上寫下另一頁輝煌燦爛。

締造柏林新傳奇-「阿巴多的柏林之聲」 柏林愛樂團員所演奏的音樂,是指揮家口中「夢寐以求的奇蹟」,樂團等級舉世無雙,樂團能力 更是讓指揮備感壓力。1989 年卡拉揚逝世後第 86 天,柏林愛樂橢圓形排練大廳裏,120 位團員舉 行一場歷史性的秘密票選,將 56 歲的阿巴多迎向帝王寶座,擔任這「帝國樂團」一百多年歷史中 的第 5 任首席指揮。 柏林愛樂歷史中,從畢羅、尼基許、福特萬格勒到卡拉揚,他們的大師聲望及過人的藝術能力, 奠定了柏林愛樂的傳奇聲譽,但是卡拉揚在柏林的晚期與團員產生摩擦,開始產生負面效應,阿 巴多如何帶領柏林,成了舉世關注的焦點。上任之後,他寬和、謙虛的修養以及人本的思考定位, 願意放下身段與團員溝通的態度,獲得大力支持。 阿巴多精準洗鍊的特質以及熱情洋溢的義大利風格,完整的音樂經歷與指揮實力,讓他在接掌柏林之後,跳脫卡拉揚時代的德奧主軸,開拓更寬的演奏錄音曲目,為柏林的音樂注入更強的活力。 無論音色的細膩度、細節之處理與技巧的洗鍊,帶領柏林愛樂登上音樂藝術的另一座峰頂,他的 音樂詮釋與藝術成就開創出「阿巴多的柏林之聲」。

大師伯恩斯坦說:「他的眼睛裡有音樂」 阿巴多是一個非常注重研究原譜精神的指揮家,他認為研究越清晰深入,就能更貼近作曲家的中心意圖。尊重音樂家,是阿巴多的另一個特質,他認為「理解他人並尊重個性」是與演奏家或聲樂家合作的重點,畢竟,每個人對於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有自己的見解,「理解、溝通」是指揮 應盡的責任。

曾經合作過的音樂家們說過「在阿巴多的指揮之下,總是能輕易達到超水準的演出,因為他的手和眼睛,清楚傳遞音樂的中心思想」。在告別柏林愛樂的幾場演出中,阿巴多以驚人的意志力支撐罹患癌症的病痛,用一生對音樂的熱烈情感,爆發最動人的表演紀錄,即使身軀孱弱,「阿巴多眼睛裡的音樂」仍然燦爛地散發光芒,如同他 16 歲之時,指揮大師伯恩斯坦在他身上所感受到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YcmIohczpQ

 

幾乎全團都是獨奏家 - 迷人的管弦色彩,正是柏林愛樂獨門絕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wDudQeGRU

 

網路串流時代來臨 -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RZqK_VkBI

 

音樂欣賞

賽門.拉圖 指揮柏林愛樂

電影《法櫃奇兵》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519RdznMA

 

電影《星際大戰》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qHdiewSE

 

熱情、活力奔放的撼動風格

新世代音樂總監 - 佩特連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JvXFFU2Zs

 

精彩節目全年不斷 - 數位音樂廳全球欣賞無距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25kOkpCdc

 

補充資料

歷年柏林愛樂聖城音樂會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管弦樂團專題 - 全球十大交響樂團巡禮 World’s Best 10 Symphony Orchestras

【BON音樂】管弦樂團專題 - 全球十大交響樂團巡禮 World’s Best 10 Symphony Orchestras
World’s Best 10 Symphony Orchestra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來聊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全球十大交響樂團❤️

 

本文之樂團排序結果,參考英國兩大指標平台的評鑑:其一是留聲機(Gramephone),第二是古典音樂雜誌(Classical Music)。

網頁分別如下:

 

其實,這兩大雜誌所宣布的結果是「一模一樣的!」XD

接著馬上讓我們就直接進入文章,看看到底是哪十大天團呢?

 

第十位: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Sächsische Dresden Staatskapelle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Sächsische Dresden Staatskapelle

 

樂團首席指揮: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

桂冠榮譽指揮:布隆許泰德(Herbert Blomstedt)

首席客席指揮:鄭明勳(Myung-Whun Chung)

位於德國德勒斯登,成立於154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管弦樂團之一,現駐地為森柏歌劇院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森柏歌劇院小百科(德語:Semperoper) 是德國薩克森州城市德勒斯登的一座歌劇院,位於德勒斯登歷史中心,靠近易北河。歌劇院修建於1841年,修建之初是一座折衷主義建築[1]。1869年,歌劇院遭到大火燒毀,之後得到重建,並在1878年完工。森柏歌劇院曾是許多歌劇的首演場地。二戰期間,歌劇院曾被炸毀。戰後得到重建,並在1985年完工。

 

夜晚的森柏歌劇院

夜晚的森柏歌劇院

 

林仁斌老師於森柏歌劇院前留影(2023.05.25.)

 

樂團成立於1548年,當時薩克森選候在德勒斯登興建國立教堂(Staatskapelle ),並設立了一個十九人的合唱團。起初功能僅。除了宗教儀式外,也開始擔任一些宴會、典禮、戲劇的伴奏。「Staatskapelle」在德文中的意義為「國家的教堂」,這也明白指出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的原始屬性。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是德國唯一一支四百年間未間斷的管弦樂團,最初由薩克森選帝侯莫里茲創立於1548年9月22日,起初是宮廷樂團,提供教堂儀式使用,首任樂團指揮長由約翰‧沃爾特(Johann Walter)與馬修烏斯.麥斯特(Matthaeus Le Maistre)兩人並任。二十年後,樂團在羅吉爾·邁克爾(Rogier Michael)任內擴充為四十個歌者與樂手的規模。

麥可手下有幾位年輕有為的作曲家助手,特別是德國音樂史上具有關鍵啟蒙地位的海恩里希.舒茲(Heinrich Schutz)。後來樂團就在十七世紀時由海恩里希.舒茲帶領下首次發展到頂峰,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年-1648年)則歸於沉寂。

歷任音樂總監

 

Papano客席指揮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Antonio Pappano at 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Rachmaninoff - Symphony No. 2

https://youtu.be/A4qDooMy_Og?t=1827

 

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 郎朗鋼琴 / 蒂勒曼指揮

Staatskapelle Dresden - Lang Lang - Christian Thielemann

https://youtu.be/VYhqw0qjXOY


第九位: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匈牙利語:Budapesti Fesztiválzenekar,英語: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是位於布達佩斯匈牙利知名管弦樂團,由指揮家伊凡·費雪與鋼琴家佐爾坦·柯奇什於1983年創立。

 

若要說起古典樂中近30年來最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那一定非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莫屬。1983年由被譽為「匈牙利音樂代言人」的指揮大師伊凡.費雪(Ivan Fischer)與匈牙利鋼琴家左坦.柯西斯(Zoltán Kocsis)所創立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在過去30年來以其獨特的帶團方式,加上多元化的音樂表達方式,不但帶起了匈牙利對於音樂的熱潮,也讓樂團成為近年竄起最快的古典樂團。

伊凡費雪1951年1月20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之後在布達佩斯巴爾托克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又進入維也納音樂院與薩爾茲堡,師事史瓦洛夫斯基、哈農庫特學習指揮。

 

樂團最初由一些匈牙利音樂家自願組成,原本只為音樂節等特殊活動上演出而組建,後來於1992年起成為一支長期樂團。樂團常在布達佩斯藝術宮李斯特音樂學院等場地演出,每年三月參加布達佩斯春季音樂節是樂團的固定節目,他們也時常做客薩爾茲堡音樂節等國際知名音樂節。

布達佩斯節管弦樂團積極錄製唱片,1996年與飛利浦唱片簽訂合約,2003年起開始和音樂頻道唱片合作。2008年,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以新興樂團之姿,獲英國留聲機雜誌列為全球排名第九交響樂團,也直接肯定了伊凡.費雪的音樂成果。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獲補助

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達成協議,聯手補助1983年成團的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

該團已有數月陷於資金不足的窘境,音樂總監Ivan Fischer公開反對民粹的匈牙利政府領導人Vitor Orbán;其兄Adam Fischer也對當局政策點名批評。

援助底定後,Ivan Fischer發出聲明,表示自己相當樂見這分受到歡迎、令人滿意的協議,它能讓樂團擺脫縮編與不確定性,讓他們專心在音樂上。

樂團方面也公布,依據協議,匈牙利政府與布達佩斯市政府將對布達佩斯劇院公司、包括樂團進行補助,該團在2020年將收到來自前者的16.5億匈幣(約合508萬美元)與來自後者的2.4億匈幣(約合74萬美元);2021年,匈牙利政府的款項還會增加到20億(約合616萬美元),預計補助4年。

 

2021-2022新樂季預告

https://youtu.be/0327tyhkqM4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isvEpblig

 

安德森:《打字機》

https://youtu.be/CKclyyL6Uzw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Live'錄音

https://youtu.be/z4yxjjzixsA

 

珍貴資料:

樂團成立首場音樂會(1986年12月26日

Glinka: Ruszlán és Ludmilla (nyitány): 3:35

Rachmaninov: 3. zongoraverseny: 14:16

Mozart: g-moll szimfónia K.550: 57:40

Mahler: 5. szimfónia Adagietto: 1:25:42

Brahms: Első magyar tánc: 1:37:42 ifj.

Johann Strauss: Kéjutazás vonattal: 1:42:48

Budapesti Fesztiválzeneker - Az első koncert: 1983 december 26.

Vezényel: Fischer Iván

Zongora: Kocsis Zoltán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

The first concert Conductor: Iván Fischer Piano: Zoltán Kocsis

https://youtu.be/Sftdepswy3w


第八位: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los-angeles-philharmonic/

 

影音欣賞

Stravinsky’s “The Rite of Spring” with Gustavo Dudamel & the LA Phil

0:00 Introduction

0:19 Part I Adoration of the Earth, "Introduction"

7:57 Part II The Sacrifice, "Ritual Action of the Ancestors"

https://youtu.be/bcDCHnAd8N4?t=631


第七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英語:Cleveland Orchestra)是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被譽為美國五大管弦樂團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管弦樂團之一,並被認為是美國最「歐化」的樂團。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Cleveland Orchestra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成立於1918年,第一任首席指揮是尼古拉·索科洛夫。成立之初,樂團就已經積極參與廣播和錄音活動。曾任樂團的首席指揮有阿爾圖·羅津斯基(1933年–1943年)、埃里希·萊恩斯朵夫(1943年–1944年)、喬治·塞爾(1946年–1970年)、洛林·馬澤爾(1972年–1982年)和克里斯托夫·馮·多赫南伊(1984年–2002年),樂團以透明的音色以及均衡,理性與明快的歐式風格為樂迷稱道。

目前首席指揮是奧地利指揮家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

 

2021年再獲《留聲機》提名全球最佳十大管弦樂團

 

北美五大 ‧ 精彩百年-克里夫蘭管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mnmnk7g8

 

2019亞巡臺灣站,國家音樂廳彩排

https://youtu.be/jVND0LcWVlk

 

喬治塞爾與克里夫蘭

https://youtu.be/pt_LIn3RE2I

 

2000年時卡內基音樂廳110週年紀念音樂會

https://youtu.be/3cP5O3USfxk

 

克里夫蘭百週年紀念影片

https://youtu.be/GJ9vLOZSsBg


第六位: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德語: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是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公司所屬的知名管弦樂團,亦是慕尼黑三大管弦樂團之一。

1949年成立於德國慕尼黑。於首任指揮約夫姆(Eugene Bochum)帶領之下,藉由密集的巡迴演出,樂團聲望持續地傳揚增長。其歷任指揮皆為國際間知名指揮大師,楊頌斯自2003年擔任指揮至今,將樂團推至世界頂級樂團行列,以極致細膩的音樂詮釋與精確的演奏技巧,為樂團歷史開創全新的一頁。更是是英國《留聲機》雜誌評鑑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亦是古典樂迷一生必聽的經典天團,同時也是美國《葛萊美獎》與德國《唱片評論》常勝軍。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歷任音樂總監

 

樂團首席指揮宣布 - 拉圖來了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官網正式宣布,在楊頌斯過世,留下首席指揮懸缺數年後,正式聘請前柏林愛樂首席指揮賽蒙.拉圖將接任BRSO首席指揮,合約將從2023年開始,為期5年。

 

2021 年秋季,BRSO 樂季音樂會將於森德靈 Hans-Preißinger-Strasse 4-8 (Gasteig HP8) 的新伊薩愛樂廳舉行。Gasteig HP8 的新音樂廳 Isarphilharmonie 可容納約 1,900 人,由建築師 Gerkan、Marg 和 Partners (gmp) 根據計劃建造,採用模塊化木造結構為主,非常有利於音響效果。 在原本音樂廳海德豪森文化中心翻修期間,Gasteig HP8都將是樂團主要演出場地。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brso-2018-taiwan-tour-1/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extends-contract-with-brso-to-2024/

 

影音欣賞

楊頌斯指揮BRSO於阿姆斯特丹大會堂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https://youtu.be/L3qnOrOfcAw

 

楊頌斯指揮BRSO - 《威廉泰爾》序曲

https://youtu.be/Ur7-OAJwvCE?t=502


第五位: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響樂團(英語: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是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的一支管弦樂團。它是美國五大管弦樂團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水準最高的樂團之一。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全球名列前茅、北美翹楚,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立於1891年,最初在芝加哥在地商人的捐款支持下成立,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管弦樂團之一。1950年代進入錄音黃金時期,在兩位匈牙利指揮萊納、蕭提的鐵血訓練之下,在RCA等唱片公司持續錄製大量唱片錄音。芝加哥交響樂團在管弦之林逐漸殺出重圍,開始與歐陸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分庭抗禮。在繼任的巴倫波因、海汀克持續鍛鍊下,更繼續站穩「北美第一」。累積超過900次錄音、坐擁62座葛萊美大獎,紀綠輝煌,現任音樂總監慕提(2010-至今),更將樂團帶向另一個高峰,是公認的美國「五大」交響樂團。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2019-chicago-symphony-orchestra-taipei-concert/

先說個小小內幕

這次芝加哥交響樂團來訪台灣,罕見地在謝幕時讓觀眾可以拍照,喜歡拍照的筆者終於可以在謝幕時光明正大地拍照了~

根據內部人士透露,原因是慕提上次來台灣演出謝幕時,心情大好。看到有現場觀眾拿起手機想拍他,他連pose都擺好了之後,沒想到兩廳院工作人員盡責地衝出擋住拍照…(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個場景吧…XD)

然後大師就生氣了😆 「為什麼我不能被拍?」

所以這次主辦單位就很貼心地請問大師,這次謝幕可以拍照嗎?回覆是「當然可以~」😍

所以本次音樂會謝幕,可說是「賓主盡歡」,演奏的音樂家愉快,聽音樂的觀眾滿足,拍照的我感覺太幸福了~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分享兩張謝幕照片~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音樂總監慕提台北國家音樂廳謝幕 | 林仁斌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iccardo Muti ©Jen-Pin LIN

 

 

影音欣賞

慶賀音樂總監慕提80歲生日演奏影片

https://youtu.be/TAGs5r_5Co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WoPFu_vkA

 

「匈牙利發電機」蕭提指揮羅西尼序曲集音樂會

威廉泰爾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FELspqSRc


第四位:倫敦交響樂團(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倫敦交響樂團(英語: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是英國倫敦最古老的管弦樂團,成立於1904年,其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廳管弦樂團」,現是世界上著名的管弦樂演奏團體

 

歷史

女王大廳管弦樂團專門負責在女王大廳里舉行的逍遙音樂會的演出,亨利·伍德擔任指揮。到了1904年,伍德與樂團演奏員之間在有關的演出協議上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衝突的結果是46名演奏員集體出走,另組了「倫敦交響樂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樂團70%的成員都從軍入征,元氣大傷。而樂團的老家女王大廳於1941年5月11日在納粹德國空襲中被摧毀,而倫敦交響樂團也就此停止了戰時的一切活動。

1945年以後,樂團進入了緩慢的恢復階段。樂手紛紛回歸。樂團開始組織排練。

1982年,樂團遷入了新落成的能夠容納2000名觀眾的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音樂廳。

管理

由於創團這次衝突,倫敦交響樂團明白,自治的機制是其生存發展的長遠之計。於是樂團從建團之日起建立一個完全由團員自治的制度,其管理委員會在通過樂團成員投票選舉產生。這種自治機制後來被世界的大多數樂團所採納。很快,樂團還成為了一個公司。其所有者,就是樂團成員。

歷任指揮

1904年6月9日,著名指揮家漢斯·里希特接受了在女王大廳舉行的倫敦交響樂團開場音樂會指揮的邀請,此後不久他就被正式授予了樂團首席指揮的頭銜,一直到1911年。

之後的一年,即1911年到1912年,則由英國著名作曲家艾爾加,出任首席指揮一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樂團的首席指揮包括尼基什艾爾加哈蒂,此外,比徹姆門格爾貝格阿爾伯特·柯茨也在不同的時間裡與樂團保持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他們的加盟,使得樂團的演奏曲目不斷擴大,適應了不同風格的指揮,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樂團70%的成員都從軍入征,元氣大傷。而樂團的老家女王大廳於1941年5月11日在納粹德國空襲中被摧毀,而倫敦交響樂團也因此暫時停止了的一切音樂活動。

1945年以後,樂手退役歸來,樂團組織排練,開始恢復到戰前狀態。

從1950年到1954年,在約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揮期間,樂團的演奏有了明顯的改觀。可以說,今天倫敦交響樂團所達到的境界都是在那個時候由克里普斯開創的。50年代後期,樂團內部的大規模的重組,使樂團演奏家的整體水平有了本質的變化。1963年,樂團第一次出訪美國,隨後一年作為的英國第一支全球巡迴演出的樂團訪問了日本韓國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國加拿大。從那時起,倫敦交響樂團一直是大型國際音樂節的常客,也是唱片公司競相爭取的對象,同時,它在倫敦的音樂季也是門庭若市,聽者如潮。

克里普斯之後,1961年到 1964年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是法國人皮埃爾·蒙特,他加強了樂團的合奏訓練,使之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無論演奏難度多大的作品時,都像指揮家手中的一件樂器,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絕不容許半點暇疵。八十歲的蒙特,還與樂團簽下了25年的合同。

1965年到1968年,生於布達佩斯的匈牙利指揮家伊斯特凡·克爾特斯(Istvan Kertesz)擔任首席指揮。他是德沃夏克的專家。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在DECCA所留下的德沃夏克作品錄音是錄音史上一絕。倫敦交響樂團那厚重的音色,加上克爾提斯純正的捷克風味指揮,再次提醒了世人德沃夏克作品的藝術價值。後來克爾提斯與樂團意見分歧,克爾提斯辭去首席指揮一職。

1968年到1979年任職的是鬼才安德列·普列文。普列文和樂團舉辦各式各樣的音樂會、錄製唱片和登上電視節目。他與倫敦交響樂團一同成為電視明星,他們所錄製的電視音樂節目極受歡迎,許多英國人正是在這些節目中開始體會到古典音樂的奇妙之處。他曾經率團5次出訪美國,也到過前蘇聯等國家演出。個性溫和的普列文與這個歷來性格硬直的樂團相處得十分融洽。在這位有才華的指揮的帶領下,樂團的演出曲目迅速的擴展。普列文和樂團在EMI留下了很多明盤: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全曲錄音、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全集格什溫藍色狂想曲格里格的鋼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還有很多20世紀作曲家的曲目。

1977年起,德國指揮家約夫姆被聘為「桂冠指揮」,在DG留下了錄音海頓的104倫敦交響曲埃爾加謎語變奏曲

當時的指揮金童阿巴多在1979年繼普列文之後入主倫敦交響樂團。阿巴多1966年第一次倫敦交響樂團合作。後來,兩者關係迅速升溫。到了1972年,阿巴多甚至宣布自己在英國只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1973年,阿巴多率領樂團出席薩爾茲堡音樂節,倫敦交響樂團也是參加這項規模龐大的音樂節的第一支英國樂團。後來,自然而然地阿巴多就成為了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阿巴多進一步鞏固了倫敦交響樂團在英國的霸主地位,並使其更上一台階。在歐洲,倫敦交響樂團能夠後來居上,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呈三足鼎立之勢,並稱為歐洲三大樂團。阿巴多與樂團留下了很多錄音,包括孟德爾頌交響曲全集(DG)、威爾第歌劇序曲。他於1988年離任。

 

1988年到1995年,則是邁可·提爾森·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擔任首席指揮。

1995年起至今:由德高望重的柯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統領。創立錄音品牌LSO Live。錄製了白遼士特洛伊人

2005年瓦列里·葛濟耶夫被任命接替科林·戴維斯成為倫敦交響樂團下一位首席指揮。

2015年3月-2017年9月,倫敦交響樂團之首席指揮為賽蒙·拉圖

樂團官網已正式宣布Antonio Pappano爵士將自2023樂季起擔任樂團首席指揮。

Roma,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21 10 2010
Ritratti di Antonio Pappano per cd Emi Rachmaninov
©Musacchio & Ianniello

 

影音欣賞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管弦組曲 | 拉圖指揮

Ravel //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 2 | Sir Simon Rattle

https://youtu.be/IlENd0p6aR4

豆豆先生與倫敦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owOcW6mjl6Y


第三位:維也納愛樂(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愛樂樂團(德語: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管弦樂團,成立於1842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維也納愛樂的總部設於維也納金色大廳(Musikverein)。自1933年起,樂團不再設有首席指揮一職,只有客席指揮[2]。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樂手是新的一批人。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1864年維也納愛樂紀念團照

Erste Orchester-Photographie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mit ihrem Dirigenten Otto Dessoff. Photographie. 1864.

 

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名家有:漢斯·馮·彪羅漢斯·里希特馬勒布拉姆斯尼基什魏恩加特納瓦爾特富特萬格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史特勞斯卡納匹茲布希肯普卡拉揚卡爾·貝姆索爾蒂伯恩斯坦卡洛斯·克萊伯普列文馬澤爾梅塔阿巴多喬治·塞爾馬里斯·楊頌斯里卡多·穆蒂勒圖基士揚·泰勒曼等等。同時,維也納愛樂參與很多演出錄音活動。樂團錄下的名唱片有:索爾蒂尼伯龍根的指環卡拉揚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瓦爾特馬勒第九交響曲大地之歌等等。(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2005年樂團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卡爾羅·尼齊的指揮下,配合安娜·涅翠貝可演出了威爾第茶花女。演出引起轟動。

2006年1月1日,在楊頌斯的指揮下,樂團為世人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新年音樂會,同時也標誌著2006年莫扎特年的開始。出席嘉賓有德國女總理梅克爾

維也納愛樂樂團曾在1973年和1996年由兩度來華演出。前者由阿巴多帶領。

藝術與管理

自1842年奧托·尼古拉指揮了樂團第一場音樂會以來,維也納愛樂就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世界的作曲家指揮家和聽眾。一方面,這得益於樂團代代相傳的優秀藝術底蘊,另一方面,樂團獨特的組織機構和歷史也是成功的因素:為了在這座音樂之都保證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能被最優秀的詮釋出來,1842年歌劇院成員決定,除了在歌劇院的演出之外,還要組織「愛樂」音樂會,並自理其藝術和經營職責。要實現這一切,只可能有一種組織形式:民主。也是因為堅持民主,六年後在政治上發生了一次激烈的鬥爭。

民主自治

這種自治與民主在一個半世紀的年月中有所改動,但未曾被離棄過。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股東大會。每樂季除了舉行一次例行的全體股東大會外,還會有5到6次全體特別會議。理論上在這個委員會上,成員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作出任何決議,但實際上有些許修改,就是一個12人管理委員會負責處理大部分事務。這一直進行到下一次選舉。這就要看該委員會是否願意繼續騰出時間處理事務和是否繼續得到其他成員的信任。除了修改章程需要獲得4/5多數方能通過外,其他在委員會上的投票都是遵循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而其實行則是12人委員會的責任。1997年後,樂團開始有女性樂團團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共生關係

漢斯·卡納匹茲布希形容樂團是「無與倫比」的,這句話可謂一石二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和維也納愛樂協會的關係確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按當時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入會準則,進入這個私人性質的協會之前,必須通過一次試奏,先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才能進行後續的申請程序。隨著越來越多的樂手成功跨過這道門檻,規則被修改成:必須在申請會員資格前在樂團服務三年。

在國家歌劇院的工作使得樂團的財政得以穩定。因為樂團的私人性質很難確保自身收入,而其獨立性也難保。反過來,有穩定工作的樂團成員又會保證了歌劇院的演出質量,在音樂會上的經驗與練就的技巧反過來又會用到歌劇演奏方面。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今天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維也納,有一個共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的共生關係是雙贏的,為這音樂之都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

 

延伸閱讀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Karl-Heinz Schütz 專訪

【BON音樂】特約專訪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 Interview of Walter Auer

【BON音樂】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 奧爾(Walter Auer)2019年訪台演出與教學行程

 

影音欣賞

杜達美指揮維也納愛樂於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

https://youtu.be/ZuhfWIDuZzk

 

2020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輕騎兵序曲》

https://youtu.be/YBYsDEwVvkE

 

202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54 Franz von Suppè - Fatinitza-Marsch

5:28 Johann Strauß II. - Schallwellen. Walzer, op. 148

17:38 Johann Strauß II. - Niko-Polka, op. 228

21:09 Josef Strauß - Ohne Sorgen. Polka schnell, op. 271

23:12 Carl Zeller - Grubenlichter, Walzer

31:15 Carl Millöcker - In Saus und Braus. Galopp

35:12 -- Intermission --

1:03:10 Franz von Suppè - Ouvertüre zu "Dichter und Bauer"

1:14:46 Karl Komzák - Bad'ner Mad'ln. Walzer, op. 257

1:24:22 Josef Strauß - Margherita-Polka, op. 244

1:28:19 Johann Strauß I. - Venetianer-Galopp, op. 74

1:30:36 Johann Strauß II. - Frühlingsstimmen. Walzer, op. 410

1:39:06 Johann Strauß II. - Im Krapfenwaldl. Polka française, op. 336

1:43:52 Johann Strauß II. - Neue Melodien-Quadrille. op. 254

1:48:19 Johann Strauß II. - Kaiser-Walzer, op. 437

2:01:57 Johann Strauß II. - 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 Polka schnell, op. 393

2:06:30 Johann Strauß II. - Furioso-Polka, op. 260

2:13:00 Johann Strauß II. -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 314

2:24:20 Johann Strauß I. - Radetzky-Marsch op. 2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EL4Hh4itg&list=OLAK5uy_l-pXwiV6_UUXxuDZ51GyCC5IRIKl3Bgo4

 


第二位: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xkfp7jLl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柏林愛樂大事記

1895年,尼基什擔任樂團的首席指揮。在他的手中,柏林愛樂成為世界頂級樂團,演出曲目大大拓寬。

1923年,尼基什逝世,樂團的首席指揮由36歲的福特萬格勒擔任。福特萬格勒帶領樂團做了不少巡迴演出,使得樂團的霸主地位進一步穩固。

1944年,在二戰的硝煙中柏林愛樂大廳被炮火摧毀,樂團在教堂的場合繼續演出。

1945年4月15日,柏林被攻陷前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1945年5月26日,指揮里奧·波查德就在廢墟中指揮樂隊舉行了戰爭結束後的首場音樂會。

1945年,羅馬尼亞指揮切利比達奇成為樂團首席指揮。

1947年,福特萬格勒重返柏林愛樂。

1952年,福特萬格勒再次就任音樂總監。

1954年,福特萬格勒逝世。但臨終時的福特萬格勒並不願意讓卡拉揚接任。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首席指揮。樂團人數達120人,成為一個可演奏所有規模作品的演出團體。

1956年,卡拉揚成為樂團終身首席指揮。這是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樂隊指揮組合。通過巡迴演出,音樂節演出和灌錄唱片,樂團的國際聲譽達到最高峰。兩者合作的34年間,錄製唱片無數。

1959年,在卡拉揚帶領下,樂團為德國唱片公司錄音(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搭成了鐵三角關係。

1963年10月15日,柏林愛樂大廳重新開幕。同年,卡拉揚指揮樂團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1967年-1970年,樂團在卡拉揚的指揮下錄製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全劇。

80年代,卡拉揚和樂團矛盾爆發,兩者合作減少。

1989年,卡拉揚去世,由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出任樂團首席指揮。

從2002年至今,經由樂團成員選舉,決定由英國指揮家賽蒙·拉圖爵士接掌樂團。拉特爵士致力於發展年輕的樂手。在他的手下,柏林愛樂的平均年齡最小。他還嘗試在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關係。為此他還舉行過一場特別的音樂會,音樂會上他指揮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合奏。

2005年11月,賽蒙·拉圖率領樂團訪問中國大陸及台灣。在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四地演出。

2011年11月,西蒙·拉特再次率領樂團來到中國進行2場演出。此演出在中國及日本等國家實況轉播,並在數位音樂廳對全世界訂戶同步播映,規模極其盛大。

2015年6月22日,基里爾·佩特連科經選舉獲得大多數團員投票支持,成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基金會藝術總監,賽蒙·拉圖則於2018年8月卸任離開樂團,目前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21年再獲《留聲機》提名全球最佳十大管弦樂團

 

筆者於柏林愛樂廳前拍照(2023.05.29.)

 

延伸閱讀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c)

【BON音樂】所以,他們稱您為「大師」~談1947 – 1954年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與柏林愛樂錄音大全集

【BON音樂】歷史一刻! 傑利畢達克光榮凱旋指揮柏林愛樂紀錄片 賞析

【BON攝影】我的首次音樂彩排攝影-柏林愛樂首席 樫本大進

【BON音樂】柏林愛樂長笛首席 帕胡德~與豎琴首席 蘭格拉美音樂會前專訪(2013)


第一位: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最新消息:第八任音樂總監出爐

【最新樂壇管弦樂團震撼新聞】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最新一任總監人選宣布

大會堂管弦樂團今天正式宣布與26歲(2023年27歲了~)的芬蘭青年指揮家克勞斯·馬凱萊(Klaus Mäkelä, b.1996)將展開(至少?)十年長期合作

目前仍與奧斯陸愛樂、巴黎管弦樂團有正式指揮合約的克勞斯·馬凱萊,將於2022-23樂季,先以「藝術合作夥伴」身份加入樂團,並逐年增加在阿姆斯特丹的時間,並預定將於2027年成為該樂團的百餘年來的「第八任首席指揮」。

在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懸缺多年之後,克勞斯·馬凱萊無疑地是近年來最受到樂團最喜愛的年輕指揮:他斯文有禮的舉止,理性感性兼備的指揮方式,讓他在全球更是逐漸受到高度的歡迎。

長號首席兼藝術委員會主席Jörgen van Rijen發言:「我代表所有的樂團音樂家同仁發言~我們全心全意地選擇與指揮家克勞斯進行長期合作。很少我們音樂家對新的首席指揮給予如此壓倒性的支持。」

大會堂管弦樂團這邊,更準備以未來十年的複數年高規格合約迎接他,對身為「麥粉」的我,這真是令人興奮的一個好消息期待兩者之間的全新音樂火花,以及阿姆斯特丹未來的「黃金十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UUcClmKxg

 

克勞斯·馬凱萊指揮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t=145s

 

 

阿姆斯特丹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原名為Concertgebouworkest。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88年4月11日,阿姆斯特丹大會堂音樂廳正式對外開放,而管弦樂團附屬於音樂廳於其後成立,並於1888年11月3日舉辦了樂團首場的公開音樂會。1988年在樂團成立滿100周年時,獲荷蘭女王御准,正式獲得“皇家”稱號而改用現名。

樂團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好的管弦樂團之一,更曾獲評鑑為全球最佳交響樂團第一名。評論家一次又一次地稱讚其獨特的聲音。 弦樂部分被稱為“天鵝絨般的”,銅管的聲音“金色”,木管樂器的音色“個性鮮明”,打擊樂也享譽國際。

由建築師 A.L. van Gendt 設計的 Concertgebouw 出色的音響效果在這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重要的是其首席指揮對樂團的影響:自 1888 年樂團成立以來,百餘年來樂團只有七位首席指揮,以及音樂家們室內樂般精緻的合奏。在幾乎無可挑剔的詮釋之下,樂團表演基地大會堂每年吸引了將近全球八十萬樂迷到此朝聖,也使得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成為了柏林愛樂音樂廳與維也納金色大廳之外,最受到樂迷歡迎的古典交響樂聖地。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至今已錄製了超過1,100張的 LP, CD 及DVD。樂團除了自身的樂季經營之外,也曾接受不同國家城市之邀擔任常駐樂團,例如法國巴黎、裡立時布魯賽爾、英國倫敦與德國法蘭克福等國,協助當地的年度音樂會及音樂教育指導;此外,除了在大會堂每年80場的演出外,在全球各地的主要音樂廳樂團仍有約40場的巡迴演出,精彩的午間音樂會*、針對學生們的教育音樂會與各類型大師班舉辦,非常多元化。

*每年9月至隔年6月的每週三下午,皇家大會堂於12:30pm會後提供免費午間音樂會

 

樂團成立動力…其實來自布拉姆斯

1884年,布拉姆斯至阿姆斯特丹指揮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當時阿姆斯特丹並未如柏林與維也納一般有自己的城市樂團。而指揮後布拉姆斯對於樂手的演奏程度表達失望,最尷尬的情況是,布拉姆斯在離開阿姆斯特丹前,失望地說:「我只願意為此地的美食與美酒再次回來…」這番近乎羞辱的言論,讓這個歐洲西北沿海的「低地國」(les Pays-Bas)強烈意識到:擁有自己的城市樂團是重要的事情,因此有了創團的動力與契機。

 

珍貴紀錄片 – 七位首席指揮介紹

 

延伸閱讀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影音欣賞

網路上點閱最高的樂團演奏影片之一,是葡萄牙鋼琴家Maria Joao Pires與夏伊合作,在毫無準備下仍精準彈出莫札特第20號協奏曲(也是午間音樂會)的趣味影片:


2022年留聲機雜誌「全球最佳管弦樂團投票」(網頁+推薦錄音)

你心中的No.1是哪一團呢?趕緊去投票吧❤️

2022全球最佳管弦樂團投票」又開始囉~(點按照片進入網頁最下方,開始投票)

 

入圍2022年全球十大管弦樂團的有:

巴伐利亞國立管弦樂團  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 (Germany)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Hungary)

捷克愛樂 Czech Philharmonic (Czech Republic)

哈雷管絃樂團 The Hallé (UK)

世紀交響樂團 Les Siècles (France)

馬勒室內交響樂團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Europe)

奧斯陸愛樂 Oslo Philharmonic (Norway)

匹茲堡交響樂團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USA)

倫敦小交響樂團 Sinfonia of London (UK)

維也納愛樂 Vienna Philharmonic (Austria)


2023年留聲機雜誌主辦的「十大交響樂團」讀者投票又來囉🎉

Vote for Gramophone's Orchestra of the Year 2023

本次入圍的「十大交響樂團」,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團呢?😉

  • BBC愛樂 | BBC Philharmonic (UK)

  • 柏林愛樂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Germany)

  • 芝加哥交響樂團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USA)

  • 國家古樂合奏團 | Le Concert des Nations (Spain)

  • 丹麥國家交響樂團 |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Denmark)

  • 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樂團 |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 (Germany)

  • 芬蘭廣播交響樂團 |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Finland)

  • 倫敦愛樂交響樂團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UK)

  • 法國巴黎管弦樂團 | Orchestre de Paris (France)

  • 美國國家交響樂團 |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USA)

 

投票網頁:

https://reurl.cc/7kdo79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作品介紹
Maurice Ravel: 《Tzigan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有關作曲家拉威爾的生平介紹,請參閱本篇文章:

https://bonart.com.tw/french-composer-maurice-ravel/

 

拉威爾之《吉普賽人》原文曲名為《Tzigane》,來自法語,意思指「羅姆人」(Rom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Vlach and tzigane men, Romania, illustration from L'Illustration, Journal Universel, No 284, August 5, 1848.

 

羅姆人」是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常被稱為吉普賽人。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但羅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羅姆人犯罪率的確較高,至今有許多人對羅姆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羅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販子。(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吉普賽提琴手

 

提琴就是羅姆人自小玩樂的樂器

 

帝俄時期的吉普賽音樂家照片 Gypsy Musician in Russian Empire, 1865

 

《Tzigane》另有一常見之中文曲名《茨岡》,則是原文的譯音。本曲亦有副標題:「音樂會用狂想曲」。

據說是 拉威爾於倫敦音樂會上遇見了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她是匈牙利的小提琴大師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之孫外甥女,傳承了 姚阿幸一派之高超演奏技巧,據說什麼曲目都難不倒她。

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吉普賽人》(Tzigane)之題獻者:匈牙利女小提琴家 葉莉‧達拉妮(Jelly d'Arányi, 1893 -1966)

 

拉威爾懾服於她高超的琴藝之餘,希望葉莉為他演奏傳統的吉普賽音樂,沒想到聽過葉莉演奏過後,拉威爾創作靈感浮現,便以仿效帕格尼尼《隨想曲》裡的各項演奏技巧,融合在他的創作中。

本曲於 1922年開始創作, 1924年 4月 23日完稿之後,拉威爾也將此曲題獻給 葉莉‧達拉妮並由她於 1924年 4月26日於英國倫敦以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方式舉行首演;擔任首演鋼琴演奏的是 吉爾‧馬爾謝(Henri Gil-Marchex, 1894-1970)。

1924年 10月 15日 葉莉‧達拉妮與 拉威爾本人合作於巴黎舉行法國首演。

後來 拉威爾再把鋼琴部份改編為管弦樂版本,並於同年11月30日,再由 葉莉擔任小提琴獨奏,指揮家 亨利.皮爾奈(Henri ConstantGabriel Pierné, 1863-1937)指揮 科洛納音樂會管弦樂團首演小提琴與管弦樂版本。

《吉普賽人》(Tzigane)為單樂章作品,因為此曲有極爲困難之小提琴演奏技巧,包含了許多無法容易演奏的高難度技術雙音、泛音、雙手撥弦等,為名家們展現精湛演奏技巧之首選,故能得到小提琴演奏者相當程度的青睞;而拉威爾也曾在 1928 年的口述自傳中提到:「小提琴與管弦樂的《吉普賽人》,就是展現匈牙利狂想曲風格之炫技樂曲。


樂曲介紹

吉普賽音階

圖例為常見之 C 大調音階:

 

而羅姆人(吉普賽人)習慣以自己的音階結構來即興演奏音樂,風格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與地域感,我們稱之為「匈牙利吉普賽音階」:

 


快慢風格

匈牙利語「Lassan」之意是「慢」,而「Friska」則是「快」。而吉普賽音樂裡的快慢轉換,最為精奧之處就是快慢的轉換,絕大多數的吉普賽音樂,其實就是透過快、慢結合在一起,以樂手的即興與炫技能力演奏。

《吉普賽人》主要以民族風格為主,拉威爾也曾說本曲是「匈牙利狂想曲風格」,而非以傳統曲式奏鳴曲式架構或傳統和聲進行之寫法,因此本曲樂曲主要著重於小提琴之炫技與多變化之速度、技巧以及調性之轉變為主要創作素材。

本曲主要分為兩個曲式段落:第一段為「導入部 - 拉散」(Lassan),為小提琴獨奏裝飾奏,緩慢而莊重,包含即興裝飾音的華麗過門樂句與裝飾樂段;第二段主要為「快板 - 富利斯卡」(Friska),即為快速而奔放的正確速度(tempo giusto),兩段均包含精彩無比的炫技與變奏。

 

拉威爾《吉普賽人》樂曲結構
引用自簡伯修著《拉威爾吉卜賽人狂想曲之樂曲分析及詮釋》碩士論文

第一部分:「Lassan」「慢板段落」
點按 藍色字體段落,可以直接欣賞該段音樂

段落 小節數 內容 速度記號
第一部份
單音獨奏
1~14 導奏 Lento, quasi cadenza
15~28 第一主題。
第二部份-1 
雙音與華麗過門樂句
29~41 以音程及和弦的方式重現導奏。
第二部份-2

音與華麗過門樂句

42~58 以音程及強烈的節奏提示富利斯卡後段的主題。
59~67 鋼琴加入的過門。 Quasi candenza
第一部份

開始主題與變奏

68~103 第一主題 Moderato
104~133 變奏一,主題以泛音裝飾 呈現。 Un poco più Moderato
134~149 變奏二,左右手交互撥弦 演奏,主題加以空弦音撥奏作為裝飾。 Moderato
150~167 過門 Allegro
168~183 變奏三,以泛音方式模仿 笛音奏出主題。 Moderato
184~191 變奏四,以雙音方式奏出 主題。 Allegro
192~201 變奏五,以震音(Trill)方式奏出主題。

 

第二部分:「Friska」「快板段落」

第二部份

第二主題

202~226 第二主題及過門。 Meno vivo
227~236 變奏一(以第二主題之和弦音作為基礎的十六分音符變奏) Moderato
237~252 變奏二 以變奏一為基礎進行一連串變奏,

變奏技巧包括泛音、大跳音程、雙手撥奏等。

Esitando Vivo Allegro Vivo Moderato Vivo
253~262 變奏三 Meno vivo Vivo
263~272 變奏四
Coda 終曲 273~341 十六分音符為主的尾奏。以第一主題進行的快速變奏。 Meno vivo Sempre -

accel. Poco meno - vivo Presto

 

《Tzigane》譜例音樂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mTTudtlbY

 

音樂欣賞:凡格羅夫版《Tziga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4POQh5KJPY

 

寫到這邊,一定要愛現一下這張照片:凡格羅夫 2018.12.04. 到台灣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後,筆者與他的合照

筆者與凡格羅夫(Maxim Vengerov)合照

 

那天凡格羅夫與TSO音樂會簽名會時,工作人員告知今天只簽名不拍照,經紀人也直接站在後面看場,並在音樂家左右拉紅線各安排一個警衛,戒衛重重。終於排到給凡格羅夫簽名時,開心地先恭喜大師今晚成功的音樂演奏與超棒的蕭一協奏曲詮釋之後,我還是鼓起勇氣詢問他能否拍一張照片,他給了我一個“Come on”的眼神🥰

收到“Come on”示意眼神後我馬上蹲下,超開心與這當代小提琴天王合照💖

經紀人眼神很酷,不過照片裡我的最愛,其實是警衛的眼神😆


曾宇謙 Live'版本《Tzigane》

https://youtu.be/9n9tD5tjVd0

 

Patricia Kopatchinskaja Live'版本

https://youtu.be/w0ObgSKBqTQ

 

Leticia Moreno 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Live'《Tzigane》

https://youtu.be/pK2lyR0jByc

 

 

延伸閱讀: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生平簡介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介紹

【BON音樂】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 《吉普賽人》(Tzigane)作品介紹

【BON音樂】帕胡德談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 第2號管弦組曲 長笛獨奏詮釋

【BON音樂】拉威爾 G大調鋼琴協奏曲 介紹與賞析

【BON音樂】拉威爾: 左手協奏曲介紹與賞析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洛杉磯愛樂樂團(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洛杉磯愛樂樂團(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All about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晉級百年老店 - 洛杉磯愛樂樂團

 

1919年創立至今的美國頂尖樂團之一洛杉磯愛樂,自成立起陸續由羅金斯基(Artur Rodzinski)、克倫貝勒(Otto Klemperer)等帶領,在這樣的基礎下,在 60 年代由祖賓‧梅塔(Zubin Mehta)的訓練下凝聚出獨特而華麗的音色,接下來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則強化的了樂團的細緻度與表現能力,贏得廣泛的國際聲譽與樂迷的喜愛,後續兩位總監普列文與薩洛寧則讓樂團堅實地從20世紀進化為21世紀具有華麗音色與音響效果的名團,風格大膽、自由並兼具創新。

2009年上任的音樂總監古斯塔夫・杜達(Gustavo Adolfo Dudamel Ramírez, b. 1981.01.26.),替洛杉磯愛樂注入了年輕的活力,更在美國樂壇產生「杜達美瘋」(Dudamania)的情況。杜達美除了指揮風格讓人耳目一新外,更致力於讓古典音樂走入社區、學校,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並且將迪士尼音樂廳周邊,變成了洛杉磯的音樂藝術特區。

 

LA Phil 100 預告片

https://youtu.be/WkjaZtB3ljU

 

https://youtu.be/Y61hF7HD8bo

百年紀念

兩位重量級音樂總監沙隆年與祖賓梅塔現身,與杜達美組成最強 LA Phil 三劍客

https://youtu.be/TZuop13Fk4E

 

歷任指揮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樂團簡史與發展

(文字資料取自華人百科,筆者略微潤飾修改)

在建立一個職業樂團的嘗試多次失敗之後,直到1898年洛杉磯才有了第一個樂團--洛杉磯交響樂團,同時也有了它的年度的音樂會演出計畫,哈利·漢密爾頓擔任了這個樂團的第一任指揮。到了1919年,這個組織變成了洛杉磯愛樂樂團。

1919年的洛杉磯愛樂樂團。

The newly formed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circa 1919.(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洛杉磯愛樂樂團的建立與一位名叫威廉·克拉克 Jr.(W.A. Clark Jr.)的醉心於音樂的愛好者有直接的關係。克拉克是個熱心的藝術贊助人、書籍收藏家和業餘音樂家,一向願意為了音樂而慷慨解囊,洛杉磯愛樂樂團在1919年的成立正是他倡議及幫助的結果。來自克拉克的經濟資助使樂團能夠成為一個永久的團體而生存下去,同時,克拉克還請來了聖保羅交響樂團的瓦爾特·亨利·羅斯維爾作為洛杉磯愛樂樂團的第一任指揮。經過11天短暫而緊張的排練,樂團於這一年的10月下旬舉行了盛大的建團音樂會,94名演奏家組成的樂團在2400名家鄉父老面前亮相,這也是這座城市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支樂團。洛杉磯的市民們終於在多年的期盼之後迎來了它的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樂團。

樂團成立的關鍵人物:威廉·克拉克 Jr.

W.A. Clark Jr.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在樂團建立初期的15年裏,克拉克向樂團捐獻的數額總共超過了30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位。直到1934年,樂團一直不斷地收到來自于克拉克的無償捐贈。

 

羅斯維爾在洛杉磯愛樂樂團的任職從第一場公開音樂會起,直到1927年逝世為止。在長期的合作中,為樂團打下了良好的合奏基礎,此後樂團的指揮中除了曾短期指揮喬治·施內福伊特之外,都是在國際舞台上享有盛譽的指揮家。

首任指揮亨利.羅斯維爾:

Walter Henry Rothwell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1920年代洛杉磯愛樂樂團於「好萊塢露天劇場」露天音樂會照片(可以看到當時都還沒屋頂,因為要等到1922年「好萊塢露天劇場」才會完工開幕)

Hollywood Bowl attractions in the early 1920s. One such occasion is recorded in this photograph, taken Sunday, Aug. 28, 1921. (File photo)

 

阿圖爾·羅津斯基于1929年到1933年之間擔任過樂團的首席指揮,這位波蘭籍指揮家以歌劇、多變化的節目設計和對俄羅斯音樂的詮釋而廣受歡迎。 他於 1933 年 4 月前往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以華格納作品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音樂會結束他在洛杉磯愛樂最後的任期。

 

「一塊錢救樂團」 - 艱難的樂團財政

愛樂樂團創始人威廉·克拉克 Jr. 於1928年宣布結束他每年向樂團捐款 200,000 美元的措施。克拉克表示,自樂團成立至今,覺得自己做得夠多了,這位慈善家的代表說:「他覺得現在是時候了……樂團必須靠自己的力量站穩腳跟。」 在此之前,克拉克一直是維持樂團運作經費的主要負責人。

當時克拉克繼續向樂團承諾捐款(但改為5萬美元/每年),直到 1934 年 4 月去世為止。

為了存續,樂團發起了團呼「一塊錢救樂團」,即使個體戶小額捐款一樣可以救助洛杉磯愛樂:

 

隨後繼任的是因逃避納粹的迫害而離開德國的克倫佩勒(Otto·Klemperer, 1885-1973)。

 

由於自身的猶太血統,克倫佩勒在納粹政權甚囂塵上的一片反猶恐怖中帶領全家逃到了瑞士,在這裏,他得到了來自於洛杉磯的邀請。他于1933年到達這座城市,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的同時,也給樂團的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盡管在這之後克倫佩勒也頻繁往返於美國各大城市,周旋於眾多樂團之間,指揮過諸如紐約愛樂樂團和費城管弦樂團等更為出色的樂團,並且組建了匹茲堡交響樂團,但是對於洛杉磯愛樂樂團他還是盡了自己的心力。

洛杉磯克倫佩勒與同樣流落異鄉的現代音樂作曲家荀伯格(Arnold Schoenberg)相識,並且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演奏了這位作曲家根據布拉姆斯的鋼琴四重奏而改編的管弦樂曲。演出之後樂團的經理對他說:「我真不明白人們為什麽總說荀伯格的作品沒有旋律,他編寫的旋律簡直太豐富了。」

荀伯格與克倫佩勒有著著大時代動蕩但堅定的友誼,荀伯格為愛樂樂團編曲,之後克倫佩勒幫助勳伯格獲得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職位。

1939年以後,克倫佩勒由於健康狀況極其惡劣,不得不進行腦部的手術,這使他出現了部分麻痹的現象,以致於從此無法使用指揮棒。盡管他還一直擔任著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直至樂團至1943年任命了新的指揮,但是實際上他已經很少登上這裏的指揮台。這段群龍無首的時間給樂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演奏水準明顯下降。

 

克倫佩勒於1938年指揮洛杉磯愛樂錄製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錄音

Otto Klemperer: Debussy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38

https://youtu.be/z7sBkEvbRk0

 

與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合作

俄羅斯作曲家和音樂會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ff) 是洛杉磯愛樂的常客,他首次與洛杉磯愛樂樂團合作演出是一起在 Pantages 劇院演奏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在1940年代,拉赫曼尼諾夫已進入職業生涯末段時期,已宣布他打算退出舞台表演,但他之後一直繼續巡迴演出,直到 1943 年去世。

 

接下來的指揮:阿爾弗雷德·瓦倫斯坦(Alfred Wallenstein)重振了樂團的雄風,也是第一位樂團本土美國指揮。

在從1943年開始的12年中,他一直擔任著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使這個樂團重返美國最高水準樂團的行列。瓦倫斯坦從幼年時就隨家人來到了洛杉磯,接受最早的音樂教育,1919年洛杉磯愛樂樂團成立時,他作為大提琴手而成為樂團中的一員。在赴歐洲求學之後,瓦倫斯坦回到美國,先後擔任過芝加哥交響樂團和紐約愛樂樂團的首席大提琴,分別在斯托克和托斯卡尼尼等指揮家手下工作。他作為指揮的第一次登台是在1931年,地點是洛杉磯的「好萊塢露天劇場」。瓦倫斯坦在洛杉礬愛樂樂團的任職第一次使人們看到了美國指揮的前景,在此之前,美國各主要樂團的首席指揮之職一直都是由來自于歐洲的指揮所壟斷,而他是進入這個行列的第一個生于美國並且受教于美國的指揮。瓦倫斯坦所帶來的準確無誤和熱情似火的風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洛杉磯愛樂樂團最鮮明的特征,同時,他也給予與他同時代的美國作曲家以更多的機會,使他們的作品得以進入音樂會的節目,讓美國人能夠了解到自己的音樂發展趨向。

瓦倫斯坦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與海飛茲錄音,是精彩無比的歷史金唱片:

https://youtu.be/9rvG74sAKQM

 

1954年與海飛茲錄製柴可夫斯基《憂傷小夜曲》

Tchaikovsky Serenade Melancolique,Op.26(Heifetz,Wallenstein 1954)

https://youtu.be/OMm5bQ-DiuE

 

瓦倫斯坦卸任後,愛德華·范·拜農成為下一任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1956-1959),但是這段時期並不太長,疾病纏身和最終的過早謝世使他無法履約直至任期結束。在1954年率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訪問美國時,拜農溫和中庸的音樂個性就受到許多人的註意,1956年接受來自洛杉磯的邀請後,他每年分出兩個月的時間與洛杉磯愛樂樂團合作。即使是在這種極其有限的時間裏,他仍然在很多方面給樂團施加了影響。洛杉磯愛樂樂團最為典型的優雅和浪漫的表現特點和色彩柔和的音響,很難說不是拜農的功績。

 

拜農在客席指揮洛杉磯愛樂兩週後謙虛地接受了音樂總監的角色。

他說: 「最好的指揮是觀眾忘記和看不到的」他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留下這一段話。

 

鼎盛時期

1961年,喬治·蕭提成為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但是這項任命未能得到進一步實施便胎死腹中,雙方不歡而散。蕭提的惱火是有原因的,在未向他這位首席指揮通報並取得諒解的情況下,樂團方面就決定聘請年輕的印度人祖賓·梅塔作為首席客座指揮,並且要求他盡可能更多地出現在洛杉磯的舞台上。此舉顯然表現出對蕭提的不恭,於是他憤然辭去了剛剛宣布的首席指揮之職,以示抗議。

於是,梅塔幾乎是奇跡般地順理成章當上了洛杉磯愛樂樂團的新一屆首席指揮,這一年,他才不過剛滿25歲。

 

Dorothy Chandler and Zubin Mehta in 1964. (File photo; Harry Chase / Los Angeles Times)

 

不過,如果僅憑他的年齡就認為他水準不高就大錯特錯了,在這一年,他作為最年輕的指揮分別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也在蒙特利爾交響樂團臨時代替突然無法登台的奧曼迪演出,從而將這個樂團的首席指揮職務笑納;無獨有偶,也是在這一年,他首度與洛杉磯愛樂樂團合作,這次是臨時上陣頂替不能出場的萊納。梅塔能夠受到來自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青睞並不是沒有道理。

洛杉磯,梅塔果然有令人吃驚的表現。他為樂團創造出一種過去只有在維也納才能聽到的聲音:這是一種溫暖而華麗的弦樂音色,是極為典型的「維也納之聲」。梅塔在維也納求學多年的種子終於在洛杉磯開花結果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梅塔不僅煞費苦心,而且還努力說服樂團的管理者投資30萬美元購買新樂器,以改善樂團樂器不佳的狀況。

 

1964年洛杉磯愛樂搬至全新音樂表演廳

洛杉磯愛樂新的音樂中心的正式開幕被譽為南加州音樂新時代的誕生。

 

「這是20世紀最獨特的城市」祖賓·梅塔在指揮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慶典”(Fanfare)之後對觀眾說。 「我認為,在本世紀中葉,現在開始新的文化生活還為時不晚。 今晚,我們將迎來一個新時代。」

 

梅塔對於洛杉磯愛樂樂團顯然有著更多的偏愛。有一次,在一個非正式的晚會上,他不慎說出了「我的洛杉磯愛樂樂團比紐約愛樂樂團等等都好」這樣的詞句,誰知在座的紐約記者立即將訊息傳回,並在第二天的晨報上刊發,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向有著高度的自豪感的紐約愛樂樂團馬上取消了梅塔在下一個演出季前來執棒的計畫。後來,梅塔在紐約愛樂樂團全體團員的面前宣布了他的失言,並且表示了歉意,才得到樂團的諒解。

梅塔在洛杉磯的任期到1978年結束,前後歷時16年。此後,他仍然與樂團保持了極為密切的關系,1994年美國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前夜,帕華洛帝蒂、多明哥和卡列拉斯這三大男高音在洛杉磯的道奇體育場舉行的盛大演唱會,擔任指揮的是梅塔,而樂團則是洛杉磯愛樂。

梅塔的上升趨勢終於在他1978年成為紐約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時達到了頂點,而他在洛杉磯愛樂樂團留下的空缺則由朱利尼接任。這是一個極端專注於音樂的人,在他與洛杉磯愛樂樂團的協定中規定,他將不參與任何有關的社會活動,並且對于樂團的管理事宜概不過問。大量的排練時間是其與樂團合作中最引人註目的特點,他從來不肯在樂團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就貿然地將一部作品拿到音樂會上去接受評判。在1975年他與洛杉磯愛樂樂團合作演出馬勒第九交響曲時,曾經要求有15個小時的排練時間,他說:「不可能以演奏勃拉姆斯的方式去演奏馬勒,也不可能以演奏第一交響曲的方式去演奏第九交響曲。最要緊的首先是搞清楚音符和指法,然後去理解其中的含義。馬勒要求的是特殊的聲音、特殊的心理概念和結構。樂團必須明白這一切,使其成為自然的流露,成為整體的一個部分。」

盡管他的前任梅塔曾經把洛杉磯愛樂樂團推到了美國最優秀的交響樂團的前列從而給後繼者留下了一個難題,但是朱利尼使樂團的演奏更具有深度。他加強了樂團在音樂表現上的能力,使其不再僅僅停留在華麗的音響上。如果說梅塔創造的是一個氣勢宏大的結構,朱利尼則是為這個外殼加入了實質的內涵,使它有血有肉。

Carlo Maria Giulini conducting the L.A. Philharmonic in 1982. (Gary Friedman / Los Angeles Times)

近況

1984年,朱利尼的辭職幾乎給洛杉磯愛樂樂團以沉重的打擊,人們無不擔心,由朱利尼所創下的基業會不會從此付諸東流。幸好普列文的繼任使樂團重新獲得生機。但不幸的是,普列文因為與樂團管理階層不能相容,相互之間的重重矛盾令合作難以繼續。從1985年接任到1989年辭職,普列文在洛杉磯的任職只維持了4年便告結束。

Andre Previn in his debut with the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n Oct. 10, 1985. (Tony Barnard / Los Angeles Times)

 

此後,樂團度過了幾年沒有首席指揮而只靠客席指揮來維持局面的日子,可喜的是,雖然出現這樣的現象,樂團的觀眾人數並未減少。1992年,來自芬蘭的年輕新秀艾薩一佩卡·薩洛寧(也譯為:沙隆年)出任樂團的首席指揮。

薩洛寧出生於1958年,曾在赫爾辛基西貝柳斯音樂學院學習作曲、指揮和法國號,後來又赴義大利專修作曲。薩洛寧首先是以作曲家的身分而開始音樂生涯,盡管後來成為指揮台上的一顆明星,但是仍然不忘老本行,繼續有新作品問世。

Ernest Fleischmann, right, introduces Esa-Pekka Salonen as music director in 1989. (Los Angeles Times)

 

27歲時,薩洛寧成為瑞典廣播交響樂團的指揮,同時還兼任了倫敦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他于1990年在翡冷翠指揮德布西的歌劇《佩裏阿斯與梅麗桑德》成為他通向國際舞台最高點的敲門磚,同一年他還在英國廣播公司的逍遙音樂會的開場演出上指揮了斯特拉文斯基的《俄底普斯王人從1984年以後,他就成為洛杉磯的常客,作為客席指揮頻繁登場,1989年樂團方面終于向外界宣布,薩洛寧將在3年後成為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

年輕的薩洛寧的上任使洛杉磯愛樂樂團在介紹和演出本世紀音樂作品、特別是近年來的新作方面都有了最大的可能,但是,熱心於當代音樂的薩洛寧並不是毫無保留地支持一切新鮮的思想,而是堅持自己理性的判斷。每當面對新作品時,他絕不是先去聽一聽別人的唱片,而薩洛寧從零開始,以達到藝術創作上的自由境界。他在演奏中總是以精確而優雅的方式去創造清晰的細節。

Esa-Pekka Salonen, left, new Executive Director Deborah Borda and President Barry Sanders. (Rick Meyer / Los Angeles Times)

 

經歷17年的音樂總監任期,薩洛寧依依不捨地於最後一場指揮洛杉磯愛樂音樂會中與樂迷告別

 

與年僅26歲的年輕指揮杜達美交接,洛杉磯愛樂即將再次交棒給年輕世代

Esa-Pekka Salonen, left, and Gustavo Dudamel embrace. A banner of Salonen is replaced with one of Dudamel. (Al Seib / Los Angeles Times)

 

杜達美的時代.終於來臨

 

網路KUSO影片

早期他的指揮風格熱情洋溢,近年則專注於音樂內涵,收斂許多不必要的動作

https://youtu.be/dVcGAQylBow

 

與約翰.威廉斯合作之電影音樂音樂會

https://youtu.be/krp9rQCC9Xo

 

樂團主場館.華德迪士尼音樂廳

https://youtu.be/eZlPSnx_qK4

華特·迪士尼音樂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是洛杉磯音樂中心的第四座建物,由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法蘭克·蓋瑞設計,主廳可容納2265席,還有266個座位的羅伊迪士尼劇院以及百餘座位的小劇場。迪士尼音樂廳是洛杉磯愛樂樂團合唱團的團本部。其獨特的外觀,使其成為洛杉磯市中心南方大道上的重要地標。

迪士尼音樂廳落成於2003年10月23日,造型具有解構主義建築的重要特徵,以及強烈的蓋瑞金屬片狀屋頂風格。落成後,如同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般,引起不少是否破壞市容的紛議,且建築學界亦質疑其內部空間是否提供音樂廳良好的聲學效果與設計。但在幾場音樂演出之後,與洛杉磯音樂中心另一棟重要音樂廳,桃樂絲錢德勒大廳(en)相比,該音樂廳良好的音響效果是廣受讚譽的。

此音樂廳的提案來自於華特·迪士尼的遺孀莉莉安,她宣布捐出5千萬美金建造一座以華特·迪士尼為名的音樂廳,並要具有最佳的音響效果,以及一個莉莉安喜歡的花園。法蘭克蓋瑞在1991年完成了設計圖後,獲得莉莉安的青睞,建造工程於1992年展開。

然而工程前期,在興建音樂廳地下停車場部份就大幅超出預算,停車場在1996年建好時,已花費9千萬到1億1千萬美金,導致洛杉磯縣議會須賣掉政府債券來彌補不足,工程進度的調配與其預算用料的拿捏,都引起不少爭議,地上建物也遲遲無法開工,幸而前洛杉磯市長理察·雷登(en)與加州慈善家艾里·博洛特展開募款活動,地上建物才能在1999年的12月開工建造。

2003年此音樂廳落成時,包括地下停車場,造價已累計到2億7千4百萬美金,其中由迪士尼家族捐款有8仟450萬美金,迪士尼公司捐款2仟5百萬美金。相較於洛杉磯音樂中心的其他三棟建物(於1960年代建造,造價約3千5百萬美金),迪士尼音樂廳可說是洛杉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音樂廳建物。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https://youtu.be/tesyMHUgWBI

https://youtu.be/zwF7OFyi5Co

 

反光問題

迪士尼音樂廳落成後,由於片狀屋頂的反射光引起周邊居民困擾,還產生了一些修正的額外費用。這些凹凸的拋光不鏽鋼板,如同大面的鏡子般,在日照強烈時,會反射炙熱的陽光到周邊的公寓裡,以至這些居民的空調費用爆增,且被反射到的街上,行人經過也都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熱,經測量後,路邊溫度可達60℃的高溫。

該音樂廳的售票員也表示,曾多次看到對面街上有施工用警告三角椎,受不了高熱而融化,亦發現有垃圾桶產生自燃現象。諸多的抱怨使得音樂廳不得不再花一筆錢,透過電腦分析,將容易折射光線到人們活動區域的幾片屋頂,使用噴砂的方式將其亮度減低,以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

 

百年過去了,樂團過去的兩個音樂會主場館照片

 

對了,杜達美已經正式成為法國巴黎歌劇院下一任音樂總監,期待2021-2022樂季他更加精彩的表現

 

 

步上歐洲歐洲音樂之巔的委內瑞拉指揮大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課歌劇大師系列之四:普契尼《杜蘭朵公主》(Turandot)

【BON音樂】大人音樂課歌劇大師系列之四:普契尼《杜蘭朵公主》(Turandot)
All about Puccini "Turando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第4堂:普契尼《杜蘭朵公主》(Puccini: Turandot)奇異的東方傳奇 

 

課程重點:絕美詠嘆調、東方傳奇、普契尼最後遺作 

「在古老遙遠的東方中國裡,有一位殘暴的公主杜蘭朵,為了報復先人所遭受的苦難,設下了三道謎題:凡是答對者,就能迎娶她;凡是答錯者,會在月出時斬首,迎向只有一條的死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生前最後一齣的鉅作,也是融合歌劇與戲劇張力的舉世經典。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文學音樂(7/20週二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文學名著x音樂大師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一期)-經典歌劇(7/8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世界名曲(8/12週四下午班,共5堂)


 

歌劇創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20年時普契尼著手開始創作歌劇「杜蘭朵公主」,1924年秋天,普契尼因為長年喉部不適,經常感到喉嚨疼痛以及聲音沙啞而前往佛羅倫斯治療,檢查出罹患了喉癌,在當時根治此症的惟一方法只有動手術將癌細胞切除。 11月初普契尼由兒子陪同一起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動手術,手術進行相當順利,普契尼看似已渡過難關,但術後第二天卻因流血不止導致心臟病發,延至於1924年11月29日逝世,享年66歲。

普契尼留下了「杜蘭朵」的最後一幕未能完成,只寫到第三幕「柳兒自盡」。

後來由他的學生弗朗哥‧阿法諾(Franco Alfano, 1876 – 1954)將歌劇終曲補述完成。

 1926年4月26日,這部歌劇遺作由普契尼生前好友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 – 1957))於米蘭拉斯卡拉大劇院指揮首演,此時普契尼已去世一年半,杜蘭朵的大獲成功,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一個輝煌燦爛的句點。

據說首演之日,托斯卡尼尼只指揮到「柳兒之死」,也就是普契尼完成的最後部分,托斯卡尼尼停止管弦樂隊的演奏,然後轉身對觀眾說:「大師在這裡放下了他的筆」,並停止了首演。

普契尼一生共留下十二部歌劇作品,全都與愛情有關,被公認是繼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之後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在歌劇中,普契尼為求顯著東方色彩,更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曲調,更使音樂充滿東方風情。

 

劇名「杜蘭朵」

「杜蘭朵」來自義大利文的「Turandot」的音譯,而此詞本身就來自波斯語的「Turandokht」,由「Turan」(圖蘭,地名,是波斯語中對中亞的稱呼)和「dokht」(女兒)兩個字組成,意即「圖蘭之女」。

 

伊朗(古代波斯)與圖蘭地理位置圖


故事起源探討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國內外有許多的學者對《杜蘭朵》故事來源進行論述。例如孟昭毅的〈“杜蘭鐸”的影響與 接受〉一文中,將「杜蘭朵」的主題上溯至波斯詩人菲爾多西(Hakīm Abol-Qāsem Ferdowsī Tūsī,935-1020)的作品《列王紀》(Shāhnāmé)。爾後又被波斯詩人內札米.甘伽維(Nizami Ganjavi,1141-1209)繼承改編為敘事詩《七美人》(Seven Princesses),詩中提到俄羅斯公主用猜謎的方式徵婚的故事。此與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 中的〈杜蘭鐸的三個謎〉故事大致相同:只是由俄羅斯公主變為中國公主。

 

內札米.甘伽維:敘事詩《七美人》

波斯詩人內札米.甘伽維(Nizami Ganjavi,1141-1209)所著的敘事詩《七美人》(The Haft Paykar: A Medieval Persian Romance),詩中記載波斯帝國薩桑尼王朝(Sassanid Empire, 226-651)別赫拉姆五世(Bahrâm V Gûr,420-438)的傳說。這首敘事詩是國王的第四個妻子蘇格拉伯公主給他講的故事,詩中一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 (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Guarded in the Castle),提到斯洛維尼亞(Slovenija)公主精通魔法,便在城堡中設置了重重的符咒,有能力破解符咒進入城堡的人便可娶她為妻,如果不能順利解除便會被機關的箭刺死。有位王子從智者那學習符咒破解之法, 便快速的通過城堡符咒的防守,但仍需解決公主出的四道題目才能得到最終的勝利。王子運用智慧成功的回答難題,如願娶回了公主。但此故事雖具備「公主出題答對就結婚」的主題,卻還沒有「未完成難題就殺頭的懲罰條件」, 但從「去追求公主是極具危險而可能喪命的」,因此目前學界認為此故事與「杜蘭朵」 的關係密切。

 

波斯詩人菲爾多西:《列王紀》

但內札米.甘伽維的《七美人》是改寫自 10 世紀波斯詩人菲爾多西(Hakīm Abol-Qāsem Ferdowsī Tūsī,935-1020)的《列王紀》(Shāhnāmé Book of Kings), 它講述了古代波斯的故事,從開創神話為始,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入侵為止,這本書可說是伊朗民族史詩。書中內容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最相似的就是〈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Zal woos Princess Rudabeh),故事內容大致是王子扎爾聽說被保護於城堡中的公主羅迪荷美若天仙,而公主也耳聞王子的英勇事蹟,但雙方對於彼此的身世之謎都有所顧慮,克服疑惑和重重考驗之後,他們決定要見對方一面,羅迪荷於是垂下繩子使扎爾能夠進入城堡,兩人見面後一見鍾情希望能結為連理,國王也同意他們的婚事,便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此故事和〈被城堡守衛的公主〉都具有王子克服難關追求公主的內容,但兩者仍然存在很大的區別,這些故事是融合了許多波斯的民間故事而寫成,因此確切的源頭很難考證, 只能推出大概是從〈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而來的,後來寫成〈被城堡守衛的公主〉的故事,收錄於《七美人》之中流傳下來。但因〈扎爾向羅迪荷公主求愛〉 的故事與「杜蘭朵」之間存在的關繫較低,因此將〈被城堡守衛的公主〉視為「杜蘭朵」的濫觴。

 

德拉克洛瓦《一千零一日》故事集

〈被城堡守衛的公主〉寫成後仍不斷在民間流傳,直到18世紀初,「杜蘭朵」才為漸漸進入歐洲世界,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對「東方文學」感到濃烈的興趣, 出現以東方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如《一千零一日》(Les mille et un jours)與《一千零一夜》(Les mille et une nuits),此兩者架構相似,都是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結構,且其中有七個故事主題在兩部書中皆有出現,它們之間存有明顯的影響關係;但《一千零一夜》是以男性為中心,以「黑夜」為主的故事;而《一千零一日》則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白天」故事,兩書在本質上有了差別。法國作家德拉克洛瓦(François Pétis de la Croix,1653-1713)所寫的《一千零一日》 或是譯為《天方日譚》的波斯童話又出現了「杜蘭朵」。

《一千零一日》究竟是根據何者而來的呢?學者羅湉在〈圖蘭朵之法國源流考〉認為:「目前法國學界基本認定《一千零一日》中的故事出自一本名為《憂愁後的歡樂》的土耳其故事集。」 故事《憂愁後的歡樂》(Ou La joie après l’affliction)是土耳其故事,被翻譯成波斯文後傳入法國,被德拉克洛瓦當作是波斯的童話,因而他參考《一千零一夜》故事結構,不僅轉譯,同時引用《憂愁後的歡樂》中的故事,以法文創作自以為的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因此將東方童話的故事帶進西方世界。

此書中的第二卷〈卡拉富王子與中國公主的故事〉(Prince Calaf and the Princess of China)「中國公主」的形象在這一階段才具體出現,《一千零一日》 中,終於出現了以Turandot為名的公主。

根據學者羅基敏《杜蘭朵的蛻變》研究:
Turandot是由「Turan」和「dot」合成,「Turan」即是我們說的土耳其斯坦,在波斯的史詩及傳說中可以看到,這個字係根據其建國國王「Tur」命名,表示其統治之地,指的是土耳其和中國;「dot」 來自「dukht」,有女兒、處女的意思,也含能幹、力量等用意。 因之,在波斯文裡,「Turandot」一字正是「中國公主」的意思。

因此由題名便知「Turandot」就是指中國的公主,而「Turandot」也是在此時被定下為中國的故事基礎。故事分為兩個部分,前段先描述波斯王子卡拉富文武雙全,是天之驕子,不幸國家遭到入侵,開始逃難的生涯,因遭強盜搶劫後不得不乞討和做苦工維生;下半部是落難王子隻身前往中國尋夢,這個故事已具備了《杜蘭朵》故事的原型,有猜謎招親、王子要求公主猜自己出身、侍女自殺等,經過多翻的波折,終能如願娶得中國公主,王子不但贏得美嬌娘,並且藉此得以復國。在德拉克洛瓦的故事已經具備《杜蘭朵》故事的大致架構,因此可視〈卡拉富王子與中國公主的故事〉為《杜蘭朵》的前身。

但與普契尼《杜蘭朵》不同的是, 王子回答的三道題答案為「太陽」、「海洋」、「」(貼心提醒:千萬不要硬背答案去考試,否則可能引來殺身之禍)。並加入侍女阿德瑪(Adelma)從中做梗的情節:杜蘭朵身邊的侍女,原是某可汗之女,其國被中國征服,方淪落侍奉杜蘭朵。
她告知卡拉富,杜蘭朵計畫命人於次日清晨謀殺他,以解決杜蘭朵要面對的問題。卡拉富吃驚之餘,喊出自己和父親的名字,慨嘆命運多舛。女子請卡拉富和她一同逃到親戚之國,卻被拒絕。......在宮殿裡,杜蘭朵解了他的謎,亦立刻承認自己已愛上王子,並願嫁給他,並且承認謎底是她的侍女告訴她的。侍女見破壞兩人好事之計策不成,自己又復國無望,於是出面承認自己的計謀後,自殺而死。杜蘭朵傷心的喊出侍女的名字:阿德瑪。

在後半段的故事中,原鄰國公主阿德瑪的復仇計畫則成為重點,她串聯了整個故事,也使原本單純的徵婚故事,更增添情節的波折。但在之後的改寫中,阿德瑪則逐漸被弱化,甚至被轉化為王子的宮女。而此故事雖然在寫的是中國的故事,卻顯少有關於中國的描寫。但這樣的情況在之後雷沙居的喜歌劇《中國公主》中被改變。

 

杜蘭朵這個中國公主的藝術形象卻被世界許多文學藝術家所鍾愛,並且出現了很多變異和再生。

在這些演變和演出後,中國公主的形象一再的受到質疑。而作者認為,考察普契尼歌劇中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劇本對於故事的內涵開掘的是否深廣,理解得是否合乎人情,至於劇中情境寫得像不像中國倒是無關宏旨。

孟昭毅更指出《杜蘭朵》的演出成功也不在於她是否為中國公主,而是表現出真善美和深度的愛情主題。

將愛情視為至高無上的精神,和通過讚譽〈茉莉花〉而生動含蓄地表達青年男女愛情的樂曲,融合的天衣無縫。普契尼只闡發童話傳說中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底蘊,而不去深究歷史的真實和人物的典型,才使他的歌劇成為藝術珍品。

(上文出處:葉芳欣:《杜蘭朵》歌劇與戲曲四版本探析)


典型普契尼:

異國情調.女人.愛情.折磨.殘酷與死亡

 

劇情解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古中國,政府下令,欲娶公主杜蘭朵(Turandot)者,須猜對公主的三個謎語;但如有猜錯,便要處死。

有一位波斯王子蒞臨求婚,但猜謎失敗,將於月出之時斬首。流亡中國的韃靼王子卡拉富(Calaf)與父親帖木兒(Timur)、侍女柳兒(Liù)在北京城重逢後,即看到波斯王子遭處決,及杜蘭朵在場親自監斬。卡拉富王子被杜蘭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顧父親、柳兒和三位大臣平(Ping)、龐(Pang)、彭(Pong)的反對來應婚,答對了所有問題:這三道謎題的答案分別是「希望」、「熱情」和「杜蘭朵」。

但杜蘭朵拒絕認輸,向父皇撒賴,不願嫁給卡拉富王子,於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富不但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親帖木兒和丫鬟柳兒,並且嚴刑逼供。柳兒自盡以示保守秘密。帖木兒此指責杜蘭朵十分無情。天亮時,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強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訴了公主。公主也沒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並說王子的名字叫:「Amore」,在義大利文中即「愛」。

 

第一幕

宮殿前

傳令官宣讀法令:「任何要想娶杜蘭朵公主的王子必須正確地回答她的三個謎語。如果回答錯誤,一律斬首示眾。而在月亮升起時,波斯王子將被斬首。」 大家聽到消息後,民眾湧向宮門,侍衛粗暴地推開他們,一個瞎眼的老翁被推倒在地上,老翁的女僕柳兒為了救老翁喊叫起來。

一個年青人聽到她的呼叫聲馬上過來幫忙,並且認出那位老翁就是他失蹤已久的父親。

老翁是流亡在中國的韃靼國王帖木兒,那個年輕人也就是韃靼王子卡拉富。

卡拉富見到父親仍活著,他非常高興。王子要求父親不要透露他的名字,因為害怕征服多國的中國統治者知道。

國王帖木兒告訴王子說,韃靼國宮廷裡的僕人中只有柳兒對國王仍舊忠心耿耿。王子問柳兒為什麼還是那樣忠心,她回答說,因為很久以前,王子曾向她微笑...... 月亮昇起了,民眾看到年輕英俊的波斯王子將要被斬首了,民眾請求杜蘭朵公主能夠饒恕波斯王子。

可是公主仍堅持並下令斬首。

杜蘭朵公主的出現引起了韃靼王子對公主的愛慕。當卡拉富王子情不自禁地呼叫公主名字的時候,波斯王子被斬首了,民眾則在恐慌中尖叫著。 韃靼王子被公主的美貌深深打動。他決定要向公主求婚,當他走向銅鑼並要敲打三下表示要娶杜蘭朵公主的時候,三位中國大臣平、龐、彭挖苦他說:「你還是好好保住你的人頭,趁早回到你的國家去吧。皇家墳墓已滿,我們不要再有笨笨的外邦人了。」韃靼國王帖木兒也勸告兒子打消這個念頭。暗戀著王子的女僕柳兒也認為王子不該去冒回答公主謎語的風險。 對柳兒的忠心王子很感動,王子對柳兒說:如果他不能答對公主的謎語而被斬首,希望柳兒繼續效忠父親,減少流亡的痛苦。

雖然三位大臣、帖木兒、柳兒多次勸告王子,但是王子已經下定心,任何人都勸說不了。 王子三次大叫公主杜蘭朵的名字。他衝向宮殿門前的銅鑼,敲響了三下,宣布了向公主求婚。 音樂壯麗隆重,在宮殿陽臺上觀看的杜蘭朵公主接受了王子的挑戰。

 

第二幕

第一景:宮中涼亭。日出前。

三位大臣(平、龐、彭)對自己的工作作出抱怨:每天要閱讀很多文書,主持無數宮廷內的各種儀式,還要籌備盛大婚宴或者喪事。大臣平突然想念他在湖南的自然風景:他家旁邊有湖,湖週圍長滿竹子。大臣彭想念他家鄉的果園。大臣龐回憶他老家的花園。

雖然三位大臣可以懷念他們的家鄉,但是他們必須回到冷漠無情殘酷的現實當中。他們不得不執行一些年青人的死刑,他們永遠記得這些年青人的恐怖命運。宮廷裡的樂器響起,表示皇帝將駕臨,三位大臣旋即作好迎接準備。

 

第二幕

第二景:宮廷。白天。

皇帝阿兒頓,杜蘭朵公主的父親,坐在御座上。他力勸那位求婚的王子撤回他的求婚決定,可是王子還是一意孤行。杜蘭朵出來對眾人自述她對於先人的不幸所感到的仇恨,說:她的祖先羅玉鈴太后抵抗男人的霸道,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人民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入侵的外國王子強暴她,並且殺死她。

長大後的杜蘭朵公主發誓要為祖先報仇,她憎恨所有向她求婚的男人。杜蘭朵公主勸告王子收回決定,但是王子對公主的愛意已定,無法收回。

於是杜蘭朵公主講出了第一個謎語:「什麼東西在晚上出生,而在黎明死去?」王子正確回答:「希望。」

公主感到很驚訝地講出了第二個謎語:「什麼東西紅如火,暖如火,又非火?」王子想了一會兒說:「熱情。」

公主聽後更加震驚了,民眾對王子的聰明自信喝彩,更加激怒了公主。

公主接著講出了第三個謎語:「什麼東西冷如冰,燒起來熱如火?」 正當王子思考的時候,公主很得意地逗弄著王子,以為王子肯定回答不了而被斬首,王子突然大聲說:「就是妳~杜蘭朵公主!」

民眾立即歡騰起來呼喚著王子的勝利,公主隨即跪在皇帝面前,哀求父王不要把她嫁出去。皇帝卻堅持誓約是「神聖不可侵犯」,認為公主一定要按照誓約嫁給王子。正當公主悲痛萬分之時,王子向公主提出了一個謎語:「如果在日出前杜蘭朵能說出王子的名字,妳就可以處死我。」杜蘭朵公主接受這個猜謎提議。皇帝也向眾人宣告希望王子在天亮時能成為他的駙馬。

 

第三幕

第一景:宮中花園。晚上。

在遠處,宮廷中的傳令官宣讀杜蘭朵公主的命令:今晚北京城內所有人都不能入睡,如果在天亮前仍然不知道王子的名字,那麼全城的人都要被處死。

三位中國大臣又再去見王子,他們說只要王子能放棄娶杜蘭朵公主,他們就會給王子錢財和女人。但王子仍然回絕。

接著,一群士兵拖出王子之父帖木兒和女僕柳兒。企圖從他們的口中得知王子的名字,因為有人看見他們和王子說話。 杜蘭朵公主命令帖木兒和柳兒說出王子的名字。王子假裝說他們不會知道。柳兒卻宣稱只有她才知道王子的名字,但是她不會透露的。大臣平用盡各種方法想從柳兒口中得知王子的名字,她堅持不說,於是受到拷打。

柳兒始終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她的行為打動了杜蘭朵公主,杜蘭朵公主就問柳兒「什麼力量驅使你如此堅強?」柳兒回答「是愛。」。 杜蘭朵公主再次命令大臣平逼供出王子名字,大臣平便加重刑罰。柳兒沒有被屈服反而對杜蘭朵公主說:「層層冰霜將你圍住,一定會有火來熔化,你早晚會愛上他的!」 說完後,柳兒從一個士兵的腰帶拔出短劍,向自己猛刺,當她邁步走向王子眼前的時候,眾人喊著要她說出王子的名字,可她卻倒地而死了。

由於帖木兒眼睛瞎了,起初不知道柳兒已死,經過旁人告訴他,他知道後在極度的痛苦中大哭起來。 帖木兒警告說這種罪行會觸怒上天。眾人聽後帶著羞恥和害怕的心情安靜下來。

柳兒的屍體被抬走,悲痛的帖木兒和眾人跟在後面走。當所有人都離開之後,剩下王子和杜蘭朵。

王子責備杜蘭朵公主的殘酷後把她抱在懷裡並且強吻了她。 王子決定以真摯的愛情去打動杜蘭朵公主冷酷無情的心,他的一個吻點燃了公主心中的愛情之火,她希望王子帶著這個神秘的愛離開,再不要提出什麼問題,但是王子最終卻把自己的真名「卡拉富」告訴了公主,他的命運已掌握在公主的手中,可以隨時被處死。

黎明時分已到,杜蘭朵公主卻和卡拉富王子一同走到皇帝面前,杜蘭朵公主宣布她知道王子的名字,王子的名字就叫「愛!」(Amore,在義大利文中即「愛」) 於是,眾人齊聲向這對新人歡呼鼓掌。

(劇情解說整理自「維基百科」)

 


愛情的幾種樣貌

霸女 - 杜蘭朵公主

杜蘭朵公主因爲女性先祖被異族男性擄掠殘害,心懷憤恨而成了男性的復仇者;多年來故意出謎題刁難絡繹不絕的求婚者,當對方猜錯即令劊子手斬首伺候,已經有一長串首級掛在城牆上,心中瀰漫著復仇之火焰。

 

聖女 - 柳兒

柳兒是韃靼王子的僕婢,在故鄉時就傾心王子,難忘他友善的笑容。這位看似不起眼的奴婢,居然能為了公主完全不瞭解的「愛」,願意犧牲寶貴的生命,以自己的死成全王子姓名秘密。是劇中最令人動容的悲劇角色。

 

大贏家 - 卡拉富

韃靼王子卡拉富,對中國公主一見傾心,無論如何都要敲響報名猜謎提親之鐘。才智過人的他連續猜對三題,終於闖關成功得到皇帝的認可,雖杜蘭朵悔婚,但卻反要杜蘭朵猜出他的名字,更願意以死相殉,可見其決心與對愛情之堅持。劇情最後,柳兒雖然犧牲,但他不僅成功擄獲杜蘭朵之心,更代表他即將結束流亡,從韃靼王子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駙馬... 復國之路大成功(XD)


著名詠嘆調

  • 別傷悲,柳兒!〝Non piangere,Liù〞 —— 看到真心勸阻自己卡拉富,對柳兒的忠心很感動,他對柳兒說:萬一不能答對公主的謎語而被斬首,希望柳兒繼續效忠父親,減少流亡的痛苦。

https://youtu.be/KJsrxwl3bcc

 

https://youtu.be/L4TFqVSaoB0

 

  • 祖先的屈辱〝In questa Reggia〞——公主自述對於先人的不幸所感到的仇恨。

https://youtu.be/Sf35abbE48c

 

https://youtu.be/RihDKMlN_80

 

  • 主啊! 聽吾言〝Signore ascolta〞——柳兒苦勸王子不該去冒回答公主謎語的風險。

https://youtu.be/sjCbV0XS7iA

 

Signore, ascolta - Leona Mitchell (Liu, Turandot)

https://youtu.be/lDMEmYuDmFE

 

 

  • 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王子表達對於公主猜不出自己姓名的信心,並穿插著北京城百姓對於公主的命令之心聲。

(帕華洛帝於主演的電影《Yes, Giorgio》中,真實扮演男高音的角色,於電影中演唱歌劇《杜蘭朵公主》)

https://youtu.be/Q_hLh4qCqpg

 

Puccini: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 BBC Proms

https://youtu.be/suj-2sbSFKs

 

Luciano Pavarotti sings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The Three Tenors in Concert 1994)

https://youtu.be/cWc7vYjgnTs

 

 

  • 冰霜將妳重重包圍〝Tu che di gel sei cinta〞——柳兒受公主虐待但卻堅決不說出王子姓名,決意自殺殉身前所演唱之詠嘆調。

https://youtu.be/g-1MjfmixrI

 

歌詞翻譯(林仁斌翻譯)

義大利文歌詞 中文歌詞
TURANDOT: Chi pose tanta forza nel tuo cuore?
LIÙ: Principessa, l’amore!
T.: L’amore? 

Liù affronta la glaciale principessa con quest’aria:

Tu che di gel sei cinta
da tanta fiamma vinta
L’amerai anche tu!
Prima di quest’aurora
io chiudo stanca gli occhi
perché egli vinca ancora…
egli vinca ancora…
per non, per non vederlo più!
Prima di quest’aurora, di quest’aurora
io chiudo stanca gli occhi
per non vederlo più!

杜蘭朵:誰在你心裡注入如此大的力量?
柳:公主,是愛情!
杜蘭朵:愛?

 

柳兒用這樣的神情面對冰冷的公主:

被層層冰霜包圍的你
一旦被如此多的火焰征服
你也會愛上他的!
在這黎明之前
我會閉上疲憊的雙眼
這樣他仍然可以獲勝
他或許還能贏…
不再,不再見到他!
在這黎明之前,在這黎明之前
我會閉上這疲憊的雙眼
再也見不到他了!

 

歌劇裡欣賞不到的版本

猜得到為什麼嗎?

Anna Netrebko - Turandot: "Tu, che di gel sei cinta" - Puccini

https://youtu.be/g4dlATlrf0E

 

 

冷知識

貫穿全劇的 <茉莉花>,共出現8次

感謝陸生輝老師的Youtube頻道整理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1次出現
1.  Lá, Sui monti dell'est (在遙遠的東方山上)
因波斯王子要被處斬,皇室安排僧侶為他超渡亡魂。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2次出現
2.  Principessa (公主開恩)
百姓請求公主對波斯王子開恩,免他一死。


《茉莉花》於歌劇『杜蘭朵』中的第3次出現

3 . Turandot (杜蘭朵)
正當王子卡拉夫唱著要娶得杜蘭朵公主,準備敲鑼時

4. La fossa già scaviam per te (我們已經為你挖墳墓)
卡拉夫王子不接受眾人的勸阻,決意參加公主的猜謎招親

5.  Dal deserto al mar (從沙漠到海洋)
公主杜蘭朵隨著茉莉花的旋律,進入皇宮的大殿。

6. Mi vuoi nelle tue braccia a forza
     (你要我屈服於你的懷裡嗎?)

7.  Principessa divina! (至尊的公主!)
總管大臣抓到兩名曾與王子來往的外邦人

8.  Singnor, non parlerò (主人,我不會說出來的。)
柳兒向卡拉富承諾,絕不透露他的名字。

 

 

全劇欣賞

北京紫禁城版本(祖賓梅塔指揮.張藝謀導演)

https://youtu.be/Jb0ORutNhBo

 

 

2002年薩爾茨堡音樂節版本(日語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lgV3688q4

 

 

補充資料

 

 

讚嘆阿湯哥,拍出這麼棒的電影作品🌹

https://youtu.be/jU2TU--E6OE

 

Bonus 《Nessun Dorma》快閃演唱

https://youtu.be/t8_sH8Kh9s4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樂團線上團練課程特色與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 ⋅ 樂團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由知名音樂家林仁斌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周欣穎老師擔任音樂總監。樂團藉由舉辦各式音樂會與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參與,以多元化及各式長笛音樂與精采活動互相結合,宗旨在於發揚各式音樂、培養優秀音樂人才、推動國內外音樂活動、促進國內外音樂文化交流。

 

 

因應疫情.線上團練正夯❤️

使用軟體:Google Meet、LINE會議、Zoom等最常用之視訊會議軟體

 

線上團練的特色與內容

  • 專業師資帶練基礎練習.打底好時機
  • 居家就能上課.減少了交通時間.增加了練習時數
  • 多元化的編曲與團員專屬樂譜.體驗長笛合奏最佳入門
  • 針對團員問題.制定每週特別練習主題
  • 互動解決問題.隨練習週次做專題討論釋疑

 

 

【參與資格】樂器自備 

追求進步與一顆喜愛音樂的心❤️

 

【聯絡方式

歡迎洽詢節慶長笛樂團音樂總監茱麗葉老師,主動傳送訊息與我們互動聯絡,提出您的問題:

 

 

【各團線上團練時間】

*週六上午:
每週六上午
 11:00-12:00(每週團練進行中)

 

 

 


線上團練曲目

 

六月曲目
德布西《棕髮少女》
薩提《吉諾佩蒂》 No.1

 

七月曲目
史塔密茲 輪旋曲(二重奏版本)
韓德爾《皇家煙火》(三重奏版本) 
宮崎駿《魔法少女》

 

八月曲目
巴哈《穆賽特舞曲》
電影《海上鋼琴師》(四重奏版本)
德布西《月光》

 

九月曲目
電影歌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獨奏與樂團版本)
周杰倫《Mojito》(獨奏與樂團版本)

 

十月曲目
電影《女人香》(四重奏版本 / 附伴奏檔案)
爵士版《秋葉》Autumn Leaves(附伴奏檔案)

 

十一月曲目 
《秋意濃》(附伴奏檔案) 
《藍色多瑙河》(附伴奏檔案)

 

*活動豐富多元~快樂正確地吹奏長笛~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https://reurl.cc/alp3lY

💖每星期固定精彩團練課程,時段任選💖

 

 

 

 

 

 

 

 

開卷蹦藝術.享受靜謐閱讀時光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2018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
All about New York Philharmon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不僅是美國最老的交響樂團,同時也是世界最老的交響樂團之一。紐約愛樂早在1842年便成立,當初的名稱是紐約愛樂協會(The Philharmonic Society of New York),在首任指揮希爾(Ureli Corelli Hill,美國人)的帶領下,於該年12月7日舉行第一場音樂會。不過,紐約愛樂的名稱卻直到1928年,紐約愛樂協會與紐約華爾特達姆洛希(Walter Damrosch)交響協會兩者整合後,才正式沿用至今。而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中,該團將近一百六十年的時間,幾乎佔三分之二,因此對美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絕對舉足輕重的份量。

New York Philharmonic Toscanini Era
New York Philharmonic Toscanini Era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2018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with Cynthia Phelps as soloist performing New York Premiere of Julia Adolphe's Unearth, Release (Concerto for Viola and Orchestra) at David Geffen Hall, 11/17/16. Photo by Chris Lee

 

小小資料庫
BOX1:紐愛歷任音樂總監、首席指揮

Ureli Corelli Hill (1842-1847)
Theodore Eisfeld (1848-1865)
Carl Bergmann (1855-1876)
Leopold Damrosch (1876-1877)
Theodore Thomas (1877-1891) 
Anton Seidl (1891-1898)
Emil Paur (1898-1902)
Walter Damrosch (1902-1903)
Wassily Safonoff (1906-1909)
Gustav Mahler (1909-1911)
Josef Stransky (1911-1923)
Willem Mengelberg (1922-1930)
Arturo Toscanini (1928-1936)
John Barbirolli (1936-1941)
Artur Rodzinski (1943-1947)
Bruno Walter (1947-1949)
Leopold Stokowski (1949-1950)
Dimitri Mitropoulos (1949-1958)
Leonard Bernstein (1958-1969)
George Szell (1969-1970)
Pierre Boulez (1971-1977)
Zubin Mehta (1978-1991)
Kurt Masur (1991-2001)
Lorin Maazel (2001-)

BOX2:紐愛首演紀錄

1947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美國首演
1946史特拉汶斯基「三樂章交響曲」/世界首演
1925蓋西文「F調鋼琴協奏曲」/世界首演
1909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世界首演
1908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美國首演
1904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美國首演
1893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世界首演
1892理察史特勞斯「死與淨化」/美國首演
1889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美國首演
1886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美國首演
1881柴可夫斯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世界首演
1876華格納「女武神」第一幕/美國首演
1876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美國首演
1866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美國首演
1846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美國首演
1844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美國首演

 

2018年起新任音樂總監 梵志登(Jaap van Zweden)

Jaap van Zweden (born 12 December 1960)
2018年新任音樂總監 梵志登(Jaap van Zweden)Jaap van Zweden (born 12 December 1960)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美國最老牌的知名樂團紐約愛樂自2018年秋季起,將由現年55歲的荷蘭指揮梵志登(Jaap van Zweden) ,繼馬勒、托斯卡尼尼、伯恩斯坦等名家之後,成為他們的二十六任音樂總監。

紐愛現任音樂總監Alan Gilbert於2015年2月宣布不再續任,紐愛確定繼任人選之後,美國幾個主要樂團未來數年內的大位也隨之終告底定:近幾年來,波士頓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院、費城管弦樂團都聘任了新的音樂總監或首席指揮,因此梵志登與紐愛的五年合約出爐,也宣告各團間的「獵人頭大戰」暫時告一段落。

梵志登為小提琴家出身,19歲就成為大會堂管弦樂團史上最年輕的樂團首席,他在任上遇到伯恩斯坦,後者鼓勵他拿起指揮棒,梵志登曾回憶道:「伯恩斯坦當時指揮大會堂管弦樂團在柏林演出,而他十分想要在音樂廳中聽一聽樂團的音色,所以要我來指揮,但我根本沒指揮過啊?他說:『你必須指揮、必須這麼做。』他把我推到樂團前,我就這樣經歷了指揮初體驗,過後他說:『這次表現真是糟,但我從中看到了一些什麼,認真去做吧。』是他鼓勵我,讓我真的成了一位指揮。」

 

目前紐約愛樂一年約兩百場的演出,大部份在林肯中心的大衛·格芬廳」David Geffen Hall(原為:「艾弗利‧費雪廳」,Avery Fisher Hall)舉行。全團的年度資金來源,主要有:售票、各式演出佔48%、年度募款活動佔31%,而聯邦、州、市等各級政府的補助只佔1%,另外有19%的業外投資收入,可以說是一個經營得當的法人音樂團體。

Avery Fisher Hall at Lincoln Center, 2013 via Flickr user Kristina D.C. Hoeppner
Avery Fisher Hall at Lincoln Center, 2013 via Flickr user Kristina D.C. Hoeppner

 

小故事:(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大衛·格芬廳」(David Geffen Hall)位於美國紐約市,是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一部分。它是紐約愛樂的主場地,有2,738個觀眾席。這座美麗的音樂廳建於1962年,音樂廳的建築由馬克斯·阿布拉莫維茨(Max Abramovitz)設計。最初名為愛樂廳,後來因為愛樂協會董事會成員之一的艾弗里·費雪(Avery Fisher)於1973年捐贈了1050萬美元給了紐約愛樂,因此音樂廳也改以他的名字命名。至2014年11月13日,林肯中心正式宣布將「艾弗里·費雪廳」更名為「大衛·格芬廳」。

 

「大衛·格芬廳」2022年秋季重新開幕

重新翻修.即將於2022年重新開放的「大衛·格芬廳」 - New David Geffen Hall

 

樂團珍貴資料一一帶大家看

(基本資料整理於官網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紐約愛樂的歷史意義、重要資訊非常非常多,這邊蹦藝術以紐愛資料庫裡的十大重要資料,一一帶各位蹦友們深入了解:

1. 瑪麗安·安德森早期照片

一張罕見的年輕瑪麗安安德森的照片 - 1925 年紐約愛樂樂團夏季戶外音樂會試鏡選秀比賽的獲勝者。

瑪麗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 1897-1993)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美國聲樂家女低音歌手。最初即因為這場表演的成功,開啟了她輝煌的偉大女低音的職業生涯。

 

2. 馬勒任職期間,留下許多珍貴手稿

儘管馬勒生前從未指揮過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但最近在樂團資料庫《新世界》交響曲的樂譜中發現了馬勒在總譜上的註記(他劃下的記號是藍色的)。為什麼呢?馬勒其實準備將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1893年首演)作為1911年時,馬勒音樂總監的第二個樂季後半任期的表演曲目。

雖然馬勒沒能於在世時演出這首交響曲,但他在去世前的春天,其實已經研究過了《新世界》交響曲。

 

3. 差點遺失的珍貴資料 - 全體團員簽名給托斯卡尼尼的道謝函

在一位前紐約愛樂團員音樂家的女兒的家裡,發現了一份紐約音樂家給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的簽名文件副本:感謝他在 1936 年挺身而出,以音樂對抗德國納粹政權,全體音樂家集體聲明非常榮幸於他的指揮棒下演奏音樂。

 

4. 拉赫曼尼諾夫與樂團團員討論,尋求意見的珍貴通信

1940 年,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ff) 將這封信寄給了紐約愛樂樂團小號首席哈里·格蘭茨 (Harry Glantz),當時拉赫曼尼諾夫正在為《交響舞曲》做最後校稿,因此尋求小號首席哈里·格蘭茨的建議。這封信一直收藏在在格蘭茨女兒的家中,後來她將其捐贈給了紐約愛樂。

 

5. 作曲家們的「先祖」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使得 1918 年春天成為美國前所未有的危機時期。除了全國巨大的經濟壓力外,紐約愛樂樂團還面臨著一場針對所有德國事物的文化戰爭:包括音樂。音樂雜誌《The Etude》裡的這篇文章,試圖追溯西方音樂作曲家的種族起源,盡可能不要是德國人。(XD)

因此:貝多芬被發現是比利時人;舒伯特,奧地利西里西亞;海頓,奧地利克羅地亞人...

P.S.
「西班牙流感」(英語:Spanish flu),也稱為1918年流感大流行(英語:1918 flu pandemic),是於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大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各方估計值在1741萬至1億人之間),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僅次於黑死病(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6. 菲利帕·斯凱勒 (Philippa Schuyler)

神童鋼琴家兼作曲家菲利帕·斯凱勒 (Philippa Schuyler) 的知名作品《機器之歌》(Song of the Machine) 出現在她的青年時期音樂會節目單裡。《機器之歌》寫於 9 歲,是她在二戰期間參觀機槍工廠的回應。這些音樂剪貼簿記錄了 Schuyler 非凡職業生涯的開始。 1946 年和 1955 年,她繼續與愛樂樂團合作演出,然後在 1960 年代轉向新聞業,直到 1967 年她在報導越南戰爭時在直升機墜毀中喪生。

 

7. 伯恩斯坦的美國音樂願景

1958 年,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準備接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在這頁面裡概述了他擔任音樂總監的第一個樂季的曲目以及願景,並將其提交給愛樂樂團的音樂政策委員會進行審查。可以看到:「美國音樂」是他的中心主題,也最適合愛樂樂團第一位美國出生的音樂總監。

 

8. 音樂家的趣味樂譜標記

這首新創曲目《And God Created Greta Whales》,作曲家發明了全新音樂記號(持續迅速地演奏,團員不需整齊,可以自由而無節奏地演奏,並奏出誇張的漸強與漸弱)。我們可以看到在練團之餘,音樂家除了指法、呼吸標記、臨時記號和動態標記之外,也劃下了他們對於樂曲的想法的管弦樂部分是數字檔案中訪問量最大的項目。有些,例如(霍瓦內斯和上帝創造大鯨魚的插圖是由@MusicologyDuck 在 2020 年發現的。

 

9. 《波麗露》的美國首演

2018 年,在準備拉威爾《波麗露》的音樂評論論文時,法國音樂學家確定由指揮家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和紐約愛樂樂團於 1929 年 11 月 14 日進行的音樂會版本《波麗露》演出,是本樂曲美國首演。(筆者補充:拉威爾於英國指揮《波麗露》於1928年11月22日於巴黎歌劇院進行了芭蕾版本首演、拉威爾亦曾於英國指揮本曲)

 

10. 珍貴的樂團圖書館資料

拉威爾的《La Valse》的分譜,可以看到樂團圖書館裡找到團員:亨利·博維格 (Henry Boewig) ,1927 年將低音單簧管分譜從德國記譜法(German notation)轉換為法國記譜法(French notation)之樂譜,這份樂譜至今仍然使用著。(Boewig 擔任紐約愛樂的年份是從 1888 年到 1930 年,他也在樂團的成員,Boewig 是愛樂樂團的成員,他也謄寫了1893年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全球首演時使用的手稿部分。


堅強無比的歷任音樂總監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擁有悠久的歷史,自然脫離不了豐沛的人脈關係。紐愛最引以為傲的,便是陣容堅強的→「歷任音樂總監」

首任指揮希爾之後,1865年的伯格曼(Carl Bergmann)則是第一位常任指揮。之後的重要指揮還包括:雷奧坡達姆洛希(Leopold Damrosch)、提歐多瑞湯瑪斯(Theodore Thomas)、安東西德(Anton Seidl)、華爾特達姆洛希(Walter Damrosch)、馬勒(Gustav Mahler)、約瑟夫史川斯基(Joseph Stransky)等人。

1921年紐約愛樂與國家交響管絃樂團合併,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續任指揮直到1930年,1925年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從客席變成常任,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在1927-36年間接任他的位置。托斯卡尼尼之後的繼任者有:巴畢羅里(John Barbirolli)羅辛斯基(Artur Rodzinsky)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米卓波羅斯(Dmitri Mitropoulos),再到1958年的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紐愛贈予「桂冠詩人」頭銜)、1971年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1978-91年的祖賓梅塔(Zubin Mehta,也是二十世紀在位最久的總監)、1991年的寇特.馬殊(Kurt Masur),每一位都是二十世紀如雷貫耳的指揮大師。

此外,許多作曲家、獨奏家也與這個樂團合作過,像是安東魯賓斯坦、柴可夫斯基、德弗札克、理察史特勞斯、馬勒、拉赫曼尼諾夫、史特拉汶斯基等等。一代代偉大的歌唱家與紐約愛樂同台的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的主因,是紐約愛樂特別擁護當代傑出作曲家的新作,像是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都由該團世界首演。而貝多芬「第八、九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馬勒「第一、四、六號交響曲」的美國首演,也都由紐約愛樂寫下歷史。這個安排當代作曲家作品的優良傳統,一直到現在都依然保持著。

 

跨領域演出

1882年,在達姆洛希的率領下,紐約愛樂完成了第一次的美國國內巡迴演出。1920年第一次歐洲巡迴演出成功之後,全球五大洲裡頭,有52個國家共352個城市曾經留下他們動人的音樂。

1922年該團也是第一個進行廣播的大型交響樂團,懂得在巡迴之外,找到推廣音樂更有效的傳播媒體。下為紐約愛樂歷史照片:1930年10月5日,CBS首次現場轉播紐約愛樂於卡內基音樂廳演出。

October 5, 1930: On this day, CBS broadcast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Carnegie Hal(Arturo Toscanini was leading conductor)
October 5, 1930: On this day, CBS broadcast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Carnegie Hal(Arturo Toscanini was leading conductor)

 

馬勒.最知名的前音樂總監

https://youtu.be/LuHApnW1BqY

 

紐約愛樂之馬勒紀念音樂會規劃

https://youtu.be/S_Qfymn5ITw

 

紐約愛樂團員探訪馬勒之墓短片

https://youtu.be/99v-mmkC3OU

 

伯恩斯坦的耕耘與創新

自1950年起,紐約愛樂更打進電視圈,在伯恩斯坦的帶領下,該團於CBS電視台進行一系列的青少年管絃樂入門的錄影演出,這項創舉甚至持續轉播二十幾年,對於古典音樂的推廣厥功甚偉。下為紐約愛樂歷史照片:1958年伯恩斯坦帶領紐約愛樂準備進行電視轉播實況演出。

Leonard Bernstein with television camera. Leonard Bernstein with members of the Philharmonic rehearsing for a television broadcast 1958
1958年伯恩斯坦帶領紐約愛樂準備進行電視轉播實況演出 Leonard Bernstein with television camera. Leonard Bernstein with members of the Philharmonic rehearsing for a television broadcast 1958

 

伯恩斯坦琴藝出眾,偶爾與紐約愛樂邊彈邊指揮,令人佩服

George Gershwin - Rhapsody in Blue - Leonard Bernstein, New York Philharmonic (1976)

https://youtu.be/cH2PH0auTUU

 

拉威爾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ud6nbX5XKVk

 

1962年紐約愛樂搬到愛樂廳,也就是現在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大衛·格芬廳。1965年開始,該團在紐約市的公園內舉行免費音樂會,超過一千兩百萬的聽眾曾參與此盛會。1986年7月5日於紐約中央公園的音樂會,更吸引了約80萬聽眾,創下古典音樂史上的新記錄。

 

中央公園音樂會廣告海報(其實美國也超愛放煙火喔~)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ntral Park Poster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ntral Park Poster

 

2018年6月15日,紐約愛樂於中央公園演奏「伯恩斯坦紀念音樂會」現場盛況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lebrates Bernstein in Central Park | Playbill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lebrates Bernstein in Central Park |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lebrates Bernstein in Central Park | Playbill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lebrates Bernstein in Central Park |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lebrates Bernstein in Central Park |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Celebrates Bernstein in Central Park |

 

1976年起,「林肯中心音樂會」的現場實況,也經常出現全美教育電視節目中。從1980年之後,紐約愛樂已經完成十六趟國際巡迴演出,足跡遍及歐洲、墨西哥、南美洲、亞洲、以色列、拉丁美洲、蘇聯等,其中包括四次美國本土巡迴表演,可以說活動力驚人。

進入網路時代,紐約愛樂也不落人後,在1996年11月14日,成為第一支運用數位重製技術的樂團,重新出版伯恩斯坦於1943年首次登台之歷史錄音,透過網際網路播放到全球。1999年2月18日,該團進行他們的第13,000場演出,2004年12月18日進行至第14,000場演出,寫下其他樂團難以超越的里程紀錄。

紐約愛樂曾經四度來台,最近的一次是由於2018年3月17、18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由新任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率領樂團進行亞洲巡迴,並與中國美麗鋼琴家王羽佳合作,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了兩場演出。

這是樂團拍攝之紀錄影片:(影片裡有兩廳院的空拍景與國家音樂廳彩排實況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Uy2FBU81I&feature=youtu.be

 

唱片錄音

從1917年的第一張唱片錄音開始,紐約愛樂已經灌錄將近二千張的專輯,其中大約有五百張目前市場上可以買到。其中值得收藏的包括企鵝三星帶花:伯恩斯坦指揮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比利小子」(CBS),伯恩斯坦指揮自己的作品「讚美詩交響曲」(CBS)。

另有唱片藝術首獎:華爾特指揮舒伯特「第五、八號交響曲」(CBS),華爾特指揮莫札特「安魂曲」(CBS),華爾特指揮馬勒「大地之歌」(CBS,Miller、Haefliger演唱),伯恩斯坦指揮馬勒「第二號交響曲」(DG,韓翠克絲、露德維希演唱),辛諾波里指揮華格納「管絃樂曲選」(DG),布列茲指揮史特拉汶斯基「火鳥」(CBS)等等。

而在馬殊指揮下的紐約愛樂錄音由Teldec發行,其中也有兩張贏得「音響評論」雜誌的「年度唱片」獎。1997年該樂團發行一套10張的珍藏專輯「重溫歷史」,收錄1923-1987年的電台廣播演出錄音,是紐約愛樂重要的錄音文獻。

 

繼續引領風騷

儘管樂壇總是有著不利於紐約愛樂的傳言,例如該團團員自視甚高、難以駕馭,或者是紐約一地樂評苛刻不利指揮。近年來,甚至有樂評表示紐約愛樂的地位,已經落在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外。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有著難以取代歷史地位的樂團,依舊是許多指揮夢寐以求的合作夥伴。


2121-22 樂季介紹

 

2121-22 樂季預告影片

https://youtu.be/3yhaql1RbnY

 

紐約愛樂Youtube頻道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輕古典小品王者:勒萊·安德森與他的音樂(Leroy Anderson)

【BON音樂】輕古典小品王者:勒萊·安德森與他的音樂(Leroy Anderson)
All about Leroy Anderson and his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美國知名的輕古典音樂作曲家:勒萊·安德森Leroy Anderson,1908年6月29日-1975年5月18日)擅長譜寫篇幅短小,但卻深具特色,音樂內容豐富的管絃樂團輕音樂,筆者稱他為「輕古典小品王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因為他的作品輕鬆詼諧且多數在三分鐘以內,也有人稱他為「三分鐘音樂大師」XD。

 

 

安德森的音樂之所以受到廣泛的認識,可以說多虧了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Boston Pops Orchestra)樂團指揮亞瑟.費德勒(Arthur Fiedler)的大力推廣及唱片灌錄。(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作曲家安德森(左)與樂團指揮費德勒(右)

 

黑膠唱片與CD封面

 

 

安德森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安德森出生於麻省劍橋,父母皆為瑞典移民。由於母親在教堂擔任管風琴手,安德森年幼時便在母親的指導開始學習音樂。11歲安德森前往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繼續學習。6年音樂院就學期間,他學習作曲、管弦樂配器,並成為學校樂團指揮。

 

1925年考進哈佛大學,他也學習長號、管風琴與大鍵琴等不同樂器項目之演奏跟隨過多位著名音樂教授,包括了作曲家皮斯頓喬治·埃內斯庫,1929年順利畢業取得碩士文憑,並在翌年1930年繼續進修文學博士。在哈佛大學繼續攻讀博士的領域整個大轉彎,他研究的項目不再是音樂,而是德語北日耳曼語支。除了原本就流暢的英語瑞典語外,他亦能流暢地運用多種語言,包括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

在繼續進修以外,安德森在業餘時間則在所屬的公理會教堂擔任管風琴手和合唱團指揮,亦在哈佛大學管樂團擔任指揮,經常演奏自己改編與作曲之作品。(照片中央身穿白衣者,即為當年擔任指揮的安德森)

 

 

1936年的一次表演,被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指揮費德勒所注意,於是費德勒邀請安德森提供他的原創音樂作品,作為唱片灌錄。

於是安德森於1938年分別完成了《爵士樂撥絃曲》(Jazz Pizzacato)和《爵士樂圓滑奏》(Jazz Legato),兩首樂曲的長度剛好能收錄在78轉唱片的一面,隔年費德勒正式將他們都灌錄起來,收錄於唱片的B面。

 

《爵士樂撥絃曲》(Jazz Pizzacato)和《爵士樂圓滑奏》(Jazz Legato)的黑膠唱片:

 

一起欣賞動聽的兩首樂曲

https://youtu.be/rTsRTO0xpbQ

 

《爵士樂撥絃曲》(Jazz Pizzacato)現代精彩版本

https://youtu.be/q4dTcsHW0_U

 

《爵士樂圓滑奏》(Jazz Legato)現代精彩版本

https://youtu.be/mF09A6ie7_I

 

在費德勒的演奏、錄音與推廣之下,安德森的《爵士樂撥絃曲》(Jazz Pizzacato)成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很快地家喻戶曉。

 

 

安德森的音樂風格優雅動聽,十分適合大眾欣賞,也因此他的舞曲作品也常常出現在各類舞廳與休閒場所,成為當時人們的最愛。

 

軍旅生涯

1942年起,安德森進入軍隊服役。因為其傑出的語文能力被分配至「美國陸軍防諜隊」(Counter Intelligence Corps),被分配至冰島出任務。派駐之前他與女友Eleanor Firke結婚夫妻,之後女兒Jane也於1945年誕生。從軍期間雖然忙碌,但安德森仍舊維持作曲習慣,寫作出《切分時鐘》(The Syncopated Clock)與《悠閒散步》(Promenade)等佳作。

 

切分時鐘(The Syncopated Clock) 錄音版

https://youtu.be/CrpdQngwk2g

 

切分時鐘(The Syncopated Clock)現場版

https://youtu.be/2VRsIQsGDtY

 

 

《悠閒散步》(Promenade)

https://youtu.be/LDOzBZsewYk

 

《悠閒散步》(Promenade)

https://youtu.be/1YNIGDs-c3M

 

號角手的假期(Bugler's Holiday)樂團版

https://youtu.be/OkYcKfqFNmM

 

號角手的假期(Bugler's Holiday)室內樂版

https://youtu.be/OdepK3lqSb8

 

豎笛甜心(Clarinet Candy )

https://youtu.be/1pIeDdJLZNg

 

砂紙芭蕾舞團(The Sandpaper Ballet)1954年

這首可愛的樂曲並非真正要給芭蕾的音樂,而是藉由優雅的旋律,加上砂紙的摩擦聲,幽默地讓聽眾感受到「節奏+旋律」的融合美感,深具創意與安德森獨特的幽默感

https://youtu.be/VFp5kBb3aDY

 

打字機(Typewriter)

https://youtu.be/nW8dGwa2zRw

 

緞帶女郎(The Girl in Satin)

https://youtu.be/8ub53nJeSfQ

 

跳華爾滋的貓(The Waltzing Cat)現場版

https://youtu.be/GGlL6ruIbEk

 

跳華爾滋的貓(The Waltzing Cat)動畫版

https://youtu.be/DOlG8Ut-gTc

 

雪橇 錄音版

https://youtu.be/R9jKyI6N9rg

 

雪橇 現場演奏版

https://youtu.be/XYXS6m7uJ74

 

雪橇 爵士+卡通版

https://youtu.be/YXKomN7p4XE

 

史上首張器樂白金唱片《藍色探戈》

1951 年,安德森創作了《藍色探戈》,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張銷售百萬張的器樂唱片,更為安德森這位作曲家贏得了一張白金唱片,並在Billboard公告牌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藍色探戈(Blue Tango)唱片錄音

https://youtu.be/F7gubYIUXJA

 

藍色探戈(Blue Tango)音樂會現場搭配舞蹈

https://youtu.be/ecnov5ckUQI

 

 

話題之作 C大調鋼琴協奏曲

安德森為鋼琴與管弦樂隊創作的C大調協奏曲於 1954 年首演。在收到輿論褒貶不一的評論後,作曲家撤回了這首作品並打算進行修改。不過事實是安德森從未做出改修改,後來C大調協奏曲於 1988年在安德森死後發行原始版,終獲認可。

https://youtu.be/VRbGyY9bic8

 

https://youtu.be/-SjKG2WB4mE

 

安德森.永遠的大師

安德森於 1975 年死於癌症,葬於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 

 

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也是今日的波士頓流行管弦樂團榮譽指揮,曾說:「安德森的音樂雋永不朽~就如同它們最初被創作時般,永遠新鮮動聽。」

John Williams, Harry Ellis Dickson, Seiji Ozawa, and Frank Epstein performing ""The Typewriter"" by Leroy Anderson for Salute to Symphony 1994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課歌劇大師系列之三:普契尼《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

【BON音樂】大人音樂課歌劇大師系列之三:普契尼《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
All about Puccini "La Bohèm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重點:細膩劇情、詠嘆調、人物情感 

《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是歌劇大師普契尼於1893~1896年所創作,並於1896年首演的四幕歌劇,是普契尼的作品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全球上演率之高名列前茅。

劇情描述1830年代某個聖誕節前夕,在法國巴黎拉丁區,四位性格放浪不羈的藝術家最年少輕狂的歲月以及兩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普契尼以寫實手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劇中的登場人物,每個人的性格都有鮮明對比,情感與旋律更是一絕。尤其女主角「咪咪」令人憐惜的命運,更是讓人心碎。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文學音樂(7/20週二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文學名著x音樂大師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一期)-經典歌劇(7/8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世界名曲(8/12週四下午班,共5堂)


有關歌劇《波希米亞人》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又譯「藝術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由劇作家路基・伊利卡(Luigi Illica)與喬瑟培・賈克薩(Giuseppe Giacosa)根據法國劇作家亨利·繆傑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改編為歌劇劇本。全劇共四幕,約1小時40分鐘。

首演於1896年2月1日,在義大利都靈皇家劇院,指揮為托斯卡尼尼

 

1896年歌劇演出原版海報,阿道夫·霍恩施泰因

1896年原版海報,阿道夫·霍恩施泰因繪

 

愛情,是歌劇史上最多出現,也是歷久彌新的主題,更是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作曲家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作品中的核心元素。

 

為劇.好友反目

作品背景

《波西米亞人》首演時第一幕咪咪的服飾

普契尼自米蘭音樂學院畢業後,事業尚未起步前過著一種極為貧困的生活,他對於流浪貧苦的生活有著切身體驗,1893年,普契尼寫作的瑪儂萊斯科上演後大獲成功,在經濟上有所寬裕後,普契尼便開始專心尋找一部能夠讓他超越前部作品的歌劇腳本,於是他發現了《波希米亞人》。

據說當時普契尼的好友雷翁卡瓦洛已經開始著手於這個故事的音樂創作,但普契尼則秘密的完成,並搶先發表。為此,萊翁卡瓦洛與普契尼絕交,兩位作曲家從此再無交往。

這部作曲家不惜與好友反目的作品,就是《波希米亞人》。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永恆傳唱.經典詠嘆調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普契尼的作曲風格受到威爾第影響極大,在他聽過威爾第《阿依達》後,更是立定了成為歌劇作曲家的志向。

雖然其音樂題材不及威爾第深刻,但普契尼卻總能以獨特的、更為細膩的手法來傳達音樂中悲劇的成分。

《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可說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傑作,而其中《波希米亞人》的旋律最為豐富,音樂的戲劇張力最強。歌劇第一幕中的兩首詠嘆調〈你那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為著名,音樂柔美動聽,經常於音樂會中被聲樂家選定作為獨唱與對唱曲目演出。

 

Che gelida manina - Luciano Pavarotti

https://youtu.be/eZ9-Ch0ip-M

〈你那冰冷的小手〉樂譜檔案:

 

 

La Bohème - Si mi chiamano Mimi - Mirella Freni

https://youtu.be/pPRifoxJtX8

 

〈我的名字叫咪咪〉樂譜檔案

 

〈可愛的姑娘〉O soave fanciulla - Mirella Freni and Luciano Pavarotti

https://youtu.be/0vMc7Ajv24g

 

歌劇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音樂:賈柯摩‧浦契尼(Giacomo Puccini)

劇本:朱塞培‧賈柯沙(Giuseppe Giacosa)、魯伊吉‧伊利卡(Luigi Illica)

取材自法國劇作家亨利‧穆爾格(Henry Murger)小說〝波西米亞人的生活剪影〞(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

 

首演:1896.2.01,義大利杜林皇家歌劇院(Teatro Regio, Turin)

首演時間:第一幕40分,第二幕20分,第三幕30分,第四幕30分

首演指揮:托斯卡尼尼(Toscanini)

故事背景:1830年代

故事地點:法國巴黎拉丁區

故事大綱:1830年代,某個聖誕節前夕,法國巴黎拉丁區裡 四位性格放浪不羈的藝術家最年少輕狂的歲月 以及兩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角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世界首演時第二幕的服飾,為 "la rappezzatrice" 設計。
角色 聲域 1896年2月1日首演
(指揮: 托斯卡尼尼)
魯道夫Rodolfo, 詩人 男高音 Evan Gorga
咪咪Mimì, 女裁縫 女高音 Cesira Ferrani
馬切洛Marcello, 畫家 男中音 Tieste Wilmant
穆賽塔Musetta, 歌唱家 女高音 Camilla Pasini
舒奧納Schaunard, 音樂家 男中音 Antonio Pini-Corsi
柯林Colline, 哲學家 男低音 Michele Mazzara
班努瓦Benoît, 房東 男低音 Alessandro Polonini
阿爾契多羅Alcindoro, 國務委員 男低音 Alessandro Polonini
Parpignol, 玩具vendor 男高音 Dante Zucchi
海關關長 男低音 Felice Fogli
學生,在職女孩,鄉親,店主,街頭小販,士兵,服務員,兒童

 

 

《波西米亞人》分幕劇情

(歌劇劇情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

 

第一幕

聖誕節前夕,在巴黎拉丁區某間破舊公寓閣樓上。詩人魯道夫和畫家馬切洛,因為天氣太冷而縮成一團,最後魯道夫提議:乾脆用他剛完成的戲劇手稿當柴火來燒,以便取暖。沒多久,哲學家柯林也從外頭回來了;原本他計畫拿書去典當,換些零錢買食物,可是誰會在聖誕節前夕向他買一堆舊書呢?於是他只好又拎著一堆書無功而返。就在三位藝術家擠在一起享受片刻暖和的時候,他們的另一個伙伴─音樂家蕭納─抱著一堆食物和美酒推門進來,原來他過去兩三天臨時應聘去兼一位貴族家中的音樂工作,技術性地謀殺了一隻鳥,賺了一點小錢,於是就買了一堆美食來招待室友。就在另外三位饑寒交加的藝術家正要大快朵頤的時候,蕭納卻建議:不如把這些美食留到以後享用,現在先去「莫穆斯」(Momus)咖啡館好好消磨一個晚上。

 

正當大夥兒準備出門的時候,門外響起了一陣敲門聲─原來是房東班諾瓦來收房租了。「什麼時候不來,偏偏在這個時候出現!」幾個人嘀咕著,想趕快把他打發掉,於是四個人圍在班諾瓦旁邊,又灌他美酒、又和他打哈哈。班諾瓦在美酒下肚之後,竟然酒興大發,說起自己過去與美女週旋的豔遇。四位藝術家一時非常有默契地「正氣凜然」,共同「不恥」班諾瓦的行 徑,連踢帶推地把班諾瓦趕出門去。

 

麻煩既除,是該準備出門了,但是魯道夫卻詩興大作,想要再寫一段文章之後再出門; 另外三位藝術家與他相約在咖啡館碰面。這時門外再度響起微弱的敲門聲,魯道夫應門,原來是一位女性鄰居─咪咪─前來借火。咪咪體弱多病,上了幾個樓梯之後,一陣暈眩,幾乎要昏倒在魯道夫家中;魯道夫趕緊扶她坐下,遞上一杯小酒,讓這位面貌姣好的美女鄰居回復精神。咪咪在借到火之後,起身道謝返家,這時她才發現鑰匙遺落在魯道夫家中;正要回頭尋找的時候,又是一陣風吹過,再次吹熄了咪咪手上的蠟燭,魯道夫見機不可失,也弄熄了自己手邊的燭火,於是兩個人就一起低身摸黑尋找鑰匙。「無意」間,魯道夫碰著了咪咪冰冷的小手,於是他握起咪咪的手說:「妳那冰冷的小手,讓我來溫暖它們。在黑暗中找鑰匙有何用?還好今晚有皎潔的月光陪伴著我們。」接著,魯道夫開始向咪咪自我介紹:他是一位詩人,有著豐富的思想和靈感,但是這一切卻在剛剛被一雙明眸給偷走了,這對明眸就在那位前來借火的少女身上。(詠歎調:妳那好冷的小手) 之後,咪咪應魯道夫請求,也慢慢訴說自己的身世:「我的名字叫咪咪,我的故事其實 很短」,她對魯道夫說,她每天做著針線活兒,從其中找到自己的快樂。(詠歎調:我的名字叫咪咪)

 

就在咪咪告白之後、正要離去之時,樓下傳來了另外三位藝術家的催促聲,魯道夫跑到窗口回應;回過頭來的時候,只見窗外月光灑在咪咪的臉龐,魯道夫一時情不自禁,歌頌著咪咪的美麗,「在妳身上,我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夢想」, 而咪咪這時也陷入了愛情之中;她和魯道夫手攜著手,加入另外三位藝術家的行列,一同前往莫穆思(Momus)咖啡館。(第一幕結束)

 

第二幕

聖誕夜,巴黎拉丁區廣場。四位藝術家和咪咪一行五人來到廣場上,參加聖誕節慶祝活動 。在咖啡館中,魯道夫向在座另外三位室友介紹剛認識的女友咪咪,席間咪咪則稱讚魯道夫「是一個懂得如何去愛人的聰明男人」;此語一出,讓剛剛失戀的馬切羅很不是滋味。就在眾人正要舉杯慶祝佳節的時候,忽然傳來一陣「浪笑」,這不是別人, 正是讓馬切羅飽受失戀之苦的穆賽塔。

穆賽塔此時新交了一位上了年紀、卻有財有勢的老紳士─阿慶多洛,後者任穆賽塔是予取予求。當他們來到咖啡館時,馬切羅和穆賽塔這一對歡喜冤家見了面,分外眼紅。穆塞塔決定唱一首歌曲,重新激起馬切羅對她的愛意。(詠歎調:當我走在大街上)曲畢,穆賽塔差使阿慶多洛幫她買雙新鞋子,趁機再度投入馬切羅的懷抱中,隨即一行人加入熱熱鬧鬧的遊行行列中,只剩下一堆帳單給隨後趕回來的阿慶多洛。(第二幕結束)

 

第三幕

巴黎郊外城門口,時間是魯道夫與咪咪認識之後第二年二月某個下雪的清晨。咪咪獨自一 人來到城門口附近的酒館外,魯道夫、馬切羅以及穆塞塔暫居此地已有一段時間;咪咪託 人帶口信給馬卻羅,請他務必出來會面。馬卻羅來到酒館外,咪咪向其訴苦:魯道夫已有 一段時間對她冷言冷語,她請馬卻羅代為居中協調,馬卻羅則建議咪咪,如果一對戀人如 此生活,倒不如分手算了。

不多久,魯道夫起身來到酒館外,向馬切洛數落咪咪的不是,但在馬切洛追問之下,魯道夫才坦言自己已無力照顧重病的咪咪,之所以出此下策,是希望咪咪能夠另尋一位有能力 照應她的新男友。咪咪在一旁,聞言不禁痛哭,魯道夫找到躲在大樹後的咪咪,而咪咪則很諒解地向魯道夫告別,(詠歎調:我要回到自己的小窩)魯道夫聞言後,又對咪咪依依不捨;另一邊則是馬切洛因為穆賽塔與其他男人搭訕,兩人為此爭執不下。最後魯道夫與咪咪相約,在春天來臨前暫不分離,而馬切洛與穆賽塔則惡言相向,不歡而散 (終曲四重唱)。(第三幕結束)

 

第四幕

場景回到四位藝術家在巴黎拉丁區破舊公寓的閣樓中,時間是春天來臨之後。魯道夫與馬切洛皆已經和女友分離,兩人原本想藉著工作來忘掉她們的倩影,但卻徒勞無功,於是又放下手邊工作,禁不住回想起過去的甜美時光。(魯道夫與馬切洛的二重唱)不一會兒,音樂 家蕭納和哲學家柯林回到家中,兩人手上帶有食物與美酒,於是四位藝術家又開始嬉笑打鬧起來;突然間,穆賽塔衝了進來,告知咪咪已經病重,但為見魯道夫最後一面,勉力爬上閣樓來,卻因體力不支倒地。魯道夫趕緊把咪咪抱回閣樓休息,其他三位藝術家及穆塞塔則外出變賣身上值錢物品,好為咪咪盡最後一點心力。(哲學家柯林的詠歎調:永別了,我的外套)咪咪在眾人離去後,和魯道夫回憶起倆人初次在閣樓中相遇的經過。不多久,幾位外出的藝術家和穆賽塔陸續返回,為咪咪帶來了藥品及咪咪一直想要的保暖手筒,在咪咪還來不及充份享用之前,就已經離開人世了。魯道夫奔至咪咪身邊,失聲痛哭。(幕落)

 

歌劇《波西米亞人》著名詠嘆調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

Rodolf Act Ⅰ Ten Che gelida manina 妳這好冷的小手
Mimi Act Ⅰ Sop Si , mi chiamano Mini 我的名字叫咪咪
Musetta Act Ⅱ Sop Quando me'n vo' soletta la via 當我走在路上
Collin Act Ⅳ Bas Vecchia zimarra 再見吧,舊外套!
Rodolf & Mimi Act Ⅰ Ten & Sop O soave fanciulla 啊,可愛的少女
Rodolf & Marcello Act Ⅳ Ten & Bar Mimi , tu piu non torni 啊,咪咪,妳一去不返!
Rodolf , Marcello , Mimi & Musetta Act Ⅲ Ten. Bar. Sop. & Sop Che facevi , che dicevi 你在做什麼,你在說什麼?

 

 

欣賞版本

DG歌劇電影版

Anna Netrebko and Rolando Villazon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古有《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解釋: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能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為了生存,兩條小魚相互吐沫來潤濕對方。
第三幕開始時稅關的場景寫實的把實在的環境反映出來,普契尼非常考據細節的真實性。

咪咪找到馬傑洛向他訴苦,馬切洛逼問魯道夫逃避的真實理由,到最後的四重唱。

馬切洛和穆賽塔的爭吵夾在咪咪與魯道夫的生離死別之間,但普契尼極美的旋律終於突破一切的牽絆。

「孤獨的在冬天裡死去是太悲慘了」

「等到五月,我們再分手吧」

最後,他們相偕走回小樓,就像在第一幕裡,然而那歌詞是最可悲的柔情:

「我們將要分離,在花開的時候。」

「願冬天永不要走!」咪咪悄悄的說。

她寧願在寒濕的小樓裡被嚴冬摧殘

只要能留在愛人身邊...

 

《波希米亞人》電影版 製作花絮

https://youtu.be/iCwD2Ea677Y

 

 

Aida Garifullina⭐♫ "Quando me'n vo"

https://youtu.be/_7rVt6cT8qg

 

Anna Netrebko - La Bohème (Quando me'n vo')

https://youtu.be/m1_BKpgUG4I

 

 我的名字叫咪咪mi chiamano Mimi

 本段文字取自「Wang Eva的部落格

 

這是全劇最動聽、美妙的唱段之一。既要賦予咪咪一個孱弱的、浪漫的、患有肺結核的姑娘的性格,又要讓她保持完美無缺的嗓音,以便產生輝煌的、有把握的高音,並蓋過樂團有時是誇張多餘的音量,這的確是很難調和的。

 

在簡單的、談話式的開始以後,第一個關鏈之處是第三十六分段的起唱(安靜的行板)。這個短小的,但非常強烈的片段以「我喜歡那些東西」(Mi piaccion quelle cose)開始,以「那些東西叫做詩」(quelle cose che han nome poesia)結束,對於表明咪咪心裡最隱密的心聲是很重要的。

 

起唱後咪咪表現肺結核患者典型的絕望的敏感,開始一個長久的、令人心痛的漸強,並在本位音A達到頂點,在「春天」(primavere)一詞時達到緊張和強烈的高峰。

 

第二個奇妙的時刻是在第三十八分段「但當春天來臨時」(Ma, quando vien lo sgelo)。在四小節之內,歌唱者從最弱音轉到猛烈的最強音。在這非凡的四小節中,包含了幾種感覺,並把它們表達出來:自然界的甦醒、冰雪溶化、血液強烈沸騰。咪咪以熱情的聲調和強烈的感情終於喊出:「最初的陽光屬於我!」(Il primo sole e mio !)然後,緩緩地,端莊地恢復到單純、溫柔的少女形象,以開始的謙卑自若結束了這一唱段。

 

歌唱家從來沒有像在普契尼這部輝煌的創作中要在自我之中尋找藝術的激情,那種為達到表演最高峰的忘我狀態相類似的精神境界。值得一提的是,在「Ma, quando vien lo sgelo」中閉著嘴,在口腔內就開始濁化「M」,使之產生一種極遙遠的、神秘的音響,最後在充滿強烈激情的起聲中使它具體化。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咪咪!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BON音樂】世界知名管弦樂團介紹 -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All about Concertgebouworkes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阿姆斯特丹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原名為Concertgebouworkest。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88年4月11日,阿姆斯特丹大會堂音樂廳正式對外開放,而管弦樂團附屬於音樂廳於其後成立,並於1888年11月3日舉辦了樂團首場的公開音樂會。1988年在樂團成立滿100周年時,獲荷蘭女王御准,正式獲得“皇家”稱號而改用現名。

樂團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好的管弦樂團之一,更曾獲評鑑為全球最佳交響樂團第一名。評論家一次又一次地稱讚其獨特的聲音。 弦樂部分被稱為“天鵝絨般的”,銅管的聲音“金色”,木管樂器的音色“個性鮮明”,打擊樂也享譽國際。

由建築師 A.L. van Gendt 設計的 Concertgebouw 出色的音響效果在這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重要的是其首席指揮對樂團的影響:自 1888 年樂團成立以來,百餘年來樂團只有七位首席指揮,以及音樂家們室內樂般精緻的合奏。在幾乎無可挑剔的詮釋之下,樂團表演基地大會堂每年吸引了將近全球八十萬樂迷到此朝聖,也使得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成為了柏林愛樂音樂廳與維也納金色大廳之外,最受到樂迷歡迎的古典交響樂聖地。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至今已錄製了超過1,100張的 LP, CD 及DVD。樂團除了自身的樂季經營之外,也曾接受不同國家城市之邀擔任常駐樂團,例如法國巴黎、裡立時布魯賽爾、英國倫敦與德國法蘭克福等國,協助當地的年度音樂會及音樂教育指導;此外,除了在大會堂每年80場的演出外,在全球各地的主要音樂廳樂團仍有約40場的巡迴演出,精彩的午間音樂會*、針對學生們的教育音樂會與各類型大師班舉辦,非常多元化。

*每年9月至隔年6月的每週三下午,皇家大會堂於12:30pm會後提供免費午間音樂會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 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

 

樂團成立動力...其實來自布拉姆斯

1884年,布拉姆斯至阿姆斯特丹指揮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當時阿姆斯特丹並未如柏林與維也納一般有自己的城市樂團。而指揮後布拉姆斯對於樂手的演奏程度表達失望,最尷尬的情況是,布拉姆斯在離開阿姆斯特丹前,失望地說:「我只願意為此地的美食與美酒再次回來...」這番近乎羞辱的言論,讓這個歐洲西北沿海的「低地國」(les Pays-Bas)強烈意識到:擁有自己的城市樂團是重要的事情,因此有了創團的動力與契機。

 

創團時期的城市景觀

 

1888年音樂廳外部景觀

 

1888年音樂廳內部景觀

 

興奮的一刻.樂團正式成立

 

現代.音樂廳內部景觀

 

這個現代世界管弦翹楚,經常盤據世界第一的樂團,已經成為荷蘭的文化驕傲

 

2008年在楊頌斯的帶領與雕琢之下,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被Gramephone評選為「全球管弦樂團評鑑第一名」,這榮譽得來不易,更是歷任指揮奉獻努力、全樂團通力合作、發展出自己的音色與當地高水準的觀眾群,共同完成的榮耀。

 

珍貴紀錄片 - 七位首席指揮介紹

https://youtu.be/06XC74Yl-jo

 

 

七位首席指揮與任期表

(取自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根據紀錄片表示,第一任首席指揮威廉.凱斯,以鐵腕方式,強化管弦樂團團員的演奏基礎,為樂團打下了紮實的根基:

 

樂團接著作出重要而明智的決定:聘請24歲的年輕指揮孟根堡(Willem Mengleberg, 1871-1951)接續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發展。在孟根堡強而有力的帶領之下,樂團奠定紮實的基礎,也建立了樂團與馬勒密不可分的關係。

 

孟根堡以過人的指揮才能,逐漸帶領樂團建立獨一無二的音色

 

指揮家孟根堡(下方照片右邊第二位)與馬勒非常知交,在他任職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指揮期間,大力推廣馬勒音樂,更有「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之稱。照片拍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拍攝於19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Gustav Mahler with Dutch colleagues: The Netherlands.)。馬勒與指揮家孟根堡相當要好,還稱呼荷蘭為他的「第二故鄉」| 照片自左起為: From left to right: Cornelis Dopper (1870-1939) (second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Gustav Mahler (1860-1911), Hendrik Freijer (1876-1955) (administra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CO)) and Alphons Diepenbrock (1862-1921) (composer). Photographer: W.A. van Leer for “Weekblad voor muziek”.

 

孟根堡與馬勒

 

 

【威廉‧孟根堡 |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小檔案:

荷蘭指揮家威廉‧孟根堡是早期重要的馬勒詮釋者,192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就職25週年紀念時,規劃了「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 1920 Amsterdam),在9場音樂會中演出了全本10首馬勒的交響曲,被譽為「馬勒先鋒」(Mahler Pioneer)。

孟根堡自幼學習音樂,據說十歲就指揮合唱團演出。後來在科隆(Cologne)音樂學院跟隨著 Franz Wüllner, Isidor SeissAdolf Jensen等教授學習。

1891年間,孟根堡以鋼琴家的身分舉辦第一次的公開演出,同時他也任瑞士盧塞恩市(Lucerne)的音樂總監。1895年後,孟根堡被提名擔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的常任指揮,而在長達五十年的任期內,使該樂團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交響樂團。在他擔任大會堂的常任指揮期間與作曲家馬勒成為好友,也是因為如此,孟根堡常常大力推展馬勒的管絃樂曲。

在1907年到20年間,孟根堡同時成為多個樂團的指揮,而且也邀請許多指揮家到大會堂來客席指揮,包括華爾特(Bruno Walter)、孟都(Pierre Monteux)等。1921到1930年間經常赴美兼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孟根堡對於馬勒音樂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可以說是最早的「馬迷」。在馬勒口中所說的:「我的時代終將到來!」還未真正到來之前,在孟根堡心中,這時代造就為他所遇見,而且已經到來了~

圖為他在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總譜上所寫下的各種註解,令人感佩:

 

孟根堡指揮馬勒第五號第四樂章錄音(1926年)

孟根堡不僅是馬勒最喜歡的門徒,也是他最忠實的朋友之一。這是1926年他對馬勒音樂的唯一錄音室錄音:即現在的錄音,經常因其敏感度而受到稱讚。孟根堡的樂譜內涵閱讀與樂團音色裡,充分表達了他對馬勒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DxsZfcG7M

 

荷蘭的傳奇指揮,在20歲即在國際上嶄露他的才華,在他24歲之時當上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足足當了50年之久。下為孟根堡與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1939年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錄音:

https://youtu.be/sUfyY5Mzn1U

Remastered in 2019.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1. Bedächtig. Nicht eilen. Recht gemächlich (00:04)

2. 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17:21)

3. Ruhevoll. Poco adagio (25:43)

4. Sehr behaglich. "Wie geniessen die himmlische Freuden" (47:08)

Jo Vincent, soprano
Willem Mengelberg, conductor
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Recorded live, November, 1939
at The Concertgebouw, Amsterdam


 

孟根堡指揮貝多芬全集錄音

https://youtu.be/XCAsQBSXIII

 

孟根堡紀錄片

https://youtu.be/4dr5S10ONfU

 

愛德華·范·拜農(任期1945-1959)

Eduard van Beinum (1959)

拜農除了承襲孟根堡隊於馬樂的熱情,也將樂團演奏觸角延伸至德布西、布魯克納以及維也納音樂貝多芬、舒伯特等等,更率領樂團進行第一次美國巡迴,讓樂團聲勢達至顛峰。

https://youtu.be/cdLuFoj2JrE

 

海汀克(任期1963-1988)

海汀克出生於阿姆斯特丹,曾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指揮,1954至1955年間師從指揮家費迪南德·萊特納

1954年海汀克首次登台指揮,與荷蘭廣播聯合樂團(Netherlands Radio Union Orchestra,即荷蘭廣播愛樂樂團的前身)合作。1957年,他成為該團首席指揮。此後,海汀克轉往英國樂壇發展。1961年至1964年間,海汀克與歐根·約夫姆共同擔任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並逐漸確立其國際聲譽。1967年,他成為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79年離任。1978到1988年間,海汀克擔任格林德本歌劇節的音樂指導。1988年,海汀克離開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他的繼任者為里卡多·夏伊

1987到1998年間,海汀克擔任倫敦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

2002年起,海汀克擔任德勒斯登國家樂團首席指揮,由於在繼任人選舉方面海汀克與有關方面出現意見分歧,他於2004年提前離任,而且再未回到德勒斯登指揮。

自小成長於阿姆斯特丹的海克,孟根堡指揮大會堂管弦樂團是他的兒時記憶,成為樂團歷史上第四位音樂總監後,更是戮力帶領樂團屢創高峰,錄製許多經典唱片,成為備受全球肯定的世界級樂團。

 

克閱讀孟根堡留下來的總譜,從中追尋孟根堡的音樂詮釋:

 

https://youtu.be/l1CIJ9Uj6sE

 

海汀克指揮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Live'(1986)

https://youtu.be/MruTSRVecMo

 

里卡多·夏伊

 

網路上點閱最高的夏伊指揮影片,是葡萄牙鋼琴家Maria Joao Pires,在毫無準備下仍精準彈出莫札特第20號協奏曲(也是午間音樂會)的趣味影片:

https://youtu.be/CJXnYMl_SuA

 

楊頌斯

照片為2015年楊頌斯最後一次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留下的身影

Mariss Jansons at his final concert with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 Amsterdam in 2015.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mariss-jansons-brso-2018-taiwan-tour-1/


活躍網路與社群的經營模式

樂團現在亦活躍於諸多社群媒體: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Youtube頻道:

 

精彩影片欣賞

楊頌斯指揮馬勒第二號(最後五分鐘)

https://youtu.be/sHsFIv8VA7w?t=5046

 

展望.未來

2021-22樂季宣傳影片

從第一屆指揮威廉凱斯(William Kes)、樂團傳奇指揮孟根堡到楊頌斯與丹尼爾.加蒂,始終承襲著共同的理念,那便如楊頌斯所說的:「這個交響樂團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大使,而且大家都知道,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代表這國家的品質。

https://youtu.be/WtOA9HifCt0

 

驚喜大禮包❤️

平台上影音開放免費欣賞~快去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課歌劇大師系列之二:威爾第《阿依達》(Aida)

【BON音樂】大人音樂課歌劇大師系列之二:威爾第《阿依達》(Aida)
All about Verdi Aid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第2堂:威爾第《阿依達》 (Verdi: Aida) 埃及.永恆的愛情 
課程重點:華麗佈景、戲劇張力、神秘埃及 

《阿依達》在全球偉大歌劇之林裡,究竟地位如何呢?我們可以由現代美國音樂評論家古爾丁旦曾發表的言論:「如果把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刪減到只剩下兩位,那麼就會是威爾第(義大利)與華格納(德國)。」「然而要了解威爾第的歌劇,入門四大名作為首的就是《阿依達》,其次是《弄臣》、《茶花女》與《遊唱詩人》」。 

歌劇《阿依達》,正如她的題材「埃及」、「金字塔」一樣,多年來吸引著眾多歌劇迷為之瘋狂。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文學音樂(7/20週二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文學名著x音樂大師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一期)-經典歌劇(7/8週四下午班,共5堂)

【早鳥優惠】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世界名曲(8/12週四下午班,共5堂)


 

歷史地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依達》是一部場面華麗,對於歐洲人來說充滿異國情調的歌劇作品,歌劇故事屬於原創虛構,是根據當時在古老寺院的祭壇下挖掘出來的一對男女骨骸為靈感,因而再重新塑造了劇中的男主角拉達梅斯及女主角阿依達,把觀賞歌劇的觀眾們思緒,一下從歐洲拉到遙遠的古埃及、神秘的法老王朝、大時代戰爭下動人的愛情故事,每個環節都緊扣心弦,在威爾第從劇本到音樂都以最高標準製作之下,最終最終成為歌劇大師威爾第最知名的四大歌劇之一,也是歌劇史上的暢銷頂尖作品。

阿依達》是威爾第25部歌劇,也是威爾第歌劇作品中,與《茶花女》一樣被列為上演次數最多的作品。

阿依達》故事設定在法朗王時期的古埃及,全劇洋溢著優美的旋律;威爾第的寫作動機是因為英國駐殖民地埃及開羅之總督巴夏,為紀念蘇伊士運河開通,喜愛歌劇的他除了在開羅重新翻修歌劇院,也以前所未有的金四千鎊超高金額,邀請歌劇大師威爾第以埃及為題材,創作此齣歌劇,並於1871年12月24日於開羅的 Khedivial Opera House 歌劇院首演。

 

首演歌劇院

阿依達》首演之 Khedivial Opera House 歌劇院,1869年之外觀樣貌,非常接近實際首演的1871年

The Khedivial Opera House in 1869.

 

威爾第指揮《阿依達》繪圖(1881年)

Verdi conducting Aida in Paris, 1881

 

歌劇翹楚

阿依達》這部歌劇在全球歌劇之林裡,究竟地位如何呢?我們可以由一位現代美國音樂評論家古爾丁旦曾發表的言論:「如果把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刪減到只剩下兩位,那麼就會是威爾第(義大利)與華格納(德國)。」「然而要了解威爾第的歌劇,入門四大名作為首的就是《阿依達》,其次是《弄臣》、《茶花女》與《遊唱詩人》~」

(筆者補充):這兩位浪漫時期歌劇巨擘,居然還剛好同一年於 1813年出生,實在是太過於巧合了~」

相信對於上述提到威爾第四大歌劇,排名先後順序或許因人而異,但相信大家不會有大多異議~以筆者來說,欣賞這四齣歌劇的順序是《弄臣》、《茶花女》、《遊唱詩人》與《阿依達》,個人因為音樂內容與題材,偏好《茶花女》多一些,但《阿依達》的成熟度,壯闊格局與神秘的埃及文化,也深深吸引我~《阿依達》也正如她的題材「埃及」、「金字塔」一樣,多年來吸引著眾多歌劇迷為之瘋狂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開始介紹歌劇《阿依達》之前,推薦大家閱讀這篇蹦藝術文章:

【BON活動】圖坦卡門-法老王的黃金寶藏特展 精彩報導

從2020.1.17(五)-2020.4.5(日),埃及史上最完整陵墓保存的法老王圖坦卡門文物展,就在台北。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於農曆年前受邀參與開展記者會,並於現場拍攝許多珍貴照片,分享一代法老的陪葬文物與寶藏。

 

讓我們以一段 國家地理頻道的精彩影片,帶領大家進入當年圖坦卡門陵墓被發現的知識背景與歷程:

【圖坦卡門寶藏的祕密】重見天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3&v=WBNsNwSyjEI&feature=emb_logo


關於埃及與歐洲首演

本劇首演於1871年12月24日耶誕夜於開羅,可見埃及當局對於此劇的重視。但威爾第真正重視的是將於1872年於義大利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安排的歐洲正式首演。

在一次與友人的通信中,威爾第寫道:「對於《阿依達》,我只希望期待一場好的演出,她的聲樂、器樂與舞台裝置,都超過以往一切最好的...」

果然,1872年2月8日,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的《阿依達》首演獲得巨大成功。不僅全場滿座,從歌劇一開始觀眾們就沈浸其中。第二幕結束後,米蘭市民代表上台隆重地致贈一根用黃金與象牙製作的指揮棒給威爾第。

劇終幕落時,現場觀眾更報以持久而熱烈的掌聲,一次又一次地請歌劇演員們出場謝幕,觀眾高呼威爾第的名字,請求作曲家出場謝幕多達30次以上。是非常成功的歐洲首演。


《阿依達》歌劇劇本封面

《阿依達》歌劇劇本

 

故事分幕解說

地點:古埃及法老王時期
時代:西元前1230年,古埃及法老王時期

 

埃及與衣索比亞,地理位置圖

埃及與衣索比亞相距地形圖

歌劇主要角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依達歌劇主要角色分配

阿依達(Aida)∕伊索比亞公主......................................女高音
拉達梅斯(Radames)∕埃及軍隊統帥............................男高音
安娜瑞絲(Amneris)∕埃及公主........................................次女高音
拉姆菲斯(Ramfis)∕埃及大祭司....................................男低音
阿摩納斯洛(Amonasro)∕伊索比亞國王.......................男中音
埃及法老王..................................................................男低音
祭司、僧侶、軍官、戰士、埃及民眾、衣索比亞奴隸等合唱團

 

歌劇分幕解說

第一幕

第一景 孟菲斯神殿大廳

在神殿大廳中,大祭司拉姆菲斯和年輕的埃及軍隊統帥拉達梅斯相互討論著,時值南邊的衣索比亞來犯。拉姆菲斯在祈求神明過後告知拉達梅斯:神明們已經指定要由一位年輕軍官率領埃及大軍出征討伐。期待的拉達梅斯則在心中暗想:如果他便是那位軍官該有多好,一旦出征勝利,他就可以把勝利的榮耀獻給心愛的阿依達。當然拉達梅斯心中還幻想著:只要戰勝凱旋歸來,便能請求國王將女奴阿依達賜給他...(羞)
拉達梅斯詠歎調:《聖潔的阿伊達》(Celest Aida)

帕華洛帝版

https://youtu.be/XP1vp_G9mLc

 

里契特拉版

https://youtu.be/grty8ECs7D8

 

考夫曼版

https://youtu.be/pI4gX-1WFy8

 

Franco Corelli 樂譜版

https://youtu.be/G0K9mt7mn_4

 

此時埃及公主安娜瑞絲走進神殿大廳,她看見拉達梅斯心神不定,想猜出其心中秘密,而拉達梅斯則是小心翼翼,「我的心沈醉在一個美夢」...,不讓安娜瑞絲看出心情真象。
接著,女主角阿依達登場了。拉達梅斯情不自禁喊出了一聲:「是她!」
安娜瑞絲公主瞧見阿伊達與拉達梅斯四目交錯、神情稍有異樣,心中不免起疑,不由得對阿伊達起了戒心與妒意。

三重唱:公主-拉達梅斯-阿依達《來吧!我所珍視的人,靠近我吧!》(Quale insolita gioia...vieni, o diletta, appressat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76f0wvuW8

 

原來女奴阿依達,竟是衣索匹亞公主!她被俘虜後隱藏身世,混在被捕俘虜裡隱藏身分,後被分為伺候公主的女奴,拉達梅斯見到她的美貌,一直對她無比傾心。
埃及法老王在大祭司拉姆菲斯及眾祭司們陪同之下來到神殿,法老王當眾宣佈:神明已經指定由拉達梅斯擔任此次出征的統帥,全體高唱出征之歌,向入侵的衣索比亞軍隊宣戰。

 

待眾人離去後,阿依達心裡痛苦萬分,她懊惱剛才竟然也隨著人群高呼、預祝拉達梅斯勝利歸來,而拉達梅斯此次出征就是要抵抗父親─衣索比亞國王─的侵略;現在的阿依伊達陷入兩難狀況,因為她不論祈求神明保祐任何一方,結果都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她甚至甘願一死,了卻一切痛苦。

 

阿依達詠歎調:《我要為誰哭泣》

詠歎調:戰鬥吧!凱旋歸來!

 

第二景 神殿祭壇

伏兒坎神殿孟斐斯火神殿裡,女祭司歌頌埃及神明的全能,並在祭壇前向神明獻上一段舞蹈。大祭司拉姆菲斯在祈禱儀式中,將劍交付給剛剛被任命為出征大將軍的拉達梅斯,埃及的命運就託付給這位年輕英勇的將軍,祈求神明護祐埃及土地,幫助埃及大軍打敗前來侵犯的衣索比亞軍隊,捍衛家邦。

─ 第一幕落 ─

 

第二幕

第一景 埃及公主寢宮

在摩爾族女奴們與小黑奴們環俟,以舞蹈為拉達梅斯與埃及祈福的場景下,公主安娜瑞絲舒服地躺在長椅上,於歡快樂聲中等待拉達梅斯率領埃及大軍出征勝利,凱旋歸來。 安娜瑞絲此時也盼望著拉達梅斯戰勝並能接受她的愛情。

未久,安娜瑞絲看見阿依達慢慢走來,她命令旁人退下,只留下她和阿依達單獨對話。

安娜瑞絲首先假意地問候阿依達,是否為了她的祖國(衣索比亞)的敗仗而憂心忡忡?但在言談中,安娜瑞絲逐漸看出:真正令阿依達掛心的,卻是...愛情;(女性的直覺真是太厲害了...XD)

安娜瑞絲不斷刺探阿依達,但一直得不到確切答案;此時公主甚至捏造了謊言,說拉達梅斯已經戰死在沙場上。

震驚的阿依達至此終於表露實情: 她的確深愛著拉達梅斯。

兩人既然已經說開,阿依達雖為女奴,在愛情的力量下,卻不惜以情敵之姿和安娜瑞絲對抗(其實是公主對公主的自尊),甚至幾乎脫口而出自己也是衣索比亞公主。但旋即阿依達又想起自己目前的身份, 這些話語無法說出口,轉而請求安娜瑞絲的寬恕。(這轉折非常自然,將角色人性化刻劃鮮明)

但安娜瑞絲在確定阿依達與拉達梅斯的關係之後,心中不免燃起妒火,即使阿依達向她跪地求饒,也只是更增添她的憤怒; 在告知阿依達實情─拉達梅斯並沒有戰死、還將率領大軍凱旋歸來─之後,安娜瑞絲丟下一句狠話:「有種就和我在情戰上決戰吧!」 隨即轉身離去迎接戰勝的埃及凱旋軍隊,只留下獨自啜泣的阿依達,無助地祈求自己的國家能夠獲勝,終結這一切的憂傷。

第二景 底比斯泰伯城門廣場
群眾夾道於城門廣場歡呼埃及大軍勝利歸來。埃及國王和公主安娜瑞絲在祭司們和軍士的簇擁下,也來到廣場前,迎接凱旋軍隊的歸來。國王喜不自勝,上前擁抱拉達梅斯,公主則為拉達梅斯獻花祝賀。

 

凱旋進行曲場景

勝利的拉達梅斯將軍,意氣風發地將所有戰利品~包括一群衣索比亞俘虜在內,均獻給埃及國王。

 

接受國王祝賀後,拉達梅斯請國王傳喚戰俘。在戰俘一一出列後,阿依達赫然發現自己的父親─衣索比亞國王阿摩納斯洛也混在戰犯群中,隱藏身份。

 

隱身戰俘裡的衣索比亞國王阿摩納斯洛發現了自己阿依達,便要女兒不要聲張他的真實身份「別背叛我!」。國王見兩人正在談話,便要他往前,接受訊問。

 

在發言時他請求埃及國王大發慈悲,並說衣索比亞國王已經為國捐軀,自己穿著軍衣,代請埃及國王饒恕這些英勇捍衛自己國家的戰犯們,阿依達則在一旁也哀求著釋放戰犯,眾祭司們則建議應該處死戰犯「處死他們吧!請勿聆聽這些不實的聲音。」。

 

拉達梅斯見阿依達哀傷神情,我見猶憐,也代為央求國王釋放戰犯。(啊~原本想娶阿依達的願望,就這樣被用掉了)

 

埃及國王原已開口要答應拉達梅斯的任何願望,但現在為了和平與安全起見,在大祭司拉姆菲斯的建議下,答應俘虜們只留下阿摩納斯洛,其餘戰犯一概釋放(國王的看人眼光還是很準)XD。

 

同時國王為了答謝拉達梅斯為國盡力盡忠,也宣布將女兒安娜瑞絲許配給統率大將軍拉達梅斯,讓兩人統治全埃及。

 

安娜瑞絲公主聽了國王宣布,開心極了,展露勝利者姿態~ 而阿依達在一旁,只有失望和傷心。

 

此時眾人各自唱著自己的心情,威爾第在此段大合唱中,盡展身為歌劇大師以豪華場面與精細音樂聲部描寫各角色之精湛功力。(公主開心、阿依達憂傷、拉達梅斯躊躇、阿摩納斯洛充滿再起意志、埃及人勝利狂歡、衣索比亞俘虜們歡慶重獲自由...)

─ 第二幕落 ─

 

第三幕 尼羅河畔艾希斯女神廟神殿前

皎潔的月光下的尼羅河畔,充滿靜謐與神秘感。

 

埃及公主安娜瑞絲在大祭司拉姆菲斯的帶領下乘船來到艾希斯女神神殿,大祭司要公主在她和拉達梅斯的婚禮舉行之前,祈求眾神賜予寵愛和祝福。

 

眾人進入神殿後,阿依達也悄悄乘船來到神殿前,等待拉達梅斯前來相會。阿依達擔心拉達梅斯約她來此是要向她告別,果真如此的話,她將選擇投身尼羅河,以尼羅河作為終身之所,永不得再見讓她思念的故鄉。

 

在想著祖國思念故鄉之際,阿依達唱起了詠嘆調,感嘆這一切悽苦的遭遇。
阿依達詠歎調:《我的祖國》('O Patria mia'

https://youtu.be/NaQ0YK_lEDo

此時,阿依達之父阿摩納斯洛也悄然來到此地...(戰俘怎麼能夠趴趴造,筆者一直不解)。

 

心繫戰事的他,已經知道阿依達與拉達梅斯的戀情,帶領阿依達回憶起過往在衣索比亞的好日子,勾起她的鄉愁、種種美好回憶與國家將亡的危機之後,開口要阿依達從拉達梅斯口中套出埃及大軍進攻衣索比亞的佈軍路線;

 

阿依達不願背叛拉達梅斯,但在父親的親情逼迫與國仇家恨相掙扎之下,「妳不再是我的女兒,妳只是法老王的奴隸!」悲痛的阿依達只好勉強答應父親的要求。「我知道妳要與拉達梅斯見面,我會在後面聽個明白的...」父親說。

接著拉達梅斯出現,歡喜地前來赴約,告訴阿依達是愛帶著他前來;阿依達想趕他走,說拉達梅斯既然已經要娶公主,便不該再與她見面。

 

拉達梅斯則說自己已經掌握軍隊領導權,下一次在出征戰鬥勝利後,他將要求國王准許自己取阿依達為妻,要保護阿依達免於被公主傷害。

「沒用的!」「如果你愛我,可能有一個方法:我們逃走。」
阿依達以愛情相誘,終於說服拉達梅斯一起逃脫,「放棄我的祖國...」「讓我們一起逃離吧...」
「好!我們逃走吧!」兩人達成共識「愛將引導我們,天上的星星將為我們閃爍~」
言談間阿依達問到現在該往何處逃時,拉達梅斯不自覺吐露軍機,說出了埃及軍隊佈局的弱點 - 那帕塔山谷,躲藏在樹後的阿摩納斯洛終於竊聽到軍事機密。(難怪自古美人計用在軍事上無往不利...)
阿摩納斯洛出面告訴拉達梅斯,表明自己正是衣索比亞國王,此時拉達梅斯懊悔自己為愛洩露軍機。
「你就是阿摩納斯洛!?」「是阿依達的父親!?」「這不是真的,我居然背叛了我的祖國......」

 

「跟我們渡過尼羅河吧~」正當阿依達父女準備要拉著拉達梅斯逃亡時,卻正好被祈福後從神殿中走出來的安娜瑞絲及大祭司撞個正著,拉達梅斯推開阿依達與阿摩納斯洛,自己束手就擒,此時阿依達父女則趁亂逃逸。(此時威爾第出色的戲劇配樂更是震撼人心)

 

第四幕

第一景 神殿大廳

洩露軍機的拉達梅斯將軍此時已被收押,靜候審判。
公主安娜瑞絲知道拉達梅斯絕非叛徒,來到監牢外想要相助搭救。「他絕對不是叛徒!」與拉達梅斯見面,公主苦苦相勸說:「祭司們將決定你的命運,雖然這是個嚴重的罪名,但並非沒有機會.....」
「在神明之前,我自認無罪」拉達梅斯拒絕了,因為他知道阿依達一定會被殺死,自己也不願獨活。表示自己叛國是事實,不願蒙羞苟生。此時拉達梅斯的心、 甚至連名譽和性命都已全給了阿依達,他只想尋求一死,是對心愛的阿依達犧牲奉獻所有的一切。
「如果我救你,你要發誓永遠不見阿依達...」
「辦不到!」
只要你忘記阿依達,我願救你一命。」
「辦不到!」
「只要你不認罪,我就能祈求父王放過你...」

        「我只想一死...如果我為她而死,這將是無上的喜悅!」

從神殿地牢裡傳來祭司們質問拉達梅斯為何洩露機密的聲音,祭司們練續三次判拉達梅斯有罪,要他答辯。但拉達梅斯保持沈默完全不作抗辯,只等待最後宣判的來臨。 最後則由大祭司拉姆菲斯宣佈神明的旨意─拉達梅斯將被處以極刑,將他活埋在神壇地底之下。

 

安娜瑞絲聽聞判決,痛責祭司們的無情, 但大祭司仍堅持叛國者必須接受懲罰,其罪無可赦免。

 

第二景 神殿地牢

被關入地底的拉達梅斯思,在地牢裡暗無天日,此時思念起愛人阿依達...,願她未來在人間過得幸福。

忽然黑暗中,他彷彿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並感覺到自己不是獨身一人處在地牢中...
原來阿依達知道拉達梅斯被判死刑活埋,為了與情人共生死,趁機潛入地牢,等到確認牢門被封死之後,她才現身與愛人相會~這對悲情的戀人將彼此擁入懷裡,雙雙唱出永恆不變的愛情,相愛相擁而終。
二重唱詠歎調:《致命的石頭已經封上》(La fatal pietra sovra me si chiu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Q6OpvksyA

此時地牢上層的神殿中,祭壇傳來中祭司們的死亡祭典歌聲,安娜瑞絲公主穿著喪服,安詳地為她所愛的拉達梅斯祈求冥福。

 

最後命運之神取走了拉達梅斯與阿依達這對戀人的生命,卻留給他倆永恆的愛情,期待彼此在天上結合......

─ 劇終 ─


博君一笑
CG動畫版《聖潔的阿依達》(Celeste Ai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3&v=Eu1v3Tgb1kw&feature=emb_logo

 

2005年 Anja Harteros 與 Jonas Kaufmann 華納版 錄音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JioFBobM0


全劇版本:

舊金山歌劇院
帕華洛帝 + 普萊斯
Luciano Pavarotti / Radames
Margaret Price / Ai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rsOzPzYr8&t=729s

時間軸(直接點按↓)

0:57 Preludio

第一幕 Act I 
7:02 "Se quel guerrier io fossi!"
7:59 "Celeste Aida"
24:27 "Ritorna vincitor!"
27:38 "I sacri nomi di padre"

第二幕 Act II
58:30 "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
1:02:07 Marcia trionfale (orchestra)
1:03:45 Ballabile (orchestra)
1:08:12 "Vieni, o guerriero vindice"

第三幕 Act III
1:32:26 "Qui Radamès verrà!"
1:34:07 "O patria mia"
1:48:23 "Pur ti riveggo...Là tra le foreste vergini"
1:57:53 "Ma dimmi; per qual via"

第四幕 Act IV
2:03:26 "L'aborita rivale a me sfuggia"
2:06:45 "Già i sacerdoti adunansi...Ah! tu dei vivere!"
2:26:21 "La fatal pietra sovra me si chiuse"
2:35:06 "O terra addio"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歌劇大師系列之一:威爾第《茶花女》La traviata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歌劇大師系列之一:威爾第《茶花女》La traviata
All about Verdi La traviat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第1堂:威爾第《茶花女》(Verdi: La Traviata) 情到深處無怨尤 

課程重點:小仲馬原著改編、優美詠嘆調、人物情感 

《茶花女》 是威爾第改編自法國知名作家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同名作品的歌劇作品,小仲馬被視為近代由「浪漫主義」轉到「寫實主義」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經過威爾第的改編,亦成為歌劇世界裡寫實主義的膾炙人口不朽之作。 

本劇與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並列為三大青春愛情悲劇,亦曾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與電影《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等。 

 

1853年 3月 6日《茶花女》首演節目單: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二期)-文學音樂(7/20週二下午班,共5堂):輕鬆聽懂文學名著x音樂大師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一期)-經典歌劇(7/8週四下午班,共5堂)


永恆經典欣賞

慕夏繪製《茶花女》海報(1896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畫家 慕夏(Alfons Mucha, 1860-1939)於1896年繪製之《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海報(女演員為 Sarah Bernhardt):

 

慕夏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伊萬契采,雖然他的歌唱天分讓他可以升學至高中,不過從小時候開始畫畫就是他的最愛。

慕夏於1887年來到巴黎進修,在朱利安學院克拉羅西學院繼續他的學業,同時他也為雜誌及廣告繪製插畫。

1894年聖誕夜,慕夏在大家都回家過節,公司設計人員、藝術家都不在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為當時巴黎最紅的明星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主演的新年歌舞劇《吉斯蒙達》(Gismonda)設計海報,沒想到因此引起了巴黎人的注意,而慕夏也得到公司的賞識,得到越來越多的設計機會。因為他多年的卓越成就,還被奧匈皇帝授予了騎士封號,又被法國政府授予了騎士榮譽勳章

 

莎拉·伯恩哈特是一位非常多面向的演員,她在經典戲劇和當代戲劇(主要為法語戲劇)中均獲得非常大的成功。曾扮演角色非常多元,除了雨果劇作之外,她也能扮演戲劇男角:1899年她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扮演哈姆雷特,1901年在埃德蒙·羅斯唐專門為她寫的《年輕的鷹》(L'aiglon)中扮演拿破崙的兒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90年左右的莎拉·伯恩哈特照片

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
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1890年時期照片

 

莎拉·伯恩哈特整個戲劇生涯最重要與中心的角色為則是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改編的戲劇中的女主角。從1880年開始一直到她高齡,莎拉·伯恩哈特不斷出演詮釋這個角色。

在1911年拍的《茶花女》的電影中莎拉·伯恩哈特也扮演女主角。早在1900年她就已經在無聲電影《哈姆雷特的角斗》(Le Duel d'Hamlet)中扮演過一個角色。但此後她就非常反對這個新的技術。雖然如此她後來還拍了一些電影。1976年格蘭達·傑克遜以她的生平為題材拍了一部電影《The Incredible Sarah》。

1894年莎拉·伯恩哈特請畫家阿方斯·慕夏為她畫一張海報,她對慕夏的作品極其滿意,因此兩人達成條約讓慕夏繼續畫海報、設計舞台背景和服飾。這大大地提高了慕夏的名聲,為穆夏在美好年代成為海報畫家鋪出了一條坦途。因此此幅1896年穆夏為莎拉·伯恩哈特繪製的《茶花女》的海報,一直被視為新藝術運動繪畫風格的早期頂峰。

法西斯主義風起雲湧的1930年代末期,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報紙指責為反動派。他的猶太血統和他的斯拉夫主義熱情使他後來成為蓋世太保的眼中釘。當1939年德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際,慕夏是第1個被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在一連串的審問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因為肺部感染而過世,埋葬於高堡公墓


關於《茶花女》原作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世界文學名著《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為法國知名劇作家、小說家:小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所創作。1875年,小仲馬以高票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代表,享有當時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他的作品多推崇家庭與婚姻價值,被視為近代由「浪漫主義」轉到「寫實主義」的重要作家。

小仲馬

 

 

其父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亦為法國著名文學家,也是名著《基督山恩仇記》之原作者。

文壇為示區別,通常稱為父子檔為「大仲馬」與「小仲馬(法語的 fils 為兒子之意)。

據說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風流至極,私生子無數。

1824年一位女裁縫Marie-Catherine Labay(拉貝)在法國巴黎義大利人廣場(今布瓦爾迪厄廣場)1號生下大仲馬的私生子之一,即小仲馬。大仲馬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完全拋棄他們母子。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終於良心發現,認了這個兒子,負擔了拉貝的生活費用,但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而大仲馬一生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文集250卷,創作量驚人,作品多達兩百七十卷,他也是一位美食家,甚至還寫了一部《烹飪大全》,在法國通俗文學的魅力歷久不衰。不過由於經濟問題,他以大量的作品賺取巨額的稿酬,託人代寫、捉刀,成為他謀生必要的手段,甚至據說有些作品大仲馬自己都沒看過,因此大仲馬的作品普遍良莠不齊,飽受研究者的批評。


《茶花女》故事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42年,小仲馬在「綜藝劇院」(Theatre des Varietes)遇見高級交際花 瑪麗·杜普萊西,對她一見鍾情:「個子高高的,身材苗條,有烏黑的頭髮,臉色白裡透紅。她的頭小巧玲瓏,眼睛又黑又亮,顧盼自如,衍生出無限風情。

據說 瑪麗·杜普萊西即後來《茶花女》的原型。

她生於1824年一個諾曼第的鄉村,瑪麗·杜普萊西原名是若絲‧阿爾豐西娜‧普勒絲(Rose Aphonsine Plessis),父母離異,瑪麗15歲時前往巴黎學做裁縫,十六歲起當起高級妓女,改名瑪麗·杜普萊西,喜愛華服珠寶,偏愛茶花,逸樂淫亂讓瑪麗染上了肺結核。

 

瑪麗·杜普萊西畫像

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畫像
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畫像

 

小仲馬的鄰居鄰居阿爾芒絲·布拉特,是瑪麗·杜普萊西在瑪德蘭路15號住所的鄰居。

小仲馬最初即由鄰居阿爾芒絲介紹,認識了美麗的瑪麗,愛慕在心。一日小仲馬在她的房間裡,發現她正在咳血,不斷地勸說瑪麗要保重身體。不久以後,瑪麗便成了小仲馬的情人。

對於兒子的戀情,大仲馬曾問他說:「你同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為愛她,還是因為同情她?」但是他對瑪麗不肯退出上流聲妓事業表示憤怒,有一天,小仲馬發現了瑪麗與一位名叫愛德華的年輕人來往的書信,1845年8月30日深夜,小仲馬對瑪麗寫了絕交書:「且讓我們一起遺忘:妳忘掉一個你應該不會關心的名字,我忘掉一份不可能的幸福。」。

寫了絕交書後,兩個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不久小仲馬隨大仲馬去西班牙旅行。

後來瑪麗肺病沉重,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咳血不止,1847年,瑪麗病逝於巴黎,年僅23歲。

小仲馬悲痛萬分,以兩人曾經交往的這段故事寫成小說《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

對於將愛人瑪麗·杜普萊西故事寫成熱賣小說,據說小仲馬一生中都不斷為此懺悔。

1852年,小仲馬的話劇《茶花女》初演時,大仲馬正在布魯塞爾過著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馬給他電報上說:「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回電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22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在當時是最高榮譽,使他的事業至此可說是功德圓滿,相較於無緣於此的巴爾扎克、大仲馬幸運許多。

 

1895年11月27日小仲馬辭世,終年71歲,安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距離當年瑪麗之墓僅有100米。

 

小說出版

作者 小仲馬
原名 La Dame aux camélias
出版地 布魯塞爾
語言 法文
類型 小說
出版日期 1848年

 

《茶花女》原著劇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貧苦的鄉下姑娘瑪格麗特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了風塵生涯,花容月貌的她被巴黎的貴族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交際花」,人稱「茶花女」,因為她隨身的妝扮總是有一束她最喜愛的花卉-茶花

瑪格麗特得了肺病,在礦泉治療療養院裡遇到一位貴族小姐,身材相貌和瑪格麗特相似,因肺結核第三期不久便過世了,貴族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偶然發現酷似他女兒的瑪格麗特,便收其為義女。公爵答應負擔瑪格麗特的全部生活費用,只要她能放棄繼續賣笑。但瑪格麗特身不由己,公爵便將資助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在一天晚上的歡場中,鄰居勃呂當斯帶來的兩個青年其中之一阿芒·杜瓦(Armand Duval)瘋狂地愛上了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生病的一年間,阿芒每天來探問病情,卻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斯向瑪格麗特轉述了阿芒對她的一片痴情,她極為感動。一天,瑪格麗特吃飯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戕害自己,並向她表白愛情,他暗戀了她三年。瑪格麗特原已淡漠的心靈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表示以身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純樸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沉淪的巴黎交際花生活,和阿芒到鄉下隱居。她計劃獨自籌一筆錢,支開阿芒。然而阿芒出門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時起疑。他激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了封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然而對阿芒來說,瑪格麗特是他整個的希望和生命,因此,他沒有離開巴黎,他跪著請求愛人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也真情表白:「你是我在煩亂孤寂的生活中所呼喚的人」。

經過周折,兩人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間房子。然而公爵知道後,把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都斷絕了。她背著愛人典當了自己的首飾、車馬來換取生活費用。阿芒知道後,打算變賣一筆母親留給他的遺產,以還清愛人的債務。阿芒收到經紀人要他去巴黎簽字的信,於是阿芒離別愛人。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稅務局長杜瓦先生寫的,他騙阿芒離開,然後找到瑪格麗特,告訴她:他的女兒、阿芒的妹妹要與一個體面家庭的公子訂婚,然而對方家庭聽到阿芒和瑪格麗特的關係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這種風塵女子斷絕關係,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讓她與愛人阿芒斷絕關係,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瑪格麗特只好做出選擇,向杜瓦先生起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愛人寫了絕交信,返回巴黎恢復昔日交際花的荒唐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男爵幫她還清了所有債務,並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收到絕交信後懷著痛苦的心情隨父親回到家鄉,但是阿芒仍深深地思戀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

他要報復愛人的「背叛」,他找到了茶花女,處處讓她難堪,罵她是無情無義、沒良心的娼婦,把愛情當作商品交易。瑪格麗特面對愛人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不再見。阿芒卻要她一同逃離巴黎的歡場,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已經起過誓,她不能那樣做;而阿芒則誤以為這是她和男爵的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推倒瑪格麗特,把一疊鈔票甩到她身上以此來羞辱她後,轉身離去。瑪格麗特深受刺激,昏倒在地。 她身心俱疲,一病不起。阿芒離開了法國。

聖誕節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日疴,臉色蒼白,無人探望,倍感孤寂。杜瓦先生來信感謝她信守誓言,致贈了一千埃居(五千法郎),瑪格麗特已寫信把真相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再見愛人一面。

臨死前,茶花女的債主們紛紛上門,催逼還債。債務法庭執行官奉命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拍賣還債。彌留之際,瑪格麗特不斷地呼喊著愛人的名字,「眼裡淌下無聲的眼淚」,她最終也沒能再見愛人一面。

瑪格麗特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將她入殮。阿芒重回巴黎後,米利把茶花女的一本日記交給了他。至此,阿芒才知道了她真摯的心靈。日記中寫道:「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為愛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茶花。


歌劇《茶花女》創作背景

作曲家介紹↓

朱塞培‧威爾第

威爾第 歌劇作品整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科(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歌劇分幕

茶花女

三幕四景歌劇
音樂創作:朱塞培‧威爾第

劇本:皮亞威
根據法國戲劇家兼小說家 小仲馬《茶花女》戲劇改編
首演:1853年 3月 6日
威尼斯鳳凰歌劇院

 

 

歌劇角色

薇奧麗特(Violetta)/茶花女...................................女高音
芙羅拉(Flora)/茶花女之友...................................次女高音
安妮娜(Annina)/茶花女的女僕.............................女高音
阿弗列多(Alfredo Germont)/茶花女的情人..........男高音
傑爾蒙(Giorgio Germont)/阿菲列德的父親..........男中音
卡斯東子爵(Gastone di Letorieres).....................男高音
杜費爾男爵 (Baron Douphol)/阿菲列德的情敵....男中音
歐比尼侯爵(Marquis d'Obigny)/..........................男低音
格林維爾醫生(Doctor di Grenvil)/........................男中音
朱塞培(Giuseppe)/茶花女的男僕.........................男高音

 

1853年 3月 6日《茶花女》首演節目單:

 

與原著三大不同之處

  1. 名字。歌劇《茶花女》裡,威爾第將原著中女主角的名字瑪格麗特(Marguerite Gautier)改為薇奧麗塔(Violetta Valéry),男主角阿芒(Armand Duval)改為阿弗列多(Alfredo Germont)。
  2. 劇情。為了增添歌劇的表演性,部份劇情也略作修改:例如第二幕第二景男主角大鬧舞會現場,即為原著中所沒有的橋段。
  3. 大結局。原著中,女主角死於長期肺病。但歌劇中改寫為男主角趕回巴黎見到女主角最後一面,雖然仍為悲傷結局,但原著中女主角獨自離開人世的淒美情節,其實被歌劇破壞。孰佳孰劣,大家自由心證。

 

全劇劇本

劇本深入閱讀↓

茶花女 義大利文/中文 全劇對譯


 

《茶花女》分幕場景與故事介紹

第一幕
茶花女「薇奧麗特」富麗堂皇的客廳中

薇奧麗特(Violetta Valéry)在香閨中款待賓客,富麗堂皇的客廳中,壁爐熊熊發光,長桌上滿是美酒佳餚。應邀歡聚的紳士淑女,穿戴華貴,男士都是貴族富豪,女士多為絕世美人。大家飲酒歡樂,談笑風生,舞會背景音樂氣氛活潑輕快。胸前佩帶白色茶花,姣好蒼白的臉龐掛著笑容的薇奧麗特,周旋賓客間,頻頻招呼。

不久,「薇奧麗特」的密友芙羅拉,跟一位打扮得像隻孔雀的杜費爾男爵(Baron Douphol)進來了。

在年輕子爵卡斯東(Gastone di Letorieres)陪伴下,鄉下富農之子「阿弗列多」(Alfredo Gérmont)也前來參加盛會。他被卡斯東介紹給薇奧鹿特後,立即親吻她的玉手,表示敬意。薇奧麗特也以嬌媚的聲音,歡迎他的光臨。阿弗列多被安排在女主人席。大家愉快的享用美酒。

卡斯東提議阿弗列多唱《飲酒歌》,阿弗列多猶豫著,但經不起薇奧麗特熱情懇求,他唱出著名的《飲酒歌》(Brindisi):「乾杯吧,高舉快樂之杯,以美麗彩飾的酒杯,把短暫良宵,交託給歡樂。」眾人跟著唱和。

薇奧麗特接著唱:「在各位陪伴下,我得以歡渡快樂時光。最最無聊的,莫過於沒有快樂的世界。 盡情取樂吧,人生苦短,愛的歡樂轉眼即逝......。」在阿弗列多和薇奧麗特對唱後,大夥在「啊!盡情取樂,以酒杯、歌聲與歡樂點綴此夜...」的合唱中,結束華麗的乾杯之歌。

「圓舞曲與二重唱」(Valzen e Duetto) 這時從隔壁大廳傳來舞樂,當薇奧麗特想邀請客人跳舞時, 突覺身體不適,暈坐在沙發上。她請朋友不要介意,繼續尋樂,大家陸續離去。

在愉快的圓舞曲樂聲中,薇奧麗特拿起鏡子發現自己臉色極度蒼白。阿弗列多擔心羸弱的薇奧麗特, 很快又回到廳中陪伴她。

阿弗列多要她保重身體,並傾訴他在一年前就對她萌生愛意,唱出這首優美的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這是一年前的事,那幸福的日子由天而降,妳出現在我面前,我被妳的容姿深深吸引, 領受宇宙間崇高的愛情。」阿弗列多唱出傾慕之情,但薇奧麗特不敢相信有人會真心愛她,答說:「如果這是真的,請忘掉。我是風塵中的女人,我不得不時常投入別人懷抱,你為我受苦是件傻事。」

儘管如此,薇奧麗特仍被他的純情所動。這時鄰室傳來舞樂之聲,阿弗列多向她告別,薇奧麗特取下胸前的茶花送他說:「等這朵花枯萎時再見。」彼此相約次日再見。

快樂的舞會結束時已是深夜,客人們相繼同被薇奧麗特告別,在管絃樂奏出此幕開頭那華麗的旋律中, 客人各自離開。送走客人的薇奧麗特,疲倦地躺在沙發。

薇奧麗特回想起剛才的事,心中暗自歡喜,唱出這首著名的詠嘆調:《真奇怪……他也許是我渴望見到的人》(或譯:《啊,夢中的人兒》(Ah,fol'se lui che l'anima):「啊,真奇妙,他的話銘刻在我心中,真摯的愛對我會是不幸?愛情可是悲傷的種子?我可否因生活的紊亂,忍心拋棄這快樂?」

唱出一段宣敘調後,旋即進入優美的詠嘆調:「啊,夢中的人兒就是他,使我寂寞的心跳動。他的純情撩逗起我的愛,他的愛在我內心化成苦惱與快樂。」

當薇奧麗特想起自己淒愴的身世,又變得悲傷起來,唱道:「我是怎麼了?這一切是不可能的!我是可憐的女人,孤單地被拋棄,然後在巴黎默默死去。忘掉人世的一切,消失在快樂的漩渦中吧...」

薇奧麗特嘲笑自己,唱出華麗的詠嘆調《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永遠自由地歡樂狂舞到另一歡樂,我只能在快樂之港游到筋疲力盡。...」這時窗外傳來阿弗列多充滿愛情的歌聲:「愛是宇宙的鼓動力,神秘又崇高。...。」薇奧麗特傾聽後,她想到自身的現實狀態,自己是巴黎名妓與為何需要其他的事物來分心呢?於是暫時捨下愛情的幻想,她勉力抑壓著自己心中的激動的感受,又繼績唱道:「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精彩詠嘆調欣賞:

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
Anna Netrebko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9yhFHoK5Adk

 

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
蓋爾基兒(Angela Gheorghiu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_uzkxQMh05I

 

《啊,夢中的人兒》)(Ah, fol'se lui che l'anima)
寇楚巴絲(Ileana Cotrubas)樂譜版

https://youtu.be/lNZHoQloQsk

 

《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Maria Callas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ZGjmWYzVxkk

 

 

《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Nadine Sierra - Live'

https://youtu.be/3BrVYy9GMX0

 

 

第二幕  第一場
巴黎郊外的農莊

三個月時間過去,阿弗列多的真情終於感動了薇奧麗特,他們雙雙墜入愛河,兩人間的愛情迅速發展。不久,他們就放棄巴黎繁華的夜生活,一齊到風光明媚的鄉間築起愛巢。此時他們只是同居關係,一切生活費都由薇奧麗特支出。

在輕快的前奏引導下,阿弗列多穿著獵裝出現在花園中。他因得到薇奧麗特的愛而非常高興。阿弗列多唱出《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我沸騰的心和年輕的熱情,她用溫柔的愛與微笑,使它逐漸平靜。打從她說過忘掉人世,像天國般共同生活的那一天。」

這時,阿弗列多從女僕安妮娜口中得知,薇奧麗特幾乎把所有珍藏的珠寶和首飾變賣一空換取生活費。阿弗列多聽了非常慚愧,急忙趕往巴黎,設法籌措用款。隨後薇奧麗特和安妮娜同時出現,女僕告訴女主人阿弗列多到巴黎之事。

不久,男僕帶來一位老紳士,他就是阿弗列多的父親傑爾蒙。他看到薇奧麗特後,嚴厲責備她引誘阿弗列多。可是當傑爾蒙那裏知道薇奧麗特為了愛,反而把目己的儲蓄花光。當傑爾蒙曉得她這麼做,卻一點不曾懊悔時,感到很慚愧。

儘管如此,傑爾蒙依舊要求她離開阿弗列多,二人唱出一段優美的二重唱《像天使般純潔的女兒》(Pura siccome un angelo)

「神賜給我天使般純潔可愛的女兒(Purasiccomeunangel)。如果阿弗列多拒絕回家,女兒的婚事會遭到阻礙。我盼望你答應這請求,免得這棵愛的玫瑰受到摧殘。」

「我真心愛著阿弗列多,我因病纏身,不久人世,我不願捨棄他。如果非要拆散,我寧願死去。」 「並非這樣大的犧牲,請冷靜考慮。妳漂亮又年輕,只要過不久.....」

「我愛的只是他一個人!」

「當時光流逝,他可能會厭倦......」

薇奧麗特對他們的愛情,深信不疑,但抵不住傑爾蒙的愛子心切,忍痛勉強答應他的要求。流著眼淚唱出斷腸之歌:《告訴你女兒》(Dite aIla giovine si bella e pura)。她說,為了成全傑爾蒙女兒的幸福,願意犧牲一切,甚至報以一死。

唱完此曲,薇奧麗特已泣不成聲。

傑爾蒙立即溫暖地安慰她,表示出他內心的感激,要她鼓起勇氣,保重自己,說罷告別而去。

薇奧麗特壓住心底的悲痛,走向書桌,寫信給他的後援者杜費爾男爵;又開始寫留給阿弗列多的紙條。

這時侯阿菲列德突然回來了,告訴薇奧麗特父親會來訪,而且留下嚴酷的信。但薇奧麗特卻只是流著眼淚,頻頻向阿弗列多哭訴說:「請愛我吧,阿弗列多,就像我愛你那樣!」於是說聲再見,便獨自離去。

阿弗列多被薇奧麗特的這些話和悲傷表情,弄得莫名其妙。

不久僕人進來,憂慮地報告阿菲列德,女主人到巴黎去了。但阿弗列多卻還以為她可能去籌措金錢,不以為意。這時進來一位附近的青年,遞給阿弗列多一封薇奧麗特的信。他拆開一看,頓時呆若木雞,原來這是一封告別信。此時阿弗列多誤以為薇奧麗特重返巴黎,是為了追求歡樂、變心,於是遺棄他。這時,他的內心燃燒著憤怒之火。

他正要追去時,父親傑爾蒙進來了,他說:「你是多麼痛苦,啊,拭去眼淚,請挽回爸爸的榮譽。」 唱出《你優美的家園》(Di Provenza il mar)「普羅旺斯的海和陸地,誰使你淡忘它?從故鄉燦爛的陽光,什麼命運把你奪走?你可曾明白老邁的父親如何為你的荒唐受苦?......」

可是父親的話,未能打動阿弗列多焦躁的心。當他看到桌上的芙羅拉請帖時,立刻推開勸阻的父親, 跑到花園,直奔巴黎。

 

第二幕  第一場

阿弗列多《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uYgbO02W4c0

 

阿弗列多 - 《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
帕華洛帝珍貴的 1973 Live' 版

https://youtu.be/JpluE_l-aHk

 

薇奧麗特與傑爾蒙 - 《像天使般純潔的女兒》(Pura siccome un angelo)

https://youtu.be/djCdYqw3Exs

 

薇奧麗特與傑爾蒙 - 《告訴你女兒》(Dite aIla giovine si bella e pura)
Anna Netrebko -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jkMTPW7M1j0

 

傑爾蒙 - 《你優美的家園》(Di Provenza il mar)
向已故俄羅斯男中音 Dmitri Hvorostovsky (1962-2017) 致敬

https://youtu.be/gbJYvh8D1Rc

 

 

第二幕  第二場
巴黎芙羅拉家的庭院

巴黎芙羅拉家的庭院燈火輝煌,派對正在舉行,舞者打扮成鬥牛士,西班牙吉卜賽人替賓客占卜耍樂。樂手演奏悠揚的音樂,化裝舞會即將開始。

芙羅拉和侯爵、醫生以及其他賓客一起出場。芙羅拉說今晚邀了阿弗列多和薇奧麗特同來參加,但侯爵告訴她,他們兩人已分手, 大家聽了非常訝異。

接著,假面舞會開始,打扮成吉普賽女郎的女人們,手搖鈴鼓出現。她們邊跳邊唱著輕快的歌曲: 「我們只要看看你的手,就能預測你的未來。」說罷,就任意抓住客人的手,開玩笑的算起命來。隨後是由卡斯東子爵等人假裝成的鬥牛士,他們唱道:「我們是一群馬德里的鬥牛士,是鬥牛場上的勇士,請聽一聽風流勇士的故事。」

在小調優美的圓舞曲曲調上,鬥牛士們唱出動聽的男聲三部合唱: 《鬥牛士合唱》(Di Madride noi siam)「一個名叫畢桂羅的鬥牛場英雄,被安達魯西亞的姑娘迷住,這位傲慢的美麗姑娘對年輕人說:你若能在一天內理倒五頭牛,我才把一切哦給你。年輕人立刻趕赴鬥牛場,日暮之前使五頭牛倒地不支, 終把情人緊抱懷裏。」

餘興節目過後,客人們或品嘗美酒,或圍聚玩牌,氣氛無比愉快。

這時阿弗列多獨自登場。他不知道到那裏尋找薇奧麗特,無奈之餘就加入賭博。在單簧管和絃樂器獨特的旋律中,他走到卡斯東的牌桌,不愉快地拿起紙牌。

不久,臉色蒼白的薇奧麗特,倚在舊日情人杜費爾男爵的手臂上走了進來。芙羅拉立刻往前迎接她, 當薇奧麗特看到阿弗列多也在這裏,非常驚訝,懊悔目己不該來。經過芙羅拉的款待,她終於坐下來。

阿弗列多視若無睹,專心玩牌。他的牌運好得出奇,只贏不輸,大家都驚奇叫道:「他又贏了!」但阿弗列多大聲地解嘲說:「在戀愛中失􏰁,就在賭博中勝利。我要贏更多的錢,好回到鄉下過快樂的日子!」 這時杜費爾男爵,大搖大擺地走到阿弗列多桌邊,要跟他比比手氣;阿弗列多不屑地答應了,先賭兩千法郎。發牌後阿弗列多贏了,加倍下賭後,贏家還是阿弗列多,大家興奮地歡呼。

正尷尬時,芙羅拉宣佈晚宴開始,請大家到隔壁的餐廳,緊張的情勢稍緩和。不久,阿弗列多又跟薇奧麗特走回庭院,薇奧麗特哀求他離開這個宴會,以免發生事端。但阿弗列多要求她一塊兒走,他才願意離開。雖然薇奧麗特芳心已碎,但由於已經答應傑爾蒙的請求,只好偽稱她又愛上杜費爾男爵,跟他有約會。阿弗列多聽了,氣極壞地推開大門,呼叫餐廢中的客人。

「什麼事?」大家走出來,圈住他們兩人。

「這個女人為了我,把一切的財物都賣掉。瞎了眼的、寒酸的我,接受了這一切。可是還不遲,我要把所有的償還給這個女人!」說罷,很生氣地把賭博贏來的一大堆金幣,扔到薇奧麗特腳前。可憐的薇奧麗特受到莫大的刺激,立刻昏倒在芙羅拉懷裏。

人們見狀齊聲譴責阿弗列多:「你做出多麼可恥的行為,對一顆敏感的心做出如此的傷害!你這不知恥的人立刻滾開!」這時傑爾蒙也來到,他看到兒子的行為後也責備說:「你這可惡的懦夫,因憤怒而失態,竟如此傷害她,我不願認你做兒子!」阿弗列多冷靜下來懺悔自己的魯莽。清醒過來的薇奧麗特對安慰他的朋友們說:「阿弗列多不明白我的內心,儘管受到這侮辱,我還是深深愛他。」

 

第二幕  第二場
《鬥牛士合唱》(Di Madride noi siam)

https://youtu.be/t54QhLAxcec

 

第三幕
薇奧麗位在巴黎的臥室

幕啟前,管絃樂奏出短小的前奏曲,以極富表情的小提琴旋律作中心,強烈地表達出薇奧麗特內心的悲嘆。單純、哀傷、淒涼的曲調,深深打動人們的心弦。

幕啟。在巴黎古老的公寓薇奧麗特的臥室中。薇奧麗特深受刺激,憂傷不樂,病情加劇,躺在紗帷覆蓋的床上。在壁爐前的椅子上,通宵看顧病人但疲困的女僕安妮娜,和衣睡著。

不久薇奧麗特醒來,向安妮娜要水喝,還叫她打開窗戶,隨著冷風,晨光投射進來。薇奧麗特想起身,卻又不支倒下。經安妮娜扶持,才安然坐到椅上。這時格林維爾醫生進來。替她細心診察後,安慰她說,病勢已有起色,不久可望康復。

但薇奧麗特清楚自己病情,知道他說的不是實話。診畢,安妮娜送醫生到門口時,醫生告訴安妮娜, 他的女主人不會活太久了。

送走醫生,安妮娜回來,握住薇奧麗特,請她提起精神。窗外傳來熱鬧的音樂,薇奧麗特問道:「今天是狂歡節嗎?安妮娜,銀行裏剩多少錢?」安妮娜算一算說,還有二十路易左右。薇奧麗特表示,要把其中半數送給安妮娜,而且要她去看看有沒有信。

這時薇奧麗特從枕頭下取出傑爾蒙的信。管絃樂奏出第一幕中薇奧麗特和阿弗列多的二重唱旋律。

薇奧麗特看傑爾蒙的信:「妳遵守了諾言......,他們還是決鬥了。男爵雖然受傷,但逐漸在復原。阿弗列多現在在國外,我已告訴他妳所做的犧牲,不久即可回到妳身旁。我也會來看望妳,祈求妳能早日康復......。」可是她卻嘆息道:「太晚了,」當看到鏡中憔悴蒼白的面容,不禁暗自嘆息。

在雙簧管淒涼的曲調上,薇奧麗特唱出這首絕望的優美詠嘆調《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再見,往日美麗快樂的夢,玫瑰般的臉色已經蒼白,阿菲列德的愛也遙不可及。神呵,請寬恕這誤入泥沼的人,一切都告一段落!」微弱的歌聲,此時最後的高音悄悄暗示一切都將終了。

不久從窗外傳來熱鬧的合唱:「請讓路,為了節日之主,為這四足者,在牠頭上點綴鮮花和葡萄藤......。」

突然安妮娜慌張地跑回來,告訴薇奧麗特,她看見阿弗列多來了!不久阿弗列多很快就進來,兩人不約而同地擁抱在一起。

阿弗列多向薇奧麗特懺悔說:「全是我的不對,我一切都明白了。」她興奮地說:「我也知道你一定會回來。!」

兩人激動地唱出優美的二重唱《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離開巴黎,啊,我親愛的人,讓我們再度一起生活。我要補償妳過去的痛苦,你的身體一定可以康復。」薇奧麗特突然頓悟說:「啊,不可能了!」(Ah,non piu!),要阿弗列多和她一起去􏰂堂,感謝神讓他回來了。

但薇奧麗特因興奮過度,終於不支倒地。阿弗列多趕忙叫安妮娜去請醫生,但薇奧麗特說:「如果你回來還救不了我,世界上再也沒人能救我。」

薇奧麗特想起自己悲慘的身世,使出最後的力氣激昂地唱道:「啊,歷盡痛苦的我,年紀這麼輕就要 死去......我內心忠貞不移的愛,只是空想罷了...」「親愛的,讓我們一起流下快樂的眼淚 I 在希望面前, 請不要封閉你的心!」

這時傑爾蒙也進來了,而且安妮娜和格林維爾醫生也趕到。「啊,薇奧麗特,我要擁抱你,如同自己的女兒,哦,胸襟寬宏的人兒!」

「哦,您來晚了,真感謝,我將幸福地死去。」

「說什麼?」

阿弗列多提醒說:「爸爸,您已經看到。」「請不要使我更加受苦,懊悔在刺痛我的心,他的話像雷聲在擊打我。這不幸是我一手造成的。」

薇奧麗特拿出嵌有自己肖像的手飾送給阿弗列多,要他留下,以紀念他們的愛情並說:「如果有花一般純潔的少女把心奉獻給你,我希望你要娶她為妻。我將在天使環繞下為你們祈禱、祝福。」

大家都為他的不幸悲傷,突然薇奧麗特從寢椅撐起上半身說道:「真不可思議,痛苦的痙攣沒有了, 我體內有奇怪的力氣正在鼓動!我又能活下去了,多麼快樂啊!」勉強站起來,但隨即昏倒沙發,在情人的懷抱中緩緩嚥下最後一口氣。(劇終)

 

第三幕

薇奧麗特以宣敘調進入詠嘆調方式,帶出這首絕望又優美的經典詠嘆調《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再見,往日美麗快樂的夢,玫瑰般的臉色已經蒼白,阿菲列德的愛也遙不可及。神呵,請寬恕這誤入泥沼的人,一切都告一段落!」微弱的歌聲,最後的高音,似乎悄悄暗示一切都將終了。

《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fLoqk1ZPbJY

 

《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
卡拉絲(MARIA CALLAS)1953年版本

https://youtu.be/CmcG8fcVWkk

 

 

阿弗列多與薇奧麗特 - 《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Diana Damrau and Juan Diego Flórez - Live' 歌劇版

https://youtu.be/JkedSvggJpE

 

阿弗列多與薇奧麗特 - 《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蘇瑟蘭與帕華洛帝 - Live' 音樂會版

https://youtu.be/5r4XJJYvnZE

 

→全劇總譜閱讀欣賞

 

管弦樂團編制

器樂分類 樂器名稱 與 分部數量
木管樂器 短笛(1)、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
銅管樂器 法國號(4)、小號(2)、長號(3)、低音長號(1)、低音號(1)
節奏樂器 定音鼓、鈸、大鼓、三角鐵
弓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完整歌劇欣賞

https://youtu.be/gVbAdncN3JY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拉威爾:《波麗露》(Boléro)創作介紹與樂曲賞析

【BON音樂】拉威爾:《波麗露舞曲》(Boléro)創作介紹與樂曲賞析
Ravel: Bolér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很多人說拉威爾是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音樂大師,但他自己卻說自己不走德布西道路。當報章說某些年輕作曲家在否定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962-1918)的影響時,他又會在報章刊登公開信,表明自己不在其中(拉威爾年紀小德布西12歲)。在同時期的社會中,拉威爾與德布西保持距離,否認自己是他的模倣者;德布西也刻意冷淡對待這位年輕作曲家。

關於拉威爾與德布西兩人的音樂風格,確實在許多音樂條目整理時,皆會將兩人放在印象主義風格裡,原因主要有三:兩人皆是法國人兩人皆身處法國印象樂派發展全盛時期兩人都愛使用全音音階

因此在維基百科的印象主義條目裡,第一行就開宗明義寫著: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這些音樂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運動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這其實是印象主義藝術的共徵。而印象主義者多為法國人。他們認為,純粹的藝術想像力比描寫真實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讀者們有興趣亦可點選進入印象主義條目,更清楚地理解音樂裡的印象主義。


拉威爾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937年拉威爾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Ciboure),他的父親是瑞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汽車工程師。1860 年代時,他發明了以蒸汽推動的汽車。後來他甚至把汽車的性能,提升至每小時六公里。遠赴西班牙,是因為他要負責興建馬德里的鐵路。而拉威爾的媽媽 瑪麗(Marie Delouart, 1840-1917)則是成長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巴斯克 (Basque)人,雖是非法移民且幾乎不識字(illegitimate and barely literate),但雙親的關係相當好,所以拉威爾成長於一個幸福的家庭~拉威爾之雙親於1847年結婚, 並於拉威爾出世三個月後全家移居巴黎。

"Ravel

 

拉威爾的父親除了是位工程師,也相當熱愛音樂:他負責了拉威爾早年的教學,也啟導了他的音樂興趣。七歲時,拉威爾就開始學琴。 1889 年拉威爾14歲時進入巴黎音樂院(The Conservatoire de Paris)就讀,並認識了當時也在巴黎音樂院鋼琴與他同年的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他也是西班牙人,並與拉威爾非常要好。繼母親以後,維涅斯正是拉威爾與西班牙的一道重要關聯。

日後我們從拉威爾的音樂創作,會發現他的音樂理念中除了有著濃厚的法國氣息~也受到西班牙籍母親血統的影響,他同時運用大量西班牙巴斯克鄉村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旋律素材來創作,例如:«小丑的晨歌》- 收錄於《鏡》組曲(Miroirs);以及拉威爾於1907年後開始大量創作的西班牙風格曲目: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Rhapsodie espagnole, 1907-1908),獨幕歌劇《西班牙時刻》(L'Heure espagnole, 1907-1909)與管弦名曲《波麗露舞曲》等等。在拉威爾作品中所表現的西班牙特徵,甚至連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也感到讚嘆,因此如果把他侷限在印象樂派,確實對他有失公允。

 

延伸閱讀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生平介紹


來自西班牙

因爲母親和好友維涅斯的緣故,拉威爾一直對西班牙音樂情有獨鍾。

寫作與首演於於1928年的《波麗露》是拉威爾一生裡最為受歡迎的作品,除了是最後一首管弦樂舞曲作品,更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傑作。

波麗露 (Boléro) 原為一種緩慢的三拍西班牙舞蹈,而拉威爾的《波麗露》是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

 

波麗露》通常以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拉威爾雖採用《波麗露》曲名,維持西班牙民間舞蹈風格與三拍節奏為基礎,但是改由小鼓在整首樂曲中,自始至終反覆地敲着同一反覆節奏:

《波麗露》(Boléro)之小鼓節奏譜例

 

3/4拍、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出《波麗露》節奏

https://youtu.be/FvU4hE5gmnU?t=123

 

作為管弦樂聲響效果實驗之作,拉威爾更安排不同的獨奏樂器,輪流地重複奏着兩段旋律:

主題A

 

主題B


音樂在同一組節奏裡重複,隨著一段一段不同樂器登場獨奏,音樂之織體逾來逾厚,音量漸漸變大:把單純看似僅只單調的重複,發展為凝聚整個交響樂團音樂張力表現之爆棚管弦名作。

樂譜裡可見拉威爾編寫管弦樂作品的心思:如何選配旋律出場的樂器,他也採用了當時民間越來越流行的薩克斯風家族樂器作為管弦樂團配器之一:

 

 

 

伴奏樂器如何加強頑固節奏,如何逐漸增加低音與音響效果,每一段重複都經過仔細調配。(總譜最後兩頁)

 

樂團編制

《波麗路》樂團編制

 

拉威爾以簡單的結構和旋律,發展為龐大而精采的作品,在此曲中完全展現其管弦樂法之精鍊。(雖然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評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匠」)

《波麗露》的樂曲特色:

  •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覆九次,共18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AA-BB-AA-BB-AA-BB-AA-BB-AB)
  • 管弦樂法與配器法為教科書等級創作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只有齊奏,可視為極長的漸強樂句,後半部分附有少量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單向變化。
  • 加入複調聲部
  • 使用最精簡元素產生最大變化

 

《波麗露》樂曲結構表

波麗露樂曲結構表
樂段 排練編號 跟隨小鼓節奏的樂器 演奏旋律的樂器 節奏伴奏
前奏 第1小節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1) 第5小節 第1長笛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2) 1 第2長笛 第1單簧管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二主題(1) 2 第1長笛 第1低音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二主題(2) 3 第2長笛 高音單簧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一主題(3) 4 2支低音管 柔音雙簧管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4) 5 第1法國號 第1長笛及弱奏第1小號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3) 6 弱奏第2小號 次中音薩克管 2支長笛、第1單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4) 7 弱奏第1小號 倍高音薩克管、高音薩克管 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5) 8 第1長笛、第2法國號 2支短笛、第1法國號、鋼片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6) 9 第4法國號、第3小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雙簧管、柔音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號、豎琴、其他絃樂器
第二主題(5) 10 第1長笛、第2法國號、中提琴 第1長號 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倍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6) 11 第4法國號、第1小號、第二小提琴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絃樂
第一主題(7) 12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第一小提琴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國號、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8) 13 第3,4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國號、高音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7) 14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1小號(低音單簧管+第4法國號)、第一、二小提琴 2支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國號、2支長號、大號、2支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8) 15 4支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第1長號、高音薩克管(低音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號、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9) 16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9) 17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過場 18前3小節第3拍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尾段 18後第9小節 短笛、2支長笛、4支法國號、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3支長號及2支薩克管作半音滑奏 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號、敲擊、豎琴、低音提琴
結尾 最後2小節 全體在相同節奏下結束

 

管弦樂+配器介紹版本

https://youtu.be/A4TT8N9eJmk

 

簡易分析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kl_cHyB1qdM

 

芭蕾舞蹈版欣賞:知名芭蕾舞蹈家 Sylvie Guillem 於東京現場版(也是她最後一次於東京演出此舞目)

Sylvie Guillem

 

Sylvie Guillem - Bolero @TOKYU SILVESTER CONCERT 20151231

Sylvie Guillem's last stage in Tokyo.

https://youtu.be/SS_WJmLGFrA

 

音樂欣賞: 杜達美於2010年瑞士琉森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現場版本

https://youtu.be/E9PiL5icwic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pNlXrdJFTAM


《波麗露》首演+牛津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在《波麗露》首演前,拉威爾前往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事後並舉行一場全場拉威爾曲目的音樂會,觀眾反應熱烈。

 

事後對於這首作品的成功,拉威爾其實有點不以為意,他自己只認為這首樂曲是「管弦樂團的實驗之作」;更曾對作曲家奧乃格說:「我只創作了一首傑作:那就是《波麗露》。可惜裡面沒有音樂...」

我認為,拉威爾錯了...

這首波麗露不但在日後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管弦樂團的超受歡迎名曲、 Sylvie Guillem 的推動之下成為現代芭蕾代表作,後續的錄音錄影作品更是族繁不及備載,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大師之作。

 

2018年11月11日 於法國凱旋門前的世界領袖高峰會

拉威爾《波麗露》成為代表法國精神的樂曲

https://youtu.be/1eF6b9v2ApE

 

 

學生樂團街頭快閃演出版本(西班牙)

https://youtu.be/IsF53JpBMlk

 

 

樂曲介紹紀錄片欣賞

https://youtu.be/yKo879kUvP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四《德布西》Claude Debussy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四《德布西》Claude Debussy
All about Claude Debuss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第4堂:「月光、牧神、阿拉貝斯克」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Debussy)

課程重點:德布西生平、作品介紹與音樂欣賞

以一曲《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敲響現代管弦之聲的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其獨特的全音階使用,呼應甘美朗音樂的多層次朦朧美,讓他在所有近代作曲家中獨樹一格,並被法國人視為最具代表性之音樂家之一。

鋼琴曲《月光》更是許多影視作品中廣為引用之經典作品(如電影《暮光之城》);而德布西從鋼琴作品、歌曲至管弦樂創作,皆有獨到之處,其充滿個人色彩之細膩音樂作曲風格也是本場講座中最值得聽眾們細細品味之處。

 

電影《暮光之城》的《月光》片段

https://youtu.be/YIjwMEVfPwM

 

《月光》五分鐘教學 - 巴倫波因

https://youtu.be/XiWfPJLp2ko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諮詢請於週一至週五09:30~17:30,電話報名請洽客服專線02-2662-0332,課程相關諮詢請洽02-25078627分機885 (巫小姐)

大人的音樂欣賞線上直播課(第一期)-經典歌劇(7/8週四下午班,共5堂)

 

週二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文學音樂(7/13週二下午班,共4堂):輕鬆聽懂文學名著x音樂大師

 

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世界名曲(8/5週四下午班,共4堂)


法國音樂的榮光.德布西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青少年時期(1862-1887)

德布西在1862年8月22日誕生於法國巴黎近郊聖日耳曼昂萊鎮(Saint-Germain-en-Laye, FR),德布西來自於中產階級的小家庭:父親馬努耶爾-阿希爾(Manuel-Achille Debussy, 1836-1910)與母親薇托琳(Victorine Manoury Debussy, 1836-1915)開在小鎮裡的陶器店。三歲時陶器店因業績不佳而倒閉,不久後,全家搬入巴黎市區展開新生活,這期間為維持家計,父親曾任售貨員以及印刷工廠工人,母親則轉任裁縫師,一家人攜手過著簡單的日子。

1906年左右,德布西與雙親的合照

 

1871年時,父親馬努耶爾因「巴黎公社事件」而入獄,在獄中結識了詩人魏倫 (Paul-Marie Verlaine, 1884-1896) 的岳母:莫泰夫人 (Mme Mauté de Fleurville, 1823-1883),後來德布西透過父親而認識她。

 

象徵派詩人 - 魏倫 (Paul-Marie Verlaine, 1884-1896)照片,德布西著名的《月光》靈感正來自於魏爾倫的同名詩《月光》,而魏倫詩中所提到的Bergamasques,也成為了德布西創作的《貝加馬斯克組曲》(Suite bergamasque)標題名稱 。(筆者註:《貝加馬斯克組曲》由⟨前奏曲⟩(Prélude)、⟨小步舞曲⟩(Menuet)、⟨月光⟩(Clair de lune)和⟨巴瑟比埃舞曲⟩(Passepied)等四個樂章組成)

象徵派詩人 - 魏倫 (Paul-Marie Verlaine, 1884-1896)

 

魏倫《月光》中法翻譯(取自Wiki百科)

法文 中文(梁宗岱譯)
Votre âme est un paysage choisi
Que vont charmant masques et bergamasques
Jouant du luth et dansant et quasi
Tristes sous leurs déguisements fantasques.Tout en chantant sur le mode mineur
L'amour vainqueur et la vie opportune
Ils n'ont pas l'air de croire à leur bonheur
Et leur chanson se mêle au clair de lune,Au calme clair de lune triste et beau,
Qui fait rêver les oiseaux dans les arbres
Et sangloter d'extase les jets d'eau,
Les grands jets d'eau sveltes parmi les marbres.
你的魂是片迷幻的風景
斑衣的俳優在迷人的假面舞會遊行,
他們彈琴而且跳舞——終竟
彩裝下掩不住欲顰的心。他們雖也曼聲低唱,歌頌
那勝利的愛和美滿的生,
終不敢自信他們的好夢,
他們的歌聲卻散入月明——散入微茫,悽美的月明裡,
去縈繞樹上小鳥的夢魂,
又使噴泉在白石叢深處
噴出絲絲的歡樂的咽聲。

 

莫泰夫人本身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曾是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 的入室弟子,也可說是德布西音樂才華的啟蒙者。

 

她教授德布西彈鋼琴,並在1872年時,幫助德布西進入巴黎音樂院,負擔起他大部分的學費。

 

在巴黎音樂院時,德布西是鋼琴家安東尼.馬蒙泰 (Antoine François Marmontel, 1816-1898)鋼琴高級班的學生,馬蒙泰是最先發掘德布西的音樂特質 與眾不同的老師,並且也肯定了他的音樂才能。

 

馬蒙泰於 1848年至 1887年間任教於巴黎音樂院,他所教過的傑出學生有:比才(Georges Bizet)、丹第(Vincent d' Indy)、Francis Plante、Louis Diémer、Émile Paladilhe、Albert Lavignac、德布西(Claude Debussy)與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等等。


求學過程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1884年時,德布西以《浪子》(L’Enfant Prodigue, 1884) 這部作品奪得羅馬大獎,並獲得到羅馬留學的機會,在此期間他也認識了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李斯特鼓勵他在羅馬的小教堂內演奏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帕勒斯替那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 及 拉索 (Orlando di Lasso, 1532-1594) 的作品,他們的對位寫作方式令德布西讚嘆不已,並開啟了他日後創作的不同視野。

德布西《浪子》手稿

 

 

雕刻家 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同名作品欣賞

浪子 L'enfant prodigue

 

 

德布西於1884年獲得羅馬大獎後的2月份,居住於義大利羅馬梅帝奇別墅(Villa Médicis):

位於羅馬的 梅帝奇別墅(Villa Médicis)

 

年輕的德布西,1885年與友人們留影於義大利梅帝奇別墅:(找得到德布西在哪裡嗎?)

 

看來在那個年代,這邊應該是「網美」景點XD


音樂風格大轉變

1879年的德布西照片(17歲)

 

1887年起,德布西兩次走訪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歌劇的演出主場:拜魯特 (Bayreuth),聆聽華格納知名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1859) 以及《帕西法爾》(Parsifal, 1877-1882)。

 

當時法國的音樂環境氣氛明顯受到普法戰爭的戰敗結果所影響,一派以法蘭克等作家為首之作曲家,認為以華格納為首的輝煌交響效果,是音樂家接應該仿效的。

另一派以薩提為代表,則認為法國人應該找出自己的音樂風格,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德布西原本十分傾慕華格納,但後來其思想受俄國國民樂派、東方音樂以及象徵主義的影響,並有感於華格納旋風的威脅,決心要創作出屬於法國的音樂,不屈服於歐洲的華格納風潮下。

 

至此,德布西已經準備走向全新的未來。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音樂欣賞:《水的倒影》(Reflets dans l'eau)

https://youtu.be/L47SRue0gt8

 

印象派的由來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ㄧ、攝相技術的發明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二、繪畫風格之轉變

 

 

 

萬國博覽會

1889年德布西參觀了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Universal Exhibition),首次接觸了來自爪哇的甘美朗音樂(Gamelan), 立即被此形式與節奏的自由、具有東方神秘色彩、五聲音階調式的新鮮音樂風格所深深吸引,他對東方異國情調的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上他對華格納音樂的理解,由認同改為要與之抗衡~於是他的內心開始進行了激烈的想法,思考著未來創作的方向。

 

 

 

1889年萬國博覽會

1889年世界博覽會法國首都巴黎舉行,自5月6日至10月31日,為期共150天,目的是紀念法國大革命起點——巴士底監獄暴動——百週年,在這場世界博覽會艾菲爾鐵塔成為最耀眼的代表,於1889年建立完成,並且以它作為展覽會場的入口。

這場博覽會有三十五個國家參展,佔地0.96平方公里(九十六公頃),包括戰神廣場、the Trocadéro、奧塞碼頭、一部份的塞納河榮軍院。總計花費:41,500,000法郎,回收金額49,500,000法郎,人次:32,250,297人。

 

《海》與甘美朗音樂(5'26")

 

德布西《版畫》組曲中,共包含三首小品,分別為塔(Pagodes)、格拉納達的黃昏(Soirée dans Grenade)、雨中庭園(Jardins sous lapluie)。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all-about-debussys-estampes/

 

塔(Pagodes)(文字引用自鋼琴家廖皎含音樂網站
1889年,德布西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中聽到甘美朗(Gamelan)音樂,立刻被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音樂所吸引,因而激盪出創作靈感,寫下〈塔〉,當中使用中國五聲音階的羽調式,融合甘美朗音樂中的多層音色渲染,以不同節奏的變化方式反覆出現,營造出濃厚的東方神秘風格,使人聯想起遠東某一場所或建築的映象,此曲不侷限於單純的描寫,而是藉著難以言傳的氣氛,將聽眾引導到如夢似幻、光線纖細的國度。

塔(Pagodes) - 鋼琴版附樂譜

https://youtu.be/lswHSnJ0Rlw

 

https://youtu.be/-S39pjLQB1s

 

塔(Pagodes) - André Caplet (1878-1925) 管弦樂版

https://youtu.be/yYncDQnjhqg


詩人.藝術家的週六聚會

逐漸與詩人、藝術家為友的德布西,也加入了象徵主義詩人們的聚會,開始受到詩人們描繪藝術的各種風格影響,他也開始持續醞釀著音樂上的創作。

 

牧神午後前奏曲

終於1894年,他根據詩人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的詩所譜寫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eludé á L’apres-midi d’un faune, 1892-1894)完成,大受各界好評與歡迎,德布西終於從「一位普通的青年作曲家」,轉型成為「具有才氣、光明未來的年輕音樂家」,他終於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性,也因為他確立了未來音樂風格的走向,更為法國接下來的20世紀音樂,開創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延伸閱讀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


 

 

 

 

音樂欣賞:德布西:<水妖>(Sirenes) 

https://youtu.be/-QMAlGAoiuQ

法語歌劇

1893年,德布西在看過梅特林克的象徵派話劇「佩利亞與梅麗桑」(Pélleas et Mélisande)後,便構思以此為題材來創作歌劇,在歷經長時間的創作及不斷修改後,終於在1902年在巴黎首演同名歌劇作品《佩利亞與梅麗桑》,雖然首演時未能全面受到好評,但隨著時間的證明,《佩利亞與梅麗桑》不但成為德布西的代表作,更成為法國歌劇界的代表作品之一。

 

創作力源源不絕

自此之後,德布西成功地開創新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不斷寫作各類型音樂作品

自1901年起的十幾年裡,他創作了許多具代表性的印象派作品,例如:《版畫》(Estampes, 1903)、 《海》(La Mer, 1903-1905)、兩集《映象》 (Images, 1905, 1907)、《兒童世界》 (Children’s Corner, 1906-1908)、《快樂島》(L’isle Joyeuse, 1904) 等等,

 

兩段婚姻

 

德布西與女兒 Claude-Emma(小名 ChouChou)

德布西喜獲愛女,捧如掌上明珠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兒童世界》完成於1908年,在樂譜的扉頁,德布西寫道:「以下這些曲子,是父親最溫柔的心聲,獻給我最寶貝的秀秀。」秀秀 (Chou-Chou) 是德布西對愛女的暱稱。在這部作品中,可發現德布西的幽默、輕妙、譏誚及對童年的追憶,並藉此抒發了他身為人父,對兒童世界的真摯情感。

共由六曲組成:

《老頑固》(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
《大象催眠曲》(Jimbo’s lullaby)
《洋娃娃小夜曲》(Serenade of the doll)
《粉雪飛舞》(The snow is dancing)
《小牧羊人》(The little shepherd)
《黑娃娃步態舞》(Golliwogg,s Cake-Walk)。

 

https://youtu.be/1k_OLrK4ZuE

 

https://youtu.be/p5Rhv1E3tEM

 

德布西與海

 

 

延伸閱讀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海》初版封面

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所匯《富嶽三十六景》之 ⟨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樂譜封面

 

20法郎紙幣.背後有玄機

 

 

簡報製作.林仁斌(©蹦藝術 | BONART)

 

生活照

 

 

1915年時德布西的創作手法開始回歸絕對音樂,他應用了奏鳴曲式回歸最傳統的作曲手法,並計畫寫作六首奏鳴曲,但只完成三首便與世長辭,這三首作品分別是:
《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Sonate pour Flute, Alto et Harp),是由牧歌(Pastorale)、間奏曲(Interlude)和終曲(Final)三個樂章所組成。
 
這是德布西晚年所寫的三重奏鳴曲中規模最大的一曲,三種平常難得被湊在一起的樂器,透過德布西精密合聲與音域之安排,展現出魅力無窮,且充滿全新色彩的獨創性與演奏效果。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牧歌〉(Pastorale)

第二樂章〈間奏曲〉(Interlude)

第三樂章是〈終曲〉(Finale)

 

原創.探索音樂中的神秘

5 Minutes On... Debussy - Estampes 1. Pagodes | Daniel Barenboim

https://youtu.be/OdB2lkzG_v4

 

5 Minutes On... Debussy - Estampes 2. Soirée dans Grenade | Daniel Barenboim

https://youtu.be/mWDA1OKpOrA

 

5 Minutes On... Debussy - Estampes 3. Jardins Sous La Pluie | Daniel Barenboim

https://youtu.be/Ybr7pR_d_x0

 

德布西的樂思源源不絕,一層又一層的音色反映在他使用的三行記譜上:

《印象》<金魚>(Poissons d'Or)

 

 

兩冊前奏曲集

1913年德布西完成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前奏曲》分為兩集,一集各有十二首樂曲,細膩的創作內容將其鋼琴創作推到顛峰:

 

第一冊前奏曲,由以下十二首樂曲所組成:《特爾菲的舞姬們》(Danseuses de Delphes)、《帆》(Voiles)、《吹過原野之風》(Le vent dans la plaine)、《飄散在暮色中的聲音和香味 》 (Les sons et les parfume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 阿納卡普利的丘陵 》(Les collines d' Anacapri)、《雪泥蹤跡》(Des pas sur la neige)、 《西風所見的東西》(Ce qu'a vule vent d'Ouest)、《棕髮女郎》(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中斷的小夜曲》(La serenade interompue)、《沈沒的教堂》(La cathedale engloutie)、《迫克之舞》(La danse de Puck)、《遊吟詩人》(Minstrels)。

 

第二冊前奏曲,同樣有十二首樂曲:《霧 》(Brouillards)、《枯葉》(Feuilles mortes)、《威諾之門》(La Puerta del Vino)、《妖精是出色的舞者》(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石南叢生的荒地》(Bruyéres)、《古怪的拉威奴將軍》(General Lavine-eccentric)、《月光下的陽台》(La terrasse des audiences au clair de lune)、《水妖》(Ondine)、《皮克威克卿禮讚 》(Hommage à S. Pickwich, Esq., PPMPC)、《骨壺》(Canope)、《交替的三度》(Les tierces alternées)、《煙火》(Feux d’artifice)。

 

Debussy: The Complete Preludes (Zimerman)

https://youtu.be/FcnYbpJhpN4

 

十二首練習曲集

《十二首練習曲集》完成於1915年,並題獻給蕭邦。德布西在曲集首頁寫下:「為了懷念蕭邦 (1810-1849)」, 以表達對他的敬意。這部作品在和聲、節奏等技巧上,可說是集德布西獨特鋼琴技法之大成,是一部技巧艱深的練習曲。

值得注意的是,德布西在曲中未標示出指法。他在序中指出:「在這部練習曲中,我刻意不註明指法,因為每一個人的手指構造不同,如果硬要指定他人用什麼指法彈奏的話,恐怕不太合理。」由此可得知這部練習曲的與眾不同之處。

這套練習曲集中包括了十二首樂曲:《為全部五隻手指》(Pour les cing doigts)、《為三度的》(Pour les tierces)、《為四度的》(Pour les quartes)、《為六度的》 (Pour les sixtes)、《為八度的》(Pour les octvaes)、《為八隻手指的》(Pour les huit doigts)、《為半音階的》(Pour les degres chromatiques)、《為裝飾音的》(Pour les agrements)、《為重複音》(Pour les notes repetees)、《為對比音響的》(Pour les sonorites oposees)、《為琶音的》(Pour les arpeges composes)、《為和弦的》(Pour les accords)。

 

Debussy - Étude 1 pour les cinq doigts d'après Monsieur Czerny(Walter Gieseking)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WjMgPZmnaV2_74hIqYbRKU2F0I2kdUW

 

 

 

https://youtu.be/6V10m-fuqZY

 

https://youtu.be/i1FdwH-8zMk

 

https://youtu.be/SFRiHQ-Lwz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七~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世界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七~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世界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世界

 

水是流動無不止息的象徵,就如同音樂般靈活而具有生命力;帶您共享古典音樂中描繪水與精靈之音樂,一同沉浸在流水靈動的美妙音樂。

 

李斯特:〈艾斯特莊園的噴泉〉

F. Liszt: Les jeux d'eaux á la Villa d'Este

https://youtu.be/CWN18ZoqzGs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歐洲音樂浪漫主義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833年開始,李斯特藉由四處旅行把所見的景物,更加地將生活與音樂結合並透過音樂表現出來:

他陸續創作了三部《巡禮之年》,包括了第一部《巡禮之年-瑞士》(Preniére Année: Suisse),第二部《巡禮之年-義大利》(Deuxiéme Année: Italie)與《巡禮之年》第三部(Années de Pèlerinage, troisième année, Op.163, 1867-1877)。

其中,作品〈艾斯特莊園的噴泉〉(Les jeux d’eaux á la Villa d’Este)可說是《巡禮之年》第三部中最成功、也最常被演奏的一首知名樂曲。

鋼琴明亮上行的琶音,就猶如無數各具特色的噴泉隨音樂起伏流動,藉著和聲的變化,更呈現出繽紛的色彩以及瞬息萬變的景象,李斯特驚人的鋼琴技巧,完全反映在樂曲中,他描寫「水」的技法,更是影響了後世的諸多作曲家:例如法國德布西、拉威爾與美國葛利菲斯等等。

 

魯岡斯基現場 Live'

https://youtu.be/gVh5AJeMLYM

 

德布西:〈水中倒影〉(Reflet dans l’Eau)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作品《映像》(Image)第一集第一首〈水中倒影〉(Reflet dans l’Eau)。

〈水中倒影〉從水面光景開始,層次與旋律逐漸產生變化,接著呈現倒映景物(樂曲以反進行的和聲性對位法暗示),中間出現許多漣漪浮動;漸漸地水面宛如被落物擾動,在一連串小變動中,倒影又恢復原形。

德布西運用琶音及分散和弦音型描寫水的各種姿態,設計多重層次表現各式光影。樂曲最後幽靜結束,雋永如詩。

無論旋律和聲之美,或是意境塑造之深,〈水中反光〉都是不凡手筆,值得細細品味。

 

〈水中倒影〉樂譜版

https://youtu.be/L47SRue0gt8

 

 

趙成珍現場 Live'

https://youtu.be/W77ErunMDFc

 

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作品《水之嬉戲》(Jeux d’eaux)以單樂章奏鳴曲式寫成,為ABA曲式的三段體。

1901年題獻給音樂院恩師佛瑞,可說是二十世紀以來鋼琴作品的高越之作:拉威爾以雙音顫音與流動的琶音模仿水流之千姿萬態,不僅拓展了鋼琴演奏技巧,也開創了鋼琴新音色。

與德布西創作〈水中倒影〉相近,我們皆能看出兩人紛紛在李斯特之後,以各自精彩的譜寫手法與幻想力,展現出前輩音樂作曲家對於後世深深的影響。

拉威爾曾自述:「《水之嬉戲》是我鋼琴作品創新的源頭,我從流水、瀑布與溪流的聲音中獲得靈感,全曲共有兩個主題,但是並不拘限在傳統的調性聲響裡。」他以雙音顫音在琴鍵上揮灑自如,宛如水的流動姿態,不僅拓展了鋼琴演奏技巧,也開創了鋼琴新音色。

 

《水之嬉戲》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jnKFIp7CahY

 

阿格麗希版本

https://youtu.be/J_36x1_LKgg

 

德布西 海

延伸閱讀:

【BON音樂】淺談德布西:交響素描 «海»(La Mer)

 

《海》初版 管弦樂總譜 樂譜封面:

La Mer de Claude Debussy
La Mer de Claude Debussy

 

La Mer, manuscrit autographe de Claude Debussy © Gallica - BnF
交響素描⟪海⟫ 之德布西親筆手稿
La Mer, manuscrit autographe de Claude Debussy © Gallica – BnF

德布西 ⟪海⟫ 交響樂團現場演奏

https://youtu.be/SgSNgzA37To

 

 

德布西《水妖》

延伸閱讀:

【BON音樂】漫談德布西⟪海妖⟫(Sirènes)的無邊想像

 

「海妖」、「人魚」(Siren)(Sirènes)是希臘神話中傳說的女妖,姿容嬌艷、體態婀娜優雅,但卻最為陰毒致命~總是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在岸邊唱著淒美動人的歌聲,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們目眩神迷,所駕駛的船不由自主地駛向岸邊的礁石,撞個粉碎。

也有些書籍上說是「海妖」、「人魚」(Siren)中古歐洲傳說中出沒於湖泊、河流的妖精,外貌是長髮、裸體的美少女,會誘惑男人靠近水邊再溺死他。

德布西⟪海妖⟫(Sirènes)加入了無歌詞女聲合唱,編制上是女高音與次女高音各8位,一共16位女聲以純母音歌唱:時而閉口哼唱;時而高亢,時而低迴,時而隨風飄逝,時而乘浪迫近;時而唱和應答,時而重疊交織;起伏的旋律宛如海浪的波動,有時故作單調的吟誦好像魅人的魔咒,讓人聽起來充滿了被魅惑的感覺。

 

一起聽聽看這充滿魅惑與魅力的音樂:

https://youtu.be/-QMAlGAoiuQ

 

https://youtu.be/1s4LZbr_h50?t=824

 

德布西:⟨月光⟩

⟨月光⟩ (Clair de lune) 是德布西最知名的樂曲之一,出自於1890年發表的《貝加馬斯克組曲》 ( Suite Bergamasque ) 第三首。

《貝加馬斯克組曲》(法語:Suite bergamasque )是德布西創作的鋼琴組曲,創作期間於1890年至1905年出版之間,全曲由《前奏曲》(Prélude)、《小步舞曲》(Menuet)、《月光》(Clair de lune)和《巴斯比舞曲》(Passepied)四個樂章組成,其中以 ⟨月光⟩ 最為出名。

⟨月光⟩ 屬三段體,德布西將同時期的印象繪畫風格裡洋溢的豐富色彩和透明流動閃爍,以纖細的和聲與具體的三段式音樂寫出:

第一段:降 D 大調,9/8 拍。速度徐緩而富於表情,描繪月夜幽靜景色人產生的印象。

第二段:先轉到 E 大調上,後來又回到降 D 大調。右手的旋律由一些短小的樂句組成,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好似描寫一陣陣清風,輕輕地搖動著樹枝,稀疏的樹葉發出沙沙響聲。

與第一、三段寧靜的氣氛形成對比,給人以流動、活潑之感。

第三段:為第一段的變化再現。最後的尾聲由寧靜的曲調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飄渺如夢的意境,描繪得更加富於詩意。

 

趙成珍版本

https://youtu.be/U3u4pQ4WKOk

 

郎朗版

https://youtu.be/fZrm9h3JRGs

 

 

電影:蜜蜂與遠雷

延伸閱讀:【BON音樂】日本獲獎無數小說改編音樂電影《蜜蜂與遠雷》介紹

 

動人的《月光主題》四手聯彈

電影《蜜蜂與遠雷》透過四位主角:亞夜、馬薩爾、風間塵、明石四位角色在日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的互相競爭與合作,探討音樂的真正本質與其對人的代表意義

『蜜蜂と遠雷』 ©2019映画「蜜蜂與遠雷」製作委員会 イラスト/二ノ宮知子

 

明石的溫暖,也體現在賽後主動協助亞夜找到練琴的鋼琴工廠,間接讓尾隨而來的風間塵,能與亞夜來了一段即興鋼琴四手聯彈。

就在這一幕,明石間接帶動了亞夜與風間塵兩人想立即彈琴的心情,在鋼琴工廠裡這段以「月光」為主題的四手聯彈。

從德布西《月光》出發,再進入 Nat King Cole 《It’s Only a Paper Moon》,再帶到貝多芬《月光》,連續三首都與月亮相關~更是讓人感受到音樂編曲的用心,拍攝更是以Low key極弱光線照亮兩位主角,我覺得這段攝影美極了,尤其是光的運用。

 

如同電影《蜜蜂與遠雷》小說裡提到的蜜蜂振翅聲音,我們能否能通過樂音聽見來自世間萬物的鳴響?希望今天的水世界主題,能如同音樂一般,帶給您心裡的寧靜時刻。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六~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六~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6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有多久沒有好好「森呼吸」了?

讓自己身處在綠意盎然,心靈放鬆的環境,能夠放下手邊的雜務,享受全無旁鶩的靜謐時光?

古典音樂是數百年的音樂家智慧結晶,在不同時代都有著鮮明的特徵,也因為雋永動聽,而能夠不斷流傳保存下來至今。

今天的演講裡,就讓林仁斌老師為大家介紹許多與森林、綠意、放鬆相關的音樂,在這當下,也請大家一起欣賞音樂,陶醉在這些美妙的旋律裡~

 

巴赫:清唱劇 ⟨善牧羊群⟩
Bach: Sheep may safely graze

巴哈(J. S. Bach, 1685-1750)除了寫兩、三百首教會清唱劇之外,也為其他場合寫世俗清唱劇 。他不同場合寫不同音樂,稱為世俗清唱劇。

世俗清唱劇目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為貴族或市民的婚喪喜慶委託寫的,最著名的是《婚禮清唱劇和BWV208》;另一種為萊比錫大學的學生樂團音樂家公社《Collegium musicum》在Leipzig的 Zimmermann Coffee House舉行而創作的,巴哈曾擔任這個團體之負責人,並留下知名的《咖啡清唱劇》。

清唱劇首次在十七世紀初於義大利出現,當時泛指一種歌曲集,包括宣敘調、詠歎調、合唱與管弦樂的幕間音樂等幾個部份,由一人或數人演唱。義大利清唱劇原本是世俗性的,但在傳到德國後,逐漸成為基督教禮拜儀式中聖歌隊獻詩。德國的教會清唱劇到了泰雷曼與巴哈達到極致,他們把教會清唱劇精緻化,在巴哈過世之後,教會清唱劇也逐漸沒落。

BWV208狩獵是巴哈世俗清唱劇作品中最早之作品,完成於1713年2月13日,是為了慶祝薩克森威森佛絲公爵(Duke Christian of Saxe-Weissenfels)的生日而作。歌詞由劇作家所羅門法蘭克所寫(Solomon Franck, 1659-1725)。此齣世俗清唱劇是以希臘神話人物來頌讚打獵之喜樂,全曲共有15樂章。

⟨善牧羊群⟩ 的歌曲和歌詞都是世俗音樂,但其內容描述小羊兒舒適的在綠草柔美如茵的草原裡,安詳的吃著草,享受一片安寧…有如詩篇23,大衛要我們與神保持親密的關係,纔能得著完美的生命。這關係就像羊的生存完全依賴牧人,牧人不但供給羊的需要,他更帶領、保護、照料羊。神也一樣看顧和愛護我們,使我們能在生命裡有滿足有喜樂。因為情境適合教會,所以聖歌隊也都以此獻唱。音樂經過Mary Howe於1935年改編成雙鋼琴演奏版本後開始廣為世人所用。

https://youtu.be/B1nyzGR3tUE

 

走進森林,必定會遇見各式各樣的聲音,蟲、鳥、獸、蛙……..都在森林中歌唱,還有風、雨及溪流的對唱,不同季節、時間都有著不同的和聲。

找一座人煙稀少的森林,找個舒適處或坐或站,閉上眼睛以聽覺搜尋周邊的聲音,或許會比想像的更豐富有趣。

 

米夏利斯《森林中的鐵匠》

作曲家是米夏利斯(Theodor Michaelis ,1831-1887)可說是近代古典音樂裡的輕音樂的開創人物之一。

這首全球知名的樂曲,共可分為五個段落:

第一段:《夜晚》。降B大調,慢板,4/4拍。主題旋律悠長平穩,描繪了寧靜的森林夜景。

第二段:《清晨》。G小調,中板,4/4拍。主題中的三連音生動逼真地模仿出杜鵑的啼鳴,華麗精巧的顫音猶如此起彼伏的鳥鳴,使人聯想到清新明朗的森林之晨。最後以鵪鶉的鳴叫聲結束。

第三段:《小溪》。G小調,急速的快板,3/8拍。主題中運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跳進音程的曲調,描繪了小溪潺潺的流水聲和杜鵑的啼鳴;三拍子輕快的節奏,烘托出森林的幽靜氣氛。整個主題展現出一幅溪畔鳥語的自然畫卷。  

第四段:《早晨的禱告》。G大調,快板,4/4拍。這一段是本曲中最為人們熟知的部分,在教堂的鐘聲、管風琴聲的襯托下,悠揚的主題採用波爾卡舞曲體裁,其跳躍的節奏,生動地描繪了鐵匠的打鐵聲和快活的形象。  

第五段:終曲。樂曲在活潑而富有生氣的氣氛中結束。

https://youtu.be/KU-tHzNihvs

 

舒曼《森林情景》op.82

舒曼《森林情景》與另一首知名的小品集《兒時情景》,同樣是小品合集,也是舒曼寫給鋼琴獨奏的最後一部重要套曲。

「森林」這個主題,從浪漫時期開始,無論是作家、詩人、藝術家與音樂家,都深受啟發,經常創作這樣的綠色題材。

在貝多芬的《田園》之後,深入浪漫主義深層精神的作曲家舒曼,更是在1840年至1850年間,德國政治動盪不安的狀況下,於1848年創作出《森林情景》,更神奇的事,整套樂曲居然於短短的九天之內完成(1848年12月29日至1849年1月6日)。

在當時德國槍林彈雨、政治動盪不安的革命環境下,舒曼持續創作,其作品中所呈現平靜、質樸且溫馨的氣氛,與當時大環境迥異,或許與他潛在雙重人格的個性互相呼應,一部分的他熱情主動,另一部分的他卻是以離世獨居的態度來隔絕外界所帶給他的痛苦紛擾,九首小品雖然呈現出不同的性格,但多半而言,洋溢著和平愉悅的氣氛,與當時惡劣的外在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

克拉拉說:「外界的恐怖行為喚醒他內心詩意般的情感,形成強烈對比。」

《森林情景》可能是舒曼從海恩利希.勞貝(Heinrich Laube,1806-1884)的一組描繪森林與獵人之詩篇—《狩獵祈禱經》(Jagdbrevier)中獲得創作靈感,主要敘述一次終日逗留在森林裡的印象:整套樂曲包含了九首樂曲,其標題依序是〈森林的入口〉“Eintritt"、〈埋伏的獵人〉“Jäger auf der Lauer "、〈孤獨的花〉“Einsame Blumen"、〈陰森之地〉“Verrfene Stelle"、〈悅人的景色〉 “Freundliche Landschaft"、〈旅店〉“Herberge"、〈預言鳥〉“Vogel als Prophet"、〈獵 歌〉“Jagdlied"以及〈告別〉“Abschlied"。

處處美不勝收,卻又是全然未知的領域。

除了以實際景緻做為標題外,舒曼還利用各曲之調性與節奏 的特性,將人置身於某種虛構的時空裡,以簡單且易懂的方式呈現,將每一段故事串連 起來,從進入〈森林入口〉開始,到依依不捨的〈告別〉,舒曼在此曲發揮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將森林景象利用旋律陳述,是一組極具有巧思的作品,也可以說是更反映出浪漫主義深層精神的音樂作品。

 

舒曼《森林情景》分析表:

1

《森林的入口》

Eintritt

A-B-A’C-尾奏

規律的四小節組成一樂句,二樂句構成一樂 段;長17小節的尾奏因為出現四小節A段主 題動機的反覆與模仿,讓曲式似有ABA ’CA 輪旋曲(Rondo)的風格。

2

《埋伏的獵人》

Jäger auf der Lauer

序奏-A-B-尾奏

四個段落的各個主題動機明顯清楚,音群的 形狀與排列規則,大致上為每四小節為一樂 句。

3

《孤獨的花》

Einsame Blumen

A-B-A’-C-尾奏

樂曲一開始女高音及女低音聲部,即以卡農 (Canon)形式呈現;左右手高低音聲部的音 形結構幾乎規律且一致,但樂句以4~10小節 不等的小節數組成,自由卻較無規則。尾奏 使用A段主題動機的反覆、模仿與模進,呈 現前後呼應的效果。

4

《陰森之地》

Verrufene Stelle

A-B-A’-尾奏

A段以2+4+3小節的不規則樂句組成,形成 不對稱感;第20小節開始的B段可說是由連 鎖樂句組成,即前樂句的結尾緊連著下一樂 句的開始,一直擴充至樂段結束,且幾乎每 2小節就有新的動機出現;此首樂曲在其上 下聲部,運用許多主題動機變形的對位手 法。

5

《悅人的景色》

Freundliche Landschaft

序奏-A-B-尾奏

整體幾乎以每四小節為一樂句的形式完 成;序奏的素材大量被使用在A、B段及尾 奏裡;和第一曲《森林的入口》一樣有17 小節的尾奏,而尾奏中再度出現序奏的主題 動機,讓樂曲前後呼應的意味更濃厚。

6

《旅店》

Herberge

A-B-過門- A’-B’-尾奏

此曲在A、B樂段結束後都有6小節的過門 (Transition),在A’、B’樂段後又有9小節的 尾奏,整體看來像是分為A(A+B+過門)與 B(A’+B’+尾奏)的二段體;且此曲的尾奏模 仿、反覆使用過門的主題動機,讓樂段間的 相關性與結構緊緊相扣。

7

《預言鳥》

Vogel als Prophet

A-B-A

A段的樂句結構是將18小節分為4+4+4+4+2 的組合,樂句為aa’bca”;B段則只有6小節, 且是利用2小節的主題動機模仿、反覆與模 進三次而成,由此可知這是一個A與B樂段 樂句組織比重懸殊的作品。

8

《獵歌》

Jagdlied

A-B-A

此曲為單純的ABA三段體,且每一樂段內 的樂句,均以非常規律工整的每8小節即為 一樂句的結構組成。A段樂句為aa’ba”cc’, B段為dded,可以發現樂句的重覆性很高。 再現部A段則完全保留A段的每個音符、節 奏與旋律。

9

《告別》

Abschied

序奏-A-間奏 -B-A-B’-尾奏

此曲為整組套曲中曲式結構最為複雜的一首;含有樂曲開始2小節的序奏,A段進入B 段間2小節的間奏,以及將B樂段主題動機 模仿、變奏再擴充的B’段,最後還出現13小節的尾奏。雖說是一首小曲,卻展現了如 同文章段落般「起承轉合」的趣味性

 

樂譜版本

Performer: Jan Vermeulen
Instrument: Johann Nepomuk Tröndlin Fortepiano(Leipzig, 1830-1835)
1: 《森林的入口》Eintritt - 0:00 2: 《埋伏的獵人》Jäger auf der Lauer - 2:08 3: 《孤獨的花》Einsame Blumen - 3:42

4: 《陰森之地》Verrufene Stelle - 5:36

5: 《悅人的景色》Freundliche Landschaft - 8:37

6: 《旅店》Herberge - 9:47

7: 《預言鳥》Vogel als Prophet - 11:54

8: 《獵歌》Jagdlied - 14:58

9: 《告別》Abschied - 17:44

 

https://youtu.be/5yca9MrFMeo

 

李希特 全曲版本

https://youtu.be/POmD0N9WJ08

 

 

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第一首《森林的絮語》

Zwei Konzertetüden I-Waldesrauschen

《森林的絮語》完成於1863年,當時的李斯特在創作風格上已漸圓熟,故他的練習曲除了技巧外還帶有層層文學色彩。

此曲為降D大調,4/4拍子,主要是描寫風吹過森林的動感及發出的聲響。曲子開首旋律在低音聲部,高音聲部一連串三連音代表森林樹葉被風輕輕吹過所發出的聲音,中段旋律在高音聲部,左手的伴奏亦隱含了旋律,與高音聲部形成美麗的和聲變化,經過一段華麗、情緒高亢的音樂後,最後尾段回歸平靜的森林場景,結束全曲。

 

特里福諾夫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Q8UVTs6IMAU

 

阿勞版本

https://youtu.be/2evXiwpeGkE

 

 

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

《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最知名的交響樂作品,樂曲中的第四段就是「走入森林」,一開始以長號吹奏出低音銅管的厚實和聲,引出溫柔法國號的主旋律,接著以低音大提琴對唱,接著加入高音弦樂與木管組及豎琴,樂團和聲益發豐富,產生多重的音樂色彩。在多重的管弦樂運用中,彷若森林中高、矮不同各自錯落的樹木,又存在著多樣性的樹種與林相,堪稱是音樂史上最知名的描寫森林樂段。

交響詩的主題是,理查‧史特勞斯透過音樂描述學生時期一次登阿爾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經歷,當時他在山上迷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風雨渾身濕透。史特勞斯試圖通過該交響詩將個人感受和狀物結合在一起。《阿爾卑斯交響曲》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作曲家曾經說過,「我最喜歡指揮阿爾卑斯交響曲」。而由他所親自指揮的錄音,亦被唱片公司製成光碟發售。[2]

交響詩所描述的登山從夜晚開始,接著是各個發展階段,最後終於夜晚,共分為22個段落:

標題 開始
(以排練編號)
敘述
Nacht
(夜晚)
以下行的降B小調音階為主導。
Sonnenaufgang
(日出)
(7)起 改以下行A大調音階為主題。
Der Anstieg
(登山)
(11)後起 由豎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奏出全曲的主要音樂動機,末段加入了置於台後的銅管樂團。
Eintritt in den Wald
(進入森林)
(21)起 在絃樂的琵音中,法國號及長號帶出主題動機,及後是木管樂和絃樂的對答。
Wanderung neben dem Bache
(小溪旁步行)
(38)前兩小節起 是木管及絃樂旋律及快速連音的對應。
Am Wasserfall
(瀑布)
(40)後起 是高音樂器和鐘琴的互相急速快音呼應,營造水花四濺的效果。
Erscheinung
(幻象)
(42)起 是前一段的延續,並由雙簧管、英國管及獨奏中提琴奏出旋律。
Auf blumigen Wiesen
(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
(47)起 再次由木管和絃樂作主導。
Auf der Alm
(在高山的牧場)
(51)前三小節起 法國號奏出具田園風的旋律,木管和絃樂則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
Durch Dickicht und Gestrüpp auf Irrwegen
(穿過灌木叢和矮林,進入歧路)
(59)起 樂器間互相的旋律及伴奏穿插。
Auf dem Gletscher
(在冰川上)
(68)前三小節起 「登山」的變形動機再一次出現。
Gefahrvolle Augenblicke
(危險的一刻)
(72)前起 「登山」動機在絃樂的顫音、木管的長音及調性改變下變得不安。
Auf dem Gipfel
(在山頂)
(76)前起 由長號的引子帶入雙簧管的獨奏旋律,並在銅管的引領下,帶出雄偉的氣氛。
Vision
(景觀)
(88)前起 管樂以「登山」的另一個變形動機互相重疊,全段維持激昂的音量。
Nebel steigen auf
(起霧)
(97)起 音色變暗,木管奏出三連音旋律,配上絃樂快速的上行音階。
Die Sonne verdüstert sich allmählich
(太陽漸暗)
(97)起 是前一段的延續。
Elegie
(悲歌)
(100)起 絃樂帶悲傷的齊奏,後段木管樂的三連音旋律重新出現。
Stille vor dem Sturm
(風暴前的寂靜)
(103)後起 在定音鼓及大鼓的遠處雷聲引領下,單簧管、英國管及長笛接連奏出短而簡單旋律,雙簧管及短笛則隱藏著雨點和風嘯聲,並重現「夜晚」的下行音階動機。然後兩點和風嘯聲越來越密集。
Gewitter und Sturm, Abstieg
(惡劣天氣和風暴,下山)
(110)前三小節起 管風琴及吹風機首次加入,在高音樂器的下行半音音階下,「登山」的逆行音形及原形在銅管樂器中交替出現。並再次出現「瀑布」、「在冰川上」、「山頂」等的音樂動機。雷鳴器的出現代表整個風暴的高潮,音量然後逐漸減弱,然後回復至散落的雨點和風嘯及雷暴的殘餘。為全曲最長的段落。
Sonnenuntergang
(日落)
(120)起 在樂隊的長音下,小號及豎琴奏出宣嘆詠般的旋律。及後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富有華彩樂段般的旋律。
Ausklang
(尾聲)
(134)起 管風琴這次奏出溫柔而溫暖的旋律,然後木管樂器重新帶出「景觀」及「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的旋律,而音量亦慢慢減弱。
Nacht
(夜晚)
(144)後起 降B小調下行音階重現,然後在一片寧靜的氣氛中結束。[3]

 

樂譜版本

https://youtu.be/iIpOzPaQoSg

 

第四段:「走入森林」

https://youtu.be/iIpOzPaQoSg?t=436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Live'

https://youtu.be/zsTo7QxxgYg

 

德勒斯登愛樂 現場Live'

https://youtu.be/jcNxOmUcS98

 

 

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

1984年開始舉辦後,森林音樂會便成為了柏林愛樂的夏季盛事之一。

 

每年六月接近七月的歐洲,天氣強朗穩定且太陽很晚下山(10點時經常天空仍然有明顯餘暉),晚上八點多開始的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天色都還是相當亮。柏林愛樂每年均在大約可容納兩萬人左右的柏林森林劇場中與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們齊聚一堂,舉辦免費入場的戶外音樂會,讓前來享受的觀眾們可以闔家自在地野餐、談話、開心享受現場交響樂團音樂、飲料、啤酒與柔和陽光,真是最幸福的戶外野餐饗宴~

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 基本資訊

名稱: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 (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n der Waldbühne)
時間:每年六月的最後一個周末
地點:柏林森林劇場 (Waldbühne, Berliner)
柏林愛樂官網:請點我
柏林森林劇場官網:請點我
音樂會安可曲:慣例皆演奏德國作曲家保羅·林克(Paul Lincke)的《柏林氣息》(Berliner Luft)

 

2018年現場部分實況錄影:

https://youtu.be/wVJKIBVpGTE

 

https://youtu.be/bu0M6Nyhuec

 

每年音樂會的最後,固定演奏之安可曲皆為德國作曲家保羅·林克(Paul Lincke)所寫的《柏林氣息》(Berliner Luft),已經是這系列音樂會的註冊商標:現場大家都會跟著一起打拍子、吹口哨,氣氛非常非常歡樂~

https://youtu.be/qMCmWy5LPas

 

趣味版本:指揮拉圖跑去加入打擊組,樂團呈現「自動演奏狀態」,與觀眾掌聲相互輝映

https://youtu.be/IiVW5r8J5D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國家兩廳院邀稿】國際現場,古典音樂迷專屬BGM(線上聽音樂)

【國家兩廳院邀稿】國際現場,古典音樂迷專屬BGM(線上聽音樂)
International online music listeni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1/06/08|文字.林仁斌

國際現場,古典音樂迷專屬BGM

--- 本篇文章由國家兩廳院邀稿,同步刊登於蹦藝術。

→原文網址

 

——
2021年的五月底現在,疫情嚴峻;居家防疫與減少傳播是民眾能做到最佳自我保護措施。 這一年多來,許多表演藝術單位與職業樂團,在網路影音資源所建立的資料庫越來越豐富,更累積非常多而精彩的節目;如果善用這些資源,即使居家不出門,仍能觀賞許多一流水準的管弦樂表演與藝術家訪談,這是網路世界帶來的便利。

 

1. 管弦樂網路影音龍頭: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多年來讓柏林愛樂的美妙音樂更遍及全球的幕後功臣就是數位音樂廳。 數位音樂廳已成立十餘年,由30位正職、20至25外聘人員的大編制專業影音團隊所組成;以「虛擬的方式重現真實的柏林愛樂聲響」為工作目標,在離柏林愛樂廳400公尺的兩層樓空間裡,以業界最高規格影音設備,記錄製播所有關於柏林愛樂演出/訪談與紀錄片,最終於網站呈現,加入付費會員(年費149歐)後,就能在電腦、手機與平板APP裡完整欣賞所有精彩影音節目。筆者因許多音樂講座課程需要,早為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年費會員,網站裡許多精彩音樂會、專屬內容,紀錄片與音樂家訪談等,更是最佳Bonus,非常推薦。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Youtube

比較起完整平台,柏林愛樂的Youtube頻道,比較像是「菁華試看篇」,對於了解柏林愛樂是非常不錯的開始;但真要完整內容,最終還是需導向回會員制度付費制度才能盡閱。

Peter Adamik、Magdalena Zieba-Schwindt 攝,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提供。

 


 

2.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自從2003年起由楊頌斯(Mariss Jansons, 1943-2019)帶領一路打造,早已成為世界一流管弦樂團,日前樂團更已正式宣布2023年樂季起延聘賽門拉圖(Simon Rattle, b.1955)為下任首席指揮,讓人更期待高峰再臨。

 

——

網站分頁這樣找:

Concert:數十場音樂會精彩錄影全收。 
Music Connect Us:音樂家訪談、演奏紀錄片。 
Musicians and Instruments:音樂家與樂器製作等相關的驚喜資源。


 

3. 底特律交響樂團

➡️底特律交響樂團

➡️底特律交響樂團Youtube

底特律交響樂團成立於1887年,只比紐約愛樂(1842年)晚45年成立,也是美國歷史悠久的名團,優良的銅管爆發力與乾淨充滿張力的演奏是非常鮮明的特色。 底特律交響樂團的網站是鼓勵會員制,要完整欣賞樂團所有影音資料庫最佳方式當然是成為付費會員,不過他們開放的各式免費影片相對來說不少,也是樂迷的福氣。例如在「DSO Replay by Season」裡,可以看到多場按照樂季精選出來的4K高解析影音完整音樂會以及音樂家訪談。

 

—— 

筆者的最愛:「Classroom Edition」系列,可以欣賞多段音樂講座Live’影片,特色是交響樂團實際演奏搭配主持人解說,讓人想起伯恩斯坦與紐約愛樂早期做的音樂教育影片,非常具有啟發性。


 

4.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Youtube

由於樂團演奏影片量多質精,讀者朋友們如仔細觀察:他們絕大多數的演奏影片,因為精彩而完整,在Youtube平台上至少都各自累積了數百萬的觀看次數,這也無形中為樂團打開更多國際能見度,並慢慢累積樂迷忠誠度與演奏公信力。換個角度想,比起許多鎖住影片僅開放會員制的管弦樂團(例如紐約愛樂),這樣是否更顯得開放而有遠瞻性呢?

 


 

5.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官網網址

致力於推廣大衆對室內樂藝術形式的喜愛與欣賞,每個樂季都能安排出近200位藝術家的各類型音樂會,數目更是超過百場。因此提到室內樂演奏,CMS的音樂會確實是專精而具備世界水準。

 

——

網站分頁這樣找:

Livestreams:串流現場音樂會 
Concerts:音樂會 
Lectures:音樂講座 
Master Classes:大師班 
Composers in Focus:聚焦作曲家 
Musical Heritage:音樂家的知識講座「音樂遺產」


 

6.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

➡️德法公共電視台

進入網站之後,會發現分類相當清楚:歷史、文化、新發現與表演藝術等等每一節目類別,都能輕鬆以標題與縮圖找到您可能喜愛之節目;而筆者當然最愛音樂表演藝術類,尤其是小提琴 Daniel Hope 主持的Europe@Home系列,訪問27位不同國家的著名音樂家,暢談文化、歷史與人文,展現出絕對的深度。

 

—— 

ARTE公共電視全部節目都免費,趕快點擊進入尋找您喜愛的音樂來欣賞吧! 
➡️ARTE音樂節目 
➡️筆者最愛的「Europe@Home」系列 
➡️給習慣用Youtube的你:德法公共電視台 Youtube

 


作者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1年動人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 "Move to Heaven" - 古典音樂配樂介紹

【BON音樂】2021年動人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 "Move to Heaven" - 古典音樂配樂介紹
2021 Korean drama "Move to Heaven" Classical music OS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1年5月底,疫情依然嚴峻,全球已有2億付費訂閱的Netflix,所製作的影集已經受到世界高度肯定。

在2021年一月份,Netflix 發出最新一份的 2020 年第四季財報,顯示他們全球訂閱用戶數已經達到了早前設下的 2 億目標,總共為 2 億 366 萬用戶;與此同時,Netflix 還引述 Google 年度搜索結果,顯示十大電視劇之中有 9 套都是 Netflix 的原創影片,證明 Netflix 原創內容已經能成為社會話題。

今天要跟各位蹦友們聊聊近期的動人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裡所使用的古典音樂配樂~

Netflix年度原創韓劇《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藉 講述有亞斯伯格症的韓可魯(陳俊翔飾)和有前科的叔叔曹尚久(李帝勳飾)共同經營「天堂移居」遺物整理公司的故事,透過整理亡者遺物,帶觀眾看見韓國各個層面的社會議題,催淚之餘也讓人反思生死課題。

由整理亡者的遺物,發現其身後遺留的未能傳遞出去的訊息,將悲傷記憶轉化為感人回憶,當中描述的孤獨死、同性戀、約會暴力,以及重現1995年三豐百貨公司倒塌事故、韓戰後的數量龐大孤兒棄養「孤兒輸出國」問題...等,讓不少觀眾都感到感動。

 

影集正式預告

https://youtu.be/xl97paOcTk4

 

男主角.亞斯伯格症

陳俊翔父親是馬來西亞華僑,母親是韓國人,身分證上漢字姓名與爸爸相同姓氏是「陳俊翔」,韓文姓名則是在南韓罕見的「湯(탕)」,無論是「陳俊翔」或是「湯俊翔」的音譯或翻譯都是正確的。

他也是韓國第一個用湯為姓氏的藝人,一出道就以特殊姓氏獲得觀眾的矚目。陳俊翔7歲憑著音樂劇出道,絕佳的表演細胞和音樂細胞,在其他童星身上相當少見,無論是《悲慘世界》或是《明成皇后》...等音樂劇,橫跨古今中外的內容都能輕鬆駕馭,小小年紀就培養出一身演出的好本領。

 

在劇裡,每當他開始整理遺物時,戴起耳機傳來的音樂,雖然都僅是古典音樂小品或室內樂,但在觀劇時,卻能如一股暖流沁入心中,讓觀眾們覺得彷彿時間靜止,只想停留在這一刻的美好...

 

在下方筆者一一為大家整理列出劇中出現的動聽音樂,同時也非常感動於劇集使用這些音樂的方式,這麼地優雅而令人動容。

「演奏大作需要功力.演奏小品需要才氣」這句話是筆者多年來喜愛與朋友們分享的觀念

我們不需執著於大作,因為,美好的情感往往就藏在這些細微精簡的音符與和聲之中...

 

韓可魯的音樂播放清單🎵

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第三首〈月光〉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L.75: III, Clair de Lune

https://youtu.be/fZrm9h3JRGs

 

 

薩提:《三首吉諾佩蒂》,第一首
Satie: Trois Gymnopédies, No.1

https://youtu.be/eMnxjdGTK4w

 

蕭邦:降E大調夜曲,作品9之2
Chopin: 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 No.2

https://youtu.be/bVeOdm-29pU

 

蕭邦:E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4
Chopin: Prelude in E Minor, Op. 28, No. 4

https://youtu.be/8ckxTARBS2I

 

蕭邦:降D大調前奏曲,作品28之15,〈雨滴前奏曲〉
Chopin: Prelude in D-Flat Major, Op. 28, No.15 , ‘Raindrop’

https://youtu.be/DELQJMP51Mg

 

布拉姆斯:A大調間奏曲
Brahms: Intermezzo in A Major, Op.118, No. 2

https://youtu.be/LtFxpnBhLLg

 

巴赫: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组曲
J.S. Bach: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 Prelude

https://youtu.be/1prweT95Mo0

 

巴赫:C大調前奏曲
J.S. Bach: Prelude in C Major, BWV 846

https://youtu.be/gVah1cr3pU0

 

布拉姆斯:B大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Brahms: Piano Trio in B Major, No.1

https://youtu.be/87RqBcQBRGM

 

貝多芬:升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https://youtu.be/p5tmjXQdyDM

 

舒曼:《兒時情景》,作品15之7, 〈夢幻曲〉
R.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 15, Nr. 7, ‘Träumerei’

https://youtu.be/jnB51JbW2VQ

 

下面兩首雖不是古典音樂,都是帶著電音與流行節奏電子音樂,搭配劇集分別帶來朝氣、夢幻與希望之感,也很值得一聽: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from the Audiomachine release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https://youtu.be/2kkDjoRgNBU

 

 

"Take Flight"
~from Audiomachine

https://youtu.be/T4ZCHfsSQtc

 

分享

Spotify上的原聲帶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1hkGBzFpH7MEdKBdbvscs5?si=1c87cebd4f8c4c2f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1年話題韓劇《文森佐》 "Is This Love" - 配樂介紹(附樂譜)

【BON音樂】2021年韓劇《黑道律師文森佐》 "Is This Love" - 配樂介紹(附樂譜)
2021 Korean drama "Vincenzo" OST Part.5 <Is This Lov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黑道律師文森佐》是2021年2-5月份播出的熱門動作韓劇,除了這幾個月掀起風潮,以惡制惡的復仇戲份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搞笑時也很有趣XD)

今天蹦藝術要與大家分享近期話題韓劇《黑道律師文森佐》中的超好聽歌曲:《Is This Love》,文章最後還為大家附上精心製作的樂譜電子檔喔(大心)~

 

劇集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黑道律師文森佐》(韓語:빈센조 Binsenjo,英語:Vincenzo),為韓國tvN於2021年2月20日起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成為王的男人》的金熙元導演與《熱血祭司》的朴才範編劇合作打造。此劇講述因組織內部糾紛而從義大利逃到韓國的黑手黨顧問文森佐·卡薩諾(宋仲基飾),在遇上流氓律師洪車瑛(全汝彬飾)後,兩人以黑道的方式實現正義的故事。[1][2][3]Netflix於2021年2月20日起於全球上線。

本劇首播收視率7.659%(AGB全國),為tvN戲劇首播收視第4名;大結局收視率高達14.636%(AGB全國),成為tvN戲劇最高收視紀錄第6名。

 

Netflix韓劇《黑道律師文森佐》〈Vincenzo〉由宋仲基、全汝彬、玉澤演三人主演,劇情講述因組織內部糾紛而從義大利逃到韓國的黑手黨顧問文森佐·卡薩諾(宋仲基飾),遇上律師洪車瑛(全汝彬飾)後,以黑道的方式實現正義的故事。兩位律師對抗惡劣財團毫不畏懼,以惡制惡爽度爆表!

 

收視率(取自維基百科)

集數 播出日期 AGB收視率[4]
大韓民國(全國) 首爾(首都圈)
1 2021/02/20 7.659% 8.728%
2 2021/02/21 9.295% 10.207%
3 2021/02/27 8.121% 9.340%
4 2021/02/28 10.215% 11.201%
5 2021/03/06 9.674% 10.683%
6 2021/03/07 11.082% 12.165%
7 2021/03/13 9.241% 9.992%
8 2021/03/14 10.380% 11.292%
9 2021/03/20 9.057% 9.729%
10 2021/03/21 11.375% 12.745%
11 2021/03/27 9.311% 10.705%
12 2021/03/28 10.736% 12.405%
13 2021/04/03 10.815% 11.555%
14 2021/04/04 11.258% 12.487%
15 2021/04/10 10.296% 11.150%
16 2021/04/11 10.572% 11.600%
17 2021/04/24 10.961% 12.278%
18 2021/04/25 12.276% 13.912%
19 2021/05/01 11.854% 12.659%
20 2021/05/02 14.636% 16.564%
平均收視率 10.441% 11.570%
特輯 2021/04/17 4.445% 5.098%

 

  • 收視最低的集數以藍色表示,收視最高的集數以紅色表示,而空格則表示該集的收視沒有相關數據。

原聲帶發行資訊

  • Part.1(發行日期:2021年2月2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Ombra mai fu 崔成勳 03:02
2. Ombra mai fu(Inst.) 03:02

 

  • Part.2(發行日期:2021年3月7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Adrenaline (Italian ver.) Aalia 03:27
2. Adrenaline (Italian ver.)(Inst.) 03:27
  • Part.3(發行日期:2021年3月1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Adrenaline 頌樂MAMAMOO 03:26
2. Adrenaline(Inst.) 03:26
  • Part.4(發行日期:2021年3月2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Lacrimosa LA POEM 03:47
2. Lacrimosa(Inst.) 03:47
  • Part.5(發行日期:2021年4月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s This Love Aalia 03:38
2. Is This Love(Inst.) 03:38
  • Part.6(發行日期:2021年4月2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m Always by Your Side John Park 03:52
2. I'm Always by Your Side(Inst.) 03:52

筆者最喜歡的是 part.5,由歌手Aalia所演唱的<Is This Love> 

 

歌曲帶著爵士Swing搖擺的緩慢Ballad風格,由新銳年輕歌手Aalia以慵懶歌聲,甜而不膩地詮釋這首帶著濃濃內心情感的歌曲,一聽就喜歡❤️

https://youtu.be/YRbzVstNfho

 

 

中英文歌詞
Is this real Is this real
這是真的嗎 這是真實的嗎What I'm feeling deep inside
我現在在內心深處所感覺到的How can I hide
我該如何隱藏When it's everywhere
當它無所不在Every little breath I take I feel
所有我呼吸感覺到的細微氣息

***

I didn't cause I didn't call
這非為我而來 我並未呼喚它

Can't deny That it's been out of my hand
無法否認這情感已不受控制

***

A blue bird in my heart
一隻在我心中的青鳥

why do you try to get it out
為什麼你想試著趕走她呢

it's sad it's sad to know you
這會讓我因而心傷

hmm hmm hmm

don't take out my blue bird
請不要趕走我心中的青鳥

it only knows how to stay dark
她只知道該躲藏在黑暗處

don't spoil it shouldn't hurt no more
請別寵壞了她 不應該再受到傷害

***

Have I ever have I ever
我是否曾經 是否曾經

touched your soul like you have mine
像你觸動我般觸碰過你的靈魂嗎

How can I hide
我該如何隱藏

When it's everywhere
當它無所不在

Every little breath I take I feel
所有我呼吸感覺到的細微氣息

***

I didn't cause I didn't call
這非為我而來 我並未呼喚它

Can't deny That it's been out of my hand
無法否認這情感已不受控制

***

it's wild as the ocean
就像大海般廣闊

that I only knew how to watch
但我只能冷眼旁觀

not to have one as my emotion
而非如我心嚮往般去擁有

***

the voice that calms me Repeated
那聲音反覆地讓我感受平靜

that only embraces me hmm hmm
只有它擁抱著我 hmm hmm

 

搭配MV欣賞

Aalia除了歌喉好,全英文演唱的咬字發音,搭配歌聲轉折,非常動人:

https://youtu.be/ifaNT-52p0c

 

韓國新銳女歌手 Aalia

 

Aalia也本劇裡也擔任 Part.2歌曲 <Adrenaline> (Italian ver.)演唱,歌聲變化性高,是一位值得期待的好歌手:

https://youtu.be/R514wlTL-OY

 

Aalia的另一首單曲MV <My Happy Place>欣賞:

韓國流行歌曲在近期的錄音/混音/影像品質,水準製作皆非常高;眾歌手們競爭激烈,更是各個都擁有一副好歌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

不像許多流行歌手只用感情在唱歌,少了紮實的技巧...

https://youtu.be/4S9bh7vS8Wg

 

網路上也有不少鋼琴版演奏教學

https://youtu.be/CbyBfWGOpv0

 

筆者也根據Aalia的演唱,精心分句並製作了長笛版的演奏樂譜:

改編.製譜.演奏 林仁斌

點擊↓樂譜可進入演奏之超連結

 

喜歡的朋友們,也可以以下面這段純歌曲配樂,加入自己的演奏,體驗一下用長笛當OST女王的爽度喔~

https://youtu.be/pURWgJpMn7U

 

延伸閱讀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一:《太陽的後裔》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二:《愛的迫降》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三:《梨泰院》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四:《The King:永遠的君主》平行時空腦洞大開與對歷史的反思

【苗北講堂】第二講: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苗北講堂】第一講:韓劇音樂大揭秘 I 一聽就愛上的好聲音

【BON音樂】達人詳解 – 超話題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配樂

【BON音樂】2020年暑期話題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影集與配樂介紹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8 “Say” 配樂詳解(附樂譜)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7 “我們只是朋友嗎?”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6 “Someday, the boy” 配樂詳解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1 “Still Fighting It” 配樂詳解

【BON音樂】從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認識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

 

節慶長笛樂團

我們有專業、細膩的長笛團團練,完整的長笛家族編制(短笛、長笛、中音長笛與低音長笛),最重要的是精緻化的編曲,從古典到流行、電影到韓劇、動漫到遊戲,讓所有成員們都能以各種不同風格與程度的樂曲演奏,體會到長笛團合奏與認識音樂同好,一起團練與演出的無比樂趣~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二~六團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聯絡方式

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Line條碼

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Line條碼

 

喜歡長笛演奏的朋友們,歡迎加入節慶長笛樂團❤️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五~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五~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騎士崔斯坦與公主伊索德因愛情靈藥而相愛,但隨著靈藥失效,故事怎麼了?達夫尼與克羅伊因意外分離,在得到神力協助後,故事又是怎麼進行?讓我們跟隨著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的精闢解析,分別從德國華格納充滿渲染力深情,以及法國拉威爾充滿色彩與景緻的管弦樂語法中,領略這兩個知名故事的音樂精髓。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歌劇故事

 

第一幕

崔斯坦(Trstan)駕著船,,載著愛爾蘭公主伊索德(Isolde)向著空瓦爾(Cornwall)駛去。

伊索德將在那兒與馬可王(Konig Marke)成親。

眼見空瓦爾已在望,伊索德卻心情惡劣地希望來場暴風雨,人船俱亡。

她的侍女布蘭甘妮(Brangane)試著安慰她,伊索德命她請崔斯坦下船來,卻被崔斯坦婉拒。

他的侍從庫威那(Kurwenal)更語出不遜。

伊索德羞惱之餘,向布蘭甘妮道出她們曾經救了崔斯坦一事:崔斯坦殺了伊索德的未婚夫莫若(Morold),但亦被莫若所傷。

「崔斯坦」化名「坦崔斯」(Tantris)至伊索德處求救,伊索德雖知這是仇家,但在和他的眼光相遇時,即愛上了他,不但沒有殺他,反而醫好了他。

誰知崔斯坦再次來愛爾蘭時,竟是為馬可王向伊索德求親。

再見崔斯坦時,伊索德立刻認出他是「坦崔斯」,為他的求親之舉甚為反感,但依舊隨著他去。

船離岸愈近,伊索德對於自己日後要和這一位不懂愛情、只看功名的人士長期相處,感到萬分痛苦。

布蘭甘妮只見伊索德的苦,卻未明白原因,誤為伊索德擔心未來的婚姻生活,因此提醒她,離家之時,母親曾給伊索德一堆靈藥,以不時之需,可以用愛情藥酒來保證和馬可王的感情。

布蘭甘妮的提醒給了伊索德新的想法:她要用死亡藥酒解決這份痛苦;而布蘭甘妮則未解其意。

侍從庫威那下船艙來,要她們梳妝打扮,準備上岸。

伊索德則要求庫威那再度向崔斯坦傳話,在後者未向伊索德賠罪和解以前,她絕不上岸。

另一方面,她要布蘭甘妮準備死亡藥酒,打算和崔斯坦同歸於盡...

崔斯坦終於下來船艙,在明白伊索德的積怨後,決定接受索德的要求,飲酒和解。

驚失措的布蘭甘妮卻以愛情藥酒代替死亡藥酒,讓他們飲下。

原本以為飲酒後即將死亡的兩人,在轉瞬間迸發了胸中積壓已久的愛情,承認相屬對方。

正在此時,船已靠岸。

布蘭甘妮和庫威那都催促兩人準備上岸,在兩人都不知所措,眾人歡呼迎接馬可王的聲音中,布幔落下。

 

第二幕

一個夜晚,伊索德滿懷企盼,等待著崔斯坦前來約會。

號角聲響起,馬可王和眾人出外打獵的聲音漸去漸遠。管布蘭甘妮警告她,梅洛(Melot)似乎心懷鬼胎,伊索德卻迫不急待地按照著和崔斯坦的約定,將火把熄滅,布蘭甘妮只好登塔守候。

崔斯坦依約前來,兩人見面,恍如隔世,互訴別後,只願此時永夜不晝。

布蘭甘妮一次次地提醒天將亮的聲音,亦無法將兩人喚回現實。

在庫威那跑來警告崔斯坦保護自己之時,馬可王、梅洛和眾人亦跟著進來。

馬可王在既震驚又失望的情形下,不解地向崔斯坦提出一連串的「為什麼?」。

崔斯坦無法、不能也不願辯解,只問伊索德,是否願意跟隨他回他的地方,伊索德答應了。

在親吻過伊索德之後,崔斯坦拔劍和梅洛決鬥,卻故意傷在梅洛的劍下。

 

第三幕

庫威那將垂死的崔斯坦帶回他生長的地方卡瑞歐(Kareol),並派人去接伊索德。庫威那命一位牧羊人前去瞭望,若看到有船靠近,就吹一曲輕快的曲子傳訊。昏睡中的崔斯坦終於醒來,他從庫威那口中知道他受傷後的一切,為庫威那對自己的絕對忠心深受感動。

清醒後的崔斯坦更急於看到伊索德,在一陣激動之後,崔斯坦又陷入香迷狀態。

當崔斯再度甦醒時,只問伊索徳的船是否到了否,庫威那正感難以回答之時。傳來了牧羊人輕快的笛聲。

崔斯坦催促庫威那到岸邊去接索德,雖然不放心崔斯坦,庫威那只得聽命離開。

崔斯坦無法靜躺,亢奮地掙扎起身,欲迎向思念已久的愛人。

伊索德呼著崔斯坦的名字進來,崔斯坦在喚出一聲「伊索德」之後,溘然長逝於伊索德的臂彎中,伊索德喚不回他,亦暈厥過去。

庫威那不知如何是好,傳來第二條船靠岸的消息,卻是馬可王帶著梅洛和布蘭甘妮,尾隨伊索德到來。

憤怒的庫威那殺死梅洛,自己傷於馬可王侍從手中,掙扎著逝於崔斯坦腳邊。

馬可王看到崔斯坦的屍體,悲働地道出他已由布蘭甘妮口中知道一切,隨伊索德而來,願見有情人終成眷屬,孰知一切卻已太晚。

伊索德再度醒來,對著崔斯坦的屍體唱出《愛之死》(Liebestod)之後,亦追隨崔斯坦而死去...(劇終)

 

 

以上劇情取自「愛之死 -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羅基敏.梅樂亙編著)

 

延伸閱讀

愛情有保存期限?《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預言


什麼是「崔斯坦和弦」?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崔斯坦和弦(英語:Tristan chord,德語:Tristan-Akkord),是由F、B、D♯、G♯四個音組成的和弦,屬於半減七和弦的一種,最低音與其他音的音程分別為增四度增六度增九度,因在華格納歌劇《崔斯坦和伊索德》的崔斯坦動機中使用而得名。

崔斯坦和弦的調性不清晰,學術界對此有多種詮釋。這個和弦可被看作異名同音降G大調降E小調當中的F-A♭-C♭-E♭,亦可看作E大調屬七和弦B-D♯-F♯-A中第五音降半音後變為B-D♯-F-A。功能和聲歌手的觀點則認為是法國增六和弦(F-A-B-D♯),G♯作為一個倚音解決到A。

崔斯坦和弦引發了所謂的「調性危機」,後來此和弦的重要性逐漸被人認識,更被德布西布瑞頓史克里亞賓等諸多作曲家引用。

 

https://youtu.be/d_DAqQgOYGM

 

古希臘調式與超奇妙背誦方法

https://youtu.be/XdDpSGEdIbo

 

弄懂Phrygian 和 Lydian 調式

https://youtu.be/TvQVqR8ISVo

 

Papano談「崔斯坦和弦」

https://youtu.be/QcE3kSX_y_c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和聲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k3BKipjtQ&list=PLFn0Mh0jSllqrrLonO8EBuTQrHCbTGe3B&index=3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5NvUyCdKAxM

 

華格納生前的鋼琴演奏「崔斯坦和弦」與 <愛之死>

https://youtu.be/dWLp7lBomW8

 

《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與 <愛之死>

巴倫波因 | 指揮

Waltraud Meier | 女高音

https://youtu.be/n4bqRlNSQQE

 

霍洛維茲86歲的最後錄音傳奇演奏

就在1989年,已經86歲的霍洛維茲,以三天的時間錄完李斯特改編的華格納:《愛之死》。錄音完的四天後,霍洛維茲於11月5日逝世。一代鋼琴大師的絕響之作,即為李斯特/華格納:《愛之死》

無限感動...

https://youtu.be/hAi7dnvNCw0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x9BO-YzSvLs

 

女高音潔西諾曼動人的 <愛之死>

https://youtu.be/pg_EHUGRgos

 

 

下課前隨堂考一下


《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 音樂史上最美的日出

法國畫家 Louis Hersent (1777-1860)所繪之"Daphnis et Chloé",布面油畫,收藏於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Oil on canvas, 140 x 175 cm
法國畫家 Louis Hersent (1777-1860)所繪之”Daphnis et Chloé”,布面油畫,收藏於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Oil on canvas, 140 x 175 cm

 

法國印象樂派在德布西與拉威爾兩大巨匠生花妙筆之下,儼然成為近代音樂史上最為璀璨並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風格,雖然他倆人皆不愛被稱為「印象」,但無可否認地,無論是德布西受詩人馬拉梅啟發而譜寫的牧神、或是拉威爾以希臘神話中的金童玉女達夫尼與克羅埃而寫作的芭蕾舞劇,都讓人聽來不僅心醉神馳,彷彿居在夢幻國度之中~

 

《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第2號管弦組曲 – 音樂史上最美的日出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擁有瑞士和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血統的法國作曲家,音樂史上公認的管弦樂配器大師、色彩大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延伸閱讀

【BON音樂】探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生與蹦藝術介紹 | All about Maurice Ravel & BONART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拉威爾唯一的一部的芭蕾舞劇音樂《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應當時風靡歐洲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之邀,費時3年完成於1912年。

當時由俄羅斯赴法國發展的史特拉汶斯基,已創作出「火鳥」與「彼得洛希卡」兩部現代芭蕾舞劇音樂,廣受好評而被視為20世紀明日之星;在如此具有高度期待之下,只可惜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首演時其實並沒有獲得全面的好評,後來拉威爾堅信其音樂的美妙,便將全劇音樂改以兩套交響組曲的形式,果然歷史證明拉威爾傑出的管弦樂法與音樂構思,此兩套組曲從而聞名於世。

而《達夫尼與克羅伊》第1號與第2號管弦組曲,其中又以第2號最為知名。

第2號管弦組曲開章的〈日出〉(Lever du jour, 原芭蕾舞劇第三景),生動地描寫神話世界中雨滴露珠,鳥語花香的神妙世界:在拉威爾精妙絕倫的管弦樂法中,全體管弦樂樂器彷彿被施了魔法一般,木管、銅管與全體弦樂、鋼片琴與打擊組交織出的迷幻與絢麗色彩,如沒有親自聽過,絕對無法置信音樂能將人帶入時空變化的神話場景~令聽者目眩神迷!

此曲亦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第2組曲,全曲包含三段音樂:

1.「日出」(Lever du jour)
2.「無言劇」(Pantomime – Les amours de Pan et Syrinx)
3.「全體之舞」(Danse générale – Bacchanale)

 

拉圖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IlENd0p6aR4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Jk0j3CqV5p0

 

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 - 附合唱版

https://youtu.be/2FXbZJndsCU

 

拉圖指揮柏林愛樂

https://youtu.be/14OM6Ysnk6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介紹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自1900創作至今,被譽為最美最困難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與和聲,高難度的鋼琴演奏技巧與承襲自俄羅斯前輩音樂家們的渾然天成浪漫感受,都是聽眾們熱愛的關鍵因素。除此之外,更是鋼琴家們的「票房常勝軍」,毫無疑問地,是屢屢能在音樂會中獲得觀眾們最為喜愛的超級名曲。

 

拉赫曼尼諾夫親自演奏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錄音:

1929歷史錄音,2020重新混音版本

Sergei Rachmaninoff, 鋼琴
Leopold Stokowski, 指揮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費城管弦樂團

Sergei Rachmaninov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1900-1901)

Dedication: Dr. Nikolai Dahl (1860-1939)

1. Moderato (0:00)

2. Adagio sostenuto (9:36)

3. Allegro scherzando (20:00)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and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conducted by Leopold Stokowski April 10/13, 19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_GXGvPsfI

 

創作背景

1899 年,拉赫曼尼諾夫受到英國指揮樂團的邀請到英國訪問、演奏。倫敦的皇家愛樂協會提出邀約,希望創作一首新的鋼琴協奏曲。

但拉赫曼尼諾夫持續處在創作低潮期,他一回到俄國,精神衰弱毛病再犯,任誰都激勵不了,後經朋友再三鼓吹,在眾人的鼓勵下,接受了達爾醫生(Nikolai Vladimirovich Dahl, 1860-1939)醫生的催眠治療。

 

 

 

達爾醫生得知拉赫曼尼諾夫即將寫作一首鋼琴協奏曲後,便以催眠法不斷暗示他,將會順利完成這首樂曲,而且該曲的評價將會相當高。

經過治療,拉赫曼尼諾夫順利恢復自信,終於在隔年(1901年)跨出第一步,成功完成創作。

事後拉赫曼尼諾夫對於這段療程表示:雖然它聽起來也許不可思議,但這療程真的幫助了我,在夏天開始時,我再度開始創作。靈感大量湧出,新的音樂想法開始在我心中激盪~這對於我的全新協奏曲來說,已經足夠。

先完成的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與第三樂章,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擔任鋼琴獨奏家,成功地1900年於12月2日於莫斯科公開上演,獲得了各界熱烈的歡迎;帶第一樂章完成之後,1901年拉赫曼尼諾夫再次擔任獨奏家於1901年10月27日演出全曲,全曲終於完成。

1901 年更在表哥席洛悌擔任鋼琴獨奏與尼基許(Arthur Nikisch)的指揮下,於聖彼得堡演出,再度獲得當地的歡迎與肯定,越來越成功;日後 1904 年時,《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讓拉赫曼尼諾夫獲得了俄羅斯作曲屆大獎:葛令卡獎,獎金500盧布,這更是繼催眠療法成功後,作曲家走出憂鬱邁向成功的第二步。

 

1902年的拉赫曼尼諾夫照片

 

 

拉赫曼尼諾夫四首鋼琴協奏曲比較表

拉赫曼尼諾夫一生只創作鋼琴協奏曲,並沒有創作其他的器樂協奏曲:

引用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指揮研究」(陳真言著)

 

簡說與樂譜版本欣賞

樂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https://youtu.be/kS8hk0kL2sE?t=2080

第一樂章:中板(Moderato)

主奏鋼琴在開頭處八小節,由鋼琴獨奏者先彈出深沈而厚重、如鐘聲般深沉的的和弦。

 

待和弦漸分散,即正式進入呈示部的兩個主題:

 

濃濃憂鬱的C小調第一主題:

 

在法國號連續切分節奏過後,音樂漸慢之後,鋼琴領奏出第二主題:

拉赫曼尼諾夫在第一樂章中,設計了莊嚴的節奏和俄羅斯式憂鬱感傷旋律,並且每一段落裡安排不同層次的激情與火花,揮灑出如如火般的豪情與如水般的溫柔,非常非常優美。

 

第二樂章

持續的慢板(Adagio Sostenudo)

第二樂章持續的慢板,為三段體。主題旋律在鋼琴穩定的三連音分解和弦伴奏之下,呈現出極長的線條與濃情蜜意:

https://youtu.be/kS8hk0kL2sE?t=2780

 

溫暖的旋律由長笛開頭,再由單簧管承接、最後接入鋼琴,為拉赫曼尼諾夫著名的抒情樂章。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Allegro Scherzando)

https://youtu.be/kS8hk0kL2sE?t=3508

 

樂章一開始,簡單的節奏主題段落後,就進入鋼琴最為精彩的第一段裝飾奏:

 

 

鋼琴奏出第一主題,帶著濃濃節奏感與活躍的動力:

 

下一個段落,動機取自第一樂章的半音起伏,佐以鋼琴及華麗的快速分解和弦

 

中提琴奏起憂鬱的第二主題旋律,隨後有鋼琴跟隨再奏,是拉赫曼尼諾夫最著名的旋律之一:

 

優美精緻的過度樂段:

 

整個樂章如同是前兩個樂章所累積能量的全然釋放,淋漓盡致而且非常精彩:

 

 

最後的急板段落,鋼琴再次精彩狂飆:

 

 

主題旋律再次昇華,帶著拉赫曼尼諾夫憂鬱極致的獨特濃厚宇宙觀(已經不知道怎麼寫了XD)

 

隨後一路狂飆至樂曲結尾,以「拉赫曼尼諾夫式的結尾」雄壯有力地結束全曲~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無敵大手

轉載:【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 – 江文中/ 譯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背景與介紹 Symphonic Dances, Op. 45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op.27 背景與介紹

【BON音樂】您數過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音符數量嗎?

 

樂譜版本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with Score)

Composed: 1900–01

Piano solo: Sviatoslav Richter

Conductor: Stanisław Wisłocki

Orchestra: 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0:00 1. Moderato (C minor)

11:11 2. Adagio sostenuto (E major)

23:05 3. Allegro scherzando (C minor - C maj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d0SGny3JY&t=31s

 

音樂欣賞

2022拉赫曼尼諾夫大賽首獎得主

Winner of the Rachmaninov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2022)

Ivan Bessonov (piano)

Russian National Youth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 Valery Gergiev

2023.04.01 Tchaikovsky Concert Hall, Mosc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tj4Zdhq0E&t=490s

 

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aNMlq-hOIo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qXCO0ADwM&t=27s

 

https://youtu.be/l4zkc7KEvYM

 

https://youtu.be/dvYYXHpEcGE

 

https://youtu.be/eyUM0JrM-q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特別課 - 古典音樂之美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特別課 - 古典音樂之美
All about classic music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林仁斌老師簡介

長笛演奏家.音樂欣賞名家.專業導聆人

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與音樂講座導聆人林仁斌老師長期獲邀於各單位演講音樂欣賞講座,例如:華泰王子大飯店、NSO校園Live講座與音樂會導聆、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導聆、苗北藝文中心、大人社團、雅痞書局、Sony數位教室、中華民國監察院、信義學堂等,年演講場次均超過百場。

林仁斌多年來除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也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其豐富音樂與攝影資料,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https://bonart.com.tw

 

音樂欣賞.全民新運動

 

 

 

大人社團的多樣化音樂欣賞課程

超人氣林仁斌老師開設課程從古典音樂大師名家、名曲系列、交響曲賞析與歌劇名作欣賞、音樂與文學、電影中的古典音樂到韓劇配樂成功方程式等,每項主題接能深入淺出,幽默豐富,題材廣泛,帶領所有喜愛音樂的大人社員們細細品味音樂之美❤️

 

蹦藝術Podcast.每週一更新

欣賞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主持人:林仁斌 
旅法音樂家,樂團指揮、知名音樂導聆人。
【蹦藝術】從網站跨足Podcast播客節目🎙。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搜尋:蹦藝術
Facebook | Instagram | Apple | Spotify | Youtube | Telegram | Instagram

您心中的古典音樂是什麼模樣?

像這樣?

https://youtu.be/cCpJfY0dp04

 

像這樣?

https://youtu.be/3JeuQ-CA67w

 

還是像這樣?

https://youtu.be/NJdzGLK3gfc

 

還是要像這樣?

https://youtu.be/KTRnuoVp2HM

 

也能像這樣~

https://youtu.be/SFRiHQ-Lwzk

 

在文字的盡頭.音樂開始了

古典音樂是超過四百年的藝術洪流.許多藝術家心血結晶

先來段人物秀:這些音樂家,你認識多少位?

 

 

.

..

公佈答案 
從左到右分別是:
第一列:韋瓦第巴赫韓德爾莫札特貝多芬
第二列:羅西尼孟德爾頌蕭邦華格納威爾第
第三列:小約翰·史特勞斯布拉姆斯喬治·比才柴可夫斯基德弗札克;
第四列:葛利格艾爾加拉赫曼尼諾夫蓋希文哈查都量

什麼是古典音樂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古典音樂的起源是教會的禮儀音樂及古希臘時期的研究,當然也有許多是出自世俗音樂。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塞諾斯(Aristoxenus)及畢達哥拉斯就已經有關於音樂的研究。古希臘的奧洛斯管里拉琴也漸漸發展為現代的樂器。但早期當時留下來的音樂非常少,大部份都是古希臘的音樂。

若依年代來區分,古典音樂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年份僅供參考):

古典音樂時期早期

中世紀音樂 大約500年–1400年
文藝復興音樂 大約1400年–1600年

 

共曉時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

巴洛克音樂 大約1600年–1750年
古典主義音樂 大約1750年–1820年
浪漫主義音樂 大約1780年–1910年

 

二十世紀廿一世紀早期

印象主義音樂 大約1890年–1925年
表現主義音樂 大約1908年–1950年
現代主義音樂 大約1890年–1975年
後現代音樂 大約1930年至今
當代古典音樂 大約1945年至今

 

 

一起認識古典音樂歷史短片

7分鐘護一生

不是啦~是7分鐘通曉古典音樂史😘


複音創作技法極致

巴赫生平簡介: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 German musician and composer playing the organ, circa 1725. From a print in the British Museum.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J.S. Bach: BWV 565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影響深遠

《歌劇魅影》電影版 序曲

 

歌劇魅影 序曲 鋼琴樂譜版


《阿瑪迪斯》莫札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瑪迪斯》(英語:Amadeus,中國大陸、香港譯《莫扎特傳》)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於1979年的舞台劇《Amadeus》。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電影趣味演繹 莫札特《魔笛》夜后詠嘆調: ‹復仇的怒火在我心中燃燒› 由來

 

永遠的愛人:貝多芬的情書

 

《月光》鋼琴奏鳴曲場景
Immortal Beloved Moonlight Sonata Scene

電影中,貝多芬在茱麗亞家中,打開新琴的琴蓋,耳朶貼近鋼琴未掀的面板,閉上眼睛全心感受聲波的振動,手指間流瀉出來的美妙音樂,正是《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永遠的愛人》動人精選:

「....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待命運之神是否垂聽,我只願與你生活在一起,否則寧可不活....我心裡只有你,永遠的愛人....。」

 

「是你把我從耳聾的危機傍邊解救出來,我將證明我不會讓你失望,我會加倍勤奮地創作」。

 

「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另外一個自己…我心中裝滿和你說不完的話…不論我在那裡,我腦海裡都是你的倩影。

如果不能跟你在一起,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我對你的思念奔向你,有時是快樂的,隨後是悲哀的,問蒼天命運,問它是否還有接受我們願望的一天…永遠無人再能佔有我的心。…

 

「為何人們相愛時要分離呢?你的愛使我同時成為最幸福和最苦惱的人…多少熱烈的憧憬,多少滿眶的熱淚…永遠屬於妳,永遠屬於我,永遠屬於我們。」

—貝多芬

 

浪漫時期的著名音樂家

《琴戀克拉拉》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 

 

正如《琴戀克拉拉》(Geliebte Clara /Beloved Clara)片名所述,這部電影描述了作曲家的愛情,還是十九世紀樂壇佳偶舒曼與妻子克拉拉,與布拉姆斯的「三角戀情」。

布拉姆斯與克拉拉及舒曼的關係是音樂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謎團之一,他們是否互相愛戀不得而知,但從會毀掉相互間的書信一事,或許可一窺其中之端倪。 

 

才華傲世的舒曼,24歲創辦音樂雜誌,身為主筆,文筆犀利又帶著幻想風格;身為作曲家,他創作出一首又一首浪漫時期代表作品

 

舒曼自17歲起即有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如《f小調鋼琴協奏曲》(1827)與《e小調鋼琴協奏曲》(1827)等,但是直到完成《a小調鋼琴協奏曲》前,他並沒有真正完成完整之鋼琴協奏曲;有些僅存一部分草稿,也有僅完成鋼琴獨奏的部份而缺乏樂團之樂譜。

與克拉拉順利結婚之後,舒曼曾在1840年 11月 的日記中寫下:「我想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一首交響曲。」「我已經創作了夠多的歌曲了(超過一百首),但我卻是這麼難以從它們脫離。」

這一年其實就是舒曼終於順利擺脫與克拉拉父親之法律訴訟,終於與愛妻結為連理的一年,這美好的年份~1840年,後來被人們稱為舒曼的「歌曲之年」:舒曼全部藝術歌曲的一大半(並且是最好的一部分)幾乎都是在這年完成。

協奏曲 隱藏愛情密碼

舒曼協奏曲開場樂段,樂團強奏後鋼琴旋即進入,是駕馭樂曲相當困難的開場四小節。

 

 

純如白雪、亮若晶鑽

舒曼曾以「純如白雪、亮若晶鑽」形容布拉姆斯,足見這位小他23歲的年輕音樂家在舒曼眼中,是散發著耀眼無比的藝術才華的後起之秀。

 

 

前因.1850年

1850年時,17歲的布拉姆斯曾將自己的作品送到舒曼住處,想得到知名的舒曼的評論與教導。然而,他所得到的反應並不如預期:送過去的作品有的被退回,或甚至直接被忽視。

 

終於.1853年

1853年時,布拉姆斯因認識姚阿幸,再次得到姚阿幸建議,強烈建議布拉姆斯到杜塞道夫親自造訪舒曼夫妻,並幫他寫了推薦函。也許這次他身上帶了姚阿幸的推薦信,舒曼知道後很歡迎他:1853930日,布拉姆斯到杜塞道夫造訪舒曼夫妻。

據說當天夫妻倆不在,因此布拉姆斯等到次日,也就是101日,才終於見到這對知名夫妻音樂家。

當年,布拉姆斯20歲,舒曼43歲,克拉拉34歲。

布拉姆斯這次也帶著作品登門造訪,希望能獲得舒曼的建議…。

演奏後,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當場令舒曼驚為天人,立刻請來克拉拉一同聆聽。由於十分欣賞布拉姆斯,舒曼決定留他住下…。

 

電影《琴戀克拉拉》劇照

 

在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傳記中,女兒尤金妮‧舒曼(Eugenie Schumann) 曾對於她父親和布拉姆斯首次相見的過程中做了一番描述:

「1853 年某天的中午,有位英俊且留著金色長髮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登門造訪我父親,才彈了數小節後,父親馬上打斷年輕人的彈奏並說道:「請等一下,我必須叫我的妻子來。」

等到中餐時,夫妻倆ㄧ再興奮地談論這位有天份的拜訪者,他的名字是布拉姆斯。

 

1869年,他創作了《匈牙利舞曲》(德語:Ungarische Tänze,英語:Hungarian Dances),這是一系列共21首主要以匈牙利主題為基礎的的歡快舞曲,包含了他所採集之快慢匈牙利舞曲、民歌、與旋律所譜寫成,每一首的長度大約為1-4分鐘。《匈牙利舞曲》是布拉姆斯最暢銷與長期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他所獲得收入最高之音樂作品。(不過其實全集裡只有第 1、3、10 號是布拉姆斯親自作曲,其餘均為民謠改寫而成)

 

第一號《匈牙利舞曲》:

 

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留聲機錄音先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8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代表西奧·旺格曼來到維也納,與布拉姆斯合作錄製了一張試驗性的LP錄音。布拉姆斯在鋼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儘管錄音開頭的語音簡介清晰可辨,音樂本身卻被噪音淹沒。史丹福大學曾試圖改進過錄音質量。這是最早的一張知名作曲家本人的錄音。


鋼琴詩人.蕭邦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簡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https://youtu.be/qAz7rMIOfyI

 

延伸閱讀

【BON音樂】2005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大滿貫 – 波蘭鋼琴家 布雷查茲 Rafał Blechacz


曾經輝煌.閹人歌手

《絕代艷姬》:Farinelli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法里內利義大利語Farinelli)(1705年1月24日-1782年9月16日),原名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Carlo Maria Broschi),為十八世紀義大利著名閹伶

生長於那不勒斯,唱假女高音,號稱「女神的顫音」。 先從尼古拉·波爾波拉學唱,後拜Bernachi為師。 1733年在倫敦演唱,被譽為「一個上帝、一個法里內利」(One God, One Farnelli),其生平事跡被拍成電影《魅影魔聲》(Farinelli ,臺灣譯《絕代艷姬》),以片中原聲唱碟並電子合成的方式以男女藝術歌唱家融合模擬出這種現代人難以唱出的獨特歌聲。

1712年,法里內利的哥哥里卡多·布羅斯基進入聖雷多聖母堂音樂學院(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前身之一)學習作曲。作為童聲就天賦難掩的法里內利被引薦給那不勒斯最著名的聲樂老師,巴洛克作曲家尼古拉·波爾波拉。波爾波拉的弟子包括眾多著名閹伶(Felice Salimbeni, Gaetano Majorano)和女歌唱家(Regina Mingotti, Vittoria Tesi)。

1717年,法里內利的父親年僅36歲突然離世。也許是因為失去了家庭經濟來源的保障,法里內利被閹割,以保存完美的嗓音。此決定通常被認為是由他的哥哥所作(通俗演義中甚至被描繪為他的哥哥親手執行)。即使在當時,手術也需要一個掩人耳目的理由——此處歸咎為一次墜馬事故。

電影預告片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莫雷斯基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劇情簡介

劇情開始,香奈兒已是法國時尚界獲得巨大成功的法國時裝設計師,在1913年《春之祭》的演出現場,她非常欣賞斯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天賦,留下深刻印象;演出過去的7年之後,她大方邀請走投無路的史特拉汶斯基一家居住到她的別墅,在一天天的相處中,兩人爆發了炙熱的愛情。這場愛情也間接催生「香奈兒5號」(NO.5)經典香水(1921年)。

史特拉汶斯基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俄國作曲家,他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的前兩齣舞劇《火鳥》與《彼得洛希卡》均獲得高度歡迎,也慢慢促升他心中對於「原始主義」音樂的追求,1913年萬眾期待下他創作完成的第三部芭蕾《春之祭》,卻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劇院中首演時卻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演出以失敗告終。

七年後(1920年),他和他的妻子因俄國革命而從瑞士逃往巴黎,被香奈兒所接納。在與香奈兒接觸中兩人逐漸產生愛的火花,這段愛情使他再度創作的《春之祭》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

 

首演之夜在場的香奈兒(Gabrielle “Coco” Chanel)被史特拉汶斯基原始主義音樂風格吸引,之後也與俄羅斯巴蕾舞團一群藝術家結為好友。

照片:Igor Strawiński, Siergiej Diagilew, Leon Bakst 與 Coco Chanel. 1915年攝

照片:Igor Strawiński, Siergiej Diagilew, Leon Bakst 與 Coco Chanel. 1915年攝

 

1920年史特拉汶斯基新芭蕾劇作《普欽奈拉》5月15日在巴黎首演之後,全家亦因俄國革命政局不穩,於同年6月8日搬離瑞士至巴黎,經濟狀況不佳的史特拉汶斯基希望在巴黎找負擔得起的住處。

香奈兒知道史特拉汶斯基一家經濟上的困境,開口邀請他們一家住在她位在巴黎市郊的別墅,直到他們找到合適的住處為止。

接下來進入了本片主軸:香奈兒與史特拉汶斯基於1920年代的一段感情。

這期間的感情迸發的年代,更讓香奈兒找到法裔俄籍的天才調香師Ernest Beaux,開發出史上最經典香水《香奈兒五號》(1921)。

後來也是香奈兒努力促成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第二次正式演出(1920年12月):

香奈兒私人資助龐大金額給迪亞吉列夫,贊助金額據說達三十萬法郎,讓俄羅斯芭蕾舞團在經濟無虞之下能夠再次演出《春之祭》;

她自己更擔任服裝設計,這種種助力讓史特拉汶斯《春之祭》終能扭轉前局,重獲世人肯定之關鍵力量。

 

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針對1913年《春之祭》首演之高度還原

https://youtu.be/iQN4ehFmAYM

 

作曲家 Gabriel Yared 為本部電影譜寫的優美配樂

https://youtu.be/9yCltWyRovk


延伸閱讀

影視配樂大舉進佔「2021古典樂曲名人堂」

 

電影配樂也瘋狂

約翰威廉斯也登上金廳指揮維也納愛樂啦❤️

電影《星際大戰》主題

https://youtu.be/54hoKbTWon4

 

<帝國進行曲>

https://youtu.be/vsMWVW4xtwI

 

電影《哈利波特》<嘿美>主題

https://youtu.be/qsCZP3wdF4w

 

歌劇.美好世界

威爾第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威爾第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爵貝爾托》於1839年10月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並且受到當時擔任劇院主要女高音演員的斯特雷波尼(Strepponi)的青睞;但隔年1840年是威爾第人生中非常悲慘的一年:威爾第的愛妻和兩位幼小的兒女相繼病逝,這使他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因為與史卡拉歌劇院合約尚未約束,劇院經理(Merelli)仍然要威爾第繼續創作。

傷心的他還得勉為其難繼續為劇院創作了第二部歌劇作品:喜歌劇《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

這第二部歌劇《一日之王》在米蘭史卡拉歌首演時被觀衆發出噓聲,演出失敗。家庭工作都深深受傷的威爾第,非常消沈,發誓不再作曲。

但那個逼著他寫喜劇的史卡拉歌劇院經理(Merelli)此時將一卷厚厚的歌劇劇本硬塞給了威爾第,是劇作家索萊拉 (Temistocle Solera)根據聖經故事以及結合 Anicet-Bourgeois 與 Francis Cornu 等人之戲劇作品之全新創作 – 《Nabucodonosor》;

威爾第很不情願地把腳本帶回家,返家後往桌上一扔,偶爾看見打開的一頁劇本寫著「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詩句,被吸引的他徹夜閱讀,被腳本中激動人心的情節和詞句所吸引,愛上了這個劇本,徹夜長考後他第二天就主動去找經理,答應譜寫這部作品,這就是他的成名之作《納布果》!

《納布果》劇中藉古喩今的愛國思想激動著每一個觀眾,當觀眾們步出歌劇院時,大都已學會了歌劇裡這段被異國侵略者俘虜的希伯來人的思鄉合唱:〈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這首合唱曲至今仍是義大利最知名流行的愛國歌曲之一。

 

普契尼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永恆傳唱.經典詠嘆調

普契尼的作曲風格受到威爾第影響極大,在他聽過威爾第《阿依達》後,更是立定了成為歌劇作曲家的志向。

雖然其音樂題材不及威爾第深刻,但普契尼卻總能以獨特的、更為細膩的手法來傳達音樂中悲劇的成分。

《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可說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傑作,而其中《波希米亞人》的旋律最為豐富,音樂的戲劇張力最強。歌劇第一幕中的兩首詠嘆調〈你那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為著名,音樂柔美動聽,經常於音樂會中被聲樂家選定作為獨唱與對唱曲目演出。

 

<妳那好冷的小手>
Che gelida manina – Luciano Pavarotti

 

〈我的名字叫咪咪〉
La Bohème – Si mi chiamano Mimi – Mirella Freni

 

 

〈可愛的姑娘〉
O soave fanciulla – Mirella Freni and Luciano Pavarotti

 

最後遺作:杜蘭朵公主

 

 

讚嘆阿湯哥,拍出這麼棒的電影作品🌹

 

 

更多美好的音樂.等待我們一同發現.體驗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蹦藝術X新進旅行社 - 宜蘭.聽心.慢遊 二日美食美樂行程(已滿團🎊)

【BON VOYAGE】蹦藝術X新進旅行社
宜蘭.聽心.漫遊 
二日美食美樂獨家行程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新進旅行社 」=「BON VOYAGE❤️

2021年5/19-5/20,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安排邀請國內知名演奏團體「愛樂三人行」,與旅遊領導品牌「新進旅行社 」合作規劃,將帶來一趟結合精緻、豪華、美味與靜心的「宜蘭.聽心.慢遊」兩日獨家行程~(僅此一團~賀喜已滿團🎊)

 

蹦藝術專屬音樂沙龍

在宜蘭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内,蹦藝術包場舉行從歐洲古典到拉丁、吉普賽演奏風格之「愛樂三人行」《三人舞》獨家音樂沙龍。除了欣賞美樂以外,場地本身為法式料理餐廳,音樂會後續餐廳,享用正宗法國普羅旺斯主廚為我們特別設計的獨門最精緻餐酒料理。

 

 

 

 

 

           

報名方式            

新進旅行社行程網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四:《The King:永遠的君主》平行時空腦洞大開與對歷史的反思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四:《The King:永遠的君主》平行時空腦洞大開與對歷史的反思
All about Korean drama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 第4堂:《The King:永遠的君主》平行時空腦洞大開與對歷史的反思

《The King:永遠的君主》是由韓國人稱「金編」的超人氣編劇金銀淑的作品。劇情描述平行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而來自平行世界的「大韓帝國」皇帝李袞試圖關閉此門而與大韓民國的刑警鄭太乙相遇的奇幻故事

 

講座特色介紹
韓劇近年來已成為許多人觀劇賞劇之首選~而注重配樂的韓劇,總能在劇集中以精緻又動聽的歌曲緊緊捉住觀眾的心情,隨之揪心動情,深陷於其中。
本場音樂講座將由蹦藝術音樂網站執行長,也是旅法知名音樂家林仁斌老師,為您詳細解說火熱話題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中的動聽配樂與歌曲,劇中不乏優美動人的歌曲。其中,以歌曲《Maze》為例,它給人一種空靈優美的感覺。透過解析歌曲,帶領學員認識調式音樂,更進一步說明調式在決定音樂風格的重要性。

 

劇集製作

 

The King:永遠的君主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The King:永遠的君主》(韓語:더 킹:영원의 군주더 킹:永遠의 君主 Deo King: Yeongwonui gunju),為韓國SBS於2020年4月17日起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雲畫的月光》的白尚勳、《請輸入檢索詞WWW》的鄭志賢導演與曾編寫《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等多部人氣劇集的劇作家金銀淑合作製作。

「天才編劇」金銀淑可說是沒有失敗過,早期靠著《戀人》系列作品《巴黎戀人》、《布拉格戀人》等打下一片天地,偶後推出的戲劇作品皆有好口碑,包含《秘密花園》、《紳士的品格》、《繼承者們》,以及紅遍全亞洲的《太陽的後裔》、《鬼怪》等戲劇,戰績輝煌的作品幫她奠定了「編劇女王」的地位。

 

The King:永遠的君主》以現實的大韓民國平行世界君主制國家—「大韓帝國」為背景,講述試圖關閉連接現實世界的次元之門的大韓帝國皇帝李袞,與大韓民國刑警鄭太乙跨越空間的愛情故事。

 

Netflix網路影視平台 推波助瀾

各位知道嗎?今年雖逢 COVID-19肺炎疫情,全球幾乎停擺,許多國家傷亡染病慘重,但只要是網路經濟相關產業,卻往往反而得益,屬於災情中的例外。以全球知名的網路影視平台「網飛」(Netflix)為例,根據統計在疫情期間至少全球增加1600萬訂閱戶,而實際數字如果再繼續增加下去,確實非常非常可觀,一句玩笑話「網路取代馬路」,卻也真實顯示出網路對於現代人之重要性。

 

《The King:永遠的君主》簡說

由李敏鎬、金高銀主演的《The King:永遠的君主》雖然收視率不如預期,但在網路上的討論度還是相當高的。這部劇耗資300多億韓幣打造,從服裝場景特效都相當用心,尤其因為男主角的皇帝身份,各種皇室排場讓人看了只能驚嘆啊~

 

延伸閱讀

 

八大劇情重點

一、劇情設定除了平行世界,還能穿越時空
《The King:永遠的君主》主打兩個平行世界「大韓民國」、「大韓帝國」,多數演員都是一人分飾兩角,兩個國家都有著長相一模一樣的人物,「反派」李霖正是利用此點,將兩個世界的人偷偷調換,把間諜安插在皇帝李袞身邊,藉此慢慢掌控大韓帝國高層勢力。劇中擁有神秘力量的「萬波息笛」除了是打開大韓民國、大韓帝國之間通路的鑰匙,根據最新劇情描述,該笛子還可以穿越時空,因此戲劇第一集黑衣人救了幼時李袞,該名黑衣人就是長大後的李袞。

 

二、異空間
李袞利用半截「萬波息笛」打開通往另一個平行世界的門時,每次都會先經過不屬於兩個世界的異空間,該地區沒有風、沒有雨也沒有陽光,在裡面的一天等於外面時間的2個月,這也說明了為何李霖不會老,他應該是長時間待在異空間裡。

 

三、打雷的暗示
李袞從大韓帝國穿越至大韓民國後,只要遇到打雷,背上就會出現火燒痕跡的副作用,與此同時,李霖臉上、具總理胸前也有同樣的印記,證明的如果曾經穿越,身上就會有印記,但鄭太乙、姜薪栽都曾穿越兩地,兩人的分身一個還活著,另一個則是自然病死,卻沒有類似副作用出現。對此,網友推論出合理猜測,若民國、帝國其中有一分身已死,且死於非命,那麼穿越就會出現副作用。

 

四、神秘的具總理
承上一段所述,只要大韓民國或大韓帝國其中一位分身遭謀殺,身上便會出現打雷燒焦的痕跡,第12集裡,具總理在面見李袞時,恰好遇到雷雨交加的天氣,她突然痛苦地捂住胸前,並出現火燒印記,這一幕嚇壞所有觀眾,但也間接代表她曾經穿越2個世界,且極有可能與李霖聯手,至於被殺死的人是民國「具誾兒」還是帝國具總理,劇情至今還未交代清楚。

 

五、盧尚宮是大韓民國的人
《The King:永遠的君主》燒腦劇情在11、12集有重大進展,盧尚宮親口自白「1932年出生在黃海道,17歲離開家鄉,至今已經67年,那場戰爭現在如何了?1950年6月發生的那場戰爭。」她口中所指的戰爭就是韓戰,而這段話也暗指了她就是大韓民國的人。正當觀眾以為李霖才是穿越兩世界的第一人,但其實早在李袞爺爺年代時,就已經將盧尚宮從民國帶往帝國,李袞祖先或許早就察覺「萬波息笛」的秘密,因此選擇將寶物塵封。

 

六、溜溜球小孩真實身份是神?
編劇金銀淑過去在戲劇《鬼怪》裡,曾經安排「七星神」俯瞰鬼怪一生的愛恨情仇,《The King:永遠的君主》也不例外,劇中出現一位「神秘要角」溜溜球小孩,不論是講話態度、舉手投足都神色自若,不像是該年紀應有的語氣,他彷彿旁觀者般,注視著李霖與李袞間的爭鬥,而他每句台詞都充滿隱喻,比方說提到《亞瑟王》書籍結局、現身在謎樣的未來錄影帶。

 

七、莫比烏斯環
《The King:永遠的君主》故事採倒敘法,反派李霖第一集就被鄭太乙抓住,並質問他為何殺人,不少人看得一頭霧水。

隨著劇情越接近尾聲,故事發展逐漸明朗:黑衣人的衣服是鄭太乙送給李袞,李袞從露娜手上拿到鄭太乙的證件,因此在穿越回到帝國時,才會有鄭太乙的識別證。

而李霖第一集開頭的口白表示「最終我拿到了萬波息笛」,而他臉上滿滿鮮血,也極有可能暗示他剛結束一場戰役,最後搶到完整的笛子,不僅如此,第一集裡,李袞在樹林裡打算穿越時,穿上了只有在榮耀時刻會穿的深藍色皇袍,這套衣服曾經在第10集尾聲出現過,鄭太乙驚覺眼前的李袞與她身處不同時空,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人,同時說明了,為何這個場景的離別,鄭太乙會哭得如此傷心。大家都猜是大李袞穿越到大韓帝國救小李袞,留下2019年大韓民國鄭太乙的證件照,讓他長大後去找鄭太乙,之後大李袞長大後就去尋找鄭太乙,產生無限循環的「莫比烏斯環」迴圈,不管哪個時間都可以是起始和終結點,不存在先救小李袞還是大李袞先穿越,再加上李袞說過:「我莫名覺得該發生的事正在發生,而且從25年前就開始了!」而打破迴圈的關鍵究竟為何?(不過想到李袞射擊那麼差,那黑衣人可能就不是他了)

 

八、結合歷史,借古喻今

沒有歷史的人,是沒有根的。

金編藉由劇情中的平行世界設定,帶出全新的「大韓帝國」,金編描繪的男主角李袞,正是虛構出的第三任大韓帝國皇帝。在李袞的世界裡,韓國並未被日本併吞殖民,因此李袞的大韓帝國,還保有王室制度,王室從首爾遷至釜山更是代表著抗日護國的決心,這未曾被侵犯的母國,是金編心中的理想國,更是編劇藉由劇集天馬行空而成的烏托邦。在這帝國裡,君主制仍然存在,國王賢明可愛,可以為了國民出征日本,誓死捍衛主權。

民族詩人金素月的詩,更是穿插於劇中,看似述情,實則說史,令人動容。

延伸閱讀

李敏鎬零死角帥氣回歸,臉紅心跳金句連發,第2集就霸氣求婚!《The King:永遠的君主》首集收視率奪冠,5點必看理由。

 

角色關係圖

網友@AngelaZmino整理 中文版

 

韓文原文版本

 

延伸閱讀


連馬都有戲

延伸閱讀

 

 

吃醋的麥希穆斯

https://youtu.be/u6eHSzdFFVI


收視率

集數 播出日期 AGB收視率[16] TNmS收視率[17]
大韓民國(全國) 首爾(首都圈) 大韓民國(全國)
1 1部 2020/04/17 10.1% 11.4% 9.2%
2部 11.4% 12.9% 9.9%
2 1部 2020/04/18 8.4% 9.7% 6.8%
2部 11.6% 12.9% 9.3%
3 1部 2020/04/24 7.8% 8.2% 8.1%
2部 9.0% 9.4% 8.9%
4 1部 2020/04/25 8.0% 8.8% 7.3%
2部 9.7% 10.1% 9.5%
5 1部 2020/05/01 7.6% 8.2% 6.2%
2部 8.6% 9.3% 8.0%
6 1部 2020/05/02 7.4% 7.9% 6.4%
2部 10.3% 10.5% 8.5%
7 1部 2020/05/08 7.0% 7.3% 6.4%
2部 8.1% 8.7% 6.9%
8 1部 2020/05/09 6.1% 6.8%
2部 8.1% 8.5%
9 1部 2020/05/15 5.8% 6.3%
2部 6.3% 7.0% 5.8%
10 1部 2020/05/16 6.4% 7.3%
2部 7.8% 8.7% 7.3%
11 1部 2020/05/22 5.2% 5.6%
2部 6.6% 6.8% 6.6%
12 1部 2020/05/23 6.1% 6.6%
2部 8.1% 8.5% 8.6%
13 1部 2020/05/30 5.6%
2部 7.7% 8.2% 8.2%
14 1部 2020/06/05 5.7% 6.5%
2部 6.7% 7.5% 6.1%
15 1部 2020/06/06 5.9% 6.8% 5.8%
2部 8.1% 8.5% 7.2%
16 1部 2020/06/12 5.8% 6.2%
2部 8.1% 8.7% 7.1%
平均收視率 7.58% 8.38%

不能不提 – OST女王

韓劇一直以來的「OST女王」文化,也就是由歌喉亮麗,嗓音特殊動人的女聲,獨唱出抒情的歌曲;一方面深化戲劇情緒,另一方面則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讓看劇的人心中更加糾結。「OST女王」與「音樂旋律」的加乘作用,也讓韓劇雖常常出現「不合理」、「虛幻」、「脫離現實」等現象,但總卻能緊抓人心,虐心又多曲折的劇情,常常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韓劇原聲帶特色

從一系列的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我們可以歸納出韓劇配樂的主要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Zion.T的《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輕鬆抒情);知名的「OST女王」雙人組Davichi,演唱深情美聲的《Please Don’t Cr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接下來,讓我們準備一首一首欣賞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裡動聽的配樂吧(大心)~

原聲帶資料(取自 Wiki百科)

  • Part.1(發行日期:2020年4月1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 Zion.T 03:27
2.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Inst.) 03:27

輕柔抒情的歌曲,搭配精緻感謝的鋼琴和弦,戀愛中期盼的心情溢於言表。


  • Part.2(發行日期:2020年4月1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Orbit 華莎MAMAMOO 03:06
2. Orbit(Inst.) 03:06

非常有特色的編曲與歌聲,一聽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搭配MV畫面,似乎兩個世界的平行運作看似不相干,卻又緊緊相扣,完美呈現於歌曲中。


  • Part.3(發行日期:2020年4月2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緣(연) 金鐘萬Nell 03:13
2. 緣(Inst.) 03:13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一。每次李袞進行時空穿越,都會配上這首歌曲,一再洗腦讓人沈浸於其中無法自拔。是非常耐聽也非常讓人難忘的歌曲,節慶長笛樂團也改編了此曲成為長笛團版本,團員們大家演奏過都非常喜歡~


  • Part.4(發行日期:2020年4月2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aze 朴容主 03:43
2. Maze(Inst.) 03:43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二。淡淡的民謠風格搭配主唱輕柔高音男聲的溫柔歌聲,更是讓人一聽再聽,甚至我也製作了長笛演奏樂譜與蹦友們分享。

詳細介紹: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 “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 Part.5(發行日期:2020年5月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I Fall In Love 河成雲 03:55
2. I Fall In Love(Inst.) 03:55

帶著戀愛興奮心情與喜悅的一首浪漫好歌。MV中兩位主角的互動,加上輕快浪漫旋律的催化,心情整個愉悅起來~


  • Part.6(發行日期:2020年5月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Please Don’t Cry Davichi 03:55
2. Please Don’t Cry(Inst.) 03:55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三。由OST女王等級的雙人組歌手「DAVICHI」,一開口就是抒情好聲,而且聲音的鋪陳更是講究,當兩人美聲響起,相信滿滿的戲劇氛圍已悄悄進入你心,堪稱殺手級的歌曲~


  • Part.7(發行日期:2020年5月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無法阻止花開(꽃이 피는 걸 막을 순 없어요) 鮮于貞娥 03:35
2. 無法阻止花開(Inst.) 03:35

主唱鮮于貞娥非常有特色的歌聲,帶著濃濃的憂鬱,讓人心情跟隨著他的嗓音,情緒時而低沈時而開朗,非常值得一聽的好歌。


  • Part.8(發行日期:2020年5月10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Dream Paul Kim 04:03
2. Dream(Inst.) 04:03

鋼琴前奏後,大提琴相合帶出濃濃的氛圍,愛情的感動亦隨之而來~Paul Kim 成熟的歌聲,搭配抒情適中的速度與優美和聲,聽來實在非常享受~


  • Part.9(發行日期:2020年5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Heart Break Gaeko金娜英 03:10
2. Heart Break(Inst.) 03:10

曲目一開始就帶來令人無法平息的節奏,隨著歌詞的鋪陳,對劇情的未來充滿不安。在男聲 Rap的加入後,樂曲變化與濃度增加,也讓聽歌的我們,享受了完全不同於一般純抒情歌曲的雙料享受。

 

  • Part.10(發行日期:2020年5月1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나의 하루는 다 너로 가득해) ZicoBlock B)、WendyRed Velvet 03:42
2.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Inst.) 03:42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四。「妳不能跟我一起走嗎?」「不能到我的世界」「跟我一起生活嗎?」李袞深情的告白,讓人想拒絕都難。Wendy甜膩膩的美聲,呼應著女主角拼命想Say Yes的心情「我決定愛上我的命運」「我愛你」。男聲Zico同樣在歌曲中加入流利的Rap「即使每天都看著你,也依然想念你」,不行不行這首歌歌詞實在放太多糖,想不被甜死都難…XD


  • Part.11(發行日期:2020年5月23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My Love Gummy 04:21
2. My Love(Inst.) 04:21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五。小調的元素帶來讓人揪心的感受,在劇中只要出現對於雙方未來的不確定感,這首「愛的主題曲」就會出現,為愛情增溫卻又隱隱帶來悲傷的感受;歌曲在 OST女王歌手 – GUMMY 的強大歌聲渲染力之下,讓本首歌曲堪稱《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裡最美的音樂風景,一聽再聽,連洗澡時都想聽啊…


  • Part.12(發行日期:2020年5月2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全部入睡的夜晚(모두 잠든 밤) 黃致列 03:41
2. 全部入睡的夜晚(Inst.) 03:41

令人愉快加心情愉快的歌曲。在爵士鼓低沉的低音節奏中,帶來令人心情穩定的感受。「So beautiful,妳就像夢一樣來到我身邊」。多麽美好的歌詞,在平行世界中不斷經歷命運的波折,但在夢中總能相見,是否增添了觀眾對於愛情魔力的想像力呢?


  • Part.13(發行日期:2020年6月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너는 나의 시작이자 마지막이다) 林韓星金在奐 04:11
2. 你是我的開始也是結束(Inst.) 04:11

這首曲目套路非常韓式:以抒情至極的安靜主歌開始,緩緩將聽眾的情緒拉進歌曲裡。唯美的風鈴過門,再次刷出夢幻的氛圍,終於到副歌主題進入(1’11″)時,突然音域升高,情緒瞬間沸騰,所有劇情裡動人的畫面彷彿突然出現眼前:沒錯!「這裡就是該掉眼淚的時候了~~ 「快!給我眼淚吧~」這首歌這麼說著~哇哈哈,雖然寫得有點芭樂,但實在非常好聽的歌曲,非常推薦。

 


從上方資訊,可以清楚看出《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釋出的周次日期與時間序,製作採取讓音樂配合劇情,每週的新曲都能讓觀眾完整地沈浸在劇集裡,是非常高明的行銷做法。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各位想想,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因此細數好萊塢電影史,各位會看到史帝芬史匹伯與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多年合作;看日本動漫史,宮崎駿久石讓這對影音東方經典組合,宮導更曾說:「宮崎駿:「實在沒有比認識久石讓更幸運的事!」

 

這道理完全相同:一位真正全面的導演,是絕不會放過聲音(音樂)這項細節!

 

之所以會喜歡上韓劇音樂,甚至編曲/演奏,都是因為這些音樂動聽、用心,而且承載了傳遞情緒的妙用。

 

音樂分享

林仁斌老師演奏 《梨泰院Class》抒情歌曲《Someday, the boy》


好詩欣賞

《The King: 永遠的君主》編劇是筆者一直非常欣賞的金銀淑,她在韓劇圈非常知名,從沒沒無聞到曾編寫暢銷海外之《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屍戰朝鮮》等多部人氣劇集之後,已擠身「億元俱樂部」高薪作家,娛樂圈暱稱她為「金編」,只要他出手,幾乎就已經是暢銷海外的品質保證。

 

《The King: 永遠的君主》中,由於世界觀描寫的是「平行世界」,因此金編在許多細節著墨,描繪出相似卻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大韓民國」與「大韓帝國」。

真實歷史:西元1897年10月14日,朝鮮宣布改國號「大韓帝國」,但1910年8月22日,日本與庚戌國賊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自此國家陷入被殖民的命運。

戲劇虛構:金編描繪的男主角李袞,正是虛構出的第三任大韓帝國皇帝,在他的世界裡,韓國並未被日本併吞殖民,因此李袞的大韓帝國,還保有王室制度,王室從首爾遷至釜山更是代表著抗日護國的決心,這未曾被侵犯的母國,是金編心中的理想國,更是編劇藉由劇集天馬行空而成的烏托邦。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劇中數次引用韓國日據殖民時期的愛國作家 金素月詩作《招魂》:

《招魂》

啊,那崩碎四散了的名字
啊,在虛空中消逝無蹤的名字
啊,呼喚卻無回應的名字啊
啊,讓我呼喚至死的名字啊
鐫刻在我心中的那句話
終於沒能說出口

啊!我愛過那個的人啊!
啊!我的愛人!
紅日西懸山巔
群鹿呦呦悲鳴
在訣別的山坡上
我把你的芳名呼喚

我呼喚你,直到悲愴哽我胸膛
我呼喚你,直到憂傷嗆我肺腑
而呼喚你的聲音,盤旋迴盪
在無邊無際,蒼茫的天地間
有一日,縱然我佇立化身為石
我仍會不斷呼喚你

啊,我愛過那個的人啊!
啊,我的愛人!

韓國民族詩人 金素月(김소월, 1902-1934)的詩作,是先前完全不知道的領域,查詢資料整理之後,非常感動。

身處被日本殖民的時期,民族主義與愛國情操早在他心中不斷萌芽,1925年所寫的這首《招魂》,乍看之下是對愛人死去的哀痛與悲傷詩篇,但實則是表達出對早已隨風逝去的國家與王國(大韓帝國 1897-1910)的無限追憶與緬懷。

 

原本以為金素月是女詩人,結果一查才知道原來是一位富有民族情感,英年早逝,詩風憂鬱獨特,文辭優美的男性詩人。

金素月自小家境富裕,出身北朝鮮公州(공주),祖父母一輩在當地都被稱為「金大家」。

身為家中長孫,金素月在家族中倍受寵愛,從小就有機會跟隨祖父,學習漢文、儒家教育,前途一片看好。

但人生巨變一一隨後而至:

服務於鐵路局的父親,因與日本人細故爭執而被毒打至終身瘋癲,家中環境大受影響,幼小的心靈受創,性格大變,一轉憂鬱。

1919年17歲時就讀的五山學校(오산학교)被日本人查禁關門失學;1923年在日本東京唸書時遇上關東大地震與日本人失控大量殺戮韓國人之排韓運動而逃回韓國,再未離開國家。

金素月自求學階段以來,接觸韓國多次喪失主權的歷史故事,加上自己與家庭屢逢變故,也在在觸動他往後詩作之悲愴風格與主題。

受日殖民期間,金素月不改愛國情操,創辦發揚朝鮮民族精神的報紙,卻也註定了他未來的命運…

在日本人百般強制打壓下,報社經營不善,以破產告結。

後來他日日以酒澆愁,身體也喝出病來。

1934年金素月失志地回到老家故鄉,於12月24日飲酒後自殺,死時年紀才32歲。

 

金素月生前唯一出版詩集《杜鵑花》封面:

 

劇中場景:李袞翻閱金素月詩作《招魂》:

 

 

精美劇照百看不厭

甜蜜的男女主角合成劇照

 

李袞騎白馬率領護衛隊親自拯救意中人場景

 

為妳煮飯下羹湯,一時間空不出手來,只好來個「額頭之吻」

 

穿越時空只為見到妳~我的愛人

 

讓我們不用擔憂不可知的未來,認真活在今天好嗎?只要今天!

 

隨著每次時空穿越造成的時間裂縫加大,引起的暫停時間越來越長。李袞於時光暫停時傷心地等待時間流恢復正常之後,強顏歡笑與不知情的太乙,在教堂前拍下合照,甜蜜又心酸。

 

學習新知

韓劇劇情中常常令人腦洞大開:《The King: 永遠的君主》除了「平行世界」的設定,關於擁有「萬波息笛」就能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支流」與「祖父悖論」,以及數學界與幾何學界的理論「莫比烏斯環」(德語:Möbiusband),都能完美與戲劇結合,不但增添看劇的無限可能性與趣味,也開拓了多學習之門,非常有意思~

 

文化輸出

另外,為了看懂劇情,就必須上網做功課學新知:現在除了知曉大韓帝國歷史曉之外,還跟著韓劇延伸讀韓詩…XD

其實筆者個人覺得,韓劇真正厲害之處,其實是「文化輸出」。

 

您~同意嗎?

 

最後附贈最新流行的「斬首之吻」三連拍…
超害羞 XD(粉紅泡泡滿天飛)

 

 

延伸再閱讀:

《The King:永遠的君主》10個經典場景

 

寫在演講後

SONY超有才的同仁孟軒,在2020.07.19. 我講完《永遠的君主》講座課程之後,將他的心得與原聲帶歌曲曲名,完美地串聯在一起,成為了一段心情散文,超棒~怎麼辦我好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四~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四~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奧菲歐為了到幽冥地獄找回妻子尤麗狄西,毫不猶豫的踏上黃泉路;

冥王答應讓妻子尤麗狄西回到人世。

條件是:返回人世前,奧菲歐絕對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海頓到貝多芬與奧芬巴赫,讓我們以經典音樂透視這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奧菲歐是音樂藝術之神阿波羅之子,母親為九位掌管音樂的繆思女神之一;據說他的琴聲非常溫柔動聽~驚天地,泣鬼神,能讓河川改道,頑石點頭;能治癒紊亂的心,連最兇猛的野獸聽了也會馴服得像綿羊。

 

 

青蔥明淨的原野上,新婚的遊吟詩人奧菲歐和美麗的尤麗狄西,被牧羊人載歌載舞的簇擁著。美好的祝願,情意綿綿的互訴衷腸,還有愛情的誓詞,伴隨著鳥鳴和悠揚的琴聲,愛情融洽、深刻,樂也融融的景象。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暫。 婚後不久,一天奧菲歐正在和牧羊人談論詩歌,一位女使者帶來了可怕消息:尤麗狄西被毒蛇咬死了!

 

奧菲歐向蒼天呼喚 “ 親愛的尤麗狄西,妳在哪裡?在陣陣風中灑下淚水和無盡的哀思。

 

回答的只有山谷的回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伴我哭泣。

神啊,讓她回來吧,否則我也隨她一道死去。”  悲哀的歌聲驚動了愛神,她溫柔的告訴他,尋覓尤麗狄西唯一的路徑  “渡過緩緩流淌的危險「冥河」,穿過危險、黑暗無邊的深淵...... ” 。

 

奧菲歐毫不猶豫、不畏艱辛的決定踏上黃泉路,到幽冥地獄去找回尤麗狄西,愛神也張開雙翼隨行。

 

 

驚濤激浪,水深流急。一葉舟船在緩緩靠近。那是陰間鬼渡的可怕船夫,日夜不停的載渡亡魂前往黑暗的冥府。船夫拒絕了他們,因為地府不能接納帶著希望和愛的天神與活人。愛神只得離去,奧菲歐卻堅定的彈起了金琴。船夫招架不住沉沉睡去。奧菲歐跳上小船,蕩起船槳,直向地獄的深處划去。

 

船兒越過漆黑的泥沼。罪孽深重的亡魂,在火海和冰都中載沉載浮,受著煎熬。“ 膽大妄為之徒,竟敢來到冥府...... 讓復仇女神撕裂他的心,讓守地獄之門的惡狗嚇掉他的魂。” 惡鬼們在船兩邊伸著手,大聲向奧菲歐叫囂。

 

威嚴的冥王和他的妻子掌管著龐大的地獄王國,高高坐在噴射著火焰的寶座上。奧菲歐從容勇敢的來到冥王面前,彈琴並高歌陳情:「我內心的巨大痛苦,使我痛不欲生,請你們能瞭解失去愛人的滋味。求您慨然的應允,讓我帶走我的妻子,讓她回到我的身邊。」這歌聲鏗鏘響徹了整個幽冥,鬼魂們都唏噓不已。

連冥王的妻子為奧菲歐求情,冥王也終於動了惻隱之心,傳召來尤麗狄西的魂靈,讓她和奧菲歐回到人世。但條件是在沒跨出地獄之門前,奧菲歐不能回頭看他的妻子。

 

奧菲歐穿過層層幽暗急急前行,後面跟著亡妻的靈魂。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為何不看我一眼?」「難道你不再愛我了嗎??」 奧菲歐斯無法抗拒妻子尤麗狄西的質疑

 

僅僅還距一步之遙,人世的光明已經從地獄之門的外面映射進來了。但此時,奧菲歐鬆懈大意了,忍不住回頭一望愛妻尤麗狄西...

 

他戰勝了艱險死亡,卻被自己的心擊潰。轉瞬間,尤麗狄西被死神再次帶走,永遠的消失了。

 

奧菲歐疲憊的隻身回到陽間地土。心灰意冷的但求一死。

 

這時,阿波羅駕著金色的馬車顯現,在天上召喚奧菲歐,尤麗狄西的面孔也在雲中若隱若現。奧菲歐欣喜若狂,一步步踏上從天而降的雲梯,到天上去尋覓尤麗狄西了。牧羊人們為這忠誠不渝的愛情歌頌舞蹈,直到阿波羅和奧菲歐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天際 ......

 

 

故事影片欣賞

【TED-Ed】奧菲斯和尤麗狄絲的故事 (The tragic myth of Orpheus and Eurydice - Brendan Pelsue)

 

歷史知名版本

雅各·佩里

雅各·佩里(Jacopo Peri ,1561-1633) 的《尤麗狄西》創作於1600年,是最早的歌劇。

https://youtu.be/TGSaKrcL0eg

 

https://youtu.be/nqGeHvUuI8c

 

https://youtu.be/Bpon-3hKUJQ

 

蒙台·威爾第

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神話氣氛和詩意讓人沉醉。

https://youtu.be/dz7xgR_29K0

 

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Monteverdi 1567~1643),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創作的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蒙特威爾第不僅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也是巴哈之前最負盛名的義大利音樂家。

蒙台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台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台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蒙台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https://youtu.be/rSGK7vn1INw

 

蒙台威爾第

https://youtu.be/4TPUWE4Pick

 

葛路克

克利斯杜夫·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Orfeo ed eurydice),優美的詠歎調膾炙人口。

https://youtu.be/ZkHefLVvC48

 

葛路克歌劇全劇

https://youtu.be/mXYgVoTwFcU?t=2875

 

芭蕾版本

https://youtu.be/oou2ywIbRxc

 

芭蕾版本全劇(上)

https://youtu.be/Istl2NSMs54

 

芭蕾版本全劇(下)

https://youtu.be/F_HV6tc2qxU

 

海頓

交響樂之父的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也創作了以《奧菲歐》為題材的歌劇:

《奧菲歐與尤麗狄西-哲學家的靈魂》
L'Anima del Filosofo - Orfeo ed Euridice

https://youtu.be/Fk58rWYoS-o

 

https://youtu.be/Q5RdKR68zfA

 

https://youtu.be/D0IHVwAi4Ko

 

貝多芬

延伸閱讀

【BON音樂】關於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ljdMU_vJ7ao

 

奧芬巴赫

搞笑版!?

喜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

音樂學院院長奧菲歐(Orphée)不認真教學,反而喜歡去糾纏牧羊少女。而奧菲歐的妻子尤莉荻斯(Eurydice)美麗而驕傲,看不起丈夫,也常跟鄰居的牧羊少年約會,不巧,一次兩人發現對方的出軌行為,大吵一架後決心離婚。牧羊少年其實是地獄之王普魯東(Pluton)的化身,知道這件事後,喜出望外,立刻催眠尤莉荻斯並帶往地獄。奧菲歐正沾沾自喜獲得自由時,輿論威脅若奧菲歐不去救妻子的話,將破壞他的小提琴教學生涯。無奈之下,奧菲歐只好前往地獄,想要帶回妻子。而在天上的諸神之王朱比特(Jupiter)為了讓一切步上正軌,也和普魯東到了地獄,並且答應尤莉荻斯要幫助她離開丈夫。在地獄,安全帶回妻子的規則是奧菲歐在回人間的路上不准回頭看妻子,否則將永遠失去她。在輿論的壓力下,奧菲歐並不敢回頭看妻子。就快接近地面時,朱比特為了讓尤莉荻斯脫離自己的丈夫,發出一道閃電迫使奧菲歐跳開並回頭看妻子,使得尤莉荻斯又回到地獄。這樣一來,皆大歡喜,奧菲歐對再次失去妻子毫不悲傷,獨自開心的回到人間。(曲解取自「古典音樂欣賞筆記 (樂品越樂)」

 

康康舞蹈(Can-Can)的代表音樂

奧芬巴赫《天堂與地獄》序曲
Offenbach: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Overture

https://youtu.be/Iphx2051oQs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PZ4eGUZ-gzM

 

電影版

https://youtu.be/pK41SvJmI6A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三~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三~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從普契尼知名歌劇《波希米亞人》中,描寫魯道夫與咪咪深情而相互陪伴的愛,帶您聊到威爾第《茶花女》中的艾弗列多與薇奧利塔,這兩個故事都同樣因誤會而留下遺憾,帶您深入歌劇裡最引人熱淚的一刻。

威爾第《茶花女》

關於《茶花女》原作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世界文學名著《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為法國知名劇作家、小說家:小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所創作。1875年,小仲馬以高票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代表,享有當時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他的作品多推崇家庭與婚姻價值,被視為近代由「浪漫主義」轉到「寫實主義」的重要作家。

小仲馬

 

 

其父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亦為法國著名文學家,也是名著《基督山恩仇記》之原作者。

文壇為示區別,通常稱為父子檔為「大仲馬」與「小仲馬(法語的 fils 為兒子之意)。

據說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風流至極,私生子無數。

1824年一位女裁縫Marie-Catherine Labay(拉貝)在法國巴黎義大利人廣場(今布瓦爾迪厄廣場)1號生下大仲馬的私生子之一,即小仲馬。大仲馬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完全拋棄他們母子。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終於良心發現,認了這個兒子,負擔了拉貝的生活費用,但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而大仲馬一生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文集250卷,創作量驚人,作品多達兩百七十卷,他也是一位美食家,甚至還寫了一部《烹飪大全》,在法國通俗文學的魅力歷久不衰。不過由於經濟問題,他以大量的作品賺取巨額的稿酬,託人代寫、捉刀,成為他謀生必要的手段,甚至據說有些作品大仲馬自己都沒看過,因此大仲馬的作品普遍良莠不齊,飽受研究者的批評。


《茶花女》故事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42年,小仲馬在「綜藝劇院」(Theatre des Varietes)遇見高級交際花 瑪麗·杜普萊西,對她一見鍾情:「個子高高的,身材苗條,有烏黑的頭髮,臉色白裡透紅。她的頭小巧玲瓏,眼睛又黑又亮,顧盼自如,衍生出無限風情。

據說 瑪麗·杜普萊西即後來《茶花女》的原型。

她生於1824年一個諾曼第的鄉村,瑪麗·杜普萊西原名是若絲‧阿爾豐西娜‧普勒絲(Rose Aphonsine Plessis),父母離異,瑪麗15歲時前往巴黎學做裁縫,十六歲起當起高級妓女,改名瑪麗·杜普萊西,喜愛華服珠寶,偏愛茶花,逸樂淫亂讓瑪麗染上了肺結核。

 

瑪麗·杜普萊西畫像

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畫像
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畫像

 

小仲馬的鄰居鄰居阿爾芒絲·布拉特,是瑪麗·杜普萊西在瑪德蘭路15號住所的鄰居。

小仲馬最初即由鄰居阿爾芒絲介紹,認識了美麗的瑪麗,愛慕在心。一日小仲馬在她的房間裡,發現她正在咳血,不斷地勸說瑪麗要保重身體。不久以後,瑪麗便成了小仲馬的情人。

對於兒子的戀情,大仲馬曾問他說:「你同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為愛她,還是因為同情她?」但是他對瑪麗不肯退出上流聲妓事業表示憤怒,有一天,小仲馬發現了瑪麗與一位名叫愛德華的年輕人來往的書信,1845年8月30日深夜,小仲馬對瑪麗寫了絕交書:「且讓我們一起遺忘:妳忘掉一個你應該不會關心的名字,我忘掉一份不可能的幸福。」。

寫了絕交書後,兩個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不久小仲馬隨大仲馬去西班牙旅行。

後來瑪麗肺病沉重,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咳血不止,1847年,瑪麗病逝於巴黎,年僅23歲。小仲馬悲痛萬分,以兩人曾經交往的這段故事寫成小說《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

對於將愛人瑪麗·杜普萊西故事寫成熱賣小說,據說小仲馬一生中都不斷為此懺悔。

1852年,小仲馬的話劇《茶花女》初演時,大仲馬正在布魯塞爾過著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馬給他電報上說:「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回電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22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在當時是最高榮譽,使他的事業至此可說是功德圓滿,相較於無緣於此的巴爾扎克、大仲馬幸運許多。

 

1895年11月27日小仲馬辭世,終年71歲,安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距離當年瑪麗之墓僅有100米。

 

小說出版

作者 小仲馬
原名 La Dame aux camélias
出版地 布魯塞爾
語言 法文
類型 小說
出版日期 1848年

 

《茶花女》原著劇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貧苦的鄉下姑娘瑪格麗特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了風塵生涯,花容月貌的她被巴黎的貴族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交際花」,人稱「茶花女」,因為她隨身的妝扮總是有一束她最喜愛的花卉-茶花

瑪格麗特得了肺病,在礦泉治療療養院裡遇到一位貴族小姐,身材相貌和瑪格麗特相似,因肺結核第三期不久便過世了,貴族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偶然發現酷似他女兒的瑪格麗特,便收其為義女。公爵答應負擔瑪格麗特的全部生活費用,只要她能放棄繼續賣笑。但瑪格麗特身不由己,公爵便將資助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在一天晚上的歡場中,鄰居勃呂當斯帶來的兩個青年其中之一阿芒·杜瓦瘋狂地愛上了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生病的一年間,阿芒每天來探問病情,卻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斯向瑪格麗特轉述了阿芒對她的一片痴情,她極為感動。一天,瑪格麗特吃飯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戕害自己,並向她表白愛情,他暗戀了她三年。瑪格麗特原已淡漠的心靈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表示以身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純樸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沉淪的巴黎交際花生活,和阿芒到鄉下隱居。她計劃獨自籌一筆錢,支開阿芒。然而阿芒出門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時起疑。他激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了封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然而對阿芒來說,瑪格麗特是他整個的希望和生命,因此,他沒有離開巴黎,他跪著請求愛人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也真情表白:「你是我在煩亂孤寂的生活中所呼喚的人」。

經過周折,兩人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間房子。然而公爵知道後,把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都斷絕了。她背著愛人典當了自己的首飾、車馬來換取生活費用。阿芒知道後,打算變賣一筆母親留給他的遺產,以還清愛人的債務。阿芒收到經紀人要他去巴黎簽字的信,於是阿芒離別愛人。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稅務局長杜瓦先生寫的,他騙阿芒離開,然後找到瑪格麗特,告訴她:他的女兒、阿芒的妹妹要與一個體面家庭的公子訂婚,然而對方家庭聽到阿芒和瑪格麗特的關係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這種風塵女子斷絕關係,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讓她與愛人阿芒斷絕關係,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瑪格麗特只好做出選擇,向杜瓦先生起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愛人寫了絕交信,返回巴黎恢復昔日交際花的荒唐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男爵幫她還清了所有債務,並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收到絕交信後懷著痛苦的心情隨父親回到家鄉,但是阿芒仍深深地思戀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

他要報復愛人的「背叛」,他找到了茶花女,處處讓她難堪,罵她是無情無義、沒良心的娼婦,把愛情當作商品交易。瑪格麗特面對愛人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不再見。阿芒卻要她一同逃離巴黎的歡場,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已經起過誓,她不能那樣做;而阿芒則誤以為這是她和男爵的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推倒瑪格麗特,把一疊鈔票甩到她身上以此來羞辱她後,轉身離去。瑪格麗特深受刺激,昏倒在地。 她身心俱疲,一病不起。阿芒離開了法國。

聖誕節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日疴,臉色蒼白,無人探望,倍感孤寂。杜瓦先生來信感謝她信守誓言,致贈了一千埃居(五千法郎),瑪格麗特已寫信把真相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再見愛人一面。

臨死前,茶花女的債主們紛紛上門,催逼還債。債務法庭執行官奉命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拍賣還債。彌留之際,瑪格麗特不斷地呼喊著愛人的名字,「眼裡淌下無聲的眼淚」,她最終也沒能再見愛人一面。

瑪格麗特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將她入殮。阿芒重回巴黎後,米利把茶花女的一本日記交給了他。至此,阿芒才知道了她真摯的心靈。日記中寫道:「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為愛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茶花。

 

 

歌劇《茶花女》創作背景

作曲家介紹↓

朱塞培‧威爾第

威爾第 歌劇作品整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科(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歌劇分幕

茶花女

三幕四景歌劇
音樂創作:朱塞培‧威爾第
劇本:皮亞威
根據法國戲劇家兼小說家 小仲馬《茶花女》戲劇改編
首演:1853年 3月 6日
威尼斯鳳凰歌劇院

 

 

歌劇角色

薇奧麗特(Violetta)/茶花女……………………………..女高音
芙羅拉(Flora)/茶花女之友……………………………..次女高音
安妮娜(Annina)/茶花女的女僕………………………..女高音
阿弗列多(Alfredo Germont)/茶花女的情人……….男高音
傑爾蒙(Giorgio Germont)/阿菲列德的父親……….男中音
卡斯東子爵(Gastone di Letorieres)…………………男高音
杜費爾男爵 (Baron Douphol)/阿菲列德的情敵….男中音
歐比尼侯爵(Marquis d’Obigny)/……………………..男低音
格林維爾醫生(Doctor di Grenvil)/……………………男中音
朱塞培(Giuseppe)/茶花女的男僕…………………….男高音

 

 

與原著三大不同之處

  1. 名字。歌劇《茶花女》裡,威爾第將原著中女主角的名字瑪格麗特(Marguerite Gautier)改為薇奧麗塔(Violetta Valéry),男主角阿芒(Armand Duval)改為阿弗列多(Alfredo Germont)。
  2. 劇情。為了增添歌劇的表演性,部份劇情也略作修改:例如第二幕第二景男主角大鬧舞會現場,即為原著中所沒有的橋段。
  3. 大結局原著中,女主角死於長期肺病。但歌劇中改寫為男主角趕回巴黎見到女主角最後一面,雖然仍為悲傷結局,但原著中女主角獨自離開人世的淒美情節,其實被歌劇破壞。孰佳孰劣,大家自由心證。

 

全劇劇本

劇本深入閱讀↓

茶花女 義大利文/中文 全劇對譯


 

《茶花女》分幕場景與故事介紹

第一幕
茶花女「薇奧麗特」富麗堂皇的客廳中

薇奧麗特(Violetta Valéry)在香閨中款待賓客,富麗堂皇的客廳中,壁爐熊熊發光,長桌上滿是美酒佳餚。應邀歡聚的紳士淑女,穿戴華貴,男士都是貴族富豪,女士多為絕世美人。大家飲酒歡樂,談笑風生,舞會背景音樂氣氛活潑輕快。胸前佩帶白色茶花,姣好蒼白的臉龐掛著笑容的薇奧麗特,周旋賓客間,頻頻招呼。

不久,「薇奧麗特」的密友芙羅拉,跟一位打扮得像隻孔雀的杜費爾男爵(Baron Douphol)進來了。

在年輕子爵卡斯東(Gastone di Letorieres)陪伴下,鄉下富農之子「阿弗列多」(Alfredo Gérmont)也前來參加盛會。他被卡斯東介紹給薇奧鹿特後,立即親吻她的玉手,表示敬意。薇奧麗特也以嬌媚的聲音,歡迎他的光臨。阿弗列多被安排在女主人席。大家愉快的享用美酒。

卡斯東提議阿弗列多唱《飲酒歌》,阿弗列多猶豫著,但經不起薇奧麗特熱情懇求,他唱出著名的《飲酒歌》(Brindisi):「乾杯吧,高舉快樂之杯,以美麗彩飾的酒杯,把短暫良宵,交託給歡樂。」眾人跟著唱和。

薇奧麗特接著唱:「在各位陪伴下,我得以歡渡快樂時光。最最無聊的,莫過於沒有快樂的世界。 盡情取樂吧,人生苦短,愛的歡樂轉眼即逝……。」在阿弗列多和薇奧麗特對唱後,大夥在「啊!盡情取樂,以酒杯、歌聲與歡樂點綴此夜…」的合唱中,結束華麗的乾杯之歌。

「圓舞曲與二重唱」(Valzen e Duetto) 這時從隔壁大廳傳來舞樂,當薇奧麗特想邀請客人跳舞時, 突覺身體不適,暈坐在沙發上。她請朋友不要介意,繼續尋樂,大家陸續離去。

在愉快的圓舞曲樂聲中,薇奧麗特拿起鏡子發現自己臉色極度蒼白。阿弗列多擔心羸弱的薇奧麗特, 很快又回到廳中陪伴她。

阿弗列多要她保重身體,並傾訴他在一年前就對她萌生愛意,唱出這首優美的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這是一年前的事,那幸福的日子由天而降,妳出現在我面前,我被妳的容姿深深吸引, 領受宇宙間崇高的愛情。」阿弗列多唱出傾慕之情,但薇奧麗特不敢相信有人會真心愛她,答說:「如果這是真的,請忘掉。我是風塵中的女人,我不得不時常投入別人懷抱,你為我受苦是件傻事。」

儘管如此,薇奧麗特仍被他的純情所動。這時鄰室傳來舞樂之聲,阿弗列多向她告別,薇奧麗特取下胸前的茶花送他說:「等這朵花枯萎時再見。」彼此相約次日再見。

快樂的舞會結束時已是深夜,客人們相繼同被薇奧麗特告別,在管絃樂奏出此幕開頭那華麗的旋律中, 客人各自離開。送走客人的薇奧麗特,疲倦地躺在沙發。

薇奧麗特回想起剛才的事,心中暗自歡喜,唱出這首著名的詠嘆調:《真奇怪……他也許是我渴望見到的人》(或譯:《啊,夢中的人兒》(Ah,fol’se lui che l’anima):「啊,真奇妙,他的話銘刻在我心中,真摯的愛對我會是不幸?愛情可是悲傷的種子?我可否因生活的紊亂,忍心拋棄這快樂?」

唱出一段宣敘調後,旋即進入優美的詠嘆調:「啊,夢中的人兒就是他,使我寂寞的心跳動。他的純情撩逗起我的愛,他的愛在我內心化成苦惱與快樂。」

當薇奧麗特想起自己淒愴的身世,又變得悲傷起來,唱道:「我是怎麼了?這一切是不可能的!我是可憐的女人,孤單地被拋棄,然後在巴黎默默死去。忘掉人世的一切,消失在快樂的漩渦中吧…」

薇奧麗特嘲笑自己,唱出華麗的詠嘆調《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永遠自由地歡樂狂舞到另一歡樂,我只能在快樂之港游到筋疲力盡。…」這時窗外傳來阿弗列多充滿愛情的歌聲:「愛是宇宙的鼓動力,神秘又崇高。…。」薇奧麗特傾聽後,她想到自身的現實狀態,自己是巴黎名妓與為何需要其他的事物來分心呢?於是暫時捨下愛情的幻想,她勉力抑壓著自己心中的激動的感受,又繼績唱道:「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精彩詠嘆調欣賞:

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
Anna Netrebko Live’ 歌劇版

 

二重唱《有一天,充滿幸福與光彩的日子》 (Un di felice)
蓋爾基兒(Angela Gheorghiu )Live’ 歌劇版

 

《啊,夢中的人兒》)(Ah,fol’se lui che l’anima)
寇楚巴絲(Ileana Cotrubas)樂譜版

 

《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Maria Callas 樂譜版本

 

 

《永遠自由》(Sempre libera degg’io)
Nadine Sierra – Live’

 

第二幕  第一場
巴黎郊外的農莊

三個月時間過去,阿弗列多的真情終於感動了薇奧麗特,他們雙雙墜入愛河,兩人間的愛情迅速發展。不久,他們就放棄巴黎繁華的夜生活,一齊到風光明媚的鄉間築起愛巢。此時他們只是同居關係,一切生活費都由薇奧麗特支出。

在輕快的前奏引導下,阿弗列多穿著獵裝出現在花園中。他因得到薇奧麗特的愛而非常高興。阿弗列多唱出《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我沸騰的心和年輕的熱情,她用溫柔的愛與微笑,使它逐漸平靜。打從她說過忘掉人世,像天國般共同生活的那一天。」

這時,阿弗列多從女僕安妮娜口中得知,薇奧麗特幾乎把所有珍藏的珠寶和首飾變賣一空換取生活費。阿弗列多聽了非常慚愧,急忙趕往巴黎,設法籌措用款。隨後薇奧麗特和安妮娜同時出現,女僕告訴女主人阿弗列多到巴黎之事。

不久,男僕帶來一位老紳士,他就是阿弗列多的父親傑爾蒙。他看到薇奧麗特後,嚴厲責備她引誘阿弗列多。可是當傑爾蒙那裏知道薇奧麗特為了愛,反而把目己的儲蓄花光。當傑爾蒙曉得她這麼做,卻一點不曾懊悔時,感到很慚愧。

儘管如此,傑爾蒙依舊要求她離開阿弗列多,二人唱出一段優美的二重唱《像天使般純潔的女兒》(Pura siccome un angelo)

「神賜給我天使般純潔可愛的女兒(Purasiccomeunangel)。如果阿弗列多拒絕回家,女兒的婚事會遭到阻礙。我盼望你答應這請求,免得這棵愛的玫瑰受到摧殘。」

「我真心愛著阿弗列多,我因病纏身,不久人世,我不願捨棄他。如果非要拆散,我寧願死去。」 「並非這樣大的犧牲,請冷靜考慮。妳漂亮又年輕,只要過不久…..」

「我愛的只是他一個人!」

「當時光流逝,他可能會厭倦……」

薇奧麗特對他們的愛情,深信不疑,但抵不住傑爾蒙的愛子心切,忍痛勉強答應他的要求。流著眼淚唱出斷腸之歌:《告訴你女兒》(Dite aIla giovine si bella e pura)。她說,為了成全傑爾蒙女兒的幸福,願意犧牲一切,甚至報以一死。

唱完此曲,薇奧麗特已泣不成聲。

傑爾蒙立即溫暖地安慰她,表示出他內心的感激,要她鼓起勇氣,保重自己,說罷告別而去。

薇奧麗特壓住心底的悲痛,走向書桌,寫信給他的後援者杜費爾男爵;又開始寫留給阿弗列多的紙條。

這時侯阿菲列德突然回來了,告訴薇奧麗特父親會來訪,而且留下嚴酷的信。但薇奧麗特卻只是流著眼淚,頻頻向阿弗列多哭訴說:「請愛我吧,阿弗列多,就像我愛你那樣!」於是說聲再見,便獨自離去。

阿弗列多被薇奧麗特的這些話和悲傷表情,弄得莫名其妙。

不久僕人進來,憂慮地報告阿菲列德,女主人到巴黎去了。但阿弗列多卻還以為她可能去籌措金錢,不以為意。這時進來一位附近的青年,遞給阿弗列多一封薇奧麗特的信。他拆開一看,頓時呆若木雞,原來這是一封告別信。此時阿弗列多誤以為薇奧麗特重返巴黎,是為了追求歡樂、變心,於是遺棄他。這時,他的內心燃燒著憤怒之火。

他正要追去時,父親傑爾蒙進來了,他說:「你是多麼痛苦,啊,拭去眼淚,請挽回爸爸的榮譽。」 唱出《你優美的家園》(Di Provenza il mar)「普羅旺斯的海和陸地,誰使你淡忘它?從故鄉燦爛的陽光,什麼命運把你奪走?你可曾明白老邁的父親如何為你的荒唐受苦?……」

可是父親的話,未能打動阿弗列多焦躁的心。當他看到桌上的芙羅拉請帖時,立刻推開勸阻的父親, 跑到花園,直奔巴黎。

 

第二幕  第一場

阿弗列多《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
樂譜版本

 

阿弗列多 – 《我年輕狂熱的夢》(De’miei bollenti)
帕華洛帝珍貴的 1973 Live’ 版

 

薇奧麗特與傑爾蒙 – 《像天使般純潔的女兒》(Pura siccome un angelo)
蓋爾基兒(Angela Gheorghiu )Live’ 歌劇版

 

薇奧麗特與傑爾蒙 – 《告訴你女兒》(Dite aIla giovine si bella e pura)
Anna Netrebko – Live’ 歌劇版

 

傑爾蒙 – 《你優美的家園》(Di Provenza il mar)
向已故俄羅斯男中音 Dmitri Hvorostovsky (1962-2017) 致敬

 

 

第二幕  第二場
巴黎芙羅拉家的庭院

巴黎芙羅拉家的庭院燈火輝煌,派對正在舉行,舞者打扮成鬥牛士,西班牙吉卜賽人替賓客占卜耍樂。樂手演奏悠揚的音樂,化裝舞會即將開始。

芙羅拉和侯爵、醫生以及其他賓客一起出場。芙羅拉說今晚邀了阿弗列多和薇奧麗特同來參加,但侯爵告訴她,他們兩人已分手, 大家聽了非常訝異。

接著,假面舞會開始,打扮成吉普賽女郎的女人們,手搖鈴鼓出現。她們邊跳邊唱著輕快的歌曲: 「我們只要看看你的手,就能預測你的未來。」說罷,就任意抓住客人的手,開玩笑的算起命來。隨後是由卡斯東子爵等人假裝成的鬥牛士,他們唱道:「我們是一群馬德里的鬥牛士,是鬥牛場上的勇士,請聽一聽風流勇士的故事。」

在小調優美的圓舞曲曲調上,鬥牛士們唱出動聽的男聲三部合唱: 《鬥牛士合唱》(Di Madride noi siam)「一個名叫畢桂羅的鬥牛場英雄,被安達魯西亞的姑娘迷住,這位傲慢的美麗姑娘對年輕人說:你若能在一天內理倒五頭牛,我才把一切哦給你。年輕人立刻趕赴鬥牛場,日暮之前使五頭牛倒地不支, 終把情人緊抱懷裏。」

餘興節目過後,客人們或品嘗美酒,或圍聚玩牌,氣氛無比愉快。

這時阿弗列多獨自登場。他不知道到那裏尋找薇奧麗特,無奈之餘就加入賭博。在單簧管和絃樂器獨特的旋律中,他走到卡斯東的牌桌,不愉快地拿起紙牌。

不久,臉色蒼白的薇奧麗特,倚在舊日情人杜費爾男爵的手臂上走了進來。芙羅拉立刻往前迎接她, 當薇奧麗特看到阿弗列多也在這裏,非常驚訝,懊悔目己不該來。經過芙羅拉的款待,她終於坐下來。

阿弗列多視若無睹,專心玩牌。他的牌運好得出奇,只贏不輸,大家都驚奇叫道:「他又贏了!」但阿弗列多大聲地解嘲說:「在戀愛中失敗,就在賭博中勝利。我要贏更多的錢,好回到鄉下過快樂的日子!」 這時杜費爾男爵,大搖大擺地走到阿弗列多桌邊,要跟他比比手氣;阿弗列多不屑地答應了,先賭兩千法郎。發牌後阿弗列多贏了,加倍下賭後,贏家還是阿弗列多,大家興奮地歡呼。

正尷尬時,芙羅拉宣佈晚宴開始,請大家到隔壁的餐廳,緊張的情勢稍緩和。不久,阿弗列多又跟薇奧麗特走回庭院,薇奧麗特哀求他離開這個宴會,以免發生事端。但阿弗列多要求她一塊兒走,他才願意離開。雖然薇奧麗特芳心已碎,但由於已經答應傑爾蒙的請求,只好偽稱她又愛上杜費爾男爵,跟他有約會。阿弗列多聽了,氣極壞地推開大門,呼叫餐廢中的客人。

「什麼事?」大家走出來,圈住他們兩人。

「這個女人為了我,把一切的財物都賣掉。瞎了眼的、寒酸的我,接受了這一切。可是還不遲,我要把所有的償還給這個女人!」說罷,很生氣地把賭博贏來的一大堆金幣,扔到薇奧麗特腳前。可憐的薇奧麗特受到莫大的刺激,立刻昏倒在芙羅拉懷裏。

人們見狀齊聲譴責阿弗列多:「你做出多麼可恥的行為,對一顆敏感的心做出如此的傷害!你這不知恥的人立刻滾開!」這時傑爾蒙也來到,他看到兒子的行為後也責備說:「你這可惡的懦夫,因憤怒而失態,竟如此傷害她,我不願認你做兒子!」阿弗列多冷靜下來懺悔自己的魯莽。清醒過來的薇奧麗特對安慰他的朋友們說:「阿弗列多不明白我的內心,儘管受到這侮辱,我還是深深愛他。」

 

第二幕  第二場
《鬥牛士合唱》(Di Madride noi siam)

 

第三幕
薇奧麗位在巴黎的臥室

幕啟前,管絃樂奏出短小的前奏曲,以極富表情的小提琴旋律作中心,強烈地表達出薇奧麗特內心的悲嘆。單純、哀傷、淒涼的曲調,深深打動人們的心弦。

幕啟。在巴黎古老的公寓薇奧麗特的臥室中。薇奧麗特深受刺激,憂傷不樂,病情加劇,躺在紗帷覆蓋的床上。在壁爐前的椅子上,通宵看顧病人但疲困的女僕安妮娜,和衣睡著。

不久薇奧麗特醒來,向安妮娜要水喝,還叫她打開窗戶,隨著冷風,晨光投射進來。薇奧麗特想起身,卻又不支倒下。經安妮娜扶持,才安然坐到椅上。這時格林維爾醫生進來。替她細心診察後,安慰她說,病勢已有起色,不久可望康復。

但薇奧麗特清楚自己病情,知道他說的不是實話。診畢,安妮娜送醫生到門口時,醫生告訴安妮娜, 他的女主人不會活太久了。

送走醫生,安妮娜回來,握住薇奧麗特,請她提起精神。窗外傳來熱鬧的音樂,薇奧麗特問道:「今天是狂歡節嗎?安妮娜,銀行裏剩多少錢?」安妮娜算一算說,還有二十路易左右。薇奧麗特表示,要把其中半數送給安妮娜,而且要她去看看有沒有信。

這時薇奧麗特從枕頭下取出傑爾蒙的信。管絃樂奏出第一幕中薇奧麗特和阿弗列多的二重唱旋律。

薇奧麗特看傑爾蒙的信:「妳遵守了諾言……,他們還是決鬥了。男爵雖然受傷,但逐漸在復原。阿弗列多現在在國外,我已告訴他妳所做的犧牲,不久即可回到妳身旁。我也會來看望妳,祈求妳能早日康復……。」可是她卻嘆息道:「太晚了,」當看到鏡中憔悴蒼白的面容,不禁暗自嘆息。

在雙簧管淒涼的曲調上,薇奧麗特唱出這首絕望的優美詠嘆調《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再見,往日美麗快樂的夢,玫瑰般的臉色已經蒼白,阿菲列德的愛也遙不可及。神呵,請寬恕這誤入泥沼的人,一切都告一段落!」微弱的歌聲,此時最後的高音悄悄暗示一切都將終了。

不久從窗外傳來熱鬧的合唱:「請讓路,為了節日之主,為這四足者,在牠頭上點綴鮮花和葡萄藤……。」

突然安妮娜慌張地跑回來,告訴薇奧麗特,她看見阿弗列多來了!不久阿弗列多很快就進來,兩人不約而同地擁抱在一起。

阿弗列多向薇奧麗特懺悔說:「全是我的不對,我一切都明白了。」她興奮地說:「我也知道你一定會回來。!」

兩人激動地唱出優美的二重唱《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離開巴黎,啊,我親愛的人,讓我們再度一起生活。我要補償妳過去的痛苦,你的身體一定可以康復。」薇奧麗特突然頓悟說:「啊,不可能了!」(Ah,non piu!),要阿弗列多和她一起去􏰂堂,感謝神讓他回來了。

但薇奧麗特因興奮過度,終於不支倒地。阿弗列多趕忙叫安妮娜去請醫生,但薇奧麗特說:「如果你回來還救不了我,世界上再也沒人能救我。」

薇奧麗特想起自己悲慘的身世,使出最後的力氣激昂地唱道:「啊,歷盡痛苦的我,年紀這麼輕就要 死去……我內心忠貞不移的愛,只是空想罷了…」「親愛的,讓我們一起流下快樂的眼淚 I 在希望面前, 請不要封閉你的心!」

這時傑爾蒙也進來了,而且安妮娜和格林維爾醫生也趕到。「啊,薇奧麗特,我要擁抱你,如同自己的女兒,哦,胸襟寬宏的人兒!」

「哦,您來晚了,真感謝,我將幸福地死去。」

「說什麼?」

阿弗列多提醒說:「爸爸,您已經看到。」「請不要使我更加受苦,懊悔在刺痛我的心,他的話像雷聲在擊打我。這不幸是我一手造成的。」

薇奧麗特拿出嵌有自己肖像的手飾送給阿弗列多,要他留下,以紀念他們的愛情並說:「如果有花一般純潔的少女把心奉獻給你,我希望你要娶她為妻。我將在天使環繞下為你們祈禱、祝福。」

大家都為他的不幸悲傷,突然薇奧麗特從寢椅撐起上半身說道:「真不可思議,痛苦的痙攣沒有了, 我體內有奇怪的力氣正在鼓動!我又能活下去了,多麼快樂啊!」勉強站起來,但隨即昏倒沙發,在情人的懷抱中緩緩嚥下最後一口氣。(劇終)

 

第三幕

薇奧麗特以宣敘調進入詠嘆調方式,帶出這首絕望又優美的經典詠嘆調《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再見,往日美麗快樂的夢,玫瑰般的臉色已經蒼白,阿菲列德的愛也遙不可及。神呵,請寬恕這誤入泥沼的人,一切都告一段落!」微弱的歌聲,最後的高音,似乎悄悄暗示一切都將終了。

《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
樂譜版本

 

《再見,往日美麗的夢》(Addio deI passato)
卡拉絲(MARIA CALLAS)1953年版本

 

 

阿弗列多與薇奧麗特 – 《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Diana Damrau and Juan Diego Flórez – Live’ 歌劇版

 

阿弗列多與薇奧麗特 – 《離開巴黎》(Parigi, o cara)
蘇瑟蘭與帕華洛帝 – Live’ 音樂會版


 

管弦樂團編制

器樂分類 樂器名稱 與 分部數量
木管樂器 短笛(1)、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
銅管樂器 法國號(4)、小號(2)、長號(3)、低音長號(1)、低音號(1)
節奏樂器 定音鼓、鈸、大鼓、三角鐵
弓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完整歌劇欣賞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歌劇《波希米亞人》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又譯「藝術家的生涯」、「波西米亞人」,由普契尼作曲,由劇作家路基・伊利卡(Luigi Illica)與喬瑟培・賈克薩(Giuseppe Giacosa)根據法國劇作家亨利·繆傑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改編為歌劇劇本。全劇共四幕,約1小時40分鐘。

首演於1896年2月1日,在義大利都靈皇家劇院,指揮為托斯卡尼尼

 

1896年歌劇演出原版海報,阿道夫·霍恩施泰因

1896年原版海報,阿道夫·霍恩施泰因繪

 

愛情,是歌劇史上最多出現,也是歷久彌新的主題,更是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作曲家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作品中的核心元素。

 

為劇.好友反目

作品背景

《波西米亞人》首演時第一幕咪咪的服飾

普契尼自米蘭音樂學院畢業後,事業尚未起步前過著一種極為貧困的生活,他對於流浪貧苦的生活有著切身體驗,1893年,普契尼寫作的瑪儂萊斯科上演後大獲成功,在經濟上有所寬裕後,普契尼便開始專心尋找一部能夠讓他超越前部作品的歌劇腳本,於是他發現了《波希米亞人》。

據說當時普契尼的好友雷翁卡瓦洛已經開始著手於這個故事的音樂創作,但普契尼則秘密的完成,並搶先發表。為此,萊翁卡瓦洛與普契尼絕交,兩位作曲家從此再無交往。

這部作曲家不惜與好友反目的作品,就是《波希米亞人》。

 

歌劇簡介:

音樂:賈柯摩‧浦契尼(Giacomo Puccini)劇本:朱塞培‧賈柯沙(Giuseppe Giacosa)、魯伊吉‧伊利卡(Luigi Illica)

取材自法國劇作家亨利‧穆爾格(Henry Murger)小說〝波西米亞人的生活剪影〞(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

 

首演:1896.2.1,義大利杜林皇家歌劇院(Teatro Regio , Turin)

首演時間:第一幕40分,第二幕20分,第三幕30分,第四幕30分

首演指揮:托斯卡尼尼(Toscanini)

故事背景:1830年代

故事地點:法國巴黎拉丁區

故事大綱:1830年代,某個聖誕節前夕,法國巴黎拉丁區裡 四位性格放浪不羈的藝術家最年少輕狂的歲月 以及兩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角色

世界首演時,咪咪之服飾。
角色 聲域 1896年2月1日首演
(指揮: 托斯卡尼尼)
魯道夫Rodolfo, 詩人 男高音 Evan Gorga
咪咪Mimì, 女裁縫 女高音 Cesira Ferrani
馬切洛Marcello, 畫家 男中音 Tieste Wilmant
穆賽塔Musetta, 歌唱家 女高音 Camilla Pasini
舒奧納Schaunard, 音樂家 男中音 Antonio Pini-Corsi
柯林Colline, 哲學家 男低音 Michele Mazzara
班努瓦Benoît, 房東 男低音 Alessandro Polonini
阿爾契多羅Alcindoro, 國務委員 男低音 Alessandro Polonini
Parpignol, 玩具vendor 男高音 Dante Zucchi
海關關長 男低音 Felice Fogli
學生,在職女孩,鄉親,店主,街頭小販,士兵,服務員,兒童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波西米亞人》分幕劇情

第一幕

聖誕節前夕,在巴黎拉丁區某間破舊公寓閣樓上。詩人魯道夫和畫家馬切羅,因為天氣太冷而縮成一團,最後魯道夫提議:乾脆用他剛完成的戲劇手稿當柴火來燒,以便取暖。沒多久,哲學家柯林也從外頭回來了;原本他計畫拿書去典當,換些零錢買食物,可是誰會在聖誕節前夕向他買一堆舊書呢?於是他只好又拎著一堆書無功而返。就在三位藝術家 擠在一起享受片刻暖和的時候,他們的另一個伙伴─音樂家蕭納─抱著一堆食物和美酒推門進來,原來他過去兩三天臨時應聘去兼一位貴族家中的音樂工作,技術性地謀殺了一隻鳥,賺了一點小錢,於是就買了一堆美食來招待室友。就在另外三位饑寒交加的藝術家正要大快朵頤的時候,蕭納卻建議:不如把這些美食留到以後享用,現在先去「莫穆斯」(Momus)咖啡館好好消磨一個晚上。

 

正當大夥兒準備出門的時候,門外響起了一陣敲門聲─原來是房東班諾瓦來收房租了。「什麼時候不來,偏偏在這個時候出現!」幾個人嘀咕著,想趕快把他打發掉,於是四個人圍在班諾瓦旁邊,又灌他美酒、又和他打哈哈。班諾瓦在美酒下肚之後,竟然酒興大發,說起自己過去與美女週旋的豔遇。四位藝術家一時非常有默契地「正氣凜然」,共同「不恥」班諾瓦的行 徑,連踢帶推地把班諾瓦趕出門去。

 

麻煩既除,是該準備出門了,但是魯道夫卻詩興大作,想要再寫一段文章之後再出門; 另外三位藝術家與他相約在咖啡館碰面。這時門外再度響起微弱的敲門聲,魯道夫應門,原來是一位女性鄰居─咪咪─前來借火。咪咪體弱多病,上了幾個樓梯之後,一陣暈眩,幾乎要昏倒在魯道夫家中;魯道夫趕緊扶她坐下,遞上一杯小酒,讓這位面貌姣好的美女鄰居回復精神。咪咪在借到火之後,起身道謝返家,這時她才發現鑰匙遺落在魯道夫家中;正要回頭尋找的時候,又是一陣風吹過,再次吹熄了咪咪手上的蠟燭,魯道夫見機不可失,也弄熄了自己手邊的燭火,於是兩個人就一起低身摸黑尋找鑰匙。「無意」間,魯道夫碰著了咪咪冰冷的小手,於是他握起咪咪的手說:「妳那冰冷的小手,讓我來溫暖它們。在黑暗中找鑰匙有何用?還好今晚有皎潔的月光陪伴著我們。」接著,魯道夫開始向咪咪自我介紹:他是一位詩人,有著豐富的思想和靈感,但是這一切卻在剛剛被一雙明眸給偷走了,這對明眸就在那位前來借火的少女身上。(詠歎調:妳那好冷的小手) 之後,咪咪應魯道夫請求,也慢慢訴說自己的身世:「我的名字叫咪咪,我的故事其實 很短」,她對魯道夫說,她每天做著針線活兒,從其中找到自己的快樂。(詠歎調:我的名字叫咪咪)

 

就在咪咪告白之後、正要離去之時,樓下傳來了另外三位藝術家的催促聲,魯道夫跑到窗口回應;回過頭來的時候,只見窗外月光灑在咪咪的臉龐,魯道夫一時情不自禁,歌頌著 咪咪的美麗,「在妳身上,我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夢想」, 而咪咪這時也陷入了愛情之中;她和魯道夫手攜著手,加入另外三位藝術家 的行列,一同前往莫穆思(Momus)咖啡館。(第一幕結束)

 

第二幕

聖誕夜,巴黎拉丁區廣場。四位藝術家和咪咪一行五人來到廣場上,參加聖誕節慶祝活動 。在咖啡館中,魯道夫向在座另外三位室友介紹剛認識的女友咪咪,席間咪咪則稱讚魯道夫「是一個懂得如何去愛人的聰明男人」;此語一出,讓剛剛失戀的馬切羅很不是滋味。就在眾人正要舉杯慶祝佳節的時候,忽然傳來一陣「浪笑」,這不是別人, 正是讓馬切羅飽受失戀之苦的穆賽塔。

穆賽塔此時新交了一位上了年紀、卻有財有勢的老紳士─阿慶多洛,後者任穆賽塔是予取予求。當他們來到咖啡館時,馬切羅和穆賽塔這一對歡喜冤家見了面,分外眼紅。穆塞塔決 定唱一首歌曲,重新激起馬切羅對她的愛意。(詠歎調:當我走在大街上)曲畢,穆賽塔差使阿慶多洛幫她買雙新鞋子,趁機再度投入馬切羅的懷抱中,隨即一行人加入熱熱鬧鬧的遊行行列中,只剩下一堆帳單給隨後趕回來的阿慶多洛。(第二幕結束)

 

第三幕

巴黎郊外城門口,時間是魯道夫與咪咪認識之後第二年二月某個下雪的清晨。咪咪獨自一 人來到城門口附近的酒館外,魯道夫、馬切羅以及穆塞塔暫居此地已有一段時間;咪咪託 人帶口信給馬卻羅,請他務必出來會面。馬卻羅來到酒館外,咪咪向其訴苦:魯道夫已有 一段時間對她冷言冷語,她請馬卻羅代為居中協調,馬卻羅則建議咪咪,如果一對戀人如 此生活,倒不如分手算了。

不多久,魯道夫起身來到酒館外,向馬切羅數落咪咪的不是,但在馬卻羅追問之下,魯道夫才坦言自己已無力照顧重病的咪咪,之所以出此下策,是希望咪咪能夠另尋一位有能力 照應她的新男友。咪咪在一旁,聞言不禁痛哭,魯道夫找到躲在大樹後的咪咪,而咪咪則很諒解地向魯道夫告別,(詠歎調:我要回到自己的小窩)魯道夫聞言後,又對咪咪依依不捨;另一邊則是馬切羅因為穆賽塔與其他男人搭訕,兩人為此爭執不下。最後魯道夫與咪咪相約,在春天來臨前暫不分離,而馬切羅與穆賽塔則惡言相向,不歡而散 (終曲四重唱)。(第三幕結束)

 

第四幕

場景回到四位藝術家在巴黎拉丁區破舊公寓的閣樓中,時間是春天來臨之後。魯道夫與馬切羅已經和女友分離,兩人原本想藉著工作來忘掉她們的倩影,但卻徒勞無功,於是又放 下手邊工作,禁不住回想起過去的甜美時光。(魯道夫與馬卻羅的二重唱)不一會兒,音樂 家蕭納和哲學家柯林回到家中,兩人手上帶有食物與美酒,於是四位藝術家又開始嬉笑打 鬧起來;突然間,穆賽塔衝了進來,告知咪咪已經病重,但為見魯道夫最後一面,勉力爬 上閣樓來,卻因體力不支倒地。魯道夫趕緊把咪咪抱回閣樓休息,其他三位藝術家及穆塞塔則外出變賣身上值錢物品,好為咪咪盡最後一點心力。(哲學家柯林的詠歎調:永別了,我的外套)咪咪在眾人離去後,和魯道夫回憶起倆人初次在閣樓中相遇的經過。不多久,幾位外出的藝術家和穆賽塔陸續返回,為咪咪帶來了藥品及咪咪一直想要的保暖手筒,在咪咪還來不及充份享用之前,就已經離開人世了。魯道夫奔至咪咪身邊,失聲痛哭。(幕落)

 

歌劇《波西米亞人》著名詠嘆調

Rodolf Act Ⅰ Ten Che gelida manina 妳這好冷的小手
Mimi Act Ⅰ Sop Si , mi chiamano Mini 我的名字叫咪咪
Musetta Act Ⅱ Sop Quando me’n vo’ soletta la via 當我走在路上
Collin Act Ⅳ Bas Vecchia zimarra 再見吧,舊外套!
Rodolf & Mimi Act Ⅰ Ten & Sop O soave fanciulla 啊,可愛的少女
Rodolf & Marcello Act Ⅳ Ten & Bar Mimi , tu piu non torni 啊,咪咪,妳一去不返!
Rodolf , Marcello , Mimi & Musetta Act Ⅲ Ten. Bar. Sop. & Sop Che facevi , che dicevi 你在做什麼,你在說什麼?

 

 

永恆傳唱.經典詠嘆調

普契尼的作曲風格受到威爾第影響極大,在他聽過威爾第《阿依達》後,更是立定了成為歌劇作曲家的志向。

雖然其音樂題材不及威爾第深刻,但普契尼卻總能以獨特的、更為細膩的手法來傳達音樂中悲劇的成分。

《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可說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傑作,而其中《波希米亞人》的旋律最為豐富,音樂的戲劇張力最強。歌劇第一幕中的兩首詠嘆調〈你那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為著名,音樂柔美動聽,經常於音樂會中被聲樂家選定作為獨唱與對唱曲目演出。

 

〈你那冰冷的小手〉
Che gelida manina – Luciano Pavarotti

 

〈你那冰冷的小手〉樂譜檔案:

 

 

〈我的名字叫咪咪〉
La Bohème – Si mi chiamano Mimi – Mirella Freni

 

〈我的名字叫咪咪〉樂譜檔案

 

〈可愛的姑娘〉O soave fanciulla – Mirella Freni and Luciano Pavarotti

 

歌詞簡介

對唱:可愛的姑娘

【魯】
可愛姑娘 甜美臉龐
分不清是月光 還是你的模樣
從你身上復活了夢想
一直期待的夢想

【咪】
啊 任由愛情控掌

【魯】
靈魂最深的地方
顫抖著最甜美的心腸
這一吻 愛情無法抵抗

【咪】
喔 甜言蜜語 醉人芬芳
任由愛情控掌

魯道夫欲吻咪咪

【咪】請別這樣。
【魯】你是我的女郎。
【咪】朋友等候您前往…
【魯】打發我了?
【咪】有些話,不知怎講…
【魯】講!
【咪】若與您共前往?
【魯】咪咪,為什麼?留在屋內更理想,屋外涼!
【咪】願伴隨在身旁!
【魯】回來後怎麼想?
【咪】亂問多想!
【魯】把手給我,小姑娘。
【咪】大人啊,我不違抗。

【魯】說:你愛我!
【咪】我愛你!
【合】愛情!愛情!愛情!

 

 

欣賞版本

DG歌劇電影版
Anna Netrebko and Rolando Villazon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第三幕開始時稅關的場景寫實的把實在的環境反映出來, 普契尼非常考就細節的真實性。咪咪找到馬傑洛向他訴苦,馬傑洛逼問魯道夫逃避的真實理由,到最後的四重唱。

馬傑洛和穆賽塔的爭吵夾在咪咪與魯道夫的生離死別之間,但普契尼極美的旋律終於突破一切的牽絆。

「孤獨的在冬天裡死去是太悲慘了」

「等到五月,我們再分手吧」

最後,他們相偕走回小樓,就像在第一幕裡,然而那歌詞是最可悲的柔情:

「我們將要分離,在花開的時候。」

「願冬天永不要走!」咪咪悄悄的說。

她寧願在寒濕的小樓裡被嚴冬摧殘

只要能留在愛人身邊…

 

古有《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解釋: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能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為了生存,兩條小魚相互吐沫來潤濕對方。

 

《波希米亞人》電影版 製作花絮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三:《梨泰院》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三:《梨泰院》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All about Korean drama -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韓劇音樂系列|讓劇情更加煽動人心的原聲音樂解析

  • 第3堂:《梨泰院 Class》青春活力的網路動漫改編復仇爽劇

《梨泰院Class》改編自同名漫畫,並由金成允導演與漫畫原著作家趙光真共同打造。講述主角朴世路的父親因一場車禍逝世,其兇手原來是餐飲集團老闆的兒子,為了展開復仇計劃,朴世路在首爾梨泰院區開了一間小酒館,但也受到反派的各種阻撓與干擾…

課堂中將介紹劇中配樂,包括《Still Fighting It》、《Someday, the boy》、《我們只是朋友嗎》等等,進一步深入解析韓劇原聲音樂的成功方程式。

 

火熱的韓國漫改神劇: 《梨泰院Class》

讓我們從這部眾多網友口中的「神劇」,一窺近年韓劇原聲帶製作之特色與成功方程式吧~

 

梨泰院Clas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梨泰院Class》(韓語:이태원 클라쓰梨泰院 클라쓰 Itaewon Keullasseu),為韓國JTBC於2020年1月31日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雲畫的月光》的金成允導演與漫畫原著趙光真作家合作打造。此劇改編自編劇的同名漫畫,講述父親在一場意外中去世,在不合理的世界中,兒子在首爾梨泰院開設小酒館,並向害死他爸爸的人報復的故事。

先說《梨泰院Class》這部劇,從最初選角以及設定,我們就能觀察出影集對於漫畫原著的高度還原:不但場景,連人物選擇與造型,都用心還原到唯妙唯肖。

 

延伸閱讀

→漫畫線上看網站

→《梨泰院Class》漫畫vs韓劇比較!10個改編後差異盤點,原來秀娥是反派?

 

高收視率 位居JTBC歷年第二

《梨泰院 Class》已於2020年 3月21日播畢,最終結局收視率最高達到 16.548%,平均收視則有 11.832%(全國收視率),已經寫下 JTBC電視台自創台以來史上最高收視率第二名佳績,僅次於2019年神劇《天空城堡》(Sky Castle,全國平均收視率 12.627%),不但播出過程中話題十足,也實至名歸非常成功地寫下韓國有線電視頻道亮眼成績單,真是好消息~

 

《梨泰院 Class》收視率列表:

集數 播出日期 AGB收視率[9]
大韓民國(全國) 首爾(首都圈)
1 2020/01/31 4.983% 5.283%
2 2020/02/01 5.330% 5.634%
3 2020/02/07 8.013% 8.253%
4 2020/02/08 9.382% 10.692%
5 2020/02/14 10.716% 11.986%
6 2020/02/15 11.608% 12.636%
7 2020/02/21 12.289% 13.215%
8 2020/02/22 12.562% 13.990%
9 2020/02/28 13.965% 14.903%
10 2020/02/29 14.760% 16.160%
11 2020/03/06 13.798% 15.496%
12 2020/03/07 13.398% 14.817%
13 2020/03/13 13.101% 14.344%
14 2020/03/14 14.197% 15.568%
15 2020/03/20 14.661% 16.012%
16 2020/03/21 16.548% 18.328%
平均收視率 11.832% 12.958%

 

相關新聞

【梨泰院Class】大結局收視破紀錄 排名僅次神劇《天空城堡》

2020上半年韓劇收視榜

完整名單:

NO1:《浪漫醫生金師傅2》

NO2:《夫婦的世界》

NO3:《愛的迫降》

NO4:《Stove League》

NO5:《梨泰院 Class》

NO6:《機智醫生生活》

NO7:《Hyena : 富豪辯護人》

NO8:《The King : 永遠的君主》

NO9:《Good Casting》

NO10:《無人知曉》

NO11:《99億的女人》

NO12:《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NO13:《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NO14:《便利店新星》

NO15:《老頑固實習生》

 

梨泰院 戲劇與真實的交錯

主角朴世路七年船員生涯之後,再次回到梨泰院,成功開了第一家酒館《甜栗》,其實真實生活中是一家牛腸店。

韓文店名:언덕집양곱창

地址:서울 용산구 녹사평대로40길 57

資料出處:

梨泰院Class 拍攝地點- 甜栗


主要角色:

男主角 朴世路(朴敘俊 飾演)

 

女主角 趙以瑞(金多美 飾演)

 

女配角 吳秀娥(權娜拉 飾演)

 

男配角 張大熙(劉在明 飾演)

 

男配角 張根源(安普賢 飾演)

 

男配角 張根秀(金東希 飾演)

 

男配角 崔昇權(劉慶秀 飾演)

 

配角 馬賢利(李珠英 飾演)

 

播出前的影片設定介紹影片


其實一直以來筆者並沒有特別熱衷看韓劇,但近年來在台灣幾齣熱門的《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鬼怪》、《李屍朝鮮》、《愛的迫降》等等剛好都有機會看過;現在Netflix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之一,平常閒暇時看劇看電影之餘,對韓劇中動聽配樂與歌曲慢慢印象深刻,越來越佩服他們在音樂製作上的認真與用心。

 

前一兩年,仁斌老師也因此與台灣 Yamaha合作,陸續製作了幾場《韓式情緣》音樂會,我們在改編音樂與選曲的過程中也意外發現,以長笛音域來演奏「OST女王」的歌曲,實在非常非常的合適啊~

 

韓劇一直以來的「OST女王」文化,也就是由歌喉亮麗,嗓音特殊動人的女聲,獨唱出抒情的歌曲;一方面深化戲劇情緒,另一方面則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讓看劇的人心中更加糾結。「OST女王」與「音樂旋律」的加乘作用,也讓韓劇雖常常出現「不合理」、「虛幻」、「脫離現實」等現象,但總卻能緊抓人心,虐心又多曲折的劇情,常常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韓式情緣》音樂會海報分享:

 

有點眼熟吧~XD

我們當時仿效了最紅的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 – 鬼怪》的海報來製作主視覺


韓劇製作特色

網路上可以找得到許多關於韓劇已電視台為主導,從「製播合一」到「製播分離」的製作方式之緣由解說,也找得到「邊拍邊播」或「100%事前拍攝」這兩種拍播方式,都讓人對於韓國獨特的影視文化充滿好奇,大家有興趣可以在網路上自行搜尋了解。

 

OST超強卡司

《梨泰院CLASS》OST陣容好狂,Gaho、金弼、尹美萊⋯齊聲獻唱

《梨泰院CLASS》的OST從第一集播出開始就很吸引人,曲調燃爆的〈開始〉讓人熱血沸騰。

這首歌曲由是由演唱過《我身後的陶斯》、《皇后的品格》等劇OST的歌手Gaho獻聲,隨著劇集開播,也推出了〈開始〉Band Ver.,這版拿去當熱血動漫做主題曲都可以呢:

https://youtu.be/guhRIcHQikM

 

除了Gaho外,還有OST專業戶河鉉雨、金弼、尹美萊⋯⋯等人參與其中,讓《梨泰院CLASS》劇中插曲超級豐富,男子新團VERIVERY也為劇全員獻唱,大咖、新血、本尊、好友都來助陣電視劇,真的好滿足啊~

 

《梨泰院CLASS》收視亮麗,接近劇末,朴敘俊的《花郎》好兄弟防彈少年團V宣布將獻唱《梨泰院CLASS》原聲帶來助陣,讓粉絲超興奮!

 

以下是《梨泰院Class》劇集原聲帶的曲序,讓我們開始一首首欣賞吧: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1 “Still Fighting It” 配樂詳解

 

Part. 1(發行日期:2020年01月3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till Fighting It 李燦率 05:19
2. Still Fighting It(Inst.) 05:19


Part. 2(發行日期:2020年2月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開始(시작) Gaho 03:22
2. 開始(Inst.) 03:22


Part. 3(發行日期:2020年2月7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tone Block(돌덩이) 河鉉雨 03:29
2. Stone Block(Inst.) 03:29


Part. 4(發行日期:2020年2月8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們的夜晚(우리의 밤) Sondia 04:43
2. 我們的夜晚(Inst.) 04:43


Part. 5(發行日期:2020年2月14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You Make Me Back 金佑星The Rose (樂團) 03:14
2. You Make Me Back(Inst.) 03:14


Part. 6(發行日期:2020年2月15日)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6 “Someday, the boy” 配樂詳解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omeday, The boy(그때 그 아인) Kim Feel 03:14
2. Someday, The boy(Inst.) 03:14


Part . 7(發行日期:2020年2月21日)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7 “我們只是朋友嗎?” 配樂詳解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們只是朋友(우린 친구뿐일까) Sondia 03:48
2. Maybe Sondia 03:48
3. Defence 박성일、Fraktal 01:22
4. 我們只是朋友(Inst.) 03:48


Part. 8(發行日期:2020年2月22日)

【BON音樂】2020年火熱韓劇《梨泰院Class》Part.8 “Say” 配樂詳解(附樂譜)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Say 尹美萊 04:20
2. Say(Inst.) 04:20


Part. 9(發行日期:2020年2月2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With Us VERIVERY 04:17
2. With Us(Inst.) 04:17

 


Part. 10(發行日期:2020年3月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直進 The VANE 02:52
2. 直進(Inst.) 02:52

[MV] 더 베인 – 직진 [이태원 클라쓰 OST Part.10 (ITAEWON CLASS OST Part.10)]

 

Part. 11 (發行日期:2020年3月7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어떤 말도 Crush 04:31
2. 어떤 말도(Inst.) 04:31

[MV] Crush (크러쉬) – 어떤 말도 [이태원 클라쓰 OST Part.11(ITAEWON CLASS OST Part.11)]


韓劇原聲帶特色

從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與上方《梨泰院Class》的Part.1 – Part.9的專輯資訊裡,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李燦率的《Still Fighting It》);知名的「OST女王」之一尹美萊,演唱深情滄桑的《Sa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誤)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看到了上面九張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讓我們看一下,韓國粉絲、素人歌手們,是如何利用官方OST伴奏檔歌唱與錄音,真的唱得好棒,非常專業啊~(大拇指)


《梨泰院Class》好歌與歌詞分享

【梨泰院Class OST】Gaho – 開始 Beginning

這首名為《開始》的歌曲,帶農清爽又有節奏感的律動,彷彿帶來無窮的希望,是一首聽了心情變好的爽曲。

 

Gaho也唱過《我身後的陶斯》一劇的《就這樣心動》、《皇后的品格》中的《希望不是結束》,一起欣賞他在錄音室裡自然的錄音演唱表現,年紀輕輕但唱功成熟:

 

【梨泰院Class OST】金弼 Kim Feel – 那時候的那個人 Someday, The Boy

金弼這首歌曲,一出來就吸引了我

前奏很像英國女歌手Adele的《Someone like you》,濃濃的敘事風格,聽了瞬間就像掉進回憶的情緒裡,十分耐聽

朴世路第一天轉學,也是被退學的當夜,父親為了鼓勵他,與他一起喝起燒酒,教他男人間彼此倒酒的禮儀,然後問他:「酒的味道怎麼樣?」

第一次喝燒酒的朴世路直爽地回答:「酒好甜。」,父親笑了「是嗎?我的兒子…」「以後你也要這麼正直的以自己的價值觀活下去~」

劇情急轉直下,在歷經父喪、社會不公、牢獄與社會的洗禮之後,第10集的朴世路,終於盼得張根源入獄服刑。帶著一瓶燒酒,來到父親墳前,懺悔著多年來不敢前來祭拜,朴世路終於流下淚說:「現在您不用擔心了,好好安心吧… 」

與去世父親的乾杯,想起父親當年問他酒的味道的情景,「酒…還是好苦啊…」

這幕真的非常動人。

你我生活裡,酒的滋味到底是苦,還是甜?也只有自己最清楚…

 

Adele 超級名曲 《Someone Like You》皇家亞伯廳 Live’

 

 

【梨泰院Class OST】Sondia – 我們的夜晚 Our Souls at Night

淡淡極簡的鋼琴分解和弦作為基底,搭配Sondia低沈磁性的歌聲,娓娓道來專屬於女生的溫柔,看了歌詞,相信您不醉也難…

 

 

【梨泰院Class OST】尹美萊 Yoon Mirae – Say

美韓混血的歌姬尹美萊,一直是知名的OST女王之一,超有爆發力的歌聲魅力與音域,讓她從慢歌到快歌都輕鬆掌握。

這首《Say》,在主歌進行不久後,就進入讓人心醉不已的副歌段落;不但旋律寫得好,和聲變化安排也相當感性。且聽那溫柔的,觸動內心的歌詞,尹美萊真摯的嗓音一句又一句地揪住聽者的心,相信按下播放鍵後,您一定捨不得再按下停止,而靜靜地享受這首歌帶給我們的,這段最美的孤獨…

 

 

【梨泰院Class OST】박성일、Fraktal – 防守!Defence 

這段是筆者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梨泰院Class》逗趣劇情:

眼見秀娥與世路互相透露心聲,閉起眼睛靠向對方即將接吻。

帥氣的趙以瑞喊了一句「Defence」(防守!),然後帥氣地伸手摀住秀娥的嘴,把她向後推開…

超激似漫畫的真人段落,配合這段輕鬆逗趣的配樂,氣氛瞬間從極度浪漫轉為爆笑,實在佩服編導與音樂創作,能把這麼截然不同的情緒,自然地拍攝出來:

 

特別感謝
感謝翻譯者 – FOREVER PANDA 用心製作【梨泰院Class OST】中韓字幕影片

 

 

《梨泰院Class》原聲帶全集音樂

 

 

雖然人類文明不斷在進步,可是有很多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地植根在腦海中,LGBT仍然未被普遍所認同,在媒體揭發馬賢伊是變性人後,其他人立刻議論紛紛,並以異樣目光看待她。除了朴敘俊說出的:「你不需要向別人說服自己是誰。」成為本集金句外;而趙以瑞(金多美飾)為勉勵馬賢伊亦唸出的一首由原作漫畫作者趙光真所寫、名為《我是一顆石頭》(나는 돌덩이)的詩,這首詩更因為觀眾有所共鳴而登上NAVER熱搜榜,排名更勝主角朴敘俊。

盡情燒灼我吧,我是一顆傲然屹立的石頭; 猛烈鞭打我吧,我是一顆堅不可摧的石頭; 將我囚禁在無盡黑暗中吧,我是一顆獨閃耀的石頭; 我不會四分五裂、更不會化為灰燼,甚至拒絕所有自然法則。 就這樣存活的我,我是鑽石!-《梨泰院Class》趙光真

 

 

延伸閱讀

《梨泰院Class》1-16集熱血金句一次回顧

 

粉絲現象😆

https://youtu.be/otYRP1GswC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op.27 背景與介紹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op.27 背景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 Symphony No.2 op.27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創作於1906-1907年,於1908年首演於聖彼得堡,由作曲家本人指揮。

這首《第二號交響曲》規模之龐大,是他所創作的演奏時間最長的一首,四個樂章將近1小時的演奏時長,充分表達作曲無盡的樂思。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皆為為拉赫曼尼諾夫最為世人熟知喜愛作品。

 

1906年的拉赫曼尼諾夫

 

手稿(1908.08.08.)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手稿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手稿(1908.08.08.)

 

 

第一號交響曲的首演災難

1895 年,他開始了《第一號交響曲》的創作,此曲在 1897年 3月,由葛拉祖諾夫(Aleksand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1865-1936)指揮首演,但由於當時排練情況不佳,致使演出的情況十分不理想(據說是葛拉祖諾夫於演出前飲酒…),以致受到了聖彼得堡的音樂界無情的批評,也深深地打擊了拉赫曼尼諾夫的信心。

由於《第一號交響曲》遭受到樂評家們給予不客氣的的批評,尤其是以庫宜(César Cui, 1835-1918)帶頭的攻擊最為致命,因此在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敗後,拉赫曼尼諾夫憂鬱不已整整沉寂了三年。

「假如地獄裡有一所音樂學校」作曲家庫宜 (Cesar Cui) 寫道:「而某個學生被指定以『埃及的七大災害 (The Seven Egyptian Plagues)』創作一首標題交響曲。如果他作得如拉赫曼尼諾夫一般,他的才藝肯定會在地獄裡大受歡迎。」他所指的是「病態扭曲的和聲以及對陰鬱情緒的不正常嗜好」。他在稍後的一封私人信函裡建議將拉赫曼尼諾夫與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和史克里亞賓 (Alexander Scriabin) 歸在同一派系,因 「其荒謬的不和諧音即使到了三十世紀也沒有人可以理解」。

 

拉赫曼尼諾夫 第一號交響曲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gx7e-AC6H84

 

拉赫曼尼諾夫 第一號交響曲 第二樂章:

 

拉赫曼尼諾夫 第一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拉赫曼尼諾夫 第一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

 

拉赫曼尼諾夫1897年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後獲得災難性的評價,讓他大受打擊,接下來的三年間幾乎無法創作。

 

「如今,關於作品十三的交響曲,我能說些什麼?它創作於一八九五年,於一八九七年首演。那是一次失敗的首演,但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好的作品經常遭遇失敗,而更常見的是,壞的作品受到歡迎。在未聽此曲之前我對它有過高的期望,第一次聽到這首交響曲的演出之後,我的觀感完全改變。至今我才了解事實的真象。音樂的某些部分並不壞,但許多地方顯得薄弱、幼稚、勉強而誇大 …。管弦樂法非常差勁,演奏也不盡理想。在這首交響曲之後我有三年的時間不曾創作。我如同一個遭受嚴重打擊的人,無論手或心都已麻痺 …」

這段沮喪的談話是拉赫曼尼諾夫在他的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次、也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演出之後二十年所說的。

 

直到1906年他才終於鼓起勇氣創作第二號交響曲,而第二號交響曲具備了各種拉赫曼尼諾夫音樂中最精華的元素,精確設計的動機、優美的旋律與靈活的節奏。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 – 江文中/ 譯

 

樂曲簡說

第二號交響曲在曲式上,雖然只使用了奏鳴曲式、輪旋曲式與二段體,但是在內容以及各種手法使用上,卻是集多位大師的作曲精華於一身:例如半音手法,無論是半音旋律與和聲,是拉赫曼尼諾夫日益嫻熟的作曲手法;他也喜愛以半音級進作為主要動機或甚至旋律,在本曲中,我們可以聽見作曲家的譜寫風格逐漸進入成熟期。

第一樂章序奏的開頭動機 (Motto),其發展與變化貫穿四個樂章,在每個樂章之間若有似無地變化,成為吸引人的優美旋律與段落,傑出的變奏作曲與想像能力,更是拉赫曼尼諾夫作曲中的強項。

而慢板樂章的旋律,更是充滿源源不絕的力量;優美的旋律,更被俄國樂評家評為「俄國抒情交響曲」的代表作。

 

樂譜欣賞版本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I.Largo - Allegro moderato 00:00 
II.Allegro molto 18:11 
III.Adagio 27:18 
IV.Allegro vivace 42:52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Yevgeny Svetlanov, 1977 

https://youtu.be/lW27c9yhNJ8

 

奧斯陸愛樂現場版

https://youtu.be/QBy_ACHvEJs

 

樂章簡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一樂章:緩板-中等的快板(e 小調),4/4―2/2 拍,奏鳴曲快板曲式。
Largo — Allegro moderato (E minor)

序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尾聲,奏鳴曲快板曲式。

第一樂章以緩板,以極緩慢的速度作為引子開始。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不停重複奏出主題,並悄悄貫穿整個樂章。黑暗又憂鬱的第一主題逐漸形成,直到英國管的獨奏把樂章帶到奏鳴曲曲式的「愉快的急速(Allegro Moderato)」。

雖然曲調憂鬱,但卻時時充滿優美的旋律與感性的和聲。發展中的旋律時而如同心中的絮語,時如如同爆發的雷鳴般駭人聽聞,非常扣人心弦。樂章最後進入e小調的尾聲,並進入尾聲結束。

 

第二樂章:很快的快板(a小調),2/2拍,輪旋曲式。
詼諧曲風格,輪旋曲式 A-B-A-C-A-D-A- Coda

Allegro molto (A minor)

此樂章以標準的輪旋曲式(ABACADA)寫成,帶有詼諧曲之風格。以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題作開始,其輝煌的旋律與前一樂章形成巨大對比。法國號的旋律參考了中世紀葛利果聖歌聖詠《神怒之日》的一部份。

《神怒之日》旋律:

 

中板的B段以優美的C大調旋律組成。在合奏的極強(ff)和弦後,樂章急促進入C段。在此,拉赫曼尼諾夫以對位法和賦格來呈現一段不穩定及緊張的旋律。《神怒之日》的旋律在完結段再次出現,這次則由銅管和打擊樂奏出。樂章最後在最弱(ppp)的力度中結束。

 

 

 

第三樂章:慢板(A大調),4/4拍,三段體。

A-B-A- Coda 三段體

Adagio (A major)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風格在第三樂章更清楚而完整地顯示出來。

最著名的A調豎笛獨奏旋律~纏綿而連貫的極長旋律,美到不行,也是各大樂團考首席的經常指定曲目:

《神怒之日》的旋律模式瀰漫在樂章的每一部分,象徵一個尋求安寧的孤獨靈魂。開首的主題先由中提琴奏出,其後小提琴加入。細膩抒情的第一主題以單簧管的優美音色呈現,伴以豐厚和聲。樂章的第二部分建基於貫穿全曲的總主題,其旋律令聽眾回想起第一樂章的開頭,隨後再把他們帶到C大調的高潮。經過一段回到開頭主題的過渡後,第一主題再次被奏出,但這次則換成了第一小提琴,其他樂器則奏出開首主題的一些片段作伴奏。最後,樂章在寧靜中緩慢結束,絢爛之後,寧靜而優美。

 

 

第四樂章:甚至快的快板(E大調),2/2拍,奏鳴曲快板曲式。

前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尾聲,奏鳴曲快板曲式。

Allegro vivace (E major)

最終樂章再次以奏鳴曲式寫成。管弦樂團直接進入歡樂輝煌的第一主題,隨後木管樂器吹出的一段插曲。與其他之前寫作之俄國交響樂相似,前數樂章的動機和主題都在最終樂章被再次奏出。第二主題奏畢,再奏出第三樂章的一段後,進入發展部。樂章回到第一主題後逐漸發展,同時聽眾能夠在伴奏中再次聽到總主題的片段。充滿勝利感的第二主題把樂章帶至高潮,並在之後進入蓬勃的尾聲。尾聲以一段漫長的上升音階組成,整首交響樂最後在四個強烈的合奏和弦中作結。

 

 

這特殊的結尾節奏方式,被稱之為「拉赫曼尼諾夫式結尾」~哈哈XD

 

【BON話題】流行歌曲中的拉赫曼尼諾夫

喜歡拉赫曼尼諾夫的旋律嗎?流行歌曲中也有許多歌曲歌曲引用自他的優美旋律喔~例如美國搖滾音樂歌手/作家Eric Carmen寫於1976年的暢銷歌曲《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的知名副歌旋律,就使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慢板主題~當年這首歌曲還暢銷到成為百大歌曲排行榜的第11名喔~

ERIC CARMEN -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https://youtu.be/jewWk8k4V5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二~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2021苗北講堂】上半年系列二~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梁祝.幻化成蝶的戀人絮語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相對應西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東方最知名的悲劇愛情,當數《梁山伯與祝英台》了。一連串的陰錯陽差讓兩人終致陰陽分隔,比翼化蝶。

 

故事概說(整理於網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四世紀中葉,在中國南方的家村祝家莊,祝員外之女祝英台(祝九妹),衝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裏,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並建立了深摯的友情。

當兩人分別時,祝英台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

而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竟是女子,開心之餘遂依約前來向祝求婚,但是祝已被父親許配給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

雖得功名,在鄞當縣令,但由於婚姻不自由而失去與祝英台結為人生佳偶之願,梁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台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在出嫁至馬家的途中來到梁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山伯的墳墓此時突然裂開,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

梁山伯與祝英台為追求美好的自主婚姻,以忠貞的愛情抗封建禮教的制度,最終卻無法結下姻緣的愛情悲劇。

 

河南省汝南縣版
西晉時,汝南郡南60里梁莊梁山伯到紅羅山書院求學,路過曹(草)橋,與十八里外祝莊女扮男裝亦到紅羅山書院求學的祝英台相遇,並結拜為弟兄。三年英台回家探望母親,山伯十八里相送,將英台送至家中,得知英台為女,遂私約終身。豈料祝父將英台許配馬莊一秀才馬文才。山伯如約來議婚,英台淚告已晚。山伯氣得當場吐血,歸家後一病身亡。家人將其葬在馬鄉官路西沿。馬文才迎娶祝英台,花轎至馬鄉村後,突起旋風擋路,祝英台下轎哭祭山伯,墓忽然裂開,英台撲入墓中,墓隨即合上。從墓中飛出金黃、雪白兩隻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大致故事情節可歸納為:「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或「柳蔭結」、「書館談心」、「十八相送」、「思兄」、「勸婚、罵媒」「樓臺會」或「祝莊訪友」「聞耗」「吊孝哭靈」、「逼嫁」「祭墳、化蝶」。

 

考據

中國許多古代典籍中都記載了梁祝的故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唐代文獻

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這是故事的最早記載。

張讀宣室志》:

「英台,上虞祝氏女,僞爲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爲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令,病死,葬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在《鄞縣志》、《寧波府志》、《宜興荊溪新志》中皆有記載梁祝的故事。

宋代文獻

張津乾道四明圖經》:「義婦塚,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為女也,其樸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塚,卽其事也。」

史能之咸淳毗陵志》:「祝陵在善卷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讀書處』,號『碧鮮庵』。昔有詩云:『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

元代文獻

白樸創作《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雜劇[4],不傳於今。

明清文獻

徐樹丕識小錄》:「梁山伯,祝英台,皆東晉人。梁家會稽,祝家上虞,同學於杭者三年,情好甚密。祝先歸。梁後過上虞尋訪,始知為女子。歸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許馬氏子矣。梁悵然不樂,誓不復娶。後三年,梁為鄞令,病死,遺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為父所逼,適馬氏,累欲求死。會過梁葬處,風波大作,舟不能進。祝乃造梁塚,失聲哀痛。塚忽裂,祝投而死焉,塚復自合。馬氏聞其事於朝,太傅謝安請贈為義婦。

(南朝齊) 和帝時(502年),梁復顯靈異助戰伐。有司立廟於鄞縣。廟前桔二株合抱,有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婦孺以梁稱之。

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夫女為男飾,乖矣。然始終不亂,終能不變,精神之極,至於神矣,宇宙間何所不有,未可以為證。」

馮夢龍情天寶鑑》:「梁山伯、祝英台皆東晉人。梁家會稽,祝家上虞,嘗同學。祝先歸,梁後過上虞訪之,始知為女。歸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許馬氏子矣。梁悵然若有所失。後三年,梁為鄞令,病且死,遺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適馬氏,過其處,風濤大作,舟不能進。祝乃造梁冢,失聲哀慟。忽地裂,祝投而死。馬氏聞其事於朝,丞相謝安請封為義婦。和帝時,梁得顯靈異效勞,封為忠義。有事立廟於鄞云。」

張岱夜航船》卷十八:「四明梁山伯、祝英臺二人,少同學,梁不知祝乃女子。後梁爲鄞令,卒葬此。祝氏吊墓下,墓裂而殞,遂同葬。謝安奏封義婦冢。」

瞿灝通俗編》:「白仁甫《祝英台》劇見《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之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英台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詩詞戲曲

遺跡

1995年山東微山湖畔出土了一塊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梁祝墓記」碑刻。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世人簡稱為「梁祝」,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於1958年創作完成。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第一位首演者為中國知名小提琴家俞麗拿,當年年僅18歲;首演後,此曲備受好評。不僅在中國,在外國華人聚集區,也廣受歡迎,從此走上國際舞台,蔚為風潮,贏得了國際關注的聲譽。

 

上海故事 - 我與梁祝的那些事(上 )

https://youtu.be/pytzXdHw4eE

 

上海故事 - 我與梁祝的那些事(下)

https://youtu.be/UOcP37b_A_g

 

何占豪

何占豪

 

何占豪(1933年8月29日,現年88歲),中國浙江諸暨人,著名音樂家,畢業於著名的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

        何占豪先生自幼受祖母的影響,愛好越劇。1952年加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開始學習二胡演奏。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在校期間,何佔豪與丁芷諾、俞麗拿等同學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希望創作一些受大眾歡迎而又富民族風格的小提琴作品。1959年,年僅26歲的何與24歲的陳鋼,一同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首演後聲名大噪,從此一舉成名。

        何占豪先生後來還改編過以琵琶、古箏、胡琴(二胡及高胡)、革胡及鋼琴的五重奏版本。除「梁祝」外,主要作品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等。他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卻以中國民族音樂創作較突出,作品包括二胡協奏曲「亂世情侶」、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等。何占豪先生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陳鋼

陳鋼

 

陳鋼先生早年師從其父,和匈牙利流亡音樂家瓦拉學習鋼琴和作曲。1955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專業學習,師從丁善德學習作曲,師從桑侗學習和聲,師從阿爾扎馬洛夫學習作品分析理論,1959年畢業前與何占豪先生,一同合作創作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而聲名大噪。

 

俞麗拿

俞麗拿
俞麗拿(1940年10月),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人,出生於上海中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俞麗拿自幼開始學習鋼琴;1951年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後又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1962年畢業後,即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等職務;1991年,獲聘為教授。1993年至2008年間,俞麗拿曾連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3年,俞麗拿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旨在推動中國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養。

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全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董事長。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越劇特色

緊拉慢唱.過門旋律

提煉出的精彩樂音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爲素材,按照劇情構思佈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到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越劇版本欣賞

越劇版《梁山伯與祝英台》選段

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集優美、秀美、柔美於一身,尤其擅長女子扮男子。

越劇的藝術形式,成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而上虞縣(與越劇發源地嵊縣同屬紹興府)祝英台的傳說,在此之前已在浙東地區流傳千載,成為當地民間文化的一部分。早在越劇「梁祝」出現前已被當地多種民間小調所取材,因此自然而然地,成為早期越劇的必演腳本。這些都成了後來與越劇「梁祝」,一起促成蘇浙地區(包括上海在內)人民,,對於梁祝深厚的歷史情結,而「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作曲家之一的何佔豪先生,曾是一名越劇戲班二胡手,有此特殊的背景因緣,也就造就出這部偉大的作品靈感發想的取材來源。

 

延伸閱讀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2008明星版 (上)

https://youtu.be/N-yBcNxiiVQ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2008明星版 (下)

https://youtu.be/xO5-O1-JCxE

 

https://youtu.be/zVTrSyEIws0

 

何占豪、陳鋼成功將中樂西奏的創意與發想實踐在本小提琴協奏曲,除了將中國樂器的演奏技法實踐在西洋樂器中,更突破性的將戲曲音樂風格放入交響曲與西方曲式裡,輔鋪陳故事情節,巧妙點綴成為一部戲劇性的標題音樂作品。

 

 

 

樂曲分析常見兩種方式:

ㄧ、單樂章奏鳴曲式(分為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寫成,具有強烈的敘事性。此曲以祝英台為主軸寫成,強烈表達祝英台「反抗封建傳統」、「反抗男女不平等」,其中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

https://youtu.be/soye_-7653A?t=366

<呈示部 > 
引子寫景與愛情主題
草橋結拜
自由華彩
同窗共硯.共讀共玩
十八相送.長亭惜別 

<發展部 >
英台抗婚
樓台相會
山伯臨終.英台禱墓投墳 

<再現部 >
化蝶.尾聲

 

 

下方以呂思清演奏之CD錄音時間軸,說明全曲段落:

https://youtu.be/YZJHLjUkKcs

 

寫景-描寫江南風光

  一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首先由豎琴(00:05)點出,長笛(00:17)再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的華彩旋律,接著,雙簧管(00:50)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愛情主題(包含草橋結拜)

  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01:16),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運用仿人聲的唱腔)。在音色渾厚的G弦(02:00)上重復一次旋律後,樂曲轉入A小調,大提琴(梁山伯)(02:48)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祝英台)形成對答,此段在描寫兩人「草橋結拜」。而後樂團全奏(03:21)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04:10)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第二主題,即描寫兩人三載同窗的主題。

三載同窗、共讀共玩

  首先樂團帶出輕快的旋律(05:04),接著獨奏小提琴奏出活潑輕快的第二主題,描繪兩人三載同窗的情節。此段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後再以更輕鬆活潑的手法來生動的描寫此段(06:00)-獨奏小提琴用E小調模仿古箏(八度音的跳躍),豎琴、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類似琵琶掃弦),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這段音樂以輕鬆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生動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共讀共玩、追逐嬉戲的情景。它與柔和抒情的愛情主題一起從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與學習生活的兩個側面。

長亭惜別、十八相送

  此段音樂抒情而徐緩,描繪兩人依依不捨的畫面(07:40)。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提琴在此已呈現斷斷續續的音調(08:22),生動的表現了祝英台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大提琴和小提琴對答)(09:12),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出色地描寫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戀戀不捨的畫面。真是「三載同窗情似海,山伯難舍祝英台」。

抗婚

  突然,音樂轉爲低沈陰暗(10:22)。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樂曲帶進了這場悲劇性的鬥爭中。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沈的音調,首先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11:00)。而獨奏小提琴(11:26)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敍述了英台的悲痛與驚惶(用了雙弦、顫弓、爬音等手法技巧)。接著樂團以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在此我們可以聽到代表祝英台的小提琴(散版)和代表殘酷封建勢力的銅管(嚴峻催促般的節奏)彼此互相持續對抗,它成功地刻畫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後上面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立場,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鬥爭高潮(樂團齊出)—強烈的抗婚場面(13:20)。當樂隊全奏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此段樂句是由愛情主題變化而來),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在封建勢力的重壓(銅管主題再現)。

樓臺會 

  此段音樂呈現纏綿悱惻的音調,如泣如訴-小提琴在此表現出更斷斷續續的音調,似已泣不成聲(14:35);而後小提琴與大提琴(15:28)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與悲泣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哭墳、血淚控訴、縱身坄墳 

  音樂急轉直下(16:27),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小提琴的散板與樂團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裡加了板鼓,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在這裡小提琴吸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用了很多二胡的手法技巧),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而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小提琴音調時而激烈高昂,時而音調低回婉轉和如悲泣般的顫弓(17:45))。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爲三拍子)時,英台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後的控訴(小提琴高昂的音調),接著鑼鼓齊鳴(19:33),英台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化蝶 

  音樂恢復平靜(20:40),在弦樂顫弓背景下,豎琴點出化蝶的情景,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仿古箏的華麗滑奏(21:29),把人們帶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22:38)先後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後,樂曲呈現較輕快的節奏,色彩性的鋼琴(23:26)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音型,小提琴在此也呈現活潑的氣息,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樂團(24:25)再次齊奏出愛情主題的旋律,樂曲再達高潮;而後樂曲回歸平靜,小提琴(25:32)以柔美的音調在高音區慢慢帶入尾聲,彷彿故事落幕般的一切歸為平靜。(取自漫天回憶舞秋風部落格)

 

 

二、結構自由的敘事風格協奏曲,共分為七段。

這這七段是:

  一、「相會」描寫祝英台和梁山伯在求學路上相會,長笛吹出鳥鳴、管弦樂拉開明媚的江南場景。其中有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和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互相致意的對答句。祝英台在Cadenza中高歌般唱出喜悅心情,最後管弦樂包圍住獨奏,頗有電影效果。

  二、「喜悅之舞」以快板描寫祝英台和梁山伯在學堂的快樂時光,相當生動,其中小提琴用了很多仿古箏的音型,這是一種借鑑器樂的手法,對演奏技術是個考驗。曲終與樂團採取對位呼應,明顯參考孟德爾頌的協奏曲,但效果卻極好。

  三、「陰霾」(十八相送),在低音管的不祥動機後,導入祝英台被家人計誘回家成親的劇情。除優美的戲曲唱腔外,和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有段纏綿的對口曲。注意不斷浮現的附點音型,傳遞出依依不捨的戀情。

  四、「抗婚」描寫祝英台力抗家庭的婚姻安排;這是全曲最具戲劇效果的段落之一,銅管的威嚇和小提琴獨奏的不屈,形成強烈對比。小提琴使用許多雙音與和弦,技巧不難,效果卻不俗。

  五、「樓台會」提親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相會於樓台,沒想到轉變成悲劇生離死別。作曲者再度安排長段小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描繪互訴衷曲的情境,悲傷而無奈。

  六、「希望與絕望」(投墳)這是全曲高潮,陳鋼大膽採取戲曲打擊樂器,並把唱腔直接引入小提琴獨奏,只見弦樂用小碎弓切分音奏出文武場效果,適時加入銅管,增加壓力比重。長段小提琴獨奏可千萬別一耳帶過,題為「希望與絕望」表示這段祝英台獨白並不全然悲苦,還有對往日的回憶和眷顧,就協奏曲的「內心戲」而言,個人認為真是全世界第一,中國人有何必要妄自菲薄?段終在大鑼聲中達到頂點,象徵英台投墳殉情,也是人類一種至高情操表現。

 七、「化蝶」場景回到初相會的江南,一切歸於平靜,只有兩隻彩蝶翩翩飛起。主題由弦樂合奏帶出,似在提醒聽眾主人翁已經逝去。小提琴加入後,背景有代表彩蝶的長笛做背景,時而加入碎音鋼琴描繪彩蝶上下亂飛貌,這除了「神來之筆」之外,還能用什麼形容?弦樂把主題接走,帶入曲終大合奏,帶給人們昇華的大解放。最後只剩小提琴獨奏以極高泛音奏出似有若無的輕音,如同梁祝兩人悄悄逸入緲緲天際,帶給人無限追思和回味。(取自楊忠衡:2000/08/31 薛偉演奏會曲目解說)


經典版本欣賞

俞麗拿

西崎崇子

薛偉

呂思清

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

 

俞麗拿解說梁祝

https://youtu.be/soye_-7653A

1959年俞麗拿版

https://youtu.be/ktdJIhP1fGs

 

西崎崇子與上海音樂院版本

https://youtu.be/C9tI0RT5yJc

 

呂思清與簡文彬
樂團:讀賣日本交響樂團

特別感謝「洪以真」上傳此影片

樂曲段落介紹(日本人真是用心)

00:03 何占豪/陳鋼 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化蝶雙飛

00:50​ 簡文彬是位令人期待的年輕指揮家、1967年出生於台灣、88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鋼琴首席、94年畢業於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指揮科碩士、92年獲得義大利「La Bottega」國際青年指揮比賽首獎、他獲獎次數不勝枚舉

01:19 呂思清

00:33 抒情的慢中板/此為距今千餘年前、在中國發生的淒美愛情故事

05:08 活潑的小快板/當年嚴禁止女子求學,祝英台則女扮男裝至外地求學

07:47 慢板惋惜地/英台對同學梁山伯懷抱了少女情竇初開的情愫

09:06 戀戀不捨地/畢業之時、英台難捨初戀不願與山伯分離、打算告白山伯自已其實是女兒身,卻…

10:33 陰沈地/英台終究難以啟齒、只好相約再聚就各自歸鄉而去

11:15 凶暴地/英台一進家門、就被父母告知已為她訂下親事、英台極力反對

14:14 哀憤地、傾泝地/山伯得知英台實為女兒身、懇求親事卻不得成全

17:07 散板、哭泝地/山伯難以捨棄對英台的愛慕、數年後絶望之際病入膏荒而撒手人寰

20:04 悲憤地/在得知山伯的死訊、英台奔至山伯墓前悲泣不已。剎時 墓地裂為二半、英台不顧一切投奔墓內

21:06 安靜地/梁祝化蝶、同伴左右、飛舞天空中而去

 

對於「梁祝」常有一種說法:女性小提琴演奏家所表達出的情感較為細膩。呂思清表示他對這種說法也不反對,但他認為要詮釋此曲光是表達祝英台女性情感的細膩是不夠的,所以他用「大格局、大架構」的觀點去詮釋此曲,將慢板部分速度放慢,快板部分速度加快:悲一定推至大悲,喜一定推至大喜,決不採中庸之道。例如:在描寫三載同窗的部分,有將速度稍稍加快,即他所謂的大喜;而在哭墳控訴的部分樂團也特別將速度加快,而小提琴散版的部分則是拉得更慢更自由,形成更鮮明的對比,將此段祝英台的悲憤與血淚控訴表達得更淋漓盡致,是為大悲。

https://youtu.be/u0atl2wikzE

 

薛偉版

https://youtu.be/swKAkuob-ic

 

諏訪內晶子版

https://youtu.be/K_qd-9wD6qA

 

文薇電影版

https://youtu.be/Ebf3h-o4xiw

 

 

梁祝》電影版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94年8月公映的香港粵語電影,由徐克導演,吳奇隆飾演梁山伯、楊采妮飾演祝英台。為了因應時代的風氣,電影中將祝英台塑造成一位天真浪漫不拘禮教的女子,祝母為了讓女兒多學詩書禮儀,命她女扮男裝至她年輕時在杭州遊學的崇綺書院讀書。電影中的書院重視書本和體育方面的均衡發展,在同學情誼的劇情中,還安排了在男校中「同性情愫」的演出。和各代版本最大的不同處,在於這齣電影讓梁山伯提前知道祝英台的身分,並且有了進一步的男女關係。除了男女情感外,這齣電影也利用人物的化妝,表現強調了東晉時代重視門第的觀念。另外,電影中有不少書生都愛吃五石散,據稱是徐克希望用來反映電影拍攝時香港年青人濫用藥物的問題。電影中用了著名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作為電影配樂,由黃霑作詞,吳奇隆與楊采妮演唱,有國語(普通話)與粵語版本。

https://youtu.be/iOKxHlYpLCQ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二:《愛的迫降》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二:《愛的迫降》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All about Korean drama -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韓劇音樂系列|讓劇情更加煽動人心的原聲音樂解析

    • 第2堂:《愛的迫降》跨越北緯38度線的甜蜜戀情 

    《愛的迫降》在2019年尾開播,講述因遭逢滑翔傘事故而迫降朝鮮的財團繼承人尹世理,與幫助她、守護她、最後愛上她的朝鮮人民軍軍官利正赫間跨越國界、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

韓劇《愛的迫降》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劇集製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愛的迫降》(韓語:사랑의 불시착사랑의 不時着),為韓國tvN於2019年12月14日起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火星生活》、《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李政孝導演與《來自星星的你》、《製作人》、《藍色海洋的傳說》的朴智恩編劇合作打造。

 

收視率破紀錄

本劇第16集結局創下最高平均收視率,高達21.683%(AGB全國),刷新《請回答1988》和《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收視紀錄,成為tvN電視台最高的收視紀錄

 

收視率(取自Wiki百科)

集數 播出日期 AGB收視率
大韓民國(全國) 首爾(首都圈)
1 2019/12/14 6.074% 6.558%
2 2019/12/15 6.845% 7.841%
3 2019/12/21 7.414% 7.689%
4 2019/12/22 8.499% 9.409%
5 2019/12/28 8.730% 9.794%
6 2019/12/29 9.223% 9.535%
7[註 2] 2020/01/11 9.394% 9.738%
8 2020/01/12 11.349% 12.031%
9 2020/01/18 11.516% 12.355%
10 2020/01/19 14.633% 15.903%
11[註 3] 2020/02/01 14.238% 14.648%
12 2020/02/02 15.933% 16.413%
13 2020/02/08 14.097% 14.620%
14 2020/02/09 17.705% 18.612%
15 2020/02/15 17.066% 17.406%
16 2020/02/16 21.683% 23.249%
平均收視率 12.150% 12.862%
特輯 2020/01/04 3.810% 4.253%
2020/01/05 2.975% 3.252%
2020/01/25 4.180% 4.283%
2020/01/26 3.214% 4.170%

甜蜜蜜認愛的男女主角

 

 

玄彬 認愛後首獲獎!

高甜超閃感謝女友孫藝珍「藝珍是最棒的夥伴,是她讓我帥氣誕生!

韓國「四大公有財」之一的玄彬,元月1號公開與孫藝真的戀情後,終於在23日舉行的「2020 APAN STAR AWARDS」頒獎典禮上首次現身,雖兩人並未同台領獎,但玄彬在致詞中公開放閃孫藝真,讓台下觀眾及網友瞬間被閃瞎。

 

APAN Star Awards是玄彬認愛孫藝珍後首次出席的頒獎典禮,事實上,孫藝珍也有入圍,先前盛傳兩人會共同出席頒獎典禮,但或許是怕搶走所有媒體焦點,因此孫藝珍雖然後來拿下KT Seezn Star獎,也僅以影片致謝。

 

孫藝珍出道20年首度認愛!

IG甜蜜放閃玄彬,害羞表示:「遇到了很好的人⋯」

孫藝珍出道20年首度承認戀情,還首度在個人IG分享「私生活」,甜蜜放閃玄彬:「第一次不是因為公事,而是私事站在大家面前,不知為何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呵⋯嗯⋯是的就是這樣了!哈哈⋯雖然不知道該說什麼,但還是覺得應該和大家說點什麼⋯覺得很尷尬又很奇怪。很感謝能遇到很好的人,也會努力維持這段感情。我會一直珍惜大家給予我的喜愛和支持祝大家新年好事連連,身體健康。」

 

重溫2004年起的緣分(感謝超有才的Youtuber BINJIN )

https://youtu.be/OBEjyZAtukM


劇情大綱

女主角南韓女富豪尹世理(孫藝珍 飾演)因測試公司新商品滑翔傘時,不慎發生意外降落至北韓非軍事區,誤打誤撞遇上男主角北韓軍官利正赫(玄彬 飾演)。尹世理躲避北韓追查想回去南韓,而利正赫想悄悄幫助尹世理回到南韓,因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過程中也讓彼此的心境產生了化學變化,對彼此卸下心防且無法自制的互相喜歡上對方,並守護對方,兩人在北韓展開一段不可被公開的跨國戀情,兩人卻清楚明白他們始終必須得面對分離的結果⋯⋯

 

主要角色

 

 

 

  • 男主角:利正赫(玄彬 飾演),北韓特級部隊第五中隊隊長,也是北韓總政治局局長兒子,原本懷抱鋼琴夢前往瑞士留學,立志成為鋼琴家,卻因為哥哥意外死亡而回國擔任軍官身份,並決心要找出意外背後的真相,因尹世理墜入北韓那刻起,平靜的生活泛起了漣漪
  • 女主角:尹世理(孫藝珍 飾演),身在南韓財閥家庭,卻無法在家庭中得到溫暖與幸福,人生曾經跌入谷底過,創立了自有品牌Seris Choice,並獲得莫大的成就,是位南韓成功的女企業家,因意外墜入北韓後,碰上的人事物令他內心溫暖與真實的一面逐漸展露出來
  • 男二角:具承俊(金正賢 飾演),父親死亡、母親改嫁,從小就獨自生活的他渴望幸福,但同時懷抱復仇的心,因為詐欺躲到北韓,意外遇上原本就相識尹世理和徐丹等人,在北韓躲藏著生活,卻也找到他個人的價值
  • 女二角:徐丹(徐智慧 飾演),從高中就喜歡利正赫,與利正赫有聯姻婚約,於俄羅斯留學回國後主動找上利正赫卻發現他心有所屬,氣憤、矛盾、自我懷疑等情緒圍繞著他,在懂得被愛與愛人後,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 第五中隊隊員:表治秀(楊慶元 飾演),第五中隊上士,個性外冷內熱、愛喝酒,利正赫退伍後接任中隊長
  • 第五中隊隊員:朴光範(李新英 飾演),第五中隊下士,沉默寡言、尊敬利正赫,也受利正赫重視與信任
  • 第五中隊隊員:金舟墨(劉秀彬 飾演),第五中隊中級士兵,愛看韓劇、韓流粉絲,了解韓國流行與文化
  • 第五中隊隊員:金殷桐(唐俊尚 飾演),第五中隊初階士兵,17歲可愛大男孩,性格純真善良、多愁善感
  • 北韓監聽員:鄭萬福(金永敏 飾演),北韓監聽員,本性善良卻迫於無奈做出違背良心之事,掙扎生活著
  • 趙哲強(吳萬石 飾演):北韓保衛司令部少佐,孤身一人卻能立足在不錯的北韓軍官位階。有極大野心,可以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為劇中最大反派

 

意外地紅了.北韓F4

《愛的迫降》除了玄彬和孫藝珍討論度超高,北韓F4也連帶人氣大漲。

 

 

 

戲外趣事,楊慶元和劉秀彬兩位演員上廣播,居然被入戲很深的聽眾call-in問:「你們真的是北韓人嗎?」居然連韓國人都搞混~(吼~之前是有多不紅?!)

 

人家現在可以從戲裡紅到戲外啦~

 

 

表治秀的「北韓式洗髮精廣告」

原來這就是「資本主義」味道啊...XD

https://youtu.be/Ipjat_wi8N0

 

女神也要給愛心了~

 

 

很出色的頻道推薦

https://youtu.be/RUy_axd4CHU

 

https://youtu.be/680GHj0QtRc

 

《愛的迫降》景點大公開

 

動聽無比的原聲帶OST

從一系列的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我們可以歸納出韓劇配樂的主要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Zion.T的《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輕鬆抒情);知名的「OST女王」雙人組Davichi,演唱深情美聲的《Please Don’t Cr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關於沈浸式的音樂體驗
不能不提 – OST女王

韓劇一直以來的「OST女王」文化,也就是由歌喉亮麗,嗓音特殊動人的女聲,獨唱出抒情的歌曲;一方面深化戲劇情緒,另一方面則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讓看劇的人心中更加糾結。「OST女王」與「音樂旋律」的加乘作用,也讓韓劇雖常常出現「不合理」、「虛幻」、「脫離現實」等現象,但總卻能緊抓人心,虐心又多曲折的劇情,常常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以《愛的迫降》第一波 Part.1 主題曲< Flower> 為例,主唱為美韓混血之 OST女王級歌手尹美萊,一直是知名的OST女王之一,超有爆發力的歌聲魅力與音域,演唱風格更是百變,讓她從慢歌到快歌都輕鬆掌握。

 

韓中字幕MV

https://youtu.be/wqirO6ZDvDU

 

韓國MV

https://youtu.be/Cmomc1SnXaA

 

《愛的迫降》原聲帶資訊

  • Part.1(發行日期:2019年12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偶然般的命運(우연인 듯 운명) 10cm 03:53
2. 偶然般的命運(Inst.) 03:53

 

https://youtu.be/2icYFJ4pM9o

  • Part.2(發行日期:2019年12月2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Flower 尹美萊 04:14
2. Flower(Inst.) 04:14

https://youtu.be/wqirO6ZDvDU

 

  • Part.3(發行日期:2019年12月2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晚霞(노을) Davichi 03:37
2. 晚霞(Inst.) 03:37

 

https://youtu.be/LXT39Y-aibg

 

  • Part.4(發行日期:2020年1月1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再次,在這(다시 난,여기) 白藝潾 03:55
2. 我再次,在這(Inst.) 03:55

https://youtu.be/4bcWzaUbkNg

 

  • Part.5(發行日期:2020年1月1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某一天(어떤날엔) 金在奐 04:19
2. 某一天(Inst.) 04:19

https://youtu.be/cMqpIcF7Mgg

 

  • Part.6(發行日期:2020年1月2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心中的照片(내 마음의 사진) 宋歌人 04:34
2. 我心中的照片(Inst.) 04:34

https://youtu.be/9werLs0I9lE

 

  • Part.7(發行日期:2020年1月26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思念的山丘(그리움의 언덕) April 2nd 03:55
2. 思念的山丘(그리움의 언덕 Inst.) 03:55

 

https://youtu.be/e1iWW_EqPaU

 

  • Part.8(發行日期:2020年2月1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我的每一天(나의 모든 날) 金世正Gu9udan 04:00
2. 我的每一天(나의 모든 날 Inst.) 04:00

https://youtu.be/PM9SYbIUGSc

 

  • Part.9(發行日期:2020年2月2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喜歡(좋다) So Soo Bin、昭希Nature 03:26
2. 喜歡(좋다 Inst.) 03:26

 

https://youtu.be/N-ek5PN__9c

 

  • Part.10(發行日期:2020年2月9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前往獨屬於兩人的世界(둘만의 세상으로 가) Crush 03:42
2. 前往獨屬於兩人的世界(둘만의 세상으로 가 Inst.) 03:42

 

https://youtu.be/KKmDBWerfwU

 

  • Part.11(發行日期:2020年2月15日)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獻上我的心(마음을 드려요) IU 04:41
2. 獻上我的心(마음을 드려요 Inst.) 04:41

 

實在太甜蜜了

https://youtu.be/isQ-J2CamDU

 

 

原聲帶番外篇

https://youtu.be/o3JvfwFRw3k

 

吻戲排練(中字)

https://youtu.be/UsdJUv60VsQ

 

 

2021-04-08 最新新聞

 

 

2020年 9月為止,最高點閱OST歌曲前100名

https://youtu.be/ivJDNgcfwp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一:《太陽的後裔》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BON音樂】大人音樂欣賞課韓劇系列之一:《太陽的後裔》輕鬆聽懂韓劇配樂
All about Korean drama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韓劇音樂系列|讓劇情更加煽動人心的原聲音樂解析

  • 第1堂:《太陽的後裔》浪漫破表的大兵愛情故事

《太陽的後裔》題材新穎,更前往希臘拍攝,描述處在陌生且極惡劣環境中,大韓民國國軍特戰部隊海外派兵組組長劉時鎮和外科醫生姜慕煙在派兵地區以及韓國當地之間往返的治癒系愛情故事。

此劇至今仍為人津津稱道,除了題材相對特別之外,也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課堂中將解析劇中例如《You are My Everything》、《Once Again》等歌曲,理解浪漫愛情故事背後,韓劇利用音樂擄獲人心的要素。

韓劇《太陽的後裔》

課程主講:林仁斌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不只歐洲.全世界都在家裡看片

 

大聲說出:「我愛看劇!

韓劇在十幾年前開始進入台灣,隨著劇集鋪陳全球化的決心,加上透過國際網路平台例如「網飛」Netflix的推波助瀾之下,快速累積全球各國紛絲。因此,除了韓國人之外,現在觀賞韓劇的人口可說是遍及全球。

COVID-19肺炎疫情重創了全世界,在全球商務與各項交流幾乎停擺的狀況之下,透過網際網路的影音平台反而成為最新的寵兒:大家宅在家裡沒事做,只好看電影看影集解悶,因此根據統計,光是2020年上半年Netflix在疫情期間,訂閱戶至少增加1600萬,股價更是一翻再翻,意外成為這波疫情之超級獲利者。而去年美國網路設備公司 Sandvine 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全球網路資訊總量有60%是影片傳遞,光是Netflix就佔有了12%,而YouTube也佔了12%,等於這兩個平台平分秋色,直接瓜分掉全球24%的網路傳遞資訊量。

 

觀劇.賞劇.更要懂劇

 

韓劇製作方式

關於韓劇的製播方式,我們可以閱讀這篇精彩的介紹文章:
→解讀韓劇產業鏈背後的資本和運作模式

 

 

關於韓劇收視率

我們可以閱讀這篇精彩韓劇統計收視率之介紹文章:
→韓劇收視排名整理

 

三大無線電視台

韓國三大無線電視台 即全國免費頻道:MBCKBSSBS

以概念來說,就像以前台灣的台視、中視與華視,透過無線電波全國播送,家家戶戶皆有電視可以看,因此普及率最高,這三台的節目也因此經常成為全國收視率最高的製作。

 

有線電視台 偶像劇必爭之地

而我們經常看到的這些精美高製作費偶像劇,許多都是由有線電視頻道製播,例如JTBC、tvN等皆屬於有線台。為了拼電視台知名度與收視率,有線電視台可說是火力全開,各式各樣的題材都能讓人腦洞大開,嘖嘖稱奇。

 

有線 V.S. 無線 韓國收視率計算方式

上述提到,電視圈分為「無線電視台」與「有線電視台」,因此在收視率的計算上也習慣將兩者區分;另外我們常看到的「全國收視」與「首都圈」分區域統計,又是另一種更精密之計算方式。畢竟觀眾數立足點不同,確實分開計算才公平。

 

太陽的後裔=浪漫破表的軍人醫師愛情故事

更被譽為宋仲基的泡妞寶典

 

《太陽的後裔》收視率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本收視表取自Wiki百科

 

筆者列舉兩項近期韓劇收視率數據給大家做為參考:

目前有線電視台的收視率冠軍是《夫婦的世界》,資訊如下:

第1名《夫婦的世界》

  • 電視台:JTBC
  • 收視率:28.371%(第16集)
  • 主演:金喜愛、朴海俊、韓素希

 

在有線台中,這已經是破歷史紀錄的超高收視率。

然而在無線臺世界中,20%收視率只是剛起步、小兒科。

無線台因為全國普及,幾乎每一齣製作登能輕鬆上20%,台灣最熟悉的《大長今》以超高的 57.8% 收視率,其實排起來也只不過勉強擠入榜單的歷年第10名。

 

無線台歷年第一名

所以無線台歷年收視第一位的韓劇,是1997年由崔真實、車仁表、宋承憲主演的《最愛的人是你》,收視率達到驚人而不可置信的 66.9%


簡單看一下筆者整理韓劇經常出現的特色:

韓劇製作特色

網路上可以找得到許多關於韓劇已電視台為主導,從「製播合一」到「製播分離」的製作方式之緣由解說,也找得到「邊拍邊播」或「100%事前拍攝」這兩種拍播方式,都讓人對於韓國獨特的影視文化充滿好奇:

 

 

為何韓國人愛看戲

在韓國其實許多人都面臨極大的生活壓力,有來自工作、學業、家庭等等,因此面對每日不斷累積的壓力,看劇尋找心靈出口,成為了韓國人最愛的影視消遣娛樂之一。另外像是打遊戲、唱歌、外食、續攤喝酒,也似乎是許多韓國人的最愛。更有甚者,曾有新聞傳出部分韓國人為了逃避壓力,竟然覺得去坐牢還比較輕鬆…

[相關新聞]

為逃避壓力,韓國人竟開始流行「花錢去坐牢」!獄友揭社會高壓慘況:坐牢反而感覺自由…


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太陽的後裔》的世界吧~

 

劇情簡介
太陽的後裔》(韓語:태양의 후예太陽의 後裔,英語:Descendants Of The Sun)為韓國KBS自2016年2月24日起播出的水木連續劇(每週三、四播出),由《Dream High》、《學校2013》、《秘密》的李應福導演與《巴黎戀人》、《秘密花園》、《紳士的品格》、《繼承者們》的金銀淑、《女王的教室》的金元碩作家攜手合作打造。

本劇講述大韓民國國軍特戰隊所屬隊長劉時鎮(宋仲基飾)、 海成醫院外科醫生姜暮煙(宋慧喬飾)、海外派遣部隊軍醫官尹明珠(金智媛飾)和特戰隊所屬副隊長徐大英(晉久飾)4名男女轉返於海外和韓國之間的愛情故事。

兩對戀人歷經離離合合,生離死別後,他們又會如何選擇最適合彼此的距離?

 

原聲帶資訊

  • Part.1(2016年2月18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Always 尹未來 3:29
    2. Always(Inst.) 3:29

 

https://youtu.be/Ru3-8u8uUsI

Part.2(2016年2月25日發行)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Everytime ChenEXO)& Punch 3:09
2. Everytime(Inst.) 3:09

 

https://youtu.be/SDwR7NolmRc

 

  • Part.3(2016年3月3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這份愛(이 사랑) Davichi 3:49
    2. 這份愛(Inst.) 3:49

 

https://youtu.be/MA7a7TRuhIA

 

  • Part.4(2016年3月10日發行)(英語版於2016年3月11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You Are My Everything Gummy 4:00
    2. You Are My Everything(English Ver.) Gummy 4:00
    3. You Are My Everything(Inst.) 4:00

 

韓語歌詞版

https://youtu.be/9UndQjCaP6E

 

英語歌詞版

https://youtu.be/5zrOwI5HdYw

 

  • Part.5(2016年3月17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再次與你(다시 너를) Mad Clown & 金娜英 3:55
    2. 再次與你(Inst.) 3:55

 

https://youtu.be/7WsHVsbd9vY

 

  • Part.6(2016年3月18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說吧!還等什麼?(말해! 뭐해?) K.Will 3:40

 

https://youtu.be/57HFhIRg0XY

 

  • Part.7(2016年3月24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With You LYn 4:14
    2. With You(Inst.) 4:14

 

https://youtu.be/uTCyKNCPVUw

 

  • Part.8(2016年3月31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讓我們相愛吧(사랑하자) SG Wannabe 3:50
    2. 讓我們相愛吧(Inst.) 3:50

 

https://youtu.be/ntDhZCLRGM4

 

  • Part.9(2016年4月7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你,化為風(그대, 바람이 되어) M.C The Max 3:55
    2. 你,化為風(Inst.) 3:55

 

https://youtu.be/1EkN5UgzKD0

 

  • Part.10(2016年4月14日發行)
  •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How Can I Love You XIAJYJ 4:20
    2. How Can I Love You(Inst.) 4:20

 

https://youtu.be/PRvxCaXknQY

 

  • OST總集 Vol.1(2016年4月20日發行)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Always 尹未來 3:26
2. Everytime ChenEXO)& Punch 3:10
3. 這份愛(이 사랑) Davichi 3:47
4. You Are My Everything Gummy 4:01
5. 再次將你(다시 너를) Mad Clown & 金娜英 3:57
6. Save The Day Various Artists 4:00
7. Mission Part.1 Various Artists 3:20
8. Time Is Running Out Various Artists 3:29
9. Hidden Genius Various Artists 4:53
10. Endless War Various Artists 2:48
11. My Everything Various Artists 2:54
12. Heart Break Various Artists 4:16
13. Military Dignity Various Artists 2:08
14. Mission Part.2 Various Artists 6:14
15. I Love You Various Artists 2:53
16. Aroma Various Artists 1:56
17. War of Tomorrow Various Artists 3:58
18. The Lover Various Artists 3:25
19. You Are My Everything(English Ver.) Gummy 4:00

 

  • OST總集 Vol.2(2016年4月20日發行)

曲序 曲目 演唱 時長
1. 說吧!還等什麼?(말해! 뭐해?) K.Will 3:36
2. With You LYn 4:14
3. 相愛吧(사랑하자) SG Wannabe 3:46
4. 你,化為風(그대, 바람이 되어) M.C The Max 3:55
5. How Can I Love You XIAJYJ 4:20
6. No More War Various Artists 3:52
7. Always I Love You Various Artists 2:41
8. Fighter Various Artists 2:30
9. Mission2 Epic Tension Various Artists 4:43
10. Lonely Road Various Artists 4:16
11. Vital Fantasy Various Artists 3:00
12. Love You 2 Various Artists 2:56
13. Don't Forget Me Various Artists 3:29
14. Time Is Running Out (Ver 2) Various Artists 3:40
15. Attention Mission Ver Various Artists 3:24
16. Move Forward Various Artists 3:40
17. Freedom Various Artists 3:39
18. Attention O R I

韓劇原聲帶特色

從一系列的韓劇原聲帶(OST)發售方式,我們可以歸納出韓劇配樂的主要特色:

方程式一. 歌曲風格多元化

大家留意韓劇原聲帶的話,應該會發現韓劇音樂並非以單張大合輯方式發行,而以多張單曲專輯來發行。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多位歌手參與歌曲製作與演唱,因此能夠貢獻所長,導入多元化的風格,讓劇集裡可以擁有最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方程式二. 歌手集結多元化

延續第一點的特色,導入多位歌手的多元風格,不但豐富了劇集中的音樂元素,更能讓不同特色的歌者,盡情發揮嗓音裡迷人之處。例如:嗓音高亢的歌手,演唱振奮人心的音樂(Part.1 Zion.T的《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輕鬆抒情);知名的「OST女王」雙人組Davichi,演唱深情美聲的《Please Don’t Cry》等等。

方程式三. 依劇情進度,單首發曲

如一次曝光所有歌曲的話,這麼多首歌去一定會顯得有失焦點,因此韓劇原聲帶裡的歌曲,會隨著劇情進展,慢慢一首一首登場。而且韓國人普遍非常愛唱歌聽歌,因此製作單位這樣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配合劇情出現新音樂」、「維持觀眾對戲劇新鮮感」。

最初筆者看到一齣戲劇原聲帶分得這麼細,開始十分常不習慣,連找歌時都要找很久才會齊全。但長期觀察下來,製作單位這樣在劇集播出觀眾追劇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歌曲不僅僅會一首首深入觀眾心中,也因為歌曲設定配合著劇情進展,總能確實地達到緊抓著觀眾的「最高目標」。

方程式四. OST女王強勢帶動聽眾感情

「OST女王」是韓劇特有的音樂文化,也確實是最成功的一項秘密武器。

幾乎所有成功韓劇音樂的方程式,一定有一位出色的女聲,肩負起劇集的情感中心,女王的嗓音越發揮,觀眾的淚水就越潰堤,屢試不爽。而且經常畫面一出現,「OST女王」的歌聲也幾乎洗腦般地出現在觀眾腦海裡,實在是厲害的音樂行銷…(有追過劇的就懂XD)

方程式五. 原汁原味的伴奏音軌

上面筆者提過韓國人幾乎都熱愛歌唱(不知是否與北方民族熱情奔放有關),不但國內歌唱選秀節目蓬勃,民眾也對於這些劇集的主打歌如數家珍,追劇之餘更愛唱這些主題曲。“捉住觀眾的需求與喜好“,是製作單位絕對的最高指導原則。

大家會注意到每一首單曲專輯,怎麼總有兩首一模一樣的歌曲呢?第二首也總是出現(Inst.)這樣的括弧解說?其實(Inst.)就是(Instrumental)的縮寫。指的就是「純伴奏音樂檔」懂了嗎?買一張專輯之後,第一軌可以先聽偶像唱歌,第二軌呢?就換老爺&老娘們唱個痛快了~嘿嘿而且這伴奏檔原汁原味,就是歌手用來錄音的伴奏檔。

如果您歌喉夠好,不但可以嘗試100%還原原唱,我相信有更多韓國人「自覺」自己唱得比原唱還好,不知道為什麼製作單位不來找自己發唱片呢?(XD

方程式六. 完整的紀念與收藏性 

OST的繽紛彩色專輯封面,加上劇情與歌曲的催化,已經入戲的觀眾們,更容易「手一滑」就購入音樂專輯回家珍藏。

其實很多時候,只要那種愛上劇集,狂熱粉絲們可是不在乎價格的:只要能夠「擁有+珍藏」,粉絲們就算「剁手+月底吃土」也要把專輯給打包回家啊~(大誤)哈哈~

方程式七. 英文標題與歌詞全球化使用

大家欣賞這些優美的OST時,發現常常「有點懂,又不太懂」嗎?原因就是歌曲裡英文的使用。相信絕大多數人與筆者一樣是不懂韓文的,經常需要「複製+貼上」然後交給 Google大神,才能知道到底在寫什麼~因為為了更多人能夠理解,韓國詞曲創作人以及歌手們,卯足了極大心力在歌曲中加入英文,也經常出現「全英文歌曲」,這點無形中促進了韓劇歌曲全球化的速度,也非常重要。

 

關於沈浸式的音樂體驗
不能不提 – OST女王

韓劇一直以來的「OST女王」文化,也就是由歌喉亮麗,嗓音特殊動人的女聲,獨唱出抒情的歌曲;一方面深化戲劇情緒,另一方面則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讓看劇的人心中更加糾結。「OST女王」與「音樂旋律」的加乘作用,也讓韓劇雖常常出現「不合理」、「虛幻」、「脫離現實」等現象,但總卻能緊抓人心,虐心又多曲折的劇情,常常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以《太陽的後裔》第一波 Part.1 主題曲<Always>為例,主唱為美韓混血之 OST女王級歌手尹美萊,一直是知名的OST女王之一,超有爆發力的歌聲魅力與音域,演唱風格更是百變,讓她從慢歌到快歌都輕鬆掌握。

 

這段中韓歌詞影片,迄今已累積突破375萬點閱(光只有中文人口)

https://youtu.be/5Dwb5_xl_OY

 

英韓文版,則有7千3百多萬點閱

https://youtu.be/aE0eV2YR51k

 

這些美妙的音樂與歌曲,當然是席捲Apple Music, Spotify, Youtube等各大音源榜,無論是欣賞、下載與翻唱、演奏,可說是影響無遠弗屆,間接造成巨大的旋風。

 

《附錄》韓劇歌曲的副歌怎麼使用?

 

2021年的宋仲基《黑道律師文森佐》

https://youtu.be/ifaNT-52p0c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節慶長笛樂團】2021年第十屆節慶長笛樂團夏日音樂活動出爐~

【節慶長笛樂團】2021年第十屆節慶長笛樂團夏日音樂活動出爐~
Festival Flute Ensemble 2021 Special Summer event


蘭陽博物館音樂演出+度假賞鯨之旅

準備好今年七月,與節慶長笛樂團一起前往宜蘭,在「蘭陽博物館」內舉辦音樂會演出,然後一起搭船暢遊龜山島賞鯨+繞島,盡覽台灣東岸蘭陽美麗海景了嗎?

 

 

美麗的台灣東岸蘭陽海岸與平原輝映景緻

照片來源:蘭陽烏石港海景酒店網站

 

 

蘭陽博物館融入東北角地景「單面山」型體的博物館建築體,有著來自礁岩的壯闊而優雅的藍灰色調的設計,是宜蘭最具特色的地標。

 

 

樂團規劃參與的當地專業賞鯨+龜山八景之旅


節慶長笛樂團介紹

節慶長笛樂團由知名音樂家林仁斌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周欣穎老師擔任音樂總監。樂團藉由舉辦各式音樂會與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參與,以多元化及各式長笛音樂與精采活動互相結合,宗旨在於發揚各式音樂、培養優秀音樂人才、推動國內外音樂活動、促進國內外音樂文化交流。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檔案照片:2018年8月份《暑假瘋長笛~快速學習 Let’s play!!!》活動照片

 

地表最帥.最美.編制最齊全的節慶長笛樂團

節慶長笛樂團擁有最完整的長笛家族樂器:從短笛、長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到...低音砲(是...低音號😘啦~)以及最有特色之演出曲目,專屬為長笛特色與團員程度編曲之各種風格樂譜,包含古典、電影、流行、動漫、影集與韓劇,是國內發展最具規模、團員人數也最多之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照片攝於2019年樂團於日本福岡ACROS大廳音樂旅行)

 

音樂總監 - 周欣穎老師

 

樂團指揮 - 林仁斌老師

 


節慶長笛樂團音樂會資訊

時間:2021年7月10日(週六)14:00-16:00
地點:蘭陽博物館 遊客大廳

 

活動參加方式

節慶長笛團員:直接向音樂總監周老師報名

非節慶長笛團員:請填Google表單,依據表單內容填寫,並與樂團Line完成聯繫與匯款,即為完成報名。

 

演出分組

長笛團大團演出:完成報名並與我們完成一期團練即可參加。

精緻表演團甄選:填報名時勾選參加樂團甄選,組成精緻表演團,以精緻小團室內樂方式演出。

 

大團演奏曲目:(全體團員)

鬼滅之刃 紅蓮華 
鬼滅之刃 竈門炭治郎之歌
無限列車~炎
名偵探柯南
復仇者聯盟
神鬼奇航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Mojito
精緻表演團曲目:(需參加甄選)

聖桑:《動物狂歡節》選粹
李鎮豪:《台灣民謠組曲》2020年節慶長笛樂團委託創作
李鎮豪:《沙堡》(台灣首演)2021年節慶長笛樂團委託創作

 

 

活動內容諮詢窗口↓

音樂總監 周欣穎老師 Line條碼

 

 

報名表單(請掃描或點閱圖片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節慶長笛樂團】節慶長笛二~六團 週週團練 持續招募團員中~

 

 


【BON旅行】魏靖儀X蹦藝術X行者無疆苗栗山城小鎮隱逸歇心樂之旅照片集

【BON VOYAGE】魏靖儀X蹦藝術X行者無疆
苗栗山城小鎮隱逸歇心樂之旅兩日照片集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行者無疆」=「BON VOYAGE❤️

三月底,蹦藝術邀請台灣之光小提琴演奏家魏靖儀,與「行者無疆」旅遊領導品牌合作規劃,於3/30-31兩天,帶來一趟結合精緻、豪華、美味與靜心的「隱逸歇心 樂之旅」兩日獨家行程~(一日滿團🎊)

全台獨家

魏靖儀 V.S. 蹦藝術沙龍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音樂的深度探索之旅》

魏靖儀為2015年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音樂比賽(與蕭邦鋼琴大賽、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並列世界三大古典樂賽事)總決賽桂冠榮譽得主,本次旅行將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為樂友們帶來專屬精彩『樂人講座音樂會』,內容包含精采對談與深入解析與演奏示範。

 

 

行程Day.1

早晨於定點全體團員集合之後,由五台賓士九人座接送我們出發囉~(最喜歡這台的車號,選得真是好)

 

一個多小時車程,我們就進入苗栗山區,抵達第一站「卓也藍染」的「卓也小屋」:

 

 

首先登場的是即將體驗藍染手作課程

 

隨風飄逸的藍染窗簾布,透著光線,顏色層次非常美麗

 

 

手作老師教我們我們將純白色小束口袋纏上橡皮筋,結果等等就會揭曉~

 

同學們製作的不同花樣版本

 

我的橡皮筋越纏越多啦~顆顆

 

邊做邊拍教室飄逸的窗簾,天氣涼涼的很是舒服

 

經過兩次染缸上染、氧化與沖洗過程,我的「大橡皮筋」終於看出成果啦~

 

團員們個個都做出不同的漂亮成品,一起歡樂拍照,留下自己驕傲的藍染成品

 

下一站,來到寨酌然野奢庄園

 

專車也接魏靖儀與我們會合,一起享用著名的無菜單料理的私廚美味

 

準備開動~舉杯啦~

 

前菜

 

 

干貝南瓜濃湯

 

創意客家小炒與特別的獨家手工芋頭酥

 

前菜裡非常好吃的軟殼蟹田園沙拉

 

 

從餐桌名牌可以看到靖儀點的是香煎龍蝦佐起司奶油醬

 

我點的是美國Prime肋眼心佐紅酒醬

 

還有團員點伊比利豬嫩里肌佐柚子桔醬


吃到飽得不得了,最後是水果與巧克力布朗尼

 

用完餐後,全體團員一起合照~準備參觀佔地近 5 甲的庄園啦~

 

接下來前往下一個秘境:花自在

融入在地客家飲食文化的無菜單創意料理,以混搭料理風格,融合各式料理精髓,並運用當令鮮食與國外特殊食材,創造獨特、表現自在氛圍的"花自在無菜單"料理餐飲。提供有包含十三道每日均不同變化的私房創意菜、中菜西吃的精緻套餐,強調「慢食慢活」,將健康飲食搭配手作釉燒器皿,演繹出一場味蕾與視覺的絕佳饗宴。

今日最重要活動:午後與靖儀之音樂講座主題《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還有~隱藏版的巴洛克舞蹈session😘

場地準備中,靖儀也慢慢習慣場地的聲音,花自在擁有全木環境的舒適空間:在山區安安靜靜地聆聽巴赫,真是至高享受~

 

 

 

隱藏版

講座結束前,靖儀教大家巴洛克舞蹈的基本舞步,帶大家一邊跳舞,感受巴洛克音樂與舞蹈的關聯性:

 

大家越跳越開心,作為晚餐前的暖身,真是太適合了(~XD)

 

講座結束的全體合照,完整體驗六首巴赫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的解析與音樂實際示範,實在太幸福了~

 

 

今晚超級豐盛的無菜單料理晚宴

 

 

 

 


 


 

 

講座後,享受放鬆的舒適,美樂美食美酒真是快活人生

 

Day. 2 

早上接送車隊來接我們繼續第二天的行程

 

我們來到上午的手作 - 藺子

文化傳承融合現代創意與行銷,手製品的溫度更是讓全團團員們讚不絕口

 

 

 

 

 

 

 

 

 

 

 

 

 

中午來到位於苑裡心雕居.是下午茶景觀餐廳,也是三代木雕家傳承的古厝

心雕居主建築為傳統閩氏一條龍古厝,前主人陳烱輝曾經深入屏東排灣族部落與族人共同生活,鑽研原始木雕之精髓。於1972年返鄉成立「山地門雕刻社」,1986年陳烱輝運用排灣原始木雕圖騰裝置園區周圍景觀。將原住民木雕文化融入傳統閩氏建築物裡為心雕居最大特色。陳烱輝於1990年過世之後,家族保留了這個空間。2007年由胞弟陳清海先生承接,並重新擴大整建及綠化,目前園居整建已部分完成,整建後的心雕居是一處充滿藝術個性的人文空間,人們走進這裡,映入眼前每一木雕作品皆由心雕居創作而成。處處可見主人陳清海對藝術創作及傳承文化的用心。

 

 

心雕灶咖 美味的午餐

完全無油煙的歐式廚房,強調少油鹽的健康調味


 

 

 

 

 

 

 

 

 

 

 

餐後的園區導覽

 

 

 

 

 

 

 

 

 

 

 

 

 

 

 

走入通往海邊的秘徑

 

才走一下下就到海邊啦~真的是臨海秘境

 

既然來到海邊,耍帥是一定要的,音樂請下「伍百- 你是我的花朵」

 

 

開心賦歸,完美地完成這次兩天一夜的蹦藝術X行者無疆的首發音樂藝術之旅,感謝所有可愛的團員們與雅安各項貼心的安排。

 

 

期待下次的再出發❤️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2021苗北講堂】系列一「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羅密歐與茱麗葉》

【2021苗北講堂】系列一「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羅密歐與茱麗葉》
The 2021 Miaobei art center music lecture series -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

《羅密歐與茱麗葉》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命運的淒美憂愁、愛情的繾綣纏綿、生與死的巨大震動……莎翁經典中的經典《羅密歐與茱麗葉》,在柴可夫斯基豐富的管弦配器揮灑之下,昇華成充滿歌劇風格的幻想序曲。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全世界都熟知的文學作品,感動無數人也深入你我的心裡;柴可夫斯基以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戲劇為題材,於1869年(29歲)首創,後於 1880年(40歲)最終修訂完成之管弦樂作品是結合標題音樂與音樂內涵之歌劇風格幻想序曲,架構完整、旋律優美動聽,更是他流傳最廣泛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茱麗葉:「我要向你道一千次的晚安...

羅密歐:「晚上沒有你的光,我只有一千次的心傷

 

這就是《羅密歐與茱麗葉》,自創作以來風靡無數人的超高魅力

 

 

羅密歐與茱麗葉》第三幕陽台場景。畫家 福特·布朗(Ford Madox Brown, 1821- 1893 )繪於 1870年之油畫作品。

Ford Madox Brown - "Romeo and Juliet" parting on the balcony in Act III. Delaware Art Museum, 1870

 

 

關於《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

更詳細資料→維基百科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羅密歐與茱麗葉》原著作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於 1594年創作的悲劇代表作之一。蒙特鳩家族(House of Montague)和卡帕萊特家族(House of Capulet)是維洛那城的兩大家族,但兩個家族是世仇。戲劇的一開始,兩家僕眾就當街鬧事。埃斯卡勒斯親王(Prince Escalus)出面制止,並稱混亂製造者罪該當死。之後,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向卡帕萊特家提親,卡帕萊特同意了,但要求帕里斯伯爵再等兩年,之後再將茱麗葉許配給伯爵,並邀請他參加舞會。羅密歐喬裝進入這場舞會,就在舞會上與茱麗葉一見鍾情,兩人當晚在陽台撕會互許終身。

 

延伸欣賞: 法國作曲家古諾版本《羅密歐與茱麗葉》<我要活在美夢裡>

https://youtu.be/dIBFtNKCceU

 

因為答應了帕里斯伯爵的求婚要求,卡帕萊特夫人和奶媽試圖說服茱麗葉接受伯爵的求愛。羅密歐因爲意外殺了茱麗葉的表哥鐵豹(Tybalt)而將遭到流放。茱麗葉也為了抗拒嫁給帕里斯伯爵,並希望能與羅密歐長相廝守,便在婚禮前夕服下勞倫斯神父(Friar Laurence)所給的假死藥,準備等假死藥性退去後便與羅密歐私奔。事出緊急,因負責傳信告知羅密歐這假死消息的人未能及時傳信,恰巧羅密歐在得知此假死計畫之前便已耳聞茱麗葉過世,慌忙趕赴面對愛人驟逝而心神混亂的羅密歐因爲不願獨生而自殺。茱麗葉在醒來後發現羅密歐自盡已死於身旁,也跟著自盡~本故事以兩個家族的和好結束,但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

 

中文版劇情介紹:

https://youtu.be/xTH2-AZ3p3g

 

英文卡通版劇情介紹:

https://youtu.be/dRrvQ1vZxcg

 

劇本有聲朗讀版(五幕戲劇)
可直接點按時間軸聽取劇本朗讀錄音
Romeo and Juliet Audiobook Times:  

Prologue - 0:02:34  
Act 1: Scene 1 - 0:03:36  
Scene 2 - 0:16:57  
Scene 3 - 0:22:38  
Scene 4 - 0:28:32  
Scene 5 - 0:35:24 

Act 2:  
Scene 1 - 0:45:36  
Scene 2 - 0:48:13  
Scene 3 - 0:58:48  
Scene 4 - 1:04:57  
Scene 5 - 1:16:00  
Scene 6 - 1:20:34  

Act 3:  
Scene 1 - 1:23:19 
Scene 2 - 1:35:48  
Scene 3 - 1:44:11  
Scene 4 - 1:55:18  
Scene 5 - 1:57:24  

Act 4:  
Scene 1 - 2:11:04  
Scene 2 - 2:18:39  
Scene 3 - 2:21:12  
Scene 4 - 2:24:25  
Scene 5 - 2:26:12  

Act 5:  
Scene 1 - 2:36:00  
Scene 2 - 2:40:56  
Scene 3 - 2:42:45  
End - 3:03: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tSfkGyC74


介紹完莎士比亞的原著故事,延伸苗北講堂音樂講座,我們要介紹的樂曲是:柴可夫斯基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樂曲簡介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是 柴可夫斯基最初寫作於 1869年(29歲),後於 1880年(40歲)最終修訂完成之管弦樂作品,樂曲長度大約20分鐘。柴可夫斯基以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同名戲劇為題材寫作出架構完整之標題音樂歌劇風格幻想序曲,也是他流傳最廣泛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關於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之生平介紹,請點閱以下這篇文章,有詳細之介紹:

相關文章:

 

樂曲創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69年5月,「俄羅斯五人組」之 巴拉基列夫(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 1837-1910建議 柴可夫斯基不妨根據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進行創作,當時在樂壇名氣優於柴氏之巴拉基雷夫甚至連創作大綱都告訴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欣然答應,期間並與巴拉基列夫密切討論。在 1869年10月6日的一封信裡面,巴拉基列夫說到了自己的意見並提出對該主題開頭處理方案。在 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過程中,巴拉基列夫對其音樂主題不斷進行篩選,並推薦其開篇使用 李斯特式歌唱性風格,又對調性提出改進意見。

樂曲的第一稿在六周內完成,並於 1870年三月首演,由尼古拉·魯賓斯坦指揮。到了該年夏季, 柴可夫斯基又拿出新的一稿,採用了巴拉基列夫的建議,使用了一個緩慢的合唱式的開頭。該版在 1872年聖彼得堡首演。

這部作品從 9月25日開始創作,10月7日完成初稿、11月15日完成配器,但初稿卻遭到巴拉基列夫的嚴辭批評 - 說它的序奏令人感到「像是海頓, 卻又帶點庸俗成份的音樂」。雖然最終 柴可夫斯基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創作,但為了感謝 巴拉基列夫,柴可夫斯基仍把此曲獻給 巴拉基列夫。

根據柴可夫斯基與巴拉基列夫之共同好友卡希金(Nikolay Dmitrievich Kashkin, 1839-1920)曾寫下之記載:

這首音樂(羅密歐與茱麗葉)常令我心裡憶起那美麗的五月天,我們三人散步在山丘上,濃綠的森林、高聳的棕木......。巴拉基列夫非常清楚柴可夫斯基的作曲才能,確信他是一位能將別人給與的暗示題材充分理解,進而使它栩栩如生的傑出作曲家。而 巴拉基列夫本身對這主題有相當的見解,好像音樂己完成似地詳細說明,引起了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共鳴,遂開始著手作曲。」(李哲洋主編,《名曲解說全集 5-管弦樂曲 2》)

 

下段文字引用自林詠珍撰寫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之指揮詮釋⟫ :

在一封1869年12月,巴拉基列夫寫給柴可夫斯基的信件中清楚表明了他的看法:

「第一主題完全不讓我滿意,看不到力量及美感,也沒有充份表明勞倫斯神父的角色......開頭如果像李斯特的讚美詩,像是舊天主教堂的風格,會是非常適合的......你的動機像海頓四重奏,引誘著我們對啤酒強烈地渴求,完全沒有舊世界的風格......。」

柴可夫斯基只得隨即重新改寫,改變了一些主題動機與發展、取消了原來葬禮進行曲的佈局,並重新調整配器等。1870年3月由 尼可拉.魯賓斯坦(即莫斯科音樂院院長)指揮作品首演,卡希金出席了那場首演音樂會,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提及:「由於尼可拉.魯賓斯坦身陷與女學生間的官司,導致作品的發表完全被這個事件奪去光彩,我感到非常生氣。」作品準備在隔年於柏林出版, 以「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為名並將之題獻給巴拉基列夫。

不過,巴拉基列夫並不領情,他在1871年1月先寫了一封信給柴可夫斯基,信中寫道:「我對導奏的處理很滿意,但終究不合我的口味......中間部份你已經做了一些新的改善,在持續音上交替出現的和弦處理,非常具有俄羅斯風格,但是結尾變得非常普通 - 為什麼那些重音要放在最後幾個小節呢?這似乎違背了劇中的意思,也缺乏藝術性,娜婕斯達(Nadezhda Purgol, 1848-1919)(編按:娜婕斯達為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之妻子)已經用她那美麗的雙手把這幾個和弦刮除了......我希望改以弱音結束,你能同意改變嗎?」。不久後,五月又再次寫一封信給柴可夫斯基說道:「可惜魯賓斯坦匆匆忙忙的想要出版,雖然這首作品己經改善,但我還是想看到一些其他的修改,希望它能留在我們手裡再久一點,但願出版社別拒絕我們發行較完善的版本。」

最後柴可夫斯基也只能同意這些修改,而從巴拉基列夫一月所寫的這封信中也讓我們理解到,柴可夫斯基在分散的持續音「疊加和聲」的創作手法,正是源自於俄羅斯的風格。我們可以想見:柴可夫斯基在結識巴拉基列夫與俄國五人組時,在俄國樂壇尚且立足未穩,與巴拉基列夫比較接近於師生之間的關係,巴列基列夫也提供柴可夫斯基在創作初期有作品發表的舞台,所以巴拉基列夫在這個作品上佔了很大程度的主導地位,甚至在首演後、出版前,仍執意修改作品結尾,如此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上所述,本曲共有三種版本,一般來說正式演出皆以 1880年之三版為主。如有特殊場合或是歷史紀念意義演出,才會有機會演出前兩版:

  • 1869-70年首版
  • 1872年二版
  • 1880年三版(最終版,音樂會版本)    

創作背景

下為BBC所製作的影片:介紹柴可夫斯基的工作與生活狀態。

當時他愛上了自己的學生 Eduard Zak,這段戀情更加速了他對於⟪羅密歐與茱麗葉⟫感情的投入(3'15")。(編按:後來 Eduard Zak 於 1873年11月自殺,當年他才19歲。)

https://youtu.be/j_mAqZtseEQ?list=PL65EECBB93A8B76EA&t=210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樂曲編制

器樂分類 樂器名稱 與 分部數量
木管樂器 長笛(2)、雙簧管(2)、英國管(1)、單簧管(2)、低音管(2)
銅管樂器 法國號(4)、小號(2)、長號(2)、低音長號(1)、低音號(1)
節奏樂器 定音鼓、鐃鈸、大鼓
撥弦樂器 豎琴
弓弦樂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是典型的標題音樂,採用奏鳴曲式寫成。以「勞倫斯神父」、「宿仇」、「愛情」這三個象徵式的主題為骨幹。

莊嚴的序奏代表「勞倫斯神父」,第一主題逼真地描繪「蒙泰鳩與卡普萊特家族在街頭爭鬥的情景」,第二主題描寫美到令人難忘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愛的主題」:

序奏主題:代表勞倫斯神父的宗教性而莊嚴之 序奏主題。
第一主題:描述蒙特鳩家族與卡帕萊特家族互相仇恨的 第1主題。
第二主題:代表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情的 第2主題。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曲式結構表:
點按 ↓藍色之段落文字,可進入直接欣賞音樂:

段落區分 小節起迄 小節數 調性 速度標示
序奏 樂段一 mm. 1-20 20 升 F 小調 Andante non tanto quasi Moderato
樂段二 mm. 21-77 57 F 小調轉 E 小調
樂段三 mm. 78-111 34 A 小調轉B 小調 Poco a poco string accel. - Allegro - Molto meno mosso
呈示部 樂段一 第一主題 mm. 112-163 52 B 小調 Allegro giusto
樂段二 連接段 mm. 164-183 20 轉 C 小調
樂段三 第二主題 mm. 184-243(1) 59 降 D 大調
樂段四 結束段 mm. 243(2)-272 30 降 D 大調
發展部 樂段一 mm. 273-319  

47

升F轉降 G 小調 無標示
樂段二 mm. 320-352 33 升C轉B 小調
再現部 樂段一 第一主題 mm. 353-388  

36

B 小調轉D 大調 無標示
樂段二 第二主題 mm. 389-445  

57

D 大調
樂段三 結束段 mm. 446-484 39 D 大調
尾奏 mm. 485-522 38 B 大調 Moderato assai

引用自 林詠珍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之指揮詮釋⟫

 

參考影片

李斯特:教皇讚美詩 S.530

寫於1864年,是為紀念教皇庇護九世(Pius IX )而寫。

https://youtu.be/R2vevqVlDyM

 


影音欣賞:

葛濟耶夫指揮之版本,搭配總譜欣賞:
Tchaikovsky: Fantasy-Overture 'Romeo and Juli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3U8AVoWdY

 

 

2007年 葛濟耶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於英國逍遙音樂節 PROM之現場演出:
Tchaikovsky: Fantasy-Overture 'Romeo and Juli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j8vSS2ELU

 

鹿特丹愛樂 2013年於英國逍遙音樂節 Live'
Yannick Nézet-Séguin 指揮

https://youtu.be/U5KGf4ilHks

 

深度比較與探索
1869-70年 首版

https://youtu.be/ybgV6kcWWjE

 

杜達美與洛杉磯愛樂的彩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eLl9-l63w

 

杜達美與百位年輕學子於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
短短6分鐘的影片,精要地欣賞青年指揮大師杜達美,如何以肢體語言,幽默地影響年輕學子對於音樂的詮釋

https://youtu.be/iGh6u4pTNu0

 

杜達美與柏林愛樂 森林音樂會Live' - 愛情主題

https://youtu.be/2l8llogGKto

 


筆者心中最雋永的電影《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1968)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殉情記》(英語:Romeo and Juliet)是 1968年首映的合製電影,為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眾多電影版之一。

電影由 義大利大導演 柴佛列利(Franco Zeffirelli)執導及改編,李奧納懷丁(Leonard Whiting, b.1949 - )、奧莉薇亞·荷西(Olivia Hussey, b.1951)主演。在不同改編自莎劇的電影當中,此片是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而當中的主題曲〈What is A Youth〉(A Time for us)相當膾炙人口。

 

《Romeo and Juliet》(1968) -〈What Is A Youth〉音樂MV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FHpmn-KYec&amp;feature=youtu.be

 

 

電影劇照

 

 

 

 

 

 

 

 

 

 

 

 

 

 

 

電影製作特輯短片

https://youtu.be/vt0jW_1yayo

 

 

後現代激情篇電影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1996年版本

1996年,已經小有名氣的李奧納多主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特殊的現代感與古典文學衝擊,讓這部電影成為眾多改編自莎士比亞劇作中「最經典的現代版本」;而隔年的與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鐵達尼號》更是紅片全球,讓他一舉成為全球女孩的夢中情人:他的深情,他的眼淚,都能讓全世界的女孩們激動呼喊...

https://youtu.be/8JoOpx6VwHk

 

https://youtu.be/yClVlc_niac

 

https://youtu.be/Oic7kJRg_F0

 

https://youtu.be/xcSwBHs1uD4

 

https://youtu.be/KJZLcsAmLbM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背景與介紹 Symphonic Dances, Op. 45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背景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 Symphonic Dances, Op. 4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交響舞曲》完成於拉赫曼尼諾夫的1940年,首演於1941年。

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性的社會變革與人民意識崛起,未來的俄羅斯歷史更因此而完全改變。當年43歲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已經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與鋼琴演奏家,其作品在世界各地與歐洲、美國等許多國家已享有盛譽,也已經以指揮獲得俄羅斯與國際間的肯定。

儘管作為鋼琴家並非他的唯一,但拉赫曼尼諾夫意識到俄羅斯即將來臨的內戰與革命,對新的政治幾乎沒有留戀的情況下,以參與歐洲音樂會為藉口設法離開了俄羅斯:聖誕節那天他越過邊境進入芬蘭,在斯堪納維亞半島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後,因戰爭逃難幾乎失去一切的他,強烈意識到有必要養活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決心在財務和藝術上取得成功的最佳機會,將是成為接演巡迴音樂會的鋼琴演奏家。

拉赫曼尼諾夫於1918年11月抵達紐約,在之後的兩年半裡,他認真重新苦練年輕時的演奏技巧,更被公認為20世紀初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

 

再也沒有回到俄羅斯而定居於美國的拉赫曼尼諾夫,以鋼琴家、指揮家與作曲家的多重身份活躍樂壇;在去世前三年的1940年夏天,於美國長島完成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管弦樂版,題獻給生前最常合作的指揮之一:尤金·奧曼第,並由奧曼第本人指揮於 1941 年初由費城交響樂團首演。

三個樂章分別冠以「清晨」、「正午」和「黃昏」來借喻生命之舞,除了具有舞曲的概念,更總結了後期浪漫主義巨匠畢生的悲劇性格、情感及思想,也包含年輕歲月的回顧、懷念祖國的情緒,各樂章表現出令人振奮難忘的節奏、哲思深沉的旋律及豐富多變的色彩,絕對值得一聽。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轉載:【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 – 江文中/ 譯

 

《交響舞曲》簡介

第一樂章「清晨」,不快的快板(Non Allegro)

似乎是人生的黎明,但天際邊卻不斷湧動著陰暗的雲層。

樂曲在弦樂的跳動節奏中展開,木管以三音一組的下行短動機跳躍著:

 

銅管和大鼓的強奏,彷彿預示著某種凶兆,就如同1917年那場來不及準備的激烈革命戰爭,就這樣直接揭開了序幕:

樂章到了中段,由雙簧管率先奏出漸慢速度下的16分音符反覆旋律,之後由A調豎笛接續,再接給了管弦樂作品中少見的「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phone)吹奏出寬廣而親切的俄羅斯曲調,透出悠遠的傷感,極富感染力,並與木管聲部產生對話般的親密感:

 

中段抒情旋律透過木管對話發展之後,在段落14交給了鋼琴聲部與第一小提琴大提琴的新對話,交織纏綿:

 

最後的旋律來自他在45年前創作的“第一交響曲”,這代表著他對遙遠祖國的思念,也交織對自己青年時代的回憶~1917 年聖誕節前夕,拉赫曼尼諾夫從聖彼得堡出走西方,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

https://youtu.be/V3uWZFJ6EOI

 

第二樂章「正午」,流暢的行板(華爾滋速度)(Andante con moto (Tempo di valse))

樂曲開始是6/8拍,唐突而怪異的圓舞曲節奏,由四部法國號與弱音器C調小號之附點節奏開場:

 

樂曲進行中,5/8、9/8與6/8不斷轉換,在弦樂三拍子的撥弦圓舞曲節奏下,長笛、豎笛紛紛以奇特的音階吹出近似即興的旋律:

 

小提琴獨奏奏出變化的快速三連音旋律,以及一段抒情深刻的優美旋律:

 

 

段落32開始,英國管與雙簧管接續奏出具有憂慮感知旋律,彷彿身處安樂(華爾滋),但心中卻不得安寧之憂慮(旋律),這奇異的危機四伏的氣氛,令人無法喘息,仿佛一個在身處在異國他鄉生存而四處奔忙的靈魂,與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相當神似,似乎也是俄羅斯近代音樂中特有的憂鬱氣質:

 

 

接續由小提琴一與大提琴為主演奏之優美旋律,更是在原本平順優美的圓舞曲節奏中,盡展這種帶著濃濃不安的俄羅斯憂鬱氣質:

 

這似乎是拉赫曼尼諾夫對自己中年的寫照~移居美國時已經45歲,為了養家作爲鋼琴家不斷地在繁忙的旅行與演奏中度日,他最愛在每場演奏會的安可曲目中,演奏他自己19 歲時寫的《升c 小調前奏曲》(op.3 no.2),

是否這樣深切的和弦中與波浪盪漾的旋律中,隱藏着自己在大時代中,無力的人生深切悲哀...

 

拉赫曼尼諾夫自己的演奏錄音:

https://youtu.be/ZcG-DnGdWRw

 

第二樂章欣賞:

https://youtu.be/V3uWZFJ6EOI?t=721


第三樂章「黃昏」,甚緩的緩板-甚快的快板-甚緩的緩板(Lento assai - Allegro vivace - Lento assai)

夕陽餘輝,一切似乎都顯得那麼無奈。

最後樂章「黃昏」似乎充滿心悸而壓抑的沮喪情緒,以及面對死亡的顫慄。

縈繞著拉赫曼尼諾夫一生的兩個旋律:「鐘聲」和《神怒之日》主題交替出現。

 

《神怒之日》旋律:

https://youtu.be/dsn9LWh230k

 

這個樂章的音樂似乎描述了人類為生命而進行的最後奮鬥,然後是人生的終結...

 

尾段96開始,由中提琴與大提琴演奏出《神怒之日》旋律

 

旋律逐漸蔓延至全樂團,在打擊緊湊節奏的襯托下,猶如進行曲般地朝向最終段落前進:

 

 

告別人生的音樂?

進入最終段落,拉赫曼尼諾夫於樂譜上寫著「Aliluya」(↓樂譜左上角),《神怒之日》旋律瀰漫其中,進入最終尾聲 Coda

 

 

到了段落100,銅管聲部順勢而起,取代了原本弦樂的旋律,越來越快的節奏似乎預示了勝利即將到來富有節奏感的東正教聖歌旋律被抵消。

 

在樂譜最後一頁,拉赫曼尼諾夫寫下:「謝謝你,上帝。」

 

樂譜版本欣賞

配器:Two flutes, piccolo, two oboes, English horn, two clarinets, bass clarinet, alto saxophone, two bassoons, contrabassoon, four horns, three trumpets, three trombones, tuba, timpani, percussion, harp, piano and strings.

https://youtu.be/V3uWZFJ6EOI

 

 

泰米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交響樂團 Live'

https://youtu.be/uq3PK-v6dyE

 

由於拉赫曼尼諾夫曾反對史達林整肅異己,因而他的作品在蘇聯一度遭到禁演。似乎如此他濃鬱的思鄉情結,到晚年始終不渝。

拉赫曼尼諾夫曾自訴自己:「我天生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他就是如此敬謹寫作《交響舞曲》,將自己難忍的內心痛苦和心理疲憊、遠離祖國的孤獨和消極心情揭櫫於世,同時對自己的早期作品進行了回顧和重整,人生至此~更似乎劃出了一個圓滿之圓。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Live'

https://youtu.be/xfAh0CMgYT0

 

普列文彩排《交響舞曲》

https://youtu.be/is84ss_Xc3c

 

 

https://youtu.be/866Au5pOmks

 

 

兩年後出版雙鋼琴版,即刻成為作曲家與鋼琴大師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聯手演奏的常見曲目。

https://youtu.be/wG0j-tc3zkw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轉載:【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 - 江文中/ 譯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 - 江文中/ 譯
Sergei Rachmaninoff - his Symphon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本篇文章轉載自江文中先生精彩的翻譯文章《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蹦藝術對於文字部分不做更動僅針對文章中提到的音樂,做出補充,讓各位閱讀文章時,能夠針當中提到的音樂有更多的連結與賞析,進而更加了解拉赫曼尼諾夫這位作曲家。


轉載: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曲 - 江文中/ 譯

原文刊載於「音樂與音響」雜誌第 128 期 (1984 年 2 月), p. 85;2006 年 1 月修訂

譯自:HI-FI NEWS & RECORD REVIEW (April 1983); by Edward Seckerson.

 

「拉赫曼尼諾夫生前某些廣受歡迎的成功作品似乎已不再被重視」

這是一九五四年版葛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 (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中似嫌輕率的評論,同時也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 作曲家一生的努力被不過一欄多的文字所否定。在這些評論者的眼中,拉赫曼尼諾夫 的音樂陳腐、沒有個人風格、旋律做作而輕浮。我懷疑他們是否認真聽過第二號交響曲的慢板樂章?是否確實欣賞過第三號交響曲及《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時 間證實了這些評論的無知可笑,可喜的是新版的葛羅夫辭典已做出修正,採用了比較客觀中肯的說法。

 

第二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8bneQ26bHXk

 

https://youtu.be/V3uWZFJ6EOI

 

在他的音樂問世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如果拉赫曼尼諾夫地下有知,無疑將受到這些新評論的鼓舞。身為一位成功的鋼琴大師與指揮,拉赫曼尼諾夫的心思卻無時無刻不在音樂創作上,而他內心的焦慮也反映在作曲中。他的一些作品廣為大眾所喜愛 ─ 例如第二號與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些前奏曲與練習曲、以及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 ─ 但是他的管弦樂作品,尤其是三首值得重視的交響曲,卻毫無緣由地被漠視。

我清楚地憶起:在六十年代初期出席一次第二號交響曲難得的演出 (自然是業餘團體的)。那是我首次接觸這首作品。我記得曾認真坐下來,拿著樂譜比對我所能找到的唱片錄音 ─ 由亞佛列德‧瓦倫斯坦 (Alfred Wallenstein) 指揮洛杉磯愛樂管絃樂團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很遺憾唱片錄音並不完整,雖然如此,我卻很納悶:這麼靈感洋溢的作品為什麼從來沒有聽過?

我的答案其實已反映在問題裡。自六十年代末期到一九七三年 ─ 將近拉赫曼尼諾夫百年誕辰後 ─ 其管弦樂作品才開始蔚成風潮。

舉例來說,我們必須感謝普烈文 (André Previn) 的錄音及其全球性演奏替第二號交響曲贏得許多新的喜愛。

 

普烈文 (André Previn) 指揮第二號交響曲(1973)

https://youtu.be/ssRiH9Np2IA

 

 

BBC電視節目「Panorama」的主題配樂採用了第一號交響曲的末樂章, 也開拓了不少聽眾。緊接著是唱片錄音:尤金‧奧曼弟與費城管弦樂團在一九六七年第一號交響曲的華麗演出、斯伐特拉諾夫 (Svetlanov) 熱情的詮釋、已故保羅‧克列茲基 (Paul Kletzki) 對第二與第三號交響曲的生動演奏、華特‧韋勒 (Walter Weller) 剛開始的一系列優秀錄音以及普烈文即將展開的錄製工作。在七十年代結束前,拉赫曼尼諾夫的五首主要管弦樂曲全都灌錄了唱片。在此之前, 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的復甦,有聲錄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保羅‧克列茲基 (Paul Kletzki)指揮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之錄音:

https://youtu.be/u6pzJOr55fg

 

https://youtu.be/iMbdIHuoGAg

 

https://youtu.be/C-zuq1VAayY

 

https://youtu.be/p31TgcfMOho


第一號交響曲

「如今,關於作品十三的交響曲,我能說些什麼?它創作於一八九五年,於一八九七年首演。那是一次失敗的首演,但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好的作品經常遭遇失敗,而更常見的是,壞的作品受到歡迎。在未聽此曲之前我對它有過高的期望,第一次聽到這首交響曲的演出之後,我的觀感完全改變。至今我才了解事實的真象。音樂的某些部分並不壞,但許多地方顯得薄弱、幼稚、勉強而誇大 ...。管弦樂法非常差勁,演奏也不盡理想。在這首交響曲之後我有三年的時間不曾創作。我如同一個遭受嚴重打擊的人,無論手或心都已麻痺 ...」

這段沮喪的談話是拉赫曼尼諾夫在他的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次、也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演出之後二十年所說的。

那個夜晚所發生的一切其實司空見慣,沒有人真正了解這首作品,而其中最嚴重的,恐怕就是當晚的指揮葛拉祖諾夫 (Glazunov)。從各種訊息看來,他對於作品中年輕的熱情及戲劇性高潮處理得過於冷淡,彷彿只是敷衍了事。拉赫曼尼諾夫的太太堅持說他當晚醉了。評論中最好的不過是客套敷衍,不好的則是嚴厲抨擊。「假如地獄裡有一所音樂學校」作曲家桂宜 (Cesar Chi) 寫道:「而某個學生被指定以『埃及的七大災害 (The Seven Egyptian Plagues)』創作一首標題交響曲。如果他作得如拉赫曼尼諾夫一般,他的才藝肯定會在地獄裡大受歡迎。」他所指的是「病態扭曲的和聲以及對陰鬱情緒的不正常嗜好」。他在稍後的一封私人信函裡建議將拉赫曼尼諾夫與理查‧史 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和史克里亞賓 (Alexander Scriabin) 歸在同一派系,因 「其荒謬的不和諧音即使到了三十世紀也沒有人可以理解」。

這樣的情況下拉赫曼尼諾夫拒絕出版這首交響曲也就不足為奇了。有人認為他可能已在絕望中將樂譜毀棄,因為其手稿至今下落不明。將近五十年後,音樂學家亞歷山大‧奧索夫斯基 (Alexander Ossovsky) 才在列寧格勒音樂院 (Leningrad Conservatory) 的檔案中找到最早的管弦樂譜並決定重新加以整理。此 交響曲再一次重見天日是在莫斯科 (Moscow),時間是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 評論者報以熱烈的喝采。拉赫曼尼諾夫已經辭世,不過如果地下有知,他無疑將對這樣的諷刺感到啼笑皆非。

吉歐佛瑞‧諾瑞斯曾貼切地描述第一號交響曲:「狂風怒濤般的作品 ...... 狂暴猛烈的表情與華麗的第二號交響曲截然不同」。在過去這幾年的錄音當中,以斯伐特拉諾夫的詮釋最符合諾瑞斯的描述 (斯伐特拉諾夫指揮蘇聯國家交響樂團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Melodiya ASD 2471,已絕版)。那是一種完全解放、直接而熱烈的詮釋,充滿了斯拉夫的熱情且沒有一刻止歇。從抑鬱的開始到令人振奮的結尾,他的手法都是簡潔有力。蘇聯國家交響樂團的力度是你在別處難以見到的:第一樂章緊緊扣住人的心弦,而最後的終曲更是充滿一股無法遏止的力量。雖然有點過於強烈 ─ 對感官造成衝擊而使情緒保證提高,但基本上我認為太過剛硬。有些部分引人爭議,其中之一就是有太多令人不愉快的聲音。此外斯伐特拉諾夫對甜美的慢板樂章感受極低,導致管弦樂中許多詩意蕩然 無存。和普烈文及倫敦交響的演奏比較起來,任何人想在俄國人粗糙的弦樂中找到一絲拉赫曼尼諾夫式的柔情無疑將徒勞無功。

Melodiya 唱片生硬且迴響過大的錄音只有使問題更加嚴重 (這段時期的錄音幾乎都有類似的通病)。其中最惱人的就是音樂隨著音壓而「崩解」,這種情況尤其出現在斯伐特拉諾夫處理終曲結束前高潮音節所表現的粗暴與狂烈。不論聲音是否受到扭曲,這樣的片段仍令人震撼。這張唱片與斯伐特拉諾夫同樣熱情的第二號交響曲錄音,都是我不可或缺的收藏。

CBS 六十年代中期的錄音情況稍佳,但是對於奧曼弟與費城管弦樂團的優秀演奏仍然形成障礙 ─ 這是本曲第一次立體聲的錄音,在我看來也是最好的一次演奏 (CBS 61991)。毫無疑問的,天才與本能是關鍵所在。由於與作曲家有多年的合作經驗,費城管弦樂團直覺地知道該如何掌握與擁抱其作品。他們的演奏同奧曼弟的詮釋並沒有特別新穎之處,但是奧曼弟以其豐富的內涵,揉合了高貴與興奮的元素,避免流於斯伐特拉諾夫式的狂野。由此可知當年拉赫曼尼諾夫為何選擇這個樂團合作。以一九八三年的標準看來,這張唱片的錄音有些尖銳刺耳 (木管樂器尤其突兀),但是聲音卻相當飽滿,合奏也充滿了力量。

對我而言,沒有任何演奏可以取代奧曼弟、甚至斯伐特拉諾夫。但這並不意味我忽略了當前其他三位競爭者:普烈文、狄瓦特 (Edo de Waart) 和韋勒。普烈文的錄音也許是窄軌錄音中最優良的 (ASD 3137),但是在我看來卻是他的系列至今最不成功的一張。在這張錄音當中對細節與準確度的追求超越了音樂的自發性,只有在慢板樂章才少許掙脫束縛,製造出一些魅力。除此之外,我必須說: 和他優秀的第二與第三號交響曲錄音比較起來,這張唱片實在膚淺而令人失望。

伊多‧狄瓦特與鹿特丹 (Rotterdam) 的演奏,雖然是稍極端的例子,也和普烈文屬於相同類 型。我必須指出,不同於普烈文,狄瓦特所營造的特質貫穿整個系列 (Philips 6768 148 ─ 四張一套,無分裝)。他們如何能從準備開始、塑型到完成這麼柔暢的演出 (鹿特丹交響樂團在這張錄音中的表現足以讓他們在國際間贏得一席之地)?我猜想這是一個潛在特質的問題。

https://youtu.be/gx7e-AC6H84

https://youtu.be/SOXA6eGrOjQ

https://youtu.be/V324xPD3dZY

https://youtu.be/wwWZ8e1IpJo

 

無論如何,光靠音樂家的特質無法成就偉大的演出。狄瓦特完全碰觸不到音樂深處的靈魂 ─ 那種彌漫全曲的哀傷與神髓。拿他對慢板樂章疏離的詮釋與普烈文相比,然後我們把唱針擺到終曲樂章開始的地方。我不禁要問:銅管出來了嗎?鹿特丹的小號表現得相當遜色,不但聽不到聲音且不夠圓潤。Philips 優良的錄音稍微彌補了一些缺憾 ─ 聲音寬闊、結實且自然均衡,在作品戲劇性結尾部分尤其可以聽到光輝的音效。 Decca 更近期、更輝煌的韋勒錄音也相當令人滿意,特別是定音鼓的部分。我對這張錄音很感興趣且認為它是超值的選擇 (Decca JB 91),而我更無法不提瑞士 羅曼德 (Suisse Romande) 弦樂所表現出本曲不可或缺的飽滿音色。保羅‧克列 茲基與瑞士羅曼德所錄製的第二號交響曲也有相同的特色 (也是 Decca 唱片,是 我所偏愛的另一個演奏),而我們都知道拉赫曼尼諾夫所寫的弦樂樂段是如何華麗而美妙!

 

 

第二號交響曲

第一號和第二號交響曲中間相隔了十一年,其中漫長的四年拉赫曼尼諾夫用於辛苦重建他在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敗後所破滅的信心。這絕非易事 ─ 傷害過深以致復原遲緩。不過復原持續進展,過程中一位催眠師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匪淺。但直到一九 0 一年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大獲成功之後才得以完全康復。在 一九 0 六年之前拉赫曼尼諾夫已準備辭去莫斯科歌劇院之職而全心投入作曲的工作。其後三年,位在德勒斯登 (Dresden) 的一幢別墅提供了他免於外界壓力的庇護所,在那兒拉赫曼尼諾夫完成了他最富幻想的作品 ─ 包括了死之島 (Isle of the Dead)、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以及 F小調交響曲。

對我而言,第二號交響曲所呈現的豐富色彩完全反映出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才華。曲中的旋律華麗一如往昔,但是在音樂背後隱藏著巧思耕耘,由一段主題 動機貫穿全曲。很難相信這個動機是架構在樂曲剛開始、由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所奏出的七個音符。除了作曲技巧之外,必須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內涵 ─ 一種強烈的、創新的美善精神,以及隨著音樂進展所呈現的樂觀態度。短短十年多的時間,第二號交響曲被世人所接受,並由原本默默無聞變成本世紀最傑出、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實乃意料中事。

從五、六十年代的早期錄音至今已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完整性仍是問題。 一九七三年之前所有的錄音包括:保爾特 (Boult, RCA)、高克 (Gauk, MK)、克列茲基 (Kletzki, Decca)、羅格蘭 (Loughran, CFP)、奧曼弟 (Ormandy, CBS)、裴 瑞 (Paray, Fontana)、普烈文 (Previn, RCA)、桑德霖 (Sanderling, DG)、斯坦堡 (Steinberg, Capital)、斯伐特拉諾夫 (Svetlanov, Melodiya) 與瓦倫斯坦 (Wallenstein, MFP) ─ 出乎意料地繁多而精彩,但事實上這些唱片錄音均受到所謂「權威」的恣意刪改而使音樂失去原來的風貌。當年拉赫曼尼諾夫由於缺乏信心,又迫於好意卻曲解他的朋友,竟不智地認可這些刪改。也許當時他應該聽聽荀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的一段話:「刪改一件長作品無疑就是接受裁黜,所 得到的結果絕對不會是精簡的濃縮。」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已經很少聽到刪改過的E小調交響曲。在八個近期錄音中 ─ 除了普烈文一九六六年的版本外 (RCA GL 12877) ─ 都原原本本地重現原譜。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反而必須感謝普烈文造成此種轉變,因為這位優秀的音樂演繹者在一九七三年的重新錄音中首開匡正之風。「我一直對當年自以為是擅改這首作品感到愧疚」普烈文寫道:「我在列寧格勒訪問時,有人告訴我拉赫曼尼諾夫其實只希望在最後一個樂章略做更動。重新檢視樂譜之後,我決定要讓所有的記號還原,包括作者本人所做的小刪節。這無疑會使作品變得有些冗長,但我覺得它的率真、它的力量及音樂的內涵可以彌補一切。」

目前世面上找得到的四個錄音都極優秀以致難以立判高下。但我恐怕必須忽略 Ling Tung 溫馨但較不著名的版本 (與愛樂管弦樂團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SV),以及吉布森 (Gibson) 清新的詮釋與燦爛的錄音 ─ 只因蘇格蘭國家管弦樂團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的弦樂與倫敦交響、倫敦愛樂、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等對手比較起來明顯單薄。另一個值得注意,同時也容易被忽視的錄音,是由艾米爾‧泰米卡諾夫 (Emil Temirkanov) 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MV ASD 3606)。由熾烈的音效呈現 ─ HMV 的錄音豐富、溫暖而直接 ─ 泰米卡諾夫自由熱情的詮釋完全是斯拉夫式的。音樂的速度十分自由,主旋律澎湃洶湧,高潮處情熱如火;但不同於斯伐特拉諾夫,泰米卡諾夫總是能即時控制衝動而避免流於粗俗,唯有在慢板樂章中稍微出現這樣的傾向 (基本上節奏相當流暢,但高潮時顯得過度興奮,且始終無法真正平靜下來)。 大體而言激烈與熱情是其優點。以樂團的角度來說,則缺乏如阿胥肯納吉 (Vladimir Ashkenazy) 指揮的阿姆斯特丹大會堂、普烈文所指揮的倫敦交響、以及韋勒指揮下的倫敦愛樂那麼色澤綿密。不過皇家愛樂也確實表現出他們的特 色,銅管部卓越的表現更是無庸置疑。法國號飽滿而熱情,在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重現時,以華麗的對比及優美的型式奏出最高音 (拉赫曼尼諾夫對位手法的絕佳典範)。

如果要找與泰米卡諾夫全然對比的演奏,韋勒倒是絕佳的例子 (Decca Jubilee JB92)。和普烈文、阿胥肯納吉一樣,他儘可能遵循原譜,完全信任拉赫曼尼諾夫的管弦樂法,同時能夠在某些長樂句中將其巧妙地表現出來。就情感而言這是比較拘謹的詮釋,尤其是慢板樂章,詮釋者著重於音樂內在的詩意更勝於外在的熱情。但這並不表示韋勒在其他方面受到限制。佐以京斯維廳 (Kingsway Hall) 的音效及Decca清晰通透而渾厚的錄音,韋勒的演奏不乏本曲應有的富麗 堂皇。單純就音樂是否令人振奮而言,韋勒的最末一個樂章可能是最好的。這是 一個令人滿意的版本,同時價格更是物超所值。

同樣也是Decca一流的錄音 ─ 這次是數位錄音,同時也是去年發行的唱片 中最令人感到愉悅的管弦樂錄音 ─ 阿胥肯納吉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SXDL 7563)。大會堂的寬闊音效完全適合本曲發揮,而 Decca 巧妙地運用與捕捉了本廳的音響效果。也許木管再加強一點會更好,但所有樂器合奏時卻相當壯麗堂皇。多麼奇妙的演出!木管樂器充滿了特色,首席豎笛在慢板樂章的獨奏段 落中表現出絕佳的藝術性 (與拉赫曼尼諾夫寫下的絕妙音符相輝映);銅管部分 ─ 飽滿充實,必要時整齊劃一響徹雲霄;此外,弦樂部分得到音樂廳溫暖音效的潤飾,表現亮麗。舉例而言,他們在詼諧曲中段的迷人旋律中輕鬆自然地完成轉調。再看看狄瓦特指揮下的鹿特丹樂團「例行公事」般的反應!我不認為阿胥肯納吉這位指揮著墨於太多細節,他的詮釋完全是熱情的俄國式,但是並沒有造成急促感。只有在第一樂章讓我覺得稍有失去控制的危險 ─ 樂曲的發展部不夠緊密,以致難以讓人信服。無論如何,本錄音是一項卓越的成就,也讓我更加我 期待他即將問世的第三號交響曲。

在多年接觸與研究後,普烈文或許比其他任何指揮更能掌握這些樂曲的輪廓。我個人認為如果只能選擇惟一的話,那必然是普烈文的錄音 (HMV ASD 2889)。從第一小節開始,普烈文馬上敏銳地掌握住音樂中憂鬱的神韻。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一開始動機的渾厚聲音 (EMI 多麼傳神地捕捉這些低頻!) 即令樂曲蒙上陰暗的色彩;如此氣氛成就音樂的力量,讓聽眾的感官隨著音樂而起伏。 普烈文不刻意做任何強調,也不加入任何曲解,他讓樂譜活生生地重現。我只對他偶而過於緊迫與不自然的處理方式稍有意見。他的詼諧曲,雖然在節奏與結構上控制得很完美,卻顯得過於循規蹈矩。這部分我們需要更多的對照:阿胥肯納吉和韋勒詮釋得多麼強而有力。但是基本上普烈文在情緒上的掌握是無庸置疑 的,他所累積的熱度也無人可與比擬。至於倫敦交響,他們為這張唱片深感驕傲 ─ 而事實上也該如此。他們的弦樂很少表現得如此華美而富情感。縱使阿姆斯特丹大會堂恐怕也將折服於他們在慢板樂章中所傳達出的詩意。只要聽聽最後一個樂章,尤其是傳神的終曲就能明白。那感受就像打開所有的門窗讓陽光和空氣湧入,實在奇妙極了!

https://youtu.be/CwpWRYwUvVA

 

https://youtu.be/xO7QKi-SukQ

 

https://youtu.be/4tEOD-eucEo

https://youtu.be/dEy4eYrQo1M

 

拉赫曼尼諾夫與尤金.奧曼第

 

第三號交響曲

相隔將近三十年後拉赫曼尼諾夫才開始創作第三號交響曲。

事實上在第二號交響曲完成時他曾誓言不再與媒體有任何糾葛。但顯然「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 的成功,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聲譽日隆改變了他的心意。

https://youtu.be/koqOEd10GdI

 

https://youtu.be/zbGajVU7CGk

 

第三號交響曲成為他生前倒數第二件作品 (一九三六),完成於交響舞曲前四年。理所當然,它與第二號交響曲有顯著的不同。浪漫感明顯收歛,音樂的內容更含蓄、簡潔,和音與格調 更引人,管弦樂法也益精緻而富變化 (雖然是更大型的編制)。聽聽那卓然不群的開頭:依舊是一個貫穿全曲的簡單動機,而俄羅斯傳統旋律的影響一再顯現於作品中。注意聽那份令人難以捉摸的色彩:由兩支單簧管、一支加了弱音器的法國號及加了弱音器的大提琴一起奏出。此種獨特的明暗對比不時出現於樂譜中, 同時也出現在交響舞曲裡。即使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反對者也必須承認這點。

https://youtu.be/qQKnFtPA5ss

 

第三號交響曲於一九三六年在史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的指揮下舉行首演,但拉赫曼尼諾夫在三年後才親自將作品灌錄於 RCA 唱片。至於史托科夫斯基的錄音則要等到三十九年之後:一九七五年五月他在倫敦與國家愛樂 (National Philharmonic) 合作。很可惜,這兩次錄音 ─ 詮釋風格毫不引人 ─ 如今已被排除在優秀錄音名單之外。我猜想史托科夫斯基失敗的原因是缺乏充分的準備時間,因為合奏中布滿小零亂,尤其是弦樂部分。然而其演奏充滿力量、氣氛與特色;即使沒有作者本人詮釋得那般強烈,但在音樂上某些特異的轉換卻表現得同樣生動 ─ 尖銳的音色與特殊的手法,加上大膽的管弦樂效果。也許對一 九八三年聽覺飽受壓抑的我們,最令人心動的,反而是這兩份錄音所表現的自 由。史托科夫斯基有流於瑣碎之嫌,相形之下拉赫曼尼諾夫本人在第一樂章美妙的第二主題之表現則極自然而有彈性。這種詮釋法在今天看起來多麼令人詫異! 史托科夫斯基得助於 Desmar 寬闊的錄音,雖然有點尖銳,但假若你能聽聽由 RCA 翻版的唱片 ─ 至少基於好奇的因素,它仍然相當值得聆聽,而且你將經驗到費城管弦樂團全盛時期一次令人懷念的演奏。

 

https://youtu.be/guxjDLa3PuU

 

我們實在很幸運,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尤 金‧奧曼弟仍能維持那些獨到的特質。他在一九六八年所留下的第三號交響曲的神奇錄音 (CBS 61994 ─ 包括「無言歌 (Vocalise)」) 傳達了執 著投入與音樂的真實性。我們不得不再一次贊嘆 該演奏的熱情與自然,尤其是弦樂部分:能夠在 一個樂句中表現得如此自由,但卻整齊的猶如出 自一個人演奏一般。瞧瞧在著名的慢板樂章旋律反覆時的急促樂段,拉赫曼尼諾夫在此將小提琴 提昇了八度達到最高音域,而費城管弦樂團在這些小節中傳達了令人屏息的熾烈情緒。同樣的表現見於第一樂章發展部突發的高 潮之後的第一與第二小提琴樂段,以來最後一個樂章狂熱的第二主題。

然而我多麼希望奧曼弟能夠在十餘年後以更好、更溫暖的音質重錄這些作品。當然他的整體架構十分宏大而豐富,如同其第一號交響曲的演奏。木管樂器相當突出而有份量,但是銅管部分在火力全開時卻顯得粗糙,尤其是和其他平價的版本比較起來 ─ 包括韋勒宏偉的錄音 (Decca Jubilee JB93),或是 Decca 在一九六九年的克列茲基版本。韋勒的詮釋,雖然不及其第二號交響曲般令我折服,可是仍相當優秀。音樂中的感性與詩意、音色之細膩精緻以及散發的氣息再度令人回味無窮。再談到馬捷爾 (Lorin Maazel) 與柏林愛樂的近期錄音 (DG Digital 2532065 ─ 與「死之島」合錄),你將遭遇完全不同的詮釋。馬捷爾全力發揮音樂中的旺盛精力與衝勁。敏銳豐沛的節奏、有力的強音以及稍嫌過份的銅管完全 符合今日的風尚;為了配合這類型的演奏方式,DG 不得不採曲最明亮、最直接 的錄音。坦白説第二樂章中段的「詼諧曲」的確令人振奮:必要時巧妙地「抬高」 弦樂的聲音以及在音樂進行中某些強調的細節 (例如:馬捷爾生動地在高潮結束 後以弦樂分部的顫音及瞬間歇止的法國號,使獨特的二二拍子段落顯得色彩繽紛)。但這些只說明了部分事實,馬捷爾在處理作品抒情面時顯得做作而疏離。譬如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 (不若作者本人的詮釋那般自由,但更具其個人意識),或是第二樂章精巧的開頭,均由於馬捷爾模糊的速度與粗糙的對比使這些原本十分自然的地方蒙上一層陰影。

再次提到普烈文。我認為,他在作品不同的元素中找到理想的平衡點。他為音樂浪漫外向的特質而歡樂,同時也為那些陰鬱、感嘆傳達出柔和的關切。當然, 倫敦交響樂團無法與費城管弦樂團的特色相比,不過他們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 在我看來,EMI 華麗的錄音仍是最佳的 ─ 彷彿置身一流音樂廳的最佳席次一 般。但也不要忘了購買奧曼弟的錄音,以三英磅的代價購買一個歷史片段絕對是值得的,即使其音效並非十全十美。

https://youtu.be/YP4tgfMoYkk

 

https://youtu.be/qQKnFtPA5ss

 

交響舞曲

至於交響舞曲就沒有那麼多選擇性。自從孔德拉辛 (Kondrashin) 在 Melodiya 的錄音絕版之後,目前世面上僅存兩種版本:普烈文值得稱道的 HMV 錄音 (HMV ASD 3259) (與「死之島」一起收錄 ─ 雖然不及第二與第三號交響曲的錄音完美,但也相當優秀),及狄瓦特更為沉鬱、無可比擬的詮釋 (Philips 6527 125)。我必須重新強調,奧曼弟與費城管弦樂團 ─ 拉赫曼尼諾夫將此作品 題獻給他們 ─ 至今尚無新的錄音可說是極大的遺憾。他們絕版的 CBS 錄音 ─ 一九七三年首次在本地發行 (CBS 61347) ─ 聲音令人十分失望 (彷彿在「隧 道」中一般扁狹),無法讓人一窺演奏的全貌。新的 EMI 數位錄音即將問世 ─ 由賽門‧拉圖 (Simon Rattle) 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City of Birmingham Orchestra) 實況演出,這必然令人期待。同時普烈文的詮釋也告訴我們這首作品是多麼創新 而富於想像。以孔德拉辛的標準而言他在最後一個樂章的表現的確有些過火 (我 必須即時補充,在樂曲即將結束的時候,拉赫曼尼諾夫確實大膽地採用了四支法國號怒吼出如「最後審判」般的狂嘯),但是在前兩個樂章你將聽到十分引人的 詮釋:第二樂章憂鬱的圓舞曲中詭異的舞廳幻影,以及醉人的開頭樂章與其引人 鄉愁的第二主題。這是一個獨特的樂章 ─ 證明拉赫曼尼諾夫並沒有深陷關於他 傳奇性縈繞難解的悲愁中,他的創作天賦從未如晚年時期那般敏銳。

晚年的時候,當朋友敦勸他放棄沉重的音樂會事業,為創作而保重自己時, 他會問道:「那我到那裡去尋找創作所需要的力量與火花呢?」提到「交響舞曲」時,他的回達很簡單:「我不知道它是怎麼發生的。這一定是我最後一次火花。」

https://youtu.be/uq3PK-v6dyE

 

後記:本譯稿承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胡亦瑜助教協助校稿與潤飾,謹申吾人最深謝忱。

 

 

補充欣賞:
拉赫曼尼諾夫《鐘》

https://youtu.be/zH0B-xN_-5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藝文中心 X 蹦藝術】苗北藝術學苑 - 2021苗北講堂音樂講座重磅回歸

【苗北藝文中心 X 蹦藝術】苗北藝術學苑 - 2021苗北講堂音樂講座重磅回歸
Miaobei art center - The 2021-1 music lecture serie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與苗北藝文中心之2021苗北講堂,重磅回歸囉~~(撒花🌟🎉💗)

 

有多久沒讓自己遠離塵囂,沉澱心靈 ?

 

苗北講堂 2021上半年精彩講座規劃

羅密歐~羅密歐~為何你是羅密歐?!
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悲歡離合、生離與死別、浪漫璀璨、森林氣息等七場不同主題,帶給您滿滿的心靈音樂饗宴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苗北藝文中心共同規劃之《藝文觀點.妝點日常》系列講座,將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音樂情侶故事講起,帶來滿滿美妙的音樂內容,更結合大自然,為您解說古典音樂中的「小森林時光」與「水精靈音樂」,全系列讓您故事與音樂都聽得滿滿,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除了歷年不斷規劃精彩的藝文展演節目之外,更秉持「苗北藝文停看聽.全民欣賞好中心」的主要發展方向,今年4/11日起,七場《藝文觀點.妝點日常》將於週日上午10:00-11:30(日期詳見下圖):

 

 

主講人:林仁斌

 

報名方式

4/11(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 I-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一千次的晚安 V.S. 一千次的心傷─《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bzV4eo 
4/18(日) 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Ⅱ-化蝶.東方愛情不朽傳奇
化蝶雙飛的圓滿想像─《梁祝》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ZO1Lk
4/25(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撫典識慧─從《波希米亞人》到《茶花女》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v5a34N
5/2(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Ⅳ-為愛下冥府.走過生離與死別
回頭的代價─《奧菲歐》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4yr5G2
5/1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愛情Ⅴ-愛之悲V.S愛之喜
當愛情靈藥失效?─《崔斯坦與伊索德》vs《達夫尼與克羅伊》的音樂與故事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mqM64A
5/23(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綠世界
古典音樂─小森林時光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jqWMoq
6/6(日)10:00
苗北講堂:音樂與自然-音樂中的水精靈
古典音樂─水精靈世界
講座連結:https://reurl.cc/WExa7x

 

優惠方案:
1.單堂$100/堂 (另提供本中心主辦活動場次購票8折優惠券)
2.早鳥體驗套票$500/7堂 (截至4/18前,另提供本中心主辦活動場次購票7折優惠券)

 

繳費資訊:
1.臨櫃繳費-請至本中心服務台辦理
2.匯款轉帳-匯款戶名: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銀行:臺灣土地銀行 005 (頭份分行代號0212)
                   匯款帳號:021051051316

 

注意事項:
1.退款規定:早鳥體驗套票,恕不接受退費;課程進入報名行政流程繳費後,因故不克參加者,需於活動開始前7個工作天提出申請(票券效期開始日期起算),逾期恕不受理。
2.活動延期: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辦日期或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3.因應疫情配合政府措施,聽講全程請配戴口罩,以保護自身健康。

※每堂未達上限人數,將告知退款事宜。並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本案相關事宜,請洽活動企劃部/鄭小姐  電話:037-612669#511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Sergei Rachmaninoff

【BON音樂】最後的浪漫 - 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與介紹
All about Sergei Rachmaninoff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成長背景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身兼作曲家、鋼琴家與指揮家,集所有音樂才華於一身,是公認全方位的音樂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早年與學習 1873-1892 年時期

1873年4月2日出生於蘇聯的奧尼格(Oneg)莊園,位於俄國北方鄰近古老諾夫哥羅德(Nevgorod)的鄉村,從四歲起,母親便開始教導他彈琴。

拉赫曼尼諾夫從小就嶄露對音樂的愛好以及天賦。

6 歲時,父母聘請聖彼得堡音樂院畢業的年輕鋼琴教師安娜‧奧娜茲卡亞(Anna Ornatskaya)來教他彈琴。1882年,拉赫曼尼諾夫一家搬到聖彼得堡後,在音樂教師安娜的推薦下,拉赫曼尼諾夫獲得聖彼得堡音樂院的獎學金,進入音樂院就讀。

10歲時的拉赫曼尼諾夫

 

但因從小父母親離異對他的影響很大,他除了鋼琴課程之外,其他幾乎都放牛吃草,甚至逃學,致使學習的步伐相當緩慢,在音樂院的成績表現得不甚理想,差點被退學。外婆為了鼓勵他,於是在靠近諾夫哥羅德的波里弗蘇(Borivoso)買下一座小農莊,於是拉赫瑪尼諾夫也經常陪祖母去東正教的教堂作禮拜,唱詩班的歌聲和教堂的鐘聲在他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度過許多快樂時光。

於是在鋼琴家表哥席洛悌(Alexander Siloti, 1863-1945)的建議下,拉赫曼尼諾夫轉入莫斯科音樂院就讀,拜師尼古拉•慈威雷夫(Nikolai Zverev, 1832-1893)門下學習。

慈威雷夫在莫斯科是出了名嚴格的老師,許多達官貴族的富子弟們願意付出大筆的學費,希望進入他的門下,以至於他收入不斐。

但是當他收到有天份的學生時,卻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可是必須遵從他的指令跟要求的作息。拉赫曼尼諾夫在這樣的環境與老師高度要求下,建立起影響他一輩子的能力:克服了懶惰的陋習,也養成了對音樂的良好品味。

慈威雷夫認為學習音樂應該是從欣賞的品味建立起,所以他不會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學習樂理和和聲,而是聽大量的音樂會跟歌劇。

此外,他也會安排知名的鋼琴家與學生練習四手聯彈,並且在聚會時,讓學生上場演奏, 接受其他偉大音樂家的評論。

但師生關係拉赫曼尼諾夫轉頭注意力於作曲上時正式引爆衝突,因為他發現自己對作曲有極大的興趣,在將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曼弗雷德》(Manfred)改編成鋼琴二重奏並受到柴可夫斯基本人極高的讚美嘉許之後,更加燃起他想成為作曲家的夢想。

想專心作曲的拉赫曼尼諾夫希望能有一間專屬於自己的琴房,但他專制的恩師認為,有鋼琴天賦的人不應該把才能浪費在創作上,再加上年輕氣盛的拉赫瑪尼諾夫溝通時用詞上不夠尊重,師生關係因此正式決裂。

在音樂院的鋼琴老師因此更換為同在音樂院任教的表哥席洛悌。

到了他音樂院的最後一年,因表哥席洛悌和校長失和而離職,拉赫曼尼諾夫在不想再次更換適應新老師的情況下,選擇提前一年參加鋼琴畢業考,卻意外地拿下優秀的成績。

而隔年的作曲班畢業考試,拉赫曼尼諾夫以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 1799-1837)的詩篇《吉普賽人》 (Tsïganï )所創作的歌劇《阿雷可》(Aleko, 1892),也獲得極高的分數。評分的教授群,包括柴可夫斯基等一致推薦他獲得金牌獎,該獎項音樂學院有史以來只頒發過兩次, 分別只頒給塔涅耶夫(Sergey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及柯雷申可(Arseny Koreshchenko)

這一年,音樂院刻著優秀前人塔涅耶夫與柯雷申可(Koreschenko)名字的石碑上,也加上了拉赫曼尼諾夫之名,宣告著光榮畢業以及俄國即將出現另一位優秀的職業音樂家。

 

展翅飛翔 1892-1901 年時期

畢業之後開始成為自由藝術家的拉赫瑪尼曼夫,先靠著學生時期的作品,以及最著名的《升c小調鋼琴前奏曲》op.3等作品創作獲得一些收入,但他很快地意識到,這並不足以維持他的生活。

https://youtu.be/YOx710drHnw

 

https://youtu.be/SCm9O2KNEX4

 

魯崗斯基談拉赫曼尼諾夫的「鐘聲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EfzOHdOXM

 

他開始收鋼琴學生、指揮自己的歌劇、擔任學校的音樂老師,但這對於他的創作速度影響不小,無疑是雪上加霜。值得慶幸的是,他在離開學校後,仍然受到許多大師的鼓舞與協助,其中包含柴可夫斯基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adezhda Nikolayevna Rimskaya-Korsakova, 1848-1919)

1893 年,兩位影響他最深的老師(慈威雷夫和柴科夫斯基)相繼過世,使他失去了精神的依靠。

 

至情至性的悲歌,令人聞之落淚

《悲歌》是拉赫曼尼諾夫創作於1892年的一套五首鋼琴獨奏曲,這套作品題獻給他在音樂學院的和聲老師~安東‧阿倫斯基(Anton Arensky)也有一說本曲是為紀念柴可夫斯基過世而寫的曲子。

從樂譜中,我們可以讀見年輕的拉赫曼尼諾夫已經具備非常成熟的音樂語法與鍵盤和聲,甚至他愛用了一輩子的「半音級進」,進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和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cuZK_Xu7c

 

1895 年,他開始了《第一號交響曲》的創作,此曲在 1897年 3月,由葛拉祖諾夫(Aleksand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1865-1936)指揮首演,但由於當時排練情況不佳,致使演出的情況十分不理想(據說是葛拉祖諾夫於演出前飲酒...),以致受到了聖彼得堡的音樂界無情的批評,也深深地打擊了拉赫曼尼諾夫的信心。

由於《第一號交響曲》遭受到樂評家們給予不客氣的的批評,尤其是以庫宜(César Cui, 1835-1918)帶頭的攻擊最為致命,因此在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敗後,拉赫曼尼諾夫憂鬱不已整整沉寂了三年。

長達三年的時間,拉赫曼尼諾夫不再提筆創作。而生活困難之際,救星出現:億萬富翁馬蒙托夫(Savva Ivanovich Mamontov, 1841-1918),提供了歌劇院的指揮一職,恰巧開啟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項職業專長:「指揮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認識了偉大的男低音夏禮亞賓(Fedor Lvanovich Chaliaplin, 1873-1938)。

1899 年,拉赫曼尼諾夫受到英國指揮樂團的邀請到英國訪問、演奏。倫敦的皇家愛樂協會提出邀約,希望創作一首新的鋼琴協奏曲。

但拉赫曼尼諾夫持續處在創作低潮期,他一回到俄國,精神衰弱毛病再犯,任誰都激勵不了,後經朋友再三鼓吹,在眾人的鼓勵下,接受了達爾醫生(Nikolai Vladimirovich Dahl, 1860-1939)醫生的催眠治療。

 

 

達爾醫生得知拉赫曼尼諾夫即將寫作一首鋼琴協奏曲後,便以催眠法不斷暗示他,將會順利完成這首樂曲,而且該曲的評價將會相當高。

經過治療,拉赫曼尼諾夫順利恢復自信,終於在隔年(1901年)跨出第一步,成功完成創作。

事後拉赫曼尼諾夫對於這段療程表示:雖然它聽起來也許不可思議,但這療程真的幫助了我,在夏天開始時,我再度開始創作。靈感大量湧出,新的音樂想法開始在我心中激盪~這對於我的全新協奏曲來說,已經足夠。

先完成的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與第三樂章,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擔任鋼琴獨奏家,成功地1900年於12月2日於莫斯科公開上演,獲得了各界熱烈的歡迎;帶第一樂章完成之後,1901年拉赫曼尼諾夫再次擔任獨奏家於1901年11月9日演出全曲,全曲終於完成。

1901 年更在表哥席洛悌擔任鋼琴獨奏與尼基許(Arthur Nikisch)的指揮下,於聖彼得堡演出,再度獲得當地的歡迎與肯定,越來越成功;日後 1904 年時,《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讓拉赫曼尼諾夫獲得了俄羅斯作曲屆大獎:葛令卡獎,獎金500盧布,這更是繼催眠療法成功後,作曲家走出憂鬱邁向成功的第二步。

 

音樂欣賞

馬祖耶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W9Q8dpm7Sts

 

https://youtu.be/DZTAXk2NOdc

 

1901年的拉赫曼尼諾夫

 

1901-1918 年時期

隨著《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成功,拉赫曼尼諾夫終於重拾信心。

1902 年時,拉赫瑪尼諾夫在接受表哥席洛悌的資助下恢復了自信心與經濟能力,並向表妹娜塔利亞‧薩亭娜(Natalya Satina, 1877-1951)求婚。而緊接著的喜訊, 則是他和表的婚事終於嶄露曙光。1902年初,他與表妹結婚,地點在莫斯科郊區的軍事教堂。他們蜜月的地點從威尼斯到維也納,決定蜜月地點的關鍵,完全取決於旅途中要聽那些音樂。

拉赫曼尼諾夫與妻子 - 表妹娜塔利亞‧薩亭娜

 

此後的 10 年,伴隨著兩個女兒伊雷娜(Irina)與泰緹雅娜(Tatiana)的出生,以及指揮、創作事業的成功,這時期幾乎是拉赫瑪尼諾夫一生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與兩位女兒Irina與Tatiana合照:

 

回到莫斯科後,拉赫曼尼諾夫開始他的歌劇創作《吝嗇騎士》(The Miserly Knight, Op. 24, 1906)。1904年的春天,他完成該作品,同時接受了國家歌劇院的指揮一職。

而這段期間,拉赫曼尼諾夫和夏禮亞賓的合作關係變得更為密切。1906 年,劇院中的紛紛擾擾,讓拉赫瑪尼諾夫感到不悅,雖然他指揮的音樂會,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但他毅然決然地結束合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動亂。女兒的生病,更讓他們舉家搬往德勒斯登,而這也讓他的創作從新回到正軌。

 

在德勒斯登的三年間,他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第一號鋼琴奏鳴曲》(Sonata No.1 in d minor, Op. 28, 1907)、交響詩《死之島》(The Isle of the Dead, Op. 29, 1909)。 並且迎接他第二個女兒的到來。

1909 年,拉赫曼尼諾夫接受了美國的邀約,赴美巡迴演奏。在他離開之前,波士頓交響樂團希望他接下指揮一職,但是這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在莫斯科的一切, 以及家人生活起居的問題,這明顯的困擾著拉赫曼尼諾夫,所以他斷然地拒絕所有的合約。拉赫曼尼諾夫在這段旅程中,寫下了《d 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1909),學界一般公認這是技巧最艱深也最為華麗的一首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D5mxU_7BTRA

 


延伸閱讀

【BON音樂】您數過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音符數量嗎?


 

回到俄國之後,拉赫曼尼諾夫的名望可說是如日中天,從歐洲寄來的邀約不斷。

可喜的是,在這般繁忙的演出中,他仍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包含大型合唱管弦作品《鐘聲》(The Bells, Op. 35, 1913)、宗教合唱作品《聖約翰•克里索斯 通的禮拜儀式》(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 Op. 31, 1910)、以及《晚禱曲》 (All-night Vigil, Op. 37, 1915)等重要作品。1915 年,革命的烈焰焚燒了整個國家,全體俄羅斯人民獻於水深火熱之中:作曲家塔涅耶夫以及好友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相繼與此時間點離開人世。


延伸閱讀

拉赫曼尼諾夫大型合唱管弦作品《鐘聲》(The Bells, Op. 35, 1913)


1916年底俄國內政混亂,整個社會非常動盪不安,不久即於1917 年十月發生俄羅斯革命,整個國內情勢讓所有音樂活動都停擺,也讓拉赫瑪尼諾夫的三項事業宣告停止。

 

這次的離開導致拉赫瑪尼諾夫從此離開俄國,從此遠離他的祖國俄羅斯,一輩子再也沒有回到祖國。

 

1918年起舉家定居美國;他明白若要維持一家人的家計,最快的方法便是演奏,於是他將大部分的時間轉為在鋼琴演奏上,並錄製了許多唱片。

 

與費城管弦樂團指揮尤金.奧曼第之音樂合作

 

1918-1943 年時期

在這次的逃難過程當中,拉赫曼尼諾夫失去了所有財產。但幸好藉由大量的音樂會演出酬勞,還清了債務。此時他體悟到,為了照顧家庭,他需要穩定的收入。因此下了非常重要的決定:決定選擇鋼琴家為主要事業。因為想要身兼作曲家與鋼琴家,合約經常受限,且作曲的收入較不固定。到了四十五歲的年紀,這其實是項重大的決定,他必須重新仔細練習鋼琴演奏技巧,並擴展新的音樂會曲目。

 

拉赫曼尼諾夫的十種和聲技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yqaqMDKL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VFgbGRN-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Q9OtmGv9Y

 

1918年來自美國的邀約不斷,但都被拉赫曼尼諾夫拒絕,主因是合約中的演出場次太過繁重,但他最終仍決定攜家帶眷至美國發展,因他發現美國源源不絕的演出機會,可以帶來更多的收入,解決他一直煩惱的財務問題。在紐約,他受到熱烈的歡迎,並且接受了史坦威公司的巡演合約,也合作錄製了唱片。

 

1925 年,拉赫曼尼諾夫替女兒創立了出版社《泰爾》(Tair),出版一些未出版,但是具有價值的俄國作品,以及許多自己的音樂作品,而這也逐漸成為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的主要出版商,主要出版晚期的作品以及鋼琴改編曲。1926 年,拉赫瑪尼諾夫決定讓自己休息一整年。而實際上,這樣的休息只有一個目的,他準備創作《第四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4 in g minor, Op. 40, 1926, rev. 1941),1926年於德勒斯登(Dresden)完成。

隔年的首演,彷彿歷史的記憶再次被掀開,評論家們都不認為這是一部好的作品。喬其諾夫在《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發表:...然而隨著樂章的進行,藝術性的張力開始緩慢而鬆散。連結的部分沒有達到自然融合,新的素材呈現時,沒有音樂上的必要性的認可。

失望之餘,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又再次停擺。

1931 年,拉赫瑪尼諾夫和朋友所簽屬的一份對抗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讚美蘇維埃政府在公立教育成就言論的聲明稿,被發表在《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他的作品因此被他的祖國禁聲了兩年,但他本人對於這場抵制並沒有做出評論。

隔年,拉赫曼尼諾夫在瑞士買下一棟別墅,取名為「Senar」,並在此創作了受人注目的樂曲,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1934),以及《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3 in a minor, Op. 44, 1935-6, rev. 1938)。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再一次讓拉赫曼尼諾夫重拾偉大作曲家的名譽,而俄羅斯芭蕾舞家福金(Mikhail Mikhailovich Fokine, 1880-1942)更依據他的指示,將其編成芭蕾舞劇。

 

1939 年,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所引起的動亂,讓拉赫曼尼諾夫決定離開。回到美國後,他創作了最後一首著名的《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 Op. 45, 1940), 本來也有意請福金編成芭蕾舞劇,但隨著福金的去世,計畫也無法實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jZf3Y75JM

 

1940年左右,拉赫曼尼諾夫指揮樂團的身影

 

1942至1943年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巡迴演出樂季,因為他想退休,回到比佛利山莊的家,在家好好休養。

1943年2月17日,在諾斯維爾(Knoxville)舉行最後一場獨奏會之後,不久便證實他因身體不適被診斷罹患末期癌症,雖然莫斯科傳來慶祝他七十歲生日的計畫,但他從未知曉;同年3月28日病逝於美國加州的比佛利山莊,享年七十歲,之後遺體被移往紐約州,葬在一所俄國東正教的墓園裡。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諾斯維爾為拉赫曼尼諾夫所製作的「最後音樂會雕像」

 

最後的浪漫

拉赫曼尼諾夫受浪漫時期的音樂前輩很深,特別是蕭邦、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以及柴可夫斯基。他尤其喜愛蕭邦、李斯特那種如歌式的旋律以及豐富音響的音樂架構。

在拉赫曼尼諾夫的求學期間(1882-1892),柴可夫斯基在樂壇中的地位已無人可及。他對年輕一代的拉赫曼尼諾夫十分賞識,在拉赫曼尼諾夫剛成為職業音樂家時,也給予他許多親切的幫助,可惜不久後卻撒手人寰。柴可夫斯基的早逝使莫斯科的音樂界領導人出現斷層,雖是如此,卻也讓後繼的新生代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最明顯的是拉赫曼尼諾夫及史克里亞賓(A. Skryabin, 1872-1915),前者致力於承續傳統,後者則致力於開創新風格。

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於巴黎發表了《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後, 保守派的作曲家由於已無超越的創新之作,而陷於困境的泥沼之中。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當時的拉赫曼尼諾夫仍堅持用傳統的方式訴說他的音樂理念,在紛亂、 求新求變的 19 世紀末的俄國,帶來一襲令人得以喘息的復古清流。

1909年作的「死之島」(The Isle of the Dead Op. 29),以及晚期的鋼琴作品和歌曲中。然而這些早期與後期作品比起來,雖然較缺少結構上的變化,但卻充滿前輩柴可夫斯基的影子:例如龐大的管絃樂配器方式、強烈的音樂情感與旋律~以及那多愁善感的俄羅斯音樂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在1892至1910年間,爲鋼琴寫了二十四首前奏曲, 分別是 op.3 No.3的升c小調(一首)、Op. 23(十首)、Op. 32, (十三首)。這些樂曲風格有內省的、熱情的以及表現技巧;但無論是哪一種風格,這些音樂都是鋼琴作品中的珍品。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是以悠長寬廣、而又充滿無止盡憂鬱的旋律,表現出獨樹ㄧ幟的才華。因為本身也是ㄧ位傑出的鋼琴家,所以 常開發出鋼琴屬於鍵盤樂特有的效果:大跳的八度音、大音程距離的 琶音、以及雙音的音型等,都完全充分反映出他的鋼琴風格。

 

當拉赫曼尼諾夫獲知自己罹患癌症末期時,他曾說出這句話:「My dear hands. Farewell, my poor hands.」。這句話存在非官方紀錄,但我們卻能想像這位音樂家是多麽愛著自己的雙手…

 

深情款款.詩意盎然之雙鋼琴

The Night…The Love…”,靈感來自拜倫的詩歌

枝頭傳夜鶯響聲鳴唱

這是戀人絮語中盡顯甜蜜誓言的時刻

煦煦和風與流水淌淌溫柔為伴

為孤獨雙耳奏出陪伴之樂....

"It is the hour when from the boughs The nightingale’s high note is heard, It is the hour when lovers’ vows Seem sweet in every whisper’d word, And gentle winds and waters near, Make music to the lonely ea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orgRFM_Ow

 

獨步全球.超大雙手

大家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那雙能輕鬆駕馭鋼琴的大手,據說能夠輕鬆掌握 12 度的音程。許多看過或曾經聽過拉赫曼尼諾夫演奏的樂評說:「他以無與倫比的準確狠狠地緊抓出和音而造出如交響樂般的音響效果。」

 

延伸閱讀

【BON音樂】拉赫曼尼諾夫的無敵大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BON音樂】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時期,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更有了「音樂之父」美稱。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1717 年十二月接受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的邀請,舉家遷至柯登擔任科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年輕的李奧波德王子(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當喜愛音樂,能演奏小提琴、古中提琴、鍵盤等樂器,常常混在樂隊裡演奏小提琴,賞識巴赫並交好。就任親王之後,他特地為巴赫籌組了包含17 位音樂家的樂團,其中有一部份來自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宮廷樂隊,這些具備優秀演奏能力的器樂家們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創作後盾,讓巴赫得以盡情創作器樂作品。

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樂手,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作品。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時期,尤其反映在器樂作品的創作上,包括了:獨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笛無伴奏組曲)、二重奏(小提琴大鍵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Viola da Gamba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同時也為了報答李奧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鍵琴,而寫下我們熟悉的《半音階幻想曲》、《法國組曲》、《前奏與賦格》、《二聲部及三聲部創意曲》,以及著名的《平均律鍵盤曲集》鋼琴曲集第一冊。

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萊比錫(1723年-)

李奧波德王子的新婚妻子對完全音樂沒有興趣,甚至說服王子放棄音樂,在加上音樂預算因擴充軍備而刪減下(原本的音樂方面花費為將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巴赫的工作和地位就愈來愈不被重視,萌生退意,於 1723 年 5 月 5 日起轉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巴赫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

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腓特烈大帝畫像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位於德國艾森納赫的巴赫雕像

Johann Sebastian Bach monument in Eisenach, Germany.

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作品

巴赫在科登時期寫出了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一共有六首:奏鳴曲與組曲各三首,順序為奏鳴曲與組曲是交互排序。

從編號以及各項資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方式,主要因為當時組曲在寫作時附屬於奏鳴曲。

巧合的是,在已經成形的奏鳴曲架構之後,安排一首完整組曲,讓無伴奏音樂顯得更加具有變化,更可突顯「奏鳴曲」與「組曲」兩種曲式之間的對比,又能互補,更讓後世演奏者與欣賞者更可了解巴赫作曲時對於音樂內容寫作與安排的用心,理解這位偉大作曲家之原創珍貴與獨特之處。

這六首樂曲(BWV1001~1006)手稿樂譜保管於柏林國立圖書館,其中記有如下標題:「六首無數字低音的小提琴獨奏曲,第一卷,約翰‧賽巴斯汀‧ 巴赫作曲,1720 年。」但 1720 年是巴赫重新抄寫譜之年份,抑或創作年份?並無學者提出最有力證據,故只能推測巴赫創作於科登時期。

前述於柯登時期中,巴赫因為身旁圍繞傑出樂手,讓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器樂作品,今天介紹的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正是箇中翹楚。

 

珍貴的手稿封面與簽名、年份

 

 

全六首無伴奏之樂章、編號、調性如下:

 

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作品一覽表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一號奏鳴曲

BWV1001 g小調

慢板
賦格
西西里舞曲
急板

4

第一號組曲

BWV1002 b小調 4

第二號奏鳴曲

BWV1003 a小調

極緩板
賦格
行板
快板

4
第二號組曲 BWV1004 d小調 5

第三號奏鳴曲

BWV1005 C大調

慢板
賦格
極緩板
快板

4
第三號組曲 BWV1006 E大調 7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巴洛克時期的「組曲」(Baroque Suite)?


先講巴洛時期的奏鳴曲(Sonata),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可以是單樂章的聲樂曲、器樂曲,也能是多樂章的鍵盤作品或器樂。

常見寫作方式,可分成「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兩種。

而「組曲」(Partita),是源於義大利的名詞,帶有「變奏」之意。

起初,這個名詞可指任何種類的舞蹈音樂,而且大部份是單獨的舞曲,不過後來它被應用到組曲般的結構中。而組曲這個名詞則因作曲家的喜好,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在巴哈的無伴奏組曲中,舞曲的形式由單純轉為多聲部的複音音樂, 而展現出純舞曲所沒有的多樣性。

而巴洛克的組曲中,因為舞曲漸漸轉為純器樂演奏,因此舞曲名稱雖然仍與音樂箱內相符合,但逐漸失去其原來的舞曲性格,只留下基本的特徵和速度。雖然舞曲的韻律性減弱,但而藝術的價值卻被提高。

 

無伴奏奏鳴曲的形式

奏鳴曲式依照「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的配置,以四樂章(慢—快—慢—快組成。

第一、三為慢板,第二、 四則為快板。

第一樂章為賦格曲的前奏,為慢板或極緩板;第二樂章以之賦格(Fugue)創作方式為主軸。

第三樂章則有時借自組曲形式的舞曲樂章(Sonata No.1 - Siciliano),有時遵循奏鳴曲形式的慢板樂章(Sonata No.2 - Andante, Sonata No.3 - Largo);第四樂章皆為炫技性的急板或快板。

有時第一樂章則接續第二樂章演奏,可視為第二樂章的前奏曲, 也可以看作為三個樂章的編制,而單以已樂章速度區分,為四個樂章的配置。

組曲則以巴羅克常見的「舞曲組曲」構成,三首分別各自具有四、五、七個樂章。

 

第一首的 g 小調賦格演奏技術被認定為三首中最為艱難的

 

 

第一號奏鳴曲

Sonata No.1 BWV 1001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一號奏鳴曲 BWV1001 g小調 慢板
賦格
西西里舞曲
急板
4

第一號g小調奏鳴曲以一慢板(Adagio)作為整組六首無伴奏曲的開頭,使這首慢板的地位格外重要。它彷彿是一扇慢慢開啟的門,悄悄揭開這整組結構龐大的樂曲集。此曲的即興意味極為濃厚,從第一句的第二拍即可見,這一串下行的音符就像一條巴洛克風格的裝飾花紋,精巧之餘又多了濃厚的宗教氣氛,彷彿是在裝飾精美但氣氛肅穆的教堂中祈禱。第二樂章的賦格在三首賦格中最常為人所演奏,主題發展精簡但氣勢磅礡,很能讓人直接聯想到管風琴在教堂中的演奏。小提琴家所需克服的除了要將主題從繁複的和弦中奏出外,還需將嘗試將三音或四音和絃同時奏出,此二點為極大挑戰。第三樂章的西西里舞曲為12/8拍,巴赫在此成功的寫作出西西里舞曲所應具備的搖擺感(模仿小船在海上或河上隨著海波搖盪的韻律感),小提琴則以低音與高音聲部的相對話,呈現出彷彿兩支樂器輪流演奏的音調變化。第四樂章為急板(Presto),小提琴用單音奏出分解和弦,兩段體的形式使本樂章有一氣呵成的快感。(MUZIK 雜誌  2009-01  Vol. 28 /

 

手稿

BWV1001 adagio autograph manuscript 1720

 

 

樂譜版本欣賞

I. Adagio
II. Fuga: Allegro (
3:48)
III. Siciliano (
9:02)
IV. Presto (
11:28)

https://youtu.be/FTUWCr3IXxw

 

 

時代樂器版本

https://youtu.be/MRKy3kX8XUM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x2kLkr8EyNg

 

 

 

第一號組曲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一號組曲 BWV1002 b小調 阿勒曼舞曲
庫朗舞曲
薩拉邦舞曲
布雷舞曲與變奏 
4

 

 

樂譜版本欣賞

I. Allemanda 0:06 – Double 4:30
II. Corrente 6:27 – Double. Presto 8:56
III. Sarabande 11:30 – Double 13:32
IV. Tempo di Borea 14:59 – Double 17:28

https://youtu.be/UaMoPi9BOoQ

 

時代樂器版本

https://youtu.be/k6lmRD4FgKQ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LoHh_r8gSi4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iEBX_ouEw1I

 

大師班教學影片

https://youtu.be/iu9T2W3ygzE

 

 

第二號奏鳴曲

Sonata No.2 BWV 1003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二號奏鳴曲 BWV1003 a小調 極緩板
賦格
行板
快板
4

第二號a小調奏鳴曲的開頭樂章為緩板(Grave),此曲比第一號的慢板更為緩慢,但多了莊嚴的氣氛於其中。由於其緩慢的速度與複雜的節奏,使此曲在表現上更為困難,要兼顧到每一音的準確度與其流動性,為演奏者的大挑戰。此曲的賦格主題較短,但巴赫用極長的篇幅發展它,此曲共有289小節,與第一號的94相較更為長(不過第三號的賦格為354小節,為最長者)。本曲賦格的技術性不如其他二曲,但在背誦時常使人遭遇困難,因其發展段落有許多處極為類似,且旋律性不甚強的緣故。第三樂章為行板(Andante),為一主要以二聲部寫作之曲。在演奏上小提琴家要面臨的挑戰為如何同時演奏出旋律聲部的連貫性及另一聲部稍斷且重複之伴奏。第四樂章為一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夾雜三十二分音符的快板(Allegro),如何演奏的乾淨明確,且確實的表現出上列二種音符的交錯為其困難度之所在。本曲與第一號的樂章形式相似,但速度上更慢,且賦格長度較長,故整首在聽覺上有更為沉重的效果。(MUZIK 雜誌  2009-01  Vol. 28 /

 

樂譜版本欣賞

I. Grave 0:00
II. Fuga 3:48
III. Andante 11:37
IV. Allegro 15:07

https://youtu.be/hPSH5Hut9Ug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6yQa1PGOksg

https://youtu.be/EemKxN2md3c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YywIPhFiZ94

 

 

第二號組曲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二號組曲 BWV1004 d小調 阿勒曼舞曲
庫朗舞曲
薩拉邦舞曲
吉格舞曲
夏康舞曲 
5

 

本樂曲《夏康舞曲》出自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中第二號組曲,作品編號BWV1004。本組曲共有五個樂章,分別為阿勒曼舞曲 (Allemande) 、庫朗舞曲 (Courante) 、薩拉邦德 (Sarabande) 、基格 (Gigue) 與夏康舞曲 (Chaconne) 。《夏康舞曲》即是組曲的最後一個樂章。這首d小調《夏康舞曲》為3/4拍,共有32段變奏,幾乎包含了小提琴獨奏的所有演奏技巧,其規模宏大,經常獨立於組曲被單獨提出來演奏,對演奏家的技巧與音樂表達來說,皆相當具挑戰性及考驗。樂曲開始的四個小節和聲,為整首變奏曲的基礎,各個變奏的曲風充滿變化,有宏偉、嚴肅的開端、有陰森詭異的基調、有如精靈魔鬼般的快速奔馳音群、也有緩慢行進的和弦列隊;它就像氣候陰晴不定、景象變化莫測的山谷,時而露珠晶瑩剔透閃閃發亮,時而霧氣迷濛,時而緩緩升起一道美麗雲彩,甚或陽光照耀燦爛刺眼。樂曲以d小調開始,之後進入D大調,至第25變奏才回到d小調,並回歸至開頭的莊嚴氣氛,來結束全曲。 本錄音以德國製琴師雷奧納多.莫濟爾於1722年製作的小提琴演奏,引領聽眾進入巴赫用簡單的主題呼喚而成的大千世界。(曲解:奇美博物館)

 

樂譜版本欣賞

I. Allemande - 0:00
II. Courante - 3:12
III. Sarabande - 5:11
IV. Gigue - 8:17
V. Chaconne - 11:25

https://youtu.be/lpe7thXd69E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PeV1cUNyPGc

 

夏康舞曲

《夏康舞曲》(英文:Chaconne;義大利文:Ciaccona;西班牙文:Chacona)是一種起源於墨西哥、西班牙殖民地的舞曲音樂。十六世紀,夏康舞曲傳入西班牙、十七世紀開始盛行於歐洲,是音樂巴洛克時期相當流行的曲種,多用於歌劇和鍵盤樂器。此舞曲利用簡短反覆的數字低音行進作為變奏框架,低音模式每反複一次,音樂即加入變化。上方的旋律,可運用裝飾音、倒影、模進等各種創作手法變奏;低音的行進,基本上則係以主調朝屬調、下行的方式進行,強調五度循環模式。這種變奏手法與「帕薩加里亞」 (Passacaglia) 舞曲相近。

 

樂譜版本欣賞(Hilary Hann)

https://youtu.be/2DQYGOiaZVI

 

 

第三號奏鳴曲

Sonata No.3 BWV 1005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三號奏鳴曲 BWV1005 C大調 慢板
賦格
極緩板
快板
4

 

第三首的C大調奏鳴曲通常被小提琴演奏者及欣賞者,視為在三首中最具藝術成就的作品。

此曲有別於其他二曲皆為小調,本曲調性為大調。C大調在西方24個大小調中具有宏大平整的特色,故於本曲開頭的慢板時,可聽到巴赫用小提琴演奏出具有建築物架構般的音樂語言。此架構感來自於幾個因素:從一開始的附點單聲部主題,到二聲部,再至三聲部,甚至四聲部,這種緩慢且堆疊的效果,令人聯想起構成建築物的柱子,繼而牆壁,進而看到整個建築物的整體架構。本樂章除了有此宏偉的音樂呈現外,還因其調性(C大調)與節奏(以四分音符貫穿全樂章)的特色,有著莊嚴肅穆的氣氛。因此,下個樂章的賦格曲受此樂章的感染,全曲在令人感到有機且深具規則的曲式中展開。本賦格曲的主題較其他二首具有旋律性,故較少引起聽眾機械式發展的印象,再加上它延續前一樂章以四分音符為發展的莊嚴性,使本樂章除了最具旋律性外,亦在規模上最具有龐大的特色;當然,此龐大感一方面也從小節數多寡而可見(354小節)。第三樂章的最緩板(Largo)以其優美緩慢的旋律為著稱,許多小提琴家樂於使用本樂章作為全場音樂會終結的安可曲,多因本樂章兼具歌唱性及巴赫音樂中特有的宗教性,相當適合用來做類似完結禱告的曲子,且也容易讓演奏者及聽眾在激動興奮的情緒中平和下來。最後一樂章的甚快板(Allegroassai)以相當有精神的主題奏出,全樂章除了主題有二個八分音符的加入,其他均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全曲曲式為二段體,最後在其C大調的主題中以光輝燦爛般的色彩結束。(MUZIK 雜誌  2009-01  Vol. 28 /

 

 

樂譜版本欣賞

I. Adagio 0:00
II. Fuga. Alla breve 4:09
III. Largo 14:55
IV. Allegro assai 17:54

https://youtu.be/GUf4TfsVYho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3pAJG_K4Yas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MkmxC8UXPMM

 

時代樂器版本

https://youtu.be/1oNBktYlGgQ

 

 

第三號組曲

Partita No.3 in E major, BWV 1006

作品名稱 作品編號 調性 樂章名稱 樂章數目
第三號組曲 BWV1006 E大調 前奏曲
盧爾舞曲
嘉禾舞曲
小步舞曲 I
小步舞曲 II
布雷舞曲
吉格舞曲
7

 

樂譜版本欣賞

I. Prelude 0:00
II. Loure 3:54
III. Gavotte en rondeau 6:41
IV. Menuet 1 9:38
V. Menuet 2 10:46
VI. Bourrée 12:10
VII. Gigue 13:24 

https://youtu.be/5tjl07RmEQg

 

 

這套作品曾隨著隨著巴赫的去世而沉寂,直到1802年才由西姆羅克出版社所出版,而後由小提琴名家姚阿幸開始發揚光大~是現代所有小提琴家的殿堂之作與試金石,更是必備的演奏作品。

 

補充資料一

https://youtu.be/x6jEES-eABg

 

 

 

補充資料二

什麼是賦格?...你一定想知道 

賦格(Fuga)是一種用對位法風格來寫,由數個單獨聲部所組成的曲式。

「賦格」多以一個短旋律為基礎,此稱之為「主題」(Subject),也是穿梭整個樂曲中的精短樂句。

然後再由其他聲部以相同主題接續。

在主題上方五度或下方四度出現的另一聲部模仿主題的樂句稱之為「答句」(Answer);

與主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幾乎相等的情況稱為「對題」(Countersubject);
在各聲部主題或答題重疊,形成緊湊模仿的句子稱為「疊句」 (Stretto);

譜例:巴赫《賦格的藝術》(Bach: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而各聲部中反覆出現之「動機」(Motive)。

這些皆由主題衍生而來。 

在每一個樂段中,主題於各聲部至少出現一次,此樂段就叫 「呈示部」(Exposition);

賦格曲中一個樂段如果不包含主題的陳述,則稱之為「插入句」(Episode),其作用為過渡或轉移。

一首賦格曲外觀結構是呈示部與插入句輪流出現,作品中可以有 三、四個呈示部,呈示部再由插入句分開,通常以一段「尾聲」(Coda)為結束。

一般賦格通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通常稱之為呈示部)

主題在主、屬 調上,做出主題與答句的模仿,且主題會在各聲部皆出現一次。

第二部份:(也稱為發展部)主題以不同調性/不同手法(對位/增值/減值)呈現。

第三部份:(也稱為結束部)

主題常以疊句呈現。

而巴赫的賦格中 最大特色是疊句的作法,一般出現在第二部份,有時甚至在第一部份。

最後會有 「尾聲」出現,作為全曲之結束。

 

讓仁斌老師先來KUSO教課一下。

我們一起聽聽 Lady GAGA的暢銷金曲《Bad Romance》:

 

接著是非常有趣的《Bad Romance》賦格改編版:

 

 

來一曲巴洛克舞~

https://youtu.be/9wlU4PP1eUI

 

https://youtu.be/3uoHr22VmFQ

 

https://youtu.be/rR5s339qbC4

 

https://youtu.be/F1pO8SAIw78

 

https://youtu.be/O7WSOxN8rfQ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 X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聯名 Podcast 開播囉🎊

【BON音樂】蹦藝術 X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聯名 Podcast 開播囉🎊
Bonart Podcast 202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用耳朵閱讀古典音樂 - 🎙蹦藝術 | BONART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 冠名贊助

主持人:林仁斌 

旅法音樂家,樂團指揮、知名音樂導聆人。

 

【蹦藝術】從藝術網站跨足Podcast播客😘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忙碌幾乎是現代人生活的代名詞。

但透過最優質的製作,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的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這樣的好聲音與節目內容,能夠持續放在網路上 、在App裡、在您適合的時間與空間裡,蹦藝術透過聲音,毫無壓力地以「陪伴」者的角色在您在生活中,一同追求音樂知識的成長。

 

收聽平台一鍵通

📱https://linktr.ee/bonart

Facebook | Instagram | Apple | Spotify | Youtube | Telegram | Instagram

 

最優質的Podcast節目

EP1 | 如沐春風 | 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春>

 

第一集已經上架,歡迎點閱收聽

 

農曆年與元宵節剛過,各行各業也恢復開工,蹦藝術祝福大家事事順心、牛年行大運。

天氣整個回暖,代表春天也真的來臨,今天就讓蹦藝術與您,來場專屬與春天的古典音樂旅行吧!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古人更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而古典音樂裡,更有許多美妙音樂與春天有關喔!

在本集節目中,蹦藝術要為您介紹全世界最暢銷的春天音樂: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春>。

從作曲家背景、樂曲內容解析,都有詳細介紹。

節目最後還附上春意盎然的音樂彩蛋:歌劇史上最美的詠嘆調與女聲二重唱:《拉克美》<花之二重唱>與您分享~

 

歡迎訂閱/追蹤/收聽/分享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NSO室內樂《楊文信 & 林品任 & NSO》

【BON音樂】NSO室內樂《楊文信 & 林品任 & NSO》
NSO Chamber Concerts - Wen-Sinn Yang & Richard Lin & NS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NSO室內樂《楊文信 & 林品任 & NSO》

 

音樂會介紹

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國際知名大提琴家楊文信、小提琴家林品任與NSO獨奏家群攜手合作,藉由不同的編制組合,相互刺激、融合,展現管樂與絃樂繽紛的聲響面貌。

上半場以馬悌努第二號九重奏熱鬧開場,管絃交織炫技,宛如精華版的交響樂團。再由NSO管樂家群帶來萊內克浪漫的降B大調木管八重奏,展現木管豐富飽滿的聲響變化。

下半場則由NSO絃樂家群獻上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絃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以及玻羅定D大調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夜曲>,隨著柔美旋律,感受絃樂時而情感豐沛,時而平靜溫暖的能量。

最後,在義大利作曲家兼電影配樂大師羅塔新穎的九重奏作品中,邀您聆賞管絃齊放的華美線條。

 

演出人員

小提琴/林品任、鄧皓敦
中提琴/黃瑞儀、陳猶白
大提琴/楊文信、黃日昇
低音提琴/蘇億容
長笛/安德石
雙簧管/王怡靜
單簧管/朱玫玲、賴俊諺
低音管/簡凱玉、簡恩義
法國號/黃任賢、黃哲筠

 

演出曲目

馬悌努:第二號九重奏,作品374
萊內克:降B大調木管八重奏,作品216
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絃樂四重奏,作品11,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
玻羅定:D大調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第三樂章:<夜曲>
羅塔:九重奏

 

演前導聆

主講人:林仁斌
時間:2021/03/12(五) 19:00~19:20
地點:國家音樂廳大廳


樂曲解說

文.林仁斌.蹦藝術|BONART 網站執行長

 

馬悌努:第二號九重奏,作品374
Bohuslav Martinů:  Nonet No. 2 H 374 (1959)

 

編制: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首演:1959年7月27日,捷克斯洛伐克九重奏樂團首演於薩爾茲堡

解說:

捷克作曲家馬悌努(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因為製鞋匠父親同時擔任教堂維護員的特殊的工作關係,全家居住於波希米亞與波蘭邊界小鎮波利奇卡(Polička)之聖雅各布教堂塔樓(St. Jakub Church),作曲家也出生於此。

馬悌努自小體弱多病,上下塔樓均需要家人背扶,但很快地他的能力展現在音樂方面,1905年在鄉舉行了第一次公開音樂會,靠著鄉親籌集資金來資助學業,他於1906年離開故鄉,前往布拉格音樂學院就讀。但他的小提琴演奏因為不甚被肯定,後轉入管風琴項目兼學作曲,最後甚至在1910年被音樂院以學習效率不佳而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避居鄉間並開始作曲,1923年領取捷克教育部獎學金前往法國向作曲家胡塞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學習作曲,1940年離開法國並於1941年到美國紐約,1953年再返回歐洲定居,1959年逝世於瑞士西北近郊城市利斯塔爾(Liestal)。

馬悌努是一位認真而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近400首作品,許多作品經常被演出或錄製為唱片:神劇《吉爾伽美什史詩》、六首交響曲,近30首協奏曲(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八首鋼琴獨奏曲,四首大提琴協奏曲)、為數甚豐之室內樂作品與長笛奏鳴曲、單簧管奏鳴曲等等。

馬悌努一共寫作過兩首九重奏,第一首早期作品寫作於法國巴黎時期,完成於1925年,屬於早期作品;第二首寫作於1959年,也是作曲家人生中的最後一年的成熟之作,為兩首作品中最為知名者。

第一樂章:近似於快板的(Poco Allegro),2/2拍

由單簧管率先奏出跳躍歡樂的動機之後,各聲部接續演奏出帶有田園般氣息的的音樂對話;是包含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之精美小巧快板樂章。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3/4拍

以絃樂四聲部的敘事手法開始,逐漸加入管樂各聲部展現豐富色彩;多線條之聲部編織處理,以及樂器之間鮮明的聲音表現,讓這段行板成為非常具有故事感之抒情樂章。

第三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4/8拍

樂曲以充滿樂趣的弦樂撥弦開始,充滿馬悌努風格的音樂特色:經常帶有規律的節奏性以及具有對話感的聲部交替。在這首由木管與弦樂共同交織出的音樂中,似乎可聽見作曲家晚年對波希米亞的愉快回憶:思念,空氣中飄盪著故鄉土地芬香的香味。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Calp7L_geAU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9WA8Engv6EA


萊內克:降B大調木管八重奏,作品216
Carl Reinecke: Octet in B-flat major, Op. 216

 

編制:長笛、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法國號、兩部低音管。

解說:

萊內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生於德國的阿託那(Altona),是一位身兼鋼琴、指揮、作曲及教育多項才藝於一 身的音樂家:1851年任教於科隆音樂院、1860年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並同時任教於萊比錫音樂院,培育許多年輕作曲家。1897 年他升任萊比錫音樂院院長,任內他致力於改良師資結構,提升音樂院課程內容,使學校的聲譽大大提高,將萊比錫音樂院提升為歐洲最著名的音樂院之一後,於1902 年退休,1910 年3月10日逝世於萊比錫 (Leipzig)。。

1904年他錄製自動鋼琴錄音,也是最早留下錄音的鋼琴家。賴內克在教學之餘,也創作了許多作品,例如:三首交響曲、四首鋼琴協奏曲、室內樂作品以及寫給多項器樂之協奏曲,均為出色的後期浪漫代表作;萊內克最知名的長笛奏鳴曲《水妖》與晚年1908年創作之長笛協奏曲,更是作曲家最常被音樂家們演奏之超熱門曲目。

木管八重奏創作於約1892年,受到法國長笛名家塔芬奈爾(Paul Taffanel, 1844-1908)之木管五重奏室內樂團邀約而創作,作曲編制非常特別,如上所述。

翻覽樂譜時,會發現其實本曲就是「木管五重奏」之標準編制,但是增加了單簧管、法國號與低音管各一部而配器寫成。

我們無法確切知道這首樂曲特殊編制之譜寫,是否受到邀約者塔芬奈爾想要演出的編制量身定做?抑或作曲家意新嘗試以木管五重奏為基準,但增添中低音的配器效果?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首特別的木管八重奏因為較木管五重奏更增加了中低音編制,而形成了如同「金字塔」般的音響效果(低音深厚而高音亮麗),聽來不僅十分愉悅舒適,且具更有交響般的表現力。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等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4/4拍

第二樂章:詼諧曲:甚快板(Scherzo: Vivace),9/8拍

第三樂章: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9/8拍

第四樂章:終曲:優雅的甚快板(Finale: Allegro molto e grazioso),4/4拍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6AI77Vzd8t0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Qx15eaH5U-4


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絃樂四重奏,作品11,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Andante Cantabile” from String Quartet No.1 Op. 11

 

編制:弦樂四重奏

首演:1871年2月完成,同年3月28日,由俄羅斯音樂協會弦樂四重奏團在莫斯科貴族會館小音樂廳首演。

解說:

柴科夫斯基生前出版的弦樂四重奏曲有三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號,而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因使用烏克蘭民謠旋律,甜美而帶著憂鬱氣質,廣受聽眾歡迎,據說曾在演出時連文豪托爾斯泰都曾受到感動而落淚,他於音樂會之後,寫下如此文字:「那(第2樂章的)神聖曲調傳入我耳朵時,我感覺到無比幸福,甚至於身體發抖。不,説身體發抖並不正確。有股莫名的力量,從心裡湧出,不吐不快。感覺到精神強烈震顫,如火焰般。這美好旋律成為橋樑,天上的神明進入我心中,充滿在我心中。」

<如歌的行板> 也常被編成許多樂器之獨奏曲或弦樂團樂曲形式演奏。

原始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共包含四樂章:

第一樂章:單純的中板(Moderato e semplice)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但不過度熱情(Scherzo: Allegro non tanto e con fuoco)

第四樂章:終曲:適度的快板(Finale: Allegro giusta) 

樂曲最後以知名的「教會終止」,帶著寧靜而安詳的氛圍結束。

 

<如歌的行板>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WF9kU4qaOdU

 

<如歌的行板>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eZFUaQxuymA


玻羅定:D大調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第三樂章:<夜曲> 
Borodin String Quartet No 2 in D Major, Mov 3 Notturno

 

編制:弦樂四重奏

創作於1881年。

解說:

「夜曲」是玻羅定第二號四重奏曲中的慢板樂章,曲名為<夜曲> ,浪漫唯美,可能是鮑羅定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除了以弦樂四重奏形式演出外,也經常由管弦樂團中整個弦樂組來演奏(或弦樂團)。

鮑羅定創作第一首弦樂四重奏(1875)時,他在樂譜上諧謔地加上「獻給恐怖的史塔索夫和穆索斯基。」

當時36歲的穆索斯基,是鮑羅定的同事也是朋友;史塔索夫則是藝術界前輩,一位見解清晰的樂評,他也曾鼓勵柴可夫斯基創作《暴風雨》序曲,也是位亦師亦友的對象。一路上,史塔索夫鼓勵這些同輩作曲家們,尋找出獨特的俄國音樂語法,從民謠中吸取靈感,以生動的管弦樂色彩表現出來。

鮑羅定花了五年的時間(1874~79),才完成他的第一首四重奏。但譜寫第二首四重奏時,則僅花費了一年(1881)。原因是這首曲子題獻給他的妻子艾卡特里娜(Ekaterina Protopova),作為兩人結婚週年的禮物,以音樂紀念他們在歐洲海德堡初遇那段快樂時光。(噢~多麽甜蜜)

<夜曲> 中有兩個抒情的部份:樂章開始,即出現最著名如夢般的主旋律,在甜美抒情中,還帶著些許俄羅斯式的哀愁。主旋律與圓舞曲節奏以及各種伴奏型態交錯進行,營造出使人難忘的優美氣氛。

到了末段,由大提琴奏出主旋律,浪漫的主旋律由緊隨其後,迴聲般的小提琴加以烘托、模仿的效果,就如同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式一樣。這些彼此緊緊追隨的卡農主題,也象徵戀人之間的亦步亦趨,是非常高度感情化之音樂作品,這也是欣賞音樂時最棒的地方~

譜寫如此優美經典的音樂,筆者認為,即使是穆索斯基和史塔索夫,必也無可挑剔了。 

 

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XjIWiVY7KJc


羅塔:九重奏
N. Rota: Nonet for Woodwind Quintet and String Quartet

 

解說:

義大利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尼諾‧羅塔(Nino Rota, 1911-1979)其實是音樂最被大眾所熟悉的作曲家,他所創作的電影配樂《殉情記》與《教父》,可說是膾炙人口,大眾耳熟能詳。

 

電影《教父》華爾滋

https://youtu.be/PPskYVBqdNw

 

電影《殉情記》配樂

https://youtu.be/4FHpmn-KYec

 

 

自詡為古典音樂作家,配樂是興趣的他,1911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米蘭,11歲譜寫神劇,13歲寫作歌劇,畢業於米蘭音樂院後再赴美國學於柯蒂斯音樂院,學成回到義大利後,再入學米蘭大學,主修學文學與哲學,可說對音樂與文學與藝術鑽研甚深。

羅塔除了寫過費里尼導演的電影配樂外,幫導演柯波拉的「教父」配樂更成為羅塔一生代表作,「教父續集」配樂,更獲得197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1979年他逝世於羅馬,享年67歲。

這首編制特別的九重奏,其實拆解開就是「木管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可說是一首迷你版的管絃樂曲,一共分為五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

第三樂章:精神抖擻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

第四樂章:歌曲與變奏.寧靜的稍快板(Canzone con variazioni. Allegretto calmo)

第五樂章:甚快的甚快板(Vivacissimo)

 

音樂充滿羅塔獨特的魅力,在每個樂章快板交替轉換中,不知您是否也會與筆者相同,數度感覺眼前出現許多不同的電影畫面之感?(笑)

 

演奏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Obb4BZA85Y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穿越時空的爆笑日本電影 《羅馬浴場》 聊古典音樂與漫畫之完美結合

【BON音樂】穿越時空的爆笑日本電影 《羅馬浴場》 聊古典音樂與漫畫之完美結合
About movie Thermae Roma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講座*

穿越時空的爆笑日本電影《羅馬浴場》
~聊古典音樂與漫畫之完美結合
2021/03/09 (二) 晚間19:10
親自聽這些音樂與電影的連結~更有感覺😘
古羅馬浴場設計師穿越時空,來到現代日本澡堂…一邊泡澡,還一邊聽歌劇?
日本知名影星阿部寬與上戶彩主演的穿越喜劇電影《羅馬浴場》!男女主角穿越時空的相遇,如何在普契尼的《蝴蝶夫人》中昇華成浪漫愛情?主角路西斯又為什麼在馬桶上聽《聖母頌》流淚…?
跟著旅法長笛演奏名家、蹦藝術網站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拆解穿越古今的離奇情節,解放《羅馬浴場》的古典樂狂想!

趣味新聞

前陣子網路流傳一幅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網站上的「羅馬人」圖,所有網友一看都覺得根本就是阿部寬的跨時代人像畫,我們一起看看這幅作品:

 

作品資訊

Funerary portrait of a man

Egyptian
Roman Imperial Period
about A.D. 170
Findspot: Egypt, Faiyum, El-Rubayat

 

從博物館資料看來,原來是「羅馬時期的埃及人」畫像,年代是西元170年左右。不過如果比較一下,真的覺得還是超級像啊~阿部寬果然是跨越時空的大帥哥XD


電影《羅馬浴場》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古羅馬人建造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公共浴場,各具規模,每個浴場有熱水廳、溫水廳和冷水廳三部分,大型的公共浴場甚至可供一、兩千人同時入浴,還附有休息、娛樂和運動的空間。可見羅馬浴場不僅僅是用來洗澡而已,更是社交與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同時也展現了古羅馬人的建築智慧與藝術美感。

古羅馬人愛泡澡,一天之中除了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用來吃飯、睡覺和泡澡:泡澡之於羅馬人,幾乎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事。

因此這部電影,便是同名漫畫《羅馬浴場》做為基礎,真人化再加上大量特效與古典音樂,成為了超級賣座片~

https://youtu.be/e8TjF_GCvZ8

 

從漫畫談起

《羅馬浴場》漫畫單行本第1卷封面

 

 

《羅馬浴場》作者山崎麻里

 

羅馬浴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羅馬浴場》(日語:テルマエ・ロマエ)是日本漫畫家山崎麻里日本漫畫作品。原在《Comic Beam》(Enterbrain)上進行不定期連載,自2010年4月開始改為定期連載。

本作《羅馬浴場》於2010年獲第三屆的漫畫大獎。同年,又以《羅馬浴場》獲第14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短篇獎。2010年度「漫畫大獎、2011年度「《這本漫畫真厲害!》少年漫畫第2名」以及2011年度「全國書店店員推薦漫畫第3名」等榮譽。

 

網紅拍片介紹

https://youtu.be/cQzn06z9EyY

 

文茜世界週報專題

https://youtu.be/gk42-SRhrTo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專題

https://youtu.be/jp4VezvgByM

 

好文推薦:

從浴場了解羅馬人的生活

 

卡拉卡拉浴場 Terme di Caracalla

卡拉卡拉浴場 Terme di Caracalla 是羅馬第二大的公共澡堂 ( 最大是戴克里先浴場 Thermae Diocletiani ),卡拉卡拉浴場面積有13公頃 ,一次可以容納2000多人在這邊洗澡。卡拉卡拉浴場 建造於西元212-216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已改為觀光勝地,夏天偶作為大型露天劇場,平時就開放給遊客參觀。

 

離這裡最近的地鐵站是Circo Massimo Station,走到卡拉卡拉浴場需要步行約10分鐘,途中會先經過卡拉卡拉運動場(↓地圖取自部落格《披著虎皮的貓》)

 

https://youtu.be/4yLWYKBJ9Rs

 

https://youtu.be/LYAsFelf7no

 

從希臘文化到羅馬文化

https://youtu.be/-9_tcJw7iiM

 

電影版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2012年公布《羅馬浴場》改編為電影的消息,主演阿部寬上戶彩

《羅馬浴場》由擅長改編漫畫作品的武內英樹執導,武內導演不但完美重現漫畫中輕鬆搞笑的風格,更將大膽誇張的手法自然融入劇情中,並且與電影《電車男》編劇武藤將吾再度合作,精準觸及觀眾的笑點。《羅馬浴場》找來身高189公分,輪廓深邃的阿部寬飾演古代羅馬人,原著漫畫的一大笑點即是古羅馬人認真的對現代日本的一切事物感到驚奇和不解,光看預告中阿部寬嚴肅的瞪大眼睛陷入沉思的搞笑畫面,就能確定電影版完全能忠實的把漫畫中最獨特、最精髓的笑點表現出來,透過阿部寬的演出甚至還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登場人物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演員 粵語配音 角色 備註
阿部寬 陳欣 路西斯·昆特斯·慕德斯特(Lucius Quintus Modestus) 羅馬的澡堂建築家。
上戶彩 曾佩儀 山越真實 個性迷糊的漫畫家。
北村一輝 潘文柏 魯奇烏斯·凱歐尼烏斯·康茂德 哈德良養子。皇帝候選人。
市村正親 朱子聰 普布里烏斯·埃里烏斯·哈德良安努斯 羅馬第14代皇帝。
宍戶開 陳卓智 安敦尼奧·派阿斯 哈德良後即位之羅馬皇帝。
笹野高史 招世亮 山越修造 真實的父親。
木村綠子 雷碧娜 山越由美 真實的母親。
竹內力 葉振聲 館 野 山越旅館的常客。

 

故事

在古羅馬時代,去澡堂放鬆心情是最流行的文化,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社交場所。對工作充滿熱誠的澡堂建築師路西斯(阿部寬 飾),時常感嘆羅馬的澡堂缺乏新意,但自己卻苦無靈感,在某次意外後,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浴場設計師路西斯因為不明的原因穿越到現代的日本,與家中經營溫泉的日本女性山越真實(上戶彩 飾)相遇,路西斯對日本的溫泉文化和現代的衛浴設施大為訝異,便將這樣的設計運用在古羅馬時代。他竟然能穿梭於古代羅馬和現代日本的澡堂之間,一切嶄新的現代澡堂技術都超乎路西斯的想像,擁有高度澡堂文明的「扁臉族」(日本人)更是震撼路西斯的心靈,在時代的衝擊和文化的差異下,路西斯從日本澡堂中獲得許多靈感,回到古羅馬時代,將所見所聞應用在浴場的設計上,例如在浴場裝飾維蘇威火山大型壁畫,泡澡時的清涼飲品、溫泉蛋,家庭用的簡單浴室、抽水馬桶……等。路西斯透過一次又一次往來於現代與未來間,建造出許多新潮又風格獨具的浴場,不但成為全國知名的建築師,更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還有路西斯來到現代日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文明的巨大衝擊。

 

因為穿越場所僅限於浴池,所以路西斯總是光溜溜地出現在日本人面前,有時在澡堂,有時在浴缸,還有出現在戶外溫泉。

第一次穿越,見到溫泉中洗浴的老人們時~路西斯以為這些「扁臉族」都是奴隸,身為優越的羅馬帝國子民,一方面瞧不起他們,一方面又驚訝於竟有如此厲害的技術與巧思。

 

路西斯那驚嚇、享受又掙扎的表情,生動極了!還有他內心不斷冒出的OS:「我身為羅馬人的驕傲又動搖了」,一臉正經,卻讓人莫名發笑。

 

當他首次「體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流下了男兒感動之淚

 

進入主題:與古典音樂的美妙連結

(整理劇情與音樂之連結,並附超連結方便蹦友們欣賞喔😘)

電影場景 音樂使用
路西斯首次在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現代日本大眾澡堂的穿越配樂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首次穿越時空,從日本回到羅馬,成功地建造出嶄新創意的大浴場 威爾第:歌劇《弄臣》第三幕,<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 )
路西斯首次從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日本總編家的個人浴室,幫總編父親洗澡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第三次穿越時空到女主角工作的衛浴賣場,坐在馬桶上,馬桶自動播放音樂,路西斯使用自動噴水功能,感動落淚 舒伯特:《聖母頌》(Ave Maria)
羅馬皇帝哈德良因男寵愛人安蒂諾斯於過世埃及尼羅河畔意外身亡,皇帝思念愛人無暇公務 佛瑞:合唱曲《拉希內贊歌》(Cantique de Jean Racine)
路西斯第四次穿越時空,誤闖了日本東北地區陽具崇拜信仰「金精神」祭典,被誤以為是「金精神」本尊,信眾撲倒他,導致再次穿越時空,來到女主角山越真實正在相親約會的動物園鱷魚池中,兩人再次相遇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三幕,<快點,快起來,馬力歐、馬力歐>(Presto! Su, Mario! Mario!)
路西斯拿著香蕉與女主角山越真實在溫泉街中散步,猴子卻突然出現,將路西斯手中的香蕉搶走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神怒之日>(Dies Irea)
路西斯追著野猴來到河邊,卻間接發現露天溫泉,並了解的露天泉的設計方式。看到在河中出現的香蕉皮浮出,跳入河中企圖揀取香蕉皮。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請憐憫我的痛苦>(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心中愛慕的路西斯的女主角山越真實,倒在路西斯懷中,與他一同穿越到古羅馬場景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路西斯拒絕皇帝哈德良提出為養子凱奧尼斯建造浴場的要求,讓哈德良震怒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威嚴赫赫的君王>(Rex tremendae)
路西斯無意間得知凱奧尼斯不願意神格化哈德良,被凱奧尼斯指出自己的設計與創意皆來自抄襲,獨自一人在街頭鬱鬱寡歡,女主角山越真實找到他並安慰。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二幕,<今夜星光燦爛>(E lucevan le stelle)
在女主角山越真實家中的溫泉旅館,五位老人也穿越了時空,巧合地與山越真實與路西斯重逢。一行人認真地討論要如何在戰地建造暖坑為士兵們療傷,並延伸為建造戰地溫泉等一系列場景。(共使用四段音樂) 1.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兒童黑奴之舞>(Danza di Piccoli Schiavi)

2.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就讓花朵與桂冠>(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3.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祖國乃神聖之地>(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

4.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羅馬這邊戰爭終於結束,日出的燦爛陽光照耀著戰場與傷亡者,也照耀著在溫泉療養所中所有慶賀戰爭勝利的羅馬人 普契尼:歌劇《西部少女》(La fanciulla del West)第三幕,<就讓她以為我已經自由遠走>(Ch'ella mi creda)
山越真實與路西斯在夜晚的營火前互訴心事,確認了彼此的心意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山越真實平安回到現代日本,看著天空,場景逐漸轉換到古代羅馬慶典,慶祝戰爭勝利。皇帝哈德良表彰路西斯於戰爭期間之傑出貢獻。 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第三幕,<今夜無人能眠>(Nessum dorma)
劇終前以字幕呈現主要角色哈德良、凱奧尼斯與路西斯之後續。 威爾第:歌劇《唐卡羅》第三幕,<歡喜之日突然到來>(Spuntato ecco il di d'esultanza)
電影劇終。片尾字幕。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電影版在日本創下的輝煌紀錄

取自《羅馬浴場》日本官網

 

 

異業合作.TOTO X 《羅馬浴場》

 

 

2021.《羅馬浴場》將於Netflix旋風再起

由山崎麻里創作的穿越搞笑漫畫作品《羅馬浴場》日前公布決定製作動畫。新作動畫將以原作漫畫爲基礎進行改編,並添加全新的故事。由 NAZ 擔當動畫製作。該作將於2021年Netflix平台獨家播出。

 

哇~真是令人超級期待😘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曼弗雷德》交響曲 Manfred symphony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曼弗雷德》交響曲 介紹
Tchaikovsky: Manfred symphon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 《曼弗雷德》交響曲,b小調 op.58,是創作於1885年5月至9月間的標題交響曲。標題是基於詩人拜倫勳爵在1817年創作的《曼弗雷德》詩歌。這也是柴可夫斯基唯一一首未列入編號順序的交響曲,創作時期位於第四和第五交響曲間。

 

創作歷程

如同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曲序曲般,本曲的作曲其實是應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之要求而創作。

而巴拉基列夫這方又是應評論家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於1868年提出之作曲要求,因感覺自己無法創作這樣的內容,因此先把這「神聖的任務」先「推給」了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白遼士聲稱自己年老且身體欠佳,因此拒絕了這項邀約。

 

史塔索夫畫像(Ilya Repin繪製

 

巴拉基列夫心中一直有著這個構思,直到1880年代初與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重新建立起聯繫之後(此時的柴可夫斯基已獲得梅克夫人長期贊助,經常不在俄羅斯而至各地旅遊寫作尋求靈感),也在史塔索夫重新建議之下,巴拉基列夫詢問柴可夫斯基,希望他可以完成這個計劃,柴可夫斯基起初並不願意作曲,他回覆巴拉基列夫的:「...我非常喜愛舒曼的《曼弗雷德》,且早就已經習於將拜倫的詩和舒曼的音樂聯想為一體;並不認為在舒曼之後,我還能就同一題材寫出別的音樂。」

 

柴可夫斯基在兩年後重新閱讀拜倫後突然轉念,答應了此一邀請。

在1882年11月12-24間,柴可夫斯基在完整重新閱讀拜倫的詩後,回給巴拉基列夫的信件中,出現了戲劇化的轉變:「...出於某種原因,我想像你的提議會喚醒我在想要重現以音樂中重現詩作的強烈願望,因此我現在非常焦急地等待您的來信。」(In his letter of reply of 12/24 November 1882, Tchaikovsky would not give a definitive response to Balakirev until h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read through Byron’s story, and besides which, he wrote: "... for some reason I imagined that your programme would awaken in me a burning desire to reproduce it in music, and so I awaited your letter with great impatience.)

 

不過創作的時間也被拖延到1885年左右。後來柴可夫斯基前往達沃斯(Davos)探望重病的好友柯泰克(Iosif Kotek, 1855-1885)時,曾再次致信予巴拉基列夫:「我明早就要動身。今天我會去書店買(拜倫的)《曼弗雷德》。登上阿爾卑斯山頂正合我意;如果我不是要去見一個垂死之人的話,那裏宜人的環境將非常適宜構思《曼弗雷德》的音樂形象。無論如何,我向您保證我將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地實現您的願望。」

 

《曼弗雷德》交響曲的重要推手 - 巴拉基列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於是,柴可夫斯基這首結合了英國詩人喬治·戈登·拜倫於1817年完成的同名作品《曼弗雷德》標題交響曲,完成於1885年5月至9月間,介於在《第4號交響曲》和《第5號交響曲》間,柴可夫斯基亦將作品題獻給巴拉基列夫。

此曲1886年3月11日於莫斯科首演,指揮為 Max Erdmannsdörfer

全套樂譜則於1886年2月,由Jurgenson出版社出版。

 

柴可夫晚期交響曲年份列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柴可夫晚期交響曲年份列表
作品 編號Op. 作曲年份 首演
第四號交響曲 36 1877–1878 1878 (莫斯科)
曼弗雷德交響曲 58 1885 1886 (莫斯科)
第五號交響曲 64 1888 1888 (聖彼得堡)
bE大調交響曲 79 posth. 1892 (遺作,僅留下未曾演出的草稿)
第六號交響曲 74 1893 1893 (聖彼得堡)

 


詩人拜倫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喬治·戈登·拜倫,第六代拜倫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出生於英格蘭倫敦,逝世於希臘,英國詩人革命家,獨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世襲男爵,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拜倫著名的作品有長篇的《唐璜》及《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以及短篇作品《她舉步娉婷》。

愛達·勒芙蕾絲是拜倫的女兒,其有關查爾斯·巴貝奇分析機的研究是在電腦科學上的重要文獻。幼年夭折的奧格拉·拜倫也是拜倫的小孩,甚至伊麗莎白·梅朵拉·李可能也是拜倫婚外所生的女兒

生平(整理自維基百科)

理查·韋斯托爾 繪製拜倫畫像(油畫):

 

1788年1月22日,拜倫出生於倫敦的一個衰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沒落的貴族,他的父親在他三歲時去世,拜倫跟隨母親孤兒寡母在蘇格蘭過著節衣縮食的清貧生活。拜倫先天性的跛足,而他的母親性情乖戾、喜怒無常,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憂鬱的性格。1798年,拜倫繼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於是和母親移居到諾丁罕郡的世襲領地生活。 諾丁罕郡是當時英國的工業重郡,也是工人運動中心之一,他在這裡了解和熟悉了工人的苦難生活和被剝削和壓迫的命運,他對工人們的遭遇給予了深深地同情,立志武裝鬥爭,為勞苦大眾爭取社會權益。

1805年,拜倫從中學畢業,進入劍橋大學主修文學歷史大學時期,他對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極其感興趣,狂熱研讀伏爾泰盧梭的作品,並且開始自己創作詩歌。1807年,拜倫出版了詩集《懶散的時刻》,這是他的處女作,拜倫透過詩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貴族生活的厭倦和鄙視,很快詩集在社會上受到消極浪漫主義刊物的攻擊和奚落。1809年,面對接踵而至的攻擊和謾罵,拜倫寫出長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回擊攻擊者,卻意外地揭開了積極浪漫主義對抗消極浪漫主義的序幕,長詩也使得拜倫在英國詩歌文壇中初露鋒芒。

1809年,拜倫在劍橋大學畢業,因為貴族世襲制,使得他在上議院獲得了議員的資格。 6月,拜倫開始出國遊玩,他先後到葡萄牙西班牙馬爾他島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方。1811年7月,拜倫回到了英國,拜倫的這次旅遊擴展了他的政治視野,也豐富了他的寫作素材,他親眼目睹了歐洲被壓迫民族為自己的自由和獨立而鬥爭的場面,也了解到英國在歐洲大陸明爭暗鬥不光彩的一面。

1812年,拜倫發表了長詩《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一、二章,詩歌立刻轟動文壇,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同時,英國國內的盧德運動也在洶湧蓬勃,2月,上議院通過了毀壞機器的工人必須判處死刑的法案,拜倫雖然在議會上為工人們的權益而辯護,但是無濟於事,憤怒的拜倫回到家中,發表了諷刺詩《反對破壞機器法案》。4月,拜倫在國會發表演說,支持愛爾蘭獨立,同時發表了《給一位哭泣的貴婦人》。1813年,拜倫陸續發表了《異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4年,拜倫發表了《溫莎的詩藝》、《海盜》、《萊拉》,1816年,拜倫發表了《柯林斯的圍攻》、《巴里西納》和《路德分子歌》,這些詩歌總稱為「《東方敘事詩》」,並且塑造了出文學史上「拜倫式的英雄」佳話;雖然詩歌為拜倫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思想和英國政壇的思想截然相反,他受到了政客和上流社會的攻擊和謾罵。1816年,上流社會以他和妻子離婚的事情炒作和攻擊,使得他被迫黯然離開故土。

拜倫來到了比利時,親自去了滑鐵盧戰場,隨後去了瑞士,並且在日內瓦認識了珀西·比希·雪萊,兩人結下了深切的友誼,雪萊的詩歌精神影響了拜倫,這時期,他創作了《普羅米修斯》、《錫雍的囚徒》和《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三章,同時由於歐洲各地的戰場和人民的苦難遭遇,拜倫灰心失望到了極點,他創作了悲觀主義詩歌《曼弗雷德》

1816年下半年,拜倫去了義大利,他投入到了燒炭黨人的運動中,並且成為地方組織的領袖。同時創作了《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四章、《馬力諾·法里埃羅》、《該隱》、《審判的幻景》、《青銅世紀》和《唐璜》,這時期他的創作達到了輝煌。不久之後,燒炭黨人的革命活動失敗,1823年7月,拜倫離開義大利去了希臘,加入到了反抗鄂圖曼奴役的希臘獨立戰爭,他擔任希臘一個軍隊的司令,每天忙著為希臘軍隊籌集物資,購買先進武器,調節內部糾紛,過度的勞累和奔波使得他的身體健康惡化,在一次行軍途中,拜倫遇到了暴風雨,經過風雨吹打的拜倫從此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倫因治療無效病逝於希臘軍隊的軍帳中。臨終時,拜倫的遺囑說道:「我的財產,我的精力都獻給了希臘的獨立戰爭,現在連生命也獻上吧!」希臘政府為拜倫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

拜倫之死

拜倫臨終畫像,繪於1826年左右

 

隨後,丁尼生向英國國內傳達了拜倫的死訊, 而希臘人也為其舉辦了國葬,把他當作一位英雄來看待。希臘的大詩人狄俄尼索斯·梭羅莫斯專門為拜倫寫下了輓詩,即《拜倫之死》。

拜倫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保存了下來。有一種説法是他的心臟被取出留在了邁索隆吉翁,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遺體的大部分都在其男僕提塔(Tita)的護送下送囘了英格蘭,並打算葬於西敏寺。然而,西敏寺卻以拜倫「道德敗壞」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12] [13]。拜倫的遺體抵達倫敦的那一日,有很多人前去瞻仰。他最終葬於諾丁罕郡哈克諾的聖抹大拉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希臘國王贈予的大理石墓碑立於其墓前。

拜倫的朋友們籌集了一千鎊為他製造雕像,這座雕像耗時十年乃成。但1834年雕成之後,大英博物館聖保羅大教堂、西敏寺和國家美術館都拒絕展出此作,久經波折之後,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將其置於自家的圖書館裏。在拜倫死去145年後的1969年,另一座拜倫的雕像才放入西敏寺。

舒曼與《曼弗雷德》

在拜倫寫作的年代,作曲家舒曼同樣精於音樂與文學,更早受到《曼弗雷德》的啟發而動念創作名為《曼弗雷德:帶有三段音樂的戲劇詩》(Manfred:Dramatic Poems  with Music in Three Parts)的配樂作品,op.115,完成於1848年。

1844年秋天,舒曼的精神狀況不是很穩定,克拉拉也把全家搬到德勒斯登陪伴舒曼。1848~1849年德國暴發革命,舒曼受到革命浪漫的激勵,精神振奮,寫下了《拿起武器》、《自由之歌》等充滿自由意識之歌曲。同時他還完成了另外一部重要的作品:拜倫的詩劇《曼弗雷德》寫了一整套劇樂(共十六段),其中以序曲寫得最為出色。

《曼佛雷德》為舒曼閱讀拜倫的同名詩後所創作的舞台劇配樂。

舒曼的《曼弗雷德》劇樂,原創概念是以詩入樂,讓音樂成為了原詩的配樂(incidental music),內容包含16段音樂,有:「序曲」(overture)、「間奏曲」(Entr'acte)、「音樂劇」(Melodrama)、「獨唱」與「合唱」部分。

《曼弗雷德》劇樂完成後,1852年於德國萊比錫舉行首演,受到好評,特別是序曲。

革命失敗以後,他的情緒受到極大的打擊,精神病與幻聽亦開始侵擾他,他的創作力也日趨衰竭。

1854年 在極度痛苦中投萊茵河自盡,被漁人救起後被送入瘋人院,1856年過世。

音樂史學家Peter Ostwald在《舒曼:音樂與瘋狂》(Schumann: Music and Madness)書中,提到舒曼創作《曼弗雷德》序曲時正飽受幻聽的折磨。

而《曼弗雷德》序曲裡,舒曼以音樂把曼弗雷德這個憤世嫉俗,對偽善世界的一切感到懷疑、失望,甚至鄙視,寧願忍受折磨和熬煎,獨自過著高傲孤寂幽居生活,終至懺悔而平靜死去的人物性格,刻畫得十分深入動人。序曲中舒曼亦展現出貝多芬式的音樂特質:對人生無止盡的的叩問,以及不向命運低頭的強韌意志。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Schumann: Manfred-Ouvertüre

https://youtu.be/B-OiqEMFLZI

 

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採用了交響詩曲風,如同先前他以莎士比亞原著所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暴風雨》與後來《哈姆雷特》,因此我們更能夠聽見文學作品於音樂中的深度描寫與情境幻想。 
曼弗雷德的故事簡說

詩中的主角曼弗雷德,是阿爾卑斯山中的城主,他是在大自然的山中出生長大,睥睨群山的人物。擁有無比潛力的他,認為人類的存在太過渺小,於是背叛了人類的命運、知識與應有的信仰,陷入無可救藥的猜忌懷疑之中。在一番痛苦掙札之後,他向妖女學習妖術,但並不能平息他心中的猜忌,反而愈加激烈,絕望之餘想要以死尋求解脫,但依然在山中徘徊,求死不得。不久後,他來到司掌阿爾卑斯群山的大神阿利馬內斯的宮殿面前,獲得女神奈美希斯的幫助,與年輕時候的情人阿絲塔特在此重逢。阿絲塔特原是被他遺棄而自殺身亡的女子。曼夫雷特從她口中知道,自己的罪惡深重,死期將近。不久後,死神終於降臨,曼夫雷特依然猜忌懷疑,破口大罵死神與命運,結束自己悲劇性的一生。

 

與巴拉基列夫通信的寫作過程,柴可夫斯基曾寫道說:「我認為,拜倫以異於常人的力量與深度,藉曼弗雷德體現凡人為求認識現實的難題而進行的種種悲劇性的抗爭。」

關於樂曲的安排,筆者認為以巴拉基列夫給予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題綱,以及兩人的互動討論結論來詮釋音樂內容,是最佳的。

 

在1882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兩人的通信中,巴拉基列夫提到了四樂章音樂與劇情的編排關係:
第一樂章:在我們開始制定曲目內容前,我該讓你知道,就如同白遼士的兩首交響曲般,你未來的這首交響曲也該擁有他自己的「固定樂思」(idée fixe)- 這代表著曼弗雷德本人;這主題該隱伏在各個樂章之間,這是第一樂章的大綱:

曼弗雷德(Manfred)在高山山脈之間徘徊。他的生活崩潰了,他迷失於生活中許多令他無言之問題。在生活中,除了回憶之外,他已經一無所有。他的愛人阿斯塔特(Astarte)的照片佔據了他全部的思想~徒勞無功地不停呼喚她,只有懸崖間的迴響重複傳來自己呼喚她的名字。回憶和絕望的想法使他傷心欲絕。他尋找並乞求遺忘,這是沒人能給他的(F♯小調;第二個主題-D大調和F♯大調)。

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完全不同的是:高山獵人的生活,充滿了樸素,美好的天性和男性為主父權社會之習俗。設定為慢板,田園風格的(Adagio pastorale)。曼弗雷德(Manfred)與這樣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衝突,他本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當然,您首先應該掌握獵人的曲調,但是您應該特別小心,不要讓它陷入瑣碎。上帝保護您免受諸如德國歌舞表演和 Jägermusik之類的瑣事之害。

第三樂章:幻想風格的詼諧曲(Scherzo fantastique),隨著高山瀑布噴湧出,高山精靈的出現在曼弗雷德看來,像是彩虹般絢麗。

第四樂章:終曲(Finale)。#f小調,狂野而不受限制的快板,曼弗雷德抵達代表著地獄 Arimanes(阿利曼地獄)的地下宮殿,並渴望與Astarte團聚。與他目睹的地獄狂歡場景對比的將是Astarte的出現召喚與靈魂(Astarte主題轉為bD大調,原始在第一樂章為D大調)。儘管人生中的記憶如同走馬燈那樣短暫,曼弗雷德痛苦的想法稍縱即逝,音樂在他的覺醒之下,痛苦被淹沒,接下來想法應該以完整的形式,出現輕盈,透明,如空氣,理想和純真。最終,回到沸騰情緒,然後是日落和曼弗雷德之死”。

補充:Jägermusik 範例

https://youtu.be/Zlf00GfePsM

然而,在柴可夫斯基最後的決定構思之下,全曲仍分四個樂章,確以「曼弗雷德」固定樂思主題貫穿全曲,不過樂章順序與最初與巴拉基列夫通信時的大綱不同,柴可夫斯基自己也寫下了每樂章開頭音樂內容的描述:(第一樂章除外)

第一樂章悲傷的緩板-稍快的中板-行板(lento lugubre - moderato con moto - andante)
「曼弗雷德在阿爾卑斯山區徘徊:深為人生在世種種無法解的問題所困、受著似無止境的痛苦煎熬、又為充滿罪孽的回憶所折磨;他的心靈承受極大痛苦。曼弗雷德全然著迷於神秘魔法,更企圖以此與地獄的強大勢力來往;但這世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事物能夠滿足他唯一渴求的『忘卻』。他對一生至愛、已香消玉殞的阿絲塔爾特(Astart)的回憶已撕碎他的心,曼弗雷德的極度絕望無窮無盡。」(此樂章並無柴可夫斯基本人註解) 

曼弗雷德主題


第二樂章田園風格的行板「阿爾卑斯山的女神在湍急的瀑布的彩虹中出現在曼弗雷德面前。」

女神與湍急瀑布主題


第三樂章有精神的甚快板(vivace con spirito)「田園詩。山間居民的淳樸、清貧、卻自由自在的生活。」

山區民謠主題



第四樂章熱烈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有力的快板,形容地獄般的恐怖景像。「阿利曼的地下宮殿。地獄的餐宴。曼弗雷德在狂宴中出現。阿絲塔爾特的幽魂被召喚而來。曼弗雷德獲得寛恕。」(本樂章長度亦為四樂章之最)

第四樂章主題


曲末,柴可夫斯基描寫曼弗雷德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召喚,並加入了來自天堂的樂聲(管風琴)引領他走向生命的終點。

 

圖.曼弗雷德與阿絲塔爾特的靈魂

Byron Manfred and Astarte is a painting by Liska which was uploaded on August 23rd, 2016.

 

柴可夫斯基於1885年完成此曲,最初他曾說這是他最完美的交響曲,不過後來他改口除了第一樂章之外,其餘都不喜歡。

 

關於樂曲長度

《曼弗雷德》交響曲不僅是柴可夫斯基的唯一一首標題交響曲,而且它和其他有編號交響曲(包括未完成僅有草稿的《第7號交響曲》)亦有很多相異之處。篇幅上,《曼弗雷德交響曲》的演奏時間是所有柴氏交響曲中最長者,平均約為55分鐘長,更較第六號《悲愴》多出約7分鐘長度。

 

關於配器

《曼弗雷德》交響曲所動用的演奏者人數和樂器種類,都是八首交響曲中最多的。

在本曲,柴可夫斯基用了英國管低音單簧管小號豎琴管風琴。這幾種樂器雖然在其他的管絃作品中都有使用過,但卻從來沒有運用在其他任何一首交響曲上;而所運用的打擊樂器既也是八首中最多,貫穿四個樂章,而非如其他交響曲般只在某一個樂章中使用。由於樂曲所動用的規模較大,對樂團的技術要求亦相對比其他交響曲為高,故此直至現今,雖然名氣並不遜於第4號第5號第6號交響曲,但演奏次數卻遠比以上三首為少。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後世評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柴可夫斯基曾寫信給女高音好友帕弗洛芙斯卡雅(Emiliya Pavlovskaya),表示《曼弗雷德》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交響曲,不過他在後來給康斯坦丁大公爵的信中又說,自己頗為厭惡這部作品

除了柴氏本人前後不一致的看法外,首演後的評論亦毀譽參半,其中以強力集團之一的庫宜最為不客氣。他認為,柴可夫斯基在音樂中只突顯曼弗雷德的陰沉和貴族氣質,完全失去了強力集團所倡議的「區別於歐洲古典音樂的具有鮮明俄羅斯特色的浪漫派音樂」的要求。而柴可夫斯基的好友,樂評家拉羅克(Herman Laroche)雖則語氣較為溫和,但亦對此作品不甚欣賞。柴氏一度打算將樂譜銷毀,後來還是保留下來,並於第四樂章末段加入管風琴,強化曼弗雷德之死與救贖。

 

精彩音樂欣賞:

總譜演奏版 - 海丁克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Performed by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conducted by Bernard Haitink

00:00 - I. Lento lugubre
16:08 - II. Vivace con spirito
25:27 - III. Andante con moto
37:45 - IV. Allegro con fuoco

https://youtu.be/52vZh4ZAPZc

 

Vasily Petrenko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0:24 - I. Lento lugubre
16:23 - II. Vivace con spirito
26:11 - III. Pastorale. Andante con moto
38:53 - IV. Allegro con fuoco

https://youtu.be/S6Mn1UjggBY

 

BBC推薦最佳CD版本

Vasily Petrenko (conductor)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008)
Naxos 8.570568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帕華洛帝:世紀男高音 Luciano Pavarotti

【BON音樂】帕華洛帝:世紀男高音 Luciano Pavarotti
Luciano Pavarotti: The great tenor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世紀男高音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1935-2007),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

 

 

對於他歌唱事業的早期源起,許多網路資料都介紹的非常概略;許多人只知道他於1968年的11月首次登上大都會歌劇院演唱歌劇《波希米亞人》之後,便聲名大噪,後來Decca唱片發行他的唱片,封他為「高音C之王」,以及之後的許多精彩故事。

今天蹦藝術文章,就是要與大家分享帕華洛帝從小到大的故事,讓大家更加地認識這位一代偉大男高音~

藉著大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 )的紀錄片《帕華洛帝:世紀男高音》,我們可以了解這位20世紀最具知名度、話題性與親和力的男高音,從小時候到職業生涯的許多幕後秘辛,有許多內容更是值得我們更加深入了解~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CnPPrjwyLW8

 

帕華洛帝第二任妻子 Nicoletta Mantovani,在影片開始時,緩緩說道:

「他不是擅長規劃的人

事情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

他很容易相信人

他相信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

他很樂觀隨時散發正能量

帕華洛帝一直很清楚的知道

上帝賦予了他獨特的天賦

不僅僅是歌唱技巧

也關乎生命的層次...」

 

當帕華洛帝被問到「百年後你希望人們如何記住你?」這個問題時,

 

他的回答是:

「從歌唱事業的角度來講

我希望在大家心中留下

我曾致力於將歌劇帶給大眾

希望大家記得我的歌唱涉獵廣泛

能從《我心愛的人》唱到《奧泰羅》(從通俗唱到真正嚴肅的歌劇)

希望大家記住我嘗試創新突破

試圖開創歌劇的新詮釋

作為一名聲樂家

這些是我的期望

希望大家記得我的堅強

從不畏懼各方的批判」

看到這些真誠地回答,筆者非常動容。

 

出生.成長於摩德納

出生於義大利摩德納(Modena)的帕華洛帝,形容自己的故鄉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1935年,嬰兒時期的帕華洛帝

 

他說:「我們這份專業十分與眾不同

不太可能一夕爆紅

必須日積月累

一步一腳印的走

無法預知自己能走到哪裡

我出生於戰亂

戰爭影響我很深

揮之不去

我算是相當幸運

在全世界最美的地方長大」

 

父親是烘焙師.擁有一副好歌喉

 

「我的父親是個烘焙師,也是一位男高音

我很幸運能跟父親一起在教堂唱歌

小男孩總喜歡模仿自己的父親

換句話說他是我的啟蒙老師

父親擁有一副絕佳的歌喉

嗓音非常動人比我還要好

大家都不相信~但確實如此」

 

談間,帕華洛帝透露出對父親深深的愛

 

參加合唱團.比賽獲獎

我們這個合唱團裡面有50幾個成員

大家一起去英國的威爾斯參加比賽

我們在1955年拿下了冠軍

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記憶猶新,永遠無法忘懷

 

轉捩點.母親的鼓勵

Italian lyric singer Luciano Pavarotti hugging his mother Adele Venturi. Italy, 1985 (Photo by Egizio Fabbrici/Mondadori via Getty Images)

 

得獎那年,當時我只是個小學老師

 

父親告訴我說:「努力讀書,去大城市當個教授。」

因為爸爸沒能在男高音的領域闖出名號

他知道這不容易,即使有一副好歌喉

我原本打算聽從父親的建議

我媽媽卻有不同的看法,

媽媽卻說

每當聆聽我兒子的歌聲,都會感受到深深地被觸動了

我說,

因為妳是我媽媽才這麼說

她很堅持說:「不不不不,我聽你爸爸唱歌時,就沒有這種感動(笑)」

 

她讓我去追求自己的興趣

我認為,那應該也是我的天職

於是,我從1955年開始學習聲樂。

 

1961年義大利正式登台

六年之後,帕華洛帝於1961年首次登台

演唱劇目為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

一名年輕而窮困的藝術家魯道夫

獨自在巴黎,遇見了咪咪

卻感受到人間最深刻的愛與失落...

 

1961年的帕華洛帝

 

帕華洛帝說:「我在音樂比賽中脫穎而出,比賽的獎勵就是登台演出,並且與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完整歌劇,因此我有終於有了機會正式登台演唱歌劇。」

 

我的首演就在1961年4月29號

飾演《波西米亞人》魯道夫

在義大利雷焦艾米莉亞市立劇院(Teatro Minicipale,Reggio Emilia, Italy)

 

關於這次的首次登台

帕華洛帝說得非常客氣:「那一晚的演出不算是太有亮點~但我想大家應該很享受,尤其是我母親...XD」

於是

1961年4月29號

一個國小老師登上舞台

演唱的《波西米亞人》裡面的魯道夫

他從此搖身一變

成為了職業男高音~

 

步入家庭.三個女兒相繼報到

正式成為男高音後,他逐漸累積演出場次,也談了戀愛~

與 Adua Veroni 相戀,兩人迅速熱戀而決定步入婚姻

 

在四年七個月之間,兩人共生了三個女兒

 

三位他永遠最愛的女兒

 

1963年.英國柯芬園大獲成功

 

1963年倫敦~是個不可思議的城市

科芬園花園歌劇院

是我跨足國際的重要據點

我在1963年的演出相當成功

當時《波希米亞人》在科芬園連續演出了10場

這系列原本是男高音史帝芬諾(Giuseppe di Stefano)擔任男主角

史帝芬諾是史上最偉大的男高音之一

但是他卻在抵達倫敦時生病了

不得不放棄演出

歌劇院方由我頂替他的角色

這件事情成了大新聞

還上了報紙

畢竟史蒂芬諾不是普通人

而那個幸運接替上台年輕的男高音就是我

我終於達到了那個高度

能夠自在地掌控舞台

這不容易

但並非辦不到

而我...真的辦到了

 

1965年與弗雷妮於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合作.再創高峰

 

 

1967年,帕華洛帝與女高音瓊.蘇瑟蘭合作,展開澳洲巡演。

帕華洛帝曾於接受訪問時說:「和瓊安一起去澳洲巡迴演出,我必須非常認真看待,展現我的專業度。」

「我從她身上學習呼吸的技巧,聽起來很簡單,事實上是最困難的。」

「我試著用手感受,了解她如何發聲與演唱」

「我感受到橫膈膜肌肉的律動,她能妥善的控制橫膈膜的肌肉,準確地發數每一個音。」

「總而言之~她的技巧堪稱完美,或許是我見過最厲害的人,無人能及~真的。」

以下是他於另一段大師班,提及這段過往,以及「橫隔膜呼吸技巧」時,所說的話:

https://youtu.be/DYrnunDW0Jg

讓我們一起欣賞影片裡的中文翻譯~

*影片完整翻譯(林仁斌)

影片中帕華洛帝接受現場提問之後,開始說:

「我的父親是一位男高音,小時後他把我們家鄉的男高音唱片全部「搬」回家欣賞
然後我幾乎「被迫」成為一位男高音了,因為我每天聽著男高音 啊啊啊…(現場大笑)」

「要成為男高音,你必須下定決心!」(態度轉為認真)

對我最困難的問題,一直都是「橫隔膜」(Diaphragm)

後來我開始進入舞台表演生涯,但我其實還不清楚橫隔膜支撐歌唱技巧如何運作。

我跟女高音 瓊·蘇莎蘭(Dame Joan Alston Sutherland, 1926-2010)於澳洲巡迴演唱,大概3個月40場音樂會,期間藉由與她的合作,我見證了”橫隔膜“這項無比巨大的樂器(帕華洛帝比了橫隔膜的位置)

我一直覺得「這裡面一定有些什麼技巧」(搔搔腦袋,現場大笑)

於是巡演期間我不斷向蘇沙蘭這位前輩提問,而她也總是親切地回答我所有的疑惑。

 

蘇沙蘭當時回答:「Wait before you begin!!!」

「如果你沒有充分準備,是沒有用處的。」

「因為這樣你會不小心去使用喉部,進而破壞這一切的聲音。」

「如果橫隔膜還沒準備好,就以運動(Gymnastic)的方式鍛練出來!」

 

帕華洛帝:「最佳的範例是『小孩子的哭泣』」。

小孩子可以哭一整夜…,但是喉部卻不會緊縮而沒聲音(現場大笑)

 

帕華洛帝笑著再說:「這是絕對正確的方法!」

原因是:「小孩子就是用橫隔膜的力量在哭泣的~」(帕華洛帝再次比出橫隔膜位置並示範小孩子的啊~啊~啊~,現場哄堂大笑)

帕華洛帝:「就是聲樂家的優勢!!!」

如果他懂得「橫隔膜支撐歌唱技巧」,那麼唱一整個晚上也不會累(笑)~~~

 

男高音的困難之處

帕華洛帝擁有史上最完美的嗓音

他的歌聲直擊人心

他的嗓音極為純粹

極為善感

既熱情又美好

無庸置疑,就是天籟

大家應該都要知道

女高音和男中音是最自然的狀態

因為男人的音域通常在男中音的位置

因此要成為男高音是另外一回事了

必須挑戰自然的限制

男生講話的聲音

跟男高音所發出的聲音,

大家如果仔細聽聽看

其實真的不一樣

所以說

如何造就偉大的男高音?

就是想辦法讓聽眾感覺那個高音很自然

但若想達到帕華洛帝的等級

你必須唱的到高音C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一般的男高音也可以唱的很好

但是唱的到高音C

才能成為頂尖

 

高音C之王.誕生

1973年,帕華洛帝於大都會歌劇院現場演唱董尼才第歌劇《聯隊之花》,連續飆出九個高音 High C現場演出:

https://youtu.be/lu4-jaw8yKo

 

較佳錄音品質欣賞:

https://youtu.be/c6NkMeR2Z0M

 

這齣歌劇正是讓他聲名大噪的另外一個轉捩點,從此他進入美國演唱市場,逐漸開拓顯著名聲。

每個人都想在歌劇領域中獨佔鰲頭,而帕華洛帝是萬中選一的那位

接下來帕華洛帝在各地的歌劇院應邀演出:柯芬園,維也納,拉斯卡拉大劇院,大都會歌劇院,到處都有他的足跡~

 

笛卡唱片(Decca)更直接封他為高音C之王

 

超級迷信.彎曲鐵釘帶來好運

帕華洛帝說:「藝術家們通常有一些迷信~我也不例外。

例如英文裡面「摸木頭」(Touch wood)說有好運

而我們義大利折相信「摸鐵片」(Touch iron )有好運

彎曲的指甲加上鐵片=彎曲的鐵釘

就能帶來雙重好運~

其實我是這麼虔誠的天主教徒

不過我還是有我自己的迷信:雙重保障,以防萬一嘛~

 

白手帕習慣的緣起

在經紀人的推薦之下, 1973年起,怕華洛帝開始舉辦個人演唱會

平常習慣了演出前梳化變裝,扮演成歌劇角色的他

在演唱會只有一個人在台上的狀況之下,感到焦慮

於是他問經紀人:「我的雙手該放哪裡?」

經紀人回答:「拿出你的白手帕牢牢地握著」

從此以後握著白手帕~就變成了帕華洛帝的演出習慣。

後來經紀人說,

如果你不喜歡的話,你就不要這麼做...

於是帕華洛帝說:「我的確不喜歡…我超愛!」(I really don't like it... I Love it!!!)

 

 

 

奇妙節食法

大都會歌劇院的經紀人透露了帕華洛帝節食的妙方:

帕華洛帝吃飯時

總是吃很多的義大利麵以及肉,

並且還喜歡挖四大球的冰淇淋

然後迅雷不及掩耳的先直接吃掉三球冰淇淋...

接著,他把剩下最後一球的冰淇淋的盤子推到旁邊

說:「剩下最後一球不要吃...這樣節食就對了,我保證你一定會瘦下來~」

這就是他的節食方法😅

居然說最後一球不要吃,這樣節食就對了...(很道地的義大利人吼)

 

 

結語

今天與大家分享了許多男高音帕華洛帝事業之初的成長過程與成名之後趣事,希望大家喜歡~

 

再分享一個超級好消息~蹦藝術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跨足 Podcast囉🎊

 

《蹦藝術 | BONART》頻道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冠名贊助,每週更新一集節目,期待大家能於各平台支持~

《蹦藝術 | BONART》

Link treehttps://linktr.ee/bonart

主持人:林仁斌 

旅法音樂家,樂團指揮、知名音樂導聆人。

【蹦藝術】從網站跨足Podcast播客節目🎙。

專注於音樂,以輕鬆舒適、深入淺出解說故事與知識,以聲音陪伴,用耳朵閱讀;不講古、不八卦。透過優質團隊的製作:一個作曲家、一首好作品、一個好主題,甚至一篇好文章,與您分享所有古典音樂的大小事~輕鬆徜徉在音樂藝術領域。

 

點按下方圖,進入Link tree,選擇您最習慣收聽的平台,即可進入《蹦藝術 | BONART》的節目喔~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旅行】魏靖儀X蹦藝術X行者無疆 - 苗栗山城小鎮 隱逸歇心樂之旅兩日獨家行程(一日滿團🎊)

【BON VOYAGE】魏靖儀X蹦藝術X行者無疆
苗栗山城小鎮隱逸歇心樂之旅兩日獨家行程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X「行者無疆」=「BON VOYAGE❤️

三月底,蹦藝術邀請台灣之光小提琴演奏家魏靖儀,與「行者無疆」旅遊領導品牌合作規劃,將於2021年3/30-31兩天,帶來一趟結合精緻、豪華、美味與靜心的「隱逸歇心 樂之旅」兩日獨家行程~(一日滿團🎊)

 

全台獨家

魏靖儀 V.S. 蹦藝術沙龍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音樂的深度探索之旅》

魏靖儀為2015年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音樂比賽(與蕭邦鋼琴大賽、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並列世界三大古典樂賽事)總決賽桂冠榮譽得主,本次旅行將與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為樂友們帶來專屬精彩『樂人講座音樂會』,內容包含精采對談與深入解析與演奏示範。

 

為講究最高品質之旅遊,採取小小團精緻規劃。名額僅限13席。

 

行程除講究舒適、舒心與品味,每餐更安排獨家私房美味料理,讓每位貴賓從身心靈都得到最大滿足:

 

行程特色:

花草庭院.美學饗宴

深度禪學氣味的花草庭院餐食享受

 

賓士專車.全程接送

六人一車 小小團 舒適玩

 

專屬沙龍.名家對談

小提琴名家魏靖儀 & 蹦藝術林仁斌老師 ・對談講座音樂沙龍

 

 

 

 

出發日期

2021/03/30僅此一團
限量13位,額滿即止。

 

詳細行程

請掃描以下QR CODE,與行者無疆聯繫索取。

報名方法

致電報名 『 0961-211-826 』

 

參團須知

1.確定報名後於三天內,繳交訂金每席新臺幣8,000元整。 

2.本行程最低組團人數:8(含)位。 

3.入住房型安排雙人房(二人一室),如有需單人房、四人房(二人入住一人一大床)費用請洽業務。 

4.如有特殊餐食需求,請於報名時事先向業務員告知或填寫表單“下方按鈕”。 

5.如本行程已額滿或訂位未成功,導致行程無法成行,則旅客所繳付之訂金將全額無息退費。 

6.報名訂單需經業務人員確認回覆後始可生效,並視同雙方同意簽署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書,敬請詳閱該契約書內容。 

7.身障者(請務必攜帶身障手冊)並偕一名陪同者,因行動不便有特殊需求,敬請事先通知,出發日當日恕無法受理,敬請見諒。 

8.報名&付訂後,如有不可抗力之因素而有所變動,請見諒,本公司會幫您做出最佳的安排。(本公司保有延期出發或全額退費之權利) 

9.旅客同意,本行程經訂購付款後,如要取消或延期所衍生之費用需自行負責。 

10.行程中如旅客於規定時間內集合未到、或個人因素私自脫隊,當天取消視同無法退費。 

11.取消規定:本公司作業均遵依照觀光局相關規定,與旅客簽署旅遊契約書。詳細取消規訂請參閱《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書》。

 

行者無疆專屬網頁

行程圖文介紹

 

 

請掃描以下QR CODE,與行者無疆聯繫索取完整資訊。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1.02.05. 長榮交響樂團  ⟪樂起青春時⟫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1.02.05. 長榮交響樂團  ⟪樂起青春時⟫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1020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2月05日(五)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樂起青春時⟫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今晚音樂會曲目:

時間:2021年2月5日(五)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1.韓德爾:皇家煙火組曲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2.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
鋼琴:汪奕聞/Piano: Evan Wong
3.蕭斯塔科維契:F小調第1號交響曲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 in F minor
第一樂章:小快板-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Allegr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快板-稍慢(Allegro-Meno Mosso)
第三樂章:緩板-最緩板-緩板(Lento-Largo-Lento)
第四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須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 2月5日(五) 18:40
導聆人: 林仁斌老師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注意事項:18:30開1號門,開放觀眾入場。
★ 演出單位保有曲目更動的權利 ★

 

 

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獨奏家

汪奕聞 | Evan Wong

 

第六屆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亞軍暨觀眾獎得主汪奕聞(Evan Wong),其演出經歷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紐約卡內基廳、莫肯音樂廳、波士頓喬丹廳、約翰漢考克音樂廳、芝加哥文化中心、德國漢諾威Richard Jakoby Saal、芬蘭音樂中心音樂廳、日本霧島音樂廳、仙台日立廳、南韓大邱音樂廳、台灣國家音樂廳、台中歌劇院…等。

他是2013年奇美藝術獎、2017年沛思菁濤傑出獎得主。合作過的樂團包括日本仙台愛樂、新仙台交響樂團、佐賀愛樂、比利時皇家瓦隆室內樂團、墨西哥美藝室內樂團、美國南伊利諾音樂節交響樂團、美國市民交響樂團、新英格蘭愛樂、西北大學交響樂團等、台北世紀室內樂團等,並於美國明尼蘇達MPR、芝加哥WFMT、南韓KBS、臺灣愛樂、教育、中央、漢聲等電台接受訪問演出。

汪奕聞擁有歐美雙博士──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Hochschule fur Musik und Drama Hannover)鋼琴演奏博士(Solo Klasse)和美國西北大學音樂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ienen School of Music)音樂藝術博士(DMA)。他也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碩士、新英格蘭音樂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學士榮譽獎章(Academic Honors),並曾就讀臺北師大附中國中部及古亭國小音樂班。師承Matti Raekallio、Jerome Lowenthal、Russell Sherman、Wha Kyung Byun、Boris Slutsky、Alan Chow、Ewa Kupiec、劉孟捷、魏樂富、董學渝、黃麗瑛,汪奕聞亦曾參與Leon Fleisher、Andras Schiff、Sergei Babayan、Menahem Pressler、Klaus Hellwig等的大師班。

他活躍於各大音樂節,包括瑞士Verbier Festival、Lucerne Festival、荷蘭International Holland Music Sessions、美國Ravinia Festival、Aspen Music Festival、Music Academy of the West、Kneisel Hall Chamber Music Festival、Perlman Music Program、Princeton Festival等。

獨奏之外,汪奕聞時常參與室內樂演出,並曾與小提琴家帕爾曼、米多莉、Miriam Fried、Mihaela Martin、Pamela Frank、大提琴家Franz Helmerson、Laurence Lesser、Gary Hoffman、Merry Peckham、以及Borromeo、Takacs、Juilliard四重奏等音樂家合作。

第一張個人專輯《Evan Wong》於2020年秋天由德國Acousence Label發行。


樂曲解說

韓德爾:《皇家煙火》組曲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除了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作曲家,也是非常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可說和巴赫並列為巴洛克時期兩大山頭,也同年出生。

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共寫作了46齣歌劇、32齣神劇、許多協奏曲、器樂曲及大量管弦樂作品;

韓德爾中後期生涯發展主要在英國,1727年入籍英國並定居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幾乎一生的青春與音樂事業都投注在英國,名字也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成立了皇家音樂協會,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一生未婚。著名作品有《水上音樂》(1717年)、《皇家煙火》(1749年)及《彌賽亞》(1741年)等。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 351是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韓德爾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話說1748年10月,英、法終於結束長達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英國為了慶祝簽訂和約成功,與境內終歸和平,遂預備於隔年春天在倫敦綠色公園(Green Park)舉行煙火大會。

樂長韓德爾接受喬治二世任命為音樂總指揮,為百人組成的軍樂隊譜寫適合在戶外演出的管弦樂曲。

為了配合露天演出並襯托出煙火秀的華美壯麗,勢必需要龐大的樂隊編制,才能製造豐滿的音響效果;據聞在彩排時樂團編制樂器總數破百,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嚴重的交通阻塞還在史上留下一筆紀錄。

這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舞曲組曲,與名為《和平》與《歡慶》等,共五個樂章組成。

 

蹦解說:

為十七、十八世紀時,交響樂經常使用之序曲,有著「開場」的功能與效果,而「法式序曲」與「義大利序曲」分列為主要序曲種類之兩類。

「法式序曲」主要由「慢、快、慢」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經常為賦格形式,末段再現篇幅較短;

「義大利序曲」主要由「快、慢、快」三個段落組成,後式的交響曲即由此曲式逐漸演變而成。

進入十九之後,作曲家則將交響曲發展為「快、慢、快」之三樂章作品,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呈示-發展-再現),有時附帶有標題。歌劇序曲自格魯克以後常有暗示劇情的作用。

 

 

https://youtu.be/XiTIfH0TpTg

 

古樂演奏版本(時代樂器):

古樂專家 - 約迪·沙瓦爾 (Jordi Savall) 指揮版本

1.Ouverture: Adagio, Allegro, Lentement, Allegro 0:00

2.Bourrée 7:44

3.La Paix: Largo alla siciliana 9:43

4.La Réjouissance: Allegro 13:02

5.Menuets I and II 17:16

https://youtu.be/UJUSn0OiMSQ


莫札特: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莫札特

莫札特,(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利奧波德‧莫札特(1719~1787)之子,誕生於父親出版小提琴演奏法論著的當年。他與姊姊瑪麗亞‧安娜‧娜內爾(1751 ~1829)都是神童。莫札特四歲時,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演奏娜內爾的鍵盤課程。 五歲時,他開始作曲,並第一次公開演出。1762 年起,利奧波德帶著他們旅行全歐,炫耀著「上帝賜予在薩爾斯堡出生的奇蹟」。

他們在首次巡迴表演(1762~ 1769)來到法國和英國,莫札特在那裡,遇到巴赫之子 J.C. Bach,並寫下第一首交響曲(1764)。接著是義大利之旅(1769~1774),他在那裡首次見識到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並寫 下自己的第一部義大利歌劇。1775~1777 年寫出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一批鋼琴奏鳴曲。1777 年他遇到韋伯一家人,即未來妻子的家庭。莫札特的母親死於 1779 年,莫札特後來回到薩爾斯堡擔任大教堂的風琴師,1781 年寫出連環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歐》。由於不滿大主教的統治,1781 年離職搬到韋伯家(維也納),開始他的獨立音樂家生涯。他娶康斯丹彩‧韋伯為妻,教授鋼琴課程,陸續寫下《後宮誘逃》(1782)和多首偉大的鋼琴協奏曲。1780 年代晚期成就達到顛峰,而他把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海頓稱莫札特是現世最偉大的作曲家),《費加洛婚禮》(1786)、《唐‧ 喬凡尼》(1787)、《女人皆如此》(1790)三部偉大的歌劇則採用達‧龐特的腳本,還有卓越的晚期交響曲。晚年他寫作歌劇《魔笛》和最偉大的《安魂曲》(未完成)。 儘管事業成功,他生活中總是為金錢所苦,必須經常向朋友借貸。他在未滿36歲去世。短暫一生,卻留給後世非常豐富的音樂遺產。

 

十八世紀之協奏曲發展,逐漸來到獨奏協奏曲,曲式則從「Ritornello form」(回轉曲式),逐步發展為「Sonata form」(奏鳴曲式),奏鳴曲式也大受歡迎,大量使用在器樂曲各樂種,甚至後來普及至交響曲。

https://youtu.be/j5iYYbYLozc

 

https://youtu.be/VtS5kkndrS4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被公認為古典時期協奏曲典範,其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d小調K.466第一樂章曲式,包含「雙呈示部」之運用,除了優美通聽之外,更多了了解協奏曲演進的過程之意義~

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作品號K. 466,寫於1785年。1785年2月11日於維也納首演,由莫札特親自演奏鋼琴獨奏部分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第一樂章以灰暗的D小調切分節奏開始。弦樂由弱漸強,塑造著不安的氛圍。然後切入由鋼琴演奏的主題。

https://youtu.be/3KHvNDn-o0s

 

在第二主題時,音樂從陰暗氛圍轉為明朗。

https://youtu.be/3KHvNDn-o0s?t=59

 

貝多芬亦為這首經典小調協奏曲寫作裝飾奏。

裝飾奏之後,進入樂曲尾聲,定音鼓更加重了樂曲緊張的氛圍。樂章最終安靜地結束於d小調。

https://youtu.be/3KHvNDn-o0s?t=669

 

第二樂章:浪漫曲(Romanze)

第二樂章是一個有尾聲的五部迴旋曲(A-B-A-C-A),以鋼琴獨奏的一段華麗而迷人的降B大調上的旋律開始。這段抒情而輕柔的旋律以相對纖巧的節奏奏出,描繪了鋼琴與樂團間的平靜而和諧的氛圍。樂章演奏到C部分時,美麗的旋律被一段不安的G小調上的旋律取代,與樂章開頭所營造的平靜的氛圍形成強烈對比。在樂章的接近結尾部分,樂章開始時的旋律回歸。在樂章結尾部分出現了一段上升的色調明亮而纖巧的琶音,直到聲音變弱到成為如同微弱的耳語。

https://youtu.be/3KHvNDn-o0s?t=875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Rondo, Allegro assai)

迴旋曲式,鋼琴以弱起拍直接走出精神抖擻的主題,樂隊則回應出一段積極活躍的齊奏旋律。

接著鋼琴接續一段抒情而具有節奏感之旋律。再接下來由樂團帶入F大調的歡快旋律,與鋼琴對話。

接著鋼琴獨奏再次將音樂拉回小調。隨後進行調性轉移與精彩變奏(a小調和g小調)。

經過音樂不斷地發展,進入尾聲的裝飾奏樂段。

 

https://youtu.be/3KHvNDn-o0s?t=1441

 

裝飾奏之後,由木管樂器組奏出一段D大調明亮歡樂的旋律。鋼琴獨奏重複了這段旋律。隨後,整個樂團重複並發展了這段旋律。

最終協奏曲進入D大調,歡樂地結束全曲。

https://youtu.be/3KHvNDn-o0s?t=1765

 

關於第一樂章 知名的「惡搞短片」

鋼琴家皮耶絲與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於音樂會演出時,指揮夏伊冷不防來了首兩人事先沒講好的鋼琴協奏曲,影片中可看到皮耶絲非常沮喪,跟指揮溝通無效,再轉身看看首席,發現求救無門,只好硬著頭皮彈奏下去~而且是音色、觸鍵皆完美的莫札特~這首曲目,就是今晚的d小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fS64pb0XnbI


 

蕭斯塔科維契:F小調第1號交響曲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 in F minor

 

蕭斯塔科維契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俄國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1906-1975)是蘇聯高壓政局下的一代音樂傳奇。

他不似許多藝術家紛紛出走逃離國家,留在祖國的他,雖深諳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但一輩子卻也未一路平步青雲,始終在國家政黨要求與個人音樂理念求取平衡,作品共有兩次遭到譴責/禁演清算(非常嚴厲),但也時而大獲表揚,更曾擔任政協委員。

這種起伏不定的際遇,為他的人格帶來兩極評價;這種內斂的人格,更突顯了蕭斯塔科維契的才華。。

蕭斯塔科維契一生共創作15首交響曲與15首弦樂四重奏作品(兩者剛好都是15首),許多作品都被國際視為音樂寶藏。

在外國人眼中,蕭斯塔科維契是20世紀其中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然而諷刺的是,這位在國外被視為珍物的作曲家,在自己的國家,雖受到讚揚,但因政治強權介入,有時卻成為政府攻擊的對象。終於在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蕭斯塔科維契終獲創作自由,讓世人得以在其後創作的作品中,再度感受到屬於作曲家的豐沛情感。

蕭斯塔科維契的創作,可聽見極富個人風格的悲劇語調,也有符合大眾口味的簡淺作品。

 

知名的第二號爵士組曲.第二號華爾滋

https://youtu.be/5hTvc3f83Ws

 

蕭斯塔科維契不可思議的高速低調作曲方式

作曲家─Mikhail Meyerovich曾描述蕭斯塔科維契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兩個作品〈作品 67 的鋼琴三重奏、作品 68 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經過。

他作曲的速度快的驚人:「1944 年八月和九月,我們一群樂家包括蕭斯塔科維契到休閒勝地─Ivanovo 度假與作曲。好動的蕭斯塔科維契喜愛撞球和踢足球,並且是用盡全力的玩,尤其喜歡和年紀比他小的我們玩在一起,幾乎整天都跟我們溺在一起。然而,就在這同時,他已經完成鋼琴三重奏並且開始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譜寫,卻沒有人看見他坐在鋼琴前。因此,我決定仔細觀察他的行動好解答我心中極大的疑惑〈到底在什麼時候作曲?〉。發現,他與大家打球或嘻鬧之後,會突然消失一段時間。40 分鐘之後,他又再出現,再找大家打球,之後接著吃飯、喝酒和散步,然後又消失一段時間。當我快要離開 Ivanovo 時,他不見蹤影一個禮拜之久,接著,看起來很虛弱並且蓬頭垢面的蕭斯塔科維契出現在我們面前。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已完成...」

上述文字讓我們對於蕭士塔高維契作曲的速度深感不可思議,更可得知他作曲時的低調進。

Д.Д. Шостакович, начало 1930-х гг.

 

 

第一號交響曲 - 18歲初展才華

蕭斯塔科維契的母親回憶起第一號交響曲首演的盛況曾說道:「...米提亞(Mitya,蕭斯塔科維契 的小名)一次又一次地被召回台上,當這位看來像個小男孩的年輕作曲家出現時,觀眾起身給予如雷的掌聲與喝采」。

 

初登場之作.分分鐘都精彩

《F 小調第一號交響曲》 (Symphony No.1 in F Minor, op.10)(1925年),第一號交響曲是讓蕭斯塔科維契聲名大噪之作;這首交響曲是他自列寧格勒音樂院畢業之作,也是他初露頭角的光輝之作~自此之後,他儼然成為新生代作曲家中的知名人物,往後的每首交響曲創作,每每牽動著他在社會政治分為,人們持續地關注他在交響曲上的各種創作。

1925年左右的列寧格勒音樂院

 

1925年左右的哈利波特,歐不,是蕭斯塔科維契~

 

第一號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小快板-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Allegr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快板-稍慢(Allegro-Meno Mosso)
第三樂章:緩板-最緩板-緩板(Lento-Largo-Lento)
第四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第1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4/4及3/4,約8分鐘前奏部份由小號和低音管帶出兩個不同的節奏型,單簧管將小號的樂句加以擴展。第一小提琴於樂譜段落記號6後,帶出新樂句動機後,單簧管轉換節奏後正式奏出呈現部第一主題:由前奏的兩個節奏型所結合而成,並配以低音絃樂穩定的四分音撥絃。樂曲之後進入3/4拍號段落,在絃樂的撥絃下,長笛及單簧管演奏第二主題,是一首極輕,以第二拍為重音的圓舞曲段落,然後是一個結合前奏和呈現部的中段部份,具有嘉年華般的氣氛。接著圓舞曲段再次出現,終結部再一次出現嘉年華式的氣氛,及後第一主題和前奏部份重新展現,並於安靜中結束。
  • 第2樂章:快板(Allegro),4/4 - 稍慢(Meno Mosso),3/4為主,約4分大提琴和單簧管的前奏,內藏有主題旋律的重要兩拍節奏動機。小提琴的節奏動機帶出了詼諧風格的第一主題,同時間鋼琴在各樂器中間穿插其中,相當有如後期《第1號鋼琴協奏曲》的影子。中段是稍慢三拍子,帶略田園色彩的樂段。第2小提琴一直保持著的空絃長音,木管樂器先後奏出二重奏樂段。然後低音管、低音絃樂和大鼓將樂曲引回第一主題,鋼琴如獨奏般的段落再一次出現,並在法國號及小號的帶領中進入了全樂章的高潮。突然間,三次鋼琴的強擊和絃獨奏,把樂團帶回中段節奏,但只剩下了空絃長音和三角鐵的的震音,伴隨以中提琴、大提琴不明顯的二重奏和鋼琴的錘式和絃。最尾絃樂加入了A, E 的五度泛音,再以敲擊樂的輕奏結束。
  • 第3樂章:緩板(Lento) - 最緩板(Largo) - 緩板(Lento),4/4,約8分鐘在絃樂的分解和絃下,雙簧管一開始便帶入第1主題,而後大提琴、長笛及小提琴亦擷取了第1主題的其中一個節奏加以擴展、變化,並帶著一組由三連音所演奏的節奏動機。中段節奏再為放慢,雙簧管奏出帶附點的新樂句,並重現第二樂章中的片段。單簧管引領樂曲返回第一部份。結尾同時出現三連音節奏組及中段的附點節奏,絃樂和木管的重覆片段引領在降D大調的和絃上結束,襯托在下方的小鼓滾奏,在絃樂結束後漸漸增強,帶領樂曲直接進入最後一個樂章。
  • 第4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4/4、2/4,末段為2/2,約9分鐘在串連第三與第四樂章的鼓聲之下,進入了神秘的第四樂章。不規則的音程讓我們進入了更神秘的世界。神秘段落過後,旋即進入了非常迅捷而快速之快板段落,樂團演奏極強對比之強奏與節奏。進入段落20之後,音樂變為抒情動人,由小提琴奏出歌唱之美好旋律。鋼片琴的加入,更讓此樂段聽起來更加具有神秘氣息。從段落24開始,隨即進入了樂團的爆棚炫技段落,豐富的色彩與各樂器變化,讓音樂充滿各種驚喜。段落35開始,堅定的定音鼓彷彿戰鼓般,宣示了結局的走向:藉由接下來和聲堆疊與旋律發展,雖然迷惑,但卻益發堅定地走向燦爛的最終結尾。

 

影音欣賞

葛濟夫指揮馬林斯基劇院管弦樂團版本
SHOSTAKOVICH: Symphony N°. 1 in F minor op.10 - Dir. Valery Gergiev-Orq. Mariinsky theatre

https://youtu.be/dgWnh1xOxXQ

 

帕沃.賈維指揮法蘭克福交響樂團

第一樂章:小快板-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Allegr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快板-稍慢(Allegro-Meno Mosso)
第三樂章:緩板-最緩板-緩板(Lento-Largo-Lento)
第四樂章: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

 

https://youtu.be/bPQMdtAOXVw

 

呃...網友們繼續再搞笑一下XD

 

1927年,蕭斯塔科維契參加了華沙第一屆「蕭邦鋼琴大賽」,雖未獲得前六獎,但也得到了一項榮譽獎,值得一提。

賽後他與指揮家布魯諾・沃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會面,布魯諾表示對其作品《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I in F minor, Op. 10, 1924-1925)的喜愛,並讓他參與美國的工作與錄音。

《第一號交響曲》雖然是蕭斯塔科維契受歐洲前衛音樂影響,而且非常年輕之作,但特色是突發豐富、原創性強、對比強烈、意象廣泛但特立獨行,樂曲之間充滿前輩史特拉汶斯基、普羅可菲夫,甚至有時出現神似馬勒交響樂的音響效果。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會後擁有一個美好的夜晚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三《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三《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All about Johannes Brahm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大師系列,那些你熟悉的旋律,都是他們人生中的豐沛情感

    • 第3堂:「純如白雪、亮若晶鑽」深情渾厚的布拉姆斯(Brahms) 

    課程重點:布拉姆斯生平、作品介紹與音樂欣賞 

    在舒曼寫給姚阿幸的一封信中,形容布拉姆斯是:「屬於未來的大師」,更在「新音樂時報」上鼎力介紹這位極有天份的青年作曲家;舒曼以「純如白雪、亮若晶鑽」形容布拉姆斯。 而布拉姆斯果然不負舒曼期待,一步步在浪漫時期的後半,撐起德國音樂的一片天,成為中流砥柱的古典主義作曲家,名傳後世。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浪漫主義中期德國重要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自始至終追隨貝多芬之後的古典主義,雖然浪漫主義對他影響亦非常深刻巨大,但終其一生其音樂風格皆為德國浪漫時期中流砥柱,是您欣賞古典音樂不容錯過的重要音樂家。

 

 

三B音樂家

19世紀重要德國指揮家、鋼琴家和作曲家,漢斯·馮·畢羅將布拉姆斯與巴哈、貝多芬並陳,稱為「三B」,留下了這項音樂史的偉大稱號。

 

20歲的布拉姆斯畫像

 

生平早年

(資料整理於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連結供參考)

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雅各布·布拉姆斯(Johann Jakob Brahms,1806-1872)是位業餘音樂家,從迪特馬爾申來到漢堡尋求音樂演奏的工作。他擅長多項樂器,但主要演奏小號和低音提琴。1830年,他娶長他17歲的裁縫約翰娜·亨麗卡·克麗斯蒂安·尼森(Johanna Henrika Christiane Nissen,1789-1865)為妻,由於父母親的血緣關係,布拉姆斯屬於純正北德國人血統

 

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雅各布.布拉姆斯:

 

出生於1833年的二子布拉姆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布拉姆斯出生後,全家先是在漢堡通道區(工人階級的住區)住了六個月,然後搬到內阿爾斯特湖旁的達姆托瓦街(Dammtorwall)。

布拉姆斯也短暫地學習過大提琴,年輕時也在漢堡開過幾場公開演奏會,直到十九歲進行巡演之後,才逐漸打響名聲。

 

與匈牙利音樂家結緣

1853年四月到五月,布拉姆斯擔任匈牙利小提琴家愛德華.雷門尼(Eduard Remenyi, 1828-1898 )的鋼琴伴奏,一同巡迴演出。

 

途中他在漢諾威遇到了同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在威瑪宮廷又認識了李斯特(Franz Liszt)。二人見面時,李斯特親自視奏了布拉姆斯的《詼諧曲》。

 

但據資料記載,布拉姆斯可能在李斯特演奏作品《b小調鋼琴奏鳴曲》時打了瞌睡…後來布拉姆斯對於音樂會中睡著的解釋是自己在旅途中過於勞累,在音樂理念未能彼此認同的因素之下,因此未能與李斯特進一步熟識。

結束了威瑪之旅,布拉姆斯繼續搭火車到了杜塞道夫,帶著約姚阿幸的推薦信終於見到了當時著名的音樂夫妻檔舒曼與其夫人克拉拉。

 

布拉姆斯作曲於1853年之弦樂四重奏曲《偉大姚阿幸風格
編制:兩把小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

Brahms’s “Hymn in Veneration of the Great Joachim


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的緣分

前因.1850年

1850年時,17歲的布拉姆斯曾將自己的作品送到舒曼住處,想得到知名的舒曼的評論與教導。然而,他所得到的反應並不如預期:送過去的作品有的被退回,或甚至直接被忽視。

 

終於.1853年

1853年時,布拉姆斯因認識姚阿幸,再次得到姚阿幸建議,強烈建議布拉姆斯到杜塞道夫親自造訪舒曼夫妻,並幫他寫了推薦函。也許這次他身上帶了姚阿幸的推薦信,舒曼知道後很歡迎他:1853930日,布拉姆斯到杜塞道夫造訪舒曼夫妻。

據說當天夫妻倆不在,因此布拉姆斯等到次日,也就是101日,才終於見到這對知名夫妻音樂家。

這年,布拉姆斯20歲,舒曼43歲,克拉拉34歲。

布拉姆斯這次也帶著作品登門造訪,希望能獲得舒曼的建議…。

演奏後,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當場令舒曼驚為天人,立刻請來克拉拉一同聆聽。由於十分欣賞布拉姆斯,舒曼決定留他住下…。

 

電影《琴戀克拉拉》劇照

 

在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傳記中,女兒尤金妮‧舒曼(Eugenie Schumann) 曾對於她父親和布拉姆斯首次相見的過程中做了一番描述:

「1853 年某天的中午,有位英俊且留著金色長髮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登門造訪我父親,才彈了數小節後,父親馬上打斷年輕人的彈奏並說道:「請等一下,我必須叫我的妻子來。」

等到中餐時,夫妻倆ㄧ再興奮地談論這位有天份的拜訪者,他的名字是布拉姆斯。

 

純如白雪、亮若晶鑽

1854年,21歲的布拉姆斯照片

 

身為杜塞道夫音樂總監的舒曼為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布拉姆斯的才華傾倒,並在當時的《新音樂雜誌》裡寫了一篇名為《一條全新道路》的文章,向公眾介紹這位年輕人,公開宣稱其「必然會最完美地表達出這個時代」:舒曼更以「純如白雪、亮若晶鑽」形容布拉姆斯,這也應該是藝術家對於其他藝術家能做出的最高讚美。

寄居舒曼家庭期間,布拉姆斯對羅伯特·舒曼的夫人、長他14歲的作曲家、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產生了感情。這段撲朔迷離的感情,成為兩人一生中緊緊相連的羈絆,直到克拉拉過世為止。

 

作品欣賞

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op.2(1852年創作,1853出版)
樂曲題獻給: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00:00 – I.Allegro non troppo, ma energico (F♯ minor)
06:09 – II.Andante con espressione (B minor)
12:28 – III.Scherzo: Allegro — Poco più moderato (B minor – D major – B minor)
17:01 – IV.Finale: Sostenuto — Allegro non troppo e rubato — Molto sostenuto (F♯ minor, ending in F♯ major)

 

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之第二樂章「富表情的行板」,是一首根據中世紀「遊唱詩人/戀歌樂人」(Minnesänger)所傳唱的歌曲《我在受罪》(Mir ist leide)主題改編而成的變奏曲。欣賞這美麗動聽的中世紀戀歌:

 

這激烈的情感,終其一生未曾消逝。

 

布拉姆斯作品:《舒曼主題變奏曲》(主題當然是描述克拉拉)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Schumann, Op.9

 

28歲的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一生未婚,1859年曾與哥廷根一名教授的女兒訂了婚又取消。

1854年舒曼跳萊茵河自殺未遂、進入精神病院後,布拉姆斯作為克拉拉和她丈夫之間主要的中間人,在一段時間內成了實際的一家之長。舒曼死後,布拉姆斯趕到杜塞道夫,在舒曼家附近的公寓裡居住,並為克拉拉而犧牲了他的事業與藝術,但兩年後他離開了克拉拉。

布拉姆斯與克拉拉·舒曼的關係與貝多芬「永恆的愛人」並列為音樂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謎團:他們是否互相愛戀不得而知,但從他們毀掉相互間的書信一事,可以推測其中或有難言之隱。

 

跨出作曲.擔任指揮

1856年舒曼去世之後,布拉姆斯時而在漢堡指揮一個女性合唱團,時而在代特莫爾德指揮樂團、教授學生。1859年,他作為獨奏家首演了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音樂欣賞: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齊瑪曼與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名演

布拉姆斯創作此曲是1854年,當年作曲家舒曼跳入萊茵河自殺獲救。克拉拉懷孕與舒曼的第八個孩子,布拉姆斯成為舒曼一家最大的支柱。協奏曲是標準三樂章協奏曲,第一樂章完全反映出布拉姆斯內心吶喊與糾結的混亂感情,而第二樂章之抒情旋律部分更體現出他心中高度溫柔的一面。

 

1862年,他第一次來到維也納,次年被任命為維也納歌唱學院的指揮。儘管1864年布拉姆斯就辭去了這個職位,並且考慮在別處繼續指揮,他一直主要以維也納為基地。

 

1869年,他創作了《匈牙利舞曲》(Hungarian Dances),這是一系列共21首主要以匈牙利主題為基礎的的歡快舞曲,包含了他所採集之快慢匈牙利舞曲、民歌、與旋律所譜寫成,每一首的長度大約為1-4分鐘。

匈牙利舞曲》是布拉姆斯最暢銷與長期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他所獲得收入最高之音樂作品。(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其實全集裡只有第11、14、16 號是布拉姆斯親自作曲,其餘均為民謠改寫而成)

 

第一、二輯出版於1869年,第三、四輯出版於1880年:

  • 第一輯(1869年出版)
  1. in G minor: Allegro molto
  2. in D minor: Allegro non assai – Vivace
  3. in F major: Allegretto
  4. in F minor (F minor for orchestra): Poco sostenuto – Vivace
  5. in F minor (G minor for orchestra): Allegro – Vivace
  • 第二輯(1869年出版)
  1. in D major (D major for orchestra): Vivace# in A major (F major for orchestra): Allegretto – Vivo
  2. in A major (F major for orchestra): Allegretto – Vivo
  3. in A minor: Presto
  4. in E minor: Allegro ma non troppo
  5. in E major (F major for orchestra): Presto
  • 第三輯(1880年出版)
  1. in D minor: Poco andante
  2. in D minor: Presto
  3. in D major: Andantino grazioso – Vivace
  4. in D minor: Un poco andante
  5. in B major: Allegretto grazioso
  6. in F minor: Con moto – F major: Presto
  • 第四輯(1880年出版)
  1. in F minor: Andantino – Vivace# in D major: Molto vivace
  2. in D major: Molto vivace
  3. in B minor: Allegretto
  4. in E minor: Poco allegretto – Vivace
  5. in E minor: Vivace – E major: Più presto

 

第一號《匈牙利舞曲》:

 

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第六號《匈牙利舞曲》:

 

 

榮譽博士學位

1872至1875年,他擔任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音樂總監。1877年他因為無法赴英國親自領取榮譽博士學位而拒絕了劍橋大學的名譽音樂博士學位,但在1879年接受了布雷斯勞大學的學位,並創作了《大學慶典序曲》以示感謝。(嘿嘿嘿..當初.劍橋大學還規定布拉姆斯一定要親自到校領取榮譽博士學位才要授與他學位,如果知道錯失了這首獻給名曲,應該很扼腕吧~XD)

 

華語區著名的民謠《遊子吟》,其主旋律就是源自於這首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主題:

 

筆者補充:

位於波蘭德語區的布雷斯勞大學(Universität Breslau)創辦於1702年。由創立開始,它一直是德語區內最享福盛名的大學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片領土重劃給予波蘭所有。大學亦是目前下西里西亞區域最大規模的大學,自1945年起已經有超過100,000名畢業生和超過2,000名研究人員,當中很多都取得極高的學術成就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academic-festival-overture-op-80/

 

伯恩斯坦指揮 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

 

布拉姆斯熱愛指揮

布拉姆斯十分喜歡指揮,一生中投入相當大的努力與創作來豐富他的指揮。

 

他才華洋溢的音樂造詣、作曲與一向對於事前準備用心的態度,一步一步成就了他偉大而真實的音樂生涯;累計從1847年至 1875 年間,布拉姆斯共至少接任了五次正式的指揮職務(有樂團也有合唱團)。

 

下方圖為畫家威利.馮.貝克拉特(Willy von Beckerath)於1895年繪製布拉姆斯指揮神情之精彩素描

 

 

奠定指揮名聲

1868年布拉姆斯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鞏固了作曲家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許多人認為他超越了貝多芬。這也讓布拉姆斯有信心完成一些自己長年缺少進展的作品,比如清唱劇《雷納爾多》、《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三鋼琴四重奏》,以及最有名的《第一交響曲》:

 

40年磨一劍.第一號交響曲

儘管布拉姆斯從1860年代初就構思過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這部重量級大作直至1876年才終於面世。沈厚的樂思被譽為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

 

搞笑一下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1/

 

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間,又有接續三部交響曲相繼誕生。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symphony-no-2/

 

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樂章 不很慢的稍快板:

寫作於布拉姆斯50歲的成熟之年,彷彿深秋般的濃厚情緒,是他最著名的交響旋律之一

 

第四號交響曲

創作於布拉姆斯整闕交響曲隨處可見布拉姆斯的匠心獨具,一開始竟是哽咽的哀訴,真是絕無僅有的起頭,然後發展部和再現部又層層堆砌憂鬱感與戲劇性,呈現內心征戰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由法國號前導的序奏引導,木管吹出帶著孤寂的樸素旋律,仍然充滿淡淡的憂愁。第三樂章的設計非比尋常,使用戲謔感十足的詼諧曲來打破前二樂章的枯寂氣氛,激昂沸騰的第一主題以樂團總奏出現,其間穿插了典雅的第二主題,而不時冒出清脆的三角鐵鳴聲,使這個樂章顯得分外歡樂。最後是大膽且具有原創力的第四樂章,以夏康(Chaconne)舞曲為主軸,分為一個主題、30個變奏、與一個結尾,主題取材自巴哈第150號清唱劇中的樂段,布拉姆斯早有預謀寫這樣的東西,早在1877年,也就是寫作e小調交響曲8年前的一封給克拉拉的信上及寫道:「在我看來,夏康舞曲是最美妙也最難理解的音樂了⋯⋯,如果我也能創作出這樣的音樂來,相信那種高度的興奮和情感的張力,會令我發狂的。」八年後,理想付諸實現,此一夏康舞曲樂章時而悲痛、時而低吟、時而意氣風發,簡直是布拉姆斯精緻技法的集大成,在反覆變奏中情緒越來越高昇,多采多姿的變奏曲第四樂章終在激昂的尾奏中告一段落,空留惆悵的餘音裊裊。(介紹取自MUZIK聆聽指南

 

第四號交響曲 桑得林(Kurt Sanderling, 1912-2011)大師班(張宇安翻譯)

 


1881年開始,布拉姆斯的作品可以由邁寧根公爵的宮廷樂團試奏,該樂團的指揮是漢斯·馮·畢羅。1881年,布拉姆斯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演奏。

布拉姆斯經常旅行,無論是為了公事、演出還是休閒。1878年起,他經常在春季到義大利的鄉村,並在夏天作曲。他喜愛散步,尤其喜歡在戶外思考音樂,因為新鮮空氣讓他頭腦清晰。

 

創作於1878年的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好友小提琴演奏家 姚阿幸(Joseph Joachim),由於姚阿幸的協助,充分展現小提琴各個不同音域之美感以及絲絲入扣之演奏技法,被譽為史上最偉大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188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代表西奧·旺格曼來到維也納,與布拉姆斯合作錄製了一張試驗性的LP錄音。布拉姆斯在鋼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儘管錄音開頭的語音簡介清晰可辨,音樂本身卻被噪音淹沒。史丹福大學曾試圖改進過錄音質量。這是最早的一張知名作曲家本人的錄音。

 

更完整的布拉姆斯演奏 有聲整理版本

 

1889年,布拉姆斯獲得「漢堡榮譽市民」。

 

1890年,57歲的布拉姆斯打算停止作曲,但並沒做到。他的許多傑作都誕生於此時直到他過世前的這段時間。在讚賞邁寧根樂團的單簧管演奏家之餘,布拉姆斯創作了一系列包含單簧管的室內樂,包括《單簧管三重奏》、《單簧管五重奏》和兩首《單簧管奏鳴曲》。他也寫了一些鋼琴作品、藝術歌曲和管風琴作品。

 

布拉姆斯經典優美的《單簧管五重奏》:

 

優美的第二號單簧管奏鳴曲:

 

職人精神

沒有技術,靈感也僅是在風中搖曳的蘆葦。」— 作曲家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Without craftsmanship, inspiration is a mere reed shaken in the wind.

 

晚期的布拉姆斯,創作越來越走入內心

 

題獻給克拉拉的op.118六首間奏曲,非常優美。由其是 op.118 No.2,實在浪漫唯美~同時也是電影《色戒》中使用的經典配樂(兩人於上海凱司令咖啡廳見面時的配樂)

 

 

間奏曲 op.118 No.2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johannes-brahms-late-piano-works/

 

op.118 六首鋼琴小品全集(魯岡斯基 Live’)

 

單簧管演奏版本op.118 No.2

 

op.117,三首間奏曲,同樣是安慰人心的傑作

 

op.117,三首間奏曲

 

完成作品121「四首嚴肅歌曲」後,布拉姆斯也發現罹患癌症...

 

1896年於Rheinland渡假留下的與Weyermann友人家族合照照片

 

因為癌症病情日益嚴重,加上克拉拉(Clara Schumann,1819年9月13日-1896年5月20日)逝去,對他心情造成極大影響,他的病情漸漸惡化,1897年4月3日因肝臟病變逝世於維也納,安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Wiener Zentralfriedhof),享壽64歲(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

 

 

補充資料.布拉姆斯作品總整理

 

延伸閱讀

【漫畫】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古典樂史上有名的三角悲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日本獲獎無數小說改編音樂電影《蜜蜂與遠雷》介紹

【BON音樂】日本獲獎無數小說改編音樂電影《蜜蜂與遠雷》介紹
Listen to the Universe - The movi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cfiDY-NOyHM

 

真實與幻想交錯的音樂領域

電影《蜜蜂與遠雷》透過四位主角:亞夜、馬薩爾、風間塵、明石四位角色在日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的互相競爭與合作,探討音樂的真正本質與其對人的代表意義

『蜜蜂と遠雷』 ©2019映画「蜜蜂與遠雷」製作委員会 イラスト/二ノ宮知子

 

原著 暢銷作家恩田陸

  出生於宮城縣仙台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有「懷舊的魔術師」「被故事之神眷顧的小女兒」等稱號,也是日本少數同時具備文學性與市場性的作家。

  由於父親喜歡古典音樂,家中收藏了許多唱片,又因童年時經常搬家,書和音樂便成了她的生活良伴,即使到現在,她仍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欣賞鋼琴演奏」。在大學時期,還加入早稻田大學的High Society Orchestra,演奏中音薩克斯風。

  大學畢業後雖然在一般公司上班,但後來因過勞而住院。出院後除了工作,也開始創作小說。出道作為1992年出版的《第六個小夜子》,並自1997年起成為專職作家。

  擅長描寫鄉愁,作品類型也十分廣泛,涵蓋科幻、懸疑、冒險、恐怖、青春和音樂小說等範疇,目前已出版近60部作品,其中《夜間遠足》獲得第26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和第2屆本屋大賞第1名、《中庭發生的事》獲得第20屆山本周五郎獎,而《蜜蜂與遠雷》一書更在2017年同獲第156屆直木賞和第14屆本屋大賞第1名,是史上第一部同獲兩項文壇大獎的小說,而恩田陸也以本書成為史上第一位兩次奪下本屋大賞第1名的作家。

 

作家恩田陸 本人的致詞

https://youtu.be/NtJYUWMnVoE

 

構思12年,取材11年,執筆7年

榮獲日本直木賞+本屋大賞雙料大獎 

 

不知從哪兒傳來蜜蜂的振翅聲……

那是祝福世界的聲音,也是拚命蒐集生命光輝的聲音。

 

每三年舉行一次的芳江國際鋼琴大賽已然成為年輕音樂家踏進專業領域的叩門磚,並屢屢發掘出樂壇新秀,因此越來越受到矚目。第六屆比賽也依然集結許多極具個人特色、富有魅力的參賽者:

宛如璞玉般純真,卻引發眾人種種不可思議反應的「天然」少年;

過去曾被捧為「天才」,但在母親去世後突然逃離舞臺的少女;

一度放棄音樂家之夢,直到孩子出生,才再次挑戰比賽的平凡上班族;

以及從外表到琴藝無不完美,有自信能讓所有聽眾傾心於他的青年。

 

以這四人為首,近百名懷抱夢想、經過多年苦練,甚至不乏「天才」稱號的參賽者們聚集於此。比起體力上的極大負荷,因比賽而浮現的自我懷疑和怯懦退縮或許更令人煎熬;但唯有不斷克服難關與考驗,才能舉步向前,看見自己想看見的音樂風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經過重重關卡,最後受得到音樂之神眷顧的會是誰?藉由這次比賽,這四個人又將為彼此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音樂之神會眷顧誰呢?

 

國際鋼琴大賽是殘酷的:我們從電影中評審的對話,其實就知道除了音樂是否能夠感動人,參賽者的「背景」在現實世界真的經常是評審的是另一層考量~這是人性,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電影中虛構了號稱「鋼琴之神」的音樂家霍夫曼,寫給評審們的推薦信中那句:「要將他視為禮物或災難,由你們決定。」,某方面來說也告訴我們,評審除了各自選出心中最佳選手之外,「會議」是必須的。

至於會議內容說些什麼,擔任過評審的人當然知道,千奇百怪什麼都有可能討論。

當然考量背景並非絕對,但最終評估優勝者時,「音樂是否突出?」「這個獎適合頒給他/她嗎?」

光是這幾個問題,每一位評審就心中各自為政,心有千千結了。

 

這也是電影中,在劇末看似最成功接近夢想的亞夜,最終只獲得第二獎;而名門出身的馬薩爾,當然是第一獎的劇情鋪陳主因。

對於比賽結果只以黑底白字,幾秒鐘的畫面帶過,這當然是間接告訴我們:比賽結果不重要,過程才是最珍貴的。

 

有片:

【蜜蜂與遠雷 Listen to the Universe】值得一看!面對曾經的自己 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樂章

https://youtu.be/617CCzhYIkA

 

傾聽宇宙的聲音

傾聽宇宙的聲音」(Listen to the universe)是本片英文片名,作者其實想藉由國際音樂大賽的殘酷,另外點出最終音樂是大於競賽,跟世界宇宙的聲音是一樣的;有時候我們為了贏得比賽,這些刻意被製造出來的美妙又精確的聲音,是否就真的是最動人的音樂呢?

 

對亞夜來說,或許與媽媽小時候的即興隨彈,才是這輩子體驗過的最美樂音。

對風間塵來說,木頭鍵盤聽不見任何音樂,但天才洋溢的他卻能在裡面幻想出自己的宇宙。

馬薩爾對於音樂有著超凡的感受,一直過不去的普羅高菲夫第二號協奏曲拍點門檻,也在賽前因亞夜無私地協助伴奏而終於貫通,更是突顯出電影裡「從音樂中尋找自己心中真正的聲音」之目的,強化了四人之間因為音樂結緣,共同努力的情感羈絆。

 

普羅高菲夫第二號協奏曲 第四樂章,段落「102」

https://youtu.be/xcte8hM6kYA?t=1456

 

這是人性的光輝,因為許多賽場,選手彼此競爭,往往是保持距離的,更何況要協助對方。

明石的角色雖然最早出局,但他在指定曲《春と修羅》即興段落裡,融合自身感動以及與太太孩子嬉戲間說的「為我取魚來」,平實溫暖的樂音,在賽場不但暖了家人的心,更激發出亞夜與風間塵對於即興樂段的全新感受。

照片取自松岡茉優IG
照片取自松岡茉優IG

 

動人的《月光主題》四手聯彈

明石的溫暖,也體現在賽後主動協助亞夜找到練琴的鋼琴工廠,間接讓尾隨而來的風間塵,能與亞夜來了一段即興鋼琴四手聯彈。

就在電影這一幕,明石帶動了亞夜與風間塵兩人想立即彈琴的心情,在鋼琴工廠裡這段以「月光」為主題的四手聯彈。

從德布西《月光》出發,再進入 Nat King Cole 《It's Only a Paper Moon》,再帶到貝多芬《月光》,連續三首都與月亮相關~更是讓人感受到音樂編曲的用心,拍攝更是以Low key極弱光線照亮兩位主角,我覺得這段攝影美極了,尤其是光的運用。

https://youtu.be/7197M4qTiSk

 

如同小說裡提到的蜜蜂振翅聲音,我們能否能通過樂音聽見來自世間萬物的鳴響?

 

原作也佩服的編導

《蜜蜂與遠雷》把六百多頁的原作小說,濃縮進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身兼導演、編劇與編輯的石川慶,選擇捨棄掉原著小說裡多數由風間塵為主的劇情,改以聚焦天才少女榮傳亞夜從13歲到20歲的轉變與領悟做主軸,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畢竟電影不是影集,如果沒有明確的主線,那麼觀眾觀感對於四條主線勢必混亂,進而影響電影評價。

 

松岡茉優受注目

飾演天才少女榮傳亞夜的女星松岡茉優,2018年以日本知名電影《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導演,本片獲獎無數)走紅,在2019年新作《蜜蜂與遠雷》中更因為飾演鋼琴天才少女的精湛演出,不只讓她入圍《報知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更於《日刊Sports映畫大賞》奪下影后。

松岡茉優,在新作《蜜蜂與遠雷》中飾演鋼琴天才少女亞夜

 

她說:「我出道十年,就如電影中的角色一樣曾經沉寂,但我相信只要夠努力奮鬥,總有一天觀眾會看到的。」

照片取自松岡茉優IG

 

《春と修羅》指定曲細膩創作

電影『蜜蜂與遠雷』裡的音樂主軸,指定曲現代新創《春と修羅》,《春天與阿修羅》是日本國民詩人宮澤賢治生前唯一一部詩集。作為昭和時期不甚出名的作家,隨著歲月的沉澱,宮澤賢治的詩越陳越香,深深影響許多日本人,也在跨國翻譯的浪潮裡,被越來越多人讀閱而感動~是昭和詩人中最獨特的的一位,也是影響日本最大的詩人之一,被選為日本千年來最偉大的作家第四位。

 

電影中的指定曲《春と修羅》,由日本知名現代音樂作曲家:​​​​​「藤倉大」創作。

他說:「創作作品的他38歲,再42年之後他就80歲了,這是他寫給80歲的自己的音樂。」

下方照片再節選他的網頁說明:

除了很高興電影非常暢銷之外,他很很高興自己的作品能實際參與於電影中。

另外他在文章中也提到《春と修羅》音樂中對於小說中的描繪,以及他心中“現代音樂”的真實含義:這是現代的“現代音樂”。

 

「春と修羅」

 

日本國民詩人

宮澤賢治(1896.8.27-1933.9.21)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宮澤賢治出生在日本昭和時代的東北岩手縣花卷町,幼時家境富有,但一生艱辛潦倒,37歲便因肺病撒手塵寰,身後遺下大批手稿。他在艱難歲月以及病床上寫下的短歌、詩作與童話作品,在離世後才逐漸引起世人關注,終致廣為流傳。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曾在訪談中多次提及他希望在作品中體現宮澤賢治的精神。

詩人、童話作家、農業家、教育家、作詞家,也是虔誠的佛教徒與社會運動者。出生日本岩手縣花卷町。家中經營當鋪與二手和服販售,富裕為地方望族。

大正七年以論文《腐植質的無機成分對植物的價值》取得優異成績,從盛岡高等農林學校畢業。而後在花卷農學校擔任教師,並於此時期,出版詩集《春天與修羅》。

四年教學時光,宮澤賢治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裡,深刻感受到岩手縣這片土地上農民百姓的艱辛,故於大正十五年(1926)辭去教職,設置免費為農民診視土壤、肥料指導的「羅須地人協會」,同年並寫下以第四次元科學理論並結合藝術的〈農民藝術概論〉。在這期間,不斷利用文字將其自身所見到、感覺到的世間萬物以「心象素描」為稱,創作了〈銀河鐵道之夜〉、〈風之又三郎〉等文學作品。為了提升農民的生活,宮澤賢治鎮日付出,他白天耕種,夜晚為農民上課,講解農業知識、教外語、講故事、舉辦音樂會,最終,因為過度勞心勞力而罹患肺病,於昭和八年(1933)辭世,享年三十七歲。

宮澤賢治的詩集《春天與阿修羅》(春と修羅),於1924年4月由詩人自費出版,初版僅發行一千本,當時只得到草野心平等少數詩人的重視。隨著時間的流逝,宮澤賢治的許多詩歌和他的童話一樣,成為日本文學史上不朽的名篇,如今依然擁有歷久彌新的魅力。

 

不畏風雨.我想成為這樣的人

《不畏風雨》.宮澤賢治

不畏雨 不畏風
也不畏冬雪
和酷暑

保有結實的身體 無欲無求
絕不發怒 總是平靜微笑

一日食四合糙米 
以及味噌和少許蔬菜
對所有事情 不考慮自己的好處

多聽多看多了解 
然後洞察銘記
居住在野地松林蔭下 
小小的茅草屋

東邊如果有生病的孩子
就去看護照顧

西邊有母親勞累
就去幫她扛起稻束

南邊有人垂危
就去告訴他莫要害怕

北邊有爭吵或衝突
就去告訴他們別再為無聊的事爭執

乾旱時流下眼淚
在寒冷的夏日不安的踱步

大家喊我木頭 
不被讚美 也不給人添麻煩
我想成為 
這樣的人

*這首《不畏風雨》其實在宮澤賢治畢生的作品之中,不算特別有名。因為這首詩與其說是詩,倒不如像說是他寫的一段短短的話語:以一個很精簡、很直白的方法,說出自己的內心的想法,說出自己做人的志向,甚至可以說是他做人的座右銘。

 

311大地震後,為了振奮日本人民,電影明星渡邊謙帶著沉重的心情朗讀了宮澤賢治的詩《不畏風雨》,獻給並鼓勵所有面對災後重建的朋友:

https://youtu.be/YqvRjYS01y0

 

延伸閱讀

【東京鐵男見聞】短暫而悲壯的一生—宮澤賢治的故鄉巡禮

 


《春と修羅》的影音朗讀(朗読:木村多江)

https://youtu.be/u22uI6mxCJY

 

《春と修羅》混聲合唱版本

作曲:信長貴富 作詩:宮澤賢治

https://youtu.be/vroOmW7VYo4

 

作曲家藤倉大 分享於網路之演奏版本

電影中的明石版 -《荻原麻美:鋼琴》

composed by Dai Fujikura - music written for the movie "LISTEN TO THE UNIVERSE" 
映画「蜜蜂と遠雷」のために書かれた「春と修羅」 
映画:https://mitsubachi-enrai-movie.jp  
Mami Hagiwara (piano) Live Recording ライヴ レコーディング 
録音:2019年09月28日 (土) 東京芸術劇場コンサートホール 
(permission from Mami Hagiwara, 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Toho Music) 
SCORE available from デジタル
楽譜好評発売中: https://www.daifujikura.com/un/shop.html

https://youtu.be/uuh0i9nE6rE


《春と修羅》的樂譜出版

映画『蜜蜂と遠雷』の中での重要な現代音楽「春と修羅」(作曲/​​​​​藤倉大)の楽譜。左(カワイ出版)は、登場人物4人のカデンツァを含む「春と修羅」のフルスコアが、右(ヤマハミュージックメディア)は、明石の「春と修羅」のフルスコア、亜夜、マサル、塵のカデンツァ譜。他に亜夜と塵の印象的な連弾「ムーン・メロディ」を収録。

蜜蜂と遠雷 音楽集CD

日本出版雙CD《蜜蜂と遠雷》故事音楽集
https://tinyurl.com/y76dq92s

DISC-1 第一次預賽~第三次預賽

《第1次》

1. 蕭邦: 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 OP38 – 高島明石

2. 李斯特: 梅菲斯特圓舞曲第一號鄉村酒館之舞 – 馬薩爾

3. 巴赫: 平均律鍵盤曲集 第一卷第一首C大調 – 風間塵

4. 巴拉基雷夫: 伊拉斯美 – 風間塵

5. 貝多芬: 降E大調第26號鋼琴奏鳴曲 告別 – 榮傳亞夜

《第2次》

6. 蕭邦: 黑鍵練習曲 OP10-5 –高島明石

7. 拉赫曼尼諾夫: 音畫練習曲OP39-6快板 – 馬薩爾

8. 李斯特: 兩首傳奇曲之一 向鳥兒佈道的聖方濟 – 風間塵

9. 拉威爾: 小奏鳴曲 – 榮傳亞夜

《第3次》

10. 巴爾托克: 鋼琴奏鳴曲Sz80 – 馬薩爾

11. 薩提: 我渴望你 – 風間塵

12. 孟德爾頌: 無言歌集 春之歌 A大調 OP62-6 – 風間塵

13. 德布西: 快樂島 – 榮傳亞夜

DISC-2《決賽》

1. 拉赫曼尼諾夫: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OP30 第一樂章 – 金秀勳

2. 蕭邦: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第二樂章 – 夫雷德力克・多米

3. 普羅柯菲夫: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OP26 第一樂章 – 馬薩爾

4. 拉赫曼尼諾夫: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18 第二樂章 – 趙漢山

5.巴爾托克: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BB 127/Sz. 119 第一樂章 – 風間塵

6.普羅柯菲夫: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 16 第四樂章 – 榮傳亞夜

 

Spotify可聽見全部音樂(點按照片進入專輯欣賞畫面)

 

Apple Music上也有完整專輯(點按照片進入專輯欣賞畫面)

 

藍光與DVD豪華版

這麼厲害的電影,當然影音豪華版是一定要發行der

 

延伸閱讀

新聞.蜜蜂與遠雷沒說完的故事 恩田陸6個番外回應讀者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二《蕭邦》Frédéric Chopin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二《蕭邦》Frédéric Chopin
All about Frédéric Chopi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大師系列,那些你熟悉的旋律,都是他們人生中的豐沛情感

  • 第2堂:「鋼琴詩人」蕭邦的動人心弦(Chopin) 

課程重點:蕭邦生平、作品介紹與音樂欣賞 

「鋼琴詩人」蕭邦畢生創作幾乎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音樂卻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浪漫的和弦與精緻的音符,為他博得「鋼琴詩人」的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每隔五年於蕭邦故鄉舉辦之波蘭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更是純粹以蕭邦音樂由初賽演奏至最後一輪的國際大賽,本次課程讓我們深入了解這位浪漫時期的著名作曲家。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鋼琴詩人 - 蕭邦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一生創作之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並且在鋼琴技巧演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故得名「鋼琴詩人」。

照片為1849年,蕭邦於人世間最後一張照片: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蕭邦在鋼琴樂曲中有著多樣性的創作能力,並對於許多曲式的創作,有著劃時代的創新突破與重要地位。

 

「音樂神童」莫札特死後之第19年,蕭邦出生於波蘭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圖解.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
青色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
紅色為俄國得到的領土;

由深到淺依次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學生時期

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
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畫家 Eliza_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圖解:畫家 Eliza Radziwiłłówna 繪製 1826年正在彈鋼琴之蕭邦(Fryderyk Chopin at the piano, 1826)

 

 

四個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的青春演奏記錄

蕭邦 1826年(16歲)秋天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就讀,追隨波蘭著名作曲家~也是音樂院院長 約瑟夫. 艾爾斯納(Jozef Elsner, 1769 – 1854)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艾爾斯納非常欣賞這名年青的學生,在他的評鑑欄上寫下「非凡的天賦」和「音樂奇才」等評語,據說艾爾斯納從不要求或指示蕭邦該如何作曲,只是順其自然讓蕭邦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華沙音樂學院後來被併入華沙大學,蕭邦也就變成華沙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19世紀的華沙大學

 

1828年 9月,蕭邦也因為其父執輩友人:動物暨昆蟲學家 賈洛基(Feliks Jarocki, 1790 -1865)來訪而大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賈洛基當時欲前去柏林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因此與他同行的蕭邦也得到一個難得的旅遊經驗:他觀賞了由著名義大利指揮家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所指揮演出的歌劇以及數場音樂會的機會,也在德國見到音樂家柴爾德(Carl Friedrich Zelter, 德國作曲家)與知名作曲家孟德爾頌等樂壇菁英。

結束行程返回華沙途中,蕭邦旅途之中認識了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瑞德滋威爾王子同時亦是位頗有才華的作曲家和大提琴演奏者,相當愛好音樂。

蕭邦傑出的音樂才華讓同為音樂家的王子非常喜愛,後來 1829年 5月,瑞德滋威爾王子慷慨地支付蕭邦全家至華沙旅遊的旅費。並於 10月份再次邀請蕭邦至王子於 Antonin的別墅作客並舉行音樂會演出。為了回報王子的慷慨,蕭邦創作了一首 C 大調大提琴與鋼琴波蘭舞曲(Polonaise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Op.3),獻給王子與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女兒 汪達(Wanda)作為回報。

下方畫作,即為波蘭畫家 Hendrik Siemiradzki 於 1887年繪製,重現了 1829年 蕭邦於瑞德滋威爾王子皇宮中演奏之記錄:(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1829,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 Hendrik Siemiradzki Oil painting 1887

 

蕭邦:C大調前奏與華麗大波蘭舞曲(馬友友演奏)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in C major, Op. 3

https://youtu.be/0MDiqS63b94


年輕鋼琴演奏家.誕生

1829 年夏天,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業,便以鋼琴家身份首度於維也納風光登臺舉辦了二場鋼琴音樂會,獲得如潮的佳評。

結束演出後,9月份回到華沙後,由於當時鋼琴演奏家普遍於音樂會上彈奏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於是蕭邦決定立即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

1829年年底,蕭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非常可悲的,我似乎發現了我的理想對象。這半年來我雖然幾乎每晚都夢見她,卻從未曾和她說過一句話。我就是在想念她的這段期間,寫下了此闋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甚緩板Larghetto)。」由此可見這個樂章充滿著蕭邦對初戀情人的思慕,這位夢中情人就是就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的學生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獻給初戀情人的鋼琴協奏曲

蕭邦與暗戀對象 康絲丹采

 

1829年12月,蕭邦於華沙鉅商俱樂部(Warsaw Merchant’s Club)首演他所作的第二號 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之後再於 1830年 3月 17日,在華沙國家劇院由蕭邦擔任鋼琴主奏再次演出。

 

蕭邦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Op.21

第一樂章 I. Maestoso 莊嚴的

簡說

第一樂章和e小調第一號相同,都是承襲自古典協奏曲的奏鳴曲形式,但在曲思上則較第一號來得簡潔。曲子一開始由弦樂呈示情感豐富的第一主題,再由合奏加強力度,樂曲由樂團完整呈示第一主題開始,接著雙簧管吹出優美的降A大調第二主題,在此以 f小調的關係小調所寫的主題將情緒稍作緩和,然後由長笛、弦樂接續。鋼琴主奏此時拉開序奏,在呈示第一主題後,接著經過一連串華麗豐富的經過句,再彈出第二主題,深度與明暗對比則更為豐富和纖細。發展部中僅以第一主題為材料,蕭邦以三段落做出由獨奏鋼琴與樂團熱情的對話,並展現了身為一流鋼琴獨奏家繁複和華麗的技巧,在自由的再現部之後,以第一主題所構成短小的尾奏結束此樂章。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分段 小節數
呈示部 樂團前奏 1-70
獨奏呈示主題 71-180
樂團過門 181-205
 發展部

 

發展部第一段 205-224
發展部第二段 225-256
發展部第三段 257-269
再現部 269-336
尾奏 337-348

 

 

第二樂章 II. Larghetto  甚緩板

簡說

第二樂章以降A大調寫成,而這個樂章的寫作動機則來自蕭邦的初戀情人,一位年輕的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Konstancja Gladkowska, 1810-1889),一如蕭邦對他的友人所說「不幸的是我似乎已找到了我的理想,對她我已是全心對待,雖然六個月來我每晚都夢見她,但並未和她說過半句話,這首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題獻給對她的所有回憶。」此樂章的演奏形態以類似夜曲的形式,在簡單、搖曳式的伴奏下唱出如詩般充滿情感的旋律,展現出蕭邦初戀的美麗情緒,而這如夢般寧靜的氣氛,在中段的戲劇化轉折,展現出更強烈的氛圍,不久再趨平靜,最後結束在平靜尾奏之中。

 

樂曲架構

段落 小節數
前奏 1-6
A段 7-25
A’段 25-45
B段 45-74
A 74-89
尾奏Coda 89-95

 

 

齊瑪曼動人而深情之第二樂章錄音:
Krystian ZIMERMAN,Pianist and conductor (1999)

 

第三樂章 III. Allegro Vivace 活潑的快板

簡說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再度回到 f小調,首先由鋼琴呈示如波蘭舞曲般具鮮明節奏的第一主題,再經由管弦樂的齊奏後,接續呈現經裝飾後的第一主題,之後在木管樂器的陪襯下進行快速而華麗的三連音音群。此樂章不斷流洩的華麗音樂,具有蕭邦青年時期絢爛熱情的特質。接著鋼琴呈示降A大調的第二主題,這個更接近舞曲的強烈節奏,增加了此樂章的活躍與華麗感;再經過如炙熱而精彩的發展部和再現部後,在法國號的獨奏引導下進入終段,此時再度出現輕巧快速的三連音音群而以華麗的尾奏一路奔向結尾段,精彩結束本首協奏曲。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分段 小節數
 

呈示部

 

 

主題A結束段

過門

主題B

結束段

 

1-197

 

發展部

 

 

第一段落197-213第二段落213-260

第三段落261-284

第四段落285-309

結束段落309-324

 

197-324

 再現部

 

主題A結束段  325-404
 結尾段

Coda

 

鋼琴三連音段落12小節
琶音+三連音+顫音琶音+三連音 尾奏
 405-414

 

 

音樂欣賞

201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趙成珍 2018年現場  Live’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 21
2018.08.14 Concert in Konzerthaus, Berlin 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
Conductor: Gianandrea Noseda

 

2005’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Rafał Blechacz 演奏
Larghetto

https://youtu.be/qAz7rMIOfyI


蕭邦全部協奏作品整理

筆者將蕭邦所有與管弦樂團協奏作品,依作品編號列出:

蕭邦: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讓我們手牽著手」主題變奏 op.2
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1
蕭邦: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13
蕭邦:克拉科維亞克舞曲 op.14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op.22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則於之後的 1830年 10月11日在華沙市政廳首演,同場音樂也邀請到他所愛慕的 康絲丹采‧葛拉德可夫絲卡擔任其他節目的演唱。而蕭邦自始自終,都無法說出他對康絲丹采的愛慕,直至他後來離開波蘭為止。在此時期蕭邦也開始譜寫他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 op.10(Etudes op.10, 1829 – 32)。

 

練習曲 op.10 No.3《離別曲》

https://youtu.be/bwXvroy1FS0

 

練習曲 op.10 No.12《革命》

https://youtu.be/7VWHBHeNrg4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名為「第一號」,但實際上是蕭邦寫過的鋼琴與管弦樂團作品中最晚創作的一首。

此曲題獻給當時他所崇拜的當代法國鋼琴家卡克布蘭納(Frèdèric Kalkbrenner, 1785- 1849),首演由蕭邦之老師 – 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指揮,蕭邦自己擔任鋼琴主奏部份。

寫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蕭邦才19-20歲,剛從華沙音樂院畢業,因此這首協奏曲在各方面,都有著古典時期協奏曲的傳統特色有許多相似之處。 由於此曲的技巧艱困而華麗,多年來始終被譽為蕭邦最為光輝燦爛的大型音樂創作之一。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特色解說

三樂章曲式分別為:I. 奏鳴曲快板曲式(Concerto – Sonata form)、II. 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與 III. 輪旋曲式(Rondo), 依循古典時期相同之 快-慢-快 三樂章架構
三樂章 拍號為 3/4、4/4、2/4,為傳統節奏設定型態,未多做出更多變化。
協奏曲之管弦樂團編制採古典時期常用之兩管編制:除獨奏鋼琴外,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等木管樂器各兩部。四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一部低音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三樂章調性為 e小調、E大調、E大調。 樂章之間採取「平行大小調」設定,屬於傳統用法。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另,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則創作於維也納,時間約為 1831年 7月間完成,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蕭邦也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第一樂章

簡說

本協奏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 form)設定,也就是具備「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

其中「呈示部」於前奏部分,蕭邦沿用了古典時期常使用的「雙重的呈示部」(Double exposition)。

所謂「雙重呈示部」,即管弦樂團完整演奏「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將兩段主題完整演奏後,鋼琴獨奏者進來再將兩個主題完整演奏後,才完成整個呈示部。

「第一主題」譜例:

e小調,果決而精神抖擻地第一主題設定,雄偉地開啟協奏曲。

 

 

「第二主題」譜例:

轉為E大調,如歌似的,也更增添旋律與歌唱性。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區與過門 調性 小節數
呈示部 主題 1-1+1-2 E 1-60
主題 2 E 61-138
主題 1-1+1-2 E 139-178
過門 1 E 179-221
主題 2 E 222-282
過門 2 E 283-332
 發展部 主題 1-1 片段 e-C 333-384
主題 1-2 C-a(V)-e 385-485
再現部 主題 1-1 E 486-509
主題 1-2 E 510-533
過門 3
(相當於過門 1)
e-G 534-572
主題 2 G-e 573-620
尾奏 前半 E 621-670
後半 E 671-689

 

第一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第二樂章

簡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 一 段 落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 二 段 落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 三 段 落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第三樂章

簡說

第三樂章的標題為「輪旋曲」(Rondo)。我們由下方架構表最左段落分析中可以見到,蕭邦的安排是「A- B- A’- B’- 尾奏」,並非傳統「輪旋曲」之「A- B- A- C- A- 尾奏 」寫作方式。

 

第三樂章 樂團序奏與鋼琴主題 A 譜例:

 

 

第三樂章 鋼琴主題 B 譜例:

 

 

第三樂章 尾奏譜例: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區 調性與和聲 小節數
管弦樂團序奏 V/ vi— V— I 1- 17
段落 A 主題 1
(樂句 a- a- b – a’- 插句- a’’)
E major(I) 17- 100
管弦樂團間奏 100- 120
過門 1 vi—V/IV 121- 168
段落 B 主題 2 A major ( IV ) 169- 212
過門 2 IV—V—b I 212- 280
段落 A’ 主題 1
(樂句 a’- 插句- a’’)
E major ( I ) 280- 328
管弦樂團間奏 329- 340
過門 3 vi—V/V 340- 412
段落 B’ 主題 2 V 412- 455
尾奏 I 456- 520

 

第三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版本欣賞

蕭邦第一號是每一位鋼琴家幾乎必彈的曲目,因此版本實在太多,僅於此文最後挑選一些筆者喜愛之版本與大家一同分享

阿格麗希 2010年 Live' 現場版
Jacek Kaspszyk, conductor 
Martha Argerich, piano 
Sinfonia Varsovia Orchestra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

00:43 - Allegro Maestoso 
21:08 - Romanze 
30:57 Rondo 
40:46 Chopin: Mazurka in C major, Op. 24 No. 2 
43:40 - Schumann: Traumes Wirren, Op. 12


齊瑪曼獨奏/指揮 DG版

Piano&Conductor: Krystian Zimerman
Orchestra: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其中《華麗大波蘭舞曲》創作於停留維也納時期,時間約為 1831年 7月間完~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此曲序奏部分之《流暢的行板》則是之後蕭邦於 1834 年在巴黎完成。

1836 年蕭邦將《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合併出版。而且蕭邦更在 1835 年 4 月 26 日,由巴黎音樂家 François Habeneck 安排下,於巴黎指揮音樂院管弦樂團舉行首演,這也是蕭邦人生中唯一親自演出此曲。

體力與彈奏力度不適合大型音樂會的蕭邦,更加能夠在屬於朋友之間親密的沙龍音樂會上表現自已,也因為他個性不喜歡面對售票大型音樂會之壓力,故人生中其實鮮少真正舉辦大型公開演出。

 

精彩版本欣賞
齊瑪曼於 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演奏 Live’ 版本

李雲迪於 2000年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版本

 

特里弗諾夫於 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 現場實況 Live’
Daniil Trifonov – Chopin Conpetition Live’ (second stage, 2010)


音樂欣賞

電影 ⟪戰地琴人⟫(Pianist)之片尾,採用了蕭邦鋼琴與管弦樂團樂曲音樂會實況,
這首令人振奮的音樂,就是 bE 大調 流暢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

 


淺說波蘭舞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波蘭舞曲」(Polonaise)原本就是是一個法語單詞,意思是波蘭語(Polish)。早期是盛行於波蘭貴族之間的舞蹈,後來有傳至民間而有了許多發展與變化。 17世紀時,波蘭民族舞蹈更在整個歐洲傳播,而法國人將所有常見之波蘭舞蹈(Chodzony舞曲, 波蘭快步舞、Chmielowy、Hops dance 等等)全部稱之為歸於「波蘭舞曲」(Polonaise)。 許多的波蘭傳統舞蹈均可再追溯至 16世紀或甚至更早。

蕭邦更是為歷來所有作曲家中最知名的波蘭舞曲作家,他所出生的年代波蘭已經為俄國與奧國所併吞侵略,國家不復存在。因此愛國心強烈的他,將對於祖國的熱愛灌注在波蘭舞曲曲式中,畢生共寫作 18首波蘭舞曲:其中 ⟪序奏與華麗波蘭舞曲 op.3⟫ 是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獻給當時波滋南大公國(Grand Duchy of Poznan)的統治者 瑞德滋威爾王子(Prince Antoni Radziwill)、 ⟪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 op.22⟫ 則是寫給鋼琴獨奏與管弦樂團,其餘 16首波蘭舞曲均為鋼琴獨奏曲。敏感纖細的蕭邦,更加他對波蘭歷史過去的光榮、現況無奈與悲哀及對時局未來的憂鬱,巧妙地融入了波蘭舞曲中,因此更使波蘭舞曲之名發揚光大,進而成為光輝璀璨的音樂作品傳世至今。

 

音樂欣賞

蕭邦最著名之 《降A大調 英雄波蘭舞曲》op.53(1842)
Chopin: Polonaise “Heroic” op.53 in A flat major
Rafał Blechacz 2005年 蕭邦鋼琴大賽現場 Live’ 版本

 

早期關於波蘭舞蹈之畫作(畫家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於 1907年繪。

Korneli Szlegel – source: Władysław Łoziński (1843-1914), “Życie polskie w dawnych wiekach” (“Life in Poland in old times”), 1907, fifth edition, Warsaw 1934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波蘭舞曲常見節奏

創作波蘭舞曲之作曲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除了最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曲家蕭邦之外,其實曾經以波蘭舞曲為名寫作音樂作品題材之作曲家還有:

-巴哈(J.S. Bach),舞曲組曲與管弦樂組曲中均可見。
-泰勒曼(G. Ph. Telemann)
-韋伯(C. M. von Weber)
-莫札特(W.A. Mozart)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舒伯特(F. Schubert)
-舒曼(R. Schumann)
-李斯特(F. Liszt)
-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等等作曲家 

 

曾經寫過波蘭舞曲之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如此形容波蘭舞曲:「當我們聽波蘭舞曲時好像跟前浮現出一些波蘭史冊上所描寫的古代波蘭人形象:結實的體格、開豁的頭腦、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豪邁的心胸與騎士精神相結合在波蘭人身上,剛勇的性格早就和情人的矢誠相愛結合在一起…」

 

波蘭舞曲主要特徵

源自十六世紀士兵於列隊行進間所使用的音樂曾用於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1589)登基為波蘭王之加冕典禮為所有波蘭傳統舞曲節奏中最知名的舞蹈屬於速度中等之 3/4拍慢速舞蹈與源自瑞典之同樣 3/4拍舞蹈「Polska (dance)」相近。常應用於公眾儀式、婚禮或慶典活動上,男女對跳波蘭成年禮舞蹈之一活潑具有特色的節奏(請見↓下方節奏譜例)

波蘭舞曲欣賞:

具有歷史傳承之波蘭舞曲

 

 

蕭邦 - 迷人的夜曲

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https://youtu.be/1dFlgGAyB-g

 

小提琴版.同樣動人

https://youtu.be/OkJBNwktghg

 

最知名的《幻想即興曲》

https://youtu.be/Gy5UHK4EeM8

 

 

與喬治·桑的戀情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開始對她傾心。

 

蕭邦與喬治桑的經典肖像畫,畫家德拉克羅瓦繪於1838年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移居西班牙馬略卡島。而蕭邦也一同搬到了馬略卡,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發展成了肺炎。98天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是一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當時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索朗熱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

 

人生中最後一場演出

1848 年 2 月,蕭邦在巴黎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後接受學生 珍.史特琳(Jane Stirling, 1804-1859)邀請,短暫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但是結束了英國巡迴演出的倫敦音樂會後,其肺結核病情急遽惡化,因此倫敦音樂會也就成為蕭邦最後正式一場演出。抱病回到巴黎的蕭邦,體力大幅度衰退,已經無法繼續授課和創作。1849 年一整年幾乎無法維持正常教學與演奏,後於 10 月 17 日在位於巴黎凡登廣場之公寓去世,葬於法國拉榭茲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享年 39 歲。

Chopin’s grave at Père-Lachaise cemetery, Paris

 

蕭邦生前居住之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12, Place Vendôme),點按↓地圖可進入 Google Map:

https://goo.gl/maps/Fxxipjc6AyzcKESJ8
 

 

最終畫像

病榻臨終前的蕭邦畫像 1849年,蕭邦病重去世前的最後幾週,他生前蘇格蘭籍的學生以及摯友 Jane Stirling 請波蘭畫家 Teofil Kwiatkowski 繪製的油畫。描繪蕭邦生前於病榻的模樣。當時居住的地點是在巴黎一區凡登廣場 12號 2樓(Place Vendôme),一個擁有 7間房的公寓。當時經濟狀況貧困的蕭邦其實無法支付這樣的居住條件,因此當時公寓是 Jane Stirling 承租下來供蕭邦使用。

圖中左二托腮女子為蕭邦的姊姊 Ludwika Jędrzejewicz(Louisa, 1807-1855) 。

Chopin on His Deathbed, by Teofil Kwiatkowski, 1849, commissioned by Jane Stirling. Chopin sits in bed, in the presence of (from left) Aleksander Jełowicki, Chopin’s sister Ludwika Jędrzejewicz, Marcelina Czartoryska, Wojciech Grzymała and Kwiatkowski himself.

最後的石膏像

 

 

蕭邦之心.波蘭聖十字教堂

蕭邦最後遺言是:「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因此,據說姊姊於蕭邦逝世前,從華沙趕到法國,聘用醫生把死後的蕭邦心臟放置於水晶杯裡,以酒密封保存,再秘密躲過俄國衛兵駐守的波蘭邊境(當時波蘭受俄國統治)帶回華沙,藏在地下20多年。後來,終於取得俄國人的同意,放置蕭邦心臟於波蘭聖十字教堂的樑柱中。

 

波蘭聖十字教堂 外觀

 

波蘭聖十字教堂 內部樣貌

 

蕭邦心臟長眠於此柱中

 

 

 

1841-44年間的蕭邦鉛筆畫像

 

 

蕭邦死因.肺結核併發症

蕭邦在1849年10月於巴黎逝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這裡也是作家普魯斯特、王爾德和吉姆‧莫里森的安息之地。

當研究人員檢視裝有蕭邦心臟的密封罐時,他們注意到心臟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纖維。此外,清晰可見的細微病變跡象,表明蕭邦飽受嚴重的肺結核併發症摧殘。

 

推薦文章:

瓶中之心:蕭邦早逝原因終於發現

 

 

補充資料

 

 

原來.是大帥哥

趣味分享以現代3D技術重建蕭邦畫像

 


 

好帥好帥❤️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巴黎《美好年代》的歷史、文化與藝文 La Belle Époque

【BON音樂】巴黎《美好年代》的歷史、文化與藝文 La Belle Époque
All about "La Belle Époqu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美好年代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美好年代」法語Belle Époque)是歐洲社會史上的一段時期,大約從19世紀末1880年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

「美好年代」是後人對此一時代的回顧,這個時期被上流階級認為是一個「黃金時代」,此時的歐洲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歐洲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等都在這個時期發展日臻成熟。(簡介取自維基百科)

 

在19世紀的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中,由於各國勢力均衡帶來的止戰和平,工業革命與電力的發明,以及各種社會需求隻進化,導致各類富人與窮人的財富與生活方式,在西歐開始急遽的拉大:

便宜的煤炭與勞力,讓人類文明達到歷史以來的最高點:

溫室種植蔬果的技術更加完美,人們飲食開始更加講究;香檳酒與各類酒釀品質在此時期達到巔峰;羽毛或皮草等高等級時裝haute couture)的現代化體系開始在巴黎出現風潮;各類型宴會與慶祝Party文化更普及到上流階級,除了在家舉辦之外,富人們更注重餐廳所聽宮的各項服務:例如巴黎美心餐廳,成為富人炫耀之處。

鐵路建構成熟,開始連接歐洲各大城市之交通,縮短了城市間往返的時間;車廂開始分類為頭等艙及二等艙,講究付費享受~超富階級更開始使用私人列車:不同財力,得到不同享受。

 

俄羅斯 Youtuber - Denis Shiryaev,根據許多美好年代時期之網路影片,將其畫質提升並添加色彩,以全然生動的的方式,給了我們對於1890年的巴黎生活,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https://youtu.be/fo_eZuOTBNc

 

關於他重新製作彩色歷史之想法與更多內容

https://youtu.be/YZuP41ALx_Q

 

在巴黎,各類型的文藝與生活方式更是多樣化:

波希米亞主義的浪漫、自由隨興生活方式,則在巴黎蒙馬特之丘中得到不同的魅力印證。(從電影《紅磨坊》裡的情節我們亦可窺見一二)

 

維也納作家艾騰伯格(Peter Altenberg)所留下之經典名言:「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更是成為文人騷客的最佳寫照: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對咖啡的依賴,更是經典知名「咖啡,不只是我的精神食糧,也是身體亟需的補給品。」

在《論現代興奮劑》一書中,巴爾札克跟大家詳談近代五種令人難以抗拒的興奮劑︰酒、糖、茶、煙,當然還有咖啡。「咖啡能使人血液暢通,激發出思考的動力,是一種可以促進消化、提神、使大腦運作更加持久的興奮劑」,在書中巴爾札克少談茶與糖,加上自己並非酒與煙的「教徒」,自然而然地,《論現代興奮劑》成了巴爾札克的「咖啡經」。(據說巴爾札克每日幾乎要喝五十杯咖啡才能驅走睡意...,伏爾泰每天則喝四十杯咖啡...XD)

 

花神咖啡與雙叟咖啡

「雙叟咖啡」(Les Deux Magots)與「花神咖啡」(Café de Flore)皆位於巴黎聖日耳曼區(St-Germain-des-Prés) ,兩間咖啡店的歷史皆在19世紀,但「雙叟」較「花神」早了75年,坐落位置也非常相近...等一下看地圖就知道距離。

嘿嘿...其實這兩家咖啡館...根本就在隔壁嘛XD

 

 

雙叟咖啡 Les Deux Magots

創立年份:1812年
名稱來源: “Les Deux Magots” (Two Chinese figurines),其實最初就是開店時,咖啡廳柱上兩個中國買辦的木製雕像,因此得名。後來 St-Germain-des-Prés 教堂於1873年擴建,裝飾咖啡館的兩個雕像更是那個時代之見證。1885年,這家商店讓給了另一家同名的販售酒類與咖啡館之店家
最早的咖啡館之一:咖啡館開始在巴黎的文化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曾經擁有巴黎文學和知識精英聚集地的聲譽。這聲譽來自於來此光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西蒙·波娃薩特等知識分子,和歐內斯特·海明威等年輕作家。加繆畢卡索也是這裡的常客。
最近地鐵站:巴黎地鐵 4 號線「聖日耳曼德佩站」

 

 

花神咖啡 Café de Flore

創立年分:1887 年
名稱來源:源自於林蔭大道旁的一尊雕像:羅馬神話的春之母「芙蘿拉」,花朵和花園的女神
花神文學獎:由弗雷德里克·貝格伯德 Frederic Beigbeder 於 1994 年設立花神大獎賽 Prix de Flore,每年於花神咖啡館舉行
最近地鐵站:巴黎地鐵 4 號線「聖日耳曼德佩站」

 

攝影師眼中的花神

攝影師:Léon Herschtritt (French, born 1936)

 

第二次工業革命(取自維基百科)

1895年的德國鐵路 | A German railway in 1895

 

第二次工業革命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低地國家丹麥)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誌。

工業中心的人口迅速增長。鋼鐵廠,鐵路煤炭紡織工廠等起著推動性作用。工業與科技的迅速發展刺激了更多產業的發展。到了1900年,美國占全球工業生產的24%,之後是英國(19%),德國(13%),俄國(9%)以及法國(7%)。歐洲共占62%。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的重要性,特別是電力內燃發動機,新材料與物質,包括合金化學品,以及如電報無線電通信技術。煉鋼的關鍵發明,比如「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和「西門子平爐」,都在1871年的前十年間出現。生產鋼鐵變得更便宜,使得蒸汽機運輸更加便宜和快捷。這次革命集中圍繞著鋼鐵、鐵路、電力和化學品的發展。

化學電器石油生產鋼鐵行業等領域都有巨大的創新。具體的成就包括燃油蒸汽渦輪機和內燃驅動的船的出現,飛機的發展,汽車的實際商業化,消費品大量生產機械製冷和其他保鮮技術以及電話的發明

合成纖維(19世紀20年代以前稱作「人造絲」)花了許多年來降低它們的價格和提高其質量。這是由專業科學家的貢獻才得以實現,通常體現在1914年以前個人的成就以及之後的商業研究實驗室。

美國的鍍金時代是以重工業為基礎的。1869年「第一條貫穿大陸的鐵路」開通為標記,從美國東海岸舊金山連續6天的服務 。在鍍金時代,美國的製造業生產超過英國,成為世界領先強國。1880年的鐵路長度跟1860年相比,增加了三倍,到了1920年又增加了三倍,在商業農業開拓了新領域,建造真正的全國市場並且使煤炭開採和鋼鐵生產繁盛。鐵路雄厚資本促進了華爾街金融市場整合。

美國在應用科學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1860年至1890年,500,000件發明是過去70年的10倍。喬治·威斯汀豪斯發明鐵路空氣制動(使其更快更安全) 。威斯汀豪斯幫助尼古拉·特斯拉研發交流電的遠距離傳輸。西奧多·韋爾 建立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托馬斯·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有爭議),他建立了奇異公司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建立了標準石油公司來合併石油工廠—— 在汽車需求石油之前,其一直生產煤油。

1900年,德意志帝國的化工業靠染料主導全球市場。當時三個大公司:巴斯夫拜耳赫斯特公司Hoechst AG)和五個較小的企業生產出了上百種染料。在1913年,這八間公司幾乎擁有全球90%的染料供應,且其80%主要銷往國外。這三家大公司還集成生產基本原料並且往化學其他領域擴展市場,比如醫藥農業化學電化學。其高層由受薪專業經理人作管理。德國染料公司被稱為世界第一間專業管理的工業企業[15]。當時的研究還有許多分支,比如從化學研究引伸出的製藥業。

 

文學.繪畫.音樂齊揚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美好年代的起始年代約在1871年普法戰爭巴黎公社事件正式結束後,以德國法國的對峙與明爭暗鬥為主軸,歐洲各國間紛紛以政治與軍事協約與具有共同利害關係的他國結成盟友,以制衡敵對的國家,此種以互相制衡為目的的複雜政治局勢,保證了歐洲近四十三年的時間裡在歐洲大陸上沒有大規模的實質戰爭爆發。長時間的表面和平以及工業革命的持續進行,加上歐洲國家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掠奪,促成了歐洲的空前繁榮,但同時也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種子。

對於歐洲及世界來說,美好年代都是一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許多發明在這個時代出現,並開始變得普及。馬車在這個時代末逐漸被汽車所取代、電話加入電報的行列,成為快速傳播的媒介、以及電燈開始取代煤氣燈留聲機電影放映機開始普及,至於飛機則仍然只是令人著迷的實驗。

馬克斯·普朗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尼古拉·特斯拉尼爾斯·波耳等人為現代物理奠定了基礎。為了表揚這個時代偉大的科學貢獻,諾貝爾獎在1901年開始頒發,獎項包括物理、化學以及生理學和醫學。

印象派在1860年代被認為是前衛的藝術,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好年代的學院寫實繪畫風格由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約翰·威廉·沃特豪斯弗雷德里克·雷頓等所代表。巴比松派則採用了外光畫法的風格。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在1890年代中期成為歐洲主流的裝飾設計風格。許多成功的作品,建築於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 (維也納分離派)、匈牙利、波希米亞及拉脫維亞,並很快擴散到美國及墨西哥。

歐洲文學在美好年代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文學達到新的高峰,有名的作家包括:貝尼托·貝雷茲·加爾多士斯台奧多爾·馮塔納居伊·德·莫泊桑埃米爾·左拉等。現實主義逐漸發展為現代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在1890年代出現,並在美好年代晚期以及戰間期成為歐洲文學主流。現代主義的著名作家有:安德烈·別雷約瑟夫·康拉德詹姆斯·喬伊斯弗朗茨·卡夫卡D. H. 勞倫斯托馬斯·曼羅伯特·穆齊爾馬塞爾·普魯斯特亞瑟·史尼茲勒羅伯特·瓦爾澤以及威廉·巴特勒·葉慈等。

 

那關於美好年代的一切

在巴黎街頭的舊書攤經常可見以美好年代時期的廣告海報為主題的明信片,這些印刷精美的明信片記載著巴黎昔日的輝煌,讓來到巴黎的旅人得以一窺當時這個「19世紀世界的中心」繁華的社會人文風貌。

 

紅磨坊」夜總會

 

 

「巴黎賭場」夜總會

 

 

康康舞

 

 

流行音樂香頌歌手

 

 

上流美食代表.美心餐廳

 

 

黑貓夜總會(Le Chat Noir)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美好年代」 的黑貓夜總會,於1881年11月18日在Rouchechouart大道84號開幕,是19世紀巴黎著名的卡巴萊夜總會(卡巴萊起源於1880年代的法國,其後又有同類表演在德國柏林進行。卡巴萊是一種簡單及直接的表演方式,以簡單的布景服裝,純以歌曲把故事向觀眾表演。有喜劇歌曲舞蹈話劇等元素的綜合娛樂表演),位於波希米亞風格的蒙馬特區。

 

 

巴黎歌劇院假面舞會

 

 

巴黎歌劇院的嘉年華

 

 

女神遊樂廳

 

 

奧林匹亞酒館餐廳

 

 

萬國博覽會

 

 

1900奧運在巴黎

 

 

1900奧運之網球女子單打比賽照片

 

奧恩的巴諾拉的水療浴

 

 

蒙地卡羅, 摩納哥的旅遊廣告

 

 

法國活力酒廣告(可口可樂創意來源)

當時這款葡萄酒調製飲品,因為含微量古柯鹼,廣告聲稱它將恢復健康,力量,能量和活力。

 

餅乾廣告

香檳廣告

 

 

啤酒廣告

 

 

捲煙紙廣告

 

 

扭轉歷史.音樂家輩出

在《美好年代》期間,巴黎作曲家對歐洲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其從浪漫主義轉向音樂和現代主義的印象派。

 

卡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 ∼1921)出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當時作曲家與音樂蕭邦、李斯特、白遼士皆曾活躍於此;文學家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 1799-1850)、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與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父子等名家皆前後薈萃於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迷人城市。聖桑在這樣藝文起飛的環境下誕生。

 

1835年的巴黎地圖:


1835年 巴黎協和廣場一景

1835年 凡多姆廣場一景(蕭邦曾居住於此)

 

繼莫札特之後的神童

我們常說的神童:「 一歲會走、二歲拿筆、三歲寫文、四歲作詩」(閩南語)如果套用在聖桑身上,簡直是再適合不過了

聖桑是位神童,2歲時在姨媽的啟蒙下開始學習鋼琴,不僅能夠準確的識譜,更對音樂有驚人的理解力;年僅3歲半就創作了個人第一首小曲,這首創作至今仍被保存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中。

聖桑曾於巴黎各教堂中以演奏管風琴為生。1857年,他更取代了 Lefébure-Wely 這位傑出管風琴師的地位,於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任職二十年,他以每週音樂即興演奏吸引了無數巴黎大眾,1866年李斯特更稱聖桑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

 

聖桑演奏管風琴照片(1905-1910)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大教堂外貌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教堂內部

 

 

聖桑多才多藝,早年曾涉獵地質學、考古學、植物學及昆蟲學,他亦是一位數學專家。

除了作曲、演奏及撰寫音樂評論外,他還與歐洲知名的科學家進行討論,以及撰寫關於聲學、巫術科學、羅馬劇院裝修及古老樂器的學術文章。

聖桑亦是法國天文學會的成員;他舉辦關於海市蜃樓的講座,又懂得按自己的要求製作望遠鏡,以及按如日食般的天文現象來計劃演奏會。

1870年,聖桑參與了國家防衛軍,並參加了普法戰爭。1871年普法戰爭後,為激勵法國作曲家的創作與發揚法國新音樂精神,而創立「國家音樂協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聖桑以組織主席身分,公開首演社團成員的作品,包括佛瑞、法朗克、拉羅及他本人的作品,逐漸地他成為塑造法國音樂將來的重要人物。

提攜後輩的不遺餘力,對當代法國音樂發展有著影響卓著的貢獻。聖賞的學生包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最重要的兩位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與佛瑞(GabrielFauré)

在聖桑86年的生命歷程中所創作的作品類型、數量皆眾多,他還是第一位寫作電影音樂的著名作曲家,1908年他為電影《暗殺吉斯大公》配樂。除了兩次羅馬大獎的失利,在作曲和演奏的事業上可謂相當順遂。

聖桑表示自己作曲就像蘋果樹結果般的自然,一生共創作了五首交響曲,四首管弦音詩、十三部歌劇、五首鋼琴、兩首大提琴和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許多的鋼琴、聲樂、室內樂曲等。

 

比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年)生於巴黎,本名Alexandre César Léopold Bizet。九歲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57年他獲得羅馬獎金,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是知名的音樂神童。

比才最著名的作品《卡門》創作於1873年;該劇取材於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寫出身農家的龍騎兵士官唐賀賽,在吉卜賽菸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入情網,成為走私販,最後在情場角逐中手刃卡門的故事。該劇由於題材等因素,最初的首演尚未演完就受到一些觀眾的非理性抗議,導致演出惡評。

《卡門》首演失敗,神童著稱的比才,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三個月後逝世。但諷刺的是,《卡門》後來重演,從此成為世界歌劇之一,當天就是比才出殯的日子。聖桑柴科夫斯基德布西等人都給予該劇很高的評價。尼采甚至以此部歌劇來對華格納的作品進行抨擊。現時《卡門》已成為最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也是歌劇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巴黎當時具有影響力的作曲家,當推寫作出歌劇《瑪儂》、《泰綺思》的作曲家馬斯奈(Jules Émile Frédéric Massenet1842-1912)。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馬斯奈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的歌劇作品是最知名的經典,上演最頻繁的兩個是瑪儂(Manon)(1884)和維特(Werther)(1892)。還寫了清唱劇芭蕾舞管弦樂作品,偶然寫一些鋼琴曲,歌曲和其他音樂。

馬斯奈生於羅亞爾省附近的小城鎮,父親是高級工程師。他從小顯露出在音樂上的天賦,11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於昂布魯瓦·托馬斯。在1863年畢業時贏得了羅馬大獎(Prix de Rome)之後,很快地以他的歌劇聞名於世:從歌劇院到古典神話,浪漫喜劇,抒情劇,以及清唱劇和芭蕾舞劇。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美好年代時為法國歌劇的主要作曲家。

1878年到1896年馬斯奈特成為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他的學生包括古斯塔夫·夏邦提耶歐內斯特·蕭頌雷納爾多·韓加布里埃爾·皮爾納。1878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9年榮獲國家二級勛位。


佛瑞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é,1845年5月12日-1924年11月4日),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鋼琴家以及音樂教育家。佛瑞前承聖桑,後繼者則有拉威爾德彪西;早期與聖桑一同為法國國民樂派奠基,後期在巴黎音樂學院任內力行改革,提拔後進,對於法國近代音樂發展起了軸承的作用。佛瑞的音樂作品以聲樂與室內樂聞名,在和聲與旋律的語法上也影響了他的後輩。

佛瑞作品的特點是擁有許多線條優美的旋律,;而他所創作出來的甜美歌曲也為代代世人所青睞。他的和弦及器樂法相對於古典樂曲來說並沒有太大的變革,然而他所擁有的和弦協調性及高超的和聲技巧,使他的大提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以至於藝術歌曲等等,樂曲內所蘊含的獨創性動機,情感表達的內涵之豐富,大大展現了法國人內心世界的最高之作,倍受世人的高度讚賞。


古斯塔夫·夏邦提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雷納爾多·漢恩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 painting by Lucie Lambert, 1907

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委內瑞拉法國作曲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關於漢恩的姓氏,台灣也有人翻譯 Reynaldo Hahn 的姓氏為 "阿恩"(Hahn),主因是在法文發音中"H"是不發音的,如以他所居住的法國巴黎,的確翻譯為 "雷納多.阿恩" 是貼切於法文發音。 

如果改以德文發音,也是"漢恩"。不過畢竟 "雷納多.漢恩" 是委內瑞拉人,為求國際通用,本文中筆者仍選用以 "漢恩" 為翻譯名稱,加上許多背景資料均以維基百科為主,因此便選擇與百科翻譯一致。

 

延伸閱讀

【BON音樂】Reynaldo Hahn 藝術歌曲 ⟪如果我的詩有翅膀⟫ 欣賞

【BON音樂】Reynaldo Hahn 藝術歌曲 ⟪小舟⟫ (La Barcheta)欣賞


歐內斯特·蕭頌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93年,年輕的德布西於蕭頌家中沙龍演奏,坐立彈琴者為德布西,站立翻譜者為蕭頌:

 

德布西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其實在創作初期的非常崇拜華格納,但也在兩度造訪拜魯特聆聽華格納音樂之後,轉變為反對其厚重的管弦樂法以及連續四晚才能看完的樂劇,更是法國音樂家反對華格納的一個鮮明例子。

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那一年是巴黎艾菲爾鐵塔建立的重要年份。在博覽會上,德布西更聽到了來自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對十二平均律五聲調式印象深刻,加上全音音階,對其日後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代表作品有管弦樂交響詩《》和開啟印象樂派的管弦樂大作《牧神午後前奏曲》,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印象》、《版畫》等;而創作最高峰則是法語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延伸閱讀

【BON音樂】德布西逝世百年專題 I《音樂作品總整理》


薩提(Éric Satie, 1866-1925)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薩提Éric Alfred Leslie Satie,1866年5月17日-1925年7月1日),後來自己改名為Erik Satie法國作曲家。他被法國音樂團體「六人團」尊為導師,是二十世紀法國前衛音樂的先聲。

薩提除了反對華格納式的厚重音響效果與管弦樂法之外,更是極力倡導音樂應該回歸到本質的古典主義精神。

受到他的啟發,當時的幾位巴黎音樂院畢業的高材生,後來活躍於巴黎市蒙帕那斯(Montparnasse)區的幾位重要音樂家,紛紛不斷地以音樂創作、沙龍演奏與聚集討論(口水多過茶?),來提出對於音樂的想法以力圖提振法國當代音樂的風氣~

 

當時的作曲家與音樂評論家亨利.柯雷(Henri Collet, 1885-1951),在其1920年的音樂評論文章中提出了新名詞「Les six」。

 

他的用意是以將這幾位共同理想的年輕音樂家們比照「俄羅斯五人組」(The Five),而給了這些年輕新秀們一個全新名稱:「法國六人組」(Les six)~

 

當時他的文章標題為:「”Les cinq Russes, les six Français et M. Satie”」

亦即「俄羅斯五人組、法國六人組與薩提先生」(哼哼,你們有五人組,我們也有六人組+1~人數就是壓過你XD)。

雖然他在作曲界不甚知名,但這歷史性的一評,反倒使他「名留青史」~

 

這幾位法國著名的音樂家,一共有六人,分別是:

奧里克(Georges Auric, 1899-1983)、路易.杜雷(Louis Durey, 1888-1979、奧乃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潔曼妮.泰葉菲 (Germaine Tailleferre, 1892-1983)更是「六人組」裡唯一的女性喔~

 

「六人組」與作曲家浦朗克於1957年的珍貴合照

由左至右分別為:

Arthur Honegger(前排左一側臉)

Jean Cocteau(前排左二正臉)

Darius Milhaud(前排左三正臉)

Francis Poulenc(後排左一半側臉)

Germaine Tailleferre(後排左二半側臉)

Georges Auric(後排右二正臉)

Louis Durey(後排右一)

 

不過後來六人組真正的活躍年代,則要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了。


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

史特拉汶斯基原為法律系學生,後拜知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師,學習作曲,於1903-1908年間追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上課,也是他真正入門作曲之關鍵時期。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Petrouchka)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也終結了「美好年代」。由於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文獻經常稱為「歐戰」。

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歷時4年多,先後卷入戰爭的國家有30多個,總人口超過15億,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75%。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約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圖表取自:中央社「WW1 數字看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後,世界列強被一道道複雜的同盟條約綁在一起,一個個捲入戰場,形成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陣營。(中央社製圖)

 

 

補充影片

關於美好年代的紀錄片

https://youtu.be/pdv0_TupOuE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ㄧ《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BON音樂】大人社團音樂大師系列之ㄧ《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All about Ludwig Van Beethove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大師系列,那些你熟悉的旋律,都是他們人生中的豐沛情感

  • 第1堂:「樂聖」貝多芬的超凡入聖(Beethoven) 

課程重點:貝多芬生平、作品介紹與音樂欣賞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從年輕時的雄心抱負,到不得不正視耳聾的多舛命運,雖然挫折接踵而至,但對音樂滿懷使命的他,仍留下了許多人類永恆遺產的珍貴作品:他的九大交響曲每首都是經典、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的新約聖經」、弦樂四重奏更寫出前無古人的里程碑。被稱為「樂聖」的他,也讓我們看見了超越生命中種種磨難的韌性,用音樂永遠留在世人心中。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貝多芬閉目畫像(Carl Schorn 繪製)

照片取自「Beethoven-Haus Bonn, B 260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1770年出生於萊茵河畔的德國波昂,他的祖父、父親都曾經在當地的宮廷下擔任歌手,祖父更在1761年升任為樂長,在貝多芬三歲的時候去世。

血統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原籍南尼德蘭(今比利時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族人。曾祖父Michael van Beethoven是梅赫倫鎮的法蘭德斯人,曾祖母Marie Louise Stuyckers是南尼德蘭(今比利時)另一族瓦隆族人,兩人之子(即貝多芬祖父)Ludovicus van Beethoven生於梅赫倫。外祖父Johann Heinrich Keverich與外祖母Anna Clara Westorff都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特里爾選侯國(今屬德國萊因蘭地理大區)的科布倫茨。貝多芬本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科隆選侯國首府波昂(今德國萊因蘭地理大區)。血統而言,貝多芬是75%日耳曼人,18.75%比利時法蘭德斯人,6.25%比利時瓦隆人。
貝多芬的祖父,也同名路德維希·范·貝多芬,20歲時遷居波昂,在科隆選帝侯宮廷內當一位樂隊長。父親約翰則是一位唱詩班男高音。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宮廷御廚的女兒,在嫁給約翰之前曾結過一次婚並有一子,但前夫與兒子皆早逝。她與貝多芬之父約翰婚後曾在1769年8月2日產下一子,名路德維希·瑪麗亞·范·貝多芬(Ludwig Maria van Beethoven)。

 

貝多芬在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他的音樂天分,當時莫札特因為「音樂神童」稱號紅便了全歐洲,所以貝多芬的父親想要效法莫札特的父親,也將貝多芬訓練成「音樂神童」,如此一來他不但能向別人炫耀一番,又能同時增加收入;因此在貝多芬五歲的時候就教他拉小提琴,並且請樂團指揮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 1748-1798)來教授貝多芬鋼琴,但11歲時,貝多芬因為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從學校輟學。

奈弗不但傳授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給他,也協助貝多芬發表自己的鋼琴作品。

1783 年,奈弗曾寫道:「他應該在藝術修養方面得到更多的幫助,如果他能堅持不懈,一定會成為莫札特第二。」

貝多芬14歲〈1784年〉時, 奈弗更引薦貝多芬成為宮廷的助理管風琴師和中提琴手,一年後擔任宮廷演奏管風琴。我們可以說這位音樂老師在貝多芬音樂生涯的早期,對於他的幫助是最大的。

 

年少時期的貝多芬畫像

神童識英雄

1787 年,貝多芬獨自前往維也納拜訪莫札特。據說莫札特給了貝多芬一個主題, 讓他即興作曲演奏,貝多芬的演奏無疑打動了莫札特,莫札特說道:「注意這年輕人,日後他會揚名天下。」

 

19世紀繪畫:貝多芬於1787年於維也納為莫札特演奏情景圖(畫家 August Borckmann 繪製)

最可惜的是,貝多芬因為母親的病危消息必須返回波昂,而與莫札特道別。此一別已是天人永隔,兩人再也無法見面,因此我們更惋惜這兩位天才再也沒有能相互激盪之可能。

母親逝世之後,父親酗酒越發變本加厲,貝多芬必須在教堂和劇院的樂隊擔任中提琴手,以賺取家庭年生活費,照顧爸爸及2位年幼的弟弟。

以下將貝多芬生平簡單分為三大時期:

傳統承襲時期(1792-1803年)、創作成熟期(1803-1813年)與生涯晚期(1813-1827年)。

 

傳統承襲時期(1792-1803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03年的貝多芬

 

1792 年,貝多芬決定離開故鄉波昂,正式定居於維也納,開始發展音樂事業。他先後曾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約翰.賢克(Johann Schenk, 1753-1836)、阿布雷茲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與沙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等大師學習作曲。(沒錯~沙利耶里就是電影《阿瑪迪斯》裡面那位沙利耶里XD)

之後貝多芬在洛布科維茲公爵(Prince Joseph Franz Maximilian Lobkowitz, 1772-1816)、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 卡爾.范.李奇諾夫斯基親王(Karl Von Lichnowski, 1756-1814)等貴族的贊助下, 以獨立音樂家之姿逐漸在維也納尊定了名聲。貝多芬出色之鋼琴演奏與即興能力讓他快速地得到所有人的認識。之後,藉由布勞寧夫人的推薦,貝多芬認識了華德斯坦伯爵,華德斯坦很欣賞貝多芬的音樂和才華,所以他就成為貝多芬的第一位贊助人,給了貝多芬相當多的鼓勵和幫助,使得貝多芬有機會接觸到各種音樂,對往後的創作有相當大的幫助。

 

交響曲誕生與「海利根施塔德遺書」 (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

30歲時,貝多芬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802年,貝多芬再完成第二號交響曲。

此時期他已遭耳疾之苦,因此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內容淒切動人。

 我決心掃除一切障礙,我相信命運不會拋棄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海利根斯塔特遺書」中文翻譯:

「啊,世人!你們認為我或者說我對懷著敬意,脾氣古怪,是一個厭世者,這對我是何等地不公平!你們不瞭解隱藏在外表下的原因。從童年時代起,我就有著一副心腸,來感受出於善意的溫情,甚至我還懷著要做一番偉大事業的心願。但是,請想想,六年來我處在何等絕望的境地。庸醫的治療使我的病情更為惡化,我年復一年懷著好轉的希望,但都落了空⋯我畢竟不能對人大聲說:喂,請說大聲點!你得向我叫喊,因為我是個聾子!啊,我怎能承認,我身上的一種感官出了毛病。這種感官在我理應比別人完美。這感官在我身上曾經是高度完美的,完美的程度過去或現在我的同行中很少有人能與之比擬。哦!我可不能承認。所以,你們如果看到我這個一向愛和你們一起相處的人躲開你們,就必須請你們原諒。要是我在這時候被人誤解,我的不幸就使我倍加痛苦。我已得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已不再能與人進行深入而微妙的交談,已不再能與人互吐衷腸。幾乎完全孤獨!⋯⋯我像一個流放者那樣生活著。一旦接近人群,我就感到萬分害怕,惟恐我的疾病有被人發現的危險。

我瀕於絕望,差一點我只用自殺來收場。是藝術,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延伸閱讀:

貝多芬的遺書

 

創作成熟期(1803-1813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9世紀之交,法國大革命震動著歐洲大陸,本就搖搖欲墜的神聖羅馬帝國更是因此而走向歷史的終點,德意志民族在等待統一的時機。此時登上歷史舞台的拿破崙,首先以維護共和、捍衛革命的面目出現,一時間成為很多青年心目中的「普羅米修斯」,是革命的代表和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據說早在1798年,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爾納多特將軍曾建議貝多芬為拿破崙寫上一曲,但貝多芬並未為之全力以赴,而是先在1802年(一說1800到1801年)創作了芭蕾舞音樂《普羅米修斯的創造》(作品43),有應和這種波拿巴熱的意味。但是,其編舞者維加諾卻讓貝多芬失望了,普羅米修斯的英雄氣概在舞台上並未得到充分表現。於是,有共和、民主和自由追求的貝多芬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告訴世人,甚至是拿破崙本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何等形象;為此誕生的,正是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

 

第三號交響曲封面

 

第三號交響曲完成於1804年,在此,貝多芬的作曲動機與之前的海頓、莫札特相當不同:其作品不再是應某位有錢的侯爵,或為一個上流社會的小群體而寫,此時的貝多芬乃是出自個人的心聲、願望、激情和世界觀去創作,獻給的是「永恆(的世界)」和「人類」。相比起以前,其作品在大眾面前被奏響,而作曲者自己則退居幕後,這樣的創作高度是前所未見的。在這樣的脈絡下,第三號交響曲的篇幅也是無比宏大,其演奏時間達45分鐘左右,正是因為當中包含了比以往命題作曲更多的精神內涵,不但是當代音樂史、交響曲發展史上最宏大的器樂作品,更是貝多芬自己創作史上的轉折點。

 

這個時期中,貝多芬陸續創作了多首不朽作品:第四與第五號交響曲《命運》op.67(1807)、歌劇《費岱里奧》op.72(Fidelio, 1805)、第六號交響曲《田園》op.68(1808)、第七號交響曲op.92(1811-12)、 第八號交響曲 op.93(1811-12)、鋼琴奏鳴曲《熱情》op.57(1804)第五號鋼琴協奏曲 op.73(1809)、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1806)等等,作品,貝多芬已經完全奠定了其作曲家之偉大名聲。

 

 

生涯晚期(1813-1827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13年起,貝多芬逐漸進入了嶄新的創作領域,也就是他一生中的第三階段

 

這幅是德國畫家史蒂勒(Joseph Karl Stieler)於1820年創作之貝多芬肖像,據說作曲家自己非常滿意,也同時是全世界流傳最廣之貝多芬畫像:

 

在第三時期起,貝多芬的耳聾讓他逐漸進入自我的世界裡,他的創作更富於實驗性,音樂中也含有更深的思想與哲理。他的學生,知名鋼琴家與教育家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曾說:「貝多芬的第三種風格起始於他逐漸耳聾的時期,這導致他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的獨特風格,出現了許多不諧調的和音。」

1818年,貝多芬寫下了《漢馬克拉維/槌鍵鋼琴奏鳴曲》op.106,這首奏鳴曲標誌著新一輪創作靈感的開始;此後的貝多芬,似乎在精神面上起了變化,此後的作品不但外在規模宏大,形式難以預測,情感則反而愈發內向、深邃。

 

貝多芬《漢馬克拉維/槌鍵鋼琴奏鳴曲》op.106與出版商往返之樂譜校訂手稿:

 

但從貝多芬《合唱交響曲》、《莊嚴彌撒》等作品中,我們可發現他心中那偉大而崇高的意境,可以說是以達音樂至高至美的境界。

1819 年,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

人生行至最後階段,雖然享有成功的作曲家盛名。據說當他行走在維也納街上,不斷地有行人會與他行禮致意,但貝多芬的家庭生活卻是一團混亂:耳疾使他變得暴躁易怒、難以溝通;為了爭奪姪子監護權的問題, 他與弟媳鬧上法庭;一生搬了80次家,據說他的脾氣愈來愈暴躁多疑,也和出版商的關係時有衝突,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貝多芬一輩子的創作眾多,也都被視為將古典時期音樂風格推向浪漫時期的指標人物:

九首交響曲,被譽為九座高山之巔;32首編號鋼琴奏鳴曲,後世稱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弦樂四重奏曲式在他手中達致巔峰...等等音樂上無數豐功偉業,都是他超凡入聖之主要原因。

 

偉大...出自?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曾說過:「有人天生注定偉大,有人經過奮鬥而偉大,有人被迫成偉大。」(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them.)

貝多芬的偉大,有一半是自我奮鬥而來的,另一半則可能是被環境逼出來的。

 

貝多芬指揮樂團?

貝多芬到底如何指揮呢?對此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牛津大學音樂教授藤布里奇曾在接受BBC訪問時說,有一種說法是雖然貝多芬站在指揮台上指揮,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位音樂指揮協助他。

下方為示意圖:

 

1826年間,貝多芬染上風寒而轉成肺炎,身體狀況不斷下降,最後到了1827年,引起多重並發症狀與世長辭。

臥榻於病床上的貝多芬最後身影
臥榻於病床上的貝多芬最後身影

 

當年貝多芬的葬禮備極哀榮,有兩萬五千名仰慕者在街道為他送行(據說作曲家舒伯特也在其中);當天維也納各學校也停課一天,以表示對他的崇敬。

下圖為貝多芬的葬禮行進隊伍圖,圖片左方為貝多芬之棺木:

 

貝多芬之墓

貝多芬位於維也納中央公墓(Wiener Zentralfriedhof)之墓。維也納中央公墓是維也納最大,也是全歐洲第二大公墓,共有墓穴33萬座。公墓中因安葬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和史特勞斯父子多位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而成為許多觀光客造訪之處。

 

 

貝多芬的頭髮?

延伸閱讀

蹦藝術文章《【BON音樂】就科學結果,論貝多芬之死因~》

1996年,頭髮被轉到美國的化學顯微鏡專家 華爾特.麥克隆
並取出貝多芬部分頭髮進行最頂尖的科學化驗…
我們知道,貝多芬生前飽受各種疾病折磨
除了耳聾之外,還有風濕症、重眼炎、肺炎、肝炎、腹痛、結節炎、腹部腫脹、黃疸、背痛…
而檢驗頭髮之後的對照結果
發現貝多芬頭髮樣本中的鉛含量超出一般樣本「42倍」之多
這項證據顯示貝多芬在臨死前鉛中毒已深
並且可能中毒有數十年之久(推測)

再值得一提要為貝多芬平反的一點:
有人曾懷疑貝多芬身染梅毒
但頭髮中完全沒有「汞」成分
間接地還了貝多芬一個清白
因為當時的醫學界是以汞作為梅毒的治療劑
故至少在有無感染梅毒這一點上,
貝多芬不需受到後世無謂的推測懷疑

 

延伸閱讀

《在波昂重新認識貝多芬》(文字、攝影:林育立)

貝多芬在世時最早製作的石膏面具,後來成了19世紀所有貝多芬畫像和塑像的範本。(林育立攝影)

附錄.貝多芬創作列表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之四《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之四《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All about the movie "Nuovo Cinema Paradis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音樂欣賞課

 

電影音樂系列,讓我們回到時空節點,感受音樂帶來的深刻情感與美妙瞬間。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有電影相伴的人生.最美

義大利經典電影《新天堂樂園》由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執導、配樂家顏尼歐.莫瑞康尼作曲的真摯配樂,讓這部電影的氛圍難以忘懷,不但長踞影史上各大影 展票選「非看不可電影片單」,也同樣是電影配樂史中的至高經典。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89年於坎城影展放映結束時,榮獲觀眾起立鼓掌達15分鐘之久,更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與隔年199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跟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電影中純樸的西西里島風情、數十年電影院文化的興衰、難忘的初戀與真摯的友情、放映師艾費多與小男孩沙瓦多真摯的情感等動人的情感鋪陳,更是在多年後長大成年的沙瓦多重返西西里島送艾費多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電影放映室中,讓所有人動容落淚,因為美好的回憶永存心中。

 

導演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朱塞佩·托納多雷(義大利語:Giuseppe Tornatore,1956年5月27日),義大利電影導演,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獲獎者。

Event: (id=81495) 57^ Edizione -David Di Donatello 2013-
Location: Roma. People: Tornatore Giuseppe

早年從事攝影工作,作品曾多次參加國際比賽得獎,曾任電視台的紀錄片導演,1982年在義大利薩萊諾影展中曾以長篇紀錄片得獎。1985年編導首部劇情片《被稱為教授的男人》,此後電影作品幾乎都由自己編劇。1988年的《新天堂樂園》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95年39歲時編導的《新天堂星探》,榮獲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導演獎及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1998年編導的史詩巨作《海上鋼琴師》(即《聲光伴我飛》),獲得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導演獎;2000年44歲編導了《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即《真愛伴我行》、《瑪蓮娜》)。其中《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被合稱為托納多雷的「三部曲」

濃郁的浪漫主義風格是托納多雷作品的一大特點。托納多雷的影片數量並不多,影片的背景往往是他的故鄉西西里島,題材亦常偏好於少年的夢想或老年的回憶,但幾乎每部都是精心錘鍊的作品。托納多雷的許多電影音樂都是與莫里康內合作的,《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的原聲音樂也受到人們的普遍讚譽

重要獲獎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電影配樂作曲家

延伸閱讀:【BON音樂】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 -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 – 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 -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你知道嗎?以《狂沙十萬里》、《鏢客三部曲》、《馬可波羅》、《教會》、《四海兄弟》、《新天堂樂園》及《王子復仇記》、《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A Pure Formality等經典配樂享譽國際的義大利傳奇電影配樂作曲家,居然等到2016年,已年屆87歲高齡,才終於憑藉與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合作的電影《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才終於拿下人生第一座奧斯卡原創配樂大獎。

這是多麽令人意外的科普!

曾榮獲兩次葛萊美獎,兩次金球獎,五次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多項音樂獎項的意大利傳奇配樂家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1928-2020),2016年終於以電影《八惡人》榮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莫利克奈的故事告訴我們,一輩子未必要為了「能夠得獎」與否才去努力,反而應該傾盡自己的全力,等待花開結果的時刻來臨~創作至87歲終於榮獲小金人鍍金成功~更是實至名歸!

 

阿母~偶終於拿到奧斯卡啦~~(設計旁白)

 

打敗約翰威廉斯,成功奪金的記錄瞬間,全場起立鼓掌,超級感動:

 

2007年時,莫利克奈就已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也是史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第一位是作曲家阿萊克斯·諾斯(Alex North,電影《欲望號街車》(1951)與《第六感生死戀》(1990)配樂家作曲家)

當年從77歲的名導演兼演員克林伊斯威特(Clinton Eastwood, Jr. b.1930)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老大哥79歲的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1928-2020)顯得意氣風發~

 

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獎影片:


轉眼間 《新天堂樂園》已屆25週年紀念版

https://youtu.be/SQkhCdo8spY

 

電影劇情與精彩片段:

https://youtu.be/Xdrmz_jPprQ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新天堂樂園》(義大利語Nuovo Cinema Paradiso)是義大利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所執導的一部電影,1988年首度在義大利上映。雅克·佩蘭(Jacques Perrin)、菲利普·諾瓦雷(Philippe Noiret)、萊奧波爾·多里雅斯特(Leopoldo Trieste)、馬哥·萊昂納迪(Marco Leonardi)和薩爾瓦多·卡西奧(Salvatore Cascio)皆在電影中演出。電影配樂則由顏尼歐·莫利克奈與他的兒子安德烈·莫里科內(Andrea Morricone)所創作。

劇情簡介

1980年代某一天晚上,名導演沙瓦托·狄維塔(Salvatore Di Vita)在深夜回家之後,女友睏倦地告訴他媽媽打電話過來說有一個叫做艾費多(Alfredo)的人已經去世了。這個消息讓沙瓦託回憶起他從前跟艾費多許下的承諾,並決定回到30年來皆未曾謀面的家鄉-西西里島的吉安加村(Giancaldo)。而女友問他誰是艾費多,也導致沙瓦托開始回憶起他的童年時光。

大部分的故事情節發生在二戰之後,淘氣又聰穎的沙瓦托是寡婦的兒子,他的父親死於戰爭當中。當時才六歲的多多很早就意識到他喜歡電影,於是他花費了大多數的空閒時間在當地的天堂樂園戲院(Cinema Paradiso)中,與電影院的播放師艾費多建立起如同父子般的情誼,艾費多也讓多多在投影室裡看電影,最後他也教多多如何操作放映機。後來電影院發生因膠捲(因當時的底片尚使用硝化纖維製作)起火釀成大災,在危急之中,沙瓦托救了艾費多一命,但是火苗已傷到艾費多的臉,造成他終身失明。

電影院後來由一位中了足球彩券的拿玻里人承接,重新命名為新天堂樂園戲院(Nuovo Cinema Paradiso),還是小孩子的沙瓦托擔任電影放映師的工作,因為他是全鎮上唯一會播放電影的人。

情節接著跳到十多年之後,沙瓦托已經是一位高中生,他還是天堂樂園戲院的放映師。他和失明的艾費多的交情更加堅定。艾費多經常引用經典電影台詞來教導沙瓦托人生哲理,同時沙瓦托也開始練習拍攝八釐米影片,並在這個時候認識一位年紀相當的女孩艾蓮娜(Elena),她是銀行經理的女兒。雖然沙瓦托努力贏得艾蓮娜的芳心,但是卻受到女孩父親的反對。當艾蓮娜和她家人搬離之際,沙瓦托也被徵調服兵役,他嘗試寫信、打電話給她,試圖與她保持聯繫,艾蓮娜卻從此音訊全無。

沙瓦托在退伍之後,艾費多建議他永遠離開這個地方,忠告他這個城鎮太小無法實踐他的夢想,艾費多還告訴他要全神貫注於工作,捨棄鄉愁,甚至也不要寫信回來或想念他們,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承諾。

最後沙瓦托違背了他對艾費多的承諾,回到家鄉參加艾費多的喪禮。經由短暫的返鄉之旅,揭開當年他與初戀女友艾蓮娜的最後一夜之謎,也與鄉民們一同目睹天堂樂園戲院遭到拆毀。透過艾費多的遺孀,沙瓦托收到艾費多遺留給他的兩份禮物:一堆當年被神父要求剪去的吻戲膠卷、一張當年藉以墊高身量的凳子。

電影放映室中,艾費多的貼心、沙瓦托喜極而泣的回憶...讓所有人動容落淚,因為美好的回憶永存心中。

莫利克奈親自指揮《新天堂樂園》交響組曲

https://youtu.be/WSkyoyyvnAY

金馬57|永遠的新天堂樂園 by 陳鋭與台北愛樂

https://youtu.be/YK0vjuqTeZ0

 

《新天堂電影院》組曲:馬友友&克里斯伯堤

https://youtu.be/QiG38Wi9yu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蹦藝術X周善祥 專題演講 - 《郭德堡變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BON音樂】蹦藝術X周善祥 專題演講 - 《郭德堡變奏曲》 
Bonart X Kit Armstrong "Goldberg Variation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國際知名的「郭德堡變奏曲研究網站」(a+30+a')網站LOGO與入口圖,簡潔乾淨的極簡設計,令人非常喜歡:

雖然只畫出音符,缺少了五線譜~但只要是學音樂的人,便能自動哼唱出這舉世知名的「郭德堡主題」:

2021年 1月07日,新年新希望,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將與知名鋼琴家周善祥合作,舉辦專題示範解說講座: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身為鋼琴家兼作曲家的周善祥 Kit Armstrong,除音樂方面的才華,更精通作曲、數學、科學及語言。

周善祥的演奏曲目廣泛,涵蓋多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巴赫、莫札特、貝多芬,以及海頓、舒伯特、蕭邦、舒曼、布拉姆斯、德布西和拉威爾的作品;他的協奏曲曲目包括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孟德爾遜、蕭邦、舒曼和巴爾托克等作品。

本場音樂專題示範解說講座中,將由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主持對談,周善祥現場解說與示範,兩人將以細膩獨到的眼光,為大家精彩解釋《郭德堡主題變奏曲》這首經典重量級名曲。

演講/示範:周善祥
主持/對談:林仁斌

日期:2021.01.07.(四) 
時間:16:00-18:00
地點:史坦威鋼琴中心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22號2樓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音樂探索

------

特別感謝:
鵬博藝術 Blooming Arts

協辦單位:
史坦威鋼琴中心 Steinway & Sons

------

*報名表單:https://reurl.cc/d5MKNk

2020/12/31 跨年夜下午,蹦藝術與周善祥同樣於史坦威中心舉辦之示範主題講座:

《複音演奏技法 - 以巴哈與莫札特作品為例》
《莫札特、貝多芬與舒伯特之觸鍵與詮釋》

 

當天有許多精彩議題的對談,從 Kit提出的「複音音樂」並非只是多聲部音樂,其實更是現代和聲發展之濫觴。因此更加了解複音音樂之演進與技法,其實更是欣賞古典音樂之重要內功訓練。當然樂曲詮釋思維的深度與和聲色彩、音樂安排等等都是重要的思維。

 

與熱情的觀眾們現場大合照:

 


回到今日主題《郭德堡變奏曲》 

 

巴赫生平簡介: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 German musician and composer playing the organ, circa 1725. From a print in the British Museum.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音樂欣賞

Buxtehude, Passacaglia in D Minor, BuxWV 161

https://youtu.be/R3aOgFVybtg


威瑪(1708年-1717年)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此時期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音樂欣賞

J.S. Bach: BWV 565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https://youtu.be/SGKfqSJbeAg

 

音樂欣賞

《歌劇魅影》電影版 序曲

https://youtu.be/5NstnB3Wnqk

 

歌劇魅影 序曲 鋼琴樂譜版

https://youtu.be/BqpwJnZiQ30

 

欣賞一下巴赫+韋伯的綜合版演奏

 

以為巴赫關風琴的影響力沒有了嗎?還有喔~

電影《神鬼奇航2》幽冥飛船號海盜船船長深海閻王(Davy Jones 主題)

真是無遠弗屆啊~(讚嘆)

https://youtu.be/L0JbaZtoKAs


柯登(1717年-1723年)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巴赫在柯登擔任宮廷樂長,即樂團指揮(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王子21歲接掌宮廷後,致力恢復宮廷裡的音樂風氣,雇用的樂師從三名增至十七名,因此巴赫上任時接管的便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樂隊。王子懂音樂且待巴赫親切有禮。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東主,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干擾的時期,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1721年3月,他將精心創作的六首管弦樂協奏曲獻給布蘭登堡總督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此即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巴赫在柯登時期之前沒有機會與足夠資源(完善的管弦樂團)創作協奏曲,此時正能全心發揮。在此期間巴哈也創作了著名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一部分(24首)

 

萊比錫(1723年-)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創作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

但他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郭德堡變奏曲》.最高級的變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是一座雄偉的音樂建築:除了極具戲劇性的樂曲故事之外,巴赫的作曲技法、變奏技巧、音樂與架構設計,都讓此曲名列音樂史上對位法重量級鉅作。全曲32個段落、三三成組、設計精巧的華麗變奏與首尾呼應的兩段精緻極簡詠嘆,仰之彌高、望之彌堅。

 

音樂架構簡圖 解說:

淺藍色:為首尾呼應主題。

白色:第一與第二變奏,是帶有前奏之變奏。

綠色:為各組之首段變奏,包含各式舞曲、特色短曲與賦格等等(Passepied、Giga、Fughetta、Srabande、Overture)

桃紅色:為各組之第二段變奏,許多雙層鍵盤炫技變奏手法,困難技巧變奏與雙手交互彈奏技巧等,均出現在這些段落。

橘色:為三三一組之卡農變奏,由第3變奏起出現「同度卡農」、第6變奏「二度卡農」、第9變奏「三度卡農」等,不斷增加卡農音程,至第27變奏為「九度卡農」。

白色:第30段變奏,本應為「十度卡農」,但巴赫突然決定在此段落加入可愛風趣的「雜曲」(Quodlibet),為所有變奏下了一個代表家族溫馨的註解,也結束所有變奏。

最後一段音樂回到最初主題再現,經歷過完整30段變奏,再次回到主題時:「見山是山」卻「見山不是山」,面對同樣的景物,卻有更多的感觸。再次呼應全曲的完整格局與偉大壯麗。


珍貴的最初手稿

1742 年,時年 57 歲的巴赫出版了《鍵盤練習曲第四集》(Clavier-ubung IV),當時的書名寫著<為雙排手鍵盤的大鍵琴而寫的抒情調與各式變奏曲>,這本第四冊就是我們知道的《郭德堡變奏曲》。

但大眾所熟悉的「郭德堡主題」,其實存在於更早於 1725 年所出版之《安娜.瑪格達蕾娜.巴赫 鍵盤小曲集》(Anna Magdalena Bach Klavierbuchlein)樂譜中。所以我們可發現「郭德堡主題」—Aria,其實早已創作多年。

上面發現說明著,「郭德堡主題」之發行,早在《郭德堡變奏曲》完成之前的17年左右便已存在。

下方圖檔為《安娜.瑪格達蕾娜.巴赫 鍵盤小曲集》樂譜中「郭德堡主題」之手稿副本。

就是在這套大鍵琴練習曲集中,發現了包含了最原始版本的「郭德堡主題」(Goldberg-Theme)。

照片由德國的 Andreas Ahlborn 提供上傳至網路,非常感謝。
照片由德國的 Andreas Ahlborn 提供上傳至網路,非常感謝。

郭德堡故事

凱薩林伯爵(Hermann Karl von Kayserling 1696~1764)是駐德勒斯登之俄羅斯大使,早在 1733 年,巴哈為獲得「宮廷作曲家」的頭銜,將<b 小調彌撒曲> 中的<垂憐經>與<光榮頌>獻給德勒斯登宮廷領主-薩克森公爵時,為此,凱薩林伯爵曾給予幫助。

據說1736 年,凱薩林伯爵在德勒斯登的聖母院教堂聽到巴哈的管風琴演奏之後,即成為巴哈的崇拜者。

1733年,巴赫將《b小調彌撒》之<垂憐經>與<光榮頌>呈現給德勒斯登宮廷領主薩克森選帝侯 – 奧古斯都二世(Elector Friedrich August II),期待藉由此曲謀得『宮廷作曲家』頭銜。後來經由凱薩林(Kaiserling)伯爵推薦,等到 1736 年巴赫終於才得以如願成為宮廷作曲家。

這位曾經幫忙巴赫的凱薩林(Kaiserling)伯爵,曾於德勒斯登的聖母院教堂聽到巴哈的管風琴演奏的,正是所有音樂故事裡,只要提到《郭德堡變奏曲》就一定會提到的「失眠伯爵」。

而郭德堡(Johann Gottlieb Theophilus Goldberg, 1727-1756)本人又是誰呢?

 

歷史上第一位為音樂家巴赫寫傳記的作者:佛凱爾(Johann Nikolaus Forkel, 1749 –1818),在他1802年著作《約翰‧賽巴斯強‧巴赫:生活、藝術及作品》(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書裡,對於《郭德堡變奏曲》有這麼一段介紹:

 

郭德堡是在俄國使節凱薩林伯爵麾下服務的音樂家,伯爵認識了年輕的郭德堡,相當賞識他的才華並協助他向巴赫的長子威廉.弗利德曼.巴赫(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10-84)學習音樂。凱薩林伯爵派駐萊比錫任薩克森選侯宮廷時,夜間深受失眠之苦。於是他要求郭德堡為他自己創作一首可以舒眠之樂曲。在伯爵要求之下,郭德堡也在這段期間獲得了與巴赫學習的機會。與伯爵同住的郭德堡,必須在他失眠的夜晚裡,於隔壁房裡為伯爵演奏,陪他渡過漫漫長夜。伯爵曾告訴巴赫,希望能寫給郭德堡一些鍵盤音樂,樂曲必須是柔和、生動且有性格的,能使他在睡不著覺的夜晚中,仍保有一點喜悅的感覺。巴赫認為變奏曲是能實現這個夢想的最好方法 - 以不變的和聲為基礎,採用吃力不討好的創作手法來實踐它。幾乎巴赫在此時期的作品都是藝術的典範,而在他筆下的變奏曲,也是如此。確實,此曲是在他所有的創作型式中,唯一留下的經典巨作。從那時 以後,伯爵便稱此作品為他的變奏曲。他從不厭倦於聆聽此曲;在不久之後, 伯爵再度失眠時,他便說到:「親愛的郭德堡,在我的變奏曲中,選彈一首。」 也許,巴赫從未有任何作品,像此次得到的酬勞那樣多:伯爵贈與他裝滿百枚路易金幣的黃金高腳杯。但此曲的藝術價值卻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在這令人印象深刻的變奏曲中,我們也能看到作曲者仔細修改的痕跡。
Count Keyserlingk, formerly Russian ambassador at count of the Elector of Saxony, who frequently resided in Leipzig, and brought with him Goldberg, who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 to have him instructed by Bach in music. The Count was often sickly, and then has sleepless nights. At theses times Goldberg, who lived in the house with him, had to pass the night in an adjoining room to play something to him when he could not sleep. The Count once said to Bach that he like to have some clavier pieces for his Goldberg , which should be of such a soft and somewhat lively character that he might be a little Cheered up by them in his sleepless nights. Bach thought he could best fulfill this wish by variations, which, on account of the constant sameness of the fundamental harmony, he had hitherto considered as an ungrateful task. But as at this time all his works were models of art, theses variations also became such under his hands. This is , indeed, the only model of the kind that he has left us. The Count thereafter called them nothing but his Variations. He was never weary of hearing them; and for a long time, when the sleepless nights came, he used to say: “Dear Goldberg, do play me one of my variations.” Bach was, perhaps, never so well rewarded for any work as for this: the Count made him a present of a golden goblet, filled with a hundred Louis d’ors. But their worth as a work of art would not have been paid if present had been a thousand times as great. It must be observed that , in the engraved copies of these variations,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errata, which the author has carefully corrected in his copy.

 

雖然此曲是獻給凱薩林伯爵,但相當喜愛此曲的伯爵,時常吩咐郭德堡,在失眠的夜晚,能在鄰近的房間內為其演奏「我的變奏曲」。後世記載曲名時,卻恰恰好以這故事裡的年輕演奏家— 郭德堡之名義,將此曲流傳了下來。

請注意:1741年時的郭德堡為僅僅14歲的年輕人,生前以演奏為主,29歲壯年去世。身為大鍵琴演奏家的郭德堡,也因為傳記作家佛凱爾在著作中,將他與名作《郭德堡變奏曲》 的創作誕生劃上等號,其名聲才流傳歷史至今。

然而,佛凱爾為巴赫作傳時,巴赫已辭世52年,此段歷史究竟真相如何?我們無法得知,但後世對於這段故事之真偽,不斷存在著各種疑問~

例如:

  • 樂譜首頁或扉頁上,並未題寫出受贈者名諱與職銜,有違當時講究禮數風氣?
  • 樂曲寫作年代,年輕的郭德堡僅為14歲少年,有能力演奏這樣困難之曲目?
  • 在巴赫的遺物清點中,並未發現故事中提到的「黃金高腳杯」,真有此物?
  • 傳記寫作已時隔超過50年,佛凱爾引述之故事是否確切知有此事?

 

不過~有這樣的故事,筆者認為還是非常引人入勝,充滿神往的~


原始樂譜封面

由波蘭皇家及薩克森選帝侯宮廷音樂家, 萊比錫教堂樂師,合唱指揮,約翰‧ 賽巴斯強‧ 巴赫所作。紐倫堡:史密德 出版。

 

编者 First edition
出版者资料 Nuremberg: Balthasar Schmid, n.d.(ca.1741). Plate 16.

經典主題「Aria」樂譜

32段落=32小節?

 

前八小節低音與數字和聲

 

Aria演奏欣賞:顧爾德(1981年)

https://youtu.be/Gv94m_S3QDo


 

考古時間

《郭德堡變奏曲》的創作,是寫給當時的鍵盤樂器:大鍵琴。

 

以下用三個影片,讓大家可以清晰聽出「小鍵琴」、「大鍵琴」與「鋼琴」演奏時整體音樂表現之異同:

 

ㄧ、小鍵琴(Kintzing Clavichord)

《郭德堡變奏曲》Aria 主題,小鍵琴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SUg6zuZNKlY

 

二、大鍵琴(Harpsichord)

《郭德堡變奏曲》Aria 主題,大鍵琴演奏。

大鍵琴又被稱為「羽管鍵琴」,雖然以撥弦發聲,無法控制大小聲音量,但每顆如同珍珠般,與小鍵琴壓抑扁平的音色相比,感覺更加圓潤又立體,音色也相對有表現力。

https://youtu.be/fmjop6fZbuo

 

三、現代鋼琴(Piano)

Aria 演奏欣賞:郎朗(2020年)

鋼琴當然是最成熟的鍵盤樂器。現代鋼琴的弦壓音色明亮、觸鍵靈活、沒有彈奏雜音、能強能弱,還必須「反應敏捷」,至少能承受「每秒12次彈跳演奏」,因此當然擁有最佳表現能力。而每位音樂家思維不同,能夠彈奏出表現也大不相同。以郎朗為例,他光是「Aria」主題,有反覆,就彈奏了5'45"秒。(1955年的顧爾德版,無反覆,僅彈奏 1'57"秒)

https://youtu.be/55hk75OgWDg


樂曲結構圖

結構圖取自黃美甄:《巴赫:郭德堡變奏曲詮釋報告》碩士論文(民92年6月,師大研究所)

 

再以顏色區分結構

 

全曲欣賞 - 大鍵琴樂譜版

https://youtu.be/BYfKWyeichE

樂曲分段

第一部分

抒情調
3/4拍 西班牙薩拉邦德舞曲
Aria: 0:35

 

第一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兩聲部創意曲風。
Variation 1 -
3:10

 

第二變奏:2/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以單層鍵盤演奏的三聲部作品。
Variation 2 -
5:23

 

第三變奏:12/8拍,G大調,同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同度卡農曲。
Variation 3: Canone all' Unisono -
7:00

 

第四變奏:3/8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原為單層鍵盤演奏,高聲部的弱起拍動機採用正向及反向音型於上三聲部自由模仿。
Variation 4 -
8:06

 

第五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或雙排鍵盤
原以單層或雙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創意曲風格。
Variation 5 -
9:11

 

第六變奏:3/8拍,G大調,二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田園風格的二度卡農。
Variation 6: Canone all' Seconda -
10:53

 

第七變奏:6/8拍,G大調,吉格舞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或雙排鍵盤
單層或雙層鍵盤彈奏,並有吉格舞曲的速度標示,副典節奏為此段特色。
Variation 7 -
12:40

 

第八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為兩聲部的創意曲風,高低音聲部以反向琶音進行。
Variation 8 -
13:32

 

第九變奏:4/4拍,G大調,三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三度卡農,原主題在低聲部作節奏的變化,與高音的兩聲部作出卡農式的自由對位。
Variation 9: Canone alla Terza -
15:20

 

第十變奏:2/2拍,G大調,小賦格曲(Fughetta)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是沒有發展部的四聲部小賦格曲,樂曲節奏鮮明。
本曲的起音與第九變奏(三度卡農)之結束音剛好相同,樂譜上亦沒有延長記號的指示,因此可以不停頓直接連著彈奏。
Variation 10: Fughetta - 17:02

 

第十一變奏:11/12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兩聲部創意曲風格。動機由三連音節奏音階、分解和絃及附點長音符為主,於聲部間相互交替模仿。
Variation 11 -
18:42

 

第十二變奏:3/4拍,G大調,四度卡農。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而寫的四度卡農曲。高、中兩聲部的卡農以反向手法進行,曲式創作較前述變奏中的同向卡農更加複雜。
Variation 12: Canone alla Quarta in moto contrario -
20:51

 

第十三變奏:3/4拍,G大調。個性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高音聲部猶如即興演奏般自由,長時值的低音兩聲部,為高音聲部音群之和聲形成和聲支柱。
Variation 13 -
23:35

 

第十四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擁有活潑、雙手互換的觸技曲(Toccata)的即興風格。
Variation 14 -
26:12

 

第十五變奏:2/4,g 小調,Andante行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五度的反向卡農,速度標示為行板(Andante)。與第十二變奏相同:高音兩聲部形成反向卡農。
Variation 15: Canone alla Quinta in moto contrario -
28:12

 

第二部分

第十六變奏:2/2拍,G大調,Overture。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法國式序曲。因為巴赫將法式序曲短時值慢板特色置於全曲共 30段變奏中的第 16段變奏,似乎有意在此變奏將《郭德堡變奏曲》分為兩大部分,故許多學者也從善如流,將30個變奏於此切分為兩大部分。
Variation 16: Ouverture -
31:00

 

第十七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為音域重疊的兩聲部觸技曲。本變奏之主題動機以持續的三度分解音階及六度分解音階作反向模仿,重複音型與鍵盤演奏技巧的應用,活潑開朗。
Variation 17 -
33:41

 

第十八變奏:2/2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的六度反向卡農。
Variation 18: Canone alla Sesta -
34:38


第十九變奏:3/8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排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自由模仿的創意曲。本變奏主要三種素材有切分音、 十六分音符與八度的八分音符。與原主題的低音相繼出現於各聲部之間。
Variation 19 -
36:19

 

第二十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以左右手交替之上下行琶音與連續的三連音,以及原主題低音的八分音符整體展現,為技巧性的變奏樂段。
Variation 20 -
37:52

 

第二十一變奏:音型變奏:七度卡農,使用單層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為七度卡農。上兩聲部以音階及半音階上下行,為本變奏之主題素材。
Variation 21: Canone alla Settima -
39:53

 

第二十二變奏:2/2,G 大調,Alla breve,八度卡農曲,使用單層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是一首四聲部的小復格曲。由低聲部維持和聲的進行, 而上三聲部進行自由對位。
Variation 22: Alla breve -
42:24

 

第二十三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的炫技變奏。雙手以以音階型式的八度模仿交錯,樂曲為兩聲部快速音型,展現精彩而華麗的鍵盤技巧。
Variation 23 -
43:55

 

第二十四變奏:9/8拍,G大調。音型變奏:八度卡農曲,使用單層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的樂曲,採三聲部八度同向卡農。
Variation 24: Canone all' Ottava -
46:07

 

第二十五變奏:3/4,g 小調,Adagio,個性變奏曲,唯一一首具有速度標題。
雙層鍵盤演奏,與第十三變奏相似,以低音兩聲部的和聲進行,支撐高聲聲部即興花腔式的旋律,本段變奏亦使用許多半音手法。
Variation 25 -
47:53

 

第二十六變奏:18/16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三聲部。前段與後段之旋律與和聲有對調安排。
Variation 26 -
52:20

 

第二十七變奏:6/8拍,G大調。音型變奏:九度卡農曲,使用雙排鍵盤
分析: 雙層鍵盤演奏,同向九度卡農創意曲形式變奏,也是全曲中唯一沒有自由對位聲部的兩聲部卡農。
Variation 27: Canone alla Nona -
54:37

 

第二十八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雙排鍵盤
雙層鍵盤演奏,為三聲部的炫技曲,此變奏中出現第一變奏的二度來回音型,擴充為此變奏中聲部的長震音。
Variation 28 -
55:42

 

第二十九變奏:3/4拍,G大調。音型變奏:使用單一鍵盤或雙排鍵盤
單或雙層鍵盤演奏,即興曲風的兩聲部,將第二十八變奏的長震音,改為十六分音符和絃的交替演奏。具有快速大跳音階音群。
Variation 29 -
56:50

 

第三十變奏:4/4拍,G大調。「混合曲」(Quodlibet)音型變奏:使用單一鍵盤。
單層鍵盤演奏,以對位型式的「混合曲」(Quodlibet)代替應該出現的十度卡農。「混合曲」曲式含有選粹與集錦之意,是巴洛克時期風行的音樂形式。樂曲素材採用當時流行的⺠謠,作曲家有時將⺠謠旋律同時放於樂曲中,有時則依序使用。此變奏是以巴赫熟悉的德國與義大利民謠交織前行,如聚眾般的齊唱迎接,具有相當濃厚的節慶氣氛,與主題的契合程度也愈來愈高,並可見清楚的低音線條,是巴哈家族聚會時所喜愛演唱的民謠旋律,更增添此曲於最後段落的溫馨。
Variation 30: Quodlibet -
58:01

引用民謠旋律ㄧ、德國民謠

歌詞是:「我好久沒和你在一起了」(Ich bin so lang nicht bei dir gewest)

引用民謠旋律二、義大利民謠

歌詞是:「白菜和蘿蔔我都愛」(Kraut und Ruben haben mich vertrieben)

完整第30變奏「混合曲」(Quodlibet)樂譜

 

抒情調(再現)3/4拍,G大調。
《郭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在於左手的低音,是一種稱為Passacaglia的變奏曲,以一個下行的低音為主軸,很簡單也擁有很大的自由。後世的作曲家像是莫札特、貝多芬、舒曼等,幾乎都研究過巴赫的作品,也曾引用他的作品作為主題。在我最近所讀到一本書中就寫道,每當貝多芬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他就會看巴赫,因為巴赫是最偉大的作曲老師。貝多芬在晚期的作品中,就時常加入賦格手法,賦格裡面也常有跟巴赫有關的東西,例如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九的變奏曲中就直接引用了郭德堡中的一個卡農變奏;後世作曲家在創作變奏曲的時候也一定會想到郭德堡,它早已是後世作曲家創作的範本及目標。(引自MUZIK 雜誌陳必先老師訪談,「最高級的變奏曲 陳必先談《郭德堡變奏曲》 2014-09,作者:王若瑜)

Aria da Capo

1:00:18

 

全曲欣賞 - 鋼琴樂譜版

https://youtu.be/15ezpwCHtJs

 

樂曲分段

0:00 Aria

5:00 Variation 1

6:57 Variation 2

9:03 Variation 3

11:00 Variation 4

12:10 Variation 5

13:44 Variation 6

15:22 Variation 7

17:35 Variation 8

19:31 Variation 9

21:38 Variation 10

23:24 Variation 11

25:33 Variation 12

27:49 Variation 13

32:04 Variation 14

34:20 Variation 15

38:54 Variation 16 "Ouverture"

42:03 Variation 17

43:47 Variation 18

45:37 Variation 19

47:03 Variation 20

49:08 Variation 21

53:02 Variation 22

54:36 Variation 23

56:55 Variation 24

59:41 Variation 25 ("Black Pearl" - slideshow)

1:09:01 Variation 26

1:11:03 Variation 27

1:12:55 Variation 28

1:15:20 Variation 29

1:17:30 Variation 30 "Quodlibet"

1:19:32 Aria da Capo


顧德爾 1981年 Live' Studio Recording

https://youtu.be/iho1yS2EPJI

 


席夫現場 Live’

https://youtu.be/aTopxwu1KUE

1.Aria 0:00

 

2.Variatio 1. a 1 Clav. 4:00

 

3.Variatio 2. a 1 Clav. 5:56

 

4.Variatio 3. Canone all’Unisono. a 1 Clav. 7:23

 

5.Variatio 4. a 1 Clav. 9:35

 

6.Variatio 5. a 1 ô vero 2 Clav. 10:40

 

7.Variatio 6.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12:12

 

8.Variatio 7. a 1 ô vero 2 Clav. al tempo di Giga 13:37

 

9.Variatio 8. a 2 Clav. 15:12

 

10.Variatio 9.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7:00

 

11.Variatio 10. Fughetta. a 1 Clav. 18:32

 

12.Variatio 11. a 2 Clav. 20:21

 

13.Variatio 12 a 1 Clav. Canone alla Quarta in moto contrario 22:28

 

14.Variatio 13. a 2 Clav. 24:32

 

15.Variatio 14. a 2 Clav. 29:06

 

16.Variatio 15.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Andante 31:09

 

17.Variatio 16. Ouverture. a 1 Clav. 35:30

 

18.Variatio 17. a 2 Clav. 38:13

 

19.Variatio 18.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40:26

 

20.Variatio 19. a 1 Clav. 41:53

 

21.Variatio 20. a 2 Clav. 43:04

 

22.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45:05

 

23.Variatio 22. a 1 Clav. alla breve 47:10

 

24.Variatio 23. a 2 Clav. 49:27

 

25.Variatio 24.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51:39

 

26.Variatio 25. a 2 Clav. Adagio 54:01

 

27.Variatio 26. a 2 Clav. 1:01:22

 

28.Variatio 27.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1:03:32

 

29.Variatio 28. a 2 Clav. 1:05:18

 

30.Variatio 29. a 1 ô vero 2 Clav. 1:08:13

 

31.Variatio 30. a 1 Clav. Quodlibet 1:10:06

 

32.Aria da Capo 1:11:30

 


朱曉玫現場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NbtW4MAFkek

1.Aria 0:15
2.Variatio 1. a 1 Clav. 3:16
3.Variatio 2. a 1 Clav. 4:34
4.Variatio 3. Canone all’Unisono. a 1 Clav. 5:47
5.Variatio 4. a 1 Clav. 7:05
6.Variatio 5. a 1 ô vero 2 Clav. 7:58
7.Variatio 6.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9:04
8.Variatio 7. a 1 ô vero 2 Clav. al tempo di Giga 10:10
9.Variatio 8. a 2 Clav. 11:51
10.Variatio 9.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3:11
11.Variatio 10. Fughetta. a 1 Clav. 14:29
12.Variatio 11. a 2 Clav. 15:44
13.Variatio 12 a 1 Clav. Canone alla Quarta in moto contrario 17:10
14.Variatio 13. a 2 Clav. 18:48 15.Variatio 14. a 2 Clav. 21:17
16.Variatio 15.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Andante 22:49
17.Variatio 16. Ouverture. a 1 Clav. 25:39
18.Variatio 17. a 2 Clav. 27:16
19.Variatio 18.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28:58
20.Variatio 19. a 1 Clav. 30:08
21.Variatio 20. a 2 Clav. 31:26
22.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32:49
22.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32:49
23.Variatio 22. a 1 Clav. alla breve 34:45
24.Variatio 23. a 2 Clav. 36:02
25.Variatio 24.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37:33
26.Variatio 25. a 2 Clav. Adagio 38:51
27.Variatio 26. a 2 Clav. 42:23
28.Variatio 27.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43:58
29.Variatio 28. a 2 Clav. 44:51
30.Variatio 29. a 1 ô vero 2 Clav. 46:41
31.Variatio 30. a 1 Clav. Quodlibet 48:12
32.Aria da Capo 49:57

陳必先演奏錄音版本

https://youtu.be/GqGMeZPBC_Q

0:00 : Aria

3:13 : Variatio 1 a 1 clav.
4:06 : Variatio 2 a 1 clav.
5:04 : Variatio 3 Canone all’Unisono
6:56 : Variatio 4 a 1 clav.
7:44 : Variatio 5 a 1 ovvero 2 clav.
8:33 : Variatio 6 Canone alla Seconda
10:11 : Variatio 7 a 1 ovvero 2 clav.
11:12 : Variatio 8 a 2 clav.
12:07 : Variatio 9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4:20 : Variatio 10 Fughetta a 1 clav.
15:13 : Variatio 11 a 2 clav.
16:32 : Variatio 12 Canone alla Quarta in moto contrario
18:39 : Variatio 13 a 2 clav.
20:59 : Variatio 14 a 2 clav.
22:04 : Variatio 15 Canone alla Quinta in moto contrario a 1 clav., Andante
26:59 : Variatio 16 Ouverture a 1 clav.
28:54 : Variatio 17 a 2 clav.
30:00 : Variatio 18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31:42 : Variatio 19 a 1 clav.
32:18 : Variatio 20 a 2 clav.
33:19 : Variatio 21 Canone alla Settima
36:10 : Variatio 22 Alla breve a 1 clav.
36:54 : Variatio 23 a 2 clav.
38:04 : Variatio 24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41:03 : Variatio 25 a 2 clav.
45:29 : Variatio 26 a 2 clav.
46:24 : Variatio 27 Canone alla Nona
48:22 : Variatio 28 a 2 clav.
49:51 : Variatio 29 a 1 ovvero 2 clav.
50:54 : Variatio 30 Quodlibet a 1 clav.
53:12 : Aria

 

轉載:

最高級的變奏曲 陳必先談《郭德堡變奏曲》
MUZIK 雜誌  2014-09  Vol. 90 / 王若瑜

《郭德堡變奏曲》是巴赫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更是提到變奏曲時不可能忽略的一部傑作。活躍於國際舞台的旅德鋼琴家陳必先對這首曲子的詮釋可說是她早年演奏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不但是她獲巴赫首獎時的決賽曲,之後更曾兩次灌錄專輯;且讓我們聽聽她和讀者分享對於這首曲子的想法!

 

About...陳必先

一九五○生於台北。四歲起隨崔月梅女士學琴,五歲登台,九歲時成為國內第一位獲准以音樂天才兒童身份至德國科隆深造的學生。在學期間,曾追隨Hans-Otto Schmidt-Neuhaus等名師學習,二十一歲時獲得二十一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國際比賽首獎,一九七二年參加布魯賽爾的伊莉莎白大賽得獎,之後又陸續獲得鹿特丹的「國際荀貝格大賽」與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國際巴赫大賽」等國際大賽的首獎,從此一舉成名,目前旅居德國。

MUZIK(以下簡稱):

請談談您學習或接觸《郭德堡變奏曲》的故事。

陳必先(以下簡稱陳):

我在和妮可萊耶娃(Tatiana Nikolayeva)學習的期間,都從科隆搭公車到波昂去上課,當時她總是要我坐在她旁邊,對我像母親般的照顧。那年我才大約十六、七歲,她在一場音樂會中演奏了整部《賦格的藝術》,而我那時其實對這部作品並不了解,覺得它又長又難懂,我就問她能不能也演奏《郭德堡變奏曲》,她當下說沒有問題,立即在兩天後特別為我們這些學生彈了這個曲目;當然當下大家都高興、感動到不能自己,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曲子,一聽就愛上了。我自己彈這首作品則是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當時我受邀演奏荀貝格的鋼琴協奏曲,在背荀貝格協奏曲的時候覺得相當辛苦,而練了《郭德堡變奏曲》當做調劑;因為彈《郭德堡變奏曲》的時候一點都不辛苦,就是非常快樂,像吃飯一樣!對當時的我來說,彈奏荀貝格是工作,而彈奏巴赫則是欣賞的享受。

M:

對於這首作品您最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在詮釋上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嗎?

陳:

我喜歡是因為它擁有最多的花樣和最高級的內容!巴赫的特別之處就是在於它什麼都沒有,沒有寫大小聲、沒有太多的術語或速度標示,更從未指示你該跳著彈還是連著彈,這些都是由每一位演奏家依據自身的知識或經驗來判斷,決定他想表現的是什麼,而這也是巴赫給演奏家最高級的功課!我們有最大的自由和責任,來發展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感受。

M:

在公開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是否曾有過什麼特別的記憶?

陳:

一九八○那年,我在華盛頓的巴赫大賽中獲得首獎,當時決賽的指定曲就是《郭德堡變奏曲》。在獲得首獎後的同年,我第一次在台灣演奏這首作品,當時在國父紀念館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有四千多人來聽;我很可能是第一位在台灣演出這首作品的鋼琴家,因為當時就算在歐洲都很少人演奏這首作品。我對我的觀眾說,這首作品全長九十分鐘,中間都不會有休息,而觀眾們也都很努力地將它聽完,讓我相當感動也印象深刻!

M:

請問愛樂者在欣賞這首作品的時候,應該從什麼角度聆聽?

陳:

我覺得聽變奏曲其實很像在吃中國菜,菜是一道一道的上來,你可以細細地品嚐,想像下一道菜是什麼味道?是持續上一道的味道還是相反的味道?變奏曲也是這樣,現在這個變奏很難過,下一變奏也許就變得很快樂的,總是充滿驚喜。我覺得在欣賞的時候,其實就只要秉持一個「無我」的態度,把心打開去聆聽就好,不要分析或想太多你以為你知道的事,因為我們不知道的事真的太多了!

M:

能否談談您所灌錄的《郭德堡變奏曲》專輯?

陳:

我曾經錄過兩次《郭德堡變奏曲》,兩次的狀況都非常倉促。第一次錄的時候是一九八五年,當時Naxos空出一個工作室讓我使用三個小時,臨時將這首作品錄了下來,沒想到他們就拿去出專輯了,事前其實並未告知我;第二次則是為一個藥廠拍攝的安眠藥廣告錄製配樂,但也是很快的

彈一次就錄下來了,後來是因為他們表示非常喜歡我的演奏,才會將它發表出來。

M:

《郭德堡變奏曲》曾有一個關於伯爵失眠的傳說,以致許多人常對這個作品有催眠曲的印象,也難怪安眠藥廠會想用它來當作配樂;您認為它真的有所謂「助眠」的效果嗎?

陳:

雖然那個故事的確有說到凱撒林格(Kaiserling)伯爵在夜裡時常失眠,但這首曲子根本就沒有安眠的意思。如果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夜裡失眠可能會著急得吃藥,想趕快睡著,但在那個時代夜裡失眠,他們不會為了睡覺而吃藥,反而覺得:沒關係!既然睡不著,那我們就該找些好玩的事情來快樂地度過時間,想些方法讓夜裡不無聊,可以聽聽音樂做些好玩的事情,讓夜晚不會太漫長;並不是要讓他聽著音樂入睡,其實意思是相反的!

M:

請問您認為這首作品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陳:

當然是最高的地位!這是巴赫在一七三三年寫的曲子,也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以大調寫成。對我來說,調是一個很兩面的調,G大調是最快樂的調,而G小調卻是最難過的,例如郭德堡變奏曲中的第二十五變奏,就是這組作品中最深沈、最難過的一首。

M:

這首作品最初是寫給雙排大鍵琴演奏的,但現在普遍都用鋼琴來演奏。有某些學派的觀點認為一定要用大鍵琴演奏才能呈現出巴赫的「原意」,您對於這樣的說法有什麼看法?

陳:

巴赫生前對樂器是非常好奇的,總想把所有樂器弄到完美,他的工作也時常必須到各地考核風琴的優缺點;我相信如果巴赫是活在今天,他一定也很想嘗試用鋼琴去傳達他的作品。我喜歡用鋼琴演奏是因為我覺得用鋼琴比較好「唱」,巴赫創作了很多的聲樂曲,尤其是做禮拜用的彌撒曲;我認為我在彈鋼琴的時候,能夠用鋼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將大鍵琴的作品表現得更好、更豐富,我就會這樣做!我們不能因為覺得巴赫那個時代的大鍵琴不可能彈出那麼美的Legato(圓滑奏),我們就不該彈Legato;巴赫聽過小提琴的Legato,也聽過人聲的Legato,他音樂中一定是有這樣的Legato,在音樂中傳達了非常多情感的意涵。用比喻的方式來說,因為我們是活在現代的人,坐馬車也許是很好玩,但如果我可以坐火車、飛機這些更快的交通工具,我當然要坐呀!

M:

這首作品對於後世的作曲家及變奏曲式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陳:

《郭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在於左手的低音,是一種稱為Passacaglia的變奏曲,以一個下行的低音為主軸,很簡單也擁有很大的自由;後世的作曲家像是莫札特、貝多芬、舒曼等,幾乎都研究過巴赫的作品,也曾引用他的作品作為主題。在我最近所讀到一本書中就寫道,每當貝多芬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他就會看巴赫,因為巴赫是最偉大的作曲老師。貝多芬在晚期的作品中,就時常加入賦格手法,賦格裡面也常有跟巴赫有關的東西,例如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九的變奏曲中就直接引用了郭德堡中的一個卡農變奏;後世作曲家在創作變奏曲的時候也一定會想到郭德堡,它早已是後世作曲家創作的範本及目標!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之三《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之三《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All about the movie "Somewhere in Tim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音樂欣賞課

 

電影音樂系列,讓我們回到時空節點,感受音樂帶來的深刻情感與美妙瞬間。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最美的時空穿越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一句話短評

《似曾相識》是筆者心中最美的愛情電影,沒有之一

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是1980年由導演吉諾特·茲瓦克執導的浪漫奇幻電影。原著改編自理察·麥瑟森1975年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曾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及第38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本片改編自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作者理察·麥瑟森在小說的前序中坦言,一次他與家人的旅行途中,偶然在維吉尼亞城的一家歌劇院門口看到一張海報,那是已故美國著名女演員茉德·亞當斯的海報,在那一剎那,他愛上了她,而《似曾相識》中那段動人的故事也因此產生了。

 

似曾相識》原著作家與電影編劇理察·麥瑟森:

 

他回憶道:這部以自己的幻想當成主人翁而寫下了之小說《重返的時刻》,後來被導演吉諾特·茲瓦克發掘,兩人進一步合作拍成電影,也是《似曾相識》電影的緣起。

電影拍場飯店實景

https://youtu.be/EitIN9PjBR0

 

電影配樂

約翰.貝瑞 John Barry

延伸閱讀

 

電影原聲帶封面

 

原聲帶全集

https://youtu.be/paU0yFZ-l3E

 

主要角色

 

劇情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https://youtu.be/5X3DNJjMtfk

 

男主角Richard Collier在1972年的大學畢業聚會上遇到一個神秘的老婦人,她走到Richard的跟前,輕聲低喃:「回到我身邊來吧!(Come back to me.)」又交給Richard一個老舊的懷錶後,便於夜色中緩緩的離開。

 

Richard對此感到困惑,但他漸漸淡忘了這回事。八年之後,已成為劇作家的Richard與女友分手後決定前往麥克金納島度假,在他下榻的Grand Hotel的歷史文物廳中掛著一幅年輕女子的相片,Richard注視著相片中那張美麗的臉,久久無法自拔,他莫名的感到似曾相識。

 

經過Richard的多方查證,原來相片上的人是已故女演員Elise McKenna,也就是八年前給他懷錶的那個老婦人,她在見到Richard的當晚在家中過世。且Richard發現,原來自己似乎曾與Elise相識相戀(?)

 

對於自己竟會和一位70年前的女子相戀,這簡直不可思議,但Richard對此深信不疑。為此廢寢忘食的Richard,得到從前就讀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的幫助,他希望能透過時光倒流的方法回到過去。

 

改變房裡的擺設,穿著70多年前流行款式的西裝,躺在床上自我催眠的Richard,多次嘗試未果後,終於成功進入夢鄉回到過去。

 

在那個時空的陌生人群中四處追尋,他終於找到了Elise

https://youtu.be/8bV3lmWQ2ME

 

 

 

慢慢地,兩人對於彼此產生好感。

 

 

Elise的經紀人William卻想盡辦法要將兩人分開,因為他害怕墜入愛河的Elise會為了Richard離開她的演藝之路,然而這一切並不能阻止他們相見。

 

Elise已心有所屬,經紀人心中不滿

 

Richard與Elise相偕出遊,度過美好的一天,也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https://gimy.app/eps/166330-1-1.html

這段場景裡(1:06:10),Richard輕輕哼著最愛的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旋律,引起Elise的注意,詢問是什麼曲子?當Richard不經意地回答是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時,沒想到Elise認識作曲家,還天真地回答:「沒聽過這首曲子」。
其實原因正是《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創作於1934年,在兩人相識的年代,確實拉赫曼尼諾夫尚未創作此曲;然而Richard所生活的年代,無論是唱片或是他尋找Elise人物背景線索時,在Elise家裡所聽到的音樂盒,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這樣跨越時空的謎團與抽絲剝繭的樂趣,只有真正愛好電影與音樂的人才能細細品味~(您說是不是?)而最有趣的是Elise居然說我認識拉赫曼尼諾夫,但不知道他有寫作這首樂曲?XD

 

 

至此,兩人互相確認對彼此的感情

 

Elise感受到Richard真情追求,也被他所感動。 

 

在晚間的演出舞台上,Elise突然更改台詞,將眼神投注在台下的理查,慢慢吐露真情:

如果他真的在這裡,我想對他說的是

    原諒我,我從來不知道這種感覺

    我毫無知覺的活到現在

    那是多麼奇妙,但我卻沒認出是你

    是你帶給我這種前所未有的感覺

    有什麼方式可以告訴你,我的生命已因你轉變?

    我要怎麼形容你所帶給我的,有多麼甜蜜美好?

    我有太多的話想對你說,但我找不到適當的詞彙

    我只能說,我愛你!

 

Richard在台下聽得眼泛淚光

 

演出之後,Richard來到後台找Elise,正在拍攝照片的她,見到愛人前來,露出史上最美笑容,電暈所有人。

 

這張照片也是最初Richard初次抵達飯店時被吸引的照片。導演在此告訴我們,當年Elise就是為Richard而笑,才會如此迷人。

 

氣哺哺的Elise的經紀人William決定帶她遠遠的離開。他先私下跟Richard見面,說:「你會摧毀她。」

但Richard堅決地回應:「我也有對她十分好的動機,那就是!」

 

雖然William使技要分開兩人,但Elise不顧一切地回到飯店,與Richard再次相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終於讓彼此昇華。

 

就在他們愉快地談論著將來時,Richard意外地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枚1979年的硬幣,瞬間把他帶回現代。

 

 

 

 

無法再回到過去見到愛人的Richard,失魂落魄地孤獨一人

 

 

由於無法成功再次回到過去,Richard將自己反鎖在房間裡,

 

幾天後,Grand Hotel的老員工救出了昏迷的Richard,但此時的Richard因為整整一個星期沒有進食而進入彌留狀態。

 

此時的他出現了幻覺,看見年輕的Elise正向他招手,他走上前去緊握其手。

 

相隔近70年,二人終於再次團聚。

全劇在此完結。

 

配樂引用

除了約翰·貝瑞的精彩的電影配樂之外,亦引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非常優美。

https://youtu.be/h4N1mxN5JbU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Rachmaninoff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第18變奏(15'26"

https://youtu.be/HvKTPDg0IW0?t=926

 

第18段變奏拉赫曼尼諾夫使用的作曲手法,您猜出來了嗎?

筆者貼一下在音樂講座時分析給學員的白板筆記:

 

沒錯~就是「倒影」!

利用「倒影」創造新旋律之後,作為新主題,然後接著發展,才能創造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真是佩服拉赫曼尼諾夫,原來看電影這麼多年,也聽了很多年倒影變奏,厲害吧~大家只能「獻上膝蓋」了吧😉~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之二《琴戀克拉拉》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之二《琴戀克拉拉》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
Ball about the movie "Beloved Clar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音樂欣賞課

 

電影音樂系列,讓我們回到時空節點,感受音樂帶來的深刻情感與美妙瞬間。

 

  • 《琴戀克拉拉》- 舒曼的音樂繆思.布拉姆斯的永恆之愛 

課程重點: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 

正如片名所述,這部電影描述了作曲家的愛情,還是十九世紀樂壇佳偶舒曼與妻子克拉拉,與布拉姆斯的「三角戀情」。

布拉姆斯與克拉拉及舒曼的關係是音樂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謎團之一,他們是否互相愛戀不得而知,但從會毀掉相互間的書信一事,或許可一窺其中之端倪。 

這段著名的浪漫時期作曲家情事,由布拉姆斯家族的後人,也是素有「德國新 電影教母」美譽的電影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執導,用影片的角度再現了這段難以言喻的複雜關係。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琴戀克拉拉》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 

 

正如《琴戀克拉拉》(Geliebte Clara /Beloved Clara)片名所述,這部電影描述了作曲家的愛情,還是十九世紀樂壇佳偶舒曼與妻子克拉拉,與布拉姆斯的「三角戀情」。

布拉姆斯與克拉拉及舒曼的關係是音樂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謎團之一,他們是否互相愛戀不得而知,但從會毀掉相互間的書信一事,或許可一窺其中之端倪。 

這段著名的浪漫時期作曲家情事,由布拉姆斯家族的後人,也是素有「德國新電影教母」美譽的電影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執導,用影片的角度再現了這段難以言喻的複雜關係。

 

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左)與飾演克拉拉之女演員瑪蒂娜·吉德克(Martina Gedeck),合影於2008年影片拍攝期間:

 

2010年是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誕辰200週年。

或許當時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想以此部電影向家族先人布拉姆斯以及其音樂之師獻上敬意,因此製作這部音樂電影。而且《琴戀克拉拉》也就這麼巧,是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人生中最後一部電影,在2008年完成此片後,她一直未能繼續執導新作品,於2014年5月27日因癌症病逝於柏林。

 

這或許又是告訴我們,人生就是這麼無情且短促,想做什麼,一定要及時~別空留嘆噓。

 

【基本資料】

主要演員

  • Martina Gedeck: Clara Schumann
  • Pascal Greggory: Robert Schumann
  • Malik Zidi: Johannes Brahms
  • Aline Annessy: Elise Schumann
  • Brigitte Annessy: Bertha
  • Marine Annessy: Eugenie Schumann
  • Sascha Caparros: Ludwig Schumann
  • Clara Eichinger: Marie Schumann
  • Béla Fesztbaum: exchange
  • Christine Oesterlein: Henriette
  • Péter Takátsy: Wazielewski
  • Walter Theil: Dr. Richartz

 

【電影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無法抑制的三角狂戀,激撞絕美的動人樂章…
一場愛情、音樂與電影的浮世盛宴!

德國三大音樂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以及舒曼的妻子克拉拉(Clara Josephine Wieck-Schumann),三人纏戀了一生的愛情。這不但是這段當年最轟動的「八卦」,首度被搬上大銀幕...

 

才華傲世的舒曼,24歲創辦音樂雜誌,身為主筆,文筆犀利又帶著幻想風格;身為作曲家,他創作出一首又一首浪漫時期代表作品

我想創作…鋼琴協奏曲

舒曼自17歲起即有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如《f小調鋼琴協奏曲》(1827)與《e小調鋼琴協奏曲》(1827)等,但是直到完成《a小調鋼琴協奏曲》前,他並沒有真正完成完整之鋼琴協奏曲;有些僅存一部分草稿,也有僅完成鋼琴獨奏的部份而缺乏樂團之樂譜。

與克拉拉順利結婚之後,舒曼曾在1840年 11月 的日記中寫下:「我想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一首交響曲。」「我已經創作了夠多的歌曲了(超過一百首),但我卻是這麼難以從它們脫離。」

這一年其實就是舒曼終於順利擺脫與克拉拉父親之法律訴訟,終於與愛妻結為連理的一年,這美好的年份~1840年,後來被人們稱為舒曼的「歌曲之年」:舒曼全部藝術歌曲的一大半(並且是最好的一部分)幾乎都是在這年完成。

例如聯篇歌曲集《女人的愛情與生活》《詩人之戀》

 

果然,從1841年開始,舒曼寫出了《春天交響曲》 (Frülingssymphonie, op. 38, 1841)、 《序曲、詼諧曲與終曲》(Overture, Scherzo und finale, op. 52, 1841)與《第二號交響 曲》等精彩作品,開始了他跨越出鋼琴與藝術高曲作品之理想。

一直以來對音樂整體性之高度要求,也逐漸反應在他開始創作交響曲之後:有別於先前經常無法創作完整鋼琴協奏曲,這次因為與克拉拉婚後的心神大幅穩定,加上愛妻是當時歐洲名聞遐邇的女性鋼琴家,或許舒曼心中也亟於想創作鋼琴協奏曲給克拉拉,於是1841年《鋼琴與管絃樂的幻想曲》問世了(即為本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據說克拉拉在1841 年8月13日,大女兒瑪莉(Marie Schumann)出生前兩週,仍親自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彩排。

 

協奏曲 隱藏愛情密碼

請再看一次協奏曲開場樂段,樂團強奏後鋼琴旋即進入,是文章上方所提到的困難四小節。

 

電影開場,即可見到舒曼夫婦:克拉拉展現優秀琴藝擔任協奏,而作曲家舒曼以成功作曲家之姿,受到熱烈歡迎之音樂會場景。

 

多年後,受任為杜塞朵夫交響樂團總監,於是帶著他美麗妻子克拉拉與家庭,前往就職,期盼在創下音樂生涯之高峰。

 

1850年時,17歲的布拉姆斯曾將自己的作品送到舒曼住處,想得到知名的舒曼的評論與教導。然而,他所得到的反應並不如預期:送過去的作品有的被退回,或甚至直接被忽視。1853年時,布拉姆斯造訪姚阿幸時,得到姚阿幸建議,到杜塞道夫造訪舒曼夫妻,並幫他寫了推薦函。也許這次他身上帶了姚阿幸的推薦信,舒曼知道後很歡迎他:1853930日,布拉姆斯到杜塞道夫造訪舒曼夫妻。

據說當天夫妻倆不在,因此布拉姆斯等到次日,也就是101日,才終於見到這對知名夫妻音樂家。

當年,布拉姆斯20歲,舒曼43歲,克拉拉34歲。

布拉姆斯這次也帶著作品登門造訪,希望能獲得舒曼的建議…。

演奏後,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當場令舒曼驚為天人,立刻請來克拉拉一同聆聽。由於十分欣賞布拉姆斯,舒曼決定留他住下…。

 

在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傳記中,女兒尤金妮‧舒曼(Eugenie Schumann) 曾對於她父親和布拉姆斯首次相見的過程中做了一番描述:

1853 年某天的中午,有位英俊且留著金色長髮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登門造訪我父親,才彈了數小節後,父親馬上打斷年輕人的彈奏並說道:「請等一下,我必須叫我的妻子來。」

等到中餐時,夫妻倆ㄧ再興奮地談論這位有天份的拜訪者,他的名字是布拉姆斯。

 

住進舒曼家的布拉姆斯,和舒曼一家人相處得十分愉快。

 

 

然而日久生情,他對「師母」克拉拉的感情,卻也從一開始的尊敬,漸漸越愛越深;當發現自己深愛克拉拉已無法自拔時,布拉姆斯只好黯然離開…。

 

然而此時的舒曼,卻為了創作耗盡心神,加上競爭對手用盡手段逼退他,終致精神出現了狀況。克拉拉為了穩住局勢,決定代夫出征,於是寫信請布拉姆斯回來照顧她的兒女。

 

然而布拉姆斯的歸來,卻重新引爆了他與克拉拉之間曖昧難解的情愫。布拉姆斯會向她坦白示愛嗎?克拉拉最後能如願發揮才華,順利接下舒曼的指揮棒嗎?而舒曼的身體又會好轉嗎?當克拉拉有了布拉姆斯的支持、又代表舒曼站上舞台時,這場三角狂戀,似乎也註定了將纏愛一生的命運…。

 

《琴戀克拉拉》劇情正是自他們三人在杜塞朵夫(Dusseldorf)的美麗邂逅展開,而這場邂逅也改變了他們一生的命運。

 

三個音樂天才、三種相愛相惜的情感,不但糾纏了他們的一生,更因此激撞他們無數動人的好作品。

 

片中不僅描述了他們之間彼此欣賞、愛慕卻又相互牽制的微妙感情,更引領觀眾直擊「萊茵交響曲」、「搖籃曲」、「匈牙利舞曲」等偉大名曲的誕生過程。

 

關於舒曼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德語: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生性熱情、感情豐沛,富有民主主義思想。夫人克拉拉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布拉姆斯曾受其提攜。

1810年舒曼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茨維考,他的父親開著一家書店兼營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興趣是文學而不是音樂,並且熱衷於寫作小說散文。偶爾也從事一些音樂活動,12歲的時候舒曼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團。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開始寫作關於藝術詩歌的論文。

青年時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惱折磨著,他的父親積極的引導他向音樂方面發展,然而舒曼的母親希望兒子能學習法律,以便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1828年舒曼中學畢業,這時他的父親也去世了,他如母親的願望,去了萊比錫學習法律,第二年又到海德堡繼續學習。

1830年舒曼在海德堡附近的法蘭克福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這一年聖誕節舒曼回到萊比錫全心投入成為鋼琴家的練習中,這時他已經20歲了。因為起步晚,舒曼強迫自己高強度長時間的練習,據說他還發明了一種機械來鍛鍊手指的肌肉。這種錯誤的練習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為音樂家的唯一希望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舒曼並沒有放棄鋼琴,鋼琴的創作始終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1833年,他23歲時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傑作,同一主題和十二格變奏的《交響練習曲》,之後是1834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狂歡節》,是一部由二十一個樂章組成的鋼琴傑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4年舒曼創辦了一份音樂評論雜誌,並用弗羅列斯坦(Florestan)和尤斯比烏斯(Eusebius)作為自己的筆名,經由此兩人不同且性質互補的觀點,體現了舒曼本人的思辨統一。

1836年,舒曼26歲時,仍然沒有停止學習鋼琴,這時在維克教授處學習的舒曼結識了教授的女兒克拉拉,但彼此的愛慕遭到維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對。經過他不懈努力,1840年終於在萊比錫郊區的小鎮舍訥費爾德(Schönefeld)與克拉拉結婚。兩人育有八名子女,但多數夭折。

1843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年赴德雷斯頓任合唱團領隊。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道夫,擔任樂團指揮。

1854年曾一度投萊茵河自殺,幸被船夫救起。之後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期間克拉拉一直照顧他。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於波恩。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關於克拉拉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克拉拉·舒曼(德語:Clara Schumann,1819年9月13日-1896年5月20日),婚前姓維克(德語:Wieck),為著名德國鋼琴家作曲家羅伯特·舒曼之妻,也是浪漫主義最重要的鋼琴師之一。

克拉拉·舒曼的父親為佛列德‧維克,他是萊比錫有名的音樂老師,母親瑪麗安娜是萊比錫著名的演唱家,每星期固定在布商大廈表演獨唱。

父親對於克拉拉的一生無疑是影響最深的關鍵人物。

雖然克拉拉的父親強烈反對克拉拉與羅伯特‧舒曼的婚事,但是他也是位信念堅定,個性剛強的教育家。

克拉拉從小便接受父親佛列德‧維克的嚴格訓練,12歲便在布商大廈以「音樂神童」之姿首次公開演奏,之後就以天才少女鋼琴家揚名於音樂界了。

克拉拉精湛的鋼琴彈奏技巧,除了在少女時代接受指導,並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還經歷了非常專業的訓練。1829年,她在帕格尼尼面前演奏自己的作品波蘭舞曲。1830年,她和父親前往德勒斯登展開巡迴演奏。1831年9月,克拉拉·舒曼前往德國各地及巴黎進行巡迴演出,並在威麥爾哥德演奏而獲贈青銅牌。

克拉拉在8歲時遇到比她年長九歲的舒曼後,由於彼此的愛慕,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份感情在克拉拉的父親百般阻撓下,兩人嘗盡了相思之苦,終於在1840年有情人終成眷屬。當時因為克拉拉經常外出演奏旅行,兩人難得見面,於是藉由書信往返以維繫情誼。

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組成,《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是舒曼寫給他熱戀中的情人克拉拉·維克的情書。舒曼18歲從家鄉茨維考到萊比錫大學法律系學習,同時,跟鋼琴家弗里德利希·維克學鋼琴,這時維克的女兒克拉拉只有9歲,父親的精心培養下,鋼琴已經彈得很出色。兩年以後,舒曼的母親不再阻撓他學習音樂,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他住到老師維克先生家裡,專注於鋼琴演奏。維克對這位入室弟子視為己出,舒曼與克拉拉也結成兄妹般的友誼。

他們除了在鋼琴上四手聯彈,還做音樂遊戲,一起讀書、郊遊,舒曼給她講離奇的故事。舒曼每寫出新鋼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試奏。隨著年齡的增長,克拉拉與舒曼之間的友誼變成了愛情,這時的克拉拉16歲。維克先生知道他們的關係後大怒,禁止女兒與舒曼有同學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兒成就為一位偉大的鋼琴家。舒曼此時已弄傷手指,他開始走上創作道路,而作曲家當時是個很沒有保障的職業。父親帶著女兒離開萊比錫,不准他們會面、通信,甚至不准克拉拉彈舒曼寫的曲子。

有一次克拉拉在德勒斯登演出,舒曼偷偷跑去與她見了一面,維克知道後警告他們,要是再敢見面,就要用手槍幹掉舒曼。這件事在當時的音樂界幾乎成了一樁醜聞,在經歷過啟蒙運動的歐洲,粗暴干涉年輕人的愛情會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維克帶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時,蕭邦對此事表示了不滿,維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與之絕交進行抗議,在萊比錫的孟德爾頌也向舒曼表示同情。1835年,克拉拉在孟德爾頌和蕭邦面前彈奏舒曼的曲子,1836年,她在德勒斯登攻讀音樂理論和聲樂。

克拉拉在21歲嫁給30歲的舒曼,婚後生活雖然充實卻很辛苦。她在16年之間生了8個孩子,還要照顧患病丈夫,再加上經濟困難,1844年不得不再重新開始在俄國聖彼得堡巡迴演奏以維持家計。這時舒曼因為精神衰弱問題而無法繼續工作,於是他們全家遷至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不久,20歲的布拉姆斯登門求教,三人深厚的友誼從此紮根。舒曼曾稱讚布拉姆斯為「貝多芬再世」,後來布拉姆斯也不負舒曼的期望成為浪漫樂派的巨星。布拉姆斯一直到克拉拉去世前,一有新作完成,就會先請克拉拉批評指教。

舒曼在克拉拉37歲時逝世。期間也經歷孩子生病和死亡。幸好布拉姆斯及小提琴姚阿幸等人支持她,布拉姆斯擔心克拉拉的風濕病情,曾勸她停止奔波的演奏生涯,但克拉拉卻因此受到傷害,並寄了一封信給布拉姆斯:「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會變得非常不好。對我來說,鋼琴演奏等於是我的生命。」她在舒曼死後首次在布商大廈舉行演奏,其後首次到訪英格蘭

1878年,她開始在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教授鋼琴,10月舉行音樂生涯的50週年紀念演奏會。克拉拉·舒曼在76歲因腦中風而去世。

 

Google首頁祝賀生日快樂

Google首頁也在克拉拉生日當天,以她與8個小孩的卡通繪圖,紀念這位浪漫時期重要的女性音樂家與一代鋼琴家:

 


舒曼。以文字精準評論音樂,卻以音樂作品浪漫化這個世界...
1839年給克拉拉的一封信中,舒曼提到他近來接連創作的個性小品集:
包括《兒時情景》、《幻想曲》《阿拉貝斯克》、《幽默曲》、《克萊斯勒魂》等
Communication was not a strong suit for Robert and Clara Schumann. But music surely was.

 

ROBERT AND CLARA SCHUMANN German musicians, at the keyboard Date: 1810-56,1819-96

關於布拉姆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純如白雪、亮若晶鑽

舒曼曾以「純如白雪、亮若晶鑽」形容布拉姆斯,足見這位小他23歲的年輕音樂家。

布拉姆斯是當代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其大部分的創作時期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1869年後定居於此)。他筆下的曲類包括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合唱曲,以及藝術歌曲等,尤其擅長將民謠旋律輔以精緻化的筆法呈現之。此外,布拉姆斯本人的鋼琴演奏技巧亦相當傑出,他並和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合作首演了自己的作品,與他有密切合作的音樂家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小提琴演奏家約瑟夫·約阿希姆等人。在創作路線上,布拉姆斯是純粹音樂的擁護者及實踐者,與當時的新音樂一派壁壘分明。

布拉姆斯以其完美主義著稱,研究顯示,未能令其滿意的創作經常遭到他本人銷毀.他未正式發表的作品也所在多有。迄今,布拉姆斯的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漢斯·馮·畢羅將布拉姆斯與巴哈貝多芬並陳,稱為「三B」

布拉姆斯先是隨父親學習音樂,七歲起師從奧托·弗雷德里希·威利巴爾德·柯賽爾(Otto Friedrich Willibald Cossel,1813-1865)學習鋼琴。

1853年四月到五月,布拉姆斯作為匈牙利小提琴家賴門伊·艾代的鋼琴伴奏,一同巡迴演出。途中他在漢諾瓦遇到了同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約瑟夫·約阿希姆,在魏瑪宮廷又結識了李斯特

萊茵蘭進行完演出之後,布拉姆斯坐火車到了杜塞道夫,拿著約阿希姆的引介信會見了羅伯特·舒曼。舒曼為當時僅二十歲的布拉姆斯的才華傾倒,並在當時的《新音樂雜誌》上寫了一篇名為《一條新路》的文章,向公眾介紹這位年輕人,稱其「必然會最完美地表達出這個時代」

布拉姆斯對羅伯特·舒曼的夫人、長他14歲的作曲家、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產生了感情,這段激烈的情感畢其一生未曾消逝。布拉姆斯一生未婚,1859年曾與哥廷根一名教授的女兒訂了婚又取消。羅伯特·舒曼自殺未遂、進入精神病院後,布拉姆斯作為克拉拉和她丈夫之間主要的中間人,在一段時間內成了實際的一家之長。羅伯特·舒曼死後,布拉姆斯趕到杜塞道夫,在舒曼家附近的公寓裡居住,並為克拉拉而犧牲了他的事業與藝術,但兩年後他離開了克拉拉。布拉姆斯與克拉拉·舒曼的關係與貝多芬「永恆的愛人」並列為音樂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謎團:他們是否互相愛戀不得而知,但從他們毀掉相互間的書信一事,可以推測其中或有難言之隱

1868年布拉姆斯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鞏固了作曲家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許多人認為他超越了貝多芬。這也讓布拉姆斯有信心完成一些自己長年缺少進展的作品,比如清唱劇《里納爾多》、《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三鋼琴四重奏》,以及最有名的《第一交響曲》。儘管布拉姆斯從1860年代初就構思過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這部大作1876年才面世。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間,又有三部交響曲相繼誕生。1881年,布拉姆斯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演奏。

 

留聲機錄音先驅

1889年,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代表西奧·旺格曼來到維也納,與布拉姆斯合作錄製了一張試驗性的LP錄音。布拉姆斯在鋼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儘管錄音開頭的語音簡介清晰可辨,音樂本身卻被噪音淹沒。史丹福大學曾試圖改進過錄音質量[10]。這是最早的一張知名作曲家本人的錄音。

https://youtu.be/yRcMPxbaDAY

 

布拉姆斯許多傑作都誕生於此時直到他死去的這段時間。在讚賞邁寧根樂團的單簧管演奏家之餘,布拉姆斯創作了一系列包含單簧管的室內樂,包括《單簧管三重奏》、《單簧管五重奏》和兩首《單簧管奏鳴曲》。他也寫了一些鋼琴作品、藝術歌曲和管風琴作品。

布拉姆斯之墓
完成作品121後,布拉姆斯罹患癌症。不同來源對疾病部位或說是肝臟,或說是胰腺。他的病情漸漸惡化,在1897年4月3日逝世,享年64歲。布拉姆斯葬在維也納中央公墓。英國作曲家休伯特·帕里為他寫了一首交響音樂《為布拉姆斯所作的輓歌》。然而這部作品直到1918年帕里本人逝世後的紀念音樂會上才公之於眾。

圖文:洪允杓(Hong Yunpyo)


[附錄] 蹦藝術專訪

任教於維也納音樂與藝術大學的以色列鋼琴家:扎斯拉夫斯基今年最新出版之演奏專輯《舒曼布拉姆斯作品集》,蹦藝術越洋專訪,影片中我們聊到舒曼音樂創作融合浪漫文學思想,在內化為自己的作品,而這段音樂史上知名的三角戀情,與鍵盤音樂上創作之許多相似之處,都是鋼琴家關注之話題:

 

暢談浪漫時期的音樂思想與文學 - 扎斯拉夫斯基專訪
Interview of Pianist Roman Zaslavsky

https://youtu.be/KiP9FpyNoRM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2021年林仁斌老師於凱音雅樂APP開設網路音樂欣賞直播課程囉🎊

【BON活動】2021年林仁斌老師於凱音雅樂APP開設網路音樂欣賞直播課程囉🎊
Jen-Pin LIN Music lecture on lin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超人氣音樂欣賞名家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與凱音雅樂國際頂尖名師線上教學合作,從2021年1月份開始,要線上開講音樂欣賞講座囉🎊

 

仁斌老師年平均演講場次超過百場,但平常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一直以來的各類型講座,最在網路上被不同區域的愛樂朋友們問到:「老師要不要來我們這邊演講?」

雖然台灣不大,也會應邀至中南部演講,但跨城市旅行/演講其實相當考驗各主辦單位安排能力以及舟車勞頓時間花費。

如果音樂講座課程能有更好的方式,能記錄演講,又不受距離與講座時間之限制,學員能安排時段,想觀賞就觀賞....

那麼這個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就是網路了~

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家從事部分工作,甚至選擇網路進修,因此精緻深入、觀念正確的視頻顯得更加重要。

 

林仁斌老師專屬音樂群組

LINE群組加入連結:
http://line.me/ti/g/kcHEqW7g3k

凱音雅樂平台師資陣容

平台師資陣容非常強大~每一位講者都是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

透過這些超級師資,講授每一項主題課程,都能精闢深入地讓觀賞者得到正確、深入而完整的內容,也是所有音樂線上教學平台裡,師資陣容最完整堅強的。

仁斌老師將於平台開設獨家音樂欣賞課程

 

這一系列的音樂欣賞課程,將針對不同的主題、曲目,透過林仁斌老師詳細整理、解說與引導方法,讓您學會聽懂音樂欣賞的必備技巧,進而開始輕鬆欣賞各種類型的音樂,從此徜徉於音樂的美好世界之中。

 

橫山幸雄的音樂與品酒

筆者自己也非常喜歡的鋼琴家-橫山幸雄,他除了是傑出的鋼琴家之外,也是知名品酒家,擁有專業品酒師執照。

非常期待他即將於2021年新開設的「音樂搭配紅酒 - 音樂家的12使徒」課程:

好康優惠

先掃描 QR Code或手機點按下方連結,加入林仁斌老師的專屬教學LINE群組。

LINE群組加入連結:
http://line.me/ti/g/kcHEqW7g3k

 

 

群組內除了將有最新平台課程通知,也有工程師隨時教學關於使用教學APP之各種問題。

1/31前加入群組可以再享有雙重優惠:

優惠一.費用優惠。(優惠方式請見上方圖檔)😘

優惠二.紅酒音樂沙龍VIP券。(訂閱課程之前100名學員,將可再獲得2021年8月份橫山幸雄台灣私人音樂沙龍分享之VIP入場券一張。當天更將分享橫山幸雄12使徒紅酒喔😍)

 

 

這麼好的課程與優惠,推薦給喜歡網路課程學習與追求多元知識的朋友們😊

林仁斌老師專屬音樂群組 

LINE群組加入連結: 
http://line.me/ti/g/kcHEqW7g3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林仁斌專題演講 - 管風琴經典名曲導聆 

【BON音樂】林仁斌專題演講 - 管風琴經典名曲導聆 
Organ works of Bach and Saint-Saen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感謝「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老師規劃安排與邀約,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2020年12月16日於敦南藝術講堂舉行《管風琴經典名曲導聆》專題演講,為愛樂朋友們介紹巴洛克時期與後期浪漫兩位重要管風琴演奏家:巴赫與聖賞,以及他們重要之管風琴作品。

本場次演講電子海報

 

故事故事故事

 

講座簡介

管風琴音樂跨越整個西洋音樂史。崇拜上帝與宗教信仰中心的教堂,是管風琴音樂的發源;除了巴洛克時期深奧的《聖詠》與《賦格》等浩瀚,管風琴與弦樂、木管、銅管等樂器及聲樂合奏的室內樂作品,同樣在歷史發展中都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即使進入浪漫時期乃至現代,管風琴作品依然活躍在世界音樂舞台中央~其實您不一定知道的是,管風琴音樂作品數量之多,在鍵盤樂器中僅次於鋼琴。

「以氣發聲」、「管為音色」更是管風琴獨特的魅力所在。

本場音樂講座中,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為您精選許多管風琴精彩作品,介紹樂曲並搭配內容賞析,讓您從巴赫、聖桑等偉大作曲家的管風琴作品中,從宗教出發,深入民間,領略四百年來動人的管風琴樂音,並一同感受這項樂器璀璨豐富的世界。

 

主講人 林仁斌

 

 

策劃與主持人 管風琴家余曉怡

 

器宇非凡,是管風琴家余曉怡給人的印象。

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研究所碩士,主修管風琴演奏藝術,並在2014年獲得第一屆台灣管風琴大賽冠軍,活躍於台灣舞台外,也受邀至歐美演出。余曉怡曾於2018年與小號演奏家陳長伯合作,於艋舺教會錄製管風琴聖樂專輯《只為了祢》,獲得第三十屆傳統金曲獎最佳宗教專輯,同年年底則進一步於屏東演藝廳錄製首張個人專輯《器宇非凡》,入圍第三十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奏獎。

憑著對管風琴有無可比擬的熱情,近年來經常在國內外演出場合看到她的身影,勇於挑戰古典與現代音樂,不斷精進演奏水準,重新詮釋經典曲目,也樂於嘗試與其他音樂合作,擴展管風琴曲目的領域,讓音樂愛好者不斷期待她的演奏,聆賞管風琴樂曲的氣度與深度。

 

https://youtu.be/h0enMSQhNa4


科普時間:管風琴的發聲原理

https://youtu.be/QvuwW5pcq9Q

 

管風琴字源解說:

「樂器之后」管風琴 (Königin der Instrument)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樂器,它可大可小,大至七層鍵盤的巨型管風琴,小巧至可隨身攜帶。

不同型式的管風琴,除了音栓裝置各有差異,大小必視場地外,其外觀亦各有千秋:有燕巢型的,太陽型的,裝飾以無數的演奏天使型的,或毫無外殼的,而較現代化的造型,則有手的形狀、孔雀造型,甚而貌似太空船,另外亦有安裝在教堂之外的特殊管風琴。

管風琴之英文為organ,法文orgue,德文Orgel,拉丁文organum,西班牙文 organo,義大利文organo等等

字源自希臘文「öpyavov」 ( organon ),本意為工具、器具之意,含義較廣,在音樂領域可稱它為「樂器」。在早期,這個名稱其實是非常廣義的,亦可表器具,而不似今日,只是專指某一種特定的樂器。


Part.1 巴赫與他的管風琴音樂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 German musician and composer playing the organ, circa 1725. From a print in the British Museum.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貝多芬

德文裡,「巴赫」(Bach)是小溪之意,據說當年貝多芬第一次見到巴赫作品,說出了這句話,也一語道盡他對巴赫音樂之讚嘆。

 

生平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約翰‧賽巴斯欽‧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1685 年三月二十一 日生於德國埃森那克(Eisenach),175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萊比錫(Leipzig)。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更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廣泛地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位於今德國圖林根邦)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赫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年-1708年),往後歷任威瑪(1708年-1717年)與柯登(1717年-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年-1750年)。

巴赫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極多產,其作品以品質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音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赫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赫的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初到威瑪,阿恩施塔特與慕豪森(1703年-1708年)

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北德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並參與他在北德呂北克聖瑪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他請了30天的假,卻離職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這成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

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從呂北克返回的巴赫還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演奏想法,例如自由花俏的和弦與裝飾音、不定性的轉調與變奏等等,導致教友難以辨清聖詠旋律。這些時人看來「怪異」的做法引發了投訴,教會當局在1706年2月及11月給予警告,但巴赫不是很在意

 

音樂欣賞

Buxtehude, Passacaglia in D Minor, BuxWV 161

https://youtu.be/R3aOgFVybtg


威瑪(1708年-1717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此時期著名的作品有《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與賦格》、《帕薩卡利亞》,「清唱劇」、46首聖詠前奏曲等

1714年,巴赫升為副樂長,也就是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需每個月創作一齣清唱劇。另,此時期巴赫的管風琴曲創作量居各階段之冠,作品也臻至成熟,他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演奏高妙,很快便被譽有傳奇色彩:

與巴赫同時代的人在聆聽完他在卡塞爾為皇太子(未來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演奏後寫道:

他的雙腳彷彿長了翅膀般在腳踏板上飛馳,有力的音符如雷般響遍整個教堂,太子對巴赫的神技讚嘆不已,一曲既畢,餘音尚繞樑之際,便脫下指上所戴著的寶石戒指,送給巴赫。

在威瑪的時日,巴赫還領導一批訓練有素的歌者和樂手,這是一個小型的巴洛克式樂團,而他自己則演奏小提琴帶領整個樂團,因此在作曲之餘還能培養指揮經驗。

巴赫吸收了義大利的交奏曲式(Ritornello form)與返始(Da capo)的手法,並輔以本土的對位法特質,使他在創作時更注重主題和樂曲的簡化,屬於他自己的音樂風格正在形成

 

音樂欣賞

J.S. Bach: BWV 565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https://youtu.be/SGKfqSJbeAg

 

音樂欣賞

《歌劇魅影》電影版 序曲

https://youtu.be/5NstnB3Wnqk

 

歌劇魅影 序曲 鋼琴樂譜版

https://youtu.be/BqpwJnZiQ30

 

欣賞一下巴赫+韋伯的綜合版演奏

 

以為巴赫關風琴的影響力沒有了嗎?還有喔~

電影《神鬼奇航2》幽冥飛船號海盜船船長深海閻王(Davy Jones 主題)

真是無遠弗屆啊~(讚嘆)

https://youtu.be/L0JbaZtoKAs


柯登(1717年-1723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著名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1722年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重要器樂作品。

巴赫在柯登擔任宮廷樂長,即樂團指揮(Kapellmeister),這個職位備受尊敬,且薪水高達400塔勒(日耳曼各邦的貨幣購買力不盡相同,巴赫薪水在此相當於朝廷高官)。王子21歲接掌宮廷後,致力恢復宮廷裡的音樂風氣,雇用的樂師從三名增至十七名,因此巴赫上任時接管的便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樂隊。王子懂音樂且待巴赫親切有禮。巴赫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東主,激盪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此時期是巴赫一生中較未受干擾的時期,而從創作內容來看,巴赫正逐漸邁入成熟階段

由於長子日益顯露音樂天份,巴哈寫作《給W.F. 巴赫的鍵盤小冊》即為長子而作:內容井然有序的教導年幼的孩子彈奏鍵盤樂器,從說明音譜記號開始,帶領初學者由基本曲目一路登堂入室,直到領略較高深的作品。而這本書其實也包含了部分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和全套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全書不僅是訓練技巧,曲目的結構與聆賞性也有高度水準

 

1721年3月,他將精心創作的六首管弦樂協奏曲獻給布蘭登堡總督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此即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巴赫在柯登時期之前沒有機會與足夠資源(完善的管弦樂團)創作協奏曲,此時正能全心發揮。在此期間巴哈也創作了著名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一部分(24首)

 

萊比錫(1723年-)

巴赫從38歲起至65歲去世為止,均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會合唱長之職。虔誠的巴赫向來認為自己的音樂天賦是上帝賦予的,因此晚年的巴赫全心致力於將最美、最崇高的音樂奉獻給上帝!《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意大利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以及登峰造極的《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都是晚年於萊比錫完成的經典作品。

 

巴赫在萊比錫時代使用的圖章:

設計為他的名字簡寫JSB鏡射組合而成,而圖騰最上方皇冠,則顯示其為宮廷作曲家。

此時巴赫的音樂傾向正在改變,他的研究和創作重心慢慢回到器樂,且開始重視出版自己的作品

 

晚年及逝世(1740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在世的最後十年仍有新作品推出。1739年-1742年間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二部;1741年-1742年間出版《郭德堡變奏曲》。但他花費更多時間在修訂及完成先前的創作上,例如清唱劇、彌撒受難曲

 

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裡的音樂會繪畫。吹笛者為腓特烈大帝,彈琴者為巴赫之子:C.P.E. Bach。

Flute concert at Frederick the Great 's court

1740年,就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位的同年,C. P. E. 巴赫獲選為其宮廷的大鍵琴手,並負責為國王吹奏長笛時伴奏。在腓特烈的推動下,首都柏林逐漸成為當時的音樂重鎮

巴赫在1741年初赴柏林探望C.P.E. 巴赫,但稍後由於政治局勢的問題,使得巴赫幾年後才再訪。

1747年,巴赫應邀前往柏林近郊的波茲坦無憂宮聆賞皇家音樂,也試奏了國王向他展示的新樂器——古鋼琴

而巴赫素以即興演奏聞名,國王便給了他一段長而複雜的主題(Thema Regium),令他當場即興一首三聲部賦格;巴赫做到了,但國王又以六聲部賦格考驗他,巴赫告訴國王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

有了這個動機,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兩個月後,便出版了以國王的主題發展的一套器樂作品,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巴赫最後的傳世之作是《賦格的藝術》,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所作,但沒有完成,直到巴赫逝世後才出版。

巴赫晚年疑似患有糖尿病,且可能在1749年中之前已一度中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白內障使巴赫的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時幾乎已經全盲。1750年,英國著名的眼科庸醫約翰·泰勒("Chevalier" John Taylor,他在1758年也替韓德爾治療)剛好途經萊比錫,替巴赫的眼睛動了兩次手術,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巴赫的視力一度奇蹟似的恢復,但十天後,也就是該年的7月28日,巴赫仍因為嚴重高燒導致的二次中風而病逝,享壽65歲。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管風琴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巴赫最早是作為一位管風琴家而聞名,早期的管風琴曲常可看到前人的影響,隨著他創作的成熟,也逐漸奠定自己的樂風。

巴赫之管風琴音樂創作時間,主要分布在「前威瑪、威瑪及萊比錫後期」。

威瑪時期與更早的創作主要是職業的因素,而萊比錫後期則是源於巴哈興趣的轉變

三重奏鳴曲其實也存在其他樂器編制,巴赫的管風琴奏鳴曲(BWV 525-530)即是以此形式譜寫的風琴曲,在1727年-1730年間組合成套。這套作品以雙手的旋律為上聲部,腳踏板為低音聲部取代數字低音。六首曲子皆採用三樂章制,當中除了 BWV 530 全曲是專為這套作品所寫的,其餘作品的部分樂章多被認為擁有早期版本。雖然難以推定這些作品的實際創作年份,但能看出巴赫已從威瑪早期的複雜風格中蛻變,寫作出旋律互動更明快、和聲更為乾淨的協奏曲風格,卻不失演奏技巧的講究。此種配器之樂曲並不是巴哈的原創,巴赫以前便有許多法國管風琴師譜寫過類似作品

巴赫的自由形式管風琴曲(BWV 531-590),多是前奏、觸技、幻想曲與賦格的組合作品,這當中較為知名的作品通常被認為創作於威瑪時期,但綜觀而言這部分的樂曲的創作時間相當不一致。

而所有組合裡以「前奏曲與賦格」最常被提及。巴赫在德語區各邦遊歷的結果,便是其管風琴曲兼採了發展主題變奏和複音音樂的技巧,與北德對旋律裝飾和變形的手法,以及他在威瑪對義大利作曲家的研究,使得其更重視旋律的流暢性,與協奏曲的交奏風格。早期的作品較強調觸技色彩,反映了青年巴哈本身精湛的琴藝;隨著時序推進,巴赫對主題的構想更為圓熟,轉調及和聲法則更為大膽,聲部之間的對話常有協奏曲的性質

此區間的重要作品分類於下:

  • 前奏曲與賦格(BWV 532, 539, 541, 543, 545, 547, 548, 552)。BWV 548 又有「楔子」之名,因為其賦格主題逐漸擴寬音程
  • 幻想曲與賦格(BWV 537, 542),後者以幻想曲的豐富和聲與賦格的複雜織體聞名;其賦格主題取自荷蘭民謠
  • 觸技曲與賦格(BWV 538, 565)後者是此區間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全曲充滿著朝氣與激烈奔放的感情,結構也相當自由。《觸技曲、慢板與賦格》(BWV 564)是此區間作品中僅有的三樂章樂曲,形式及語法都試圖模擬協奏曲的風格,並展現了華麗的演奏效果
  • G大調幻想曲(BWV 572 )。完整豐富的踏板音色與宏觀的樂思,非常迷人。
  • 獨立的g小調賦格(BWV 578),以優美的主題和流暢的賦格為其特徵。
  • BWV 582 - 帕薩卡利亞與賦格(Passacaglia & Fugue)

 

其他形式的風琴曲,還有巴哈為數頗多的聖詠前奏曲(BWV 599-771)。

 

聖詠合唱(以下簡稱聖詠)源自德國本土,是16世紀初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為凝聚信眾所開創的一種教會音樂形式,後來才逐漸定製為四聲部合唱;由於聖詠最初是為了方便信徒記誦與歌唱,因此其旋律相對簡單。巴哈的聖詠創作大部份只是為前人所譜的旋律配上和聲;聖詠的主旋律雖然簡單,卻常被巴哈用作發想或組成複調音樂(聖詠前奏曲或聖詠清唱劇開頭的幻想合唱)的基底,也就是定旋律(cantus firmus)。

巴哈的聖詠多達400首以上,BWV 250-438 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散作;更多的是充斥在清唱劇、受難曲、神劇和經文歌裡,作為總結段落的基本元素之用。

 

聖詠前奏曲是基於四聲部聖詠主題而創作,主要有兩種形式:

1. 完全引用聖詠旋律,將之重複及變形,再以對位法組合。

2. 將聖詠開頭的動機展開為新的旋律,以其發展。

 

概觀而言,巴哈的聖詠前奏曲可分為以下幾部份:

  • 《管風琴小曲集》(Orgelbüchlein,BWV 599-644),在威瑪時期所作,巴哈給予它的標題是「幫助初級管風琴手,以各種方法展開聖詠的入門曲集」。BWV 599-634 用於禮儀年的各時期,BWV 635 以後則與教義、禱詞有關
  • 《許布勒聖詠曲》(Schübler-Choräle,BWV 645-650),約在1747年-1748年間出版,曲集名來自其發行人。除了 BWV 646 以外,其餘都是來自清唱劇片段的編曲
  • 《十八首聖詠曲》(BWV 651-668),其早期版本是在威瑪時期所作,於1740年代分次修訂
  • 摘自《鍵盤練習 III》,BWV 669-689,又名《德文風琴彌撒》,於1735年-1736年間創作,1739年出版。這個區間的作品其實是聖詠前奏與聖詠賦格的組合,而且是建構在以彌撒經文、儀式為主題的聖詠上,因而得名。完整的《鍵盤練習 III》還包含《前奏曲與賦格》(BWV 552) 和《二聲部曲》(BWV 802-805)
  • BWV 690 以後的作品較為雜散,絕大部份是威瑪時期或更早的作品,但創作年份難以推定。此區間最著名的作品是《卡農變奏曲:我自天上來》(BWV 769),則是在巴哈晚年創作及出版,是卡農形式的薈萃之作

巴赫的宏偉創作風範,不但是貝多芬口中的「大海」,觀看其創作內涵,確實在是與無垠大海更相符~他對後世音樂之影響無遠弗屆,其永無止息之創作靈感,無懈可擊之複音音樂手法,豐富多彩的和聲與多元的和聲與音樂語彙,創作出諸多萬古留芳之曠世巨作。

巴赫在創作方法上,經常運用一個主題,輔以各種不同之技法、曲式彈奏;技巧超神入化,精妙絕倫,並將主題輪流出現於各個不同的聲部,時用增值、減值、逆行與倒影之技巧,主旋律時而用右手,時而用左手演奏,不時的又換到腳鍵盤彈奏,巧妙的運用模仿、卡農、賦格、變奏...等各種曲式或手法,讓人讚嘆其對於各式音樂技法運用之成熟。

馬友友曾說:「巴赫如果出生在現代,一定可以去設計飛機😆 XD」

事實上,從他在音樂技法上的各種駕馭能力,我想他絕對可以勝任現代各項精密無比的工作。(XD)

樂曲解說:

J.S. Bach: BWV 572 - Fantasia in G Major 

https://youtu.be/ukx-u-Q6Hes

 

樂曲解說:

J.S. Bach: BWV 582 - Passacaglia & Fugue

巴赫寫給管風琴的c小調帕薩卡利亞舞曲 BWV582, 是以腳鍵盤演奏的8小節頑固低音主題開場,接著在第9~168小節以此主題為基礎,連續發展出20次對位式瑰麗多變的變奏曲,再加上隨後的124小節的「賦格曲」,可說是帕薩卡利亞變奏曲的顛峰之作。

https://youtu.be/7S2pm1g70DI

 

巴赫之Passacaglia手稿

巴赫之Passacaglia手稿

這首帕薩卡利亞舞曲之分組法,各家理論紛紜。

有一說可分成十四組:第一組為主題Theme,第二組包括第1和第2變奏,第三組含第3變奏,第四組為第4變 奏,第五組是第5變奏,第六組包含第6變奏、第7變奏與第8變奏,第七組為第9變奏,第八組則含第10變奏與第11變奏,第九組是第12變奏,第十組包括第13 變奏、第14變奏與第15變奏,第十一組為第16變奏,第十二組則第17變奏,第十 三組是第18變奏,第十四組包含了第19變奏與第20變奏。

而巴赫(BACH)姓氏拼法裡, 4 個德文字母在字母中排列順序(B = 2, A = 1, C = 3, H = 8)之總和,也恰好是 14 ( 2 + 1 + 3 + 8 ),這是音樂與數學之巧妙結合,也許只是湊巧,或是巴赫之刻意安排,已無從而知。但如此巧合,實在令人讚嘆巴赫音樂之精巧與細緻,大巧不工,真是無懈可擊!

 

什麼是帕薩卡利亞舞曲?(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帕薩卡利亞舞曲義大利語Passacaglia義大利語發音:[pasːaˈkaʎːa]),或譯作帕薩卡亞舞曲,是巴洛克時期晚期的一種曲式,起源於16世紀的西班牙,該字有『過道』的意思。

自十六世紀起,已漸漸發展出各種器樂樂曲的形式,帕薩卡利亞舞曲 (Passacaglia) 是其中一種。

那時常見樂曲的形式主要有:聖詠前奏曲與聖詠改編曲 (Choralbearbeitungen)、Variation und Ostinato,以頑固低音為骨架而寫作如,夏康舞曲 (Ciacona)、帕薩卡利亞舞曲 (Passacaglia) 等。也有較自由而即興式的曲式,例如:幻想曲 (Fantasie)、觸技曲(Toccata)、前奏曲 (Präludium),這些形式皆有些相似,卻又各具特色。或者以對位、 模仿手法寫作的,則有主題模仿 (Ricercar)、短歌 (Kanzone)、賦格 (Fuge)、Capriccio、Fugato...等。

另外也有 Alla breve、Pastoral、Aria、Rezitativo。也還有擷取自其他形式的,譬如三重奏鳴曲 (Triosonate)、協奏曲 (Konzert) ...等等,可說是百花齊放的年代。

帕薩卡利亞舞曲曲式常常被使用於嚴肅的樂段,且通常(但非總是)以持續低音三拍子寫成。

 

https://youtu.be/uwVPEuMuNNg


講到這裡,應該已經暈了吧😁

什麼是賦格?...你一定想知道 


賦格(Fuga)是一種用對位法風格來寫,由數個單獨聲部所組成的曲式。

「賦格」多以一個短旋律為基礎,此稱之為「主題」(Subject),也是穿梭整個樂曲中的精短樂句。

然後再由其他聲部以相同主題接續。

在主題上方五度下方四度出現的另一聲部模仿主題的樂句稱之為「答句」(Answer);

與主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幾乎相等的情況稱為「對題」(Countersubject);


在各聲部主題或答題重疊,形成緊湊模仿的句子稱為「疊句」 (Stretto);



而各聲部中反覆出現之「動機」(Motive)。

這些皆由主題衍生而來。 


在每一個樂段中,主題於各聲部至少出現一次,此樂段就叫 「呈示部」(Exposition);

賦格曲中一個樂段如果不包含主題的陳述,則稱之為「插入句」(Episode),其作用為過渡或轉移。

一首賦格曲外觀結構是呈示部與插入句輪流出現,作品中可以有 三、四個呈示部,呈示部再由插入句分開,通常以一段「尾聲」(Coda)為結束。

一般賦格通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通常稱之為呈示部)

主題在主、屬 調上,做出主題與答句的模仿,且主題會在各聲部皆出現一次。


第二部份:(也稱為發展部)主題以不同調性/不同手法(對位/增值/減值)呈現。


第三部份:(也稱為結束部)

主題常以疊句呈現。

而巴赫的賦格中 最大特色是疊句的作法,一般出現在第二部份,有時甚至在第一部份。

最後會有 「尾聲」出現,作為全曲之結束。

 

讓仁斌老師先來KUSO一下,我們一起聽聽 Lady GAGA的名曲《Bad Romance》以及非常有趣的賦格改編版:

https://youtu.be/qrO4YZeyl0I

 

《Bad Romance》賦格改編版:

https://youtu.be/Vu5ZE8HrTAM


影片欣賞

THE PASSACAGLIA OF BACH ON THE SILBERMANN ORGAN IN RÖTHA - XAVER VARNUS

https://youtu.be/2CxzjTJke-k

 

雷史畢基 管弦樂改編版

Bach (Transcr. Respighi): Passacaglia & Fugue in C Minor

https://youtu.be/rCJ_BQSWxJ8


跨時代的 Passacaglia - Max Reger

https://youtu.be/W6t3maOnTJE

 

誰是Max Reger?

https://youtu.be/KGv80K1-bbc

 

給有興趣朋友們繼續觀賞(德文影片)

https://youtu.be/XlK2BoOK6Co


Part.2 聖桑與他的管風琴音樂

聖桑

卡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 ∼1921)出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當時作曲家與音樂蕭邦、李斯特、白遼士皆曾活躍於此;文學家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 1799-1850)、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與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父子等名家皆前後薈萃於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迷人城市。聖桑在這樣藝文起飛的環境下誕生。

 

1835年的巴黎地圖:


1835年 巴黎協和廣場一景


1835年 凡多姆廣場一景(蕭邦曾居住於此)


繼莫札特之後的神童

我們常說的神童:「 一歲會走、二歲拿筆、三歲寫文、四歲作詩」(閩南語)如果套用在聖桑身上,簡直是再適合不過了

聖桑是位神童,2歲時在姨媽的啟蒙下開始學習鋼琴,不僅能夠準確的識譜,更對音樂有驚人的理解力;年僅3歲半就創作了個人第一首小曲,這首創作至今仍被保存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中。

聖桑曾於巴黎各教堂中以演奏管風琴為生。1857年,他更取代了 Lefébure-Wely 這位傑出管風琴師的地位,於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任職二十年,他以每週音樂即興演奏吸引了無數巴黎大眾,1866年李斯特更稱聖桑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

聖桑演奏管風琴照片(1905-1910)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大教堂外貌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教堂內部

 

 

 

延伸閱讀

 

 

法國另一重要作曲家佛瑞於Église de la Madeleine 司琴之演奏姿態:

Fauré à l'orgue de l'Eglise de la Madeleine (Revue Musica 1905)

 

Église de la Madeleine歷任管風琴演奏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聖桑多才多藝,早年曾涉獵地質學、考古學、植物學及昆蟲學,他亦是一位數學專家。

除了作曲、演奏及撰寫音樂評論外,他還與歐洲知名的科學家進行討論,以及撰寫關於聲學、巫術科學、羅馬劇院裝修及古老樂器的學術文章。

聖桑亦是法國天文學會的成員;他舉辦關於海市蜃樓的講座,又懂得按自己的要求製作望遠鏡,以及按如日食般的天文現象來計劃演奏會。

1870年,聖桑參與了國家防衛軍,並參加了普法戰爭。1871年普法戰爭後,為激勵法國作曲家的創作與發揚法國新音樂精神,而創立國家音樂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聖桑以組織主席身分,公開首演社團成員的作品,包括佛瑞、法朗克、拉羅及他本人的作品,逐漸地他成為塑造法國音樂將來的重要人物。

提攜後輩的不遺餘力,對當代法國音樂發展有著影響卓著的貢獻。

在聖桑86年的生命歷程中所創作的作品類型、數量皆眾多,他還是第一位寫作電影配樂的著名作曲家,1908年他為電影《暗殺吉斯大公》配樂。除了兩次羅馬大獎的失利,在作曲和演奏的事業上可謂相當順遂。

聖桑表示自己作曲就像蘋果樹結果般的自然,一生共創作了五首交響曲,四首管弦音詩、十三部歌劇、五首鋼琴、兩首大提琴和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許多的鋼琴、聲樂、室內樂曲等。

 

樂曲解說:

Saint-Saëns - Fantasie No.1 in E flat major (Mitchell Miller, organ)

https://youtu.be/buxQdC-nhS0

 

Saint-Saëns - Fantasie No.1 in E flat major

https://youtu.be/GOdOL5RgHD4


Saint-Saëns - Fantasie No.2

https://youtu.be/Gd2GQgB3fZc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獻給李斯特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可說是聖桑最廣為人知的交響作品,也是晚年集身作曲與演奏之大成。本曲獻給作曲家好友李斯特,雖然李斯特於當年(1886年)逝世,但樂曲構思過程兩人皆保持有交流互動。李斯特意知道聖桑將此曲題獻給自己,但因身體因素無法參與出席英國首演;首演於五月完成之後,李斯特於7月逝世,聖桑更在樂譜上註明「紀念李斯特」(A la mémoire de Franz Liszt)

 

循環曲式

聖桑利用循環曲式寫成此交響曲:本交響曲共分兩個樂章,而每一個樂章又可再分成兩個部分,因此我們也將此曲視為標準的古典交響曲的四樂章曲式,甚至許多唱片錄音也將此「兩樂章各兩部分」之段落,直接分為四軌~六軌,方便聽眾挑選欣賞。

卡拉揚1982年指揮柏林愛樂版,將此交響曲非為四段:1a、1b 與 2a、2b:

 

但若以1961年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版本為例,就將本交響曲細分為六段,每個重要的速度轉換皆分軌方便欣賞:


首演資訊

樂曲完成於1886年,獻給好友作曲家李斯特。

首演於同年5月19日,英國倫敦 St. James Hall,由聖桑本人擔任指揮家,指揮皇家愛樂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聖桑指揮照

 

加入管風琴 恢宏雋永

聖桑本身也是琴藝超群的管風琴家,他人生進入成熟圓融階段創作此曲,更完美呈現管風琴氣勢恢弘、與管弦樂團融合的華麗多彩的音色。尤其第二樂章美極了,或許成為聖桑紀念與詮釋好友李斯特一生的墓誌銘,優美與超凡入聖之氛圍,非常值得一聽。

https://youtu.be/xGusMnMudo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系列之一《阿瑪迪斯》- 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樂與愁

【BON音樂】大人社團電影音樂系列之一《阿瑪迪斯》- 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樂與愁
All about the movie "Amadeu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大人音樂欣賞課

 

電影音樂系列,讓我們回到時空節點,感受音樂帶來的深刻情感與美妙瞬間。

 

延伸閱讀 林仁斌老師專訪: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阿瑪迪斯》莫札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瑪迪斯》(Amadeus)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本人創作於1979年的舞台劇Amadeus,該舞台劇並於1981年榮獲東尼獎最佳劇本。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土耳其進行曲》+《阿瑪迪斯》電影選粹


先談莫札特創作安魂曲背景
本段文章引用自莊舜旭著《莫札特安魂曲的生命教育意涵》第95-96頁,筆者微調幾處用詞。

在奧斯卡名片《阿瑪迪斯》中,電影一開場就以非常戲劇化的手法,揭露薩里耶利的嫉妒心,也讓觀眾隨著劇情臆測莫札特的死因,也讓觀眾對於《安魂曲》創作背景,一步一步產生想深入了解的動機。

 

電影中,描寫忌妒莫札特的宮廷樂長作曲家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甚至為了製造莫須有的精神壓力,竊取莫札特的作品,戴著片中象徵莫札特父親的譴責與死亡的面具,匿名前往委託莫札特寫作一闕安魂曲。

而莫札特受到這樣的驚嚇,以為是死亡使者的催命委託, 於是在驚恐中創作此曲。

其實歷史上委託莫札特寫作此曲的人,純粹只是為了實際的需要,也就是為了親人的過世而需要安魂曲作為追思彌撒的音樂。

這個委託人據說是愛好音樂的華西格伯爵(Count Franz Walsegg zu Stuppach)。

1791 年二 月當他的夫人去世時,他找人送了一封沒有署名的委託信給莫札特,而其實目的是想要用自己的名字來發表給愛妻的安魂彌撒曲。

這和中國古時富人出錢請文人捉刀寫墓誌銘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對後來身患重病的莫札特來說,這匿名委託確實像是死神的召喚一般令他害怕。

起初莫札特因為忙於創作受到委託的兩部歌劇《狄多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與《魔笛》(Die Zauber Flote) 而分身乏術,等到他有空回頭創作安魂曲時,身體狀況已病入膏肓,因而未能完成此曲便撒手人寰,只完成了一部分並留下了許多草稿與創作指示。

此後莫札特的遺孀康斯丹彩為了拿到另一半的酬金,先後找了當時幾位優秀的作曲家來補完此曲,最後決定由最瞭解莫札特指示的弟子蘇斯邁爾(Sussmay, 1766-1803)來完成而成為現在世人所熟悉的演出版本。

莫札特在一封以義大利文寫給他的劇本作家達彭特(Da Ponte)的信中描述 了創作安魂曲時的心理狀態:

「我整個腦子都搞亂了,無法思考,而且一直沒辦法忘記那位匿名人士的影像。我不斷看到他的影像,他求我,對我施壓,不耐煩地要我把作品給他。 我正在進行,做這件差事可比什麼都不做還輕鬆一些。此外,我也沒有什麼好怕了。依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可以感覺到自己生命的喪鐘已經響起, 我已瀕臨死亡邊緣,在我能從自己的天分得到任何好處之前,死神就找上我了。然而生命一直如此美麗,而我的事業曾在非常好的兆頭下開始。但沒有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人無法知道自己還剩多少日子可活,人一定要認命,神的旨意一定會貫徹的。就此擱筆。眼前攤著我的天鵝之歌,我不能沒寫完就走。」

 

上面這封信,生動地描寫著莫札特最後創作時,似乎把匿名的委託者想像成死神的使者在不斷催促,並透露因宗教信仰而產生的認命態度。雖然一些學者認為這 封信很可能是偽作而不能採信,但是莫札特確曾含著眼淚對妻子說他是在為自己譜寫這首安魂曲。

可以確定的是,莫札特在創作安魂曲的過程中,備感死亡的強烈威脅

而據說莫札特死前的最後一個動作,是試圖發出安魂曲中的鼓聲(Peggy Woodford 著,程秀堯譯,《偉大作曲家羣像──莫札特》,頁 14)


電影介紹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影片名稱:阿瑪迪斯(AMADEUS)
製片公司:美國華納
電影公司:1984
影片長度:161 分鐘

導演: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MAN, 1932 年 2 月 18 日出生於捷克,知名作品有〈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編劇: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5 次東尼獎得主)
製 片:索爾.沙恩茲

演員:

莫瑞‧亞伯拉罕(F.MURRAY ABRAHAM)飾 薩利耶里
湯姆‧赫斯(TOM HULCE)飾 莫札特
伊莉莎白‧貝里吉(ELIZABETH BERRIDGE)飾 康絲坦彩
傑佛瑞‧瓊斯(JEFFREY JONES)飾 約瑟夫二世

 

榮獲獎項:

獲 1984 年第 57 屆奧斯卡獎提名 12 項。最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 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場景 設計、最佳錄音等八項大獎;以及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錄音、剪接、化妝;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丹麥勞伯獎最佳外語片;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

 

電影故事內容

莫札特死後的32年(1823?),送進精神病院的奧地利宮廷樂師薩利耶里,居然表白他殺了音樂天才莫札特,震驚當時。

 

回憶童年時代,熱愛音樂的薩利耶里,在粗鄙的父親壓制下,根本沒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機會。

 

而莫札特卻在父親的栽培下,四歲能拉得一手好琴,五歲能作曲、六歲便獲得御前演奏的榮譽,十二歳已能作曲並指揮交響樂團,成為歐洲音樂界最閃耀的一顆新星。

 

 

 

後來莫札特與薩爾茲堡大主教意見不合,只能離開故鄉前往維也納另謀生路。

 

由於莫札特聲名遠播並受到約瑟夫二世讚賞,心生嫉妒的薩利耶里遂決定報復。

 

在莫札特出現之前,薩利耶里一直是皇家宮廷唯一的音樂高手,備受禮遇。但莫札特的出現,讓他如坐針氈,因為他隱約已經感覺到,自己的遠遠不及...

 

薩利耶里的歡迎進行曲,莫札特只聽一次便全部背起來,還在演奏中指指點點,改成了「更好的版本」,變成了他在歌劇《費加洛婚禮》中的費加洛第一幕詠嘆調 <Non Piu Andrai>:

https://youtu.be/z-ekq9HK_h4

 

<Non Piu Andrai>歌劇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mRNirc4fiqI

 

薩利耶里在莫札特出現之前一直受人景仰, 他從小就渴望音樂,並願意以一生的貞節來和上帝換取天賦,所寫的每首曲子全都是為了讚美祂,甘心作祂的代言人,希望能向世人歌頌祂的偉大。

 

直到這一天,他遇見的這位年紀輕輕、言語粗俗污穢、笑聲愚蠢而全然不受禮教約束的渾人-莫札特,卻似乎擁有自己所沒有的才華與天賦...,

 

但為何他總能吸引大家的目光,而他所譜寫的音樂總是那麼真實、 動聽,而且渾然天成?

 

對薩利耶里而言,這愚蠢的笑聲,一再的打擊自己的信心...

雖然莫札特看似完全沒有與薩利耶里作對為敵之意,但這一切內心的比較,讓薩利耶里開始感到信仰崩潰,一方面質疑上帝為甚麼要選這個孩子作為祂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卻又漸漸地為莫札特的音樂所折服...

 

在自己愛慕的女高音似乎也喜歡上了莫札特之後,薩利耶里內心不斷天人交戰,他下定決心背棄上帝、用盡手段要毀掉莫札特。

 

 

莫札特娶了韋伯家族的康斯丹彩為妻,沐浴在愛河中

 

他試探性地要莫札特的太太康斯丹彩獻身,才能為莫札特贏得進入宮廷的「門票」...

沒想到康斯丹彩為了丈夫居然真的願意付出一切,這更讓薩利耶里感到氣憤

 

除了暗地阻撓、出口沒好話之外,薩利耶里更派女僕臥底莫札特家中,以便了解他的一舉一動以及最新作曲動向,藉以掌握他作曲的「弱點」;

 

更甚者,他喬裝成莫札特死去的父親,以一襲全身黑衣人裝扮,付錢命他譜寫安魂曲,可憐的莫札特在喪父之痛與身心俱疲之下,內心壓力山大

 

莫札特之父親 - 雷奧帕德.莫札特

莫札特之父親 - 雷奧帕德.莫札特

 

薩利耶里所偽裝的黑衣人

 

 

面對父親一輩子的威嚴,莫札特是無力對抗的。

心中懷著對父親的歉疚,讓他心中更以為薩利耶里所偽裝的黑衣人是地獄來的使者,雖然想拒絕但又無法抗拒金錢壓力,只能憑著虛弱的意志力,勉強譜寫。

 

忙碌而貧病交加的莫札特,直到他死在床上之前仍未完成安魂曲,最後莫札特終於因為病重且精神不堪負荷而死。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莫札特斯人已是,但他音樂卻常在人間,為人津津樂道,薩利耶里卻只能與自己作品一起凋零,光芒盡逝,漸漸地消失黑暗之中。

 

 

人生即將行至終點,薩利耶里是否仍聽見上帝,透過那愚蠢的笑聲恥笑他?


既生瑜,何生亮?

https://youtu.be/-ciFTP_KRy4

 

 

莫札特《魔笛》夜后詠嘆調: ‹復仇的怒火在我心中燃燒› 

 

《阿瑪迪斯》薩里耶里說著與莫札特的心結

 

《阿瑪迪斯》莫札特病重之際,與薩里耶里合作譜寫遺作《安魂曲》場景


故事人物簡介

莫札特之父

雷奧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莫札特之父及其唯一音樂教師。奧地利小提琴家、教師、作曲家,在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任小提琴師,後成為宮廷作曲家(1757)和與樂團副指揮(1762),所著《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原則》一書,多次再版並譯成其它文字,早已成為小提琴界的標準教科書。作品有樂器協奏曲、交響曲等。1763 年開始,發現兒女的音樂天份,成功地透過旅行演奏向全歐洲展示他的兩個充滿音樂天份孩子(共生 7 個孩子,5 個夭折):女兒瑪麗亞‧安娜(1751~1829)與沃夫岡‧阿瑪迪斯(1756~1791)。雷奧波德‧早年帶著兒女巡迴歐洲至各宮廷演奏之舉,雖常被人批評利用兒子的天分賺錢,但一心培育兒子並使之一展長才,功不可沒,並對莫札特音樂教育有深遠且重要的影響。(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莫札特

莫札特,(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利奧波德‧莫札特(1719~1787)之子,誕生於父親出版小提琴演奏法論著的當年。他與姊姊瑪麗亞‧安娜‧娜內爾(1751 ~1829)都是神童。莫札特四歲時,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演奏娜內爾的鍵盤課程。 五歲時,他開始作曲,並第一次公開演出。1762 年起,利奧波德帶著他們旅行全歐,炫耀著「上帝賜予在薩爾斯堡出生的奇蹟」。

他們在首次巡迴表演(1762~ 1769)來到法國和英國,莫札特在那裡,遇到巴赫之子 J.C. Bach,並寫下第一首交響曲(1764)。接著是義大利之旅(1769~1774),他在那裡首次見識到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並寫 下自己的第一部義大利歌劇。1775~1777 年寫出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一批鋼琴奏鳴曲。1777 年他遇到韋伯一家人,即未來妻子的家庭。莫札特的母親死於 1779 年,莫札特後來回到薩爾斯堡擔任大教堂的風琴師,1781 年寫出連環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歐》。由於不滿大主教的統治,1781 年離職搬到韋伯家(維也納),開始他的獨立音樂家生涯。他娶康斯丹彩‧韋伯為妻,教授鋼琴課程,陸續寫下《後宮誘逃》(1782)和多首偉大的鋼琴協奏曲。1780 年代晚期成就達到顛峰,而他把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海頓稱莫札特是現世最偉大的作曲家),《費加洛婚禮》(1786)、《唐‧ 喬凡尼》(1787)、《女人皆如此》(1790)三部偉大的歌劇則採用達‧龐特的腳本,還有卓越的晚期交響曲。晚年他寫作歌劇《魔笛》和最偉大的《安魂曲》(未完成)。 儘管事業成功,他生活中總是為金錢所苦,必須經常向朋友借款。他在未滿36歲去世。短暫一生,也留給後世非常豐富的音樂遺產。(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莫札特生平簡介:為何偉大?Part.1

https://youtu.be/CN3v4fEZcQw

 

莫札特生平簡介:為何偉大?Part.2

https://youtu.be/8CWANfV26JY

 

康斯坦彩

康斯丹彩(Constanze Weber, 1763-1842)莫札特住在維也納時房東的女兒,天生個性天真活潑,她的父親福理多林偉伯〈Fridolin Weber〉於歌劇院中擔任抄寫歌譜的職位,也是一個未成名的作曲家。康斯丹彩於1782年8月4日,19 歲時就嫁給莫札特,兩人雖然相愛,但對家事的管理可算是一竅不通。個性與莫札特的父親心中對於兒子伴侶的理想相去甚遠,公公與媳婦間的問題從未改善過,使得周旋在其中的莫札特陷入兩難,直到其父去世,莫札特仍有一種愧疚的心情。九年多的婚姻中生育六子, 僅二子及四子存活。莫札特於35歲時與世長辭,康斯坦彩年方28。18年後,46歲時,改嫁丹麥外交官,並與其夫一家人共同著作《莫札特傳》。

 

莫札特寫給妻子的情書

 

 

薩利耶里

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義大利作曲家。1766 年遷至維也納,並在那裡度過了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在加斯曼去世後,他開始在帝國的宮廷中創作和指揮義大利 歌劇,後來成為了宮廷樂長(1788)長達 36 年之久。他是 18 世紀最後二十五年裡最流行的歌劇作家,有很多重要的學生,甚至包括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除了 四十多部歌劇外,他還寫了很多世俗歌曲和聖歌。雖然他和莫札特是對手,但他毒害莫札特的傳聞是沒有證據的,而他也不太可能在臨終甚至更早的時間裡宣稱這一點。(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薩利耶里《安魂曲》

https://youtu.be/AO7xz7qTrlI

 

約瑟夫二世

約瑟夫二世(Joseph II, 1741~17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1790)。他承繼了他的父親法蘭西斯一世,開始時與他的母親瑪麗亞‧特蕾西亞(1765~1780)共同執政。母親死後,他試圖繼續她的改革工作。他是開明專制的擁護者,主張廢除農奴制,確立宗教在法律面前平等,准許出版自由,並解放猶太人。由於試圖把國家的控制強加給教會,因此與羅馬天主教會發生了衝突。一些傳統保守的國家像奧屬尼德蘭和匈牙利也反對他的改 革。他的外交政策逐漸失敗了,他試圖用奧屬尼德蘭換取巴伐利亞,但被普魯士制止了。與俄國凱薩琳二世的聯盟使奧地利軍隊捲入了與土耳其的戰爭,但約瑟夫必須回來對付在匈牙利和奧屬尼德蘭發生的革命騷亂。(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委託莫札特寫曲的人(資料整理於網路)

【電影】薩利耶里在莫札特音樂與生活中,發現莫扎特父親利奧波德的死亡對莫札 特的影響甚劇,因此利用對父親的內疚與對死神的畏懼心理,薩利耶里穿上父親 在參加宴會時穿的黑色披風和面具,神秘又威嚴的用金錢來利逼莫扎特寫下安魂曲。


【歷史】其實黑衣人是由一位名叫威爾塞克(Herr Count Von Walsegg)的伯爵所派的僕人,這位伯爵向來喜歡竊取名家之作,再以自己名字發表。此次也是為了在其夫人的喪禮上,炫耀《安魂曲》是自己寫的,才派僕人暗中請莫札特捉刀。


協助完成的人(資料整理於網路)

【電影】由薩利耶里Salieri輔助早已累癱在病塌上的莫札特,以聽寫方式完成。

【歷史】由莫札特的學生聽寫,但仍未能完成,臨終前莫札特還囑付弟子蘇斯梅耶要完成。後來康絲坦姿委請艾布利(海頓之友,為莫札特所器重)完成了「神震怒之日」和「羞慚無地」,而「痛哭之日」由蘇斯梅那完成。

 

關於死亡(資料整理於網路)

A.毒死說

薩利耶里逼死、毒死莫札特

【電影】晚年不斷自責,甚至因禁不起謀殺天才的內疚而發瘋、自殺,並在神父面 前坦承因嫉妒而生恨,步步設陷的去逼死莫札特。

【電影】薩利耶里 Salieri 的「心理謀殺」,假扮死神的裝束(其為莫札特 Mozart 父親 生前參加宴會的裝扮),利用父親對他的影響、壓力,迫使他不斷的工作,活在陰 影裡。另外因他的出走、婚姻與父親死亡的內疚,加上面對死神的恐懼和追討, 最終累倒於塌上。

【歷史】事實上薩利耶里否認此事,莫札特死後 30 餘年,既老且病的薩利耶里臥病在醫院時, 對貝多芬之徒莫斯立吉說:「雖然我自知將一病不起,但我還是要以我的榮譽向你保證,外間的謠傳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你知道我應該把莫札特給毒死才對;不過我並沒有這麼做,所以這個謠言純粹是別人用來中傷我的把戲。請你告訴全世界行將入木的我,從未向莫札特下毒過。」

【歷史】雖然薩利耶里和莫札特是對手,但他毒害莫札特的傳聞是沒有證據的,而他也不太可能在臨終甚至更早的時間裡宣稱過這一點。

 

【歷史】關於莫札特被謀殺一事,其可能性並不高。事實上,當時薩利耶里在樂壇 的地位遠比莫札特來的高,根本沒有毒殺莫札特的必要。薩利耶里發瘋後的告白, 被後人加油添醋,成了戲劇性的故事,也成了本部電影的題材。

 

【歷史】對於音樂界「薩利耶里 Salieri 毒死莫札特 Mozart」之說並無證據或線索可從旁推敲。最初是俄羅斯文學家普希金(Alexander Puschkin 1799-1873)於 1830 年將此一流言寫成短短的兩場戲劇「莫札特與薩利耶里」。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再於 1979 年創作舞台劇,得了許多舞台劇劇本獎,於世界各地演出,最後又由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發展出薩利耶里自承害死莫札特的電影。

 

B.病死說

【歷史】根據戴維斯博士 1783 年 9 月在《皇家醫學會期刊》所發表:其實 Mozart 從小健康狀況不佳,由 Mozart 一家往返書信中他患過天花、風濕病、關節炎、傷 寒、皮膚斑、眼耳痛、黃疸、支氣管炎、血毒症......而去世那年染上了當時傳染 的熱病,由鏈球菌感染引發腎衰及邵林漢諾併發症的惡化,其外顯症狀為:發燒、 多關節炎、身體不適、四肢腫脹、嘔吐、身上出現紫斑......上述的狀況與死前隨侍在旁的小姨子蘇菲所寫的信中符合,而替 Mozart 治病的大夫克勞塞特也曾向友人證實莫札特是因病致死。
莫札特是死於下列的症狀:鏈球菌(Streptococcal infection)感染造成的腎臟衰竭...... 邵林漢諾併發症(Schonlin-Henoch syndrome)......被醫生將靜脈切開放血......大腦出血......最後死於支氣管肺炎。

1791年得病以前,莫札特已經有過鏈球菌感染的紀錄。

1791年的11月 18日,也正是傳染病再度流行的時期,莫札特參加了共濟會的聚會。此次,他又被感染了。鏈球菌的感染促使了邵林漢諾併發症的惡化和腎衰竭。顯現在外的現象是:發燒、多關節炎、身體不適、四肢腫脹、嘔吐、和身上出現紫斑。而他身上的腫脹可能是由於腎臟的衰竭造成鹽分及液體無法排出所致。醫生為他做了一次以上的靜脈切開放血,而也因此加速了他的腎衰竭,進而導致最後的死亡。 邵林漢諾併發症加速了他的血壓,使得他夜裡發生嘔吐,並且引發中風。他的半身麻痺是腦出血的後果。去世之前兩個小時,莫札特曾經因為痙攣而昏迷不省人 事。一個鐘頭之後,他努力想坐起來,並且睜開雙眼,但是徒勞無功,反而面朝 牆壁倒了下去。他的雙頰腫脹突出。這種種症狀都顯示了他已經失去了凝視的能力,面部神經亦已經麻痺。就在他去世前一天的下午,莫札特發熱,並且大量出汗,這可能是支氣管肺炎的跡象。支氣管肺炎往往是尿毒症患者,尤其是已經陷於垂死的病人立即死亡的原因。

 

關於下葬

【電影】妻子、薩利耶里、親友送至城關止步,遺體以布袋包裹投置到公墓集體墓 穴,甚至還覆蓋石灰。

【歷史】遺體由公寓送至史蒂芬大教堂,舉行祈福儀式後,因經濟窘困,依第三階級平民送至聖馬克斯公墓,無人送葬,未立墓碑。一代音樂奇才,究竟安寢何處, 至今成謎。

送葬方式與遺體處理,皆與死因有關,或有依衛生法令,不得送葬;或是康斯坦彩過度悲傷;傳說中的天候惡烈、路途遙遠、或是莫札特因罹惡疾;抑是遭人下毒,避免張揚,眾說紛耘,每一種說法皆缺乏有力的直接證據。

結論

莫札特這顆樂壇閃亮的彗星,其短暫的35年生命,充滿著令人讚嘆與神秘的色彩。

各式的傳聞、文獻到近代的舞台劇、電影中......有數不清的人想一探究竟。

電影《阿瑪迪斯》以兼具藝術和商業性的手法,完美的呈現莫札特的精彩一生。

片中也提到「庸才」與「天才」的競爭,代表「庸才」的薩利耶里縱使真的達到結束天才莫札特生命的目的,但必須在其餘生目睹自己的作品被遺忘,而莫札特的旋律卻永存人心。

電影中庸才的嫉恨、貴族的顢頇、小人的貪婪都足以令人警惕,而天才的肆意揮霍、不問世俗,暴殄上天的賜予,又使人扼腕。在音樂、電影藝術的國度裡,或許人人願做一個只須張耳享受的庸才,但現實人生中遇到困境或崇高目標時,我們又該效法傲視一切的天才,不計人言,勇往直前。

藉由文獻資料的顯現,薩利耶里非但沒有殺害莫札特;且為貝多芬、李斯特之師, 造就了不少音樂奇才,終身忠於公職和音樂,在現實人生中或許是一個懂得發掘和提攜後進的典範。

而莫札特他到底因何而死?

不論上方「病死說」或「 毒死說」皆各有證據,端看您選擇相信哪一種說法?


附錄

完整原聲帶音檔

https://youtu.be/CV_hvQGfoIc

1. 莫札特:第25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Sinfonie Nr. 25 in g-moll, KV 183; 1. Satz ("Amadeus")
2. 莫札特:小夜曲/第一樂章【特別收錄】
W.A. Mozart: Eine kleine Nachtmusik (Serenade), KV 525; 1. Satz ("Amadeus")
3. 裴高雷西:聖母悼歌/阿們頌
G.B. Pergolesi: Stabat Mater; Quando corpus morietur / Amen
4. 培斯頓&莫札特:薩里耶利進行曲轉換成費加洛的婚禮詠嘆調【首次收錄電影片段】
W.A. Mozart: Salieris Marsch (Arrangement) ("Amadeus")
5. 莫札特:木管小夜曲/第三樂章
W.A. Mozart: Serenade für Bläser, KV 361; 3. Satz ("Amadeus")
6. 莫札特:後宮誘逃/近衛兵合唱/特別收錄
W.A. Mozart: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V 384; Chor der Janissaren - W.A. Mozart: Ein deutsches Kriegslied, KV 539
7. 莫札特:後宮誘逃/土耳其終曲
W.A. Mozart: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V 384; Türkisches Finale ("Amadeus")
8. 莫札特:C大調彌撒曲/慈悲經
W.A. Mozart: Messe in c-moll, KV 427; Kyrie ("Amadeus")
9.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特別收錄】
W.A. Mozart: Konzert für Flöte und Harfe, KV 299; 2. Satz ("Amadeus")
10. 莫札特:第29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Sinfonie Nr. 29 in A-Dur, KV 201; 1. Satz ("Amadeus")
11. 莫札特:C大調慢板
W.A. Mozart: Adagio in c-moll, KV 617 ("Amadeus")
12. 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W.A.Mozart: Konzert für 2 Klaviere, KV 365; 3. Satz ("Amadeus")
13. 莫札特:協奏交響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Sinfonie Concertante, KV 364; 1. Satz ("Amadeus")
1. 莫札特:柴伊德/安靜地睡吧
W.A. Mozart: Zaide, KV 344; Ruhe sanft ("Amadeus")
2. 喬大諾:我親愛的【特別收錄】
G. Giordano: Caro mio ben ("Amadeus")
3. 莫札特: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W.A. Mozart: Klavierkonzert in Es-Dur, KV 482; 3. Satz
4. 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喜悅聲響起
W.A. Mozart: Die Hochzeit des Figaro, KV 492; Ecco la Marcia ("Amadeus")
5. 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啊!一切美好
W.A. Mozart: Die Hochzeit des Figaro, KV 492; Ah tutti contenti ("Amadeus")
6. 十八世紀初期吉普賽音樂:布巴里與匈牙利人
Zigeunermusik (frühes 18. Jh.): Bubák und Hungaricus ("Amadeus")
7. 薩里耶利:奧克/終曲【特別收錄】
A. Salieri: Axur; Finale ("Amadeus")
8. 莫札特:唐喬凡尼/石像赴宴場景
W.A. Mozart: Don Giovanni, KV 527; Commendatore scene ("Amadeus")
9. 莫札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W.A. Mozart: Klavierkonzert in d-moll, KV 466; 1. Satz ("Amadeus")
10. 莫札特:魔笛/序曲【特別收錄】
W.A. Mozart: Die Zauberflöte, KV 620; Ouvertüre ("Amadeus")
11. 莫札特:魔笛/我心燃燒著復仇的火焰【特別收錄】
W.A. Mozart: Die Zauberflöte, KV 620; Der Hölle Rache kocht ("Amadeus")
12. 莫札特:安魂曲-進堂詠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Introitus ("Amadeus")
13. 莫札特:安魂曲-神怒之日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Dies irae ("Amadeus")
14. 莫札特:安魂曲-赫赫威嚴的君主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Rex tremendae majestatis ("Amadeus")
15. 莫札特:安魂曲-罪人既受審判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Confutatis ("Amadeus")
16. 莫札特:安魂曲-垂憐經
W.A. Mozart: Requiem, KV 626; Lacrimosa ("Amadeus")
17. 莫札特:D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特別收錄】
W.A. Mozart: Klavierkonzert in d-moll, KV 466; 2. Satz ("Amadeu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斯拉夫進行曲》 Marche Slave op.31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斯拉夫進行曲》 op.31 介紹
Tchaikovsky: Marche Slave, Op.3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要介紹的柴可夫斯基 《斯拉夫進行曲》op.31是一首與 《1812序曲》、《義大利隨想曲》經常一起被安排在唱片中之熱鬧爆棚管絃樂曲。

雖然曲式只是「進行曲」,但柴可夫斯基精彩的管弦樂法,出神入化地將進行曲提升為鼓舞士氣的豪邁曲風與大格局,一直以來深受各界喜愛。

 

1875年的柴可夫斯基(照片最右),與他兩位弟弟 Modest(照片最左) 與 Anatoly(右二),以及 經濟學家 康德拉季耶夫(N.D. Kondratyev)。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right) with his brothers Modest and Anatoly and N.D. Kondratyev, 1875.

創作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歷史上長期受到土耳其帝國欺壓的塞爾維亞族,屬於南斯拉夫人的一支。

塞爾維亞族是塞爾維亞的主要民族,位於巴爾幹半島,是蒙特內哥羅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等公國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塞爾維亞族在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斯洛維尼亞奧地利具有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地位。另外塞爾維亞人也大量散居於西歐和北美。

 

巴爾幹半島各國相關位置圖:

巴爾幹半島地圖(照片取自網路)

 

1876-1878年間的賽爾維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爭
Serbian–Turkish Wars (1876–1878)

Serbian–Turkish Wars (1876–1878)

 

賽爾維亞軍隊行軍圖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偵查隊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偵查隊

 

殘酷的戰爭

 

土耳其軍隊兵臨 Kujaschewatz 城下,準備進攻

土耳其軍隊兵臨 Kujaschewatz 城下,準備進攻

 

1876-1878年間的賽爾維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爭 雙方戰事圖
Serbian–Turkish Wars (1876–1878)

 

1877年至1878年間,俄羅斯為了取得地中海的出口通路,便出兵援助塞爾維亞(斯拉夫族友+東正教友),助其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獨立,因此土俄戰爭再度開打。

在戰爭正式爆發前,雙方也早有衝突,有不少俄軍受傷。

於是俄羅斯帝國音樂協會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斯拉夫進行曲」(Marche Slave),1876年11月17日於莫斯科舉行一場慈善音樂會。

 

 

樂曲概說

其實在被正式定名為《斯拉夫進行曲》之前,這首曲子的原名為《賽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Serbian-Russian March)。

作品創作靈感來自1876年發生的“塞爾維亞-土耳其戰爭”。

柴可夫斯基應師長好友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之要求,而以此戰爭事件為標題創作,主要目的是為了參戰之傷亡俄軍士兵,舉辦紅十字慈善音樂會而演奏。

因為戰爭之無情與殘酷,加上道德至高目標,柴可夫斯基很快地答應創作,並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即完成此曲,取名為《賽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以此絕對的標題性呼應了當時的戰事。

 

據說最初的構想是寫作「交響幻想曲」,確定為進行曲形式後,作品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塞爾維亞人在土耳其占領下的苦難以及巴爾幹地區的戰爭罪行,柴可夫斯基在其中使用了兩首塞爾維亞民歌,加上帝制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完成了本首具有輝煌激昂個性之進行曲。

但後來選用了三首賽爾維亞民謠與愛國歌曲。

樂曲一開始,就微弱哀傷地流出使用的第一首塞爾維亞民謠:「陽光,為何不均衡普照大地」(The bright sun, you do not shine equally),這是一首充滿愁意但美麗的旋律。

 

《斯拉夫進行曲》使用賽爾維亞民謠(一)

「陽光,為何不均衡普照大地」
Bright sun, you do not shine equally

unce jarko ne sijaš jednako
Gordana Kojadinović

https://youtu.be/UXZn7DASlaU

 

樂曲實際使用於開頭主要旋律

https://youtu.be/OguvWB5B1rg

 

旋律中帶著下行音程與增二度,讓曲調優美卻帶著濃濃的傷感與巴爾幹半島之異國風情,更像是感嘆戰爭帶來的無奈與深沈之悲傷。

 

中間出現使用了第二首塞爾維亞民謠:「塞爾維亞的門口」(This is the doorstep of Serbia)以及與《1812序曲》相同的帝俄時期國歌《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交互對應。

 

 《斯拉夫進行曲》使用俄羅斯帝制時期國歌「天佑沙皇」

https://youtu.be/yWxBDwX57bE

 

樂曲中段使用「天佑沙皇」

https://youtu.be/OguvWB5B1rg?t=287

 

 

第二部分,從定音鼓擊下,開始了這段精神抖擻的音樂:塞爾維亞愛國歌曲「歡喜來作兵」(Gladly does the Serb become a soldier),歡快充滿朝氣的節奏與旋律,開始帶起全曲越來越激昂的氣氛,直到樂曲結束。

《斯拉夫進行曲》使用賽爾維亞愛國歌曲(二)

「歡喜來作兵」
Gladly does the Serb become a soldier

Rado ide Srbin u vojnike

https://youtu.be/1iDI7QdCJjI

 

樂曲第二段落使用愛國歌曲「歡喜來作兵

定音鼓擊下,開始了這段精神抖擻的音樂

https://youtu.be/OguvWB5B1rg?t=432

 

隨著音樂越來越激昂,進入樂曲尾聲高潮段落,樂團再次強力齊奏出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暗示著戰爭即將邁向勝利,在兩段旋律完美交織,與銅管、擊樂帶來的熱烈聲響中,逐漸進入最終樂曲高峰,速度亦一句比一句加快,在充滿慶賀與勝利的三次強奏聲響中,華麗地結束全曲。

https://youtu.be/OguvWB5B1rg?t=465

 

首演大成功

1876年11月5日,《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於莫斯科大劇院舉行,由指揮家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指揮首演演出。演奏完之後引起了轟動,群眾的激昂情緒將音樂會的氣氛演變成一種愛國事件,觀眾從椅子裡站起來較好歡呼鼓掌,迫使指揮再次演奏樂曲。

首演大獲成功的三天後,柴可夫斯基滿懷欣喜地寫信給妹妹 Aleksandra Davydova,並寫下:「上週六,我的《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在這裡(莫斯科)舉行,引起了一場愛國情緒風暴。」「所有的聽眾都起身,許多人跳出椅子,並且尖叫聲勇敢地歡呼。」

在此之前,柴可夫斯基雖然已被認為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但仍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指揮家(由於他的害羞,據說他在舞台上明顯呆板),但他此時在信中訴說,這首《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使他成為了名人。

 

成為戰馬的名曲

《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在莫斯科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這首作品也讓他逐漸以指揮家的身份,在歐洲其他地方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並被納入他的固定演出曲目中。柴可夫斯基還曾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開幕式上演出。

在第一張原始印刷品中,當時標題即為《塞爾維亞-俄羅斯進行曲》。

後來出版時,出版商 Jurgenson Edition (Peter Jurgenson) 可能因為「政治考量?」或其他因素,將此曲改名為《斯拉夫進行曲》(Marche slave)。

無人確切地知道真正改名的原因為何?...也許是因為擔心歐洲聽眾的抵制?抑或當時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之戰仍在繼續?塞爾維亞正在與穆斯林恐怖分子餘戰不斷?怕阿爾巴尼亞毒品販子幫派興風作浪敗壞此曲風氣?抑或出版社偏向「大斯拉夫民族共榮」?

雖然不知真正更名原因,但《斯拉夫進行曲》的確走紅全世界,成為柴可夫斯基代表樂曲之一,也成為當時塞爾維亞民族對抗土耳其帝國,爭取自由的最佳代表音樂。

後於1878年,塞爾維亞也在土耳其帝國的正式承認之下,取得獨立。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

https://youtu.be/kVOKlJ1iMZI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https://youtu.be/kaHAV_JwT_Y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12月 NSO Live’音樂講座 – 美聲系列 歲末音樂會《北國鐘聲》

【BON音樂】2020年12月 NSO Live’音樂講座 – 美聲系列 歲末音樂會《北國鐘聲》
2020 NSO Vocal Series - The Bell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2020/21樂季歲末音樂會─《北國鐘聲》

 

NSO LIVE講座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簡介

 

 

 

NSO美聲系列 歲末音樂會《北國鐘聲》
2020.12.31 Thu. 19:30 國家音樂廳
【演出人員】
指揮/呂紹嘉
女高音/林玲慧
男高音/鄭皓允
男低音/羅俊穎
合唱指導/古育仲、張維君
合唱團/台北愛樂合唱團

【演出曲目】

穆梭斯基:序曲、〈波斯女奴之舞〉,選自歌劇《霍凡斯基之亂》*
Modest Musorgsky: Introduction, 'Dance of the Persian Slaves' from Khovanshchina

柴科夫斯基:連斯基的詠嘆調,選自《尤金.奧涅金》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Lensky's Aria from Eugene Onegin

穆梭斯基:〈加冕場景〉、〈鮑利斯之死〉,選自歌劇《鮑利斯.戈多諾夫》
Modest Musorgsky: Coronation Scene, 'The Death of Boris' from Boris Godunov

中場休息

拉赫瑪尼諾夫:《鐘》(給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與合唱及管弦樂)
Sergei Rachmaninoff: The Bells, Op.35

*Khovanshchina 依照國家教育研究院翻譯為《賀萬席奇納》


節目簡介

上半場是俄羅斯作曲家穆索斯基和柴科夫斯基的歌劇詠嘆選粹。
穆梭斯基歌劇《鮑利斯‧郭多諾夫》取材俄國皇室歷史,無論是庶民觀點或皇室人物的心理描寫,在音樂上都有深切的刻劃。柴科夫斯基歌劇《尤金‧奧涅金》裡連斯基的詠嘆調,唱出對青春的感懷與愛情的渴望。

下半場演出的拉赫瑪尼諾夫《鐘》取材詩人愛倫坡同名詩作,以人聲與管絃樂團編制寫成,描寫人生從童年、長大成人、歷經塵世洗禮,又再歸於平靜的四種階段。

 

作曲家穆梭斯基

作曲家 穆梭斯基

 

簡介(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莫傑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斯基(俄語: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1839年3月21日-1881年3月28日),俄羅斯作曲家。他以歌劇《鮑里斯·戈東諾夫》、歌曲和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著名。他與鮑羅定林姆斯基-科薩科夫庫宜以及巴拉基列夫組成「強力集團」或稱「五人團」,被認為是19世紀典型的俄羅斯本土作曲家。穆索斯基早逝,其身後留下很多未完成或未配器的作品,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格拉祖諾夫拉威爾等人補充完成。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1881)為十九世紀中葉重要的俄國國民樂派作曲家。他的作品富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精神,除了特別在聲樂作品中講究俄文語法、每首作品的創作概念皆融入民族音樂的律動,加上作曲思維大膽創新、色彩鮮明,濃厚的寫實主義並帶有奔放的野性,使得他在俄國作曲家裡面突顯出個人特色,獨樹一幟。

穆索斯基是普斯科夫一富有地主最小的兒子,他自幼從母親學習鋼琴。7歲的時候穆索斯基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1852年他進入聖彼得堡軍事學院學習,當時他非常喜歡歷史和哲學。也就是這時,穆索斯基開始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並開始在安東·赫克底下學習鋼琴,而穆索斯基的第一部作品《陸軍准尉波爾卡》也是在赫克幫助下出版的。在他宗教老師Pater Krupski的鼓勵下,穆索斯基開始研究俄羅斯宗教音樂。

1859年的莫斯科之行使得他立志成為一位俄國人民的作曲家。1861年俄羅斯實行的農奴制改革使得他的家庭一落千丈,穆索斯基不得不回鄉,用兩年時間幫助兄弟管理家庭財務。也是出於財政上的困難,穆索斯基只得違願地到沙皇底下供職。1863年他被任命為內政部工程科的聯絡員。1866年他獲得了一次升遷,但很快在1867年5月10日就被辭退。在這段時間,他和另外四位年輕人過行甚密:巴拉基列夫鮑羅丁李姆斯基—科薩科夫。他們討論藝術,研究哲學和評議政治。五個人自稱強力集團或五人團。

除了巴拉基列夫,其他四個都是「音樂愛好者」,並非職業作曲家。但他們反對學術壟斷,提倡俄國的音樂應建立在俄國的民族之上。可惜當時的俄國民眾並未對此表現出理解和支持,以致這一理想未能遂終。

離職後,穆索斯基搬回到農村的兄弟家裡,並且開始創作管弦樂曲。名作《荒山之夜》就是出自於這時期。後來,穆索斯基又搬回到聖彼得堡,並開始著手改編普希金同名戲劇《鮑里斯·戈東諾夫》。1869年1月2日他重操舊職,這次他就職於內政部林業科。其他因素都穩定下來後,穆索斯基迅速編寫歌劇,第一稿在同年12月完成。但歌劇卻被馬林斯基劇院退回,穆索斯基只得對它作大幅的修改。修改版於1872年7月完成。這一版也沒讓穆索斯基獲得成功。但是在一次由一些歌手發起的義演中,歌劇中的三場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這一成功也使得馬林斯基的經理對歌劇另眼相待。

1877年3到4月他還為托爾斯泰的詩作創作了一系列歌曲,在這些歌曲中可看到他風格技巧的轉變,抒情的曲調和朗誦的演唱結合在一起。

1874年2月8日,歌劇《鮑里斯·戈東諾夫》首演。但也正是此時,穆索斯基開始酗酒,他自己也發覺自己有痴呆的徵兆。但暫時他還能夠在公職那裡保住生計。

1874年6月穆索斯基寫下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靈感來自於一次畫作展覽會,會上的作品是由穆索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維克托·阿里山大羅維奇·哈特曼所畫。同時他寫下了聲樂組曲《暗無天日》,這是根據高里尼舍切夫-庫圖佐夫的故事創作的。

1878年他被調到檢驗科工作。在那裡他遇上了一位仁慈的上司,讓他和列昂諾娃(Altistin Daria Leonowa)到烏克蘭克里米亞頓河還有伏爾加河那進行了三個月的音樂之旅。

1880年1月3日穆索斯基因酒癮被政府部門辭退,他有條件地獲得了100盧布離職金,條件就是他要完成歌劇《霍宛斯基黨人之亂》。但這部《霍宛斯基黨人之亂》和歌劇《索羅欽集市》最後都未能被完成。

1881年(42歲)是他人生最後一年,他與列昂諾娃一起。穆索斯基在列昂諾娃在聖彼得堡建立的音樂學校中教授音樂理論。1881年2月23日他再一次拜訪列昂諾娃,但是顯得神情絕望。當晚他癲癇發作,三天後,即2月26日被送到尼古拉耶夫斯基醫院。3月中病情有起色,但他還是在當月28日逝世了。穆索斯基被葬於聖彼得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延伸閱讀:

【BON音樂】什麼是「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Five)?

 

穆梭斯基名作欣賞

《展覽會之畫》- 漫步

https://youtu.be/Sq7Qd9PSmR0?t=94

 

《展覽會之畫》- 基輔城門

https://youtu.be/Sq7Qd9PSmR0?t=1799

 

《荒山之夜》(穆梭斯基原版)

https://youtu.be/tu1no7hOlSs

 


穆梭斯基:序曲,選自歌劇《霍凡斯基之亂》*
Modest Musorgsky: Introduction, 'Dance of the Persian Slaves' from Khovanshchina

 

歌劇《霍凡斯基之亂》(Khovanshchina)因穆梭斯基在1881年逝世,只留下聲樂稿與一小部分管弦樂譜,成為未完成作品。穆梭斯基的好友: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將此曲補成完整的全曲版。

《霍凡斯基之亂》以17世紀後半,俄羅斯歷史上的事件為題材改編:俄國由於政治上、宗教上的複雜原因,對政府懷有不滿的射擊者部隊,在1682年5月15日攻入莫斯科,殺戮掠奪三天。這段歷史被稱為「霍宛斯基黨人之亂」。後來俄皇彼得大帝登基,執政索菲亞之失勢,射擊者部隊受彈壓。這些事件在歷史上前後其實經歷15年時間,但在歌劇裡則描述成在短時間裡發生的暴亂。

穆梭斯基經俄國評論家史塔索夫(Vladimir Vasilievich Stasov, 1824-1906)在創作上給予協助,自己編寫劇本而成的未完成歌劇。

 

序曲《莫斯科河之黎明》(Sun rise at the Moscow-river / À l'aube sur la rivière de Moscou)

此序曲有時被翻譯為「前奏曲」,但總譜上寫為「序奏」(Introduction)。由於旋律優美經常在於音樂會上單獨演奏。

樂曲以變奏曲形式,描寫河流的微波、小鳥的叫聲、河邊寺院早晨的鐘聲等美麗的莫斯科清晨。與劇中人們的激烈的政治戰爭等各項鬥爭,形成全然的對比。

 

序曲《莫斯科河之黎明》

https://youtu.be/FvcEhpWfuRE

 

第四幕

穆梭斯基:〈波斯女奴之舞〉,選自歌劇《霍凡斯基之亂》*

〈波斯女奴之舞〉出現在第4幕第1景。霍凡斯基在餐宴賓客時,令波斯女奴進來跳舞助興。旋律相當具有波斯情調。

https://youtu.be/JeLPCETf0Ic

 

穆梭斯基:序曲、〈波斯女奴之舞〉,選自歌劇《霍凡斯基之亂》*

音樂會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q2LtkzVQ0JA


柴科夫斯基:連斯基的詠嘆調,選自《尤金.奧涅金》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Lensky's Aria from Eugene Onegin

 

根據柴科夫斯基弟弟莫德斯特書信記載,柴科夫斯基將普希金的韻文小說《尤金.奧涅金》創作為歌劇,係緣於一次飯局中知名次女高音拉夫羅芙絲卡雅的建議。由於普希金原著為大部份俄語讀者所熟悉,因此柴氏本人在設計劇本時,決定擷取大量普希金原文,以求呈現原文之美,成為了「詩意場景」。

而《尤金.奧涅金》原著是俄國文豪普希金所寫的敘事詩,描寫的是出身聖彼得堡貴族的尤金.奧涅金在愛情上的遭遇。

由於普希金抒情文學的氣息濃郁,柴科夫斯基將原詩中幾個場景刪除,配上音樂與歌詞。

但《尤金.奧涅金》並非歌劇,柴科夫斯基稱之為「抒情場景」(scènes lyriques),也是本劇之副標題。

因為他的重點不是要表現戲劇性,而是要在原詩的抒情性上面,所以留下來的場景算是忠實原作,尤其是全劇最感人的「讀信樂段」。

 

歌劇創作背景與故事簡介:

西元1876年,柴可夫斯基在巴黎欣賞過比才的歌劇《卡門》之後,對於比才只用身邊的人物,就可以描寫出人類的悲劇而深深受到感動。

從此以後,柴可夫斯基也開始尋找同類的題材。

經過朋友的推薦,他開始想將俄國大文豪普希金(AlexanderPushkin,1799~1837)的十四行詩《尤金.奥涅金》寫成歌劇。

因此,在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四號交響曲」後,就馬上投入歌劇《尤金.奥涅金》的創作。

這部歌劇是以十九世紀俄國仍處於農奴制度的社會的愛情故事為背景,敘述在鄉村別墅發生的一段年輕人戀情。

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奥涅金》中,為了要表現故事裡女主角的純樸,使用了比較短小的序曲,來增加整齣歌劇的親切氣氛,讓聽眾跟著音樂來到俄國鄉村地主的花園。

 

《尤金.奥涅金》序曲

https://youtu.be/qukSg5Tdwwc

 

故事中的男主角奥涅金,因為厭倦了聖彼得堡的生活,來到他將要繼承的鄉村別墅,遇見當地名人的女兒塔姬雅娜。

塔姬雅娜是一位天真浪漫,又愛幻想的年輕姑娘,她多愁善感的個性,和妹妹奥爾加開朗活潑的個性形成對比。

有一天,妹妹奥爾加的未婚夫連斯基,帶著朋友奥涅金一起來拜訪這兩個姊妹。奥涅金的翩翩風采,深深地吸引著塔姬雅娜,於是這位天真的姑娘愛上了來自聖彼得堡的年輕少年。

這樣的邂逅,讓塔姬雅娜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静,善解人意的奶媽早就發覺塔姬雅娜的心情變化,而純情的塔姬雅娜決定寫信向奥涅金表達自己的愛戀之意~也就是歌劇第二幕中由女高音所演唱的詠歎調「寫信場景』(Puskai pogibnuya,no pryezhde),這首詠歎調亦是整齣歌劇最精彩的部分。

在這段音樂中,輕輕地描繪出一位純潔少女心中的秘密,並表現出戀愛中少女的害羞與激動的心情。

整晚沒睡的塔姬雅娜,在清晨來臨時,將寫好的信交給奶媽,希望能交到愛慕的奥涅金手上,期待奥涅金也會有同樣的回應。

但是,奥涅金卻冷言冷語,指責害羞的塔姬雅娜,並且告訴她,自己不適合當她的丈夫,只能像兄長那樣地愛她,令塔姬雅娜十分的傷心與失望。

而在另一天,家裡為塔姬雅娜的生日舉辦一場盛大的舞會。

奥涅金在好友連斯基的強迫下,也來參加這場生日宴會,但是心中卻十分埋怨連斯基的好意。

為了要激怒連斯基,奥涅金在舞會中故意親近連斯基的未婚妻奥爾加,引起連斯基妒火中燒,對奥涅金破口大罵,並且邀他決鬥。

這時,奥涅金對自己的行為開始感到後悔...但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連斯基衝出門外,準備和他來個生死對決。

奥涅金自知理虧,但為了面子,也只好答應接受挑戰。

隨後,場景來到城郊的小河邊,時間是冬天清晨,連斯基和奥涅金決鬥的時刻來臨。

連斯基和他的助手先行來到。

他望著地上的白雪,若有所思地感嘆逝去的青春時光,以及對未婚妻奥爾加的愛。

這段由連斯基所演唱的《我的青春哪裡去了》』(Kuda,kuda,kuda vi udalilis),洋溢著深情動人的情感,可說是劇中最膾炙人口的詠歎調。

https://youtu.be/Deu6aM5BoOU

 

男高音溫德利希 中/德字幕演唱版本

 

 

連斯基回顧過去他與奥涅金的情誼,同時他似乎也有著預感,這次與奥涅金的生死決鬥,將是他告别人世的時刻。

不久,奥涅金在助手陪同下也出現了。

過去曾經是好朋友的奥涅金和連斯基,現在卻為了小事而反目成仇,兩個人的心裡都知道自己既無聊又愚蠢,但為了尊嚴和面子,誰也不願意低頭。

等到助手談好決鬥規則後,連斯基與奥涅金拿起槍枝,進行決鬥。

在一聲巨大的手槍聲後,連斯基應聲倒地,奥涅金從此失去了他的好友。

奥涅金親手殺了自己好友,於是將自己流放,遠走是非之地多年。

經過幾年後,人事也有了極大改變,場景來到聖彼得堡上流社會中的舞會大廳裡。

柴可夫斯基為這個場景寫下現在經常被單獨演奏的管弦樂曲「波蘭舞曲」(Polonaise),強勁的節奏和華麗的管弦樂手法,彷彿也讓聽眾來到了富麗堂皇的舞會。

https://youtu.be/iwZF0JIRFqA

 

在這場豪華宴會中,大家都期待看到傳聞中美若天仙的伯爵夫人。

這時,奥涅金發現這位美麗的伯爵夫人,居然就是當年遭到自己拒絕的塔姬雅娜!令他心中懊悔不已。

並開始對塔姬雅娜熱烈追求,雖然塔姬雅娜對於和初戀情人的重逢,也是心亂如麻,但是,經過內心掙扎後,塔姬雅娜為了保持自己的名譽,懇求奥涅金離開,並告訴奥涅金,他已經錯過機會,而且她決心留在先生的身邊。

塔姬雅娜向奥涅金說了最後一聲再見,就起身離開,留下奥涅金獨自懊悔。(劇終)


驚人的巧合

創作歌劇《尤金.奥涅金》的柴可夫斯基,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著和劇情相似的巧合。

在柴可夫斯基37歲寫下歌劇《尤金奥涅金》的同一年(西元1876年),他就像劇中的奥涅金一樣,有一位音樂學院的女學生安東妮娜.米留可娃,熱烈地寫情書給自己。

不過,柴可夫斯基遇到的音樂院女學生,卻比《尤金.奥涅金》中的塔姬雅娜,採用更激烈的手段。

女學生聲稱如果柴可夫斯基不娶她,她就要自殺。

柴可夫斯基對這樣的追求非常困惑,因為他對安東妮娜米留可娃並沒有感情。

柴可夫斯基後來雖然勉為其難地娶了她,但這段失敗的婚姻只持續了一個月。

柴可夫斯基與米留可娃

 

柴可夫斯基和安東妮娜米留可娃離婚之後,在幾乎是精神崩潰的邊緣下逃離了俄國,直到獲得梅克夫人經濟和友情上的協助之後,才重新展開他的人生,並且完成歌劇《尤金.奥涅金》。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歌劇《尤金.奥涅金》,各位或許可以一窺柴可夫斯基創作時所投射的內心世界。

 

普希金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出生於莫斯科,從1805年到1810年他每年夏天都在他祖母處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個村莊裡度過。他童年的這些生活經驗後來都體現在他早年的詩中。

普希金在位於皇村的帝國學院中就學六年,這是一個1811年10月19日成立的優秀學院。

今天,這個學院被稱為普希金學院。

在這段時間裡普希金經歷了1812年對抗拿破崙的戰爭。

1815年普希金的第一首愛國詩被發表。

雖然他當時還是一個學生,他被聖彼得堡的一個文學協會阿爾扎馬斯接納為會員。

這個協會反對當時盛行的保守的、硬板的語言文字,提倡俄羅斯語言。

普希金早年的詩充滿了生機。

1816年他的詩的風格突然轉變了,哀歌成為他最主要的作品。

1817年普希金畢業,他在彼得堡的外交協會任秘書。

他經常去劇院,參加阿爾扎馬斯的會議。

他還加入了一個稱為「綠燈」的文學和劇作團體。

這個團體與當時貴族中反對沙皇專制的團體有一定的聯繫。

雖然普希金沒有參加他們的政治運動,但他與這個運動中的許多人是好朋友,他寫的諷刺短詩受到了這個運動的影響。

在這段時間裡他一直在寫一部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這部長詩從他還在學校裡的時候就開始了。

1820年5月他完成了這部長詩。但當時的批評界對它的評價非常糟。

1820年初,普希金的一些諷刺詩給他帶來了麻煩,在這些詩裡他嘲諷了一些當權的人,比如當時的國防部長和教育部長。

在一些有權勢的朋友的幫助下他沒有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但他依然不得不離開聖彼得堡。

他被下放到克里米亞。到1824年為止他在南俄不同的地方居住。

從1823年開始他開始寫長詩《尤金.奥涅金》,這部長詩他一直到1830年才完成。

他的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亦昭示著他離開當時迂腐的俄羅斯詩歌,走向全新題裁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接見他後,他重新被允許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居住。

但沙皇親自檢查他的創作,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都受到了嚴格的監視。

這也體現在了《尤金.奥涅金》的創作中。

普希金這段時間生活得非常不快,因為他無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

1831年普希金結婚,但據說結婚當晚普希金手中的蠟燭忽然熄滅,讓普希金一驚,這彷彿也預告了他不幸的將來。

婚後與夫人遷居聖彼得堡,夫人娜塔莉亞.剛察洛娃成為當時聖彼得堡社交界著名的美人,被譽為「聖彼得堡的天鵝」,美貌令其在當時的俄國宮廷中受到歡迎。

普希金夫婦因而成為宮廷活動中的常客。

然而這種上流社會的生活加重了普希金的經濟負擔,雖然因為他的名氣與其妻子與宮廷的接近,沙皇允許普希金在檔案局研究文獻,方便寫作《彼得大帝史》。

但普希金仍然非常不快,他經常與人爭執,而且往往出於無足輕重的原因。

他這段時裡的作品都出現沉重的精神壓力,直到1836年他才被允許發行一部他自己的文學雜誌。

這個時期有一名法國流亡保皇黨人喬治·丹特斯瘋狂愛上他的夫人岡察洛娃,兩人經常相約共舞。

後來普希金接到侮辱他的匿名信,信裡笑他是烏龜。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忍無可忍,為了名譽,他與丹特斯進行決鬥,結果腹部受了重傷,兩天後去世。

普希金之死,當時的報紙刊載:「俄羅斯新詩的太陽殞落了...」


穆梭斯基:〈加冕場景〉、〈鮑利斯之死〉,選自歌劇《鮑利斯.戈多諾夫》
Modest Musorgsky: Coronation Scene, 'The Death of Boris' from Boris Godunov

 

延伸閱讀

夏爾克文章:
歌劇:鮑利斯‧郭多諾夫全劇的音樂與故事( Mussorgsky Boris Godunov)

 

影片欣賞〈加冕場景〉

https://youtu.be/UEBq-gsdI58

 

穆梭斯基:〈鮑利斯之死〉

https://youtu.be/T-d5wSMKR-Q


拉赫瑪尼諾夫:《鐘》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與合唱及管弦樂)
Sergei Rachmaninoff: The Bells, Op.35

 

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近代俄羅斯浪漫主義作曲家。 他創作了大量的樂器和聲樂作品,是近代俄羅斯音樂創作裡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作品。

一生中他創作了兩首重要的合唱作品:

其一是天主教彌撒為背景的《徹夜禱》(Vsenoschnoye Bdeniye)或(All-Night Vigil)Op。37。

其二便是這場音樂會的《鐘》。

作曲家根據俄羅斯詩人康斯坦丁·巴爾蒙特(Konstantin Balmont)翻譯之愛倫坡(Edgar Allen Poe,1809-1849)的同名《The Bells》四聯詩集(four linked poems),創作為合唱曲《鐘》。

這是一部不朽的合唱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將其視為他的最佳作品。

 

在接下來的文字,您將發現這一強大的作品如何受到愛倫·坡的詩歌的啟發,預示了俄羅斯在20世紀將面臨的動盪:

 

1912年夏天,莫斯科音樂學院大提琴系學生瑪麗亞·丹尼洛娃(Mariya Danilova)發現了詩人康斯坦丁·巴爾蒙特(Konstantin Balmont)俄語翻譯的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詩作《鐘》。

她立即感到這首詩是乞求被加上音樂的,而在她的腦海裡只有一位作曲家能作這首詩樂。 她製作了副本,然後將其發送給Sergei Rachmaninoff。

 

拉赫瑪尼諾夫作曲後回憶說:「我讀了瑪麗亞寄來的愛倫坡詩歌,並立即決定將其用於四個樂章中的合唱交響曲。」

 

次年,1913年冬天,他與家人一起住在羅馬,開始著手創作作品。

為了專心創作,拉赫瑪尼諾夫在羅馬知名地標「西班牙階梯」(Spanish Steps)附近租了公寓。

他特別要求希望要是「安靜、陰暗」的環境,無意中他選中了之前與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相同房間,因此就在與柴可夫斯基曾經作曲的相同環境之下,他完成了《鐘》這首合唱交響曲。

 

1890年代的羅馬「西班牙階梯」照片:

 

附帶一提,「西班牙階梯」後來成為超級觀光熱點,因為奧黛麗赫本的知名電影《羅馬假期》,亦在此取景:

奧黛麗·赫本 知名電影《羅馬假期》

 

她坐在階梯旁留下美麗的照片:

 

於是成為了許多觀光客與網美們熱門拍照景點:(照片取自網路)

 

「西班牙階梯」全景

「西班牙階梯」全景

關於愛倫坡《鐘》原詩與再翻譯詩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01.19. - 1849.10.07.),美國作家詩人編輯文學評論家,被尊崇是美國浪漫主義運動要角之一,以懸疑及驚悚小說最負盛名。愛倫·坡是美國的短篇小說先鋒之一,知名作家蕭伯納更曾說過: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愛倫·坡馬克·吐溫

《鐘》是一套四首詩集,於1849年(作者去世不久)出版,涵蓋了生命的四個不同階段:出生,婚姻,危機和死亡。是他的幾部作品中較被大眾所遺忘的作品之一。

 

讓我們來看四樂章最初的意涵: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原創的《鐘聲》(The Bells),四聯詩裡各具有不同類型的鐘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每個鐘有著不同的名稱,且與人類生命的階段有關。

“銀鈴”(The Silver Bells)宣誓著「初生」,

“婚禮鈴”(The Wedding Bells)裝飾著婚禮,

“警鈴”(The Alarm Bells)描繪出人生中的困擾,

“亡鈴”(The Death Bells)自然地闡釋生命之盡頭。

例如第一樂章,愛倫坡原詩:(僅翻譯大意

“Listen, hear the silver bells!

Silver bells!
How they charm our weary senses with a sweetness that
In the ringing and the singing that of deep oblivion tells. Hear them calling, calling, calling,
Rippling sounds of laughter, falling
On the icy midnight air;
And a promise they declare
That beyond illusion’s cumber,
Births and deaths beyond all number,
Waits a universal slumber-deep and sweet past all compare Hear the sledges with the bells,
Hear the silver throated bells;
See, the stars bow down to hearken, what their melody foretells, With a passion that compels,
And their dreaming is a gleaming that a perfumed air exhales And their thoughts are but a shining
And a luminous divining
Of the singing and ringing that dreamless peace foretells

“聽著,聽到銀鈴!

銀鈴!
它們如何以甜蜜的方式吸引我們疲倦的感官
在忘卻的響聲和歌聲中訴說著。
聽到他們打來的,打來的,打來的,
漣漪的笑聲,跌落 冰冷的午夜空氣;
他們宣誓的諾言 那不只是幻想的麻煩,
出生和死亡人數之多,
等待著普遍的沉睡和甜美的過去,
相比之下,聽著雪橇和鈴鐺,
聽到銀喉的鈴鐺;
看到,星辰彎下腰來聆聽,
他們的旋律預言,帶著強迫的激情,
他們的夢想是閃爍著芬芳的空氣呼嘯而過的光芒,
而他們的思緒不過是閃耀的 和發光的占卜
在夢魅以求的和平預言中
 

 

巴爾蒙特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並未採取「直譯」方式,而是幾乎極大地改變了愛倫坡原詩裡的語調和含義,並特別增加了他自我感知裡,對俄羅斯的內涵共鳴。

例如:巴爾蒙特卻會在這樣的詩裡,自己加入了「遺忘」與悲情的元素:

With their singing and their jingling they tell of 「oblivion」.
Oh, how clearly, clearly, clearly, like the ringing laughter of a child.

 

這樣的悲傷元素其是原詩裡沒有的

因此,巴爾蒙特版本的譯詩,無形中以他個人對於此詩的理解,卻增添了許多原本愛倫坡詩中所未具備的「憂愁」與「哀傷」。

 

上述我們提到,拉赫瑪尼諾夫以詩人康斯坦丁·巴爾蒙特(Konstantin Balmont)的翻譯本作為基礎,創作了《鐘》。

然而

巴爾蒙特翻譯的《鐘》,有著更多的哀愁與不安,或許這與當時代俄羅斯動盪的政治氛圍與不安的環境有絕大的關聯,

雖然我們可說這樣更明顯地具有俄羅斯之聲,但原詩原意卻已經遭到一定幅度之改造。

加上巴爾蒙特版本是拉赫瑪尼諾夫所接觸之唯一版本,

因此,其實我們可以直接說:巴爾蒙特版本裡的悲情俄羅斯觀點,無形中加重了拉赫瑪尼諾夫對於此曲的陰暗感,也無怪乎拉赫瑪尼諾夫使用了拉丁文《神怒之日》(Dies Irae)主題於此套《鐘》裡,為樂曲增添了陰鬱的氣氛。

談鐘聲

「鐘聲迴盪之聲」,幾乎是另一種俄羅斯音樂的重要元素。

對於《鐘》的創作,拉赫瑪尼諾夫曾說:「教堂的鐘聲深入著我曾經知道的俄羅斯所有城市-諾夫哥羅德,基輔,莫斯科。」

「鐘聲從小到大都陪伴著每個俄羅斯人,沒有作曲家能擺脫他們的影響。」

「我一生都為快樂的鈴聲和悲哀的鐘聲所帶來的不同心情和音樂而高興。而對鍾聲的熱愛在每個俄羅斯人中都是固有的情感。」

「如果我能使作品中的鈴聲隨著人的情感而振動,那是因為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莫斯科的鈴聲中……。」

「在一個羅馬的下午,我聽到了愛倫坡的詩句,我聽到了鐘聲,並試圖在紙上寫下他們可愛的音樂之聲,這些音樂表達了人類經歷的各種陰影。」

 

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世界末日遠景

許多人注意到《鐘》(或俄語名稱:「Колокола」「發音:Kolokola」)中的黑暗陰沈氣氛。

11月30日在聖彼得堡舉行的首演評論寫道:「誠懇和自發性一直很接近拉赫瑪尼諾夫的繆斯女神,但在這種悲慘的悲痛背景下,無望的痛苦和絕望的濃淡陰影首次出現在《亡者之島》中 在《鐘聲》中以異常清晰的方式展現自己。 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的新詩用特殊的力量聽到了一顆偉大而高尚的心靈的悲觀熱情和崇高的悲劇特徵。」(Sincerity and spontaneity have always been close to Rachmaninoff’s muse, but against this tragic, sorrowing background, the concentrated shades of hopeless anguish and despair that first appeared in The Isle of the Dead reveal themselves with unusual clarity in The Bells. In Rachmaninoff’s new poem are heard with special force the pessimistic passion and sublime tragedy characteristic of a great and noble heart.)

 

即使是氣氛較為歡快的樂章中,死亡的陰影似乎仍徘徊在某些樂段裡。

這某方面來說,或可歸因於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作品中的憂鬱氣質,但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可能影響了這首創作。

1905年失敗的俄羅斯民主革命似乎是俄羅斯擺脫獨裁制和和平解決整個帝國不斷增長的社會動蕩的最佳機會,

但沙皇尼古拉二世阻止了這場革命,再次確立了他高壓迫性和日趨無能的統治。

閃閃發光的羅曼諾夫王朝,也即將邁入最後幾年的末日,大時代籠罩著即將來臨的厄運感。

幾乎俄羅斯人都悲觀地意識到,可怕的政治局勢是站不住腳的,但是除了等待未來期盼的真正民主自由到來前,人民是別無選擇的,只能憂傷。

 

藝術家對大環境的反應有多種方式。

世界末日論風起雲湧,象徵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退縮也是如此。

史克里亞賓的音樂就是這種令人興奮的混合體。

也有作曲家以俄羅斯史前的歷史為靈感,試圖以原始主義的震撼振興腐朽和腐朽的文明—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受到了這些潮流的影響。

然而,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仍然以浪漫主義的傳統為基礎,著重於人類心理、記憶,與每個人的內在。

在《鐘》中,他對此時俄羅斯的沈重歷史的反應,也似乎充滿了這種對末日與悲劇無法抗拒的基調:也許由於這些原因,《鐘聲》具有明顯的悲劇基調

在他創作時的1913年冬天,後來1917年俄國革命尚未發生,但這逐漸醞釀的悲劇氛圍,似乎已經在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中預示可見。

《鐘》的四章,就像以音樂描繪人生:從童年、長大成人、歷經塵世洗禮,又再歸於平靜的「起承轉合」,人的一生似乎盡在其中。


第一樂章:“銀鈴鐘聲”(The Silver Bells)- 宣誓著「初生
男高音、合唱與管絃樂團

https://youtu.be/h4b08aVZn0w

00:00 - I. Allegro ma non tanto ('The Silver Sleigh Bells')

06:47 - II. Lento ('The Mellow Wedding Bells')

17:40 - III. Presto ('The Loud Alarum Bells')

26:16 - IV. Lento lugubre ('The Mournful Iron Bells')

 

四首詩的第一首被稱為“銀鈴”(Silver Bells),描述寒冷的冬夜裡,高高興興地駕著雪橇的快樂記憶

它以出生和生命的歡樂為中心,以“聽到鐘聲的雪橇”為開頭。

這首詩中的鐘聲被描述為銀色,代表著生命的新生。

鐘聲“預言家”帶來的“歡樂世界”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愛倫坡坡在整首短詩中還使用擬聲詞「叮噹響,叮叮噹當,叮噹響」(tinkle, tinkle, tinkle)來延續這種希望。

這銀鈴亮麗的鐘聲,如同銀色聖誕與冬日佳節般,在人們的生活中,營造出一種奇妙、歡樂的氛圍。

 

第一樂章部分詩詞(僅翻譯大意

“聽見鍾聲的雪橇
銀鈴!
他們的旋律預言真是個多麼快樂的世界!
他們如何叮叮噹當。
在夜晚的冰冷的空氣中!
雖然星星灑得太多
整個天堂似乎都在閃爍
帶有水晶般的愉悅;
用一種符文韻律
從音樂的鐘聲到鐘聲,
從鐘聲,鐘聲,鐘聲,鐘聲 鐘聲鐘聲
從鈴鐺的叮噹聲和叮噹聲開始。”
“Hear the sledges of the bells
Silver Bells!
What a world of merriment their melody foretells!
How they tinkle, tinkle, tinkle.
In the icy air of night.While the stars that oversprinkle
All the heavens, seem to twinkle
With a crystalline delight;In a sort of runic rhyme,
To the tintinnabulation that so musically wells From the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From the jingling and the tinkling of the bells.”

 

上述詩詞裡的「鐘聲」的是關鍵要素之一,是重複性與擬聲詞的使用。

例如,在上面的詩詞裡中,愛倫坡使用重複“鐘聲”和“閃亮”這兩個詞,以這種重複以及富有節奏的元素,在文字中模仿出鐘聲敲擊的節奏。

而拉赫瑪尼諾夫在創作時,不僅使用巨大的管弦樂團來發揮其威力,還利用其樂團豐富的色彩效果,喚起鐘聲,還激發出雪花,閃閃發光的星星以及在冬季裡雪橇加速行駛、鈴鐺噹噹響著的快樂感受~

這首詩將這一樂章的叮叮噹當的雪橇鈴鐺與孩子們的笑聲進行了比較。

男高音獨唱者唱著說,鐘聲講述了聖保羅在對哥林多人的第一封書信中所描述的複活的預言,那時“死者應被廉潔地舉起”。在此期間,死者沉睡著,等待著復活。拉赫瑪尼諾夫用歌聲,生動地喚起了這些初生的靈魂。


第二樂章:“婚禮鐘聲”(The Wedding Bells)- 裝飾著婚禮
女高音、合唱與管絃樂團

https://youtu.be/UdUThLpuBJ4?t=409

第二首詩的標題是“婚禮的鐘聲”。 它在自然界也很歡快,慶祝著人生,締結婚姻的早期里程碑。(五子登科嘛~)

*筆者註:我們常說的「五子登科」,指的是妻子、孩子、房子、銀子(存款)、車子。

 

愛倫坡的詩與中文翻譯:(僅翻譯大意

“Hear the mellow wedding bells
Golden bells!
What a world of happiness their harmony foretells! Through the balmy air of night
How they ring out their delight!

“From the molten-golden notes,
And all in tune,
What a liquid ditty floats
To the turtle-dove that listens, while she gloats On the moon!

Oh, from out the sounding cells, What a gush of euphony voluminously wells !

How it swells
How it dwells

On the Future!

how it tells Of the rapture that impels

To the swinging and the ringing Of the bells, bells, bells,

Of the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To the rhyming and the chiming of the bells!”

“聽見圓潤的婚禮鈴聲
金鈴!
他們的和諧預示著多麼幸福的世界!
通過夜晚的溫和空氣 他們如何發出喜悅!
“從熔金色的音符中,
一切順利
多麽棒的醇液
當她在月亮上歡呼時,聽著那隻斑鳩!
哦,從發聲的細胞中,大量湧出的諧音湧出! 它如何膨脹
它如何居住
在未來!它如何訴說著令人著迷的狂喜 鐘聲,鐘聲, 鐘,鐘,鐘,鐘,鐘,鐘 為了鐘聲的諧和與鐘聲的共鳴 

 

第二樂章以類似於第一節經文的方式開始。

但是,第二樂章的鐘鈴更「柔和」。

它們如同詩般,像結婚戒指一樣是金色的,雖然這首詩也充滿希望,但它卻蘊含著更加持久,熱情的喜悅。

這首詩用「狂喜」和「金色調」之類的詞來喚起如繪畫般的成熟描繪。

與第一段詩詞相同,多次重複使用「鐘聲」一詞,強調了重複性與擬聲詞。

拉赫瑪尼諾夫於音樂中使用了《神怒之日》(Dies Irae)的前四音符,並將《神怒之日》(Dies Irae)主題轉變為浪漫主題。

 

《神怒之日》(Dies Irae)(末日經)是關於末日審判的傳統中世紀頌歌,已成為音樂中的死亡象徵。

https://youtu.be/RMZPdSo2qUQ

 

Dies Irae

Day of Wrath 神怒之日

Dies irae, dies illa
solvet saeclum in favilla, teste David cum Sibylla.
Day of wrath, day that will dissolve the world into burning coals, as David bore witness with the Sibyl.
Quantus tremor est futurus, quando iudex est venturus cuncta stricte discussurus! How great a tremor is to be, when the judge is to come briskly shattering every grave.
Tuba mirum spargens sonum per sepulcra regionum,
coget omnes ante thronum.
A trumpet sounding an astonishing sound through the tombs of the region
drives all men before the throne.
Mors stupebit et natura, cum resurget creatura iudicanti responsura. Death will be stunned and so will Nature, when arises man the creature
responding to the One judging.
Liber scriptus proferetur, in quo totum continetur unde mundus iudicetur. The written book will be brought forth, in which the whole record of evidence is contained
whence the world is to be judged.

Iudex ergo cum sedebit, quicquid latet apparebit; nil inultum remanebit.

 

Therefore, when the Judge shall sit,
whatever lay hidden will appear; nothing unavenged will remain.

 

《神怒之日》(Dies Irae)(末日經)中文翻譯

取自網路,李宛蓁製作簡報。在此謹致上萬分謝忱。

 

在合唱團首次進入後不久,獨奏法國號也暗示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前奏曲主題,這齣歌劇探討了致命愛情的主題,並以著名的「愛之死」作為結尾,女主角最終死於愛情,在幸福中也似乎預示著隱隱的不安之感。

在華格納(Wagner)的樂劇中,愛情的圓滿與死亡習習相關,常被自由、救贖等等帶來的世俗主題聯繫。

在女高音獨奏家高亮的旋律線條之下,主題與《鐘聲》的文字與音樂產生共鳴。

第二樂章的節奏緩慢,作曲家描述了伴隨著金色婚禮鈴響的結婚儀式。

這首詩是對摯愛者雙眼的感性冥想,沒有直接提及死亡。

由於《神怒之日》的使用在本樂章中,伴隨著俄羅斯教堂鐘聲的獨特聲音。如您在本樂曲中將聽到的:許多不同大小的鈴鐺會同時響起,創造出作曲家心中的鐘聲,而且大型、較低的鐘,音波共鳴傳遞的速度較慢,較小、音域高的鐘聲則更傳遞快,音準也高。

所以這些大小重疊的鐘聲,可能產生複雜的節奏(3:2 or 4:3),並且鐘聲的音高,甚至可能產生中世紀時所禁忌的三度音程。


第三樂章:“警鈴”(The Alarm Bells) - 描繪出人生中的困擾

合唱與管絃樂團

https://youtu.be/UdUThLpuBJ4?t=1061

第三樂章從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突然過渡到預言世界。

不停敲響的的鐘聲,如同末日警鐘:哭泣,哭泣,大喊,因為可怕的大火吞沒了大地。

樂章悄悄地開始了,好像激烈的火花般,迅速地燃燒開來,換成為了激烈的管弦樂團演奏。

在管弦樂團熱烈的演奏中,清楚地傳遞出俄羅斯教堂鐘聲的獨特聲音。

隨著永無止境的大火,不斷蔓延似乎預告著動人心魄的事件即將發生,音樂更是達到了令人痛苦的激昂高潮。

現在回顧當時歷史背景下,這音樂似乎預示著四年之後,1917年突然爆發的俄國革命,以及隨後的俄國內戰期間的種種戰爭與暴力。

確實,在這個動蕩的時期,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自己在俄羅斯鄉村的摯愛之家將被焚毀。

 

此樂章警鐘的恐怖,以及即將接續進入最終樂章,代表喪葬的鐘聲即將殘酷地響起。

 

第四樂章:“亡鈴”(The Death Bells)- 自然地闡釋生命之盡頭。

男中音、合唱與管絃樂團

https://youtu.be/UdUThLpuBJ4?t=1577

首先開場的是憂鬱的英國管獨奏。

拉赫瑪尼諾夫指出:“必要的葬禮結局是柴可夫斯基的先例,”他指的是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的《悲愴》緩慢而致命的結局。

確實,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在男中音獨奏家和合唱團演唱的那一刻,將柴可夫斯基的首字母寫到了親筆簽名中,

“因為我們回想起閉著眼睛時,我們會抽泣,我們的心臟會保持靜止。”

拉契瑪尼諾夫傳記作家巴里·馬丁(Barrie Martyn)建議,這段話中的降序下行音階旋律改編自柴可夫斯基歌劇《黑桃皇后》第二幕,儘管柴可夫斯基在其最後幾年創作的許多旋律具有類似的降序形狀(我們可以從他的交響曲《悲愴》中來觀察這個主題) 。

當歌手們唱出了描述了聳立在教堂塔樓鐵鈴上的超自然人物的可怕笑聲時,達到了令人痛苦的高潮。

經過激烈的樂段之後,中提琴開始演奏一個簡單而遞減的人物,這是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多年以前第一次聽到的。

“我最喜歡的童年回憶之一是與諾夫哥羅德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大鈴鐺的四個音符有關,當祖母在教堂節那天帶我到鎮上時,我經常聽到這些音符,”拉赫瑪尼諾夫回憶道。

鐘聲是藝術家。

四個音符反覆出現,四個銀色的哭泣音符,籠罩在周圍不斷變化的伴奏中。

「我總是把眼淚與他們聯繫在一起。」

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將這個具有四個音符的人物融合在一起,並且在獨奏家和合唱團再次演唱他們的最後一句歌詞時,再次出現在鐘聲中。

 

最後,留下管弦樂團,以溫暖的旋律為聽眾帶來希望。

https://youtu.be/h4b08aVZn0w?t=1992

 

鐘聲以教會終止完全和諧的和聲進行至結束,這代表著:「阿門,靈魂安息吧」 的傳統和聲。

 

 

《鐘》現場演出Live'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fvy0nN5t0Po

I. "The Silver Sleigh Bells" : 00:44

II. "The Mellow Wedding Bells" : 7:30

III. "The Loud Alarm Bells" : 18:18

IV. "The Mournful Iron Bells" : 26:50

 

 

《鐘》第一樂章之鋼琴改編版本(特里福諾夫改編)

https://youtu.be/ON_69k644Tg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1' 上半年課程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1' 上半年課程
Music Lecture of Taipei Philharmonic 2021-1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知名音樂導聆人林仁斌老師,每週四晚間19:00-21:10之愛樂班音樂欣賞講座:結合古典音樂理論基礎,欣賞延伸音樂各類主題、電影音樂、爵士音樂與歌劇、音樂劇與芭蕾舞劇等等,帶給愛樂同學們多元化之音樂藝術饗宴。歡迎您的加入~

 

 

講座地點

每週四晚間之演講地點於「崇友文教基金會」(台北市100公園路30號10樓A室)

鄰近捷運「台北車站」或「台大醫院站」(可點按↓地圖進入 Google Map 頁面)

 

林仁斌老師簡歷: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林仁斌老師總場數每年超過百場之各類演講(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單位、中心與台灣索尼SONY數位教室),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報名資訊與費用
每期15堂課共3600元整(可預約報名旁聽一堂)

課程負責人:Ruby
聯絡電話:0937-067-628 (請於14:00-20:00來電)

2021年上半年講題一覽

本學期講座特色:

2021年 1月份 電影配樂賞析

從奧斯卡配樂大師顏尼歐.莫瑞康尼的生平與經典作品介紹,再結合日本銷售數百萬冊的《蜜蜂與遠雷》電影版,延伸探討古典音樂國際大賽之議題,讓農曆年前的講座輕鬆但卻深入

 

2021年上半年第一學期

開春後先延續之前柴可夫斯基作曲家專題,講完他的《曼弗雷德交響曲》與芭蕾舞劇《天鵝湖》。

之後我們將進入作曲家專題:拉赫曼尼諾夫。

我們將介紹這位身兼鋼琴家與作曲家的一代「巨人」,他的人生故事以及最知名的第二號與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交響舞曲與第二號交響曲等等,非常深入又豐富喔~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講堂學員位置與上課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歡樂的每週四音樂講座課堂,邀請您一同參與我們,感受音樂藝術之美~

2021年1月21日歡樂攝影留念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0611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台北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用心的班長Ruby,每學期末還會舉辦聯誼聚餐或旅遊活動,聯繫同學們的感情

20191229 愛樂音樂講座學員與眷屬旅遊

 

20181216 音樂講座十週年盛大聚餐,滿滿96人歡慶 🎉

20181216 愛樂音樂講座十週年,滿滿96人歡慶餐會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尋古、花宴、回憶》合照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_尋古、花宴、回憶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義大利隨想曲》 op.45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義大利隨想曲》 op.45 介紹
Tchaikovsky: Italian Capriccio, Op.45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關於本曲

《義大利隨想曲》是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1月至2月份,於義大利羅馬創作,並於1880年5月份於在卡明卡(Kamenka)住所完成管弦樂配器之管弦樂作品。全曲洋溢著義大利熱情民謠與旋律,是一首歡樂氣氛兼具的管弦樂佳作,經常於音樂會中演出;樂曲中明顯的大動態對比與華麗管弦樂音色,亦是許多唱片發燒友口中之「最佳測試作品」之一。

 

畫家 路易·巴蒂斯特·托馬斯(Jean Louis Baptiste Thomas)繪製油畫作品《羅馬狂歡節》(1817年):

路易·巴蒂斯特·托馬斯(Jean Louis Baptiste Thomas)(1817年):“筆下之「羅馬狂歡節」

 

1880年之柴可夫斯基照片

1880年之柴可夫斯基照片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關於《Caproccio》

綺想曲 V.S 隨想曲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官方解釋

 

 

筆者翻譯本曲為《義大利隨想曲》,不過亦有人翻譯為《義大利綺想曲》,原因如上。

翻譯時思索再三,例如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原文也是使用「Caprice」,因此《隨想曲》之翻譯名稱早已被大眾習慣,故並未特別針對此曲改變譯名。

 

創作背景

根據「TCHAIKOVSKY RESEARCH」網站顯示,對於本曲最早的討論信件是1880年1月 4至16號之間,作曲家與塔列耶夫( Sergey Taneyev)之通信,柴可夫斯基寫道:「我想創作一首以義大利民謠為主之組曲。」(I want to write an Italian suite on folk melodies)

再根據1880年1月份16日至24日作曲家與梅克夫人的通信,正在羅馬的柴可夫斯基,因為經常於街上聽見動人歌聲以及他親身經歷羅馬狂歡節,許多的新元素大大刺激了他的創作靈感,他此時寫道:「我已經開始以民間主題為這首『意大利幻想曲』(Italian Fantasia)創作。我嘗試以格林卡(Glinka)的西班牙幻想曲(Spanish Fantasia)創作方式寫一些東西。」

1月份至25日間的信件,柴可夫斯基在羅馬寫信給梅克夫人說:「過去的幾天裡,我已經初步完成了《義大利隨想曲》的草稿,這是以一些民間的旋律為基礎;我想,這首曲子我預測一定有著美好的未來。它之所以有很好的效果,是因為我偶然得到了一些極好的旋律。有些是從民歌集裡看到,有一部分是親耳在街上聽來的。」(All the same, I have worked successfully over the recent days, and I have already prepared in rough my Italian Fantasia on folk themes, which it seems to me, might be predicted to have a good future. It will be effective, thanks to its delightful tunes, some of which were chosen from collections, and some of which I heard myself on the streets.)

 

除了親身體驗羅馬狂歡節的熱鬧氛圍之外,《義大利隨想曲》開頭之小號演奏旋律,根據弟弟莫德斯特(Modest Tchaikovsky)之轉述,其實就是當時作曲家居住的飯店(Hôtel Constanzi)外,天天都會有騎兵團演奏之信號曲:

點按照片聽旋律

 

這段柴可夫斯基旅居羅馬天天聽的義大利小喇叭信號曲,根據弟弟的轉述,柴可夫斯基就想是個「快樂的觀光客」,天天享受著旅遊與異國風情帶給他的各種刺激,似乎充滿了靈感。

而這些民謠旋律,彷彿就伴隨著他對義大利的記憶般,回到俄國之後,旋律久久不能散去,於是入樂,成為了本曲最經典一段又一段具有代表性之旋律… 

草稿完成之後,五月份柴可夫斯基於家中將全曲配器完成。

再之後他將本曲繼續改編為雙鋼琴版本,並冠上「隨想曲」(Capriccio)的標題。

 

關於首演

《義大利隨想曲》於1880年12月,由好友尼可來.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指揮,於莫斯科首演。演出後獲得觀眾全面性之好評。

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

 

《義大利隨想曲》樂曲欣賞

Vasily Petrenko指揮之現場版本

https://youtu.be/mot51Hc5uEY

 

Antony Hermus 指揮現場版本

https://youtu.be/dyy0p90GO2w


樂曲簡析

本曲共分為兩大部分,五個速度段落。

根據柴可夫斯基寫作本曲之總譜規格,將第 1-254小節,劃分為第一段落(Part.1)

255小節開始至結束,為第二部分(Part.2)

 

而其中的五個速度變化處,分別為:

第1段 行板,稍有彈性速度(Andante un poco rubato),A大調,6/8拍。

第一段落以小號獨奏之與信號曲旋律啟開此曲。

之後低音管與銅管樂器奏出以波麗露風格,快速3連音符為主體的節奏,弦樂器奏出具有俄羅斯風格的華麗旋律。

俄羅斯風格旋律與小號信號曲旋律再現之後,雙簧管在低音弦樂的伴奏下,奏出優美的新旋律。

這段旋律來自義大利民謠《美麗的姑娘》(Bella ragazza dalle trecce bionde):

樂曲第一部分第二段主題,非常優雅動聽,採用了義大利民謠《美麗的姑娘》(Bella ragazza dalle trecce bionde)

https://youtu.be/RpnkVSGpHYo

 

樂曲實際使用:

https://youtu.be/jpvvEnJwI-s?t=220


第2段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降D大調,4/4拍。

第2段落以第二小提琴與低音弦樂共同奏出輕快規律的伴奏節奏,三部長笛與第1小提琴則演奏出華麗帶著切分的主旋律,非常具有熱烈的狂歡節氛圍:


第二部分

行板(Andante)

樂曲回到先前的波麗露風格三連音伴奏音型,伴隨法國號下行之和聲,塑造出憂鬱的氛圍。弦樂演奏出深沉由具有力度變化之旋律:

 

第3段 急板(Presto),a小調,6/8拍。

在這段落中,動態範圍極大,而且打擊樂器亦獲得非常多的發揮。

本段標示之塔朗泰拉(Tarantella)義大利舞曲,亦是經常使用於古典音樂創作中的舞曲之一。基本架構是非常快速的3連音活潑舞蹈,經常記譜為 6/8拍,也就是兩大拍但是兩組三連音,因此聽起來非常快速而炫技:

塔朗泰拉(Tarantella)範例一:

https://youtu.be/rEHwN6unpIc

 

塔朗泰拉(Tarantella)範例二:

https://youtu.be/LVBsyEruUBI

 

根據維基百科「塔朗泰拉」:

民間傳說,「14世紀中葉,義大利南部城市塔蘭托城一帶出現一種奇怪的傳染病,是由名為塔蘭圖拉的毒蜘蛛咬傷所致。受傷者只有瘋狂地跳舞,直至全身大汗淋漓,才能排出體內毒素。故「塔朗泰拉」之名由此而得」。其原文也成為「跳舞病(Tarantism)」的來源。

 

而樂曲第三段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主題,柴可夫斯基之旋律引用自義大利民謠「Cicuzza」:

https://youtu.be/zM4TpenZBXA

 

樂曲實際使用:

https://youtu.be/jpvvEnJwI-s?t=587


第4段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降B大調,3/4拍。

進入 3/4拍,銅管以三連音型伴奏,木管演奏出之前出現過之民謠《美麗的姑娘》旋律:

 

第5段 急板-更急板-最急板(Presto - Piu presto - Prestissmo)A大調-降E大調-A大調,6/8拍子-2/4拍。

進入最終段落後,速度標示為「急板」,但隨著段落前進,一次又一次速度越轉越快,直到樂曲結束為止。

有趣的是,新的速度術語不斷出籠:「急板」、「甚急板」、「最急板」等等,我們可以看見作曲家在速度上的細分,充分反映出他在異鄉義大利所感受到的熱情與瘋狂,他試圖將這樣的感動,全部細膩地放入音樂作品中,時時刻刻充滿著充滿熱情洋溢的義大利情調~兒這正是我們欣賞音樂裡最大的樂趣:

 

急板(Presto)

更急板(Più Presto)

 

最急板(Prestissimo)

隨著一段一段的速度加快,樂曲邁向最終熱烈爆棚的結尾高潮:

以此根據總譜指示以及全曲段落劃分,大致分析此曲的結構,可分為兩大部分與五大速度段落。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jpvvEnJwI-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四季課程(12月-2021年2月)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四季課程(12月-2021年2月)
Music Lecture of Gloria Prince Hotel 2020-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每週一之音樂講座,除了結合台灣音樂界藝文表演節目與知名各國音樂家介紹之外,也經常邀約不同領域之達人,共同激發與音樂美好的瞬間。

2020年林仁斌老師主講之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第四季課程,將以音樂+電影,加上紀錄片與音樂之美好結合,讓讓學員們繼上一季音樂與文學的結合之後,繼續感受音樂與影像結合之各種美感,一路快樂地欣賞音樂直到2021年農曆年前喔。

 

講座每週一舉行,包含飯店西式午餐、音樂講座與精緻下午茶點,歡迎喜愛音樂朋友們報名參與:

本期講題主軸:

魏靖儀 Live' 音樂分享講座

豐富又有內涵之電影與音樂影片

電影配樂專題討論

知名音樂家紀錄片


2020.12.07. 將邀請旭日東昇台灣之光小提琴演奏家魏靖儀蒞臨講座現場,分享音樂與演奏

William Wei - 魏靖儀(照片取自魏靖儀 Facebook)

 

2020年12月28日將邀請金曲獎演奏樂團「玩弦四度」蒞臨講座現場,為我們帶來歡樂的年末音樂Party與歡樂時光~

 

本期音樂講座精彩絕倫的影音片單,敬請期待: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以上DVD與電影解說照片均取自網路)

 

 

講座主持師資介紹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中山堂、城市舞台、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日本國際長笛年會等於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與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六張長笛演奏專輯: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為台灣近年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以上,於台北華泰王子大飯店、崇友文教基金會、各藝文中心、圖書館、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等定期演講,每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華泰生活學堂報名資訊

親自報名:
請至華泰王子大飯店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電話報名:
請洽華泰王子大飯店 宴會行銷 
02-7721-6688 #1551
*音樂講座可事先報名,亦可講座開課當日歡迎現場報名。
上課地點:
華泰王子大飯店(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用餐:1樓 驢子餐廳
上課:2樓 華泰會館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飯店這邊除了出入嚴格管控體溫與要求每位出入者確實以酒精消毒之外,音樂講座學員的用餐位置與上課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近期精彩活動照片

林仁斌 X 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
《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II

 

與四位首席音樂家再次合作

小提琴:馮楚軒
小提琴:譚正
中提琴:張仁豪
大提琴:邱明宏

 

2020.11.23. 特別來賓小提琴演奏家林品任與巴哈靈感梁老師蒞臨講座現場

 

 

會後合照,期待下次人帥又氣質出眾的品任再次蒞臨講座,辦一場專場音樂分享會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於大人社團開設系列音樂欣賞課程囉~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於大人社團開設系列音樂欣賞課程囉~ 
Music Lectures of BONART 2020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音樂最奇妙的地方就是用旋律堆積出的情境說出聽者的心情並產生共鳴。正在聽音樂的你會不會對於讓你感動的音樂背後的故事感到好奇呢?

鳴石音樂與天下/康健雜誌的《大人社團》和《蹦藝術》合作,邀請知名導聆人、蹦藝術網站執行長林仁斌老師,為成人設計一系列音樂賞析的課程。老師將帶領您認識古典音樂,透過影音欣賞、講義解說與老師的專業導引,可以更輕鬆地與音樂產生連結,感受音樂撫慰人心的力量。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攝影 / 陳德信)

 

文章轉載:

知名音樂家、導聆人林仁斌:讀懂音樂背後的故事,換來的是更多感動

  • 作者 / 吳孟瑤、攝影 / 陳德信
  • 文章出處 / 大人社團

中場休息時間,學生們三三兩兩、一群一群地聚在一起,討論著剛剛課堂上老師放的音樂和介紹的音樂家,「我很喜歡那部電影的配樂、我下周也要去聽一場演奏會、那首曲子實在太感人了」。這是知名音樂家及導聆人林仁斌的音樂講座上,常看到的場景。

這些學生形形色色、來自各種背景,也許是某個公司的董事長或是醫生、學校老師,年齡層橫跨40年,但唯一不變的是,這些人同樣喜愛、欣賞音樂,而這也是林仁斌19年來,願意持續不斷開辦音樂講座的原因。

旅法3年、師事多位長笛大師,並出過6張長笛專輯的林仁斌,除了演奏表演、擔任樂團指揮、音樂講座教學外,還擅長音樂相關的採訪撰文跟攝影。旅法回國後,林仁斌帶過樂團,也出過專輯、在大學任教。後來願意投入音樂講座教學中,一做就是快20年。

 

他說,很多人對音樂家的想法就是,出國念書、加入樂團演奏表演、或是成為老師等等,但他卻想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尤其我在講座上,看到學生不論是20、30歲還是70、80歲,因為了解某首音樂的設計架構或背後的故事等等,而感到興奮雀躍,我就知道自己走的路沒有錯。」林仁斌堅定地說。

 

欣賞音樂是很純粹、美好的事情 鼓勵不要畫地自限

「其實聽音樂、欣賞音樂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但很多人往往一開始會自我設限,」林仁斌說,學生在講座上最常有的疑問就是,「我不會看譜怎麼辦?我什麼樂器都不會也可以上課嗎?」

 

其實欣賞音樂是很放鬆、享受的事情,老師也會用一般人聽得懂的語言去引導,鼓勵大家不用太畫地自限。

 

林仁斌投入音樂講座的教學,至今已近20年,很多學生都是他的「老班底」。(照片來源:蹦藝術官方網站

20200810-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大合照

 

邀請旅美小提琴演奏家林品任於音樂講座分享與演奏

邀請旅美小提琴演奏家林品任於音樂講座分享與演奏

 

20181216 台北愛樂音樂講座十週年,滿滿96人歡慶餐會

 

20200611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林仁斌舉例,像自己上到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這名音樂家時,可能鮮少學生會認識,但如果帶入講他和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的一段情,甚至因此催生了香奈兒的經典5號(N°5)香水,那學員自然就會覺得親切、有趣許多。

又或是像是知名的「樂聖」貝多芬,在他光明、激昂的音樂中,其實背後是一段不順遂的人生,從小被父親虐待、逼著練琴,好不容易練就一身本領卻失聰,一輩子都在暗戀、沒有結婚等,所以音樂對他來說是一種超脫和救贖。

 

「透過這樣的引導方式,大家便更能領會這些音樂作品,音樂真的沒有這麼難,懂得怎麼欣賞後反而是有更多感動。」林仁斌說。

 

林仁斌老師為國家交響樂團 NSO 演講校園Live'講座,台北市立蘭雅國中~將古典音樂推廣至喜愛音樂的學校

 

林仁斌老師為苗北藝文中心演講校園Live'講座,林仁斌X台灣弦樂團首席四重奏~新竹清華大學音樂系

 

擔任國家音樂廳音樂會導聆人(長榮交響樂團)

 

擔任樂團團長與指揮 帶領節慶長笛樂團赴日本長笛年會演出

2019年8月 節慶長笛樂團於日本福岡長笛年會全團大合照

 

印度塔布拉鼓大師Abhiman Kaushal到講座上現場示範。

 

邀請旅美優秀小提琴家黃俊文 Paul Huang 至音樂講座分享與演奏

 

從古典音樂到韓劇配樂 音樂欣賞無界線 有的是滿滿熱情

林仁斌老師的演講講題豐富多元,從古典音樂到電影音樂、韓劇配樂等,皆是同學們喜愛的流行話題(圖片為苗北藝文中心苗北講堂系列講座)

 

從古典音樂、電影配樂、歌劇,到時下最流行的韓劇配樂解析等,林仁斌的音樂講座內容十分多元,學生也來自四面八方,甚至連李前總統與其夫人,都曾是林仁斌的座上賓。

但讓林仁斌最感動的,是這些學員的熱情與堅持,「我從2001年開始投入音樂講座的教學,有很多學生就從那時候跟著我上課到現在,等於從青春少女到變媽媽阿姨,」林仁斌開玩笑說。

而且學員們也都非常自動好學,會自己組群組,在裡頭分享上課、看完音樂會的心得,甚至還有人主動當班長,幫大家整理班務、登記報名上課、管理學費等等,讓林仁斌非常感動,「這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堂課,而是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體,大家因為喜歡音樂而凝聚,這是我最感動、也願意繼續做下去的最大動力。」林仁斌感性地說。

 

 

(學員在群組裡分享上課心得。照片來源:林仁斌提供。)

 

有學生也回饋,說自己以前想看表演、聽音樂會,但拿到表演節目單時常一頭霧水,不知道該選哪個節目,只好選一些聽過、好像比較有名的表演;但上過林仁斌的課後,就懂得怎麼為自己選喜歡的表演節目,聽音樂會時也不再那麼陌生害怕。

林仁斌也分享一些聽音樂表演的小技巧:

  1. 事先做功課:不論是上網查資料、看看過去的表演影片,或是上課、聽音樂講座等,都能先幫助自己更加認識、熟悉表演的內容,欣賞時才能更加融入。
  2. 選擇有「導聆」的表演:所謂導聆,指在表演前約20~40分鐘,由專家為聽者、觀眾進行提綱挈領,說明、挑出幾個可看可聽之處,並分享個人感想等,以引導聽者進入狀況,對初學、初次欣賞的人來說相當有幫助。
  3. 盡量選「音樂廳」而非多功能場地:林仁斌建議,如果是欣賞音樂會,盡量還是選場地在音樂廳的表演,音響等設備會較為專業,「有些多功能場地同時能辦演唱會、表演戲劇等,相較之下就較不適合聆聽音樂會。」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聽音樂是你的放鬆時刻?你更希望能聽懂音樂背後的故事?《大人社團》邀請知名導聆人林仁斌老師帶領大人了透過影音欣賞、講義解說與老師的專業導引,讓你更輕鬆地與音樂產生共鳴,拓展見聞,感受音樂撫慰人心的力量。我們將為學員準備精緻下午茶,邀請你走入音樂與表演藝術的美好世界,享受一週一次的音樂饗宴。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ctivity/496

★課程分為三系列,可單購系列或合購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電影音樂(3/25、4/1、4/8、4/15)點我報名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大師音樂 (4/22、4/29、5/6、5/13) 點我報名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經典歌劇(5/27、6/3、6/10、6/17) 點我報名

2021年最新課程資訊

★欲報名可洽客服02-2662-0332

每週二班(下午2-4點)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第二期(4/6起週二下午班,共12堂):
合購優惠-韓劇音樂&電影音樂&文學音樂

 

每週四班

大人的音樂欣賞課(3/25週四起下午班,共12堂):

三主題合購優惠-電影音樂&大師音樂&經典歌劇

 

感謝天下集團/康健雜誌、鳴石音樂空間、蹦藝術 | BONART 網站

可點閱照片進入超連結原文

 


林仁斌老師簡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威爾第成名之作 - 歌劇《納布果》介紹(Nabucco) 

【BON音樂】威爾第成名之作 - 歌劇《納布果》介紹(Nabucco) 
Giuseppe Verdi - Nabucco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納布果》是威爾第的第三部歌劇,由於音樂動聽,加上最知名的合唱曲〈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出自於此部歌劇,一直被認為是奠定威爾第邁向成功歌劇作曲家地位及名譽的重要作品。

 

威爾第 1842年《納布果》手稿:

Giuseppe Verdi Work: Nabucco Date: 1842

威爾第歌劇創作年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奧貝爾托(1839)
一日君王(1840)
納布果(1842)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1843)
埃爾納尼(1844)
兩個福斯卡羅(1844)
聖女貞德(1845)
阿爾齊拉(1845)
阿提拉(1846)
馬克白(1847)
強盜(1847)
海盜(1848)
萊尼亞諾戰役(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費利奧(1850)
弄臣(1851)
遊唱詩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禱(1855)
西蒙·波卡涅拉(1857)
假面舞會(1859)
命運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達(1871)
奧泰羅(1887)
法斯塔夫(1893)

 

創作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威爾第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爵貝爾托》於1839年10月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並且受到當時擔任劇院主要女高音演員的斯特雷波尼(Strepponi)的青睞;

但隔年1840年是威爾第人生中非常悲慘的一年:威爾第的愛妻和兩位幼小的兒女相繼病逝,這使他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因為與史卡拉歌劇院合約尚未約束,劇院經理(Merelli)仍然要威爾第繼續創作。

傷心的他還得勉為其難繼續為劇院創作了第二部歌劇作品:喜歌劇《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

這第二部歌劇《一日之王》在米蘭史卡拉歌首演時被觀衆發出噓聲,演出失敗。家庭工作都深深受傷的威爾第,非常消沈,發誓不再作曲。

但那個逼著他寫喜劇的史卡拉歌劇院經理(Merelli)此時將一卷厚厚的歌劇劇本硬塞給了威爾第,是劇作家索萊拉 (Temistocle Solera)根據聖經故事以及結合 Anicet-Bourgeois 與 Francis Cornu 等人之戲劇作品之全新創作 - 《Nabucodonosor》;

威爾第很不情願地把腳本帶回家,返家後往桌上一扔,偶爾看見打開的一頁劇本寫著「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詩句,被吸引的他徹夜閱讀,被腳本中激動人心的情節和詞句所吸引,愛上了這個劇本,徹夜長考後他第二天就主動去找經理,答應譜寫這部作品,這就是他的成名之作《納布果》!

《納布果》劇中藉古喩今的愛國思想激動著每一個觀眾,當觀眾們步出歌劇院時,大都已學會了歌劇裡這段被異國侵略者俘虜的希伯來人的思鄉合唱:〈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這首合唱曲至今仍是義大利最知名流行的愛國歌曲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aPGi6XOnc&t=190s

 

而在《納布果》中扮演女主角的,便是後來成為威爾第第二位夫人的當時著名女高音:斯特雷波尼(Giuseppina Strepponi, 1815-1897)。

Giuseppina Strepponi in 1835 (Museo di La Scala)

歌劇故事出處

歌劇故事設定發生於公元前587年,威爾第根據此舊約聖經故事改寫:以巴比倫王納布果入侵猶太為背景,敘述他的兩個女兒同時愛上猶太王子彼此明爭暗鬥,而猶太俘虜則因納布果改信耶和華,獲得救贖之聖經故事(列王紀下:第24~25)。

 

圖片出處:

「線上聖經」《列王紀下》 第24章,查詢網頁(http://bible.jbride.cc/列王紀下/24.html)


歌劇登場角色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納布果(Nabucco,巴比倫國王,以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藍本所杜撰之巴比倫君王)—(男中音
  • 以實瑪利(Ismaele,耶路撒冷城當時猶太國王的姪子)—(男高音
  • 撒迦利亞(Zaccaria,耶路撒冷猶太大祭司)—(男低音
  • 阿比凱莉(Abigaille,巴比倫帝國公主,納布科王的長女)—(女高音
  • 菲妮娜(Fenena,巴比倫帝國公主,納布科王的次女)—(女高音)
  • 巴力神大祭司(Baal,巴比倫大祭司)—(男低音)
  • 阿卜達洛(Abdallo,納布果的親兵 —(男高音)
  • 安娜(Anna,撒迦利亞的姐妹)—(女高音)
  • 巴比倫及猶太士兵利未人猶太貞女巴比倫婦人博士巴比倫王國大公群眾—(合唱團

首演

《納布果》於1842年3月9日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 (Teatro alla Scala)首演。


歌劇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p-ZihcTdg

 

劇情分幕解說

時間:公元前587年

地點:耶路撒冷與巴比倫

 

第1部:耶路撒冷

「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這城交付巴比倫王的手、他必用火焚燒。」——耶利米書

在耶路撒冷的聖殿

納布果(古巴比倫帝國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率領巴比倫大軍進攻猶太國首都耶路撒冷,擊敗猶太人。該市市民同聲哀嘆戰爭的失敗。此時大祭司Zaccaria撒迦利亞)要大家別失望,激勵猶太人振作,相信上帝。他們雖戰敗卻同時俘虜了納布科的次女 Fenena,想以她做為人擲來迫使納布科撤退。

Zaccaria 將 Fenena 交給了 Ismaele(耶路撒冷君王的姪子,曾經出使巴比倫的使者)。但其實 FenenaIsmaele 二人相戀,是戀人。

Ismaele 力勸 Fenena 逃走,留下來只會危及性命。

納布科的長女 Abigaille ,其實出身為低賤的奴隸階層她帶著喬裝的士兵攻入聖殿,因為同時亦愛著 Ismaele

當她發現妹妹 Fenena 與 Ismaele 二人原來相互相戀,滿心嫉妒的 Abigaille 警告 Ismaele,如果他不放棄 Fenena,她將會控告 Fenena 叛國。

納布果這時候闖入(歌曲:'Viva Nabucco')。

Zaccaria 挺身而出抵抗納布科,威脅會用匕首殺死 Fenena

Ismaele 制止 Zaccaria,救走 Fenena,納布科下令焚毀聖殿並劫掠耶路撒冷。猶太人咒罵 Ismaele 為叛徒。

第2:懷疑者

看哪、耶和華的忿怒、好像暴風已經發出、是掃滅的暴風、必轉到惡人的頭上。——耶利米書

第一場:巴比倫皇宮

納布果 離開繼續作戰,任命小女兒 Fenena 為攝政王。

大女兒 Abigaille 則發現一些文件證明她自己不是納布科親生女兒,而是奴隸階層出身。Abigaille 滿腔仇恨,表示一定要殺掉 Ismaele 與 Fenena。

主神(Baal)大祭司告訴 AbigailleFenena 想要釋放猶太俘虜。他與占卜者們會散播納布科戰死的謠言,一起合謀發動政變讓 Abigaille 登上王位。

 

第二場:巴比倫皇宮的殿堂

大祭司 Zaccaria 召集被囚禁的希伯來人與利未人一同集會,眾人要求懲戒私放人質的 Ismaele。但 Zaccaria 說 Fenena 改決定信猶太教,因此 Ismaele 所拯救的,是一位改信猶太教的希伯來女子,大家便和解。

此時 Abigaille 登場,與以國王納布果已死為由,要求 Fenena 交出王冠。

但這個時候,納布果衝入,嘲笑主神(Baal)及猶太人的神。

Zaccaria 拒絕執行納布果殺死猶太人的命令。

Fenena 說要與猶太人共存亡。納布科正自稱自己為上帝(歌曲:'Non son piu re, son dio'),要大家趴下來崇拜他時,天上一道雷電霹下,正中他的皇冠把他擊昏了,皇冠掉在地上,被 Abigaille 取去,說巴比倫的光榮絕不會因此而消失。

第3:預言

「曠野的走獸必住在那裡,貓頭鷹也住在其中,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耶利米書

第一場:巴比倫空中花園

Abigaille 成功奪取了攝政王寶座,驕傲的她決定將所有希伯來人都殺光,也包括自己的妹妹 Fenena

大祭司將處死猶太人及 Fenena 的法令交給 Abigaille,被雷打中已呈現瘋顛的納布果闖入,要求 Abigaille 退還王位,Abigaille 反過來說服納布科簽署法令,要他在法令上蓋下印。

納布果要求赦免 Fenena,Abigaille 不答應。

納布果搬出王牌,告訴 Abigaille 她不是他的親生女兒,只是奴隸出身,並想出示證明文件。

Abigaille 嘲笑他,並當面將有關她的證明文件毀掉。納布科意識到自己已被篡位,並淪為階下囚,Abigaille 大權在手歡喜若狂。

第二場:幼發拉底河畔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歌曲:「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Zaccaria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並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

所有的希伯來人們被迫戴著腳銬,在幼發拉底河畔服勞役。在此場景中,眾人唱起了著名的合唱歌曲:〈飛吧,我的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Zaccaria 鼓舞著眾人,說上帝透過他昭示大家,鐐銬總會斷開,而巴比倫遲早會滅亡,首都巴比倫城將成為蛇鼠出沒之處。

 

 

第4部:粉碎的偶像

「主神蒙羞,她的偶像都驚惶。」——耶利米書

第一場:巴比倫皇宮

納布果在牢房裡做了惡夢,醒來之後回復清醒意識。從窗外,納布果看著女兒 Fenena 將要被處死,但他卻被困而無能為力。在絕望之際,他向耶和華禱告懺悔,承諾會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要求饒恕他的狂妄,希望能拯救 Fenena 並改信於祂。

神應允了他,在親兵 Abdallo 等人的協助下,納布果誓要懲罰所有叛國者,並拯救 Fenena

 

場景2:巴比倫空中花園

一眾猶太人及 Fenena 將要被殺,獻祭給主神 (Baal)。納布果等人闖入,手執配劍,下令停止殺戮並將準備擊碎主神像。

但此時神像卻自動倒下疊成碎片,所有希伯來人歡呼上帝顯靈,納布果宣布自己已經改信耶和華。

他下令釋放所有猶太人,重建上帝的聖殿。

Abigaille 被押解進入,自知早已失敗的她,預先服毒自殺。她死前表達她的悔意,並懇求Fenena的寬恕。

大祭司 Zaccaria 宣告納布果為上帝的僕人,他是萬王之王。(劇終)


大都會歌劇院 2002年版本推薦

 

2007年 Orchestra e Coro Arena di Verona Nabucco(導演:Denis Krief)推薦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C大調絃樂小夜曲 op.48 介紹

【BON音樂】柴可夫斯基 C大調絃樂小夜曲 op.48 介紹
Tchaikovsky: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Op.4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 –1893)在1880年,完成了三首重要且流傳後世的樂曲:《義大利隨想曲》op.45、《C大調弦樂小夜曲》op.48 與《1812序曲》op.49。除了這三首樂曲之外,1880年完成的作品還有:

  • Op. 44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1880)
  • Op. 46 6 Vocal duets, with piano (1880)
  • Op. 47 7 Songs (1880)
    1. If Only I Had Known
    2. Softly the Spirt Flew up to Heaven
    3. Dusk Fell on the Earth
    4. Sleep, Poor Friend
    5. I Bless You, Forests
    6. Does the Day Reign?
    7. Was I Not a Little Blade of Grass in the Meadow?

 

您或許很難想像,柴可夫斯基在發表這些重要曲目的前一年,還正因婚姻失敗而企圖自殺未遂,精神上處在因為婚姻而呈現的不穩定狀態。幸好此時有親友們協助處理與梅克夫人的年金贊助,讓他開始脫離為五斗米折腰的工作,終於能夠開始為自己、為音樂而創作。

 

一直以來,柴可夫斯基認為要表現自己,最好的創作題材是寫交響曲或歌劇,但完成第4號交響曲(18771878)後,他對於自身的得失之心,讓他有10年之久沒有再創作交響曲,我們可以從以下她與梅克夫人的書信對話中,看出他是在多大的內心煎熬之下才提筆創作第五號交響曲:

 

第五號交響曲開始醞釀之時,柴可夫斯基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第五號交響曲創作的心境:

我從現在起要努力工作一番。我不僅要向別人證明,而且也要向自己證明,我還沒有到了不行的地步。我常常產生這樣的疑慮,我問自己,是不是到了該停筆的時候了?我的想像力是否已經耗盡?創作泉源是否已經枯竭?如果我再活十年二十年,這一天終會到來的… 我怎樣才能知道,這樣的時刻何時會降臨到我頭上呢?現在我決定寫一部新的交響曲。開始寫的時後似乎很不容易,但現在靈感已經來了…

 

而第五號交響曲大約於1888年6月開始寫作,於1888年7月初完成草稿,於8月26日完成全曲管弦樂配器,9月底交予出版商尤根森(Pyotr I. Jürgenson)進行發行。 1888年11月17日於聖彼德堡首演,由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

與第四號交響曲的創作與首演時間相比(第四號創作於1877至1878年期間,首演於1878年),第五號一晃眼居然已經是十年之後了…在他寫給贊助人梅克夫人的信中亦曾提到:「我力求令此曲盡善盡美。」

1888年12 月 10 日與 11 日,第五號交響曲又再次由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指揮演出。

演出過後,柴可夫斯基於 12 月 26 日致信給梅克夫人:「莫斯科的兩場音樂會進行得順利,但卻給我留下了傷心的回憶。我越來越相信,我最近寫的這部交響曲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它顯得過份複雜、沈重、虛假、冗長,總之很不得人心。除了塔涅耶夫堅持說第五交響曲是我的優秀作之外,所有誠心關懷我的人都對他評價不高…

 

轉捩點 – 成功來臨

1889 年 3 月 15 日,柴可夫斯基指揮第五號交響曲在德國漢堡演出,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團員及所有當地音樂家們友善,以及觀眾的熱情回應,終於證明了他這首第五號交響曲的成功,也讓他終於從一連串的失意中清醒過來。

柴可夫斯基當時從漢堡發出給梅克夫人的信,更是表達出心中的想法:「第五號交響曲演得非常出色,我又開始喜歡他 了,要不我之前還對他抱有過份不滿的意見呢…

而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這部傑作真正享有盛名與實至名歸的世界性榮譽,是在 1895年以後的事:經由匈牙利指揮家尼基什(A. Nikisch, 1855-1922)在歐洲、美國廣泛的演出,取得在各地轟動性的成功,奠定了此曲卓越的地位。可惜作曲家早已不在人間了,無法得知第五號終於成為人類當代重要的交響作品。

 

因此,在創作完第四號的1878年至再次創作第五號1888年這10年間,柴可夫斯基心境上必然經過許多不同的轉折,這10年間他所完成的作品嚴格來說其實不多,按編號統計只有 op.50-63: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Op. 50 Piano Trio in A minor (1882)
  • Op. 51 6 Pieces, for piano (1882)
    1. Valse de salon (A major)
    2. Polka peu dansante (B minor)
    3. Menuetto scherzoso (E major)
    4. Natha-Valse (A major)
    5. Romance (F major)
    6. Valse sentimentale (F minor)
  • Op. 52 All-Night Vigil for unaccompanied chorus (1882)
  • Op. 53 Orchestral Suite No. 2 in C (1883)
  • Op. 54 16 Children's songs (1883; the 5th song Legend was the basis of Anton Arensky's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Tchaikovsky, Op. 35a)
  • Op. 55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G (1884)
  • Op. 56 Concert Fantasia in G,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84)
  • Op. 57 6 Songs (1884)
  • Op. 58 Manfred Symphony in B minor (1885)
  • Op. 59 Dumka in C minor, for piano (1886)
  • Op. 60 12 Songs (1886)
    • No. 6 Wild Nights (Frenzied Nights)
    • No. 7 Gypsy's Song
    • No. 12 Gentle Stars Shone For Us (The Mild Stars Shone For Us)
  • Op. 61 Orchestral Suite No. 4 "Mozartiana" (1887)
  • Op. 62 Pezzo capriccioso in B minor,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or piano) (1887)
  • Op. 63 6 Romances on words by K. Romanov (1887)
    • No. 1 I Didn't Love You At First [Я сначала тебя не любила]
    • No. 2 I Opened The Window [Растворил я окно]
    • No. 3 I Do Not Please You [Я вам не нравлюсь]
    • No. 4 The First Meeting [Первое свидание]
    • No. 5 The Fires In The Rooms Were Already Out [Уж гасли в комнатах огни]
    • No. 6 Serenade: O Child! Beneath Your Window [Серенада (О, дитя! под окошком твоим)]

 

談絃樂小夜曲

創作於1880年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是一首精緻而優美,一聽就讓人充滿喜悅的高度完成之作,全曲共分為四樂章,有著原本規劃交響曲的規格,但卻散發著濃濃俄羅斯風格與流暢優美旋律,堪稱小夜曲此曲式於音樂史裡,極品中之極品。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一直很崇拜莫札特,尤其莫札特的旋律性;1887年柴可夫斯基甚至模仿的風格創作了第四號管弦樂組曲《莫札特風格》(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雖然仍是浪漫的柴式風味與旋律,但可以聽見許多語法與段落,刻意模仿莫札特的譜寫方式,是一首饒富趣味的管弦作品:

https://youtu.be/6bYRgv-fiY4

 

小夜曲(Serenade)起源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小夜曲》(Serenade)這項曲是,據說是源自於愛情的歌曲:一般南歐人在夏日夜晚,常用吉他曼陀鈴等簡單的樂器伴奏,在戀人窗下的浪漫歌唱與彈奏,以表達愛慕之意,樂曲本身初期並沒有固定的格式,也經常可使用於聲樂歌曲。

 

欣賞一下帕爾曼演奏之舒伯特小夜曲版本,雙音改編浪漫極了:

https://youtu.be/widDAQKdlUA

 

後來《小夜曲》也曾經成為一種在室外演奏的樂團形式,因為在室外演奏,常使用音量大的樂器,如各種號角等。再逐漸地《小夜曲》逐漸成為一種器樂曲形式,編制一般比交響樂團小型化(例如寫給弦樂團編制),樂曲呈現出歡快明朗,典雅質樸的如歌樂曲。海頓莫札特等作曲家皆寫過《小夜曲》。

 

而莫札特生前創作過13首《小夜曲》,最知名的G大調《小夜曲》KV 525(1787年),是他所創作的13首作品中的最後一首,也是最受歡迎的~自發表以來廣受歡迎,是最為經典的《小夜曲》作品:

https://youtu.be/MeaQ595tzxQ

 

在柴可夫斯基之後,德弗札克亦創作了精彩的《小夜曲》,編制上從最少11人即可演出,也能承載為完整弦樂團編制,效果更加澎湃:

https://youtu.be/CRcbDMg56yg

 

柴可夫斯基選擇的《弦樂小夜曲》,也是以此曲式與風格表達出他對莫札特的敬愛,以及意圖復興18世紀古典音樂純粹曲式與和聲之美:在他與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原本的規劃是一首交響曲或弦樂四重奏。

他覺得時的歐洲音樂過度追求表面華麗的效果,也或許因為他意圖回到自己所敬愛的莫札特的創作精神,而捨棄了寫作大規模交響曲的做法,已與莫札特相同的《弦樂小夜曲》編制寫下此曲。

1880年8月份至10月間他寫給梅克夫人(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的信件裡,提到完成這首曲目時,提到:「這套《弦樂小夜曲》,我因內心有強烈的衝動而寫下,充滿自由的想像感,因此不會失去真正的藝術價值。」(a letter to Nadezhda von Meck of 8/20–10/22 October 1880, and later: "The Serenade... I composed from an innate impulse; that is something which arises from having freedom to think, and is not devoid of true worth")

 

1880年10月份 14-26日之間,柴可夫斯基完成了《弦樂小夜曲》,他顯然非常滿意且喜歡這首新作,因此馬上決定再改寫為雙鋼琴版本。

他在 10月 23日至 11月 4日間完成了四首聯彈版本樂譜,然後給出版商好友 Pyotr Jurgenson寫信,希望他能出版這套新作品:「我剛好最近完成了一套給弦樂團的四樂章《弦樂小夜曲》,有弦樂團完整樂譜以及四首聯彈改編版...我非常喜愛這套《小夜曲》,並熱切希望這套作品能夠早日出版。」("I happened to write a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four movements, and am sending it to you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n the form of a full score and four-hand arrangement ... I love this Serenade terribly, and fervently hope that it might soon see the light of day")

 

樂曲解說

樂章簡介

此曲共分為四個樂章,創作於1880年,首演於1881年 10月 30日聖彼得堡,由 捷克籍指揮家 Eduard Nápravník(1839-1916) 擔任指揮(1875年11月,他也曾擔任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之指揮)。

Eduard Nápravník, 1839-1916

 

每個樂章都有速度標題:

1. 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 Andante non troppo — Allegro moderato
小奏鳴曲形式的樂曲: 不太慢的行板 — 中庸的快板

雖然柴可夫斯基以「Sonatina」稱呼這個樂章,但以曲式來說這首樂曲是「奏鳴曲快板曲式」,這亦是他跟梅克夫人提到的,「想以樂曲模仿莫札特的風格」(“in the form of a sonatina,” as the score indicates—was in deliberate imitation of Mozart’s style.)

樂曲開頭是以6/8拍行板揭開樂曲序幕:

 

2. Valse/Walzer: Moderato — Tempo di valse
圓舞曲/華爾茲:中庸速度 — 華爾茲舞曲速度

圓舞曲的速度與音樂,讓我們想起維也納史特勞斯家族風格之華爾滋,非常優雅、非常動聽。

 

3. Elegia: Larghetto elegiaco
悲歌:悲傷的甚緩板

第三樂章的音樂如其名,《悲歌》(Elegie)也讓本樂章音樂深沉,有著濃厚的色彩。第三樂章是三段曲式。

《悲歌》第一樂段

 

《悲歌》中段,小提琴I 在其它聲部的撥弦奏伴奏之下,旋律與和聲真的美極了,這樣的效果也非常近似於吉他伴奏的歌唱感:

 

 

4. Finale(Tema russo):Andante — Allegro con spirito
終曲(俄羅斯主題):行板 — 精神飽滿的快板

第四樂章亦以「奏鳴曲式」寫成,架構如下:

序奏 1-43

第一主題 44-83

第二主題 84-167

發展部 168-263

再現部 164

第一主題 164-295

第二主題 296-385

尾聲 386(第一樂章主題再現)

 

第四樂章,樂曲在各聲部加入弱音器的行板序奏中展開:

 

愉快的快板第一主題

 

轉調後,由大提琴奏出之溫暖第二主題:

 

樂曲最終之尾聲段落,第一樂章熟悉的和聲與旋律再次出現,讓我們回想起樂曲的最初。

在此段落音樂以2/4拍呈現:


全曲樂譜版本欣賞

https://youtu.be/MICksKeZoJU

00:00 1. Pezzo in forma di Sonata

09:34 2. Valse

13:30 3. Élégie

22:09 4. Finale (Tema Russo)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理查·史特勞斯談《指揮十誡》

【BON音樂】理查·史特勞斯斯談《指揮十誡
The conducting Ten Principals of Richard Strauss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理查·史特勞斯(德語:Richard Georg Strauss,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除了以作曲家身份享有盛名外,理查·史特勞斯也享有指揮家的極高聲譽:他擔任過柏林皇家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的指揮和聲樂指導。1920年更與馬克斯·賴因哈特霍夫曼斯塔爾等人一同創辦薩爾茨堡音樂節

維基百科介紹→ 理查·史特勞斯

 

理查·史特勞斯論指揮:

  • 指揮是項極其困難,人生未達70歲之前很難充分理解的藝術。
  • 最重要的事以「耳朵」指揮,而不是「手臂」;若做對了一切就將順其自然地正確。

 

著名的《指揮十誡

今天要來聊他身為管弦樂團指揮,曾寫下的指揮十誡:

首先看看理查·史特勞斯的指揮姿態

https://youtu.be/doJVlS7nn_g

 

輕鬆指揮的大師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指揮基本上是「一派輕鬆」,「眼手並用」。

還聽說他指揮時可以左手插在口袋,或拿出懷錶看看時間,左看看右看看~開心的時候更用雙手齊揮,甚至也掂起腳尖一起「加入」樂團演奏...(其實影片中也看得出來 XD)

 

這位近代後期浪漫樂派大師,曾經以自身經驗歸納出指揮樂團的心得,除了上述兩點之外,他總共擬出了十條樂團指揮的金科玉律,更被尊稱為《指揮十誡》。

對比於現在的樂壇指揮各式各樣「花式指揮法」來說,重看《指揮十誡》,其實非常有意思。

 

無論是非,沒有對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指揮十誡》究竟有哪些吧:

 

  • 1. 請記得,演奏音樂的目的不在於娛樂自己;而是取悅聽眾。Remember that you are making music not to amuse yourself, but to delight your audience.)

  • 2. 指揮自己不應出汗;只有觀眾才應該感到音樂的熱力。You should not perspire when you are conducting; only the audience should get warm.)

  • 3. 演奏《莎樂美》與《伊蕾克特拉》時,要如同孟德爾頌神幻音樂般詮釋。Conduct Salome and Elektra as if they were Mendelssohn; fairy music.)

  • 4. 對銅管樂手絕對不要投以鼓勵的眼神;除了重要段落的提示,否則千萬別與他們對上眼。Never look at the brass encouragingly; except with a quick glance for an important lead-in.)

  • 5. 反之,千萬別讓法國號和木管離開你的視線,如果你聽到他們的聲音,那就表示已經太大聲了。On the contrary, never let the horns and woodwind out of your sight; if you hear them at all they are already too loud.

  • 6. 如果你覺得銅管力度不夠,就將他們的音色調暗。If you think the brass is not strong enough, tone them down two points further.

  • 7. 只有你自己聽見獨唱者的每個咬字是不夠的;因為你已經背妥歌詞。要讓觀眾毫不費力地跟得上音樂~因為如果他們不了解歌詞的含意,馬上就會睡著。It is not enough yourself to hear every word of the singer--which you know by heart anyway; the public must also be able to follow it without effort. If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they fall asleep.

  • 8. 樂團伴奏必須要讓聲樂家能毫不費力地演唱。Always accompany the singer so as to enable him to sing without exertion.

  • 9. 當你認為速度已經達到最急板極限時,再讓速度加快一倍。When you think you have reached the limits of prestissimo, double the pace.

  • 10. 如果你遵守以上的規則,再加上自己的天賦和成就,就能永遠成為觀眾們的明星寵兒。If you follow these rules carefully, you will, with your fine gifts and your great accomplishments, always be the darling of your listeners.

 

讓我們再次欣賞理查.史特勞斯身為管弦樂團指揮時的風采:

https://youtu.be/LduF7jlfcjM

 

以上就是今天介紹的《指揮十誡》介紹,大家覺得如何?與你心中所想的都一樣嗎?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Giuseppe Verd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在義大利的美聲時期開始發展後,威爾第帶動了一種更直接,更震撼的新愛國風格,以更具義大利民族主義的宏觀,影響了當代的歌劇觀眾,讓威爾第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讓威爾第成為義大利人眼中的英雄人物,並此展示義大利歌劇的複雜與精密。

 

不朽的威爾第

作者.劉詩嶸(林仁斌潤飾)

(原文出處:《威爾第:納布科》歌劇經典23 - 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2000年)

威爾第可以說是世界上知名的歌劇作曲家。

他不僅是一位不斷探索前進的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愛國志士;他的不少作品都是鼓吹義大利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的進軍號角。威爾第還是一位民主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在許多作品中,都充滿了對社會底層的被侮辱被欺壓者的同情,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暴政思想。

威爾第從他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爵 - 奥貝爾托》(Oberto,contedi San Bonifacio)開始質露才華,以《納布果》、《埃爾納尼》(Erani)奠定他在歌劇界的地位,然後以《馬克白》(Macbeth)開了以歌劇嚴肅地改編莎士比亞傑作之先河,又通過《弄臣》(Rigoletto)、《遊唱詩人》(Il trovator)和《茶花女》(Latraviata)達到自己創作事業的第一個高峰;然而,他並不就此安享榮譽,而是繼續進行更高一步的探索,寫出了在宏偉歷史背景下的《西西里的鐘聲》和《西蒙・波卡涅拉》(SimonBoccanega)、《假面舞會》(Unballo in maschera)、《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唐卡洛》(Don Carlo)等鉅作。

然後,威爾第又在前面幾部鉅作所積累的經驗基礎上,於花甲之年寫出了自己的也是歐洲歌劇的又一部巔峰之作《阿依達》(Aida),並且奇蹟般地在古稀之年和耄耋之年又創作了撼人心弦的莎翁四大悲劇《奥泰羅》(Otello)和悅人心目的喜劇《法斯塔夫》(Falstaff)

威爾第在他漫長的五十餘年創作生涯裡,僅僅寫出了廿六部歌劇、一部偉大的《安魂曲》Requiem)和若干小型聲、器樂作品,算不得是多產的作家;然而他嚴於律己,尤其創作中期以後,對每一部作品都要再三推敲多次修改,甚至為等待理想的腳本竟至終身的壯志未酬~例如他心儀已久的莎翁傑作《李爾王》(King Lear)。因此他的作品大多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創作中至少有一半是今日仍在世界各歌劇院經常上演、深受歡迎的劇目。

威爾第出生於布塞托市郊區的一個清寒家庭,祖輩沒有絲毫音樂傳統,父親在村中經營著一間兼賣雜貨的小旅店。他給自幼熱愛音樂的威爾第買了一架二手的、像玩具一樣的古鋼琴,從此威爾第就用它學習彈奏鍵盤樂器,並用它試奏了最初的習作。

當威爾第到布塞托上中學時,他顯示出來的音樂才能頗獲當地愛樂協會的負責人巴雷齊(Barezzi)的賞識。

巴雷齊是一位熱愛音樂的商人,會演奏好幾種樂器,威爾第的父親因批發貨物早就和他相識;如今,巴雷齊發現了威爾第出眾的音樂才能,便對之照顧有加,讓威爾第於求學時期住在自己家裡,在愛樂協會的活動中演奏了威爾第的幾首管弦樂習作,還讓威爾第教自己的長女瑪格麗特(Margherita)唱歌,並資助他到米蘭去深造。

後來,當威爾第從米蘭學成歸來,擔任布塞托市的教堂樂長,順其自然地便和瑪格麗特結了婚。

雖然瑪格麗特不幸早逝,但是巴雷齊與威爾第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情同父子,威爾第的《馬克白》便是題獻給這位綽號「快樂的瘋子」的岳父大人的。

威爾第本來打算去米蘭投考那裡著名的音樂學院,但是當時他已經十八歲入學年齡,而且基礎知識也被考官認為「不合規範」而未被錄取。

幸好該院的註冊副主任、對位法教師皮央坦尼(Piantanida)慧眼識人,他看了威爾第的試卷以後,認為學院的嚴格教學反而會限制想像力。另一位考官米蘭歌劇院的指揮和作曲教授羅拉(Rolla)也同意了此觀點,於是他們建議威爾第就留在米蘭找私人教師學習。

他們不僅幫他介紹教師,還建議岳父巴雷齊給他買米蘭歌劇院的觀摩季票,使他從求學一開始就生活、學習在濃郁的歌劇氛圍裡。別看威爾第的學習過程似乎是「福星高照」,然而當他開始步入歌劇創作的戰場時卻不是那麽順利,甚至還遭遇到意外的坎坷。

威爾第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罸奧貝爾托》於1839年10月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並且受到當時擔任劇院主要女高音演員的斯特雷波尼(Strepponi)的青睞;但是緊接著威爾第的愛妻和幼小的兒女相繼病逝,這使他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由於合約尚未約束,傷心的他還得勉為其難繼續為劇院創作一部名叫《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的喜歌劇。

心神俱疲之下的創作,想當然這齣喜劇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慘敗,威爾第更是灰心已極,幾乎要放棄歌劇事業了。

但那個逼著他寫喜劇的史卡拉歌劇院經理(Merelli)此時將一卷厚厚的歌劇劇本硬塞給了威爾第,使他逐漸地被腳本中激動人心的情節和詞句所吸引,終於寫出了他的成名之作《納布果》!

《納布果》劇中藉古喩今的愛國思想激動著每一個觀眾,當他們步出歌劇院時,大都已學會了歌劇裡這段被異國侵略者俘虜的希伯來人的思鄉合唱:〈思想啊,乘著金色翅膀飛翔〉(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這首合唱曲至今仍是義大利最知名流行的愛國歌曲之一。

 

《納布果》歌劇中的大合唱〈思想啊,乘著金色翅膀飛翔〉,也稱為「奴隸大合唱」:

https://youtu.be/UqaPGi6XOnc

 

在《納布果》中扮演女主角的,便是後來成為威爾第第二位夫人的斯特雷波尼。

當年威爾第所生活的義大利,尚是大部分受奧地利統治的四分五裂的聯邦,十九世紀之初拿破崙一度入侵義大利趕走了奧軍,法國人帶來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和他們掠奪義大利的財富,尤其是搜刮破壞古代文物的行徑,都對義大利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拿破崙失敗後,義大利人民在愛國志士加里波的(Garibaldi)和馬濟尼(Mazzini)等人的領導下團結奮起,和捲土重來的奥地利占領當局進行了不懈的鬥爭,終於在十九世紀70年代才贏得了完全的獨立和統一。

富於愛國、民主思想的威爾第從十九世紀40年代起寫出了如《納布果》、《十字軍中的倫巴第人》(Lombardi allaprimacrociate和《聖女貞德》(Giovanna d'Arco)等頌揚抵抗外敵入侵的精神的作品,可說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威爾第在他的一生中,始終不渝地從精神和物質上支持著義大利的獨立、統一事業,在他接近晚年的時候,還為了痛悼偉大的愛國作家和政治家曼佐尼的逝世而創作了感人肺腑的《安魂曲》。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young-pavarotti-sings-verdi-ingemisco-with-karajan/

 

將社會上的「卑賤」人物作為正歌劇(尤其是悲劇)的主角,又是威爾第創作上的又一偉大成就,也是他民主思想的體現:

十八世紀以來,雖然平民已經經常成為喜歌劇之主角,例如如塞碧娜《女僕作夫人》(La servapadrona)、《費加洛的婚禮》等等,但是正歌劇和悲劇的主角仍然侷限在只能是神仙、帝王或貴族,似乎只有這些高貴的人們的不幸才值得同情。

但是威爾第在他接下來創作中期的三部傑作裡打破了這個慣例:

《弄臣》中的主角里戈萊托(Rigoletto)是個可憐的殘疾人,根據中世紀歐洲某些國家的法律,殘疾人除非投靠某一位貴族才能居住在城市裡,否則一律趕到鄉村去任其自生自滅。這對於缺乏勞動能力的他們無疑是死路一條,因此里戈萊托才如此卑躬屈辱地為公爵作弄臣,為了餬口甚至不惜出賣良心,既可恨亦復可憐。

威爾第也藉著對里戈萊托父女悲慘遭遇的描寫,痛責了封建制度的暴虐和封建主的荒淫無道。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verdi-the-opera-rigoletto/

 

又例如《遊唱詩人》中的阿祖切娜和曼里科,都是被社會排斥和賤視的吉普賽人。曼里科雖擁有貴族血統(他本人不知),但是自幼就被阿祖切娜抱養視若親生,因此當曼里科衝破社會階級限制和萊奧諾拉相愛時,便自然地受到了他的政敵和情敵盧納伯爵的殘酷迫害。

直到最後一幕在火刑台上的阿祖切娜向著伯爵大喊:「蠢貨!你殺死的是你的親生弟弟⋯」才以劇力萬鈞姿態結束了這齣悲劇。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introduce-verdis-opera-il-trovatore/

 

《茶花女》中的薇奥萊塔儘管生活在珠圍翠繞的環境裡,但她也原是出身貧苦,棲身於「半上流社會」作貴族紳商的玩物,欲求作良家婦女而不能。

當時的社會偏見扼殺了她與阿爾弗雷多的愛情,最後孤獨淒涼地離開了人世。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verdi-introduce-of-opera-la-traviata/

 

再加上稍前在《露易莎・米勒》(Luisa Miller)中表現出來的對老兵父女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以及透過《強盜》(Il masnadieri)、《海盜》(Il corsaro)兩部歌劇對封建社會「逼良為盜」的本質的揭露,十分鮮明地表示出威爾第對劇中人物的愛憎。

從《弄臣》等中期三部傑作到晚期的《阿依達》間,威爾第還寫了五部歌劇,它們大多是結構宏偉的歷史劇,作家的争取民主、反抗封建壓迫害的思想仍然貫穿於每一部作品中,例如《西西里的鐘聲》就是描寫十三世紀時西西里島上的人民反抗法國占領軍的起義,這次起義雖然由於統治者的強大、陰險和起義者内部的不堅定而失敗了,但是威爾第的心卻始終向著起義的人民。

《西蒙·波卡涅拉》則是描寫西卡涅拉雖然是海盜出身,但是他當選為熱那亞自治共和國的執政以後,努力團結國内各政治派別,一心想讓國家繁榮安定。儘管他壯志未酬便遭野心家殺害,但是威爾第意圖透過歷史悲劇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統一的渴望心情,已經躍然於樂譜與歌劇上了。

至於從席勒的同名話劇改編的《唐卡洛》,則是一部既是史有所據,又充分發揚藝術家的理想與想像的感人悲劇,而且餘味無窮。

唐卡洛是十六世紀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王儲,由於自己的未婚妻(法國公主伊莉莎白)被父王據為皇后,加上同情在西班牙的暴政殘酷統治下的法蘭德斯人民,以及他和父王在政見上的矛盾,父子之間展開了一場情感上和政治衝突,使這齣悲劇的思想境界,從家庭的感情糾葛,提高到了治國該用仁政還是暴政的大命題方面去,而且作者的感情是強烈地傾向於反對暴政,同情受壓迫的法蘭德斯人民以及主張仁政的羅德里戈與唐卡洛一方的。

《唐卡洛》上演於1867年,這時的歐洲歌劇已經進入了她的黃金時期,各國均有藝術上已經爐火純靑而又風格各異的歌劇傑作誕生:

例如德國華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8)和《萊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 1876);法國有古諾(Gounod)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et Juliette, 1867)和比才的《卡門》(Carmen, 1875);俄羅斯則有穆索斯基(Musorgsky)的《鮑里斯・戈杜諾夫》(Boris Godunov, 1874)和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奥涅金》(Eugene Onegin, 1879)等傑作。

威爾第的《阿依達》就是在這個歌劇名家輩出,新作繁花似錦的年代產生的。

此時,年近花甲的威爾第已經積累了二十三部歌劇的創作經驗,名聲已經遠播全歐洲,不僅西歐的法、英邀請他去創作,就連遙遠的俄羅斯也請他到彼得堡去為皇家歌劇院創作了《命運之力》(1862);法國埃及學家馬里埃(Mariet)寫了《阿依達》的故事梗概,交給《唐卡洛》的腳本作者之一、巴黎喜歌劇劇院院長迪・洛己萊(DuLocle),說這故事可以請威爾第譜成歌劇。

威爾第很快地就答應了。

在寫作的過程中,威爾第向馬里埃詳細詢問了埃及俗習慣和自然景物,以便自己的歌劇能生動、準確地體現地域和民族的風貌來。尤其可貴的是,他並不是在這裡僅僅擷取一素材來作為自己作品的裝飾,而是從内心深處創作出無與倫比的古埃及的歷史環境和情調來。

對此,他有一句名言:「模仿現實也許不錯,但是去創造現實却更好,而且要好得多!

《阿依達》的創作進展十分順利,但是由於普法戰争的阻隔,在法國訂製的該劇的服裝、布景無法及時運到,首演延至1871年的聖誕夜方得以在開羅舉行。

次年2月18日該劇又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舉行了她的義大利首演,均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傑作之一。

誠然,在《阿依達》中的古代祭典儀式、軍隊出征和凱旋等等場面是既賞心悅目又激動人心的,但是這齣歌劇的成功絕非僅僅靠著這些宏偉熱鬧的大場面,而是靠著對劇中人物心理生動深刻的刻畫,靠著對人物形象活龍活現的塑造而取得的。

威爾第在這裡也並未去歌頌古埃及統治者的豐功偉績,相反地通過了阿依達與將軍拉達梅斯二人之間的愛情悲劇,譴責了古代國家以強凌弱的行為和不義的侵略戰争。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verdi-the-opera-aida/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十九世紀英、法、義諸國争奪非洲殖民地的過程中,英國還曾於1875年唆使埃及入侵衣索比亞,結果以埃及慘敗而告終,但歌劇中的歷史居然被現實給顛倒了過來!

十九世紀末,義大利多次侵略衣索比亞屢遭失敗,敗北後竟至在衣索比亞首都「雅迪斯阿貝巴」簽定和約並向衣索比亞賠款一千萬里拉、以及承認該國的完全獨立。

歷史充分肯定了威爾第遠見卓識和強烈的正義感,這也就是為什麽《阿依達》在眾多大場面的「豪華」歌劇中卓然不群的根本原因。

1873年5月22日,義大利偉大的愛國作家、政治家曼佐尼逝世了,威爾第認為除音樂外任何悼詞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哀思,便創作了《安魂曲》敬獻給曼佐尼,以及所有為義大利的獨立解放而獻出生命和靑春的人們。

雖然它使用的是傳統的宗教音樂體裁,以拉丁文演唱,但是作品中卻充滿了戲劇性和昂揚的戰鬥精神,在劇院裡演出要比在教堂裡好得多。

自從《安魂曲》於1874年問世以後,威爾第多次以作曲家同時又是國家代表的身分到歐洲各國去指揮本作品演出,到處均受到隆重的歡迎。

此時的威爾第已經年逾花甲,以《阿依達》為代表為數甚豐之歌劇創作,不但演遍了歐洲,甚至遍及南北美洲,他靠著豐厚的上演歌劇版稅完全可以和羅西尼一樣度過一個安富尊榮的晚年,而且由於自從《阿依達》和《安魂曲》後,他又有多年不寫大型的作品,人們逐漸以為他真的要步羅西尼的後塵了。

但其實,創作的欲望一直在他的内心湧動著,只是由於他對於劇方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一時難以找到和他的豐富經驗以及高超作曲能力相配的腳本作家,以致一擱筆就是十來年,直到重新遇見作曲和編劇雙絕的鮑益多(Boito)來到了威爾第的面前,情況終於改觀。

這時,與威爾第合作多年的皮亞威(Piave)已經辭世,為《阿依達》寫腳本的吉斯蘭佐尼(Ghislanzoni)本來也是威爾第樂於與之合作的作家之一,但是這位才子的興趣廣泛,涉獵的文藝領域頗多,不可能像過去的皮亞威那樣忠心耿耿地專門投入歌劇腳本創作,而鮑益這位比威爾第年輕29歲的藝術家,便成了最恰當的人選。

鮑益多本身就能創作歌劇,既有很高的音樂、戲劇才能,又對歐洲各國的文學都有很精深的修養,曾將雨果的話劇《安傑羅》(Angelo, Tyran de Padoue)改編爲歌劇腳本,由龐基耶利(Ponchielli)作曲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就是以情節緊張、音樂激動人心著稱的《歌女喬宮達》(La Gioconda);他自己編劇並作曲的《梅菲斯托費勒斯》(Mefistofele)是歐洲的「浮士德題材歌劇」中足以能和古諾的《浮士德》(Faust)分庭抗禮的少數作品之一。

經音樂出版商家里科迪(Ricordi)之介紹,將對《阿依達》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鮑益多介紹給威爾第,而博伊托也心甘情願地對威爾第執弟子之禮,先為之加工《西蒙·波卡涅拉》的腳本作為試筆,使該劇
於1881年重演時面貌一新,然後便相繼為之改編了《奥泰羅》與《法斯塔夫》,使世界歌劇寶庫得以擁有三位藝術家的天才結的鴻篇鉅作。(莎士比亞+威爾第+鮑益多)

早在1816年,義大利就有由羅西尼作曲的《奧泰羅》上演,其中也有特別感人的場面:

例如最後奧泰羅殺死德絲蒂莫娜的那場戲,但是由於整個腳本距莎翁的原著太遠而不夠成功。

但這次威爾第新版創作中,劇作家鮑益多和威爾第緊緊地抓住原著的精髓並且作了出色的發揮創造:

例如為雅戈所寫的那段獨白一〈信經〉(Credo),就是一段集天下奸惡、陰暗心理之大成的傑作,從音樂上和戲劇上將人物的形象十分生動地突顯出來。

另外,歌劇的開場暴風雨場景,兩人不僅僅用嚴謹的戲劇結構和震撼人心的音樂,將奧泰羅率艦隊在與風浪搏鬥中凱旋歸來的場面描繪得非常生動,而且還不露痕跡地將雅戈的嫉妒、恨不得奧泰羅的艦隊在風浪中覆滅的罪惡念頭一筆帶了出來;

類似的精彩音樂戲劇場面在劇中還有多處:

如奧泰羅迎接威尼斯的使節時由於政治上和感情上的失意而過於激動以致昏倒,雅戈洋洋自得地用腳尖點著他說:「瞧!這就是威尼斯的雄獅!」等等橋段,都是歐洲歌劇裡不可多得經典妙筆。

 

延伸閱讀

https://bonart.com.tw/verdi-introduce-of-opera-otello/

 

威爾第此時的音樂創作手已經達到爐火純青之境,在人生最後的兩部歌劇作品中,他將從《阿伊達》時即開始的逐步取消分曲作曲手法,嘗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讓音樂隨著戲劇的進行猶如長江大河似地奔流而下,時而湍急時而婉轉,最后匯入戲劇高潮的大海,達到音樂與劇情完美合而為一的境界。

《奧泰羅》於1887年2月5日在史卡拉歌劇院首演,這轉眼間居然已是《阿依達》首演的16年之後了。觀眾們都為威爾第竟能在73歲高齡時仍然有如此旺盛的創作熱情,並寫出了這樣全新、充滿青春激情的音樂而欣喜若狂。

聽眾們走上街頭徹夜狂歡,呼喊著「威爾第萬歲!」直到凌晨。

《奧賽羅》的成功又激發了大眾對威爾第的渴望,人們切盼他能再寫出一部新作品來。

於是威爾第與鮑益多再度合作寫出了以莎士比亞的《温莎的風流娘兒們》(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和《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等劇為基礎,以英國歴史上有名的喜歌劇人物:約翰・法斯塔夫公爵為主角的歌劇《法斯塔夫》,它堪稱是義大利歌劇史上繼《塞維利亞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之後最偉大的喜歌劇。

威爾第在這部歌劇裡比《奧泰羅》更進一步地揚棄了編碼分曲的音樂結構,使全劇的音樂像一連串的珠玉不停地落入玉盤裡;無論是法斯塔夫吹噓自己當年風華時所唱的〈我曾經是親王駕前的小廝〉,還是芬頓和南妮這對情侶的纏綿情話,或是艾莉絲等一群「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設計捉弄法斯塔夫時如雀鳥噪林般的精美的重唱,以及用漸強的管弦樂團合奏來形容法斯塔夫喝了酒渾身上下的毛孔都散發出來的絲絲快意⋯⋯,這些效果奇美的音樂都好似被威爾第信手拈來卻是麗質天生。

威爾第一生都將「用莎士比亞的作品來改編歌劇」作為自身創作的最高追求,如今,這個願望終於在另一位起橋樑作用的天才的努力下得以充分實現,這位天才就是鮑益多;而也只有威爾第此時所達到的作曲功力,才足以將莎翁的戲劇所體現的生活、思想深度和人物形象的生動詳實地表達出來。

《法斯塔夫》於1893年2月、距他的八十大壽僅8個月的時候上演,觀眾為這位八十老翁竟能寫出如此充滿青春活力的音樂而欣喜若狂,期待著他能再寫出一部從莎翁的劇作改編的歌劇來。

鮑益多甚至都為他選好了題目:《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 Antony and Cleopatra)。但是威爾第究竟已經是步入暮的老人了,他除了每天寫一小段音樂以自娛外,便深居簡出,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放在「威爾第之家」老年音樂家休養所的籌建工作上,只在1894年去巴黎參加了《奧泰羅》在那裡上演的首演式,同時作為法國政府的貴賓出席古諾逝世一週年的紀念活動,並接受法國政府授予的榮譽十字勳章,這是他和老伴斯特雷波尼最後的一次遠行和參加公開活動了。

威爾第一向痛感義大利的歌劇院管理體制的弊端,晚年自費創辦「威爾第之家」,更是令人敬佩。

因為在義大利的歌劇從業者的待遇不僅低於德法等國,而且當他們年老失去工作能力之後,生活也毫無保障,就連皮亞韋這樣知名的劇本作家也全靠威爾第等生前好友來為他料理後事和贍養遺孤。

威爾第也曾以議員的籲政府資助歌劇事業,但是這個願望要直到他去世以後的二十世紀初才得以實現。

早在1889年,威爾第就為建立「威爾第之家」音樂家休養所購置好了土地,如今他便將建築的事宜交託給鮑益多的長兄、著名的建築師卡米洛(Camillo)。

他在遺囑中規定將自己的版稅和遺產的一半作為維持休養所和他原來建立的一所慈善醫院的費用,但是這「威爾第之家」直到威爾第逝世一年之後方才完成。

根據設計,「威爾第之家」(Casa Verdi)休養所可以容納四十名女性和六十名男性老年音樂家,兩人居住一室既不擁擠又不至於太寂寞,而且生活上彼此可以互相照顧。

按規定凡是年滿六十五歲而且老年生活無著的義大利籍音樂家,無論是作曲家、演員、指揮或是器樂演奏者都在「威爾第之家」接納之列,但是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原籍羅馬尼亞、第一個創造托斯卡的歌劇舞台形象的女高音歌唱家達爾克列(Darclee)。她以非凡的美麗形象和音域寬廣、音色醇美的歌喉於十九世紀末征服了巴黎、倫敦和米蘭等地的歌劇觀眾,可惜在中年就由於嗓音的變故而離開了舞台,在威爾第的休養所度過了淒涼的晚年。

 

威爾第之家」(Casa Verdi)中文介紹

https://youtu.be/q_Z28iHPxxs

 

威爾第的體格一向健壯,就是到了八十高齡依然腰桿挺直步履輕便,但是小他兩歲的太太斯特雷波尼卻已經腰彎背駝,行走需要威爾第的攙扶。

到了1897年的11月14日,她終於因患肺炎而和自己風雨同舟54年的老伴暫時分手了...

對於威爾第來說,結褵54年的老伴斯特雷波尼真不愧為賢内助,當她還是史卡拉歌劇院的首席女高音時便能慧眼識人,對初登歌劇藝術殿堂的威爾第另眼相看,並在後來一直是威爾第創作活動的堅定支持者、積極的誘導者和高明的評論者。

威爾第的性格内向不善於處世,太太斯特雷波尼便以她作歌劇演員時鍛鍊出來的社交經驗幫助他克服了許多人際關係中的困難。

而已至耄耋之年的老倆口中忽然逝去一人,想必另一人的哀傷心情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也難以用常規來判斷的。

悲傷使得威爾第的健康迅速衰退,他的視力減弱雙手顫抖,兩腿也似乎站立不穩了。

環顧與他同輩的一代藝術家多已故去,幸好還有晚一輩的好友如鮑益多、里科迪、斯托爾茲和瓦爾德曼日,以及繼女瑪麗亞(Maria)一家時常來相伴,才使得老景不至於過分孤單。

但就在威爾第的親友們認為他的健康狀況尚佳的時候,他卻於1901年1月21日清晨突然在他下榻的米蘭大飯店倒下不省人事,在昏迷中挣扎了好幾天後,終於在1月27日離開了人世。

當威爾第彌留之際,飯店門口每天都擠滿了來打聽病情的群眾,為了怕干擾他的休息,人們自發地在飯店門前的馬路上鋪滿了稻草,好減弱路過馬車的磷磷車輪聲。

根據威爾第已經立下的遺囑:他將與太太斯特雷波尼合葬於老年音樂家休養所之旁。但是由於休養所在威爾第逝世時尚未落成,於是當年先將他的靈柩暫時停放在教堂,待一年之後休養所落成時才進行移靈。

在移靈儀式的那一天,有二十萬民眾的米蘭市民自發地在靈車行經的道路兩旁默哀,有多位社會名流及政要為之執紼;指揮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指揮了有800人參加的合唱團在墓門口唱著〈飛吧,思緒,乘著金色的翅膀〉,葬禮之隆重絲毫不亞於國家元首。

威爾第從來沒有自詡為革新者,他不像華格納那樣將自己對於歌劇的新概念強加給觀衆,而是認為自己始終是竭誠為公衆服服的僕人,一生像一頭老黃牛似的在歌劇的園地中苦苦地耕耘著。

他順應時代前進的潮流,將義大利歌劇的水平,從羅西尼等人所達到的美聲歌劇成就裡又提高了一步。

威爾第的創作生涯中有過幾次成功的高潮,但每次他都並未在成功中自我陶醉停滯不前,而是持續不計成敗地進行新的探索,並最終能攀上更高的巓峰。

今日,威爾第的歌劇作品仍然在世界各國歌劇院的劇目名單上名列前茅,這個事實絕對是任何文字或口頭讚頌遠遠比不上的至高評價!

 

人生中最後一張照片

 

 

1901年威爾第的喪禮.民眾自發性的夾道相送

 

 

延伸閱讀

【BON音樂】轉載:歌劇大師威爾第生平介紹 Giuseppe Verdi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介紹  

【BON音樂】威爾第:刻畫深刻人性之《奧泰羅》(Otello)歌劇介紹

【BON音樂】年輕帕華洛帝精彩《安魂曲》獨唱錄音欣賞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11.13. 長榮交響樂團  ⟪聖桑浪漫夜⟫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0.11.13. 長榮交響樂團  ⟪聖桑浪漫夜⟫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0111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11月13日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聖桑浪漫夜⟫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會資訊

聖桑浪漫夜 陳毓襄與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20年11月13日(五)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序曲                               
Wagner:《The Flying Dutchman》Overture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第5號降E大調作品73,『皇帝』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 5 in E-flat Major, Op. 73 (“Emperor”)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稍快的慢板(Adagio un poco mosso)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Rondo - Allegro)
鋼琴:陳毓襄/Piano: Gwhyneth Chen
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Saint-Saëns: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Organ"
第一樂章:慢板-中庸快板-稍慢板球(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Poco adagio)
第二樂章:中庸快板-急板-壯麗地-快板(Allegro moderato –Presto –Maestoso –Allegro)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 11月13日(五) 18:40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導聆人: 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18:30開1號門,開放觀眾入場。

 

樂團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鋼琴獨奏家 陳毓襄
Piano: Gwhyneth Chen


攝影/鄧博仁


鋼琴家陳毓襄,擁有超人的琴藝及天才般的音樂詮釋力。1993年陳毓襄以最年輕的參賽者及卓越琴藝勇奪『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桂冠,榮獲十萬美獎的獎金(最高獎金的鋼琴大賽)。賽後,波哥雷里奇還盛讚她的才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美國CNN電視也在國際間轉播了此成績。近年在瑞士,臺灣,陳毓襄常與波哥雷里奇共同舉行音樂會演出。陳毓襄出生於臺灣,1980年赴美求學跟隨 Robert Turner, 和 Aube Tzerko.。隨後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取得學士與碩士。在紐約期間跟隨Martin Canin, Byron Janis 和 殷承宗。12 歲時,獲全美五十州鋼琴比賽少年組冠軍,三年後又榮獲青年組冠軍,創下同一人獲得該比賽少年組與青年組冠軍的紀錄。高中時期她更跨組至大學參加國際鋼琴錄音比賽並贏得首獎。1988年參加全美青少年鍵盤藝術家比賽首獎及一臺演奏鋼琴。19歲時,陳毓襄進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決賽以唯一的女鋼琴家榮獲最佳女性獎。1992年在俄國聖彼得堡『普羅高菲夫國際鋼琴大賽』獲得銅牌。1991年在紐約Thomas Richner 國際鋼琴大賽獲得首獎。1999年,國際網路音樂大賽首獎。

1995年陳毓襄獲選為美國一百位頂尖華人代表。並受李登輝總統邀請至總統府參加『總統府音樂會』演出。2002年受臺灣總統夫人吳淑珍女士訪美,陳毓襄受邀至華府雙橡園演出。2008年,受邀於馬英九總統就職典禮演出。

2008年,陳毓襄以『臺灣之光』代表參加北京奧運運慶祝音樂會,由呂紹嘉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北京國家大劇院合作演出。2018 年,陳毓襄再次代表臺灣和陳美安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在洛衫磯迪士尼音樂廳演出。

2010年,受邀錄製『珍愛的蕭邦』個人演奏專輯,歷年或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奏獎。

陳毓襄的演奏生涯輝煌,十一歲公開彈奏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十三歲與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起,合作過的國際知名樂團不計其數,如:洛杉磯愛樂,香港愛樂,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格林威爾交響樂團,挪威卑爾根愛樂交響樂團,日本九州交響樂團,臺灣國家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莫斯科國家愛樂,帕莎第納交響樂團,太平洋交響樂團,亞斯本音樂節交響樂團,Fresnes交響樂團,薩格勒布愛樂樂團及紐約寧靜湖小交響樂團等。曾連續六季受邀與邁阿密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並受邀與英國指揮大衛˙艾德敦(David Atherton)率領的香港愛樂合作於美國,加拿大舉行巡演;由費多賽耶夫(Vladmir Fedoseyev)指揮的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於北美,墨西哥演出;與龐金(Vladmir Ponkin)指揮的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於臺灣巡演。陳毓襄並獲邀於科羅拉多交響樂團的創團音樂會中,擔任首位演出隻獨奏家,在滿座15’000位觀眾前,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陳毓襄演奏會遍佈世界各地,如紐約林肯中心,舊金山Davis 演奏廳,洛杉磯音樂中心,溫哥華皇家劇院,甘迺迪中心,臺北國家音樂廳,法國坎城的的德步西廳,也曾經在莫斯科音樂院大廳的季節開幕音樂會演出。

陳毓襄曾經在很多國際音樂節演出,例如阿思本音樂節,蒙特利音樂節,波蘭,德國,以及西班牙的蕭邦音樂節。2010年,受邀於紀念蕭邦 200 週年,在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全套蕭邦夜曲,2011年在李斯特200 年冥誕之際,挑戰演出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全集』。

經常投入慈善演出的陳毓襄,2011年受邀為日本地震海嘯的募款音樂會演出(慈濟和萬佛聖城合辦),也參與美國癌症協會慈善義演。在2017年,在加拿大卡加利為北美最大的遊民中心舉辦募款音樂會,成為了卡加利榮譽市民。

2013年,陳毓襄榮獲了第一屆宣化基金會的人道精神奬,2014 年得榮獲了中華孝道協會的孝道獎。

陳毓襄是史坦威藝術家,2017 年拍了史坦威全球廣告。(資料取自網路)

 

樂曲解說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序曲

An Bord der Flying Dutchman (Illustration von Johannes Gehrts, 1887)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狂怒的汪洋肆虐著一個呼喊的靈魂,他背負著魔鬼的詛咒,永遠不會靠岸地航行著……」這便是《漂泊的荷蘭人》序曲描繪的畫面,也可以說是華格納一生的寫照。

 

華格納根據海涅小說及自己航海的經驗,譜寫了《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這也是華格納繼《黎恩濟》之後創作重要歌劇,原名為德語。

 

Louis M. Eilshemius 繪製《漂泊的荷蘭人》油畫

序曲為精華

與之前歌劇序曲做為「起始開幕功能」相比,華格納的序曲因為在歌劇創作後才完成,更能夠集全劇情節及樂念發展於其中。因此序曲置於歌劇之前演出,就如同一位音樂說書人,已將故事情節了然於心,但為觀眾緊湊揭示劇情演變,也更留下更多劇情之懸疑與期待。

 

始於風暴中的天才之路

1839年初,在俄國里加(Riga,今拉托維亞境內)擔任里加劇院音樂總監的華格納,因為生活奢靡而欠下巨債,於是華格納夫婦在金錢壓力之下倉皇踏上前往巴黎的旅程(就是我們說的跑路去了),華格納逃跑中,亦期望皮箱中的歌劇《黎恩濟》手稿能讓他們在巴黎大放光彩,重回上流社會。

未料路途遠比華格納想像得艱困,他們搭乘一條只有7名水手的雙梔小帆船,途中遇上暴風雨,不僅妻子在途中流產,千辛萬苦終於搭上開往倫敦的船,但甫出海就遭遇風暴侵襲,只得暫泊挪威峽灣。從挪威到英格蘭,小船在怒濤中掙扎了一個星期,所有的人都絕望了,不過最終小船有驚無險,華格納一家平安踏上了英格蘭的土地。

但峽灣風暴壯麗的景色、水手們的傳說,在華格納困頓時卻深深勾動他的藝術家靈魂,劇中第一幕《水手之歌》亦發想於自身的這段海難歷險記。

 

歌劇講述一位受詛咒而永世在海上漂流的荷蘭人船長,必須藉由堅貞的真愛解除詛咒:

一位荷蘭船長(Hollander)中了魔鬼的詛咒,必須在海上航行直到有女子真誠的愛才能解脫,而且每七年才有機會上岸一次。
挪威船長達朗德(Daland)偶然在一次大風浪中認識了荷蘭船長。
貪心的朗德見到荷蘭船長的船滿載金銀財寶,他便立刻一口答應荷蘭船長要求 - 許配他的女兒仙妲(Senta)給荷蘭船長。
其實珊塔亦盼望著荷蘭船長的來臨,因此在他們初次相見時,一見鍾情,仙妲更向荷蘭船長起誓永遠對他至死忠貞不渝,並定下婚約。
可是一直愛慕著珊塔的年輕人艾瑞克(Erik)向她警告這樣的愛是沒有好結果,並勸她回心轉意,不要忘記當年曾經許下相愛的諾言,可是仙妲拒絕了艾瑞克的要求。
但剛好就在此時,荷蘭船長經過,他以為仙妲背叛了兩人的誓言,在心灰意冷之際,告訴仙妲自己受到恐佈懲罰~準備再次出帆起航,繼續漂泊的生活。
仙妲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貞與愛意,便攀上岸邊一塊高聳的礁岩,縱身跳下海中,和荷蘭船長的幽靈船一同沉沒大海。在一陣洶湧狂濤之後,海面上浮起了荷蘭船長與仙妲相擁的身影,這時天上射出一道耀眼的曙光,之後兩人昇天而去。

 

華格納從自己親身遭遇過的那場狂風暴雨,就化作序曲中急促的弦樂音群,銅管號角聲動機勾勒出峽角崖壁的巍峻,如此陰暗與壓迫的氣氛延續到第一幕,荷蘭人的身影就從一群躲避風暴的水手視線中如鬼魅般浮現⋯⋯。

全劇最後,荷蘭人得到了女主角仙妲(Senta)的無私真愛,他與他的船因為奇蹟消失在海面上;《漂泊的荷蘭人》的主導動機使用兩個音樂主體來編排整個作品:一個是挪威民間舞蹈音樂,活潑愉快;另一個是為水手和仙妲所譜的管弦主題,氣場沉重、曲風詭異、旋律起伏不定,兩個音樂主題互相對立。

根據這樣的音樂安排,觀眾瞬間就能明白水手和珊塔是多麼的孤獨——水手如幽靈一般不被當地人接納,但他與仙妲卻又彼此致命的相互吸引著……這註定要走向悲劇,最終仙妲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貞與愛意,攀上岸邊一塊高聳的礁岩,縱身跳下海中殉情,意欲和荷蘭船長的幽靈船一同沉沒大海。

在一陣洶湧狂濤之後,海面上浮起了荷蘭船長與仙妲相擁的身影,此時天上射出一道耀眼的曙光,之後兩人昇天而去。

仙妲用殉情解除了水手的魔咒,「救贖」的象徵意義在一直在華格納的歌劇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職業生涯首部代表作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現實生活中,華格納的困頓生活也逐漸迎來曙光:在1842年的春天他返回德勒斯登居住,而同年秋天《黎恩濟》成功在德勒斯登森柏歌劇院上演,促使他在德國歌劇界逐漸獲得認同。翌年(1843年)一月,《漂泊的荷蘭人》舉行首演,並且由華格納親自指揮樂團演出,連續的成功更讓他獲得宮廷樂團指揮一職。

在1851年的一篇文章(Eine Mitteilung an meine Freunde)中,華格納將這部作品稱為自己的歌劇寫作生涯中重要的轉捩點。華格納回憶起他作曲家生涯之初時,他認為《黎恩濟》不過是順著時興風格寫就的流俗之作,《漂泊的荷蘭人》是真正他藝術生涯的開端。

 

樂譜影片

https://youtu.be/HI3CS0xfico


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讓我們邀請今晚的鋼琴獨奏家陳毓襄老師為大家導聆:

https://youtu.be/TtLMLDTNvvo

 

樂曲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809年4月至5月間,奧地利遭到法軍攻擊,維也納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貝多芬亦在機緣巧合下,躲進弟家的地窖當中,以枕頭遮蓋著頭隔著法軍之炮火,至於身兼貝多芬學生及朋友的魯道夫大公,更因戰事而逃往城外。

拿破崙在1809年7月5日-7月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Battle of Wagram)中,展現他過人的毅力和臨危不亂的指揮能力,突破敵軍包圍,用密集砲火擊敗奧地利,重創了奧軍,逼使奧地利求和。拿破崙在此場戰役中再次迫使弗朗茨一世求和。

1809年7月5日-7月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Battle of Wagram)

 

瓦格拉姆戰役 戰事解析圖

 

轟炸奧地利的拿破崙軍隊

 

全曲於 1809年在維也納完成初稿,次年1月,當魯道夫大公凱旋返回奧地利時,貝多芬將此作品獻給了他,及在1810年2月4日將手稿交予 Musikverlag Breitkopf & Härtel 出版社

此曲除了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之外,並有著《皇帝》作為副標題,然而此標題並非貝多芬或出版社編定,而是由英語系國家另行補上。《皇帝》之由來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從創作期間之戰事與政局,我們可以約略瞭解到該曲之含意。當時之首演被迫移師至維也納以外地方,然而,1811年11月28日在萊比錫之首演,反而獲得空前成功,各報章亦因而稱讚該曲為「有史以來最獨一無二、最天馬行空、最傳神,亦是最困難的協奏曲之一」。

此協奏曲總長共約40分鐘,分為三樂章:

  • I. 快板(Allegro)
  • II. 稍快的慢板(Adagio un poco mosso)
  • III. 迴旋曲—快板(Rondo - Allegro)

 

認識陳毓襄老師 -《音樂家邁向大師的三階段》專訪

https://youtu.be/YM_v7XupVik


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卡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 ∼1921)出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當時作曲家與音樂蕭邦、李斯特、白遼士皆曾活躍於此;文學家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 1799-1850)、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與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父子等名家皆前後薈萃於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迷人城市。聖桑在這樣藝文起飛的環境下誕生。

繼莫札特之後的神童

我們常說的神童:「 一歲會走、二歲拿筆、三歲寫文、四歲作詩」(閩南語)如果套用在聖桑身上,簡直是再適合不過了

聖桑是位神童,2歲時在姨媽的啟蒙下開始學習鋼琴,不僅能夠準確的識譜,更對音樂有驚人的理解力;年僅3歲半就創作了個人第一首小曲,這首創作至今仍被保存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中。

聖桑曾於巴黎各教堂中以演奏管風琴為生。1857年,他更取代了 Lefébure-Wely 這位傑出管風琴師的地位,於 Église de la Madeleine 任職二十年,他以每週音樂即興演奏吸引了無數巴黎大眾,1866年時,李斯特更尊稱聖桑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

聖桑演奏管風琴照片(1905-1910)

 

聖桑多才多藝,早年曾涉獵地質學、考古學、植物學及昆蟲學,他亦是一位數學專家。

除了作曲、演奏及撰寫音樂評論外,他還與歐洲知名的科學家進行討論,以及撰寫關於聲學、巫術科學、羅馬劇院裝修及古老樂器的學術文章。

聖桑亦是法國天文學會的成員;他舉辦關於海市蜃樓的講座,又懂得按自己的要求製作望遠鏡,以及按如日食般的天文現象來計劃演奏會。

1870年,聖桑參與了國家防衛軍,並參加了普法戰爭。1871年普法戰爭後,為激勵法國作曲家的創作與發揚法國新音樂精神,而創立國家音樂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聖桑以組織主席身分,公開首演社團成員的作品,包括佛瑞、法朗克、拉羅及他本人的作品,逐漸地他成為塑造法國音樂將來的重要人物。

提攜後輩的不遺餘力,對當代法國音樂發展有著影響卓著的貢獻。

在聖桑86年的生命歷程中所創作的作品類型、數量皆眾多,他還是第一位寫作電影配樂的著名作曲家,1908年他為電影《暗殺吉斯大公》配樂。除了兩次羅馬大獎的失利,在作曲和演奏的事業上可謂相當順遂。

聖桑表示自己作曲就像蘋果樹結果般的自然,一生共創作了五首交響曲,四首管弦音詩、十三部歌劇、五首鋼琴、兩首大提琴和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許多的鋼琴、聲樂、室內樂曲等。

 

獻給李斯特

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可說是聖桑最廣為人知的交響作品,也是晚年集身作曲與演奏之大成。本曲獻給作曲家好友李斯特,雖然李斯特於當年(1886年)逝世,但樂曲構思過程兩人皆保持有交流互動。李斯特意知道聖桑將此曲題獻給自己,但因身體因素無法參與出席英國首演;首演於五月完成之後,李斯特於7月逝世,聖桑更在樂譜上註明「紀念李斯特」(A la mémoire de Franz Liszt)

 

循環曲式

聖桑利用循環曲式寫成此交響曲:本交響曲共分兩個樂章,而每一個樂章又可再分成兩個部分,因此我們也將此曲視為標準的古典交響曲的四樂章曲式,甚至許多唱片錄音也將此「兩樂章各兩部分」之段落,直接分為四軌~六軌,方便聽眾挑選欣賞。

卡拉揚1982年指揮柏林愛樂版,將此交響曲非為四段:1a、1b 與 2a、2b:

 

但若以1961年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版本為例,就將本交響曲細分為六段,每個重要的速度轉換皆分軌方便欣賞:

首演資訊

樂曲完成於1886年,獻給好友作曲家李斯特。

首演於同年5月19日,英國倫敦 St. James Hall,由聖桑本人擔任指揮家,指揮皇家愛樂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聖桑指揮照

 

加入管風琴 恢宏雋永

聖桑本身也是琴藝超群的管風琴家,他人生進入成熟圓融階段創作此曲,更完美呈現管風琴氣勢恢弘、與管弦樂團融合的華麗多彩的音色。尤其第二樂章美極了,或許成為聖桑紀念與詮釋好友李斯特一生的墓誌銘,優美與超凡入聖之氛圍,非常值得一聽。

 

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Mariss Jansons 指揮
Iveta Apkalna 管風琴

Camille Saint-Saëns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Organ'

  • 1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 Poco adagio
  • 2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 Maestoso - Allegro

https://youtu.be/y60L-N9iY9k

 

祖賓梅塔指揮柏林愛樂精華版

https://youtu.be/EWZFkib99uo

 

總譜欣賞版

1-1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https://youtu.be/WMxYb61Lt5Q

 

1-2  Poco adagio

https://youtu.be/HCf0bH-ttOE

 

2-1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https://youtu.be/6qsA1Jw5jsc

 

2-2 Maestoso - Allegro

https://youtu.be/HCf0bH-ttOE

 

祝福大家音樂會欣賞愉快.會後擁有一個美好的夜晚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漫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BON音樂】漫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About Violin Sonatas of Beethoven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1827)驚人的創作能力,充分反映在他所創作的音樂中:無論是交響樂、奏鳴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與歌劇、器樂曲等等,不但數量充沛,單一欣賞時更是如沐春風,讓我們品味到古典時期進入浪漫時期那種時代牽引著音樂,音樂也帶領著時代的微妙感動。

今天主題是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貝多芬共創作10首完整奏鳴曲以及一首名為 Hess 46之A大調未完成奏鳴曲(推估年份為1790-92年間)。

十首完整小提琴奏鳴曲創作年代從 1798年至 1812年之間,也就是他自18歲至42歲之間的創作期。

整理貝多芬的不同時期照片:

Beethoven timeline

 

淺談小提琴奏鳴曲的進化史

下方這張小提琴弓的進化圖(由上而下),除了代表琴弓由巴洛克時期的「鬆」,逐漸步入古典時期的「緊」,我們更可以在這「鬆」邁向「緊」之間的進程,感覺到音樂表現力的進步。

 

在貝多芬之前,莫札特寫作了約36首小提琴奏鳴曲,是古典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奏鳴曲作曲家,也是此項曲式的創作天王。

莫札特寫36首小提琴奏鳴曲列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幼時創作 (1763–66)

  • Violin Sonatas, KV 6–9
    • Sonata in C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6
    • Sonata in D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7
    • Sonata in B-flat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8
    • Sonata in G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9
  • Violin Sonatas, KV 10–15
    • Sonata in B-flat for Keyboard, Violoncello and Violin (or Flute), K. 10
    • Sonata in G for Keyboard, Violoncello and Violin (or Flute), K. 11
    • Sonata in A for Keyboard, Violoncello and Violin (or Flute), K. 12
    • Sonata in F for Keyboard, Violoncello and Violin (or Flute), K. 13
    • Sonata in C for Keyboard, Violoncello and Violin (or Flute), K. 14
    • Sonata in B-flat for Keyboard, Violoncello and Violin (or Flute), K. 15
  • Violin Sonatas, KV 26–31
    • Sonata in E-flat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26
    • Sonata in G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27
    • Sonata in C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28
    • Sonata in D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29
    • Sonata in F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30
    • Sonata in B-flat for Keyboard and Violin, K. 31

成熟時期創作 (1778–88)

 

莫札特古典時期的小提琴奏鳴曲,在風格上屬於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Rococo),並常寫為兩個樂章規模,連在標題上也都寫為 「Sonatas for Keyboard and Violin」,很明顯的可看出小提琴經常被視為奏鳴曲之第二聲部或附屬聲部。

主題與起承轉合多半與鋼琴相依相偎,也因此經常被學者稱為「為鋼琴助奏小提琴奏鳴曲」。

一方面因為鋼琴比起之前巴洛克時期使用之大鍵琴多了更多力度變化空間,二方面我們可以說作曲家們仍在這兩項樂器的發展可能性中持續探索著。

另一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特色,是他經常只寫兩個樂章,更是代表著「探索中」的另一例證。

 

接下來我們以莫札特著名的第21號 e小調奏鳴曲為例,我們閱讀譜例聽音樂,即可知鋼琴於小提琴奏鳴曲中擔任著非常重要之角色:

https://youtu.be/0UhnfWzOCMo

 

然而,在莫札特之前的巴洛克時期,小提琴奏鳴曲當然維持著「高音旋律」+「數字低音」與和聲伴奏之多聲部音樂概念(Trio Sonata是此時期最為盛行之奏鳴曲曲式),讓我們以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的小提琴奏鳴曲音樂為例:

我們可以聽見由大鍵琴伴奏之小提琴奏鳴曲,由於大鍵琴「撥弦」之特性,低音聲部與高音旋律之對位形式顯得非常清晰,而鍵盤和聲也由於「撥弦」方式,一點都不妨礙小提琴聲部之音色發揮,反而相輔相成為完整的音樂。

https://youtu.be/WRMDwt_nU5s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列表與創作年份:

The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Hess 46(1790-1792)
No. 1 in D major, Op. 12/1(1797-1798)
No. 2 in A major, Op. 12/2(1797-1798)
No. 3 in E flat major, Op. 12/3(1797-1798)
No. 4 in A minor, Op. 23(1801)
No. 5 in F major 《春》(Spring), Op. 24(1801)
No. 6 in A major, Op. 30/1(1801-1802)
No. 7 in C minor《英雄》 (Eroica), Op. 30/2(1801-1802)
No. 8 in G major, Op. 30/3(1801-1802)
No. 9 in A major《克羅采》 (Kreutzer), Op. 47(1803-1804)
No. 10 in G major《破曉》 (The Cockcrow), Op. 96(1812)

貝多芬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25-27歲)

貝多芬大部分的小提琴奏鳴曲創作,其實都是「外在因素」促使他提筆作曲:

年輕時他由故鄉波昂至維也納發展音樂家事業,首要之務便是建立自己的名聲,也就是贏得維也納貴族們的歡心。

貝多芬以鋼琴演奏家揚名於維也納,但為了與更多貴族往來,他需要更多室內樂作品,小提琴曲與鋼琴皆然;因此我們可以說貝多芬寫了這些小提琴奏鳴曲,其實是為了獻給貴族朋友們之創作。

從第一號開始,我們可以聽見小提琴雖然與鋼琴共同分擔主題,但是與莫札特相比,貝多芬賦予更多這兩項樂器對話的空間,讓兩項樂器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全曲共三樂章,演奏時間約20分鐘

  1. Allegro con brio
  2. Tema con variazioni: Andante con moto
  3. Rondo: Allegro

https://youtu.be/eC6F4Le6mII


貝多芬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25-27歲)

貝多芬最早的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大約是在25-27歲時完成的,無論從風格或形式來看,這三首作品都深受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曲風影響。

https://youtu.be/h589-adlGig


貝多芬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25-27歲)

第一號至第三號的幾項共同特色:

大調創作,充滿了明亮、歡樂的感受

樂曲結構為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行板/慢板、第三樂章快板/輪旋曲架構。

與海頓、莫札特之作曲方式相似,維持三樂章快慢快架構

樂曲格局偏向延續莫札特創作方式,以鍵盤演奏為主體,小提琴位居伴奏/助奏之地位

https://youtu.be/sruTlc2tk2I


貝多芬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1801, 進入轉型期)

第一號至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被認為屬於貝多芬創作此曲式之「早期作品」,我們可以聽出他承襲了自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古典樂派風格。

但就是從第四號開始,貝多芬逐漸覺醒,以越來越新的創作方式風貌,逐漸打破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之前的限制與束縛。

https://youtu.be/W-brF70BvFU


貝多芬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在1802 年以前的音樂風格,大多仍屬於中規中矩、沿襲前人留下之曲式,遵守作曲手法與和聲進行,主調(Tonic)與 屬調和聲(Dominant)之架構,大小調與半音階(Chromatic)為主要作曲與炫技,屬於古典風格作品。

突然間,第五號《春》來臨了。

貝多芬的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春」,在樂曲形式上已開始出現相當大的突破。

首先,貝多芬大幅度提升了小提琴的地位,讓小提琴不再居於伴奏的角色,而是和鋼琴平起平坐、兩者既競爭又合作。

而標題部分,作品的標題《春》並不是貝多芬自己命名,而是另有他人。因為《春》的風格有別於貝多芬以往作品的嚴肅與憂鬱氣息,能帶給聆聽者一種充滿希望與幸福的感覺,因此就被命名為「春」。

不過話說回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皇帝》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也都並非自己命名;這樣想來,「音樂行銷」應早就在19世紀初就開始被重視了吧~(科科)

《春》也開始跟交響曲同步,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快板 (Allegro)
4/4 奏鳴曲式 F 大調

第二樂章
富表情的極緩板(Adagio molto expressivo )
3/4變奏曲式 Bb 大調

第三樂章
極快板 (Allegro molto)

3/4 複合式三段體 F 大調

第四樂章
不太急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2/2 輪旋奏鳴曲 F 大調

 

針對第一樂章,我們來做詳細的曲式介紹:

段落 主題 小節
呈示部

Exposition

 

第一主題 1-10
第一主題群反覆 11-25
過門 26-38
第二主題 38-70
結束句 70-86
發展部

Development

第一主題群 86-89
第二主題群 89-116
推移樂段 116-123
再現部

Recapitulation

 

第一主題群 124-149
過門 150-162
第二主題群 162-194
結束句 194-210
尾聲

Coda

第一主題後半樂句 210-232
第一主題 232-247

呈示部第一主題:

 

過門樂段(26-38小節)

 

發展部第一主題群(86-89小節)

 

 

發展部第二主題群(89-116小節)

 

再現部第一主題群(124-149小節)

再現部第二主題群(162-194小節)

 

尾聲第一主題後半樂句(210-232小節)

 

尾聲第一主題(232-247小節)

 

https://youtu.be/DHP9fQvTG7I


貝多芬第六號小提琴奏鳴曲

第六號、第七號、第八號皆為作品 30,皆呈獻給俄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 1801-1825),此時的小提琴在奏鳴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

https://youtu.be/HGQ6mBJHZyE


貝多芬第七號小提琴奏鳴曲

第六號、第七號、第八號皆為作品 30,皆呈獻給俄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 1801-1825),此時的小提琴在奏鳴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

https://youtu.be/IpixfypCJ7M


貝多芬第八號小提琴奏鳴曲

第六號、第七號、第八號皆為作品 30,皆呈獻給俄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 1801-1825),此時的小提琴在奏鳴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

https://youtu.be/DNoixufsTRo


貝多芬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

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的樂譜封面,有著貝多芬題字:「幾乎像奏鳴曲一樣,以十足的協奏曲風格寫作,附小提琴助奏的鋼琴奏鳴曲」(Sonate per il Pianoforte ed un Violin obligato, scritta in uno stilo concertante, quasi come d' un Concerto)。

此曲演奏時間也最長,而到了此曲小提琴與鋼琴的地位幾乎平等。本曲也因為貝多芬贈給法國小提琴家克羅采(Rudolphe Kreutzer, 1766-1831),因此得名。

https://youtu.be/5YKmb7_y3E8

 

貝多芬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

這是貝多芬創作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之手稿,從手稿我們方能窺見這位作曲大師作曲時的「苦惱」與「抉擇」之一二:

貝多芬創作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之手稿

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創作於 1812 年,獻給長期資助者魯道夫大公,並由皮耶‧羅德(Pierre Rode, 1774-1830)與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於羅普柯維茲侯爵(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 1772-1816)的官邸舉行初演。

此曲調性為 G 大調,此時貝多芬的創作風格,已明顯走向浪漫。

第一樂章為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G 大調,3/4 拍,奏鳴曲式。呈示部(Exposition)為 mm. 1-97, 發展部為 mm. 98-141,再現部為 mm. 141-238

第二樂章為充滿感情的慢板(Adagio Espressivo),降 E 大調,2/4 拍。此樂 章為 ABA'三段式,A 段為 mm.1-21,B 段為 mm.22-38,A'為 mm.38-53,Coda 為 mm.54-67

第三樂章為詼諧曲,快板,g 小調,3/4 拍。此樂章分為 ABA',其中 A 段為 mm.1-32,B 段為詼諧曲中段(Trio)19 mm.32-83,A'為 mm.84-115,Coda 為 mm.116-129

第四樂章為一點地稍快板(Poco Allegretto),2/4 拍,G 大調,曲式為「主 題與變奏」的輪旋曲,為 A-B-A-C-A-Coda,由主題、七段變奏和尾奏所構成, 但貝多芬並沒有為變奏段落作特定編號。

 

https://youtu.be/7Il1Lt0E6Ls

 

 

因此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不但是他人生中創作此種類型曲式之縮影與進程,更是音樂史上小提琴奏鳴曲從古典邁向浪漫時期不可或缺的重要見證,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貝多芬偉大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之後,隨之而來的偉大作品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三首傑作:

Johannes Brahms, 1889 三連拍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bheXaiDbr0I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2T7o5jCe9ak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A9cok31x5LE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QdfTTAJjLH4

 

第二樂章

https://youtu.be/QpYeJ9RL0I4

 

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PGGgY3OCvVc

 

 

https://youtu.be/wfF2tznp0x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 X 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II

【BON活動】林仁斌 X 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II
BONART x Academy of Taiwan Strings Quartet I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林仁斌 X 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II

貝多芬篇

繼上個月仁斌老師與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於國立清華大學的 Live'音樂講座大獲好評之後,11/09 我們又在華泰王子大飯店舉辦Part. II 講座啦👏🏻

今天帶來的曲目,是完全 「貝多芬」喔😉




今日曲目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op.59 No.3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9, Op.59/3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op.95 "莊嚴"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1 in F minor, Op. 95 "Serioso"

主講人:林仁斌

 

四位首席音樂家,也即將在11月24日與25日於國家演奏廳演奏,今天能夠邀請他們四位到華泰音樂講座「搶先聽」、「慢慢聊」,真是太過癮啦:

小提琴:馮楚軒
小提琴:譚正
中提琴:張仁豪
大提琴:邱明宏


接下來,讓我們先聊聊「弦樂四重奏」這項室內樂組合:

為何我們將今天的講座名稱訂為《極簡與極致》呢?

 

極簡三項樂器、四個聲部,四位音樂家建構起撐起的室內樂小宇宙的一片天空。

極致從海頓奠定弦樂四重奏演奏室內樂形式以來,經過莫札特再至貝多芬,這項室內樂編制從未改變過,因為:已達極致。

 

海頓一生共創作了68首弦樂四重奏作品,數量上更是音樂史上之最(排名第二的是莫札特的23首)。

海頓與莫札特

 

除了104首交響曲被尊稱為「交響曲之父」的稱號外,海頓也被尊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對於弦樂四重奏的貢獻,絕不僅僅只反映在數量上,在長達近四十年的創作過程中,海頓不斷的摸索、改進與創新,將這個音樂組合的架構與音樂表現推向完善,更讓後輩作曲家有了創作的標準。

我們可以從莫札特的登峰貝多芬的極致,重新理解海頓的開創具有多麽偉大的意義。

 

海頓弦樂四重奏譜例

 

 

 

2020年為貝多芬250週年。

今天就讓我們先以貝多芬第九號弦樂四重奏:op. 59 No. 3 作為登場先鋒,搭配仁斌老師的介紹解說,讓大家理解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獨到之處,以及音樂家們如何排練/演奏這首樂曲?

我想先請四位音樂家,為大家演奏op. 59 No. 3第一樂章開頭的「前奏-流暢的行板」與「甚快的快板」第一部分,至第一反覆記號為止:

在我們繼續探討下去之前,首先讓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

貝多芬有幾首弦樂四重奏?答案是16首

這16首弦樂四重奏的意義是:貫穿了貝多芬早、中、晚三期的創作生涯,  無比深刻地記錄了他的成長、掙扎、進而昇華的過程。

接著讓我們來看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之創作年表:

新春愉快、事事順心,身體健康~🧧😉🌹🥂

早期6首 《六首弦樂四重奏》op.18 系列

F大調第1號,op.18/1

G大調第2號,op.18/2

D大調第3號,op.18/3

c小調第4號,op.18/4

A大調第5號,op.18/5

降B大調第6號,op.18/6

風格為典型的古典時期風格,清新明快、簡潔易懂,已經開始具備貝多芬獨有的作曲特質。
中期5首 1806年,貝多芬受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祖莫夫斯基伯爵(Count Andreas Razumovsky)之託,譜寫3首弦樂四重奏曲,這就是貝多芬中期弦樂四重奏作品的傑作,俗稱為「拉祖莫夫斯基」的op.59。

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op.59)1806

F大調第7號, 作品59/1

e小調第8號, op.59/2

C大調第9號, op.59/3

降E大調第10號, op.74 「豎琴」(1809)

f小調第11號, op/95 「嚴肅」(1810)

完成早期的6首弦樂四重奏曲(op.18)之後,貝多芬有6年沒有寫作弦樂四重奏。

這期間他因耳聾而寫下「海利根施塔德遺書」(HeiligenstädterTestament),差點自殺。但這一次昇華,卻讓他超越自己,跨入創作時期巔峰時期,進而開創貝多芬偉大的原創時期,無論在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等各方面均創造許多傑作。

晚期5首 6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op.127: 降E大調第12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0: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1: 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 (1826)

op.132: 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3: 降B大調大賦格 (1826)(原作品130之終曲)

op.135: 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 (1826)

這六部作品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形式複雜、內涵深邃,在當時過於超前,因此沒有受到評論家和聽眾的賞識。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這些作品是他在弦樂四重奏這項創作體裁下的最偉大成就,甚至是歷史上所有音樂作品中之佼佼者。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早期V.S.中期

而貝多芬早期 op.18的6首 與 中期op.59的3首,又有怎麼樣的不同呢?

首先,是規模變大音樂的格局也變大了

比較起前輩海頓、莫札特的作品,與他自己初期的6首,規模從適合在沙龍小場地演奏,貝多芬中期「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Razumovsky)規模與篇幅,則更適合在音樂廳演奏,音樂內涵與規模,更能在音樂廳這樣的場合欣賞,感動更多喜愛音樂的人。

以op.59 F大調第7號為例,作品59/1,光是第一樂章就有400小節之多,這代表著此時期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上,創作無論長度、架構與內容,都已經來到新高度。

在貝多芬經過不斷思考與創新,增加份量之後,弦樂四重奏的創作架構越來越具備複雜性與精密度:

四位演奏者一方面需要有各自獨立性,也須將團體音樂音色變化達到完全統一,才能實現這種貝多芬全新的音樂架構與極致的室內樂小宇宙之聲。

整套作品59的表現,已在預示貝多芬後期作品,無論在規模、架構、各樂器的表現等方面,積極邁向顛峰的偉大創作曲風。

 

今日欣賞主題(一):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現在,讓我們深入欣賞剛剛四位老師為我們演奏的 op.59 No.3 導奏:

讀譜我們可以發現樂曲開頭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減七和弦,樂曲是C大調,但是貝多芬以#F為根音的減七和弦開始,從樂曲開場就給我們驚喜與懸疑:

 

提問:

四人之和弦長音如何營造張力與方向?

單旋律樂器,如何合作演奏和弦?

如何創造內聲部的前進動力?

 

我拍攝過非常多組國際級弦樂四重奏,觀摩他們全程彩排的過程,發現一個現象:音樂家並不一定需要「一直演奏」,他們往往彩排過程是藉由不斷地停下來說話溝通,嘗試各種聲音,有時候甚至是「吐槽搭擋」,最終達成共識,在音樂會舞台上邁向極致。

丹奈爾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哈根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齊瑪諾夫斯基四重奏(這組合已成絕響)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愛瑪仕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耶路撒冷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貝爾琪雅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想請問四位音樂家:

平常練習時,有沒有誰負責看總譜?吐槽大家?

如何進行第一次試奏之後的統籌?

哪一位擁有總譜?

 

第二樂章(主題 1-19小節)

 

第三樂章(主題 1-16小節)
第四樂章-1(開頭賦格段落 1-63小節)

 


什麼是賦格?...你一定想知道 


賦格(Fuga)是一種用對位法風格來寫,由數個單獨聲部所組成的曲式。

「賦格」多以一個短旋律為基礎,此稱之為「主題」(Subject),也是穿梭整個樂曲中的精短樂句。

然後再由其他聲部以相同主題接續。

在主題上方五度下方四度出現的另一聲部模仿主題的樂句稱之為「答句」(Answer);

與主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幾乎相等的情況稱為「對題」(Countersubject);


在各聲部主題或答題重疊,形成緊湊模仿的句子稱為「疊句」 (Stretto);



而各聲部中反覆出現之「動機」(Motive)。

這些皆由主題衍生而來。 


在每一個樂段中,主題於各聲部至少出現一次,此樂段就叫 「呈示部」(Exposition);

賦格曲中一個樂段如果不包含主題的陳述,則稱之為「插入句」(Episode),其作用為過渡或轉移。

一首賦格曲外觀結構是呈示部與插入句輪流出現,作品中可以有 三、四個呈示部,呈示部再由插入句分開,通常以一段「尾聲」(Coda)為結束。

一般賦格通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通常稱之為呈示部)

主題在主、屬 調上,做出主題與答句的模仿,且主題會在各聲部皆出現一次。


第二部份:(也稱為發展部)主題以不同調性/不同手法(對位/增值/減值)呈現。


第三部份:(也稱為結束部)

主題常以疊句呈現。

而巴赫的賦格中 最大特色是疊句的作法,一般出現在第二部份,有時甚至在第一部份。

最後會有 「尾聲」出現,作為全曲之結束。

 

讓仁斌老師先來KUSO一下,我們一起聽聽 Lady GAGA的名曲《Bad Romance》以及非常有趣的賦格改編版:

https://youtu.be/qrO4YZeyl0I

 

《Bad Romance》賦格改編版:

https://youtu.be/Vu5ZE8HrTAM


最後,我們一起欣賞

第四樂章-2(結束段 345-429小節)

華麗地結束 op.59 No.3


今日主題(二):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op.95 《莊嚴》

下圖為貝多芬1810-1811年的弦樂四重奏《莊嚴》珍貴手寫草稿,現珍藏於美國紐約 Morgan Library & Museum 博物館。

Sketches for the Scherzo and Finale of String Quartet No. 11, from Beethoven's sketchbook of 1810-1811(來源:維基百科)

 

給行家的進階曲目

貝多芬曾於信件中提過道:「這首四重奏是給真正的行家聽的,並非一般音樂會通俗曲目。

f小調第十一弦樂四重奏《嚴肅》op.95,是貝多芬於1810年創作的四樂章弦樂四重奏

本作品短小精悍,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中篇幅最小者一首,長度僅約20分鐘,也是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之一。

據說貝多芬原打算將此作品設定在小範圍音樂愛好者行家圈內欣賞,從標題與音樂內涵我們也能察覺出這是一首非常正式而緊湊的弦樂四重奏。(Beethoven stated in a letter to George Smart that "The Quartet [Op. 95] is written for a small circle of connoisseurs and is never to be performed in public."

《嚴肅》於創作完成四年後的1814年首演,並於1816年正式出版。結構緊湊完整、音樂動機精簡,情緒起伏劇烈是這首樂曲的最大特色。

 

今天講座的時間關係,我們僅針對第一樂章做詳細介紹:

 

第一樂章 精神抖擻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本樂章具有完整奏鳴曲快板曲式,架構為:

呈示部 (bars 1–59)

樂曲開始的動機,由四個聲部齊奏,緊湊且充滿動力:

第一樂段為 f小調,第 1-21小節,以半終止結束。

過渡段為 21-23小節,為接下來轉調準備。

第二樂段為 bD大調,第 24-57小節,由中提琴首先出現旋律,接著轉往大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再回到大提琴。

音樂於57小節第一小提琴下行輔以長音與16分音符顫音音型伴奏下,瞬間戲劇性地於60小節進入發展部:

發展部 (bars 60–81)

主題變化為短小的動機(60小節起),更能迅速地於各聲部之間彼此反應、對話,甚至快速轉調:

66小節起,出現全新的附點動機,力度為ff,更能發揮此發展部之戲劇效果:

72小節起,小提琴一出現16分音符快速8度音來回演奏音型,73其餘聲部僅維持pp,74則改為漸強漸弱,75更加入由主題短衍化而來的短動機,貝多芬不斷快速而精準地在每個小節中增添新的能量,讓發展部充滿戲劇性:

再現部 (bars 82–128) 

再現部主題快速地在4小節內呈現完畢(82-85)

在 86–88 這三小節過渡樂句之後,音樂再次被帶往 bD大調。

尾聲 (bars 129–End)

尾聲(Coda)段落於129小節瞬間開始。在此之前第124小節同樣以第一小提琴兩次下行輔以長音與16分音符顫音音型伴奏之下,瞬間戲劇性地進入樂曲尾聲。

 

而尾聲雖僅僅21小節,非常短但具有爆發力(132小節起),調性也逐漸從bD大調轉回原始 f小調,並在短促的動機中,從強而有力轉化為結束在極弱的pp力度,帶來更多的韻味與戲劇性。

 


隱藏版曲目:鮑羅定弦樂四重奏

寫情詩,你行嗎?🌹

鮑羅定:D大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第三樂章「夜曲」

Aleksandr Borodin, 1833-1887

 

鮑羅定創作第一首弦樂四重奏(1875)時,他在樂譜上諧謔地加上「獻給恐怖的史塔索夫和穆索斯基。」

當時36歲的穆索斯基,是鮑羅定的同事也是朋友。

史塔索夫則是位見解清晰的樂評,也是鼓勵柴可夫斯基創作《暴風雨》序曲,也是位亦師亦友的對象。

史塔索夫鼓勵這些同輩作曲家們,尋找出獨特的俄國音樂語法,從民謠中吸取靈感,以生動的管弦樂色彩表現出來。

 

因此鮑羅定花了五年的時間(1874~79),才完成他的第一首四重奏。

但第二首四重奏 ,則僅花費了一年(1881)。

因為這首曲子題獻給他的妻子,作為結婚記年的禮物,以懷念他們初遇時那段快樂時光❤️

全曲的特色是,明顯的俄羅斯旋律,一段接著一段自然地湧現出來。

我想,即使是穆索斯基和史塔索夫,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了。

「夜曲」是第二號四重奏曲中的慢板樂章,也可能是鮑羅定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經常由樂團中整個弦樂組來演奏。

 

「夜曲」中有兩個抒情的部份:

  1. 樂章開始時 那段著名如夢般的旋律,以及一段有力的圓舞曲,為這個樂章增添了更多熱情。其中主旋律的本身,在甜美抒情中,還帶著些許俄羅斯式的哀愁。主旋律與圓舞曲交錯進行,營造出使人難忘的優美氣氛。
  2. 到了「夜曲」末段,由大提琴奏出主旋律,浪漫的哀歌由緊隨其後恍如回聲般的小提琴加以烘托、模仿的效果,就如同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式一樣。

 

這些彼此緊緊追隨的卡農主題,也象徵戀人之間的亦步亦趨,是非常高度感情化之音樂作品,這也是欣賞音樂時最棒的地方~

 

筆者聯想到:

1840年舒曼與克拉拉新婚

在克服多年與克拉拉父親官司纏訟之後,兩人終於相愛、步入婚姻

舒曼也因此創作許多動聽歌曲與聯篇歌曲集

這一年~被稱為他的「歌曲之年」

之後

他再為克拉拉寫作鋼琴協奏曲

而克拉拉也成為當世演奏舒曼鋼琴協奏曲最多之鋼琴家

鮑羅定將對於妻子的愛,化為音符,讓我們隨著樂音

感受他對妻子永恆的愛

這點,你覺得浪漫不浪漫?


夜曲重要元素欣賞

ㄧ、伴奏型態

  1. 切分音型伴奏(樂曲開頭)


  2. 連接句型伴奏(23小節起)


  3. 長音+切分音型伴奏(切分音型之變化)


  4. 正拍與後半拍搭配伴奏


  5. 單純節奏伴奏


  6. 撥弦伴奏(E段 133小節,大提琴)


二、主題與旋律

  1. 第一主題


  2.  第一主題答句


     3. 第二主題a(B段 48小節開始)


     4. 第二主題b(B段 50小節開始)


三、樂曲結構

前奏 1-24小節

A段 第一主題(24-47小節)

B段 第二主題(48-66小節)

C段 發展部(67-110小節)

D段 第一主題再現+Vn.1+Cello卡農(111-132小節)

E段 第一主題再現+Vn.1+Vn2 卡農133-155小節

F段 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同時再現(156-164)

G段 尾聲 165

 

從D段,也就是 111小節開始,可以聽見大提琴與小提琴連續不斷的卡農,兩個聲部對話的濃情蜜意與甜美情緒,讓我們聯想到鮑羅定對於妻子的愛,夫妻之間的緊緊跟隨,是樂曲中最有特色的安排之一。

到了E段,133小節,這兩聲部卡農,則改為出現在兩把小提琴上,顯得更加柔美亮麗。

而這樣的短卡農對話寫作方式,常見於俄羅斯民歌,也是許多俄羅斯作曲家喜愛使用的作曲方式。

例如:鮑羅定同樣寫作於1881年的《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小俄羅斯》之最後樂章,均可發現這樣的寫作手法喔~

 

《夜曲》全曲譜例: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
Stravinsky: The ballet “The Rite of Spri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第三部芭蕾 話題登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信心滿滿(?)的謝爾蓋·迪亞吉列夫(左)與伊果·史特拉汶斯基(右)

 

《春之祭》首頁 手稿

題外話,史特拉汶斯基的筆跡與手稿真的很漂亮

難怪喜歡極簡與垂直線條的香奈兒會愛上他(誤)

 

 

1913年《春之祭》巴黎首演九天過後,美國紐約時報對於首演失敗之的報導(取自維基百科)

 

首演失敗 百年仍然傳奇

1910年,當史特拉汶斯基剛為迪亞吉列夫完成了芭蕾舞舞劇《火鳥》的音樂後不久,他已構思出一個幻象:

那是俄羅斯遠古時期的祭祖儀式:「我想像到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見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1913 年 5月 29日晚間 20點 45分,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 1909 - 1929)訂於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最新一季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為了這部舞劇,據說已經彩排許久,樂團團員數十次,芭蕾舞者更是彩排了超過百次,因為音樂結合了「原始主義」的元素,多變的節奏與不和諧音程,從音樂家到舞者全部吃盡苦頭。編舞是天才舞者尼金斯基,他為《春之祭》設計的舞步更是前所未有...

照片.1911年的尼金斯基

Nijinsky in 1911, depicted by John Singer Sargent in costume for his role in Nikolai Tcherepnin's ballet Le Pavillon d'Armide (source: wiki百科)

 

當時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才剛於前一個月 4月 2日正式啓用,一系列的開幕音樂會引起巴黎居民的藝文愛好,開幕當天即安排了法國多位重量級音樂家現場指揮自己最經典曲目

開幕之夜冠蓋雲集,包括了德布西、杜卡、佛瑞、單第與聖賞等當代法國最著名作曲與指揮大師:

Claude Debussy: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Paul Dukas: L'apprenti sorcier
Gabriel FauréLa naissance de Vénus
Vincent d'IndyLe camp from Wallenstein
Camille Saint-SaënsPhaeton and excerpts from his choral work La lyre et la harpe

 

後續精彩節目也包含了 知名舞星 Anna Pavlova.貝多芬之夜由兩大鋼琴家 Alfred Cortot 與Louis Diémer 擔任協奏曲,女高音Lilli Lehmann的獨唱會與馬勒好友荷蘭指揮家孟根堡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與佛瑞歌劇首演等等,整個巴黎可說是熱鬧洋洋~

1913年開幕的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劇院

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劇院

 

劇院舞台

Stage of the 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觀眾席景色

View of the auditorium and stage

 

5 月 15日起則由當時在巴黎倍受歡迎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展開最新第五季演出,先前史特拉汶斯基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火鳥》與《彼得洛希卡》皆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各界都非常期待這齣最新作品,連劇院經理加布里埃爾·阿斯特魯克(Gabriel Astruc)支付給最新一季《俄羅斯芭蕾舞季》的價碼,都較上一季更高,達到兩倍薪酬的每場演出25,000法郎的鉅額款項。

演出開始: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著一位少女被要求不斷跳舞,直到精疲力盡死去...因為,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活人獻祭祭品...』

樂曲由低音管揭起序幕,部落裡睿智的老婦人現身作出預言,象徵著村中的長老們以及風笛手的其他木管則在一旁伴奏。

預言結束後,長老們宣佈祭典正式開始。

村民分開兩派,面對面跳起舞來,弦樂用力奏出附帶重音的樂句,他們有如在進行各種瘋狂的遊戲。

不久,一群銅管呼嘯起來,最受村民敬畏的長老出現了,他們嚇得都中斷了遊戲和舞蹈,音樂在一瞬間變得混亂無序。

銅管的呼嘯聲持續,接著煞然停下,換上木管吹奏出一段高低起伏的樂段,原來是長老開始崇拜大地。

降E單簧管以及低音單簧管的獨奏在描繪長老以最虔誠的話語,祝福著春天的土地。

低音弦樂蠢蠢欲動,長老們和其他村民圍圈都而坐,跟隨著最高長老的指引,加入祝福大地的行列。

音樂漸趨激昂,村民們再次跳起舞來,一眾樂器變得更加瘋癲,把祭典推向高潮。

以上是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 序曲:孤單的巴松管以怪異的高音奏著,後來其他樂器加入,描繪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景象。
  • 春之預兆:少女之舞:以撥弦效果為作引子,帶出強勁的異教舞曲,當中充滿隆然作響切分音節奏
  • 掠奪競賽:弦樂縈繞不散,木管樂輾轉迴旋,加上定音鼓的重撃與銅管樂狂亂叫號,形成急促和激烈的氣氛。
  • 春天的輪舞:樂曲氣氛突然大變,高音與低音單簧管演奏柔和的俄羅斯民謠,而隨著此幕結束,緊接其後的是焦躁的舞曲,低音反覆以四個級進的音組成。
  • 部落爭戰及智者之列:銅管樂欣然躍動,其它樂部卻彷彿決意破壞氣氛。隨著音樂速度加快,樂曲氣勢亦漸趨激烈。
  • 大地的奉獻:溫柔,短促而神秘。
  • 大地之舞:這首急速的舞曲感覺粗獷,充滿出其不意的插奏,亦以相當突然的方式結束。

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祭獻

夜幕低垂,場景轉至一座高聳入雲的聖山上。

貞潔的少女們在長老們的陪同下,進行神秘的儀式。

音樂比過往變得更怪奇,有如在悲鳴一樣。其中一位少女在儀式中被捉到,無疑她已被豐饒之神也尼路選中,成為祭品。

其餘的少女亦上前祝賀她得到這份榮譽。祭祀儀式正式開始,音樂立刻澎拜起來,不規則的拍子旋律相繼出現。

少女亦慢慢移動身軀,開始跳起神聖之舞。

同時,長老召喚先人的英靈,見證祭典。

代表著祖先的各種木管相繼出現,小號不斷吹奏著少女的動機。

伴隨著粗獷的音樂,祭祀不知不覺來到尾聲。樂曲已達至狂暴的境界,少女體力漸漸不支,最後木管輕聲吹奏,少女倒地死亡,獻祭完成。

 

  • 序曲:黑夜反覆浮現的呼喚。
  • 少女的神秘圈舞:隨著曙光初露,一群少女將要在當中選出一位跳舞至死。少女們互相圍繞著旋轉,最後被圍著的一個便成為祭品。
  • 當選少女讚美之舞:本段以此幕開首奏出十一下鼓聲,表示十一名少女正在圍繞著當選的一位,跳著挑釁性的舞蹈。
  • 祖先的呼喚:銅管樂部之軍號及定音鼓的重擊,呼召先祖見證祭典。
  • 祖先的儀式:抑制而催眠的鼓撃下,各種木管樂比喻祖先出現,並以威力逼人的氣勢行進。
  • 少女的獻祭舞:劇情講述少女跳舞至死,樂曲亦發展至狂亂之地步,而最後的迸發更引領樂曲邁向其粗暴與堅定不屈的尾聲。

動畫簡介《春之祭》

https://youtu.be/6UKrmPoJv-k

 

你以為首演就這麼順利進行嗎?當然不是...

這場首演徹地失敗了...

整場音樂會色調怪異,佈景原始,更充斥著徹徹底底、反傳統古典音樂的和聲、配器與曲式

Concept design for act 1, part of Nicholas Roerich's designs for Diaghilev's 1913 production of Le Sacre du printemps (source: wiki百科)

 

兩個部分共14首舞曲,除了每一首都是帶有極為強烈的原始主義氛圍之外,不和諧音怪異急促、忽快忽慢又不對稱的旋律,罕見擔任主要旋律的低音管,卻又尷尬地演奏在極高音域,且以不規則節奏演奏著、狂亂的銅管樂器咆哮著、弦樂器時而安靜而時暴力的演奏,還有那讓人突然情緒爆發的定音鼓敲擊聲...

 

舞蹈部分也不遑多讓:尼金斯基的嶄新編舞,不但讓舞者平腳著地,時而跺腳兒時全身抖動,搭配詭異的佈景與舞者們的奇裝異服,幾近丑角的舞台扮相,讓許多盛裝打扮入場的巴黎上流圈聽眾們,直接嚇傻了,音樂開場沒多久,便有觀眾開始騷動:大笑、叫嚷、吹口哨、學狗學貓叫,甚至喊出「去看牙醫」(因為舞者拖著腮幫子出場)

 

這一切亂七八糟的景象,根本已是部落慶典儀式,怎會是法國人期待中優雅的古典芭蕾表演呢?

 

 

史特拉汶斯基衝出音樂廳從側門進入後台,看到尼金斯基正在為大吵大鬧中聽不見音樂的舞者們數拍子,整個劇院鬧哄哄,有人支持看戲,但更多人不爽繼續聽下去,一言不合居然就在劇院裡大打出手,據說迪雅吉列夫還叫了警察經數十名鬧場的觀眾們帶出去,這是發生在1913年,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音樂廳暴動事件。

照片為1920年代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實景

 

極度不爽的樂評,在報紙上直接將「Le Sacre du Printemps」(春之祭)改名稱之為「Le "massacre" du Printemps」(春之屠殺),更是將此一首演失敗事件,在歷史上狠狠地記上一筆。

 

在筆者日前介紹的電影《香奈兒的祕密情史》電影中,開場十幾分中的部分,便是對這段歷史做了幾近真實的高度還原,

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海報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我們一起看影片,神遊一下百年前首演場景:


《春之祭》百年紀念演出

轉眼間,在《春之祭》值得紀念的首演百週年紀念年份(2013),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特別安排了當代俄羅斯音樂權威指揮葛濟耶夫馬林斯基劇院與芭蕾舞團,再次於法國同樣場地演出,採用的編舞與佈景當然也是百年前尼金斯基編舞、尼古拉斯·洛里奇(Nicholas Roerich)服裝設計與佈景的原始版本:

非常值得一看:

https://youtu.be/YOZmlYgYzG4


獻祭之舞手繪圖

畫家Marie Piltz於1913年手繪之《春之祭》獻祭獨舞圖

Drawing of Marie Piltz in the "Sacrificial Dance" from The Rite of Spring, Paris, 29 May 1913 (source: wiki百科)

 

畢娜·鮑許1975年新版《春之祭》

1975年,接任伍珀塔爾芭蕾舞團的德國編曲家畢娜·鮑許(Pina Bausch),以全新的思維與更加聚焦於獻祭舞蹈之手法,將原本原始服裝與原野大地背景,一改為半透明膚色細肩帶柔紗裝與投射燈下的暗色極簡背景,讓觀眾更加專注於觀賞現代舞者肌肉與線條之爆發力:整個舞蹈搭配音樂,彷彿就像一個完整獻祭過程,無論是視覺或是聽覺,都走向另一種全新的表現層次。

1975年 畢娜·鮑許 現場演出版本

https://youtu.be/1ofmtE7sX50

 

現代的畢娜·鮑許舞團練習《春之祭》紀錄片段:

https://youtu.be/hJWk1dzB_Mw


藝術眼光新版《春之祭》

Angelin Preljocaj 編舞版本

這是藝術... 絕對是藝術啊~

https://youtu.be/JmnOx4GDeR0

 

今日的《春之祭》

百餘年後,《春之祭》效應仍然持續,史特拉汶斯基的多變節奏、新創音階結構激發了更多當代音樂創作者,也開拓了所有藝術工作者的眼光,甚至在電影音樂裡也能聽見因他而被啟發的創作風格~毫無疑問絕對是百年奇才,他的藝術領先人類文明百年,《春之祭》更絕對是人類近代文化史之珍貴寶物。

 

拉圖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現場交響樂團版

好的指揮是這首樂曲必備的成功要件(當然好樂團也是...我真是廢話多

https://youtu.be/EkwqPJZe8ms

 

史特拉汶斯基親自指揮之1961年錄音版(最後一次錄音)

https://youtu.be/oJPWJJo1t0U

 

 

補充《春之祭》 紀錄片

https://youtu.be/l8TQH-5Vrhk

 

補充影片

Fashion History: 1900-1920

Fashion History: 1900-1920

 

Diaghilev and the Ballets Russes

https://youtu.be/lmsR8eR2-MI

 

Keeping Score | Igor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FULL DOCUMENTARY AND CONCERT)

https://youtu.be/nr_0ve2KFu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背景介紹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BON音樂】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背景介紹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海報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劇情簡介(取自官網介紹)

劇情開始,香奈兒已是法國時尚界獲得巨大成功的法國時裝設計師,在1913年《春之祭》的演出現場,她非常欣賞斯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天賦,留下深刻印象;演出過去的7年之後,她大方邀請走投無路的史特拉汶斯基一家居住到她的別墅,在一天天的相處中,兩人爆發了炙熱的愛情。這場愛情也間接催生「香奈兒5號」(NO.5)經典香水(1921年)。

 

史特拉汶斯基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俄國作曲家,他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的前兩齣舞劇《火鳥》與《彼得洛希卡》均獲得高度歡迎,也慢慢促升他心中對於「原始主義」音樂的追求,1913年萬眾期待下他創作完成的第三部芭蕾《春之祭》,卻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劇院中首演時卻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演出以失敗告終。

七年後(1920年),他和他的妻子因俄國革命而從瑞士逃往巴黎,被香奈兒所接納。在與香奈兒接觸中兩人逐漸產生愛的火花,這段愛情使他再度創作的《春之祭》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Petrouchka)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

 

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女主角「可香奈兒」(Coco Chanel),本名 Gabrielle Bonheur Chanel(1883819- 1971110是法國時裝香奈兒品牌的設計師創始人。她更列名為「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評選出20世紀最有影響力100人的名單(list of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中。 

 

男主角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是曾活躍於俄國-法國-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更是20世紀現代音樂的傳奇人物,一生革新過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被人們譽為是音樂界中的畢卡索,也被稱為音樂變色龍。

作曲生涯早期因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謝爾蓋·迪亞吉列夫委託的三部芭蕾舞劇而出名。但在之後的1920年代起,他的風格轉變成新古典主義音樂,這個時期的作品傾向使用傳統的古典音樂型式(大協奏曲賦格交響曲),使用許多以前(特別是18世紀)的古典音樂風格。

史特拉汶斯基在1950年代更轉換為序列主義風格,一貫維持具有豐富節奏性,以及音樂形式樂器學上的清晰明確。

作曲家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

電影《香奈兒秘密情史》從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1913年《春之祭》首演失敗開場,其高度還原了其百年前的首演場景,令人神往並感受歷史重現之震撼:

參考部分影片:

 

首演之夜在場的香奈兒(Gabrielle "Coco" Chanel)被其原始主義音樂風格吸引,之後也與俄羅斯巴蕾舞團一群藝術家結為好友。

照片:Igor Strawiński, Siergiej Diagilew, Leon Bakst 與 Coco Chanel. 1915年攝

照片:Igor Strawiński, Siergiej Diagilew, Leon Bakst 與 Coco Chanel. 1915年攝

 

1920年史特拉汶斯基新芭蕾劇作《普欽奈拉》5月15日在巴黎首演之後,全家亦因俄國革命政局不穩,於同年6月8日搬離瑞士至巴黎,經濟狀況不佳的史特拉汶斯基希望在巴黎找負擔得起的住處。

香奈兒知道史特拉汶斯基一家經濟上的困境,開口邀請他們一家住在她位在巴黎市郊的別墅,直到他們找到合適的住處為止。

接下來進入了本片主軸:香奈兒與史特拉汶斯基於1920年代的一段感情。

這期間的感情迸發的年代,更讓香奈兒找到法裔俄籍的天才調香師Ernest Beaux,開發出史上最經典香水《香奈兒五號》(1921)。

後來也是香奈兒努力促成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第二次正式演出(1920年12月):

香奈兒私人資助龐大金額給迪亞吉列夫,贊助金額據說達三十萬法郎,讓俄羅斯芭蕾舞團在經濟無虞之下能夠再次演出《春之祭》;

她自己更擔任服裝設計,這種種助力讓史特拉汶斯《春之祭》終能扭轉前局,重獲世人肯定之關鍵力量。

下方照片為1938年,史特拉汶斯基與香奈兒等好友聚會合照,照片中有:Gabrielle (Coco) Chanel、Igor Stravinsky、Vera de Bosset Soudeikine、Marie-Laure de Noailles、Serge Lifar、Yvonne Giraud 與Jacques Février等人。

照片為1938年,史特拉汶斯基與香奈兒等好友聚會合照,照片中有:Gabrielle (Coco) Chanel、Igor Stravinsky、Vera de Bosset Soudeikine、Marie-Laure de Noailles、Serge Lifar、Yvonne Giraud 與Jacques Février等人

照片為1933年6月,史特拉汶斯基親筆寫給香奈兒之情書:
史特拉汶斯基寫給香奈兒的情書
*英文翻譯:(許多文雅倒裝句,在此筆者僅直譯,不做過多臆測)

伊果的額頭殘留香奈兒的胭脂
Rouge de Chanel on Igor’s brow

失去了芳香甜味
Losing its sweet odour

迫不及不待等著精緻的香味
Impatiently waiting for an exquisite perfume

添加自己
To add itself

親吻的美好回憶 
To the sweet memory of a kiss

從火熱的雙唇
From the fiery coloured lips

香奈兒火熱的雙唇也叫可可
Of Chanel also called Coco

親愛的可可,這是神聖經文
Here, dear Coco, are makeshift verses

用法語呼喚妳
That call out for you in French

香水的禮物
A gift of perfume

在6月18日的聖日
For the saint’s day on the 18th of June

來自妳忠實的伊果
Of your loyal Igor

相信他完全沒有做錯任何事
Who believes to have done no wrong

如果不是堅強自信,可以用這些經文來吸引妳
Charming you with these verses if not strong

至少喚醒慾望
At least awaking a desire

讓他真正地快樂
To make him truly happy"

妳親愛的
Affectionately yours

Igor
June, 1933

香奈兒長期居住於巴黎Ritz麗池酒店,她在巴黎的歲月與麗池酒店息息相關。甚至連她過世之後,麗池酒店也將她曾居住34年的房間命名為「香奈兒套房」,1971年1月10日香奈兒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麗池酒店的房間內。

20世紀初的麗池酒店

20世紀初的麗池酒店樣貌

 

現代的麗池酒店樣貌,是奢華住宿品牌的代名詞

現代的麗池酒店樣貌,是奢華住宿品牌的代名詞

 

1971年4月6日史特拉汶斯基也因為因心臟衰竭美國去世,兩人去世時間只差不到三個月。

 

37歲的香奈兒,遇上38歲的史特拉汶斯基

 

37歲的香奈兒,遇上38歲的史特拉汶斯基~這段曾經發生的愛情,細節或許只有當事人心中清楚。

但當年香奈兒贊助鉅資並努力促成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第二次正式演出(1920年12月),而終讓史特拉汶斯基擺脫首演失敗惡名,進而在日後逐步受到肯定,成為一代傳奇作曲家,她功不可沒。

未來有機會繼續分享更多故事。

 

我實在非常喜歡這張海報啊~

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 The movie

 

作曲家 Gabriel Yared 為本部電影譜寫的優美配樂

https://youtu.be/A-1zsVFoIZ8

https://youtu.be/9yCltWyRovk

 

補充影片

Fashion History: 1900-1920

Fashion History: 1900-1920

 

Diaghilev and the Ballets Russes

https://youtu.be/lmsR8eR2-MI

 

Keeping Score | Igor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FULL DOCUMENTARY AND CONCERT)

https://youtu.be/nr_0ve2KFu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年10月 NSO Live’音樂講座 – 名家系列 《琴戀‧彼得洛希卡》

【BON音樂】2020年10月 NSO Live’音樂講座 – 名家系列 《琴戀‧彼得洛希卡》

2020 NSO concert – Stravinsky Petrushk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蘭雅國中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林仁斌老師

 

恭喜蘭雅,也成為「NSO LIVE校園講座計畫」一份子~

NSO LIVE講座

 

 

2020.10.30.講座後照片

 

 

 

 

 

 

 

資料照片

2019 金陵女中 LIVE講座

20190124-仁斌老師演講後與金陵女中聽講全體同學們合照

 

2019年康橋秀岡校區

 

 

下個月仁斌老師也會到建國中學繼續校園 Live講座~

 

認識我嗎?

10月19日參加台北市學生音樂比賽全團拍攝於大安高工留念合照

 

管弦樂團同學 合照於上比賽舞台前之預備區

 

全體管弦樂同學於舞台上認真演奏之樣貌

所以~我們學校與管弦樂的淵源可是非常深的喔

 

國家交響樂團介紹

國家交響樂團

自信而精銳

「豐潤的音色。」─《舊金山古典之聲》2018
「他們的蕭斯塔科維契第五號交響曲十分扣人心弦:隨著樂團飛舞的弓弦與宏偉的雄心,他們的演出令人徹底信服。不需西方世界的背書,這個樂團在音樂舞台絕對佔有一席之地。」─奧地利《信使報》2017
「在美國加州的首次登台是其北美小規模巡演的一站…。呂紹嘉與臺灣愛樂卻以驚人、突出、充滿豐富音色變化的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獲得一次非凡的勝利。」─《音樂美國》雜誌2016
交響樂團在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形成背景,在沒有西方管絃樂傳統的臺灣,過去樂團都以文化教育體系營運。經過三十年耕耘,國家交響樂團(NSO),從交響樂、室內樂到歌劇,是自信、精銳,有文化意識的「臺灣之音」。

國家交響樂團的前身「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由教育部於1986 年集合優秀新生代音樂家,以打造頂尖交響樂團為目標而成立。2005 年成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附設團隊,2014 年4 月改隸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臺灣愛樂」立足國際。歷任常任指揮為艾科卡(Gerad Akoka)、史耐德(Urs Schneider) 及音樂總監包括張大勝、林望傑、簡文彬等人。近十年來,NSO銳意求變,大步朝專業、開放、勇於創新的職業樂團發展。自2010 年8 月至2020年7月,旅德知名指揮呂紹嘉接任NSO 音樂總監,並於2021年8月以藝術顧問的角色繼續守護樂團。過去十年以多元化主題貫穿樂季,整合與對比並存的廣博曲目,本著「精緻、深刻、悸動」的信念,琢磨出樂團多變細膩的音色與深刻撼人的音樂表現,將樂團打造為亞洲地區最具指標性樂團。

樂團現有99 名團員,每年樂季演出約75 場次。包含定期跨國抑或國內跨界合作的歌劇作品,如:《艾蕾克特拉》(2011)、《蝴蝶夫人》(2012)、《女武神》(2013)、《莎樂美》(2014)、《費黛里歐》(2015)、《奧泰羅》(2016) 及《外套》、《修女安潔莉卡》、《強尼‧史基基》(2017) 、《帕西法爾》(2018)、《托斯卡》(2019)、《藍鬍子公爵的城堡》(2019) 、《風流寡婦》(2019) 、《蝴蝶夫人》(2020)以及以四年時間完成的《指環》(2016、2017、2018、2019),每每展現令國際樂評驚豔。呂紹嘉不僅積極拓展樂團演奏近代管絃樂作品的能力,更致力於精鍊厚實經典名作,也持續國人管絃樂創作之演出、錄音。2011 年起,呂紹嘉帶領樂團積極展開海外巡演,包含廣州亞運音樂節(2011)、東北亞巡演(2012)、日本巡演(2019、2020)、歐洲巡演(2013、2017)、兩岸三地巡演(2015)、北美西岸巡演(2016、2018) 及韓國巡演(2013、2018) 等均獲得國際樂評高度讚譽。

近三十年來與NSO合作過的客席指揮家有馬捷爾、巴夏、馬利納爵士、史拉特金、柯米希奧納、羅許德茲特溫斯基、霍格伍德、凡斯卡、葛拉夫、余隆等;及聲樂家芙蕾妮、柯楚芭絲、帕瓦洛帝、多明哥、特菲爾、韓普森、葛里戈里恩;吉他大師耶佩斯、鋼琴家傅聰、拉羅嘉、提博德、寇瓦謝維契、齊柏絲坦、洛堤、歐森、白建宇、鄧泰山、史蒂芬・賀夫、薩洛、王羽佳等;大提琴家馬友友、顧德曼、羅斯托波維奇、麥斯基、卡普頌、楊文信、王健、伊瑟利斯、穆勒-修特、嘉碧妲;小提琴家卡瓦科斯、胡乃元、夏漢、明茲、列賓、希拉蕊‧韓、宓多里、林以信、陳鋭、黃俊文、林品任;擊樂家葛魯賓格及其他器樂家莎賓‧梅耶、巴伯羅柯、弗黎崔希、約格‧魏德曼等千餘位國際知名音樂家。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正式完成拼圖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北 - 國家音樂廳(照片取自網路)

 

國家音樂廳

 

中 - 台中歌劇院(照片取自網路)

 

南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照片取自網路)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音樂會主題是11月21日即將登場的音樂會《琴戀.彼得洛希卡》:

NSO 名家系列 《琴戀‧彼得洛希卡》

 

節目資訊

指揮/張尹芳
鋼琴/瓦迪姆·霍洛登科

陳可嘉: 《客家故事》 (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斯特拉溫斯基:《彼得洛希卡》
音樂會介紹(取自國家交響樂團) 
一首樂曲之所以迷人,除了旋律之外,音符背後的民族情感,往往更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劑。作曲家陳可嘉以豐富管絃樂法,編織成《客家故事》管絃樂組曲,迷人的鄉土之音,帶您聽見屬於臺灣的聲音。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從俄國農村取材,於1911 年發表芭蕾舞劇配樂《彼得洛希卡》。劇中三個角色,雖然都是木偶化身,但是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卻給了有血有肉的情感,尤其是劇中多首通俗俄國民謠,絕對引人入勝。烏克蘭鋼琴家霍洛登科,曾榮獲2013 年「第十四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他的演奏被讚譽為「具有謎樣的魅力,足以讓觀眾臣服」。本場音樂會,霍洛登科指尖之下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讓您體驗什麼是「真正的陶醉」!

 

原創.名家.芭蕾舞

樂團指揮/張尹芳
以創意的音樂會節目企劃、多元的指揮風格遊走於東西方管絃樂團;自2007年起張尹芳參與策劃、指揮「NSO永遠的童話」年度製作、指揮各種節慶及推廣音樂會,均深受好評;其中與國際知名導演張艾嘉合作,製作演出2016 NSO跨新年音樂會《仲夏夜之夢》,以朗讀與音樂的跨界演出深獲國際媒體肯定。

2012年3月,張尹芳於「高雄春天藝術節」臨陣替代身體不適的俄國指揮大師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指揮蕭斯塔科維契第八號交響曲,深受樂界肯定。曾受邀客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及臺北市立國樂團,與臺北市國演出之《反景入深林─向周文中致敬》音樂會,不僅為多首作品世界首演,更獲得台新藝術獎最佳演出提名,並已發行錄音。2017年5月,受邀於屏東演藝廳指揮演出總統府音樂會,廣受好評。

自2006年至2015年擔任國家交響樂團助理指揮,並於2012年起擔任NSO樂團學苑常任指揮,負責樂團學苑的訓練。2015年8月成為NSO駐團指揮。現兼任於臺北藝術大學、輔仁大學音樂系,並活躍於當代臺灣樂壇。

 

陳可嘉: 《客家故事》 (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陳可嘉 Ke-Chia, Chen
陳可嘉老師是目前國際間炙手可熱的作曲家,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她,除了是美國賓州大學的作曲博士,也任教於美國寇蒂斯音樂院。她曾得過許多獎項,活躍於美國的樂壇,也和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及管弦樂團合作;2015年,天主教宗方濟各在美國費城主持大型彌撒,費城管弦樂團特地委託陳可嘉老師改編十首聖歌,並由費城管弦樂團及五百人的合唱團在彌撒禮儀中擔綱演出。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獨奏/瓦迪姆·霍洛登科

瓦迪姆·霍洛登科

 

2013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烏克蘭鋼琴家瓦迪姆·(Vadym Kholodenko)不僅榮獲金牌,更拿到最佳室內樂演奏獎及最佳新作品演奏獎,大賽專評人更評輪霍洛登科是比賽現場唯一一位讓在場所有觀眾都屏住呼吸而聆聽的表演者。 

霍洛登科曾與多位知名指揮合作,包括瓦列里‧葛濟夫、雷歐納‧史拉特金、尤里‧巴什梅特、弗拉基米爾‧史畢瓦科夫及山田和樹等指揮家合作,合作過樂團包括BBC蘇格蘭交響樂團、馬德里西班牙廣播電視公司交響樂團、挪威廣播管弦樂團等,在巴黎、琉森、新加坡等舉辦鋼琴獨奏會,並在德國、意大利、英國及日本各地巡迴演出。曾參加過的音樂節包括阿斯本夏季音樂節、布里瓦德音樂節、蘭斯音樂漫步音樂節、塞浦路斯Pharos室內樂音樂節、聖彼得堡白夜節和納帕山谷音樂節等。

 

資料照片

霍洛登科2019鋼琴獨奏會(林仁斌攝影)

 

霍洛登科2019鋼琴獨奏會(林仁斌攝影)

 

霍洛登科2019鋼琴獨奏會(林仁斌攝影)

 

樂曲介紹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畢生的創作以鋼琴曲為主。

出生於波蘭,活躍於法國的蕭邦,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家與作曲家,也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艱深,但是蕭邦的音樂從不以炫技為最終目的,樂曲中特有的詩意和細膩的情感,為他博得「鋼琴詩人」雅稱,也是最為後世喜愛的作曲家之一。

 

19歲的蕭邦畫像(Ambroży Mieroszewski 1829年繪製),也是他大約創作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之年紀(1830年,20歲)。

1829年的蕭邦(Painting of Chopin by Ambroży Mieroszewski in 1829)

 

背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死後之第19年,蕭邦出生於波蘭(1810)。

蕭邦出生的年代,波蘭已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維基百科:瓜分波蘭)。

三國瓜分波蘭示意圖:

綠色為奧地利得到的領土,青色為普魯士得到的領土,紅色為俄國得到的領土;由深到淺依次為第一、二、三次瓜分。

瓜分波蘭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 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一家人於 1810年搬到華沙。

蕭邦之雙親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 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 7歲便能作曲,與莫札特相同,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首作品 B大調和 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 1817年(7歲),在華沙他被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莫札特第二」。

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四個創作階段
一般常依蕭邦的生命歷程,將他的創作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少年時期至離開波蘭(1810-1830)
第二時期:維也納時期(1830-1831)
第三時期:巴黎生活時期(1831-1839)
第四時期:人生後期(1839-1849)

 

蕭邦共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e小調與第二號 f小調。

有趣的是,這兩首作品之完成時間正好與編號相反,原因其實是出版時間之緣故:

曲名 寫作完成年份 出版年份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30 1833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829 1836

 

由上表可見:第一號完成時間為 1830年,出版年份為 1833年,第二號完成時間為 1829年,出版年份為 1836年。雖然第二號之創作時間較第一號早,但因出版年份關係而有了新順序。多年來學界雖已考據清楚,但尊重此一既定結果,不要重新更改順序。(音樂史上亦有許多作曲家有創作與出版年份之順序之問題,例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等)

 

蕭邦前傳

當年蕭邦於波蘭華沙市政廳首演此曲時(1830 年 10 月 11 日),也是他告別祖國的最後演出~離開波蘭之後,蕭邦就不曾再寫作大型與管弦樂團之協奏作品,因此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的最後大型作品。

結束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首演音樂會後,蕭邦便整理行囊,離開故鄉波蘭,出發前往維也納。

蕭邦於 1830年底離開波蘭,在抵達巴黎之前,於維也納住了幾個月(1830年11月~1831年9月)。但當時社會背景波蘭正面臨與俄羅斯戰爭之緊張態勢,而奧地利政治採親俄立場而敵視波蘭與波蘭人,故蕭邦在短期居住之後,決定前往巴黎發展。

另,蕭邦著名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op.22,則創作於維也納,時間約為 1831年 7月間完成,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之大型音樂作品。

在 1831年 9月,蕭邦終於來到了花都巴黎。

19世紀的巴黎,在法國大革命後的開明思潮影響下,吸引許多的文學家、畫家及音樂家都在此聚集,藝術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人文薈萃。蕭邦也於巴黎認識許多音樂家與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等,豐富了他的人生與音樂生命。

父親也同為法國人的蕭邦,很快就適應巴黎的生活。 他曾於友人的信件中說到:「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裡讓我覺得心曠神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和一流的歌劇院。

 

第一樂章

簡說

本協奏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 form)設定,也就是具備「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

其中「呈示部」於前奏部分,蕭邦沿用了古典時期常使用的「雙重的呈示部」(Double exposition)。

所謂「雙重呈示部」,即管弦樂團完整演奏「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將兩段主題完整演奏後,鋼琴獨奏者進來再將兩個主題完整演奏後,才完成整個呈示部。

「第一主題」譜例:

e小調,果決而精神抖擻地第一主題設定,雄偉地開啟協奏曲。

 

 

「第二主題」譜例:

轉為E大調,如歌似的,也更增添旋律與歌唱性。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區與過門 調性 小節數
呈示部 主題 1-1+1-2 E 1-60
主題 2 E 61-138
主題 1-1+1-2 E 139-178
過門 1 E 179-221
主題 2 E 222-282
過門 2 E 283-332
 發展部 主題 1-1 片段 e-C 333-384
主題 1-2 C-a(V)-e 385-485
再現部 主題 1-1 E 486-509
主題 1-2 E 510-533
過門 3
(相當於過門 1)
e-G 534-572
主題 2 G-e 573-620
尾奏 前半 E 621-670
後半 E 671-689

 

第一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第二樂章

簡說

第二樂章標題為「浪漫曲」(Romance),形式為「二段體型式」(Binary form),也是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Romanticism period) 鋼琴獨奏曲大多採用或作為擴充之曲式。

在蕭邦於 1830年 6月所寫的信件中,曾提到他對第二樂章之感受:「…這首 E大調的慢板樂章具有浪漫、寧靜、有點憂鬱的情緒在其中,好像正在凝視著某一處般,咀嚼許多幸福的回憶;有點像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這正是弦樂加上弱音器的最好時機。

而樂團前奏結束後,獨奏鋼琴之寫作方式,蕭邦就以類似「夜曲」的主旋律+分解和弦,創作出他心中「在春天的夜色中,沐浴在月光下的冥想與沉思」的鮮明感受。

 

第二樂章 鋼琴第一樂句譜例:

 

樂曲架構

主題/段落 調性/和聲 小節數
第 一 段 落A 管弦樂導奏 E 1- 12
樂句 a I 13- 22
樂句 b1 V 23- 30
樂句 b2 V 31- 45
小尾奏 —– 46- 53
第 二 段 落B 樂句 a’ E( I ) 54- 63
樂句 c c#( i ) 64- 71
樂句 b1’ c#( v ) 72- 79
樂句 b2’ C#( V ) 80- 94
小尾奏 —- 95- 100
第 三 段 落A’ 裝飾奏 —- 101- 104
樂句 a’’ E( I ) 105- 113
尾奏 I 114- 126

 

第二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第三樂章

簡說

第三樂章的標題為「輪旋曲」(Rondo)。我們由下方架構表最左段落分析中可以見到,蕭邦的安排是「A- B- A’- B’- 尾奏」,並非傳統「輪旋曲」之「A- B- A- C- A- 尾奏 」寫作方式。

 

第三樂章 樂團序奏與鋼琴主題 A 譜例:

 

 

第三樂章 鋼琴主題 B 譜例:

 

 

第三樂章 尾奏譜例:

 

樂曲架構

段落 主題區 調性與和聲 小節數
管弦樂團序奏 V/ vi— V— I 1- 17
段落 A 主題 1
(樂句 a- a- b – a’- 插句- a’’)
E major(I) 17- 100
管弦樂團間奏 100- 120
過門 1 vi—V/IV 121- 168
段落 B 主題 2 A major ( IV ) 169- 212
過門 2 IV—V—b I 212- 280
段落 A’ 主題 1
(樂句 a’- 插句- a’’)
E major ( I ) 280- 328
管弦樂團間奏 329- 340
過門 3 vi—V/V 340- 412
段落 B’ 主題 2 V 412- 455
尾奏 I 456- 520

 

第三樂章 譜例音樂欣賞:

https://youtu.be/Eb2Fc3mCgd0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照片.1911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與《彼得洛希卡》男主角尼金斯基兩人合照

1911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與《彼得洛希卡》男主角尼金斯基兩人合照

 

第二部芭蕾 華麗登場

《彼得洛希卡》(英語:Petrouchka,俄語:Петрушка)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於1910年所創作的第二部芭蕾舞劇。

《彼得洛希卡》是史特拉汶斯基的三大芭蕾音樂之一。這三大芭蕾音樂,均為接受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Serge de Diaghilev的委託而作,當時還未滿30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也因為這一連串獨特的嶄新的作品,在世界樂壇上奠定其作曲鞏固的地位。

 

《彼得洛希卡》芭蕾影片版:

 

延伸閱讀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介紹

 

1910年,史特拉汶斯基寫出成名作《火鳥》(1910)後,迪亞吉列夫非常開心,決定再與史特拉汶斯基合作下一部芭蕾舞劇。

當時史特拉汶斯基剛剛嚐到新舞劇《火鳥》成功的喜悅,到了秋天,他接受新舞劇的委託,從巴黎來到花園之國~瑞士,在鄉間湖邊租了一間簡陋的小屋,準備寫作他先前早已構思好的《春之祭》(1913)。

但在當下,一個「被賦予生命和感情的木偶之遭遇」的新靈感, 突然強烈地縈繞著他的思緒,一個代表主角木偶的新名字浮現在他的腦海:「Petrushka!!!」

經過與迪亞吉列夫討論之後,兩人達成共識~先創作《彼得洛希卡》,並且共同完成對於劇情整體的構思以及主角木偶彼得洛希卡被殺害的悲慘命運。

結果~史特拉汶斯基反而在寫作原新構思的《春之祭》前,於 1911 年先完成了《彼得洛希卡》,這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幽默風趣的滑稽芭蕾故事。

《彼得洛希卡》(1911)為一幕四場的可愛戲劇芭蕾,劇本由史特拉汶斯基與亞歷山大·布諾瓦共同創作,由米蓋爾.佛金(Mikhaïl Fokine編舞,天才芭蕾舞者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 1889-1950)主演,法國指揮家皮耶.孟都指揮 於巴黎首演,當年的史特拉汶斯基才 29 歲。

編舞者福金認為這部芭蕾舞劇是他的得意之作,劇中的舞蹈具有強烈的現代性,採用機械式的造型和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點,而且以男主角而非女主角作為作品的中心,在芭蕾史上亦具有開創性的作用。《彼得洛希卡》也同時是尼金斯基個人最喜愛的角色。

在《火鳥》中我們已可聽見史特拉汶斯基受恩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強烈的作曲方法影響,但在《彼得洛希卡》中,史特拉汶斯基已開始展現個人想法:無論是極為獨特的節奏、複調和聲的大膽運用,以及大量取自俄羅斯民間音樂之素材,都可以感受到他想走出自己獨特創作風格的企圖心。

而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中,節奏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經常出現以節奏為主軸,這取代許多作曲家自浪漫時期以降,慣以美妙旋律或和聲為主的作曲手法,更讓他的作品逐漸獨樹一幟。

不過,多年之後,當回憶起自己的創作歷程時,史特拉汶斯基也曾提到在創作當下的徬徨:「當我開始工作並在為自己找出無限可能性之前,我感到有點驚恐,我覺得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可行的……那麼我將不得不在這個深淵中迷失自我嗎? 自由?」(節錄於1946年史特拉汶斯基於哈佛大學演講資料)(“I experience a sort of terror when, at the moment of setting to work and finding myself before the infinitude of possibilities that present themselves,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everything is permissible to me… Will I then have to lose myself in this abyss of freedom?”

 

史特拉汶斯基的特殊手法:

一、複節奏(Polyrhythm):

音樂結構中用不和諧節奏系統相對抗,如同時使用單、複拍子或混合拍(4/4 或 5/4)。

例如:

(鋼琴版)第一樂章,59-65 小節,出現 2/4 與 6/8 同時存在。

(鋼琴版)第三樂章,94-98 小節,出現 5/8 與 2/4 同時存在。

 

二、頑固低音(Ostinato):

簡短固定的音型,持續的反覆,多呈現於低音聲部。

在史特拉斯汶基《彼得洛希卡》作品中有許多頑固低音的用法,如(鋼琴版)第三樂章 49-56 小節

 

三、重音位置改變(Different accent):

藉由改變正拍慣有重音位置,造成節奏上獨特的錯位感與特殊重音。 在(鋼琴版)第三樂章 62-66 小節,就可明顯看出這樣的作曲方法。

 

接下來 讓我們進入故事吧~

 

「彼得洛希卡」是彼得的暱稱,在俄國的農村常有此種稱法。

本劇中的彼得洛希卡,是一個受人虐待與輕視,又嚐到失戀滋味,最後並惹上殺身之禍的可憐人物。

舞劇中除上述三位主角外,還有表演手拉風琴者,吹笛子的農夫,會跳舞娛樂人的大狗熊,照顧小孩子的保姆們,以及粗野的馬車夫等人物。 在這齣芭蕾音樂中,史特拉汶斯基更採用許多首通俗的俄羅斯民謠做主題,使全劇的音樂更富有俄羅斯民族性的親切感,雖然語法與和聲新穎,但整體來說是一齣愉快、生動的芭蕾音樂。

 

《彼得洛希卡》芭蕾舞劇的故事發生於一百多年前,在1830年前後,在俄皇尼古拉一世統治的聖彼得堡初春,某個狂歡節日,故事共分為一幕四場:

第一場:〈嘉年華會的市場〉

在熱鬧吵雜的廣場市集上,來了一個馬戲團木偶戲班,這團長魔術師擁有三個木偶。

一個是用白粉塗抹臉上的小丑「彼得洛希卡」; 第二個是粗壯野蠻的「摩爾人」(The Moor),他是個身著軍服的黑人; 第三個臉上塗抹胭脂,漂亮的芭蕾女伶(The Ballerina)。

在開場熱鬧的市集段落過後,群眾陷入安靜,觀看魔法師的表演:

魔法師吹奏長笛的樂音之下,三個木偶被賦予了生命,居然開始動了起來,然後開始了精彩的「俄羅斯之舞」。

雖然只是木偶,但在這木偶的世界中,也有感情、戀愛與嫉妒的人性存在。

彼得洛希卡因調皮打亂了表演,被魔術師踢進房間裡關起來。

 

第二場:〈彼得洛希卡的房間〉

黑暗冰冷的房間裡,只掛著魔術師的肖像,使得彼得洛希卡非常不安;他顯德憂傷、卑微且心事重重,因為他愛上了芭蕾女伶。

但摩爾人與芭蕾女伶情意相投,可是偏偏彼得洛希卡也愛著芭蕾女伶,於是形成了三角戀情。

後來芭蕾女伶來到房間探望彼得洛希卡,彼得洛希卡也極力表現自己,想要爭取女伶的愛。(出現著名的「彼得洛希卡和弦」)

「彼得洛希卡和弦」(Petrushka chord)

 

但芭蕾女伶不喜歡彼得,離開了他,彼得也陷入深深的絕望。

 

第三場:〈摩爾人的房間〉

下一段劇情,摩爾人的房間。摩爾人房間裡有棵棕櫚樹和神奇的水果,他穿著華麗的衣服躺在椅子上玩椰子。芭蕾女伶來到摩爾人房間,一邊吹著小號一邊跳著舞,而小鼓滾奏伴奏更使此段音樂充滿刺激感, 於是兩人在轉為柔和但異國風的配樂下,跳起了雙人舞。

被嫉妒沖昏頭的彼得洛希卡衝進房間,與摩爾人纏鬥起來。不久彼得當然不敵力量強大的摩爾人,被丟出房外。

 

第四場:〈嘉年華會的市場及彼得洛希卡之死〉

結束剛剛的三角戀情插曲之後,在傍晚時分,狂歡節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芭蕾舞中依序安排以下幾個場景出現:

保姆之舞、農夫與熊、商人與吉普賽女郎、馬車夫之舞、假面具之舞

最後是彼得洛希卡之死~個性狂暴的黑人,將可憐的小丑彼得洛希卡殺害了。。。

 

面對「木偶兇殺案」,圍觀民眾不安,議論紛紛。

魔術師急忙解釋這只是魔法,並非事實。

但劇情最後,是被殺害的彼得洛希卡以陰魂不散的方式,出現在最後場景,展現出不安的黑色幽默。

 

重要影片

彼得洛希卡:主題與民謠素材

Stravinsky’s Petrushka: Themes and Folk Song Materials

Tableau 1: The Shrovetide Fair
00:06 Theme of the Peddlers’ Cries
00:33 Theme of the Drunken Revelers – Russian Folk Song: Далалынь, далалынь!
01:30 Theme of the Organ-Grinder – Russian Folk Song: Под вечер, осенью ненастной
02:29 Theme of the Dancer (I) – French Chanson: La jambe en bois / Émile Spencer
03:22 Theme of the Dancer (II) – Russian Folk Song: Чудный месяц плывет над рекою Tableau 1: The Magic Trick
04:38 Theme of the Old Magician
04:43 The Old Magician’s Magic Flute
05:28 The Old Magician Brings the Puppets to Life Tableau 1: Russian Dance
05:44 Russian Dance: Theme (I) – Russian Folk Song: Ай, во поле липенька
06:28 Russian Dance: Theme (II) – Russian Folk Song: Ой да я бежу, бежу по поженке Tableau 2: Petrushka’s Room
06:58 Petrushka Chord Tableau 3: Waltz (The Ballerina and the Moor)
07:16 Waltz: Theme (I) – Viennese Waltz: Steyrische Tänze / Joseph Lanner
07:51 Waltz: Theme (II) – Viennese Waltz: Die Schönbrunner / Joseph Lanner Tableau 4: The Wet-Nurses’ Dance
08:34 Theme of the Wet-Nurses (I) – Russian Folk Song: Я вечор млада
09:54 Theme of the Wet-Nurses (II) – Russian Folk Song: Ах вы, сени, мои сени
10:46 Theme of the Peasant and the Bear – Дудка: http://glinka2015.intmedia.ru/index.p…
11:32 Theme of A Reveling Merchant and Two Gypsy Women – Russian Folk Song: по улице мостовой шла девица Tableau 4: Dance of the Coachmen and the Grooms
12:25 Theme of the Coachmen and the Grooms – Russian Folk Song: А снег тает, вода с крыши льется Tableau 4: The Mummers
13:13 Dance of the Mummers and the Maskers – Russian Folk Song: А мы масленицу дожидаем

 

 

C大調+#F大調=「彼得洛希卡」和弦

史特拉斯汶基的音樂屬於調性作品(Tonal Music),因為曲子中仍然有調性中心,但卻有「複調性」的使用,他所使用的音階也跳脫一般的大小調音階,經常出現獨創的音階型態與組合。例如最有名的「彼得洛希卡和弦」(Petrushka chord),就是以C大調在上(bB調豎笛),#F大調轉位和聲(A調豎笛)在下的全新組合,突顯出音樂的「樂趣」與「矛盾」。

「彼得洛希卡和弦」(Petrushka chord)

影片欣賞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交響團演奏版(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 2011年Live')
Stravinsky: Petroesjka / Petrouchka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Live concert HD

https://youtu.be/esD90diWZds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攝影】古典芭蕾舞劇《舞姬》(La Bayadere)聖彼得堡芭蕾舞團 2019台北國家戲劇院彩排

【BON攝影】古典芭蕾舞劇《舞姬》(La Bayadere)聖彼得堡芭蕾舞團 2019台北國家戲劇院彩排
2019 Classical Ballet “La Bayadere” at Taipei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知名的古典芭蕾舞劇《舞姬》(La Bayadere),也另外翻譯為《印度寺廟的舞女》。

《舞姬》創作時間比《天鵝湖》還要早,搭配融合了印度的婆羅多舞及古典芭蕾的超高技巧動作,是芭蕾舞迷一生一定要看的經典舞劇。

改編自印度著名詩人迦梨陀娑的七幕詩劇《莎恭達羅》,並融合了西方童話故事《泥人卡爾》中的劇情;由被譽為「古典芭蕾之父」和「俄羅斯學派奠基人」的馬里烏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編導,著名奧地利作曲家路德維希·明庫斯(Ludwig Minkus)作曲。

 

《舞姬》於1877年在聖彼得堡帝國劇院(今之「馬林斯基劇院」)由俄羅斯帝國芭蕾舞團(今「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首演,比《天鵝湖》(1895年復排新版)歷史更悠久,更是俄羅斯古典芭蕾最輝煌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劇情介紹

“故事的地點發生在古老印度皇宮,是關於侍奉神廟的舞姬尼姬雅Nikiya與英勇的戰士索洛爾Solor的愛情故事。

第一幕

*場景ㄧ
婆羅門祭司與神廟舞者們正在慶祝印度聖火的祭拜儀式,Nikiya是所有的舞者中最美的一位,也因此被選為神廟的主要舞者,婆羅門祭司不但傾倒於Nikiya的美貌,並對他強烈釋出愛意,但確被Nikiya所拒絕,因Nikiya已有心儀的對象。Nikiya與Solor在夜間幽會,並在聖火前發誓兩人堅貞不渝的愛情,卻被婆羅門祭司撞見這一幕,祭司心生妒忌,並懷恨要將Solor置於死地。

*場景二
印度國王正在決定要如何嘉賞他神勇的戰士Solor,最後決定將它的寶貝女兒加姆莎蒂(Gamzatti)嫁給Solor,Gamzatti看到了Solor的畫像後立即墜入情網,當他們初次見面後,Solor也被公主Gamzatti的美貌所迷惑,即使他已經和Nikiya在聖火前許下了誓言,而為了不違背國王的好意,Solor也答應了與Gamzatti結婚。這時,婆羅門祭司告訴國王Solor與Nikiya的祕密戀情,希望國王能夠因此將Solor處死,但出乎祭司的意料,國王反而是下令要將Nikiya處死。這段談話的內容,恰巧被Gamzatti偷聽到,她立即昭喚Nikiya到她的房間,並告訴Nikiya立刻離開Solor將可免於一死,而Nikiya此時確試圖要將Gamzatti殺死,以和Solor長相廝守,但Nikiya未能得逞而逃跑,心地善良的Gamzatti在此時也誓言要將Nikiya除掉。

*場景三
在Solor與Gamzatti的盛大婚禮上,Nikiya被命令必須在婚禮上表演,Gamzatti送給了Nikiya一籃花,而花籃中卻藏著一條致命的毒蛇,而不知情的Nikiya卻以為是Solor要送給她的,Nikiya被毒蛇咬到,並拒絕了祭司所提供的解藥而死去。

 

第二幕
Nikiya的死,讓傷痛欲絕的Solor以吸時鴉片的方式將自己麻醉,心神恍惚並幻想著與Nikiya共度美好時光,當他清醒後,也瞭解到必須要面對即將要舉行的婚禮。

 

第三幕
在神廟所舉行的盛大結婚典禮,Nikiya的身影卻一直不斷浮現在Solor的眼前,正當Solor與Gamzatti在婆羅門祭司的見證下許下諾言的這一刻,突然一陣巨響,神殿倒塌,將所有的人埋葬在瓦礫堆下。Nikiya的幽靈正在空中飄蕩,柔情地望著躺在自已腳下的戀人,並從此延續她與Solor永恆的愛。

— 以上舞劇介紹取自「兩廳院藝術中心」

 

在古典芭蕾芭蕾舞界,《舞姬》被稱為難度最大的劇碼,具有複雜的故事情節,豐富而立體的角色,與難度極高的技巧。

 

本次拍攝活動之新聞稿

一生一定要看一次!經典《天鵝湖》《舞姬》夢幻登台!聖彼得堡芭蕾舞團Irina Kolesnikova攜手首席Dmitriy及炫技代表金基珉攜手演出

 

2019年 國家戲劇院正式演出前彩排

照片出現順序非劇情,係當天彩排順序排序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br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彩排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正式演出劇照 精選

晚間於國家劇院拍攝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正式演出,真是開心又興奮

拍攝前正在準備的筆者

 

今晚出動雙系統雙機,左為Sony A7R 3+70-200GM,右為 Canon EOS-R+200mm F2,相機皆為靜音快門機種,方能在表演過程中維持拍攝絕對地無聲安靜

今天在國家劇院使用雙機拍攝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br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俄羅斯第一天鵝」伊蓮娜下午受訪時說:舞姬得到花籃,誤以為是愛人所贈,深信他仍遵守誓約,開心地跳起「蛇舞」;沒想到卻遭花籃中公主暗藏的毒蛇所噬。這一段「蛇舞」從甜美到心碎、從希望到絕望,舞者須透過舞蹈展現情緒的轉折,相當高難度,卻是她最喜歡的一段劇情。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br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演出謝幕照片

20190801-聖彼得堡芭蕾舞團《舞姬》演出謝幕照片 |
攝影. 林仁斌 |Photography. Jen-Pin LIN

 

【後記】我拍的照片被伊蓮娜.歌勒妮高娃(Irina Kolesnikova)放上IG啦~

台北場《舞姬》演出之後,欣見「俄羅斯第一天鵝」伊蓮娜.歌勒妮高娃(Irina Kolesnikova)將我拍攝的照片,放在IG上,粉開心~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 X 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

【BON活動】林仁斌 X 台灣絃樂團首席四重奏《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
BONART x Academy of Taiwan Strings Quartet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極簡與極致 - 室內樂的小宇宙》
音樂講座 X 音樂家Live'  音樂講座

 

 

講座後全體大合照

 

與清華大學音樂系張芳宇張主任、苗北藝文中心林佳瑩林總監合照

 

主講人:林仁斌 

 

新竹苗栗 藝文起飛

今年新任藝術總監林佳瑩,以豐沛的能量與縝密的整體規劃,籌劃出第一屆「苗北藝術節」。

苗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 林佳瑩總監(取自MUZIK網頁)

 

「苗北藝術節」也是苗栗首次舉辦較大型的藝術節,以四大系列、10檔超精彩展演節目,於10月至12月期間,展現出苗北藝文中心的全新藝術活力!期待在這後疫情時代,帶動台灣的藝文產業與桃竹苗地區的藝文活動火熱起來~

 

筆者自己也於8月份應苗北藝文中心邀請,舉辦四場系列音樂講座:

 

即將登場首場重量級音樂會

2020/10/11(日) 14:30 《首席.菁英室內樂》

音樂會曲目
Dmitri Shostakovich: Five Pieces for 2 Violins and Piano
蕭斯塔科維契:雙小提琴與鋼琴的五首小品

Alexander Borodin : String Quartet No. 2 in D Major
鮑羅定:D大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Johannes Brahms : Piano Quintet Op. 34
布拉姆斯:鋼琴五重奏,作品34

今日特別來賓

台灣絃樂團 - 首席四重奏

小提琴:馮楚軒
小提琴:譚正
中提琴:張仁豪
大提琴:邱明宏

 

台灣弦樂團30週年團照

 

2020年的貝多芬年 - 弦樂四重奏全集系列音樂會


接下來,讓我們先聊聊「弦樂四重奏」這項室內樂組合:

為何我們將今天的講座名稱訂為《極簡與極致》呢?

 

極簡:三項樂器、四個聲部,四位音樂家建構起撐起的室內樂小宇宙的一片天空。

極致:從海頓奠定弦樂四重奏演奏室內樂形式以來,經過莫札特再至貝多芬,這項室內樂編制從未改變過,因為:已達極致。

 

海頓一生共創作了68首弦樂四重奏作品,數量上更是音樂史上之最(排名第二的是莫札特的23首)。

海頓與莫札特

 

除了104首交響曲被尊稱為「交響曲之父」的稱號外,他也被尊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對於弦樂四重奏的貢獻,絕不僅僅只反映在數量上,在長達近四十年的創作過程中,海頓不斷的摸索、改進與創新,將這個音樂組合的架構與音樂表現推向完善,更讓後輩作曲家有了創作的標準。

我們可以從莫札特的登峰貝多芬的極致,重新理解海頓的開創具有多麽偉大的意義。

 

海頓弦樂四重奏譜例

 

 

 

2020年為貝多芬250週年。

今天就讓我們先以貝多芬第九號弦樂四重奏:op. 59 No. 3 作為登場先鋒,搭配我的介紹解說,讓大家理解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獨到之處,以及音樂家們如何排練/演奏這首樂曲?

我想先請四位音樂家,為大家演奏op. 59 No. 3第一樂章開頭的「前奏-流暢的行板」與「甚快的快板」第一部分,至第一反覆記號為止:

在我們繼續探討下去之前,首先讓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

貝多芬有幾首弦樂四重奏?答案是16首

這16首弦樂四重奏的意義是:貫穿了貝多芬早、中、晚三期的創作生涯,  無比深刻地記錄了他的成長、掙扎、進而昇華的過程。

接著讓我們來看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之創作年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6首 《六首弦樂四重奏》op.18 系列

F大調第1號,op.18/1 

G大調第2號,op.18/2 

D大調第3號,op.18/3 

c小調第4號,op.18/4 

A大調第5號,op.18/5 

降B大調第6號,op.18/6

風格為典型的古典時期風格,清新明快、簡潔易懂,已經開始具備貝多芬獨有的作曲特質。
中期5首 1806年,貝多芬受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祖莫夫斯基伯爵(Count Andreas Razumovsky)之託,譜寫3首弦樂四重奏曲,這就是貝多芬中期弦樂四重奏作品的傑作,俗稱為「拉祖莫夫斯基」的op.59。

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op.59)1806

F大調第7號, 作品59/1

e小調第8號, op.59/2

C大調第9號, op.59/3

降E大調第10號, op.74 「豎琴」(1809)

f小調第11號, op/95 「嚴肅」(1810)

完成早期的6首弦樂四重奏曲(op.18)之後,貝多芬有6年沒有寫作弦樂四重奏。

這期間他因耳聾而寫下「海利根施塔德遺書」(HeiligenstädterTestament),差點自殺。但這一次昇華,卻讓他超越自己,跨入創作時期巔峰時期,進而開創貝多芬偉大的原創時期,無論在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等各方面均創造許多傑作。

晚期5首 6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op.127: 降E大調第12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0: 降B大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1: 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 (1826)

op.132: a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1825)

op.133: B大調大賦格 (1826)(原作品130之終曲)

op.135: F大調第16號弦樂四重奏 (1826)

這六部作品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形式複雜、內涵深邃,在當時過於超前,因此沒有受到評論家和聽眾的賞識。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這些作品是他在弦樂四重奏這項創作體裁下的最偉大成就,甚至是歷史上所有音樂作品中之佼佼者。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早期V.S.中期

而貝多芬早期 op.18的6首 與 中期op.59的3首,又有怎麼樣的不同呢?

首先,是規模變大,音樂的格局也變大了,比較起前輩海頓、莫札特的作品,與他自己初期的6首,規模從適合在沙龍小場地演奏,貝多芬中期「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Razumovsky)規模與篇幅,則更適合在音樂廳演奏,音樂內涵與規模,更能在音樂廳這樣的場合欣賞,感動更多喜愛音樂的人。

以op.59 F大調第7號為例,作品59/1,光是第一樂章就有400小節之多,這代表著此時期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上,創作無論長度、架構與內容,都已經來到新高度。

在貝多芬經過不斷思考與創新,增加份量之後,弦樂四重奏的創作架構越來越具備複雜性與精密度:

四位演奏者一方面需要有各自獨立性,也須將團體音樂音色變化達到完全統一,才能實現這種貝多芬全新的音樂架構與極致的室內樂小宇宙之聲。

整套作品59的表現,已在預示貝多芬後期作品,無論在規模、架構、各樂器的表現等方面,積極邁向顛峰的偉大創作曲風。

 

今日欣賞主題(一):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現在,讓我們深入欣賞剛剛四位老師為我們演奏的 op.59 No.3 導奏:

讀譜我們可以發現樂曲開頭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減七和弦,樂曲是C大調,但是貝多芬以#F為根音的減七和弦開始,從樂曲開場就給我們驚喜與懸疑:

 

提問:

四人之和弦長音如何營造張力與方向?

單旋律樂器,如何合作演奏和弦?

如何創造內聲部的前進動力?

 

從快板開始,我們真正進入C大調旋律,且有明確主題作為發展。

想請問老師們:

如何進行聲部對話?

演奏時,如何透視結構?

力度對比之張力之演奏示範

 

我拍攝過非常多組國際級弦樂四重奏,觀摩他們全程彩排的過程,發現一個現象:音樂家並不一定需要「一直演奏」,他們往往彩排過程是藉由不斷地停下來說話溝通,嘗試各種聲音,有時候甚至是「吐槽搭擋」,最終達成共識,在音樂會舞台上邁向極致:

丹奈爾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哈根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齊瑪諾夫斯基四重奏(這組合已成絕響)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愛瑪仕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耶路撒冷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貝爾琪雅弦樂四重奏

攝影/ 林仁斌 | Photography/ Jen-Pin LIN 

 

想請問四位音樂家:

平常練習時,有沒有誰負責看總譜?吐槽大家?

如何進行第一次試奏之後的統籌?

哪一位擁有總譜?

 

第二樂章(主題 1-19小節)

 

第三樂章(主題 1-16小節)

第四樂章-1(開頭賦格段落 1-63小節)

第四樂章-2(結束段 345-429小節)


你一定想複習 什麼是賦格?

賦格(Fuga)是一種用對位法風格來寫,由數個單獨聲部所組成的曲式。

「賦格」多以一個短旋律為基礎,此稱之為「主題」(Subject),也是穿梭整個樂曲中的精短樂句。

然後再由其他聲部以相同主題接續。

在主題上方五度下方四度出現的另一聲部模仿主題的樂句稱之為「答句」(Answer);

與主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幾乎相等的情況稱為「對題」(Countersubject);

在各聲部主題或答題重疊模仿形成的稱為「疊句」 (Stretto);

而各聲部中反覆出現之「動機」(Motive)。

這些皆由主題衍生而來。 


在每一個樂段中,主題於各聲部至少出現一次,此樂段就叫 「呈示部」(Exposition);

賦格曲中一個樂段如果不包含主題的陳述,則稱之為「插入句」(Episode),其作用為過渡或轉移。

一首賦格曲外觀結構是呈示部與插入句輪流出現,作品中可以有 三、四個呈示部,呈示部再由插入句分開,通常以一段「尾聲」(Coda)為結束。

一般賦格通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通常稱之為呈示部)

主題在主、屬 調上,做出主題與答句的模仿,且主題會在各聲部皆出現一次。


第二部份:(也稱為發展部)主題以不同調性/不同手法(對位/增值/減值)呈現。


第三部份:(也稱為結束部)

主題常以疊句呈現。

而巴赫的賦格中 最大特色是疊句的作法,一般出現在第二部份,有時甚至在第一部份。

最後會有 「尾聲」出現,作為全曲之結束。

今日主題(二):鮑羅定弦樂四重奏

寫情詩,你行嗎?

鮑羅定:D大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第三樂章「夜曲」 

Aleksandr Borodin, 1833-1887

 

鮑羅定創作第一首弦樂四重奏(1875)時,他在樂譜上諧謔地加上「獻給恐怖的史塔索夫和穆索斯基。」

當時36歲的穆索斯基,是鮑羅定的同事也是朋友。

史塔索夫則是位見解清晰的樂評,也是鼓勵柴可夫斯基創作《暴風雨》序曲,也是位亦師亦友的對象。

史塔索夫鼓勵這些同輩作曲家們,尋找出獨特的俄國音樂語法,從民謠中吸取靈感,以生動的管弦樂色彩表現出來。

 

因此鮑羅定花了五年的時間(1874~79),才完成他的第一首四重奏。

但第二首四重奏 ,則僅花費了一年(1881)。

因為這首曲子題獻給他的妻子,作為結婚記年的禮物,以懷念他們初遇時那段快樂時光~

全曲的特色是,明顯的俄羅斯旋律,一段接著一段自然地湧現出來。

我想,即使是穆索斯基和史塔索夫,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了。 

「夜曲」是第二號四重奏曲中的慢板樂章,也可能是鮑羅定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經常由樂團中整個弦樂組來演奏。

 

「夜曲」中有兩個抒情的部份:

樂章開始時 那段著名如夢般的旋律,以及一段有力的圓舞曲,為這個樂章增添了更多熱情。

其中主旋律的本身,在甜美抒情中,還帶著些許俄羅斯式的哀愁。

主旋律與圓舞曲交錯進行,營造出使人難忘的優美氣氛。

到了「夜曲」末段,由大提琴奏出主旋律,浪漫的哀歌由緊隨其後恍如回聲般的小提琴加以烘托、模仿的效果,就如同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式一樣。

這些彼此緊緊追隨的卡農主題,也象徵戀人之間的亦步亦趨,是非常高度感情化之音樂作品,這也是欣賞音樂時最棒的地方~

 

筆者聯想到:

1840年舒曼與克拉拉新婚

在克服多年與克拉拉父親官司纏訟之後,兩人終於相愛、步入婚姻

舒曼也因此創作許多動聽歌曲與聯篇歌曲集

這一年~被稱為他的「歌曲之年」

之後

他再為克拉拉寫作鋼琴協奏曲

而克拉拉也成為當世演奏舒曼鋼琴協奏曲最多之鋼琴家

鮑羅定將對於妻子的愛,化為音符,讓我們隨著樂音

感受他對妻子永恆的愛

這點,你覺得浪漫不浪漫?


夜曲重要元素欣賞

ㄧ、伴奏型態

  1. 切分音型伴奏(樂曲開頭)
  2. 連接句型伴奏(23小節起)
  3. 長音+切分音型伴奏(切分音型之變化)
  4. 正拍與後半拍搭配伴奏
  5. 單純節奏伴奏
  6. 撥弦伴奏(E段 133小節,大提琴)

二、主題與旋律

  1. 第一主題

  2. 第一主題答句
  3. 第二主題a(B段 48小節開始)
  4. 第二主題b(B段 50小節開始)

三、樂曲結構

前奏 1-24小節

A段 第一主題(24-47小節)

B段 第二主題(48-66小節)

C段 發展部(67-110小節)

D段 第一主題再現+Vn.1+Cello卡農(111-132小節)

E段 第一主題再現+Vn.1+Vn2 卡農133-155小節

F段 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同時再現(156-164)

G段 尾聲 165

 

從D段,也就是 111小節開始,可以聽見大提琴與小提琴連續不斷的卡農,兩個聲部對話的濃情蜜意與甜美情緒,讓我們聯想到鮑羅定對於妻子的愛,夫妻之間的緊緊跟隨,是樂曲中最有特色的安排之一。

到了E段,133小節,這兩聲部卡農,則改為出現在兩把小提琴上,顯得更加柔美亮麗。

而這樣的短卡農對話寫作方式,常見於俄羅斯民歌,也是許多俄羅斯作曲家喜愛使用的作曲方式。

例如:鮑羅定同樣寫作於1881年的《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小俄羅斯》之最後樂章,均可發現這樣的寫作手法喔~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Petrouchka)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Petrouchka)介紹
Stravinsky: The ballet “Petrouchka”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現代芭蕾舞名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所飾演的彼得洛希卡劇照

現代芭蕾舞名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所飾演的彼得洛希卡劇照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照片.1911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與《彼得洛希卡》男主角尼金斯基兩人合照

1911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與《彼得洛希卡》男主角尼金斯基兩人合照

 

第二部芭蕾 華麗登場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彼得洛希卡》(英語:Petrouchka,俄語:Петрушка)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於1910年所創作的第二部芭蕾舞劇。

《彼得洛希卡》是史特拉汶斯基的三大芭蕾音樂之一。這三大芭蕾音樂,均為接受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Serge de Diaghilev的委託而作,當時還未滿30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也因為這一連串獨特的嶄新的作品,在世界樂壇上奠定其作曲鞏固的地位。

 

《彼得洛希卡》芭蕾影片版:

https://youtu.be/XvXlFKvpoOg

 

1910年,史特拉汶斯基寫出成名作《火鳥》(1910)後,迪亞吉列夫非常開心,決定再與史特拉汶斯基合作下一部芭蕾舞劇。

當時史特拉汶斯基剛剛嚐到新舞劇《火鳥》成功的喜悅,到了秋天,他接受新舞劇的委託,從巴黎來到花園之國~瑞士,在鄉間湖邊租了一間簡陋的小屋,準備寫作他先前早已構思好的《春之祭》(1913)

但在當下,一個「被賦予生命和感情的木偶之遭遇」的新靈感, 突然強烈地縈繞著他的思緒,一個代表主角木偶的新名字浮現在他的腦海:「Petrushka!!!」

經過與迪亞吉列夫討論之後,兩人達成共識~先創作《彼得洛希卡》,並且共同完成對於劇情整體的構思以及主角木偶彼得洛希卡被殺害的悲慘命運。

結果~史特拉汶斯基反而在寫作原新構思的《春之祭》前,於 1911 年先完成了《彼得洛希卡》,這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幽默風趣的滑稽芭蕾故事。

《彼得洛希卡》(1911)為一幕四場的可愛戲劇芭蕾,劇本由史特拉汶斯基與亞歷山大·布諾瓦共同創作,由米蓋爾.佛金(Mikhaïl Fokine編舞,天才芭蕾舞者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 1889-1950)主演,法國指揮家皮耶.孟都指揮 於巴黎首演,當年的史特拉汶斯基才 29 歲。

編舞者福金認為這部芭蕾舞劇是他的得意之作,劇中的舞蹈具有強烈的現代性,採用機械式的造型和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點,而且以男主角而非女主角作為作品的中心,在芭蕾史上亦具有開創性的作用。《彼得洛希卡》也同時是尼金斯基個人最喜愛的角色。

 

 

 

在《火鳥》中我們已可聽見史特拉汶斯基受恩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強烈的作曲方法影響,但在《彼得洛希卡》中,史特拉汶斯基已開始展現個人想法:無論是極為獨特的節奏、複調和聲的大膽運用,以及大量取自俄羅斯民間音樂之素材,都可以感受到他想走出自己獨特創作風格的企圖心。

而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中,節奏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經常出現以節奏為主軸,這取代許多作曲家自浪漫時期以降,慣以美妙旋律或和聲為主的作曲手法,更讓他的作品逐漸獨樹一幟。

不過,多年之後,當回憶起自己的創作歷程時,史特拉汶斯基也曾提到在創作當下的徬徨:「當我開始工作並在為自己找出無限可能性之前,我感到有點驚恐,我覺得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可行的……那麼我將不得不在這個深淵中迷失自我嗎? 自由?」(節錄於1946年史特拉汶斯基於哈佛大學演講資料)("I experience a sort of terror when, at the moment of setting to work and finding myself before the infinitude of possibilities that present themselves,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everything is permissible to me… Will I then have to lose myself in this abyss of freedom?"

 

先暖身一下~讓我們稍微認識史特拉汶斯基的特殊手法:

一、複節奏(Polyrhythm):

音樂結構中用不和諧節奏系統相對抗,如同時使用單、複拍子或混合拍(4/4 或 5/4)。

例如:

(鋼琴版)第一樂章,59-65 小節,出現 2/4 與 6/8 同時存在。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56

 

(鋼琴版)第三樂章,94-98 小節,出現 5/8 與 2/4 同時存在。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650

 

二、頑固低音(Ostinato):

簡短固定的音型,持續的反覆,多呈現於低音聲部。

在史特拉斯汶基《彼得洛希卡》作品中有許多頑固低音的用法,如(鋼琴版)第三樂章 49-56 小節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577

 

三、重音位置改變:(Different accent) 藉由改變正拍慣有重音位置,造成節奏上獨特的錯位感與特殊重音。 在(鋼琴版)第三樂章 62-66 小節,就可明顯看出這樣的作曲方法。

https://youtu.be/btNfXh1ybeM?t=584

 

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作品

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煙火》(Fireworks,1909)
  • 火鳥》(The Firebird,1910)
  •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1911)
  • 《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17)
  •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
  • 《普爾欽奈拉》(Pulcinella,1920)
  • 《婚禮》(Les Noces,1923)
  • 《士兵的故事》(The Soldier's Tale,1918)
  • 《拉格泰姆》(Ragtime,1933)
  •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1927)
  • 《詩篇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1930)
  • 《烏木協奏曲》(Ebony Concerto,1945)
  • 《浪子的結局》(The Rake's Progress,1951)
  • 《競賽》(Agon,1957)→採十二音列創作
  • 《洪水》(The Flood,1961-1962)
  • 《安魂聖歌》(Requiem Canticles,1965-1966)

 

接下來 讓我們進入故事吧~

https://youtu.be/qC-nVVCQ94I

 

主要登場角色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
芭蕾女伶(The Ballerina)
摩爾人(The Moor)
馬戲團團長(The Magician)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是彼得(Peter)的暱稱,在俄國的民間與農村常有此種稱法。

本劇中的彼得洛希卡,是一個受人虐待與輕視,又嚐到失戀滋味,最後並惹上殺身之禍的可憐人物。

舞劇中除上述三位主角外,還有表演手拉風琴者,吹笛子的農夫,會跳舞娛樂人的大狗熊,照顧小孩子的保姆們,以及粗野的馬車夫等人物。 在這齣芭蕾音樂中,史特拉汶斯基更採用許多首通俗的俄羅斯民謠做主題,使全劇的音樂更富有俄羅斯民族性的親切感,雖然語法與和聲新穎,但整體來說是一齣愉快、生動的芭蕾音樂。

 

《彼得洛希卡》芭蕾舞劇的故事發生於一百多年前,在1830年前後,在俄皇尼古拉一世統治的聖彼得堡初春,某個狂歡節日,故事共分為一幕四場

第一場:〈嘉年華會的市場〉

在熱鬧吵雜的廣場市集上,來了一個馬戲團木偶戲班,這團長魔術師擁有三個木偶。

一個是用白粉塗抹臉上的小丑「彼得洛希卡」; 第二個是粗壯野蠻的「摩爾人」(The Moor),他是個身著軍服的黑人; 第三個臉上塗抹胭脂,漂亮的芭蕾女伶(The Ballerina)。

在開場熱鬧的市集段落過後,群眾陷入安靜,觀看魔法師的表演:

魔法師吹奏長笛的樂音之下,三個木偶被賦予了生命,居然開始動了起來,然後開始了精彩的「俄羅斯之舞」。

雖然只是木偶,但在這木偶的世界中,也有感情、戀愛與嫉妒的人性存在。

彼得洛希卡因調皮打亂了表演,被魔術師踢進房間裡關起來。

 

第二場:〈彼得洛希卡的房間〉

黑暗冰冷的房間裡,只掛著魔術師的肖像,使得彼得洛希卡非常不安;他顯德憂傷、卑微且心事重重,因為他愛上了芭蕾女伶。

但摩爾人與芭蕾女伶情意相投,可是偏偏彼得洛希卡也愛著芭蕾女伶,於是形成了三角戀情。

後來芭蕾女伶來到房間探望彼得洛希卡,彼得洛希卡也極力表現自己,想要爭取女伶的愛。(出現著名的「彼得洛希卡和弦」)

 

C大調+#F大調=「彼得洛希卡」和弦

史特拉斯汶基的音樂屬於調性作品(Tonal Music),因為曲子中仍然有調性中心,但卻有「複調性」的使用,他所使用的音階也跳脫一般的大小調音階,經常出現獨創的音階型態與組合。例如最有名的「彼得洛希卡和弦」(Petrushka chord),就是以C大調在上(bB調豎笛),#F大調轉位和聲(A調豎笛)在下的全新組合,突顯出音樂的「樂趣」與「矛盾」。

「彼得洛希卡和弦」(Petrushka chord)

https://youtu.be/oSZD6QSSq4c

 

但芭蕾女伶不喜歡彼得,離開了他,彼得也陷入深深的絕望。

 

第三場:〈摩爾人的房間〉

下一段劇情,摩爾人的房間。摩爾人房間裡有棵棕櫚樹和神奇的水果,他穿著華麗的衣服躺在椅子上玩椰子。芭蕾女伶來到摩爾人房間,一邊吹著小號一邊跳著舞,而小鼓滾奏伴奏更使此段音樂充滿刺激感, 於是兩人在轉為柔和但異國風的配樂下,跳起了雙人舞。

被嫉妒沖昏頭的彼得洛希卡衝進房間,與摩爾人纏鬥起來。不久彼得當然不敵力量強大的摩爾人,被丟出房外。

 

第四場:〈嘉年華會的市場及彼得洛希卡之死〉

結束剛剛的三角戀情插曲之後,在傍晚時分,狂歡節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芭蕾舞中依序安排以下幾個場景出現:

保姆之舞、農夫與熊、商人與吉普賽女郎、馬車夫之舞、假面具之舞

最後是彼得洛希卡之死~個性狂暴的黑人,將可憐的小丑彼得洛希卡殺害了。。。

 

面對「木偶兇殺案」,圍觀民眾不安,議論紛紛。

魔術師急忙解釋這只是魔法,並非事實。

但劇情最後,是被殺害的彼得洛希卡以陰魂不散的方式,出現在最後場景,展現出不安的黑色幽默。

 

樂曲旋律引用來源整理:

彼得洛希卡:主題與民謠素材

Stravinsky's Petrushka: Themes and Folk Song Materials

Tableau 1: The Shrovetide Fair
00:06 Theme of the Peddlers' Cries
00:33 Theme of the Drunken Revelers – Russian Folk Song: Далалынь, далалынь!
01:30 Theme of the Organ-Grinder – Russian Folk Song: Под вечер, осенью ненастной
02:29 Theme of the Dancer (I) – French Chanson: La jambe en bois / Émile Spencer
03:22 Theme of the Dancer (II) – Russian Folk Song: Чудный месяц плывет над рекою
Tableau 1: The Magic Trick
04:38 Theme of the Old Magician
04:43 The Old Magician's Magic Flute
05:28 The Old Magician Brings the Puppets to Life
Tableau 1: Russian Dance
05:44 Russian Dance: Theme (I) – Russian Folk Song: Ай, во поле липенька
06:28 Russian Dance: Theme (II) – Russian Folk Song: Ой да я бежу, бежу по поженке
Tableau 2: Petrushka's Room
06:58 Petrushka Chord Tableau 3: Waltz (The Ballerina and the Moor)
07:16 Waltz: Theme (I) – Viennese Waltz: Steyrische Tänze / Joseph Lanner
07:51 Waltz: Theme (II) – Viennese Waltz: Die Schönbrunner / Joseph Lanner
Tableau 4: The Wet-Nurses' Dance
08:34 Theme of the Wet-Nurses (I) – Russian Folk Song: Я вечор млада
09:54 Theme of the Wet-Nurses (II) – Russian Folk Song: Ах вы, сени, мои сени
10:46 Theme of the Peasant and the Bear – Дудка: http://glinka2015.intmedia.ru/index.p...
11:32 Theme of A Reveling Merchant and Two Gypsy Women – Russian Folk Song: по улице мостовой шла девица
Tableau 4: Dance of the Coachmen and the Grooms
12:25 Theme of the Coachmen and the Grooms – Russian Folk Song: А снег тает, вода с крыши льется Tableau
4: The Mummers
13:13 Dance of the Mummers and the Maskers – Russian Folk Song: А мы масленицу дожидаем

https://youtu.be/mtnU2M5uNCI


芭蕾舞劇版本欣賞

1990年Bolshoi Ballet舞團製作版本

編舞:Michael Fokine

Andris Liepa (Petrushka)
Tatiana Beletskaya (Ballerina)
Gennady Taranda (Blackamore)
Sergey Petukhov (Magician)
Vitaly Breusenko (Devil)

https://youtu.be/XvXlFKvpoOg

 

1976年巴黎歌劇院現場版(樂譜:1947年版)

Choreography: Michel Fokine
Producer: John Auld Music: Igor Stravinsky (Score- 1947 Version)
Design: Alexandre Benois
Lighting: John Berrett
Music Director & Chief Conductor- Nicolette Fraillon
Concertmaster- Aubrey Murphy
Australian Opera and Ballet Orchestra, 2009Major Roles:
Petrushka- Marc Cassidy
Ballerina- Leanne Stojmenov
Moor- Luke Ingham
Magician- Colin Peasley
Satan- Tzu-Chao Chour

https://youtu.be/CnXOpItfb9Y

 

《彼得洛希卡》成功演出多年之後,於1947年,作曲家又對原譜進行過修訂,目前經常於演出之音樂會版本,皆使用此1947年修訂版。

《彼得洛希卡》1947年修訂版樂譜封面
《彼得洛希卡》1947年修訂版樂譜封面

 

管弦樂團 四景 樂譜演奏版

New York Philharmonic cond/ Pierre Boulez

0:00 - First Tableau; The Shrovetide Fair
10:15 - Second Tableau; Petrushka's Room
14:19 - Third Tableau; The Moor's Room
21:06 - Fourth Tableau; The Shrovetide Fair (Toward Evening)

https://youtu.be/3vGoToGx_7k

 

管弦樂團影片欣賞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版本(2011)

精彩段落

Incredible trumpet playing. 17:01 

Ballerina's Dance,
17:47 - Waltz (pt 1), 19:22 - Waltz (pt 2)

Tableau I - 00:00
Le Tour de passe-passe 05:20
Danse russe 07:00Tableau II - Chez Pétrouchka 09:45

Tableau III – Chez le Maure 14:04
Danse de la balerine 17:06
Valse 17:48

Tableau IV – Fête populaire de la semaine grasse 20:52
Danse des nounous 22:05
Danse des cochers et des palefreniers 27:11
Les Déguisés 29:13
Applause 34:39

https://youtu.be/esD90diWZds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1947年版樂譜)

Stravinsky: "Petruschka" (1947 Version)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https://youtu.be/Fzp89DVuUlI


高難度的鋼琴改編版:《彼得洛希卡》鋼琴三樂章

到了1921年,鋼琴家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請史特拉汶斯基將《彼得洛希卡》改寫為鋼琴獨奏版,後作曲家就譜寫了《彼得洛希卡》三樂章鋼琴獨奏曲,技巧華麗且音響效果十足,亦堪稱音樂史上最艱難的鋼琴作品之一。

Won Kim

00:00 – Danse Russe (Russian Dance)
02:44 – Chez Pétrouchka (Petrushka's Room)
07:34 – La semaine grasse (The Shrovetide Fair)

Ullman

16:18 – Danse Russe (Russian Dance)
18:58 – Chez Pétrouchka (Petrushka's Room)
23:54 – La semaine grasse (The Shrovetide Fair)

https://youtu.be/btNfXh1ybeM

 

鋼琴家波里尼版本- 1/2

https://youtu.be/DILOJo8KykA

 

鋼琴家波里尼版本 - 2/2

https://youtu.be/e-jZkEDYYGQ

 

特里福諾夫現場版本

https://youtu.be/AqwDDseeeGs

 

樂譜+演奏版本

https://youtu.be/GhBxePv976U

 

【補充資料】葛濟耶夫指揮慕尼黑愛樂/1911年製作舞台版

Valery Gergiev in a performance of Petrushka in Stravinsky's original 1911 version.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來自英國 電影配樂作曲家 - 約翰貝瑞 John Barry

【BON音樂】來自英國 電影配樂作曲家 - 約翰貝瑞 John Barry
English composer and conductor of film music - John Barry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約翰貝瑞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英國電影配樂作曲家 - 約翰貝瑞(John Barry, 1933-2011)是筆者非常喜愛的電影配樂作曲家,他最為被熟知的配樂作品有:《007》系列電影(第七號情報員)、《獅子與我》(Born Free)、《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Dance with wolves)、《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等等,旋律優美而經典雋永。

英國電影配樂作曲家 - 約翰貝瑞(John Barry, 1933-2011)

 

約翰貝瑞創作的旋律除了優美動聽之外,更深受所有影迷之喜愛。

也少有作曲家像他這樣,作品除了深受觀眾喜愛之外,更曾榮獲五座奧斯卡金像獎、四座葛萊美獎、金球獎獲獎與數十首超級賣座電影音樂,榮譽與成就備至。

筆者最喜愛的,除了他的原創音樂之外,他也經常於電影中選用適當的古典音樂配樂作為情緒延伸,這樣除了更有畫龍點睛之妙,也突顯出他對待配樂作品,重視最終效果而非僅是堅持己見,願意讓同樣雋永之音樂,加上他的創作,一起讓電影不凡而永為經典。

約翰貝瑞在1933年出生於英國約克,他的父親5家電影院,母親是鋼琴手,家中共有三個小孩: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約翰年小時後深厚在電影院工作的父親影響,也無形之間年輕時就選擇在劇院工作,而且深深被電影及電影配樂吸引。

十幾歲時,他吹奏小號及學習音樂,並有三年的時間服役從軍,退伍後自組樂團「John Barry Seven」在電視舞蹈秀中現場彈奏搖滾樂

John Barry Seven 樂團合照

 

John Barry 於樂團演奏時樣貌

 

1958年時,他的樂團力捧大有前途的搖滾明星Adam Faith,而Faith1960年的螢幕處女作《Beat Girl》專輯,就是由約翰貝瑞進行熱門爵士及搖滾樂配樂。

John Barry and Adam Faith

 

《Beat Girl》音樂專輯

John Barry Adam Faith - Beat Girl (Original Soundtrack)

 

做完樂團階段之後,他開始接觸電影配樂:先是替許多低成本的電影配樂,之後一直等1962年,英國推出詹姆士龐德電影《第七號情報員》,情況開始有所改觀。

1962年,英國推出詹姆士龐德電影《第七號情報員》海報

 

這已經洗腦全球影迷超過58年,這時髦又神秘的半音階旋律「007主題動機」,結合了令人一聽難忘的動感切分節奏,相信無論相隔多少年,還是無法不愛上他~

Bond, James Bo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0dHNK3ihKw

 

自從詹姆士龐德系列大為叫座後,約翰貝瑞成為各製片人要求負責配樂的第一人選:他的音樂成為龐德電影的註冊商標,或許當時誰也想不到龐德系列至今(2020年),儘管男主角已歷任多位,電影特效也不斷翻新,但這象徵龐德的音樂主題,仍然如此雋永且早已成為傳奇。

約翰貝瑞為龐德系列電影配樂長達25年(1962-1987),他的配樂聲譽也因此而響譽全球。

 

007系列作 持續使用約翰貝瑞所創作之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wwXiE_VKw

 

約翰貝瑞擔任 007系列配樂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再來一部影片,丹麥交響樂團電影音樂會現場,樂團指揮居然一開始就中槍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HsN5-YBLI

 

1966年,他和Don Black合作配樂的電影《獅子與我》(Born Free),這部電影的配樂讓他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電影《獅子與我》(Born Free)海報

 

《獅子與我》一書,由喬伊.亞當森寫作。亞當森1910年出生於奧地利,26歲赴肯亞,此後終生留在非洲直至1980年去世。

講述五十年前在非洲發生的人獅故事,是由居住在肯亞的喬伊.亞當森記錄她與丈夫喬治共同撫養母獅艾莎,最終將其野放的真實歷程。

故事中的真實記錄,自出版以來感動了千萬的讀者,書中許多記錄連動物學家都大嘆不可思議。透過作者喬伊忠實且生動地記錄與獅子共度的時光,不僅使得《獅子與我》成為感人至深的傳奇經典。

1966年《獅子與我》被翻拍成同名電影《獅子與我》,電影與主題曲紅極一時,並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連英國女皇也參加了本片的首映,飾演的男女主角——比爾.崔維斯以及維吉尼亞.麥坎納也深受本部片影響,日後終身致力於動物保育的工作,並成立「Born free動物保育基金會」,迄今在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都有重要貢獻。

 

《獅子與我》音樂與007音樂的神秘前衛,諜報動作形象截然不同,約翰貝瑞展現一種描述人類高貴情操與非洲寬廣草原的的風格,這同時也是他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電影配樂作品。

動聽的電影主題曲

Sing by Matt Monro(演唱)
Lyrics by Don Black(填詞)
Music by John Barry(作曲)

https://youtu.be/IfNDcvtALQg


1968年,約翰貝瑞為電影《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配樂,又獲得1969年奧斯卡音樂大獎,同時獲得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當年《冬之獅》獲獎三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原創音樂」)

電影《冬之獅》海報(1968年)

 

電影片頭主題

https://youtu.be/t3g1XMakoEQ

 

電影《冬之獅》描述西元1183年的聖誕節,年事已高的英國王帝亨利二世為了國家的將來,特別在舉行一個皇室的聖誕歡宴,被邀請參加的除了他被軟禁的皇后 Eleanor 及三個王子外,還有當期時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力的法國國王 Philip;雖然這一場歡宴看似像普通皇室的家庭聚會,但其實鴻門宴裡糾纏著王室權力的分配與繼承等陰謀故事。這題材後於2004年被重新翻拍了電視迷你影集 , 片名翻譯為《新冬之獅:宮廷風雲》 , 獲得2004年美國艾美獎六項提名 。

台灣版《冬之獅》電影海報

台灣版《冬之獅》電影海報

 

電影片頭搭配音樂,在1968年,一整個就是史詩感啊~

https://youtu.be/sxbNGBauLpg

 

約翰貝瑞也特別為此部史詩電影,學習合唱音樂譜寫

https://youtu.be/Qe2EDkQopZk

 

 

1969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冬之獅》榮獲最佳原創電影配樂之影片:

https://youtu.be/SfQIhvvNn5c


1969年約翰貝瑞參與配樂的奧斯卡獲獎名片《午夜牛郎》(英語:Midnight Cowboy),在1970年的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三大獎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獎,並被美國電影學會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36名,2007年更新版則是第43名。

電影《午夜牛郎》(英語:Midnight Cowboy)

 

配樂中的口琴使用,更加增添電影的孤寂感

https://youtu.be/sOZYT8nX2X4

 

配樂中 口琴演奏家 Toots Thielemans (29 April 1922 – 22 August 2016)的精彩演奏

https://youtu.be/FEyX59osJO0

 

之後,約翰貝瑞又獲得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一次是《遠離非洲》(1985年),最後一次是《與狼共舞》(1990年)。

 

遠離非洲》(英語:Out of Africa)是1985年出品的美國電影,導演是薛尼·波勒,主演勞勃·瑞福梅莉·史翠普和Klaus Maria Brandauer。

該片先後獲得過28個電影獎,其中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七項獎。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遠離非洲》電影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畢斯的小說改編,故事的時空背景是1920年代的東非,故事的重心在於她在非洲的愛情遭遇與生活。曾經於非洲居住短暫的歲月中,有兩個男人對她影響很大,一個是她丈夫波爾,一個是她的情人丹尼斯。

波爾給了她承諾卻根本不想遵守,她從丈夫身上獲得的只是一紙婚姻證書、男爵夫人的名號以及差點要她命的梅毒;丹尼斯從不給她任何承諾,但是卻給了真愛、自由以及如何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內容描寫文字取自張晚Youtube影片

丹麥優渥家庭出身的凱倫,
操煩即將晉升為大齡剩女,

決意完成一場財富與名銜的交易婚姻,
下嫁予同溫層友朋瑞典布列克森男爵。

兩人連袂遠赴非洲
開拓新事業與新生活。

不過,她顯然缺乏管理長才,

她的丈夫則更樂於追逐其他異性或是動物,

經營婚姻與經營咖啡園
都注定將付之一炬以失敗告終。

唯一留下記憶的只有那塊
廣袤、無垠的沉睡大陸

以及在土地上奔疾馳聘的一個身影。

他叫丹尼斯,熱愛打獵和莫札特,

他曾允諾:總有一天要帶她比翼飛行。

那個允諾,很快便實現⋯⋯

而關於這一段翱翔的往事,
將由我用贅筆再謄寫一遍。

雙翼飛機像隻炫耀的大黃蜂,
嗡嗡嘈嘈地降落。

彷彿孩子發現隱匿的禮物,
她忍不住興奮地打聽:
『你在哪買下了它?』
『蒙巴沙!』

他扶她登機,
她又質疑地轉身詢問:
『你幾時學會了飛行?』
『昨天!』
簡單的答案,
讓她來不及回神地吃驚。

唯在起飛的瞬間,
她因涉險而害怕的表情,

迅即為好奇的快樂取代。

大黃蜂鬧哄哄地冉冉上昇,

由單簧管鄭重而神秘的低音
為他們的巡禮揭開序曲。

溯流前往,兩岸蔥蘢羅列的
是向大自然致敬的植被隊伍。

塔納河猶如巨蠎蜿蜒,
緩緩蠕動的碧鱗在烈日下光燦閃耀。

他們穿越山顛,遙見瀑布水從天來。

那是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寫照。

他們滑入荒野,俯瞰草原一望無際。

那是謫仙『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的境界。

他們不懂,只能在背景裡
用聖樂般的和弦讚美造物。

他們在東非大地塹的懸崖邊緣翻騰嬉戲,

在阿伯德爾草原上,
依循動物遷徙的路線,
他們與萬蹄撼動的羚羊長跑。

繞過背蔭的幽谷。

在納古魯湖心,
探訪水鳥生養的棲所,
他們與千羽幻化的火鶴共舞。

終於,早已蓄勢待發的眾聲齊鳴,
雍容、優雅的主旋律響徹晴空。

他們面迎驕陽,
他們直上凌霄。

在天地悠悠之間,
澎湃、洶湧的心情讓她泫然欲泣。

她把手揚起,託付給他,

她要他緊緊地握住,
在死生契闊之間。

穿透亂雲堆雪的層層迷障,

此際,樂曲停歇,大音希聲。
唯獨恍若天籟的風吹相送。

他們正無念無悔地飛向
自己的天堂。

在電影中,

他迷上她
天馬行空的奇幻故事,
也害怕講述故事的她之需索羈絆;

她戀上他,
豹隱淡泊的直覺本能,
也恐懼如許本能的他之自由來去。

結局是:答應替凱倫送行的丹尼斯
用飛機失事做了永別。

這樣地安排
其實蠻好!

酷嗜狩獵的他,
埋骨高坡,獅子一般俯視著他的莽莽草原;

愛說故事的她,
賦歸原鄉,青鳥似地詠嘆著她的文學篇章。

https://youtu.be/qHByIVrrkDo

 

莫札特《豎笛協奏曲》

https://youtu.be/8muh5tvnCC0

 

飛越非洲之空瞰段落

片中最浪漫感人的一幕是丹尼斯駕著飛機載著凱倫在非洲大草原上翱翔,這場戲不僅是《遠離非洲》電影最浪漫之橋段,亦讓觀眾帶著浪漫愉悅的心情欣賞非洲草原遼闊的自然美景。

https://youtu.be/sPIAtkd3Wpk

 

《遠離非洲》的配樂中協調地引用了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的慢板部分,古今結合,深情而悠遠,烘托出影片再現女主角陳年往事的懷舊氣氛。《遠離非洲》的配樂音樂2005年被列入《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被譽為美國電影音樂作品的經典。

https://youtu.be/zTzZiqv4vw0

 

1986年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遠離非洲》榮獲最佳原創電影配樂之影片:

https://youtu.be/X-VnMSkNMxU

 

最佳影片獲獎

https://youtu.be/PbX11604bZQ


與狼共舞》(英語:Dances with Wolves)為於1990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描述在18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末期,北軍中尉鄧巴與印地安蘇族的故事,電影的對白多使用蘇族語言拉科塔語,配以英語字幕,這在當時的美國電影圈很罕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本片獲得七座奧斯卡金像獎,票房也大獲成功,象徵著西部片在好萊塢的復興。

2007年,此片因「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

電影《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海報

 

本片榮獲七項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獎:傑·威爾森、凱文·科斯納
  • 最佳導演獎:凱文·科斯納
  • 最佳改編劇本獎:麥可·布萊克
  • 最佳電影配樂:約翰·貝瑞
  • 最佳剪輯獎:尼爾·崔佛斯(Neil Travis)
  • 最佳攝影獎:Dean Semler
  • 最佳混音獎:Russell Williams II, Jeffrey Perkins, Bill W. Benton, and Gregory H. Watkins

 

John Dunbar Theme - Dances with Wolves

https://youtu.be/5nU148c3TCg

 

約翰貝瑞指揮《與狼共舞》電影配樂演奏

約翰貝瑞指揮《與狼共舞》電影配樂

 

1991年第63屆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頒獎 最佳電影原創配樂 珍貴實況:

大家注意一下,對手有約翰威廉斯啊~~~超讚!

https://youtu.be/KmgnHkCtWSY

 

而筆者最愛的影片《似曾相識》,同樣也由約翰貝瑞譜寫精彩的原創配樂: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是1980年由導演吉諾特·茲瓦克執導的浪漫奇幻電影。原著改編自理察·麥瑟森1975年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曾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及第38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本片改編自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作者理察·麥瑟森在小說的前序中坦言,一次他與家人的旅行途中,偶然在維吉尼亞城的一家歌劇院門口看到一張海報,那是已故美國著名女演員茉德·亞當斯的海報,在那一剎那,他愛上了她,而《似曾相識》中那段動人的故事也因此產生了。

 

精彩電影剪輯+配樂,10分鐘帶您重溫劇情:

https://youtu.be/5X3DNJjMtfk

 

配樂引用

除了約翰·貝瑞的精彩的電影配樂之外,亦引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非常優美。

https://youtu.be/h4N1mxN5JbU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Rachmaninoff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第18變奏(15'26"

https://youtu.be/HvKTPDg0IW0?t=926

 

第18段變奏拉赫曼尼諾夫使用的作曲手法,您猜出來了嗎?

筆者貼一下在音樂講座時分析給學員的白板筆記:

 

沒錯~就是「倒影」!

利用「倒影」創造新旋律之後,作為新主題,然後接著發展,才能創造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真是佩服拉赫曼尼諾夫,原來看電影這麼多年,也聽了很多年倒影變奏,厲害吧~大家只能「獻上膝蓋」了吧😉~


約翰貝瑞後來受封大英帝國勳章之「官佐勳章」,簡稱「OBE」:

  • 勳章分民事和軍事兩類,共設5種級別,分別為:
    • 爵級大十字勳章(Knight/Dame Grand Cross,男女皆簡稱「GBE」)
    • 爵級司令勳章(Knight/Dame Commander,男性簡稱「KBE」,女性簡稱「DBE」)
    • 司令勳章(Commander,簡稱「CBE」)
    • 官佐勳章(Officer,簡稱「OBE」)
    • 員佐勳章(Member,簡稱「MBE」)

https://youtu.be/VYCIR72iXVY

 

BBC電視台為約翰貝瑞製作之紀錄片《Licence to Thrill》

https://youtu.be/pL71EAkrm9o

 

延伸閱讀

【BON音樂】最美的時空穿越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https://bonart.com.tw/my-favotite-movie-somewhere-in-time/

 


謝謝您~來到蹦藝術❤️

認識蹦藝術的幾個方法:

1. 加入蹦藝術群組

實體與線上音樂講座訊息、各種音樂分享、優質音樂會折扣碼、精彩藝文旅遊行程...,好康優惠不漏接❤️

加入方式:

請先聯繫蹦藝術林仁斌老師本人,由林老師協助加入專屬課程群組。

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2. 聆聽蹦藝術 - Podcast

蹦藝術Podcast 一鍵通:https://linktr.ee/bonart

→ 前往蹦藝術 Podcast 

 

3. 贊助蹦藝術(單次或定期定額贊助)

從製播節目到網頁文章撰寫、網站維護,都需要經費,更需要您的贊助

無論是單次贊助,或者定期定額贊助,蹦藝術都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最美的時空穿越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BON音樂】最美的時空穿越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My favotite movie - Somewhere in Time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最美的時空穿越經典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一句話短評

《似曾相識》是筆者心中最美的愛情電影,沒有之一

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是1980年由導演吉諾特·茲瓦克執導的浪漫奇幻電影。原著改編自理察·麥瑟森1975年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曾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及第38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

本片改編自小說《重返的時刻》(Bid Time Return),作者理察·麥瑟森在小說的前序中坦言,一次他與家人的旅行途中,偶然在維吉尼亞城的一家歌劇院門口看到一張海報,那是已故美國著名女演員茉德·亞當斯的海報,在那一剎那,他愛上了她,而《似曾相識》中那段動人的故事也因此產生了。

 

似曾相識》原著作家與電影編劇理察·麥瑟森:

 

他回憶道:這部以自己的幻想當成主人翁而寫下了之小說《重返的時刻》,後來被導演吉諾特·茲瓦克發掘,兩人進一步合作拍成電影,也是《似曾相識》電影的緣起。

電影拍場飯店實景

https://youtu.be/EitIN9PjBR0

 

電影配樂

約翰.貝瑞 John Barry

延伸閱讀

 

電影原聲帶封面

 

原聲帶全集

https://youtu.be/paU0yFZ-l3E

 

主要角色

 

劇情簡介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https://youtu.be/5X3DNJjMtfk

 

男主角Richard Collier在1972年的大學畢業聚會上遇到一個神秘的老婦人,她走到Richard的跟前,輕聲低喃:「回到我身邊來吧!(Come back to me.)」又交給Richard一個老舊的懷錶後,便於夜色中緩緩的離開。

 

Richard對此感到困惑,但他漸漸淡忘了這回事。八年之後,已成為劇作家的Richard與女友分手後決定前往麥克金納島度假,在他下榻的Grand Hotel的歷史文物廳中掛著一幅年輕女子的相片,Richard注視著相片中那張美麗的臉,久久無法自拔,他莫名的感到似曾相識。

 

經過Richard的多方查證,原來相片上的人是已故女演員Elise McKenna,也就是八年前給他懷錶的那個老婦人,她在見到Richard的當晚在家中過世。且Richard發現,原來自己似乎曾與Elise相識相戀(?)

 

對於自己竟會和一位70年前的女子相戀,這簡直不可思議,但Richard對此深信不疑。為此廢寢忘食的Richard,得到從前就讀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的幫助,他希望能透過時光倒流的方法回到過去。

 

改變房裡的擺設,穿著70多年前流行款式的西裝,躺在床上自我催眠的Richard,多次嘗試未果後,終於成功進入夢鄉回到過去。

 

在那個時空的陌生人群中四處追尋,他終於找到了Elise

https://youtu.be/8bV3lmWQ2ME

 

 

 

慢慢地,兩人對於彼此產生好感。

 

 

Elise的經紀人William卻想盡辦法要將兩人分開,因為他害怕墜入愛河的Elise會為了Richard離開她的演藝之路,然而這一切並不能阻止他們相見。

 

Elise已心有所屬,經紀人心中不滿

 

Richard與Elise相偕出遊,度過美好的一天,也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https://gimy.app/eps/166330-1-1.html

這段場景裡(1:06:10),Richard輕輕哼著最愛的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旋律,引起Elise的注意,詢問是什麼曲子?當Richard不經意地回答是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時,沒想到Elise認識作曲家,還天真地回答:「沒聽過這首曲子」。
其實原因正是《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創作於1934年,在兩人相識的年代,確實拉赫曼尼諾夫尚未創作此曲;然而Richard所生活的年代,無論是唱片或是他尋找Elise人物背景線索時,在Elise家裡所聽到的音樂盒,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這樣跨越時空的謎團與抽絲剝繭的樂趣,只有真正愛好電影與音樂的人才能細細品味~(您說是不是?)而最有趣的是Elise居然說我認識拉赫曼尼諾夫,但不知道他有寫作這首樂曲?XD

 

 

至此,兩人互相確認對彼此的感情

 

Elise感受到Richard真情追求,也被他所感動。 

 

在晚間的演出舞台上,Elise突然更改台詞,將眼神投注在台下的理查,慢慢吐露真情:

如果他真的在這裡,我想對他說的是

    原諒我,我從來不知道這種感覺

    我毫無知覺的活到現在

    那是多麼奇妙,但我卻沒認出是你

    是你帶給我這種前所未有的感覺

    有什麼方式可以告訴你,我的生命已因你轉變?

    我要怎麼形容你所帶給我的,有多麼甜蜜美好?

    我有太多的話想對你說,但我找不到適當的詞彙

    我只能說,我愛你!

 

Richard在台下聽得眼泛淚光

 

演出之後,Richard來到後台找Elise,正在拍攝照片的她,見到愛人前來,露出史上最美笑容,電暈所有人。

 

這張照片也是最初Richard初次抵達飯店時被吸引的照片。導演在此告訴我們,當年Elise就是為Richard而笑,才會如此迷人。

 

氣哺哺的Elise的經紀人William決定帶她遠遠的離開。他先私下跟Richard見面,說:「你會摧毀她。」

但Richard堅決地回應:「我也有對她十分好的動機,那就是!」

 

雖然William使技要分開兩人,但Elise不顧一切地回到飯店,與Richard再次相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終於讓彼此昇華。

 

就在他們愉快地談論著將來時,Richard意外地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枚1979年的硬幣,瞬間把他帶回現代。

 

 

 

 

無法再回到過去見到愛人的Richard,失魂落魄地孤獨一人

 

 

由於無法成功再次回到過去,Richard將自己反鎖在房間裡,

 

幾天後,Grand Hotel的老員工救出了昏迷的Richard,但此時的Richard因為整整一個星期沒有進食而進入彌留狀態。

 

此時的他出現了幻覺,看見年輕的Elise正向他招手,他走上前去緊握其手。

 

相隔近70年,二人終於再次團聚。

全劇在此完結。

 

配樂引用

除了約翰·貝瑞的精彩的電影配樂之外,亦引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非常優美。

https://youtu.be/h4N1mxN5JbU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Rachmaninoff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第18變奏(15'26"

https://youtu.be/HvKTPDg0IW0?t=926

 

第18段變奏拉赫曼尼諾夫使用的作曲手法,您猜出來了嗎?

筆者貼一下在音樂講座時分析給學員的白板筆記:

 

沒錯~就是「倒影」!

利用「倒影」創造新旋律之後,作為新主題,然後接著發展,才能創造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真是佩服拉赫曼尼諾夫,原來看電影這麼多年,也聽了很多年倒影變奏,厲害吧~大家只能「獻上膝蓋」了吧😉~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2020.09.18. 長榮交響樂團 ⟪初秋浪漫情⟫ 音樂會導聆

【BON音樂】2020.09.18. 長榮交響樂團  ⟪初秋浪漫情⟫ 音樂會導聆
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00918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將於9月18日於國家音樂廳導聆的長榮交響樂團音樂會 ⟪初秋浪漫情⟫

以下是音樂會海報: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音樂會導聆人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老師簡介



音樂會資訊:

時間:2020年9月18日(五)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指揮:葛諾‧舒馬富斯
1. 舒伯特:《羅沙蒙》序曲
Schubert: 《Rosamunde》Overture
2.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第一樂章:深情的快板Allegro affettuoso
第二樂章:間奏曲:優雅的行板Intermezzo: andantino grazioso
第三樂章:終曲:迴旋曲(活潑的快板) Finale: Rondo(allegro vivace)
鋼琴家:胡瀞云/ Pianist :Ching-Yun Hu
3.西貝流士: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Op. 39     
Sibelius: 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39 
第一樂章:但不過分的行板 - 有力的快板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第二樂章:行板,但不過分的緩板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第三樂章 詼諧曲:快板
Scherzo: Allegro
第四樂章 末樂章:接近幻想曲
Finale. Andante - Allegro molto - Andante assai
音樂會導聆訊息
時間:9月18日(五) 18:40
地點:國家音樂廳1樓大廳
導聆人: 林仁斌老師
注意事項:18:30開1號門,開放觀眾入場。
配合防疫政策入場需配戴口罩
場地夥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音樂會當天.導聆記錄照片

 

接下來讓我們先從這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開始認識,首先介紹樂團指揮:

音樂總監 \ 樂團指揮 葛諾‧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 Rudolf Kempe 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西德與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國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舒馬富斯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 A.C. Cartellieri 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 Norbert Burgmüller 的作品 (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 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葛諾.舒馬富斯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以上資料取自長榮交響團官網)

 

鋼琴獨奏家

鋼琴家:胡瀞云/ Pianist :Ching-Yun Hu

國際著名鋼琴演奏家
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 最高獎及最具觀眾人緣獎得主
美國費城PYPA青年鋼琴家音樂節 藝術總監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 鋼琴教授
台北云想國際音樂節 藝術總監
深圳藝術學校 客座教授
施坦威Steinway藝術家

眾所期待的巨星⾵風采,⾳樂性、力道及舞台魅力⼗⾜。
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

力道、色彩、技巧俱⾜,不可錯過!
美國著名樂評家 David Dubal

享譽國際的旅美鋼琴家胡瀞云,以其奪目的鋼琴技巧、音樂性十足的演繹特色、直率且具傳染力的舞台魅力,風靡全世界。胡瀞云是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最高獎及最具觀眾人緣獎得主、美國「紐約藝術家協會國際大賽」(Concert Artists Guil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鋼琴首獎,以及美國「古典郵報」2018年度最具創新力演奏家獎。

胡瀞云十七歲時受邀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格里格鋼琴協奏曲,全場爆滿。同年,她受邀於 最具代表性的波蘭肖邦國際音樂節,並演出了全肖邦的獨奏音樂會。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 總監特別邀請胡瀞云演出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並在以色列舉辦了七場鋼琴獨奏會,開啟其 演奏生涯,期間以客座鋼琴家的身份與世界各地六十多個的樂團共同演出,包括美國,英 國,德國,葡萄牙,韓國,波蘭,以色列,巴西,哥倫比亞,南非以及中國各大交響樂團進行巡迴演出。以上資料取自胡瀞云官網

 

樂曲解說

舒伯特:《羅沙蒙》序曲
Schubert: 《Rosamunde》Overture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創作背景

舒伯特於 1823 年完成四幕戲劇配樂《塞浦路斯公主羅莎蒙》 (Rosamunde, Furstin von Zypern,1823),一共創作了十首配樂。當時由於邀約創作僅僅不到兩個月時間(1823年10月-12月),時間的窘迫導致序曲來不及完成,於是首演時舒伯特就直接以2年前的作品《阿爾豐索與艾斯特列拉》(Alfonso und Estrella)D.732序曲頂替。

後來1825年舒伯特在出版其1820年歌劇作品《魔豎琴》(Die Zauberharfe, D. 644)四手聯彈鋼琴樂譜時,又再次改動《羅莎蒙》劇樂序曲,將歌劇作品《魔豎琴》之序曲挪為來作為本齣戲劇配樂序曲,並且確定了標題《羅莎蒙》(Rosamunde);而原本的《阿爾豐索與艾斯特列拉》序曲則回歸原位,就此定案。

 

音樂會序曲

《羅莎蒙》序曲有著完整的慢-快-尾聲段落,充分展示其戲劇性。音樂中除了洋溢著舒伯特歡樂暢快的旋律之外,亦有著戲劇化之和弦轉換與節奏變化,經常被管弦樂團於音樂會中作為音樂會序曲使用。

《羅莎蒙》序曲架構表

段落名稱 小節數 拍號 速度標示 調性
序奏 1-7 3/4 Andante C小調
行板主題 8-47 3/4 Andante C小調
呈示部 第一主題 48-129 2/2 Allegro Vivace C大調
第二主題 130-165 2/2 G大調
第三主題 166-241 2/2 G大調
小尾奏 242-339 2/2 G大調
再現部 第一主題 257-339 2/2 C大調
第二主題 340-375 2/2 C大調
第三主題 376-451 2/2 C大調
尾奏 452-516 6/8 C大調

 

管弦樂譜欣賞:

https://youtu.be/na7jvlfUUv4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恐怖的前四小節

舒曼鋼琴協奏曲最知名前四小節,也是最為標誌性的樂句:

 

著名鋼琴家尤斯圖斯·弗朗茨(Justus Frantz, b.1944)曾說,所有的鋼琴家都害怕這個開場樂句。

其實這的句子對職業鋼琴家來說並不是真的非常困難,真正困難的是「開場」所需具備的氣勢與速度,以及那種「絕對」的控制力,能夠展現獨奏家的領導力,與樂團完美融合的交響感,才是真正地困難。

 

炫技協奏曲 V.S. 交響協奏曲

提到鋼琴協奏曲,古典音樂史上真正奠定此種曲式地位的,就是莫札特了。他的27首鋼琴協奏曲佔據作曲家生涯的絕大半,直至莫札特過世的179115日,他還完成了第27號鋼琴協奏曲(莫札特於同年12月5日去世),無論是技巧難度與音樂境界,都是前無古人。而貝多芬這位鋼琴巨擘,追隨於莫札特之後,繼續將協奏曲之規格與音樂展現層次推高:貝多芬留下了五首精彩無比的鋼琴協奏曲,若不是因為耳聾緣故,無法繼續於公眾前演出鋼琴協奏曲,肯定能夠繼第五號《皇帝》之後再獻巨作。

而自1820年左右開始,協奏曲的「炫技性」以及「獨奏家表演性」逐漸為公眾注意,音樂家們莫不極力挑戰這樣能夠在舞台上盡情展現自我的曲目,其中又以帕格尼尼為最。帕格尼尼甚至認為:「炫技協奏曲必須由獨奏者『統治』整個舞台,管弦樂團僅需在重要的時間點出現,並在一旁陪伴著獨奏者即可。」

如我們以以帕格尼尼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op. 6為例,協奏曲一開始樂團齊奏的部分,即達94個小節:前奏這個樂段的主要功用,主要是為了不斷提升聽眾對獨奏者出現的期待感,而不是僅僅只是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展現等等傳統目的了。

 

[影片] 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joWi96pvkH8

[影片] 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https://youtu.be/9WRIBgYAXDQ

 

然而,就在「炫技協奏曲」逐漸發展到極致時(音樂家逐漸超級明星化),舒曼在《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 ),痛批當時的音樂現象。指揮家伯特斯坦則認為,舒曼力圖改變此種只為炫技而炫技之協奏曲演奏方式,因此將例如貝多芬之於交響曲的作曲方式,以「獨奏者+樂團=完整音樂」這樣的思維,重新置入自己寫作的鋼琴協奏曲當中,這也使得「交響協奏曲」之概念逐漸形成,此種想法後來再經由布拉姆斯之手,進而奠定深厚基礎。

 

我想創作...鋼琴協奏曲

舒曼自17歲起即有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如《f小調鋼琴協奏曲》(1827)與《e小調鋼琴協奏曲》(1827)等,但是直到完成《a小調鋼琴協奏曲》前,他並沒有真正完成完整之鋼琴協奏曲;有些僅存一部分草稿,也有僅完成鋼琴獨奏的部份而缺乏樂團之樂譜。

與克拉拉順利結婚之後,舒曼曾在1840年 11月 的日記中寫下:「我想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一首交響曲。」「我已經創作了夠多的歌曲了(超過一百首),但我卻是這麼難以從它們脫離。」

這一年其實就是舒曼終於順利擺脫與克拉拉父親之法律訴訟,終於與愛妻結為連理的一年,這美好的年份~1840年,後來被人們稱為舒曼的「歌曲之年」:舒曼全部藝術歌曲的一大半(並且是最好的一部分)幾乎都是在這年完成。例如聯篇歌曲集《女人的愛情與生活》《詩人之戀》

 

果然,從1841年開始,舒曼寫出了《春天交響曲》 (Frülingssymphonie, op. 38, 1841)、 《序曲、詼諧曲與終曲》(Overture, Scherzo und finale, op. 52, 1841)與《第二號交響 曲》等精彩作品,開始了他跨越出鋼琴與藝術高曲作品之理想。

一直以來對音樂整體性之高度要求,也逐漸反應在他開始創作交響曲之後:有別於先前經常無法創作完整鋼琴協奏曲,這次因為與克拉拉婚後的心神大幅穩定,加上愛妻是當時歐洲名聞遐邇的女性鋼琴家,或許舒曼心中也亟於想創作鋼琴協奏曲給克拉拉,於是1841年《鋼琴與管絃樂的幻想曲》問世了(即為本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據說克拉拉在1841 年8月13日,大女兒瑪莉(Marie Schumann)出生前兩週,仍親自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彩排。

 

協奏曲 隱藏愛情密碼

請再看一次協奏曲開場樂段,樂團強奏後鋼琴旋即進入,是文章上方所提到的困難四小節。

 

接續在鋼琴之後,演奏主旋律的柔美雙簧管旋律樂譜特寫:

發現了嗎?

旋律唱名是「Do - Si - La La」  ,換成音名是「C - B - AA,這其中隱藏著「Clala」(Clara Schumann)的閨名,實為喜愛在音樂中藏字謎的舒曼又一鉅作(誤XD)。

 

另一藏字謎範例 阿貝格變奏曲

舒曼的第一首鋼琴曲,就是著名的《阿貝格變奏曲》op.1,他利用「阿貝格」(ABEGG)這五個字母轉換為音符 ─La - Si - Mi - Sol - Sol (A-bB-E-G-G)譜寫成主題,剛好構成活潑可愛的上行旋律,共設計進行七次;之後再以反行 G-G-E-bB-A,同樣仿效八次,是一首非常可愛的鋼琴曲目。

[影片] 舒曼:《阿貝格變奏曲》op.1

https://youtu.be/q-q7vYIpItA

 

 

舒曼鋼琴協奏曲曲式簡析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第一樂章

樂曲段落 小節數 音樂術語
序奏 1-4

熱情的快板
Allegro affettuoso

呈示部 4-155
發展部 156-258

6/4 有表情的行板  
Andanteespressivo

4/4 快板
Allegro (Tempo I)

精神煥發的
Piú animato

再現部 259-389

Tempo I

過渡段 389-401
裝飾奏 402-457
尾奏 458-544

2/4 較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第二樂章 三段歌謠體

樂曲段落 小節數 調性
A段

a
b
a

1-28

1-8
9-16
17-28

F大調
B段

c
d
c

29-68

29-44
45-52
53-68

C大調
A段

a
b
a

69-102

69-76
77-84
85-102

F大調
尾奏(與第三樂章相連) 103-108 A大調

 

第三樂章 輪旋曲+奏鳴曲式 複合結構

 

輪旋曲式 奏鳴曲式 調性 小節數
序奏 E大調 109-116
A

 

B

呈示部 117-390
第一主題

過門a

第二主題

過門b

A大調

 

E大調

117-148
148-187
188-228
229-327
A’ 結束句
賦格片段
328-358
359-390
C 發展部 391-496
發展部主題
過門
F大調
D大調
391-484
485-496
A’

 

B

A’

再現部 497-770
第一主題

過門a

第二主題

過門b

第一主題再現

D大調

A大調

497-528
528-568
569-607
608-706
707-770
尾奏 771-979

 

 

鋼琴樂譜欣賞版本

https://youtu.be/4RQoJjhFv2s

 

阿格麗希 2014年現場 | Riccardo Chailly 指揮柏林愛樂

https://youtu.be/vh5Nxijz1Uk

 

 

獨奏家:蹦藝術 X 胡瀞云 獨家專訪

https://youtu.be/evdLd4mxH-M


 

西貝流士: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Op. 39 
Sibelius: 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39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他除了是芬蘭最重要作曲家,更是民族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西貝流士以擅長於寫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蘇格蘭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與作家 Cecil Gray 更是推崇 西貝流士為布拉姆斯之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

終其一生,西貝流士總共完成七首交響曲,比起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這位國民樂派芬蘭作曲家創作譽滿全球,堪稱最具有芬蘭魂之作曲家。他的音樂中滿滿的芬蘭味,道盡祖國歷史、人文,甚至地理與風土,更能表現出芬蘭人堅忍精神;他讓世人藉由音樂感受了解他的祖國,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西貝流士 生平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出生在芬蘭海門林納(Hämeenlinna),父親為一名醫生,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長年照顧飢荒災民而惹上傷寒而過世,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韋格流士學習作曲;華斯耶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34歲(1899年),他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46歲(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術。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西貝流士一生橫跨了浪漫、國民及現代樂派,但他的創作生涯卻僅僅佔據人生的 1/3。1926年,西貝流士完成交響詩 (Symphonic Poem)《塔比奧拉》後,毅然決然停止創作,往後三十年當中,再無任何作品問世。歷史也許隨時間被淡忘,但音樂卻穿越時空,締造出永恆不朽的價值。被視為芬蘭國寶的西貝流士,備受政府與人民的禮遇,在他 50歲生日那天,芬蘭政府甚至宣告全國放假慶祝,並將他的生日 12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芬蘭音樂日 – Day of Finnish Music),綜觀古今中外音樂大師,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大概也只有西貝流士吧!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水準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西貝流士的音樂對英國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在英美兩國他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和神話編成的史詩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西貝流士的創作風格。另外樂評家荀貝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芬蘭歷史 簡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世紀初的 1808年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俄羅斯帝國入侵並佔領瑞典,於是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原本屬於瑞典固有領土的芬蘭就如此割讓予俄羅斯帝國。從此芬蘭成為了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同時亦更名為芬蘭大公國(Grand Duchy of Finland),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繼續戰爭其實就是芬蘭加入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的戰役,1941年6月25日,德國侵蘇行動的三日後芬蘭對蘇聯宣戰,動員兵力47萬人入侵蘇聯,其間收復了冬季戰爭前的領土,為建立「大芬蘭」,芬蘭進一步入侵卡累利阿,9月控制奧涅加湖並攻占彼得羅扎沃茨克,但在摩爾曼斯克,芬德聯軍受到阻滯。

1944年6月蘇聯反攻芬蘭,於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重新擊敗芬軍,同時德軍在愛沙尼亞被蘇軍戰敗,於是在9月同蘇聯簽停戰協定,在盟軍和蘇聯壓力下,芬蘭發動拉普蘭戰爭,芬蘭將德軍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在1940年合約的基礎上,更多的東部領土遭到蘇聯侵佔。為免進一步受蘇聯控制,芬蘭和瑞典奧地利一樣成為中立國,並拒絕加入北約華約。

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行決定獨立的外交政策,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07年3月18日議會選舉,芬蘭中間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獲得200個議席中的51席,成為第一大黨,聯合黨獲得50席,社會民主黨獲得45席,左翼聯盟獲得17個議席,綠色聯盟獲得15個議席,瑞典族人民黨芬蘭基督教民主黨分別獲得9個和7個議席[10]。4月19日,以馬蒂·萬哈寧為總理的政府宣誓就職,政府由中間黨、聯合黨、綠色聯盟和瑞典族人民黨組成[11]。

2015年4月19日議會選舉,芬蘭中間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獲得200個議席中的49席,有右翼民粹主義傾向的正統芬蘭人黨獲得38席,聯合黨獲得37席,三黨其後組成中間偏右聯合政府。正統芬蘭人黨在2017年6月13日出現分裂,部分黨員退出正統芬蘭人黨,繼續與中間黨和聯合黨組成聯合政府。

芬蘭地理簡說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芬蘭總面積共338,000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9倍大),國土分佈屬於狹長型國家,是歐洲第八大國。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公里,東西最寬為542公里。

芬蘭被譽為「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精確來說全國共有188,000個湖泊(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和179,000個島嶼。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位於挪威一側的最高峰海拔1,365米,其位於芬蘭一側的海拔1,328米的山坡處,為芬蘭最高點[22]。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長550公里[23]
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佔國土面積的69%。可耕種面積較少,僅占8%。島嶼集中最多的地方是在西南部位於芬蘭大陸和奧蘭群島主島之間的群島海里。


芬蘭地處北溫帶,冬天寒冷,有時嚴寒,夏天則比較溫暖。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有四分之一的地方處在北極圈[24],最北的地區夏天有73天太陽不落於地平線下,冬天則有51天不出太陽。

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地圖:

芬蘭地圖

 

好文閱讀:

【曠野藝文∕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文. 陳茂生(蹦藝術補充)

芬蘭,這多災多難的北歐小國,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瑞典帝國的統治之後,卻於一八○九年落入另一個大帝國──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西貝流士出生之時,適逢歐洲民族主義抬頭,當時的芬蘭也籠罩在民族意識覺醒的氛圍之中。別人用槍和大砲革命,熱愛祖國的西貝流士則用筆和五線譜,開啟了芬蘭民族主義運動;一場非武力革命,就此沸騰展開。民族獨立的種籽,經由西貝流士筆下一首首動人樂曲,在芬蘭的天空飄散開來,激起了人民的愛國熱忱與反抗決心。
不同的是,俄羅斯將芬蘭併為「大公爵領地」;在亞歷山大第一及第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八十多年之間,芬蘭人享有了「自治區」的自由及喜樂,許多芬蘭人憧憬著光明的前途。

未料,一八九四年時,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權之後,為了貫徹他的「皇民化」政策(也就是使芬蘭全面「俄羅斯化」,與當年日本人要將臺灣「皇民化」的情況似乎如出一轍),俄皇派出一位大將軍 勃博力可夫(General Bobrikov)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鎮。芬蘭的天空頓時黯淡無光。一八九九年,勃博力可夫將軍更頒布了「二月宣言」,芬蘭自治區就此告終,俄語成為各級學校的主要語言,政府機構上自省長、市長、軍長,下至警察、戶政人員全被換成俄國人。

芬蘭人原本的言論及集會自由不再,勃博力可夫將軍的密探更是四伏,任何違法者馬上被送進牢獄。

該年十一月三至五日,芬蘭人民在忍無可忍下,終於在首都赫爾辛基廣場舉辦所謂的「新聞節慶」,表面上是為紀念芬蘭的新聞事業、文學、教育及文化發展而舉行的「募捐及慈善活動」,事實上卻是在抗議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註1)

歷史是何等詭譎,芬蘭人雖早在一八三○年左右就已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若沒有 勃博力可夫將軍的「鐵腕」鎮壓,芬蘭人或許仍然「沉醉」於所謂的「自治區」那種假民主、偽自由的狀況之中,國家被併吞、民族被同化了還毫無知覺。

「新聞節慶」的重頭戲是歷史劇《歷史的情景》,該劇由當時的劇院經理貝爾邦利.芬內(KaarloBergbom)撰寫劇本,戲劇性地將芬蘭歷史中不同時代的重要代表事件,從最古老的印刷術史、小學教育的濫殤,一直到蒸汽火車的發明,最後則以十九世紀的事件作結,共分六段演出。
當時三十五歲的西貝流士,已是芬蘭最有名氣的作曲家。該年,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的非凡成功,可能使得芬蘭人更期待他為這大事件譜寫音樂。西貝流士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作了曲,還親自指揮樂團,配合歷史劇的演出及詩詞的朗誦。愛國心強烈的西貝流士,把前五段的音樂寫成騷動不安、刻畫芬蘭人民「國家掙扎」之環境,但是在第六段結尾的「芬蘭,醒來吧」(Heraa Suomi)(註2)時,西貝流士先是以銅管樂帶出仍然擾人的混亂,但不久之後,「呼喚人們醒覺」的號角聲出現,那急促的節奏,催促著人們沉睡的心靈,定音鼓則在最低層中攪動,管弦樂支撐著在最高音上一陣陣的號角催逼聲,清脆的鈴聲更像在喚醒人心;隨後「戰鼓齊鳴」之中,管弦樂如波濤洶湧地匯集而成氣勢磅礡的渴望自由之聲。但是,突然之間,木管樂以近乎聖詩式的四部和聲,帶出了充滿信心的音樂。單純寧靜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沉著以赴,音樂在一種紛擾動盪之中,突顯出特殊的靜謐力量。

樂曲《芬蘭覺醒》(「呼喚人們醒覺」)是在 1899年 11月 4日,於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以愛國歷史劇中的配樂型態演出,由西貝流士親自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舉行首演。而 1900年改寫的獨立的《芬蘭頌》交響詩,則是在 1900年 7月 2日,由芬蘭派遣至法國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 (Paris World Exhibition) 之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在指揮家 卡雅奴斯(Robert Kajanus)指揮下完成首演。

西貝流士以弦樂器的合奏重複主題而呈現出聖詩式的音樂內聚力。結尾樂段則是以所有樂器合奏的手法,強調在首段的紛擾之中,人們的心已覺醒了,燦爛輝煌的銅管樂,把那充滿信心的主題,再度呈現,全曲把萬眾期待勝利之心匯集於「阿們」的樂聲之中,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廣場上的芬蘭人繼續以被灼熱的愛國心,不斷吟唱著那日後被全世界尊敬的《芬蘭頌》(Filandia),而西貝流士更是盡情地指揮著樂團,一再重複演奏。(註3)

這首不到九分鐘的音樂,竟成為喚醒芬蘭國魂的《芬蘭頌》~成功地喚起了芬蘭人民心底的共鳴,讓飽受俄國殘暴統治的芬蘭同胞們心中所堆積的滿腔仇恨,藉由樂音,終於得以釋放。不但使西貝流士成為芬蘭的國寶級大人物,從此也成為芬蘭爭取國家獨立的「戰歌」,它是直接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宣布獨立而定名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最偉大的力量之一。(註4)

註釋:
1.參考“Jean Sibelius”,Harold E. Johnson著,89-90頁。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59.
2.Haraa Suomi,芬蘭語,Suomi就是芬蘭。譯為《芬蘭,醒來吧!》的這首聖詩式的四部合唱,是1881年芬蘭一位相當有名氣的合唱音樂作曲家Emil Genetz(1852-1930)所作 ;為的是慶祝芬蘭史詩名家Elias Lonnrot(1802-1884)八十歲大壽而創作的。Lonnrot先生是1830年代,促使芬蘭人民「民族覺醒」的重要推手。當時,西貝流士仍是16歲的中學生,對這首作品應已是耳熟能詳,因為全國各級學校都唱著它,西氏在這個特殊的節慶中,下意識地採用了這首被傳唱已近10年的「愛國歌曲」之旋律片段,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3.同註1.,92頁。
4.1917年12月7日,芬蘭宣布獨立。
5.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

生而逢辰,左右逢源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外的小鎮罕明林納(Hameanlinna)。父母都是芬蘭血統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該地相當出名的醫師,母親則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受到良好音樂及藝術教育的才女。雙方的家庭都是路德會的忠實會友、熱心的基督信徒。小西貝流士在不到三歲時,父親突然病逝,母親馬利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了三個小孩回到娘家。

小西貝流士(後來芬蘭人都親暱地稱呼他為約翰Janne)排行第二,姊姊Linda比他大三歲,弟弟Christian卻是遺腹子。雖然後來只有約翰成為音樂家,但是姊弟三人卻在一八八○年時,就因自組的三重奏團而小有名氣,演奏曲目中已常有西貝流士的作品。

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從小就被母親發現而鼓勵有加,五歲時,就常在鋼琴中尋找不同的旋律及和聲,不到十歲,就能以鋼琴即興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芬蘭曲調。十五歲才開始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久就為自組的「家庭三重奏團」寫出相當成熟的處女作──《水滴》(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

與許多前輩音樂家如韓德爾一樣,西貝流士在二十歲時,成為首都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院學生。但他也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院修習小提琴,除了琴藝突飛猛進,更在音樂理論、對位、和聲及作曲上下了苦工夫。

一八八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獲得獎學金,赴柏林及維也納這兩個歐洲的音樂城深造。雖然只有兩年多的學習,但是在當時的名師指導以及歐洲最佳的音樂環境之中,西貝流士的藝術視野大為擴張;不但得以學習及欣賞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作品、最頂尖之演奏家及最精采的演奏會,更認識了不少藝術界及音樂界的名家;而在維也納時,更因未婚妻Aino Jarnefelt的鼓勵(註5),鑽研祖國芬蘭的史詩巨作“Kalevala”(註6),進而著手創作管弦樂曲“Kullervo”(取自史詩“Kullervo”中,描寫芬蘭悲劇人物Kullervo的詩)。

一八九一年,西貝流士回到祖國芬蘭,隨即積極尋根,挖掘家園泥土的芬芳。一八九二年,“Kullervo”以大型的管弦樂團、兩位獨唱以及男聲合唱之姿態,呈現在芬蘭人面前。聽眾熱烈的反應及其後樂界的評論,讓「芬蘭音樂」終於「出頭天」了。西貝流士一夕之間,被尊稱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在一九○○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連串演出他的作品,《芬蘭頌》更是每天迴盪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耳際,芬蘭人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而西貝流士就此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曲家,享受了芬蘭國民樂派「祖師爺」的榮銜。芬蘭人在往後的年歲中,幾乎把西貝流士「神」化了,他們口上總是掛著「我們偉大的西貝流士」。他是芬蘭的國寶,是芬蘭的國家象徵。(註7)

西貝流士八十五歲生日那天,當時的總統代表芬蘭全國人民,以大陣仗的車隊,從赫爾辛基駛往西貝流士在Jarvenpaa的住處,為壽星祝壽致敬,而西氏九十歲生日那年(1956),全世界似乎都在演奏他的音樂,為他祝壽。

註釋:
5.西貝流士妻子 Aino Jarnefelt 生於 1871年,比西貝流士小 6歲,共有八個兄弟姊妹,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其妻子之父親是赫赫有名的將軍亞歷山大.亞納菲(Alexander Järnefelt)。Aino在1891年與西貝流士訂婚,隔年結婚之後,更把娘家的「愛國精神」發陽光大,與夫婿手牽手地成為芬蘭「出頭天」的偉大力量之一。
6.“Kalevala”是芬蘭的史詩巨作。也就是Elias Lonnrot先生在1835年編集的巨大芬蘭史詩集,它的芬蘭語原意是「英雄之地」;Kullervo則是“Kalevala”中的一位悲劇人物,後來被芬蘭人尊為英雄。這本史詩後來成為芬蘭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尋求「芬蘭藝術」獨一無二的資源史詩。Lonnrot先生是一位謙卑的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及詩人,他因收集芬蘭的民詩、史詩,而成為廣受尊重的藝文界人士,他熱愛芬蘭的心促使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投入芬蘭辭典的彙著工程中。
7.同註1.,第93頁。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11.參考“Companion to 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Carlton R. Young主編,227-228頁。Abingdon press, Nashrille, 1992.,

 

第一號交響曲 創作背景

西貝流士 e小調第一交響曲 Op.39,創作於 1898年,並於1899年初完成,當年作曲家僅 33歲。這首交響曲於 1899年 4月 26日在作曲家本人指揮下,與芬蘭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完成首演。首演後西貝流士針對不滿意之處再做修改, 修訂版於 1900年春季和夏季完成,並再次由赫爾辛基愛樂樂團於 1900年 7月 1日在德國柏林首演,指揮是 Robert Kajanus。

 

交響曲解說

在第一號交響曲的草稿中,西貝流士曾寫下: 音樂對話 — I. 〈湖上吹起冷冷的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標語,II. 海涅(〈北方的樅樹夢想南方的棕櫚〉),III. 冬天的故事/糾瑪的天堂(出自Juhani Aho的小說Panu)。在終曲的草稿裡,還曾註記白遼士的名字。雖然這些描述不見得化成音符出現在樂曲中,卻可供我們揣測作曲家創作的心路歷程。

 

第一樂章:但不過分的行板 - 有力的快板 [0:00]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以奏鳴曲式寫成的第一樂章包含三個主題。第一主題在定音鼓輕聲伴隨下,由單簧管緩緩獨奏而出,頗具魅力。 第二主題在弦樂及豎琴伴奏下,由活潑的長笛吹出。 第三主題標明安靜(Tranquillo),在弦樂持續的震音中,由木管滑奏出來。 發展部中,木管的下行半音階結合低音部提琴的上行半音階,形成特殊效果。而其銜接再現部的方式是西貝流士慣用的形式壓縮手法,可說是他的個人印記。

https://youtu.be/GYQFCZvNTlo

 

第二樂章:行板,但不過分的緩板 [10:31]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夢幻般的第二樂章屬於五段輪旋曲式。A段由小提琴吟唱溫柔的搖籃曲,再由木管回應。B段由法國號、豎琴和悸動的小提琴開啟。然後A段再由法國號加定音鼓重現。C段則由激動的整個樂團加快引進。最後A段由銅管在弦樂中重新展現,並且突然消失。

https://youtu.be/GYQFCZvNTlo?t=632

 

第三樂章 詼諧曲:快板 [20:55]
Scherzo: Allegro

類似布魯克納手法的第三樂章由小提琴的撥奏開啟,再由定音鼓敲出活力充沛的主題,有如砲聲隆隆作響。中段則由法國號和長笛召喚出平靜的自然氛圍。最後主題短暫重現成為尾聲。兩個主題交織組成第四樂章的奏鳴曲式。

https://youtu.be/GYQFCZvNTlo?t=1255

 

第四樂章 末樂章:接近幻想曲 [26:33]
Finale. Andante - Allegro molto - Andante assai

首要主題堅定地採用民間音樂節奏,對應主題則延續先前抒情特質。開頭由弦樂熱情重現第一樂章單簧管獨奏的旋律,木管則溫柔回應。樂團達到高潮後,小提琴奏出溫暖而舒緩的曲調,再度進入浪漫輝煌的高潮。結尾卻沒出現震撼性的尾奏,而是點綴兩個詭異的撥奏和弦。

https://youtu.be/GYQFCZvNTlo?t=1593

 

西貝流士的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最初在歐洲巡演時,樂評家Ferdinand Pfol曾讚揚這部作品充滿「放縱的力量、熱情的活力和驚人的勇氣,…邁向新的道路,好像迷醉的神祉往前直衝。」數年Ernest Newman則興奮地說:「我從未聽過任何音樂令我完全脫離平常的西方生活,而旅行到新鮮的文明國度。第一號交響曲的每一頁都傳達著另一種想法、另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另一片不同的風景。」但是對近代音樂學者Lionel Pike而言,這首第一號交響曲主要著重在表面的音響特色,而非在內在邏輯的統一聯繫,所以是個不成熟的作品。

 

無論如何,這首交響曲自從首演以來一直普遍受到喜愛。西貝流士不僅因此確立自己的國際地位,更在歷史上留下不容小覷的成績。

 

【第一交響曲 指揮語錄】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這是一個年輕巨人的音樂,對他的國家充滿激情,對其壓迫者充滿蔑視。交響樂可以被視為芬蘭的天體。這兩部作品都是讚美作曲家摯愛國家的歌曲。 痛苦的。“("It is music of a young giant, full of a fiery love for his country and flaming defiance against its oppressors. The symphony can be seen as the celestial counterpart of Finlandia. Both works are songs of praise to the beloved native land at a time of distress.")

-  芬蘭指揮家 Simon Parmet(1955)

 

“第一號交響曲是了解後期浪漫交響曲最重要之遺產。” ("The first symphony was mainly about getting to grips with heritage of the late romantic symphony.")

- 芬蘭專研西貝流士音樂學者 Veijo Murtomäki(1990)

 

“第一號交響曲來自一個年輕人精力充沛的音樂。年輕的西貝流士並不是懦弱的。這音樂包含了他整個人的野性和憤怒。”("The first symphony is the energetic music of a young man. The young Sibelius was no wimp; the music contains the whole wildness and rage of the man.")

-  芬蘭指揮家 凡斯卡(Osmo Vänskä)(1998)

 

“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1899年)就展現出這種巨大的,令人感到神秘的感覺。”

-  芬蘭指揮家 Jukka-Pekka Saraste(2002)

 

作曲家.怎麼說

「芬蘭一哥」國寶級作曲家西貝流士曾對學生說過:不要在意樂評怎麼看待作品。要記得,從來沒有為樂評樹立的雕像!😏 (Pay no attention to what the critics say. A statue has never been erected in honor of a critic)

 

管弦樂曲中的芬蘭味

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排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挪威有葛利格音樂裡滿滿北海碼頭的「鱈魚味」,而西貝流士音樂中道地的「芬蘭味」,也存在每個芬蘭人心中。這樣的「芬蘭味」或許在他與其傳記作家友人 班吉.東恩(Bengt de Torne)某次對談中所說的一些話裡表露無遺:

班吉.東恩是西貝流士傳記之作者,他詳實地記下與西貝流士對談的情景:「有一天我提到,當我橫度波羅地海回到芬蘭時,總有一種印象緊握著我,是那些在旅途中最早出現,令我覺得就要到家的淡紅色花岡岩礁石,微微浮露在暗淡藍色的海面上,孤島群帶著間時古老的美感,有數以百計的白色海鷗棲息其上。最後我說,在好幾個世紀以前,這片海域是維京人的發祥地。」

「你說的沒錯」西貝流士急切地應著我的話。

他眼神發亮:「還有,當我們見到這些花岡岩礁石,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可以如此利用管弦樂團表現樂曲。」

-出自陳大鈞譯 ⟪西貝流士⟫(Sibelius),智庫文化出版

 

【版本欣賞】

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1992年)

點開影片之後,一系列芬蘭之地理影像,以及許多模擬戰亂畫面,充分反映出西貝流士創作時芬蘭特殊的歷史背景,可以感受到西貝流士音樂中那股對於暴政不屈服的堅忍意志,更能讓人體會到會和芬蘭人那麼愛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GWzJHsOdE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 樂譜版本
Jean Sibelius (1865-1957) 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39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I.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0:00]
II.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10:31]
III. Scherzo. Allegro - Lento (ma non troppo) [20:55]
IV. Finale (Quasi una Fantasia). Andante - Allegro molto [26: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QFCZvNTlo

 

芬蘭指揮家 尤卡-佩卡.薩拉斯特( Jukka Pekka Saraste )指揮奧斯陸愛樂交響樂團

I.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 0:45
II.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 12:00
III. Scherzo: Allegro - 21:10 Andante
IV. Allegro molto - 26: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BWvzHuC1k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愛樂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0年 下半年9-12月課程

【BON活動】林仁斌老師音樂講座週四班 2020年 下半年9-12月課程
Music Lecture of Taipei Philharmonic 2020-2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每週四晚間 19:00-21:10 音樂欣賞講座,講題豐富多元,結合古典音樂理論基礎,欣賞延伸從古典音樂各類主題、電影音樂、爵士音樂與歌劇、音樂劇與芭蕾舞劇等等,帶給愛樂同學們多元化之音樂藝術饗宴。

 

每週四晚間之演講地點於「崇友文教基金會」(台北市100公園路30號10樓A室)

鄰近捷運「台北車站」或「台大醫院站」(可點按↓地圖進入 Google Map 頁面)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中心與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均有定期演講,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報名資訊與費用
每期15堂課共3600元整(可預約報名旁聽一堂)

課程負責人:Ruby
聯絡電話:0937-067-628 (請於14:00-20:00來電)

 

9月 - 12月 課程内容

 9/03 電影音樂大探索-看電影也要聽電影(上)
 9/10 電影音樂大探索-看電影也要聽電影(下)
 9/17 電影音樂介绍: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9/24 電影音樂介绍:海上網琴師+不能說的秘密
10/08 史特拉汶斯基:芭蓄舞劇《彼得洛希卡》(上)
10/15 史特拉汶斯基:芭蓄舞劇《彼得洛希卡》(下)

10/22 音樂電影欣賞:《香奈兒的秘密情史》
10/29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上)
11/05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下)
11/12 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上)
11/19 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下)
11/26 柴可夫斯基:義大利綺想曲
1213 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舞曲
12/10 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
12/17 貝多芬: 《艾格蒙》序曲

 

講題照片檔 方便下載存取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講堂學員位置與上課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歡樂的每週四音樂講座課堂,邀請您一同參與我們,感受音樂藝術之美~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917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們於新學期開季後,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20200611 週四愛樂欣賞班同學拍攝於崇友藝文講堂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台北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林仁斌老師與每週四愛樂音樂講座班學員們

 

用心的班長Ruby,每學期末還會舉辦聯誼聚餐或旅遊活動,聯繫同學們的感情

20191229 愛樂音樂講座學員與眷屬旅遊

 

20181216 音樂講座十週年盛大聚餐,滿滿96人歡慶 🎉

20181216 愛樂音樂講座十週年,滿滿96人歡慶餐會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尋古、花宴、回憶》合照

20180701 愛樂音樂欣賞班班遊活動_尋古、花宴、回憶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三季課程(9月-11月)

【BON活動】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 2020第三季課程(9月-11月)
Music Lecture of Gloria Prince Hotel 2020-3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每週一之音樂講座,除了結合台灣音樂界藝文表演節目與知名各國音樂家介紹之外,也經常邀約不同領域之達人,共同激發與音樂美好的瞬間。

2020年第三季音樂講座課程,將以音樂+電影,帶入電影世界與音樂之美好結合,讓讓學員們繼上一季音樂與文學的結合之後,繼續感受音樂與影像結合之各種美感。

講座每週一舉行,包含飯店西式午餐、音樂講座與精緻下午茶點,歡迎喜愛音樂朋友們報名參與:

本期講題主軸:

《音樂與電影》聲音 V.S 影像 魅力大PK

主講人林仁斌老師介紹: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中心與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均有定期演講,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華泰生活學堂報名資訊

親自報名:
請至華泰王子大飯店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電話報名:
請洽華泰王子大飯店 宴會行銷 
02-7721-6688 #1551
*音樂講座可事先報名,亦可講座開課當日歡迎現場報名。
上課地點:
華泰王子大飯店(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
用餐:1樓 驢子餐廳
上課:2樓 華泰會館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的嚴重疫情,全世界都受到嚴重影響。飯店這邊除了出入嚴格管控體溫與要求每位出入者確實以酒精消毒之外,音樂講座學員的用餐位置與上課位置,亦拉開安全距離,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能夠對於上課環境更加放心。


音樂講座同學們歡樂課堂合照

20200810-華泰王子大飯店音樂講座大合照

 

喜愛這樣深入多元的音樂藝術講座嗎?歡迎您的報名與蒞臨。

補充:
每場次音樂講座均可單堂報名。
如欲報名請直接參閱上方海報聯絡資訊,洽詢華泰王子大飯店。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第四講:電影音樂大探索 II  - 配樂中的古典音樂

【苗北講堂】第四講:電影音樂大探索 II  - 配樂中的古典音樂
Miaobei art center - The music lecture series 4 of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第四講 2020.8.30(日) 14:00-15:30

電影音樂大探索 II 配樂中的古典音樂

講座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D9VbL6

 

 

系列講座 講師簡介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中心與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均有定期演講,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講座內容簡介: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 電影,是許多人放鬆生活的方式,更是一項高度專業的產業。藉由編導的眼光,配樂家的想像力,還有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大眾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也學習新知... 本場演講將由林仁斌老師以整理眾多帶有古典音樂配樂之電影,結合高度濃縮式的完整資料,讓您在短短90分鐘講座之中,快速回味認識古典音樂於電影音樂裡擔任之重要角色,進而輕鬆享受每部電影音樂作曲家用心製作之歌曲與音樂。

先來段人物秀

這些音樂家,你認識多少位?

 

.

..

...

公佈答案 
從左到右分別是:
第一列:安東尼奧·韋瓦第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韓德爾莫札特貝多芬
第二列:羅西尼孟德爾頌蕭邦理察·華格納朱塞佩·威爾第
第三列:小約翰·史特勞斯布拉姆斯喬治·比才柴可夫斯基德弗札克;
第四列:愛德華·葛利格愛德華·艾爾加拉赫曼尼諾夫喬治·蓋希文阿拉姆·哈查都量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什麼是古典音樂

(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古典音樂的起源是教會的禮儀音樂及古希臘時期的研究,當然也有許多是出自世俗音樂。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塞諾斯(Aristoxenus)及畢達哥拉斯就已經有關於音樂的研究。古希臘的奧洛斯管里拉琴也漸漸發展為現代的樂器。但早期當時留下來的音樂非常少,大部份都是古希臘的音樂。

若依年代來區分,古典音樂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年份僅供參考):

古典音樂時期早期

中世紀音樂 大約500年–1400年
文藝復興音樂 大約1400年–1600年

 

共曉時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

巴洛克音樂 大約1600年–1750年
古典主義音樂 大約1750年–1820年
浪漫主義音樂 大約1780年–1910年

 

二十世紀廿一世紀早期

印象主義音樂 大約1890年–1925年
表現主義音樂 大約1908年–1950年
現代主義音樂 大約1890年–1975年
後現代音樂 大約1930年至今
當代古典音樂 大約1945年至今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知名的古典音樂歷史短片
7分鐘護一生,不是啦~是7分鐘通曉古典音樂史😘

https://youtu.be/zzM1-wWXCoY

 

好的~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內容吧:

《阿瑪迪斯》莫札特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瑪迪斯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阿瑪迪斯》(Amadeus)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於1979年的舞台劇《Amadeus》。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土耳其進行曲》+電影選粹

https://youtu.be/Cy10pGVmc20

 

趣味演繹 莫札特《魔笛》夜后詠嘆調: ‹復仇的怒火在我心中燃燒› 由來

https://youtu.be/fQdn8IoDgXs

 

《阿瑪迪斯》薩里耶里說著與莫札特的心結

https://youtu.be/j9NG_NPLktA

 

《阿瑪迪斯》莫札特病重之際,與薩里耶里合作譜寫遺作《安魂曲》場景

https://youtu.be/USe-wZ0AOQQ


電影:蜜蜂與遠雷

延伸閱讀:【BON音樂】日本獲獎無數小說改編音樂電影《蜜蜂與遠雷》介紹

 

動人的《月光主題》四手聯彈

電影《蜜蜂與遠雷》透過四位主角:亞夜、馬薩爾、風間塵、明石四位角色在日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的互相競爭與合作,探討音樂的真正本質與其對人的代表意義

『蜜蜂と遠雷』 ©2019映画「蜜蜂與遠雷」製作委員会 イラスト/二ノ宮知子

 

明石的溫暖,也體現在賽後主動協助亞夜找到練琴的鋼琴工廠,間接讓尾隨而來的風間塵,能與亞夜來了一段即興鋼琴四手聯彈。

就在這一幕,明石間接帶動了亞夜與風間塵兩人想立即彈琴的心情,在鋼琴工廠裡這段以「月光主題」的四手聯彈。

從德布西《月光》出發,再進入 Nat King Cole 《It’s Only a Paper Moon》,再帶到貝多芬《月光》,連續三首都與月亮相關~更是讓人感受到音樂編曲的用心,拍攝更是以Low key極弱光線照亮兩位主角,我覺得這段攝影美極了,尤其是導演對於光線的運用。

 

如同電影《蜜蜂與遠雷》小說裡提到的蜜蜂振翅聲音,我們能否能通過樂音聽見來自世間萬物的鳴響?


電影《羅馬浴場》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古羅馬人建造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公共浴場,各具規模,每個浴場有熱水廳、溫水廳和冷水廳三部分,大型的公共浴場甚至可供一、兩千人同時入浴,還附有休息、娛樂和運動的空間。可見羅馬浴場不僅僅是用來洗澡而已,更是社交與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同時也展現了古羅馬人的建築智慧與藝術美感。

古羅馬人愛泡澡,一天之中除了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用來吃飯、睡覺和泡澡:泡澡之於羅馬人,幾乎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事。

因此這部電影,便是同名漫畫《羅馬浴場》做為基礎,真人化再加上大量特效與古典音樂,成為了超級賣座片~

https://youtu.be/e8TjF_GCvZ8

 

從漫畫談起

《羅馬浴場》漫畫單行本第1卷封面

 

 

《羅馬浴場》作者山崎麻里

 

羅馬浴場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羅馬浴場》(日語:テルマエ・ロマエ)是日本漫畫家山崎麻里日本漫畫作品。原在《Comic Beam》(Enterbrain)上進行不定期連載,自2010年4月開始改為定期連載。

本作《羅馬浴場》於2010年獲第三屆的漫畫大獎。同年,又以《羅馬浴場》獲第14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短篇獎。2010年度「漫畫大獎[6]、2011年度「《這本漫畫真厲害!》少年漫畫第2名」以及2011年度「全國書店店員推薦漫畫第3名」等榮譽。

 

從希臘文化到羅馬文化

https://youtu.be/-9_tcJw7iiM

 

電影版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2012年公布《羅馬浴場》改編為電影的消息,主演阿部寬上戶彩

《羅馬浴場》由擅長改編漫畫作品的武內英樹執導,武內導演不但完美重現漫畫中輕鬆搞笑的風格,更將大膽誇張的手法自然融入劇情中,並且與電影《電車男》編劇武藤將吾再度合作,精準觸及觀眾的笑點。《羅馬浴場》找來身高189公分,輪廓深邃的阿部寬飾演古代羅馬人,原著漫畫的一大笑點即是古羅馬人認真的對現代日本的一切事物感到驚奇和不解,光看預告中阿部寬嚴肅的瞪大眼睛陷入沉思的搞笑畫面,就能確定電影版完全能忠實的把漫畫中最獨特、最精髓的笑點表現出來,透過阿部寬的演出甚至還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登場人物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演員 粵語配音 角色 備註
阿部寬 陳欣 路西斯·昆特斯·慕德斯特(Lucius Quintus Modestus) 羅馬的澡堂建築家。
上戶彩 曾佩儀 山越真實 個性迷糊的漫畫家。
北村一輝 潘文柏 魯奇烏斯·凱歐尼烏斯·康茂德 哈德良養子。皇帝候選人。
市村正親 朱子聰 普布里烏斯·埃里烏斯·哈德良安努斯 羅馬第14代皇帝。
宍戶開 陳卓智 安敦尼奧·派阿斯 哈德良後即位之羅馬皇帝。
笹野高史 招世亮 山越修造 真實的父親。
木村綠子 雷碧娜 山越由美 真實的母親。
竹內力 葉振聲 館 野 山越旅館的常客。

 

故事

在古羅馬時代,去澡堂放鬆心情是最流行的文化,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社交場所。對工作充滿熱誠的澡堂建築師路西斯(阿部寬 飾),時常感嘆羅馬的澡堂缺乏新意,但自己卻苦無靈感,在某次意外後,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浴場設計師路西斯因為不明的原因穿越到現代的日本,與家中經營溫泉的日本女性山越真實(上戶彩 飾)相遇,路西斯對日本的溫泉文化和現代的衛浴設施大為訝異,便將這樣的設計運用在古羅馬時代。他竟然能穿梭於古代羅馬和現代日本的澡堂之間,一切嶄新的現代澡堂技術都超乎路西斯的想像,擁有高度澡堂文明的「扁臉族」(日本人)更是震撼路西斯的心靈,在時代的衝擊和文化的差異下,路西斯從日本澡堂中獲得許多靈感,回到古羅馬時代,將所見所聞應用在浴場的設計上,例如在浴場裝飾維蘇威火山大型壁畫,泡澡時的清涼飲品、溫泉蛋,家庭用的簡單浴室、抽水馬桶……等。路西斯透過一次又一次往來於現代與未來間,建造出許多新潮又風格獨具的浴場,不但成為全國知名的建築師,更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還有路西斯來到現代日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文明的巨大衝擊。

 

因為穿越場所僅限於浴池,所以路西斯總是光溜溜地出現在日本人面前,有時在澡堂,有時在浴缸,還有出現在戶外溫泉。

第一次穿越,見到溫泉中洗浴的老人們時~路西斯以為這些「扁臉族」都是奴隸,身為優越的羅馬帝國子民,一方面瞧不起他們,一方面又驚訝於竟有如此厲害的技術與巧思。

 

路西斯那驚嚇、享受又掙扎的表情,生動極了!還有他內心不斷冒出的OS:「我身為羅馬人的驕傲又動搖了」,一臉正經,卻讓人莫名發笑。

 

當他首次「體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流下了男兒感動之淚

 

《羅馬浴場》的衛浴賣場片段

https://youtu.be/8hHu0A6Hueo?t=1921

 

進入主題:與古典音樂的美妙連結

(整理劇情與音樂之連結,並附超連結方便蹦友們欣賞喔😘)

電影場景 音樂使用
路西斯首次在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現代日本大眾澡堂的穿越配樂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首次穿越時空,從日本回到羅馬,成功地建造出嶄新創意的大浴場 威爾第:歌劇《弄臣》第三幕,<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 )
路西斯首次從羅馬澡堂穿越時空,抵達日本總編家的個人浴室,幫總編父親洗澡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三幕,<叛徒>(Traditor)
路西斯第三次穿越時空到女主角工作的衛浴賣場,坐在馬桶上,馬桶自動播放音樂,路西斯使用自動噴水功能,感動落淚 舒伯特:《聖母頌》(Ave Maria)
羅馬皇帝哈德良因男寵愛人安蒂諾斯於過世埃及尼羅河畔意外身亡,皇帝思念愛人無暇公務 佛瑞:合唱曲《拉希內贊歌》(Cantique de Jean Racine)
路西斯第四次穿越時空,誤闖了日本東北地區陽具崇拜信仰「金精神」祭典,被誤以為是「金精神」本尊,信眾撲倒他,導致再次穿越時空,來到女主角山越真實正在相親約會的動物園鱷魚池中,兩人再次相遇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三幕,<快點,快起來,馬力歐、馬力歐>(Presto! Su, Mario! Mario!)
路西斯拿著香蕉與女主角山越真實在溫泉街中散步,猴子卻突然出現,將路西斯手中的香蕉搶走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神怒之日>(Dies Irea)
路西斯追著野猴來到河邊,卻間接發現露天溫泉,並了解的露天泉的設計方式。看到在河中出現的香蕉皮浮出,跳入河中企圖揀取香蕉皮。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請憐憫我的痛苦>(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心中愛慕的路西斯的女主角山越真實,倒在路西斯懷中,與他一同穿越到古羅馬場景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路西斯拒絕皇帝哈德良提出為養子凱奧尼斯建造浴場的要求,讓哈德良震怒 威爾第:《安魂曲》(Requiem),<威嚴赫赫的君王>(Rex tremendae)
路西斯無意間得知凱奧尼斯不願意神格化哈德良,被凱奧尼斯指出自己的設計與創意皆來自抄襲,獨自一人在街頭鬱鬱寡歡,女主角山越真實找到他並安慰。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第二幕,<今夜星光燦爛>(E lucevan le stelle)
在女主角山越真實家中的溫泉旅館,五位老人也穿越了時空,巧合地與山越真實與路西斯重逢。一行人認真地討論要如何在戰地建造暖坑為士兵們療傷,並延伸為建造戰地溫泉等一系列場景。(共使用四段音樂) 1.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兒童黑奴之舞>(Danza di Piccoli Schiavi)

2.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就讓花朵與桂冠>(Pieta Ti Prenda del Mio Dolor)

3.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祖國乃神聖之地>(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

4.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羅馬這邊戰爭終於結束,日出的燦爛陽光照耀著戰場與傷亡者,也照耀著在溫泉療養所中所有慶賀戰爭勝利的羅馬人 普契尼:歌劇《西部少女》(La fanciulla del West)第三幕,<就讓她以為我已經自由遠走>(Ch'ella mi creda)
山越真實與路西斯在夜晚的營火前互訴心事,確認了彼此的心意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第二幕,<美好的一日>(Un del di)
山越真實平安回到現代日本,看著天空,場景逐漸轉換到古代羅馬慶典,慶祝戰爭勝利。皇帝哈德良表彰路西斯於戰爭期間之傑出貢獻。 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第三幕,<今夜無人能眠>(Nessum dorma)
劇終前以字幕呈現主要角色哈德良、凱奧尼斯與路西斯之後續。 威爾第:歌劇《唐卡羅》第三幕,<歡喜之日突然到來>(Spuntato ecco il di d'esultanza)
電影劇終。片尾字幕。 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第二幕,<榮耀祖國>(Gloria All'Egitto)

 

 

電影版在日本創下的輝煌紀錄

 


《絕代艷姬》:Farinelli、Handel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法里內利義大利語Farinelli)(1705年1月24日-1782年9月16日),原名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Carlo Maria Broschi),為十八世紀義大利著名閹伶

生長於那不勒斯,唱假女高音,號稱「女神的顫音」。 先從尼古拉·波爾波拉學唱,後拜Bernachi為師。 1733年在倫敦演唱,被譽為「一個上帝、一個法里內利」(One God, One Farnelli),其生平事跡被拍成電影《絕代艷姬》(Farinelli ),電影原聲裡的法里內利,聲音其實是透過電腦科技,融合了一位假聲男高音與女中音的音色,重新混音模擬出這種現代人難以唱出的獨特音質。

1712年,法里內利的哥哥里卡多·布羅斯基進入聖雷多聖母堂音樂學院(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前身之一)學習作曲。作為童聲就天賦難掩的法里內利被引薦給那不勒斯最著名的聲樂老師,巴洛克作曲家尼古拉·波爾波拉。波爾波拉的弟子包括眾多著名閹伶(Felice Salimbeni, Gaetano Majorano)和女歌唱家(Regina Mingotti, Vittoria Tesi)。

1717年,法里內利的父親年僅36歲突然離世。也許是因為失去了家庭經濟來源的保障,法里內利被閹割,以保存完美的嗓音。此決定通常被認為是由他的哥哥所作(通俗演義中甚至被描繪為他的哥哥親手執行)。即使在當時,手術也需要一個掩人耳目的理由——在電影中則歸咎為一次墜馬事故。

電影預告片

https://youtu.be/nbX2diR9b4U

 

韓德爾歌劇《Rinaldo》裡知名詠嘆調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645ayYMgTcE

這是一首哀傷 悲嘆的歌曲 選自韓德爾 "Rinaldo" 的詠嘆調 是許多聲樂家喜歡演唱的歌曲之一,歌詞內容描寫被魔女阿米達軟禁在魔法園中純真無邪的阿米瑞娜對異國國王哥弗里多演唱的詠嘆調。

Lascia ch'io pianga 讓我哭泣吧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讓我為自己悲慘的命運哭泣,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E che sospiri, 我渴望,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我渴望自由!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讓我為我悲慘的命運哭泣,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Il duolo infranga queste ritorte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這場爭鬥模糊了我所遭逢的許多痛苦,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我祈求我的痛苦能獲得仁慈的解脫。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而我渴望自由! 

 

次女高音 Joyce Didonado 演唱版本
Handel «Rinaldo» – “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

https://youtu.be/PrJTmpt43hg

 

Joyce Didonado 現場 Live'

https://youtu.be/oJJnhp2CYnk

 

真實歷史上「閹人歌手」

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為19世紀末的義大利閹伶歌手,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留下錄音的的閹伶歌手。

 

錄音:The Last Castrato: "Crucifixus"

https://youtu.be/2xirGtxdVEE


《遠離非洲》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遠離非洲》(英語:Out of Africa)是1985年出品的美國電影,導演是薛尼·波勒,主演勞勃·瑞福梅莉·史翠普和Klaus Maria Brandauer。

該片先後獲得過28個電影獎,其中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七項獎。

《遠離非洲》電影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畢斯的小說改編,故事的時空背景是1920年代的東非,故事的重心在於她在非洲的愛情遭遇與生活。曾經於非洲居住短暫的歲月中,有兩個男人對她影響很大,一個是她丈夫波爾,一個是她的情人丹尼斯。

波爾給了她承諾卻根本不想遵守,她從丈夫身上獲得的只是一紙婚姻證書、男爵夫人的名號以及差點要她命的梅毒;丹尼斯從不給她任何承諾,但是卻給了真愛、自由以及如何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內容描寫文字非常動人,取自張晚Youtube影片

丹麥優渥家庭出身的凱倫,
操煩即將晉升為大齡剩女,

決意完成一場財富與名銜的交易婚姻,
下嫁予同溫層友朋瑞典布列克森男爵。

兩人連袂遠赴非洲
開拓新事業與新生活。

不過,她顯然缺乏管理長才,

她的丈夫則更樂於追逐其他異性或是動物,

經營婚姻與經營咖啡園
都注定將付之一炬以失敗告終。

唯一留下記憶的只有那塊
廣袤、無垠的沉睡大陸

以及在土地上奔疾馳聘的一個身影。

他叫丹尼斯,熱愛打獵和莫札特,

他曾允諾:總有一天要帶她比翼飛行。

那個允諾,很快便實現⋯⋯

而關於這一段翱翔的往事,
將由我用贅筆再謄寫一遍。

雙翼飛機像隻炫耀的大黃蜂,
嗡嗡嘈嘈地降落。

彷彿孩子發現隱匿的禮物,
她忍不住興奮地打聽:
『你在哪買下了它?』
『蒙巴沙!』

他扶她登機,
她又質疑地轉身詢問:
『你幾時學會了飛行?』
『昨天!』
簡單的答案,
讓她來不及回神地吃驚。

唯在起飛的瞬間,
她因涉險而害怕的表情,

迅即為好奇的快樂取代。

大黃蜂鬧哄哄地冉冉上昇,

由單簧管鄭重而神秘的低音
為他們的巡禮揭開序曲。

溯流前往,兩岸蔥蘢羅列的
是向大自然致敬的植被隊伍。

塔納河猶如巨蠎蜿蜒,
緩緩蠕動的碧鱗在烈日下光燦閃耀。

他們穿越山顛,遙見瀑布水從天來。

那是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寫照。

他們滑入荒野,俯瞰草原一望無際。

那是謫仙『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的境界。

他們不懂,只能在背景裡
用聖樂般的和弦讚美造物。

他們在東非大地塹的懸崖邊緣翻騰嬉戲,

在阿伯德爾草原上,
依循動物遷徙的路線,
他們與萬蹄撼動的羚羊長跑。

繞過背蔭的幽谷。

在納古魯湖心,
探訪水鳥生養的棲所,
他們與千羽幻化的火鶴共舞。

終於,早已蓄勢待發的眾聲齊鳴,
雍容、優雅的主旋律響徹晴空。

他們面迎驕陽,
他們直上凌霄。

在天地悠悠之間,
澎湃、洶湧的心情讓她泫然欲泣。

她把手揚起,託付給他,

她要他緊緊地握住,
在死生契闊之間。

穿透亂雲堆雪的層層迷障,

此際,樂曲停歇,大音希聲。
唯獨恍若天籟的風吹相送。

他們正無念無悔地飛向
自己的天堂。

在電影中,

他迷上她
天馬行空的奇幻故事,
也害怕講述故事的她之需索羈絆;

她戀上他,
豹隱淡泊的直覺本能,
也恐懼如許本能的他之自由來去。

結局是:答應替凱倫送行的丹尼斯
用飛機失事做了永別。

這樣地安排
其實蠻好!

酷嗜狩獵的他,
埋骨高坡,獅子一般俯視著他的莽莽草原;

愛說故事的她,
賦歸原鄉,青鳥似地詠嘆著她的文學篇章。

https://youtu.be/qHByIVrrkDo

 

莫札特《豎笛協奏曲》

https://youtu.be/8muh5tvnCC0

 

隨著莫札特的音樂起飛.空瞰非洲之壯麗

片中最浪漫感人的一幕是丹尼斯駕著飛機載著凱倫在非洲大草原上翱翔,這場戲不僅是《遠離非洲》電影最浪漫之橋段,亦讓觀眾帶著浪漫愉悅的心情欣賞非洲草原遼闊的自然美景。

https://youtu.be/sPIAtkd3Wpk

 

而約翰貝瑞的配樂裡,除了自己的創作之外,中協調地引用了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的慢板部分,古今結合,深情悠遠,烘托出影片再現女主角陳年往事的懷舊氣氛。《遠離非洲》的配樂音樂2005年被列入《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被譽為美國電影音樂作品的經典。

https://youtu.be/zTzZiqv4vw0


《永遠的愛人》:貝多芬

 

貝多芬終身未婚,但藉由死後於抽屜裡發現的三封未發出信件,上面僅署名致我「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導演藉由這三封信,以倒敘手法引導觀眾去尋找貝多芬的「秘密情人」。到底是:

一、富商之女茱麗亞

二、是匈牙利女公爵安娜

還是影片以偵探手法一步步「證明」的「永遠的愛人」:喬安娜—貝多芬的弟媳婦~一位被認爲聲名狼籍的女人呢?電影只是電影,但貝多芬卻是音樂史上永遠的樂聖。

 

影片預告

https://youtu.be/e2ql5wODeMY

 

《月光》鋼琴奏鳴曲場景
Immortal Beloved Moonlight Sonata Scene

電影中,貝多芬在茱麗亞家中,打開新琴的琴蓋,耳朶貼近鋼琴未掀的面板,閉上眼睛全心感受聲波的振動,手指間漸漸流洩出來的,正是《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524VlYD0PVw

 

《皇帝》鋼琴協奏曲 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1Sd_blb8U

 


《快樂頌》:貝多芬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快樂頌》(英語:Copying Beethoven),關於樂聖貝多芬的虛構傳記電影,描寫他晚年創作《第九交響曲》時的遭遇。本片由波蘭導演安格妮茲卡·賀蘭執導,兩位編劇兼任製片,2006年11月10日由米高梅公司發行上映,於2007年4月30日發行DVD

1824年,樂聖貝多芬正在趕工完成新作。這些年來,他孤家寡人,飽受感情創傷,耳疾折磨,距離上次創作出受眾人激賞的作品已有年月[1]。在作品完成的最後階段,貝多芬的御用抄譜員不幸病入膏肓,缺少深通樂理的抄譜員,演奏時樂團勢將無譜可奏。安娜是音樂學院推薦的女抄譜員,胸懷大志,希望藉由這次機會讓貝多芬品評她的創作。脾性狂躁的貝多芬起初懷疑女子能否有才擔此大任,在隨後的相處中,他不只慢慢依賴安娜的幫助,還對安娜產生好感,到最後,安娜成為貝多芬生命中不可忽視的存在,開啟了他心底的那扇門窗。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Zj7_LoZm_MQ

 

最終場景:第九號交響曲之首演

https://youtu.be/Xkj0TeZeZuo


《戰地琴人》

(電影解說整理自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超連結方便檢索)

戰地琴人》(英語:The Pianist),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以納粹德國侵略波蘭並進攻華沙為背景,主要反映波蘭猶太人遭遇的故事片。電影取材來自波蘭猶太作曲家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的回憶錄。

2002年,《戰地琴人》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2003年,《戰地琴人》又奪得三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史匹曼的鋼琴生涯始於華沙音樂學院,1931年受邀到德國柏林藝術學院學習[1]。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史匹曼回到華沙,很快成為一位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935年4月1日,史匹曼加入波蘭電台,表演古典音樂爵士音樂,直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華沙。納粹政府在華沙在內的很多波蘭城市成立了猶太人居住區,史匹曼和家人的公寓也在其中[2]。為了勉強支持一家六口的生計(父母、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和他本人),史匹曼在猶太區的一間餐廳繼續彈奏鋼琴。1942年,史匹曼的其餘家人被送至特雷布林卡集中營,在毒氣室被殺害,史匹曼則艱苦的四處躲藏努力求生,期間亦接受過對猶太人深感同情的德軍軍官威爾姆·歐森菲德的援助。而二戰結束時,史匹曼全家只有史匹曼一人奇蹟似的存活下來。

 

蕭邦夜曲/敘事曲

https://youtu.be/jTkKMRHQAKA

 

蕭邦:第一號敘事曲 場景

https://youtu.be/aS4YDuTfJ7Y

 

影片男主角 Wladyslaw Szpilman 真實演奏

https://youtu.be/mWOL_58-qF4


《不可能的任務 V》

 

談起歌劇《杜蘭朵公主》,大家都知道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幕歌劇作品,然而他在尚未寫完全歌劇時便去世,由弟子繼續將遺作完成。

《不可能的任務 V》劇情內容出現了一個勇猛又聰明美麗的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彷彿她就是杜蘭朵公主的化身一般,整集的故事情節圍繞在帥氣的伊森韓特與伊爾莎佛斯特身上。

杜蘭朵公主的背景發生在中國,由於對於祖母之死感到怨恨,因此下令想娶她為妻的王子們必須答對她所出的三道謎語,這三道謎語分別為「希望」、「鮮血」和「杜蘭朵」,若沒有答對這三道謎語則要被處以死刑,由於公主擁有傾國傾城的美,有許多王子慕名而來但最後被斬首,而卡拉富則是最後成功打動她的王子。

電影裡的一個場景發生在維也納歌劇院,邪惡組織「辛迪加」想暗殺正在歌劇院觀賞杜蘭朵公主的奧地利總理,女主角伊爾莎佛斯特則是負責暗殺的人,在一席金黃色禮服下帥氣當起女槍手,此時的電影配樂響起知名的歌劇音樂。隨著劇情進展,不但追捕過程緊張刺激,打鬥也富饒幽默與趣味,隨之融合於劇情的,更是歌劇《杜蘭朵公主》絕美的一段段音樂與~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

 

阿湯哥巧妙地運用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精彩電影片段

https://youtu.be/jU2TU--E6OE

 

《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男高音樂譜:

 

重點高音:

 


音樂.不分國界

《哈利波特》電影主題

威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 | 慕特小提琴獨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CZP3wdF4w

 

永恆經典.星戰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qHdiewSE

 

冒險英雄.印第安納瓊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519RdznMA

 

哈里遜福特致詞讚美約翰威廉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t-QAWjPcY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最後片段

眾人為了感念辛德勒為拯救猶太人所做的一切,用僅存的資源(連假牙的黃金都挖出來了)打造了一枚戒指感謝他。而自知戰後可能背負戰亂罪行的辛德勒,不得不離開,與眾人依依不捨前地離別。臨行前,已經從事太多善舉的他,仍然想著自己做得不夠,讓許多人紅了眼眶...

 

各位想想,如果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

https://youtu.be/fhA5GIx51Kg

 

史蒂芬史匹伯讚美約翰威廉斯(E.T 配樂創作珍貴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Y5l6I253c

 

《辛德勒的名單》動人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gJQ8Zj3AA

 

《藝伎回憶錄》的柔美與動感

https://youtu.be/FoYFEO2ZU6k

 

約翰威廉斯與馬友友

https://youtu.be/sY5nw37xYIw

 

約翰威廉斯如何創作電影配樂之「動機」
How John Williams Composes His Motifs

https://youtu.be/mK5zThj7uFI

 

作曲家介紹

https://youtu.be/skh9N2UH1Fo

 

 

有關配樂創作過程.人人想法不同

Hans Zimmer 漢斯季默

Hns Zimmer說,他永遠學不會拒絕有興趣的配樂邀約。總是一開頭就跟導演說沒問題,隨即想到毫無想法,過了幾周甚至想請導演不妨去找配樂大師 John Williams...XD。

不過這麼多年來他體認到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就算自己作曲經驗豐富,每次仍然如臨大敵。

Howard Shore 霍華.蕭

Howard Shore 談到幫《魔戒三部曲》配樂,過程需要好幾年,所以每天訂出工作進度很重要,才能循序漸進完成系列電影的配樂。

他會先閱讀小說和研究作者,了解帶給後世的影響,然後把所有資料放在一旁,散個步,打個盹,思考帶給自己的意義,再針對最有印象的畫面作曲。

Rachel Portman 瑞秋.波特曼

Rachel Portman 很留意作曲時不聽其他任何的音樂。因為她怕自己跟海綿一樣照單全收,受到不必要的影響。另外,她也經常會把作好的曲子放在一旁,隔天起床看是不是還覺得不錯,如果不行就從頭再來。


Steve Jablonsky 史蒂夫.賈布隆斯基

「隔日測試法」也是 Steve Jablonsky 很常採用的手法。

Steve Jablonsky 每天都作曲到晚上11到12點,長時間投入那麼多時間之後,難免失去客觀的創造力,在主觀的情感上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他會刻意等到隔天或幾天之後,假如對旋律的感覺沒變,才拿去給導演試聽,不然就繼續修改、直接放棄或暫時保留,也許能用在其他地方。

 

【補充】火紅韓劇《魷魚遊戲》配樂

起床音樂:海頓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第三樂章

https://youtu.be/aT_ZPsoSRXc

 

集合音樂: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https://youtu.be/3c27hYHxCaQ

 

 起床集合音樂: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第二樂章 Wlatz

https://youtu.be/Aqe8r6b_C90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第三講:電影音樂大探索 I - 看電影也要聽電影

【苗北講堂】第三講:電影音樂大探索 I - 看電影也要聽電影
Miaobei art center - The music lecture series 3 of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第三講 2020.8.23(日) 14:00-15:30

電影音樂大探索 I 看電影也要聽電影

講座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GV03Lv

 

系列講座 講師簡介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中心與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均有定期演講,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講座內容簡介: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 電影,是許多人放鬆生活的方式,更是一項高度專業的產業。藉由編導的眼光,配樂家的想像力,還有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大眾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也學習新知... 本場演講將由林仁斌老師以電影《電影配樂傳奇》(Score)為串連引導,分享電影製作方式與各項配樂特色,結合高度濃縮式的完整資料,讓您在短短90分鐘講座之中,快速融會貫通電影配樂的眉眉角角,進而輕鬆享受每部電影音樂作曲家用心製作之歌曲與音樂。

 

電影《電影配樂傳奇》(Score)海報

 

 

在我們的心中 一切都有配樂!

回想我們每日的生活點滴,快樂時你唱些什麼旋律?憂傷時你想奢什麼音樂?面對每一種情緒,幾乎我們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配樂,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慢慢衝新發覺這些美好的內心聲音~

 

快樂泉源 來自腦部

音樂的面向極其廣闊,也間接影響我們腦部活動很大。(26'44")

不同的音樂刺激腦部不同的地方:例如旋律類型的音樂,或是節奏速度相關類型的音樂,又會由不同的中樞系統接收;我們的身體則會對這些音樂做出反應(例如雞皮疙瘩等等身體自然反應)。而最有趣的是我們腦袋中名為「腹側紋狀體」以及「伏隔核」的地方,以功能上來說是人體的「獎賞中樞」。平常我們做出讓身體愉悅的事情(例如吃巧克力,或是性方面的愉悅)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會產生反應,分泌出「多巴胺」,給予人們愉快的感受。而相同的大腦反應,也會在我們聽音樂時出現~奇妙吧!

 

不一定每個人欣賞電影的過程中,都會百分百留意每一段音樂的出現與配樂者的處理;但不約而同地,我們幾乎都會對電影中的震撼場景、最感人之處留下深刻印象,其實...這往往是音樂在我們大腦裡所埋下的種子。(27'55")

 

你的眼球動得快嗎?

我們看一部90分鐘的電影,(30'52"),眼睛大約會動兩萬一千次,或甚至更多。

儘管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控制要看什麼地方,但根據許多眼睛研究專家的研究顯示,其實我們觀賞影片時,眼睛經常看著螢幕上相同固定的地方。眼睛則需要被引導,才會開始看向畫面不同的地方,而這些「正確的引導」,音樂更是與影像相互合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舉例:上升的畫面,搭配上行音階之音樂;下降的畫面,搭配下行音階音樂。

 

談電影音樂三大類型:

ㄧ、原創音樂(Original Music)

電影《天外奇蹟》(UP)

 

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完美結合時,就是電影那一刻永遠停留的心跳聲。(30'52")                 

https://youtu.be/KrtoqIpQXkY


現代電影音樂蛻變的契機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ㄧ)大膽創新 - 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1929年2月10日-2004年7月21日)(33'05")

著名的美國電影配樂作曲家,他來自美國加州洛杉磯市。高史密斯曾獲18次奧斯卡獎提名並以《凶兆》贏得一次,還贏得了5次艾美獎。他為《唐人街》譜寫的配樂,被《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列為第九。系列科幻片《星際旅行》他寫了5集的配樂。中國觀眾熟悉的《花木蘭》(1998)也是他與Matthew Wilder和David Zippel合作配樂。1999年的賣座的冒險電影《神鬼傳奇》亦是出自其手。其他配樂作品有第一滴血異形以及巴頓將軍

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 1929-2004)
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 1929-2004)

 

(二)約翰.威廉斯(John Towner Williams, b.1932 - )(34'45")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生於美國紐約市長島,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電影配樂家,在長達6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創作許多電影史上最為世人所熟悉的電影音樂,如《海神號遇險記》、《摩天大樓著火記》、《星際大戰系列》(已上映的全部9部)、《大白鯊》、《超人》(第一和第四部)、《印第安納·瓊斯系列電影》(已上映的全部4部)、《E.T.外星人》、《太陽帝國》、《七月四日誕生》、《小鬼當家》及續集《小鬼當家II:迷失在紐約》、《虎克船長》、《侏羅紀公園》及續集《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決戰時刻》、《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前三部、《藝伎回憶錄》、《慕尼黑》、《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戰馬》,以及《林肯傳》等。他與數位世界著名導演都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如喬治·盧卡斯奧利弗·斯通克里斯·哥倫布史蒂文·史匹柏等,特別是與史蒂文·史匹柏之間近四十年的合作(所有其執導的電影中只有《紫色》、《間諜橋》及《一級玩家》三部不是由約翰·威廉斯配樂的),創下了世界電影史上導演與作曲家合作時間最長的紀錄。

約翰·威廉斯還譜寫了數首古典交響樂曲/協奏曲,1980年1月,他得以出任當時已有85年歷史的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的第19任首席指揮,直到1993年12月才卸任,他至今仍然是該樂團的指揮。

他獲得過五座奧斯卡金像獎(51次提名),四座金球獎(26次提名),七座英國電影學院獎(13次提名),23座葛萊美獎,以及三座艾美獎。2000年,約翰·威廉斯入主好萊塢露天劇場名人堂,2004年,他獲頒專為肯定終身為美國文化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而設立的甘迺迪中心榮譽獎。2016年獲得美國電影協會頒發的AFI終身成就獎。 2017年5月獲哈佛大學頒發音樂榮譽博士學位。

 

大白鯊之「兩音動機」

https://youtu.be/ZvCI-gNK_y4

https://youtu.be/BQKLJ2MuHvY

 

 

沒有配樂,超人飛不起來!?

https://youtu.be/78N2SP6JFaI

 

永遠的《星際大戰》

https://youtu.be/_D0ZQPqeJkk

 

導演喬治魯卡斯:「約翰將我的電影『藝術化』!」

https://youtu.be/wMWzkYgfiUA

 

《星際大戰》主題音樂 柏林愛樂現場版

https://youtu.be/-3qqHdiewSE

 

 

音樂.不分國界

約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星際大戰》⟨帝國進行曲⟩

https://youtu.be/vsMWVW4xtwI

 

《哈利波特》電影主題

威翰威廉斯指揮維也納愛樂 | 慕特小提琴獨奏

https://youtu.be/qsCZP3wdF4w

 

 

冒險英雄.印第安納瓊斯

https://youtu.be/_U519RdznMA

 

哈里遜福特致詞讚美約翰威廉斯

https://youtu.be/nVt-QAWjPcY

 

大導演史帝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 b. 1946)曾經說過:「音樂是電影的一半。」,這句話完全深深打動我。

 

各位想想,如果再回頭讓大家看沒有聲音的畫面,您會有多少感動呢?

 

史蒂芬史匹伯讚美約翰威廉斯(E.T 配樂創作珍貴紀錄)

https://youtu.be/tJY5l6I253c

 

《辛德勒的名單》動人片段

https://youtu.be/va8zjTPsJrI

 

現場演奏的感動

https://youtu.be/YqVRcFQagtI

 

《藝伎回憶錄》的柔美與動感

https://youtu.be/FoYFEO2ZU6k

 

約翰威廉斯與馬友友

https://youtu.be/sY5nw37xYIw

 

約翰威廉斯如何創作電影配樂之「動機」
How John Williams Composes His Motifs

https://youtu.be/mK5zThj7uFI

 

作曲家介紹

https://youtu.be/skh9N2UH1Fo

 

(三)大衛.阿諾德(48'40")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大衛·阿諾德David Arnold, 1962年1月23日)是英格蘭電影配樂家,著名作品包括五部詹姆士·龐德電影、1994年電影《星際奇兵》、1996年電影《ID4星際終結者》、1998年電影《酷斯拉》,以及電視劇《小不列顛》與《新世紀福爾摩斯》。007系列之《明日帝國》(1997年)、《縱橫天下》(1999年)、《誰與爭鋒》(2002年)、《皇家夜總會》(2006年)與《量子危機》(2008年)等等

 

BBC 交響樂團演奏 007組曲
John Barry and David Arnold - The Music of James Bond

https://youtu.be/ULjYEARQTrg

 

艾比路 錄音室(49'46")

全球使用設備最頂級、聲學設計最棒的錄音室:英國Abbey Road Studios

https://youtu.be/FO49YyF1vEw?t=37

 

如果說Abbey Road錄音室有著全世界最好的設備、最好的環境、最好的母帶師,這句話後面基本可以不加「之一」這兩個字。包括著名的The Beatles、U2、Green Day、紅辣椒、David Bowie、Basement Jaxx、Lily Allen、Pink Floyd、Radiohead、Oasis、The Hollies、The Shadows、Kate Bush 和 Franz Ferdinand 等等這些大牌樂隊歌手的專輯母帶,均出自於這裡。

除了錄音室本身,就連Abbey Road門前這條同名的馬路也早已聲名鵲起。那條因為披頭四唱片封面而被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觀光客踩過的Abbey Road斑馬線,已經被成功列入英國文化名勝遺產,而Abbey Road錄音室也被列入保護名單~

 

(四)漢斯.季默(01:10:15)

 

漢斯·季默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漢斯·季默Hans Zimmer, 1957年9月12日),是一位知名的德國電影配樂作曲家和音樂製作人,由他配樂的電影,超過150部,其中包括1995年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動畫電影《獅子王》(1994年)、《紅潮風暴》(1995年)、《紅色警戒》(1998年)、《神鬼戰士》(2000年)、《最後的武士》(2003年)、《黑暗騎士》(2008年)、《全面啟動》(2010年)、《自由之心》(2013年)、《星際效應》(2014年)、《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敦克爾克大行動》(2017年)、《X戰警:黑鳳凰》(2018年)、《007:生死交戰》(2020年)、《海綿寶寶:奔跑吧》(2020年)、《神力女超人1984》(2020年)等等。

季默早期的職業生涯都是在英國發展的,曾經是夢工廠負責人之一,與該公司的其他配樂作曲者一同成立遙控制作公司(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s),之後搬到美國定居。

季默的作品具有相當知名的特色,擅長融合電子音樂和傳統恢宏的交響樂管弦樂一起混合編曲,並利用各種豐富的器樂或點出電影中重要角色的特性,或引出重要的劇情高潮,因此他獲獎甚多,包括4座格萊美獎,3座全英古典音樂獎(Classic Brit Awards),2項金球獎和奧斯卡獎。他也是每日電訊報所選出的還在世的前一百大天才(Top 100 Living Geniuses)之一。

 

用心製作的漢斯季默配樂解析

https://youtu.be/EaycnGC811w

 


2020年10月即將造訪台灣(可惜因為疫情而直接順延到未來了)

♫ 演出介紹
「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由作曲家親自策畫、改編樂曲,將這些熱門的電影旋律以交響化的管弦組曲形式,由樂團與合唱團演出,並邀請多位傑出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獨奏者與獨唱家參與演出。包含在《神鬼奇航》配樂中吹奏知名的長笛主題的Pedro Eustache與《神鬼戰士》中獻唱悠揚人聲的Lisa Gerrard。

演出的電影作品包括:《人魔》、《蝙蝠俠:黑暗騎士》、《亞瑟王》、《神鬼戰士》、《獅子王》、《不可能的任務2》、《達文西密碼》、《神鬼奇航3》、《珍珠港》、《功夫熊貓》、《全面啟動》等電影之配樂。

「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是作曲家專門為大型體育場館製作的音樂演出,漢斯季默耗費數月時間,挑選各部電影中最重要、最具有意義的片段,將這些著名的電影音樂改編為音樂會型式的組曲版本。

在舞台上,還可以看到長期與漢斯.季默工作的夥伴、朋友現身於影片中,讓觀眾一睹電影配樂幕後工作的秘辛。

https://youtu.be/NHr90ekt5ZA

 

https://youtu.be/3D5tokQIQy8


華語經典《無間道》

https://youtu.be/2X936BCiM5k

 

金馬獎 金馬奔騰50晚會 現場蔡琴帶動大家歌唱

https://youtu.be/Pc-SEhb9flM

 

有關配樂創作過程.人人不同

Hans Zimmer 漢斯季默

Hns Zimmer說,他永遠學不會拒絕有興趣的配樂邀約。總是一開頭就跟導演說沒問題,隨即想到毫無想法,過了幾周甚至想請導演不妨去找配樂大師 John Williams...XD。

不過這麼多年來他體認到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就算自己作曲經驗豐富,每次仍然如臨大敵。

Howard Shore 霍華.蕭

Howard Shore 談到幫《魔戒三部曲》配樂,過程需要好幾年,所以每天訂出工作進度很重要,才能循序漸進完成系列電影的配樂。

他會先閱讀小說和研究作者,了解帶給後世的影響,然後把所有資料放在一旁,散個步,打個盹,思考帶給自己的意義,再針對最有印象的畫面作曲。

Rachel Portman 瑞秋.波特曼

Rachel Portman 很留意作曲時不聽其他任何的音樂。因為她怕自己跟海綿一樣照單全收,受到不必要的影響。另外,她也經常會把作好的曲子放在一旁,隔天起床看是不是還覺得不錯,如果不行就從頭再來。


Steve Jablonsky 史蒂夫.賈布隆斯基

「隔日測試法」也是 Steve Jablonsky 很常採用的手法。

Steve Jablonsky 每天都作曲到晚上11到12點,長時間投入那麼多時間之後,難免失去客觀的創造力,在主觀的情感上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他會刻意等到隔天或幾天之後,假如對旋律的感覺沒變,才拿去給導演試聽,不然就繼續修改、直接放棄或暫時保留,也許能用在其他地方。

二、非原創音樂(Non Original Music)

在電影《第六感生死戀》中,引用了「正義兄弟合唱團」(The Righteous Brothers)1965年全美排行第4名的抒情經典歌曲《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詮釋男女主角跨越人鬼的戀情,當時讓者首老歌重新造成轟動。

https://youtu.be/soP0r6N7_2g

 

 

張學友演唱《李香蘭》歌曲,由松井五郎 作詞,玉置浩二 作曲。原曲為《不要走》(行かないで),是日本 富士電視台播出30年紀念電視劇《再見李香蘭》主題歌曲,收錄在歌手玉置浩二第五張個人專輯。

張學友現場演唱版: 

https://youtu.be/lo4F-RRyD94?t=65

 

 

日語原創 - 玉置浩二原唱版

https://youtu.be/gJoALEVeLNY

 

玉置浩二 香港 Live'

https://youtu.be/vPGxHldETXg

 

三、來源音樂(Source Music)

「來源音樂」(Source Music)用在劇情中出現真正聲音來源,必須取信於觀眾時。因此主要為寫實,聲音均出自電影演員或現場。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中的錄音片段,既是「原創音樂」,也是「來源音樂」,因此份外動人:

https://youtu.be/MUIgReYNMac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經典的海上鬥琴片段:

https://youtu.be/7BIpuOUz0GE

 

電影《第五元素》

藍色橡皮外星人登場,看似突兀,但一開口就是美聲:歌曲前半段詠嘆調,改編自由義大利樂派巴洛克歌劇作家 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原創的美聲歌劇《拉美默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第 3 幕第 2 場 之「瘋狂場景」:《艾德卡爾多!那柔和的聲音》(Oh, giusto cielo!…Il dolce suono),後半段則以誇張不可思議之音域,重現人類不可能達到之「夢幻花腔」,堪稱影史經典:

https://youtu.be/a7Dh5QoXv2c

 

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茱麗葉畢諾許發現了一架廢墟裡的斷腳鋼琴,但她開心地彈起巴赫《郭德堡變奏曲》中的音樂,讓我們對於電影中的實境有了鮮明的感受,更加融入劇中的人物情境與劇情:

https://youtu.be/JP2qaeja6bM

 

 

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苗北講堂】第二講: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苗北講堂】第二講: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Miaobei art center - The music lecture series 2 of 4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 第二講2020.8.16(日) 14:00-15:30

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講座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QdQvG2

 

講座內容簡介: 

系列二.第二講:韓劇音樂大揭秘 II - 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這是個說故事的年代。 

影集,就是用編導的眼光,藉由一段又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帶領我們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 本場演講將由林仁斌老師精心整理韓劇製作方式與各項特色,結合高度濃縮式的完整資料,讓您在短短90分鐘講座之中,快速認識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進而輕鬆享受每一部精美戲劇用心製作之歌曲與音樂。

 

音樂講座 講師簡介

蹦藝術執行長 林仁斌
演奏、指揮、撰文、演講與音樂攝影之全方位音樂家。
節慶長笛樂團|團長&樂團指揮  
蹦藝術|BONART 藝術網站 執行長
https://bonart.com.tw

曾師事法國長笛大師:Philippe Bernold、Jean Ferrandis、Georges Alirol 、PatrickGallois 與 Philippe Pierlot。曾多次與巴黎師範音樂院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且於巴黎各地,亦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des Arts de Paris)舉辦長笛獨奏會並於巴黎、西班牙等地獨奏演出。

多年來以長短笛演奏、室內樂及樂團指揮活躍於國內外音樂會,其指揮編制由長笛家族室內樂團、管樂團與交響樂團等等於台灣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新舞台、台中中興堂與各縣市文化中心等場地演出;並曾赴韓國濟州管樂節、多屆日本國際長笛年會日本東京、濱松、川崎等地音樂廳與義大利國際遊輪歌詩達維多利亞號指揮或協奏演出,國內外演出經驗豐富。

除曾與國際長笛名家Philippe Bernold、Benoît Fromanger 等大師合作音樂會演出外,多年來獲邀參與新象藝術「台灣國際長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活躍之長笛演奏家,並創辦節慶長笛樂團,擔任團長與樂團指揮。

2010年起,林仁斌老師陸續出版長笛與吉他演奏專輯⟪夜間咖啡館⟫,專輯出版後深獲各界好評,並入圍「MUZIK 2010年唱片大賞」之⟪年度台灣出版音樂唱片⟫。歷年出版專輯另有:⟪妳的.我的⟫、⟪華麗聚焦~雙長笛與鋼琴的歌劇院之夜⟫、⟪動物狂歡節⟫&⟪華麗聚焦II~卡門⟫、⟪李哲藝劇場音樂作品【室內樂篇】⟫等六張長笛演奏專輯,為台灣近年長笛演奏專輯出版數量最豐之長笛演奏家。

目前林仁斌亦擔任節慶長笛樂團團長與樂團指揮與台北市立蘭雅國中管弦樂團與管樂團指揮。

多年來林仁斌以音樂文字與攝影活躍於國內外藝文圈,撰寫文章並拍攝訪問音樂家無數,作品見於國內外音樂家演出海報、影片、部落格與雜誌,並同步於【蹦藝術|BONART】網站中刊載。

林仁斌老師於華泰王子大飯店、各藝文中心與台灣索尼音樂SONY數位教室均有定期演講,每年演講場次達百場,其撰文與豐富音樂資料亦可見於【蹦藝術|BONART】網站。

十大韓劇配樂排行榜

每個人的品味、喜好都有所不同,筆者觀賞韓劇的數量也不及許多專門追劇的朋友們,不過對於音樂的敏銳度以及歌曲如何與劇情結合,用心觀察與欣賞的程度,是非常有自信的~(撥髮)

因此本次應苗北講堂邀約之專場講題《十大韓劇主題配樂排行榜 》,也是近年看劇聽劇之餘筆者個人非常喜愛的音樂,在此列舉十大與大家分享,當然或許仍有好劇好歌或許未能盡納於其中,在此拋磚引玉,也期待更多愛樂朋友們多多提出建議與指教~

(各劇之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第十《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韓語:알함브라 궁전의 추억,英語:Memories of the Alhambra)為韓國tvN由2018年12月1日起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秘密森林》的安吉鎬導演和《九回時間旅行》、《W-兩個世界》的宋在貞作家合作打造。講述投資公司代表的男主人公劉鎮宇(玄彬飾)來到西班牙格拉納達出差,住進了吉他手女主人公鄭熙珠(朴信惠飾)所經營老舊BONITA旅舍,兩人捲入了奇妙事件而展開的故事。
本劇首播收視率為7.507%(AGB全國),成為tvN電視台首播收視率季軍。
2018年更是韓劇製作費全國第二名:TVN《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200億韓圜(5.11億新台幣)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除了是韓劇標題之外,更是古典吉他界超級名曲。

https://youtu.be/QlAzXWoQDlg

⟨Is you⟩ - Ailee

美聲歌姬是筆者心中出色的OST女王之一,她的歌聲空氣感十足,情緒轉折充滿了美感,這首⟨Is you⟩音色嬌弱中帶著濃濃的情緒,彷彿再次重溫女主角從討厭男主角,但心思卻一縷一縷慢慢心繫於他,是一首讓人聽了會深陷其中的好歌。

https://youtu.be/5_9_gFsBppY

Ailee 錄音演唱版+MV

https://youtu.be/FvhWloYLj54


第九《太陽的後裔

太陽的後裔》(韓語:태양의 후예太陽의 後裔,英語:Descendants Of The Sun)為韓國KBS自2016年2月24日起播出的水木連續劇,由《Dream High》、《學校2013》、《秘密》的李應福導演與《巴黎戀人》、《秘密花園》、《紳士的品格》、《繼承者們》的金銀淑、《女王的教室》的金元碩作家攜手合作打造。宋仲基及宋慧喬主演。本劇講述軍人與醫生兩人轉返於國外來回相愛的故事。

男女主角宋仲基宋慧喬更因為實在太速配,由戲生愛,兩人真的於2017年7月5日結婚。同年10月31日,婚禮於首爾新羅酒店迎賓館宴客。(雖然已於2019年6月27日,經紀公司證實正式與宋慧喬正在進行離婚調停中,婚姻維持1年8個月。)

⟨ALWAYS⟩ 

https://youtu.be/Ru3-8u8uUsI

 

⟨This Love⟩

https://youtu.be/XyzaMpAVm3s

 

⟨You are my everything⟩

https://youtu.be/mVSpqFe-Nc4

 

⟨Once Again⟩

https://youtu.be/CjBhhZ9rrKs


第八《主君的太陽

主君的太陽》(韓語:주군의 태양)為韓國SBS自2013年8月7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連續劇,由《原來是美男》、《最佳愛情》的洪氏姊妹(洪貞恩、洪美蘭)執筆,《檢察官公主》、《城市獵人陳赫導演執導。結合驚悚和浪漫喜劇元素,劇情講述了因為事故後能夠看見鬼的女人和守護在她身邊的男人之間的故事。融合了驚悚和浪漫喜劇元素。。孔曉振繼2011年《最佳愛情》之後二度出演洪氏姊妹的作品。

Crazy of you

https://youtu.be/72YnfdE--Yw

 

⟨Touch Love⟩

https://youtu.be/JVhnK0nHA7A

 

 

第七《愛的迫降》

愛的迫降》(韓語:사랑의 불시착),為韓國tvN於2019年12月14日起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火星生活》、《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李政孝導演與《來自星星的你》、《製作人》、《藍色海洋的傳說》的朴智恩作家合作打造。此劇講述某天因為龍捲風而發生滑翔傘事故,被迫在朝鮮降落的韓國財閥繼承人尹世理(孫藝真飾),與隱藏、守護並愛上她的朝鮮人民軍軍官李正赫(玄彬飾)之間跨越國界的愛情故事。

本劇第16集結局創下最高平均收視率,高達21.683%(AGB全國),刷新《請回答1988》和《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收視紀錄,成為tvN電視台最高的收視紀錄
Netflix於12月14日起每週六日22:00(UTC+8)全球同步上線。

⟨Flower⟩

https://youtu.be/tFg-IFD_q9A

 

⟨Song for brother⟩

https://youtu.be/7aohSp61CGk

 

⟨我再次,在這裡⟩

https://youtu.be/rBX9LC4aX10

 

⟨我心中的照片⟩

https://youtu.be/psLRL60YOBc

 

 

第六《梨泰院 Class》

梨泰院Class》(韓語:이태원 클라쓰梨泰院 클라쓰 Itaewon Keullasseu),為韓國JTBC於2020年1月31日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雲畫的月光》的金成允導演與漫畫原著趙光真作家合作打造。此劇改編自編劇的同名漫畫,講述父親在一場意外中去世,在不合理的世界中,兒子在首爾梨泰院開設小酒館,並向害死他爸爸的人報復的故事。
Netflix於1月31日起全球上線,3月22日前播完全部劇集。

⟨Start⟩

https://youtu.be/lWuFQk8FfWg

 

⟨頑石⟩

https://youtu.be/9mwRQ96CuHg

 

⟨Still Fighting It⟩

https://youtu.be/sjMOJGgKGVA

 

⟨Someday, the boy⟩

https://youtu.be/qho6wWlsANw

 

⟨Say⟩

https://youtu.be/uO_j23R18cM

 

第五《陽光先生》

 

陽光先生》(韓語:미스터 션샤인,英語:Mr. Sunshine),為韓國tvN於2018年7月7日播出的週末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李應福導演與金銀淑作家三度合作打造。此劇以日本殖民統治之前的5年為間軸,講述了辛未洋擾時期,乘坐軍艦來到美國的少年以美國軍人身份重返拋棄自己的祖國朝鮮後,邂逅朝鮮精神支柱,兩班世家的大家閨秀,兩人墜入愛河的故事。

陽光先生》以全劇平均收視12.955%,創下tvN及韓國有線台電視劇最高全劇平均收視 (有線台最高平均收視紀錄後被《夫妻的世界》打破)。

韓劇總製作費2018年 第 1 名:《陽光先生》/300 億韓圜(7.43億 新台幣)

2018第一名與2019第二名這兩年的韓劇製作費都被TVN《陽光先生》獲得~因為這部24集的韓劇走遍韓國各地景點,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因此跨年度連續兩年拿到第一名(2018)與第二名(2019)。

《陽光先生》預告

https://youtu.be/6XCZXzoh92s

 

https://youtu.be/_1vKPUTExIA

 

⟨The Day⟩

https://youtu.be/icG0uWzRHl0

 

⟨Days without tears

https://youtu.be/7QB3KLz-IP0

 

⟨Sori⟩

https://youtu.be/8HQLg7HCKt0

 

⟨Stranger

https://youtu.be/mlwB7h-5nZs

 

⟨Good Day⟩

https://youtu.be/eE6CcysZLHY

 

⟨情人

https://youtu.be/B7bl7WHT178

 

⟨See you again⟩

https://youtu.be/S96xATe1akg

 

⟨The Day⟩

https://youtu.be/W8GGvD8-7TA

 

⟨怎能遺忘⟩

https://youtu.be/6i9YDiWQHck

第四《The King: 永遠的君主》

The King:永遠的君主》(韓語:더 킹:영원의 군주더 킹:永遠의 君主 Deo King: Yeongwonui gunju),為韓國SBS於2020年4月17日起播出的金土連續劇。由《太陽的後裔》、《雲畫的月光》的白尚勳、《請輸入檢索詞WWW》的鄭志賢導演與曾編寫《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陽光先生》等多部人氣劇集的金銀淑作家合作製作。此劇以現實的大韓民國平行世界君主制國家—「大韓帝國」為背景,講述試圖關閉連接現實世界的次元之門的大韓帝國皇帝李袞(李敏鎬飾),與大韓民國刑警鄭太乙(金高銀飾)跨越空間的愛情故事。

⟨Gravity⟩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一。每次李袞進行時空穿越,都會配上這首歌曲,一再洗腦讓人沈浸於其中無法自拔。是非常耐聽也非常讓人難忘的歌曲,節慶長笛樂團也改編了此曲成為長笛團版本,團員們大家演奏過都非常喜歡~

 

⟨MAZE⟩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二。淡淡的民謠風格搭配主唱輕柔高音男聲的溫柔歌聲,更是讓人一聽再聽,甚至我也製作了長笛演奏樂譜與蹦友們分享。

詳細介紹:

【BON音樂】2020年話題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 “MAZE” – 配樂詳解(附樂譜)

 

⟨Please don't cry⟩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三。由OST女王等級的雙人組歌手「DAVICHI」,一開口就是抒情好聲,而且聲音的鋪陳更是講究,當兩人美聲響起,相信滿滿的戲劇氛圍已悄悄進入你心,堪稱殺手級的歌曲~

 

⟨我的一天都充滿了你⟩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四。「妳不能跟我一起走嗎?」「不能到我的世界」「跟我一起生活嗎?」李袞深情的告白,讓人想拒絕都難。Wendy甜膩膩的美聲,呼應著女主角拼命想Say Yes的心情「我決定愛上我的命運」「我愛你」。男聲Zico同樣在歌曲中加入流利的Rap「即使每天都看著你,也依然想念你」,不行不行這首歌歌詞實在放太多糖,想不被甜死都難…XD

 

⟨My Love⟩

這首曲目是我在整個原聲帶中最喜愛的五首歌曲之五。小調的元素帶來讓人揪心的感受,在劇中只要出現對於雙方未來的不確定感,這首「愛的主題曲」就會出現,為愛情增溫卻又隱隱帶來悲傷的感受;歌曲在 OST女王歌手 – GUMMY 的強大歌聲渲染力之下,讓本首歌曲堪稱《The King: 永遠的君主》原聲帶裡最美的音樂風景,一聽再聽,連洗澡時都想聽啊…

 

 

第三《來自星星的你》

來自星星的你》(韓語:별에서 온 그대 Byeoreseo On Geudae; 英語:My Love from the Star)為韓國SBS自2013年12月18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連續劇,由金秀賢全智賢主演,朴智恩擔任編劇,與《風之畫師》、《樹大根深》導演張太侑聯手打造。當中全智賢是自1999年《歡樂時光》之後時隔14年復出參演電視劇。

本劇以《朝鮮王朝實錄》中1609年(明朝萬曆三十七年,即光海君執政的第一年)的不明飛行物體相關紀錄,講述外星男子都敏俊(金秀賢 飾)從外太空來到400年前的朝鮮並一直生活到現代,在和身為國民頂級女演員的千頌伊(全智賢 飾)發生愛情的過程中,不同星球的兩人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克服危險追尋眞愛的浪漫愛情喜劇。

My destiny

https://youtu.be/PWLlkUujlO8

 

https://youtu.be/cenN37Jnri0

 

⟨妳的每個瞬間⟩

https://youtu.be/iGGGZWVBxm0

 

第二《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韓語:쓸쓸하고 찬란하神-도깨비,英語:Goblin: The Lonely and Great God),為韓國tvN自2016年12月2日起播出的創社10周年特別企劃連續劇,由人氣劇集《太陽的後裔》的作家金銀淑與導演李應福共同打造,本劇亦是金銀淑及李應福首次於tvN編導的電視劇

本劇收視為,刷新tvN金土劇最高收視紀錄,打破了《請回答1988》的18.803%(AGB全國),並於第16集最終回創下最高收視18.680%(AGB全國),為韓國有線電視台tvN歷年收視紀錄排名第3位

⟨Stay With Me⟩

https://youtu.be/akw3wuqacdI

 

⟨如初雪般我走向你⟩

https://youtu.be/iJEGtSN1Hcc

 

 

第一《明成皇后》

 明成皇后》(韓語:명성황후)是韓國KBS2台在2002年收視最高的電視劇之一,講述歷史上朝鮮王朝國王高宗李熙的王妃閔茲暎領導下的外戚集團與高宗的生父興宣大院君的政治派系進行的一系列複雜的政治鬥爭的故事。該劇以十九世紀後半葉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政治事件為背景,細緻、深入地講述了李氏王朝最後一位皇后的曲折人生經歷。走入深宮內院的女人是不是都會上演紅顏薄命的悽豔悲劇?登上政壇的女人是不是都會演化出一副惟我獨尊的鐵石心腸? 明成皇后15歲入宮,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政治天分成為王宮內外執掌實權的第 一人,把握著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命運,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體會了王朝末年的風雨飄搖,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劇之路……

歷史人物介紹

朝鮮高宗

興宣大院君

明成皇后

 

If I leave⟩

https://youtu.be/ujlJkh7Jh9U

 

來自天堂的聲音 - Sumi Jo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曹秀美조수미曺秀美,1962年11月22日),是曾被指揮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讚譽為「來自天堂的聲音」,出生於首爾,在國際間成名已逾35年,是韓國最為著名之的世界知名抒情花腔女高音。

https://youtu.be/BwEMQArAL1k


特別獎《對不起,我愛你》

→當選理由:韓國人最愛之 Top OST排行第一名。

 

對不起,我愛你》(韓語:미안하다, 사랑한다)為韓國KBS於2004年11月8日播出的月火迷你連續劇,由蘇志燮林秀晶主演,李慶熙擔任編劇,描寫圍繞著男主角在澳大利亞的不幸人生開始,一直到他在母國韓國過世為止的故事。

《對不起,我愛你》的主題曲「雪之花」原作來自中島美嘉單曲雪花》(雪之華),劇中使用兩個翻唱版本,分別由朴孝信和徐英恩演唱。

 

中島美嘉(原唱):雪の華

https://youtu.be/dcv9NFJJuiY

 

https://youtu.be/YXPngaprT5I

 

 

https://youtu.be/rERyHwexxGE

 

 

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音樂面對面 - 林仁斌與黃俊文聊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BON音樂】音樂面對面 - 林仁斌與黃俊文聊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Conversations with Violinist Paul Huang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黃俊文 Paul Huang

年輕有活力.深入細膩

2019年底,小提琴家黃俊文(Paul Huang)行程回到台灣,筆者與他合作了音樂講座,也在見面時訪談聊了許多:從他的學習過程到近年發展,每次回到台灣與各單位演出的演出心情等等,知道他是一位心中非常感性,想法如同琴音一般深入而細膩的年輕音樂家。

筆者林仁斌(左)與小提琴演奏家 黃俊文(右)

 

NSO 2020-2021 駐團音樂家

最為他高興的,是國內樂團對他的賞識。從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NTSO、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TSO 到 國家交響樂團 NSO,這幾年都向他提出合作邀約,讓他欣然接受之餘,也不斷有機會回到台灣演奏。也因為近年走紅國際之外,每次回到台灣演奏,對他而言都是最特別的事。

NSO 駐團音樂家專訪(取自NSO 2020/21 樂季手冊

 

 

與俊文 Paul 的訪談將分為兩篇撰寫,這篇我們專心聊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版本比較與想法。

 

話題源起

相信喜愛小提琴音樂的朋友們,都對於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非常熟悉。

關於創作與首演,甚至是現代演奏版本等等來龍去脈細節,大家如有興趣,可以點閱蹦藝術下方這篇專文深入了解:

請閱讀這篇:

 

仁斌老師也簡單將此曲 寫作/題獻/首演/改編 過程寫於此處: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 35,開始創作於1878年3月份,完成於4月11日。

原本題獻給任教於聖彼得堡音樂院,近代偉大小提琴的教育家奧爾(Leopoid Auer,1845-1930),卻因奧爾看過樂譜之後,認為「無法演奏」而拒演。

歧見出現:柴可夫斯基堅持「一音不改」。於是他只好另外尋求時任萊比錫音樂學校教授的俄羅斯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羅茲基(Adolph Brodsky, 1851-1929)協助,也因為歷經波折,後來此曲改為題獻給布羅茲基。首演安排在維也納於1881年由 韓斯‧李希特(Hans Richter)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出。

多年之後,最初拒絕此曲首演的奧爾,成為了此曲的擁護者之一,並針對此曲做出了自己的演奏版本改編。奧爾更曾在1893年1月份於聖彼得堡演出奧爾版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1893年柴可夫斯基的葬禮上,奧爾為作曲家演奏了這首作品。

這首協奏曲不但是全球最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更與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三首作品,並列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林仁斌:(以下簡稱林)今天我想先聚焦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版本。

黃俊文:(以下簡稱黃)好啊!

林:因為我本身是長笛家,雖然對於這首曲子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在我的音樂講座上我也介紹分析這首經典協奏曲,但還是希望能夠聽聽你的解釋與說法,跟大家分享。

黃:首先,柴可夫斯基原版裡許多的「反覆」(Repetition),可能是他的個性(Personality)使然,他有太多的情緒想要藉由音樂抒發。但或許奧爾是一位這麼棒的演奏家,對於像是此第三樂章的精簡,也有著他自己的想法。

林:那你自己練習過兩種版本的經驗呢?

黃:奧爾版的比較精簡。剛好最近幾週前我有機會與樂團協奏這首曲目,我們選擇的是柴可夫斯基原版,也就是國際大賽版,因此剛好經驗豐富(笑)。(筆者註: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使用柴氏原版)

但我其實兩種版本都跟樂團拉過,其實有時候是應樂團要求。有時候很單純就是樂團的譜全部都已經「剪貼」過,所以他們在與獨奏家搭配時,會直接提出他們希望是哪一種版本,就這麼簡單~

林:原來如此。那例如第一樂章許多快速三連音(第111-120小節),柴氏原版是「大跳+和聲」,奧爾是「單音」;柴氏原版音域也較高(如下方所附比較譜例),你練起來的感覺是?

 

第一樂章 第111-120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二、第一樂章 第122-127小節。柴可夫斯基原始版排列於上方,奧爾版列於下方

 

黃:單音...當然比較簡單~~哈哈!(大笑)

林:哈哈~(一起大笑)

黃:尤其是高把位時,難度完全不一樣。高把位如果要演奏雙音,音域越高越困難,尤其我們要考慮到雙音演奏時,弦的五度音音準等等細節,難度是截然不同的。弦樂的音準,難度就是相當高。

林:我會問就是想聽聽你會怎麼說~~(賊笑)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段首演與題獻過程的故事,奧爾從本不願意,到後來變成此曲的擁護者,自己也做了改編,甚至在作曲家的喪禮上也演奏了此曲,這中間一定是有許多想法在裡面。

黃:我自己來看這中間的技術問題是這樣的:我自己也演奏許多的「當代作品邀約」。這些新作品在寫成時,一定會有些困難的技術,在當下(當代)被認為是困難或不可能的。但畢竟作曲家還在,我們可以跟作曲家溝通,或是討論技術修改的各種可能,我相信柴可夫斯基與奧爾當時一定也碰到了類似的情況。全新的作品,一定有這些困難之處。

例如巴伯(Samuel Baber)的小提琴協奏曲,最初創作時也碰到這樣的狀況。

但如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已經是公認的經典曲目,他所寫的版本也是正式版本,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也在這一百多年來大大躍進...

或許我這樣舉例好了,宓多里(Midori Goto, b. 1971 )當年與Sony簽約發行帕格尼尼小提琴24首綺想曲全集時才18歲,對於她演奏的完美技術,當年已經博得全世界的讚嘆。

但現在二十年過去,許多音樂院裡,十歲的小孩子就能24首完整演奏,因為時代與技術,不斷地與時俱進...

Paganini: 24 Caprices by Midori Goto
Paganini: 24 Caprices by Midori Goto

 

林:對!現在越來越多大賽的得獎者,年齡不斷下降

黃:因此可以證明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不斷進化。但是問題來了,演奏裡的音樂性,尤其是「原創性」(Originality)則是我們不確定的。

林:我覺得你這樣講好棒,「原創性」,也就是心中的詮釋,才是能否成為音樂家的關鍵。

黃:因此我覺得年輕一輩的演奏技巧確實進步很多,但音樂性其實才是重點。現代的社會一切都太快速,光有好的技術,如果沒有「原創性」與「個性」(Personality),反而會失去光彩。我們所熟悉的大師輩:曼紐因、歐伊史特拉夫、海飛茲等等大師,每一位都是擁有強烈個性的演奏家。

現在年輕音樂家的挑戰也在此,一定要具備自己的想法與個性。對於樂曲的詮釋要有自己的定見。

尤其現在許多國際大賽,往往前三名常常顯得「中規中矩」,畢竟他可能要迎合來自各種背景的評審們,所以最終連演奏者也失去了自己的「個性」(Personality)。面對一首全新曲時,這類型的年輕演奏者反而不一定能夠演奏得好這樣的全新曲目。

但我們如果將國際大賽時光倒退40年,那個年代連評審都是充滿個人風格的第一線演奏家,因此常常連得獎者都充滿個人特色。我不會去評論演奏家與學院派這中間的差異,因為都是好的,往往是我們的看法不同,結果就有了不同。

林:今天我們聊這個話題真是太棒了,能聽你說說演奏經驗,以及對於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看法,讓我也得到了許多新知。

 

今日主題討論停筆於此。

下一篇文章仁斌老師將整理他對於學琴過程、演奏生涯與室內樂的心得等等敬請各位蹦友們期待~

 

 

延伸閱讀

 

 

柴可夫斯基延伸閱讀: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介紹
Stravinsky: The ballet “L’Oiseau de feu”

– 資訊整理共享於網路,一起欣賞音樂與藝術之美 –
蹦藝術 | BONART


隨著二十世紀的文明鼎盛,1909 年,俄羅斯藝術家迪亞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創立了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在歐洲推行俄羅斯芭蕾舞:從舞者、編舞家到作曲家、布景及服裝設計師,更是精心細選。1910年,時年28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以改編自俄羅斯民間童話的《火鳥》成功敲響近代芭蕾的閃亮火花。而這部《火鳥》也是他的代表作與成名作讓我們一起回到這段人文薈萃的美好年代,品味現代芭蕾的各種玄妙之處。

 

作曲家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生平介紹

照片.1903年的史特拉汶斯基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火鳥》 (法語:L'Oiseau de feu;是俄羅斯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的代表作與成名作,和 春之祭彼得洛希卡一同被列為史特拉汶斯基三大芭蕾舞劇,《火鳥》之故事題材取材自俄羅斯童話。

史特拉汶斯基原為法律系學生,後拜知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師,學習作曲,於1903-1908年間追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上課,也是他真正入門作曲之關鍵時期。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史特拉汶斯基與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1909年2月6日,史特拉汶斯基在完成作品 ⟨幻想詼諧曲⟩(Scherzo fantastique)與 ⟨煙火⟩(Feu d’artifice)兩項作品後,與俄羅斯芭蕾舞團團長迪亞吉列夫(Serge de Diaghilev首次碰面,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迪亞吉列夫不斷努力於歐洲推廣俄羅斯芭蕾舞蹈之美,,其作品也逐漸獲得肯定,在1909年取得巴黎演出成功佳績之後,便向當時 27歲的青年作曲家提出邀約創作。史特拉斯基在眾多作曲家中獲團長雀屏中選,除了深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發揮之外,也戰戰兢兢地選擇了俄羅斯童話《火鳥》,希望能以更俄羅斯化的題材,結合芭蕾舞,讓近代俄羅斯芭蕾發揚至全世界(這也是迪亞吉列夫最大的心願)。

於是《火鳥》在邀稿不到半年左右的 1910年 5月18日完成手稿,史特拉汶斯基將樂譜帶至巴黎開始進行彩排等演出事宜。團長迪亞吉列夫對於這齣新作品的音樂讚不絕口,曾說過「大家注意了~這是一位即將擁有極大成功的年輕人。」(Notez-le bien. C’est un homme à la veille de la gloire.

 

編舞與首演

全劇編舞由近代天才芭蕾舞者/編舞家米蓋爾.佛金(Mikhaïl Fokine擔任編舞與男主角、雷翁.巴克斯(Léon Bakst)擔任海報與人物服裝繪製。後於 1910年6月25日由法國指揮家皮耶奈Gabriel Pierné)指揮於巴黎國立歌劇院成功首演。

火鳥》首演的絕大成功,更讓首次嘗試芭蕾舞劇創作的青年史特拉汶斯基一戰成名,成為法國樂界眾所矚目的作曲新星。

隔年他將再繼續創作《彼得洛希卡》(1911)與兩年後的充滿爭議的世紀大作《春之祭》(1913);雖然《春之祭》當時毀譽參半,但卻讓他真正成為知名作曲家,人生在世享譽一甲子,作品更是傳世一世紀,是傳奇中的傳奇。

 

史特拉汶斯基主要作品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 《煙火》(Fireworks,1909)
  • 火鳥》(The Firebird,1910)
  • 彼得洛希卡》(Petrushka,1911)
  • 《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17)
  •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
  • 《普爾欽奈拉》(Pulcinella,1920)
  • 《婚禮》(Les Noces,1923)
  • 《士兵的故事》(The Soldier's Tale,1918)
  • 《拉格泰姆》(Ragtime,1933)
  •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1927)
  • 《詩篇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1930)
  • 《烏木協奏曲》(Ebony Concerto,1945)
  • 《浪子的結局》(The Rake's Progress,1951)
  • 《競賽》(Agon,1957)→採十二音列創作
  • 《洪水》(The Flood,1961-1962)
  • 《安魂聖歌》(Requiem Canticles,1965-1966)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Petrouchka)介紹

【BON音樂】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介紹

 

 

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

《火鳥》的芭蕾編舞家佛金在設計編舞時,受到年輕詩人皮奧特·波托姆金(Piotr Potiomine)詩作所啟發,再結合亞歷山大·阿凡納西耶夫(Alexandre Afanassiev, 1826-1871)寫作發行的童話故事:: 《伊凡·薩瑟維奇》(Ivan Tsarevich)、《火鳥》(Firebird)與《灰狼》(Gray Wolf)等故事,以想像結合虛構,重新發展出包含四個重點狼.火鳥.魔法師.王子與公主的全新芭蕾舞劇《火鳥》不思議劇情:

插畫家 Ivan Bilibine (1876-1942) 根據三個童話的全新故事《火鳥》所繪製的插畫。

Illustration d'Ivan Bilibine (1876-1942) pour Le Conte d'Ivan Tsarévitch, de l'Oiseau de Feu, et du Loup Gris (1899)

 

作者註:

「伊凡·特薩里維奇」(Ivan Tsarevich)(俄語為“Иван-царевич”,直譯為「伊凡王子」)是俄羅斯民間文學藝術的主要英雄之一。通常擔任故事主角,經常與科赫切伊(Kochtcheï)作戰。「伊凡王子」其中的一個角色因為史特拉汶斯基將其設定於俄羅斯芭蕾舞劇《火鳥》(Firebird)的大受歡迎,而在全世界廣被認識。

畫家Viktor Vasnetsov繪製之「伊凡王子-騎著灰狼的英雄騎士」(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Viktor Vasnetsov, Ivan Tsarévitch chevauchant le loup gris.

 

法語版 故事前言:

在夢中,我看到自己騎著狼
Et dans mes rêves je me vois chevauchant un loup

沿著森林的長長小徑
Le long d'un sentier dans une forêt,

有位沙皇巫師
Parti combattre un tsar sorcier

在這公主被俘虜的土地上
Dans ce pays où une princesse captive

厚厚的高牆之後有著深深哀嘆。(倒裝句)
Se lamente derrière des murs épais.

在一個美麗的花園中間升起了一座玻璃宮殿,
Au milieu d'un jardin merveilleux s'élève un palais de verre,

火鳥整夜在那唱著歌
Et un oiseau de feu y chante toute la nuit

在金色果樹上被發現。(倒裝句)
Becquetant sur un arbre des fruits dorés".

 

《火鳥》故事概說

在濃密森林中由魔法師凱許齊支配著魔法之國。凶惡的凱齊許將迷失的過路者囚禁在古堡黑牢,或是「石化」變成一座座石像,永遠站立在「凱許齊的魔法花園」裡。

因為打獵而迷失在森林中的伊凡薩里維奇王子,忽然在樹林間見到傳說中的「火鳥」出現,並跳起了「火鳥之舞」。

伊凡王子趁其火鳥開心地跳著「火鳥之舞」時將她捉住,但在火鳥央求下,王子決定還其自由之身,火鳥遂回贈王子一支具有魔力的羽毛。



伊凡王子接到羽毛後,面前忽然出現一座城堡,城門打開:「十三位美麗公主出現」。
她們繞著一顆金蘋果樹跳著「少女們的輪旋曲」。帶頭的莎莉芙娜公主告訴伊凡王子此城堡乃魔法師凱許齊的大本營,他的法力能將路人變成石頭。說畢公主們翩翩起舞,伊凡因而愛上莎莉芙娜,兩人擁吻產生感情,但是她們必須在「日出」時回到城堡,號角響起,女孩們紛紛跑回堡中。

伊凡也尾隨公主進入城堡,「魔鐘響起」時,一批凱許齊的鬼怪手下衝出,將伊凡王子捉住,「凱許齊出現」想把伊凡變成石頭,兩人展開對話,而「公主們也為伊凡求情」。

霎時,伊凡將火鳥的魔力羽毛一揮,「火鳥再度出現」並迫使凱許齊手下不斷地跳著「煉獄之舞」,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紛紛倒地。這個時候火鳥唱起優美的「催眠曲」,讓群妖酣然入睡。隨後火鳥指示伊凡偷到藏有凱許齊靈魂的巨蛋,也就是魔王凱許齊的生命源頭,伊凡將其搗碎讓「凱許齊斃命」。

凱許齊死後魔咒解除,所有成為石頭的路人、騎士都恢復正常自由,火鳥促成伊凡與莎莉芙娜這對戀人之後,魔法之國成為快樂之國,也音樂轉為「讚美詩」,火鳥飛向不知名的天際。(劇終)

(全劇終)

1920年畫家畢卡索繪製之史特拉汶斯基半身畫像

Stravinsky, sketched by Picasso in 1920

 

俄羅斯插畫家 里昂·巴克斯(Léon Bakst, 1866-1924)為《火鳥》繪製之海報原創角色繪圖(Firebird, Ballerina, 1910):

 

 

史特拉汶斯基:芭蕾舞劇《火鳥》(1910年)總譜封面

 

巴克斯為擔任芭蕾女伶 Tamara Karsavina繪製之服裝海報:

Costume de Léon Bakst pour Tamara Karsavina dans L'Oiseau de Feu

 

首演美麗的芭蕾女星塔瑪拉·卡莎維娜(Tamara Karsavina, 1885-1978) ,1911年樣貌:

by Emil Otto ('E.O.') HoppÈ, whole-plate glass transparency, 1911

《火鳥》的著裝扮相:

 

首演卡司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美麗的芭蕾女星塔瑪拉·卡莎維娜(Tamara Karsavina, 1885-1978)與天才男舞者佛金(Mikhaïl Fokine)於1910年《火鳥》首演版本的照片檔案。莎莉芙娜公主佛金娜(Vera Fokina)、魔法師凱許齊布爾加科夫(Alexey Bulgakov)擔任。

Tamara Karsavina et Mikhaïl Fokine dans L'Oiseau de Feu (1910)

 

史特拉汶斯基在巴黎與拉威爾的合照

 

 

1910年芭蕾版 段落與劇情

演奏時間約48分鐘

 

《火鳥》芭蕾全劇電影版欣賞

Choreography - Michael Fokine
Cast: Nina Ananiashvili, Andris Liepa, Ekaterina Liepa.
Director: Andris Liepa.
Bolshoi State Academic Theatre Orchestra
conductor Andréy Chistiakov.

https://youtu.be/b_WJnRF5o0g

 

1910年版本 完整演奏與樂譜欣賞

https://youtu.be/38R_MIrKgtc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Gergiev · Vienna Philarmonic
Salzburg Festival 2000

https://youtu.be/RZkIAVGlfWk


火鳥》除了有1907年的早期手稿版本與1910年首演版本之外,後來史特拉汶斯基多次改寫,分別有三次管弦樂組曲版本:1910、1919年與1945年等三個演奏版本,留給後世更多演出選擇。

 

版本比較

管弦樂配器

(基本資料整理於網路與維基百科,並附上超連結方便檢索)

1910年芭蕾舞劇版本,以後期浪漫派管絃配器常用之四管編制,如下:

《火鳥》芭蕾舞劇配器
弦樂
16 小提琴一premiers violons, 16小提琴二 seconds violons, 14 中提琴 altos, 8 大提琴 violoncelles, 6 低音大提琴 contrebasses, 3 部豎琴 harpes
木管
4部長笛 flûtes, 第二與第三部兼吹短笛 piccolos, 三部雙簧管 hautbois, 1 部英國管cor anglais, 3 部A調豎笛 clarinettes en la, 第三部豎笛兼吹D調豎笛, 1 部低音豎笛 clarinette basse, 3 部低音管 bassons, 第三部兼吹第二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1 部倍低音管 contrebasson
銅管
4 部法國號 cors, 3 部C調小號 trompettes en ut, 3部 長號 trombones, 1 部低音號 tuba
打擊
定音鼓、三角鐵、雙鈸、大鼓、中鼓、鐘琴、鐵琴、鋼琴、鋼片琴
timbales, triangle, cymbales, grosse caisse, tam-tam, glockenspiel, xylophone, 1 piano, 1 célesta

 

  • 各版本音樂會組曲

史特拉汶斯基於1911、1919與1945年三度改編《火鳥》原作,以下為各不同版本的段落(最左欄為1910年芭蕾完整版本):

1910年芭蕾完整段落 1911年組曲
(約22分鐘)
1919年組曲
(約24分鐘)
1945年組曲
(約32分鐘)
序曲
魔法師凱許齊的魔法庭園
火鳥出現,伊凡王子尾隨
火鳥之舞
(啞劇I)
王子捕獲火鳥
火鳥的懇求
被魔法控制的十三位公主
(啞劇II)
公主們與金蘋果
伊凡王子的突然出現
(啞劇III)
公主們的輪旋曲
黎明
凱許齊的怪物士兵登場
捕獲伊凡王子
不死魔王凱許齊的登場
凱斯齊與伊凡的對話
公主們的求情
火鳥的出現
火鳥之咒語與妖怪們的瘋狂之舞
斯許齊魔法地獄之舞
火鳥的催眠曲
凱許齊的甦醒
凱許齊之死
一片深黑
凱許齊之花園重現、魔法的解除、被化為石頭的騎士們復活、大團圓

 

史特拉汶斯基與《火鳥》首演後,多次修改樂譜,以下為三次修改管弦樂版本年份與樂章比較:

1911年 組曲

第一套組曲有五個樂章,順序與原始芭蕾舞的編排保持一致。

  1. Introduction — Les jardins de Kachtcheï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2. Supplic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3. Jeu des Princesses avec les pommes d’or
  4.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5.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

 

布列茲於1968年曾指揮灌錄1911年的版本

The Firebird - Ballet Suite (1911) : I. Introduction - Kashchei's Magic Garden and Dance of the Firebird

https://youtu.be/NN4wpzJlYOI

 


1919年 組曲

第二套組曲同樣包括五個樂章,音樂選擇與1910年版有所不同。樂團編制則從原始四管編制精簡為兩管編制,展現更加精巧的木管風格。

  1. Introduction — L’Oiseau de feu et sa danse— Variation de l’Oiseau de feu
  2. Rondes des Princesses
  3. Danse infernale de roi Kachtcheï
  4. Berceuse
  5. Final

 

Firebird Suite (1919 version)

https://youtu.be/2VbQ6SgYFc4


 

1945年 組曲

最後一套組曲,也常被稱為芭蕾舞組曲,創作於美國時期。長度也為三套組曲中最長,共有十個段落,順序與芭蕾舞作相同,演奏時間則約半小時。 

  1. Introduction — Danse de l’Oiseau de feu — Variations de l’Oiseau de feu
  2. Pantomime I
  3. Pas de deux : l’Oiseau de feu et Ivan Tsarévitch
  4. Pantomime II
  5. Scherzo : danse des Princesses
  6. Pantomime III
  7. Khorovode des Princesses
  8. Danse infernale de Kachtcheï et de ses sujets
  9. Berceuse
  10. Finale

Stravinsky Conducts The Firebird Suite, Japan 1959

(1945 revised version)

https://youtu.be/U-u33i1M0fI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Suite (1945 revised version)

Codarts Symphony Orchestra: Firebird Ballet Suite (1945) by Igor Stravinsky

https://youtu.be/m1TsCiHTICU


伯恩斯坦邀請史特拉汶斯基 指揮紐約愛樂《火鳥》芭蕾最終三景
1960.01.31. 錄影

https://youtu.be/IrMGqAmjbug

 

1965年,82歲的史特拉汶斯基於英國指揮《火鳥》芭蕾 ⟨搖籃曲⟩ 與 ⟨讚美詩⟩
Royal Festival Hall,英國倫敦

https://youtu.be/5tGA6bpscj8

 

延伸影片欣賞

指揮家Gerard Schwarz 分析介紹《火鳥》
Stravinsky Firebird Suite: Analysis by Gerard Schwarz

https://youtu.be/LUKATBkwuso

 

史特拉汶斯基的和聲使用 
Stravinsky and his Harmony

https://youtu.be/fGYWebr_6cg

 

Yuzuru Hanyu 羽生結弦 — The Firebird 火の鳥 (4K)

https://youtu.be/lNHFi8OQ7ZQ

 

 

開卷蹦藝術.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一杯咖啡.一點心意.支持蹦藝術☕️

 

各類合作提案,聯繫方式:

*手機:0917.670.518 
*Line:https://line.me/ti/p/LB1ro0P0AU
*E-mail:jenpin888@gmail.com